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宇开户_互联网大厂的投资新风向

1117

强监管的态势下,互联网行业需要融入新的游戏规则。近日,随着反垄断、税率优惠政策的发酵,互联网企业再次置身于聚光灯下,资本寒冬言论再起,腾讯、阿里、快手、美团等互联网巨头的股价甚至一度暴跌。

动荡之中也有机遇。一家企业能够长期持续地发展,很重要的事情是在合规的前提下,确保不要错过大的机会和方向,而抓住机会的办法,除了继续加深自身业务能力之外,还有一只无形的手,就是投资。

强监管的时代,互联网巨头们的资本动向值得关注。在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这十年里,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把投资当成了一个自我拓展的重要手段。

以腾讯为例,在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开启的2011年,就做出“投资未来”的战略决策,打造了包括京东,美团,拼多多,滴滴在内经典投资案例。一直到今天,投资依然担负着腾讯争夺未来的重要抓手。

2021年以来,互联网巨头们的投资热度不减,以腾讯投资和字节跳动为例,投资项目数量和投资金额都达到了多年以来的峰值,未来巨头们的投资重地又会在哪里?

互联网巨头的投资偏好

移动互联网人口红利已至尾声,行业拐点将至,但以投资作为抓手的互联网公司,却越来越多。IT桔子数据显示,2021年初截至8月17日,腾讯投资事件有200起,字节跳动投资事件52起,阿里巴巴41起,百度27起,京东16起,美团15起。

今年以来腾讯、字节、阿里、美团等互联网巨头积极布局产业上下游,各家在对投资的投入和战略上也呈现出大相径庭的姿态和风格。

阿里发布的2021财年报告显示,公司在全球范围投资的领域前五名分别是企业服务、文娱传媒、金融、电子商务以及本地生活。在今年上半年,阿里巴巴的投资目光集中在自己较为熟悉的业务板块,例如在电商领域投资涵意电商,以及布局十荟团、怪兽充电等生活服务领域相关企业。

在游戏领域频频出手,腾讯于今年上半年继续拓展游戏版图,一度登上热搜。数据显示,上半年腾讯投资事件达163起,其中,游戏投资高达50起。2021年上半年,腾讯投资仍然最关注文娱领域,主打游戏和内容,其次是企业服务和金融。

字节跳动的投资分布没有太大变化,依然坚持“无边界”,瞄准热门赛道,不断地开拓疆域。以近半年为期来看,字节除了争抢新消费的蛋糕,投资咖啡、口腔护理品牌参半等新消费品牌外,还有各种机器人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字节跳动在今年连投跨境电商平台“斯达领科”,把触角伸向了电商,入侵阿里、京东、拼多多等电商老大哥的领域,甚至收购沐瞳科技押宝游戏领域,在腾讯的游戏腹地展开进攻。

相比于往年,小米在今年上半年的投资项目数和投资金额上大幅提升,产业布局速度明显加快,一方面是以小米生态链为主的战略投资,另一方面是以供应链为主的产业投资,围绕小米生态进行多方布局。

近段时间以来,美团连投的几笔半导体项目,引起了外界的注意。今年8月,视觉芯片设计公司爱芯科技的数亿元A+轮融资中,美团及其产业基金美团龙珠出现在了其投资人名单上;此外美团还参与了晶圆半导体代工企业荣芯半导体新一轮融资。早前,也有投资禾塞科技,该企业主要生产用于无人驾驶和机器人的激光雷达。

对于半导体行业的投资,是美团在科技领域的一次落子。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团2021年的15起投资事件中,超过10起都选择了前沿科技赛道。往前回顾不难发现,美团在科技领域早有布局。

“前沿科技”的投资主线

当前,以物联网、5G、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浪潮势不可挡,前沿科技从概念走向应用市场,在未来,科技将会继续引领产业变革,是一个不容错过的大方向。

决定一家企业上限的,是企业对长期趋势的认知和判断,前沿科技或许会成为互联网大厂的下一个增长点。

近几年阿里巴巴在前沿科技领域遍地开花,建立达摩院、阿里云等,投入到了芯片、云计算、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的研究中。马化腾也曾提到,腾讯不只是要专注眼前的业务,更要立足于长远发展,战略升级的同时,腾讯将继续加强前沿科技的研发。

美团则希望通过投资参与到前沿科技大的趋势和机会当中,包括但不限于智能汽车,自动驾驶,机器人,半导体,生物科技等领域。

今年三月,王兴在美团的财报电话会讲道:“2020年下半年,我们投资了一些初创公司,所有公司的名字都有个共同点,都含有‘Robotics’,这对我们来说很重要,机器人意味着智能硬件。我更看好服务行业的机器人技术。随着技术和机器人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们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为客户创造更好的体验方面拥有巨大的潜力。”

事实上,美团在前沿科技投资上的发力,也是从这两年开始。2019年8月,在理想汽车5.3亿美元C轮融资中,美团创始人王兴就领投近3亿美元。

对于机器人、人工智能领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完成了包括机器人、无人配送、半导体甚至生物科技等相关领域的多笔投资。2020年,美团继续在前沿科技拓展业务版图。当年6月,美团以5亿美元领投理想汽车的D轮融资;7月,独家参与了室内配送机器人企业普渡科技的B轮融资,并参与理想汽车的IPO认购;9月,联手腾讯投资了智能清洁机器人研发商高仙机器人。

值得注意的是,从投资科技企业的绝对数量来看,美团与其他互联网大厂相比并不占优势,但是从相对占比来判断,美团目前接近80%的项目都是科技类项目,围绕着“前沿科技”的投资主线十分明确。

过去,依托于自身业务和行业经验,美团围绕本地服务在餐饮、消费以及与吃相关的产业链上打造了较多投资案例,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下半场,正在从用户需求驱动转向用户需求和核心技术双轮驱动,并继续挖掘着本地生活服务领域蕴含的巨大的潜力。

不同的是,美团目前对于前沿科技赛道的认知更加的长期和宏观,并不执着于追求短期的财务收益,亦或是业务协同,而是主要关注企业和行业的长期价值,从更长远的视角看被投项目对于美团的战略意义。不论是自研还是投资,都只是资源配置和精力投入的不同方式,目的是为了最终的目标服务。

关注长期价值

为什么要频繁投资前沿科技领域?这与美团长期以来坚持的“Think Long Term”有关。

按照投资的目的划分,当下主流的投资方式可以分为财务投资和战略投资。财务投资的目的是谋求经济上的回报,投资人相对比较注重短期利益,未来主要的项目退出方式是并购或者上市;而战略投资则更加注重于产业的因素、公司的成长性以及长期价值。

在互联网大厂中,阿里向来极为重视战略投资。蔡崇信曾用一个简单的公式阐明阿里的投资逻辑:“1+1>10”,阿里的投资更注重标的企业能否与阿里产生合作,并帮助到阿里现有的业务发展,通过数字化能力和技术为被投资的企业赋能。

IT桔子数据显示,2021年前6个月,字节跳动已有40起投资,超过去年全年投资总和。显然,字节跳动也试图通过投资不断完善自己的业务版图,找到公司的第二增长点,出手范围之广和数量之多,更像一家财务投资机构。

美团在前沿科技的投资也偏向于后者,即战略投资,甚至超脱出战略投资的范围,这背后是更加长期的关注点和视角。

不同于其他公司一轮游和All in打法,美团对于看好的赛道和企业会多轮加码,用长期主义作为底层支持,美团关注被投企业长期的产品、商业模式上的成功,而不仅仅是短期内的表现。其中,普渡科技就是典型代表。

去年7月,室内配送机器人企业普渡科技正式宣布完成B轮融资,融资金额过亿元,美团为其独家投资方。据悉普渡科技已申请数百项核心专利,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超过60%。其送餐机器人“欢乐送”曾获得德国红点奖“BEST OF THE BEST”荣誉。

今年5月,普渡科技宣布完成5亿元人民币C轮融资,老股东美团持续加注,加速布局无人配送。美团对于普渡科技的投资,是在本地生活服务和配送机器人产业的进一步探索。

美团的长期主义还体现在对理想汽车的投资上。在2019年投资理想汽车之后,美团在后续的投资中持续跟进,2020年三次加注理想汽车。王兴曾表示理想汽车正在研发自动驾驶技术、人车交互、语音控制等技术,从长远来看,这些方面未来会与美团的业务产生协同效应。

王兴曾谈到科技创新对美团的价值,他表示,无论一项技术多么令人激动,它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科技创新的根本目的是要服务于大众。美团是一家科技驱动型公司,科技创新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公司使命——帮大家吃得更好,生活更好。

王兴曾在一次财报电话会上表达过:美团是一家通过比特世界(技术代码)的机制来影响原子世界(现实世界)的公司。

而那些组成人类日常美好生活的各项服务,恰恰都是在原子世界完成的。美团之所以能在原子世界持续创造价值, “帮大家吃得更好,生活更好”的使命背后,底层逻辑依然是科技。

所以,横跨原子面和比特面的美团需要更加综合的技术能力,也必须要关注到那些前沿的科技,才能最终实现比特反哺原子。

华宇注册_国家队入场领投10亿元A轮融资,沐曦集成电路领跑高性能GPU国产化

1117

投资界(ID:pedaily2012)8月25日消息,致力于打造高性能GPU的沐曦集成电路(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称“沐曦”)近日宣布完成10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两家“国家队”:中国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基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国调基金”)、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以下称“中网投”)联合领投,老股东经纬中国、和利资本、红杉中国、光速中国继续超额投资,国创中鼎、智慧互联产业基金、上海科创基金、联想创投、招商金台、复星锐正、东方富海、创徒投资跟投,光源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此次融资将进一步支持沐曦在高性能GPU上的研发投入,强化沐曦在国内这一领域的领跑地位。

国家队首次入场领投高性能GPU

作为一家初创公司,沐曦在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获得了四轮数十亿人民币融资,在国产高性能GPU产业化进程中持续处于领跑地位。除了一线投资机构的支持,国家队也开始重仓沐曦。

本次领投机构中,国调基金是经国务院批准、受国资委委托设立的一支国家级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总规模3500亿元,主要承担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以及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等任务。另一家领投机构中网投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由中央网信办和财政部共同发起,基金规划总规模1000亿元人民币。

本轮新加入的投资者中,除了两个重磅国家队领投方之外,大手笔跟投的上海科创基金、智慧互联产业基金等投资方均是市场知名的国资背景基金,国创中鼎,联想创投、复星锐正、东方富海、创徒投资等机构也将为沐曦带来丰富的产业及行业资源。

沐曦的核心产品便是最重要的高端集成电路之一:GPU(Graphic Processing Unit),全称是图形处理器,也是俗称的显卡,早期用于电脑、游戏机等处理图像相关的工作。近年来由于其超强的通用性以及并行计算能力,高性能GPU被大量地使用在AI、云计算和高性能计算中,渐渐被称为芯片行业“皇冠上的明珠”。高性能GPU如同赛车上的引擎,赋予计算机超高的算力,大大提升AI计算、数据处理、科研等领域的效率,是企业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业内唯一资深全建制团队掌舵

沐曦创始人、CEO陈维良曾在全球顶尖的GPU厂商担任全球GPU SoC设计总负责人、通用GPU MI产品线设计总负责人,拥有出色的团队管理能力,顶尖的技术研发和量产经验。硬件首席架构师彭莉女士是AMD全球首位华人女科学家(Fellow), 曾任AMD首席架构师,拥有15年高性能GPU设计经验。软件首席架构师杨建博士是AMD大中华地区第一位科学家(Fellow),历任AMD、海思等首席架构师,拥有20年大规模芯片及GPU软硬件设计经验。

