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2
投资界(ID:pedaily2012)5月20日消息,东方空间(山东)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东方空间”)宣布完成了4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
本轮融资由山行资本领投,民银国际、米哈游、星瀚资本、元璟资本、知春资本、元禾原点、凡卓资本等跟投,老股东鼎和高达、天府三江资本等机构持续支持。
本轮融资将用于“引力-1号”中型运载火箭研制和首飞,同时加快推进百吨级可重复使用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研制。东方空间坚持“将设计进行到底,将生产进行到底”的原则,将进一步加强研制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研发—试验—制造闭环。
东方空间自2020年成立以来,面向中国各类卫星组网需求的爆发涌现,创新打造“引力”系列大中型商业运载火箭,真正实现火箭的“规模经济”,按照“固液并存、循序渐进、有效迭代、系统创新”的总体思路,保持着高速发展。
“引力-1号”中型商业运载火箭已顺利进入初样研制阶段,是国内民营航天公司在研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6.5吨,太阳同步轨道500km运载能力达4.2吨,能够满足“一箭多星”的卫星星座组网工作。目前该型号已陆续完成总体系统、末修姿控系统、航电系统联调、伺服机构带载等多项关键试验。同时火箭首飞已进入商业准备流程,计划2023年中发射,力争快速成为全球商业航天发射的重要参与者。
“引力-2号”火箭已完成方案论证。自研的百吨级可重复使用液氧煤油发动机取得重大进展,将于2023年初进行全系统试车,为“引力-2号”芯级可回收提供放心原动力。
在火箭研制配套基础设施方面,东方空间各类实验室建设工作开展顺利。位于山东海阳东方航天港的商业运载火箭总装集成测试中心计划于2022年底投入使用,建成后可支持年产中型运载火箭20枚,助力打造“前店后厂”的海上发射模式,实现快速响应发射。
公司创始人之一便是是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 2011 级本科毕业生姚颂。他曾在2016 年创办深鉴科技,2018 年以 3 亿美金价格被 Xilinx 收购,并成为中国 AI 领域第一家实现退出的创业企业,也是清华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以来首家实现转化与回报闭环的企业。
公司负责技术的另一位联席 CEO 叫布向伟,是原国内第一型固体运载火箭的总体设计师。CFO 史圣卿,曾是无人机企业零度智控/远度科技的联合创始人与 CFO。总指挥更是有着超过 25 年火箭研制与型号管理经验,曾在多家商业航天企业担任过核心技术与管理岗位。当前公司已有 70 多人,技术团队平均工作时间 11 年,正在当打之年,多人曾在多种型号担任主任设计师、副主任设计师。
谈及此次投资逻辑,山行资本合伙人朱思行表示:“未来的几十年,人类探索宇宙空间的步伐会再次加速。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不同,这次中国是责无旁贷的全球引领者之一,其中的首要是运载能力。我们非常看好东方空间在其中的定位和能够发挥的作用,立足世界东方、探索宇宙空间。”
民银国际董事长何帮喜表示:中国民营商业航天未来可期,为在这场全球 " 轨道革命 " 中保持领先地位,需要推动商业航天快速发展。民银国际愿意在商业航天的产投研领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看好东方空间的团队实力,启航东方,开拓空间。
天府三江资本总经理熊佳表示:商业航天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基础设施,很荣幸能够通过投资东方空间这样优秀的团队进入我们长期看好的这一赛道,我们深信东方空间能够成长为此领域的领军企业,带领我们走向星辰大海!
鼎和高达团队表示:人类探索浩瀚宇宙、拓展生存边界的脚步不曾停止,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的太空大航海时代已经开启。过去几年,高达团队密切跟踪商业航天赛道,追踪过的企业覆盖火箭发射、卫星制造、数据运营等全产业链。我们相信,东方空间作为中国商业航天的新生力量,凭借其团队独特的基因和超一流的技术实力,将助力中国成为太空大航海时代的引领者,并为人类太空经济的繁荣作出贡献。
星瀚资本创始人杨歌表示:中国的航天产业市场化在未来十年迎来重要的历史发展机遇。作为曾有航天物理学术背景的投资者,我们很荣幸在中国看到了东方空间这样的团队并成为投资股东。不同于美国 SpaceX 与马斯克,中国航天的商业化发展与生态建设将有着自己的特有道路,这一创业是对政策方向、商业化、技术工程等因素相互联动的综合考验,我们认为东方空间是能够完成这种考验的极少数团队之一。
元璟资本投资副总裁刘昕表示:全球商业航天发射计划存量需求超过千亿,但有效发射能力严重供不应求。中国作为全球领先的航天大国,正在积极应对全球竞争,对大载荷、快速反应的商业航天运载能力有日益增长的丰富需求。元璟很荣幸参与本轮投资,东方空间团队对中大型商业火箭发射关键技术点有成熟方法论与流程分级标准,相信团队凭借自身过硬的航天发射经验与商业化能力,可以持续为中国航天提供多样化的商业化航天运输产品,快速形成低成本、规模化、高效快捷的发射服务能力。
元禾原点合伙人乐金鑫表示:"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几千年来,华夏先古对浩瀚星空的遐想与窥探铸就了神秘的东方文化。当下,空间探索不仅承载了人类文明延续的梦想,更彰显了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下国家的科技硬实力及影响力。元禾原点在商业航天领域持续发力布局,不仅看好广阔的商业前景,更谋求和我们长期深耕的硬科技生态的 " 天地互连 "。此次助力东方空间,其团队拥有业界顶尖成熟的技术水平,年轻富有想象力的管理团队,给整个赛道注入了鲜活动力,期待和东方空间一起星辰大海!
凡卓资本团队表示:商业航天赛道天花板高、周期长、难度大,对团队的技术能力、商业思维、管理能力、运营能力有着全方位的挑战。东方空间拥有最为理想的团队配置:具备成功创业经验、成熟商业思维的 CEO,加以业内顶尖人才组成的技术团队。我们坚定看好东方空间能够成为中国民营航天事业的一股重要力量。
东方空间团队表示:“《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明确指出鼓励引导商业航天发展。我们坚信中国商业航天的未来会更加精彩,将继续秉持‘自东方探索空间、为东方探索空间’的理想,勇攀科技高峰,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一步一个脚印探索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特色道路,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创新发展贡献蓬勃力量。坚持严慎细实,全力确保‘引力-1号’飞行成功。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5/492538.shtml
0522
投资界(ID:pedaily2012)5月20日消息,浙江迈同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迈同生物”)近日宣布完成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朗天医药集团蔡翔董事长独家投资。本轮融资所募资金,将用于推进IDH1管线小分子抑制剂的临床试验及及进一步加速公司的其它创新临床管线研发。
据了解,迈同生物是一家面向全球的创新型生物医药公司,专注于肿瘤发生相关的代谢酶为靶点来研发新型小分子靶向抗肿瘤新药。其中,拟用于治疗脑胶质瘤和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靶向IDH1突变的小分子抑制剂,已申请3项国际(PCT)专利,并已在美国、日本、新加坡及中国等多地获得授权。临床前数据显示,在动物体内外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项目目前已处于IND申报筹备阶段,计划今年年底启动临床。随着公司重点项目IDH1进入临床,迈同的发展也将步入新的阶段。目前已有包括IDH2抑制剂和ME3抑制剂等多个项目在快速推进中。与此同时,管线预计在今年取得进展性突破。
团队方面,核心团队三位科学家创始人根据其各自在肿瘤生物学、生物化学、和药物化学领域的研究经验分别负责新药靶点的寻找、论证和药物设计与优化。另外一位药物开发专家负责药物研发的标准化、法规化方面的正确把控。此外,具体的研发工作由来自国内外高校生物化学、药物化学和药理学等专业的博士、硕士完成。
谈及此次投资逻辑,朗天医药集团董事长蔡翔表示,很高兴能和迈同生物达成战略合作,迈同生物在靶向抗肿瘤新药研发中,始终坚持原创、自主研发。我们充分认可迈同生物的阶段性进展。朗天医药相信迈同生物在赵国屏院士引领下,在公司科学核心团队及研发团队的齐心协力下,迈同一定能成为中国新药研发的一支生力军。朗天医药积极关注中国的新药研发,愿与迈同开展多维度深度合作,推进全方位合作平台的建设,实现优势叠加和融合发展,最终促进双方共赢发展。
迈同生物创始人、首席科学家赵国屏院士表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起步较晚,走过了一段从仿制,到仿制/引进相结合的 “快速跟随 ”的艰难路程 。近年来,研发具有真正原创意义的、 具有全球市场竞争力的 “first in class”重磅药物 的条件逐步成熟 。迈同生物决心秉持原创理念,基于针对肿瘤相关代谢酶突变靶点的小分子抑制剂核心专利,专注于创新型抗肿瘤小分子靶向抗肿瘤新药研发的发展方向,逐步形成以IDH1抑制剂为研发重点, IDH2抑制剂和ME3抑制剂的研发为后续的系列项目管线。感谢朗天医药对公司的认可和支持,公司对核心产品的后续推进充满信心。
迈同生物总经理杨继斌表示,回归创新、推动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差异化创新已成为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的主旋律,迈同的创新药研发顺应了这样的要求,整合迈同科学创始人在靶点研发、基因组学及医药大数据分析、小分子设计等方面的优势,并在科学创始人赵院士及各位教授指导下,迈同逐渐打造了具有雄厚专业基础的综合性技术团队,再加上当地政府资金的初步扶持,迈同根据现行药物申报的法规要求,完成了IDH1创新药物的实验数据,同时拓展了其他药物管线的研发。朗天医药蔡翔董事长的投资,为迈同生物的进一步腾飞提供的又一次动力。我们期待抗脑胶质瘤和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靶向IDH1创新药将顺利进入临床。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5/492515.shtml
0522
投资界(ID:pedaily2012)5月20日消息,潮玩童装品牌「TOP FAVOR」3个月内已连续完成两轮融资。其中,最近一轮投资方为勤灏资本,具体金额未透露,本轮融资主要用于产品研发。
TOP FAVOR成立于2021年11月,是一家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整合创造AI设计、AI营销、AI供应链和AI柔性智造的“潮玩X童装“品牌,主要关注孩子和潮妈的生活方式。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2021年童装产业近2900亿,到2025年预计能达到4738亿。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童装相关企业大概有46万家,但头部品牌稀少,目前排名靠前的巴拉巴拉、安踏儿童、阿迪达斯儿童等市场份额加起来只有10%左右。
不同于老一辈父母,Z时代父母在儿童服装上很舍得花钱,这使得中国儿童人均童装消费水平持续提升,但国内高端童装品牌相对较少。因此,「TOP FAVOR」创始人唐艺恩觉得,童装品牌化和高端化方面,会存在很大的市场机会。TOP FAVOR的定位为轻奢潮趣。在唐艺恩看来,随着新生代宝妈成为童装消费主力军,她们正从“实穿型”向“个性化”的潮流转变,更加关注设计创新、设计理念及品质感,但童装行业目前产品多经典而普通,缺乏乐趣。为了满足潮妈的时尚品味,TOP FAVOR选择将服装和潮玩结合,她表示,“随着潮玩市场的崛起和认可度提升,潮玩已经成为大人和小孩的共同爱好,潮玩和服装的碰撞,增加玩趣和时尚属性的同时,更能促进父母、孩子及朋友间的正向互动。”
此外,TOP FAVOR会在设计、营销、供应链、制造等环节融入AI技术。唐艺恩透露,TOP FAVOR打造的AI设计,可以通过多维度学习和分析应用,解决传统服装企业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在营销上,AI可以实时测算全网同类产品的销售情况,主动输出营销策略,实时跟踪用户和市场的趋势走向。 在供应链上,AI能够实时分析产品销售情况及供应链的供需和价格走势,对采购及备料进行智能化管理。
据悉,TOP FAVOR核心团队来自人工智能、服装、汽车等领域,在AI、品牌运营、服装设计、服装供应链等方面有着多年经验。TOP FAVOR产品预计9月上线。
目前,TOP FAVOR已经启动新一轮融资。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5/492513.shtml
0521
一猴难求。
去年以来,这几乎成为人们谈及创新药行业现状时的一个共识。但中国创新药到底缺多少猴子?甚至是否真的缺猴子?却没人能给出确切的答案。
在本文中,我们尝试通过散点信息的拼接,去尝试刻画国内实验猴市场的现状。是什么让实验猴价居高不下?高企的猴价,又将如何影响行业?以下,Enjoy:
01 猴价如何飞上天?
