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宇测速京东背后的「大佬」走了?

0117

腾讯突发公告称,以中期派息方式,将所持有约4.6亿股京东股权发放给股东,股权由17%降至2.3%,几乎全仓“减持”京东股份,第一股东让位于创始人刘强东。

对此,腾讯表示:我们直接持有的京东股份大幅减少,但京东仍将是我们重要的战略伙伴。随后腾讯股价上涨4%,京东股价下跌7%。

京东迅速对此事作出反应。12月29日,京东集团发布公告,公司董事会已批准修改现有股份回购计划,将回购计划授权由20亿美元增至30亿美元,并延长至2024年3月17日。消息一出,京东盘前股价应声上涨近8%,此举并被外界解读为释放信心。

两大巨头在2021年末的这一动作,引起不少关注。华宇平台注册地址遥想十年前互联网巨头们还在四处攻城略地,十年后他们却开始收缩版图,不再追求流量。

腾讯对京东的七年扶持

2012年,主打社交的腾讯瞄上了电商业务,独立拆分子业务部门,之后成立腾讯电商控股有限公司。依赖自家流量池QQ和微信,腾讯对于电商业务信心百倍,但多番尝试之下并无起色。

2014年3月10日,腾讯突发公告,宣布以2.14亿美元购入京东15%股份,并将QQ网购和物流部门并入京东,意在借助京东扩大在电商领域的影响力,发展电子服务生态。

而京东以低于市场价格接受腾讯入股,换取微信和手机QQ的一级入口以及微信支付,进而触达腾讯庞大的移动人群。之后腾讯方面曾进行过多次股份增持,持股比例一度高达21.25%。

虽位列京东第一大股东,但腾讯对京东并无掌控之意。根据京东在香港上市的招股书中显示,因为同股不同权结构,腾讯虽然持有京东 17.8% 的A类普通股,投票权仅占4.6%。创始人刘强东持有14.7%的B类特殊股拥有73.3%的投票权。京东实际控制权仍在创始人刘强东手中。

即使占股不占权,腾讯仍然选择动用自家流量池,为京东输送源源不断的用户资源。2017年,刘强东在美国CNBC“亚洲管理”节目现场坦言,“腾讯就像一个仓库,目前才开发了10%,还有90%可以挖掘。今天24%的新顾客来自于手机QQ和微信,他们可以帮助我们吸引更多新顾客。”

自2014年至2020年,在腾讯系流量的加持下,京东年活跃用户稳步增长,依次为9660万、1.55亿、2.266亿、2.925亿、3.053亿、3.62亿、4.719亿。其年营收也不断递增,1150亿、1813亿、2602亿、3623亿、4620亿、5769亿、7458亿。7年间,京东年活跃用户增长了4倍,年营收更是暴增了6倍。

如今腾讯“减持”京东股份,会对京东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京东正在减少对腾讯的依赖

2019年,京东与腾讯续签为期三年的战略合作协议,协议将于2022年5月26日到期。在此期间,微信将继续为京东提供一级和二级入口资源。

而在京东2020年财报中得知,京东需要在三年协议期内向腾讯支付流量广告,以及其他业务费用,合计超过8亿美元。在腾讯减持京东股份后,有业内人士认为腾讯对京东倾注的平台资源势必会相应减少,此项费用或将上涨。

其实早在2014年,京东在接入腾讯后,本想借助微信发掘三四线城市的下沉群体,但却被2015年入场的拼多多后来居上,以拼单式玩法拿下微信社交电商的头号交椅,在拼多多以低价、百亿补贴等疯狂席卷微信之后,京东逐步丧失掉原本属于自己的微信资源。

根据Questmobile 2021年10月数据,京东 App中 15%的用户、社区团购平台京喜93%的用户均来自于微信小程序。但在京东APP和腾讯系网页入口的选择上,有部分消费者则称,从未在微信入口买过京东的东西。电商存量时代,对于京东而言,关闭微信入口或许是失去继续高增长的可能性,而不是老用户的基本盘。

同时,京东严重依赖腾讯流量和投资的历史已成为过去式,获取用户将不再取决于线上流量入口,而是取决于与其他电商平台的差异化。在电商、物流、投资等领域上,京东利用自己的独特优势来留存用户。

在京东此前公布的第三季度财务数据显示, 华宇测速公司三季度净收入为218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5%;超过阿里的2006.9亿,截至2021年9月30日,京东过去12个月的活跃购买用户数达到5.52亿,较去年同期净增了1.1亿。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在电商业务方面,京东自身体系早已成熟。

另外传统电商正在由拼价格转向服务质量,在其他电商平台尚为物流深陷价格战泥潭,为用户服务质量苦恼之时,京东物流已经转变为物流服务商的角色,撬动整个供应链物流服务市场,化身为京东的护城河,创造了一条新的增长曲线。

而在投资上,京东自2013年起便开始触及电子商务领域,先后投资1号店、唯品会、英国伦敦的时尚买手电商Farfetch、潮流零售生态企业KK集团等多家企业。根据IT桔子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京东投资规模已超226家企业,投资金额超70亿,涵盖医疗金融、游戏、电商、物流等多方面。

千亿帝国的京东,似乎不再需要腾讯。

腾讯减持京东背后的信号

长期以来,腾讯拥有国内首屈一指的投资团队。电商方面下注京东、拼多多,内容方面入股快手、B站、小红书,以资本和股权为纽带,进行合纵连横。除字节系和微博,在国内社交网站上,腾讯的身影似乎无处不在。

根据IT桔子统计,截至2021年12月31日,腾讯投资案例高达1332起,远超阿里的800起投资案例。但“资本”+“流量”的二元发展战略,正在加强腾讯的垄断能量。在其社交平台上,给予同盟平台流量特供权,却限制其他平台的流量。京东、拼多多等链接可以直接转发,无缝对接,抖音、淘宝页面则需手动复制粘贴,变身为火星文。

今年7月,工信部开展互联网行业专项整治,重点问题之一就是解除外链屏蔽。监管之下,腾讯做出让步,在微信一对一聊天中,允许访问外部链接。新京报曾在一文中披露,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14日,这一年市场监管总局共发布反垄断处罚案例高达118起,其中89起涉及互联网企业,占总数的75.42%。显然,互联网垄断现象已成为监管部门的重点整治对象。

2021年11月中旬,国家反垄断局正式挂牌,将前身为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直属局升级为副部级国家局。

值得一提的是,在腾讯减持京东股份后,根据天眼查平台发现,知乎主体公司北京智者天下科技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腾讯、搜狗、创新工场等股东退出股东行列。而后阿里巴巴CEO张勇辞任滴滴董事登上微博热搜。

大鳄的触角已经回缩,但一切才刚刚开始。

华宇测速我在抖音卖红包封面,月入百万

0117

去年的红包灰产生意,继续在今年疯狂上演。

733.5万粉丝的抖音博主汤圆酱,12月初在抖店悄悄上线了自制的微信红包封面,店铺页面显示,一张9.8元的微信红包封面销量已超15万份,且目前仍在以每天卖出1万多份的速度被抢购。

打开汤圆酱的抖店主页,卖得最火的是十二星座红包封面,每个星座对应三款产品,其中还添加了今年最流行的盲盒元素,店家称如果买全套就能抽中一个稀有红包封面。

短短十天,该账号星座系列的销量已经由不足1万飙升至15万,交易频次达每分钟近10次。如果数据真实,仅最高销量的一个链接,交易额已经达到百万元。紧随其后的动漫系列,销量也在一周内从2.2万上升至12.9万,两个销售额相加创造了数百万的财富。

除了抖音博主,一些淘宝商家也闻风而动,不少店铺已经推出“圣诞限定”、“虎年祝福”等封面设计,商品详情页还会贴心提醒“没有永久封面,有效期三个月”。一般情况下,静态红包封面单价3元左右,动态红包封面能卖到10元以上。

并且「新熵」在微博、小红书等平台搜索红包封面发现,#红包封面#超话已经开始活跃,有网友还发出“蹲一个红包封面群”的帖子。一些公众号汇总的免费封面发放消息甚至比官方更为详细。

今年平安夜当天,微信品牌官方区正式推出红包封面组件2.0。其中江诗丹顿、 华宇测速万宝龙、DR钻戒等17家品牌红包封面正式首发。微信首次支持背景图自定义,还新增了预约活动和开始前5分钟倒计时。

元旦前夕,微信红包封面官方又推出了B站跨年夜和五月天线上演唱会的定制封面。

目前看来,品牌发布的红包封面暂时还未能大规模出圈。数据显示,近一周“红包封面”微信指数只在24日当天攀上高峰,高点只有490万,并在随后几天逐渐下滑。

PART.01

今年还能靠红包封面致富吗?

