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5
今天,字节跳动实行了八年的「大小周」制度正式取消。
2013 年,大小周起源于一个字节内部一个名叫「周日大讲堂」的项目。起初,周末加班没有双倍薪资,实行积分换 iPhone 的奖励制度:加班一天一积分,积满 22 个积分兑换一部 iPhone,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八年时间,字节跳动数千倍增长的营收和估值被认为是这个时代最成功的商业神话之一。某种程度上,大小周是其创业文化最直接的体现,也是它快速成长的重要支撑。快手、美团、拼多多等,同是互联网时代的受益者也曾纷纷效仿。而今,他们几乎默契地相继选择取消。
落叶知秋,这绝不仅仅是一个「政策」带来的故事。
当组织「奋斗」与个体「奋斗」在时代下面临冲突,背后或许是科技大厂们正对低效竞争、「大力出奇迹」的扩张模式、以及自身「always day 1」的主观意愿,进行一次「否定性复盘」的关键时刻。
态度变了
「公司内部做了『关于是否取消大小周』的调研,调研结果显示,三分之一支持,三分之一不支持,三分之一未表态。」
2021 年 7 月,抽样调查的结果公布后,在字节内网,关于是否取消大小周的争吵一度变得激烈。一位接近字节高层的人士称,对此,张一鸣也「感到吃惊」。吃惊的并不是反对或赞成的声音,而是字节内部「员工们的意志和期待已经这么对立了。」
这样的现象在近年并不鲜见。2021 年的国际妇女节,针对公司是否应该送女员工《正面管教》(一本育儿类书籍)作为礼物,内网也曾「撕裂」:质疑与支持的声音不相上下,且彼此无法理解。往好处看,字节文化所倡导的「多元兼容」得以体现;而另一个现实是,人员扩招所带来的文化稀释也很强烈——很多人认为,在早期,字节吸引的是一群价值观、行为方式更一致的人,在今天,情况显然不同。
作为公司的创始人,张一鸣不无担忧。典型的表现是 2020 年 12 月 8 日的「原神」事件:在偶然发现一个名叫「原神!」的飞书群里,短短一个上午产生了几百条信息后,张一鸣忍不住在群里质问:「好奇,一大早到现在就在群里聊天的同学/部门是今天工作很闲吗,这很常见吗?」
在早期的字节,这很寻常,一鸣可能出现在工作场合的任何角落,直接与员工对话。而在估值超过 2500 亿美元、拥有近十万员工的当下,截图迅速扩散开来,关于张一鸣、原神、上班摸鱼等关键字眼的讨论在脉脉上爆帖,几个小时后,知乎上一条相关问题有了 450 条回答。
公司内部有中高层感慨,「公司大了,一鸣还是原来那个一鸣。但大公司的 CEO 是不会这么做的。」在很多人看来,张一鸣理应知道,公司体量与影响力不同了,他的任何一番言论都可能演化成一场公关事件。
但相比成为一名「成熟的」CEO,张一鸣更在意的,是组织是否存在冗余和变形,还能否利于创新?在更早的 CEO 面对面上,他曾提到组织膨胀带来的挑战:人数变多之后会让文化、沟通、配合、创新变少。流程还没建立好,就导致重要事项上内控的问题。
「原神事件」后,一系列盘点人效的工作在字节悄然进行。据悉,他曾找雇主品牌负责人私下谈话,明确表示「公司的创业氛围不会改变」,大小周也不会取消,就是要招乐于艰苦奋斗的,逆向淘汰掉享受安逸的人。事实上,这种逆向筛选也贯穿于整个 2020 年扩招期间,招聘打电话上来就问,能接受大小周吗?
过去 9 年,凭借互联网飞速发展,字节跳动创造了傲人的增长曲线。但危机感始终存在。2020 年底,字节即将突破十万人大关。与组织迅速扩张形成对比的,是字节主干产品与中国互联网一起,进入必经的平台期。
「我们可能要接受,在未来五年内,都不会有太大的增长。」张一鸣曾在内部讲话中说。同时,字节正在多个赛道尝试寻找新的增长曲线,全速前进也是必然。「顺着趋势做出成绩是容易的,创造趋势是难的,尤其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我们最理想情况是竞争还没有激烈的时候赶紧往前走。」
反转的是,2021 年 7 月 9 日,字节宣布取消大小周。从坚定大小周能「带来增益」,到宣布取消,仅仅时隔半年。这其中发生了什么?
风向转了
2020 年底,拼多多员工凌晨下班猝死事件之后,社会舆论对于 996、加班等词汇变得极度敏感。一位接近字节的人士称,字节不再强调艰苦奋斗了,不能「顶风作案」。更多声音开始认为,鼓励人加班的公司是坏公司。有趣的是,拼多多出事前夕,张一鸣还曾在与人沟通时自嘲:看拼多多的拼法,对比字节的状况,我们效率上要输。
在字节对于大小周态度逆转的这半年里,快手也经历了全司大小周的执行到取消。2021 年 1 月 10 日,快手全员开启大小周。据悉此前快手已经有 70% 的员工在执行大小周,这一决定是为了让前中后台配合更加紧密。
外界对于快手从佛系到狼性印象的转变,始于 2019 年中那场 K3 战役(宿华在内部提出在 2020 年春节之前冲击 3 亿 DAU 的目标,被快手内部称为 K3 战役)。据快手前员工李钰称,实际上比 K3 更早,贯穿 2019 年和 2020 年,根据不同的业务和项目,就有了大小周的实行,不过公司没有对外去讲。
相对来说,国际化一直更加激进,实行大小周也更早,基本是从与字节竞购 Musical.ly 失败之后开始的。几乎在这个时间点加入的杨雨回忆道。2017 年,两家公司的海外都是刚刚起步,TikTok 势头更猛,但是差距没有那么大,2018 年上半年,Kwai 一度做到俄罗斯和东南亚 7 个国家下载榜单第一。
转折发生在 2018 年底,TikTok 出现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榜单前 20,而 Kwai 没有。经历了市场收缩,业务放缓,团队变动的半年之后,快手重启国际化业务,并在巴西有所突破。不过到了 12 月份,TikTok 在巴西的排名已经赶上 Kwai。「一直是被字节压着打的状态,始终没有取得预想的成功。」
当整体工作时长和节奏处于一个上限,996、加班加点很难再有什么突破。「加班是加速器,让你取得目标更快,但它不会影响你的目标结果。」杨雨说。言外之意,目标方向正确、明晰与否更为重要。
几乎在快手国际化重启的同时,国内打响了 K3 战役。让李钰不解的是,那个阶段业务上的压力并没有让快手实行全员大小周,反而在 2020 年底提出,同时囊括了行政这样的部门。「虽然内部知道字节对于快手的威胁,可并没有把业务绑定在一起,说字节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但是 2020 年底,我自己感受到的风向是,从外部而来的高层认为字节做什么,快手必须做什么。大小周可以理解为从组织文化层面看齐,包括在那个时间点宣布的企业文化价值观,快手派,与字节范,相似度非常高。」
两家公司取消动作的时间点也很微妙。6 月 17 日,字节内部公布取消大小周的调研结果,很快有新闻发酵,快手因此紧急在内部讨论是否也应取消大小周。经证实,快手 m4 以上级别员工都没有大小周加班费。取消大小周对于成本的节省并不是主要考量,「可能在于加班带来的效益不如预期,以及监管压力。」知情人士告诉极客公园。
舆情愈发收紧。拼多多事件后,新华社官方很快对此评论,畸形加班现象必须坚决遏制。拼多多事件直接影响春晚红包项目。7 月 13 日人民政协发文称:「平台经济要在发展中体现和贯彻以人民为中心、以人为本和共同富裕思想,坚决防止和避免囤积式垄断、割韭菜式竞争和无休无限地榨取剩余劳动力及其高额剩余价值。」
「大家挺开心的,但对于这半年入职的影响大一些,没有补偿。」一位刚刚进入快手的员工表示。相对来说,全面实行不久的快手「一刀切」的成本比较低,「如果快手落在字节后,字节给了补偿,快手岂不是更被动?」
对于字节来说,一刀切并没那么容易。一名接近字节 HR 的人士告诉极客公园,字节取消的当天,HRBP 电话被打爆,他们质问原来的总包里包含加班费,取消大小周,怎么算?他们要求重新调整,否则属于违约。
「其实法定的薪酬包原则上并不包含加班费,但去掉加班费的字节薪资没有竞争力了。」当天,许多候选人都表示拒绝了 offer。「很多从传统行业来的,对于薪资的期待甚至会想 double,他们要把时间成本折算出来。」
过去字节招聘人才的方式,是通过加班双薪的方式,在满足员工物质要求的同时逆向筛选出「愿意」艰苦奋斗的合格人才。如今,这个办法好像不奏效了。据悉,字节跳动的人才池已经覆盖到国内所有高端人才,即便如此,招聘普遍反映:招不到人。
不仅如此,一个反映人才竞争激烈的细节是,一名前字节员工表示,在今年的「金三银四」,一天能接到三个猎头电话。「见到字节的就挖」,而他的公开信息甚至没填职位和工作内容。
「快手率先取消大小周,字节不可能不跟上,否则人才全跑到对家了,尤其是高阶候选人。」上述人士说。更何况,字节今天对于人才的渴求更为强烈,极客公园了解到,今年字节要在全球扩招到 20 万人。
红利没了
早在 2017 年,张一鸣曾肯定大小周能给公司现阶段带来增益,「科技的巨大规模效应和加速度,面临机会和挑战,需要快速迭代和快速发展,保持快节奏对公司和大家都很重要。」
