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宇注册全球智能变色玻璃品牌「光羿科技」完成数亿美元C轮融资,华平领投

0331

全球电致变色技术创新公司光羿科技宣布完成数亿美元C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华平投资领投,鼎和高达、高鹄资本跟投。本轮融资将用于电致变色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产能扩张、全球商业化推广等。

此前,比亚迪、蔚来资本曾进行战略投资;更早之前,光羿科技完成了来自经纬创投、CPE源峰领投的数千万美元B轮融资。

光羿科技成立于2017年,团队成员主要来自于斯坦福大学、清华大学、普渡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团队深耕电致变色创新领域,成功研发出全球领先的第三代柔性电致变色(Electrochromic 简称:EC)固态薄膜技术,并独创性地运用卷对卷连续涂布的工艺推进了低成本量产。相较于其他变色技术,新一代EC技术具有低雾度、低能耗、高曲率、高耐候等多项功能领先性,代表了行业未来主流的发展方向,产品在新能源汽车、建筑、消费电子等高速增长行业有着广阔的应用场景。

在汽车领域:光羿科技是全球第一家提出天幕产品解决方案的服务商,针对汽车顶部的智能化光线管理问题,通过电致变色技术智能调节进入车内的光线,华宇注册能更好地迎合用户多场景使用的需求,解决视野和热量平衡的问题。目前产品已经率先在国内多家汽车品牌实现落地。

消费电子领域:光羿科技将电致变色技术应用到手机后壳,开创性地搭建了产品与用户的新互动渠道,解锁手机更多智能互动功能。此外,随着近几年Facebook、Google、Samsung等头部企业推出AR眼镜,电子产品正向增强现实电子穿戴设备发展,电致变色有望成为未来消费电子领域的核心技术,并得到广泛应用。

建筑领域:在国家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国家对于绿色建筑的监管政策趋严,绿色建材和节能减排方案备受关注。建筑是中国耗能最大的行业,占中国能源消耗总量的30%以上,建筑玻璃幕墙的热耗是建筑能源损耗的主要来源。光羿作为新型绿色建筑材料供应商,其研发的智能调光玻璃幕墙能够有效解决环保问题,在保持建筑美观的同时,动态地调节室内的光线与热量,为建筑降低热损耗,满足玻璃建筑行业环保发展的高通透、低反射需求,也能让使用者抵抗眩光、告别炎热,提升舒适感。

全球智能变色玻璃品牌「光羿科技」完成数亿美元C轮融资,华平领投

光羿科技团队表示:“光羿的梦想是让电致变色技术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很高兴能与华平携手,相信华平的国际化视野、全球资源以及长期陪伴企业的经验将为光羿的未来发展带来巨大帮助。光羿将继续在核心技术迭代升级上加大投入,华宇测速地址加速产品的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进程,让科技惠及世界广大用户,用科技改变生活。”

华平投资中国联席总裁魏臻表示:“光羿科技是全球最新一代电致变色材料的开创者,填补了中国在这项全球前沿技术领域的空白。两位创始人是这个领域全球最顶级的专家,凭借多年对底层技术创新的执著坚守,攻克了一项又一项技术难关,在他们身上我看到科学家远大的理想和创业者锲而不舍的精神。我们非常荣幸与这样优秀的中国科学家和创业者携手,也将长期陪伴光羿成长为行业未来的全球冠军。”

华平投资中国工业科技负责人顾韧表示:“光羿的技术是应用场景广阔且壁垒极高的前沿交叉学科技术。在碳中和、汽车电动化和后疫情的时代趋势下,光羿的产品已经在多个领域实现了商业化落地,并对企业的低碳转型有深远意义。创始团队对改善人类生活的坚定愿景、对科技进步的执着追求,以及团队敏捷的商业实施能力和极为凝聚包容的组织文化都让我们对公司的未来充满信心,并将长期支持其发展。”

比亚迪集团董秘、投资处总经理李黔表示:“在双碳背景下,电致变色薄膜调光隔热所带来的节能减碳功能愈发重要,其在新能源车及建筑等领域具有非常光明的应用前景。光羿科技突破原有技术方案弊端,大幅提升薄膜性能同时显著优化成本,为电致变色薄膜的大规模应用打下坚实基础。一直以来,比亚迪积极走在节能减排道路的前沿,致力于通过先进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未来,比亚迪将与光羿并肩前行,共建生态,用前沿技术推动双方的协同发展和双碳目标的实现。”

蔚来资本管理合伙人朱岩表示:“电致变色材料技术凭借其对透光的可调节性,重新赋予传统玻璃控光及控温的能力,在汽车、建筑幕墙及消费电子领域具有万亿的市场应用空间。光羿科技打造的第三代电致变色柔性薄膜,具备全球领先的量产应用工艺及成本优势。其产品不仅可以通过控温技术为汽车及建筑物节能降碳,同时也为用户带来智能变色的极致产品体验,让人与自然更加融为一体。从实验室出发一路走来,团队深耕技术,不断突破创新征程上的诸多挑战,打造出了卓越产品。蔚来资本期待与光羿同行,助力材料领域创新企业乘风破浪。”

高鹄资本合伙人郑勇表示:“智能电致变色技术和产品在汽车、建筑、消费电子等领域拥有近万亿元的潜在市场规模和巨大的价值。光羿团队无疑是这个赛道里技术最为领先、产品最为成熟、规模化落地能力最强的。我们也非常兴奋地看到,光羿与不同行业的领军企业不断深度合作,推出了诸多划时代的应用产品,在解决产业痛点的同时也改善着大众的生活品质。尤其在智能电动车行业,光羿以其突破性的技术推出控光和控温功能兼备的智能玻璃,助力智能电动车进化成真正意义上的“智能移动空间”。作为公司的长期财务顾问,我们深感荣幸,高鹄也将持续助力光羿科技,长期陪伴、共同成长!”

高鹄资本董事童俊表示:“非常有幸能与光羿团队通力合作、紧密配合,圆满顺利地完成了本次融资。未来,高鹄还将持续关注具有广泛应用空间的创新科技,助力更多真正具备突破性高新技术、研发和落地能力的科技公司发展。衷心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让更多科技赛道的优秀企业被看到,让科技提升生产力,带来更多优质生活。”

华宇注册功能性饮料「美肌饮品」完成千万元天使轮融资,梅花创投独家投资

0331

「美肌饮品」近期宣布完成近千万元天使轮融资,由梅花创投独家投资。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产品研发、市场拓展及品牌运营等方面。

资料显示,美肌饮品成立于2020年,专注于女性功能性饮料的创新,分布在粤港澳大湾区5个城市,分别开设了8家美容机构,现有超10家直营和加盟店,服务高端女性客户超3万人。

团队方面,创始人杨健将拥有十五年互联网行业成功创业经验,曾操盘过一家新三板挂牌公司,对战略规划和管理运营有深刻认知;其他核心创始成员在茶饮产品开发、市场推广、连锁运营等方面具备丰富的经验。

据介绍,美肌饮品旗下品牌包括公司主推的健康美颜饮料品牌「星研美肌MILK+」;以及健康美颜茶饮实体店品牌「美茶集」。其中,华宇注册「星研美肌MILK+」产品即将上线天猫,接下来也会陆续在小红书、微博、微信、抖音、B站等各大流量平台露出。

杨健将表示,“越来越多人接受了功能性饮料,男性功能性提神饮料东鹏饮料上市后市值达800亿,而女性功能性饮料市场尤其指美容功能这个细分赛道,还没有出现特别亮眼的创新者。”

他认为,女性功能性饮料行业正处于一个萌芽阶段,入局者相对较少,「星研美肌MILK+」希望能填补茶饮美颜市场空白,为女性消费者提供“美肌”成分的果味水和植物奶产品,达到“以茶养妆”的目的。

梅花创投创始合伙人吴世春认为,华宇测速地址茶饮行业已经达到了上万亿的规模还在持续增长,差异化的细分茶饮越来越来受到消费者欢迎,年轻女性对于美的追求趋于个性化、自然化,美颜饮品开始进入大众时代。美肌饮品创始人杨健将有多年创业经验,对美容、饮品行业有着深刻的理解,基于“差异化的产品策略”,有望用新模式、新产品做成女性功能饮料健康美颜饮品领域的头部品牌。

功能性食品赛道近年受到热捧,今年5月,主打“无添加”护肤及健康食品的品牌「娇颜时代」完成近千万元天使轮融资,投资方为前海港投、太岳基金、华腾基金等机构。目前,该品牌在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京津翼等全国主要地区均有落地,并已进入美国、东南亚等海外市场。

华宇注册挑战者银行Cheese获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唐彬森投资

0331

北美“挑战者银行”Cheese近日完成数千万元 Pre-A 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挑战者资本独家投资,原有投资机构 iFly.vc 跟投,本轮融资将用来扩招深圳的研发和运营团队,并继续推动用户规模增长、增加产品功能。

Cheese是一家数字银行平台,今年3月正式上线,华宇注册初期的目标客群主要是美国亚裔人群,同时现有用户中也有12%为西班牙裔。Cheese 联合创始人兼 CEO 连润雄(Ken Lian)曾是留美学生,亲身体验过使用传统银行服务的不便之处。据他介绍,Cheese 基于银行监管要求设计了自己的风控体系,以便在合规的同时实现这一流程简化。

据Cheese网站介绍,用户通过移动应用申请 Cheese 的零费用借记卡后,可获得最高达10%的消费返现、年化0.3%的基础存款奖励和3%的推荐存款奖励,华宇测速地址并可实现工资提前入账和 MoneyPass 网络 ATM 免费取款等。

疫情促使了挑战者银行的蓬勃发展,自3月正式上线至今,Cheese交易量增长近十倍,周增长率为8%。目前用户量有数万人,其中11%的用户放弃原先的银行账户完全转向 Cheese。盈利方面,Cheese 当前主要依靠发卡行服务费分成,并计划后续推出礼品卡和透支功能丰富收入来源。

