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0
投资界(ID:pedaily2012)1月5日消息,杭州晟视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晟视科技”)已完成近亿元Pre-A轮融资,由元生创投领投,邦明资本、浙大创新院(浙江大学科技成果投资转化主平台)跟投。本次融资款项将主要用于公司心血管领域诊疗软件的注册以及机械循环辅助装置的研发与临床注册。长海资本担任本轮融资的独家财务顾问。
晟视科技成立于2017年,专注于通过全球领先的血流动力学检测、计算仿真、体外模拟实验平台与技术,为医生及患者提供无创、精准的心血管领域辅助诊疗产品和急重症机械循环辅助系统。晟视科技CTO魏润杰是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博士,从事流体力学研究20年。核心团队成员中的吴鹏是清华大学硕士,比利时鲁汶大学博士,现任职于苏州大学人工器官研究所。COO黄似泰毕业于日本常叶学院滨松大学,主修国际经济。
晟视科技目前主要涉足的是心血管领域,目前有多个在研产品和储备产品,包括冠脉狭窄情况判断软件以及机械循环辅助产品等,并在在冠脉、大血管和结构性心脏等临床应用领域储备了系列无创精准诊疗产品。
此外,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ECMO装置需求进一步得到临床的重视。2020年9月,国家卫健委发文,要求全国三甲医院重症医学科均须配备ECMO,我国对于ECMO的需求年增长迅速。但ECMO核心关键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设备及耗材价格昂贵。这也意味着我国在机械循环辅助高端医疗器械的使用方面面临的困局。
为此,晟视科技依托公司血流动力学数值仿真和实验模拟测试技术,独立设计研发出数款中、短期机械循环辅助产品,能有效解决该类产品常见的溶血、凝血、长期稳定性差等核心难点技术问题。据介绍,其产品核心部件均为全球首创,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0720
投资界(ID:pedaily2012)1月5日消息,设计师运动服品牌OMG于近期完成数千万人民币天使轮融资,由梅花创投独家投资。
Z世代对运动着装产品审美要求越来越多元化,不仅要求产品具备功能性更需要具有时尚感的运动服饰,创始团队观察到市面上男性运动服饰都偏基本款且变化不大,健身爱好者年龄越来越年轻,越来越多的男士去健身,但市场上有限的健身服品种根本无法满足他们的既有功能性又兼具审美的需求。OMG以更自信包容的品牌理念和时尚感兼备科技感的运动服成功俘获大批男性消费者,改变了运动衣单色基础款的传统观念。
OMG运动创造出能够从健身房、瑜伽教室无缝过渡到其他场合的运动装,其运动服兼具高性能科技和时装设计感,将运动穿着体验和都市时尚生活有机相融,大大改变了原始运动衣只存在于健身房、运动场的单一场景。
前瞻数据产业研究院数据
市场研究公司Allied Market Research 的数据显示,到2024 年,全球运动服装行业的价值预计将达到近5470 亿美元。
但与MAIA ACTIVE、MOLYVIVI、暴走的萝莉、粒子狂热等更多专注于女性市场的品牌不同,OMG选择了差异化的男性定位。在创始人看来,男性功能运动领域是相对有机会的市场。在男性运动健身市场,UNDER ARMOUR功能心智较强,而OMG瞄准了对时尚设计更有要求的消费群体。
OMG的运动服融合了高性能科技和时尚简约的设计风格,兼具穿着体验和款式设计感。创始人看来,男性+运动潮流是非常好的切入点,服装运动化,运动潮流化是巨大趋势,这正满足世代年轻人潮流需求。
OMG最近推出了PRO+进阶系列产品,PROTECH+产品线是OMG在原有运动功能线产品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服务于对运动功能性和品质有更高要求的消费者。
所有这些都是在"ONMYGAME "自信、性感、包容”的品牌理念下设计诞生的。而自信、包容、多元化正是Z世代的标签之一,相似的理念极易让OMG和Z世代碰撞出火花,产生认同感,获得更多机会!
OMG在几乎未做大幅推广的情况下,今年GMV仍逆势上涨,同比翻倍。预计2022年3月,OMG的女款产品也将上线,届时其品牌将面向更广的消费群体,竞争力进一步提升,预计在明年,OMG也将会向线下进军。
OMG不仅在国内市场活跃,还是少有的在成立2年多时间就布局海外的品牌之一。线上,OMG已开出面向日本、泰国、美国的多个独立站,线下则以经销商的形式入驻当地购物中心,OMG海外的第一家线下门店开在泰国曼谷的暹罗中心。
据创始人透露,今年海外营收将占到OMG总营收的10%,2022年OMG将进一步扩大在海外的投入,明年计划将海外营收占比提到20%左右。
同时,对供应链的把控也是OMG作为一家新品牌为人称道的地方。与跨境电商独角兽shein类似,OMG从创立伊始就坚持“小单快反”的柔性供应链体系,2020全年滞销库存占比1.26%,行业平均水平则在5%-10%。
创始人曾任职于国内顶级设计学院,在正式推出OMG运动品牌前,创始团队为上百个服装品牌做过全案设计。同时,OMG和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深入合作,在功能性面料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产品设计创新、人才队伍培养等方面有多年产学研积累。
0720
投资界(ID:pedaily2012)1月5日消息,近日,API设计、开发、测试一体化协作平台厂商广州睿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Apifox”)宣布完成3000万元Pre-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蓝驰创投领投,华创资本跟投。据悉,本轮融资将用于团队扩建、加速产品功能研发、加大市场推广力度。
睿狐科技是一家专注于企业级研发管理工具及解决方案的创新企业,其核心产品Apifox是集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设计、开发、测试为一体的协作平台,通过系统平台帮助客户企业的软件研发团队提升研发和使用API过程中的整体团队协作效率。Apifox功能直击开发工程师的痛点,产品体验简单易用,大幅提升了开发团队的工作效率,迅速赢得了一大批忠实的用户。
蓝驰创投投资合伙人石建平表示:API 和云计算既能使企业以更简单、更高效的方式开发自身的核心能力,也能使企业拥有更便捷的集成第三方的能力,并进一步聚焦在自身的更高优先级的业务。API是继SaaS后的又一种核心企业服务产品形态, 蓝驰创投非常关注API相关的技术和生态。Apifox是一家集API设计、开发和测试一体的协同平台,是API devops的基础设施,创始团队对API赛道的认知、产品化能力和社区运营能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蓝驰创投很荣幸成为Apifox的首家机构投资人,我们非常看好API企业服务的未来发展前景,同时也认为Apifox将有机会成为国内最大的API devops协同平台并且挑战国外领先者。
“Apifox是以API文档为中心,打通了前端、后端、测试的一体化协作流程,从而将研发团队的整体效能提升做到了极致。”Apifox的创始人兼CEO张剑光表示:“而这些是目前市面上其他工具,包括Postman都做不到的。Apifox一开始就定位为一体化协作,所以我们的产品形态和Postman是不一样的,接下来我们去做国际化与其竞争的时候,因为我们的产品是有差异化的,所以就有了弯道超车的可能。”
