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华宇娱乐账号注册“  下的文章

华宇开户_铱钼智能获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蓝驰领投

1008

投资界(ID:pedaily2012)5月19日消息,巨型智能矿用宽体卡车研发公司铱钼智能近日宣布获得数千万元人民币的天使轮融资,由蓝驰创投领投、祥峰中国跟投。本轮融资主要用于200吨级矿用宽体卡车产品研发、生产布局、工况测试及研发和生产人员搭建。

铱钼智能成立于2021年7月,是一家集研发、设计、生产及销售于一体的新能源工程机械以及提供矿山运力服务的科技公司,创始团队均来自于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公司的主要产品为巨型智能矿用宽体卡车及特定封闭工况使用的电动工程机械等产品。公司目前从矿山场景切入,未来向包括港口、钢厂、大型水利水电、公路工程在内的万亿全场景迈进,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新能源工程机械制造商与运营服务商。

铱钼智能创始人张华坤表示,随着我国电机、电池等电动化技术和新能源行业的兴起,铱钼智能团队在相关领域十余年的技术累积形成了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一线机会。通过采用大型分布式电驱底盘开发技术+多模块电气和控制算法架构技术,以及正向自研的电动体系,铱钼智能开发出了一套全新的底盘系统,采用多根驱动桥的驱动模式,摆脱了传统底盘的布置形式,突破了动力总成的限制及进口零部件依赖,第一代车型额定载重达就到140吨,使得大型化的矿车进入平价的批量应用状态,开启了国内电动矿卡200吨新时代。同时基于同平台化设计体系,采用模块化能源包,适用增程器混动、锂离子电池或者氢燃料电池等多种供能方式,使得车辆可以应对不同工况的矿区,确保经济效益和能源使用效率的最大化。

除了大型化和电动化,在智能化方面,铱钼智能也提早做出了布局。从发展趋势来看,矿山车辆对于无人驾驶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鉴于此,铱钼智能在自搭建线控底盘技术的基础上,获取矿卡行驶过程当中的状态并记录数据,在云端对数据进行存储和处理,从而得到矿山内部车辆编队的最佳效率运行方式。基于对整车数据和控制算法的深度研发和精确理解,利用软硬件结合设计,铱钼智能在使用大量数据匹配感知、定位、决策和控制上或将具有更大优势。

未来,针对特大型矿山,铱钼智能还将推出300吨以上的车型。同时,提供包括整套硬件、调度平台、标准化能源和服务维修库的一整套矿区智能化解决方案,解决整个矿区95%以上的作业问题。

铱钼智能创始人张华坤表示,在我国“力争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新能源工程机械行业将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市场前景十分广阔。铱钼智能必将全力以赴,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一举改变研发及生产制造大型宽体矿卡只能用国外关键零部件的“卡脖子”局面,并通过为客户提供产品销售、运力服务和系统性解决方案的商业模式,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领投方蓝驰创投管理合伙人陈维广表示:随着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各种mobility场景中载具的电动化均存在巨大机会,而工程机械就是其中最大的市场之一。铱钼在矿山和电动车方向均具备丰富的正向设计经验,实现了宽体矿卡的电动化和智能化,并在此基础上完善整个矿山的绿色化方案,全面提升矿山运营效率以及减少碳排放。我们非常看好铱钼团队,相信他们会成为新能源工程机械行业的头部品牌。

祥峰投资执行合伙人夏志进表示:“矿用设备新能源化、大型化是矿山领域的重要趋势,但传统车油改电不能满足运输效率的需求,而重载的进口设备存在投入大、售后难的痛点,铱钼通过自主正向开发的200吨矿卡与核心电动系统,填补了市场空白,实现零部件全面国产化,兼备大载重与短回本周期。在这个千亿市场中,扎根矿区的铱钼团队为双碳与绿色矿山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5/492417.shtml

华宇平台登陆_国内首家医生集团自建脑科专科医院,冬雷脑科获2亿元C轮融资

0928

投资界(ID:pedaily2012)11月22日消息,国内首家医生集团自建脑科专科医院的冬雷脑科集团(以下简称“冬雷脑科”)今天宣布完成C轮2亿元人民币融资。本轮融资由红杉中国独家投资,冬雷脑科将利用本次融资基金,加速“一体两翼”的战略落地,打造脑科实体医院+全生命周期脑健康管理+脑科学研究与平台孵化的战略模式。易凯资本在本次交易中担任了冬雷脑科的独家财务顾问。

冬雷脑科由原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主任医师宋冬雷教授走出体制创办,是国内首家医生集团实现脑专科医院线下落地的成功典范和行业标杆,也是华东地区医疗技术最领先的高水平民营脑科医院。

冬雷脑科创立伊始就拥有了一支以宋冬雷为首的脑科专家队伍,凭借过硬的医疗技术和服务口碑,从2015年的冬雷脑科医生集团到2019年的上海冬雷脑科医院实体落地,冬雷脑科完成了从轻资产到实体的华丽转身。目前,除了位于上海大虹桥主城区的上海冬雷脑科医院、位于成都的成都冬雷脑科医院(在建)之外,冬雷脑科在江浙沪地区还拥有20多家合作基地,搭建了医生集团+实体的专科网络体系。

成立6年以来,冬雷脑科已在国内脑科领域打下扎实基础。上海冬雷脑科医院年手术量达2000多台(其中三、四级手术占比90%),服务满意度调查5星,感染率、死亡率均低于同业标准。除脑科疾病诊疗之外,冬雷脑科还在积极探索脑健康管理与脑科神经学研究与孵化,2021年10月,全生命周期脑健康管理项目获得了上海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的支持。

冬雷脑科集团董事长、上海冬雷脑科医院院长宋冬雷表示:“红杉中国致力于帮助创业者成就基业长青的伟大公司,而冬雷脑科对于质量、品牌、技术和优质服务的不懈追求正是成为一棵参天大树最重要的基因。此次红杉的加入,将为我们冬雷脑科在专科发展、实体建设、健康管理、科研孵化方面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而且随着红杉中国不断扩展其在医疗领域的投资,也将与冬雷脑科形成全面的生态协同。”

红杉中国合伙人杨云霞表示:“医疗健康始终是红杉中国重点布局的投资领域之一,冬雷脑科一直以来‘患者需求第一’的基本价值观以及在脑科专科诊疗领域的深入研究、专业人才团队与专业医疗服务能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红杉中国愿意支持冬雷脑科进一步发展,造福更多患者。”

易凯资本董事总经理王斌表示:“冬雷脑科是国内领先的民营脑科医院,拥有以宋冬雷教授为代表的国内顶尖专家团队,在高难度重症手术和特色介入治疗技术方面优势显著。我们很荣幸帮助冬雷脑科完成本轮融资,为公司引入了优质且长线的品牌投资人,实现冬雷脑科从单体医院到连锁医院集团的战略升级。”

华宇平台注册地址_2021中国化妆品年会即将开幕,58位大咖瞭望2022美妆产业

0925

由《化妆品观察》和《CiE美妆展》主办,聚焦产业年度盘点和趋势展望的2021中国化妆品年会,将于12月7-8日在广州召开。经过紧张筹备,主要议程与流程已基本确定,今日正式发布。

两天年会议程丰富,包括一大主论坛、五大分论坛以及年展,一年一度的权威榜单“品观找货美容大赏”也将现场颁发。

一、主论坛:22位业内外大咖,迎接美妆新时代到来

当下的化妆品产业,正从营销时代迈入品牌时代。站在这一全新的周期节点上,品牌成长的路径以及对应的营销模式、渠道和产品策略,均急剧变化。面对流量红利的消失,长期主义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今年年会以“相信品牌”为主题,在主论坛特邀22位产业内外的重磅嘉宾,对化妆品行业进行深度解析和趋势展望。

环亚、莹特丽、福瑞达、佩莱、上美五大美妆头部集团总经理及总裁级别大咖到场,分享“企业如何穿越周期”。新锐品牌冰希黎、PWU朴物大美、百植萃联合创始人将带来精彩主题对话,探讨“卖爆品和做品牌的关系”。

门店同样是品牌,三福百货美妆事业部总监刘强、H.E.A.T喜燃创始人&CEO Gary首次亮相,将从零售重构角度分享新的渠道趋势和玩法。

此外,专注新消费研究的资深投资人黄海、全球顶尖趋势研究机构WGSN中国区总经理马力、直播电商头部企业无忧传媒创始人雷彬艺等嘉宾将登台分享。

二、分论坛:36位领域翘楚,探索行业细分趋势

本届年会共设五大分论坛。根据2021市场热点,在延续新营销和新品开发两大高人气分论坛基础上,新增零售创新、直播电商以及功效护肤三大论坛,共邀请36位不同领域专家,带来各细分赛道最前沿的创新成果和趋势分享。

