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华宇会员开户“ 下的文章
0304
人勤春早争朝夕,奋楫扬帆正当时,3月1日,由西部创投 中心组织的重庆高新区招商部门“走出去”精准招商活动在北京首发起航,吹响了清科创业(1945.HK)旗下清科创新中心专为地方政府量身定做的“企业城市行”招商活动的号角。
借势而为,搭建政企对接快车道
企业城市行是清科创新中心打造的资本招商及产业招商新型模式,依托清科创业广泛的创投资源以及丰富的项目储备资源,搭建政府与资本、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合作通路,为地方政府吸引更多创投资本、新兴产业、高科技企业及高端人才落户,精准匹配地方产业格局,加速促进城市创新产业集群,激发产业创新活力。
当前,重庆高新区正全力推进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汽车产业向新能源化、智能化和高端化转型升级,围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重点环节,重点聚焦汽车电子、电机、汽车软件等领域的原始创新研发,着力产业、应用场景培育,实施产业链招商。
为了助力重庆市建设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西部创投 中心梳理了涵盖整车、关键零部件、充电基础设施、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等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企业。本次“北京行”走访到了清研智行、清杉科技等6家智能汽车企业,覆盖了无人驾驶、智能交通、自平衡车辆研发等汽车相关行业,以上企业均在所属行业处于领先地位,且获得多轮融资。重庆高新区招商部门实地走访考察了各企业,并与企业主要负责人就企业发展、企业落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并达成合作意向,为企业落户重庆高新区奠定了基础。
筑巢引凤,服务企业发展每一程
西部创投 中心致力于打造全国一流的投融资对接、交流、信息、服务平台。构建以交流对接中心、创投服务中心、产业服务中心、数字信息中心为一体的创新体系。
产业服务中心作为西部创投 中心功能的重要一环,此前就通过项目对接搭建好了重庆高新区招商部门与企业沟通的桥梁,为企业落地重庆高新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西部创投 中心通过创新招商模式,持续扩大“走出去”影响,加速“引进来”效应,通过“线上+线下”等多样化政企对接加速市外科创企业招引落地。
在企业落地后,西部创投 中心还可为企业提供商业模式梳理、投融对接、产业资源对接、创业精准辅导、发展战略咨询、品牌宣传等服务,为企业发展全方位保驾护航。
持续发力,打好产业招商“组合拳”
此次“北京行”只是西部创投 中心对接优质科创企业的一个缩影。西部创投 中心立足重庆高新区“四大主导产业”,梳理全国优质项目,对接金融机构,并进行前期走访对接。
“走出去”精准对接,“引进来”聚力发展,在全国产业地图上,瞄准了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还规划了深圳行、武汉行等专题产业招商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等多样化形式,“引进来”与“走出去”有机集合,聚集科创企业及金融机构,助力高新区产业招商。
西部创投 中心通过多种政企对接形式,不断了解企业所需,搭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合作通路,积极推动市外优质企业落户重庆高新区,助推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
0228
“胜利是属于‘等等党’的!”2023年2月7日,消费者李然(化名)一边滑着手机比对各家平台的价格,一边对时代周报记者说。近日一向价格坚挺的iPhone再次传出降价消息,有关“iPhone14Pro将全系降价700元”的相关话题也迅速登上了微博热搜。在微博上与李然同样心态的消费者众多,有网友戏称道,“*批买iPhone14的要亏麻了”“只要等的久,苹果手机优惠就更大。”
2月5日,据中证报报道,此前流传的苹果授权经销商SUNPIE内部文件显示,iPhone 14 Pro和iPhone 14 Pro Max所有版本均下调700元,时间从2月5日持续到4月1日,覆盖所有门店。分析认为,SUNPIE是苹果授权经销商,此次促销应该是获得苹果官方授权。
而上述降价消息也于近日正式落地。时代周报记者发现,虽然目前在苹果公司官网最新机型iPhone 14 Pro、iPhone 14 Pro Max两款产品价格均保持不变,但进入到微信小程序的Apple授权专营店,即可看到“现购买指定款iPhone,最高立减800元”的宣传图,iPhone 14 Pro系列降价700元,iPhone14、iPhone 14 Plus有600-800元的降价幅度。同时,在部分电商平台上也有一定的降价促销。
△图源:微信小程序Apple授权专营店截图
就在几天前,在苹果最新财报会上,其交出了一份营收净利双降的2022年第四季度财报。这是2019年以来苹果首次单季营收下降,低于华尔街的预期。而此次苹果高端机型降价,或与其业绩不佳有关。
通信行业高级工程师袁博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相比上一代机型,iPhone14系列和iPhone14 Pro系列整体创新不多,对消费者吸引力有限。再加上全球电子消费需求低迷,消费者换机周期加长,此次苹果降价或许就是为了促进销售。“苹果在高端手机市场上占据了*的竞争优势,此次降价,一方面能增加其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也挤压了其他品牌的生存空间”。
最高直降800元
“即便是优惠了七八百块,iPhone14 Pro的起售价也是7299元,并不便宜。” 忠实“果粉”王哲(化名)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iPhone14 Pro系列对标的是预算充足的客户,降价几百块后和目前五六千块的主流旗舰机也不在同一个价格区间内,“不过,苹果每次降价都能吸引一波新用户。”
时代周报记者浏览苹果官网发现,iPhone 14 Pro系列价格并没有下降,iPhone 14 Pro起售价为7999元,iPhone 14 Pro Max起售价为8999元。而在微信小程序的Apple授权专营店上,iPhone 14 Pro系列两款手机均显示立减700元,iPhone14、iPhone 14 Plus也有600-800元的降价幅度。
在京东平台上,iPhone 14系列的优惠力度更大,所有机型都提供立减800元的优惠券,如果是A+会员,指定机型可以再减50元。商品销售页面显示,该活动自2月5日开启,截止日期是2月15日。
定位为中高端产品的苹果,从定价上一直非常注重形象,打折、促销这些字眼较少出现在苹果身上。不仅如此,苹果对授权经销商的出货价格以往是也有严格限制的,一是为了保证苹果官网的直销利润,二是为了维持品牌调性。
一般来说,新款iPhone在短时间内也不会进行大的价格调整,只有在“双十一”“618”等重要时间节点里,才会配合电商渠道推出优惠活动,而且多数情况下第三方的iPhone价格相比官网价格优惠不超过600元。
但自从2022年9月iPhone14系列发布以来,苹果与电商合作的打折降价活动频次、幅度都比以往要多。比如iPhone 14标准版官方售价5999元,但在拼多多百亿补贴下只需要5000元左右。
而此次新款机型发售仅半年就降价800元,这可能是苹果针对高端款iPhone最早、也是幅度较大的降价促销。
知名投资银行杰富瑞(Jefferies)的分析师在2月5日的一份研报中写道:“苹果在市面上的销售折扣似乎比我们1月份发现的要大”,“我们认为这是需求疲软的信号”。
手机卖不动了?
就在iPhone降价消息传出的几日前,苹果公司发布了2023财年第1财季(2022年第四季度)业绩报告,受iPhone业务的拖累,公司营收净利双降。
最新财报披露,苹果公司营收1171.5亿美元,同比下降5%,净利润下降12%至300亿美元,双双表现不及市场预期,这是苹果近几年表现最差的一季报。
而导致苹果营收、盈利下滑的重要原因就是iPhone手机卖不动了。财报显示,iPhone业务净销售额为657.75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716.28亿美元下降8%,这也是iPhone三年来首次下滑。
苹果方面则将业绩下滑的主因归为2022年底的供应危机。苹果CEO库克表示,如果供应上没有问题,iPhone的收入将在*季度实现增长。
按地区划分,大中华区业绩同样在下滑,但表现还是超出华尔街预期。报告期内,大中华区营收239.05亿美元,同比下降7%,预期218亿美元。
不过,苹果依旧保持了其作为全球*大智能手机制造商的地位。
据Canalys报告显示,2022年第四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下降18%,跌至2.97亿部。在全球手机市场需求疲软下,2022年各厂商的总出货量不足12亿部,导致全球年出货量下降12%。
在此背景下,2022年全年,苹果鲸吞了全球智能手机市场85%的营业利润份额。出货量方面,苹果iPhone年出货量达2.32亿部,基本和2021年持平,是前五大手机厂商中*正增长的公司。另外,2022年苹果手机出货量占比达19%,位居世界第二。
*财季业绩未达市场预期,苹果对第二财季业绩也未释放出利好消息。苹果首席财务官卢卡·马埃斯特里(luca maestri)表示,截至今年3月份的季度收入同比表现将“与去年12月份的季度类似”。他还解释称,服务业务预计将增长,但mac和ipad的销售额预计将同比下降两位数。苹果方面补充道,与12月相比,3月的iphone销量将减少。
从苹果财报上看,在硬件业务同比下滑的情况下,苹果的软件服务业务却有着客观增长,期内软件收入207.7亿美元,同比增长达到6.4%。当前软件服务已经成为苹果在手机之外的第二大营收支柱,并且软件利润率远高于硬件。
在袁博看来,苹果用户基数大,短期内软件服务会持续增长。但苹果仍是以硬件业务为主,软件收入的增长目前很难弥补硬件业务的下滑。
降价或为明年2万元新机让路?
