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一股暗流涌动的强大势力,正在对这个国家的精英阶级展开围猎。
本周,几乎整个创投圈都在为魏萌的离世感伤、惋惜、和不甘。经过两天的紧急救治,她还是在8月16日不幸去世。
魏萌是美国顶级风投机构DCM的董事总经理,自己也是圈内知名投资人。她今年刚刚32岁,香魂一缕随风散,怎能不令人心痛。何况,身后还留下了两个孩子。
至于不甘,主要是魏萌的死因蹊跷,实属悬疑片级别。
昨晚发布的讣告显示,两天之前,魏萌参加了由北京诚泉文化开设的LEGACY工作坊课程。并在上课过程中晕倒,被送往医院后,不治身亡。
魏萌之死,和这个神秘的课程有莫大的关联。
这个打着“无私奉献”、“提升国民素质”旗号的所谓心灵课程,不但要钱要命,而且已经像癌细胞一般扩散至全国,悄然间,形成了一股无法忽视的黑色浪潮。
1
毁掉一个人,需要几天?
有一部德国电影叫做《浪潮》,讲了一班青春期的学生,如何在5天之内演变成狂热、暴力的极端纳粹组织。
重点是,这部电影改编自真实事件。没错,洗脑是如此迅速和可怕,只需要5天,就能彻底摧毁和改变一个人、乃至一个集体的意志。
这和魏萌的遭遇何其相似——她参加的“LEGACY飞跃力”工作坊,学习周期也是5天。
这种所谓的“心灵课程”,收费模式有点像健身房私教课。只不过前者“锻炼”的是人的精神,并且按天收费、价格更贵。
以“LEGACY飞跃力”为例,该课程总共分为四期,分别是“探索”、“蜕变”、“里程”和“智泉”。
单是第一期“探索”课程,短5天半收费就要4400元,四期课程上完学费要超过2万元。据了解,一期课程学员最多曾超过百人。
我们无法掌握更精确的数据,但在成都地区,发展更成熟的同类型课程每年收取的学费,已经达到数千万级别。
而该工作坊背后的北京诚泉文化,成立十多年来参保人数仅为13人,在北京深圳两地开有数家分公司。从挣钱效率来看,堪称暴利。
之所以收费贵,是因为上得起这些课的大多是高净值人群。按“LEGACY飞跃力”官网上的介绍,“参与者多为香港、北京、深圳及中国各地最有成就的卓越人士。”
商业人士理所当然成为了“重灾区”,比如创投圈,和大批高管、企业家。此外,还有律师、教师、医生乃至政府实权部门领导。
总而言之,多数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中产阶级。他们是国家机器运行的核心部件,也是构成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
据了解,该课程招纳学员的方式主要是私人推荐。学员上课到一定阶段后,需要推荐新学员才能继续。如果不是公司要求学员发展“下线”时不给奖励,几乎可以将其定性为传销。
酷似传销之处还有严格的保密协议。学员被要求不能分享课程相关的联系过程,对其他参与者的行为和学习内容也要三缄其口。
不但见不得光,商业敏感度也是拉满的。魏萌出事后,位于北京朝阳区光华路的飞跃力工作坊迅速人去楼空。公司周围的海报显示,新的“武士游戏”课程将于11月开课。
官网上关于该课程的介绍是,“真正的武士具有铁一般的纪律、百分百的承诺、临危不乱,对领导者和团队保有无可撼动的高度忠诚和生命态度”。
集体主义、无条件的服从、隔离异己、泯灭个性——无不与《浪潮》中的课堂实验如出一辙,是不折不扣的纳粹洗脑方式。
随着礼堂中枪声响起,以两条人命为代价,赖纳和他的学生们终于从“独裁”的深渊中脱身。然而魏萌的离去,却很难让人们从包装成“心灵课程”的新型洗脑骗局中醒来。
2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和物理攻击相比,精神上的侵略往往更静默无声,让人难以抵挡。同时也更具摧毁力,几乎无法复原。
很多朋友看过《爆裂鼓手》,天才少年浴血重生,被魔鬼教头激发出全部潜力的故事,不得不说很励志。
但不要忘了还有学生被凶狠的老师逼到上吊自杀。若是电影以那位学生的视角来讲述,俨然一段致郁系的鬼故事。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多多少少都经历过三观被摧毁又重建的过程。但那是以一种温和而缓慢的方式,有足够时间去舔舐和愈合创伤。
但所谓的“心灵课程”,是以激进和猛烈的手段对一个人的精神进行击碎和重塑。滚水煮青蛙,能跳出来还好。跳不出来,只有死路一条。
具体的操作手法,和J·K·西蒙斯的教学思路差不多:否定、打压、摧毁其自尊和信念,从而达到精神控制的目的。
拿“LEGACY飞跃力”来说,有学员反映,课间有一个类似“忏悔”的游戏:关灯后,学员们跪在椅子上,在导师固定话术的引导下回忆并说出内心深处的痛苦或者秘密。
在昏暗灯光、高分贝音乐和周围哭声的“感染”下,学员们很容易精神崩溃,从而嚎啕大哭、捶胸顿足,甚至出现自残行为。
一个人的认知系统,很难不受到环境的影响。在乌合之众里,每个人都可能丧失理性,成为狂热分子。
类似的还有辱骂环节,通过学员之间的互相侮辱来践踏尊严,从而摧毁心理防线。魏萌就是在四人“评价”一人的互动环节中崩溃晕倒的。
据学员介绍,当时有人斥责她“为什么工作这么忙,不好好照顾孩子,她就是烂人”。对一位两个孩子的母亲来讲,恐怕再也找不到更具威力的精神攻击。
此外还有身体方面的因素。魏萌参加的飞跃力课程为每天16小时,从早上8点到晚上12点,连续5天。低于6小时的睡眠,使得学员基本处于神志不清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人的“免疫系统”是很脆弱的,智力也会下降。审讯室里经常使用的疲劳战术,警匪剧、谍战剧里很常见,是一种极为变态的“肉刑”。
最重要的一点是,身体和环境归根结底是外部因素。精神洗脑暗箭难防的根本理论,建立在人性的本质之上。
人无完人,大多数人心里都有“恶”的一面,哪怕只是个念头。但君子论迹不论心,道德上的缺憾是我们之所以真实的原因。
但这种课程偏偏站在道德制高点进行批判,言必称“真诚、信任、付出、关爱”云云。打着“爱”和“真善美”的旗号让人们反思、悔恨、从而“大彻大悟”。
人类毕竟不同于天使,过去的伤痛是我们存在的证明。但假如对方以最终审判的姿态穿透那些疤痕,没有人能够与自己和解。
3
被围猎的精英
大家还记得《逃出绝命镇》里那位黑人小哥吗?在被女友父母利用母亲死于肇事逃逸的童年阴影催眠后,自我意识坠入无底深渊。
催眠在“心灵课程”中也是常用手段之一,不必多说。巧合的是,他的工作是摄影。虽然是自由职业,从生活条件来看,大概也算是中产阶级。
魏萌的履历大家很熟悉了:毕业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高材生、主导过探探、脉脉、Blued等项目的天才投资人、2019年入选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精英榜。
在人们的认知中,精英们一般应该有强大的心脏,和更坚强的逻辑和理想思考能力。怎么会轻易掉进新型洗脑的陷阱,花钱让别人骂自己?
这一方面是因为此类课程把自己包装成“给成功人士充电”的形象,他们一般不在意高额的学费,这也是此类课程能够牟取暴利的原因。
而一旦进入这个封闭场合,人的认知系统、和社会支持系统会遭到破坏。在发现不对劲的时候,已经难以自拔了。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精英阶层普遍由于工作忙碌导致情感缺失。工作压力过大,也会产生各种焦虑、迷茫甚至失眠等心理和身体问题。
不但是商业人士,连阿汤哥这种最具票房号召力的好莱坞顶流之一也被科学教洗脑。不但被教会操控了婚姻,还要把6岁的女儿献给组织培养。
如果任由这股黑色浪潮发展下去,会造成什么后果?
这种课程起源于美国二战后,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精神科医学期刊和美国媒体就报道了多起学员在课堂上发疯和猝死的案例。
上世纪90年代,该课程进入香港和日本市场后引起轰动。所到之处皆因涉及“精神控制”引起广泛争议。
而中国大陆经济的快速发展造就了大批中产阶级。在业内人士眼中,中国俨然成了一个“巨大的市场,蕴藏着黑色的能量”。
这是十分可怕的。
科学教要求经常信徒禁食、逼迫其堕胎,并通过各种手段收取巨额费用。尽管如此,阿汤哥依然不遗余力地劝说布拉德·皮特、威尔·史密斯和贝克汉姆等好友入教。
而在中国广泛存在的“LEGACY飞跃力”之类课程,则利用人们的痛苦达到赚钱的目的。这会严重影响学员的精神健康,甚至把人们逼死逼疯。
心理是人最后的一道防线,一旦被攻破,很容易走向崩溃。而在道德上对自己要求越高,或者说越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越容易走极端。
并且,被洗脑的人在导师的暗示和指引下,会把课堂上的激情延续到生活和工作圈,成为公司的自来水和义务推销员,用狂热的安利使自己被植入的新型价值观得到认同。
一般的广告都是以网状传播的方式进行,但这种强社会联系的模式一旦形成规模,传播效果是指数级的。
所以,为了给死者一个公道、为了保卫人们的精神安全。这件事,必须追查到底。
愿中国再无黑色“浪潮”。
4
结语
心理学是一把双刃剑,用到好的地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人们解除内心的苦痛。但如果用到邪路,则会产生更严重的二次伤害。
有学员表示这类课程是很“有爱”的,无异于一场精神洗礼。但除了痛哭之外,互相辱骂、大喊口号,用痛苦使人清醒,真的能荡涤灵魂吗?