在技术方面,沐曦以全自研指令集和图形IP为基础,通过创新的可重构GPU架构,有效突破传统GPU能效瓶颈;独创的硬件加速单元可大幅优化核心算力能耗比;GPU可编程性克服ASIC路线应用场景局限,可满足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全方位需求,在性能方面将不输于当前市场上的顶级产品。

诚通基金(国调基金管理机构)总经理魏然表示:“沐曦是国调基金在芯片领域的专业化子基金--南京国调国信智芯基金在天使轮挖掘并领投的市场领先的GPGPU技术团队,定位于向市场空间广阔的高性能算力芯片领域提供完全自主可控的中国解决方案。国调基金通过母子基金联动,以差异化的投资策略、投资风格和投后赋能能力为被投企业在不同阶段提供有力的资金与产业协同支持。我们期待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芯”力量在国调基金母子基金的支持下蓬勃发展。”

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表示:“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是“新基建”的重中之重,能够为高性能计算和人工智能应用提供更加全面适宜的发展环境,同时也为人工智能产业提供支撑先导和应用算力资源保障。通用GPU作为算力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身已进入深化应用阶段,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沐曦着眼于布局关键核心技术、助力高端国产化替代,拥有优秀的团队及设计理念,在高性能计算中心的国产化替代浪潮和高增速的云端推理、训练芯片市场中具备竞争优势。”

经纬中国合伙人王华东表示:“GPU、GPGPU在高性能计算处于核心位置而产品为少数外企所垄断,国内企业在此领域的突破将具有重要的意义。沐曦团队具有全球稀缺的相关研发经历及能力,本次经纬中国超额跟投沐曦的A轮融资,期待沐曦在国内将引领高性能GPU、GPGPU的发展。”

和利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孔令国表示:“沐曦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成长迅速,团队和产品开发进度都获得了喜人的成绩,在资本市场也倍受认可。此次融资能够得到国家级资本诚通国调基金和中网投的领投,地方资本上海科创基金等的跟投实属不易。从中央到地方的央企、国企基金的参与,充分显示了国家对这个产业和项目的支持,也相信这些新加入的央企国企股东在投后上能够提供充沛资源,尤其在未来产品推广上必能提供极大的帮助和价值。期待沐曦不负所托再接再厉,推出世界级的产品,助力国家彻底摆脱高性能芯片对外的依赖。”

红杉中国董事总经理靳文戟表示:“随着数字经济的普及,底层算力的市场需求不断增长。GPGPU又被称为芯片行业皇冠上的明珠,研发难度和工程壁垒极高。沐曦团队建制完整,兼具软件、硬件、体系架构能力,有过多年的搭档磨合,完整研发过十多款GPU产品极其对应场景解决方案,我们希望团队可以基于扎实的产品技术能力和默契的配合,厚积薄发,在这条长坡厚雪的跑道上不断打造出优秀产品。”

光速中国助理合伙人朱嘉表示:“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持续发展,作为算力核心的GPU对行业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沐曦核心团队在架构创新、设计、验证等GPU研发的关键环节均有丰富的经验和出色的能力,我们相信沐曦能够有效突破传统GPU能效瓶颈,为中国的算力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国创中鼎管理合伙人施海宁表示:“在政策支持和技术成熟的双重利好之下,我们非常荣幸能够协助沐曦这样一支成建制有经验的中国团队去提升我国在高性能GPU领域的能力。沐曦团队的专业和专注是实现高性能计算芯片安全可控的保障,也是国创中鼎在前沿科技领域创始团队中长期寻找的品质。国创中鼎专注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硬科技领域的投资,此次对沐曦的投资是国创中鼎在半导体领域的重要布局。”

智慧互联产业基金合伙人雷耀峰表示:“GPU是算力基石,拥有千亿级市场空间,亟需实现国产替代。目前国内虽然涌现出了一批GPU/GPGPU初创公司,但我们真正看好的团队,需要具备突出的技术实力,并且得有长期共事基础和成功实践经验。沐曦正是其中的佼佼者,拥有一支高规格、全建制的研发团队,在高性能GPU方面颇有建树。智慧互联产业基金背靠运营商,将为沐曦在数据中心等关键市场注入能量。”

上海科创基金表示:“沐曦是2020年创立于上海的优秀人工智能芯片公司,创始团队是目前在市场上我们看到的国内人工智能芯片创业公司里,最成建制的一只团队,拥有十余年从高性能通用GPU设计到量产交付的全流程经验。人工智能芯片是国产替代、自主可控的重要领域之一,也是从源头创新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的主要战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是上海重点发展的先导产业,上海科创基金将进一步发挥产融资源优势,通过打造独特的生态体系,支持服务沐曦更好更快发展,加快实现人工智能芯片的国产替代。”

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联想创投集团总裁贺志强表示:“随着人工智能赋能各行各业,从物联网到高性能计算,算力需求日益庞大,更适合AI新计算环境下的GPGPU发展前景广阔。沐曦拥有业内顶尖的全建制团队且长期共事,在芯片行业深耕近20年,无论是核心研发,还是市场、运营均有丰富经验。投资沐曦后,联想将与沐曦在数据中心、高性能计算等业务深度协同,双方携手推进产业上下游生态,引领中国GPU的研发与应用突破。”

光源资本创始人、CEO郑烜乐表示:“当下我国在GPU等高端芯片的设计和国产替代道路上仍处于起步阶段。想要打破这样的格局、建立自主核心的高性能解决方案离不开一支经验丰富的团队,这样的团队必须拥有从架构到硬件设计、驱动、数学库等全链路的量产经验,而沐曦就是这样的一支团队。作为沐曦本轮的独家财务顾问,光源非常看好沐曦的未来,期待能陪伴沐曦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一流半导体企业的那一天。”

华宇平台官网_奥默医药完成3亿元B轮融资,布局十多款First in Class原创新药

1117

投资界(ID:pedaily2012)8月25日消息,杭州奥默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奥默医药”)完成B轮3亿元融资。天使投资人秘银投资和A轮投资人元亨利贞在本轮融资中继续追加,新投资人弘信资本春山资本加入。

本轮融资用于加速奥默医药新药研发进度,拓展新药管线,布局生产基地,包括:全球新一代肌松拮抗剂奥美克松钠的III期临床试验、新药海外临床研究启动、临床前阶段新药的中国和美国IND申报及后续临床研究、新药生产基地建设等。

奥默医药创办于2000年,致力于临床急需的创新药研发和产业化,重点项目之一Aom0498是中国唯一、全球唯二的靶向性肌松拮抗剂,也是该领域的新一代的创新药物,目前已经进入中国III期临床试验阶段,同时在FDA申请美国临床。

此外,奥默医药在围手术期麻醉、心脑血管、肿瘤等管线布局十多款First in Class原创新药,并有多款产品进入正式临床前实验阶段。

奥默医药董事长漆又毛表示:“本轮融资获得了众多投资机构的青睐,表达了大家对奥默医药发展前景的认可和期待。奥默医药自成立以来,秉持‘明日之药,康泽生命’的宗旨,聚焦于麻醉、心脑血管、肿瘤等领域临床上未被满足需求的新药研发。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目前奥默医药首个原创新药奥美克松钠在4个临床II均成功抵达终点,并顺利进入临床III研究,其余管线在研项目亦进度喜人,从而在中国原创新药之路上迎来了成功的曙光。我们坚信,在省市区各级政府的呵护和大力支持下,经过奥默人高效率的工作,重大医学领域的中国原创FIC新药将持续进入全球医药市场,造福天下民众。”

奥默医药总经理揭清表示:“非常感谢投资人对奥默医药过往的成绩和未来战略发展的认同,未来奥默医药将进一步推进产品管线商业化,最终发展成全球领先的国际化创新药企业。”

秘银投资总裁许波琴认为:“新药创新很难,以药物安全性为出发点的明日之药的创新更是难上加难。秘银坚持影响力投资,充分认可奥默‘明日之药,康泽生命’的制药理念。奥默坚守创新,在品种选择上独辟蹊径,以超强的研发实力实现了突破。我们坚信奥默医药将成为一家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药公司。”

元亨利贞创始合伙人边剑霞认为:“奥默医药在漆博士的带领下,坚持独创,攻坚克难,历经二十年实现了以0498奥美克松钠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原创,储备管线越来越丰富,形成了以环糊精为核心的系列化、平台化,在奥默AMCDx中国原创新药基地上必然会源源不断创新智造!”

弘信资本总裁高建明说:“ 我们看好0498国内唯一全球唯二的商业空间,看好奥默医药在巨人肩膀上继续开拓创新升级换代的价值创造。未来各储备管线不断走上临床,形成以0498为基础的平台,这个价值更大。”

春山资本创始人威廉认为,春山资本的加入,可以为奥默医药未来在海外拓展上提供有力的支持。

华宇平台登陆_互联网大厂抢人启示录

1116

挖人不如抢人,抢人不如自己培养人,互联网大厂的“招人观”开始变了。

日前,互联网大厂掀起一波校招“抢人”大战。百度、阿里、腾讯、美团、字节跳动、小米等各大互联网企业接连下场,不少企业打出“史上最大规模校招”的旗帜,开始招兵买马,好不热闹。

另一边,则可能是“互联网大厂不香了”、“史上最难就业季”等热词还在网络上不断刷屏。两者放在一起,颇觉魔幻。

互联网大厂疯抢毕业生的背后,究竟有哪些思考和逻辑?各大厂在秋招方面又有哪些异同?面临更多机会的准毕业生们,是否还应该继续选择大厂?

1

秋招也“内卷”,

大厂抢人花样多

相比去年,今年的互联网大厂秋招更“卷”了。

8月12日,百度宣布正式启动2022届校园招聘,共开放技术、产品、设计、政企解决方案、专业/职能五大类型岗位,计划发放8000余个offer,开启了公司史上规模最大的校园招聘。这也是今年秋招规模最大的互联网大厂之一。

与百度秋招规模相当的是字节跳动,就在同一天,后者也正式启动2022届秋季校园招聘,并提供8000个就业岗位,较其去年秋招6000人的规模同比增长30%,同样创历史新高。

同一天,同样的招聘规模,可见这场秋招有多卷。而跟百度、字节跳动一样,阿里、腾讯、美团、京东、小米等互联网大厂也不甘人后,纷纷下场。

其中,比两者规模稍小的是腾讯。据了解,腾讯今年秋招预计将发放7000个offer,相比去年增幅超40%。阿里目前没有明确指明招聘规模,但有媒体报道称这也是其史上规模最大的校招,共开放113种岗位,其中45种岗位首次招聘应届生。同时,有了解美团的人士称,今年美团计划的校招规模相比去年的3000个就业岗位大幅增长。

至此,BAT和TMD新老六大互联网巨头,除滴滴外,都正式开启了各自史上最大规模的秋招。这当然不是全部,如京东称,2022年应届生岗位需求较去年需求增加30%。而小米也开启了其成立11年来最大规模的校园招聘,将首次突破5000人。

纵观各大互联网大厂的秋招,总结起来有三大特点:

第一,扩规模,这个不用多说,如此多的史上最大规模就说明一切。

第二,多元化。比如阿里的113种岗位中,有45种岗位首次招聘应届生;百度相比去年新增芯片开发、整合营销、业务研究与分析等大量岗位;并在北京、上海、深圳之外开放了广州、成都等新城市就业机会。虽然多元化是大趋势,但不同企业招聘人才的类型也因业务方向会略有差别。