Apifox的核心团队来自美甲帮,均有腾讯百度等一线互联网企业背景。核心团队在内部研发团队的协作方面发现了很多效率上的问题,尤其在API开发的过程中,前端开发、后端开发、测试的工作流是断层的,工具不统一、数据不通、效率低下。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团队找了市面上所有的API相关的工具,但是没有一个能够满足全部的需求,所以Apifox决定打造一个综合研发效能平台,解决API这个研发团队内部协作的最大痛点,提升研发的内部效率。
Apifox所做的API相关一体化协作流程,围绕API文档先行理念,从API的全生命周期、全角色工具切入,通过一体化的协作平台实现研发团队各角色的全面协同。从仅针对企业私有化部署内部使用,升级成为通用化的平台,为开发者和私有化部署的客户提升软件开发的整体效率。
下一阶段,Apifox将通过管理API和聚集公开API构建全球化的API仓库,以期成为API领域的Github。并赋予API Github商业化的能力,最终形成API生态。
在获客方面,Apifox采用典型的PLG模式,即以产品驱动增长。软件工程师是一个非常挑剔的群体,但是对于好的软件产品,软件工程师们又非常乐于接受和传播。不像许多SaaS产品需要自上而下的公司采购和推动才能投入使用,Apifox是可以自下而上的,作为终端开发人员,可以单个角色先用起来,用完了觉得好用再推广整个团队使用。
张剑光表示:Apifox的理念是以产品驱动,就是把产品体验做到极致,把效率提升这件事情做到极致,一定要做到开箱即用、化繁为简,不需要任何学习成本就能直接使用。只有做到这样,产品才能够快速传播,才能够病毒式的增长。
目前,API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协同工具还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赛道玩家都在不断迭代产品的同时,寻找更好的商业模式。谈到这个领域的竞争和对标企业,张剑光认为:这个领域目前做的比较成熟的产品是Postman,但是Postman之前是做的API调试工具,主要用户是后端开发人员,80%-90%的用户都是个人离线使用。Postman从去年开始向一体化协作转型,但转型是有历史包袱的,且这个历史包袱非常重,从它目前转型后的功能来看,新增的功能都无法做到有机整合,提升研发团队整体效率的能力非常有限。
和Postman不一样,Apifox一开始就定位为一体化协作,一开始就是以API文档为中心。而要真正做好一体化协作,必须要以API文档为中心,才能够将研发团队的各个角色真正联动起来,从而将研发团队的整体效率提升做到极致。而Postman是以API调试为中心的,这与全角色协同工具的工作流截然不同,不可能真正做到团队效率的极致提升。
简单来说,Apifox要做的不是中国的Postman,而是下一代Postman。Apifox对比Postman,就好像Figma对比Sketch。
华创资本合伙人谢佳表示:我们积极看好开发者工具方向的市场机会,事实上,我们认为开发者工具是国内企业软件 SaaS 市场中最有机会先成熟起来的Low hanging fruits 品类之一,因为这个品类具备这样一些市场特点:
对于开发者用户群体而言是刚需的,研发项目的复杂度和迭代速度提升促进了这个发展过程;
开发者辨识和使用优秀效率工具 SaaS 产品的意愿普遍比较强,同时开发者的成本还在不断提升,有机会形成良好的付费意愿基础;
研发相关的垂直工具往往具有相当的复杂度,因此有机会形成产品竞争壁垒,形成 winner takes the vertical 的机会;
在Go To Market方面具有toC级效率。这个品类非常适合于通过PLG/Product-Led-Growth的方式 bottom-up 的进行市场渗透以及转化获客。
我们认为开发者工具领域本身也处在一个创新活跃的“reinvent”阶段,体现在产品层面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效率工具属性与协作管理属性的融合,前者具备刚需的特点,后者具备网络效应的特点。这两个特质在过去往往是割裂在不同品类的,当面向一个足够刚需高频的场景,新一代的产品融合了效率工具和协作管理的能力,做到比传统工具链高效一个量级(过去通常是多个工具跛足的组合在一起才能完成任务),就有可能开创一个next-gen级别的市场机会。
0719
理财的人和钱都在大幅增长。作为90后,步入职场后小有积蓄,又比80后更加注重“搞钱”。
”
漫天的理财课程,唾手可买的理财产品,似乎进入了“人人皆可理财”的时代。
在知乎上,#理财#这个话题吸引了740万人的关注,#股票#、#基金#等话题的讨论度也居高不下。
白酒、半导体、新能源、医疗,加上以往的互联网、房地产等,都是被炒得沸沸扬扬的热板投资板块,“基金”一词甚至两个月内就登上了38次热搜。
理财的人和钱都在大幅增长。吴晓波也在年度演讲中提到,新中产的资产从实物资产在大规模流向金融资产。过去5年里,中国基民数实现了翻番。
作为站在冲浪最前线的90后,步入职场后小有积蓄,又比80后更加注重“搞钱”。
常规的基金、股票;后起的盲盒、潮鞋、比特币,甚至最近大火的元宇宙和NFT,90后似乎是样样不落,只不过有的谨慎、有的激进。
只是,进场的时候有多风光,赔钱的时候也会有多狼狈。
由于今年行情震荡,缺乏投资经验的年轻人面临着的风险也大大增加,社交平台上不乏#投资亏损大PK#等话题,少一点的亏个几百几千,多一点的都是以万起步,在众多寻求解决办法的帖子下,很多网友给出了“懒得安慰你,我已经麻了”的回复。
涌入投资市场的90后大军,在这波亏损潮中渐渐降低了理财热情。
从百度上看,除了9月初有个搜索小高峰,理财的搜索数自今年2月份以后波动下降,近三个月的搜索指数同比下降42%。
年轻人投资是否真的只是“一时兴起”,只能沦为“韭菜大户”?
《商业数据派》和几位年轻的投资者聊了聊,发现在经历过试错后,他们正在慢慢建立各自的投资理念,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投资方法。
90后正在告别“韭零后”。
被白酒、新能源套牢
仍坚持长期主义
周越25岁 财经编辑
“嗯......年轻人还是需要有投资理财的认知。”
19年刚毕业,周越去了一家财经媒体工作,每天会接触到很多跟财经行业相关的知识。毕业半年,手里有了一些存款,加上现有的工作性质,周越就想着把这笔钱利用起来。”
也算是学以致用吧,需要培养一个理财的习惯。
在众多投资理财的种类中,周越选择了利润比银行高、风险比股票低的基金。“最早接触理财是定投,那时候定投很火,在支付宝上选择一个好的基金经理,再瞄准自己看好的一些赛道,像早期的互联网概念等,就从几千块钱开始,也不多,每款基金分散投两三百。”
后面经济相对宽裕了,周越在基金里面的投入也跟着加大,最多的时候买了两万多,总体来说还是能赚一些。
不过今年市场整体波动性很高,基金压力比较大,很多基金经理也因为各自押注的赛道而得失各异。
像周越之前挺看好的千亿顶流张坤,在二季度中,4只基金的收益表现都不尽如人意,而外号“菜狗”的蔡嵩松却一洗前“耻”,趁着半导体芯片的良好态势猛赚120个亿。
“尤其是白酒,我大概在去年八、九月份买的,那时白酒其实已经涨得很厉害,买入的时候差不多都快到了最高点,然后今年就一直跌,自己也亏了不少。”
白酒亏着300多,年初又在蔡嵩松那提前下了车,周越成功错过了后期半导体的涨价潮。“所以看好的基金经理要持续跟着,不能因为短期的得失就改变心态。”
整体行情震荡,亏钱很正常,但周越觉得这也不能全怪行情。
“还是拿白酒来说,今年白酒行业的波动也算有迹可循,譬如说国家的宏观政策,企业本身存在的问题,像茅台,还有管理层调整的原因。“