每个人都在负重前行,但释放压力的最好方式绝不是被洗脑。因为人类对自由的追求是永恒的,精神控制课程,是彻彻底底的反人类存在。
至于我们该如何治愈自己。《哈利波特》中有一道用来抵御摄魂怪的咒语,叫“Expecto Patronum”。
它的含义是:那些美好和快乐的记忆,才是我们对抗忧郁的最好方式。
1122
投资界(ID:pedaily2012)8月23日消息,近日,智光电气公告,为落实“产品+服务+投资”的业务战略布局,公司拟与相关合作方发起设立“广州智光吉富壹号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简称“智光吉富壹号基金”)。
其中,公司作为有限合伙人出资2000万元,公司全资子公司广州智光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作为普通合伙人兼管理人出资100万元。该基金规模1.01亿元,投资方向为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设计等相关产业。
1122
投资界(ID:pedaily2012)8月23日消息,投资界获悉,华为旗下深圳哈勃科技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已于2021年8月18日完成对深圳竹云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竹云”)的战略投资,公司注册资本由5556万人民币增至5694万人民币。
据悉,此次华为战投竹云实现深度合作,竹云将结合公司发展目标持续用于身份云服务、数字政府、工业互联网安全、物联网、车联网等创新应用场景的产品研发迭代,以及协同华为在云生态领域应用场景中的技术创新。
资料显示,竹云是专注于身份管理和访问控制(IAM)及云应用安全领域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据了解,竹云在IAM领域深耕多年,在技术、产品力、行业经验、团队、头部客户案例、品牌等处于行业领先。公司旗下核心产品支持线下、公有云、混合云部署场景,高效融合各类新技术应用,为组织打造集不同用户、应用、流程、数据、设备等数字资产一体化的数字生态安全共享系统。
其中,IAM平台管理面向内部用户、合作伙伴、外部用户等不同维度用户的数字身份、权限管理和动态化访问控制。公司拥有从底层代码开发、自主可控的国产化技术,作为率先将IAM理念与自主研发产品在中国推广落地、专注深耕的信息科技企业,已在众多大型客户场景中得到历练和验证。
此外,竹云IAM技术在智慧城市和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应用创新成果入选工信部2020网络安全技术应用试点示范名录,荣获金湾奖暨2019粤港澳大湾区十大卓越创新力企业奖、中央企业网络安全与工业互联网十佳解决方案第一名、金融科技安全以及全球身份管理创新服务等行业重要奖项,同时入选IDC 2021 中国零信任之身份识别与访问管理技术-创新者。
作为全球领先的ICT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华为拥有开放、灵活、安全的端管云协同的ICT基础设施平台,在智慧城市、公共安全、智能交通等领域有着广泛布局。数字化时代下,随着5G、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指数级增长的物联网设备、数字化平台、智能应用以及外部连接等,信息资产的价值攀升和数据合规要求趋紧,加速IAM技术创新和市场的快速发展。
1121
据央视周末报道:天然气近期一跃成为大宗商品涨价王,亚洲过去一年暴涨6倍,欧洲14个月内疯涨10倍。就连天然气资源丰富的美国,日前天然气价格已创下近10年来最高水平。
天然气价格暴涨,因素复杂。但回归二级市场,哪些公司正在因此“闷声发大财”却很容易拎清。在此其中,逆势抄底周期者有之,顺势疯狂扩张者有之。
01
天然气供需之道
从需求来说,从2016年到2019年,全球天然气消费年均增速高达3.1%,消费量向4万亿立方米迈进,尤其是亚太地区消费增长最为强劲。过去5年,亚太地区天然气消费增量相当于全球总增量的43%。其中,中国成为了天然气异军突起的消费王者。
图:中国天然气消费量的快速增长
与需求高增长同时出现的,是供给侧的页岩气革命:
国际能源署IEA统计表明,全球非常规天然气远超常规天然气储量。在非常规天然气中,页岩气可采储量占63%。IEA预测,2035年非常规天然气产量将达到1.6 万亿立方米。
随着发轫于美国的页岩气技术革命的快速崛起,美国从一个天然气净进口国转变为净出口国,随着页岩气产能的迅速扩张,北美摆脱跟随原油定价的天然气也开始出现了独立流通市场。
一面是低成本供应大幅增长的北美天然气市场,一面是需求快速增加,追随原油定价的亚太液化天然气市场——套利逻辑由此展开:
以2020年为例,全国天然气消费量3200亿立方米,其中进口天然气已经达到了1400亿立方米,其中来自海运渠道的液化天然气(LNG)总量接近900亿方。
搭建LNG基础设施,让低廉的北美天然气向亚洲流淌,高抛低吸成了一门闷声发财的大买卖。巨大的体量面前,哪怕以一分钱计价差也足以构成巨大的利润空间。
赚的盆满钵满的各路资本,都有着秘而不宣的生意秘密,但底层逻辑完全相同:
政策长期鼓励,高增长市场,利差巨大的供需格局,毫不意外,天然气成了绝佳赛道。整个赛道长期看好同时,短期又波动频仍,故而在不同时间框架下,逆势抄底周期者勇,顺势疯狂扩张者猛。
02
逆周期抄底的宝能
在锂电池和光伏赛道上早已反复演绎过的事实是:
在需求高增的背景之下,短期供应过剩都只是下一阶段供应趋紧的前奏。进入今年8月,本来是淡季的国内液化天然气均价为5473元/吨,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121.59%,预示着天然气的周期高光时刻正式展开。
这与去年同期负油价时的对天然气市场的看空逻辑大行其道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负油价的环境之下,与油价相关的天然气价格也正在被压制到极低的水平。低油价和低气价会自然压制页岩气的开采资本开支,直接影响上游设备提供商的业绩。
对于在过去几年中主要受益于北美页岩气压裂设备电驱化的杰瑞股份(SZ:002353)来说,去年3月一波股价崩盘理由其来有自。这一过程中,杰瑞从最高点41元一个月内完成腰斩,市场交易者夺路而逃。
不过,就在3月最后两周,杰瑞股份的十大股东明细中多了一个熟悉的名字:姚振华的前海人寿。
红框处为姚振华抄底时刻
一片恐慌之中,姚振华逆势抄底,随后的剧情看上去似乎再熟悉不过:6个月之内,杰瑞股价反弹了50%,在4季度中,宝能又从十大股东明细中再度消失。
03
全程领跑的新奥
姚老板抄底周期,为的是赚一笔快钱;而在高增长的千亿天然气市场面前,新奥能源创始人王玉锁霸榜河北财富榜榜首更值得深研。
打造于1992年的新奥能源(HK:02688),从第一天就是纯而又纯的天然气经营者。1992年,王玉锁正式成立了新奥燃气公司。1993年8月6日,天然气在廊坊开发区成功点火,新奥成为全国第一家进军城市公用事业的民营企业。
相信当时没有人能够想到,在30年后,这家名不见经传的民营燃气公司,在全国能够拥有235个城市燃气项目,覆盖人口数量达1.12亿,零售气量接近200亿方,在5大城燃中排名第二,市值逼近2000亿港币,王玉锁的个人身价也突破800亿。
5年涨5倍的燃气服务商新奥能源
对于新奥能源所在的燃气运营来说,生意模式粗看上去几乎可以称得上是平平无奇:
将燃气管道接入千家万户之后,通过卖气赚取一个固定价差。在接驳过程中,再赚得一笔接驳费。由于气价和价差相对锁定,燃气公司生意模式自带公用事业属性,资产回报率锁定在7%的水平。这样的公用事业属性自然不会诞生首富。
不过,新奥选择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与深耕单一城市的城燃公司不同,新奥能源的庞大客户量和天然气使用量使他能够有足够话语权对上游天然气供应商压价,而在百万吨级的供需关系中,价格压低1%,就意味着巨大的利润空间。
投建面向北美来源的LNG接收站就成为了一石二鸟的选择:一方面,LNG接收站扩大了气源来源,多头竞价之下,新奥平均进口成本比门站要低15-20%;另一方面,充足的LNG来源也让新奥成功避开被断气的可能性,实现了气源供应链安全保供:
投建于2018年的新奥舟山LNG接收站是国内首个大型民营LNG接收站,2021年上半年,接收站加工外输气量达177万吨,其中液态外输85万吨,气态外输92万吨,远期处理能力可达1000万吨。
