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华宇会员注册开户链接“  下的文章

华宇测速_乐视过上神仙日子,太扯了

0717

近日,互联网博主@Fenng分享“冷知识”:现在的乐视仍有400多名员工,无996,无内卷。有网友因此开玩笑说,乐视员工过着没有“老板”的神仙日子。

很快,乐视方面回应,网传情况基本属实,但还算不上“神仙日子”。

这下实锤了,网友纷纷“酸成柠檬”,压根不在意乐视的谦虚。

不久前,很多人听到乐视的消息,大概率会发出疑问:“它竟然还活着?”从视频网站起家的乐视,曾经高速扩张,但短短几年就陷入债务危机,在市场上几乎销声匿迹。

在这样一家公司,员工怎么过上了舒坦日子?

乐视:从起家到“躺平”

互联网上不乏“乐视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评论。纵观乐视的发展历程,有过很多个“*”。

2004年,乐视网成立,是国内*早的视频平台之一。

多年以后,人们回忆起乐视,所称道的是它率先开启了真金白银购买影视作品版权的时代。这一“平台大量购置正版版权,而用户付费收看”的盈利模式,使得其他平台纷纷效仿,后来会员制成为诸多视频平台的一大收入来源。

2010年8月,乐视网正式在创业板上市,也是当时*早登陆国内资本市场的视频网站。尽管相比优酷、腾讯视频、爱奇艺等强劲对手,乐视只能算是业内的二线玩家,但股价不断上涨,公司很快就成功融资6.81亿元。

此后,乐视便开启了可谓疯狂的扩张之路。

乐视的创始人贾跃亭,有人称他为梦想家,也有人骂他是骗子。但无论如何,贾跃亭讲故事的能力在当时打动了许多人。他拉来商界大佬的支持,又请来了小半个娱乐圈的明星成为股东,不断获取新的融资,开拓新的业务。据《*财经》调查,整个乐视体系到2016年下半年,累计融资规模超过800亿元。

贾跃亭曾造出“生态化反”这个名词,意图表明乐视各大业务将糅合成为一整个生态,产生化学反应并释放出巨大能量。2011-2016年,在他的主导下,乐视网全面布局,业务涉及影业、电商、电视、云盘、体育、汽车、手机……然而其中大部分并不具备行业竞争力。

通过进军热门行业,贾跃亭把乐视包装成一个梦想,用宏大的“生态”故事打动了无数投资人。乐视网的股价节节攀升,2015年总市值超过1700亿元,成为当时创业板市值*的上市公司。

但这份辉煌十分短暂。

就在乐视股价登顶后不久,贾跃亭多次减持股票,套现高达百亿元。2016年下半年,乐视网拖欠供应链货款东窗事发,大量债务浮出水面。2017年年初,融创控股的孙宏斌投入巨资救场,依然没能挽回乐视股价暴跌、巨额亏损的局面。

2017年7月,贾跃亭出走美国,对于乐视的债务危机,只留下“尽责到底”的承诺。《央视财经》炮轰其“一边推概念股一边套现,涉嫌欺诈”。同年12月,贾跃亭被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此后一直停留在“下周回国”的状态中。

2020年,乐视终被强制退市,*后时刻的市值仅7.18亿元。但故事没有结束,乐视仍然欠下广大股东巨额债务。

2021年春节,在一众分红包的App中,乐视独“欠122亿”。

没有“老板”之后

2021年,前乐视视频CEO、现乐融致新CEO张巍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说,乐融致新与乐视网大约一共有450名员工,每个月支出薪酬大概1000万元,一年的薪酬支出为1.2亿元左右。

欠下巨额债务,却没有破产,而且还养得起平均年薪26万元的400多名员工——乐视能形成如今的局面,背后有着多重原因。职业经理人“自治”,加上此前*的公司资产,让乐视有了继续运转的可能。

贾跃亭走后,虽然曾有融创的孙宏斌、刘淑青等人短暂接手,但迫于形势压力,他们都很快卸任。目前,乐视*大股东仍然是贾跃亭。网友梳理错综复杂的关系,一句话总结便是:“贾跃亭欠着乐视网的钱,乐视网欠着融创的钱。”

乐视现任董事长是年仅35岁的刘延峰,他同样出身自融创。上任不久后,刘延峰就作为乐视法定代表人被限制高消费。2020年初,刘延峰在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公开致歉会上,明确提出接下来的工作计划是“努力维持持续经营能力,全力对关联方应收款项进行催收”,称要坚持向公司*大股东贾跃亭追偿。

换句话说,资历较浅的刘延峰当董事长,大概相当于“背锅侠”,既是给乐视背债务,也是为乐视追债务。

由于仍然需要偿债,乐视没有破产。贾跃亭还是名义上的老板,而老板不在公司,那么乐视某种意义上便进入了一种“自治状态”。

据媒体“*话”了解,如今乐视网的架构相比出事前仅做了一些缩减和优化,公司的具体事务均由各部门管理层开会决定,实际上董事长并不需要参与。因此,互联网传言的“没有老板”也算得上是有一些根据的。

回过头来想,2014年乐视买下一栋大楼作为办公地点,可能是一个无比正确的选择。

自家有楼,公司不会因为债务交不起房租,员工仍然可以留在办公室。而且,这栋楼还可以收取租金。公开市场信息显示,乐视曾经拿出一万平方米办公楼招租,报价为每天6.5元/平方米。不过,据《时代周报》报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大厦之前一半是自用,剩余部分出租率不到一半,租金可以忽略不计。今年7月开始我们也要交租金了。”

2021年11月,乐融大厦(此前名为乐视大厦)以5.73亿元的成交价格被拍卖。

此外,乐视拥有众多经典影视作品的版权,这很可能也是支撑它发放工资的一大资金来源。例如《甄嬛传》的网络*播映权就在乐视视频,2018年分销给了优酷。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如今《甄嬛传》平均每年仍能为乐视视频带来1000多万元的收益。

乐视还拥有《甄嬛传》英文字幕版独播版权。

何况,乐视还有不少老本可以“啃”:《太子妃升职记》、《芈月传》、《白鹿原》等精品剧的*版权也在它手中。这几年,乐视并没有停止上新影视资源,转而主打年代剧。公司年报显示,乐视网2021年上半年新增了约300万注册用户。

看起来,尽管受到历史债务影响很大,乐视也还好好地“活着”。资金和人力都有限,除了从各方面缩减成本,还在坚守的乐视团队正尽可能地尝试一些新事物。

去年11月,乐视视频发布“鲸群计划”,授权二次创作者剪辑旗下影视剧,鼓励影视剧作品的二次创作和传播。在硬件方面,乐视还在继续推出新品,包括手机、电视机、智能门锁等。

还有一些事情几乎是不用花钱的,比如自嘲式营销。此前因“欠122亿”的logo火出圈,乐视App的下载量涨了20%。

2021年12月,乐视在内部公开信中宣布:“在不考虑历史债务影响的前提下,乐视已经实现了经营利润和现金流的双平衡。”

然而历史债务不能不考虑。乐视所取得的盈利,虽然释放了积*信号,但对于还债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如今的乐视,好像一只背着笨重外壳的蜗牛,缓缓前行,而前面是什么,没有人知道。

乐视的“神仙日子”,全靠同行衬托

乐视员工的福气,常在互联网冲浪的吃瓜群众并不是*次听说。

就在2021年12月,乐视旗下多个官方微博同时宣布给员工涨薪,高调宣称将对标互联网大厂。当然,其中相当一部分实际上是把2020年降的薪水涨回来了,但在互联网大厂集体降薪裁员的大环境中,这份诚意难能可贵。

为生活所迫的打工人,相比公司盈利状况,越来越在意工作本身的舒适度。一份不用“拿健康换钱”、不拖欠工资、按时交五险一金的工作,就能令许多人心动。更别提,传言乐视没有内卷——眼看债务不知何时能还完,也用不着给老板和股东“画饼”,的确没有必要“卷”。

欠债以来,乐视被贴上“老赖公司”的标签,但近几年却因为自黑和坦诚而逐渐扭转了路人缘。乐视在数次事件中的表态,意外地拉好感。

今年,国内主流视频平台接连涨价,乐视视频于6月23日发布公告称:“乐视视频会员不涨价,也没有资格涨价。会员用户不要求降价已是福气,更何来涨价的勇气?”

回应本次“躺平”事件时,乐视还认真地解释了“没有老板”的定义,称自家公司“尚高攀不起”这个说法,完全没有大众印象里独属于公司声明的官腔,甚*还显得平易近人。

不过,想要在这样一家公司“养老”也并不容易。事实上,乐视在职员工数量的历史高峰在5000人左右,经过大规模裁员和员工主动离职,留下的只是少部分员工。到2020年*季度,乐视才宣布未来不再有大规模裁员计划。据《澎湃新闻》,如今乐视400多名员工中,接近40%是在职五年以上的老员工。

况且,这回乐视在每一个相关话题下借势营销,多少也让原本网友的“自来水”变了一点味儿。又是为招聘直播做预热,又是推销新款手机,一些网友不免怀疑事件本身就是一次营销策划。也有人觉得,这下想进乐视也要“卷”起来了。

#乐视没有996和内卷#登上热搜后,博主@Fenng发博回应,“没想到有些人能解读成这些员工过的是‘神仙日子’,仅仅是‘没有老板’,太令人哭笑不得了”。

原来在大家的心里,“躺平”的标准如此之低,每天只工作8小时就能达到。什么时候,一家公司不拖欠工资、给员工交五险一金、不用996,就能成为值得羡慕的“业界良心”了?

员工想要一份满足上述标准的工作,从来都不是什么苛刻的要求。正如乐视声明中所说:“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有限的工作,这合情合理。”

“神仙日子”可能与“没有老板”关系不大,但这件事在某种程度上掀开了行业遮羞布的一角。996和内卷,怎么就成了一种流行趋势?过去一直追求扩张的许多企业,除了追求上市和让股东满意之外,是否应该再多把目光放在自家员工身上一些?