新营销论坛:美妆品牌需要对营销重回理性

聚焦美妆品牌社媒营销,总结2021年社交营销思维和模式的变化,为品牌提供2022年营销策略参考。有两大顶尖咨询机构将意咨询、解数咨询创始人分析2021美妆品牌营销战果、有新锐品牌PMPM创始人现身说法,还有如涵、丁香医生、微盟、百应科技、杭州不息分析各主流平台战略打法。

新品开发论坛:年轻消费者需要更多惊喜

产品开发绝不能闭门造车,洞悉市场趋势才能一招致胜。如何对年轻消费者投其所好?新品开发论坛邀请了WGSN趋势分析专家、新锐设计机构帕特广告、化妆品产业知名工厂诺斯贝尔&伟博海泰、顶尖包装制造商英硕集团、深耕化妆品包装领域的专业平台包装之家以及引领“国潮风”的彩妆品牌卡婷,7位专业嘉宾从不同角度详解产品创新方向,为品牌商的新品开发提供前沿信息和独特思路。

功效护肤论坛:千亿赛道突围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我国功能性护肤品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250亿元。如何在这条增速最快赛道走得更远?论坛特邀权威数据机构现场发布《2021功效护肤消费洞察报告》,邀请专业法规机构剖析新条例《化妆品功效宣称评价规范》,另外还有三亩大叔讲营销、弗图医学创始人梅鹤祥讲成分研发、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皮肤科赖维主任教你医学赋能品牌等等,助你在功效护肤领域实现突破。

零售创新论坛:传统势力&新势力如何升级

当前的化妆品产业,正在跨越一个新周期,作为产业的最前端,零售也在不断“进化”升级,并由此造就了传统势力和新势力各自精彩又共生共荣的局面。

本届新零售论坛,既有亿邦动力研究院执行院长麦浩超分析宏观趋势,也有线上代表万同集团董事长王俊桦、网红猫创始人张帅分析“淘、抖、快平台的差异化玩法”,还有线下代表JC木星予糖创始人李星、明宇美妆创始人赵明宇、烟台恒美创始人孙锡财分享他们对于零售的独有见解,共商化妆品零售创新。

直播电商论坛:直播在新周期赋如何品牌发展

监管趋严、明星主播争议不断、品牌与主播对垒,电商直播秩序即将重塑。论坛上,飞瓜首席数据分析师神婆将带来美妆直播电商格局的趋势分享,头部MCN机构缇苏CEO施杰、时尚美妆博主张沫凡将为大家解读“红人如何用直播撬动美妆增长”,谷雨副总裁林雨汀、柏瑞美品牌营销副总卞青也将带来“直播如何让品牌从1-100”等相关主题分享;更有来自巨量引擎、磁力引擎等平台相关负责人带来“如何在抖音、快手做好直播”的方法论。

关注公众号《化妆品观察》或《CiE美妆展》,可获得年会各论坛完整议程。

三、年展:80+优质展商,涵盖供应链、品牌及服务商

人气爆棚的化妆品行业精品展,将与年会同期举办。根据2021年市场表现,精选80多家热门展商,涵盖全产业链。

新锐国货品牌敷尔佳、贝润、植萃集、UKISS、卡婷、usmile、KIMTRUE、三兔、chillmore,知名进口品如艾思诺娜、美迪若雅、美丽蓓菲、瑞铂希、LUNA等都将参展。如果有找代工和服务的需求,还可以现场对接中国最大化妆品制造商诺斯贝尔、面膜领军企业贝豪、专注冻干科技的伟博海泰、美妆垂直采购平台小美诚品等优质企业。

年末焕新,这场展不会让你失望。

四、品观找货美容大赏:年度“找货风向标”揭榜

2021年新锐品牌蓬勃生长,竞争异常激烈。今年参与大赏角逐的品牌多达2500+,脱颖而出五大榜单50个优质品牌,将于12月7日晚重磅揭晓。

被誉为“找货风向标”的主榜升级。基于品观找货平台2020年11月1日至2021年10月31日,线上线下全渠道用户在后台提交的数万条找品牌的需求数据,将现场发布「十大人气护肤品牌」、「十大人气彩妆品牌」、「十大人气面膜品牌」、「十大人气个人护理品牌」4大主品类榜单。

首次特设「年度创新品牌奖」,捕捉行业热点趋势,从产品创新、营销创新等视角进行多维度评选,最终将有十大创新品牌突围。让我们共同期待。

更多精彩等待现场见证。12月7-8日,2021中国化妆品年会与您相约广州南丰朗豪酒店,不见不散。

华宇平台注册地址_「纷享销客」获近亿元融资,投资方为中软国际

0923

投资界(ID:pedaily2012)5月25日消息,「纷享销客」宣布获得近亿元人民币战略投资,投资方为中软国际,由IPO资本担任财务顾问。本轮融资也是继2021年5月获鼎晖百孚投资、2020年获金蝶国际投资后的新一轮产业投资。

纷享销客成立于2011年,是国内最早一批CRM SaaS创业公司。至今已成立超过十年。纷享销客一路走来的历程,也是国内To B创业公司的写照。当前,纷享销客已经服务包括神州数码、旷视科技、好丽友、元气森林等超5000家中大型企业。

纷享销客创始人兼CEO罗旭表示:“本轮融资后纷享销客和中软国际将在销售、交付、渠道生态等环节展开合作,着力中大型客户群体。产品能力、行业化服务能力与开放性生态建设将成为我们未来发展的重点。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下,未来很多SaaS公司也会面临一道坎,比如厂商必须在实现规模增长的同时,考虑自身的经营健康度问题,追求经营的可持续性。这也是当下纷享销客努力的方向——在能力、组织、体系上不断提升自己,实现可持续的健康增长。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5/492818.shtml

华宇测速_2021年,我离开了大厂

0922

“群里有100w+的,CTO、HRD的猎头需求吗?最近手里积累了好多阿里、华为背景的候选人。”11月初,一位互联网人才资源专家在群里扔下这样一条消息。

燃财经了解到,2021年,很多人离开了大厂,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在以往印象中,从大厂离职的人可能更多是边缘部门、非重要员工,以“螺丝钉”为主。但如今,一些重要职位也开始离开大厂。

因为薪资高、发展前景好,大厂曾被套上各种光环,各路人才被光芒吸引,如潮水般涌来,只求一份大厂offer。来自猎聘的数据显示,2021年第三季度职位薪资同比涨幅最大的三大行业分别为互联网、能源化工、电子通信,涨幅在23.68%、22.75%、21.47%。

但今年以来,关于大厂的神话也在逐渐破灭,比如,薪资高是因为加班太多。更让员工忐忑的是,随着大环境的变化,互联网发展势头已经受阻。

近日,各互联网企业密集发布三季报,数据却不尽如人意。阿里2022财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9月30日止三个月,调整后净利润为285.2亿元,同比减少39%。腾讯在2021年第三季度出现了近十年来的首次利润亏损,百度则亏损了165亿元……

互联网新贵的日子也不好过,快手刚刚更换了新CEO,B站亏损幅度进一步扩大,字节跳动也传出了抖音停止增长、今日头条出现亏损的消息。

身处其中,才有切肤之痛,大厂员工自然是感知最快、也最具体的人群。每个人都在很理性地衡量利益和得失,并做出坚守或离开的决定。11月16日,有消息表示,蚂蚁集团副总裁、AI团队负责人漆远已经离职,加入复旦大学,任复旦大学“浩清教授”及复旦人工智能创新与产业研究院院长。

在小红书、脉脉等平台上,也不断有人晒出离职经历,或者询问大家是否该离职。业内人士表示,今年离开大厂的人比较多,原因有两个,一是大厂的主动为之——追求年轻的大厂积极招揽新人,并且强化内部管理,尤其是非核心业务岗位的考核,导致一部分老员工流出;二是大厂员工开始思考得更多,这份工作是不是我想做的,工作是不是太卷了,付出和回报成正比吗?