去年,微信红包封面制作权限降低,市场立刻闻风而动,很快涌现出萌宠、动漫、风景等自定义封面的交易。有媒体报道,部分头部卖家月入几十万不成问题。

今年临近春节,制作方、中间商和销售终端再次蠢蠢欲动。

在蹲守了三次还是没能抢到某品牌的封面后,张帆去淘宝花了5.9元买了一套卡通封面,准确来说,买到的是一串序列号。只需要在红包发送前添加上这串独一无二的序列号,发红包的全过程就能获得不一样的封面效果。

而张帆不了解的是,“花钱买封面”的交易行为实质上是微信“灰产”的一种。虽然限量红包的火爆早就燃烧到交易市场,为了逃避监管,许多社群、网店都是“以赠送之名行交易之实”,如买头像、壁纸、表情包即可获赠红包封面。

2020年,微信官方发布公告明令禁止有偿售卖红包封面的违规行为,根据《“微信红包封面”定制功能使用条款》第3.3.3条规定表示:定制方不得以任何形式向用户售卖微信红包封面。针对销售行为,微信将做下架处理,对应红包封面无法继续使用或发放。

但很明显,仍有大量投机者盯上了这门生意,华宇平台注册地址仅做下架处理的违规成本和批量制作销售的成本都很低,封面交易屡禁不止的生意不难理解。

入局微信红包封面生意的第一步,先要搞定设计部分和资质部分。一些设计行业的从业人员告诉「新熵」:“这些设计并不复杂,一般交给在校大学生就能完成,有更高要求的设计差不多一两个工作日也能搞定,一套设计成本在200—1000元不等。”其中,拆红包页面、红包消息气泡、红包详情页、发红包页、封面故事五个环节在内的页面设计,单靠外包也能解决。

除了考验红包的设计制作能力之外,还需获取认证资质。根据微信官方最新的定制要求,必须完成企业认证,或拥有粉丝量超过100及以上的视频号,一个定制红包封面的价格依然是1元1个,100个起批。

目前淘宝等电商平台已涌现出多家办理相关认证业务的商家,「新熵」辗转联系上一位中间商,对企业认证的办理,对方提出了“ICP(经营许可证)3000+出版物许可证1000,共计4000元”的价格,这还是买家拥有营业执照的条件下。他甚至放出了《红包封面审核要点》的汇总表,证明自己的“办证能力”。

这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灰色生意经,押注的其实就是网民数字时代的社交需求。

PART.02

不新鲜的流量密码

追溯红包封面生意的起源,QQ比微信更早。

2016年,QQ首次推出定制化红包封面,腾讯首次通过QQ展示个性化红包封面的玩法。早期的QQ红包封面主要由官方定时定量推出。

2017年,QQ红包上线动态红包封面,意图与腾讯微视联动,产品形态与如今的视频号红包封面相似,随后又相继推出一笔画红包、接龙红包、口令红包以及语音红包等玩法。

与QQ红包在玩法上下的功夫相比,微信红包封面一开始就目标明确。2019年微信官方首次对企业用户开放“定制红包封面”功能,面向的是在企业微信中认证通过的企业。据统计,猪年春节就有1.5万家企业参与了微信春节定制红包。

去年春节,微信官方宣布,将定点限量放出超5000万个封面,包含顶流明星和热门游戏等主题,很快引爆了用户热情。据腾讯营销观察TMI《新年味 新过法》报告显示,去年春节期间,人均发出了7.8个电子红包,收藏了2.6个红包封面,80%来自品牌。

微信抓住了品牌方在特殊节日宣传的需求,他们大多数会选择有代言人的品宣图片和联名款产品图,旨在将其曝光度最大化。

另外,一些影视剧方也抓住了封面的火热需求,但无奈条件稍显苛刻。以最近大热的《雪中悍刀行》为例,想领到红包封面需完成四项互动,包含开通任意会员套餐、首次观看、好友分享和购买定制礼品卡等,种种附加条件下,《雪中悍刀行》的红包封面热度不高,截至发稿仍有97%的剩余。

“一封难求”的红包封面火热乍听很难理解,为什么要抢着给品牌打广告呢?其实心理因素与游戏皮肤类似,产品本身并没有过多实用价值,只是瞄准了用户社交和炫耀诉求。仅仅作为过年氛围感的挂件,红包封面已经满足了某种类似“仪式感”的东西。

也可以引入经济学中的“口红效应”解释这一现象,经济下行时,在消费欲望的驱使下,红包封面成了数字社交中的“口红”,作为一种“廉价的非必要之物”,用不高的花费达到心理层面的需求,对消费者起到一种“安慰”的作用。

PART.03

红包封面To B

从红包封面的流量玩法与规则,已成为腾讯产品推广的风向标。

红包封面的领取入口,从企业微信到视频号,再到今年助力品牌方私域流量的留存转化,红包封面想与平台、品牌以及用户之间达成平衡状态。

最初上线的2019年,红包封面与企业微信深度绑定,彼时也是企业微信大规模升级、扩张市场的开始。如今企业微信已长成参天大树,定制要求也逐渐与企业微信解绑。

随后的2020年,封面又承担了为视频号引流的功能,在与微信共生共存的阶段上,红包封面成了“微信流量池”到“视频号开拓者”之间的连接点。

在2022版的定制指南上,定制红包封面的申请人仍然需要满足已开通视频号或已完成视频号认证(兴趣认证、职业认证),可以看出微信没有放弃借助封面定制,刺激更多用户开通视频号,以此来扩大整个视频号的用户池。所以,封面生意的本质上还是为其他延伸产品赋能的手段。

从营销角度来看,红包封面为品牌、企业主开拓了又一新阵地。2020年用户投票的最喜爱的朋友圈广告TOP10中,Gucci在朋友圈派发的限量米奇红包封面以56.2万票夺得第二名。

今年,微信开放的品牌红包封面目的性更加明显,江诗丹顿、万宝龙、DR钻戒等更多品牌加入进来。在流量变现的思路上,微信给网红、品牌和商家提供的“公开平台”选择太少、覆盖面太窄的状况有望得到缓解,红包封面表现出成为常态化广告位的潜力。

红包封面2.0,朝年末的红包大战开了“温柔的一枪”,在各大互联网平台使出浑身解数刷存在感、争夺用户注意力的日子里,微信被赋予了更多的期待。

从一开始聚焦年轻人社交到成为节日气氛组,官方封面生意逐渐形成了“不可能三角”:品牌定制广告牌、用户免费发传单、流量赋能与转化。

而在社交需求下,玄而又玄的节日氛围感又不知不觉间影响了我们,只要数字社交的故事未完结,暴富生意就能如期上演。

华宇测速屈臣氏没落,谁的错?

0117

沉寂已久的昔日化妆品零售巨头屈臣氏,不仅因为促销活动“翻车”,而且还居然因为官方道歉上了热搜第一。

01 主播辱骂消费者,屈臣氏深夜致歉

直播带货“翻车”偶有发生,但这次屈臣氏主播居然公然骂消费者“像疯狗”,引发全网争议和批评。

1月14日,屈臣氏的一名主播在直播间因为面膜优惠活动的事情辱骂消费者,该主播在直播中指责消费者,为了1分钱的东西,想要薅到就像疯狗一样咬人。

这位主播还“补刀”说:这是我的直播间, 华宇测速我想踢就踢,我不欢迎你,你不用来,我踢了你就高兴。

还有一位幕后工作人员更是提高嗓门喊道:你薅到便宜吧,又不认便宜,没薅到吧,还来咬人。

早前的1月11日,屈臣氏在线上推出了“只需0.01元可购买部分面膜”的促销活动。

可当薅到了羊毛的消费者去屈臣氏线下店提货时,却被告知“没货”,有的门店还贴出了告知表示订单活动火爆,部分一分钱面膜产品已缺货,无法提货。

不过有消费者却发现,屈臣氏声称缺货不能提货的商品,仍然大张旗鼓地在直播间售卖,后来就有了上述主播骂消费者“像疯狗”的不雅画面。

随着事件的持续发酵,屈臣氏在1月14日晚间就“1分钱促销面膜”活动紧急道歉,还称上述主播属于第三方合作机构,以后会加强与第三方合作人员的培训与监管。

02 昔日化妆品零售巨头屈臣氏

屈臣氏曾作为一家化妆品连锁零售巨头,居然发生了促销活动“翻车”和主播辱骂消费者这样的低级错误事件,着实让人难以理解。

NBS新品略先分享下屈臣氏这家化妆品连锁品牌的“前世今生”,以及进入中国内地市场,后来从巅峰一步步走向下坡路的故事。

1828年,一个叫沃森的英国人在广州开办一家大药房,即屈臣氏大药房的前身。1841年南下香港创办香港药房,1871年,该药房更名为屈臣氏。

后来屈臣氏走出香港市场,将业务逐渐拓展至全球多个国家。

1981年李嘉诚收购了屈臣氏,开启了扩张之路,一路收购荷兰、华宇平台注册地址法国、俄罗斯等国家的连锁企业,现在在全球市场有16000家门店的屈臣氏是一家国际零售品牌。

1989年,屈臣氏进军中国内地市场,在北京开了第一家屈臣氏个人商店,1994年重回广州开设门店。

仅用了6年时间,屈臣氏在中国内地市场开设了100家门店。到2014年,屈臣氏在中国内地市场共开设了2000家门店。

屈臣氏官网显示,该品牌已在中国内地490个城市开设了超过4100家店铺。

屈臣氏曾经一路高歌猛进,快速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化妆品连锁零售品牌,更被称为商场的“流量收割机”,中国内地市场也成为了屈臣氏的“摇钱树”。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2013年,屈臣氏中国市场的业绩开始放缓,2015年屈臣氏内地市场同店销售额下降5.1%,2016年屈臣氏中国内地市场业绩首次出现负增长。

屈臣氏财报显示,2020年受疫情影响,屈臣氏来自中国内地市场的收益总额为167.39亿元,同比下降19%,不仅营收创下五年来最大跌幅,盈利水平更是堪忧。

尽管屈臣氏2021年上半年的业绩有所复苏,但远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03 屈臣氏没落,谁的错?

