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宇开户_「华东至正」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打造多个制造业领域自动化产线解决方案

0710

投资界(ID:pedaily2012)7月8日消息,华东至正工业自动化(常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东至正”)日前宣布完成数千万元的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雷神资本投资,本轮融资资金将用于产品研发和新市场拓展等业务方面。

华东至正成立于2018年,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技术服务于一体的专注于表面处理涂装系统、工厂智能化设备生产和机器人系统集成应用的高新科技型企业。华东至正的业务主要包括向工厂提供自动化产线、自动化工位及相关硬件设备等;服务行业涉及航空航天、汽车及零部件、轨道车辆、建筑、船舶、重工及家电行业等。

华东至正以不同的解决方案实现自动化项目的落地,其运营模式类似于产线集成商,但与一般的产线集成商不同的是,其对接的需求一般更具体、更灵活,这就需要华东至正在多个环节自主研发相应的硬件设备;同时,华东至正在解决方案提出及实施过程中,多与客户形成联合研发团队,共同解决实施过程中的工艺问题,这种合作模式,尤其适用于以军工、航空航天以及船舶行业为代表的国家重点行业。例如在工件自动化打磨过程中,由于工件种类多,形状复杂,传统通用工装夹具无法夹持。华东至正研发了专业的工装夹具,能够在不换装或少换装的情况下完成工件打磨,提高自动化产线的生产效率。

除了自动化产线的集成研发,华东至正目前开始向精密制造和特种机器人方向发力。华东至正目前已经自主研发了喷涂机器人工作站、焊接机器人、并联机器人等相关产品,其中并联机器人平台未来将会应用于航空军工制造市场、自稳定平台、重载装配和力学测试应用等领域。

在软件控制方面,华东至正的产线控制系统能够灵活接入工厂及第三方的MES、ERP系统,并能生成数字孪生,用户可以在移动端实时查看订单、生产及出货状态,并通过程序对产线进行操作和管控。

华东至正服务的行业非常多,包括船舶、建筑、汽车及金属加工行业,其中汽车行业华东至正提供了电池盘自动化机器人产线、汽车发动机铸件全机器人产线解决方案。

人员方面,目前华东至正人员规模为数十人,且在迅速扩充;团队核心人员出自北航等知名高校,拥有多年的工程经验积累和高校技术落地能力。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7/495497.shtml

华宇测速地址_「创芯人」获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粤科金融投资

0710

投资界(ID:pedaily2012)7月8日消息,自动化行业零部件一站式协同制造服务商创芯人获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粤科金融投资,米贰资本为创芯人长期合作顾问。 本轮融资将用于产能扩充、供应链建设和数字化研发。

创芯人成立于2015年8月,目前下属有三家业务平台企业:深圳市仕瑞达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仕瑞达”),是一家标件一站式采购平台;深圳市国工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工科技”) ,是一个机加在线一站式制造协同平台;深圳市芸享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芸享科技”),为SaaS一站式管理工具平台。

创芯人作为中间平台方,在行业中为上游中小零部件制造企业提供较为稳定的订单,并通过数字技术帮助制造企业实现线上化,并将工厂的闲置产能高效协同起来。对于下游自动化设备商,创芯人提供一站式采购平台解决采购供应链的管理难题。

具体来说,仕瑞达作为一家标品一站式电商平台,为客户工程师提供产品目录手册、3D图库、DIY设计软件、选型计算软件,拥有机械标准零件、直线运动部件、工业框体门部件、旋转传动零件等超70万的标件产品库。

国工科技则是为客户提供非标产品的机加在线一站式协同制造平台。客户工程师可在国工科技平台自助上传图纸询价,平台反馈报价单后,客户可自助下单并签订加工合同。而国工科技平台会根据平台生产资源自动分单进行协同制造。最后完成产品质检和交货。

芸享科技则是一个一站式管理工具平台,支持客户进行各类2D/3D图纸自动询价、下单、进度查询等电商交易场景的需求。芸享提供的API和Punch-Out可让客户的ERP系统和采购系统无缝接入芸享API端口和目录,实现线上采购闭环。WebShop则是芸享专为企业大客户定制的采购商城。

创芯人创始人罗祖金表示,自动化行业零部件市场产品分为标件、非标件和品牌材料,涉及行业下游自动化设备商六十万家,上游制造型企业六百万家。货源方面,创芯人在深圳市龙岗区拥有20000平方米自主经营工业园,可靠自己制造产品。除此之外,货源还来自第三方直接集采和OEM代工。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7/495498.shtml

华宇登录_艾登科技再获B+轮2亿人民币融资,海尔资本领投

0710

投资界(ID:pedaily2012)7月8日消息,AI医疗大数据公司艾登科技宣布完成2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由海尔资本领投,星陀资本跟投、老股东创新工场及钟鼎资本持续加注,成为医疗公平性赛道的领头羊。本轮融资将用于加大市场拓展力度,持续推动人才招募和品牌建设等。

数月前,公司刚刚获得由钟鼎资本领投,联想之星、创新工场共同参与的2亿元B轮融资。短时间内,艾登科技再次完成新一轮融资,获得新老股东的高度认可,足以证明资本市场对DRG/DIP医疗公平性赛道的青睐。

自2016年成立以来,艾登科技从“疾病分类”、“病案质控”切入,专注于医疗行业大数据深度挖掘及人工智能应用,构建了覆盖医院各科室管理的全面DRG/DIP解决方案。作为服务于医院的头部SaaS企业,凭借标准化产品带来的极快交付速度,艾登科技目前已为近4000家二、三级医疗机构提供大数据服务,从而实现行业领先的覆盖优势。

艾登科技表示,随着新一轮融资的引进,公司将从产品、技术、品牌三大战略出发,把握医改事业的发展机遇,积极探索医疗和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医疗行业持续高质量发展。

在医改政策刺激下,AI病案质控已成为医院必备的业务系统。艾登搭建的“疾病分类学知识图谱”——经历6年打磨,目前是市场占有率最高的AI质控工具。在此基础上,艾登推出DRG&DIP协作管理平台,搭载数据驱动的SAAS系统“星灿引擎”,不仅能满足医保支付和多科室协同工作的需求,还可高效、安全地一键集成院内数据流,保障信息反馈一致性。该引擎基于医疗核心数据集,也将为医院提供多维度指标分析,真正实践精细化管理。

作为一家快速成长的AI企业,艾登在技术研发上投入了大量经费与人力。从电子病历到医院信息系统,团队已接触过市场上90%的医疗信息化系统,在各环节打通院内生态,从而实现整个医疗系统的效率提升。艾登自主研发的接口大幅提升了部署效率,最快可在48小时内从零开始,完成单家医院的产品交付。同时50%的重大功能升级可在12小时内部署到所有医院客户系统中。结合医院的实时反馈,艾登持续实践AI的正向循环,更快速、高效地迭代。

为不断强化服务深度,艾登今年启动了区域标杆医院服务助力计划。年内将在全国各地的九家标杆医院建立“艾医保”、“艾质控”区域支持中心,从技术、咨询、培训等方面提供支持,提升标杆医院区域影响力,实现以点带面的品牌效果。同时,艾登也将引入知名学术机构的智力资源,帮助医院扩宽管理视野,保障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进而带动区域整体医疗服务水平提升。另外,针对一线医务工作者的自我提升需求,艾登也开设了知识服务平台——艾登学苑,组织内部讲师和外部行业专家,为学员提供丰富的、系统化的DRG/DIP医院全科室技能培训。

艾登科技创始人祝伟对此表示,艾登科技一直秉承“人人享有健康的权利”的企业愿景,希望老百姓可以获得可负担的、公正公平的医疗。因此,早在2016年艾登科技即投身DRG,也是国内最早关注该领域的企业之一。

通过持续多年的深耕,艾登科技已在DRG领域打造出领跑行业的核心能力,不仅具有广泛的客户群体,也通过类似特斯拉一般的行业首屈一指的快速迭代能力将客户的经验及教训为其他客户参考,从而通过医疗效率、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满意度的共同提升来改善现有医疗。

祝伟进一步表示,艾登科技将持续深耕DRG,帮助解决占据医疗总费用70%的短期住院费用问题外;也将与行业伙伴一起进一步关注我国医疗体系中其他公平性和效率尚待改善的领域(如布局门诊、慢病康复、急诊疗、医共体等领域并探索推动儿科DRG等),坚持对医疗改革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为医疗机构提供更有价值的专业信息化服务而努力。

海尔资本投资副总裁陈兰表示,国际上很多国家的DRG支付信息化覆盖已经完成,但我国才刚刚开始。相信随着相关政策的逐步落地,该领域的信息化覆盖率将大幅提升。艾登为客户提供的信息化解决方案,通过AI和大数据技术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客户的精细化管理能力和协作工作效率,获得了众多客户认可。过去几年公司的快速发展,证明了祝伟先生带领的管理团队是行业内优秀的复合型团队,也体现了团队的持续创新和产品迭代能力。相信艾登在祝伟先生和团队的带领下,能够披荆斩棘,持续拓展业务深度和广度,为行业发展提效赋能、创造价值。

星陀资本创始合伙人刘泽辉表示,星陀资本长期看好科技对相关行业的改造和效率提升,并投资了多家数字科技的龙头企业。我们早已观察到中国医疗行业将发生巨大变革,将改变所有赛道的估值逻辑,DRG赛道将是这个变革的基础。我们看好艾登团队丰富的产业经验和独特的技术优势,期待艾登领先的AI大数据积累,能为中国医疗公平性做出更大贡献。