毕竟,如今在努力工作使乐视维持运转的,不是贾跃亭,而是众多勤勤恳恳的中层和基层员工。

华宇注册开户_日初资本完成对哪吒汽车D3轮的数亿元投资

0717

投资界(ID:pedaily2012)消息,日初资本于近日完成了对知名新能源汽车品牌哪吒汽车的D3轮投资,投资金额数亿元人民币

哪吒汽车是合众公司旗下的汽车产品品牌。合众公司成立于2014年10月,是一家以创新型技术研发、智能化生产制造与全渠道销售服务为基础,集硬件产品、软件服务于一体的创新型高科技公司。公司总部位于上海,在桐乡和宜春建造生产基地,同时在北京设立设计中心,在嘉兴设立研发中心。2018年6月1日,合众公司正式发布了自有汽车品牌——哪吒汽车。

哪吒汽车2021年全年累计总交付量达到了69,674台,同比增长362%; 2022年上半年累计交付量达63,131台,同比增长199%, 其中仅6月份的交付量达13,157台,同比增长156%、环比增长19.51%,保持稳步增长势头。

哪吒联合创始人兼总裁张勇表示:“在新能源汽车风起云涌的巨大浪潮中,哪吒始终秉持‘为人民造车’的初心以及‘让高品质智能电动汽车触手可及’的愿景,实现了从1到10的跨越,并将持续保持创业的激情和勇气,继续和用户同频共振、与行业发展共生共长。感谢日初资本对哪吒的支持,日初在大消费产业、品牌价值塑造、产品及新渠道的认知和思考带给我们很多启发,也期待日初资本与哪吒汽车在这场电气化和智能化的大变革中持续共创、共同发展。”

日初资本管理合伙人陈峰表示:“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下,一场规模空前的全球能源革命已经悄然而至。新能源汽车作为碳中和主力军,已经迈过渗透率拐点,进入行业快速成长期。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潜在规模在万亿级别,是结构性大机会。经过十年的规划和培育,中国自主品牌在这场变革中迎来了换道超车的历史性机遇——造车新势力正在改写燃油车时代合资品牌主导的行业格局,以极富竞争力的技术实力、产品力和用户运营能力,重塑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品牌心智;依托中国领先全球的供应链壁垒,有望在全球竞争中占据高地。哪吒汽车团队对电气化和智能化的洞察深刻,具有丰富的造车经验和扎实的运营能力,在造车新势力的大浪淘沙中脱颖而出。我们期待哪吒汽车持续为用户提供高品质的智能出行解决方案,为人类的美好生活创造可持续价值。而日初也将保持对新能源产业的持续探索,深度参与碳中和革命。”

日初资本合伙人杨凝表示:“中国汽车行业正在经历百年未遇的大变革,电动化、智能化大势所趋、锐不可当。新能源汽车产业经历了从政策补贴驱动到市场政策双驱动,目前已迈入市场竞争驱动为主导的新阶段,迎来了产业规模化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哪吒汽车聚焦的25万以下价格带市场,对标燃油车是体量最大的细分市场,占整体市场空间的80%;经过多年的发展及沉淀,公司围绕该细分市场在产品定义、产研及智能化、供应链及生产制造、渠道及销售网络上构建了稳健的能力基盘。我们相信哪吒汽车将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下半场持续夯实竞争力,日初资本也将继续在这场能源革命中深入布局。”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7/496046.shtml

华宇平台官网_盒马野性不可驯

0709

“超市线上化是必然趋势,但这并不是零售行业的未来。零售的本质还是要回到实体零售的那句老话——企业提供的商品跟服务是不是到位。或者说,零售业竞争的本质是商品的竞争。”

在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组织的线上直播里,盒马CEO侯毅再一次谈到当下对于零售的理解。

美团对于零售的理解是从即时零售,进化到万物到家,强调30分钟到家的履约能力;阿里体系内曾经被定位为本地生活服务商的盒马,当下则更强调货的能力。

在这个关键词的指引下,盒马开始从之前重塑“人货场”三要素的“超市+餐饮+到家”门店模型中走出来,不间断地尝试前置仓、社区团购等近十余种门店业态。

从一招鲜走向多元化,可以看作是盒马早期对于零售本质的创新、融合、试错。在今年1月份的内部信中,回归零售的目标则再一次加码。侯毅将全面盈利定为新目标,阿里集团也实行了旗下业务经营责任制,强调每个业务板块都要养活自己。

走过革命期的盒马,在如何吃饱这个问题上,经过一系列降本增效的措施,早期的凶猛野性也正在被驯服。

衰落的堂食,进击的3R

对于盒马这个零售业的新物种,在2016-2019年的时间里,大多数零售人的直观感受就是主打大面积,以生鲜+餐饮的新鲜场景,重塑传统商超的卖场体验,一时间引发行业跟风模仿。

在这股浪潮下,关于“超市餐饮化是不是伪命题”的讨论,一度成为2017年各种行业峰会的主要议题。不过这种争议并没有维持多久,在高速拓店、开店必排队的盒马现象里,堂食很快作为一种商超标配,成为行业共识。

互联网巨头纷纷下场,美团推出小象生鲜,京东推出七鲜门店,腾讯投资的永辉则推出超级物种。门店模型均按照盒马鲜生门店为样本打造,主打“超市+餐饮+到家”的商超新业态。

但是风口上起来的共识,并没有被现实完美验证。永辉在2017年开出第一家超级物种,截至2018年6月在全国开出46家门店,随后在2018年三季报中,超级物种所属的永辉云创就成为集团业绩不断下滑的主要原因。

紧接着2019年,盒马发起著名的新零售填坑之战,宣告“商超+餐饮+外卖”一招鲜打遍天的商业模式暂告一段落。随后小象生鲜、京东七鲜、超级物种均进入战略调整期,或关店或休眠。

对于以商超堂食化打出新零售大旗的盒马来说,彼时的经营关键词就是新鲜。不仅是生鲜产品的新鲜,也是人货场重塑之后的体验新鲜。

然而新鲜总是需要成本的。在2019年3月的联商网大会上,侯毅反思了主打新鲜体验的两个门店元素:大海鲜是否一定是主力商品?餐饮是否必须成为标配?

在这场反思之后,借鉴学习其他新零售同行成为盒马的主要方向。向彼时的生鲜电商每日优鲜们学习前置仓模式推出盒马小站,2020年进军社区团购、2021年发力仓储会员店。不过这些多元化探索,能够改变的只是2019年以后的门店业态。

2019年以前开出的300多家盒马鲜生依然是主力门店。围绕盒马鲜生已有的问题,进行内部消化解决遗留问题,才是盈利的关键。

在商超+餐饮模式褪去新鲜光环之后,想要盈利的盒马鲜生将引流瞄准了食品加工,也即零售概念中的3R业务(即食、即热、即烹)。

推出于2019年的3R业务,相较于生鲜+堂食的引流模式,食品加工需求更集中,同时更具标准化。在引流效果上,围绕24节气进行时令性食品研发及地域运营也更具有灵活性。

侯毅曾以盒马自有品牌的烘焙产品在郑州门店的表现举例:该品类的定价虽高于当地其他超市,但却为盒马门店吸引来源源不断的订单,每天平均能卖出10万件。利润方面,2019年盒马负责产品研发的黄海飞在公开演讲中透露,其毛利能达32%。

在此基础上,盒马认为接下来的市场扩张中,这类差异化商品的打造将成为它们在地方与区域零售商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

不过这个主要竞争手段,也并不轻松。根据《界面新闻》报道,5月盒马开始新一轮裁员,其中3R业务进行采购人员调整,划归上海总部统一管理。

有业内人士认为,此时3R业务进行人员精简,可能意味着盒马在整体盈利目标的压力下,即使是较好的创新盈利业务也需要精打细算。

不仅如此,自有产品的开发,特别是熟食产品,脱离本地化,完全划归总部管理,需要很强的供应链能力,盒马能否在高压之下持续保持高节奏的产品创新,同样也值得观察。

在总结盒马业务的规律时,有零售从业者认为盒马经营事故的高发区往往就是近期的主要创新业务。比如在2016-2018年,盒马负面事件主要发生于堂食区的餐饮加工环节。2019年之后,盒马门店的经营事故则主要发生在熟食加工操作规范环节。

可见,即使相较于传统餐饮的重模式,加工食品等半成品业务属于轻模式,但是因为产品更迭周期快,使得食品这个环节在零售经营环节中依然不轻松。

拉不下面子的真折扣

当商超+餐饮的引流方式被毛利较高,主攻差异化的加工食品3R业务所取代,另一条主打高价高质的消费升级模式也开始低下头颅。

自去年10月在上海开出第一家“奥莱店”后,盒马已经陆续在北京、成都、西安等城市落地奥莱业态。截至6月末,盒马生鲜奥莱在北京已经低调开出五家门店。

定位为品质折扣店的业态形式,奥莱门店的落地速度是近半年内盒马降速之后唯一加速的门店业态。

在盒马看来,奥莱门店商品主要为盒马鲜生主力店、盒马邻里等业态的临期商品,以及运输中产生轻微磕碰和当日没有售罄的日日鲜产品,帮助盒马减少加工中心和门店的损耗,官方将其成为主营三大业态之外的补充形式。

但是也有临期食品从业者认为,可能是假临期真折扣,担心损耗主品牌的高价高质的定位,同时又拒绝不了性价比市场的容量和购买力。

传统临期食品货源中有不少源于国外进口食品,进口食品订货周期长,从下单、付款到生产、发运、销售,其周期往往长达几个月,容易导致进口食品库存压力大,因此市场上临期折扣店也主要以进口食品为主。

国内品牌商的临期产品,往往主要因为对于市场情况误判,导致产品过剩,最终降价销售,降低库存压力。不管进口还是本土,临期食品本质上是因为“误差”产生的生意。

但是随着零售商数字化能力的提高,对于大数据的使用,进货量预估的准确度提升,理论上是可以无限接近消除临期食品。对于强调大数据能力的盒马来说,通过提高预估精准度,降低因为预估误差产生临期食品,就可以解决临期问题。

因为运输、加工等环节产生的产品,远远达不到盒马需要以一种新的门店业态形式来进行销售的程度。对于盒马来说,主打临期折扣的奥莱店的拓店速度和其强调的大数据能力,从理论的误差角度来说是矛盾的表现。

这种矛盾,官方的说法是加快内循环,满足不同场景下人群消费需求的细分。但是实质是,在过去帝王蟹的世界里,塑造了白领等高品质生活人群盒区房生活圈的盒马,正在不断地向下打开市场,迎合更多的大众需求。

只是过去下沉走的是社区团购的风口,当下走的是真折扣假临期的暗度陈仓。毕竟高价高质里,还有不少部分是品牌溢价。但是在降本增效的时代缩影里,面向大众刚需成为盒马全面盈利不能避免的一条路。

褪去野性活下去

当盒马开始回归常识,不再作为行业新物种搅动零售风云,被降本增效驯服后总是少了一些名副其实的感觉。

遵循零售经营管理本质,回到实体零售业本身来开店,在今年初的内部信中对于未来的战略调整,盒马CEO侯毅作出了安排。

在最新的战略调整里,“遵循”取代“创新、试错”成为主要方向,褪去创新灵魂,养活自己正在成为盒马的年度关键词。

在这个关键词里,一方面看到的是在零售行业摸爬滚打近8年的年轻选手,迫于生计不得不回归传统,走到零售经营强调的常识里来;另一方面,在互联网基因的创业选手中,8年也是一段IPO时间计划表。