屈臣氏这家昔日化妆品零售连锁巨头为何从巅峰一步步走向下坡路?到底是因为被年轻人抛弃,还是因为自己呢?

在NBS新品略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错失电商时代的红利。

屈臣氏采用传统的零售商模式和市场策略,疯狂在线下开店,错过了中国电商市场的发展机遇,错失电商时代的红利。

屈臣氏在中国内地市场疯狂扩张的那几年,正好是中国电商发展的崛起之年。

第二,没有抓住年轻人的消费需求。

中国新一代年轻消费者紧追购物新形式,在意购物体验,电商购物,以及近两三年流行的直播带货,都彻底改变了年轻人的购物方式。

尽管现在的年轻人知道有屈臣氏这个品牌,但也会觉得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年轻人抛弃屈臣氏”成为近几年市场的热点话题。

第三,竞争对手的强势竞争以及新一代美妆集合店的崛起。

在发展早期,屈臣氏在中国市场占得一线先机,晚进入中国内地市场14年的死对头万宁在后面紧追猛打,其他大大小小的化妆品连锁品牌也形成明显的市场竞争。

最近几年,中国市场的新一代美妆品牌连锁门店强势崛起,比如完美日记、花西子、橘朵等国产美妆品牌崛起,再如KK集团旗下的THE COLORIST(调色师)、WOW COLOUR等品牌快速开店,抢夺了年轻新一代消费者。

第四,传统零售模式及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弊端。

屈臣氏是典型的代销模式,是传统的供应链零售商模式,对传统品牌有着很强的议价能力,一般会按照实际销售商品的数量扣点抽成后,才会付款给品牌方。

而如今市场零售渠道已经十分多元化,电商、直播带货等新模式的出现,传统零售供应链模式的弊端就显现出来了,特别是对新品牌来说非常不友好。

此外,凤凰网《暴风眼》曾报道,此前屈臣氏曾多次因为食品安全问题、商品质量问题等被投诉或被市场监管部门处罚。

最近几年,屈臣氏也开始求新求变,开启品牌年轻化,奋力抓住年轻人,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整体来看,转型探索不及预期。

04 不紧跟时代,何来发展?

屈臣氏曾作为一家中国市场的头部化妆品连锁零售品牌,曾引领中国美妆零售市场一代潮流,如今的脚步显然慢了许多。

在NBS新品略看来,背后是中国整个社会零售生态的不断快速发展和不断更新迭代。

正如上述,在过去十多年,中国零售业从传统零售,到电商时代的飞跃发展,再到步入如今直播带货等新型零售时代,让整个供应链体系、销售模式、用户的购物方式等都发生了变化。

化妆品市场是中国零售业态快速迭代变化的代表行业之一,如今包括屈臣氏、万宁在内的传统化妆品零售连锁品牌都面临市场份额萎缩,转型升级压力,以及来自新对手的竞争压力。

中国零售业生态巨变的背后推动力是中国消费者的消费升级和生活品质的不断升级。

更重要的是,中国零售市场已经进入年轻化时代,80后、90后及Z世代是消费主力军,未来00后紧随其后。

如何抓住年轻人的心,是屈臣氏未来要做的头等大事。

中国零售生态的不断升级迭代,市场思维、渠道思维、营销思维、管理思维等都应该及时调整,只有紧跟时代步伐,否则就会被消费者,特别是年轻消费者抛弃。

在NBS新品略看来,无论是去年双十一欧莱雅因为最低价营销活动“翻车”事件,还是这几年沃尔玛的大卖场闭店潮,还是最新屈臣氏营销直播“翻车”,从表面看是因为市场因素或者不可控因素而引发的“翻车”事件,但实际上却是因为这些国际品牌太过于自大,甚至是固步自封。

中国社会消费品市场早已发生了彻底改变,中国消费者也越来越理性,需要品牌和品质兼顾的好商品。

但有一条准则、基本原则和价值底线永远不会变:一定要尊重消费者,才能赢得消费者的尊重。

所以,屈臣氏此次因为面膜促销活动和主播骂消费者“翻车”,看似是一起营销意外事件,实则背后的原因更值得屈臣氏反思和深思。

华宇测速动力电池的「后半生」:疯狂、登顶与失落

0117

2022年伊始,锂价“疯”了,电动车厂商慌了,而这样的焦虑情绪或将继续传导到两轮车市场。

在过去一年中,关于电动车销量猛增以及电池短缺的消息时常登上热门新闻——上游原材料厂商疯狂扩产,中游电池工厂被动承接原材料涨价的压力,下游电动车品牌却不敢明目张胆抬价,毕竟在目前阶段,电动车讲究的仍然是性价比。

这些现象都和电动车市场需求侧引发的供给侧震荡紧密相关。

作为电动车的核心部件,动力电池成本几乎占到整车成本的40%。而面对翘首以盼的新能源消费者们,制作动力电池最重要的原材料之一“锂”却处于极度短缺的状态。

当前,跟锂电池正极相关的原材料碳酸锂价格已一骑绝尘。

撇开全球碳酸锂的产能和现货短缺不谈,根据上海有色金属网数据,截止2022年1月13日,纯度为99.5%的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为32.1万元/吨。而2021年1月初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仅为5.3万元/吨。

而相比受动力电池成本影响最大的电动车行业,同样依赖电池的两轮车赛道的困境却被大大忽略了。

如果说,过去中国两轮电动车市场长期依靠价格战,华宇平台注册地址那么随着各地“新国标”政策过渡期结束以及地方对违规改装车的严查,在新一轮电动车替换潮下,电池正在成为两轮电动车品牌们跑马圈地的新筹码。

但不能忽略的是,在两轮电动车正规军的队伍背后,仍有不符合标准的电池在市场上高效流转,而它们钻的“空子”正是中国每天超10亿次的两轮车出行需求,以及普通消费者对续航和充电效率的极度渴望。

比起新能源车的焦灼战事,两轮电动车的电池战才刚刚打响。

1

锂价狂飙,电池短缺

随着新能源车在街上成倍涌现,不难发现,虽然电动车在供应链和品牌效应上或许还和传统燃油车厂商存在差距,但电动车也已经逐渐成为更多人看好的出行解决方案。

市场的反馈是最好的佐证。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从2021年1月-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256.6万辆和254.2万辆,累计销量渗透率达12.1%。这意味着,我国每销售8辆车,其中便有1辆是新能源汽车。

电动车在消费市场的火爆,也让动力电池迎来了爆发期。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产量为219.7GWh,同比增长163.4%;装车量为154.5GWh,同比增长142.8%。

从国内电池巨头宁德时代的不断扩产,也足见动力电池需求端的短缺程度。截止2020年末,宁德时代动力电池产能69.1Gwh,较2019年末增加30%,且自2021年以来,其已经连续官宣了4大扩产项目,总投资约395亿元。

“动力电池紧缺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易马达科技CEO黄嘉曦对「创业最前线」表示,在供给端,电动车销量增速迅猛,但优质电池产能的建设跟不上需求增长,从而使产业链价格上涨,且全球供应链中断以及能源紧缺也导致制造电池的成本持续上升。

易马达旗下品牌“易马达e换电”主要从事轻型电动车换电网络运营及两轮车电池的研发,黄嘉曦在多年的工作中发现,国内动力电池原材料供应长期依赖海外进口,企业想要获得锂矿或镍矿采购权的难度比以往更高,因此也带动了成本上升。

“动力电池短缺情况这两年表现的特别严重,预计这种供需不平衡的状态可能还会持续较长时间。”他补充道。

事实上,以锂电池原材料碳酸锂价格为例,其售价已经经历了三轮疯涨:

第一轮是2020年三季度到2021上半年,碳酸锂价格从4万元/吨涨至9万元/吨;

第二轮是2021年8月到11月,碳酸锂价格从9万元/吨涨至20万元/吨;

第三轮则是从2021年11月至今,其价格更是突破了30万元/吨。

这一边是动力电池产能远远跟不上需求端而导致价格飞涨,另一边则是国内第一批电动车电池逐渐迎来了“退役潮”——但问题是,这批动力电池的能量真的被“榨干”了吗?

