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3
投资界(ID:pedaily2012)8月9日消息,种子新星正式宣布完成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第九城市(NASDAQ:NCTY)领投1200万,天使轮投资方易趣网创始人、经纬中国创始合伙人邵亦波持续加注,跟投200万。此轮融资后,投后估值近一亿。今年年初完成Pre-A百万级融资后,仅用180天,种子新星通过亮眼的财务数据,对主体业务的战略升级,再一次迎得了资本市场的认可。种子新星此轮融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是面向家庭提供多元化运动健康解决方案。
时间回到2008年正直北京奥运盛世,18岁的楼亨渊第一次接收到两个概念,“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当时的他还不能深刻理解这背后的逻辑与使命。但随着年龄与实践的增长,感受到中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他也渐渐将自己的追逐与体育强国梦连在了一起。“也正因有此想法,所以首次创业选择了业余体育赛事方向,将竞技性引入群众体育可以更好的激发全民运动的热潮”楼亨渊表露。随着种子新星在素质教育领域持续深耕,楼亨渊也渐渐萌生出更大的理想版图。
下一步的规划也将围绕运动健康服务的空间布局展开,种子新星将充分实现每区一家核心商场店+2-3家社区商场店+上门教学服务和小区场馆短时租赁的模式。并配有不同的教学内容以此来满足不同类型的家长需求。
此轮融资从确认意向到打款仅用3天时间,九城董事长朱骏表示,“迅猛决策的背后,来源于对楼亨渊团队运营能力长久观察而来的确信,也有对这条赛道深刻的认同。”
0202
对于这一代年轻人来说,精致而高水平的生活触手可及。可挣得越来越多的他们,正在告别“月光族”的消费陷阱,走向“月月有余钱”的消费降级圈子。
根据蚂蚁财富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95后的攒钱增速是其他群体的8倍。
在某平台的「丧心病狂攒钱小组」里,有57万多人参与进来,他们亲切地互称“存钱罐”,分享攒钱的经历。他们互相激励,互相监督,致力于一起变成有存款、有安全感的人。
“可以大胆承认我是个贫民窟女孩,也可以大声地说:我真的好喜欢钱,喜欢攒钱,更喜欢钱给我带来的安全感和快乐”,一位“存钱罐”这样向Tech星球分享。
另一方面,高品质的生活是年轻人愿意追求的,但现实是,薪资水平提高的速度赶不上品牌溢价的速度。与此同时,一线城市房租、房贷的压力越来越大,这也是年轻的一代们提早攒钱的原因。
一个共识是,过度消费的背后,是消费者积累起来的焦虑和恐慌。工作10年,工资涨了8倍,却还是没能买得起大城市的一间厕所。
或许年轻一代更早的意识到,消费的开心是建立起来空心的沙子城堡,看起来风光,其实一吹就散。
“月光族”攒到“第一个十万”,安全感翻倍
工作3年,年纪一直在长,但存款没有多少。
在没有意识到攒钱重要性之前,我是一个典型的“月光族”。一千块钱的面包机,八百多的洗脸仪,七八瓶神仙水,五百多的烤箱......事实上,这些东西利用率并不高,也不一定适合我。印象中,面包机使用次数还不到10次。但当时被消费主义灌输得太厉害,花钱如流水,就喜欢及时行乐。
直到有一天,和周围同龄的同事聊天,他入职两年已经攒了15万,新年的目标是再存5万。突如其来的羡慕和震惊让我清醒,当时没有一分存款的我,很难想象。
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我意识到到人和人的差距,有时并非工作和能力的差距,仅仅是是消费观念的区别,就足以拉开很大一段距离。表面过得开心的我,实际花了那么多钱其实并没有怎么提升生活质量。
这件事的发生,是我从“月光族”到攒钱一族的转折点。我开始下定决心攒钱,按部就班地分类攒钱。超过1000的资金放在定期理财中,再投一些放入基金里,我是基金小白,所以做好了长期准备。此外,还会准备一张银行卡,作为应急基金,每个月适当地放几百进去。
很多东西都很难确定,工作可能会失业,恋人可能会离开,但存钱带来的安全感却是前所未有的。在一年的攒钱生活里,我能感受到自己很明显的变化。
没有存款的时候,都不敢辞职和换房子。人没那么浮躁了,开始享受生活里不因金钱躁动的感觉,也更加珍惜身边的物品。相比于之前消费带来的短暂快乐,现在的我,不被物欲捆绑折磨,内心更加自由。
这一次,我能确定掌握的是银行卡里的余额,虽然不多但每一分都是辛辛苦苦赚来的,并且不会背叛我。
现在我攒到了人生第一个十万,这对我来说意义非凡。这10万并非轻而易举得到,耗时近两年,从消费降级到极简主义,再到每个月的消费挑战,一点点在试探自己的消费欲望,一点点在构筑自己理想的生活。
每一步走来,都是艰难而琐碎的,但我会坚持下去。
没有房贷车贷压力,实习生也要攒钱
从上大学开始,我开始了自己的攒钱之路。
在外地上学,爸妈给了定期的生活费,大学生有一个普遍的特点是“月末穷成狗”,刚收到生活费的时候,忍不住多花一些。
我大学一个月生活费两千元,虽然不多,但买自己想要的东西是足够的。问题主要在于,生活费分配不均,如果到月末遇到紧急情况,就很难办。
事情的转变发生在大二的时候,月末电脑突然崩掉了,修也修不好,只能换一个。但当时手上已经没有多少钱,也没有存款,就有些窘迫。更重要的是,虽然当时还是大学生,也不好意思再向父母要多余的钱。
从那件事后,我开始有意识地提高分配生活费的能力。一方面怕自己遇到应急的情况,另一方面也是想培养自己的攒钱习惯。
规划自己每日的开销是我攒钱的第一步。小额开销,比如买水果、买菜做到心里有数。超过500的支出,我会记下来,看是否是合理支出。
这个习惯延续到了现在,是我实习的第二个月,刚刚收到第一个月的实习工资。这是人生第一次发工资,给父母各转了520块,微信支、付宝各留一些做月开销,其他的存了定期保险理财。
我在三线小城的一家银行工作,单位包吃住包水电包一切,开车离家一个小时,这也就意味着除了水果、零食、回家路费,几乎没有额外开销。在三线小城,压力不是很大,父母帮忙安置了房子和车子,我打算再给自己攒一套房子首付的钱。
现在我的理念是,花更少的钱买合适的东西,剩下的钱攒下来。就算也就比别人少了10块,我也蛮开心的,对我来说是一种乐趣。
我给自己定下了年底存款到三万的目标,大目标是三年20万,希望能够实现。
不是穷攒钱,而是不花冤枉钱
我不会理财,所以存款全靠一个字,攒。
作为一个风险厌恶者,我不太能接受本金损失,就也意味着不会碰股票或者是基金。最大的底线,我会买一些保本的银行理财,宁可少赚点也不想冒风险。
工作两年半的过程中,我一直都有攒钱的意识,我认为存款是可以让自己更有底气,会让自己面对未来的选择更多一些。
但在和朋友的相处过程中我发现,我似乎是“少数人”。年轻的时候的确诱惑很多,尤其是想要过得精致一点的女生,很容易跳到消费主义的陷阱里。
举例来说,我在大厂工作,周围的同事自身能力和家庭实力都蛮强的,有很多活在小红书里的“白富美”,“月光”的很多,打卡网红地、买奢侈品、做医美......他们过的很fancy,导致我有一阵经常怀疑自己这样生活是不是太“灰头土脸”。
冷静下来,会发现这些都不是生活必需品,甚至是鸡肋。攒钱才是关键,把消费的金额控制在一定的比例中,会给自己带来一种掌控感和满足感。
另一方面,攒钱,是不花冤枉钱,而不是穷攒钱。
不可否认的是,一个在职场上打拼的人,我会有一些社交需求。比如买名牌包、和朋友去高档餐厅吃饭,这些钱也不是完全不花,而是要花得最有性价比。比如,名牌包要有,1-2个撑场面就足够了。除了正式场合,我认为上班时间背帆布包或双肩包更合适。
从我的感受而言,消费降级之后,会发现整个人都轻松了很多,护肤品可以在以有功效为前提,用更平价的,而不是盲目追求大牌。
我现在对消费主义有一种下意识的反感,觉得商家都是在处心积虑地赚我的血汗钱。
极检+极简,想结婚前自己买套房做独立女性
和大家在印象中对年轻人的想象一样,我也曾大手大脚过。上大学时,一个月五千块钱都不够我花,现在想想,确实是在挥霍。这样的消费习惯延续到了工作的第三个月,前两个月都是入不敷出。
促使我改变的,是想要有一个婚前财产。我现在的状况是,有男朋友,不想早婚早育,想要在结婚之前自己买套房,做一个独立女性。
对我来说,攒钱是件辛苦与快乐并存的事情。
为了给自己有攒钱的基础,我必须要先挣钱。上个月我疯狂加班出差,攒了100工时的加班费。公司的制度是工作日1.5倍工资,周末2倍工资或者调休。