除此之外,在更早的时候,新奥还投资了煤制气业务和LNG加工,保供求稳的心态可见一斑。
从小小的河北运营商,到跑马全国,再到进军上游,与逆势抄底追求短平快的姚振华不同,新奥的策略用了30年时间逐步展开,但每一步都走得异常坚决。资本市场投桃报李,王玉锁站上800亿身家也并不令人意外。
04
繁荣和脆弱是一体两面
当时当下天然气的逻辑,的确很硬。
造就当前海外天气然暴涨至10年新高的核心因素,除了通胀这一周期核武在推波助澜外,其周期叙事的逐渐展开中又多了一重硬核推手:碳中和。
一方面,由于化学分子式多氢少碳的特征,作为燃料的天然气的碳排放天然低于煤炭和石油;另一方面,天然气成本要远远低于光伏和风电等可再生能源;此外,天然气电厂的清洁程度也远远超过燃煤电厂,完成大气污染治理的目标也同样离不开天然气。
于是传导到A股,我们已经看到,无论是受益资本开支采掘设备王者杰瑞股份,还是驱动天然气重卡订单的中集安瑞科,亦或是服务天然气井LNG设备供应商的富瑞特装,股价都有了惊艳的表现。
不过,作为投资者,必须在更高视角保持清醒的是,一旦涉及国计民生,这个产业的繁荣与脆弱永远都是一体两面。这一点,房地产与在线教育们的样本意义已然在前。
1121
说起姚振华,大家都不陌生,声名鹊起于“宝万之争”,从此“野蛮人”“资本玩家”等就成为了其固有标签。
可以说,“资本大鳄”姚振华从不缺故事。
“大老板一旦看好哪个行业,说干就干,不行再调整”“只要他判定某个行业有前景,就会大力布局,并寄望在短时间内冲进行业前列。一旦发现决策失误,就会快速自我否定、转变策略,无论此前投入多少,当断则断。”在公司人眼里,姚振华就是这样般雷厉风行的人物。
虽然姚老板在并购万科一事上失利,但并不能否认其“资本运作高手”称谓。当前他的宝能系持有的上市公司超120家,其中举牌了包括华侨城、韶能股份、中炬高新、明星电力等8家企业。
在姚老板的资本版图中,中炬高新(600872)是其食品领域的重点布局。作为食品工程毕业,“卖菜”出身的他,对该块业务给予了厚望。同时对于中炬高新这个行业“老二”的发展规划,也是一点都“不含糊”。
但中炬高新今年在二级市场的表现却差强人意。同很多白酒、乳制品、休闲食品等大消费类股一样,今年的中炬高新股价可以用惨淡来形容。
从去年9月份最高82.7,一路下跌到近期最低的33.58,跌幅将近60%。在去年还头顶“消费升级”“行业龙头加持”等光环,今年股价的表现让投资者损失惨重,叫苦连天。
这其中就包括顶流基金经理张坤,也扛不住了。
在今年一季度末,张坤所管理的3只基金均现身该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序列,合计持有中炬高新7400.02万股,占其总市值的9.29%。但据公司披露的最新信息显示,易方达中小盘位列中炬高新第4大股东,持股3400万股。也就是说,张坤二季度对中炬高新进行了大幅度减持。
资本市场表现不佳虽有市场原因,但公司经营所面临的压力才是关键。在行业的“内卷”式竞争日益加重背景下,当前公司已经进入到了不得不变的关键时期。为此,姚老板的巨额定增也应运而生。
01 姚老板的餐饮梦
姚老板的大手笔,并非只是简单的对标行业龙头,而是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红海中,不断巩固扩大自己的能力圈。
7月25日,在中炬高新披露的定增预案中,拟定增募资不超77.91亿,预计项目总投资121.54亿。这其中70亿元将用于阳西美味鲜生产基地的300万吨调味品扩产项目,剩余约7.91亿元资金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同时据公告显示,本次定增产能落地后,将实现年均营收204.09亿,年均净利51.57亿,相较于2020年营收51.23亿,净利润8.9亿,则整体上了一个大台阶。
300万吨在调味品行业是个什么概念?下面是近年来包括酱油、食醋、味精、料酒的主要调味品产量统计,2019年总体产能才1646万吨,300万吨相当于增加了上述品类之和的五分之一还多!
从公司整体产能看,本次募投产能落地后,阳西美味鲜公司原有产能总和将达到365万吨,所有工厂产能也将突破470万吨。
对比龙头海天味业,公司2020年现有产能包括酱油,调味酱,耗油产量之和为351万吨,根据公司“三五计划”,到2024年产能会再增加100万吨左右,届时产能之和也将达450万吨。
很明显,中炬高新的定增矛头直指行业龙头海天味业。虽然目前二者无论是产能还是营收规模都不在一个量级,但到定增产能投产后,二者将不分上下,届时中炬高新也会有充分的“筹码”去竞争。
然而,虽然一切看起来都很美好,但对调味品市场乐观的似乎不只有姚老板,行业的其它竞争者也进入产能扩张阶段。
02 产能扩张“竞赛”
调味品作为人们日常生活领域的刚需环节,不仅需求刚性,在产品毛利率上也有着自身的优势。受去年消费升级引领的相关行业龙头“造富”运动的影响,除海天味业、中炬高新外,其它竞争者千禾味业,李锦记,以及众多区域性酱油企业等也加入扩产“分食”行列。
去年11月底,千禾味业发布扩产公告,拟对19年10月发布的扩产项目追加投资6.9亿,将原计划年产36万吨产能扩增至60万吨。
其中包括50万吨酱油和10万吨料酒。项目建设周期也从2年变为5年,最终在2024年完成。项目落地后,公司年产能将达110万吨,较目前产能翻倍增长。
区域酱油企业颐海(漯河)食品在19年7月宣布扩建年产40万吨调味品项目,其中一期25万吨已建成,二期正在建设。浙江江心味业19年宣布扩产30万吨调味品项目,其中包括10万吨酱油,12万吨食醋。
四川天味食品在去年11月公告拟投资4.15亿,预计将在明年7月新增火锅底料产能5万吨和川菜调料10万吨;上海著名老字号,上海宝鼎在今年年初宣布投资2.6亿元扩大调味品生产规模,预计明年8月份建成。
同时食用油龙头金龙鱼在6月的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将根据市场情况进行酱油品类的扩产。这是公司继2015年在泰州设计产能达13万吨的高端酱油生产项目开工以来,公司再次有意进行扩产计划。
另外,不仅国内企业扩产欲望较大,国外企业也盯上了国内调味品赛道。
去年8月,食品巨头卡夫亨氏宣布,旗下味事达品牌阳西酱油生产基地正式投产。该项目投资约7亿元,主要生产味极鲜系列酱油,预计该基地年产能20万吨。
同时国外咖啡巨头雀巢旗下的太太乐品牌也宣布,经营范围将从鸡精生意扩大到更多调味品品类,并到2023年实现百亿营收目标。
很显然,包括行业龙头在内的各大中型调味品企业都在扩产的路上。据不完全统计,整个调味品行业在2021年初规划产能已超300万吨。
与定增产能大幅增长能否消化的不确定性相比,未来“双百”目标规划更加贴合实际。中炬高新于2019年就提出“五年双百”的发展目标,即到2023年,营收过百亿,年产销量过百万。因此,按当前2020年营收51.23亿来算,3年营收实现翻倍,年复合增速为25%。
但即便是25%的营收增速,对管理者仍旧是考验,即便公司积极扩产解决产能问题。
03 关键棋局
姚老板在资本运作上虽长袖善舞,打法激进,但就中炬高新定增而言,还真不是“拍脑袋”,行业“老二”也进入到了发展的关键时刻,前有狙击,后有追兵,如果不及时寻找业务扩展方向增加利润弹性,那二哥的地位也将不保。
要实现“双百目标”,也并非容易。而公司近年来营收增速长期在15%以下,自2018年以来,增速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去年增速甚至跌破了10%。反观海天味业,营业收入增速一直在15%以上,一季度更是报收21.65%。二者对比一目了然。
从净利润增速看,今年一季度二者差距直接拉大,海天味业增速同比去年呈现增长态势,而反观中炬高新,增速直接创下近6年新低。财报显示,美味鲜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 1.88 亿,同比下降8.97%,主要因为生产原料成本上涨和营销费用的增加。
在经营成本普遍上涨的2021年,通过与行业龙头经营指标的对比,中炬高新在竞争中也开始显露疲态。近5年中炬高新净利润增速都保持在15%以上,甚至一度超过海天味业。但在2018年以后,营收净利增速都开始下降。尤其是面对今年的经营成本压力,公司增长开始面临瓶颈。
所以此次公司推出的定增扩产,是公司面对自2018年来营收净利下降局面,而提出的新挑战。
调味品行业相对于白酒,生产工艺和品牌上的壁垒并不强,但对渠道依赖性更高,所以当前“一超多强,多方混战”的态势十分明显。稍有不慎,就可能面临市场份额被稀释的风险。
另外,像金龙鱼、鲁花,卡夫亨氏、雀巢等这些业外巨头也开始加大布局力度。像金龙鱼这样的食用油企业,其产品毛利率并不高,核心产品才十几个点,面对调味品龙头平均35%以上的毛利率,这些业外巨头岂能不动心?
