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0
长标题:
明月湖国际创新创业大赛——武汉新能源新材料专场圆满落幕
短标题:明月湖国际创新创业大赛武汉推介会圆满结束
2021年7月15日,由松禾资本、清科创业主办,重庆两江新区招商集团、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公司协办,即联即用武汉创新中心支持的投资界沙龙--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投资机遇暨明月湖国际创新创业大赛推介会(武汉专场)已圆满结束。
作为大赛的第三场城市推介活动,此次推介会聚焦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领域,邀请了诸多该领域优质企业到场,同时还请到深耕该赛道的投资机构与会分享。
重庆两江新区招商集团装备及材料产业部招商主管李俊逸进行了推介会开场致辞,他表示:目前两江新区也已形成“2+2”的产业生态,包括汽车和电子信息量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和高端装备和生物医药,作为两大培育支柱产业。两江新区产业发展的相对优势主要为平台优、财力强、功能全、交通快、人才多、要素全、成本低、配套好、效率高这九个方面。此外,两江新区拥有自贸区、中心示范区等众多国家现行示范区,可以为落户企业提供好的平台机会。
重庆明月湖协同创新研究院产业研究部部长杜斌对明月湖国际创新创业大赛进行了现场主题推介。他提到:两江协同创新区是两江新区智慧之城的重要板块,是“一城多园”创新体系的重要部分;紧密围绕“产业协同、人才协同、生活协同、生态协同”四个协同;不断汇聚创新资源,通过打造平台,构建生态,健全机制等,催生产业,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随后,杜部长又深入讲解了大赛情况,并欢迎有更多好项目来到重庆两江新区生根发芽。
产业创新发展,投资逻辑升级
达晨财智湖北分公司总经理吴攀,在现场带来“绿色经济带来新创·投机会”的主题演讲,在“双碳”背景下,他对电力领域、交通领域、工业领域等重点投资领域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未来创新创业的“第一个大赛道”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包括围绕整个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电机、电控等诸多细分领域。除此之外,他表示在环保及新材料及光伏、风电领域也大有可为。
快电合伙人朱喆以“对新能源汽车应用产业生态的构建”为题进行了分享。他谈到,目前我国新能源领域有两件事在全世界领先,第一,全球目前700万新能源车辆,中国占了500万台(其中包含了所有的运营性商用车);第二,我国的充电桩布局遥遥领先,全球80%以上的充电桩基础建设都在中国。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有支流、交流充电桩有90多万把充电枪。未来行业将继续围绕新能源汽车的“动力供给”领域,构建产业生态平台,创造更多快捷服务场景。
松禾资本董事总经理张涛、湖北国沣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广才、正奇金融副总经理李晨光与华源资本合伙人王毅围绕“碳中和背景下,新能源领域的新机遇”,进行圆桌对话。正如几位嘉宾所说,当下新能源领域正处于黄金发展时期,行业已从过往的政策补贴推动,过渡到现在的内升性增长阶段。我国新能源产业链已经非常强大,尤其像新能源电池以及材料相关产业链,跟海外供应链相比,具备较强优势。未来行业应继续顺势而为,将新能源细分领域做深做透,更加关注技术含量高和核心技术强的企业。
随着圆桌讨论落下帷幕,投资界沙龙--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投资机遇暨明月湖国际创新创业大赛推介会(武汉专场)圆满结束,热切的交流却没有因活动的结束而停止。继南京高端制造专场、武汉新能源新材料专场之后,7月23日还将进行聚焦人工智能方向的北京专场推介,敬请期待。
3亿参赛奖金,优质项目比拼
据悉,此次明月湖国际创新创业大赛报名赛道分为高端智造、高端生物医药、半导体及智能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这四个领域。大赛已于6月开启报名,总决赛于2021年12月在重庆两江新区举办,将通过现场路演、专家评审、现场评分的形式,最终评选出28个优胜项目,并提供合计3亿元的大赛落地奖励。其中特等奖1名,落地扶持合计1亿元;一等奖1名,落地扶持合计5000万元;二等奖2名,落地扶持合计2000万元;三等奖4名,落地扶持合计1000万元;优胜奖10名,落地扶持合计500万元;创新奖10名,落地扶持合计200万元。
此外,松禾资本还在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设立了5亿规模的明月湖科创基金,重点关注并投资前沿科技领域优质参赛企业,并提供一系列配套优惠政策,鼓励新技术持续研发和产业化落地。
预计大赛初步报名截至时间为7月31日。详细报名要求及信息,可登陆官网查看https://events.pedaily.cn/customized/954/。
0220
“做不下去了,回家种田吧。”日前,在一个深圳房产中介群里,燃财经发现,有多个本地中介发出相同的感叹。
在房地产高速发展时期,房产中介可谓是直接享受红利的一个行业。而如今,房地产行业面临严管之下,房产中介也难免受到波及。
“房住不炒”是大势,2021年以来,房地产政策调控趋严,中原地产研究院统计,今年前5月各地房地产调控次数超过234次。随着政策执行,各地市场也逐渐降温。
2021年以来,房地产中介的日子也今非昔比。“过去房地产中介为了卖房,有时会采用一些过激的手段,比如造谣、恐吓、哄抬房价等。”一位业内人士直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房地产中介这个行业,乱相从生,“但现在这种情况受到了越来越严的监管。”
7月6日下午,北京市西城区房管局发布《关于我爱我家员工发布煽动性信息的情况通报》,指出“北京我爱我家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2名员工,针对西城区教改政策发布煽动性信息引发群体性聚集,涉嫌寻衅滋事,已被刑事拘留”。
而就在一个月前,深圳市房地产中介协会也发布了一份通报,指出查实直接参与违规炒房等行为的首批从业人员,29名房产中介被列入“行业黑名单”,同时抄送至相关征信机构。实际上,其中2名中介就与此前被严查的“深房理”事件核心人物李雪峰密切相关。
对于房产中介来说,二手房交易是主战场,但从房地产热土深圳开始,针对二手房的调控正在加紧。自从2月8日深圳推出“二手房指导价”,杭州、成都、宁波、三亚、无锡等城市也先后跟进,7月份,西安、上海也加入队列。
作为房地产风向标的深圳,“二手房指导价”起到较大调控效果。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月深圳二手住宅销售价格还以1.7%的环比涨幅领跑全国,但5月直接用0.1%的环比跌幅,结束连涨23个月的行情。
如果说房价的变化并不明显,那么二手房成交量大跌七成就比较有影响了。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统计显示,2021年06月全市二手商品住宅成交为2575套,环比下跌14%,同比下跌73.80%。2011年之后,这是深圳二手房成交量首次在非春节期间跌破3000套大关,可谓“创10年新低”。而去年同期,深圳二手房网签量为10594套。
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周期,房产中介是直接受到影响的行业,多位深圳中介对燃财经表示,“房产中介离职潮”并不夸张。
“我每天从宝安去龙华上班,一路看到不少中介门店都关了,尤其是一些比较小的经纪品牌,而贝壳系很多加盟店也干不下去了。”深圳中原龙华一门店的中介小开对燃财经表示。
Q房网福田区一门店经理对燃财经表示,“我从业15年,要说行情差,2008年最差,第二差是2011年,目前市场对我冲击不大。”深圳过去出现多轮房地产调控时期,每次市场下行,房产中介离职潮就出现,上一次则是2017年。
在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看来,中介离职潮虽然存在,但并不意外。“中介行业门槛低,是一个投入不大的轻资产工作。”李宇嘉告知燃财经,“市场火爆的时候,中介就会增加,做几单赚点钱,市场回落,他们就去干别的工作。这个行业就像弹簧,经常变化,并不会对社会就业市场预期造成多大的冲击。”
正如李宇嘉所言,实际上,人才流失一直都是经纪行业的焦点话题,经纪人频繁“跳槽”的现象司空见惯。
58同城、安居客近日发布的《2021年百万经纪人调查报告》亦显示,房地产经纪人的超半数经纪人在当前公司工作年限不满一年,根据从业年限来看,房地产经纪人从业时长普遍较短,从业年限在1年以内的房地产经纪人占比41.1%,1-3年的经纪人占比27.3%。
小开发现,一位之前的中介朋友已经转行,“我打电话给他,发现他的手机号码被标记为‘外卖’,应该是送外卖去了。”作为一个本身流动性极强的行业,面临政策严管和市场下行时期,房产中介做不下去的情况,正在发生。
离职的人
“去年的时候,我一个月能卖三到五套(二手房),今年平均一个月可能就卖一套。这个时候很考验中介个人能力,资源多点的才能挨过去,资源少的,基本上没法开单。开发一个客户太难了,成本太大了。”
小开对燃财经表示,“开单”是销售的紧箍咒,一两个月开不了单可以勉强生存,三个月还不能开单,就算中介自己能撑下去,公司也会变相考核、罚款,逼迫你辞职。