Ken表示本轮融资获得了挑战者资本创始合伙人唐彬森的支持,其团队也与 Cheese 分享了产品和获客方面的心得。

华宇注册智驾科技MAXIEYE完成3亿元B轮融资,推动智能驾驶规模化落地

0331

中国智能驾驶和智慧出行核心技术服务商智驾科技MAXIEYE宣布,公司已完成3亿元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德赛西威领投,人民网旗下基金、上海自贸区基金、涌铧投资跟投,星宇车灯作为老股东增持。本轮资金将主要用于补充乘用车和商用车智能驾驶产品的规模化量产落地投入,以及高阶自动驾驶技术的进一步研发储备。

截至目前,智驾科技MAXIEYE已获得多家产业投资方、国有资本、私募基金等强大资本力量加持,加速迈入ADAS驾驶辅助到ADS自动驾驶规模化落地的关键进程。

德赛西威副总裁李乐乐说:“多年来,德赛西威和智驾科技一直保持着比较紧密的互动,我们非常认可智驾科技在商用车ADAS领域所获得的市场成就。智驾科技拥有优秀的创业团队,在智能驾驶赛道细分领域持续专注和深耕,打造了良好的产品工程化能力,华宇注册德赛西威将和智驾科技深度合作,携手拓展商用车领域自动驾驶市场,未来将进一步布局商用车自动驾驶运营和服务。”

智驾科技MAXIEYE创始人兼CEO周圣砚表示:“AI+汽车产业化落地是一件非常有价值、同时又极具挑战性的事。我们一直坚持在前瞻技术创新的同时,通过真正可规模化落地的方式,为客户和用户提供‘用得起、愿意用’的智能驾驶产品。在公司迈向规模化的关键成长期,我们非常荣幸能够获得德赛西威、上海自贸区基金、人民网旗下基金、涌铧投资、星宇车灯等多方资本的支持和信任,未来我们将继续以终为始,携手生态伙伴,为AI驱动的出行产业革新创造更多价值。”

日前,智驾科技MAXIEYE面向行业发布了乘用车智能巡航类驾驶辅助系统产品MAXIPILOT® 1.0,该产品将于2021年内在两家乘用车品牌车型实现量产。华宇测速地址从创新火种到科技平权,MAXIPILOT® 1.0以优质的性能体验和亲民的价格,推进Level 2智能驾驶系统向更广泛的乘用车细分市场(10-15万元级别车型)渗透,以此践行“人人可享”的产品理念。在技术演进路径上,MAXIPILOT® 1.0打通了感知、规控全栈自研技术链,实现各个模块性能极致挖掘和深度协同,同时已完成OTA数据和场景闭环。

“Level 2级ADAS驾驶辅助系统是当前消费需求最大的自动驾驶细分市场,具有规模化的群体效应。基于更广阔的市场覆盖和数据积累的马太效应,建立更多用户与智能驾驶的链接,是我们所理解的以ADAS渐进式路线逐步实现自动驾驶的战略所指。”周圣砚说。

从专注视觉感知核心技术的智能驾驶供应商,到感知、规控全栈智能驾驶核心技术服务商,从商用车市场,到乘用车市场,智驾科技MAXIEYE已经完成技术产品和市场落地的全新战略部署,未来将继续依托渐进式智能驾驶技术路径,与行业共同加速由智能驱动的出行未来。

华宇注册速食品牌「莫小仙」B轮融资过亿元,亚洲食品基金独家投资

0331

潮流速食品牌「莫小仙」宣布完成过亿元B轮融资,本轮由亚洲食品基金独家投资,青桐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据了解,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供应链升级、品牌打造以及人才引进等方面。

莫小仙成立于2017年,2018年即成为淘宝自热火锅品类销售排名第一的品牌。截至目前,已推出自热米饭、自热火锅、速食粉丝、华宇注册速食面条四大产品系列,其中自热火锅为经典爆品,自热米饭为现阶段主推产品。今年5月,莫小仙刚刚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由金鼎资本独家投资。

从成立之初,莫小仙就开始积极探索线下策略,并在过去两年逐渐发力线下,其线下销售额已明显赶超线上销售额,未来预期做到占整体销售额 80% 以上。在流量成本高企的今天,创始人及其团队只有具备全渠道营销能力,才能延长品牌的生命周期。

目前,莫小仙线下团队已具备一定规模,现有的线下团队人员部分来自各大知名消费品大厂,拥有多年渠道拓展经验。

亚洲食品基金由华润资本与香港冯氏投资、全球知名资产管理公司 Investcorp 共同发起设立,重点关注食品相关领域的驰名品牌及具有成长潜力的优质企业,旨在利用基金各方股东在亚洲地区的资源和成功经验,提升被投企业价值。截至目前,华宇测速地址基金已完成对香港高端精品超市集团 City Super,中国及东南亚知名的速溶麦片和冲调饮品企业 Viz Branz 和亚洲风味食品控股平台 Heritage Foods 的收购和投资。

亚洲食品基金董事长张天伟表示:作为B轮独家投资人,我们欣赏莫小仙团队的综合能力,并认可公司对市场的理解。莫小仙虽始于线上、兴于自热食品,但凭借对产品、用户、渠道、品牌的深刻洞察和丰富经验,公司围绕新时代消费者对美食的追求,不断拓展产品矩阵,扎实布局线上线下全渠道,体现出强大的品牌生命力。相信未来的莫小仙,一定会为消费者带来更多优质产品,成为中国潮流速食第一品牌。

华宇开户大厂出海,又打起来了

0330

出海,是眼下互联网大厂的关键词之一。

这倒不是各互联网大厂今年才开始的业务,只是在国内互联网流量见顶的环境下,出海正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大厂已经释放了一系列信号:2022年年初,腾讯集团高级副总裁马晓轶在公司内部分享活动中表示,游戏业务全球市场是增长点,“现在已经开始大幅度地强化地区能力,包括在多个地区部署当地团队”。在最近2021年Q4财报电话会议上,网易CEO丁磊反复表示,国外会是重点,会加速市场开拓。此前,这两大游戏巨头都曾定下海外市场收入占游戏总收入50%的目标。

阿里巴巴则是通过组织架构调整,表露了加大力度拓展海外的决心,华宇开户于2021年12月将公司架构调整为“中国数字商业”和“海外数字商业”两大板块。原本就在全球化上占据优势地位的字节跳动,旗下产品TikTok商业化速度加快,据36氪报道,TikTok电商2022年GMV目标接近120亿元,在2021年基础上翻了近一倍。

除此之外,爱奇艺、B站海外布局也在加速。一个与海外本土团队合作推出原创剧集,一个把UGC视频内容、漫画、游戏集中推向东南亚。

来源 / APP Annie

东方证券在《2022传媒互联网策略报告》中总结,中国互联网出海,已经从工具型、单内容型产品输出,演化到产品、技术、商业模式的输出,北美、东南亚、拉美、中东是核心区域。

互联网大厂出海成绩如何?深燃就这一话题和行业人士聊了聊。

需要注意的是,狭义来说,品牌出海与品牌全球化是两个概念,前者是企业虽成立在中国,但主要发展战场在海外,后者是指企业在国内具备一定规模后,将市场拓展到海外。本文重点讨论后者,即对国内知名互联网大厂出海情况探讨,欢聚、赤子城、雅乐集团等专注海外市场的公司,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由于游戏、电商、视频,是互联网大厂出海重点涉及的赛道,本文将从这三个领域逐一梳理。

游戏:

腾讯、网易“补短板”,

B站还有点“懵”

游戏出海不是新鲜事,2005年起,腾讯就开始投资布局海外游戏业务。近来,国内市场受监管影响,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大厂游戏的出海。

目前的主要玩家包括腾讯、网易、字节跳动、B站。根据APP Annie发布的《2022年2月中国游戏厂商出海收入榜》,腾讯位列第三,网易位列第五,字节跳动排名第二十八(不含收购的沐瞳科技、有爱互娱),B站还未上榜。

来源 / APP Annie

在游戏出海的打法上,大厂们有明显不同。

出海17年以来,腾讯的投资涉及全球游戏的底层技术、游戏研发、运营、渠道及辅助各个环节。

一位专注游戏出海市场的行业人士告诉深燃,腾讯游戏的出海,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2019年以前,在内容侧,投资并购上游的游戏公司,如收购了开发出《英雄联盟》的拳头游戏等,在发行上,交给当地的代理商发行,如其在东南亚发行的游戏,包括《王者荣耀》海外版,都交给了东南亚最大的游戏公司Garena。

这一时期,腾讯解决了两方面问题,在游戏内容制作上,与世界顶级大厂同步,在代理发行上,入股部分本地发行平台,掌握本地的游戏发行渠道。

2019年之后,腾讯游戏的海外策略调整,“自研+投资+发行”并行。即继续投资并购,自己做游戏发行,在海外设立公司。同时将国内经验,系统化的迁移到海外投资的工作室上,提升研发效率,实现一体化。不过,在发行上,虽然腾讯在海外也拥有一些社交娱乐APP,也对发行平台有投资,但相比在国内手握微信、QQ两大社交工具的优势,其海外的渠道能力还有提升空间。

2021年12月,腾讯推出全球游戏发行平台Level Infinite,被一部分业内人士认为在补齐版图。目前,Level Infinite在荷兰和新加坡设有办公室,全球业务团队已经超过千人。同时,腾讯也在强化地区能力,正在海外多地陆续成立新的自研工作室。

现在,腾讯游戏到了要全球品牌化的阶段。华宇注册其2021年Q4财报提到,国际手游方面,日活跃账户数排名前十位的手游中,有五款由腾讯开发及运营。2021年腾讯国际市场游戏收入455亿元,同比增长31%,增速提升,不过国际板块占总游戏收入的26%,距离50%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