一般而言,动力电池的电池容量会根据使用年限等因素逐年衰减,如果衰减小于20%则可以满足汽车的驾驶使用,衰减在20%-40%之间,则可经加工改造应用于其他电池场景,当衰减在40%以上时,则需要对动力电池进行拆解回收。

这就涉及到更复杂的动力电池回收问题。

目前,国内的动力电池回收一般分为两条路径:

一是梯次利用,在对废旧电池进行检测、拆分、电池修复或重组后,重新应用于其他使用要求较低的领域,例如电动汽车电池退役后可应用于两轮电动车市场;

二是再生利用,对废旧电池进行拆解、材料修复或冶炼等处理后进行资源回收,提炼出电池中残留的贵重金属。

试想,在动力电池之于电动车来说都是十分短缺的背景下,两轮车更多时候自然只能匹配电池容量相对较低的电池,例如铅酸电池。

由于铅酸电池工业化时间早、商用时间久、技术相对成熟,因此就当前的两轮车市场而言,两轮电动车仍以铅酸电池为主。

锂电池拥有更轻小的体积、更高的电池容量和更久的使用寿命,虽然市面上品牌两轮电动车关于锂电池的渗透率正逐年上升,但总体而言,其在两轮电动车领域仍然得不到广泛的普及。

“对于两轮电动车市场而言,使用锂电池的成本较高且供应持续紧缺。”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电池百人会理事长于清教向「创业最前线」透露,据他了解,目前国内几家两轮电动车品牌锂电池供应商的订单已经排到了今年年底(2022年)。

而另一方面,两轮电动车也表现出和新能源市场相似的巨大潜力。

从C端来看,中国每天两轮车出行需求高达10亿次,在一二线城市,两轮电动车可以帮助用户到达最后3公里;而在低线城市,公共交通的匮乏也让两轮出行成为他们生活的常态。随着外卖、短途配送、共享出行等新经济形态崛起,B端需求也成为两轮电动车市场的重要补充。

当越来越多的品牌入局造车,两轮电动车市场的角逐愈发激烈,而能量密度更高、续航效果更好的电池也正在成为大小品牌们的通关钥匙。

2

隐秘的“灰产生意”

从上述动力电池回收的两条路径不难发现,在理想状态下,上游整车厂商负责电池的渠道回收,旗下4S店网络可以负责从C端回收退役电池并传递给电池回收企业,再由这些合规企业对退役电池进行改造加工和梯级利用。

而不再具备梯级利用价值的动力电池则流转到下游电池厂商,负责拆解和提炼残留的贵重金属,这些企业需具有一定的冶金和环保资质。

但现实情况却是,退役动力电池的回收之路并不十分通畅,甚至可以说是“遍布荆棘”。

一般而言,三元锂动力电池中的镍、钴、锰、锂等元素含量较高,这些贵金属元素提取出来后可以用于制作电池的正极材料,再生价值高,因此三元锂电池更多是进行回收再利用。

而磷酸铁锂电池主要构成元素是锂和铁,但其使用寿命长,因此梯次利用的价值相对较高。

此外,不同种类动力电池的价格也让回收企业们“用脚投票”。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市面上三元锂电池的回收价格几乎是磷酸铁锂电池价格的5倍以上。

那么,动力电池回收是否算得上一门好生意?

目前,市面上从事电池回收的主体主要包括电动车厂商、电池制造商和第三方电池回收企业。

早在2018年,工信部就公布了首批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邦普循环、格林美和华友钴业等五家企业入围。2021年1月,工信部又公示第二批22家企业名单。

但在现实中,大多“白名单”企业的回收产能则被闲置,反而是信奉“价高者得”的黑作坊回收站们占据了市场上风,形成了“灰产生意”。

通常来说,“白名单”企业采用竞标方式去招标,但绝大多数黑作坊们不用参与竞标且不需要开具发票,因此在C端往往可以给出更高的回收价格。以至于在电池回收领域,一直有“正规军不敌黑作坊”的无奈调侃。

但这些缺乏资质的黑作坊在回收动力电池后,大多是进行暴力拆解,过程中不仅会存在爆炸风险,重金属元素、相关化学溶液的泄露更会造成不可逆的环境污染。

而相比分离拆解,梯级利用则有着更高的操作门槛。

不同车型的动力电池包设计多样,其内部结构和组装工艺等各不相同,电池拆解下来后,还需要经过残值评估、电池模组重新分组等环节,将动力电池进行改造的回收企业首先要付出较高的成本。

“电动车厂在设计生产电池时,并没有考虑过未来如何将电池包分拆进行更新或者再销售,这不是电动车厂的目的。他们的初衷是如何将电动车设计的更加美观和便利。”黄嘉曦表示,动力电池从设计层面就没有考虑过下游的拆解问题,因此电池包组装得非常紧密,将其拆分成更小的电池包进行改造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

但在诱人的利益驱使下,仍然有中小厂商愿意铤而走险。

据黄嘉曦透露,部分厂商在将退役动力电池拆解和梯级改造后,其残值或许只有新电池的20%,但会以新电池售价的40%再次售出,对于低速车等下游应用场景来说,这种方式仍比新电池划算很多。

这样就解释了为何在两轮电动车领域,仍存在部分中小厂商利用废旧回收电池对两轮车进行非法改装的现象。

在于清教看来,由于规模问题,现阶段的确存在动力电池梯级利用经济价值偏低的现象,但相比于直接拆解,以“个”卖总是比以“斤”卖合算得多。

“目前,梯级利用的应用场景主要有UPS电源(UPS即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不间断电源)、储能电站和电动两轮车,”他对「创业最前线」表示,“而将退役电池应用于两轮车场景的情况,在品牌两轮电动车中基本不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主要来自于非法改装电池以及充电不当。”

据一位两轮电动车经销商透露,“新国标”颁布后,对两轮电动车的质量和速度都进行了规范,市场上出现了大批替换需求,但受限于消费力和品牌电动车的价格,中小厂商使用杂牌电池电动车或是经过电池改装的电动车仍然会受到部分消费者欢迎。

“在很多政策监管不严的城市,出于对续航和充电效率的考虑,不少消费者愿意‘铤而走险’,毕竟改装一个电池可能只需要几百元。”上述经销商说。而在非法改装的背后,是两轮电动车频繁引发火灾的惨痛教训。

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退役量约20万吨,预计到2025年动力电池退役量将达78万吨,而目前的行业低回收率也让这些残值较高的动力电池暴露在一些“黑心工厂”面前。

可见,在动力电池的回收灰产之下,两轮电动车改装市场亟待监管部门的约束或整顿。

3

智能化战役激烈

不过,随着两轮电动车行业不断走向合规化,这种行业灰产也在逐渐开始变得透明。

2019年4月15日推行修订版的新国标《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显示,在推行新国标之前,市场上有40%以上的车辆均为超标电动自行车,总数量超过1亿辆,政府给超标车留出了3年过渡期(截止到2022年4月14日),到期后将强制淘汰。

“新国标”的实施,给市场带来了大规模的替换需求,未来也将推动两轮电动车销量不断走高。

这一点从两轮车行业头部企业的销售情况不难看出。2020年,雅迪销量突破1000万台,爱玛拿下800万台年销量,台铃则完成了500万台的目标,行业CR3(即“市场销量前三的企业”)市场占有率超过了40%,两轮电动车市场的集中度进一步提升,马太效应持续加剧。

而在这些品牌两轮车中,不同种类电池的效能和成本也大不相同。

目前,两轮电动车用的锂电池、三元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锰酸锂电池等技术路线都相对成熟,其中锂电池的能量密度、采购成本和回收经济价值都高一些,铅酸电池的主要优势则是成本低。

因此,两轮电动车市场大多数采用的是铅酸电池。

但随着“新国标”政策关于“限重”的要求,使得更轻量化、 华宇测速能量密度更高的锂电池,成为了电动车行业的最佳动力解决方案。

根据研究机构EVTank、伊维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共同发布的《中国电动两轮车行业发展白皮书(2021年)》,2020年,中国锂电版电动两轮车的产量达到1136万辆,总体渗透率达到23.5%,同比增长84.7%,预计到2025年整个锂电版电动两轮车的市场渗透率接近60%。

事实上,虽然品牌新车锂电池的渗透率在不断增高,但其在购置中高端合规电动车和违规电动车的消费群体之间仍存在着不小的鸿沟。

“雅迪和小牛等品牌高端两轮电动车和便宜两轮车的消费者属性完全不同,后者是最难被影响的大众消费群体。”黄嘉曦表示,这部分消费者人口基数大,消费能力相对较弱,收入也有限,因此想要让他们意识到更好的品牌和服务值得更高的价格,仍需要较高的教育成本。

