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2
如同爱因斯坦等科学家,晚年开始相信斯宾诺莎哲学中的“上帝”,这届追求自我、不信命运的年轻人,在焦虑和压力之下,也开始喜欢另类的互联网运势学说。
今年年初,西游记中的金钱豹在年轻人中突然“出圈”,原因是因为在某短视频平台上出现了一个谐音梗:金钱豹等于“金钱到”、“金钱暴”,不少网友把头像换成金钱豹。
实际上,从看相占卜,再到如今的星座、塔罗牌等,基于玄学衍生出的所谓“算命生意”多种多样。特别是当下,Z世代年轻人中有不少人面临着工作和学业的压力,于是成为了“算命先生”的忠实拥趸。据2019年中国科协发布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中显示:在中国,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人非常相信或者比较相信算命的人。而网易数读的调查数据显示:30岁以下的年轻人中,有62.05%参与过算命,包括星座罗盘和塔罗占卜。
而随着短视频等互联网平台的兴起,互联网算命的生意和场景也在扩大,甚至在网上流传着“老年人靠保健品,年轻人靠卜卦算命”的话术。年轻人正成为不少“算命先生”收割的对象,而网络中的“算命先生”,玄学背后其实都是“金钱”二字。
网络改运势花样多,咨询、带货行骗
王明,一位20岁出头的小伙,由于疫情原因,其运营的小门店生意一天不如一天,王明告诉Tech星球,本身就有些迷信的他,归咎于自身气运不好。
王明表示,虽然自己还年轻,但是越来越相信命数,于是经常在网上看命理资料,测自己的八字,发现几种算命方法都是指向不好的结果。
焦急的王明,希望能够找到改运的方法,由于之前在短视频平台上刷到过一些“大师”讲解命运的短视频,于是,他想在抖音里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大师”,改改自身的运气。
最后,王明认识到一位叫帝释子的算命大师,但殊不知,正是这位大师的出现,让王明不仅没改变自身的运气,还破了自身的钱财。
王明表示,加上这位“大师”的微信并不容易,首先要告知自己的生日、姓名,还有家庭情况,然后是按时收费,一小时288元,对方信誓旦旦地表示,自己绝对能够解决好王明的气运。
王明将一小时288元费用付给大师后,大师加上王明的微信,于是王明开始把自己的遭遇告诉了他。大师首先是苦口婆心地安慰王明,并把这些问题归咎于自己平日没有供奉神仙,所以没有获得神仙的庇佑。
听完大师的解释后,王明表示自己第二天就去当地的寺庙去拜拜。但大师随后又表示,除了拜神明外,还需要法器加持,一套法器需要5000元,可以在一个月内改变自身的运气。王明认为这个价格太贵,大师随后表示,可以半价给王明,就当是做好事,于是王明买下了这套法器。
但经过一个月的时间,王明并未感受到气运的改变,生意仍然是一天不如一天,王明开始向这位大师进行理论,但这位大师早已将其拉黑。就这样,王明被骗了2700多元。
此外,除了类似王明这样轻信所谓网上算命大师破财的案例外,Tech星球还了解到,年轻人在网络算命被骗的真实例子还有不少。
一个在读大学的00后大学生李文秀告诉Tech星球,由于马上要期末考试,担心自己考过不,于是通过网上朋友介绍,认识了一个B站上的塔罗占卜师,对方表示,可以免费占卜。于是李文秀抱着试试的心态,让对方为自己算上一卦,在占卜的时候,说着说着突然就把话题往水晶上引,并表示:“考试不要太担心,姐姐会帮助你,但是你想在考试中不挂科或者拿到高分,可以看看我们的水晶手链和仪式,这些都能辅助改变你的运势”。
李文秀提出看看价格,一款11.2mm的“观音+大势至”加持的手链价格为956元,而一款“观音能量”加持的手链价格则为656元。最后,李文秀选择了价格较为便宜的观音能量加持的手链。
但李文秀表示,这条手链并未给其带来想要的结果,最后想去找对方理论,但对方早已将其拉黑,李文秀又随即去找该UP主退钱,但却被其不少粉丝围攻,无奈之下,也就不了了之。
类似于上述在网络算命中被骗的例子数不胜数,大多都是利用年轻人工作、学业压力大,迷茫焦虑的心理,披着网络算命的外衣行骗牟利,有不少年轻人中了其中的圈套。
00后装“大师”割韭菜,有人月入十万
网络算命这门生意,正在年轻人的圈子不断扩散。
Tech星球发现,在QQ上,存在不少的千人算命群,这些QQ群里,甚至有00后也开始当上了“大师”,操弄所谓的算命生意。通过观察,Tech星球发现,在这些算命群里,大师们算命的方向主要是学业、感情方面,掐准了年轻人的迷茫焦虑的心理需求。而在这类QQ群中,90、00后的人数占比达30%以上,已成为了算命群的中坚力量。
据群中的一个号称“大师”的群友透露,算命按时收费,一小时400-1000元不等,价格的高低主要与个人想了解的方向有关,比如,想问近一年的事业和感情,价格会稍贵,如果只是问星座运势则会低一点。
圈内人宏伟告诉Tech星球,聊天形式的收费只是所谓“大师”的部分收入,他们还会兜售一些带有“能量属性”的物品,比如手链、手机号,甚至鲜花都可以,这部分的价格在千元到万元不等,这些兜售的物品已成为“大师”们的重要收入来源。有些“大师”会兜售一些运势书籍和授课业务。
宏伟还表示,00后属于最容易轻信他人的群体,所以算命在这类群体中更容易发展。而且,现在的大师们不再借助网站等PC时代的算命工具,而是通过抖音、B站、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进行更好的包装和传播,并将部分在用户上应验的例子拍摄成视频发到这些平台上,让粉丝更深信“大师的实力”。另外,也能获取一批小白加入到自己的粉丝中,成为自己的潜在收割客户。
总体而言,“大师”的月收入过万并不成问题,碰到深陷圈套的富二代,月收入可能会达十几万元。宏伟还介绍说,所谓的“大师算命”并不需要什么知识,只要能够通过对方的心理,说出合理的解释就能获得生意,比如塔罗占卜,了解一下这个占卜的流程就行,一般人学习几天就能掌握一套话术,如果学不会,还可以拜师或培训,入门费几千元不等。
宏伟说道,这个行业派别林立、五花八门,绝大多数都是学点简单易上手的占卜来圈钱。尤其是塔罗牌,还有电话号码预测,姓名预测等,毫无科学性和技术含量。“但能预测的面很窄,没有了解过的人觉得挺神奇,也正是因为此,年轻人才成为很容易被割韭菜的群体。”
被骗纠纷不断,平台打击灰色生意
古人云“穷算命”,当人迷茫焦虑,陷入困境的时候,所谓“算上一卦”真能解决问题吗?显然,这没有什么科学依据。就算有些人觉得算卦之后应验了,多半也是心理引导行动带来的改变,而并非所谓“算命改运”起的作用。
Tech星球通过和多位所谓的“大师”交谈也了解到,所谓“算命”其实算的是对方的心理,在对方说的话中,找到其心中所想,然后在顺藤摸瓜的编造一些话术,自圆其说。
有时候,也会通过拍讲解所谓命理的视频,以头头是道的说辞,引人入胜,实际上是胡编乱造,实战基本不准。“只要我来算,多多少少要算出对方的问题,感情不和、事业不顺、领导小人、家人生病等等,人活一世,谁还没遇到不顺心的事?”一位“大师”说道。
此外,为了让年轻的用户信以为真,“大师”们甚至会将几十年前农村中的“清水立筷子”等骗术搬出来,通过视频拍摄的方式发给用户看,只要能让用户相信他们说的话,都想方设法用上。
另外,每个“大师”基本都会设法圈住一群忠实的粉丝团,这些粉丝就是“大师”最大的心理武器。因为,通过这些粉丝口中的案例,会让一些本是半信半疑的用户,转而相信“大师”的能力。
而遇到一些自知上当受骗了的用户,粉丝团也能为“大师”化险为夷。如有受害者找到“大师”理论,遇到这种情况,“大师”们会让自己的粉丝为自己打掩护,例如让粉丝们在群内对受害者先施以劝告,说服受害者没有转运,可能是一时不灵验,如果好言相劝不奏效,就会恶语相讥,直到让受害者放弃维权的念头。
还有一种情况是,受害者在一些平台发表对“大师”不利的负面消息,“大师”就会让自己的粉丝群体在其小红书、知乎、抖音等账号的作品评论中进行粉饰,以消除不利影响。
好在互联网平台也看到了其中的危害性,正在通过限制搜索关键词、以及限制入驻等方式,打击所谓的互联网“算命”门灰色生意。可以说,留给互联网算命“大师”们“割韭菜”捞钱的时间不多了。
(注:文中出现的人名皆为化名)
0512
疫情影响下,谁是最赚钱的人?
是动千万粉丝的网红主播?不,是他们背后的MCN机构。
其实,MCN机构不仅存在于网红圈,在餐饮圈也存在。
很多你常见的网红餐厅,明星餐厅,背后其实都藏着共同的大佬。
前几天,贤合庄加盟商喊着“陈赫还我血汗钱”维权,却不知道在陈赫背后,还有一个重量级大佬。
根据天眼查显示,如今的贤合庄,陈赫只持股49%,而另外的51%属于四川至膳有限公司。
四川至膳不仅是贤合庄背后的boss,更是堪称小半个娱乐圈背后的大佬。
关晓彤的天然呆茶饮店、孙艺洲的灶门坎卤味烧烤、黄晓明的烧江南烤肉,都是至膳在背后操盘。
搞定众多一线明星,并横行餐饮界,四川至膳到底是何方神圣?
01 亏损5年后,贤合庄被大佬救活了
和很多人想象的不同,贤合庄并非一开业就爆火全网。
2015年,陈赫第一家贤和庄初出茅庐同样陷入困境,连续4年亏损。
但到了2020年,贤合庄一夜爆火,不仅扭亏为盈,还在全国开了500多家门店,引来半个娱乐圈撑腰。
连续1年,贤合庄都被当成网红打卡地,至今全网贤合庄的关键词和视频播放量,加在一起有23.5亿。
最辉煌时,贤合庄在全国拥有800家门店,要知道海底捞和呷哺呷哺门店破千,而前者用了26年,后者用了12年。
贤合庄得以摆脱亏损,并且飞速扩张,背后的“财富密码”是什么?
答案就是四川至膳。
四川至膳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老板名叫周扬,虽然在江湖上不闻其名,但他还有个名号,就是“谭鸭血”的创始人。
无论是四川至膳还是谭鸭血,骨子里都带着明星基因。
2018年,谭鸭血老火锅面世,靠着鸭血火锅打出名号后,就开始和明星捆绑之路。
从邀请“巴蜀笑星”廖健加入,之后更是引来了“半个娱乐圈”都来打卡,有关谭鸭血的宣传稿中,总少不了“明星”这个关键词。
之后,谭鸭血老火锅还在热门综艺《天天向上》《峰味》中露脸,更是加深了明星火锅的印象。
2019年,周扬和陈赫一拍即合,陈赫持股贤合庄33.25%,而至膳持有并控股了贤合庄。
在这之后一年的时间里,贤合庄便迎来了大爆发。
在跑通了贤合庄的模式后,四川至膳便开始了复制粘贴模式。
关晓彤的天然呆在20年12月,在成都开了第一家茶饮店,同月就已迅速在全国布局5家店,彼时待营业的都还有7家。
黄晓明的烧江南烤肉,在20年11月在成都开的第一家店,到年底开业两家店。
孙艺洲的灶门坎于20年6月在成都开设第一家门店,到年底已有20多家店遍布全国。
这些品牌,都出自至膳之手,占了同年明星开店数量的一半。
火锅店、烤肉店、奶茶店,很多人都忍不住好奇,四川至膳到底是个什么公司呢?