除了努力挣钱,我慢慢地变成了精打细算,甚至有点“抠门”的人。
以前的我,店越贵越好吃,点的菜越多拍照越好看。现在受到极简主义的影响,我从喜新厌旧变成购物欲很低的人。学会了自己做饭,做自己想吃的菜,不再去点外卖。把自己做的饭带到公司,省下来的餐补就当是加薪了。旧衣服也不会扔掉,毕竟时尚是个轮回,十年过后旧衣服又变成新的潮流了。
除此之外,和很多打工人一样,公司比赛得来的奖品,我如果不需要就会在二手平台转手卖掉,让大家各取所需,这种非工资收入也是我攒钱的主要来源。
这些看似“抠门”的举动,都是在还我大学时期欠下的债,令我开心的是,久而久之,我习惯了这样的消费方式,并成功影响了周围的朋友们。
买东西前,先等等。在购物车上放一段时间,如果后来忘记买了,证明欲望不强烈,没必要买。使用频率是衡量物品物有所值的最真实的标准,学会物尽其用,也不要指望买了某个东西,就可以过上某种生活。
拒做“韭菜”不参加双11、618,极端时一个月只花几百
我正视并珍惜我挣的每一分钱,可能因为本身挣的不多吧。和同龄人相比,我选择了朝九晚五的工作,工资不是很可观。
但这并不影响我通过攒钱“致富”。
前一阵很火的临期食品店,一直都是我的心头好。就像「我爱临期食品小组」里说的那样,用打折的价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
除了临期食品,由于工作的原因,我很了解关于保质期、生产日期、临期的界定,很多生活用品是为了在市场上卖才标出来保质期,实际上并不存在过期一说。比如,有些超过保质期的纸巾我也会买,毕竟这并不耽误正常实用。
双11、618等购物狂欢节,我基本不参加,我拒绝做“韭菜”。不囤东西、现用现买、一些心血来潮想买的东西,都是买了放着吃灰的。
消费的开心,是物质欲望得到了暂时满足而开心。但是一旦满足了,就会有新的物质欲望产生,看到别人有或者心血来潮又会进入新一次的追逐。
我一直坚持的观点是,不要觉得“才几块几十块不算什么”,积少成多,集腋成裘,几块几十块积攒起来也是很可观的。极端的时候,我一个月只花几百块钱,我不觉得这是丢人的事,劳动创造财富,我通过攒钱也可以创造财富。
攒钱就是结结实实地添砖加瓦,虽然少,但是一点一滴都是自己构筑的未来和底气。
0202
张勇再次凌晨发文。
涉嫌“女员工被侵犯”的曲一(金融八卦女注:王成文在阿里巴巴的花名)被辞退,永不录用。
阿里同城零售事业群总裁李永和和HRG徐昆引咎辞职,阿里巴巴集团首席人力资源官童文红受到记过处分。
同时,25万名员工里的“6000名阿里人关于807事件的联合倡议”一度排在了微博热搜的第一。
此时,距离当事人出事当晚,时间已经过去了12天;距离当事人向公司报告过去了6天,距离当事人被移出群聊、饭堂发传单求关注、在内网投诉过去了3天,距离此事上热搜仅过了1天。
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上微博曝光,真的有用。
不但如此,这位女性,用发传单、拉横幅、喊喇叭的古老方式,撕开了互联网企业标杆——阿里内部的丑陋面纱。
/ 1 /
8月7日,某爆料平台上传出,一位阿里的女员工出差时被领导王成文恶意灌酒,遭到合作商的性侵及直属领导进入酒店房间后的多次侵犯。
在这位阿里女员工长达8000字的pdf文件中,有太多令人震怒的细节:
在台风天强行要求女下属随其出差,对商家男领导说“我给你们送了一个美女来”,并且在饭局上不断劝酒;
在和另一个女孩一起送她回到房间之后,他又一次回到该女员工的酒店,并且在前台顺利地办好了房卡,前后四次进入她的房间;
更匪夷所思的言论来了。
这位p8上级甘启梁(花名阿甘)对这位女士说:“现在我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只招男生不招女生了”、“你觉得不喝酒,这个济南华联和一些北方的商户以后的业务能谈下来吗?”
在答应开除王文成的三天后,领导层又突然变卦,并称因为考虑到这位女员工的名声,才没有做出开除的决定。
团队内部的几位领导表示无法处理,HR反馈无果,这位女士最后只能选择发布在公司的群里,结果很快消息遭到了强制撤回,她本人也被移出了公司群。
走投无路的她只能打印了横幅和传单,拿着喇叭到了公司食堂,哭诉自己的遭遇,很自然地遭到了保安的拦截,涉事的几位领导就在不远处默默观看。
8月7日更晚一些的时候,阿里巴巴对媒体回应称决不容忍,涉嫌员工的一级二级主管、一级二级HRG总共4人已停职接受警方调查。
8月8日凌晨,阿里巴巴ceo张勇在阿里内网发帖称:震惊,气愤,羞愧……
济南市公安局槐荫分局也对该事件发布情况通报,称正在调查取证。
至此,这位阿里女员工的艰难维权才终于有了一个起点,终于被放到了台面上。
相比起张勇迟来的震惊,我震惊的是,阿里的高层竟然到现在才感到震惊啊!
在受害者发传单、拉横幅、甚至闹到了微博热搜全民关注的时候,领导层再站出来说一些“绝不姑息”的片儿汤话,这就是阿里处理问题的态度吗?
/2 /
这可能真的是阿里的“企业文化”。
还记得早几年前,就有入职了阿里的女孩子在网上吐槽阿里的“破冰游戏”,当时也是登上了热搜,就在昨天,阿里再一次回应了破冰文化,称这是谣言,并非阿里巴巴的内部培训。
但是显然,有了吴亦凡的前车之鉴,现如今的大家不再轻易相信这样的辟谣了。
因为更显然的事实是,很多女性在职场中都或多或少经历过这样的“破冰”环节。
“应届毕业的妹子,入职第一天的破冰问题是:第一次xxoo是什么时候?跟谁?什么姿势?……”
图片过于恶臭,就不放大图了。
某阿里系的公司,破冰活动:男的用腿夹着香肠,女的用嘴去剥香肠……
在这里必须要承认,破冰活动可能真不是阿里独创,但是这种类似的破冰游戏,却是帮助王成文这样的阿里高管寻找“猎物”的第一步。
一名职场女性,如果能开得起这样的“玩笑”,能和男同事有大尺度的互动,就意味着她能坦然接受上级不太合乎情理的要求,带到酒局上甚至能有意外收获,王成文们心里可能是这样一厢情愿地想的。
还记得2019年马云在阿里巴巴集体婚礼上的证婚致辞吗?
他当场开黄腔,说道:“在公司里的活要快乐地干,但是家里的活要好好干,认真干……工作上我们强调996的精神,生活上我们要669。”
“什么是669?6天,6次,要久。”
这种话,放在公共场合演讲,不觉得low吗?底下的一片笑声表示可能已经司空见惯了。
去年,还有一位入职仅三个月的阿里p8,公开在招聘软件上招聘私人助理,开出月薪1.6万元,并称许诺可以给出正式编制,能为其申请阿里巴巴正职。
何为“私人助理”呢?这位p8的定义就是“每周见一到两次,形式约会”。
对于这位入职仅三月的p8,阿里的反应倒是很快,三下五除二就调查清楚做了开除的决定。
哦对了,阿里还有一次反应迅速,就是以最快速度开除了四个写程序抢月饼的程序员。
而对于王成文这样在阿里任职五年的根深叶茂老员工,阿里的hr只能已读不回,最后实在没招了只能直接说:
你别激动,这个事情我们处理不了。
甚至有匿名者说,某个婚内出轨的男高管已经和hr报备过了。什么叫报备?又是什么人在当他们的帮凶呢?
在这次的事件中,一位阿里巴巴人力资源部的员工连发了两条朋友圈,急切地维护着阿里的价值观,说“至少阿里是敢于说出来,敢于承认”。
真的难以相信这就是阿里的人事说出来的话,事发直到拉横幅发传单闹上了热搜才出来回应,这就是阿里的“敢于承认”吗?
这几年来,更多的关于阿里的丑闻时不时就被曝出,就像一颗石子被扔进池塘,然后没过多久,水面又恢复了平静。
在这些事件中,当事人都是一个个代号——p7、p8、曲一、曲二,他们似乎不用为自己犯的错付出什么代价,随着时间流逝,视频和照片被系统删除,没有人会记得这个p8是谁,更不会有人在意那个或许已经默默离开公司的受害者。
今年3月,工行发布了的员工行为规范,很多人都觉得这是矫枉过正,纯属闲得没事。
但是事实正在告诉我们,有些人就是不懂得分寸,就是在滥用职权,就是在犯罪的边缘来回试探啊!
所以工行这样从零开始手把手的职场道德培训,真的很有必要,阿里如果学不会的话可以直接照抄。
/3/
就在前几天,全季酒店一名男子赤身闯入女住客房间的事件余温未了。
这位女住客称:一名男子只穿着一条红色内裤,闯入她未能关严的全季酒店房间,当着她的面脱掉内裤露出下体,随即这位女住客报警。
监控视频显示,从凌晨2时21分开始,该男子赤裸着、从酒店7楼开始,尝试打开每个房间的房门,从他开始此行为到进入花女士房间,整个过程持续了40多分钟。而在此过程中,全季酒店没有一个前台和安保人员对该男子的怪异行为进行管控与制止。
这件事经由这位女住客曝光之后,有很多人却把矛头指向了她:
“晚上睡觉不锁门吗?关好门了能出这种事吗?”
“你应该对自己的长相放心,正常男人都下不去手”
“警察都开始处理了,你就别在微博惦记你那点流量了”
真的想不通,怎么就有人这么愿意和加害者共情呢?
