0304
新芽 NewSeed 7月8日消息,美容仪品牌飞莫获得千万级美元A轮融资,由IDG资本独家投资,华兴资本担任本轮独家财务顾问。据悉,本轮融资金额将会用于用户体验升级、产品技术更新和数据中台搭建。
飞莫成立于2017年,是一家以实用科技为驱动的家用美容仪设计研发生产公司。飞莫致力于成为科技美容领导品牌,自创立之初,飞莫秉承“以科技之力,赋能人类美好”的设计初衷,将前沿科技小型化、智能化、人性化并切入家用场景,先后推出洁面仪、水光仪、水光精华液、护肤等多款美容护肤产品。截止2020年12月,飞莫品牌共荣获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发明专利等总计11项专利。其热卖星品飞莫家用水光美容仪,以高于行业标准的设计理念,重新定义家用水光仪,成为2020年天猫水光仪单品销量Top1。
飞莫核心团队来自微软研究院、飞利浦研究院、阿里巴巴等全球知名机构。飞莫创始人兼CEO Spark曾任职于荷兰飞利浦研究院,负责超前研发的项目,并荣获德国工业设计红点奖、浙江省十佳工业设计师。联合创始人兼CTO Martijn ten Bhömer博士曾任职于英国微软研究院,并有多项作品被展出于苏黎世世界博物馆等世界知名博物馆和展会。
飞莫创始人兼CEO Spark表示:“飞莫有着坚定而明确的目标,将持续以用户需求为圆心、科学探索为半径,专注家用科技美容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为用户提供进阶护肤的解决方案。我们的目标不是创造或推动单一的标准或理想,而是拥抱这个多元、开放、包容的世界。飞莫品牌在最初的产品研发上,就希望为不同性别、年龄、种族或信仰的人,提供保持健康、感受美好的解决方案。科技研发是核心竞争力,数据化能力是我们的壁垒,通过AI和数据化,让每位消费者都拥有自己的专属解决方案,这是飞莫品牌与用户交互的长期发展方向”。
IDG资本合伙人童晨表示:“我们长期看好科技进步引导的消费升级的新机会,飞莫正是将科技赋能与用户洞察相结合,创造了用户在家就可以享受的更便捷、更有效的护肤体验。更重要的是,飞莫团队展现的创造力、产品力、执行力,让我们非常期待公司在未来继续进化,为用户提供创造美好生活的更完善的产品+服务,成为科技护肤领域的领先品牌。”
华兴资本董事总经理、财务顾问事业部负责人谢屹璟表示:“颜值经济、消费升级、技术进步等因素共同驱动着中国医美市场的高速增长,医美渗透率持续提升,用户群体更加广泛,用户需求也愈发多元化、个性化。家用医美仪器兼具轻医美、轻侵入、可携带、操作简单、无恢复期等优势,极大地弥补了传统院线医美的不足。而飞莫凭借强大的产品创新、研发和运营能力,迅速发展成为家用水光美容仪器的头部品牌,并将持续通过前沿科技为消费者带来更智能、高效、安全的家庭护理体验。华兴很荣幸见证和陪伴飞莫快速的发展,也期待飞莫早日成为科技美容领导品牌。”
0304
新芽 NewSeed 7月8日消息,国内餐饮头部品牌和府餐饮宣布完成近8亿元E轮融资,本轮融资由CMC资本领投,新股东众为资本、老股东腾讯投资、Longfor capital跟投。不到一年,和府两次连续融资近13亿元人民币,加速布局的动向引人注目。和府表示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深入布局全产业链体系、新品牌打造、渠道建设及数字化能力构建等方面。
创始人李学林表示:“和府将继续发挥自身的核心系统优势,对内赋能支撑和府餐饮多品牌发展,率领我们的超级团队来构建这种长趋势中应变能力,向全球餐饮巨头学习,最终实现本土品牌的超越。”
此次首次涉猎中餐连锁品牌,本轮领投方CMC资本合伙人兼首席投资官陈弦表示:“和府餐饮作为中式连锁快餐的头部企业,在创始人及核心团队的带领下,形成全产业链路的体系布局,打磨出了极强的研发及供应链能力、高效的门店运营体系、并组建了一个年轻、高效的团队。和府始终以消费者为中心,不断优化和升级产品,在餐饮零售化、连锁化的大趋势下,未来大有可为。”
领跑中式面食市场:和府做对了什么
和府餐饮是一家以面食为特色的本土餐饮连锁品牌,秉承把中国文化美食带给全世界的愿景,首家和府捞面门店于2013年开业,门店设计具有鲜明中式书香设计元素,主打“书房里的养生面”,提倡品味、慢生活的餐饮理念。历时8年,和府捞面成为中式连锁餐饮的头部品牌。
和府是最早从疫情冲击下复苏的餐饮品牌,2020年下半年起单店营业额已全面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和府捞面全国布局300多家的情况下,依然保持店铺平均营业额55万元/月,坪效4800元/月,人效5.5万/月,客单价45元,为行业头部水平。
截至2021年6月底,和府捞面全国门店总数突破340家,保持稳步快速扩张。2021年新增门店数较2020年翻番,全国约2天新开一家店,门店总数量预计达到450家。目前,和府日销售已突破15万碗面,年服务大于5000万人次。
和府捞面在高速规模品牌布局的同时,单店盈利能力稳定,连续多年营收保持50%以上增长。
对目前的成绩,和府创始人李学林很淡定:“餐饮行业从不缺乏机会,在资本市场火热的关注下,和府更应该冷静地内省:市场正在快速地变化,企业今天的系统优势和应变迭代能力决定了今后能否在长周期中屹立不倒。”
和府看终局:对标国际餐饮巨头,实现本土品牌超越
在中国风兴起,国潮成为新主流的当下,构建了头部中国面食品牌的和府,新阶段的愿景是对标国际餐饮巨头,学习好的理念和经验,最终实现本土品牌对其的全面超越。
目前,在确保主品牌高速成长的同时,和府持续孵化多个餐饮子品牌和零售品牌。2021年4月30日,和府全新品牌“小面小酒”首店正式营业,除上海首店以外,“小面小酒”计划年内布局50家。小面小酒目标人群扩展至都市年轻消费群体,通过“餐+酒”模式营业时段覆盖到一人食、社交小聚、微醺夜经济、下午茶等多元场景,强劲拉动工作日晚市及周末营业额。
和府平台另一孵化品牌“财神小排档”,攻占不同价格段市场,以拓展更广泛的消费群体。目前正在通过上海市场反复打磨验证,两家模型店在上海CBD再现长队盛况。
当前,“和府捞面”是和府餐饮平台第一业务曲线,新品牌“小面小酒为第二业务曲线”“财神小排档”作第三曲线。和府零售板块也正在蓄力,“和府到家”横向拓宽新零售消费场景,发展高品质、多元的主食及配菜小食产品。目前已经推出20余款零售化产品,包括鲜煮面、微波米饭、预制菜等,明星产品在电商平台中月销过万,突破餐饮线下渠道限制,增长空间被显著放大。
创始人李学林:长期做正确的选择
在过去二十年的几轮中式餐饮资本化浪潮中,中式餐饮因为标准化不够,往往在高速扩张后后劲不足。李学林分析,中国餐饮产业为什么这么多年没有出来巨无霸的企业?并不是说我们少品类,也不是少项目,它背后是一种体系缺失和核心能力的缺失,更多的是组织、核心人才、工具、管理理念、自动化的推动、数据化的管理。
事实上,李学林认为,战略布局要在长周期里面选择性地做正确的事,这是一个太难的事情。
和府创始团队进入餐饮领域之前从事3C消费品等领域,对数字化能力和企业流程管理的重视高于许多传统行业的创业者。2011年,在开出第一家门店之前,和府就全面部署了可支撑1000家门店的供应链和中央工厂体系。也因此,从一开始,和府始终坚持高投入构建数字化能力,形成了前中后台打通的应用架构,在保障全国数百家门店高效、可控运营的同时,更好洞察和服务消费者。
和府是行业内系统能力最强的品牌之一,和府很早就自建了包括供应链、运营、物流等在内的信息化体系,形成前中后台打通的应用架构为门店标准化运营和总部的高效运作建立坚实基础。和府的中央数据仓库,能够对全国所有门店实时精准运营管控,提高门店运营管理效率。依托大数据制定各门店的销售计划并匹配库存和物流,计划精确度可达到99%,杜绝超配或缺货情况,实施强库存管。
和府捞面从面世以来就受到了消费者的热情回应,但李学林坚持认为,“中国从来都有很多的网红的品类,但是他们最缺乏可持续性。最大的挑战就是它的可持续性,外部的变化,内部的调整。”
目前,和府团队坚持从标准化和数字化上,对中式面食行业进行改造和提升,从而为和府的多品牌体系化运作奠定基础。同时公司也期待在更长的周期内,成为一家在更大赛道、有更大体量、可持续生长的全球化本土品牌。
0303
7月6日,贝壳找房宣布与圣都家装达成协议,将收购圣都100%的股权,总对价接近人民币80亿元,该交易预计将于2022年上半年全部交割完成。
贝壳找房董事长兼CEO彭永东称,贝壳与圣都走到一起,是基于对未来以及达成目标路径的高度共识和跃跃欲试。
在互联网江湖看来,贝壳找房收购家装公司,是企业的多元扩张,背后可能透露着上市企业提升盈利空间的迫切性。但是,从二手房交易进军家装,这样的跨界是否顺利,两个行业之间的协同效率有多高,或许要画上一个问号。
01
发掘流量多维度价值潜力,寻求更大想象空间
企业进行多元跨界经营的例子很多,比如做家电的美的进军房地产,主打全屋智能家居;房地产企业恒大,旗下也有智能家居业务。诸如此类的跨界经营本质上都是利用原有业务积攒的私域流量,进行二次分发。
从企业的角度看,用户是一种怎样的存在?百度原产品副总裁俞军在《俞军产品方法论》一书中,对用户下了这样的定义:用户不是自然人,而是需求的合集。
对贝壳来说,二手房用户的需求不只是购房租房,可能存在着装修房子等其它需求。
事实上贝壳早在2019年以“被窝”试水家装行业,如今以将近80亿元的对价全资收购圣都家装,贝壳似乎是要把家装行业作为自己的“第二增长曲线”。当今又正是移动互联网的下半场,存量市场竞争趋于内卷,用户体量不变的前提下,发掘单个流量的多重价值也仿佛成为一种潮流。
表面上看贝壳涉水家装行业顺理成章,但如果想判断贝壳能否将家装业务做好,恐怕还要搞清楚家装和购房两种消费的协同效应如何,才能做出可靠的判断。
02
重决策消费之下,多元扩张成“自嗨式一站平台”?