首先来看供需。
目前,新药研发中的实验猴使用,仅在必须的几个环节。具体而言,每款新药会在临床前的药理和毒理实验中,会使用40~60只实验猴。一位投资人给动脉网算过一笔账,“按照正常的新药推进速度计算,每年全国的实验猴需求量在3万只左右。”而根据药明康德、昭衍新药等公开的生物资产数量,仅国内头部CRO控制的实验猴存栏量超过4万只,并非外界所想的供不应求。
“坦率来讲,如果从绝对供应量角度,仔细计算当前需求数量、各个猴场实验猴保有数量和正常的产出数量、CRO既有的实验猴量,会发现供求比远没有恶化到大家所想的那样。”他指出。
这意味着,实验猴价格飞涨背后,其实存在着结构化错配的因素。
第一,长期以来,国内实验猴市场都以随机、分散的方式供给,标准化程度很低。换言之,研究中的猴子从来都没有完全够用过。即使在公认的猴慌爆发前,也很少有猴场能够快速、完整地提供研究需要的实验猴。更多时候,一项新药研究中的大动物模型,需要多家猴场、CRO和科研机构协同来提供,猴场的角色很关键,却也十分被动。
背后的原因,一方面,国内实验猴产业基础十分薄弱,处于近乎原始的发展阶段。2015年以前,国内只有极少团队从事新药研发,对实验猴的需求自然也极少。彼时的实验猴养殖,以更接近传统农业项目的方式低调运行,从业者多为掌握了少量农学、动物养殖知识的普通劳动者。
专业研究人员的缺位,长期制约着实验猴行业发展的因素。“大动物模型不同于小鼠等小动物模型,它需要长期扎根远离人烟的地方去饲养,但这样就很难与前沿技术动态保持一致,所以在大学里是相对冷门的研究领域。” 一位投资人表示,“科研成果本来就少,转化应用就更是凤毛麟角。”
另一方面,在很长时间里,实验猴定价不高、整体规模不大,经营者缺少通过技术创新来升级产能的动力。“早年间,大多数实验猴养殖企业甚至是亏损的。”一位投资人告诉动脉网。转折点出现在医药监管层改革以来,伴随药品评审速度加快,新药创制高端人才回流和专业风险投资的蓬勃生长,带来了临床前研究数量的井喷。
接踵而至的实验猴需求,让猴场应接不暇,短期内加剧了药企、CRO对实验猴供不应求的恐慌,于是在采购中愿以更高价格更快出手,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实验猴的交易价格。
第二,国内实验猴市场的流动性很低,由于买卖双方数量有限,交易频次也不高,一些零星的高成交价便被作为实验猴市场公允的价格。
在我国,有资质的猴场数量并不多,且分布集中。动脉网查询实验动物许可证查询管理系统发现,目前,全国具备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的在营猴场共57家。这些猴场主要分布在云南(22%)、广西(17%)广东(14%)和四川(12%)等地,提供包括食蟹猴、猕猴、狨猴等不同品类的实验猴。
其中,食蟹猴是临床前研究中应用最广的实验猴种类。据不完全统计,在实验猴总量中,食蟹猴体重较小(雄性体重5~7kg、雌性体重3~4kg)、更易操作,使用量占比超过70%。
国内猴场地区分布
食蟹猴主要产于泰国、老挝、越南、马来西亚、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喜欢栖息在热带雨林、红树林沼泽、潮汐河流沿岸等热带区域,这也是国内猴场主要分布在气候偏温热的东南沿海的原因。这样的分布,也佐证了我国实验猴产业仍处于对实验猴天然习性强满足的偏农业养殖状态,集约化程度很低。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实验猴市场呈现寡头垄断的特点。在这仅有的不到60家猴场中,实验猴存栏量超过100只的相对成规模者数量极少。而大猴场在过去3~4年间,陆续被CRO控股或者持股。结果便是,大多数存栏了一定数量适用成年猴的猴场,并不直接对外销售,主要是对内消耗。
比如,位于养猴重镇广东的2家大猴场春盛生物和肇庆创药,各自实验猴存栏量超过万只。前者在2019年被药明康德收购,后者则在2021年,以1.1亿元被康龙化成收购。同年,康龙化成还斥资2.06亿元收购了广东的另一家大型猴场康瑞泰。此外,云南猴场龙头英茂生物和广西的猴场龙头,在2022年4月被昭衍新药以累计近19亿元的价格收入麾下。
“在国内,药企会提前下订单,透支未来的猴子,造成供需进一步不平衡,加剧了猴价的涨幅。”一位投资人告诉动脉网,“尤其是在新冠疫情中,实验猴的需求迅速放大,囤货的做法越来越多,造成目前的高价有些不合理。”
02 养猴子是好生意吗?
过去2年间,实验猴的单价从1万左右飙升至近20万。如此价格变动,让实验猴的使用者倍感压力,却让大量这种生物资产的所有者大赚一笔。根据年度财报,2021年,药明康德拥有动物资产14.89亿元,1年内增值高达5.68亿元,昭衍新药的动物资产价值则近乎翻倍,这让实验猴养殖看似一门稳赚不赔的生意。
有趣的是,两位投资人向动脉网透露,自己确曾有过攒局养猴的打算,但最终都未能成行。
第一位创始人无法越过的坎,是实验猴养殖周期太长、风险太大。
“做投资,一定要到一线去看,不能光凭二手资料做判断。”一位投资人对动脉网如是说。说这句话的背景是,疫情爆发前,他在拜访CRO朋友时得知,大家为了及时采购到适合做实验的猴子,频频加价抢资源,“一开价就是上浮3成。”彼时,用于临床前研究的成年食蟹猴,单价不超过1.2万元,而1万元左右的价格已经维持了几乎10年未曾大涨,这突如其来的涨价信号,触动了他做投资人多年形成的市场敏感性。
第一时间,他开始在全国找标的,但好标的出乎意料的少。目前一个公认的判断是,现阶段的国内实验猴市场,和大约20年前的实验鼠市场状况很接近,即独立猴场的技术实力、运营管理都还处于发展的早期。
显而易见的市场需求,和捉襟见肘的供给能力,确实容易让人产生亲自下场、大干一场的想法。“疫情刚开始的时候,养猴专家找到了,地方政府沟通过了,下游客户沟通过了,就缺躲进深山养猴的勇气。”他表示,实验猴养殖至少3~5年后才能出栏,而对于价格空前飞升的实验猴市场能否抵御漫长周期的风险,他并不确定。
“更重要的是,尽管国内实验猴产业理论上后续有比较好的发展机会,但并不容易做。”他补充道,“这是因为,养殖实验猴的监管要求远比其他实验动物更高,国内整个产业链在这块都比较薄弱,比如肯定会涉及的动物福利等伦理问题,就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案,需要探索。”最终,他放弃了建猴场养殖实验猴的想法。
后来,CRO并购猴场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猴场估值跟随实验猴价格水涨船高。这是后话。
另一位投资人则看中了一处湖心岛,却因为猴场规模不经济的属性,不符合基本的逻辑逻辑而放弃。
“参考印尼、巴西等过实验猴养殖经验,我们认为小岛是十分理想的环境。” 关于实验猴养殖,他分析的困境是监管严格、引种困难,并且天花板不高。彼时,他与另一家国内顶级机构一起,受邀在沿海某省考察投资机会,说起了养殖实验猴的话题,“小岛环境封闭,生态结构也相对稳定,有利于猴群品质的把控。”这个养殖计划推进到与海外猴场沟通引种的环节,但最后也被搁浅。“猴场建起来需要大量引进种猴,运营中也要持续补种,来维持猴群的品质和繁殖能力,这个过程涉及到动物指标、出入境等一系列问题,”他解释说,“至少在现阶段,从头开始养殖实验猴并不太现实。”
即便真正运营起来,独立猴场的经营天花板并不高。“纯粹的实验猴养殖,规模经济效应很差。”他解释说,动物间差异化的天性决定猴子不同于老鼠,广阔的养殖空间和漫长的繁殖周期缺一不可。即便是在实验猴卖出天价的当下,一个养殖上千只实验猴的猴场,产值不过近2亿元。
但养殖1000只实验猴却是猴场很难企及的规模,毕竟实验猴不能如实验小鼠一般,通过增加动物笼来实现空间折叠,从而快速放大养殖规模。但过大的养殖空间对应过高的管理成本,这让独立运营的猴场成长空间十分有限。
或许,从头建一家猴场,确实没有看上去那样逻辑自洽。
03 压力给到CRO?
那么,一猴难求的困境如何破局?CRO或许成为关键。
首先,猴场很难扛起大旗。由于认知差异、人才缺口等,极少有猴场将业务向下游延伸。“举个不是很恰当的例子,生活中,种菜的农场开饭店,比饭店做大以后不断强化供应链管理,去控股农场,难度大很多。”一位投资人这样解释,“双方的团队基因、资源禀赋,决定了下游往上游走更容易些。”对于猴场而言,无论自建团队做药学服务,还是招募药学专业团队来整合进猴场原本的管理团队,难度都比较大。
猴场经营者自然深谙其中门道,大多选择高位转让股权给CRO,提前实现财富自由。这便解释了我们很少在实验猴养殖领域看到创投身影的原因。
其次,从逻辑上讲,CRO的强势介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国内实验猴产业资源配置。一方面,将猴场并入CRO业务流程中,使得实验猴养殖的经营属性从规模不经济转变为规模经济。
作为CRO这种集约化服务过程中的一环,猴场只用集中精力养猴子,由CRO负责整合产业链上下游,提升身体效率。另一方面,CRO生产和使用实验动物的经验更加丰富,他们能够将包括实验小鼠在内超过20年技术积累,应用在大动物构建疾病模型所需的基因改造、表型调控等方面,对于刚刚起步的大动物疾病模型构建,这是必不可少的赋能。
最后,CRO本身也愿意在实验猴的舞台上大显身手。除了前文提到的动物资产增值,CRO并购和运营猴场,有其内在逻辑。
一方面,对于大型CRO而言,有效整合并购进来的猴场,难度并不大。这是因为实验猴的特殊性,其实主要集中在由猴场主导的养殖环节,而在CRO主导的使用环节,涉及的技能与小动物使用差别不大。
换言之,CRO在使用实验猴这种生物资源时,内部学习成本很低。比如,养殖实验小鼠和实验猴的难度比如果是1:100,使用实验小鼠和实验猴的难度比,则可能只有1:10,甚至1:5。在大型CRO企业,并购猴场的战略意义在于真正帮助用户走完新药临床前研发的最后一公里,输出一站式服务,无疑会增强市场竞争力。
另一方面,对于之前规模较小的CRO,在并购猴场后,具备了与头部CRO竞争的机会。“这就相当于补齐了一种战略资源,”一位鼎晖投资高级合伙人柳丹博士解释说,“如果将CRO流程简化,有的CRO可能其他环节服务能力并不强,但因为实验猴资源充足,倒逼用户去接受它在其他环节的相对劣势,也让这类CRO在订单的积累中不断学习全产业链经验。”从某种意义上讲,CRO领域本身不存在太高的技术壁垒,有订单才会成长,通过交付各方面令人满意的结果,提供标准化操作和文本,来形成市场口碑。而这样的软实力,会随着客户和订单的增长,而不断完善。
CRO吸纳猴场而自我强化的过程,或许也是实验猴价格回归正轨的过程。
0521
「微软给员工加薪应对通胀」的话题在 5 月 18 日登上微博热搜,网友们含泪围观,「又是别人家的公司」。
当地时间 5 月 16 日,微软 CEO 萨提亚·纳德拉宣布,微软决定通过增加股票奖励和绩效奖励的方式给员工加薪。据报道,微软员工薪酬预算将接近「翻番」,还将上调股权激励额度至少 25%。
事实上,不只微软,硅谷的科技巨头们近期都在加薪,为了争夺人才「卷」起来了。
这场硅谷加薪潮的背后,一方面是欧美居高不下的通胀水平,使得员工的生活成本不断提高,硅谷的雇主们通过涨薪来缓解员工的生活压力;另一方面,相比于受通胀影响程度更高的制造业,科技互联网公司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也让他们有了更多加薪的底气。
01 半年两次加薪
据彭博报道,当地时间 5 月 16 日,微软 CEO 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告诉员工:考虑到劳动力市场渐趋紧张、通胀居高不下,计划将加薪预算增加近一倍,用于绩效薪资的加薪,将于今年 9 月 1 日开始执行。
纳德拉表示,此次涨薪更多会把更多钱分配给处于职业初期和中期的员工,会重点关注特定地区。「对于 67 级及以下的员工,微软将年度股票薪酬上调至少 25%。」纳德拉进一步表示,这包括公司软件工程等级结构中的几个层次。
67 级是微软员工成为该公司合伙人之前的最后一层。这意味着,微软公司的合伙人不在此次股票激励范围上调名单内。
截至去年 6 月,微软在美国有 10.3 万名员工,在美国以外有 7.8 万名员工。据彭博介绍,微软的薪酬由基本工资、奖金和股票组成,此次薪酬变化将适用于微软的大部分员工。另外,微软现阶段实施混合工作制,员工超过 50% 的工作时间可居家办公。
纳德拉告诉员工,「在整个领导团队中,您的影响得到了认可和深深的赞赏——为此我要非常感谢您。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对你们每个人进行长期投资。」
实际上,微软公司内部一直面临员工对薪酬不满的问题。在今年微软年度内部员工调查中,只有 66% 的员工对他们是否「在微软得到好的待遇」的问题表示赞同,这比去年的 73% 有所下降。彭博援引 Glassdoor 网站数据指出,在微软担任软件工程师的应届毕业生年收入约为 16.3 万美元,折合人民币超过 100 万元。
微软已经在重视这一问题,此次已是微软这半年以来的第二次加薪。今年 Q1,微软曾表示会将研发开支、工资和基于股票的薪酬开支增加 21%。根据此次更新人才激励计划计划,微软的加薪已经超过年度薪酬增长的正常水平。
从公司形象来看,大张旗鼓地声明涨薪也有助于提升雇主形象。微软一名发言人在致美国《纽约邮报》的声明中说,在全球范围内加大对员工薪酬的投入,反映公司「一贯致力于提供具备强劲竞争力的员工体验」。
同时,良好的财务状况也让微软在加薪上拥有主动权。今年 4 月,微软公布的 2022 财年第三财季财报显示,第三财季营收为 493.60 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 417.06 亿美元相比增长 18%,净利润为 167.28 亿美元,同比增长 8%。
