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宇测速_综合虚拟服务运营商「超次元」获数千万元A轮融资

0525

          投资界(ID:pedaily2012)5月24日消息,超次元已于近日完成
数千万元人民币A轮融资,投资方为天图资本和声网Agora。在此之前,公司已完成两轮融资。沉浸式虚拟活动应用运营商「超次元」成立于2015年,团队从虚拟IP综合服务为基础,一路走来成为了元宇宙时代的重要建设者。

创始人兼CEO陈坚表示,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相似,同样需要“人、货、场”作为其基础组成部分,超次元便是围绕这三个要素逐渐推出了相应的产品和服务方案。

超次元的虚拟化服务矩阵分为三部分:

虚拟活动:超次元研发的3DV沉浸式实时虚拟活动应用,能够为用户带来支持超万人在线的实时互动虚拟演出,用户可自由移动,360°无死角调整视角,支持多人异地动作捕捉、预设动作/表情、文字、语音等多种交互方式。3DV内置大量xu你空间,适用于发布会、演唱会、展览等各类活动,且能实现“端云同步”(云渲染与各客户端),输出在手机、PC、VR等平台,支持用户跨平台使用。

虚拟形象/虚拟人:基于自研的虚拟人解决方案,超次元提供实时映射的虚拟人演艺服务,以及多达20名虚拟角色的异地实时联机互动,最终输出同屏演出画面。与此同时,得益于超次元的RRT技术,超次元可将不同动捕设备厂家互不相同的动捕数据转化至标准智能化数据,并在不损失细节的前提下,将原本体积庞大的真人骨骼/表情数据压缩98%的大小,最终实现实时虚拟人远程及多地多端互动演出。基于RRT技术,超次元的动捕数据转化压缩效率达到行业平均水平10倍以上,并颠覆性的实现了动作捕捉设备跨形式(如光学动捕与惯性动捕)/跨品牌的混合使用(兼容50+品牌设备型号,全部可混合使用)。

虚拟经济:在虚拟活动和虚拟人的活动演艺成熟后,超次元逐渐补齐了“人货场”中的“货”,推出了数字藏品和各类虚拟数字资产服务。结合自身AR、实时互动等技术的应用以及基于行业资源获得授权周边的强IP属性,超次元的数字化虚拟经济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中一款单品单季销售额已超300万元人民币。

截至目前,超次元已服务客户超450家,合作IP超过600个,拥有终端用户超40000人。在这之中,不乏有各类头部IP的合作案例,例如《战双帕弥什》《王者荣耀》《阴阳师》《一人之下》等,此外,超次元还连续四年为bilibili的BML-VR提供技术服务,连续制作了9届Bilibili全3D虚拟演出-冰火歌会,并为AcFun、酷狗、快手、微视、抖音、淘宝等平台均提供了制作服务。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5/492730.shtml

华宇测速_买了一堆银行的山东首富,连利息都还不上了

0524

2021年的新财富500富人榜,一个叫王清涛的人,以596.5亿身价成为了山东首富。

然而风光总是短暂,一年时间不到,这个山东首富就摊上了大麻烦。

最近,他实控的中融新大集团被曝发行的“18中融新大MTN002”债券陷兑付危机,连一亿的利息都要还不上了。万德信息显示,中融新大的6支债券已经有一半都违约了,合计规模一共36.9亿元。

王清涛本人也身背98条限制令,这两年一直出售大量资产,股权沦落到被拍卖的地步。

都说曾经有多辉煌,如今就有多狼狈,只是这狼狈来得有些太快了。

1./ 善借东风的“焦化大王” /

中融新大前身是山东焦化集团,王清涛曾经也是个远近闻名的“煤老板”。

1962出生在山东邹平的他,家里兄弟姐妹5个。18岁那年,凭借一米九的身高条件,他顺利应征入伍,在复员后被分到邹平物资局工作,端起了铁饭碗。

在物资局工作了两年之后,随着进一步改革开放,公务员下海成了潮流,王清涛也按捺不住跃跃欲试的心,毅然辞职成立了中兴物资经销处,做起了煤炭生意。

用王清涛自己的话来说:“物资行业里,最有价值的就是能源资源,于是开始跑了煤炭。”

但其实,王清涛能靠倒腾煤赚到第一桶金,大约七八百万元,还是得益于魏桥集团的张士平。

当时魏桥主营的纺织工业已经做到了全国500强,建了自己的煤电厂,需要煤就顺手把生意给了王清涛,毕竟都是邹平的企业。

就这样王清涛迈出了商业的第一步,另外也是由于张士平2019年去世了,王清涛才得以成为山东首富。

再之后,王清涛贷款数亿在邹平成立一家焦化公司,建起一个产能60万吨的焦炉,转型焦化生意,而这次他瞄准了“钢铁沙皇”沈文荣。

当时山东鼓励钢铁厂和焦化企业合作,兼并重组或者是联合,省里要推出两到三个300万吨以上的大型焦化集团。

王清涛很看重这次机会,为了取得合作,三个月之内连续十几次去到江苏拜访沈文荣,最终沈文荣决定投资。

2007年,王清涛联合江苏沙钢集团、山东新汶矿业投资30亿成立了山东省最大的煤化工业园区。

王清涛接受采访的时候表示,“我就跟沙钢沈文荣说,你要建最大的钢厂,我要建最大的焦化厂,我愿做你的马前卒,沈文荣才终于答应投资。”

不得不说,王清涛的眼光很准,沈文荣在2009年还成为了中国首富,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个小时。因为中旺集团成功在香港上市,刘忠田将沈文荣的首富桂冠“夺”走。

在这次合作之后,王清涛的商业之路驶入快车道,一跃成为山东的“焦化大王”。

王清涛更是在2012年抓住山东省计划打造国际化企业的机会,推动山东焦化集团进行并购重组进一步做大。

但随后就是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煤焦钢行业去产能,不仅煤不好做了,钢铁生意也不好,而夹在中间的焦化企业更是普遍亏损。

王清涛决定开启多元化之路,把重心转向金融业。此时正赶上金融市场异常繁荣,有牌照的金融机构被各路资本抢红了眼,王清涛也加入了这个行列。

在一次采访中,他这样说道:“为什么很多实体企业要做金融、搞房地产,因为企业家摸不清楚行业周期,不知道行业拐点什么时候到来,不知道什么时候风向变了,他害怕。”

2./ 转做“金融梦”,疯狂圈地银行 /

2015年8月,王清涛成立中融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标志着他的“金控梦”正式起航。

同年12月,王清涛以7.55亿元拿下晋城银行14.29%的股权,成为该行的第一大股东。

2016年3月,王清涛正式把山东焦化集团改名中融新大,开始在各大银行疯狂圈地。

改名前,公司经营范围以焦炭加工与销售为主;改名后,中融新大的营业范围多了重要的一条“以自有资金对外投资”。

据不完全统计,中融新大在那两年间斥资过百亿参股了多家银行:

2016年4月,8.05亿收购亚洲开发银行持有的厦门国际银行3.35%亿股份;

2016年9月,19亿获得中华联合财产保险7.79%股权,成为第二大股东;

2016年11月,5.4亿元获得厦门农村商业银行4.71%股份;

2017年1月,71.88亿元获得烟台润仕通投资企业所持有汇丰银行股份收益权。

这些还都是收购成功的。2016年,中海信托计划转让自己手里的四川信托30.2534%股权,在经过23次报价后,最终被中融新大以高达33%的溢价、总价50亿竞拍拿下。

尽管后来因为原股东最终行使优先购买权,这笔交易并未达成,但中融新大这一手“暴力拉升”还是让其在金融界一战成名。

2018年,在一系列让人眼花缭乱的资本操作后,王清涛提出一个“小目标”:公司要在2020年实现总资产4000亿,年销售收入3000亿元,利润300亿元,参股行业前十的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并参控10家以上的上市公司。

上一次提出这种类似目标的,还是现在远在美国的贾跃亭。

贾跃亭靠的是生态化反,王清涛则是反复质押。从银行质押贷款,再到质押银行股权,虽然风险极大,却能让中融新大迅速扩张。

天眼查显示,2015年,中融新大旗下山东物流集团向晋城银行质押了子公司5100万股;2016年,中融新大又向晋城银行质押山东物流集团的25亿股;同年底,又将自己持有的晋城银行的股份质押给广东粤财信托。

拿到钱的中融新大花55.7亿接手了山东淄博宏达的矿厂,旗下的秘鲁邦沟铁矿评估价值达到了105亿美元,共有39处矿权。那几年据说中融新大的办公楼里,都会挂一张王清涛在秘鲁和某领导人的照片,业界都感叹王总有路子。

但这些到最后都成了压垮骆驼的稻草。

3./ 以债养债终究崩盘 /

还是从王清涛接手的这块矿区说起。尽管评估价值很高,但这也只是处于评估阶段,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才能产出,在这之前都是烧钱。