在今天这个事件中,依然有人在叫嚣着“受害者有罪论”,说阿里女员工不尽快报警大概率是嫌钱少。
埋怨受害者已经不需要过脑子了吗?这位网友甚至没有看到这位女员工的自述文件,她在事发第二天就报了警,并且经由警察才看到了监控录像。
电影《前程似锦的女孩中》,当年帮强奸犯辩护的律师,在对女主忏悔的时候说:“过去,我们得翻女孩的垃圾,现在只要一张她在派对上喝醉的照片,你想都想不到陪审团会有多大的恶意。”
你根本想象不到,他们会给受害者贴上怎样的“你活该如此”的标签。
还记得去年看过一个很有意思的新闻。
一个醉汉回家的路上想要性骚扰一位女性,结果走近了才发现这是一位女警察,马上认怂说自己不该做下流动作,然后跟着警察去了派出所写悔过书。
这说明了什么呢?
说明关键的问题根本不是酒,而是有些人就是想借着酒劲对女性犯罪,还能借着酒劲否认发生的一切,甚至能借着酒劲把脏水泼向女性说“这是她们自愿的”。
所以那位花名阿甘的p8才会说出“我现在已经不愿意招女生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在他眼里,女性就是酒桌上的一个花瓶,仅仅是一个陪衬,招女孩进公司,就是为了“陪酒”,如果她因此而抱怨、愤怒,并且不愿意配合,那不如不再录用女性了。
看吧,他们就是这样一步步把女性赶出职场的。
阿里这样员工数量众多的巨型企业,员工之间互唤花名,甚至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同事的真名叫什么、也没有对方的微信,平时工作信息都是在公司内部的通讯软件上进行。
一方面是为了“保护公司隐私”,但还有一些时候,这些由企业直接掌管的通讯工具就成了罪恶的遮羞布,这些工具已然成为了大公司的穹顶,屏蔽着那些不应该被发出的声音。
即便有正义的员工想要截图发出去,也会因为屏幕上厚码着自己的姓名ID而很快被人事部约谈,久而久之,还有谁愿意做那个正义之士呢?大家都只能为了自己的房租和房贷忍气吞声。
而像这次事件中,这位女士在公司食堂发放的传单,上面赫然印着几位涉事领导的花名,这样的代号,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保护伞呢?
从都美竹到这位阿里女员工,我们要感谢这些一个个勇敢站出来指认恶行的女性。
是她们的呐喊,让快要被掩盖的罪行公之于众。阿里女员工说:
“世界上最厉害的武器,是豁出去的决心。我现在已经流干了所有的眼泪,再也没有什么好在乎的了,大不了鱼死网破,反正我会抗争到底!永不屈服!”
醒醒吧,阿里。成为一个需要员工“鱼死网破”还其公道的公司,远比上热搜丢脸多了。
0202
距离赵本山2011年最后一次在央视春晚登台,已经过去了十年。
十年里,赵本山退居幕后,几乎消失在公众视野中。但他从未停下,指导制作了《乡村爱情变奏曲》《樱桃红》《刘老根3》等十余部影视作品,在演出、影视、电视栏目、艺术教育等方面拓展着本山传媒的商业版图。
7月19日,三亚刘老根大舞台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刘洋。
据天眼查App的股权穿透图显示,该公司由辽宁民间艺术团有限公司全资控股,最终受益人中出现了赵本山的名字。其经营范围除与赵本山成立的其他公司同样的影视制作类业务外,还包括了互联网直播服务(不含新闻信息服务、网络表演、网络视听节目)。
从这个举动来看,互联网新业态或将成为赵本山商业扩张的下一个方向。
女儿、徒弟均已开播
直播行业处于爆发期的2014年-2016年,赵本山就曾试水直播领域。2015年8月,赵本山旗下的本山传媒在YY直播App上成立“刘老根公会”,签约多位主播,其中包括部分本山传媒旗下艺人。
2016年1月24日,赵本山带领弟子出现在刘老根公会签约主播文静的直播间,吸引了22万观众观看。同年10月1日,赵本山应邀在一直播平台上开启自己的公益直播首秀,直播最热时观看人数达1500万人。
从晚上九点半上播到凌晨两点半下播,赵本山收获了3亿金币,折合人民币300多万元。他将此次直播获得收入全部捐给了慈善机构,帮助贫困地区建立学校。但这次直播也让他看到了互联网直播的潜力。
进军直播,首先从公司开始。2018年4月广州红金娱传媒有限公司成立,经营范围包括国内广播节目播出服务;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业务等,赵本山女儿赵珈萱任公司高管。
有媒体称,赵本山想让女儿进行网络直播领域布局,然而公司发展不顺,成立仅两个月后便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单,2019年执行了清算,最终于2021年2月1日被注销。
女儿公司夭折的过程中,赵本山没有原地观望,而是进一步进行着实验。2018年11月,赵本山控股80%的沈阳瑞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经营业务新增互联网技术服务;视频制作;多媒体制作等。而今年7月,赵本山成立三亚刘老根大舞台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似乎试图向互联网直播领域进行更深的探索。
赵家班的弟子们也都看到了直播可能带来的流量与红利。据红星资本局报道,赵本山的徒弟小沈龙在去年7月22日-8月22日,30日内收益礼物超过1700万,直播时均收礼50.9万元,在快手平台稳居第一。
去年5月,同为徒弟的宋晓峰在抖音举办了庆祝自己直播打赏所得货币破亿的“破亿盛典”。按照换算规则,在未计算缴税与平台分成的前提下,平台货币破亿即人民币收入超1000万。他感叹:“有师父这棵大树靠着,我们都能出点小名。”
根据平台显示资料和记者的不完全统计,包括赵本山女儿赵珈萱在内,本山传媒艺人一半以上开过直播,且开始时间集中在2020年年中和2021年年中。根据时间来看,疫情期间无法演出是赵本山徒弟进行直播的影响因素之一。
有东北的网红经济运作机构人士曾表示,“赵本山徒弟”有足够的影响力,让其在有卖货需求的客户提出商务需要时,成为考虑投放的对象。
衰落的“刘老根大舞台”
如果说春晚是赵本山的发迹之地,那么刘老根大舞台就是赵本山最赚钱的地方。
2001年,赵本山在沈阳举行首届二人转大赛,选拔出最早的一批赵家班成员。这一年,赵本山又投资并导演了电视剧《刘老根》,带领自己的徒弟参演了此部电视剧。
2008年,刘老根大舞台演出超2000场次,收入近一亿元,列全国演出团体之首。2009年,已在沈阳、长春、哈尔滨、天津等地开设8家剧场的刘老根大舞台,在北京前门开设了第9家剧场,门票从180元到880元不等,供不应求,日销售额达17万元。仅北京这一家剧场,年销售额就可达6000万元。
2010年,辽宁省文化厅厅长郭兴文在会上表示,赵本山的刘老根大舞台以一年营业收入1.48亿的绝对优势再次创全国同行之首。2011年,刘老根大舞台的演出收入突破2.2亿元。
互联网直播还未火爆前,赵本山的产业收入主要来源于线下演出。2014年,时任本山传媒总裁刘双平透露,在本山传媒集团的四大产业——演出、影视制作、电视栏目、艺术教育中,“演出是核心主业,在所有产业的营业收入贡献中占比80%”。
但赵本山告别春晚后,个人影响力逐步减弱。从2004年福布斯中国名人榜开榜以来,赵本山连续11年登榜,最高第6名(2010和2012),最低第21名(2014),最高收入达到1.14亿元。
2014年,赵本山以副导演的身份最后一次参与春晚,同样从这一年之后,赵本山的名字没能再出现在福布斯中国名人榜上。
据网上公开资料统计,刘老根大舞台的开办数量曾达到13家。然而目前刘老根微信公众号上仅提供7家剧场的订票电话。
2015年,沈阳刘老根大舞台南京路分部“装修停演”,记者近日打电话向沈阳相关售票人员咨询时,被告知已无此剧场。2020年,深圳福田区的刘老根大舞台被曝将要关门,记者在美团上查询时,发现刘老根大舞台已更名为刘老根拿来一壶嗨晚宴剧场,并显示“暂停营业”。在北京刘老根大舞台的美团评价中,显示多位用户对节目的效果和价格不满。种种迹象表明,刘老根大舞台大概难以再回到曾经辉煌的时刻。
在哈尔滨佳木斯长大的大学生江崎印象里,小时候去看过很多刘老根大舞台的演出。看演出时,场上场下气氛火热,节目形式多样,人多到需要买站票。那时的东北人都把看刘老根大舞台作为娱乐方式,曾盛传“过了山海关,就看赵本山”一言。
但刘老根大舞台在她记忆中只火了最多5年。小学时她还需要挤入熙熙攘攘的人群去看,初中时大舞台就停业了,后来改成了影院,最后又改成了西餐厅。
在互联网娱乐发展和赵家班团队影响力减弱的影响下,刘老根大舞台正在慢慢落伍,无法吸引年轻一代的注意力。受访的年轻人都觉得二人转表演是老一辈所喜爱的,即便名气大,也不会想去看,现在的他们更喜欢德云社。
根据《2018中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显示,包括以刘老根大舞台等场所为依托的二人转在内的演艺场馆驻场演出45.47万场,比2017年场次下降2.76%;票房收入25.28亿元,比2017年下降6.85%。
市场发展受阻的背景下,赵本山文化产业的缺点也暴露出来。在《乡村爱情》系列以后,本山传媒投资的几部影视作品都没能激起多少水花;2017年,赵本山控股40%的本山传媒(海南)有限公司因未依照条例进行公示,被认定为严重违法,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最后于2021年3月25日注销。
赵本山自己的直播,能做什么?