就白酒这个单一产品来说,周越还是比较看好,在他看来,酒水作为中国人长期消费的刚需品,尤其是年底这个阶段,未来的回调肯定还是有的,所以不必太恐慌。”投资嘛,有收益就有风险,既然选择了投资就需要有一定的心理承担能力。“
除了白酒,今年新能源行业也有不小的波动。
周越当初很看好这个赛道,跟着基金经理去买了一些,最近也在大幅回调,亏了差不多四五百块钱。不过这同样在周越的可承受范围内,有着明确的碳中和等指向,新能源就稳定在朝阳行业里。
“基金毕竟是长期投资,看中了这个赛道,就要相信基金经理,也要相信自己的判断。”
炒过鞋和盲盒后
对NFT投资克制
李鹏26岁 程序员
花了一万块,抢了30次,李鹏终于在盲盒中抽到自己想要的玩具,此时已经是凌晨2点,他迫不及待地给女朋友打了个电话,把这个好消息分享给对方。
还在读大学时,李鹏就很喜欢这些新奇玩意儿,潮鞋、盲盒,哪样火就追哪样。
“我记得是2018年吧,潮鞋突然火了起来,我本来就喜欢研究那些量款潮鞋,自己也收集了两三双,当时是室友让把我收藏的鞋卖了,帮我在网上挂了个帖子,没想到好多人都跑来说要高价买。”
卖了几双赚了不少钱,李鹏感觉这是门不错的生意,刚好在学校也没事,所以打算好好去研究一下炒鞋这个风口。
“最开始只是想试水,用赚的那笔钱重新入手,排队抢了两双限量款的潮鞋,倒手一卖赚了4番,这就上瘾了。”
此后李鹏开始从各个渠道购买潮鞋,新鞋没有,就去二手平台上寻购;自己排队买不到,就让别人帮忙找;如果有看中的款式,他甚至会通过高价去黄牛那购买,“虽然入手的价格高,但是压一压,铁定还会再翻倍。”
2018年和2019年初,李鹏通过炒鞋赚了不少钱,后来盲盒火了,他又赶紧跳进去。
“泡泡玛特也挺赚钱,尤其是整套还有隐藏款,印象比较深的是隐藏款公仔Molly,在门店和盲盒机上都很难抽到,几率太低了,我都是直接高价买的别人抽到的隐藏款,等市场价格一涨再出手,稳赚不赔。”
潮鞋加上盲盒,赚得最多的时候“月入近百万都不夸张”。
赚了钱,李鹏对炒物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最疯狂的时候,信用卡都被他刷爆了,朋友那能借钱的都借了不少。
“课也不去上,论文也不好好写,陪女朋友的时间屈指可数,为此她闹了好几次分手。”
到了2020年,潮鞋的火突然降了下来,李鹏手上积压了好几双AJ、Yeezy 350等限量版潮鞋,本以为能买个好价钱,或者再撑一撑,实在担心“烂在手里”,最后大多亏本卖了出去。
没想到后来盲盒也开始降火,费了好大力才搞到的十几款隐藏公仔,用成本价都难以脱手。
“也有压力啊,虽然赚了不少,但赚的钱都拿去买新货了,信用卡的钱能还上,朋友的钱就不一定了。”
这两股火降下来之后,李鹏决定痛定思痛,安稳了一小段日子。等到今年年末,NFT又开始爆火,网上铺天盖地的炒作新闻,让他又有些按耐不住。
“抛开赚不赚钱来说,我就是喜欢新潮玩意儿,可能也跟年纪相关吧。”
上个月他悄悄入手了几款游戏皮肤和小众作品,想要等以后稀缺了拿出来卖。
相比之前的大手笔投入,李鹏现在显得很克制。“NFT怎么说呢,没有炒鞋和炒盲盒实在,不管网上怎么宣传,这个概念都太虚了,而且增值的过程很长,不确定性因素太多。”
“关键是,新潮是新潮,生活是生活,还是不能太沉迷。”
小步试错踏实走
李鑫泉 28岁 教培人员
从投资经验上来看,李鑫泉已经不算太“年轻”。
“2016年接触股票,刚入门的时候去报一些理财课程,看相关的专业书籍,后续就基于已有的行业认知,再结合公司业务、财报等,对股票进行客观的判断。”
炒股多年,从小资金入市摸索、亲历牛市到熊市的转变、到所选股遭遇系统性风险,李鑫泉已经有了一套相对成熟的方法论。
今年大盘震荡,整体指数涨幅不高,但李鑫泉从2020年末就选中的一款锂业股却给他创造了三倍的价值。
“选择这支股票呢,一是很看好新能源这个领域,而它在业内有一定的名气,二是去分析了它的业务,有很好的上游锂资源,三是因为当时它恰好负债,价值被市场压低了。”
在李鑫泉看来,股票背后是企业,投资前还是需要去深入分析企业的价值和潜力,不过也不能以“价值论所有”,有时也需要去进行周期性投资,对基本盘有深刻的认知。
就像去年,因为疫情影响,对行业的了解也不充足,李鑫泉把当时手中持有的唯一一支股票全部抛售,结果后面却出现了6倍的涨幅。“挺遗憾的,还是需要对公司和行业进行更深入的调查。”
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有2018年,他选了一支带有一点新能源基因的股票,结果在很短的时间出现了70%的回撤,连续28天跌停。
“很吓人的,真的在考验心理承受能力。”
除了以上这些投资心得,李鑫泉还特别强调“学会控制自己,小步试错”。
“现在很多人觉得股市就是金矿,炒股就是为了掘金,但对我来说,股市其实是丛林,谁也不知道前面藏着什么,所以试错和控制自己特别重要。”
尤其是试错这方面,李鑫泉做得很充足,没买入现在这支锂业股之前,他一直都有在用小资金做各种尝试和探索,积累了不少的投资经验。
如今上过足够多“风险教育课”的李鑫泉算是个“专家”,炒股的收入也成了他最主要的资产来源,对于这个结果,他表示“投资要趁早,可以用小仓位去培养感觉,了解自己的风险偏好,积累专业的投资知识,即使亏也亏不了太多。”
“更重要的是,早期用小资金找感觉,后续才能有方向有目标的投入,如果觉得股市不适合自己,也可以再去找基金或者其它与自身相匹配的投资种类。相反,如果已经有家庭压力才去接触股市的话,风险其实比年轻的时候更大。”
至于对明年的投资期望,李鑫泉觉得还是有一些机会的,他看好的新能源、消费、汽车产业链相关的公司,应该会有很多结构性机会。
“整体上可能不会出现大盘风险,不过新能源估值比较高,大概率会回调,还是需要谨慎的判断。”
交了一万二的学费后
不再梦想一夜暴富
刘语涵24岁 分析师助理
语涵第一次接触基金是在2020年,那时她刚大四下期,去了一家小公司做视频剪辑的实习。
刚拿到手的实习工资一个月只有3千,除去房租、交通、饮食,每个月还需要额外透支才能承担与朋友的聚会花销。
“我就是个很普通的人,那时候就想着努力攒钱自己去买套房,只是老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还是得去理财。“
刚好大学四年多多少少都看过一些理财的建议,尤其是这两年,理财课程在百度、微博、抖音上轮番滚动,广告漫天飞,本就想理财的小姑娘自然也就动了心。
语涵是个行动派,在知乎上看到很多人都在引流一个“1元理财课”,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她被某个“理财大咖”拉进了专门的社群。
刚开始每天通过网课学习一些股票、基金的知识,“让人感觉还挺靠谱”,后来网课一结束,老师便趁热给语涵推荐进阶课程,承诺说只要认真上完这些课,保证以后年化收益可以超过15%。
一边是“理财大咖”的极力保证,一边是“学员”的接连报课,本着“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的心态,语涵一咬牙给了12000元的报名费,立志要成为理财高手。
哪成想所谓的进阶课太坑,等语涵和一众学员吵着要老师退款时,这些理财大咖顿时没了影。
“群解散了,微信也拉黑了,想骂人都找不到挨骂的对象。”
不过财还是要理的,只是相比于听别人的建议,语涵现在会静下来自己摸索,从最简单的支付宝、京东金融、各类手机银行app开始,从中挑选看着比较好的产品去买。
但就算是这样的靠谱小额理财,语涵也踩了不少坑,“刚开始有很多不懂,什么买低不买高、买短不买长、定投啥的都不知道。”
“就拿某国民支付软件来说吧,去年炒得沸沸扬扬,其中有支热门债券一路飞涨,我跟风买了3千,结果卡在最高点,买完之后就看着那条线一直往下滑,想卖出又觉得还有希望,不卖又担心亏得更多,就纠结。”
除了买在高点,语涵还买了很多长期理财产品,光银行App上推的某固定收益类封闭式理财产品就买了2万,到期都是2024年了。