02 硅谷巨头集体加薪
彭博社得到的一份微软声明指出,上述涨薪情况一方面基于「计入通胀和生活成本增加的影响」,同时也表明微软重视支持我们的使命、文化、客户和合作伙伴的世界级人才」。
如其所说,近期严重的通货膨胀是这轮硅谷企业涨薪的直接原因。美国劳工部 5 月 11 日公布的数据显示,4 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 8.3%,冲抵工资涨幅,令美国家庭开支承受更大压力。纽约等大城市的房租价格 4 月环比上涨 0.5%,同比上涨 5.1%,创 1991 年以来最大年度增幅,接近 40 年以来的高位。
与此同时,根据美国劳工部 5 月公布的数据,今年 4 月美国失业率环比持平在 3.6%,美国就业市场维持火热,招工难问题凸显。
对于当前全球市场来说,物价的大幅度上涨,实际上是在全球供应链出现较大危机以及通货膨胀压力较大的情况之下的必然结果。对于企业端来说,物价上涨后成本会随之提高,如果员工工资保持不变实际上可以提高企业利润。
但与此同时,生活成本提高使得员工收入的购买力下降,不变的薪资可能导致人才流失。整个硅谷都正面临着同样的挑战,纷纷涨薪,最终目的是防止员工跳槽到竞争对手,留住人才,以此提高企业竞争力。
今年 2 月,亚马逊把企业员工底薪上限提高一倍,从 16 万美元上调至 35 万美元,此外还包括签约奖金和限制性股票等激励措施,对于涨薪理由,亚马逊发言人表示是因为眼下劳动力市场「竞争特别激烈」。
谷歌的母公司 Alphabet 也在调整绩效系统。在新评价系统下,晋升流程将大大简化,员工将获得更高的薪酬,支付的薪资总金额也会增加,其中有四名高管的基础年薪从 65 万美元增加到 100 万美元。
Meta 作为「卷王」从去年下半年来就开始和苹果在 AR、VR 等领域展开激烈的人才争夺。Meta 不断从苹果「挖」走工程师,对此苹果发放高额股票激励员工留在苹果,金额从 5 万到 18 万美元不等。
实际上,涨薪付出的人力成本对于硅谷的科技巨头来说并非无法负担。供应链危机所带来的一系列的成本提升影响更大的是制造业企业,对互联网技术企业影响较小,成本的上涨相对而言比较容易化解,反而留住人才当下对硅谷巨头们更为紧要。
0521
近年来,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开始对原本少有人涉及的半导体产业有了广泛的了解。光刻胶,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环节,也频频见诸于报端。正如很多报道所说的一样,这是一个被日美近乎垄断的市场,尤其是日本,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在这种重要性的驱动下,国内也涌入了很多光刻胶参与者。关于他们的进展和水平,在我们之前的文章里已经有了很详细的介绍。
在本文里,我们谈一下对国产半导体光刻胶的野望。
01、光刻胶对晶圆厂的影响会放大1500倍
据相关报道,2019年,台积电由于其化学原料供应商提供的一批光刻胶中某特定成分处理方式与过去相异,导致光刻胶产生异质聚合物,造成台积电晶圆14B厂生产的12nm及16nm晶圆报废达10万片(初步估算的数字)。10万片晶圆,如果按照台积电每片卖价5,500美元,加起来损失超过5.5亿美元,毛利率减少2.6个百分点。加上股价跌势,台积电的损失超过了40亿美元,影响客户包括苹果、NVIDIA、AMD等重量级客户。
我们简单测算,假设当时主要应用的是Krf的光刻胶,平均每加仑的购买成本是8000人民币,平均一加仑光刻胶可用于大约300片晶圆,那这一批报废晶圆大概对应333加仑光刻胶,总价值250万人民币。而正就是这一批价值仅250万的光刻胶,给台积电带来的直接损失约合人民币38.5亿人民币,是本身价值量的1500倍,如果算上间接损失约280亿人民币,那整个杠杆效应高达11200倍。
由此可见,虽然光刻胶在整个芯片制造中的成本占比约6%,但是这些材料是无法替代的,也是所有材料中技术工艺难度最高的,保质期只有6~9个月,其作用相当于坦克/战机的汽油,一旦品质不过关或者供应不到位,整个芯片制造产业链就会停滞甚至崩溃。
此外,光刻胶还有纯度要求,在储存、运输等环节上也有污染风险。
首先看纯度,这是光刻胶最核心的标准之一。在晶圆厂,一般用金杂(即金属离子表征光刻胶纯度)来衡量光刻胶的纯度,而一般我们衡量的金属含量包括Fe, Zn,Ca,K, Na, Cu等,高端的在1ppb以下(即10^-12), 国内目前慢慢接近2~10ppb。光刻胶纯度不足会造成芯片良率下降,甚至污染事故,例如刚才所提到的台积电光刻胶污染事故。
其次看储存,这方面一般会受下述多个因素的影响:
(1)光照条件:光刻胶在储存过程中会老化,因此通常保存在防紫外光的棕色玻璃试剂瓶中(一加仑包装,部分电子束胶由于对紫外波段不感光,有可能直接使用白色塑料瓶包装),10C以下冷藏保存,并且紫外光刻胶只能在黄光(λ> 500 nm)下进行处理。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储存瓶子,国内目前的技术还无法生产,100%需要进口。
(2)温度条件:对于绝大多数紫外光刻胶而言,通常的保存条件是5-10℃下保存(除制造商要求的特殊保存温度外)。
(3)膜度控制:如果频繁打开光刻胶试剂瓶会导致溶剂蒸发,光刻胶会增稠并因此产生较厚的膜。对于膜厚为1.4 µm的光刻胶,仅损失1%的溶剂就已经导致4%的膜厚,因此带来的影响是厚度偏移,厚度与CD 的swing curve(入射光与底层反射的二次干涉引起的驻波效应)强相关,一旦偏移会造成产线CD关键尺寸异常,产品返工。所以产线量产型光刻胶绝对不允许开封,都是直接装到机台的光阻chemical box中直接使用,因此一般光刻胶对于膜厚控制的敏感度来自于光刻胶的批次稳定性以及老化稳定性,在装机后的使用周期内,要确保恒温恒压恒湿条件。
最后,我们看一下光刻胶对运输的要。由于光刻胶属于三类危险品,全程需冷链运输,运输要求非常高。近年来,全球受疫情影响,国际航空货运运力持续紧张,对于光刻胶这种危险品,物流链条上还存在危冷库周转率低、危化品查验时间长等因素。
02、日本对韩国芯片产业打压的启示
2019年7月,日韩关系恶化,日本政府宣布正式实施对韩国半导体材料的出口限制,包括用于制造折迭屏幕的含氟聚酰亚胺、用于先进工艺芯片制造的EUV光刻胶、用于显示器和芯片的高纯度氟化氢,这给韩国的半导体产业带来巨大冲击,也进一步冲击全球半导体供应链和电子市场。
追溯整个事情的起因,归咎于冷漠的日韩两国关系。这个既是历史的追责,也是政治的博弈。日本方面一直拒绝就慰安妇问题承担法律责任,也拒绝提供“国家赔偿”,为此引起了韩国方面强烈不满。2018年韩国最高法院裁定,日企新日铁住金需向二战当年强征劳工的受害者原告赔偿,由此引发后续日韩关系的逐渐破裂。2019年的断供行为,是日本向韩国进行的“经济报复”,以经济手段施压,逼迫对方就范,以达到政治目的。
在这种情况下,韩国半导体产业开启了自救之路。
韩国贸易协会统计显示,2018年韩国经济增速只有2.7%,创6年新低,出口总额达6055亿美元,其中半导体占总出口总额的21%。一旦韩国半导体出口遭到重创,意味着韩国出口增长可能遭到重大打击,也将严重阻滞韩国经济。
自日本断供后,作为半导体的关键材料,韩国也通过以下几种方式,积极谋求光刻胶领域的自救之路:
(1)积极寻找替代厂商。
韩国企业从第三国比利时打通光刻胶的进口渠道。比利时的光刻胶供应商或为日本化学企业JSR和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于2016年设立的合资公司,2019年韩国企业从比利时进口了比以往高10倍的光刻胶产品,同时对日本光刻胶依赖度下降了50%。但是据调查,比利时的光刻胶最终来源依旧是日本公司。所以说,韩国这一措施,虽然解决了燃眉之急,但依旧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光刻胶被卡的问题。
(2)政府的大力支持。
面对日本的限供,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决定对半导体材料、零部件与设备研发投入6万亿韩元(约50亿美元)预算,以推动对核心技术、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的开发。韩国政府制定了“材料、零部件、设备竞争力提升方案”,大力扶持相关核心技术研发;计划投入一切政策资源提高本国半导体行业的国产化比例;还成立了民政合作的“材料与零部件需求供应支持中心”。同时,韩国时隔20年重新修订《材料零部件与设备产业特别法》,呼吁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和投资力度,与零部件材料厂商相辅相成,合力摆脱几十年来对外国技术、零部件供应的依赖。
(3)领先企业加速国产替代。
韩国领先半导体企业从自身需求出发,一边开拓采购渠道,另一边扶持本土半导体材料、设备等玩家发展、推动提升本土产业链完备程度。2020年8月份,韩国政府推出一个扩大的半导体材料测试设施,其中所使用的光刻机也是由三星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提供。
2021年,据etnews介绍,韩国东进半导体与三星电子携手,利用自身现有的氟化氩曝光机、比利时半导体研究所IMEC EUV设备等基础设施,成功开发出EUV光刻胶,并在三星电子的华城 EUV 生产线上进行了测试,并获得了最终的认证。正式意味着韩国实现国产化。除了EUV光刻胶的进程外,Krf、低端Arf光刻胶已在韩国实现部分量产应用。
韩国作为芯片制造大国,凭借政府的利好政策、头部芯片企业的带动作用等,初步缓解了被日本在半导体材料上卡脖子的窘境,但短期内仍旧无法摆脱对日本半导体材料、设备的依赖。有意思的是,限韩令发布两个月之后,日本解禁一批对韩出口半导体材料,其中包括7nm先进制程至关重要的EUV光刻胶。由此可见,光刻胶在整个芯片制造中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未来,中国只有真正的实现了光刻胶的100%自主化生产,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芯片制造领域材料被卡脖子的风险。
03、中 美芯片之争:从终端到设备最后是材料
回顾历史,2018年4月,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发布新规,禁止美国国内通信运营商采购外国企业的通信设备,作为受限对象企业考虑的是华为技术和中兴通讯(ZTE)。2020年美国又开始对中国在半导体制造设备及相关软件工具,激光器,传感器和其他技术的出口实行新的限制。新的限制细则中提到,“2018 年《出口管制改革法案》(ECRA)第 1758 条(《美国法典》第 50 卷第 4801 条)要求美国商务部对新兴基础技术的出口、再出口或转让制定适当的管制措施。”
2022年5月,硅谷知名科技媒体《The Information》报道称,美国商务部正在考虑扩大对中国企业出售芯片制造原材料及设备的禁令。该禁令将限制美国原材料和设备供应商向中国公司供货,将针对包括华虹半导体、长鑫存储和长江存储在内的中国半导体公司,在中国大陆设厂的海外企业可能也因此被波及。同时,美国也可能说服日本、荷兰等半导体设备商采取类似规则,确保中国公司无法向其他国家购买设备。报道提到了韩国的SK海力士、德国的英飞凌、荷兰的恩智浦半导体和美国的德州仪器等,称其将面临与中国公司相同的出口管制规则。
正所谓“一代芯片,一代设备”,作为制作先进制程芯片的必备设备——EUV光刻机就是因为美国的禁令,我们无法购买,这也是我国半导体芯片环节被“卡脖子”的关键,没有高端的EUV设备,我们永远也制造不出最先进制程的芯片。
那为什么美国现在还没有限制或者打压对中国半导体材料的出口?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中 美科技之争是边打边谈,双方都是产业链缠绕,不可能马上就完全脱钩和分离,但是对关键材料的出口限制相当于把争端上升到更尖锐的层面,特别是光刻胶,一旦美国对中国明确全面断供光刻胶,就是相当于要彻底对中国芯片制造业摊牌,相当于核武器,光是部分限供的影响和冲击也是巨大的,会带来相关公司马上停产的危机。这会成为美国和中国博弈非常重要的一个筹码。
(2)半导体材料的强国是美国日本,且日本的材料产业链相对更加完整,美国公司参与进去的不多,如果美国政府想通过立法或者别的形式,并没有能够直接禁止日本公司对中国出口相关材料的理由。除非美国政府强制日本执行,这就要美国和中国摊牌,且获取盟国对此行为的一致认可,这样做比当前限制高端芯片制造设备的政治代价高得多,且具体操作的难度更大;
(3)美国的产经界人士对中国芯片制造业的发展阶段判断,认为中国大陆还处在追赶阶段,相关设备与专利的限制已经足够卡住发展进程,设备都没有就更加不用考虑高端材料的问题了。但是一旦国产设备进步神速,或者全面突破,对关键材料的限制必然会成为下一个“制裁”点;
(4)其实,美国已经在科技做脱钩,或者说部分脱钩的准备工作。知情人士透露,美国商务部希望制定一套类似于适用中芯国际的规则限制其他半导体企业——也就是允许这些中国公司继续生产成熟制程、工艺老旧的芯片,但严格限制其获得先进制程的工艺和设备的可能性。美国人希望在以芯片为基础的智能科技领域与中国这样的战略挑战者永远保持代差感,甚至是几代的代差感,从而确保竞争优势和产业优势。
