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华宇登录地址“ 下的文章
1127
2021年5月1日,三胎生育正式合法化,这是继2015年国家实施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后,又一刺激生育的全国性条款。
不过早就料到针对这种合法化条款,广大网民仿佛并不买账:我是因为不合法不生吗?我是根本生不起。
针对生育成本高、养育成本高的双高问题,三胎合法化政策还伴随着10个配套的相关条款。比如目前国家也在出台各项政策:教育双减与严格监管学区房就是典型的针对养育成本中:学区房、课外辅导费用过高,导致人们生育意愿降低的手段。
不过仅仅这些还不够,近期,各地为了鼓励三胎的实施和落地,纷纷出台各种奖励措施:
比如四川攀枝花算是比较早一批出台二胎三胎鼓励政策:只要是攀枝花户籍,生二胎三胎,每月每个娃发500元,发到3岁。
后来也有北京卫健委也表示:5月31日(含)后要按照相关规定生三胎,除了享受国家规定产假以外,享受生育奖奖励30天,配偶享受陪产假15天。
不够貌似这些还不足以刺激到核心人群,于是近日经济学家专家发话了:
任泽平表示:中国目前的生育主力人群,要生二胎、三胎的肯定是75-85年的,不能指望90后00后。呼吁随着老龄化少子化加速到来,一线城市sheng生三孩每人每月奖励3000-5000元现金。放开三孩已经晚了5年,未来应该加大鼓励生育的力度:普惠托育服务供给、女性就业权益保障、现金补贴和个税抵扣、休假激励等。
不过对于这个建议,90后们纷纷表示,一直以来的人设总算没白费,感谢专家放过我们。
还有一些网友表示:85年的都36岁,75年的甚至都46岁了,专家没有考虑到高龄产妇的风险。
还有网友表示:和当年计划生育的是同一拨人群,估计比较容易接受这样的建议。
01
拼复购不拉新
根据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有关15-49岁育龄妇女的生育率统计数据可以看出,22-33岁育龄妇女是主要生育人群。
因此按照这个年龄反推,1988年-1999年之间的女性是主力生育人群。不过按照任泽平的算法,显然没有将身体条件算在内,而主要考虑已经拥有一胎和二胎的人群。那么可能就是85后以及75后。
按照经济学的说法,这是典型的拼复购、不拉新。
为何会这样呢?我们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Z时代人群生育观不同
Z时代,一般指的是一群在1995-2009年间出生,在互联网时代成长,并恰好经历了移动互联黄金期的这批人,他们习惯于将所有问题抛于网上寻求解决办法,也喜欢在网络上寻找同类人群讨论解决问题。
根据《韩国日报》委托韩国研究公司进行的“Z世代认识调查”中,65.1%的人认为,“可以不结婚”。这与其父母一代的“X世代”对结婚的态度有很大差异。此外,74%的Z世代表示,“没有子女也可以”。
在我国,虽然这个数据可能没有这么极端,但是普遍来看,Z时代人群本身生长在比较优渥的环境下, 生娃的前提则是给孩子提供更加优渥的条件。
但是Z时代人群又是一群有个性、自我意识强烈的人。不会因为生娃放弃个人的喜好或者降低自身的消费水平。
在当前养娃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不婚不育思想的人群越来越普遍,一胎都不愿意生的新用户,让他们生二胎、三胎难度太大。
2、70后-80后普遍消费能力更强
目前来看,成长于只生一个好大环境下的75后和80后们普遍拥有1个宝宝。不仅如此,目前来看已经30而已,40不惑的这群人,经济能力在众多年龄层来看,几乎是最强的一群人。
本身有一个孩子,认识到孩子的可爱,感受过拥有孩子的家庭幸福感,对生二胎普遍没有那么反感。
唯一有所顾忌的还是养娃压力巨大的问题。不过,这个问题放在经济能力强的家庭并不是问题,也难怪专家们会拼命呼吁做复购。
02
二胎效果渐显但不够
根据恒大经济研究院数据,2016年的出生人口就实现了上涨,而在2019年出生的新生儿中,接近60%都是“二胎”,约有872万个新生“二胎”。
只不过,从整体来看,我国的出生人口却在下降。
2016年至2019年期间,我国出生人口减少了321万人。所以说,二胎的“效果”很好,可是对于人口的促进作用还“远远不够”,在这个基础上,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31日召开会议,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新的数据之下,儿研所Club认为开放三胎原因之一,即开放二胎生育效果不理想。
二胎政策虽然好,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中国的新生儿数量却在逐年下降,并迎来了“四连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2018年和2019年,中国新生儿数量分别减少63万、200万和58万,2020年新生儿仅为1003.5万人,比2019年减少461.5万人。
根据最新的数据,2020年我国已经达到了低至1.3的总和生育率。而按照正常的出生死亡的平衡计算,生育率达到2.1才能保持数据平衡。即平均每对夫妇生2.1个孩子,生2个孩子是一代人换一代人,人口不变,但是有意外身亡,所以说还有个0.1,即小部分夫妇要生三个来抵消意外事故引起的人口减少。
按照这个趋势,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会越来越严重。
基于此,相关专家病急乱投医,将目光转向已经拥有一胎的人群。姑且不谈具体效果如何,这个方法根本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前面数据已经告诉我们,二胎政策落实的不错,从2019年,60%的数据占比就可以看到。但是我国的出生人口还是不可逆转的在下跌。
数据赤裸裸的展现在面前,还在呼吁已经内卷严重的一胎拥有者们,可想效果不会太好。
1121
据央视周末报道:天然气近期一跃成为大宗商品涨价王,亚洲过去一年暴涨6倍,欧洲14个月内疯涨10倍。就连天然气资源丰富的美国,日前天然气价格已创下近10年来最高水平。
天然气价格暴涨,因素复杂。但回归二级市场,哪些公司正在因此“闷声发大财”却很容易拎清。在此其中,逆势抄底周期者有之,顺势疯狂扩张者有之。
01
天然气供需之道
从需求来说,从2016年到2019年,全球天然气消费年均增速高达3.1%,消费量向4万亿立方米迈进,尤其是亚太地区消费增长最为强劲。过去5年,亚太地区天然气消费增量相当于全球总增量的43%。其中,中国成为了天然气异军突起的消费王者。
图:中国天然气消费量的快速增长
与需求高增长同时出现的,是供给侧的页岩气革命:
国际能源署IEA统计表明,全球非常规天然气远超常规天然气储量。在非常规天然气中,页岩气可采储量占63%。IEA预测,2035年非常规天然气产量将达到1.6 万亿立方米。
随着发轫于美国的页岩气技术革命的快速崛起,美国从一个天然气净进口国转变为净出口国,随着页岩气产能的迅速扩张,北美摆脱跟随原油定价的天然气也开始出现了独立流通市场。
一面是低成本供应大幅增长的北美天然气市场,一面是需求快速增加,追随原油定价的亚太液化天然气市场——套利逻辑由此展开:
以2020年为例,全国天然气消费量3200亿立方米,其中进口天然气已经达到了1400亿立方米,其中来自海运渠道的液化天然气(LNG)总量接近900亿方。
搭建LNG基础设施,让低廉的北美天然气向亚洲流淌,高抛低吸成了一门闷声发财的大买卖。巨大的体量面前,哪怕以一分钱计价差也足以构成巨大的利润空间。
赚的盆满钵满的各路资本,都有着秘而不宣的生意秘密,但底层逻辑完全相同:
政策长期鼓励,高增长市场,利差巨大的供需格局,毫不意外,天然气成了绝佳赛道。整个赛道长期看好同时,短期又波动频仍,故而在不同时间框架下,逆势抄底周期者勇,顺势疯狂扩张者猛。
02
逆周期抄底的宝能
在锂电池和光伏赛道上早已反复演绎过的事实是:
在需求高增的背景之下,短期供应过剩都只是下一阶段供应趋紧的前奏。进入今年8月,本来是淡季的国内液化天然气均价为5473元/吨,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121.59%,预示着天然气的周期高光时刻正式展开。
这与去年同期负油价时的对天然气市场的看空逻辑大行其道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负油价的环境之下,与油价相关的天然气价格也正在被压制到极低的水平。低油价和低气价会自然压制页岩气的开采资本开支,直接影响上游设备提供商的业绩。
对于在过去几年中主要受益于北美页岩气压裂设备电驱化的杰瑞股份(SZ:002353)来说,去年3月一波股价崩盘理由其来有自。这一过程中,杰瑞从最高点41元一个月内完成腰斩,市场交易者夺路而逃。
不过,就在3月最后两周,杰瑞股份的十大股东明细中多了一个熟悉的名字:姚振华的前海人寿。
红框处为姚振华抄底时刻
一片恐慌之中,姚振华逆势抄底,随后的剧情看上去似乎再熟悉不过:6个月之内,杰瑞股价反弹了50%,在4季度中,宝能又从十大股东明细中再度消失。
03
全程领跑的新奥
姚老板抄底周期,为的是赚一笔快钱;而在高增长的千亿天然气市场面前,新奥能源创始人王玉锁霸榜河北财富榜榜首更值得深研。
打造于1992年的新奥能源(HK:02688),从第一天就是纯而又纯的天然气经营者。1992年,王玉锁正式成立了新奥燃气公司。1993年8月6日,天然气在廊坊开发区成功点火,新奥成为全国第一家进军城市公用事业的民营企业。
相信当时没有人能够想到,在30年后,这家名不见经传的民营燃气公司,在全国能够拥有235个城市燃气项目,覆盖人口数量达1.12亿,零售气量接近200亿方,在5大城燃中排名第二,市值逼近2000亿港币,王玉锁的个人身价也突破800亿。
5年涨5倍的燃气服务商新奥能源
对于新奥能源所在的燃气运营来说,生意模式粗看上去几乎可以称得上是平平无奇:
将燃气管道接入千家万户之后,通过卖气赚取一个固定价差。在接驳过程中,再赚得一笔接驳费。由于气价和价差相对锁定,燃气公司生意模式自带公用事业属性,资产回报率锁定在7%的水平。这样的公用事业属性自然不会诞生首富。
不过,新奥选择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与深耕单一城市的城燃公司不同,新奥能源的庞大客户量和天然气使用量使他能够有足够话语权对上游天然气供应商压价,而在百万吨级的供需关系中,价格压低1%,就意味着巨大的利润空间。
投建面向北美来源的LNG接收站就成为了一石二鸟的选择:一方面,LNG接收站扩大了气源来源,多头竞价之下,新奥平均进口成本比门站要低15-20%;另一方面,充足的LNG来源也让新奥成功避开被断气的可能性,实现了气源供应链安全保供:
投建于2018年的新奥舟山LNG接收站是国内首个大型民营LNG接收站,2021年上半年,接收站加工外输气量达177万吨,其中液态外输85万吨,气态外输92万吨,远期处理能力可达1000万吨。
除此之外,在更早的时候,新奥还投资了煤制气业务和LNG加工,保供求稳的心态可见一斑。
从小小的河北运营商,到跑马全国,再到进军上游,与逆势抄底追求短平快的姚振华不同,新奥的策略用了30年时间逐步展开,但每一步都走得异常坚决。资本市场投桃报李,王玉锁站上800亿身家也并不令人意外。
04
繁荣和脆弱是一体两面
当时当下天然气的逻辑,的确很硬。
造就当前海外天气然暴涨至10年新高的核心因素,除了通胀这一周期核武在推波助澜外,其周期叙事的逐渐展开中又多了一重硬核推手:碳中和。
一方面,由于化学分子式多氢少碳的特征,作为燃料的天然气的碳排放天然低于煤炭和石油;另一方面,天然气成本要远远低于光伏和风电等可再生能源;此外,天然气电厂的清洁程度也远远超过燃煤电厂,完成大气污染治理的目标也同样离不开天然气。
于是传导到A股,我们已经看到,无论是受益资本开支采掘设备王者杰瑞股份,还是驱动天然气重卡订单的中集安瑞科,亦或是服务天然气井LNG设备供应商的富瑞特装,股价都有了惊艳的表现。
不过,作为投资者,必须在更高视角保持清醒的是,一旦涉及国计民生,这个产业的繁荣与脆弱永远都是一体两面。这一点,房地产与在线教育们的样本意义已然在前。
1120
投资界(ID:pedaily2012)8月24日消息,今日,电动两轮车新锐品牌速珂宣布已获得亿元战略投资,由专注出行产业的投资机构金库资本领投,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ATL”)和辰韬资本跟投。本次投资将推动速珂与金库资本LP光阳摩托和ATL子公司东莞新能安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新能安”)在联合研发、智能化平台搭建等方向上进一步加深合作。
正值成立6周年之际,速珂也将于近期在国内全新发布三款车型,品牌战略全面升级。
对年轻消费群体的深度洞察、对未来出行的理解和对摩托车文化的热爱造就了速珂独特的设计语言,也使速珂不拘泥于当下电动两轮车设计,开创了智能锂电跨骑车品类。领先行业的核心三电技术、摩托车标准的智能生产线和完善的品质测试系统更成为了速珂保障产品品质的重要依托。
目前速珂产品覆盖电动自行车到电动摩托车,申请专利高达1507项,曾获德国“Red dot”在内的多个国内外大奖,产品出口73个国家及地区,在全球电动摩托车界圈粉无数。
速珂TC经典车型
金库资本专注于出行产业投资,目前投资范围包括电动车、电动汽车、车联网、移动出行和自动驾驶。近年来,金库资本积极参与并整合两轮电动车的产业链,整合市场和技术等核心要素,为被投企业赋能。同为KYMCO Capital平台生态企业,速珂与光阳对双方都有着重要意义。作为摩托车行业巨头,光阳摩托与速珂的合作是其智能电动车市场布局重要一环,也是对速珂品牌的重要肯定。此次战略投资将推动双方在全球新能源领域共同布局,以联合开发等深度合作形式,共同探索智能化创新技术。
