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宇平台注册地址美国食品零售平台「Weee!」获得4.25亿美元融资,软银领投

0302

3月1日消息,由华人创业者创办的,北美最大的少数族裔零售和食品电商Weee!宣布完成总计4.25亿美元的E轮融资,本轮融资由软银愿景二期基金领投,Greyhound Capital及老股东跟投,国内投资机构XVC曾在2019年领投了Weee!的B轮融资。

包含本轮融资在内,Weee!已经完成总计超8亿美元的融资,此前的投资方包括XVC、Arena Holdings、Goodwater、黑石、老虎全球、DST、iFly.vc、Lightspeed Ventures等。

Weee!管理层表示,该笔融资将用于继续完善和发展Weee!面向少数族裔运营的零售和食品平台,进一步扩大业务的覆盖区域,尝试为更多客户以实惠价格提供高品质食品。另外该公司还将推进仓储自动化和人工智能创新,进一步巩固其行业领先的客户体验。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Weee!成立于2015年,华宇平台注册地址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弗里蒙特。其三位创始人刘民、王炯和谢祖铭均毕业于上海交大2002级电子工程系。目前Weee!主要面向美国的亚裔及西班牙裔用户开展业务,旨在为客户提供10000多种本地难以采购的生鲜商品。

Weee!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刘民表示:“Weee!作为一个线上生鲜平台在2021年获得了快速的增长,众多的用户已经发现了线上渠道的产品和价格优势,养成了线上消费的习惯。软银对Weee!的投资将为我们带来全球电子商务的专业知识,和他们的合作关系,华宇注册开户可以使Weee!在价值超过360亿美元的少数族裔零售和食品市场获得进一步发展。”

即将加入Weee!董事会的软银执行合伙人Lydia Jett表示:“目前美国的少数族裔零售和食品市场市场供给严重不足。Weee!的团队拥有强大的执行能力,有对少数族裔市场的精准洞察,以及基于人工智能的先进客户体验模型,我们相信这些优势能让Weee!在这个市场获得快速的发展。我们很高兴能与刘民及其团队合作,希望能给他们下一阶段的发展提供助力。”

华宇测速篆芯半导体宣布完成近亿元天使轮融资,引领高端网络芯片创新

0301

近日,篆芯半导体(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篆芯”)宣布完成近亿元天使轮融资,投资方包括高榕资本、新芽基金等。

篆芯自2021年8月开始正式运营,公司致力于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可编程网络芯片,为云服务商、设备商、运营商、大型企业打造灵活开放的网络解决方案。篆芯自创立以来,在产品开发、研发队伍建设和产业生态战略合作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截至目前,篆芯在南京、上海、西安和硅谷均设有分支机构。随着业务发展,篆芯计划在更多国内城市设立研发机构。本轮融资资金将用于研发团队建设、芯片研发提速和产业链升级。

篆芯发挥自身高端网络芯片架构和创新设计的特长,华宇测速产品性能对标国际领先水平,产品特性针对国内市场优化。在开发创新产品的同时,篆芯也致力于打造一支超越国际水平的本土研发团队和搭建国内的产业良性合作发展生态圈。篆芯第一代芯片的研发工作正全面加速推进。

高榕资本项目负责人表示:“篆芯资深的管理团队厚积薄发,对国内市场的深刻洞察和成功实践,为市场开拓提供重要支撑。与此同时,具备工匠精神的研发团队长期工作在芯片设计的一线,保证了对技术、市场的理解和产品落地。我们期待篆芯自主研发的数通网络高端芯片面市,引领行业创新!”

篆芯创始人、董事长兼CEO王冰表示:华宇平台注册地址“网络大芯片不仅是市场的需求,也是时代的呼声,篆芯的建立是天时地利人和,水到渠成的。篆芯将砥砺前行,不辜负社会各界的殷切期望,全力支持中国芯片产业高质量发展,力争早日流片量产,为国家集成电路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华宇测速奥哲完成数亿元C轮融资,麦星投资、东方富海领投

0301

3月1日消息,企业数字化服务商深圳奥哲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奥哲)宣布完成数亿元C轮融资,本轮融资由麦星投资、东方富海领投、老股东华泰创新、高榕资本、钧山投资跟投。这标志着,奥哲成为国内数字化领域低代码赛道中,首家完成C轮融资的企业,进一步扩大了行业头部领先优势。

据透露,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加强区域化本地服务、进一步开拓市场,助力中国千万家企业运用低代码更好地拥抱数字化,真正实现让数字化触手可及。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及“十四五”规划将数字经济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里程正从“规模红利”向“数字创新”迈进,越来越多的企业投入数字经济的建设中,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传统的数字化转型手段,因周期长且过于昂贵和僵化,华宇测速无法为企业提供高效和敏捷的开发流程,已难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和客户期望。这样的背景下,兼顾个性化和敏捷化的低代码迎来了爆发。

去年七月,Gartner首次将低代码作为新兴技术热点纳入《2021年中国ICT技术成熟度曲线报告》;海比研究院数据显示,未来五年中国低代码市场复合增长率为49.5%,2022年可达42.6亿;2025年预计达到142.2亿。这也意味着,积极拥抱低代码正成为企业共识。

与前几年火爆的人工智能不同,低代码的火热并不是因为技术突破,而是源于市场需求。奥哲创始人兼CEO徐平俊表示,从信息化时代跨越到数字化时代,企业应用呈指数级的增长,而且这些应用核心围绕着企业面向的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快速变化。火爆的需求背后则是IT供给的严重缺失。在这个大环境下,低代码的方式反而可以更高效地帮助企业构建系统,更快低响应市场变化,让企业业务得到更快落地。

奥哲创始人兼CEO徐平俊

中国各个行业都在尝试进行数字化转型,并逐渐涌现出一批代表性企业,促进行业数字化的进程。它们积极探索各自行业价值链的数字化潜能,示范性地带动数字化经济在各领域的渗透。整体来看,企业数字化的过程将经历三个阶段,分别是业务数字化阶段、数字业务化阶段和业务数字原生阶段。

业务数字化是将数字技术引入到原有业务中,为其带来效率提升和业务模式变革的过程,这个阶段的实施主体将主要是IT部门;数字业务化,通过利用业务数字化所产生的大量数据,用于反哺业务本身及其周边业务,促进业务更好的管理、发展和创新,甚至衍生新的业务模式、经营模式的过程。这个阶段主要由运营部门可以通过洞察数据来分析业务,进一步优化业务环节和流程,从而形成闭环。

“在业务数字原生阶段,所有的企业人员都能像使用手机一样构建数字化系统,直接落地业务人员自己的业务想法。这也是数字化的终极形态。”徐平俊表示,数字化将与业务越来越近,最终融为一体。低代码的终局,也正是实现业务数字原生。

如东方富海合伙人王兵所言,管理和业务数字化已经成为各种行业、各种规模的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核心需求。预计未来三年,低代码会演变成为一种企业数字化转型核心引擎,进入一个高速发展阶段,并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全面提升各类企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

从2016年第一款低代码产品氚云在钉钉上架已近6年,奥哲已经进入低代码的全面商业化阶段,并在资本、技术、产品、服务等方面取得了全方位发展。

在技术层面,奥哲已连续十年将30%的收入投入研发,在模型驱动、流程引擎、规则引擎、UI引擎、数据分析引擎等低代码核心领域积累深度,专利数名列第一。在全球低代码领域,仅奥哲与Force.com具有自研编译器能力;在中国市场,奥哲拥有独家自研页面引擎技术能力,旗下奥哲云枢也是国内唯一具有业务中台能力的低代码产品。此外,其技术人员占比高达80%,技术核心成员均来自于微软、华为、腾讯、阿里等知名企业,具有to B技术创业经历和10余年技术研发经验。

如今,奥哲构建了完善的PMF矩阵:面向数字化管理员的开发工具氚云,面向专业开发者的数字化引擎奥哲·云枢,流程管理引擎奥哲·H3 BPM以及面向业务人员的数字化管理工具奥哲·有格。这一产品矩阵能够覆盖所有类型企业不同的数字化需求,商业化效果也在不断增长的客户规模和销售额中得到印证。

奥哲产品矩阵

截止2021年,在客户规模上,华宇平台注册地址奥哲已服务超过20万家企业组织,包括60%中国500强企业及众多行业标杆企业,其中云枢服务了300多家中大型企业客户,覆盖200万以上的终端用户;氚云自2016年上架钉钉应用市场,常年销售排名第一,在同类型低代码市场中占据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去年钉钉双十一企服节,氚云GMV率先突破1000万,刷新了钉钉开放平台历史上最快突破该数据的纪录。

相比于其他低代码企业,奥哲的业务也更“多元”,其中有面向大型企业,如金融、建筑、制造、供应链、能源等领域客户,也有建工、贸易、快消、企服领域的中小客户。

中国500强制造业领军企业杭州西子联合,旗下的产业大多属于典型的离散制造业,生产工艺不统一且业务非标性极强,对系统能否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要求特别高。

通过奥哲·云枢,西子自主搭建了航空QMS以及集团内大量复杂核心业务应用。截止目前,西子有三分之一的系统部署在奥哲·云枢上。总体来看,低代码的方式帮助西子联合降低了应用开发的门槛,大大提升了应用开发的效率,比如目前西子新构建一个普通场景只需20分钟,80%的业务场景通过配置就实现了,应用构建的效率提升了200%。

再以建筑行业龙头云南建投第二安装工程有限公司为例,其早在2019年开启数字化之路,并在氚云的助力下,成为了业内数字化升级标杆。一方面,通过氚云,其开发出了全国首个由建筑企业发起的数字化农民工实名制管理平台,实现了对18万农民工的数字化管理,有效解决了工地合规用工和农民工欠薪问题;另一方面,开发出了设备物资管理平台、农民工保险管理平台、分包管理平台、审计管理平台、财务管理平台等,大大提高了业务流转的效率。其中,截至2020年10月,该设备物资管理平台已入驻超400家合格供应商,签订合同多达1200份。

受益于众多大中小企业的服务实践,奥哲已形成了一套成熟解决方案体系,包括行业数字化解决方案、领域数字化解决方案和政务与公共事业数字化解决方案。其中,行业数字化解决方案覆盖金融、建筑、地产、制造、石油石化、贸易等行业,标杆客户有云南建投、中国建筑、中国建设银行、华泰证券、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等;领域数字化解决方案覆盖供应链协同、CRM、协同、HR、项目管理等多个横向的业务领域,标杆客户有西子联合、红运集团、中国中车等;政务与公共事业数字化解决方案包含区县企业服务平台、数字乡村网格化管理解决方案、教育区校一体化解决方案。

国内一家卫浴行业龙头企业,基于奥哲C2M供应链解决方案,成功快速构建了从开单、客户管理、订单管理,到工厂采购,入库、出库的完整个性化定制平台。平台上线后,客户转化率提升12%,运营效率提升22%。

面对市场的变化,奥哲对客户需求的理解也在迭代,并积累和梳理出一套系统化的服务体系和服务标准。

截止目前,奥哲在全国建立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武汉、杭州、青岛、西安九大区域服务中心,以此为中心节点可辐射全国200多个大中型城市的本地化服务网络。除此之外,奥哲还构建了生态伙伴体系,在全国拥有500家伙伴服务商,遍布全国34个省市的渠道网络。