对于资本追逐利润这事儿上,也从来没有什么规则可言。可以预见,伴随着未来几大巨头产能相继投产,行业价格战开打预计也将会是一场好戏。
确切的说,当下价格战已经打响了,这一枪是由龙头海天味业发起的。以往调味品提价都有一个提价周期,主要原因在于对冲不断增加的制造成本,特点是平均三年提价一次,均由海天发起,其它企业跟随。
但这一次,三年周期节点已到,今年还伴随着上游原材料的大幅上涨。整个行业生产成本都在提升,但龙头却选择了沉默,坚持不涨价。对于不涨价的理由,官方说法是将加强管理提高经营效率,来消化成本上涨带来的不利。
实际上,这也是龙头的一个竞争策略。就是利用品牌、渠道优势,进一步挤占那些成本管控较弱、品牌不占优势的地方中小企业的市场份额,行业困境中不断巩固提高自身地位。可以说,在不断内卷的调味品行业,海天味业的龙头优势发挥到了极致。
从竞争格局看,海天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并不着急。真正着急的,是行业二三线以及一些区域性品牌,就比如中炬高新。
04 与时间赛跑
在面临增长瓶颈和日渐增加的成本压力,姚老板还是选择了与时间赛跑。
对于300万吨产能否被市场消化暂且不谈,有一点可以确定的,即便300万吨产能不能被消化,也体现了公司进行进一步扩张,努力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继续保持较快速增长的信心和决心。
虽然市场份额向龙头集中是普遍的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但从行业发展前景上看,除了龙头日子过得好,“行业老二”日子过得也不会太差。像白酒行业的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鸭脖行业的绝味,周黑鸭,煌上煌;啤酒行业的华润啤酒、重庆啤酒、青岛啤酒等。
所以对于中炬高新来说,还是存在机会的,首先就是在横向业务扩展上。为了实现和海天的差异化竞争,中炬高新首选商超零售渠道,在餐饮和食品加工渠道商占比较小。2020年公司零售渠道占比75%,其他餐饮渠道收入占比仅25%,对比海天/李锦记60%/70%的营收占比仍有较大挖掘潜力。
在公司主要布局区域上,公司在东部和南部占比较大,达63%,对北方如内蒙、华北、河南等地区覆盖面仍然较弱,同时中西部地区覆盖面仍有待提高。
同时,截至 2020年末,公司经销商数量已超过 1,400 家,在全国地级市开发率为89%,区县市场累计开发率51%;而海天味业则早已实现地级市的全覆盖,对区县的开发率在18年就已达90%,经销商数量超7000家。所以对比行业龙头,中炬高新未来在区县下沉市场的空间扩展还是可以预期的。
但是,无论开拓餐饮市场还是下沉市场,都面临一个问题,公司销售费用如何做到有效管控?
餐饮和食品加工市场与商超零售市场不同,厂商和厨师主导权更大。如欲打开其销路,必须继续加强自身品牌的推广,必要时还要出台优惠政策,抢占厨师资源;而下沉市场同样如此,面临与区域调味品企业和龙头企业的竞争,销售费用的大幅增长也是不可避免的。
从与龙头的销售费用对比看,当前公司仍存在很大优化空间。且今年一季度又有上涨趋势,由去年19.8%提升至21.61%,而同期海天仅为8.19%.
对于行业老二当前的发展困境,即使姚老板再信心十足,未来若想顺利实现对巨量产能消化,再现往日高增长之路仍不平坦。
1121
如果将半导体产业放入历史脉络,借助“费城半导体指数”以及“芯片巨头们的股市表现”刻画的半导体产业周期进行思考。不难看到,芯片巨头们经历了无比疯狂的一段时期。
可以大胆预测,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产品又将拉动半导体产业的新一轮增长,芯片巨头们或将继续疯狂下去,看不到尽头。
在全球缺芯的背景下,半导体成为了当前最热门的板块之一。
近日,英伟达市值突破5000亿美元成为业界唯二超过5000亿美元市值的半导体公司、台积电超过腾讯成为亚洲市值最高公司的两则新闻,再给火热的半导体行业增添了一把热度。
近年来,尽管全球大部分地区都在努力应对失业率飙升和经济增长骤降的问题,但全球顶尖半导体公司的市值仍在继续大幅增长。这一点从费城半导体指数的增长趋势中也能得到佐证。
作为全球半导体行业的风向标,费城半导体指数象征着全球半导体产业的走势与兴衰。费城半导体指数在1993年12月1日开始计算,初始值为200。截至2021年8月19日,该项指数为3208.8。回望费城半导体指数近5年来的走势,从800多一路攀升至此,芯片股得到了众多投资者的热烈追捧。可见,以费城半导体指数的成份股为代表的半导体巨头们,究竟经历了怎样的疯狂。
费城半导体指数(图源:Investing)
以2021年第一季度全球半导体15强榜单为例:
2021年Q1全球半导体企业营收Top15(图源:IC Insights)
2021年第一季度排名前15的半导体厂商分别是:英特尔、三星、台积电、SK海力士、美光、高通、博通、英伟达、德州仪器、联发科、AMD、英飞凌、苹果、意法半导体、铠侠。
其中,抛开苹果公司和暂未上市的铠侠,笔者对剩余13家企业,根据5年前与如今的市值以及增速情况进行了盘点。
全球半导体巨头市值对比和增长幅度(半导体行业观察制图)
其中涨幅超过1000%的公司有2家,分别是AMD和英伟达;此后,增速在500%以上的有意法半导体、美光科技、台积电三家;英特尔增速位列最后,不过单论营收及盈利的话,英特尔还是远超AMD、英伟达等企业的。表单中的其他半导体企业增速处于200%-500%之间。
下面以几家有代表性企业为例,来分析一下半导体巨头们股价疯涨和缓慢增长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影响着资本市场对其的追捧或忽视。
AMD:得道者多助
对于AMD来说,近几年的翻身仗打得漂亮。
这家成立于1969年的老牌半导体厂,前些年一直被英特尔、英伟达等公司苦苦压制,直到2014年AMD CEO苏姿丰的降临,开始带领AMD打起这个漂亮的翻身仗。
短短六七年的时间里,AMD的市值从20亿美元一路涨到了现在的1200多亿美元,暴涨50多倍的表现将这家曾岌岌可危的芯片大厂拯救了出来。
苏姿丰上任之初,AMD推出了可供家用游戏主机使用的芯片,一举拿下了索尼PS4、微软Xbox One以及任天堂WiiU的芯片订单,成为当时前三大游戏主机厂商的芯片供应商。仅PS4和Xbox One上市几天的销量就超过了100万台。
彼时,AMD在PC市场几乎还一败涂地,但凭借主机市场的绝对份额,让AMD始终一息尚存,寻找一个PC市场东山再起的机会。直到2017年,AMD推出基于Zen架构的Ryzen处理器,为全球PC玩家、内容创作者和硬件爱好者带来了和英特尔同价位但性能更强的CPU。
同年6月,AMD发布了高性能数据中心处理器EPYC,10月又发布Radeon系列GPU,性价比均超过了当时市面上同类芯片。
一个接一个的重磅产品,征服了无数用户的心,也得到了资本市场的认可,迈上快车道的AMD,一度成为标准普尔500指数中表现最好的一支股票。
AMD已隐隐散发出势不可挡之势,去年,除了Ryzen 5000系CPU的发布,AMD还发布了再次震惊世界的Radeon 6000系列GPU,性能摸到了RTX 3090的水准,可以说一举追平了跟英伟达多年的差距。
2019年以来,通过Ryzen升级款CPU的全球爆卖、7nm EPYC霄龙处理器在服务器领域的破冰之旅、RDNA架构显卡的成功试水,连续三年业绩飘红的AMD在原有市值基础上继续大幅上涨,成为美国标普500强中最强领涨成分股。
如此“战绩”的背后,足以见得AMD在经营策略、产品结构方面极佳的战略规划,腾讯、苹果、微软及各大OEM整机商纷纷持票进场,巨额大单支持造就了AMD业绩长虹。
从Mercury Research的数据可以看到,经过长达六年的重返数据中心的争夺战,到2021年第一季度,AMD的X86处理器在数据中心的销售份额达到了11.5%,并且制定了可靠的路线图,以应对不断壮大且正在复苏的英特尔的竞争。
AMD与英特尔所有CPU市场份额对比(图源:中国经济新闻网)
根据PassMark的数据,今年二季度AMD在所有CPU中的市场份额占比达到44.1%,英特尔则由巅峰时的82.5%下降至55.8%。
此外,业界关心的AMD对赛灵思(Xilinx)的收购,目前已经得到英国监管机构和欧盟的批准。目前正在接受中国的审批,有消息称预计今年年底将完成收购。
AMD一旦完成了对Xilinx的收购,将会在与英特尔的竞争中拥有更多的筹码。
英伟达:拳打AMD,脚踢英特尔
英伟达真的涨疯了。
英伟达目前的市值比英特尔、AMD、美光三家市值加总还要高。近日,英伟达市值超过了5000亿美元(近期围绕此市值上下波动),成为半导体行业中第二个超过5000亿市值的公司,仅次于台积电。在不知不觉间,英伟达冲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英伟达近年来股价走势图(图源:东方财富)
尽管英伟达的营收在近两年才刚刚突破百亿美元,但在过去短短5年间,其股价实现了数十倍的爆炸式增长,反映投资人对英伟达不断的蜕变报以喝彩。那么,英伟达为何被资本市场寄以厚望,它做对了什么?
从3D加速卡开发商,到GPU的发明者,再到“AI芯片第一股”,英伟达惊人的成长速度正是来自于对算力痛点的精准突击。
GPU起家的英伟达,在过去几年每一步都踏准了科技进步的红利,从区块链,比特币到AI人工智能,原有图形计算的显卡瞬间转变为直接能通过密码运算挖出“金子”的金矿,卖的风声水起。在矿潮接近尾声之际,英伟达更是推出了锁算力的显卡和专业矿卡两种规格,摆明了矿老板和玩家的钱两手都要抓,这样的表现,英伟达股价哪有不翻倍的道理?