回望过去,2015年侯毅和阿里CEO张勇在咖啡馆里聊出的盒马雏形里——“商超+餐饮+外卖”的三种元素,到了最后真正值钱的却只有回归零售本质的商超业务。

至于餐饮+外卖,所代表的阿里对于高频业务流量入口的需求,盒马也并不能满足阿里主营业务的流量需求。

毕竟曾经盒马鲜生所代表的方圆3公里的高品质人群,并不是中国零售的绝大多数人群,引流效果有限,甚至还需要通过主营电商业务来为其线上引流。

当回归传统零售的序列,作为新零售的探索者,盒马没能成为中国的沃尔玛,将整个行业带入下一个时代。侯毅也终究不是铃木敏文,没给中国带来新零售的哲学。

华宇登录_XR创作平台「齐乐无穷」获近亿元A轮融资,中航信托领投

0626

投资界(ID:pedaily2012)6月24日消息,XR虚拟创作平台公司齐乐无穷宣布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中航信托领投,拉卡拉、蓝色光标跟投。本轮融资将用于国产自主XR虚拟创作平台研发,将推动多方共同研发、推广XR创作在重点行业的应用拓展及商业化场景落地,助力元宇宙生态体系建设。

齐乐无穷是一家专注于XR高仿真模拟的文化科技公司,核心团队成员来自中国航天科工、中科院,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公司业务范围涉及企业元宇宙SaaS平台服务、高仿真AI虚拟人生成、元宇宙直播拍摄全方位解决方案、XR高仿真体感模拟等领域,形成了从算法到产品再到行业解决方案的XR闭环能力。

齐乐无穷认为,虚拟现实产业链的发展是实现元宇宙的重要基石,行业要到达真正to C的规模,需要先解决两大痛点,首先是硬件,包括VR/AR眼镜的轻便程度和清晰程度、交互功能等方面的体验提升;其次是降低VR/AR内容的制作门槛。

目前,VR/AR内容制作大多都是采用传统影视后期CG技术,以电影《阿凡达》级别为例,150人的团队一天能制作1秒素材,成本极高。齐乐无穷即将上线的XR虚拟创作平台可以帮助用户快速创建实时驱动AI虚拟人,同时内置大量三维数字场景,动作数据库等,让用户能够随时随地使用手机完成虚拟演出、虚拟直播带货和XR内容创作,成为元宇宙里的导演。

齐乐无穷联合创始人兼CEO周道毕业于华北电力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毕业后进入中国航天科工三院,担任中国航天仿真公司虚拟现实公司总经理,曾主持多个大型军、民仿真领域产品开发,参与著名宇航员训练用航空模拟制作,落地各类大型军用仿真模拟器及适配XR内容等。

基于这样的背景和经验,齐乐无穷拥有军用级别的高仿真模拟核心算法,领先的实时虚拟人制作流程标准,实时渲染技术,虚拍合成技术,毫米级光学动作捕捉、深度摄像头的精确面部表情捕捉,多达171种表情驱动、光学和惯性双重手势捕捉、自定义编解码方案,支持各类传统直播平台和VR直播,可以很大程度降低XR内容开发成本,提高效率。

中航信托中航信托项目负责人表示:“XR技术在航空航天、医疗制造等各领域都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中航一直看好XR技术的发展并进行了系列布局。目前,XR技术已经进入到商业化快速发展的时间节点,互联网以元宇宙形式发展虽然尚需时间培育,但其底层需求AI虚拟人的技术积累和应用场景已经可以在现有场景中实现商业化。从长期看,虚拟人产业化的前提需要实现标准化制作流程,形成低成本、量产、个性化和实时交互的产品。齐乐无穷在军工高仿真模拟领域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并且已经军转民应用在直播、广告展示等领域进行了成功尝试,获得了业内的认可。我们也期待,齐乐无穷持续精进,为元宇宙的底层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拉卡拉:元宇宙的关键特征在于虚实相生,沉浸体验、虚拟身份、数字资产、真实体验等,元宇宙要实现经济繁荣,数字支付必不可少。拉卡拉作为国内首批获得金融牌照的上市公司之一,定位为“商户数字化经营服务商”,通过构建支付科技SaaS、金融科技SaaS、跨境科技SaaS、供应链SaaS、拓客SaaS五大平台,帮助商户实现数字化经营。投资齐乐无穷对于双方共同探索并推动元宇宙支付技术标准体系制定和政策落地,促进行业发展等都有着重要意义。

蓝色光标:2021年,蓝色光标成立全资子公司“蓝色宇宙”,作为蓝色光标专注探索元宇宙相关投资和运营业务的主阵地,将整合蓝色光标已经具备的虚拟直播间、虚拟IP运营相关资源和团队,全面推进元宇宙相关业务的探索和落地。此次与齐乐无穷的战略合作,不仅将释放蓝色光标在虚拟数字人领域的优势积累,深度结合齐乐无穷在XR高仿真模拟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优势,将有力促进双方在XR商业化落地市场份额的快速拓展。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6/494640.shtml

华宇登录_一元一只的小龙虾,卖不动了

0624

近日,“年轻人不爱吃小龙虾了”的报道在互联网上引起热议,不少小龙虾相关餐饮门店经历了从火爆到落寞的境遇。但另一边,消费者视角下,小龙虾的受欢迎程度似乎并未减少。

事实上,小龙虾餐饮的落寞,与近年来小龙虾预制菜等半成品在电商平台的兴起不无关系,与其说“小龙虾失宠”了,不如说是小龙虾的消费场景正在从餐厅堂食转向生鲜市场。

换句话说,年轻人还爱吃小龙虾,但“中间商”已经很难赚差价了。

“没吃过小龙虾,不足以过夏天”。对于不少年轻人来说,小龙虾之于夏天,大概相当于韩剧爱好者每年初雪必点的炸鸡和啤酒。

不过,以往备受消费者热烈追捧的小龙虾,今年却多以失意的形象出现在多家媒体的报道中。

据AI财经社,武汉大排档和北京小龙虾专营餐厅的老板都表示今年小龙虾生意不好做,销量较去年下滑不少;在《时代周报》的报道中,在本该是小龙虾消费旺季的6月,多地的生虾价格却出现了大幅下跌。相关采访也验证了这一点,在上海做小龙虾零售的刘先生表示最近因为走货困难,不得不降价来吸引客流。

看起来,餐饮和供货商都在叫苦,前者生意冷清,后者存货积压。人们难免产生疑惑,曾经统治夏夜的小龙虾,真的不受欢迎了?

小龙虾,年轻人不爱吃了?

的确,尽管“夏天第一顿小龙虾”的噱头在社交平台上依旧火热,但近几年来,也有不少小龙虾相关品牌在悄悄退场。

引领潮流、开出全北京第一家小龙虾专卖店的麻辣诱惑,在几年前的夏天曾火遍大街小巷,成为不少年轻人的聚餐首选,如今早已销声匿迹不说,还留下一个烂摊子,拖欠的员工工资、供应商款项加起来负债上亿;

凭借创始人张嘉佳明星效应出圈的卷福小龙虾,上线几天众筹款项近2000万,却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濒临倒闭,十家店铺近乎全军覆没;

立志要做“小龙虾界的7-11”的堕落虾,门店数量一度超过1500家,如今却大量关店,节衣缩食到甚至连官网都关停了。

《2022年小龙虾大数据分析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小龙虾餐厅数量为5.8万家,相比2020年下降了10.4%。此外,小龙虾餐厅在整个中式餐厅中的占比也有所下降。

就连资本也在“退烧”。2015-2019年间,小龙虾行业野蛮扩张,融资事件高达几十起。近两年来,小龙虾赛道发生的融资事件却屈指可数,2020年至今,只有文和友与信良记获得了新融资。而这两家发轫于小龙虾的企业,在后续发展中一个转型“美食+IP”路线,另一个专攻水产预制菜,并不完全是靠小龙虾的招牌来吸引投资者。

一面是门庭冷落的餐饮门店,另一面则是越来越提不起兴致的消费者。

受疫情反复的影响,不少地方堂食受限,对于华东地区的年轻人来说,约上三五好友一边嗦虾、一边聊天吹水的情景,似乎远得像是上个世纪的事情。这样来看,小龙虾餐厅的遇冷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然而,比起疫情,价格才是压垮小龙虾的最后一根稻草。各大社交平台上,关于“年轻人为什么不爱吃小龙虾了”的讨论不绝于耳,众说纷纭中,“贵”是其中绕不开的字眼。

前段时间,测评博主@滤镜粉碎机在上海订购了三家知名的小龙虾外卖,按龙虾个头的不同,每斤单价从94.88元到154.22元不等,而部分大号虾的可食用部分按照单价折算下来,其金贵程度比起长白山人参都不遑多让。

另外,博主还发现小龙虾外卖普遍存在缺斤短两的问题,例如买3斤小龙虾送来一称只有2斤2两,对此店家的解释则是“煮熟过程中缩水严重”。

为避免这种争议,越来越多商家出售小龙虾时的量词开始选择用“份”而不是“斤”。

到这里, “小龙虾失宠”的结论似乎已经呼之欲出,这难免令人唏嘘,毕竟不久前,它还是夜宵界的顶流。

小龙虾:所以爱会消失对不对?