实际上,购房与装修,看似互相关联(都是重要的财产配置且存在需求连贯性),但同样作为长周期决策的产品,背后的成交逻辑却有很大不同。
比如,买房需要考虑地段、生活便利程度、未来升值空间等,而装修需要考虑品牌、质量、价格等因素。
换句话来说,房子跟装修的“人货匹配”在于场景的重合、需求的衔接,以及供给端差异极大,在渠道、营销等方面,两者缺乏足够的流量协同效应。
贝壳的二手房业务是平台型,房源信息汇聚到平台上,给用户提供多选项,而装修业务却是用户的单一选项。装修业务工序复杂,涂料、瓷砖、木料等涉及到的品牌非常多,所以装修是一个差异性非常大的服务,不同品牌的差异很大。
对购房者来说,准品和非标品非常能够影响消费决策。例如,瓜子做毛豆新车网,二项业务的流量协同就非常好。车是标准化产品,消费者购车最重要的考量就是价格,价格能做到位,转化逻辑就是成立的。
但装修就典型的是非标准化服务,品牌多、材料多、风格多、工序多,猫腻也多,消费者做装修前肯定会多方比较,慎重权衡。有调查表明,超过6成的装修消费者会参考亲朋推荐的装修公司,可见从线上选择装修公司的消费者还是比较少的。
另外,装修费用对普通家庭是一笔很大的开支,装修也是低频消费,很多人一辈子可能只会装修一两次。
总的来说,装修是重决策型和高客单价的服务,消费者需要更多的选择权,而将二手房和装修服务进行“搭售”,明显会导致消费者的选择范围变窄,消费体验升级并不明显,甚至是下降的。
在企业服务领域流行着“一站式服务”的理念,这也与企业服务追求性价比、效益提升有关,然而,“一站式服务”理念应用于C端重决策周期的服务领域能否奏效就另当别论了。
对贝壳和其他很多入局家装的互联网平台型企业来说,家装不是壁垒业务。从买房到装修,看似提供的是一站式业务,但是这种一站式是企业端受益更多,对于用户来讲,一站式意义并不大。
因此贝壳不会因为有了一站式服务而让用户明显获益,受益的很可能只是企业自身。
买房子和装房子两项业务看似前后关联密切,但二者都是很重的服务模式,把单一业务服务好就很不容易,不像我们去办理买房过户手续,一站式省的跑。装修就是要自己去货比三家,这种一站式对于用户意义并不大。
从流量二次分发的层面看,贝壳通过找房业务获得的只是一条装修业务的销售线索而已,销售线索仅仅只是第一步,由于家装是一项重决策周期的高客单价服务,销售线索价值其实并不太高,因为消费者会去横向对比多家,主动将服务诉求公之于众。
就像买房一样,贝壳上成交的业主,其他小中介或许也有联系方式。所以,销售线索在重决策周期面前,并不是最有价值的,好的服务与价格才是王道。贝壳只是省了一个获客成本,装修重要的成本并没有省。而且,自营家装还要面临外部家装平台上企业的竞争。
由此可见,获得家装业务的销售线索,距离成交还有十万八千里。一站式平台只是贝壳渴望寻利的一站式,而不是解决用户切实需求的一站式服务。
通常来说,企业多元扩张要遵循合理的逻辑。拿本地生活来说,其流量的转化路径,是高频带低频,比如吃喝玩乐的高频服务带动保洁、维修等低频诉求。
低频低客单价+低频低客单价可以互相带动,因为是轻决策的产品或服务,消费冲动性强。但是,低频高客单价带动低频高客单价的逻辑并不非常成熟,因此二手房想要带动家装或许还要克服很多困难。
03
高投诉榜单排名居高不下,购房和装修“互补”还是“互损”
追求成为一站式平台,需要克服困难,但也可能有代价。如果两项业务不具有“1+1>2”的协同效应,硬要强行做下去,不仅难以形成壁垒,反而会互相稀释掉服务价值。
对一站式平台的购房者来说,前面买到了称心的房子,但是装修有问题了,很可能会减弱前期服务声誉,导致平台整体声誉下降。所以装修业务带来的增长能否覆盖声誉下降所致用户量下降造成的损失,是一站式平台需要衡量的新问题。
尴尬的是,房产中介跟装修这两项,都是长期高居投诉榜单前列的行业。
首先,贝壳作为二手房行业独角兽,自身在扩张中采用双线作战,份额做大后的贝壳开始坐地起价,在一些城市开始将佣金从行业惯例的2%提高到3%,比如一套150万的房子,买家要多付1.5万的佣金。
很多人发现,立志做“难而正确的事”的贝壳,已经从屠龙少年变成了恶龙,开始诟病贝壳“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创始人左晖也曾有过解释,“我们在做个球场,希望在这里踢球的人越来越多,规矩越来越好”。
但这个解释完全是站在贝壳的角度回避问题,经纪人越多,平台肯定越来越好,但消费者买房越来越贵,平台从“寻利”转向“寻租”,消费者剩余被掠夺,在贝壳主导下的二手房行业将越来越不好,甚至有“辛迪加”式垄断的嫌疑。
通过天眼查APP查询可以了解到,贝壳系公司涉及的纠纷非常多,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出房产交易平台的声誉很难建立起来。
另外一边,贝壳收购的圣都家装也处在一个水很深的行业,根据天眼查APP检索到的信息来看,发生法律纠纷的频率似乎不比房产交易领域少,非标准化的特性决定了家装也是一个水很深,很难建立平台声誉的行业。
由此可见,贝壳进军家装业务,看起来是流量的二次分发,可是非但二者协同效率不高,家装可能还是一个“烫手山芋”。
另外,对于当下的贝壳来讲,由于创始人的英年早逝,管理团队势必面临着一段适应期。如此重的两个业务模式同时作战,想象力虽大,但落地有难度。
从财报上看,贝壳已经实现了扭亏为盈,但是提高了佣金的情况下,由于买房消费具有高度价格敏感性,其它平台如果不提高佣金竞争力反而上升,贝壳未来是否能保证流量池的稳固?
因此,贝壳原有的业务并没有做到无懈可击,现在扩张做装修,财务诉求为主,战略意义并不大。
总之,上市后的贝壳亟需快速盈利,因而有诉求二次转化流量,但从低频高客单价业务到另一个低频高客单价业务,“转化漏斗”并不完善。
自营家装提供给消费者的选择空间太小,导致流量转化不完善,即便是转化了,后续模式过于重,两个业务都是“烫手山芋”,贝壳要面临的挑战有增无减。但不管未来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0303
在这一轮咖啡投资风口中,线下咖啡连锁品牌Manner Coffee似乎坐上了C位。
全天候科技根据“烯牛数据”投资事件库统计,今年上半年,国内咖啡店领域相关项目融资事件数量为8起,而Manner独占其3。加上12月底Manner完成的A轮融资,在半年的时间中,这家精品咖啡品牌完成了4轮融资,估值达到了20亿美元。
有投资人透露,Manner今年将加快开店的速度,到年底门店数量将达到400-500家。
Manner会不会成为下一个瑞幸?这是当前业界关注的话题。有观点认为,资本之所以对Manner青睐,不乏其具有“极简式的门店模型”,在能够良好控制成本的同时,还可实现复制,进行规模化扩张等原因,有些许瑞幸的影子。
它成为了一个优秀的投资标的,但也因此掀起了一起VC圈的“悬案”。“风投女王”徐新与她的今日资本因为与Manner创始人韩玉龙不可调和的矛盾,在控股Manner三年后最终退场。而后美团龙珠资本与字节跳动的加入,也给这家创业6年坚持不做外卖的咖啡连锁的未来,带了更多的变量。
韩玉龙的理想,是开一家“纯粹的咖啡馆”,但2平方米大的“理想”能容得下资本的野心吗?
