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30
“目前热门的一些平台中,品牌最为关注的是抖音、小红书和快手,其次是淘宝,得物,微博,再就知乎、视频号等,微信视频号并未受到重视。”江西一家MCN机构的商务人士表示。
从2020年视频号上线他们就开始布局视频号,但到目前他们机构的自营视频号变现效果并不如人意。
在众内容平台中,背靠微信生态的视频号拥有日活近5亿,甚至对抖音日活形成追赶之势,但平台广告投放却几乎处于垫底的位置。
自去年年底以来,视频号先后举办了西城男孩、五月天、张国荣、崔健、周杰伦、罗大佑、后街男孩等多场演唱会;同时在刚刚过去的电商618,视频号直播也首次参与到大促中,视频号商业化明显提速。
一个内容生态是否具备完善且丰富的变现途径,这也间接决定了平台是否能留住创作者、并源源不断地丰富平台内容库。视频号靠着微信输血,用户量在短期内经历了极速的上涨,上线之初便吸引了大量创作者的涌入。
2022年被称为视频号商业化元年,平台商业变现仍处在起步阶段。但对于创作者来说,视频号商业变现难题待解,正影响着创作者的去留。
搬运内容与占个坑位
“视频号的大饼,至今我们都还没有怎么吃到。”魏风是一家短视频MCN机构的内部人士,在此之前已经有抖音和小红书的经验,2020年视频号上线不久他们顺势布局视频号。
魏风表示,由于此前在抖音等平台已经有美妆等热门领域相关垂类的经验,当时入局视频号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同一博主多平台运营。“做了大半年之后,我们美妆类内容在视频号的数据始终上不去,粉丝量就维持在几万。即便是同一个博主,品牌方同时投了抖音和小红书,投视频号会谨慎许多。”
他表示,仅有少部分在微信有“微店”的品牌还会选择视频号,主要是为了引到私域。一般美妆类品牌在抖音做曝光,在小红书铺量铺口碑,不同平台流量不同。
美妆类内容做不起来与视频号的用户群体有着密切的关系。“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错,我们才了解到视频号主要以中老年用户为主,以年轻用户为主的美妆类并不适合视频号。现在有几个大V的号我们有在继续发视频号,但基本都是从抖音搬过来,没有做差别化运营,另外一些小号都停了。”
据他反映,现在不少做视频号的都在从其他平台搬运内容,并不限于美妆这个垂类。原因在于现在视频号变现模式不太清晰,因而并非相关机构重点运营平台。考虑到背后有微信,很多人还是想先做着占个坑位。
内容质量往往是留住用户的根本,在商业化与内容之间,视频号做得并不突出。
微信基本包揽了全体国内网民,但视频号并没能无差别的承接所有微信用户。其忠实用户主要来自于没有通过抖音、快手接触短视频的中老年用户群体,视频号内嵌于微信,在使用场景上对这部分人群创造了一定的便利性。
而对于刷惯了抖音的大部分年轻群体而言,“页面看不习惯、内容不喜欢”等常常是他们拒绝视频号的理由。
此外,率先入局的一批创作者认为,用户群与内容之间的错位导致其变现受阻,美妆日化作为自媒体行业主要的广告来源,如今在视频号身上并不太适用。
在美妆等品类碰壁之后,魏风公司的视频号业务在去年中旬左右开始尝试转型到视频号较热门垂类,主要做知识分享、母婴、以及情感等类别。如今旗下多个账号粉丝量大都集中在1-20万之间,品宣方面,单条原创广告报价基本在1万元以下。
“以同行做的不错的珊珊童趣为例,属于母婴类,粉丝量在160万左右,这个粉丝量已经属于微信视频号的头部博主,但是她的原创内容报价仅22000元。抖音80-100万粉属于腰尾部,但同垂类报价也可以到20000元+。”
很多品牌不愿意投视频号是一方面,投放的整体价格也很低。据他反映,同等粉丝量的不同平台博主,一般抖音的价格是最高的,视频号不及前者。
对于视频号创作者来说,若长期以来日常的收入难以覆盖内容成本,平台也将面临创作者的流失与内容的打折扣。
商业化刚起步
特定的用户群体决定平台差异化的内容基础。
穆成是一家自营视频号公司的内部人士,其公司专做微信视频号。他向光子星球表示,视频号中老年用户群体偏多,科技、财经、资讯等知识科普或创意类内容在平台都比较受欢迎。
他口中所谓的受欢迎,不仅仅是在用户群中受欢迎,同时也是在微信视频号现有阶段品牌方中比较钟意的垂类。
“目前重视视频号板块的都是一些大品牌,比如华为、荣耀、京东、百度、腾讯等互联网或科技企业与我们都有过合作。现在很多小品牌是不敢考虑视频号的。”
“有些品牌确实想尝试,但就是没做。因为没有人去跟他们讲解视频号的玩法,包括商业化的具体模式,去强化他们对视频号的认知,这是需要平台以及内容团队去共同推动的。”目前视频号的商业化还没有完全成型,品牌方对其认知也处在了解阶段,这其中必然会有一段过渡时间。
财经、科技、资讯类内容在视频号的变现模式更加优于其他类别的内容,这与视频号的调性息息相关。抖音、快手等平台娱乐化属性重,因此吸引着年轻人所喜爱的美妆、服饰、食品等品牌;而视频号的知识属性更重,行业、产业类的大V在这里生根发芽。
不过,视频号大V主要收入来源以行业头部公司为主,可是大多小打小闹。下图可以看出,一个粉丝量在30万左右的互联网科技类视频号,一条原创视频内容的报价在13000元左右,其合作客户不乏华为、京东、AMD等科技巨头。
即便是视频号所谓的受欢迎的内容,其变现效果也并不明朗,其价格与同在微信生态内的互联网科技类公众号都有着较大差距。
针对整体价格都偏低这一问题,穆成他们公司采用“做多”的策略。如同某些手机品牌的“机海战术”,以数量取胜。
穆成表示,自2020年以来他们公司通过签约+孵化的方式,旗下拥有大大小小的账号将近250个,但截至目前产生收入的还不到两成。同时,其大多数收入还是建立在公司拥有行业大公司资源的前提下。
上述模式似乎并不具有普适性。首先是大量铺号前期必须付出高额的成本,这并非某一小机构或个人创作者能负担的;其次是如何与这些行业大公司取得联络,可见创作者前期的资源积累也是非常重要的。
而对于内容平台而言,无论是广告主还是创作者,中腰部必然占据着主导,才足以形成良性的生态。大品牌满足不了大多数需求,当普遍的中小品牌涌入才能活跃整个内容生态。
除了基于内容的品宣,直播+电商也是视频号正在加紧探索的变现途径。此次视频号首次参与618,被视为其商业化提速的一个标志,不过处于起步阶段的视频号直播带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除了解决商品链接卡顿、直播画面模糊等软件层间的问题,还需要补全供应链、物流等硬件设施。
上述江西的MCN机构商务人士表示,现在做短视频内容,最快的变现方式就是直播带货,抖快已经很成熟,而视频号才刚起步。
视频号存在商业化挑战的说法似乎有些模糊,当下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结束大部分视频号创作者的吃饭问题。
必须学会赚钱养家
上线之初,张小龙就曾表示,视频号不搞“强运营”,直接用系统和规则比组建运营团队要高效得多。
视频号在微信生态内佛系成长了一年多,凭借微信源源不断的流量输入,在日活、月活的增长速度上不输抖快。
不过另一边,抖音、快手的商业化步伐在这两年明显加快,如今抖快在电商、本地生活等领域的布局模式也已经清晰,抖快在流量变现之外已经衍生出其他成熟的变现模式。作为短视频“第三极”的视频号不可能没有压力。
另外,创作者们也已经等不起,若没有没有明确清晰的变现路径,优质内容与创作者的流失将会是视频号需要面对的问题。由于肩负起腾讯短视频梦想,如今视频号也得承担起集团盈利的重任。
根据腾讯2022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腾讯主营构成中增值服务收入727亿元,去年同期为724亿元,基本持平;网络广告收入为180亿元,同比下滑18%;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收入为428亿元,同比增长10%。
其中,广告营收中社交及其他广告收入下降15%至人民币157亿元,腾讯表示由于许多广告资源(尤其是移动广告联盟)收入减少所致。上个季度媒体广告收入下降27%至人民币23亿元,主要是腾讯视频及腾讯新闻服务的广告收入减少。
在广告投放纷纷向短视频转移之际,处于广告寒冬的腾讯视频和腾讯新闻等传统媒介的广告收入承压。因此微信视频号作为腾讯进军短视频的代表,在新的广告环境下,不得不承担起营收重任。
腾讯也在此次财报中首次提及视频号相关收入,视频号直播服务收入成为腾讯增值业务增长的核心因素之一。未来也将会进一步提高视频号的内容创作质量,强化视频号商业化能力。
从内外部环境来看,视频号的压力也将越来越大。
0630
失业两个月后,翟远终于决定和17万本科生、6万研究生一样,成为外卖骑手。
他此前供职于一家腰部投资机构,主要看互联网赛道。两个月前,他所在的小组“全军覆没”。公司还算厚道,给了他们“N+1”的补偿。
他没有给自己放个假喘口气,而是马不停蹄踏开始找工作。“连大厂都缩减了HC(人员编制),投资机构肯定没有大厂有钱,养不了闲人”,翟远这样解释自己如此着急找工作。
投资人天生对风险警觉,但翟远没有预想到会这么困难——几乎所有还在招人的投资机构他都投递了简历,但未收到回复;他想着要不去大厂做商业分析师吧,可是大厂也没有“坑”;要不回老家考公务员吧,但一想到公务员的收入,他还是放弃了。
“除了做投资,我什么都不会。”他失望地告诉Tech星球。
投资人曾经是个羡煞众人的行业。刚刚入行的90后、95后们还未脱去脸上的稚嫩,嘴里却谈着几个亿的项目。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部分刚刚入行的投资人和普通打工人一样,入行底薪在12000-15000之间徘徊,住在出租屋,吃着黄焖鸡米饭,如果投不到项目,可能随时被Pass。
TikTok首席执行官周受资的经历,简直是所有投资经理梦幻的职业路径。在DST投 中了小米,随后去小米任CFO,再后来跳去TikTok。
只是现在,互联网“低垂的果实”几乎被摘完了,曾火得一塌糊涂的消费行业正在降温,越来越多投资人发现,想要复刻周受资的神话已经不太现实。
好项目少了,LP(有限合伙人投资者)的钱包瘪了,一个月投四五个项目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大部分投资经理现在面对的现实是,1年也完不成1个项目。
投资人居然也失业了
从互联网公司刮起的裁员风,已经席卷至创投圈。
数日前,95后消费领域投资人向杉从某投资机构离职,这是一次非主动选择的离职。公司自上而下下达裁员名额,三十几人的投资团队,需要缩减7-8人,他所在的并购组直接被淘汰出局。
直属领导也担心他们失业,所以给几人提供了备选方案,比如可以去他们投资并购的公司做投后工作。但条件是,薪资待遇减少三分之二,并且需要从北京搬至投后公司所在的二线城市。
接受变相裁员的苛刻条件,“苟着”,还是直接裸辞,向杉纠结了近半个月。这期间,他每天打电话给自己不同的朋友,朋友都劝他,大环境不好,先保住工作要紧。
半个月时间内,向杉还是每天到公司上班,跟原来的同事还在一个办公室,但他已经没有了讨论项目的权利。挫败感与落差前所未有,终于没能说服自己学会妥协,挣扎了半个月后,向杉最后毅然决定离职。
人通常会格外珍视自己第一份工作,即使离职,也曾幻想过无数次充满仪式感的离职场景,跟每个同事告别。但离职来得迅速且猛烈,向杉没来得及跟任何人打招呼。
