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4
投资界(ID:pedaily2012)4月18日消息,近日AI蛋白质设计平台公司「分子之心(MoleculeMind)」完成数千万美元天使轮融资,由红杉中国领投,百度风投、生命园创投基金、芯航资本、未来启创等跟投。本轮融资将用于进一步扩大团队、AI蛋白质平台的持续进化,以及科研成果的产品化转化。
分子之心由许锦波教授牵头创建,在国内组建了由计算生物专家组成的团队,团队均具备海外名校研修背景。许锦波现任美国芝加哥丰田计算技术研究所教授、北京大学BIOPIC访问教授,在“AI蛋白质折叠技术”研究上多年。其于2016年研发的RaptorX-Contact方法,首次证明深度学习可以大幅提高蛋白质结构预测的精度;2020年DeepMind将这一方法应用在AlphaFold的开发中,在破解蛋白质预测难题上贡献突出。
基于许锦波的科研成果,分子之心继续研发“AI蛋白质预测与设计”,并自主研发了AI大分子优化与设计平台“MoleculeOS”,运用数据驱动的深度学习方法,帮助生物技术专家识别和产生蛋白质,以将实验室研究成果规模化投射到工业级应用。这一平台既可用于多肽、抗体、酶和小蛋白的研究和设计,将大分子创新药的研发变成可预测、可编程,为药物研发全流程提效;也可应用于化学、材料、工业、农业等领域蛋白质优化与设计。
“运用高通量、干湿一体化的生物计算引擎,该平台已具备蛋白质结构及特性预测、多肽和蛋白质优化能力,未来还将在成药开发、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预测等方面,发挥价值。”许锦波表示,很快该平台可以设计自然界不存在的蛋白质和全新抗体。
在AI平台的基础上,分子之心正在针对特殊表位的单克隆抗体药物、小蛋白药物、双表位抗体药物等展开研究,并与国家级生命科学与医学实验室建立了合作,推动AI蛋白质研究和设计成果实现转化。
除了生物药的研发,AI大分子优化与设计平台也被运用到合成生物学,例如,制造可再生生物燃料,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或是用AI打造新的、具有稳定功能的工业酶。
许锦波认为,虽然目前AI在蛋白质的研发方面还处于辅助地位,但有望通过学界和产业界共同的努力,让AI成为催生创新的关键驱动力。
经过近几年的研究,学界和产业界已有共识:深度学习对蛋白质结构预测的提升有显著效果,可将大部分蛋白质三维空间的大致形状预测准确。2021年AlphaFold2的Transformer模型、端到端训练的引入使得这项任务的准确性又上了一个高度。
许锦波表示,蛋白质是大自然最壮观的机器。蛋白质药物或相关制品,在治疗疾病及推动社会生产进步方面,拥有超越想象的空间。分子之心将运用AI能力,在此领域深耕,希望能在中国建立世界一流的计算生物学科,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级转化。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4/490319.shtml
0424
投资界(ID:pedaily2012)4月18日消息,近日迁移科技已完成数百万美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微光创投领投,老股东零一创投超额跟投,一苇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本轮融资资金主要用于3D视觉软硬一体化平台的持续研发及市场拓展,此前,迁移科技已在2020年和2021年完成天使轮与Pre-A轮融资。
北京迁移科技有限公司于2018年投身于工业3D视觉领域,2020年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关村金种子企业。公司通过研发工业3D相机和3D视觉无序抓取、拆码垛软件一体化平台,为客户提供稳定易用的上下料、拆垛的3D视觉解决方案。
团队方面,迁移科技目前拥有近百名员工,研发人员占比50%以上,核心成员为清华、浙大、中科院、北航等高校的硕/博士,在机器视觉和机器人技术方向深耕多年。在专利积累上,目前迁移科技已有数十项各类关键应用场景授权、公开或已受理专利,专利布局主要集中于3D相机、3D视觉算法、易用性软件及机器人运动规划与避障等领域。
机器视觉具备识别、测量、定位、检测几大基本功能。在制造业智能化的趋势下,机器视觉因其在精度、速度、适应性等方面的性能优势,广泛应用于自动化设备及高端制造业。根据GGII预测,到2023年中国机器视觉市场规模将达到156亿元,2020-2023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5.46%左右。3D视觉作为工业机器人的眼睛和大脑,又将打开一个百亿级市场赛道。
迁移科技作为一家以3D视觉产品为核心的解决方案提供商,目前主要聚焦工业机器人引导方向。迁移科技CEO樊钰在提及公司产品和解决方案优势时,主要包含了四个方面,一是公司使用自研3D相机,可进行硬件和软件的编辑,提升方案对工业领域多元复杂场景的适配程度;二是公司核心团队从15年开始研究3D视觉机器人引导,部分3D视觉算法在速度和准确率上已领先Halcon;三是软硬一体化平台经过易用性加持,拥有快速部署的能力,提升了规模化效率;四是公司主要产品和解决方案已实现标准化和规模化复制。
目前公司自研Epic Eye相机根据单双目、视野范围分4个型号,即Epic Eye D-L、Epic Eye S-M、Epic Eye S-S、Epic Eye X。据悉,该系列相机采用结构光成像原理,可以对不同尺寸的物体进行三维点图重建,视野范围覆盖0.3-3.5米,z轴精度从0.005毫米到0.5毫米不等,可以满足量测、检测、定位和引导等多个差异化场景应用。在采访中,樊钰特别提到了公司相机对极寒、高粉尘、易爆等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比如有些项目现场是零下十几度、有些是高粉尘易爆的密闭空间,迁移的相机都经受住了恶劣环境的考验,可以实现稳定高质量地成像。
在迁移科技的切入场景中,除了环境恶劣、对人体有害的重体力劳动场景,还包括高附加值行业的高附加值场景。樊钰表示,经过多年在光/机/电一体化硬件设计上的积累,公司的3D相机是从底层技术开始自主研发的。所以无论是在算法迭代上、产品保供上,还是机器人引导方案的实际落地上,都可保证整体流程的可控性、稳定性和适配性。
以3D相机为基础,迁移科技的Epic易用性软件平台目前聚焦两个场景,分别是Epic Picking软件(无序抓取,含机器人避障)和Epic Handling软件(半无序抓取,不含机器人避障)。该软件平台已经适配ABB、Kuka、发那科、安川、川崎、UR、三菱、爱普生、埃斯顿、埃夫特、珞石、广数、伯朗特等国内外多个品牌的机器人。
在平台软件部署上,樊钰提到了公司产品的易用性、快速部署和低学习门槛。比如在安装之后可以一键连接相机和机器人,在2小时内完成视觉应用的搭建,20分钟新手可以上手使用,这大大降低了集成商和一线工人的学习成本和使用门槛。
在算法积累上,公司表示目前在3D成像、3D视觉识别、机器人运动规划算法和高质量的AI模型上已有多年积累,部分3D视觉算法在速度和准确率上已超过世界知名付费工业算法软件Halcon。
在自研3D相机和Epic视觉算法软件多元组合下,迁移科技目前的解决方案主要包括3D视觉引导上下料和3D视觉引导拆垛,应用行业包括汽车零部件、金属机加工、家电、仓储物流、食品和医药、化工等。迁移科技目前主要深耕抓取、拆垛等场景,未来还会向涂胶、装配等场景拓展。
在降本增效上,以公司服务的一家全球白色家电龙头为例,在其应用公司产品后,6个月收回了成本,效率上提升了50%左右,在智能工厂的柔性生产能力上有了较大提升。
目前公司服务的终端客户包括多家全球500强企业。公司有内部的方案专家会对集成商客户进行3D视觉方案设计上的指导和风险控制,3D视觉项目目前保持着100%交付成功率。迁移科技已在汽车零部件、新能源、化工、白色家电等领域实现了同行业的批量化规模复制和同场景在不同行业的标准化复制。
据公司数据,虽受2022年趋严的疫情影响,迁移2022年一季度的中标合同额已超过去年全年。公司产品在2021年获得行业头部客户验证之后,预计2022年会进入一个大规模的落地阶段。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4/490322.shtml
0424
投资界(ID:pedaily2012)4月18日消息,定位于MarTech赛道,专注于为云服务商提供智能获客服务的FORK AI ,于近日公布了由绿洲资本独家投资的数千万元人民币Pre-A轮融资。本轮资金用途为升级产品和扩大商业化,除自有销售渠道外,FORK AI 还将以CRM厂商为渠道进行拓客。
Fork Stack 产品为云服务商提供精准销售线索服务,将获客目标从海量线索中聚焦至5大主流应用商店的250万开发者的800多万应用中。
企业或个人开发者在开发软件的过程中,除了按自己意图开发特定的功能外,在一些通用功能上,还会直接使用免费的开源SDK,或向云服务商采购相关的SDK。
SDK(Software Development Kit )全称为软件开发工具包,是由不同类别的云服务商开发的专用于某一类软件的相关文档、范例和工具的集合;企业或个人开发者通过API安装第三方SDK,避免重复开发通用功能,缩短开发周期。