第三,高端化。各大企业对优秀应届毕业生,尤其是高端AI人才的的争夺愈发激烈。如华为的天才少年计划、美团的北斗计划,以及百度针对高端AI人才的“管培生计划”、AIDU技术精英和产品精英计划等。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才启动的百度“管培生计划”将再次上线,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及集团各大副总裁将亲自选、亲自带,旨在培养AI时代科技创新企业新一代年轻管理者;除此之外百度还面向技术与产品精英校园人才开放了AIDU计划,面对高端校园AI人才打出一套有力的“组合拳”。

各大互联网大厂也是在招聘方式上各显神通,凸显自身优势下用各种亮点吸引并抢夺人才。

比如美团在宣传的招聘亮点之一就是覆盖区域广,其招聘地点覆盖了北上广等数十个城市,这也跟其本地生活到处都有业务相关。

百度则凸显自身AI技术的优势,将AI技术应用到简历评估、笔试、岗位匹配等各个环节,如简历投递环节有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岗匹配算法,根据应聘者的简历和岗位需求,由AI智能生成千人千面的笔试题等。

腾讯则宣称有弹性办公、三年租房补贴等福利和个性化培养机制等。

2

不只是抢人,

还在抢下半场赛点

互联网大厂今年抢人大战愈演愈烈,也释放出了几大信号。

第一,互联网下半场真的开始了。互联网从上半场流量和模式驱动的竞争,已经变成人才和技术驱动的竞争。抢人自然是第一步,同时也是抢下半场的赛点。

第二,互联网大厂的人才获取观在转变。从以前挖人,到现在的抢人,大厂更愿意培育自己的人才。

以社招为主的小米,雷军针对公司此次校园招聘就表示:“这是小米集团开启大规模、系统性培养纯血小米人的元年,也将是小米发展和治理继续走向成熟的关键里程碑。”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以往偏爱社交的阿里和喜欢挖人的字节跳动身上,两者纷纷扩大了校招的规模。

这背后既有挖人成本变高、人才流动率高等因素,也有为企业建立其持续“造血”的机制的影响。

一方面,由于各种竞业协议限制的普及,现在企业挖人的成本和风险正在变高。

另一方面,通过社交招来的人相比企业培养,流动率更高,尤其是在互联网行业。据天下网商对TMT行业员工司龄调查显示,互联网行业员工的平均司龄不足3年,远超国内企业员工平均跳槽频率平均(不超过5年)。

更重要的是,互联网企业人才需求一直在增长。跟“挖人”不一样,通过校招搭建人才培养的机制,一旦成熟,就可以成为给企业输送适合需要人才的源动力,具有战略意义。尤其是当第一代互联网企业家们和相关人才逐渐开始退居幕后,如何育人、留人将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着力点。

如一向注重人才培养的百度,如今能在AI领域独树一帜,也跟其早早搭建起一套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特别是对技术人才的系统性培养有关。在百度,“招最好的人、给最大的空间、看最后的结果、让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不仅停留在口头,而是真正落地到公司价值观和整体工作机制中,形成一套成熟的系统。

第四,5G、物联网、数字化、AI、自动驾驶等技术的发展,可以预见,未来将有一大批产业将实现大爆发,而未来对AI人才的需求也将实现井喷式增长,互联网企业如今扩招,也是为了广积粮,储备人才。

第五,互联网企业的边界也在不断扩展,反垄断的推行、新行业的崛起,为互联网企业迎来发展新良机。典型的如美团开始做短视频,字节跳动试水做外卖,腾讯又开始做电商。而在搜索之外,百度的自动驾驶、智能助手、百度健康等做得风生水起。多业务布局,自然也创造了更多的岗位、需要更多的员工,这也是当下互联网大厂扩招的一大原因。

3

offer那么多,

毕业生怎么选?

互联网大厂抛出Offer变多,对今年的毕业生来说,也意味着选择变多。那么面对不同企业递出的offer,毕业生们又该如何选择呢?影响因素主要有三方面。

首先,没钱不行,但有钱也不一定行。

当下的年轻人不仅要高薪,还想“躺平”。在高薪之外,福利、工作环境、企业文化等也是考虑的重要因素。

相比一些传统,互联网企业此前最受毕业生喜欢的就是扁平化,员工之间没有明显的等级之分。阿里的花名、腾讯的英文名直呼都是此类。在百度,员工之间彼此以同学相称,对毕业生来说既有校园的熟悉感,也有同事之间的亲切感,也受到很多毕业生的青睐。

其它福利方面,如入职顺便解决落户,也是很多毕业生考虑的一点。

2021年7月16日,北京市出台《北京市引进毕业生管理办法》,放宽了落户条件:北京地区高校、京外地区“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毕业生的本科以上毕业生符合条件的均可落户,而百度被列入北京市首批应届生落户单列计划名单之一,这也是百度此次招聘的一大亮点。据了解,除北京外,在上海、深圳工作符合落户条件的同学,百度也都会协助办理落户。

其次,选平台,也要选赛道。

相比过去,现在可选择的互联网大厂多了不少,但同样是互联网大厂,甚至同是技术类岗位,企业主赛道不同也会影响选择。

俗话说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对很多毕业生来说,既要选平台,还要选赛道。

比如不少做AI的会优先选百度,因为无论是AI技术积累和AI产品应用,还是百度的工程师文化,在国内都是首屈一指,且企业主赛道非常聚焦。做游戏或社交赛道的,大多会选择腾讯,因为腾讯在这方面平台更大,机会也更多。同样的,喜欢本地生活赛道肯定会先选美团、喜欢电商赛道的选阿里肯定更多。

毕竟在赛道头部企业,无论是视野还是技术、以及积累的人脉,都是行业第一梯队。

最后,看时间,也要看空间。

与通过社招找工作不同,应届毕业生第一份工作很关键。一方面将学校学到的知识转为应用需要时间,另一方面也需要时间来积累职场经验、技能和人脉。此外,初入职场频繁跳槽也会留下不好的职业印记,影响后续找工作。

这也意味着大多数人在第一家企业待的时间会相对比较长,因此需要寻找有足够学习空间的企业,否则时间成本相当高。

一般来说,互联网大厂晋升空间很足,只不过由于以往需要的人才和招聘方式不同,不同企业对校招生的培养体系成熟度各有不同。当然并非说新的不如旧的,但有经验的,某种程度上也能少走弯路。

四、结语

与很多人认为互联网企业正陷入人才焦虑不同,笔者认为,互联网大厂进校“抢人”,不管是对企业、社会还是应届毕业生来说都是好事。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意味着下一个技术大爆发时代即将来临,将诞生更多的发展机遇。也意味着互联网大厂开始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并且更加注重长远发展,更有耐心地去培养人才,为社会输送人才。

俗话说,少年强,则国强。同样的,少年强,则企业强;企业强,则技术强,国家强。当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搭上大厂的平台,不管是企业和个人,都将驶向更远的远方。

华宇测速_又一长期拖后腿的重要行业,国家重拳出击

1116

近日召开的国资委党委会议,将工业母机与高端芯片、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并列,作为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重点。

“工业母机”(机床)是制造业的核心基石。中国很早就将机床作为发展重点,并以18家国有重点企业作为排头兵推动其发展,但几十年下来,这些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发展却是失败多于成功,经验少于教训……

01从第一到破产

2013年,一部名为《大国重器》的央视纪录片,风靡一时。片中,一家中国装备制造巨头,已然跻身全球机床产业的顶级俱乐部。它的名字叫沈阳机床。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制造业井喷,机床需求暴涨。作为中国机床业“领头羊”的沈阳机床赶上前所未有的好时代,一路高歌猛进:2004年吞并云机、昆机,垄断车床、镗铣床市场;2005年,再并购德国希斯,力图掌握数控机床高端技术。

快速的扩张,让沈阳机床跨越式发展。在2012年的全球机床排行榜上,沈机已以180亿元的销售额,问鼎世界第一。但这样的日子很快被证明是昙花一现。

2018年,负债202亿、负债率达99.26%的沈机病入膏肓;2019年,再度巨亏50亿元的沈阳机床,不得不接受破产重整。

沈机跌宕的命运,只是中国机床业浮沉的缩影。

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但在号称“工业母机”的机床产业,却依然难言自主。

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工业基础极其薄弱。“一五”期间,由一机部二局(机床局)直辖统御,中国构建起由18家重点国企(“十八罗汉”)、8家科研院所(“七院一所”)组成的机床工业体系。

“十八罗汉”,一度代表着中国机床行业技术和规模的最高水平。新中国第一台车床(沈一机)、第一台卧式铣镗床(沈二机)、第一台数控龙门铣(齐二机)、第一台三座标数控龙门移动式铣床(北一机)……全都是“十八罗汉”们的杰作。

改革开放后,国门大开,中国开始大量引进日、德、美的数控技术,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如济一机与日本山崎马扎克率先合作,开创了机床业国际合作的先河。之后,沈二机与德国沙尔曼、齐一机与德国瓦德里希·济根等纷纷合作……

学习国外先进技术,让“十八罗汉”一度功力暴涨,但这种学习和进步却没能持续。上世纪90年代,中国大幅降低关税,进口机床纷纷涌入国内,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的“十八罗汉”经不起市场冲击,不是改革转制,就是破产重组;“七院一所”也转型为企业,各谋生路。

2001年以后,机床业迎来“黄金十年”,行业总产值暴涨10倍,但大部分“罗汉”已毫无存在感,只有沈机、大机(大连机床)、济二机(济南第二机床厂)等几家企业抓住机遇,走上新一轮快速发展的道路。

2008年,沈机、大机在世界机床企业产值排名TOP 10中,分别位列第8、第10。济二机成了“世界三大数控冲压装备制造商”之一,让中国大型汽车冲压产线,闯入了美国福特、日产北美、法国标致雪铁龙的制造车间。

但当中国市场告别井喷式增长,重新回到增量有限且全球企业激烈竞争的常态,中国机床业的各种短板再度暴露无遗,曾经快速发展的几家领军企业,转眼成为衰落最快的反面典型,并在最近两年集体进入告别演出时代。

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规模以上机床企业15.1%亏损;2020年上半年,这个数字进一步扩大到24.1%。中国机床业曾经的“四大天王”,老大(沈机)、老二(大机)破产重整,老三(秦川机床)亏得披星戴帽。

在最新的全球机床企业排行榜上,山崎马扎克(日)、通快(德)、德玛吉森精机(德日合资)等老牌企业重新回到前列。而在全球TOP 10中,日、德各占据4席、美国占据2席,中国无一上榜。

与之对应的是,中国高档数控机床的国产化率不到10%,90%以上靠进口。

02艰难的自主

作为全球机床第一大生产国、第一大消费国,中国机床业,怎么落到这般田地?