在交付能力上,奥哲拥有成熟的实施交付团队和交付体系,核心咨询顾问团队平均工作经验15年以上,在过去的服务中实现了90%的按期交付。

完善产品矩阵和数字化解决方案,强大的服务能力和交付能力一并构成了企业的护城河。2022年,奥哲的重要战略之一就是深耕区域,打造“9+1”区域布局,不仅是为了扩大市场规模,更重要的是提升运营和服务质量,离客户更近一步。

“作为推动中国千万家企业数字化进程的赋能型企业,有机会也有责任积极地去主动拥抱这个智能时代,帮助他们快速构建数字化核心能力,进入到正在汹涌蓬勃发展的产业智能化大潮中。”徐平俊指出。

未来,奥哲将帮助更多的企业通过低代码更轻松地实现数字化,不断降低产品的门槛和数字化的总体成本,让低代码产品更加普适。

对于本轮投资,东方富海合伙人王兵指出,奥哲的核心团队在企业数字化领域有超过15年的研发经验,在低代码核心技术、产品定位、场景覆盖、客户服务等各方面都有长期的积累。其不仅拥有行业最完整的低代码/零代码产品组合,可以满足从个人开发者,中小企业,到大型跨国企业集团等不同类型用户的需求;还服务了行业最多的中国五百强企业,已经成为中国低代码领域毫无争议的领军企业。

麦星投资高级合伙人邬炜表示,针对企业日新月异的业务变化需求和系统开发人力不足、成本居高不下的矛盾,如何赋能更多开发者和业务人员,普惠更多企业,作为企业服务的基建工具,低代码是一个可能的答案。企业服务是一个长周期行业,需要从业者具有精细深耕和长期投入的精神,完善的产品矩阵、客户大量积极的应用和反馈,都印证了奥哲团队出色的产品服务能力和独特的企业文化。

华宇测速「造富液体」逆袭之战

0301

2022年1月17日,天赐材料(002709.SZ)发布业绩预告称,2021年净利润21亿至23亿,同比增长294%~332%。由于“不及预期”,天赐股价跌破100元。与2021年11月末高点相比,天赐材料累计跌幅超过40%。

多氟多(002407.SZ)的业绩预告比天赐晚3天,报告称,2021年净利润12.3亿至13.3亿,同比增长2429.7%~2635.4%。尽管增幅比天赐高一个数量级,多氟多也没躲过暴跌,与2021年10月末高点相比累计跌下跌35%。

天赐、多氟多这轮下跌的原因不是业绩见顶,而是宁德时代高得离谱的估值被迫修正,带动整个锂电池板块“泥沙俱下”。

按2月28日收盘价,天赐、多氟多市值分别为1019亿、344亿。多氟多市值约为天赐材料的三分之一。

01 天赐营收逆袭

“有史以来”,天赐营收远低于多氟多,直到2022年完成逆袭。

2014年多氟多营收是天赐的3倍,其后差距在波动中缩小:

2016年,多氟多营收领先56%、2018年领先92%;2020年,多氟多营收同比增速仅为6.3%,天赐营收大涨50%,前者的领先优势仅剩2%;2021年前三季,多氟多营收同比增长85%达到53亿,而天赐增长146%达到66亿。#天赐首次超过多氟多#

天赐材料主营精细化工,产品涵盖锂电池材料(电解液、磷酸铁锂)及日化材料(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调理剂、橡胶助剂等)。

多氟多主营高性能无机氟化物,华宇平台注册地址产品为铝用氟化盐、新材料、锂电池及新能源车。铝用氟化盐包括无水氟化铝、冰晶石等助熔剂,能够有效降低电解铝过程中氧化铝的熔点。

电解铝周期性远比日化行业显著。当电解铝行业大面积亏损,身处上游的多氟多面临产能过剩、价格暴跌的严峻形势。

多氟多主营业务可概括为“四分之三周期+四分之一成长”,天赐主营业务则是“三分之一弱周期+三分之二成长”,这是天赐逆袭的重要原因。在新能源车浪潮到来之际,天赐、多氟多的应对策略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02 紧跟新能源车浪潮

天赐逆袭多氟多,外因是新能源车浪潮,内因是天赐战略方向更加明确。

1)天赐乘势而起、小有瑕疵

2005年天赐组建电解液研究团队,经过两年研发产品开始批量销售。2010年,天赐电解液销量953吨,收入7856万元,单价8.24万元/吨;2012年天赐电解液销量增至2596吨,收入1.88亿,单价跌至7.24万元/吨,但毛利润率高达49.2%。

2014年《招股说明书》中,“锂离子电池材料”与“个护品材料”、“有机硅橡胶材料”并列的业务板块。

2015年,“锂离子电池材料”收入4.55亿、占营收的48.1%,跃居第一;日化材料收入4.18亿、占营收的44.2%、退居第二;

2016年“锂电离子池材料”收入暴涨169%、至12.25亿、占营收的66.7%。在新能源车需求拉动之下,天赐电解液量价齐升,销售额占营收比例一直保持在60%以上。

天赐一度将有机硅业务与锂电池材料并列,确立“有机硅+锂电池材料新能源双平台发展模式”。

2018年锂电池材料收入12.8亿、较2016年的增幅仅为4.5%。“有机硅橡胶材料”干脆被划归“其他”。纵观天赐近些年的发展,“双平台”尝试未达预期是无伤大雅的“败笔”。

2020年锂电池材料收入大涨56.6%、至26.6亿、占营收的64.6%。日化材料收入12.1亿、占营收的29.5%。

2021年前三季,天赐营收66.2亿、同比增长146%,锂电池材料收入约为46亿(季报未披露营收结构,假设锂电材料收入占营收的70%)。

2020年国内电解液产量排在前五名的厂商分别是天赐材料、新宙邦、国泰华荣、东莞杉杉和比亚迪。

天赐材料、新宙邦、国泰华荣始终占据着行业前三的位置。其中,天赐材料市场率上升较快,从2017年的18.3%升至2020年的29.3%,排名第一。新宙邦和国泰华荣市场份额较为稳定。

2)多氟多“黄粱一梦”

相比之下,实力更雄厚的多氟多显得“三心二意”。六氟磷酸锂(氢氟酸溶剂法、产品为晶体状)先是被归入“氟化工产业”,风头完全被铝用氟化盐盖过。

2015年,多氟多“锂离子电池及核心材料”收入5亿、同比增长150%。因为没有披露收入明细,投资者不知道多少收入来自锂电池,多少来自“核心材料”——六氟磷酸锂。同年,天赐电解液营收4.55亿。

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不能掉以轻心,多氟多却不自量力地“下注”:

按自身的资源禀赋,多氟多进军锂电池已经力不从心。不料,制造锂电池还不能让多氟多“过瘾”。通过并购河北红星汽车制造公司,多氟多涉足新能源乘用车、物流车。

多氟多当年的目标是整合资源,建设年产10万辆新能源车、30万套动力总成生产线,打通从“萤石——氢氟酸——氟化锂——六氟磷酸锂——电解液——锂电池——新能源的汽车”的“完整产业链”。(摘自《2017年报》第12页)。

2017年,多氟多锂电池销量0.295GWh(宁德时代为12.9 GWh)。多氟多锂电池的销售模式与众不同——与没有造车经验、在吉利控股帮助下刚刚获得新能源车乘用车生产资质的知豆合作。

2017年知豆销量为4.3万辆,其中1.3万辆采购了多氟多动力总成。附带条件是多氟多从知豆采购2614辆(动力总成销售套数的20%)用于租赁。最终,多氟多确认锂电池销售收入为2.82亿,新能源车业务销售收入2.08亿。值得注意的是,多氟多新能源车拿到9613万补贴、占汽车销售收入的46.3%!

两轮电动车模具起家、刚拿到生产牌照的知豆,采购六氟磷酸锂厂家生产的“动力总成”,拼凑成可以领取补贴的“新能源车”。#不光彩的合作#

2018年补贴门槛上调至“续航150公里”,政策微调对知豆是灭顶之灾,2019年知豆破产并被贴上“骗补60亿”的标签。

多氟多没比知豆好到哪里:2018年,多氟多锂电池销量0.347GWh(宁德时代为26GWh);新能源车确认营收2.06亿;2019年、新能源车营收仅为1707万为售产品提供售后服务及配件而已;2020年新能源车营收1090万,锂电池收入4亿、同比下降37.9%。

从“六氟”想到锂电池,再想到电动车,让人想到鲁迅多年前的梗——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胳膊……

3)多氟多“浪子回头”

2019年,多氟多对营收披露进行了调整,并对2018年进行回溯披露。六氟磷酸锂、电子级氢氟酸、电子级硅烷从“氟化工”分离出来,放入新辟的“新材料”科目。

2018年氟化盐、新材料营收分别为24.7亿、6.06亿,分别占营收的63.2%、15.5%。假设六氟磷酸锂占新材料营收的三分之一,2018年销售收入为2亿,同期天赐电解液仅1.3亿。

2020年,氟化盐、新材料营收分别为18.2亿、10.6亿,分别占营收的43.1%、25.1%。假设六氟磷酸锂占新材料营收的三分之一,2020年销售收入为3.5亿。而2020年,天赐电解液收入27亿。

尽管多氟多是“电解质”,天赐是“电解液”,一字之别,技术含量落差不小。但从收入金额看,多氟多从动力电池产业链分得的“蛋糕”只有天赐的八分之一。

多氟多误判形势,高估自身能力,进入锂电池生产、新能源车整车制造销售,试错成本极高。好在“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尽管走了弯路,多氟多在动力电池电解质赛道上仍然是首屈一指的角色。

“梦想应该有,万一实现了呢?”这句话说得不错,但在现实生活中一定要与另一句话搭配使用——黄粱梦后,脚踏实地做事。

03 天赐布局六氟磷酸锂

多氟多不知珍惜,天赐却竭尽全力提高六氟磷酸锂产能。

六氟磷酸锂(LiPF6),俗称“锂盐”,是生产电解液最关键的原材料,在电解液成本中占比超过40%。

一般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中,六氟磷酸锂(固体)与有机溶剂用量比为1:7。六氟磷酸锂要求纯度高、游离酸与水分低,生产难度极大,技术门槛高,曾长期被日企垄断。

2010年全球锂电池电解液产量3万吨,六氟磷酸锂用量接近4000吨。多氟多、九九久等中国企业突破工艺壁垒,打破垄断,并迅速扩大产能。2011年4月、6月,多氟多、九九久先后投产200吨(年)、400吨(年)生产;2013年,多氟多2000吨/年生产装置投产。

天赐最初只有1000吨(年)电解液产能,电解质外购。2011年3月投产300吨电解质、1900吨有机溶剂,配比形成2200吨电解液产能。

国内产能扩张速度高于新能源车需求,六氟磷酸锂价格大幅下降:从2010年的33.5万/吨跌到2013年的13.1万/吨,降幅达60.8%。

电解液是电解质供给与新能源车需求之间的“供求关系传导者”,电解质供大于求、价格下降,电解液不可能幸免。2010年,电解质33.5万元,电解液8.2万/吨;2013年,电解质降到13.1万/吨,电解液也降到了5.3万/吨。

在“锂电池——电解液——电解质”处于下降周期时,自产电解质反而会拖累业绩。

根据《招股说明书》,2012年天赐电解质自产率74.85%,电解液销售毛利润率高达49.2%;2013年天赐电解质自产率突破90%,电解液销售毛利润率却降低了10个百分点。