注意到互联网直播服务的老板,不止赵本山。
从雷军、董明珠、梁建章这样的知名企业家,到依靠做直播自己开起公司的薇娅,参与直播赛道的人正在变得越来越多。
直播是风口,也是风险。借着师父的名气与资源起来的赵家班弟子们在直播的赛道上青云直上,但其中大部分是草根出身,容易出现直播事故。
2019年,赵本山徒弟胖丫直播“卖假药”被判刑,在庭审中将“我没文化”作为辩解理由。同年,在快手直播得风生水起的小沈龙也因销售劣质商品被快手罚款19万元,2021年,他又因公开在直播间公开售卖保险,且使用“首月1元,保额600万”的话术遭质疑。
赵本山在直播这件事上一直很审慎,时刻嘱咐徒弟直播要传递正能量。宋晓峰举行“破亿”盛典连麦赵本山,赵本山批评宋晓峰:“你破亿,就肯定会有人破财”。
2016年赵本山首场公益直播中,满头白发的他抄着大勺,给身后的一众来聚会的人做大锅饭,和徒弟唱二人转,来了一段二胡独奏,直播持续至深夜,还有一百多万人观看。
虽然直播效果显著,但从这次公益直播后,赵本山没有再进行个人直播,只偶尔以师父和长辈的形象出现在徒弟或儿女的直播间中。
近年来,他尽力保持着艺人的低调。2019年8月1日,本山传媒集团核心企业本山传媒有限公司更名为辽宁民间艺术有限公司,意味着他的“本山效应”在日后公司发展中将逐渐被削弱。
对于这个辽宁文化产业支柱之一的集团来说,互联网直播是契机,也是考验。
0202
这届家长开始“鸡”身高了。一年花十多万给孩子打“增高针”的家长并不少见。
在家长眼里,孩子的身高是头等大事,甚至比成绩更重要。成绩可以提高,爱好可以培养,相貌可以微调,但孩子一旦过了发育期,身高就很难再改变。
几乎每个年代都流传着一些“长个偏方”,比如吃生鸡蛋、喝牛奶、喝鱼汤,还有吊单杠等。但近年来,“增高针”逐渐进入焦虑家长们的视野。
日前,新华视点发布的一篇《身高焦虑就打“增高针”?危险!》文章指出,近年来,医学上主要用于矮小症的“增高针”治疗悄然兴起。专家认为,生长激素有被滥用的苗头,可能带给使用者内分泌紊乱、股骨头滑脱、脊柱侧弯等健康风险。
消息一出,国内生长激素龙头股长春高新,直接在8月5日跌停。
尽管“增高针”价格昂贵、效果因人而异,还可能因为内分泌紊乱导致长胖,但是,现在“增高针”被批,也不影响“鸡”身高家长们的决心。
所谓打增高针、生长针,就是注射生长激素,市面上分为粉剂和水剂,水剂又分为长效水剂(一周打一次)和短效水剂(每天一次)。这些针剂价格昂贵,一年的费用在6-10万元之间,超出了不少三四线家长一年的工资。
有家长对开菠萝财经表示,自家孩子注射“增高针”后,一年长了11厘米,但也有孩子一年长高1厘米,同时长胖了30斤,视觉上反而变矮了。
其中一位家长坦言,注射生长激素,是一场对金钱和心态的大考验。孩子没长高的时候担心没效果,吐槽生长激素是“智商税”,当长高了,又要担心副作用。但凡孩子身体有点风吹草动,“增高针”都会被列为首要怀疑对象。即便如此,也不敢给孩子停药。
开菠萝财经最后想提醒大家,如果有身高焦虑,建议去正规医院接受检查并咨询,请勿轻信偏方,孩子的身心健康是第一位的。
一边骂生长激素是“智商税”,
一边继续打针
柚子 | 孩子13岁 打生长针2年
我们从女儿十岁时开始进行身高干预。第一年把精力放在她的营养、运动和睡眠上,寄希望于孩子自然长高。
我开始研究营养学,每天让女儿把牛奶当水喝、把钙片当零食吃,买菜也只敢买有机蔬菜。孩子的奶奶找来民间偏方,说吃“不打鸣的小公鸡”可以长高,便在老家定期挑选这样的鸡送过来。我们向来不信土方子,但事关女儿身高,我和老公都没拒绝。老公听说跳舞能拉伸能长高,便每周送女儿去学拉丁舞。我们还会定期带女儿户外运动,并监督她保持充足睡眠。
全家人都努力了一年,没看到太大效果,我们越来越焦虑。在焦虑中,我和老公听说有个同事的孩子,打生长激素长高了,心动了,也快速开始行动。
我在网上快速查了攻略,便带孩子去医院做检查,结果显示“部分生长激素缺乏”,如果不进行干预,青春期后只能长到150CM左右。女儿在班级教室里一直坐第一排,身高只有145CM,班里最高的女孩已经168CM了。我不指望孩子长这么高,只是觉得女孩怎么也要长到160CM,才不算矮。
打生长激素,11岁已经不算早了,按照女儿的体重,第一年需要9万元左右,凭我们的经济条件勉强可以支撑。我们很犹豫,但更怕错过最佳年龄,于是决定赌一把。如果花钱能买到身高,也不亏。
注射生长激素,是一场马拉松,是一场对金钱和心态的大考验。
打针第一年,只长高了3.5CM。每次测量身高都会经历一次心态崩溃,哪个月身高长得快了,就像孩子考了好成绩一样,由衷地高兴;哪个月效果不明显了,心情就会受影响。
我们有个交流群叫“今天孩子长高了吗”,每当看不到效果时,我就会在群里和同样打了针没效果的家长大骂打生长激素是“智商税”,但讽刺的是,一边骂,一边却不敢停针。毕竟钱都花了,骂完还要在网上找有效果的案例,给自己洗脑。
没长高的时候担心没效果,长高了又要担心副作用。注射生长激素的第二年,孩子长高了11CM,我和老公还算满意。但是烦恼又来了。但凡孩子身体有点风吹草动,生长针都会被列为首要怀疑对象。虽然还没出现明显副作用,但我已经陷入“长高了,想停药;停药,又怕长不高”的矛盾中。
生长激素注射量跟体重挂钩,体重越重,用量越多。随着女儿体重增长,每次注射的价格就更高。前阵子婆婆生病住院,我们经济压力非常大,和老公商量了几次,还是不得已停掉了女儿的生长激素。
目前已经停针一个月,我整天处在“停针还会正常生长吗”的焦虑和懊悔之中,某一刻会觉得如果自己能再多赚点钱就好了。我和老公打算再观察两个月,如果孩子身高没有变化,借钱也要继续打针。
咬牙花十万打增高针,
一年只长高了3CM
小婉 | 孩子13岁 打生长针1年
第一次有身高焦虑,是女儿11岁半转去一所私立学校时,同学们都长得很高,女孩子170CM+的一抓一大把,而我女儿才158CM。后来上了初一,身高根本没长,女儿天天抱怨自己长不高,晚上偷偷躲在被子里哭,我看着心里很难受。
我和老公非常焦虑,山东的男孩女孩个子都很高,周围的小孩在五六年级时就开始窜个子,虽然别人会安慰我“有的孩子发育晚”,但我心里还是不放心。尤其是亲眼看到邻居家的女孩,身高也是158CM,相亲的时候被男方挑来挑去。
我们家的身高基因一般,爸爸172CM,妈妈160CM。为了让孩子长高,从饮食到运动,从医生建议到民间土方,我都试过,光是买各类钙片和蛋白粉,就花了一两万。
有一天我在网上看到有人分享注射生长激素长高的经历,最多的长了18CM,我就心动了。但是价格很贵,即使是普通的生长针,一年也要将近十万,比我一年的工资还高。我先带着孩子去医院做了骨龄测试,结果显示大于同龄人,而且医生也不能保证一定有效果,还讲了一些副作用,比如激素水平紊乱等,但我还是想试试。
丈夫一开始不同意,因为实在太贵了,对于我们来说压力太大。那一阵,我俩为这件事天天吵架。
但我认为,我们就这一个女儿,不管是长相、学习还是情商都很优秀,凭什么要因为身高“低人一等”?而且女儿真的很懂事,自己跟我说不要打,不想给我们造成负担,还说“妈妈,我都想好了,以后我不打算结婚,也不会被别人挑三拣四,一个人好好赚钱,赚多了就给那些得了‘侏儒症’的小孩捐钱”,我当时眼泪就掉下来了。
虽然十万真的很多,但我们也不是拿不出来,丈夫最后也只能同意。
打了生长激素之后,女儿饭量变大,我也更加注重做饭的营养均衡,甚至那些传言能够长高的食物我们也没间断过。我每天还会带她跑步、游泳、靠墙站和摸高,女儿会练习吊杠悬挂,但最后只长高了3CM,体重却增加了10KG,一年后我们决定放弃。
事实上,女儿做的远比我看到的多,她经常自己查资料、请教医生,也会向一些高个孩子请教日常习惯。可以说,她在学习上不一定是最刻苦的,但在长高上一定是。但是天不遂人愿,我们能做的都做了,还是没办法改变什么,女儿也渐渐释怀了,说以后去大城市发展,因为大城市的包容性会更高,不会因为身高而遭受恶意。
朋友十五岁时打增高针,
长高1CM、长胖30斤
小沈 | 19岁 大学生
在我们三代人的大家庭里,我是所有上学的孩子里最矮的那个。当时我在读高中,有段时间为此而焦虑,不过因为学业紧张没有时间,上大学了才开始到处寻找长高的方法。
我在网上看过很多长高方法的分享,也看到很多父母因为孩子身高不如同龄人或者长得太慢就带小朋友去打针。我身边也有朋友,为了长高选择吃药或打增高针。
我认识的一个男生,十五岁时打了增高针加药物治疗,最后身高增长了1-2CM,但因为药物里的激素,身材迅速“膨胀”,体重飙升,两个月胖了将近30斤,视觉上反而更矮了。他的父母为此非常懊悔。
听说这件事后,我也和爸妈聊过,最后一致认为应该远离打针和药物治疗,与其用身体去换身高,倒不如健康生活。所以我选择通过运动和饮食来调整。
我每天坚持运动1-2小时,主要是跑步加肩背训练,偶尔会打篮球;平常站着的时候喜欢绷脚背、踮脚尖。饮食方面,妈妈做饭会注重营养均衡,主要是注意牛奶、蛋白质、果蔬维生素和谷类的摄入,少吃零食。
这些方法都是我在网上看了很多资料自己摸索出来的,不一定适用每一个人,但我通过这个方法,在19岁后又长高了4CM,很开心。