深圳链家一位中介小树对燃财经表示,他所在门店一个月也就成交1-2单(二手房),“这是一个没有底薪的行业,很多人干不下去,靠信用卡贷款为生。”
“半年不开单是常事。”小树坦言,链家的品牌、地位在那,但生意也不好做。行业领军企业尚且如此,其他品牌的中介更难“活下去”。
阿浩是咚咚找房旗下经纪人,公司与裕丰地产合作,在深圳有5家门店。“从2月8日开始,我就没开过单了,身边同事情况也差不多。还好老板人好,相信大家可以相互扶持、走过难关,一个月也给我们四五千块底薪……”
去年9月之前,阿浩还在珠海做线路板,听朋友说到深圳火热的房地产行业,也想来“淘淘金”。“培训了两三个月就正式入行,当时客户挺多的,我一个新人一个月也能成交3-5套。”如今,他也靠着去年的积蓄维持下去,“主要靠老婆救急,不然这点钱根本不够花。”
阿浩指出,他们公司并没有代理新房业务,也不做公寓和环深(惠州、东莞)业务,一个月6000元的店租,就主要靠租赁业务维持下去,“去年我们门店最高峰的时候有二三十人,现在只有五六个人了。”
小九则已经从中介公司离职两个多月了,他对燃财经表示,他此前在龙岗区一家叫做“远胜地产”的中介门店上班,“入职的时候说一个月给4500元底薪,开单提成68%,包吃包住。没想到,第一个月就发了700元。有一个同事干了两个月,只拿到2500元。还有一个同事,到最后还欠公司钱。”
显然,这家中介门店生意不太好,小九和另外三位同事到劳动局仲裁,还是拿不到钱,“我们还去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但老板说,随便我们搞,他没有钱……”
7月12日,燃财经在深圳的房产中介微信群中看到,有人转让大亚湾区一中介门店,转发消息的就是该门店员工,她表示,“合伙人不想做了,老板自己转让。”她还在群里求工作介绍,“房地产做久了,不知道还能做什么。”
来源 / 微信群聊 燃财经截图
燃财经发现,实际上很多房产中介并非主动离职,而是因为中介门店的关闭“被迫”换工作。
小开指出,很多贝壳系的加盟店都倒闭了,“给了几百块钱去加盟一个招牌,然后就去租个门店,每个月要承担几万元的租金,这种运营成本非常高,比如从业人员出来单干这种,一两个月做不下去就关了。”
如果是比较大的公司,尽管门店没倒闭,也会做出业务调整。小开发现,深圳一同行公司已经做出裁员调整,“为了保命,他们开源节流,门店都改成‘3+1'模式,也就是只保留1个店长、3个业务员。”
小树表示,很多同行都有店铺关门,包括德佑、诺家、中原、Q房网、乐有家都关了不少门店。阿浩也发现,他所在的龙岗区,德佑、诺家很多门店都关掉了。
实际上,从大数据就可以看出房产中介的“生意”情况。
根据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公示的商品房成交(完成产权过户)数据,今年上半年深圳全市二手房网签套数30505套(含自助),同比去年同期下滑48.0%。从月度走势上分析,二手房市场以“2·8二手房参考价”新政为节点,二手房网签套数已呈现“五连跌”态势,3月开始跌破5000套。
深圳市房地产中介协会统计显示,2-5月,深圳行业人均网签数逐步下降,分别为0.12套、0.1套、0.08套及0.07套。2021年,房产中介从业人数也在减少,截至6月30日,深圳实名登记的地产中介人员数量同比下滑11.8%。
深圳市房地产中介协会认为,“若现阶段成交量低于‘荣枯线’(月均二手房网签持续长时间低于5000套)的市场成为‘新常态’,则从业人员规模或将在下半年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
可以看出,这一轮市场调整周期中,“房产中介离职潮”正从深圳开始,而在其他城市,房产中介也在面临挑战。
比如宁波,4月底对六区实施二手房指导价,上半年成交量也一路下降。6月宁波二手成交量降到了4965套,同比跌幅达到52.6%,环比下滑了11.2%,与3月最高点相比,几乎腰斩。
日前,宁波一位本地人对燃财经表示,他发现所居住街道有三家中介门店都关闭了。
市场低迷
离职潮的背后,是陷入低迷的房地产二手房交易市场。
“指导价出来后,很多想买房的人买不起了。年初至今,成交下去后,房价趋于平稳。房价平稳后,有实力的买家自然会多对比一下,担心高价接盘,成交周期变长,成交量萎缩,中介能拿的佣金就变少。”小树告诉燃财经,之所以深圳房地产中介生意受到影响,与今年以来日益收紧的政策不无关系。
2月8日,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发布有关建立二手住房成交参考价格发布机制的通知,以住宅小区为区域网格单元,发布全市3595个住宅小区二手住房成交参考价格。
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在当日发布的政策解读中表示,发布二手住房成交参考价格有利于加大二手住房交易信息公开力度,引导市场理性交易,引导房地产经纪机构合理发布挂牌价格,引导商业银行合理发放二手住房贷款,防控个人住房信贷风险,稳定市场预期。
之所以出现“二手房参考价”,是因为2019-2020年,深圳一二手房价格倒挂引发的“炒房”热潮,因为新房限价,二手房不限价,很多人“打新”以套利,“打中就是赚到”是当时深圳购房者的心态。
当然,“参考价”并非成交价、挂牌价,但深圳的执行力度对市场起到作用。主要的做法是,主流银行将成交参考价作为发放按揭贷款的依据,由于参考价低,购房人从银行拿到的贷款减少,而实际成交价较高,购房者就要支付更大一笔首付款。
小开指出,“对于买家来说,指导价出来之后,相对于买房的首付比例提高到4-6成,很多人没有这种实力,拿不出这么多钱就买不了(二手房),很多人也就转去买新房。而对于卖家来说,他如果资金链没问题,不急需用钱,他也不会降价卖房,甚至就不卖。”这种情况下,成交量自然下滑,房产中介自然开不了单,拿不了佣金。
他发现,刚需和置换的,还是该买就买,但去年疯狂的现象已经不再,“今年金融贷款门槛提高了,首付款来源查得非常严,乱七八糟的钱不让进楼市了。借不到钱,也就少了很多买得起房的人。”
李宇嘉分析道,二手房参考价低于市场价格,对银行杠杆起到巨大的一个冲击作用,也就是想利用银行杠杆炒房已经不太可能。参考价对买家市场预期的引导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买家不想高于参考价买房,而卖家不想降价,双方预期出现分歧。持续几个月后,参考价的引导作用开始出现,前期的高价盘开始下调,挂牌价下调100多万元的都有,尤其是学位房。
“未来的深圳楼市会处于一个平台期,房价虚高要回调,这个是必然现象,如果政策环境持续加紧,二手房成交量低迷现象还会持续。”
深圳的新房市场也有所降温,但整体还是向好。多位中介表示,今年新盘的去化变慢了,不再出现“开盘即售罄”的现象,日光盘比较少。
不过,关内的新盘基本上不需要中介代理,需要代理的可能是偏远地带如坪山等地的房子,小树说,“市场好的时候,开发商根本不需要我们中介。给代理的新房位置太偏,一套房子可能只给一万元佣金,而带10个客户才能成交1-2个,开车接送、油费、过路费、时间,成本很高,几乎没什么中介想跟。”
二手房指导价之外,2020年底,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发布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也让部分市场在上半年“遇冷”。
华西证券研报显示,根据2020年各银行年报,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邮储银行、青岛银行和成都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占比超标。上述银行需要在两到四年内实现个人住房贷款占比“达标”。
这直接导致春节以来,各地出现“房贷荒”,房贷审核标准更加严格,放款周期也拉长,直接影响房地产市场的成交。
克而瑞数据显示,1月上海二手房成交4万余套,是2014年6月以来单月成交套数新高。4月,上海二手住宅共成交约2.4万套,环比下跌38.48%,同比下跌1.5%,近一年来首次出现双降。
究其原因,是上海二手房贷款周期延长,多位上海中介对燃财经表示,商业贷款目前还是比较紧张的,从审核到放款,一般需要3-4个月,“贷款周期变长,业主一般等不及,就希望购房者全款支付,或者给7、8成首付,双方意愿不匹配,成交就难了,中介生意也不好了。”
经济观察报调查发现,上海市漕河泾一家上海品牌连锁中介,年初以来已经有10多名经纪人相继离职。有中介门店,2020年底到今年1月份,每个月开单量都在20多单,而今年3月以来,最好的一个月,业绩是8单。
不过,上海5、6月份的二手房成交出现两连涨,5月成交约2.5万套,6月成交约2.7万套。上海一链家中介对燃财经表示,“持续了几个月,很多房东也接受了放款周期。今年的成交量相对于去年是少了一些,但是成交量还是不错的。”
实际上,上海楼市仍然较热。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上海二手房价格指数持续走高,5月二手住宅房价同比上涨9.5%。普陀区一位链家中介就对燃财经表示,有房子2月份买240万元,如今涨到320万元。
在这种情况,上海也学习深圳推出二手房指导价制度。7月9日,上海在已实施房源挂牌核验的基础上,增加价格信息的核验。上海市房地产交易管理部门将以市场真实价格为依据,对每套房源进行核验,没有通过价格核验的房源不得对外发布。
上海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卢文曦对燃财经表示,政策已经开始执行,第一周是“清库存”,要将挂牌的二手房房源全部下架,进行价格核验,一周后再重新上架,“这个政策是为了规范二手房的挂牌行为,也是为了稳定市场预期,毕竟此前有一部分房源价格涨得比较离谱。”
显然,如果上海的二手房价核验新政也能达到深圳一样的执行力度,上海的房产中介也将面临更大的考验。
行业下行期
过去,房产中介被视为“来钱快”的行业,在房地产市场大热的时期,中介年入百万并不少见。房产中介收入高,是很多人共同的认知。