2016年,六氟磷酸锂供不应求,价格快速上涨,天赐锂电池材料业务“量价齐升”,板块毛利润5.3亿、毛利润率冲高到43.6%。

自产电解质保障了关键原材料供给,却也放大了业绩周期性波动。在电解液需求高涨的背景下,天赐的策略显然是正确的。

04 多氟多、天赐各自的优势

多氟多、天赐各自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电解液VS电解质

电解液、电解质好比一根甘蔗上的两节,“同甘共苦”。景气时,电解质、电解液厂家会各自赚到一份丰厚的利润。多氟多吃一节,天赐用自产电解质“勾兑”电解液能吃到两节。

2021年1月1日,多氟多公布《可行性分析报告》,拟通过非公开发行募集55亿,投入年产10万吨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关键材料项目,包括8万吨六氟磷酸锂、华宇测速1万吨LiFSi(双氟磺酰亚胺锂盐)及1万吨二氟磷酸锂生产线。项目分三期实施,建设期3.25年。一期、二期各新增产能3.1万吨/年,三期新增产能3.8万吨/年。

多氟多将坚守上游,做电解液厂商的供应商。#只吃一节甘蔗#

2月17日,天赐接受机构调研时透露几点信息:

1)目前拥有折固3.2万吨六氟磷酸锂产能;新增产能于2022年中投产后,可基本满足至2024年的需求;

2)产品50%通过长单销售,战略客户包括特斯拉、比亚迪、LG、宁德时代等,附有针对原材料价格变动的调节机制;50%随行就市销售的产品可直接“传导”原材料价格波动;

3)目前拥有每年2万吨磷酸铁锂电池处理能力并与下游(电池厂、整车厂)签订废旧电池回收协议。

天赐的策略仍然是电解质、电解液通吃。#吃两节甘蔗#

2022年电解液供求关系大概率不会逆转,天赐的营收、净利润可以完胜多氟多。

2)液体VS固体

为了便于运输,市面上销售的六氟磷酸锂都是晶体。天赐的“神来之笔”是生产液体六氟磷酸锂。自产自用,制造液态锂盐,用管道运往电解液生产装置,省去结晶——人工投料——溶解等一系列工序,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

除早期的少量产能,天赐后续投产的装置生产的都是液体六氟磷酸锂(按3 : 1折固)。

即便多氟多六氟磷酸锂业务暂时略逊天赐一筹,但铝用氟化盐、高纯电子级氢氟酸等业务潜力不可小视。如果说天赐是“电解液之王”,多氟多就是“氟王”。

华宇测速这个隐藏的「地主」,成房企最大威胁

0301

中国最大的建筑商,正在土地市场崭露头角。

2月17日,北京2022年首轮集中供地收官,17宗地块揽金480亿,央企国企成主力。值得关注的是,“中建系”(除中海地产)获得2宗地块,这些地块拿地的主体,是以建筑为主业的中建各局。

如今,建筑行业呈两极分化趋势,一方面,在2020年疫情突发导致建筑行业停工停产的影响下,不少地方建筑商被拖欠商票、薪水,最后申请破产;另一方面,也不乏活得滋润的建筑商,例如中国建筑旗下的中建各局,其频繁拿地,抢起了开发商的生意。

需要思考的是,中建各局为何频繁拿地?优势何在?在此趋势下,是否会有更多建筑公司,在地产转型的当口,变身为开发商?

01 建筑界的“隐藏地主”

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投资建设集团之一。旗下的中海地产,在2022年的销售全口径金额为155.2亿元,是全国排名第五的开发商。

但外界鲜少知道的是,中建旗下的中建地产,也是隐藏的大地主。

要了解中建地产,就要梳理中建集团旗下的地产框架。华宇测速据中建股份(601668.SH)的年报,目前,中建系拥有中海地产、中建地产两大品牌。

数据显示,在2020年,合计销售额超过4000亿人民币,而除中海地产之外(中海地产的数据不含中海宏洋),其他房地产公司的销售金额为1327亿元。

克而瑞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中建各局旗下,有三个公司进入全国top200榜单,分别为中建东孚、中建智地、中建信和,三家公司年销售额共计416.5亿元,相当于一个区域性房企的规模,业绩超过合生创展、金隅集团、万达集团等房企的年度销售量。

然而,作为中建系另一个主要品牌之一的“中建地产,为何在房地产市场名声不高?这主要在于,中建地产的分散性。中建地产是公司各局院地产业务所使用的品牌,主要业务为一、二线城市的中端地产开发,以及三、四线城市地产项目的属地化经营。

众所周知,中建下属分局众多,分为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至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即“中建一局至八局”。但由于这八个局院各自独立,因此,中建地产被拆分为各自的房地产业务。

2月17日,北京2022年首批集中土拍收官,在卖出的17宗住宅用地中,中建系公司包揽了2宗地块,包括“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中建壹品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和北京兴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联合体,以35.7亿元底价拿下北京大兴西红门地块,以及“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中建智地置业有限公司”,以8.1亿元底价拿下北京房山拱辰街道地块。

需要关注的是,自集中供地运作以来,国央企是拿地的主力军,而以建筑为主业的中建系地产,正在各大城市的土拍市场中崭露头角。自2020年起,中建先后进入北京、上海、广州、山东、温州、苏州等城市频繁拿地。

据年报显示,2021年上半年,中建集团除中海地产外的土储有5522万平方米,规模已接近中海地产5940万平方米。从2019、2020年的销售业绩来看,除中海地产外,中建系地产的销售额已达到千亿规模,相当于一个中型体量的房企。

从土储上看,截至2021年上半年,中建系地产除中海地产外,其他地产板块的土储达到5522万平方米,已接近中海地产的土储水平。

02 为何转行做开发商?

实际上,相比于中建,更多建筑商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公开数据显示,从2021年下半年至今,已经有3家特级资质建企和4家一级资质建企申请破产重组或清算,包括中国云南路建集团股份公司(公路工程特级资质)、华宇平台注册地址成龙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等公司。

申请破产的原因,大多为“无法清偿到期债务”。业内认为,建筑企业破产主要是由资金问题引起,具体而言,包括项目方无力按期支付工程款、结算款迟迟无法回收、工程长期停工或工期延长等问题,此外,还有钢材、混凝土等主要建材价格短时间内暴涨。

在建筑行业一片哀嚎之下,中建为何还能在一线城市频繁拿地?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类似企业频繁拿地,说明拿地的资金能力比较强,由于建筑企业天然和房地产打交道,对于地产行业的认知程度也是比较高的,所以客观上类似企业拿地动作,都是符合预期,也体现了其希望积极扩张的态势。

“建筑公司本来就是房企的乙方和承建商,对房地产行业的建设与施工比较了解,是建筑企业做房地产的优势所在。目前很多房地产企业早期也是由施工企业转变而来。”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对无冕财经(ID:wumiancaijing)研究员表示:“近来处于房地产行业下行期,而逆势拿地可以降低拿地成本,所以实力雄厚的施工企业房地产子公司出现频繁拿地现象。”

实际上,虽然建筑行业整体下滑,但中建集团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投资建设集团之一,营收数据仍在持续增长。

中建集团中期报告显示,2021年1-6月,建筑业务期内累计新签合同额为16070亿元,同比增长20.9%。其中,房屋建筑为主要业务,营收为12080亿元。

而在中建一至八局的业绩也十分突出,2021年上半年,中建各局的净利润收益显著。目前,仅在上半年,中建八局、中建三局净利润已分别达到49.6亿元、44.42亿元。

柏文喜指出:“施工行业因为产能过剩而竞争激烈,导致毛利过低,因此建筑企业为了提升利润而进入房地产开发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中国建筑也是如此。”

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分析师关荣雪认为:“这类公司频繁拿地,在企业多元化布局的特征下属适时之举。拿地既在一定程度上扩充自身规模,又能凭借自身对房产建设领域的熟悉度在项目建设方面持有成本优势。而且在房地产市场监管加强、融资环境较为紧张等影响下,房企间的竞争加大,多数房企资金流动性压力不小,进而不乏建筑型公司乘胜追击。”

03 会引发建筑业转行风潮吗?

中建系旗下的地产业务盘踞在各地,但合并起来规模可观。虽然中建公司并无宣告要合并,外界已有期待。中建系公司是否有机会整合,成为“第二个中海”?

严跃进指出,合并的可能性很大。从行业资源整合角度看,确实需要整合以增强合力,通过此类合并和整合,能够强化全国市场的统筹能力。

柏文喜则指出,在如今的行情下,这种体量的公司是需要将深耕区域与多区域布局联手协作相结合的,这样在做大规模的同时,才能防止区域过于集中的风险。

关荣雪对无冕财经(ID:wumiancaijing)研究员表示,多区域联手将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企业内部资源与强化业务协同,同时管理等方面的效率也有望进一步提升,分散的话,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内耗,不利于品牌建设,由此来看,中建公司旗下地产公司合并还是较值得期待的。

但对于这一趋势,行业专家普遍持审慎态度。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指出,(中建)在营销策略、全球化扩张以及市场化运作等方面可能没有民营企业机制灵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关荣雪亦认为,“三道红线”下,企业在控成本、降杠杆方面上应持谨慎态度,因此多元化布局叠加提升扩张速度,并不是好的举措。

柏文喜强调,中建系旗下已有中海地产,而且优势非常明显,如果各局的地产公司合并,就会与中海形成竞争关系,势必要划归给中海地产,这也是各局的地产公司目前各自为政、仅合并报表格局的原因。此外,一个实际控制人旗下不能有两个上市公司从事同一行业,因此不可能分拆中建地产。

随着中建各局频繁拿地,建筑商转行成为房企会成为一波风潮吗?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只有资金雄厚的建筑公司,才有机会切入房地产市场。

一位建筑公司的人士对无冕财经研究员表示,虽然地价降低,但市场并不景气,政策相对收紧,而且开发业务与建筑商在资金回流的周期不一样,风险也不同,除非建筑公司的实力到位,不然不太可能去做地产开发。

另一位建筑公司的人士补充称:“开发商是有地有手续的公司,但不一定有施工资质。而代建公司有建筑施工资质,可以施工。只要能合法并有资金取得开发的一切手续,就能成为开发商。”

那么,有实力的建筑公司,转行开发商一定能成功吗?

