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宇平台官网_「PerfMa笨马网络」完成年内第二次亿元融资,博华资本领投

0213

投资界(ID:pedaily2012)8月2日消息,近日,国内专注于IT系统稳定性保障的企业服务公司杭州笨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下称“PerfMa笨马网络”)宣布完成由博华资本领投,老股东高瓴创投跟投的亿元级B轮融资。这是该公司继今年1月份完成1.5亿人民币A++轮融资之后,再一次获得创投资本的青睐。本轮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优秀人才的引进、产品矩阵的研发,以及市场拓展等方面。

PerfMa笨马网络主要从事IT系统稳定性保障,提供IT系统性能评测与调优、故障根因定位与解决。核心团队来自蚂蚁金服,金融科技行业的背景使其在创业初期可以快速切入金融行业,并在短时间内为两百多家各行业头部企业,落地了一系列一站式IT系统稳定性保障产品解决方案,保障了客户IT系统的稳定运行,帮助客户提升了整体研发测试效能,而且节省了大量的资源成本。另外PerfMa在今年发布了性能领域的开源产品XPocket,被称为性能分析领域的乐高。

成立不到4年时间,PerfMa笨马网络所提供的IT系统稳定性保障技术和产品,已经被服务金融、零售快消、运营商、能源电力、航空物流、生产制造、第三方支付等多个行业的客户认同,如国泰君安、兴业证券、平安证券、东方证券、招商银行、光大银行、太平洋保险、恒生电子、南方电网、翼支付、易宝、爱马仕、丝芙兰、达美乐等行业内头部企业已经和PerfMa达成了深度战略合作。

PerfMa笨马网络创始人兼CEO李嘉鹏表示:“未来,PerfMa将秉承技术创新驱动美好未来的使命,持续布局整个IT系统稳定性保障产品矩阵,致力成为领先的泛运维领域IT系统稳定性保障基础设施软件提供商,更好地为国内外各类企业服务,帮助其在实现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再为IT系统稳定性担忧。”

华宇测速地址_锂电池,一个疯狂的赛道

0212

S.H.E有一首《Super Star》:“锂是光,锂是电,锂是唯一的神话……”

可惜我当时太年轻,没听懂内涵。

开个玩笑。

自从2021年以来,锂电池行业就非常的繁荣,可以说火得发烫。

下游电动车销量近乎翻番,因为疫情居家时间增加电动工具需求爆发,都是引爆锂电池行业需求的理由。

下游的需求传到了锂电池厂,然后就顺利成章的传导到了上游的原材料锂上。

一时间,市场是谈锂色变,但凡跟锂沾上边的,不管三七二十一,涨了再说。这些公司,我们可以列出一长串。

实际上,锂价还没有创新高,但是相关股票,早就创新高好久了,比如龙头赣锋锂业(SZ:002460)。

如上图,碳酸锂的价格从去年年中的4万出头每吨的价格,到了现在9万,翻了一倍,但离2017年锂价高峰期时14万元每吨的价格还有相当的距离。与之相对应的是,龙头赣锋锂业的股价,却早就超越2017年的高点,不断勇创新高了。

市场肯给锂原材料上市公司超越周期的高估值从逻辑上看问题不大,锂电池行业处于高景气,与普通的周期品繁荣不过一两年不同的是,锂电池的高景气至少可以看五年,高景气度带来的业绩和估值双击,就会推动相关股票不断上涨。

乍一看,没毛病。

但是仔细咂摸下,问题很大。

锂价真的就能不断上涨,或者说维持在一个长期的高位上么?锂真的就能超越周期,变成长期成长了?

我们的观点是,一个行业要想长期发展,一定不能在原材料上形成瓶颈。

为什么?

一个合理的产业价值链是上游原材料价格低廉且有保障,中游制造高效,下游消费长期成长。每个产业链条都需要有合理的利润,而利润的分配必然遵守着风险收益相匹配,价值源于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原则。

一旦某个原材料因为短缺涨价形成长期的资源困境,一定会倒逼技术升级,要么减少用量,要么采用新材料。

所以锂长期涨价甚至维持高位的逻辑一定不成立。

对赣锋锂业这样的上游矿业公司来说,现在的涨价是利好短期EPS,利空长期PE。

实际上,在这个产业链任何一个链条,只要其中一个环节有着不同寻常的利润,必然会引来颠覆者的出现。

正如那句鸡汤,没有谁离不开谁,攒够了失望就离开了。

丰田本田垄断了混动汽车90%的专利,美国中国欧洲就直接绕过混动选择了电动车。

松下曾经是等离子电视的旗舰,却因为拒绝开放技术把自己的竞争对手全部逼向了液晶阵营。

而半导体行业之所以持续高景气度,是因为它的原料是随处可见的沙子,沙子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

高涨的原材料价格当时风光无限,却也埋下了祸根。

锂的短缺,终于等来了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钠。

钠离子电池目前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虽然还没有量产,但已经气势逼人。

7月29日,宁德时代(SZ:300750)召开了钠离子电池的发布会。

产品的具体参数我想大家都清楚了,这里面有两个出人意料的点。

一是电池能量密度做到了160Wh/kg,这个能量密度已经追平磷酸铁锂的水平,如果按照宁德时代所说的,下一代钠离子电池可以做到200Wh/kg,那基本上可以完全替代磷酸铁锂了。考虑到特斯拉的马斯克说过,未来的汽车电池可能有三分之二属于磷酸铁锂,如果钠离子电池可以完全取代磷酸铁锂。这相当于锂一瞬间就少了三分之二的需求。

二是通过BMS(电池管理系统)将钠离子电池和锂离子电池集合到一起,组成一个动力系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这是一个跟比亚迪的DM-i混动系统同样出色的设计思路,预计很快就会得到其他厂商的仿效。

宁德时代在发布会上最后提到,相关产业链会在2023年基本形成。

我们认为,这个速度可能要比最乐观的人想象的都要快。

首先这是一个能源自主的必然选择。全世界锂的储量并不高,加起来只有7000万吨,根本不够未来的电动车和储能使用,而且分布不均匀,绝大部分位于拉美地区,供应链的安全性很差。而钠就不存在这个问题,氯化钠也就是盐到处都是,储量要比锂高三个数量级。

其次,这是宁德时代尝试坐稳老大的第一战,也是最关键的一战。我们一直说,“三流的企业做产品,二流的企业做品牌,一流的企业做标准”,目前的动力电池市场,宁德时代虽然看上去有先发优势,但其实,这种优势就像一盘沙,风一吹就散了。动力电池行业,并不属于重资产行业,核心是电化学配方和生产工艺,加上行业变化剧烈,一个风口把握不住,非常容易翻车。

这是宁德时代首次尝试,引领一次赛道,也是为行业设定标准。一旦成功,就是向市场宣示,宁德时代同苹果、特斯拉一样,也有了议程设置能力,能为行业制定标准。就可以号令市场,让资源向自己靠拢,拉开与其他电池企业的距离。

这一次,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成功了就是伟大企业的第一步,如果失败了,会为竞争者的野心提供燃料。

江湖老大,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说话算话。海岳尚可倾,吐诺终不移。既然想要做大佬,那就必须要有大佬的牌面。

最后,产业链的基础基本上是水到渠成。就像原子弹最大的秘密是知道他能被造出来一样,钠离子电池最大的秘密就是这东西真能行。对于业内的其他的动力电池厂商,比亚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中航锂电这些来说,配方和设备都不是问题,现在的锂离子产业链,都可以很快的转到钠离子电池上。

可是,汝之蜜糖,吾之砒霜,所谓因果轮回凡俗世外,有人寂寞有人开怀。

钠离子电池终究是要大杀四方的,第一批倒下的,必然是磷酸铁锂和铅酸电池。

上面的表格,就是钠离子电池与铅酸电池、磷酸铁锂和三元锂电池的性能比较。总结来说就是,钠离子电池,既有磷酸铁锂的高能量密度,又有着铅酸电池的低价格。所有磷酸铁锂和铅酸电池的优点,他都有。

现在一般点评的结论都是,钠离子电池是锂离子电池的储备和补充。

但是市场终究会告诉大家,锂离子电池才是钠离子电池的储备和补充。

如果按照电动汽车年销量4000万辆,每辆车80度电计算,我们需要的电池产能是3200GW。2021年上半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容量为100GW,锂的价格就已经涨上天,如果需求再上10倍,那什么样的价格才能配得上这么高贵的锂呢?

锂矿石的稀缺,已经注定了他永远不可能在这场电动大戏中唱主角,现在的锂价涨的越疯狂,未来就越落寞。

历史同样还会记住这么一个事实,在宁德时代钠离子电池发布会后的第二天,公司股价收绿,但是锂资源股天齐锂业涨停,铅酸电池股天能股份涨停,港股超威动力涨幅超过70%。市场虽然会给很多行业以过高的预期,但大部分时候,并不聪明。

华宇开户_风再起时,如何应对数字医疗新一轮浪潮?