最开始的四川至膳是一家多元化餐饮集团,但随着明星代运营的甜头越来越大,这家公司也逐渐和初心相去甚远。
有报道显示,至膳在2016年,高薪聘请了一位在地产行业从业多年的营销专家,工资开到了2万6一个月,品牌部的工资成了最大的支出。
就连自己的员工都开始抱怨:老板走偏了,不是在做餐饮,是在开广告公司。
所以,与其说至膳是一家餐饮企业,不如说是一家网经纪公司。
02 复制明星店,他们成了加盟商收割机
靠着流水线上生产明星品牌店,四川至膳迅速实现了商业价值。
要想复制一家明星店,总共分三步:
第一步:捆绑明星,加速出圈
明星想开店,首先要选择一个品类,主要集中在三大类:火锅、烤肉和奶茶。
这几个品类,标准化程度、工业化水平高,并且不太依赖后厨,因此比较容易复制。
之后,利用明星这个天然的流量池,加速出圈。
开业前,某明星开店、并将亲临现场的消息,会被放在网上,并引发关注酝酿热度。
开业当天,明星们亲临现场,一众网红受邀齐聚,一夜之间就能诞生一个超级网红店。
像在抖音上,“赫你一起吃火锅”的话题下,上传了超过2万个视频,再有跑男兄弟团,时不时加码,想不火都难。
在至膳旗下的品牌,加上开店、打卡、宣传过的明星,绝对包揽娱乐圈的半壁江山。
第二步:吸引加盟,飞速扩张
开家明星店,如果你以为粉丝和顾客是韭菜,那就大错特错了。
他们的目标是加盟商。
明星店的加盟,比一般店的成本要高很多。
一般奶茶店,像蜜雪冰城,单店投资加盟费最低只需7000元,最高规格的省会城市也不过1.1万/年,但天然呆最低档也不会低于10万,相差10倍。
但因为明星的天然流量,明星店加盟会比一般品牌回本更快,想蹭明星流量的加盟商,省却了许多后顾之忧,于是前仆后继地掏钱加盟。
如果要加盟贤合庄,前3年内,需要交48万元的加盟费和5万元保证金,从第4年开始,如若续签,还要每年再交2万。
如果按800家门店计,仅仅加盟费一项,陈赫和至膳的收入就超过3.8亿元。
除此之外,加盟商还要上缴每个月2%的营业额,四川至膳再和明星按比例分红。
即便加盟费价格不菲,明星店的加盟依然供不应求,现在,贤合庄在广州深圳市场基本都很饱和了,深圳甚至停止了加盟。
第三步:收割韭菜,集体关门
贤合庄曾声称投资回报周期是9个月,也就意味着如果在北京开一家贤合庄,净利润要达到20%才能在1年内回本。
但在疫情前,海底捞2019年净利润23.46亿元,净利率只有8.8%,可见所谓的加盟即回本就是错觉。
品牌通过加盟一年扩张几百家门店,但后续基本就是放羊式管理。
这也是为什么,近两年各种明星店不断出现在各种黑榜上。
被明星忽悠来,最后很多加盟商却亏损百万,不得不关门。
对于品牌方而言,如果品牌做烂了,招商招不上来,大不了就换个品牌继续做。
明星店疯狂扩张的背后,是无数加盟商以百万亏损为代价。
03 光环褪去后,四川至膳也不是赢家
明星开餐厅并不少见,但在至膳运营下的“明星开餐厅潮”却和过去不同。
至膳通过明星IP+加盟的方式,再结合自身供应链优势,几十天就可以孵化出一家店出来,复制和繁殖能力相当强。
通过与明星自身资源的强势捆绑,极大提升了明星效应直接变现的能力,加速了品牌的出圈。
像贤合庄等品牌,可以说是出道即巅峰。
那在固定的模式下,品牌能逃脱明星开店死得快的魔咒吗?
显然不能。
截至2022年4月22日,贤合庄在全国各地已经关店超270家,关店比例超过三分之一。
孙艺洲的“灶门坎卤味烧烤”也开始关店,天然呆也和加盟商开始打官司。
在2020年,至膳旗下的品牌有:烧江南、天然呆、灶门坎、贤合庄、蛙三泡椒牛蛙、祥和轩以及灶二哥。
但现在,“旗下品牌”页面,如今只剩下谭鸭血老火锅了。
像贤合庄这种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品牌,拥有强大的粉丝基础,口碑也不错,但为什么还是关店不断?
因为他们忽视餐饮运营中最重要的一点:口碑效应。
明星店的最大招牌就是明星的IP,但很多店铺开张后,早已经本末倒置了。
贤合庄自从开业后,口碑一直在走下坡路,加盟店的卫生、安全、服务等问题层出不穷。
最终,全国开店800家,却很少有复购,大多是尝鲜而言。
有贤合庄的加盟商透露,如果想要陈赫到店宣传,店家要给一部分出场费用跟接待费用,如果单独宴请,费用得100万元。
凤凰网娱乐旗下新媒体“8号风暴”报道,天然呆加盟商想要关晓彤到店宣传,需满足三个条件:
在当地投放LED大屏或者公共交通广告;
投放量需达百万级;
承担关晓彤及其团队的食宿车旅费,约20-30万。
这样看下来,很多明星开店,就是赤裸裸打着明星的幌子,收割粉丝和加盟商的摇钱树。
结语:
2020年,谭鱼头在关闭其大本营的最后一家店时,创始人谭长安曾说:“短短几年间,谭鱼头轰然崩塌,业内人士很震惊,其实我自己也很震惊”。
辉煌时创造了百亿神话的谭鱼头,最后却因为资本下的盲目扩张而惜败。
和很多资本一样,因为钞能力,至膳总是能在最短时间的内让品牌出圈,其变现路径想得很清楚。
我们走到商场里,看到10家店,可能有5家背后都是一家公司,即使他们争得头破血流,但背后的公司也是赚钱的。
但能赚钱能出圈,和能活下去,向来无法划等号。
加盟商和粉丝都有记忆,再好的品牌IP没有好的运营和口碑,也难得长久。
复购和口碑,依旧是至膳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0512
“挺对不起大家的,我没办法继续守护这里了……换一种方式陪伴各位吧……20年了,很可惜,也很难过……”
马保力在Blued上发文
蓝城兄弟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马保力近日在其创办的社交软件Blued上,发布了这样一条意味深长的动态。尽管他没有详细解释,但不少人猜测与蓝城兄弟私有化一事密切相关。
4月30日,蓝城兄弟(BLCT.US)发布公告,已正式签署与买方集团的私有化合并协议,交易估值约为6000万美元。中国最大社交出海公司赤子城科技出资成立的基金将参与此次交易。
此时,距离蓝城兄弟上市也才不到22个月的时间。
作为“全球同性社交第一股”,蓝城兄弟一度风光无限,不仅在国内垂直赛道牢牢占据首位,在东南亚多国也有广泛市场。它的上市还让LGBTQ(Lesbian、Gay、Bisexual、Transgender、Queer等性少数群体)有了更多被曝光和扩大市场的机会。
马保力也曾寄希望于将蓝城兄弟发展为一家“全球的同性恋生态型公司”,而不只是“中国的同性恋互联网公司”。
事与愿违,持续固化的商业模式、不断扩大的亏损、连续下跌的股价,最终将蓝城兄弟逼上了私有化退市的道路。
那个“淡蓝色的梦”,马保力终究是要守不住了。
1 “淡蓝”的梦
蓝城兄弟从籍籍无名到登陆纳斯达克,始终离不开一个关键人物的努力——马保力。
2000年,还在体制内工作的马保力为了寻找“知音”,创建了一个交友网站——“淡蓝色的回忆”,后改名为“淡蓝网”。因为看到明星耿乐参加的电视节目,认为耿乐长相帅气,就将其名字用作自己的网名,这个后来被圈内圈外所熟知的名字——耿乐。
彼时中国社会对于“同志”群体认知有限,能够供LGBTQ交流的平台更是少之又少,淡蓝网的存在犹如一抹微光,照进了这个少数群体,让大家有了交友学习的机会。
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是马保力一个人边工作边维持淡蓝网的运营,即便遇到再多困难,他始终保持着一颗初心,只为告诉大家“同性恋不是病态,告诉大家我们应该怎样阳光自信去生活”,并帮助更多与他一样的人。
2006年,马保力迎来首批志愿者,组建团队运营淡蓝网,渐渐开始在市场上迅速崭露头角,平台也为更多用户熟知。
为了保障同志群体健康,他还成立了一个致力于青年群体艾滋病防治的公益项目——淡蓝公益,提供艾滋病防治的公益服务。这部分服务后来发展为了蓝城兄弟重要业务之一,Blued也成为全国不少城市防艾组织宣传平台。
2009年,马保力与几个创始团队成员租了一辆卡车,将淡蓝网在河北秦皇岛市的一些办公用品通通拉到北京,正式开启了北漂生涯。
2011年,马保力做了一个重要决定,辞去警察工作,全心投入LGBTQ社区活动。也是在这一年,他成立了蓝城兄弟,并于次年推出移动应用程序Blued,2015年上线国际版应用。
最难的时候,蓝城兄弟拿不到融资,也没有钱租房子,大家只能在北京五环外的一处地下室凑合,几个人吃住在一起,轮流做饭洗碗,前景迷茫。
庆幸的是,当时蓝城兄弟坚持下来了。
Blued的推出彻底改变了同性群体的交友方式,将线下面对面交流或QQ社群交友,转向全新的软件。同志群体可以凭借地理位置发现身边好友,寻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分享聊天、发朋友圈。
在那个对LGBTQ群体认知尚不完全、接纳度较低的年代,Blued成为了不少同志群体认识自我、聊天交友的启蒙软件。
Blued用户数据(图片来源:招股书)
其用户数也在持续攀升,截至上市前(2020年6月),Blued注册用户规模超过4900万,覆盖全球超过210国家和地区,平均MAU达600万,用户日均停留时长超过60分钟,平均每日打开次数超16次。
而据Frost & Sullivan的报告,若以2019年平均MAU计算,Blued已是印度、韩国、泰国和越南最大的线上LGBTQ社区。
马保力似乎离他的梦越来越近了。
2 上市迷途
2020年7月,蓝城兄弟登陆纳斯达克,募资8480万美元。
据马保力自己描述,“这次发行出乎我们意外,给我们很多的惊喜”。主要表现在投资者对蓝城兄弟的追捧:蓝城兄弟第一次确定5000万美金发行规模后,发现资本市场反映非常好,内部讨论决定上调募资额到8480万美元,“实际的下单来看是远远超于这个数字的”。
上市首日,蓝城兄弟股价涨幅一度超过100%,达到35.89美元/股;收报23.43美元/股,较IPO发行价上涨46.44%。
这一天,马保力迎来了高光时刻,奋斗20年帮助蓝城兄弟走出国门,拿下“全球同性社交第一股”名号,他在朋友圈留下一句话:“这一路不容易,唯有感恩与珍惜!”
但这位从河北秦皇岛走出的创业者,似乎并不满足于此。
在接受雷帝网采访时,他明确表示,“上市让蓝城兄弟更具国际化,迎来更多发展机遇。”由于有一半的用户在海外,蓝城兄弟公开发行募集的资金也会用于国际化的扩围,“希望能进入更多的地区,扩大我们的用户。”
除此之外,上市募集的资金还会用于提升技术研发水平和寻找一些投资并购的机会。
确实如马保力计划的一般,蓝城兄弟上市后就开启了大肆并购扩张的步伐:2020年11月以2.4亿元人民币收购男同社交软件翻咔,同年还收购了针对女性用户的社交软件LESDO,但后者在并购后一年就被关停。
大规模扩张的同时,蓝城兄弟在盈利表现上却不尽如人意,有亏损明显扩大的趋势。
财报显示,2020年公司总营收达10.31亿元,同比增长35.9%;净亏损却达到2.22亿元,同比扩大319.15%。2021年营收为10.77亿元,同比仅增加4.39%;净亏损却扩大至3.10亿元,同比增加39.56%。
从收入结构上看,直播是蓝城兄弟多年不变的变现支柱,2018年及以前甚至成为公司唯一收入来源。在马保力看来,这与蓝城兄弟的业务发展节奏有关,“财务的商业化只做到直播这一个阶段而已”。
但仅靠直播打赏抽佣显然对于一家企业而言,风险太大。
从2018年我们开始上线会员服务,2019年上线蓝色宝贝和荷尔健康,在上市接受媒体采访时马保力透露,“这三块新业务增速非常快”。蓝城兄弟收入结构也逐渐演变成:直播服务、会员服务、广告服务和其它收入四部分。
2019年、2020年,直播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分别降至87.5%、86.9%,到2021年进一步减少至76.26%,但其支柱地位依然无法动摇。
值得注意的是,蓝城兄弟的直播业务也存在较大隐患:平台并未签约或孵化属于自己的主播,而是与第三方MCN机构合作扶持主播。这就意味着,直播收入的增加,给到MCN机构的成本也可能增加,收入命脉被拿捏在了别人手里。
而马保力寄予厚望的会员业务,要想做大做强也不容易。
蓝城兄弟2021Q4主要财务数据(图片来源:财报)
虽然财报中会员收入近两年已经持续增加,但占总收入比重仍然较低,而用户活跃度还有下降趋势:2021年第四季度,蓝城兄弟MAU达到720万,同比下滑5.1%,这也是蓝城兄弟上市以来首次MAU同比增速下滑。
有用户向全天候科技表示,自己已经几年没有登陆Blued了,除了因为找到了朋友,平台“吃相也越来越难看”,不少过去免费的功能已经开始收费,如“闪照”。过度追求商业化,让一批用户对Blued失去了热情。
3 前路未卜
截至2021年底,蓝城兄弟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剩3.5亿元,同比减少20.41%。如果按照过去一年的亏损来算,留给蓝城兄弟的时间屈指可数。
更糟糕的是,公司股价自上市不久(2020年7月中旬),便跌至发行价之下,随后整体延续颓势,特别是近五个月来都在2美元/股以下徘徊,最新股价报1.26美元/股,市值近4700多万美元,较上市首日收盘价(24.5美元/股)跌逾九成。
蓝城兄弟股价
站在十字路口的蓝城兄弟,将何去何从?