相比于投资布局,网易一开始就更侧重于游戏自研。路径是,用自研IP率先打开日本市场,后借助全球知名IP授权,参考日本出海经验,展开全球化。

前网易游戏海外运营总监吴绪兰告诉深燃,网易此前主要在日本、北美、东南亚三地布点。日本是重要阵地,2017年以《阴阳师》系列打入市场,后续作品成功巩固优势,北美布局早,与当地头部IP持有者迪士尼、华纳兄弟都有IP合作,东南亚市场则是出海前必经的跳板。

从去年开始,国内增长压力大,网易游戏将出海提升到战略高度。据她观察,网易在全球进行游戏工作室的布点,北美、欧洲人才招募数量较大,同时也夯实在日本的优势。在2021年Q4财报会议上,网易CEO丁磊也反复提到,要继续在全球招募制作人和团队。

网易游戏的强项是自研,拥有众多IP,“内容上未来三五年都有积累,全球性的大IP《哈利波特》《指环王》都在手里,都是为全球化服务的”,吴绪兰介绍。但在发行渠道上,网易优势不大。“他们之前一直认为未来更稀缺的是优质内容,所以在整体出海的基建上,没有太重视。”

在她看来,网易游戏出海,首先需要思维的转变,“之前很多人的想法是,在国内,一个游戏一个月大几千万的流水轻松就来了,拓展海外市场,做的事又脏又苦又累,还只是一两千万的流水。做海外市场,需要真正的决心和勇气”。

相比之下,字节跳动的优势在于有渠道和发行,但劣势在于内容能力相对不足。

据SensorTower消息,2022年2月,TikTok成为超休闲游戏广告投放占比最大平台。字节跳动有渠道优势,同时也具有较强的本地化适配能力,“这在Tik Tok体现得明显,在游戏上,也是迟早的事”,吴绪兰表示。

字节跳动在海外做游戏,与腾讯早期在国内做游戏的思路相似,都是先发挥自己的流量、渠道优势,发行游戏,介入行业,再收购研发团队,做更深度的扩张。

目前字节跳动已经进入第二阶段,短板还是内容。此前其投资并购的沐瞳科技、有爱互娱,主要市场在东南亚及日本,还未达到全球化的程度,吴绪兰表示,字节跳动要加大力度做自研,也还需要成长时间。

根据APP Annie《2022年2月中国游戏厂商出海收入榜》,字节跳动收购的沐瞳科技、有爱互娱,分别位列第十二、第二十五。

而B站方面,其在2021年全年财报里提到,在海外市场,2022年有13款游戏将发行。但不像国内有二次元渠道优势,bilibili视频产品出海东南亚,竞争激烈,数据效果并不理想,自研上也还没有证明其能力的产品出现。

不过它也并非完全没有优势,大观资本专注移动互联网出海,其北美首席代表徐瑞呈告诉深燃,内容出海正成为热门领域,这算是B站擅长的领地,“产业链上,漫画和网文,是游戏的源头养料,手里握有这些内容和IP,有机会做成游戏,不过这条路具体怎么做,得再尝试探索”。

总体来说,腾讯游戏在海外,有内容有资源有渠道,还要强化品牌影响力;网易有内容有IP,弱在渠道能力;字节有渠道有发行能力,还需要补足内容短板;B站内容和发行,都还需要补齐。

电商:

阿里腾讯猛攻东南亚,

TikTok砸钱挖人

电商出海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市场。此前有学者曾预判,“跨境电商的潜力还没被完全释放,到2035年35%的外贸额有望通过跨境电商来完成。”

目前,电商出海的主要大厂包括阿里巴巴、京东、字节跳动、腾讯。

阿里巴巴进场早,其海外业务可分为三个板块,一部分是在1999年成立的阿里巴巴国际站,主打B2B模式,一部分是2010年上线的跨境出口平台速卖通,主打B2C模式。一部分是通过投资布局的平台,2016年开始,阿里巴巴以投资方式拓展全球市场,投资了东南亚头部电商平台Lazada,南亚地区领先的电商平台Daraz,土耳其时尚电商平台Trendyol,印尼最大电商平台Tokopedia。

一位关注电商出海的投资人告诉深燃,在国外阿里巴巴国际站及速卖通早期表现都不算理想。“在发达国家,线下本身基础体验就好,用户对线上体验也挑剔,经历过大量退货的阶段。而在新兴市场,竞争激烈,阿里作为外来平台难介入,还是远程操控的模式,商业能力难触达,唯一有的优势是供应链,但又遇到平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布局慢慢变为了投资收购,但又遇到了组织融合的问题。”

在投资上,阿里巴巴投资的Lazada在东南亚市场一直领先,后被腾讯投资的电商平台Shopee反超。根据App Annie发布的报告,2019年第2季度,Shopee在每月活跃用户数桌面访问量、移动网络访问量以及总下载量上均反超Lazada。

近期有媒体报道,阿里巴巴曾与投资者展开磋商,为Lazada融资至少10亿美元。同时,阿里方面还计划剥离Lazada,为其潜在首次公开招股作准备。不过,最终未能成行。对此,根据公开报道,阿里相关人士表示,“不会公开回应此事。”

阿里巴巴海外市场还在继续调整中。据徐瑞呈观察,“现在,阿里开始把全球化的人才,汇聚到东南亚,在主攻这里”。

一位接近阿里巴巴国际站的业内人士表示,阿里巴巴在完善交易体系,加强国际物流基建,让海运、陆运状态能线上可视化,在3月中旬还提出要新增海外仓,“每一个大洲都会建,部分国家海外仓不低于两个”。而速卖通则在收紧入口,提高门槛,开始清理“低质量卖家”,进行品牌化。

根据阿里巴巴2022财年第三季度财报,国际商业方面,该季度整体收入同比增长18%至164.49亿元;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12个月,国际商业零售业务AAC(全球年度活跃消费者)单季净增加1600万至约3.01亿。对比国内8.11亿年度活跃消费者的数量,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京东在海外的打法,与国内相似,还是压在了自建上。

2020年,刘强东发布的一封内部信梳理过京东国际业务的打法。“2015年进入印尼市场、2017年开拓泰国市场,同时,积极发展全球购、全球售、国际物流、国际支付等业务……我们有信心把自身在零售基础设施上的积累,从物流,到供应链、技术等能力带到全世界……”

可以理解为,是要在海外再造一个京东。

那么,效果如何?一位接近京东国际的行业人士对深燃表示,京东发展国际站点时间相对较晚,当地被更强势的平台占据了份额,很难再抢到大批量客户。除了印尼站布局早,京东国际其他地区发展不顺利,每年都有一定程度的亏损。

目前,京东多个部门开启裁员。据上述人士观察,京东国际在明显收缩,“之前各个国际站点独立运营,现在调整后,所有站点都共用一个研发团队。”对于此次裁员,京东方面相关人士回复媒体称,只是业务板块的正常优化。

徐瑞呈表示,电商出海,部分海外市场已经饱和,进军新兴市场更重要,但这需要速度,像京东这样做供应链,踏实做自己的品牌和平台,在扩张速度上会相对艰难一些。很多当地电商模式和国内并不相同,例如印尼的Bukalapak,打法“更像是平台给小卖部供货,算是小B供货,跟大家熟悉的ToC逻辑有一定区别。”在他看来,当地本来有成熟的巨头冒出来,中国巨头再去推广一套自己的电商体系,需要不少努力。

另有一些投资人,也对京东的国际化打法持保留态度。

电商出海领域,腾讯也值得一提。和国内一样,尽管腾讯未大幅铺设电商业务,但投资了多家电商平台,在海外市场,腾讯是东南亚巨头SEA的大股东。SEA是Shopee的母公司,其模式与腾讯相似,以游戏现金牛业务为基础,助推电商发展。2018年以来连续多年高速增长,2021年前3个季度,其电商GMV分别同比增长达105%、87%、81%。

不过在2022年1月,腾讯大幅减持SEA,套现约31亿美元。

目前在电商领域,同样受关注的是TikTok。

据晚点LatePost报道,2021年TikTok大规模扩张广告、海外电商与直播团队,总员工人数从2020年初的不足4000人增长到近2万人。

2021年TikTok电商方面的动作不少,相继在印尼上线电商直播,在欧洲测试“商品橱窗”,将英国TikTok小店向中国卖家开放。2021年6月,有媒体报道TikTok正与京东探讨合作。2021年年底,字节跳动还推出了一个独立电商App Fanno。

整体来看,TikTok电商的发展路径与抖音电商相似。推出产品功能试水,与电商平台合作,获得供应链资源,培养用户消费习惯,吸引商家入驻,再实现交易闭环。

上述接近京东国际的行业人士表示,京东国际的确和TikTok有合作,“在印尼已经合作大半年了,泰国在沟通中”。

对于TikTok未来的电商潜力,不少业内人士都抱以高期待。

不过,据36氪报道,TikTok电商2021年GMV最高约60亿元,其中GMV占比约70%以上来自印尼,剩余不到30%来自英国。相比于抖音电商,2020年刚成立就实现了GMV5000亿的成绩,TikTok还没有发挥出势能。一位在TikTok上针对英国地区开播的中国卖家告诉深燃,很难找到口语好的主播,国际宽带很难接,费用也很高,他已经放弃了尝试。

TikTok在海外能否弯道超车,还需要时间证明,“行业内持不同观点的人士有很多。TikTok电商在东南亚和北美几个重要市场一直在招兵买马,挖了很多美国和新加坡互联网大厂的高管,势头很猛”,徐瑞呈表示。

长短视频:

TikTok、快手海外开启商业化,

B站卷入视频战局

先来说说短视频。

短视频产品渗透率仍在快速提升中。目前TikTok的MAU已经突破10亿,快手MAU已经突破1.8亿。东方证券在《中国娱乐社交企业出海发展专题》对这两大APP潜在用户空间进行了测算:中性情况下,2025年TikTok全球用户数可达14亿,快手海外合计约5.8亿。