0212

数字医疗江湖的浪潮自开始了便没有停歇过。

新冠疫情期间,数字医疗充分渗透到了众多环节,在有效防控的同时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应用空间,其中以互联网医疗等典型应用场景也进一步促进数字医疗业务的深层次产业体系的构建。

数字医疗关乎社会、经济、大众的健康与生命,在医疗数字化的基础之上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站在全球视角来看,所有的健康医疗体系都面临着如何使医疗质量、医疗服务可及性、医疗服务成本三个变量之间达到最佳平衡的难题,都在从按数量计费转向按质量计费的模式过渡,“价值医学”正在成为一种全球共识;聚焦国内,数字医疗也正被14亿人直接或间接深度感知,一场数字医疗的“习惯思维”或许已经形成,政策、市场、数据三大场景要素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与完善。

数字医疗是一个日趋庞大且多样化的大健康产业化领域。有人在数字医疗领域投入重金,仍在寻求清晰的商业模式或理解数字医疗产品的核心是什么。但是,数字医疗产业的发展方向在哪里,中国数字医疗的前景又是如何,谁也给不出给具体答案。也正因格局未定,一些人开始跳出固化的思维限知,不畏艰难,去寻找客观条件下的医疗最优解。

乘风而行,杭州为数字医疗发展搭建全链条服务平台

目前,杭州这个致力于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的创新城市,已经在探索医疗创新的路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过去的20余年,杭州诞生了全球性科技公司阿里巴巴,以及微医、丁香园、健海科技、微脉、卓健科技等知名数字医疗企业,加之浙江大学、西湖大学这类全球性知名高校与机构,证明了杭州具有足够的能力和技术背景来支持、培养新技术的落地。

针对产业所需的资本要素,杭州设立了百亿级规模的生物医药产业投资基金,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对医疗科技领域的支持方式,再加上活跃度极高的民间资本,杭州的资本加持力度和市场空间非常可观。在产业环境上,政府提供主动型服务,配置齐全的创新创业公共资源要素,如平台载体、政策环境等,推动了杭州科技型企业的快速成长。在市场需求方面,医疗机构和医生对新技术、新产品所持有的开放、积极、包容的态度更是让杭州成为医疗创新领域的培养皿。

综上,足以可见,杭州在数字医疗领域已形成了稳固的生态基础。但显然,杭州并不满足于此。为了给数字医疗产业的政、产、学、研、医、投等多方搭建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杭州也在积极推动重磅的产业峰会。

7月28日-29日,由浙江省商务厅等省市政府部门主办,阿斯利康联合承办的第二十三届中国浙江投资贸易洽谈会第一届浙江省数字医疗健康产业杭州峰会成功举行,链接与聚集多方资源,为数字医疗注入了新动力,共建了一个以数字医疗为特色的、政企合作生态圈平台。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大会属于浙洽会分会,是浙洽会在行业垂直细分领域的首次探索,也将对后续会议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产生重要意义。

拱墅区作为此次大会的举办地,也在尽己所能地为产业各界散发光热。在顶层设计上,出台相关政策和具体措施,促进产业配套设施的完善,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在实际落地上,也通过建设以数字医疗为特色的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与产业基金合作,为创新创业项目提供项目培养、企业孵化、产业培育的全链条服务。

大会在浙江省商务厅党组书记、厅长盛秋平,杭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忻的热情致辞中拉开了大幕。

在此次大会上,由杭州市及拱墅区政府与阿斯利康共同打造的生命科学创新孵化平台——杭州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iCampus)随着阿斯利康中国东部总部的启动也正式启用。

会议当天,该创新园便迎来了深至科技、泽桥医生、易加医、爬山虎学社、药成科技首批的5家入园企业。另有慧医天下、惠众科技、尊颐智能、纽曲星、中瑞福宁、聚陆医疗、咏柳科技、优雍实业、中安国际等9家新企业与园区签署意向协议,将在园区的孵化下加快发展。同时,杭州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与瑞典医健孵化器 H2(Health Hub)也于当日达成合作签约,基于H2在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方面的优势与创新孵化经验,本次合作将促进杭州创新园进一步探索国际发展,推动国内外创新双循环。

此外,阿斯利康中金医疗产业基金同时宣布与杭州政府市、区级政府引导基金签署合作意向。杭州市高科技投资及杭州市拱墅区产业投资拟共同参与阿斯利康中金医疗产业基金合作,通过政、产、投三方协力,共同促进中国医疗健康产业创新发展。该合作还标志着阿斯利康中金医疗产业基金进一步深耕区域化布局,未来,基金将为处于孵化期和成长期的创新型医疗健康领域相关企业,提供从研发到商业化的全周期赋能支持。

当天揭牌的还有阿斯利康“数字医疗创新中心”。活动上,数字医疗创新中心与包括欧姆龙健康(中国)、盖睿健康、诊赋健康、东兰贸易、聚陆医疗、祥生医疗、深睿医疗、新鸿镁医疗、尚沃医疗、百瑞医疗、青岛未来、哈哈医疗在内的12家生态圈企业达成签约,携手助力长三角地区的数字医疗特色版块发展。同时,数字医疗创新中心迎来海王星辰入驻,赋能海王星辰打造“智慧药房”。这一合作紧密围绕患者需求,融合院内院外资源,力求提供更全面的购药渠道和多种疾病与健康综合管理,打造医药新零售标杆。此外,中国智慧健康创新中心还迎来了重要基金合作伙伴——加州伯克利CITRIS(中国)研究院(筹)的合作签约,双方将在生物医疗方面实现强强联合,共同发展。数字医疗创新中心的成立,与2017年开创的“中国智慧健康创新中心”形成呼应,立足长三角创新诊疗一体化模式的开发。

另外,“全科数字医疗孵化中心”也于当日揭牌。依托长三角全科优质资源优势,该中心的建设将围绕“数字化慢病早筛中心”、“数字化慢病管理中心”和“数字化科研转化中心”搭建真实世界数据库,打造以高新技术赋能社区医疗的新模式。让社区数字医疗及居家数字医疗真正满足广泛社区基层百姓的需求,形成辐射全国的全科领域的数字医疗生态体系一张网。

浙江具备雄厚的数字医疗经济基础,杭州更是集聚了新药研发、医疗器械、医疗数据三大特色领域,作为全国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已经摘得了丰硕的医疗创新成果。而拱墅区作为杭州数字医疗产业的先行示范区,为阿斯利康等创新型企业营造了优越的政策环境和完善的产业配套服务,为协同各方合作伙伴共同构建 ‘以患者为中心’的健康医疗产业创新生态圈提供了强大支持。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表示:“未来,阿斯利康将持续下沉优质资源,激发区域内的产业协同和创新潜能,发挥领先跨国药企的桥梁作用,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及双循环经济发展,全面助力杭州成为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医疗产业高地。”

未来是所有人的,但终归是创新者的

我们认为,2018年是数字医疗进入第二波浪潮的起点。在此之前,我们大多所提的互联网医疗、数字医疗,集中在创业公司和资本的狂欢上面,但自2018年以后,便进入到了传统医疗机构、巨头公司、政府机构觉醒的阶段。医疗行业的创新,也由此从医疗的外围,如挂号、在线问诊等,过渡到互联网医院、医院全流程数字重建,随着巨头的进入,过去封闭多年的医疗信息化、医疗区域化,也面临着被重构的可能。

要理解数字医疗的未来场景,创新是尤为重要的一点。而在数字医疗第二波的浪潮中,敢于突破传统的大公司、具有饱满生命力的创新企业很有可能会成为引领者。

若要让行业评选跨国药企中富有创新精神的那个,“阿斯利康”这四个字一定最先从脑海中涌现。从自研新药到代理卖药,从支持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到支持县域的早筛早诊,从单一渠道到多元渠道探索,从创新孵化到资本合作……阿斯利康打破了传统大药企的刻板印象,频频伸出创新的“触角”进行跨界布局,与制药、器械、诊断、数字化、资本等领域的伙伴进行深度合作。

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表示,“患者需求”既是打开阿斯利康跨界布局的钥匙,也是阿斯利康打造医疗全产业链和创新生态圈的底层逻辑。

作为平台型的企业,阿斯利康通过自主研发、合作研发本土原创新药、引进国内外创新药物、加码诊断器械产品四大形式,加速将创新的解决方案带给中国及全球患者;作为优质医疗服务建设者,阿斯利康携手合作伙伴,孵化数字化创新医疗模式与合作管理解决方案,建立数字医疗创新中心,以专家共研+产业共创+成果共融的模式,聚焦互联网医疗、数字医疗开放实验室、大数据医疗、数字化诊疗一体化模式、药店新零售的创新解决方案;作为生态圈建设引领者,阿斯利康与政府共建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为海内外创新企业提供一站式创新赋能平台,还与杭州高投及拱墅国投共同参与阿斯利康中金医疗产业基金合作,进一步深耕区域化布局;阿斯利康也是一位尝新者,通过互联网医院、智慧药房联动线上线下,提升优质医疗服务的全面可及性。

王磊表示,在未来,阿斯利康也希望与杭州迪安生态圈、华东医药生态圈、泰格生态圈、碧迪生态圈等协同合作,形成龙头企业集聚效应,并通过专家院士带动杭州的学术建设、成果转化、产学研联动等,共同实现“广合作、共发展”的愿景。

从创立之初,阿里巴巴集团一直在不断寻求创新增长点。会上,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靖捷以企业服务的视角带来了《回归商业本质,重构增长力量》的演讲。在靖捷看来,数智化转型是一个技术和业务双驱动的转型,但实际上对企业来说,最大的挑战是运营模式的改变和转型。数智化转型如果没有为企业带来真正意义上更高效率的增长,这样的变革在组织里肯定不受欢迎,也没有生命力,更不可能为企业打造面向未来十年新的增长动力。

今天,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单一市场,其所带来的增量和效率上的可能性和想象空间,远超当年的美国。而在过去的20多年里,阿里巴巴在消费互联网上帮助更多的企业更好的服务消费者,在产业互联网方面,帮助企业更好地完成数智化转型,并与消费互联网有机结合。这两者的结合,将为大健康领域的企业带来无限的创新想象空间。阿里巴巴也期待在未来与更多大健康领域的合作伙伴一起,用真正意义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数智化转型,来向世界证明每一个行业都可以在中国被重新定义。

丁香园创始人、董事长李天天从医生的角度阐述了对数字医疗的看法。李天天认为,在数字医疗时代,站在患者的角度理解患者的需求的“共情”是医生在提供医疗服务中必须具备备的一项能力。而内容便是最好的载体。经过大量的实践和检验,丁香园总结出了一套数字共情公式,即“数字共情=循证医学+生活指导+情感安慰”。简单来说,医生需要在提供符合指南标准、专家共识要求的医学指导外,也为患者提供生活指导,为患者带去情感安慰和情绪支持服务。