虽然在蓝城兄弟的私有化公告中没有明确表示未来去向,但在今年1月蓝城兄弟宣布私有化要约后,国内最大社交出海公司赤子城科技在港交所公告,称会在3月31日前与Spriver Tech Limited及其一家全资附属公司合伙成立基金,参与蓝城兄弟的私有化交易。
对于赤子城科技,不少国内用户或许比较陌生,但就用户规模和收入规模来看,它无疑是中国社交出海领域的佼佼者,在海外市场本地化和商业化方面有较强的能力,旗下产品矩阵丰富,包括Yumy、MICO、YoHo等多款音视频社交产品,用户覆盖中东、东南亚、北美、日韩、欧洲等市场。
2021年10月,App Annie首次发布了中国非游戏公司/应用出海榜单。在这份榜单中,赤子城科技位列所有公司第六位,社交娱乐领域排名第四;而就上榜应用看,旗下MICO、YoHo与TikTok、iQiYi等产品同列前20,成绩瞩目。
赤子城科技的版图,跨国家、跨人群、跨产品,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社交需求,唯独缺少LGBTQ板块。
一旦私有化交易成功,赤子城科技无疑可以较低的投入收获720万月活的App,捕获一个全新的、极具消费潜力的市场。
据沙利文研究院发布的《全球LGBTQ平台行业发展白皮书》(下称《白皮书》),2018年,中国LGBTQ 群体个人年度消费支出约为3120 美元,明显高于泛人群(约为2920美元);由于经济负担较轻,LGBTQ人群倾向于在可自由支配的类别上花费更多,预计到2023 年这一数字将以8.4%的复合年增长率上升至1.2万美元。
图片来源:沙利文研究院
《白皮书》还提到,2023年,全球LGBTQ群体人数预计将达到5.91亿,人口占比上升至约7.4%;全球LGBTQ在线社交市场规模将达到38.42亿美元,MAU将达到10.30亿(包含泛社交平台及LGBTQ群体垂直社交平台)。
这样一家企业拿下蓝城兄弟,似乎也符合马保力在上市时提出的国际化目标,从这一角度看,会有一个双赢的结局。伤者只有夹在中间的蓝城兄弟投资者,毕竟公司上市以来股价持续走低,收购价也远低于发行价。
但有了新股东的蓝城兄弟,终究不是最初的那个蓝城兄弟了。马保力曾经那个“淡蓝色的梦”也要守不住了,只能用“换一种方式陪伴”交代给创业20多年的蓝城兄弟。
唯一庆幸的是,LGBTQ这个市场已经被认可,甚至充满潜力。
0511
近日,坐拥抖音、今日头条、飞书、西瓜视频等应用的字节跳动,旗下多家公司更名为“抖音”,字节跳动(香港)有限公司也已更名为抖音集团(香港)有限公司。外界纷纷猜测,此举或与其准备赴港上市有关。
光子星球向多位抖音内部人士求证此事,均被告知不知情。我们向多位投行人士求证得知,目前尚未有抖音正式启动IPO的确切消息,但是大家普遍认为抖音目前正在为IPO做准备。
一家长期从事美/港股IPO承销的机构负责人告诉光子星球,虽然抖音启动IPO应该会与他们建立一定合作,但目前抖音并未告知其要IPO,但是据他了解,抖音自身肯定已经在做相应准备,只是目前市场环境太差,这个时候去上市没必要。
“很多年初找我们打算做香港IPO的,最近都放弃了,市场太过悲观,这个时候上市很尴尬,即便成功在估值上也得打折挺多。根据我们团队的了解,抖音不太可能最近半年内正式启动IPO,除了市场环境还有很多不可言说的复杂因素,所以真正启动至少要到年底或明年上半年。”
一位多点Dmall的股东也告诉光子星球,多点今年上半年也在准备IPO,初步计划将于夏季完成交表,但是最终是否顺利还取决于市场环境,如果下半年市场很差不排除再度延期,多点此前已经延期过一次IPO了。
01 高盛将成抖音IPO主承销商
多位投行人士告诉光子星球,虽然抖音IPO时间表尚未出炉,但是有一件事几乎已经没有悬念,全球最顶级的投行高盛将成为抖音IPO的主承销商,这源于高盛过去几年与字节跳动和张一鸣所保持的良好合作关系。
光子星球向一位高盛香港团队内部人士求证,对方表示对抖音IPO一事并不知情,内部也未听说有相关的讨论。
2019年底,特朗普政府向字节旗下TikTok发难;2020年8月,特朗普政府要求TikTok必须在9月15日前出售或关闭美国业务,随后字节不得不与包括微软、甲骨文、沃尔玛等在内的多家美国公司进行了接洽,寻求利益最大化的解决方案。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光子星球,张一鸣当时在美国逗留了数月寻求解决方案,这其中很多谈判几乎都是高盛负责帮忙安排的,双方也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了很好的信任关系。此事最后由于特朗普败选才得以扭转。
此前服务字节的主要是高盛美国团队,也有少数香港团队,高盛投资银行部全球副主席兼中国投行业务联席主管蔡卫也亲自参与了此事。抖音一旦启动IPO,蔡卫团队或将发挥重要作用。
与之相对应的是,此前参与了快手IPO的承销商预计将被排除在外,快手IPO时的联席保荐人包括摩根士丹利、美银证券与华兴资本。
一位资深从业人士分析,由于快手与抖音的直接竞争关系,摩根士丹利将不会成为抖音IPO承销商,快手的中资承销商找了华兴资本,而抖音很可能将选择中金公司作为其中资券商,当然也不排除中信建投证券。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光子星球,张一鸣和他的太太在瑞银集团和瑞士信贷都有私人银行账户,其很多资产都交给这两家银行来帮忙管理。基于此前的合作,这两家也不排除可能有一家会成为联席保荐人。
02 新CFO的老手段
字节新任CFO高准的加盟,几乎被认为是其将要IPO的实锤。
高准此前是一位能力超群的律所合伙人,已为100多家公司的上市和其他资本市场融资项目提供了法律服务,这几乎涵盖了过去十年中国科技互联网行业所有大公司,其在行业内可以算得上是泰斗式人物。
“大家觉得之前从小米过来出任CFO后又转任TikTok CEO的周受资很厉害,但是如果单论IPO资历的话,说难听点周受资给高准提鞋都不配。周以前在VC,后来也就负责了小米这一个案子,经验并不多,但是高准与所有的投行都长期打交道很多年,在投行如果有什么是她做不成的事,那么应该就很难有人可以做成了。”
根据高准的过往履历,她几乎可以完成一个IPO项目的所有环节,甚至连招股书都主要由自己团队完成,而仅在最终售卖阶段才将工作转交给承销商。这也就意味着,抖音可以长时间对外保密,直到其开始正式募资时才被外界所知。
一位投行人士告诉光子星球,字节新任CFO高准加盟公司后,圈内不少与她熟悉的人士向其本人询问字节是否要进行IPO,基本都被高准给否认了。“不过,以行业内的人对她的了解,她越是想隐藏什么,很可能越是有实质性动作。”
由于当下国际环境复杂,也迫使张一鸣做出更灵活的思考。具体在IPO业务层面,由于TikTo在海外还面临太多监管不确定性,张一鸣很可能将各业务板块分拆上市,将抖音、今日头条、飞书、西瓜视频、火山引擎等国内业务打包一起在香港上市,等待后续时机成熟之后再考虑TikTok在美国上市事宜。
不过,最终是否做出这样的安排,还要等到官方信息的披露。
0511
这个春天,我们期待的“最后一个寒冬”并没有过去,疫情卷土重来,大街小巷又变得空荡荡,实体店铺从暂时停业到关门大吉让人又有了2020年餐饮人面临灾难性冲击的似曾相识感。
在北美,持续了几个月的居家隔离令也给餐饮业造成了致命打击,美国餐馆协会(National Restaurant Association)数据显示2020年美国餐饮业损失2400亿美元,是这场疫情中受伤最严重的产业之一。两年过去了,北美大多数场所已经取消了口罩令,公共场所恢复开放,但美国餐馆协会今年刚公布的调查显示,70%的餐馆仍招不到足够的员工支持每天的运营,大多餐馆所有者并不期待这一状况会在今年得到任何改变,加之通货膨胀带来的物价上涨等因素,餐馆维持生计仍举步维艰。
图源:Crunchbase News
面临着这样的挑战,餐饮科技肩负起了节省人力成本和提升运营效率的责任,多个领域出现了初创公司帮助餐馆度过了最难过的时间段,也潜移默化的将数字化的新风吹进了这一“老古董”行业,资本随之涌进这一赛道,餐饮科技类公司的融资从2017年的8亿美元增长到了2021年的23亿美元。
01
机器人称霸厨房:从披萨到沙拉到咖啡
早在疫情前,机器人技术已经在餐饮业中进行了尝试,而疫情加剧了人力短缺,这一并不会传染病毒的高效后厨帮工成为了炙手可热的餐饮新科技。
Miso Robotics是在餐饮自动化领域获得关注较多的一家公司,目前最成熟的产品“Flippy2”能够完成煎汉堡和炸薯条等多种任务,每个小时能够完成60个食物篮的烹饪,比此前的模型所占空间减少56% ,用时快13%,已经与多家快餐品牌达成合作关系,White Castle在今年将在超100个门店进行Flippy 2的安装。就在3月,Miso宣布与墨西哥快餐Chipotle合作推出一款可以炸玉米片的机器手臂“Chippy”,不但可以完成炸这一过程,而且还会用青柠和盐进行调味,Chippy被训练成可以极大效仿人类行为,调味也会故意实现“参差不齐”模拟口感,Miso还将在今年推出一款可以与POS系统相连的饮料机器。Miso Robotics致力成为餐饮连锁品牌新一代的机器人解决方案,让餐饮操作更加高效、简单和安全,目前已经完成了7930万美元融资。
来自加州的Hyphen的机器人技术“The Makeline”能在厨房进行流水线操作,让后厨团队更高效地准备好披萨和三明治等食物,机器包括上半部分人工备料和下半部分机器自动准备沙拉简餐碗,The Makeline具备人工智能视觉技术,可以准确控制原料的质与量,精准到克,当原料不足时还会提醒后厨人员及时补货,它在今年2月完成了由Tiger Global领投的2400万美元A轮融资,此前已有1000万美元融资,这轮融资将用于机器人研发、生产设施建设及市场拓展。
机器人们能制作的不仅有冷食,由硅谷早期风投UpHonest Capital威诚资本支持的自动拉面制作机器公司Kenta Ramen将品质美味与迅速便捷的制作方式相结合,在45秒内就能让顾客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拉面,适合忙碌的都市白领和学生人群。Kenta的拉面贩卖机专利技术及研发实力、自有的食物供应链和向日本主厨吸取的烹饪精髓让制面过程高效的同时并不牺牲口味,不到9美元一碗拉面的价格也是大写的高性价比。
在去年完成4个月内完成了A轮和B轮融资的饮料机器人制造商Botrista所打造出的DrinkBot是机器人和咖啡机的完美结合,能够在20秒内自动完成计量和混合等任务,生产出冰茶、咖啡和柠檬汁等多种饮料。
Botrista投资方包括Sony Innovation Fund、Middleby Corporation、硅谷早期风投UpHonest Capital威诚资本等。
独家专利技术让Botrista在液体的质感、低温保存、风味控制和原料调整上都比传统模式更具优势,机器界面简介的设计让操作人员可以无需培训直接上手操作,占地只需5平方英尺,每小时可以完成120杯饮料的制作,并且会使用99%的原料尽可能减少浪费。
来自麻省理工的4位学生在2018年打造出了被各大媒体称为“世界上第一家机器人餐厅”的Spyce,顾客通过平板电脑完成点单,切配、炒菜、装盘、洗碗等工序都由机器人完成,每一种原料都被设定了精准的时间和温度进行烹饪,厨房还设有传感器来确保烹饪顺利进行,用时只需3分钟, 顾客可以亲自观察到食物的准备过程。Spyce的菜单主要以健康的简餐为主,四位创始人还靠着纯发邮件的方式感动并请来了米其林星厨Daniel Boulud担任烹饪总监。在去年,轻食沙拉公司Sweetgreen以5000万美元完成了对Spyce的收购,将会用Spyce的技术帮助提升门店效率和用户点餐体验。
被收购是餐饮自动化公司常见的命运,这让他们只需专注于核心技术并由此实现价值主张,省去了另外打造消费者品牌以实现盈利的烦恼。像是成立于2014年的Chowbotics在2021年2月被DoorDash以500万美元收购,Chowbotics的主打科技贩卖机“Sally”可以根据用户的饮食偏好定制沙拉、谷物碗和麦片等简餐,用时只需一分钟,在补料前一次可以做50-100份餐食,用户可以完全无接触式提前点单。被收购前Chowbotics已经完成了2100万美元融资,这项技术对于DoorDash在未来帮助餐馆扩大菜单至关重要,比如披萨店可以推出沙拉,或沙拉店可以更快扩大足迹。
图源:Youtube
Coca-Cola旗下的Costa Coffee收购了自动咖啡制作及贩卖机公司Briggo,此前Briggo已经完成了1900万美元融资,足迹遍布美国各大城市,Briggo机器可以全天候操作无需人力帮助,每小时能够完成100杯咖啡的制作,顾客可以提前点单减少接触。