在全球,TikTok占据绝对领先优势,不过在拉美市场,以巴西为代表,目前格局上快手领先,TikTok猛追。

这样的成长,双方都是由不小的成本换来的。根据晚点Latepost报道,仅2021年上半年快手在海外投入超过8.5亿美元;TikTok2018年以来在海外累计花费150亿美元。根据东方证券的测算,快手在海外地区2021上半年单用户获客成本约为15.86美元;TikTok2018年以来平均获客成本约23.49美元。

TikTok、快手海外商业化进程

来源 / 东方证券报告

现在,双方都开始了商业化。Tiktok在2019年1-2月,就开始在美国等市场测试信息流广告业务,于2020年中全面开放广告自动投放工具,2021年上半年开放了印尼、英国地区的直播电商业务。国海证券在报告中测算,TikTok的单用户广告ARPU目前约是Facebook2013年初水平,大约是Facebook当前的十分之一,但预计未来增速将高于同时期Facebook。

快手海外于2021年下半年开启商业化。2021Q3在海外市场,包括巴西、东南亚、中东等地在内,上线了广告投放系统“Kwai for business”,支持信息流效果广告和品牌广告。

未来变现能力上,Tiktok同样被寄予高期待。而快手,在2021年8月开始将Kwai中东、Kwai拉美与Snack Video三个独立的应用合并后,海外战略相对更清晰,但商业化能力还有待观察。

B站出海产品,包括主站出海和漫画以及游戏三大块。2020年底,bilibili移动端应用在泰国和马来西亚上线,Sensor Tower数据显示,出海一年多,bilibili应用在泰国、印尼、菲律宾、新加坡、越南、马来西亚6国上线,下载量超过千万,2022年1月单月累计下载量超过400万。这与其他同赛道大厂的成绩相比,还有一定距离。

一位接近B站出海业务的人士对深燃表示,参考国内的发展路径,B站出海依旧以ACG内容为支撑点,这是其独特优势,但难题是如何实现本地化。“拓展海外,可以基于国内数据去做,也可以参考调研得到的数据,但这都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上的,所以需要本地化的运营,这一过程如何找到辅助业务发展的当地人是难点,在疫情冲击下,那边疫情情况不是很乐观,不方便过去,导致做本地化的事,有一些阻碍。”

在长视频方面,爱奇艺、腾讯视频出海的步伐更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017年,爱奇艺就布局海外,通过《鬼吹灯之牧野诡事》打开了市场。几年来,《延禧攻略》《无证之罪》《隐秘的角落》等国内热门作品,都进行了海外输出,爱奇艺海外发行内容已经累积超过100个项目。现在,爱奇艺还和东南亚本土团队合作打造了多部原创剧。

腾讯视频的打法类似,也是瞄准东南亚市场,其WeTV与泰国CH3电视频道运营商BEC World、马来西亚首要媒体集团Media Prima等达成了合作。

根据SensorTower《2022年2月全球热门移动应用收入TOP10》,在APP Store排行榜上,腾讯视频(Tencent Video)位列第三,爱奇艺(iQiyi)位列第五,B站还未上榜。

对于爱奇艺、腾讯视频、B站来说,面临的挑战是,Youtube、奈飞、HBO、迪士尼+等国际视频巨头也都混战在东南亚市场,再加上当地也有成熟的视频平台产品,要想拓宽市场,面临的劲敌不少。

社交产品上,国内互联网大厂,则表现平平。

擅长熟人社交的腾讯,WeChat在海外尚未成为最主流的社交应用。在Sensor Tower《2022年2月全球热门移动应用下载TOP10》里,WeChat在APP Store下载量里位列第7,排在前面的有WhatsApp、Facebook、Instagram。

在它们的包围下,“去照搬复制拓展海外市场,几乎不太可能了”,徐瑞呈表示。

而在陌生人社交上,专注出海的中国公司欢聚,已经在海外拥有直播应用Bigo Live、短视频平台Likee、游戏社交平台Hago等产品,聚焦中东市场的雅乐科技的Yalla,在国外已经占据领先优势。国内陌生人社交领域的头部公司陌陌,出海之路,路漫漫。

目前,互联网大厂大多在全球多地布点,做得越来越“重”。

总得来说,互联网大厂出海,首先是产品要过硬,其次要实现本地化,打出差异化。

综合与多位关注海外市场的行业人士的交流,判断互联网大厂出海成效如何,要关注两个方面。先要看这项业务在国内的模式是否跑通。“如果在国内就已经是亏损状态,去海外的模式没有变化,只是把饼铺得更大,投入产出比没提高,带来的效益也不会高”,一位关注二级市场的投资人表示。

其次,还要关注一个先决条件,即大厂们对出海一事的认知和决心。

“既然要做出海,组织架构就要做相应的调整”,吴绪兰回忆2014年做出海业务时,业务做了好几年,才出差到当地,现在的情况已经大不相同,能在出海上取得成果的大小厂,如字节跳动、欢聚等,“海外员工占比都非常高,很多都是在本地注册公司,如果还只是靠国内线上远程出海,这事挺难成的”。

徐瑞呈表示,“一种是只把中国的一个成熟饱和的产品做到海外去,这是被动出海,一种是一开始就是按照创造一个适合全球的产品的思路去做,这是完全不一样的逻辑,会影响资源调配,人员支持上的问题”,这会决定互联网大厂能不能在海外跑得更长远。

这也是为什么在海外市场上,不少互联网大厂的战绩还不及一些中小企业公司。“在海外,就像战场上,一个大部队的团长,和小部队的司令对决,决心完全不一样”,一位投资人表示。

互联网大厂的出海路,还任重道远。

华宇开户火锅造神大败局,幕后赢家浮出水面

0330

01、火锅店的冬天

“配合疫情,暂停营业。”

上海这波疫情来势汹汹,抖音上,上海火锅店主小牛哥的“店铺生意日常”刚更新到第三集就接到了防疫办“暂时性闭店”的指示。

为了实现将自己100多平的火锅店营业额做到800万元的目标,小牛哥一直勤勤恳恳更新着他的抖音号,试图“打造网红火锅店”。尽管粉丝只有75人,阅读量也少得可怜,但这个豪爽的东北人允诺:粉丝到店,奶茶甜品管够。

餐饮业态极丰富的上海不缺火锅店,华宇开户平台流量没有因为他“80后离异餐饮创业者”的标签而倾斜,疫情也不会因为一个普通火锅店主的亏损表现出仁慈。

小牛哥望着空荡荡的火锅店,心里头有些失落。

盘下这个火锅店的2019年,他看着整个行业陷入狂热:自带流量的“网红店”经久不衰,各路明星扎堆开火锅赛道,购物中心里的门店越来越多。但他忽略了,当火锅赛道变得愈发拥挤,门店经营竞争加剧、品牌生命周期更短,而这一切早在疫情到来之前已经显现。

2015年末,包贝尔参与投资的辣庄在北京簋街开出第一家门店,华北区运营总监张思洋成为该门店负责人。在张思洋的回忆中,2017那年年末起,北京的火锅市场整体增长道路变窄。

“品牌的加盟速度在减慢,新崛起的品牌也在减少。”张思洋透露,2019年疫情后,整个市场的下坡更明显。

据他粗略估计,疫情最严重的时候,辣庄北京门店的营业额同比下降40%-50%,“这是簋街的普遍现象”。尽管现如今餐饮业回暖,但营业额也比疫情前下降了20%。

为落实疫情防控需求,最近两年到店消费的减少无疑是刺痛众多火锅门店的那根“针”,也是餐饮业受伤的最重要因素。

小牛哥直白地告诉36氪,就算营收为零,店租也得照交,人工费也得照付,为了冷冻食物电也不能停。“通知来得突然,在不知道停业几天的情况下,一些不能放的肉菜就要付诸东流。”

火凤祥副总裁朱海峰给到36氪的数据显示,如果一家门店的每月营收达到50万元,那么锅底的营业额要占到30%。从经营成本看,锅底成本的占比大概在10%,生鲜原材料的成本在25-30%,房租成本在10%左右,人力成本大概为20%,其余则为水电煤费及相应的折旧、损耗。

“资本的粗放时代过去,精细化时代已经到来。”在朱海峰的观点中,当下的火锅市场,锅底、食材、运营、营销,每个板块都需要做到最好,有一方疏漏就会导致经营不善。

而在到店消费减少的同时,疫情防控期间,原料采购与冷链物流的成本明显提高。近两年,蔬菜等生鲜产品的价格也有30%的上调。上游把成本压力一层层传导下来,华宇注册但门店也不敢轻易涨价——在餐饮业,随意提价是大忌讳。

这导致,在餐饮生意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一些话语权较小的门店不得不对涨价进行自我消化。

“疫情之后,具有稳定供应链的大连锁品牌存活几率更高。”因为辣庄有一定规模的门店与供应链优势,底料涨价成本不明显,成本与售价的涨幅仅在5%以内,这对消费者的影响为零。而火锅品牌想要形成供应链规模,至少要有3-5家门店才能降低成本。

在北上广深,一些连锁品牌锅底动辄售价70元或是百元,这尚能为资金回转争取一些喘息时间,但在竞争激烈的火锅之都重庆,锅底基本在30元左右甚至是白送。疫情之下,低价锅底也让更多门店失去了弹性。

“渝味响火锅”炒料师易次彬向36氪介绍,不算人工成本,目前的重庆火锅,汤底的净成本就在30元左右。

从备料到炒制一锅正宗的重庆老火锅底料,即使是经验老道的厨师也需要4-5小时。易次彬估算,仅重庆市场,至少85%的火锅门店选择与上游底料商合作,这一定程度提高了供应链的稳定性、降低了火锅底料的进货成本。