1理想与资本“最远的距离”
咖啡师阿堂(化名)第一次接触Manner咖啡,是在2020年底。在上海的南阳路至奉贤路,同一个街区有着4家manner的门店,“这是要下五子棋吗?”阿堂笑道。
短短472米的南阳路,或许是咖啡馆行业最为内卷的一条街,有着7家精品咖啡店,附近连锁咖啡品牌也有着星巴克和Tim Hortons。
Manner这4家门店面积都挺小,基本不提供堂食,但在早高峰、午高峰时间段,门店外总是排着长长的队伍。如果自己带杯子去“打”咖啡,还能够减5元,15元—20元,就能够喝到一杯口感不错的拿铁,这也使得Manner在行业中有了“极致性价比”的优势。
阿堂听过一种说法,星巴克附近只要新开一家Manner,星巴克的流量就会减少30%。“这个事情没有被考证过,但我入职以来待过5家Manner的门店,的确是这样,大部分人流量会过来。”
上海南阳路也是Manner咖啡创始人韩玉龙“梦想的起点”。
2015年8月,南通人韩玉龙在这里盘下了一个两平方米的小店面,彼时还被称之为全上海最小的咖啡馆。它的门面只有一个雨篷,以及一个约80厘米宽的小窗口,不提供堂食,也不提供外卖。
但在当时,它一天能够卖出两三百杯的咖啡,一个月的营收就有大约10万元。
一位早期曾经采访过韩玉龙的媒体人介绍,韩并不是一位精明的商人,反而有着一股子的天真。他对咖啡馆经营的理解很简单:“选址唯一的标准就是降低成本,够小,够便宜,这样我才能按15 块的价格做起来”;“旁边必须要有好的咖啡店”,因为这表示附近有喝咖啡的市场。
不以甜点为“噱头”,也不做“第三空间”,开一家“纯粹的咖啡馆”就是当时韩玉龙的理想。
直到如今,Manner的商业模式和运营细节,都保留着他当时的“天真”。
例如对咖啡师的培训,不同于许多同行直接挖来成熟的咖啡师,Manner花了很多精力和成本打造了一套培训体系。据阿堂介绍,新入职的咖啡师会接受5周的培训,而后进行大考,考试包括拉花、手冲、机器调试、打奶泡等3个大类,十几个小类。如果“挂科两门”就需要参加复试,若还是考不过,就可能被劝退。
而对咖啡本身,在“互联网+咖啡”概念盛行的当下,manner至今仍不提供外卖。韩玉龙对此曾解释说:咖啡是一种有机的饮品,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温度的下降会使其酸度和顺滑度发生变化,奶咖也会因为时间的推移,使得牛奶和咖啡逐渐分层,影响口感。
在其内部还有一条规定是,如果顾客线上点单超过20分钟未到店内取餐,会重新为客人制作一杯咖啡,以保证咖啡的口感和质感。不过在客流高峰期,执行这条规定相对较为困难。
在韩玉龙管理Manner的三年之中,他只开出了3家门店,并未引起资本的关注。改变Manner的实际上是“风投女王”徐新以及她的今日资本。
2018年,今日资本以8000万元投资了Manner,持股高达40%,还一度成为大股东,在2020年底持股44.75%,甚至高于创始团队。据《IPO早知道》报道,Manner的日常管理也由今日资本派去的投资经理金斌斌接手,而韩玉龙及其妻子则专注于产品研发。
也是在今日资本进入之后,Manner开启了快速规模化扩张。2019年,Manner开始走出上海,到其他城市开店。去年完成A+轮融资后,Manner宣布全国新开30家店。
截至2021年1月底,其门店数量为120家。今年6月,Manner再次宣布新开了50家门店。由此估算,当前,Manner的门店数量已达170家。
徐新还主导了Manner早期融资,在今日资本之后的两轮融资均未对外开放,而是徐新的“朋友圈”融资。
今日资本对Manner的控股型投资,还曾被业界认为是VC里最接近完成“控股产业资产”的案例,显然徐新的野心不小。她在近期接受36氪采访时表示,“我想要的是大单品”、“做到几百亿销售收入、大几十亿利润是终极格局。单品牌也做不了太大,还要搞多品牌。”
但今日资本与Manner的合作,最终并未支撑起徐新的“大单品”和“多品牌”野心。
5月26 日,公开信息显示,今日资本已从Manner的股东列表中消失。其持股由Coatue和H Capital 接盘,两家机构分别持股16.3%、17.7%。
据《晚点 LatePost》报道,今日资本的退出,是因为和韩玉龙的意见不统一。韩玉龙甚至表示,若今日资本不退出,他就再造一个相同定位的新品牌。
今日资本虽然能够从这次投资中拿到了约7亿美元的高额回报,但业内人士表示,Manner还在快速上升期,当前并不是一个撤离的好时机。
就在5月21日,Manner获得了美团龙珠资本独家投资的2亿美元,投后估值接近20亿美元。而后不到一个月,字节跳动也成为了Manner的战投方。上述报道还称,今年Manner的营收目标为5-10亿元,开店目标为400-500家,2023年底计划开到1000家。
而徐新最新的动态,是去到了长沙,投资了烘焙品牌“墨茉点心局”。Manner与今日资本渐行渐远。
2再造一个瑞幸?
实际上,除了在街角开出两平米小店,Manner也会进入繁华的大商场,只是开店形式依然“隐秘”。
在北京的华贸购物中心,Manner的门店隐藏在了一家男装店里。10平米不到的空间中,摆上了咖啡机、咖啡豆,以及各类包装材料。3名店员站在柜台前操作,显得十分拥挤。
据店员介绍,这家男装店是Manner的品牌合作伙伴,让渡了一些空间给Manner,目前已经营业了两三年。这样的合作,可以相互分担一些店面租金成本,对男装店而言,咖啡的香气以及吸引而来的流量,也正是他们想要的。
这种合作模式的小店在Manner中虽不常见,但据阿堂介绍,Manner80%的店面都是10平方米左右的小店。有的开在地铁口,乘客出地铁站就能够买到一杯咖啡;有的开在商场里,以其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店为例,它已经算的上是大店,可以堂食,但实际上借用的是商场的公摊面积。
韩玉龙过去勾画出来的“小”店模型,跑出了一条极致坪效的商业模式。资深品牌顾问Juju告诉全天候科技:“Manner的优势就在于通过缩减门店大小提升坪效。‘极简式的门店模型’能够良好的控制成本,可复制性极强。”
这与瑞幸有着相似之处。Juju认为,瑞幸的核心商业逻辑是以打折优惠活动快速线上拓客,在移动端完成整个购买过程,通过快取店的选址与用户建立紧密联系,同时控制成本。两者均可实现快速的规模扩张,以及标准化的经营。
而这或许也是资本瞄准Manner最重要的因素。
当陆正耀带着瑞幸咖啡冲进咖啡行业,“互联网+咖啡”的新零售故事猛烈地冲击着这个原本各自安好的领域,也带动了资本的涌入。据公开数据,仅仅是2018年,咖啡行业的融资就达到了23起。而后也因瑞幸的造假事件给行业蒙上了阴影,到了2020年,行业的投融资减少至13起。
但资本并非放弃了这个赛道,许多投资人向全天候科技透露,依然看好瑞幸的商业模式。即便是发生了财务造假事件,瑞幸依然有着4800家门店。
Manner的出现,投资人们似乎在它身上看到了更“健康”的瑞幸的影子。
一方面,Manner的财务数据十分亮眼。
小店模式节省了店面租金,人力成本上的开支也相对同行要小。据一名Manner员工介绍,其门店的人员组成大致为门店负责人,入职半年以上的老员工,以及一名新入职的员工,实现老带新。3名员工负责一个门店,是Manner最常见的店员组成模式。一些大的门店会增派人手,至4、5名店员,而2平米的创始店,一直只需要一名员工操作。
Manner咖啡师薪资水平高于行业平均薪资,新入职员工通过考核也能够达到8000元的水平,但因为门店所需店员数量少,单个店面薪资单月开支在3—4万元左右,总支出并不算高。
据《晚点 LatePost》报道,一位投资 Manner 未遂的投资人称,截至2021年1月底,Manner 门店单店日均销售额8000元,毛利率为50%,与星巴克接近。而Manner除去人工、店面等成本,能够保持10%以上的净利润,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星巴克。
另一方面则是Manner在消费端的口碑。
Manner的产品定价低于星巴克,在15元至25元之间。同时,许多消费者反馈Manner的咖啡口感、品质也不输给星巴克、costa等头部品牌。据阿堂介绍,Manner的咖啡之所以被许多消费者认为好喝,主要原因是因为用料足,“我们一杯咖啡会用的咖啡粉量是高于同行业的。”
花十几块钱就能买一杯有人工拉花的精品咖啡,这也让Manner吸引了一批白领铁粉。
但Manner终究不是瑞幸。到目前为止,Manner依然是实体店模式,虽然可以线上点单,但并未开启外卖业务,只能够触达门店周边的商厦、办公区,这也决定了Manner的上限。
3Manner走向何方?