创新工场合伙人杨小龙谈到,创新工场自2018年以来就高度关注我国价值导向医疗改革的大趋势,并坚定地陪伴艾登团队在该领域进行深度耕耘。随着相关政策的逐步落地推进,我们有幸见证了艾登作为行业领先者的高速发展。运用AI、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艾登通过SAAS软件将医疗服务的专业水平和其商业价值建立联系,解决“医疗操作如何定价”的问题。协助患者、医疗机构、支付方和监管加强医疗透明度、提高医疗效率、改善医疗公平性。我们希望艾登能践行科技向善的使命担当,每一步都为行业带来新的贡献和发展。

钟鼎资本表示艾登科技拥有极具战略能力的复合型团队、成熟的技术产品,是行业中难得的综合实力型企业。作为钟鼎资本在医疗科技领域的重要布局之一,艾登科技正在为中国的医疗支付改革提供更有效率的解决方案,相信团队可以持续推动医疗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联想之星合伙人王一表示,DRGs在其他国家用30年时间完成了其信息化的覆盖,在中国诞生时环境已大不同,需要同时以信息化和智能化推进变革,才能做好一个满足医疗机构真正需求的产品。路径是正确的但现实困难很多,祝伟先生和艾登团队具备跨越鸿沟的综合能力和经历,我们看好团队的未来。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7/495512.shtml

华宇平台官网_盒马野性不可驯

0709

“超市线上化是必然趋势,但这并不是零售行业的未来。零售的本质还是要回到实体零售的那句老话——企业提供的商品跟服务是不是到位。或者说,零售业竞争的本质是商品的竞争。”

在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组织的线上直播里,盒马CEO侯毅再一次谈到当下对于零售的理解。

美团对于零售的理解是从即时零售,进化到万物到家,强调30分钟到家的履约能力;阿里体系内曾经被定位为本地生活服务商的盒马,当下则更强调货的能力。

在这个关键词的指引下,盒马开始从之前重塑“人货场”三要素的“超市+餐饮+到家”门店模型中走出来,不间断地尝试前置仓、社区团购等近十余种门店业态。

从一招鲜走向多元化,可以看作是盒马早期对于零售本质的创新、融合、试错。在今年1月份的内部信中,回归零售的目标则再一次加码。侯毅将全面盈利定为新目标,阿里集团也实行了旗下业务经营责任制,强调每个业务板块都要养活自己。

走过革命期的盒马,在如何吃饱这个问题上,经过一系列降本增效的措施,早期的凶猛野性也正在被驯服。

衰落的堂食,进击的3R

对于盒马这个零售业的新物种,在2016-2019年的时间里,大多数零售人的直观感受就是主打大面积,以生鲜+餐饮的新鲜场景,重塑传统商超的卖场体验,一时间引发行业跟风模仿。

在这股浪潮下,关于“超市餐饮化是不是伪命题”的讨论,一度成为2017年各种行业峰会的主要议题。不过这种争议并没有维持多久,在高速拓店、开店必排队的盒马现象里,堂食很快作为一种商超标配,成为行业共识。

互联网巨头纷纷下场,美团推出小象生鲜,京东推出七鲜门店,腾讯投资的永辉则推出超级物种。门店模型均按照盒马鲜生门店为样本打造,主打“超市+餐饮+到家”的商超新业态。

但是风口上起来的共识,并没有被现实完美验证。永辉在2017年开出第一家超级物种,截至2018年6月在全国开出46家门店,随后在2018年三季报中,超级物种所属的永辉云创就成为集团业绩不断下滑的主要原因。

紧接着2019年,盒马发起著名的新零售填坑之战,宣告“商超+餐饮+外卖”一招鲜打遍天的商业模式暂告一段落。随后小象生鲜、京东七鲜、超级物种均进入战略调整期,或关店或休眠。

对于以商超堂食化打出新零售大旗的盒马来说,彼时的经营关键词就是新鲜。不仅是生鲜产品的新鲜,也是人货场重塑之后的体验新鲜。

然而新鲜总是需要成本的。在2019年3月的联商网大会上,侯毅反思了主打新鲜体验的两个门店元素:大海鲜是否一定是主力商品?餐饮是否必须成为标配?

在这场反思之后,借鉴学习其他新零售同行成为盒马的主要方向。向彼时的生鲜电商每日优鲜们学习前置仓模式推出盒马小站,2020年进军社区团购、2021年发力仓储会员店。不过这些多元化探索,能够改变的只是2019年以后的门店业态。

2019年以前开出的300多家盒马鲜生依然是主力门店。围绕盒马鲜生已有的问题,进行内部消化解决遗留问题,才是盈利的关键。

在商超+餐饮模式褪去新鲜光环之后,想要盈利的盒马鲜生将引流瞄准了食品加工,也即零售概念中的3R业务(即食、即热、即烹)。

推出于2019年的3R业务,相较于生鲜+堂食的引流模式,食品加工需求更集中,同时更具标准化。在引流效果上,围绕24节气进行时令性食品研发及地域运营也更具有灵活性。

侯毅曾以盒马自有品牌的烘焙产品在郑州门店的表现举例:该品类的定价虽高于当地其他超市,但却为盒马门店吸引来源源不断的订单,每天平均能卖出10万件。利润方面,2019年盒马负责产品研发的黄海飞在公开演讲中透露,其毛利能达32%。

在此基础上,盒马认为接下来的市场扩张中,这类差异化商品的打造将成为它们在地方与区域零售商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

不过这个主要竞争手段,也并不轻松。根据《界面新闻》报道,5月盒马开始新一轮裁员,其中3R业务进行采购人员调整,划归上海总部统一管理。

有业内人士认为,此时3R业务进行人员精简,可能意味着盒马在整体盈利目标的压力下,即使是较好的创新盈利业务也需要精打细算。

不仅如此,自有产品的开发,特别是熟食产品,脱离本地化,完全划归总部管理,需要很强的供应链能力,盒马能否在高压之下持续保持高节奏的产品创新,同样也值得观察。

在总结盒马业务的规律时,有零售从业者认为盒马经营事故的高发区往往就是近期的主要创新业务。比如在2016-2018年,盒马负面事件主要发生于堂食区的餐饮加工环节。2019年之后,盒马门店的经营事故则主要发生在熟食加工操作规范环节。

可见,即使相较于传统餐饮的重模式,加工食品等半成品业务属于轻模式,但是因为产品更迭周期快,使得食品这个环节在零售经营环节中依然不轻松。

拉不下面子的真折扣

当商超+餐饮的引流方式被毛利较高,主攻差异化的加工食品3R业务所取代,另一条主打高价高质的消费升级模式也开始低下头颅。

自去年10月在上海开出第一家“奥莱店”后,盒马已经陆续在北京、成都、西安等城市落地奥莱业态。截至6月末,盒马生鲜奥莱在北京已经低调开出五家门店。

定位为品质折扣店的业态形式,奥莱门店的落地速度是近半年内盒马降速之后唯一加速的门店业态。

在盒马看来,奥莱门店商品主要为盒马鲜生主力店、盒马邻里等业态的临期商品,以及运输中产生轻微磕碰和当日没有售罄的日日鲜产品,帮助盒马减少加工中心和门店的损耗,官方将其成为主营三大业态之外的补充形式。

但是也有临期食品从业者认为,可能是假临期真折扣,担心损耗主品牌的高价高质的定位,同时又拒绝不了性价比市场的容量和购买力。

传统临期食品货源中有不少源于国外进口食品,进口食品订货周期长,从下单、付款到生产、发运、销售,其周期往往长达几个月,容易导致进口食品库存压力大,因此市场上临期折扣店也主要以进口食品为主。

国内品牌商的临期产品,往往主要因为对于市场情况误判,导致产品过剩,最终降价销售,降低库存压力。不管进口还是本土,临期食品本质上是因为“误差”产生的生意。

但是随着零售商数字化能力的提高,对于大数据的使用,进货量预估的准确度提升,理论上是可以无限接近消除临期食品。对于强调大数据能力的盒马来说,通过提高预估精准度,降低因为预估误差产生临期食品,就可以解决临期问题。

因为运输、加工等环节产生的产品,远远达不到盒马需要以一种新的门店业态形式来进行销售的程度。对于盒马来说,主打临期折扣的奥莱店的拓店速度和其强调的大数据能力,从理论的误差角度来说是矛盾的表现。

这种矛盾,官方的说法是加快内循环,满足不同场景下人群消费需求的细分。但是实质是,在过去帝王蟹的世界里,塑造了白领等高品质生活人群盒区房生活圈的盒马,正在不断地向下打开市场,迎合更多的大众需求。

只是过去下沉走的是社区团购的风口,当下走的是真折扣假临期的暗度陈仓。毕竟高价高质里,还有不少部分是品牌溢价。但是在降本增效的时代缩影里,面向大众刚需成为盒马全面盈利不能避免的一条路。

褪去野性活下去

当盒马开始回归常识,不再作为行业新物种搅动零售风云,被降本增效驯服后总是少了一些名副其实的感觉。

遵循零售经营管理本质,回到实体零售业本身来开店,在今年初的内部信中对于未来的战略调整,盒马CEO侯毅作出了安排。

在最新的战略调整里,“遵循”取代“创新、试错”成为主要方向,褪去创新灵魂,养活自己正在成为盒马的年度关键词。

在这个关键词里,一方面看到的是在零售行业摸爬滚打近8年的年轻选手,迫于生计不得不回归传统,走到零售经营强调的常识里来;另一方面,在互联网基因的创业选手中,8年也是一段IPO时间计划表。