有业内人士表示,建筑公司转行的优势在于,部分能节约成本,比如“干活”,但是整体依然欠缺,毕竟术业有专攻。

宋清辉则认为,建筑公司做房地产的主要优势是超强的技术实力,当前建筑行业已经告别粗放式发展,技术积累和研发才是建筑企业的重要“护城河”。

关荣雪提到,建筑公司转行开发商的局限主要是在于管理、营销等方面,如何实现产品力的最大化等随之而来的问题,对于主营建筑领域的公司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柏文喜亦认为,建筑企业做房地产只是擅长施工,而对于市场、营销、产品创新等方面比较欠缺,这是其局限所在。

华宇测速揭秘「如新」:个人1年可赚1.26亿

0301

一场培训会,造成37名感染新冠,也让牵扯其中的直销公司如新(中国)成为众矢之的。

2月21日,武汉新爆发的一轮疫情,多名阳性病例曾参加在凯莱熙酒店及江岸区华清园小区举行的如新化妆品公司员工培训。截至28日12时,本轮疫情已从武汉扩散至北京、青岛、石家庄。44例本土感染者中,37人为培训班成员,7人为培训班成员的密接者。培训班学员感染率已达56%。

处在风暴中心的如新集团,实际上是一家有37年历史的美国跨国公司。2003年正式在中国开展业务以来,靠着庞大的直销网络,如新业绩颇丰(年营收170亿元),中国大陆市场撑起近四分之一(约40亿)。

一直以来,如新的业务模式引发争议。一位如新的经销商向铅笔道介绍,团队奖金能赚大钱,并向铅笔道发来一份导师介绍,并称导师“目前已经年入2000万美金”(约1.26亿元)。

一边是在中国市场疯狂吸金,而另一边,如新身上关于传销、虚假宣传、洗脑营销的质疑却从未停止。

01 一场培训,37人感染

最近武汉、北京等地爆发的这一轮疫情,都指向了一场线下培训会。

2月21日,武汉市发现4名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人员,涉及当地多个小区。与此同时,网传一份流调报告显示,多名阳性病例曾参加在凯莱熙酒店及江岸区华清园小区举行的如新化妆品公司员工培训。随后,武汉凯莱熙酒店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向媒体证实。该酒店销售订单上备注单位是如新公司,该公司订了20间房,租用了会议室。

据报道,此培训班的培训时间为2月18日至20日,华宇测速共有66名学员参加。随着病毒的相继检出,截至28日12时,跟如新武汉培训班相关联的传染链,已从武汉扩散至北京、青岛、石家庄,44例本土感染者中,37人为培训班成员,7人为培训班成员的密接者。培训班学员感染率已达56%。

据报道,此次培训的组织者是如新中国的上海经销商——上海舍耀市场营销服务中心。舍耀公司法定代表人顾某表示,自己确实是这次培训班的牵头人,来参加培训班的人员有下面的经销商、业务合作伙伴和其亲朋好友。

而在一张流传出的截图中,有参加者称这是武汉团队承办的第一场鹰训,并表示“迎来了各地的领导”,“感谢上级老师的驰援和付出”。

2月23日,如新中国通过官方微博@如新V人生回应称,经初步调查发现,此次活动为经销商自行组织,未向公司申请报备,违反公司的规章制度。对于此次突发事件,如新中国公司已第一时间采取以下应对措施:暂停湖北省所有的线下培训;湖北分公司已暂停营业,全面消杀。

不过,这份回应并未平复人心,反而引来骂声一片。大量网友除了指责如新因培训导致疫情扩散影响正常生活之外,更多声音则集中在如新涉嫌传销,热评第一则直指如新:“甩锅真有一手,稀烂的传销班子。”

至此。如新这个隐匿的直销江湖中的商业巨头,以这样的一种方式彻底出圈。

02 年营收26.96亿美元,中国大陆占近1/4

这家被指“传销”的公司实际上是一家有37年历史的美国跨国公司。公开资料显示,如新集团于1984年创立于美国犹他州普罗沃市,并于1996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业务遍及亚洲、美洲、欧洲、非洲及太平洋地区等全球近50个市场,是全球最大的直销公司之一。

组织培训是如新日常经营的重要环节。在知乎上,一位曾加入如新又退出的网友表示:“花了大把的时间精力上去,天天不是产品分享会就是周会,要不就是高阶领导人分享会,什么线上分享会,一周七天恨不得全部给你排满,基本天天有活动。”“每周大大小小几乎每天都有课程,就是一群人天天围在一起互相洗脑,真的吓人。”

如新进军中国市场已有29年历史。据企 查查显示,华宇平台注册地址如新(中国)日用保健品有限公司(简称:如新中国)成立于1993年3月28日,注册资本为3007万美元,RYAN SHEA NAPIERSKI担任法人。

2003年,如新开始以零售店经营模式在中国开展业务。2006年,如新获得中国商务部颁发的直销经营许可证,获准开展直销业务。商务部直销行业管理网站显示,如新在中国有包括武汉、呼和浩特、上海、厦门、合肥、重庆、太原、兰州等在内的25个直销分支机构,此外还有225个服务网点、4类121种直销产品、190个直销培训员。

遍及全国的直销团队为如新带来了丰厚的业绩,直接支撑起了全集团近四分之一的营收。据其财报显示,2020年,如新集团全球营收为25.8亿美元,其中,中国大陆市场的全年营收为6.3亿美元,占据如新集团全球市场份额的24%。2021年度收入为26.96亿美元,比2020年增长4.41%,其中,中国大陆业绩约为5.69亿美元,占据如新集团全球市场份额的21%。

2018年底,直销公司权健集团遭遇全民讨伐,总部位于天津的200亿帝国不但轰然倒塌,集团创始人束昱辉在年初亦被捕。次年年初,政府明显收紧了对直销行业的审批。

不过如新对此却并无忌惮。在2019年的一季度业绩会上,如新集团首席执行长伍瑞德甚至号称,“中国内地市场是世界上最大、增长最快的直销市场之一,且商业环境充满活力,相信公司在该市场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在2019年10月,如新再耗资3.6亿,动工大中华创新总部园区二期项目。此前的2014年,如新已斥资近5亿元,在上海投建大中华创新总部园区,这是其规模最大的一笔海外投资项目。截至目前,如新已建设全国41家体验店、9个仓库以及2个工厂。

一边是在中国市场疯狂捞金、投资建厂,另一边如新面临的“传销”质疑却从未停止。

03 直销,还是传销?

与去年底陷入传销风波的“TST庭秘密”类似,如新在代理模式上也分为了个人经销和团队经销。

一位如新的经销商Mika对铅笔道介绍:“开卡购物满500元以上就可以成为VIP会员了,之后购物都可以享受8折优惠。一个月累计销售15000就可以成为经销商,成为经销商以后可以拿10的提点。个人营业额3万以上,都是拿30%的提成。赚多赚少全看自己。”

从上述提成方式来看,经销商的报酬只与其个人的销售额有关,这也符合直销的规范。不过如新被人质疑传销的是其团队制度。该经销商称,“团队奖才是赚大钱的,但怕你一时接受不了。”随后,该经销商发来一份其“导师”介绍团队奖励制度的视频,并称这位导师“目前已经年入2000万美金”。

视频中,这位导师在向另一位中年女士介绍称:“如新有一个制度,是保我们后半生老了以后还能有现金流的制度。”该导师解释,接下来的10年里,只要能发展5个人,这5个人身后也会有5个人,团队就变成25个了;25个人每人身后有5个人的话,团队就变成125个……这样下去,到第六代就已经15000多人。“这些都是你的人际关系网,你不用会被别人用的。而且如新的制度是一个大的三角形,而各家直销公司的制度都是倒三角,是越来越少的。”

如新的经销商在推广时还会使用一个袋子,里面装满了如新的产品,被称为“决心袋”,Mika称,“只有自己用过产品,才会对产品有信心。”

上述导师在推销时也使用了“决心袋”,来推销一个数年之后即便躺平也能日进数百万的“暴富梦”:“你今天看到我拿着这个袋子,表面看是一个黑色袋子,表面是推销,但是你想想看,我的老师,他现在在环游世界,可是他下面有1万多个人在打开这个袋子,在成交的时候,他就算只拿5%,这都是不得了的数字。所以我慢慢跟你讲,你用这套系统也是可以实现的,绝对比你想象中的要大。”

“如新从来不做广告,一直都是靠这种‘人传人’的口碑传播做大的。”Mika说道,“零售是我们的劳动收入,团队是我们资产型的收入,这是两个板块。”

实际上,如新的这种模式早在几年前就曾被媒体报道过。2014年,《人民日报》曾连续发表三篇文章指出如新公司宣传虚假信息、涉嫌传销、组织聚会“洗脑”。

其中,《再揭“如新”骗局:涉嫌传销、洗脑》一文称,如新根据产品销售数量和发展下线人数,将直销商分为从“见习”到“寰宇领袖”,共7级。在保证自身营业额不低于每月10000元的情况下,直销商每新发展4位直接“下线”则晋升一级。“寰宇领袖”可拿到最多6层“下级”营业额的提成,其直接发展的“下线”需达到16人以上。

对此,反传销人士李旭认为,如新公司的奖金制度包含层级提成、产品零售提成和额外奖金。其中,所谓的层级提成,指公司直销成员可以获得六代以内下线销售额的提成,由此,公司的人员结构呈现金字塔式或梯形结构。“根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这样的奖金制度和人员构成涉嫌组织传销。”

04 曾因洗脑营销出人命

除了模式的质疑,这些年来,如新还多次因洗脑营销、虚假宣传而引发安全事故。

企 查查显示,如新(中国)公司自身风险为29条,其中包含1条产品责任纠纷案。:如新公司故意隐瞒产品情况,诱使用户购买使用该减肥产品,且如新公司生产的该减肥产品存在铬超标,导致用户服用后大大加重肾功能的损害,给用户身心造成严重伤害,后赔款司法鉴定费88700元。

无独有偶,据报道,2019年,如新中国北京地区一名34岁直销员林丽,在感冒后拒不就医,靠喝如新果汁“排毒”,拒绝就医治疗,最终不幸身亡。林丽的“导师”曾告诉她,感冒发烧是身体在排毒,千万不要去医院,只需要吃如新的产品、睡觉即可。此次生病期间,林丽坚持使用“导师”推荐的如新g3果汁和SPA按摩仪进行治疗。直到去世之后,林丽家中依然有不少未喝完的g3果汁。

不过,即便发生了如此人命关天的事故,如新在宣传上依然坚持传播关于“排毒”的伪科学。

铅笔道发现,在小红书社区平台上,输入关键词“如新”,便可看到大量关于如新产品的推广笔记,包括护肤品、洗脸仪、美容仪。在多篇关于使用如新护肤品导致爆痘、红肿刺痒的笔记和评论中,常有疑似如新的直销员出来现身说法,称“有的人会有排异期。没关系的。坚持用就好了。”

类似的营销说法在微商行业并不新鲜。去年暴雷的“TST庭秘密”就曾有过类似案例。早在2016年,就有媒体爆出,许多消费者在使用TST活酵母产品之后,出现了过敏、红肿、痘痘,甚至烂脸。更有消费者被医生诊断为“化妆品乱用导致面部脂溢性皮炎”。而TST代理竟称之为“皮肤排毒”,让消费者继续使用。

“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要求出现不良反应之后应立即停用且上报,没有什么排毒的说法。”化妆品配方师湫湫(化名)对铅笔道表示,“突然换护肤品可能会有不适应症状,比如爆痘,轻微瘙痒。但是如果红肿过敏厉害还是建议马上洗去,如果后续没消退建议去医院。”

而面对各种负面消息和质疑,如新的直销员们则表现出令人难以反驳的坚定,Mika说:“网上关于如新的话,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有负面新闻也是正常的,因为如新是一家大公司,肯定会有人去攻击他的。如果你不出名,对别人没有威胁的话,随便你啊。就是因为公司规模大,别人才会攻击这家公司。”

华宇测速能源、黄金、粮食

0301

乌克兰上空一声炮响,俄罗斯股指一度跌超50%;英、法、德、日、韩,连同中国股市一起跟着直线下跌。资本市场之外,能源、黄金、粮食也都纷纷异动。

战争扇动了“蝴蝶翅膀”,全球的产业风暴看起来就要来了。

01 能源,战事火上浇油

随着乌克兰天然气管道被炸,俄罗斯石油贸易商出现大规模中断,俄罗斯被踢出SWIFT……在俄乌局势持续影响下,2022年2月28日,布伦特原油开盘再度冲破每桶100美元。