并且,因为山东企业的一些互相担保的习惯,淄博宏达有2.36亿的贷款是中融新大做的担保。

同样的还有,2018年陷入资金困境的瑞星集团,它也有4亿贷款是中融新大做的担保。

直到2020年底,中融新大集团外的担保还有31家公司、金额约75亿,其中7家已经逾期。

真正作为中融新大债券违约导火索的事件,则是2018年7月,因为永泰集团违约,与其关联的中融新大多只债券跟着出现闪崩危机,其中一只闪崩72%,被临时暂停交易。

紧接着就是2019年,中融新大对国民信托20亿元信托贷款到期,但国民信托的本息都没有收回。之后,招商银行济南分行的五笔合计2.37亿元贷款未收回。

一个关于中融新大金融业务暴雷的潘多拉魔盒自此打开。

当时中融新大还声称公司生产经营正常,大家不用担忧,但很快包括银行、信托公司、小贷公司等在内的“讨债大军”接踵而至,危机蔓延。

天眼查显示,截至目前中融新大涉及的金融借款合同纠纷179起,融资租赁合同纠纷40起,借款合同纠纷37起。

仅今年前两个月,中融新大就被多地法院列为被执行人,执行金额达11亿元。

而翻看公司去年三季度财报,公司营收263.81亿元,净亏损达42.29亿元, 但负债已超600亿元,而账面上货币资金只有4.18亿元,流动资产也只有258.11亿元。

其中被王清涛寄予厚望的金融板块,其收入更是杯水车薪:2015年,2.4亿元,占其总收入的0.57%;2016年为1.84亿元,占总收入的0.28%;2017年为0.74亿元,占总收入的0.1%;2018年更是下降到0.08亿元。

在如此困境下,王清涛也不是没有想过办法自救。他开始频繁抛售其几年前拿下的那些资产,但受限于金融去杠杆的大背景,中小银行股权并不好卖。

2021年7月2日,中融新大将其持有的中华联合财险6.33亿股权进行拍卖,起拍价为9.62亿元,评估价为10.69亿元,最终这笔拍卖还是因为无人出价导致流拍。

目前不仅中融新大被国际评级机构标普公司评级为CCC- (破产且恢复希望渺茫),王清涛本人也身背98条限制令。

现在中融新大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债务无财产可执行”。而公司发行的那些债券也几乎都用来支付此前的债息,而不是用于改善业务经营。

究其根本,还是当初金融业务扩张太快,以债养债终究会有崩盘的一天。

这样的故事在这几年已经上演了一遍又一遍,海航、融创、恒大等众多企业都经历过,而这次轮到王清涛的中融新大了。

华宇注册开户_近视手术无法治愈近视,那为何成了一个百亿级市场

0524

你可能某一天突然发现,某个同事或朋友摘掉了眼镜,问其原因,答案大概率是:做了一个飞秒。

飞秒是指飞秒激光近视手术,最近几年很受欢迎,做了飞秒,很快就能摘掉眼镜。

然而就在刚刚过去的周末,“近视手术无法治愈近视”话题上了热搜,这是为何?

原来是在国家开放大学名师好课 / 健康中国的公开课上,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眼科主任魏文斌表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药物或者一种手术,能把我们的近视治好了。

“近视的手术,仅仅是为了给大家摘眼镜,近视的状态是永远没有变化的,尤其是高度近视,超高度近视,引起我们眼球的变化……视网膜变得越来越不健康,最终有失明的可能。”魏文斌表示。

近视手术无法治愈近视,那为何越来越多的人做近视手术?为何还成了一个百亿级市场?

01 近视的人越来越多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职场上,走在大街上,戴眼镜的人随处可见。有一些小孩子,上幼儿园就戴上了眼镜,极个别小学生就已经高度近视。

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近视患者人数多达6亿人。这从全球来看都很高,亚洲近视发生率高于欧美,中国近视发生率居亚洲首位,高达48.5%。

权威调查数据也显示,中国近视低龄化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青少年近视话题频上热搜。

据国家卫健委去年年初公布数据,202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高达52.7%,较2019年(50.2%)上升了2.5个百分点,其中6岁儿童为14.3%,小学生为35.6%,初中生为71.1%, 高中生为80.5%。

NBS新品略的一位高中同学,就分享说:自家小孩小学就近视,对近视低龄化困扰感触很深。

用眼过度,对眼睛缺少护理,电子产品普及,网课、电子作业、玩游戏、刷短视频等原因导致近视的人越来越多。

02 谁在做近视手术?

最近几年,做近视手术的人越来越多。

《国人近视白皮书》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近视手术量同比2018年增长近75%。可以确定,2021年的近视手术数量仍在保持增长。

谁是近视手术的主要人群?整体来看,做近视手术主要有两大群体。

第一大群体是,“学生党”。

青少年学生群体是近视主要人群,学生自然是近视手术的主要人群。

近视手术一般来说要求年龄在18岁以上。前述白皮书数据显示,20岁至24岁的年轻人群占比超过四成,是近视手术主力军。

学生近视人群选择做近视手术有很多种原因,比如出于外在形象,也包括征兵入伍、空飞、空乘等职业类的需求。

每年暑假,有一些高中毕业生选择在大学入学前做近视手术,另外在校大学生群体也是近视手术的主要人群之一。

封面新闻就曾在2021年6月发表了成都近视手术再掀热潮的报道,每年暑假是近视手术的高峰期,不仅在成都,在全国都是如此。

第二大群体,年轻上班族。

数据显示,25岁至34岁的上班族对近视手术越来越“情有独钟”,2020年上班族近视手术量同比2018年增长58%。

对年轻上班族来说,在工作和生活中,戴眼镜很麻烦,上班族有收入,有经济能力支付手术费用。

一位戴了2年隐形眼镜的朋友告诉NBS新品略,“戴眼镜太麻烦了,做了飞秒手术之后,不用戴眼镜,现在轻松多了”。

目前,主流近视手术有三种,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手术)、全飞秒手术和晶体植入术(ICL手术)。低中度近视以激光近视手术为主;85%的高度、超高度近视患者更倾向于晶体植入术。

近视手术费用根据手术的类别,在不同城市,不同医院收费不同。

一般来说,角膜屈光手术,包括准分子激光手术和飞秒激光手术,其中准分子激光手术的费用目前一般为5000至8000元左右。飞秒激光手术中,全飞秒激光手术从15000至20000元左右,半飞秒激光手术的价格一般在8000元至12000元之间。

晶体植入手术,也就是眼内屈光手术,包括有晶体眼的人工晶体植入术和晶状体置换术两种,这种手术的费用是比较高的,目前一般在20000至30000元左右。

前文向NBS新品略分享的那位朋友,去年就在深圳的某眼科医院做了半飞秒,费用为15000元,算上前期检查、后期拿药及复查的总费用为17000元左右。

03 近视手术为何成了一个百亿级市场

越来越多的人做近视手术,这让眼科医院忙起来了,让眼科成为一条热门赛道,更成为了一门生意。

在NBS新品略看来,从市场空间、医院数量增速、资本流向,以及企业盈利情况等方面来看,眼科赛道越来越火。

首先,市场大:眼科是一条热门赛道,是千亿级市场规模的大行业。

眼科行业空间大,天花板高,市场规模超过1000亿元,行业年复合增速在15%左右。

眼科手术,其中近视手术是一个几百亿级规模的大市场,连年保持增长趋势。

中商产业研究院大数据分析,2014年中国私人医疗机构先进晶体置换手术及屈光手术(不包括PRK/LASEK)市场规模18亿元,2018年市场规模增至64亿元。预期该市场规模于2023年将进一步增长至234亿元,由2018年至2023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9.5%。

其次,医院多:眼科医院增速明显,民营眼科医院数量增速非常明显。

2018年以前,公立医院在整个眼科医疗市场领域占主导地位,但此后民营眼科医院规模以20%左右的增速持续快速增长,年复合增速为20.23%。

截至2020年底的数据显示,中国眼科医院数量为1061家,同比增长12.3%,其中民营眼科医院数量为1005家,公立眼科医院数量为56家。

NBS新品略在企查 查搜索关键词[眼科医院]显示,共有4075家眼科医院。

民营眼科医院数量快速增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去民营眼科医院做近视手术。

第三,赛道热:国内外社会资本纷纷涌进眼科赛道,进行全产业链投资布局。

资本纷纷涌进眼科赛道,包括红杉中国、高瓴创投、百度风投、基石资本、淡马锡等国内外知名投资机构参与了国内眼科领域的投资,布局眼科医疗、眼科医药及眼科医疗器械等全产业链。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以来,中国眼科一级市场共发生51起融资事件,40家企业获得融资,涉及投资机构近百家,融资金额超过80亿元。

第四,能赚钱:眼科医院盈利能力强,堪称“暴利”。

行业数据显示,在很多专科医院,眼科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9%。

比如,头顶“民营眼科第一股”光环的爱尔眼科,上市后12年里,其营收及净利润增幅均超过24倍。爱尔眼科财报披露,2021年爱尔眼科营收为150.01亿元,净利润为23.23亿元。

近视手术是爱尔眼科最赚钱的业务,毛利率高达58.12%。2021年,屈光项目(即为近视手术)为爱尔眼科贡献了最大的营收,2021年营收55.2亿元,占总营收的36.8%,同比增长26.92%。