回望过去,2015年侯毅和阿里CEO张勇在咖啡馆里聊出的盒马雏形里——“商超+餐饮+外卖”的三种元素,到了最后真正值钱的却只有回归零售本质的商超业务。

至于餐饮+外卖,所代表的阿里对于高频业务流量入口的需求,盒马也并不能满足阿里主营业务的流量需求。

毕竟曾经盒马鲜生所代表的方圆3公里的高品质人群,并不是中国零售的绝大多数人群,引流效果有限,甚至还需要通过主营电商业务来为其线上引流。

当回归传统零售的序列,作为新零售的探索者,盒马没能成为中国的沃尔玛,将整个行业带入下一个时代。侯毅也终究不是铃木敏文,没给中国带来新零售的哲学。

华宇登录_AI四小龙有耐心,资本没有

0709

当格灵深瞳、寒武纪等玩家相继被扒去外衣时,去年末初登港股时的商汤,一度被打上“重振AI雄心”的标签。商汤的稳健既受益于龙头溢价与低流动性,也同其技术实力在行业中处于优势地位密切相关。

而禁售期结束后商汤科技的暴跌,则再一次将脱离主流语境许久的AI拉回了视野。

实际上,商汤腰斩的股价并不足以在一夜之间戳破AI的泡沫,逻辑恰恰相反,正是因AI早已袪魅,才会造就商汤当下的局面。

浓妆艳抹,一把虚火

像极了当下的元宇宙,过去数年间,论科技圈所造的梦,AI占据了大半壁江山。

造梦是一回事,现实又是另一回事,随着一众AI企业相继登堂入室,奔赴IPO时,财务情况也逐步公布,外界得以从一份份招股书中窥见AI赛道的真实面——连年亏损与商业化窄路。

在此阶段,泡沫便已开始破裂。根据IT桔子数据,自2016以来,新成立的成长型AI企业数不断下滑,从鼎盛时期的一年数百家缩减至数十家。

也就是说,AI行业早已缺乏新鲜血液,大众熟知的AI四小龙全为2017年以前所创立的老玩家。这表示,在亏损潮中,相关企业经历过一轮筛选,而现阶段残存的玩家们,依旧远不及表面风光。

近年来,商汤科技领衔的四小龙迟迟未能摆脱亏损的泥潭,即便是最为收敛的云从科技,2019年至2021年三年间亦烧掉了23.21亿元。

面对业务的不明朗,资本也在撤离与驻守中摇摆不定。西南证券研报显示,自2019年以来,AI赛道投融资事件数下滑态势明显,就连往日呼风唤雨的四小龙们也纷纷陷入窘境,亟待上市解渴。

为此,苦苦支撑众玩家们纷纷讲述了同一个故事,大意是从流血到止血,再到造血,最后拨云见日。这也成为了AI在泡沫消散后,唯一还能给市场提供的希望。

去年上半年的一次采访中,某腰部投资机构的投资人告诉我们,从不在乎投资对象是否能成为伟大的公司,只在乎其能不能变现。

在他看来,云从这类的AI企业往往是顶级投资机构的游戏,毕竟技术距离落地也比较远,未来或许会成长为伟大的工资并带来高收益,但在此之前,其所在的投资机构无力背负高风险去押注充满不确定的前景。

换言之,作为新兴技术,AI玩的是长线布局,赌的是前景和信心。

而一年后,商汤科技解禁前夕,其高管徐立、王晓刚、徐冰及公司若干管理层成员自愿承诺延长锁定期限,所要传递的同样是前景与信心。

正因如此,预期中暴跌的商汤科技虽不足以作为评述AI发展态势的标准样本,但超大单交易所映射出的大机构出逃,却冰冷无情地戳在了所有AI企业的脊梁骨上——A轮投资者携财而去,末轮投资者割肉离场,一年前还将AI信奉为长期主义的顶级机构们,此时似乎已经失去了信心与耐心。

这兴许同延续至今的亏损有关,财报显示,2021年商汤总收入为47亿元,虽营收同比增长36.4%,但亏损却继续扩大41.3%,经调整的亏损净额为14.18亿元,同比扩大61.5%。尚不谈造血,就连止血也看不到希望。

而作为尚处早期的技术,相较于难以盈利,找不到商业化出口更是令人绝望。

万变不离CV

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在赛道步入冬天时,AI玩家们便各自选择了更为细分的场景力求落地。

对此,旷视科技CEO印奇曾这样描述:“行业初期(AI企业)想要活下来,必须将所有的事情都做过,等到行业成熟,再退回来,选择最有价值的一环来做。”

秉持着这一逻辑,四小龙们重新调整自己的定位,云从科技主打人机协同操作系统,旷视科技进军AI物联网,依图科技发力芯片,商汤则讲述平台化的故事。此后数年间,众玩家依托于所谓的差异化,各自展开了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业务布局。

可纵使玩家们如何精心包装所谓的业务,其核心却仍是换汤不换药,竞相转型的AI四小龙们,始终摘不掉“CV(计算机视觉)四小龙”的帽子——在被称作中国AI元年的2017年,四者均处于计算机视觉与图像赛道。

翻看商汤科技的四大业务板块,智慧城市,是城市各角落摄像头的“智能化”;智慧商业,类似于小区物业、园区的摄像头感知识别;智慧生活,多为消费电子产品摄像头的刷脸解锁等图像算法,智能汽车,则是汽车端的摄像头,配套图像识别,视觉系自动驾驶等方案。

云从科技则与之类似,其标榜的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应用场景分为智慧治理、智慧金融、智慧出行、智慧商业四类,通俗地说,这大概相当于学校扫脸进校、网贷人脸验证、高铁扫脸进站与刷脸支付。

换言之,即便兜兜转转一圈又一圈,不断切换话术兜售方案,但AI厂商们葫芦里卖的仍是同一份药,分食的也仍是同一块蛋糕。

这不仅无法作为AI困局的解答,亦将众玩家拖入了略显尴尬的境遇——不同商业化场景对于CV算法的需求各不相同,而现阶段所谓的计算机视觉系统想要落地,不得不为来自不同行业的不同客户适配AI算法模型。

瓶颈由此产生,一方面,同一算法模型很难复用至差异化场景,导致“人工智能”被“腰斩”,所谓的智能尚不足以量产高可用的AI模型,海量数据标注清洗仍需人工来完成;另一方面,由于难以规模化量产,导致解决方案成本普遍较高,市场认可程度受限。

以服装生产线为例,与其花大价钱引入AI图像识别技术筛选瑕疵品,不如另请几名员工蹲在产线上盯着,二者成本不属同一量级。尤其是对财力薄弱的中小型企业而言,任何的选择都关乎其存亡,根本没有引入AI的理由。

一位AI厂商负责人告诉光子星球,当下市场对于AI其实仍保有需求,可由于商业模式不清晰,缺乏标准化定价流程,商业方面的合同额并不大。比如价值数百万的项目,在低价竞争的态势下或许数十万便有厂商承接,为生存,压价做生意已成行业常态。

这表明,AI企业们虽踏入更多垂直行业寻求商业化落地,但实际上仍未解决技术大规模商业化的亘古难题,赛道内部亦不健康。在此背景下,To G业务线成为了一众AI厂商的糊口之本,毕竟相较于勒紧裤腰带的企业,政务客户相对不那么差钱。

2021年,To G的智慧城市板块以45.6%的营收占比,成为了商汤第一大营收来源;同年,仅是四川天府新区行政审批局与广州南沙区卫生健康局两大客户,便为云从科技贡献了超五成营收。

To G业务的确能在短期内支撑起业绩,并维持现金流,但不是所有企业都像商汤、云从那么好命,何况客户总量始终存在天花板。正因如此,赛道内几乎所有的玩家,时时刻刻都在琢磨着“新的遮羞布”与“新的故事”。

为赋新词强说愁

近一年来,大部分AI企业都会讲述两个新故事:智能汽车与元宇宙。

作为当下的热门赛道,智能汽车。为此,商汤今年一季度专门成立了智能汽车事业群,试图拓展AI技术落地的新场景。

智能汽车当下独占商汤一大业务板块,该业务线2021年实现1.84亿元营收,同比增长16.3%,营收占比为3.9%,这个成绩已经是行业内的优等生了。

作为人尽皆知的香饽饽,智能汽车领域早已群雄环伺,英伟达、英特尔、百度等大厂涉足甚深,就连主机厂也倾向于将技术拿捏在自己手机,谁也不会将蛋糕拱手让出。在此背景下,入局较晚的AI企业可发挥空间或许较为有限。

而第二个故事,则是当下“极富盛名”的元宇宙。除商汤外,云从科技亦在故事的讲述者行列。

如果说,智能汽车尚有一定的说服力,那身为AI企业,在招股书中谈及数十次元宇宙未免显得滑稽。

只是一方面中青宝已经翻了车,市场正从疯狂中平复,另一方面现阶段其主营的AI业务尚未走出迷雾,就迫不及待地跳到水更深、道路更曲折、落地更遥远的元宇宙,前途并不明朗。