机器人技术也在扩展到后厨之外的领域,比如在今年3月刚完成由IMM领投的8100万美元的Bear Robotics机器人“Servi”的主要使用场景是在厨房和餐桌之间运送食物和饮料,100%无人操作,可根据餐厅规模的壮大增设和调整多个机器人的运行模式,Bear Robotics在2020年获得了软银投资的3200万美元A轮融资,老龄化日趋严重的日本将会成为重要市场,在美国也已经与Chili’s、Denny’s和Marriott等多家公司达成合作关系,自成立已经完成了超33万英里“旅程”,完成了2800万顿餐食的配送。
短期内劳动力在餐饮业短缺的现状将会持续,机器人这一可持续和高性价比方式进行食物生产的应答方案将会越来越普遍,上一次的食物科技革命专注于在工厂端快速包装食品,而这一次改变将更贴近消费者端,消费者甚至能参与到与机器人互动的过程分秒内获得一顿新鲜的餐食,这份新鲜也会让许多人进行尝试。
但新鲜并不足以撑起整个商业模式,比如曾经红极一时的机器人做披萨公司Zume拥有包括软银等公司的超4亿美元融资,但在2020年进行了一大波裁员,并转型成了食物环保包装公司;
曾经主打机器自动化制作藜麦健康碗的旧金山初创公司Eatsa如今转型成了为餐厅进行用户数据和忠诚项目的分析软件,并更名为Brightloom,比起花大价钱研发自动化技术,数据分析的确也是目前餐馆的重要需求之一。
02
数据、支付、食谱...拯救餐馆运营进行时
餐饮业尚未被数字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数据进行决策的风吹遍了各个领域却并被餐饮业略过了,因为餐厅大多有着“心里有数”的自我感觉良好态度,可实际上他们所以为的精准数据不过是主厨对用料的记忆以及几张简单的数字表格,在疫情的考验下都不用风吹,走两步就散了。如果说疫情前了解食物成本对于餐饮还是加分项的话,经历了疫情浩劫并经历着通货膨胀的大小餐馆急需精准的数据分析解决方案。
来自圣地亚哥的初创公司Galley Solutions打造出的软件系统以餐馆核心食谱出发,将食谱信息进行聚合的同时进行分享和训练,可以计算实时原料成本并进行精准的餐食计划,系统界面符合后厨操作习惯,优化厨房任务分配系统,API系统与餐馆科技系统无缝衔接,以此获得净利润、食物浪费、食物成本预估和劳动力效益追踪等多方面的精准数据,聚合的数据中心也将为餐馆各个系统优化打好基础。
在食谱上下功夫不失为吸引餐馆注意的好办法,风投机构Struck Capital称之为将后厨数字化的“特洛伊木马”,它在去年为食谱管理方案公司Meez Culinary Solutions投资了650万美元。
Meez的创始人Josh Sharkey本身就是主厨,在意外丢失自己记录独家食谱的笔记本后有了这一将陈旧模式数字化的点子,Meez的技术让主厨能够上传、存储和管理食谱,系统会自动计算原料比例和成本,还可以通过视频等方式训练后厨员工制作不同餐食,已经成为了“主厨的Google Drive”。Meez在2020年末成立时只有20个客户,如今已经拥有了包括高端餐厅、快餐和烹饪学校在内的超750个客户,月收入以20%的速度增长。
成立于2011年的Toast为餐饮公司提供一体化POS系统,精美的硬件和强大的云端软件功能让厨房、服务员、管理者多方能够更加轻松高效的沟通,各项功能的统一主题就是高效流畅的餐饮作业,比如后厨订单展示系统让厨房前后的人员对餐单一目了然保证有序进行、自助点餐餐台和手持POS终端设备Toast Go支持无接触式支付加速结账过程、库存管理系统展示货物和数据分析来减少食物浪费和控制成本,公开信息分享系统让餐厅所有服务人员可以随时访问数据,Toast系统还能够根据所收集到的数据为餐馆提供营销和提升用户忠诚度方面的建议。
Toast的主要收入为硬件的销售和软件的服务费用,2021年全年收入达到了17.05亿美元,同年比增长107%,ARR达到了5.68亿美元,同年比增长74%。Toast在去年9月在纽交所上市,首日股价飙升56.27%,上市前总融资达到了9亿美元,背后投资者包括Bessemer Venture、Tiger Global和TCV等,估值达到了200亿美元。
JP Morgan Chase和OMERS Growth Equity都有投资的TouchBistro也是在餐厅POS方面打造一条龙系统,适用于餐馆、咖啡店、酒吧和移动餐车等多种餐饮店,在餐厅运营上拥有后厨餐点展示系统和完整的结账功能,可以简单为菜品设置折扣,与三方终端和移动钱包集成,还可以根据用户要求拆分账单。
在顾客体验上可以轻松管理用户订位和下单,餐馆配送线上点单无需付任何佣金,这点和UberEats等外卖公司合作模式差别较大,TouchBistro还帮助餐馆管理用户忠诚和礼品卡项目。虽然目前TouchBistro软件的重心是线上点单、支付和顾客忠诚项目,但未来计划在后厨方面布局更多,库存和餐饮人员占据了餐厅70%-80%的成本支出,却也是餐馆管理人员对成本估计的盲区,大多数人只知道做一个汉堡的成本是多少,并没有全局概念,TouchBistro将通过优化库存成本管理和数据整合功能,把分析细化到每小时餐厅盈利多少或是劳动力成本占据收入的百分比等可行性更高的信息,厨师和餐厅所有者能花越少的时间在行政管理任务上,解放更多时间来思考如何提升餐厅的环境、菜单和整体用户体验。
餐饮支付体系也是初创公司正在攻克的挑战,比如在去年11月完成由FTV Capital领投的1.6亿美元B轮融资的PlateIQ,能够将纸质发票自动数据化,将数据提取与餐馆的账户软件进行同步,并通过移动端向供应商支付费用。
还有在去年9月完成由Bond领投5000万美元C轮融资的Sunday让顾客可以通过二维码查看菜单并在10秒内完成支付,大大提升顾客周转率,Sunday上一轮融资是2020年末Sequoia Capital领投的1900万美元B轮融资,计划在2022年将客户数增加到1.5万家餐厅。
03
外卖不止DoorDash / UberEats / Postmates
说到餐馆食物外带,大多数人想到的都是GrubHub、DoorDash、UberEats和Postmates等主要面向消费者端的公司,但除此之外也有不少公司将重心放在了餐馆端。
Uber创始人Travis Kalanick的CloudKitchens自我定位为房地产类公司,主要模式是将闲置的房地产出租给餐饮公司,为其配备厨房设备,让许多无法继续进行堂食的餐馆可以调整到外卖模式并节省自我开销,还提供设施管理、技术和营销等配套服务,确实是餐饮界WeWork的概念了,CloudKitchens在去年11月刚完成了一轮8.5亿美元的融资,估值达到了150亿美元,TK的主要竞争者是近几个月来快速扩张的Kitchen United,Kitchen United还在去年10月收购了类似概念的Zuul。
由芝加哥顶级米其林餐厅Alinea创始人创立的Tock在2020年前的核心业务是高端餐饮预订位购票公司,采用动态定价的模式销售高端餐馆席位。疫情间Tock转型推出了Tock To Go,帮餐馆提供必要的外卖餐食,但并不像DoorDash等公司收取高达30%的佣金,Tock按月收费,每月订阅费为199美元,每单佣金只有2%,同时餐馆还可以获得顾客个人数据信息有助于长期营销和关系维护,并陆续增加了双向短信沟通等功能,Tock还与DoorDash和Postmates合作,为餐馆匹配派送团队并收取外卖费。因为高性价比的佣金和外卖兼堂食的服务,Tock在2020年合作的餐馆数量翻了一倍,并增加了1000多个红酒吧客户,去年3月,Squarespace以超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Tock。
在2020年获得由软银领投1.2亿美元的Nextbite为餐食外卖增加了一点火花,它为餐馆打造只提供外卖的餐食品牌,利用现有的后厨场地、设备和员工将食物概念重新包装成盈利在25%-30%的餐饮品牌,发掘出间接成本的最大价值,并在淡季保证收入,能为餐馆每个月增加上千美元的收入。
Nextbite使用自家的软件系统Ordermark来帮助餐厅管理订单,实现全渠道订购、制作和配送,对餐馆来说是一个省心高收益的操作。它旗下拥有20多个品牌,还和说唱歌手Wiz Khalifa等明星推出了合作品牌,在今年和IHOP合作推出了Thrilled Cheese和Super Mega Dilla两个新的餐饮品牌。
厨房数字化在资本眼中其实是一个很Sexy的概念,将餐馆后厨和整体运营数字化对食谱保存、订单追踪、库存管理等痛点最大的步骤有革命性的意义,额外还能减少食物浪费,极大的减少成本,并在这一餐饮业水深火热的时刻帮助他们开发额外的收入渠道。
许多餐饮公司并活不过疫情的冬天,不只因为到店流量少以及员工劳动力的短缺,其实这也是一个物竞天择的过程,如何在运营的每一方面都提升效率和质量将决定餐饮是否能够存活,这些初创公司的作为将能够帮助进行这一优胜劣汰的过程,并将餐饮业进化到一个新的时代。
参考来源:
Restaurant Staff Shortages Pique Appetite For Automation(Crunchbase News)
Digitizing The Kitchen: VCs Turn Up The Heat On Restaurant Tech Investment(Crunchbase News)
Meez keeps recipes in one place so chefs can continue whipping up culinary delights (TechCrunch)
0511
“20年前,我曾看到西班牙投资中国的一个30年计划,当时很难理解,一个计划竟然需要这么久?今天看来,这才是符合大规律的。”在一次访谈中,余惠勇这样说道,在他看来,企业做大一定少不了‘时间’二字。
5月初,“水果大王”余惠勇一手创办的百果园,又递交IPO申请了,这是百果园第三次申请上市。早在2020年6月,百果园就在港交所申请上市,但无疾而终,同年12月,又拟在深交所创业板挂牌上市,可惜的是,两次都站在IPO门前,最终都差临门一脚。
两次上市失败,也曾遭受诸多质疑,最近百果园也负面缠身,但它也拉开了水果业在二级市场博弈的序幕,深陷囹圄之时,老对手鲜丰、洪九等品牌也都在积极筹备上市,明面上看,都是对二级市场的渴求,背后透露的信号是,上市才是水果连锁经营模式的出路。
01孤注一掷选择创业
2001年,余惠勇做了一个决定,辞职拿全部家当创业。
次年,作为创一代,余惠勇创办了百果园。据余惠勇说,创业的原因很简单,当时的老板不支持他在内部搞水果连锁,那就自己干了。旁人都觉得余惠勇做出这样的决定很草率,但从余惠勇过去处理事情的风格来看,倒也不意外。
1995年,摆在余惠勇面前的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月薪6000块钱的沃尔玛生鲜部经理,另一个是工资1200元,去一个刚成立的公司。余惠勇选择了1200块钱的小公司,“一个人若只看眼前短期利益,可能就没有未来。”余惠勇被这家公司提出的“绿色食品总汇”吸引了,这句话也对他后来做企业产生了深远影响,比如“三无退货”服务。
“无实物、无小票、无理由”退换货,听起来就冒险。但是不选择“三无退货”服务,就极有可能和同行同质化进入红海,余惠勇认为恶意退款只是极少数,“三无退货”是哪怕倒闭都要做,后来的结果证明,这个举措为百果园吸引了千万客户,门店也实现了百家跨越。
在管理方面,很多人都不看好夫妻店的发展,就连余惠勇也不例外。
在它看来,天底下最糟糕的事情就是夫妻在一起工作,但让他没想到的是,百果园的飞速发展和妻子徐艳林的存在密不可分。哪里有问题,徐艳林就去哪里,从文员、采购、配送做到常务副总经理,徐艳林带着团队一步步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把别墅搬到平房、砍掉几千平米的配送中心换成距离市场更近的小配送中心,压缩不必要的开支,公司开始扭亏为盈。也正是这件事,让余惠勇意识到眼睛常看着外面的人,往往会忽略掉身边的人。
在经营模式方面,余惠勇曾说过,“规模大并不是一定就会产生品牌。连锁,核心是锁,是标准的统一。”一开始的加盟连锁模式,店是一家一家开了,但到了算利润的时候,不仅没盈利还持续亏损,没有专业标准化的管理,加上松散的加盟连锁模式导致水果品质参差不齐,结果导致大量的投诉。
“不当老板的人,是开不好店的。”借鉴海底捞的“员工持股模式”,百果园开始推行直营合伙制,店长持股20%-40%,公司持股60%-80%,回本之前按比例分红,回本之后公司拿走40%,店长拿60%,如果出现亏损,则店长承担30%,公司承担70%。这一举措大大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
“三无退货”、明确的管理分工以及不断创新的组织结构,让百果园从一家区域夫妻店快速成长为价值百亿的连锁企业。根据新眸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百果园线下门店网络已经超过5351家门店,遍布全国22个省市、超过130个城市,在中国水果零售玩家中排第一,规模是第二名的2.8倍。
02为什么一定要上市?
