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宇平台官网_不见「报复性消费」,餐饮下半年怎么走

0708

前几天某专家的一则言论上了热搜,准确地说是被网友骂上了热搜。

这位专家说的是“疫情下餐饮业必须要主动自救,而不是等、靠、要,等着政府帮助,要积极转型适应消费需求变化。”很多人说这位专家的言论是“何不食肉糜”。

中国餐饮业今年实在是太难了。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5月餐饮收入16274亿元,下降8.5%,其中5月餐饮收入3012亿元,下降21.1%。被疫情影响更严重的上海和北京在这一轮更惨,地方统计局数据显示,5月份上海住宿餐饮业零售总额同比下滑61.4%,北京餐饮收入同比下降54.9%,都是断崖式下跌。

疫情反反复复的影响,已持续差不多三年,商家经历着一轮又一轮的打击后疲态尽显。疫情何时彻底结束?结束后大家的路又该如何走?餐饮行业在等答案。

开辟第二战场,堂食和外卖同频共振

看了专家的原话其实并非完全没道理,只不过在一些从业者看来不够务实,一方面如果线下场景没有放开,餐饮行业穷尽一切办法都很难真正复苏;另一方面,疫情之下餐饮行业困难,可以通过外卖和预制菜等获得增量,但也只能解决部分问题。

6月商务部等11部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抓好促进餐饮业恢复发展扶持政策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抓好促进餐饮业恢复发展扶持政策贯彻落实工作。美团等平台多次推出扶持政策,一些商场则减免商户租金,助力餐饮企业渡过难关。

当然,商家也没有躺平,而是纷纷通过拥抱外卖等“非接触式经济”自救。刘润说疫情让商家意识到,要迎接常态化的“非接触式经济”,外卖就是典型的“非接触式经济”,在阻隔病毒的安全性与保障经济生活的流通性间实现平衡。

疫情期间堂食关闭后,外卖可以给餐饮商家补充一定的现金流。然而,由于少了环境等“附加价值”,外卖客单价往往会下降,因为堂食对于用户的价值不只是“吃饱喝足”,还承载着相聚的场景价值,如果商家只做外卖,就很难围绕线下场景去深挖用户餐饮消费的综合需求,无法获得食品销售外的更多价值。因此,就像餐厅不能只做堂食,餐饮业只做外卖也是不够的,往往外卖做得很好的商家后来也都发展出堂食业务。

有疫情,餐饮行业堂食收入显著下滑,外卖规模也深受影响。美团在发布Q1财报时就称:“美团餐饮外卖业务方面,今年1月和2月仍保持稳定增长;自3月以来,受疫情影响,外卖需求受到不同程度遏制,例如吉林等省份3月中全面封锁,订单量相比疫情前下降近90%。”

由此可以看到,环境好都好做,环境差都难做,从整体而言外卖与堂食不是此消彼长,而是同频共振。但具体到商家个体,却是各凭本事,百种滋味。

消费不振:商家的自救与他救

从疫情影响程度来看,不同规模商家受到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对于大多数单店商家而言,如果堂食受到影响,加上房租等硬成本并没有减少,很可能出现资金流断裂的风险;而对于连锁商家来说,由于多店经营可以保障有更灵活的收入,从而支撑各项成本支出,抗风险能力也会相对好一些。

小店在疫情中存活,近乎拼尽全力。今年,28岁的涂伟宁在深圳的“鲜美味饺子店”遭遇两次疫情管控,经营难以为继,4月他与爱人将店搬到广州,结果再度遇到疫情,这一次店没在封控区,但家却在封控区。不开店铺租金压力巨大难以维持生计,于是涂伟宁不顾家人反对,决定住进店里只做外卖,半个月每天睡几个小时,最高峰时一天接到170多份外卖订单。由于周边管控区域很多,为了让小店能服务尽可能多的消费者,涂伟宁与外卖平台业务经理一起研究,重新划分更精细化的配送范围,外卖平台也给其小店倾斜更多流量和补贴。熬了半个月涂先生的小店一带陆续解封,小店在外卖支撑下顺利挺了过来。

像“鲜美味饺子店”这样的小店还有许多,武汉24小时面馆的老板在疫情期间也积极拥抱线上平台,做外卖薄利多销,老板说“通过外卖卖出的每一碗面,都是增量。”

对于连锁商家而言,尽管多地经营可以分散疫情带来的不确定风险,但要保住员工和门店依然要打破多年的习惯。“摆摊”是很多连锁商家在疫情期间常见的自救模式。比如据《证券时报》报道,自4月底北京要求餐饮企业停止堂食后,海底捞、便宜坊、眉州东坡等等知名餐饮企业都探索“摆摊”模式,有的甚至将摊位摆到大型小区门口,比如在海底捞西红门荟聚店,摊位上摆放着各种当季水果和蔬菜,种类丰富程度堪比菜市场的蔬菜摊。

将摊位“摆到”外卖平台的做法,也成为了餐饮商家的重要动作。巴奴火锅有关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北京禁止堂食后,我们入驻了美团外卖平台,努力争取现金流。此前巴奴火锅一直是提供堂食,只会在特殊时期开启外卖配送业务。”此外老字号品牌全聚德也加入了外卖大军。

对于餐饮商家来说,外卖最大意义就是通过稳定的骑手履约能力和可预期的流量展示,解决了客流量不确定的问题。中国烹饪协会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疫情影响下超80%的受访餐饮企业认为,经营上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客流量不稳定,有着稳定客流的外卖平台无疑是雪中送炭。

除了餐饮商户自救,外界依然在不断向餐饮业施以援手。多地相继出台了发放消费券、允许外摆等政策,提振消费信心,推动行业复苏。成都、南京等地允许餐厅外摆;深圳、广州、长沙、宁波、江西等多省市纷纷发放巨额消费券,刺激餐饮消费;外卖平台发布佣金返佣、外卖管家服务等开源节流举措;这些外力的助攻,都给困境下的餐饮从业者行业带来了信心和希望,对餐饮业的帮助是毋庸置疑的。

hard模式下,餐饮业的变与不变

餐饮讲究“百年老字号”,但真正留存百年老店不仅有传承,还有因时而变的智慧。而在线经营让变化发生得更快。即便是在一些餐饮商家十分熟悉甚至自认为“摸透”的外卖经营思路,也有着看不见的变化在时时刻刻发生着。

2021年底,一群有着海归、广漂、沪漂等不同身份的年轻人,在广东韶关开了一家“人间二十四味”咖啡店,靠主做外卖很快在小城打开局面,管理团队觉得做外卖“打遍韶关无敌手”。然而疫情反复下,店里的生意开始走下坡路,最开始团队以为是大环境问题,结果在深入跟一些做外卖做得好的同行交流后,才发现问题症结。

“做得好的商家,在店还没开之前就把包括外卖、堂食的所有细节都考虑进去了。比如,开店前后要做什么营销活动、用户差评应该如何处理、堂食和外卖的餐品如何差异化、厨房的动线出餐应该如何规划,他们甚至连客人进店后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外卖小哥会不会阻挡客人路线都提前想好了。”

“以前只是觉得小店跟大店之间只是金钱上的差距,现在发现根源出在认知上。”外卖不只是流量,做起来难,更难的是做下去保持红火状态。人间二十四味咖啡店后来开始重视利润率低的订单,用于“快速消化原材料,培养起员工的熟练程度。”把所有细节做到极致,用变化的思维解决运营问题,咖啡店单量和营业额稳步上升,如今一天的外卖单量相当于周边一些老牌咖啡门店一周订单之和。

经历疫情,人间二十四味咖啡店不只是成功渡过难关,站在了全新的起点。如今其已冲出韶关,在广东汕头等低线城市拓店。外卖还是主要战场。

仅从线上生意来看,堂食做好的商家开始下场外卖,而原本外卖做得好的还想更好。市场一直在动态变化,激烈的竞争才是常态,没有人可以躺平。

后疫情时代的餐饮竞争只会更加激烈,注定会有人离场。疫情期间,很多餐饮商家首次拥抱外卖,“因祸得福”地形成堂食+外卖的双主场布局,实现整体经营的数字化升级,经营者们的认知被刷新,大家都将以全新姿态参与到未来的角逐中。