而解禁后稀碎的股价亦在一定程度上予以说明,借由元宇宙包装自己,既救不了企业自身,也救不了AI。

其实,AI并非没有自救的出路,正如Gartner《2021年AI成熟度曲线》所展现出的那样:“包括边缘AI、计算机视觉、决策智能和机器学习在内的创新都将会在未来几年对市场产生变革性影响。”但这一切始终存在大前提,即能否突破技术的桎梏。

以前述计算机视觉领域为例,倘若解决了算法模型泛用的瓶颈,市场大概率将对低成本的解决方案敞开大门,众玩家无止境的烧钱目的亦在于此。

但突破桎梏岂非易事,尤其是在泡沫被不断戳破,资本接连丧失信心、耐心的当下。毕竟技术研发难有一夜间拨云见日的童话,现实往往是,破开云雾,仍处长夜。

华宇注册开户_百度、华为奋战数字人:不容错过的百亿大盘

0709

随着我国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数字人产业得以繁荣发展,尤其自2021年以来,“元宇宙”概念火遍大江南北,带动了数字人在应用层上的多元化态势越发显著。

目前数字人在企业级的应用有媒体内容播报、金融内容服务、直播带货等多种场景,在消费级的化身有虚拟偶像、虚拟主播等。时至今日,数字人的应用价值逐渐凸显,其市场价值也随之被持续抬高。

IDC报告显示,中国AI数字人市场规模呈现高速增长趋势,预计到2026年将达102.4亿元人民币。基于如此乐观的市场前景,国内百度、华为等有相关技术背景的大厂已经开始摩拳擦掌深入布局。

百度:扩充B、C两端场景

互联网红利触顶,国内大厂们都在着急忙慌地开拓新的发展方向,而元宇宙的走红正好让百度看到数字人的商业模式和成功路径,激发了百度业务延伸的新头绪。此后,对于数字人领域,不论在用户端还是产业端,百度都会积极参与。

在用户端,尽可能将数字人关联到用户高频场景,更好地服务用户生活、娱乐等需求。百度在数字人的形象和功能方面不断进行完善,致力于通过数字人和多元应用场景融合的方式,为用户创造价值,提供个性化的体验。

比如在百度APP上线数字人龚俊和度晓晓,以语音交互的方式满足用户在购物、学习、出游等多个场景下的搜索需求;开放数字人平台曦灵,用户可以根据需求参与内容创作,“捏”自己专属的数字人。

值得一提的是,据2022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百度APP平均月活用户已达到6.32亿,日登陆用户数达到83%。百度APP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搜索平台,其庞大的用户基数和丰富的应用场景赋予了数字人更为广泛的想象空间。

在产业端,打通数字人生产全链路的AI能力,满足企业对数字人的定制化需求。目前,百度数字人落地应用小有规模,经由曦灵平台打造的数字人已经应用在金融、文旅、互娱等多个领域。比如为浦发银行打造的“数字员工”小浦、首位文博虚拟宣推官文夭夭。

可以预料到,在数字化转型大势以及元宇宙浪潮之下,B端客户对数字人的需求有望大幅增长。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应用数字人在营销、服务等方面实现降本增效;另一方面可以借由数字人塑造元宇宙中的企业形象,提前布局,助力企业后续在元宇宙中占据一席之地。这么一看,数字人在产业端的发展前景相当乐观。

为了达成“让每个人、每个企业在元宇宙里拥有一个分身、一个代表形象”的愿景,百度正在极力促成B、C两端齐头快跑,试图推动更多数字人被应用于商业落地场景。不难猜想,在之后百度势必会稳抓元宇宙的风势,在数字人应用落地的创新之路上继续又稳又快地走下去。

华为:做好行业数字人底座

今年很明显感觉到,华为下了决心要大举挺进B端市场,深挖B端业务价值。在此大风向下,华为在数字人B端领域的排兵布阵也迅速提上日程。

此前,数字人产业链割裂现象相对严重,关于数字人制作、内容生产、服务等都分散在不同主体身上,各节点上的企业难以高效协作,这也导致了数字人的交付效率较为低下。

而针对此类痛点,华为自形成了一套解决窍门,即是秉承着华为云“技术即服务”的原则,更加专注于通过技术开放来满足行业伙伴和开发者对数字人的需求。

在2022年6月15日,华为云在合作伙伴暨开发者大会推出数字内容生产线MetaStudio,以及全新版的数字人“云笙”,满足了各行业对数字内容生产、协同、融合以及应用的广泛需求。

正如华为云CEO张平安所说,其目标是为客户提供全流程、场景化的数字人开发和应用支持,使数字人进入千行百业。通过利用华为云的强大技术能力降低数字人的门槛,尽力帮助各行业在数字人领域中扎稳脚步,看得出来,华为更乐于成为各行各业制作生产数字人的底座。

这其中的深层原因并不难理解。一来,有很多行业渴望与虚拟空间建立新触点,数字人无疑是与虚拟空间最为直接的连接桥梁,只不过因为成本、制作难度等种种原因,大家在数字人的发展上一直小步前进。华为现在想要做的是帮助各行业减轻涉足数字人的负担,激发它们的需求,反哺自己成长。

二来,据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华为云伙伴数量已超过38000家,开发者数量超过302万,伙伴在华为云市场上架的应用数量已达7400多个。华为云现已积累了大量的企业级客户,未来可以顺水推舟将数字人服务推向有需求的企业端,更加高效地实现其数字人服务的商业价值。

综上来看,当前AI数字人整体市场还未成熟,百度、华为等赛道上的玩家大多是在内容、场景等方面进行差异化的探索,且基本都是在已有客户群体或者用户群体的领域依托自身技术进行深耕。表面上看,大家都在自我发展,相互之间并未有明显的竞争冲突,但实际上在数字人技术方面,你追我赶的气氛已经逐渐变得紧张。

关乎AI实力的较量

数字人本身就是众多AI技术的合集,因此往后关于数字人的竞争本质上还是大厂之间AI实力的切磋。

IDC报告指出,当前数字人大多处于L1-L3阶段,可执行简单决策和操作,其应用场景大多是平面展示、视频录播、实时互动。未来数字人将实现L4-L5水平,完全实现智能化交互,在某些领域逐步代替真人服务,或成为个性化虚拟助手。

需要了解的是一个关键点是,AI能力领先的厂商可以更快实现L4-L5级水平,这也就意味着,AI能力较强的厂商在数字人方面上可以形成先手优势,拉开与其他竞争对手的距离。

对于华为来说,数字人是其长期以来在AI领域持续技术投入与引领创新的代表应用,因而在数字人技术研发、升级等方面,华为都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和高关注度。

目前,华为已形成AI全栈解决方案,原生关键技术等优势,实力可谓强劲。比如针对数字人直播,华为云MetaStudio通过普通摄像头对人体动作的捕捉准确度可提升至90%;在多元语音提取上,数字人口型准确度达到95%以上。

只不过,百度在AI深耕多年,技术明显比很多大厂见长。以百度智能云曦灵数字人平台为例,在语音识别能力上,其语音识别准确率达到98%,另外配合百度首创的音节并行技术,其数字人口型合成准确率达98.5%。

事实也确如所说,如今百度已经凭借着AI底层技术的强大优势站上了行业的领先位置。IDC报告显示,在中国AI数字人市场2022年评估中,百度智能云成为了第一梯队的领军者。

可以确定的是,在国内不少大厂的努力下,AI行业的进化逐渐突破大众的想象,与数字人的融合也越发紧密,而在AI技术持续变革的时代,企业进行技术升级的深度将对数字人发展的高度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各大数字人厂商们未来或许更需要高度关注的是底层AI技术的深度升级层面。

数字人还差一大步

毫无疑问,在元宇宙概念的加持下,数字人赛道愈加火热,行业整体也步入了“快车道”。但不能忽视的是,数字人目前在现实中还存在有许多的发展瓶颈。

其一,制作成本高,并不利于普及。百度副总裁吴甜曾点到,要打造一个高精度、高保真的非特异型虚拟人,动辄就需要百万甚至上千万的资金投入,特异型虚拟人则需要花费更多,且制作周期比较长。

正是定制化开发成本打不下来,在满足产业端的高频需求、升级需求时,既耗钱又耗时间,不断抬高了企业的使用成本,也因此劝退了很多有意打造自有数字人的企业或者开发者,这也让数字人距离普及应用的目标越来越遥远。

其二,技术还没完全到位,体验较为粗糙。目前的数字人大多数都局限于2D展示,且在智能化形象生成、情感化表达、智能化交互等方面还存在“违和感”、“肢体和语音不协调”、“动作僵硬”等现象,比较缺乏足够吸引开发者关注以及用户兴趣的体验感。

虽说百度和华为能够利用自身在技术上的优势,对行业存在的许多发展瓶颈点进行改善,但是要实现数字人的普及,需要深入更多的用户场景、与更多具体的行业应用深度结合,而这些得靠着许许多多的行业、企业以及开发者共同推进,而不是某一家企业或某一个行业的单打独斗。

概而言之,在数字人时代缓缓走来的档口,意图成为长期主义者的百度和华为当下任务还是在内容、场景上精耕细作,努力练就与各行各业共生共赢的技术和本领。

华宇注册_美团向上,携程向下

0709

原本,美团和携程的主战场并不在同一个空间。一直注重商旅用户的携程,借助垂直布局酒店、机票预订、跟团游产品吸引一二三线用户;而注重本地用户的美团则围绕本地生活服务与出行俘获了四五六线用户,双方用户重合度并不算高。