就算没有长高,我也不会选择去打针。我也想劝家长和想长高的朋友一句,如果不是身高导致生活不下去了,不要接触药物去改变身高,因为结果很可能会不尽如人意。想要去医院看看可以,但不要抱太大希望,不如平时多运动、注意饮食,可能会有惊喜。
很多人的身高焦虑,大多是来自社会和自己给自己的压力,其实没有必要这么在意。现在职业这么多,为什么非要去选择那些有身高限制的职业?至于婚嫁问题,如果你本身有学识、有财力、性格好,身高不是决定因素。
别给自己太大压力,在全方位提升自己的同时,快乐生活吧。
想过打增高针、喝“增高中药”、
断骨增高,幸好我都放弃了
齐齐|28岁 互联网从业者
我咨询过生长针,犹豫过喝不喝“长高中药”,想过断骨增高,幸亏最后都没有付诸行动,现在慢慢和自己和解了。
身高焦虑是从初中开始的。小时候一起玩的小伙伴,大家都长得差不多高,结果到了初中他们蹭蹭蹭长到了一米六以上,我还是1米五多一点的个子,没变过,但我当时以为自己还能长。
直到上了高中,爸妈带我去医院查过能不能打生长针。打针的前提是,长骨的两头骨骺线没有闭合,就是还有自然长高的潜力。我去查的时候已经十六岁,骨骺线已经闭合,没法打了。而且我爸妈担心有副作用。
学生时代,不管是上体育课排队形,还是新学期排座位,都是按照身高从高到低排,我每次都自动站在边上。每次过年,我的身高都被亲戚拿出来说事,“哎呀 ,怎么还没长个呀。”种种这些,都时刻提醒着自己是个矮子。
毕业后,我还想过自己挣钱去打针,或用其他方式让自己长高。我在贴吧上查到一家医院,介绍说可以通过中西医结合的疗法让人长高。我去医院“考察”后,觉得那个医生非常不靠谱。他给我开了一个中药单子,价格特别贵,像智商税。
在那家医院,我看到一个小个子的男生,就跟他搭讪。他说他已经来过几次了,一个疗程的药是5000元左右,他感觉好像有点效果,但也不能确定。我加了他的QQ,后来有一次问过他现状,他说家里没钱了,就没再去了,整体感觉没什么效果。
我还想过断骨增高,也是在网络上查了半天,有说自己手术后在床上躺了一年,但真的长高了的,我有点心动。但我当时刚毕业,碍于没钱就没有去。后来有钱了,也没再考虑过。不光是术后在床上躺一年令人害怕,我还在电视上看到过不少做断骨增高变成瘸子、瘫痪的案例。
工作忙起来之后,我更无心关注增高了。自己跟自己和解后,也就不太在乎身高这件事。我以前的鞋子,鞋跟都很高,现在的鞋子会带点跟,但更多是平底鞋。
身高一度影响我的择偶标准。之前脸丑可以忍,个子太矮不会考虑,找男朋友就找175CM以上的,这在西南地区算是高个子了。后来,帅的、高的,都谈过,反而觉得外形没有那么重要了,现在我择偶最看人品。
每个人都是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是矮,有的是胖,有的是穷,有的是灾难,而我只是身高矮而已。不过我因此经历了自卑、经历了向内探索的过程,也让自己有了一些感知世界的敏感度,认识到了自己本身的价值,找到了想要的方向,结果也不差。
0201
投资界(ID:pedaily2012)8月24日消息,北京和气聚力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和气聚力”)已完成数千万元C1轮融资,由德宁资本和考拉基金投资。本轮融资主要用于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公司将在低代码aPaaS平台及生成式AI技术应用方面着力投入,并继续拓展业务,布局更多省份。
和气聚力成立于2013年,聚焦以数字化技术,面向基础教育提供覆盖教务、教学、治理三大场景的软件应用和综合解决方案。据介绍,此前,公司已累计完成天使轮、Pre-A轮、A轮、A+轮、Pre-B轮、B轮总计六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国投创业、顺为资本、嘉铭浩春、学大教育、清科创投、华盖资本等。
回顾上轮融资,和气聚力创始人洪晓丹表示,实现从数字化教务到教学、治理场景的多元业务布局,意味着公司正式步入新的发展阶段。而上轮融资至今,公司在产品、市场方面均取得了较大进展。
目前,和气聚力已构建“3+1+N”的「好专业」产品/服务体系,包括覆盖上述三大场景的SaaS应用,以及服务学校个性化管理和自建应用需求的低代码aPaaS平台。同时,公司面向新高考、教学质量提升等,沉淀了多套综合解决方案。
具体而言,面向数字化教务场景,和气聚力推出了智能选科、分班、排课系统,以帮助高中学校解决新课标新高考政策下面临的新型教务挑战。
洪晓丹表示,经过五年时间的驻场研发和技术沉淀及近一年的优化和市场验证,公司的排课SaaS也已趋于成熟,能在保证不修改底层代码的情况下满足“千校千面”的排课需求;目前,新高考走班排课计算可以10到30分钟内得出可行解,并通过目标优化算法找到更优解,具体求解时间主要取决于学校端的算力资源情况。
其次,面向教学场景,和气聚力主要从阅卷精准教学、学习力诊断与提升、教学评价、个性化学习四个方面,辅助学校在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提升整体教学质量。洪晓丹介绍,拓展该业务线既回应了在服务学校过程中涌现出的新需求,同时也响应了国家的双减和县中振兴政策。
据介绍,除教学评价,其他两个模块已相对成熟。依托OCR识别、IRT项目反应理论、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精准教学SaaS能够辅助老师实现备课、教学、考试、评价、练习等教学过程的数据化和智能化,辅助其精准化教学,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辅导。同时,系统支持根据学情生成个性化教辅等学习材料。
在和气聚力看来,做好教学评价的挑战在于,评价改革处在早期阶段,没有可借鉴的成熟经验将优质算法工具和评价模型相结合;加之,评价维度的选择取决于学校教学管理理念,洪晓丹认为,提供标准化方案并不现实。因此,公司的解决方案是通过aPaaS平台服务这部分需求。同时,他也表示,除了探索改良教育测量学的现有模型并将其融入应用中,公司未来将与校方合作探索创新评价模型。
据介绍,为支撑相关数据分析与评价,和气聚力已经实现标准化SaaS模块与使用aPaaS搭建应用之间的数据互融互通。所有业务模块可通过数据中台实时获取教务、教学等核心模块采集的核心数据,又可以调用aPaaS搭建的个性化应用采集的数据,并支持校方自行以拖拉拽方式快速进行数据建模。
除了应用于教学评价中,aPaaS平台还是和气聚力进入数字化校园治理领域的关键支撑。洪晓丹表示,目前学校使用aPaaS自行搭建的个性化应用,覆盖后勤总务、行政办公、校园安全、财务资产等50多个场景。
0201
Tech星球独家获悉,陆正耀最新的创业项目“趣小面”于今日(8月8日)正式开业。其全国第一店位于重庆市江北区金融街16号,同时,位于北京的凤凰汇购物中心B1层的店面,也于今日开始营业。
和瑞幸咖啡一样,用户需要在趣小面小程序下单。在小程序页面,用户可以选择堂食或者自提。在微信小程序页面,用户也可查询店铺地址,其微信小程序显示目前共有9家城市可以选择,但是只有北京、成都、重庆、沈阳可以查询到店铺地址。
不过,这可能是因为系统正在建设的原因。因为,一位舌尖科技(趣小面母公司)员工表示,事实上,西安的店铺已经在试营业了。
为了配合开业,趣小面今天在其官方微博账号上发布了宣传视频,他们写到:来趣小面偶遇吧,这一碗地道板凳面,有滋、有味,又安心。
8月8日,Tech星球前往趣小面北京凤凰汇购物中心店体验,该店铺位于凤凰汇购物中心地下一层一个角落。或许是由于周日的原因,现场客流量并不是很大。后厨共有5人操作,前台加上负责开店事宜的舌尖科技员工有8人。他们穿有黑色工作服,衣服的左上角印有红色的趣小面标识。和遇见小面相比,二者在价格上差异不大。
食品SKU上,共有12种面条、9种卤味、6种冰粉可以选择。在官方小程序上,趣小面是这样介绍自己的:以重庆特色板凳面、浇头面、现捞卤货、冰粉为特色。
在趣小面最初的计划中,首批进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十四个城市。而第二批拓城计划将于8月18日开启,包括长沙、南昌等城市。此次开业,因为疫情原因,南京等地暂时延迟。
目前,北京只有凤凰汇购物中心店处于营业状态,而其他家店铺尚在装修中,比如位于北四环的远洋未来广场店,其装修日期持续到10月3日。
根据美团数据显示,目前舌尖科技在14个城市共拓展了64家店铺。Tech星球发现,北京的大多数店铺地址位于商场的地下一层的餐饮聚集地,同时周边有写字楼覆盖。
一位舌尖科技员工告诉Tech星球,趣小面当初的目标用户就是商务办公人群。
开业当天,趣小面并未举行大幅度优惠活动。仅“霸王臊子面”和主推的沁凉红糖冰粉有优惠,前者优惠幅度为88折,后者为66折。现场,趣小面的工作人员正在安排“谁来上早班和晚班”的事宜。