2020年,全球疫情一度导致原油供应过剩,原油期货跌到负值还历历在目。想不到的是,不到两年时间,随着国际航空业复苏需求转增,在俄乌冲突刺激下,华宇测速原油价格就转首再度冲上100美元/桶,并创下七年半新高。

俄罗斯,是世界主要的石油和天然气出口国。2021年俄罗斯出口石油2.3亿吨,仅次于沙特阿拉伯位居世界第二;天然气出口量为2035亿立方米,位居全世界第一。

巨量的出口,市场在欧洲。但从生产到应用,中间还隔着运输的千山万水,而乌克兰拥有庞大的天然气运输网,正是俄罗斯供给欧洲能源的重要通道。

近年来,因为俄乌“兄弟”不和,俄罗斯开始绕过乌克兰,铺设其他天然气管道。目前,欧盟有1/4的天然气来自俄罗斯,虽然通过乌克兰输送的约有三分之一,但目前的供应量约为20%。

在俄乌局势不断恶化、能源价格飙升、美国施压增产的背景下,欧佩克不得不更改规划,在3月2日举行线上会议,就下个月的产量做出决定。

不论结果如何,未来油价中长期处于高位似乎已经“板上钉钉”。

近日,摩根大通全球能源战略主管Christyan Malek曾警告称,华宇平台注册地址目前全球备用原油产能(在几周内可以上线的额外产量)已经下降到280万桶/天,远低于历史上应对地缘政治缓冲的500万桶/天的均值,如果相关能源出口出现断供,油价将极有可能进一步攀升。

最新消息,高盛已将接下来一个月的布油价格预测,从95美元上调至115美元/桶,并认为“在美国和欧盟对俄罗斯采取进一步限制措施之后,只有需求破坏才能阻止油价上涨”。

据彭博计算,国际油价攀升到100美元,将使美国和欧洲下半年的通胀率提高约0.5个百分点。而摩根大通预测认为,如果国际油价攀升至150美元/桶,全球经济扩张将完全熄火,通胀率飙到7%以上。

对于中国而言,当前中国正持续加大从俄罗斯的能源进口比例,如果本轮制裁导致俄罗斯对欧洲的能源出口受阻,中国的能源供应,仍将随着中俄在能源方面的深入合作而得到有效保障。

中国已经跃升为俄罗斯第一大原油出口国,占俄罗斯原油出口的32.8%,在中国原油进口中的比例也持续提升至15.6%,进口天然气占比也在2019年后迅速增加,这得益于两国在能源领域近三十年的合作。这不仅保障了俄罗斯出口顺差不至于断崖式下跌,更有利于中国保持能源供应稳定。

02 粮食,酝酿饥饿危机

在欧洲大陆上,乌克兰的国土面积仅次于俄罗斯,在它的国土内,70%左右为农业用地,其中肥沃的“黑钙土带”面积,更是占据全球黑土地总面积的40%。

肥沃的土壤,帮助乌克兰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粮食出口国,黑海地区因此被称为“世界粮仓”。不幸的是,本次俄乌冲突的中心地带——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正是黑土集中分布的乌东地区。

2021年乌克兰的主要农作物,产量在全球占比中超过3%的谷物包括大麦、黑麦、小麦、玉米。

2022年来,小麦、玉米两项均保持着升势,较去年同期分别上涨了27%和19%。

由于我国也是小麦主产国,2021年数据显示,中国小麦自给率达到了100%,所进口的小麦,多为特殊用途的特定品种,所以小麦的波动,对中国的实际影响微乎其微。

比起小麦,更重要的是玉米。

数据显示,乌克兰是中国第二大玉米进口国。2021年1到11月,中国共从乌克兰进口玉米731.5万吨,占玉米总进口量的27%。

对于玉米,中国有着巨大的需求。2021年中国自产和进口的玉米相加,仍然存在1500万吨的需求缺口。而在俄乌冲突之前,玉米价格已开始持续两年的上涨趋势,从之前的每斤1.1元左右,涨到了每斤1.4元左右。

在冲突发生后,东北港口玉米收购价每吨直接上涨了60元,达到了每吨2720元,创下了近一年以来的最高价格。而玉米的主要用途,一般作为畜牧养殖的饲料,这意味着玉米价格的上涨,几乎板上钉钉会向下游传导,抬升猪、牛肉类价格。

除此之外,乌克兰还是世界头号葵花籽油出口国,乌俄两国在葵花籽油的出口量上占到了全球的80%,而中国更是有64%的葵花籽油来源于乌克兰,上市企业金龙鱼的母公司丰益国际,在俄罗斯和乌克兰均建有葵花籽油的榨取工厂。

俄乌开战以来,部分地区的葵花籽油经销商已经出现“停止接单”。如果战势持续,供不应求,市面上葵花籽油的价格将会出现明显上涨。

除了短期的农作物供应外,从长期来看,战争波及的白俄罗斯与俄罗斯又是巴西、印度和中国等农业大国的钾肥重要进口国,对于钾肥价格的影响虽暂时不可知,但至少难言是利好消息。

03 制造,原料岌岌可危

除了“世界粮仓”广为人知外,乌克兰还是全球半导体原料气体供应大国。半导体必要原物料氖气,更是由乌克兰供应了全球近7成产量,在全球市场占据主导者地位。

电子特气是半导体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原材料,根据Linx Consulting公布的资料显示,半导体市场所需的电子特气,乌克兰提供的产量,占比在70%左右。

半导体产业链顶端的荷兰光刻机巨头ASML表示,公司所使用的氖气,大约有20%来自乌克兰。

其中,氖气和氪气都可用于KrF镭射,该工艺主要用于8吋晶圆250-130nm成熟制程,目前,250-130nm制程产品包括电源管理芯片(PMIC)、微机电系统(MEMS)及MOSFET组件、IGBT等功率半导体组件。

2月25日,半导体行业协会表示:“已经分散氖气采购来源,乌克兰危机不会令芯片供应链中断。”但是并没有提及氖气供应减少,势必会对中下游产业链成本价格产生影响。

作为参考,俄罗斯2014年吞并乌克兰克里米亚半岛前,氖气报价曾一口气爆冲600%。国内光刻气体标杆凯美特气在日前表示,“现在两三天一个价格,价格波动很大,且国外企业的报价高于国内。”

除此之外,制造芯片的另一种不可或缺的原材料钯在俄罗斯的产量约占全球40%。

此前,疫情影响和美国的限制,曾经三度引发“芯片危机”,缺芯严重的情况下,多家芯片原厂在2022年初涨价。在一辆宝马轿车上,涉及半导体器件的部分,已经从原来的338美金/辆,提升至700美元/辆。

在电池必要原材料镍的领域内,俄罗斯的产量占据全球11%左右,根据金属统计报告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镍市场供应短缺达到14.43万吨。

2月22日,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期镍一度涨逾2%,价格飙升到24900美元,已成为自2011年8月以来的全新最高价格,到目前为止,2022年短暂的不到两个月时间,镍价格已经上涨20%。

自2021年以来,锂、镍金属价格的上涨,已经让很多电动车产品开始调整售价。俄乌局势的恶化,更是加剧了这一趋势。

04 格局,洗牌时刻会到来吗

2月28日,随着俄罗斯总统普京下令俄军核威慑力量转入特殊战备状态,欧盟国家表示将向乌克兰提供战斗机,这推动了乌俄局势进一步加剧紧张。

区域局势的紧张,对于军工行业是一则好消息,但它的另一面,则是更高的军费支出,以及对整个经济框架的牵引。

在正式宣布停战之前,谁也没办法预料下一步会是什么。各国除了“站队”制裁俄罗斯之外,已经开始了自身军备建设。

当地时间27日,德国总理奥拉夫·朔尔茨在下议院发表讲话称,德国今年将斥资1000亿欧元(约合1130亿美元)建立一个基金,用于实现军事现代化。到2024年,德国每年的国防开支将至少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此前一直徘徊在1.5%左右),从而实现北约的目标。朔尔茨对议员表示,德国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但比起德国加大军备开支,周末最劲爆的消息,当属当地时间2月26日,美国与欧盟、英国和加拿大发表共同声明,宣布禁止俄罗斯使用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国际结算系统。

有分析人士认为,这相当于向俄罗斯抛出了“金融核弹”。

SWIFT系统是连接全球银行业的金融通信基础设施。目前,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11000多家银行机构、证券机构、市场基础设施和企业客户都通过该系统传送“金融报文”,是国际结算的重要系统。

被踢出SWIFT,意味着俄罗斯金融机构与全球银行系统之间的联系将会被切断,对当地的国际贸易、银行国际结算等业务构成沉重的冲击影响。

不过,俄罗斯看上去对此早有准备,鉴于自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曾有国家先后多次提出要对俄罗斯采取该项制裁的建议,在2014年,俄罗斯建立了SPFS系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SWIFT系统实现替代。

截至2022年2月3日,该系统已经有来自中国、古巴、白俄罗斯、亚美尼亚、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的331家金融机构加入。

这是否会成为一个新的变化?

自2018年后,俄罗斯对中国出口的“去美元化”进展迅速,对中国的出口贸易结算中 美元占比已经降至32.6%,总出口中 美元结算占比降至53.9%,在SWIFT制裁的影响下,欧元、美元结算势必受到影响。

同时,俄罗斯已有多家银行加入中国跨境银行间支付系统(CIPS),俄罗斯可以通过中国CIPS系统继续与中国贸易伙伴之间进行较为顺畅的贸易往来。在切断俄罗斯部分银行SWIFT接入的背景下,CIPS的更深层次合作,很可能对中俄双方贸易往来形成积极作用。

从能源到农业、从工业原料到国际金融,俄罗斯的经济体量,乌克兰的资源禀赋,都是全世界经济架构中无法忽略的存在。

在这一轮的冲突中,蝴蝶振动翅膀,在全球掀起了一阵产业飓风,这像是一场对于各国经济结构的风险测试,中国能否成为独善其身的避险一隅,还需要静待风平。但真正的测试项目,既是险恶风波面前的应急能力,更是风平浪静时期的自我建设。

华宇测速巨头乱翻小红书

0301

近日,继多次改名后,美团电商业务再次更名“美团电商”,并开始申请注册商标。

与此同时,伴随着美团电商改版,一个名为“珍箱”的种草社区被安置在了二级入口,亦如小红书般,在此用户可以发布自己的购物笔记或评测,也可以看到他人发布的内容。

电商、社区两手抓,意味着美团希望构建一个从种草到转化的流量闭环。

另一边,淘宝也早在2020年末将微淘升级为订阅,为进化后的买家秀社区——逛逛,腾出一个珍贵的底部菜单栏位置,此后逛逛也成为淘宝内容种草主阵地。相比之下淘宝对于内容社区的渴望程度更甚于美团。

得益于淘宝本身的体量,逛逛平台月活用户迅速超过2.5亿,日活突破5000万,一举超过小红书。

但在用户黏性上,或许并不能以数字论英雄,东兴证券去年8月发布的研报显示,90%小红书用户在购买商品前有过在其平台搜索的行为。这一数据对于内嵌于淘宝的内容社区来讲,或许难以达到这样的比例。