绝对不变的只有变化本身,只有适者才能生存,这是疫情给餐饮企业上的生动一课。

华宇平台登陆_澳斯康生物完成新一轮15亿元融资,金石投资、鼎晖百孚领投

0707

投资界(ID:pedaily2012)12月28日消息,今日,澳斯康生物(南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澳斯康”)宣布完成15亿人民币的新一轮融资。该轮融资由股东金石投资和鼎晖百孚领投,多家知名机构跟投,易凯资本在本次交易中担任独家财务顾问。

澳斯康生物是一家致力于打造中国生物制药行业集原材料、耗材、制药装备、技术服务及合同生产于一体的企业,旗下的健顺生物团队组建于2011年,目前在中国兰州、海门、上海;美国旧金山、韩国釜山等多地布局有先进的实验室或生产基地,主要致力于开发高质、高效的无血清、个性化、化学成分界定细胞培养基及其工艺开发,同时提供配方生产、技术支持与配套服务。

澳斯康生物产品主要应用于生物制药、细胞治疗以及人/兽用疫苗的生产。作为行业一流的无血清干粉培养基供应商,健顺生物已服务200多家客户,覆盖100+临床1期/2期、30+临床3期的重组蛋白类生物制品项目,部分产品通过美国FDA/DMF备案登记。

澳斯康生物可以提供先进水平CDMO服务,多次通过中国NMPA、美国FDA、及欧盟EMA标准的质量审计。澳斯康生物具备2,000L批次培养及500L灌流培养生产能力,制剂生产车间配备西林瓶分装/冻干及预灌封注射器/卡式瓶分装能力,可为海内外客户同时进行多个品种的生产服务。

澳斯康董事长兼总裁罗顺表示:“非常感谢参与此轮融资的各家投资机构。面对生物制药行业快速发展和日益增长的客户需求,本轮募集资金将用于CDMO及细胞培养基业务板块多地扩产和新技术开发,在未来,澳斯康的CDMO业务将围绕重组蛋白、病毒、核酸、ADC等重要领域进行布局,发挥公司在培养基研发和生产方面的优势,积极与供应链行业的优质伙伴进行深度合作,为生物制药客户提供一站式CMC整体解决方案,生产全球老百姓用得到、用得起的高质量生物药。”

华宇平台登陆_脑科学领域又一笔融资,IBT无疆科技宣布完成Pre A+轮

0707

投资界(ID:pedaily2012)12月28日消息,近日,专注于脑科学研究和中枢神经疾病干预的数字疗法高科技企业「IBT无疆科技」获得了Pre-A+轮融资,这是距其成立以来,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的第三次融资,三轮融资的总金额已过亿元人民币。本轮由联想之星与和玉资本联合领投,线性资本和源码资本作为“老股东”也在本轮跟投之列,其中源码是Pre-A轮领投方。

本轮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产品的临床试验及注册,产品管线的开发和数字疗法的商业化等方面。

IBT无疆科技创始人兼董事长孙巍表示:“下一阶段,IBT无疆科技将继续在产品管线的开发上深耕细作,并推进产品的临床试验及注册,推动数字疗法的商业化,同时,继续招贤纳士。循证医学为本,数字技术为魂,让脑科学相关科学发现转化成温暖的技术,让有效的精神健康服务触手可及。”

成立于2021年1月的IBT无疆科技(全称北京无疆脑智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采用数字疗法进行脑神经疾病的筛查与治疗。不到一年时间,迅速拉起了近百人的团队,推进了多个脑神经疾病诊疗产品管线的研发,涉及儿童多动症、孤独症、中风后认知障碍、精神分裂症认知障碍等多个适应症的治疗改善。

《2021脑科学研究报告》显示,当前全球抑郁症患者人数达3.5 亿,近10%的儿童患有多动症;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包括各种精神类和神经类疾病在内的脑相关疾病,其社会医疗护养负担是所有疾病中最高的,已超过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而在治疗过程中,传统治疗方法副作用大,患者依从性差,同时还会受限于医生的数量与质量,以及时间和空间差距而延误治疗。在传统模式下,长期的治疗过程对患者及其家庭造成不小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

而新一代数字疗法技术,是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由高质量软件程序驱动的治疗手段,而这种以人为本的非药物治疗手段在精神类和神经类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尤为突出和独特的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实证研究证明了数字疗法对脑相关疾病的治疗的有效性。不仅如此,数字疗法还实现了治疗场景的迁移和干预主体的转换,提高了治疗的可及性——患者在自己家里,用一台平板电脑即可参与治疗,而在儿童和青少年群体中,数字疗法又通过既严肃又游戏化的设计(严肃游戏-Serious Game)显著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

创始人兼董事长孙巍在媒体采访中谈到,其核心团队成员均是深耕于医疗健康行业多年的“老将”,其“顶配”的创业团队配置是该公司备受资本青睐的重要原因。今年9月,致力于开发眼科、神经和精神系统创新治疗需求方案的医疗技术公司AffaMed(蔼睦)作为IBT无疆科技的战略合作伙伴,通过跟投的方式与IBT无疆科技深度绑定。AffaMed CEO赵大尧表示:“我们非常荣幸能与IBT无疆科技合作,探索数字技术作为疾病的治疗手段。IBT无疆科技具备独到的创新技术和产品,AffaMed蔼睦则提供强大的临床开发和全球注册的能力。我们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数字医药将会进一步展现它治疗疾病的不凡能力,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源码资本黄云刚表示:“数字疗法在情绪类和认知类疾病的价值创造很大,既可以满足临床有效性,又可以兼顾2B到2C扩展,为大基数的潜在患者带来有效的治疗手段。我们已经看到海外有多款数字药产品有显著临床效果,并获得监管审批。「IBT无疆科技」在底层脑科学和多管线扩展上有显著优势,致力于用数据和技术驱动解决临床医生和院内服务的供给不足,有趣的游戏化体验可显著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在中国市场潜力大,也有希望走向国际化。”

华宇平台登陆_朝阳大悦城再无新元素

0707

19岁的新元素没有撑过这个冬天。

12月14日,有媒体披露了新元素一封内部信,信中指出,受疫情影响,新元素公司运营遇到极大困难,并已处于严重亏损和资金链断裂的阶段,且进入破产清算流程。

消息一出,大众哗然。

事实上,早在12月12日,零态LT(ID:LingTai_LT)就发现新元素朝阳大悦城店已经关店,坐落在朝阳大悦城的新元素共分上下二层,当天是礼拜日,放在以前,两层楼都会座无虚席,而在当天,一层大门紧锁,由于二层是开放式空间,可坐扶梯直达,但当时门店桌椅上坐的都是逛街累了的人,新元素昔日热闹场面不再。

从门上贴出的通知来看,朝阳大悦城门店,从12月9号就已经关停。

通知称,持有现金券或礼品卡的客户,可以在所有新元素餐厅购买商品或退款,或前往附近的餐厅。显然,通知上的新元素丽都店和新元素常营龙湖店还在正常营业。

与之对比鲜明新元素二层对面,被誉为法国国宝级烘培坊的GC,灯光明亮,门庭若市,果然,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不确定是不是中国区全部关掉,上面告诉我们这边营业到月底就关店。就一直拖着,过了月底关店也不知道工资会不会8号定期发放。”“大家心里都挺慌的,关店等于就失业了,而且年底了也不好找工作。”新元素三元桥凤凰汇店的一位员工告诉零态LT(ID:LingTai_LT)。

这位店员称,每天来店里用餐的顾客,第一句话都是:你们怎么还没关?其他门店关闭的悲观情绪已经通过顾客传导到他们这个店。“其实我们也不知道哪个门店关了,哪个门店没关,但生意确实没之前好了。因为很多人默认中国区的所有门店都已经关闭了。”对于公司整体运转情况,店里的几个店员称不知道详情,他们每天只能通过店长获取少量信息。