不止向杉。洪浩所在的小组在去年刚刚经历了无差别裁员,“我们部分投资总监以下人员全部裁掉”。洪浩供职于一家信托基金,而他所在的组主要看一级市场:互联网+科技领域。
公司管理的资金规模非常庞大,以至于洪浩约别的投资经理来交流业务,对方总是得出“你们一定是土豪公司”的结论。
投资经理们几乎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己会被裁掉。投资机构不像大厂,养着10万甚至更多人,他们更像是一个“高精尖”团队,极少的人赚来足够多的钱。裁员,在投资行业从来都是很少见的。
这让天生对风险敏锐的投资经理们意识到,情况可能不妙。于是,失业之后,向杉和洪浩便开始马不停蹄得每天投递简历、跟猎头沟通,已形成肌肉记忆。
半个月时间,向杉差不多聊了二十几个猎头,猎头给的反馈是,消费领域投资岗位几乎没有“坑”。转赛道的话,消费投资人转科技又极其困难,后者具有一定技术门槛。
洪浩的情况也并不是很乐观。做投资经理这些年,他的成绩不差,每年保证至少一个项目,但他的简历几乎投遍了所有的和自己相关的机构,可是大部分都不招人。
洪浩和向杉意识到:最好的时机或许真的过去了。
滚烫的十年:一周见十几个创业者,一月投三四个项目
过去十年,是中国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十年,也是中国投资行业蒸蒸日上的十年。
阿里巴巴、腾讯、百度这样的初代超级互联网公司的股东名单以海外机构为主,本土机构并不多,而字节跳动、快手、滴滴、拼多多、小米等公司的股东名单,都有至少一家本土一线基金。
2014年之后,VC/PE机构猛增。
根据相关数据终端统计,2015年1-11月共披露796支基金开始募集或成立,总目标募集规模达到1626.06亿美元,目标募集规模达到了近几年来的峰值;2015年1-11月共披露出1055支基金募集完成,披露的募集完成基金的金额规模为472.95亿美元。2015年1-11月国内创投市场共披露2506起案例。2013年,这一数字还是1335起。
市场似乎有用不完的热钱。一位中小机构投资人募集一期规模2亿元人民币的基金,最多只需要一个半月。
人才永远顺着钱的方向流动。一种在行业流传的说法是,2017年中国一级市场投资人就已达到了20万。一位机构合伙人用“疯狂扫货”来形容当时的情景,夸张的时候,一个月就能投三四个项目。
这种火热持续到2020年。只不过从当初的互联网投资热,转移到了消费领域。
某投资机构的投资人宋清告诉Tech星球,2020年,项目集中爆发时,他一周需要约见十几个创业者。每天从早忙到晚,除了跟项目的人聊,还要做内部汇报,以及跟同行、FA(财务顾问)之间交流。
在外界看来,投资人代表着行业认知天花板,他们能提前预判未来3-5年甚至十年的发展趋势。手握重金,掌管着一家家创业公司的生杀大权。他们个人财富积累速度也很快,不仅领着高于同龄人的薪资,每年底还可凭借出手的投资项目拿到丰厚的分红(投成奖+跟投奖)。
更重要的是,项目退出之后,投资机构会把收益的一部分给到执行团队,就是Carry。
撞上时代红利的投资人们个人财富疯狂积累。慧眼识珠,便可通过一个投资标的创造数以亿级的财富。有消息称,投资快手的投资人,光是Carry就拿到了1个亿。投资圈的共识是,VC想赚钱,挣的就是Carry。
投资人个人财富积累,与投到好案子的比率呈强绑定关系。大部分投资经理一般只需要一年投成一个项目足以。去年宋清投了2个项目,他所在的机构年终奖的上限是12个月工资,宋清拿到了7-8个月年终奖。
翟远告诉Tech星球,投资经理的收入由底薪和投成奖构成,底薪基本可以满足日常支出,投成奖才是大头。如果一个项目,他是主要负责人,就可以拿到一半甚至70%的奖金,大约10万元左右。这意味着如果一个月投成四个项目,每个奖金10万元的话,投成奖就有40万,回报不可谓不丰富。这还不算Carry。
对于投资人个人财富积累而言,宋清认为财务回报最高的时间段在2020年-2021年,那时候的案源和项目质量也是最好的,一个项目融资两三轮,投资人凭借一个项目就有很高收入。
投资逻辑变了,半年投不中一个项目
过去十年,中国本土的投资市场遵循着一个共同的逻辑:只要疯狂增长,挤进第一梯队,便有源源不断的融资来续命,扩张是他们最先考虑的事情,而不是利润。
但现在,投资逻辑发生了变化。去年下半年开始投资人就开始提,“要维持公司自造血能力”,即向被投公司要盈利。对于公司赢利性要求变高,对于赛道更谨慎。
过去,投资人认为,只有百亿以上规模市场的品类才有机会生长出大公司。但现在大家的思考是,品类大意味着竞争也会激烈,“必须拥有足够强的逻辑才能支撑是否出手”。当然,这其中更重要的要求是利润。
身为一线投资经理的宋清明显感觉到,工作变清闲了。现在他每周只需要见四五个创业者,工作量直接减半。
但他不敢让自己慢下来。占中国创投行业半壁江山的某头部机构裁撤消费组、优化TMT的消息,让每一个一线投资经理都感到害怕。
上海疫情期间,宋清被迫居家办公,他每天都很焦虑。没有办法出差,访谈调研,但还需要找到新项目稳住老板情绪。创投圈同行大方向转到了元宇宙、Web3。他们机构虽然对外宣称,坚定的看好消费赛道,老板也给他们几个看消费赛道的投资人吃过定心丸,说不会裁员、不会撤掉消费组,坚定不移看消费。但大家内心并非没有动摇。
曾经大火的互联网和消费赛道如今正面临的现实是:推不动案子,也找不到好案子。
今年已经过半,宋清至今没有出手过任何项目。现在他对年终奖已经没有预期,觉得整个机构能够投1-2个项目就不错了。一位专注自动驾驶方向的投资人告诉Tech星球,现在他基本就靠着每月的底薪度日。
市场已经冷了下来。上海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在5月底公布了一组数据,在其投资的GP中,47%的机构募资进度符合预期,53%的机构在募资进度上受到疫情不同程度的影响,或多或少降低了目标募资金额。
募资变得极其艰难。一位机构合伙人告诉Tech星球,VC很早跟LP沟通,很多属于双方签完了协议,但并未打款。这时候就很容易出现分叉口,整个行情不行了,不少LP撕毁协议不再打款。
一位投资人称,不少美元投资机构,被LP撤资,相当于直接没有子弹,情况非常惨。LP愿意遵守协议打钱,机构这边也几乎没有项目可以出手。
一位二线机构合伙人表示,现在机构投项目不像去年手松,去年可投可不投的项目还会看一看,今年就干脆不看了。机构理性了,项目也理性了。
项目少了,奖金少了,投资经理们也开始消费降级。翟远告诉Tech星球,以前都去星巴克点大杯,后来是雀巢的罐装咖啡,再后来是速溶咖啡。以前买阿迪、耐克的袜子,现在拼多多9.9包邮,以前短裤都要买CK,现在早就不追求品牌了。
所有的一切释放出一个信号:没有那么多项目,没有那么多钱,投资机构也不再需要那么多投资人了。
一位二线机构合伙人告诉Tech星球,今年我们没有招聘,可能其他公司也是这个样子,因为疫情影响确实太大了,现在募资难度非常大,所以几乎都没有钱,怎么去招聘呢?
VC投资人出路在何方:转FA、自己下场创业?
不少投资人和投资机构开始寻找出路。
一些投资人在视频号成为了知识博主。他们主要为创业者提供企业管理咨询和辅导,费用在2万/年-10万/年不等。
刘敏曾经是一家小型投资机构的合伙人,但现在她的职务更确切地说,是一家跨境电商公司的合伙人,她看好东南亚市场。理由是,既然投不到好项目,看到合适的不如自己下场创业。
刘敏偶尔会看一些项目,她做FA。“现在除了头部大基金有钱,像我们很难募到钱,还是稳一点,先活着比较好。”
但FA并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
根据相关数据,2022年一季度中国VC/PE市场投资交易均值断崖式下跌,仅为2731.73万美元,环比下降25%,同比下降22%。2022年5月,投资案例数量393起,投资规模63.03亿美元,在年后国内疫情反复影响下,投资市场持续下沉,在本期投资规模降至冰点,仅不足百亿美元。
VC不出手投资,FA自然也拿不到分成。
一位此前消费行业的FA,从去年开始就在陆续减少FA方向的工作,他的大部分时间参与一个和消费无关的创业项目,偏企业服务方向。
消费投资人转型难度比较大,向杉担心转不了行。论技能,他觉得投资人访谈调研属于比较虚的能力,没有一技之长。“宇宙的尽头是考公务员”成了行业共识,他在想要不要考公务员,“毕竟公务员不会失业。”
离职时,向杉给自己定的找工作时间是半个月,但现在,他觉得此前过于乐观了,决定给自己延长找工作的时间。
投资天生是一个风险游戏,他们是风口的最佳捕手。今年,大部分投资人开始转行,从消费、互联网到科技、元宇宙、Web3。
一位投资人表示,现在投资真的很惨,只有看Web3的在扩编。在控制通胀的新一轮周期里,最好就是别乱动。啥领域都有门槛,但搞投资就是要学,但最大的门槛对于投资行业来说就是募资,现在募资真的很难。
但科技、元宇宙、Web3并没有想象中光鲜。一位FA告诉Tech星球,去年曾向一知名机构合伙人推荐过元宇宙的项目,但对方的回答是,“项目太多了太乱了,我们暂时不出手了”。
不出手意味着不会失误,也意味着可以将投资机构日常的开支降到最低,因为投资经理不用每天到处“飞”,做访谈和尽调了。
“能躺平就躺平吧”,这是现在大部分投资人内心最真实的心声。
0630
理想汽车以及理想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想最近频频出现在大众视野之中。
6月21日,理想汽车推出旗下第二款车型理想L9,李想放出豪言称,“理想L9是500万以内最好的家用旗舰SUV,哪怕是和(劳斯莱斯)库里南相比,我们也完全不怕。”提及外观设计和性能参数时,“独创”、“极致”等溢美之词也是反复出现。
在李想的宣传中,理想L9甚至可以对标奔驰GLS、宝马X7、路虎揽胜等百万级豪华,其还信心满满地表示,“(理想L9将于)8月正式交付,9月交付量可以过万”。
不过,与“碰瓷”劳斯莱斯相比,理想L9最被诟病的还有两点:一是其售价为45.98万元,对于该价格,网友纷纷在直播平台上发弹幕吐槽,“再见”“真敢定价”“打扰了,韭菜走了”“为啥我不买奥迪”等言论充斥着整个直播界面;二是理想L9被质疑外观设计“撞脸”小鹏G9,此前理想L9的官方图片发布时,曾引来小鹏汽车副总裁、品牌公关总经理李鹏程的调侃,“两家设计师一起开会了。”
然而,理想L9引发的吐槽和讨论还没有结束,李想却因为口无遮拦而被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
6月23日,在一场李想讲解理想L9的直播中,针对“为何理想L9后排小桌板只在副驾驶后方座椅提供”的问题,李想回答:“如果我们自己平时开车,驾驶位后面有人不停动你座椅,会让驾驶人分心,非常不安全。很多车后面有两个桌板,如果司机和老板都在车里,司机会低一个等级。”此言论一出,瞬间引发了网友热议,理想L9以及李想本人也登上了微博热搜榜。
随后,李想回应称,我要表达的是:在很多大型车的产品定义里,首先以照顾后排的老板为目的,司机的重要级别是最低的,所以可以牺牲司机的舒适性和体验。我们的产品定义不这么做,我们认为司机很重要,不能干扰司机,通风、按摩也要给到司机。
理想汽车官方也紧急作出回应:有视频博主对李想在接受媒体采访视频中相关言论,通过恶意剪辑对内容进行歪曲解读,对李想及理想汽车名誉和形象均造成了恶劣影响。相关恶意诋毁内容我们已做法律取证,对于恶意诋毁者我们会坚决拿起法律武器,主张合法权益。
不过,抛开理想L9的各种炒作不谈,其订单之火爆还是超出了所有人的意料:开放预订1小时后,理想L9的各种预定通道几乎均处于熔断状态;开放预订72小时后,订单量已经超过了3万辆。
01新车型能否让理想汽车步入坦途?