美日的半导体材料公司会随着产业链的迭代不断开发出更尖端的材料,且供应链也会逐步靠拢英特尔、台积电、三星这样的体系,自然而然也会逐步减少适用于中国芯片制造业的材料生产,最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仅是设备的限制,关键材料的供应被切断反而成为了美日企业的正常市场行为,他们要追求更高利率的工艺产品,淘汰老旧产品和市场不够的产品。最近日本大厂从地震被动限供到主动限供其实就是一个警示讯号。
如果说设备限制是当头一刀,那关键材料特别是光刻胶的限制就是温水煮青蛙,我国若无法突破在半导体材料技术上的突破,最终将演变成芯片产业链的大溃败,所以半导体材料特别是光刻胶国产化势在必行。
04、我国半导体光刻胶的进展与野望
今年3月以来,上海的疫情日益严峻,但因光刻胶对芯片制造的重要性,中国企业也尽全力保证光刻胶的储备。据中国民航网报道,4月24日,东航物流旗下中国货运航空的CK262全货机航班飞抵浦东国际机场,机上承载的物资就包括5.4吨光刻胶,这些光刻胶的收货方,是我国第二大芯片制造企业华虹集团。据资料显示,华虹集团每月空运光刻胶约数千瓶。
自今年4月以来,这已经是华虹集团收到了第2批光刻胶、两批共计8.9吨,而这也才刚完成4月光刻胶运输计划的部份任务,这也让“别人抢菜我抢光刻胶”的金句广为流传。以往我们只听过用飞机紧急撤侨、飞机基金运输战略武器、用飞机积极投送抗疫紧缺物资,都是属于战略性行为,这次的包机抢购光刻胶,再一次证明了光刻胶对于芯片制造的核心地位,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
近年来,国产光刻胶厂商纷纷崛起,在半导体光刻胶层面也取得了不错的进展。我们根据最新的公开数据整理了主要几家在半导体光刻胶领域有布局的公司的产品情况。从研发与量产进度来看:
(1)ArF领域代表着国产光刻胶的最前沿技术。
在ArF这个领域,目前国内这几家光刻胶公司都明确表示要攻关该领域,但是已经有产品出来并送样的公司只有上海新阳、南大光电、徐州博康(华懋科技),飞凯材料的Barc也很关键。
作为国家02专项的结题单位,加上国家大基金的加持,南大在ArF领域必然是居于领先地位,但是最近的年报也披露了光刻胶项目的延期,可想而知,这一领域的技术工艺难度之高。
(2)KrF领域更加重视技术的适用性,国产光刻胶产品已经放量。
在这个领域,南大并没有进行布局,晶瑞电材还在进行客户端测试,上海新阳的产品已经有客户订单,而明确表示自身在KrF领域批量供货的是北京科华(彤程新材)、徐州博康(华懋科技)。
在这里,我们对光刻胶的批量供货做一些解析。
一款光刻胶通过客户测试认证后,产品性能基本达标就可以产生小量订单了,但是批量供货既要产品性能达标,还要考量公司的工业化生产能力和对工艺的控制能力,从工厂的车间验证到光刻胶产品多批次的稳定性,特别是对之前从来没有批量供应光刻胶产品的公司,挑战更大。
(3)i线光刻胶领域重点是品类扩充以及高分辨i线光刻胶突破。
在这个领域,据透露,包括晶瑞电材、北京科华(彤程新材)、徐州博康(华懋科技)和上海新阳等企业在这里已经有了不错的表现。其中,晶瑞明确了公司i线收入3000-4000W,北京科华(彤程新材)公布数据是国产i线占比达20%。考虑到i线的单价不高,加上国内供应链已经较为成熟,后续重点观察各家的销售收入变量。
最后,值得关注的是,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各家光刻胶公司在公开场合都开始突出自己在光刻胶上游材料的布局。虽然说目前最关键的还是先解决光刻胶的配方以及导入问题,但是更上游材料体现的是放量供应后的规模以及稳定性问题。也亏的产业内人士未雨绸缪,这一点特别重要,2021年下半年以来,据业内人士消息,因为上游原材料涨价问题,光刻胶市场均价上涨20%-30%,侧面也证明,光刻胶的定价权不仅仅取决于配方工艺,还应该包括上游材料供应体系。
展望未来,国产光刻胶必将取得突破,与之相呼应,必将诞生中国版的千亿市值化学巨头,代表化学材料最高水准的半导体光刻胶只是第一步,这个确定性几乎是100%。
0521
进出北上广深等城市高档写字楼的都市白领们,似乎正逐渐失去对星巴克的兴趣。
这倒不是因为人们不再喜欢咖啡——在这一轮咖啡行业的牛市里,星巴克迎来了不少竞争对手,又和这些竞争对手们一起陷入到大城市疫情的困境里。与疫情同样重要的问题是,在一个从未经历过的特殊历史时期中,大家都学会了“节衣缩食”。
在星巴克入驻的200多个中国城市中,七成以上城市在过去一段时间里遭遇不同程度的疫情封控,习惯于月光和超前消费的都市白领,在与新冠疫情“搏斗”两年多之后,消费水平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咖啡作为国内精致中产生活的代表,成了较早被关注到的消费退潮。
但坏的消息远比咖啡卖不动要更坏:中国城市中产阶层的消费降级时代有可能将会到来。
01
星巴克,一个象征
对消费谨慎心态的蔓延已经展开。
月初,星巴克公布了2022年第二季度业绩报告数据。作为星巴克的全球第二大市场,中国市场的表现可谓惨淡。截至2022年4月3日,净收入持续下滑14%,同店销售额更暴跌23%。
星巴克创始人及CEO舒尔茨曾经表示:“我仍然坚信,星巴克在中国的业务最终将超过我们在美国的业务。”为什么?因为他相信,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会形成数以亿计的庞大中产阶层人群。
事实上,星巴克一直被视为中国中产阶层生活方式的象征之一,或者说“入门级标配”。然而,如今他们甚至在下单一杯之前都会斟酌再三。更何况很多人在过去几个月连门都出不了。
“消费降级”正在从人们的担忧和臆测,逐渐变成当下中国中产阶层的生活现实。
在今年这个似有似无的“五一”假期里,消费数据一片惨淡。以旅游市场为例,中国国内出游1.6亿人次,同比减少30.2%,按可比口径仅为疫情前同期的66.8%;国内旅游收入646.8亿元,同比减少42.9%,仅为疫情前同期的44.0%。
几年来饱受疫情困扰的院线市场同样如此。据灯塔数据显示,五一档期中国电影票房总收入仅为2.93亿元,同比下降82.5%;档期观影总人次为857.6万人,同比下降80.62%。
这其中,各地疫情封控的原因当然是主要的,但对消费谨慎心态的蔓延也已经展开。
过去两年多,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今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659亿元,同比增长仅为3.3%,扣除价格因素,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实际增长仅1.3%。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97920亿元,增长3.6%;而汽车产销量为648.4万辆和650.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0%和0.2%,也就是汽车销量增速基本停滞。
3月份的单月数据更令人吃惊,当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233亿元,同比下降3.5%。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30560亿元,下降3.0%;而汽车市场产销分别完成224.1万辆和223.4万辆,环比大幅增长,但同比仍然大幅下降9.1%和11.7%。4月,上海的汽车销售数据直接挂零。
按消费类型统计,一季度商品零售98006亿元,同比增长3.6%;而餐饮收入10653亿元,增长仅为0.5%,也基本陷入停滞。其中,3月份数据更是进一步恶化,双双出现负增长,商品零售31298亿元,同比下降2.1%;餐饮收入2935亿元,更是大跌16.4%。
另外4月财新中国通用服务业经营活动指数(服务业PMI)录得36.2,较3月下降5.8个百分点,连续第二个月创2020年3月以来新低。这一数字与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结果不谋而合,也意味着中国的中产阶层不愿意、也无能力进行升级消费了。
02
“枪炮、病毒和钢铁”
“看好自己的每一分钱,让一切非必要消费见鬼去”。
这是中产阶层从未经历过的历史时期,是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一代人的人生大坎。
疫情产生的问题,最直接的就是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积累和消费的影响。
持续两年多的疫情正在影响社会活力。更具传播力的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导致感染者剧增的同时,也在倒逼各种防控手段升级,经济增长和居民消费能力随之受到影响。
根据天眼查数据,2020年中国中小微企业注册和注销比一度创新低。当年小微企业注册数量仅有613万家,较2019年减少56.3%,而年度注销数量却高达435万家,较2019年增加84.3%,为历史峰值水平。普遍认为,2022年的局面会更糟糕。
考虑到中小企业是容纳就业最重要的蓄水池,企业生存困难,背后是人们就业和财富方面的危机。
中国国家统计局曾公开披露说受疫情影响,3月份,中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有所上升,当月达到5.8%的高点,到五月份,就业问题进一步严重。
新冠疫情以来,就业实际上已经成为最大民生的问题。中国国家统计局年初曾公布数据称,除了有实际统计的数据之外,截至2021年底,中国“灵活就业”人员也已达到两亿人。
而2月份以来,城市白领聚集地——互联网大厂如京东、字节跳动、腾讯、百度和阿里等,“史上最猛裁员潮”也在不断上演,局面至今没有改善的意思。
屋漏偏于连夜雨。俄乌战争对人们的经济状态也造成了影响,突出表现在粮食、汽油和各类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推高了人们的生活成本。
凡此种种的客观形势下,消费降级成为一种必然。
中产阶层不仅钱包被掏空,对未来的信心也在被掏空,不安全感会进一步扼杀消费。“看好自己的每一分钱,让一切非必要消费见鬼去”。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莫荣曾警告:
“由于中等收入群体本来易受经济发展周期的影响,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职业结构快速变化的状况下,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可能会持续较长一段时期,中产阶层的不安全感会上升,内心不确定性也会增加,担心自己被时代淘汰而失去工作,现在的中产生活水准降低,甚至有坠入贫困阶层的恐惧。”
03
看好你仅剩的“口粮”
2022年终究不是2018年。
“从现在起,看好手中的现金流,紧紧握在手中,不要进行任何投资……”
类似的忠告在过去数年反复出现在舆论场上,唯有今天它更像是能够打动所有人的“金玉良言”。
2018年“去杠杆”期间,中国也曾遭遇一场关于消费降级的焦虑:拼多多爆火,方便面、榨菜消费也出现难得反弹,其中方便面销售额同比增长了8.0%。当年,消费降级当选了年度十大热词之一。
但其实当时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仍高达9%,并且当时消费降级的提法本身也是有争议的:一方面,由于经济结构转型和中 美贸易战,人们感受到“钱越来越不好赚了”,更加注重理性消费;另一方面,彼时消费升级仍然是消费市场的主要趋势。
可2022年终究不是2018年。
与新冠病毒相处的两年多,对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如果说2018年的“消费降级”是考虑“如何花钱”的问题,那么2022年的消费降级则上升到“无钱可花”的严重性。
前者是消费结构的范畴,后者则是更严重的消费体量问题。
早在2021年,中国证监会主席肖钢曾披露,2010年至2019年,国民储蓄率从50.9%下降至44.4%,其中,居民储蓄率由42.1%下降到34.8%,未来还会进一步下降。
甚至有猜测认为,因为日常生活开支更高,房贷和车贷等其他固定开支无法避免,困境中的城市白领人群面临的不仅仅是储蓄归零的境遇,甚至可能背负更大的负资产。年初曾有高校教授提及,当时国有四大行已经起诉了20万断供的业主。
因此,今天我们面对的几乎是全局性的消费降级,甚至要思考一个基本的国民生计问题:在不利的大环境下,一个人的劳动所得,究竟是否还能达到他日常生活开支的基本水平。
04
尾声
中国的中产阶层一直被视为中国城镇化、经济成长的中坚力量。然而,现实残酷地让很多人认识到了这个阶层的脆弱性。
这并不是中国中产阶层的“错”,这并不是具备风险意识或者努力上进的态度就能避免的,这是一种让所有人都只能承受的环境变迁。
搜狐CEO张朝阳说,年轻人不要过度努力工作,因为“太努力工作,可能会伤害自己的身体”,“有些事不是努力就可以做到的,年轻人要客观地认清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后再努力,因为这个世界并不是很公平”。
消费降级固然可怕,但还不是最绝望的——最绝望的是看不到终点,连“好消息”都显得杯水车薪。我们已经看到一些类似于退税、缓交社保、金融支持的举措,也希望这股“风”可以吹得更加猛烈。