2021 年,在公司 9 周年庆上,他却希望从加速中缓下来。他说有人经常问他:「你们公司去年涨了 100%,明年还能涨 100% 吗?」「我说我们不能有惯性的预期,希望公司从某种程度上,心态能够放缓下来。」
一个越发能被感知到的背景是:互联网增速在放缓,高举高打可能也得不到预期的成功是多数人的共识。移动互联网「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截止 2018 年 6 月,城市网民渗透率已达 72.65%,2019 年 4 月,移动互联网月活用户首次出现连续两个月环比下跌的情况,在普通人的感知中,支付、社交、娱乐等几乎所有可以想到的场景,都被各类产品渗透。
人口红利与流量红利的终结,将带来非常规超高速增长的终结。
拿抖音和快手两款产品来说,2020 年 9 月 15 日抖音宣布 DAU 突破 6 亿(2020 年中国网民规模 9.89 亿)。据 QuestMobile 数据显示,除疫情期间有一个日活的小波峰之外,抖音主战日活基本保持稳定,6 亿 DAU 主要得益于瞄准下沉市场的火山版。用户时长方面也很难看到新的增长空间。
快手也一样。2020 年 Q1,快手单个新增 DAU 费用是 172.3 元,2021 年 Q1 就涨到 485.8 元。2018 年初,抖音和快手用户重合度不过 10.3%,一年半之后,重合度就已达到 46.5%。快手内部多位员工判断,与抖音在国内已经进入存量竞争阶段。
相比之下,海外还有更多增长的空间。全球网民 46 亿,即便是 Facebook 构筑的社交帝国也只网罗 20 亿用户。「海外会是接下来的重点,抖音和快手都在开放一些机会给国内市场的同学流转到海外。」李钰说。
前几年,互联网流量红利还未见顶时,张一鸣总体论调一直是用高投入换高增长。表现为不遗余力的人力成本支出,以及崇尚高强度工作带来高回报。2016 年,张一鸣接受《财经》采访时称,自己更在意其中的产出而不是投入,「几乎没有行业领头的公司是控制人力成本来实现领先的。」
「行业有传闻,字节在早期会到各大高校挖最顶尖的人才,它真的用得到这些人吗?不一定。但一个考量是「我的竞对不用他就 ok」,先招进来再说。当然这在竞争激烈,有非常大的市场份额要分的一个情况下是行得通的。」在一家 SaaS 公司做招聘相关的人士告诉极客公园。一名字节员工以自身的感受佐证了这样的说法,「入职并没有那么困难,实际上真正的面试发生在入职后一年。」
据了解,直到现在,字节 HR 的核心工作指标之一仍然是提升高阶人才冗余率,「要为潜在业务的发展提前做准备」。很多采访对象向极客公园传递一个相似的观点,很多互联网项目在研发阶段要打「攻坚战」,招人要跑在业务前面,备好人再打仗。然而项目到了后期成熟和维护阶段,市场瓜分完毕,人用不了那么多。
另一位前字节员工表达了直观感受,「十万人的字节不是之前的字节了」她说,公司鼓励的创业文化与十万人的现实是相违背的,「这是自己一摊事儿的感觉慢慢降低。快速扩张导致人多于业务需求,大家做事就是卷的。」
主力产品进入发展瓶颈之后,字节一直在寻找新的增长曲线。近两年,字节在社交、教育、游戏、电商、医疗等市场屡屡开疆扩土,从目前结果来看,暂时没有产品能再续抖音式的「神话」。更多尝试带来更频繁的调整,「字节尝试新业务时,起得快散得快,经常有同事过来希望转岗到我们部门,因为他们自己的业务被拆了。」上述前字节员工说。
但是对于新业务快速滚动起来的渴求,掩盖了很多问题,比如组织扩张所带来的中层「肥胖」太多了。一位抖音研发中层描述称,「你可能带两个人,就不需要写代码了,我现在写周报、方案比写代码还多。纯粹是因为业务增长,顺水推舟招几个人,把盘子铺大就做上(中层)去了。」
红利消失让新业务拓展显得更难,也难免让大厂内部越来越「卷」。2020 年,快手改版后正式推出单列上下滑。李钰回忆,双列到单列转变,内部有非常多团队在做,「一个上下滑尚可说是为了核心目标去做。但是一些更小、更加细枝末节的业务,也要通过内部竞争的方式来做,就会发生资源的抢夺和内耗。」
李钰举例,快手在打造明星爆款上,最早是由市场部来做明星的引流和运营,后来有一段时间,变成专门的运营同事来负责。由此产生了竞争关系不说,最后两边都做不好,能力都被浪费了。「因为这是大家解决问题的思路:现有人力做不好,怎么办?从外面找一个来,达不到预期?再加人。明星没有办法在快手活得好,有没有生态的问题?这关乎做事的方式,而不是人加没加够。」
一名先后在亚马逊、阿里工作多年的人士提出一个观点:过去几年,国内互联网公司之间的竞争普遍是「同质化竞争」,「不是依靠创新力,而是靠蛮力,蛮力就是堆人、堆时间。而非真正的创新。」但是增长带来钱,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就像李钰说,「蛋糕越做越大的时候,每个人的工作都会很有效率,当蛋糕定型,人们要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切蛋糕上,很难谈说有什么效率。」进入存量市场,付出与原来一样的人力成本却无法得到相同的回报,不仅如此,那些原来不是「问题」的问题也会暴露出来。
「奋斗」失速了
「没有人会永远 25 岁,但是永远有人 25 岁。」
多名从业者告诉「极客公园」,不少互联网公司招聘存在一条不会明说的潜规则:程序员工作的黄金年龄是 25-35 岁。「很多大厂招人都要求计算机相关专业的硕士生,他们一般在 25 岁毕业,一毕业就能拿三四十万的年薪。但是却可能在 996 十年之后,搞垮了身体,被公司「优化」。国家和父母花了二十多年才培养出来的人才,却在短短的 10 年就被榨干了「价值」,这无疑是一件很荒诞的事情。」AfterShip 的文化体验工程师田林说。
出于管理的便利和经营角度,大公司更倾向于将岗位「螺丝钉化」——公司需要确保员工离职以后,立马能够有人顶替。在职能的细分下,「原来听起来高端的程序员跟在富士康流水线工人没什么两样。」对于技术员工来说,为了降低风险而引入的大量程序,常常导致工作过程变得「臃肿和低效」。
「如果你完全按照公司的安排,做简单重复的事情,那么三到五年和五到十年的工作差距真的很小,」田林感叹,「但是五到十年后,公司支付给你的薪水可能够招两个三到五年的年轻人,这时候你们的产出效率差不多,但是他们却比你更能加班,你自然就很危险了。」
在 to C 时代,速度是一切。「一个月开发产品上线,一周就能分析数据,一个月就能看到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每两周发一个版本,砸钱做推广,用户量自然就能上来。在这种情况下,加班自然变成了 to C 公司的竞争手段之一。」田林说。很多互联网项目在研发阶段需要储备大量人力(尤其是技术),以保证产品快速迭代,但当产品进入运维期,其实并不需要这么多人力。随着「攻坚战」结束,研发阶段招进来的冗余人才在维护阶段将面临着巨大的清退成本。
「如果你是体力劳动者的话,黄金期的确是 10 到 15 年。」前亚马逊工程师、阿里 P9 陈皓认为,过去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安全感来源于对于流量的拥有。「中国公司基本是流量型公司,要流量就得做用户,需要运营一个一个简单粗暴的活动争夺用户,而非用技术改善体验。同质化的低效竞争,导致背后的程序员跟着项目走,疲于拼命。」
多年前在某互联网公司任职时,陈皓曾面试过一位年纪稍大的技术人员,当所有技术面试官给予好评之后,HR 却 pass 说没有互联网精神。「什么是互联网精神?后来我明白了,大概就是要全身心为公司付出。」在技术领域,陈皓颇有名气。许多年轻人找到他的账号私信自己的困惑,他常感到惋惜,「疯狂的加班使他们失去了成长空间,视野在不断封闭,没法访问优秀的资源,使用优秀的产品」。
焦虑同样发生在其他岗位。十年时间,产品经理从一个宽泛,仅由后台、移动端等产品划分的职业,细化到不同产业——电商、教育、金融、社交等,同时有了更加细化的职能划分,用户增长产品经理、数据产品经理等等。田林在自己观察中总结,很多大公司投注的赛道正由 to C 转向 to B,可「即便是在 ToC 领域沉淀了十年的产品经理,如果转向ToB,很多经验也是无法直接复用的。」
「如果你留心会发现,今天国内顶尖的技术人才几乎都来自当年的『微软』『亚马逊』『谷歌』等。即便今天招聘顶尖人才很多也得从海外『进口』。」如今,陈皓离开大厂成为一名解决技术问题的创业者,常年帮助各大互联网公司解决技术问题,也接触着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目前来看,他表示并不乐观。
在过去,不断堆叠人力和时间被认为是提升效率的手段。「有没有思考过什么才是效率?物理学公式定义效率是有用功除以总功。效率不是比谁做的多,比谁做的快,堆人、加班最容易,但是资源太足了,就不会想用更为技术的方式来解决一件事,这才是难的。」
而规则下的「人」呢?