在造车新势力第一梯队中,理想汽车一直是极为特殊的存在。不同于拥有多款车型的蔚来和小鹏汽车,自2019年12月开启交付以来,理想汽车从始至终凭借一款车型打天下。
“事实上,理想汽车早就需要一款新车型打开其生存空间了。”一位汽车行业人士向DoNews(ID:ilovedonews)表示,“虽然理想汽车仅凭借理想ONE一款车型超越了竞争对手已实属不易,但同时也要看到的是,在面对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仅靠一款车型显然不足以支撑起日后的发展,而且一旦销量不及预期,理想汽车本身以及供应链就会承受巨大的压力。”
2021年2月,李想曾在内部信中表示,新能源汽车未来十年会超高速增长,2025年,理想汽车要占据20%的市场份额,成为中国第一智能电动车企业。根据李想预测,2025年中国市场将会销售超过800万辆电动车,也就意味着理想汽车的销量要达到160万辆左右。
但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在2022年一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李想向外界阐述了未来理想汽车的发展战略,其表示到2025年理想汽车整体的产品策略和战略仍然是服务有孩子的家庭用户,“理想汽车将会在20万元-50万元价格区间内,每10万元的价格区间都推出一款爆品。”
理想L9正是基于理想汽车的发展策略而推出的冲击40万元-50万元价格区间的爆品。在李想看来,40万元以上的价格区间是一个非常健康的市场,目前理想汽车应用的诸多技术非常昂贵,只有在规模扩大摊薄成本之后,才能推出其他价格区间的车型。
值得一提的是,理想L9延续了增程式动力系统的设计,CLTC总续航里程为1315公里,WLTC总续航里程为1100公里,虽然增程式车型的动力性能稍显劣势,但相较于纯电动车型,却能极大程度上解决续航里程不足、补能困难等用户痛点。
增程式动力系统主要由电池、增程器以及电机组成,简而言之,增程式车型就是给电动车型配备一个添加化石燃料的充电宝,因为也被网友戏称为“披着新能源汽车外衣的混动汽车”。
不过,正是得益于单一车型以及坚持增程式路线,理想汽车一直以来无需玩命式地布局充换电网络,研发支出也相对可控,使其在2020年四季度和2021年四季度分别实现了盈利。以2021年造车新势力第一梯队的研发支出为例,蔚来的研发支出为45.91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为12.7%,而小鹏汽车的研发支出为41.14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高达19.6%,相比之下,理想汽车的研发支出仅为32.96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为12.2%。
理想汽车尝到了增程式路线带来的甜头,但最大的危机也源于此。北京在此前发布的公告中提到,插电式混合动力和增程式电动汽车虽然属于新能源汽车的范畴,但使用时会消耗燃油,无法摆脱长途驾驶对油耗的依赖,这与国家推广新能源汽车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北京仅将纯电动汽车纳入新能源汽车的范畴。上海也发布公告称,自2023年1月1日起,消费者购买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的,本市不再发放专用牌照额度。未来,类似政策或将在其他城市实施,而增程式车型也将迎来寒冬。
事实上,理想汽车或许也意识到了增程式车型带来的掣肘,6月23日,李想转发了宁德时代官宣麒麟电池的文章,并配文“明年见”,被外界认为是在预告理想汽车明年将推出搭载麒麟电池的纯电动车型。
麒麟电池是宁德时代CTP第三代迭代技术,实现了续航、快充、安全、寿命、效率以及低温性能等全面提升,其体积利用率突破72%、系统能量密度可达255Wh/kg、可实现整车1000公里续航以及10分钟快充。
受到该消息影响,截至2022年6月24日港股收盘,理想汽车的股价大涨5.9%至163.3港元,较上市首日港股收盘时的117港元暴涨39.57%,创下历史新高。
02亏损阴霾尚未散去,前路仍遍布荆棘
理想L9虽然有望成为继理想ONE之后的又一款爆品,但不容忽视的是,理想汽车的前路仍然十分艰辛。
根据一季度财报,理想汽车的总营收为95.6亿元,较2021年一季度的35.8亿元增长167.5%,较2021年四季度的106.2亿元减少10.0%,同一时期,净利润为-1090万元,较2021年一季度的-3.6亿元大幅收窄97%,较2021年四季度的2.96亿元减少103.7%。
尽管曾实现过季度盈利,但亏损阴霾仍然笼罩着理想汽车,具体来看,各项费用的支出依旧是理想汽车亏损的主要原因,其中,研发费用为13.7亿元,较2021年年同期增长167.0%,较2021年四季度增长11.7%,而销售、一般及管理费用为12.0亿元,较2021年同期增长135.9%,较2021年四季度增长6.8%。
不仅如此,理想汽车在2022年前5个月的交付量远远落后于小鹏汽车,甚至还落后于第二梯队的哪吒汽车。
根据各家造车新势力1-5月交付数据,理想汽车的交付量为47379辆,同比增长111.1%,相比之下,哪吒汽车的交付量为49974辆,同比增长213.0%;小鹏汽车的交付量为53688辆,同比增长122.1%;零跑汽车的交付量为40735辆,同比增长347.0%。从交付量来看,理想汽车尚能挤进前三名,但如果从同比增速来看,理想汽车要落后于小鹏汽车、哪吒汽车和零跑汽车。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理想汽车正面临着造车新势力第二梯队的追赶,在此背景下,理想L9被寄予厚望。
理想汽车正不断为理想L9成为爆品而铺路,首先是产能扩张,除了目前运营的常州工厂外,理想汽车此前收购的北京现代位于北京顺义的第一工厂正在升级改造中,同时计划在重庆投建一座新工厂;其次是供应链管理,理想汽车通过控股或合资的方式生产增程器、电池和电机等核心零部件,以保障供应链的稳定性。李想认为,控股或合资一是能保证技术是可控的,二是保证供应,三是可以获得一些成本上的一些优势。
不过,理想汽车在中国高端SUV市场上并不占优势。根据乘联会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高端SUV交付量排名中,特斯拉Model Y以16.99万辆排名第一,宝马X3、奥迪Q5和奔驰GLC分别以14.97万辆、13.99万辆和13.59万辆位居二至四名,而理想ONE则以9.05万辆位居第五名,与前四名的差距十分明显。
背负着冲击40万元-50万元价格区间使命的理想L9,会接过理想ONE的接力棒继续带领理想汽车向前狂奔吗?
理想L9的交付量如何或许无法预见,但可以预见的是,理想汽车的前路仍然遍布荆棘。
0629
投资界(ID:pedaily2012)12月21日消息,日前,百因诺生物宣布完成近2亿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由杭州泰鲲和兴业国信联合领投,倚峰资本、元徕元启、翱鹏资本、道合科技和平潭复灜跟投, 融资所得将用于公司苏州太仓生产和研发平台建设投入以及流动资金的补充。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在2021年2月,百因诺生物完成了近亿元人民币的Pre-A轮融资。
百因诺生物成立于2019年底,是一家无血清细胞培养基研发和生产国际化、一体化的生物医药CDMO公司,不仅能够向全球医药企业提供生物医药细胞系构建筛选、工艺开发、临床材料生产、临床申报、上市产品GMP生产、供应链管理等服务,同时还可以提供国际一流水平的工程细胞和无血清细胞培养基等供应链产品。
百因诺生物目前承接了包括ADC、眼科细胞治疗药物、融合蛋白等药物的研发,以及原代细胞培养基开发和生产等项目。
百因诺生物创始人赵晓剑表示:“无血清细胞培养基和生物医药CDMO都是生物医药发展的关键,百因诺生物将信守初心和责任,利用在无血清细胞培养基和CDMO领域突出的技术优势,为生物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百因诺生物的腾飞离不开投资方和上下游合作方、客户和政府的支持,相信在各方力量的推动下,依托团队的共同努力,百因诺生物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成长为国际生物医药CDMO的一线企业和无血清细胞培养基的龙头企业。”
联合领投方杭州泰鲲表示:包括泰鲲基金在内,还有泰格医药旗下泰煜投资的另一关联基金已经连续领投百因诺生物,主要是看重百因诺生物团队在CDMO和无血清培养基领域的优势,他们突出的国际化成长基因和视野,专业领域深耕的积累和人脉资源,以及创立以来展现出来的高速成长的实力,都使我们更加坚信百因诺生物未来一定能够成长为行业内的佼佼者。
联合领投方兴业国信表示:随着国内外生物药研发的不断投入及产品上市,生物药CDMO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行业核心竞争力未来将取决于CDMO企业的国际化、技术领先性和服务规模化等优势。我们相信百因诺生物未来将获得更多海内外客户的认可与信任,快速成为行业的翘楚。
0629
12月18日,由《艾问人物》发起的“2021全球创始人大会”在北京国际财富中心成功举办。
全球创始人大会(GFS)是由《艾问人物》发起的官方旗舰活动,立足北京,影响全国,辐射全球,旨在为全球创始人创造发声和交流的平台,与创始人同行,向世界讲好中国创新故事。自2014年创办至今,全球创始人大会(GFS)已成功举办七届。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判断中国发展方位,深刻洞察新的时代特征,在治国理政中把“守正创新”科学概念突出地提到全党面前,对党的理论和工作、党的自身建设提出“守正创新”的明确要求,赋予守正创新在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改革发展中普遍性的指导意义。
与此同时,2021年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在百年未有大变局中,中国走上了高质量发展阶段,构建形成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值此背景下,预见未来,各行各业将会迎来怎样的机遇和挑战?12月18日,为期1天的2021全球创始人大会(GFS)以“守正创新,预见未来”为主题,汇聚了来自TMT、新能源、创新科技、企业服务等各个领域的全球创始人、知名经济学家、顶级投资人、行业意见领袖等,从零碳,科技,创新等多角度,通过主题演讲、专场讨论、顶级对话的形式,解读行业现状、分享前沿趋势,共商价值创新、共同预见行业未来。
大会以“五场顶级《艾问人物》对话栏目录制+四场致敬典礼+三场主题论坛以及多位大咖嘉宾演讲”的形式展开,并特别设置了六大主题篇章,包括:“开幕篇:守正创新预见未来”,“第一篇章:致敬零碳影响力人物”,“第二篇章:致敬守正影响力人物”,“第三篇章:致敬科技影响力人物”,“第四篇章:致敬创新影响力人物”,“第五篇章:预见未来巅峰对话”。
北京市通州区运河商务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黄之元、原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嘉寓集团创始人田家玉、天壕环境董事长陈作涛、纪录片导演李成才、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余淼杰、东方空间联合创始人姚颂、简一集团品牌与市场中心总监郭文恺、简一北京品牌服务商巴特、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副行长兼首席财务官马磊立(Leslie Maasdorp)、老鹰基金创始合伙人刘小鹰、FOFWEEKLY创始合伙人兼CEO张予豪、世茂集团通州公司总经理李徐、探真科技创始人黄鹤清、梯影传媒副总裁陈斌、赛富投资基金合伙人蒋驰华、慧拓联合创始人兼CEO陈龙、中科物栖创始人兼CEO张磊、东超科技创始人兼CEO范超、英诺天使基金合伙人祝晓成、屹艮科技首席科学家郑家新、深云智合联合创始人兼CFO杨慧娟、玫克生储能科技董事长魏琼、云储新能源副总经理邱源等作为本次大会顶级嘉宾出席。
一、遇见守正创新力量
大会开篇,北京市通州区运河商务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黄之元为大会作开幕演讲。
黄之元介绍了北京市通州区运河商务区的建设成果,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两区”建设的承载区,运河商务区围绕财富管理、绿色金融、金融科技三大功能定位,以及科技创新的新发展需求,立足金融+总部产业定位,持续加大招商力度,为建设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和绿色金融中心奠定产业发展基础。截止目前,园区注册企业数量近1.5万家,注册资本金达到了3861亿元,企业营业收入762亿,利润39亿元,一批符合功能定位的高精尖企业在这里积聚,初步形成现代的金融服务产业链和总部经济发展态势,为建设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和绿色金融中心奠定了产业发展基础。黄之元表示,运河商务区不只是对标金丝雀码头,更是未来打造大国首都的运河金融城。
在接下来的闭门对话中,《艾问iAsk》创始人艾诚与原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就“什么是实现双碳的中国方法论?”展开探讨。
在《艾问人物》年度人物致敬篇章,中国著名纪录片导演李成才、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余淼杰、东方空间联合创始人姚颂、简一集团品牌与市场中心总监郭文恺四位嘉宾分别就新时代“零碳力量”、“守正力量”、“科技力量”、“创新力量”主题发表演讲。
在2021年的COP15联合国生物多样性第十五次缔约国大会上,一部用影像诠释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进行了探索的影片《云南密码》给观众带来了极大震撼,作为这部影片的导演,李成才长期以来一直主张“让科学在纪录片中生动地流淌”,用纪录片去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文化。在大会现场,李成才发表了《如何靠影像讲好中国绿色故事》的主题演讲。李成才表示,作为一位媒体出身、熟练掌握着视听工具的的影像工作者,他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一起使用这个工具,为自然颂歌,为我们的文明礼赞”,并希望在中国实现双碳的过程中,有更多媒体和影像工作者参与其中,表达自己的行动和力量,预见未来,李成才表示,相信未来会非常美好,也相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余淼杰在演讲中表示,中国经济进入新的阶段的一个核心的特征,就是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如何在新发展阶段把工作做好?余淼杰指出,是要全面贯彻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我们要做大创新作为第一原动力,协调作为内生特征,绿色作为普遍形态,开放作为必由之路,共享作为最佳目标。然后以国内经济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为抓手,来推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的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余淼杰表示。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和科技进步的推动下,我国商业航空领域获得了飞速发展,人类对太空的探索愿望也被空前满足,作为商业航空领域中一家新兴科技企业,东方空间以“发展空间技术,拓展人类边界”为使命,让空间触手可及,希望探索实现人类未来太空旅游和全球快速安全抵达的可能性。作为本次大会年度致敬人物之一,东方空间联合创始人姚颂在大会上发表了《中国科技创业的探索和思考》的主题演讲。从最初的AI芯片领域创业成功退出,到后来再次以创业者身份投入到商业航天领域,姚颂对中国硬科技以及国内商业航空的发展充满信心。“我相信,我们自己原来做深度学习,做AI芯片,我们可以在一个技术点上做到世界第一,而我们同时又可以在制造业这样一个大的工业领域里面做到世界第一,做到所谓的世界工厂。中国的商业航天其实是完全有机会超过马斯克,超过Space-X。”他表示,此次投入商业航空领域创业,不仅要解决航天的本身技术与管理问题,也要解决商业化的问题,构筑自己的核心能力,与原来的航天企业形成差异化互补的发展。