iPhone降价的消息引发热议没几天,“你会买超过2万元的iPhone吗”的话题在微博上引发热议。而该事件的起因则是彭博社记者Mark Gurman发布的最新报道称,苹果正在计划推出一款比Pro Max更高端的机型,配备更强的硬件性能和功能,售价也会更高。
Mark Gurman称,业内人士推测,更高的iPhone机型将配备更好的相机,更快的芯片,更大的显示屏,并且是无端口设计,估计该设备将比iPhone 14 Pro Max更贵,售价可能达到2万元。而目前苹果官网在售最贵的iPhone14 Pro Max 1TB版本卖13499元。
△图源:微博截图
这样的高定价也引起网友广泛讨论,有网友表示“不是它疯了就是我疯了”“我不配,他也不配”“不是会不会买,而是买不买得起”。
而在前几天的苹果业绩会上,CEO库克就曾表示,iPhone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愿意竭尽全力去买他们能负担得起的*的产品。即库克认为“果粉”愿意付更高价购买iPhone,同时他还暗示了苹果未来会继续上调高端iPhone的售价。
在2月的苹果业绩会议上,对于“如何看待iPhone售价不断上涨,未来是否会继续推高 iPhone的售价”的问题,库克回答称,涨价没有问题。他还表示,“事实上,我们将会说服用户支付更高的费用。”
对于苹果涨价,袁博告诉记者,涨价的驱动主要有两个,一是有新技术,二是推出新产品。目前iPhone降价只是为了提升当前销量,长期来看新产品涨价是有可能的,两者并不矛盾。
大话芯片分析师黄凯则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从过往案例看,iPhone只要有新技术、新配置,都会提高其售价。但涨价的前提是有一定的技术革新,让用户愿意支付高溢价,“从目前曝出的消息看,苹果超高端新机型配备了更好相机、更大屏幕以及无端口设计等,似乎很难支撑2万元的价格。”
那么问题来了,2万元的iPhone,你愿意买单吗?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时代周报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0218
2023年干餐饮,“创新”和“信心”一样重要。
纵观整个2022,人口红利消失、消费谨慎,行业内卷加剧,大家不是在“卷自己”,就是在“卷别人”。如果说接下来还有什么能给餐饮业带来“稳定的红利”,那一定是创新。
眼下,餐饮业有哪些正在发生的新趋势?餐饮品牌可以从哪些方面进化创新?
01 新场景:“氛围感”也是一种产品
去年秋天,“围炉煮茶”突然在社交媒体上爆火,不到半年就在小红书有超过26万+篇笔记,在抖音上,#围炉煮茶 的话题更是有惊人的41.9亿次播放。
“围炉煮茶”能让人如此上头,主要原因就在场景的打造上。三五好友围炉而坐,喝茶吃果、取暖聊天,氛围感强,社交感十足。
回顾去年,但凡跟“场景”沾边的消费几乎都有爆发性成长,比如露营、大排档、地摊、异国料理等等。这些消费爆火的背后,是消费者对场景和社交的强烈需求。
本质上,所有主打场景的品类或门店都是在“卖氛围”。在产品同质化日益严重的当下,“情绪价值”越来越大于“产品价值”,围绕场景进行空间升级改造,将成为餐饮品牌突围的主要方向。
02 新模式:不可忽视的“共享经济”
2023年,随着成本不断攀升,竞争日趋激烈,餐饮行业里的“共享经济”将会越来越盛行。
去年4月,北京咖啡品牌D.A.O开业,而后便经历了北京两拨疫情。在疫情的反复“调教”下,D.A.O尝试摸索走出了一条“综合空间运营”的思路,也就是现在的“Mix岛”。
“Mix岛”采取组合经营的模式(早C晚A),D.A.O与跳海精酿、非二进制鸡尾酒一起抱团取暖,成本分摊、风险共担,不仅挺过了疫情,还得到了稳定发展,其四店(多多洛村)开业不久,就成为朝阳区咖啡热度*,北京夜间酒吧热度*的门店。
“Mix岛”并不是抱团取暖的孤例。过去一年,各种具备低成本运营,流量共享、风险共担性质的“共享”餐饮模型不断出现。
一些品牌寻找品类互补,或者时段互补的品牌合作,比如在酒吧里“嵌入”咖啡服务,或者在快餐店内分租一个档口给做炸串/卤味的品牌;季节性生意明显的餐饮比如小龙虾、火锅、 羊肉馆等,也通过淡旺季转租或者分租的形式,减少房租成本。
还有一部分品牌将自己“模块化”,在不同品牌或门店内以“店中店”的形式“嵌入”自己的服务,比如Tims把Tims Go开在麦德龙里,一茶一舍为蔚来汽车提供茶饮品、空间服务、定制茶商品售卖等一系列全案定制的服务。
城市共享央厨在去年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像蜀海供应链、22城供应链等都在全国建立了共享的代加工央厨。共享央厨大大降低了小餐饮品牌的食材和研发成本、减少了资金风险,赋能显著。
03 新零售:“餐饮+零售”双轮驱动
去年,麻六记靠着直播“赢麻了”,酸辣粉一天内成交超700万份,总销售额达5400万元。东方不亮西方亮,在堂食上的损失,麻六记从直播间里找回来了。
疫情是个催化剂,加速了餐饮业的新零售进程,也帮助不少餐饮品牌完成了转型。霸蛮靠着“餐饮+零售”的双轮驱动,连续3年占据天猫湖南米粉品类*,2021年就已突破了十亿元的营收;广州酒家、知味观、同庆楼等品牌随着“快手菜”的热卖,也逐渐找到了第二增长曲线。
除了越来越像“食品厂”以外,餐饮的“新零售”还体现在前端门店上。从去年开始,餐饮刮起了一股“超市风”:仓储式烤肉,便利店火锅,点心批发市场、自助小酒馆……除了名字长得像超市,体验感更像:开放式货柜、仓储式陈列、零售化的包装,新颖的消费体验吸引着大批年轻人前去打卡。
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广莲申。其在成都、长沙、南京等地开业的首店都叫“广莲申点心批发市场/点心便利店”,不管名字怎么变,总之是离“烘焙”越来越远,离“新零售”越来越近。在广莲申,现烤面包成了引流款,散装称重几乎消失了,低温长保的包装食品成了主角,高坪效、高客单、低损耗,很可能引领新一轮的品类升级。
04 新渠道:从双主场到多主场
多主场时代已经来临。2022年,堪称餐饮品牌集体All in抖音的元年:
海底捞抖音首次开团,3款团购产品销售额接近3亿;麦当劳在双11 预售期间创下单日最高 1000 万的纪录;古茗的520直播,5小时成交4000万;卡塔尔世界杯期间,必胜客单日直播GMV达到8000万。
6亿日活的抖音为餐饮品牌们提供了一个“种拔一体”的新平台,商家通过抖音兴趣电商打造的诸如短视频、团购、商家自播、达人探店、抖音外卖等营销工具矩阵,也为消费者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消费场景。
从外卖到抖音,过去一年部分餐饮品牌的渠道建设,已经逐渐完成了“堂食+外卖”双主场到“堂食+外卖+抖音”多主场的转换。
05 新组织:“合伙人”让品牌跑得更快
过去一两年,不断有直营品牌开放加盟,比如霸蛮、田老师红烧肉、多乐之日、老乡鸡等等。还有一些直营品牌对“加盟”的态度则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比如乐乐茶、木屋烧烤、陈香贵等。
不管是出于什么考量,对于直营品牌来说,“直营变加盟”确实是降低经营风险,实现规模化发展的好方法。这几年,一些加盟品牌获得的成绩确实要好于直营品牌,不论是在门店规模还是在利润水平上。
而相比传统的加盟模式,笔者更看好合伙人模式。
去年有不少品牌实现了逆势增长,米村拌饭算一个。米村在2022年新开门店超200家,疫情三年新开店数量达到460家左右,实现了三级跳。
米村能够逆周期增长,得益于“合伙人制”,即合伙人投资持股比例为20%,剩下80%由公司管理层、区域负责人、店长,员工内部解决。这种组织形式有效解决了资金、选址、利益分配、运营、加盟管控等问题。
事实上,不论是海底捞的“师徒制”,还是米村、半天妖的“合伙人制”,都是遵循“共担+共创+共赢”的思路来打造的“利益共同体”。
与传统加盟模式相比,合伙人制具备“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特点,可以*程度地保证团队稳定、运营管理不走样,未来将成为连锁品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选择。
06 新技术:用数字化“透视”未来
去年,由奈雪数字化团队自研的“自动奶茶机”开始在奈雪全国的门店投入使用,最快不到10秒就可制作一杯茶饮,在解放人力的同时,使得产能提升了40%。
在硬件上大量采用新技术,以及其他基于“数字化”的创新和应用将成为行业发展的大势之一。
过去一年,喜茶、奈雪、书亦烧仙草、益禾堂等众多新茶饮品牌,在前中后台的数字化建设上投入巨大,已经逐步实现了选址、产品研发、供应链、门店运营和营销的数字化建设,这一变化打破了门店、人员和设备间的“数据孤岛”,有效降低了供应商管理和原材料生产的成本。
同时,通过全链路的数字化建设,上述品牌也得以实现对门店销售、复购、拉新、促销活动的数据分析,从而为市场端和研发端提供精准的消费者洞察。
07 新中式:用中国食材,表达中国风味
“用中国食材,表达中国风味”,逐渐成为一个全新的品类升级思路。
去年,茶颜悦色旗下的鸳央在长沙落地,主打“茶咖”的鸳央开创了“新中式咖啡”的全新品类;定位于“新中式汉堡”的塔斯汀拓店迅猛,试图跟麦肯掰掰手腕;西贝正式推出了新品牌“贾国龙酒酿空气馍”,同样定位“中式汉堡”;凭借着“好吃、花样多”的新中式轻食突然爆火……
不同于以往对传统中国美食的品类升级,这一波“新中式”更倾向于对西餐的“本土化改造”。未来,新中式还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08 小结
对于餐饮品牌来说,过去的一年变化实在太大,从管控到开放,从生死边缘到门庭若市;直营品牌纷纷开放加盟,消费遇冷资本退潮……可以说,*不变的,就是一直在变。
在诸多变化之下,一些餐饮企业也进化出了一种全新的力量,那就是“创新,持续创新”。预制菜、直播卖货、上团购、进社区、做团餐……唯有创新才是餐饮前进的动力,才是生存的关键。
2023,停止内卷,选择进化,用创新破“万卷”!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红餐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0217
自新冠肺炎爆发至今,已经过去3年。在这3年中,我们经历了封控、隔离、核酸、抢药、屯菜……这一路走来,我们经历了太多不易。
而伴随着疫情影响降低,2023年成为经济的重启与复苏之年。卯足了三年劲的求职者和企业,似乎都在摩拳擦掌,想要重现疫情前的辉煌,各行各业的复苏,仿佛就在前方。
但是对于投资人来说,确定性往往来得更加重要。那么,在这大疫后的重启之年,成长最有确定性的细分赛道究竟是哪个?相关的公司又有哪些?