光阳摩托成立于1964年,基于超过半个世纪的深厚造车功底和近10年的三电技术+AIoT智能化技术储备,于今年宣布开启智能电动车市场布局,同时宣布与速珂达成战略合作。速珂将搭载光阳全球换电系统Ionex车能网,为更多速珂用户提供便捷、快速、安全的换电服务。除Ionex车能网深度合作外,速珂将牵头主导在未来的开发机种中探索全新三电技术与两轮车自平衡等更多智能化创新。
速珂新TS、TC车型
电池系统作为电动两轮车核心三电系统之一,对产品性能、驾乘体验和安全稳定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新能安依托母公司在锂电领域20余年的深厚技术积淀和高素质人才队伍,在短交通电池等多个领域重点布局,为速珂提供了强大的电池系统技术支持,帮助速珂突破了电动两轮车在高温等特定场景下的应用限制和里程焦虑,推动速珂以更加优异的产品性能为用户提供更佳驾驶体验。速珂TC MAX电动摩托车应用的45Ah大功率锂电池由新能安定制开发,后续也应用于速珂CPX、VS1等产品,这几款安全稳定、动力持久的电动摩托车在海外市场受到了广泛认可,被海外年轻用户定义为“颜值与实力兼备的网红产品”。同时,新能安和速珂还共同研发了双电池动态并联系统及专属定制控制器BMS底层模型,其中双电池动态并联系统将应用于速珂即将发布的2021年新款产品。
速珂创始人兼CEO谢玉贤表示:“作为新能源两轮车领域的新锐品牌,我们很荣幸能够持续获得资本市场和行业头部企业的关注和认可,此次深化与光阳摩托和新能安的合作,为我们打造两轮车领域的领先品牌提供了强有力支持,我们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未来在新能源技术和车型开发以及智能交互上取得更大的突破,并继续引领行业发展。”
1119
在历经近30年风雨,五代更替之后,B端客户的企业财税服务市场有望进入产品变现期。
智研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财税服务市场规模达到1664.1亿元,2012-2020年实现年均复合增长率11.47%。此外,有报告预计在2021年将涨至2664.4亿元。
在这竞争激烈的市场,已经有9万家财税相关的企业入局,有已经上市的老牌机构,有正在跃跃欲试谋求上市的新贵,也有资本加持的新力量,所有企业都在探寻突出重围的路径。
【第一新声】将于2021年底评选《2021年度中国高成长科技企业系列榜单》,并相应推出“高成长”系列行业与企业调研采访,“财税领域高成长榜”将作为细分行业榜单之一进行征集与评选。本篇文章主要聚焦“财税领域”,通过调研与采访,为大家梳理和分析行业的最新动态与趋势。
01
超千亿市场,9万玩家厮杀
随着财税数字化的推进,中国财税领域企业服务市场规模逐步上涨。
智研咨询发布的《2021-2027年中国财税服务产业竞争现状及未来前景分析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财税服务市场规模达到1664.1亿元,2012-2020年实现年均复合增长率11.47%。此外,有报告预计在2021年将涨至2664.4亿元。
中国财税企业服务行业发展多年,但我国及其他发达国家财税服务行业委托比例来看,韩国、美国、日本企业委托财税服务机构提供财税服务的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量比例分别为95%、61%、84%,而我国截止2018年仅为30%。这反映出我国财税服务市场渗透率较低,这也证明了潜在市场巨大。
实际上,财税服务的需求主要来自两类,一是针对G端客户的税局涉税服务市场和针对B端客户的企业财税服务市场。前者市场规模有限,市场集中度较高,并且商业模式比较传统,对参与企业而言,增量利润弹性不高。
而B端客户的企业财税服务市场空间大,对参与公司来说,赛道多样、拓展空间广阔、弹性大。在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发展之后,有望进入产品变现期。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国内企业普遍采用人工模式进行财务管理。从80年代开始,会计电算化成为了新兴热潮,90年代之后,SAP、Oracle等著名厂商将ERP(企业制造资源计划)系统带入中国,开启了企业财税服务的新篇章。2010-2014 年以传统财务软件记账为主。2014 年至今则是智能记账,出现了 SaaS的服务模式,财税数据不再局限在电脑端口,可以上传至云端,实现票财税集成一体与智能记账,纳税人员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财务记账、财务查询、税收管理等。
对于企业财税服务市场的发展,慧算账联合创始人张明淇向第一新声介绍:“未来有两大变化,第一是因为社保入税,随着政策社保和纳税监管的合并,整个财税外包市场和人力资源也开始出现进行合并的现象,包括我们的很多客户也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社保类的业务,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多元化。第二是来自于技术的进步,金税四期到来,让整个税务的信息化带来了外包服务的广阔前景,这种大体量的集中作业外包合作形式能够存在,可能有更多自动化、机器人来参与客户的服务和交互。”
简约费控创始人兼CEO俞洋也提到了政策和科技的变化,但观点却略有不同,其向第一新声指出,企业财税服务市场有三方面的趋势。一是政策趋紧,包括金税四期系统的升级改造,税务统一征收社保,以及会计事务所由核定征收改为查账征收等,这样会使得企业对于合规的要求越来越严,或者不合规的成本会越来越高,增量市场向存量市场转变。而这必然减少一部分做小客户的代理记账公司,他们是服务类型的公司,而不是软件行业的公司。代理记账的公司数量减少,但业务量和质量将会提升,未来对记账的服务更强调专业化。
二是随着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科技的发展,使得每一家企业特别是传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越来越迫切。三是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管理方式或者业务模式的转变,应该以客户为中心或者以客户价值为中心的管理方式。在整个内部管理的角度来看,更加趋向于和西方管理学的模式接轨。
具体在政策方面,中国政府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税务改革政策。例如自2016年5月起,中国由营业税改为增值税。于2016年,金税三期的新税务管理系统已成功在中国建立。2018年,国家税项及地方税项已合并计算。约有10项会计准则于2017年至2019年修订或颁布。中国政府于2018年及2019年颁布逾300项财务及税务法规。
2020年上半年,中国政府颁布逾50项财务及税务政策及法规。因此,企业需要投放更多工作及资源去采纳改革后的税务政策。由于违反中国税法的最高处罚一般较高,中国中小型企业管理层遵守财务及税法以及会计准则的意识逐渐提高。
与此同时,随着资本市场发展,企业需要规范其财务数据才能上市。因此,越来越多企业有意委聘解决方案服务专家与其合作,以改善其财务管理及提高其税务效率。因此,金融及税务解决方案服务的市场需求有望于可见将来进一步增加。
市场广阔、政策助推让财税服务领域的企业兴起、资本狂热。
第一新声根据天眼查检索“财税”统计,有91993家相关企业存续。仅2021年1-8月份,财税领域20+融资事件。
第一新声发现,在财税领域活跃着一批国内知名投资机构,其中不乏高瓴创投、腾讯投资、IDG资本、众麟资本、软银中国资本等机构的身影。
02
大浪淘沙,截然相反的命运
国内创业者嗅到机遇,蜂拥而至,纷纷入局企业财税服务赛道,盼望着拿下一大块“蛋糕”。但切入的细分市场不同,命运也是截然相反,有的企业“乘风破浪”,有的企业消失匿迹。
目前来看,市场上企业财税服务的企业主要有4类,分别是财务记账的SaaS产品,用友、金蝶地位难以短期撼动;费控报销类SaaS产品,从费控报销+商旅服务切入企业的支出管理;电子发票类SaaS产品,以发票为切入口,链接企业的业务、财务、税务系统,通过为企业提供整体数字化解决方案,实现降本、增效;代理记账类SaaS产品,服务代账公司入手,布局2B的定制化服务。
入局者多,但在经历了5年的大浪淘沙之后,已有企业或被淘汰出局,或止步不前。
以费控报销SaaS创业公司为例,2015年被称为费控SaaS元年,在2016年市面上就有六七十家,如今存活下来且比较活跃的不足10家,包括简约费控、每刻科技、汇联易、分贝通等还依然颇受资本青睐。
每刻科技和简约费控均是以“费控报销”为切入点的玩家,都成立于2015年。
每刻科技是一家智能云财务产品和解决方案服务商,旗下拥有每刻报销、每刻档案、每刻云票等产品。
每刻科技CEO魏美钟介绍,针对报销这一环节的企业痛点,每刻费用管理SaaS平台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商务平台,主要是对外打通吃住行消费、信用支付、税务总局发票底帐库等数据链,并提供AI识别票据及验真查重功能,可以对接传统本地布署的报销平台,为其打通外部数据链,实现增值赋能;第二部分为报销平台,对内打通ERP、CRM、HR、钉钉、微信、OA、资金平台等应用系统,实现自动记账、更新日志、基础主数据同步、便捷登陆、批量支付等功能。这样费用管理SaaS平台就包含了整个公司费用全面管控流程,也涵盖了报销标准、补贴计算、财务合规性等,可以让所有环节参与者人效提高50%-90%。
简约费控从报销和费控开始为中大型企业提供SaaS产品和服务,提供包括报销、费控、财务共享中台以及业财一体在内的四个版本。
“我们发现‘费控报销’是个不错的切入点,随着互联网消费在中国的普及,企业消费的业务场景很多都已线上化,同时由于费控也需要符合财务相关的会计准则,各企业的规章制度虽然不一样,但和其他业务相比,相对比较统一。”简约费控创始人兼CEO俞洋向第一新声说道。
小苗朗程合伙人方正浩表示:“根据行业研究,我们认为费控和财务共享是中大型企业的普遍需求,市场的空间在数十亿以上。经调查,简约费控在大中型企业中的案例数、大客户口碑、坚持SaaS的产品理念、产品的能力,都独具亮点,有望成为服务中大型企业客户的头部SaaS厂商。”
汇联易联合创始人兼COO倪嘉褀曾表示,一些海外厂商的产品涵盖了非经营性采购或是差旅业务,但都没有把产品捏在一起,某种程度上,费控SaaS是中国特色产物。
而电子发票市场则开拓了全新的赛道。借助国家营业税改增值税变革及全行业范围推广增值税电子发票的政策,企业特别是餐饮、酒店、出行、连锁等生活消费领域的企业,积极上线了电子发票。
百望云创新研究院研究员续岩向第一新声解释:“电子发票能在企业中得到积极推广,原因有二:体验与成本。近年来,企业特别是生活服务类企业非常重视全方位提升消费者体验,而传统的开票方式,耗时耗力,体验不好,使用电子发票后,企业可以提供扫码开票、公众号开票、APP开票等方式,形式多样、操作便捷、无需长时间等待,消费者体验良好。对企业而言,可通过系统对接的方式实现订单系统与开票系统的链接,减少错开、虚开等风险,减轻开票人员操作压力,同时也节省发票领购、开具、流转、存储各方面的时间、人力成本,切实为企业带来效益。”
新的服务也会诞生新的商业模式。
“百望云2016年即All in 电子发票,就是因为看中了电子发票可以作为企业级服务的入口。而在6年多的时间里,我们与企业共同探索、共同成长,从简单地为企业提供销项发票管理、进项发票管理,渐渐将服务延展到纳税申报、智慧财税升级、供应链协同、数字科技等领域,形成了‘智采’、‘智链’、‘智票’、‘智税’、‘智数’五大产品线,覆盖从战略寻源、采购优化、对账结算、电子发票、智慧财税到支付融资的数字商业全闭环,助力产业互联网数字化变革。”续岩表示。
“在线+”模式蓬勃发展,电子发票大势所趋。2020年后,受疫情催化,“在线+”经济模式有望进一步发展壮大,而在新形势下,传统纸质发票将不再适应。电子发票优于传统发票的特点是可追溯,用户可以随时从电子发票中取回发票,去做相关的财务行为。
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预计,2022 年电子发票开票张数将达到 545.5 亿张,行业规模达到 103.6 亿元,行业整体正处于初期高速发展阶段。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未来除基础性服务收费外,也将出现诸如代理记帐、银行融资、B2B 多元交付丰富加值服务的商业模式。
我国电子发票开具张数与收入规模
数据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
此外,新兴代理记账公司众多,暂未跑出头部玩家。由于各省市的报税系统不统一等因素,代记账业务具有服务属地化、同质化、低门槛等特点,市场高度分散、竞争激烈,目前的市场玩家地域性比较明显,暂时没有跑出头部玩家。
中国税务合规依旧以服务为主,由大量代账公司提供代账服务,自动化工具所占的作用有限,而代账公司未来的营收增长点也落实到其他的增值服务。由于内外帐的实际需求,很多企业对于在线化会计SaaS产品的接受度较低,会计更多是滞后行为,目前该市场更多的被用友、金蝶等传统品牌商占据。
03
如何突围?