早几年前,小龙虾还是街头巷尾的财富密码,坊间流传着夫妻二人开大排档卖龙虾一个夏天流水上百万、净入账几十万的暴富神话。

小龙虾,学名克氏原螯虾,原产于北美洲。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小龙虾就经由长江流域进入中国。但这一入侵物种真正被端上国人的餐桌,还是几十年之后的事情了。

21世纪之初,在北京等地,食用麻辣口味的小龙虾就开始蔚然成风,当时有媒体报道,在旺季,仅仅簋街上的百余家饭馆,一天内就能消耗掉约20万只“麻小”。

因为有传言称吃小龙虾会造成横纹肌溶解,小龙虾短暂沉寂了几年,直到2013年左右,众多媒体发文科普,为它洗刷掉了“冤屈”,小龙虾开始重回大众视野。这一次还搭上了互联网的东风,自带社交属性的小龙虾日益出圈,成为夜宵餐桌上当仁不让的C位。

那时候,顶流小龙虾仿佛人见人爱,几乎随处可见它的身影。

小龙虾网红店铺常常大排长龙,高峰时期消费者动辄等待两三个小时,2019年的五一旺季,长沙文和友甚至出现排队排到7000多号的盛况;

热衷于采访明星和各类名人的《天天向上》,也短暂变身美食节目,专门邀请豫、湘、苏、川“四大门派”,为现场观众带来各自招牌口味小龙虾;

隔着屏幕的观众也都香迷糊了。

由小龙虾爆火衍生出的一系列职业也很抢手,江湖上流传着剥虾师月入过万的传说,多个职业学校的小龙虾相关专业毕业生也被用人单位“预订一空”。

在小龙虾行情高涨的时候,资本也闻风而动,前来锦上添花。网红龙虾店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冒出,“大虾来了”“夹克的虾”“海盗虾饭”等新兴品牌每一轮融资都在千万级别,“热辣生活”更是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完成了两轮亿元级别融资。

除了天时地利外,小龙虾能够爆火与自身特点也分不开。

一方面,小龙虾自带社交属性,容易拉近朋友之间的距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导演陈晓卿就曾说过“小龙虾是最好的社交食物,因为在吃的时候,你没办法玩手机”;

2019年,湖南长沙,热闹的小龙虾大排档夜市。

另一方面,小龙虾的营养还算丰富,高蛋白与低热量兼得。据丁香医生测算,一斤麻辣小龙虾的热量相当于10片薯片,一斤清蒸小龙虾的热量更是只约等于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即便你管不住嘴、迈不开腿,小龙虾似乎也并不会给你带来太多的健康负担。

不过,再上头的小龙虾爱好者,也有清醒的那一天。说到底,像小龙虾这种壳多肉少的食物,吃的就是个调味和气氛,对于价格敏感型消费者来说,如果是二三十元一斤,日常打打牙祭完全可以,卖到八九十元一斤,那就真的大可不必了。

被抛弃的不是小龙虾,而是小龙虾餐厅

不可否认的是,疫情影响下,小龙虾这种社交属性极强的食物的确难逃负面影响,小龙虾餐厅不如从前也是不争的事实。

但若是由此得出年轻人不爱吃小龙虾的结论,也有些操之过急。

近年来,小龙虾的行业规模仍然在不断扩大。根据《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2016-2021年我国小龙虾产业总产值总体呈增长趋势,2016年时为1466亿元,2021年我国小龙虾产业总产值达到4221.95亿元。

与此同时,小龙虾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其他美食场景中,几乎“万物皆可小龙虾”。

肯德基、金拱门两大西式快餐巨头,先后推出小龙虾口味汉堡;海底捞也“不务正业”卖起了小龙虾;水晶包、方便面、苕皮、锅盔等小吃中常常出现小龙虾的身影……小龙虾的网红地位可见一斑。

市场风向往往是消费者态度的直接投射。如果小龙虾真的失去了年轻人的青睐,恐怕也不会频频出现各路商家都在孜孜以求与小龙虾“联姻”的景象了。

因此,与其说是小龙虾不行了,倒不如说是相当一部分小龙虾消费者逃离了价格高昂的线下餐厅,转向消费其他形式的小龙虾。

有人选择了自己烹饪。今年小龙虾价格低于往年,不少地区的小龙虾只要十几元一斤,100元足够买到五六斤,可以一下吃个痛快。

不过,这个最实惠也是最卫生的选择,也有一个致命缺点,那就是非常考验耐心与厨艺。

一方面,小龙虾清理过程比较繁琐,要先用盐水浸泡,然后剪去虾头、清理内脏,再用刷子洗刷腹部,最后去掉虾线。清理几斤小龙虾常常需要一两个小时,却也只够三口之家一顿的量;

另一方面,为了食用口感更好,常常需要将小龙虾过一遍油,温度、时间不容易把控,却十分容易溅油,烫伤皮肤。这一朴实无华的步骤,难倒了成千上万名做饭苦手。

对于厨房小白来说,简单解冻、加热即食的预制小龙虾就成为了救命稻草。

在口味方面,小龙虾和火锅一样容易标准化,且二次加热对小龙虾口感影响较小,这些都有利于预制菜小龙虾在口感上无限逼近即时烹饪的鲜活小龙虾。

统计显示,目前我国约有1200家小龙虾加工相关企业,超过80%成立于5年以内。然而,小龙虾预制菜并不是新鲜事物。早在上个世纪末,来自江苏盐城的科研团队就开发出了可直接食用的冷冻熟制小龙虾系列产品,一年为江苏省创收5000万美元外汇。

不过,那时的预制小龙虾主要还是依赖出口,销往欧美市场,但在国内却鲜有人注意。直到近两年受疫情影响,小龙虾的消费场景逐渐从线下转入线上,再加上消费人群也变成随互联网长大的Z世代,小龙虾预制菜才受到了广泛关注。

相对于餐厅,小龙虾预制菜的价格可谓十分友好。北京的线下餐厅中,一斤小龙虾售价就逼近100元,而以电商网站上销量领先的某品牌为例,净重(即刨除汤料的小龙虾重量)一斤的预制小龙虾,在促销满减时平均每斤不到30元,就更别提直播间、平台补贴频道中常常出现的100元6盒虾尾的美丽价格。

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饭店88元一斤的小龙虾与生鲜平台上100元3斤的预制小龙虾在口味上并无太大差别,价格却相差几倍,自然会选择用脚投票。

在行业内卷与消费者理性回归的合力之下,一个只有中间商受伤的世界达成了。

小龙虾出圈数年后,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日子是过去了,当它褪去网红属性,多一些人间烟火气,似乎也没什么不好的。

华宇平台注册地址_医药数据一站式服务平台「药融圈」完成A轮融资,康橙投资独家投资

0614

投资界(ID:pedaily2012)6月13日消息,近日,享融(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享融科技”或“公司”或“药融圈”)顺利完成A轮融资,该轮融资由康橙投资独家投资。公司本轮融资资金主要用于数据平台的进一步完善与新业务开拓,助力国内医药产业数据化升级。

享融科技成立于2017年,以“CONNECTING PEOPLE, CONNECTING DATA”为使命,致力于打造医药行业全产业链生态圈。在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医药行业,享融科技以人脉数据和产业数据为核心,衍生出5大商业服务模块,各业务模块相互促进相互转化,服务生物医药产业链全生命周期,助力生物医药上中下游企业降本增效、数字化创新、打造商业新生态。

作为硬核科技产品,享融科技独创BCPM架构,数据平台涵盖生物、化学、药学、医学,拥有4大产业链架构,12大数据库矩,150+子数据库,5亿+结构化数据。通过系统化加深,数据平台从数据检索系统迭代到知识工程系统、最终进化成知识发现平台。

强大的自媒体矩阵和成熟的会议团队是公司的传统优势。自媒体矩阵拥有十多个不同细分领域的公众号和多个直播平台:公司运营的公众号覆盖创新药、仿制药、原料药、合成生物学、有机化学、医疗器械等板块,旗下的药融圈、药通社、药事纵横、synbio深波等公众号已成为业内知名IP,为近百万专业粉丝提供有关医药前沿技术、管线临床进展、医药监管政策、行业投融资等主题的每日最新行业资讯;公司旗下直播平台药鼎记是国内医药行业的顶流直播平台,行业大咖云集,为海内外医药行业从业者提供了非常好的交流学习平台。同时公司的会议团队于线下定期举办各种规模的沙龙、峰会和展会,为产业链各环节提供交流对接平台。

对于康橙投资与享融科技的此次合作,享融科技创始人、董事长王波先生表示,“享融科技目前拥有人脉数据和产业数据两大核心科技底层,BCPM架构下已经对未来产品管线有了完整的规划。感谢康橙投资对享融科技的认可,我们是一个年轻富有活力的团队,致力于用专业和拼搏打造更完善的医药服务平台,服务并赋能更多中国医药企业。”

康橙投资创始合伙人孙锋博士表示,“药融圈是国内领先的医药数据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数据、情报、咨询、媒体、会议等全方位一体化服务。数字化是医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将持续助力国内医药产业升级。我们持续看好该赛道的发展前景,药融圈克服了新冠疫情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迅速完成了药融云数据库的多次迭代升级,多业务模块服务的客户数量保持高速增长。康橙投资非常荣幸与药融圈携手同行,共同助推国内生物医药行业健康高速发展。”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陈渝津,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6/493997.shtml

华宇注册开户_5块钱的料理包,打败1000万中国厨师

0614

麻婆豆腐、回锅肉、辣子鸡丁、菜花炒腊肉、爆炒腰花……

外卖盒里每一份看似新鲜的炒菜,都有可能是由一年前的料理包加热而成。

01

70%的外卖,都是5块钱的料理包

如果你去吉野家吃饭,并点了一份台式卤肉饭,就能在取餐口看到以下画面:

后厨毫不避讳地拿出卤肉料理包,加热两分钟,熟练地撕开包装,倒入准备好的米饭上。

2分钟,你的午饭就上桌了。

以为吃的是新鲜现炒菜,其实是几天前甚至几个月前就做好的料理包,只是下单的那一刻拿出来装盘而已。

堂食尚且如此,更别提外卖。

据媒体统计,70%的外卖,都来自5块钱的料理包。

料理包,简言之就是通过工业化手段批量做好的菜,低温冷冻下,这些料理包保质期能达到一年,吃的时候解冻加热就行。

我们平时吃的家常菜,早已“万物皆可料理包”,一包200g的宫保鸡丁、鱼香肉丝之类的料理包售价不过3-5元,贵一些的番茄牛腩,售价也不过10元。

这就意味着,一份外卖客单价20元的饭菜,扣除各项成本,商家一单也能净赚5元左右。

外卖市场越发扩大,商家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现炒现卖的小馆子做好一顿饭至少得10分钟,和2分钟就能出餐的料理包相比,毫无速度优势,出餐慢便赚不到钱,最终“劣币逐良币”,纷纷倒闭或者也卖起了料理包。

如今大多数的外卖厨房里根本没有锅灶,全是料理包直接微波加热。不管是炸鸡汉堡还是盖浇饭,清一色料理包的味道。

根据业内人士预测,这一趋势还会继续攀升,未来,90%的外卖都会是料理包。

▲某电商平台上10袋料理包仅售价40元左右

商家不用请厨子又能出餐快,骑手送得快,干饭人也能快速干饭,皆大欢喜,唯一吃亏的可能就是自己的胃了。

料理包可以果腹,口感真谈不上好吃。

于是,聪明的商人们在料理包的基础上又推出了新的形式——预制菜。

和已是成品的料理包相比,预制菜通过将食材切配好分装或做成半成品,吃的时候简单炒制即可。

为了延长保质期和降低成本,低价的料理包需要添加防腐剂或多用不好的食材;而单价在10-30元左右的预制菜相对来说更加健康,保质期也只有3-7天,从外观到口感都略胜一筹。

商场里人均百元的连锁餐厅,都是预制菜的大客户,相比现切现炒,预制菜可以让它们的上菜速度和销量提高10倍以上。

这也是很多店家承诺“半小时内上齐所有菜品”的底气所在。

流水线上的都市打工人用自己的胃又供出来一个亿万级企业。今年9月,“餐饮供应链第一股”的千味央厨登陆A股,开盘当日股价大涨40%,这家企业的主营业务就是给餐饮企业提供速冻产品和预制菜,客户中不乏肯德基、必胜客、海底捞、呷哺呷哺等品牌的身影。

外卖就是吃料理包,已是行业公开的秘密。但知道自己顿顿吃的都是“陈年老菜”的一瞬间,心里还是会膈应——

“吃这些有什么营养?”