为此,丁香园建立了一套数字化管理机制:线上问诊培训考试-审核评价-淘汰下架机制,以此选择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意识的优秀医生。目前,丁香园在线咨询,每项回答字数达到500字的平均比例为58%。这些回答中,不仅包含了细致的医疗提醒,还包含了常见病预防知识、生活常识、情绪管理等情感建议。在李天天看来,数字共情对医生的最大价值在于,医生从中获得的职业成就感。

驱动数字医疗发展的三股大风

而追溯数字医疗浪潮迭起的原因,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

其一是内因,数字医疗发展相关的技术革新。

当下,医疗健康行业正在经历由数据、计算能力和人工智能等智能技术驱动的转型,而这些技术也造就了数字医疗发展的基础环境。技术带给数字医疗行业无尽的发展潜力,也造就了数字医疗行业的高速发展。2020年,是中国医疗创新的转折点。这一年,科技创新成为了十四五规划的重中之重,剑指核心科技的原发性创新。

在这场大趋势中,医疗大健康产业作为最重要的应用落地场景之一,也正在发生结构性的变化。例如数字技术渗透到药物研发、生产、流通的各个环节,大幅提高了行业的整体效率;5G网络部署、物联网技术逐渐成熟使得医疗服务机构管理维护成本大幅降低;医院信息化、智能化的改变也将推动传统医疗迎来新一轮的迭代升级。

碧迪医疗全球高级副总裁、大中华区总经理邓建民则分享了对中国医疗器械数智化创新的感慨。在邓建民看来,市场需求、科技创新和政策支持共同推动了医疗器械行业的数智化转型,而医疗器械的数智化又带来了临床、生产/运营、研发领域的革新。邓建民总结道,中国医疗器械数智化的愿景体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5G技术、移动端设备为患者提供线上服务,可穿戴设备、传感技术实现了健康数据的远程采集,医院底层的信息化系统也在不断完善;其二,数字化、自动化技术建设智慧化医院,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数字化供应链管理,VR/AR技术实现远程医疗会诊、培训;其三,机器人手术、AI诊疗辅助医护逐步实现诊疗(半)自动化,自动化生产、3D打印、无人驾驶技术提高医疗器械生产效率;其四,机器学习技术将加速新产品创新与研发,区块链技术实现大数据共享应用,保证信息安全,基因疗法、数字疗法改变传统医学诊疗方式,提高治愈率。

迪安诊断自2004年进入第三方诊断行业,已发展成为了行业中的佼佼者。在迪安诊断董事长陈海斌看来,这得益于其建设的两条“高速公路”:第一是物理道路,迪安诊断在全国各个省会城市自建物流配送团队,可在4小时内回收省内任何一家医疗机构的检测样本;其二是信息化道路,样本回收进行集中检测后,迪安诊断会基于其信息化平台,快速将样本检测结果返回至医疗机构。

陈海斌认为,医疗数据将在数字医疗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此,迪安诊断正在通过加强数据基础建设和建设有效的医学数据集,发掘数据价值,形成医学诊断的大数据。迪安诊断通过搭建基于安全的数据中心架构的医学诊疗大数据平台,融合医学语音语义识别、医学图像识别、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AI技术,研发出了智能检测实验室平台、病理AI辅助诊断系统、基因检测平台等创新产品,为患者、医院和检测实验室等场景带来创新的解决方案。

其二是驱动浪潮的产业升级。

潮水汹涌,科技创新的大势已然不可逆:数字化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也成为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分水岭。

泰格医药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叶小平博士在《新药研发数字化的新动态、新趋势》的演讲中提到,组织转型是决定企业数字化转型成败的关键,其价值影响是数字化技术和应用的10倍以上。云计算、智能终端、大数据、人工智能是数字化技术与应用,而数字化战略、数字化管理流程和组织协同、数字化的人才和企业文化、数字化业务、数字化组织结构和企业的数字化认知属于组织转型。但67%的企业高层管理者关注的数字化问题关于数字化技术与应用,只有33%的企业高层管理者关注的数字化问题关乎组织转型。

叶小平直言,对于医药研发行业来说,新冠疫情迫使企业重新审视整个产业链条中的运营要素,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应对挑战,并加速产业拥抱数字化。在这一方面,泰格医药已经上路,正在加速推进公司数字化战略。比如自主开发了适用于中国和国际多区域临床试验的基于风险的质量管理(RBQM)解决方案和配套系统。

作为中国首家互联网医院——乌镇互联网医院的创建者,微医见证并亲历了国内互联网医疗的地位从“锦上添花”到“雪中送炭”的转变。如果以全国首家互联网医院成立的时间为起点,互联网医疗行业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家互联网医院的建立,基本确立了互联网医院的形态,为1.0阶段;依托互联网医院建立的互联网医联体,打通了医保在线支付,构建起“互联网+医保+医疗+医药”的综合医疗保障服务体系,标志着互联网医疗进入2.0阶段;而在3.0阶段,基于数字化平台的紧密型互联网医联体,正在逐渐改变医疗机构的运行模式,并以健康结果为导向,构建全新的健康责任机制。如微医在天津建设的天津基层数字健共体,通过落地云管理、云服务、云药房、云检查“四朵云”平台,在当地实现管理统一、责任共担、利益共享、服务同质,创建了贯穿居民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健康管护组织,切实提升居民健康指标,提高医保基金运行效率。

微医集团董事长兼CEO廖杰远表示,天津基层数字健共体由互联网医院牵头、协同全市267家基层医疗机构共同组建,医改3.0的紧密型互联网医联体目前已初步完成体系构建。这或许是互联网医疗的再一次进化。天津基层数字健共体在此领域进行的路径探索,反映出数字化助力改革的趋势,也将推动医疗体系从“价差模式”走向“效差模式”。

在多数据轴下产业变革和治理的新实践圆桌讨论上,博远资本创始合伙人陶峰担任主持人,浙江省医疗保障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龚源昌、浙江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安全总监、二级巡视员董耿、树兰医疗集团副总裁姜唯、医渡科技集团联合创始人、开心生活科技(HLT) CEO徐济铭等四位行业大牛,围绕数据治理、数据规范应用与共享、数据应用实践等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医疗机构是整个医疗健康产业的中心点,所有的新技术,新产品要最终应用到用户身上,医疗机构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工具、流程、效率、真实需求与临床数字化的前沿探索》圆桌会议上,弘晖资本创始人兼CEO王晖、鼎晖投资合伙人柳丹与圆桌主持人、毕马威中国医疗健康行业主管合伙人姚凤娥就临床数字化话题展开热议,嘉御基金董事长兼创始人卫哲也特意带来了远程分享。

其三是推动浪潮形成的条件,即良好的经济、资本大环境。

自2018年以来,全球数字以来赛道融资趋势整体呈向上态势,2020年,资本更是以狂飙之势,拿下了692起融资事件,累计融资额达到1335亿人民币,成为仅次于生物医药的第二大领域。2021年上半年延续了数字医疗在2020年的火热态势,据动脉橙不完全统计,仅上半年便发生了465起融资事件,累计披露融资总额达到1110.3亿人民币,逼近全球2020年全年累计融资额。资本对数字医疗的重金押注,也反衬出了数字医疗行业巨大的产业价值。

作为集中呈现行业参与者思考内容的阵地,主论坛的众多行业大咖在这次大会上展开了一场数字化对医药、器械、智慧健康、生物技术等多领域的“头脑风暴”。而这些喷涌而出的数字医疗创新项目,是中国过去数十年数字化基础建设的厚积薄发,也是患者不断新增的需求迭代,更是数字健康、数字医学和数字营销三维能力的升级。

为了最大程度地保障探讨内容的深度、广度、前沿性和资源的丰满度,本次峰会还特别设置了三场分论坛,分别以数字健康、数字医学和数字营销为切入点,就互联网医院、医药流通、商业保险、精准诊疗、真实世界研究等重点问题展开细致讨论。

具体来说:

·“数字健康场景创新论坛”会从互联网医疗出发,探讨“医+药+险”的闭环构造逻辑,以及各大平台在各个数字健康场景的布局路径;

·“数字化赋能‘医+患’创新实践论坛”联合杭州数字医疗创新中心,围绕医者视角、产业视角聚焦疾病诊后管理与医生成长的创新实践展开观点碰撞;

·“医学创新科研发展论坛”立足医疗初心,从前沿医学进展、临床应用场景、智慧医院转型等多角度展开讨论;

本次峰会通过主题分享、圆桌讨论,从资本、产业、政府、科研高校多维度解析数字医疗,并通过三大细分领域叠加多重认知,保证各领域的覆盖及研究内容的深度,最大程度让与会者洞察数字医疗浪潮的新趋势与新机遇。

为推动外资与本土的龙头企业开展产业合作,促进数字医疗创新企业的招引落地,以及资本端与产业端的融合,实现更加高效的科研成果快速产业化,峰会还打造了开放性的创投环境,特别开展“2021年数字医疗解决方案创新挑战赛”,精心挑选10个优质项目参与现场路演,并提供资本面对面、融资指导、产业合作等更多特色模块,并通过高端闭门研讨会、商务洽谈会的活动形式,将前沿的领域资讯、资源的深度链接、企业需求拓展融于一室,满足资本投资逻辑的输出、创新企业生存土壤诉求的表达,以及政策风向感知等需求。

尾声

至此,峰会落下帷幕,也标志着为期两天共计7场活动的首届杭州峰会成功画上了句号。但精彩犹在,拱墅区及各行业参与者在数字医疗领域的探索脚步也不会停下。今天参加峰会的嘉宾,来自医疗服务、医疗器械、医药信息化、互联网医疗等不同领域,他们的工作落在院内或者院外,服务的场景跨越病程的各个环节,但一致的是,他们都在寻求客观条件下最好的医疗解决方案。

拱墅区此次联合政产学医研投六大圈层人群,开展的以行业峰会、创新挑战赛等一系列活动,既是其对未来新方向的探索,也是一次顺应历史潮向的选择。正如人民日报此前对科技巨头所应承担的责任时所述: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未来的无限可能性,其实更令人心潮澎。