“总的来说,我还是很感谢踩过地那些坑,不然现在我可能现在还飘在天上,老想着投资理财可以一夜暴富,对普通上班族来说,还是谨慎一些好。”
语涵现有的积蓄留了三分之一放银行活期,其它的资金都拿去分散投资了,这些产品的风险基本控制在P1~P3之间,虽然收益不算高,但怎么都比银行定存要多一点。
“有一款基金我赚了不少,肯定比不上那些专业投资人,我也不求多,慢慢摸索嘛。”
*文章人物均为化名。
0719
这是新年开工的第一天,2021年的日历已经摘下,2022年的新日历正在徐徐打开。互联网打工人又开始憧憬新的一年。
在憧憬与规划之前,打工人需要主动或者被动地交上一份年终总结,一份PPT、一版word是对自己过去一年的业绩和发展最直观和系统的复盘与呈现。
最为关键的是,年终总结跟年度绩效和年终奖金,以及公司的股份、期权奖励等密切相关。
但互联网行业这两年的特殊性在于,无法维系的高速增长神话,以及面临日益强化的监管,让互联网公司不再是“流着奶与蜜的应许之地”,裁员的阴影笼罩在每一位互联网打工人的身上。
Tech星球接触的多位互联网大厂人士都总结道,今年明显感觉到总结更难写了。他们必须绞尽脑汁证明,自己过去一年对公司有足够多的价值,以应对随时可能到来的危机。
于是,一场年终总结大赛在互联网打工人中间上演了。
01 基层员工疯狂内卷
“真是人才呀”,坐在会议室里的张放在心里嘀咕。他是国内某一线大厂云计算业务的销售,按照惯例,偏销售向的业务年终总结非常直观——拜访了多少客户、销售量是多少、销售额是多少,几个简简单单的数据,就可以把过去一年的成绩说得明明白白。
但是,总有人希望在总结时突出表现。内容无法创新,打工人只能在形式上下功夫。张放的同事将自己过去一年的成绩做成了一个5分钟的短视频,短视频中,他将自己加班到深夜在公司打卡的朋友圈截图、暴雨天访问客户的照片通通放了上去。
暂且不说最终成绩如何,但这让其他以PPT方式来呈现年终总结的同事们多少感到一些尴尬。
一位出行平台的员工告诉Tech星球,年终总结的“内卷”就是大家都在为自己做的事情找收益,没有收益也要编出来。他曾亲眼目睹过,有同事为了让内容显得丰富,将价值观写成了一篇小作文。
不过,这并不会对领导的最终评价带来决定性影响,因为领导要的是收益。“最好是有数据表明,不然他就认为你只有苦劳没有功劳。”上述出行平台的员工补充道。
业绩好的员工完全不用担心将数据原原本本得呈现,对他们而言,年终总结只是一次再正常不过的汇报罢了。但是业绩不好的员工就很苦恼了,他们必须绞尽脑汁做一张漂亮的图表。如果是关于增长的,最好斜率要大,操作方式是改变坐标轴,不是从0开始,而是从上一年的情况开始。
林梦就职于某超级短视频平台的电商业务线。这是该短视频平台目前为数不多的增长点之一。但是业务做得好,不见得所有团队都做得好。这就跟公司上市成功,基层员工并不会暴富一个逻辑。
她亲眼目睹了,在人数比别人多,但GMV比别人少的情况下,其他团队是如何写年终汇报的。“你可以理解为,结果不行,过程来凑。他们不会创造名词,但是会把一个指标分好几个层级来表征,也不懂有什么意义。为了显示自己这一年所有成绩,对方疯狂堆图,很多图都是到处搜来的截图,一看就不是一个整体。”林梦介绍说。
这种临阵磨枪的汇报最终闹了一个大笑话。“当面汇报的时候,领导就质疑其表达能力不行,因为她根本说不清楚。”
当然,在所有年终汇报中,最招人烦的就是抢其他人的功劳。“一件事情要是有成绩,所有人都会说自己对这个事情做出了巨大贡献。”一位大厂员工吐槽道,“很多人都说自己年终汇报是一页,但到最后你会发现很多人都是上万字。”
02 中层领导也发愁,给整个小组培训做PPT
但是内卷的不仅仅是基层员工,还包括中层领导。因为他们要代表整个团队去汇报,这很可能影响未来一年小组内获得的资源倾向。
另一层深意是,大部分中层领导都在35岁上下徘徊,公司不会给他们更多包容,也很可能因为35岁的尴尬年纪随时被替换掉。因此,在汇报上他们显得更谨慎。
一位互联网大厂员工称,自己几乎每个月都在给领导做PPT,原因是自己的简历上和面试过程中曾经表达过自己PPT技术很好。
他清楚得记得,有一次年终汇报,领导要求他改图,但是最终并没有说怎么改。因此,他连续加班了两个晚上,把一个图表用五种方式呈现出来,以供领导选择。但最终领导选择了最初的版本。“最夸张的是,领导有时候可能一个字体也要琢磨半天”,上述大厂员工回忆道。
为了提高整个团队的PPT水平,领导还安排他给整个小组的成员做了一次PPT培训。这让私下来里很多同事都跑过来找他求助:为什么我的PPT不好看呀?
事实上,这是一个难解的问题。因为做PPT不像解一个数学题,想要做得好看,需要从配色、格式上不停调整。看上去很简单,但其实非常磨时间。
让中层领导头疼的还有听年终汇报/年终述职总结。
“我们是不要写PPT的,更多是以word形式呈现内容。这是在跟亚马逊学习。”在一家本地生活平台就职的李然说道。
述职汇报当天,汇报人会把预先写好的word打印出来发给大家,每个人安安静静读10分钟,然后开始每个人给汇报者提问,并提出意见或者反馈。
一套流程走下来,每个人需要1-2个小时。“第一个最惨,有同事第一个汇报直接搞了2个小时。”李然补充道。
这是消耗体力和耐心的过程。随着汇报时间的延长,提问越来越稀疏,但是反馈一定要有的。“我印象最深的一次,从早上上班一直汇报到晚上11点钟,大家来不及吃晚饭,直接麦当劳对付了。”李然称,“经常第一天来了,第二天述职到天亮”。
不过,这不是最夸张的。“听说之前有一次某位副总裁,在听述职报告的过程中太困了,直接趴在桌子上睡了一会儿”,李然告诉Tech星球。
这其中,最幸运的是那些有模板可以套用的大厂,不过这只是少数。
03 年终总结不只是形式
繁琐的流程、华而不实的内容,从基层员工到中层领导,甚至公司高层,几乎每一个人都被年终总结/述职报告所困扰——员工们困于如何最大程度得展现自己的成绩,领导们困于如何在花哨的汇报形式中找到真正有价值的内容。
事实上,每个人都希望汇报可以高效化。一位电商平台的中层告诉Tech星球,自己已经有意减少员工在年终汇报上所消耗的时间,比如形式上改为文档汇报,而不是PPT。但是自己每年都要为了做PPT头疼。
高效的前提是,每个人都有一份可以让人迅速找到要点的PPT,比如明确表达主题、数据为先、在成绩不好的时候讲述自己的反思,而不是硬生生罗列成绩等等。
互联网打工人的无奈在于,企业是追求商业价值的组织,每一个员工都需要创造价值,这样才能不被抛弃。在裁员越发频繁,互联网增长停滞的今天,每一位打工人都想要证明自己的价值,保住工作。
每个人难免落入形式主义的窠臼。不止一位采访对象告诉Tech星球,在互联网大厂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便是向上管理,管理领导的预期和情绪几乎是每个人的必修课。
年终总结也从来不仅仅是形式主义。更多时候,它是被要求的,但是它是打工人对自己过去一年工作的复盘与总结,在这份总结中,可以看到自己的成绩,也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写总结的过程,也是难得的一个可以深刻反思自己的契机。
互联网打工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总结来制定下一年的计划,找到自己的能力短板,从而不断“升级打怪”。一份优质的总结既是对过去的告别,也是对未来的期许。
当然,领导和员工都需要真诚一些,当大家都不再拘泥于所谓的形式主义,这才是好的职场风气的开始。
(备注:文中张放、林梦、李然均为化名)
0719
过去五年,中国互联网有两个重要的年份。一个是2018年,那是创业黄金时代结束的一年;另一个是2021年,互联网巨头集体遇挫。
12月31日给2021年的资本市场画上了句号。中国前十大上市互联网公司,名单相比2020年并无太大变化,但市值加起来蒸发了近8000亿美金。
数据来源 / 东方财富Choice