但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红利的消退,用户进入了存量时代。为了深入挖掘用户价值,各玩家就免不了跨界蚕食,而曾经划江而治的携程和美团也纷纷跨江而来:一直在本地领域深耕的美团开始借助外卖的高频抢夺携程的酒旅资源;而携程则通过机票、酒旅开始进军本地生活服务领域,显然二者的“渡江战役”早已打响。

携程“向下”渗透

事实上,进军本地生活,携程蓄谋已久。早在2011年,携程就收购了“订餐小秘书”;2014年在移动端上线了美食频道;2016年又推出了“美食林”……但与在酒店、机票这两大业务上的出类拔萃不同,携程的本地生活一直没有泛起太大浪花。

携程在深入本地生活,美团同样也在进军酒店领域。然而由于目标人群和产品定位的不同,美团酒店业务在崛起之初并未给携程带来足够大的威胁。但随着疫情等因素的影响,携程又不得不凭借自己深耕酒旅行业的经验,继续围绕着酒店旅行开始了向本地的渗透。

一来,携程出境业务受阻,高端酒旅业务趋缓,布局中低端市场则能为其带来新的增量。受疫情反复的影响,主攻国内外高端商务酒旅的携程,在其机票、酒旅业务多次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之后不得不开拓新的市场,以寻找更多的消费增量。而由于中低端酒店的消费频次要比中高端酒店的消费频次要高,于是向三四线城市和低星级酒店布局就成了携程的发力方向。

二来,携程营收增速下滑,意味着其流量增长和留存乏力,而低线城市的线上旅游流量,依然有着很大的挖掘空间。作为一个“工具型App”,携程用完即走的特点对其持续吸引下沉用户,更大限度地挖掘用户价值十分不利。加之,携程的目标客群是中高端用户,但中高端用户相对中低端用户的总数要少很多,因此为了“流量”和“留量”,携程也只能不断将酒旅业务向中低端市场延伸。

三来,国内旅游习惯因疫情影响而发生了不小的改变,携程也不得不开始深耕本地用户的本地复购需求、周边用户的周末需求。疫情和经济调整使国内的旅游习惯开始向先本地后外地,先休闲后旅游转变。于是一直关注异地酒旅需求的携程,也开始将注意力收回本地市场,不仅推出了“乡村旅游振兴”计划,还深度挖掘本地游玩法,并且上线了多项产品和服务,试图从一站式旅游服务平台进一步成长为综合生活服务超级App。

美团“向上”拓展

在携程长驱直入美团腹地时,美团在酒旅业务上也抱有野心,但由于高星酒旅一直被携程牢牢把持,美团便凭借基础业务的流量优势,从学校、医院周边的钟点房需求切入,用复刻外卖市场打法的方式,避开了商旅用户的高端市场,选择在中低端酒店市场进行深耕细作。

原本美团凭借自己的天然优势在低星酒旅市场做得风生水起,但随着酒店行业新增流量的持续减少,疫情之下携程进攻的步伐不断加快,美团的生意变得越来越不好做。在此背景下,原本主攻下沉酒旅市场的美团也开始向高端进军。

一方面,到店酒旅业务虽是美团的利润核心,但相较于低星酒店,高星酒店有着丰厚的利润。“餐饮外卖”和“到店及酒旅”是美团的业务核心,虽然与持续亏损的外卖相比,到店及酒旅业务对其营收贡献颇多,但中低端的经济酒店始终没有中高端酒店的客单价和佣金高,给渠道带来的利润也不如高端酒店丰厚。因此从盈利角度看,想要获取更多利润,美团发展中高端酒店业务势在必行。

另一方面,受疫情冲击,整个酒旅行业的客源焦虑被拔高,面对携程向下沉市场的“入侵”,美团不得不从高端酒店进行防御。新冠疫情爆发后,全国各主要地区的酒店平均入住率下跌至10%以下,停业比例达到20%至30%。在此背景下,一直专攻一二线城市高星酒店的携程开始“下沉”进攻美团所占优势的中低端市场,而作为防御美团也开始加快了在中高端酒店市场布局的步伐。

除此之外,美团也是想改变自身“低端”的负面标签,获得更多的增长机会。被打上“低端”的标签也就意味着失去了更多的合作机会,以及大批的高端用户群体。受此局限,美团的业务规模和用户体量也得不到有效增长。而借助布局高端酒店这一机会,美团可以撕掉自身“低端”的标签,为自己迎来更多的发展机会。

携程进不去本地生活

携程虽然凭借合并、收购、入股等形式,陆续将竞争者与潜在竞争者纳入麾下,成功在在线旅游行业占据了霸主地位,但其在本地生活服务上的进展却十分缓慢。显然,对于常年扎根商旅出行和异地消费的携程而言,在本地旅游市场开疆拓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是,与在本地生活领域深耕多年的美团相比,没有流量和地推团队等优势的携程很难撼动美团的地位。经过数十年的积累和开拓,美团利用强大的地推团队,已经将业务渗透到外卖、到店餐饮、酒旅、出行、充电宝、打车等多个细分领域,也因此吸收了大量的商家和用户。而对于专注酒旅、机票的携程来说,进军本地生活并没有多少经验,也没有多少积淀,想要俘获商户和用户的心智相当困难。

二是,本地生活体系十分复杂,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携程短期内恐怕很难做出成绩。美团从“青铜”长成“王者”花费了十余年,其在本地生活领域更是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才取得了如今的成绩。而作为一个主要做中高端酒旅预订业务的在线旅游平台,携程想要进军本地生活领域,无论是重新培养用户的消费习惯,还是搭建新的供应链,亦或是跑通新的商业模式都不容易。

三是,美团在中低端酒旅市场已经具备了规模优势,携程想要攻破这一壁垒并不容易。得益于充裕的流量红利,美团在下沉市场的扩张极其迅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已经占据了低端酒旅业务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而由于低端酒旅业务比高端酒旅业务更高频,美团也在整个酒旅业务上开始具备了一定的规模经济优势。即便携程还是酒旅界的老大,但其想要在中低端酒旅市场分羹也绝非易事。

美团攻不下高端酒旅

美团虽然在财大气粗、资源丰富的阿里饿了么、百度外卖等竞争对手中成功杀出,坐稳了团购和外卖的第一把交椅,又凭借“高频带低频”的策略,以及强势的地推团队,在中低端酒旅市场实现了迅速扩张。然而,在中低端市场欣欣向荣并不意味着其就能在高端市场畅通无阻,团购出身的美团,其高端之路依旧是异常艰难。

首先,美团“平民化”标签已经深入人心,推广高星酒店很难受到用户的认可,以及高端品牌的青睐。起家于团购的美团,自诞生起就被贴上了“低价”标签,其消费主体对价格十分敏感,美团想要推广高星酒店颇有难度。另外,高星酒店更愿意与有中高端酒旅品牌积累的在线旅游平台合作,而从中低端酒店发展的美团在获取高星酒店的支持时会遇到很大阻力。

其次,美团的无边界拓展范围较广,在社区团购等领域还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财力。美团提出的“无限游戏”虽然仍在继续,但公司的发展战略却在发生重大变化。公司不仅在通过社区团购向零售领域扩张,还强调零售已经替代外卖成为了唯一单列业务重点,但显然主打廉价生鲜的社区团购,并不是能吸引高端酒旅用户的业务,因此美团高端酒旅业务也就很难得到有效的协同力量配合发展。

最后,高端酒旅市场高手林立,美团作为后来者没有深厚的业务积淀,处境并不乐观。以携程为代表的OTA巨头,已经在高端酒旅市场深耕数十年,手中更是积累了大量的高星酒店资源。而反观美团,因为起步太晚,在与一些高端酒店的合作中已经处于劣势地位,在高星酒店市场也就很难拥有较大的话语权。因此,在市场格局已经基本稳定的情况下,美团想要撬动高端酒店仍存较大阻力。

本地生活和高端酒旅虽然关山阻隔,但携程、美团向该领域渗透的步伐显然还不会停歇。而无论是美团蚕食携程的固有地盘,还是携程深入美团的下沉市场,这场巨头间的横纵战争早已拉开帷幕。至于最终谁能打破竞争壁垒、攻破对方防线,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华宇注册_迪士尼不止痛失米老鼠

0708

留给迪士尼续命王牌IP的时间不多了。

据《卫报》7月3日报道,米老鼠95年的版权保护期进入倒计时,2024年1月1日开始,这一王牌IP的版权就不再是迪士尼独有,这无疑会让迪士尼蒙受一定版权收益的损失。

有趣的是,这些收益原本39年前就该和迪士尼挥别。照当时的美国法律,米奇经过56年的版权保护期,1984年就该是大伙儿的公共财产了,但迪士尼卯足劲游说美国政府,给版权充值了19年寿命。1998年,死线迫近的迪士尼再次炫技,又成功续命20年。

为了保住米奇,迪士尼给一场政治运动氪了80万美元的金。要知道,迪士尼一向不在党派间站队,迪士尼华盛顿游说办公室的负责人乔·夏皮罗(Joe Shapiro)曾说:“如果你采取强硬的立场,无论哪种方式,你都要得罪大约一半的人。”

迪士尼费这么老大劲,原因无他,米奇实在是太赚钱了。2008年《时代》杂志报道,每年迪士尼的授权收入有 40% 都来自米奇。2018年《中新网》报道,除了主题乐园外,米奇系列每年能为迪士尼带来至少32亿美元收入。