首先是技术的落后。而技术落后,很大程度上则是因为技术研发路线的摇摆,国外企业对技术的长期封锁与压制。和汽车等行业一样,中国机床也曾试图走出一条市场换技术的研发之路,并且有过内外合作的甜蜜期,但最终,都失败于国外的技术封锁。

而当中国机床业决心自主研发时,却往往已为时过晚,或者因为总是落后于人,而处处挨打。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1996年,沈机耗资上亿元,引入美国桥堡的数控技术,但外方只发来一个源代码数据包,却不告知核心技术原理及使用原理,由此开发的数控机床成了废品。

1999年,大连光洋进口日本机床时,日方强加了一串“霸王条款”:装机地点、用途要限定;擅自挪动机床,会被自动锁死,机床直接变废铁。

2005年,沈机买下德国希斯,以为技术到手。没想到,德国法律规定,“本土知识不得外移”;五轴以上机床技术更对中国禁运。2007年,沈机打算用6000万欧元,买下一套数控系统源代码,但专家一论证,解读要5年,产业化再5年,技术都过时了。

技术引进与合作走不通,摆在中国企业面前的,只剩下自主研发一条路。

然而,这条路也不顺畅:凡是中国不能自主制造的,国外品牌便高价出售或禁售;凡是中国实现自主突破的,国外企业立刻低价倾销,让中国企业巨额的研发费用打水漂。

由此,中国机床业掉入“中低端陷阱”。

一方面,大量中小民营机床企业,聚集在山东滕州(中国中小机床之都)、浙江玉环(中国经济型数控车床之都)等地,陷入低端混战。另一方面,企图打破国外垄断的大型企业,投入巨资研发成功后,产生不了利润,陷入越创新、越破产的困局。

比如,沈阳机床快速发展的几年,销量大增的背后,利润却没多少。数据显示,沈机一台卖35万的机床,仅是购买德国西门子、日本发那科的数控系统就要花28万,如果再加上后续的系统维护、升级费用,沈阳机床基本无利可图。

核心技术缺失、国外企业打压是外因,“十八罗汉”们的失败,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自身发展战略、经营管理,经营体制未能匹配市场竞争的要求,甚至与产业规律背道而驰。这也进一步令其研发与经营状况雪上加霜。

机床业是高技术门槛、强调专业分工,而且需要长期积累的典型,日本发那科、德国西门子等企业都是长期集中力量,聚焦做单一领域的冠军。而中国机床企业,但凡有了一定的成绩,就会走上贪大求快的道路,沈机、大机都是因此走入“万劫不复”的艰难处境。

比如,沈阳机床曾砸出10多亿打造出世界上第一款智能化、互联化数控系统——i5,并在i5推出后推出i5数控机床。时任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关锡友甚至提出要把i5锻造成机床业的“苹果”,颠覆机床业商业模式的宏图,但最终却被证明是步子迈太大:到2016年年初,i5已获得10000台超级订单,但当年沈阳机床却巨亏14亿元。

导致巨亏的原因集中于两点:一方面,为了快速占领市场,沈机定下以租代售的策略,结果导致入不敷出;另一方面,沈机还长期短债长投搞研发与扩张。仅2017年,沈机实施了92.51亿债转股,依然难解现金流枯竭和债务暴雷。

而完成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大连机床,则不但打着“像造汽车一样造机床”的口号,大干快上,还造假骗贷融资,最终捅出数百亿债务窟窿。

03路在何方

2013年,在国家科学大会上,兵器工业旗下的武重集团,凭借七轴五联动重型机床,斩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部最大加工直径8.5米、承重160吨、定位精度0.025毫米的国之重器,历时10年打造,能将巨型螺旋桨的声响,控制得与安静大洋的背景噪音不相上下。

这重大破局,除了武重不计成本的投入,还有华中数控、大连光洋等校企、民企的创造。

华中数控,1994年一成立,就发誓要攻克当时最先进的五轴联动数控系统。如今,华数不但激活了武重的战略重器,更在军工、航天、汽车、造船等高端制造领域大显身手,还打造出全球第一款AI数控系统。

大连光洋,则是民企中的大国重器。20多年来,通过“破产式”研发,从软件干到硬件,钻透了数控系统、关键零件、机床整机的全产业链,核心技术自主率达到不可思议的95%,让很多业内人士都感觉不可思议。

但即便这些优秀的企业,依然面对很多棘手的问题,比如资金问题。

2012年-2019年,华中数控扣非净利润全是负数,净利润靠政府补贴撑门面,股民还曾因此高喊要前董事长陈吉红下台。大连光洋还未上市,但从其旗下拟登陆科创板的科德数控可知,其经营现金流三年为负,存货、应收账款高企,资金压力巨大。

有人因此大声疾呼,国家应该赶紧救救机床业,毕竟,这是一个制造大国输不起的领域。

实际上,中国的扶持政策也接连不断。

1999年,国家对数控机床增值税实施先征后返,历时10年之久。

2009年,科技部、工信部启动“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重大专项。

2019年11月18日,财政部背景、注册资本1472亿的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成立。这个“制造业大基金”,将以更市场化的强力方式,助力制造业关键突破,并立即调研了华中数控、敏嘉制造等机床企业。

相比政策,业内人士最期盼的是,要给中国机床企业更多的市场机会。也就是说,除了资金扶持的输血,更要给中国机床业加速造血的机会和环境。

中国高端数控机床在重点领域大都已能自主,但长期沉淀的品牌形象和观念,依然让中国自主的高端数控机床被排除在某些市场之外,包括本土企业,也都更倾向购买外资产品。

连武重、华数这样的企业,都坦言“给钱不如给市场”,呼吁能多给中国机床企业“上牌桌”的机会。因为如果产品做出来没有市场,便很快不能再有产品出来了。

总的来说,业内普遍的共识是,中国机床业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必须“拯救”。一些专家学者,也为加强机床业的发展开出了“药方”,核心包括:

第一、加速高端数控机床的国产化替代。在战略新兴产业、国家重点项目中,可以明确规定:优先采购国产高端机床;在市场环境下,运用市场化补贴,鼓励制造企业优先选用国产高端机床,让那些有创新、能突破的机床尽快脱困,形成利润正循环。

第二、用投资方式,打造小而精、世界级的全产业链集群。机床业缺钱、缺人、缺技术,但科创板和“制造业大基金”的设立,为破解困境提供了绝佳方案:先通过“制造业大基金”,精选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机床细分冠军;再通过科创板上市的财富效应,聚集高级技术、高端人才,打造出中国机床业小而精的全产业链集群。

第三、用关键突破手段,提升中国制造的整体水平。一些关键痛点,看上去是机床业不争气,实际上是制造业的整体性短板。像轴承、螺钉不耐磨,背后是冶金技术不过关;数控系统不好用,背后是软件算法不精深;高端机床的专用芯片,国产的集成低、功耗大、价格贵,完全是半导体行业的锅……破解机床业的关键痛点,需要中国制造整体能力的一次涅槃重生。

机床产业关系到国家产业安全和国防安全,决定了其发展方式仅靠市场机制不够,必须依靠新型举国体制,突破“低端锁定”困境。

此前,国资委曾多次释放加强工业母机攻坚的信号,最近这次会议,又将其上升至国家核心战略高度。

工信部《中国制造2025》规划,也将“高档数控机床”作为着力推进的重点领域之一。

由此,在国家战略组合拳之下,后续重磅政策有望陆续出台,国产机床行业必将迈向价值链中高端,不断展现新气象。

华宇注册开户_少儿英语退出舞台,一个时代落下帷幕

1116

1

投诉、裁员进行时

少儿英语1对1外教成为历史

政策接连向少儿英语行业投下重磅炸弹,处于风口浪尖的少儿英语正在走向末路。

“双减”文件提到“严禁聘请在境外的外籍人员开展培训活动”“不得向学龄前儿童展开线上培训”给依赖外教教学的少儿英语企业致命一击。

教育厅下发通知进一步明确了义务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的范围。其中,明确了外语属于学科类范围。英语学科属性板板上钉钉,市面上多数少儿英语机构都面临风险。

上海市教委发布《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中小学2021学年度课程计划及其说明的通知》。其中“五年级前期末考试仅限语文、数学,英语不在考试范围内”的内容引发热议。应试是少儿英语市场壮大的驱动力,若英语学科地位下降,需求端必然受到影响,无疑令少儿英语企业雪上加霜。

敏感的学员家长已经嗅到了危险的气息,由此引发了一波退费潮。截至8月19日,黑猫投诉平台显示,课外辅导月榜黑名单爱课AirCourse哈佛少儿英语、兰迪少儿英语、久伴英语、lingokids、新诺国际少儿英语上榜。周榜黑名单中鲸鱼外教培优、爱课AirCourse哈佛少儿英语、兰迪少儿英语投诉量增幅明显。

(课外辅导投诉月榜 截自黑猫投诉平台 )

(课外辅导投诉周榜 截自黑猫投诉平台 )

在315消费保投诉网址站上,兰迪少儿英语和阿卡索成为近期集中开火对象,企业拒不退款、拖延退款、失联跑路等行为引发众怒。

(截自消费保网站)

维权无门的家长们涌入了阿卡索代言人佟大为和关悦的微博,希望其能站出来为权益受损的用户发声,但未收到回应。

(阿卡索代言人佟大为最新一条微博下的评论)

(阿卡索代言人关悦最新一条微博下的评论)

据悉,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已经介入在线少儿英语退费进程,将成立诉前调解中心解决“退费难”等问题,家长们的诉求有望得到满足。

与此同时,企业裁员也提上了日程。

有消息称,51Talk开启大规模裁员,首轮裁员对象从试用期员工开始,然后扩展至正式员工。裁员涉及大多数部门,就连HR部门负责人也已离开。

阿卡索从7月29日便开始裁员,于近期完成最后一批裁员,接近3000人的总部团队已裁撤90%。

VIPKID在今年陆续关停了大米网校业务,砍掉了启蒙英语业务线,被爆出裁员比例高达50%,且没有N+1赔偿。对此,VIPKID回应称,裁员比例存在夸大,但确有业务和人员的调整。

少儿英语机构的危机还不止与此,政策重压下生存成为最大难题。深圳皇家SK少儿英语近日已申请破产;上市三年共计亏损14.58亿元,股价跌去90%的流利说开始计划私有化退市;51Talk2021Q1净利润仅800万元,较去年同比下滑84.3%。

8月初,处于焦头烂额中的少儿英语机构相继发布公告。VIPKID、51Talk、鲸鱼小班、久趣英语、伴鱼少儿英语、哒哒英语等企业,承诺对已报名学员正常履行合约,不再售卖境外外教课程,并公布转型计划。

字节旗下GOGOKID直接清盘少儿英语业务,宣布自8月5日起(含8月5日),GOGOKID全面暂停直播课业务,取消后续预约课时,并向各位家长退还截止2021年8月2日24:00的剩余课时费用。

8月12日,鲸鱼小班发布《致鲸鱼小班家长的一封信》。针对失联、跑路的传闻,鲸鱼方面表示,“绝不会跑路,目前已经紧急加派了150人,总数达到240人的服务团队,已经能够有效地承接目前每天的咨询量。”针对退费处理慢的问题,鲸鱼方面表示,“一是因为确实人手有限,二是就已提出退费的用户,推荐优先转到自研新产品。”

8月17日,阿卡索创始人兼CEO王志彬在公开信中提到,阿卡索公司目前仍在正常运营中,不存在网传“跑路”“倒闭”等谣言。关于家长的退费问题,王志彬称,“现有热线电话拥堵、后台信息激增等情况出现,公司正在加急处理;关于咨询问题,也已陆续调配资源处理。”

1对1外教授课已成历史,少儿英语正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一个时代宣告结束!