「周末大家十一点去了,划水看看新闻,吃个饭,睡觉到两点钟起来,开上一两个小时的会,然后拿下午茶,再写两行代码,就到晚上了,晚上再开个会,十点下班了。」这是上述中层观察到的普遍现象,「并不夸张。」
在脉脉上,类似描述也并不鲜见。当加班成为一项强制制度,创新背后所需要的个体的激情、成长和自驱,正在逐渐被抑制。这反过来也在让大厂的「奋斗」变得无比同质化,形成一个难以摆脱的死循环。
另一个深层原因或许在于,早年互联网书写了许多财富神话,许多加入创业的人在这里实现了财务自由和阶层跃迁。当公司进入平台期,后期加入的员工不仅无缘财富梦想,他们面对的组织也更庞杂,创业氛围被稀释,后者的打工心态则更强。
2020 年 12 月,字节的「CEO 面对面」上,张一鸣回忆公司成立一年多,名字还是「今日头条」的时候,Android 和 iOS 各两名开发,却做了 20 多个应用。「我也不清楚现在很多项目为什么要那么多人,希望花更多时间去了解。」
此次字节取消大小周,并未出现「一边倒」欢呼的局面。很多员工表示:愿意去字节的,就是能接受大小周的,取消大小周意味着薪酬总包的减少——显然,在今天,人们愿意加入字节已不再纯粹是为了「追求极致」与「始终创业」,而是掺杂了更多客观因素的考量。某种程度上,公司高层的担忧正被验证。
组织的奋斗,与其中每个人的奋斗,怎样才能理顺其中的关系,达成真正有效的相互成就?这将是所有科技大厂在未来需要回答的「真问题」。
9 周年司庆上,张一鸣曾解释自己为什么希望企业心态放缓,「一方面避免短期业务焦虑的包袱;另一方面不带固定预期地,对未来有开阔的想象,有更长远的目标。」用他的话说,「摘更难摘的果子。」
0215
7月28日,CFS第十届财经峰会暨2021可持续商业大会于上海成功举办。峰会同期,“商业的力量·2021致敬盛典”召开,清科创业(1945.HK)凭借深耕股权投资行业的丰富经验以及坚实的业内影响力获评“2021行业影响力品牌”。
据悉,本次奖项的遴选,是由知名研究机构、咨询公司、专家学者、媒体领袖组评审委员会依据“创新、责任、影响力、推动力、成长性、前瞻性”六个指标综合评估、最终评选出在未来经济中有引领作用的企业。此次清科创业获评的“2021行业影响力品牌”奖项则基于“企业业绩稳健、商业模式清晰、拥有较高知名度及广泛影响力、企业成立2年以上”,共四项标准得出。
中国财经峰会设立于2012年,是集国内众多财经及大众媒体之力打造的一项大型活动品牌。峰会以演讲、高端对话、深度分享、致敬盛典、品牌展等多种形式汇聚和分享商业智慧,探寻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的动力。
清科创业(1945.HK)旗下业务包括数据服务、营销服务、咨询服务和培训服务,致力于为行业提供领先的创业与投资综合服务,以专业推动股权投资行业发展,专注服务创投每一程。其构建的线上线下多平台、矩阵式产品和服务,已成为中国股权投资市场的“基础设施”。
0215
7月28日-7月29日,为期两天的“2021(第六届)大数据产业生态大会”通过“现场论道+云端连线”的方式在北京新世纪日航饭店圆满举办。本届大会由赛迪传媒、大数据产业生态联盟、软件和集成电路杂志社联合主办,中国软件评测中心、赛迪顾问、赛迪智库共同协办。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宋显珠在开幕致辞中指出:“以传统产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需要充分发挥数据引擎的作用,释放数据价值,敦促产业转型升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发挥数据融合共生的力量,共同维护和促进大数据产业生态的健康发展,让数据真正实现‘竭尽所能’,赋能业务和管理,提升数据资产化能力,推动商业模式创新,让数据价值变现。”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技术发展司二级巡视员王少朋在致辞中表示:“当前,数据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数据价值不断释放,数据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作用愈发突出,已成为加快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重要引擎。大数据产业作为激活数据要素潜能的关键支撑,是推动工业经济迈向数字经济的重要力量。”
北京大学教授、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大数据产业生态联盟荣誉顾问杨学山在主旨报告中表示:“数字资源不同于其他资源,数字资源的发掘和数字产业的发展具有不同于其他资源的规律和特征。数字资源源自场景、用于场景,其价值根植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中,发现数据规律、建设高质量数字资源是实现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
洞悉产业发展 多项成果权威发布
在开幕论坛上,由大数据产业生态联盟联合《软件和集成电路》杂志社、赛迪顾问、赛迪智库共同编制的《2021中国大数据产业生态地图暨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白皮书》重磅发布。白皮书通过问卷调查、网络调查、在线深度访谈等方式,对大数据基础支撑、数据服务和融合领域的数千家涉猎大数据业务的ICT企业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形成中国大数据产业生态地图,通过分析大数据产业发展演进、政策体系、园区建设、人才培育等产业发展要素情况,研判了大数据在软硬件产品、基础设施和应用服务等领域热点布局。
同期,论坛还发布了《2021年省级移动政务服务能力调查评估报告》《国产操作系统生态发展报告》《中国大数据区域发展水平评估报告(2021)》《2021中国数字化转型生态发展白皮书》,从移动政务服务应用、国产操作系统生态、大数据区域发展水平、数字化转型生态等细分领域深入剖析大数据产业的先进经验,为各地政府、企业在大数据时代提高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赛迪传媒副总经理、《软件和集成电路》杂志社社长、大数据产业生态联盟秘书长都莉楠发布了“大数据系列丛书”第五本书籍《数据新纪元——“数据+”时代的融合创新》。该书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融合创新应用,进一步揭示了融合创新的价值和意义,探讨了大数据、人工智能、5G、区块链、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融合创新发展的新方法、新路径、新应用,为“数据+”时代中的融合创新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将有效引导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探究行业热点 多场系列活动专业举办
7月27日,作为第三届大数据局长论坛的配套活动,大数据产业生态联盟陪同来自各地的大数据主管领导调研走访了联盟优质企业——软通智慧科技有限公司,深入大数据产业发展一线,交流经验,探索各地发展大数据产业的有效途径,关键技术和创新模式。
在28日上午的开幕论坛上,大数据产业生态大会汇聚了来自中央及地方政府主管领导、行业专家、企业领袖、知名投资人,他们一同为大数据产业的繁荣发展建言献策。
同期,以“深耕技术创新 共建信创生态”为主题的大数据技术与信创生态论坛、以“求数智之变 谋转型之机”为主题的数字化转型专场论坛成功举办,聚焦大数据领域的热点话题,激起了大数据产业领域的一轮浪潮。
作为2021年(第六届)大数据产业生态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届大数据局长论坛成功举办。本届论坛邀请了来自北京、广东、山东、海南、山西、陕西、福州、青岛、廊坊、衡阳、临沂、抚顺等地的大数据委办局主管领导、科研院校专家、行业知名专家、企业领袖等。领导、专家们就如何促进大数据创新升级,加强政府民生服务能力与社会治理水平,推进各产业利用大数据进行创新、优化升级,赋能实体经济发展等重点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继往开来 书写大数据产业发展新篇章
为壮大大数据产业生态联盟,吸纳新锐力量,大数据产业生态联盟为新晋联盟专家、理事会员单位颁发了证书,为大数据产业发展贡献坚实力量。
为提升大数据产业支撑能力,推动评估、评价大数据产业公共服务,引导全国大数据发展,大数据产业生态联盟联合各地方大数据相关协会,成功举办了全国“双数评估”联合启动发布仪式,旨在进一步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为深入落实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大数据产业交流与合作,展示我国大数据产品最新发展成果,遴选具有标杆性的大数据产品、解决方案及应用案例,联盟持续多年开展优秀大数据产品、解决方案和应用案例测评工作,并在数论坛上权威发布了“第十期优秀大数据产品、解决方案和应用案例评测”测评结果。
回顾大数据发展历程,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抓住数智转型,融合共生的发展机遇,促进大数据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离不开成大数据领域的优秀企业与从业者。论坛重磅揭晓了“2021中国大数据企业50强”“2021中国数据英雄榜单”“2021信创产业明星企业”和“2021新基建明星企业榜”“2021数字赋能先锋企业30强”“2021中国大数据金沙奖”,为产业发展树立行业标杆。
近年来,大数据产业积厚成势,为产业融合发展、改善宏观调控、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等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此背景下,在数据时代浪潮的推动下,联盟将不断聚拢行业资源,增强自身专业性,扩大影响力,积极促进行业内的交流合作,推动产需对接,为引领我国大数据产业进入集成创新、高端发展、深度应用的繁荣发展新时期,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继续贡献力量。
2021中国数据英雄榜
|
金电联行董事长兼总裁
|
范晓忻
|
浪潮卓数大数据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
张 帆
|
美林数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
|
程宏亮
|
北京明朝万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
王志海
|
网智天元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战略官
|
莫 倩
|
北京智慧星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
李青龙
|
杭州联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首席科学家
|
赵天成
|
浙江知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CEO
|
王晓梅
|
科技谷(厦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兼总经理
|
陈思恩
|
北京久其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
欧阳曜
|
北京东方金信科技股份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
王伟哲
|
成都智审数据有限公司董事长
|
顾 勤
|
|
2021中国大数据企业50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腾讯
|
阿里巴巴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小米集团
|
百度
|
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神州数码信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
联想集团
|
中科曙光
|
超图集团
|
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
|
上海晶赞融宣科技有限公司
|
成都四方伟业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
浪潮卓数大数据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
金电联行
|
北京思特奇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荣联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北京久其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
航天云网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
绿盟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普元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京东科技
|
创意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软通智慧科技有限公司
|
帆软软件有限公司
|