今年,以兰州拉面、重庆小面为主的面食赛道意外地成为了投资热潮。以加盟模式快速发展的遇见小面目前拥有140家店,计划年底达到200家,目标是千家连锁店。
同样采取加盟模式的五爷拌面,目标更加激进,计划年末突破1500家门店,而且要在2023年将门店数突破7000家,要一直保持中式面食的门店数量冠军优势。
Tech星球此前曾独家报道陆正耀的开店计划,该计划曝光后,一位面食赛道的第一赛道玩家曾对Tech星球表示,我们非常关注陆正耀的这一最新创业项目。
目前来看,从店铺数量上来看,趣小面还逊色于遇见小面、五爷拌面。但开店,是陆正耀的团队最擅长的事情。
在供应链高度发达的今天,想要做好一家餐饮品牌,需要的不仅仅是品质管控,还包括出色的营销能力。过去,瑞幸咖啡就是凭借超低的价格和不错的口味,迅速占据了消费心智。而大部分创业者都很难走出战略惯性,照此看来,接下来了,面食行业或许要引发一轮营销、补贴大战了。
0201
今年八月的一天,已经是周杰伦十五年老粉的小吴打开网易云音乐,在搜索框输入“周杰伦”,歌曲列表里依然一片灰暗。
他最爱的《依然范特西》、《十一月的肖邦》等周杰伦早期成名专辑,在网易云里依然显示“因合作方要求,该资源暂时无法收听,我们正在努力争取歌曲回归。”
说起来,周杰伦的歌在网易云播放下架,已经有3年了。从2018年4月1日(愚人节)那天开始,网易云失去了周杰伦歌曲的版权授权。《彩虹》下面十几万带着慢慢青春回忆的留言和评论也随之湮灭。
也是从那时开始,周杰伦的不少粉丝们也不得不“搬家”:他们下载了QQ音乐,网易云音乐被打开的次数却越来越少。
图片来源:网易云音乐周杰伦专辑
今年7月24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通报:依据《反垄断法》,责令限时30天内腾讯需解除网络独家版权。这意味着,腾讯音乐集团将不再独家拥有周杰伦歌曲版权,在包括网易云音乐的其他音乐播放平台上,周董的歌将“王者归来”。
这是继官方出手禁止虎牙斗鱼合并之后,给腾讯开出的另一张“反垄断”罚单。失去周杰伦的腾讯音乐集团,能干得过充斥着社交属性的网易云音乐吗?这次的解除网络音乐独家版权处罚,对整个国内音乐产业格局是否意味着新的变化?
陷入“版权竞赛”
你手机里下载了几个音乐APP?
前虾米音乐粉丝小钟说,她当年购买淘宝88VIP送听歌软件会员,有虾米音乐和网易云音乐两个选择,她选择了虾米音乐。后来虾米音乐黄了,她被通知会员权益已经转到了网易云,于是又下载了网易云音乐的APP。
文艺青年玉子,常年手握QQ音乐和网易云两个APP。她喜欢湖南卫视的《声入人心》节目,但综艺原声只有QQ音乐有独家资源。听爵士音乐并分享感受时,她又会选择登陆网易云音乐。
最疯狂的是在读研究生三风,他手机里有网易云音乐、QQ音乐、咪咕音乐、酷我音乐、酷狗音乐5个听歌APP。除此之外还有B站、抖音、喜马拉雅等音视频软件,都能成为他的听歌资源库。“现在谁手机里没有几个听歌APP?”三风说。“不过想听独家都要买会员,实在挺伤钱。”
网易云音乐连续包年每年158元,网易云和喜马拉雅的联合年卡是233元。QQ音乐豪华绿钻连续包年每年180元,QQ音乐和B站联合会员年卡折后价也是233元。不同阵营音视频软件排列组合后的“对战”,在竞争白热化之后越来越明显。
如今这场腾讯系、网易系、阿里系三大阵营“版权竞赛”,源于2015年7月国家版权局发布的“最严版权令”。法令要求:无版权音乐在一个月内必须下架,随即220余万首未授权音乐一月内全部被下架。
其本意是打击盗版,保护版权,规范网络音乐软件的授权制度,最终却催生了各家“垄断版权资源”的独家版权模式。
“保护版权”意味着音乐播放平台需要支付版权费给版权方,这些高版权费歌曲可以被归为会员权益,音乐播放平台再从用户那里收取会员费,以此获得盈利。“独家版权”则意味着“人无我有”的竞争主动权。2015年,网络音乐的用户数量就已经达到了5亿人,在这个巨大的市场中,“独家版权”将是各大音乐平台间的竞争利器。
在“独家版权”的诱惑下,三大音乐平台争先恐后展开了独家版权的抢购。大家哄抬版权费,音乐平台版权费迅速“内卷”。例如拥有S.H.E、动力火车、飞轮海、林宥嘉等知名歌手歌曲版权的唱片公司华研国际,三年之内版权费就飙升了8倍。
在瓜分音乐独家版权的同时,腾讯系、网易系、阿里系的音乐播放软件矩阵,纷纷开始“合纵连横”:
2016年7月,腾讯旗下的QQ音乐,与拥有“酷我音乐”和“酷狗音乐”两大音乐平台的中国音乐集团(CMC)合并,新的“腾讯音乐娱乐集团”诞生。当时“酷狗”的市场份额是28%,“QQ音乐”市场份额15%,酷我占市场份额13%,三者合计占据市场份额56%。再加上唱歌软件“全民K歌”,腾讯一家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中国音乐市场的半壁江山。
腾讯系音乐平台(QQ、酷我、酷狗)掌握3000万版权歌曲,版权合作方包括拥有周杰伦歌曲版权的杰威尔、华纳唱片、英皇娱乐和中国唱片、索尼音乐等等。版权合作艺人包括周杰伦、张国荣、陈奕迅、Taylor Swift、Lady Gaga等顶级大咖。
被称为“唯一尊重独立音乐人”的虾米音乐平台,在2016年被迫投靠阿里,抢到了2000万版权歌曲资源。其合作方有滚石唱片、寰亚,旗下艺人包括刘若英、五月天等。
网易云音乐拥有1000万版权歌曲资源,版权合作方是天娱传媒、华研国际、丰华唱片等。旗下艺人包括SHE、孙燕姿、林宥嘉、毛不易。
QQ音乐、酷我和酷狗背靠腾讯、阿里旗下的虾米音乐和网易云音乐,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至此,线上音乐服务版图完成了资源重新分配,音乐播放APP格局初定。
干掉“独家版权”
听到市场监管总局要求腾讯放弃“独家版权”的消息,许多虾米音乐粉丝欲哭无泪。早知如此,虾米音乐就该再“撑一撑”,也许就能逃过被关停的命运。
2月4日晚8点的“虾米星球的最后一夜”,是虾米音乐关停前的最后一场闭幕直播。直播间里粉丝们喊着“爷青结”,却无法改变虾米在这场版权大战中被“挤死”的命运。所谓的版权大战,其实说到底不过就是为抢版权烧钱,拼到最后就是资本。
图片来源:虾米音乐粉丝在其官方微博下的留言
考虑到“内耗”无益,国家版权局曾多次出面,在几家头部音乐平台之间沟通斡旋,希望大家不要再哄抬版权费抢夺独家版权。早在2017年9月,国家版权局就就此问题约谈腾讯音乐、阿里音乐、网易云音乐和百度太合音乐的负责人,还给出了一个实操解决方案:“积极推动转授权”。
但哪怕腾讯音乐与网易云音乐相互授权音乐版权达到99%以上,那1%的版权差异依然能决定一个音乐平台的命运走向。
2019年9月,阿里在收购网易考拉的同时,也成为了网易云音乐此轮融资7亿美元的领投放。从此,阿里成为网易云音乐的股东,甚至一度传言阿里巴巴希望将手下的网易云和虾米合并,共同联手对打腾讯系音乐软件。
可惜,虾米在版权大战中已经沦为弱势,面对强大的对手资本爸爸也回天无力。《2020中国在线音乐行业报告》显示,虾米音乐的月活数据只剩下了1000万,连QQ音乐的十分之一都不到。今年2月5日零点,勉强生存许久的虾米音乐终于正式关停。
运营12年的虾米音乐一朝倒下,月活2.4亿的酷狗音乐、月活1.9亿的QQ音乐、月活1.6亿的酷我音乐,全是腾讯系。今年一季度腾讯音乐集团(TME)月活达到6.15亿,付费用户6090万,相比2020年一季度的4270万,和2019年一季度的2840万,付费用户呈现阶梯式增长。眼看着腾讯系音乐平台一家独大,月活只有1.5亿的网易云音乐,凭着自己评论区的社交属性排名第四,越发难以与之抗衡。
音乐市场的天平,几乎是一边倒地靠在腾讯这边。长此下去,整个音乐市场将变得更加缺乏活力。
但一纸处罚改变了这一局面。7月24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腾讯作出责令解除网络音乐独家版权等处罚》一文在市场监管总局网站上公布。《处罚》表示,市场监管总局已对腾讯2016年收购中国音乐集团一事进行立案调查。调查理由是:据举报,此收购有“涉嫌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行为”。也就是说有垄断嫌疑。腾讯因此被处以50万元罚款,并被责令30天内解除独家音乐版权、停止高额预付金的版权费用支付。
腾讯也在当天发布了回应,称其将“维护市场的良性竞争”、“在规定时限内制定整改措施方案”。但腾讯音乐(TME)的股价还是在当从36美元跌到了10美元,市值缩水60%。
与此同时,网易云音乐也发布公告,并表示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此举“将持续改善中国网络音乐版权授权环境,引导版权价格回归理性。”同时也有消息表明网易云音乐正在紧急与多家唱片公司进行洽谈“非独家版权合作”,周杰伦、五月天等音乐版权将在不久的将来回归网易云音乐。
“周杰伦”要回来了,或许网易云音乐可以松一口气。
腾讯音乐的新对手
除了因音乐版权收到的反垄断罚单,并被要求解除网络独家版权之外,腾讯此前就一再领“锤”。