在ASIC矿机逐渐替代GPU后,英伟达又顺利的踏上了AI的东风,是当前服务器领域AI训练和推理的绝对垄断者,占据了四大云平台(微软,谷歌,亚马逊,阿里)95%以上的份额,数据中心领域成为英伟达增长的重要动力,为英伟达创造了一条宽广而深厚的护城河。
同时,随着英伟达成功收购Mellaonx又提前业界一步成为网络处理卡DPU的先锋,在这次收购的竞争中战胜了英特尔,英伟达在云端和数据中心领域进一步壮大,业务收入将有望迎来大幅提升。从英伟达2021财年第二季度财报能看到,游戏业务虽仍是英伟达营收的主要来源,达到了30.6亿美元,但数据中心业务紧随其后,营收达到了23.7亿美元,未来随着AI和数据中心的兴起,市场对GPU的需求的暴增,给英伟达带来巨大机遇和市场空间。
英伟达在股价和市值上的突飞猛进,与其采用多点开花战略息息相关,也是资本市场对于英伟达在AI领域前景的反应。
观察其上市以来的股价表现,可以发现英伟达股价的腾飞集中在2015年之后。2015年英伟达收入47亿美元,当时股价为20美元,而仅在两年后,英伟达的收入增至近70亿美元,如今股价则早已蹿升至200美元。股价转折背后,其实是英伟达的一次坚定转型,并且在人工智能领域占据了绝对的先发优势。
除了上述提到的游戏和数据中心市场,目前,在深度学习领域,几乎无法避开英伟达GPU;而在无人驾驶领域,英伟达芯片也占据了重要地位。
靠着虚拟货币、人工智能市场的快速崛起,这家不到30年的年轻企业,在巨头林立的半导体市场正在上演一出“拳打AMD,脚踢英特尔”的精彩戏码。
在完成了GPU,DPU的布局之后,英伟达又把目光瞄上了CPU。2020年9月,英伟达计划用400亿美元收购ARM。如若这笔交易最终达成,英伟达与ARM将会进一步改变汽车、数据中心、人工智能以及移动终端等多个领域的竞争格局。
英伟达的股价肯定还要继续飙升。
意法半导体:欲重回巅峰
意法半导体(ST)成立于1988年,是由意大利的SGS微电子公司和法国Thomson半导体公司合并而成,公司名字也由此而来。
作为早期发展半导体产业的地区之一,欧洲将汽车半导体和工业半导体两个细分市场视为是其发展半导体产业重点方向。在此基础上,孕育了汽车半导体和工业半导体方面的巨头,意法半导体就是欧洲半导体企业之榜上有名的基石之一。
回溯其发展历程,在上世纪90年代,随着亚洲经济的起飞,意法半导体将前后端产能向亚洲地区倾斜,以靠近用户的方式,完成国际化布局。21世纪之交,在新科技崛起与互联网泡沫破灭交织的时刻,意法半导体稳扎稳打的打造IDM模式,跻身世界最大的半导体公司行列。
2005年开始,这一欧洲劲旅却踏上了下滑路,意法半导体先是在存储器市场折戟,随后整合了来自爱立信、NXP的手机无线产品业务,成立ST-Ericsson,专注基带芯片及无线产品,由于市场策略问题,最终以倒闭收场。至此,意法半导体的营收也呈断崖式下滑,在2009年前后跌至冰点,且一直在谷底持续了五六年之久。
意法半导体20年来股价走势(图源:东方财富网)
之后,依赖于2007年问世的STM32通用微控制器产品系列和用于消费电子产品的MEMS等产品,意法半导体股价下降的态势得以停止。后续随着产品的逐渐起量,营收也开始逐步回归。
自2007年意法半导体在北京发布首款STM32产品以来,十四年时间里,STM32全球的销量早已突破30亿,并且STM32被打造成为一个MCU超级平台。意法半导体STM32系列产品如同传教士般将MCU生态的种子播撒在全国。
STM32凭借其丰富的产品线,庞大的资料库,以及无法令人抗拒的价格优势,让无数工程师成为其忠实粉丝,在国内占据近50%的市场份额,并且成为国产替代的热门标的,中国本土MCU厂商竞相研发对标产品,甚至连产品型号和管脚都一一对应,足以证明其强大的生态规模和影响力。
根据摩根史丹利于发布的2020年全球MCU市场回顾及2021年市场展望报告显示,在32位MCU市场,意法半导体占据着优势地位。
2020年MCU市场份额占比(图源:Gartner)
另一方面,意法半导体在传感器业务上的表现也非常突出,意法半导体是全球第一大高集成度ToF模块厂商,排名第三的MEMS厂商,以此保证了意法半导体在汽车和工业传感器领域领域很强的竞争力。另外,意法半导体在汽车和分立器件、模拟器件以及微控制器和数字IC产品都有相当比例的市场表现。
ST的成功绕不开其产品和技术的广泛组合,完全与终端市场和应用重点保持一致。其布局的终端市场和产品系列几乎覆盖了所有电子类应用。
在热门领域的开拓使得意法半导体的客户遍布全球,至今ST服务超过10万家客户,公司也获得了苹果、博世、思科、大陆集团、惠普、华为和三星等知名系统厂商的高度认可。
广泛的产品布局是意法半导体市值不断上升的有力保障,但近几年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快速的增速,对于未来新技术和市场的探索,或是吸引资本市场的另一大因素。在当下正火的第三代半导体方面,意法半导体早已展开布局。
2019年意法半导体与Cree签署了超5亿美元的SiC晶圆购买合同,完成对瑞典碳化硅(SiC)晶圆制造商Norstel的收购。前不久,意法半导体还宣布制造出了首批8英寸SiC晶圆片。
在氮化镓(GaN)方面,意法半导体去年与法国GaN创新企业Exagan公司签订了多数股权的并购协议,将拓宽并推进意法半导体的汽车、工业和消费用功率GaN的开发规划和业务。同年,意法半导体为了加快GaN工艺技术的开发以及GaN分立和集成器件的供货,牵手台积电,将采用台积电领先业界的GaN制造工艺。
通过意法半导体的市场战略也能够发现,过去几年,并购浪潮在某种程度上重塑了全球半导体行业。通过并购,巨头公司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急需的技术,实现发展甚至是多赢的局面。
随着PC市场和移动终端市场红利期的结束,紧随5G网络普及而来的正是万物互联的物联网时代,智能电动汽车、无人驾驶、车联网、物联网等全新红利市场的到来,或许将给半导体产业带来新一轮的增长周期。
即将重回巅峰的意法半导体,又能否抓住接下来的新一轮机遇,跃上新的巅峰?