0520
初代互联网大佬张朝阳的微博设置了半年可见,可见的这半年里,几乎所有的内容都与他的物理课有关。
年轻的互联网人,在“张朝阳的物理课”上热搜之前,或许对这位创办搜狐、开创中国互联网门户时代的大佬并不熟悉;年长一些的互联网人,看到搜狐,甚至有一种“互联网近现代史”的感觉。
有人说,从物理课的直播视频里,感受到了张朝阳的真诚与自由;也有人因为他此前接受采访时说的“年轻人不要过度努力工作,太过拼搏反而会伤害身体”,觉得这个大佬很接地气。
在一众互联网大厂里,搜狐的体量或许早已排不上号。5月16日,搜狐一季度财报显示,营收1.93亿美元,净利润900万美元。而20年前,与搜狐同期成立的互联网公司,营收规模是搜狐的十倍甚至百倍。其中,网易单季度营收破200亿,腾讯单季度营收超过1000亿元,阿里最新的财报单季度营收超2000亿元。
再从市值看,截至北京时间5月18日22点,搜狐市值仅为5.57亿美元,而网易市值为626.55亿美元、阿里市值为2442.69亿美元、腾讯市值约4471.7亿美元(3.51万亿港元),都已达到搜狐的上百倍,甚至近千倍。
不过,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2019年就已宣布退休,腾讯创始人马化腾已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网易创始人丁磊也退出旗下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及总经理、董事职务、被视为在为退休铺路,与一众互联网大佬隐退形成鲜明反差,张朝阳反而曝光在聚光灯下。
搜狐掉队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张朝阳似乎对现在的状态挺满意。或许,曾经经历两度闭关复出,张朝阳想明白了,也放下了执念。
01 搜狐没回舞台中央,张朝阳一直都在
进入到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搜狐的声量一直很小。
被誉为“中国互联网教父”的张朝阳,一直没有放弃过带领搜狐重回巅峰。“3年时间,搜狐将重回互联网舞台中心”,张朝阳于2016年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喊出的豪言壮语,曾激起外界对搜狐崛起的期待。
但五年过去了,显然张朝阳没有成功,搜狐还在互联网大厂的边缘打转。2021年,搜狐把迟迟难以盈利的搜狗卖给了腾讯,甩掉亏损业务,换取营收、利润打正的机会。
卖掉搜狗后,从搜狐最新一季的财报看,搜狐的营收主要分为两部分,广告收入和游戏收入。
前者主要来自搜狐视频以及搜狐媒体,如今营收占比仅在12%左右,而且这部分营收还处于持续下滑的态势,一季度就同比下降23%,环比下滑了29%至2400万美元,其中门户网站收入下滑尤为明显。
反倒是在线游戏畅游带来的收入,达1.58亿元,营收占比80%。然而,这80%的收入,主要是畅游2007年推出的游戏《天龙八部》这一IP在苦苦支撑。到了手游时代,搜狐也没能打造出新的大IP瓜分更大的蛋糕。
总体来看,搜狐当前还一直处于“吃老本”的状态,并没有让外界看到有潜力的新业务。
搜狐没有回到舞台中央,但张朝阳一直活跃在幕前,多次站在话题旋涡的中心。
先是直播上物理课,张朝阳从去年11月5日第一场开播以来,每周五、周日固定时间,雷打不动开课,一直坚持至今。课上,联系时事对物理深入浅出地讲解,才让大众想起,这位互联网大佬,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还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获得博士后学位。
在物理课之前,张朝阳还自2016年以来,就坚持开英语课。截至5月18日,在搜狐视频上,张朝阳发布的视频已经达到1048个,几乎全部是他的课程直播回放。
坚持上课的张朝阳,引起了大众的关注,以至于有人不断考古张朝阳以前的采访视频。
他常出现在各种采访中,几乎从不吝啬对外界展示自己的状态,也不避讳谈及搜狐的状况。一位关注文娱领域的人士对深燃表示,以往,搜狐视频只要有新剧要上,张朝阳就会亲临发布会现场,走到台前接受采访。
最近,张朝阳的出圈言论“年轻人不要过度努力工作,过度拼搏是有伤害的,世界是不公平的”,就是出现在2021年的一场采访中。同在这场采访中,张朝阳还再次提到了曾让自己上热搜的“每天睡4小时”的管理方法,每天晚上先睡两个小时,清醒1个小时后,再接着睡2个小时,不是为了更高效地做更多事情,而是为了能够更好的睡眠。
而在搜狐旗下的产品搜狐号、狐友等平台上,张朝阳也一直保持高度活跃,甚至被网友误以为是水军。科技互联网博主赵宏民对深燃提到,在搜狐号上,他发布动态后,张朝阳也会转发互动。“又惊又喜,一开始很难想象一家互联网大公司的CEO,会经常在平台上如此轻松地和用户互动”。
张朝阳回复网友言论 图源 / 狐友APP
张朝阳的活跃,也不仅仅在搜狐号上。一季度的财报出来后,搜狐旗下狐友APP上有网友评论,“大环境如此的情况下,仍然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不容易”。张朝阳转发称,“是的,当前盈利的企业不多”,尽管搜狐没有回到舞台中央,但或许张朝阳对当前状态是满意的。
02 屡战屡败,搜狐错过的那些风口
作为中国最早期的互联网公司,搜狐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是站在风口上的。从1998年成立、2000年上市,到2008年拿下北京奥运会赞助权、把“看奥运,上搜狐”的广告打到所有北京公共交通上,搜狐可以说是一路高歌猛进。
但2008年后,张朝阳当了一段时间“影子CEO”,过起了闭关生活,发展个人兴趣,运动、看书。2010年时,他宣布复出,2012年又因确诊抑郁症而闭关,直到2013年才宣布“重新进入地球”。
张朝阳的两度闭关后,搜狐在风口下的混战中难以成为赢家,也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错过了大量的风口。
早期的战役,可以追溯的是微博之争。2010年,张朝阳就曾对媒体表示:“微博大战已经全面爆发”,他也曾对内表示,要不计成本地投入进行追赶,要把搜狐微博做起来。但2013年出关后,他自称“被微博和微信左右甩了两个耳光”。微博之战的结局是,2015年,张朝阳正式入驻了新浪微博,这也宣告着他的妥协。
接下来是视频平台大战。2013年,张朝阳又高调宣言,“我们一定要把搜狐视频做成功,要在数据上全面超越竞争对手”。
搜狐曾多次掀起版权战争,版权的市场价格随之暴涨。其他头部平台的版权投入水涨船高,导致搜狐很难跟进。据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腾讯视频的版权支出达到250亿元,爱奇艺的版权支出为100亿元,优酷版权预算300亿元。在拼资本的战争中,搜狐败下阵来。
而在自制剧的竞争上,搜狐也没能占据明显优势。其实,搜狐可以说是第一波吃到自制剧红利的网站,2012年,演员大鹏当时导演的搜狐视频自制迷你短剧《屌丝男士》,也是最早走红的迷你剧。接下来,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都推出了大量的自制剧和综艺,搜狐坚持低成本造血盈利策略。到2018年,其他头部视频网站的月活都已上亿,而搜狐还只处于几千万的状态。
2019年,搜狐又尝试拓展社交领域,上线社交产品“狐友”APP,希望借此扩张90、95后的社交圈。但在微信、QQ、抖音等头部社交APP格局基本稳定的情况下,狐友APP一直不瘟不火。
2020年,张朝阳首次在搜狐视频进行直播带货,但与其他平台侧重卖货不同,搜狐要做的是“价值直播”,称要让直播重回媒体价值,并非主流的直播带货方式。
在一场又一场的战役中,搜狐很少取得优势,反倒是错过了手游、社交、电商、直播等很多风口。而一错再错的搜狐,也因为留不住人才,有了“黄埔军校”之称。欢聚时代李学凌、爱奇艺的创始人龚宇、优酷的创始人古永锵、酷6网创始人李善友等都出自搜狐。
不过,在搜狐内部,张朝阳也算是大动作地进行了改革。张朝阳2020年在接受采访时,曾概括,2018年,搜狐注册地从美国移到了开曼群岛;2019年,控制成本,重新稳住品牌广告业务,探索产品组合;2020年,畅游完成私有化,从美股退市,成为搜狐的全资子公司。而2021年,公众都看到,搜狗完成私有化交易,“卖身”腾讯。
从这些尝试可以看出,搜狐近几年的目标,一直是大幅降低成本、砍掉亏损业务,稳住基本盘。直到2019年四季度,搜狐营收4.9亿美元,净利润700万美元,尽管只是微盈利,也扭转了此前连续多年的亏损状态。
外部市场上错过了风口,又没有足够的资本“烧钱换市场”,搜狐只能一直求稳。“每家公司都是有生命周期的,除了企业自身,还取决于时运。但无论是纵向和以往搜狐的发展比,还是横向和互联网大厂们对比,搜狐呈现的状态,或许都是在一个下行通道上。”赵宏民认为。
03 大佬都隐退,张朝阳活跃到最后
时至今日,与搜狐的何去何从相比,反倒是张朝阳展现出来的个人魅力,以及他对自我价值的探索,更受外界关注。
在接受采访时,张朝阳称,2003年时理清了董事会的事情。于是,接下来的几年里,张朝阳开始释放自我,一度沉迷在“名利场”里。
那段时间,张朝阳常常流连于各种party,经典事迹还有在天安门前滑滑板、赤裸上身拍时尚杂志、踏入娱乐圈和明星组队去西藏、花3000万买下22米长的豪华游艇。
2013年,他曾在“杨澜访谈录”中说道,“我觉得我出问题了,我是真的什么都有,但是我居然这么痛苦。”他坦言自己从2008年起,内心出现精神危机,两度闭关调整状态。他反思的结果是,曾经的放浪形骸,实际上是对成功的定义,对自我的管理出现了问题。
他2020年还在和冯仑的对话中回顾到,从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下激烈的考试竞争,出国留学长达十年的孤独,到回国后创办搜狐快速成为名人,过去的人生一直处于极端的状态。
从2013年初复出,张朝阳一直在调整状态,直到2018年、2019年,才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当时的张朝阳对这个世界有了持续稳定的看法,有了作为企业管理者的使命和责任感。
他对自己的定义一直很明确:“有钱又有名”,只是走出危机后,不再狂妄,多了谦逊。也因此,他才会说道,“是否在舞台中央这件事,已经不再重要了”。
即便是All in工作的同时,张朝阳也一直不愿意为了工作而完全不顾个人兴趣。“或许在这个阶段,商业上的突破,已经不足以让他兴奋、让他有成就感。”赵宏民分析。
最近火起来的物理课直播,张朝阳也解释称,一方面是为了兴趣,另一方面是为了搜狐视频平台的知识直播。
知识直播未来能给搜狐带来多大的潜力还未可知,但仅从短期来看,“张朝阳的物理课”依然还停留在他的兴趣层面,而张朝阳又回归到了“搜狐最大的市场经理”的职位上。
和大多数互联网大佬不同,张朝阳似乎显得有点不务正业。
“佛系”的搜狐,被很多人称为互联网“养老”大厂。一位在搜狐待了近十年的搜狐员工对深燃表示,有晋升、有涨薪、工作压力也不大,所以一直没有换工作。在社交平台上,有不少人离开搜狐后,称在搜狐的时光是职场生涯最快乐的时光。
以往,资深互联网人谈起搜狐,往往会露出可惜的神色,但在不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多,在互联网大佬纷纷隐退的当下,求稳的搜狐,与上课的张朝阳,似乎也是一种不错的活法。直播课的评论里,少不了的评论是:“虽然听不懂大佬在讲什么,但感觉他更快乐了”、“活得通透、活得明白”。
“张朝阳、罗永浩、俞敏洪,这几个中年男人,让中国科技互联网商业界不寂寞,甚至陡增了很多话题。”赵宏民认为。
这几位商业大佬,经历过人生的得意与失意,还依然活跃在社交平台上、直播间里,身上还保留着某些浪漫主义色彩。至于搜狐,无论未来行至何处,张朝阳,似乎笑到了最后。
0520
近期,美妆巨头们开始往医疗大健康领域砸钱。
5月,欧莱雅、资生堂两大美业巨头相继在中国设立投资基金。
5月8日,欧莱雅中国和东方美谷签约,宣布在中国市场设立首家投资公司——上海美次方投资有限公司,致力于投资创新美妆科技。5月10日,资生堂首个中国投资基金“资悦基金”的实体——厦门资悦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注册成立,注册资本 5.01 亿元。
除了两大引人关注的巨头外,一众新锐国货品牌华熙生物、贝泰妮、珀莱雅也在此前出资成立了基金。
而在这些基金的投资组合中,大健康相关的生物科技竟成为重仓赛道。根据公开资料,上述美妆企业都或深或浅地布局了大健康赛道,重点关注与皮肤科学相关的技术。欧莱雅、资生堂、珀莱雅的投资组合中涉及合成生物学、微生物技术、绿色化学、健康管理等赛道。资生堂中国基金也明确表示关注健康前沿市场新兴品牌及其上下游产业链。
欧莱雅虽然只透露了会投资美妆科技,但在其此前举办的中国美妆科技领域初创挑战赛中,释放信号明确表示关注前沿和最基础学科,包括暴露组学、皮肤微生态、再生美妆科技、生命科学等,在这些学科基础上进一步关注应用科技,包括创新原材料,创新工艺流程,创新配方科技。
为什么化妆品巨头做风投都纷纷瞄准了生命科学赛道,作为有着庞大产业资源的美妆巨头们,能够为生物科技公司带来什么样的资源赋能。生物科技+消费美妆会发生什么样的跨界反应?
此外,在全球范围内,做美妆的药企并不少见,随着一众美业巨头开始投 中国生物科技企业,是否意味着未来中国开始将会诞生如强生、赛诺菲这样的横跨个护、药物研发生产的巨头?