2

从资本追逐到艰难求生

繁荣背后隐藏忧患

如果没有政策限制,或许仍有不少人看好这个赛道。

头豹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中国少儿英语线下培训行业概览》显示,2019年,中国少儿英语线下培训行业市场规模约为664.4亿元,预计行业市场规模有望于2025年增长至1608.4亿元。

少儿英语企业的境遇令人唏嘘,但曾经的他们也是“明星选手”。

2013年少儿英语在线外教一对一模式进入人们视野,2016年迎来一次集中爆发,其迅猛发展势头一直持续到2019年。从烈火烹油、鲜花着锦到如今衰败颓废、夹缝求生,仅仅只用了不到五年的时间。

成立于2013年的VIPKID,在此期间共拿到9轮投资,最高融资金额达5亿美元,平均每轮融资金额达1.08亿美元,估值曾一路飙升至200亿元以上。VIPKID曾披露,2017年1月到7月,其营收破20亿元,7月单月营收破4亿元,付费学员数超过20万人。

51Talk2011年上线,2016年成功在美上市。上市前完成五轮融资,最高融资金额为7240万美金,平均每轮融资金额达2606万美元。据51Talk招股书,截止2016年3月31日,51Talk的活跃用户达10.2万人。从2013年至2015年,其现金收入平均增速高达213%。

哒哒英语自2014年成立共获得6轮投资,最高融资金额为2.55亿美元,平均每轮融资金额达0.94亿美元。

然而,风光无限好的背后也埋下了隐患的种子,用户数量增长的背后是水涨船高的营销费用和高居不下的获客成本。

公开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0年,51Talk营销费用分别为4.65亿元、6.57亿元、7.13亿元、7.93亿元、10.36亿元,连年攀升;同期研发费用则分别为1.53亿元、2.23亿元、1.85亿元、1.58亿元、1.63亿元,个别有所下降。

2018年到2020年,英语流利说的市场和营销费用分别为7.05亿、9.69亿、8.01亿,而其付费用户数分别为250万、300万和240万,单位获客成本始终在300元左右居高不下。过度依赖营销手段拉客的后果便是,当2021年第一一季度减少市场和营销费用后,流利说的付费用户数也出现相应的下滑。过高的营销费用,扩大了流利说的净亏损金额,2018年至2020年其净亏损额分别为4.88亿元、5.75亿元和3.95亿元。

业务单一是少儿英语赛道抵御风险能力较弱的另一原因。

2018年、2019年,菲教青少一对一业务对51Talk总营收的贡献比重为62%、77%。到2019财年Q3这一比重升至78.97,2021财年Q1升至91.54%,可以看出营收单一趋势越来越明显。

少儿英语企业也意识到自身的短板,做过一些业务扩容的尝试,但效果如何值得商榷。

例如VIPKID曾寻求“第二增长曲线”,除原有1对1课程之外,旗下还覆盖大米网校、中外教培优课、英语启蒙课、数学思维在内的多个课程产品,形成了“1+4”的产品矩阵。但今年4月份,随着大部分业务被叫停,第二增长曲线的规划也无疾而终。

3

转型素质、成人英语 核心业务成迷

从各家公告中看,少儿英语机构正在合规范围内找寻业务边界。

一是尝试推出境内外教直播课程。目前,“双减”政策对境内外教课程还未作出明确规定。如鲸鱼小班宣布推出境内外教直播课“神奇小班”,该课程为原核心教研团队研发,主打快乐兴趣+综合素养,课程形态包含“做实验、学跳舞、手工、讲故事”等。

二是转为开设中教口语直播课。久趣英语计划8月下旬推出针对儿童的“中教口语课”和其它素质教育类课程;哒哒英语将推出符合政策要求的境内外教课、中教素质口语课和双语研学素养课等。

三是开拓以英语为基础的素质类课程,是少儿英语机构重点转型方向。瑞思教育宣布品牌升级,定位“综合素质教育平台”,从“瑞思英语”升级为“瑞思教育”,并推出然点科学馆、瑞思海芽成长空间和瑞思研学三大全新品牌;爱贝教育发布了多款全新课程和创新教学工具,进一步推动“文理”双赛道布局,其中文科主攻少儿英语线上、线下融合课程,理科创新发展了STEM教育和少儿编程产品;VIPKID近期推出非遗双语文化素养课,收录了八项主题的非遗知识,课程共包含24节录播课,每节课20分钟;51Talk已上线以中教小班+ AI为载体、主打口语+阅读的“语言素养课程”和英语素质教育系统。

(瑞思英语已更换宣传语 截自搜索网页)

(51Talk已更换宣传语 截自搜索网页)

四是拓展境外市场。伴鱼提到,会加快国际化尝试,将“中文分级阅读”的产品推向全球。

五是投向成人英语赛道。从成人英语起家51Talk就表示,将会继续加大成人英语业务的投入。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超八成用户对目前在线1对1少儿英语师资水平表示满意。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在少儿英语领域,优质的外教资源是吸引用户的重要法宝,也是课程体系中最关键的一环,能极大提升机构的利润空间。

也就是说,少儿英语的核心竞争力始终在外教资质上。但是在政策管控下,能支撑该赛道营收的优势已悉数丧失。少儿英语企业的转型计划更像是在走投无路中的无奈之举,缺乏深思熟虑,对公司员工和学员来说,承诺、宣誓的意义更为浓厚,传递出“我们还活着”的信号。

少儿英语的转型正处于“尴尬”的境地,素质教育转型项目比不上新东方、好未来等K12公司更细分、更完整;中教课程对于长期以英语作为课程卖点的在线教育公司来说,是否能够有同样的吸引力尚未可知;成人英语教育市场近些年来规模不断在缩小,用户需求下降,复购率低而消课周期长,种种缘由都不可能支撑一个赛道的发展。更何况51talk等企业本身就是成人英语出身,因无法盈利而转向少儿英语市场,重归成人英语市场能否重新改写历史?

对于少儿英语行业来说,转型成功的几率究竟有多大,要打几个问号。企业靠什么自造血活下去?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企业转型?转型之路有多少未知的困难?

投资人已对整个教育行业失去信心,再动人的故事也将无人问津,属于少儿英语的时代已成过去。

华宇注册开户_科技巨头和普通玩家,都在掘金元宇宙世界

1116

在解释“元宇宙(Metaverse)”概念的时候,总是会提到电影《头号玩家》。《头号玩家》的虚拟世界叫“绿洲”,在绿洲里,“唯一限制你的就是你自己的想象力”。

总的来说,元宇宙是一种超越现实的虚拟宇宙,人们可以用一个全新的身份生活、交友,在这个平行于现实世界的宇宙里生活下去。这就是我们从电影中了解的“元宇宙”。

元宇宙这个未来的概念,一度被热炒,也一度被认为过于虚幻、充满泡沫。但近期发生的几件事,突然拉近了元宇宙和现实的距离。

最近被热议的,是美国智能芯片巨头英伟达(NVIDIA)。英伟达自曝,在其4月举行的发布会上,CEO黄仁勋的演讲中有14秒是由数字合成的“假人”代为出镜,而这短短的14秒骗过了所有人。

揭秘之后,观众纷纷刷起了李安的表情包,“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而在元宇宙概念的另一布道阵地,区块链领域,与元宇宙相关的项目也不断出圈。今年的Defi游戏代表、如今是元宇宙代表的Axie Infinity,单日营收几度超过《王者荣耀》,甚至现实中出现了“IOI”打金公司,有组织有预谋地掠夺游戏内的“资源”。

在元宇宙还在科普概念的阶段,一群嗅觉灵敏、行动迅速的探索者,已经开始在元宇宙世界里掘金了。

元宇宙为什么这么火?

“元宇宙”这个词,出自小说《雪崩》,一本赛博朋克经典之作。在小说和电影中,元宇宙可以有现实世界的真实感,也可以有虚拟世界的天马行空。

相对于传统互联网,元宇宙在沉浸感、参与度、永续性等多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许多独立工具、平台、基础设施、协议等来支持其运行。

电子游戏,被认为是最有可能链接元宇宙的入口。目前,玩家已经可以在游戏中扮演各种角色,可以在虚拟世界完成生活、工作、交友。

今年3月,元宇宙概念第一股,海外游戏《Roblox》的母公司Roblox在美国上市,发行首日股价大涨54%,市值达383亿美元。

Roblox宣称,它通过游戏将全世界连接在一起,让任何人都能探索全球社区开发者建立的数千万个沉浸式3D游戏。

4月,游戏《堡垒之夜》母公司Epic Games 凭借元宇宙概念,获得新一轮10亿美元的融资。在此之前,《堡垒之夜》已经举办了“沉浸式”可以互动的虚拟演唱会。

科技公司也在积极布局元宇宙。

除了英伟达,近日,扎克伯格也曾在媒体采访中提到,“也许5年后,或者7年后,人们会主要把我们当做一家元宇宙公司来看待,而不是一家移动互联网公司”。扎克伯格希望Facebook在未来五年内变成元宇宙公司。

而Facebook旗下的Oculus也在近日推出了带有元宇宙概念的远程办公应用Horizon Workrooms,借助VR/AR技术,远程参会的用户会有一个虚拟卡通化身。

据新智元报道,Workrooms已经实现混合现实(MR)体验,“人们可以在共享白板或文档上互动,可以利用实体键盘交流,还可以在会议期间做笔记,将文件带到虚拟现实,甚至可以选择与同事共享屏幕”。

国内的巨头们也在积极入局元宇宙世界。

去年年底,马化腾曾在年度特刊《三观》中写道:“现在,一个令人兴奋的机会正在到来,移动互联网十年发展,即将迎来下一波升级,我们称之为‘全真互联网’。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大门已经打开,无论是从虚到实,还是由实入虚,都在致力于帮助用户实现更真实的体验。” “全真互联网”的构想和“元宇宙”的概念十分相似。

而在2020年2月,Roblox G 轮融资中,腾讯也参与其中,并独家代理 Roblox 中国区产品发行。

在2021年的腾讯游戏年度对谈会上,腾讯高级副总裁马晓轶先生第一次提到“超级数字场景”的概念——元宇宙。

字节跳动以1亿元战略投资了“中国版Roblox”代码乾坤。据官网显示,代码乾坤成立于2018年,公司产品有青少年创造和社交UGC平台《重启世界》(Reworld)。

今年年初,爱奇艺就通过THE9“虚实之城”沉浸式虚拟演唱会,提供了对于“元宇宙”的部分实现:打造一套通用解决方案,对现有内容IP进行技术扩展,从而在某个特定场景内打造出媲美“元宇宙”的体验。

除了互联网巨头,资本也已经表现了出对于探索“元宇宙”世界的好奇心。

其中,国内沙盒平台(类似开放世界游戏平台)研发商MetaApp公司获得了由SIG海纳亚洲资本领投,创世伙伴CCV、云九资本跟投的1亿美金C轮融资,成了国内元宇宙赛道融资额最高的一个案例。

国内社交平台Soul虽然上市失败,但也紧跟时代潮流,把宣传语改成了“年轻人的社交元宇宙”。

似乎,在大多数人还搞不懂“元宇宙”概念的时候,大佬们就已经在社交、游戏、区块链等领域看到了“元宇宙”未来的潜力所在,仅仅提出元宇宙概念就获得了资本的青睐。

区块链游戏和元宇宙

除了科技巨头、资本在布局元宇宙,普通人已经可以参与元宇宙世界中。区块链游戏Axie Infinity就是代表。

Axie Infinity 是回合制战斗游戏,玩家可以收集幻想生物“Axie”参与战斗,玩法类似《精灵宝可梦》、《炉石传说》。除此之外,Axie还有土地系统, Lunacia 大陆。

Axie Infinity将元宇宙和NFT概念结合起来。虽然和其他区块链游戏相比,Axie的画面、玩法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如果放到整个游戏世界中对比,Axie的游戏模式并不突出。