不论如何,大厂员工的外溢正摆在眼前。本期小酒馆,我们和2021年离开大厂的一些员工聊了聊。他们之中,有的人认为阿里内部沟通“低效”,推不动事情,而选择辞职;也有人因为华为的高强度工作,“三个人领着四个人工资干了五个人的活”,引起身体不适而选择离职;还有人被组长PUA、同事“宫心计”而离开了快手……

当企业高速发展的时候,一些问题会被掩盖,或者被选择性忽视。而当速度慢下来,它们才会慢慢被暴露和被关注。互联网经历了高速发展期,用速度和扩张掩盖了一些问题,现在也到了正视这些问题的时候,无论是企业还是员工。

被阿里光环吸引,却因“低效”而离开

乐乐 | 30岁 阿里员工

我在阿里的经历,有两个时刻最值得开心,一是拿到offer的时候,还有一个则是离职审批通过的时候。

今年3月,我跳槽到阿里,从事老本行Martketing的工作。然而,试用期三个月刚结束,我就主动提出了离职。

入职阿里之前,我也是期待满满。因为想去看看大厂里面市场营销是怎么运作的,是不是非常专业,也有挺多想要探索、突破的东西。但进入大厂才发现,大厂也没有外部看起来那么好。

阿里的Martketing工作并没有特别专业,在流程上注重工作汇报形式以及跨部门协作,导致实际工作很难推进。每当我想做一件事情,就会受到一些限制,并且如果涉及很多部门,每个部门的KPI又不一样,也就很难落地具体的工作。

更重要的是,由于压力比较大,我的身体越来越差。以前我从来没有过敏的情况,但在阿里短短三个月,我脸上过敏非常严重,睡眠质量也很差。我开始觉得,作为一个女生,没太大必要去做这份工作,牺牲自己的健康。

说好的话,阿里也有优势。那就是外部资源很多,不需要费劲去拓展资源。换个小公司,外部资源的沟通就会很麻烦。不过,阿里现在也面临外部的竞争压力,因为抖音、快手、小红书的流量都上来了,在开展大型合作的时候,阿里其实并不是很占优势。

不过,公司的人情味还是不错的,我离职的过程非常愉快,部门都理解我的选择。我走了之后,leader还给我寄了礼物。

离职的时候,字节、抖音也有来邀请我入职。但是我觉得大厂都有相似的问题,就是决策链路长、部门变动大,我不想花精力在这上面,又想去做一些专业的事情,就选择了一家人工智能的初创公司。

现在公司决策链路很短,我现在负责市场这一块的工作,可以直接向CEO汇报。大家工作也都是目标导向型,简单地想去做成一件事情,没有那么多形式的东西,给我一种价值感。工作上也没那么多繁琐的流程,包括写周报也是,只要写清楚做了什么就行。

如果说个人建议的话,我觉得刚毕业的人可以考虑进大厂去看看。如果已经有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自己既定的工作模式,那可能很难在大厂里面做出一番事情,除非你愿意去消耗能量。

无法承受“狼性”文化,

我选择从华为辞职

许博丨27岁 华为前员工

今年10月,我递交了离职申请书,离开了才待了不到半年的华为,这家别人眼中梦寐以求的“大厂”。

办理完离职手续后,我没有着急回老家,而是选择在当地痛痛快快地畅游了一番。有一个工作日的早上,我去了当地一家有名的茶楼,独自一人从八点半的早市吃到了十二点的午市。说实话,那是我到东莞工作半年以来,最悠闲自在的一天。

我来自东北,在北京读的本硕,原本是计划本校直博的,但在春招中拿到了几个不错的offer,其中便有华为。这对从未踏出过校园的我来说,是有着极大诱惑力的。而且岗位招聘名额也不多,机会真的很难得。

当时我对华为的工作性质也有所耳闻,据说加班是常态不说,一般三年才升一级,未必熬得过三年。但即便知道这些信息的前提下,我依旧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想的只有:“不趁自己年轻拼一把,还等到什么时候?”况且,华为这个平台很适合“镀金”,往外跳也会有着更多选择。最后,我也是放弃了直博的念头以及其他几个offer,直奔东莞而来。

然而真正入职工作时,我却发现实际情况比我预想的还要糟糕。我知道会加班严重,但我没想到的是,22点下班算早的,而且到了正常下班点基本没有同事会离开工作位置,即使他们早上还很早就到岗了。即便是下班时间,也得随时保持“待命状态”,说不定就有领导或者同事找上门来。

用我同学戏谑的话来说就是,“在华为工作相当于三个人领着四个人工资干了五个人的活”。说实话,其实我对公司的福利挺满意的,但无奈“华为人”太拼了,整个公司洋溢着一种气氛,就是人人有种“奋斗者精神”。我很难理解,为什么大家要自愿早到和加班。我现在也会进行反思,可能还是由于我自己没有领悟到企业文化,以至于没有完全融入公司中,但这过程就会让我焦虑及不安。

高强度的工作,也让我生活作息紊乱,我身体也开始出现了一些异样。像我心脏会时不时抽一下,随即伴来一阵尖锐痛觉,也去看过医生,医生说问题不大,但也提到要多注意休息,不要熬夜和避免焦虑。

联想到我家人有心脏疾病,对生活的质量其实影响很大。包括我也和家人聊过我的工作以及身体状态,他们一致建议身体健康最重要,还是将工作辞了为好。同时他们也是建议我在学术上继续攻克,让我重新考虑读博的想法。于是在我左右摇摆以及家人为期一个月的劝说下,我选择了辞职,下一步打算重回校园。

付出和收获不等价,我离开了网易

术术丨27岁 网易前员工

离职已经近一年的时间了,每次到跳槽季,身边都会有朋友问我:“网易可是养老厂,还比较轻松,你为什么会选择离职?”我的回答也一直都没有改变过:“薪资低。付出和收获不等价。”

网易的“低薪资”,在互联网行业内是得到过大家一致认同的。但最开始进入网易的时候,并没有考虑这么多,只是觉得这一份工作是我热爱的,是能得到认可的,薪资好像并不是那么重要。但在这里工作半年期间内,编辑加运营的工作让我不堪负荷。

编辑的工作本就不是固定时间,加上自己一人还要运营一个独立的公众号,这就意味着每一篇稿子的写作加修改,到最后排版、校对、发布都是一个人。忙的时候,都会到晚上11点左右才离开公司。

这样的工作状态持续了半年的时间,跟领导也讨论过这个问题,但好像“能者多劳”是个固定的公式,轻易不会改变。渐渐地我放弃了挣扎,但是抱怨却是无处发泄,并且会积累的。

自己也跟在别的大厂工作的朋友聊了聊,朋友说,钱和时间总要有一个。想想也对,按照自己现在的状态,可能也没有时间再去做别的事情,得到的报酬也并没有想象中的多,那又何必委屈自己,越来越不开心呢。

在朋友的内推下, 我成功获得了字节的offer,离职的时候,朋友问我,为什么去了一个996还大小周的公司,我说:“薪资高啊。”

没有一份工作是能完全如意的,但钱多、事少、离家近,总得占一样吧?

想清楚自己要什么后,我离开了京东

25岁丨syeee 京东前员工

今年年中,我从工作了三年的京东,跳槽到了腾讯。

进入大厂一直是我的目标,所以从大二开始,我就积极准备,并且通过实习进入了京东旗下的一家研究院,还在毕业之后成功转正。

只是虽然我如愿进入了大厂,但对日后的职业发展规划还是一片模糊。当时选择京东这个研究院,也只是因为专业和企业合适,就顺理成章进了。

工作了三年之后,虽然跟着同部门的老师也学了很多,但我也清楚地认识到,如果再想往高处“走”,之前的职位和方向已经不适合我了,很多工作对于我来说,仅仅是简单的“肌肉记忆”,并不会给我带来挑战和提升,而且晋升和加薪空间也变得有限。

于是在跟朋友和前辈交流,并且跟公司领导聊了聊未来发展路径之后,我开始考虑换工作的问题。因为公司安排的晋升机会和路径,并不符合我的预期。

在此之后,我开始留意各个大厂的招聘信息,在我的积极联系下,我通过之前的一个合作伙伴了解到了腾讯PCG事业部的招聘消息,感觉工作内容与在京东时的大方向相同,都是商业化,只不过一个面向C端一个面向B端,我觉得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更高的挑战,不仅能学到更多的东西,而且薪水和职级也令我非常满意,我当时就下定决心要拿下这个offer。

于是我又开始了“过五关斩六将”的准备和面试,同时期还有一个我的大学同学也在准备进入腾讯游戏实习,我们两个相互打气,互相交流经验,幸运的是一个月后我们都成功拿到了offer,于是我向原部门递交了辞呈。

换了新的工作后,我比之前更加忙碌了,除了完成日常工作外,我还要在入职规定时间内完成培训并参加考试,面临的压力也很大,因为考试不过的员工将永远失去晋升资格或者需要换到其他部门或岗位。不过我也很兴奋,因为压力更能带给我动力。