在我们看来,在宏观经济复苏之前便可“春江水暖鸭先知”的细分赛道,非人力资源服务莫属。只因无论是哪个行业,想要恢复至以往的“喧嚣”,都需要依靠人服行业来补充人才。
如果将各行各业比作经济复苏过程中的“淘金客”的话,那么人服行业便是为其提供必要工具的“卖铲人”,无论谁能在疫情后的时代淘到金子、做大做强,人服行业将永远是那个稳赚不赔的中间商。
本文将从中国人力服务行业发展逻辑入手,进而对以灵活用工为亮点的北京科锐与以互联网招聘为主的Boss直聘进行分析,通过行业与具体公司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为读者展现我国人服行业与公司发展现状。
01 人力资源服务迎来新时代
在谈及人服行业长短期的发展逻辑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人服行业的职责所在。
人力服务行业,作为各行业的人才来源,本质上是为企业提供人才中介服务,通过降本提效来创造价值。
通俗来说,人服的本质仍然还是一项中介服务,相关企业盈利方法则是通过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简化招聘流程、降低管理成本,最终降低企业用人环节交易成本和管理的成本,并从中获取收益。
在近十年来,伴随着我国产业的快速发展与新生代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专业性也在增长。同时,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各类企业与组织需求的增加,我国人力资源行业也在逐步横向整合和纵向发展中。
而立足于2023年,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都是我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加速发展的一年。
从短期来看,参照日美疫后状况,可预见疫后经济复苏将带来招工热潮与公司盈利的增加。
首先,放松疫情管控后,就业人数将快速回暖。
2020年4月,在美国疫情管控最为严格的时期,非农就业人数下降至低点1.3亿人,较2019 年底下降 16%。而在2021年4月,美国政府宣布境内旅行无需进行检测和隔离后,就业快速回暖。至2022年10月,美国非农就业总人数已较 2019年同期增加0.2%,重回增长轨道。
而在日本也同样如此。新冠早期日本感染人数上升,极大地影响了就业。
2022之前,日本采取了和中国相似的防疫政策。其中2021年7月感染人数迎来高峰,就业人数也就随之下滑。而在2022年1月疫情再度发生之时,就业人数也下降至6646万人。
但伴随着日本逐步放开防疫政策后,就业人数重新回到正轨。
次之,在就业人数重回增长外,人力资源公司净利润与疫情前相比均有所提高。
在疫情后时代,随着经济周期的缩短与劳动力择业的提速,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被使用的频率也明显高于疫情前,这直接推动了相关公司净利润的增长。
除德科集团外,2022年第三季度其他三家海外人力资源公司的净利润率都较 2019 年同期高出1-2个百分点。得益于净利润率的提高,除德科集团外,其他三家公司的净利润都较疫情前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任仕达、德科集团、Recruit、ADP四家公司2022年第三季度的净利润分别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 164.3%/60.3%/155.5%/148.9%。
从长期来看,国内劳动力供需逆转与用工的规范化,也是促进人服行业发展的持久性推手。
劳动力拐点已过,供需关系逆转,同时岗位与员工存在大量错配现象。
我国自2013年跨过劳动力拐点之后,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且供应增速逐渐低于经济增速。虽然,我国拥有巨大的市场优势和产业集群优势,但从长期看,劳动力缺口将会日渐增大。
而在劳动力缺口日渐增加的同时,产业升级(机器人)未达预期,短期内无法填补劳动力的空缺,这也导致了中国劳动力市场求人倍率连年攀升。
而在劳动力细分结构中,“蓝领”岗位的空缺更是*。因此前国内人口结构现状,同时在近些年发展过程中不同行业间的薪资差距快速增大,导致大家主观观念存在有“歧视”蓝领的思想。
同时,近年来大龄劳动力大量退休,导致蓝领劳动力供不应求,尤其是制造业的蓝领工作者在多因素驱动下更为短缺,招聘难上加难,也形成了岗位、地域之间的错配。
政策对用工逐步规范化与新时代求职者自我意识觉醒,导致了企业用人成本与风险增加。
伴随着Z世代、00后受教育程度增加,且经济压力也并不像父辈一样沉重,使得新一代求职者们对自身利益的保护意识与能力大幅提升。同时,新一代求职者们更加注重于个人感受与职业规划,这共同驱动了公司用工成本的提升、流动率的增加,以及用工风险的提高。
同时,多项政策的出台,也加大了保护“大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更频繁的流动性、更高的用工成本与用工风险,都是新时代人服企业需要关注、解决的问题,也从另一方面凸显了人服行业的重要性,成为行业发展的长期逻辑。
02 灵活用工+数字平台,科锐国际的新机遇
灵活用工,作为新时代的雇佣关系,在帮助企业降本提效压力的同时,也为求职者带来更多元的工作选择,构筑起了新时代的用工桥梁。
灵活用工实际上是客户企业将非核心的、临时性的、重复性的工作委托给经营灵工业务的人服企业,人服公司根据岗位要求以及相应的用工需求,雇佣灵活性的求职者,完成企业用工任务。
灵活用工与全职用工、劳务派遣存在较大的区别,主要是通过劳动力的归属权与实际服务对象的分离,实现了在用工需求、服务形态、用工成本以及用工风险的转移等方面更强的灵活性。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灵活用工可帮助企业降本增效、缓解压力。
灵活用工可减低用工成本、管理成本与机会成本,相比于正式雇佣减少了绩效奖金与福利等成本;同时可以很好地满足季节性用工需求;此外,还可以减少自招压力。属于企业端在规范化劳资关系大趋势下用工风险的转移与规避。
从求职者来看,灵活用工目前基数较低,但也在加速渗透中。
我国劳动者对稳定岗位与收入的推崇是很强的,这也是长期社会风潮与制度环节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最新一代求职者们物质基础逐步增加,导致他们对工作感受、工作时间的关注度有所提升,进而对灵活雇佣制度的认可度也在逐步提高。
科锐国际作为国内以灵活用工为主要业务的人服企业,也正是在用人端需求增加、求职者逐步接受的背景下,快速受益于该招聘模式发展的那个。
科锐国际是最早、最快布局灵活用工的人服企业之一。自2006年起,科锐国际便开展了灵活用工业务,截至目前,在全球共设立114家分支机构,形成了以北京、上海、深圳等中心,业务辐射达全球200+城市的服务网络,通过“一地签约,全国服务”,为企业与求职者提供*的便捷。
同时,公司的灵活用工业务相比于同业的优势在于其覆盖的行业极为广泛,涉及高科技、互联网、能源、地产、金融、医疗、快消与娱乐等,能够为各行各业的企业提供针对性的灵工服务。
截至2021年,科锐国际灵活用工业务营收达59.31亿元,营收占比已经达到84.61%,未来随着灵工行业的规范发展,科锐国际将继续加大力度培育灵活用工业务,预计灵工收入将继续提高。
科锐国际在吃到灵活用工发展的红利的同时,也在加速数字平台的培育。
科锐国际目前正在发力培育医脉同道、零售同道、人力资源管理 SaaS 平台、禾蛙平台四大数字平台。
其中,医脉同道、零售同道是朝向大健康与服务美妆、奢侈品等零售行业的垂直招聘平台,通过小程序、公众号、网站、社群等渠道,打造成多矩阵闭环的招聘平台,双平台服务企业超8000家。
人力资源管理SaaS平台则是“乐高式”模块化人资管理平台。可针对用人企业特殊要求,通过HR SaaS产品链接服务,在招聘管理、入职管理、考勤管理、薪税管理、福利管理等方面做到模块化定制,满足用人企业灵活性需求。
而禾蛙平台则是人力资源产业互联平台。科锐国际联合了业内多家专业招聘机构,打破用人企业与人服公司单对单合作的模式,共同打造行业生态,在为同业公司让渡利润的同时完成对整个业态的统一,达到双赢。在未来,伴随着禾蛙生态圈的逐步扩大,该平台有望成为科锐国际*发展亮点。
03 直聊,Boss直聘的难事与壁垒
Boss直聘的成功,主要在于其在互联网代际变化之间建立了独属于它的生态圈。
Boss直聘的直聊模式,其实并非其独特的创新。
现实中的多数招聘本就是直聘:公司的用人部门或业务主管亲自与求职者进行沟通。而Boss直聘则是在互联网上为公司的求职者提供了相应的服务,在减少招聘的时间成本的同时,提升了招聘体验。
正因为直聊招聘的模式很容易被模仿,且构建起使用直聊习惯的难度极高,所以建立直聊的生态才是真正的壁垒。
而Boss直聘正是抓住了首发的机会,通过建立其良好的生态圈,构建起求职者与用人端、求职者与技术端两个正向循环,逐渐成长为互联网招聘企业龙头。