但Axie Infinity 的“玩家”并不是为了游戏体验而来的,他们的口号是“play to earn”,通过完成每日任务、繁殖出售Axies等游戏模式,玩家可以获得代币SLP,Axie Infinity还有AXS代币,代币可以直接在游戏里或者在加密货币交易所交易。

可以说,在金融系统上,Axie Infinity 的设计一骑绝尘。AXS和SLP在所有的主流加密交易所都可以被随时交易,这吸引着无数的加密资产投资者,带来更高的流动性和更大的市场规模。

Axie Infinity吸引了众多玩家,也带来了巨大财富。此前有媒体报道,Axie Infinity单日营收接近2000万美元,而TokenTerminal数据显示,Axie Infinity近30天总收入已经达到3.68亿美元。

甚至在东南亚,已经有数万人把繁殖Axie虚拟小精灵,并用它在游戏中参与战斗赢得虚拟货币进行“打金”操作。

Axie Infinity玩家成立了“Yield Guild”,一个像“打金”团队的游戏的社区。Yield Guild的联合创始人Gabby Dizon在接受采访时表示,Axie Infinity每月能给玩家带来三四百美元的收入。

Axie Infinity的火爆甚至引起了政府的关注。8月23日,菲律宾财政部表示,从Axie Infinity等游戏中获得的收入需缴纳所得税。菲律宾是Axie最大的市场,据媒体报道,菲律宾官方的态度是,尚未确定Axie到底是货币还是证券,“但不论如何,它都需缴纳所得税”。

传统游戏也有“打金”团队。在关于网络游戏虚拟经济的纪录片里,国内年轻人已经通过玩魔兽世界等游戏,在游戏里赢取虚拟币和装备然后从外国玩家那里兑换美金变现了。

但传统游戏里的虚拟经济是一个封闭的市场,虽然也会有一些游戏第三方灰色产业交易所,带来不同游戏里的资产变现交易,但也是小范围的活动。

但Axie等区块链游戏不同,玩家的虚拟资产的所有权以NFT的形式记录在区块链上,也可以在游戏里赚钱、交易,对游戏财政金库的使用和游戏的重大升级有投票权。

这更接近元宇宙概念,玩家不仅是参与者还是创造者。

技术泡沫

以太坊联合创始人 Vitalik Buterin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希望以太坊在未来5-10年后能运行元宇宙。

Axie Infinity等区块链游戏虽然火爆,但逃不开投机、炒作的质疑。想要开启元宇宙元年,实现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无缝连接,需要更多硬件实力的提升。

从游戏、科技大片到元宇宙世界,光是视觉上就让人不禁想到了2016年火热的VR产品。

当时,来自未来的VR概念,一面市就火遍全球,国内市场就出现了凭借着未来VR概念成功IPO的公司——暴风科技。

暴风科技上市初期,股价从每股7.24元飙升至每股327.01元,涨幅程度高达45倍,市值一度突破400亿元。然而随着概念无法落地,暴风科技股价急剧缩水,直至退市。

可见元宇宙同VR一样,仅凭概念就可以收获融资和股价上涨,不乏有些资本“割韭菜”炒作的嫌疑。

相关资深从业者表示,进入元宇宙的第一入口是AR/VR终端,同时需要5G、云计算等技术的支撑。

目前市场上AR和VR设备仍然存在缺陷,体验感上,清晰度和刷新率仍有提升空间,如何解决真实体感问题,如何在虚拟世界建立和我们现实世界一样的物理感受和持续性运行,如何设立在虚拟世界的规则,这些都需要很长的时间去研究实现,元宇宙的商业模式距离成熟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还记得扎克伯格在媒体采访中提到,“这可能是我们行业在未来10年面临的最大技术挑战之一,甚至可以把‘之一’去掉”,可见元宇宙落地虽然困难。

从大佬们对未来的畅想和探索中,可以想象到“XR”(数字世界新入口)+金融、娱乐、体育竞赛……每种结合都可能成为“元宇宙”构成之一。

VR、区块链、游戏,在尝试开启元宇宙世界大门。而随着AR、VR、5G、云计算等技术成熟度不断提升,未来的某天当你醒来可以像电影中那样耳边响起“欢迎进入元宇宙世界”,未来仍旧值得期待。

华宇注册开户_口腔赛道的这12个创始人拿到了40亿融资

1115

一口好牙齐又白,微微一笑摄心怀。在 “颜值即是正义”的时代,口腔健康和牙齿美观问题正在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关注。口腔医疗行业也正在从功能主义转向美妆化、医美化,由此迎来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资本也迅速闻风而动。据动脉网统计,2021年上半年,口腔一级市场一共发生33起融资事件,融资总金额逾50亿人民币,达到了有史以来之最。其中,1亿美金以上的大额融资共有3起,6家企业在半年内获得两次及以上融资。

从投资机构来看,红杉中国、松柏投资、华兴资本、经纬中国等投资机构纷纷加码,百度、字节跳动等互联网企业也积极布局,表明了对该赛道的持续看好。

红杉资本近年来频频押注口腔赛道,不过2021年的动作不算很多,直到7月才接连宣布2笔投资。7月9日,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宣布投资了隐形矫正公司深圳牙领科技2000万美元A轮;7月19日,红杉资本与弘晖资本、毅达资本等机构共同投资了以根管治疗设备起家、致力于打造数字化互联的one-stop产品生态平台的赛乐医疗数亿元A轮。

曾宣布要ALL-IN口腔赛道的产业资本松柏投资,则保持惯有的节奏。3月,松柏战略投资数字化口腔医疗设备企业频泰科技;4月,布局口腔人工智能,战略投资口腔AI创新企业羽医甘蓝;5月11日,战略投资海南口腔医院,携手推动口腔医疗建设和人才培养;不仅如此,松柏投资还拉上了自己的出资人——高瓴资本,5月25日,共同出资2亿元战略投资国瓷爱尔创;6月16日,松柏控股的时代天使通过港交所聆讯,成为国内“隐形正畸第一股”。同一时期,口腔美护品牌“呼嘎”也获得松柏投资青睐。松柏一如既往的高频动作,保持了和其他投资机构截然不同的画风,专注和专业是其最大特点。

百度和字节跳动都对新一代口腔护理产品情有独钟。字节跳动3月投资了口腔护理品牌“参半”的A2轮,7月又与华兴新经济基金、创新工场等多家投资机构共同投资了参半的近4亿元B轮。此外,在字节跳动近期挂牌运行的线下门诊——“小荷门诊”的业务中,口腔科洁牙等口腔消费医疗项目成为了重要的一个板块。相信字节跳动未来围绕口腔消费+医疗还会持续加注。

5月7日,百度风投领投,华颖、碧桂园创投跟投了口腔护理品牌冰泉A+轮数千万美元的融资。据悉,冰泉产品矩阵已覆盖成人牙膏、儿童牙膏、牙刷、漱口水、口腔喷雾等品类,口香糖牙膏在天猫旗舰店成为爆款单品。

在热潮涌动之下,我们试图从12家上半年累计拿到口腔赛道一半多融资的企业创始人角度入手,来看看资本究竟青睐什么样的创始人?是不是只有名校口腔专业的硕博,才有机会完成“小目标“?答案即将揭晓。

口腔行业细分赛道分布:口腔连锁成为第一大吸金池,口腔护理“真香”定律已现

在这12家累计拿到行业近80%融资,也就是40亿元人民币的企业里,美维口腔和瑞尔齿科2家口腔连锁企业拿到25亿元人民币左右的投资,成为口腔行业第一大吸金池。

参半、BOP、冰泉和呼嘎等4家口腔护理企业拿到7亿元左右的投资,使得“口腔美护”成为今年最值得关注的新赛道之一。各新消费品牌的香味牙膏、漱口水、牙粉等也成为年轻人的新宠。以天猫和京东公开数据计算,2020年,两大平台口腔护理整体销售达93亿,其中牙膏销售51.6亿元;漱口水、口腔清新剂等品类迎来了较大程度的增长,销售在15亿元左右。

此外,隐形正畸、医疗器械、口腔材料和AI诊疗也都拿到了亿元以上的投资。

跨专业“学霸“确实多,但也有2年多拿到8轮融资的高中毕业生

口腔领域的创始人是当之无愧的“学霸出身”,50%以上的创始人为硕士和博士学历。其中,数字化口腔医疗设备企业频泰科技创始人敖明武先生创业前曾是电子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学院老师,拥有哈工大机械专业学士、电子专业硕士以及中科大光学博士学位,横跨光学、机械、电子、计算机四大专业领域,充分展现了跨学科人才在口腔医疗创新领域的独特优势。

不过让人意外的是,其中90%以上的创始人此前并没有口腔专业的学习或工作经历。机器人、光电、计算机、工科,甚至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等专业的人才,成为口腔行业发展的新兴力量。只有美维口腔创始人朱丽雅女士是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和美国加州大学GIDE种植硕士,有多年口腔医生的从业经验。当然,就算创始人不是口腔背景,一般核心团队也会有“懂口腔”的技术专家团队,这肯定不用我们来操心了。

刚刚完成近4亿元B轮融资的口腔护理品牌参半,也是字节跳动第二次加注的公司,其创始人尹阔先生高中毕业,是一位连续创业者,今年才32岁。截至目前,成立仅两年多的参半共获得8轮融资。其中,2021年至今,参半就完成4轮融资。优秀如斯,准备躺平的我,眼泪掉下来。

代际分布:80后、70后占比超过90%,50后老当益壮“不妥协”

整体看代际分布,80后创始人占比达50%,70后创始人超过40%,50后也依然不妥协。比如,刚刚提交港股IPO的瑞尔集团创始人邹其芳先生出生于1953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MBA,曾在中 美史克等外资药企工作多年。

碧桂园创投、百度投资的口腔护理产品品牌冰泉blispring,创始人程英奇先生是位70后,在日化行业26年里,先后供职于蓝月亮、索芙特、拉芳和环亚,担任营销总经理,也开创了洗发水品牌——滋源。丰富的行业经验,让他熟稔不同时代下营销策略的更迭与创新,也使得冰泉blispring迅速成为年轻消费者喜欢的新品牌。

松柏投资的AI口腔影像企业羽医甘蓝,创始人丁鹏先生是位80后,浙江大学数学本科毕业,还是常春藤名校达特茅斯学院的工程科学博士。公司专注于将AI技术应用于口腔健康领域,在口腔医疗人工智能方向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成为80后一代科技创业的代表。

创始人喜欢什么样的投资人?钱or资源?