当然,“受伤”不只食客,还有擅长煎炒烹炸的中国大厨们。

02

资本消灭厨师

“料理包和火锅,灭掉了中国厨师!”

退休粤菜大厨老王犹豫许久,还是在朋友圈转发了这篇文章,至今他还记得当初如何选用上等猪肚,加上红枣枸杞各种配料,小火慢煲2小时,为客人奉上一盅鲜美的猪肚鸡。

“现在猪肚鸡料包也就十几块钱,热一热端上桌照样卖几百块,谁还愿意花心思文火慢熬?”

中华八大菜系博大精深,但如果一道菜要花费太多时间,在资本眼中就是“罪大恶极”。

餐饮行业得以扩张的关键在于高度标准化。只有一道菜的选材、调味被量化了,才能批量生产。

如果依靠厨师,这显然不可控。现炒一道菜,流程复杂,调汁就颇费功夫,细节上的微小差别,味道天差地别。

而且物无定味,适口者珍,食客的舌尖各有不同,同是回锅肉,有人喜欢辛咸,有人重辣,有人好吃瘦肉,有人爱肥瘦相间。

对传统中餐馆来说,换个厨子,客人可能就会流失过半。

没有料理包的年代,一个有十年炒菜经验的师傅,月薪能达万元,一线城市可高达两三万,对餐厅来说是笔很高的成本。

为了提高效率,简化流程,中餐厅们开始了对传统炒菜大刀阔斧地“砍杀”。

说起“九毛九”,大家可能都不知道,但“太二酸菜鱼”的招牌,几乎走进每家商场都能看到。

九毛九创始之初还只是一家普通中餐品牌,一共有100多道菜品,海量菜品运作起来非常费时,创始人管毅宏吐槽,做了10年餐饮才扩张了5家店,就这样还每天都忙得焦头烂额。即使后来把菜品减少到七八十个,依然复杂耗时。

2015年,管毅宏决定抛弃所有炒菜,只留一个单品,也就是后来的明星产品——“太二酸菜鱼”。

做减法让太二成了中餐连锁店中产品数量最少的品牌,却大大提高了餐厅运作效率和标准化程度。

“太二”的成功带动整个九毛九华丽转身。财报显示,截至2020年底,太二餐厅数达233家,营收为19.62亿,同比增长了53.6%,预计2021年将保持100-120家的开店数。

食客们只会记得太二的酸菜鱼,不会再记得100多道菜品的九毛九。

太二的成功并非个例,只做焖锅的黄记煌,只做烤鱼的江边城外,无一例外都是抛弃炒菜后得以逆袭的例证。

早在20多年前,中餐就开始了摆脱厨师的尝试。

1997年,餐饮品牌真功夫研发出了电脑程控蒸汽柜,按照事先预设的流程傻瓜式操作,80秒就能出餐,煎炒烹炸都没有了,所有菜都是蒸出来的。

在之后的发展中,中央厨房概念兴起,流水线上生产出大量口味统一的预制菜,通过冷链送上天南地北的餐桌。

炒菜机器人也被研发出来,炒一道湖南小炒肉只需2分钟,最重要的是,机器人不会累。

菜的口味完全一样,中餐的厨艺差别被完全抹平。

这是餐饮业扩张的必然结果。根据新东方烹饪学校2019年披露的数据,中国厨师数量已经突破千万。后厨不再需要大厨,当厨师只能领到和煮饭小工一样的工资时,这条路越来越难。

这是餐饮业扩张的必然结果。根据新东方烹饪学校2019年披露的数据,中国厨师数量已经突破千万。当后厨不再需要大厨,当厨师只能领到和煮饭小工一样的工资时,他们的路只会越来越难。

曾经“遇到新东方的厨师就嫁了吧!”,如今也不香了,据其2020年财报披露,新东方烹饪业务大幅下滑,参与厨师培训的人次同比减少了11.5%。

2018年,一封30名大厨集体跳槽的公开信出现在网上,这群大厨平均从业12年,宫廷私房菜、杭帮菜、粤菜等都能做,如今却找不到工作。

越是有经验的大厨越不好找工作,其中一名大厨萧杨如是说:

“因为整体餐饮界的走向以快消连锁模式为主,比如外婆家、绿茶,都是半成品,不需要功底,派个小工就能干。”

一些名厨不愿意迁就,不得不离开后厨,转行研究料理包,或者去抖音快手当起了网红。

03

火锅面食或成最大赢家

美食家蔡澜曾经被问道,“如果让世界上消失一道菜,你希望是什么?”

蔡澜斩钉截铁:“火锅,这是最没有水平的料理。”

各种半成品菜肉都倒在一个锅里,食客自己涮熟再蘸上调料,甭管什么菜都是蘸料味。

这句话得罪不少人,却是他有感而发,“年轻人只知道吃火锅,老祖宗传下来的四川菜正在被遗忘。”

火锅“简单粗暴”的吃法意味着,只要找到合适的底料厂家,就能接连扩张。开的店多,复制利润的速度就快。

但若是想同等成本和速度开一家川菜馆简直太难。培养一个川菜师傅短则3年,多则10年,想找一个要价合适的好师傅,更如海底捞针。

火锅因此成了资本最喜闻乐见的赛道。

这条赛道上已经诞生了巨无霸海底捞,主打毛肚的巴奴火锅被传已完成5亿元融资,专做腰片的火锅品牌周师兄也在今年8月完成了亿元A轮融资。

据相关媒体统计,近半年来约有35亿融资追逐火锅。打开大众点评,排在最前的十有八九是各式各样的火锅。

2020年,火锅行业的营收高达11700亿,占到整个餐饮行业的三成。

在资本和食客的“推波助澜”下,火锅江湖越做越大,传统川菜面临被边缘化的命运。

面食也是被争抢的对象,不同于炒菜,面食制作简单,只需要几位揉面师傅就能开张,也有利于快速扩张。

拉面、小面、捞面、拌面……都成了资本香饽饽,仅今年上半年面食赛道融资达到12起,融资总额达10亿多。

新晋网红和府捞面E轮融资高达8亿,打破了餐饮行业最高融资纪录。五爷拌面拿到3亿元A轮融资,是目前市场上餐饮业最大的一笔A轮融资。遇见小面的估值也已经高达30亿。

兰州牛肉面身价倍增,陈香贵兰州牛肉面估值10亿,马记永、张拉拉兰州牛肉面也被资本哄抢。

与之相比,传统现炒的中餐几乎没什么声响。

04

失落的中华料理

电影《饮食男女》的开头五分钟,大厨老朱杀鱼、切肉、吹鸭子,一气呵成。

尤其是那道翅包鸡:选用散养老母鸡拆背,鱼翅先用鲍鱼火腿干贝煨烂,再塞入鸡肚中,用细海带丝当线将缺口处缝合,以免漏汤减味,再用去过油的鸡汤文火清蒸约一小时,清香扑鼻,肥而不腻。

中国菜的魅力,一定程度就在于慢工出细活,繁琐工序才能保证味道。

中国菜的魅力,不在于标准化,而在于那些“盐少许”“酱油少许”的捉摸不透,“大火爆炒”“小火慢炖”的神秘火候,“一千个厨师能炒出一千盘不同的鱼香肉丝”的万般变化。

如今别说是翅包鸡,连一盘正宗的回锅肉,都难免面临技法失传。

从前车马慢,逢年过节才舍得下馆子点俩菜,后厨锅勺碰撞,飘来阵阵菜香,也是整个吃饭仪式感的一部分。如今兜里有钱,追求高效,等不起一顿现做的饭。

目前,中餐的连锁率才10%,而全球餐饮连锁平均水平为27%,如果中国要达到全球平均水平,还有3倍的增长空间。

随着连锁规模不断扩张,可以预见的是,传统中餐厨师的路只会更不好走。

高级厨师们或许能走上裁缝们走过的路:以前街边裁缝铺的衣服便宜又好穿,随着服装工业化,量体裁衣已经变成“私人订制”,价格贵得离谱。

当炒菜完全被料理包代替的那一天,未来想吃上一顿香喷喷的现炒菜,恐怕只能请“私厨”,成为富人才有的享受。

2020年年底,西贝旗下开业了一家贾国强功夫菜,这个餐厅没厨房更没厨子,冰箱里摆放着八大菜系的半成品,食客点餐后,服务员拿着这些半成品锡纸盒加热,连摆盘都没有,人均消费上百元。

虽然西贝解释这些半成品都经过精心研发,用料和工艺都很贵,依然收获了群众一片骂声。

可见中国人骨子里的情结:真的想正儿八经吃上一顿饭,还是需要一顿体面的中餐。

如今,越来越多吃厌了料理包的都市打工人,想回归那热腾腾的新鲜味道。这也给了传统中国炒菜一些机会,比如上海的兜约主打“小锅现炒”,不做料理包,其目前在上海地区有30余家门店,2019年营收约1.2亿元。

只不过和庞大的火锅、预制菜市场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

退休的大厨老王已经很久没有去商场的餐厅吃过饭,在他眼里“那些餐厅都是一个味儿。”现在的他利用退休后的时光去到各种小镇乡村,专门找苍蝇小馆尝鲜,并一一记录下来。很多美食纪录片导演寻找拍摄对象时,都会来向他求教。

这是他的执着:“最新鲜的中国味,不能就这么被消灭。”

华宇测速地址_豆瓣会不会倒掉

0613

01

不知道阿北会不会想到一向淡泊的豆瓣有天会深陷名利场。

12月9日,工信部通报了106款未按要求完成整改的APP,并进行下架处理,其中就包含豆瓣。当然,豆瓣也回应了,称将认真进行整改,对各安卓版本进行严格测试,并将整改后的版本提交至相关机构进行审核,确保后续版本不再存在此问题。

据说,细节是在安卓 9 及以下系统版本,当用户切换到“我”tab 时,对用户已经授权使用的手机设备信息,存在获取频次不合理情况。iPhone 版本和安卓系统 9 以上版本不存在此问题。因安卓 9 系统为 2018 年发布系统,使用用户占比较小,很抱歉在测试时漏掉了这部分系统。