和高速扩张相伴随的,是资金、运营、管理三座大山的压力。
2015年,百果园开始积极融资,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国水果消费市场规模达万亿元,但却没有一家上市的水果品牌企业,巨大的市场机会赢得了很多投资人的青睐,短短5年,百果园就拿到8次融资。2015年9月就获得天图投资、广发信德、前海互兴等机构的4亿元融资,2017年-2018年,又进行了5次股权融资和战略融资,其中,B轮融资金额高达15亿,估值也涨到了120亿元。
120亿元估值是什么概念?有消费领域投资人解释到,“如果用PE方法计算,百果园估值肯定高了,像超市等平均估值就20、30倍,只有电商模式,才可能在上市前达到120亿元估值。”
有了资本的加持,百果园曾计划“2020年全国门店数量要达到5000家;2030年时,在全球要拥有百亩以上种植基地和15000家以上门店,成为世界第一的果业公司。”如今2022年了,百果园的线下门店数量刚过5000家,并且,从目前的增长情况来看,数据并不理想。
据公开信息,百果园2019年底全国门店数量为3689家,2020年底全国门店数量为4786家,门店数量净增长1097家。根据百果园的招股书可以得知,截至最后发行日期,百果园全国门店数为5351家,也就是说2021年全年加上2022年的4个月,百果园净增门店数为565家。以这个增长速度来看,2030年达成目标可能也不现实。
除此之外,百果园的营收增长也遇到了瓶颈期。
根据百果园招股书显示,2019-2021年,百果园的营收分别为89.76亿元、88.53亿元、102.89亿元;毛利分别为8.76亿元、8.07亿元和11.56亿元,净利润分别是2.48亿元、0.46亿元和2.26亿元。根据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百果园的业务数据在2020年出现了负增长,虽然2021年有反弹,但净利润从2019年的2.76%,降到了2021年的2.2%。
而在百果园的营收结构里,加盟店收入又占了相当高的比例。2021年,百果园加盟店占收入81.3%,自营门店占0.4%,区域代理占9.3%,直接销售占5.7%,线上渠道占3.2%。百果园的营收太依赖加盟店了,也就是说还是要依靠线下扩张,线下扩张成本高,又回到了原点需要资本的支持。
资本是看重投资回报率的。一方面,连锁经营靠的就是门店扩张,疫情的不稳定性,导致线下实体店经营越来越难,持续的的开店显然不是明智之取;另一方面,生鲜电商快速发展,严重挤压了实体水果零售店的发展,想继续融资并没有那么容易。根据公开资料信息,2020年3月,百果园拿到一笔来自先驱投资的股权融资,金额未披露,这也是2018年后百果园拿到的唯一一轮融资。
但企业还是要继续向前发展,一级市场融资的路走不通,去二级市场找钱,就是最好的选择。实际上,近年来不仅百果园在积极的寻求上市,老对手洪九果品、鲜丰水果也屡次传出要上市的消息,但是上市之路都不顺利:
就在百果园递交IPO的前几天,洪九果品也向港交所递交了IPO招股书,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洪九果品第二次递交IPO了,上一次是在去年10月份。2019年底,鲜丰水果与中信证券签署上市副主协议后不了了之,2021年又转而选择中信建设证券成为辅导团队,但也没有改变命运。兜兜转转一圈,大家都没能上市。
同样都是水果连锁行业20多年的老玩家了,这背后也反映出的,其实是二级市场对水果零售这门生意并不买账。2015年投资百果园时,天图投资首席投资官冯卫东曾表示,“投资百果园就是要帮助百果园向外扩张,迅速占领市场,并助力其在3-5年内上市。”
现在距离2015年,已经过去将近7年,百果园也要通过上市给投资人们吃上一颗“定心丸”。因为上市,也有来自投资人方面的压力,但即便上市也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了,比如叮咚买菜、每日优鲜,自上市后股价就开始跌,一直处于亏损烧钱状态。所以,还是要理性看待。
03在中国,开水果店还有出路吗?
国内水果零售行业高度分散,主要经营模式有夫妻老婆店、商超、品牌连锁店和水果电商。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按水果零售总额划分,百果园作为水果零售行业的第一大公司,也只占比1%的市场份额。另外,有数据研究表明,中国人均水果的年消费量由2016年的43.9千克增加至2021年的52.7千克,预计于2026年将达到60.5千克。
与其它国家相比,比如美国人均水果的年消费量是中国现人均2.1倍,而在与中国饮食结构较相近的日本,它的人均水果年消费量也是中国现人均的1.4倍。这说明中国水果生鲜市场天花板很高,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水果赛道空间很大,但却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百果园也尝试过做下沉市场,但效果并不理想。
百果园定位偏中高端,下沉市场的客户群体消费能力稍弱,对价格更敏感,他们有的是时间,更倾向价格更便宜的水果市场、街边小店等。从极海检测的百果园门店数据来看,目前百果园对一线城市的覆盖率是100%,新一线城市覆盖率93%,二线城市覆盖率73%,三线城市覆盖率53%,单从覆盖率来看,越下沉的市场,百果园扩店越艰难。
疫情黑天鹅,也使得生鲜电商平台快速崛起,包括每日优鲜、叮叮买菜、盒马鲜生等,它们迅速抢占市场。虽然百果园也意识到开始大力发展线上业务,比如2019年推出“百果心享”进军生鲜领域,2020年打造社区团购平台,又推出“熊猫大鲜”,但都没能掀起什么水花。
水果零售行业另一巨头,重庆“水果大王”洪九果品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业绩增长过于依赖品牌收入增长、分销高度分散、行业标准化程度低、损耗率高、同质化竞争。根据其招股书数据显示,自2018年起,其经营活动所用现金净额已经持续多年为负,2018年-2020年分别为-4.67亿元、-4.5亿元、-8.04亿元。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寄希望于外部扩张带来的效果,可能也没有那么好。
任何增长都一定会遇到瓶颈期,眼下看来只有先解决摆在眼前的资金问题,活下去,才能有考虑未来的机会,就像余惠勇曾说的,“艰难时刻,静下来,往前走,你就赢了。”
0511
这个春天,小家电们的日子不好过。
2019年上市的“创意小家电第一股”,小熊电器在历经巅峰时期260亿元的市值后,情况急转直下,4月下旬小熊电器的身价已经跌破70亿,截至上月29日收盘,仍旧高于24倍的市盈率,前有仓库失火损失五千万,随后的财报又交出了上市以来最难看的业绩:营收36.06亿元,同比下降1.46%,归母净利润2.83亿,同比下降33.8%。
这让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对小家电质疑声不断,宅经济的消退,让小熊主打的厨房小家电产品失守,加上材料成本持续走高、芯片日益紧缺,小家电这门生意已经陷入窘境。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1年,包括电饭煲、电磁炉、电压力锅、豆浆机、破壁机、搅拌机、榨汁机在内的共计12个小家电品类,零售额514亿元,同比下降14.10%,销量也降低了13.50%。
从新兵到老将,从一级二级市场到线上线下零售,昔日火热的赛道明星,新宝、石头科技、倍轻松等小家电企业的股价纷纷“腰斩”,苏泊尔、飞科、九阳等老品牌的小家电业务也在震荡中艰难前行。在闲鱼发布的2021年度“十大无用商品”中,小家电占了一半,空气炸锅、卷发棒、早餐机、破壁机、美容仪均榜上有名。
一边是没有核心技术,品牌与品牌间只能贴身肉搏,另一边消费新鲜感却在锐减,不到两年时间里,从万人追捧到跌落神坛,小家电们正面临生存难题。
01被高估的小家电
一直以来,大部分的小家电都不是刚需。
2016年,我国GNI为8260美元,综合日韩和台湾地区的家电消费变迁来看,当人均GNI达到8000美元左右时,家电消费开始从功能必需品,转入追求高品质的可选品阶段。小家电满足的是人们享受型的消费升级,在2010年之前,我国小家电产业的产品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按用途划分,厨房小家电、家居小家电、个人护理小家电为赛道的三大类别,横向进行品牌比较,飞利浦、松下在家居和个人护理小家电方面的优势明显,美的、格兰仕、海尔、苏泊尔则在厨房安营扎寨。后来的亚都、奥普、九阳采取的是大单品战略,分别在空气净化加湿器、浴霸、豆浆机切入,围绕主要产品进行升级迭代,再进一步拓开产品线。
在小家电尚未普及的背景下,以上提到的品牌依据线下渠道优势,进场苏宁、国美等大型电器商场直营销售,很快占据了消费者心智,在家电的选择上,国人少有的体现出对品牌因素的看重甚至要高于价格。由此发展十数年,期间虽然不乏新品牌频频冒出,但能撼动地位的只能说捉襟见肘。
所以2020年红利袭来,为了绕开海尔、格力等大家电巨头,以及在小家电市场的“美苏久”,新兴的小家电产品出场方式主要是以奇制胜,比如小熊电器的酸奶机、新宝的便携榨汁机、米博的多功能烹饪机,当时新兴的长尾品类已经多达上百个;除此以外,销售主阵地也转移到更容易获客和推广的线上。
选好了入口之后,疫情黑天鹅送来宅经济和直播的红利,借助电商、社交平台的KOL带货,外观别致,功能新奇的新小家电很快吸引了人们目光,普遍一两百左右的低廉价格,反复刺激消费者。2020年,大家电销量同比下降近4%的时候,小家电反而逆增长9.6%,此消彼长间,后者填补了前者长更换周期下的时间空白,驶进发展的快车道。
随着国内家电零件供应链体系的完善,爆款效应的促使下,技术要求不高,投入小,小家电的开发周期甚至能够缩短到半年以内。这样一来,成本低,溢价高,例如小熊电器2018年至2020年间,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26.57%、44.57%和59.64%,净利率维持在10%左右,而石头科技2020年度的净利率已经超过30%,这些都要高于九阳、苏泊尔等老品牌水平。
这样的赚钱能力很快让一大批创投公司闻风而至,从一级市场来看,2020年,德尔玛电器宣布完成3.8亿元B轮融资,并在10月同中金公司签署上市辅导协议;纯米科技、元鼎智能、乐生智能、凡米科技等品牌纷纷获得融资,注资方包括IDG资本、愉悦资本、深创投等VC,石头科技、科沃斯等企业顺利登陆资本市场,此外,字节跳动、小米集团、顺为资本等都在重仓小家电赛道。
小家电的模式极类似新快消产品的玩法,但随后企业压中品类、迅速制造爆款的打法暴露出硬伤,虽然靠流量红利换来了短期收益,但因为小家电寿命短、功能简单的特征,大部分产品技术门槛低、容易被复制,普遍依赖代工生产的情况下,催生出的很多创新不足、附加值低的差不多产品,这让小家电始终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
2021年以来,小家电行业逐渐遇冷,一个品类火了之后,无数玩家涌入,同质化产品相互挤兑,价格战打到飞起;另一方面,玩家或许高估了所谓宅经济、懒人经济、独身经济的时效性,在消费端,产品没有过硬的需求,使用频率低、功能替代性强、清洁麻烦……就像跑步机的尽头是晾衣架,小家电的归属成了一键转卖,懒人经济最终还是被懒人打败。
甚至可以认为,对小家电行业来说,遇冷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回归平稳的一次换挡。
02多品类的痛
实际上,如前言所述,小家电的开发周期并不长,相应的开模成本也不高。
就最简单的开模工序来看,从设计、编程、加工、装配、试模,再包括机加工、采购费、试销,整个一套费用算下来,大头一般落在材料和人工上,这些对采取品类扩张战略的企业来说,试错成本尚能接受,但产品批量生产出来后,担心的还是库存。
打折促销清理掉还好,头疼的是,旧库存没清完,新库存又不断接上,2017-2021年间,小熊电器的存货周转天数呈现上升趋势。根据2021年财报数据,产量同比下降10.08%,销量同比下降了13.7%;但库存量却增长了9.72%,新品难卖,陈品积压,产的越多、亏得越多,过于依赖电商销售导致更大的退货风险,根源在于小熊激进的扩张模式。
2020年涌现的新兴小家电企业中,玩法大致可以分为两派:
一是走类似传统家电的大单品路线,积累知名度后进行适当扩张。例如专门生产电饭煲或者扫地机的这类玩家,对产品往往有很大的市场自信,首先要保证产品品类需求性相对更高,其次对标老牌巨头产品上有突出的技术优势。
最重要的一点是高性价比,假设产品功能对标的是两三千戴森的吹风机,但前者能压到一两折的价格,竞争力就能打得过康夫、飞科、飞利浦这些品牌;另一种形式是在已有的品类上做升级改造,比如高端厨具,电饭煲一类,过去国人很热衷在国外买,现在国内能生产,价格还更低,自然会受欢迎。
另一派是以小熊电器为代表的快速推新、多品类、广撒网战略,也是很多互联网新消费品牌的打法。这种方式下生产的产品往往比较“轻”,花样多但也比较小众,用户定位一般是追求品质个性的年轻人,在生产成本低的情况下通过创新来实现高溢价,曾有媒体报道,小熊电器的新品推出能够达到一年超过一百的量。
从官网上看,小熊电器现在的四大品类分别是:厨房电器、生活家居、个人护理和婴童用品,具体细分如下图所示:
但实际上,根据天猫小熊电器官方旗舰店所示,总SKU数已经达到了730。我们获取了店铺近30天内的销售数据发现,有效交易样本共75件,占据总SKU数的近10%。热销产品间的销售情况差异较大,其中价位100元左右的陶瓷电动锅销售量最高,但销量真实性如何不能确定,除此以外,单品销售的中位量在200件左右,平均220的价位在同类产品中属于中等水平。
这时候我们回过头来看,财报中,小熊电器将营收惨淡的原因之一,归结为原材料太贵。根据产业信息网数据,生产小家电的成本一般包括8%的人工、85%的原材料和其他费用,截至2021年10月初,我国铜价、铝价和中塑价格指数较2020年初分别上涨了20%、45%和8%。
事实上,从2009年至今,我国家电产业共经历三次原材料价格上涨,企业对降低涨价的不利影响已经有了一些经验。在生产端,家电企业可以利用材料库存来控制家电成本的上涨;在零售端,改变销售方式,或者对产品进行结构升级来转嫁成本压力。
越是龙头的企业,抗压力越强,上游议价和下游涨价的组合拳打下来,甚至能够提升利润率,例如2009年-2011年间,格力、美的、海尔的净利率分别仅下降了0.1%、0.6%、0.3%,并在原材料价格回落后迅速回升。
而对于小熊电器来说,过于依赖电商销售,不太具备向下游涨价的机会,而一贯坚持的多品类快速升级,意味着要消耗更多的成本来维持SKU,热度过去之后,发现生产出来的是过多无用而鸡肋的东西,不可避免地造成更多的库存积压和浪费。
03钱都花在哪了?