以下图为例,企业开发者开发的小红书应用,使用了来自云服务商腾讯旗下的3款SDK。其中,腾讯QQ SDK和腾讯微信SDK分别实现了支持使用其账号登陆小红书的功能;腾讯 Bugly SDK则具有监控应用bug的功能。
图源:Fork Stack智能获客引擎产品截图
本文报道的FORK AI 打造了一款基于云原生的通用SaaS——Fork Stack智能获客引擎,旨在解决云服务商的精准获客问题。之所以选择这个赛道,与FORK AI 创始人何李石的从业经历有关,其曾在第三方独立云计算及数据服务七牛云中担任商业化产品经理和客户成功负责人,在支持销售团队的过程中,其发现当下主流的销售漏斗式获客方式和销售与客户技术负责人之间的技术鸿沟成为了制约云服务商获客效率的重要因素。
主流的获客方式是,云服务商主要通过在SEM(搜索引擎营销)和DSP(需求方平台)投放广告来获取销售线索,销售从CRM中认领客户并逐一询问采购需求;但往往由于线索不够精准,导致浪费人力资源和销售效率低的情况。
技术鸿沟是,由于云服务技术复杂,初级销售往往难以精准把握企业开发者的实际需求,形成面对销售提供的服务方案时,技术负责人往往难以抉择的尴尬局面。
基于上述痛点,Fork Stack智能获客引擎通过数据挖掘和逆向拆解应用背后的SDK分布和API变动情况,打破云服务商与企业开发者技术负责人之间的技术鸿沟,用可视化的方式为云服务商精准定位开发者需求,结合工商信息辅助判断销售机会,提高获客效率。
具体来说,Fork Stack智能获客引擎覆盖了5大主流应用商店,通过数据挖掘和逆向应用拆解技术,分析应用背后的SDK、API,可视化展示某个公司主体旗下开发了多少款应用、分布于哪些应用商店、每款应用的SDK构成统计和SDK分别属于哪家云服务商;以及按时间维度呈现该应用的SDK安装、卸载变动情况;以此监测应用对于云服务的需求所在。
图源:Fork Stack智能获客引擎产品截图
“该模式的价值在于通过精准获客的逻辑,帮助云服务商的获客从海量线索中聚焦至5大主流应用商店的250万开发者的800多万个应用中。”何李石介绍道。
目前,FORK AI 以SaaS订阅费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其中包含企业定制服务和个人订阅服务,在企业定制服务方面按数据量进行收费。去年已实现收入近百万,客单价30万左右,且均已再次续订。
团队上,尚处于初创期的FORK AI 不足20人,主要来自于国内外优秀云计算公司及优秀开源社区、网络安全专家等,平均行业经验10年以上。
绿洲资本投资负责人表示:“大家对消费互联网公司利用数据精准获客耳熟能详,企业服务虽百花齐放,但实际大量公司的获客还处于粗放阶段,FORK AI抓住了运用数据提升对客户需求洞察的关键。何李石出身七牛云早期创业团队的一员,拥有多年国内企业服务公司的经历以及对全球企业服务的发展之洞见,绿洲期待和有全球化视野的 FORK AI团队一起成长,赋能企业服务。”
险峰长青副总裁杨阳表示:“长期来看,在中国云服务渗透率快速增长的背景下面,云基础设施企业的数量在未来也将持续增加,行业粗放发展的同时,上下游存在着信息极大不对称。FORK AI独创的需求挖掘匹配引擎,为客户呈现完整云服务供应链信息,帮助企业更高效以及低成本开拓市场。李石作为七牛云早期布道师,见证了云服务在国内的崛起,也兼顾国际视野,我们相信不久FORK AI会成为全球云服务领域的标配增长工具。”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4/490320.shtml
0424
投资界(ID:pedaily2012)4月18日消息,企业级执行管理平台璇星科技于近日公布由红杉中国种子基金独家投资的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源合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本轮资金主要用于产品研发,璇星科技希望能从流程挖掘角度切入,成为企业数智化转型过程中的坚实底座。
执行管理系统(Execution Management System,EMS)起源于德国明星企业 Celonis ,该公司于去年完成了 D 轮 10 亿美元融资,估值超过 110 亿美元。执行管理系统由实时数据接入、流程挖掘、仿真和预测、流程日常管理和流程自动化组合而成。
具体流程是通过采集、清洗企业各个信息系统中存储的信息日志,通过可视化视图还原企业实际发生的业务流,帮助企业从偏离标准流程的流程变体中发现问题点,企业可据此提出改进、度量和优化业务流程。接着,系统按照建模后的预设流程实施流程自动化。
璇星科技定位为中国版 Celonis ,基于团队过去十余年在 ToB 产品研发领域积累的经验,为大型企业打造了一款数智化转型底座,可以满足企业丰富的业务流程场景和需求。现在已发布的产品模块包含数据流服务、流程挖掘、监控预警和流程自动化等。未来,还将基于数智化底座衍生出更多的产品模块。具体来说:
图源:璇星科技
数据流服务:连接企业营销、 CRM 、 ERP 、财务、 HR 、物流、供应链等内外部系统,实时收集、清洗、分析数据日志,实现多维度搜索和展示。
流程挖掘:基于流程挖掘的引擎和算法,可视化还原企业实时发生的业务流程变体情况,帮助企业发现流程效能的漏洞、缺陷和瓶颈,引导企业找出改进方向,规避潜在的合规、延期交付等执行风险。
监控预警:不适合自动化操作的情况下,配置人机结合的方式,依据模型自动为相应决策人委派任务,消除潜在瓶颈,保障业务流程安全、有效运行。
流程自动化:在改进方案中,针对可实现自动化操作的工作流,通过低代码技术编排,后期依据模型自动触发流程运转,支持管理和触发其他如 RPA 等自动化工具。
璇星科技的服务价值目前已在通信行业得到初步验证,在客户营销成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执行管理系统,企业订单转化率提升至 60% ,收入增加 150% 。下一步,璇星科技计划拓展至智能制造、金融和物流行业。不过,对比 2011 年就开始探索和实践流程挖掘的 Celonis ,流程挖掘的应用在国内尚处于早期阶段,不同领域的落地成效尚未明确。流程挖掘主要面向业务环节多、流程复杂且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大型企业乃至超大型企业,对比现有专业咨询公司通过定向访谈来优化企业业务流程的做法,流程挖掘的优势表现在流程展示的全面性、客观性和实时性上。
正是这样,在市场前景方面,流程挖掘呈现积极态势。根据 Gartner 的数据,流程挖掘的市场规模在 2022 年可以达到 10 亿美元,并在随后几年保持 33 %的年复合增长,在 2025 年将突破 23 亿美元。
璇星科技“流程挖掘+流程自动化”的模式在上述基础上,侧重于使企业流程及时、专业和高效地执行业务任务,帮助企业在日常任务中提高生产力、敏捷性、效率和合规性,从而最终提升企业核心业务的关键指标,比如提高转化率、缩短发货时间、提高收入、降低成本等;技术实现上,流程自动化采用的是iPaaS集成平台方式,涉及范围更广更全面。
在团队方面,创始团队对于目标行业的 Know-How 、产品能力和大型企业咨询及管理等有着深刻的认知和丰富的经验。 CEO 胡世超曾担任 UiPath 全球研发总监,为华人最高级别高管,曾任微软总部云计算和人工智能部门首席研发经理;总裁郑智先曾是万德信息联合创始人,曾任惠普企业服务集团( ESG )咨询总监。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4/490333.shtml
0423
超2200人的裁员互助群,与放弃大厂Offer的应届生。
在刚过去的四个多月里,阿里、腾讯、百度、京东、快手、字节、滴滴、有赞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裁员和“优化”,互联网圈的招聘标准也因人才供需的变化而被迫拔高。
现如今,不仅是35岁的中年员工,对于工作时间短的年轻人,重新找工作也已卷出“地狱难度”。互联网猎头Kay告诉职场Bonus:“每天都会收到几十份在互联网大厂工作仅1年的简历,这是过去几年间少有的。换做以前我会试着择优推荐,现在基本碰到就跳过,客户根本不要。”
五个月前(2021年11月),离开百度的人们为了抱团取暖,组成了“百度裁员友好交流”QQ群。据职场Bonus(ID:ZhiChangHongLi)了解,该群不断有新人加入,截至发稿日已有超过2200人。成员们的互助话题包括“如何争取权益”“如何申请劳动仲裁”等。
针对该群成员曝光的现象,也有知情人士对职场Bonus称是“公司年底正常的绩效评估”,“公司员工总人数是增长的”,“群里不全是被裁者”。
无法阻挡的是,年轻人与互联网大厂之间,正在形成一种“互裁”关系。
对于互联网公司,高速增长阶段已过,强监管时代到来,“挤泡沫、去冗余、降本增效”是自然而然;对于更有想法的00后与Z世代,大厂裁掉大批工作1-2年的员工,其Offer的吸引力也到了头。猎聘12月底发布的《未来职场“六感”研究白皮书》里,仅8.7%的人选择进入互联网大厂,排在第四名,与第三名“去自己觉得有前途的创业公司”22.94%的占比差距明显。
而我们关心的是:红利消失后,在互联网赛道上刚刚起跑的职场人境遇几何?想留在行业,该怎样度过这段艰难时期?若是离开大厂,还有哪些职业发展的可能?