据悉,一台全飞秒近视手术爱尔眼科的收费大致在2万元左右,可以获利1万元。所以爱尔眼科的赚钱能力也被市场称为“眼茅”。

截至2021年12月31日,爱尔眼科品牌医院、眼科中心及诊所在全球范围内共有723家。其中,中国内地610家(上市公司旗下292家,产业并购基金旗下318家)。

今年3月22日,何氏眼科在深交所上市,开盘首日,总市值达到60亿元,成为继爱尔眼科登陆A股之后,眼科医疗服务赛道的最新IPO。在2021年就掀起了一阵眼科医疗上市潮。

小结来看,近视的人越来越多,有明确的市场需求,再加上眼科医疗行业的发展,眼科医院数量的增多,再叠加资本助推等市场因素,近视手术就这样很快成了一个百亿级市场。

04 近视手术热潮暗藏多面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做近视手术,上市眼科医疗公司业绩持续增长,赚得盆满钵满,背后也暗藏着看不见的多面,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眼科医院过度营销,加深社会“近视焦虑”。

和医美一样,NBS新品略观察到,市场上的眼科医院都在进行营销,投放了很多各种形式的广告。

无论是在户外,还是在互联网上,各类“恢复视力”广告铺天盖地,极力宣传自家的手术效果。

比如某家眼科医疗机构在户外公交站台打广告是这样写的,“告别近视,轻松摘掉眼镜来找XXX”。

再比如,有眼科医疗机构发布行业白皮书,宣传各类统计数据,甚至还邀请了知名眼科医院领导,让自己的双胞胎女儿在活动现场做术后分享。

眼科医疗企业的经营业绩主要依赖于宣传营销来实现,比如爱尔眼科的广告宣传费用常年约在4%至5%左右,普瑞眼科广告宣传推广费用率甚至常年超过10%。

眼科医疗企业的过度及泛滥的广告营销宣传,直接加深了家长、学生,以及年轻人的“近视焦虑”,成为了幕后最大的推手。

此外,年轻人也受到网红效应的影响,NBS新品略在小红书上搜索关键词【近视手术】共显示出10万+篇笔记。

第二,行业快速野蛮生长,诸多弊端开始暴露。

资本纷纷涌进眼科医疗市场,行业掀起了上市潮,进一步推动了眼科市场迅猛发展,如今各种深埋下的诸多弊端和问题开始暴露。

比如爱尔眼科近几年就深陷医疗事故、虚假宣传、过度诊疗等问题。

其中影响最大,至今仍在争议中的就是,自2020年年底以来,因为武汉爱尔眼科医院与患者、知名抗疫医生、武汉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艾芬的医疗纠纷事件,爱尔眼科一直处于舆论漩涡之中。

艾芬医生更是在今年1月在微博上晒出了爱尔眼科三年手术回扣明细表,其中,近视矫正术最高回扣2680元,可见近视手术成为“回扣重灾区”。

眼科医疗行业诸多弊端正在加速显现,各界对眼科医疗服务市场强监管规范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05 结语

近视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年轻人、学生对矫正近视有需求,近视手术成为一个百亿级市场,但却呈现出了明显截然不同的多面性。

但从医学专业及严谨角度来看,近视手术并非适合所有近视人,要视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甚至有可能碰到后遗症,所以要科学看待近视问题,做近视手术也要选择专业正规医院。

放眼整个眼科行业,行业前景十分可期。

根据中金公司测算,2030年,近视防控市场规模有望达约2100亿元,十年复合增速约13.7%;预计2030年屈光、白内障手术市场规模均有望达1000亿元,十年复合增速分别达到21.4%、15.6%。

另有报告预测,未来我国眼科医疗服务市场规模在未来5年有望保持16%速度增长,2025年或将约达2521.5亿元。

目前,眼科医疗服务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期,特别是资本的涌进,眼科医疗企业掀起上市潮,展开激烈竞争,行业同质化现象明显,行业弊端和乱象应该得到强监管和严规范。

NBS新品略认为,眼科医疗服务市场要稳健发展,需要兼顾社会医疗公共服务性与市场经济性,切勿过度资本化,过度膨胀,忽略本质,忘了初心。

华宇测速_「提前还了150万房贷」,是赚还是亏

0524

最新消息,首套房贷款利率要降了,但很多人在犹豫“要不要提前还房贷”。

5月20日,央行宣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1年期报3.7%,与上次持平,5年期报4.45%,较上次下降0.15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新买房用户最低可享受到4.45%的利率,存量房贷用户的月供也将有所减少。不过,在此之前,很多人已经因为房贷利率挣扎了许久。

“房贷是普通人能从银行借到的最便宜、金额最大的一笔钱”、“贷款买房是抗通货膨胀的最佳选择”,“低首付,高杠杆,搏一搏单车变摩托”……过去多年来,贷最高的房贷,还最长的时间,绝不提前还房贷,是买房这件事上很多人的共识。

这是因为,过去十几年来,房价经历了高速上涨,房产增值的部分,早已远远覆盖了房贷利率,再者,大众投资方式多元,平均5%以上的理财收益轻易就能拿到手。怎么算,都轮不到提前还房贷。

但这一切正在发生变化。契机是,2021年以来,股票、基金、重金属、虚拟货币等投资方式不仅收益率日渐走低,无数人甚至被牢牢套住。很多银行理财产品不保本了,银行存款利率和余额宝利率也是一降再降。如今,常规理财方式想拿到4%的收益都难了。

这时候很多人开始计算,手里的闲钱理财收益在4%以下,自己承担的房贷利率却在5%以上,只要提前还一些房贷,轻轻松松省下就是赚到。于是,一批年轻人开始放弃琢磨理财产品,转而提前还房贷。

一笔显而易见的账,看似有道理,但,提前还房贷,真的适合所有人,以及所有的房贷形式吗?

01 投资收益不理想,提前还房贷当省钱

品类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周装今年35岁,在北京工作,2017年在长沙买了房子。他告诉深燃,“2020年之前基金、股市的收益都比较好,我没有想着要提前还房贷,2021年到现在,理财收益很惨,没有跑赢房贷利率。与其在手里砸着,不如提前还一部分房贷。”

他算了一笔账,自己的房子贷款近90万元,还款方式是等额本金,时长30年,加上利息,总共要给银行还接近170万元,利息就有80来万元。刚开始每个月还接近6000元,里面的本金是2300元左右,其他都是利息。到2022年,周装每个月还5400多元。如果提前还30万元,折算下来能省近30万元的利息。

经过对比,2022年5月4日,周装在留出了生活所需现金后,拿出了30万元提前还了房贷,将贷款年限缩短了10年,现在每个月的月供也降到了4000多元。

我提前还了30万元,相当于干了60万的事,折算下来收益几乎是1:1的,轻轻松松省下30万,省下就是赚到。而且今年这行情,如果这30万去买股票基金,大概率要赔,这个是稳赚不赔,这么一想我心里就很爽。”周装说。

对他来说,每个月五六千元的房贷并不是很大的压力,“我纯粹是觉得这笔钱在我手里产生的价值不如提前还房贷产生的价值大,还房贷一块钱可能能产生两块钱的价值,那我为什么不做呢?”

当然了,他没有选择全部还款,一方面是考虑到手里要有一些现金,有安全感。另外也要关注接下来的整体形势,“如果大盘还这么差,我可能再提前还个五年或十年的,如果行情变好了,我就不提前还了。”

在周装看来,如果是刚需房自住房,并且手里有闲钱,在当前的形势下采取更稳健的形式尽快还完,是更好的选择。这么做也是在给未来解绑,不用一直惦记着还欠银行多少钱,“无债一身轻,可能符合当下很多人所追求的一种生活状态吧。”

陈立在2021年还清了三套房子的贷款。

他的三套房子分别在不同城市,加起来房贷大约200万元。“前些年,考虑到贷款利息不算高,我们赚钱能力也还可以,跑一个时间差去不同城市买房子,这都需要利用贷款的杠杆撬动。”

但近几年的经济形势加上房产行业的严监管,他不敢冒进再去买更多的房。按照他的说法,2016年之前自己一直在做加法,近年来开始做减法,把自己的资产置换安全。

他分析,股票、基金、区块链等都不算稳健,银行的短期理财都不保本了,“楼市的黄金增长十年也已经过去,楼市没有高涨的基础,即便回暖也是微调,再把钱投进去就意义不大了。”

在这种情况下,手里的钱用来理财既跑不赢通胀,也跑不赢房贷利率,不如把比较高利息的贷款先还清,等于也是省钱了。

过去两年来,陈立收缩投资,终于在2021年还完了最后一套房子的房贷。“持有现金流,减少高消费,保持低欲望,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还了房贷,不透支未来的钱,心理也就踏实了。”

02 压力太大,提前还房贷给自己减负

33岁的远清在北京工作,他在北京和杭州各有一套房子。2020年,他将北京的房子进行了一次置换,背上了186万的商业贷款,利率高达5.985%,加上杭州房子的120多万元房贷,他头上压了300多万房贷,每月还款额飙到了2万元。

“这带给我的压力太大了,想到自己每个月的收入最低都不能低于2万元,我就很焦虑”。另外,远清也没有擅长的理财方式,闲钱基本上都放在余额宝里,或买一点微信理财通的小产品,收益也就是3%左右。