李一峰曾在一次采访中表示,企业在往多品类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品牌作为除了产品之外的另一个承载体,“构建起品牌认知,有了品牌忠诚度,就能形成自己的市场。”从产品种类和外观设计上看,年轻、女性向、温馨感,“萌”是小熊电器从视觉上传达给消费者的认知,然而如果要作为创意家电的代表企业,产品创新不足肯定担不起这个名号。
而让小熊头疼的芯片,一方面自身没有研发能力,以普通的电热壶为例,近1/5的成本都花费到了芯片上去;另一方面,供给受制于海外,然而受疫情影响,交付周期拉长,供应链受阻;国内厂商技术又相对落后,产能有限,逐渐造成僧多肉少的局面,大厂像美的、格力正积极布局自研,其它大小品牌只能为芯片供应争得头破血流。
财报显示,小熊电器2021年的销售费用为5.53亿元,同比增长25.66%;尽管近年来小熊对研发费用的投入不断增加,研发投入1.3亿元,为同期九阳股份的三分之一,占当期营业收入的3.6%,甚至低于管理费用。截至2021年末,小熊电器研发人员减少47人,同比减少14.73%,而其销售人员较上年增加112人,同比增加14.34%。
根据华安证券数据,在小家电企业研发费用率的对比上,小熊电器长期低于美的集团、科沃斯等。新兴的小家电企业似乎逐渐忘记了自己身处制造业而非完全的快消行业,“重营销,轻研发”正慢慢消解这家企业的活力。甚至有业内人士认为,昔日的“创意小家电第一股”,已经沦为营销驱动型企业。
把广告和渠道作为第一理念,忽略了产品创新和技术研发的本质,在品控上也差强人意。当小熊还在为品牌形象的刻画上焦头烂额时,电水壶、安抚奶嘴、料理机等产品频频在市场监管部门抽查中被列为不合格,黑猫平台上大量的投诉直指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问题,接连出现的漏洞已经给这家16岁的企业的商誉造成了背刺,如果不及时补牢,接下来损失的将会是更多的路人缘。
如今的小家电赛道上,相比较去年上半年逼近4万的企业注册量,如今保留的具备竞争力的玩家在2200左右。作为消费的一种升级体验,打价格战的方式赢不来小家电市场的地位,外观的好看代表不了实用,品牌的打造也往往是虚之又虚的概念,故事还是要从产品讲起,毕竟如今大部分消费者在思考的,并不是买不买得起,而是值不值得买和需不需要买。
0510
过去几天,北京居民经历了过山车的“囤菜”生活。
自4月24日以来,因疫情反复,北京居民一夜间涌入各大APP 和线下商超,疯狂囤货。有人一次下单近万元,有人一次搬回100斤大米、10箱方便面,苏宁、国美售卖的大冰箱被居民全部搬回家,只剩下样机。
一夜之间,盒马、美团买菜、叮咚买菜的商品几乎全线下架,紧急补货,而京东的米面粮油瓶装水也一抢而空。各个平台全部延长营业时间,保障后台的分拣和订单配送。也正是在这两天,各个电商、即时配送平台,都站在了聚光灯下,经历着一场大考。
前置仓储货、电商的物流问题、封控区保障和配送等,都是对各个平台“基本功”的考核。也许正如徐雷在朋友圈所说,当责任分工到各个社区,外卖、物流都有保障预案,防控区域也可以进行物流接力,平台和公众才能做到“不慌”。
01 互联网24小时联动补货
身在北京的张敏在4月中旬就已经开始囤货。最初囤货的由来正是京东CEO徐雷的微信发言截图。彼时,上海快递情况复杂,京东虽然表示可以在短期内安排物流,但是还是很多订单无法送到。
也正是这一席话,让张敏担心不已。本该踏青的周六,她花费一下午时间,下单了卫生纸、漱口水,瓶装水,大米、面粉等可以长期存放的物品,以备不时之需。
“提前囤货主要有两个想法,一方面是以备不时之需,物资甚至进城都很困难。另一方面,虽然根据此前的经验,疫情下北京的物流、即时配送业务都是可以保障的。但真到了那个时候,不想给社区和志愿者太多负担。” 张敏称。
4月24日,北京紧急宣布疫情防控升级,朝阳区双井附近两地分别升级为高风险区和中风险区,此后一天内,北京掀起一轮抢菜狂潮。
北京物美、家乐福、永辉等各大超市和生鲜APP均宣布延长营业时间至深夜。朋友圈被不同超市抢菜的图片刷屏——囤菜攻略、被塞满的购物车,已经无法下单的美团、盒马洁面,或是超市被搬空的货架。
24日下午,包括叮咚买菜、美团买菜、盒马鲜生在内的多个平台的蔬菜、粮油品类就已经下架补货,无法再下单。而京东的粮油等品类,配送时间都次日达,延迟到29日之后。
这次北京疫情,徐雷也第一时间站出来,表达出对北京供应链保障的信心。据京东方面的信息,截至4月25日9时,京东的重点民生商品备货量均超过平日一倍,果蔬肉禽蛋日常备足以满足45天周转。同时,京东七鲜订单量激增,各门店北京整体备货量已加大到平时的3倍以上。
相比京东,总部在北京的美团,也备受大众关注。值得关注的是,近期正在裁员的社区团购次日达体系——美团优选,在4月25日关闭了北京全城业务。
据了解,美团是为了整合优选的仓储、分拣等资源,集中保障美团买菜、美团闪购这类即时送达,效率更高且更安全的服务方式。目前,优选北京大仓及冷库由美团买菜统一调配使用,做抗疫保供的仓储备货基地,以满足用户需求。
同时,随着美团订单量暴增300%,部分站点也出现了暂时售罄和配送延迟的问题。对此,美团给出的解决措施是按照日常消费的3~5倍动态补货,一线分拣人员增加70%,配送人员增加50%,确保用户及时收货。
就在24日当晚,抢菜最为激烈的时间段,美团把配送和运营时间延长到夜间24点。
同时,根据多家生鲜APP的发布信息,几乎都出现订单增长和调集资源保供的问题。叮咚买菜订单增加超50%;每日优鲜北京地区各门店订单量增长明显,宣布在潘家园等重点区域的门店,蔬菜、肉蛋、粮油等民生商品方面持续保证日常2~4倍的供应量;盒马在25日向北京新增了200多吨菜肉蛋奶,备货量已经达到日常4~5倍。
盒马相关负责人后续也发布消息,称北京40家门店供应充足,已经锁定山东、河北等多个直采基地提高供应量,每天补货次数超过日常的3倍。
4月27日,天猫超市的配送平台菜鸟网络也宣布,在北京封控地区24小时持续配送,保证封控区域居民的生活所需。同样是同城配送,美团闪购也延长了配送时间,从22日至今以来完成200万笔民生物资订单的配送,平台为已通过补贴增加了六成骑手运力。
可见,各个平台,在疫情严重期间,通过提升备货良和人员配置,可以在短期内周转,保障供给。
02 一场大团战背后
疫情下互联网买菜平台依然暴露出部分问题。
据易观千帆数据,行业内活跃度靠前的生鲜电商APP相对稳定。2022年2月生鲜电商全网活跃人数TOP10的APP分别为盒马、多点APP、京东到家、每日优鲜、美团、叮咚买菜、朴朴、永辉生活、大润发优鲜、食行生鲜。
这其中,既包括传统商超的线上业务,如物美旗下的多点APP,永辉和大润发旗下的APP等,也包括互联网+商超的配送模式,如京东到家,美团闪送、菜鸟配送等;也有互联网买菜的前置仓模式,如每日优鲜、叮咚买菜、盒马、美团买菜等。
其中,最早售罄的是前置仓,一方面,前置仓模式的承载量本身就较小,一般库存只有2~3天的体量,很容易售罄。这在疫情下会引发消费者不安。短时间订单激增时,后台在分拣、集配时也可能难以支撑,容易形成无法下单、配送延时等问题。
不少在超市扫货的的年轻人都表示,第一选择依然是电商和即时配送平台,“跑出来买,主要还是因为这些平台都没货了,或者一时半会送不到。”
另一方面,相比主要线下商超,如物美、京客隆等的主要货物仓储在北京当地,比如物美在北京有10个大仓,叮咚、每日优鲜、盒马等平台的仓储多较少,而且在通州、顺义等地,周转需要一段时间,也依靠周边,河北、天津等地的仓储供给。
每日优鲜负责人在接受腾讯科技等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本地补货周转天数在4-7天。但这相比上海封城时的状况要好很多,当地依赖的苏州等地仓储无法起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疫情下上海最为火热的“社区团购”模式,在过去一年间也经历了从高潮到低谷的过山车,随着同程生活、十荟团、橙心优选等平台宣告破产或关停。
但无可否认,社区团购依然是在疫情期间,能够帮助居民度过难关的重要平台。相比电商依靠物流调度困难,前置仓模式储货量小,社区团购则是可以最大限度调动各类本地资源,通过合伙拼单获得直接配送物资的机会。
身在北京的张敏身边已经有朋友开始利用“快团团”和微信粉丝群尝试组团团购,她最近加入了朋友组织的一个鸡蛋的拼团。“虽然只有20块钱,6个人拼单,但关键在于我们可以提前熟练这个系统,以备不时之需。”
但不同与美团优选、多多买菜等平台建仓、选品、配送的模式,这里的社区团购更多作为用户与商家之间的一种工具。为了保障美团买菜供应,美团选择关停了优选业务,而多多买菜也关停了多个站点,即使还在运营的站点,可供选择货物也很少。这可以体现出平台与用户对于社区团购作用的不同解读。
截至4月27日,北京人的囤货已经持续了3天,在官方一再强调物资充足,保供完善后,大众的热情也相对消减。当然封控区依旧需要更多互联网平台的支持。“建议市民可以把线上买菜渠道留给封控区的市民朋友,方便他们下单购买,尽可能选择线下渠道。” 27日,北京市商务局局长赵卫东在最新的疫情防控发布会上表示。
部分线下超市、菜场等商家也不再愿意再过渡囤货。“你多买,我们就要多进货;3天后你家的菜坏掉,我们店里的菜要廉价处理。”一则线下超市的海报的表达出经营者的心声。可以看出,即使到了最为紧要的时期,互联网买菜也很难解决全市的所有供应。保证物资和配送,提升线上与线下的资源共享。
而这次“有惊无险”的北京抢菜只是作为疫情防控大势下的一次演习,但值得庆幸的是,企业们都经受住了考验。
0510
江西老表,做出中国最大水果店,要去IPO了。
5月2日,深圳百果园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百果园)向港交所提交上市招股书,正式冲刺IPO。
53岁的余惠勇和妻子徐艳林,从深圳开出第一间夫妻店,20年间,已在全国拓展出超5300家门店,一年营收过100亿。加盟模式,是其快速复刻的砝码。在零售业态,我们熟悉的奶茶、麻辣烫行业都是如此,品牌通过加盟模式,形成点位效应,迅速将自己的门店撒满大街小巷,做大蛋糕。风险在于,加盟商和品牌强绑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容易造成反噬。
5月6日,百果园港股招股书提交未久,有博主暗访百果园加盟店,发现其将变质水果以果切形式售卖,苹果发霉仍继续上架。对此,百果园连夜致歉。
百果园深夜于社交媒体平台致歉
并非将随时可能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归咎于创始人余惠勇。食品安全不是一家的问题,而在于整个行业。招股书上百果园花大篇幅谈论了自主经营的加盟商可能存在的“失控”风险,引发如产品质量、安全,以及消费者投诉等问题。如今看来,依旧防不胜防。
水果零售是好赛道。高频消耗品,市场容量大。夫妻店、商超、线下批发市场密布。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也将其视为引流利器。
消费升级趋势下,水果零售市场去年即已达到上万亿以上规模,而龙头仍然空缺。资本市场热衷于炒作“水果第一股”的概念,讨论百果园、鲜丰水果、洪九果品谁能抢滩成功。两年前,鲜丰水果副总裁冯得心曾告诉「电商在线」,目前水果零售行业还没有市占率达1%的企业,这个市场仍需要深耕。
两年后的今天,百果园营收规模突破百亿,市占率终于达到1%,位居行业第一。
这是否预示着过去被认为低集中度、低品牌化、低客单价的水果零售市场,将迈出转型升级的一大步?