华宇平台官网_2021年第十九届ChinaJoy圆满闭幕,感恩各方一路携手相伴

0212

2021年7月30日至8月2日,第十九届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ChinaJoy)于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圆满举办。今年的展会主题是“科技创梦乐赢未来”。本届ChinaJoy展会规模盛大、较去年受疫情影响恢复显著,共使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12.5个展馆,展出面积达15.6万平米。其中,BTOC展商共计300余家,展馆面积达14万平米。BTOB展商共计200余家,展馆面积达1.6万平米。其中外资参展企业超过100家,约占30%。

顺应时势、与时俱进,2021 ChinaJoy线上线下双翼齐飞!配合本届ChinaJoy线下展会,2021 ChinaJoy Plus线上嘉年华重磅推出!协同国内九大主流BTOC线上流量平台共同打造,助力展商实现产品推广和品牌曝光效果最大化,预计将触达数亿用户!项目分设两大子品牌:ChinaJoy Plus“超级播”和“超级购”,协同九大主流线上流量平台(包括:抖音、快手、B站、微博、斗鱼、腾讯视频、咪咕、优酷直播、淘宝直播)共同打造,全面提升ChinaJoy这一全球知名展会品牌IP的影响力,并将受众覆盖人群,扩大至更为广泛的线上用户。

与此同时,本届ChinaJoy各项同期展览、会议、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展览部分,同期举办:第六届国际智能娱乐硬件展览会(eSmart)、第八届中国国际动漫及衍生品授权展览会(CAWAE)、第二届ChinaJoy潮流玩具展(CJTS);会议部分,同期举办:中国国际数字娱乐产业大会(CDEC)、2021全球电竞大会、全球游戏产业峰会、全球云游戏产业大会、中国数字娱乐与虚拟现实产业大会、中国数字娱乐投融资大会、中国元宇宙产业发展论坛、中国游戏开发者大会(CGDC)、国际游戏商务大会;活动部分,同期举办:ChinaJoy Cosplay超级联赛、ChinaJoy舞艺超群–全国舞团盛典、洛裳华服·赏、洛裳华服·新秀大赛等主办方举办的官方赛事活动、以及由各家参展商举办的精彩纷呈的展商同期活动。

十九年来,ChinaJoy展览会已从早期单纯的游戏展会,发展成为当今全球数字娱乐领域最具知名度与影响力的年度盛会之一。在倍感欣慰之余,我们难忘扶持、关心和帮助我们成长、发展的各方政府领导、参展企业、媒体记者、合作伙伴、广大观众,在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2021年,在国内疫情形势下,本届ChinaJoy如期举办,实属不易。ChinaJoy的顺利举办,离不开各级相关政府部门,对本届ChinaJoy展会的悉心指导与大力支持。本届展会由国家新闻出版署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指导,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和上海汉威信恒展览有限公司主办,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和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协办。回首本届ChinaJoy展会现场,让我们深深感怀。各级相关政府部门与领导亲临现场指挥,部署、协调各方力量,防疫、安全、消防、卫生、展馆组织等等各项措施有力、到位,在展会管理难度屡创新高的情况下,切实保障了本届ChinaJoy展会的圆满举办。在此我们表示由衷感谢!

本届ChinaJoy展会对疫情防控高度重视。为确保展览和会议安全顺利举办、确保每一位参展和参会人员的健康安全,主办方严格依据上海市防控最新要求,所有进入ChinaJoy展览和会议现场的人员,必须持有48小时有效的核酸检测阴性报告,方可入场。同时,在展会入口处设置了严格的入场流程,给予广大观众充分的安全感。正是由于各位工作人员对现场秩序的有序维护和尽职尽责,展会才能圆满落下帷幕。

一场高规格的展会离不开高质量展商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本届ChinaJoy,中外业界参展企业带来的展品内容丰富、亮点纷呈、各具特色,汇集千余款全球顶级游戏大作、数字娱乐及智能娱乐软硬件产品。每一届ChinaJoy,对于诸多参展企业来说,都是一场极具规模的年度大型活动,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精力予以筹备。感谢中外各家参展企业在本届ChinaJoy开展前的悉心筹备、辛苦付出,以及在展会期间的全情投入、并在第一时间能够积极响应、配合各项严格的防疫管理要求。

本届ChinaJoy自开幕以来,数百家媒体积极踊跃报道。感谢各家媒体记者对本届展会的热切关注与持续报道,有力拓宽了ChinaJoy展会的宣传渠道与传播覆盖。未来,我们期待能与各家媒体,进一步交流与合作。

2021年第十九届ChinaJoy与业界一同见证了中国数字娱乐产业的蓬勃发展。未来,期待与大家携手同行,为各位打造更加精彩的数字娱乐产业盛宴。

华宇平台注册地址_北京市文化创意企业50强评选火热征集中!

0212

北京市文化创意企业50强评选火热征集中!

一、评选介绍

2021年是建党百年,也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十九届五中全会从战略和全局上作出了规划和设计,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绘制了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蓝图。

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2006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发展文化产业以来,多年来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和增速保持全国领先。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等,产业融合为北京文化产业的发展与革新提供了新思路。为了加强全国文化中心的建设,助力首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构建,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联合清科持续启动“北京市文化创意企业50强”评选活动。

自2012年以来评选已连续举办九年,旨在切实推进文化产业项目与资本结合,立足发掘优质文创企业,用专业和权威的眼光透视企业成长潜力并向资本方推介,助力入选企业成功融资,促进文化企业快速健康发展。榜单北京市乃至全国对文化企业投资的风向标。

二、榜单设置

综合文化行业和资本市场发展的新趋势、新变化,以及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化表现和需求,2021年的榜单在往年的基础上,进行了升级,具体安排如下:

北京市文化创意企业未来之星30强:从适应性、成长性、创造性及独特性等方面发掘最具成长性的中小微企业;

北京市文化创意企业风云榜20强:有上市前景、且有意走向Pre-IPO的优秀企业(含新三板挂牌)。

三、参选资格

1.属于文化产业,包含但不限于文化科技融合、数字创意、创意设计、非遗及IP开发、文化教育、文化旅游、文化体育、广告传媒、其他项目、文创类初创项目等;

2.必须为未上市企业;

3.企业运营主体注册在北京地区;

4.具有投资潜质的高成长企业。

四、评选指标

1.企业所处细分行业的发展前景;

2.商业模式的有效性;

3.公司业务与核心竞争力;

4.创新型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

五、评选方式

1.信息提交:7月22日-8月15日 

请如实完整地填写《北京市文化创意企业未来之星30强/风云榜20强信息征集表》(点击http://qr61.cn/otxOfL/qEY2Zgf下载),并于8月15日前将征集表、项目计划书和企业LOGO发送至邮箱410640949@qq.com。

2.审核&评分:8月16日-8月25日 

邀请来自多家知名机构的投资人担任此次活动的评委,依照评选指标对企业适应性、成长性、创新性及运营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3.榜单发布:9月初          

华宇平台登陆_这届奥运会,带火了多少生意

0211

东京奥运会的赛程已过半,热门话题已经从开幕式的各项争议,转移到中国队的一枚枚金牌上。

微博热搜已经成为夺冠的标配,带火小黄鸭发卡的杨倩、想要芭比娃娃的张家齐、感谢网友找代言的谌利军,关于奥运会、奥运冠军的热点在社交媒体上轮番发酵。

这源于这届网友对东京奥运会的关注,相比2012年伦敦奥运会38枚、2016年里约奥运会26枚的成绩,如今东京奥运会仅过半程,中国队便已获得24金,并居于榜首。

中国代表团在东京奥运会交出一份优秀的成绩单,在游泳、举重和射击等项目上都实现了突破。

在中国队斩获金牌后,相关话题的关注度在短时间内显著增长,与此同时,运动员的赛后采访、人生故事等内容也在社交媒体上不断传播。

在不断推高的热度下,这届奥运会也迎来了更多生意的爆发。

发卡、美甲等“奥运冠军同款”,带火了义乌国际商贸城等各地小商品市场,也让美甲店、射击馆等线下小店有了更多生意可做。

品牌也“蹭”起了热点,在一个个冠军产生后,地产公司以“老乡”的身份套近乎,送起了豪宅。更多品牌也随着赛事的开展找代言、求合作。

奥运会是一个无法忽视的大热点,而奥运冠军无疑是其中的关键人物,随着更多大众加入到赛事的讨论中,舆论的发酵,让他们的商业价值不断地爆发。

奥运冠军的故事,

让哪些商品更好卖了?