以前他常担心随时有大的资金需求,总是要确保用钱的时候随时可以调度,也常设想等手里的钱再攒一攒,通过加点杠杆是不是还可以再配置点资产,但一切都没能实现,“我做理财,风险系数太高的不敢去尝试,绝对是被通货膨胀吊打的做法,我决定提前还房贷。”

最近一年多,远清先还了几笔几十万的大额房贷,后续,只要手里有一点存款他就会在银行的APP上申请提前还款,5万、10万这种他也不嫌少,还完之后,马上就能看到月供减少了多少。看到房贷越来越少,内心很爽,这也给了他继续赚钱还款的动力。

目前远清总计还了大约150万元的房贷,月供金额降到了1万元左右,“虽然原来的2万元的月供也能承受,但压迫感不一样,对我来说那真的是个挺重的包袱,我现在觉得1万元是一个特别理想的状态。”未来,远清计划继续还一部分房贷,不过他不着急还完,“说不定个税抵扣什么的对这方面有要求,我可能会留一小部分。”

和远清情况类似的年轻人不少。

小溪在杭州定居,今年28岁,她于2018年在杭州买了房子,贷款有200来万,5.88%的利率,每个月要还约1.3万元的房贷。她老公也在婚前买了房子,两个人每人身上背了200多万的房贷,压力很大。

而且她发现,三年多过去了,自己还掉的大部分都是利息,本金没掉多少,“总是有一种欠了200万的感觉。因为我是等额本息,等于前面还的大部分都是利息。”

于是,小溪跟老公商量,提前还房贷。2021年11月,在房贷满三年的时候,他们提前还了100万元。“现在我每个月只用还六千多块钱的月供,租出去一套房子,也能覆盖一些房贷,负担就轻多了。

凡事必有两面。

31岁的若楠虽然最近也提前还掉了房贷,但只是因为打算换房,为了卖房交易流程更畅通。她并不支持提前还房贷,因为她是一直利用金融杠杆理财的受益者。

2015年,若楠在燕郊房价9000元/平米的时候,买了一套60多平的房子,2016年房价大涨到28000元/平米,她把房子转手一卖,在北京花100万左右的首付买了自己的第二套房子。2018年她做了一些海外资产配置,买了日本的一套房子。她还投资过某公司旗下的一个风险型理财产品,最高的时候收益率达到了16%,她在里面赚了三十多万元。

“去年前年我一直在定投黄金,我自己摸的规律是跌到350元/克的时候买入,到了390元/克左右卖出,就这样,我的黄金投资收益还是不错的。虽然我的股票基金目前也是被套牢状态,但这两年环境比较特殊,长期我是看好的。”

若楠在理财上的规划是风险型和稳健型产品搭配。除了房产,她会把一部分钱拿去买理财型保险,等到六七十岁以后,会有一笔钱是自己未来的保障。股票、基金、债券这一部分相对来说她能接受一定的浮动以及亏损。“我的理财产品有稳健的、有冒进的,如果风险型的亏损了,我也不会那么焦虑。”

在她看来,理财长线短线都要看,房贷时间长达二三十年,这中间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变化,这两年理财市场不好,过两年又未必还是这样。当然了,大家常说赚不到认知以外的钱,要看自己有没有理财上的认知,“如果具备比较多的理财知识和渠道,完全可以拿提前还贷的钱去寻找新的机会。”

03 到底该不该提前还房贷?

长期关注经济领域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一带一路学院研究员万喆分析,社会融资中有一项就是居民贷款,近年来,居民贷款意愿下降和提前还贷的逻辑是一致的。

“过去十几年来,居民愿意贷款买房,并且不提前还贷,原因是通货膨胀率相对较高,整个社会投资又比较热,居民更愿意拿钱去做多元投资。第二,房地产市场经过了一个快速上升的周期,投资回报率非常高,居民不断贷款买房,看重的是房产未来的升值空间,这个投资回报率远高于房贷的利率。”

但目前正处在一个变化的阶段,近五年来,房住不炒的政策执行得越来越严格,提高贷款门槛、限购、限贷等政策,不少房地产的企业高周转的模式受到了压力,房地产价格未来的预期已经收缩,加上疫情的反复影响到了很多企业以及个人的收入。

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投资回报收益过去也存在泡沫,居民拿出钱投资股票基金理财,回报率已经不可能再像过去期待的那么高了,所以很多人觉得不如提前还贷。

万喆指出,现在实际上就是处在疫情、房地产监管趋严、通货膨胀等综合因素集中的阶段,很多人贷款意愿、投资意愿都下降了,不愿意再进行运营扩张,也不太愿意继续负债了。因为没有上升空间的负债就是纯粹的负债,手里有更多现金就要把这个负债降低。“不过现在的提前还款,只是短期内少数人的做法,不是特别普遍的趋势。”

要不要提前还房贷,关键要看放在谁身上。

财商领域从业者荣威提醒,公积金贷款的部分,利率较低,不建议提前还。市面上目前相对稳定的理财形式,比如保险公司五年或十年的理财产品,年化收益在5%左右。“贷款利率如果在5%以下,可以继续承担,如果是5%以上,可以早点还。”

另外还有一种对比法,就是跟通货膨胀比,“如果你的收入涨幅能跑得赢通货膨胀,可以继续承担房贷,反之,你就不适合用这个高杠杆。挣得越多,可以把杠杆放得越大。”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主任尹振涛补充,提前还房贷还要参考还贷方式和年限。等额本息每个月都还一样的金额,这种贷款的特点是一开始更多的是支付利息,后面更多的是支付本金。这种在前一些年如果没有更好的投资类型,可以选择提前还贷。但30年的房贷如果已经还了十几年了,后面所还的贷款也大都是本金了,提前还意义也不大。还有一些银行,在一年内或者三年内要提前还款,可能还有违约金,需要提前问清楚政策。

最后,还要考虑今后10年、20年的变化。尹振涛解释,如果现在选择了提前全部还清贷款,等于没有了这个金融业务,后面还有20来年的调整期,银行的利率和房贷利率常常调整,“不能因为短期的变化而给长期轻易做决策,还是要把目光放长远。”万喆也指出,既要考虑未来的通货膨胀,也要考虑可能的滞胀或衰退。

所以,综合多位业内人士的说法,有多套房产的人,做一个投资组合的变化是没有问题的。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如果手里有闲钱,注意是留足了生活备用金,包括教育、医疗、意外等之后的闲置资金,且自己没有相对稳妥的投资方式能够获得5%以上的收益,房贷利率又在5%之上、房贷年限还比较长的人,可以选择提前还房贷。考虑到未来可能的变数,提前还部分会是更稳妥的做法。

反之,则建议继续承担房贷,分摊压力,拿手里的资金创造更多可能。

华宇开户_刘德华、奥迪轮流致歉,这起「车祸」谁该负责?

0524

奥迪在一天内坐了趟“过山车”。

5月21日,一条以“今日小满,人生小满就好”为主题的奥迪广告宣告引发关注。这条奥迪与刘德华合作的广告一经上线,就凭借精致的内容文案、传统的中式美学意境,赢得众多网友好评。当天,“刘德华科普小满节气”话题登陆微博热搜前十;微信视频号平台上,该条视频收藏量超过310万;刘德华也在抖音发布了视频,得到接近500万的点赞……

然而,反转很快出现。

就在广告发布的当日晚间,拥有300多万粉丝的抖音内容创作者“北大满哥”喊话奥迪和刘德华,表示该广告涉嫌抄袭他在2021年5月21日发布的一条视频的文案。

今天(5月22日)早上,“奥迪小满广告抄袭”话题冲上了微博热搜第一。截至发稿,关于此次事件仍有4个话题占据热搜,品牌方奥迪和代理方上思广告均发表了致歉声明。

同日下午4点55分,刘德华本人也通过官方后援会APP“华仔天地”发文称:“对原创我是百分百的尊重,今次事件,对于广告团队在创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对满哥造成的困扰,我个人深感遗憾。Audi和广告公司现正认真处理中。”

《人民日报》这样评论:一起“车祸”,人仰马翻,该有人承担责任。《天下网商》采访业内人士了解到,广告圈创意“内卷”是常态,抄袭必定是行业丑闻,这次事件给圈内带来一地鸡毛,也再次敲响了“保护文案原创”的警钟。

刷屏文案,竟是照搬抄袭?