没事儿,技术调整嘛,大家都懂。

但这事儿还有另外一个广为流传的版本是,前段时间有个男童坠楼的案子,嫌疑人是位女性,据说之前在豆瓣上有预告,还有一群人回复叫好。而类似的信息在豆瓣的某些老胡死活进不去的小组里,还有很多。

当然,这些信息相信现在已经完全看不到了。或者说,正是这种近私密的社区讨论氛围,滋生了一些不为公序良俗和法律所允许的东西,而这种东西,在豆瓣持续存在。

02

老胡读高二那会儿,新浪微博虽然刚和腾讯微博决出胜负,但还没有被大规模普及,当时在高中生群体里,最常用的“朋友圈”,还是QQ空间。

那个时候,老胡和隔壁班的一个哥们儿,同时喜欢上一个姑娘。老胡追女孩比较简单粗暴。还是吃饭看电影那老一套。这哥们儿除了给这个姑娘借书,还喜欢在QQ空间上分享读书心得,包括但不限于他最近又“读过”黑格尔还是康德。用的正好是豆瓣的读书功能。当时,学霸型女孩儿普遍喜欢文青,还是研究哲学的文青,所以最后结果也显而易见了。

这可能是老胡最早不喜欢豆瓣的原因之一。

后来上了大学,出现了抖音,很多电影博主在聊起电影的时候,除了IMDB和烂番茄新鲜度,国内评分最常用的平台还是豆瓣,循着每年的豆瓣电影榜一部部刷高分电影,成了老胡本就不丰富的课余生活比较重要的一部分。

伴随着老胡的毕业,豆瓣也开发出各种各样的小组,比如同城的租房小组,解决了老胡在北京落脚一些非常基本的生存问题,还有一些登山、桌游等兴趣小组,解决了孤独的老胡想交朋友的问题——豆瓣诸如此类的小组,还有很多很多。

不过,这些功能在豆瓣的产品体系中,十多年来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大变化。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它拥有很多初创的社区软件的共通性问题——盈利难,融资难。这也导致在近几年风生水起的创投圈子里,几乎看不到关于豆瓣的融资信息。豆瓣也长期作为“非主流”互联网公司,在一众大厂中默默存在着。

在一位大厂朋友眼中,他甚至感受不到豆瓣在有意识地运营,除了豆瓣自身的商业模式问题,导致其变现难度较高。另外一个原因则是,豆瓣曾主动放弃过几次可以实现稳定商业化的风口。而这也让豆瓣的气质在一众只会谈钱的“乌合之众”中愈发显得清澈。

在媒体有限的公开报道中,豆瓣如今的各种错过,被解读为创始人阿北的佛系与与世无争。报道塑造出来的阿北形象是:理想化、情怀主义、文艺,这种人不啻与金钱为伍,让一个清高的人沾上铜臭味儿,无异于对创建豆瓣初衷的背叛。对文艺的信仰也让豆瓣被架上价值高地——“以清贫为高贵”。

这种调性也被体现在了豆瓣的产品风格里,这也是为什么豆瓣会有“985废物小组”这种游离于主流视野之外的亚文化群体的原因。因为寄居豆瓣的群体,所追求的是遗世而独立,极度标榜个性与自由,“我和你不一样”,是豆瓣文青孜孜不倦的追求。

但“精神最后一片净土”,制造了Web2.0时代奇迹的豆瓣,如今初心真的还在吗?

03

从今年1月份开始,豆瓣就一直以各种姿势被罚,当然罚款,少的几万元,顶格50万元。而豆瓣今年累计收到的处罚次数是二十次,金额是

900万元。

粗粗一算,每次处罚,豆瓣的待遇几乎都是“顶格”。而老胡提到的上述问题,其实豆瓣一直都有存在。豆瓣这种社区产品,就算再“文青”,对于流量的需求,并不亚于贴吧和知乎。所以在中文互联网的流量舆论场上,豆瓣的江湖地位相比知乎这些同类项,一点也不低。

甚至作为内容平台的豆瓣,对某些性别层面堪称“自来水”的流量没有理由不去大快朵颐。事实上,因为流量自毁长城的例子早就不一而足。

12月1日,原定8点开播的《风起洛阳》推迟播出,但戏剧的是,在开播之前,就有人在豆瓣发起评论,打起1星差评,控评的粉丝也用5星好评展开拉锯战,豆瓣的评分体系频被质疑。

有评论称,豆瓣早已被饭圈攻占,并且水军泛滥,评价失真,极目锐评指出,一次延播,扯开了“粉黑大战”的遮羞布,豆瓣早已变得杂草丛生,争端四起,乌烟瘴气。有水军受雇于人,指哪儿打哪儿,打分不看实际只看利益;有粉丝担心偶像参演的剧评价不高,提前养号控评,为了赚积分,甚至跑到完全无辜的图书区去刷屏;更有永远无利不起早的“号贩子”、“水军头子”,为作品开设“包涨包开 ”套餐,帮粉丝群体打击“对家”,从一场场“战斗”中大发横财。当“评分”不再是为了交流感受,探讨作品,而是为了争夺利益,维护面子,曾经纯粹的分享精神,早已荡然无存。

据天眼查APP显示,近日,豆瓣所属公司——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新增多条网络侵权责任纠纷案件,涉及案由均为网络侵权责任纠纷,其中一审原告包含井柏然、赵露思、许飞、张燕、姜逸磊(papi酱)等。

这些只不过是信手拈来的个案,甚至是豆瓣最难进的鹅组,账号暗中也被标好了价码。资本的无形之手早已伸进了豆瓣堡垒,豆瓣的“一瓣两治”谱写的不过是一曲曲信息孤岛的赞歌,如果未来豆瓣真的倒掉了,那么,这个未来还有多久会到来。

华宇测速_威马站在悬崖之上

0602

今天,2022年6月1日,威马终于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书,海通国际、招银国际及中银国际为其保荐人。威马汽车创始人、CEO沈晖与王蕾夫妇持股30.82%,“控制表决权30%以上”;雅居乐集团持股6.46%,百度持股5.96%。

招股说明书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威马汽车累计交付电动汽车83485辆。其中,2021年全年累计交付44152辆电动汽车,实现了96.3%的同比增长。过去四年间,年复合平均增长率超过100%。重点财务数据显示,威马汽车2020年总收益达34.46亿,同比增长63.3%;2021年总收益达63.64亿,同比增长84.7%。2021年,威马汽车单车毛利率为-5.1%。年内亏损从2019年的41.45亿元增至2021年的82.05亿元。

但是招股书的提交,掩盖不住威马从创立至今的诸多隐忧。

“公司没钱了,总部大楼还欠着几千万的物业费。”一位威马员工向钛媒体 APP 说道。

上海市青浦区中建锦绣广场一号楼便是威马的总部大楼,沈晖的办公室在19层,那也是视野最好的顶层。一层大堂还摆着威马的新车型M7,来访者们多半愿意在宽敞的大堂里与这辆迄今为止威马最具设计感的车型来一张合影。

现在威马拖欠了这栋大楼的物业费,发出那句感慨的威马员工发现自己服务的这家造车新势力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至暗时刻。

01、难以推开的 IPO 之门

“威马一直没有放弃冲刺 IPO”,一位接近威马的人士向钛媒体APP说道。

与威马起步时间相差无几的“蔚小理”都已经在港、美两地上市,蔚来甚至已经完成了在新加坡的第三次上市,而曾名列“四小龙”梯队的威马却一直在 IPO 门外徘徊,直至6月1日才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

在小鹏、理想赴美上市的 2020 年,威马也曾筹备科创板上市,立志成为“科创板汽车第一股”,但最终止步于递交上市材料的阶段。

据外界猜测,威马冲刺科创板 IPO 受阻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威马的股东构成过于复杂;二是当时威马与吉利的诉讼还在进行当中;三是威马的财务数据不理想以及核心技术含量较低,研发投入营收占比不高,恰逢科创板在 2021 年 4 月开始对 A 股 IPO 审核全面从严,对企业的科创属性提出更高要求,较往年更好的门槛将威马拒之门外。在此次威马向港交所提供的招股书中显示,在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威马的研发费用分别为人民币8.928亿元、9.921亿元及9.812亿元,分别占同时期总收入的50.7%、37.1%及20.7%。

沈晖曾在2021年7月对钛媒体APP表示:“公司没有掉队,新造车的上半场才刚刚开始。”对于2021年上半年威马在市场上的声量小于友商的问题,他认为原因在于申请科创版上市处于静默期导致。彼时的沈晖对于IPO的时间表示“不好预测”。

对威马而言,此时在港股进行 IPO或许是最后的自救措施。于内,威马资金压力持续吃紧,难以支撑大规模生产支出,且核心团队的利益无法保证;于外,威马需要给股东和资本交代。据内部人士透露,威马资金已经十分紧张,目前也已经锁紧了大部分财政支出,砍掉了很多研发费用、营销费用以及固定支出。

但是从威马近年的发展来看,销售数据并不理想,技术能力也不突出。在二级市场一片低迷的当下,资本对新能源汽车车企的热情已不如从前,此时上市极可能面临破发风险。

02、一次“误判”的转折

威马最辉煌的时候也是由盛转衰的开始。

威马首款产品 EX5 下线是在2018 年 3 月,当时其已完成 B+轮融资,并即将迎来新一轮战略融资。在对 EX5 调试了半年之后,威马在温州工厂举办了声势浩大的新车交付仪式。

作为威马首款车型,EX5 取得了其能够达到的最好成绩—— 2019 年度新势力销量冠军车型。在 EX5 的助推下,威马 2019 年的销量(EX5 和 EX6 累计达 16876 辆)仅次于蔚来汽车,在新势力车企中排名第二,小鹏汽车与理想汽车都位列其后。

然而,尽管 EX5 销量表现亮眼,但与外界盛传的威马内部“年销 10 万辆”目标实则相差甚远。

“威马一开始定调太高,把市场想得太美好,发布第一款产品就立下‘一年10万台’的 flag 显然不切实际。”一位接近威马的人士对钛媒体 APP 说道。

由于错误的市场预判,威马当年没能达成预期销量,员工的年终奖也告取消,导致一大批员工相继离职。威马与投资人的关系也因此开始变得紧张,威马亟需给投资人一个交代。

为了缓和与投资人的紧张关系,威马开启内部问责,首当其冲受到波及的便是时任战略规划和执行工作的高级副总裁陆斌。2019 年 9 月,陆斌被调离销售公司,出任首席出行官,此次调职也是陆斌在威马内部被边缘化的开端。