陶瓷行业是一个同质化严重、创新力不足、模式传统、经营思维落后的行业,这种混沌的状态对陶瓷品牌来说既是挑战,亦是机遇。如何把握机遇率先出击、突围,并占领高地?2021全球创始人大会战略合作伙伴、国内大理石瓷砖细分行业龙头简一集团给出了自己的标准答案。大会上,简一集团品牌与市场中心总监郭文恺在演讲中表示,“商业的本质是真诚利他,为客户创造价值。这也是简一一直坚守的“正”。”纵观过去十九年的发展,在本次大会年度致敬人物之一--简一集团董事长李志林的带领下,简一始终围绕“为客户创造价值”在做变革。品类创新上,开创大理石瓷砖,打破行业产品格局,带领大理石瓷砖成为行业主流品类;定价创新上,率先推出全国明码实价,重建“高端瓷砖售卖逻辑”;技术创新上,独创0.5毫米密缝连纹技术,打破瓷砖留缝的传统,实现“无论多少片就像一整片”的视觉效果;服务创新上,行业首推成品交付,从交付一片砖到交付美好家,打破传统产品交付的格局。预见未来,郭文恺相信,只要永远保持行走在“为客户创造价值”这条正道上,企业才有未来。
简一北京品牌服务商巴特作为简一合作了近十年的伙伴,无疑是简一创新成长过程的重要见证者。在大会现场,《艾问人物》也与简一北京品牌服务商巴特围绕“如何看待简一守正创新”问题上展开交流。巴特表示,与简一合作的这些年,深刻感受到我们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不是单纯的买卖关系,而是朋友关系。我们要做的,是快速、高效地呼应客户的需求,真正倾听客户内心的渴望,给予最有效的回应。真正做到把客户的家当自己的家来装修,以利他之心不断为客户创造价值,这才对得起客户一生的托付。
随着新冠疫情蔓延全球,可持续发展成为全世界最重要的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开发银行在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上将扮演怎样的角色?而在当下中国探寻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新开发银行又将如何助力?在闭幕演讲中,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副行长兼首席财务官马磊立(Leslie Maasdorp)就绿色转型带来的独特机遇和挑战发表了见解。
他强调,每个行业都需要调整其商业模式以拥抱低碳技术和解决方案,可以说,从碳密集型经济向净零碳经济或绿色经济转变,将会成为一代人才有一次的机遇。
他说,我们都应该从埃隆·马斯克身上汲取灵感,他激励了来自非洲、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企业家成为梦想家,并寻求解决气候变化等现代挑战的技术。马磊立说,发展中国家和低收入国家今天有可能实现能源系统和金融市场的绿色化,并通过这些努力减少污染,以提高公民的生活质量。
他还表示,气候变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挑战,新开发银行(NDB)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等开发银行在为绿色经济提供融资方面可以发挥关键作用。
二、预见未来巅峰对话
在人物致敬过程中,大会还设置了四场顶级《艾问人物》对话栏目录制。主持人、《艾问iAsk》创始人艾诚作为《艾问人物》顶级节目主持人,分别与嘉寓集团创始人田家玉和天壕环境董事长陈作涛、中国纪录片导演李成才、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余淼杰、东方空间联合创始人姚颂,围绕零碳、守正、科技、创新等主题展开深度对话。
作为一家成立于1987年,专业从事建筑节能、光伏光热新能源利用、智能装备及投资与资产管理的集团化公司,嘉寓集团也是北京市民营企业百强单位、中国能源集团500强。今年嘉寓集团在高效光伏组件生产、光热+多能互补清洁取暖系统及氢能源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果。作为本次大会年度致敬人物之一,在以“什么是中国制造的绿色转型路径”为主题的顶级对话中,田家玉介绍,嘉寓集团从成立至今就一直围绕能源在做,从最初的节能门窗,到现在的光伏、光热及氢能产品,始终致力于节能、减排、降碳。回顾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国家已经将环境治理、大力发展新能源提到了战略管理层面。国家制定并出台了包括新能源发展技术路线、产地建设规范、标杆上网电价等政策助力企业转型升级,这对很多企业来说是一个重大发展机遇。预见未来,田家玉表示,在国家政策向绿色转型的过程中,相信中国政策的大背景下,在嘉寓集团融入到国家战略政策的过程中,聚焦主业,聚焦能源,未来十年,嘉寓的发展会更美好。
天壕环境创办于2007年,原本以余热发电为主营业务,在2012年上市后,陆续通过并购、投资等方式,在天然气和水处理领域展开布局,向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转型,形成了“以燃气为主,水务、余热发电为两翼”的发展模式。在对话中,陈作涛表示,天壕环境是一家以创新为基因的企业,已经在国家有一个非常清晰路径和明确目标的赛道上,做着正确的事。未来,天壕环境会践行守正创新,同时也相信天壕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在以“新发展阶段我们靠什么稳中求进?”的顶级对话中,余淼杰表示,稳,就是保持一定经济增速,如果定量化的话,他认为,明年中国经济增速还是在6%左右。如果准确到一个区间的话,则是在5.8%到6%之间。“其实,6%也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今年我们经济的指标是6%,但事实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我们的预测是8%,所以说,6%左右的增速对稳字的理解。第二,怎么实现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七大政策来发布,特别强调宏观、微观、产业、区域、民生、改革开放等等各方面的政策。最为重要的是宏观跟微观,宏观方面的话,一个是积极的财政政策,一个是稳健的货币政策。”余淼杰表示。
在以“怎么做好中国硬科技的新创投?”的顶级对话中,姚颂表示,“要追上Space-X,人家做过的事我们可能都要做一遍,但是可以以创新的路径超越”。预见未来,他相信,中国航天终会成为世界第一,并且远远超过美国,也会在这个历史的进程中给中国航天做出自己的贡献。
此外,艾诚还与老鹰基金创始合伙人刘小鹰、FOFWEEKLY 创始合伙人兼CEO张予豪、世茂集团通州公司总经理李徐、探真科技创始人黄鹤清、梯影传媒副总裁陈斌五位嘉宾,围绕“企业服务:淘汰与新生,谁笑到最后”的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在第五篇章“预见未来,巅峰对话”的两场主题专场对话中,《艾问iAsk》创始人艾诚、赛富投资基金合伙人蒋驰华、慧拓联科技创始人兼CEO范超围绕“专精特新:科技自立自强如何实现?”的话题展开交流探讨。
艾问资本代表段传秀、英诺天使基金合伙人祝晓成、屹艮科技首席科学家郑家新、深云智合联合创始人兼CFO杨慧娟、玫克生储能科技董事长魏琼、云储新能源副总经理邱源就“早期创投:科技创业从零到一靠什么?”主题展开热烈讨论。
三、致敬2021年度影响力人物
2021年,在守正创新和“双循环、新格局”的大背景下,还涌现出了一批兼具行业高效率和高创新力、社会责任心和未来变革力的优秀企业组织和时代人物,历经6个月寻找,《艾问人物》「全球创始人大会组委会」发现了一批最能够代表2021年“零碳力量”、“科技力量”、“守正力量”、“创新力量”的时代企业组织和影响力人物。在本次大会现场,《艾问人物》通过四场致敬典礼,向他们致敬。
作为本次大会活动发起方《艾问人物》的创办人,艾诚表示,“守正创新,预见未来”,“正”即正气、正道,小到一人的修身准则,大到一国的治国理念,都需要坚守正道;“新”即革新、创新,变革创新不仅是当今时代的重大命题,也是引领未来发展的第一动力。回顾即将过去的2021年,我们或许看到了太多的难——疫情阴霾持续笼罩,供应链受阻、通胀压力上升;互联网巨头们迎来监管重拳,股价纷纷大幅回撤;房地产行业受到严控,投资增速不断下滑;“双减”政策靴子落地,校外培训机构被迫按下暂停键……但也正是因为有这许许多多的“难”,才更需要我们努力做好现在。预见未来,艾诚表示,希望我们所有的创新经济企业能够做到真正的“守正、创新”,真实践行而不要让其成为一句空口号,她期许并祝福所有的创始人和创新企业在对明天充满希望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过好今天,过好当下。
预见未来,在守正创新和“双循环、新格局”和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艾问人物》将继续密切关注各个领域的创新发展,继续携手全球创始人,向世界讲好中国创新故事。
0629
直播带货领域税务地震来了。
继雪梨和林姗姗被罚款9000多万后,今天下午,杭州市税务部门发布通告,经查,黄薇(薇娅)在2019年至2020年期间,通过隐匿个人收入、虚构业务转换收入性质虚假申报等方式偷逃税款6.43亿元,其他少缴税款0.6亿元。
根据相关法律,税务部门对黄薇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并处罚款,共计13.41亿元。薇娅和丈夫董海锋在第一时间发布道歉信,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让其他主播引以为鉴。
原定于今晚7点的“薇娅彩妆节”直播预告已经取消,甚至,淘宝APP已经找不到薇娅的直播间。对此,淘宝客服表示,因违反相关规定,该主播账号已被冻结。但店铺没有被封。
此前,各平台对雪梨的账号和店铺处罚是全网封杀。有业内人士推测,薇娅可能也会受到这类平台处罚。果不其然,接近晚间22点,微博的微博、抖音等社交账号全部清空。
作为杭州谦寻公司的头牌主播,薇娅背后的服务团队超过500人,包括直播间和粉丝群运营,还有选品团队等。事件突发之后,薇娅的团队也处于停滞状态。薇娅的经纪人古默在工作群里表示,接下来,大家先回家休息,工资照发,公司会积极应对,希望大家一起陪伴薇娅度过她最艰难的时刻。
2016年淘宝开始做直播带货,在平台推动和自身努力下,薇娅成为全网的头部大主播,也引领直播带货行业走向波澜壮阔。不管是和丈夫一起成立谦寻当老板,入局VC,还是低调布局抖音签约明星主播,薇娅的野心越来越大。
如今,查税在即,像薇娅这样的头部主播可能都面临直播间被封禁,并且除以巨额罚款的局面。谁也不知道,下一个被查的主播是谁。受薇娅的影响,李佳琦的微博也冲到了热搜第二名。李佳琦粉丝群的用户齐声呼吁,李佳琦你可千万要好好交税,不能没有你。
有媒体报道,目前,已经有上千主播开始主动补缴税款。一位平台服务商表示,明年的营收跟今年持平就谢天谢地了,因为查税的事儿,明年很可能有一批头部主播与机构解约。
头部主播一般都建立起了完善的货品筛选和质检机制,拥有强大的供应链能力,甚至有些主播还开始孵化自己的品牌。一旦这些有实力的主播纷纷被平台封禁,直播带货这个领域将何去何从?
01 不止淘宝,薇娅早把触角伸向抖音
众所周知,薇娅是淘宝直播的“一姐主播”。不管是淘宝的早期的主播扶持计划还是马云亲自站台背书,在淘宝的流量池里,薇娅积累了九千多万粉丝基数和淘宝体系所提供的上亿SKU,从而由一名小主播成为超级头部。
据淘宝官方数据显示,2019年双十一,薇娅的直播销售额超27亿;去年双11预售,她以53.2亿预售额排名第一;今年双十一预售,她直播间累计交易额直达85.33亿元。她直播卖房,20分钟可以售出814套;全球首次,4000万一台的火箭发射权,一分钟售罄。
(2021年双12数据)
但主播薇娅也有累了想当老板的时候,她和老公董海锋创办的公司--谦寻,旗下已经签约一众明星主播,如今年已经跃升为淘宝头部主播的明星林依轮。2020年4月,淘宝MCN机构总粉丝数的统计中,谦寻旗下的众多主播集合的总粉丝量为5300万,是李佳琦所在公司美ONE的两倍以上。
近一年来,不止包含淘宝主播,羽翼丰满的薇娅已经将业务触角伸向了另一电商平台-抖音。
据剁椒TMT不完全统计,目前谦寻签约抖音主播共5个:舒畅、戚薇、呗呗兔、大logo吃遍中国和光光是颗小太阳,其中,戚薇、舒畅已经成为抖音头部明星主播。据飞瓜数据显示,近三个月,明星主播戚薇带货2.4亿,舒畅带货1.8亿;大LOGO作为抖音美食头部主播,签约谦寻后,直播两场,带货GMV达到5000万。
签约如此多明星主播的支撑在于,谦寻最重要的两个板块:广州的供应链基地和北京的明星直播基地。据36氪报道,谦寻广州供应链基地有80亿销售规模,包含美妆、食品、服装等全品类,满足主播找货,这是谦寻能够拿到本土顶流投资机构君联资本投资的主要原因,也是薇娅为什么开始卖自己的服装品牌VIYA NIYA。
据业内人士透露,由于服装不止满足于供应链,设计选品是重要一项,为避免麻烦,薇娅夫妇选择投资服装品牌。今年双十一,薇娅合作品牌ITIB力压蝉联多年双十一女装销售额榜首的优衣库成为天猫女装销量第一。
薇娅夫妇的野心不止于此。据企查查显示,薇娅老公董海锋名下有20多家实际控股公司。大多都在2019年之后注册,业务涵盖演出经纪、广告、影视等。其中,子公司谦娱娱乐负责传统娱乐内容与电商结合的新业务,包括艺人供应链合作、大型活动创意执行、影视剧合作和原创内容制作四个板块的业务,2021薇娅狂欢节背后的团队就来自谦娱。
(董海锋股权关系图,放大可见)
再以艺人供应链合作为例,谦娱会按品牌的需求搭配艺人。形式上包括直播间艺人合作、品牌代言人以及艺人短期商务等。例如,黄子韬与薇娅合作直播带货,在薇娅直播间宣传其代言的三款产品,直播当晚累计成交额突破2000万。
除此之外,谦寻的子公司谦禧文化负责IP授权业务,还有打造“谦寻云计算”的羚客SaaS平台以及基于直播课程体系的“谦寻直播学院”。
今年1月,薇娅夫妇成立创投公司一事引来大众骚动,之后更是传出筹划上市的消息;今年6月,薇娅与丈夫董海锋又以90亿元人民币的身家跻身2021年中国福布斯富人榜前500名,与其齐名的有饿了么创始人张旭豪、老干妈创始人陶华碧等。
只能说,她的财富我们意想不到。
02 雪梨、薇娅,下一个是谁?
