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1
技术要素密度的高低,决定了一个产业知识产权资产的活跃程度。换句话说,知识产权事件的活跃程度,是一个产业兴衰起伏的重要标志。21世纪以来,通信、半导体、电子计算机、智能手机、互联网、生物制药等领域,相继出现一系列重大知识产权事件,一并拼构出了先进生产力阵营演进的隐性逻辑。
时至当下,这一逻辑,正在延伸到新能源领域——作为全球经济新引擎,以专利为核心的知识产权竞争,正不可避免地成为这一产业的主题词。
这便让过去20年间,惯见了西方专利绞杀的中国产经业界,多少有些“不适应”。因为这一次,领衔全球的中国的新能源产业,正在成为风暴策源地。
最令人瞩目的一起案例,是正在发酵之中的宁德时代与中创新航(原中航锂电)之间的专利战争。洞悉这起专利战的必然性、内在逻辑与未来走势,需要回归到产业与历史的参照系中。如是,我们方能捕捉到个中隐匿的启示。
01 专利即财富,产业效应越强财富价值越大
宁德时代与中创新航之间这场专利权纠纷,肇始于2021年7月,迄今持续10个月有余。
当前,在公众舆论领域,这起纠纷最吸睛的一项内容,是宁德时代方面于近期向法院提高专利侵权索赔金额,由原来的1.88亿元,提升至5.1亿元。对于这一变化,一时众说纷纭。
从专利第一性、产业特质、历史映射以及国际比较等多个视角审读这一变化,我们会有更理性与深邃的认知:
1、专利第一性
专利是知识产权的核心构成。所谓知识产权,对应的是物质产权,本质上,是一种智慧财富归属的界定,是市场精神的应有之义。
从该第一性出发,我们可以明确,专利维权是对附着于专利技术产品之上的财富价值的主张。
这一专利主张过程,需要因循法律条款制约。根据我国专利法相关规定,主张专利侵权赔偿额的计算方式有4种:
1.根据侵权人侵权获利计算
2.根据被侵权人损失计算
3.根据专利许可费的倍数确定
4.法定赔偿
从1.88亿元提升至5.1亿元,间隔10个月。这一过程里,随着涉案专利产品的市场供给进一步加大,以及专利权人方面更精细的证据收集,出现了显著的赔偿金额要求变化,实际上是一种正常的动态调整。
至于金额请求是否合理,最终都要经由法院的厘清并作出判决,大可不必对此过于纠结。
2、产业特质
根据上述4种不同专利侵权赔偿计算方式的特质,可以初步判断,宁德时代方面擢升金额请求,依据大概率是第一种。
以第一种形式计算并主张赔偿额,是很符合动力电池产业特质的一种路径:
本案之中,宁德时代方面主张的专利权利涉及5件,其中发明专利3件、实用新型专利件,分别为“防爆装置”、“集流构件和电池”、“动力电池顶盖结构及动力电池”、“锂离子电池”以及“正极极片及电池。
图:宁德时代方面主张的专利权利。来源:公司公告
这5件专利,从锂电池核心技术到电池生产工艺均有涉及。这也是此前业界判断,“涉案标的是中航锂电的全系产品”的核心依据。
这便意味着,只要取证到被告方产品供给的上车备案数量,就较为清楚的对涉案金额做出主张,基本公式:涉案产品数量*货值单价*行业合理利润率*涉案专利贡献率。
尽管外界尚不掌握具体数据,但根据35%左右的电池占电动车成本比例,以及20%左右的行业合理利润率水平(以塔菲尔案为参照),也大致可以对该起案件的全貌概况有粗糙判断。
3、历史映射
我国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发展是同步过程,迄今40余年历史。相较而言,这一过程发展至今,仍是我们对于专利第一性认知的培育阶段。如果我们从更纵深的专利史有所了解,其实对专利的保护、应用与运营将会有更深邃认知。
在我们早期的研究文章中曾指出,“回溯近代史上大国间的专利之战,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勾勒出其国运的变迁”。以史为鉴,正是“贝塞麦炼钢法”的引入与专利确权保护,很大程度上促动了美国工业体系崛起。
转炉炼钢术,又称为“贝塞麦炼钢法”,由英国人亨利·贝塞麦于1855年发明。这一发明使得铁水可以直接炼钢,第一次解决了大规模生产液态钢的问题,从而促进了钢的产量和生产效率。这也是大规模构建工业体系的基石。
戏剧性的是,这一专利技术,最终辗转被美国人安德鲁·卡内基获得,后者将这一转炉炼钢技术带回至其美国创办的钢铁厂。至1899年,卡内基钢铁厂年产量超过260万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厂。借助这一炼钢术,美国一跃成为当时世界第一的制造业大国。
这一案例也表明,专利的财富效应,更大程度上要归结于它的产业价值,产业效应越强财富价值越大。本案涉及的5项专利,或许从历史意义上与转炉炼钢术相去甚远,但二者的本质是一致的:
这个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财富,我们不能否认,宁德时代得以成为全球动力电池龙头,它的财富与社会价值创造过程所付诸的对价,远不止几个亿可以囊括。反过来说,基于客观涉案事实,更高的“要价”,亦是对自身产业地位的表达。
4、国际比较
延伸来看,中国动力电池如果能持续保持并扩大全球产业格局领先地位,我们甚至可以预期,随着产业竞争进一步深化,未来仍将有更大诉请额度的专利战出现。毕竟,专利战,本身便是维护一个产业核心利益与市场精神的必然结果。
从国际比较上,我们可以看到,过去20年间,爱立信、诺基亚、高通、华为等在通信领域,英特尔、AMD、台积电、格芯等在半导体领域,苹果、三星等在智能手机领域,无不屡屡发起或沐浴专利战洗礼,涉案金额动辄以亿元美金起跳,10亿以上美元级别亦不在少数。
最终,这些巨头所在产业不但没有被专利战摧毁,反而反脆弱性愈强。
5.1亿元诉请(注意,只是当事人一方诉请,最终侵权是否成立以及涉案金额的酌定仍有待司法厘清),换算成美元不到9000万元,相比既往的全球优势产业部门重大专利战,实际并不算什么。
这也某种意义上表明,作为最新一重后浪,动力电池产业的技术密度仍有进一步向上攀升空间,一旦进入新正极材料或固态电池阶段,技术工艺难度的指数型提升,会大幅提升这一领域的知识产权财富价值。这也侧面预示出,这一产业的投资价值预期,仍有显著空间。
另外从知识产权专业人员视角来看,不止是中国动力电池领域,而是整个中国比较优势产业领域的赔偿额,未来都有必要逐步提升起来,“因为中国的市场容量已经今非昔比,足够支撑大的赔偿损害。”
02 最终归宿是商业许可,为行业厘清游戏规则
一场专利官司,能够破圈成为社会领域内的话题,证明了整个社会知识产权意识的擢升。但在当前的讨论语境中,我们仍能感受到,知识产权思维的广域普及,仍处于一个“同志尚需努力”的阶段。
此番赔偿诉求额度提升让更多人感到“震撼”,是一个显性例证;而对于专利常识的认知误区,则是另外一个隐性例证。
具体来说,就该案件,有观点认为:
1. 涉案专利中有两件实用新型专利,故而涉案专利价值不高;
2. 同时,中创新航向宁德时代多项专利发起无效,其中有实用新型专利被裁定部分或全部无效。1与2两厢叠加,进一步推演称中国动力电池专利整体质量与价值有限。
实际上,这是一种典型的“外行看热闹”现象。展开来说:
【1】关于专利价值的认知误区
长期以来,外界尤其是投资者领域,对于专利的常识理解多来自于企业的自我宣讲,认为在专利的三种类型中,发明专利的价值最大。
的确,通常来说,从发明人视角出发,在专利技术的研发与确权过程中,专利发明的难度更大,后二者相对会简单。但在具体的产业、产品语境里,专利价值的呈现,是一个“母凭子贵”的逻辑,即:在合法有效前提下,哪件专利的产业效应、财富价值越大,所对应的专利价值也就越高。
也就是说,无论发明、实用新型还是外观设计,三者只是起到专利类型通用名称作用,而不是专利价值的评价标准。
以著名的苹果三星专利战为例:2011年4月,苹果在美国针对三星提起诉讼,指控三星手机及平板灯产品侵犯其多项实用新型及外观设计专利,向三星索赔25亿美元,并要求后者禁售涉案产品。这场旷日持久的世纪专利战,最终以三星支付共计5亿美元左右的赔偿后和解。
从这起案例不难看出,脱离具体的产品与产业背景,简单地以专利类型评估专利价值,属于典型的思维定式陷阱。
每个产业有每个产业的不同特性,动力电池作为高端制造业的主干之一,这一领域内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与汽车制造业类似——
福特、丰田、大众与特斯拉,作为历史上不同时期汽车产业的符号代表,它们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某件或某几件发明专利,而是在于一个个由不同类型专利群组构成的专利池组,所支撑的生产制造工艺。这种先进的生产制造工艺,最终成为了行业最重要的“事实标准”。
图:汽车生产制造能力的提升路径;资料来源:国海证券
在动力电池领域,宁德时代之所以能够后发成为全球龙头,进而带动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链成为全球第一极,奥秘亦在于此。
【2】关于专利战的虚虚实实
截至目前,中创新航作为被诉一方,在应对上也取得了系列进展。
一方面,它针对宁德时代主张的5件专利,及时提起了无效申请。作为专利侵权诉讼的前置程序,这为它赢得了更多时间。同时,最新出炉的审查结果显示,宁德时代的“防爆装置”专利维持有效,“集流构件和电池”专利维持部分有效。此外,中创新航已撤回针对“动力电池顶盖结构及动力电池”的专利无效请求。剩余两件专利的无效请求,目前仍在审查过程中。
在知识产权行业有这样一个说法,打专利战就是打金钱和时间。可以预期,针对相关上述复审无效结果,中创新航方面大概率还将提起行政诉讼,将这场专利战的时间线尽可能拉长。
另一方面,中创新航在应对诉讼本身同时,亦向宁德时代3件非涉案专利发起无效,其中一件名为“汇流排与线束固定结构”的实用新型专利,于日前被裁定宣告无效。
根据宁德时代2021年报显示,截至同年年末,公司全球范围内包括申请中的专利共计5700余件,其中确权专利4400余件。在4400多件专利中,能够抽离出一件“精准打击”,可见中创新航是花了心思了。
实际上,这也是专利战的一种专业打法:一家拥有千件数量级专利的公司,会围绕核心专利池构建外部专利屏障,进行相当数量的支撑性、防御性甚至迷惑性的专利申请。作为专利战弱势一方,通常以这部分非核心专利为突破口,策略性地开辟第二战场,用以平衡市场及外部预期。
可见,在这样有来有回的过程中,中创新航正在试图创造获取更多筹码,为自身获取更大的博弈空间。
【3】最终归宿
任何一场以亿为单位的专利战,都会对它所处的产业产生深远影响。主观上,这是两家同行的较量;而在客观上,这起专利案的最终结果,却将为整个行业划下游戏规则。
作为高阶商业战争,专利战的结果并不注定都是一元对抗,而是存在多元选项的。它的逻辑框架,基本属于经济学的均衡博弈范畴,即最终的稳定状态对双方参与者都有余地,是博弈双方避免最差的一种理想的策略选择。
特别是在先进制造领域,作为产业标准的核心构建者,通过专利战以战止战,在判例层面确立行业实施标准,才是一种最佳的策略抉择。反过来说,作为最终侵权可能的承担者,一味追求死磕到底,也是一种不明智且不经济的策略抉择。因为众所周知的是,制造业的第一性就是以更低成本上获取更大化规模性收益,发生在这一领域的专利战不应违背这样的产业规律。
以成熟产业的先例为参照,比如华为、苹果、三星等巨头所处的ICT领域,各家之间爆发的专利战,最终的导向都是寻求一个合理费率的专利许可,进而形成行业共同遵守的“产业标准”:即有技术实力的企业间互相许可专利技术,技术较弱的企业支付适当的许可费用。在这样的产业标准体系下,所有市场主体方能建立起足够的规则意识,促动整个产业健康、有序地走向成熟。
站在这一高维逻辑上,可以预期,宁德时代与中创新航这场专利战的最终结果,将对中国新能源产业未来的标准秩序,产生深远影响。
0601
有这样一份工作——给你一套制服,一个编号,每天在封闭小房间里被摄像头360度环绕,吃饭喝水上厕所得打报告,家人来看你还得叫号……
这份工作,每年有无数人抢破头,它就是银行柜员。
银行,这个曾经父母口中的金饭碗,如今却沦落到了金融鄙视链最底端。有人说银行平均年薪50万,有人却说每月到手3000块。银行的薪资究竟如何?2022年,银行还是一份好工作吗?什么样的人适合去银行?
采访了十几位银行人后,今天,我们就带你扒一扒银行人的真实生存现状。
请观看36氪原创视频
也欢迎关注36氪视频号
银行到底有多卷?
这么多人想进银行,银行的待遇究竟怎么样呢?