虽然我从毕业以来,一直是在互联网大厂工作,但我也不排斥进入“小厂”工作。如果给其他朋友一些建议的话,我依然觉得先大厂后小厂是一种比较“经济实惠”的方式,而且工资待遇也更有竞争空间。

受不了PUA和“宫心计”

我离开了快手

25岁 |酥酥 快手前员工

今年10月,我从工作了大半年的快手离职了。离开并不是没有遗憾,因为当初来的时候也是期待满满,并且这份工作我也是从实习到转正一路做过来的。

我是去年秋招拿到的快手offer,当时也收到了字节的offer,但字节的部门不够核心,相比之下,我觉得快手录取我的这个部门更能学到东西。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快手给的年包价格更高,可以让我直接从“穷学生”跨越到小资阶级。

带着满心的愉悦,今年年初我来到了快手实习。刚开始工作,总是带着一腔热血,我们组有三个校招实习生,为了表现得更好,我总是主动加班,几乎每天都是晚上10点以后才回家,偶尔也会在公司呆到晚上12点。

当时快手还没有取消大小周,我每个月能够休息的时间很少,但说实话,并不觉得累,反而每天都因为学到了新的东西而感到充实,更何况周末加班还有加班费。

硕士毕业后,我如期转正。快手的待遇还不错,福利也不错,我对这份工作还是很满意的,也怀着一腔抱负,想要在我的第一份正式工作岗位上做出一些成就。

今年以来,快手股价下跌的厉害,全网都是快手已式微的论调,还有很多员工匿名批判快手内部体制管理混乱。很多人在我耳边一直鼓风,说快手未来可能一直都在走下坡路,问我为什么不接字节的offer。但我想,既然选择了,就要好好做。

结果,很快我便打脸了。组内换了组长以后,我明显感觉到自己被“PUA”了。很多工作,明明是上一个环节进度太慢,导致到我这时间不够,我只能疯狂加班拼命赶进度,但领导不看原因,只会埋怨我为什么不能如期做完。

而且我也有幸见识到了组内同事的“宫心计”,每次站会和周报,一些同事总把我们合作完成、甚至我付出更多的工作美化成他的功劳,我只能在领导面前吃哑巴亏。

互联网公司是以合作为过程、结果为导向的公司,或许是你付出更多,但如果不会美化自己的成果,最终还是会落得两头不是人。而且转正后身上又背着评绩效的压力,种种因素叠加在一起,我扛不住了。

有一段时间,我压力大到每天晚上都睡不着觉,甚至觉得自己快抑郁了。我想换个环境,但又怕失去校招生身份后,这么早跳槽找不到更好的下家,也担心跳槽去另一家大厂,还是会遇到同样的事情。

后来,刚好之前拒绝过的字节那个组的leader又向我抛来了橄榄枝,这次我选择了接住。但我这个月底才入职,不知道等待我的,还会不会是像上一个组一样的氛围。据说,在大厂,能够进入一个好的组,是非常需要运气的,这次希望我能够是那个幸运儿。

大厂主动辞职,

跳槽小厂一个月后就被裁了

30岁丨苏苏 阿里巴巴前员工

我的经历比较狗血,今年我从阿里巴巴辞职,跳槽进入一家小企业,仅仅一个多月后,小企业架构调整开始裁员,我又再次失业了。

四年前,我跳槽进入阿里巴巴,主要负责阿里巴巴对外商务流程对接等工作,当时阿里巴巴头顶互联网大厂光环,在很多人眼中我工作光鲜。在阿里巴巴工作期间,我绩效不错,但工资却没有什么涨幅,很多人以为大厂都是高薪,其实并不是,我的工资水平只能维持我在杭州租房加上日常生活开销。我今年30岁,单身、未婚,我想要在杭州定居下来,但阿里巴巴给我的薪资显然不能满足我的需求。

再加上,我当初跳槽进入阿里巴巴时,是降薪、降岗进去的,工作时间久了,如温水煮青蛙,看到其他重要部门的同事升职、加薪,我的岗位和级别完全没有变动,部门也属于较为边缘的部门,心态也不免有些失衡。

于是,今年8月,杭州一家400人左右的创业团队挖我进入该企业,当然,我可以获得较大幅度的涨薪机会。该团队创始人也是从阿里巴巴离职后,出来创业的,企业文化应该与阿里巴巴很相似,我何乐不为。

几乎没有任何考虑和考察,我就向部门领导递交了离职申请。当时,阿里巴巴HR想要挽留我,平时与我工作往来较多的其他部门的同事,也向我发邮件或者写信表达对我以往工作的认可以及我毅然辞职的惋惜之情。

我的同事在邮件中纷纷对我离职表示震惊,我平时工作认真、负责,虽然流程抓得严格,但不同部门来我部门用印总体非常顺畅,效率也非常高。还有同事表示我给其解决了很多难题,对我离职表示不舍。HR也认为我离职申请过于仓促,导致离开前没有聊透,但听到我找好下家后,唯有祝福。

办完离职后,我立即在新单位办理了入职手续,可是接下来的工作,让我有些始料未及。我发现这家小企业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公司的业务方向和团队极其不稳定,在我入职之前,这家公司组织架构就已调整了两轮,招我进来的部门领导也在我入职不久后离职了。紧接着,部门人员砍半后,10月中旬,我也被辞退了,给了一个月补偿。

到现在,我依然处于待业之中。这件事情给我很大触动,在后续找工作中,我也进行了个人反思。我从大厂离职时,过于仓促,没有提前对下家进行更多维度的了解,导致进入新公司后不久,就因架构调整被踢出团队。

希望以我个人经历,也给其他正在看机会的朋友以借鉴。决定离开大厂,辞去较为稳定的工作之前,一定要对下一家公司的具体情况多了解、问清楚,才不至于从“温室”跳进火坑。

*文中乐乐、许博、syeee、酥酥、术术、苏苏为化名。

华宇平台登陆_清华大学孵化的脑机接口平台公司:宁矩科技获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

0921

投资界(ID:pedaily2012)11月23日消息,国内唯一具备侵入式技术能力的脑机接口平台公司北京宁矩科技有限公司(NeuraMatrix)完成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领投方为华盖资本,沙特阿美旗下多元化风投基金 Prosperity7 Ventures(P7)、老股东经纬中国跟投,光源资本担任本轮融资独家财务顾问。

NeuraMatrix成立于2019年11月,是清华大学技术成果孵化的高科技创业公司,与马斯克的NeuraLink同属一个赛道。2021年3月份,NeuraMatrix刚完成由经纬中国领投的数百万美元Pre-A轮融资。

NeuraMatrix的研发重点主要在侵入式脑机接口,关注最底层的接口硬件,产品覆盖电极材料、神经接口专用芯片、无限多点接口系统设备、脑机信号采集及分析可视化平台和系统级脑机接口平台。

目前,NeuraMatrix已完成系统级芯片升级,百通道芯片仅半个小指甲盖大小,集成采集、刺激和无线交互功能的系统搭载在自研芯片上。科研数据显示,NeuraMatrix系统级芯片在抗噪和无线两个指标上优于NeuraLink的产品。

团队方面,NeuraMatrix拥有复合型团队,目前共有70余人,创始团队自2010年起就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进行相关学术研究。两位联合创始人分别为清华大学和中科院的教授,专注脑机接口和生物材料技术;公司工程师团队来自生物材料、芯片和软件等专业,博士和博士候选人占比超过70%;市场销售团队有丰富的医疗器械和相关产业背景。

本轮融资NeuraMatrix将主要用于研发设备更新、芯片量产、产品迭代和市场推广。

华盖资本投资副总监刘荻表示:“脑机接口是助力脑科学研究、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状态的强大技术平台。NeuraMatrix是国内少有的兼具底层硬件技术实力和扎实生物学背景的复合型创业团队。我们很看好公司深耕底层硬科技技术,并在科研、医疗行业率先实现技术转化与产品落地,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脑机接口领域的领导者。”

Prosperity7表示:“价格可负担的小型化无线硬件和软件技术的出现,正在引发医疗领域迅速变化。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领域处于尖端技术的前沿,有可能为一些最具挑战性的疾病提供逐步解决方案。”阿美风险投资(Aramco Ventures)首席执行官Mahdi Aladel也表示:“我们相信,NeuraMatrix是BCI领域的先驱,并利用突破性创新为一些人类最具毁灭性的神经疾病提供独特的解决方案。Prosperity7致力于投资有潜力改善人类生活的技术,我们相信NeuraMatrix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经纬创投合伙人左凌烨表示:“我们相信侵入式脑机接口是具备颠覆性的下一代人机交互平台技术,将广泛应用于科研设备、神经疾病治疗乃至未来的教育、娱乐、社交等场景。NeuraMatrix创始团队在相关领域技术积累深厚,处于国际顶尖水平,在系统级芯片等关键技术上不断快速迭代。我们很高兴作为公司最大的机构投资人以及Pre-A轮独家投资方,并在A轮持续支持公司,也期待公司从科研和医疗市场开始,长期持续引领中国脑机接口行业发展。”