而据了解,新元素北京全部在职员工超过500人,北京门店超过10家,关店数量已经超过三分之一,有员工担心下个月工资(每月8号发工资)到不了账,已经开始找律师,做好维权准备,也有员工怀疑老板已经跑路了,但除了等,也别无他法。

新元素境遇只是餐饮业寒冬的一个注脚。一个疫情前保持盈利的大品牌两年内便走到终局,背后是我们不知道的无数小品牌和小商家的累累尸骨。

朝阳大悦城再无新元素只是餐饮业自保难的必然结果。

01

二十年老品牌倒下

作为一家老牌美式轻食餐饮品牌,新元素在国内餐饮界有着一定影响力,其曾作为唯一的西餐厅餐饮品牌,入围2017年“大众点评必吃榜”。巅峰时期,新元素全国连锁门店超过50家,营业额破2亿元,这在轻食领域绝对算成绩斐然。

即便赶上了五年前的轻食红利,但疫情对于餐饮业的打击让新元素难逃一死。

12月20日,新元素通过公众号发布写个新元素粉丝的信,信中指出,公司的财务状况主要源于疫情的冲击,现在正努力将对员工、供应商和客户的影响降到最低,并积极推进储值卡退款服务。

▲新元素的处理让顾客直呼体面

正如新元素致信所言,走向闭店清算,已是挣扎后的无奈之举。

今年11月初,新元素还面向全国会员开展了充1000元送500元等储值活动。从后续的品牌行为来看,这算是对于品牌资金链的一种“急救”。与此同时,彭博社披露称新元素也在寻求出售可能。截止新元素发布清算通知,该交易是否达成仍未明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在新元素在华门店全部闭店之前未出现接盘者,新元素品牌将彻底被埋葬。

零态LT(ID:LingTai_LT)第一时间接触了新元素北京某分店的一名店员,以获知新元素门店的运营现状:“因为北京中心厨房关闭了,所以菜品不全。至于会不会全部闭店,我们还没有收到通知。一些上海的同事收到了闭店的通知。”

新元素部分门店的离场,无疑是对餐饮行业振聋发聩一击。

作为行业元老级品牌,新元素的崛起伴随着时代的大机遇。创始人Scott Minoie来自于美国波士顿,是将“轻食”这一概念带入国内的最早一批启蒙者。2002年,Scott Minoie将上海的果汁分店改名为新元素,正式开启轻食中国本土化征程。

两年后,Scott Minoie聘请了在可口可乐公司有着20年市场和管理经验的中国台湾地区总经理——德国人Frank Rasche,开启了新元素以中心厨房为核心的城市扩张之旅。根据新元素品牌方披露,疫情前的新元素始终保持盈利,这与品牌管理层正确策略不无关系。

新元素的衰落也是餐饮行业的“万花镜”。在风云变幻的中国餐饮市场屹立20年是不争的事实。连新元素都撑不下去了,还有多少小的餐饮品牌会步其后尘?元素跌下神坛的背后,又有多少旧元素死亡?

02

餐饮业复苏在何时

餐饮复苏永远都在“明天”。

早在2020年第一季度后,不少媒体便开始唱多餐饮复苏的概念,指出餐饮行业在经历了一个季度的“纯亏损”后,将迎来报复性消费的回暖。镜头切到即将步入2022年的餐饮业,尾部品牌被淘汰,头部品牌身陷囹圄,复苏仍在“明天”。

茶颜悦色因拖欠工资被大众讨伐,其背后是亏损两千万的败局;海底捞股价腰斩,200多家门店被迫闭店;胖哥俩和奈雪的茶迎来监管局的大额罚单,食品安全背后是门店成本的缩减…头部品牌的困境绝非个例。

尤其是茶颜悦色,近两年来在餐饮界“风生水起”,甚至以一己之力带动了长沙的旅游经济发展,门店门口大排长龙更是常态。即便拥有着最好的名声,最猛烈的客流,依旧逃脱不了亏损的困境。

12月17日,茶颜悦色员工吐槽月薪不超3000元,创始人吕良表示,十一月的薪资调整,确实是基于公司业绩不佳、长沙区域部分门店临时闭店等运营动作所做的决定。并表示“工资虽少但公司是按劳发放,茶颜悦色在疫情期间一个月亏损2000多万元。”一番争吵导致上百名员工退群。群里上午7800人,晚上只剩7600多人。

这番争吵也把茶颜悦色频频送上热搜。

亏损的原因正是对于餐饮复苏的“乐观”。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3月和4月,茶颜悦色乘胜追击,两个月开出了65家门店,想借着今年的复苏势头完成扩张。然而激进的扩张策略,给长期发展埋下了隐患。

从茶颜悦色到新元素,餐饮业的寒冬还未褪去。

“2020年上半年,公司推出了外送以缓和门店亏损问题。”南京新元素的一位店长告诉零态LT(ID:LingTai_LT),“效果不是很好。新元素的定价比其他轻食要高一些,就是体现在口味和服务。外送相当于把我们的优势给弱化了。”

的确,国内许多餐厅的走红都是源于第三空间的构建。海底捞也常常被戏称为“卖服务的火锅店”,也是对其第三空间的褒奖。因此,即便是依赖于外送,像新元素、海底捞这种以品质服务拉开差距的餐饮企业仍是免不了大亏损。毕竟餐饮业高投资、短时效,且强依赖于第三空间。

放弃对第三空间的依赖,或许是新元素的一种自救手段,但不料想,却让其以更快的速度倒下。

03

新的增长点在哪里

一位投资人曾这样形容餐饮行业的趋势:国民收入增长,人们对于餐饮的需求从吃得饱转化为吃得好,再转化为吃得健康,这是一种必然。

五年前,新元素也正是踏着轻食的东风,实现了一波增长。

“今年是餐饮业过去10年里最差的一年,或许是未来10年里最好的一年。” 王兴2019年的这句话,竟然成为了这两年餐饮市场的一句预言。可以说,未来三年,才是对于餐饮大品牌的最终考验。

落寞退场的新元素就是餐饮商家的最强警钟。

除此之外,门店食品质量参差不齐是连锁店最常陷入的困境。在门店销量不如意阴影下,食品质量问题更是频发。今年,胖哥俩、星巴克和奈雪的茶都因食品质量而陷入风波,这充分体现了餐饮行业标准高、成本大。没有疫情的餐饮行业本就是高危职业,疫情之下,餐饮品牌更是如履薄冰。

但就目前来看,外界对餐饮的态度,普遍还是看好。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21年中国连锁餐饮行业报告》就表态,中国餐饮市场规模从2014年的2.9万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4.7万亿元,即便受疫情影响2020年下滑15.4%至4.0万亿元,但预计2021年市场规模将恢复至4.7万亿元,2024年市场规模可达到6.6万亿元。

其实,遇冷的餐饮企业,也不是没有增长点。回想过去五年爆红的餐饮品牌,大都迎着网红经济的东风。那么网红经济退却后的当下,如何经营一个餐饮品牌才能在中国现在的餐饮市场立足并实现增长?