运动员的带货能力,最先体现在一波小商品的销量上。

7月24日,中国选手杨倩参加东京奥运会女子10米气步枪赛,以251.8环的成绩打破奥运纪录,并拿下东京奥运首金。

在决赛中,21岁的杨倩沉稳地射击时,扣响扳机的手指上粉红色的美甲醒目,她头上还戴着小黄鸭发卡、胡萝卜发圈,在赛后采访中,她提到小黄鸭发夹其实是她的幸运物。

这届奥运观众,迅速买起了“同款”。在淘宝上,小黄鸭发卡在短短几天卖出了5万+的成绩。拼多多数据则显示,“奥运同款”销量直线上涨,其中“小黄鸭发卡”销量增长380%。

义乌国际商贸城等各地小商品市场里,商家们轻松收获爆款。据华声在线报道,一位来自长沙的网店店主提到,杨倩的同款发饰去年就进货了,上线之初销量不错,但后来销量一直下滑。直到杨倩夺冠后,销量才从个位数迅速增长至上千件。

不仅是小商品市场,中小商家的生意也有了冠军光环的加持。大众点评等平台上的美甲店开始上线奥运冠军同款美甲,射击店也迎来了一波被奥运“种草”的消费者。

此外,“反差萌”也进一步让奥运健儿们“圈粉”。观众喜欢看到00后参赛者沉稳背后活泼的一面。赢得跳水女子双人10米台金牌的“奇袭”组合张家齐、陈芋汐,年仅17岁左右。

张家齐在采访时提到希望得到的赛后奖品是芭比娃娃,无疑与她在赛场上的沉着表现完全相反。这一话题登上热搜时,“娃圈”的关注度也骤然升高。

不仅是年轻选手,老将们的夺冠也能“带货”。举重选手侯志慧圆了5年前因伤无缘里约奥运会的遗憾,在“拿起保温杯就稳了”的网络梗下,带火了保温杯生意。乒乓球女单冠军陈梦的兵乓球项链和手环,让网友艾特各个品牌,要求上线同款。

“奥运同款”,图源淘宝APP截图

东京奥运会不缺热点,奥运冠军的故事尤其受到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推高奥运的声浪。他们的影响力也不仅仅停留在“奥运同款”,夺冠的热潮下,最直接被催化的,其实是部分运动赛道的发展。

一直以来,奥运会是各项运动绝佳的宣传渠道,在奥运冠军的催化下,兵乓球、羽毛球这些运动也引来了更多追捧的消费者。与此同时,在大赛道之外,滑板等新项目的潜力也在吸引更多品牌抢占市场。

与运动相关的产业还有运动鞋服、器械等,在历史中奥运会对这些商品的拉动作用已经被证明,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曾在数年之间一直推动着国内运动鞋服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大。

而在东京奥运会上,早在7月23日运动品牌便曾出现销量的爆发,在京东这一品类的整体成交额同比涨幅高达500%。

奥运冠军的诞生,每一枚为中国队带来的金牌,都会鼓舞舆论的关注,推高赛事的热度,金牌的价值并不只在金牌本身,冠军效益所带来的商业价值也有更多的打开方式。

企业“蹭热点”,有哪些姿势?

今年夏天,对于品牌而言,奥运会是最值得抓住的营销热点。

在杨倩夺得首金后,服装公司雅戈尔单方面宣布,要送给出身宁波的杨倩一套房,以庆贺她为国家和家乡取得荣誉。

雅戈尔起家于宁波,早在上世纪90年代,这家公司便将业务扩展至房地产领域,在宁波以及周围的江浙一带,雅戈尔的房地产生意越做越大。

而其声称将送给杨倩的高端住宅——雅戈尔江上花园,均价约3.2万元/平米,以最大面积和最小面积的房产计算,价格分别在440万元和285万元。

以赠送一套房来做宣传,是地产企业营销的普遍操作。郭晶晶、邹市明、刘翔、孙杨、叶诗文、张继科等奥运会冠军,都曾收到过来自地产公司的房子,这其实是一种“双赢”。

而近期除了雅戈尔,地产公司源昌集团也宣称,决定奖励泉州南安选手李发彬一套南安石井源昌成功里135㎡花园大套房。在7月25日李发彬曾在举重男子61公斤级比赛中,拿到中国举重第二金。

源昌集团和雅戈尔集团的公告,

分别发布于微信公众号和官方微博

不过,不恰当地营销,也会让效果适得其反。雅戈尔在官宣赠送房产的消息时,杨倩并不知情。根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雅戈尔相关负责人曾提到,杨倩还在东京,暂时没联系上,但“公司此举并非炒作,赠与房子是出于真心。”

这份“官宣”的发布,让雅戈尔有了热度,却也迎来了“蹭热点”“炒作”等来自网友的质疑。

不过,雅戈尔的“翻车”仅是少数,更多品牌享受到了奥运冠军的商业价值。

奥运冠军,与精彩的夺冠故事,很难不受到人们的关注,而恰到好处的代言,则意味着品牌美誉度的提升,谌利军上周获得的代言,便是一个绝佳的例子。

7月25日,谌利军夺得奥运会男子67公斤级举重金牌,不久后,“从特困家庭里走出的奥运冠军”登上微博热搜。

谌利军十岁进入体校学习不久,父亲就检查出来脑癌,家庭也因此陷入贫困,这些年谌利军的工资和奥运奖金大多用来偿还家里的债务,而在里约奥运会,谌利军还曾因为伤病退赛,5年后才再次代表中国队站在东京奥运赛场上。

谌利军的故事打动了不少人,不久后平安健康险便宣布邀请谌利军担任健康大使,拿到代言后,谌利军在微博感谢网友“帮忙找到代言”,这朴实的感谢,让这条微博再次登上热搜。

对于平安健康险而言,签下谌利军无疑是一次成功的营销。无论是伤病,还是并不优越的家庭境况,谌利军代表着许多运动员的生存现状。相比于明星或爱豆,中国消费者对运动员的代言一直都有着极高的认同度,签下奥运冠军更利于企业塑造品牌形象。

谌利军在微博感谢网友

在奥运赛事中,品牌的营销方式也极其多样。

除了代言,为中国队赞助服装的安踏,能在每一名奥运冠军夺冠、登台时展示自己的产品;韩束选择的是与整个中国游泳队合作,拍摄纪录片讲述冠军背后的故事;还有更多品牌在中国选手夺冠时在社交媒体上推出热门话题营销,比如车企宝马与凯迪拉克分别为奥运首金定制了“中国队首金”和“凭实力稳赢”两个话题。

对于品牌而言,奥运会是一个用户众多的舆论场,也是值得重视的营销阵地。

奥运冠军们的长期价值

回溯历史,奥运冠军的带货实力早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商业生态。

1936年,德国柏林举办的奥运会前夕,阿迪达斯还仅仅是一个作坊式的企业,当时其找到极有希望夺冠的美国短跑运动员杰西·欧文斯,希望欧文斯在正式比赛中使用阿迪达斯的钉鞋。

结果欧文斯连夺四枚金牌震惊了世界,也让欧文斯穿着阿迪达斯跑鞋的夺冠照片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

作为运动品牌的头部企业,阿迪达斯也是率先将品牌与运动员、运动队、大型比赛以及相关体育活动联系起来的企业。

在国内也有类似的案例。1998年,安踏直接拿出了80万,请了奥运会乒乓球冠军孔令辉做代言人,使得品牌一夜之间闻名全国。

与此对应的是,奥运冠军也可能将自己的“带货”实力,亲手转化成一门生意。

1990年,已经退役的“体操王子”李宁在广东三水创立了体育用品公司,并以自己的名字为品牌命名。李宁将自己作为品牌的第一位代言人,当他身穿“李宁”牌白色运动服,在青藏高原上接过亚运圣火时,国产运动品牌李宁也因此一炮而红。

可以说,彼时李宁独揽七块奖牌的奥运成绩,成为了李宁品牌的竞争壁垒。

李宁自身的人气,以及往后与奥运相关的营销活动,让李宁从1993年-1996年每年销售收入增长幅度都在100%以上,1996年更是创下了6.7亿元的销售历史纪录。

2004年6月28日,李宁还成为第一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的内地体育用品企业。

如今依然不乏奥运冠军从商,或是自己创立品牌的现象。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劳丽诗荣获女子10米跳台双人组冠军,而在数年后,她选择当起淘宝店主,2014年9月19日,劳丽诗也以“奥运冠军”卖家的身份出现在美国纳斯达克,成为当日阿里巴巴登陆纽约交易所的8名敲钟人之一。

2016年8月12日生日当天,“体操皇后”刘璇在微博上透露创立女性运动品牌“Balanpie 平衡派”的消息,并称“这是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2000年,刘璇曾在悉尼奥运会上获得女子体操平衡木冠军。

奥运冠军往往吸引的是,除了体育爱好者外的更多泛娱乐人群以及社会大众。在奥运会的舆论场中,他们的关注度与话题度随着赛事的开展不断提升。

同时,随着粉丝经济的发展,大众已经将奥运冠军当成了明星来崇拜。在赛事结束后,明星运动员还会参与综艺等,热度也能有持续性和延展性。

如今,到了直播电商时代,奥运冠军的带货实力也打开了新的大门。

东京奥运会期间,头部主播时大漂亮的直播间中,刘璇受邀参与直播,一边讲述自己的奥运故事,一边售卖产品。

更早之前,奥运冠军吴敏霞和世界冠军钱震华,曾在5月16日的直播中为东方体育中心游泳馆带货。

不过,许多明星运动员也很难保证其商业价值能从短暂的提升变成长期的持续,很多运动员退役后,也意味着商业价值的贬值。

整体而言,运动健儿们商业价值主要体现在代言、带货,以及创建自主品牌等。而他们还有更多的商业潜力值得被发掘,年纪轻轻就夺冠甚至退役的奥运运动员,也需要有更多选择的空间。

华宇平台注册地址_吴亦凡的互联网大佬朋友圈

0211

一夜之间,吴亦凡消失在互联网。

个人微博“Mr_凡先生”及工作室微博“Mr_吴亦凡工作室”均被注销,抖音账号、百度贴吧、微博超话、爱奇艺泡泡圈、豆瓣人物等平台上吴亦凡的个人主页等也已无法搜索到。

作品也是难逃下架命运。

据AI蓝媒汇观察,目前,QQ音乐、网易云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咪咕音乐等平台均已无法检索到吴亦凡的歌手信息和音乐作品。包括《JULY》、《大碗宽面》等在内的吴亦凡代表歌曲,目前只有其他歌手的翻唱版本。

除了少数综艺节目比如爱奇艺出品《中国新说唱》还未做多少处理外,吴亦凡官方在互联网存在的痕迹,已接近“抹除”。

再加上此前品牌们纷纷与其切割,吴亦凡这个顶流就此跌落神坛,一去无归。

而在几年前,吴亦凡还是各路资本眼中的香饽饽,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超级明星,亦是互联网看重的超级流量。

可以说作为初代顶流,吴亦凡是第一批吃到娱乐圈与科技圈双重红利的艺人。在其最风光的时候,除了市场上传闻的京圈、港圈、时尚圈,吴亦凡同样收获了一众互联网圈大佬资源。

2018年7月,为筹备小米赴港上市事宜,雷军亲赴香港。

游走在香港街头,当一辆全身涂装小米8和代言人吴亦凡的双层巴士映入眼帘,雷军按下拍摄键,并发表微博称:

香港现在处处都有小米,还有吴亦凡……

是的,那一年的小米旗舰手机小米8的官方代言人,正是吴亦凡。

并且在此之前,吴亦凡还曾代言过小米5X、小米6X、小米MIX2S等多款机型。其本人也多次出现在小米发布会上,与雷军与米粉面对面互动。其中在2017年小米5X发布现场,吴亦凡还表演了一段“让雷总,凡哥带你飞”的freestyle。

雷军也是对吴亦凡青眼有加。雷军曾在小米MIX2S发布会上表示,请吴亦凡代言为小米增加了很多女性用户,并表示:

这个看颜值的时代,请吴亦凡代言绝对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吴亦凡作为当年顶流成为小米代言人,这可以理解。但要说起为什么在发布会来段freestyle,还得追溯到吴亦凡与爱奇艺的互相成就。

2017年夏天,爱奇艺自制综艺《中国有嘻哈》推出,身为节目导师之一吴亦凡一句“你有freestyle吗”成功让节目出圈。

借助吴亦凡身上的流量与话题,《中国有嘻哈》乃至后来的《中国新说唱》均成为每年度爱奇艺的王牌吸金节目之一,吴亦凡也凭借该系列节目从一个流量艺人完成至说唱界旗帜人物的影响力提升。

两者一度绑定极深。

彼时的龚宇,自然是要一力拉拢吴亦凡。

《中国有嘻哈》播出后,龚宇高度评价了吴亦凡,称吴亦凡做事特别专注,他喜欢的事会投入感情、投入精力,他甚至为了《中国有嘻哈》的决赛唱一首歌,能有最有效的表达,还专门跑一趟美国,量身定做了一套衣服。

同年9月,吴亦凡正式加入爱奇艺明星事业部。在爱奇艺“首席会员非凡体验官就职仪式”上,龚宇宣布吴亦凡为“首席会员非凡体验官”,并在现场授予吴亦凡爱奇艺员工工牌和第一张爱奇艺“终身VIP会员卡”。

马化腾也在关注着吴亦凡。

2019年,吴亦凡以一首《大碗宽面》刷屏网络时,有网友翻出马化腾的QQ在听《绿色》和《大碗宽面》。

曾在腾讯年会现场一副嘻哈打扮的小马哥,看来也可能是吴亦凡这个“Young OG”的一枚“迷弟”。

并且相比较小米、爱奇艺等互联网公司,基于吴亦凡的歌手、演员属性,腾讯才是跟吴亦凡工作上牵连最深最早的公司。

2014年,吴亦凡与陈伟霆一道成为了腾讯应用宝的代言人;

2017年,吴亦凡个人先导EP《6》在QQ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三大平台开启预售,仅用时9小时11分钟,三平台总销量就突破百万,创下彼时三大平台史上最快突破百万销量数字专辑的纪录;

2021年2月6日,腾讯视频官宣了包括吴亦凡在内的多位代言人。

……

当所有的注意力都聚焦在流量上,明星们也不再是影视圈、娱乐圈的专属职业,而是早已全面介入到互联网领域的各个角落,互联网公司也难免被卷入其中。

只是流量充满诱惑,又极度危险。

这一次倒掉的是吴亦凡,殃及一众公司,有的比如小米早就过了合作期躲过危机,有的还在合作的比如腾讯系平台出品的《青簪行》,就非常难受。

还会有下一次。

总之,在追逐流量上,无论是谁,都得小心小心再小心。

华宇注册_汽车疯子和狂人之间,站着李书福

0211

在做汽车之前,李书福有过5次创业的经历。1997年,李书福杀入汽车行业,并放出豪言:“轿车是什么?不就是四个轮子,几个沙发,加上一个铁壳吗?”一句调侃,尽显“草莽”本色。

柳传志曾回忆李书福说,“他说他要做汽车,大家觉得太可笑了,不可能。”但是,在2018年的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上,柳传志对李书福大加赞赏,这一年,吉利耗资90亿美元成为奔驰最大的股东,并彻底拿下沃尔沃,轰动一时。

在困境中壮大,吉利已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的创业典范。但吉利也曾出现过战略上的失误,目前也仍在不断在内部进行革命。随着“极氪001”的推出,吉利资本化方面的战略也开始悄然布局。

如同李书福所说,“我们既要自我革命,更要联合革命,我们一定要开放包容,合纵连横,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打造产业链新优势,扩大生态圈新朋友,孤军奋战,单枪匹马很难赢得这场战争。”

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争?李书福能赢吗?

/01/

放牛娃的汽车帝国

草根创业,这可能是形容李书福最贴切的描述。

李书福是放牛娃出身,上小学时,他利用暑假为生产队放牛,让他比同学“富裕”不少。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李书福开始追逐他的致富梦,从经营照相馆,回收废旧电器中的金属,到研究生产电冰箱配件,再到生产装潢材料,李书福先后4次转型。

28岁时,李书福开始研究摩托车,并将吉利发展成为全中国第一个研究生产摩托车的民营企业。此后,吉利转型升级研究生产汽车。那一年,李书福35岁。

“决定要研究、生产汽车,除了我自己信,还有少部分人信,真没有太多的人相信。”当时,市场都认为中国在汽车工业领域已经没有优势,但在李书福看来,中国汽车市场每年才几十万辆,汽车进家庭才刚刚起步,机会很大。

最初,吉利的汽车研发部门包括李书福在内,一共有三个人。

1997年,吉利成为中国第一家民营轿车企业,2001年成为首家获得轿车生产资质的民营企业,吉利走过了国家对民营资本造车由禁止、到怀疑、再到逐渐放开的过程,正式进入吉利汽车时代。

2004年,吉利汽车在香港“借壳”上市后,吉利开始积极转型,推出了以远景、帝豪为代表的车型后,向外界宣布,进入战略转型期。2007年时,吉利的营收为1.31亿元。李书福决定,扩充高档汽车的生产,以提高品牌定位。仅一年后,吉利的营收就达到了43.64亿元。但是,吉利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2014年前后,吉利汽车销量也出现了大跳水。

经过反思,李书福坚定了转型的决心,“所有汽车公司的发展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从低端走向高端,从价格优势走向技术领先,面对消费升级,唯有向上发展”。

此后,吉利汽车开始进行调整,实施“回归一个吉利”战略,将旗下品牌和销售渠道重组,将帝豪、英伦、全球鹰三大品牌进行重组,并开始向“技术先进、品质可靠、服务满意、全面领先”转型。

2015年博瑞上市,吉利开启精品车3.0时代,这一时期的吉利开启了造型、品质、配置、智能化等全面升级,推出了博越、新帝豪等爆款车型之外,还基于CMA平台推出新豪华品牌领克。

不过,从2018年至今,吉利又进入到营收下滑的阶段。

2017年之前汽车行业市场空间较大,竞争尚不激烈,2017年之后,随着行业增速放缓,并且哈弗H6、传祺GS4、宝骏510、途观、吉利博越等爆款车型相继占领市场,SUV市场集中度与轿车市场趋势逐步一致。随着中低端市场增速放缓,SUV红利逐渐消退的情况下,叠加外资股比放开,自主品牌向高端市场突破,吉利再一次迎来了新的挑战。

2018-2020年,吉利营收分别为1068.39亿元、977.12亿元、923.74亿元,同期净利润分别为125.53亿元、81.90亿元、55.34亿元。

新架构产品爬坡,摊销压力增加和原材料涨价拖累,加之产品处于生命周期末端,终端促销力度加大,加之新车上市销售费用增加……多种原因叠加,使得吉利去年的营收情况成为2017年以来最低水平。

李书福的汽车帝国,曾经高歌猛进、也曾坎坷曲折、沉浮不定。如今,电动+智能赋能之下,吉利走到了新一轮强车型周期拐点。

/02/

从“汽车疯子”到“收购狂人”

吉利从民营车企走到今天,发生了两件震惊业内外的投资,也正是通过这两笔投资,使李书福从“汽车疯子”,走向了“收购狂人”。

吉利有今天的地位,离不开十多年前收购沃尔沃。

2010年3月28日,在瑞典哥德堡沃尔沃总部,李书福和福特首席财务官路易斯·布斯坐到了签字桌前,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这在当时是中国汽车企业最大的海外并购,被人喻为“农村小伙娶外国公主”。

其实,早在2002年,李书福谋划过收购罗孚,最终慢了一步;2006年,李计划收购奔驰smart,因为卖方合同过于苛刻而放弃。

2007年,李书福来到香港,找到此前参与吉利收购锰铜项目的核心成员张芃,进行了一次有关收购沃尔沃的深谈。彼时,吉利内部已经成立了“V项目”即沃尔沃项目团队(张芃和吉利时任CFO尹大庆成为项目团队最早的成员),但进展受阻。

李书福让张芃写了封英文信,表达吉利对收购沃尔沃的兴趣,李书福署了名,但福特回复:对不起,沃尔沃不卖。

但就在被拒绝的一年后,金融危机爆发,李书福抓住时机,借势而上。当时,美国汽车销量下滑17%,而中国汽车市场则在逆势上扬,同期销量上涨10%。

在这一大背景下,著名的投资银行法国洛希尔银行董事会在经历了几番争辩和讨论后,最终决定接受吉利“沃尔沃项目”。而在2008年12月,福特汽车也终于表示,“认真考虑出售沃尔沃”。

此后,经过长达一年的筹备、谈判,2009年12月23日,圣诞节前一天,吉利与福特就收购沃尔沃的主要商业条款达成一致。

然后就是价格问题。

福特最初对沃尔沃的报价是60亿美元,尽职调查结束之后,洛希尔给了李书福一个建议收购价格——35亿美元。而后李吉利CFO尹大庆和沃尔沃CFO进行了一次单独会面。这次见面直接让吉利的报价降低了17亿美元。几经辗转,最后报价更改为18亿美元。