先说结论,所有一刀切说银行值得去或者不值得去的,都是耍流氓。银行的薪资待遇差距特别大,到底是钱多事少铁饭碗,还是夕阳行业加班惨,得看这四项:
1)你在什么性质的银行
2)哪个城市,总行还是支行
3)什么岗位,前台还是中后台
4)特殊资源&人脉
同样是毕业第一年的萌新岗位,一线城市总行后台和十八线县城小柜员,年总收入真的可能差10倍。
让我们一个个来看:首先是银行的性质。国有银行由国家直接管控,包括一个央行和6个国有商业银行,比如大家熟悉的“宇宙行”工商银行。国有银行有编制和户口,但是竞争也相对激烈。
以央行为例,一线城市基础岗位税前年薪在20万左右,二三线、省会城市能达到12万左右,地级市8-12万,县级市5-8万,整体还是处于社会平均薪资的中上游水平,和本地公务员的薪资差不多。
央行在不同城市的基础岗位税前年薪
另外,民营银行和外资银行也比较特殊,简单来说,民营银行约等于互联网,外资银行约等于券商,薪资相对更高,竞争也更激烈。
网上对银行薪资的吐槽,主要针对的是我们常见的这4类银行——
国有商业银行一般会给员工薪资定级定档。以交行为例,一线城市的基本岗位每月到手在9k上下,二三线城市则会更低。特别是在经济不发达的县城基层,新入职大学生正常月实发工资只在3000元左右,扣除日常生活开销,很难有结余。
股份制商业银行本质上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企业,所以在薪资方面会更多地与业绩挂钩,带有营销性质的岗位薪水明显高些。杭州某分行的朋友表示,同样是入职一年的基础岗位,客户经理的税前年收入从14万到30万不等,个贷业务经理的年收入最高甚至可以达到80-100万。可以说是修行全靠个人。
城商行、农商行这些地方性银行,前缀多是地名,它们的工资更多会受到经营情况的影响。江苏一家城商行的基层员工悄悄透露,自己每个月工资加绩效加各类补贴奖金,到手基本都在一万以上,有时甚至能逼近两万。而新浪金融研究院的一份报告则显示,56%城商行的员工月薪在5000元以下,这些低薪岗位主要集中在中小城市。
城商行举例(见标红处)
其次是银行所在地。哪怕在同一个银行内,总行还是分行,支行还是网点,招聘要求和薪资待遇都有很大的区别。
一般来说,越往上招聘要求越高,招聘人数越少,薪资福利也相对越高。
以某股份制银行为例,总行录取的大部分都是985/211研究生或者海外留学生,分行基本也要求本科及以上,四五线城市的支行网点招聘要求则可能放宽到大专或者专升本。
而对收入影响最大的,还是看具体身处什么岗位——是前台(比如基数最大的柜员,大堂经理,客户经理等等),还是中后台(比如业务拓展部、内控管理部门里的职位)。
越往总行和中后台走,处理的工作越复杂,收入也越高。虽然基层柜员平均月薪四五千,加上各种补贴绩效,年收入也就10万左右,但如果是中后台的岗位,年收入则直接被拉高好几倍。招商银行2021年的员工平均薪酬,甚至达到了68万。
部分上市银行人均薪酬情况
另外,中后台岗位相对来说业绩压力没那么大,工资波动小,由于做的基本都是技术性或者管理性的活儿,可替代性也比较低。这也是为什么,近些年每个柜员都有一个脱离基层、转岗后台的梦想。
总结一下,在薪资上,总行>分支行,中后台>前台,但具体到手多少,还有一个关键变量——人脉资源。
带资进组在银行早已不是秘密,对家里有矿的家庭来说,把孩子送进银行,不仅能让家里的钱赚点收益,给自家企业批贷款找点方便,而且“是份正经工作,说出去也好听”,何乐而不为?
有个朋友,在银行工作近10年,依旧在基层徘徊。他一开始还觉得不公平,自己也是名校毕业,一年到头班也没少加,凭什么那个二代晋升得更快?但时间一长,也就渐渐佛了,有时自己的kpi完不成,还得靠“摇钱树”同事帮忙分享绩效。
氪财经团队采访截图
就算家里没矿,有其他各种不可说的人脉资源,在银行也能吃得开,从前台转后台都能比别人转得更快。原因很简单,在银行这种极度讲人脉的地方,资源的buff,是可以简单粗暴带来业绩提升的。
为什么薪资差距这么大?
无论是被家里安排进银行的,还是自己披荆斩棘考上的年轻人,他们可能都发现了,真正的银行没那么好待。我们看到的银行营业时间一般是早九晚五,周末双休,但这只是坐柜的时间,五点半银行关起门通常还要开会,到七八点都是常态。
像我们一样平时想玩玩手机摸会鱼?也不可能,一举一动摄像头全程记录着呢,高强度的工作下,憋尿导致的肾结石和密闭空间里数钱导致的慢性鼻炎都是常见的职业病。
这和我们的认知似乎相差甚远,在我们小时候,银行柜员确实是体面工作,为什么现在做柜员看起来这么苦?要理解中间发生了什么,就得知道银行这个庞大的系统,到底是怎么赚钱的。
银行的利润主要来自三个部分:利息差、投资、表外收入。
银行利润三大组成
先说利息差。有人来存钱,银行得付利息出去;有人来贷款,银行能收利息回来,这中间的差额就归银行所有。而这部分的工作,主要就是靠前台来完成的,比如柜员负责存取款业务,客户经理负责贷款业务。
这在10年前,是最吃香的业务,因为光是利息差这一项,就足够让银行赢麻了。2003年,银行存贷利差大概是6-7个百分点,之后的十年内,商业银行净利润从63亿元增长至14180亿元,并且始终维持着两位数的高速增长。
20年来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长
支行和网点迅速蔓延到中国的各个县城乡镇,疯长的利润和漂亮的招牌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的年轻人进入银行。这10年,也被称为银行的黄金年代。
但是,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人口红利的减少以及房地产、互联网等新业态的冲击,现在存贷差从6-7个百分点降到2~3个百分点。银行利润空间大幅收窄,那个靠利息躺赚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辉煌过后,难免落寞。中小银行业绩压力大,被迫全行搞营销,管你是985还是海归,指标下来了,就得想办法拉存款、卖理财、卖黄金、办ETC。为了拉满每个月月底行长派的存款任务,很多人都会求助于亲友,“存点吧,存点吧,在我这儿放两天就行”。
对于中小银行来说,想要盈利生存,更多得在银行另两块利润上下功夫。一个是投资。银行手中有不少的资金,银行总部的金融市场业务部门,就会利用这些资金去进行一些投资决策,购买股票债券等等。
中小银行在投资上下功夫
最灵活的一块来自表外收入,指的是不动用银行资产而产生的一些收入,比如理财产品附带的手续费等等,这部分也是由总行来负责。
总行在表外收入上产生利润
与这两块业务直接接触的员工,一个人涉及的营收或许就能抵过数十个柜员。责任大、困难重,所以门槛高、拿钱多,也不无道理。
但银行的性质决定了能站上金字塔塔尖的,只能是少数。涨薪难,转岗也难,围墙内的人还在挣扎,银行这座围城,正在越筑越高。
为什么银行会变成围城?
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1076万人,财经专业的毕业生达到了惊人的20%。也就是说,5个毕业生里,就有1个是学财经的。
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财经专业占比
本科毕业生里更卷,预计毕业人数是444万,而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的就超过了106万,4个人里就有1个。
大家除了去到券商、投行等金融机构里卷,就是在银行卷,假设给银行内部的内卷程度画个等高线,总行就是内卷高地,总行的中后台属于是内卷中的珠穆朗玛峰。
银行内卷金字塔
本科竞争都这么激烈,那70万专科院校的毕业生怎么办?如果想进银行,基本上只能应聘四五线以下城市支行网点的前台。
但如果你最近有去过银行,就会发现,大部分业务已经可以在智能柜员机上自助操作,柜员和大专生,在逐渐从前台消失。
然而,很多好不容易挤进银行的年轻人,都想在35岁之前离开。国有六大行的年报显示,30 岁以下的年轻人仅占全体员工的五分之一左右。其中老龄化最严重的一所银行,40 岁以上员工的占比已经将近六成。
一名股份制银行分行的同学表示:“好学历好学校的人,在这里都不会长久。”他所在的银行内,从业三年左右是离职的高峰期,大部分选择考公或者考研;年龄再往上,离职后的去向更多是其他银行。只有少部分员工有机会去到券商投行等金融机构,或者选择了转行、自己创业。
对许多围城之内的员工来说,逃离银行之后才猛然发现,自身技能的成长,已经赶不上外界的变化了。
还有一位正在准备考研的银行员工说,那些毕业去了四大的同学可能已经考完了CPA,但自己在银行似乎只学到了抗压能力和沟通能力,专业知识基本都忘了,再想进券商投行,几乎不可能了。
“什么样的人适合去银行”这个问题,我们还是留给过来人去回答吧。
或许每个财经学子,都是读着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的课本,怀揣着成为陆家嘴金融巨鳄的梦想走进银行的,但当工作的琐碎和现实的残酷劈头盖脸砸下来,还是难免会陷入怀疑和挣扎。
有人妥协了,有人逃离了,但最终不后悔自己选择的,一定是那些“想清楚了自己想要什么”的人。
0601
“沪上皇”“上海顶级富二代”“实力不输王思聪”,网络上知名的秦奋有多个称谓。但来到他并不熟悉的资本市场,“买股像买彩票”,结果没赚到钱还登上了证监会的行政处罚书。
5月29日,“秦奋5000万炒股内幕交易被罚”的话题冲上了微博热搜榜。
证监会公布的一份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秦奋与其父秦嗣新共同参与的鑫茂科技相关重组内幕交易案,秦嗣新通过秦奋账户买入5000万元。据情况通报,秦奋辩称对资本市场没有兴趣,没有做过研究,像买彩票一样买了。但证监会认为该解释理由,并不足以合理说明其交易的异常,决定对秦嗣新、秦奋合计处以60万元的罚款。
在此之前,秦奋网络上的人设是“超级富二代”。除了频繁在社交平台上晒出各类豪车、手表等照片,刘畊宏直播时他一度空降直播间刷起了嘉年华,一场直播下来打赏了82个3000元的嘉年华。
和很多“富二代”一样,秦奋也有自己的投资版图。雷达财经梳理发现,秦奋的投资主要集中在体育发展、影视文化、电子竞技和汽车科技等领域,不过其名下数家电竞公司已注销。
01 因5000万内幕交易领60万罚单
秦奋父子的内幕交易,起始于2016年。
据处罚决定书,唐某1(是有着“打工皇帝”之称的唐骏)实际控制微创(上海)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微创网络”),知道徐某(真名为徐洪)是上市公司天津鑫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鑫茂科技)的董事长、实际控制人,想和徐某谈收购事宜。
公开资料显示,微创网络曾两度冲击IPO,微创软件持有微创网络46.02%股权,为公司控股股东。唐骏通过WICRECEND CHINA CO。,LIMITED、纽聚投资间接控制微创软件54.44%股权,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2019年,唐骏携微创网络首次闯关科创板。经过三轮问询和回复后,2020年6月,微创网络主动撤回了上市申请,终止了科创板IPO。
时隔半年不到,2020年12月,微创网络再次启动IPO,二度冲刺科创板。然而,到了2021年3月,尚处于辅导期的微创网络却再次终止了IPO,公告的原因是“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
徐洪认为,对鑫茂科技来说,微创网络是一个不错的标的。2016年9月,徐洪和唐骏开始讨论重组事项。
该年9月6日,徐洪、鑫茂科技时任监事会主席宋某、董事兼副总经理倪某强与唐骏在微创网络办公地见面商谈。初步方案是唐骏和徐洪成立并购基金收购微创网络股权后,再装入鑫茂科技。
于是,徐洪找到时任广州证券员工唐某2帮忙对接资金。唐某2介绍了浙银俊诚(杭州)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浙银俊诚”)股东刘某军、总经理王某等人与徐洪见面,由浙银俊诚提供并购方案。
2017年2月6日,浙银俊诚员工给浙商银行总行黄某发名为“西藏金杖并购基金(微创网络)”的邮件,将方案正式上报总行,徐洪想成立并购基金收购微创网络,之后再装入鑫茂科技。但3月7日左右,因徐洪信用担保能力不足,微创网络并购基金项目被否。
之后,徐洪让唐某2联系其他渠道继续推进成立并购基金。2017年5月24日,鑫茂科技停牌筹划重大事项。8月8日,鑫茂科技披露详细方案,公司以自有或自筹资金收购微创网络10%股权,同时通过发行股份收购标的公司90%股权。
另一方面,2017年3月2日前几天,徐洪为借钱和秦嗣新见面,秦嗣新向徐洪询问鑫茂科技的运作情况,徐洪做了介绍。此后,秦嗣新向认识20余年的徐洪提供了大额借款。
2017年3月1日,秦嗣新安排从他人账户转入秦奋三方存管账户8000万元,3月1日至7日,“秦奋”证券账户买入“鑫茂科技”678.15万股,买入金额5017.89万元,无获利。
2016年1月1日至证监会调查时,“秦奋”证券账户仅买入过“鑫茂科技”“三夫户外”两只股票,其中买入“三夫户外”2万股,买入金额133万元。
对此,秦奋称其对资本市场没有兴趣,不知道基本市场概念,随意看行情软件看到了“鑫茂科技”这只股票,没有做过研究,像买彩票一样买了,凭感觉决策。并且其证券账户由助理使用笔记本电脑下单,电脑在天津打篮球比赛时丢失。
不过,证监会认为秦嗣新在内幕信息公开前同内幕信息知情人徐洪见面,同期转入大额资金至儿子秦奋三方存管银行账户,秦奋同日将大额资金转入“秦奋”证券账户并大量买入“鑫茂科技”。秦奋关于其买入“鑫茂科技”理由的解释,不足以合理说明其交易的异常。