职场Bonus与5位正在或已经离开大厂的互联网人聊了聊,或许,你能从他们的故事里,找到不安环境下的抉择出口。
校招被裁员这件事,比我想象中严重多了
李同学|前字节跳动瓜瓜龙动画师
我是在2020年12月通过实习进入字节的,动画设计岗。那会儿在线教育非常火爆,班里较优秀的人大都选择了大厂麾下的在线教育。我最喜欢的IP形象就是瓜瓜龙,加上字节跳动给我的印象是年轻、有朝气,所以就来了。本来听说字节的设计白菜价都比别处高很多,后来发现跟岗位有关系,工资没有很高。
刚开始为了完成任务我得加班到十二点。适应了工作后,我发现同样的产出结果,对我的时间要求比别人要短,这令我很懵。但我拿到的薪资也更高一些,虽然只高了一点点。
后来,只要不是着急要的东西,我一般都是干半天,摸半天鱼。早上闲着,七点吃完晚饭再干一会儿。换了新岗位以后,我摸鱼摸得更自在了。
去年双减政策开始后,裁员的消息不断传出。我们大概11月底收到消息。公司给应届生留了一个月的在职时间找工作,工资正常发,还给了n+2的补偿,也算良心。让我感到有些失落的是,要跟关系很好的同事们分开。下一份工作会是什么样?会不会碰到职场PUA?或者碰到奇怪的人?这种不确定性也会让人很难受。
字节还给了我们应届生内部转岗的机会,但都是运营之类的,其他专业方向的岗位都不要新人。我还是想做专业有关的,没参与转岗。当时很多公司都在裁员,我想避开这段时间,也觉得年后“金三银四”更好找,这段时间就“玩过去”了。
没想到,今年的“金三银四”变成了“铜三铁四”,就业形势比年前还难。从各个方向得来的消息都是:大多数公司都不缺人了,原本想跳槽的也都求稳,不敢轻易跳槽了。
我这段时间就面试了一家公司,最后也没消息了。他们社招的都是有能力、有经验、作品集厉害的,但我做在线教育的作品,再优秀人家也不需要了。所以接下来我打算先丰富一下作品,再重新找工作,要不然本来就少的岗位都快被我投完了。
校招被裁员这件事比我想象中严重得多。本来以为只是重新找个工作就好,却忽略了校招和社招的本质区别:校招的时候有工具不会没关系,只要底子不错,进去可以再学。现在走社招就没有了,人家要的就是已经会的,已经有作品的,已经上线了的。
最近我很焦虑,甚至想到工作的事情就会有些抑郁。不过还是会给自己暗暗打气:
“万一更好的机会还要再等等呢,也许我再等一等,同时丰富作品,可能到时候就可以抓住机会了。”
想逼员工主动提离职?孤立、挑刺、设置不合理的PIP
徐蓓|百度产品经理
我是一名PM,目前在百度。当初考虑大厂稳定,跳槽过来,没想到工作了半年就被通知“我们要劝退你了”。很多人以为大厂赔偿肯定体面,顶着所谓光环,也很容易找到新的工作,但最近的形式真的太差了。
首先没想到公司为了赶人走,会做得这么无情。目前很多人已经经历了数轮谈话,被威胁背调难看之类的;还有人被发起了PIP(绩效改善计划)、架空了工作,被曾经好声好气的领导拍着桌子威胁。有一个部门被集体给了m-的绩效(意味着不符合预期),一分钱年终奖都没有(2021年百度年终奖整体推迟两个月发放),也没有内部转岗资格和面试机会;还有同事被拉去谈话,回来电脑没了,账号没了,工卡权限没了,进不来公司了。
不想这样耗着的同事默默离开了,还在坚持的人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惶惶不可终日。
我毕业不久,以为大厂起码可以做到好聚好散,从来没想过,这家大公司有一天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我很害怕,也很寒心。
前段时间,有同事在内网发帖说了被裁员的人的遭遇,表达了不满,结果被禁言,内网权限也禁用了。这几天,他们的工作账号已经没有了——后来在裁员交流群里,其中两位坦言自己是“被离职”的。这让我们这些还在的人很恐惧,什么时候,我们连话都不能说了呢?(对此,百度公关回应职场Bonus称“没有接到过相关的举报,不排除当事人离职有其他原因”。)
这段时间,我承受了很大的心理压力,睡不好,做噩梦,常常在路上莫名流泪。有时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心里默默地想,他们还安全吗?他们的工作稳定吗?有被裁员的同事身上背着高额房贷,承担着心理和经济的双重压力。可是再找一份工作真的很难,团队、方向、薪资待遇、激烈的竞争……我也不是没有面试,但到了谈薪环节总会崩,HR不肯给涨幅,可是对于我们来说,平薪去小公司,实际就是降薪了,大家都有自己的经济压力,实在不能接受。而大厂本身就在裁员,很多部门根本不招人,小厂即使招人,抉择起来也需要很慎重,我们的处境,的确是有点尴尬。
有时候觉得很可悲,我们被大厂“圈养”得太好了,习惯了公司的健身房、宽敞食堂、超大工位,和配套完善的福利设施。这一切没有那么容易割舍。我现在想,如果之后去了一家小公司,可能连工作电脑都没有,更别提食堂、班车这些 ,这样的落差挺让人难受的。由奢入简难,但我们总要活下去的,也总要开始新的生活。
现在谈起百度,我内心很复杂,“百度一下”实在是太深入人心了,百度文库,百度贴吧,曾经都是多么好的产品,谁没有从中获取到知识,获得志同道合的宝贵友谊呢。我曾经是多么热爱她,也多么欣喜于加入她呀!
可这个公司现在太臃肿了,她还会继续发展下去,但我们这些曾为她加过班、熬过夜、作出过贡献的人,不再被需要了。
实习两年,没一个业务好好活下来
陈然|放弃BAT Offer的应届产品经理,实习过七家大厂
实习前,我对产品经理的想象是像“微信之父”张小龙一样,做厉害产品的幕后创始人。但回想这两年实习的魔幻经历,就是一个“大厂祛魅*”的过程。
两年的产品实习,我换了七家公司、十几个老板。
第一份是2019年,在携程火车票。当时已经拿到了转正机会,结果疫情爆发,旅游业凋零,部门停发年终奖,停止加薪升职。
2020年上半年,到腾讯PCG的“小鹅拼拼”实习待了两、三个月,觉得项目有点离谱。后来看新闻才知道,我们业务直接停掉了。
从腾讯PCG出来,我去了平安科技的大数据团队,体会了四个月的国企生活。每天画PPT,充当临时面试招聘官,六点准时下班。感觉看不到前途,而且钱还少。
2020年底,我去了微信北京模式识别中心,一个微信的底层技术部门,工作就是读AI领域论文,总结汇报给导师。内部需要抢业务,团队好不容易做出来个微信输入法,又被其他部门抢走了。我做了三、四个月,大老板和导师就带着手下人一起离职了。
2021年过完年,我觉得不能再在国内互联网了,就去了微软苏州自然语言处理组,幻想着美好的外企生活,结果在这里遇见了最离谱的实习工作(大致是关于领导风格,就不展开讲了)。走之后得知,组里开发同学逐渐离职一大半。
再后来去了滴滴网约车司机组,感觉第一次正经做了点产品工作,跟了好几个大需求,也真正体会了传闻中西二旗的工作。但是此时临近暑期实习和秋招,滴滴最核心的网约车部门没有转正的名额,于是离开。离开后的一个月,滴滴下架,我所在的司机组80%跳槽。
2021年暑期,我去了传说中实习转正率近100%的阿里。那时候,社区团购业务锣鼓喧天,我作为实习生也疯狂出差,四个月业务调整N次,换领导N次。在这里,我遇见了最好的导师,教了我很多东西;但我转正以后,导师已经离开了。我实习结束离职后,社区团购疯狂裁员。
回顾这两年的实习,不能说每次都选错业务,只能说现今互联网大环境确实不好,人均行业冥灯。
刚开始几次实习发现老是做不成事情,我就很怀疑是不是自己有什么问题,怀疑自己的能力到底哪里不够,为什么这么努力还是不行。但现在已经认清了不是我的问题,甚至也不是我们组的问题,也不是业务的问题,根本上是行业大方向有问题。
大厂的很多创业产品,都是应对竞争对手的防御性产品。比如阿里的社交产品和腾讯的电商产品。这些产品的存在只是为了表明“我也有”的态度,本质上是防御性行为,不关注将产品本身打磨好,做起来。结果往往是裁员和部门解散。
所以很多大厂工作机会本来就是有生命周期的选择。
作为一位初级产品经理,我的工作是琐碎的。时间被大量的拉齐会议占据,日常工作是给已经非常成熟的产品做一些细节加工,不需要太多的创造力,也不太有趣。后来做了一段时间,可以一个人承担项目制的需求,有了一些成就感,但这已经不是我最开始想要的那种兴趣和喜欢了。渐渐地,产品经理对我来说变成了一个很平淡的工作:适合自己,薪水待遇也不错而已。
互联网行业也已经不是大家想象中光鲜亮丽、蓬勃发展的样子,而是充满了动荡和不确定。去年秋招,我拿了很多产品offer,BAT都拿到了,但最后还是选择去一个偏科技类的公司,做互联网产品工作,希望尽可能逃离之前那种环境和气氛,专注于产品的技术革新。