不过在“荷枪实弹”的双十一大促中,逛逛的确起到了应有的效果。双十一期间逛逛的内容总曝光量高达250亿次,有超过2.5亿用户浏览种草内容,来自内容种草的导流比例更是高达三分之一。

如今,大部分互联网公司都热衷于种草,知乎、抖音、B站你都能看到各式各样的种草内容,但商业的目的始终是在利润,如何分辨单纯的种草内容,消费者变得越来越不知所措。

种草背后的冲动消费

对于当下的互联网消费主力“年轻人”来讲,华宇平台注册地址或许如何分辨一件衣服是否是纯棉材质都有些困难,更妄谈如同其父母辈一般,手一捏,便能识别出衣服的材质、好坏。

于是,有人帮你从不同品牌买回各种产品进行评测,而你只需要听取意见再付款便能得到一件你认为合适的产品,久而久之这群做评测的博主不断累积粉丝和威望,成为了意见领袖,部分人也从最初的半信半疑到丧失了独立思考能力,只顾“买买买”。

我们的消费场景、习惯,甚至感知都彻底线上化了。

如同近期在“秃头经济”下爆火的黑芝麻丸,十五、六元一斤的黑芝麻捏成球后,摇身一变成为2-10元一颗的“神丸”,在不少宣传语中更是被贴上抗老延衰、辟谷养生、防脱养黑、补充元气、补钙壮骨等功效。

适用人群更是上至耄耋,下至孩提。

在央视的调查中,多款产品生产许可证编号为SC开头,为食品生产许可证,不具备宣传功效的许可。对于某些人群来讲,吃多了不仅不会生发,还可能对身体造成负担。

不过这依然阻挡不了黑芝麻丸热销,据商务部对重点电商平台检测的大数据显示,2022年年货中,黑芝麻丸的销量同比增长105.9%。而推动这一产品销量狂增的原因离不开一篇篇“种草”笔记。

我们无论在知乎、小红书、逛逛上搜索黑芝麻丸,都能发现大量的种草笔记,大多数通过前后图片对比、亲身实践经验告诉大家黑芝麻丸的好处,也有并无任何从业资质的博主从配料表分析,哪些品牌的芝麻丸更正宗。

但仅有极少的种草笔记会向消费者科普,黑芝麻丸对油脂性脱发无用,甚至还会加重脱发。芝麻出油率在45%-50%上下,吃一定比例的芝麻意味着有一半都是芝麻油——富含脂肪。

不过,对于许多饱受脱发困扰的人群来讲,诱人的文案与强烈冲击视觉的“效果图”,极易引起冲动性消费。

而对于那些对此抱有怀疑的消费者来说,品牌方通过长时间大规模投放或“暗度陈仓”式文案,依然能转化不少消费者。至于意志坚定的人群,或许本就不是这些产品的受众人群。

那些表面是在图文并茂的科普“古法”九蒸九晒,实则点进主页,拉到最后,还是在卖自己搓的黑芝麻丸。

为什么热衷于种草?

实际上黑芝麻丸并非特例,此前的医美、美容仪、蒸蛋器、空气炸锅、足贴、筋膜枪等一系列风潮的产生,无一不是通过一篇篇种草笔记堆砌出来的需求。

资深小红书用户小吴向我们分享了一段她的经历。

前几年,小吴受到网络的一则视频种草,购买了蒸蛋器和面包机,最初几天还觉得新鲜,每天早上坚持使用,不过一段时间后,这两个小家电便躺在了橱柜吃灰,再也没有使用过。

不久前,小吴又在小红书上看到不少博主推荐可以蒸馒头、玉米、做三明治的早餐机,颜值高又小巧,深得女孩子喜欢。而当她实际拿到手上才惊觉,这与在橱柜尘封多年的两个小家电并无差异,只是设计地更加小巧也换上了当下流行的配色,并且改了一个更加精致的名字“早餐机”。

这便是“种草”深得互联网公司喜爱的原因,通过精致的图片、视频和文案来刺激用户冲动消费,创造出大部分人没有的需求。

实际上,我们仔细回想所有消费风潮出现前,网络上都曾有过一段焦虑,容貌焦虑后美容护肤产品便开始大卖,提倡精致生活的背后是各种小家电的畅销。

而匆忙的年轻人向来与“精致”二字难以沾边,于是在内卷的大背景下,养生、秃头等焦虑又应运而生,与之相对应的产品也在厂家们的加紧生产下,走上各大平台的货架,摆在消费者眼前。

我们无法肯定这些焦虑的背后是否有双无形的大手在推动,但焦虑一定是商家们逐利的温室。

不少消费者在购买了此类产品后,也都自嘲自己交了“智商税”,而当下一次检验智商的产品再次上线后,却仍忍不住听从KOL们的口号,哦买噶,买它!

为什么无法抗拒这种“魔力”?

一位MCN机构的内部人士向光子星球表示,如今大多数品牌投放都喜欢采取铺量的形式,或许只会投放一到两个头部KOL,更多资源会投放上百个腰部KOL和KOC。通过堆量,营造出火爆感,从而诱导消费者形成“羊群效应”。

你每一次看似拥有自我意识的决策,或许只不过是资本、算法、策略交叉暗示下的产物。

据了解,通常品牌都会有自己的投放节奏,一方面KOC迅速铺量充当SEO功能,多种关键词反复洗脑式触达消费者,奠定认知基础;另一方面,引入腰部、头部KOL提升质感、强化口碑;最后放出一些素人级跟风晒单,不追求质感,而是用来提升细节与层次感。

最终收获的结果便是,在算法下随处可见的“种草”笔记推动着消费者进行尝试。

王饱饱通过小红书、抖音等平台达成月销超4000万;钟薛高一年销量增长5倍;小红书起家的完美日记,三年便成功上市。

但这样的火爆是靠产品质量、性价比、创新获得的,还是仅仅是通过资本无序地堆砌形成的劣币驱逐良币?

所有的商业模式都应建立在信任之上,亦如当年的电视购物一般,当消费者的信任消失殆尽,这种模式也就失去了意义。

三种模式

实际上,虽然各个平台都在强调“社区+电商”,也就是所谓的内容电商,但目前并没有一家能够完全的将两个功能有机整合进同一个软件。

而当下互联网公司们正大致通过三种模式期望达到私域流量在站内完成种草、拔草的完整闭环。一是以小红书、抖音为代表的先社区后电商;二是以淘宝为代表的先电商后社区;三是以美团为代表的电商、社区两手抓。

这三种模式的形成都有其特殊的历史构成,暂不深究,不过相同的是他们都处在同一个大背景之下,随着红利的日渐消退,科技公司再也无法通过模式创新获得更多流量,何况流量成本也在不断攀升。

这导致当下的三种模式也都有着各自的优势和遇到的问题。

小红书以内容起家,在互联网流量日益见顶的当下,拥有自我“造血”的能力十分重要,同时深耕内容多年也使其赢得了多数用户的信任。

不过电商考验着供应链、物流、售后等能力,而“猫狗拼”三大阵营占领了服饰、3C、下沉等多个市场,想要突破封锁较为困难。这也导致大多数用户在小红书上被种草了某一产品,转头却去了其他电商平台下单。

据《晚点LatePost》报道,即使在切断淘宝外链的2021年,小红书电商业务收入占比也仅有10%,其余90%都来自广告。

这种收入结构与百度十分相似,沦为了单纯的导流工具,华宇测速空有一身“流量”本事却只能收取广告费。

据数据显示,小红书有60%的流量来自搜索页。主动搜索的特性让其工具属性更强,但据我们观察,这种工具属性与当年的百度实际上有一定差异。

当下互联网孤岛化严重,这也意味着不同软件的内容特性决定了其搜索范围,在小红书上以生活知识、美妆、购物为主,而美食、知识问答、电影等流量则被美团、知乎、豆瓣等App拿在手上。

类目多少向来决定了搜索工具天花板的高低。

而当下,小红书还在加速其商业化进程,据新榜数据显示去年1-6月,小红书商业笔记数量涨幅超过149%。可以预见,当商业化与用户体验无法平衡时,小红书也就失去了优势。

相反,淘宝逛逛与小红书处在不同的境况,背靠庞大的电商体系,却缺乏内容造血能力。

如前文所述,淘宝给出的双十一期间逛逛的数据表现与实际的GMV增长差距较大。2021年,阿里双十一期间商品交易总额为5403亿元,同比增长8.45%,为历年最低,同时较去年26%的增速有明显下滑。

简单来说,逛逛的活跃用户并没有挽救淘宝增速下滑的趋势。

而在我们实际体验中,逛逛更像是快手、抖音、小红书的结合体,笔记质量参差不齐,人群定位模糊,同时或许是由于基数较大,在社区氛围的建设上也有待提高。

不过比之美团,逛逛还是在内容、UI、操作方面有一定优势。

我们翻看美团珍箱,不同于逛逛用户仅能关联自己购买过的商品,由于缺乏历史订单数据,在珍箱发布笔记时用户可以关联未消费的商品,这便降低了可信度。

不难发现,“社区+电商”的架构并不新鲜,但大多都没有形成健康的循环。有的仅仅是算法与资本将最新鲜的“种草广告”一股脑推送给用户,并对其似“传销”般日复一日地洗脑,而拔草的过程则像是开盲盒,在打开前永远不知道收获的是惊喜还是惊吓。

华宇测速「金三银四」不香了

0301

宋江点开某招聘软件消息界面,从去年年末到现在,他已经和1780家HR对过话,投递了148份简历,但收到面试通知的只有10来家公司。

“投简历投到怀疑人生,面试面到崩溃”,他对深燃说。最近好不容易被一家公司叫去面试,笔试面试几轮下来,一位领导说可以来上班了,而另一位领导说,华宇测速作品和公司风格不相符。最后,他还是被刷了下来。

宋江的经历并不是个例,今年年初整个互联网行业求职市场情况不太乐观。根据前程无忧发布的《2022年春节后才市供需行情》,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仍位列节后新增岗位发布量前五,但新增职位量下降,从2021年的第一位跌落至今年的第四位。

这背后有客观原因。去年教培、房产、互联网等行业都开启裁员,回流到市场上的求职者还未被消化完;今年年初的春招,有企业需要将岗位名额更多地释放给应届生。

岗位供应量有所减少,想跳槽的职场人也在变得谨慎。猎聘调研显示,今年春节开工后有24.95%的在职者想跳槽;而2021年、2020年开工后想跳槽的职场人比例是34.46%、21.85%。2020年受疫情初期影响情况较特殊,今年开工后想跳槽的职场人比例明显低于2021年,职场人更趋于求稳。

年后开春的招聘季,在招聘市场俗称“金三银四”。一位资深HR对深燃说,这一招聘节奏和规律已经至少持续15年,这是因为大多数企业会在年前或年后发年终奖,发完年终奖后很多人会陆续看机会。但是在今年,领了年终奖之后,目前想换工作或敢换工作的求职者减少,“大家还是以稳定为主”。

智联招聘面向职场人的调研数据显示,60.5%的受访者认为今年春季找工作比去年更难。

“金三银四”马上就要来了,想跳槽的互联网人还要不要赌一把?