未来B端客户的企业财税服务这个大赛道何去何从?业财一体化、增值服务、智能化等方面是目前企业追逐的方向。
首先,业财一体化是指将企业经营中的三大主要流程,即业务流程、财务会计流程和管理流程有机结合,最终让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融为一体。
每刻科技CEO魏美钟曾表示,下一代企业财务SaaS的终极形态,或将可以为用户提供全方位解决方案,轻量上线、简单易上手。另外,从数据采集,到数据处理,到记账凭证,到纳税申报,到报告分析,整个公司的数据实现业财税一体化,数据可共享,且实时更新。
不过,早期的业财一体化更多停留在财务会计(偏向对外披露报表)层面,更强调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因此这一阶段的业财一体化主要是ERP系统和财务系统的打通,是以财务部门是进行主导的。
目前来看,中国的业财一体化仅仅达到了第一阶段(ERP和财务系统的打通),但由于本身客户对于SaaS财税的接受程度较低,整体业财一体化还处于相对初级的状态,如何打破业财税三座数据孤岛是关键点?
简约费控创始人兼CEO俞洋表示:“每一个企业都需要财务业务一体化,无论是给到一个平台、引擎或者工具,核心是衡量到底应该去做哪些业务,这些业务的财务成本是多少,投入产比如何,单位经济模型是否成立。如果成本大于产出,或者大于为客户创造的价值,那么就要查看到底在哪些环节上做优化,使得创造的价值大于成本,这一系列都需要数据的支撑。而这些数据都是业务和财务的数据,所以必须财务业务一体化。”
但是,俞洋也谈到:“从数据层面看,我们认为 SaaS 是未来企业服务的方向。企业内部有很多交易,都会用到互联网上的资源、数据。所以单纯保守在本地部署,很难融入整个互联网。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传统环境部署的系统,即使是一个庞大的 ERP 系统,即使整合了内部的数据资源,但是在互联网背景下,它其实还是一个孤岛,没有办法和时代同步。”
“从财务部门的角度来讲,其实是金蝶、用友在做的事情,把大型企业的业务、财务等数据流、资金流、单据流、凭证这些都打通,进行良好的管理,但是其实对我们服务的客群来讲,业务财务一体化与中小企业的营收没有直接的关系。”慧算账联合创始人张明淇解释称,“小企业主把财务外包,所以他身边没有人天天提醒他,今天收款多少,比昨天少还是多了,这种比较近距离的贴身服务没有,那么只有我们第三方来做,所以我们的业务财务一体化主要变革的方向,在为主企业提供更好的贴身服务感受。”
百望云创新研究院研究员续岩认为:“业财税的融合,其关键不是技术的突破,而是对企业的真实需求有洞察。以我们早期服务的一个大型集团客户为例,其财务负责人明确表示,财务系统的建设非常花时间,不可能用个一两年就作废了,所以他们在选择服务商时,不但要求其能满足当下的使用需求,还必须能够预见未来技术变革、政策演进、企业发展等情况,尽量保证集团能够长期使用。这是他们最终选择与百望云合作的原因,其实也是百望云长期以来的追求。”
未来的业财一体化将向管理会计的方向发展。不同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更多为企业内部的决策提供支持,一方面满足财务会计的核算和报告要求,另一方面也可以支持到管理层面,包括预算管理、成本管理、绩效管理等方面,最终融合的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可以一起为公司的战略目标以及决策分析赋能。
其次,基于价值链的自然延伸,很多厂商也在加快拓展配套服务,向前端企业支付、消费金融等领域拓展,后端向数据服务等领域拓展,配套服务体系逐渐完善,这为企业改善营收结构提供了多样化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例如汇联易推出了新的授控支付功能,切入到企业消费领域。
大部分的创业公司,无论是发票、财务、税务、人资还是社保,从单一环节切入,一旦发展到中期就会发现受到很多限制,企业接入成本高但收益少,这一点在仅做企业报销和申报服务两类创业公司中已经得到验证。企业应该专注服务对象,定位应该是小微企业全链条财税人资服务,看似有几个产品,但客户都是同一批客户。所以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发布不同产品,提供增值服务。
百望云创新研究院研究员续岩表示,增值服务大家都在做,围绕两方面,一是满足企业内部需求去延展,为内部决策做支撑。二是企业之间跨行合作,通过拓展边界,实现合作多方的利益最大化。
“特别是去年,因为疫情原因,很多企业面临了非常大的挑战,比如原材料采购,因为多地管控物流出现断裂,导致原材料供给和价格都受到冲击;比如在线化升级,企业需加快数字化建设,但数字化的方向非常多,前端、中端、后端都有不同的解决方案,到底从何入手,决策也非常困难。百望云适时推出了《弹性管理解决方案》,依托我们强大的百望云数字商业平台,帮助企业建立全面的数字化管理体系,实现更好的成本控制、更精准的供应链管理、更全面的风险管控和多维度数据的实时可视化展现,在帮助企业度过当下的波动性经济危机的同时,还能建立起快速响应的弹性管理系统,为未来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续岩说道。
”公司还是聚焦主营业务,从报销和费控为中大型企业提供SaaS产品和服务,今年还新增了云简业财产品。只有坚持SaaS,才能把客户的先进经验吸收到产品中去,反哺平台上其他用户;只有在做好积累之后,才能有新的用户用系统,有各色的业务场景、管理场景和业务流程。“简约费控创始人兼CEO俞洋表示,“对于其他的业务,一是金融、差旅、企业采购等业务,公司是与合作伙伴合作,二是对于代理记账、或者卖机票、订酒店给客户等业务绝对不做,而是和携程、京东、滴滴等平台打通,我们把这些数据的能力赋能给客户。”
此外,深度融合新技术,财税服务趋向自动化、智能化。
例如OCR光学识别,票据识别智能化;AI自动生成凭证,核算自动化;RPA可实现自动化,自主登录查验平台,自动开具核验发票;按规则收集比对明细,对账自动化等。
“技术的核心是为了合规,因为之前大量的工作是人在处理,当企业越做越大,例如管理一千人、一万人的时候,审计的专业度可能会下降,所以技术保证了大量的操作标准化的问题。”慧算账联合创始人张明淇说道。
在他看来,行业最后的竞争压力会走向财税服务的差异化。“财税毕竟是一个服务业,事实证明大量的服务公司脱颖而出,并不是单纯的依靠价格竞争,差异化服务才会带来整个行业格局最后的变革。我认为,聚焦于中小企业的企业并不会随着竞争的激烈度而萎缩,可能会随着社会服务水平的变好,整体的费率还可以上涨,因为毕竟是刚性的需求。”张明淇说道。
总而言之,如今对于财税领域的相关企业来说,如何将业财一体化做到更大的平衡,为客户提供更多增值服务、与新技术融合,不侵犯用户的隐私权,做到安全、合规,可能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摸索。
1116
近日召开的国资委党委会议,将工业母机与高端芯片、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并列,作为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重点。
“工业母机”(机床)是制造业的核心基石。中国很早就将机床作为发展重点,并以18家国有重点企业作为排头兵推动其发展,但几十年下来,这些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发展却是失败多于成功,经验少于教训……
01从第一到破产
2013年,一部名为《大国重器》的央视纪录片,风靡一时。片中,一家中国装备制造巨头,已然跻身全球机床产业的顶级俱乐部。它的名字叫沈阳机床。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制造业井喷,机床需求暴涨。作为中国机床业“领头羊”的沈阳机床赶上前所未有的好时代,一路高歌猛进:2004年吞并云机、昆机,垄断车床、镗铣床市场;2005年,再并购德国希斯,力图掌握数控机床高端技术。
快速的扩张,让沈阳机床跨越式发展。在2012年的全球机床排行榜上,沈机已以180亿元的销售额,问鼎世界第一。但这样的日子很快被证明是昙花一现。
2018年,负债202亿、负债率达99.26%的沈机病入膏肓;2019年,再度巨亏50亿元的沈阳机床,不得不接受破产重整。
沈机跌宕的命运,只是中国机床业浮沉的缩影。
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但在号称“工业母机”的机床产业,却依然难言自主。
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工业基础极其薄弱。“一五”期间,由一机部二局(机床局)直辖统御,中国构建起由18家重点国企(“十八罗汉”)、8家科研院所(“七院一所”)组成的机床工业体系。
“十八罗汉”,一度代表着中国机床行业技术和规模的最高水平。新中国第一台车床(沈一机)、第一台卧式铣镗床(沈二机)、第一台数控龙门铣(齐二机)、第一台三座标数控龙门移动式铣床(北一机)……全都是“十八罗汉”们的杰作。
改革开放后,国门大开,中国开始大量引进日、德、美的数控技术,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如济一机与日本山崎马扎克率先合作,开创了机床业国际合作的先河。之后,沈二机与德国沙尔曼、齐一机与德国瓦德里希·济根等纷纷合作……
学习国外先进技术,让“十八罗汉”一度功力暴涨,但这种学习和进步却没能持续。上世纪90年代,中国大幅降低关税,进口机床纷纷涌入国内,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的“十八罗汉”经不起市场冲击,不是改革转制,就是破产重组;“七院一所”也转型为企业,各谋生路。
2001年以后,机床业迎来“黄金十年”,行业总产值暴涨10倍,但大部分“罗汉”已毫无存在感,只有沈机、大机(大连机床)、济二机(济南第二机床厂)等几家企业抓住机遇,走上新一轮快速发展的道路。
2008年,沈机、大机在世界机床企业产值排名TOP 10中,分别位列第8、第10。济二机成了“世界三大数控冲压装备制造商”之一,让中国大型汽车冲压产线,闯入了美国福特、日产北美、法国标致雪铁龙的制造车间。
但当中国市场告别井喷式增长,重新回到增量有限且全球企业激烈竞争的常态,中国机床业的各种短板再度暴露无遗,曾经快速发展的几家领军企业,转眼成为衰落最快的反面典型,并在最近两年集体进入告别演出时代。
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规模以上机床企业15.1%亏损;2020年上半年,这个数字进一步扩大到24.1%。中国机床业曾经的“四大天王”,老大(沈机)、老二(大机)破产重整,老三(秦川机床)亏得披星戴帽。
在最新的全球机床企业排行榜上,山崎马扎克(日)、通快(德)、德玛吉森精机(德日合资)等老牌企业重新回到前列。而在全球TOP 10中,日、德各占据4席、美国占据2席,中国无一上榜。
与之对应的是,中国高档数控机床的国产化率不到10%,90%以上靠进口。
02艰难的自主
作为全球机床第一大生产国、第一大消费国,中国机床业,怎么落到这般田地?