最终,因违反2005年《证券法》相关规定,证监会对秦嗣新、秦奋合计处以60万元的罚款。
而微创网络在转让给鑫茂科技10%股权后,剩余90%股权收购最终没有成行,随后才向科创板发起了上市冲刺,目前处于终止状态。
02 被称“沪上皇”,曾豪横打赏刘畊宏
从股价走势看,秦奋父子在鑫茂科技这笔交易,除了收到罚单,恐怕避免不了资金亏损。
2017年11月24日复牌后,鑫茂科技股价连续下跌,短期内跌幅超30%。至2019年中报时,秦奋曾短暂出现在鑫茂科技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不过持仓已减少至378万股,彼时股价已较买入时跌去约40%。
据证监会网站披露,鑫茂科技这起重大资产重组中,涉及内幕交易的除了秦奋父子,该公司时任董事长徐洪在内幕信息公开前建议尤立峰买卖“鑫茂科技”,徐洪、尤立峰分别被证监会处以60万元罚款。
另外,时任广州证券上海分公司机构部总经理唐云(上文唐某2)也是内幕交易的参与者之一。
唐云控制使用“章某驰”等24个账户组交易“鑫茂科技”股票,并且按1:3至1:5的比例配资,累计买入9.45亿元卖出8.92亿元,以亏损超5000万元出局。唐云亦被处以60万元的顶格处罚,并对其采取十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证监会的处罚,暴露了与秦奋身份相关的一些蛛丝马迹。比如秦嗣新(香港特别行政区居民),男,1961年11月出生,住址:香港跑马地。秦奋,男,1988年7月出生,住址:上海市长宁区。
坊间传闻,秦嗣新“叠码仔”出身,在早年搭上澳门赌场生意一摇成为有钱人,澳门大卫赌厅的二股东,十年前江浙沪去澳门的大老板差不多都认识。不过该消息并未获权威媒体证实。
相较于身份神秘的秦嗣新,秦奋则更加高调的活跃在网络上。2011年自澳洲留学回来后,就频繁在社交平台上晒出各类豪车、手表等照片。
最初让秦奋出圈的事件是两次撞车。2014年,市价1500万元的保时捷在上海发生车祸,撞到了路边的一颗大树上,网传车主为秦奋。2015年4月28日晚上,一条关于“上海中环2250万法拉利LaFerrari雨中失控撞毁”的消息刷爆朋友圈,作为驾驶者的秦奋,被称坐在报废的豪车旁边淡定玩手机。
今年4月21日,在带领网友跳操的刘畊宏直播间,粉丝“榜一大哥”秦奋1分钟连刷82个嘉年华,一个嘉年华价值3000元,1分钟便是24.6万元。秦奋的“壕无人性”,再次成为了网络头条。
据证券时报,一位关注娱乐圈动态的人士称,“秦奋微博名带有King,是上海有名的富二代,所以外界便有了’沪上皇’这一称谓。”
03 旗下多家公司注销
秦奋的微博认证信息为,上海奋荣投资公司董事长(下称“奋荣投资”)、KING电子竞技及篮球俱乐部投资人。
官网显示,奋荣投资成立于2012年,一直关注全球电子竞技、体育文化、汽车技术等领域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有创新潜质的初创企业,为其提供融资、资源等方面的帮助和支持。
目前,奋荣投资旗下拥有信息科技公司、体育发展公司、影视发展公司和文化传播公司。旗下奋荣体育和奋荣文化分别组建了 KINGS 篮球俱乐部、KINGS 超跑车队和KING电子竞技俱乐部。
有消息称,KINGS 篮球俱乐部早在2013年就成立,秦奋作为老板和球员参加国内类型赛事。2018年,又成立KINGS篮球训练营,进行品牌化运营。
秦奋对电竞的布局,或是出于自身对游戏的爱好。据传在梦幻游戏这款著名氪金游戏中,“KING总"秦奋凭借一己之力让一个普通的服务器跻身排行榜第一,最后账号被2400万出售,“仅仅是他投资价格的四分之一”。
不过在“富二代”云集的电子竞技行业,王思聪的战队IG、朱孟依长子朱一航的EDG战队曾夺得英雄联盟世界联赛的冠军。相比之下,秦奋打造的KING战队战绩不算突出,主要是在国内打一些小的联赛。
除了组建战队,秦奋的电竞事业还涉及电竞教育。2017年9月,电竞艺考培训机构南京恒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A轮融资由奋荣资本投资,注资金额1亿元,双方计划在包含电竞教育等方面展开更多的项目计划。
此外,天眼查显示,奋荣投资对外投资企业17家,包括上海优软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奋荣体育发展有限公司、上海奋荣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和北京凯客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等,不过秦奋电竞联赛有限公司、秦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广州秦奋电子竞技有限公司等9家公司已经注销。
目前,秦奋任法定代表人且为存续状态的企业目前只有上述奋荣投资公司,其任职的公司现存有5家。
0531
“人还没毕业,就已经开始被社会毒打了。”被二手闲置交易平台转转解约的校招生方明告诉燃财经,“太突然了,去年11月公司还催着签三方,今年5月就被解约了。”
和方明不同,冯现去年在哈啰单车实习后成功转正。今年4月底,他突然被公司通知毁约,同部门的其他应届生无一幸免。“被毁约后,只能赶紧找新工作。”冯现直言。
像方明和冯现一样被毁约的应届生不在少数,“被企业毁约的2022年应届校招生”更是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
5月11日,有用户在职场社交平台爆料理想汽车由于业务调整,部分2022年毕业生将被解约。
一周之后,话题#小鹏汽车被曝毁约20余名应届生#登上微博热搜,截至发稿,阅读次数已高达1.7亿次。随后,在一份流传的毁约校招生的企业名单中,一些应届生心向往之的企业名字赫然在列。
图/微博平台小鹏汽车毁约应届生热搜 来源/燃财经截图
今年研究生毕业的川川告诉燃财经,2022年从秋招到春招都比较卷,好不容易拿到了offer,还被毁约,不仅没了应届生身份,大部分企业的校招也早已结束,大家都很迷茫。
而被毁约固然会让人迷茫和沮丧,但还是会有大部分应届生在被毁约之后重新出发。他们选择振作精神,或选择报名入口没有关闭的企业重新开启校招,或修改简历之后疯狂刷招聘平台。
为了拿到新offer,张莹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十一点都在刷面试题,简历改了十多个版本。方明则动员了父母、朋友齐上阵,主动出击寻找着任何一个可能的机会。
“我有个朋友,被网易毁约了,现在已经在找海外的兼职岗位了。”方明告诉燃财经,不少校招生在三方被毁后,即使伤感和失落,但还是会很快投入到下一轮海投。
积极的他们或有人幸运地斩获了大厂的高薪offer,或有人重新调整职业规划,找到了理想的岗位。
“也许2022年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比较残酷,但好在我们的心态很积极,仍然期待着能找到一个合适的企业,一份满意的工作。”方明表示。
01 22届毕业生,挑战就业压力
了解大厂动态、不断完善简历、去各大社交平台熟知心仪的岗位信息……早在去年8月,川川就已经开始为秋招做准备。
“秋招开始前,作为一向高薪的技术岗,我在脉脉等平台上刷到的offer年包薪酬几乎都在50万元以上。那时不仅是我,同学们对于找工作也都抱有乐观的心态。”然而,川川与同学们信心满满地进入秋招,但很快,现实就给了她们重重的一击。
脉脉平台offer分享贴/燃财经截图
“第一次参与秋招笔试是去的网易,结果四道题都不会。”在好几次直接挂在笔试轮后,川川开始突击强化,可到了国庆,还是没有一个offer。此时的川川,陷入了迷茫和恐慌。随之而来的焦虑,让她开始频繁上火,嘴里也起了很多水泡。“看到大家都在晒大厂offer,我开始自我怀疑,每天都特别沮丧。”
“原本还以为能进大厂,结果一个offer没拿过,SP(“Special Offer”,意为优质生源优先推荐,是更高级的offer,往上还有SSP)更是一个没有。”挫败之后的川川开始看中厂或规模还可以的上市公司。短短一个月之内,参加了20次面试、近40次笔试的川川,终于在海投之后拿到了顺丰的offer。
然而,顺丰给出的薪水只能让川川将它当成保底之选。随后,川川又面试了多家规模还可以的企业,但都被过低的薪酬待遇所“劝退”。就在心态接近崩溃时,她惊喜地拿到了理想汽车的意向书,“薪酬待遇不算高,主要觉得新能源是趋势。”
随后,川川拒绝了其他面试邀请,满怀期待地等待理想汽车走完offer流程。然而,一直到11月底秋招收尾,在川川第三次催促理想汽车HR发offer后,HR才电话通知川川,offer没有了。
“各大公司基本都关闭了投递窗口,我还能去哪里呢?”已经开始准备租房,却猝不及防没有了offer的川川,既愤怒又委屈。
和川川有着相似经历的还有Kane,“魔鬼求职季”是Kane对2022届毕业生秋招的直接评价。
燃财经了解到,去年4月开始找实习工作的Kane,为了拿到某知名OTA大厂的心仪岗位,可以说做足了准备。刷题、刷面经、向前辈讨教、精修简历之外,还特地买了衣服。4月13日,笔试顺利通过的Kane,在4月25日再次顺利通过了一面。然而,就在他以为这个岗位只差最后“一哆嗦”时,却折在了4月28日的二面上。
Kane表示,从4月开始,跨越半年的求offer之路,让他神经紧绷且焦虑,甚至开始尝试转发锦鲤,去拿到offer的帖子下留言接offer。
直到11月,Kane通过了马蜂窝的笔试。之后,为了能够顺利拿到马蜂窝的offer,K他几乎每天都在进行面试演练,以至于顺利签约了还恍如梦中。“薪酬待遇确实不错,而且等疫情稳定了,旅游业市场恢复,前景还是很可观的。”经过一番思考后,Kane拒绝了其他公司的offer签了三方。
然而,就在Kane开始为入职恶补岗位专业知识时,却在5月中旬,接到了马蜂窝的毁约电话。
“机械地道歉后,HR说会按照合同补偿5000元,”可校招都结束了,我怎么找别的工作呢?我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又怎么赔?Kane痛苦地表示,同批的应届生和实习生也有不少都被毁约。“除了接受现实,又有什么办法?”
同样在等待offer中煎熬的还有方明。秋招时,大厂遥遥无期的书面offer让方明无比焦虑。此时,转转第一个向方明抛出了橄榄枝,但给出offer的同时,也只给了她三天的时间考虑。“我当时觉得,既然自己实力有限,没法进大厂,转转也是不错的选择。”
不过,让一心期待入职的方明意想不到的是,5月份,方明发现,转转应届生群突然被解散了,随后转转开始毁约。最后方明收到了8000元的赔偿款,和写明甲乙双方同意解约的解约合同。
“可事实上,并没有经过我们的同意。”方明欲哭无泪,突然而来的毁约让她猝不及防。
02 被毁约后,高薪加入华为
被毁约后,川川短暂地陷入崩溃状态。可面对公司大多停止投递的岗位,川川心知肚明,留给她悲伤的时间不多。“我决定尽快振作起来,进入更好的公司,拿到薪酬更高的offer。”
调整心态之后,川川在去年12月初迅速投入到了搜寻补录的应届生队伍当中。一份份重新投递简历。“每天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刷新补招信息。”
“即使做足了心理准备,但偶尔还是忍不住想,自己会不会再也拿不到offer了。”可短暂的“丧”情绪之后,川川又继续刷新补招岗位,“只要不停下来,总会有希望。”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两三周的疯狂投递后,川川意外地收到了滴滴、快手、京东等多个大厂的面试机会。“只要有面试,我都会去尝试。即便依旧充满未知,但心里也没那么慌了,面试多了总会拿到offer的。”更让她重拾信心的,是面试时谈到的年薪,都至少比理想汽车多10万元。
最后,川川心满意足地拿到了快手的offer。
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川川拿到offer还处于兴奋期时,就有网友在脉脉平台上爆料,“快手即将裁员,其中应届生正是裁员重灾区。”川川意识到,互联网平台,或许并不是自己的理想之地。
再次投递简历,川川改变求职方向,从互联网大厂转向更为稳定的制造类企业。幸运再次降临在了她的头上,在被华为的HR主动联系之后,川川经历了极其顺利的面试,并最终拿到了华为的offer。
但在经历过被理想毁约和快手爆出裁员信息后,即使手握华为的offer,川川仍然非常忐忑,“从体检到证件审核,最后走完全部流程,我才彻底地安心下来。”
从被理想汽车毁约到高薪进入华为,川川表示,“现在反而有点想谢谢理想的‘不录之恩’。要不是他们毁约,我也不会继续奋斗,不继续奋斗,或许就不会有机会进入华为。”
这次的毁约经历,也让川川意识到,对应届生来说,在没有签订正式合同前,不要相信公司的意向书和口头承诺,尤其是在被称为“最难毕业季”的2022年,继续投递和面试才是硬道理。
03 最难毕业季,还好没放弃
人社部数据显示,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指本科生、大专生、研究生、博士生等)达到1076万人,同比2021年增加了167万人,这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突破1000万人。随后,#1076万毕业生的最难毕业季有多难#顺势登上微博热搜。
“人多了,就卷起来了。”方晨告诉燃财经,今年春招,他发现不少大厂的岗位审核期都比较漫长,“HR说是因为面试的人太多了。”
“有次群面,一起面试的不是985、211的毕业生,就是海外知名大学归来的留学生。”方晨表示,去年被他拒绝offer的某中厂,春招时同样的岗位要求早已悄悄提高,当他再次询问HR岗位招聘情况时,发现自己竟然连招聘门槛都“够不到”。