01 多家美妆巨头布局健康赛道
美妆企业生物科技相关投资 资料来源:界面新闻
欧莱雅和资生堂对国内生物科学的看好与其全球投资偏好一脉相承。
此次成立的美次方投资公司由欧莱雅集团战略创新风险投资基金公司BOLD(Business Opportunities for L’Oréal Development)提供支持。BOLD基金成立于2018年,是欧莱雅以企业名义发起成立的风险投资基金,旨在从财务层面支持初创企业的发展并为他们提供融入欧莱雅全球生态系统的途径。
BOLD基金在其官网公布了三大投资方向,分别是:品牌与品牌服务、技术突破和供应链改善。其中技术突破包括新活性物质、成分、材料、智能设备、生物技术解决方案、绿色化学。这些技术大多都涉及生命科学领域。
在投资案例中,BOLD基金7家被投 中有两家BioTech公司,分别是法国酶工程公司CARBIOS和法国全球生物能源公司Global-Bioenergies。
CARBIOS 2011年由法国风投机构 Truffle Capital 创立,首席技术官Alain Marty 在法国国立应用科学学院(INSA)获得工程学位和生物化学工程博士学位,2007年成为教授。Carbios可以利用酶工程实现塑料的循环,能将塑料回收、解聚、纯化、再聚合,就能实现塑料的循环利用。除了欧莱雅外,Carbios还与雀巢、百事可乐和三得利达成合作。2021年成功生产出世界上第一个以废弃塑料为原料的食品级 PET 塑料瓶。
Global Bioenergies公司依靠其专有的创新技术将植物资源(糖和淀粉残留物、农业和林业废料)转化为主要的石油衍生物之一异丁烯,再将异丁烯转化为异十二烷。异十二烷是化妆品市场中的关键成分,在许多皮肤护理和头发护理产品中作为润肤剂和溶剂使用。它也是防水睫毛膏、持久液体唇膏等持久化妆产品中的主要成分。
在中国,成立投资基金前,欧莱雅也已经通过美妆科技创业挑战赛与国内两家生物科技公司达成合作。
一级市场上火热的蓝晶微生物,也是2020年第一届“欧莱雅BIG BANG美妆科技创造营”“预见新产研”赛道的优胜公司。
蓝晶微生物创立于2016年,在医疗、农业、化工领域有所布局。在美业方面,欧莱雅已经和蓝晶微生物进行全面的合作,合作涉及成分类产品和材料类产品等多方面,目前已有三个产品完成了验证阶段,即将开展下一步合作的探讨。
欧莱雅曾与领先的微生物组平台型技术公司慕恩生物展开合作,共同开展皮肤微生态的研究。
慕恩生物是领先的微生物组平台型技术公司,慕恩生物利用微生物开发活菌药物,在农业上,慕恩生物瞄准生物防治和土壤健康;在皮肤微生态研究上,慕恩生物针对“皮肤微生态”项目,已经收集并保存超5000株高价值菌株,其中多株候选菌株在对抗皮肤炎症、痤疮,抗氧化、抗衰老上表现优异。
欧莱雅BIG BANG美妆科技创造营可以看作是欧莱雅投资的风向标,今年,欧莱雅中国研发和创新中心开放创新高级经理徐金洮曾在采访中表示:“今年重点关注的除了合成生物学、RNA技术等生物科技以外,更期待看到绿色化学,新工艺流程,创新材料,数字驱动型原料和配方的研发技术,并希望在这几个领域看到具有全球领先的创新企业和项目。”
和欧莱雅如出一辙,资生堂在中国设立投资基金之前,在全球也设立了投资基金:Shiseido Venture Partners。
资生堂在全球投资布局更偏好健康科技。资生堂在全球仅投资了两家公司,分别是健康管理的FiNC和补充营养品的Dricos。
FiNC成立于2012年,利用AI提供预防性的医疗保健服务,面向企业和个人提供服务。对于企业,FiNC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员工健康状态,鼓励健康习惯。对于个人,FiNC提供健康管理APP,为高度注重美容和健康的用户制定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和产品。
Dricos 成立于 2012 年,核心产品是一台营养饮品定制仪器,其原理之一是通过分析识别到的生物数据来个性化人体所需的营养品,这些数据或来自可穿戴设备,或来自通过触摸特定的医疗监测设备。
在中国,未来资生堂旗下的基金会投资哪些健康科技?资生堂集团中国事业创新投资室高级副总裁周涛声在此前的采访中曾表示,基金将主要关注中国市场中迅速生长的一些领域,比如医学美容、一些口服的产品等。“未来我们想打造外在美和内在美兼具的整体美(holistic beauty)概念,做创新技术、帮助产品快速增长、偏社交媒体、做品牌的公司等都在基金的关注范围内,投资领域没有很狭窄。”
对于国货美妆企业,珀莱雅旗下基金嘉兴沃永投资了合成生物学企业中科欣扬。成立于2015年的中科欣扬是一家合成生物学创新智造企业,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的博士团队联合创办。中科欣扬在产品应用方面,立足于化妆品护肤原料产品,并逐步向食品、保健品和医药等行业扩展,目前公司的主要产品有高稳定性耐热深海SOD、熊果苷等原料产品。
贝泰妮和华熙生物也分别成立投资基金,关注皮肤相关的基础科学。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理念不断趋于成熟,消费者不再单一的追求品牌,而更加关注产品的针对性、专业性,对于产品成分的关注度也不断提升。美妆巨头更加关注底层科学技术是未来趋势,可以预见未来还将有更多美妆巨头投资大健康生物科技企业。
02 合成生物学、皮肤科技、皮肤微生态这三大赛道最受关注
在全球美妆企业的投资布局中,不难发现合成生物学是最受关注的赛道。美妆巨头纷纷布局合成生物学与化妆品原料产业链相关。
美妆行业原料有四大生产技术路径,包括植物萃取、化学合成、生物发酵、合成生物。天然植物萃取技术和生物发酵技术是目前行业主流。
合成生物学技术被看作是化妆品原料生产的发展的方向。
来源:中信证券《 美妆及化妆品原料行业深度专题:原料江湖,谁主沉浮》
合成生物学技术不仅可以提高成分和原料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生物活性,还可以根据特定要求定制此类物质(如不同的皮肤类型、皮肤问题、饮食习惯和所处环境),从而实现功能的精准化。与某些传统方法(即提取自石油化工产品、动物来源和植物来源)相比,合成生物学有潜力以更持续的方式和更大的规模以及更强的稳定性用于生产美丽与健康产品的成分。
此外,相比于传统的化妆品原料生产方式,合成生物学能够让企业以成本更低的方式生产化妆品原料。
作为美妆产品新一代的革新性技术,合成生物学成为美妆企业无法避开的赛道。即使不通过投资,国内玻尿酸龙头华熙生物也通过自建技术平台发力合成生物学。
除了合成生物学,基于数据的个性化护肤也是美妆巨头重点看好的方向。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问题也是常见的疾病。通过AI分析皮肤图片来分析判断皮肤状况,例如痤疮、色斑和皱纹,并且提供护肤和生活方式指导成为多家创业公司研发的方向。这也是国际美妆巨头重点关注的赛道。
今年1月,欧莱雅通过和Alphabet的生命科学子公司Verily合作,开发用于皮肤护理的新数字技术和诊断产品。两家公司表示,新产品可能包括AI算法或传感器。
第三大被美妆巨头看好的方向是关于暴露组学的研究。简单来说就是指从受精卵开始到死亡,整个环境对人累计产生的影响,包括对你身体、皮肤、情绪的影响。
以皮肤微生态系统为例,皮肤微生态是由各类微生物、皮肤表面的组织细胞及各种分泌物、微环境等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它们共同维持着皮肤微生态平衡,在皮肤表面形成第一道生物屏障,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皮肤微生态的变化与皮肤各种炎症性和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息息相关。
美妆品牌CVC开始投生物科技项目会为市场带来哪些方面的改变。
随着国内顶尖美妆CVC巨头青睐生物科技在美妆护肤领域的应用,产业巨头们不仅能带来财务投资,而且能够带来产业资源的赋能,以及对市场发展趋势的洞察和连通产业链上下游的能力,这将带动整个产业快速向前滚动。
对于生物科技来说,这意味着跨界交叉和融合创新开始成为医疗大健康行业发展的新趋势。生物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商业化落地成为新增长点。
03 消费市场专业化升级,医药企业逐渐进军美妆市场
随着更多的美妆消费巨头开始看好生物科技应用,同时,国内的医疗巨头们也开始挖掘美妆消费这一块大市场。
此前,国内药企跨界最爱涉足的领域当属日化、化妆品类领域,云南白药、东阿阿胶、广药集团、同仁堂、片仔癀等企业均开发了个人洗护、祛痘、面膜等产品。
除了药企,医疗器械企业也开始跨界深度参与美妆市场。国内医疗器械龙头企业微创医疗孵化了护肤平台悦肤达,旗下拥有多个护肤品类。悦肤达的核心技术平台是高分子微针技术平台。此外,翰宇药业与悦肤达”共同投资设立药械合资公司,充分发挥双方各自在透皮给药系统和新药开发及药学研究等领域的领先优势和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深度开展多肽类微针透皮给药领域全面合作。
随着国内贝泰妮、华熙生物、巨子生物等多家与生物技术相关的美妆企业陆续IPO,未来,生命科学企业孵化的美妆品牌或许也有独立上市的可能。
从全球医药企业的发展历史上看,不乏成功经营护肤品牌的药企。制药巨头强生旗下也拥有露得清、AVEENO、城野医生等多个护肤和消费品牌。赛诺菲旗下有头发洗护selsun和身体护理Goldbond两大海外家喻户晓品牌。
在美妆消费市场的盛宴前,美妆CVC开始围猎生物科技企业,而药企开始逐渐渗透进美妆市场,两大参与者将如何角力?
在超过1500亿元的美妆市场,药企和美妆巨头各有优势。医药企业进军消费护肤品的优势在于对于安全性和功效可以经过多重检验,针对特定需求研发功效性产品更有经验,在用临床试验数据说话方面,医药行业有着丰富的经验。医药企业的产品研发经验和成熟体系,在追求专业和功效的市场中具有竞争优势。在市场营销上,医药企业背靠丰富的医疗专家资源。
在研发壁垒上,化妆品产品的研发涉及生命科学、精细化工、皮肤科学、植物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与运用,需要强大的技术研发团队支持,研发投入高是药企的优势。
但在品牌壁垒上,美妆行业有着极高的品牌壁垒,企业只有在产品质量管控、企业文化、营销网络、专业服务等多方面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在行业内逐渐树立起自己的品牌,获得消费者的认可与信任。对于新进入者而言,树立品牌的成本要数倍于原有企业维持和巩固品牌的成本,而且所需的时间可能会更长。因此,品牌是化妆品行业的重要壁垒。这与医药市场有很大的不同。
眼下,医疗行业投资正处于下行期间,来自美妆CVC的进入,或许能为这个市场注入更多活力,让我们看见生物科技行业的更多可能。
0520
产业浪潮起起伏伏,没有无缘无故的扩张兴起,也没有无缘无故的过剩淘汰。
|
在《智能制造走向深水区》一文中,我们重点阐述了装备和工艺在制造业中的重要性。装备对于终端产品制造的品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产品越是品质要求高、一致性要求严、强调安全性,装备的重要性就越发凸显。装备通常是支撑起一个产业的发展,而产业也只有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才能带动装备制造企业向前发展,微观上就体现为装备承载工艺,工艺引领装备。
本文希望通过对中国锂电产业发展历史的回顾与总结,带领读者朋友们体会锂电设备二十多年来的进化历程,锂电设备对我国锂电池行业的支撑作用,特别是对动力锂电池发展的助力,以及锂电设备企业如何顺应产业变革趋势促进锂电产业数字化智能化。
01
锂电池的产业化发源于日本,具体是从1991年索尼生产18650圆柱电池开始的,锂电池一开始的应用领域是数码玩具市场,后续锂电池在消费电子领域的应用可以说横跨了传统手机和智能手机两个时代。
产业发展初期,锂电池市场几乎被松下、三洋电气、东芝等少数几个日资企业控制。这些企业在材料、电池工艺方面都建立了深厚的壁垒,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行紧密合作,生产上已然高度自动化。在2000年以前,日本的锂电池企业占据全球95%以上的市场份额。
国内锂电池行业的起步则开始于比亚迪,1998年比亚迪进入手机锂电池市场,凭借国内低廉的劳动力和技术改造后形成的成本优势,比亚迪的电池价格可以比日本三洋平均低40%。由此比亚迪产能和市场份额迅速扩大,陆续为摩托罗拉、诺基亚等主流手机厂供货,2005年日本东芝抵挡不住中国锂电池企业的价格战,直接宣布退出锂电池市场。
这一阶段国内锂电池生产模式主要是将低成本人力与自动化设备结合,锂电池制造商通常只在几道精密工序上使用单台的自动化设备,其他精度要求较低的环节以及中间物料运送都是人工操作。相较于日本的全自动化产线,这种以人力为主的生产线投资成本很低,柔性生产能力也很强。
这种生产模式的成功之处在于当时中国的劳动力价格非常之低,2003年我国制造业员工的平均工资水平大约仅为日本的1/23[1]。
02
这种劳动密集型的发展方式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一方面2007年之后日本三洋电机在北京、天津新建生产基地,松下和索尼在无锡投资建厂,以求削弱国内厂商的成本优势,另一方面站在2007-2009年的时间节点上看,市场已经开始预计笔记本电脑和电动汽车将成为锂电池未来主要的应用领域,这两个市场对于锂电池品质要求更高,同时中高端手机锂电池的份额也将增长。高端锂电产品对生产工艺精度的要求更加严格,我国锂电池生产商需要提高设备比重和自动化程度以满足锂电生产工艺的技术提升需求。这意味着依靠人工生产中低端锂电池的企业将丧失竞争优势,自动化锂电设备将成为未来高端电池大规模生产的关键环节。
图片来源:2009年ITT锂电池市场预测报告[1]
国内电池生产企业开始转变观念,对锂电设备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很多企业开始更多引进日韩高端锂电设备,同时也有自建团队开发自动化设备和装配线。但是国外设备价格较高,也不适配国内厂商的原材料(浆料和基片,基片时为铝箔和铜箔)。而且日韩出于技术保护的考虑,对我国锂电企业出售的基本都是相对落后的设备产线,买家也仅限于比亚迪、力神和比克等少数几个头部企业。
这些市场变化和特点为国内设备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市场条件。国内头部锂电企业的转向将提高国内锂电设备的市场空间。国内锂电设备厂商也开始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争夺市场份额。
首先,国内锂电设备厂商会根据国内电池厂商的原材料情况和各环节工序状况来个性化开发设备、制定设备状态,例如在极片有蛇形弯、厚薄不齐的情况下提升生产自动化程度。第二,国内设备价格普遍较低,大概是日韩设备的一半或三分之一。此外,国内设备厂商售后服务响应速度更快,很多设备厂商都能在48小时内到达客户现场解决问题,对于ATL一类的大客户,甚至可以达到4小时之内的响应速度。而很多进口设备售后服务需要提前一个月甚至是三个月预约,零部件更换价格也很高昂[2]。于是,众多电池厂商开始放弃进口设备,引进国产设备。
国产替代进行到2013年时,锂电设备国产化率已经逐步上升至30%以上。当时的力神除了关键性的如检测设备主要使用进口外,其它比如化成等环节,国产设备发展较为成熟的基本都已实现国产化。ATL的生产检测设备也主要使用了国产设备。