迪士尼依托版权的躺赚模式,这次或许要在米奇身上失效了。纽约大学法律学者克里斯·斯普里格曼(Chris Sprigman)说:“没有证据表明,一个更长的时期会产生更多的艺术和文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法学院纪录片法律诊所副主任丹尼尔·美耶达( Daniel Mayeda)更是认为:“迪士尼一直非常积极地试图延长版权条款,但我认为这次他们很难能再成功。”

媒体《Ars Technica》认为,过去 20 年里,版权立法的政治气候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互联网兴起意味着许多人、乃至谷歌、维基百科这样的组织能从不断增长的公共领域中获益,迪士尼再想故技重施的可能性直线下降

事实上,从今年开始,迪士尼旗下另一知名IP噗噗熊就已经进入公共领域。这还只是个开始,如果迪士尼无法像以前一样给IP续命,其他如《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小飞象》《木偶奇遇记》在内的知名IP版权也将在不久的将来和它一一告别。 

迪士尼创始人华特·迪士尼(Walt Disney)童年生活在密苏里州的一个家庭农场,在那里,他将绘画的对象瞄准了农场附近的动物。多年之后,在回加州的一趟火车上,他尝试涂鸦曾收养的一只老鼠,米奇的形象就此诞生。

不过,米奇的走红之路相当坎坷,华特在1928年5月推出的动画短片《疯狂飞机》《飞奔的高乔人》都没有溅起水花,直到11月的《威利汽船》找到发行商上映才被外界熟知。华特无不自豪地说,“米奇这个小家伙的全部使命,就是逗人们开心,使他们发笑。”

当年10月,美国大萧条到来,失业和破产的恐惧笼罩在很多美国人头上,人们选择在米奇塑造起来的世界中短暂地逃避现实,美国总统小布什也曾这么劝慰失落的美国人,“去迪士尼吧”。

在成为美国人的全民偶像的同时,米奇也展现了强大的变现能力。一位商人找到华特,开价300美元,只为能把米奇的形象印在儿童铅笔盒上,彼时,华特刚创业不久,还不能从发行中赚到太多钱,“和以往一样,罗伊(他弟弟)和我需要用钱。”这无疑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过了三年,已经尝到甜头的华特开始找到更多人合作,还顺带将处于破产边缘的表商Ingersoll-Waterbury起死回生,将300员工扩张到3000人。随后的很多年,米奇比明星还忙,陆续出演超130部动画片。莱斯特大学教授艾伦·布莱曼(Alan Bryma)估算,截止到 1948 年,迪士尼光授权费就达到了1亿美元。

火了之后,迪士尼开始忙活新的事儿——打官司。1987年,远在日本的一百多个小学生为了庆祝毕业,在抽干后的泳池底画了一只米老鼠,开开心心地与其合影,谁知道这事被当地媒体用豆腐块大的篇幅报道,还被迪士尼发现了。

很快,迪士尼给校长发了律师函警告,迫于压力,小学生们的相册被删,泳池底的米老鼠也被擦掉。从那之后,被迪士尼法务铁拳锤过的日本人留下心理阴影,提到迪士尼都要小心翼翼。市面上流传起这样一个段子,“如果某天你不幸流落到一个无人荒岛,只要在沙滩上画一个米老鼠头像,迪士尼的法务部排除万难也会空降到你身边”,这得归功于迪士尼的法务部,号称“西半球最强法务部”的总法律顾问2016年的薪资1147万美元,高居全球之首。

几番折腾下,IP版权成了迪士尼的财富密码,迪士尼也慢慢长成一家涵盖电影、乐园、衍生品的巨头。

再强的IP也有到期的时候。在美国原有的版权制度中,其IP版权只能维持56年,米奇版权在1984年就该过期了,然而,在即将到期之前,迪士尼通过游说国会通过1976 年的版税立法,已发表作品版权的最长期限从 56 年延长到 75 年。这下,米奇到2003年才会过期。

具体是怎么游说的,公开资料极少提到。“我们认为游说是我们的专属权利。我们不想谈这个。”迪士尼前发言人托马斯·J·迪根(Thomas J. Deegan)说。夏皮罗也表示过,沉默是为了企业形象,“被认为公司是一群强大的说客,这又如何提高迪士尼对股东的价值呢?”

1998年,离米奇版权进入公有领域还有5年时,其他角色像唐老鸭、高飞也都离进入公有领域只有十来年了,着急的迪士尼又炫了一把骚操作,在华盛顿开设办事处、捐款、雇佣说客,在当时胶着的政治竞选中捐赠80万美元。当时,迪士尼主题公园已经为佛罗里达州和加利福尼亚州注入数十亿美元。

在《CQ》杂志作者艾伦·奥塔(Alan K. Ota)于1998年10月发表的一篇文章中,一些幕后细节被揭开。

6月的一个下午,时任迪士尼公司董事长的迈克尔· D ·艾斯纳( Michael D . Eisner )走进了闹哄哄的参议院大厅,和议院多数党领袖进行了一次秘密交谈,他们提到了一项延长即将到期的米老鼠版权的法案。他离开国会大厦办公室之前得到保证,这事妥了。

事实上,1998年3 月 25 日,众议院以口头表决的方式通过《版权期限延长法案》,支持者的理由无外乎,“版权收入对美国来说很重要”“延长版权会激励艺术家创造新的作品”等,甚至搬出了欧洲做例子。

1993年,欧盟延长了20年版权时效,版权在作者死后70年都受到保护,“与欧洲同行相比,美国的创作者似乎没有任何理由处于劣势,”代表过迪士尼发言的普雷斯顿·帕登( Preston Padden )说道。时代华纳、维亚康姆、NFL、NBA在内的各大职业体育联盟都是支持者。

但也有极少数的反对者,像餐馆、酒吧从业者纷纷站出来,怒批迪士尼已经赚了很多钱,吃相太难看了。法学教授丹尼斯·卡加拉(Dennis S. Karjala)更是指责道:“延长版权保护期会给美国公众带来巨大的成本,而不会给公众带来任何利益。

后来因为众议院提出免除大部分餐馆酒吧需要支付的音乐版权使用费,反对声才平息了些。迪士尼1995年就开始游说行动,但因为这部分人的反对,一直拖到1998年才游说成功。

10 月27 日,美国总统克林顿(William Jefferson Clinton)签署了《桑尼·波诺版权期限延长法案》,将版权期限延长了 20 年至95年。米奇因此也续命到2023年,该法案被戏称为"米老鼠条款"。

迪士尼为了延长版税保护期所做的努力并没有白费。2003年公布的福布斯最有价值虚拟人物排行榜中,噗噗熊和伙伴们位居第一,年创造财富59亿美元,第二名是米老鼠和伙伴们。到了2019年,据英国品牌评估机构“品牌金融”排行,迪士尼品牌价值为458亿美元,前15名中迪士尼阵营品牌占4席。

失去米奇,对迪士尼意味着什么?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迪士尼即将失去的只是1928年《威利汽船》版本的米奇,迪士尼在之后创作加工的几个版本米奇不受影响,依然享有95年版权保护期,比如我们最熟悉的带白手套、穿红衣服的米奇,或者带草帽的米奇。

律师丹尼尔·马伊达( Daniel Mayeda )分析:你可以用最初版本的米老鼠,用在哪里都行,但如果你使用的形象和迪士尼的米老鼠版本太像,迪士尼也有可能会追责。像沃特菲尔德这样的艺术家在创作基于老角色的新作品时不要越界。如果公众误以为某件作品与迪士尼有关联,可能会产生重大的法律后果。“

而商标和版权不一样,商标不受时间限制,迪士尼注册了很多商标。天眼查显示,迪士尼申请的米奇、米老鼠相关的商标已经多达上百个,这些还是得经过授权才能使用。

沃特菲尔德接受《Variety》采访时就说:“我们试图非常小心,我们知道这之间有一条线,我们知道他们的版权是什么,因此,我们尽我们所能确保(我们得电影)只是基于1926年的版本。没有人会把这个误认为是迪士尼。“

迪士尼旗下的IP们,《高飞》在2027年过期,《唐老鸭》会在2029年过期,《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在2032年过期,《木偶奇遇记》在2035年过期,照外媒话说,这应该会让迪士尼的法律部门忙得不可开交。

失去米奇,对迪士尼最直接影响就是将失去一部分版费授权收入。2021年,据Wiki&Mili统计,IP米老鼠和他的朋友们在全球最赚钱的50个IP中占第四名,总收入达803亿美元。具体对迪士尼的影响眼下尚难以量化,但兴许可以从今年1月迪士尼刚失去的噗噗熊IP版权一窥端倪。

迪士尼2022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迪士尼总营收为192.49亿美元,同比增长23%,其中内容销售、授权业务收入为18.66亿美元,同比下降3%(2021年第四季度为24.33亿美元)。

在新IP开发上,迪士尼也在行动。以前IP的生产周期平均在12-18个月,通常都是随着电影带动周边和授权、主题乐园等收入,比如米奇、唐老鸭都是这样诞生的。但近些年,随着互联网兴起,IP不需要借助影视作品也能快速打造人设。

2021年,迪士尼推出玲娜贝尔,据其官网介绍,“玲娜贝儿是一只具有好奇心的狐狸,而且很聪明,她能在解决问题和解开谜团中找到快乐”。在社交媒介的助推下,性格鲜明的玲娜贝儿迅速破圈,只花了两个月,就赢得了全网知名度,早它三年诞生的星黛露花了两年才达到这样的热度。