就在应届毕业生加速内卷的同时,招聘岗位的锐减,也让大批应届毕业生陷入了“毕业即失业”的窘境。
某高校辅导员告诉燃财经,今年校招企业的岗位数量明显少于去年,这些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意向,也有了明显变化,更倾向于相对稳定的企业。
实际上,“力求稳定”成为了2022年求职的“关键词”。智联研究院发布的《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44.4%的应届毕业生希望进入国有企业,而选择继续在国内读博的应届硕士生占比11%,增长率高达156%。
而随着北大核物理女博士、曼大海归硕士、中科院硕士考取城管岗位、协警岗位;小县城招聘70%的岗位要求为研究生等新闻的接连爆出,就业形势也似乎变得愈发严峻。
“疫情之下出国不方便,就业环境又极其激烈,这也直接导致了考研考公的内卷。”但与此同时,张莹直言,尽管这届毕业生很难,但好在足够清醒。在经历某大厂裁撤业务线后,她意识到“相较于盲目迷信大厂,找适合自己的岗位才更重要。”
转变思路之后的张莹,从之前非大厂不投,转向关注产业链上游的集合制造型企业,并最终以小幅度降薪拿到了满意的offer。
“知道我被毁三方后,学院领导和老师都在帮我联系面试机会。现在我已经拿到了两个保底offer,下周还排了四场面试。”冯现表示,“不能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即使拿到offer也不要拒绝面试机会,随时保持警惕才是关键。”
被毁约的方明,选择第一时间通过朋友圈让所有的朋友为她推荐工作,并在当晚11点重新修改好了简历。第二天定好闹钟,方明早早起床在各类求职APP投了3个小时的简历。随后,方明开始通过同学的推荐陆陆续续参加面试。
“最近看到一句话,只要一直在饭桌上,菜总会转到面前。就像找工作,一直找,合适的工作总会出现。”方明补充道。
参考资料:
《刚毕业的大学生,这届车企为何不爱?》,来源:虎嗅APP。
0531
与王思聪齐名的富二代秦奋,出现在证监会行政处罚书上。
日前,证监会官网披露的行政处罚信息显示,秦奋及其父秦嗣新因内幕交易行为被立案调查,交易金额逾5000万元,不过无获利,被处以60万元罚金。
虽然属于内幕交易,但从买入后股价即一路狂泻,有猜测认为秦奋父子或遭遇“杀猪盘”。而一同被处罚的相关当事人唐某由于利用24个账户买入,且买入金额更是高达9.45亿元,或是更大的“苦主”。
01、买在最高点
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2017年3月1日至7日,“秦奋”证券账户买入“鑫茂科技”678.15万股,买入金额5017.89万元,无获利。
不过,秦奋否认了内幕交易的说法。上述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他自称对资本市场没有兴趣,不知道基本市场概念,随意看行情软件看到了“鑫茂科技”这只股票,没有做过研究,像买彩票一样买了,凭感觉决策。
秦奋还称,其证券账户由助理使用笔记本电脑下单,电脑在天津打篮球比赛时丢失。
证监会认为,秦奋关于其买入“鑫茂科技”理由的解释,不足以合理说明其交易的异常。上述违法事实,有相关公告、往来邮件、通讯记录、借款合同、并购基金业务相关资料、证券账户资料、银行流水、情况说明、相关人员询问笔录等证据证明,足以认定。
据秦奋自述,其买入资金来自父亲秦嗣新。2017年3月1日,根据秦嗣新安排从他人账户转入秦奋三方存管账户8000万元。
鑫茂科技现名富通信息(000836.SZ),公司目前实控人为王建沂,公司专业从事以光纤光缆制造为核心的光通信业务和以石英管材产品为辅助的石英制品业务。
2017年5月24日,鑫茂科技发布停牌公告称,控股股东正在筹划与公司相关重大事项。8月8日,鑫茂科技发布《召开股东大会审议继续停牌相关事项》公告,称重大资产重组标的为微创(上海)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微创网络”),公司以自有或自筹资金收购标的公司10%股权,同时通过发行股份收购标的公司90%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
微创网络100%股权作价9.018亿元,占鑫茂科技最近一期经审计的净资产17.27亿元的52.22%。该内幕信息形成时间不晚于2016年10月20日,公开时间为2017年8月8日。
值得一提的是,鑫茂科技董事长徐某与秦嗣新认识20余年。2017年3月2日前几天,徐某为借钱和秦嗣新见面,秦嗣新知道徐某是鑫茂科技的实际控制人,向徐某询问鑫茂科技的运作情况,徐某做了介绍。此后,秦嗣新向徐某提供了大额借款。
证监会认定,秦嗣新、秦奋的上述行为违反了《证券法》所述“非法获取内幕信息的人,在涉及证券的发行、交易或者其他对证券的价格有重大影响的信息公开前,买卖该证券”的违法行为,并根据当事人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与社会危害程度,对二人合计处以60万元的罚款。
值得一提的是,秦奋父子的内幕交易疑似被“杀猪盘”,买入之后股价一路狂泻。时任广州证券上海分公司机构部总经理唐某是更大的“苦主”,其使用24个账户,按照1:3至1:5的比例配资,累计买入“鑫茂科技”12521.25万股,金额达9.45亿元。唐某亦被处以60万元的顶格处罚,并对其采取十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在2017年一季末,秦奋并未进入前十大流通股东。彼时,其持有678.15万股,而第十大流通股东持有1066万股。不过,伴随着其他股东的疯狂出逃,“接盘侠”秦奋在2019年进入了前十大流通股东,彼时持仓为378万股。
02、出手阔绰人设遭遇危机
秦奋向来以“豪横”人设出现,在上个月还出现在刘畊宏的直播间。他狂刷礼物,晋升为直播间“榜一”大哥。有网友细数秦奋给刘畊宏的礼物,发现他在一场直播里面打赏了82个3000元的嘉年华。
秦奋出手阔绰,关于他的各种阔绰传闻屡屡见诸网络头条,这些都让他成为社交媒体的宠儿。
不过,此次行政处罚让秦奋的豪横人设遭遇危机。行政处罚书暴露了诸多信息,譬如,秦奋1988年7月出生,目前其住址为上海市长宁区。而其父秦嗣新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居民,1961年11月出生,住址为香港跑马地。
证监会认为,秦嗣新在内幕信息公开前同内幕信息知情人徐某见面,同期转入大额资金至儿子秦奋三方存管银行账户,秦奋同日将大额资金转入“秦奋”证券账户并大量买入“鑫茂科技”。
作为“金主”的秦嗣新,其职业也引发了诸多猜测。天眼查信息显示,其曾经担任三家公司的法人,目前均处于“吊销未注销”状态。
0531
周岩是一家酒店的传菜主管,因为疫情,他所在的酒店处于停业状态,他只能待业在家。为了缓解经济压力带来的焦虑,他经常在音频平台上听音乐,后来接触了冥想,下载了专业的冥想APP,还花了298元开通年卡会员,跟着课程练习冥想。
“现在,我每周要打开冥想APP两三次,一次跟着练习半个小时”,他说。冥想、正念已经融入他的日常生活。
像周岩一样,疫情下,有焦虑、失眠等问题的职场人不少,冥想是他们用来缓解问题的方法之一。
据专业人士介绍,冥想,指的是在安静环境中,闭眼后通过思维引导感官的思考及思维散发的行为。它的源起与印度教、佛教有关,经过1970年以后美国心理学家和生物学家的试验,在生理学上被证明对人类心理健康有积极作用,能帮助人们进行情绪管理、改善睡眠、缓解压力等。
这是一个正在发展的市场。根据桔子IT数据,从2021年至2022年4月,心理健康领域共发生投融资17次,累计投融资金额超过15亿元。具体到冥想赛道,FLOW冥想和Heartly lab,在2021年均拿到了超千万级人民币的天使轮融资。
疫情下,冥想市场受关注。不过在国内,人们对冥想、正念的认知度还不够,在后疫情时代,冥想能否在国内做大做强,仍充满未知。
01 谁在使用冥想产品?
自2020年疫情以来,冥想类APP的用户数量受到带动。
冥想品牌潮汐的CEO郎启旭对深燃表示,他近几年最大的感受是,疫情让人们开始更加关注身心健康的需求,越来越多人开始思考工作生活的平衡,以及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根据易观千帆数据,2021年6月-2022年4月,潮汐APP月度活跃用户从20万上升到30万。
Now冥想CEO Len也提到,在疫情之前,每个月的用户增长在30万-50万之间,疫情开始后,APP的用户下载量翻倍增长,特别在2020年3月份以后,可达到每月60万-100万的增长。现在,这两家老牌冥想产品,累计用户量均过千万。
这一产业的目标用户不少。单就心理健康来看,2018年的《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白皮书》显示,中国处于心理亚健康、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人群分别占比76.3%、16.1%。
谁在用冥想产品?
多位行业人士表示,他们的核心用户是25岁到35岁的职场人,其中超过6成是女性用户。
这是由于这一时期的用户处于职场黄金期,工作压力大,更需要冥想排解。同时,他们也是互联网产品的高频使用人群,对冥想的接受认可度高,付费意愿也比较高。据潮汐方提供的数据,相较疫情初期,2021年潮汐付费用户同比增长超过100%。
在用户认知度方面,经济越发达的地方,冥想产品用户越多。目前,冥想用户集中分布在北上广深、东部沿海地区。郎启旭介绍,在潮汐APP中,北上广深的用户占比超过40%。
近年,一个值得注意的新变化是,冥想类产品的青少年用户人群在上升。
郎启旭说,大众认为冥想用户大多是25岁以上,但他们发现年轻用户对于冥想的需求也很大。潮汐的用户里,小于25岁的用户占比约40%。“一开始会觉得有点惊讶,不过在跟很多用户深入交流之后很快就理解了,现在年轻一代在城市生活中面临的压力、焦虑等身心议题,都不容忽视”,他表示。
另据Now冥想提供的数据,在IOS用户中,其24岁以下的用户占比也有34%。
而根据《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青少年抑郁检出率有24.6%。
冥想类APP也在为年轻化的用户做出调整。郎启旭介绍,他们在开拓新用户上,会针对年轻化的人群做推广,弱化内容上的专业性,弱化课程感,场景内容会更加碎片化,让年轻用户更能接受。
02 APP也卷起来了?
周岩在上海参加过一次冥想线下课程,2019年回到江苏老家,因为当地没有冥想线下课程,他就在喜马拉雅上听冥想音乐,从而保持常年做冥想、正念的习惯。到今年,他开始在专业冥想APP上学习。
市面上已经接入冥想、正念内容的产品,分为两类。一类是垂直类产品,专门针对冥想做开发,注重场景的打造,涵盖深度视频内容。这类产品里,不仅有冥想音乐,还有课程、直播、会员打卡等服务,用户可深度学习冥想和正念。
另一类是综合性产品的分支,在一些音频和健身APP上,比如Keep、每日瑜伽、喜马拉雅等,都上线了冥想功能,内容较为初级,目的在于盘活存量用户。有一些用户反馈,对于很多冥想市场的普通用户,在综合性产品上入门级的内容,已经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们的需求。
不过,FLOW冥想市场负责人Eason说,“垂类APP的好处就是聚焦,当用户真正想体验或学习冥想的时候,会第一时间想到。”
根据行业人士介绍,这类产品在商业化上,以内容付费为主。
以FLOW冥想APP为例,平台设有30元月度、73元季度、238元年度三档会员模式,用户购买后,可在平台上享受音频内容、音乐、线下活动课程优惠等。同时,平台还设有针对C端的系列课,比如睡眠营5节课;还有针对用户深入学习的培训课,价格在1000元-5000元不等;还有快闪店的线下体验课。这四大付费类型,是冥想类产品的主要付费模式,价格范围在几十元到上千元之间。
周岩对深燃表示,相较他曾经报过的三天四夜花费1万多的冥想课,线上的课程“不算贵”。
不过,冥想类产品扩大付费用户依然艰难。
周岩提到,在一些冥想平台上,为了吸引用户,有“新人0元计划”活动,即成功打卡前100天,可以全额返现年卡费用。
Len说,以Now冥想用户为例,付费用户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前一个月,有六成用户坚持不了。接下来的前三个月,也会淘汰大部分用户。熬过前两个阶段,到第三个阶段,就会变成常年付费用户。不过,他表示,即便是年卡用户,也至少有60%的用户是坚持不了的。
部分用户对这类APP的付费模式并不买单。一些用户反映,这类产品商业化意图过重,一些简单的课程就需要付费,且没有试用就收费,对用户并不友好。
冥想类APP面临的另一个大难题是,内容难形成竞争壁垒。
冥想APP上的产品,主要包含音乐、各类入门课程和直播课程,这些内容难以形成较大差异。FLOW冥想运营蘑菇说,国内市场还没有出现抢夺头部教师资源的情况,因为这个市场在国内才刚刚起步。
并且,用户很容易获得冥想APP的替代品。Len说,对于有轻微焦虑、轻微失眠的用户来说,他们在居家环境中,可以通过做运动,或者买更舒适的床上用品来改善。“用户对冥想的接触度和认知度不够,冥想不一定是他们的第一选择,可替代性很高”,他说。
在小红书上搜索“冥想”,可关联出33万+笔记,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也有不少博主在教用户如何冥想、正念等。
对于国内大部分泛焦虑人群、泛压力人群,冥想并不是他们的唯一选择。这也是冥想产品难以破圈,打开更大市场的原因。
03 冥想的市场到底有多大?