北京东方国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北京明朝万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美林数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华云数据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北京百分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北京东方金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网智天元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北京国双科技有限公司
|
长威信息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
南京数睿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
北京智慧星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傲林科技有限公司
|
杭州联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杭州半云科技有限公司
|
科技谷(厦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BBD
|
光大科技有限公司
|
成都智审数据有限公司
|
特斯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武汉智领云科技有限公司
|
杭州医策科技有限公司
|
北京华宇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
北京永洪商智科技有限公司
|
|
2021数字赋能先锋企业30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阿里云
|
亚马逊云科技
|
思爱普SAP中国有限公司
|
腾讯云
|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
金电联行
|
海尔卡奥斯
|
光大科技有限公司
|
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北京久其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
荣联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浙江蓝卓工业互联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云南南天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
美林数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浪潮卓数大数据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
普元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上海数据交易中心有限公司
|
北京明朝万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网智天元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创意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南京数睿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
科技谷(厦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杭州数政科技有限公司
|
北京百分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傲林科技有限公司
|
长威信息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
杭州半云科技有限公司
|
|
2021新基建明星企业榜
|
中科曙光
|
金电联行
|
万国数据服务有限公司
|
上海数据交易中心有限公司
|
北京智慧星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成都四方伟业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
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
|
浪潮卓数大数据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
北京思特奇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2021信创产业明星企业榜
|
中科曙光
|
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
|
麒麟软件有限公司
|
瀚高基础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
普元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北京东方金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华云数据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云南南天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
北京明朝万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帆软软件有限公司
|
网智天元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美林数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成都智审数据有限公司
|
创意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武汉智领云科技有限公司
|
2021中国大数据金沙奖
|
2021中国大数据 ·最佳解决方案
|
荣联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2021中国大数据 ·能源矿山行业最佳解决方案
|
上海数据交易中心有限公司
|
2021中国大数据 ·金融行业最佳解决方案
|
北京久其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
2021中国大数据 ·能源行业最佳解决方案
|
新智认知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2021中国大数据 ·智能城市领域最佳解决方案
|
普元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2021中国大数据 ·制造业最佳解决方案
|
北京智慧星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2021中国大数据 ·金融领域最佳解决方案(声誉风险管理解决方案)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2021中国大数据 ·平台类最佳解决方案(华为云FusionInsight智能数据湖)
|
北京百分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2021中国大数据 ·应急领域最佳解决方案
|
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2021中国大数据 ·政务领域最佳解决方案(广联达公共资源智慧交易大数据解决方案)
|
帆软软件有限公司
|
2021中国大数据 ·大数据BI与分析平台最佳解决方案奖(帆软智慧数字大屏解决方案)
|
中睿信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
2021中国大数据 ·智慧城市领域最佳解决方案
|
2021中国大数据 ·最佳产品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2021中国大数据 ·电信行业最佳产品
|
北京明朝万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2021中国大数据 ·金融行业最佳产品(Chinasec(安元)数据分级分类系统)
|
南方电网数字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
2021中国大数据 ·电力行业最佳产品(数据资产管理平台)
|
网智天元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2021中国大数据 ·金融行业最佳产品(金鹏全域风险管理平台)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2021中国大数据 ·搜索引擎领域最佳产品(华为云搜索服务(CSS))
|
成都四方伟业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
2021中国大数据 ·数字孪生领域最佳产品
|
科技谷(厦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2021中国大数据 ·隐私计算领域最佳产品(科技谷联邦学习应用平台)
|
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
|
2021中国大数据 ·数据分析领域最佳产品(企业基础数据统一编码标准体系平台)
|
浪潮卓数大数据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
2021中国大数据 ·数据治理领域最佳产品(浪潮智慧社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2021中国大数据 ·数据仓库领域最佳产品(华为云GaussDB(DWS))
|
北京明朝万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2021中国大数据 ·公安行业最佳产品(视频交换一体化平台)
|
南京数睿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
2021中国大数据 ·应用生产工具领域最佳产品奖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2021中国大数据 ·数据基础设施领域最佳产品(华为海量存储OceanStor Pacific系列)
|
2021中国大数据 ·创新企业 / 创新应用
|
上海数据交易中心有限公司
|
2021中国大数据 ·数据交易领域创新企业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2021中国大数据 ·电信行业创新企业
|
杭州数政科技有限公司
|
2021中国大数据 ·数字政府创新企业
|
北京久其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
2021中国大数据 ·宏观经济分析领域最佳创新应用
|
杭州联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2021中国大数据 ·数据分析领域最佳创新应用
|
信义玻璃控股有限公司
|
2021中国大数据 ·制造行业最佳创新应用(信义浮法智能集控中心项目)
|
光大科技有限公司
|
2021中国大数据 ·金融行业数据挖掘领域最佳创新应用
|
|
|
|
0215
投资界(ID:pedaily2012)7月29日消息,一站式视频技术服务商「百家云」宣布,已于近期获得数亿元的C轮融资,本轮融资的投资方为行知资本。完成本轮融资后,百家云估值超30亿人民币。
百家云创始人兼董事长李钢江表示,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两大方向:一是加大研发投入,尤其是在视频技术和人工智能等领域;二是继续发力多元化经营战略,通过自主创新和兼并收购等方式,扩大产品边界,保持企业规模快速增长。
SaaS+PaaS深化并进,驱动业务爆发式增长
百家云成立于2017年,是一家拥有音视频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主要向汽车、金融、医疗、泛教育等多个领域的知名企业及政府机构提供一站式视频技术服务,主营业务包括四大方向:视频SaaS/PaaS服务、视频云产品和软件、视频AI和系统解决方案及智能硬件。
李钢江提到,成立初期,百家云主要向企业客户提供标准化音视频SaaS服务,后以视频解决方案+服务+个性化产品服务收获了更多大型企业客户的认可与青睐。基于大量客户使用音视频SaaS服务的业务基础,在收到来自市场和用户的许多正向反馈后,百家云逐步抽离出独有的音视频PaaS服务,将通用的、相关的能力逐步PaaS化,于2020年正式完成了从产品提供商到技术提供商的转型,实现标准化与定制化的兼容。
2020年年底,百家云正式发布BRTC(Baijiayun Real-Time Communication),即由百家云构建的实时音视频通信PaaS服务,为更多有开发能力的企业提供深度支持。BRTC 拥有完全自主研发的音视频引擎,在音视频编解码、网络自适应、高并发的流媒体分发、跨平台兼容性等方面达到了国际顶尖水平。客户通过简单集成 BRTC SDK ,即可在自己的业务中轻松拥有语音通话、视频通话、实时语音互动直播、实时视频互动直播等各种能力。
PaaS标准化+SaaS场景化的业务布局,驱动了百家云爆发式的业务增长。李钢江表示,2021年,百家云的收入相对去年,有接近100%的增长,并且一直保持盈利状态。目前百家云已经在华北、华东、华中、华南、东北等十几个城市建立了分公司、研发中心及办事处,团队人数也从2020年的200余人增长到近500人,完整的产品设计、测试、技术研发团队,能有效支持产品的快速更新迭代。