在薇娅被爆偷税漏税之后,不到两个小时,她一直的老对手李佳琦发回应“补税”传言称,“我们老老实实经营,不存在所谓补缴税款,现在一切经营正常。”,并在晚上7点钟准时开始母婴节直播,并登上热搜第一。
但网友们满是质疑,毕竟从雪梨到薇娅,淘宝直播的前三位头部主播,目前已被封了两个。
在薇娅之前,带货主播雪梨和林珊珊也被点名偷税漏税,累计被罚约9322万元。曝光后,雪梨和林珊珊的全网社交账号相继被封禁,包括淘宝店铺、抖音店铺也被封。
当时收到消息的薇娅夫妇立即注销合伙企业,但由现在的结果看来,依旧没有逃过被罚。
有网友戏谑地把锅甩给了罗永浩,称他依旧是“行业冥灯”,干一行,完一行,元宇宙要小心了。这源于12月16日凌晨,罗永浩,作为曾经抖音主播“一哥”,在微博表示,自己将进军VR。
剁椒TMT也关注到,近段时间,罗永浩很少出现在抖音“老罗直播间”,10月11月分别直播8次,连双11大促都没去直播间带货,和抖音之间的关系也从之间的捆绑到现在的入驻,只是近期在背后MCN“交个朋友”推新人主播的时候,在直播间刷过存在感。
不管下一个是谁,据业内人士倪叔分析,作为行业超头,罗永浩可能是受查税影响最小的主播,原因不是罗永浩的节操更高尚,从不偷税漏税;也不是因交个朋友的财务能比其他公司更高明,更合规,仅仅因为,罗永浩是个负债累累的执行人,所以罗永浩赚来的钱都是放在公司,不往个人口袋里装的,因为一放到个人口袋就会被执行走,所以他采取了一个类似贾跃亭的财税方案,通过债转股的方式来逐步还清债务,因而他个人名下是没钱的。
对于直播行业来说,现在正处于既有竞争内卷又人心惶惶的阶段,但可以明确的是,当下自查自纠有无税务问题最为重要,要以45%的个人所得税税率作为标准。
某税务公司老板表示,有多家头部直播机构目前已经暂停了达人费用结算,等待当地税务部门的确认通知,并且,不只是带货的达人主播、娱乐主播需要补税,包含影视等整个文娱行业都难逃补税风潮。甚至有网友在豆瓣平台透露,后期直播不能打赏和付费。
03 直播带货行业何去何从?
2015年底到2016年中,中国直播产业经历了一次飞跃发展,上千家创业公司在短时间内涌入市场,大公司也纷纷布局。2016年3月,淘宝直播率先上线;2017年,快手开始电商带货的尝试;2018年3月,淘宝直播登上手机淘宝第一屏,DAU迅速突破千万。
随着电商用户获取成本愈发高涨,直播带货成为低成本实现高转化的拉新促活方式。QuestMobile报告显示,90后、00后成为直播带货的核心群体,占比超四成。他们购物欲望强烈,易受到诱导、产生冲动消费,年轻、下沉市场的消费者尤其依赖于意见领袖的引导。
李佳琦、薇娅、辛巴、雪梨、散打哥、罗永浩等头部主播成为这波电商直播中的代表性主播。他们一场直播带货的销售额往往是一家传统电商店铺一两个月的销售额,像双11,618这样的电商大促时节,这些头部主播的GMV能高达几十亿。
直播间成为品牌商家销量最高的渠道。因此,即便排队选品的时间有时超过3个月,坑位费和佣金比例比较高,一场直播下来不但不赚钱还亏损,商家们还是挤破头的想进入头部主播的直播间。
由于直播带货巨大的出货量,头部主播往往配备数百人的选品和供应链团队,几百个人服务一个头部主播的情况屡见不鲜。而通过直播间的预热和预售,主播们能够快速知道粉丝需求,然后按需生产,减少库存压力。也就是行业内经常说的,C2M的柔性供应链生产方式。
换句话说,直播带货和大主播们改变了人们的购物方式和生活方式,甚至也改变着中国制造业的生产模式。
而此次税务大地震之后,一众主播可能面临账号被冻结,短时间内无法开启直播间的局面。那些由大主播撬动的柔性供应链,可能也一度陷入停滞状态。
倪叔曾经针对查税风波之后的直播带货领域提出三个问题,补税风波直接冲击了直播电商的商业模式,从财务模型的角度,利润率+现金流还可以支撑么?在业务开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是完全合规么?那些拿了融资,甚至有上市计划的企业,在这次查税风波中,是否会触发融资协议中的危险条款?
这次查税风波之后,直播带货将从暴富行业转为精耕细作的长期行业。还有多少主播愿意坚持下去呢?
0629
2021年临近尾声,造车新势力也迎来期末交答卷的重要时刻。12月18日,蔚来在NIO Day上交出了答卷,发布承载蔚来爆款焦虑的全新车型ET5。
ET5最令人关注的是,通过蔚来BaaS电池租赁方式购买仅25.8万的价格,不禁让人疑惑,这还是一贯宣称“高端”的蔚来吗?
一切的归因,都要溯源到今年蔚来销量的下坠。
蔚来今年的日子并不算好过。销量曾经一直位居国内造车新势力榜首的蔚来,从8月开始,优势岌岌可危,不仅连续4个月无缘月销冠军,10月份销量甚至滑落至3667辆,期间还经历了自动驾驶安全事故风波。而从产品上来看,蔚来今年没有新车可卖,只能吃老本。
百度、小米、360等新列强入局新能源造车之后,蔚来更遭遇了二级市场用脚投票,股价从66美元,跌至30美元左右。
困境中的蔚来,急需打造爆款。然而,ET5能像特斯拉的Model3 那样,创造销量奇迹吗?此番推出的“性价比”车型,会不会有损蔚来重视的用户体系?压力之下,摇摆不定的战略和模糊的定位,可能又会把蔚来带入新的困境。
01 蔚来发新车:性价比,还是割韭菜
“下单了,买了,冲了……”,让人恍惚这是走进了某位带货主播的促销直播间。
一位车主在ET5新车发布会还没结束,就告诉Tech星球,自己已经下定金了,尽管家里已经有一辆油车,“但是2000元买一堆朋友圈点赞也不亏啊,当然,主要还是可以退(订金)。”而在蔚来APP上,更有车主晒出蔚来“全家桶”(购买蔚来全系列车型)。
“ET5是蔚来历年发布的新车中,当天订单量最多的车型”,翌日的采访上,李斌告诉Tech星球等现场的媒体。
不过,蔚来新车发布之后,针对ET5到底是性价比还是割韭菜,在社区社交媒体上也引发讨论一片。毕竟在30万元左右的智能电动车,已有许多可选择性:畅销全球的特斯拉model 3,改款后售价为25万左右,将激光雷达车拉到22万的小鹏P5,猎装极氪001售价29.9万,产品力都不输蔚来ET5。
小郑就是一位正在考虑购买电车的车主,一直在观望,在看过ET5之后,他表示,蔚来ET5根本不可能成为特斯拉model3,虽然ET5的价格在20多万,但蔚来面向的是30多万甚至更高售价区间的市场,而且享受不到政策的优惠,25.8万元的电池租用方案,20多万买个车连电池都没有,每年至少要缴纳1万多的电池成本,“这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价格,仍然是潜在购买力的一大影响因素,ET5新车提供75kWh和100kWh两种版本,补贴前售价分别为32.80万元和38.60万元,起步价比特斯拉 Model 3的26.67万元更高。使用蔚来的BaaS电池租赁方式购买,售价在25.8万,而电池月租则为980元/1480元/月。蔚来官方宣布,2022年9月能开始交付。
如果加上内饰、nomi、座椅通风加热等配置,价格就会直升30万元左右,而联系特斯拉后,相关人员对Tech星球表示,2022改款的特斯拉2月就能交付,标配价格在25.5万元左右,定金1000元,也随时可退。
续航,仍是电车车主最关心的指标,有车主对Tech星球表示,自己已经下过极氪001的大定,也同样下单了ET5,但他指出,极氪的续航606公里是NEDC的续航,而蔚来的ET5续航550公里还是ELTC的标准,冬天续航里程NEDC要打个6折,ELTC要打个5折到4折,所以,最终买哪款车,还在犹豫。(备注:NEDC,即New European Driving Cycle的缩写;ELTC,即ChinaLight-duty vehicle Test Cycly的缩写,是两种不同的电动续航里程计算标准)。
的确,蔚来在续航上偷偷讨巧,根据蔚来官网数据,无论是ES8、ES6、EC6在续航里程上采用的都是NEDC标准,而换到了ET5、ET7则采用了新的标准,这可能会让用户迷惑。对此,蔚来并未作出具体的解释。
无论是觉得不值的人质疑“割韭菜”,还是蔚来拥趸们觉得“真香”,对于蔚来来说,能够引起关注,效果就已经够了,蔚来渴望爆款。
02 销量滑坡,蔚来高端路线摇摆
蔚来今年的日子并不算好过。
在中国新能源造车市场上,蔚来、小鹏、理想,是备受关注的三家造车新势力企业,而蔚来一直以来都以销量冠军居于大哥的位置,也因此有了“蔚小理”的排序。
但今年8月开始,蔚来的领先优势岌岌可危,不仅连续4个月无缘新势力月销冠军,10月份销量甚至滑落至3667辆。虽然,这背后有供应链、芯片、改造生产线种种客观因素,李斌也表示并不在乎几个月的销量滑坡,但问题出在了“新”上。
2021年,小鹏的P7销售4.5万辆,又有即将交付的P5;理想虽然有一款理想one,面对消费者选择受限的下滑趋势,但很快意识到问题,立即推出改款车,也迎来了销量突破,还拿下了单款车的销售冠军。
而蔚来虽然有ES8、ES6,都布局在中大型SUV,以及和ES6区分度并不明显的EC6,不仅让老车主直呼“蔚来老了”,更让用户失去了新意,整个2021年,蔚来是没有唯独没有推出新款车型的“造车新势力”。在产品上的薄弱而无力,体现在销量上的颓势。
因此,蔚来寄希望于新车ET5,渴望爆款走量。
2021年,特斯拉主推Model Y,一上来就直降十几万,一直被拿来比较的蔚来会不会跟进?李斌当时直接回应不会,声称同时试过特斯拉和蔚来的用户知道怎样选择。但从今日的结果来看,蔚来摇摆了。
一直坚持高端,是蔚来的调性和品牌力,创始人李斌多次强调,蔚来坚定聚焦豪华市场,且平均售价是43.47万元,比宝马、奥迪的平均售价都高,比特斯拉中国的平均售价贵十几万元。李斌多次表露出蔚来的市场是要切割同价位的油车用户,而如今推出ET5,还是要在同类电动车里卷出一片更有性价比的市场。
ET5发布时,蔚来就已经把自己的身位放在了小鹏P5、吉极氪001这些造车新势力中间,被用户拿来互相参照和比较。而ET5能不能替扳回一城,还要等到明年9月之后,而市面上同类车已经先卖了半年之久。
一切纠结的根源还在于定价。一位车主给Tech星球算了笔账,“每个月980元/1480元的月租电池,其实费用不菲,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数学问题,按照三年期定期3.8%计算复利,以5年的换车周期来算,5年后支付的总的租金现值分别为5.3万和8万,用车时间更久成本更高,而未来没有电池的电车,则面临如何在二手车市场出售的难题,只能再将车卖给蔚来。”
另一位车主也有同样的顾虑,“去试过蔚来家电车,租电池和换电感觉很新颖。但回来后一想,换电车的动力来自省钱,可是车价、租电池、未来置换的价格,跟买了台40来万的油车基本一样,电动二手车可能更不值钱一些。”
而ET5新车型20多万的价格,会不会拉低蔚来的高端定位?蔚来曾经要走的是高端路线,而如今又当打起“性价比”的牌,还将要面对市场认不认的难题。在定位上,李斌把ET5定位为入门款车型,也就是说,在未来的几年,不可能会有这款车更低的价格。但目前,一方性价比,一方割韭菜的焦灼,如果不好卖,蔚来还有招吗?
03 自家孩子打架,两款车型左右互搏?
对蔚来而言,高端路线摇摆之外的另一个问题,也已经显露出来。
很多原先预定了蔚来ET7的车主,正在“倒戈”ET5,ET7与ET5价格相差12万元,但配置却被认为不足拉开如此差价。而交付时间差仅相差半年,不仅给自身带来产能压力,也让消费者陷入两难选择
蔚来将如何面对自家两款车型左右互搏的问题?“自己家的孩子,哪个有出息都行啊”,在发布会后,李斌在采访中这样答道。
但这其实回避了在定位上的模糊。此前Tech星球曾报道,蔚来为了挽回销量竞争劣势,会推出低端子品牌,由分公司独立运作。此次,追问子品牌的进度,李斌避而不谈。而作为入门级别的车型,未来会不会再出现,和定价更低的子品牌“内斗”,也是一个潜藏的漏洞。
如果要用32.8万的裸车价定位,选配后的落地价则在34-35万,从这个角度考虑ET5,区间价格就没那么大竞争力了,ET5是一辆尺寸B级的小轿车,空间、尺寸都不如同价位,更大的一些车型如Model Y、理想one、小鹏G9、P7。
“我们并没有把销量看那么重,真正让我们紧张的是用户越来越多、员工越来越多,怎么能通过闭环让我们的服务提升起来,先把满意度提升起来”,李斌说。
不过,这又把蔚来带入了另一重困境中,因“性价比”不断增加的用户,能不能享受到不打折的用户服务中去。年初,蔚来只有7000多人,而如今已经有16000人,其中有一半多的员工是非技术型服务人员,而未来,服务体系是否也要随着用户量的增长而不断增长,最终让蔚来陷入庞大的重模式中。今年的产能交付已经堪忧,不免让人担心,蔚来会不会还有第二次危机。
在销量焦虑之下,犹豫的蔚来最终选择了放弃高端路线,推出主打性价比的ET5,但这个决定来得有些迟到。现在闯入红海,竞争没了先发优势,还和自家的ET7车型存在冲突,甚至可能冲击了曾引以为傲的服务。
在2019年底的危机中喘息过来的蔚来,此后的每一步似乎都没踩准在节点上,这一次能否踩对步调节奏?