在精神心理互联网赛道,有媒体报道,针对中国市场,业内人士给出了3000亿元规模的判断。
不过多位行业人士表示,冥想市场还未形成竞争格局,仍处在早期发展阶段。在国内,获取新用户还是冥想类产品的难点。
郎启旭介绍,客观来说,海外冥想市场相比国内更成熟,海外用户对于冥想和身心健康需求的认知及接受程度较高。潮汐的海外用户占总用户的20%左右,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日韩、北美等地。在国外,乔布斯、科比等名人,都是冥想的推崇者,名人效应带动了冥想的普及。在用户更广阔的欧美市场,头部冥想产品Calm和Headspace,已达到20亿美金的估值。
而在国内,Len说,很多人对冥想、疗愈依然存在刻板印象,认为冥想带有玄幻、宗教色彩,将它和禅修联系到一起。“一部分公众对它的认知,还觉得是有宗教色彩的修行”,Eason也表示。
郎启旭的感受是,“几年前刚开始做潮汐的时候,身边的朋友们对正念冥想了解的人还比较少,但在这一两年发现有越来越多的朋友们开始主动接触正念和冥想。”他说。
他介绍,目前冥想市场还在开拓用户的教育阶段。潮汐在产品设计与内容制作上,会更围绕都市人群生活和工作场景展开。此外,潮汐会在各种场景下与不同行业和领域的品牌合作,例如和汽车、酒店、新消费品牌以及企业工作场景,让冥想自然融入更多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场景。
其他冥想类产品的推广方式相似。为了吸引用户,Eason介绍,FLOW冥想的做法是,从线上到线下打造完整的链条。比如在线上,会策划各种主题的打卡营和直播活动,推广适合在疫情期间做的7天居家冥想打卡营。在线下,他们会通过各类工作坊、企业定制体验等吸引用户。
撬动用户付费难,为了开拓营收,这些产品还展开了广告业务和企业合作。不过多位行业人士均表示,冥想产品的广告收入现在接近于零。一方面他们不想用户被广告干扰,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广告商对此类产品的认可度也还不高。
和企业合作,目前看来更有空间。部分企业会向冥想平台采购课程,但这也需要企业对冥想认可,并愿意用这一方式表达对员工的关怀。蘑菇介绍,FLOW冥想已经和100多家企业合作,但更多还是和国内的外企合作。
截止到目前,冥想产品还没有呈现出大爆发的趋势,目前也并未成长出一款国民冥想品牌。
从2016年开始,国内开始出现一批冥想产品,经过6年的发展,冥想产品团队规模基本维持在50人以下。Len说,Now冥想目前是40人的团队。而FLOW冥想作为成立一年的冥想品牌,团队目前是30人左右。
整体来说,在国内,冥想市场还处于早期阶段,大众对冥想的认知不够,以至于很多产品需要做前期的场景介入,更多的曝光在大众日常生活中。让用户为焦虑花钱,冥想产品要走的路还有很远。
0531
虚拟鞋卖疯了。
今年上半年,一家叫做StepN的Web3公司,在短短几个月里卖了几十甚至上百万双“虚拟鞋”。这些鞋子,以NFT的形式展现,大部分价格在5000元~40000元。而这家初创公司也因此月收入超过1亿美元。
一位业内人士向虎嗅透露:“最早期的投资机构以350万美金入局,目前的盈利大概已有5亿美金,实现了超过100倍的回报。”
虎嗅观察到,目前耐克、亚瑟士、特步等主流运动鞋厂商以及Keep等互联网公司也已经推出了自己的“虚拟鞋”。不过,StepN则是第一款让虚拟鞋销量达到百万级别的破圈产品。有的玩家为了获取更多收益,耗资几十万元,买了几十双“虚拟鞋”,雇佣外卖员跑步;有的玩家则是给家里的亲人每人买了一双“虚拟鞋”,让他们也一起跑步;有的玩家,即使在暴雨天,也依旧保持着一天四次、户外奔跑的习惯。
STEPN联合创始人Jerry Huang近日在接受Tech Crunch采访时表示,STEPN在全球拥有200万至300万月活跃用户,每天有数以万计的新用户加入STEPN。他们分布在全球各地,几乎都是国际化都市。北京、东京、新加坡、纽约、伦敦300万人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双“虚拟运动鞋”,开启了一场虚拟与现实相结合、运动与金钱相挂钩的互动游戏。
01 一个生态
一名外卖员在北京的大街上撒丫子奔跑,他时不时紧盯着自己的手机,调整呼吸、放平速度,将自己跑步的时速,和手机要求的一致。
上个月,一个“商机”砸到了他的头上,只要按照“老板”阿甘所说的下载一个APP,然后跑步,就能获得一笔不小的收入。他心想,跑步本身就是其工作的一部分,天上掉馅饼莫过如此。
4月份,StepN的用户突破了100万人,而阿甘已经赚了几十万元。他是最早一批用户,2月初便买了第一双虚拟鞋,不到一个月便回本。之后他加大了自己的投入,又陆续买了几十双虚拟鞋。除了留下三双自己用外,其他都分给外卖员帮他跑步赚钱。
前有互联网公司Keep通过“跑步”上市,后有Web3公司StepN通过“跑步”赚钱。StepN到底是如何运行的?为何Keep、特步等公司也借鉴它的模式,争相效仿?
StepN,是一款由浙大毕业的Web3创业者发明的APP。这款APP上有各种各样的鞋,从几千元到上百万元不等。产品采用了双代币经济模型,其中GST为游戏内代币,总量无限供应;GMT则和比特币一样,限量供应,总量60亿。
GST可以用作鞋子修复,鞋子升级等,它还可以用于每天跑步的奖励。比如当你花费900美元买一双虚拟鞋,每天就可以限时跑步赚10GST(30美元),只要跑步30天就能回本。
只不过GST和GMT的价格时时刻刻都在波动。在5月中旬时,1GST曾达到过30美元,而如今1GST差不多只有1美元。同样每天跑步获得10GST,有的人十几天就能回本,而有的人赔了夫人又折兵。代币价格的剧烈波动,让许多人找到了从中套利的机会。如果能赶在1GST=30美元这段时间里跑步,并能及时将代币转化为美元等法币,那就能获得超高的收益,然而如果不幸陷在了1GST=1美元,那么回本之路将遥遥无期。
StepN这一模式,随着越做越大,也逐渐形成了一个生态。
在这个生态里,一些人有资本,他们看到了商机,通过购买大量的鞋子,让外卖员或者其他没有本金或者信息渠道的人跑步,获取收益;有些人拥有大量人力,他们通过为那些有NFT运动鞋,但没有时间跑步的人提供人力;也有一些小型机构为普通用户提供软件或者产品服务,比如有团队在微信上设计了一款“Stepn助手”小程序,它可以给用户提供实时价格波动的服务。
一名Stepn生态里的服务商向虎嗅表示:“以StepN为首的X to earn赛道,目前吸引了上百家初创企业投身其中,我们希望能先切入这个赛道,给更多这类企业提供中间服务。”
不到半年的时间,StepN已初具规模,并自发吸引了一些小的创业者提供配套服务。而创业者们也希望这条赛道能突破“死亡螺旋”和“庞氏骗局”的陷阱,可以大规模复制到各个行业中。
02 千万条赛道
StepN的初步成功,吸引了更多Web3创业者投入到X to earn这一细分赛道中。
最近比较火的一款产品叫作BikeRush,是一款边骑边赚的Web3游戏。一名业内人士向虎嗅表示:“该产品预计将在下周上线。”据虎嗅观察,类似X to earn的项目,国内至少有几十家初创团队在研发和寻求融资中。
“第一轮融资150万元,第二轮融资650万元,BikeRush的项目早在1月份便开始立项,在3月份便开始有了demo。”BikeRush的主要投资方Negentropy Capital向虎嗅表示。
而1月正是最早一批Web3玩家开始接触StepN的时间。StepN给之后想从事X to earn创业的团队很多灵感和教训。
“Bikerush支持从时速5公里到40公里,这款产品不仅支持自行车,还支持慢跑、快跑和电动车,让应用场景更加丰富。”Negentropy Capital表示。
这样的设定,无疑是希望在场景应用上,比StepN更胜一筹。
在价格方面,BikeRush希望能跳出StepN只为较富裕的用户提供产品的策略,而是希望吸引更多国家和阶层的用户。Negentropy Capital向虎嗅表示:“和Stepn动辄10BNB、20BNB不同,虚拟自行车的最低价一开始将设定在1BNB(300美金)起,希望让更多人参与其中。”
目前,大部分Web3产品都陷入了庞氏骗局和死亡螺旋的陷阱中,人们最关心的话题是:这是资金盘吗?项目方会在短时间内就跑路吗?是否会和其他项目一样很快就陷入到死亡螺旋的结局中。
为此,BikeRush设置了一个机制:投资方需要在项目一年后才可以退出,而项目方则需要两年后才能变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用户们体验产品的安全感。从中也可以看出,大量项目的涌入,也让人们在不断改进这条赛道中的缺陷和不足。
Move to earn赛道的火热,让其他行业的创业者也十分心动。其中便包括:Read to earn、Sleep to earn、Drink to earn甚至Sex to earn。
X to earn的项目鱼龙混杂,大部分都被认为是毫无价值的。比如Sex to earn,其通过手机绑定在胳膊上,然后去测试运动频率,鼓励健康的性行为。这样的创业项目,很难获得投资人的认可。
也有一些项目,获得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还没有团队真正跑出来。
以Read to earn项目为例,目前华人团队中至少有三个创业团队正在竞争这一赛道。他们有的希望通过Read to earn的方式改变人们阅读公众号的习惯,有的希望改变人们阅读书籍的习惯。
ReadON的核心团队来自于趣头条,The Reader的核心团队来自于腾讯,他们都尝试着用Web3的方法改变目前人们的阅读习惯。趣头条在纳斯达克的市值一度突破百亿美元,而微信阅读也是目前互联网领域最成功的阅读产品之一。
这两个团队都属于Read to earn赛道,正如StepN和BikeRush同属于Move to earn赛道。
而无论是Read to earn,还是Move to earn,它们想要打破死亡螺旋的陷阱,只能不断创造外部价值。
Move to earn的外部价值可以是与耐克、亚瑟士等合作,是让更多不运动的人养成运动的习惯,是社交属性;而Read to earn的外部价值,是创作者与粉丝之间更强烈的社区互动、是限量版电子书籍的收藏与拍卖属性。
目前的出版业,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实现作品的收入归作家所有,而且书籍作品更多满足的是出版社的规则要求,而不是从读者出发,读者也没有权利与作家或者出版社共享收益。而NFT的出现,给书籍出版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一本书,不但代表了版权,还可以成为一种收藏品,一种可以和画作一样,可以竞价的商品。
一位投资人向虎嗅表示:“X to earn最重要的是X,而不是earn,成功的关键是足够正向的外部性。”就像中国的房地产,所有人都知道10万元一平方的房子,是一场泡沫,但是所有人都在涌入,govement也不会戳破泡沫,因为房地产有足够正向的外部性,它养肥了空调、家居、装修甚至金融等上百个行业;人们都知道养老金,是一个庞氏模型,它用现在年轻人的钱,去养老年人,但是它有足够正向的外部性,而且有强有力的机构来保持这一模型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不会崩溃。
不管是StepN、BikeRush、The Reader还是ReaderON,它们也同样如此,必须产生足够大的外部性价值,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团队,才能将产品真正跑通。
03 更高维度的战争
中国互联网,有两棵大树,一颗叫腾讯,一颗叫阿里。在字节之前,几乎所有互联网公司,都离不开这两棵大树构成的生态系统。
而Web3世界,也有自己的大树。
在国外,大树被叫作“公链”;在国内,大树被称为“联盟链”。几乎所有的Web3产品和创业公司,都要围绕着大树展开活动。
国外比较有名的“大树”包括:以太坊、BSC、Solona;国内比较有名的“大树”包括:腾讯的至信链、蚂蚁的蚂蚁链以及Conflux的树图链。
Web3初创公司在诞生之初,最重要的一件事可能就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大树”。有实力的大树,不仅可以为创业公司背书、提供各种流量,还能打通大树生态里的各种资源,让其如虎添翼。
比如在国内,如果你选择了腾讯的至信链,就有机会打通腾讯内部的生态资源,比如你的NFT可以在小红书(小红书用的是腾讯至信链)里展现,也可以被用于微信头像,还能和王者荣耀游戏里的皮肤互动。
如果你在国外创业,许多创业公司比如StepN、BikeRush都选择了BSC链,因为Binance有着充足的资金和强大的生态。
以太坊“贵”、Solona“宽”、BSC“强”……每条公链都有每条公链独有的优势。
StepN以及它的后继者的出现,让“大树”与“大树”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直接与清晰。StepN最初选择了Solona,这让后者受益匪浅,几百万用户都需要买入Solona,然后再买入虚拟鞋。这让Solona的生态更加丰富,而一条链的生态愈丰富,愈能形成马太效应,吸引更多创业公司入驻。
X to earn赛道里创业公司之间的竞争,更像滴滴与快的、摩拜单车与小黄车之间的竞争,而不是腾讯与阿里的竞争。Web3世界里同样如此,最有意思的事则是以太坊、BSC、Solona之间的竞争。
谁才是最适合Web3初创公司的成长的土壤?
谁成为最有利于初创公司生长的土壤,谁将成为Web3世界的流量入口。
除了链与链之间的选择,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发现,StepN更大的意义在于它的钱包,而不是X to earn游戏本身。当300万人使用了StepN这一产品时,也意味着接受使用StepN的钱包。这很像Web2.0时代,人们使用淘宝就相当于使用支付宝,人们使用微信就相当于使用微信支付。
阿里巴巴和腾讯因为大量的用户,而成功孵化出收益巨大的支付宝的微信支付。这两款产品,一个曾估值2万亿美元,一个演化成目前腾讯除了游戏之外的第二大收入来源。
可以预见的是,谁能成为第一个破千万、破亿用户的产品,谁将同时拥有Web3世界的支付宝。这才是StepN以及后来者最有想象力的业务。
04 写在最后
2022年5月27日,StepN官方在推特宣布,将清查中国大陆用户,预计将于7月15日停止对大陆用户的服务。消息一出,StepN的两款代币暴跌,NFT运动鞋的价格也几近腰斩。
今晚(5月29日),StepN开启了死亡螺旋,游戏内币价快速下跌、核心资产(NFT运动鞋)快速贬值,StepN的团队以及背后的Binance极力在营救这款在Web3世界甚至外部世界掀起巨大影响力的产品。
诸多业内人士判断,即使StepN在此次事件中被救活,它最终的结局大概率也会像Luna一样,走向灭亡,上百万人也将损失惨重。
但是,StepN这一产品的生命终止,不能简单的定义它失败了,更不代表Web3的失败。
它的出现,已经在改变传统行业的思维方式。无论是Keep等互联网公司,还是耐克、特步等运动鞋厂商都正在学习并应用这一模式,将金融属性降低,让更多人参与其中。而StepN给用户提供的外部价值,也是前所未有的,相比Luna,用户对StepN的态度更加“缓和”,至少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它给了人们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一场资产转移。
这是一场生命即将终止的游戏,但它的是非功过,或许只能立一个无字碑,让后人评说。
0530
《乘风破浪的姐姐3》没想到,最不被它重视的王心凌,拯救了整个节目。
最初,《浪姐3》的重点还是全放在宁静、那英这些有野心、擅长引战的大女主身上,连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都会给镜头。
比如主持人上台之前,选手席第一个镜头,就是宁静揪衣服上的鸡毛,那英在旁边搭腔,嫌鸡毛粘自己身上了。
但王心凌从一上场,出镜机会就少的可怜。
初舞台后半段的舞蹈被一减没,整个节目3个半小时,王心凌只有7分钟,还不如宁静吃个盒饭的时间长。
王心凌也不是没出镜,别的姐姐在聊天,王心凌的背影出现在后面的洗碗池。
但随着王心凌演唱经典作品《爱你》,她成了《浪姐3》第一个火出圈的姐姐,当天微博热搜阅读量2.2亿。
微博热搜前10她占了6个,连刘畊宏都在直播间说:“跳完《爱你》记得来跳《本草纲目》。”
如今,王心凌男孩已经成为与刘畊宏女孩、《孤勇者》小孩同等级的爆款现象。
不被《浪姐》重视的王心凌,为何最出圈?