作为链接房东、购房者的中间角色,房产中介也经常利用信息不对称的方式获利。据分析,房地产中介机构的违规行为“五花八门”,包括违规炒作学区房、发布不真实不准确房源、违规报价、擅自撤下网签合同、房源垄断、赚取差价,帮助购房者资格造假、签订阴阳合同骗取贷款额度、经营贷炒房、规避税费,等等。
经济日报指出,打击房地产中介的违法违规行为,对“稳预期”至关重要。
事实上,2月8日深圳发布二手房参考价之后,很多中介为了以更高价格卖房,故意不展示房源价格。5月24日,美凯龙爱家南山区一门店就突发奇想,以一个榴莲代表1000万元,一根香蕉代表100万元,来公布房屋价格。最终南山区住建局该门店关闭整改,并要求辖区内其他中介引以为戒。
北京市住建委4月22日宣布从即日起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秩序整治工作,依法从严惩处机构炒作学区房、经营贷违规进入楼市、群租房治理等问题。通知指出,重点整治互联网平台发布的违规、虚假房源信息,一经发现即要求网站下架,并对发布违规房源的经纪机构、住房租赁企业限制房源信息发布,依法从严处罚。
今年以来,上海也有一系列针对房产中介机构的整治行动。3月份,市房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城管执法局等部门管执联动,严肃查处了一批房地产市场违法违规案件,并通报了6起典型案例,包括广告违法案,擅自发布房源案,合同违法案,隐瞒、欺诈消费者案,骗取银行贷款案。
显然,在房地产行业调整周期,房产中介再也不能如昔日一般称霸市场,不按照规矩办事,一律被公开处罚。如今,房产中介就算想“坑蒙拐骗”,忽悠消费者,已经是难上加难。
在行业下行期,房产中介出现离职潮,但Q房网一位中介阿正认为,实际上房产中介很难转行,也不愿意转行,“房产中介很多都是低学历,如果进工厂流水线,一年做到头也就拿个五六万元工资,房地产就算市场再不好,一年成交四五个单,都能超过5万元,没几个人愿意回去拿死工资。”
阿正对燃财经表示,目前门店新房、二手房业务都做不了,但不至于经营不下去,“中介服务是一条龙的,我们还能做租赁、回迁房、抵押贷款,靠这些也能活。现在市场是不好,但我还是比较乐观,总不能所有店都关了,全部都去搞别的。”
他认为,深圳一两千万人,始终有人会买房子,房地产的需求不会消失,因此他并不对这个市场感到太过悲观。
“半年没开单”的阿浩也有相似的心态,“深圳存量房很多,还是需要消化的,慢慢地市场会复苏起来。”
在市场调整期,大部分房产中介进退维谷。如何度过行业阵痛期?阿正认为,资源的开拓最重要,没有人脉,无法开单,那便无法生存下去,只要有维护的客户,变天也不愁,还能活下去。
参考资料:
《中介之困》,来源,经济观察报
《对房地产中介服务违规行为应零容忍》,来源,经济日报
《2021年百万经纪人调查报告》,来源,58同城、安居客
文中小开、小树、阿浩、小九、阿正为化名
0220
那个曾让刘强东击掌叫好、马化腾抢着送钱的永辉超市,最近走入了舆论的“风暴眼”中。
7月7日,永辉公告称因为业绩不达预期,所以取消第三期股权激励计划,这份公告的背后,是永辉超市业绩与股价双双下滑且一直没好转的迹象。
此前永辉发布的财报显示,2020年,永辉超市营收增速为9.80%,归属净利润增速为14.76%。2020年国内各行业遭受疫情冲击,此成绩在商超企业中已算不错。不过,永辉超市扣非净利润增速为-45.35%,这难免让二级市场的投资人感到失望。
关键是,在2020年四个季度中,永辉超市的前三个季度实现归属净利润为正数,而第四季度归属净利润为亏损2.34亿元,扣非净利润为亏损9.39亿元,这引发了资本市场对永辉股票的怀疑情绪。
2021年一季报显示,永辉超市业绩下滑幅度继续扩大,一季度营收263.34亿元,同比下降9.99%,归母净利润0.23亿元,同比下降98.51%,扣非净利润1.73亿元,同比下降86.59%。
最新财报数据披露后,二级市场的投资人都感到不可思议,毕竟永辉在发展过程中也有过不少“高光时刻”。2018年1月25日,永辉盘中创下11.93元/股纪录,市值高达1179亿元,成当年最大白马股。然而,截至2021年7月15日中午收盘,永辉的总市值仅剩426.33亿元,较巅峰时足足蒸发了752.67亿元。
股价如雪崩般的下降,一方面让投资人怀疑永辉超市的经营策略并引发了一定程度的“市场恐慌”,另一方面也把永辉超市推到了媒体的聚光灯前。
实际上,在鼎盛之时,永辉超市拥有着和盒马鲜生不相上下的庞大资本团队和资源调度能力,因此,它走到今天这一步,让很多人“跌破了眼镜”。那么,在国内新零售行业高速发展之下,永辉为何掉队?市场留给永辉自救的时间,还剩多少?
1
不挣钱的“超级物种”
要想了解永辉超市的兴衰,就要从2016年侯毅给阿里带来那场“新零售革命”谈起。
2016年,阿里提出了“线上线下全渠道打通”的新零售概念,一时之间引起新零售业态蓬勃发展。落地上海金桥广场的盒马第一店,在马云亲自参观并举起帝王蟹的那一刻,正式成为新零售的样板。
盒马采用“超市+餐饮”的模式,店内出售的海鲜可在现场加工食用,同时为消费者提供“线上下单、30分钟配送到家”的购物服务,这在当时刷新了所有人对商超零售的认知。
随后,京东、苏宁、永辉等互联网和传统零售企业一头扎进了新零售战争中。
加入竞争后,永辉创办了主攻生鲜新零售的“永辉云创”业务板块,并先后推出了永辉生活、超级物种和永辉到家等业务。其中超级物种对标盒马,于2017年在福州开出首店,当年实现门店数量扩张到26家。
紧接着,超级物种的发展就遇到了瓶颈。
根据2017年的财报,永辉超市计划在2018年让超级物种在全国开店100家,然而,永辉费了老劲,在2018年仅完成73家超级物种的布局。
而被永辉超市寄予厚望的永辉云创,也就是超级物种的“载体”,在经历了前几年的高速发展之后,便陷入了低谷之中。财报显示,哪怕在超级物种疯狂拓店的2016年到2018年之间,永辉云创都处于持续亏损状态,三年亏损超过13亿元。
于是,为了保住股价和出于业务发展的考虑,永辉超市在2018年年底选择和永辉云创“分手”。
没有了上市公司支持,从2019年起超级物种开始在福州、上海、广州、北京等地关闭部分门店,自2021年起更是频频关店,4月底已经将7成以上的超级物种彻底关闭大吉。
而除了超级物种,永辉超市曾经视为发展重点、在大卖场小型化以及小业态下沉的战略之下推出的mini店也面临“关店潮”。
2021年一季报中,永辉超市透露于2020年10月-2021年3月期间合计关闭336家mini店,预计损失达2.54亿元,截至一季度公司mini店仅剩70家。
事实上,2020年永辉超市的股价已呈现出逐渐下跌的趋势,出于业务层面和公司未来发展的考虑,永辉超市在2020年7月又将永辉云创重新纳入了上市公司的范围。
遗憾的是,这个操作并没有让永辉超市重回发展的高峰。
2
坪效是“看不见的手”
如今回头看永辉在新零售上的各种探索,大多数以失败告终,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选错路了”。
最早看到盒马的新零售落地,永辉着急推出超级物种,就是因为永辉是从生鲜起家的。由于熟悉生鲜,并且特色是生鲜,所以永辉认为自己做以生鲜为主的新零售超市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且成功的概率很高。
但在这个过程中,整个团队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坪效——这相当于“一只看不见的手”,拿捏着门店的“命脉”。
2018年永辉坪效1.15万/平米,在整个商超全国的排名中都排名前列,这也是之前永辉差点问鼎全国商超排行榜榜首的重要原因。
但也就是在2018年,永辉超级物种门店的不断增加,让其坪效迅速下降,也就让永辉超市的毛利率不断下跌,最终到了现在利润出现负值的情况。
当时为了对标盒马,永辉在超级物种上投入了巨资去做信息化和布局线下新零售各种硬件设备,因此,永辉存在高额的设备和技术费用摊销。
这还没算上需要在每个门店区域都组建的技术服务团队的成本,每一个单体店所需要的快递小哥的服务成本和维护成本,以及为了超级物种“30分钟生鲜配送”而安排的仓储、物流、冷链等投入的成本。
这些成本算在一起,摊到每一个单体的店面上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而在当下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环境里,采用高新技术的销售手段固然非常好,但它们的“保鲜期”很短,往往三年之内就必须要进行下一轮的升级改造或者全部更新。
这意味着所有的技术投入、设备投入等都必须以最迟不超过四年的时间进行摊销。
在这种成本上涨的情况下,永辉平均下来的坪效必然会迅速下降,而下降到一定范围的坪效就会影响到永辉整个集团的收入与发展前景。
更关键的是,永辉主打的优势产品是生鲜,除非部分非常昂贵的海鲜类的产品,一般的生鲜产品,想要在高新技术的加持下卖出一个高价格,几乎不可能。而单纯就是蔬菜肉类等消费者高频次购买的产品,价格对消费者的影响非常高。
因此,永辉其实无法通过提价来抵消投入设备、配送、物流等方面的成本。
而一直以来,盒马的发展经验也告诉我们,围绕店面3公里进行配送的网络衍生消费方式,无法承担店面发展中需要的各种投入和成本。所以,永辉的超级物种亏钱也是一个大概率的事件。
3
数字化没有转型也不行
实际上,永辉是一个传统的商超企业,而它开设超级物种等新零售门店的目的,就期望通过新技术和新条件的引用,进一步促进企业发展和管理过程的数字化。
然而,这件事情最终也没做成的核心点在于,永辉只做了数字化的工作,而没有做“数字化转型”的工作。
所谓数字化,就是可以把信息技术全部引用到自身的工作和日常安排中,但是如何通过这些信息技术调整自身的管理和运营模式,最终产生一个依托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手段的新的商业模型,才是转型之后永辉应该干的事情。
遗憾的是,在超级物种从开始到结束的过程中,永辉都没有去做这件事。