首先是技术的落后。而技术落后,很大程度上则是因为技术研发路线的摇摆,国外企业对技术的长期封锁与压制。和汽车等行业一样,中国机床也曾试图走出一条市场换技术的研发之路,并且有过内外合作的甜蜜期,但最终,都失败于国外的技术封锁。
而当中国机床业决心自主研发时,却往往已为时过晚,或者因为总是落后于人,而处处挨打。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1996年,沈机耗资上亿元,引入美国桥堡的数控技术,但外方只发来一个源代码数据包,却不告知核心技术原理及使用原理,由此开发的数控机床成了废品。
1999年,大连光洋进口日本机床时,日方强加了一串“霸王条款”:装机地点、用途要限定;擅自挪动机床,会被自动锁死,机床直接变废铁。
2005年,沈机买下德国希斯,以为技术到手。没想到,德国法律规定,“本土知识不得外移”;五轴以上机床技术更对中国禁运。2007年,沈机打算用6000万欧元,买下一套数控系统源代码,但专家一论证,解读要5年,产业化再5年,技术都过时了。
技术引进与合作走不通,摆在中国企业面前的,只剩下自主研发一条路。
然而,这条路也不顺畅:凡是中国不能自主制造的,国外品牌便高价出售或禁售;凡是中国实现自主突破的,国外企业立刻低价倾销,让中国企业巨额的研发费用打水漂。
由此,中国机床业掉入“中低端陷阱”。
一方面,大量中小民营机床企业,聚集在山东滕州(中国中小机床之都)、浙江玉环(中国经济型数控车床之都)等地,陷入低端混战。另一方面,企图打破国外垄断的大型企业,投入巨资研发成功后,产生不了利润,陷入越创新、越破产的困局。
比如,沈阳机床快速发展的几年,销量大增的背后,利润却没多少。数据显示,沈机一台卖35万的机床,仅是购买德国西门子、日本发那科的数控系统就要花28万,如果再加上后续的系统维护、升级费用,沈阳机床基本无利可图。
核心技术缺失、国外企业打压是外因,“十八罗汉”们的失败,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自身发展战略、经营管理,经营体制未能匹配市场竞争的要求,甚至与产业规律背道而驰。这也进一步令其研发与经营状况雪上加霜。
机床业是高技术门槛、强调专业分工,而且需要长期积累的典型,日本发那科、德国西门子等企业都是长期集中力量,聚焦做单一领域的冠军。而中国机床企业,但凡有了一定的成绩,就会走上贪大求快的道路,沈机、大机都是因此走入“万劫不复”的艰难处境。
比如,沈阳机床曾砸出10多亿打造出世界上第一款智能化、互联化数控系统——i5,并在i5推出后推出i5数控机床。时任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关锡友甚至提出要把i5锻造成机床业的“苹果”,颠覆机床业商业模式的宏图,但最终却被证明是步子迈太大:到2016年年初,i5已获得10000台超级订单,但当年沈阳机床却巨亏14亿元。
导致巨亏的原因集中于两点:一方面,为了快速占领市场,沈机定下以租代售的策略,结果导致入不敷出;另一方面,沈机还长期短债长投搞研发与扩张。仅2017年,沈机实施了92.51亿债转股,依然难解现金流枯竭和债务暴雷。
而完成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大连机床,则不但打着“像造汽车一样造机床”的口号,大干快上,还造假骗贷融资,最终捅出数百亿债务窟窿。
03路在何方
2013年,在国家科学大会上,兵器工业旗下的武重集团,凭借七轴五联动重型机床,斩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部最大加工直径8.5米、承重160吨、定位精度0.025毫米的国之重器,历时10年打造,能将巨型螺旋桨的声响,控制得与安静大洋的背景噪音不相上下。
这重大破局,除了武重不计成本的投入,还有华中数控、大连光洋等校企、民企的创造。
华中数控,1994年一成立,就发誓要攻克当时最先进的五轴联动数控系统。如今,华数不但激活了武重的战略重器,更在军工、航天、汽车、造船等高端制造领域大显身手,还打造出全球第一款AI数控系统。
大连光洋,则是民企中的大国重器。20多年来,通过“破产式”研发,从软件干到硬件,钻透了数控系统、关键零件、机床整机的全产业链,核心技术自主率达到不可思议的95%,让很多业内人士都感觉不可思议。
但即便这些优秀的企业,依然面对很多棘手的问题,比如资金问题。
2012年-2019年,华中数控扣非净利润全是负数,净利润靠政府补贴撑门面,股民还曾因此高喊要前董事长陈吉红下台。大连光洋还未上市,但从其旗下拟登陆科创板的科德数控可知,其经营现金流三年为负,存货、应收账款高企,资金压力巨大。
有人因此大声疾呼,国家应该赶紧救救机床业,毕竟,这是一个制造大国输不起的领域。
实际上,中国的扶持政策也接连不断。
1999年,国家对数控机床增值税实施先征后返,历时10年之久。
2009年,科技部、工信部启动“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重大专项。
2019年11月18日,财政部背景、注册资本1472亿的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成立。这个“制造业大基金”,将以更市场化的强力方式,助力制造业关键突破,并立即调研了华中数控、敏嘉制造等机床企业。
相比政策,业内人士最期盼的是,要给中国机床企业更多的市场机会。也就是说,除了资金扶持的输血,更要给中国机床业加速造血的机会和环境。
中国高端数控机床在重点领域大都已能自主,但长期沉淀的品牌形象和观念,依然让中国自主的高端数控机床被排除在某些市场之外,包括本土企业,也都更倾向购买外资产品。
连武重、华数这样的企业,都坦言“给钱不如给市场”,呼吁能多给中国机床企业“上牌桌”的机会。因为如果产品做出来没有市场,便很快不能再有产品出来了。
总的来说,业内普遍的共识是,中国机床业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必须“拯救”。一些专家学者,也为加强机床业的发展开出了“药方”,核心包括:
第一、加速高端数控机床的国产化替代。在战略新兴产业、国家重点项目中,可以明确规定:优先采购国产高端机床;在市场环境下,运用市场化补贴,鼓励制造企业优先选用国产高端机床,让那些有创新、能突破的机床尽快脱困,形成利润正循环。
第二、用投资方式,打造小而精、世界级的全产业链集群。机床业缺钱、缺人、缺技术,但科创板和“制造业大基金”的设立,为破解困境提供了绝佳方案:先通过“制造业大基金”,精选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机床细分冠军;再通过科创板上市的财富效应,聚集高级技术、高端人才,打造出中国机床业小而精的全产业链集群。
第三、用关键突破手段,提升中国制造的整体水平。一些关键痛点,看上去是机床业不争气,实际上是制造业的整体性短板。像轴承、螺钉不耐磨,背后是冶金技术不过关;数控系统不好用,背后是软件算法不精深;高端机床的专用芯片,国产的集成低、功耗大、价格贵,完全是半导体行业的锅……破解机床业的关键痛点,需要中国制造整体能力的一次涅槃重生。
机床产业关系到国家产业安全和国防安全,决定了其发展方式仅靠市场机制不够,必须依靠新型举国体制,突破“低端锁定”困境。
此前,国资委曾多次释放加强工业母机攻坚的信号,最近这次会议,又将其上升至国家核心战略高度。
工信部《中国制造2025》规划,也将“高档数控机床”作为着力推进的重点领域之一。
由此,在国家战略组合拳之下,后续重磅政策有望陆续出台,国产机床行业必将迈向价值链中高端,不断展现新气象。
1115
一口好牙齐又白,微微一笑摄心怀。在 “颜值即是正义”的时代,口腔健康和牙齿美观问题正在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关注。口腔医疗行业也正在从功能主义转向美妆化、医美化,由此迎来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资本也迅速闻风而动。据动脉网统计,2021年上半年,口腔一级市场一共发生33起融资事件,融资总金额逾50亿人民币,达到了有史以来之最。其中,1亿美金以上的大额融资共有3起,6家企业在半年内获得两次及以上融资。
从投资机构来看,红杉中国、松柏投资、华兴资本、经纬中国等投资机构纷纷加码,百度、字节跳动等互联网企业也积极布局,表明了对该赛道的持续看好。
红杉资本近年来频频押注口腔赛道,不过2021年的动作不算很多,直到7月才接连宣布2笔投资。7月9日,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宣布投资了隐形矫正公司深圳牙领科技2000万美元A轮;7月19日,红杉资本与弘晖资本、毅达资本等机构共同投资了以根管治疗设备起家、致力于打造数字化互联的one-stop产品生态平台的赛乐医疗数亿元A轮。
曾宣布要ALL-IN口腔赛道的产业资本松柏投资,则保持惯有的节奏。3月,松柏战略投资数字化口腔医疗设备企业频泰科技;4月,布局口腔人工智能,战略投资口腔AI创新企业羽医甘蓝;5月11日,战略投资海南口腔医院,携手推动口腔医疗建设和人才培养;不仅如此,松柏投资还拉上了自己的出资人——高瓴资本,5月25日,共同出资2亿元战略投资国瓷爱尔创;6月16日,松柏控股的时代天使通过港交所聆讯,成为国内“隐形正畸第一股”。同一时期,口腔美护品牌“呼嘎”也获得松柏投资青睐。松柏一如既往的高频动作,保持了和其他投资机构截然不同的画风,专注和专业是其最大特点。
百度和字节跳动都对新一代口腔护理产品情有独钟。字节跳动3月投资了口腔护理品牌“参半”的A2轮,7月又与华兴新经济基金、创新工场等多家投资机构共同投资了参半的近4亿元B轮。此外,在字节跳动近期挂牌运行的线下门诊——“小荷门诊”的业务中,口腔科洁牙等口腔消费医疗项目成为了重要的一个板块。相信字节跳动未来围绕口腔消费+医疗还会持续加注。
5月7日,百度风投领投,华颖、碧桂园创投跟投了口腔护理品牌冰泉A+轮数千万美元的融资。据悉,冰泉产品矩阵已覆盖成人牙膏、儿童牙膏、牙刷、漱口水、口腔喷雾等品类,口香糖牙膏在天猫旗舰店成为爆款单品。
在热潮涌动之下,我们试图从12家上半年累计拿到口腔赛道一半多融资的企业创始人角度入手,来看看资本究竟青睐什么样的创始人?是不是只有名校口腔专业的硕博,才有机会完成“小目标“?答案即将揭晓。
口腔行业细分赛道分布:口腔连锁成为第一大吸金池,口腔护理“真香”定律已现
在这12家累计拿到行业近80%融资,也就是40亿元人民币的企业里,美维口腔和瑞尔齿科2家口腔连锁企业拿到25亿元人民币左右的投资,成为口腔行业第一大吸金池。
参半、BOP、冰泉和呼嘎等4家口腔护理企业拿到7亿元左右的投资,使得“口腔美护”成为今年最值得关注的新赛道之一。各新消费品牌的香味牙膏、漱口水、牙粉等也成为年轻人的新宠。以天猫和京东公开数据计算,2020年,两大平台口腔护理整体销售达93亿,其中牙膏销售51.6亿元;漱口水、口腔清新剂等品类迎来了较大程度的增长,销售在15亿元左右。
此外,隐形正畸、医疗器械、口腔材料和AI诊疗也都拿到了亿元以上的投资。
跨专业“学霸“确实多,但也有2年多拿到8轮融资的高中毕业生
口腔领域的创始人是当之无愧的“学霸出身”,50%以上的创始人为硕士和博士学历。其中,数字化口腔医疗设备企业频泰科技创始人敖明武先生创业前曾是电子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学院老师,拥有哈工大机械专业学士、电子专业硕士以及中科大光学博士学位,横跨光学、机械、电子、计算机四大专业领域,充分展现了跨学科人才在口腔医疗创新领域的独特优势。
不过让人意外的是,其中90%以上的创始人此前并没有口腔专业的学习或工作经历。机器人、光电、计算机、工科,甚至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等专业的人才,成为口腔行业发展的新兴力量。只有美维口腔创始人朱丽雅女士是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和美国加州大学GIDE种植硕士,有多年口腔医生的从业经验。当然,就算创始人不是口腔背景,一般核心团队也会有“懂口腔”的技术专家团队,这肯定不用我们来操心了。
刚刚完成近4亿元B轮融资的口腔护理品牌参半,也是字节跳动第二次加注的公司,其创始人尹阔先生高中毕业,是一位连续创业者,今年才32岁。截至目前,成立仅两年多的参半共获得8轮融资。其中,2021年至今,参半就完成4轮融资。优秀如斯,准备躺平的我,眼泪掉下来。
代际分布:80后、70后占比超过90%,50后老当益壮“不妥协”
整体看代际分布,80后创始人占比达50%,70后创始人超过40%,50后也依然不妥协。比如,刚刚提交港股IPO的瑞尔集团创始人邹其芳先生出生于1953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MBA,曾在中 美史克等外资药企工作多年。
碧桂园创投、百度投资的口腔护理产品品牌冰泉blispring,创始人程英奇先生是位70后,在日化行业26年里,先后供职于蓝月亮、索芙特、拉芳和环亚,担任营销总经理,也开创了洗发水品牌——滋源。丰富的行业经验,让他熟稔不同时代下营销策略的更迭与创新,也使得冰泉blispring迅速成为年轻消费者喜欢的新品牌。
松柏投资的AI口腔影像企业羽医甘蓝,创始人丁鹏先生是位80后,浙江大学数学本科毕业,还是常春藤名校达特茅斯学院的工程科学博士。公司专注于将AI技术应用于口腔健康领域,在口腔医疗人工智能方向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成为80后一代科技创业的代表。
创始人喜欢什么样的投资人?钱or资源?