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能够有一份工作让我不要那么动荡,生活得还可以,我就很知足了。
*祛魅:指对于科学和知识的神秘性、神圣性、魅惑力的消解。
离开互联网,我不再过度焦虑
木木|前滴滴、美团产品实习生,放弃阿里、美团秋招offer
去年11月,我下定决心,拒绝了包括阿里、美团在内的所有互联网产品秋招offer,签了一家头部商业银行总行的管培项目,虽然不知道这个决定是否正确,但却是遵循内心的选择。
我曾经在创业公司、滴滴、美团做过数据分析和产品实习,经历过两个APP的强行下架、五位上级的离职。有时不由得感慨,实习半年,我就已经属于组里最资深的那批人。
每一段实习经历里,面试官都比我先离职。其中一家,我入职的第一天,是二面面试官的离职Last-Day;入职的第三周,项目Leader跳槽,陆续带走了很多老员工。在各家大厂还打着扩招口号的21年初,这里实习的mentor却一直劝我不要来互联网,说行业红利将尽,如今回头看,倒是一语成谶了。
后来在美团实习,业务虽然比较稳定,但组织架构调整却过于频繁,实习半年便换了三个工区,大老板也换了三个(平均两个月换一次),都说事不过三,但现在看来,还远远没到稳定态。
记得秋招末尾跟阿里沟通offer的时候,领导说:“一般三到五年就能从P5升到P7,到时候海阔天空,出路多得很”。当时是真的被这套说辞打动过,但现在看来那似乎只存在于行业红利期。2022年的冬天真的特别长,长到让我觉得仿佛身处互联网的冰河世纪,裁员不再是空穴来风,晋升变得越来越难,甚至有同届朋友调侃到,怎么还没从学校毕业,公司就给我办了毕业典礼。
依稀记得秋招时,还跟同届进互联网大厂的朋友们聊过裁员的问题,因为经历了太多变数,我常常处于过度焦虑的状态,忙的时候担心没时间思考,闲的时候焦虑没机会成长。而当时大多数人都抱着“这把大刀暂时落不到自己头上,能赚几年快钱先赚着”的想法。
只有亲身经历了被劝退的朋友,才恍然大悟:“没经过毒打的应届生”真的毫无风险抵抗力,处于反脆弱力最差的阶段。就连做算法工程师的朋友——去年还拿着令人羡慕的50万起薪的offer,签的是电商大厂核心部门的核心业务——不到半年也因为劝退,开始看国企机会;在接近崩溃的时候还在自我安慰,幸好没有再晚几天,不然连国企简历投递的窗口期都关闭了……
现在回头看,如果只考虑近3年的规划,当时阿里的数字化业务属于行业大趋势与市场领先者,确实是不错的选择。但当时就觉得,我不想把资产大头砸进一线城市的买房大潮里,未来还是打算回老家省会生活,而银行相对来看,也许是比较长远、稳定的选择,由于管培生的培养体系,也能很好地规划到三年期、五年期,甚至十年期。
另一方面,无论是之前在大厂做的业务,还是秋招拿到的offer——对我而言,都属于能够做好,但很难让我很有热情或很有成就感的工作。而在这半年的学习和接触中,我对银行的财富管理和养老金业务产生了浓厚兴趣,也很期待能应用自己的知识,去接触一些带着真实需求的用户,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比我在互联网做B端产品更有成就感。
此外,选择相对稳定的银行工作后,我爸妈特别开心。
他们都临近退休,比我同龄人的爸妈年纪大些,所以需要我更早地担起家庭支柱的责任,增加抵抗风险的能力。如果选择互联网,需要时不时主动拥抱变化,可能我抵抗风险的能力就会变弱,但在银行系统,稳定之余还能积累一些商业资源,我抵抗风险能力会变强。
过去这一年,我经历了产品实习、秋招求职、工作抉择,恨不得把每一步都走到局部最优,然后快速迭代自我认知体系;结果在焦虑中狂奔,陷入了关于方向与终点的迷茫。
某个节点,我突然慢了下来,意识到“长期耐心”的重要性,也开始体会到拉长时间周期去踏实做事的魅力。
当我开始接纳延迟满足,认真思考未来五年自己想做什么,忽然意识到: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创业虽然心累,但都有结果、有产出
肖维|前美团产品经理,现创业者
我是2018年离开美团出来创业的。
2018年是我在美团的第三年,负责一个B端产品的推进,产品不算大。根据当时的人员架构和市场增速,我推测即使三到五年后,也不一定有晋升到下一阶段的职位空缺。
当时的日常工作,总让我觉得投入时间却没有产出。比如会议耗费大量时间却对业务没什么帮助;业务的成功与否更取决于大的战略,而不是我们的具体工作。长此以往,我觉得不必久留。正好有朋友邀我一起做“抖音经纪”方向的创业,我评估觉得确实有收益,就离职了。
创业的几年,我考察或尝试过的项目有抖音经纪、儿童早教、小吃加盟等,目前还是回到抖音经纪领域,做影视垂类达人博主的经纪人。虽没有做大型创业项目,收入却也比上班时好上不少。
和从前相比,生活状态截然不同。过去每天加班到夜里一点、二点甚至三点,早晨再爬起来赶去上班;现在是有活儿就干,有空就玩儿,时间更有弹性、转化率很高,做事情更结果导向,我可以决定自己要做什么。
要说缺点,就在于非常孤独,还更容易emo。因为以前上班干不完活儿,最多就是跟老板说一声“我不行”,属于有限责任制。但现在活儿落到我头上,就只能我干,没有人推。有时候晚上12:00来个活儿,小伙伴们睡觉了,就只能我自己干,有时候一个人做到早上四点。但是相对应的,挣得也更多。
相较而言,比起“开一天会啥也没做”的心累,我还是更倾向于选择现在这种“有结果、有产出”的创业之累。
(为保护受访者信息,本文中徐蓓、李同学、陈然、林月、肖维为化名。)
0423
一场漫长而煎熬的疫情,让创业者的世界变天了。
2020年之前的创业故事“很燃”,创业者信奉风口、红利,他们的故事总给人一种紧迫感,“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2020年以后,创业者的故事增添了“悲情”色彩,关键词变为关停、负债,人们反过来同情、鼓励他们。
创业,一直是诱惑又危险的字眼,创业者,始终是大时代下最值得记录的群体之一。移动互联网走到第十年、熬到疫情的第三个年头,许多创业者一直坚持或最近重拾起了“创业战记”。
对于移动互联网的开年,业内并没有完全一致的共识,一般认为智能手机的普及是标志之一。到2012年,我国通过智能手机上网的比例达到了74.5%,超过台式电脑。
站在2022年回望,网络、手机、APP的变革,都是撕开新世界的口子:2010年3G网络商用,苹果推出最经典的iPhone 4。2010年的一个深夜,张小龙给老板马化腾写了一封邮件,他认为移动互联网会产生新的即时通讯工具,建议腾讯做一款新产品。2011年1月21日,微信面世,一年零3个月后,朋友圈上线。
移动互联网十年的开端,是草莽出英雄的时代,时髦的创业者们拼命挤上这趟开往春天的列车。第二阶段,是创业史上最火爆的时代,“互联网+”的热浪把创业者带到炎炎盛夏。第三阶段,是不确定加剧的时代,还没来得及准备冬衣的创业者恍然,未经过秋天,怎么就直接跳进了肃杀的寒冬。
如果说,移动互联网用一年时间,走过了互联网五年的路程,那么创业者就是日日犹坐过山车、几年尝遍五味人生的一群人。
深燃找到了五位不同领域的创业者,他们亲历了整个移动互联网的兴衰周期,愿意分享一路走来的风景和感悟。
他们可能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成功者,但一定是创业者群体最真实的缩影。创业无常,在巅峰、谷底之间,在高光、悲情之外,掌舵人还有千万种中间状态。或许最平凡的视角,更能鼓舞同行的伙伴。
疫情前1700多天没有关过一次灯,
现在我还想再坚持坚持
陈烨 | 42岁 南京二楼南书房创始人
“二楼南书房”今年以来因为南京疫情关门了近两个月,目前还在停业状态,等疫情形势好转之后,我们就打算重新开门。
这是我开的第一家书店。从2015年4月开业到现在,七年时间,并不算短,尽管疫情之下反反复复开开关关,但我自己不舍得,也不甘心就这样放弃。
2015年开业最初时,“南京首家24h开放的书店、不对外卖书只提供借阅、建在民国洋楼旧居、朝南”,每一个标签都非常吸引人。
坐落于南京新街口这个闹市区里一片宁静的民国建筑群中,这家店可以说“大隐隐于市”,文艺气息满格,吸引了一批人前来打卡,分享到朋友圈。
这让我们有了第一批核心用户。到2019年时,每天的到店人数有两三百人。从开业到疫情之前1700多天,没有关过一次灯。
也正是因为新街口“二楼南书房”这第一家书店进展顺利,这之后我又搭建团队接连开了七家店,不过有的是合作运营。一些社区、街道要为社区居民谋福利,就想开这样一家书店,会主动提供场地、装修支持,让我们来运营、自负盈亏。