我们从本文开头近10年来的融资情况也可以看出,2015年之前,资本并不怎么看中口腔这个赛道。究其原因,在大健康领域里,口腔并不出挑,是个窄众的“小”行业,加之口腔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投入周期长、技术迭代慢,因此很难满足资本公司想要的“高回报、快盈利、大规模”的要求。

但近些年,随着中国口腔医疗市场的爆发,以及口腔美护、隐形正畸等消费潮流日渐兴盛,口腔行业得到越来越多投资机构的关注,赛道日益火热。

当口腔赛道的创业者把自己的梦想真正推进现实世界时,最迫切的是资本吗?不尽然。频泰科技创始人熬明武就曾经表示,和有专业背景和行业资源的投资方合作,会让自己更加有信心,因为这样的投资方可以为公司提供在牙科全产业链和牙科应用场景的战略支持,并能帮助开拓市场给予助力。

在国瓷爱尔创的融资案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什么才是真正的战略投资者。据公告披露,“在本次交易之后,松柏投资等战略投资者将在协助引进相关领域高端人才并介绍口腔领域合作机会等方面与爱尔创科技达成一系列战略合作安排,战略合作包括提升产品创新力、渠道专业力以及开拓全球化发展等多个方面。

由此可见,投资方能提供资金固然重要,但其在口腔赛道的根底如何,即究竟能带来多少附加值,是否能为企业提供长期发展需要的丰沃土壤,才是关键。就像在互联网界,很多创业公司抱紧阿里、腾讯,也是因为能够拿到更多的流量、技术接口和合作资源。比如腾讯的内容开放平台,从2017年开始,就用百亿流量和产业资源,吸引内容创业者。

“懂口腔”成为创业者选择的关键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投资方在一个产业的根底也不是短期能用资金买来的,而是扎实做出来的。

但具备专业背景的投资方,在口腔行业内可谓是凤毛麟角。纵观在口腔界活跃的多家投资机构,要么是专业的大型创投企业,例如IDG、红杉资本,要么是在主业领域之外想要构建新领域护城河的大型集团,例如泰康保险集团、乐普医疗、新希望集团等等。截至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唯一一家专注于做口腔产业的投资机构只有松柏投资。虽然这家公司成立只有六年,但已经在中国、北美和欧洲的牙科产业广泛投资了40多家企业、超过百亿人民币,覆盖了上游的产品和技术、中游的软件、培训和分销,到下游的医疗服务诸多龙头企业。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今年6月港股上市超额认购、引爆市场热情的中国隐形矫治第一品牌时代天使也是出自松柏之手。松柏投资靠时代天使IPO浮现到大众面前,揭开多年在口腔产业布局,其单一赛道全产业链投资的独特模式也引发了媒体热议。

投资单一赛道最大的风险是命运和赛道紧密绑定,这就意味着投资机构必须亲力亲为,把产业搞上去。所以我们看到松柏一方面在长期培育优秀的企业持续发展,用产业链资源进行深度整合,另一方面自创了核心能力来解决行业发展的痛点,比如为牙科企业发展打造数字基建、人才培养等等。换句话说就是,企业做的他帮忙做,企业需要但做不了的他想办法自己做。

目前看来,这种不同于传统投资机构的打法,确实吸引了很多口腔赛道创业者的青睐。真格基金的创始人徐小平曾说,投资人对创业企业的作用包括:给钱,帮助创业者理顺思路,帮助创业者缕清团队构成、股权结构、法律机构等基本关系,和创业者分享资源和经验,帮助他们避坑,塑造企业灵魂,也就是价值观。致力于要成为口腔产业建设者的松柏投资,在行业发展前瞻研究、牙科产品与业务运作,以及全产业链资源上,优势非常突出,被其被投企业称为“最懂口腔”的合作伙伴,看来也是道出了创业者首选要素。

兼具医疗和消费的口腔行业,已成为最火赛道之一。不过,我认为,风口从来都不在资本的手里,而在创始人的手上,在产业建设者、消费者的手上。不管是创始人,还是投资方,都应该身怀使命才能走的长久。既要尊重口腔行业传承,又要跳脱出惯性思维,抓住行业痛点,持之以恒地进行迭代改进。这个行业最终需要的是长期坚守的创业者和牙医、口腔专业人才们,大家一起不断夯实这个产业,才能使它最终成长为一片稳定的、生机勃勃的大森林。

华宇测速_3000亿预制菜赛道,有你的一杯羹吗

1115

先普及个概念。预制菜是指以农、畜、禽、水产品为原料,配以各种辅料,经预加工(如分切、搅拌、腌制、滚揉、成型、调味)而成的成品或半成品。

直接点,就是简单加热或翻炒就能上桌的菜。速冻饺子、速冻虾滑、真空包装的小龙虾,乃至调料包,都是预制菜。

预制菜这股风,最早是从速冻米面制品吹起来的。

速冻米面里的老大哥——三全,最近日子不好过。

去年在疫情的催化下,利润创下5.7亿元的历史最好纪录后,今年的营收增速、利润又开始跟不上大哥的气质,股东、机构轮番减持。

有分析师把三全和新能源小生们放在一起比较后,大呼三全没有核心竞争力跟技术壁垒,这波跌得不亏。投资者听得一愣一愣的,忍不住支招,“三全包芯片饺子,您看还有机会吗?”

三全一开始包的也不是饺子,而是汤圆。这还要从上个世纪90年代说起。

创始人陈泽民在成立三全食品之前,是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由于工作不饱和,总想再干点什么。

1990年,陈副院长终于逮到一个做汤圆的机会。

汤圆作为中原地区元宵节的特邀嘉宾,通常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露一次面。且由于制作环节繁琐,不易保存,市场上销售汤圆的商家不多。其珍贵程度不比今天的明星限量款差。

陈泽民沿着把奢侈品做成大众美食的路线,将汤圆改良成可长期保存的速冻汤圆。

由于没钱打广告,陈副院长每天下班后,骑着三轮车,带着灶炉和锅碗瓢盆,沿街串巷做速冻汤圆的试吃。去副食品店搞推销,被拒绝,也是一句“不要钱,先摆您这儿两盒卖卖试试”,很能放得下身段。

时值电视剧《凌汤圆》在中央电视台热播,趁着东风,速冻汤圆在郑州走红。

区域市场的打开只是起点,陈副院长有更大胆的目标,把三全做成全国性品牌。

从根本上来说,速冻食品可以满足降成本的需求既有人力成本、房租成本,也包含减少烹饪环节的时间成本,可直接提升出餐效率。

速冻汤圆是介于即食与全流程烹饪间的中间食品,从冰箱到餐桌只需沸水煮制,是一款距离消费者更近的C端产品。

京东曾做过一次调研,在五花八门的口味中,黑芝麻汤圆仍是大众的最爱。换句话说,速冻汤圆是一门C端偏好相对一致、标准化高、规模性强的生意。

广告营销、品牌打造是大众消费品企业决胜的关键因素

90年代,一家人聚在一起看电视,是为数不多的家庭娱乐活动。彼时的广告投放额与其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完全成正比。

食品饮料类品牌能出现在屏幕上,也就意味着离上餐桌的日子不远了。

三全在厂子建成两年后,鸟枪换炮。当即以400万元的价格,制作了一个三口之家演绎的“三全凌汤圆,味美香甜甜”的广告,投向央视。

这支广告一播就是十几年,硬是把当年的标王一个个给熬走。

品牌知名度火速蹿升下,三全食品几经扩产,产品仍然供不应求。厂子门口,等着拉货的汽车排了数公里。三全也逐渐硬气起来,来人必须要现金才能提货。

在打开全国家庭餐桌场景后,三全的销售网络也下沉进县级市的夫妻店,乃至村头的小卖部等小型终端。

无限接近消费者,产品放量和品牌宣传就容易多了三全新品推出的成功率也水涨船高。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放在速冻食品行业同样适用。要想扩张,冷链物流体系的建设必不可少。

速冻食品储存在-18℃以下,才能在运输中最大程度抑制微生物活性,保持食物的营养和口感。也因此存在一个运输半径的问题,路程越远,能耗越大,运输成本越高。

为了打通走向全国的任督二脉,三全下血本构建“自建+第三方”的冷链物流体系,并在核心都市圈建厂。两相配合,缩短了产品服务响应时间、单位配送时间和运输成本。

好吃不过饺子,汤圆能火,饺子没道理不火。其后,三全食品又凭借饺子、粽子、蒸饺等口味丰富的米面制品进军餐饮,开启抢占空白市场、区域精耕的产品策略。

为调动经销商的积极性,推出的新品以给渠道更高的返利为条件,并以同时捆绑原有产品的营销策略,推进销量提升。

但近些年,随着同类产品增多,速冻米面市场趋近饱和,三全的营收增速呈现放缓的态势。在利润结构方面,主力产品水饺2020年毛利率相较2016年,仅提升4个百分点。

没有增量,在存量里卷的,只能走下坡路。目前,三全市值跌得只剩137亿元。距离早年喊的千亿市值,还有得拼。

与三全形成对比的则是昔日的小弟,同样是做速冻米面出身的安井。

2013年,三全营收较安井高出18亿左右,接近安井的2倍。到了2020年,安井实现反超,较三全高出0.39亿元。

反超行业龙头有两种方法:

要么压上身家筹码和大哥正面硬刚,赢了自己做大哥,输了那可能连小弟都没得做;

要么采取曲线救国策略,利用既有优势开辟新赛道。这个方法的好处是,就算赢不了,至少退可守。

安井选择的正是后者。

2017年以前,安井的主营业务是速冻米面制品与火锅料(速冻鱼糜制品、速冻肉制品等),也曾推出过调理水产品,但在市场上并未掀起太大的水花。

转折出现在2018年,安井突然切入速冻菜肴制品领域,推出油炸品类、豆制品类、蛋饺类、 调理品类,次年又推出新系列“冻品”先生。

短期内,业绩在数量级上有了极大地提升。2020 年,安井的菜肴制品收入达6.73 亿元,营收占比9.67%,较2019年同比增长23.26%。

速冻菜肴制品能有如此好的增长势头,原因不难推导:

一方面,速冻食品下游业务可以分为餐饮端与零售端两个层面。根据立鼎产业研究院数据,速冻食品销售额约36%发生在零售端,64%发生在餐饮端。

与速冻米面的主食类产品相比,速冻菜肴制品更依赖B端渠道,采购决策多元,口味、性价比、配送服务等都可能成为影响因素,经营门槛更高。

安井本身是从餐饮端起家,以鱼丸大单品完成了全国化的渠道建设后,推出契合B端渠道的菜肴品类,采取的是先富带后富的策略,以此驱动业绩增长。

另一方面,速冻菜肴制品行业向阳。

从供给端来看:

速冻菜肴制品行业上游农、畜、禽、水产品生产效率提高,推动原料产量更具规模、更加稳定;

中游食品加工以及速冻工艺改善,可同时满足保质期延长、产品口感稳定、风味多样等条件;

下游渠道多元化,全国冷链物流体系建设进入新阶段,销售、配送效率大幅提升。

从需求端来看:

外卖兴起、B 端连锁化加速扩张,餐饮店降本、增效、推新需求迫切,标准化半成品可谓解决这些问题的良方;

“懒人经济”兴起、女性进入职场比例上升、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大,导致家庭烹饪成本上升、习惯改变;

疫情催化,推动速冻菜肴市场规模上涨。

风口之下,遍地是大王。

根据光大证券调研数据,目前市场上有2万家预制菜生产厂商,平均营收在1000-1500万左右,整个预制菜产业约有2000-3000亿的市场规模。

混战之下,各家皆想分一杯羹,我们梳理了以下几个不同背景的典型选手:

味知香,预制菜赛道中的专业型选手,2016-2020年营收CAGR达20.91%。

味知香起家于华北地区农贸市场,凭借品类丰富的高性价比肉禽产品、合作钱大妈等经销渠道,实现了对C 端零售消费者的渗透。

在C端塑造了品牌优势后,味知香继而成立“馔玉”品牌主攻B端市场,开启BC双端渗透策略。

由于B端渠道拓展较晚,目前其B:C渠道销售额占比在3:7左右,和预制菜行业B、C消费渠道占比大相径庭。

蜀海海底捞下属的餐饮食材B2B公司,集销售、研发、采购、生产、品保、仓储、运输、信息、金融为一体,属食材供应链派选手。

蜀海背靠海底捞,在产品打磨、供应链服务上相对成熟,可实现规模化采购后,通过中央厨房对产品进行加工,再以自有B2B平台、冷链物流体系完成最终的销售与配送。

盒马,新零售派选手。入局原因在于,以预制菜为代表的速食产品需求上涨,倒逼其向预制菜偏移。

盒马的预制菜品类包括半成品菜、熟食产品和面点。菜品中,70%全国统一,30%为各地本土化菜品,以此培养消费者习惯。

在营销上,联名新消费品牌,推出网红爆款产品,诸如盒马x喜茶青团等,实现心智差异化,与品牌影响力的提升,并以流量扶持等为条件向B端市场扩展。

西贝,餐饮派选手,利用供应链基础及流量优势,推出预制菜品牌——“贾国龙功夫菜”。

菜品涉及八大菜系,30多个SKU,由中央厨房集中烹制。

目前以堂食为主,门店没有厨师、厨房,店员把半成品食盒加热后直接上桌,位于预制菜行业终端,其毛利率水平相对较高。

但C 端预制菜消费者教育仍处初期阶段,市场不乏“高价吃盒饭”的声音。

美日预制菜市场的渗透率均在60%以上,并培养出了两个位于食物链顶端的哥斯拉。

一个是美企SYSCO,目前市场占有率达16%,营销和物流网络已实现国际化,服务客户数超过62.5万;

另一个是日企神户物产,自营品牌达360余种,在全球拥有350多家合作工厂。

美日相对成熟的主要原因在于,菜品种类较少,烹饪方式简单,且冷链物流体系完善。

行业基础也决定了渠道效率高、规模大的企业更具优势,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将触角伸进全国。

国内预制菜行业整体处于发展初期,并无绝对龙头。

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单一消费市场,且菜品种类丰富,未来随着物流体系完善,“最后一公里”搭建完成,发展前景并不逊色,能成就的企业也将更多。

拥有产能、产品力、品牌力和渠道力的企业都有入局的资格。

道理很明白。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地域属性突出与重资产的运营模式,预制菜行业能直通天堂,也能打开资本家们向下的通道。

因持续优化配送模式与供应链,导致资金链断裂的青年菜君;

“中央厨房+冷链物流”重模式运营下,因高层动荡而失败的我厨;

因高客单价、低复购率出局的鲜菜来了;

被物流成本耗死的卡卡鲜……把握不住的新贵可并不少。

参考资料:

[1]三全速冻水饺的发迹史,全商网

[2]预制菜新秀,顺水泛轻舟,光大证券

[3]三全Vs思念:交替称霸的冷战,商界评论

[4]好风凭借力,速冻老兵迎战新征程,华安证券

[5]预制菜行业深度研究报告:预制风起,华创证券

[6]预制菜火爆,但这四家企业倒在黎明前,值得深思,猎云网

华宇登录_餐饮新贵的挑战

1115

1个门店估1个亿,面馆项目A轮融资直接拿了3个亿,餐饮投资热得沸腾。不少人都在拿新贵对标“中国版麦当劳”、“中国版星巴克”,听上去这又是个改变世界的窗口期。但事实上,成熟餐饮企业在二级市场上过得并不如意——海底捞当前市值已从年初高点跌去近七成,九毛九市值也较年初缩水超三成。

海底捞和九毛九都是翻过数座山丘的头部餐企,其在资本市场的起伏折射的是:餐饮实在是个难啃的市场。规模不经济问题难解,制造爆款也是门玄学,但这些挑战似乎在后来者眼中都是机会,都是金光闪闪的梦想。

那么,到底是海底捞太笨、九毛九太傻,还是新消费太狂?

海底捞财报告诉你,规模本身就是压力

从8月24日发布的中报来看,海底捞逐渐走出了疫情压力,但扩张带来的增收不增利和新店爬坡期拉长难题依然待解。

根据财报,2021年上半年,海底捞实现营收200.94亿元,同比增长105.9%;公司拥有人应占利润为9452.9万元,相比去年同期扭亏为盈,但利润率不足1%。而2019年同期,海底捞的公司拥有人应占利润为9.1亿元,差距悬殊。

利润承压早有预期。今年7月发布业绩预告后,海底捞遭到野村东方国际、华泰证券、东北证券下调目标价或评级,原因主要是认为海底捞利润率持续承压、逆势扩张效果不佳。

在今年6月的投资者交流会中,海底捞CEO张勇坦言对趋势判断有误。“2020年6⽉份,我判断疫情在9⽉份就结束。我对趋势的判断错了,去年6⽉我作出进⼀步扩店的计划,现在看确实是盲⽬⾃信。”

不过,扩张依然是海底捞上半年的关键词。根据财报,海底捞餐厅总数已从2020年年底的1298家增至今年上半年的1597家,但平均翻台率下滑严重,这本是海底捞最为强势的经营指标。截至今年6月底,海底捞的平均翻台率为3次/天,而2019年为4.8次/天。

同样呈现下滑趋势的还有海底捞的同店平均日销售额。根据财报,该项指标已从2019年的12.75万元下跌至今年上半年的8.48万元。多项关键经营指标下降,海底捞方面在财报中直言“经营结果未达到管理层预期,反映了公司内部管理、运营需要努力调整和改善。”

经营指标承压的原因有很多——新店分流老店、新店选址所在商圈不成熟、门店管理人员经验缺乏等因素都会拖累门店业绩,这些都是扩张带来的问题。海底捞方面曾在交流会中表示,新开了500多家店就意味着有500多家店经理没有经验,按每家店100名员工,就有5万新员工,这批人员如何融入海底捞文化并落地到服务,是对管理层的新考验和挑战。

本次财报中,海底捞强调了在组织架构层面的探索,比如将区域统筹教练模式改进为大、小区管理模式,大区经理统筹各区域的门店拓展、工程、选品、定价,小区经理则从资深家族长中选拔,后者将直接现场巡视、考核、辅导区域内门店。海底捞试图以此精准识别门店问题,实现持续的监督和辅导。

简言之,激进扩张后,海底捞正在内部管理上努力补课,这也将是所有剑指“千店”乃至“万店”体量的餐饮新贵无法绕开的大山。“看不见”的领域比看得见的扩张更费功夫,规模本身就是餐饮业的最大压力。

九毛九财报告诉你,网红遍地,长红太难

海底捞的压力更多体现了餐饮业的规模不经济难题,而九毛九集团则代表了餐饮业打造爆款和品牌长红的难度。

尽管时常被拿来和海底捞相提并论,但九毛九集团无论是规模还是经营路径都与海底捞有较大差异。相比海底捞坚守火锅赛道,九毛九集团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多品牌战略。

根据财报,九毛九集团2021年上半年实现营收20.2亿元,同比增长112.9%;公司权益股东应占利润为1.86亿元,利润率为9.2%,相比去年同期扭亏为盈。

除了疫情压力的缓解,九毛九集团的增长动力还来自太二品牌的扩张。截至2021年6月30日,太二品牌的餐厅数目已经达到286间,较去年同期增长超百间。

太二是九毛九集团下的品牌之一,这个创立于2016年的酸菜鱼品牌已经取代九毛九西北菜,成为集团新的营收主力。根据财报,太二品牌在今年上半年实现收入16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近八成,而九毛九西北菜的营收占比仅为18.9%。

图源:九毛九集团2021年中期财报

回顾九毛九集团的发展会发现,九毛九西北菜品牌和太二酸菜鱼品牌呈现明显的此消彼长态势。2016年,九毛九西北菜的营收占比高达93.8%,但在2019年下滑至51%,几乎被太二追平。2020年,在疫情压力下,集团主动收缩已现颓势的九毛九西北菜品牌,把更多资源倾斜至更有增长潜力的太二品牌。如今无论是餐厅数量还是营收规模,太二品牌都已后来居上。

图源:九毛九集团2021年中期财报

九毛九集团是幸运的。品牌老化是每个餐企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当主品牌增长承压,创造第二增长曲线就变得尤为紧迫。太二接过了九毛九集团的增长重任,但其同样面临规模增长带来的烦恼。根据财报,太二品牌的翻台率从2019年的4.8次/天下跌至今年上半年的3.7次/天。

从密集的品牌孵化动作来看,九毛九集团不想把希望只押注在一个品牌上。除了九毛九西北菜和太二酸菜鱼,集团近年在各个餐饮细分领域不断布局,相继推出了川菜品牌“太二前传”、粤菜品牌“那未大叔是大厨”、怂火锅、怂冷锅串串、赖美丽青花椒烤鱼等。

财报中,九毛九集团表示会以“进一步扩张”来复制此前的成功,太二和其他品牌都在扩张计划内。此外,集团也试图用投资的方式进一步布局。

一系列动作均是服务于“再造爆款”。餐饮品牌面临着太多的不确定,一方面,新兴的营销渠道里跑出了各种网红品牌,消费者迁移成本极低;但另一方面,再造爆款又是个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多点布局至今,上述品牌中能称得上“爆款”的仍然只有太二。

除了寻求增长,九毛九集团多品牌战略对冲风险的意味同样浓重。九毛九集团也曾表示,“每个项目的成功都有一定的偶然性,即运气成分。”

餐饮难题短时间无解

海底捞和九毛九的境况共同说明了餐饮行业有多现实。

餐饮业仍是个传统行业,它的增长主要靠开店,且有边界,不像互联网一样能实现边际成本趋近于零。伴随着规模增长,内部组织管理可能会跟不上,门店之间会相互抢流量,优质点位也没有那么多。与此同时,品牌老化和外部竞争也带来了与日俱增的压力。

关于餐饮投资的讨论时常会提及行业的变量和潜在空间,比如食材标准化、预制菜工业化、冷链物流的发展、国内市场相比美国日本存在巨大的连锁化空间、Shopping Mall渠道红利等等,但这更像给陡峭的餐饮增长之路降低了一点坡度,风雨并不会减少。

更何况,这些本就是海底捞和九毛九已经在实践的事情。

在这场餐饮投资热中,高速增长的可能性被放大了,但“麦当劳”的要义并不只有连锁化和标准化,它还意味着品牌长青、持续的研发创新、食品安全上的可靠。这些问题容易被增长光环掩盖,但能成为击溃品牌的要害。

以近期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为例,商业道德之外,食安问题也是经营能力的反映——如何在激进扩张中稳住内部管理,如何在直营、加盟、特许加盟中分配好利益并提升运营水平,到底有没有那么多需求能够接住高速扩张?

蒙眼狂奔风险大,一旦玩脱很容易改道在原材料成本或人力成本上做文章。

道理都好懂。确实有很多事情变了:资本越来越需要线下,近年的餐饮IPO也让其看到高回报希望;市场上有了更懂资本和互联网式增长的创业者;内容平台让新品牌起势更快了。但也有许多重要的事没变,餐饮业的逻辑没变,海底捞和九毛九面临的问题, 餐饮新贵还是得再来一遍。

变与不变中,新的矛盾也在出现。餐饮业有自己的节奏,但资本讲究高增长和退出周期。据36氪报道,热门餐饮项目掌门人对扩张提速观点不一,遇见小面创始人宋奇称“快与慢团队心里要有数”,巴奴毛肚火锅创始人杜中兵坚持资本不可以干扰正常节奏,并把类似条款全部删掉。

另一面则是,原本用一年时间开出了14家店的陈香贵,在两轮融资推动下把扩张提速到每月新开12家店。五爷拌面在成立3年后通过加盟放出700家店,新近完成融资后,计划到年底将这一数字更新到千家。

热钱需要一个风口级的餐饮故事,但这个故事里难题看上去比机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