在商超便利店这个行业中,将数字化转型做到极致的是便利蜂。严格地说,便利蜂这样的小便利店,所有的商品并不是由人工去记载和选择订货的,而完全是由一整套数据管理系统去操作的,所有货物的进出也全部交由系统去完成。
这样最大限度地增强了市场预测的准确性,也使得整个公司的管理是建立在互联网的思维基础之上。这其实才是想利用互联网思维去改造自身业务的商超企业,最应该做的事情。
但很可惜,永辉并没有做数字化的转型,而仅仅做了信息系统的开发。
因为如果做了数字化转型,永辉的超市并不需要雇佣这么多员工,相应的后勤采购、买手等等一系列工种,或许都可以被数字化系统所替换。
当然,若永辉想完全用数字化去管理供应链,这个可行性也不高。
因为永辉的优势是生鲜,现在中国的生鲜生产绝大多数还是以家庭或小范围的农业家庭集合作为基础,这就导致永辉试图搭建数字化管理的供应链的困难非常大。
况且传统商超为了保证生鲜供应的稳定,一定要提前与农户签订供应协议,并将农产品的价格锁定,保证年内的生鲜供应。
但这样的操作方式是跟数字化管理相违背的,因为做不到实时、动态,潮汐化的供应,生鲜产品的供应链在整个数字化体系中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若谁能真正解决了这个问题,很可能新零售理念在商超的落地,就成为一个可以期待的现实。
4
估值方面的大差别
目前,业内不少人还在讨论“永辉掉队”的种种原因。
其中,有业内人士向「子弹财经」表示,“永辉的超级物种是败给了每日优鲜、叮咚买菜等生鲜电商平台”,原因就在于这些生鲜电商大部分使用的是前置仓模式,减少了租赁场地,增加了储存的货物品种和数量,间接地降低了成本。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不能保证货物100%被卖掉,生鲜电商平台在前置仓也会产生浪费,因此,这些生鲜平台的总体运营成本也不小。
一般来说,出现这样的情况,以永辉为代表的线下新零售与上述线上生鲜平台在市场竞争中应该能打成平手才对,然而作为互联网企业,这些线上生鲜平台的亏损时间和亏损金额被二级市场接受的程度比较高。
换句话说,就是线上生鲜平台亏得起,而永辉超市这种传统商超的新零售模式亏不起,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资本市场对这两种业态不同的估值方式上。
线上生鲜平台,由于业务和收入都来自互联网,因此很容易被海外投行认定为“互联网创业公司”。对于互联网的创业公司,投行一般都比较宽容,是用收入的增长而不是利润,来评估其上市前的估值和上市之后的市盈率。
但永辉是一个传统的商超企业,因此投行只能用传统商超的目光来衡量它,不光要求其必须盈利,而且市盈率的倍数也不会超过10。
这也就是为什么同样产生浪费生鲜产品的行为,线上生鲜平台亏得起,永辉超市却亏不起。
在这种情况下,线上生鲜平台可通过补贴及大范围降价的方式,降低自身的产品浪费,提升经营效率,同时也给永辉超市的超级物种店面带来压力。
这种趋势不光让永辉的超级物种经营举步维艰,同时还会影响到投行对永辉估值和市盈率的看法,最终影响到投资人对股价的涨跌认定,导致如今永辉的股票被一些投资人抛售。
对此,永辉董事长张轩松在发布2020年财报时,也做了深刻的反思:“我们非常抱歉,永辉在管理上没有做好。2020年后期,包括2021年第一季度,受制于后疫情时代的大环境变化,我们在应对措施,举措上都存在不足。”
问题是,时代在快速前进,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那些曾经辉煌的企业也可能在旦夕之间陨落。
回想起2011年,当百度的股价超过腾讯时,马化腾曾极度焦虑,据《腾讯传》记载,此时的马化腾“精力交瘁,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产品信仰’”。为了整理思路,也为了挽救腾讯的发展,他组织了一系列的专家会议。第一次会议开始之前,马化腾做了一次演讲,有句话让到场的腾讯高管记忆犹新。
当时马化腾表示,现在已经到了腾讯最危急的时候,因为“巨人稍微没跟上形势,就可能倒下。而巨人倒下时,体温还可能是暖的”。
但愿,永辉不是下一个倒下的巨人。
0220
一个暑假后,班里某些不起眼的同学突然变成了班花班草有力的竞争者,其中的奥秘不言而喻,暑假正在变成整容期,且医美低龄化趋势严重。
新氧数据颜究院数据显示,今年6月,医美消费规模整体提升,从消费体量来讲,同比上升8%,环比上涨幅度超过87.7%。
学生整容,不仅学生自己不排斥,甚至越来越多的家长也开始支持,不光学习好也要形象好。很多准大学生和即将踏入职场的新人趁着这个暑假开始“华丽逆袭”。
这股暑期整形热和毕业整形季的背后,少不了新氧、美呗等APP以及各种医疗机构的推波助澜,各种新词汇比如“元气初恋双眼皮”“软糖原生翘鼻”“水嫩奶白肌”等活跃在医美整形界。
除了商家的营销外,竟然还有不少父母的推波助澜。与其说是更多父母的思想越来越开放,不如说是一些自恋型甚至揠苗助长型父母在用自己的意愿引导、改变孩子,为孩子灌输整形是通往美的捷径的思想。
01拼完高考拼颜值?
有人毕业撒书,有人毕业旅行,还有不少人毕业整形。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8年的中国消费者调查中20-30岁的消费者占比超过60%,而年龄在19岁以下的也有近20%。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颜值”是中国当今社会非常重要的个人“投资”因素,20-30岁的人群正处于追求精致外表并且具有较强消费能力的阶段,因此成为医美消费市场的主力军;此外,有越来越多的父母支持自己的小孩接受医美项目,因此中国医美消费市场有进一步年龄下沉的趋势。
“妈,高考结束了,我要去割双眼皮。”刚刚高考结束后的小雅兴奋地和自己的妈妈赵女士说道。
赵女士满脸愁容地向智商税研究中心抱怨,自己不想让孩子做双眼皮手术,认为手术有风险,但是孩子说班里同学毕了业,一大半都去做了医美,自己在颜值上不能输。
为了了解整形热背后的真相,智商税研究中心汇集了若干位年龄在18岁到25岁左右的女大学生整形的心路历程。(为保护隐私,以下皆用化名)
“初中时候曾被人嘲笑长得丑,被全班人孤立,所以我就想有一天能变漂亮,为了变漂亮,便在高考一结束的时候就做了双眼皮和隆鼻手术。”
——王小喵,女,21岁
“因为我是表演类艺考生,所以为了提升外貌,从高中开始我就进行了皮肤类美容,当时除了光子嫩肤外还注射了瘦脸针,这样脸上镜更精致一些。”
——俞舟,女,23岁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我16岁就做了双眼皮手术,原因很简单,我是倒睫患者,不然我可不敢整形,开刀上手术台太可怕了。”
——秦柏君,女,20岁
“从高中我就接触整形手术,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就是一直希望自己能漂亮、再漂亮一点,现在大家都在争先恐后地通过医美手术来变美,我也不能被落下。”
——袁竹鑫,女,22岁。
总的来看,原因无非有三种,一种是天生的缺陷,一种是出于专业的需要,还有一种是对长相感到不够自信,想去提升颜值。但是大部分人都集中于第三种,这似乎有种,世界都这么好看,凭什么只有我丑的感觉。
02医美低龄化背后的风险
伴着暑假的来临,学生暑期扎堆整容的现象再度上演,并且愈发低龄化。除了很多大学生的加入以外,不少高考生,甚至未成年人都加入了整形大军。
坐落在北京石景山区的北京八大处整形医院,是中国互联网上最知名的整形医院之一,在这里,智商税研究中心发现了很多学生模样的脸,有些是家长和朋友陪同过来咨询、做手术或者拆线,还有很多是自己一个人的。
一位从事医美行业6年的护士刘媛(化名)告诉智商税研究中心,很多还在读高一高二的孩子是她这里的常客,经常来这里做清洁祛痘补水类的皮肤美容,还有不少打瘦脸针的,也有家长陪同来割双眼皮、垫鼻子的。
为了解几家中国权威的整形机构对低龄群体的接受度如何,智商税研究中心分别联系了中国医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整形外科。中国医学院整形外科医院表示只有满十八岁的群体才能接受手术,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整形外科则表示,未满18周岁的有家长陪同就可以接受双眼皮和隆鼻手术,如果父母来不了,家里其他长辈也可以。
私立美容机构对未成年人整形美容又是什么态度呢?智商税研究中心为此咨询了四家连锁整形机构,分别为美莱医疗美容医院、北京艺星整形医院、丽都医疗美容医院以及联合丽格医院。这四家医院均表示,未满十八岁的人群需要在监护人陪同下进行手术。联合丽格医院表示,未满十八岁不可以做针剂类项目,双眼皮等手术类可以在监护人陪同下进行。
针对整形群体低龄化的趋势,美呗APP告诉智商税研究中心,美呗设有相关预防未成年人进行医美行为的机制,在注册时明确要求用户需年满18周岁。一般情况下,也会告知20岁以下用户需要在家人陪同下体验医美项目。
新氧客服告诉智商税研究中心,新氧针对所有年龄段用户均作出风险提示,“医美有风险,求美需谨慎”,此外在平台上还设置了“未成年保护模式”,而且下订单时也会有相关限制,还会叮嘱未成年人需要在家长陪同下根据医生的面诊进行最终判断。大多数医生会根据未成年人的骨骼发育情况来进行手术,如果骨骼处于成长期,医生也不会建议做手术。
智商税研究中心了解到,十八岁之前,青少年的颅面部、胸部的骨骼组织器官尚未发育成熟,审美观也尚未定型。这个时候做手术,一是会影响生长发育,二是手术后的效果会随着骨骼的发育产生偏差。而且还要承担手术失败给心理和生理带来的风险。
此外,针剂类美容项目都有药物性,未成年人是不可以进行诸如瘦脸针、美白针、水光针等注射类医美项目的。
和多名年龄从18至24岁的医美爱好者们攀谈后,智商税研究中心了解到,开刀整形上,双眼皮是大多数人已经接受的项目,其次是隆鼻手术;非开刀整形上,水光针是几乎每个人都尝试过的项目,瘦脸针和光子嫩肤为并列第二受欢迎的项目,接下来是玻尿酸填充。
那么大家普遍选择的手术有那么安全吗?是否真的如很多网上美容咨询顾问或者网红所说的双眼皮和隆鼻都是常见的小手术呢?