自Boss直聘上线,借助营销吸引求职者加入平台后,更多的雇主自然愿意进驻,也就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吸引更多的求职者,形成了良性循环,目前,已经形成了巨大的求职者与雇主的网络,在日活用户上完成了对同业玩家的赶超。
而在雇主与求职者相互吸引,形成正反馈的同时,Boss直聘的数据分析技术能力也在与平台内求职者的数量共同成长。
在软件的MAU(月活跃用户人数)的高速增长下,Boss逐渐拥有了同业玩家所没有的海量数据样本。也正是在大量的训练下,成功提升了劳资双方智能匹配与推荐的精度,而这又能作为吸引求职者的一大亮点,同样形成了正反馈循环,极大推动了公司的数据分析能力发展。
回顾公司发展,我们可以发现Boss直聘成功的主要原因,便是在互联网代际更迭期间完成快速,构建起了自我正循环的生态模式并不断强化,在优质内容服务与创新技术两方面共同推进,构筑了极深的护城河。
而在白领市场的招聘外,直聊模式与数据分析上的优势有望让Boss直聘在蓝领市场上取得新发展。
相比于白领,蓝领岗位求职频率更高,更加匹配直聊模式。据CIC报告,2025年中国非农劳动力平均更换工作频率将由2010年的1.8次/年增长至2.1次/年,其中以蓝领群体为主。同时,蓝领群体的简历比较难以普及,同时蓝领的求职诉求往往更为急迫,直聊模式则可以*解决蓝领求职诉求。
蓝领标签简单,匹配效率与精准度更高。蓝领人群主要从事劳动输出型工作,行业壁垒较低,且具有较大的跨职能调配的可能,同时蓝领最主要的条件往往仅为身高、年龄、性别等标签化属性,因此蓝领求职可更好地匹配Boss直聘的技术优势。
在蓝领招聘天然适配Boss直聘的情况下,公司也向蓝领人群推出了面向制造业普工的职位识别计划——“海螺优选”,通过对企业的资质核查、项目审查、岗位信息核验等多道认证手段精选出优质职位,优化招聘求职体验。并在岗位发布后进行薪资、福利等细节的二次核对,将四方博弈转换成为双方博弈,达到求职者与用工企业的双赢。
从目前来看,在线招聘蓝领市场拥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但对于Boss来说是过去从来未曾接触过的领域,是块难啃的“硬骨头”,要想在蓝领招聘领域打下一片天地并不是件易事。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Boss直聘必定将与58同城等资深玩家展开竞争,不过,只要诚心为蓝领群体提供服务,成功获取求职者的信赖和认可,加之目前已有的技术优势,Boss直聘终将在蓝领招聘市场获得属于自己的份额。
04 写在最后
目前,我国人力资源行业正处于渗透率快速提升的成长红利期,人口结构的改变、用工监管的规范化、新一代求职者观念的改变,都为行业的发展与细分赛道格局的演变提供了动力。
在短期内,2023年随着经济复苏而产生的人力资源服务需求将直接推动行业发展。而从长期来看,人服企业也将在与实体经济的磨合中,最终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共同应对中国人口结构变化,为产业的转型发展添砖加瓦。
我们希望、也相信人服企业与线上招聘平台们,可以继续完善技术与服务,更好地为求职者与用人企业服务,交出一份中国转型发展大考中独属于人服企业的优异答卷。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奇偶派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0213
身材曼妙的26岁加利福尼亚女孩路易斯,正穿着性感瑜伽服面对镜头,她一边做着简单动作,一边介绍着常穿的装备。当路易斯把这条时长仅1分钟的视频上传TikTok,很快斩获了10万播放量。
仅仅半年前,路易斯还只是一位在餐厅打工的普通女孩,她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网红,更想不到自己能拿到来自中国商家的广告订单。路易斯所在餐厅的意外破产,导致这个甜妹失业,但也歪打正着地开启了她的新生涯:为了应对失业期的迷茫,路易斯开始坚持健身并将视频上传至TikTok。让路易斯意想不到的是,她红了,随着视频点赞数越来越多,路易斯开始接到一些运动产品的广告,终于在某一天她突然发现,广告收入已经超越了昔日餐厅打工所得。
在经济疲软的美国,像路易斯一样的失业青年在2022年猛增。在每一次美国经济疲软时,总会出现一些相似的悲剧:失业的年轻人无路可去,在命运的折磨下,眼神中失去光芒。但2022年的情形有所不同,来自中国的软件、中国的广告订单、中国的MCN成为了这些美国青年的救济所。
路易斯告诉虎嗅,在找她合作的商家中,中国商家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这其中就包括瑜伽裤。据路易斯透露,她每卖出一条瑜伽裤,可获得35%的佣金,这些瑜伽裤价格很有竞争力,因此她的生意还不错。
路易斯并不是孤例。曾是美国空乘的大卫,也因疫情下航空业的萧条,失去了光鲜的工作。其宠物狗金毛的视频无意中走红,也令他成了一名小网红。中国宠物品牌与他的合作,也令他走出失业的颓靡。
实际上,大量中国出海产品都有旺盛的海外网红营销需求,谁能将国内发达的供应链与海外网红更顺畅地链接,谁就占尽这一赛道的先机。加之国内网红经济已发展数年,MCN行业也相对成熟,不少国内从业人士已经蠢蠢欲动,欲将国内成熟模式搬至海外。
据称,不少国内知名MCN机构已有出海规划。罗永浩创立的交个朋友也已宣布入局出海业务。除此之外,还有多个出海MCN机构得到投资方加持,获得数千万元不等的融资。
当然,在国内MCN出海的道路上,仍有不少坑。
“MCN出海有两大挑战:一是在国内他们可依赖大把成熟供应链,但到海外这一部分需要自己操心;二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如何管理海外网红是个难题,比如美国年轻人普遍不愿意卷。”敦煌网集团旗下社交电商平台MyyShop COO刘思军告诉虎嗅。
小网红成“香饽饽”
“欧美MCN机构与国内一个最明显的差异,就是他们的机构不愿培养小网红。”刘思军说。在国内,签下有少量粉丝的小博主或者孵化有潜质的素人,已是MCN行业里较为成熟的模式。但在欧美,博主没有成为大网红之前,是没有MCN机构愿意去签合约的。
这也令欧美的MCN话语权远没有国内那么大,当博主成长为大网红后,不少人会选择成立自己的工作室,而非签约MCN机构;还有一部分博主为了不让自己被人掌控会签约多家MCN机构,他们对商单的挑选完全具备自主权。
在缺失MCN机构专业培养、扶持的情况下,除了极少部分头部网红,绝大部分博主很难进化为超级头部。这意味着欧美的网红生态马太效应非常强,大量腰尾部网红变现能力非常差。
欧美整体的品牌投放环境也让这一现象更为明显。
“欧美的营销投放模式更像十年前国内的广告环境,报纸、电视仍是投放的主流。”从业超十年的美国广告业内人士王庆西告诉虎嗅。欧美品牌还是更注重复盖规模,投放标准比较单一,所以粉丝体量很大的头部网红才能达到他们的投放标准。
此外,对于广告从业者而言,跟多位腰尾部网红合作需要投入较高的沟通成本,有时效果甚至还不如与少量头部网红合作。所以从甲方到乙方,头部网红都是他们更偏好的选择。大量腰尾部网红的能量被搁置和忽视。
但腰尾部网红并非毫无价值,对中国机构和品牌而言,这些类似国内“KOC”概念的网红*吸引力。
“粉丝几万至几十万的中腰部网红是我们的主要合作对象。”刘思军说。
首先,随着流量经济崛起,这部分群体也有较强的流量变现欲望。此外,他们中的不少人相对头部网红而言,反而电商属性更强。比如家庭主妇、瑜伽教练之类,往往是客户感兴趣的投放对象,他们更贴近生活,分享的内容也跟商品属性更融合。
“我们会通过大数据算法、AI识别等技术手段,给海外网红打上电商标签。”刘思军说。此外选择的网红也要有一定的IP特点,没有个人特色的合集类账号、搞笑类账号、或高大上的如教授等角色,即使粉丝量再大,也不符合电商属性。
以路易斯的账号为例:无论从身份、环境布置、衣食住行以及内容风格,都属于典型的具备电商标签的网红。加之她的粉丝量只有5万,属于典型的腰尾部网红,品牌与她的合作模式多为分销带货,没有过多的前期成本。
照搬中国玩法是不够的
当然,有部分国内MCN从业者想要复制国内的孵化模式,在欧美选择一些小博主或素人,为其制定视频方向、工作节奏、筛选合作品牌,并获取大部分收益。但不少人很快发现,这条路的难度比他们想象得要高得多。
张方就踩了不少坑。今年34岁的他曾在杭州有MCN创业经验。在看到TikTok等社交平台在欧美爆火后,张方凭借自己的美国留学经历、美国人脉资源,入局海外MCN赛道。他的合伙人曾在美国自建一支短视频广告拍摄团队,这进一步强化了张方的信心。
不过,他很快就遇到两大难题。
首先是对网红的管理上。在内容制定方面,许多欧美小博主不接受团队给的方向,认为破坏了他们的个人风格。张方本认为这些问题可以像国内一样,靠多次沟通就能解决。但很多海外博主不愿妥协,不但大大增高了沟通成本,还极大拖慢了进度。
此外,他发现其合作的欧美博主更容易满足现状。有时简单优化后,就能达到更高的播放量和销售量,但许多博主认为现有成绩就不错了。
比如经团队分析后,有的博主有带货20万的潜力,但他们觉得已挣到10万就很满足了。在中国,很少人愿意放弃这一机会。