韩玉龙挤走了徐新,并不意味着Manner能够回到他理想中的“小而美而精”。
他以前曾喜欢讲一个故事:一天晚上,一位大叔买了一杯拿铁,喝到最后打开盖子,借着楼道里的灯光才发现,这杯打包的咖啡竟然还有拉花。
这位消费者对他说,“我被感动到了。”而韩玉龙也曾认为,这是卖咖啡最有意思的事情。
但蜂拥而上的资本看重的却不是这样的“精神价值”,而是Manner实际能够带来的“经济价值”。
当美团龙珠资本、字节跳动入场,带着互联网基因的投资者,是否还能够容忍Manner不做外卖,以及在互联网零售上“慢节奏”?全天候科技在问询龙珠资本后,并未得到答复。
但瑞幸在前,资本显然不会放弃“互联网+咖啡”带来的巨大想象空间。
从整个咖啡行业的竞争来看,华创证券分析师王薇娜在其研报中指出,现磨咖啡在一线城市已经发展得非常充分。以星巴克、Tims为代表的咖啡店连锁店,抢占着以“第三空间”为主题的咖啡馆市场。快取为主的Manner,还要与以外卖为主的连咖啡,以及自助咖啡机为主的咖啡之翼等品牌竞争。
资本想要在这个赛道找到下一个优秀的标的并不难。在今年,Tim Hortons获得了由红杉资本领投,腾讯投资、钟鼎资本跟投的战略投资;M Stand也在1月完成A轮融资,有投资人告诉全天候科技,M Stand的新一轮融资也已经快要交割的阶段。
亦有投资机构透露,他们近期看过包括Manner、Tim、M stand等在内的多家线下咖啡连锁品牌,但都未选择参与投资,因为发现咖啡的投资逻辑和茶饮一样。
而Manner自身的经营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虽然目前其将经营范围已经扩张到了北京、成都等城市,但据公开报道显示,Manner七成门店依然在上海,在其他城市的扩张速度和声量还远远不足。它想要在其他城市复制上海的成功,也需要资本来推波助澜。只有跑得更快,才不会被同梯队的其他竞争对手追上。
一边是快速狂奔,一边是精致的“纯粹的咖啡馆”,鱼和熊掌,韩玉龙最终会选择谁?
0303
7月6日一大早,讨债的供应商们将同程生活公司门口围得水泄不通。就在几个小时前,其创始人&CEO何鹏宇发表内部信,表示同程生活将做出战略调整,由2C转向2B。7月7日晚间,一天前刚更名为蜜橙生活的同城生活发布公告称,正式申请了破产。
这是2020年以来,第一家倒下的社区团购公司,距离它上一次融资已经过去了近一年。知情人士向Tech星球透露,今年5月,同程生活就开始清盘。它和美团、字节跳动、京东,包括十荟团都寻求过收购意向,但最终没能谈妥,“大家还是想耗死它”。
在互联网巨头进入社区团购战场之前,同程生活在业内是仅次于兴盛优选的行业老二。但现在,它被巨额货款吞噬了。“主要是大家现在都没有找到核心竞争力”,上述知情人士透露。在没有找到核心竞争力之前,钱就是唯一的竞争力。
现在,形势变得不一样了。社区团购大战并没有像过去的网约车大战、外卖大战持续补贴数年,仅仅过了一年多,巨头的热情便已经降温。他们不再不计成本地烧钱扩张,而是开始关注毛利。
同程生活的倒下,意味着一个万亿规模的市场正式开启了淘汰赛。
头部玩家开始拼毛利
2021年年初,一众美团优选员工赶赴海南,他们要参加社区团购业务“美团优选”事业部的年终复盘会议。作为美团的一级战略项目,美团优选的成败决定着这家公司未来的想象空间。
美团创始人兼CEO王兴并没有出席。与会人员告诉Tech星球,美团高级副总裁、优选业务负责人陈亮的讲话内容主要有两点:其一,再次强调了美团优选要服务1亿家庭的价值观,其二,新模式需要磨练心智,练好基本功以及降本增效。
此时,美团优选已经如期完成了千城计划的目标。3月27日,美团发布了2020年全年及Q4财报,在财报电话会议上,王兴表示,新业务方面的运营亏损约为60亿,其中一半来自美团优选。
投入还要继续,但上市公司需要关注毛利。一位美团优选员工称,春节前,公司就开始强调降本增效。
今年2月,券商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美团每单亏损接近3块钱,公司今年的策略是要主抓毛利率,所以SKU件单价要提升。
6月,行业流传的国信证券整理的一份会议纪要显示,美团需要降低成本,当前亏损率为25%-28%。一位美团优选人士向Tech星球证实了这个数据,他表示,差不多是这个水平。
在3月17日晚间举行的拼多多财报电话会议上,有分析师就其社区团购业务“多多买菜”的情况发问,他们希望知道具体的亏损数据,但拼多多没有给出答案。拼多多财务副总裁马靖表示,盈利不是我们的目标。
和美团不一样的是,在拼多多战略总裁九鼎看来,“多多买菜”其实并不依靠社区团购的团长来吸引用户,用户只需要通过其App就可以自己独立下单。“所以,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把多多买菜作为我们电商平台的一个整合和延伸。”这意味着较低的获客成本。
多位知情人士告诉Tech星球,7月,多多买菜从上到下官宣了新的策略,他们开始关注毛利率,希望毛利由负转正。
美团和拼多多被认为是社区团购赛道最具竞争力的玩家。他们在今年分别定下了2000亿和1500亿GMV的目标。但当时,美团和拼多多对这个数据并未回应。
一位曾在多家社区团购企业有过从业经历的行业人士对Tech星球表示,完成这个目标非常难。以美团优选为例,想要完成2000亿的目标,需要单省日销售额达到2740万元,“但现在各大平台单省日销过千万的都非常少。”
能开的城市都已经开完,蛋糕已经被分得差不多了。不止一位社区团购从业者向Tech星球表示,现在各家都打得乏力了,单量上也没有巨大突破。
可互联网公司需要增长的新故事。目前,单量不再是头部玩家唯一关注的目标。“单量肯定是第一位,但是几百万的差距并不是很明显,一做活动就可以追上;其次,是客单价、团效;最后才是亏损。”上述曾在多家社区团购企业有过从业经历的行业人士说道。
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整个行业的毛利超过负10%。头部玩家关注毛利,意味着最激烈的战争已经宣告了结束。
阿里京东或错过最佳窗口期
过去10年,网约车大战、外卖大战、单车大战等,无一不是靠不计成本的烧钱补贴缠斗多年,但今天这种方法失灵了。
2020年12月22日下午,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商务部组织召开规范社区团购秩序行政指导会,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美团、拼多多、滴滴等6家互联网平台企业参加。会议强调,互联网平台企业要严格规范社区团购经营行为,划定“不得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商品”等“九个不得”红线。
这距离美团、拼多多、滴滴大举杀入社区团购战场刚刚半年。此时,京东刚刚正式进军社区团购不到1个月,阿里巴巴则在3个月后才正式下场。
“九个不得”政策的出台,让阿里和京东不能像美团、拼多多和滴滴一样大规模补贴获客了。而美团、拼多多、滴滴也不能靠此举获取更多的新用户了。
晚半年入局,京东和阿里巴巴在社区团购战场上的成绩并不明显。今年5月31日,京东更换了其社区团购业务的负责人。
一位京东内部员工告诉Tech星球,在集团内部,凡是转岗去社区团购业务“京喜拼拼”的员工是不被允许再回到原来岗位的。京东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尽快做出成绩,目前来看,依旧没有太大起色。
再来看阿里“买买菜”(MMC)的情况。Tech星球获悉,“买买菜”的日订单量约600万,这个速度相比去年的滴滴“橙心优选”、美团优选、多多买菜都要快一点。但是,阿里定下了日均4000万单的年终目标,目前来看,完成度不到20%。
去年,阿里曾在内部赛马尝试社区团购业务。今年,阿里“买买菜”整合了盒马鲜生和零售通旗下的社区团购业务。整合的出发点是统一作战,但融合需要过程。
一位社区团购从业者表示,夏季是这个行业最艰难的时候,随着气温上升,生鲜货品的损耗率将会明显提升。“我之前有过经历,一天烂三个货车,腐烂的味道一周不散。”
有全程冷链能力的盒马集市,或许在炎热的夏季更有优势。同时,阿里也在尽全力追赶市场份额的差距。据《连线》报道,目前MMC事业群也在效仿美团,针对社区团购业务组建专门的商业分析团队。
最终可能只剩下两名玩家
生鲜的线上化,一直是各大互联网公司想要开垦的荒地,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渗透到每家的菜篮子,也是一个听上去颇为感性的故事。但至今为止,没有切实可行的盈利模式。
兴盛优选的出现让互联网从业者看到了可能。一位兴盛优选员工告诉Tech星球,兴盛优选在湖南可以做到盈利3个点,其中团长佣金10个点,仓储物流10个点,市场开发综合管理压缩到2个点左右,产品毛利率在25%。
正是看到了盈利的希望,美团、滴滴、拼多多才大举杀入。一位滴滴社区团购业务“橙心优选”前员工称,早期,橙心优选每天的投入就上亿。一位原来供职于社区团购企业“松鼠拼拼”、目前在美团的员工称,现在烧钱的量级都是他们过去无法想象的,松鼠拼拼当时烧几千万就算多的了。
资金是优势,但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无论是美团、滴滴、拼多多,还是京东、阿里巴巴目前都无法做到盈利。
一位行业人士表示,如果一个团没有30单的话,那基本是无效团。为此,美团在今年6月关闭了大批无效团。
一分钱补贴被控制后,社区团购平台的拉新效率降低,留存下降。目前,在美团优选、多多买菜、橙心优选存在限时秒杀活动。低价竞争带来的结果是,让原本就单薄的生意更找不到利润空间来搞基础建设。
想要盈利的前提,首先需要提高件单价。国信证券的会议纪要显示,兴盛优选的件单价在12.8元,美团优选是7元左右,多多买菜是10.7元左右,而橙心优选为4.5元。
一位行业人士称,件单价较低意味着物流成本较高。达到同样的GMV量级,需要付出更多运力。
一些社区团购平台希望通过大件货来提高GMV,但问题在于,酒水饮料流转太快,容易变成刷单,且履约难度加大。