如果一定要在2021年餐饮市场选出红人,新式咖啡品牌manner可能是一个备选。manner做对了什么?低价、不送外卖、不依赖于第三空间。显然,这一系列的动作并不是餐饮赛道的通解。

新品牌不入局,老品牌踏实经营,或许这才是餐饮行业的最优解。业内普遍的共识是开源节流,闭店降薪以实现品牌的延续。

但,眼下这种情况,复制出下一个manner恐非易事。

华宇测速_2022年,互联网10大关键词

0707

2021年,互联网行业经历了一场耐力大考验。

这一年,政策监管席卷了诸多行业,互联网行业身处风暴眼。从反垄断超200亿元巨额罚款,到平台之间“拆墙”势在必行,数据合规已经上升至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一项又一项新政,让互联网行业告别野蛮扩张。

互联网大厂内部的日子也不好过。2021年三季度,互联网大厂们均不同程度地遭遇营收增长乏力、净利润增速下滑的问题,纷纷裁员过冬、节衣缩食。

内外环境的变化都昭示着,消费互联网的时代渐行渐远,互联网行业正处在转型的重大拐点。身处其中的玩家们,只有两条路,要么抓住新机会、去新的战场掘金,要么让科技创新成为发展的底层驱动力。

即将过去的2021年有着诸多关键词,反垄断大年、互联互通元年、数据安全元年、碳中和元年、元宇宙元年……在2022年即将开启之际,深燃从宏观环境、长期主题、确定性机会三个方面,盘点了十大关键词,分别是反垄断、互联互通、数据安全、拥抱变化、碳中和、硬科技、元宇宙、产业互联网、出海、助农,以期呈现互联网行业的未来趋势。

01 宏观环境

1、反垄断:资本不再万能

2021年,被称为“反垄断大年”。

尤其是互联网领域,利剑频繁落下。上半年,阿里巴巴因实施“二选一”垄断行为被罚182.28亿元,这是我国至今开出的最大反垄断罚单。下半年,美团因同样的原因,被罚34.42亿元。单是这两家大厂,因垄断行为被罚金额,就超过200亿元。

过去二十余年,互联网巨头渗进各行各业,靠着一套“烧钱、合并、垄断”的打法,疯狂扩张,加剧了收入分配不公和社会不稳定。因此,“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在去年的中央经济会议上,被列为2021年八项重点任务之一。据统计,2021年以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共发布反垄断处罚案例上百起,其中七成以上案例涉及互联网企业。而针对“二选一”、“大数据杀熟”等行为的反垄断细则也在出台。

监管趋严之下,互联网巨头们开始有所行动。12月,腾讯以中期派息方式,将所持有约4.6亿股京东股权发放给腾讯股东,对京东持股比例将由17%降至2.3%,被外界猜测为降低自身反垄断监管的风险。腾讯持股的美团、拼多多、知乎等大公司或将面临同样境况。

互联网领域反垄断的大旗,今年只是刚刚扬起。

11月18日,国家反垄断局正式挂牌,被视为我国反垄断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的体现。而且,“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在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再次被强调。这意味着,接下来,反垄断在执法层面将常态化、系统化地铺开,打破原有的市场壁垒。

2、互联互通:“拆墙”是大势所趋

过去,互联网公司们越来越壮大,逐步形成了平台生态的闭环,圈流量池的“城墙”越筑越高,最典型的便是腾讯系、阿里系、字节系产品,分别以微信、淘宝、抖音为代表,互相屏蔽链接访问,如微信不能直接访问来自淘宝抖音的链接,淘宝购物不能使用微信支付,抖音针对第三方来源的产品、不支持进直播间购物车……

随着互联网流量红利逐渐消失,存量时期,互联网企业们竞争的重点依然还放在如何加深流量池的壁垒,陷入了残酷的恶性竞争。

互联互通,是反垄断的举措之一,更是为了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创新创业,推进平台之间的长远良性发展。

9月13日,针对屏蔽链接网址这一问题,工信部相关部门提出有关即时通信软件的合规标准,要求9月17日前各平台按标准解除屏蔽。然而,这天之后,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不及理想效果。有网友投诉微信并未开放,例如淘宝购物车一键分享功能在上线第2天就在微信失效。

腾讯总裁刘炽平在财报会议上曾表示,平台之间的互通是“非常复杂的问题”。从商业角度而言,以腾讯为例,互联互通意味着腾讯系企业独享微信生态的优势将失去。单从技术层面分析,平台打通之后,用户体验、用户隐私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但从根本上来说,“拆墙”是大势所趋。到11月29日,微信已经开始松绑外链,用户发现已经可以在微信上直接打开淘宝以及抖音等链接。

一位行业观察者对深燃分析称,2021年,在有关部门的推动下,互联网平台间的互联互通已经完成了从0到1,也就意味着更多的互联网企业至少不会在新的领域设置限制,而过去旧有的关卡,也会循序渐进地逐步拆除。

3、数据安全:加速度发展

2021年6月,滴滴在美股递交招股书,紧接着7月,“滴滴出行”因APP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被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相关规定下架。在滴滴之后,运满满、货车帮、BOSS直聘也被启动网络安全审查,2021年数据安全审查的大幕拉开。

滴滴事件背后,是互联网产品的相关数据和技术应用不但涉及个人权利、隐私,还关系着公共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议题。2021年,被称为数据安全元年。继《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施行之后,有关部门还发布了《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征求意见稿)》。

一位数据安全领域从业者对深燃表示,今年很多大公司的重心是实施数据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接下来,互联网选手们的重心就会放在,如何更进一步在数据安全方面规避风险,提高效率。

与此同时,数据安全的市场快速崛起。其中的隐私计算异军突起,成为数据安全领域最炙手可热的赛道。据统计,隐私计算领域2021年融资额已超50亿元。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发布的《2021数据安全行业调研报告》显示,我国数据安全已经到了发展的关键期,未来对于数据安全的需求将越来越大,同时对于服务能力和产品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4、拥抱变化:合规是未来几年的大趋势

这一年,高密度、强力度的监管持续,让所有互联网从业者都无法忽视。

从整治币圈乱象、教培领域的“双减”、房地产行业的大震荡,到监管风暴刮到短视频、直播电商、游戏领域,面临反垄断、互联互通、数据安全监管的互联网行业必须求变。

监管趋严的背后,是互联网原有的打法已经不适合新时代的要求,有关部门正引导着整个互联网企业,从以往的无序扩张、野蛮生长,向精耕细作的新时代转型,从以前的消费互联网模式,向由科技主导的互联网时代发展。

2021年三季度期间,阿里、腾讯两大头部,营收增速、净利润双双下滑,除此之外,多家大厂都面临类似情况。互联网企业纷纷裁员“过冬”,节衣缩食。

展望2022年,合规一样是大势所趋,在未来几年也还将持续。互联网正在进入一个新时代,企业们需要构筑新的增长引擎。而身处其中的个体,也都要做好拥抱变化的准备。“唯一永恒不变的东西就是‘变化’”,将无比适用。

02 长期主题

5、碳中和:未来十年的热门主题

在2020年中国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之后,2021年初,“碳中和”被第一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国家战略,2021年也被视为是“碳中和元年”。

碳中和,本质就是让二氧化碳排放量“收支相抵”,减缓全球变暖。在“双碳”目标提出之后,今年,互联网大厂们都加速跟进“碳中和”,制定碳中和目标及规划,动作贯彻全年。

从1月腾讯打响头炮,启动碳中和目标规划;3月,蚂蚁集团承诺从今年起实现运营排放的碳中和,并在2030年实现净零排放;到年中6月,百度发布“碳中和全景图”,公布在2030年实现集团运营层面的碳中和目标;年底,阿里也明确提出了碳中和三大目标,要在2030年之前,实现自身运营碳中和、上下游价值链碳排放强度减半,用15年时间以平台之力带动生态减碳15亿吨。

对于这些互联网科技企业而言,碳中和既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也和自身商业模式相关。

碳中和背景下,ESG投资火了。这种将企业在环境保护(Environment)、社会责任(Social Responsibility)以及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三方面非财务指标的表现纳入投资决策的投资理念,在一二级市场都备受关注。

红杉资本、高瓴资本等头部投资机构纷纷宣布将ESG纳入投资决策,碳管理SaaS企业碳阻迹披露A轮融资后,据报道,创始人一天收到了1000多通来自投资人的电话。二级市场,证监会已经将ESG信息列为上市公司与投资者沟通的主要内容之一。

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的报告预测,为实现碳中和目标,从2020年到2050年我国需要累计投资90万亿-100万亿元资金。现如今,互联网大厂们已经以10年为周期进行碳中和目标的规划,碳中和这个关键词至少在未来十年内都将是热点主题。

6、硬科技:迎来最好的时代

“硬科技和科技创业是中国未来三十年发展的主旋律,是中国强大起来的必经之路。”提出了硬科技理念的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曾提到,这一结论背后,是中国正处于从模式创新到科技创新转型的拐点,中国政策正在从投资驱动、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转型。

硬科技强调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代表性领域包括光电芯片、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

资本早已经押注硬科技。在高瓴资本和红杉资本2021年的投资中,硬科技成为了投资最多的方向。红杉中国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曾对媒体表示,硬科技领域投资,已经超过红杉中国投资组合的80%,“一个科技主导的创业新时代已经到来”。

北交所11月15日开市当天,78家上市企业当中,有16家是硬科技企业。

互联网巨头们也都将硬科技布局至于重要地位,内部下场自研,对外投资收购,双管齐下。12月,腾讯减持京东背后也是投资逻辑的改变,相较消费类投资,腾讯转而更关注硬科技领域,包括芯片公司燧原科技等;阿里内有达摩院和半导体公司平头哥,对外投资有紫光股份、恒玄科技等;美团的策略从“Food+Platform”转变为“零售+科技”,深耕无人配送领域,还在自动驾驶、机器人、激光雷达、芯片等领域加强投资。

硬科技产业是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动力引擎,已经成为了业界共识。人才、热钱都在涌向硬科技这个会影响一个时代的领域,但硬科技发展门槛高、前期投入大、技术迭代周期长,投资者更需要熬得住。

7、元宇宙:未来的星辰大海?