虽然有了报价,但吉利没钱。

2009年,吉利全年营收为141.57亿元,净利润为11.83亿元。想要吃下沃尔沃,没那么简单,李书福也曾直言“我把身家性命都赌上了。”

此后,吉利从成都顺利融资30亿元,具体方式是吉利以一年期借款的形式,向几家国有机构贷款,成都市政府担保,李书福本人终身反担保。此外,大庆市国资平台以入股形式提供了30亿元资金。2010年3月2日,上海吉利兆圆国际投资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注册资本81亿元,北京吉利万源出资71亿元,上海嘉尔沃投资有限公司出资10亿元。直到6月13日,上海嘉尔沃投资有限公司10亿元实缴出资到位,李书福松了一口气。这个时间,距离交割日期只有不到两个月。

签约后,李书福称:“未来的沃尔沃是吉利的,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吉利收购沃尔沃是中国汽车企业最大规模的海外并购。不仅提高了吉利的科技水平和品牌地位,帮助其由价格竞争优势转换为技术领先优势,更将吉利的目光从中国,拓展到了全世界。

鸟枪换炮的吉利,越战越勇,2011年之后的10年间,李书福一直没有停止收购的脚步。在2018年他以90亿美元收购奔驰母公司戴姆勒9.69%股权,成为奔驰的大股东,再一次书写了中国车企的传奇一笔。

业内甚至有了段子:“无论你买沃尔沃,还是买奔驰,不都是图个‘吉利’嘛!”在投资、收购之下,吉利也逐渐壮大,成为国内车企巨头之一。

/03/

极氪独立融资

李书福能否再造独角兽

2021年7月末,FF在美国纳克上市,久未现身的贾跃亭喜笑颜开的对媒体表示,“会回国。”值得关注的是,作为财务投资人,吉利参与了FF上市的“少量投资”,媒体称大约在3000万美元左右。

业内也将关注再一次放在了李书福身上,他为何要投资贾跃亭的FF?

事实上,在李书福的造车梦中,还有一个电动梦。早在2018年,李书福曾表示“到2020年吉利汽车90%以上都是新能源,这是我们现在正在努力的。”

早在2015年,吉利就发布了“蓝色吉利行动”,提出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吉利整体销量90%以上的目标,但从实际销量来看,“蓝色吉利行动”并未如计划般顺利实施。2020年吉利汽车新能源销量为6.8万辆,占整体销量的比重仅5%。

目前,吉利汽车现有电动车帝豪EV、几何A、几何C等,由于产品定位和配置等原因,上述电动车销量不佳。

今年1月吉利汽车总销量为15.6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为0.42万辆。新能源整体占比不足3%,与预计的90%目标相去甚远;6月份,吉利汽车总销量为10.01万辆,同比减少9%,其中0.75万辆部为新能源和电气化汽车。

在新能源方面,吉利进展缓慢。去年,吉利发布SEA浩瀚架构,这个历时4年,投入超过180亿的架构是基于PMA平台改造的纯电平台,全面覆盖A级到E级车,可满足轿车、SUV、MPV、小型城市车、跑车、皮卡及未来出行车辆等全部造型需求,并将软件开发时间缩短至50%以上。

在此背景下,吉利推出旗下首个高端纯电子品牌极氪。

新推出的极氪汽车被认为是吉利用来突围新能源的一个“杀手锏”,其对标的是比亚迪汉与Model3,上市两月订单火爆,因2021年可交付订单售罄而停止接受意向金,预计稳态月销7000-9000辆,2021年受产能限值预计交付约1万辆。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吉利提交了科创板上市申请,但今年却撤回申请,此后业内有消息称,吉利将力推极氪单独融资上市。这样一来,极氪或将成为吉利内部第一个单独融资、上市的子公司。

目前,车企的市场竞争极为焦灼,比亚迪、广汽、上通五菱等均有热销车型上市,不仅有传统车厂的比拼,更有造车新势力以及百度、华为为首的企业纷纷布局。除了内部的竞争,近期,特斯拉再度宣布降价,给了对标车型极大的压力。

激烈的竞争之下,吉利的赢面有多大?

从车辆销售看,根据乘联会发布的6月销量数据显示:吉利6月份销量10.02万辆,同比减少9%。今年上半年,总销量达到6.30万辆,同比上升约19%;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吉利汽车6月份的累计销量为10.02万辆,但是新能源和电气化汽车的销量仅为7515辆。吉利6月份新能源车的累计销量还没有比亚迪的单车型销量多,譬如秦PLUS DM-i在6月份就卖了9269台,汉系列车型在6月份也卖了8386台。

图片来源:比亚迪公告

从成本结构和盈利看,车企需要不断提高单车盈利能力提高,而车企盈利与终端折扣、成本控制、规模效应等密切相关。

2020年,吉利、长城、比亚迪营收分别为923.74亿元、1033.08亿元、1565.98亿元;同期净利润分别为,55.34亿元、53.62亿元、60.14亿元;研发支出分别为5.88亿元、51.50亿元、85.56亿元。

从资本市场看,截至8月2日收盘,吉利总市值为2627亿港元;长城汽车为5863亿人民币;比亚迪为8331亿人民币。吉利约为0.45个长城、0.38个比亚迪。

整体看,三家车企都有新车型推出,但吉利的市值远远不如比亚迪,营收虽然和长城可一拼高下,但二级市场的表现却跟不上。

从造车新势力阵营看,蔚来市值682.06亿美元、小鹏港股市值为2542亿港元、美股为345.95亿美元、理想汽车为302.06亿美元。吉利市值仅仅高于理想汽车。

可以说,吉利在新能源汽车的销售方向上,未来胜算并不明朗。而如今寄希望于极氪的独立融资上市,或许是李书福想要在二级市场上实现1+1>2的真实原因。

在电动车之战上,吉利还有硬仗要打,李书福能否再造电动巨无霸的梦想,挑战颇多。

华宇注册开户_我,教培行业普通从业者,往后的路该怎么走

0211

“找退路!下岗的时候没有人会通知你。”

最近,一位校外培训人士在小红书上如此感叹。教培行业步入寒冬,裁员大潮中人人自危,如何转型求生成为热议话题。

有教育从业者表示,上午还在和一位同事聊天,下午公司内部系统已经找不到这个人了;还有从业者形容,HR能够“10分钟甚至1分钟内办完离职”。就在半年前,他们可能还在期待公司上市,通过期权实现财富自由;如今却不得不打包东西,以最快速度离开。

教培行业从烈火烹油走到繁华散尽,不过半年多时间。

教育公司曾是资本宠儿。去年10月,猿辅导完成了最新一轮融资,投后估值155亿美元;作业帮也在去年12月完成E+轮融资,投后估值110亿美元。大量高校应届生也在高薪诱惑下,纷纷投身这一行业。

但在今年上半年,针对校外培训的监管愈发严厉,直至7月24日“双减”政策落地,K12教培行业彻底“凉凉”。

资本市场上,教育股股价断崖式暴跌,好未来、高途等公司股价跌至个位数,新东方更是跌破2美元。全行业的裁员大潮,让许多教培“老人”一夜之间失去饭碗,应届生offer则遭遇大面积毁约。

教培行业的一个时代结束了。如何自救,成为了教育公司和从业者的最大难题。

向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转型,成为教育公司们的共识。但这两条赛道的容量较小,无法全部接纳K12赛道的上千万从业者。

有人列出教培从业人员的出路:考编、民办学校、家教、继续深造或者转行。但是也有大龄教师表示,“教培十余年,过了35岁,转行有点难,考编过了年纪。”没有离开的也是瑟瑟发抖,生怕自己所在的部门哪一天也成为了被撤掉的那个。

关于困境和转型,直面派和从业者聊了一下,以下为5位教培行业从业者的口述实录:

张敏,28岁,初中教培机构创始人

“尝试周中上课,周末素质教育”

2016年,我在杭州创办了一家教育机构,做初中学科教育,到现在有400多个学生。

这次双减政策,可以说完全是冲着我们来的,仅上课时间就把我们逼上绝路。

由于我们的学生基本都是周中住校,只有周末时间进行补课,政策一旦真正落实,这些学生都不可能再来补习。

目前,杭州具体政策还没有实行,家长暂时也没人退费,暑假班还是正常开课。但政策如果具体落地,又该是另一幅场景了。

我们一直在做正规实体教育,在当地家长的口碑反响都很好,很多学生的成绩得到提高。

我觉得,教培机构不是教育内卷的原因,家长也很难接受这个政策。参看韩国之前的教育政策,也是砍掉了所有的课外培训,结果都变成了家教一对一模式。这种成本更高更卷,无论对家长还是机构,都不是划算的生意。

政策下来后的几个晚上,我彻夜失眠,反复想未来的出路。目前是先缩减规模,集中在一对一的模式。不过,以前一个班10个人,而10个一对一课程的备课量,与一个10人班的备课量相差太多。无论是专攻一对一做家教,还是转为线上网课,成本都很高,而且这也不是我们的强项。

我目前的想法是,先尝试周中上课,周末尝试素质教育等其他领域。

但第一难就是招生,前提条件是学生周中不住校、晚上上课。但政策又有“辅导结束时间不晚于21点”的要求,算来算去,能真正符合条件的学生寥寥无几。

第二难是招老师。素质教育的老师跟学科老师的要求完全不同,如果做素质教育意味着从零开始找老师,预计又是一大笔成本。目前我们有40多位学科老师,这些老师从2016年开始就跟着我,也有很深的感情,一想到全部遣散,我就非常痛心。

第三难还是需求问题。素质教育不是刚需,很多家长并不看重这个,就像英语手工、英文美术等课程,能被当下对应试制度焦头烂额的家长接受吗?至少据我机构的家长反馈,还没有这个需求。

目前只希望国家不要一次性杀死所有机构,给我们这些中小机构一些调整的空间和时间。

王蕾,27岁,前K12机构初中数学教师

“不知道我们这些人去做什么才是对的”