比如今年7月10日,被市场监管总局禁止的腾讯控股斗鱼、虎牙合并案。
斗鱼虎牙战略合并案于去年10月开始。腾讯拟通过虎牙收购斗鱼全部股权,一旦斗鱼和虎牙完成合并,作为新公司大股东的腾讯将获得游戏直播市场80%以上的份额。
在正式叫停这场合并前,监管机构已经给过腾讯机会,去证明并未“对部分游戏内容拥有独占权”。
腾讯提交了好几轮承诺方案,附加条件越加越多,但始终没有接受放弃独家内容权利的条件。一旦腾讯放弃独家内容,就意味着游戏主播可以在其他未经腾讯授权的平台直播《王者荣耀》。这样一来,腾讯游戏直播平台的竞争优势也就不复存在。腾讯最后只能接受了虎牙和斗鱼合并被叫停的命运。
再比如,2013年腾讯收购搜狗股权案也被“旧事重提”。
2013年腾讯曾收购搜狗36.5%股权,2020年7月腾讯再次对搜狗发起要约收购。今年7月,市场监管总局在已经持续了一年之久还没“放行”的腾讯搜狗收购案之前,先以2013年的股权收购“实施经营者集中却并未向监管部门申报”为由,处罚了腾讯50万元。
虽然7月13日,腾讯收购搜狗终于获得市场监管总局批准,但也无疑给了腾讯一个“下马威”。
在腾讯音乐面临巨大监管政策压力的同时,竞争力量也纷纷壮大。除了网易云音乐,日益崛起的字节跳动也是不可忽视的强劲对手。
去年6月,字节跳动推出了“抖音音乐”子品牌,同时启动了“抖音音乐人亿元补贴计划”。今年,字节跳动成立了音乐事业部,光是字节内部就有四个涉及音乐的业务组,分别负责不同类型的音乐业务。字节跳动本身就有抖音的平台算法推荐机制和巨大的用户规模的优势,再加上资本助力下的音乐补贴,无疑将是腾讯系音乐平台未来的强劲对手。
虽然从腾讯音乐一季度的数据来看,其影响力依然庞大。今年一季度腾讯在线音乐同比收入增长34%,到27.4亿元,订阅付费和新业务都在增长中。但网易云音乐借着版权回归的东风和高粘性用户群,迎来发展利好。字节跳动也是未来国内音乐市场上,腾讯音乐的强劲对手。不久前,还流传出“88VIP将于9月接入QQ音乐”的内部消息。这样看来,国内线上音乐服务领域或将开启新一轮洗牌。
0201
眼镜行业一直被视为暴利行业,其“半医半商”自费型项目更是堪称暴利收割机。提到配眼镜,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被“割韭菜”或者“水很深”。
此前,明月镜片在创业板IPO过会,再一次撕下了行业“暴利”的遮羞布。
招股书也直接给出了答案:单镜片成本不到7元,每副眼镜的成本仅56.09元,终端价格却能最高卖到1898元;其电商销售的毛利率更是高达令人咂舌的90%。
然而放眼望去,国产镜片行业看起来很美,所谓的暴利属性业内外人人皆知,但其间的上中下游甚至消费者或都有着自己的心酸。
一方面,所谓的暴利是“伪暴利”。在这一片充分竞争的红海里,价格及市场都很透明。我国的眼镜行业技术门槛不高,上游被国外巨头掐脖子,中下游同质化凸显,行业难以做大做强,品牌纷纷陷入费力不讨好的价格战厮杀之中。
另一方面,面对动辄上百甚至上千元的价格,普通消费者叫苦连连却又毫无“接招”之力。混乱的价格、参差不齐的服务水平,让这个最强调“透光率”的市场充斥着炒作概念、虚假欺骗广告等行业乱象,甚至被贴上了“坑蒙拐骗”的标签。
10年前就有媒体曝光了眼镜行业的暴利真相,到现在依然如此。这10年,是市场“失效”还是消费者“失智”?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迷思。
表面风光下的“伪暴利”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在全世界14亿近视人口中,有接近一半在中国。
2020年6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眼健康白皮书》显示,中国近视人数预计在7亿左右,接近总人口的一半。其中儿童及小学阶段近视眼总体发生率为53.6%,随着受教育年限的延长近视率不断攀升,经过高考的筛选之后,超过90%的大学生都近视。
庞大的近视人群,撑起了这门销售额近千亿的大生意。
在中国这个超级代工厂里,我们拥有眼镜原料、配件、镜架制造、镜片制造、眼镜机械、印刷包装等全套完整产业链。
眼镜行业也形成了区域和档次分层。奢侈品品牌代工厂在东莞和深圳(横岗),中低档镜架集中在温州,镜片在丹阳。
由于眼镜片一个度数就是一个SKU,装配要考虑采购与库存,江苏丹阳自然成为“世界眼镜之都”,这里生产了中国80%、全世界50%以上的眼镜片。
怎么看眼镜行业都是一门好生意。眼镜店售卖的眼镜动辄几百上千元,与几块几十块的成本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价格差。
在学校附近、街道热闹处和购物商场里,随便进去配副眼镜花个上千元早已不是罕见的事,买完总忍不住要骂其暴利。
毛利率高已是行业普遍存在的现象。从2014年至今,眼镜行业唯一一家A股上市公司博士眼镜总体毛利率平均超过70%,2020年明月镜片的毛利率也高达54.9%。
然而庞大消费人群,巨大的市场规模,超高的毛利润,七亿中国人戴出上千亿市场,眼镜行业却没能跑出一个全国巨头。
究其原因,产业链条最上游和最下游中间存在着研发、营销、仓储物流、库存、人工等诸多成本,两端的巨大价格差,这才有了行业暴利的假象。
看上去毛利率高,其实都在给上游供应商、商业地产打工。纵观眼镜行业整个产业链条,从生产商、经销商到零售商,鲜有净利润率超过20%的企业存在,明月镜片和博士眼镜的净利润率长期在10%徘徊。
眼镜属于耐用品,回头客少拉新成本高,品牌想建立知名度就免不了高昂的销售及广告费用。
根据招股书显示,从2017-2020年,明月眼镜的销售费用分别为4928万元、7682万元、1.04亿元与1.13亿元。期间邀请了陈道明作为产品代言人,在《非诚勿扰》《最强大脑》等热门综艺节目中都进行了广告植入。
2019年其净利润为0.81亿元,甚至不及砸在广告上的钱。
面对高人工、高租金和低购买频次的商品属性,成本低廉的镜片和眼镜需要在零售端以高价出售,才能覆盖诸多成本支出,更远不足以支撑起“暴利”。
下游终端店面的租赁支出和人工成本吞噬了相当大一部分利润,这也是传统眼镜零售行业的通病。
过去十年的经验证明,电商是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和赚差价中间商的不二法门。但实际上,在过去几年里,线上眼镜电商已经被证明是一条很难走通的道路。
资本退潮,搅局者落幕
对于大多消费者而言,最敏感的是价格,而眼镜电商的横空搅局被寄予厚望。
有知乎网友将之总结为三步攻略,并获得3万多赞同:
1、去公立医院找验光师验眼睛,拿到度数、散光瞳距等数据;
2、去眼镜店假装要买,试一试,看看好不好看,然后拿到眼镜品牌型号;
3、上电商平台旗舰店直接找,然后把数据给客服。
如此一番操作下来,线下眼镜店1000元的眼镜,一般200-400即可到手。
然而眼镜不像一般快消品,看看参数、型号、比比价格,从网上买回来就能用。
网上配镜试戴麻烦、数据的专业匹配度和售后服务也成为网友们吐槽频率最高的三大槽点。
搅局者电商渠道的出现,实际上并没能真正解决眼镜行业的痛点。
一方面,眼镜电商的成本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低。在负担人工、平台扣点、营销、库存等成本之后,线上眼镜也要2-3倍的溢价才能保证盈利。
另一方面,电商能砍掉部分流通环节,但配镜需要线下提供反复的验光和复杂的测量工作,而这又是线上无法提供的,所以也避免不了配镜不合适等问题。
要么度数不准,要么瞳距不对,镜架大小有问题……
适配眼镜的过程很依赖亲身体验。验光单往往只是一个很粗略的验光数据,还需要根据每个人的近/远视度数,散光的大小,轴向与瞳距、瞳高甚至眉高等具体高精度数据进行“私人定制”。
往往验光、适配镜架、镜片,眼镜与个人脸型匹配等一整套流程下来,一般要一个小时,线上沟通的效率和准确性都不如线下。
从传统眼镜行业销售的电商占比也可一探究竟。
博士眼镜的线上销售额占营收的比重很小,2018年仅有2.45%,今年也不到3%。
明月镜片的财报显示,2019年的大部分镜片收入还是线下门店创造的,电商自营仅占0.55%。其电商自营渠道镜片收入的毛利率虽然高达95%,但是其收入占比却只有0.55%,销售额只有区区246万。
资本的流向也佐证了纯电商并非眼镜行业的最优解。
根据企查查数据显示,资本推动国内眼镜电商兴起的时间是在2014-2015年,2015年投资事件最多,共16起,2017年投资金额最大,共9.4亿元人民币,到了2018年双双回落,投资事件仅4起,投资金额跌至8亿元。
2019年开始资本逐渐退潮,今年并未发生任何一起关于国内眼镜电商的投资事件。
资本退潮,搅局者电商落幕,眼镜销售的重担落在了线下实体店的肩膀上。
如果说线上配眼镜普通消费者还能与商家斗智斗勇,那线下则完全处于“手无缚鸡之力”的尴尬困境。
行业乱象丛生,是市场失效还是消费者失智?