社区团购终究是一个长期的事情。在一位投资人看来,这是一点一滴改变整个农业的基础建设、流通方式的事。由于资本过度催化,目前还没看出来给消费者创造那么大的价值。
在多位行业人士看来,最终这个行业可能会剩下2家,他们将在拼多多、美团和兴盛优选中诞生。
一位原阿里巴巴员工称,“买买菜”天生不是做社区团购的,社区团购的核心是社交,是团长影响力,但“买买菜”的阵地不是微信。而橙心优选和京喜拼拼,已经不在行业从业者的重点关注名单中。
多位社区团购行业人士对Tech星球表示,战略性的节点就在这几个月了。到了明年,就不会有这么多公司了。
接下来,或许又有社区团购公司倒下,退出战场。
0303
新芽 NewSeed 7月8日消息,据36氪报道,宾通智能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经纬中国领投,老股东元璟资本与清流资本持续跟投,义柏资本担任本轮融资独家财务顾问。据悉,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产品研发、团队扩充、市场推广及行业拓展。
据了解,宾通智能成立于2017年,专注于为制造业企业提供智能决策解决方案。目前,宾通智能已经形成了智能决策排产系统(刘邦)、调度类产品(韩信)和移动机器人导航控制器(愚公),业务覆盖半导体、机加工、3C、航空装备制造等多个行业。
宾通智能从智能排产角度切入。龚博认为智能排产可以优化“人、机、料、法、环”间的协同关系,并通过对厂内物流的调度实现数据采集和精确控制,打通离散生产场景的各个环节,提高整厂生产的效率。
基于此,宾通智能形成了从决策层到调度层再到执行层的完整产品体系,即实时排产产品“刘邦”(BAPS智能排程系统)、多机调度产品“韩信”(BFMS多机调度系统)、单机控制产品“愚公”(BANS单机控制系统)和通用型移动机器人导航定位系统(BSLAM自主导航定位系统)。
目前,宾通智能在不同行业共服务了19家标杆客户。在电气领域,宾通智能与施耐德电气深度合作;在航空装备领域,拿下了国产知名大飞机制造商客户;在3C电子领域,为富士康科技集团等世界知名公司提供智造解决方案;在传感器领域,宾通智能服务了汉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在业务拓展方式上,宾通智能选择直客、集成商合作和SaaS三种模式,直客指和行业头部公司合作,通过项目制方式打造标杆客户,一方面使产品有更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具有较强的行业背书作用;和渠道客户合作,即做标准化产品销售,可以进行快速复制;SaaS模式,即通过在线注册和订阅的方式,为企业提供SaaS化的产品和服务,并提供运维服务。
在落地方式上,第一次合作的行业客户,落地时间需6-9月,在完成模块沉淀和行业模型建构后,同行业客户落地时间就可以缩短至1~3个月。
0302
男性颜值经济崛起,不但打开了消费市场新的财富密码,也隐藏着更深层次的社会变革大趋势。
除皱防初老、健身去油腻、熬大夜后敷面膜、不惜重金挽留发际线,在精致boy的进阶之路上,美妆和医美都不再是女性的专利。
美团王兴曾经在饭否中提到一则市场消费价值结论:少女>儿童>少妇>老人>狗>男人。但随着男性颜值经济的觉醒,这一链条显然已经开始松动。
步入2021年,越来越多专注男性经济的消费品牌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观潮新消费(ID:TideSight)注意到,仅以男士理容市场为例,年初至今,投融资案例超过10例,数额都在数千万级别,甚至不乏亿元级别的融资出现。
男性颜值经济崛起,不但打开了消费市场新的财富密码,也隐藏着更深层次的社会变革大趋势。
一、男性美妆,增速夸张
男性自我颜值管理意识觉醒,最明显的标志是男性美妆的崛起。
QuestMobile近日发布的《2021男性消费洞察报告》显示,今年4月,美妆KOL行业男性受众的月活去重用户规模达1.85亿,其中25-30岁年龄段占比25.2%,而19-24岁和31-35岁分别占比17.2%和17.1%。
关注美妆的男性群体不再小众,而且显示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Z世代逐渐统领消费市场,并开始争夺重新定义“娘炮”和“直男”的话语权。
规模意味着潜力,“精致Boy”们背后酝酿着一个庞大的市场。
近几年,男性美妆市场规模增速明显。据天猫和菜鸟联合发布的数据,2020年双十一期间,男性彩妆商品备货同比增长超3000%,增长了30倍。
而早在2019年双十一期间,部分彩妆细分品类年轻男性消费增速已超越女性。00后男生购买粉底液的增速是女生的2倍,眼线的增速则是4倍。
今年,唯品会616年中特卖数据则更加夸张:自5月25日开启大促以来,仅男士防晒和彩妆两类产品的订单量,同比就分别增长了400%和480%。
《2020年中国男士美妆市场洞察》中提到,包括护肤、香水、彩妆等品类的整个美妆大盘,男士美妆82%的同比增长远超大盘整体39%的增速。
男性美妆、护理产品的增量,已经足以反映男性追求美的大趋势。
中国产业研究院发布数据预测,到2023年,全球男士化妆品市场将达到78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400亿元,中国男士化妆品市场也将突破200亿元。
男性美妆KOL和主播的崛起,在男性美妆行业中扮演了知识启蒙者的角色。
无论是在小红书等种草平台,还是在抖音、快手等直播带货平台上,“男性美妆”都已是热门话题。
比如,#1.85亿男性关注美妆博主#成为微博热搜话题后,阅读高达2.4亿,讨论多达1.7万;在小红书以“男士护理”、“男士美妆”为关键词搜索,笔记数量均超过3万;抖音平台上,#男士化妆#的话题中,单条最高播放量超过500万。
男性美妆KOL的能量不仅体现在意识层面的启蒙,更体现在带货能力上。
前有“口红一哥”李佳琦的双11直播间销售额达6.96亿元,后有美妆博主“骆王宇”单条抖音短视频带货1300万元的记录。
从李佳琦的小助理变身签约美妆博主的付鹏,也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小红书头部带货主播,曾单场直播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创下小红书单场带货直播记录。
当直男们固守着“男人不如狗”的消费价值观,有些人却率先看到了市场机会。
企 查查数据显示,从2016年到2020年,男士化妆品/护肤品相关企业注册量分别为1180、1105、1209、3927以及3141家。近两年男士化妆品/护肤品相关企业注册量增速迅猛。
创业公司们火速加入战场,资本机构同样在加快布局。
观潮新消费根据网络公开数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以来,男士化妆品/护肤品赛道融资事件有17起,披露融资金额超18亿元。其中2020年融资事件11起,为历年最高。
理然、蓝系、DearBoyFriend等等,这些品牌基本都成立于2020年前后,但发展速度极快,并都在去年获得了多轮融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理然近一年多来融了5轮。
虽然新锐男性理容护肤品牌还都处于早期阶段,但背后投资方不乏红 杉资本中国、IDG资本、五源资本、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高榕资本等一线机构,就连“直男聚集地”虎扑都已入局。
场子已经热了,美妆巨头们自然不甘落后。
2020年,欧莱雅加速布局男性美妆赛道,聘请头部流量明星吴亦凡代言,同时在多个社交平台上进行推广。例如,欧莱雅携手天猫新品创新中心推出欧莱雅男士修颜乳,仅上市3天销量便突破3.5万支,并在天猫男士BB霜品类排名第一、天猫男士彩妆类目第一。
与此同时,香奈儿、丝芙兰、迪奥、Mac等彩妆品牌都在布局男性美妆。
除了产品之外,越来越多的美妆品牌开始启用男性明星代言人。比如,王俊凯代言Bobbi Brown、王一博代言植村秀、罗云熙代言完美日记、蔡徐坤代言纪梵希彩妆、易烊千玺代言阿玛尼彩妆。
据不完全统计,仅2020年1-8月就有71次男明星美妆品牌代言事件。男明星密集代言,意味着美妆品牌开始瞄准粉丝群体之外的更广阔的市场。
作为男性美妆市场的主力军,Z世代最明显的特征是“既在意别人的目光,又不在意别人的眼光”。
他们并不太在意“娘炮”的质疑,最多回怼一句“男士为了精致同样可以化妆”;但他们在意自己的颜值,传统的洗面奶、面膜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妆前乳、防晒、隔离、粉底、眉毛、眼影全不落,才能自信出门。
二、整牙植发,抬高单价
当“爱美”不再是女性的专利,男性颜值经济开始向医美市场渗透。
据不完全调查,95后年轻人中近8成人表示容貌焦虑,其中,“对自己容貌非常不满意,需要很多医美项目提升颜值”的重度焦虑者占4.5%。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65.1%的受访男性网民对提升颜值持积极态度。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目前男性对于自身颜值提升的意识不断增强;日化、医美等行业也更加注重对男性消费群体的开发,共同推动男性颜值经济市场升温。
天猫数据显示,2020年双11期间,平台录得医美医疗订单量环比增长近7倍,成为最受欢迎的生活服务项目,平均客单价达6300元,其中,有近3成订单来自男性消费者。
相比于整个医美市场男性消费者11.12%的比例,近三成订单已经展示出男性医美市场极高的增长率和增长潜力。
动皮如换脸,动骨如换头。光子嫩肤、水光针、瘦脸针……一系列医美项目的背后,男性美容行业正在悄然崛起。
而更夸张的是,新氧的数据显示,男性医美消费者的平均客单价为7025元,是女性的2.75倍。
目前,男性所做的整容手术大多属于微整容范畴。植发、去眼袋、治疗痤疮和牙齿矫正都是最常见的男性医美项目。
虽然都是微整,但显然客单价更高。