走还是不走?既焦虑又保守

求职市场有两大明显现象,求职者这端,求稳,是这届职场人目前的普遍状态。而招聘者这端,有需求减少,保持观望的趋势。

有的职场人,是不敢换。一位互联网人就表示,华宇平台注册地址她已经在BAT其中的一家大厂待了五年,在两三年一跳是常态的互联网行业里,算得上是老员工。她向深燃表示,去年年底,领导在年会上讲话的主题依然是“过冬”。这让她有所警觉,在互联网行业收缩的大背景下,她表示,“只要公司不裁,自己就不会主动离职”。

代理运营贝贝也坚持“不挪窝”。她说,“现在身边很多人被裁,自己根本不敢动。”她担心自己流入求职市场,不能及时找到理想的工作,如果房贷续不上,后果很严重。

有的是在可选择的范围里,换工作能谈到的待遇不一定更好。

一位新媒体从业者就对深燃提到,她从年前就开始看机会,可投了不下百家公司,都没有进展。找来找去无论是薪资还是工作环境,都没有大的改善。她算了一下经济成本,考虑到试错的可能性,试用期几个月工资会打折扣,跳槽并划不算,于是放弃了这个念头。

今年的招聘市场,薪资的确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一位资深HR表示,今年薪资要想往上浮,难度不小。他举例,即便是互联网大厂的985本硕背景的求职者,想要跳槽,基本卡在跳槽时薪资常规调动的30%涨幅上,这比以往要难达到。

从岗位级别来看,据51猎头联合创始人朱聚鹏观察,在流动性上,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乃至准一线城市杭州、成都,企业招聘时,需求岗位更偏向于公司中层员工,年薪在10万-30万之间,因为这个薪酬的岗位数量多,且多为职场新人,流动性也大。

一位猎头表示,高管们的就业处境则相对不乐观。仅在北京市场,他手里年薪超过300万以上的高管,就有不下十位在看机会,全都处于离职待业状态。高管类的岗位本来就相对少,这个层级也不太愿意降薪,跳槽难度也大。

职场人“不敢动”,企业招聘也比往年要安静。

HR董伟对深燃说,他所在的公司年后释放出来的岗位,大概只有往年的20%。他还发现,很多企业名额已经锁死,人员或是只许出不许进,或是只招一些替换岗。其中,涉及的招聘岗位,以基层岗位为主。

董伟介绍,广东每年都有一个大型招聘季,会举办大型招聘会,时间集中在二三月份,服务各大厂商。据他了解,以往的情况是招不到人,现在是有人但没有了坑位。很多员工过完年回去之后,就没了工作。

企业比以往更谨慎,标准卡得更严格。一位与音乐有关的互联网大厂人说,自己给公司内推了100多份简历,通过的只有个位数。“学历卡得特别死,有些人已经很优秀了,但还是直接被淘汰。”她说。

董伟表示,现在市场上,除了背景履历、学历非常好的职场人,大部分人跳槽都比较难。“现在整体市场处于流动率偏低的状态”。

年初跳槽,求职者们左顾右旁,慌慌张张,只能边保住工作边看看机会。

该走还得走,但好工作难求

即便行情如此,有一些求职者,还是选择了跳槽。在一些社交平台上,有不少博主分享自己跳槽的经历,究其原因,与工作成就感低、工作重复、开会太多等有关。

小六毕业后就加入了某互联网大厂,工作了两年多。工作内容琐碎,没有成就感,自己也越来越不喜欢这样的工作氛围,再加上公司竞争激烈,他逐渐认清了自己的能力边界,即便工作不好找,还是要跳槽。

过程不太顺利。他原本打算找个小公司,也预想过去小公司会降薪,他能接受降20%-30%,但投了五六家,只聊到“期待薪资后就没下文了。”

有类似经历的求职者还有很多。莉莉是一位“中厂”的运营,她正在偷摸地投简历,发现招聘平台的HR,对于发出去的信息基本是“已读不回”。一直在看机会的珠珠也察觉到了招聘市场的“不对劲”,她对深燃说,已经习惯了HR们的“已读不回”,“年前招聘平台上还比较活跃,年后二月基本不动弹,现在释放的岗位感觉也很少”。

用户增长运营吴用相对幸运,获得了几次面试机会,不过他面临的问题是,“在面试时,聊得很不错,但HR回信却说不适合。”他对深燃说,已经不止一次出现这样的情况。他不认为是自己能力的问题,面试过程中,HR对他以往工作带过的项目都表示认可,交流过程也很顺畅。他曾找过一家自己很有意向的公司的HR,询问自己落选的原因。“对方很简单地回一句,想要找更资深的人”,他说。

互联网大厂员工刘能也面临了相似的情况。今年2月份,他面试了另一家实力相当的大厂,自认简历也不差,没想到已经在与HR谈薪资了,还是被刷下来。他打探这家大厂的内部消息,发现有些部门已经停止招聘,还了解到,春招是会补录一些岗位,但是会通过裁员给校招留位置。

有铁了心要跳槽的互联网人,陷入了迷茫里。

周破是一位后期编辑,正准备逆流而上跳去大公司。他说,在公司已经五年,去年年薪到手只有16万,早就想跳槽。最重要的是,他对深燃说,做视频后期职业发展路径太窄,准备往品牌宣传、品牌策划方向转型。

为了省事,他干脆一键投递简历,自己都记不清投了多少家公司,实际约到面试的只有5家,其中很多是不符合预期的公司,第一轮视频面试完就不想再接着聊了。“就算面上,自己也不会去。”他表示,他把这类面试都划分为是“无效面试”。

有的求职者实在受不了当下的工作,又没有获得新offer,还是选择了裸辞。但裸辞一时爽,也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刘颖就是一位裸辞者,从去年10月份离职,投了几百份简历还没找到工作,已经需要靠借贷度日。近期,闲来无事的她开始在小红书分享自己的经历,一位粉丝好心留言,不要碰网贷。她只无奈地回复:权宜之计。

“金三银四”为什么不香了?

多位行业人士表示,今年互联网行业招聘市场的“金三银四”可能不会到来。

董伟表示,全国招聘行情类似,除了极个别行业比较火热以外,“大部分行业用人都比较挑,现在的人市场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

在拉勾网发布的《2022年互联网行业春招薪酬报告》里提到,互联网行业的更迭,也带来着人才策略的革新。行业人才战略从“规模优先”到“质量优先”的转变。

这背后原因,董伟表示,前几年的互联网泡沫,包括直播的风口,都已经过去了。去年从互联网、教培、房产等行业离职的人群,还留在市场未被消化完。大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在2016年-2018年,互联网行业提供了大批就业岗位,还涌现出创业潮,现在浪潮过去,很多企业向汽车芯片或偏实业的方向转型。

其次,往年,企业更倾向于将岗位放在招聘平台上,以寻找求职者,现在更倾向于找内推和猎头。“因为这样更便捷”,董伟对这一现象感触很深,他所在的企业,往年内推能解决30%-40%的用人需求。现在释放的岗位少,内推可以覆盖80%的岗位。这导致流向市场的岗位存量,也会相对更少。

同时,即便是在“金三银四”,释放出来的岗位,有的企业更加倾向校招而不是社招。董伟解释,企业是为了招一些年轻人来“降本增效”,降低公司的整体运营成本,用一些实习生或毕业生,顶替掉薪资较高的岗位上的从业者。

除此之外,朱聚鹏表示,今年“金三银四”不如往年热闹,还和一些企业为了增加博弈和议价的空间,在年前就进行人才盘点、早早释放岗位有关,这导致到年后,招聘的新岗位没有太大波动。

总的来说,朱聚鹏表示,现在企业并没有大量招聘,一方面是用人变得谨慎,一些企业没有做好人才的摸底,不敢用;另外一方面,摸底人才其实是为了让业务找到新的增长逻辑、提高人效,企业自身业务还没有找到新的增长逻辑,也就没有梳理清楚到底需要哪类人才。

在他看来,很多企业并不是没有招聘的需求,而是在人效和新的增长逻辑这两个点上,没有找到可能性。造成的结果是,企业只能把职位放上去,多聊一聊求职者。

多位人力市场的资深从业者预测,互联网行业接下来的两年里,在岗位供应上,都不会多。

经过之前的互联网行业泡沫,“招聘正在回归理性。”朱聚鹏说。

华宇登录薇娅、雪梨复出了

0228

“我们来啦!我们开播啦!”

2月12日,一个名为“蜜蜂惊喜社”的淘宝直播间迎来了直播首秀。在不到五小时里,这个全新的直播间共挂出55件商品,成功收获117.9万观看。

更令人惊讶的是,开播一星期后,蜜蜂惊喜社粉丝数就突破百万大关,成绩斐然。

蜜蜂惊喜社在社交平台发文庆祝粉丝破百万

到底是怎样一群牛人做出的成绩呢?不少网友都有类似的疑惑。

透过直播画面可看到,直播间一共有六位主播:发财、昊昊、凯子、多多、小迎和小涵。没有一位明星大腕或知名主播,但仔细看会发现,他们的面孔并不陌生,其中大多曾是“淘宝直播带货一姐”薇娅的直播间助理。

就在蜜蜂惊喜社开播几天后(2月15日),华宇测速诞生了一个名为“光光来了”的淘宝直播间。有意思的是,其核心主播余光宸(昵称:余光光)和几位助播、模特也曾是雪梨直播间的助播。

虽然宸帆(雪梨所在MCN公司)否认“光光来了”直播间与公司有关,谦寻(薇娅所在MCN公司)方面表示“直播间是几个年轻主播的创业项目”,但外界还是从各种蛛丝马迹中找到了新直播间与雪梨、薇娅的关联证据。

一时间,关于两大主播计划复出的传闻甚嚣尘上,外界对消息内容真假的辩论也愈演愈烈。

从蜜蜂惊喜社和光光来了直播间的运作模式看,基本和此前薇娅、雪梨团队运作规则一致,换汤不换药;而从两个直播间成绩看,无论薇娅、雪梨未来会不会复出,她们过去探索出的那套商业模式已经被成功复制。

只是,经历阵痛后的淘宝直播,恐再难有“下一个薇娅”出现。

1

“年轻主播的创业项目”

蜜蜂惊喜社开播,即引发大量粉丝围观和讨论。一个重要原因是,直播间处处透露着与薇娅的联系。

首先在直播间名字上,“蜜蜂惊喜社”借鉴了此前薇娅微信公众号“薇娅惊喜社”的灵感,以“XX惊喜社”五字短语迅速拉近与薇娅粉丝的距离,增加粉丝熟悉感和信任度。

长期关注直播带货的资深粉还在第一时间发现,蜜蜂惊喜社主播“越看越眼熟”,大多为此前薇娅团队的工作人员,其中昊昊、凯子、多多和小涵等人早就因为频繁在薇娅直播间露脸,积累了一批自己的粉丝。

粉丝社交平台发文

不仅如此,蜜蜂惊喜社的直播间陈设和背景,也与薇娅直播间高度相似。全天候科技通过对比发现,蜜蜂惊喜社背景采用的是灯火辉煌的高楼群像照,该背景图疑似也曾用在薇娅直播间,见证了周深、关晓彤、欧阳娜娜等一众明星与薇娅的直播互动过程。