我是985大学工科毕业,一毕业就成了北漂,扎进了教培行业。当时觉得毕竟是大型上市公司,肯定合规合法,能进这样的大公司也很有成就感。

我毕业那年,还是教育机构比较火的年代。我带7个班,一天平均上5个小时,一个月能赚1万,在同龄人中也是高薪。最开始我还很高兴,觉得努力有了回报。

就这样在K12培训机构做了4年,辗转换了几个公司,都是头部在线教育机构。时间久了,我从老师慢慢升职到督导,工资从1万升到近2万。

本以为前途一片美好,没想到在今年7月初,我成了被裁的那一个。主管给我的理由是,教育政策下来,项目要优化,建议我换份工作看看其他机会。事实上,我这个部门全部被裁撤。

虽然给了一笔补偿金,但我心里依然很不忿,毕竟在这个行业兜兜转转已经4年,不舍得立刻转行,还想着继续找一份教育工作。

离职后,我回到老家郑州休息了几周。原本我还想休息一段时间,再回去找教育类工作;直到看到“双减”文件后,我忧虑到大半夜,彻底放下了对教育的执念。

我的一个同学在某在线教育大机构工作多年,同样被裁员;身边很多朋友已经转行。大家都对这个行业持悲观态度,也让我有了结束4年北漂的念头。

我思考了几个方向。第一是去私立学校当老师。但在培训机构呆久以后,我并不喜欢私立学校那种气氛,而且现在竞争压力也很大,估计不少培训老师都会往这个方向转。

第二是考研,我大学专业是计算机,如果沿这个专业继续深造,未来还能应聘STEM(包括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在内的素质教育)职位。但年龄是个问题,我读完研30岁,却没有做STEM教育的经验,还要跟刚毕业的年轻人竞争,精力也不占优势,比较纠结。

第三是考公务员。这是我当初最不想选择的方向,但也是我爸妈最希望我从事的方向。但现在看,考公可能是我最现实的选择。我打算先一边做家教赚点外快,一边在家里备考。

其实,大部分老师只是认认真真教孩子知识,但现在感觉把我们搞的跟扫黑除恶一样,不知道做什么才是对的,害怕踏入下一个行业又分分钟失业,还是铁饭碗“真香”。

程桐,31岁,某K12教育公司培训经理

“眼看它起高楼,眼看它宴宾客,眼看它楼塌了”

在线教育裁员突如其来,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我从研究生毕业就进入了教培行业,一待就是六年。今年我31岁了,面对行业寒冬下的裁员,我措手不及,而这一次的离开,很可能意味着我要和这个行业说再见了。

7月20日,裁员来得毫无防备,各个部门的比例是50%~80%。虽然在这家公司做了半年,但是我没有想到,我一个培训经理都在被裁名单中。原因是经济性裁员,公司内部也没有给转岗机会,提供n+1赔偿。

看了其他同行的遭遇,我觉得还算幸运。有同行说,她被辞退的理由是“不服从公司安排”,更别提n+1的赔偿了。

“双减”政策下,整个行业受到影响。之前K12赛道有多疯狂,2021年就有多狼狈。现在都在积极寻求转型,但是对于我们这种教培行业老人,转型有些艰难;那些呆了十余年的人还要面对年龄上的限制。

我已经31岁了,这个年龄有些尴尬。被裁员后的空窗期虽然有充分时间让我好好考虑,但更多的是心慌。

作为培训经理,我的主要工作是培训学科培训师。后者的职责是开发与教学相关的培训课程,组织教学授课相关培训,完善教师发展计划等。这个职位也限制了我找工作的方向。

我还不知道要转型到哪个行业;看到一些同行转行成功,我很羡慕。我最近也在一边看素质教育和成人教育方面的工作,一边看其他行业。如果实在没有工作机会,我可能会去考公务员或者教师编之类。

教培行业风口已经没了,之后都成非营利性的了。所以虽然目前还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但我绝对不会再去做K12了。

做教育这么多年,我从来没有贪婪过任何一种身份和标签,享受的不过是能在孩子和家长心里种下一颗种子的成就感。政策管控只会让教育环境越来越好,尽管乾坤未定,但是终极玩家并不会退场。同行业境遇都不太好,希望我们一起度过这个寒冬。

陆笛,28岁,某教培机构教研老师

“大龄,已婚,未育,车贷,房贷和失业。”

最近国家大力整顿课外辅导,6月底,公司就把整个项目团队都裁掉了,我突然间就失业了。但是,相较于大部分被裁掉还没有赔偿的人,我已经很幸运了。前东家对我们也很好,给了赔偿,还提前一个月通知找工作。

刚开始,裁员给我的感受是迷茫和恐慌。都说今年是教培行业尤其是K12赛道的寒冬,我觉得确实是。

我是一个普通二本的师范生,毕业进入辅导机构上课,期间也拿了不少机构的奖。2018年进入在线教育行业,2020年进入教研行业,一路走来很辛苦,但是我热爱教育,愿意坚持下来。

现在我28岁了,在教培行业已经六年,工作经验都与教育有关。现在突然失业,除了教育,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

有人建议我去考公务员,但是我这个专业只能考“三不限”(不限专业、学历和户籍)岗位。这些岗位竞争非常激烈,我没有优势。

我翻遍了BOSS直聘、智联招聘甚至是58同城,都找不到教研方向的合适岗位。不过,在“双减”新政落地签,仍有不少教辅机构在招聘老师。我也签了几家兼职上课的机构做为保底,但是我不想再靠上课作为职业发展方向。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家K12教育公司在招聘高中化学教研,简直喜极而泣。但不仅职位降低了,工资也降了一千元。我猜测,或许是HR知道我是大龄已婚未育,以及前公司裁员,所以不肯加工资。但是我迫切需要一份工作过渡,然后静等教培行业走上正轨。

我不认为这个行业从此会凉透,可能会消沉调整,但是会以新的姿态站起来。我接触的多年从业者,都在考虑以家教或工作室的形式度过难关。

不过,我在这个行业待久了,也看到了一些行业通病:拥有教师资格证的老师并不多,师范专业可能10%都不到。很大一部分人对这个行业没有敬畏心,导致行业坏掉了,国家就整顿了。

所以,现在的整顿对于教培行业也许是好事。真正热爱这个行业的人不会走,而赚快钱的人都会离开。

陈磊,29岁,某教育连锁品牌当地负责人

“2018年就转型到素质教育”

我目前在江苏一家直营连锁教育品牌做当地负责人。现在只是文件下来,但是各地监管部门的动作还没下来,所以目前还是正常节奏,没什么变化。

我从14年开始一直从事K12学科教育。2017年,公司出现经营问题,我回老家创业,但没能成功,几年前加入某知名素质类教培企业,担任校长和城市负责人。

在初入教育的几年,我见证了这个行业的疯狂和繁荣,见识过一家教育培训企业的门店数量从北京的20家,发展到全国1500家,校长培训周期不到1年。

从2018年开始,我发现一些K12学科机构开始走下坡路,获客成本高居不下。教育行业一年4个收费节点,有两个点都在做引流、亏钱抢生源,几乎就是拼刺刀的状态。

与此同时,国家收紧校外培训机构监管,比如检查办学资格证。据我所知,85%以上的中小机构都不具备办学资质,严格意义上都不算合规。

当时很多机构老板和校长并不是很重视,毕竟被查到和处罚的也不多,而且办证流程繁琐复杂,基本都得小半年甚至更长时间。一些人就这么侥幸躲过了监管。

但躲得过初一,躲不了初五。很多不合规的K12机构,为了扩大规模疯狂烧钱做广告,后来还是死在了资金链断裂。此外,学校的利润都贡献给了营销广告,员工待遇普遍较低(无论销售还是老师),流失比例高到可怕。

所以,我在2018年毅然决然转到素质教育。不过当时没想到会有现在的“双减”政策,现在想想还是挺侥幸,尽早转了型。

我的不少前同事还在做K12,虽然没有被裁,但如今都很焦虑,不知道还能做多久。有人在“双减”政策下发的第一时间,就在社交媒体感叹“自己会不会失业”,甚至问我是否有工作机会。

如今,猿辅导、新东方都纷纷开始做素质教育。我前不久还在微博首页看到学而思的夏令营广告投放。

我觉得做素质教育,有的大公司还不如小品牌或者当地公司,因为没有先发优势,而且整体成本太高,之前的获客成本已经让很多公司亏损,贸然转型的话,盈利恐怕更是遥遥无期。

做素质教育的门槛不低。尤其是要做到标准化,我们机构要求素质老师培训2~3个月,结训之前不允许上岗。

其实,只要是教育培训都会被严管,无非先后顺序不同。素质类教育看似没被放在重点打击对象里,但是也会深受影响。

我在网上还经营着一个自媒体账号,在抖音、B站上都有一些粉丝,趁着政策落地执行的时间差,做好转型,进行知识付费传播积累粉丝。对于我们这些有一定工作阅历的机构老师来说,当网红、做个人IP,也算是出路之一吧。

华宇测速_绿洲资本美元二期基金首轮关帐,规模超2亿美元

0210

投资界(ID:pedaily2012)8月3日消息,绿洲资本于近期完成了美元二期基金首轮关账,规模超2亿美元

绿洲资本美元一期于2019年10月完成首次募资交割,并于2020年超额募集1.5亿美元,围绕“数字化”主题展开早期及成长期投资。时隔一年,绿洲资本完成二期首次募资交割。据了解,绿洲资本美元二期获一期所有LP增加投资,目标规模控制在2.5亿美元左右。

绿洲资本由1988年生人、原挚信资本投资总监张津剑创立。相比大量VC阶段投资机构以”覆盖换成功”的小金额、多出手策略,绿洲资本出手则相对谨慎、重仓,领投了多个单项目过亿人民币的案例。二期基金保持精选重仓策略的同时,也将继续加大医疗数字化和企业服务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