光源资本副总裁罗锟表示:“脑机接口作为前沿的跨学科领域,全球有能力致力于这项工作的团队凤毛麟角。很兴奋能在国内遇到NeuraMatrix这样优秀的全球顶尖团队,在芯片、生物材料、算法等领域均有深厚积累。NeuraMatrix的第一代产品已经量产并在全球科研市场广受追捧。不仅如此,随着针对不同病症的诊疗方案不断成熟,产品也将在医疗市场大展拳脚。祝贺NeuraMatrix本轮融资再获更多优质股东的加持,新进股东将在医疗资源和海外市场为公司带来强劲助力。期待NeuraMatrix在脑机接口领域持续突破,像Apple iPhone一样为人类带来颠覆性改变,开拓前所未有的脑机生态,带领人类突破碳基生命的极限。”

华宇开户_被「熟人」坑惨的装修行业

0920

许多在城市漂泊的年轻人,最大的梦想莫过于能“上车”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这个房子可以不必太大,但能遮风挡雨;房子不必豪华,但是温暖舒适。为了这个梦想,许多年轻人陷入“内卷”、卖掉家里的房产、背上沉重的房贷之后,终于实现梦想。

但买房后,等待他们的困难不止是每月房贷、育儿矛盾,还有装修。

根据中国装饰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15-2019年,我国家装行业的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19年我国家装行业市场规模达到2.74万亿元。2020年,因为疫情,这个行业有萎缩,但长期看前景无限。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装修行业受到的投诉数量,常年位列各类商品服务投诉前十名。这意味着,装修纠纷已经是常见的事情——换句话说,高昂的费用买不来合心意的服务,反而成了糟心的来源。

针对一个亿万规模的市场,为什么会出现“人人糟心”的现状呢?本期显微故事聚焦装修这个行业:

其中有人是从业15年的设计师,见到了这个行业“众包"之下,利润被层层剥削,靠马路游击队来装修新家的故事;

有人从国际大公司辞去安全经理后,决定投入这个行业,改变行业格局,最终成为良币被驱逐出市场的故事;

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存在了千年的修房子行当,在当下商品经济世界里动荡的一面。纠纷,只是这个缺乏标准的行业的表象。

以下是他们的真实故事:

01、“千万不要找熟人装修”

“我要装修了,老同学,装修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

“有没有什么经验传授?”

“怎么样才能省钱?”

成为室内设计师的这些年来,叶婷经常收到许多老同学关于装修的询问。对此她只会回复一句话,“不要找熟人帮忙,要找专业团队“。

这是叶婷从业15年来的血泪经验。

15年前,叶婷从重庆的大学毕业后,去北京的装修公司做了1年设计,回到重庆后,在这个曾经奉行“熟人社会”的山城里,熟人关系却是装修行业的桎梏。

“很多亲戚、朋友都会因为一次装修和你翻脸”。

叶婷记得曾给邻居家的侄女设计婚房,对方的房屋面积140平,叶婷报价1.5万元设计费。结果,对方脸上挂着的笑浅了几分,面露难色的说,“设计还要钱呀?”

最终看在熟人的面子上,二人谈定5000块钱的设计费。但对方又进一步要求,为了进一步节省装修成本,要由做自己有10多年施工经验的表舅来装修。

在开工现场,这位表舅穿着不合身的黑夹克、被洗脱色的解放鞋,信誓旦旦地说,“人家一个月装修完,我半个月搞定。”

没想到,半个月后叶婷去现场看效果,进度才做了一半不说,施工现场和设计图纸所展现的完全不一样。

“哪儿不一样,不是当时就说了这里有墙吗?”表舅嚷嚷着说到,还顺带附赠了一句绝杀:“我做这行这么多年了,都是这么做的。”

“您看了图纸吗?”叶婷看着偏移了许多的墙问道,表舅师傅摸摸后脑勺,“哎呀,我忘记看图纸了,图纸在哪儿呢?”

此外,瓷砖花纹贴错需要砸墙重贴,水泥还被换成了散发着臭气、最便宜的那款,表舅还自作主张地临时增加其他收费项目,粗略一算,要比预算高出几万元。

最终,实际交付时间比预期晚了2个月交付。客户看着“货不对板”的新房不支付尾款,表舅还特地找长辈亲戚来要说法,最终因为没和这位表舅签订合同,投诉无门,只能不了了之。

这次装修后,两家人的关系算是彻底绝交,但这也只是叶婷从业生涯中所见到的再寻常不过的纠纷。

和叶婷有相同经历的,还有项目经理林路,他本在国外做工地安全管理经理,因不满意工地工作环境,遂决定回国改行做装修。

在入行前,林路对装修也是一知半解,就连他自己的房子也是找熟人装修的。结果装修完才发现,全是“坑”,房屋漏水严重、瓷砖空鼓、入住三年就掉、防水没做好,导致墙面发霉严重。

入住三年时间内,林路前后自己翻修了几次,耗费的成本甚至超过了之前图便宜省下的费用。林路也曾想找人理赔,但家人都不愿意出面,只说,“毕竟都是熟人,抬头不见低头见,算了算了。”

一直以来,由于各种成本价格不明晰、装修技术存在一定门槛等原因,家装行业常被吐槽是一门“水很深”的行业。据中国消费者协会有关数据显示,装修行业受到的投诉数量常年位列各类商品服务投诉前十名 。

以至于装修行业发展至今,很多业主都有了一些“共识”——绕开熟人,以利于后期维权。

图 | 在”黑猫“维权平台上,关于“装修”的维权有上万条

但是,难道绕开熟人,装修就能高枕无忧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叶婷曾接触过一个客户,对方为了绕开熟人,直接在马路边找了一个泥瓦工,让对方按自己的方案施工,按天结算。结果对方为了多拿工钱,不仅一天的活分了三天做完,验收时还不合标准。

还有的业主特意找了专业装修公司,签订合同约定品牌但没约定型号,结果最后装修公司选了品牌内最便宜的产品,白白被“讹”了一大笔差价。

如此点点滴滴,以至于形成了装修行业“水深”的刻板影响。

根据中国装饰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15-2019年,我国家装行业的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年复合增长率CAGR达到8.46%,2019年我国家装行业市场规模达到2.74万亿元。

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不禁让人陷入疑惑:为什么这么大的亿万市场,人人都有苦水,还没有一个行业标准引入?

02、每一次装修,都是拆盲盒

装修行业水有多深?不少业主将装修称之为“拆盲盒”,不到最后一刻,哪怕图纸再详细,你也不知道自己的家会长什么样。

对于这个答案,林路毫不意外,他将原因归结为,“这个行业不透明 、每一个环节都不透明”。

在创业前,林路曾去附近几个城市的建材市场探访过。

据他统计,“装修一个家装修,起码要将600多种材料用不同组合的形式装进一个家里。这些材料品牌、材质工艺不同,又可以衍生出上千万个组合,外人不懂,给了行业内人很大的发挥空间。”

比如前几年,总有业内人在业主购买材料的时候说“XX钢比XX钢好”。

但林路认为,其实对于重金属而言,无论哪个品牌的钢材都是一样的,好坏取决于工艺和含量,但是有些牌子、规格给的提成多,以至于大家都推销。

“装修频次很低,很少有业主能在短时间内吃透”,这也导致了在整个家装行业里面,“品牌"成了保障。为了更有知名度,不少品牌会砸钱做营销,甚至给设计师、包工头等提成,加上熟人、业内人的推销,形成了严重的劣币驱逐良币的态势。

“就算买到了好材料,还有设计师这个坑等着。”林路说。

国内装修行业起步晚,入行门槛低,加上前几年地产火热,装修需求大,催生了不少“营销型”设计公司,即设计师的工资和装修业绩挂钩,于是许多销售型的设计师出现,甚至有许多人自学了半年软件后,就去应聘家装设计师。