01 王心凌“捅了中年男人的窝”
在前两季,《浪姐》用大女主剧本,推火无数个没热度的新老艺人。
就连在《快本》舞台上被忽视了14年的吴昕,一上《浪姐》就火了一拨,原因就是那一股被节目赋予的霸气感。
经验总没错,观众吃的就是这一套。
所以《浪姐3》最重视的,是第一个入场的张天爱,因为她最想赢,也最可能爆出让观众期待的争斗大戏。
它就根本没预料到,自带元气少女BGM的王心凌,居然能抢得头筹。
听嗨了《爱你》的网友,先是到QQ音乐上考古了王心凌十几年前的老歌,大力出奇迹,QQ音乐排行榜前10名,王心凌的歌占了9席。
这一波回忆杀,把16年前跟王心凌一起搭戏出演《微笑PASTA》的男演员张栋梁,都送上了热搜。
王心凌的爆火,很多人分析,是戳中了中年男人们的青春记忆。
拿这次《浪姐》的视频和当年的MV一对比,王心凌的高马尾、学生装,蹦蹦跳跳宅舞画风,简直是一模一样。
很多老婆晒出了老公坐在沙发上看王心凌的样子,嘴角上扬内心澎湃。
一位奶爸,看得津津有味。
还有人隔着电视跟王心凌互动,上演中年叛逆,毫不顾忌早已经发福的体态。
男人们撒欢式的玩起了梗,有人评论:“死去的青春又来攻击我了”、“追她时我高三,现在我三高,她还是那个少女。”
最狠的是B站,让腾格尔唱《爱你》,网友弹幕:“闹心主教腾格尔”、“唱出了心梗的感觉”。
还有很多人顺藤摸瓜来到了芒果TV,在王心凌的《爱你》片段中,一大票粉丝弹幕:“为王心凌充的会员。”
普通男人偷偷追忆青春,有实力的直接出手追星,基础操作是投票:“你一票,我一票,心凌八十还唱跳。你不投,我不投,怎么能跳到八十五”。
在股票圈,有人发起提议:“把芒果超媒买成王心凌概念股”,芒果超媒直接涨停。
“捅了中年男人的窝”后,王心凌凌晨2点发微博与粉丝互动:“听同事说大家这几天在网络玩得很开心,如果这几天让大家想起美好回忆,那真是一件更好的事。”
一条状态得到了3.8万条评论,点赞68.3万。
回应及时又专业,根本不像个过气10年的艺人。
02 被绯闻缠身的过气糊咖,为何突然翻红?
在翻红之前,王心凌经历了非常艰难的10年,因为热度太低,很多人会觉得她好像是被封杀了。
最初的一次重大打击在2005年,她被前男友范植伟爆私密照,说她17岁就把第一次给了别人,清纯人设崩塌。
紧接着的多年里,她还因渣男劈腿被当成小三骂,在公众面前的好感度越来越低。
2011年,王心凌在拍摄《爱上查美乐》时患上“面部神经蜂窝性组织炎”几乎毁容,回到大众视野时就被怀疑整容,连出道十年的小巨蛋演唱会都被取消了。
磕磕绊绊走过来,王心凌几乎没了热度,而此时国内《超级女声》等选秀节目大热,长相甜美的女艺人被批量生产,王心凌也逐渐过气了。
但事实上,看似弱不禁风的王心凌,并非外界看到的那样“傻白甜”。
“傻白甜”的王心凌,其实是个专业高手。
王心凌出道,是在台湾偶像经济最火的几年,孙燕姿唱了《天黑黑》,蔡依林有了《看我七十二变》,周杰伦用《晴天》、《以父之名》火遍大江南北。
没点本事,就不可能在台娱生存。
刚从艺校毕业的王心凌,以专业的唱跳水准,和甜美的长相,被日本巨星滨崎步签约的Avex公司相中了。
要签约Avex,王心凌必须到韩国经历一年的艰苦集训,每天唱歌4小时,跳舞4小时。
那时候王心凌经常因为训练强度太大浑身是伤,但还是常常带着视频回到宿舍偷偷加练,有时候伤得重了,疼得晚上睡不着觉。
王心凌咬牙坚持下来,成为Avex在台湾省签约的第一位艺人,回国后就迅速发布第一张专辑,客串电影《运转手之恋》,出演了蔡健雅的《纪念》MV,多次出现在爆卖的时尚杂志封面,被封为娱乐圈的“新少男杀手”。
2004年,21岁的王心凌第二张专辑《爱你》在台湾卖了20万张,全亚洲卖了120万张,其中热门歌曲《爱你》、《第一次爱的人》在大街小巷传唱。
为了把王心凌捧得更红,签约公司还斥资600万,为她举办“梦幻游园地”演唱会。
2005年,王心凌的MV《DADADA》荣获HITO流行音乐奖年度十大金曲,她也成为TVBS华语金曲榜舞台演绎杰出歌手。
公司捧王心凌,是有理由的。
在2018杨丞琳演唱会上,王心凌上场助阵,两人合唱《当你》,彼时很多人都在说“杨丞琳合唱没输过”,结果那一场,王心凌声音总是盖过杨丞琳。
长得好、机会多,王心凌还比别人更努力。
一起搭戏《微笑pasta》的张栋梁曾爆料,有一次王心凌逼着他一起对台词,对到了凌晨4点。为了哭得再委屈点,她还让张栋梁朝她脸上泼冰水。
那半年里,王心凌最长不睡觉记录是60小时,体重也降到了39公斤。
现在很多90后回忆,就是看了《微笑pasta》后,才知道pasta是意大利面的意思。
最近一位网友把王心凌当年的作品,混剪出来放在B站上,很多人发现:“以为自己跟王心凌没啥关系,其实是她的铁粉”。
03 王心凌爆火,全靠资本助推?
今天,王心凌微博粉丝涨了600多万,抖音粉丝也已经超700万。
抖音、微博和QQ音乐是她翻红的主阵地,这完全出乎芒果台意料。
和之前的张同学和刘畊宏一样,王心凌的“现象级”爆火,营销推动功不可没。
毕竟那些三高、秃头、油腻的中年男人,绝大多数在年轻时都不好意思看王心凌,那时王心凌“甜心教主”人设的受众,是年轻女孩。
现在网上正在持续发酵《爱你》的核酸版、故宫社畜版,也是各大博主蹭热度,顺路推高王心凌的话题。
但这并不意味着王心凌的翻红全靠流量。
首先在专业水准上,自台湾娱乐圈神仙打架年代就出道的王心凌,是在高压之下成长起来,如果业务能力差,连唱片都发不了,所以到了内地就成了选秀艺人们眼中的顶流。
回顾2003年前后,台湾最火的女艺人是蔡依林,被称为“流行教主”。
同时周杰伦如日中天,孙燕姿、梁静茹、萧亚轩各自通过独特的风格,在娱乐一线占一席之地,王心凌的头顶上,几乎是密不透风,只能算是二线艺人。
如今39岁的王心凌,自是不能和巅峰时期相提并论。
但在几乎消失的10年里,她一直竭力保持的专业水准。
自2016年起,王心凌就在筹备全球巡演,台北小巨蛋的演唱会场场爆满。
她在演唱会上坚持唱自己的老歌,20首歌连唱带跳不用歇,被粉丝称为“一个人的女团”。
在一场发布会上,王心凌提到自己有点胖,一直在健身,她的健身教练还把她搬轮胎的视频发到了网上,搞得很多人以为她会在舞台上翻轮胎。
那个轮胎足有180斤重,而王心凌只有80斤。
为了挽回热度,她也曾尝试过大胆转型。
她唱苦情歌,比如《变成陌生人》、《忘了我也不错》、《匿名的安慰》。
也曾挑战性感,在2014年的专辑《第10个王心凌》里半裸出境。
但这些尝试,无一例外的石沉大海。
痛定思痛,2018年,王心凌选择回归甜美元气风,推出了粉色封面的第12张专辑《CYNDILOVES2SING爱.心凌》。
对于新专辑,唱片公司因为预算吃紧,没在内地投一分钱宣传,但这张专辑却让王心凌摘下2018年五大销量年榜女歌手冠军。
此后王心凌虽然没有特别出圈,却逐渐回归大众视野。
她曾在微博上按照谱面,逐字逐句教粉丝如何唱出《大眠》的高低起伏。
还在自己练瑜伽、夜跑、健身时提醒粉丝别忘了运动。
在《浪姐3》中,王心凌唱一首《爱你》就引起回忆杀,是她20年如一日坚持苦练的缩影。
不管《浪姐》是否重视她,她的实力已经足以实现这一次爆火。
相比之下,现在的很多艺人,别说连续唱跳20首歌,有的一首歌都唱不好就敢出道。
如果放在20年前的台娱,那就是个笑话。
就在去年春晚,虞书欣、赵小棠合唱了一首《卡门》。
二人颜值倒也不错,唱歌却没一点音准,旁边弹钢琴的郎朗都听笑了。
流量可以让艺人一夜之间成为大众茶余饭后的话题。
但缺乏实力的艺人,在流量面前毫无招架之力,几乎就只有翻车一种可能。
在他们面前,王心凌用老歌、装嫩来翻红,底气真是太足了。
参考资料:
知乎.《为什么“浪姐 3”第一个出圈的是王心凌?》
十点人物志.《王心凌,一颗及时糖》
Chrison作势.《王心凌为什么突然又火了?背后的心酸内幕你知道吗?》
万小刀.《“少男杀手”的甜歌涩爱》
0530
11月18日,阿里发布今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净利润同比下降87%。不止阿里,腾讯也出现了净利润下滑,同比减少2%,营收增速减慢的现象。而京东尽管营收增速高于前两者,但也亏损了28亿。特别地,一向疯狂跳动的字节跳动也传出了主要收入停止增长的消息。
当天,字节跳动披露在过去半年其国内广告收入停止增长。据悉,这是自2013年开启商业化以来首次出现。有必要指出的是,广告收入是字节跳动收入的主要来源。据彭博社消息,去年广告占比高达77%。现在广告收入开始停止增长,可能意味着其收入增长全面放缓。
这种不妙的处境,多少反应在人员变动和战略调整上。先说人员变动,上月19日,字节跳动就又被爆出裁员消息;对此,相关负责人给出的理由是“系公司正常业务调整”。事实上,业务调整幅度太大或者关键业务被调整,其实就是战略调整。字节跳动已开始收缩战略了。
除了字节跳动,一度“破圈”的B站也出现大幅亏损。今年第三季度,其营收52.1亿元,但净亏损却高达26.9亿元,且今年累计亏损已达47.1亿元。可见,中国互联网公司的高光时刻已经结束。在夕阳的余晖里,字节跳动尽管不是最后一个。但同样面对双重疲软的它,现开启大撤退后又能恢复增长吗?
01字节跳动不是第一个
对字节跳动来说,可能最致命的不是整体收入增长趋缓,而是作为拳头产品的抖音的收入已经停止增长。要知道,前一个核心产品今日头条甚至已处于亏损边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抖音也开始没落,就意味着着增长前景没有了,即字节跳动只能吃老本了。当然,关于保住一款核心产品的重要性,在这里仅是点出来,后面第三部分即字节跳动的战略转变上会细讲。
这里强调的是字节跳动并不是第一个陷入困境的互联网企业。前述提到阿里腾讯京东等情况也已是如此。先以腾讯为例,其第三季度总收入1424亿元,同比增长13%;但净利润仅318亿元,同比直接出现减少,降低2%。特别地,其在网络广告上也只是同比微增5%。
再说京东,同期净亏损达到了28亿元。因此,尽管营收增速远高于阿里和腾讯,但相对于今年前两个季度,营收增速也已经下滑了。要知道,京东第一季度营收增长38.97%,第二季度营收增长26.32%,第三季度却进一步下降到25.5%。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增长其实也是高投入换来的,比如其营业成本就同比增加了27.3%,而营销开支更是同比猛增了42.3%。
也就是说,字节跳动不是第一个也不是唯一一个陷入增长停滞的互联网企业。再以其渐趋停滞的广告业务来说,一向是大户的百度也出现了降速。今年第三季度,百度在线营销收入为 195 亿元,同比微增 6%,相较于上一季度 18% 的增长来说,可见明显出现放缓特征。
事实上,受外部环境影响,广告收入增长失速在今年已成为互联网企业的常态。11月1日,“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生效,再加上针对弹窗广告的专项治理,以及一些主管部门的经常性督导,广告轰炸可谓收敛不少。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个“节制腼腆”的互联网企业将出现了。
02双重增长疲软
某种意义上讲,“节制腼腆”是必要的,它们正面临双重增长困境。从整体的高位来看,增长可分为内生性增长和外生性增长,前者主要指自身原有的业务的增长;后者则主要是指通过外部并购来扩大规模实现增长。当前的情况是,包括字节跳动在内均要面对双重增长疲软。
在内生增长方面,受到反垄断和前述整治广告影响,要么收缩业务范围,要么甚至只能直接放弃。以去年沸沸扬扬的本地团购来说,人民日报就曾发文让互联网巨头“别只惦记着几捆白菜、几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未来的无限可能性,其实更令人心潮澎湃”。
这一年来,市场监管总局针对阿里“二选一”的垄断行为罚款182.28亿元,针对美团“二选一”垄断行为罚款34.42亿元。更是切切实实的大锤。事实上,其他互联网巨头也都面临着反垄断的调查,比如腾讯对虎牙和斗鱼的合并就直接被叫停。特别地,11月18日,国家反垄断局也正式挂牌成立,这直接标志着互联网巨头由扩张之路开始要变轨到逐渐瘦身了。
至于外生增长,在反垄断压力下,外部并购基本不太可能了,前述腾讯关于虎牙和斗鱼和合并被叫停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特别地,今年市场监管总局还对43起未依法申报的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案进行了处罚,其中绝大部分就是并购。因此,不管是内生性增长还是外生性增长,互联网企业都面临着至少是短暂的空白期;在这种形势下,挖掘已有资源就成为选择。
问题在于,针对已有资源的挖掘也是困难重重。以字节跳动的抖音的用户瓶颈为例,根据2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可知,国内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8.73亿,占网民比例为88.3%。这表明短视频要增长已经基本不可能,瓶颈其实更像是商业天花板了。
03字节开启大撤退
当天花板出现,“撞了头之后”,字节跳动开启了大撤退。11月2日,接替张一鸣成为字节跳动CEO 的梁汝波郑重发布内部信传达要进行一场覆盖全业务的组织架构调整。事实上,业务架构的调整,也意味着战略的转移,即大撤退。在这方面,保住拳头产品抖音是重点。
在成立的六个业务板块中,抖音、大力教育、飞书、火山引擎、朝夕光年和TikTok负责人均向梁汝波汇报。其中,抖音的地位进一步被强化,诸如今日头条、西瓜视频等都被并入其中。具体来讲,今日头条随着图文内容的没落而走向没落,西瓜视频的实际运营效果也欠佳。
首先,挖来的UP主“水土不服”,无法吸引原有用户,重金砸钱相当于白费力气;此外,自身定位的模糊,UP主对固有的中老年群体来说,不仅不利于社区氛围的建立,更直接影响到了用户粘性。事实上,西瓜视频的降权,也意味着字节跳动在中视频战役中的败走。
甚至可以说,前述被合并的业务几乎都是字节跳动要大撤退的板块。然而,未被合并的业务也并不意味着地位仍然还像原来一样。以曾经承载字节跳动“第三条增长曲线”期望的大力教育为例,经历“双减”政策落地,直接引发了伤筋动骨式的大裁员。据悉,仅这一板块合计裁员人数就超过了一万人。最终,大力教育经历业务调整已无法承担原来期望,地位骤降。
事实上,经过整合之后,抖音正在成为字节跳动最关键的基础设施。也就是说,抖音要联动起字节跳动的所有内容板块,做流量和商业的内循环。无疑,这跟所谓大撤退有异曲同工之妙。
实际上,字节跳动也确实太庞大以至于庞杂了。据不完全统计,其已经将触角伸到了金融、社交、医疗、音乐乃至房地产等众多领域了。在这种情况下,放缓脚步可能也是好事。
但是,依靠抖音真能盘活字节跳动吗?从当前的情形来看,字节跳动其实也无力突破双重增长困境,聚焦抖音更像是一种自保。在此次梁汝波发布的内部信中,其实还提到TikTok CEO周受资不再兼任字节跳动CFO。作为被解读为字节跳动为上市做准备的“关键人物”,其职务调整相当于明确宣告要终止上市了。换言之,字节跳动大撤退和聚焦抖音是寻求自保属实。
0530
这两年有很多行业都受到疫情冲击。在疫情、监管等因素的影响下,互联网行业更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不过,也有逆势增长的行业,比如芯片,再比如跨境电商。此前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2020年跨境电商出口总值1.12万亿元,同比增长 40.1%,今年一季度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达到4195亿元,同比增长46.5%,跨境电商呈现出加速增长的态势。
跨境电商大爆发
为什么疫情影响下,跨境电商反而会呈现出大爆发?