文化风格等各方面的差异令张方的管理难度大大增高。无论人效还是工作节奏,总会因各种意外问题远远达不到预期。
除了在管理上心很累之外,张方的团队在供应链上也常常手忙脚乱。
即使其在国内有负责供应链的小团队,但选品、物流、售后退货等各个环节,都会在飘洋过海的过程中出现各种不可控因素。
“那时我们最担心的是物流。美国的物流速度还远不如国内,有时好不容易选好品,但要等一个多月才能拿到货。”张方告诉虎嗅。除此之外,他们还常遇到突然断货的情况,由于无法与国内供应链有深入而频繁的沟通,许多供货方并不稳定。
“实践下来发现,我们无形中在供应链端投入的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都远超预期。这也是导致我们项目最终失败的主要原因。”张方叹道。
张方的经历或许代表了部分已失败的出海MCN的遭遇。实际上,对于这一赛道,风险不止如此。比如目前许多国内产品在与海外网红合作时,是通过在TikTok上发布外链,进而跳转出去完成销售。但TikTok一直在推进自己的商业闭环,对这一模式未来很大程度上会进行打击。
蠢蠢欲动的国内品牌
虽然MCN出海的挑战很多,但中国产品通过海外网红做营销的需求越来越旺。
据刘思军告诉虎嗅,在与不少传统外贸工厂交流的时,会发现不少老板都已着手布局这一赛道。但大多数人仍在摸索阶段,还未形成成熟的方法论和路径。
毕竟,做好海外网红营销并非易事,从产品开发到团队搭建,各个环节都要重新规划一条道路。
首先,在产品开发环节,在刘思军看来,“最忌讳的就是深推”。
所谓深推,就是先定好产品,再决定投入大量预算做网红营销。但很多品牌选定的深推产品,并不是在深入调研海外消费者习惯后,打造的产品,而是主观上想要重点推广的产品。这种情况下往往会以失败告终。
对于品牌而言,要做海外网红营销,一开始就需要开发专门的社媒营销款,从价格、设计等各方面与传统货品做区隔,而且前期要有足够的调研数据做支撑。
在这种情况下,有时反而是品牌属性较弱、多款式生产能力较强的厂家更具优势,因为他们更为灵活,可随消费者需求快速生产产品。
除产品开发之外,人才结构也要相应调整。
刘思军告诉虎嗅,在与许多厂家交流时,虽然他们有意愿做海外网红营销,但执行层面根本没有相关人员和岗位,即使有,也是其他岗位兼顾着做。如何招揽人才,如何搭建完善团队,对于许多厂家来说都很陌生。
除此之外,不少品牌想要重点投入海外网红营销时,有时还会受到其海外代理商的阻挠。这部分矛盾如何协调也至关重要,毕竟海外代理对于不少商家来说,仍是主要销售途径。
眼下对于不少国内出海商家来说,做好海外网红营销都是一个必须拥抱的机会。但这不仅仅需要意识上的重视,团队搭建、产品设计、渠道重构等各个环节都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
对于想出海的MCN机构来说,如何搭建本地化团队、了解海外网红工作特点、构建稳定供应链资源,也是要重点突破的难点。
不少从业者仍然看好这一赛道的机会,比如曾经失败的张方,目前他已放弃海外网红孵化模式,但仍在不断链接海外网红与中国供应链,摸索出一个新局面。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虎嗅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0206
作为疫情全面放开后的*兔年春节,它展现出的状态,是疫后时代一个重要的观察口。好或坏,关乎长期信心。
假期结束,春节期间各种数据出炉,整体来看,一扫过去悲观情绪。以作为过去三年疫情重灾区的旅游业为例,春节假期,国内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分别为3.08亿人次和3758.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3.1%和30%,分别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88.6%和73%,高于此前元旦的42.8%和35%。
图源:文旅部
而对于全国多地的热门景区而言,再次涌现出“人挤人”的场面。以安徽黄山为例,今年大年初三,安徽黄山风景区当日接待游客34385人,创下2018年以来春节假期单日接待量新高。游客数量的激增,也导致很多游客从中午12点下山被堵到晚上7点以后,景区也不得不采取截流分流管控措施。
事实上,这种情况不仅仅出现在旅游业,春节假期城市连锁餐饮流水恢复强度已达2021年同期水平的126%、高于旅游消费恢复强度的118%。截至春节假期第7天,全国电影院线票房同比增长8.4%、明显好于元旦的-48.8%,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的111%,总出票次同比增长8.8%、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的94%。
图源:国金证券研究所
图源:猫眼电影
而在这些“报复性”消费的背后,也带给了我们更多的冷思考,下沉市场的春节消费又是什么样的?和高线城市存在哪些不同?春节假期期间,DoNews实地走访了国内多个县城,和县城中不同行业的从业者、消费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在试图还原真实下沉市场春节消费的同时,也让我们对下沉市场有了更多的思考。
01.预制菜年夜饭难进县城,礼盒消费仍是大头
年夜饭作为每个家庭春节的重头戏,包含着阖家团圆、辞旧迎新的美好寓意。嗅到风口的电商平台,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个冲业绩的机会。京东、盒马、美团、叮咚买菜等电商平台,通过不同方式来抢占年夜饭市场。
京东通过给予预制菜年夜饭品牌引流、售后物流等全方位支持,协助后者冲高销量;盒马此前则上线地方菜,通过差异化进行竞争。但需要指出的是,和高线城市用户对年夜饭有着较高需求不同的是,县城之中的消费者对年夜饭预制菜并不感冒。
其中,来自山东省聊城市莘县的赵明告诉我们,今年自家的年夜饭主要是以北方年夜饭必吃的饺子,以及父母和自己烧制的各种鲁菜。虽然烧制年夜饭的过程很辛苦,但一家人在外辛苦工作一年,图的不就是这顿年夜饭吗?这也让自己乐在其中。
不仅仅是北方县城的年夜饭是以自己烧制为主,国内南方的县城亦是如此。来自四川省安岳县的陈丹丹告诉我们,自家的年夜饭都是以川菜偏辣的口感为主,而对于预制菜年夜饭那种标准化的口感,自家很难接受。
因此,对于预制菜而言,想要借助年夜饭来完成更多的C端教育,需要解决的不仅仅是地方口感上的差异,更大的难点在于在国人的饮食习惯里,烟火气、新鲜现制、家庭团聚等观念根深蒂固,这绝非是短时间就能教育完成的。换句话说,预制菜企业在TOC端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另外,拜年这种最为传统的习俗虽然在高线城市逐渐被抛弃,但在下沉市场之中依然被沿袭至今。
虽然在过去的几年时间中,“青年断亲”情况有所加剧,但基于亲缘关系是生物性的连接和社会性的关系,是一种现实存在的基础社会结构形式,在人们的生活中直接或间接发生作用。即使亲缘关系已经不再如传统那般,但是人的本体需求仍要求亲缘关系网的存在。
而且更深层的来看,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结构没有实质性变化,家庭伦理与亲缘关系的主体结构也没有发生质的改变,中国人的行为逻辑没有改变,以90后、00后世代为主体的年轻人“断亲”行为,如今也随着他们自身的年龄增长、持续社会化和成家立业、结婚生子而重新回归亲缘关系网络,像他们的父辈那样经营和维系着亲缘关系。
而这也决定了在县城之中,各类春节礼盒产品仍是县城春节消费市场上的大头,而对于县城之中的零售商家而言,自然不会错过这一机会。以安徽省阜南县为例,当地除几家大型超市中铺满了各类年货礼盒产品外,乡镇一级的小型超市门口前也堆满了大量年货产品。
对于今年的年货礼盒销售,当地一家超市的老板朱勇告诉我们,由于今年当地返乡人员的增多,并且并没有爆发第二轮大规模的感染,这也让大家去亲戚家拜年也没有了太多的顾虑,进带动了前期年货礼盒类产品销售额的增长。
不过他也发现当地消费者对于区域性白酒的认可度更高。安徽省当地的白酒品牌主要为古井贡酒、宣酒等,消费者购买白酒时*的也是这些品牌。同时,对于对于一些非知名的甚至有蹭某些品牌的年货礼盒,其实整体动销并不差。这主要是因为县城内的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高,而这些产品的价格也能满足他们的需要。
和部分年货礼盒有着严格厂家控价不同的是,这些非知名品牌的年货礼盒几乎不进行控价,这也让商家有了更多的利润区间,他们也更愿意销售这些产品。
朱勇接着表示,由于年货礼盒类产品本身就具有很强的销售时间性,而今年返乡人员回城务工的时间更是被提前到初五,这也让目前超市内所面临的年货礼盒产品库存挤压非常严重,虽然部分礼盒能够通过拆整售零来解决,但问题是类似于三只松鼠这样的零食类年货产品,本身面对的就是年轻群体,而县城之中的核心消费人群主要是以中老年为主,这些产品到底要如何去库存也是让自己为之头疼的事情。
02.市场下沉,真是一剂良药?