资本化带来的“降本增效”链条清晰高效,疫情的到来打破了这个节奏。在易次彬的观察中,2018年至今,整个火锅底料的成本上涨了25%-30%。

为了应对这样的局面,“只能说在保证口味的情况下,相应调整配方。比如适量减少一点白蔻的用量,但一斤底料8两牛油,牛油的用量很难降低。”

然而,这样的走势究竟还要持续多久,易次彬和他的合伙人李树东都很难说清。底料涨价之余,食材的价格也在逐渐攀升。且时至2022年,原材料价格还在“不动声色”地往上走。

前瞻产业研究院制图

李树东算了笔账,“食材方面成本差不多是45%,但我们的翻台率还可以,蔬菜上涨虽然恐怖,对我们的利润影响不大。”

但当故事主角转换到小牛哥这样时不时被动接受“0翻台率”的火锅店主身上,承压成为必然。

加速集中化的局面改变了门店的扩张速度、上游的产业模式、甚至是餐饮的底层逻辑,市场对资本过热也有过担忧,直至疫情按下暂停键后,原本潜伏的危机暴露无遗。

02、资本反噬之后

普通从业者在疫情面前感到无力,资本的泡沫同样被击碎。

毫无疑问,川渝火锅是推动行业工业化和资本化的重要因素。和现在丰富的口味不同,火锅一度和“辣”深度捆绑。有研究认为,这是因为辣椒背后的“良性自虐机制”麻痹掉了许多人在城市化过程中经历的痛感。

川娃子创始人唐磊在火锅行业摸爬滚打了十余年,他很早就判断:压力社会之下,对辣上瘾将是明显趋势。2008年,唐磊在四川眉山开出了第一家串串香店,但他的梦想不至于此。

借助独特的口感,唐磊的串串加盟店在短短几年扩张至上千家。而后,他又做起了火锅底料的预包装生意,牢牢掌控住几千家加盟店的供应需求,直到通关成为“行业大Boss”海底捞的供应商。

据唐磊透露,在部分酱料与花椒等基础原材料方面,海底捞是川娃子的最大的客户。曾有业内人士告诉36氪,“海底捞的花椒用量很大,且要求标准高,很多餐厅用不上这么‘高标准’的产品。”在西南地区广泛采摘辣椒的川娃子具备了这样的优势。

牛羊在西北宰杀、辣椒在云贵养殖、底料由川渝匠人炒制,最后整合在城镇的餐桌上被消费——这是一份理想的火锅工业化地图。

但相比SKU更多、生产链条更长、有冷链物流需求的生鲜赛道,底料与蘸料的生意难度更低、也更易标准化,因此也最先被资本拥抱。

在重庆炒了21年火锅底料,易次彬给出的解释是,炒料配方基本上大同小异,所谓的“秘方”仅是对相同材料不同品种的选用、配比的些许调整以及最关键的对于火候的掌控。

作为火锅“灵魂”的底料决定着锅底是否够味,但“灵魂”早就是可以标准化贩卖的流水线产品,“火锅底料”的相关企业也早已完成了上市之路。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1年2月,我国共有2013家火锅底料相关企业。从代表性企业来看,颐海国际、天味食品、红九九、川娃子等市占率较为靠前。而伴随海天味业的入局,已与颐海国际、天味食品形成“三国杀”的局面。

36氪根据公开资料整理制图

脱胎于海底捞,媒体经常将“复合调味料龙头”颐海国际与海底捞之间形容为“父子关系”。实控人同为张勇,颐海国际2007年获得了永久免特许权使用费独家使用海底捞品牌,2013年颐海国际从海底捞分拆出来并于三年后先于海底捞上市。

2020年,颐海国际实现营收53.6亿元,同比增长25.2%;净利润9.83亿元,同比增长23.2%。2021年1月26日,颐海国际的股价曾达到历史最高点,报价148.60港元/股,总市值达1555.84亿港元。

在科尔尼公司大中华区总裁贺晓青的观点中,火锅供应链能够发展的基础,还是在于餐饮行业2010年前后兴起的“中央厨房热”。

据科尔尼数据统计,近三年中,中国市场关于中央厨房的投资案件共发生了60余起,而中央厨房的发展也带动了冷链物流的建立。

2015年开始,火锅供应链已逐渐形成“火锅底料”与“生鲜产品”两大品类,花椒、牛油、牛肚等产品也逐渐形成了行业标准与产业规模。且伴随火锅下游门店的扩张,中、上游赛道也得以进一步集中。

36氪根据公开资料整理制图

但也是在这一年,资本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造神运动”,小龙坎、大龙燚等连锁品牌爆发式增长,股明星加注火锅品牌的热度,火凤祥、贤合庄、辣斗辣都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2018年9月,海底捞在港股上市,股价屡创新高,一度带动国内餐饮企业的上市潮流。以海底捞、巴奴为代表的头部品牌也进入了门店增速最快的阶段。

然而好景不长,门店的快速增长也为海底捞埋下隐患。2019年海底捞翻台率出现下滑,从2018年的5次/日下滑到4.8次/日,2020年更是下滑达3.5次/日的最低翻台率。

业内普遍认为,海底捞的翻台率下滑与连年扩张的门店数息息相关。2021年2月,海底捞股价上升至85.8港元每股的历史高点,然而在疫情与翻台率的双重夹击下,海底捞开始被资本反噬,市值蒸发近3000亿港元。也因此,进入2021年下半年,海底捞开启了名为“啄木鸟战略”的关店潮,随即,其创始人张勇也辞任CEO的职位。

3月23日晚间,海底捞发布了2021年的业绩公告,全年亏损高达41.6亿元。这几乎是海底捞上市三年来利润的总和。对于亏损,海底捞表明,更多受疫情冲击与“关店”影响,据介绍,2021年,海底捞共关停300余家门店。

海底捞2017年-2021年财报营利情况;36氪整理制图

几乎是同时,同为港股上市公司但更便宜的呷哺呷哺也陷入巨亏。公开资料表明,呷哺呷哺2021年的预计营收同比增长约13%,达到61.5亿元,但其净亏损却预计达2.75亿元至2.95亿元。

在资本市场,伴随海底捞的股价暴跌,颐海国际也被波及。大和证券近日发布报告称,颐海国际需求疲软和竞争加剧,导致2021年下半年业绩令人失望。颐海国际下调2022/23年的收入预测14%-20%和净利润预测20%-24%,毛利率降2-2.4个百分点,来自关联方的收入增长降19%-25%,目标价由45.2港元削至22.7港元,毛利率仍面临压力。

巨舰转向不易,小船操作起却很是灵活。唐磊很早就感知到了水温的变冷,“企业增速已不似早些年那样有两位数的粗放增长”。

2015年开始,调味品牌川娃子学习“麦德龙模式”,主要服务于和府捞面、紫燕百味鸡等餐饮连锁企业。新希望草根知本入局后,在资本与资源等多重优势赋能下,川娃子开始入局辣酱领域以及预制菜等市场。

为抵抗风险,有人忙着将鸡蛋放在不同篮子里,也有人试图趁着房租回落、市场腾退加码投入。

抱着这样的心态,2020年5月,易次彬作为技术入股加盟了“渝味响火锅”。据易次彬介绍,这家品牌始终坚持手工炒制底料,不到一年的时间,响火锅就在同一条街开了两家分店,也在店与店之间建立了自己的“底料炒作坊”。

“早上7点就就开始备料,一次性炒制150斤左右,一家门店平均每天消耗底料80-100斤以内。”

合伙人李树东告诉36氪,对装修投入不多,前期投入的60-70万,4个多月就能回本。但周边其他门店就没这么幸运了,这两年,在重庆的“大坪正街”,近60%的门店在近两年“易主”,总店的左右两家门店都有易手。

而在房租更高的一线城市情况更加复杂。36氪了解到,在北京经营一家火锅门店,前期投入大概都在250万元左右,以每个月10-15万的利润水平计算,回本周期大抵在1.5-2年以内。

这样的回本周期,在疫情面前显得格外漫长和难熬。

03、最难切的蛋糕

在疫情最严重的2020年,资本还是没有放弃火锅——这个拥有万亿规模的餐饮赛道,只不过这次,他们将目光聚焦在了食材本身。

“从单桌消费来看,如果4人消费500元,其中锅底可能占70块,剩下的绝大部分是食材消费。”

在火凤祥朱海峰看来,火锅食材的市场规模要比底料高很多,火锅食材的SKU更多,且成熟的供应商也不仅只服务于火锅企业,尽管不宣于口,但几乎每颇具规模的企业都以成为“中国版的Sysco”为目标。

火锅产业链的本质仍偏向农副产品行业,极度分散、链条冗长、标准化程度偏低的初级阶段。商业逻辑说得通,市场集中度有限,上游能释放更多压力——总结来看,疫情反复折腾下,似乎没有比这更好的投资标的了。

前瞻产业研究院制图

以锅圈食汇为代表、聚焦家庭火锅消费场景的生鲜超市得到资本的热捧。在2020年的财报中,速冻菜肴制品上市企业安井食品也提到,得益于锅圈等新零售客户增量,特通渠道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4.78%。

在中国做火锅生鲜供应,还是离不开海底捞、呷哺呷哺等连锁品牌,比如海底捞上市后,安井食品作为“海底捞概念股”获得了更多关注。2021年2月18日,安井食品股价达到最高点,市值突破600亿元,与上市初期相比上翻24倍。

其在业绩方面,也更多伴随海底捞门店的扩张、火锅行业的发展而持续上扬。2021年前三季度,安井食品旗下菜肴制品增速迅猛,同比增长126.15%,营收约9.2亿元。

实际上,目前的速冻火锅料市场,仍处于资本竞争和品牌形成期,中小型企业较多且大都集中在福建、山东地区。安井财报数据显示,2020年,整个速冻火锅料行业的CR4市占率不到20%,而安井早在2017年就实现了9.4%的市占率。