为此,医生王旭说道:“很多人都以为双眼皮是小手术,其实并不是,重睑术是一项很精密的、对医生技术要求很高的手术,是要对眼皮组织层次进行剥离的。做不好会留疤痕不说,严重的会损伤到眼部神经,被黑心医生做毁的双眼皮根本不在少数,甚至比成功的案例还要多。失败的双眼皮手术包括疤痕过于明显的,割得太宽导致睁不开的,甚至还有失明的。”
其实刷过小红书和微博的人都会发现,一边有人为各种各样的整容项目做宣传,一边有人歇斯底里地在维权,宣传的广告如出一辙,而血淋淋的维权事实五花八门。
已经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多年的成年人都无法躲过整容事故,那么未经世事的大学生甚至未成年人,在对自己和对社会的认知还不够的前提下,如何能幸免呢?
03家长为什么带着孩子去整容
对于整容,家长们的态度不尽相同,但是出乎意料的是,赞成的声音逐渐压过反对的声音。
江苏一位母亲,以“高中想让孩子学艺术”为由,带15岁刚初中毕业的女儿去整容,并称“希望能变漂亮点,路也能好走一点。”
在此之前还有媒体爆出,一名妈妈在女孩7岁时就带她去做了双眼皮。在那双充满童真的眼睛上方,有两道人为的疤痕,看着让人触目惊心。
智商税研究中心咨询了若干位允许孩子做医美,甚至带着孩子进行医疗美容的父母,筛选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言论。
准大二学生王乐乐的母亲徐女士说:“孩子提出了想去做面部微调的要求,而且现在医美这么普遍,孩子周围的同学也都有做,选择正规的机构我认为没有意外风险。现在这个社会除了学历以外,颜值也很重要,所以就同意她去打水光针和瘦脸针了。”
在众多言论中,直接干脆地表示“觉得女儿没有美的概念,想让女儿变漂亮点,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种想法的父母不在少数。
在北京某连锁整形医院大厅内,艺术生小阳的父亲称,为了女儿的演艺生涯更好更顺发展,他连着好几周上网查资料,到处打听,搜寻靠谱的整容医院和效果良好的整容方法。
从这些父母的态度不难看出,漂亮俨然成为了“前程”,为颜值“充值”成为给孩子最好的馈赠。有的家长将整形作为礼物给孩子,对孩子承诺,考试考得好,就“送一个双眼皮”。
不禁令人回想,十年前,我们在听说韩国的父母会将整形手术当作礼物送给孩子时,曾流露出难以置信和惊恐错愕,但如今我们竟成为了十年前自己口中调侃嘲笑的人群。
与其说是更多父母的思想越来越开放,不如说是一些自恋型甚至揠苗助长型父母在用自己的意愿引导、改变孩子,为孩子灌输整形是通往美的捷径这一思想。想用颜值提高来提升孩子综合实力的父母,和坚持“补课要从娃娃抓起”的父母一样。当下越来越多的父母对于孩子的样貌,甚至比孩子自己还着急,表现出过度的焦虑。
智商税研究中心通过教育学专家王女士了解到,对孩子的颜值过于有要求的父母需要内省,这种现象是极为消极的。家长支持孩子容貌的改变,看似是馈赠嘉奖,实际体现了对孩子缺乏自信,这会对孩子造成很负面的心理影响。灌输颜值即是正义的思想,会让孩子对未来更加不坚定、更加焦虑,导致自我认同感降低。
04高考后的整容热是一种病态吗?
暑期整形和高考后的整形热折射出的其实是社会普遍的容貌焦虑,而且这种焦虑已经开始低龄化蔓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科学、合理地调节面部瑕疵无可厚非,但是很多中学生和大学生,往往会由于各种选秀节目和网红短视频的影响,陷入对外貌盲目追求。
整形科医生王旭向智商税研究中心表示,学生群体对自己、对社会都还没有形成深刻的认知,一方面,他们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作支撑;另一方面,他们容易被医美商家的营销和周围人的行为和言论所洗脑,而且他们对整形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无所知。一旦发生不可逆的损伤,生理和心理上的阴影将伴随终身。
其实无论是已经步入社会的成年人,还是涉世未深的学生群体,整形之前都应该考虑清楚。可能想清楚了就不想整了,因为整形失败而命丧手术室的案例,数不胜数。
千篇一律的不是好看的皮囊,而是被同质化的审美。
当下,我们正处于一个将“美”当作商品,以此贩卖焦虑的社会。所以无论是整形机构有意而为之的宣传,还是为了变“美”蜂拥而上的人群,都没有必要为别人的审美而买单。
这里智商税研究中心借用一下知乎网友的一段话“操控信息的人,只是想多挣点钱而已,他一开始也没打算要统治世界。”
下次看到有人贩卖审美、贩卖焦虑,你就笑笑,然后说一句,老子最靓,也知道什么最靓,就完了。我敢保证,它灰溜溜地大气不敢出就走了。
0219
2021年,随着消费结构加速分化、造车新势力加速崛起、产业数字化转型加速覆盖,“调整、变革、优化、数字化”,成为了汽车行业发展的关键词。汽车生产模式、管理模式、业务模式、竞争格局都在发生重大变革,为车企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7月23日,第三届汽车行业数字创新峰会在苏州开幕,200+车企产业链数字化决策者参会,畅议产业发展趋势,共话数字化创新大计。
本届峰会以“持续创新,开启车企高质量发展”为题,精准聚焦数字时代,如何通过数字化创新构建智能化车企运营,实现高质量持续增长?从战略与趋势、组织与协作、运营与增长、安全与未来多个角度展开。峰会中主题分享、圆桌对话、案例展示、数字展览等特色鲜明,干货层出不穷!
峰会由奇点汽车VP赵强主持
安徽省汽车行业协会会长方锡邦为峰会致辞:汽车行业是技术、资金和人才密集的产业,是制造业的集大成者和引领者,伴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中国汽车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商业模式、技术在不断突破,机遇挑战并存。希望大家能够借助本次峰会开放交流,碰撞思想火花,共同剖析汽车企业的技术战略规划,描绘汽车行业数字时代创新蓝图。
战略与趋势
开场即是“王炸”,首场圆桌论坛以“汽车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展开。爱驰汽车首席数据官李海军、上汽乘用车数据业务负责人倪雪蕾、观致汽车IT副总监蔡石、福特数字服务总监徐鹏飞深入剖析了车企“新四化”背景下的变革方式,依托数字化转型汽车的设计、生产、销售、维保等业务模式能够产生哪些可预测变化,以及企业如何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提升产品和服务价值,利用数据驱动自身实现高质量发展。
原圈科技汽车行业高级总监张达威,向与会嘉宾分享了精彩的《慧销车汽车数字化营销解决方案》。基于消费助力层面的需求、习惯、个性化开发的智慧营销系统,通过全面营销的理念,为客户实现了利益驱动和关系驱动的能力。为车企面向新一代的用户需求提供了相当有建设性的营销运营解决方案。
组织与协作
威马汽车作为新造车势力中的翘楚,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很多先进经验。规划管理部总监许瑞庭,介绍了威马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和应用:通过用户价值行为分析、车辆行驶信息、开展智能化售后、故障预测跟踪等驱动业务发展。赋能数字化营销,开发出集团商务智能,提高了企业的整体协作能力和效率。
火山引擎汽车行业解决方案总监贾思杰,带来了《火山引擎助力车企玩转私域流量》的精彩分享。详述了火山引擎如何通过用户调查、体验设计、用户运营、数据链路、迭代优化5个步骤帮助车企发挥数据价值,利用更精准服务来提升客户体验。尤其是利用顶级社交APP的用户数据和车企数字化营销方式的联合创新应用,对汽车与其他数字行业的跨领域合作带来了更多的实践思路。
江淮汽车行业解决方案总监丁志海,从整车厂的发展规划角度分享了江淮汽车的智能网联发展战略和数字化转型实践。智云互联数字化转型生态系统,车联网统一平台,汽车远程诊断服务平台,混合云应用,企业级数据应用,OTA远程升级,统一APP,超级BOM管理等一些列丰富实践场景令人目不暇接。
第二场圆桌对话以“车企数字化怎么做?做什么?”为主题,领克数字运营总监沈稳杰,蔚来汽车数字发展部门应用发展总监鲁阳,淮海新能源汽车CIO裴可,爱驰汽车首席数据官李海军参加对话。几位嘉宾分享了数字化时不同部门间的规划差异、企业高层的重视不足等导致的转型雷区,借鉴意义重大。也围绕车企数字化后数据的管理能力和运用能力如何提升深入探讨,最后也畅谈了企业的转型理念和在下半年数字化目标,内容颇丰。
运营与增长
万力轮胎信息部长刘世显以合肥万力智能制造为例分享转型经验。在数字化工厂建设过程中涵盖各类流程和生产要素的信息化系统的打通至关重要,而且数字化转型的目的并非数据的呈现,要将数据真正用起来才能发挥转型的价值。
微吼数字营销总监丁慧在《如何打造汽车行业直播营销矩阵,赋能销售增长?》分享中表示,随着消费者信息获取习惯的不断变化,直播营销将成为兼具品牌价值+用户沟通+营销转化+数据资产积累于一体的数字营销新趋势。借助直播等手段构建全域的直播营销体系,响应不断更替的需求,形成良性循环的营销数字化有机生态圈能够有效提升车企的销售效益及客户体验。
沃尔沃数字化总监刘斌在《数据驱动业务》中分享了沃尔沃“敏捷、共赢、创新”的转型理念。针对主机厂头疼产品保修和客户索赔问题,以“异常识别模型助力保修索赔审计”的应用为例,介绍了沃尔沃如何通过数字化转型创新业务模式,实现降本提效。值得一提的是,针对相关人才紧缺的现状,沃尔沃成立了大数据学院,为整个汽车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人才支撑。
安全与未来
网宿科技解决方案技术专家沈磊在《安全可靠,高效互联,持续提升车企数字化体验》主题分享中提出中国汽车正在转向“智能化、电动化、网络化”,汽车功能属性由传统的出行工具向移动智能空间转型升级。网宿科技在为不同车企提供的营销网络优化、数字基础建设、生产数字化、产品数字化等实践过程中,不断优化解决方案,已形成行业领先的转型服务能力。
上汽大通总工程师张敏贤会上介绍了数据驱动下的新一代智能房车 Smart RV KIT 。基于数字孪生虚实结合的方式对整车、云、随身设备和IOT设备进行融合和数据抽象;利用AI和大数据技术,让业务/应用,都具备场景化能力。自主化场景设计,大数据智能化辅助决策等功能为用户提供了营造社交生态圈的舒适体验。
竹云解决方案总监向韬以《链接·智能·安全智慧身份赋能,组织数字化转型》为题分享了竹云的数字化转型理念:数字化是真正实现推动整个商业模式的变革,推动产业互联的重构,推动改进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以及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现场演示的竹云平台终端多认证方式登录平台,和终端安全认证融合风险态势感知能力,赢得现场热烈掌声。
联合汽车电子信息安全总监赵超以“术为题向嘉宾分享了《企业信息安全防治之术》,精彩阐述从信息安全到网络安全的变化趋势,并从企业信息资产识别,数据资产分类分级,基本风险公式及其变体,不同位面风险评估,组织设置与信息资产责任等多个角度展现了企业信息安全防护的关键效用和实施路径。
最后,峰会展望未来,开启了《CDO,汽车行业CIO的下一个身份?》圆桌对话。华晨宝马数字化信息总监戚海飞主持,万力轮胎信息部长刘世显,江淮纳威司达CIO朱劲松,东风岚图数字化体验总监张侃参加对话。几位嘉宾从对CDO来说“D”究竟是什么(Date?Digital?Development?),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随后各自分享了CIO需要具备哪些更高的要求,来更好带领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各抒己见、百家争鸣!