我们从本文开头近10年来的融资情况也可以看出,2015年之前,资本并不怎么看中口腔这个赛道。究其原因,在大健康领域里,口腔并不出挑,是个窄众的“小”行业,加之口腔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投入周期长、技术迭代慢,因此很难满足资本公司想要的“高回报、快盈利、大规模”的要求。
但近些年,随着中国口腔医疗市场的爆发,以及口腔美护、隐形正畸等消费潮流日渐兴盛,口腔行业得到越来越多投资机构的关注,赛道日益火热。
当口腔赛道的创业者把自己的梦想真正推进现实世界时,最迫切的是资本吗?不尽然。频泰科技创始人熬明武就曾经表示,和有专业背景和行业资源的投资方合作,会让自己更加有信心,因为这样的投资方可以为公司提供在牙科全产业链和牙科应用场景的战略支持,并能帮助开拓市场给予助力。
在国瓷爱尔创的融资案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什么才是真正的战略投资者。据公告披露,“在本次交易之后,松柏投资等战略投资者将在协助引进相关领域高端人才并介绍口腔领域合作机会等方面与爱尔创科技达成一系列战略合作安排,战略合作包括提升产品创新力、渠道专业力以及开拓全球化发展等多个方面。
由此可见,投资方能提供资金固然重要,但其在口腔赛道的根底如何,即究竟能带来多少附加值,是否能为企业提供长期发展需要的丰沃土壤,才是关键。就像在互联网界,很多创业公司抱紧阿里、腾讯,也是因为能够拿到更多的流量、技术接口和合作资源。比如腾讯的内容开放平台,从2017年开始,就用百亿流量和产业资源,吸引内容创业者。
“懂口腔”成为创业者选择的关键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投资方在一个产业的根底也不是短期能用资金买来的,而是扎实做出来的。
但具备专业背景的投资方,在口腔行业内可谓是凤毛麟角。纵观在口腔界活跃的多家投资机构,要么是专业的大型创投企业,例如IDG、红杉资本,要么是在主业领域之外想要构建新领域护城河的大型集团,例如泰康保险集团、乐普医疗、新希望集团等等。截至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唯一一家专注于做口腔产业的投资机构只有松柏投资。虽然这家公司成立只有六年,但已经在中国、北美和欧洲的牙科产业广泛投资了40多家企业、超过百亿人民币,覆盖了上游的产品和技术、中游的软件、培训和分销,到下游的医疗服务诸多龙头企业。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今年6月港股上市超额认购、引爆市场热情的中国隐形矫治第一品牌时代天使也是出自松柏之手。松柏投资靠时代天使IPO浮现到大众面前,揭开多年在口腔产业布局,其单一赛道全产业链投资的独特模式也引发了媒体热议。
投资单一赛道最大的风险是命运和赛道紧密绑定,这就意味着投资机构必须亲力亲为,把产业搞上去。所以我们看到松柏一方面在长期培育优秀的企业持续发展,用产业链资源进行深度整合,另一方面自创了核心能力来解决行业发展的痛点,比如为牙科企业发展打造数字基建、人才培养等等。换句话说就是,企业做的他帮忙做,企业需要但做不了的他想办法自己做。
目前看来,这种不同于传统投资机构的打法,确实吸引了很多口腔赛道创业者的青睐。真格基金的创始人徐小平曾说,投资人对创业企业的作用包括:给钱,帮助创业者理顺思路,帮助创业者缕清团队构成、股权结构、法律机构等基本关系,和创业者分享资源和经验,帮助他们避坑,塑造企业灵魂,也就是价值观。致力于要成为口腔产业建设者的松柏投资,在行业发展前瞻研究、牙科产品与业务运作,以及全产业链资源上,优势非常突出,被其被投企业称为“最懂口腔”的合作伙伴,看来也是道出了创业者首选要素。
兼具医疗和消费的口腔行业,已成为最火赛道之一。不过,我认为,风口从来都不在资本的手里,而在创始人的手上,在产业建设者、消费者的手上。不管是创始人,还是投资方,都应该身怀使命才能走的长久。既要尊重口腔行业传承,又要跳脱出惯性思维,抓住行业痛点,持之以恒地进行迭代改进。这个行业最终需要的是长期坚守的创业者和牙医、口腔专业人才们,大家一起不断夯实这个产业,才能使它最终成长为一片稳定的、生机勃勃的大森林。
1112
打响“头炮”,基地首家基金管理人备案成功
9月16日,武汉云中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正式通过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管理人登记(备案编码:P1072531),成为武汉基金产业基地已落户企业中首家取得管理人资质的投资机构。
武汉云中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是汉阳投资发展集团旗下专业从事私募股权投资的基金管理人,也是汉阳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管理人。武汉基金产业基地在成立之初,汉阳区设立15亿元政府产业引导母基金,对接地方政府引导基金相关资源,支持基地发展。该基金管理人的成功备案,意味着基地15亿母基金有了正式管理主体,武汉基金产业基地正式进入发展加速期。
政策+服务双驱动 金融集聚再加速
“我们一落户就开始积极准备,基地的平台很好,加上我们对标准备充分,一个月的时间顺利完成了备案登记。”武汉云中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表示。
3个月时间,武汉基金产业基地“磁吸”效应尽显,源码资本、复朴投资、九州通创投等多家全国知名投资机构争相入驻,已有20支基金及基金管理公司注册落户基地,基金管理规模超70亿元。目前基地持续举办各种投融资对接系列活动,定期开展项目路演、基金实操培训,已经落户的多家基金管理公司都已经进入了正式备案流程。
作为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担当,半天注册零费用的“一站式服务”和对标全国一流的“黄金十条”奖励政策已成为基地加速发展的特色标签,武汉基金产业基地已成为全国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密切关注的重要力量!如今的武汉基金产业基地正瞄准国内一流水平加速进发。预计到2025年,武汉基金产业基地私募基金管理规模将突破2000亿元,最终发展成为全国一流的金融产业集聚示范区。
1111
REAL代表一种进化、向上的力量,是我们观察时代的价值观。
界面新闻将在科技领域首次举办大会,这也是“REAL大会”这个品牌初次与大家见面。我们对“REAL”的定义是重塑Rebuild、进化Evolution以及链接Link。它代表我们关注重塑的力量,见证革命的进化,提供链接的赋能,而这也是这场大会存在的意义。
首届REAL科技大会的主题是“尤以进化看往未来”,我们试图设置一些面向未来的议题,供时代回答,供我们思考。我们正在邀请各个科技领域的研究者、领军者、创业者和投资人与我们共同参与,我们力求为行业输出更专业、更客观、更深度、更前瞻的观点与分析。
在人类历史上,当下是科技融入生活、经济等圈层最深刻的时间点。技术革新的速度前所未有,它们的诞生与落地之间有无数亟待展开与思考的命题。我们将在智能通讯、医疗健康、城市交通、创业投资等等与人类进程交织紧密的领域,挑选精准切口剖析其背后技术发展的脉络,揭示它们对当前社会最真实、最底层的影响,探讨它们又是如何构织未来。下一个脚印要踏向何处?回答这个问题,须先洞悉当下。
7年前,界面新闻正式上线,它将“独立思考”作为自己的标签。这7年来,我们观察与报道科技与创投领域,也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这次,我们终于下定决心,换一种沟通和交流的方式,与你们共同探讨理想之地。与此同时,我们将发布新科技、新消费、新能源、企业服务、医疗健康五大赛道的REAL100创新家计划,见证独角兽企业的下一个十年。
10月13日,在北京,邀请你与界面新闻共赴REAL大会。
点击报名:https://www.huodongxing.com/event/1614980035400?td=36124396
1031
白酒江湖潮起潮落,独领风骚者屈指可数,被誉为“白酒教父”的金东集团董事长吴向东便是其一。
从靠五粮液贴牌创造金六福神话,到并购珍酒等10余家地方酒厂,打造中国酒类流通第一股华致酒行(300755.SZ),吴向东26年缔造了一个庞大的白酒帝国,形成“生产商+经销商+品牌商+零售商”全产业链商业模式,一度问鼎中国酒业首富。
“吴向东为人厚道,聪明、有魄力与勇气、讲义气,在酒业江湖广结善缘,与各大名酒厂都有不错的交往,业内口碑很好。”白酒专家肖竹青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
金东集团旗下拥有华致酒行、华泽酒业集团、金东投资三个产业板块,总资产逾300亿元,2021年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酒业之外,金东投资还投资了恒茂电子等20多个企业和项目,累计投资额超百亿。2022年胡润全球富豪榜上,52岁吴向东的财富达260亿元,成为新晋湖南株洲首富。
华致酒行是金东集团旗下唯一的上市公司,2021年营收74.6亿元,同比增长50.97%;净利润6.88亿元,同比增长80.98%。2022年一季度,华致酒行业绩继续向好,实现净利润2.49亿元,同比增长超30%。
“白酒教父”也有遗憾,金东集团旗下酒厂虽多却无大型知名酒厂。
酱酒风口下,吴向东果断押注。在2021年底举办的全国优强民营企业助推贵州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吴向东放言,将继续保持投资强度和建设速度,规划总投资超300亿元,建设珍酒厂原址扩产、珍酒赵家沟基地和茅台镇金东酱酒园等项目。
卖酒卖出一家上市公司
吴向东的创业历程,既是中国酒商进化迭代的缩影,也是白酒业数十年的发展注脚。
1969年,吴向东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市,18岁参加工作,先在湖南醴陵五里牌农工商工贸公司干了两年,后来去湖南外贸学校读书。1992年毕业,他进入姐夫傅军旗下的新华联集团工作。
傅军是知名资本大佬,新华联集团产业横跨地产、矿业、化工、陶瓷、金融、酒业等多个板块,一度是湖南第一民企。吴向东在新华联工作4年,曾任董事局副主席,他的白酒事业也从这里起步。
在傅军的帮助下,吴向东在1996年拿下五粮液旗下川酒王的代理权,仅一年就将川酒王销量做到湖南第一。川酒王热销之后,大量仿冒产品涌现。同时,白酒市场竞争白热化,下游经销商的日子越来越难,吴向东想自创白酒品牌。
吴向东决定找强势厂家合作,切入尚处空白的中档酒市场。在与五粮液签订OEM代工协议后,金六福品牌诞生,吴向东在白酒业开创了贴牌生产模式。
那个年代,不少白酒品牌因斥巨资夺得央视广告“标王”而一夜成名。吴向东深谙白酒营销之道,金六福1999年上市,依靠大手笔广告投放迅速走红。
2001年,中国男足冲进世界杯,媒体将米卢誉为神奇教练和好运福星。吴向东找来米卢担任金六福形象代言人。米卢穿着唐装,面带微笑地说“中国人的福酒,金六福。”很长一段时间,金六福的广告投放量都是全国第一。
在吴向东的操盘下,金六福迅速成为国民白酒,高峰期一天能发出57个车皮。2008年底,金六福营业额已超60亿元,仅次于茅台、五粮液。
缔造金六福神话之后,吴向东又将手伸到销售终端,2005年创立华致酒行。
吴向东曾说,华致酒行创立源于两件事:一件是2005年春节,他请好友来家中吃饭,特意打开一瓶名酒,给大家满上,喝下去发现居然是水,场面极度尴尬;另一件,是朋友搬家,让吴向东过去帮忙,结果发现他家里的酒大部分是假酒。
这两件事触动了吴向东,他决心创立一家只卖真酒,绝不卖假酒的公司,由此开创了以“保真”为核心的新型酒类连锁模式。