“相对来说,年轻的消费者更愿意为质量、品牌以及服务买单。”黄嘉曦说,他认为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随着“新国标”过渡期逐渐进入尾声,两轮车行业将更加合规,行业关注的重点也将逐渐回归到质量标准上来。

而对于清教来说,此前动力电池回收规模本来就不大,因此流入市场的电池体量也有限。随着国家监管不断加强,锂电池的产能也不断提升,在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下,行业乱象肯定会得到有效治理。

在电池供给合规化的难题之外,两轮电动车市场的“巨头时代”也正加速来临。

锂电化提升了整个电动车行业的门槛,使具备研发实力和规模效应的头部厂商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例如,在行业锂电化加速下,消费者对两轮车出行关注的重点也从价格逐渐转向骑行安全,提供更高品质服务的品牌将获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

在这一背景下,头部企业依赖于品牌自身的研发和渠道等优势,将对行业内频打“擦边球”的中小品牌实现强有力的碾压。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电动自行车厂商已经较前些年的1000家左右规模锐减至几百家,过去专攻低端产品的小作坊被迫关门,中小厂商的价格和本土优势也被消解。

而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创新应用,也使行业的智能化趋势愈加明显——当“定时定位”成为智能电动车的标配后,头部企业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拒绝“伪智能化”以及如何抓住消费者真正的痛点。

2022年,在解决了核心电池供给问题后,智能化将开启两轮电动车市场的新牌局。

华宇测速首发|微构工场完成2.5亿元A轮融资,搭建万吨PHA生产基地

0117

北京微构工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构工场”)宣布完成2.5亿人民币的A轮融资,由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基金有限公司(简称“混改基金)领投,国中资本、GRC SinoGreen Fund(富华资本)、众海投资和顺义区国有投资平台临空兴融跟投,老股东红杉中国及SEE FUND(无限基金)继续追加投资。本轮融资结束后,微构工场在成立未满1年的时间内,顺利完成天使轮及A轮融资,累计融资3亿元人民币。

A轮融资完成后,微构工场将在北京市顺义区全面建设新一代生物可降解材料PHA国际研发总部,完成千吨智能示范线高效投产,同步在全国启动寻找年产万吨PHA及高值化合物绿色智能制造基地。

合成生物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涉及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系统生物学以及工程学等。通过引入工程化思维,对微生物合成代谢通路的标准化设计和模块化构建,创造出符合目标功能的全新生命体。微构工场创立于2021年2月,是致力于制造生物材料和高值化合物的初创公司,基于全球领先的“下一代工业生物技术”,建立了盐单胞菌合成生物学改造的技术平台。目前公司研发管线包括绿色环保生物可降解材料,化工中间体、医药中间体、工业酶类等,目前已经完成生产生物可降解塑料PHA(polyhydroxyalkanoates,聚羟基脂肪酸酯)及其系列产品的工业化技术开发。

from clipboard

图一:下一代工业生物技术

PHA是一种完全可降解的新型生物材料,也是唯一完全生物合成的碳中和生物降解材料,PHA制品进入海洋后,约1-3年即可实现完全自然降解,相比普通塑料动辄数百年的降解周期大大加速。同时,纯的PHA产品对海洋和陆地动物无害,甚至可以被动物食用。

在PHA产业化方案中,成本控制一直是一个核心难点。微构工场在合成生物技术平台的助力下,通过对嗜盐生产菌株进行全方位的重新设计和构建,开创了一整套全新的PHA生产技术,称为“下一代工业生物技术”。独特的“新方案”中突显三大核心技术优势:“开放、连续培养不染菌”发酵技术、可控形态学工程“自凝絮和自沉降”以及发酵废水的多次回用下游关键技术。嗜盐生产菌的合成生物学改造产生了多种PHA的结构, 华宇测速带来多种不同的材料性能和应用场景。

from clipboard

图二:微构工场产品和部分应用

“染菌”,是指除了生产菌外的杂菌在培养液中进行生长代谢,它不仅与生产菌竞争生存资源,还会严重影响目标产物的产量,给发酵过程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发酵流程中需要利用高温高压蒸气对整个发酵设备进行彻底灭菌,是发酵工程中的能耗大户。而开放培养不染菌,则可以在不影响正常生产的情况下去规避这一成本,值得一提的是,该技术是全球目前唯一一个制造过程开放、连续和不染菌的技术。

在生产过程中,微构工场的技术能做到“开放培养不染菌”,其关键在于生产 PHA 的独有的盐单胞菌菌株。通常情况下,细菌喜欢在渗透压适当、酸性或者弱酸性的环境下生长,而微构工场的嗜盐生产菌株则与众不同,它耐高渗、耐高碱,同时还能够实现快速生长,这些特性都是基于全球领先的盐单胞菌合成生物学技术改良而成的。清华大学和微构工场研究人员对该菌株进行了多种工程化改造,使其对渗透压变化的适应能力更强、生长速度更快,其它微生物通常很难竞争,保证了过程的开放但纯菌种生长过程。

在发酵过程中,分离和纯化也是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细菌与细菌之间会通过静电排斥而各自稳定地悬浮在液体中,不会凝絮到一起。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采用“敲除电荷蛋白基因”的专有技术,使得改造后的菌种不再带电,不会相互排斥,能够凝絮到一起。这样的技术实现了下游产物自动分离和纯化,大大简化了生产流程。

目前,微构工场拥有由学界、商界和产业界所组成的专业团队,核心成员在其各自领域均有着丰富经验。申请和获得专利70多项。

作为合成生物学的创新企业,微构工场致力于将快速迭代的盐单胞菌合成生物学技术转化成大规模生产的绿色高值化合物研发制造企业。一方面,公司与清华大学继续紧密合作,同时利用自身的产业化技术优势进行多条不同产品管线的推进、扩展与优化;另一方面,公司也将对已经成熟的PHA新型产品(PHA三聚物)进行规模化放大生产,并逐步推进研发的多个PHA家族产品的生产。

创始人陈国强教授表示:

微构工场的这个成果,首先要归功于清华大学,清华生命科学学院和化工系、清华-北大生命中心(CLS)和清华大学合成与系统生物学中心(CSSB)多年的支持,使我在清华28年的研究生涯,可以聚焦PHA的基础到应用到合成生物学到产业化研究。期间,近百名博士生,数十名硕士生和近百名本科生参与了盐单胞菌的合成生物学改造、PHA传统生产技术过渡到 “下一代工业生物技术”的基础研究,过程放大和大规模工业生产优化,贡献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并使清华大学在PHA这个特殊的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并拥有多项核心专利。华宇平台注册地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863、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合成生物学重大专项”、“绿色生物制造重大专项”和清华-北大生命科学中心(CLS)提供了持续和充分的资助,才使我们从0到1,1到10走到今天。感谢投资人的信任,使我们可以实现从中试到大规模产业化的梦想。感谢北京市、顺义区相关部门对微构工场落户北京提供的大力支持。最后要感谢微构工场年轻的团队,一起把 “下一代工业生物技术”推向产业链建设。前方仍然有很多挑战,我们将一起迎接。

清华大学技术转移院王燕院长表示:

下一代工业生物技术是清华大学陈国强团队深耕多年的科技成果,微构工场是依托该项科技成果成立的优秀衍生企业。该项目在商业上的成功进展,离不开陈国强团队数十年如一日的科研公关,离不开优秀管理团队的商业推进,更离不开政府部门和风险资本的全力支持。清华大学技术转移院将持续关注微构工场的商业进展,持续提供更多的支撑与服务。

清华大学华控技术转移有限公司王飙总经理表示:

微构工场是非常有前景的一个清华大学成果转化企业。项目在非常短的时间里就完成了从学校学术成果到公司商业化运营的成功转化,为校内的其他科技成果转化起到了带头作用。我们非常高兴参与到这一项目的产业落地,并将持续关注微构工场的发展,提供后续的支持与服务。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时松海院长表示:

微构工场是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成果转化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生命学院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已经成功产生了一批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成果,并有能力将其进行进一步的产业化落地。作为中国生命科学领域最具特色和最有影响力的科学研究与高级人才培养基地之一,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将持续为学术界和产业界培养优秀的人才,支持像微构工场这类的高精尖企业快速发展。

混改基金表示:

微构工场是清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成立的一家创新型合成生物技术研发与生物基材料开发应用企业。微构工场核心产品PHA具有全生物过程、全生物降解和性能多样化等优点,符合国家禁塑令、双碳政策和生物基绿色合成材料等发展战略。混改基金将充分发挥国家级基金引领效应,支持微构工场与清华大学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携手微构工场助力碳中和和塑料污染治理。

红杉中国副总裁公元表示:

微构工场作为“下一代工业生物技术”的生物制造初创企业,在具备了万吨级PHA生产能力之外,基于绿色节能的新型底盘细胞,还会出现更多的产品。合成生物学让材料领域实现碳中和,生物基材料不仅不增加碳排放,更是“负碳”材料,而微构工场正是领航实践者。红杉中国长期始终致力于培育和赋能零碳经济中具有领先科技创新能力的公司,与微构工场共同一起成长。

临空兴融投资表示:

微构工场作为顺义区政府重点关注企业,已列入“两区”重点项目、北京中德产业园重点项目。微构工场作为清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在合成生物学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效应与示范效应。PHA是“碳中和”领域最绿色环保的生物合成新材料,在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汽车内饰等下游应用领域均与顺义区主导产业高度契合,未来我公司将作为促进顺义区产业发展重要抓手,长期对微构工场保持高度关注,全力扶持高潜力重点项目持续发展。”

GRC SinoGreen Fund 富华资本表示:

富华资本执行董事王秀钧博士对未来合作表示期待:“微构工场团队深耕PHA合成领域多年,基于 PHA 价值链全方位构建核心壁垒,技术水平行业领先,已经搭建起了完整的合成生物技术平台。在目前 “限塑令”和“碳中和”的国际大背景下,微构工场的技术商业化对整个产业具有历史性意义,是推动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强大助力。我们期待未来微构工场继续发挥优势,持续进行生产工艺迭代和升级,不断开拓PHA 终端应用场景,富华资本将通过自身国际化的协作平台及资源优势,协助微构工场拓展海外市场,打造合成生物学领域全球领军企业。”

国中资本表示:

微构工场的产品涉及可降解塑料、高值医用及化妆品辅料,创始人陈国强教授是国际顶尖的合成生物学及PHA专家,在陈教授带领下解决了PHA及相关产品的合成及放大工艺,进入产业化阶段,微构工场必将在全球限塑及碳达峰碳中和的大潮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可降解材料领域的顶尖研发及生产企业。国中资本以扶持中小企业为宗旨,必将与微构工场一起,携手助力中国的碳达峰及碳中和事业。

众海投资创始合伙人黄海军表示:

在全球碳中和大背景下,人类所需物质的生产从传统的化工方式向合成生物转变,逐步实现绿色制造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微构工场是全球领先的工业生物平台公司,将在中国绿色制造革命中扮演前锋的角色。我们今天看到微构工场PHA业务能够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最具备大规模工业生产条件、最具备大幅度降低成本优势的领头羊,背后是陈国强教授团队30多年的技术积累和突破。合成生物产业化是非常复杂的系统科学,技术壁垒、时间壁垒、经验壁垒非常高。PHA是微构工场第一个实现商业化的产品,未来基于微构的工业生物技术平台,将会有更多更优秀的产品走向商业化,推动绿色制造产业发展。我们非常认同微构工场“让化工制造转化为绿色生物制造”的公司使命,期待和微构工场一起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华宇测速重庆火锅「珮姐」完成亿元A轮融资,正心谷资本领投

0117

1月17日消息,据IPO早知道消息,重庆火锅直营品牌「珮姐」完成亿元A轮融资,由正心谷资本领投,壹叁资本、上海麟绮跟投,泰合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本轮融资将用于线下门店的拓展、品牌建设与人才扩充,助力珮姐将重庆火锅味道及重庆文化推向全国。

公开资料显示,「珮姐」是一家传统的重庆火锅品牌,母公司重庆民贤餐饮文化有限公司目前持有珮姐老火锅、饭粑砣、至味、惟茶、棉花绽放、游云山间等由餐饮连锁、食品快消、文化娱乐、华宇平台注册地址酒店管理四大体系组成的生活类中国民族品牌。

珮姐重庆火锅创始人颜冬生表示:“此次融资,希望得到投资方在公司管理、商业模式、战略方向等方面的投后赋能,帮助我们进行新店扩张和城市开辟,也为重庆火锅建立新的口味标准。 华宇测速‘珮姐’多年来专注于锅底的创新改良,努力寻找更优质的香料药材,研究更先进的制作工艺,坚守更正宗的传统味道,我相信唯有极致的产品力,才能获得顾客长期认可和热爱。”

此前,颜冬生赴上海学习了餐饮管理系统源全5S,这是一套关于门店整理、存放、标准、清洁、修养5个方面的管理系统。学成后,针对存在的问题,他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将前厅后厨都进行了高标准建设。2017年6月,民贤餐饮正式引入餐饮管理5s系统。

正心谷董事总经理顾哲表示:“火锅一直是全民最热爱的饮食赛道,但同时也会被认为是最为内卷和红海的一个餐饮赛道,全国门店数有几十万家,各类品牌多年来层出不穷。随着用户消费行为的变化、互联网带来的运营管理提升、供应链的提升、人才结构的提升,消费场景的变化,这些因素都为有决心的从业者提供了不同十年前的场景和环境。中国线下消费连锁化、品牌化和品质化的时代才刚刚开始,火锅赛道也才刚刚进入3.0的时代,也就是产品主义的时代。之所以选择‘珮姐’,也正是基于其基因是真正的产品主义和长期主义。

华宇测速欧瑞博完成新一轮融资,现已进入IPO上市辅导期

0117

1月17日消息,近日,深圳市欧瑞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欧瑞博ORVIBO)宣布正式完成新一轮融资。据悉某互联网企业、华兴新经济基金、索菲亚、富森美、萍乡国资参与本轮,总投资金额十亿。根据网上公开股东名册信息披露,该互联网企业为腾讯。

官方透露,本轮融资所募资金将用于智能家居产品与系统创新; 华宇测速全宅智能操作系统及AIoT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投入以及智能家居生态与零售平台的构建。

欧瑞博是国内智能家居领域的核心玩家之一,定位以精益创新的产品路线和科技美学的设计能力,打造极简设计、极强性能、极致体验的全屋智能家居产品矩阵与AIoT系统。

公开数据显示,欧瑞博已累计为超过350万家庭用户提供智能家居的产品和服务,在全国各地已布局了1000家全屋智能专卖店,并服务超300+地产精装科技住宅项目。根据2021年1-9月奥维云网报告统计,欧瑞博在地产精装修智能化系统市占率第一。

在过去几年,欧瑞博推出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主动智能的全宅智能操作系统HomeAI,创始发明带屏智能语音开关MixPad,并推出新一代家居智能照明SOPRO系列、全屋智能猫眼门锁等一系列智能家居创新爆款产品。根据公开信息显示,欧瑞博拥有400多项专利、100项发明专利,获得过多项全球产品设计大奖,华宇平台注册地址包括问鼎全球工业设计最高荣誉iF金奖(iF DESIGN GOLD AWARD 2017),荣登全球设计目录(IF WORD DESIGN INDEX)建筑技术品类TOP4等。行业资深人士对此表示“近几年,伴随人们生活质量日益提升,对居住环境也越来越高,从单品智能到全屋智慧生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围绕智能家居产品与系统创新的厂商得以强劲发展。”

至此,欧瑞博已获得赛富亚洲SAIF、联发科MTK、美的置业、红星美凯龙、华兴新经济基金、索菲亚、富森美等知名机构多轮投资。据悉,欧瑞博已经进入IPO上市辅导期,此次巨额资本加持,也必将加速欧瑞博资本化的进程。

2019年,欧瑞博成功入选《粤港澳大湾区独角兽白皮书》榜单,此后又连续两年作为全屋智能领域唯一企业入选”中国最佳创新公司TOP50”。

根据权威调研机构Strategy Analytics数据,2021年全球消费者在智能家居产品和服务上增长44%,达到1230亿美元。到2025年,智能家居市场将继续增长至1730亿美元。其中,小米凭借培育庞大的智能硬件生态链走在行业前列,但随着消费升级以及智能家居市场稳健增长,驱动力已经从单品智能逐步转向全屋智能在消费市场的推广。在业内人士看来,全屋智能时代的大幕已开启,欧瑞博这种商业模式得到验证的企业会更容易成为资本宠儿。

华宇测速新能源物流车数字化运营服务平台“地上铁”宣布完成2亿美元D轮融资

0117

1月17日消息,新能源物流车数字化运营服务平台 “地上铁”宣布完成2亿美元D轮融资,D1轮次由中金山东绿色发展基金领投,D2轮次由一家国际知名投资机构领投,现有股东英格卡集团跟投,华宇平台注册地址泰合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本轮资金将用于产业全价值链深度布局、数字化平台搭建和运维网络拓展。
地上铁成立于2015年,从政策鼓励的“租车”刚需切入轻微型载货车市场,为各大快递物流和城配企业提供新能源物流车队租赁(长租、短租和分时租赁)、销售及运营配套服务,成为新能源物流车数字化运营服务商。公司定位为“智能资产服务商”(IASP),构建了“线下+线上”数字化服务网络,通过构建绿色集约、数智安全的运营服务平台,链接物流企业、城配司机、商用车企、核心零配件企业、充电储能、保险金融、 华宇测速维修保养、梯次利用等生态伙伴,实现了场景工具车辆的标准化定制、柔性租售服务保障、可视化充运维保服务、梯次利用等全价值链的数字化运营体系。