数据截至2021年12月31日
腾讯还是坐着头把交椅;排第二的阿里,从6000亿美金的体量坠落至3000亿美金;美团保住了前三,但市值被宁德时代超过;拼多多、小米掉出千亿美金阵营,不敌中石油;小鹏汽车首次进入前十;2021年上市的滴滴,则根本没有上榜。
互联网巨头们往日的风光不再,取而代之的是,硬科技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造车新势力逆势崛起。
人们曾发明了很多词汇,来形容中国互联网的格局。
从三分天下的BAT(百度、阿里、腾讯),到多家争雄的TABLE(百度、阿里、腾讯、小米、360),到迅速崛起的小巨头TMD(头条、美团、滴滴),再后来百度掉队、美团上位变成ATM(阿里、腾讯、美团),以及维持了很久的AT(阿里、腾讯)。
但是回顾2021年,我们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来形容当下的格局。
在资本的裹挟下,几年前,巨头们的语境是竞争,是“尔要战,便战”,在2021年的反垄断和一系列监管之下,巨头们学会了低调和收敛。
大而不倒,已经成为过去式。只有遭遇了现实的毒打,巨头们才知道自己究竟有几斤几两。
2021年对中国互联网的影响,会比很多人以为的要更为深刻和久远,这是游戏规则被改写的一年,也是互联网江湖铁王座陨落的一年。
01 有人跌倒,有人出局
传统的互联网格局正在瓦解。
有一些巨头在2021年摔了一跤,跌倒了,还没完全站起来,比如美团。
美团是前几年跑得最快,摔得也最疼的一个。从外卖骑手困在算法里,到商家联合控诉要求降佣金,到骑手社保问题难落地,这些问题就像三座大山,在2021年压得美团喘不过气来。
美团是阿里之后,第二家遭遇反垄断的互联网巨头。美团市值在2021年从最高的3400亿美元,跌至年底的1773亿美元。
2019年才艰难扭亏为盈的美团,整个2021年都在亏损,且金额越来越大,现在已经连亏四个季度。2021年10月,美团被监管部门处以34.42亿元罚款。
数据来源 / 美团财报
整改之后,美团的业务依然能打,资本市场依然有人看好。但三座大山跨不过,美团就无法安全着地。
同样在2021年跌倒的还有贝壳。贝壳曾被资本市场寄予厚望,2020年8月上市时,贝壳的市值超过了地产龙头股万科。2020年底,贝壳以729亿美元的市值,位列中国上市互联网公司第八位。
房地产行业在2021年迎来下行周期,以恒大为代表的一批房企暴雷,上万亿的债务让业内咋舌。在这样的背景下,跟房地产行业唇齿相依的贝壳,也难独善其身。
另外,贝壳创始人左晖在2021年去世,贝壳还在临近年底遭遇了浑水做空。贝壳曾是2020年前十大互联网公司,但2021年掉出了榜单。
不过,对于那些跌倒的巨头而言,只要活着,只要业务基本面没变,就还有爬起来的机会。
还有一些巨头在2021年跌下神坛,以各种不同的姿势。
最典型的是阿里。事实上从2014年开始,中国互联网就一直是AT格局,阿里和腾讯占据了最顶端,市值远远超过其他公司,二者此消彼长,咬得很紧。而且在很多时候,阿里的市值还要高于腾讯。
腾讯阿里历年市值对比
数据来源 / 东方财富Choice
但2021年的结束,意味着这一格局的瓦解。阿里的市值缩水至3220亿美元,跟腾讯之间差出来三个拼多多,这在过去这些年是从来没有过的。此外,蚂蚁集团上市失败,估值一缩再缩,员工期权加速贬值。
拼多多的跌落则显得悄无声息。2020年底的时候,拼多多以2200亿美元市值,位列中国第四大互联网公司,跟第三位的美团只相差35亿美元。
2021年三季度财报发布后,人们突然发现,拼多多的增长也是会见顶的,用市梦率撑起来的高估值终要面临考验。当天晚上,拼多多股价跌去16%。从2021年初最高点至年底,拼多多市值跌去了70%,早已不够千亿美元。
段永平也在当年12月说,“一直没看懂它的商业模式。”在疯狂扩张的年代,拼多多是崛起最快的,但在泥沙俱下时,它也是跌得最惨的。
段永平雪球言论
至于百度,则在两年前就已掉队,先后被美团、拼多多、京东等反超,勉强留在了巨头前十名单中,但要再回前三,几乎是不可能了。
还有一些巨头,可以用“消亡”来形容。
有两家公司,在2021年的巨头榜单中彻底消失了,它们是好未来和新东方。2020年底,在中国互联网公司市值榜中,好未来排在第12位,新东方排在18位。而从2017到2019的三年间,好未来一直位列前十。
“双减”之后,一个千亿市场轰然倒塌,巨头彻底消亡。2021年结束时,好未来和新东方的市值分别为25亿美元、35亿美元。
曾经霸气外露的滴滴,在美股上市后,现在的市值只有240亿美元,排在蔚来、小鹏、理想之后。很难想象,这是一家烧掉了大几百亿人民币的出行巨头。遭到安全审查后,滴滴APP至今尚未重新上架。
还有一些小巨头,比如爱奇艺,成立至今亏了十年。2021年偶像选秀节目宣告凉凉,超前点播被取消,短期内看不到盈利曙光,爱奇艺市值跌去84%。还有跨境互联网券商富途,在2021年被指“无照驾驶”,面临合规风险,另外,企业境外上市放缓,券商坐起了冷板凳。2021年它的市值从259亿美元跌至63亿美元。公司的基本面已经发生变化,高估值的海市蜃楼破灭了。
对于很多互联网巨头而言,2021年是价值重估、格局重塑的一年。跌倒、出局,很多东西再也回不去了。
02 有人崛起,有人低调
还是有公司在扩张,在往上爬。比如造车新势力。
2021年,蔚来、理想、小鹏的月交付量节节攀升,11月全部过万,12月再创纪录。
高速增长的业绩,带动股价上涨。2021年,理想的市值增长了27%,小鹏增长了31%,在中概股中独树一帜。蔚来坐稳了巨头市值前十的位置,小鹏首次上榜,理想排在第12位。
给这些车企配套电池的宁德时代,更是志得意满,在2021年成为创业板首个万亿市值公司,被人们称为“宁王”。按市值计,这家电池厂商超过中国所有车企,超过京东拼多多,也超过了美团。
它们所处的新能源赛道,是当下最火热的赛道。
这一点从巨头们的业务布局也能看出来。市值前十大上市互联网公司中,有三家是亲自下场造车(小米、百度、蔚来),还有三家是大笔投资了造车公司(腾讯、阿里、美团)。
要有科技含量,杜绝资本无序扩张,这是摆在互联网巨头面前最大的现实。
2021年下半年以来,习惯了平台玩法的互联网巨头们开始收缩。火热的社区团购大战降温了,小玩家出局,剩下的几个巨头休战,滴滴在三季度对橙心优选计提了208亿元的损失。
让商家苦不堪言的二选一停了,让小商小贩抵制的价格战停了,让家长鸡娃内卷的培训班也停了。巨头们也明白了,美股不再是最优解,港股成为新的选择。2021年,随着百度赴港二次上市,BAT三巨头在港股会师成功。另外,大批中概股在港股二次或双重上市,如携程、B站、汽车之家、微博、小鹏、理想等。
互联网巨头更加重视宏观政策,同时,掌舵巨头的大佬们,变得更加低调。
3月,黄峥辞任拼多多董事长,由联合创始人、CEO陈磊接棒;5月,张一鸣卸任字节跳动CEO,联合创始人梁汝波接任;9月,京东宣布京东零售CEO徐雷升任京东集团总裁,成为名副其实的二把手。
功成名就之后,大佬们或真诚或假意退隐,有意逃离聚光灯。
整个2021年,公开发表犀利观点的大佬少了。前几年,大佬们乌镇夜宴,谈笑风生,已经成为历史。
被反垄断之后,王兴将自己的“后花园”——饭否账号设置为仅三个月可见。过去这些年,王兴在饭否上累计发布了2万多条动态,现在他开始控制自己的表达欲。
8月底美团发布二季度财报后,王兴在朋友圈而非饭否发布了一个动态,说美团这个名字里有两个字,“美”意味着“好”,“团”意味着“一起”、“共同”,所以“美”和“团”合起来就是“一起更好”,也就是说“共同富裕”本身就植根于美团的基因之中。
王兴朋友圈
在王兴这一番解释后,58同城创始人姚劲波也发了个朋友圈:“58同城,确实是来自:我们一起发,共同富裕。”然后他又补了一句:“主业也确实是为人民服务。”
真是极具创新,且合乎规范的解释。
大佬们的话所传达出的信号其实很明显。这说明巨头们已经认清现实,找准了自己的定位。
03 2022年,互联网江湖争什么?