元宇宙,这个连定义都尚未明晰的概念,在2021年火遍全球。

上半年,元宇宙第一股Roblox上市,就引起了市场对于这个新鲜事物的关注。下半年元宇宙突然爆火,离不开全球互联网巨头Facebook浇上的一把油。Facebook宣布改名为Meta,以更名表明进军元宇宙(MetaVerse)的决心。

这之后,虚拟人“柳夜熙”大火,短短几天就圈粉500多万。腾讯、阿里、字节跳动都纷纷表示,正在布局元宇宙,就连网易云音乐,也要打造音乐元宇宙。

一级市场上,创业者早已扎堆涌入。据企查查显示,仅带有元宇宙名字的公司就近千家,元宇宙相关领域的抢人大战抢先打响。与之相关的数字人、VR/AR、游戏、社交领域的产品,都引发了投资人的关注。

二级市场上,元宇宙概念股更是狂飙突进。股票只要蹭上元宇宙就暴涨,居高不下的涨幅,甚至惊动监管部门要求说明公司与元宇宙的关系。

有机构以知识付费项目把元宇宙包装成一夜暴富的机会,声称“未来只有元宇宙这一条路”,以贩卖焦虑的方式借机敛财,有元宇宙培训课程10天收入160万。

元宇宙里的炒房热、炒地热,也完全不输现实世界。下半年,全球虚拟土地的单笔最高成交纪录接连被打破,不到一个月时间,从243万美元、430万美元提升至约500万美元。就连国内尚在内测期的元宇宙社交产品,其虚拟房产在二手市场的交易都异常火热。

与现实世界平行,能通过“化身”在三维空间交流娱乐的元宇宙,距离真正实现,在技术层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单从被视为元宇宙入口的VR/AR设备层面而言,一年出货量在千万级别,距离普及还很远。

但关注者们都认为,近几年内,忽视元宇宙的发展和进化,一定会错过大机会。

03 确定性机会

8、产业互联网:数字化转型大势不可逆

产业互联网不算是新话题。早在2019年,腾讯创始人马化腾就曾表示,互联网的上半场是消费互联网,下半场是产业互联网。到2021年,在国家宏观政策导向中,数字经济、数字化已经成为相关政策文件中多次提及的关键词。

消费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能够带来的增长和创新日趋窘迫,下一个时代,以互联网技术对各个垂直产业链进行数字化重塑和改造,将互联网与实体经济进行融合,加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即产业互联网,是政策支持的方向。

现如今,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技术正在向金融、医疗、教育等行业渗透,技术的发展也正掀起新一轮的产业革命。

互联网头部大厂们都在朝着这个通往未来的方向行进。腾讯自2018年“930”变革起,就全面发力产业互联网,在智慧零售、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智慧教育等多个领域垂直布局;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CEO张勇提及,希望能成为一家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结合得更好的公司,协助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阿里云,2020财年营收已经超过了200亿元。此外,百度、京东、字节、美团都在布局产业互联网。

中信联产业互联网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张健在一次公开分享中提到,近几年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可以发现其服务体系正在呈现螺旋式的迭代升级,同时它本身的服务在进行一体化、集成化的创新。产业互联网平台的发展,一方面不断地丰富和拓展各类服务,另一方面,不断地推动各类服务,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迭代升级。

9、出海:去新的战场掘金

12月,阿里进行了近五年以来最重要的一次组织调整,沿用多年的To C(面向消费者)业务和To B(面向企业)业务架构被拆分,重组为国内业务和全球化业务两大板块。阿里海外新兴业务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这部分业务的增速,远高于国内市场。全球化成为与内需、云计算并列的阿里三大战略之一。

随着国内市场战局已定,主流的互联网公司早已打起了出海的主意。现如今电商、游戏、娱乐社交产品、内容文创是出海的几大领域。

电商领域,自2020年疫情以来,我国跨境电商呈现爆发式增长。天眼查显示,2021年我国有超60万家跨境电商相关企业。在亚马逊“封号潮”在跨境电商圈持续引起震动后,TikTok就成了卖家们主要关注的另一个平台。

在游戏出海中,据央视新闻,近年来,国产游戏出海已成为中国游戏产业重要的增长来源,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自主研发游戏海外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180.13亿美元,比2020年增加了25.63亿美元,同比增长16.59%。

娱乐社交方向,以Bigo Live、Likee、Hago多款产品分别发力直播、短视频、游戏领域的欢聚集团,拥有MICO、Yumy等社交产品并在游戏领域布局的赤子城,以及主攻中东市场社交和游戏的Yalla,都已经在海外市场打开了局面。TikTok的发展更是备受关注,9月,其月活用户量已经突破了10亿,有数据显示,其成为2021年全球访问量最大的互联网网站。

出海往往面临着产品服务水土不服、政策管控等风险,但也挡不住互联网公司们出海找增量。时至今日,互联网选手们出海的阵地从东南亚、印度到中东、非洲、拉美,如今已经席卷全球。

10、助农:助推乡村振兴

岁至年末,抖音“张同学”一夜蹿红。不到三个月涨粉1760万,平均每天涨粉超20万。

随着张同学被关注,外界逐渐意识到,这个现象级网红引领的农村题材短视频成为焦点,离不开抖音对新农人的流量扶持。这被认为,既为寻找新的场景增量、向曾经的老对家快手的腹地深入,也抓住了乡村振兴的主旋律。

盯着农村市场的大有人在。电商平台早就讲起了助农故事。拼多多以农产品起家,从基因上就有扶农助农的优势;阿里淘特、京东京喜2021年也都将生鲜农产品的销售当作重点发力方向之一;社区团购的选手们更是没有放过“助农”,橙心优选、十荟团都在今年提出了助农计划。不止如此,互联网企业们也从数字化升级的角度助农。

乡村振兴,助农先行。这些互联网企业们如此看重助农,离不开国家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视。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凸显了新发展阶段党中央对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

农村市场潜力有多大?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果蔬产量、消费量高达7亿吨,约占世界的40%。我国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连续8年快于城镇。

一面是政策的扶持,另一面是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助农”既意味着乡村振兴,更意味着新的增长潜力。

中国乡村振兴建设委员会副秘书长袁帅对深燃表示,互联网企业们的“农业梦”早已表露无疑,如今争先入局,是因为全球疫情影响下经济内循环是关键,只有盘活“三农”资源,才能实现对下沉市场的挖掘。

华宇测速_VC盯上功能新材料:驭能科技获数千万元A轮融资

0706

投资界(ID:pedaily2012)12月27日消息,驭能科技宣布完成数千万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德联资本领投,深圳担保集团、老股东青松基金和北汽产投跟投,云沐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已商业化产品线的产能扩充,新产品的迭代开发,以及核心技术平台的持续研发投入。