一方面是因为外贸本身的强劲。知名商业顾问刘润在年度演讲中分析了我国外贸强劲的原因。简单地说是因为疫情导致:“全球需求下降→全球供给下降得更厉害→复工的中国供应链填补剪刀差。”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整个零售业甚至整个世界都在加速线上化,全世界人民宅家-网购习惯加速养成-需求持续增长,结果就是外贸电商化加速。
于是我们看到了很多关于跨境电商热的新闻和数据。来自艾瑞咨询的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电商B2B市场规模为6.6万亿美元,保持双位数的成长。中国跨境电商行业发展迅速,2020年跨境出口B2B消费品电商规模为1298亿美元,近五年复合增长率达54.1%,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5866亿美元,复合增长率为35.2%。受益于海外旺盛需求,中国跨境出口B2B消费品市场规模增速达143.1%。全球消费偏好改变持续塑造行业成长机会,今年上半年,国内跨境电商B2B市场仍保持着中高双位数增长。
跨境电商赛道持续受到资本重注,跨境电商SaaS服务商尤其受宠。
北美的Shopify已经成功跑了出来,2004年Shopify前身Snowdevil成立时,还只是一家售卖滑雪板的网站,因为网站做得好问的人多,后来就直接做成建站工具,今天已成为电商SaaS标杆,2020年总交易额达1196亿美元,占亚马逊销售额的40%,超越eBay、Walmart等老牌巨头,以8.6%的市场份额成为美国仅次于Amazon的第二大电商平台,最新市值2123亿美元,相较于最低点已上涨近百倍。
资本一直在积极探寻下一个Shopify。智通财经统计显示,2021年一级市场几乎每个月都有跨境电商SaaS赛道融资过亿的案例,包括爱客科技、乐言科技、领星ERP、店小秘、马帮软件、船长BI在内的数十个跨境电商SaaS企业获得新一轮融资,整个赛道上半年累计融资额超过25亿元,且多集中在B轮前。
与此同时,老牌玩家纷纷发力跨境电商SaaS,在有赞、聚水潭等老牌电商SaaS厂商外,在行业深耕17年的跨境电商B2B龙头敦煌网正冲刺港交所主板,其于2020年正式布局SaaS业务,推出适配各类碎片化消费场景,主打智能选品及分销的跨境SaaS工具MyyShop,4个月注册用户就达到1.56万家。跨境电商SaaS俨然已成为最热的企业服务细分赛道。
在跨境电商SaaS赛道外,DTC模式的跨境电商平台也高速增长。2020年来自广州的SHEIN营收653亿,同比增速高达308%,已是连续第六年增长超过100%,这家号称比ZARA更快的快时尚跨境电商平台新一轮融资估值已超3000亿元(约500亿美元),超越唯品会、小鹏等老牌巨头成为广州最大互联网公司,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其中文名:希音。越来越多的SHEIN学徒在出现,比如双十一前夕,阿里在海外推出快时尚App AllyLikes,南极电商则发布了跨境电商独立站Fommos,此外还有2020成立的doublefs和cider,2021年成立的心潮无限、两氢一氧等玩家。
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跨境电商热潮,既有靠外贸直播半年卖500万的大学生创业者,也有映客、欢聚这样的直播平台,在推动直播出海的同时发力直播+SaaS的跨境电商业务。
一夜之间,跨境电商成了互联网行业稀有的朝阳行业。成立于1999年的阿里巴巴起家于外贸B2B,开启了中文互联网黄金二十年,后来B2C、社交、电商、移动支付和短视频等业务快速普及,消费互联网日渐成为主流赛道。如今互联网行业泥沙俱下,作为起家业务之一的跨境电商,在经历了多年的不温不火之后,反倒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
跨境电商二十年
自1999年第一代跨境外贸B2B平台诞生算起,跨境电商至今已有20余年发展历程,这正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个缩影。
阶段一:青铜时代(1999~2003),史前混沌。
1999年马云在湖畔花园创业成立阿里的故事众人皆知,第一个网站1688.com(如今的阿里巴巴国际站)让中国中小企业接触海外采购商,至此有了“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一响当当的口号。同一时期的B2B外贸平台还有环球资源、中国制造网、慧聪网等,有的比阿里巴巴成立更早,比如环球资源1971年就已成立,只不过前期主要以线下会展、商情刊物、出售行业咨询报告等方式营运,后来才开启互联网转型道路。
不同B2B网站变现模式不同,如会员费、增值服务、广告和SEO费用、信用认证等费用。在第一代B2B网站中,阿里巴巴率先免费,吸引企业注册后再通过会员费变现,同时投入大量资源去建立B2B网站标准规范,实现了快速崛起。阿里巴巴B2B公司在2007年成功登陆港交所,市值一度达到250亿美元,远超更早上市的慧聪。后来随着淘宝、支付宝、天猫等新业务崛起,阿里巴巴B2B业务日渐式微,2012年从港交所退市,阿里集团则于2014年登陆纽交所,2019年在港交所二次上市。如今阿里是中国仅次于腾讯的第二大互联网巨头,加上蚂蚁金服应该相差无几。
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阿里巴巴为首的外贸B2B平台都只解决信息展示与交易撮合的问题。简单地说,互联网只是一个网上展示信息的平台,实际交易最终靠线下,跟现在的贝壳有点像。因为存在无法打通交易闭环的痛点,导致第一代B2B网站只能小打小闹,更像是线上展销会或者商情媒体,这一阶段的B2B网站本质是B2B媒体门户,而不是B2B电商平台。
实际上,“信息在线”也是整个互联网在第一阶段做的事情,门户、搜索等做的是信息在线化,是媒体的延展,互联网行业也处于小打小闹的“史前阶段”,这一阶段互联网行业“三座大山”是搜狐、网易和新浪,都是做信息服务的,做IM的腾讯则差点被马化腾卖给了运营商。
阶段二:白银时代(2004~2012),交易打通。
互联网行业的改变发生在2004年。2003年淘宝诞生,买家卖家通过“汇款”来交易,门槛高,体验差、效率低,最大问题是买卖双方互不信任,2004年主打担保交易的支付宝应运而生。支付宝是舶来品,此前美国已有多家第三方支付公司,发展最好的是被Ebay收购的PayPal——Paypal前身X.com由马斯克创办,2002年Paypal被Ebay收购,作为最大股东的马斯克获得1.65亿美元,2003年创立特斯拉,后来发生的事情所有人都知道了。
B2B行业也因为“支付”迎来新一轮变革。2004年,雷军、陈年、王树彤等人创立的卓越网卖身亚马逊之后,陈年做了凡客,时任卓越网CEO的王树彤则创办了面向中小企业跨境贸易场景的敦煌网DHgate,在B2B黄页网站林立的行业,率先将跨境电商交易搬到了线上,游戏规则因此而改变。
2004年,敦煌网的出现是跨境电商“白银时代”的起点,自此跨境电商平台摆脱纯信息展示的“媒体化”黄页模式,实现了支付、物流、服务等环节的电子化,交易全链路打通。B2B平台们在原来的会员费外,出现了敦煌网开启的“交易佣金”这一商业模式,此外营销服务、支付服务、物流服务等增值收益路径也得以拓宽。同一时期,淘宝、京东等不同类型的2C电商平台快速发展,互联网则因为“交易打通”兴起各色业务,如游戏、娱乐、外卖等等,蛋糕一下变大了。
敦煌网是第一个以交易为核心的B2B电商平台,后来逐步形成更多服务中小企业跨境出口的底层基础设施,如店铺运营、流量营销、仓储物流、支付金融、客服风控、关检汇税、业务培训等,如今累计注册供应商230万,年均在线产品数超过2500万,注册买家3640万,覆盖全球223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00多条跨境物流线路和10多个海外仓及71个币种的支付能力,在北美、拉美、欧洲等地设有全球办事机构,2020年已是全球市场份额第二的中国跨境出口小额B2B消费品电商平台。
阶段三:黄金时代(2013-2019),全产业链布局。
互联网对每一个行业的渗透都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2013年移动互联网走向普及,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互联网+”概念出现,互联网与不同行业的融合进一步加速、加深。电商在变革传统零售的渠道外,对物流、金融、研发、供应链、制造等环节影响愈发深入,不论是O2O、新零售、金融科技、智慧物流、C2B还是C2M等概念均体现出互联网“全产业链”发展的趋势。
跨境电商也不例外,2013年到2019年,我国出口贸易继续高速增长,跨境电商产业进一步壮大,出现了大量的跨境电商产业带。一方面,跨境电商的主流玩家不论是卖家还是买家,都不再是散兵游勇,而是成规模、成建制的企业,越来越多大型外贸企业和大型工厂参与进来,他们具有极强的生产设计管理能力,让跨境电商销售的产品从尾货、二手等货源升级成一手货源;另一方面,跨境电商不再只局限于解决“交易”这一环节的问题,而是实现从贸易到制造到营销到物流到金融的全链路打通,这让中大额订单比例进一步提升。
2013年微信等移动互联网应用方兴未艾,消费互联网进入黄金爆发期。电商行业淘宝、京东移动转型,唯品会昙花一现,拼多多后来居上,新零售风起云涌。2C电商崛起时,B2B似乎被行业遗忘,但依然有玩家沉浸其中,默默耕耘,围绕跨境电商黄金时代“全产业链”特征布局,实现从大到强。
敦煌网是其中一个代表。2013年敦煌网推出外贸开放平台,以开放模式拉拢中大型制造企业到线上交易,一方面增加外贸B2B“中大额”交易比例,另一方面促进D2C等新模式发展,推动跨境电商全产业链打通。2014年敦煌网推出App,成为跨境出口B2B电商行业第一家实现移动端交易的平台。
与此同时,敦煌网还在持续夯实全产业链服务生态基础。简单地说,2013年起,敦煌网开始将营销、物流等单点连成生态面,每一个点都是一个服务生态,不同服务生态汇聚到一起,给跨境电商的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能力,帮助他们一站式获取服务做好跨境电商生意。
建立生态服务全产业链的事互联网公司特别是电商公司都在做,比如阿里2013年成立菜鸟网络解决零售生态的物流问题,2014年成立蚂蚁金服让支付宝从“支付”单点衍生成今天的金融科技帝国,后来阿里则面向商家提供“商业操作系统”“数字化中台”等数字化能力。腾讯则在2013年全面走向开放,后面又提出产业互联网战略。同一阶段,大家在不同赛道却有着相似的轨迹。
阶段四:大航海时代(2020-未来),“新跨境电商”。
2020年疫情彻底改变世界运转节奏。尽管疫情阻隔人们的往来,却挡不住蓬勃的需求,一方面全球人民“宅家”,更习惯于互联网上获得一切,推动电商需求爆发;另一方面,全球供应链遭受重创,中国这边风景独好,本身就有极强竞争力的中国制造更被全世界需要,出口贸易爆发式增长。宏观环境带来的红利,开启了跨境电商的大航海时代,既有SheIn这样的新物种如日中天,也有敦煌网这样的老玩家在积累17年后一跃而出,华丽浮出水面,迎来自己的主场时代。
万万没想到的是,跨境电商作为互联网最早的业务之一,在默默耕耘二十余年后,竟然因为疫情“因祸得福”,实现了大爆发。只不过,今天的跨境电商已经不再是当年只是展示信息或者打通交易的单一模式了,它跟2C电商或者互联网行业一样,在全产业链打通的基础上,正在孕育出大量的新模式。相较于黄金时代的跨境电商来说,“新跨境电商”如同“新零售”一样,给行业创造了新增量、新机遇和新挑战。罗超频道认为,“新跨境电商”具有如下特征:
1、去中心化。
淘宝等平台不再是电商的唯一主流玩家,直播带货、内容种草、社交电商、社区团购、私域流量等概念兴起,用户可随时随地购物,这是2C电商发生的去中心化趋势。
跨境电商同样在出现去中心化的趋势。全球用户需求更加个性化、碎片化、即时化,线上线下全渠道、私域公域全场景电商在全球兴起,除了亚马逊等中心平台外,独立站、直播带货、私域电商(微商/社群/社区团购等)、直营电商(Shein/Anker等)等模式日益风靡。
Grand View Research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分销市场规模1494亿美元,2025年将达到5579亿美元,5年的复合增长率超过30%。今年商务部也曾官方解读跨境电商的变化:“从渠道看,跨境电商从依托第三方平台为主,逐步开发出独立网站,社交网站、搜索引擎营销等多种新渠道。”