事实上,和朱勇有着一样焦虑的还有县城内的咖啡行业从业者。进入到农历腊月二十五以后,由于很多县城之中返乡青年的增多,这也让布局下沉市场的咖啡品牌迎来了一波业绩上的暴涨。
以位于安徽省界首市国祯广场店的瑞幸咖啡为例,大年初一中午1点前后,当地的门店中挤满了前来购买咖啡的顾客,购买一杯普通的拿铁咖啡,也基本上需要等待20分钟以上。而位于安徽省太和县翰林广场店的星巴克和瑞幸的情况也基本一致,春节期间一杯咖啡等待的时间也差不多要在30分钟左右。
但这种短期之内上涨的客流量并未能够维持太久,农历腊月初六我们再次实地走访了这两家门店,发现门店客流量严重暴跌,店内就餐的顾客也只有十几人,而前来取外卖订单的外卖小哥也不多。
其实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和一线城市较高的咖啡文化渗透率不同的是,由于县城之中产阶层缺乏、工作强度一般、工资性收入普遍不高,这也让目前县城内的咖啡文化渗透率很低。而伴随着返乡青年春节期间的人口流动,自然也让这些门店的业绩具有很强的波动性。
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目前国内中西部很多县城经济缺乏动能、产业链缺失、营商环境迫切需要改善,这也让县城之中青年人口外流的情况短期之内恐怕难以得到改善。而县城之中的中老年人群,他们对于咖啡的苦涩不但难以接受,而且他们的日常交际更多是通过酒文化来完成,而非咖啡。
当这些问题传递给咖啡品牌后,这就意味着想要在低线城市真正跑通单店盈利模型,所要面临的压力更大。尤其是对于一些走加盟商模式的门店而言,后续很有可能会出现加盟商持续亏损,进而和咖啡品牌方解约的问题,这不但会影响到咖啡品牌拓店的速度,也让其在高线城市的咖啡竞争更加惨烈化。
其实,咖啡行业的这种问题只是众多消费品类以及商业模式后续在布局下沉市场中遇到问题的缩影而已。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虽然此前国家的确出台了很多政策来刺激县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县城之中的消费者他们对于购置新能源汽车的需求的确存在。但单单一个县城之中充电桩的匮乏,就已经劝退了大量想要购置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而我们在多个县城中的走访中也发现,当地仍以传统的油车为主,新能源汽车占比不到1%。
值得注意的是,县城之中充电桩普及率的提高绝非是短期之内就能完成,油车依然会是县城购车的主要选择,而这也必然会今年新能源汽车在高线城市的竞争更加白热化。
在比如,一线城市围绕着年轻人的即时零售商业模式,也很难下沉到县城之中。
首先,和一线城市相对较短的配送距离不同的是,国内很多县城到乡镇的配送距离过长。比如说,安徽省界首市到代为管辖的光武镇车程在40分钟左右,这就意味着即时零售企业要同时承担较高的油费、车辆损耗费用、人工费用,其整个的订单履约成本比高线城市至少要高出50%以上。
其次,在一个由中老年人群组成的消费市场中,线下购物依然是他们的主要选择。而对于这部分人群而言,他们很难通过市场教育来改变原有的消费习惯。而仅仅依靠之中数量相对较少的年轻人,恐难以均摊日常的运营成本,甚至会让即时零售企业陷入到严重的亏损之中。
最后,相对于京东而言,虽然美团在县城的运力上有着很大的优势。但目前美团在县一级市场中,主要由代理商来负责当地的业务运营。而对于代理商而言,其追求的必然是自身利润的*化,他们也没有充足的资金来完成即时零售的市场教育和业务的深入布局。
显然,当即时零售无法在下沉市场开疆拓土,这必然会让京东、美团等相关企业在高线城市后续的比拼更加惨烈。或许对于这些即时零售企业而言,需要迫切的寻找到自身的护城河,才能守住自身的市场份额。
03.2023年消费:强预期和弱现实
从此次县城的春节消费来看,复苏将成为2023年消费市场的主基调。但我们需要指出的是,今年消费市场的复苏可能会呈现出强预期和弱现实的结构性矛盾。
其一,我们在和县城内的多位中小企业老板交流后发现,在过去的三年时间里,很多中小企业业务面临着严重萎缩,90%以上的中小企业基本上都以亏损而主。即使如今疫情全面放开,供应链得以恢复,但他们对于未来信心的修复仍需一段时间,短期之内仍不考虑大规模扩张。显然,当中小企业老板做这一抉择后,也必然会对今年消费者的工资性收入构成影响。
其二,往年下沉市场的春节假期期间,会有不少返乡人员聚在一起打牌。但今年的这一情况很少,很多人不选择打牌的原因在于口袋中的余粮不足,这也是为何今年县城中的返乡人员会提前返回高线城市务工的原因。
其三,大疫三年,导致民众安全心态的失衡,绝非是短期之内就能扭转的。这点在地产消费市场表现尤为突出,春节假期当周,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同比回落 82.2%,成交同比远低于国庆假期的-40.9%,地产销售依然低迷。
从各城市来看,一线城市商品房成交回落幅度*、同比回落 97.6%,
二线、三线城市分别回落 82.7%、32.6%。事实上,这种情况不单单出现在高线城市,县城之中的地产销售也不乐观。
来自河南省沈丘县的地产销售人员告诉我们,今年春节假期期间,前来看房的人员和去年同期相比,至少跌去三成以上,大家对购房仍是保持谨慎态度。
因此上述的问题的存在,在叠加上经济下行周期的影响,会让今年的消费市场复苏将会呈现出典型的结构性分化。以旅游、电影、餐饮为代表的精神和生活刚需性消费的复苏预期将会加速,而对于其他非刚需求性消费的复苏将会及其缓慢。
当然对于旅游、电影、餐饮行业而言,在整个复苏的过程中,相关企业也必然要做好多方面的准备,毕竟在后疫情时代整个消费者的心智已经和2019年不同。
走过寒冬便是春天,如今春节消费的回暖也让很多行业提前感知到春天的暖意,重拾大家的信心。但更重要的是,接下来该如何打出一系列“组合拳”去参与到市场竞争之中,让公司业绩保持增长,树立投资人的信心才是关键。而在这一系列的变化过程中,也将会让一个新的商业社会提前到来。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DoNews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0206
这个春节档,张译无疑是影视行业的赢家之一。
截至今天(2月2日)下午2时,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满江红》票房已经突破36亿元。在其中饰演反派何立,被网友誉为“杀人用腰不用刀”的张译,主演电影票房也因此累计超过200亿元,仅次于吴京(317亿元)、沈腾(288亿元)和张涵予(218亿元)。
图源 灯塔专业版张译介绍页
同一时间,张译又是爆火电视剧《狂飙》中令人印象深刻的警察安欣。1月14日《狂飙》开播后,热度不断上升,霸榜微博热搜。张译的百度指数从电视剧上映前的几千增加到大结局当天的20万左右。有网友甚至在微博建议“红到发紫”的张译:“设置个自动回复吧”。
不想当导演的演员不是好老板,演员张译也在将触角伸向更多领域。
有细心网友发现,《狂飙》一剧中,张译担任艺术总监。张颂文等主演也曾透露,剧中许多名场面是由张译设计。
图源 微博@会火
导演贾樟柯曾用一句山西话评价张译:“张老板,能行。”张老板,到底行不行?
演艺事业蒸蒸日上,投资收获有限
张译曾在《鸡毛飞上天》中饰演义乌商人陈江河,他自身确实也是一位投资了多家公司的“老板”。
天眼查资料显示,与张译(本名张毅)关联的企业有15家,涉及文化艺术业、商务服务业和娱乐业等多个领域。目前存续的5家企业中,张译均持有股份,并担任其中3家企业的法定代表人。
但细看之下,张译的商业经历,似乎与他成名前的演员道路一样有不少坎坷。
2006年凭借《士兵突击》崭露头角以前,北京广播学院的落榜生张译,曾在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话剧团服役多年。2009年,签约华谊兄弟的张译凭借主演抗战剧《我的团长我的团》,获得当年中国电视榜“最深入人心电视形象”的荣誉。
2012年,热门都市情感剧《北京爱情故事》中,张译因为饰演穷小子“石小猛”引起观众注意,知名度进一步提高。
两年后,张译主演打拐题材电影《亲爱的》,获得第3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男配角奖。就在这一年,张译与黄钰共同创立北京安瑞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持股49%。张译不仅是安瑞传媒的老板,也是公司旗下最重要的艺人。
这些年来安瑞传媒的业务基本依靠张译一人,旗下其他演员的知名度也与张译相去甚远。安瑞传媒参与出品的院线电影《攀登者》、《绣春刀之修罗战场》《少年》,以及电视剧《我的亲爹后爸》,其中都有张译参演。
2017年,张译《鸡毛飞上天》获第23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男主角奖。在这部电视剧中,还暗藏了一个与张译有关的“私货”。有网友看剧时发现,其中一句台词“藏也藏不住,老穿帮”,与张译当时投资的餐厅“藏也藏不住老川帮”谐音。
这家餐厅曾经常在微博上与张译互动,编剧史航也发过微博支持好友的生意。但就在张译的事业蒸蒸日上时,老川帮却在2018年10月关门歇业。
2017年,张译还开始做投资。他入股了一支私募基金“嘉兴清致”,持股比例为3.05%。这支基金背后的投资机构品清资本,曾参投多个项目,包括暴风体育、找钢网、淘实惠等,偏好智能制造、社交、电商领域,不过这些项目都不温不火,暴风体育还倒了。
张译做投资获得的收益有限。天眼查显示,嘉兴清致投资的江苏紫光智能系统有限公司,去年12月被南京市场监督管理局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已拖欠房产税、增值税等各项税款总计222万元,公司董事长也被限制高消费。
“200亿影帝”:戏比天大
梳理下来,无论是做餐厅还是做投资,对于当老板这件事,张译似乎并没太认真。
“就是过去闲得要死,总希望有工作,总希望忙,我希望挣钱,我希望事业有起色。”张译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好,住在半地下室,青春期当了兵,后来当演员,熬到快30岁才出头。当“北漂”那阵,因为没戏拍、没工作,曾经历过三天吃一包方便面。穷过、苦过的张译,自称是需要通过工作获得安全感的人。
但张译说,他是坚守底线的。这个底线,可能就是演戏。“我在这个行业中算是挣钱挣得很少的。”成名后接受采访时,张译曾透露,尽管出场费动辄上千万,但他还是推了好几个真人秀,也不参加综艺,基本只做电影和电视剧两件事。虽然已经跻身头部男演员,片酬也水涨船高,但面对好剧本、好导演,张译常常“0片酬”出演。
如今的张译,是名副其实的“200亿影帝”。2018年张译主演的《红海行动》获得36亿元的票房成绩,次年他主演的《我和我的祖国》票房达到31.7亿元,此后他参演的《我和我的家乡》《攀登者》《金刚川》《悬崖之上》《一秒钟》等多部影片都实现过亿票房。目前,张译已将中国电影金鸡奖、大众电影百花奖、上海电视剧白玉兰奖、中国电视金鹰奖多个影帝收入囊中。
对于自身角色定位,张译有清晰认识,“演员的主体任务是演戏,明星是有商业价值的公众人物。”他说,自己不够厚,经不起大众消费。