但后续这些书店都没有坚持下来,有的是因为项目合作到期,有的则是受疫情影响等因素。总之,结果就是,2018年起,我们开始陆续关店,去年还剩三家店,今年只剩下我最早开的这一家了。每次鉴于资金和运营的压力,要关掉一家店的时候,都会非常痛苦,但也是无奈之举。
就连仅剩的这最后一家店,生存也是岌岌可危。我身边一直有人对开书店这件事儿持质疑态度,不少人是“善意的提醒”,说也不赚钱,可以先把书店关了。但这家书店从一开始就有一定的公益性质,开得时间长了,在南京也有一定公共价值和意义,不仅是我,很多人都不想让这家书店就此倒下。
二楼南书房和读者的互动
受访者供图
我去年曾在年初和年中两次通过二楼南书房的公众号发布求助信,希望通过朋友圈扩散,有一批愿意支持南书房发展的读者,能提前储值会员卡,或者“每月支持一小时”(每月承担1小时的店员工资,12个月合计起来是239.9元)。
很多曾经的读者都还记着书店“不灭的理想,不关灯的书房”这一愿景,要么几十元、几百元的充值,要么帮忙转发朋友圈。两次总共筹集了二十万左右资金,能基本覆盖去年一年的开支。
读者转发“二楼南书房”求助信
受访者供图
但书店要经营下去,不可能一直靠求助。先储值、后消费的预付费模式,也不能过度使用。
我已经最大程度的削减开支,我们小团队规模最大的时候,有20多个人,但现在只剩下三人。书店的店员从最开始的专职,转为现在的大学生兼职。书店运营时间,也从24小时转为10时-22时。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疫情下的不确定性。这家店一年的运营开支大概二十万左右,只要能开业,就能支撑下去。
开书店这几年,确实也踩了不少坑。最大的教训就是,千万不要盲目扩张。一些做企业的朋友,也常常提醒我这一点,但人总是要撞了南墙才知道回头。疫情之前,二楼南书房也只是能刚刚维持盈亏平衡,当疫情突袭后,以前的表面繁荣就像泡沫一样一戳就破了。
这几年下来,别说赚钱,我自己搭进去了不少钱。但要想完全放弃,是不可能的。我2010年从原来的法务经理岗位上离职之后,因为有一定的积蓄,就没有再找工作,日常生活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会和朋友一起组织文化活动。因为这件事儿,于我而言主要就是兴趣所在,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说,是自我实现这一层。
虽然目前开书店在疫情反复的态势下,很难行得通,但我也在尝试转型做一些新项目,比如把书店的咖啡产品单独拿出来,开咖啡馆,现在开到了景区,接下来还考虑与高校合作,或者让我们的书店品牌与一些咖啡品牌合作。
创业不能只靠一腔热血,
第十年我开始主动补课
李柏稼| 36岁
武汉快餐品牌米国煲仔饭创始人
走到创业第十一个年头,经历了餐饮行业最艰难的两年,恍然若失,这一路上,很多精彩的故事没来得及被记录。于是,今年以来,很多朋友在朋友圈看到了我的“创业日记”视频。
今年开始,我用“创业日记”记录个人经历
我希望自己经营一个餐饮品牌十年的经验,能带给企业以外的人一些提示,哪怕一点小小的帮助。日记刚更新到第三期,就有许多四面八方的陌生人找到我,有投资人、有加盟商。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经历。
2011年,没上过一天班的我,刚步入社会就创立了米国这个快餐品牌,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做一碗好饭”。性格和运气使然,我凭着一腔热血、一点聪明、一种对商业的天然感知力,在2020年前拥有了10家连锁店。
正准备卯足了劲大干一场,没想到疫情来了。不过,就算在最艰难的2020年,我也没有关一家门店,没有裁一个员工。我当时还和老婆商定,哪怕把房子卖掉,也要保住品牌。疫情过后,我们逆势增了5家门店。
但可能是受年龄、疫情影响,还有近一年来餐饮资本化趋势的左右,创业第十年,我感到前所未有的焦虑,主动补课,做出一些改变。
我自知管理风格一向比较粗放,甚至非常重感情,这曾让我在创业早期吃过大亏。当时,一位我非常信任的店长接受了另一个老板给双倍工资,而突然离开,还带走了我三个店长、两个员工。这让我备受打击,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反思封闭期。
因为没有系统的经营和餐饮经验,现在的我一直在学习更理性地管理,不直接管理一线员工,不让自己有心理包袱;从制度上,让整个营运板块更加数字化地运转,优化绩效管理模型,把薪资调成小时制,提高兼职员工的比例。
我自己的“偶像”包袱,我也在克服。就拿“创业日记”这件事来说,如果换作创业早期,让我抛头露面、面对镜头,我是很排斥的。现在考虑到能有所得、能帮到人,我欣然打开自己。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在克制自己,不要为了变而变。
开第一家、第二家餐厅的时候,每天很充实、很愉悦,现在每天脑子里想着开店,反而忧心忡忡,还带着企业、员工活在焦虑中。
我开始反思自己,市场在变、顾客需求在变,现在反而应该是打磨产品和店型的时候。就像疫情期间,顾客的第一需求是安全,我们就把座位升级成一人食的隔断,生意比同行都好。疫情之后,顾客对快餐的心理预期提高了,我们就想办法把餐做得更加物美价廉。
餐饮资本化是热潮,但理性地想一想,如果我把目标定到百家店,KPI已经完成15%。何况我的做事风格一向是别人做快我做慢,别人着急我求稳。步入创业第二个十年,我更要坚持创业的初心,这样,许多年后回头去看,每一个十年才是值得的。
不拉新、不打扰,
靠老客人坚持了12年
“做花的”| 37岁 花店老板
2009年,我和妻子开了一家花店,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那种。花店的名字叫“艾涟娜” ,来自于我打工时看到的一个故事《天使遗留的笔记》,平淡而温暖,有爱而坚持,特别触动我。故事里的女孩叫“艾莲娜”,出于对她的尊重,我们把“莲”改成了“涟”。
开店过程中,很多人不看好,“太偏僻了”,左邻右舍有过铝合金店、打印店。其实他们不知道我们最早的花店是开在社区里,当时每天都要在外面跑,发彩页、发名片,经常被保安教育。
最困难的时刻,是开店前三年。在那期间,我们的花店终于升级到马路边,可整整一年只接了十单。为了维持生活,没订单的时候就出去打零工。
那段时间,是客人“帮”我们坚持了下来。有客人说,我们的店是杭州最棒的花艺空间。听到这样的夸奖,我都怪不好意思的,因为我们没有请过装潢设计师,只是平时爱逛城市建筑,店里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摆弄的。有客人说,每次进店,看到我们在认真做手头的事情,就能重新拾起奋斗的信心,“你们一定要坚持下去呀”。
2012年的母亲节,花店生意开始走上正轨。也是从那时起,我慢慢找到了自己的包花风格和最佳状态。有的客人会描述收花人的性格,喜欢什么穿搭、什么色系,我会根据经验和感觉包花。之前偶尔会找不到灵感,一束花折腾三四个小时,现在有许多客人说很喜欢我的风格。
身在电商之都,2013年时,我们短暂地开过淘宝店,但因为做的是高端定制花束,因为花材易受季节、运输条件等限制,很难完全复制同一束花,决定放弃。
当时有同行说,“你把一个客人的反馈看得太重了。你这种模式肯定做不好,固定的客人就那么几个,如果你能接待100个客人,就算有10个人不满意,你都不会当回事。”
可我过不去心里那道坎,我们遇到的都是一些特别好的顾客。许多人慕名而来,都是靠老客户推荐。我们没做过线上竞价排名,也没有做大众点评和地图APP设置店铺,后来有客人帮我们建了,我们后知后觉才知道。有客人厚爱,“自从买了第一次后,就没再考虑过其他任何一家花店。”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一年情人节,三个女孩子来店里看花,说很喜欢,要让同事都来看一看。第二天一早,她们带了二十多个人来店里。我们服务客人,客人也温暖我们,每次想到,都要在内心说声“谢谢”。
我们的客人都在电话里、微信里。大部分是从2012年开始积累的客人,一直服务到现在。用互联网黑话讲,运营的是私域流量。
不过,我们从来没有做过私域维护。如果说有,就是通过朋友圈晒“买家秀”,会有客人问,“店里又进了什么花材?”还有客人给自己或者朋友家人订花。
客人的认可给了我很大的动力
受访者供图
我们和客人的关系很纯粹,就是他订花,我送花,不会在任何时候打扰客户,从不主动发信息。