同月,威马进行内部组织变革,将威马销售职能拆分为 CRO(首席零售官)职能与 CGO(首席增长官)职能,均向 CEO 沈晖汇报。

多位业内人士向钛媒体 APP 表示,陆斌的退场是威马的营销和销售,从稳定走向混乱的转折点,体系内前、中、后台的组织架构逐渐崩塌。

03、玩不转的用户营销

“EX5 之后,威马再未出现过出彩的营销案例,反而失败案例比比皆是”,一位资深汽车营销专家对于威马的市场营销如此评价。

陆斌调职之后,接手营销工作的原优信集团 CMO 王鑫并非造车出身,在钛媒体APP前期调研采访中,多位知情人士以“外行指导内行”形容她加入威马之后的工作风格。

王鑫的很多营销举措被评价为“看不懂”(图片来源:威马)

2019 年 9 月,王鑫加入威马出任 CGO,负责产品规划、营销创新等业务。上任之后,王鑫一改公司以往的 UI 设计、产品调性以及传播主色调等,试图从营销层面打破以往“沉稳理科男”的品牌形象。

在活动营销上,威马开始“碰瓷”特斯拉。“特斯拉,不可怕,威马智能能秒杀……”在 2020 年 5 月举办的威马畅想日上,沈晖以一首 Rap 亲自上台营业。然而,这在业内看来是一次糟糕至极的营销。“老板们被带跑偏了,当时那首 Rap 至今还影响极坏”,在威马内部有很多人从那一刻开始质疑王鑫的能力。

有知情人士告诉钛媒体 APP,为搭建自己的团队,王鑫上任之后还招来了一些成本极高的旧部,加重了公司的财务压力,“一点一点将公司侵蚀得只剩皮包骨。”

王鑫曾在采访中表示“现在我们知道要如何健康地花钱,把钱放在更精准的流量上”,然而王鑫掌管的营销部门在同事们眼中却只是一直在烧钱,花费巨资请到的代言人萧敬腾对应的代言权益寥寥无几,“连一张代言人和车的合影都没有,更别说参加线下活动了。”

夸张的营销并未给威马销量带来显性增长,王鑫在 2021 上半年离开了威马,来自汽车之家的陈雄建成为继任者。

“陈雄建的到来没有将病入膏肓的团队带出来,而是带入了另一种病态中”,一位已经离开威马的前员工如此评价。

陈雄建上任之后保留了王鑫此前的团队,同时招进更多“自己人”在重要岗位上任职,用户营销团队变得越发臃肿。但名为“用户”团队却并未做更多的用户运营,据悉其业务模式依旧保留燃油车时代的特征。

在对外的产品宣传中,威马内部也并为保持思路的统一。W6上市时,威马对外一直宣称是“全国首台量产无人驾驶汽车”“实现 L4 级别无人驾驶”,这一说法与沈晖在社交媒体上“没人在现阶段、有能力、做到全场景自动驾驶,包括威马”的口径都无法统一。

且不论 W6 的技术是否达到 L4 级别,仅是“无人驾驶”四字就颇具争议,在多家智能电动车企业的用户由于过分信赖“自动驾驶”而导致事故频发之后,业内都以“辅助驾驶”作为宣传标签,以减少对消费者的误导。

频繁的高管变动导致威马在战略上缺乏连续性,在“新人新政”的影响下,这不仅对自身形象来说是一种损耗,更烧掉了大量的成本。可以说,威马的营销不仅没有对产品形成正向反馈,而且大量的投入也使得威马一步步踏进资金陷阱。

类似的剧情,在陆斌曾经分管的零售业务中同样在上演。

04、拉不起来的销量

陆斌的离开,宣告了威马“新 4S 模式”零售体系的终结。

在 2019 年 9 月之前,威马采用的是“互联网式”销售体系,即直营和授权模式结合,加盟商仅负责收集订单,不需要预先从威马处批量采购车辆,改变了传统 4S 店需要垫资的模式。沈晖曾对钛媒体APP表示:“之所以我们说是新零售,是因为从下单到支付,以及产品定价,我们用的都是一套系统。”

不过,这一模式仅延续至 2019 年,在陆斌被调任之后,威马便回到了传统经销商模式。

威马内部人士向钛媒体 APP 表示,其经销商基本来自上汽、通用的传统经销商渠道,包括上海永达、北京达世行等都是通用系的成熟经销商。也就是说,威马所谓从互联网式零售到传统模式的回归,其实更像是换汤不换药的转变。在 EX6 等车型疲软的销售表现下,经销商积压了大量库存,这也导致多家大型经销商集团退出了威马的销售网络。

沈晖曾在2018年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表示直营模式更适用于小众高端市场,但并不适用于威马这种大批量生产交付的品牌定位。时至今日,威马的“大批量生产交付”并未成真,反倒是采取直营模式的特斯拉、蔚来等品牌的销量将威马甩在了身后。

威马在招募经销商的时候尤为欢迎传统经销商(图片来源:威马官网)

为了拉升销量,威马的线下扩张还在继续,不断寻找新的经销商,扩大销售链条。“到了月底,威马就会指令性向各个门店分派任务,销量数据也就会变得好看”,一位威马内部人士说道。

不仅如此,威马内部还开启了“自产自销”的内循环模式,沈晖与 COO 侯海靖等威马高管亲自下场投资开店。2020 年 9 月,时任威马首席零售官的唐军营表示已经签约 186 家经销商、年内新开店 93 家,并表示未来目标是 “千城千店”。

在政策层面,威马为开店设定了包括建店补贴、装修补贴,高额的销售返点、低价供车等利好条件。在众多的利好补贴之下,内部员工投资开店其实是用“公司的钱”开“公司的店”。这种补贴无异于饮鸩止渴,这种不可持续的人为制造虚假繁荣的行为加重了威马的资金压力,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威马在技术和产品上做应有的投入。

2021 年 3 月,威马重整销售架构,内部经销商组成单独的营销事业部,与外部经销商由不同的负责人管理。同月,唐军营也从威马离职,任期不满半年。无独有偶,唐军营之前的上一任首席零售官祁立人在威马的工作时间同样不足一年。

随着唐军营的离开,CRO+CGO 的职能则由研发业务的 COO(即首席运营官)侯海靖直接统领(两个职位设立之初是向沈晖汇报)。可以说,侯海靖从这时开始已然成为威马管理架构中极为重要的角色。

05、产品也跟不上了

营销和销售频繁变动的两年,其实也是威马汽车开始从“四小龙”掉队的两年。

通过销量数据不难看出,仅一年时间,威马就被“蔚小理”甩开一个身位,且差距还在不断扩大。正因如此,“威马掉队”的声音接连出现。

“产品跟不上了”,一位熟悉威马的业内人士向钛媒体 APP 表示。“威马一直在用同一个平台推出不同车型,而别的车企一直在进步。”

威马初代产品 EX5 与小鹏 G3 定位类似且价格相近,当小鹏基于SEPA新平台推出新车型 P7时,威马依旧围绕着同一平台打造包括三台 SUV 以及两台轿车在内的新车型。

威马不是没有打造新平台的规划。早在 2017 年,威马就曾提出 “128 战略”,围绕着 1 个电子电器架构,研发 2 个车型平台,推出 8 款电动车。然而,现实情况是威马已经无力也无钱打造新平台。

“平台的打造需要技术,技术需要人研发,但第一前提是需要投入成本”,该业内人士直言。从威马科创板上市辅导总结报告公开的财务状况来看,从 2017 年初到 2020 年 9 月间,公司累计亏损约 114 亿元。此次向港交所提交的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1年累计亏损高达174.35亿元。

平台受限导致产品竞争力不足,基于同一平台打造的 EX6、 W6、M7 从外观到内饰都存在明显局限性。以最新发布的M7 为例,一位业内人士评价“M7 是一台很别扭的车,从M7的各项数据来看,它都是 SUV 的底子,而非一台轿车。”

由于冗余混杂的内部管理架构,威马汽车在软件研发方面也同样混乱。据内部人士透露,威马内部仅是车机研发团队就有两个,分别是以侯海靖为首的成都团队和以原 CTO 闫枫为主导的上海团队。

“EX5 车机本来是由闫枫负责,闫枫离开后由林仕翰接手,而成都团队对原来的车机不满意,于是也推出了新的车机,导致在 EX5 上出现了成都版车机和闫枫版车机同时销售的奇观”,该内部人士说道。2021款 EX5 低配版采用了闫枫团队的车机产品,高配版则采用了侯海靖团队的版本。

在智能驾驶层面,威马早已将主动权交到百度手中——有传闻称百度在对威马投资时约定威马不能自己做自动驾驶,而是需要用百度的 Apollo 自动驾驶系统。小鹏与理想在创业初期也曾向百度寻求融资,但都因为无法接受将智能驾驶的灵魂交到百度手里而放弃,选择了全栈自研。

然而,与百度深度捆绑却并未从根本上提升威马的智能化能力,“威马没有权利更改百度辅助驾驶系统的配置,甚至连相互冲突的仪表盘颜色都不能改动”,一位接近威马的知情人士说道。

至于威马此前大力宣传搭载 Apollo 自动驾驶系统、能够实现 L4 级别无人驾驶的 W6,也只是支持在部分停车场景下实现无人自主泊车,不涉及公开道路行驶。目前,W6 采用了 Apollo 的 AVP,余下车型则是其他不统一的解决方案,在自动驾驶技术路线方面很是混乱。

相较于已经通过自研实现城市道路辅助驾驶的“蔚小理”,威马显然已难以同场竞技。

06、“威马错失了太多时间和机会”

“威马错失了太多时间和机会”,在前期的采访中,多位受访者发出相同的感慨。

七年前,在国内掀起新能源汽车行业浪潮之时,沈晖下场造车,创立了威马。六个月后便拿到 10 亿元 A 轮融资,其后不仅接连被百度、腾讯等互联网大厂青睐,还多次拿到政府融资。

和“蔚小理”等互联网背景的造车新势力不同,威马在运营中一直遵循着传统汽车厂商的习惯。从创立开始,威马就坚定不移地自建工厂,拿下造车资质,而非选择代工。在沈晖看来,只有自主掌握制造链条,才能做好品控,造出好车。

然而,后来的变数打乱了威马最初的轨迹,频繁的人事变动加之用人不当导致威马在核心业务上逐渐走向失衡,致使威马在产品、技术各个维度上错失了时机。

“威马今天的局面不是某一特定时期,某个单一因素造成,是整个复杂系统失衡导致的综合结果”,一位熟悉威马的业内人士向钛媒体 APP 表示。

尽管沈晖已经是驰骋汽车行业多年的老兵,然而一旦全面深入造车,则不得不涉及能源、汽车零部件、整车组装、软件、互联网,以及市场营销、销售等各个方面,这显然已经超出其以往的经验覆盖范围。