张老板行不行还未知,但在实力派演员这一栏里,张译很行。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天下网商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0204
新年伊始,新能源市场“价格战”的火药味儿似乎越来越浓。近日,市场消息称蔚来开始针对2022款ES6和ES8进行降价促销,ES7也有一定的优惠幅度。相关人士从两位蔚来销售人员处确认,这一促销方案是2月1日上午例会上通知并开始执行。但是,在蔚来官网、蔚来App和其他官方信息渠道并没有公布这一消息。
按照这一促销方案,蔚来2022款ES6和ES8的价格降幅最高超过10万元,且蔚来对采用整车购买和电池租赁方案(BaaS)的购买方式不作限制。对全款购车的用户,包括蔚来ES7在内,蔚来还可以给予3000-5000元不等的折扣优惠。
“蔚来2022款ES8、ES6和EC6车型即将迎来全新换代,目前还有少量展车和库存车可供销售,这部分车辆可以享受展车政策。”对于上述消息,蔚来官方回应表示,蔚来日常有置换政策、金融政策、科技配置包等可供用户选择,目前针对上述ES8、ES6和EC6车型仍然有效,其中金融政策对购车用户优惠较大。
降价风起
“我昨天已经卖出去一台了,就是按照(ES6和ES8的)调价方案。”2月2日,有蔚来汽车销售顾问详解了前述ES6单车10万降幅的构成,其中包括:免费赠送价值3.9万元的NP包(驾驶辅助)、支付0.18万元选购总价2.1万元的二个配置包、1.8万元的现金折扣以及蔚来此前官宣的“国补”退出后的1.134万元的限时补贴。倘若再加上蔚来方面目前推出的三年零息的贷款方案,则总计优惠权益超过10万元。
对于ES8,上述销售人员则称,在ES6的基础上再予以6000元的优惠,合计权益亦超过10万元。
在蔚来部分车型价格“地震”的当日,上汽集团旗下飞凡汽车宣布,中大型纯电SUV飞凡R7启动产品价值体系调整,其中车电分离畅享价调整至19.59万元起,降幅约2万元,从而成为*进入20万元内的中大型纯电SUV。
“我们此次不是单纯的降价,而是通过产品体系调整,降低了门槛。”飞凡汽车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原来体系*的车电分离价是21.85万起,目前是19.59万,但是车型配置不完全相同。智驾方面,屏霸版产品提供了L2级别辅助驾驶能力,同时,高阶智驾方案、能量方案、以及更多尊享配置用户可灵活自由选择。”
开年之后新能源汽车价格战正在蔓延。仅二月*天,广汽埃安推出了5000元/辆的限时交付激励,以及3年0息、低首付限时金融补贴等;沃尔沃汽车针对旗下纯电C40车型及纯电XC40车型开启变相降价,消费者今年3月31日前支付5000元订金,即可在支付尾款时抵扣2.5万元,相当于降价2万元。
此前一日,吉利控股旗下高端电动品牌极氪汽车推出了限时促销,消费者购买极氪001全系车型可获赠价值6000元的外饰选择;WE版车型和ME版车型加装高性能空气悬挂可优惠约1万元,顶配YOU版车型则购买特定商业险则获赠4万积分。与此同时,上汽通用五菱官方推出限时优惠活动,即日起至2023年3月31日期间,宏光MINIEV 2.98万元起售。对比此前3.28万元的起售价,宏光MINIEV的降幅达3000 元。此外,吉利旗下帝豪品牌也对部分新能源车型进行了降价,出租版三元锂车型售价从16.98万元调整为15.68万元,出租版磷酸铁锂车型售价从15.96万元调整为14.68万元,价格下调幅度为1.3万元左右,且2月28日前购买吉利帝豪L Hi.P车型还可以享受4800元的限时补贴。
压力陡增
“特斯拉的大幅降价进一步加剧了国内新能源车市的‘内卷’程度。”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随着“国补”退出,新能源汽车将逐渐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与燃油车展开正面交锋,而新能源车原材料价格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官方指导价的频繁波动有损品牌和渠道。因此,车企更倾向于以促销活动的形式来变相降价,并以市场反馈来作为是否降价的判断依据。
广汽埃安方面更是坦言,“国补”退坡后,价格战、成本战将会愈演愈烈,在新能源市场两极分化不断加剧的背景下,赢家通吃的头部效应将越发明显,“展开‘反击’就是对特斯拉(价格战)的直接回应。”
正如乘联会此前预计,1月新能源汽车并未迎来“开门红”。2月1日,多家新能源车企交出了新一年的首份成绩单,除理想汽车交付新车15141辆,成为*一家交付量过万的造车新势力外,其他汽车企业销量普遍环比下跌二至五成,跌幅*的零跑汽车环比减少了86.6%。
“预计今年2月到3月车企会推出相应的降价措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曾表示,春节前不会出现车企蜂拥跟随的现象,因为整个市场属于需求严重低迷的阶段,降价也没有意义、推出新品也没有意义,“车辆的价格是无底线的,随着原材料成本下降与技术创新,车辆的价格也会持续下降,而自主品牌*的优势就是低成本,如果成本优势丢失就会很危险,未来需要进一步技术创新和降本。”
全联车商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总裁曹鹤则指出,全联车商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总裁曹鹤指出,新能源汽车补贴取消后,市场销量放缓,资源会逐步向头部企业集中,可能会淘汰一批处在边缘的企业,“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放缓,近两年一些‘大干快上’的新能源车企会在今年面临一些挑战。”
“复盘新能源汽车历史补贴政策,预计2023年补贴退坡带来的影响有限,未来行业电动化、智能化景气向上的趋势不变。”中信证券研报认为,整车端,我们重点看好25万以上高价格段的电动车市场扩容和智能化的快速演进,以及混动车型在今年需求的爆发。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财联社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0131
一份堪称“灾难级”表现的财报,让英特尔(INTC.O)的转型阵痛暴露无遗。
美股周四盘后,这家芯片巨头发布了2022年四季度及2022全年财报,四季度营收为140亿美元,低于市场此前预期的145.8亿美元,同比大幅下降32%;净亏损达到7亿美元,而去年同期净利润为46亿美元,同比盈转亏,下滑幅度达到114%。整个2022财年,英特尔的营收为631亿美元,与2021财年的790亿美元相比下降20%;净利润为80亿美元,与2021财年的199亿美元相比下降60%
相比于业绩暴跌,英特尔今年的业绩指引更加令人关注。在财报中,英特尔给出的2023年一季度业绩指引,营收在105亿至115亿美元之间,远远低于此前市场预期的140亿美元,并且预计今年*季度将继续亏损。
财报发布后的1月27日晚间,英特尔股价一度大跌近11%,截至收盘跌幅6.41%,当日市值蒸发约80亿美元。
“第四季度公司在战略转型方面取得良好的进展。”在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议上,CEO帕特·基辛格做出了如上总结,这位在2020年接手英特尔的王牌经理人为公司转型下了重注,从提出IDM 2.0模式,再到成立IFS(Intel Foudry Sevice,英特尔代工服务)部门以专门承接芯片代工订单,基辛格为英特尔的转型制定了较为激进的规划。
但如今看来,转型产生的阶段性代价似乎过于高昂。
主营业务双双受挫,英特尔难逃周期
尽管英特尔坐拥六大业务部门,但目前决定英特尔营收表现的还是CCG(客户端运算事业群)和DCAI(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事业群)两大业务部门,前者主要面向PC处理器市场,后者定位于数据中心处理器市场。
然而,这两项过去最稳定的现金来源,成为期内英特尔跌幅*的部门。财报显示,2022年第四季度,CCG业务部门实现营收66.25亿美元,相比去年同期的103.33亿美元,同比下降36%;全年营收为317亿美元,同比下降23%。
实际上,CCG业务部门营收下降没有让人“感到意外”,因为放在行业背景下,消费电子市场需求的萎靡是个不争的事实。
研究机构Gartner的数据显示,2022年第四季度全球PC出货量下降28.5%,这是自上世纪90年代追踪该市场以来观察到的最严重的回落,另外两家研究机构Canalys和IDC也基本持相同的观点,他们认为期内PC出货量下跌29%和28.1%。
基辛格在电话会议上称,消费者和教育领域的PC需求疲软扼制了市场,短期内由于PC终端厂商去库存,2022年英特尔的出货量低于市场需求10%。
相较于PC处理器市场,DCAI部门的溃败则更多来自市场竞争的压力。财报显示,2022年第四季度,英特尔DCAI当季营收为43亿美元,同比下滑33%;全年营收为192亿美元,同比下滑15%。该部门期内营业利润的为4亿美元,同比下降84%。
英特尔方面表示,服务器处理器需求疲软和来自AMD的竞争压力,让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事业群(DCAI)营收和盈利出现收缩。
尽管英特尔目前仍然主导服务器处理器市场,但AMD在该市场的势头非常猛烈。第三方研究机Mercury Research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第二季度,AMD在服务器市场中的份额已经达到13.9%,而在2021年同期,该数字为8.9%。
“我们失去了市场份额,也失去了发展势头,但我们认为今年会稳定下来。”在电话会议上,基辛格向投资者们坦言。
几周前,英特尔推出了基于新的Sapphire Rapids设计的至强处理器,这枚发布时间屡次推迟的服务器芯片或将在2023年扭转英特尔的颓势。
从2022年全年来看,除了CCG和DCAI两大业务部门,其他各业务部门的营收都实现了不同程度增长,但需要说明的是,成立于2021年的AXG(加速计算系统和图形事业群)虽然营收有所上涨,但期内该部门仍在持续亏损,亏损金额达到4.41亿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英特尔方面已于去年12月底宣布,将AXG部门拆分为二,其中消费者图形部门并入CCG,加速计算部门则与DCAI合并。如今看来,英特尔的这一动作更像是在通过拆分来止损。
被拆分的不止是AXG部门,基辛格在电话会议中表示,“自从我回来后,我们已经退出了七家企业,节省了超过 15 亿美元。”
与此同时,英特尔还突然结束了其Intel Pathfinder for RISC-V计划,该计划过去旨在为开发者提供RISC-V架构的开发工具,这将迫使开发人员使用第三方开发工具,也基本代表着英特尔放弃了过去数年力挺的开放架构生态设想。
基辛格认为,英特尔的这些动作将大幅降低公司的运营成本。
找到第二条增长曲线,对“腹背受敌”的英特尔来说尤为迫切,这相当于从原来的“打篮球”,变为“踢足球”,需要内部资源的辗转腾挪。从英特尔如今的几项动作看,似乎都在为其代工业务让路。
逆势转型,英特尔准备好了吗?