截至目前,地上铁累计服务客户近4,000家,平台运营车辆总数近5万台,覆盖全国200个城市,全国服务场站超过8,000个,链接、运营充电桩近20万个,接入维修服务商超过500家。2021年,地上铁与宁德时代达成战略合作,建立了围绕电池场景的管理,从服务标准化向资产标准化发展。同时,与新加坡城市交通服务运营商SMRT集团(新加坡领先的城市交通服务运营商)和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合作,在新加坡及东南亚、日本共同开展纯电动物流车商业化运营管理业务。

地上铁创始人兼CEO张海莹女士表示:新能源物流车具备智能终端、分布式移动能源和移动仓的属性,因此车辆和用户全生命周期的价值链必将通过运营发生质的改变,而地上铁就是围绕细分场景深耕整个产业价值链,助力城市智慧交通、智慧物流的加速升级

华宇测速磐启微完成新一轮近2亿元融资,持续深耕工业物联网通信

0117

1月17日消息,近日,国内领先的面向智慧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的无线通信芯片设计企业上海磐启微电子有限公司(下文简称“磐启微”)宣布完成新一轮融资,融资金额近2亿元。本轮融资由中信聚信领投,深创投、致道资本、复容投资、及大部分老股东跟投。融资将主要用于新产品研发、市场推广以及流动资金。本轮融资由爱集微担任独家财务顾问。在此之前,公司获得君子兰资本、中鑫资本、涌铧投资、耀途资本、美瑞投资等机构的支持。

资料显示,磐启微成立于2010年,总部设立于中国上海,并在苏州和深圳分别设立了研发中心及分公司。目前公司拥有员工百余人,研发人员占比超过75%。公司核心团队多来自于国内外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公司拥有专利超200余项,涵盖了无线通信、射频、SoC、系统等领域的关键技术。

目前公司拥有低功耗广域网(LPWAN) ChirpIoT™系列、BLE系列、BLE-lite系列三大产品,广泛应用于资产管理、室内定位、工业互联、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领域。其中,ChirpIoT™系列芯片及平台为国内唯一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打破国际完全垄断的非授权频段低功耗广域物联网技术。

据磐启微董事长李宝骐博士介绍,无线通讯技术根据频率可分为授权频段和非授权频段,前者为由运营商主导的公网技术,包括为人熟知的与5G相关的eMBB、URLLC、mMTC、华宇测速以及NB-IoT与4G-LTE Cat.1等,后者则为企业自主组网技术,包括常见的WiFi、蓝牙BLE、ZigBee、LoRa、Sigfox、ChirpIoT等。

随着AIoT在各行各业的逐步兴起和发展,智慧农业、智慧工业、公共事业、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现代物流等众多领域或行业中,通信空间远远大于室内,需要传输距离可能高达几公里,市场产生了对远距离、低功耗、自组网通信技术的强烈需求。然而,这一通信技术一度国外公司垄断。经过多年研发,磐启微于2020年初正式发布ChirpIoT™系列芯片及平台,目前产品品质及性能已受到业界的一致认可。

在完成此次融资后,部分融资就将被用于ChirpIoT™系列新品的研发,李宝骐博士表示,目前公司已推出的该系列PAN3028和PAN3031两大产品,总体性能指标与国际一流厂商同类产品看齐,但即将于2022年推出的该系列新品PAN3037,将在各个指标上全面超越国际一流厂商产品。同时,融资还将用于产品矩阵的进一步拓宽。

中信聚信投资副总裁张烨鑫表示,很荣幸能作为领投方参与磐启微的本轮融资,我们非常看好公司的未来发展。李宝骐博士带领团队在无线通信领域深耕十余年,在消费电子、智能家居、工业互联等行业积累了丰富的客户资源和出货经验;公司自主研发的广域低功耗ChirpIoTTM芯片成功打破国外公司的技术垄断,实现了LoRa芯片的国产替代和自主可控。相信有这些坚实基础作保障,公司未来会继续高速发展,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更好的服务。

深创投华东总部投资总监黄天祥表示,我们看好磐启微在物联网无线通信领域数十年的深耕和积累,公司拥有丰富的物联网无线通信芯片产品系列,特别是自研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功耗广域网(LPWAN)ChirpIoTTM系列芯片,成功打破国外公司的技术垄断,初步实现了对LoRa芯片的国产替代。无线通信物联网作为智能化连接的重要基础设施市场非常广阔,磐启微作为深创投在物联网无线通信市场的又一力作,相信公司可以依托自身的技术优势,携手行业头部客户不断深耕垂直行业,持续帮助客户创造价值。

致道资本高级投资总监王钰表示,私有化的低功耗窄带物联网技术在电网、公用事业、工业互联网等众多领域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全球来看处于应用快速发展阶段,磐启微经过多年艰苦研发掌握了自主知识产权的ChiroIoTTM技术,初步实现了对国外LoRa技术的国产替代,并获得了一批行业龙头客户认可,华宇平台注册地址展现了扎实的技术功底和商业化能力。相信并期望磐启微能在中国物联网的大潮中开拓出一片广阔的天空。

复容投资董事长孙彭军博士表示:随着国内智慧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低功耗广域网技术在智慧互联行业的快速应用和渗透,市场需求强劲。磐启微作为国内领先的无线通讯及物联网芯片设计企业,其自主研发的ChirpIoTTM系列芯片,是目前国内唯一完全基于正向研发,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打破了国外公司在此类芯片上的全球技术垄断,填补了国产非蜂窝低功耗广域网市场的空白。磐启团队在创始人李宝骐博士带领下,兼具开阔的国际视野与优秀的商业落地能力,我们坚定支持磐启在国产自主可控芯片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果。

耀途资本创始合伙人白宗义表示,低功耗广域网(LPWAN) ChirpIoT™技术应用前景广阔,耀途资本作为公司第一个机构投资人,双方深度合作5年来,耀途资本见证了公司依靠团队的力量,以高度务实,专业的态度,深厚的技术积淀,成为国内唯一一家依靠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低功耗广域网底层技术突破以及芯片规模商用的公司,高度看好磐启微电子成为工业物联网通信领域的领军企业。

海磐启微电子以“物联互联”为基本,着眼于国家三大基础设施建设,李宝骐博士表示,公司将为成为一家国际领先的无线通信设计企业而不懈努力。

华宇登录氢能,能否复制锂电荣兴史

0115

大约200年前,氢气被应用在第一代内燃机里作为燃料,但很快因为安全性与能量密度不及格而被主流燃料抛弃的时候,可能并没有想到会有扬眉吐气的一天。12月22日,多家氢能源概念公司获得融资,与此同时,雪人涨停,濮阳惠成、南都电源、雄韬股份的股价大幅度提高。

2021年算是氢能源市场大爆发的一年,从两会将“碳中和”“碳达峰”被首次写进工作报告里,成为我国2060年前必将实现的目标起,氢能源就不出意外地站上了风口,而且从年初一直持续到年尾。

2月份,中石油、中石化相继宣布将大力布局加氢站;4月份,光伏巨头隆基股份进军氢能产业,几乎全年都是氢能源概念股的高光时刻。截止2021年,全球已经有20多个国家与地区相继发布了氢能源发展规划,美国与日本更是在加大布局氢能源产业。

很明显,不止我国,这两年全球领域纷纷掀起氢能源热潮。

01 ”小透明”一样的氢能源

能源革命早在二战之后就初现端倪,彼时全球能源的消耗与日俱增,公开资料显示,在二十世纪初至二十世纪末,能源年消耗量从20亿吨标准煤猛增至100亿吨,翻了整整五倍,随后更是以每年约2.5%的速度增长。

毫无疑问,新能源的探索爆发是传统能源消耗的必然结果,尤其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后,全球范围内又发生了几次石油危机,一度导致原油的价格在四十年间上涨了四十多倍,世界经济腾飞的背后离不开能源催动,新能源开发因此迫在眉睫。

回望前一阶段的历史,各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投入渐成规模,1951年,华宇平台注册地址世界上首次利用核发电成功,1979年,美国建立了风力发电车,1992年,继核发电与风力发电之后,太阳能发电系统也成功实现……能源变革一次比一次高调。

不可否认,能源消费背后最能折射出一个国度乃至全球的经济状况,进入21世纪,能源危机愈演愈烈,有数据显示,2008年,国际原油价格一度突破148美元/桶,是1970年1.8美元/桶的82倍。不过,此时新能源距离站上主流应该还有很远的征程要走。

2012年,世界能源统计数据显示,化石燃料在能源供应中依旧占大头,约有87%,其中石油占33.6%,煤炭占29.6%,天然气占23.8%。也就是说,新能源只有13%,其中核能占5.2%,水能占6.5%,太阳能、风能、地热能仅占1.3%。