安井食品之外,火锅上游生鲜赛道的主要企业有龙大肉食、新希望六和、科尔沁牛业、伊赛牛肉、和蓉汇、三全食品、海欣食品、国联水产、禾盛合、鲜美来等、千味央厨等。其中,最传统的畜牧业也在不断尝试与包装等简单加工服务。

海底捞也有自己的生鲜供应体系,第一大供应商蜀海集团也系其全资子公司。与专注于火锅底料、蘸料的颐海国际不同,蜀海更多聚焦冷链物流与生鲜半成品,为海底捞与其他餐饮企业提供定制化的产品服务。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伴随整个火锅赛道的声量变小,更多上游供应商开始接洽其它渠道,并逐渐转向C端。2021年11月,在海底捞宣布关闭300家门店后,其最大猪肉产品供应商龙大食品表示“已做后备渠道拓展”。

在罗兰贝格高级项目经理宋柳看来,长期来看,火锅赛道的生鲜生意比底料、蘸料的改造空间更大,而生鲜生意的最终发言权还是掌握在新希望六和这样的畜牧业巨头手里,原因在于其拥有更多源头资源,同时也把握住了全产业链的机遇。

和火锅底料热闹的资本化相比,资本想要从畜牧业企业手里切生鲜供应链的蛋糕,难度更高、挑战更大。

居家的日子里,“在家火锅”概念大火,生鲜电商盒马鲜生的火锅外送变得炙手可热。趁热打铁,2021年12月,盒马在其超市内开出了首家火锅独立门店“盒马鲜火锅”。

据盒马3R商品中心采购总监张千介绍,该业务以盒马生鲜的商超供应链为依托,主打“自助”与“鲜”的理念,所用锅底皆为当日店内现熬。但张千也承认,在所有火锅品类的研发中,盒马最不敢“碰”的是重庆麻辣锅。

通过和重庆当地企业合作,麻辣锅的本味尚能最大限度还原,张千告诉36氪,“对于食材,比如猪脑、鸭血,想要打造这些‘边角料’的成熟供应链的确很难,整个市场也比较分散,为了保证口味,这些食材也必须空运。”

在新希望六和食品产业总裁刘怀伟看来,黄喉、猪脑这样的生鲜产品存在“稀缺性”。

“首先,黄喉和毛肚这些,一头猪的产量就零点几公斤,产量很少。其次,加工难度也很大,像黄猴,必须在宰杀后快速把油皮剥离,这对供应链要求是非常高的,没有养殖、屠宰厂的资源,一般的生鲜企业是做不了的。”

刘怀伟告诉36氪,在火锅赛道,新希望六和主要为包括海底捞、谭鸭血、小龙坎在内的全国80余家品牌供货,也是蜀海、颐海的上游供应商。其产品包括牦牛肉、黄喉、毛肚、鸭血等生鲜食材,以及美好食品生产的卤肥肠、小酥肉等半成品。

值得一提的是,小酥肉是美好食品专门为川渝火锅研发的主打产品。2021年全年,美好食品小酥肉的销售额达到9.8亿元,其中60-70%用于川渝火锅门店。

据刘怀伟介绍,美好食品从2019年开始瞄准火锅赛道,“那时候好像铺天盖地的都在开火锅店”。作为成都的本土企业,美好食品生产的火腿肠本身就与很多火锅门店有合作。

而对于当下的生鲜企业,刘怀伟补充,“火锅还能涮些别的什么?还有哪些食材可以标准化?”成为所有企业不断探索及思考的问题。

每天都和一线消费者打交道,响火锅的李树东的担忧更“接地气”——上海疫情的反复是否也会在重庆发生?“我们正抓紧去做门店的私域流量,同时也在筹备火锅外卖的生意,希望能在未来更好地预防疫情的加重。”

他的合伙人易次彬考虑不了太多,跟其他80万重庆炒料师一样,只要火锅店还在开着,他的时间就会被工作占满——早起去菜市场寻找最新鲜的材料,再花去四五个小时的时间,将辣椒煮熟剁碎制作糍粑辣椒,炒制一锅正宗的重庆老火锅底料。

16岁进入火锅行业,19岁开始学习炒料,50岁的易次彬从籍籍无名的帮工干到了合伙人,但他的生活还是围着炒料车间转。一切都变了,又好像一切都没变。

资本的逐利将火锅推向了工业化,链条越分越细,无数的螺丝钉镶嵌其中,扮演着让资本不断增值的角色。

易次彬的火锅店实现了正向循环,曾经的螺丝钉离开了产业底层,但那些被“造神运动”蛊惑、被资本狂热余温吸引入局的其他人,又能否从回本周期不确定的“魔咒”中成功逃逸?

疫情以前,这是一个概率问题;现在,更像是一门玄学。

华宇开户华为年报的最大亮点,不是孟晚舟

0330

3月28日下午4点20分左右,即便孟晚舟悄无声息坐在了华为深圳总部K座会议大厅的第一排,长枪短炮们仍然敏锐捕捉到了“异动”,将镜头齐齐对准了这个穿着黑色套装、微低着头的女人。

这次2021年华为年报,由孟晚舟发布。

由于这是这位华为首席财务官在2021年9月获释回国后的第一次公开亮相,相比于财务报表里的冰冷数字,她的出现,释放出的信号更具有象征意义——2022,华为会继续为生存而战,而创造的价值也必将高于“生存”。

现场,孟晚舟似乎并不希望详谈自己这半年里的经历与生活。从开始演讲,她便从个人视角迅速将大众目光引到这家聚集了19万人才的中国科技公司身上:华宇开户“回国后的这几个月里,感受到祖国变化很大,我在不断学习,希望能够跟上社会脚步。因此大家也可以想象,华为在这一年的变化也非常大。”

的确。这份财报的字里行间,埋着的是华为近三年来“向死而生”式的业务进化史。而这些变化,不仅仅是只关乎华为一家公司的产业洞察。

很显然,一家中国高科技企业的生存之战,不由理想化与符号化意义所掌握,而是果断的放弃与系统性反击。

意料之中,意料之外

拍摄:虎嗅
体现“艰难”最直观的,永远都是数据。

早在2021年12月,华为轮值主席郭平便在内部的新年致辞中指出,公司2021年的总营业收入预计为6340亿元人民币。这个数字是华为2018~2020年以来的最低点,与2017年几乎持平。

而昨天(3月28日)年报公布后,真实数据与预测几乎无异:华为在2021年的总销售额约为6368亿元人民币,同比2020年(8913亿)减少了28.6%。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近3年来,华为收入增幅在逐年放缓,但这一次,是在过去10年里,华为首次销售额出现大幅下滑。

针对这一点,孟晚舟在年报发布后的答记者问中给予了相应回复:“首先,美国的多轮制裁,让华为手机等终端业务遭受了巨大压力。其次,中国5G基站建设已经在2020年基本完成,所以在中国的5G部署业务已经没有那么多客户需求。第三,华为与全球绝大多数企业一样,也遭遇了疫情的打击。”

其中,制裁对消费者业务是最为致命的。

如下图所示,手机等终端产品所在的“消费者业务”板块,华宇注册收入仅是2020年的一半。“缺芯”的残酷现实与所剩无几的库存,让这一在2019、2020年占华为收入半壁江山(54%)的主营业务,在2021年陷入很长一段时间“有市无货”的尴尬境地。

此外,从全球地域收入来看,虽然各地区占比与2020年没有太大变化,但几乎每个区域的收入都有所下滑,包括中国区。其根本原因与孟晚舟上面的分享大致相同。

有趣的是,尽管华为2021年的销售额有一定下滑,但其运营利润与净利润却分别暴增了67.5%与76%,这显然有些奇怪。

究其原因,我们发现报表中的一项数据对华为2021年的净利润有直接贡献——“其他净收支”所得约600亿人民币。

而这项“其他经收支”中的主要收益,则来自于“处置子公司及业务的净收益”(下图)。有分析师猜测认为,这笔收入很可能来自于此前“出售荣耀”获得的相关收益。

一位分析师指出,早在2020年年报中,华为就指出,荣耀这笔交易将会放在“持有待售资产”与“持有待售负债”中,买家深圳智信将会在2021年以后分期支付收购对价。

再根据2020年前后网上对这笔交易数额的各种猜测(1000亿人民币上下),也许这笔交易持续进账的收入,仍可能写入下一年年报。

另有分析师告诉虎嗅,以这种形式获得的收益在很多巨头企业的财报中并不少见,譬如腾讯与华谊,也通过这种出售类似资产的形式获取不少利润。

from clipboard

不过,虽然华为总收入与利润不可避免承载了外界环境的挤压,但这家中国最名副其实的科技公司,在研发投入上的决绝,仍然让人感到敬佩。

2021年,在销售毛利降低的情况下,华为仍然增加了研发投入(1426亿元),研发占总收入比重高达22.4%。而在过去10年里,华为在研发领域的累计投资已经超过8450亿元人民币。

甚至对应到人才数量上,华为2021年研发人员比2020年增加2000人,而非研发人员则减少4000人。

正如孟晚舟在这次年报汇报尾声时所说:“客户价值优先于股东利益,华为对研发的投入从不受利润的约束”。这是华为一贯坚持的做法——每年把收入10%固定投入了研发领域,这一条已写进了华为公司的“基本法”。

“一个企业的价值不仅仅是反映在财务报表的结果上。对于像华为这样的高科技企业,面向未来的强势投资,更能说明一个企业的真正价值。

转型三年,何时看到手机最佳替补

我们发现,三大业务在2021华为年报里的“地位”,发生了微妙变化:

曾经排在最前面的“消费者业务”,被调到了最后;而“企业业务”,作为三大业务里唯一一个实现了平稳增长(2.1%)的板块,权重则上升至第二位。

图片来自华为2021年报

企业业务,包含了华为跟前沿技术相关的一切2B服务与产品。从3年前,它便一直被宣传为可以帮助华为逆转战局的新兴板块——

在几乎失去了最赚钱的消费者业务后,你能想到的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五花八门的新技术,被华为用作一把利剑,去寻找每一个传统行业最薄弱的切口。

特别是从2019年开始,华为“云与计算”业务频繁变动的组织架构,华为智能汽车业务的多舛命运,“煤炭、智慧公路以及智能光伏等10大军团”的陆续成立,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不过,包括“华为云计算”“ICT产品与解决方案”“数字能源”在内的多个企业级板块,都从来没有在年报中被单独披露过财务数据。甚至有人猜测,有一部分收入也可能会纳入运营商业务,毕竟在许多传统产业里,华为仍然在通过运营商优势来“链接”新业务。

但这一次,孟晚舟在接受采访时,首次披露了华为云在2021年的销售数据——“销售收入达到201亿人民币,实现了34%的同比增长”。

2021年最底层的“区域组织”划分,代表着华为如今最受瞩目的产品与服务

另一边,华为现任轮值主席郭平,几乎把年报会议的后半程,变成了一场“面向客户的新技术商业价值动员大会”:

无论是“加法神经网络”的节能价值,还是第三代半导体氮化镓的功耗优势,都藏不住华为想在“数字化、智能化与低碳化”三个维度上捞传统市场份额的野心。

拍摄:虎嗅

当然,在华为的企业业务里,从2020年开始,最受瞩目的业务板块非“汽车解决方案”莫属。甚至是“华为造车”这个名词,成了三年来经久不衰的产业热议话题与流量密码。

不过,从2019年华为徐直军在一场汽车人聚集的大会上高喊“不造车”,再到这场2021年报会议上另一位轮值主席郭平第N次重申“不造车”,只能让我们更加好奇:华为到底给予了汽车产业多大的压力?

而事实全都掌握在年报里:这个在过去一年里人才流失严重,架构频繁变动,但照样规模达到了5000人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事业群,2021年投入高达10亿美元,同比增长50%。

不过,汽车市场在2021年也给了我们另一份数据以供参考:

在过去一年时间里,华为虽然与小康、北汽、宁德时代等盟友达成合作,并成功上市2款新车型,但每一款销量业绩都不亮眼;此外,华为内部关于“是否造车”也在持续摇摆不定中。但是,最近一些迹象显示,汽车BU负责人余承东想要通过“卖车”来“弥补手机业务销量”的想法,似乎一直未曾改变。

目前来看,汽车业务尚未给华为带来可观收益,甚至将在未来很长时间内,如特斯拉早年凄惨的月交付量一样:投入远大于收入,烧钱成为常态,人员动荡将持续不断,需要一张具有偶像力量的大嘴持续向粉丝输出“故事、信念与热爱”。

但对这个市场方向的坚持,没有任何问题。

同时,我们也恰好提出一个疑问:建立一个如此庞大且昂贵的汽车人才团队,就只图做一个强势到令人反感的智能化全栈供应商?

听起来,有点不太值。

华宇开户恭喜毕业?京东B站重新定义了裁员

0330

互联网大厂将裁员玩出了“新花样”。

据中国基金报报道,日前有网友爆料称,京东HR将裁员信称之为“毕业须知”,并恭喜被裁员工从京东顺利毕业。另据网传的一份文档显示,此次裁员覆盖京喜、京东国际、京东零售、京东物流、京东科技等多个业务板块,裁员比例10%-30%之间。

京东“毕业”之后,B站也有类似操作,将裁员称为“毕业日”。社交平台上,有网友晒出B站将裁员说明流程称为“bilibili毕业日各项事宜指引”的截图。

对此,有网友调侃,既然裁员信写的如此“情谊满满”,能不能选择留级、不想被强制毕业。

有赞是近期被曝出大规模裁员的另一家巨头,并且疑似裁员数量达2000人。有赞回复界面新闻,整体裁员比例是20%,大概涉及1000人。

对于互联网行业密集裁员,有分析人士指出,华宇开户在经历高速增长之后,互联网的发展已经进入降本增效的新阶段,眼下进行的裁员动作意味着,理性规划取代了过去以规模换增长的无序扩张,互联网也进入需要“精细化管理”的时代。

01 京东多个事业群裁员调整

互联网“击鼓传花”式大裁员,已经传导到了京东。

前几日有媒体报道,京喜拼拼是京东这一轮裁员的重灾区。京东内部人士称,此次京喜事业群的裁员比例或在10-15%,甚至更多。

但随着消息发酵,外界发现京东的裁员范围远不止此。据网传的一份文档显示,此次裁员覆盖业务线较广,京喜、京东国际、京东零售、京东物流、京东科技等多个板块的多个事业部都设置了裁员比例,多数在10%-30之间,其中京喜四川、广东等多个战区裁员比例更是高达100%。

雷达财经从上述文档中发现,京喜事业群的裁员比例大约在20%-40%之间,其中标注为一级部门的四川战区、江西战区、广东战区裁员比例为100%,华宇注册技术与数据中心的部分二级部门裁员在30%到50%不等,拼拼运营部的裁员比例在10%-20%。

据悉,目前京喜事业群主要包含4大业务,京喜专注下沉市场,对标淘宝特价板,京喜拼拼属于京东旗下的社区团购业务、另外还有京喜达快递以及新通路事业部。

据36氪此前报道,有京喜员工透露,“除湖北、河南、山东以及北京外,京喜的其他几大区域都将被裁撤”,京喜四川的员工近期已经被通知下架果蔬等品类,并集中关闭了一批自提点。而网传裁员清单似乎印证了这一说法。

图片1.png

亏损压力或是京喜裁员的一大原因。2021年第三、第四季度,京东包含京喜拼拼在内的新业务亏损分别达到20.7亿元、32.2亿元;整个2021年,新业务累计亏损更是达到105.9亿元。

根据中信证券的预估,2021年Q3和Q4京喜拼拼以及京喜业务的单季亏损可能分别超过15亿元和20亿元。面对亏损,有京东中层透露,在近期的多次业务沟通会上,上级都明确表达了要控制亏损业务规模。

值得一提的是,有脉脉网友还曝出了由于京喜拼拼突然撤城,四川加盟商在总部堵门,加盟商爆亏的消息。

除了京喜事业群裁员,京东零售、京东物流、京东科技和京东国际的部分业务部门也在同步裁员。

上述裁员清单显示,京东零售旗下平台生态部、平台业务中心、技术与数据中心、3C家电事业群等;京东物流旗下技术与数据智能部、智能供应链平台部;京东国际业务均存在裁员情况,人员裁减比例在10%至30%不等。

“京东被裁员,7年半,让31号走,赔偿N+1,当场可签字。”一位自称为京东员工的网友写道,自己的期权解锁期在4月1日,担心31号离职会不会导致承诺的期权没了。

据华尔街财经报道,有京东内部高层人士透露,目前裁员确已启动,涉及京东零售、京东国际、京喜等多个业务部门,目前人力资源部门在约谈各个业务部门负责人,并给出明确的裁员比例,要求各负责人尽快终止与下属员工的劳动合同,3月31日为此轮离职的最后期限。

京东方面相关人士回应称,此轮裁员只是业务板块的正常优化,京东主体业务依然健康发展。对于网传的文档,该相关人士称,尚未看到,不便回应。

脉脉上,一位认证为京东员工的网友表示,裁员的核心原因是为了“降本增效”。雷达财经注意到,从财报数据来看,京东2021年第四季度业绩表现欠佳,单季录得净亏损52亿元,去年同期净利润为243亿元。四季度的亏损,也导致了京东2021年全年的净亏损达到36亿元。

此外,还有网友晒出了致京东员工的“毕业须知”,页面开头写着“毕业快乐!恭喜您从京东顺利毕业!感谢一路相伴!”这样的祝福语。

内容包括离职后社保公积金、人事档案等如何办理,以及申请背景调查、签发离职证明该走什么样的程序等。

对于把裁员美化为“毕业”,有网友指是为了掩盖裁员的残忍,和马云的“向社会输送人才”的讽刺性不分伯仲。

据九派新闻报道,京东“毕业须知”的离职指引过去一直都存在,并不是这次裁员潮才出现。只不过,这次被裁员工怨气比较大,辞退信上“依依不舍”的表达显得刺眼。

02 B站撤裁游戏部门员工

让员工毕业的不止京东。

去年12 月 21 日,有知情人士在社交媒体爆料称,B站电竞部门正在裁员,裁员比例达 90%,有评论表示,近两天已经有朋友被裁离职。

2月9日,据澎湃新闻报道,B站内部员工向透露,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之间,B站有人员调整,其中游戏部门裁员比例接近20%,研发团队裁员人数较多。B站游戏部门部分员工年终奖仅有半个月工资。

就在近日,伴随着京东“毕业须知”的离职指引流出,有网友晒出B站的裁员文案,公司将离职流程称为“bilibili毕业日”各项事宜指引。

B站3月3日披露的2021年第四季度财报和全年未审计业绩显示,2021年B站总营收达193.8亿元,同比增长62%。其中第四季度营收同比增长51%,达57.8亿元。

与此同时,2021年全年B站股东净亏损67.89亿元,2020年同期为净亏30.12亿元,同比扩大125.43%。第四季度,净亏损扩大至20.96亿元,同比扩大148%;经调整后的净亏损达到16.6亿元,同比扩大140%。

从2021年的收入结构来看,B站的游戏业务占总收入比例为26.27%,仅次于直播与增值服务,为B站第二大营收来源。全年营收规模为50.91亿元,同比增长6%,远不及前两年的双位数增速。