创立华致酒行后,吴向东相继拿下五粮液和贵州茅台代理权,还与多家全球知名酒企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华致酒行2019年登陆创业板,成为A股酒类流通第一股。
2016年-2018年上半年,华致酒行白酒收入占整体营收的95%左右,贵州茅台酒系列与五粮液系列合计每年为华致酒行贡献约87%的营收。吴向东在2021年4月的华致酒行业绩说明会上表示,“茅五”等名酒营收占比仍高达70%。
靠卖茅台与五粮液贡献七成营收,这也是吴向东提出要“永做名酒厂金牌服务员”的原因。
白酒分析师蔡学飞对时代周报记者说,吴向东是行业内少数穿越几个白酒生产周期的高手,他以高超的运作手法整合白酒行业产业链,为白酒销售提供了一条新路径。
并购遗憾
吴向东不甘于只是一名经销商。
2001年以来,吴向东整合地方酒厂,先后将湖南湘窖、安徽临水、江西李渡、贵州珍酒、陕西太白等12家酒厂收入囊中。吴向东曾说,“全中国能有12家白酒厂的,就应该是金东集团了,这些酒企涵盖了七大香型,这是中国白酒界独一无二的。”
金东集团这一发展模式,与国际烈酒巨头帝亚吉欧、保乐力加类似,通过并购渐成酒业航母。“我以前有个理想,成为中国的保乐力加、帝亚吉欧,后来我发现,这个理想在中国很难实现,因为民营企业不可能买下茅台、五粮液。”吴向东感慨,“我们现在还处在帝亚吉欧、保乐力加的初级前段,没有诞生像茅台、五粮液这样的超级品牌。”
虽说旗下酒厂众多,但金东集团旗下却无名酒厂。据行业媒体报道,吴向东曾坦言,自己所犯下的最大错误,就是错过了名酒厂。2001年,在他开始并购地方酒企时,洋河、郎酒等的处境艰难。吴向东曾有介入机会,却被他回绝。2015年,市场传言吴向东要参与重组酒鬼酒,但最后中粮集团入主,吴向东再次错过。
肖竹青对时代周报记者说,收购诸多区域酒厂后,吴向东对旗下酒厂职业经理人充分放权,金东集团的职业经理人体系极具战斗力。遗憾的是,吴向东收购的酒厂规模中等,品牌影响力仅限于区域。
频繁并购,整合不是易事。金东集团2009年收购太白酒业,与太白酒业当地股东存在管理分歧,导致入主多年业绩无大起色。吴向东2014年曾表示,“对旗下的区域品牌进行内部整合,不是所有酒厂都整合成功了,有些酒厂也很困难,未来搞不好的也要卖掉。”
两年后,深圳前海班客宣称将出资4.7亿元全资收购太白酒业,但最后没有按约付款,金东集团出售太白酒业的计划落空。2021年4月,华泽酒业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锦鸿出任太白酒业一把手。
蔡学飞认为,金东集团的系列并购更多是对地方名酒资源的提前占位。在他看来,金东集团有流通渠道与市场优势,“只要整合得当,还是有潜力。”肖竹青则表示,在一线名酒渠道下沉和酱香酒的挤压下,太白酒业等面临的经营压力依旧较大。
“对于地方名酒来讲,需要寻求更差异化的产品、更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更小规模、更小区域、更高品质、更好的体验。”在2019年春糖会上,吴向东如此分析地方酒厂的发展方向。
如今,酒厂竞争加剧,吴向东旗下各大地方酒厂的差异化突围仍在路上。
砸300亿做酱酒
错过名酒,吴向东便试图打造自己的名酒。
2016年,金东集团集12家白酒厂之力,推出超级单品“一坛好酒”。吴向东说,这些年茅台、劲酒等优秀企业一直是行业学习标杆。而打造一坛好酒就是要向这些大品牌学习。他把一坛好酒的定位类比为时尚消费品牌“无印良品”,希望可以做成一个经典案例,并创造一个新的、享受稳定长远利润的生意机会。
一坛好酒的定价卡位200元—300元价格带。在吴向东眼中,随着资本大量进入,产能持续扩大,花200元就可以喝到一瓶好酒。
吴向东对贵州珍酒也寄予厚望。
2009年,金东集团以8250万元并购贵州珍酒厂。贵州珍酒始建于1975年“贵州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中试)项目”。金东集团豪言,珍酒要成为“酱酒第二”。
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到,接手珍酒厂后,金东集团已累计投资50多亿元,现已具备酿酒2万吨、制曲4万吨、包装产能2万吨的生产规模,酒厂库存优质酱香老酒3万多吨。
即便如今酱酒降温,吴向东仍在加大对珍酒等酱酒项目的投资,规划总投资超300亿元。
吴向东表示,预计到2025年,所有投资项目建成投产后,形成酿酒10万吨、储酒40万吨的总体规模,年销售产值超500亿元,年利税超300亿元;要投出珍酒“真银子”,跑出珍酒“加速度”,创造珍酒“大品牌”。
在他看来,“烈性酒投资大、投资周期长,一定要有资本的聚集,在这里(贵州)迎来一个千亿投资是不会觉得过了的。如果未来10年没有大的投资,对酱酒是一个灾难。“对此,吴向东给出的答案是,“酱酒要化解这一轮风险,就是要加大投资、加快投资、实实在在的投。”
未来,吴向东的白酒帝国如何进一步协同发展仍是挑战,但这并没有阻碍他加码投资白酒的步伐。
“当你考察那些生存了几百年的公司,发现它们往往都是经营酒业的,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在2019年春糖会,吴向东引用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这句话。他坚定认为,未来烈酒继续为王,今后酒业百亿、千亿、万亿市值的公司多数会是烈酒公司。
1027
2018年6月20日法国巴黎卢浮宫,OPPO发布Find X,若无意外,该系列将成为打入高端市场的楔子。
屏占比超93%的曲面屏无打孔屏、升降式潜望摄像头、全球首款人脸支付安卓机以及屏下指纹解锁功能,而营销上“手机是艺术品”、俄罗斯世界杯押宝内马尔等等,OPPO几乎把这款旗舰机武装到了牙齿上。
然而,仅仅过了两个月,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2018年9月3日,深圳市南山区一栋软件产业基地内,提供手机屏下指纹技术的汇顶科技高层正在迎接远道而来的顾客,大家你来我往,相谈甚欢。突然,有人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份声明疯狂刷屏,瞬间打破了欢乐的氛围。
原来OPPO在发给供应商的声明中称,由于汇顶科技迫于其他客户的压力,把向OPPO承诺过的批量供货时间推迟了三个月,造成OPPO项目无法开展,损失巨大,OPPO决定封杀汇顶科技五年。
一石激起千层浪,人们纷纷猜测到底是哪家迫使汇顶科技违约。三天之后,vivo X23发布,搭配来自汇顶科技的第四代光电屏幕指纹技术,这款新机的屏下指纹识别功能为vivo建立了业内口碑。
“OPPO不是第一个采购汇顶科技屏下指纹的手机品牌”,一位曾亲历此事的汇顶科技人士告诉光子星球,第一家采购的客户其实是vivo。“为了能抢得屏下指纹发布的先机,vivo与汇顶科技签下了带有排他性条款的协议,在vivo相关产品发售之前,如果有其他手机品牌采购,必须推迟交付。”
一位vivo前员工告诉光子星球,汇顶科技能有今天,几乎是vivo以一己之力将其扶植起来的,在前者濒临倒闭还没有订单的时候,vivo就派出高管与汇顶科技一起参与屏下指纹技术研发,并冒着量产延期的风险帮助其攻克了技术难关。
可是延期交付惹恼了OPPO,情急之下OPPO被迫改用别的屏下指纹供应商。OPPO虽然表面上嘴硬,奈何实力并不允许。因为新供应商的技术存在明显缺陷,几个月后,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充斥着大量购机者吐槽OPPO屏下指纹的评论。
得知自己被拉黑后,汇顶科技几天后派人做了诚恳的公开道歉。眼见有台阶下,OPPO选择欣然接受,收回了此前放出的狠话。
很快,一支来自汇顶科技的技术团队低调进驻OPPO,帮助其解决遇到的技术问题。不久之后,汇顶科技又成为了OPPO的替代供应商,只是双方都有意做了降温处理。
这次事件表面上是OPPO与汇顶科技的矛盾,实际上是OV两家围绕供应链暗自角力。
类似的事情并非个案。更早前,OPPO与vivo在东南亚拓展市场时就曾兄弟阋墙,还一度闹到了共同导师段永平那里。
早在2013年,OPPO便意识到海外市场的重要性,调转枪头出海,通过“扫街”的方式,席卷了东南亚与南亚市场,业绩表现明显领先于vivo。“vivo那边眼馋,有人跑到阿段(段永平)那边告了黑状,管理层只能叫回了印尼市场的高管。”一位熟悉OPPO的人士说。
在2015年“被贬”回国的那帮高管中,有一位比OPPO CEO陈明永小两岁的四川老乡李杰,他不甘就此出局,不久又回到印尼进行创业。五年后,一家名为“极兔”的快递公司杀回了中国。
OV远非人们所以为那样,脱胎于步步高、信奉“本分”,关系如兄弟。一场年会就能看出OPPO与vivo的南辕北辙。
每年vivo年会,都会按照习惯在每桌摆上几瓶红酒,有一年沈炜多喝了几杯,来了兴致,红着脸讲了许多不能外传的话。
差不多同一时间OPPO也在开年会,每桌都按照“最低规格”摆着茅台——据说陈明永很喜欢。2020年那场年会喝趴了很多人,OPPO人性化地设置了输液醒酒区,供不胜酒力的员工休息。
江西老表,达州仔儿
中国是复杂的,几个形容词根本无法概括广袤的乡镇,有山区的吃苦耐劳,有草原的奔放不羁,亦有水乡平原的本分保守。
如果从沈炜的老家拉一根线到陈明永的老家,这条直线的长度将超过1100公里,相当于从武汉到北京的距离。这1100公里涵盖了山地、丘陵、平原,也呈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内陆风貌。
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毗邻鄱阳湖,这里曾发生了一场经典的以少胜多的鄱阳湖之战。1364年朱元璋在这里亲率20万大军与陈友谅率领的60万大军在湖面大战了一个月,后者兵败落荒而逃,前者早已派人在必经之路湖口拦住其退路,最终陈友谅中箭而亡,朱元璋凭此一战开创了大明王朝。
湖口下辖6镇6乡,那里平原与缓丘相间,水田和树木互抱,山花同绿树相映成趣,沈炜老家所在之地属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区域,不过依然算得上鱼米之乡。
陈明永的家乡在四川达州万源市魏家镇楠木坪村。万源的历史是红色的,在土地革命之前,万古如永夜。
这个川、陕、渝三省交界的县级市,平原稀少,土地贫瘠,盛产生漆、黑木耳、核桃等山货,直到2020年才和南边的宣汉县一起摘掉戴了几十年的“贫困”帽子。
如果两人同时从县城到老家,沈炜打个来回,可能陈明永才刚刚到家。
从湖口县城到沈炜老家,花7.5元乘坐乡村公交不到40分钟,下车沿着乡村公路走30多分钟就能发现一处与周边环境截然不同的“丁”字路口。打车加上返空费用,不过80元。
这条道路是普普通通的乡道,而通往沈炜老家的路面干净、平整与乡道形成鲜明对比。路口矗立着一座做工考究的石质牌楼——按照三间四柱不出头的传统形制打造。
当地人告诉光子星球,路是沈炜和另外两位同族大老板一起掏钱修的,去年沈炜自己又解囊40万,从山东拉来石材修建门口的牌楼。
这位乡老指着烫金的字说,“牌楼和祖堂上的字都是沈炜父亲拟文、手书,然后再找人刻上去的。”
往里走百来米,豁然开朗,错落有致的民居如众星拱月般环绕着碧绿色的池塘。池塘西边正中间那座黑瓦门楼便是沈氏祖堂,面对祖堂右边那幢不起眼的二层砖混楼房就是沈炜老家——不仅普通,甚至还略显寒碜。
沈氏在当地属于大族,以至于在行政村一里外,单独形成了一个家族聚落。上述人士提到,沈炜小时候走两里路就可以在村里的中心小学念书,后来由于父亲在湖口县文宣系统公干,因此念中学时也不会像陈明永那样,要搭很久的车才能到万源县城里的中学上课。
如今交通发达,可去陈明永的老家依然颇费周章。万源县城到魏家镇需要花40元坐班车,经历80分钟后抵达魏家镇,如果运气好可以搭熟人的车进村。自驾是最快的方式,走几十公里成万高速,然后转县道去魏家镇,到达场镇再经十余里蜿蜒曲折的小路方才抵达楠木坪村。
地理环境的差异塑造了湖口与万源截然不同的人文与历史,也在一定程度上孕育了沈炜与陈明永各有特质的性格。