林路曾经遇到一个从知名连锁设计公司出来的“销冠”,打算转型成为专职的项目经理。

在面试的时候,林路要求对方对着画的不详细的施工图进行口述补充,对方磕磕绊绊的,完全不像是经验丰富的样子。

仔细一问才知道,对方去年还是婚礼策划,学了一两个月软件、会看图纸后就转行做了设计,因为是本地人的原因,靠着不少“熟人”拉来了装修,才成为了销冠。

之所以从上一家设计公司离职,则是因为业主维权次数太多,追尾款过程中销冠和许多朋友翻脸了,于是准备来林路这里做一名项目经理。

“这些仅仅是表面原因”,对于从业15年的叶婷来说,装修材料可以看参数,多干几年就懂了,设计师可以看作品,高薪请科班出生的,但这个行业的模式才是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

“这个行业采用的众包模式,每个环节都有利益瓜葛,所以决定了装修就是拆盲盒”,叶婷说。

根据艾瑞咨询的调查,国内家装企业大部分是由地方公司接洽工长带领的装修队,连锁型家装企业的数量占比只有 10%。

一般装修公司接到项目后,出台设计及报价,然后将工程外包给施工方(项目经理),项目经理接到活以后,再去招募工人师傅,最后则是业主或者项目经理去建材市场买东西。

这意味着,行业中装修公司、施工方、材料方、工人师傅,其实都只是松散的合作关系。

叶婷甚至看到过,行业里不少装修公司,接到活按照20%扣除自己的利润之后,再找包工头进行外包。包工头需要拿着这笔钱保证自己的收入、师傅的工资,材料的完备,“这种情况下,怎么能保证质量呢?”

因为质量不好,甚至有些公司会默认不收最后10%的尾款,当然,也意味着客户们放弃了装修后的保修服务。

但即便如此,放弃尾款也不会让项目亏损,“利润早就在装修增项过程中赚了回来”。

例如,看起来不起眼的踢脚线,铺个几十米轻轻松松上千元,至于是否多铺,大部分业主是无法把控的。

另一方面,某种程度上来说,项目经理和装修师傅也形成了“约定俗成”的默契。前者需要尽快的完成项目,追求完工效率,后者需要业务量和工作时间,于是双方抱团,对工程质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最终,靠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制造项目增项等灰色收入牟利,形成了家装行业水深的现状,而众包模式也导致了家装行业一旦扯皮,就是多角关系(业主找家装公司,家装公司找项目经理,项目经理又是个人),迟迟无法解决。

也正是这些原因,导致家装行业成了一个动辄收费几十万,但用户难以买到满意服务的行业。

03、家装行业的困局

并非没人尝试过改变这个行业的现状,“但往往失败而告终”,林路说道。

林路曾借鉴自己以前在国际建筑公司的项目经验,采用过招聘包工头、装修师傅的模式,力求解决项目经理和师傅的问题,并且给招聘来的工人,购买五险。

但是很快,林路就进入了一个尴尬的局面:装修公司往往需要几个工地同时动工,才能保障公司的收入,可师傅做的手艺活,并不能同时兼顾几个工地,因此只能靠增加人数来解决。

同时,装修有淡旺季,没有活干的日子,师傅们每个月人均1000元的社保很快就让账面赤字凸显。最终林路宣告了尝试失败。

随后,大量打着“免设计费”的互联网装修公司进场,家装行业也进入了“流量比拼”时代,比如撰写用户的装修日记、购买广告位来增加流量,营销费用的高涨,使得这些公司不得不成为营销型的设计公司,在其他的地方找回成本。

也有人试过,利用互联网的信息爆炸特质,砍掉中间商,让业主直接和设计师、工人师傅联系,“但又进入了另一重困境"。

微信群兴起后,不少师傅们抱团成立了微信群,大家可以在里面互相接活。

“但事实上呢?”林路忧愁的说,因为许多做活的师傅,年龄大、文化程度不高,并不会熟练的使用这些软件,以至于那些依靠网络分派的单子,变成了许多年轻人的专利。

这群年轻人,大多是在老家跟着师傅学了几天,就出来做活了,质量差且赶场子,甚至挤压了优秀老师傅的空间。

“施工的还是那群人,还是那个模式,行业又有什么改变呢?”林路悲观地说道。

但是对于装修设计师,互联网确确实实带来了改变——只是这个改变,对叶婷来说,弊大于利。

她还记得,前一段时间,网上一个流行的短视频里面,用户自信满满地敲掉了承重墙,最后导致的整栋楼变成危房的视频。

看完视频后,叶婷猜测,“这个业主,应该是看了许多短视频,觉得自己很懂行,然后要拆的”。

这样被短视频“诓骗”的客户叶婷也遇到不少。

从2019年开始,叶婷发现,许多客户都会拿出网上的设计图说,“我有现成的方案,你就不要收设计费了吧”,或者在叶婷实地探寻后,嫌弃报价高,对半砍价,并美名曰,“网上都说你们这些是套路”。

图 | 这样的“短视频”让从业者叶婷苦不堪言

这一切都源于短视频风靡。

短视频风靡后许多顶着“家装设计师”名号的账号出现,这些账号的运营人员大部分没有从业背景,由统一的公司制作。

他们在视频里不经过实地测量,就随便砸墙,不和业主沟通情况,就用软件制作出效果,并且以超低的价格吸引客户,在积累一部分流量后,开始收割用户或者带货。

“如果是装修,不敢想这样的装修公司,到底会怎么宰割业主。”在行业呆了许多年后,叶婷认为这个行业,靠的是良心,缺的也是良心。

“光靠良心,这个行业能规范吗?”

设计师叶婷不知道答案,林路也不知道。

华宇开户_双目视觉芯片商元橡科技获近亿元A+轮融资,和利资本领投

0917

投资界(ID:pedaily2012)11月24日消息,元橡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元橡科技”)宣布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和利资本领投,老股东深创投、同渡资本等跟投。

元橡科技成立于2017年,是国内目前唯一能提供双目立体视觉芯片及解决方案的提供商。公司专注于智能双目立体视觉芯片设计研发,并提供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目前已经向汽车主机厂、Tier1及工业及消费级厂商(无人机、服务机器人、扫地机器人等)提供了立体视觉芯片、相机硬件及相关研发服务。

在自动驾驶技术发展过程中,视觉解决方案始终是较为重要的一种途径。世界知名视觉系统公司Mobileye(被Intel收购)就在单目视觉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的开发方面较为领先,并在早期向特斯拉提供了相关产品。视觉感知系统在自动驾驶和辅助驾驶系统上发挥重要作用,但单目视觉系统存在技术上的劣势,即车辆在行驶中需要收集三维环境数据,单目摄像头在几何测距上存在短板,缺失的维度信息,往往需要利用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进行补充。

元橡科技CEO鲁耀杰认为,目前多传感器融合的方式成为了自动驾驶技术的主流选择。双目视觉系统在与其他传感器进行融合时,能够在保证优秀的环境数据感知能力的同时,降低系统对芯片或处理器的运算要求,提高自动驾驶系统性价比。

元橡科技的最小的车载双目相机目距为6cm,在100m距离处测量平均误差低于5%,并做到了在小目距的前提下空间测距达到100m、输出延时低于3ms的性能。该双目相机在不搭载雷达传感器的情况下,通过了883检测(JT/T883-2014,《营运车辆行驶危险预警系统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简称“883检测”),产品可靠性较强。

从国际市场来看,博世、日立、奥托立夫等巨头企业相关产品空间测距距离均为100m左右,目距尺寸在12cm或者16cm,元橡科技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对标。

鲁耀杰表示,元橡科技的双目相机产品搭载了自研的双目立体芯片,内置基础应用,包括但不限于避障、跟随等功能;同时依靠算法,该芯片在有限的算力情况下,可发挥最大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效率。

近年来国内内ADAS市场也是芯片公司重点发力的领域,元橡科技认为大多数芯片厂商都在打造面向自动驾驶或ADAS场景的综合性芯片,其算力较高,能接入更多路的传感器,适应更多场景,但成本也相对昂贵。

元橡科技第二代双目立体芯片专为双目视觉系统打造,由于双目视觉系统可直接输出环境深度信息,芯片则无需较高算力,功耗也可维持在较低水平,双目立体芯片功耗仅为50mW。鲁耀杰表示,这对产品的量产、成本控制及市场推广有重要作用。目前该芯片已经进入量产阶段,预计2022年出货量至少可达50万颗。

元橡科技的双目视觉系统在车载领域主要提供L1-L2级别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在商用重卡及乘用车上均有搭载。在非车载领域,元橡科技主要提供视觉模组产品,目前已知其与头部无人物流体系达成了合作,未来也会将产品供给其他机器人产业,但近期主要营收仍然来自车载领域。