但没有丰富影视内容加持的玲娜贝尔,是否能如米奇一般,长盛近百年不衰,不仅让外界保持观望,对迪士尼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挑战。

华宇测速地址_奈飞「假摔」,爱优腾「真病」

0708

近半年,奈飞从市场心目中的“白月光”,变成了“饭黏子”。

这当然和它频频“让人失望”的表现有关:

一季报显示,奈飞今年前三个月,相比上一季度,失去了20万名付费用户,打破持续近10年的用户上涨势头。其在当期财报中还表示:预计第二季度将继续流失200万付费用户。

紧接着,又迫于压力,提出广告、共享收费等分层收费计划,打破了此前树立起的“流媒体平台不靠广告盈利”的标杆效应。

种种利空叠加下,奈飞的股价半年内跌去了近80%。

但事情发酵下来,受影响的不止奈飞,而是整个流媒体行业,在主流投资者语境里的幻灭——认为长视频商业模式的未来,注定是价值毁灭。

不过说归说,一旦有新机会出现,市场还是会像鲨鱼闻到血腥味一样,扑上去。

比如,爱奇艺无论在会员数、营收,还是净利润方面,都和奈飞有很大差距,但其今年上半年的股价,比奈飞稳定多了。

之所以会这样,源于爱奇艺一季度实现首次盈利。市场的现实可见一斑。

然而这样的线性情绪动机,往往看到的只是表象。看流媒体行业,更应该探究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差?

奈飞:群狼环伺,摘的是别家“桃子”

“可能确实有一些竞争阻碍了我们的用户边际增长,虽然从数据上很难精确指出,但竞争的激烈程度已史无前例。”

这是2021Q4电话会议上,奈飞高管对为什么调低下一季度预期做出的解释。

事情确如其所说,2020Q2-2021Q4,奈飞市场份额从55%下降至45.4%;与之相反,Amazon Prime/Disney+/HBO Max/Apple TV等合计份额,从10.6%增长到20.6%。

而接下来,竞争形势会更激烈。

一方面,内容烧钱大战打响——华纳今年将投入180亿美元到HBO的内容制作;亚马逊将在今年9月推出史上最贵剧集:单集制作成本超5800万美元的《指环王》。

另一方面,用户抢夺白热化。

比如,迪士尼CEO包正博曾在2020年投资者大会上放言,预计2024 财年Disney+全球付费用户数将达到2.3-2.6 亿。而截止2021年Disney+订阅用户数已达1.37 亿,逼近奈飞的2.2亿。

一看这种情况,不少投资人难免想起国内长视频“内卷”不断、持续亏损的惨烈,觉得流媒体没前途了。

那么,这种线性外推是否有道理呢?至少从数据看,有点立不住脚。

如下图,截止今年5月,美国境内视频服务的使用比例为:流媒体平台31.9%,有线付费电视36.5%,广播电视24.4%,其他7.2%。

也就是说,海外流媒体行业看似竞争激烈,但本质要抢的是有线付费电视以及广播电视等的份额,是增量竞争。

且包括奈飞在内,这些流媒体平台都是“摘桃子”的——他们坐享其成了美国成熟的付费环境。

这里的逻辑解释起来就是,流媒体商业模式盈利的基石是用户付费,按照常规,用户习惯培养,要随着行业的发展一步步加深。比如,国内的音乐流媒体、视频流媒体平台都是如此。

但美国流媒体行业起步时,用户付费习惯就是现成的。像奈飞根本没有所谓的“白嫖期”,上来就是付费订阅。

而它们摘的“桃子”,是付费有线电视公司“打下的江山”。

《HBO的内容战略》一书曾提到,当年主流的广播电视运作模式(即免费向观众提供内容,靠广告盈利),在收视率为衡量节目好坏唯一标准下,电视内容趋向单一以及通俗化——大多数节目都是真人秀、喜剧类这种快餐式消费内容。

但好奇心这种东西,往往越压制越反弹,这给了主流(ABC、CBS、NBC等)之外的独立电视台们,争取细分用户的机会。

而HBO等有线电视网,依托电缆传输技术,通过了解和分析用户观看偏好,有针对性进行内容产出(详情请参见一文),有了对用户付费订阅的基础。

在HBO老员工的回忆里,“当时人们对这个新鲜事物跃跃欲试,火爆程度不亚于1849年的加州淘金热。”

这反馈在数据上就是,随着HBO、AMC、CNN 等有线电视台的迅速崛起,不仅带来了频道自身用户订阅数的上升——比如,HBO 1982年的订阅用户达到980万,占所有付费电视用户的50%.

也造就了有线电视行业的兴盛,1975-1985十年间,有线电视系统服务的用户从1000万增加到4000万。

用户的付费环境就此建立完善,如下图,80年代初美国的付费率已达到90%。

基于此,等流媒体模式出现时,对用户而言,不过是换一个地方为内容付费。

而流媒体能顺利摘桃,事实上也延续了HBO们逆袭广告电视的套路——以内容取胜,同时叠加媒介技术、用户习惯的改变。

媒介习惯改变上,如下图,2011-2019年,有线电视的使用时长在持续减少。

同时,数据显示,2019-2020年,美国流媒体触达占比排在首位,且是增长态势;与之相反,有线电视的触达占比是下降的。

至于内容突破方面,最典型的就是奈飞的崛起(相关论述有很多,本文不详细展开)。

或许也正是因为奈飞的丰厚回报——内容投入的ROI越来越高,让一众内容商看到了流媒体赛道的增长潜力,纷纷掺和进来,分一杯羹。

换句话说,曾经一家独大的奈飞,遭遇竞争,增长势头短期受影响是必然的。但长期来看,行业天花板够高,允许群狼共存,分食份额。

而回到国内,大家都是看免费电视长大的,优爱腾们没有现成的桃可摘,付费习惯培养得自力更生。

优爱腾们:白手起家,遭遇付费率瓶颈

就数据来看,和海外正好相反,国内流媒体行业竞争情况虽正趋缓——自2018年以来,优爱腾芒无论是MAU,还是使用时长,市场份额变化都不大。

但增长空间缺乏想象力,如下图,2020Q1付费会员增速近乎停滞状态。

对于长视频付费困境的原因,大多数的观点是认为:国人习惯了“白嫖”,不愿意为内容付费。

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2021年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用户愿意为优质内容付费;而创新性的优质电影题材,屡屡刷新票房成绩,同样在印证这一点。

既然用户付费意愿基础存在,为何付费进程不尽人意呢?

复盘可以发现,直到2003年,我国每千人拥有电视机数量,也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有线电视的差距就更大了。

客观条件限制下,国内流媒体行业接棒电视,满足用户视频需求时,面对的是几近空白的付费环境。

他们不能像奈飞们那样捡现成的,而是要如HBO们一样,重塑付费秩序。且结合国内的经济情况和工业化基建不完善,培养周期会比HBO们更长。

如下图,十几年下来,国内的用户付费率(2020年)平均为20%左右。而上述提到,差不多时间,美国的付费率已达到90%。

不过,起点低虽有限制,但循例HBO们的做法,行业建立成熟的付费环境,更多是时间问题。然而各平台对变革行业的态度,让矛盾发生了转移。

优酷之于阿里,爱奇艺之于百度,腾讯视频之于腾讯,只是生态的一部分,巨头看重的是长视频平台的导流能力。而这一定程度,会影响平台的价值取舍。

以收入端来说,用户付费意识还空白时,没有做好平衡,一味着急广告变现,如不断增加贴片广告的时间。

但要广告主买单,得以播放量、收视率等指标说话。为了利益最大化,平台逐渐形成了一套“大IP+流量明星”的打法。

但这与付费模式的价值主张是相悖的,上述说过,用户付费是为内容质量买单。

比如,2018起,爱奇艺内容战略上开始强调“精品化”,涌现出《大江大河》《都挺好》《无证之罪》等优质内容,相应地,其会员服务收入占比开始明显上升。

然而局限于广告模式的路径依赖,同时相比费尽心思去做内容价值,流量反馈更直观且容易复制,流量剧依然是市场主流,这如何让用户买单呢?

当然,影响内容质量除了平台的选择,也有一定的环境限制在。

一文论述过,影视工业化以制作团队为中心模式,不仅内容质量相对可控,还能规模效应控制成本。但囿于发展程度,国内影视工业化基础很薄弱。

这是行业的局限条件,但也有机遇可抓——完善基建,打破影视圈固有体系,掌握产业议价权。

然而在这一块,除了芒果超媒摸到点边,其他平台的工业化很松散。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举个例子理解,爱奇艺一向在影视工业化上冲得很猛,但辛辛苦苦跑通一个领域,可能会遭遇竞对摘桃子,要么对内容进行模仿,要么对核心剧集制作团队进行挖角:

其迷雾剧场大爆款《隐秘的角落》与《沉默的真相》的原IP作者紫金陈,被优酷高价签走,准备以此为核心在5年内打造10部精品悬疑剧。

也就是说,工业化基建是苦活、累活,本身需要大量投入,而就算跑通了,ROI也不一定经济。

这样一来,谁都知道做好内容才有出路,但让自己当那个“吃力不讨好”的,就退缩了。而行业本身就白手起家,再集体短视,付费率如何更进一步?