如此紧密的高端分享、令人意犹未尽。晚宴间觥筹交错,嘉宾热情不减,畅快交流。
第三届汽车行业数字创新峰到此圆满结束,感谢各位朋友的莅临,我们明年再见!
0219
从来没有这样一个时刻,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重视与参与。
站在全球的维度看,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已经临近关键突破期,各主要大国向科技前沿冲刺,例如去年美国发布《关键和新兴技术国家战略》、英国发布《2020年科技战略》等,都欲力争在本轮科技竞争中占据主动。
我们国家也在这场大浪潮中持续发力,自2015年开始,先后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重要文件,在政策角度支持数字科技的发展。
潮水汹涌,科技创新的大势已然不可逆:数字化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也成为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分水岭。
在这场大趋势中,医疗大健康产业作为最重要的应用落地场景之一,也正在发生结构性的变化。例如数字技术渗透到药物研发、生产、流通的各个环节,大幅提高了行业的整体效率;5G网络部署、物联网技术逐渐成熟使得医疗服务机构管理维护成本大幅降低;医院信息化、智能化的改变也推动传统医疗迎来新一轮的迭代升级。
巨大的产业价值,引来了资本对数字医疗的重金押注。据动脉橙数据显示,2020年数字医疗赛道共发生了692起融资事件,累计融资额达1335亿人民币,是仅次于生物医药的第二大领域。
自2003年提出“数字浙江”以来,浙江便在数字经济建设方面推进了18年,且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在今年年初,浙江全省数字化改革大会开启,“数字浙江”不断迭代与深化。由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的浙洽会,作为浙江省最高规格的政府活动平台,也在今年创新性地开展行业垂直领域峰会,并将医疗作为首次进入细分领域的探索方向。
作为浙江的省会,杭州这个致力于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的创新城市,已经在探索医疗创新的路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月(7月)的28日到29日,以“拥抱数字新经济、创领医疗新未来”为主题的第二十三届中国浙江投资贸易洽谈会第一届浙江省数字医疗健康产业杭州峰会将在杭州市拱墅区召开,以期通过链接与聚集多方资源,共同为数字医疗注入新动力,共建以数字医疗为特色的、政企合作生态圈平台。
聚焦数字医疗产业,
绘制未来发展蓝图
一个好的产业生态里,一定有足够高规格且足够聚焦的行业峰会。这既是生态各方交流、合作、发声的平台,也是吸引更多参与方加入生态的一次特别邀请。第一届浙江省数字医疗健康产业杭州峰会无疑就是这样一场峰会。
先说高规格。一是此次大会属于浙洽会分会,该会自1999年始已走过了23年,在投资洽谈、贸易展览、开放合作、人才科技引进上做出了突出成就。浙洽会此次在医疗垂直领域的内容探索,也将对后续会议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产生重要意义。
二是此次峰会由浙江省商务厅、浙江省卫生健康委、浙江省医保局、浙江省药监局共同主办,杭州市拱墅区人民政府、浙江省国际投资促进中心、杭州市卫生健康委、杭州市市场监管局、杭州市医保局、杭州市投促局、杭州市科技局、阿斯利康承办,汇聚了多方重要力量。
三是此次峰会的战略合作方包括了默克中国、强生中国、百时美施贵宝、诺和诺德、武田中国、泰格医药、华东医药等制药相关巨头,也包括了碧迪医疗、GE医疗集团、西门子医疗、杜邦(中国)研发管理有限公司等器械相关巨头,还包括了阿里巴巴、微医、丁香园、树兰医疗集团、健海等数字医疗科技相关龙头企业,以及中金资本、普华资本、微软加速器、动脉网、投资界等优质资本和产业赋能方。
再说足够聚焦。本次大会紧紧围绕数字医疗展开,覆盖了政产学研医投六大圈层,力图全面展示中国健康医疗领域的创新生态,充分促进产业间的交流互动。
本次大会邀请了80+行业领军人物,深度探讨数字医疗建设的难点、痛点和趋势,并将与卫健委、医保局、药监局领导共话未来政策方向,以及和全国著名医院院长、上市企业、资深投资人、创新企业大咖系统探讨时下最为前沿的数字医疗场景。
在7月28日下午的高端闭门研讨会上,杭州市政府、各家头部企业、投资机构将从政产学医投等多个维度出发,共同探讨未来趋势,以及各参与元素如何赋能杭州数字医疗产业发展。
7月29日上午的主论坛,来自多个领域的领军人物将带来十个主题演讲,以及两个大咖圆桌。比如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执行院长董家鸿会进行主题演讲。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碧迪医疗全球高级副总裁、大中华区总经理邓建民,泰格医药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叶小平,云锋基金联合创始人、主席虞锋,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毓辉,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靖捷,微医集团董事长兼CEO廖杰远,迪安诊断董事长陈海斌,丁香园创始人、董事长李天天等皆会进行分享。
作为集中呈现行业参与者思考内容的阵地,主论坛的众多行业大咖到时必将会展开一场数字化对医药、器械、智慧健康、生物技术等多领域的“头脑风暴”。
7月29日下午则是四个分会场,具体来说:
·“数字健康场景创新论坛”会从互联网医疗出发,探讨“医+药+险”的闭环构造逻辑,以及各大平台在各个数字健康场景的布局路径;
·“数字化赋能‘医+患’创新实践论坛”联合杭州数字医疗创新中心,围绕医者视角、产业视角聚焦疾病诊后管理与医生成长的创新实践展开观点碰撞;
·“医学创新科研发展论坛”立足医疗初心,从前沿医学进展、临床应用场景、智慧医院转型等多角度展开讨论;
·“2021年数字医疗解决方案创新挑战赛决赛”精心挑选10个优质项目参与现场路演,并提供资本面对面、融资指导、产业合作等更多特色模块。
另外,当天下午还有一场平行会议,主要进行1V1资本及合作对接。
可以看到,通过形式的多样性,本次峰会最大程度保障了探讨内容的深度、广度、前沿性和资源的丰满度。
本次峰会拥有规格高、大咖众多、活动形式多样、话题前沿、资源聚合效应强等特点,能够深度勾勒数字医疗全景:从资本、产业、政府、科研高校多维度解析数字医疗,并通过多个领域叠加多重认知,保证各领域的覆盖及研究内容的深度,最大程度让与会者洞察数字医疗浪潮的新趋势与新机遇。
数字医疗正在迎来黄金时代,要想抓住这一时代机遇,需要政产学研医投等各领域的参与者一起努力。在这样激荡澎湃的大历史下,相信没有什么能比成为产业巨变的见证者和亲历者更幸运的事了。
在此,欢迎大家参加第一届浙江省数字医疗健康产业杭州峰会,7月28日-29日,杭州拱墅区,不见不散。
活动安排:2021年7月28-29日(28日高端闭门会及29日商务洽谈会为定向邀请制)
活动地点:杭州新天地丽笙酒店(拱墅区长浜路1018号)& 杭州华盛达雷迪森广场酒店(拱墅区长浜路968号)
大会官网:
http://vcbeat.top/Forum/DHIHS
活动议程:
0219
2021年7月17日,一年一度的金瞳奖内容盛典如期而至。现场汇集了将近2000名中国品牌营销行业的专业人士,还有来自哔哩哔哩、知乎、摩登天空、新世相、开心麻花、中国李宁、New Balance中国、胜加广告、MATCH马马也、微播易、巨量引擎、快手、湃动、腾讯网、蜂群文化、西瓜视频、爱奇艺、亚洲吃面公司等将近三十组分享嘉宾,共同探讨内容营销新时代,所有人应该改变什么,又应该保留什么,并以何种姿态才能赢得新的成功。
也是在这天,金瞳奖迎来了它的十岁生日。在「十年内容浪潮」主题下,站在东亿天弘TV演播大厅,一切看起来这般美好。
从微电影到短视频,从微博段子到脱口秀,从圈层娱乐到大众综艺,人的精神财富所触及到的疆域被无限扩大。新的媒介形态让内容成为精神产品被更多人消费,从个人创作到精神消费,内容也正在引领着时代潮水的方向。
内容机构,进化的十年
在无数的人、媒介、平台的共同推动下,这十年,内容行业的“宇宙”也悄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在本次的内容盛典当中,内容公司的这些变化,也成为了整场盛典最值得关注的点。
这些年,媒介的多元化也催生了平台的多元化。类型不同、时长不同的内容,正在“各显神通”。十年、内容、浪潮,这一场别开生面的圆桌主题,也恰如其分的展示出内容之下的翻云覆雨。
在这个背景之下,有人开始思索内容营销的重要意义。这次,爱奇艺为我们带来去年爆红网剧《隐秘的角落》背后的创作故事,正如陈大Q所说,营销的成败,对作品的最终分数可能会影响很大。腾讯新闻总编辑贺国帅依旧相信,好的内容,仍然在这个时代掷地有声。与此同时,也有人坚持着让更多小众文化持续“破圈”,而一些综艺节目的火爆,也让更多小众艺术更加大众,陶雷正在思索着下一次的突围。
内容会变吗?内容的本质不会变,是很多嘉宾给我们的答案。在浪潮之下,经历内容最极速迭代的几年的新世相已经成为了一个经得起市场考验的知名内容品牌,张伟却回到了内容的起点“回归用户”。传承与进化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主旋律。经历了10年的碰撞与沉淀,属于中国内容行业的轮廓已经逐渐清晰。
对于内容,我们不再刻板。而所有的内容公司,也在这个契机之下,迎来“最好”的时代。
广告进入“无人区”
作为过去几年成绩最亮眼的代理公司之一,胜加广告通过对主流价值观的捕捉,打造了众多破圈的案例。而整个广告行业正在进入的下一个时代,正如马晓波的判断一样“广告”正在进入无人区。