相较女性而言,男性体内更多的雄性激素会导致头发上的毛囊易受刺激,因而掉发现象也更加明显和严峻。
随着90后开始步入“而立之年”,很多烦恼“秃”如其来,“头”等大事催生出庞大的植发市场,当初熬夜掉的发,根根都是追悔莫及的眼泪。
相较于面部颜值,“脱发”焦虑所代表的市场更加广阔。按照一个毛囊10元左右的价格,填充一个区域通常需要上千个毛囊,“植发”以一己之力拉升了男性医美的客单价。
更何况,近几年中国植发行业的用户保持60%-80%的增长幅度,植发产业2020年时市场规模已突破200亿元。与此同时,中国假发市场行业规模也接近200亿美元。
据《全球植发市场报告》显示,预计2023年全球植发市场规模将达到238.8亿美元,未来五年的年复合增速将达到24%。
另外,口腔护理与牙齿美观也是颜值经济不可忽视的细分领域,牙齿正畸属于医美范畴。
正畸和种植是口腔行业的两座金山,潜在市场规模达到两千亿。其中,正畸客单价高达5-8万,年复合增长率54.6%,毛利率达50%-70%,行业内出现多家年营收增长20%以上的上市公司。
潜在的市场更加夸张。
早在2000年,中华口腔医学会正畸专业委员会调查显示,我国错颌畸形整体患病率67.82%,平均10个中国人里面有7个牙不齐,而中国有十几亿人。
随着男性医美意识觉醒,正畸将会成为最先普及的医美项目,也是客单价的另一大带动力。
据《2021“男颜经济”研究报告》数据,2019.5-2021.5医美类APP男性用户逐年上升,从17.4%到25.6%再到35.7%,随着男性对自己的外貌越来越重视,医美市场成为了男颜经济的稳定掘金点之一。
在植发和正畸等心理负担较小的项目之外,女性与男性对于医美项目的选择差别较大:一个是为了提升上限,一个是为了提升下限。
具体而言,除了大部分人所熟知的“换头式”整容,瘦脸针和玻尿酸都是女性偏爱的医美项目,而男性更倾向于调整眉毛、眼袋、皱纹、痤疮等有瑕疵的位置。
艾媒数据显示,受访男性网民选择医美项目,考虑主要因素为产品效果、产品安全、适合自己以及产品价格,表现男性选购颜值产品时“务实”的消费特点。
如果再深入挖掘动机,则是因为医美市场渗透率与接受度较低的情况下,大部分男性选择医美项目时潜意识里保留着“最好是不被看出来”的隐性需求,并希望以此来规避多次解释性取向的困扰。
因此,虽然男性医美市场蓄势待发,但真正爆发的阻力并非单纯的产品供给迭代升级,而是目标用户的“羞涩”。
男性对于医美的“羞涩”并不是羞于走入医院,而是整个群体的“羞涩”阻碍观念普及。
比如,想要尝试医美项目的男性通常难以在自身的朋友圈中获得足够的支持和有效的意见,只能将决定权交给医美机构,机构方往往将产品效果说的天花乱坠,因此而被骗的例子并不罕见,比如因纹眉而被网络熟知的小吴。
三、穿衣显瘦,脱衣有肉
美妆不够医美凑,摆脱油腻练肌肉。
男性颜值经济的范围很广,既包括提高颜值水平,也包括提升外在气质。
在男性审美认知中,外在气质可以简单归纳为“穿衣显瘦、脱衣有肉”,“衣”和“肉”所代表的服饰和健身行业,因此成为男性颜值经济的强势细分领域。
不过,相比于男性美妆和医美两个新兴市场,健身和服饰早已是一片红海。
运动健身领域兴起于健康意识的觉醒,2015年之后开始快速增长。2019年,我国健身房市场规模达到337亿元,健身器材市场规模达到461亿元。2020年因疫情而有所回落,2021年预计将恢复疫情之前的水平。
通过运动对个人进行形体塑造的方式,近年来受到男性群体的青睐,成为男性颜值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
而从商业角度看,男装配饰已经成为男性颜值经济发展最成熟的领域。据艾媒咨询的报告数据,2019年国内男装市场规模达到7369亿元,且头部企业营收在2019上半年均呈现较大幅度增长。
不过,在男性颜值管理意识觉醒的背景下,已经发展成熟的男性服饰市场也开始显露出变化的趋势。
比如,以李宁、安踏为首的国产运动服饰品牌开始引领国潮趋势,潮鞋潮服开始冲击西装和手表在男性审美消费市场的统治地位。
消费市场主力军在年龄层之间的过渡,所影响的不仅是产品层面的认知调整。男性颜值经济的兴起,很可能引发消费市场最深层次的变革,也是消费升级语境下的大趋势之一:去性别化消费。
今年6月份,京东和唯品会联合发布的《去性别化消费·中国两性消费趋势报告》中提到,随着男性自我形象管理意识的提升和两性分工的变化,传统基于性别标签定义的消费需求正在发生改变,消费的性别边界正在逐渐模糊。
在更广泛意义上的男性颜值经济概念里,纹身、香水、自拍或修图软件都可以被列入其中,而这些细分领域内的“去性别化”趋势更加明显。
《报告》显示,这种男女之间消费差异正在弱化的趋势,在90后、95后年轻群体中尤为突出——男性积极追求精致妆容和时尚造型,女性热衷于游戏、户外运动,富于钻研和探索欲。
变革的趋势也被更深度的人口结构变化佐证。
伴随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出炉,我国男性人数再一次超越女性人数,总人口达到7.23亿人,占全国人口比51.24%。
也就是说,男性比女性多出3490万人,而在20—49岁的年龄段中,单身男性同样多于单身女性。
韩国曾经做过一项很有意思的学术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颜值最高的男性收入比颜值中等的男性收入高15.2%,颜值最高的女性收入比颜值中等的女性收入高11.1%。
对于单身男性而言,职场和情场的双重压力会影响他们对于自身外在形象的需求调整,“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现状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他们的经济负担。
这是男性颜值经济崛起的土壤,也是“他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结语
颜值即正义,颜值即生意。
为颜值买单不再是女性的专利,从美妆护肤、潮流穿搭到运动健身,“男颜经济”已经到了爆发的前夜。
机遇往往伴随着挑战,男性颜值经济的红利之下,依然有急需打破的质疑和偏见。美无性别之分,精致是生活的态度。
0302
几个亿飞到星球外去失重溜一圈儿,地球不好玩了吗?
7月的全球富豪夏令营——太阳谷峰会,在暂停一年之后终于重启。有头有脸的大佬们悉数到场,贝佐斯和女友驾着私人飞机早早抵达了太阳谷,似乎把“节能减排”四个字忘在了脑后,但看上去心情不错。因为这可能是他接下来一段时间里,在地球上大型场合最后一次公开露面了。
即将到来的7月20日,下周,这位全球首富就要上天,开始他梦寐以求的太空度假了。
“一次大的冒险”
峰会现场有记者问到对于这次太空之旅的看法,贝佐斯笑而不语。
当然,首次对外发布这个消息的时候,他的兴奋之情透过社交媒体Instagram的图片和文字外溢出来:
去走秀,带爱人;去冒险,带兄弟。首富退任亚马逊总裁后,一直是理智在线,并没被恋爱冲昏头脑。
据悉,贝佐斯将与他的“兄弟们”一起搭乘他自己创办的商业太空公司蓝色起源(Blue Origin)制造的“New Shepard”号火箭飞向太空。蓝色起源诞生于2000年,这个已经运营了21年的项目终于迎来了历史上首次载人飞行任务,而且还是老板亲自飞。
和马斯克想移民火星不同的是,贝佐斯对月球情有独钟,据说因为他5岁时在电视上看到了阿波罗11号登月,由此确定了自己最早的飞往太空的梦想。
贝佐斯将这次太空旅行形容为“意义重大的事”、“一次伟大的冒险”。对于任何人来说,能够亲自实现5岁时候的梦想,就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人生赢家了。
蓝色起源在2019年5发布了其月球着陆器Blue Moon,与马斯克的SpaceX、以及Duentics公司,一起竞标NASA的月球着陆器制造合同。让贝佐斯一直耿耿于怀的是,NASA后来将这份价值高达29亿美元的订单给了SpaceX。
两年后的7月,他憋着一口气,赶在马斯克前面亲自去太空溜一圈,也是想让NASA看看,咱的装备也不差。
5分钟,1.8亿
火箭上的4人座,除了贝佐斯和兄弟马克,还有两个席位。
这个开了太空先河的席位自然价值不菲。
这不,6月12日,蓝色起源发起了一张太空船票席位的线上拍卖直播,来自159个国家的7600人参与竞标。这张与贝佐斯同舱的太空观光船票,从480万美元的起拍价最终以28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1.8亿)成交,竞拍全程不到10分钟。
拍卖所得款项将捐给蓝色起源成立的非营利慈善机构基金会Club For The Future,这个俱乐部的使命是:鼓励未来年轻人追寻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领域的职业并帮助开创未来的太空生活。
最终成交的同行者目前尚未公开身份,但毫无疑问,他/她绝对是一位非富即贵的超级太空爱好者。
目前,这个项目对外公布的行程是:届时会将4人座太空舱发射到离地球表面大约62英里的卡门线空间边缘,整个任务总共需要10分钟,乘客将在微重力环境中进行5分钟的观光体验。
看来,这场“太空之旅”的每一分每一秒,都价值连城。
带82岁老奶奶一起飞
New Shepard的最后一个席位,送给了82岁高龄老奶奶沃利·芬克(Wally Funk),这位根正苗红的前太空种子选手。
60年前,沃利·芬克顺利成为了"水星13号"(Mercury 13)项目的一名女性飞行员。尽管此项目后来被取消,但沃利·芬克后来成为了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的第一位女性检查员、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的第一位女性航空安全调查员。
在她几十年的从业经验里,身为飞行员的她,累计飞行19600小时,并教授3000多人驾驶私人或商用飞机。
沃利·芬克说:“我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宇航员,但是没人愿意带领我飞往天际。我曾认为我与太空无缘了!”