过去十多年,称王称霸是大部分互联网公司的目标。互联网行业是赢者通吃,马太效应明显,只有进入行业前三,甚至是成为绝对头部,往往才有继续存活的机会。
上涨的股价,膨胀的市值,意味着能更低成本在资本市场融资,获取更多弹药继续投入到竞争中,抢占更多市场份额,提升行业排名,坐上铁王座。
不过,这是过去的故事了。
2022年的互联网江湖,铁王座不香了,共同富裕、互通互联,才是巨头们要考虑的事。
腾讯在2021年号称要拿出1000亿,其中500亿用于“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500亿用于“共同富裕专项计划”。而计划覆盖的方向,主要集中在乡村振兴、低收入人群增收、基层医疗体系完善、教育均衡发展等民生领域。
紧随腾讯之后,阿里也在2021年9月宣布,启动“阿里巴巴助力共同富裕十大行动”,将在2025年前累计投入1000亿,助力共同富裕。行动的方向包括五个方面:科技创新、经济发展、高质量就业、弱势群体关爱和共同富裕发展基金。
两大超级巨头都表态了,其他巨头们也得有所表示。拼多多设立了100亿元的农业科技专项,把重点放在了扶贫助农;京东开始给自己贴上“新型实体企业”的标签,淡化互联网平台色彩。
相信在未来,还会有更多巨头投入到共同富裕的浪潮中。
在这样的时代浪潮下,巨头们过去热衷的城池之争、边界之战,好像变得没那么重要了。
以电商争夺为例。电商业务的竞争和对抗,是过去这么多年腾讯和阿里之间一个长久的话题。电商曾一直是腾讯的软肋,却是阿里的大本营。为了对抗阿里,腾讯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做自营电商,但效果平平,最后靠入股京东才扳回一局,后来又靠投资拼多多,形成了与阿里电商分庭抗礼的局面。
然而,2021年12月23日,腾讯突然宣布,将所持有的约4.6亿股京东股份作为中期股息派发给腾讯股东。派发完成后,腾讯对京东的持股占比将从17%降至2.3%,不再是第一大股东。
腾讯“清仓式减持”的操作让业内震惊。“收兵了,休战了,不打了。”有人评论。
另外,9月以来,工信部要求互联网企业停止“屏蔽网址链接”行为,分阶段分步骤地实现互联互通。一直以来,微信和淘宝之间都不互通,二者分立割据。用户在微信不能顺畅地分享来自淘宝的商品信息,在淘宝里也无法使用微信支付。现在官方要求巨头之间打破藩篱,主动握手言和。
这个阶段,巨头中唯一还四处叫嚣,气势逼人的,应该就只有字节跳动了。“头腾大战”打了很多年,直到现在也没有结束。
但无论如何,像过去那种声势浩大的两军对垒,短期内是不会出现了。竞争依然存在,不过火药味淡了很多,而且方式会更加低调。
2021年过去了,这是互联网行业艰难的一年。不过,我们也不必过于悲观,即便是经历了寒冬,经历了波折,互联网的故事不会结束。
站在2022年的起点,互联网行业还会继续发生改变,更新迭代是互联网世界的永恒主题。迎接变化和挑战,是巨头们在2022年还要做的事情。
0719
10.20亿元,这是2022年元旦档电影假期三天的总票房,位列影史元旦档票房第三。
然而,结合往年数据综合来看,2022年元旦档电影看似成绩优异,实际表现平平。
元旦档新上映的《穿过寒冬拥抱你》、《反贪风暴5:最终章》、《李茂扮太子》和《以年为单位的恋爱》的豆瓣评分分别为6.0、5.0、4.8、5.9,最高止步于6分。
其中,汇集了黄渤、贾玲、周冬雨等一众明星的《穿过寒冬拥抱你》,直到1月3日豆瓣才开分,并且在开分前就遭遇了两极分化的评价。甚至有给了一星评分的网友直接评价道:“这个片子是怎么做到请了一众老戏骨还拍得这么烂的,一星全当作给演员演技的辛苦费。”
元旦档4部影片几乎“一边倒”的差评,让许多观众都难以选择要看哪部电影。元旦假期想要去电影院的霜霜表示,“网上的评价和看过的朋友都说元旦新上的几部电影不好看,但是口碑还不错的《爱情神话》、《雄狮少年》排片又特别少,感觉电影院在‘帮我省钱’。”
伴随着口碑的“崩塌”,4部电影的最终票房预测落点也纷纷降低了一个档次。元旦三天内,几部电影的票房都呈现出了“日渐跳水”的滑落趋势。以2.66亿元票房实现了中国影视元旦档剧情题材电影首映日和单日票房冠军的《穿过寒冬拥抱你》,现在看起来总票房也难以突破10亿元大关。
从口碑上来说,2022年元旦档着实“一个能打的都没有”。虽然实现了“开门红”,但过了元旦三天假期的红利期,后续票房是否还能继续发酵,成了一个现实问题。
01 口碑“拉胯”的元旦档
这届元旦档电影的表现,可以用“高开低走”来形容。
2022年元旦档,不仅集齐了主旋律、爱情片、古装喜剧等多种类型的电影,而且《穿过寒冬拥抱你》更是在预售期就突破了1.5亿元票房,这给予了市场非常大的信心。也让这部原本业内人士预估只能拿到7-8亿元左右票房的电影,在猫眼等平台的最终票房预测落点落在了11亿元左右。
在《反贪风暴5》、《以年为单位的恋爱》等影片共同加持下,2021年12月31日上映首日,便达成了元旦档总票房单日5亿元+的成绩。
《穿过寒冬拥抱你》更是凭借2.66亿元的单日票房,直接拿到了中国影视元旦档剧情题材电影首映日、单日票房冠军,这一成绩直接刷新了3年前同样在元旦档上映的《地球最后的夜晚》创下的纪录。
但随着几部电影的豆瓣评分依次开分,票房也出现了日渐滑落的趋势。
即使有古装喜剧电影《李茂扮太子》加入战局,1月1日当天的总票房也仅达到了4.71亿元,其中,首日上映的《李茂扮太子》便占了1.02亿元;1月2日的票房则降为3.39亿元,已没有单部票房破亿的影片,且之前上映的《误杀2》、《爱情神话》的票房还有小幅度上涨。
此前备受期待的《反贪风暴5》上映前两天票房分别为1.47亿元、1.14亿元,但在1月2日该片票房便从第二位滑落至第三位,票房为7269万元。
因为口碑不佳,上映首日排片占比第一的《反贪风暴5》自1月1日以来排片占比持续下降。猫眼数据显示,其排片占比到1月3日完全与《李茂扮太子》持平,早于元旦档上映的《爱情神话》、《雄狮少年》以及《误杀2》的排片率升则有小范围提升。
剧情“拉胯”、质量不佳成为几部电影被观众打差评的原因。
《反贪风暴5》直接被不少观众评价为“系列最差”的一部,明明反贪应该以“文戏”为主,结果全片“从头打到尾”,有观众吐槽道,“全片什么都讲,就是不讲反贪。”在不少网友看来,其完全没有达到商业片的合格线。
《以年为单位的恋爱》(原名:《一年之痒》)经历了改名风波,再加上爱情片本来就相对小众,且毛晓彤、杨玏的“养鱼”CP也限制了观众圈层,所以首日便表现平平。此后,不到6分的豆瓣评分更是让许多观众“望而却步”,该部电影2021年12月31日上映首日票房达7831万元,次日降至2957万元,上映第四天票房萎缩至1000万元附近,票房大幅滑落。
《李茂扮太子》则因片名修改面临过审晚的问题,过审后因为12月31日的排片已经没有空间了,所以不得不1月1日正式上映。不过,在电影行业从业人员、影视博主电影温特看来,这种“被迫”晚上映,也形成了双赢的局面,一方面没有加入12月31日的混战内卷,使得《李茂扮太子》在1月1日拿到不错的首映票房;另一方面,元旦档整体电影大盘也一定程度得到提升。
但其“网络大电影”一般的质感和略显粗糙的剧情,也直接拉低了电影的豆瓣评分,从开分的4.9降到了4.8,很大程度劝退了1月2日后一些想要买票观看喜剧片的观众。
而《穿过寒冬拥抱你》本身是以抗疫为背景的电影,通常在元旦这种“合家欢”的档期内难以实现“大爆”。所以,影片借鉴了《地球最后的夜晚》“0点跨年”的宣发手段,将宣传重点放在了“2021年最后一天看《穿过寒冬拥抱你》,在电影结束的时候拥抱对方”的仪式感上。
依靠宣发以及黄渤、贾玲等实力派演员的影响力,《穿过寒冬拥抱你》取得了破纪录的元旦档单日票房成绩。但其口碑也极度两极分化,很难成为2022年的开年爆款。
02 元旦档的今昔对比
历史最佳元旦档,是2021年的元旦档。据拓普数据显示,2021年元旦档三天总票房达到13亿元,相比2019年的10亿元,上涨了23.1%;并超过此前2018年元旦档最好成绩12.71亿元,小幅上涨1.8%。
其中,《送你一朵小红花》(以下简称《小红花》)凭借显著的头部优势,成功拿下了14.32亿元的最终票房。
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小红花》票房领先,但2021年元旦档并非它的“个人秀”。为了调节元旦档观众选择少、影院消费频次低的问题,院线将部分排片分给了之前圣诞档上映的动作犯罪题材《拆弹专家2》、动画电影《心灵奇旅》以及古装奇幻电影《晴雅集》,给予观众更多选择和进影院的机会。
拓普数据也显示,《小红花》在2021年元旦档期间票房占比为40%左右,档期内剩余的60%票房,则由其他四部影片撑起了主要票仓。
此外,2021年元旦档的影片整体口碑尚可,也可以源源不断地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
2022年元旦档与2021年相比,尽管不占据口碑优势,但相比于2021年元旦档仅上线两部新片,2022年多样化的影片类型能够给观众多种选择空间,这也是2022年元旦档整体票房表现不会太差的原因之一。