未来什么样?尚未可知。
广告行业40余载风雨路见证者的莫康孙老师似乎看的更加透彻。离开4A,创办创意热店MATCH马马也,对于本土广告、本土创意,广告人们带着他们对内容创意的理解,再次出发,再次尝试。这样的本土广告的中坚力量被邀请到一起,在金瞳奖十年的见证之下,让外界看到内容领域里广告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未来走向,也挖掘了更优秀的本土创意人,见证和陪伴下一个十年里头部广告的崛起。
内容,让品牌更有力量
在金瞳奖现场,一些品牌负责人的加入,也让我们看到了内容赋予品牌的力量。这些年,中国人的消费观念正以前所未有的状况发生着改变,无论是品牌的设计、品牌的理念,内容都以丰富多元的形式,让传统品牌焕然一新,也让新品牌变得强大。随着消费细分,女性消费的崛起New Balance将品牌研究的方向伸向了女性的市场、而亚洲吃面公司也用更独特的设计内容为很多正在发展中的优质品牌注入新的灵魂。从超级单品到超级品牌,一场大秀,也让更多人看见了越来越“潮”的中国李宁。
如何做内容?如何让内容更好的成为品牌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新品牌、传统品牌走上了探索之路。
但不可否认的是:内容,让品牌愈发的充满能量。
“破圈”的互联网平台
“流量增长枯竭”、“消费者习惯改变”被公认为是当下互联平台面临的新挑战,而内容正在成为互联网平台寻找增量的新方式。其中既有哔哩哔哩通过社区氛围打造多元圈层影响力,也有知乎借助“问答”撬动高知人群,巨量引擎、快手借助短视频直播打造营销闭环,腾讯网立足精品内容、西瓜视频站位中视频、爱奇艺紧抓娱乐营销,这些头部互联网平台正在摆脱单一的商业模式和固有的竞争格局,成为融合科学技术和创意能力的新一代超级内容营销平台。
过去的十年间,金瞳奖有幸陪伴和见证了内容营销从少数人的机会变成所有行业的狂欢,如今在新的十年开启之际,作为内容营销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参与者,以上这些互联网平台全都收获了飞速的增长和丰厚的积累,如同金瞳奖的十年也同样是知乎、快手的十年,下一个十年究竟会怎样?也许今天的分享里就指明了方向。
十年为期共赴盛典
下一个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不知道会有多远,但金瞳奖一直做下去。继续陪这个行业、陪我们的朋友跑下去,洞见更多内容的闪亮。
0219
7月20日至7月21日,共创数字未来—2021上海国资国企数字化转型创新大赛(数字商贸赛道)决赛暨零售创新论坛在上海市光复路1号四行仓库(百联科创中心)拉开帷幕。大赛吸引了近两百名观众到场观赛,共有30家项目进行了路演。
百联集团副总裁孙伟、静安区副区长张军、市国资委二级巡视员邵珉、市国资委创新发展处处长丁宇飞、静安区科委主任周隽、静安区人社局副局长汤虹共同出席了决赛启动仪式。同时,百联集团商业互联网部总经理杨翔、百联股份、联华股份、三联、百联置业、好美家、百联商投、百联全渠道、河岸等各业态相关负责人共同出席了此次活动。
“共创数字未来——2021上海国资国企数字化转型创新大赛”由上海市国资委联合市经信委、市科委共同主办,旨在以数字化转型作为推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大赛共设置数字底座、数字金融、数字智造、数字城市和数字商贸5个分赛道,由临港集团、上咨集团、上海信投、上海银行、上海电气、上海仪电和百联集团共7家企业集团联合承办。
自5月20日网络申报启动以来,“数字商贸”分赛道吸引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共收到500多家创客团队和科技企业咨询,342家创新方案报名参赛,大批优质项目不断涌现。赛道同时携手16家媒体、行业协会、生态机构联合宣发,获得75000+次点击量,参赛企业覆盖大型央企、BAT、行业独角兽、赛道领军科技企业等。
经过两日决赛的激励角逐,最终电信大数据智慧区域洞察精准选址平台、好美家B2B2C建材供应链平台、阿里大数据驱动个性化精准营销三个项目脱颖而出,获得数字创新卓越奖;商派社交新零售云平台、百联通数字化智能营销平台、食亨基于大数据应用技术的餐饮零售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获得数字创新先锋奖;百联通人人惠、超市智能购物车、京品高科智能零售AIoT云平台、黑湖云端智能协同系统获得数字创新优胜奖,共同成为首届2021上海国资国企数字化转型创新大赛(数字商贸赛道)十强。
百联集团副总裁孙伟在欢迎词中表示: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百联集团也顺应时代而动,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当前,集团正在全力打造“以商业零售为核心,商业金融、商业资产、商业投资为支柱”的“一核三柱”商业产业集团。同时,集团的数字化转型战略也在进一步深化,我们将承载着更多数字化创新型新业态,继续探索和前行。
市国资委二级巡视员邵珉在致辞中表示:2021年,上海率先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提出:通过整体性转变、全方位赋能、革命性重塑,到2035年,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作为上海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主力军和子弟兵的上海国资国企有责任,成为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引领者和示范者,实现以数字化为内核驱动的新一轮高质量发展,在数字城市建设中更好发挥国有经济的战略支撑作用。
静安区副区长张军在致辞中表示:静安区作为国际标志性地区之一,服务业高度集聚,构建了商贸、金融、专业、数字、文创、生命健康等六大重点产业体系。上半年商贸服务业增幅位列中心城区第一,正大力推动数字化改革创新,加快融入全球创新格局。百联集团作为上海国资国企的龙头企业在上海城市商贸数字化转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次大赛的举办将进一步深化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合作,共建协同创新平台,为静安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主题分享-行业前瞻,深刻启迪
数字商贸建设是数字中国建设和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内容,是加快构建跨界融合、协同创新的数字化产业生态的必由之路。本次决赛和论坛现场特别邀请了来自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连锁经营协会(CCFA)、36Kr、百联业态的嘉宾分别从“科技培育、企业创新、投资前瞻、行业发展”四个角度发表了主题演讲,共同探讨了数字零售的建设目标、模式创新、技术应用等前沿思想,让在场观众对企业数字化和新零售投资有了更加全面、更加清晰的认识。
项目路演-群雄角逐,十强出炉
在2021上海国资国企数字化转型创新大赛数字商贸赛道决赛中,30家晋级项目所属团队充分展示了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出彩的表现能力。经过激烈角逐,获奖名单最终出炉。
数字化门店履约、百联聚惠等20个项目颁发数字创新潜力奖,百联通人人惠等4个项目颁发数字创新优胜奖,商派社交新零售云平台等3个项目颁发数字创新先锋奖,电信大数据智慧区域洞察精准选址平台等3个项目颁发数字创新卓越奖。
趣味互动-遨游数字未来外太空,落地百联零售小星球
决赛现场以“数字太空”为主题营造沉浸式互动体验。赛前,组委会向晋级决赛的项目方发送登陆版晋级通知书,他们将从Digital Space基地出发,共同乘坐“百联科创号”一起遨游数字未来外太空,落地百联零售小星球。
场地内共设有4个打卡点,观众在签到处领取游戏币,入场后可通过互动装置赢取“百联科创×四行仓库”独家纪念徽章或百联科创定制文化衫。
在市国资委、市经信委等主办单位的大力推动下,数字化转型创新大赛将成为国资国企数字化领域的品牌性赛事,成为提供国资国企数字化转型的资源供给池,成为推动国资国企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劲新动能,成为培育数字新业态、发展产业新模式的项目策源地。
作为首届上海国资国企数字化转型创新大赛-数字商贸赛道的承办单位,百联集团通过旗下百联科创中心将继续聚焦线下零售的数字技术应用的孵化、投资、集成与场景落地;以数字赋能实体零售为动力,搭建智慧零售创新平台,链接零售上下游助力,实现零售产业互联。将“上海购物”品牌打得更响、辐射更广,营造上海城市数字化创新生态,助推“经济、生活、治理”全面数字化转型,促进更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未来,百联科创将集成更多创新产品,落地百联零售场景。实现零售产业上下游共赢,形成商业科技网络。
0218
猝不及防,催生第一城来了。
不是北上广深,是西部的工业城市——攀枝花。
今天下午,攀枝花市公布《关于促进人力资源聚集的十六条政策措施》,提出在2021年6月12日及以后按政策生育二、三孩的,每月每孩发放500元育儿补贴金,直至孩子3岁。
生个二孩,可以领1.8万;再生个三孩,一共可以领3.6万;如果第三胎是双胞胎,那恭喜你,最高可以领5.4万元。
当然,前提要有攀枝花户口哦。
这个劲爆消息,让躺了两天的股市都显得“兴奋”,A股的三孩概念股大涨4.14%。
攀枝花是国内第一个生娃发钱的城市,但绝对不会是最后一个。
击鼓传花,下一个城市会是谁?