音视频通讯刚需迅猛,深耕赛道垂直取胜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智能终端设备的广泛应用,实时音视频正逐渐成为主流线上互动方式。再者2020年疫情加速了用户养成线上化习惯,音视频技术已经成为视频会议、远程问诊、在线学习等领域非常刚性的底层需求,并将落地更多应用场景。大家熟知的远程医疗、电商直播、在线游戏等场景,以及更多基于实时通信的服务场景,例如双师课堂、协同会议等,都可以由它来构建和优化。
根据IDC中国的预测,中国视频云市场未来几年将保持50%以上的年复合增长率,到2024年的规模将超过1500亿元人民币的规模。谈及对音视频行业发展趋势的理解,李钢江表示,未来几年,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为这一赛道带来长期技术红利。音视频服务商将通过对底层技术的整合,更有效地提升面向客户的服务效率与响应能力。
近年来,百家云将AI技术深入地应用在实时音视频领域,用AI技术优化实时音视频服务质量,完善场景化服务。面向不同垂直行业,百家云可针对特定场景定制高精度的人工智能算法,包括动作行为识别、轨道断面病害识别等二十余种分析及识别技术。
为了加快百家云在全国的布局及垂直领域业务发展,2021年,百家云全资收购了提供公立校双师产品的北京百家双师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智慧校园解决方案的广西百家云科技有限公司,和提供视频内容服务的北京浩宇星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百家云同时投资并控股了智能硬件公司深圳市智写云笔科技有限公司,合资设立控股子公司河南百家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和西安百家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参股了提供视频硬件的北京德然技术有限公司,和提供SCRM服务的武汉起云视联科技有限公司。
打造中国版Zoom和Twilio,资本持续看好
在李钢江看来,中国未来将拥有全球最大的企业服务市场,在中国的土壤上会成长出每个细分领域的世界级公司,音视频领域也不例外。目前在美国,提供视频SaaS服务的Zoom和提供音频PaaS服务的Twilio,都是千亿美元级别的公司。
2020年9月,百家云获1.78亿元B轮融资,由金浦投资领投,青蓝资本、国科嘉和、厚德前海跟投;2020年10月,百家云获9300万的B+轮融资,由达晨财智领投,金浦投资、邦盛资本、青蓝资本跟投。
百家云本轮投资方行知资本管理合伙人、总经理赵征表示:随着信息技术对产业赋能的不断加深,企业服务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正在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得益于底层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智能硬件和通信基建的普及,AI和大数据的发展,使得云视频技术服务有机会应用到更广泛的应用场景、提供更为个性化、定制化的使用体验。
百家云在音、视频技术服务领域深耕多年,通过“产品与服务并举” 、“一纵一横” 的发展战略为各行业产业升级深度赋能,一站式满足企业客户不同需求的技术服务供应商。我们看到了百家云在技术研发端的兢兢业业,感受到公司在产品质量和服务上的精益求精。未来,行知资本将继续加深与百家云的合作,通过产业视角帮助百家云加深产品与服务的颗粒度和满意度,陪伴百家云一同探索音视频技术的边界和可能性。
0214
投资界(ID:pedaily2012)8月2日消息,全球血管介入精准诊疗行业领导者——博动医学影像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动医学”)宣布完成超亿美元C轮融资,本轮融资由老股东高瓴创投和战略投资方飞利浦联合领投,高盛资产管理、博裕资本参与共同领投,领道资本、老股东博行资本等跟投,浩悦资本担任本轮融资的独家财务顾问。本轮融资资金将用于公司产品的商业化加速、新产品研发、临床注册,进一步完善血管介入诊疗的全球化布局。
全球首创核心技术,立足中国,布局全球
博动医学2015年9月成立于上海,由行业资深管理团队和全球顶尖科学家共同创办,致力于成为全球血管介入诊疗的行业领导者。公司产品覆盖血管疾病精准筛查、术中诊断与手术规划、术后疗效评估与患者风险预判等完整血管介入诊疗产业链。截止目前,博动医学拥有70余项中 美德日等国专利,具备诸多全球首创顶尖技术。
博动医学拥有全球最丰富的血管介入诊疗产品线,业务模式涵盖设备、耗材及服务等多种方式。其开创性基于术中DSA造影影像的冠脉无创FFR诊断和PCI手术导航技术(QFR)均为全球首创,并拥有国际领先的CT-FFR系统(CT-QFR)、全球首款术中多模态腔内影像生理学设备、鹰眼系列介入耗材产品线(含全球首款IVUS/OCT/QFR三合一导管,以及OCT、IVUS双模与单模导管等产品)。其中四款产品已进入中国国家药监局(NMPA)创新/优先医疗器械特别审批通道,并获得欧盟CE认证,两款产品获得中国NMPA注册证,是国际计算冠脉功能学领域的开拓者与领导者,其在心血管成像与血流动力学分析的交叉领域,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经过全球20余国100余项共计超过2万例已发表的临床研究显示,博动医学QFR技术将冠心病常规诊断精度大幅提升了33%,显著提升患者预后的同时,也节约了医疗开支。QFR系列技术已被写入欧洲心脏病学会介入医生官方培训教材、日本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及定量冠脉造影专家共识,国际学术认可度极高,逐渐成为冠心病术中诊断“新标准”。作为影像FFR历史上首个且最大规模的RCT研究——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牵头发起的FAVOR III China预计将于2021年11月发布研究结果,有望直接推动计算冠脉生理学技术(QFR)进入各国冠脉介入诊治指南。
为推动中国血管介入诊疗体系的建设,博动医学已与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等单位建立合作,加快推动QFR系列中国原创技术在各级医院的落地与普及。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导管室内的QFR系统
博动医学核心团队具备极强的产学研及商业化能力,深耕行业多年,打通各个环节。公司QFR系列技术与医疗服务项目已获得十余省份独家物价批复,公司团队也在加速推进创新介入诊疗技术的落地与市场推广,完成临床覆盖,实现国内TOP50医院的全覆盖。同时公司与飞利浦等多家国际医疗器械巨头达成战略合作,加速深化国内外商业化布局。
建立行业标准,快速增长市场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显示,国内心血管病患者总人数已高达3.3亿,其中,冠心病患者数量超1100万人,患病率死亡率高居前列并仍在上升。
指南推荐的冠心病诊疗流程
通常,在发现存在罹患冠心病的可能后,患者需要接受相关诊断检查。其中,冠脉CTA检查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手段,适合门诊或体检筛查;冠脉造影是临床上最常用的冠心病影像学检查手段,可动态准确的判断血管狭窄程度;腔内影像(血管内超声IVUS或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可精确显示血管内精细结构及斑块性质;冠脉功能学FFR检查,则可推动冠心病诊断从“结构学”向“功能学”的升级。目前,在欧洲和中国PCI指南中,以最高级别I,a级推荐使用FFR诊断冠脉功能学以判断其心肌缺血程度,而在支架优化植入方面,以II,a级推荐使用IVUS或OCT指导。
传统FFR是基于一次性使用压力导丝进行的有创血管介入检查,反映冠脉狭窄导致的心肌缺血程度。然而,因其存在适应症狭窄、价格昂贵、操作复杂、耗时长、术中风险等诸多不足,国内普及率不足1%。博动医学的定量血流分数(QFR)是基于冠脉造影影像的无导丝超快速计算FFR的技术,同时无需任何额外介入耗材和血管扩张药物,1分钟内便可精确实现冠脉血管的解剖结构学和生理功能学评估,在术前精准诊断狭窄病变是否需要支架植入、术中指导支架的选型和虚拟支架植入、术后判断治疗效果。QFR突破传统FFR的弊端,凭借自身优势实现快速渗透。
博动医学已打造从冠心病筛查,到术中精准诊断、治疗策略优化的全影像功能学与手术导航产品线,除上述基于造影的QFR技术外,还拥有基于冠脉CTA、IVUS/OCT的FFR产品。未来冠心病诊疗中,患者在接受任意一项冠脉影像检查后,便可即刻获得冠脉功能学诊断结果,精准实现患者分流与治疗策略。计算冠脉功能学将一改额外复杂操作,成为冠心病患者的常规诊断方法。
根据2020至2021年博动医学数据,已常规开展QFR应用的医院平均有超过30%的造影患者选择使用QFR。至2030年,中国冠脉造影数量预计超过1000万人次,QFR市场容量可达冠脉造影患者总量的50%,潜在市场规模将达200亿元/年,作为一种初筛无创型诊断方式,中国冠脉CTA数量预计将超过1200万人次,CT-QFR检查数量预计将达到CTA的30%,潜在市场规模达100亿元/年。冠脉支架球囊集采后时代,随着中国原创技术和国产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冠脉介入行业将逐步进入精准诊疗时代。2021年,IVUS/OCT渗透率缩短了以往与欧美的差距,使用率显著飙升,国内一度出现断货,2030年,IVUS/OCT渗透率估计将达年PCI手术总量的40%,市场规模约100亿元/年。
未来,博动医学将在脑血管、外周血管等多个介入领域进行产品技术创新及学术推广,为患者带来更为有效且经济的技术与产品,通过产品创新加速推动精准医疗理念在中国乃至全球的布局。从医疗大国向医疗强国转型的新时代背景下,博动医学将通过技术创新为医生提供更可靠的诊疗手段,为广大患者的生命健康作出贡献。
博动医学联合创始人兼CEO刘冰表示,博动医学是专注于在血管介入领域持续创新研发的平台公司,致力于打造中国最原创、全球领先的血管介入诊疗产品线布局。创业六年来,博动医学始终秉承研发和推广对患者和医生切实有益且符合卫生经济学的创新技术与产品。非常荣幸能与多位价值观一致的投资机构达成合作,博动医学将继续加大在产品研发、市场准入与推广、全球化扩张的战略资源投入。
博动医学联合创始人、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涂圣贤教授表示,博动医学致力于研发能实际解决临床痛点问题的创新技术,加速介入诊疗新技术的产业与临床转化,并与临床专家一起推动具备“中国元素”的原创临床研究。
高瓴联席首席投资官、高瓴创投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负责人易诺青表示,数字化赋能的精准诊疗在心脏与血管介入领域拥有非常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应用场景。博动凭借其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能力,前瞻性地布局了血管功能学与腔内影像学等多模态产品线,在心血管介入领域构建了数字化精准诊疗体系。公司建立了强大的商业化团队,通过与飞利浦等跨国医疗巨头的战略合作,将加速推动数字化精准诊疗技术在各级医疗机构的普及,共同推动国内与国际血管介入诊疗新标准的建立。高瓴将继续支持博动在心脏与血管介入领域研发更多具有全球领先性的创新产品,为国内与全球的医生和患者提供更多具有临床价值和卫生经济学的综合解决方案。
飞利浦全球执委会委员、大中华区总裁何国伟表示,我们很高兴参与博动医学的融资,进一步深化与和博动医学的合作。飞利浦是影像引导治疗领域的全球领导者。我们不仅在组织内部以创新为使命,还始终本着“开放式创新”的理念和“平台思维”,与本地生态紧密合作,协同创新,将先进技术和临床实际紧密结合,为客户提供全面、细致、安全的解决方案。与博动医学的合作将补充并优化飞利浦在冠心病诊断和治疗领域解决方案,助力冠心病精准诊疗体系的建设和介入治疗在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下沉,造福广大冠心病患者,共创健康中国2030。
高盛资产管理董事总经理许小鸥表示,精准诊断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评估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其成本高昂且病人和医保负担能力有限,导致该类技术在国内推广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我们认为博动医学的智能化解决方案超越了现有的诊疗标准,以较低的成本和快捷的方式显着地提升了患者的诊疗结果,拉近了中国临床和国际标准的距离。
博行资本合伙人李振明表示,我们非常看好博动医学的发展前景。公司推出了多款全球首创的心血管影像诊疗工具,其原创技术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其临床效果经过了多项国际多中心临床实验的充分验证,能够为患者带来显著的临床价值,并获得国内外专家的一致推荐。博动医学的管理团队具有丰富的国际视野和本地经验,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多款产品在美国、欧洲和日本,以及其他多个国家的注册批准,与合作伙伴共同拓展国际市场。我们非常欢迎新投资人的加入,也充分相信博动医学管理团队拥有卓越的执行力和领导力,能够为全球心血管患者带来更多优质的产品。
浩悦资本合伙人杨振军表示,我们很荣幸协助博动医学完成本轮融资,博动医学是全球血管介入诊疗行业领导者,产品覆盖QFR、CT-QFR、IVUS、OCT等血管介入影像学和功能学诊断全流程,所有产品拥有完全中国自主知识产权,多个产品皆为全球首创,获得全球各国学术专家的高度认可。公司管理团队经验丰富,产品研发团队实力强劲,临床证据行业内最充分,产品也已实现稳定的商业化。通过本轮融资,公司引入全球知名的战略及财务投资人,浩悦资本持续看好公司将进一步巩固其在血管介入诊疗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
0214
这届年轻人,工资不一定很高,但工作换得很勤。