外地人一到湖口,当地人都会说苏轼所写的《石钟山记》就在县城北面的湖畔边。这个扼守鄱阳湖入长江的小县出了不少名人,其中包括孙中山的副手杨赓笙与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文脉滋养与家族传承,沈炜老家的人几乎张口就能来上几段诗句。
达州在四川始终是个特别的存在,口音、风俗、经济联系上更接近东边的重庆,可行政序列又是四川一个地级市。“三不管”,加之平原稀少,所以当地民风彪悍,哪怕已经进入新时代了,还时有民众非法持枪的新闻见诸报端。
一位当地老者甚至用了一个看起来颇为极端的旧事向我们描述大山生活的艰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宣汉、大竹还有观音土吃,万源连土都没得。”
沈炜方正,陈明永圆润
大环境各异,小环境则更为悬殊。
经历过十年动荡,沈父到32岁时才得了第一个儿子沈炜——取“炜烨”文辞秀丽之意。当地浓郁的“耕读传家”观念深深植入到沈炜内心深处。值得一提的是,沈父是60年代的大学生,沈炜或多或少继承了父亲的优良基因。据知情人介绍,相比弟弟,他的成绩更好。
沈炜出生那年陈明永已经是3岁大的“细娃儿”了(达州方言,指“小孩”),连绵不绝的大山与简陋清贫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他,自己没有退路,想要生存必须走出去。
陈明永家教甚严,幼年临帖时,如果写错任何⼀个笔划,父亲都会叫他整页重写,可能是这个原因,他对细节的把握极为苛刻。成长环境既塑造了他略显腼腆的性格,也赋予了他突破环境的动能,哪怕面前站着对他提携有加的段永平。
他曾对媒体表示,自己经常跟段永平唱反调,说⼀些不⼀样的观点。同样遭到夏普的专利诉讼,小米老老实实赔钱了事,vivo躲在背后闷不啃声,只有OPPO组建了诉讼团队,在国内、欧洲、日本、美国与之激烈交火。
一位OPPO知识产权负责人提到,陈明永对专利技术极为重视,团队会定期将进展汇报给他,并且结案后还会发结案通稿。
另一方面,或许是早年经历使然,OPPO功成后,他的乡土情结一发不可收拾——就像他对武侠小说的热爱一样。公开报道显示,2015年陈明永为当时还叫魏家乡的母校捐款100万元,此后每年拿出12万设置了“碧兰”奖学金,奖励优秀的老师与学生。
2018年年末,万源一中建校90周年,他重回母校,面对镜头讲述了自己对学子们的希望。据一位亲历者回忆,典礼结束后陈明永便仓促离开。“赞助魏家镇几个贫困生是以陈老板名义,而万中则是以OPPO的名义设置了奖学金”。
衣锦还乡从来都是每个中国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只是在山区与平原有两种不同的叙事方式。
光子星球梳理当地文献时,找到了一本沈炜父亲去年公开出版的诗集,诗集收录了上世纪60年代到去年,共463首诗词曲。其中数篇凸显了这位老人对家族的牵念,比如《新修族谱四言序》的长诗,再比如《返乡祭祖》的七律。
这种乡土与家族情结传递到了沈炜身上。当地人告诉光子星球,沈炜打小就懂事,对人十分和善,如今功成名就没有一点点架子,还不忘兼及同乡。亦有vivo员工表示,沈炜看上去“像位和蔼可亲的老头”。
他没有像陈明永一样热衷于通过教育做慈善,更像传统士大夫一样恩沐族人,例如投钱筑路,修整宗祠,重振沈氏荣光。光子星球了解到,沈氏祖堂建于2005年,沈炜出了10万份子钱,这在当年是笔可观的投入。
无怪乎沈炜老宅紧邻祖堂。按照传统,要么是嫡长子,或族长,要么是出人头地的一房子孙才堪此位。
如今沈炜举家客居深圳,但依然每年清明节前都会回乡祭祖,十余年而不辍。祖堂里屋的墙边倚着数张折叠的大圆桌,据当地人介绍,过去春节与清明会在祖堂摆流水席。可惜疫情肆虐,防控政策趋严,这种回乡扫墓的习俗已经停摆。
陈明永经常会提及母校浙大,他自称“求是创新”的精神对他影响很大,还常常想起昔日从湖滨路走到清波门,就为了潜入中国美术学院,看一场展览。然而我们几乎从未听沈炜提到其本科与研究生所就读的武汉理工与上海交大。
二人完全不同的性格在OV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有诸多反映。比如vivo深圳总部大楼概念图方正、持重,这与亚圣崇尚的“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暗合。相反,OPPO深圳总部大楼概念图显得圆润,更具现代感,或多或少受到了“爱美之人”陈明永的影响。
或许我们可以说,vivo的“规矩”正是受到沈炜个人审美情趣的影响,而陈明永完成人生逆转,从而养成了“圆润”的性格。
脑袋决定屁股
如果没有段永平,沈炜与陈明永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相交。
无论在OPPO还是在vivo,段是精神领袖,而“本分”一词更像祖训,很少有人思考这个抽象的词汇是怎样落地开花、影响企业文化的。
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OV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实现自上而下的风貌。四个原因确保组织“不变色”:核心高管长期稳定、广泛吸收应届毕业生、行之有效的新人培训、设计精巧的薪资与股权激励机制。
不同于互联网企业,铁打的老板,流水的高管,在OPPO与vivo,老板和VP都是铁打的。
沈义人是OPPO诸多VP中绝无仅有的“外来户”,2013年离开小米加入OPPO,最终还是因为“身体原因”离职。接任者刘列,早在1998年就加入了步步高,是OPPO元老级人物。
即便是立下赫赫战功的Pete(刘作虎),“在OPPO内部也不是所有人都认他,而且没有任何一个人像阿里的陆兆禧,或者张勇那样,非他不可。”一位知情人提到,“不可忽视阿段对OV的影响,当年跟着他一起创业的那群步步高人,自始至终都会是OV的核心人物”。
刘作虎与沈义人之所以不同,很大原因是自打走出校园就彻彻底底的绿了,唯老板马首是瞻,一度被委以重任。
当年陈明永在电话里问刘作虎是否愿意全面主持一加从0到1的工作,后者没有任何迟疑,当即答应了下来。后来有媒体好奇为什么没有迟疑时,却被刘作虎反问:“你还不信老板吗?”
一位vivo前员工告诉光子星球,“互联网行业与职业经理人很难适应OV的公司文化”。几年前他曾亲眼目睹了一位朋友从某互联网企业跳槽到OPPO管理层,结果一两年以后患上了抑郁症,黯然离职。
一端是高层固化,另一端是中层与基层员工流动明显加快。
OV两家尤为青睐应届毕业生。“刚走出学校、白纸一张的人不会排斥vivo那种强文化属性,相反有过社会经验的人很难融入。”据悉,vivo中低层员工近50%来自校招。
靠着一套完善的企业培训制度,这些刚刚走出学校的年轻人会对vivo的企业文化照单全收。入职的新人大多需要一两个月时间进厂锻炼,随后到东莞参与企业文化培训课与社会拓展游戏。
“vivo的破冰很单纯,这或许是本分的一个体现。”但他同时也指出,某些环节可能流于形式。“培训结束后,每个人都会心照不宣地发个‘同事可见’的朋友圈表忠心,没有其他类似于华为、小米那样的机制,确保培训效果可追溯。”
强文化属性的公司文化在某种意义上还起到了人员筛选的作用,认同企业文化的人会享受人情美美的大家庭氛围,不认同的人举步维艰。vivo的企业文化非常强调群体性,“不希望你是棱角分明的人,公司更需要一张白纸、没有想法、领导说什么就照做的人”。
OPPO一样具有较强的排外性,有知情人士向我们透露,“外来户”大多只能做到部长级别,能做到VP的,除了“身体不好”的沈义人,再无例外。
另一方面,OV的薪资结构与福利一度非常适合向往安定的年轻人。“让每一位家人都过得很好,而且vivo员工甚至可以向内部申请贷款,让你安安分分工作,给你很好的待遇,再平庸的人都招,还真的挺把人当人的。”
可惜再是世外桃源,也有入冬的时候。去年以来,OV两家都有员工爆出年终奖“打骨折”的情况,其中OPPO最为突出。
OPPO一直推行员工持股,每年年中按照公司净资产折算每股价值,员工最多拿年终奖的20%购买股份。此外,在2021年之前,仅有固定薪酬制与浮动薪酬制两种模式,选择固定薪酬制的员工情况稍好,选择浮动薪酬的人最后发现年终奖是可以打折的。
有媒体去年曾报道,陈明永在内网“Hio”上发布了一则关于薪酬改革的内部信,在员工的薪酬构成中引入“绩效股”,员工薪酬结构改变为基本工资+年终奖+绩效股+日常福利。增加弹性之外,用股份形式将个人与公司绑定在一起。
薪酬改革引发不小的争议,在某职场社交平台中“年终奖打骨折”频频与OPPO联系到一起。并且有匿名人士指出,低职级不再配股,而16级以上的中高层依照业绩情况免费配股。
OV暗斗不止
据一位知情人回忆,当年OV分家时,沈炜的vivo不仅让出了优先权,甚至还让OPPO多分到了不少土地。一位前员工的说法颇为传神:“就像长子虽然比较保守,但更愿意为维护大盘牺牲自己,你看弟弟就更愿意去做一些新的尝试。”
陈明永虽然比沈炜大了三岁,不断涉足新领域的OPPO更像是年轻的弟弟,相对激进、爱出风头、追求形式美感。最近手机圈流传着一个段子,有人建议vivo找姜武做代言人,结果有人调侃说,“那不就承认是OPPO的弟弟了么?”更早前,姜文成了OPPO代言人。
陈明永曾私下回应“从不与沈炜交往”的问题时称:“⾸先,你们要把我们当作⼀个正常普通⼈来看”,不置可否。陈明永似乎只说了一半,后半截可能是:我又不是圣人,也会有七情六欲、爱恨情仇。
事实上OV确实并不像外界所认为的那样,亲如兄弟。
2014年12月月初的几天,沈父参加了几场vivo的活动,看见台上儿子意气风发,乐得老人提笔挥毫著了两首七律诗,其中一首题为“再赠长子——参加vivo全球最薄手机发布会感怀”的七律:
念年拼搏历艰辛,黑发添霜梦遂真。伴月追星勤布局,经风斗雨洗征尘。冰封梅萼香尤烈,雪压修篁韵愈神。技海幽深须刻苦,创新再摘一枝春。
vivo X5Max“薄动心弦”的营销词独领风骚时,12月16日陈明永在微博发了一篇意味深长的长文。博文核心内容是强调OPPO早在6月与10月就发布了两款超薄手机,是OPPO“对极致用户体验的追求,更是我们做产品态度的表达”。插一句题外话,同样使用“极致”,雷军用它做了“性价比”的定语。
如果高层隔空互怼,只是停留在嘴上,那么2016年OV福建员工群殴则是两家一次近距离的“身体接触”。
OPPO内部有一个默认禁区;无论如何不能讨论vivo,而vivo也有不攻击友商的基本原则。即便如此,两家还是经常暗暗较劲。
有vivo的员工对OV这种若即若离的关系早已见怪不怪。
“大家都(vivo)会研究OPPO的策略,我出了一个新品OPPO就会出个新的。另一方面,如果OPPO推出了一款很有竞争力的产品,vivo就会很有压力,倒不是说带着恶意,而是双方都会时刻关注彼此的动态。”
但竞争仅仅局限于步步高系之间,一旦出现外部强者,以前是华为,如今是荣耀,总之不是小米,OV间的嫌隙反倒秘而不宣。一位业内人士的总结颇为精妙:OV的矛盾是段氏门人的内部矛盾,与华为、荣耀的矛盾才是段氏门人的外部矛盾。
OV之所以维持了表面上的和睦,主要原因还是同出段永平一脉。尤其在业务上,虽然段永平早已在事实上退休,也不曾直接参与OV业务,但远在美国依然还是会为两家提供某种意义上的“第三方建议”。
一位来自vivo的匿名人士记得,段永平曾经意识到友商某个非常细节的指标可能会非常重要,于是“说别家可能有这么个东西,你也要关注一下,不要因为这个细节落于人后”。
而在雪球,段永平也经常作为OV的“编外公关”,回应外界提问。
一位雪球用户不懂苹果为什么不学OPPO推出智能电视,段永平转帖称,“我的想法跟你一样,也不太懂为什么OPPO会出电视机”。此事不断发酵,憋得陈明永隔空回应:“他的意见很重要,但是他看不懂很正常,而且他离开这个行业很久了。”
倒是沈炜依然会时不时地把段永平挂在嘴边。20周年年会上,他曾引用段氏语录“人的快乐,在于为了目标的过程!”,2021年年会上,还将之深化到更新后的企业理念:要为用户创造伟大的产品,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快乐。