视频中,举证人“北大满哥”用约2分钟的时间,对比了奥迪小满广告与自己在去年的原创内容。

通过视频可以发现,奥迪广告中“有小暑一定有大暑,有小寒一定有大寒,但是小满一定没有大满”、“小满代表了一种人生态度,就是我们一直在追求完美的路上,但并不要求,一定要十全十美”等文案,几乎和“北大满哥”当时的表述一模一样。

接着,更加离谱的一幕上演。

“北大满哥”称,自己在去年视频中借用曾国藩的一则名言,然后自行加了三句,创作了“花未全开月未圆,半山微醉尽余欢。何须多虑盈亏事,终归小满胜万全”这首小诗,居然也被一字不差地照搬进了广告文案。

在抖音平台,“北大满哥”发布的小满相关视频点赞数目前10.5万,这在创作者圈子是一个不错的成绩。“吃瓜”的网友纷纷表示:“看样子,现在抄袭者连坚持创作的大号也不放过了”,“品牌做广告都不尊重原创的吗”,“以为是奥迪学习了中式美学,结果是盗用别人的”……

一时间,“建议广告查重”的呼声,在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响起。

奥迪和广告代理方致歉,网友火速扒皮

5月22日上午10点13分,奥迪发布声明称,“注意到昨日发布的一则短视频存在文案侵权的相关讨论,就该事件中因监管不力、审核不严给刘德华先生、北大满哥及相关方造成的困扰,表示诚挚的歉意。”

10点20分,刘德华的抖音账号上相关视频也显示已被删除。至此,奥迪小满广告基本在全平台下架。

但抄袭带来的影响,尚未平息。

随着事件持续发酵,此次奥迪小满广告的代理公司、创意人、制作公司等信息也被陆续挖出。

目前,部分爆料已经得到奥迪方面的承认,比如该广告由创意代理公司M&CSaatchi(上思广告)提报并执行。该广告的导演彭杨军也在个人微博转发视频时表示,这是自己导演过的片子里“最轻松愉快”的一次,而且是“客户一稿过”。

公开信息显示,上思广告由知名广告人萨奇兄弟创立,在中国上海设有公司;2019年,曾有媒体报道称上思广告出现高层动荡,导致部分高管相继离职。22日13点40分,上思广告也就奥迪宣传短片文案抄袭一事公开致歉,并称团队版权意识淡薄,将尽最大努力弥补原创作者。

此外,还有网友晒出了疑似此次广告文案作者的朋友圈截图。图中,这位疑似作者表示:“没能给华仔写成歌词,但阴差阳错写成文案。”

“这件事真的又给广告圈带来一地鸡毛。”对于这次事件,在上海从事多年市场投放业务的Maya唏嘘不已,“我们圈内很关注这件事,看奥迪官方和代理公司后续如何反馈了。”

《人民日报》评论中也提到:这起事件不能以道歉结束,而应成行业反思契机,如何构筑有效防范机制。

创意“内卷”的广告圈,要自省更要突破

一方面是品牌对广告宣传产生的效益与转化愈发关注,另一方面是各类产品的赛道竞争也在加剧——对于身处产品推广一线的广告行业来说,创意“内卷”是长期存在的事。

“我们接触过一家4A公司,他们在接到一款针对年轻人市场的饮品广告单子后,在3天内招募了七八位大学生兼职参与文案的拟定,不过这是在征得品牌同意的情况下。”Maya坦言,有的广告创意方会直接向甲方提供完成度较高的广告样品作为参考,但如果缺乏监管和复核,品牌很难了解到广告创意的真实来源、是否有版权纠纷等问题。

“从业内角度说,这次都不能算抄袭,可以说是照搬。被挖出来几乎是必然的。”Maya解释,“大多时候,广告行业的‘内卷’都是软性的,比如参考别人的文案,也会进行多重修改,创作方举证的。”

不过,随着互联网曝光度和大众法律意识的提升,不少品牌和商家在广告上翻车的案例开始被翻出。

近年,优信二手车的宣传曾被曝出抄袭韩国明星广告;某银行将另一家公司“所有的精打细算,都是在为爱打算”广告语加工成“妈妈的每一次精打细算,都是为爱而存”;游戏史上大作《战神》的创意总监在采访中抛出了相仿度极高的手游海报,被网友发现出自上海友塔网络之手,而该公司出的手游海报,大多抄袭了国外优质游戏作品的宣传海报……

事实证明,没有前期积累的“一鸣惊人”,只可能是昙花一现的空中楼阁。

当然,好的作品依然存在。

作为电影预热片的《啥是佩奇》用通俗表达展现了对跨越文化代沟的思考,电影正式上映时,带着家里老人一起来看的家庭数激增;咖啡新锐品牌三顿半发布的《贾樟柯的个人声明》,把“甲方不断加需求”的职场痛点放至台面,在观众共鸣中顺其自然打出了包容多种口味的新品“超级桶”;天猫联合运动品牌商家推出《一只足以》时,正值全国第十一届残运会开幕,原创宣传片和海报不仅把“半价鞋”卖给了有需要的残障人士,同时推向了关注社会公益的千万网友……

“一只足以”项目鼓励了很多肢体残障人士

Maya认为,这几年国内广告圈虽受诟病,但互联网和流媒体同样也为国内一些优秀原创广告提供了更大的传播空间。“把这个契机当做舞台,相信真正优秀的广告人会从中脱颖而出。”

不要“随波逐流”,这样的自省或许值得更多品牌人、广告人更加用心地去理解。毕竟,就连事主奥迪也在公告中借势表达对原创的重视:每一个直击人心的创意背后,都是无数个日夜的厚积薄发。

华宇注册_精微视达宣布完成数千万A轮融资,北极光创投领投

0523

投资界(ID:pedaily2012)5月20日消息,近日,精微视达医疗科技(武汉)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精微视达”)宣布完成数千万人民币的A轮融资,由北极光创投领投,博行资本跟投。本轮融资主要用于可视化活检平台产品的持续研发生产和临床应用推广。

精微视达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创新医疗器械研发、制造和应用推广的高新技术企业,专注于为肿瘤的早期精准诊断和治疗提供具有临床价值的先进技术。其产品涵盖三大技术领域:早期肿瘤微创诊疗通道技术、实时无创可视化活检技术、早期肿瘤微创治疗技术。2019年,精微视达取得世界第二张、国内首张共聚焦显微内窥镜医疗器械注册证。2021年,精微视达全新一代共聚焦显微内窥镜系统倍晰®共聚焦显微影像仪获准上市,目前已经在全国三十余家三甲医院完成试用,其中包括北京友谊医院、上海长海医院、北京长庚医院、武汉协和医院、武汉中南医院等国内知名三甲医院。

对于投资精微视达,北极光创投合伙人于芳表示:“随着肿瘤早筛技术的发展,肿瘤精筛也有着更高的需求,同时伴随ESD及EMR手术的推广,北极光很看好共聚焦显微镜可视化活检技术在这些领域中的应用。精微视达团队在该领域积累多年,我们很高兴有机会能和团队一起携手共进,造福患者。”

博行资本合伙人陈垒表示:共聚焦显微内窥镜作为平台型技术,可以对胃肠道、胆胰管、肝脏等器官进行细胞层面的检查,有助于肿瘤的早期发现和精准治疗。精微视达团队在该领域深耕多年,产品已经在临床推广应用,我们坚定看好公司的发展前景,期待公司继续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好的诊疗方案。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5/492511.shtml

华宇平台登陆_半导体特种气体供应商「亚格盛」完成C+轮融资

0523

投资界(ID:pedaily2012)5月20日消息,安徽亚格盛电子新材料有限公司(简称“亚格盛”)日前获得安芙兰资本、国元基金C+轮投资。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特种气体、MO源等产品产线扩充。

安徽亚格盛电子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半导体行业上游高端关键原材料的高科技企业,产品主要应用于集成电路、第三代半导体、LED等行业,已攻克多个“卡脖子”材料,进入全球顶级客户供应链已八年有余。客户涉及韩国海力士、日本铠侠、合肥长鑫、三安光电、台湾晶电等国内外半导体一线大厂,且业务版图仍在不断扩大。

亚格盛围绕集成电路先进制程布局,充分发挥研发优势,陆续打破国际垄断,进入集成电路20nm以下核心制程,技术水平站在行业最前沿。先后通过工信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三体系标准认证,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建立芜湖市“IC前驱体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近两年取得众多可喜的进展。2020年,获得“集成电路材料奖”技术攻关奖;2021年,联合中芯国际(SIMC)牵头制定“乙硅烷”团体标准;填补国内空白的半导体高端材料——乙硅烷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三等奖,同年获得毕马威中国“芯科技”新锐企业50强。

除电子特气产品外,公司的另一主要产品——金属有机源(MO源)是制备相变存储器、半导体激光器、射频集成电路芯片、LED和新一代太阳能电池等的核心原材料,也是第三代半导体制造的核心基础材料。在信息通讯、航空航天、显示面板、半导体照明等领域,MO源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公司材料应用于高端太阳能电池片的制造,成功装备了“嫦娥四号”“载人飞船试验船”“天问一号”等重要航天型号。

安芙兰资本表示:亚格盛成立十余年来,专注在半导体等新材料领域潜心研发,现在已经建成芜湖、滁州2个生产基地和一个研发中心(位于南京新材料科技园)。拥有专业化的管理团队,核心成员均有20年以上电子材料和化工行业工作经历,其中创始人徐昕及其他高管均在半导体领域内知名上市公司担任过高管。目前公司核心产品硅烷、乙硅烷、二氯硅烷等特种气体,已进入国际、国内知名厂商合格供应商名录,并稳定批量供应。投资人相信亚格盛将充分发挥材料领域的综合优势,为泛半导体领域的前沿应用提供综合解决方案,致力于成为世界一流的半导体材料企业。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5/492507.shtml

华宇平台登陆_CVC围城战,新消费投资新消费

0523

近来,喜茶花钱的小手停不住了。

10月27日,90后聂云宸执掌的喜茶又官宣了一笔投资。预调酒饮品牌WAT鸡尾酒完成了A轮融资,领投阵容中除了专业的风投基金BAI资本、番茄资本外,新消费代表喜茶赫然在列。