领英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职场人第一份工作的平均在职时间呈现出随代际显著递减的趋势。70后的第一份工作平均超过4年才换,80后则是3年半,而90后骤减到19个月,95后更是平均在职7个月就选择了辞职。
为什么年轻人爱跳槽?频繁跳槽,是一时冲动还是忍无可忍?接二连三换工作,他们后悔吗?
开菠萝财经和五位在职场中频繁跳槽的年轻人聊了聊,发现有人一年最多换了七家公司,有人最短一次工作经历只有三天,有人每跳一次槽就转一次行。
他们之所以跳槽,要么因为公司内斗严重,晋升无望;要么因为工作量太大、没有私人空间,甚至身体状况“亮红灯”;要么是想趁着年轻多折腾。
有意思的是,在年轻人眼中,职场是绝对的双向考核。他们虽然初入职场,但对直属领导、公司老板甚至公司文化都有“考核”,拒绝劝酒文化、拒绝感恩文化,拒绝职场PUA、拒绝配合老板表演,拒绝上级用命令式口气让他做事。
这些被扣上“跳槽侠”帽子的年轻人都不后悔。经过几次跳槽,有人越来越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一次比一次接近理想的职业;有人为了应对HR的质疑,学会了精修简历、在面试中包装自己;也有人决定暂时不再工作,换一种生活方式;还有人仍在准备跳槽,且对下一任老板的要求是“是个正常人就好”。
大厂涨薪快,但更催人“老”
徐畅 | 24岁 一年跳槽3次
去年,我从一所“211”大学的传媒专业毕业,加入了某二线城市的一家传媒公司做策划工作。这家公司成立已有3年,在行业内小有名气,开出的薪资也还可以。
入职后,我才发现公司有“劝酒文化”。老板喜欢组局,一组局就喝酒,每个人都得轮流敬老板,说一些“场面话”。
我入职的第50天,在公司成立三周年的庆典局上,一个老板请来的合作伙伴拿我开玩笑,说“小姑娘不光案子好看,长得也好看”,还拉着我不放,让我陪他喝几杯。我心想“凭什么要受这委屈”,酒壮怂人胆,我一激动现场演了出电视剧情节,拿酒泼了他一脸,转头就走。
第二天,我去公司办了离职手续,走出公司大门就把老板和同事拉黑了。
辞职后,我来到北京,做新媒体运营。这个岗位的缺点是,生活和工作没办法完全分开,有时候半夜12点有突发热点,也得爬起来赶稿子。
工作中,我认识了一个在互联网大厂做运营的朋友,他劝我跳去大厂,“反正都这么累,还不如去个更大的平台,拿更多的钱”。在朋友的劝说下,我干了5个月后跳槽去了大厂。面试的时候,HR也问了我之前两次离职的原因,我实话实说了,对方表示可以理解,加上我作品过关,如愿进入大厂做运营,工资涨了50%。
拿更多钱,就得干更多活。当时我负责的是一块新业务,工作量大,很多东西要从头学,晚上11点多到家是常事,我完全没有私人空间。
拿到工资的那一刻是开心的,最多的时候拿到过两万,这对于毕业一年、从二线城市来、又没有什么核心技术的我来说,非常知足了。
但我的身体却渐渐亮红灯了。亚健康状况一只手都数不过来,腰椎不正常、电解质不正常、肝功能不正常,甚至激素水平都是乱的。那天我非常认真地照了镜子,感觉自己不像一个24岁的女孩,脸上满是疲惫,眼睛里没有希望。
就在那一瞬间,我决定换一种方式生活。第二天,我递交了辞呈,花一周时间完成工作交接,给自己安排了一次迟来的毕业旅行。我去了湘西,看到了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边城;也去了东北,在热气腾腾的烧烤摊上听人侃大山。最后,我决定去考研。
我一年跳槽了三次,现在觉得,不喜欢的事情,没必要坚持;不喜欢的地方,一刻都不要多待;不要总觉得是自己的问题,多从外界找原因。世界很大,工作很多,你总会找到自己的热爱。
自信点,就是老板的错,
你只是倒霉而已
Sherry | 24岁 一年跳槽3次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小型公关公司,每天都要“表演加班”到晚上10点。
其实我们的工作根本没这么忙,一般下午五六点钟就做完了。每到傍晚,大家面对着电脑乱敲一通,扮演出很忙的样子,直到把老板耗走。
而我的老板,就算闲得在办公室跟大家闲聊,也不走,因为她要在她的领导面前塑造“努力”人设。
如果你做完手头的工作就下班,在老板眼里意味着“工作量不饱和”。刚离开办公室,老板就会开始“夺命连环call”,让你“喜提”一个并不着急甚至是她主观臆造出来的工作,并要求明天上班之前交。为了回家能睡个好觉,我只能每天在办公室配合老板表演。
另外,老板要求,每天下班后要提交工作日志,并且必须记录10件事。即使我用一整天的时间写了一篇几千字的稿子,或者完成了一个几十页的PPT,甚至经过多方对接推动项目取得了关键性进展,也只能算作是十分之一的工作,其他九件事必须补齐。为了凑齐工作日志,我只能优先做那些没有意义但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事,反而把更有价值但耗时长的工作尽量排在后面。
我很懊恼,我认为这不是衡量员工工作价值的正确方式。但老员工说我错了,他觉得我们的价值不在于推动工作,而在于服务好老板,这样才能过得舒服点。这些和我价值观相悖的职场生存法则,让我变得不自信和不快乐。于是,入职的第四个月,我离职了。
这段不愉快的工作经历,让我之后一直在挑选老板。
我的第二份工作,也是做公关策划。但是第二任老板特别爱招应届毕业生,她挑员工的标准不是能力,而是听话。按照她的话术,你刚毕业所以你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会你就得学,并且只有加班才能学。有时她会公开和其他部门领导炫耀如何“驯服”员工,甚至自以为高明地分享自己的招聘经验:尽量招聘来自偏远山区的、乖的、不能有太多想法的,这样好控制。发现不对劲后,我赶紧溜了。
我的第三任领导,喜欢听员工说大话。在他的字典里,那些没有经过论证是否可行的工作逻辑,等于“只有敢想才敢干”,那些说话靠谱的员工,反而被指责“没有上进心”。没干多久,我就受不了了。
目前,我还在寻找第四任老板的路上,不奢求老板是个“好人”,只希望他是个“正常人”。
求职过程中,我频繁换工作的经历确实会被HR重点询问,但我认为HR的态度也能体现一家公司的价值观。工作永远是双向选择,他们在选择我,我也在挑选他们。
我觉得,大家不要被所谓的“职场生存法则”困住,不要总是有问题就从自身找原因。自信点,就是老板的错,你只是倒霉而已。
一年跳槽7次,
没过试用期就不写在简历上
木木 | 27岁 一年跳槽7次
跳槽最频繁的时候,我一年换了7家公司。
因为频繁跳槽,我会在准备简历和面试的时候做一些包装,毕竟有些实话虽然“真诚”,但是不够“体面”。比如,一些没待满一周的工作经历,可以不用写在简历上。有两家公司我没待满3天,公司档案还没有录入,查不到入职记录,所以我没有呈现。
找工作是个双向选择,当前的大环境下,求职者相对弱势,可以适当包装自己,但也需谨慎。不过,不管如何,我都不会在面试时说前司的坏话。当有HR提出我换工作的频率有点高时,我就会强调我在一家创业公司待了两年,给HR一个我稳定性还不错的案例。
我的每份工作多多少少都经历了职场背叛、疑似职场PUA,也出现过厌食、脱发等情况。因为不停换工作,担心失业,有时还需要劳动仲裁,那段时间整个人非常焦虑,求职时也会自卑。
说到离职原因,我最受不了的,就是与老板的价值观有冲突。我在一家公司遭遇过疑似职场PUA,领导一边说我能力不够,一边又疯狂安排各种新项目给我。当时正赶上疫情,就业形势严峻,我很害怕失业,长期处在精神和身体都高度紧张的状态。
让我更绝望的是,领导对我的态度。如果我对她的决定提出疑问,她就会一直反问“你是在质疑我?”然后对我施压。我们整个小组都处于这种状态,但没有一个人敢提出异议。就连我向她提离职,她还在反复问我“你确定?”,并强调“我对你失望了”。我闺蜜听说之后,问我是不是被职场PUA了,我才后知后觉,好像真是如此。
选择工作的时候,我还会非常重视公司的业务前景、是否有办公室政治、所在岗位的天花板、项目的实操机会等,因为这些都会影响我30岁以后的职业生涯。如果达不到我的标准,我就会跳槽去寻找新的价值感和存在感。
至于该不该跳槽,我建议大家保持平常心。天下没有好赚的钱,自己对自己的决定负责、不后悔就行。
趁年轻多折腾,跳一次槽转一次行
小欧 | 25岁 一年多跳槽5次
一年多时间里,我一共换了5次工作,时间最长的不到10个月,最短的三天。
大学毕业后,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职业培训公司当销售。干了几个月后,我发现这并不是我真正想做的事。我想尝试更有创造性的工作,就跳槽去了一家垂直媒体当记者。几个月后,我跳槽到现在的广告营销公司做数据分析。我还在跳槽期间,去了另外两家提供类似岗位的公司,不过没干超过三天就走了。
可能因为我每次跳槽都是想转换职业方向,一时半会很难准确找到合适的,需要做大量的功课、接触新领域甚至去试岗。所以每次换工作,我都会多拿几个offer,同时跟对方HR协商,先不签正式合同,让我先去工作几天试试,不行我就放弃。
期间我面试遇到的HR,还算挺开明的。每个公司的HR喜好和风格不同,但只要你真诚地去表达你的意愿,告诉他你为什么跳槽和你的职业规划,对方基本会表示理解。不过,这个过程里还有一种“幸存者偏差”,如果HR特别在意你曾经频繁跳槽,他压根也不会让你去面试,在筛选简历时就pass掉了。
我频繁跳槽的目的,就是为了有一天能不跳槽。我觉得自己现在还没有定性,想要尝试更多的可能,趁年轻多折腾折腾。更高的薪资、更好的工作环境、更大的进步空间等诉求,我在跳槽时也会考虑,但不是优先考虑项,甚至我第二份工作的薪资还没有第一份高。
我大学专业是化学,但从来没有考虑从事这方面的工作,这可能也是我比较轻易就选择换工作、换职业方向的原因。很多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人,是不太愿意转行的,因为沉没成本更高。
回过头来看,我肯定也是走了一些弯路的,比如我完全可以从第一份工作所在行业转到第三份工作所在行业,但在当时,第二份工作就是唯一或者最好的选择了。每次的决定,都是基于当下的心境和现状去做出来的,自己选的路,哭着也要走完。
经过之前几次跳槽,我觉得自己一次比一次更接近理想的职业方向,越来越清楚自己喜欢什么、愿意从事哪方面的工作。我现在的工作做了半年,目前也在考虑跳槽,这次是希望能去更大的平台从事类似的岗位,也会更多地去考虑薪资、成长空间的问题了。
不要内斗、不当螺丝钉,
每次跳槽目标明确
何云英 | 26岁 一年跳槽3次
从南京到广州,从广州到上海,最后又回到广州,2019年那年我疯狂跳槽。不到一年时间,我从上市男装企业跳到上市女装企业、上市童装企业,最后跳到一家服装领域的创业公司。
我是以管培生的身份进入上市男装企业的,从早期负责终端运营,到后期负责一个区域的运营。但这是一家老派的上市公司,内部有派系之间、本地和外来之间的各种矛盾,我的晋升路径也因此受阻。
2019年年初,我跳去了一家女装上市公司,因为女装行业的想象力远大于男装。这家公司整体不错,但不适合我。
我们部门老员工多,他们都有家庭有孩子,非常看重这份工作,领导说什么都照做。在那个环境里,我的表达欲完全被压抑了。我们年轻人在职场希望被尊重,你可以指出我的问题,但不要只把我当成一颗螺丝钉对待,用上级对下级的命令式口气让我做事。
苦于没有发声路径,我在入职4个月后,就辞职跳去了一家上市童装企业。不过,短短1个月又离职了。
这家公司是童装行业头部公司,内部有极强的感恩文化,我离职的直接原因是直属领导太套路,“职场PUA”我。比如,我们已经达成一致“要整顿终端部门”,他说自己不好下手,让我这个新人来推进,那我势必会遭到终端部门的抵触,他不但不跟我一起解决问题,还当“老好人”,私下安抚他们。
在上市公司待久了,我发现我只能当一个螺丝钉,很难创新,就想体验一把创业公司。2019年年末,我跳到一家服装领域的创业公司,工作权限很大,对外可以代表整个公司。
我不但跳槽经验丰富,面试经验也多于常人。我的所有面试都是一次性通过的,我的经验是,打铁还需自身硬,但“方法论”更重要。
比如,在HR面前展现自信心,对用人部门主管强调执行力,对总经理多讲行业观察,还要利用人力部门、用人部门之间关注点的差异,给自己争取机会。面试也需要语言技巧,回答问题时要适当做一些修辞,只要保持百分之五六十的真实度就行,人力和部门领导也会默认只相信一半。
我一个同事工作十五六年了,学历、专业能力都特别好,但面试时总是很怯懦。为了指导他,我就先“替”他去面试“探底”,摸清这家公司人力部门风格、组织架构如何,他再做针对性的准备,最后面试成功了。
我一点也不担心被扣上“跳槽侠”的帽子,我从业以来一直在服装行业,现在领域越跳越细分,而且既拥有大厂经验,有标准化的方法论、组织架构思维,又有创业公司需要的脑洞和做破冰业务以及“一人多岗”的经验。等我行业资源、工作方法论各方面都成熟了,再跳槽的目标就是“变现”,绝对不会再在薪资上委屈自己了。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徐畅、Sherry、木木、小欧、何云英为化名。
0214
冲进去
2000年,在北大读EMBA的赵燕,结识了来自福瑞达生物化工(以下简称福瑞达)的郭学平。
那时的赵燕已经是一名成功的商人,在海南做服装生意起家,完成财富积累后北上。她成立的华熙集团在长安街核心地段大展拳脚,建成了华夏银行总部大楼、CBD中环世贸中心、SK大厦等北京多处地标建筑。
在商业地位和财富上,郭学平根本无法与赵燕相提并论,但他所在的福瑞达却是我国玻尿酸行业的领军企业。
郭学平的师兄凌沛学是福瑞达的发起人之一,上世纪90年代初,他的团队成功用微生物发酵法制造出了玻尿酸。
在此之前,生产玻尿酸主要靠在鸡冠、牛眼甚至人脐带中提取。凌沛学在山东医学院上学的时候也经常到医院拿收集好的脐带,到肉联厂生产线抠下牛眼睛、猪眼睛,来提取玻尿酸。
微生物发酵法,让玻尿酸生产成本降低90%,价格从几万元一吨下降至几千元一吨,推动了玻尿酸的量产和低价。
不过,当时的玻尿酸还主要用在医学尤其是骨科、眼科领域,远没有现在的热度。
公司成立后,福瑞达推出的玻尿酸产品以眼科用药及滴眼液为主,“润洁”“明仁”都是他们推出的品牌。
郭学平认识赵燕的时候,福瑞达已经前前后后投入800万元,但依然处于亏损状态,正在寻找新的投资人。
当时普通人还不知玻尿酸为何物,整个医美行业也还处于萌芽阶段。面对这样一个原始、看不见前景的行业,赵燕毫不犹豫冲了进去。
2000年,赵燕花1200万元拿到福瑞达50%股权。只因为郭学平跟她说了一句:“一个透明质酸钠(也就是玻尿酸)分子能锁住一千个水分子”。
2001年,赵燕入主之后,将公司更名为华熙福瑞达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就是华熙生物的起点。
那时的赵燕,想必也没想到,自己这个决定会在20年后孕育出一家市值超千亿的上市公司,而她本人也因这个决定得以成为“科创版女首富”。
2019年11月6日,华熙生物在科创板上市,发行价为47.79元/股。截至2021年7月26日,公司股价已经上涨至226元/股,不足两年时间,翻了近5倍。
华熙生物受到资本青睐,一方面是因为公司本身是全球最大的玻尿酸生产商、另一方面也离不开整个医美行业的爆发。
涨疯了!