用户快乐与否取决于诸多因素,总之阿段如果听到沈炜的话,肯定会非常快乐。
vivo摸着OPPO过河
光子星球了解到,近些年OPPO正在以肉眼可及的速度扩张,同时为了跟上业务发展速度,公司组织架构近乎每年一调。
一位接近OPPO人士表示,“vivo更求稳、保守一点”。据其观察,同样把本分挂在嘴边,其实OPPO非常着急。“他们会讨论华为做了什么,现在看到荣耀赶上来了又把华为换成荣耀,可又不愿意做决策。”
一部分原因是OV两家VP几乎是清一色的老人,功成名就之后已经缺乏创业者的激情。另一个原因是VP与VP之间存在某种制衡关系。
OPPO的激进策略反映在方方面面。
vivo在深圳的办公场地在宝安一处相对偏僻之所,在北京也没有市场人员。而OPPO在深圳租用的大楼春笋已成为当地地标,据称人均工位开支是vivo的4倍,每人6000元,前些年还在北京组建了团队。
另一个细节是OPPO不断推陈出新。去年Find N折叠屏手机大卖、发布首款自研芯片MariSilicon X以及成功研制Air Glass AR眼镜。憋了许久的陈明永如释重负,年前在深圳湾春笋举办的一场庆功宴,与金乐亲、刘作虎、刘军推杯换盏,喝得酩酊大醉。
OPPO为了造芯,除了砸500亿元重金之外,还组建了一支超过2000人的团队,高资源密度的投入下总算拿出了一款NPU(嵌入式神经网络处理器)。
同OPPO不同,vivo谨小慎微,整个芯片团队规模仅有200人,去年有消息指出执行副总裁胡柏山在内部确定了不流片的边界。有知情人士透露,原本vivo也打算像OPPO一样高调造芯,却因为外部环境变化,夹紧了尾巴。
“2019年5月16日美商务部将华为纳入实体清单,8月16日正式断供。看到华为遭此不测后,vivo认为如果大张旗鼓的搞肯定会被美国制裁。”于是内部要求坚决不流片,不碰硬件,只搞算法。“而且算法层面连IP都是采卖的,流片悉数交给台湾某家合作伙伴代工。”
在vivo低调地以轻资产造芯时,OPPO也悄悄重启了停摆多年的Find系列,意图尽收华为腾出的高端市场。2020年3月6日,顶着疫情发布了Find X2,去年抢在华为P50 Pocket之前,发布了折叠屏手机OPPO Find N,引发水滴铰链专利之争。
造车是OPPO激进的另一个表现。光子星球早前注意到最近两年OPPO是人力资源市场一个重要买家,主攻智能座舱领域,其中有三位来自小鹏汽车,其中包括原小鹏汽车首席科学家郭彦东。
一位OPPO管理层人士告诉光子星球,2021年夏天,刘作虎率领团队来到北京理想汽车进行了拜访,调研造车事宜。在OPPO内部,很多人都认为刘作虎要去造车,大家都蠢蠢欲动,希望将来转去造车团队,但是几个月下来发现并没有立项,亦无任何实质性动作。
另一位在刘作虎身边工作的人士告诉光子星球,此前OPPO已在战略部之下成立了一个项目组,专门调研造车一事,不过项目组并不归刘作虎直接管。
当皮球被踢到陈明永那里,他也不置可否,没说做也没说不做。一位OPPO员工告诉光子星球,在一次内部讨论中,陈明永向团队明确指出:“如果OPPO造车,能不能做出超出市场预期的产品,能不能比造车新势力造的车更好?”当时在座的高管,无人给出答案。
据悉,为了研究电动汽车,OPPO此前已经买下两台特斯拉Model S,以供感兴趣的同事们去试驾体验。
尽管OPPO最终没有选择造车,但他们确实在行业里认认真真调研了一圈,甚至连期望销量都做了一番预估,刘作虎希望能卖到100万台。与之相比的是,vivo对这件事没有什么兴趣,只是浅尝辄止。
刚刚过去的3月,vivo公开了自动驾驶方法、车载装置、移动装置和车载电子设备专利,公开号为CN114261398A。
这不是vivo第一次“尾随”OPPO。
前文提到,2014年OPPO Finder打出“超薄”牌后,vivo迅速跟上。更早的时候,看到OPPO对滑盖做文章,于是vivo也马上去掉滑盖。据知情人士透露,vivoID设计工程师大多都出自步步高系,与OPPO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设计理念上,OV之间总是暗自较劲。超薄、全面屏、水滴屏、折叠屏、打孔屏,两家你追我赶,互有攻守。在IoT领域,OPPO更像是探路者,近些年连续推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电视等产品。构建IoT生态非常考验平台能力,然而vivo紧跟OPPO可能是有难言之隐。
早在2018年,vivo就拉上美的、TCL成立IoT开放生态联盟,可是推进情况一直磕磕绊绊,一位当时参会人士透露,联盟开会时,各方无论是话语体系还是利益诉求始终无法达成契合,最后不欢而散,所谓联盟其实形同虚设。
两家营销都采用“明星”战术,OPPO多年来网罗当红炸子鸡,而vivo则笼络成熟明星,比如彭于晏、王嘉尔;vivo搭上NBA明星的顺风车,OPPO就拉上巴塞罗那,陈明永是资深球迷不假,可几乎所有OPPO高管瞬间都成了巴萨球迷。
OV看似井水不犯河水,实际彼此在对对方进行“微创新”。
从有限的例子很容易发现,OV两家在手机屏幕上推陈出新的间隔很短,而且往往相互借鉴。倒是在新品类上,vivo无一例外皆比OPPO晚数月。
数据来源:武汉大学科教管理与评价研究中心
2015年以来,OV专利数增长情况也反映了两家差异,光子星球发现,OPPO专利技术稳步增长,截至2021年,OPPO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数位居国内第三,仅次于华为和腾讯,近七年平均国家专利数是vivo的一倍有多。
业内有一种声音认为OPPO变得越来越激进;而vivo内部十分保守。据知情人士透露,过去OV两家都将“敢为天下后”奉为信条,如今在OPPO内部已不再提及。而在vivo,与其说是敢为天下后,表现形式上更像是敢为OPPO后。
快者徐,慢者急
“枪打出头鸟”,这句话不止在国内有效,OPPO激进扩张,招来了一家国外企业的起诉。据悉,整个智能手机大概有四十多万专利技术,而其中大部分都涉及到专利授权。
2020年1月30日,OPPO收到了来自夏普的指控。“在春节假期发起是他们精心计算过的,大家都在过年,人回不来,这样我们反应速度会很慢。”从那时开始,OPPO与夏普在全球打了两年官司。
据一位律师介绍,差不多同一时间,小米与OPPO都被夏普盯上。“可能因为小米是上市公司,不太缺钱,相对‘屈服’得快一点,已经签了专利协议的公司比我们要多,而且它每次签得都很高。”
“OPPO解决后vivo就会跟进,vivo比我们低调很多。因为专利的谈判和诉讼与知名度息息相关,产品越多,扩展越多,就越是在风口浪尖。一旦我们解决了,vivo也解决了。”知情人士的分析不难看出,中外手机专利大战中OPPO与华为通常正面硬刚,小米舍财免灾,而vivo坐享其成。
2021年,一系列诉讼战中,有一件让知识产权代理律师记忆深刻。
9月底OPPO与夏普在日本的诉讼战基本尘埃落定,双方进入和谈时,OPPO代理律师希望夏普方面撤回Wi-Fi案的诉讼,结果对方志在必得,一口回绝。“夏普非常重视这个案子,几位高管原本打算亲自去拿胜诉状,而且庆功会都准备好了。”
法院最终宣判专利无效,看到夏普律师与高管团队瞬间像打霜的茄子,OPPO律师团队差点没忍住当场笑出声,直到目送对方团队走出大厅时,才总算毫无顾忌地笑了出来。
即便诉讼大获全胜,OPPO也必须承认一个事实,划时漫长的诉讼与持续扩张产品线,消耗了大量资源,虽然在市场份额上OPPO依然独占国产品牌鳌头。根据第三方机构Counterpoint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国内手机市场份额中以18.5%位居第一,但出货量同比下滑40%。
换句话说,OPPO的激进,在市场下行中没有逆转颓势,摸着OPPO过河的vivo却以更低的成本,取得了与之差不多的效果。
多位接近OPPO的人士告诉光子星球,前两年OPPO一直在疯狂招人,业务线越拉越大,去年下半年开始,不知什么原因又在逐步优化。有手机业务的员工表示,“大头得拿去养哲库(OPPO全资芯片子公司)那帮人”。
激进正在让OPPO起变化,有些决定一旦作出之后,覆水难收。
2020年5月,陈明永把放了多年的风筝收了回来——刘作虎从一加调至OPPO担任首席产品官。次年6月,一加与OPPO合并,准备线上线下并轨,合力冲击高端。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收回一加不止为了冲击高端,另一个不为人知的原因是财务上的考虑,“从数据上看一加去年亏了10个亿”。
快步疾行,四面出击的策略相当考验管理层的决策效率与团队执行能力,比如:如何高端化、推出怎样的新品、到底造不造车等等。在管道化的组织体系上搞集体决策,很容易导致决策层与执行层撞车——可以想象在一家向上管理的公司,老板问你有什么想法,你该如何回答?
当然是“老板说了算”。
手机行业早已进入存量时代,OPPO高管们同样感受到不进则退的危机感,陈明永也频频出镜,大讲未来战略。
一位接近OPPO的人士向光子星球介绍道,高层议题一般围绕产品上面的某个功能与营销方案展开,不过讨论得多,决策得少。到了中层,“大家都是同级,喜欢推来推去,避免针锋相对”。总而言之,从上到下,决策与执行效率不高。
“关于造不造车就开了很多次会,讨论了半天也没有说到底做还是不做。与会者不是带着明确的问题或者目标来开会的。”他甚至提到,会议简直是互联网黑话大赏,全程充斥着“拉通”“颗粒化”“细化”等张一鸣同志公开批评过的词汇。
一个较为极端的案例是,花了四五个小时开会讨论如何推动高端化,最后大家疲惫不堪,直到有人用玄学作了总结,这场会议才得以圆满结束,那句话是:
高端化就是微笑前行。
去年12月14日,在“2021OPPO未来科技大会”上,陈明永首次提出“微笑前行”的概念,他说这句话代表着OPPO与所有爬坡者的共同行动,而OPPO也是微笑前行的爬坡者。
vivo的会议持续时间有时候达6-7个小时,甚至比OPPO还长。
有趣的是,讨论过程通常十分轻松,既不会涉及他人的功过是非,也不会过多聚焦到实际层面。“开了4个小时的会,领导会叫着大家一起去撸串,一群人就这么围着烧烤摊有一句没一句地聊,一直拖到半夜。”
大家庭氛围是vivo一大特色。一位前员工用“懂生活、会享受”六个字描述了他眼里的vivo人。
“我印象很深的一个场景是,某位东莞厂工开车带着我去周边溜达,他说一家人都在这儿,自己也想离开vivo,但是就难以决断,因为自己拿着这么多股票,一旦离开就全都没了,诱惑太多,能力有限,可能一辈子只能在vivo待着。”
与此同时,许多离开vivo的人不太好找工作,因为他们在vivo接受的那套训练其实来源于传统价值,很难适应外部快节奏的工作环境,据悉有相当一部分人最终会选择二进宫。
兄弟,还是亲生的靠谱
当下,国产手机高端化步履维艰,面对困境,OV的差异被进一步放大。
日前,有知情人士告诉光子星球,作为vivo高端化的NEX系列近日被砍,“没有NEX,没有高端化,vivo继续猫在OPPO后面依然可以活得很好”。另一端,即便Find系列并未完全撕开高端市场,可OPPO亏着钱也要坚持去做。
达州万源没有退路,环境塑造了一颗缺乏安全感,又不安现状的心。陈明永对美的追求不假,可是绝少有人发现,这种“爱美之心”有种明显理工科特有的模式化。
九江湖口素来鱼米之乡,近些年沿江招商引资,激活了当地经济。沿着城区主干道之一的三里大道走500米,能看到4家vivo、3家OPPO、1家华为、1家小米、1家苹果,甚至在沈炜老家所在的乡上,唯一一家手机店打的招牌也是vivo。
1100公里外的万源,看不到这种盛况,当地人告诉光子星球,很大原因是当地购买力有限,人们不会为了一位老乡而掏空腰包,即便有了钱,首选也是华为与苹果。
万源与湖口的共性少、差异大,所谓的OV兄弟更像是形式上的。毕竟敢为天下先与敢为天下后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很大程度上是陈明永与沈炜的差异所致,他们的分野其实未尝不是乡村的差异呢?
沈炜老家一位宗亲认为,全靠多子多孙老沈家如今人才不断。“社会上再多兄弟,关键时候兄弟还得是一个丫丫(湖口方言,指父亲)的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