美光科技:踏上存储红利
2017年至2018年间,内存条、固态硬盘价格疯涨,全球各大闪存芯片制造商获利颇丰。2019年以来,闪存市场瞬间崩塌,全线产品价格暴跌30%至40%,尽管芯片厂商通过减少库存的方式来阻止产品价格下跌,也于事无补。
美光科技近年来股价走势(图源:东方财富网)
上述趋势反映在全球存储芯片巨头美光科技的股价走势上,一览无余。内存芯片价格的周期性波动是直接影响美光科技在内的存储厂商业绩表现的重要因素。
8月12日,摩根士丹利发布名为《凛冬将至(Winter IsComing)》的看空存储芯片行业研报,将美光科技评级从“增持”下调为“中性”,使其股价应声下跌19.8%。尽管如此,美光科技整体股价在近年来仍旧是呈现出疯涨的趋势。
前不久,美光公布的2021财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部分芯片在期内价格大涨,其中,DRAM芯片均价按季度上涨约20%、NAND芯片均价按季上涨接近10%。存储芯片和记忆芯片广泛应用于数据中心、电脑、手机等终端市场,近年来随着消费领域和数据中心市场的大力发展,内存芯片需求旺盛,在这期间中令美光业绩大增。
针对未来市场,美光在最新的季报中表示,数据中心方面不仅增加了云客户,而且对于模组密度的要求变高,因此在今年下半年仍然会有较大出货需求;在电脑和显卡方面,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销量都变高,这牵涉更多的内存条、硬盘的需求,而下一代显卡和游戏用卡也对存储出货提出要求;手机方面,则在持续推进对最先进制程1α DRAM、176层工艺NAND的需求,这些低能耗、高效率的产品受到新一代手机的欢迎;在汽车方面,美光则指出“产能正在恢复”,而且车用的信息设备、驾驶辅助系统会需要更多的存储芯片。
在先进制程工艺上的进步,让美光的产品能够继续竞夺电子设备迭代期间的市场。
有数据显示,预计2021年全球半导体市场增长将达12%至5000亿美元规模;其中存储器增长将达19%至1460亿美元规模。结合当前全球缺芯的现状和趋势,存储器市场未来几年内仍将维持供不应求的局面。这也为美光科技带来了持续的推动力。
台积电:半导体一哥
台积电在过去几年中的股价坐火箭般蹿升至6000多亿美元,稳坐半导体行业龙头位置。
2021年台积电高业绩增速继续高歌猛进,二季度营收132.9亿美元,同比增加28%。在业绩发布不久后,台积电总裁魏哲家预期,今年全球不含存储的半导体产值将成长17%,晶圆制造产值将成长20%,台积电还将继续扩大晶圆制造产能。这预示着未来产能会进一步释放,业绩可能继续高走的市场信号,引发二级市场券商及投行纷纷看多。
另外,通过集邦咨询发布的全球十大晶圆代工厂营排名预测报告可以看出,台积电在晶圆代工领域已是独孤求败。
晶圆代工市场份额(图源:数码燕)
台积电营收占到了全行业总营收的56%,是第二名三星的三倍还要多。台积电能有这样的成绩,与其技术、产能与客户等几方面缺一不可。
台积电技术水准高,7nm及以上先进工艺为台积电贡献了将近50%营收,这是台积电能能在营收方面甩开对手的关键。台积电在2020年第二季度开始量产5nm芯片,计划在2022年下半年开始量产3nm芯片,目前也已经开始研发2nm芯片,量产可能会在2026年开始,无论是技术性能还是推出时间,均由于竞争对手。
其次,全球70%的EUV光刻机都在台积电手中,而且目前台积电还在全球建厂。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并保持领先地位,台积电计划将其资本支出从2020年的172亿美元增加到今年的约300亿美元,并在未来三年内总共支出约1000亿美元,未来产能优势将会更加明显。
然后在客户方面,稳定的订单让台积电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减少风险。市场即将推出的芯片,包括AMD的Zen 5 CPU、苹果新一代处理器和高通的下一代骁龙芯片等,都将采用台积电的3nm工艺制造。即使是最近加倍加大国内代工计划的英特尔,也会将部分芯片外包给台积电的3nm供应线。台积电的3nm节点已经全部预订到了2024年。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受到美国制裁,禁止台积电为华为芯片代工,原本业界认为台积电失去了华为这个第二大客户后,业绩将出现下滑,然而结果却是其营收迭创新高。
DigiTimes给出的数据指出,苹果为台积电的第一大客户,2020年为台积电贡献了24%的收入,预期今年苹果将为台积电贡献25.4%的收入。除了苹果之外,还包括AMD、博通、高通、英特尔、英伟达等美国芯片企业是台积电的前七大客户,它们和苹果一起为台积电贡献了超过六成的收入,DigiTimes预计这些美国芯片企业给台积电贡献的收入占比将进一步提高。
美国芯片企业对台积电业绩的支持还因为从去年四季度以来,全球芯片市场面临芯片短缺导致芯片代工价格大幅上涨,先是汽车芯片企业因为供应短缺主动提出提高芯片代工价格,随后众多芯片企业接受提价,为台积电贡献了最大比例收入的美国芯片企业愿意接受提价无疑成为台积电业绩的推动力。
可以看到,无论是工艺技术、产能效率还是客户质量,台积电都是芯片代工厂中最顶尖的存在。以台积电现在的发展势头,相信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全球最大的代工芯片制造商,半导体市场的长期增长应该会让其更领先对手。
英特尔: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英伟达2020财年营收109.18亿美元,英特尔2020年营收779亿美元,是英伟达的7倍,而市值只有英伟达的一半。可见,华尔街是多么不待见英特尔。
英特尔多年来积极推动转型,“以数据为中心”方向是核心战略,而一些看似还不错的业务也纷纷被英特尔砍掉,比如基带业务卖给了苹果,闪存业务卖给了海力士。但遗憾的是,转型战略最重要的板块营收依旧疲软,且芯片市场腹背受敌,面临AMD、英伟达强大竞争。
在PC个人电脑时代,英伟达与英特尔可以说是井水不犯河水。然而在人工智能时代,战况却悄然发生了改变。早年间,凭借着x86架构在数据中心CPU中的压倒性地位,英特尔几乎垄断了数据中心CPU市场,市场份额高达90%。
然而,人工智能的爆发把英特尔打了个猝不及防,仅靠CPU已经不足以满足飙升的高性能计算需求,看似铁板一块的x86市场被撕开一道口子,以英伟达为首的GPU、AI芯片企业疯狂涌入。
英伟达与英特尔数据中心业务增速(图源:36氪)
英伟达这几年在游戏,数据中心,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各领域都有非常巨大的增长,对GPU的算力要求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加上尝试收购ARM,算是一种顺势而为。
再看英特尔,自从当年卖掉了ARM芯片业务之后,英特尔的命运就和x86架构绑定到了一起了,x86架构在这几年的计算能力方面也是达到了一个瓶颈,但是ARM架构每年都有一个巨大的性能增长。苹果的M1芯片搭载在笔记本上,更是第一次让大家真切感受到了x86架构真的已经落后了。因此,英特尔不被资本市场看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另一边,英特尔的CPU大本营也在持续被攻击。作为行业营收龙头的产业一哥,英特尔依旧是全球销量最高的芯片设计巨头,但在CPU市场的领先地位逐渐被缩小。尤其是近三年AMD在CPU方面的进步有目共睹,市场份额也在不断提升,和英特尔形成了有力竞争。尽管在短期内,仍无法超越英特尔的壁垒,但不得不说,AMD的势头仍凶猛,并且还在夺取更多CPU市场份额。
挤了多年牙膏的英特尔,正在承受这一行为带来的代价。资本是逐利的,你不好好干,自然资本就会跑到好好干的地方去。
代工方面,台积电和三星都远远领先于英特尔,英特尔努力实现从10nm芯片到7nm芯片的大规模生产飞跃,最初计划在2021年底推出其首批7nm芯片,但由于一系列制造事故,该计划已被推迟到2023年。
回看这几年,英特尔在布局新兴产业的同时,不仅CPU的主战场受到AMD、ARM等厂商的挑战,在AI、5G方面也受到英伟达、互联网巨头的猛烈竞争,先进工艺制程也是麻烦不断,进展一再拖延,真可谓四面楚歌。
近来,在技术老将Pat Gelsinger作为CEO回归的热度之下,英特尔也在通过精简7nm工艺架构、宣布IDM 2.0转型、公布RISE战略、招揽众多技术老将回归等一系列动作重新巩固行业地位。
就在不久前,还传出英特尔计划将以超过20亿美元收购RISC-V初创企业SiFive,以拓展其在RISC-V领域的布局,并为英伟达收购ARM作提前准备。
总之,意识到问题的英特尔正在调转航向,任谁都无法忽视这家巨无霸的半导体巨头,即使其正面临重重困局。英特尔仍然是一个不可预测的竞争者,只是曾经风起云涌的盛宴已过。
写在最后
近年来,在技术变革和市场需求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半导体行业水涨船高,企业整体市值均呈较大上涨幅度。
身处其中的芯片巨头们,起起伏伏,映衬着大机遇下各企业的布局与策略,改变或巩固行业格局。
谁能抓住机遇,谁就能跑得更快;谁能持续抓住机遇,就能跑得更远。
1121
2018年~2021年,在不少人经历了半夜起床发现智能音箱处于“唤醒录音状态”,为N个app、门禁和闸门贡献了自己的人脸与身份证数据,在某夕刚下单晒衣架就被某宝和某东推送晾晒三件套,被打车和外卖软件杀过熟,以及被小区强行要求刷脸进门的一系列“奇幻之旅”后……
这是我们第一次从头到尾、如此认真地阅读一部中国法律。
8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最终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下面简称《保护法》)。2021年11月1日起,这部法律将正式生效。
实际上,从2019年开始,关于“数据隐私保护”国家层级的一系列信息安全技术规范与数据管理政策,就以前所未有的密度起草、推出和实施。直到2021年,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颁布。
图片来自人大网
在阅读全文并请教律师后,我们发现,这不仅仅是中国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里程碑事件,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紧跟时代与地理特点、技术和思想发展脚步的法律范本。
譬如,《保护法》用了不小篇幅,对那些需要把数据带出境外的运营商与企业提出了更多要求。
第三章里,就明确规定了跨境数据服务的安全审查方案,强调“出海”需要经过网信办的严格安全评估,签署网信部门制定的标准合同;还特别指出,收集和产生的个人信息需要存储在境内。
此外,法律也将符合以下三个条件的境外机构纳入管辖范围内。这就意味着,那些向境内自然人提供产品或服务,但却登记在海外的公司(这样的诈骗网络团伙和黄色网站非常多),一旦违法,也需要接受中国的处置。