她一定不会想到60年后,地球上最富有的人会邀请他一同飞往太空,终于有机会在有生之年实现太空梦。
布兰森的“我先”
如果不是布兰森,贝佐斯绝对是这次太阳谷峰会上的最闪耀的星。
被媒体称作是“英国钢铁侠”的理查德•布兰森(Richard Branson),这位同样怀揣着“上天梦”的商业大佬,是太空旅行公司维珍银河(Virgin Galactic)创始人,今年71岁了。
尽管他说,梦想不是竞赛,开心就好。但他的决策不会骗人,布兰森的首飞定在了7月11日,通过先人一步,狠狠收获了一波热度。
布兰森的梦想并非始于5岁,但人家在50年前都已经开始定下学习飞行的目标了。
图源:Twitter
如今,他更是放下豪言:
“7月11日,是时候将梦想变为现实了。”
图源:Twitter
布兰森96岁的母亲伊芙·布兰森在今年1月因感染新冠不幸去世,布兰森带着母亲的祝福去追寻梦想,还计划着即将发射一枚以她的名字命名的火箭以此纪念她的一生。
布兰森的维珍银河,也是为数不多可以用战绩与蓝色起源和SpaceX相抗衡的企业。
用布兰森自己的话说,就是:“我真心相信,太空是属于我们所有人的。在长达16年的研究、工程和测试之后,维珍银河已经站在了商业航天行业的前端,我们已经做好准备,将太空开放给全人类,让世界从此彻底改变。”
这次布兰森的太空之旅共有6人,还包括两名飞行员、三名任务专家共同作伴。昨天,全世界一起观看了维珍银河的飞行直播。
这次的抢先飞行测试,也是为了维珍银河在2022年初开始为太空旅游乘客提供飞行服务做预热。
当被问到如何看待马上要飞的贝佐斯时,布兰森说:
“我只希望他和同他一起上去的人一切顺利。当他回来后,我很期待和他谈谈他的旅行。我和他两三周以前还谈过话,我们都祝对方好运。”
尽管贝佐斯没对关于布兰森的“捷足先登”做出任何回应,不过蓝色起源新近发布了一张自己和维珍银河的对照图,重点标注了诸如维珍银河的 Unity 太空飞机没飞到卡门线、对环境的更高影响、较小的窗户和缺乏逃生系统等问题。
图源:Twitter
太空旅行,已来
贝佐斯的另一位太空界劲敌、互联网社交高手马斯克当然也没闲着。
马斯克近期想不想去太空度假,我们不得而知,看他最近疯狂卖房产的行为,估计离移民太空也不远了。
同时,这些年来太空爱好者们也见证了SpaceX各种花式操作:他们曾把把特斯拉跑车送到地球外面,绕着太阳公转;也曾在高空炸了一枚造价3.4亿元的火箭,只为证明其建造的载人宇宙飞船安全;他们还陆续送NASA宇航员安全前往太空空间站… 这些行为表明了,将马斯克送上太空,对他们而言并不算难。
过去10年,美国宇航员都是在哈萨克斯坦乘坐着俄罗斯的火箭前往国际空间站的,直到去年5月,NASA成功发射SpaceX研制的载人宇宙飞船“龙”飞船,为NASA宇航员从本土出发拉开了序幕。
在今年5月,Space X再次送宇航员上天,用的还是翻新过的二手飞船和火箭。
但马斯克和SpaceX的雄心不止如此,一直以来,马斯克都在为登陆火星做准备。
他想在火星上建立人类基地的梦想不是一两天了,对此他的解释是:
一方面是为了让人们有更大的梦想,另一方面是为人类提供一个后备计划,以防小行星撞击地球,或者说是一场巨大的瘟疫。
新冠病毒某种程度上也是种警告,灾难来的时候谁能更快的做到有备无患。目前SpaceX的工程师们正忙着建造一艘名为“星际飞船(Starship)”的大型飞船,这艘飞船可以把人类带到“月球、火星和其他地方”。
这么看来,人类真正意义上的太空旅行,或许已经到来。不过,开始的时候,终究是少数人能消费得起的领域。
当前,SpaceX已经和乘客签约——进行为期数天的太空旅行,每人的费用为3500万美元(2.3亿人民币)。“碟中谍”系列的主角汤姆·克鲁斯(Tom Cruise)都将与NASA合作,乘坐 SpaceX并在国际空间站上拍摄新的续集。
图源:Twitter
地球不好玩,太空更香?
《三体》对于太空这么说:
“太空像一面放大镜,可以在瞬间把人类的阴暗面放到最大......当人类真正流落太空时,极权只需五分钟。”
富豪们为何都向往着去太空?
但,有机会又谁不想去看看呢?
透过太空舱,失重状态下的漂浮,看着地球一点点变小,目之所及皆星辰。马斯洛需求金字塔顶尖的人们,以自我实现需求为最紧要。当其世界观足够大,大到成为辽阔的宇宙观,去太空敢为人先的那一类人就出现了。当然也可能刚好是他们都各自有着一个或大或小的太空梦。
不止富豪们,普通人也有太空梦,只不过脚踏实地活在当下显得更重要。
人类对于太空的好奇心几千年以来一直都存在,每代人都有每代人各自的使命和目标。唯愿这种痴迷永远都是锦上添花,对于我们生活的星球都是一种生存之外的探索,而非取代。
就如《三体》里另一句话:
“我们都是阴沟里的虫子,但总还是得有人仰望星空。”
0302
7月8日,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构建AI产融新生态主题论坛在上海世博中心成功举办。论坛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信息化发展局、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组委会办公室、上海市委网信办共同指导,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共同主办,数字经济投融资联盟承办,商汤科技、清科创业等企业协办。
论坛现场
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离不开政策、产业、资本、安全的合力支持。本次论坛紧密围绕国家发展战略,以“构建AI产融新生态”为主题,汇聚知名专家学者、顶尖投资机构、优秀人工智能企业和网络安全企业,共同探讨资本与产业的协同路径、破解智能时代网络安全问题,呈现AI前沿创新赛道亮点,展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广阔前景。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杨小伟,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慧琳出席论坛并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讲席教授、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张亚勤分别做题为“工业互联,产融互动”和“数字经济新趋势”的主旨演讲。
邬贺铨指出,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金融行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演进,5G的商用进一步加快了金融科技的发展,区块链技术则为完善金融科技的生态创造了条件。信息技术加持下的供应链金融将催生数字金融新业态,进一步提升对实体经济的支撑能力,特别是推进普惠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而供应链金融业也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应用场景。要加大金融科技创新力度,控制金融风险,提高金融效能。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发表主旨演讲
张亚勤与大家分享了对于数字经济的理解。他认为,数字经济包含数字内容、数字智能、数字产业三方面内容。数字化经历了以内容数字化为代表的1.0时代和以互联网、企业数字化为代表的2.0时代,如今已经走向3.0时代,其特征是物理世界和生物世界的数字化。张亚勤表示,未来数字产业的机遇将存在于升级IT产业、改变现有工业、创造新兴产业当中,智慧交通、智慧物联和智慧医疗前景广阔。
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张亚勤院士发表主旨演讲
在“坚守价值,共同成长”主题演讲中,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海,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徐冰,京东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京东科技基础技术群总裁、京东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周伯文等嘉宾共同探讨了资本与产业的协同路径,展示了前沿技术赋能和重构产业价值的先进实践。
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海发表主题演讲
在“安全未来,技术护航”主题演讲中,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党委副书记卢卫、亚信安全总裁陆光明、明朝万达总裁王志海、瑞莱智慧CEO田天、富数科技创始人兼CEO张伟奇等嘉宾从网安行业发展态势、AI系统安全防护、深度伪造识别、隐私计算等视角做了精彩分享。
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党委副书记卢卫发表主题演讲
在“锚定创新赛道,搭建供需平台”环节,论坛邀请Nreal创始人兼CEO徐驰、嬴彻科技创始人兼CEO马喆人、BrainCo公司创始人兼CEO韩璧丞为现场观众展示了干线物流自动驾驶、混合现实科技、仿生手等创新赛道的新技术、新应用,引起了现场专业观众的热切关注。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筱强从投资人的视角予以精彩点评。
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筱强做投资人点评
Nreal创始人兼CEO徐驰发表演讲
此次论坛上,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信息化发展局、数字经济投融资联盟共同发起的“推进信息技术产融合作专项行动”正式启动。该行动旨在推动政策、技术、资本和人才联动,支持地方数字经济发展,助力网络强国建设,通过调研、路演、推介等形式,搭建供需平台,提升投融资对接效率,赋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信息化发展局局长王崧、上海市委网信办主任姜迅出席论坛和启动仪式。上海市委网信办总工程师杨海军为论坛作总结寄语。
0302
2021年,内卷像病毒一样蔓延。
万物皆可卷。从外卖小哥到CEO,各行各业各职级都逃脱不了内卷。
“清华学子边骑车边跑代码”、“985硕士入职银行柜员”、“某公司全员开启大小周”……一时间新闻都被这些忙碌的打工人占领,他们身兼数职、主业保命副业挣钱、他们不止996还要007。
不同行业有不同的卷,国企和行政岗卷在于晋升通道有限,旧的不去新的永远上不来;互联网等新兴行业卷在于薪水不随年限涨,工资不随工作时间涨;而品牌卷则在于越来越多企业在做同样的东西,同质化严重到相似度90%。
为探究不同工作的卷度,我们采访了5位不同行业的打工人,看看他们的工作卷不卷,有多卷,为啥卷,以及怎么对抗卷。
是在卷上加卷的工作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还是干脆不争不抢直接躺平,又或者是换条赛道另辟蹊径?一起来看看!