2017年-2019年,我国医美市场增速分别为34%、29%和21%。2019年我国医美行业规模位居全球第一。
增速快、规模大,但渗透率并不高。
2019年,我国医美渗透率为3.6%,韩国为20.5%。这意味着,我国医美市场还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巨大的市场潜力,带动热钱不断涌入,今年上半年,医美绝对是A股涨幅最大的行业之一。
今年以来,医美三大龙头股华熙生物、爱美客和昊海生科股价飞涨,截至7月26日收盘,涨幅分别为55%、71%和133%。
其他上市公司,但凡和医美沾上边,也立刻获得资本青睐。
港股上市的四环医药,心脑血管药业务居全国处方药之首,也曾是港股三大医药股之一,公司股价已沉寂多年。今年以来,公司先是认购了做医美的子公司部分股份,接着又宣布代理的韩国某款肉毒素获批。
因为和医美沾上边,今年1月开始,四环医药股价从0.8元/股一路上涨至3.8元/股,翻了近5倍。
原本做高端女装的朗姿股份,2016年开始通过入股了多家医美机构。赶上这波资本市场的医美热潮,公司股价从去年11月初到今年5月底,半年之内上涨666%。
眼看医美市场火爆,越来越多的公司按捺不住,跑步入场掘金。地产公司、母婴公司甚至做电缆、卖灯具、风扇的,一股脑全都涌入医美行业。
今年6月,原本以地产业务为主的奥园美谷连发多份公告剥离地产业务,进军医美行业。
我国电缆行业巨头之一的中超控股,花1亿元投资医美公司。跟公司业绩比起来,这投资算得上“大手笔”。
2020年,中超控股的归母净利润约为1100万元,而2017年-2020年,该公司的归母净利润累计亏损2.8亿元左右。
原本生产风扇、照明灯具等小家电的金莱特,也宣布投资3000万元,以美容电器切入医美行业。这笔投资也大概相当于公司2020年全年的净利润。
这些原本与医美毫不相关的公司,费尽力气挤进医美赛道,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看中了这个行业的盈利前景。
以中超控股为例,公司2020年的毛利率约为13%,而净利率不足1%。公司在解释转型做医美的原因时也提到,电线电缆是传统的重资产行业,资金依赖度较高且利润空间有限,而医美健康行业发展迅速,前景可观。
然而,医美真的是个好生意吗?
暴利属于少数人
“暴利”是外界对医美行业的印象之一。
以玻尿酸为例,目前连锁整形机构和公立医院,注射1毫升润百颜(华熙生物旗下产品)的价格大都在一千元左右。
成本是多少呢?
按照华熙生物招股书披露的数据,2018年,公司医美注射类玻尿酸生产成本约12元/毫升,出厂价约267元/毫升。
这样看起来,无论是华熙生物这样的上游原料生产商,还是医美机构,似乎都很“暴利”。市场潜力大、利润空间大,还被资本青睐,医美行业自然也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公司进入。
按照《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的规定,医美简而言之就是用手术、药物和医疗器械等手段,对人的外貌、部位进行修复、重塑。
它和化妆的不同之处在于,化妆不能改变人本身的五官、部位、身材等硬件,但医美可以。
笼统一点,医美可以分为手术类医美和非手术类医美。切割双眼皮、隆鼻、隆胸等整形项目都属于手术类医美。
从产业链角度,整个医美行业也可以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环节。上游主要是原料和器械生产商,如华熙生物等;中游是医美机构;下游是新氧等获客平台。
虽然同属医美行业,但上游、中游和下游本质上做的并不是同一种生意,生存状况也相差甚远。
上游生产商的利润空间最大,同时进入门槛和技术壁垒也相对更高,因此行业也更集中。
2020年,国产玻尿酸三巨头华熙生物、爱美客和昊海生物的毛利率分别为81%、92%和75%。净利率同样不低,分别为25%、61%和17%。
这三家企业中,爱美客的产品更集中在医美注射领域,61%的净利率水平甚至比茅台还要高9个百分点,医美上游产业的“暴利”可见一斑。
相比之下,产业链中游的医美机构和下游获客平台的日子就没有那么好过了。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拥有医疗美容资质的机构有13000家。参与者众多的情况下,获客就成了这些机构的“命门”。
获客营销的成本,甚至能占据医美机构总成本的一半。再扣除原料、人工等费用,医美机构的净利润维持在1%-10%之间。
下游的获客平台,本质上做的是流量分发的生意,和产业链上游、中游的商业模式都不一样,而且新平台不断涌现,带来的竞争也很大。
所以,医美行业的暴利其实只属于少数几家上游原料生产企业。
除了赚钱不易,“黑医美”的存在也让这个行业蒙上了一层阴影。
在我国,正规医美产品需要获得药监局批准才能上市。
拿肉毒素来说,目前我国批准上市的品牌只有4个,其中还有两个是去年才获批的。
为了节省成本,很多“黑机构”选择用没有任何资质的水货、假货。澎湃新闻报道,2017年,国内卖的玻尿酸、肉毒素70%是水货、假货。
这还不是最恐怖的,因为医美致伤、致残的不在少数。
2018年,22岁的女孩金某,希望能拥有更饱满的额头,于是到一家小美容院注射玻尿酸。她怎么也没想到,这个满怀期待想变美的决定,成了自己一生的噩梦。
注射结束后,她面部开始流血,右眼渐渐模糊,直至失明。
原来,她去的这家机构根本没有医疗美容资质,给她打玻尿酸的人也不是执业医师。
医疗美容属于医疗范畴,对机构和医生资质有着严格规定。正规医院,需要动手术的医美项目,即便是学了8年的博士,也不敢轻易上手。
但,这个行业的发展实在太快了,正规整形外科医生根本不够用。利益刺激下,不少人争相涌入,他们甚至只上了6天培训班,就敢给顾客注射医美针剂。
疯狂终将结束
人类对于美的追求是无限的,但认知却是有限的。
中信证券估算,2020年,我国医美整体市场规模已经超过3000亿元。艾媒咨询预测,2020年医美消费者达1520万人。
这1500余万人中,相当大一部分对于医美的认知并不多。他们可能不知道何为肉毒素,更不知道哪些品牌是国家批准上市的。
“颜值焦虑”盛行,为美不顾一切的消费者、不断逐利的商家及尚不完善的行业法规,一起催生出医美行业的诸多乱象。
上游原料生产商,一边享受着技术、政策等红利带来的正规“暴利”,一边用层出不穷的新产品,拓展自己的边界。
华熙生物正是其中的代表。公司手握全球近4成的玻尿酸原料,还拥有医疗、医美注射、护肤品等诸多产品,已经靠着玻尿酸赚得盆满钵满,但这还不够。
年初,国家卫健委发布公告,玻尿酸的使用范围扩大至乳及乳制品、饮料类、酒类、可可制品、以及糖果,冷冻饮品等普通食品。
华熙生物等厂商开始用“能吃的玻尿酸”这个概念,收割更多人的钱包。
市面上,一颗添加了4分钱玻尿酸原料的玻尿酸软糖,可以卖到5块钱。
华熙生物推出的包装饮用水,一瓶中添加了不到1克玻尿酸,售价超过7元。
爱美客虽然没有玻尿酸原料,但却在终端产品研发上不断发力,研发出了国内唯一获批颈部皱纹适应症的注射用玻尿酸。
之前注射玻尿酸中高端市场一直被国外品牌垄断,国内品牌只能走中低端路线。随着相关企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国产品牌中高端化已经成为趋势。
华熙生物、爱美客等公司,用多年积淀在玻尿酸领域赶上了国外企业,但非手术类医美另一大主流产品——肉毒素,依旧是国外品牌占据上风。
目前国内获批的4个品牌中,有3个都是国外品牌,国产的只有衡力一个品牌。而且衡力的注射价格要低于进口品牌。
同一家医院,打一针衡力瘦脸针的价格,仅为打一针进口保妥适瘦脸针价格的三分之一。
形成价格差距的原因,说白了还是技术。跟衡力相比,保妥适效果维持期更长、弥散性更小,对于瘦脸来说,可以做到更精准。
从玻尿酸的弯道超车能看出,要想在医美这个快速发展的行业有所收获,最终还是看技术。
我国的医美行业正处于野蛮发展阶段,暴利、各种乱象都是随之而生的产物,但纵观所有暴利生意,基本都会随着行业发展,竞争者的扩容而产生巨变。
极端的例子是疫情初期的口罩行业,当时口罩短缺导致价格飞涨,口罩机成了“印钞机”。但随着进入者越来越多,口罩产量迅速提升,价格又回归到正常水平,口罩机造富梦碎了一地。
医美当然不会像口罩这么极端,但不断增长的市场规模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进入,龙头企业的技术、规模壁垒终将被突破。
行业发展相对成熟之后,良币也终将驱逐劣币,让暴利和乱象终结。
0214
“你爱我,我爱你,蜜雪冰城甜蜜蜜……”这个夏天无数人被蜜雪冰城的这首歌洗了脑,其实更早被洗脑的,是那些想靠加盟暴富的创业者。
半年亏掉20万
2018年6月,小张揣着亲戚朋友和网贷平台凑的3万多元,从石家庄来到了成都,准备为已有身孕的妻子和未来的孩子干一番事业。
看完光鲜亮丽的样板店,尝了几款奶茶,他感觉很满意,准备签约。
虽然不用加盟费,但需交一笔保证金,经招商经理“点拨”,小张又加了几万当上了石家庄的代理。
钱从哪来?招商经理“热心”地向他推荐了合作银行的企业经营贷款,只要签约成功,可以贷款20万,利息万五。
6月正是奶茶店赚钱的时候,小张想也没想就签约了。
安排选址装修、控制奶茶店进货数量和价格、强制配合营销活动……忙乎一通后,小张这个30平米的奶茶店终于开张了。
然而,总听说别人赚钱容易,可小张的店却赚不到钱。
生意最好的时候,小张的奶茶店一个月做到了6万的营业额,但很多都是在配合品牌方活动,真正拿到手的利润只有5000元。就这样,夫妻俩起早贪黑地工作,还是没能撑过冬天。
这一场创业梦做下来,小张不但没赚到钱,还背上了20万债务。
值得注意的是,小张不是一个人,他的背后是成千上万想要通过加盟来实现暴富的创业者。
近两年,随着加盟经济兴起,“0元加盟”“整店输出”“专业团队全程帮扶”……
一些眼花缭乱的项目标签,吸引着无数想要创业又毫无经验的“创业者”。
这其中,餐饮店作为门槛最低的创业项目之一,是不少小镇青年的梦想。加之近年来不少网红餐饮的崛起,更是让不少不想“996”只想一夜暴富的年轻人,感觉这是不可多得的致富机会。
然而现实给他们深刻地上了一课:天下没有容易赚的钱。
一位曾在2015年加盟了某个中小奶茶品牌的人士讲述,其实当初加盟的时候,他怎么算都觉得自己的门店无法盈利。
可是招商经理介绍得天花乱坠,他也被赚钱迷了心窍,等到生意快要垮掉,再问招商经理,却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
而他后来打听到,跟他同期的加盟者,大部分已选择关店止损,有的亏了几十万。“用十店九亏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他说。
除了这些花钱买教训的,还有一些人则不明不白就成了无辜的韭菜。
连顾客都是假的
2020年11月,王女士和其他加盟商一起来到上海,考察茶芝兰火爆的线下门店。
自称是“CoCo奶茶同一家公司”的项目,又有马伊琍的代言,如今“眼见为实”了,王女士很快投入了12万元的加盟费和1万元的管理费,直到开店前联系不上指导老师,才发现自己被骗。
和她有一样遭遇的,还有微信群里的几十个加盟商,他们中被骗得最多的有40万元。
今年5月,上海警方侦破了茶芝兰以虚假品牌奶茶招商的“套路加盟”合同诈骗案,涉案金额7亿余元,抓获90余名犯罪嫌疑人。
骗局详情公开后,人们才知道,这家茶芝兰从一开始就是个空壳品牌。
更令人惊讶的是,不仅品牌是假的,连顾客都是假的。
当初加盟商亲眼所见的红火景象,都是茶芝兰“演”出来的。后来披露的资料显示,他们找“群演”每天循环排队购买奶茶,一个“演员”只需要40块钱。
除了赔钱外,不规范的加盟还可能有侵权的法律风险。
张力在收到鲍师傅的律师函的时候,他没想到,上面的总代理、品牌方跑得比自己还快。
2019年初,张力盘下了深圳一间20多平米的店面,交了6.8万加盟费,3个月后,他的“鲍师傅”门店开张了。
在考察期间,张力发现品牌方给的牌匾设计与自己此前了解的不太一样,也怀疑过品牌的真假,但对方给出的解释是:这是鲍家亲兄弟俩,哥哥做直营,弟弟做加盟,都是一家人。
深入调查之下,张力发现这家公司虽然不是正牌的鲍师傅,但其拥有多个品类的“鲍师傅”商标,其中也包含经营餐饮场所的第43类商标。
招商经理也告诉他,手续上是完全合法的,就算别人告也告不赢。再说了,全国已经做了四五百家加盟店,“就算有人告,还能一家一家店地告啊,那样累也累死了!”