没想到找人“要钱花”的喜茶,也开始给人花钱了。更预料不到的是,这已经是喜茶三个月以来的第4笔投资。

就在投资WAT的前一周,喜茶投资了茶饮品牌和気桃桃;更早的9月27日,喜茶布局燕麦奶赛道,投资主打野生植物燕麦奶的安徽绿番茄,持股15%。精品咖啡品牌Seesaw,则是喜茶作为VC的第一笔投资,发生在今年7月21日。

喜茶对外投资的动作逐渐频繁。其实,新消费品牌做VC早已蔚然成风。

今年9月13日,雪王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注册资本5000万元,该公司由蜜雪冰城全资持股。一月后,开启了自己的首笔投资业务,入股了一家广东本土的茶饮品牌——汇茶。

就在同一天,泡泡玛特耗资1亿元,成立了玩心回归投资公司。据IT桔子显示,泡泡玛特已投资了6家公司,包括两点十分动漫、猫星系等,这些IP企业中,泡泡玛特主要看好与其主业相关的IP价值。

元气森林创始人唐彬森创立的挑战者资本,对外投资品牌已接近70家,涵盖咖啡、新中式烘焙、低度酒、美妆等多个热门新消费领域。

从来“找人要钱花的”新消费品牌就面临资金、战略等诸多问题,在自身还“一地鸡毛”时,为何还频频投资或许难有未来的新消费?是生态布局长期主义还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值得深思。

01、投资:压力下的新“卷”法

随着“Z世代”、“她力量”消费水平的双双崛起,低度酒成为继茶饮与咖啡后又一快速增长的市场。喜茶瞅准时机迅速出手,投资了WAT这个以国潮作为卖点,以年轻女性作为目标客户群体的“口袋鸡尾酒”品牌。

赶风口之余,此次投资也是喜茶编织“跨界整合”大网中的一步。

7月21日,喜茶入股精品咖啡品Seesaw。9月3日Seesaw便开出首家日咖夜酒经营模式门店。此间门店白日售卖精品咖啡,夜间出售融入了国潮元素的3款原创预调酒和3款鸡尾酒。

从这里,似乎可以看出喜茶最新一次投资的意图。而喜茶对野生植物YePlant这个植物基品牌的投资,同样在意在将茶咖酒赛道进行初步链接。

近年来,燕麦奶成为咖啡市场的优质伴侣。星巴克发布的2020年“星膳食主义”行动数据中显示,仅一年燕麦咖啡就卖出6200万杯。而野生植物YePlant成立不到一年就成为全国第二大to B燕麦奶供应商。茶咖酒就这样被喜茶“编织”到一起。

同时喜茶也希望能在“主业”上更有优势。当主攻下沉市场的喜小茶出师不利时,喜茶投资了同为水果茶饮且价格更低的和気桃桃。

涉足投资业务的新消费品牌不只喜茶一家,蜜雪冰城也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做起了投资。它所投资的汇茶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南方茶饮品牌,主打品牌是珍珠奶茶,与以果茶和冰淇淋为主的蜜雪冰城形成互补。同时汇茶定价区间为8元-15元,一定程度上为蜜雪冰城“向上”发展提供了一些动力。

用投资找“互补”的还有泡泡玛特,它也正在一砖一瓦打造着潮流文化版图。

根据公开信息,自2020年初至今,泡泡玛特的投资约在10起左右,投资范围涵盖了艺术馆、动画电影、汉服品牌、潮流买手店、二次元电商、文化艺术商贸公司、动漫创作公司等。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新消费品牌作为VC,所投资的项目均围绕自身主业生态展开,希望在自身或相近领域寻找新的增长点,缓解品牌焦虑。

那么,各大新消费品牌焦虑在哪?

2020年被认为是中国新消费品牌投资元年,这一年投资机构密集入场,市场上涌现出不少新消费品牌。完美日记、泡泡玛特、奈雪の茶成为新消费品牌的典型代表。

其中,完美日记成立三年,五轮融资后估值40亿美元;在2020年双11中,超越欧美大牌、蝉联销售冠军。相似的情况也发生在“盲盒第一股”泡泡玛特身上。

但这些荣光,在新消费品牌上市不久后就宣告破灭。完美日记上市后,股价就开始走下坡路,一路跌破发行价;泡泡玛特也没好到哪里去,去年12月上市起股价曾涨至107.34港元/股的高位,但从今年2月起,股价下滑,目前较高点已近腰斩;奈雪の茶处境更加凄惨,上市首日便破发,被网友戏称“中一签亏一年奶茶钱”。

新消费品牌接二连三在二级市场坠落,“上市即巅峰”的魔咒成为了各大品牌的痛点。而喜茶在新一轮融资完成后,估值超过600亿元,市场似乎对其抱有更高的期望,随之而来的是喜茶身上的包袱越来越重。

显然,新消费品牌想要寻找一个坚固且漂亮的增长曲线,投资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02、投了就会变好吗?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曾表示,“多品牌、多品类、多场景、多渠道、多消费群体将是整个中国消费品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目前走在这条道路上的新消费品牌众多,但是能否获得增长,仍需时间检验。而关于壮大产业所带来的风险,或许能从以不同方式进行扩张的新消费企业现状中窥见。

一份营收净利双双上涨的“期中考”成绩单,难掩海底捞的失意。

8月下旬,海底捞发布了2021年中期业绩报告,上半年实现营收200.9亿元,净利润9452.9万元,同比增长均超100%。但不看去年同期疫情的影响,与2019年同期相比,海底捞净利润暴跌近九成。

其实,对于流量见顶海底捞早有预感,2019年海底捞就开始盘算孵化子品牌。收购了U鼎冒菜、做麻辣烫的天津许小树、做云南菜的上海渊古。去年,海底捞又连续开出十八汆、捞派有面儿、佰麸私房面、新秦派面馆等主打性价比的平价面馆。

希望这些品牌通过半成品等方式降低成本,低价吸引消费者,达到规模效应后实现盈利。但其营收仅占总营收的0.5%,曾经被当做第二增长曲线培养的小店们,一个都没跑出来。

完美日记也面临同样的困境。

全天候科技曾在文章中分析,完美日记中高层都在某个券商组织的专家电话会中公开表示,公司的天花板已到。“全国18-25岁的女性约2.5亿,除去不化妆或高净值女性后约1.2亿,完美日记触达约4000万消费人群,大约35%-40%的覆盖率。”

为了抬高流量天花板,完美日记不得不扩充产品线、造品牌矩阵以求获得增量。2019年开始,逸仙电商就开始陆续收购高端药妆品牌“Gal nic”、高端护肤品牌Eve Lom和彩妆品牌“小奥汀”,以扩大目标群体范围。7月,完美日记又宣布进军男性个护市场,此外还开始走向线下。

但是,计划进行得并不是那么顺利。在刚刚落幕的世博会上,逸仙电商创始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由于疫情持续,今年开始的线下门店有1/3反复开关,线下业务节奏可能会放缓。根据财报数据2020年净亏损为26.88亿。

由此看来,企业进行投资布局后,与其相关联的产业若受到类似疫情这种不可控风险影响,必然会对主体产生伤害。同时,如何平衡战略布局与投资回报,也成为新消费品牌所面临的新难题,毕竟目前看来,它们没有阿里和腾讯那样的大体量,更没有那么多时间来等待回报。

03、投资“炼金术”有毒性

不合适的投资布局,只能是“烧钱不讨好”,而健全的投资战略却会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驱动力。

2013年时小米手机的市场占有率达到15%,彼时雷军预判小米手机在线上单一渠道的市场份额天花板在25%左右。当年年底,雷军便组建了一支专门找项目做投资的队伍。要在手机之外寻求更多的产品“梯度”。

队伍设立之初就带有健全的投资计划,至力于三个投资圈层——手机周边、智能硬件和生活耗材,以形成小米生态链。

紫米是小米生态链的第一家公司。在那之后,2014年到2016年三年,小米投资人马分别在市场上“抢”27个、28个、22个项目,扩张之猛烈远超当下各个新消费品牌。

目前小米投资的庞大生态链版图中,已上市的有美股的华米(已改名为ZEPP HEALTH)、云米还有科创板的石头科技和九号公司,截至2021年6月23日,四家公司市值加起来达到1490亿元。

而当下新消费品牌的投资更像是策略缺失型的跑马圈地,无论是猛投“内容”的泡泡玛特,还是开启男士个护赛道的完美日记,都是在花钱“补”短板,或者说花钱抬高天花板。遍地撒网,重点捞鱼的投资模式是否有可持续性,还无从知晓。

时下,新消费成为互联网大厂追赶的“风口”,小米自然也没放过这波热潮,但是它显然有着自己的重点赛道。据新消费Daily不完全统计,今年小米集团与顺为资本共出手新消费领域相关项目13起,75%基本都与小米一贯坚持的“智能科技”相关。

小米在生态链的确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性价比高也成为小米产品最为人熟知的标签,但这种跨界投资注定了在技术积累、供应链管理上存在一定劣势,从而影响品控。