驭能科技是一家专注于金属和胶粘剂复合新材料的技术型公司,目前已搭建电磁屏蔽材料、磁芯、功能性胶膜等三个商业化产品线,应用领域聚焦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和光伏等领域,致力于打造新型功能材料产研一体综合平台。

在电磁屏蔽材料领域,驭能科技针对无线充电等多个细分应用持续推出领先市场的差异化产品方案,助力客户持续提升模组端的产品性能,解决日益复杂的EMC问题。目前已成为华为、小米、三星等消费电子品牌的电磁屏蔽材料主力供应商。

基于对软磁材料底层核心技术的持续研发,驭能科技成功推出了高性能磁芯产品线,在饱和磁通性能、高频阻抗特性、频率响应特性等关键指标上达到业内领先,实现了对国际软磁材料巨头德国VAC和日立金属产品的国产化替代,并先后进入了宝马、上汽、北汽等新能源汽车供应链。

除了在磁性材料领域的产品持续迭代,驭能科技基于”金属与胶黏剂“的技术平台开拓了导电类产品线。驭能科技推出的YC-60系列热固性导电胶具备优异的导电性、结合力及耐高温等性能,成功实现了对拓自达和东洋两家几近垄断海外产品的国产化替代,目前已进入多个消费电子终端及模组厂的核心供应链。

公司目前已商业化的三个产品线均存在数十亿以上的潜在市场空间,产品领域正从消费电子行业向新能源汽车和光伏市场延伸。公司也将与客户合作探索更多的新材料应用场景,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

驭能科技总经理曾志超表示:“本轮融资得到了包括德联资本、深圳担保集团及老股东青松基金、北汽产投等知名机构的支持,证明了机构投资者对新型功能材料的市场持续增量和进口替代持有更强信心。此轮融资募得的资金将用于已商业化产品线的快速产能扩充,加大在更深层次基础材料的研发投入,持续推出领先市场的差异化产品,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

德联资本副总裁吴凌飞表示:“随我国‘双碳’战略的推进,新能源趋势越发明朗,功率变换和电磁兼容的增量应用不断涌现,驱动软磁材料市场持续扩大。受益于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无线充电等高功率密度和低能量损耗应用渗透率的提高,纳米晶逐步成为软磁材料的重要品类。驭能科技在纳米晶软磁和功能高分子材料领域有完善的基础研发和应用开发能力,对新兴应用需求的精准把握、快速的产品开发及务实的商务落地能力令人瞩目。受益于深厚的技术储备和敏锐的市场嗅觉,企业在过往三年保持高速增长,已经成长为基于软磁及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平台型新材料企业,在全球市场中与德国VAC、日本日立等国际材料企业同台竞技。”

深圳担保集团副总经理、深圳中小担创投董事长兼总经理汤琪表示:“深圳担保集团长期关注功能性材料行业的投资机会,在磁性材料、功能胶膜领域均有成功的投资案例。我们认为驭能科技汇聚了一支专业的材料团队,产品理念契合了电力电子技术向大电流、高频化、小型化、节能等方向的发展趋势,也符合消费电子技术小型化、无线化、柔性化的演进路线,在上述领域开发了一系列优秀的产品,并且已通过业内大客户的验证,取得批量订单,是材料领域一家优秀的创业企业。深圳担保集团后续将为驭能提供特色的全方位金融服务,长期支持驭能的发展。我们期待与驭能团队相伴成长,共同铸就一家伟大的材料企业。”

青松基金合伙人成妙绮表示:“新材料是高端制造的基础,也是国家科技水平的前瞻性指标。近些年我国新材料产业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距离国外先进国家仍有较大差距。驭能科技依托自主搭建的软磁技术平台,已经先后在手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实现高端国产替代,并已批量供应多家主流手机厂、主机厂等。公司具备很强的技术突破和应用研发能力,我们看好公司的长期发展,期待驭能在各场景中进一步做大做深。”

北汽产投副总裁钟志伟表示:“驭能科技立足于纳米晶磁性材料和高分子胶黏剂的扎实技术研发,核心团队有针对性的选择了多条上游细分赛道切入,并迅速在2年内成功切入市场并成为细分行业龙头;同时涌现出更多的细分赛道的发展机会;这是成长为全面的材料应用型企业的必经之路;核心团队年轻活力踏实肯干,企业稳步经营增长。”

华宇测速地址_华砺智行完成A1轮数千万元融资,创谷资本、前海长城基金共同投资

0706

投资界(ID:pedaily2012)12月27日消息,据36氪报道,近日,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华砺智行完成了A1轮数千万元融资,由安徽创谷资本深圳前海长城基金共同投资,资金将用于加快华砺智行产品、技术及智能解决方案的迭代创新,以及推进公司国际化布局、商业化进程。

华砺智行成立于2017年8月,是一家为智能网联汽车、智慧交通行业提供V2X(车路协同)解决方案的企业。此前,华砺智行已经在北美积累了十多年研发经验,在全球近40座城市获得了车路协同商业订单,2019年和2020年均已实现盈利。在国内,华砺智行深度参与了苏州、武汉、长沙等地智能网联先导示范区项目建设:与东风汽车开展无人驾驶车辆合作、与武汉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拓创新智能交通信息流订阅模式等。

华砺智行正在将车路协同V2X技术与车辆辅助驾驶ADAS、智能座舱、域控制器等进行结合,通过前装量产上车,实现V2X车路协同的规模量产落地。预计明年,华砺智行的车载单元产品将获得车辆SOP的机会。

华宇平台注册地址_无代码企业数智化协同平台「Treelab」获千万美元融资,红杉中国等领投

0706

投资界(ID:pedaily2012)11月27日消息,国内无代码企业数智化协同平台「Treelab」数千万美元A轮融资红杉中国与某战略投资方联合投资,老股东GGV纪源资本、五源资本明势资本全部跟投支持,穆棉担任独家财务顾问。

据悉,Treelab在2020年3月获得GGV纪源资本领投的PreA轮融资,7月再次宣布完成了由晨兴资本领投、GGV纪源资本明势资本跟投的PreA+轮,半年内接连融资两轮。此次新一轮融资后,Treelab将加大对产品研发、服务升级、市场拓展和人才等方面的投入,持续推动产品迭代和用户体验的优化,并深耕重运营场景下的产业发展。

与此同时,Treelab也将在今天启用改版后的官网和全新域名(www.treelab.com)。本次官网改版,不但全面升级了网页视觉及功能布局,还首次公布了“Treelab,创造数字无界”的品牌愿景,用户可以在官网轻松获得Treelab最新动态、行业解决方案及用户使用手册等信息。

一、洞察行业深层痛点,探索自下而上网状式解决方案

目前,在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传统ERP系统的使用率超过70%,ERP作为资产管理软件,承载的更多是标准化结果管理。面临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大部分企业认为这类标准化系统无法真正贴合因市场快速变化带来的非标准化和个性化的运营管理痛点,更多是靠定制开发来解决,但不论从成本还是需求匹配度灵活性来看,这都是很难继续适应企业发展的脚步。

Treelab创始人兼CEO何浚炫表示:“产业里最复杂的流程往往是网状而非线性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是由市场和数据驱动的,企业内部之间及内外部之间协作也由此变得紧密而立体,形成了一种自下而上的生产关系,而传统ERP很难解决网状式的管理问题。所以很多企业在上了各类系统后还是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使用Excel,邮件等各种碎片化工具来连接这些运营流程。”

何浚炫还表示:“在电商领域,本身是蛮标准化的,主要就是选品、商品上架、库存发货和销量运营管理这几个大模块。但是在真正落地的时候,我会发现每家电商企业的运营流程其实都很不一样。这也是为什么我们Treelab希望做得是自下而上地去帮助这些需要精细化运营的企业,并可以让以往“无形”的靠人的经验来做运营管理,变成“有形”的、结构化的和可沉淀的管理资产,用模块化和组件化的产品架构去实现和真正赋能业务运营的过程管理。”