电影温特告诉燃财经:“2022年元旦档影片整体质量在比不上2021年的情况下,更多类型的影片也会给观众更多选择,比如广东地区偏向看《反贪风暴5》,《爱情神话》的主要票仓在上海,《穿过寒冬拥抱你》也推出了武汉话版等,因为整个市场足够大,所以可以根据不同的受众需求提供不同的选择。”
同时,用之前档期的电影进行排片补位,吸引更多类型观众入场这一思路,似乎也被2022年元旦档的各大院线借鉴了,在没有《小红花》这种头部效应显著且高口碑的元旦新片时,各大院线不仅将四部新片的排片率划分地更为“均匀”,而且也适当地小范围提升了之前上线的高口碑影片的排片占比。
济南百丽宫影城经理董文欣也曾谈到,《爱情神话》是一部需要长期发酵口碑的影片,“如果元旦档的新片有口碑垮掉的,《爱情神话》就会在排片上获得一定的补位。”事实也正是如此,《爱情神话》在元旦后几天的排片保持了小范围持续上涨。
此外,《小红花》能在2021年元旦档实现爆发,很大原因是其激发了下沉市场的活力。据艺恩数据显示,《小红花》票仓分布一二线城市占比为51.5%,三四五线占比48.5%,接近五五开。
而2022年《穿过寒冬拥抱你》也一定程度激活了下沉市场。电影温特告诉燃财经:“12月31日我看票房预售的时候,很多三四线城市影院元旦假期的票已经卖完了。”
虽然相比于2021年,2022年更受重视、上映影片数量更多的元旦档反而不如预期,但在影评人李宇飞看来,元旦档对电影市场来说本就不是一个特别卖座的档期,约等于清明、五一这种小长假,只能算是2021年最后一个特殊窗口期。而元旦档的特殊意义在于,它可以作为电影行业的“回血”阶段,对比《扬名立万》借势双11这个没有假期的电商节日,“有一个特殊档期总比没有的强。”
03 国产片的发展之路
业内之所以关注元旦档,主要原因依然在于2021年电影市场依旧处于艰难恢复期,且11月、12月再次刷新历史最低谷的票房表现。
尽管电影市场仍在恢复,但2021年国产片的总体表现还是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
拓普数据发布的《2021年中国电影市场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根据国家电影局发布数据(包含二级市场票房),2021年电影总票房达472.58亿元,同比2020年大幅增长。而海外票房因为疫情影响波及,2021年北美票房约为286.9亿元,这是继2020年以来中国市场第二次成为全球第一大票仓。
在票房方面,2021年国产片票房占比84.49%,票房占比继续刷新纪录;同时爆款频出,国内票房榜前十中有八部都为国产片。其中主旋律大片《长津湖》更是打破了影史票房纪录,取得了57.7亿元票房,登顶票房冠军;《你好,李焕英》则取得了54.1亿元票房,位列年度第二,影史第三。
国产电影的快速发展,首先得益于国内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电影拍摄、制作以及影院上映影响相对较小;而海外迫于疫情影响,不仅很多影片无法“开工”,而且还有不少大制作改为流媒体上映。
同时,观众对于电影在剧情上的追求和审美也在不断提升,影评人桃桃林林表示:“现在大家看电影已经不再只追求视觉等感官刺激了,而是为了影片讲述的故事和情感。比如今年春节档的《你好,李焕英》大卖的原因,就在于它用贾玲、沈腾等国民级的演员,讲了一个大家都熟悉的、打动人的关于亲情的故事;而且这是一个关于中国母女的故事,不是在美国人或者法国人身上发生的,这会增强观众的代入感和认同感。”
放到《长津湖》上也一样,因为它讲述的是一个关于中国人祖辈经历过的战争,观众会对它产生情感投射,因此也更愿意去影院看这个片子,这也是目前质量较高的主旋律影片票房成绩不错的原因。
而且,无论是主旋律战争片、科幻片,还是国产动画等优质影片,其特效技术等工艺都在不断发展成熟,并逐步缩短与国外大片的差距。
此外,2021年国内的进口电影也相比疫情前大大减少,尤其是好莱坞大片,在李宇飞看来,2021年上线的好莱坞大片的质量也比以往下降了很多,整个2021年都少有几部超过8.0分的佳作。
不过,尽管国产电影在不断发展进步,甚至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国产电影已经有了崛起的趋势,但国产电影的发展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据《报告》显示,2021年电影的头部效应较往年更为显著,20亿+影片贡献了36.8%的票房,同比往年大幅提升。而腰部影片缺失得更加明显,5-10亿元体量的影片数量同比2019年有所减少,占比也相应降低。
虽然头部影片票房占比高有利于爆款的打造,但中腰部影片也可能面临“生存空间”越发缺少的难题。这可能导致投资人不敢投冒险创新内容和题材;内容创作者也不敢创新或没有资金去创新尝试,电影的题材和内容会向“稳”中求进,观众也无法看到多种多样的电影,最终造成投资人、创作者和观众的三方“共输”的恶性循环。
《报告》也显示,2021年上映的各个类型片中,剧情、喜剧和战争是市场的主流。因此业内人士也对国产电影的内容生产提出了改进和补足的期望。
电影温特表示希望内容创作者能够拍摄更多种类型的电影,比如科幻题材、体育题材等,丰富市场上的电影类型。
影评人道哥告诉燃财经:“虽然国产电影的工业水平,比如AI特效技术等硬件设施已经在无限接近进口片了,但相比进口片,国产电影在讲述故事的能力、艺术创作水平等‘软件’上,还有一定差距,希望国产电影能有更多好编剧和好剧本。”李宇飞也认为,国产电影应该少翻拍国外的电影,多做一些原创的本土剧本。
尽管2022年元旦档已告一段落,但春节档的新一轮“厮杀”已在路上。不知2022年首部票房、口碑双丰收的影片会不会落在春节档。
0718
投资界(ID:pedaily2012)消息,近期,由广州开发区产业基金投资集团发起设立,聚焦大湾区集成电路产业投资的广开芯泉基金、原展讯联合创始人陈大同先生、深耕硬科技的Deep Tech VC创新工场等一众投资人,联手投资了聚焦研发高性能云计算用CPU的芯片研发高新技术企业——遇贤微电子。
遇贤微电子由来自英特尔、ARM以及国内顶尖芯片企业,拥有二十多年经验的芯片研发专家联合发起设立,曾端到端负责十数颗世界顶尖高性能CPU产品的开发及量产落地。公司聚焦研发面向云计算场景的高性能服务器CPU,目前已在深圳、上海和西安三地设立研发中心。
中国集成电路创新联盟秘书长叶甜春先生表示: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产业基金、相关政策的支持下,集成电路开始建立起技术创新体系以及产业体系。遇贤微电子作为对标世界先进水平,瞄准下一代先进架构通用处理器(CPU)研发及商业应用的集成电路创新企业,其团队具有极其丰富CPU大芯片研发和交付经验。
展讯联合创始人、芯片行业资深投资人陈大同先生认为:得益于国家的大力支持及行业积累,我国近年在高性能芯片的研发方面进步明显,同时也吸引了大量的资本参与其中。但此时市场更需要回归理性,回归商业本质。市场需要更多像遇贤微电子这样以客户需求为根本,以量产应用为目标,以行业专家团队为主体,扎扎实实搞研发的企业。
创新工场执行董事兼半导体总经理王震翔先生表示:十分看好云计算CPU的巨大市场空间和遇贤微电子团队的实力,他表示:“随着云原生、云计算时代对算力持续扩大的市场需求以及全球服务器架构的整体迁移,高性能CPU在全球掀起了革新潮流,中国公司有望在这一轮浪潮中厚积薄发,取得重大突破。国内大市场对具备竞争力的服务器CPU期待已久。遇贤微的整建制团队不仅极具战斗力,而且具备数代先进制程、大芯片产品核心研发和成功量产经验,研发稳扎稳打,期待遇贤微持续在研发和商业化上取得突破,引领中国新一代服务器CPU的发展。
广州开发区产业基金投资集团董事长杜海峰表示:ARM架构CPU性能已经打平甚至超越X86 CPU,同时具有低成本低能耗的优势,国产服务器CPU认可度提高,在具体应用场景中,基于国产化的大趋势和国内云计算厂商的明确需求,细分赛道必然会有公司脱颖而出。遇贤微作为国内ARM架构服务器CPU具备先发优势的企业,我们投资遇贤微将对打造广州开发区布局打造国家集成电路的第三级的战略地位有重大的作用。同时,作为广州开发区管委会下属一级国有投融资平台,我们将背靠大湾区以及开发区管委会,依托开发区的产业链基础,为企业赋能,助力企业未来再迈上新的台阶。
遇贤微电子创始人兼CEO罗勇博士表示:云计算CPU是大芯片领域当之无愧的明珠,做好这颗芯片既需要具备数十年技术经验的顶尖团队,也需要足够丰富的量产案例,更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遇贤微十分感谢行业领军人物的认可,以及众多合作伙伴的青睐!遇贤微将凝聚所有力量,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打造一流的高性能CPU产品,为东数西算和新基建提供坚实的算力保障。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7/496053.shtml