如今付费用户增长停滞,优爱腾们无疑也意识到了问题。各家在内容上不再针锋相对,独播剧数量逐渐减少,联合播出作品增多;经营上,也在追求“降本增效”。

当然,改变还处于摸索阶段,是否能带来良性改变,需要长周期观察,但问题是,投资者有没有耐心等待呢。

虽然流媒体行业出现的时间差不多,但十几年发展下来,海内外流媒体的价值空间,却截然相反。

海外来说,坐享其成了有线电视时代培养的成熟付费环境,可很长时间里只有奈飞一家,如今更多巨头冲进来分蛋糕,看似竞争激烈,但实质在抢有线付费电视的份额,天花板够高。

国内方面,一无“桃子”可摘,二来基础浅起点低,再加上短视,用户付费的天花板只建到了“膝盖”。目前这个区间里的竞争,基本走到了头,要重塑价值,转机在付费率实质突破。而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华宇测速_腾讯为何不删除京东「微信好友」

0708

去年底,腾讯将向其股东分配其持有京东约4.6亿股A类普通股。“派息式”减持京东后,腾讯持股下降至2.3%,不再是京东第一大股东。同时,腾讯总裁刘炽平也卸任京东董事。

当时,外界曾有传言表示二者将划清界限,腾讯有可能删除京东这位“微信好友”。

6月29日,京东集团与腾讯续签了为期三年的战略合作协议,这意味着京东与腾讯拉开合作3.0时代的序幕,打破了上述传闻。

不难看出,新的合作在过往八年合作的基础上,各方面情况更为细化,同时双方身份更为平等互利。“深度战略合作”,成为京东和腾讯这次合作中提到最多的词语,这是移动互联网人口红利消失,增速放缓后巨头之间合作的新尝试。

这次合作沿袭了过去八年的哪些内容,又改变了哪些部分?在微信生态中诞生的拼多多,与已经互联互通的阿里、抖音,将会参与到微信这十几亿用户的竞争中,这背后映射的行业涌动,耐人寻味。

京东、腾讯“好友”关系的变化

2014年,腾讯宣布入股京东。当时腾讯做了自己的电商平台拍拍网,但发展并不如预期,于是将拍拍网等电商业务和物流部门并入京东,加上支付的2.14亿美元现金,最终获得京东3.52亿普通股。

与此同时,腾讯首次为京东打开了一级访问入口及其他平台的支持,合作期限为五年。这次合作表明京东是腾讯所有实物电商业务的首选合作伙伴,腾讯八年内不参与国内实物电商业务或者管理型市场的业务模式。

这次合作维持五年,期间京东从未上市到成为中国排名前列的互联网公司,腾讯更日益跻身世界互联网巨头前列,其过程可以视为合作1.0时代,是提升经营效益和竞争力的五年。

2019年,5年合约到期后,京东与腾讯继续签署三年战略合作协议,这次合作涉及流量、广告及多方面合作,三年来相关交易金额不断增加。不过,去年底,腾讯宣布将向其股东分配其持有京东约4.6亿股A类普通股。“派息式”减持京东后,腾讯持股下降至2.3%,不再是京东第一大股东。当时的减持也被外界解读为是二者关系的微妙变化。

这期间是国内移动互联网逐渐发展稳定的阶段,拼多多、阿里等竞争激烈,抖音、快手等新型电商兴起,在整个过程中,随着政策的不断发展,腾讯、京东双方考虑更多的层面转移到行业层面,可以看作合作2.0时代,特点是竞争而多元。

这次,京东与腾讯再续前缘,二者合作的层面逐步深入,根据协议,双方将围绕实物电商入口、云技术与云服务、会员体系、线上会议、企业服务、智慧零售以及广告等领域展开业务合作,以持续提升现有及潜在的京东及腾讯用户享有方便、快捷、优质的消费体验。作为总对价的一部分,京东将向腾讯发行若干数目的A股普通股,价值最高为2.2亿美元。

依然是战略关系,但是在互联互通和反垄断的背景下,显得十分具有开创性,并呈现出竞合之态势。此前,微信已经可以直接导入阿里系链接,对抖音、快手逐步开放。在这样开放的氛围中,京东与腾讯延续战略合作,似乎在同业中处于优势。同时,腾讯对流量、技术各方面的合作定价,似乎也为后续与其他企业打了个样板。在合作3.0时代,讲究的是开放性和流动性。

腾讯一直想在微信中培育出电商“帝国”,从投资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开始,而后继续在微信生态中测试小鹅拼拼和腾讯惠聚等小程序,都是想在私域场景中尝试电商交易,然而最终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与京东再续前缘也显得合情合理。

实际上,如今电商增速已放缓,整个移动互联网都结束了高增长阶段。摆在巨头面前的,并非是增长的问题,而是如何稳固大盘。在电商的逻辑中,流量始终都是一个生意的开端,并伴随着生意的结束,特别是在短视频逐渐崛起的年代,如何寻找到适配的流量,成为新的考验。

没有电商不喜欢做“微信好友”

从去年开始,关于阿里与腾讯考虑互相开放生态系统的消息激起广泛讨论,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两大巨头,假如破冰,那么会引发生态土壤的变化和行业竞争维度的更新。

对电商而言,微信从来都是不能绕过的一江春水。毕竟几大电商公司,与微信的关系密不可分。

2015年9月拼多多正式上线,不到三年就上市,用户规模一度超过阿里,拼多多就是诞生在微信生态中,玩出了社交新打法,获取了大量下沉用户。“砍一刀”“拼团”等社交游戏方式促进用户活跃度,并能够快速产生群聚效应。毕竟在微信上没有网购过的“另一半中国人”,是海量的资源和市场。

对京东而言,早期与腾讯建立的战略合作,在其发展多年中,都诞生了深刻的用户认知。这种无壁垒的体验加之对物流的优势,让京东在淘宝、拼多多的竞争中似乎显得另类。鲸商在《》一文中有详细分析。

然而近两年,巨头们在社交电商、即时零售甚至外卖领域开始打起来,这令微信生态的资源变得尤为宝贵。特别是如今,巨头格局初定,早已不复当年一个微信就能诞生一个拼多多生态的阶段。面对微信生态的流量,电商巨头更多的是想巩固已有的大盘,并试图建立与用户更友好的链接,同时寻找到G端和B端的增量。

腾讯2022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微信及WeChat月活跃账户为12.88亿,同比增长3.8%,这样的用户基数之下还能保持增长,这也足以说明微信的生命力。更值得注意的是,微信视频号和小程序的活跃用户在持续增长,在生态系统下,微信的组织能力和增值能力正在显现出来。

业内人士此前对腾讯与阿里、抖音等互联互通的分析中,认为即便打开微信的大门,对电商平台而言也很难一下子找到巨大的增量。现在早已过了大批拉新、并能够找到新的购买力的阶段,对用户的运营和心智的吸引是长期沉淀和经营的结果。

这在某种程度上更说明微信生态的意义,微信如今更多的是在行业中寻找用户的兴趣与增值可能。小程序此前在零售和餐饮中有诸多尝试,这促进会员体系建立及用户运营提升。

更为重要的是,微信还是能够触达用户的第一平台,在今年频发的疫情中,为了保障民生,京东曾在视频号中带货,当时创下了收看纪录,同时也令用户感知到了其价值和决心。这对企业而言,超越了流量和营收的层面。

不只是京东,所有电商平台都希望从微信身上得到高黏性的私域流量。

腾讯能从京东身上得到什么?

腾讯今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腾讯营收为1354亿元,与去年同期持平,在利润方面,腾讯则同比下降51%。腾讯的游戏业务和金融科技业务仍然稳健,在广告业务方面则压力较大,同比下降18%,一方面是受到客观环境影响,另一方面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抢夺之下,业务变现能力减弱。

为了守护微信的流量大本营,随着抖音、快手等新型内容平台不断衍生出新的商业模式,微信商业化不断提速。肉眼可见的,目前腾讯在朋友圈运营的效果广告增加,在视频号运营中大力挺进,可以看到,腾讯下了决定,将微信为跑马圈地的中心地带。

腾讯做不好自营电商,需要稳定而强大的伙伴提供供应链和交付能力,从而真正实现多场景需求与实体的融合。京东与腾讯的深入合作,除了在C端流量的合作,还包括技术创新、供应链服务等领域的合作。

京东作为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与服务企业,将充分发挥自身的供应链优势,提供边缘计算、数智采购、工业互联、供应链金融、智能物流、C2M产品创新等方面的服务。同时,京东还将凭借优势技术能力参与“千帆计划”,助力我国“数实融合”进程。

由此来看,不论是被迫开放生态,还是主动寻找战略合作伙伴,微信面临的考验是如何分配资源,构建起一套运行法则。此前,在微信生态中,腾讯智慧零售业务围绕微信生态扮演重要角色,其将平台能力比如工具、流量和数据能力等开放给服务商伙伴,促进私域生态繁荣。

如今,腾讯与京东的合作已经开始产生更批量化、更大规模的场景融合,从技术到产品再到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不再保守。目前,在电商与零售领域,SaaS等技术挖掘出更多数据,开拓更多的商业潜力。

在大数据时代,流量不一定能够转化为GMV,但是流量都可以产生数据,以此来与各类平台合作,从而迸发出更强的生命力。从另一个维度上实现了腾讯的电商梦。

对腾讯而言,下一个十年或者下一个时代,将是真正属于合作伙伴带来收益的阶段。微信注定会走向有条件的开放,与京东的合作,则是一直以来最为合适而有利自身的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