“立体视觉产品是一个面向百亿人民币规模的大市场,双目立体视觉算法实现复杂,技术壁垒极高,产品生产过程需要特殊标定方法,对一致性有很高的要求,量产难度颇大。此外,车载立体视觉产品必须在汽车行驶过程中随时进行自我校正,而校正方法只有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迭代才能形成。元橡团队经验丰富,基于FPGA芯片的车规级产品已经导入到国内多个商用车厂商,并实现规模量产并在和多个乘用车厂商进行定点测试中,未来导入自行开发的芯片模组,在成本上更具有竞争力。”和利资本执行合伙人张飚表示。

华宇平台注册地址_微元合成生物完成近亿元天使轮融资,经纬创投领投

0914

投资界(ID:pedaily2012)5月30日消息,微元合成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元合成)宣布完成近亿元人民币的天使轮融资,由经纬创投领投,博远资本、河南投资集团汇融基金、险峰长青和浙江红什跟投。

本轮融资主要用于搭建研发实验室,完善和梳理底层技术,以及布局和研发活性原料药、高附加值天然产物和大宗平台化合物等产品管线。

微元合成成立于2021年,是一家以合成生物技术为基础的生物制造公司,致力于使用低碳、节能和可持续的方式生产各类化合物,应用于医药、日化、农业、食品、饲料和材料等领域。通过活性天然产物全途径的生物合成,替代传统种植提取和动物组织提取等低效生产方式,减少耕地资源占用和珍稀动物捕杀;通过对关键酶的设计、定向进化和表达优化,革新原料药有机合成技术路线,降低原料药的生产成本,同时避免了化学合成工艺带来的环境污染;从深海生物获取灵感,寻找有价值的生物活性分子,应用于美白、保湿、防晒和氧自由基修复等日化产品;对微生物进行设计和改造,使其分泌各种植物生长促进剂,应用于农业生产,以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和经济作物色泽与口感,为粮食安全提供除基因编辑农作物之外的技术路线。

此外,公司储备了多碳源利用的底层技术,使用易得且廉价的碳源替代葡萄糖,用于解决传统生物制造“与民争粮”的局面;在大宗材料生物制造领域,成本是制约其产业化的核心问题,由于毛利偏低,其产业化面临的挑战更多,即使打通了小试和中试,在规模化放大和商业化的时候也会存在许多障碍,这些都需要很多的Know-How去解决。微元合成基于市场的需求、自身技术优势以及过往的项目经验,面向大宗高端材料市场,设计了多条大宗材料低成本生物制造产品管线,其选品基于对当前以及未来市场的研判,避免了当前大宗材料的生物制造陷入与传统类似品类在同一赛道拼成本的困境。

微元合成核心团队来自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清华大学、四川大学、芬兰国立科研机构和传统生物制造大厂,人员组成包括顶层设计、产品研发和放大生产等环节,团队在合成生物学领域各个环节有着十余年的经验积累,有很强的项目技术可行性以及研发周期的预判能力,可将产品研发的风险降到最低,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和加快产业化进程。

对于近两年热度不减的合成生物学投资,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生理与代谢重点实验室主任陶勇研究员表示:“生物制造是一个比较传统且成熟的产业,合成生物技术给这个传统的产业赋予了更多的可能,通过对生命体系重新设计和构建,把原本通过传统手段无法完成制造的化合物变成了现实。作为物质生产商,在传统大厂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后来者想要获得发展机会,得时刻清醒自己创造了什么样的价值。当前的创业者们讲了很多吸引人的故事,让合成生物学的未来增加了很大的想象空间,但是创业不是科学研究,创业者既需要仰望星空,更需要脚踏实地。早期的选品不一定要有海量的市场,但要有足够高的技术壁垒,具有领先全球或者全球独家的技术一方面可以给投资人信心,另一方面可以为企业的发展壮大争取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微元合成就是上面所说的这种团队,创始人刘波博士带领他的团队正在开发全球领先且可以产业化的技术,这样的创业具有很高的确定性。”

经纬创投作为本轮领投机构,经纬合伙人喻志云博士表示:“经纬创投持续深入看好合成生物学在各个应用领域的革命性前景。微元合成团队在合成生物学生物制造领域拥有扎实的技术和产业转化积累,在底层原创突破和工业转化落地上都积累了大量的认知和经验,是行业中难得的拥有从0到1和从1到100壁垒的团队。我们期待微元合成团队带来更优质、更环保、更经济的各类产品,将各种活细胞工厂开动起来,造福中国以及全世界的人们。”

博远资本投资副总裁马晋博表示:“合成生物学的本质是让细胞为人类工作,生产想要的物质。既包括对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生物元件或者生命系统的设计和组装;又包括对现有生命系统的重新设计或者构造;微元的团队在合成生物技术积累了十余年,团队早已脱离科研发文章的状态,在过去多年时间里研发了各种产品,已经进行了相当多的技术转让,部分进入了产业化获得了成功,从而实现了1-100 的突破。公司目前从高难度的产品先入手并攻克,改造代谢路径颠覆传统的提取方式,从而后续复用至其他更广阔、天花板更高的领域。”

河南投资集团汇融基金副总经理葛党桥博士表示:“合成生物学技术将会重塑人类的物质文明,合成生物技术相关产业处于爆发的前夜。汇融基金深度关注合成生物底层通用技术创新能力超强的团队,微元合成团队师出名门,有着对底盘细胞代谢路径的深入理解,具有构建丰富底盘细胞库的能力,搭建了从菌株改造到生产工艺改造的全流程团队,创始人刘波博士对从科研出发到工业化生产整个过程有着清晰的认知和视野。从某种程度上讲未来几年合成生物创新企业的竞争将从实验室延伸到规模化产能落地环节,汇融基金结合河南投资集团在产业领域的相关产能基础及生产经验,协助微元合成快速完成产业化落地工作,我们期望微元合成可以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创造出造福于人类的巨大价值。”

险峰长青投资人冯蕴琪表示:“合成生物学作为新近迅速发展的交叉学科,已在生物医药、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展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潜力。它极大地提高了微生物细胞工厂生产化学品的能力,有效替代传统工艺、显著降低污染、大幅减少能耗。微元团队来自合成生物学领域的黄埔军校—中科院微生物所,是业内少有的同时具备科研+选品+转化能力的团队。微元团队过去的丰富经验将在未来继续延乘,相信微元能在领域内突破成为领头羊。”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5/493146.shtml

华宇测速_离开华为,他们联手做出一个IPO

0913

一个带着华为色彩的IPO即将诞生。

投资界获悉,深圳一博科技(简称为“一博科技”)不久前正式通过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委审批。这是一家从冷僻行业跑出来的创业公司,背后站着七位实际控制人,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身份——华为前员工。

其中,董事长汤昌茂曾是华为工程师,负责以PCB为主的单板电磁兼容研究工作。2003年,在华为鼓励内部创业的背景下,汤昌茂带着华为同事柯汉生一同创办一博科技。随后,该公司陆续从华为招募了王灿钟、郑宇峰、朱兴建、李庆海、吴均等几位工程师,一同扎根在PCB行业。历时18年,这7位华为前同事即将一同走上IPO敲钟舞台。

这并非个例。从华为走出来的创始人蔚然成军,已经是创投圈一抹靓丽的风景线。曾一手创立小牛电动的李一男、华米科技创始人兼CEO黄汪、创梦天地创始人陈湘宇、深信服创始人何朝曦、宇视科技创始人张鹏国、UCloud创始人季昕华、云之讯创始人彭玉龙、威努特技术创始人龙国东、汇川技术创始人朱兴明、鼎汉技术创始人顾庆伟.....带有狼性基因的华为人自成一派,成为了硬科技创业江湖的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七位华为老同事,创业18年

联手做出一个罕见IPO

这是一家充满了华为基因的企业。

时间回到1998年,电子工程专业出身的汤昌茂,加入了华为公司深圳总部,先后担任CAD研究部工程师、高工、硬件组经理。当时,汤昌茂算是华为互连部门中第一代研究板级EMC(电磁兼容)的人员,在他的主导下汇编了华为第一部EMC设计指导文档,里面包含了许多EMC板级的设计经验。

一博科技董事长 汤昌茂

汤昌茂在华为工作期间,正值华为产品进入海外市场遭遇电磁兼容认证的技术壁垒。为此,华为从各产品线、技术部门抽调技术精英,组建了一支EMC特别工作小组,汤昌茂作为CAD研究部的唯一代表,负责以PCB为主的单板电磁兼容研究工作。历经一年多的努力,这支团队终于攻克EMC难关,并荣获华为金牌团队荣誉。同时,汤昌茂也结识了日后的创业伙伴,同为华为工程师的柯汉生。