在2017年前B站业绩主要由游戏驱动,靠着联运游戏的成功,游戏业务收入一度占比超80%。但随着游戏版号在政策层面上持续收紧,以及公司在自研游戏方面没有爆款的持续推出,随后B站的游戏收入逐年下降。

实际上,自研游戏一直是B站的短板。在2021年Q2季度的财报电话会议上,B站董事长兼CEO陈睿透露,公司的自研游戏团队规模已经超过千人。但2021年为B站贡献较多收入的几款人气游戏《FGO》《公主连结》《坎公骑冠剑》均为代理而非自研。

自研乏力,陈睿将目光投向了对外投资。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初至今,B站已投资了近10家游戏公司,名单里包括龙拳风暴、心源互动、漫游谷等等,其中游戏类型覆盖二次元手游、页游和主机游戏。

在互联网和游戏产业观察者张书乐看来,B站在今年开年大面积投资游戏公司,一个基本目的是最大限度的消费自己的二次元流量。

“B站强大的二次元流量,其用户属性和游戏用户同源同向,要有效的‘消费’这一流量,必须依靠优质的手游产品。”张书乐表示,投资手游研发商亦可让B站有更多能力,将自身二次元内容改编成游戏产品,让用户的体验感、平台的宣发能力等,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当然,通过收购可以扩大B站的二次元游戏供给,但唯有自研,才能最大限度的造出B站用户满意的二次元类游戏。

03 中国有赞也被曝裁员

最近几日,中国有赞也被曝裁员。

在脉脉上,有赞员工爆料称,有赞开启新一轮裁员,有部门裁员比例高达70%,新零售部门50%,教育部门全员裁撤,人员达2000人。

配图显示,一个装满员工工牌的箱子放在地板上,有知情网友称是有赞裁员后留下的员工工牌,“电脑成排等待变卖,工卡遍地。”

据红星资本局报道,3月27日,有赞一内部人士也确认了裁员的消息。该内部人士表示,有赞确实在裁员,不赚钱的部门都裁掉了。另一位有赞被裁员工表示,应届生刚签offer后实习了几个月,便遇到这么大规模裁员,2022届几乎全被解约。

今年1月,据新浪科技报道,有赞启动了第一轮裁员,主要为产品和技术研发岗,预计会超过1500人;2022年,已将“人员优化”写进了绩效考核中。

据界面新闻,针对大裁员消息,有赞回复称,“整体裁员比例是20%,大概涉及1000人,此外,今年一月份裁员属于年底优化,大概离职300余人。”

另据有赞内部人士透露,教育线产研裁员100%不属实,此次裁员主要涉及中后台员工。

资料显示,成立于2012年的有赞,原名“口袋通”,是一家To B的SaaS公司,提供各种有关虚拟批发及零售在线及线下解决方案及服务,主要应用场景是为微信、快手、抖音等平台的中小商家提供开店等工具。

2018年4月,有赞通过借壳在港交所上市。不过二级市场上,2021年有赞股价跌去76.62%,2022年年初至今再跌69%,截至目前市值仅剩30亿港元。

股价大跌背后,一方面是公司多年处于亏损状态,从2018年至2020,有赞归母净亏损分别为7.26亿元、5.92亿元 、2.95亿元。

3月25日,中国有赞发布了一份《盈利警告》公告,预计公司在2021年的净亏损将达到大约32.9亿元,经调整年度非香港财务报告准则亏损扩大至9亿元。

有赞解释称,商家服务因受互联网环境和持续的疫情影响,导致业务表现未达预期,本公司预期对相关商誉及资产减值约21.8亿元。同时,为促进集团销售业绩并配合门店SaaS业务发展,销售开支增幅约23%。此外,为了丰富完善产品组合,研发支出增幅约30%。

另一方面,有赞面临来自微信、快手的冲击。2020年7月,微信官方上线微信小店,可以帮助商家免开发、零成本、一键生成卖货小程序;2021年11月15日,快手电商宣布对有赞执行第三方断链操作,不再支持直播间挂有赞的第三方商品。

失去快手对有赞营收影响较大,财报显示,2021年上半年有赞的481亿元GMV同比增长4%。管理层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中国有赞2021年上半年GMV不理想,主要是来自快手渠道的GMV下滑影响。

有市场人士认为,每个行业都有周期,互联网也不例外,裁员后这些互联网公司可以轻装上阵,未来有机会,迎来更大的发展。

华宇开户VC/PE走进仓库,木蚁机器人完成近亿元融资

0330

3月29日消息,近期,木蚁机器人宣布完成近亿元B+轮融资,资方有辰韬资本、蓝驰创投等。本次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加大室内外无人驾驶车产品线研发投入,推动规模化多场景项目落地以及人才体系建设。

2019年起,木蚁机器人致力于无人驾驶叉车、智能物流解决方案相关的研发、设计及应用落地。木蚁核心团队来自美国联合技术研究中心、阿里达摩院、京东、华为等国内外从事无人驾驶、人工智能行业和智能物流等行业的顶尖团队。

早前,木蚁机器人已获得由蓝驰创投、德邦快递、起点资本等多家资本方的青睐,先后已完成数亿元的融资。

作为工业及物流领域使用量最大的搬运工具,华宇开户“叉车”这一品类注定是个爆款产品。木蚁深耕物流行业数年,基于对场景的深度理解,通过不断的技术升级和迭代,重新定义叉车。木蚁无人叉车,从其2.6米/秒的高速单体智能到大规模的集群控制操作,不拘泥于简单环境的低速运行,而能在复杂环境中的批量落地。木蚁完成了从低速单体智能到高速群体智能的演进成为木蚁最大的核心优势。

早在2020年首创落地了大规模百台集群调度控制系统方案,在全球范围内开创了全新的运行模式。通过核心调度系统,连通现场的货物、车辆、人工,由单点到多面最后形成一张强大的数据网,通过数据网对现场进行数据化管理运营,也就是“物流大脑”。

“物流大脑”作为木蚁自研的调度系统,在经过业内最大运营场景的打磨和数据积累下,使用分布式服务架构,可以实现数千台机器人的同时调度,组成“柔性分拣带”协同作业,也支持机器人的随时接入,支持人工模式和自动模式的任意切换,极具客户亲和力,这在行业内也是首屈一指的体验。

“5G端-管-云一体化”的大规模分布式3D SLAM技术---mSLAM, 充分利用边缘端和云端算力,在不牺牲精度的前提下降低了构建和更新大规模地图的时间和成本。mSLAM成为木蚁群体智能的又一个核心技术优势,有效应对了多元化场景环境变化的挑战。

木蚁另外一大技术革新升级,即基于大规模分布式mSLAM技术的“室内外导航模块”Mooe-Core,是一套全栈无人驾驶技术搭建的导航模块硬件,可让车辆具备室内外中高速运行能力,同时MooeCore适配各类车型,具备“软件定义硬件”能力可适配叉车、物流车、AMR等多种不同车型,实现室内外通用的场景,能够在各种园区道路和复杂的人机混场环境中实现全域自动驾驶。该模块可支持室内外10万平方米以上的群体自动驾驶,业内首创。

在独特路径攻克最复杂、高难度、强痛点的快运场景,木蚁专注深挖大批量、高密度、高频次搬运场景,以完成物流快运场景的规模化复制。华宇注册基于对搬运场景的深度理解,已服务的客户包括德邦、韵达、安能、跨越、壹米滴答等物流快运领域中70%的头部企业,并实现了单仓库百台无人叉车运行的突破。目前已有数百台无人叉车每天在各大物流分拨中心搬运货物,运行里程已突破120万公里。同时,木蚁可以基于快运场景的优势,快速通过爆款产品建立供应链优势。

基于自动驾驶技术优势,木蚁再突破了批量化的室外园区落地场景,为园区内商户提供场内货物转运服务,进一步拓展了群体自动驾驶的边界。该型号无人车可以应用于冷链物流园区、室外物流园区、农副产品集贸区、批发市场等复杂环境。此项目是木蚁F2无人车系列成功落地的首个室外场景,作为木蚁进军室外场景的新起点,引发广泛关注。同时兼具技术及运营优势的木蚁将面对更大的万亿级别的市场挑战。

面对里程碑式的新起点,木蚁机器人CEO钱莫天表示:木蚁机器人以物流枢纽中心作为根据地,通过“群体自动驾驶”技术提供全栈搬运解决方案。木蚁聚焦高密集搬运场景已两年多,已经在物流分拨中心实现了数百台无人叉车的日夜运行。在2022年,我们会乘胜追击,进一步完善“群体智能分拣系统”的打造,建立物流快运自动化的新标准和方案,提高3倍以上的业务增量。同时也会在更大市场空间、更高挑战性的室外群体自动搬运场景上实现新的战场拓展。

辰韬资本执行总经理贺雄松表示:木蚁机器人在无人叉车方向奠定了物流中转场领域的头部地位,并从室内走向室外,率先实现室外园区转运场景的无人化运营,步入了千亿级的市场蓝海市场。我们坚定看好木蚁机器人在无人叉车行业的精准卡位以及突出的团队执行力,期待木蚁机器人在赛道中持续领跑。

作为B轮的领投方,蓝驰创投也参与了本次的加轮投资,蓝驰创投合伙人曹巍表示:叉车是制造业和物流行业中无处不在的爆款产品,木蚁团队从物流赛道切入,基于他们重新定义的智能叉车系统快速实现了在分拨中心、仓储、户外园区等高难度、复杂场景的方案落地,并获得了大量头部客户的认可。目前智能叉车的整体市场渗透率还非常低,我们非常看好木蚁团队围绕场景痛点和难点持续推动产品、方案创新的能力。

未来,木蚁机器人将继续沿着无人驾驶以及群体智能的技术路线,深入场景、迭代产品、丰富产品线,致力于提供更稳定、安全、优化的室内外无人搬运的产品及解决方案,完成“让人类不再搬运“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