二、打造超级工具,让复杂的运营工作变得简单

Treelab以无代码和低代码作为自身的开发理念,让不擅长技术的人也可以根据自身的业务场景,灵活搭建自己的办公工具。目前,Treelab主要提供了可视化数据库、多人协作、可拓展插件、自动化数据处理和智能数据分析、多端同步六大特色功能,多个维度打破开发效率低下、成本高、数据孤岛三大数字化转型难题,为企业提质、降本和增效。

• 连接内外部数据:企业可以通过Treelab链接自己的系统,也可以链接外部的数据源,把整个运营过程和上下游数据集成起来,做到实时、多维度的可视化数据。由此企业可以在一个运营看板上去做自己的运营决策和分析,决策效率得到提高。

•支持多人的内外部协同:解决在整个行业中上下游协同、内外协同过程中数据的共享、分发、实时和同步,大大提升了数据流转的价值。

•可拓展自定义的行业插件:我们提供柔性的符合行业场景的组建化工具,帮助企业解决一系列看起来是个性化,但又属于行业共性的诉求。

三、聚链成网,营造数字生态系统

无代码工具想要打通信息流转的通路,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与各个业务系统的连接,通过API打通的形式。本轮融资后,Treelab也会加强生态系统的建设。目前,Treelab已经成功对接了聚水潭等电商ERP系统,接下来,Treelab也会与企业微信进行合作,更好地建立企业与内外部沟通的闭环。

另外一个问题是,Treelab瞄准的重运营、有线上+线下场景且业务场景非常琐碎复杂的企业,无代码产品如何考虑自身在企业IT架构中的位置?何浚炫曾接受36Kr记者咏仪时透露:“企业的IT架构中,ERP是核心系统,而ERP是基于财务流来设计的,相对标准的。但企业的运营场景很非标,这也导致提供服务的软件种类也很多如SRM、SCM、PLM、MES等等。未来在这些场景中,无代码的一个优势就在于,基于底层更灵活的引擎,企业可实现自下而上地数字化转型落地,降低企业数字化风险,形成企业自身的行业竞争壁垒。”

谈及对于未来的行业想象空间,何浚炫表示:“希望让每一个企业和个人把自己的管理思想沉淀在一个个性化的数字化平台中并实现“第2个大脑”。让整个行业的数据通过一个云协同平台来更好的链接,并赋能加速产业端到端的反应速度。在未来5年,随着中国和整个亚洲市场的企业数字化变得越来越成熟,企业对内部数据利用的依赖性会来越高。Treelab希望去帮助所有重运营的行业实现全链路的精细化管理并真正实现企业的“数字无界”和帮助每一个人可以像”Excel“一样简单去实现自己和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GGV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李宏玮表示:无代码是全世界数字化变革的共同趋势,在提升系统开发速度的同时有效解决了企业个性化和灵活化的需求,非常适合高复杂度和碎片化的场景。Treelab在过去一年中从多维表单引擎进化到赋能电商零售行业的数智化协同平台,团队迭代成长速度极快,商业化也实现重要突破。GGV会继续助力团队实现伟大梦想。

明势资本创始合伙人黄明明表示:在线、协同、效率是明势在“后疫情时代”重点关注的投资方向。过去10年,中国的大量软件定位于满足企业的管理诉求,但如今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80后、90后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后,员工开始更多地参与到企业级产品选择过程中。Treelab就立志于成为这样一款好用、员工爱用的产品。创始人Ricky是我遇到的很少见的年轻敢拼、对市场和产品极度敏锐的企业家,我相信他有能力在钉钉、企微满足了大量企业管理需求的协同工具市场中,塑造出一款真正以效率为出发点的好产品。

五源资本合伙人刘凯表示:“ 数字化转型是一股全球浪潮,后疫情时代更是加速了数字化在各行各业的普及。与此同时,数字化的供给端面临着严重的不足。这种供需关系的不匹配,也加速了众多无代码公司的成长,疫情两年间,无代码领域诞生了数十个超级独角兽企业。而在中国,五源长期关注这一领域的发展,我们在两年前投资了Treelab的天使轮。Ricky是少见的有着直觉型的产品天赋,且能敏锐洞察商业需求的创业者,有着与年龄完全不相称的成熟度。A轮融资是一家企业最重要的节点,引入合适的投资人非常关键。很高兴看到本轮有新的投资者加入。同时,五源也相信在经历了产品及商业化MVP阶段的Treelab,将迎来更快的发展。”

华宇测速地址_告别会后,2万教培人去哪?

0706

“跟狼人杀一样,第二天了,没有被刀。”一位教培老师在朋友圈写道。

这也是很多教培工作人员的现状:就像身处一个大型的狼人杀游戏,天黑闭眼之后,永远不知道第二天等待他们的会是什么。

有的人选择主动结束游戏,开启其他的人生模式;有的人陷入迷茫,被动的等待天亮之后的命运;也有人自诩优秀玩家,坚信自己能赢,在游戏规则中顽强的应变着……

学而思、好未来K9的老师们没能等来下一个天亮,已经提前被“预言家”告知了他们的“游戏”将于12月31日结束,此后,学而思正式终止面向中国内地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服务。

12月22日,好未来提前举办了全员告别会,超2万名员工参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说完这句,学而思创始人张邦鑫对着镜头鞠躬告别。

不少人感慨,一个时代结束了。但对于置身时代中的教培人们来说,自己的职业生涯又要重塑。

12月26日下午,家住北京的小学二年级小朋友晨晨上学而思最后一节课,结束时候老师、孩子都哭了。家长觉得几年学而思上下来,老师很会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注意力,很关注孩子对知识点的掌握,这些经验也值得体制内的学校和老师借鉴。

01 告别教培

很长一段时间,教培机构对于K12的老师们是围城一般的存在。围城里面的人羡慕学校规律的教学节奏,和体制内的稳定收入;围城外面,教培人的高薪成了老师课后偶尔讨论的行业传说。

2014年前后,大家都觉得在线教育是未来,43岁的王海也这么认为,他不顾家人反对,辞去学校的编制,成为了高途的一名高中物理老师。他觉得自己年轻有能力,还可以再成就一番事业,面对行业的风口,实在不愿放弃。

近年来,K12辅导教育都被誉为发展最迅速的行业之一,并颇受资本市场青睐,除早期的新东方(EDU.N)外,还催生了好未来(TAL.N)、高途(GOTU.N)、掌门教育(ZME.N)、网易有道(DAO.N)、新东方在线(1797.HK)等多家上市公司。

今年7月24日,“双减”政策发布,明确指出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并提出了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不得在节假日及寒暑假期开展学科类培训等一系列要求。

自此之后,众多教育机构相继退出市场,K12教培行业迎来寒冬。王海还未攀上职业高峰,就被堵住了去路。

27岁英语老师白杉的职业规划也被突然打乱。

白杉还是王海早年在高中任教时的学生,大学毕业后在北京的一所小学当老师,如今已经工作5年。2020年末,猿辅导就曾向白杉抛出过橄榄枝,但是当时那届学生还没带完,遂推到了今年7月才去。

“当初就是想我在线下教了几年的课,有线下的教学经验,然后想着去挑战一下线上,这样就是线下线上都能来回切换,我都可以做,另外就是当时教培的工资确实是比较高。”白杉表示,“没想到从学校辞职以后去教培行业工作了不到一个月,行业就凉了。”

虽然沮丧,但为了继续从事自己喜欢的教育工作,白杉现在在等时机考回学校去。

王海就不那么顺利了,年过50的他已经不能再考教师编,家庭压力之下,正在思考转行,但教了快30年书,他不知道自己这个年纪还能干什么。

行业覆巢之下,离开的教培老师和教培工作人员,他们都去哪了?