我一直觉得,我们只管做好品控、包好每一束花就行了。以前,我们把店开在社区、开在小巷,后来多次换地方,对我们认可的客人总会主动找来。
2017年以后,花店生意又有了质变,我们进入了每天早晨6点醒来、7点把花送到办公室、365天不停歇的节奏。
疫情这两年,总是有客人担心,“花店还开得下去吗?”“这么点客户,你们怎么维持生活?”其实我们没有受到太大影响。这些年,虽然走的很慢,但坚持下来了,因为一些客人的喜爱,生意一直比较稳定。靠着这家花店,在杭州买了房、买了车,拥有了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我们感到特别满足。
从电商到博主,
起起伏伏后看明白了什么是“风口”
安刚| 43岁 博主创业者
我2005年创业至今十几年,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经历过许多次起起伏伏。
第一次创业,我就踩在了电商风口上,和太太一起做网店装修,是最早一批做这门生意的人。一开始,我和太太经营一家小网店,发现销量和店铺风格密切相关,就开始研究如何装饰店铺能够刺激消费者下单,很快就吸引了很多客户,在这个细分领域里可以说一时间风头无两。
到2012年时,二十人左右的小团队,营业额能达到800万元,净利润达90%。当时很多投资机构都想投资,但都被我一一谢绝了。我还因为在这个领域的专业度,经常被各大电商平台邀请前去分享经验,还曾当过清华大学等名校与电商相关的客座教授。
但随后第二年,我就发现这个赛道拥挤、竞争激烈,公司营收也开始走下坡路。我也不得不为未来做打算,调研后,打算做电商人才培训,为各大电商企业输送人才。2015年时,公司还完成了一笔天使轮融资,但这次创业,因为资本等原因,2016年就宣告失败了。
在那之后,我和家人移居了海外,直到2019年,看到国内短视频平台的崛起,又重启创业。我把国内的短视频平台研究了三个月后,选定了英语教育博主赛道,和我儿子一起通过短视频教英语,不到两年时间,全网粉丝达到500万左右。
到2021年时,我原本想着要大干一场,当时投了不少钱,印教材、买出版号,还通过朋友圈宣布要做“百人百城”的计划,即在100个城市招募100个宝妈作为城市合伙人,到线下推广我的英语课程。
可自去年“双减”政策后,英语教学博主这次创业也折戟了,从4月左右开始,我就已经明显感觉到直播间流量的下滑,经过几个月转型之后,我便将这个账号转了出去。
这几段创业经历下来,我总结出来一个规律:风口一个接一个地来,但每个风口持续时间都在一年半左右,最开始是藏于水下,有人尝试“吃螃蟹”,小有规模后,资本开始涌入,寻找“标杆”,各领域的人蜂拥而至,拼命内卷,最后“血流成河”,又逐渐归于平静,等待着下一个风口的出现。
我的结论是,要创业成功,需要在一个细分领域内“立标杆”。
每次创业,朋友圈往往会因为价值观和周边利益的变化,人群不断迭代。但因为几次创业领域相关,即便不见面,这些朋友也是非常有价值的网友。我早期一起做电商的那批朋友,有不少人已经成了互联网大厂的高管,因为经历有重合,往往也更能理解彼此的处境。
所以时至今日,我的朋友圈照样更新很勤,多的时候一天能更新二十多条,更新日常的同时,也在和朋友的互动中获得精神上的支持。
我自己最近一次创业,是从去年十月份开始,打算做一个“越老越值钱”的油管博主,为退休做长期规划,更新民生、健身养生、做菜食谱这几类内容,同时也挖掘让自己有创作灵感和动力的领域。
就算为了写出更高级的段子,
也要走到创业山顶去
金亦冶| 36岁
开放银行服务商 “简米/Ping++”创始人
很多人知道我是从《一个CEO在朋友圈的胡思乱想》开始的,不过它的出现纯属意外。
2018年底,公司市场团队计划出一篇年底总结,我随口一说,“实在没时间写了,要不你们把我朋友圈的只言片语整合一下发出来算了”。一个不经意的决定,一个随手取的标题,一篇只言片语的拼凑,成全了公众号文章每年一个10万+。
人越痛苦,反而创作越深度。2018年正是我创业最煎熬的阶段。
我把公司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2014年-2016年是战略调整阶段,2017年-2019年是战略僵持阶段,2020年-2022年是战略反攻阶段。
第一阶段很幸运,我2014年启程做移动端的聚合支付,吃到了中国移动互联网的红利,作为to B创业者,赶上了创业热潮,当时被媒体称为“中国版的Stripe”。中间阶段最艰难,资本寒冬下,当一切繁华褪去,市场露出残酷的一面,当时服务的客户多是创业型公司,他们都在温饱线上挣扎,我们的处境可想而知。这也让我们明白了 “正确的道路的对立面,不是错误的道路,而是容易的道路”。
经历了2017年的卧薪尝胆,我们转而服务中型客户,“代价”是产品迭代,团队换血,三年多打下的江山要重来一遍。由于过程过于痛苦,我更加注重思考如何把产品做好、生意做大背后的“道”,开始向内求。今天的互联网世界是“道法术”层面,而“道”是第一位的,最后的胜出者一定在“道”上更胜一筹。
我真正的成熟是从2018年开始的。最初认为,创业就是融资、做产品、找客户、搞销售,再融资,然后上市、发财,后来发现,创业是一场无限游戏,成功了也可能下一盘就输光,只要不下牌桌就永远有机会。创业是门“玄学”,要在可控因素太少、控制力有限的情况下把复杂的事情做成,需要创业者有极高的心性,有宏大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人生没有顿悟,那个落下的苹果是不存在”,我开始更加密集地输入、输出。大量阅读,找人喝茶请教,冥想多思考。没事就在朋友圈里写写段子,公司也一路把《一个CEO在朋友圈的胡思乱想》当作年终岁末的固定栏目。
“持续的内容输出,其实是一种高效的信任交易机制。写作是一种智能合约,文字最具网络效应。”所以,许多创业者和企业家看到我的文章,会觉得“你还挺有想法的、那么做的东西应该也不会太差”。文字所展示出来的 “极客风” 气质,也帮我吸引到了许多贤士。
“创业者就是一群在使命和活命之间来回过山车的人”,有一次,我跟同事开玩笑,创业这些年,快乐的时间极其短暂,就是投资款到账的那一天,一心想着“终于可以大干一场了”。那天之前很焦虑,不知道钱会不会来;那天之后很焦虑,不知道这笔钱会不会花错地方。
不过,“人生的当下都是博弈占主导,人生的远方都是基本面占主导”,做to B服务,不论行业兴衰变迁,风口一会上天一会下地,只需要想清楚,五年后、十年后,企业需要什么“水电煤”,把它做好即可。
进入创业第八年,公司进入到积攒力量后的爆发阶段,我便刻意让公司处于一种战时状态,团队也觉得打仗的感觉很刺激。小胜比大胜重要,小胜能有持续的正向刺激;如果贪恋大胜憋大招,憋着憋着可能就断气了。
创业是一趟双螺旋上升的旅行,是创始人和公司互相成就的过程,我不太相信,一家普通公司的创始人能有多厉害,所以,要去山顶看过风景,才能写出更深刻的思考。就像一年前自己很满意的文字,现在看就觉得幼稚。
长期接触不同领域的创业者、阅读大量相关书籍后,我发现,过去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经济、体制,已经和中国互联网和科技行业发生了某些化学反应,比如,我最近在研究的命题,农耕文化对于中国整个商业生态的影响。
“人生为一件大事而来,翻过了那座山,所有人都愿意来听你的故事”,如果有幸能把公司做上市,我倒是真的想把过去写的文字出版成书,书的名字就叫《一个CEO在朋友圈的胡思乱想》。
0423
仅靠低价,拼多多难以有更大的市场空间。
根据财报显示,在2021年Q1—Q3阶段,拼多多月平均活跃用户分别为7.25亿、7.39亿、7.42亿,而Q4阶段则为7.33亿,与Q3相比减少810万,同比增长2%。而以营收来看,拼多多2021年第四季度营收272.309亿元,同比增长3%,创上市以来最低增速。
营收放缓、用户增长乏力,拼多多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这可能是拼多多开启“同城配送”的原因之一。
近期,有部分商家透露,拼多多推出同城配送功能,仅需拥有拼多多店铺和同城配送能力,即可在后台自行开通。
在此前的2018年,黄峥曾直言,拼多多不会碰物流和配送,阿里已经做得很好了。但随着黄峥退位,拼多多的市场情况也在发生变化,踏足同城配送,倒像是时局下的必然演化。
作为拼多多末端服务优化升级的第一步,同城配送会成为拼多多的第二条增长曲线吗?而同城配送又将会给商家带来何种影响?