#01
汪小鱼|29岁 体制内 深圳
「体制内的职级有限,晋升无望就是最大的卷」
我出身警校,毕业后觉得分配的工作太安逸,年轻人就该追逐理想与正义,于是我申请了一份有挑战性的工作。但出于多方面考虑,最后选择了行政岗。
在体制内部,“卷”从一开始招录就存在。我们的招录方式非常严格,基本只招应届生,往届生招录名额十分有限,这样招生范围就小很多。上班族的职场内卷可能体现在996与资本主义剥削,但我们的内卷更多来自上面的压力,不仅规矩多,而且加班时间只多不少,甚至通宵都是家常便饭。
我认为内卷就是一种人力资源过剩,一种劳动力资源的膨胀,一种劳务过多的通货膨胀。
我所处的行政岗位,科室处级有限,晋升途径和资源相对较少。而且大城市内卷比小城市更明显。小城市的就业人口、物资是相匹配的,但在深圳这类大城市,就业人口远远大于实际所需,再加上物价、房价高,生活成本也高很多,“卷”的感受就愈加明显。
如果一直“卷”下去,最后可能大家都会消极怠工,就像《疯狂动物城》里的树懒办事员。从大环境讲,对外劳务输出是缓解内卷的方法。我们人口基数大,劳动力适当外流会减少竞争压力,缓解资源紧张。而且发达国家资源更丰富,我们能从中获利。问题就在于如何适当让劳动力外流。
我不希望自己变成像树懒一样的办事员,所以在尽力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我会在工作之余做义工,通过帮助别人来感受快乐。平时工作压力大时,我会做喜欢的事,比如雕刻东西、设计家具等。这些爱好能帮助我缓和心态,也算是某种程度的“防卷”。
#02
Kristy|29岁 股权投资青岛
「加班加得名正言顺,不加班反倒像是偷懒」
去年六月,我北漂结束回到青岛一个市级国资平台做股权投资。
我刚毕业在一个驻华使馆,工作性质不强,甚至感觉还未和大学生活脱轨。大概一年半,我决定出去看看,就在央企做行业研究,之后转到偏向股权管理的岗位,一晃就是四年。
回到青岛,工作环境的转变让我出乎意料。在北京,从大使馆到央企,整体环境和工作氛围都比较轻松。本以为从北上广回到二线城市会更轻松,万万没想到二线城市“卷”得厉害,工作压力大、节奏快,实在倍感压力。
在青岛的第一份工作,出于公司管理缺乏条理等原因,没多久我就跳槽到现在的国资平台。换工作后我发现“卷”得更厉害,公司层级更加扁平化,相当于离权力中心更近,导致利益争夺更加复杂。大家工作都很拼,加班、工作日晚上十一点多开会、周末电话会议说开就开……
团队里总有人把加班当成家常便饭。对比他们加班的拼劲,正点下班像是在偷懒,名不正言不顺。但事实上只要在工作时间内高效完成任务,到点下班理所应当。
一开始我对准点下班心怀愧疚,硬是拖到大家一同下班;现在想来实在没有必要,还是做好自己的事儿,然后摆正心态,好好生活吧。
继续“卷”下去可能会产生两极分化:公司正处于转型关键期,对于升职加薪的机会,领导势必偏向更努力的人,若真做出成绩那无可厚非,但总有部分人“滥竽充数”,营造努力表象。反倒部分效率高、准点下班的员工得不到褒奖,最后变得没有干劲。
#03
Z女士|27岁 互联网 北京
「行业越卷,我赚的钱就越多」
我第一份工作在咨询公司,但为了追求理想,我一年后辞职远赴英国读二硕,毕业后入职互联网公司。
商科学生的“卷”是从大学开始的。我们要参加各种比赛、评奖、发论文,而且为争取仅有的2个保研名额,还时常会被竞争对手投诉。好在我大一就开始为保研做准备,也顺利拿到了保研资格。研一后我又马不停蹄开始实习,并在研三幸运拿到了return offer。
在英国时,很多同学为找工作会在四月就开始海投,甚至顶着疫情回国实习。但我更希望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待到九月才回国的我最终历时一个半月,拿到了互联网的offer。
入职之后,我深刻感受到互联网的“卷”是刻在骨子里的。比如公司虽规定6点半下班,但大家似乎已经默认了下班时间在10点后,而加班越多,走得越晚也成为努力工作的表现。我7点多走时,会被同事认为是提前下班。
如今这种“卷”文化已经产生了两种极端,一是效率低下。能在工作时间内完成的工作却要拖到加班去做,还顺便标榜自己的努力与勤奋。二是极端的反内卷行为,比如裸辞。
其实我是很享受内卷的,如今的“卷”就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是可以带来良性结果。而且只要我是优秀的,它越“卷”,我赚的钱就可以越多。
#04
泡粥南瓜 | 24岁 建筑设计 杭州
「消极、焦灼的心态,才会引起恶性内卷」
我是一名建筑设计师助理,未来职业方向是建筑设计师,我前后换了两家建筑设计公司。
关于跳槽原因,原公司给新人的机会太少,更多是做机械重复类工作,充当廉价劳动,而我希望从事有实践意义的岗位。此外,单位工作氛围很压抑,大家都埋头做事儿,很少交流,就像流水线工厂。
而且行业内很多公司都在“偷懒”。他们有自己的方案库,当接手新项目时,就直接从库中选出类似案例稍加修改,所以并不需要实习生的创新能力。而现在的公司,虽然更忙但能学到新东西。既然都要面临内卷,那不如找自己更喜欢的环境、更乐意去做的事儿。
工作中的内卷就是“为了加班而加班”。设计一个方案,应该把时间花在有效沟通上,而不是在未获得充足交流情况下就盲目加班。
内卷是心态和环境的双重作用,心态影响环境,环境也反过来影响心态。
公司氛围很重要,如果人人之间只是利益争夺,那势必会带来内卷,最后一潭死水。而氛围又取决于心态,如果大家都很愿意分享问题、学到东西,处于愉快又高效的氛围下,对公司一定是正向反馈。
还有积极性问题。学习过程中如果因为他人的优秀而引发焦虑,认识到不足的同时,无法再心平气和地去改进,就会导致一种消极、焦灼烦躁的心态,这种心态就会引起恶性内卷。虽然付出更多时间,但完全被负面情绪笼罩,时间和效率不成正比。
#05
栗栗|24岁 新媒体 上海
「我真的很想裸辞」
我是一名新媒体记者,主要从事稿件采写工作。跳槽我已经思考很久了,但平时忙到没空找工作,就又庸庸碌碌过生活,也不知道拖到何时才是头。我甚至想过裸辞,尤其在产生厌恶情绪时,但微薄的积蓄让我始终没有迈出这一步。
说起跳槽原因,我认为当前工作和我的长远规划偏差太大。现在工作常常让我觉得在浪费生命,让人无法忍受,甚至会产生恐慌感,害怕自己会变成一个缺乏技能、缺乏竞争力、碌碌无为的人。我喜爱内容创作,但公司工作过于乏味单一,加上老板的能力缺乏,极度混乱的管理方式也导致大家只能自行野蛮生长。
对于内卷,我感到疲惫不堪,身体招架不住的同时,心里也逐渐崩溃,甚至怀疑生命的意义。我认为信息的不对称是导致内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我时常在工作中发现,这个世界上不被人们关注的行业和细分领域才是绝大多数,而这些行业中有很多在酝酿和成长,它们并不内卷,并且充满机会。
现如今大家都想有一份被公认的 “好工作”,这也导致“好工作”的门槛越来越高,应聘者的能力越来越强,如此下去内卷也变得愈发严重。但其实当大家都为一个行业挤破头的时候,另辟蹊径也许会有更好选择。所以我希望可以跳槽去更加开放性的行业,做创造性相关的工作。这个世界远比想象中广阔,通过各种途径多去寻找,你会发现绝大部分的世界是不“卷”的,被所有人知道的,才“卷”。
“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刚从病毒中勉强走出的我们,又深陷内卷围城。
我们困于竞争,陷入焦虑,执于跳出泥潭,以为泥潭外就是救赎,殊不知身处围城,里外皆同。
正如那句话说的: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内卷;钱越多性价比越高的地方,内卷就越严重。
逃离内卷就像冲浪,它卷得越快,你飞得就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