紧接着,IT行业迎来寒冬,华为也开始鼓励内部创业,汤昌茂便萌生了内部创业的念头,并向上级递交了内部创业申请。由于华为内部创业政策很快调整,导致汤昌茂的申请未能获批。于是在2002年,汤昌茂辞职离开华为,与柯汉生一起开启了创业之路,并于2003年正式成立了深圳一博科技。

创业离不开人才,汤昌茂深知这一点的重要性。为此,他聚集了一支从华为走出的技术大拿团队。担任一博科技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的王灿钟,曾在2001年2月至2002年12月,任华为工程师;与他同一时期在华为工作的还有郑宇峰、朱兴建、李庆海、吴均等。其中,李庆海还曾与李一男在北京港湾网络共事过,从2001年一直干到2006年,直到港湾网络被华为收购。但是,李庆海没有跟着李一男回归华为,而是选择加入一博科技。

凭借在PCB领域的技术积累,一博科技在成立初期就与Intel建立了合作关系,并被Intel推荐给其下游客户,一博科技的客户群也迅速从IT通讯圈扩展到计算机、服务器、工控领域。在高速PCB的需求逐渐扩大后,为了解决后端的制造瓶颈,一博科技在2010年拿出全年投资参股了线路板厂,实现了从PCB设计向PCB生产的延伸。

在创业过程中,难免遇到挑战。2011 年,汤昌茂与团队在跟进Intel 某重要项目的外发生产期间,原定晚上7点上线,但因产线上批量产品的清尾延误,直到深夜才排上产线,次日凌晨6点才贴片完成。这样的经历,促使一博科技在2013年决定成立SMT(表面贴装技术)工厂,专门对应研发快件。至此,从PCB研发到PCB生产,再到贴片加工,一博科技一站式的硬件创新平台已然成型。

历经18年创业之路,汤昌茂与六位前华为同事,终于即将IPO敲钟。从股权结构来看,一博科技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为汤昌茂、王灿钟、柯汉生、郑宇峰、朱兴建、李庆海、吴均等七名自然人股东,该七名股东合计持有股份占总股本78.34%。一荣俱荣,这支由七位华为老同事组成的团队,联手缔造出又一段创业佳话。

一年进账近6亿,

它靠设计电路板做到上市

看似不起眼的一博科技,靠什么撑起一个IPO?

或许PCB并不为外界所熟知,但产业化加速的当下,PCB正显得愈发重要。作为电子产品中重要的基础载体,PCB几乎可用于所有的电子产品上,被称作是“电子产品之母”。而 PCB 设计则是PCB产业链的核心研发环节,即根据电路原理图,设计出电路板,从而实现硬件的特定功能。

根据Prismark发布的数据,2019年和2020年,全球PCB行业产值分别约为613.11亿美元和625亿美元。而我国PCB产业的发展尤为迅猛,2010-2020 年,中国大陆PCB产值从 201.70 亿美元增长到351亿美元,占全球PCB总产值的从2010年的38.44%提升至2020 年的 56.16%,PCB全球第一大生产基地的地位进一步稳固,预计到2024年中国PCB产值将达到 417.70 亿美元。

就PCB设计领域而言,外包渗透率目前仅为10%左右,市场亦较为分散。主要参与者包括:第一,具有一定规模及较高设计能力的企业,如一博科技、兴森科技、迈威科技、金百泽等,该类企业PCB研发设计人员多为百人左右及以上;

第二,数量众多的小规模第三方PCB设计公司,部分以工作室形式存在,该类企业营收规模在几十万元至数百万元不等,人员规模由2-3人至20人不等。

作为一家以PCB设计服务为基础,同时提供PCBA(印制电路板装配)制造服务的一站式硬件创新服务商,一博科技累计服务客户已达到约5000家。标杆客户不乏中联重科、中兴、浪潮、联想、大疆、百度、阿里巴巴、腾讯、Intel、Apple等国内、国际知名企业的身影。

日益增长的客户规模,也让一博科技的营收水涨船高。招股书显示,2018年、2019年、2020年和2021年1-6月,一博科技营收分别为3.4亿元、4.05亿元、5.73亿元和3.32亿元;同期,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0.6亿元、0.7亿元、1.2亿元和0.6亿元。

研发实力在PCB产业中也至关重要。招股书披露,一博科技目前拥有超过600人的PCB设计研发工程师团队,人均行业经验6年以上,资深员工行业经验超过10年,分布在深圳、上海、北京、成都、西安、南京、杭州、武汉、长沙等多个城市。通过对比可看出,一博科技这一点在业内处于较高水平。

但一博科技面临的风险同样随时存在。在招股书中,一博科技坦言,若公司不能及时提高技术研发水平、优化生产工艺,则存在不能适应行业技术进步和工艺升级的风险;此外,由于我国PCB设计综合型人才较为缺乏,主要依靠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自主培养,因此仍存在技术人才流失的风险。

为此,一博科技此次IPO所募集约8亿元资金,将全部用于与主营业务相关的两个项目,其中,1.2亿元用于“PCB研发设计中心建设项目”,6.8亿元用于“PCBA研制生产线建设项目”。

创投圈隐藏着一个华为军团

他们,缔造一批上市公司

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愈来愈多华为系创始人,活跃在中国的创投江湖。

最受瞩目的当属李一男。1970年出生的他,在15岁的时候考入了华中理工大学少年班,曾被誉为少年天才。1992年,就读研二的李一男进入华为实习;随后一年,研究生毕业的李一男正式进入华为工作。

李一男在华为的升迁速度就算到现在,仍旧无法被超越。两天升任华为工程师,半个月升任主任工程师,半年升任中央研究部副总经理,两年被提拔成华为公司总工程师/中央研究部总裁,27岁的李一男,成功坐上了华为副总裁的位置。在外界眼里,李一男一度被视为任正非接班人。

但在最风光的时候,李一男离开了华为。2000年,他离职创办了港湾网络,后被华为收购;2015年,李一男公布了新的创业项目——小牛电动车。因李一男的身份,小牛电动车迅速受到外界热捧,各路投资人纷至沓来。没想到,李一男新创业旅途刚刚步入正轨,却因自己在金沙江创投期间的“内幕交易”,而身陷囹圄。

2017年12月,李一男出狱。第二年,小牛电动上市,李一男站在远处,看着这个曾经带有自己印记的企业敲响了纳斯达克的上市钟声。目前,李一男在梅花创投担任合伙人一职。

另一位大家熟知的华米科技创始人兼CEO黄汪,同样出身华为。1996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的黄汪面临着就业和深造的关键抉择,最后放弃了在中科大继续读研,选择去华为工作。工作1年后,黄汪意识到这份年薪10万的工作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于是他毅然辞职,出来创业。

1998年,黄汪从深圳回合肥创业,此后陆续创办了3家公司。直到2013年,黄汪几经波折后,创立了第4家公司 — —智能硬件创新公司华米科技。创立之初,华米科技靠着代工小米手环起家,因而被外界贴上了小米生态链公司。用了短短 4 年的时间,黄汪带着华米科技登陆纽交所,成为小米生态链首家在美上市企业。

还有不少独具特色的明星创业公司,背后的掌舵者都曾来自华为。

1982年出生的陈湘宇,毕业后任职于华为,担任核心网开发项目的核心技术管理岗位。离开华为后,他创办了创梦天地(乐逗游戏母公司),开发了包括水果忍者、神庙逃亡2、地铁跑酷、纪念碑谷、梦幻花园等多款国民级手游。成立3年6个月即登陆纳斯达克,创梦天地成为纳斯达克史上最年轻上市公司。而陈湘宇这位80后创业者,亦曾是纳斯达克最年轻的上市公司创始人。

此外,深信服创始人何朝曦、宇视科技创始人张鹏国、UCloud创始人季昕华、云之讯创始人彭玉龙、威努特技术创始人龙国东、汇川技术创始人朱兴明、鼎汉技术创始人顾庆伟等,都是从华为离职后创业有为的实力派。

一直以来,投资人都会深度跟踪投资头部公司的优质高管。自然而然,各大巨头公司出来的创业者相继形成了不同的帮系,并且天然承继了巨头公司的某种特质。与腾讯系、阿里系、百度系、美团系创业者不同,华为系创业者延续华为的“集团作战、不屈不挠、奋不顾身、争取市场先机”的狼性精神。

一位瞄准华为系创始人的投资人曾说过:“华为军团出来的创始人接受了那么多年的严格训练,有着大兵团作战的经验,长处很明显。在我们看来,这些人特别具备领导一个公司成为独角兽或伟大企业的气质。”而在硬科技创业的当下,这一群硬核创业者开始走到了舞台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