0628
6月24日,#B站付费视频使UP主掉粉过万#话题登上微博热搜。
据悉,6月20日,B站UP主@勾手老大爷邓肯推出了一套“世界十大未解之谜”付费视频合集,10集内容收费30元。几天过去,第一集视频播放量仅为2.9万,而这位UP主已经损失了上万粉丝。
显然,“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博主的商业化之路,并非一片坦途。
做自媒体博主,入行无门槛,几乎零成本,很多人都想把握这个机会,走向“自雇”之路。“我不想这辈子都在‘打工’。做自媒体账号,是想多一条出路。”两年前,@苏菲亚和她的小朋友(下称“苏菲亚”)就开始尝试在小红书上发帖,希望能成为博主,并能变现。
在当前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工薪族谋求副业。5月份,人在北京的苏菲亚就遭遇公司降薪20%,这使她更加迫切地想运营好小红书账号。
知识博主@海兔喵斯拉(下称“海兔”)从2021年7月开始入驻B站,如今有1.1万粉丝。由于主业是网文作者,她日常需要阅读大量书籍。为了达到更好的阅读效果,她决定用视频的形式来复述书中的故事。至今,她产出39个视频,长度大多在10-20分钟之间,播放量在数千到数万之间。
“我接不到有偿广告,图书推广是无偿的,不过能白嫖书来看。”海兔告诉燃财经,她连B站的创作激励也没有加入,“有段时间开了创作激励,但是那段时间流量就很低,我就关了。”
今年以来,B站对UP主的创作激励计划做了调整,许多博主表示收入“腰斩”。一位不愿具名的B站头部博主告诉燃财经,对比而言,前两年和今年,他的视频播放量都能稳定在几百万次,2020年B站的创作激励可以达到3-4万元/月,但今年每个视频收入仅有几百元,“严重下降”。
但头部博主大多靠商务广告赚钱,并不在乎创作激励的收入。在微博有378万粉丝、B站有7.5万粉丝的@曹导即对燃财经表示,其收入主要来源于在微博接到的广告,在B站很少接到广告,也不关注B站的创作激励,“也没多少钱。”
燃财经调查获悉,无论在B站还是小红书,像海兔这样“为爱发电”的小博主,数量非常多。其次,各平台粉丝数量均少于100万的腰部博主,如果有广告合作,收入足以维生,但如果是依靠创作激励的B站博主,则收入较低。唯有各平台的头部博主,靠着各类商务合作,收入超于常规职业,月入10万元以上不足为奇。
“最难的就是,从0积累到5000粉丝这个过程。”苏菲亚告诉燃财经,如今自媒体博主数量趋向饱和,起号已经非常困难,“很多时候,看的不是内容优劣,而是运气好坏。被平台选中,获得流量,才有火的可能。”
中小博主“为爱发电”
没有收入,却保持内容创作的博主,并不少见。
“虽然也想赚钱,但还是先提升质量,不过做视频是挺开拓眼界的,挺锻炼人的。”海兔现在就是凭着热爱在B站更新视频。
“以前读书都是囫囵吞枣,现在为了做视频,自己写文案、讲故事,终于能记住看过的内容了。”她表示,于她而言,做视频的过程,就是在学习。布景、拍摄、剪辑等,都是在成为博主之后不断学习起来的新技能。
尽管现在流量不高,也无法变现,海兔还是对内容创作有计划。“后面我准备戴头套出境,这样可能会多人看一点。我还想做定格动画,用实际的场景,手动做动画效果。”她说道。
美食博主@台北皮皮煮你看看(下称“皮皮”) 也没有接广告合作。
皮皮此前在北京生活十年,碰巧于2019年底回到台北,疫情以来,尚未能重返大陆。在成为抖音博主之前,他也在早期的视频平台上发布过内容,如梨视频、美拍、微视。后来这些平台式微,他于2019年进驻抖音、B站。
“我本职工作也是影视相关的,也做过制片,对于视频制作也比较熟悉,就自己做了这个号。”2019年,他开始在抖音发布街头美食的短视频,分享自己的真实生活给大陆的同胞。慢慢地,他在各平台积累了一批粉丝。
至今,他在抖音有22万粉丝,B站有3.6万粉丝,今年初注册的小红书账号,也有1.3万粉丝。因为有粉丝与他互动,他才能坚持更新内容。
偶尔会有商家联系皮皮,提出广告需求,但由于人在台北,无法实地考察,或商品无法邮寄,逐渐作罢。本地的餐饮合作,他也婉拒,“收钱去拍视频,万一不好吃,不就是欺骗粉丝?”
“B站的创作激励算是唯一的盈利,播放量好一点的有一两百元,普通的就是二三十元,还挺出乎意料的。”皮皮告诉燃财经,他是今年初才开通这个功能。
美食博主@我叫大头雨不愁(下称“大头”)在B站有69.9万粉丝,播放量达1亿次。但他告诉燃财经,有一年半没有接到商务合作了。
为了保证稳定更新,大头如今全职做博主,但如今收入也遭遇“腰斩”。原来,今年B站创作激励下降后,他拿到的钱只是之前的一半。“我希望能通过视频质量的提升,带动播放量的提升,抵消掉(创作激励)变少的那一部分。”他坦言,现在唯有多发布视频,收入才够开销。
“现在也没到那种实在干不下去的地步。我还想再做一做,因为有很多想拍的东西还没有拍出来,现在就放弃的话,不是很甘心。”大头表示,他也在尝试新的变现途径。
但是不是能一直“为爱发电”?大头开玩笑道,“倒也没有什么追求,如果有人出50万元买我的号,我也愿意卖。”
谁能商业化?
实际上,不管是中小博主还是头部博主,商业化都已经越来越不易。
经过小半年的尝试,苏菲亚目前在小红书积累了8500粉丝,并已经接过广告合作。她告诉燃财经,“小红书宣称是全平台最快变现的。确实我在600粉丝的时候,就已经有人找我合作了。”
苏菲亚如今是宠物博主,但此前起号并不是很顺利。由于大学专业学新闻,她一开始发帖分享新闻专业知识,包括书籍、器材推荐,但阅读量很差。接着,她尝试发布旅游景点视频,效果仍然很差。这两次试水花去她几个月时间。
去年10月份,她开始养一只猫。她把之前发的帖子全部删除,开始随手拍猫的日常短视频,发在小红书。
“大概发了十几二十个帖之后,发现有一些帖子有一两百个赞,好像有希望。之后,我就疯狂发帖,以量取胜。”苏菲亚介绍道,小红书会扶持新号,随着阅读量、点赞数提高,官方会持续发放流量奖励,像滚雪球一样,曝光越来越多。“那个时候,一周能涨1000粉丝。”
600粉的时候,她开始接广告。第一个合作是猫粮、猫砂品牌的,属于资源置换,商家给她送一袋猫粮,她帮忙发布软广帖子。第一个付费合作是洗耳液,商家送她一瓶洗耳液,并给了50元费用。
当粉丝数超过5000的时候,苏菲亚发现小红书不再那么热烈地助推了,随后她大概每月涨粉100左右。同时,她接到的广告合作,费用涨到500元/单,每月可变现约1000元。
“宠物博主比较好发广告,粉丝不会太反感。但我也不是什么合作都接,因为现实来说,我的猫不能总是更换猫粮品牌,我就固定跟一个品牌合作而已。”她说道。
@dede也是小红书博主,他分享营销策划方案,积累了2.7万粉丝,但他很少接商单。
“通常报价单条1000元,略高于一般博主价格,不过我的粉丝都是自然流量吸引,其次我可以结合品牌或者产品定制,并不只是简单的宣传。”他告诉燃财经,合作看品牌契合度,并不急着商业化。
苏菲亚指出,在小红书,如果粉丝少于10万,是没法以此为生的。“粉丝数量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要看账号活跃度。”
在视频平台,头部及腰部博主商业化的可能性更大。尤其是入场时间早的博主,流量与变现都较为稳定。
推书博主@说书哥哥(下称“张生”)在抖音有91.2万粉丝,他早在2018年入驻抖音,发布真人出镜的推书视频,成为垂直领域较有影响力的博主。但他并不想全职做博主,也没有组建团队,只是当作一门副业。他向燃财经透露,目前依赖图书销售和商务合作,年收入保守估计在六位数。
“2018年的时候,抖音上真人出镜的图书号很少,这一片几乎处于空白,行业如出版社等,还不太重视短视频领域的营销推广。我平时就很喜欢读书,也很喜欢分享,当时觉得抖音上的图书号都差点意思,朋友建议我不如自己拍抖音去一较高下,我就试着拍了。”那个时候,他起号相对容易,发布的第一个推书视频就“火”了,一夜涨粉几千,这也给了他做下去的动力。
“现在抖音图书这一块,越来越多专业人士和机构入场,高手云集,所以流量已经没有2018年和2019年那么好博取了。”
现在,张生也会在抖音投流,购买“小店随心推”、“Dou+”等推流服务。对于初始流量不错的视频,一般先投两三百元,如果点赞、评论及后台订单等数据保持上涨达到一定比例,就会二次投放,但一个视频最多投流不会超过1000元。一些社科文史类的图书,由于内容原因,往往会遇到投流审核不通过的问题,这也是张生做抖音以来最无奈的地方。
最近,他卖得较好的书是《周四推理俱乐部》,销售了3000多本,可以获得比较多的佣金。
张生也在2019年入驻快手,彼时平台也给他不少流量,顺利起号,有3万粉丝。“但是快手带货效果非常不理想,可能是我推书的风格和快手用户不太匹配,后来我就停止更新了。”他表示,后来也在微信视频号尝试发布内容,同样很难获取更多关注和转化,于是也放弃了。
“我也是凭一腔热爱,觉得做这件事很有价值。尤其是早期,我喜欢挖掘一些绝版奇书、小众好书,有些书蒙尘多年,但经过一条短视频的有效传播,能让无数网友得知它的存在和魅力,甚至一条视频就能卖断货。我想,这也是知识分享、文化传播,做起来很有意义。”他说道。
头部博主的焦虑
无论在什么平台,仍然是头部博主占据着行业红利。
搞笑博主@姜峰真的苟(下称“姜峰”)还是大二学生,由于独特的内容,他在各大平台都可谓“顶流”,粉丝数非常多,变现能力较强。
姜峰告诉燃财经,他从初中就开始做视频,发布到B站,彼时第一个视频播放量就达到10万。高考之后,2020年,他开始投入经营账号,包括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平台。同时,他受邀参加了芒果TV《声临其境3》综艺节目,全国更多粉丝关注到他。
2020年8月,姜峰在B站上传标题为《这波叫反客为主》的视频,播放量近700万次,一举为他吸引了三四十万粉丝。
姜峰的视频被收录到B站“每周必看”
来源/B站 燃财经截图
至今,姜峰在B站有280万粉丝,抖音有近800万粉丝,快手有572万粉丝,小红书也有92万粉丝。在B站,他的视频播放量可达几百万次,而在抖音,播放量都是千万次水平。
姜峰告诉燃财经,100万粉丝体量,B站的广告报价为10万元/单,抖音为1万元/单,而小红书的价格跟B站类似。于他而言,由于内容独特,从美妆到游戏,各行各业的广告主都会找他合作。
尽管还是在校学生,姜峰的收入已经超越普通白领,也超越大部分自媒体博主。
但头部博主要一直维持高流量,并非易事。去年底,姜峰的流量有波动,“抖音点赞数十几万,对我来说就不是很好了,我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最后,他决定在线下开一家密室逃脱店,在线下场景中也可以运用自己的技能。“一方面是我喜欢(密室逃脱),另一方面也是想,自媒体能赚钱就赚,如果自媒体凉了,那我起码还有一两家实体店。”他透露,广州的密室逃脱店,将于7月正式开业。
一位微博粉丝百万级别、B站粉丝十万级别的博主告诉燃财经,在各大平台都有影响力的博主,对比从事不同行业的同龄人,收入确实高出不少,甚至可以比肩金融等高精尖行业的水平。
“但你也要承担相应的代价,比如内容创作的压力,流量变化的焦虑。”她指出,身边很多博主都有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
“如果没有一定的天赋和运气,很难做好自媒体。而且没有博主能保证,三五年之后,还能持续受到关注。博主可能只是提前把接下来几十年的钱赚了。”她说道,如果之后自媒体做不下去,她愿意退居幕后。因为她喜欢这个行业,就算收入大打折扣,也能接受。
PUCG生态困境
如今,抖音、快手、B站、小红书这些国内平台,都依靠高质量的PUCG(Professional User Generated Video,专业用户制作的视频)建设起内容护城河,维持着平台流量。
6月9日,B站发布2022年一季度财报。财报显示,一季度B站月均活跃用户同比增长31%,达2.94亿。本季度B站日均视频播放量接近30亿次,同比提升84%;社区月均互动数达123亿次,同比增长87%。用户日均使用时长则高达95分钟,创下历史新高。
这些数据背后,离不开B站UP主的努力。根据长桥APP的数据,2022年第一季度,月平均活跃UP主量达380万,同比增长75%;月均投稿量达到1260万,同比增长63%。
但不得不提的是,B站仍旧在亏损,且亏损在一季度扩大。财报显示,B站第一季度营收50.54亿元,同比增长30%,经调整净亏损16.54亿元,上年同期净亏损8.9亿元。
B站董事长兼CEO陈睿表示,疫情给B站的广告、电商业务带来短期影响。因为收入增长放缓,更凸显出了利润压力。“但这个季度B站花钱比以前少了,销售和营销费用环比下降29%。”
明显,今年以来,B站创作激励下降,也是其降本增效的手段之一。
上述B站粉丝十万级别的博主告诉燃财经,“B站的创作激励,对于我们来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她在后台查看,两年前在B站上传的一个视频,累计播放量超过100万次,但收益仅有2000多元。
她指出,国内大部分博主收入99%来源于商业合作,“国内视频平台不像YouTube,有各种分成机制,博主如果不接广告,那收入少得可怜。”
显然,国内PUCG生态存在极大困境。视频平台在不断亏损,博主也在为爱发电,唯有少数“顶流”实现变现。
头部博主的变现又能给平台带去多少收益?姜峰告诉燃财经,他接洽的商务合作会走各大平台的官方渠道,而平台提成比例不高,大概在5%左右。
但中小博主能接到广告已经稀少,很多选择不经过官方平台。
上述多位小红书博主就表示,很多时候不会走平台接广告。“对于这种情况,小红书会排查。但很多博主还是会做成软广,看起来跟原创内容无异。”他们也指出,如果走平台,帖子会显示“赞助”标志,会影响观感和流量。