“黑猫投诉”等平台上,存在大量空气净化器、洗碗机等与小米生态链相关产品的案例,而这些品控上的问题对于消费者来说,毫无疑问都是要品牌方来背锅的。

正在打造新消费帝国的元气森林在对投资企业的品控上也出现相同问题。8月30日,网红轻食品牌“田园主义”中一款面向减肥健身人群的低脂全麦欧包,被检出碳水化合物和所含能量均超出其标识。

而这一成立于2020年的品牌,曾经拿到元气森林的独家投资,走的也是元气森林的网红式打法:选定具有千亿市场的轻食赛道,把健康低脂作为核心卖点,面向目标群体进行精准营销。这与此前元气森林因虚假宣传、误导或欺骗消费者导致的“翻车”如出一辙。

说到底,与喜茶所在的新式茶饮赛道一样,其他领域的品牌巨头们,也开始通过投资,布局主业以外的市场。

内生增长和外在投资都是品牌发展壮大的驱动力,投资新消费不过是各类品牌们流量见顶时寻求新增长的一种方式,至于谁胜出谁淘汰,时间才是最好的见证者。

华宇平台官网_元宇宙荒诞一幕:卖课的最先赚钱了

0523

有人已经赚到了元宇宙的第一桶金。

不久前,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晒出了“元宇宙第一课”的培训截图。从图上可以看出,该课程今日活跃用户1175,新增用户370人,累计付费用户2673,累计用户7292人。今日收入9.1万元,累计收入159.6万元。

这并非个例。只要你在社交平台、知识社区检索“元宇宙”,便可以看到大量课程广告。比如在某知识付费APP上,一个名为《元宇宙6讲》的网课,学习人数多达4.2万人。该网课价格为24.9元。粗略估算下,该门课程的营收超过100万元。不仅如此,还有一些博主在抖音、视频号、B站等平台推出了元宇宙科普视频,同样收割了不少流量。

为了深入了解课程情况,笔者以学习者身份在某平台上报名元宇宙课程,并与相关工作人员取得了联系。当想了解课程内容来源、运营机制、盈利模式等详细信息时,工作人员开始闪烁其词,甚至最后拉黑了笔者。接连探访了几个授课团队后,终于有人愿意分享这一门隐秘生意。

以下便是成都某元宇宙课程团队的故事——

事实上,该课程团队原是一家区块链公司,主营业务是替业内多家数字交易平台提供技术⽀持。今年年初,元宇宙概念刚刚热起来的时候,他们开始注意到公司运营的社群有人讨论元宇宙,但还停留在很基础的表面话题。

凭借着敏锐的嗅觉,公司迅速组织了一个团队,着手准备元宇宙方向的课程内容。为何可以从区块链转到元宇宙?对方信誓旦旦地分析了两者的共同点——虚拟,“看不见,摸不着,听起来都很有前瞻性”。

项目起步阶段,团队负责人Simon(化名)带着几位同事先在社群做一些资讯分享,后来汇总网上资料做了一个“新手指南”,意外受到欢迎。“很多人开始来咨询,能不能有一些深度实操课程,通过学习抢先抓住元宇宙这波红利。”于是,他们迅速推出了《进⼊元宇宙最容易的认知升级》《元宇宙不同领域的深度进阶》和线下闭门小班课《从初识到掘⾦》等课程。

据内部员工介绍,线下小班课目前已经举办了三期。每一期线下课会招收近20名学员,学费是在2000元-3000元,课程内容包括技能、项目和宏观政策等。技能课程主要教授NTF和链游(区块链游戏,也称gamefi);项目课程是分析经典案例和项目收益情况;宏观政策主要是剖析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

该负责人Simon强调:“线下课还不算是我们主要盈利来源。课程毕业后,学员想要自己开设工作室的话,我们会为学员提供技术或资金支持,从而收取项目提成。一般来说,我们抽取30%的项目分成。”目前,每期线下课学员选择创业的比例达到20%-30%。其中,一位学员毕业后成立了一家NFT工作室,月收入达十几万。

当然,元宇宙的荒诞故事仍在上演。除了元宇宙课程,元宇宙相关书籍也如雨后春笋面世。《元宇宙》《元宇宙通证》套装(全2册)在京东售卖,至今收获了超1万条评论。正如网友的评论:“元宇宙火得不行不行的,准备买本书好好看看”。

有意思的是,无论是卖课程还是出书,这一波人都一个共同点:他们传播的内容大多很相似,而且很多培训人员或作者大多来自区块链领域。正如这几年很火的低度酒创业者,大多从电子烟赛道转身跑过来的。

火爆的元宇宙,成了一个“筐”:

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

没有最火爆,只有更火爆——刚刚被区块链洗礼的大妈,又开始谈论起了元宇宙。那么,元宇宙到底是什么?

所谓元宇宙(metaverse),最早由美国科幻作家尼尔·斯蒂文森提出的。1992年,斯蒂文森曾在小说《雪崩》中这样描述元宇宙:戴上耳机和目镜,找到连接终端,就能够以虚拟分身的方式进入由计算机模拟、与真实世界平行的虚拟空间。该作者表示,未来的人们在一个沉浸式数字世界中,以虚拟替身的形式相互交流。

时至今日,元宇宙依旧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有人从字面意思定义Metaverse(元宇宙)是Meta (超越)+ Verse (宇宙),一种超越现实的虚拟宇宙;而扎克伯格将Metaverse定义为移动互联网之后的下一代平台,或者是具象化的互联网;“元宇宙第一股”Roblox则在招股书中以“身份、朋友、沉浸感、低延迟、多元化、随地、经济系统、文明”等八个要素来描述这一虚拟世界。

那么,这个概念为何在今年突然爆火?一切要从游戏公司Roblox讲起。自2004年成立以来,Roblox一直在努力打造一个类似元宇宙的游戏平台。今年3月,该公司正式登陆纽交所,成为2021年备受期待的美股IPO。上市当日,股价暴涨54%,市值超400亿美元。以此为起点,全球各大科技巨头在争相布局元宇宙赛道。

当然,最为轰动莫过于Facebook更名,掀起元宇宙高潮。今年10月,扎克伯格宣布取元宇宙Metaverse的前缀,将Facebook集团名字换成“Meta”。这一举动,足以见得扎克伯格押注元宇宙的决心。他说过:“元宇宙是下一个科技前沿领域,就像当初我们搭建社交网络一样。”

几个同一时间,英伟达也在进军元宇宙。此前,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的一段公开演讲视频在各大社交平台刷了屏。原因是,这款视频中,黄仁勋用了14秒的“虚拟人”替身,而“虚拟人”十分逼真,无人察觉。虽然这段视频意在宣传这个创造虚拟空间的软件平台Omniverse,但却暴露了英伟达的目的——发力全宇宙。

我们把视线转到国内,各大互联网巨头也是摩拳擦掌。2020年年底,马化腾向业界抛出过一个全新的概念——全真互联网。腾讯CEO马化腾在内部刊物表示,“一个令人兴奋的机会正在到来,移动互联网十年发展,即将迎来下一波升级,我们称之为全真互联网。”

还有字节跳动。今年4月,字节跳动战略投资了手机游戏研发商“代码乾坤”,金额近1亿人民币。这家公司因旗下经营一个UGC创作平台《重启世界》,而被誉为“中国版Roblox”。

这只是张一鸣攻占元宇宙的开端——8月,字节跳动斥巨资收购VR创业公司Pico,这笔交易或将是今年VR领域最大的收购案;11月,众趣(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新增字节跳动全资子公司北京量子跃动科技,以及其他多个股东。官网显示,众趣科技是一家VR数字孪生云服务提供商,也属于元宇宙范畴内。

此外,华为、HTC、百度、网易等在内的科技巨头宣布探索元宇宙。网易创始人、CEO丁磊在今年第三季度电话会议中回应,网易已做好元宇宙的技术和规划准备,等到时机成熟的一刻,“网易可能跑得比谁都快。”

元宇宙炙手可热。天眼查显示,今年9月以来腾讯、理想汽车等公司集中申请元宇宙相关商标。截至11月9日,注册元宇宙相关商标的企业超过550家,其中近一个月新增约420家。

更令人咋舌的是,元宇宙概念引爆二级市场,只要沾上该概念的上市公司股价大幅飙升。今年9月,深圳老牌游戏公司中青宝就在其官方公众号发文称,公司即将推出一款以经营酒厂为核心的元宇宙游戏《酿酒大师》。随后两个月,中青宝股价直冲云霄,涨幅高达362%。截至11月17日收盘,该公司市值超100亿。

据公开数据统计,A股市场上有超30个概念股,以中文在线、佳创视讯、恒信东方等公司为代表的多只元宇宙概念股表现强劲。只要沾上元宇宙概念的相关公司,股价“一点就着”。

因此,一批上市公司纷纷就“元宇宙”建立了相关项目组。完美世界9月初在某求职平台发布多个元宇宙相关职位,涉及元宇宙系统策划、人设编辑器负责人、系统策划等,产品主要围绕游戏。

时至今日,元宇宙似乎成了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

VC杀入元宇宙,一笔笔融资诞生

这是一场泡沫游戏?