或许仍未可知,但通过百果园的招股书及行业观察,我们有以下判断:
1、在消费者迭代的过程中,水果零售市场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渠道品牌(线下连锁店、淘宝、美团、每日优鲜等),行业集中度将进入新阶段;
2、水果行业电商渗透率稳步提升的趋势下,零售市场的红利或许在线上;
3、用户需求挖掘,大数据应用以及供应链管控,是水果零售企业真正比拼的内功。
2022年水果店十大品牌:数据由观研天下整理
01、99%加盟比、1%的市占率
招股书显示,截止2021年12月31日,百果园线下共计5351家门店,分布于20个省,130个地级市。从门店数量上,超过鲜丰水果的2700家,绿叶水果的1000家,位居行业第一。其中15家为自营门店,加盟比例超99%。
百果园收入主要来源于将水果以批发价卖给加盟商,从中赚取差价,和杨国福、张亮等麻辣烫品牌转卖麻辣烫菜品、汤料赚钱的商业模式类似。
2021年收入102.89亿元,同比增长16.2%,2019-21年,净利润分别为2.49亿元、0.49亿元、2.35亿元,毛利率9.8%、9.1%、11.2%。全渠道拥有78万名付费会员,700万月活会员(当月至少有一次消费的用户)。
百果园收入主要源于商品销售:数据源自百果园港股招股书
水果渠道品牌们营收规模见涨的背后,有其门店主要位于一线、新一线城市,用户消费力高的因素——2021年百果园平均客单价为36元,鲜丰水果为34元。
对比连锁便利店行业,罗森中国2021年销售额约为70.25亿元人民币,中国门店规模超4000家。水果零售店的营收和利润表现,似乎并不逊色,足以打破了人们对果蔬低客单价的固有认知。
“北鲜丰、南百果、西洪九”, 你方唱罢我登场,争夺“水果零售第一股”,谁都不愿将主动权放手。洪九果品近期也在港交所更新了招股书,显示其2021年营收规模102.8亿元,经营利润13.25亿元。区别于百果园和鲜丰的2C零售生意,洪九果品有接近70亿的销售额由终端批发商和商超客户实现,更接近于“分销商”定位。
百果园各线城市门店占比:图表由观研天下整理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中国水果零售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8273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12290亿元。但目前我国水果人均年消费不足60千克,仅为美国的一半。市场预计水果零售将维持7-8%的年复合增长率,在2026年实现17752亿元的销售规模。
行业中各玩家市场占有率的高低与分布,可以观察一个行业现阶段的市场竞争情况。
「电商在线」曾报道过的内衣行业,同属于高频复购品类,不同的是内衣的生命周期长,用户粘性较高,如今已实现高度的品牌化,但CR10(市场份额前十品牌)的市占率尚不足10%,让品牌之间仍有竞争空间;我们也观察过童装行业,CR10在2020年为15.8%,根据 Euromonitor 的数据,森马旗下的“巴拉巴拉”品牌连续保持童装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地位,份额从 2015 年的 4.1%提升至 2020 年的 7.5%。
相比之下,水果零售是彻底的低集中度、充分竞争市场,其中有复杂而多样的玩家:数以十万计的水果专营店,商超如大润发、永辉、物美等,及无数流动水果商贩。线下生意表现出较高的分散度和竞争性,每年新开出多少家水果零售店,就有多少家倒闭。
02、拼性价比,拼供应链
水果零售市场各渠道规模及占比:数据源自百果园港股招股书
所以渠道品牌们进入这一行业,摸爬滚打二十年,他们不止寄希望于更大的蛋糕,也试图蚕食弱小散户,提升行业的集中度。因此不论百果园还是鲜丰水果,都在加码提升品牌能力:
1、入股源头农产品产地,提升供应链能力
据天眼查数据,百果园及其关联公司对外投资数十家农业公司,投资金额从数十万到千万不等。
百果园招股书披露其前五大供应商,同时也都是其加盟商,2019-2021年分别贡献收入达14.2%、11.7%、9.8%。从这一趋势来看,百果园的供应商数量规模增长明显,消费端可感知到零售的品类日益丰富。但另一方面,供应商也会将其水果同时卖个其它经销商,水果市场天然是同质化竞争,行业的尽头是性价比。百果园捆绑供应链,或只能让它在价格战中有所倚仗。
2、搭建会员体系,打造品牌黏性
渠道品牌们执着于搭建的付费会员体系,如今看来有所成效。招股书显示百果园付费会员对比非付费用户,平均月度购买频次和消费金额上,分别有约140%和160%的提升。
但数据的另一面,是百果园宣称其全渠道有6700万会员,而这一巨大的用户规模对比下,月活会员仅为其中的十分之一,付费会员更是仅百分之一,转化率堪忧。消费者用脚投票,谁家便宜就买谁的,会员体系可以方便品牌做营销,但恐怕带来不了用户忠诚。
招股书中百果园将自身的差异化竞争力列举为:从供给到零售的一体化产业链、会员体系、可复制的经销网络,乃至更具效率的物流。
但众所周知,水果零售市场之所以集中度低,没有出现高市占率的头部品牌,就在于水果无法像其它消费品如服饰、消费电子那样,形成可靠的技术壁垒、品牌忠诚,更没有迁移成本。水果生意的核心竞争力,是纯粹的性价比。
百果园、鲜丰水果入股了很多水果源头公司,定制了一些品种,但仍无法在性价比上有所作为。会员体系更只是次要因素。
所以行业维持了数十年的低集中度,既是想象力,也是莫大的挑战。龙头玩家1%市占率的突破,与其说依靠的是产品和营销,不如说是拓店能力和规模化效应,如招股书所说——可复制的经营模式,以及最大的贴近社区的零售网络。
当然,在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更具标准化品质与服务的渠道品牌们,在门店规模上,仍会有不错的空间。百果园大生鲜事业部总经理孙鹏曾告诉「电商在线」,预估在国内市场的目标是开出1万家,未来应该可以开到3万家。但放眼当下,大城市的优质点位已被覆盖殆尽。在激进的拓店目标驱使下,下沉是必然的选择。公开数据显示,百果园2021年新开门店中,三四线区域新店占新店总数比重达30%,预计2022年将达到40%。
可下沉对水果渠道品牌们本就不高的利润率,无异于雪上加霜。
03、加盟和线上渠道,谁是解药
布局线上,已成为各行各业的标准化动作。百果园在招股书中多次提及“线上线下一体化”的OMO模式,可简单解释为通过线上下渠道相互引流,推动用户形成多样的消费习惯——用户既可以通过天猫店进行线上下单,次日配送到家。也可以通过百果园APP、饿了么、美团等,即时配送上门。还可线上购买电子券,进行到店自提。
对于到店用户,店内员工也会引导其进行线上选购,以此培养用户习惯。
百果园的渠道网络:图源自百果园港股招股书
2021年百果园线上渠道销售额达3.25亿元,占总营收比重为3.2%。但自营维度统计所得的线上销售额,并不能真实地反映百果园的线上市场。其超5000家线下门店广泛地布局于饿了么、美团等同城零售平台。而这些加盟店在线上的销售额,却一概被计入了“加盟门店”一列中,而不是线上销售。
百果园门店主要位于一线、新一线城市,用户有较强的线上消费心智。合理判断,百果园真实的线上渗透率将远超3.2%。作为参考,2021年水果零售市场的电商渗透率为12.8%,所以其真正的线上销售额,或许在10亿元以上。
对百果园这样的渠道品牌而言,线上的价值不仅在于作为新的经销渠道所带来的生意增量,还在于B2C模式下更高的毛利率。
从商业模式上分析,线上和自营有类似:二者都是以终端零售价进行销售,毛利润接近。区别在于自营门店承担地租成本,线上渠道则要担负冷链、配送、包装费用。地租成本近些年呈走高趋势,而冷链物流正不断完善基建,成本趋于下行。所以线上渠道的毛利率,未来超过其加盟门店渠道9.2%的毛利率,并不困难,甚至有望接近自营渠道下27.3%的毛利率。
百果园各渠道毛利率:数据源自百果园港股招股书
从2016年3.3%,到如今的12.8%,水果零售市场线上渗透率提升显著。这其中,新兴平台、渠道品牌、经销商等贡献突出:
盒马鲜生、每日优鲜、叮咚买菜,从前置仓到社区团购,水果零售市场的新业态层出不穷。饿了么、美团等平台上,水果店的入驻率也稳定提升。至于电商平台,百果园天猫店有60万粉丝,鲜丰水果有约10万粉丝。但相比较一些深耕线上的大经销商、源头农产地,反倒显得捉襟见肘,水果大经销商甘福园在天猫有超300万粉丝,御品一园的爆品月销常年在数万件。更不谈还有无数小而美的夫妻老婆店、水果买手等。
水果的长流通环节,让身处其中的任一方,都能分一杯羹。而线上渗透率提升的另一助力,则是平台对农业数字化的加码:
小到产品层面,如今在淘宝上以水果作关键词搜索,搜索框下方会显示当季水果、预告、水果日历等细分菜单。大到宏观战略上,拼多多在最新年报的电话会上,反复提及农业的数字化改造。“助农”,同样是阿里、京东近些年的高频关键词。
在淘宝搜索“水果”的显示界面
以淘特主打的“果园-产地仓-消费者”模式为例,在果园采摘后即刻送至平台产地仓进行保鲜、分拣、加工、包装、运输等全流程,进而缩短水果流通链路,得以降低水果损耗率,以及中间商溢价。这涉及对源头供应链改造,所以电商平台们,都在加强和农业原产地的合作。
电商平台们对水果零售市场线上渗透率的野望,在于依靠数字化能力提升农业整体的运作效率。而在美妆、服饰、消费电子等品类线上市场规模见顶时,水果作为一个高规模、高频消费的增量市场,也能为其带来更多的生意。
随着未来水果零售行业集中度、线上渗透率的双重提升,渠道品牌们应当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撇开商业,最重要的,是品牌们能恪守其承诺,真正带给用户平价、安全、美味的“好水果”。
0510
迎来第二任CFO不到半个月时间,字节跳动再传上市猜疑。
5月8日,有媒体报道称,字节跳动(香港)有限公司已更名为抖音集团(香港)有限公司,生效时间为2022年5月6日,更有媒体进一步猜测字节跳动此举为“成立抖音集团,或在香港上市”。对此,燃财经进行了求证,抖音相关负责人回应称,“不予置评”。
同日,燃财经查询香港公司注册处网上查册中心,发现上述更名公司成立时间为2012年5月8日。经核实,字节跳动虽不存在成立新公司的事实,但是公司名称更改却为真,且并非孤例。天眼查数据显示,字节跳动集团的主公司已由原先的“字节跳动有限公司”更名为“抖音有限公司”,核准日期显示为2022年5月7日。
图/左:香港公司注册处;右:天眼查APP 来源/燃财经截图
与此同时,字节跳动集团旗下35家核心企业中,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也已更名为抖音视界(北京)有限公司,而其他如今日头条、飞书等应用主体主体则均未发生名称变更。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大部分产品的主体公司并未发生名称变更,但更名后的“抖音有限公司”俨然是字节跳动集团的主体公司。
从工商信息可得知,无论是新闻聚合平台今日头条、负责游戏研发与发行的朝夕光年、聚焦打造企业级技术服务云平台的火山引擎、提供企业协作与管理服务的飞书……甚至是新孵化的产品如知识服务领域子公司量子跃动、大健康领域的小荷健康,所属字节跳动集团的公司均归属于“抖音有限公司”控股。
尽管上市传闻从未被字节跳动官方承认过,但将字节跳动集团主公司由“字节跳动”更名为“抖音”此举,以及上月末在CFO职位空缺了5个月后新任命高准(Julie Gao)为CFO,种种迹象均令字节跳动推动抖音赴港上市的意图昭然若揭。
添翼数字经济智库首席研究员胡麒牧也认为对于字节跳动来说,赴港上市是个好方案,“我觉得字节应该是分步推动在香港上市。第一步先将国内抖音业务拿到香港上市,这样操作难度较小,当然也不排除未来将包括TikTok业务的其他业务装到香港的上市公司里。”
对于字节跳动来说,重启上市计划也是势在必行。成立十年的字节跳动俨然成为一头庞然大物不假,但多年数次融资下来,字节跳动背后也林立着亟待退出的投资者。