01 拼多多入局同城配送
消息显示,拼多多为解决蛋糕、鲜花、低温奶等类目商品不易发快递的难题,于近期推出了同城配送,支持到区县级,配送方式主要通过自有骑手或配送员配送,履约方式借鉴闪送,配送时向消费者发签收码,送达时,用商家版APP(或商家后台)录入签收码核销。在时效方面与多多买菜次日达相似,时效为24小时。
图源:网络
此前,拼多多凭借砍一刀裂变模式在电商市场中引起剧变,并快速实现用户增长。根据财报显示,2018年拼多多平台年度活跃买家数达4.185亿,比2017年同期增长1.737亿,GMV达4716亿,同比增长234%。
但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拼多多的砍价机制及百亿补贴的热情有所减退,拼多多在用户增速方面已呈放缓状态。
财报显示,2021年拼多多年活跃买家数达8.687亿,单季新增约140万,同比增长10%。而2021年京东年活跃买家数一年净增约1亿,同比增长20.7%。3月21日,拼多多董事长兼CEO陈磊在评价拼多多2021年整体业绩时表示“长期保持增长是不可能了,未来的增长要有策略性和结构性地进化。”
同时,回顾拼多多的物流,创始人黄峥曾在致股东信中隐晦指出,拼多多的短板之一便是物流。
行业“老二”京东在物流方面是重资产模式,布局仓储和物流,与电商系统合力运作,而阿里也先后入股四通一达,已形成自己的物流网络系统。而拼多多使用的物流,除了极兔,就是阿里旗下的菜鸟系,在物流版图并没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对于自身物流上的短板,拼多多也开始越来越重视,黄峥曾公开表示,拼多多正在开发新物流技术平台,通过轻资产、高开放的模式来重构全链路供应链。并先后与安迅物流、德邦快递和中国邮政等企业进行物流“联姻”。2022年2月,多多买菜试水快递最后一公里,推出多多驿站,试图提高自身物流竞争力,如今布局同城配送或能与快递最后一公里协同合作,加速拼多多物流板块趋近于完善。
再者,拼多多作为国内最大的农产品上行平台,由于农产品自身的特殊性,在物流时效、配送方式上具有一定的要求。3月8日,美国《FastCompany》杂志把拼多多评选为“2022年十大创新物流供应链公司”,其原因之一,便是拼多多缩短了农产品的流通环节。在此基础上,发力同城配送,或契合拼多多的长期发展。
不论是用户增长难、缺乏自有物流体系,还是农产品的特殊性,当下的拼多多都亟需转变运营思路。物流专家郭朝栋曾表示,同城即时配送一方面连着C端消费者,具备向消费互联网延申价值链的潜力;另一方面连接着B端制造商和服务商,具备向工业互联网延伸价值链的潜力。
同城配送或许正是拼多多深思熟虑后伸出的第一只触角。
02 同城配送成巨头新战场
在艾瑞咨询发布的《2022年中国即时配送行业报告》中,艾瑞测算2021年,即时配送服务行业订单规模为279.0亿单,预计2026年,即时配送服务行业订单规模将接近千亿量级,达到957.8亿单,2021年-2026年年复合增速为28%。即时配送行业的巨大增量市场吸引不少电商巨头入局。
2020年6月,淘宝App表示将在全国16城率先上线“小时达”服务,在其淘宝APP中,进入淘鲜达入口后,用户将会直观的看到线下商超产品,其中以大润发、盒马鲜生、家乐福等线下零售为主,配送方式在其页面上显示骑手配送或到店自提。而阿里旗下的饿了么在与口碑进行整合,成立本地生活服务公司后,也已逐渐从单一的餐饮配送转向全品类服务。
另一边,京东也于2019年4月面向商家和个人推出特瞬送同城服务,最快30分钟送达。当消费者下单时选择同城服务,将由离客户最近的仓库等位置发货,运力由京东自营团队和达达骑士组成。
2021年10月,京东和达达集团再次打造了“小时购”业务。在京东快递小程序中,首页已添加达达同城寄入口,显示最快30分钟达。在京东app首页京东到家(一小时)入口已接入永辉超市、新怡华市、山姆会员等商家。不同于淘鲜达,京东3C数码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京东到家仍然有所体现,在页面仍能看到iPhone、联想、vivo、华硕等数码产品,配送方式为达达专送或商家自送。
图源:36氪
而美团旗下的美团闪购,以便利店为主,先后接入7-11、便利峰、罗森等门店。截至4月17日,在其官网上显示美团闪购覆盖全国市县2500个,拥有活跃骑手60万,美团平台用户3.1亿,无间断配送24小时,30分钟极速送达。
在淘宝、京东、美团等逐渐成型的生活服务系统面前,可以看出均是以自营店或线下商超作为前置仓,继而通过线上做统一布局,最后通过派送进一步缩短末端环节。而同为电商平台的拼多多在下沉市场中却缺乏线下资源依托,配送需求难以集中,整体布局尚未成熟。
根据观研网报告数据显示,在即时配送市场中,美团占比47.2%、蜂鸟(饿了么旗下)与点我达占比20.7%、顺丰同城占比1.2%。随着寡头市场的形成,进军配送市场既给拼多多带来了新机遇,也让拼多多面临更大的挑战。
03 商家喜忧参半
根据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快递业务量达1085亿件,同比增长30%,快递业务收入完成1.04万亿元,同比增长18%,支撑网络零售额接近11万亿元。随着电商的蓬勃发展,物流已成为其零售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近日因疫情导致物流方面受到限制,订单量下降、生意惨淡已是多数中小商家当下处境。
有商家反映称,货物积压在中转站和发不出去的,已经占据三分之二了。此时,拼多多推出同城配送,虽与《快递服务行业标准》中“同城快递服务时限不得超过24小时”的时效相同,但在当前局面下,同城配送相比较于快递运输却更加拥有自主性,商家可自行优化末端服务质量,在增加发货量的同时,或能减少商家退货成本。同时,也减轻部分商家疫情下快递“发货难”的问题。
不过,虽同城配送在运输上占据优势,但其所带来的成本问题,对于中小商家而言,却是一把悬在头上的利剑。根据前瞻研究院所提供的数据显示,2020年即配企业中,单票成本最低的是达达快送,为4.3元/单,其次是美团外卖的4.8元/单、顺丰同城的6.6元/单、叮咚买菜的12.7元/单。
图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而快递单票成本却远低于即时配送,根据财报显示,2020年申通单票成本为2.35元,韵达为2.06元,圆通为2.13元,与即时配送成本悬殊较大。对此,也有商家表露出担忧,自家商品价格低,选用同城配送可能回不了本。相比较于淘宝、京东,定位于下沉市场的拼多多客单价普遍偏低,同城配送行业下隐藏的运力成本或使“以价换量”的中小商家到手利润进一步被压缩。
此外,在拼多多平台中,以往商家多是通过平台推广活动、提高类目权重、优化标题及关键字等进行引流转化。但目前同城配送业务尚未开通独立入口,电商业务与同城配送业务区分并不明显,发货地仅显示地区(华东、华中、华北、华南等),在搜索栏中搜索蛋糕、鲜花等产品,仍难看到带有24小时达标签产品。多重因素下,同城配送流量能否达到中小商家预期,答案有待考证。
显然,随着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日益增高,平台为实现用户增长,服务升级或成必然化趋势。但在将用户服务体验放在第一位的同时,平台仍需兼顾到商家和消费者利益。只有在消费者、商家、平台三者之中找到平衡点,拼多多才能跑得更稳更远。
0423
“爆单了,非洲小伙都跳脱水了”,网传聊天记录中制作祝福视频的卖家表示,上海的订单太多了,微信号被加爆。还有卖家无奈只能暂时把商品下架。
三言财经联系上了多名祝福视频卖家,他们均表示最近有关上海的祝福视频确实存在爆单的情况,要排号,不过他们都表示最晚第二天就能制作出来。
三言财经翻看了卖家的微信朋友圈,发现几乎都是有关上海的祝福视频,尤其是以黑人小伙举牌最为常见。
不过在好奇之余,也有几个疑问涌上心头:
有人说祝福视频卖家能年入百万,是真的?真有人抢着买祝福视频?
01 流水线式的拍摄:非洲小伙举牌祝福视频一条150元,单条时长约30s
其实,非洲小伙这种举牌祝福视频很早就有了。它的拍摄手法也相当简单,就是在黑板上写上买家想说的话,然后一群非洲小伙再喊出来,通常我们还能听到有人在旁边进行汉语指导。
比如上海的祝福视频,类似“xx早日解封”、“上海加油”等等。
这种流水线式的汉语朗读式祝福视频成品很快。从多个卖家提供样片能够看到,单条时长通常在30s左右。
按照一分钟能出一条计算,1个小时也能出成品60个。
当然除了最火的非洲小伙、乌克兰美女外,还有非洲小孩、葫芦娃、埃及金字塔、非洲大妈等多种拍摄模板。
某卖家的微信小程序店铺
以非洲小伙举牌祝福视频为例,卖家给出的价格大概在单条150元左右,最高也没超过200元。
而相比非洲小伙,乌克兰美女和埃及金字塔的收费则要相应高些。
以现在普遍爆单的情况来计算,卖家一个小时拍摄60个成品就能收入至少9000元(单条按150元算)。一天10个小时就能挣9万,轻轻松松日收入破10万。
这样来看,年收入破百万似乎也不是什么难题。
而事实上,海外祝福视频拍摄早就成为一个产业链,也已经存在了很多年。
但在讲卖家这个话题前,三言财经对买家这个话题更感兴趣,更好奇买这些祝福视频的到底是哪些人?
02 谁在买祝福视频?