陈睿提出,2022年,在保持健康用户增长的前提下,公司的战略重心将侧重于加速商业化进程。目前看来,近日备受热议的“付费视频”,是B站加速内容变现尝试的一项增值服务。
除了B站,抖音、快手、小红书也无一例外,这些平台都在亏损。而在互联网流量见顶的现状中,这些平台还得在长视频、中视频、短视频等各领域抢夺博主、抢夺流量。
据悉,2021年,B站上线Story-Mode竖屏模式(竖屏短视频),今年4月,上线Story-Mode竖屏广告产品。
无独有偶,2021年6月,西瓜视频联合抖音、今日头条共同发起“中视频伙伴计划”,加入计划后,中视频创作者即可获得三个平台的流量收益。这是抖音首次开通流量分成计划。
一方面是流量危机,另一方面是商业化困境。千万自媒体博主的吃饭问题,以及庞大互联网平台的生存问题,都逼迫着从业者去探索内容更好的变现模式。
*文中苏菲亚、海兔、皮皮、大头、dede为化名。
0628
6月,当大部分初三学生还在书桌前准备考试时,有一些孩子却被叫去了班主任办公室,心情复杂地签下了《自愿放弃中考申请书》:“提前报读中等职业类学校,并承诺不反悔。”
对很多职校生来说,他们被嫌弃的一生,由此开始。
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大概有一半的人上不了普通高中。其中的一小部分选择不再升学,大多数则是进入了中职学校,也就是职业高中、中专和技校。社会对他们的刻板印象,是学习不好,打架不少,在学校就是混混日子。
另一方面,2022年5月,新《职业教育法》施行,首次以法律形式确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地位同等重要”。
职业教育被一提再提,稍微留心的人都知道这是大势所趋。可真的让自己的孩子中考后就进职校,大部分的家长还是会心怀抵触。
但换到40年前,事情还不是这样的。那时候,考上中专的李萍和考上北大的张华一样,都能拥有光明的前途。职校为什么会走到现在这样上不去下不来的尴尬境地?进了职校,还有出路吗?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回到40年前去看看。
消逝的黄金时期
1981年,比亚迪的老总王传福还只有15岁,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考上中专。只可惜,中考那天母亲病逝,王传福急奔回家,缺考两门,只能抱憾上了一所普通高中。
中专毕业有干部身份,技校毕业则可以直接进工厂。所以,当时像王传福这样家里条件不好的,都希望孩子能读职校,成为一名光荣的工人。
当时工人的待遇也确实好。深圳有一家叫做凯达的玩具厂,在那里,十七八岁的流水线女工个个都是打工皇后,穿的是牛仔裤和泡泡袖,吃的是鸡腿和午餐肉,攒攒钱还能给家里添置上彩电冰箱洗衣机。
那时候,职校比普高更香,也更难考。我们现在的很多大国工匠,就是从那时培养起来的。
比如,我国航天发动机焊接第一人高凤林,1980年,他从第七机械工业部211厂技工学校毕业,之后的40年职业生涯中,他焊接了130多枚火箭发动机,我国有一半的航天飞行器都曾经过他的手。老师傅可以把数百根几毫米粗、长度达到两个标准足球场的空心管线焊在一起。他提到,很多工作习惯的培养,就开始于他在技校时的下厂实践。
在这一阶段,我国职业教育飞速发展的源头可以归结到这份特殊的文件上。
1985年,中央发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在说到中等教育时,通篇反复强调要发展职业教育,并且明确规定:今后各单位招工,必须首先从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中择优录取。
为什么要把这事儿写进红头文件里?在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就意识到工人的水平提高了,工厂的水平才会提高,工厂的水平提高了,中国制造才能更有竞争力。
但是,从比例上来说,1978年职校在校生只占高中生总数的7.6%,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在政策的鼓舞下,到了1998年,中职在校生数量达到了1451万人,是1978年的6倍。
这一时期还有一件大事,至今影响着我们对职校的印象——那就是民办技校的兴起。
1986年,22岁的学徒工荣兰祥,在山东济南租下了几间教室,他教人刷油漆和打沙发,老婆教人做缝纫,他的岳父则利用人脉资源招了一批退伍士兵来上课。1988年,这所叫做“山东蓝翔职业技术培训学校”的民办技校,就已经拥有了上万名学员。要不是因为蓝翔家族的互相举报丑闻,蓝翔就和新东方一样,实属职校中的豪华套餐了。
职校的法律保护也是在这一时期逐渐完善的,1996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确立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基本思路和发展途径:普通中学面向高校,为大学输送人才;职业中学,包括中专、技校、职业高中,面向就业市场为企业提供优质员工。
职业高中就有点像大学,不仅要学语数英文化课,也要学专业课。听起来是不是还挺诱人?又能学知识又能学本领。
然而,它从建立之初就有一个不同之处:职高学生要自费上学,毕业后不包分配,也没有干部身份。
90年代中后期,这种市场化的模式进一步席卷到了中专、技校。当然光是如此,还不至于让职校走向下坡路,毕竟从96年起,连大学生也不包分配了。
真正给职业教育致命一击的,是世纪之交那场影响了无数家庭的国企职工下岗潮。
二十年的艰难求索
1999年的除夕夜,大街上爆竹声声、烟花绽放,但有的家庭却大门紧闭,一片沉寂。那年的春晚小品说了这么一句话——“咱工人要替国家想,我不下岗谁下岗。”听到这,许多人愤怒地关掉了电视。
前几年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工人,他们进厂时正值青春年华,谁能想到,变化说来就来。
在时代大背景下,大批国企都在减负增效,市面上工人供大于求,像之前的凯达厂那样高薪聘请普通工人的情况,几乎不复存在了。
还在职校里的学生处境最是尴尬。当时的很多中专技校其实是工厂附属子弟学校,厂都要垮了,哪还有人来管这些学生的去处?
当这些变化发生的时候,我们这一代人多半还懵懵懂懂,但上一代人的万般无奈,最后都化成了我们最熟悉的话语:“好好读书,上个好大学,不读书就只能去打工,我们累死累活就是为了送你上大学,你爸当年就是没考上大学才……本科都上不了还有什么用?大学考不上么一辈子就废了呀!”不知道这些话是不是也贯穿了你的中学时期?
90年代末期的中职学生,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往左,工作越来越难找,待遇越来越差,往右,想考大学?文化课跟不上不说,很多家庭也没那个经济实力。
就这样,职校从尖子生的理想,跌落成了贫困生的无奈。1998年起,中职招生规模连续三年减少,到2001年只占到整个高中阶段招生数的35%。
为了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2002到2005年,国务院三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会议,颁布了若干份文件,再次明确要“中等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比例相当,高等职业教育占高等教育规模一半以上”,并且向地方教育局下放相关指标。另外为了提升教学质量,鼓励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兼任职校教师。
关键是,人数指标下达快,教学质量改革慢,地方教育局的呼吁并不能一下子让家长改变想法,但指标悬在头上,不得不做一些荒唐事。
江西上饶某个职校的做法是让老师拉人头,1个老师有5个招生任务,少招一个扣800工资。于是,老师们不得不让初三学生“自愿”签下承诺书。如果还是招不满5个,只能把亲戚朋友的身份证拿到学校注册。
2012年,这所学校招生名单上有1300人,但一半都是幽灵,实际每天上学的只有600人。
随着教学质量的提高,招生状况才从根本上有所改善。2005到2007年,中职每年扩招100万学生,普职比逐渐拉回到1:1。到2010年,中职在校生超过2200万,达到了有史以来的顶峰。
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
中职吸收的学生,正是以前上不了高中的一群人。他们都是什么样的人?不想读书的,偏科严重的,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异地户口、随迁子女,成绩再好也没有资格读普通高中,或者是来自农村和经济困难家庭,从小教育条件差。你能说他们不努力吗?他们可能拼尽全力,也进不了前50%。
他们不是不懂事,而是太懂事,知道家里等不起他们读完大学,不如学一门技术早点出来工作。
2012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的一份报告显示,中职在校生82%是农村户籍,70%来自中西部地区,45.7%的学生家庭人均年收入不到3000元。
当很多人简单粗暴地用“差生收容所”定义职校的时候,或许从来没考虑过他们的处境和挣扎。那么,进入职校后,他们的生活变好了吗?
受环境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这群孩子进入职校之后,很容易自信受损,自己也倾向于认为自己是被放弃的人。
好的地方是,中职最后一年,学生可以到企业进行毕业实习。这种“工学结合”的模式,是借鉴德国的双元制,学生70%时间在企业培训,30%时间在学校学习,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5%,收入不比白领低。
不过,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很多乱象,也在从学校到社会接轨的这一年中频频发生。有的学校告诉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实习”,但提供的几个实习地点和专业八竿子打不着,护理专业送去电子厂,农学生的也送去电子厂,如果你听从学校安排,那么工厂的参观学习费用交一下,另外每天要干满10小时。如果你不去呢?好,毕业证别想要了。
就算熬到了毕业,生活的重担也并不会减轻。在崇尚学历的社会里,文凭对毕业后的起薪几乎起着决定性影响。2020年,广东省中职学校就业率96.33%,比很多大学都要高,但是,平均月薪只有2182元。同一年,专科毕业生平均起薪4562元,本科5102元, 差距显而易见。
这个差距怎么来的?根本原因,还是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和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之间出现了错位。
职校的未来
我国的产业发展到今天,制造业和服务业是最重要的两大类,对应的技能和知识要求也不一样。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80年代职业教育的崛起,得益于低端制造业和一般服务业的发展。
而如今,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改变,职校本应该顺应变化,更多地培养懂知识又懂技能,熟悉数控机床和其他自动化设备的高级技工。
知识技能四象限
现实却是,高级技工缺口近千万,每年几百万的职校生却填不了这个窟窿,还是只能从事那些低回报行业里的低收入工作。
现在看来,校企合作仍是职业教育的一剂良药,但我们需要更多好的合作方式。2014年,我们国家提出要深化“现代学徒制”,执行的关键是真的为学生们找到合适的师傅,比如,北京昌平职业学校和宝马合作,长沙汽车工业学校和比亚迪合作。
2021年7月,深圳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的首批学徒制毕业生,左手接过毕业证书,右手就和企业签订了就业合同,基础技师岗位一个月能拿7000多块钱,并且还有上升空间。
收入或许不是唯一的标准,但如果职校毕业生的待遇都能达到这个水平甚至更往上,社会偏见的消除也就指日可待。
过去的职校,让一代人心中有希望,能挺直腰杆养活一家人,如今大家对职校的担忧,说白了,是怕没有继续上升的前景,“一辈子就这样了”。
曾经,中等职业教育是一条断头路,要读本科得先上大专、再专升本,但随着2022年新职业教育法的通过,32座职业本科院校已经建立起来,这意味着职校生可以直接考本科了。预计到2025年,职业本科规模将占到高等职业教育的10%以上。
最后,还是让我们回到职业教育的初心。
1918年6月,近代中国第一所职业学校——中华职业学校成立,校长是爱国教育家黄炎培,关于办校理念,门口的对联是这么写的:“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改变也许很慢,但既然职校教育寄托着一大群人的希望,那么改变也终将发生。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后浪研究所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0628
高考完的那个暑假,你做了什么?