按这补贴力度,攀枝花一年需要花多少钱?
2019年,攀枝花二孩出生4053人、多孩出生381人。
如果出生人数保持不变,攀枝花每年需要花2658.6万元,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不会超过1%。
当然,受生育政策影响,今后攀枝花人生娃的意愿或许会有所提升。但就算是比2019年翻了一倍,一年生育补贴费用也就5000万元左右,对于财政来说压力也不会太大。
那么,一年6000块钱的生育补贴,能调动起攀枝花人的生育意愿吗?
根据官方统计,2020年攀枝花市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44209元、19938元。
照此计算,生育补贴分别占比13.6%、30%左右。靠“生娃致富”是没有可能的,但对于普通农村家庭来说,这笔钱应该说并不算少。
攀枝花为什么这么着急呢?
第一,攀枝花属于萎缩型的城市。攀枝花的常住人口全省倒数第三。根据七普数据,全市常住人口在121万左右,比2010年减少了1918人。
第二,攀枝花虽然是四川唯二的人口净流入城市,净流入13.2万人,但这里头有许多是老人家,跟经济发展需求不匹配——攀枝花除了多山,当地还有一种特殊的焚风,让金沙江峡谷成为了干热河谷。
这种气候不仅适合很多热带农作物生长,还因常年阳光普照而成为康养圣地。2020年全市康养产业增加值为130.12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040.82亿元)的12.5%。
第三,攀枝花在生孩子这件事上不太积极。七普数据显示,攀枝花全市0-14岁人口为16.97万人,占当地人口的14.00%,较六普的比重下降2.78个百分点。
第四,作为劳动力输出大省,四川是全国深度老龄化最严重的地方之一,攀枝花也不例外,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了15.88%,超过14%就是深度老龄化城市。
(攀枝花市人口年龄构成,单位:人%)
这样的人口结构,攀枝花能不积极吗?
其实,攀枝花能成为全国首个发放育儿补贴金的城市,是非常不容易的。
我们来看看攀枝花的经济情况就知道了。
虽然属于四川省,攀枝花却与中国第四极——成渝双城经济圈毫无关系。毕竟攀枝花距离成都有足足614公里,反而离昆明仅273公里。
攀枝花全市总面积7414平方千米,看上去不小。可是如果你看看它在卫星图上的地形,就知道能用的土地并不多。
所以,这是一个并不适合建城市的地方。上世纪50年代之前,这里是一座只有7户人家的村子。村口有棵攀枝花树,也就是木棉花。
上世纪50年代,这里发现储量达数亿吨的特大型钒钛磁铁矿,正是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必需。与此同时,国际形势突变,三线建设如火如荼,大山深处的攀枝花反而有战备优势。
如此两好合一好,这里渐渐热闹了起来。1965年,攀枝花市正式成立,从此“无中生有”。比它更年轻的城市,大概只有深圳、雄安、三沙。
攀枝花的城市形态完全是由矿产分布决定的。峡谷断裂带虽不利于建设,却方便运输。为支援国家工业建筑,成昆铁路特意在这里拐了弯。
矿在哪里,城就在哪里,翻山越岭都不是事。于是攀枝花的城市风貌,足以让重庆汗颜,尽管山城的名头属于后者。
事实证明,一切都是值得的。这里的矿实在太多:已探明铁矿占四川省探明铁矿资源储量72.3%,是我国四大铁矿区之一;钛资源储量占全国的93%,居世界第一;钒资源储量占全国的63%,居世界第三;探明石墨资源储量全国第三。
通常来说,资源型城市都比较豪气。
比如神木仗着丰富的油气资源,2009年推出“全民免费医疗”,一举震惊全国。相比之下,攀枝花没有福利传统。
去年下半年,攀枝花市属事业单位招聘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专业人才,现场发宣传单上的条件为,硕士年薪9.5万、博士年薪10.39万,似乎并不诱人。
为什么事业单位的工资这么低?
第一,在四川21市州中,攀枝花是经济“落后生”。2020年的地区生产总值(GDP)1040.82亿元,全省排在倒数第7位。
这水平跟东部的浙江、广东最弱的地级市都无法比,浙江最弱的舟山2020年GDP达到1512亿元,人口比攀枝花还少。
第二,攀枝花的财库并不雄厚。
攀枝花去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也就68.2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59.47亿元。本来是要赤字的,但通过各类转移支付,上级补助了攀枝花64亿元,才能实现财政收支的平衡。
所以,攀枝花以后每年几千万的生育补贴金,其实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从全国财政净上缴的沿海地区搂过来的。
人家的“大方”,花的可是广东、上海等地的钱。
看到这,是不是突然就觉得手里的饭不香了?
嘿,你也别太小气。
毕竟人口也是流动的。攀枝花补贴的小孩,以后也可能会跑到你们沿海城市上学,就业,为当地做出贡献。
你们就当存了个定期存款吧。
生育是今年最热的话题之一,尤其是在七普数据出来后。
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低于国际认为的1.5这条警戒线,有跌入“低生育率陷阱”的可能。
今年5月31日,我国正式实施三孩政策。
之后印发的《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就提出了10条具体配套支持措施,全面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
最近,“双减”政策强力整治校外培训机构,各地为“学区房”降温……一系列动作可谓是操碎了心。
昨天股市的大跌,也被不少人解读为“不积极生娃”引起的连锁反应。
可能受攀枝花生育补贴刺激,今天三胎概念股出现了“涨停潮”。
港股方面,中国飞鹤、贝康医疗涨近6%;A股方面,三孩概念股大涨4.14%,有12只相关股票涨停了。真是可喜可贺。
放全国来看,我敢赌一块钱,攀枝花不会是唯一一个发生育补贴的城市。
昨天,全国政协召开“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专题协商会时,就有委员说了,加强生育津贴制度的前瞻性研究。只是没想到攀枝花的动作这么快。
其实,国外不乏先例,比如新加坡政策规定,生育第一、二胎可获得8000新元(约合4万元人民币)的一次性现金补贴;韩国从2022年起,向有未满1岁婴儿的家庭每月提供30万韩元(约1732元人民币)的育儿补助。
放全国来讲,攀枝花的这“一小步”都具有风向标的意义。
我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城市加入这个行列,给生娃的老百姓真金白银。
那么,其他城市可能会发多少钱?
我们算了一下,如果按攀枝花的补贴力度,即生育补贴占人均可支配收比(13.6%),上海可能也就发9803元/年,深圳8823元/年。
就问你,这补贴力度,你心动了吗?
所以啊,我相信生育补贴只是鼓励生育政策很小的一部分。未来一定是一套组合拳。
真不排除以后我们要收“单身税”了。
当然,这不是直接向不生育的人直接征税,而是通过个税专项扣除,减免积极生育人群的税,变相地让不生育的人“扛重任”,多交税,多为社会抚养作贡献。
此外,在住房支持方面,接下来各地会不会给3孩家庭降低购房首付、降低房贷利率,又或者为多孩家庭放松“限购令”呢?
让我们拭目以待。
0218
武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国际化大都市,正全力实施“十四五”规划并加快打造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为全力助推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汉阳区政府联合私募股权投资领域知名创投综合服务机构——清科创业共同打造“武汉基金产业基地”。
武汉基金产业基地正式揭牌
武汉基金产业基地于6月17日正式揭牌成立。在揭牌仪式上,15家私募基金和金融机构完成现场签约入驻。目前已完成10余家基金公司落户,还有大量基金企业已提交注册申请资料,基金基地预计管理规模达50亿元。
为支持武汉基金产业基地快速发展,汉阳区郑重推出武汉基金产业基地“黄金十条”政策大礼包,全面覆盖基金一次性落户奖励、运营发展奖励、产业投资奖励、金融人才支持、企业上市投资奖励等多个维度,大力吸引优质私募基金机构落地。
权威解读干货满满
为进一步吸引私募基金机构落地发展,基金基地联合汉阳区金融办于7月27日举办了“武汉基金产业基地线上政策解读会”,在帮助基金机构全面了解基金政策的同时,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基金服务,实现“专业运营、半天注册、全程免费”的一站式全流程服务!
此次线上解读活动,吸引了百余家投资机构人员的密切关注和踊跃参与,汉阳区金融办及基金基地运营负责人通过PPT专业介绍,全面展示和阐述了基金基地的基本情况、基金政策、入驻流程等,得到了与会人员的高度认同。
政策详解重磅支持
在基金政策解读环节,汉阳区金融办相关负责人重点讲解了汉阳区的产业基础、基地入驻情况、基金优惠政策、未来发展目标。
通过对基金奖励政策的详细解读,为投资机构落地汉阳区提供了全面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基金机构享受奖励政策的条件及流程,同时鼓励私募基金机构在武汉市及汉阳区进行产业布局及项目投资,从政策层面切实为基金机构落地发展保驾护航!
半天注册极速便捷
在互动问答环节,参会人员从自身具体需求出发,提出了关于基地入驻流程、基金入驻条件、优惠政策申报与兑现、政府引导基金合作等热点问题,基金基地运营负责人对以上问题皆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目前基金基地已建立与工商、税务、银行等多个部门的合作机制,在材料齐全的情况下0.5个工作日即可完成基金机构工商注册,整个流程快速便捷。
武汉基金产业基地作为助推武汉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的重要支撑载体,将持续打造“基金+基地”的生态闭环模式,立足汉阳,深耕武汉,辐射全国,充分发挥金融产业主阵地的作用,以金融资本之力助推产业发展。
欢迎各类私募基金机构积极拥抱武汉,落户基金产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