0718
投资界(ID:pedaily2012)7月15日消息,每日优鲜在其投资者关系平台发布公告,宣布与山西东辉集团达成股权战略投资合作协议。协议规定,山西东辉集团计划向每日优鲜进行价值2亿元人民币的股权投资。
公告显示,通过此次战略合作,每日优鲜和山西东辉将围绕农业运营、销售与营销交换各自的资源和最佳业务实践,并在品牌农业、订单农业等全产业链进行一系列的战略合作。
每日优鲜成立于2014年11月,是一家技术驱动的创新型社区零售企业,每日优鲜在2020年下半年推出了智慧菜场业务,并于2021年启动了零售云业务。
每日优鲜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徐正表示:“我们很高兴欢迎山西东辉成为我们的战略投资者和精英合作伙伴。此次合作将有助于提升我们的生鲜供应链能力,并为中国的消费者提供卓越的生鲜、快消商品购物体验。这笔投资资金对企业发展意义非凡。我们期待着与山西东辉的合作,培育更多优质农业品牌,追求卓越的农业供应链管理和顺畅的购物体验。”
“这笔融资具备双重的战略价值。”业内专家表示,“短期来看,可以补充每日优鲜的现金流,缓解资金压力,为公司扭亏为盈争取更多时间。长期来看,供应链能力是生鲜电商盈利的制胜关键,山西东辉集团在上游的深耕将有效助力每日优鲜的供应链升级,从根本上改善盈利难题。”
2021年年中,每日优鲜确立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其目标用户从全量用户转变为新中产阶层,目标城市也锚定为线上生鲜消费需求旺盛的一二线城市。近期,出于盈利考虑,每日优鲜调整了低线城市的极速达业务,这也被行业认为是战略收缩的举动。而此次成功融资,说明每日优鲜一系列扭亏为盈的动作获得了战略投资方的认可。
未来,在充足现金流的支撑下,通过聚焦核心市场、加强供应链壁垒、提升精细化运营能力,每日优鲜有望尽早实现盈利。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7/496071.shtml
0718
12月23日,腾讯突发公告称,以中期派息方式,将所持有约4.6亿股京东股权发放给股东,股权由17%降至2.3%,几乎全仓“减持”京东股份,第一股东让位于创始人刘强东。
对此,腾讯表示:我们直接持有的京东股份大幅减少,但京东仍将是我们重要的战略伙伴。随后腾讯股价上涨4%,京东股价下跌7%。
京东迅速对此事作出反应。12月29日,京东集团发布公告,公司董事会已批准修改现有股份回购计划,将回购计划授权由20亿美元增至30亿美元,并延长至2024年3月17日。消息一出,京东盘前股价应声上涨近8%,此举并被外界解读为释放信心。
两大巨头在2021年末的这一动作,引起不少关注。遥想十年前互联网巨头们还在四处攻城略地,十年后他们却开始收缩版图,不再追求流量。
腾讯对京东的七年扶持
2012年,主打社交的腾讯瞄上了电商业务,独立拆分子业务部门,之后成立腾讯电商控股有限公司。依赖自家流量池QQ和微信,腾讯对于电商业务信心百倍,但多番尝试之下并无起色。
2014年3月10日,腾讯突发公告,宣布以2.14亿美元购入京东15%股份,并将QQ网购和物流部门并入京东,意在借助京东扩大在电商领域的影响力,发展电子服务生态。
而京东以低于市场价格接受腾讯入股,换取微信和手机QQ的一级入口以及微信支付,进而触达腾讯庞大的移动人群。之后腾讯方面曾进行过多次股份增持,持股比例一度高达21.25%。
虽位列京东第一大股东,但腾讯对京东并无掌控之意。根据京东在香港上市的招股书中显示,因为同股不同权结构,腾讯虽然持有京东 17.8% 的A类普通股,投票权仅占4.6%。创始人刘强东持有14.7%的B类特殊股拥有73.3%的投票权。京东实际控制权仍在创始人刘强东手中。
即使占股不占权,腾讯仍然选择动用自家流量池,为京东输送源源不断的用户资源。2017年,刘强东在美国CNBC“亚洲管理”节目现场坦言,“腾讯就像一个仓库,目前才开发了10%,还有90%可以挖掘。今天24%的新顾客来自于手机QQ和微信,他们可以帮助我们吸引更多新顾客。”
自2014年至2020年,在腾讯系流量的加持下,京东年活跃用户稳步增长,依次为9660万、1.55亿、2.266亿、2.925亿、3.053亿、3.62亿、4.719亿。其年营收也不断递增,1150亿、1813亿、2602亿、3623亿、4620亿、5769亿、7458亿。7年间,京东年活跃用户增长了4倍,年营收更是暴增了6倍。
如今腾讯“减持”京东股份,会对京东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京东正在减少对腾讯的依赖
2019年,京东与腾讯续签为期三年的战略合作协议,协议将于2022年5月26日到期。在此期间,微信将继续为京东提供一级和二级入口资源。
而在京东2020年财报中得知,京东需要在三年协议期内向腾讯支付流量广告,以及其他业务费用,合计超过8亿美元。在腾讯减持京东股份后,有业内人士认为腾讯对京东倾注的平台资源势必会相应减少,此项费用或将上涨。
其实早在2014年,京东在接入腾讯后,本想借助微信发掘三四线城市的下沉群体,但却被2015年入场的拼多多后来居上,以拼单式玩法拿下微信社交电商的头号交椅,在拼多多以低价、百亿补贴等疯狂席卷微信之后,京东逐步丧失掉原本属于自己的微信资源。
根据Questmobile 2021年10月数据,京东 App中 15%的用户、社区团购平台京喜93%的用户均来自于微信小程序。但在京东APP和腾讯系网页入口的选择上,有部分消费者则称,从未在微信入口买过京东的东西。电商存量时代,对于京东而言,关闭微信入口或许是失去继续高增长的可能性,而不是老用户的基本盘。
同时,京东严重依赖腾讯流量和投资的历史已成为过去式,获取用户将不再取决于线上流量入口,而是取决于与其他电商平台的差异化。在电商、物流、投资等领域上,京东利用自己的独特优势来留存用户。
在京东此前公布的第三季度财务数据显示,公司三季度净收入为218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5%;超过阿里的2006.9亿,截至2021年9月30日,京东过去12个月的活跃购买用户数达到5.52亿,较去年同期净增了1.1亿。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在电商业务方面,京东自身体系早已成熟。
另外传统电商正在由拼价格转向服务质量,在其他电商平台尚为物流深陷价格战泥潭,为用户服务质量苦恼之时,京东物流已经转变为物流服务商的角色,撬动整个供应链物流服务市场,化身为京东的护城河,创造了一条新的增长曲线。
而在投资上,京东自2013年起便开始触及电子商务领域,先后投资1号店、唯品会、英国伦敦的时尚买手电商Farfetch、潮流零售生态企业KK集团等多家企业。根据IT桔子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京东投资规模已超226家企业,投资金额超70亿,涵盖医疗金融、游戏、电商、物流等多方面。
千亿帝国的京东,似乎不再需要腾讯。
腾讯减持京东背后的信号
长期以来,腾讯拥有国内首屈一指的投资团队。电商方面下注京东、拼多多,内容方面入股快手、B站、小红书,以资本和股权为纽带,进行合纵连横。除字节系和微博,在国内社交网站上,腾讯的身影似乎无处不在。
根据IT桔子统计,截至2021年12月31日,腾讯投资案例高达1332起,远超阿里的800起投资案例。但“资本”+“流量”的二元发展战略,正在加强腾讯的垄断能量。在其社交平台上,给予同盟平台流量特供权,却限制其他平台的流量。京东、拼多多等链接可以直接转发,无缝对接,抖音、淘宝页面则需手动复制粘贴,变身为火星文。
今年7月,工信部开展互联网行业专项整治,重点问题之一就是解除外链屏蔽。监管之下,腾讯做出让步,在微信一对一聊天中,允许访问外部链接。新京报曾在一文中披露,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14日,这一年市场监管总局共发布反垄断处罚案例高达118起,其中89起涉及互联网企业,占总数的75.42%。显然,互联网垄断现象已成为监管部门的重点整治对象。
2021年11月中旬,国家反垄断局正式挂牌,将前身为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直属局升级为副部级国家局。
值得一提的是,在腾讯减持京东股份后,根据天眼查平台发现,知乎主体公司北京智者天下科技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腾讯、搜狗、创新工场等股东退出股东行列。而后阿里巴巴CEO张勇辞任滴滴董事登上微博热搜。
大鳄的触角已经回缩,但一切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