元宇宙热潮开始席卷创投圈。正如你所见,一笔笔相关的融资诞生。

6月,专注于打造全真互联网创业公司“元象唯思”获4000万美元天使轮融资,腾讯、高瓴创投、五源资本、高榕资本参投。这家公司由腾讯集团副总裁、AI LAB院长姚星离职创立,专注于将人工智能、云渲染、视频编解码与大系统工程等前沿技术,引入数字世界生成的过程中,在线上线下为消费者提供前所未有的交互体验。

8月,红杉中国种子基金和高瓴创投联合领投了一家公司动作物理引擎公司Motphys(谋先飞)。该公司成立于2020年10月,拥有自主研发的动作物理引擎技术,创始团队来自于业内领先的体育游戏公司拱顶石游戏,核心团队在长期的竞技类游戏项目开发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9月,增强现实(AR)科技公司Nreal宣布完成C轮融资,融资额超1亿美元。本轮由蔚来资本、云锋基金、洪泰基金共同领投,CPE源峰和数家战略投资人跟投,金浦创投、高瓴创投、红杉资本中国基金继续追加投资。早在2017年,徐驰离开硅谷回国创办了Nreal,以AR眼镜切入硬件赛道。

融资案例应接不暇,投资人为何看上元宇宙?这似乎不难理解。元宇宙既包含数字经济中的5G、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也融合了对VR、AR、脑机接口、物联网等技术的前瞻布局。据预计,到2025年,元宇宙中来自游戏、企业通信和广告领域的市场规模将至少达到820亿美元。

来源: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发布的《2020-2021元宇宙发展研究报告》

北京某知名VC机构合伙人透露,公司内部已经将元宇宙的投资版图大致梳理出来,按照元宇宙发展历程大致分了七个层面:最底层是科技,随后依次是硬件载体、系统、软件(包括数据和算法)、内容、社群、商业模式。“目前为止,元宇宙还只是个雏形,现在很多创业项目大多集中在技术和硬件这一层面。”

“有关注度是好事,但当太多的外行涌向一个行业的时候,这往往会掺杂很多投机和不专业,其实未必是一件好事。”一位MR领域的创业者如是说。

这也是很多投资人头疼的一点。“我们坚信,元宇宙大方向是没问题的,最后也有可能跑出大型公司。但现在这些项目的故事很难打动我,没办法说服自己参与这场大概率可能是泡沫的游戏。”一位长期关注文娱领域的投资人表示。

不久前,负责百度元宇宙业务的百度副总裁马杰在一次公开活动中发出了警告,按照Gartner技术成熟度曲线,目前元宇宙正在期望期的顶点。他甚至给出了具体时间,“到明年下半年或后年,这轮泡沫一定会破灭的。”也许当潮水退了,才能发现谁在裸泳。

华宇平台登陆_大厂技术大牛出走:阿里副总裁、京东副总裁、字节智能语音负责人离职

0522

阿里副总裁、达摩院副院长金榕离职

Tech星球独家获悉,阿里巴巴副总裁、达摩院副院长金榕已于近期离职。

据达摩院官网显示,金榕担任达摩院机器智能研究领域负责人,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博士。曾任密歇根州立大学终身教授,NIPS、SIGIR会议主席及KDD等委员会委员,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Career Award。长期专注统计机器学习,重点关注大数据分析及其在信息检索、电子商务等领域中的应用。

2014年,金榕加入阿里巴巴,负责阿里在美国硅谷成立的iDST美国研发中心。其长期关注统计机器学习,重点关注大数据分析及其在信息检索、电子商务等领域中的应用,具体研发的产品包括手机淘宝App中的“拍立淘”功能。后担任达摩院副院长,负责机器智能研究领域,人称“超强大脑”。

金榕负责的阿里巴巴达摩院机器智能研究领域,主要围绕机器学习等前沿技术开展理论与应用研究,帮助零售、医疗、司法、交通等行业提升效率,推动经济、空间技术、自动控制、计算机设计和制造等领域的变革。

机器智能研究领域下设语音、视觉智能、语言技术、决策智能、城市大脑五个实验室。这些由金榕统领的团队要做的大部分事情,是为了提高阿里的业务效率,并希望能够寻找到新的技术,去创造一个新赛道、新的商业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金榕是继今年年初,达摩院自动驾驶实验室负责人王刚离职后,又一离职的大牛。也是国内技术大牛、科学家集体出走大厂的又一案例。

行业人士认为,他们的相继出走,主要还是因为公司层面高估了技术的价值和低估了技术落地的难度,这就使得这些大牛的用人成本和产出不成正比。另外,国内大部分的技术实验室都施行自负盈亏,但实际上想达到自负盈亏并非易事,达摩院亦是如此。

在达摩院刚成立的时候,马云曾经说过,他希望达摩院自负盈亏,但根据阿里发布的2021年Q4财报显示,创新业务及其他:包括如天猫精灵及达摩院等业务,其营收占比仅为1%。

这主要是因为达摩院产出的技术和产品多服务于阿里的自家生态,要想实现真正营收的增长,仍需将目光投放至更为广阔的外部市场。

京东副总裁、技术发展部负责人于建强离职

Tech星球独家获悉,继京东“技术掌门人”——周伯文出走后,京东副总裁、技术决策委员会委员于建强也已离职。

资料显示,于建强拥有丰富的技术从业经验。从大学毕业后,加入百度担任工程师/技术经理一职,后加入阿里巴巴担任技术总监,此后,相继在豌豆荚、完美世界担任首席架构师,最后在加入京东前,则是在58到家担任技术VP和技术委员会主席。2019年,正式加入京东,担任京东副总裁,负责京东物流产品研发。

于建强最近一次公开露面是在2020年5月15日的华为“5G创造新价值产业高峰论坛”上,并做了主题为“5G开启智能供应链新纪元”的发言。在公开场合表态:“5G为物流提供了创新转型的支柱,而物流是5G应用的最佳试验场。”

“5G将领衔新基建,催化产业变革,供应链产业的升级和裂变已在路上”,京东集团副总裁、技术发展部负责人于建强表示,“在国家推动新基建技术战略背景下,京东物流结合自身技术优势和产业升级机会,充分释放5G等优质基础设施的潜能,基于(LoMir)络谜智能物流平台,携手社会各方,加速推动5G智能物流的落地及产业的转型升级。”

虽然于建强已经离职,但其为京东物流留下的发展方向和技术经验仍将继续发挥作用,一位接近京东的人士表示。

于建强的离职,是继京东技术掌门人“周伯文”离职后的第二位重磅人物。

2019年12月,刘强东宣布:设立集团技术委员会,由周伯文担任技术委员会主席。并且该委员会将作为京东技术条线的最高管理决策机构。在其任主席的京东集团技术委员会下,还下设决策委员会、执行委员会。

技术决策委员会由五人组成,他们分别为主席周伯文、副主席颜伟鹏和曹鹏、委员于建强和李德浩,并且他们五人都享有投票权。

技术委员会的设立,标志着京东全面向技术转型。用技术将第一个十二年建立的所有商业模式进行改造,打造一个包括智能商业、智能金融、智能保险业务在内的全球领先的智能商业体。

随着京东在零售、物流、到家等多个业务的拓展,少不了技术的支持,未来,京东或将继续加大力度投入到技术的建设中。

字节跳动AI-lab智能语音部门负责人梅晓离职

Tech星球独家获悉,字节跳动AI-lab智能语音部门的负责人梅晓已经离职。

据公开资料显示,梅晓拥有十多年的语音合成领域经验,了解语言学在该技术中的应用,和解决业务问题的技术方案。

从中科院研究生院毕业后,梅晓曾在图像与语音技术领域权威供应商纽昂司中,担任高级研究员,后于2016年加入腾讯,担任高级工程师,负责语音合成的语言库制定,合成算法的评估等,在业务方面,梅晓团队作为中台为多项业务提供语音合成技术支持,其中就包括王者荣耀机器人的吕布、刘备、孙尚香等音色。

2018年,梅晓加入字节跳动。梅晓在字节的AI-lab智能语音部门中主要负责人工智能相关数据制作与业务策略制定,主要是语音合成技术方向。擅长的技能则是,用于语音合成技术的语言学应用。

梅晓团队的工作主要是为字节系APP提供底层技术支持,具体包括APP的语音识别、抖音或剪映APP在视频的制作过程中可以自动生成字幕风。团队研发的产品的具体应用场景,包括内容创作与工具平台、智能硬件与人机交互、语言学习等。

算上梅晓,这已是AI-lab实验室在近两年时间内,出走的第4位技术大牛。从2020年开始,相继有字节跳动副总裁、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的马维英离职,加入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去年8月,字节跳动人工智能实验室总监李磊离职,入职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UCSB);同年10月,视觉技术负责人王长虎离职,加入房地产开发商龙湖。

除了字节外,从大环境下看,头部互联网企业也有不少技术大牛出走,有行业人士分析认为,这反映出技术革新吃一波市场红利在逐渐消失,也可以理解为技术创新和应用进入瓶颈期,叠加各互联网大厂扩张放缓的因素,创新业务和新技术的探索也随之进入缓滞期。企业和技术人才如何寻求新的突破,将成为各家当下所要思考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