总体来看,所有条例都可与当下发生在我们身上的那些个人隐私争议与数据纠纷对号入座。一定程度上,它们的生效,将会倒逼从通讯运营商、设备制造商到软件设计公司等所有涉及数据服务的企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修正涉及到数据处理问题的产品运行规则。
个人信息保护力度,很大
上海市新闵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庄帆律师在接受虎嗅采访后,从法律和隐私保护角度,“圈”出了消费者需要重点关注的部分。他指出,很多条例都是站在普通人这一边,在努力保护个人隐私权益。
譬如,在《保护法》未颁布前,所有相关文件对“需要保护的个人信息”定义非常模糊,这会给很多数据采集者可乘之机,因为“个人信息”这个概念实在太大了。
而第28条,就对个人敏感信息做出了明确定义——生物识别、宗教信仰、特定身份、医疗健康以及金融账户和行踪轨迹,都隶属于不得侵犯和非法使用范围内。
庄帆律师提及,条例还特别提到了对14岁以下未成年人实行更为严苛的信息保护,他认为,这体现了立法者对未成年人的特别关爱。
此外,第69条,也蕴含了值得推敲的信息——在一起涉及个人信息侵权的纠纷中,如果数据处理者(通常为被告)不能证明自己没过错,那么,就必须承担责任。
“这便是过错推定原则。当你的个人信息权益受到侵害时,在信息处理者不能证明其没有过错的情况下,就会被推定有过错,应承担赔偿损害责任。这对处理信息的一方是不利的。”
这条很重要
据庄帆律师回忆,2013年曾发生过一起林某与四川航空之间的民事诉讼案件,前者控告航空公司滥用自己的电话与航班信息数据,给自己出行造成损失。
由于当时的法律尚未针对个人信息泄露相关的侵权案件采用“举证责任倒置”,一审法院以林某“举证不能”而未支持他相关的诉请。随后,他提起上诉,经过复杂的二审程序,最终艰难胜诉。
“这个案例是在《个人信息保护法》颁布以前的。
一审,法院认为林某虽然举证证明了四川航空公司掌握、知晓其交易信息及该信息被泄露的客观事实,但并未举证证明该信息确系由四川航空公司泄露。按照‘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法院表示林某应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因此未支持消费者的相关诉请;
二审过程中,法官已经认识到举证责任难度,虽然‘谁主张,谁举证’是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的一般原则,但结合具体情况,法院认为可根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综合原告举证能力等因素确定举证责任,所以二审原告胜诉。”
但是,如果本案在《个人信息保护法》生效后审理,那么法官就可以直接援引第69条,让被告去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否则,被告就应当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因此,之所以现在《保护法》这样规定,他认为有可能是个人维权用户去举证比较困难。太多技术细节和更多信息都在对方(企业或数据侵权者)手里,所以通过举证责任倒置,也是对个人的一种保护。
他还指出,《保护法》第70条,正式将个人信息保护列入了公益诉讼的范围。这很有意义。
以前如果个人去提起“个人信息被滥用”的诉讼,时间和金钱成本很高,很多事情总是不了了之。而现在引入了公益诉讼机制,个人在其权利受损后就应当勇敢发声。
当这些信息被汇总后,相关组织经过判断并掌握一定证据后,就有权去发起诉讼。这就相当于给很多愿意通过法律渠道来维护个人信息权益的人,开辟了一个相对便捷的通道。
个人数据收集乱象,该结束了
从很多人的经历来看,我们心里很清楚,一方面,其实不可避免很多个人数据已被拿走,譬如人脸特征和身份证信息等等;另一方面,我们仍然在不知不觉被很多APP实时收集个人网络行踪数据。
前者,重点是要放在对数据滥用行为的打击上;后者,则涉及到对数据采集的规范。
而这部法律的一个特点,就是从存在数据滥用现象的“商业公司”端入手,对他们未来的数据采集方法进行严格约束与监控。
举个例子,我们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允许手机和app打开我们的麦克风和摄像头,或者默许app收集自己的定位和信息浏览踪迹。这才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可疑数据偷窃痕迹:
在某夕下单,某宝可能会立刻“惊觉”你的行为,马上推送并给予优惠券;家里智能音箱播放一首歌,手机上的音乐app竟然会很快推荐同一首歌,同样的情况屡次发生;在机场的唱吧里唱歌,回家后某品牌智能音箱竟然能够推荐大量相同的歌曲……
这里面一定涉及到企业对我们个人行踪信息“无孔不入”的采集策略。
2021年5月,苹果公司上线了针对手机用户的隐私保护策略——更新iOS 14.5后,你会发现其中新增了“App跟踪透明度”功能。每打开一个app,它会提示你“是否同意追踪”。只有用户主动授权,App才能收集属于你在这个设备上的活动数据,也叫做“获取你的IDFA”。
你可以把IDFA看做一个记录了用户网络行为习惯的手机ID:你每天用了哪些app,搜索了什么,浏览了什么网页,都在IDFA里,而app开发者以前是可以读取IDFA的。
这也是为何,我今天在百度上搜索了“自动驾驶”相关内容,知乎竟然在当天给我推送了关于自动驾驶的提问,而我此前从未在知乎上搜索过相关内容。
苹果手机“设置”里对跟踪功能的说明,追踪app使用信息,以便精准投放广告
实际上,直到苹果在上线这个功能之后,很多人才惊觉,原来“各个app以前几乎像是打通的,共享我们很多个人行为信息”。
所以,我们才是商场展示橱窗里的那个商品,而很多app背后的企业才是站在橱窗前“欣赏”你各种行为,利用你的网络踪迹来赚取大量广告费用的赢家。
因此,庄帆律师提醒我们关注《保护法》的第14~17条,以及第44条(下图)。商业公司对个人信息的采集与处理,必须详细告知用户处理目的和保存期限。而用户对自己的个人信息应用状态,从头到尾都必须享有知情权和决定权。
几年前,大家在用一些app时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你如果不打开某种权限,那么app就无法继续正常使用,所以不得不点击“同意”。而这种做法,从11月1日起,都是违法的,你有权对这些要求说“不”。
“很多公司滥用优势地位,把需要用到的、用不到的信息全部收集起来,试图把包括声音、脸、虹膜等生物信息,以及个人定位、偏好习惯都统统拿走,而现在包括第6条也明确指出,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
当然,除了手机,还有一个过去两年大家讨论最多的个人隐私保护争议点,就在于“人脸识别”。
从银行与各类支付程序,再到小区和便利店,甚至是之前闹的沸沸扬扬的“戴头盔看房”事件,人脸识别作为一种身份鉴定手段,过去两年来,在越来越多的地方不仅被强制采集,甚至在采集后还被非法出售和滥用。
“之前看到一些案例,有些饭店或商场在安装摄像头后录入了大量用户面部特征,之后又对这些面部数据做了非法交易。除了能获取人脸信息,很多地方其实还能同时获取登记的家庭地址和电话,综合使用这些数据,危害极大。
因此,重点是在‘防滥用’。
所以,法律规定除了公共安全目的,第26条规定在公共场所采集的个人信息,除维护公共安全目的之外,不得用于其他目的,当然,取得个人单独同意属于例外情形。”
但是,上面提到的“戴头盔看房”,是一个特殊案例。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的调查,房地产商使用人脸识别的主要目的是“区分”新老看房人来调整渠道佣金,这便导致不同购房人之间最后支付的房款数存在高达几十万的差价。
这在某种程度上不仅是一种偏离了公共安全目的的侵权,其实也是一种“杀熟”。
而外卖app的“会员加价”,打车app老客户页面相同路段显示的车费更高,某宝上同一件衣服老客户页面价格更高……早已屡见不鲜,也都是我们常说的“大数据杀熟”现象。
但是,现在我们终于有了对付“大数据杀熟”的法律武器。《保护法》第24条对此有了明确规定:
“这一条紧贴当下现实情况。这是从法律角度,明确禁止了涉及‘大数据杀熟’的所有行为,再加上相应的处罚手段,是对以后类似不公平商业营销的一种有效遏制。”
监管严,处罚重
如果说法律对信息采集端的约束是一种“警告”,那么强有力的监管过程与处罚措施,才是对商业公司停止滥用数据最有效的威慑。
《保护法》明确提到,对企业进行监督的一方,必须是来自外部的第三方机构,这某种程度也体现了一种公信力。
但是,落实到具体执行,譬如机构到底由哪些成员组成,它的权限有哪些,需要审查到多深的程度,都是需要在未来做进一步明确。
“大逻辑是没问题的。从实操角度来看,双方会做更多的平衡,因为在保护个人信息的同时,也应注意不能干扰企业的正常运营。这里面的度如何把握,未来监管部门会做更深层的考量。”
庄帆律师也同时指出,随着未来各类涉及数据纠纷的具体案例越来越多,《保护法》还会有完善空间。
此外,他重点提到了处罚力度——因为“《保护法》的进步和国家决心,也体现在对惩罚金额的措辞上”。以前,很多法律条款的罚款金额都是明确的,但在《保护法》里,出现了一个百分比——
“情节严重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于5000万以下,或者上一年度营业额5%以下的罚款。”
对于很多巨头公司来说,5000万并不是一个大数字。但是营业额的5%,按照阿里2020财年5057亿元的营收,5%就是254亿。他认为,这的确是一种进步,大大增加了对很多过度收集和滥用数据企业的威慑力,因为付出的代价很大。
“有了明确采集规定和滥用处罚条例,很多企业就不得不按照透明原则公布自己的追踪细则。
即便是现在,很多偷数据和滥用数据的现象你只是在怀疑,感觉‘模棱两可’没有证据,但一旦有人知道了内幕,或者员工爆料,或者竞争对手有了感知,外加对个人用户更友好的‘举证责任倒置’以及公益诉讼,那么他们就会认识到,如果违法,最终一定会付出相应的代价。”
写在最后
其实保护个人隐私信息,防止信息被泄露和滥用的方法,远远不止非要“法律约束”来解决。
譬如在企业软件安全市场,“隐私计算”已经成为一种很受欢迎的数据安全保护技术;越来越多的普法大V出现在B站等社交平台上;而这一代年轻人的思想觉醒和对自我隐私保护的重视,似乎有了高于“对便捷性过度依赖”的迹象……
以上,都是普通人防范被企业与网络犯罪者继续挖坑的重要路径。
当然,未来很多具体案例在审理和执行中,也会因为现实复杂条件的干预产生更多变数。甚至可能会出现千奇百怪的,不符合上述任何法律条例的奇葩案例。如上面所说,这部法律并非没有持续修正的空间。
但是,这部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尘埃落定,将会是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时代人人变得愈加赤裸状态下,我们维护个人数据权益的第一块盾牌。
所以,“反杀熟”,“反泄露”,“反滥用”,你准备好了吗?