环境在变,变则生机,去中心化将重构流量生态,流量不再被中心平台上的少数头部玩家把持,这意味着人人可参与的全球贸易时代来临,这对中小卖家与个人来说则是巨大的新机遇。今年大量中国卖家被卷入亚马逊“封店”事件,损失惨重,这对跨境电商玩家们来说无异于当头棒喝,将让他们进一步意识到去中心化电商的战略价值。
去中心化跨境电商爆发。2020年敦煌网推出MyyShop,正是瞄准碎片化的各种跨境电商场景,从帮助卖家建站出发,解决他们的选品、供应链、物流等问题,你可以理解成是敦煌网在将中国成熟的去中心化电商模式复制到海外。国外的中小企业甚至个人,都可以通过MyyShop一键做起外贸生意。
来自德克萨斯州的尊巴舞教练梅丽雅因疫情被隔离,她将Zumba紧身裤从MyyShop平台生成链接分享给学员粉丝,学员粉丝从她的渠道下单,MyyShop一键发货,而梅丽雅不需要了解贸易政策、运营和物流运营,只需要专注于Zumba技能和管理网络。类似的事情有赞、微盟、抖音、快手们正在国内做,而且做得已经比较成熟,MyyShop则依托敦煌网多年的跨境电商经验,强大的中国供应链,以及完善的跨境支付、物流、营销网络,将国内领先的去中心化电商复制到海外。
2、数字化驱动。
数字化已是各行各业的共识,电商行业早已全面数字化,从需求洞察到精准营销到智能物流再到柔性制造,每个环节都是数据在驱动。对于跨境电商来说,数据同样也已成为生产力。商务部官方发布的跨境电商趋势之一是:“从主体看,由早期的个人和贸易型企业为主转变为贸易型企业与生产企业融合发展,许多生产企业由线下转到线上,数字化水平明显提升。”
近年来SheIn声名鹊起,实现比ZARA更快的“快时尚”核心原因正是因为数据:基于大数据技术智能选品、快速上新、精准营销、智能制造,撬动中国强大的时尚服饰供应链,满足新生代消费者的时尚需求。可以看一组对比数据:
下单到交货上架:ZARA 20~60天;SHEIN 5~14天;
SKU每年上新数量:ZARA 7.5万个SKU, SHEIN 26万SKU;
加价率:ZARA 3x , SHEIN 2x;
价格带:ZARA 40美元单件;SHEIN 8~3美元单件;
库存天数:ZARA 80天;SHEIN 78天 。
SheIn是一个跨境快时尚品牌企业,不过其拥有庞大而强大的自有数据算法团队,数千名工程师研发和维护着300多个自有系统,其中供应链系统就有30-40个。一般跨境电商玩家根本不可能自建技术,要想做到SheIn一样的高效率,离不开专业的第三方跨境电商服务,正因为此近年来出现了船长BI等初创公司。然而数字化的核心驱动不只是技术,更离不开数据与经验,这正是老牌巨头敦煌网在跨境电商数字化上的核心竞争力。
来自SimilarWeb的数据显示,2020年敦煌网在同类电商网站中SEO流量占比最高,达45.4%,远高于第二名的33.5%;来自艾瑞咨询的报告显示敦煌网ROI高达42.4,远高于5-20的行业平均水准,大幅领先同类电商平台;拒付率行业最低,2020年平均发货时长也低于跨境出口B2B电商行业头部平台均值。
敦煌网各种关键指标效率高,一方面是因为多年来对基础设施的持续投资,比如DHLink联合各大快递、专线形成物流网络,可以给卖家安排最适合的物流方案,并通过规模化议价降低卖家的物流成本,2020年已有1.65万用户。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重视跨境电商数字化技术,从沉淀多年的数据、场景和经验中挖掘出效率。
全球消费需求变得越来越“快”,“新跨境电商”在供给侧要迎合这样的“快”,满足消费者个性化、潮流化、即时化的需求。SheIn能够“快”在于其可以基于数据洞察抓住全球消费者的潮流需求,同时整合中国强大而零散的供应链提供极致性价比的产品,快速履约进而满足需求。更多中小卖家要想跟SheIn一样做跨境生意,不可能从零开始搭建系统、App、网站,更不可能拥有自己的智能营销、智能选品和智能履约等能力,一站式获取敦煌网这样的平台提供的生态化服务,一键获取数字化能力将是唯一路径,唯有如此才能抓住全球消费升级浪潮。
3、生态化服务。
每个行业发展越成熟,分工都会越精细化。今天跨境电商同样朝着这样的方向发展:卖货的专注于维护客户、经营流量,余下的事情会有专业服务商完成,比如建站、供应链、发货、营销、金融等等,这在国内的去中心化电商(直播带货、内容种草、私域电商)已经很明显了,现在“新跨境电商”呈现的一大特征同样是“生态化服务”。
什么是生态化服务?从电商SaaS标杆Shopify与国内跨境SaaS平台MyyShop的不同可窥其价值。
面向跨境电商玩家的SaaS服务商越来越多,其中一个标杆是前面提到的市值2000多亿美元的Shopify。Shopify几乎跟敦煌网诞生于同一时间,2004年到2008年围绕卖家们提供建站服务,最初收取佣金后来变为SaaS订阅,2009-2013建立API和应用商店,实现从工具到平台的转变。2013年到现在强化生态布局,推出支付工具、线下POS、二维码等布局新零售,2021年则“致力于建立Shopify的配送网络、优化软件和构建技术功能,从而让销售商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管理他们的库存。另外,ShopifyShipping可以让卖家直接发货,而且目前超过50%的卖家都在使用它。”
Shopify现在在做的事情,跟敦煌网2013年-2019年做的事情很像,从解决一个问题到解决所有问题,特别是支付、物流、数据服务等。2020年敦煌网推出了MyyShop,虽然同样提供建站服务,但却只是将建站作为功能之一。因为对于中小卖家来说,建站只是做跨境电商的起点,营销、金融和物流只是“人有我有”的基础能力,要想要好跨境电商的生意,离不开“强大的选品能力、强大的供应链、强大的履约能力”,这正是MyyShop与Shopify的不同。
MyyShop现正免费提供建站SaaS工具获取客户,再给他们提供多重能力:
1、智能选品能力,依托敦煌网积累多年的海量数据和AI技术,可以智能洞察市场趋势,帮助买家智能采购,同时不断优化产品选择、存货流转和运营效率;
2、撬动中国强大的供应链,MyyShop依托中国供应链,能够为海外客户提供丰富的品类,有竞争力的产品和价格;
3、履约能力,客户在有订单后可“一键代发”,基于DHLink构建的跨境智能物流体系快速履约。
基于以上差异化能力,在Shopify等玩家耕耘多年的市场,MyyShop开始“虎口夺食”,开放注册后4个月客户数快速达到15600。这样的差异化能力甚至让MyyShop都能融入Shopify生态——Shopify卖家可以用MyyShop高效选品,一键刊登商品在自己的网店后快速履约。值得注意的是,海外电商SaaS创投市场同样在升温,今年3月,亚马逊旗下选品及分析工具浆歌完成1.1亿美元融资。
2015-2020年Shopify收入增长13.3倍,市值增长百倍超过2100亿美元,市盈率高达62倍。作为敦煌网新兴子业务之一,MyyShop给其估值创造了较大想象空间,如同微信对腾讯一样。此外在MyyShop外,敦煌网起家的DHgate依然是现金牛,作为具有全生态服务能力的线上交易类B2B平台,其是全球第二大中国跨境出口B2B电商平台(小额消费品采购)、美国最大中国跨境出口B2B电商平台。
大航海时代谁主沉浮?
已有20多年发展历史的跨境电商算是古老的互联网行业,如今正处在新的发展阶段,它所处的环境同样也已发生巨大的变化。
中国制造不再是“物美价廉”,而是走向品牌化。曾经全世界闻名的中国品牌只有华为等少数,如今小米、TCL、元气森林、花西子、小鹏汽车等品牌纷纷出海且受到市场认可,这反映出中国制造在成本优势上正在构建品质优势、品牌优势、效率优势。2020年疫情推动我国跨境出口进一步增长,中国供应链优势被进一步放大,更多世界级中国品牌会出现。“从产品看,由单纯注重性价比逐步向注重品牌、质量、标准、服务等转变,定制化、个性化商品快速增长。”也正是商务部官方发布的跨境电商趋势之一。
中国制造出海,既可以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卖货,也可以是外国卖家来中国拿货再卖货,而不论是B2C、B2B、B2B2C,任何模式都绕不过跨境电商出口平台。因此毫无疑问,依托中国供应链优势的跨境电商,只会迎来更大的爆发,跨境电商大航海时代全面来临。
而在国内消费互联网从黄金时代进入白银时代后,科技企业一边深耕存量,另一边则苦寻增量,产业互联网(to B服务)、出海都是重要增量,横跨两个赛道的跨境电商SaaS因此也成为资本与巨头关注的热点,越来越多初创公司涌入这一领域,越来越多相关玩家积极转向这一赛道,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而当在一众玩家摩拳擦掌时,敦煌网则已形成自己的核心优势:
1、先发优势。跟消费互联网不同,to B市场是一个慢市场,Shopify成立于2004年,2015年上市,直到这两年外贸热才被国内关注;SheIn如日中天,但这家公司早在2008年就已成立,苦熬多年终成大器。敦煌网跟Shopify成立于同一年,在另一个时空探索不同的B2B模式。Shopify做得越来越重从工具到服务走敦煌网的老路,敦煌网则基于行业积累在2020年推出MyyShop,将服务SaaS化,变成适合新流量、消费环境的工具,可谓是殊途同归。
不管怎么说,全球to B巨头的故事无不反映出一个硬道理:企业级服务市场一定是个慢市场,它需要时间的沉淀,行业的理解,十足的耐心,深耕的定力,一定要足够火候才会爆发。当每一个玩家浮出水面惊艳众人时,无不在水下已潜行多年。这个市场不可能像消费互联网一样通过资本催熟或者靠商业模式变革进行颠覆式创新,这就是敦煌网的先发优势。
2、生态优势。在跨境电商行业积累17年,敦煌网在交易外,已形成物流、营销等全链路服务能力,且每一个环节的能力都在生态化。
比如营销能力,如今全球流量生态都在呈现出去中心化的趋势,直播短视频、社交平台、内容社区等平台的私域流量对卖家越来越重要,同时也越来越难以捕获,而原来的海外流量营销服务主要面向Facebook、Google、Amazon等中心平台。针对此,敦煌网营销服务模块形成了专业的跨境电商营销能力,瞄准去中心化、社交化、矩阵化等流量趋势,推出不同的产品和增值服务,具有精细化营销能力,帮助卖家提高转化率,同时成立“联盟”将N个流量渠道集结成的分销组织,聚合碎片化流量,2020年加入“联盟”的卖家数量同比上年增加了近两倍,2021年上半年“联盟”卖家带给平台的GMV同比猛增一倍以上。
再比如智能选品,敦煌网围绕买家画像、卖家画像、商品画像3个维度,依托2000多个权重标签的大数据智能算法,实现基于场景、全网和未来智能推荐,可以做到当卖家发现一款有兴趣去卖的具体商品时,一键对接供应链,可以一键生成智能Banner和卖家专属平台首页,也可以帮助卖家一键准确预测下一天、下一周、下一个月的交易数据。
这些生态化能力都是时间积累、资源投入和经验沉淀的产物,理论上都可以SaaS化。因此可以预见,敦煌网将孵化出更多SaaS产品,不同SaaS模块围绕同一群客户做深做细,每一个也可独当一面,形成一张庞大的SaaS网络,联动协同,顺应“新跨境电商”生态化服务的趋势。
以上是敦煌网如今已有的优势,形成这些优势背后则有一套独特的进化能力。敦煌网诞生于跨境电商的第二阶段(白银时代),没有经历B2B电商的混沌期,但却通过直接打通交易改变了外贸B2B的游戏规则。当黄金时代来临,跨境电商走向全产业链时,敦煌网又在物流、营销等基础设施上下重注,给生态化服务奠定基础;当全球电商出现中心化趋势后,敦煌网推出MyyShop给出SaaS解决方案,依托前些年积累的基础设施能力与Shopify等世界级巨头错位竞争,同台共舞。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跨境电商行业虽然低调却从不冷清,每一个阶段都有大量玩家进入,只不过大多如昙花一现。难得的是,在每一波跨境电商浪潮来临时,敦煌网都具有“踏浪前行”的能力,围绕客户需求的变化不断推出新业务、强化新能力,在帮助客户更好地做跨境生意的过程中不断进化。它总是能够敏锐地嗅到环境的变化,聚焦在跨境电商赛道,有所为有所不为,积极地拥抱新技术、新模式、新潮流,在深耕17年后迎来自己的大时代。
写在最后:
刘润在年度演讲中提到了“达尔文雀”。一种生存在加拉帕戈斯群岛,根据环境变化而不断进化的雀启发了达尔文,他在旷世巨著《物种起源》中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美国商学院教授利昂·梅金森说“不是最强壮,也不是最聪明,而是最适合的,才能够生存。”适者生存,敦煌网也许就是跨境电商B2B的“达尔文雀”,在跨境电商大航海时代,它的进化一定会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