蜜蜂惊喜社与薇娅直播间背景高度相似

甚至,蜜蜂惊喜社开播初期,进驻直播间的部分服饰商品,疑似也来自薇娅自有品牌VIYA NIYA。

几位主播在介绍商品时没有给出明确的品牌名,而是用“我们给大家做了……”的话术,预示着商品属于店铺自制款;从商品链接显示细节也能看出,相关货号都是由“字母V+数字”组成,与薇娅直播间习惯一致。

蜜蜂惊喜社商品介绍

就连开播发红包、中间送福利这些直播带货风格,也与薇娅如出一辙。

神通广大的网友纷纷开始找寻“蜜蜂惊喜社是薇娅的”证据,但从该直播间微信官方公众号运营主体“杭州柏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简称:柏峰文化)背后的股权关系看,暂不能得到这个结论。

天眼查显示,柏峰文化成立于2021年8月,法定代表人名为何卫华,其持有公司99%的股份,剩下1%由一个名为钱森良的人持有。

柏峰文化股权结构

公开信息无法寻找出何卫华、钱森良与薇娅的关系,谦寻公关人员也以“年轻主播的创业项目”这种说法解释外界疑惑。全天候科技试图从熟悉公司人士处了解这两人的信息,但该人士表示“并不认识(两人),谦寻一直使用花名(制)”,他还透露,当前直播间主播团队确实比较年轻,像凯子和昊昊都是95后。

法律从业者李丽向新熵分析指出,“从法律层面看,如果没有资金往来以及高管、法人重叠,那么两家公司之间就是互相独立的关系。但如果员工与原公司私下签订代持股协议,再创业开一家新公司,那么新公司就算得上是原公司的分公司或者子公司,而表面上依旧毫无关联,但这种情况外界一般不会得知。”

相较于蜜蜂惊喜社这边与薇娅之间扑朔迷离的关系,“光光来了”直播间与雪梨的关系就透明许多。

核心主播余光光在2020-2021年间与雪梨有过长达一年多的合作。在电视台购物频道积累了丰富主持经验的余光光,转向雪梨直播间后依然得心应手,与雪梨形成了非常好的配合,不仅帮助雪梨直播间观看数稳定在了淘宝直播Top 3的位置,一度有逼近第二名李佳琦直播间的趋势。

但在2021年9月,两人的合作就以余光光的离开宣告结束。之后余光光偶尔会在大促周期回到雪梨直播间支援,直到本次“光光来了”直播间开播,两方才正式有了进一步联系。

在“光光来了”直播间,一家以服饰经营为主的店铺“TBSM旗舰店”引起了粉丝和媒体的注意。因为该天猫网店经营主体为啤梨啪啦(杭州)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公司法人名叫章子晗。

公开资料显示,章子晗是雪梨团队核心管理人,专注红人自主品牌化战略及柔性供应链管理,首创红人品牌化战略,成功打造了宸帆旗下超30个红人品牌。

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女装店铺,在价格和品牌上都没有太明显优势,却能走入“光光来了”直播间,很难说团队背后没有联系。

不仅如此,“光光来了”直播间所属机构名为杭州柏钧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持股99%的股东王伟光,与雪梨丈夫张珩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天眼查信息显示,在王伟光担任股东的6家公司中,两家股东名单里有张珩的身影。

或许是因为二者关系已经半透明化了,张珩近日也开始参与“光光来了”直播间的带货工作,亲自做起了带货主播。

雪梨丈夫张珩现身光光来了直播间带货

种种迹象表明,薇娅、雪梨都在培养助播顶上,想要重新卡位直播带货赛道。

2

粉丝、大牌态度分化

随着两大主播“复出”消息传开,一批老粉丝闻风而来。

仅仅一周时间,蜜蜂惊喜社直播间粉丝数已经突破百万;截至2月25日,开播14天粉丝数字已经超过160万。直播间观看人次也从首场的118万,涨到了最新的564.4万;其中,2月16日、18日、19日三场直播观看人次突破千万门槛,开播14天来平均每场观看也达到650万人次的水平。

全天候科技制图

相较而言,光光来了直播间粉丝数增长较慢,开播一周粉丝数超过70万;但观看人次也从首场的186.3万,涨至了2月25日的496.5万,三次突破400万,迄今9场(2月17日无直播)直播平均观看人次在329万的水平,约为蜜蜂惊喜社的一半。

全天候科技制图

粉丝们之所以在万千直播间中选择关注并支持“蜜蜂惊喜社”和“光光来了”,与其优惠的购买政策和“导购式”直播间定位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第一场直播开始时,蜜蜂惊喜社的五位主播就说出了直播间宗旨——提供高品质好物、保障超高性价比商品、秒杀抽奖不断。为了吸引更多流量进入直播间,当晚直播间还准备了7款秒杀商品,最低仅需0.01元。

相似的让利活动在光光来了直播间也能看到。以2月25日晚的直播为例,直播间出售的一款女士天丝混纺衬衫原价359元,当天直减160元还赠送一件吊带;在商品介绍过程中,几位主播还故意将话题引向了模特领口佩戴的蝴蝶结配饰,称售价需69元,最终参与直播的张珩决定在前述优惠基础上直接再送配饰一枚。

事实上,这样的套路此前在雪梨直播间并不常见,更像是其它电商平台直播间的销售策略。如今被引入到光光来了直播间,或许意味着受到税收风波影响的薇娅、雪梨再也不是直播间话语权的绝对掌控者,她们开始向消费者“低头”。甚至在品牌面前,新团队也放低了姿态、做出了让步。

从蜜蜂惊喜社直播间近半个月上架的商品来看,大多以服饰、食品、生活用品等为主,其中虽然不乏Ubras、嗨吃家、玉泽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品牌,主流还是中小国货品牌商品,一些国际知名美妆大牌、家电王牌、热门食品等暂时未出现在直播间。

某近期登上蜜蜂惊喜社的食品品牌内部人士向全天候科技透露,其与薇娅团队一直有合作关系,本次上播也是基于前期沟通后,仅提前一周就确定了直播排期,节奏一切正常,“我们合作采用的是纯佣模式,抽佣比例在20%左右。”

所谓的纯佣模式,也即除主播赚取佣金外,坑位费等其它费用一律全免。

据上述人士了解到的行业情况,不同主播抽佣比例存在差异,一般会根据直播场次、产品品牌不同发生变动;通常情况下,直播间的招商团队会给到品牌合作方一个抽佣参考范围,餐饮食品行业在15%-40%不等,然后与品牌协商确定一个数字。这次蜜蜂惊喜社不仅没有坑位费,他还兴奋地表示,“销售情况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效果很满意”。

要知道一件商品进入超头部主播直播间,往往需要先缴纳坑位费,然后再根据排期和品牌产品确定抽佣比例。越是头部主播、时段越重要、品牌效应越低,需要缴纳的坑位费可能就越高。

一位接触过李佳琦商务团队的网红零食品牌工作人员告诉全天候科技,2021年非大促时段,其公司产品登陆李佳琦直播间时给到的坑位费就在4万左右,抽佣比例为20%,“这还是我们不愁卖,品牌效应好的情况。”

而在本周登陆罗永浩抖音直播间的某智能生活用品品牌,在20%的佣金基础上,付出了10万元的坑位费。

对比蜜蜂惊喜社,开播半个月来,每日出售商品数量少时44件、多则达108件,平均在60-70件/场的水平,而“免坑位费”的做法,计算到主播头上显然是一笔不小的损失。但仍然选择让利商家,也看出了新直播间当下的低姿态。

即便两大直播间已经展现出了较强的吸粉能力,国际大牌们态度仍然谨慎保守。一位国际品牌直播代运营机构相关人员告诉全天候科技,目前尚未收到大牌们与两个直播间合作的需求,“大家都还在观望。”

眼见着电商三八大促的脚步越来越近,还有几个大牌能坐得住?

3

大规模流量迁徙

艾瑞咨询发布的《2021年中国直播电商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淘宝平台诞生了近1000个过亿直播间,其中达人直播间数量占比不足45%;中国直播电商行业主播从业人数近几年也在不断增长,截至2020年底已经达到123.4万人。

2021年中国直播电商行业研究报告

繁荣的直播生态也意味着激烈的市场竞争,特别是在淘宝直播平台,马太效应非常显著。中小主播、新晋主播要想进入前列,一点也不容易。

为何薇娅、雪梨却能打破桎梏,在短期内积累百万流量呢?

本质上,她们只是在复制过去的商业模式,将老客户引入新账号,做着粉丝迁移的事。

对于粉丝而言,他们或许更在意的是服务和渠道优势。粉丝也是买家,在知道新直播间“背后是一个老板、能买到心仪的东西”则基本购物需求得到了满足。

这也有赖于过去薇娅、雪梨(包括不少MCN机构)都在做的一件事——将粉丝从对主播个人的信任,转变成对直播间的信任,打造直播间IP。

例如罗永浩,从开播起,罗永浩直播间就有一个贴近消费者的名字——交个朋友。在这个直播间里,罗永浩虽然是核心人物,但并非必不可少的存在。

一周七天,罗永浩本人带货可能仅有3-4场,剩下的场次则会由黄贺、李正等主播轮番完成。粉丝甚至已经习惯老罗“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直播。

淘宝直播近两年也渐渐出现了主播“去中心化”的趋势。

以李佳琦直播间为例,前两年直播间只有李佳琦一位主播,再加上小助理付鹏或是旺旺;一旦李佳琦有工作冲突,就只能停播一天。这样不仅加重了主播的负担,直播时长和带货商品数量也存在较大限制。

但从去年开始,“去李佳琦”行动开始在其直播间推行:公司先是在李佳琦直播结束后的午夜时分加入“助播场”,售卖一些生活用品或再次推荐李佳琦未能售罄的热门商品;再于李佳琦正式直播开始前加入“时尚助播场”,与午夜的“生活助播场”区分,华宇登录上线服饰、鞋帽等品类。

李佳琦直播间加入“时尚助播场”

直播间做出这项变革的底气,归根到底来自于他们背后依托的供应链能力和强大招商能力。薇娅和雪梨作为淘宝直播带货女主播Top 2,在这方面的能力自然毋庸置疑。

熟悉薇娅的粉丝,总是会亲切的称呼她“哆啦薇娅”。这是因为,过去薇娅和她的团队总会收集直播间消费者的愿望清单,然后利用其强大的供应链能力和倾销带货能力,由招商团队争取到全网相对最优价格,再将目标商品都汇集到直播间来。

如哆啦A梦一般,帮助大家实现“愿望”。与其说,“哆啦薇娅”是粉丝对薇娅本人的一种夸赞,倒不如说是对直播间背后供应链、团队选品和议价能力的综合认可和信任。

消费者的核心诉求仍在于购买物美价廉、超高性价比的商品,只要直播间提供服务的能力一致,粉丝甚至不关心导购是谁;薇娅也好,雪梨也罢,她们倒下了,还可以有千千万万个“薇娅”、“雪梨”站起来。变的只有镜头前的那个推荐人,不变的是团队能力和运作模式。

“所有的商业模式都可以复制。”

原淘宝直播运营负责人赵圆圆此前似乎就有预料,在与全天候科技交流时,他曾表示,淘宝直播不能复制出另一个薇娅、李佳琦,但可以复制商业模式,“复制另一个或者更多的超头部主播。”

“消失”的近70天里,薇娅大大小小的举动都牵动着粉丝们的神经,关注度始终不减。

但是,狂热背后,流量追逐的目标早已从“主播薇娅”,转变成了“哆啦薇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