1120
投资界(ID:pedaily2012)8月24日消息,今日,电动两轮车新锐品牌速珂宣布已获得亿元战略投资,由专注出行产业的投资机构金库资本领投,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ATL”)和辰韬资本跟投。本次投资将推动速珂与金库资本LP光阳摩托和ATL子公司东莞新能安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新能安”)在联合研发、智能化平台搭建等方向上进一步加深合作。
正值成立6周年之际,速珂也将于近期在国内全新发布三款车型,品牌战略全面升级。
对年轻消费群体的深度洞察、对未来出行的理解和对摩托车文化的热爱造就了速珂独特的设计语言,也使速珂不拘泥于当下电动两轮车设计,开创了智能锂电跨骑车品类。领先行业的核心三电技术、摩托车标准的智能生产线和完善的品质测试系统更成为了速珂保障产品品质的重要依托。
目前速珂产品覆盖电动自行车到电动摩托车,申请专利高达1507项,曾获德国“Red dot”在内的多个国内外大奖,产品出口73个国家及地区,在全球电动摩托车界圈粉无数。
速珂TC经典车型
金库资本专注于出行产业投资,目前投资范围包括电动车、电动汽车、车联网、移动出行和自动驾驶。近年来,金库资本积极参与并整合两轮电动车的产业链,整合市场和技术等核心要素,为被投企业赋能。同为KYMCO Capital平台生态企业,速珂与光阳对双方都有着重要意义。作为摩托车行业巨头,光阳摩托与速珂的合作是其智能电动车市场布局重要一环,也是对速珂品牌的重要肯定。此次战略投资将推动双方在全球新能源领域共同布局,以联合开发等深度合作形式,共同探索智能化创新技术。
光阳摩托成立于1964年,基于超过半个世纪的深厚造车功底和近10年的三电技术+AIoT智能化技术储备,于今年宣布开启智能电动车市场布局,同时宣布与速珂达成战略合作。速珂将搭载光阳全球换电系统Ionex车能网,为更多速珂用户提供便捷、快速、安全的换电服务。除Ionex车能网深度合作外,速珂将牵头主导在未来的开发机种中探索全新三电技术与两轮车自平衡等更多智能化创新。
速珂新TS、TC车型
电池系统作为电动两轮车核心三电系统之一,对产品性能、驾乘体验和安全稳定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新能安依托母公司在锂电领域20余年的深厚技术积淀和高素质人才队伍,在短交通电池等多个领域重点布局,为速珂提供了强大的电池系统技术支持,帮助速珂突破了电动两轮车在高温等特定场景下的应用限制和里程焦虑,推动速珂以更加优异的产品性能为用户提供更佳驾驶体验。速珂TC MAX电动摩托车应用的45Ah大功率锂电池由新能安定制开发,后续也应用于速珂CPX、VS1等产品,这几款安全稳定、动力持久的电动摩托车在海外市场受到了广泛认可,被海外年轻用户定义为“颜值与实力兼备的网红产品”。同时,新能安和速珂还共同研发了双电池动态并联系统及专属定制控制器BMS底层模型,其中双电池动态并联系统将应用于速珂即将发布的2021年新款产品。
速珂创始人兼CEO谢玉贤表示:“作为新能源两轮车领域的新锐品牌,我们很荣幸能够持续获得资本市场和行业头部企业的关注和认可,此次深化与光阳摩托和新能安的合作,为我们打造两轮车领域的领先品牌提供了强有力支持,我们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未来在新能源技术和车型开发以及智能交互上取得更大的突破,并继续引领行业发展。”
1120
投资界(ID:pedaily2012)8月24日消息,深圳异元新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异元换电”)完成5000万元天使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国内顶级动力电池厂商和山西龙头能源集团所签署的5000万天使战略投资,投后估值10亿元人民币,并与比克电池集团达成战略合作。
据悉,异元换电创始人李嘉林来自于河北任丘,早期从事商业地产投资。李嘉林表示,本轮融资资金将用于换电站建设、市场推广及换电车型研发等方面,且新一轮的融资已经开始推进。未来5年计划在国内落地10万辆新能源换电汽车和重点区域布局3000座换电站,为国家2025年新能源汽车目标和国家3060双碳目标贡献一份力量。
异元换电是一家以新能源换电汽车生产、换电站以及“三电”技术研发、制造和运营服务为一体的高科技公司,公司以新能源换电车的设计和销售、电池的制造和租赁、换电站的建设和运营为主营业务,为客户提供整车、电池、换电站以及运营服务的系统解决方案。
异元换电是国内一站换多车技术的开创者,也是目前唯一能将技术大面积应用落地的持有者,单个站点可以覆盖多种车型和车系。目前拥有超七款具备完整知识产权专利的新能源换电车型,造价超过4亿元,涵盖了物流车、出租车、网约车、城市SUV、皮卡、轻型客车、两厢轿车等。
截止目前,异元换电拥有200余人的团队规模,已在福建省内落地运营1000多辆网约车及10座换电站,全国业务已开展达成超7个地区共计11000部车辆的购买及50多座换电站建设合作,总货值营收超过15亿元。除此之外,李嘉林表示异元换电还与国内最大物流园普洛斯和雄安新区开展了业务合作,未来将在央企物流园和雄安区内提供智慧换电的能源服务,并设立全国园区换电示范案例基地。
1120
投资界(ID:pedaily2012)8月24日消息,万声音乐(Allsaints Music Group)今日宣布完成6000万美元B1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招银国际和OPPO领投,小米、惠友资本等跟投,光源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 万声音乐由数字音乐领域的资深人士创办,致力于打造新一代全球音乐人平台。
在数字音乐领域,目前流媒体平台占据了主要的市场,但移动互联网带来的音乐创作和分发便利尚未在这一领域带来类似TikTok的革命性变化。万声音乐创始团队期望通过构筑优秀的 PGC(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和 PUGC(Professional User Generated Content)生态,为数字音乐领域带来变革。
万声音乐早期战略投资人包括全球领先的移动科技公司,并与OPPO、vivo和小米三家头部终端企业达成全球战略协议,在音乐业务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万声音乐基于OPPO、vivo和小米三家企业的终端优势,可触达全球十亿数量级的手机用户,及数亿级手机音乐用户。
同时,基于多年和包括唱片公司在内的全球音乐产业合作的成功经验,万声音乐已签约合作众多全球音乐合作伙伴,在版权方面初步构筑起势能。未来万声音乐将签约更多音乐合作伙伴。
在这些优势基础之上,万声音乐整合硬件、软件、音乐内容、移动互联网及区块链技术,不断创新产品和交付方式,希望同全球音乐产业同仁及音乐人通力合作,打造新一代全球音乐人平台,服务于音乐创作者与海量用户。
万声音乐创始人兼CEO朱映波曾任中国电信天翼爱音乐创始CEO,早期亦曾参与创办中国移动旗下卓望科技;创始人兼首席内容官陈戈曾创办中国首个大型正版音乐平台巨鲸音乐网,曾任唱吧合伙人兼首席内容官。团队其他核心成员拥有丰富的音乐人经纪、数字音乐运营、产品技术研发、版权内容运营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成就。
招银国际董事总经理曾兴海表示:“我们认为音乐是区块链的最佳应用场景之一,通过区块链技术重塑音乐产业、帮助优秀内容创作者在产业价值链上拥有更多主动权,让音乐回归粉丝付费的零售本质,是数字流媒体产生以来最大的变革机会。招银国际在区块链的布局与万声音乐团队深度融合,使得我们找到了一个行业变革的支点。”
OPPO战略投资负责人郑宗表示:“数字音乐是一个有着巨大用户基础,同时亟待提升的市场。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数字音乐在交互、分发、兴趣社交等方面的变革已经初见端倪。我们很高兴能在早期就与万声专业、优秀的团队达成一致。我们期待万声为用户带去更优秀音乐流媒体服务的同时,创造一个更具长久价值、可持续生态的新一代全球音乐人平台。”
小米战略投资部董事总经理蒋文表示:“数字音乐是一个覆盖全球人口的巨大市场,但移动互联网、硬件发展对数字音乐领域的影响和变革还远未深入。万声音乐同时从供给和需求两侧出发,聚合全球音乐人与用户的力量,有望带来新一代全球音乐人平台。万声团队积累了深厚的数字音乐产业上的成功经验,在与万声团队沟通中我们也深切感受到他们 对数字音乐产业的‘真诚’、‘热爱’,与小米价值观高度契合,我们非常看好万声音乐在数字音乐领域作出开创性的贡献。”
光源资本执行董事谢旭璋表示:“数字音乐是千亿美元级大赛道,全球行业格局正在迎来新的转折点。万声团队拥有顶级的产业资源整合能力,凭借敏锐的用户洞察和颠覆式的产品创新,有机会打造新一代全球化的音乐生态,重构音乐-音乐人-用户的视听互动关系。我们坚定看好万声音乐,有幸助力公司业务规划、战略整合、融资交易全过程,期待继续见证新一代音乐平台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