但是在2007-2013年期间,大多数锂电设备企业规模仍然较小,产品单一,技术能力普遍较弱,即使到了2013 年,国内锂电池设备行业中产值在1-3亿元之间的企业也只有13家,其他265 家锂电池设备企业营收均不超过1亿元[3]。下图为2014年国内部分锂电设备企业锂电设备的营收情况。
图片来源: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协会(单位:亿元)
其中原因主要是很多锂电池厂商是跟随产业政策风向而来,先前并不具备锂电池的制造基础,这些企业数量较多,大多数为了追风口赚快钱,所以不使用性能高价格贵的设备,进而带动了一些技术能力较低的锂电池设备企业进入市场。此时整个锂电行业还处在低价竞争的状态,国内60%-70%的锂电池都属于中低端产品。
国内很多主要的锂电设备制造企业也都是在2005年前后才进入锂电设备行业,技术、管理水平也制约了企业的发展,设备企业之间抄袭压价之风也很厉害。
总体上看,这一时期国产锂电设备与国外先进设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自动化程度不高,比如工人使用半自动卷绕机时通常需要拉着隔膜边踩边卷绕,设备稳定性相对较低,测控系统落后,生产效率较低等。设备还不能完全满足高标准动力锂电池的工艺要求。
此时,进口设备仍然占据着锂电的高端市场,全自动化生产线依然以进口为主。以涂布机为例,2013年国产涂布设备的涂布宽度仍无法达到日韩设备的水平。国内企业还未掌握高端精密设备的核心控制技术及零部件,比如涂布机测厚装置基本都是进口产品,锂电设备的核心零部件如控制器及伺服驱动系统,大多采用的是日本安川、松下的产品,涂布头也多为进口。此时的国产伺服电机还都处于小批量试用阶段,无法替代国外产品。
同时期,国内有一些锂电设备企业在充分借鉴国外锂电设备制造技术的基础上,开始自主研发全自动化锂电设备,部分国产锂电设备自动化程度和技术精度逐渐接近国际水准。国内进行设备国产替代的同时也开始向海外小批量出口,例如2010年浩能科技研发生产的锂电池间歇式挤压涂布机在国内外获得13台订单,其中日本TDK就订购了3台[4]。先导智能在2012年开始接触ATL动力电池研发团队,得到了ATL的认可,开始进入动力锂电池设备行业。先导智能研发的18650电池卷绕机可以达到每分钟30个电芯的生产速度,超过了当时特斯拉电池供应商松下的设备生产效率。
在即将到来的产业扩张时期,这些对技术、管理水平要求高的企业将会抓住机遇发展壮大,而其他瞄准中低端客户的设备企业将被产业浪潮所吞噬,这一点我们后续会谈到。
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统计,2012年我国锂电池市场规模达到 317 亿元,同比增长约40%左右。我国锂电池产量已经占全球锂离子电池总产量约40%左右,并且逐年增加。根据高工锂电统计,2013年中国锂电池设备产值达到了29亿元,同比增长 21%,其中设备更新占比为24%。
动力锂电池在2012年和2013年的产量分别为2.1亿只、2.9亿只,增长平稳。在波澜不惊的水面之下,一场被市场期待已久的产业扩张正在孕育,并将给锂电及锂电设备行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03
其实早在2006年,北京七星华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后被战略重组为北方华创科技集团)就已经开始研发动力锂电池的制造设备[5],但是动力锂电池真正的爆发要等到8年之后。2014年我国动力锂电池产量达到7.1亿只,仅隔一年就翻了一番,2015年的增长更为夸张,产量直接达到了29.1亿只,即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动力锂电池产量就增长为2013年的10倍,一举超过消费型锂电池,市场占比达到52%[6]。
图片来源:中国电池工业年鉴2016
动力锂电池产量暴增的背后是下游市场新能源汽车销量开始增长,根据中汽协统计,201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仅有1.76万辆,201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就增长到7.48万辆,同比增长324%,2015年产量和销量分别达到了34.04万辆和33.1万辆,同比增长3.3倍和3.4倍,是2013年的30多倍。
随着动力锂电池需求大幅增长,动力电池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产能扩张期。首先是现有动力电池企业通过定增募资、增加投资等方式扩大产能,2015年6月,比亚迪投资60.23亿元进行动力锂电池扩产。其次,一些消费锂电池企业开始转向动力电池市场,如亿纬锂能等。还有一些整车企业也开始向上游延伸,如北汽、吉利等。此外,国外锂动力电池巨头也加入扩产大军,如彼时全球排名第一的锂动力电池供应商松下以及三星SDI、LG化学纷纷在中国投资建厂。
2015-2017年成为动力电池新产线上线的密集期,动力电池供不应求使得电池企业迫切需要快速形成产能,这就对锂电设备交付周期的要求大大提高。前文中我们提到国产锂电设备企业快速响应和个性化开发能力此时就展现出了优势,加上国产锂电设备经过前几年的发展,性能上已经十分接近国外设备,价格也相对较低,国内锂电设备企业就在这一轮产能扩张周期中加速进入下游锂电池企业的供应体系。锂电生产设备国产化率迅速提高,2016年国产化率已然从2013年的30%左右上升至50%左右。锂电设备企业在2016年普遍感受到订单激增且一直延续到2017年。
产能扩张带来设备需求激增最终体现在锂电设备企业的营收上,先导智能锂电设备营业收入2013年、2014年和2015年分别为2296万元、15179万元和35950万元,分别同比增长643%、561%和137%。赢合科技锂电设备营业收入2013年、2014年和2015年分别为20468万元、21525万元和36517万元,分别同比增长26.64%、5.16%和62%。赢合科技和先导智能也先后在深交所上市。
到2016年,国内锂电设备企业大约有150家,年产值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就有近40家。国内锂电设备产值2017年突破了150亿元,国产化率达到85%,2015~2017年我国锂电设备产值平均复合增速高达58.04%。
04
由于动力锂电池行业本身对企业技术、资金壁垒要求更高,大企业产线规模效应更为明显,设备企业订单日益向大企业集中,锂电设备企业明显感受到订单增长已经由过去锂电池企业数量增长转变为大客户采购集中度上升。
2016年11月22日工信部发布的《汽车动力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17年)的意见稿对动力电池企业的年产能门槛提出更高要求(≥8GWh),这一要求是之前的40倍,明确了产业政策提质培优的战略目的。
在市场机制和产业政策的双重影响下,动力锂电池行业集中度进一步上升,优质企业市场份额获得提升,与头部锂电企业合作的设备厂商更多享受到了这一轮产能扩张的红利。
这一时期宁德时代凭借自身在三元和磷酸铁锂上的技术储备、以客车为利基市场以及外供第三方的优势,在2017年超过比亚迪成为当年动力锂电池出货量第一的企业。而和宁德时代紧密合作的先导智能收入在2017年达到了21.77亿元,同比增长101.75%,进一步拉开了与赢合科技之间的差距。
图片来源:高工锂电,中国锂电新能源产业投资发展报告[7]
享受增长红利的同时,锂电设备企业,特别是头部企业在自动化技术、业务扩张和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等三方面下足了功夫。
技术方面,锂电企业为了追求规模效应和更高品质对锂电设备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于是锂电设备开始呈现高精度、全自动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在动力锂电池等大容量电池领域,车用锂电池通常是上千个电芯串联成组以保证能量密度。每个电芯规格统一、性能稳定决定了整体电池组的性能和质量,因此对电芯的一致性要求很高。
设备加工精度和自动化程度将直接影响锂电池的性能和一致性。锂电池制造中的主要工序、设备及其功能作用见以下图表。
图片来源:公司公告、公开资料整理
每个环节的加工设备都会影响电池的宏观性能表现,例如前段设备中搅拌机会影响浆料的批次稳定性,涂布和辊压会影响极片集流作用、能量密度等性能,中段的卷绕和叠片精度会决定电池容量和一致性等,后段的模组和PACK设计会影响电池包的散热性。锂电池良品率会受到每一道工序工艺效果的影响,因此锂电设备是保障电池性能和电池企业产出收益的关键[8]。
锂电设备企业需要将锂电池制造的工艺细节、工艺参数融入到设备的设计和制造中,以此确保锂电池制造精度。由此研制的全自动化的锂电池生产设备可在实现锂电池生产工艺的基础上,使制造的锂电池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从而保证锂电池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锂电池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工序为卷绕和叠片,其中卷绕的核心技术包括张力控制、卷绕控制和自动纠偏等。如果张力控制不好,会使材料分层或出现 S 型皱褶,严重影响产品的一致性。而锂电池的容量与卷绕的圈数和长度密切相关,精度控制技术就至关重要。部分锂电设备企业在这方面开始超越国外同行,例如先导智能卷绕技术可将张力波动范围控制在5%以内,对齐偏差度小于0.3mm,韩国KOEM同时期张力波动范围控制在8%以内。
一体化方面主要是指将不同工序集成为一台机器进行,例如先导智能根据各类客户需求总结研制开发了集锂电池生产过程不同工艺流程的多功能机器,比如焊接卷绕一体机是将极片的焊接和卷绕两道工序在一台机器上实现,可为锂电池企业缩短工艺流程,节省成本。先导智能、赢合科技及利元亨等锂电设备企业又陆续开发出辊压分条一体机、涂辊分一体机、激光卷绕一体机、激光模切分切一体机和切叠一体机等设备。
此外,锂电池设备厂商开始从专注于生产单一环节的设备,向其他环节延伸形成整线方案。
从技术方面来说,这种延伸可以降低锂电池生产线的调试成本、提高锂电池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因为不同厂商的单机设备之间工艺交互并不顺畅,各环节设备的控制软件之间协同性不高,企业需要反复调试,导致整线产能爬坡较慢,而整线设备可以衔接更为紧密,自动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因此不同环节间设备的融合符合发展趋势。
从业务扩张角度来看,设备企业持续追求更大的市场规模空间和更高的规模效应,覆盖其他生产环节设备可以扩大设备企业自身市场空间和发展规模,整线方案也有利于设备企业和锂电池的新入局者们建立紧密合作。
因此,在技术发展趋势和业务驱动的双重作用下,这一时期锂电设备头部企业如赢合科技和先导智能在解决关键生产设备基础上,向整线设备方案供应商迈进,纷纷并购其他工序领域的设备厂商。例如,赢合科技率先提出要为客户提供整条生产线解决方案及其服务,打造锂电设备生产线订单交付的“交钥匙” 模式。赢合科技2015年收购新浦自动化,补齐电芯化成检测设备,打通了电芯生产设备线,2017年又收购了涂布机设备商东莞雅康,打通前中段设备。先导智能则在2017年收购后端设备供应商泰坦新动力。
锂电设备厂商的收购基本都是围绕着增强公司在锂电行业核心竞争力和议价权展开的。不同设备厂商之间上游供应商趋同、下游客户重叠,业务上具有较高的协同性,所以这些并购基本上都形成了较好的规模效应。
除了技术和业务方面的精进和拓展,锂电设备企业也开始注重修炼自身的“内功”。由于锂电设备是一个典型的非标自动化行业,下游产能扩张会非常考验设备厂商的交付能力和柔性生产能力,对于产品质量、成本和交付的要求会进一步提升。因此为了提升自身生产管理和制造水平,头部锂电设备厂商开始陆续加快自身信息化、数字化建设。
先导智能2015年开始与IBM合作建立“先导云”和大数据中心,推进ERP系统建设,集成应用数字化协同平台,同时还自主开发MES生产执行管理系统,实现与PDM、ERP系统等综合集成,依托“先导云”平台,使设计高效协同、生产过程精准反馈、工厂生产实现智能化,增强自身竞争力。赢合科技也在2018年研发建设云平台,并自主开发MES生产制造执行系统,以实现企业装备研发设计协同和生产管控集成,同时研发利用数字化仿真技术,建立动力电池生产装备数据库和整线模型,以缩短产品研发周期。
05
产能扩张不是持续的,到2018年,产能扩张的好日子已经持续了3年,锂电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愈发凸显。其实在2017年末,国内动力电池实际有效产能达到了110GWh,而产能利用率只有40%左右。2018年国内动力电池有效产能约在150-160 GWh,而2018年全年产量为70.6GWh,产能利用率低于50%,需求侧装机量虽然同比增长56.88%,但是总量仅为56.89GWh,远小于产量。锂电行业供过于求的程度进一步加深。(2017年动力电池装机量36.43GWh,产量44.5GWh)
行业竞争格局演变持续到2018年时,前五大动力电池厂商装机量已高达93%,产能占比却只有53%,行业中头部企业的优势和产能结构性过剩已经十分明显。2018年部分锂电池企业利润甚至转负,一些企业或因难以承受成本压力或因技术路线问题,纷纷出局。当年锂电池企业数量急剧减少,整个行业产能扩张开始停顿。锂电池企业毛利率的下降也传导至上游,锂电设备企业承受议价压力,毛利率也随之下降。2019年,新能源汽车政策补贴退坡,行业整体进入调整期,当年锂电设备企业的营收普遍仅有10%左右的增长。那些和头部锂电企业保持紧密合作关系的锂电设备企业则在风浪中站稳了脚跟,等待下一轮产能扩张周期的到来。
图2014-2020锂电设备行业营业收入(亿元)及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Wind,招商证券整理[9]
06
2020年第三季度开始,新能源乘用车单月销量和渗透率已经开始抬升。2021 年新能源车开年销量更是大超预期。2021 年1-2 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分别达到15.5 万、9.7 万辆,同比大幅上涨3 倍、8 倍。2021 年1-2 月新能源乘用车的渗透率分别为8%、9%,远超去年同期水平。这一上升势头一直持续整个2021年,到2021年年末,12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达到22.6%,全年渗透率14.8%,相较2020年5.8%的渗透率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车从导入期正式迈入成长期,这一轮成长期引发的上游产能扩张自然也要比上一轮更为迅猛。
2020年下半年新能源汽车的增长趋势在2021年开年得到确认后,2021年1月动力电池企业纷纷宣布新的扩产计划,国内新增动力电池产能规划超过35 GWh,2021Q1动力电池新增产能规划超过470GWh。国外动力锂电池扩产潜力也非常巨大,欧洲本土产能不足也促使国内锂电池及设备企业纷纷出海。
这一次扩产上不仅是宁德时代、比亚迪和国轩高科等一线厂商加速,中创新航、蜂巢能源和亿纬锂能等锂电新势力也纷纷加入扩产大军。宁德时代规划到2025年公司产能至少达到520GWh,国轩高科2025年产能规模要达到300GWh,蜂巢能源规划2025年总产能要达到600 GWh。