02 紧跟公司转型方向

“双减”政策出台3个月后,11月7日,俞敏洪在直播中透露,新东方未来计划成立大型农业平台,自己和几百位老师将通过直播带货,帮助农产品销售,支持乡村振兴。

这给一直关注新东方的员工和投资人们吃了颗定心丸:创始人积极转型,公司还是可以挽救一下的。至于转型带货是否靠谱,众说纷纭。

此后,议论的焦点就变成了教培行业标杆新东方究竟如何转型?“新东方到美国教中文”、“新东方转型培训父母”、“新东方成立体育公司”……一有点风吹草动,就会掀起一波网友热烈的讨论。

如俞敏洪在直播中所言,一部分的老师依然坚守在公司,随着新东方的需要自我调整,与企业一起转型。

与新东方的跨界不同,学而思是仍在教培范围内的方向性转变。如好未来旗下的幼儿英语培训机构“励步”,在“双减”政策颁布后推出了英语戏剧、美育、益智、口才、读物五大素质教育产品,还成立了面向成人教育的轻舟品牌,以及宣布升级ToB业务,成立“美校”品牌,为教育行业提供完整的直播、教研、AI系统解决方案等。

“有的K12部门老师转岗去做了课程顾问,或转到素质教育或者成人教育赛道。”一位学而思的员工表示,“但大多数都走了。”

在行业头部的带领下,猿辅导、粉笔、作业帮等培训机构都在寻找新的赛道:猿辅导的母公司猿力教育有限公司出资5000万元,100%控股了北京冰原服饰有限公司,跨行服装产业,“猿辅导要卖羽绒服”还被顶上热搜,引起了网友的热烈讨论;粉笔教育推出智慧教室精品班,从仅线上教育转至双线教育模式,重点发展涉及公考、事业单位考试、教师、三支一扶、医疗医学、考研、专升本、财会等方面的成人教育;作业帮则开始着手布局短视频平台,在公司内部已经成立了一个商业化部门,有可能走短视频带货路线。部分教培老师们和教培工作人员也选择了跟着公司的方向走,自我转型,一起在新的赛道中寻找机遇。

03 另寻他路

还有一部分教培人,或主动,或被动,离开了原来的企业,另寻出路。他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前线的授课老师,还有一部分是各职能岗位的工作人员。

对于老师,选择的方向要少一些,大部分是考公、考教师编或失业在家。比如同样是在新东方任教的高亮,就没能跟着俞敏洪直播带货,而是等到了被辞退的通知书。

高亮曾就读于北京一所重点理工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没有去对口科研单位,而是选择了回到家乡的新东方任教。

“因为新东方的工资给到位了,”问其选择做教培老师的原因,高亮表示,“而且我有很强烈的表达欲,教育是一个大热的风口,新东方又是行业龙头,多方面权衡之下,才选择的这个方向。”

但他在做职业规划时没有想料到,行业凉的这么快。自己也因为太过“优秀”,开的工资很高,而成为最先被公司裁掉的那批人。

失业在家的高亮很苦闷,自己没有本专业的工作经验,失去了校招的渠道,又被高学历架着,在家乡择业有些高不成低不就。他最终和很多刚工作了一两年的教培新人一样,选择了考公务员这条道路。

另有一部分热爱教育工作的老师,回到了学校,虽然会遇到很多心理落差,但是至少技能迁移度高。

但这些选择都是属于年轻人的,还有一部分王海这样年纪的老教师,从事了几十年的一线教育工作,中年失业,背负着家庭的压力,也没有精力去新的赛道和年轻人竞争。他们从教学前线退下后,只能给亲朋好友的孩子做辅导,维持生计不难,但不太稳定,也有点见不得阳光,不能做大。

猿辅导一位人士梳理,教培行业离职员工的去向有几个大类:一是去了新消费公司,二是去了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做销售。三是回老家,有一部分在老家备考公务员;有一部分在看其他机会。

据了解,教培行业中的营销、视频、运营等职能人员不少人去了火爆的茶饮行业,既有去了元气森林的,也有选择去喜茶的。他们的职业技能受行业限制较小。

设计师张迪张迪也准备去往新消费赛道。张迪毕业之后在一家地产公司做了三年美编,主要是宣传海报和数据榜单的设计。但她总是很焦虑:“地产公司的活不适合互联网,出去找工作都被嫌弃作品太老气。我觉得我除非在这儿一辈子否则以后都跳不出去了。”认真规划了发展方向后,张迪在今年三月跳槽去了猿辅导,做在线教育的广告设计。

“我比较看重这个方向,和房地产相比,在线教育的年轻人更多,也很有活力。”张迪在做职业规划时,没想到自己还未转正,行业就自身不保了。她现在又在看机会,“下一步想看看直播卖货的公司,这个应该更有发展前景吧?”

很大一部分人当初选择来做教培就是因为行业站在风口,他们喜欢择优而栖,如今转去做新消费,或去金融保险做销售,也是同样的理由。

许檬(化名)以前是媒体人,后来换行业进了友邦保险,现在独立带领一个销售团队。最近,他的团队就吸纳了二位从教培行业过来的人才,他们一位是好未来旗下励步的课业销售顾问,一位是火花思维的中文素养老师。他们过去的工作主要是,对孩子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建议,监督完课及课后练习,解决家⻓与学生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用户粘性提升续费率及转介绍率。转换赛道略有不适应,之前基本都是家长主动上门然后通过提供服务持续获客,但现在变成了主动上门销售,目前还处在艰难的磨合和适应中。

还有不少教培人在尝试投新媒体运营、文案、策划甚至内容岗位,这些人大部分会在简历上写上“稳定、吃苦耐劳、学习能力强”这样一些优秀品质,以提高应聘成功率。

教培机构倒下后,从业人员都开始重塑关于工作、职业和未来的规划。但行业变化得太突然,除了上述已经想好方向的人,更多的人是措手不及。

“马上就要过年了,工作不太好找,北京房又租太贵,打算过完年回来再看机会。”张迪已经买了返乡的火车票,先回老家也是大部分刚工作一两年的教培人的打算。

华宇平台官网_一年连获两轮融资,则正医药完成逾亿元B轮融资

0705

投资界(ID:pedaily2012)12月27日消息,则正医药宣布正式完成逾亿元B轮融资,新一轮融资由人合资本独家投资。至此,则正医药在2021年已先后完成两轮融资,金额累计近人民币3亿元。

则正医药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专注于高端改良制剂的医药研发型企业。公司致力于以美国“ALZA”为榜样,成为全球药物递送系统(DrugDeliverySystem)研发引领者,立志通过医药技术创新赋能人类健康。则正医药在山东淄博和上海嘉定分别建有1800㎡和8200㎡的实验室(含中试车间、高端制剂实验室和高活性药物实验室),并在全球多地布点临床运营与注册团队,致力于为海内外企业提供合规高效的改良型新药、儿童药和仿制药研发及申报服务。

今年2月,则正医药获得晨兴创投逾亿元融资后,深度布局了小核酸和多肽药物的递送系统及小分子纳米制剂和儿童制剂等领域,建设了符合GMP标准的中试车间。本轮融资交割后,则正医药将以更快的速度推进其六大技术平台的建设,招揽人才,与战略合作伙伴一起,推进管线中的产品进入临床阶段。

则正医药创始人贺敦伟表示:“在完成A轮融资后的短短10个月内,能再次得到行业知名机构的认可,我感到非常荣幸。有了充足的资金,我相信我们的研发团队能够用更短的时间完成我们第二个“五年计划”制定的药物递送技术平台开发目标,在2025年前把则正医药建设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小核酸、多肽、小分子药物的递送平台。在此,我首先要感谢人合资本对则正医药长期以来的支持与关注,他们对CXO赛道有非常专业的了解,则正在他们的加持下必定是如虎添翼,会创造更快的增长速度。我还要感谢我的团队,正因为有了他们的不懈努力、持续创新,才让则正在2021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当然,我们也要感谢其他十几家投资机构对则正的认可,期望未来创造新的合作机会。”

人合资本创始合伙人金伟春表示:“则正医药团队富有创业激情和执行力,团队在DDS领域具备核心优势,拥有突出的国际化视野,以及多年深耕专业领域的积累和资源,从创立以来就展现出高速成长的实力。成立5年多来一直发展迅猛,已成为药学CRO领域的佼佼者。人合资本关注了则正很长的时间,我们团队坚定看好则正医药的未来发展,并将长期支持其成长为中国乃至全球药物递送系统研发引领者。人合资本此次投资则正医药,继续扩充在CXO领域的布局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