从管理者向创业者与领导者的角色转变,意味着沈晖需要为威马做好顶层建设且落到实处。然而,纵观威马逐渐掉队的近三年,同样也是内部架构管理混乱的近三年,威马似乎缺少一个能够在战略层面统领全局的核心角色——由此导致的则是威马在技术、产品、营销、销售等业务运行多环节的链条散落和组织无力。

威马当下所面临的困境与其他造车新势力大同小异,蔚来、理想与小鹏通过一系列的调整自救和 IPO 把自己从悬崖边上拉了回来。但威马与沈晖的一只脚已在悬崖之外,能否转危为安,恐怕不是一个港股IPO能够决定。

华宇登录_房产中介逃离深圳,广州却多了1万人

0527

“现在是来一个走一个。”广州裕丰房产经纪人吴辉(化名)对无冕财经(ID:wumiancaijing)研究员表示,现在行情不太行,很多中介都做不下去,除了一些资历深的经纪人,他们客户资源多,盘源也多。

而今的广州楼市,仍无重磅利好出台,在全国整体调控基调趋向宽松之下,成交复苏缓慢。传导到中介从业者,也多是一个“难”字。

广州这轮严调控,可追溯到去年4月,在那之前,作为珠三角核心区的“房价洼地”的广州,成了不少投资客的落脚地,楼市跟着深圳,火热了起来。

去年2月,深圳二手房指导价政策重拳出击,市场特别是二手房交易一下哑火,中介从业者一片哀嚎。反观广州,同年4月接连出台调控政策,给楼市降温,但作用到中介身上,却颇不相同。

单从数据看,过去一年,深圳消失了500余家中介门店,1万出头的从业者离开这个行业。反观广州,对应这两个指标,反而是分别增长了约250家、1万人

广州,反而成为房产中介的“避风港”?

01 “越老越吃香”

房产交易市场的低温影响经纪人开单,成交量下降、成交周期拉长、门店业绩下滑,是直接表现。

“就比如今年的五一,出来看房的客户都少,成交量就下降。以前店里月均业绩可达50万-60万,现在保守15万-20万,缩水超六成。”吴辉说。

“以前市场好的时候,怎样都有客户能成交,现在客户量极少,成交一个客户的周期很慢。”广州另一小中介房产经纪人吴森(化名)亦对无冕财经(ID:wumiancaijing)研究员表示,现在的市场,有价无市,客户选择多、都在观望,成交周期大多是45天到75天,相比之前拉长了一倍。

“门店关门,或者公司倒闭的都有,特别是地方比较偏的、或竞争压力大的小经纪公司,基本都做不下去了。”吴辉感慨。

整体上看,去年4月开始,广州楼市轮番调控,下半年一二手房交易均出现不同程度转冷。进入2022年,又受疫情及清明假期制约、无重大利好政策出台等因素影响,成交复苏缓慢。

特别是二手房市场的冷却造成的冲击。

二手房买卖收入是绝大多数中介机构的收入来源。据广州市房地产中介协会数据,2021年,广州分别有36.99%、31.51%的中介机构这一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占比为30%-50%、50%以上。

据广州中原数据,4月份,广州二手房成交量7274宗,仍环比下降13.5%,同比大减54.6%,各区成交均有不同程度下滑。

▲4月份,广州二手房成交整体下滑,图片来自中原地产。

不过,区域分化也很明显,中心城区比如天河、海珠多个板块成交活跃,部分经纪人的生存境况尚可。

比如广州天河东片区的置家房产经纪人小军(化名)就表示,其所在片区的交易情况同比去年基本持平,变化不大,大环境的变化没有给他带来太多的影响和压力,“仅就五一而言,一手房和二手房交易情况还是挺好的”。

“现在主要是经济不景气,做生意赔钱、着急卖房的的比较多,但附近商圈成熟,涨价机会小,近两年也才涨了1000块左右,买家观望的比较多,也还是有买的。买家以刚需和置换为主,投资的现在很少。”小军对无冕财经(ID:wumiancaijing)研究员表示。

市场整体下行的情况下,多位经纪人表示,新人普遍赚不到钱,经纪人“越老越吃香”的情况更加凸显。

“中介这一行,比不了拿稳定工资的,一开始几个月还有底薪,之后就没有了,纯看提成。说白了,有业绩就好,没业绩啥都没有,吃饭可能都有问题,压力大,特别是新人,承受不了就要离职。”吴森说。

“老经纪人,特别是在业内做了七八年的,相比新人,客户多,房源也多,业务能力,包括与客户沟通、谈判等撮合交易的能力,都更具优势。”吴辉表示。

小军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中介行业还是要看专业性,从事时间长、越专业的,都会赚到钱,赚不到钱的都是新人。

“从业时间越长,认识的房东和客户就越多,你越专业,房东和客户才会更相信你。新人都要慢慢熬的,坚持的住都会赚到钱。”小军解释道。

02 广州成避风港?

同样是难,但整体上看,广州中介遭受的冲击,不似临近的深圳那么大。

将两者放在一起比较,还要从上一轮广州楼市的火热说起。

“如果说那三个一线城市的房价像轿车,启动快提速快,广州就更像是一台公交车,启动慢提速慢,同样刹车也比较慢,而且容易受到深圳的影响。”自媒体“米宅”在一篇分析四个一线城市房价的文章中指出,2020年下半年,深圳房价暴涨因素刺激到广州,出现新房和二手双双大涨的局面。

在深圳2021年2月发布二手房指导价后,广州于4月才开始新一轮严调控。

“每次政策变动都会影响市场,影响经纪人的饭碗。”吴森说,去年下半年,广州二手房交易增值税“2年改5年”和指导价政策后,二手房市场开始降温。

但他指出,相比深圳是全市范围内的指导价调控,广州仅针对市中心的小区,下滑的力度并没有深圳那么严重,对中介来说还是比较友好的

一组数据可供对比。

2021年,深圳二手市场直接进入冰封状态,成交套数同比下滑57.3%至40699套;对应广州,二手成交11.7万套,同比回落仅10.6%。

另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连续下跌11个月后,4月份,深圳二手房止跌,而广州已是连续3个月保持微幅上涨,市场信心重建的速度明显快于前者。

类似门店关停一片、大批房产经纪人失业哭惨的情形,并未在广州出现。

从两地中介协会公布的数据上看,2021年,广州的中介机构、门店、从业人员数量仍是增长状态,数量分别新增434、253、9949

反观深圳,这3项指标均下滑,中介机构和门店分别减少了792家、525家,星级人员中介人员足足减少了10453人。(注:暂时中止从事房地产中介及其关联业务的,即为无星级)

“2021年,二手房市场受突如其来的‘二手房参考价’新政影响,全年持续低迷运行,中介行业‘出清’与转型速度加快。”深圳中介协会在其年报中指出,新增备案机构量大幅下滑48%,预计后期调控仍从严,业内将主要以存量机构竞争为主。

据第一财经消息,目前广州等发布二手房参考价的城市,在实际的二手房交易中,银行已经可以不按照参考价格贷款,但是,深圳仍然是严格按照2021年2月规定的参考价进行贷款。

可见,无论是从政策打压力度和楼市本身的特征而言,广州楼市并不如深圳楼市那般大起大落,传导到中介从业人员身上,也颇为不同。

或者说,深圳调控的骤然打击,将市场,特别是二手房的流动性直接锁死,让大多中介猝不及防,相比之下,广州的手段则更为温和,不至于出现直接压倒一片中介的情形。

一定程度上,广州楼市的相对健康,反而成为本轮楼市下行中房产中介的“避风港”

“刨除个人能力,深圳的佣金和代理费都要更有优势些,但从楼市特点上看,广州相对平稳,有沉淀的话还是会有成交,但深圳则是起起伏伏,看运气了。”知乎上,在对比广州与深圳两地做中介哪个更赚钱时,一位房产中介如此回答。

03 中小中介“抱大腿”

看似面对较为温和的市场环境,但中小房产中介的日子并不容易。

无冕财经(ID:wumiancaijing)研究员走访中发现,现在的环境下,中小房产中介的生存空间更受挤压,加盟大平台,成为生存之道。

直接因素是,在房产经纪行业线上化、平台化的趋势下,中小中介有天生的资金劣势,自建平台几无可能。更重要的是,客户和房源,这两大中介公司生存的命脉,大平台往往占据更大优势。

在广州,不少中小中介都加盟了贝壳找房平台。

无冕财经(ID:wumiancaijing)研究员翻阅《广州市房地产中介信用白皮书(2021年)》发现,全市 20 家门店数量较多的房地产中介服务品牌,就有9家是贝壳旗下的,包括自有品牌链家、德佑,以及入驻的置家、住天下、住商等。总计3355家门店,贝壳旗下就占了约56.75%。

▲广州主要房产中介门店情况。

吴森所在的小中介公司,就于今年3月重新入驻贝壳。

说是“重新”,是因为在此之前,他的团队曾因贝壳的强管控而选择“退壳”。

“贝壳的优势就是大平台,有流量,流量会转化为客户,平台上房源共享,这是那些没客户、没房源的中介考虑加盟的主要因素。但一旦加盟,就要遵守规则,贝壳内部管控严格。”吴森称,比如考试,两天一小考、三天一大考,没达到要求就关掉你的平台系统,这样你就没有流量,又比如,业绩和流量挂钩,“有成交就有流量,没成交流量也少”。

据他介绍,一开始,他加入的是一个加盟贝壳的中介品牌,但因与贝壳的制度不合,他跟着几个出来单干、在行业深耕较久(4年起步)的同事,加入他们成立的小中介公司,并加盟了另一个平台优居找房。

但后来,他又跟着这公司重新入驻贝壳。“跟着公司走,贝壳的二手房源还是多,这是优势。”谈及重回贝壳,吴森说道,他的直观感受是,现在越来越多客户都选择看贝壳。

只是,规则仍很多,竞争也大,房源共享机制下,一套房源对应多个经纪人,“只要有客户要,能联系到产权人就能卖。”

言语间也透露着些许无奈,“没办法,都是这样,广州大多中小中介都在贝壳旗下了”,加盟后原有团队会保留,门店不多的中介公司不能保留品牌,要加入德佑,即链家旗下的加盟品牌。

小军也表示,“现在好多中小中介都加盟贝壳,不加盟没有办法,客户少,房源少,生存不下去了。”在他看来,贝壳在流量和房源方面优势很大,“主要还是真房源,品牌做出去了,客户相信你,才会过来看房。”但他也提到了贝壳对入驻的中介管理严格的问题。

但不管怎样,活下去才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