除了产能方面电池企业纷纷向更高产能目标冲锋,这一回各家锂电池企业包括整车企业在电池材料、工艺和结构上都搞起了技术创新。首先是比亚迪高调推出刀片电池,宣告能量密度提升的磷酸铁锂又杀了回来,2020年三元和磷酸铁锂的装机量占比上也已经体现了这一点。蜂巢能源采用叠片技术替代普遍应用的卷绕技术,并推出自主研发的短刀电池系列。特斯拉推出4680圆柱大电池并实现单月100万块的量产水平。还有材料方面如高镍三元、无钴等正极材料,系统集成方面的CTP/CTC技术等等层出不穷。虽然目前看这些创新还不具备非常强的颠覆性,但是为锂电行业带来了新的活力。这些电池技术创新也将引领锂电设备企业研发适配新工艺的新型锂电设备,旧有的落后产能将被淘汰。
07
锂电设备企业也在新一轮产能扩张中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技术方面注重提升设备智能化水平
相较上一轮产能扩张时国内锂电设备还在向全自动化迈进,新时期锂电设备企业开始将智能控制技术融入装备之中。例如,先导智能的叠片设备采用多重闭环控制技术确保叠片精度,并能完成自适应智能程序优化使得整机综合稼动率可达到80%以上,节省调试时间。叠片机还采用AI算法技术以实现叠片过程包覆的全监控;支持不良极片自动剔除。先导智能还将机器视觉技术融入叠片设备,实现了从制片缺陷、叠片overhang到电芯外观的全过程智能化检测。先导自研的卷绕机配置伺服闭环低张力精密控制系统和卷绕张力实时测量监控功能,将张力波动控制在≤±3%的水平。科瑞技术也在叠片精度控制方面和高校合作展开研发,采用神经近似内模和迭代学习控制相结合的方法来改进叠片工艺中隔膜纠偏效果[10]。
整线交付方案作用更为突出,头部设备企业加大新技术投入
由于一、二线电池厂商均在加速扩产,整线产品交付速度更快、价格较低、整体自动化程度更高的优势显现出来,整线交付有助于锂电池企业快速形成新产能。锂电设备企业则需要考虑产线整体的工序连接、上下游设备匹配和厂内物流等问题,特别是需要考虑整线的设计布局。整线不是简单把前端、中端、后端的设备进行拼凑,需要专业技术团队深入了解锂电池生产工艺,通过工序优化、前后产能平衡设计、加大新技术运用等,为下游企业提供稳定、可靠、效率高的整线方案。
整线生产除了设备自动化,还要实现中间物料转运的自动化柔性化。设备企业针对厂内物流开发智能物流系统,例如在锂电生产的涂布、模切和卷绕工序,设计开发相应的AMR,实现卷料的自动搬运和自动上下料和锂电前段工序的无人化物流,提升生产线整体协同性。再比如建立智能化、自动化立体库实现智能仓储,并通过堆垛机和立体仓完成原料处理、成品收发货、成品存储管理等,可提高空间利用率,提升仓储物流效率。先导智能和赢合科技都在AMR技术领域开展了相应研发,赢合科技还在软包590组装线上研发应用了高速磁悬浮物流技术。
设备企业开始由硬件销售切入软件服务
为了满足下游需求、提高客户粘性,锂电设备企业开始由单纯的硬件装备供应商开始转变为同时交付软硬件产品的整体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软件的作用日益凸显。如先导智能2021年定向增发募集资金用于投建锂电智能制造数字化整体解决方案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该项目包括了机器视觉、智能物流、数字孪生和MES软件四部分,这意味着锂电设备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投入已经从内生发展到外延,成为提升客户粘性、增强产品竞争力的一部分。
机器视觉部分,先导智能希望通过自主研发深度学习算法模块,实现低对比度、形状多变缺陷目标的像素及精度提取,提高分类检测效率,减少人员参与,进而提高整线生产效率和质检精度。
先导智能希望开发适用于下游锂电池和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数字孪生解决方案,通过生产线设备的仿真测试及虚拟调试等功能实现智能工艺规划设计,即在虚拟调试中根据客户需要不断优化于涂布、辊压、分切等设备的工艺参数,优化物料流控制策略,从而缩短项目交付周期、提升设备性能及可靠性,以满足下游客户快速形成实际产能的迫切需求。
赢合科技早在2015年就成立子公司慧合智能专营锂电行业MES软件。利元亨在2021年成立海葵智造,将自研的MES软件系统与工业物联网等技术结合,整体构建为锂电行业的数字化工厂解决方案,帮助锂电企业提升生产管理水平。
可以看出,锂电设备企业不再单单把销售硬件设备收入作为唯一的收入来源,开始形成软硬结合和虚实融合的整体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希望以此深度绑定下游客户并形成新的增长曲线。
加强自身数字化建设
为了应对日益紧迫的交付压力,锂电设备企业开始进一步加强自身数字化建设,赢合科技2020年开始推动数字化管理升级,将数字化管理升级列入三年重要发展战略之一,力图形成全流程可追溯管理、数据透明、指标量化、管理闭环的数字化管理体系。在产品设计阶段,赢合科技运用仿真技术模拟产品全生命周期状态,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试错成本。先导智能则开启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希望以此打破非标装备制造企业生产管控难、产能规模提升难的瓶颈,满足锂电设备多品种小批量的柔性化生产研发需求。
图 先导智能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体系
出海国外
市场拓展方面,国内锂电设备企业产品已经从实现国产替代发展到出口海外市场,比如先导智能2021年海外营收已经超过14.78亿元,订单占比超过30%,已经落地的海外客户包括宝马和Northvolt等。
紧紧绑定下游锂电池企业
外部合作上,锂电设备企业与下游电池厂商的战略合作更为紧密,原因在于这一轮扩产对于头部电池厂商来说也并不轻松,为了守住市场份额必须保障上游供应链的稳定。
比如LG新能源和赢合科技2021年开展共享专利和前沿技术成果的研发活动,已共同开发了七项核心技术专利,赢合科技具有三年的使用期限。
宁德时代在2021年与先导智能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之补充协议,协议约定宁德时代鼓励先导智能在未来新电池技术研发流程的 DVT(Design Verification Test,设计验证测试)阶段,参与联合研发并提供设备的研发和配套。依托宁德时代在前沿电池技术路线上的指引和设备研发使用的反馈,先导智能将深入理解锂电生产工艺,对电池前沿技术将具备更加敏锐的感知力,节约大量的研发资源,有助于先导设备快速优化设备工艺。宁德时代还将为先导智能开拓汽车客户销售PACK产线产品提供渠道便利。
08
从两次产能扩张周期对比来看,锂电设备企业在技术、业务、自身数字化水平、外部合作等方面在两次产业浪潮来临后都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不断深化。
技术方面,第一次产能扩张时期,锂电设备从半自动化走向自动化。第二次产能扩张,锂电设备开始加强智能化。这背后其实都是锂电池企业提升电池制造技术水平的需求所决定的。
本轮锂电设备企业智能化外延的动力就来源于锂电池企业对实现智能制造的迫切需求。首先,这一轮扩产使锂电行业从GWh时代走进了TWh时代。锂电行业产能建设周期为6-9个月,真正形成产能还需要爬坡3个月左右。下游需求又日益呈现出多种型号混产的趋势。所以锂电池企业需要智能制造技术来满足自身快速形成产能、规模效应以及柔性生产的需求。
近年来锂电池企业推进智能制造动作频频,宁德时代在2021年投资入股工业智能化企业安脉盛,成立子公司宁德时代润智软件,在AI技术应用方面先后与腾讯云、英特尔等大厂展开合作。蜂巢能源为保障实现大规模高效率生产,建设了车规级动力电池AI智能工厂,AI智能制造成为其四大支撑战略之一,将AI技术应用于容量预测、焊接技术、自放电检出等工艺环节。
数字化方面,每一次产能扩张都会促使设备企业加强自身数字化建设,数字化投入的动力来源主要是需要形成更强的交付能力来应对业务的快速增长,这种数字化建设需求更为刚性。而且在第二次产能扩张中,锂电设备企业更是将数字化能力从内生推向外延,希望通过交付软件技术帮助下游客户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制造,打造新的盈利点。
业务拓展方面,锂电设备企业在第一次产能扩张时开始出现整线路线,到近期整线方式又得到进一步完善,补充了机器视觉、AMR等新技术。客户上,锂电设备企业不只是向海外拓展,也向产业链下游的汽车企业延伸,未来整车厂甚至将参与电池生产,锂电设备客户将是电池厂与整车厂并存。
外部合作方面,在早年发展时期,国内锂电设备企业和锂电池企业研发上的合作可以说是几乎没有,设备企业不懂电池,电池厂也很难找到匹配自己需求的设备。第一次产能扩张后,几个和锂电池厂商合作紧密的设备企业快速增长,双方合作程度日益加深。到第二次产能扩张来临后,双方的合作更是上升至战略合作关系。
对于装备企业来说,绑定大客户本身既是其技术产品品质的体现,可以为市场提供一种信号效应,又是企业发展良性循环的开始。因为头部大客户对于产品技术的要求会更为严苛、理念会领先行业,装备企业在为大客户供货过程中会不断学习前沿的工艺要求提升自身装备产品质量,将形成产品品质-销量的良性循环。而这一切的起点恰恰在于装备企业对于自身技术的严格要求。
09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锂电产业发展从最初的劳动密集型逐渐转变为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折射出我国从最初依靠低价劳动力的经济发展方式,正在逐渐转变为以技术创新为主导的发展方式。我国锂电产业逐步掌握全球产业链话语权的背后是无数市场主体在吸收借鉴国外产品基础上坚持自主研发锂电池产品,而不是单纯依靠国外的技术路线和供应链体系,逐步从产业链中低端迈向高端领域,证明了产业的比较优势是可以锻造出来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锂电池行业发展壮大的背后是锂电设备行业的鼎力支持,锂电设备行业也在锂电池第一次产能扩张时期抓住时机实现了国产替代,在第二次产能扩张周期走出国门赢得海外订单。
可以看出,锂电及其设备行业带有明显的周期性。下游行业需求增长传导至上游,产能错配供给不平衡将带动上游产能扩张,每一次产能扩张也都会带动上游原材料的大涨。判断产能周期可以从产能供需状况、产能扩张速度、锂电池价格以及锂电池企业利润水平等维度入手。
锂电设备行业的发展也体现出装备制造业的一些发展共性:一是设备企业会逐步从单机设备到覆盖多环节乃至整线;二是设备企业会逐步从单纯销售硬件设备转变为同时软硬件产品;三是装备制造企业要把握住新兴细分市场产品的高速增长期,在产业混沌的初期就要寻找有对产品有高品质要求的优质客户,因为装备制造企业的增长取决于下游终端产品的增长。以上这些也在其他装备制造行业上演过类似的故事。
我们可以体会到设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只是表面上的硬件设备,而是对电池制造工艺的深刻理解和产线整合及服务能力,其实产线整合及服务能力本身也是建立在对制造工艺的熟稔程度之上。无论是整线交付,还是后来的智能物流、机器视觉和MES以及数字孪生,都是锂电设备企业基于工艺理解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进而提升客户粘性的手段。一整套生产线从头到尾都交付得有始有终,客户又怎么会轻易更换供应商呢?快速形成实际产能不就得靠这样的设备供应商么?
综合以上对发展历程的回顾,我们发现锂电池及其设备行业已经进入了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新发展阶段,那么新阶段下的行业又有哪些新机会?其实不难看出,我国锂电行业硬件设备已颇为成熟,但是软件侧仍很薄弱,设备企业和电池厂商也都在加强软件的研发,这其实也是初创公司在锂电行业的机会点。
初创公司机会侧重在软件算法侧,硬件装备也具有一定机会,比如工业机器人和AMR等,但AMR厂商也需要注重调度算法层面的技术储备,如此可以更深入地介入锂电池企业和整车厂客户,提高客户粘性。
软件侧的机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工艺智能:例如针对电池制造中的焊接工艺提供智能化技术,可为企业提升生产质量,缩短产线调试周期。
机器视觉AI检测:可应用于电池外观检测、焊接后检测等环节,机器视觉发展重点是要形成与制造工艺联动的闭环控制系统。
工厂虚拟仿真规划:为满足锂电企业快速扩产的需求,虚拟调试仿真以缩短产线调试周期价值意义明显,目前国内企业使用的虚拟工厂规划仿真软件多为西门子的Plant Simulation,例如先导智能购买该软件用于二次开发数字孪生产品。目前也有一些初创公司和高校在这方面有所进展。
生产管理和智能决策:这方面的软件也多为外资企业供应,如达索的3D EXPERIENCE软件等,存在国产替代机会。
多尺度设计仿真及新材料开发平台:基于电池多尺度真实物理化学模型和分子动力学等理论基础,将电池制造工艺和设计仿真结合起来实现电池正向设计,实现从材料到系统的多尺度全面仿真设计,节省选择实验试错法的时间成本和材料损耗成本。
智能化焊接技术和锂电池多尺度设计仿真在学界和业界的前沿进展具体在《智能制造走向深水区》一文中已有较为详细的论述,此处不再展开。
掌握新技术的初创企业可以与设备企业、锂电池企业合作,深入生产场景中共同开发智能制造技术,相信越来越多的初创企业将为行业带来新的活力。
10
锂电池制造工艺引领锂电设备的发展,而锂电设备承载着电池制造工艺。行业内有句话,电池生产的工艺技术水平有多高,设备产品的技术水平就有多高。两者是紧密结合的。锂电技术在材料、结构及系统工艺方不断涌现创新,锂电设备才能持续发展。
产业浪潮起起伏伏,没有无缘无故的扩张兴起,也没有无缘无故的过剩淘汰。回归制造业本源,只有立足技术创新,企业才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时机勇立潮头,才能在潮水退去时稳如磐石。产业的生机勃勃,靠的也正是技术创新这一股源头活水。
参考资料:
1. 李超. 比亚迪公司锂电池生产运营改进研究[D].复旦大学,2009.
2. 覃海荣,罗思娜.锂电设备国产化还有多远[J].能源研究与利用,2013(01):23-24.
3. 董丰铭.中国锂电池设备行业分析[J].电子工业专用设备,2016,45(04):6-11+55.
4. 苏海强. “深圳创造”锂电设备 敲开日本国门[N]. 深圳商报,2010-11-08(B02).DOI:10.28774/n.cnki.nszsb.2010.002509.
5. 赵东林.国内外锂离子动力电池极片制造专用设备的新进展[J].新材料产业,2006(09):65-69.
6. 中国电池工业年鉴2016[M].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7.
7. 中国锂电新能源产业投资发展报告[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8. 中国电池工业年鉴2018-2019[M].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0.
9. 招商证券:先导智能.锂电扩产助益设备龙头,强者恒强攻略能源版图
10. 丁文华,谢小鹏,张攀峰,韩磊.锂电池叠片机隔膜纠偏神经近似内模及迭代学习复合控制[J].机械科学与技术,2020,39(09):1404-1411.DOI:10.13433/j.cnki.1003-8728.20190319.
11. 高工锂电
12. 先导智能、赢合科技公司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