国内新能源建设在21世纪以后才迫切提上日程,究其原因,是彼时国内经济开始苏醒,各大领域的急速发展都在刺激着能源消费。数据显示,2008年,在全球经济危机的笼罩下,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降低了1.1%,2010年才开始反弹,一次能源消费增幅5.6%,达到1973年以来的最高涨幅。

其中,我国在产业催动的大背景下涨幅尤其明显,能达到11.9%,21世纪之后,我国已经代替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费国。但新能源在初始阶段分配却很不均匀,2012年,几种新能源在全球电力供应中所占的比重,核能在我国只有2%,法国78%,比利时54%。水能在

我国是5.7%,加拿大60%,俄罗斯20%,不过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的利用率在世界各国均极其低下,仅占全球发电量的1.7%。

一方面是居高不下的能源消费,另一方面是新能源开发失衡,总之早期国内能源探索空间极大,需要填补的空白便为之后新能源的崛起埋下了伏笔。这些年,新能源在国内逐渐风生水起,光伏、锂电、氢能源陆陆续续顶着光环入场。

2001年,中国光伏电池产量只有3兆瓦,短短六年时间,这一数据就达到2000兆瓦,跃居世界第一,涨了600多倍。锂电的风头在近两年人尽皆知,自然不必赘述,光伏与锂电之后,接班者终于轮到了氢能源。

根据统计,从2006年到2019 年,十三年期间的氢能源相关政策大约22个,2019年之后到现在不到三年时间颁布的政策超过25个, 先看资本市场的反应,今年厚朴股份年内涨幅超越三倍,亿华通、美锦能源也均实现了翻倍。

但氢能源会续写锂电兴荣史吗?有一点需要注意,锂电产业下游造车热潮轰轰烈烈,氢能源产业下游未必有那么繁荣。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超过300万辆,同比增长约40%,而氢能源汽车只有不足1万辆。

如果相关企业大规模扩张,产能严重过剩,下游产业却迟迟无法消化,这其中隐藏的危机不言而喻,正如当年的光伏,2011与2012年全球光伏组件总产能分别超过40GW和50GW,而全球2011与2012的市场年需求量仅为30GW,最终导致光伏泡沫破灭。

新旧交替变换这么多年,氢能源下一步命运如何,一切尚未可知。

02 成本“枷锁”压制了氢能源产业?

氢能源的需求能迅速提上来吗?

有数据显示,到2025年氢能源的需求预计是现在的10倍,与此同时,2030年,使用氢能源燃料电池的交通工具将达到1000万到1500万辆,市场总额能达到万亿级别。从需求端上来看,至少目前的种种迹象都将氢能源推向了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

再比如中国氢能源联盟预计,到2030年中国氢气需求量将达到3500万吨,在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能够达到5%,而2050年则能达到10%,产业链年产值约为12万亿元。不止中国,国际氢能委员会的预测,2050年全球氢能源消费将占总能源需求的18%,市场规模超2万亿。

下游用氢解决了,整个氢能源产业似乎消除掉一个心头大患,但事实上,长久以来,限制氢能源开发的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成本。从表面上看,氢是宇宙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大约占宇宙质量的75%,地球上拥有大量可供开发的氢能,似乎获取成本很低。

然而,目前的氢气制取手段并没有想象中成熟,在化石能源重整制氢、工业副产制氢以及电解水制氢三种最常用的制氢技术中,只有电解水制氢能够实现真正的零碳排放,可大约 95% 的氢是通过化石燃料转化生产的,根据 IRENA 的测算,全球仅有 4%的氢气来自电解水制氢,其余均来自煤炭、天然气以及石油炼化领域。

为什么电解水制氢在全球范围内的占比都寥寥无几?主要还是价格,据悉,电解水制氢成本中占大头的两项是电力与电解槽,两项累计能占总成本的90%,其中光电解槽的单位造价就高达2500元/W,2020年,电解水制氢的成本是30.8元/kg,而工业副产制氢的成本差不多只有这个价格的一半。

制氢、运氢、加氢、用氢前三个环节几乎每个环节都受成本桎梏,除了制氢,运输氢气的成本也不低。调查显示,由于氢气属性活跃,所以氢气的经济运输基本只局限在200公里之内,中长距离大规模运输无论设备投资,还是能耗皆是一座成本大山。

据悉,我国当前的运氢方式还是以气氢拖车为主,不仅运输效率仅为1-2%,而且一台长管拖车的成本约为160万元。加氢方面,一座加氢站的建设成本更是在千万以上,高压氢气加氢站有时候能突破1500万。

当前国内大型加氢站的情况可以简单概括为:数量不足,分布不均。全国加氢站布局数量最多的前三名为广东、河北和湖北,在运数量分别为61/44/36座,截止去年的12月31日,全国在建和已建加氢站共181座。

坦白来讲,尽管氢能源今年在资本市场备受推崇,无数资本源源不断地涌来,但现实中氢能产业暂时仍需要渡过很多难关。制氢、运氢、加氢、用氢无论哪个环节都不可能如资本所憧憬得那样在短时间里快速拿出成果。

不过氢能源也算幸运,作为终极清洁能源,注定是要成为整个新能源领域向往攻克的又一诱惑,我国在氢能源方面的布局动作也说明了行业远期的可行性。据悉,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央企在布局氢气产业链,例如中石油、中石化。

下游氢燃料电池汽车方面也有长城汽车、上汽集团、一汽集团……诚然,任何一次能源变革都有比起本身价值更复杂长远的历史意义,尽管任重道远,但就算是过程也有不可小觑的影响力,氢能源产业是不是泡沫尚未可知,摆在所有美好面前的现实是技术带来的成本枷锁,这需要时间去一步步考量。

03 锂电涨价,氢能源车的机会来了?

眼看2021年即将结束,电池的涨价潮却丝毫没有要停止的意思,反而还引发了外界对氢能源汽车的无限遐想,这无可厚非,每个阶段的科技蓬勃都离不开风起云涌的时代催化,氢能源汽车也将如此。

2008年奥运会期间,上汽集团就与同济大学共同开发了20辆燃料电池轿车用作赛时公用车,几乎同一时间段,清华大学与北汽福田也示范运行了3辆燃料电池公交车。但这些氢能源汽车的火花很快转瞬即逝,到2015年,全国的燃料电池汽车产量也只有10辆。

时至今日,氢能源汽车依旧没有依靠时代优势所翻身, 华宇登录作为最执着于氢燃料电池车的车企,本田与丰田在这两年的表现同样平平无奇,有数据显示,2020年,本田氢燃料电池车在全球仅卖出240辆,累计也仅卖出1900辆。氢燃料电池车丰田MIRAI,全球销量也只有1770台,比2019下滑将近30%。

氢能源汽车里不仅没有特斯拉,也没有催生出热情的造车大军,至少与纯电动车相比,这个领域始终缺少巨头的感染带动。中国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1年11月,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7.2万辆和36.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倍和1.1倍。而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12辆和147辆,同比分别下降26.4%和49.3%。

一头风光无限,另一头门庭冷落,曾经氢能源车一直被视为电动车隐藏着的“劲敌”,但经年以后会不会出现一个新的转折点,促使后者望其项背还很难下结论。往后会有人追捧氢能源车吗?起码先要解决两个问题,车企的积极性与燃料电池的可供能力。

北京市在2020年发布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也侧面印证了这两个问题的重要性,规划中表示,2023年前,培育3-5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龙头企业,力争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3000辆,氢燃料电池汽车全产业链累计产值突破85亿元。

到2025年前,培育5-10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龙头企业,力争实现氢燃料电池汽车累计推广量突破1万辆,氢燃料电池汽车全产业链累计产值突破240亿元。与电动车的命运相似,氢能源车的全副身家超过大半在燃料电池上,电池约占整车总成本的60%以上,所以资本流向也分外明显。

今年氢能源火爆主要集中在电池项目上,有市场机构统计过,2021年前两个月,国内氢燃料电池项目总投资/募资金额约346亿元,共计17个项目,其中有11个项目为燃料电池项目,占比约65%。就目前看来,燃料电池正在整个氢能源领域掀起一阵血雨腥风,从装机量上,国内的燃料电池还处在起步状态,2019年,全国燃料电池装机量126.4MW,2020年,这一数据同比下降36%至80.4MW。

尽管在外界的各种利好下,氢能源俨然成了新能源界的下一个超新星,产业链从上到下都聚焦着资本灼热的目光,可野蛮生长中,最炙手可热的燃料电池似乎并不好过,行业头部们的现状多少反衬出辛酸。

比如重塑股份在2019年以29%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但2020年业绩却大幅下滑,并被上交所终止IPO审核;清能股份在2019年以16%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二,但2020年却跌出前五,大洋电机收购的上海电驱动同样也未在2020年进入前五……

头部们的动荡暗示着行业境况渐趋逼仄,电池不解决,氢能源汽车还能不能跑起来,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