2004年出生的可可在今年高考完第二天,跟着妈妈去医院割了双眼皮。医师还给她推荐了隆鼻手术,说搭配起来更好看,她有些心动,后来因为胆子小,不敢尝试,就先搁置了。
对于医美,可可将其视为日常的变美手段,“有的同学做得早,初中就割双眼皮了,就跟打个耳洞似的”。
一到暑期,医美行业就会迎来一次客流高峰。一位从事医美行业近10年的医师告诉深燃,暑期是他们的旺季,皮肤科里,一些学生高考前压力大,脸上长痘痘,考完后就来做治疗,男生女生都有。而在外科,“一些学生会来做鼻子、眼睛有关的项目,这类项目恢复时间较长,高考后有两个月假期,时间刚刚好”。
根据更美发布的《2021医美行业白皮书》,医美消费者在年龄结构上,主体趋于年轻化,95后占比达36%,00后占比达19%,两者总占比为54%,00后已经逐渐具备医美消费能力,将成为医美行业未来的新兴消费群体。
一位行业人士表示,年轻人接触医美,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学生时代,正是爱美的年龄阶段,随着网络信息的普及,让他们早早意识到可以通过医美改变形象。其次是大学毕业即将步入社会时,需要一些东西提升自己的自信心。而2022年,正是第一届05后高中毕业,第一届00后大学毕业的时候。
为了吸引消费者,医美机构也会打出和暑期档、毕业季有关的营销活动,例如推出1980元的00后美肤卡、打出整形是“高考毕业最好的礼物”、“三年舔狗一场空,一朝整容变女神”的广告语,有的甚至喊出了“毕业季、整容季”的口号。
医美的大刀,正向00后砍去。
瘦脸针、丰唇、抽脂,
四年花了20多万
6月,联系上洛洛的当天,她刚在医院做完丰唇手术,嘴唇还肿着,说不了话。
她今年18岁,但医美经历从14岁就开始了。当时,班里有同学嘲笑她发际线高,她就强烈要求父母带她去做了发际线移植。去年高考完以后,她开始尝试更多项目。割双眼皮、开双眼角、打瘦脸针、鼻综合五项、抽脂,她给深燃发来长长一条做过的项目,粗略估算有10多个,花费了二十多万。
她解释,一开始只是想割双眼皮,让眼睛更大一些,但整了一个地方,想让其他地方更协调,于是又打起了鼻子的主意。这样便一发不可收拾。
现在,仅仅是丰唇手术,她就已经做了七八次。洛洛说,身边的朋友都会做医美,“也许是物以类聚,和不做医美的同学可能都没有话题聊。”
洛洛的案例或许有些极端,但医美低龄化已经是不容忽视的趋势。新氧发布的《2021年医美行业白皮书》显示,2021年18岁-25岁的医美消费者总计占比达51.9%,2020年这一数字是50.3%,均超过一半。
图源 / 受访者提供
改善眼睛,是不少年轻人接触医美做的首个项目。2005年出生的欣欣对深燃表示,今年高考完当天,她就去做了“眼综合”,包含全切、开眼角、抽脂。在上初中时,妈妈发现她贴双眼皮贴,就承诺等她高考完带她做眼睛。她身边做医美的同学也很多,她说,“高考前,我们还开玩笑说一起去割双眼皮,看能不能割三送一。”
在植发机构工作的王丹对深燃表示,由于熬夜、学习压力大,加上遗传因素,高考完来做头发检查的学生也特别多,平均一周她一个人可以接诊100多人,学生占比达18%。
在深燃接触到的多位00后中,不少人是受同学或家人的影响,把医美当做一种日常变美的方式。和上一代人接触的信息不同,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很多00后的父母就是医美机构的主要消费者。
00后果果和可可一样,今年刚高考完,就和妈妈一起去做了割双眼皮的手术,现在每天在网上分享术后恢复的日常。她的妈妈也是医美机构的常客,打过美白针、瘦肩针,做过热玛吉,这次割双眼皮,也是妈妈主动提出来的。
还有一些00后,是从社交媒体上了解到医美信息,在看过很多“真人示范”后,开始尝试。
2001年出生、还在念大三的茜茜对深燃表示,每次期末考试熬大夜后,她就会去做一次轻医美。
她是在大二时正式接触医美。当时玩小红书,看了很多医美科普,光子嫩肤、热玛吉,都让她跃跃欲试。有一个医美机构,想找本地小博主做推广,参与者可以到现场免费做项目,她主动报了名。“第一次做的是光子嫩肤M22”,她觉得毛孔明显改善,明显比护肤品效果直接。
那次之后,她还做过两次光子嫩肤,医美开始融入她的生活,身边朋友做的项目更多,涉及微整、抽脂的项目。茜茜的妈妈也体验过医美项目,她调侃,她总和妈妈说,“等我以后赚了大钱,就带你一起做”。
另外,轻医美的流行,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00后们做医美的尝试门槛。
所谓轻医美,指“非手术”的医美项目。这两年,医美行业的流行风向从改头换面转向微调,追求“妈生脸”,维持皮肤轻盈年轻的状态。“这类不动刀的项目,消费群体以20岁以上的人为主力”,在医美医院从事咨询师工作的张涛表示。
这其中,一些价值观尚不成熟的年轻人,容易陷入医美的陷阱里。
张涛说,他遇到过16岁的学生来咨询隆鼻,她觉得自己的鼻子不好看,有些肥大,喜欢现在的网红鼻,又高又挺看起来才精致,认为做了才能不自卑。“我建议她不做,因为还在发育期”,张涛说,可惜,后来她还是去别的医院做了。
医美机构怎样盯上00后?
在医美市场,“有钱有闲”的中年人仍是主要消费群体,不过随着近年受众年龄层泛化的趋势,医美机构也盯上了00后。
某连锁医美医院的医师夏晓告诉深燃,在暑期,针对00后,他们会推出“三人同行”、“母女同行”的活动。
“三人同行”,即只要三人一同来做医美项目,就有优惠折扣。她解释,这能让新来的顾客带来新顾客,减少拓客成本。“尤其对于十八九岁的学生来说,刚接触医美,更想找朋友一起来”,她表示,优惠力度上,比如原本割双眼皮价格12800元,三人同行价格能降到9999元。
“母女同行”,也是常见的营销项目。00后的家长们不少是70后,有的甚至是80后,是医美机构的主要消费者,有些医院会打出“母女同行,一人免单”的口号,或是推出第二人半价的优惠。
夏晓举例,“妈妈带女儿来做隆鼻,妈妈可以割个眼袋,只要往常一半的价格”,总之“母女同行”,高价格的项目正常收费,低价格的就只要半价。
此前,还有一些医院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整形专场”,或是打出“暑期速美”、“毕业季整形专场”等口号,引发过社会讨论。
张涛表示,今年还是有机构打出类似口号,在社群、朋友圈里流传,采用的字眼是“最美毕业季·美眼星计划火爆进行中”、“想变美趁青春”、“0元美眼案例招募”等。
医美医院在毕业季打出的广告
来源 / 受访者提供
除了直接打广告之外,一些医美机构还会在抖音、小红书、微博、大众点评等平台上,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深度影响着00后们。
某医美在线平台的工作人员张雨告诉深燃,医美机构在小红书、大众点评上找年轻小博主体验项目,就是拓客的方式之一。
张雨介绍,很多网红在往医美博主转型,因为这个方向变现快,他们就是全国各大医美机构的渠道,以安利、科普的形式,暗中为医院引流。
在这样的氛围里,一些年轻人被过早的种草了医美项目。她举例,“热玛吉”这个抗衰项目,适合的至少是25岁以上的人群,但现在很多美容院打着“抗衰要趁早”的旗号,让一些00后在20岁左右就开始做起抗衰的项目,“很多项目,其实是在大炮打蚊子,年轻人没有必要做”。
夏晓也提到,一些医院根据流行的“网红脸”推出“大眼综合”项目,即开外眼角、下睑下至等一系列眼部手术的组合,“其实做外眼角回弹率很高,年纪小的00后,也不适合做下睑下至”。
在监管之下,对于尚未成年的00后群体,大部分医院的态度是谨慎的。
张涛告诉深燃,医美机构瞄准低龄人群的现象,早在2016年时就非常盛行,随之衍生出“医美贷”,导致负面事件频出,后来监管部门重拳出击,现在医院整形外科的项目如果没有家长陪同,医院一般会拒绝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独自做。
但还是有医院钻空子。他表示,有的未成年人打扮成熟,他们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顾客随便报身份证号就行,不会核对原件”。遇到一些重要的需要开刀、规定严格的整形手术,他们甚至会建议,让对方出钱雇人假装是父母走流程,“这现象到现在一直都有”。
已经成年的00,则是更容易被医美机构坑的对象。
张涛举例,现在市面上针对年轻人的减肥、美白、祛痘等需求,精准包装项目。最常见的是在字眼上下功夫,比如“MAX炫瞳媚眼小综合”,其实就是割双眼皮,“东国粉墨水光”其实就是普通的“水光针”,张涛表示,初次尝试的00后们,很容易被忽悠。
轻医美的流行,也在让坑变多。“一些美白、溶脂、补水、补胶原蛋白的项目,很多都是概念性产品,并且效果和个人体质、肤质、作息、饮食都有关系”,他表示,即便没效果,医院也很容易找到理由解释。
张涛介绍,他根据上市公司的投入产出比计算,在广州、深圳等城市获取一位顾客的成本已经接近3000元。为了留住顾客,医美机构通常会用100元/3次、19.9元/次的体验项目吸引顾客到店,再用话术推荐顾客办卡、充值等,00后们由于社会经验少,更容易被说服,或是碍于情面,不懂得拒绝。
夏晓也提到,很多医美医院都是“全员营销”,即每一位工作者,包括医师、治疗师等,都有销售指标,每一环节消费者们都会被开发,“比如皮肤科,医师开单让消费者去做治疗,做治疗的美疗师也会对他二次开发,告诉他做了某某项目会更好。年轻的学生,很容易被鼓动”。
此前,她有一个刚毕业的朋友,来医院等她下班,在她上楼接待顾客的十几分钟里,就被医院同事鼓动做了一项皮肤美容项目。
这也是为什么割完双眼皮的可可,差点被医师鼓动做隆鼻手术的原因,他们防不胜防。
是被贩卖的焦虑,还是理性的需要?
医美是一个正在高速发展的市场。新氧发布的《2021医美行业白皮书》显示,2021年中国医美产业规模估计将达到1846亿,同比增长21.6%。根据天眼查数据,2021年新增注册企业数量为3万家,年度注册增速高达50.9%。
来源 / 天眼查
在这个过程中,过度的营销轰炸,对一些年轻人的影响颇大,例如各大社交平台上,一些“入坑医美,太香了”、“这是最后一次,不看脸的竞争”之类的表述,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们。
张雨介绍,2021年11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医疗美容广告执法指南》,将重点打击制造“容貌焦虑”等广告乱象背后的九类情形,对医疗机构影响巨大。但还是有一些医美机构打擦边球,打着“面部美学”的名义讨论美、欣赏美,看起来是在做科普,其实是在变相制造容貌焦虑,最终目的还是获客。
她介绍,对于年轻人来说,评判一则信息是否在制造焦虑,有一个简单的标准,“看完让你更焦虑,对自己的满意度下降的信息,基本就可以判断为在制造焦虑。”
王丹强调,正规的医美机构和医美项目,的确是可以改善人的形象,但医美行业的问题是,机构良莠不齐,行业也存在模糊地带,即效果很难评估。“医院只要没弄出医疗事故,哪怕是把鼻子整歪了,都能辩解没有给你造成伤害,只是给你整的你不满意。所以,消费者维权起来很麻烦”。
她提醒,涉及手术级别的,比如隆胸、抽脂、磨骨等,一定要慎重,如果要做,需要准备足够的资金和具备承受风险的能力。
心理咨询师朱晓辉告诉深燃,医美的盛行和现代社会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互联网上,铺天盖地的小鹿眼、嘟嘟唇、A4腰的信息冲刷,哪怕是走进电梯,耳边都充斥着医美广告。“医美不是不好。我们作为成年人更容易分清爱美是自己的需要,还是为了满足别人。但是对于00后尤其是未成年的00后,在铺天盖地的信息轰炸下,可能很难分清,到底是广告的催眠,还是自己的需要”,他表示。
在现在的营销环境下,很多人担心的不光是有没有青春的脸,“还有在人际关系当中失去优势的担心,即‘别人都变得更好看,我没变就是损失’”,朱晓辉表示,轻医美之所以流行,就是利用人们对“易得性的追逐”而创造的一种需要,“这种感觉就像是给你100块钱,再从你手里拿走,这种得而复失的感觉让我们非常痛苦。”
而一些整容上瘾的年轻人,甚至会产生“冒充者焦虑”,即在过度整容之后,一些群体可能会产生自己是冒充者的担心,不但不会更自信,反而会更自卑。
茜茜提到,自己曾陷医美消费主义陷阱中,看到网络上形形色色的美女,一度觉得自己很丑,产生过容貌焦虑,后来,回到生活里,她发现还是普通人多,慢慢调整了心态。
已经做了10余个项目,洛洛对自己的形象还是不满意,尽管在外人看来,她五官精致,像一个芭比娃娃。满分一百分的话,她觉得初始的自己,颜值是零分,现在颜值只有四十分,“整容也要看底子,可能因为我本来就不好看,全部整了也没用。”整形也给她年轻的身体带来后遗症,由于取肋骨来做鼻子,现在她弯腰就会感觉疼。
洛洛意识到自己沉迷在医美里,她说,可能是因为自卑,可能是因为“无聊”,但她不可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