虽然随着监管环境变化,字节跳动上市阻力变小,然而估值曾接近3万亿元现今却上市搁置的独角兽企业蚂蚁集团、上市不到5天便陷入监管风波至今未仍未摆脱的滴滴,两家同为互联网公司的现状也令字节跳动的上市路途增添了许多不确定因素。
01 字节上市,重燃星火
面对外界猜疑的上市计划,抖音相关负责人对燃财经表示“不予置评”。字节跳动多名员工也对此表示毫不知情。
但作为一家年营收超过3000亿元、估值达2.6万亿元的“庞然大物”,尚未登陆二级市场的字节跳动也是神秘的。毕竟纵观中国互联网,体量与字节跳动相当的互联网大厂只有阿里巴巴和腾讯,亦唯独字节跳动未曾在二级市场露脸。因此,“隐于市”的字节跳动什么时候上市、登陆哪个交易所一直备受资本市场所关注。
从官方回应中明确得知字节跳动有考虑上市的消息,时间还在两年前。2020年10月26日,路透社曾援引所谓“知情人士”消息称,字节跳动正考虑推动抖音业务单独在香港上市,已与投行沟通承销事宜。对此,字节跳动相关负责人回复说,“在考虑部分业务上市计划,但还没有最后确定。”
此话一出,半浮水面的字节跳动尤受关注。以至于,每伴随着字节跳动新一轮融资亦或是内部组织调整亦或有其他消息传出时,都会伴随着“字节跳动考虑进行全部或部分业务的首次公开募股上市计划”相关传言。
不过,无一例外,每每字节跳动上市传言一经传出,字节跳动内部的反应均以“消息不实”、“不予置评”之类话术进行低调回应,不会披露过多消息。而在当时,CFO职位空缺也一直被视为字节跳动暂缓上市计划的原因。2020年,周受资的加入也被外界解读为字节跳动IPO进程的加速,可出人意料的是,字节跳动官方很快便在猜疑声中回应“目前无上市计划”。
但从2021年梁汝波接任字节跳动CEO以来的一系列举措,却仿佛在向外界告知字节跳动有意重启IPO计划。此前,有业内人士告诉燃财经,字节跳动有意考虑抖音业务上市计划。
上述业内人士还将此次名称变更与字节跳动去年启动的架构调整进行了挂钩,“抖音在字节跳动版图中的地位不容置喙。”去年11月,伴随梁汝波走马上任CEO的,是字节跳动新一轮组织调整。梁汝波发布内部信称,按照“紧密配合的业务和团队合并为业务板块,通用性中台发展为企业服务业务”的原则,成立抖音、大力教育、飞书、火山引擎、朝夕光年和TikTok六大业务板块。
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字节跳动将两大王牌今日头条和抖音进行了合并。“头条、西瓜、搜索、百科以及国内垂直服务业务并入抖音。该板块负责国内信息和服务业务的整体发展,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内容及服务。”
也正是在上述内部信中,向外界传达了一个消息“TikTok负责人周受资不再兼任字节跳动CFO”。而今年4月25日,在字节跳动CFO职位空缺的5个月之际,字节跳动迎来了第二任CFO高准(Julie Gao)。
对于高准的上任,业界更是直接解读为字节跳动离推动上市又进了一步。高准被业界誉为“IPO专业户”,相关资料显示,高准先后为100多家公司的上市和其他资本市场融资项目提供过法律服务,对象包括美团、京东、拼多多、小米等。
梁汝波在内部信中除了提及高准作为一名资深律师,曾为多家科技公司提供包括上市、并购及融资等法律咨询服务外,还表示,“从2016年开始,Julie就跟我们在公司的收购和融资项目上有很多合作,对我们的使命、文化、团队和业务都很熟悉。Julie对公司治理、企业发展有很多经验和思考,对很多处于不同阶段的公司提供过咨询和帮助,相信她的加入会给公司带来很大帮助。”
组织架构调整、新CFO走马上任、公司名称变更……字节跳动的种种迹象,均指向“字节跳动/抖音或将上市”。
02 上市坎坷路
作为上市传闻甚嚣尘上事件中的主角,字节跳动对于上市是渴望的。
早在2020年10月,字节跳动便对外透露过IPO进程的消息。“在考虑部分业务上市计划,但还没有最后确定。”彼时,快手也正紧锣密鼓准备赴港IPO事宜,2020年11月5日晚间,快手正式向香港联交所递交IPO招股书,抢先开启上市进程。次年2月5日,快手敲响了港交所上市锣声,一举夺得“短视频第一股”桂冠。彼时的快手,可谓一时风光无两,上市首日市值便轻松过万亿港元。
快手上市后的1个月时间,周受资请辞小米执行董事和国际部总裁职务,宣布加盟字节跳动担任CFO。
外有快手上市,内有首任CFO就位,字节跳动再次引来外界对公司的上市猜测。随后不断有消息称,字节跳动已启动赴港上市流程,并且该传闻还在不断发酵。
2021年4月23日,一贯采用不予置评方式的字节跳动,十分罕见地在其官方头条号上发布声明表示,“近期有不少关于字节跳动公司上市的消息,在此声明:经过认真研究,认为公司暂不具备上市条件,目前无上市计划。”
此次有关上市计划的澄清后不久,便是当年7月滴滴赴美上市所引发的系列监管问题。据华尔街日报当时报道,在被告知要专注于解决数据安全风险后,字节跳动采取了与滴滴不同的决定,决定无限期搁置境外IPO计划。
现在看来,在2021年4月宣布搁置IPO计划的字节跳动是具有前瞻性的。2021年7月,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对网络安全审查规则进行了重大修订,加强且完善了对在海外上市前拥有100万名用户的数字平台的监管。
但是,随着IPO计划的搁置,字节跳动不免也要面对资本变现压力,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股东减持套现情况。
去年10月,彭博社报道称,总部位于美国的期权交易公司海纳国际集团正寻求出售5亿美元股票。该公司是字节跳动最早也是最大的投资者之一。报道援引身份不明的消息来源称,另一名股东最近出售了其所持股份,对该公司的估值在3600-3700亿美元之间。
欲要减持套现的海纳国际集团,还只是字节跳动自成立以来一路推进的9次融资历程中合作的其中一位股东。
天眼查数据显示,字节跳动自2012年3月获得数百万人民币的天使轮融资起,便以平均一年一次的融资速度完成9次融资,数轮融资下来意味着,字节跳动得到了数家全球知名投资者的支持,背后站着一众资本的力量。如老虎环球基金、红杉资本中国、软银愿景基金、KKR、春华资本、泛太平洋投资、M31资本等豪华资本阵容。
来源/天眼查 燃财经截图
而今,从高准上任CFO到公司名称更改,短短半个月时间的两个大动作,都让字节跳动IPO计划“呼之欲出”。
03 字节上市,时间问题
2022年,是字节跳动成立十周年的日子,也是现任CEO梁汝波执掌字节跳动一周年的日子。
过去十年,字节跳动成长速度之快有目共睹。坐拥两款现象级内容产品今日头条和抖音流量入口的字节跳动,宛如一间APP工厂,在“大力出奇迹”的方法论下,不断孵化迎合各种风口的APP。
虽然张一鸣并不认定“APP工厂”的定义,他认为字节跳动是一间“非常浪漫的公司”,并且是“务实而浪漫”。但事实却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字节跳动没有和其他互联网公司一般按照业务线分成多个事业部,只有技术、用户增长和商业化三个核心职能部门,分别负责留存、拉新和变现。
“APP工厂”定义的真正改变,源自梁汝波在2021年11月主导的一次组织架构调整。自此,字节业务开始合并同类项,成立六个业务板块。也正是在此次调整后,抖音的地位变得尤为重要,根据调整,头条、西瓜、搜索、百科以及国内垂直服务业务并入抖音。
自此,抖音扛起了字节跳动的大梁。实际从营收情况来看,今日头条和抖音也是字节跳动的现金牛业务,二者贡献字节跳动80%以上收入,其中后者占比高达60%。
但字节跳动广告业务为主的主营业务在国内增长也已然接近天花板。据消息人士透露,字节跳动2021年全年收入约为580亿美元,同比增长70%,增速较2020年的111%增长有所放缓。而在2020年此前的几年时间里,字节跳动的营收增速都保持在200%以上。
中国互联网广告业趋于疲软也成事实。《中国互联网广告数据报告》显示,2020年和2021年,互联网广告全年收入分别为4971亿元和5435亿元(不含港澳台地区),同比增长13.85%和9.32%,但增幅均有所下滑,增幅分别为-4.35%和-4.53%。
字节跳动也采取了多种应对方式。
一方面,对内进行多元业务发展,企图找到新的经营方向以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在此之下,字节跳动加大了在教育、游戏、金融、跨境电商、企业服务方面的投入,甚至在房产、硬件、医疗、餐饮、汽车等领域也均有涉及。
另一方面,则通过对外投资以补齐自己的短板,扩大自己的业务边界。天眼查数据显示,字节跳动集团近年来对外投资超百个项目(包括国内和海外市场),对外投资公司超400家,涉及领域十分广泛,包括企业服务、文娱传媒、人工智能、保险经纪、数码科技、教育培训、医疗服务、房产服务等。
虽然字节跳动的业务无边界,但是流量变现却不可能永无止境地野蛮生长。
“双减”政策下,字节跳动初见成效的教育业务走上了教培转型路,继2021年底停止了旗下教育品牌“大力教育”的在线教育业务后,今年2月在官网相继发布了停运公告。
今年1月中旬,网上有传言称字节跳动投资部门裁撤,对此字节跳动相关负责人回应,称 “公司年初对业务进行盘点和分析,决定加强业务聚焦,减少协同性低的投资,将战略投资部员工分散到各个业务条线中,加强战略研究职能与业务的配合。相关业务和团队还在进行规划讨论。”言外之意在于,字节跳动对于战略投资部的调整确有其事。
字节跳动做了很多努力,但除了原固有的短视频和头条门户所带来的广告收入外,其他领域在创收上却乏善可陈。
为此,字节跳动加速布局国际市场,在海外市场一路高歌猛进。而将希望寄托于TikTok也不是字节跳动的一贯风格,重启部分业务上市计划也于情于理,赴港上市也成了此前提下的首选。
胡麒牧告诉燃财经,对于字节跳动来说,赴港上市是一个好方案,主要有两方面考量,“一是近期中概股现状不容乐观,因此考虑回归香港资本市场是未雨绸缪之举。二是从国内政策环境来看,近期国家鼓励平台经济的健康发展,相关具体政策预计会在近期出台,这意味着作为国内互联网头部平台企业,字节跳动国内业务的发展将会迎来新的政策红利。字节跳动选择将国内抖音业务打包上市,这无论对于估值还是上市后的股价走势都是有利的。”
胡麒牧告诉燃财经,字节跳动上市对业内也存在一定意义,“一方面,对于字节跳动自身来说,说明自身的商业模式得到了市场验证和投资者的认可。另一方面,对于整个互联网行业来说,抖音上市能够提振行业信心,说明无论是投资者还是监管层都对数字经济的发展持乐观态度。”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尽管字节跳动的上市之路似乎又进了一步,但靴子不落地,依然难言乐观。有蚂蚁集团和滴滴的前车之鉴,常言道“兔死狐悲,物伤其类”。按理来说,同为互联网巨头的字节跳动理应蛰伏,但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卧久者未必能行远,伏久者未必能飞高。
对此,胡麒牧则认为只要能严格合规运行,上市进程应该不会出现大的问题,“国家已经对资本设置好了红绿灯,近年来已经不断完善了互联网信息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而且抖音上市公司的主要资产在国内,处于安全可控范围。”
总而言之,无论上市与否,字节跳动都面临着多重压力。继续蛰伏不上市,一级市场资金退出的压力将笼罩公司。选择顺势上市,如何应对监管、如何拿到更高估值。如上都是赤裸裸摆在字节跳动面前,需要面对的难题。
回想今年3月,周汝波在字节跳动十周年年会上说到的,“一鸣在公司初创时分享过,‘如果我们把事业当做一段旅途,那么我们希望看到最美最好的风景,不在半途逗留徘徊,不走巧径误入迷途。美好的风景是愿景,前行的方法是价值观’。我现在加上一句,‘使命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希望如他们所愿,在“上市”这段旅途中,能看到最美最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