在微博上“海外祝福视频爆火上海市民朋友圈”的话题已经有超过300万的阅读量,多家媒体发布了相关新闻。
不过,在相关话题下却很少有人表示买过或看到过这种视频。更多人只是对这种视频的形式表示好奇,还有人原以为此类视频是假的或合成的。
相反,在相关话题下有不少卖家在狂刷广告。
笔者也问了老家在上海的同事,他表示自己最近并没有看到过类似的祝福视频。
他又转身问了自己的另一位上海的朋友。在这位朋友看来,所谓的举牌祝福视频就是炒作,然后收割“韭菜”。
这位上海朋友表示,最近是在朋友圈或者同事、小区群里看到过。不过他指出一开始这种视频并不收费,但爆火了之后就明码标价了,“火了以后开始割韭菜”。
笔者的另一位在上海工作的同学称在朋友群里看到过一次,不过他似乎对这种祝福视频并不感冒,认为就是在博取流量,而他竟不知道这是需要花钱的。
这个时候你或许要发出疑问:为什么会有人买这种祝福视频呢?
同事的上海朋友说,一开始大家都觉得这种祝福视频很好玩,权且当做枯燥生活的一种调剂罢了。但火了就收费就变味了,“要生活恢复正常,我们要的不是这些东西”。
当你第一次看到这种视频,或许还觉得有趣、新奇,但当它开始刷屏,这种无营养的东西不断重复,到最后只能惹人生厌。
写到这里,笔者开始怀疑,所谓的爆单、“累到脱水”或许只不过是卖家博取流量的另一种手段。
偶尔苦中作乐无可厚非,但要将这种毫无营养的事物塑造成爆款,背后却是利益驱使。
借助短视频、社交平台的助推,很多人不知不觉间成了被收割者。
03 我们是怎么被“俘获”的?
海外祝福视频却是存在了很长时间,它能存在的本源无非是猎奇心理。
在这些海外祝福视频中,我们能看到世界各地不同的人用蹩脚的中文喊着“生日快乐”、“恭喜发财”等祝福语。
又是手舞足蹈,又是成群结队,或者在拍摄地上煞费苦心。
借助于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祝福视频的制作者可以更轻松的获取流量,寻找买家。
在某短视频平台,一位祝福视频制作者就拥有156.5万粉丝。
在微博上,有专门拍摄祝福视频的博主粉丝也突破100万。
有了买家,怎么进一步完成交易呢?
事实上,在某电商平台售卖海外祝福视频的卖家比比皆是,这也早已不是什么秘密。
不过,不管是短视频、微博等平台,还是电商平台,交易都要经过微信。
卖家一般会要求买家互加微信,然后在微信中发样片以及报价,进行需求的沟通。
电商卖家一般在沟通价格和需求后,还会回到电商进行下单。而个人卖家通常通过微信就可以完成下单。
说得专业一点,从短视频、微博等平台这里引流到微信完成交易的就是私域流量变现。
一直以来,海外祝福视频只是一种小众的猎奇搞怪商品,它在某种程度确实满足了一些人的需求。
但在放声一笑之后,我们更需要回归现实生活,苦中作乐也别变了味。
0422
2022·IN³创新科技产业应用大会自筹备以来,广受各界关注。此前,受疫情影响,为积极配合疫情防控工作,保障每一位大会参与者的健康安全,我们不得不宣布延期举办。
虽然各地疫情依旧紧迫,但为了不辜负大家的热情和期待,经大会组委会慎重考虑及重新筹备,并针对疫情做好了多重防护,即日起,“2022·IN³创新科技产业应用大会”终于迎来重启。本次大会经过调整,采取线上多渠道多形式传播,线下VIP定向邀请相结合的形式,广泛吸引广大创新产业的企业方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
5月12日~14日,我们将在北京连界创新飞地,继续与您一起拥抱科技创新,探讨共性技术为企业带来的创新增长新范式。
2022·IN³创新科技产业应用大会由中国成果委为指导,北京连界创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主办,连界启辰资本协办,同时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佛山华南新材料研究院、中材人工晶体研究院作为科研合作单位,中关村平谷园管委会、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高管教育中心、国瓷材料、DeepTech、UNIO优锘科技、魔方材料作为战略支持单位。
同时,本次大会获得了多家业界权威媒体的广泛支持,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新闻网、中国企业报、虎嗅、投资界、中国报道网、盖世汽车、中国交通广播、千龙网、《企业管理》杂志、中国食品报、消费日报、刺猬公社、RPA中国、DT 新材料、新芽等财经类、创投类、科技、交通、消费等各界媒体的鼎力支持。
本次大会以“共性科学与创新增长”为主题,将产业(Industry)、创新科技(Innovation)、投资(Investment)三方创新要素汇聚同一舞台,邀请上市公司管理人、新创企业创始人、产业生态投资人、行业协会专家、中央党政媒体代表一起,聚焦探讨新政策、新技术、新应用带来的产业挑战和增长机遇,寻求各方共识,探索解决办法,推动产业端与创新端平等对话、高效合作和共赢发展。
顶级科学家与头部企业家一起,共探共性科技与创新增长的根本办法
本次大会议程紧密,共为期三天,通过主论坛+共性科学大讲+科技成果展览+IN³创新大课四大环节设计,聚焦科技与发展的内在关系,针对氢能源、合成生物、先进材料、核技术、精密制造、物联网6大前沿共性技术,邀请六位重磅顶级科学家,发布和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深刻解读科技进行产业化应用,成为创新增长力的实践办法,与此同时,我们力邀来自六大领域的大企业、机构与政府领导人一起,共同探讨共性科技与创新增长的根本办法。
截至目前为止,科技部火炬中心原党委书记、北京大学国家高新区发展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序国,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党委副书记、商务部市场调控专家库专家、供应链金融专家宋华,百度智能驾驶事业群副总裁、百度智能驾驶事业群首席安全运营官魏东,国家动力电池及整车集成与控制领域专家、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总经理原诚寅,教授级高工、国瓷材料【300285】首席科学家、新型功能材料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主任宋锡滨,北京市中关村平谷园主任、党组书记史立成,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化学工程系教授、清华大学合成生物学中心主任陈国强,DeepTech资深项目总监张昊,中国3D打印技术的领军者、攻克2微米级别的超高精密3D打印系统、摩方材料创始人贺晓宁,数字孪生技术应用专家、UINO创始人及CEO创始人陈傲寒等重磅嘉宾组成的大咖阵容,将加盟本次大会,从政策、资本、企业以及创新生态的角度,研讨科技到产业增长力的模型,共同验证创新战略指导下的颠覆式增长体系实战办法。
多样活动 深度研讨共性技术的关键增长点
除活动主会场以外,本次活动将推出多种形式的专项活动,如聚焦共性技术带来的各行业的创新增长的【IN³科技观】专题活动,将由创新战略学者、产业生态投资人、连界董事长、由新书店创始人王玥发起,对话六大领域重磅嘉宾,深度探讨六大科技领域由共性技术出发,所进行的创新增长案例的实践与经验的分享。此外,结合十四五规划及”两会“科技创新大时代下,连界创新推出【IN³产业创新政策解读】,邀请人大商学院权威教授一起,权威研判最新经济形势,深度解读国家政策导向。
打造供需对接平台 推动行业上下游深入交流
为推动产业上下游高效联动,参会代表和创新企业将结合自身技术、产品、市场等需求,通过战略需求发布、创新成果展览、闭门供需对接会等方式,推动多元单位实现上下游无缝对接。产业方和需求方将通过IN³大会,积极挖掘跨产业需求,发现创新团队和优秀成果,最终实现科技成果的市场化运作和转化。
站在产业创新的风口,2022年5月12~14日,连界创新诚邀您参加本次2022·IN³创新科技产业应用大会,共同探讨“共性科学与创新增长”的无限可能。
0422
2021年9月5日,由北京基金业协会联合各地方协会、并携手财新联合举办的“2020-2021年度中国PE/VC行业评选”在全球PE论坛星云之夜上正式发布。在本次评选中,清科创业凭借在中国股权投资行业里的优质综合服务与行业口碑荣获“2020-2021年度中国股权投资行业卓越社会责任奖”。
此次评选的工作流程包括专业机构和公开征集提名、信息确认、评委会评选等环节,旨在客观公平地评选出2020-2021年度在中国 PE/VC 行业内取得卓越成绩的投资机构、中介服务机构、投资人,为行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本次评选共产生本次行业评选共产生中国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二十强、中国创业投资机构二十强、中国早期投资机构十强、中国市场化母基金十强、中国政府引导基金十强、中国股权投资行业卓越社会责任奖、中国股权投资行业ESG负责任投资十佳示范等等,共有100多家机构和个人获奖。此次清科创业入围,代表了专业机构对清科创业在中国股权投资行业里综合实力的肯定。
清科创业业务始于2000年并于2020年登陆香港交易所(股票代码: 1945.HK),是中国创业与投资综合服务商。清科创业以专业推动股权投资行业发展,专注服务创投每一程,二十年构建的线上线下矩阵式产品和服务,已成为中国创业与投资市场的“基础设施”。在投资行业服务中,清科创业以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为使命,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同时创始人倪正东也参与各项公益事业,捐赠湖南大学设立奖学金、捐赠清华大学支持校史馆改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