开业后生意十分红火,张力就这样怀着侥幸心理做了近半年。然而正当他盘算着还有几个月能回本时,东窗事发了。
鲍师傅联合美团外卖下架了所有“鲍师傅”店铺,因为真正的鲍师傅还未开展外卖业务。
随后,鲍师傅还专门为此次打假组建了律师团队,向山寨鲍师傅们地毯式发送律师函,仅深圳就有28家。
在一系列打击下,张力不仅投入的成本打了水漂,还要赔付侵权罚款9万元。
而他这个时候才知道,这家公司多年来一直大规模恶意申请注册“金拱门”“原麦丰秋”“楽楽茶”“脏脏包”“沙县轻食”等知名商标,去碰瓷大品牌收割加盟商。
在此次爆雷之前,这家公司的加盟商已经遍布全国200多个城市,早已赚得盆满钵满。
明星代言是“帮凶”
加盟属于特许经营,在国内是合法的,会在商务部门进行备案,属于一种正常的商业模式。真正需要警惕的用明星代言做诱饵、收割完加盟费就跑路的“快招”公司。
和茶芝兰诈骗的手段如出一辙,请明星代言都是他们骗取加盟费的重要手段,而很多加盟者也是冲着明星代言去的。
想要加盟开店的付女士,在一家品牌加盟网站留下联系方式,很快接到自称该品牌商务经理的电话。该经理以当地加盟商招满为由推荐了另一个项目——“茶主播”,并一再强调是明星郑恺代言的。
“我平时经常看跑男,听说郑恺代言,就觉得生意应该不会太差。”付女士考察项目后,当场就交了12.58万元加盟费。
店开起来了之后接连亏损,付女士才意识到被骗,此时她已经投入了50多万元。
和付女士一样被骗的还有700多位类似遭遇的加盟商,他们在微信组织起了维权群,准备起诉。
但维权远没有那么简单。
北京的吴先生2020年9月将“茶主播”公司主体告上法庭,11月获得20万元赔偿的裁决,但直至今年5月,仍未拿到任何款项。
除了上述马伊琍代言的“茶芝兰”、郑恺代言的“茶主播”,还有王子文代言的“魔力show”、王丽坤代言的“茶颜光年”、江疏影代言的“裕茶”等,也都无一例外地翻车了。
杜海涛代言的“我很芒”奶茶,更是有数百位加盟商投诉称,平均亏损额达35万元。
无独有偶,湖南卫视另一位主持人李维嘉代言的奶茶汉堡品牌——奥仕堡,也正在被200多名加盟商起诉,加盟商亏损总计金额已经过亿。
拿着天价代言费的明星,事发后基本也只是道歉了事。
茶芝兰事发后,作为代言人的马伊琍向该品牌提出解约,并向受害者加盟商进行道歉。
她称,自己与茶芝兰合作之前对品牌进行了核查,但前期筛查不够长期、全面、细致,存在工作疏漏,“已第一时间向该品牌提出解约通知,将协助受骗的加盟商维权”。
然而,很多明星甚至连一句道歉的话也没有。
一位资深餐饮从业者透露,中国目前能加盟的餐饮品牌大概有20万,其中专门用来割韭菜的快招品牌超过15万。
赚钱还得各凭本事
其实加盟和炒股票是一个道理,很多时候赚到钱的都是早进场的那拨人。
干了几年汽车销售的老李,在2019年5月加盟了蜜雪冰城,当时全国只有3000家,如今这个数字接近1.5万家。
“我是吃到了行业红利,赶上了蜜雪的品牌上升期,正好填补了我们这里的市场空白。”
在一个没有像样奶茶店的北方四线城市,老李几个月就回本了。
但随着加盟的人越来越多也慢慢不好做了,现在市里一共20多家蜜雪冰城,仅能靠房租优势勉强赚钱。
陈赫、叶一茜创立的火锅品牌贤合庄火遍了各大城市,近两年开了700多家,几乎每天都在开店。招商经理宣称毛利率高达60%,一年左右就能收回成本,快的只要半年。
可就在今年5月,贤合庄福州仓山万达店闭店,开业时间还不到半年。
天眼查信息显示,有36家贤合庄处于注销状态,其中27家门店存续时间少于365天。
虽然有人借明星流量大赚一笔,但赚不到钱的仍是大多数,赚钱终究还得各凭本事。
这些明星餐饮加盟项目,加盟费动辄几十万,加上房租、装修等成本,分分钟的投入就是上百万,还不包括原材料等持续投入的成本,大多数人换来的结果,却是一地鸡毛。
现在很多年轻人觉得打工太苦、不自由,不如自己创业当老板。《2020年招商加盟行业报告》中显示,加盟商人群中85后占到80%,其中25岁以下的95后占到了44%。
但实际上,无论是打工还是创业,赚钱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简单好上手,是不少创业者选择加盟的理由,说好听了是创业者对品牌方的信任,说难听点就是生意战场的偷懒和心存侥幸。而这样的偷懒和侥幸心理,注定要付出真金白银的代价。
这其中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就是:如果赚钱那么容易,别人为什么不自己赚,而愿意让你分一杯羹?
在一次揭露快招行业内幕的采访中,一位金盆洗手的招商经理,点破了其中人性的弱点:
“赚钱没有捷径,正是有了想走捷径的人性,才有别人割韭菜的机会。”
0213
投资界(ID:pedaily2012)8月2日消息,近日,海南火眼曦和股权投资私募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完成募集,规模为1.93亿元。
该基金由扬州扬杰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云涌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水晶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厦门素璞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领胜投资(深圳)有限公司,宁波长盈粤富投资有限公司,湖北鼎龙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电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赛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宁波梅山保税港区火眼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诺玛(上海)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以及多位个人LP共同出资。
该基金将重点投资于半导体、精密器件、新材料、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0213
投资界(ID:pedaily2012)8月2日消息,英诺达(成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Pre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红杉宽带跨境数字产业基金领投,红杉中国和华登国际作为老股东也持续看好公司长远发展并在本轮继续加注。公司成立半年以来已累计融资近亿元,本轮融资完成后公司将进一步扩充技术研发团队和拓展EDA硬件云平台建设。
红杉宽带跨境数字基金合伙人徐全利谈到:“当前国产EDA迎来了难得的黄金发展期。王琦博士带领的英诺达团队作为国产EDA企业的新生火种,带来了创新的EDA硬件和工业软件上云的新模式。我们看好英诺达团队,完全认同公司的长远发展目标和战略。”
华登国际从公司成立伊始就给予了大力支持,华登国际董事总经理黄庆表示: “英诺达作为华登国际在中国电子产业链投资版图中的一枚重量级新星,我们非常欣赏王琦博士EDA硬件上云的布局。国内集成电路IC设计需要EDA,需要EDA硬件上云的灵活服务,我们愿意长期支持英诺达这样富有创新有力量的团队,推动行业进步,助力国内集成电路高速发展!”
公司自今年3月起发展加速明显,4月份成功地与Cadence签署EDA硬件云在中国的独家代理协议,6月份完成建设国内首家基于异构计算的云平台并开始服务客户,与南京浦口区和沐曦半导体签署战略协议,一个面向全国、致力于推动中国中小型IC设计企业发展的EDA云商务模式基本成型。同时自研EDA也进展顺利,核心研发和客户支持团队基本到位。
红杉中国合伙人计越指出:“EDA行业是典型的技术驱动型产业,英诺达团队汇集了众多来自EDA产业不同领域的硅谷精英,配合深谙本土市场的销售团队,完善的技术培训体系,形成了系统的发展体系。EDA的发展是一场持久战,需要高强度产业化投入以及较长时间的技术积累,未来我们期待英诺达团队,为加速产业转型提供更具建设性的技术解决方案。”
“我们处在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有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还有一群活力四射、有着共同理想的创业伙伴和团队,以及客户的信任、投资人的认可,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打造一个属于中国本土的,涵盖IC设计工具、IP和设计服务的全方位 EDA公司,赋能中国IC设计企业高速发展,” 英诺达总经理王琦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