一个成熟的眼镜店大概需要5-6名员工,其中验光师至少1-2名。为解决购买频率低的问题,眼镜店一般都开在核心商圈、大型商场、学校旁边等租金不菲的高人流的区域。
房租和人工占大头,虽说镜片不值钱,但是忽悠你买,需要门店下很大的功夫。眼镜店表面上卖的是服务和产品,但是其背后全都是套路。除非你对每一个环节、产品都非常了解,不然商家都是看人下碟。
有些店主毫不讳言,眼镜进价“论斤买”,卖价多少看本事。
甚至还有“无证上岗”的验光师,据了解,中国的合格验光师持证上岗的也就4000多名,缺口高达3—4万,很多眼镜店的验光人员并不是验光师,在专业技能上有很大区别。
这其中也不乏各种“坑”。典型的就是各种“三无产品”和众多“山寨”眼镜店。
2018年,原质检总局在官网发布的眼镜行业抽查情况显示——109批次眼镜不达标,不合格率为15.7%。
▲部分不合格企业
这些“三无”眼镜,堪称“视力健康的另一杀手”,戴上不仅可能会出现眼痛、眼胀、恶心等不适症状,还会加重视疲劳,造成视力严重损伤,很多消费者,戴着戴着眼睛就真的“瞎”了。
溢价挣钱无可厚非,但是不能坏了良心!
2019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通报,在抽查的8省(市)139家企业生产的140批次眼镜镜片产品,依旧有17批次产品不合格,不合格依然高达12.1%。
山寨眼镜店往往依赖代工厂的产品冒充正品,伪装成知名连锁品牌。一些商家在推销“防蓝光”眼镜时,会特意夸大它的效用,加上如“预防儿童近视”之类的描述,甚至有“治疗近视“的神奇效果,用来误导消费者。
除了各种实体店的各种“坑蒙拐骗”外,眼镜行业的另一个乱象之源,则是炒作各种营销新概念。
最近几年防蓝光是个特别火爆的概念,一些商家为了高价销售产品,夸大、虚假宣传防蓝光产品功能,过度解读蓝光的危害。号称戴上了防蓝光眼镜,就可以有效防止视网膜细胞活力明显下降和凋亡,防止干眼病与视疲劳。
然而,根据当前研究,除了特殊情况,没有证据显示来自电脑和手机的蓝光会对眼睛造成损害。
另一个备受推崇的概念是超轻镜框,7-8克超轻纯钛镜架被吹得神乎其神,价格翻几番也不在话下。
但其实销售员不会告诉你,眼镜的重量大头在镜片上,相较于动辄40-50克的镜片,7-8克的镜架实在说不上刚需。
这导致了普通消费者在配镜片、买眼镜的时候都陷入了这样的怪圈:眼镜价格越是抬高,消费者越觉得便宜没好货,甚至还有便宜的都是假冒伪劣产品的错觉。
消费者普遍都会觉得100-200左右的眼镜都不敢戴,实际情况是如果不考虑美观,几十块钱的眼镜都“能用”,可最后却没人敢买单。
如此一来,商家和消费者普遍都存在信任危机。商家觉得消费者很难搞,说啥都觉得贵,不理解人;而消费者却觉得商家肯定又在忽悠人,不能信。
在资本退潮,搅局者电商落幕后,市场鱼龙混杂导致了市场集中度低,店面多、小品牌多,行业乱象频频发生。难有品牌商通过规模效应大幅度降低价格,都纷纷陷入了同质化竞争的残酷“内卷”之中。
整个上中下游,从生产者到经销商最后到普通消费者,无一不是活在一片“水深火热”之中。
路在何方,何时能够实现眼镜自由?
如果我们把眼光放远点,就会发现其实眼镜行业是有钱赚的,暴利的源头就是国外厂商通过眼镜产业链垄断来牟取暴利。
镜片材质主要是树脂,从上游产业链来讲,日本韩国基本垄断了镜片原材料市场。
日本三井化学占据了高折射率镜片材料领域的龙头地位,在收购了韩国大田的KOC Solution后,现在整个原材料市场一家独大。
眼镜的核心在于镜片,镜片的核心在于折射率。目前1.67甚至于1.74的高折射率产品,基本都是被蔡司、依视路等国外大厂垄断。
目前,全球最大的眼镜和镜片生产商是依视路陆逊梯卡(Essilor Luxottica)集团,在疫情前,年营收大约在160亿欧元左右,年利润18亿欧元左右,市值超过460亿欧元。
整个镜片行业高端市场,定价权则几乎完全掌握在欧美大厂手中。
如果你600度及以上近视,需要佩戴价格普遍在3000元以上的高折射率镜片,还只能从欧美大厂拿货。
自从1995年进入中国,依视路一连串收购,目前在中国镜片市场稳占首位,市场份额超过20%;卡尔蔡司紧随其后,市场份额为15.1%;排在第三的万新光学,虽然是国产厂商,但同样被依视路抢先入了股。
就目前来说,国内原材料供应商的产品质量和品种,与国际领先水平尚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的镜片技术水平,只处于让1.74镜片合格出厂的初级阶段,光学性能和膜层设计水平都较低,自然也难以实现防油污、染色、变色等功能。
海外原材料垄断、高端镜片工艺不成熟,想要实现真正的眼镜自由,唯有技术层面的不断创新突破才有可能。
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眼镜行业们将上下而求索。”
客户年年压价,眼镜厂大批倒闭,一边是零售价节节攀升,一边是生产批发苦不堪言,钱被谁挣了?
上班是给老板打工,开店是给房东打工,房东给商业地产打工,商业地产为资本买单,而又是谁为高眼镜买单呢?
答:普通老百姓。
面对居高不下的价格,也有一部分消费者另辟蹊径,跑到广东深圳、福建厦门、浙江温州、江苏丹阳等眼镜基地实地配眼镜,可毕竟“远水救不了近火”,区域性眼镜城的覆盖面也极有限。
眼前的暴利,或许可以通过经营模式的改革来消除。其实这早就有迹可循,年初,心脏支架的价格从13000元直接降到到700块。
价格大跳水的主要原因是国家首次组织冠脉支架集中采购,砍掉中间商,与多家国内外制造商直接对接招标。层层加价、高昂回扣和巨额营销赞助成本一下子就降了下来。
或许,把“配眼镜”列入全民医保范围,也是让眼镜价格回归常态的出路。眼睛生病,也算是“疾病”的一种,何况,这眼睛有毛病的人,占据了总人口的一半。
毕竟,谁也不想10米外六亲不认,50米外雌雄不辨,100米外人畜不分。
天下苦“眼镜贵”久矣!
0131
投资界(ID:pedaily2012)8月10日消息,国内储能控制系统及数据服务提供商、上海采日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过亿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创新工场领投,同创伟业跟投,三峡电能、水发能源集团战略支持,星汉资本担任本轮融资独家财务顾问。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产品研发、生产以及销售等领域,加大3S技术投入、拓展海外市场以及实验室的升级改造等。
创新工场合伙人张鹰表示:“在碳中和、碳达标的政策驱动下,清洁能源加储能的模式将迎来快速的规模化落地。采日能源作为储能系统的研发生产及服务运营商,已经拥有较为成熟、完备的产品体系以及多个中、大型项目经验。我们相信,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各类储能应用场景的不断丰富,公司可以保持行业竞争力、获得市场快速增长的红利。创新工场完成本轮采日能源的领投后,将对新能源产业链持续布局。”
采日能源是一家拥有完整的储能系统控制技术及产品链,主要为新能源电站(光伏、风电)、工商企业、工业园区及家庭用户提供储能及综合能源解决方案、系统产品和技术服务的公司。
采日能源的3S海豚智慧储能技术改变了常见的3S“三角”架构,采用以BMS与EMS整合为主的垂直型架构。“垂直架构明确了以电池&BMS为储能系统的数据入口,以BMS为最终的指令入口,有效避免三角形架构中心不明确、数据传输重复度高、指令下达不到位等缺失造成的安全问题,明确了整个系统责任归属的问题。”采日能源创始人兼董事长李峰表示,“3S 垂直架构,云化了的能源路由器,可以管理其下层所有能源设备,这是一个集成化的系统,将功能最大化的进行整合,通过智能控制降低损耗,提升了整个系统的能量转换效率,提高了系统运营收益,降低了系统投资回收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