自基辛格抛出“IDM 2.0”的概念以来,英特尔向晶圆代工业务上的资源倾斜肉眼可见。
所谓IDM 2.0,即坚持自己生产芯片的同时,也为第三方芯片设计公司提供代工服务,同时把部分制程芯片交给其他代工厂,来实现对自家工艺的补充。在这个设想下,这种“混合模式”相较于传统的OEM和IDM(垂直整合制造 ,即从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到销售自有品牌IC都一手包办的垂直整合)更加开放,同时产能分配与产线调整也更加灵活,非常适用于多元化产品开发。
不过,这个模式的矛盾之处也很明显:大部分需要代工的Fabless(无晶圆厂)厂商,如AMD、英伟达等,他们在主营业务上本就是英特尔的竞争对手,双方很难在合作上达成一致。
尽管运营模式令人存疑,但基辛格还是力推了IFS(晶圆代工服务事业群)的成立,作为一家侧重设计的芯片厂商,英特尔再一次回到了重资产的竞赛之中,价值200亿美元的先进制程工厂纷纷上马。
一位在代工厂从事多年先进制程研发工作的半导体业内人士表示,代工模式和IDM模式完全不同,代工模式需要与客户的深度绑定,合作IP的研发和产线的生产。代工巨头台积电多年来已经沉淀了一套精确的服务流程,每个工厂都能够自己根据具体需求调试参数,而不是严格遵守研发部门提的要求,这对于良率的提高尤为关键。要在代工上,尤其是先进制程上与台积电乃至三星竞争,英特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有半导体业内人士分析,成熟制程或许是英特尔能够搏一搏的代工之路。
但成熟制程已经是很大的市场了,对制程要求没有那么高的汽车芯片是一个前景广阔的赛道。英特尔也确实在往这里押注,财报显示,英特热四季度IFS营收为3.19亿美元,同比增长30%,英特尔方面表示,主要原因是汽车芯片销量使订单爆满,但由于投资支出的增加,期内IFS净亏损达到3100万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年2月的投资者大会上,英特尔宣布,将在IFS中成立一个单独的二级部门,专注为车企提供完整的汽车芯片解决方案。现在来看,英特尔对于IFS的这一调整,基本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整体而言,目前IFS业务部门在英特尔内部还未展现出明显的正向作用,纵观2022年全年,英特尔财务状况最严峻的问题是毛利率的下滑。财报显示,英特尔在2022年财年的毛利率为42.6%,与2021财年的55.4%相比下降12.8个百分点。另外,英特尔方面表示,如果按照业绩指引的*营收即105亿美元测算,那么到明年一季度时,公司的毛利率将下滑至34.1%。
在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议上,英特尔CFO David Zinsner坦言,由于工厂未获充分利用产能所产生的费用致使上季毛利率下滑,预计产能利用率的问题可能会进一步影响一季度的毛利率。
为了推动IDM 2.0战略,英特尔舍弃了太多,但确实是英特尔如今不得不走的一条路。
在美国《2022年芯片与科学法案》的推动下,英特尔自然成为芯片补贴的*受益者之一,但这个补贴九牛一毛,该法案对企业*的资金支持还是在于税收方面的减免。但代工厂的投资巨大,联电此前的28nm厂,就要投资50亿美元左右,建一座先进制程的代工厂,甚至需要上百亿美元的投资。由此看来,英特尔在资金方面仍然有巨大压力。
而在半导体行业处于下行周期时,代工产业同样无法独善其身,TrendForce在最新研究报告中指出,2023年晶圆代工产值将同比减少4%,衰退幅度甚于2019年。在此背景下,英特尔下重注的代工业务或将导致其在终端市场与代工市场中两头承压。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虎嗅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0120
拼多多(PDD.O)股价如同开了“加速包”。今年初截至2023年1月13日收盘,拼多多已涨18.95%,而过去52周上涨高达60.57%。
这一切发生在11月底公布的三季度财报之后。去年第三季度,拼多多营收355亿元,远高于市场预期的309.4亿元。桥水基金、高瓴资本等一众国际知名投资机构都在三季度增持了拼多多。
拼多多股价高涨,除了超预期财报,也离不开近期海外版拼多多Temu在北美的火热。2022年9月1日,Temu在美国上线并迅速席卷北美电商圈,彼时,拼多多开盘股价仅为69.5美元。
而2023年1月17日,拼多多收盘价为97美元,较2022年3月份的年内*价23.2美元,反弹近300%。
曾经,拼多多股价神话造富了无数幸运儿。对于海外Temu项目,不缺钱的拼多多表示不会融资。
一位拼多多的投资者表示:“拼多多贡献了我今年以来绝大多数利润,中间虽然调了几次仓,但都踩对了点,赚了几倍钱,目前靠拼多多这一只股票,就占到我投资美股以来总盈利的40%。”。
为投资人赚得盆满钵满的拼多多平台,更适合做股东和消费者,做供应商并不容易。
01 与巨头硬刚
0.4美元的耳环、0.5美元的LED小台灯……Temu上的一大批超低价小商品,让北美用户大开眼界、直呼上瘾。
Temu是2022年电商出海领域的黑马,上线一个月就*Google Play购物类应用下载量*名。根据data.ai数据,从2022年9月初到12月24日,Temu在iOS+安卓端累计下载量已达985万。
Temu的大火并不意外。在北美各大主流社交平台上做广告、邀请KOL网红开箱测评,能迅速在北美脱颖而出,离不开拼多多在营销上疯狂砸钱。据晚点latepost报道,Temu上线两月时,营销费用就已投入约140亿元。
高投入确实给Temu带来了客源。Similarweb数据显示,在Temu的流量来源中,社交媒体流量占21.5%,其中又以Facebook和Youtube最为重要。
Temu流量来源分布,来源:招商证券
营销之外,Temu还在用户心智方面大做文章。比如拉新得现金活动,用户只要邀请5位好友下载注册Temu即可得20美元。
此外,Temu接连推出“1美分选1”及“用户晒单赢奖金”活动,新人注册后,订单满60美元将获得满减30美元的优惠券。
拼多多的一些传统玩法也被趁势搬向Temu。近日,Temu上线了拼多多传统的“砍一刀”功能,每位“砍成”的用户都能获得一张平台八折购物券。
在这样一系列“薅羊毛”活动的攻势下,无数海外用户自发加入宣传Temu的大军。
裂变式传播中,Temu下载量一路狂飙。北美人民同样热衷于薅羊毛,下沉市场拥有无限潜能。
Temu的推荐电商模式,已在国内被拼多多验证过,有利于商品实现“量”的爆发,此次抢夺海外市场,也同样奏效。
延续拼多多算法推荐基因的Temu,拥有强大的算法能力。Temu可以根据消费者在平台的数据来构建推荐算法模型,从而实现流量的有效分配。
随着被“砍一刀”等活动吸引来的顾客越来越多,Temu就能积累到更多的数据资源,其针对北美用户群体所搭建的算法推荐模型也能更加精准。
随着拼多多国内用户增长逼近天花板,跨境电商业务正成为新的战略重心。Temu业务由拼多多COO兼此前多多买菜负责人顾娉娉领军。同时,Temu很多岗位也用的是多多买菜原班人马。复制粘贴成熟运营经验,Temu被拼多多寄予厚望。
美国电商渗透率高,仅2020年3月至2022年2月疫情期间,美国在线消费额达1.7万亿美元。但业内群雄盘踞,呈现“一超多强”的格局,其中亚马逊(AMZN.US)市场份额按GMV占比高达41%。
美国电商竞争格局及市占率,来源:浙商证券研究所
诚然,占据低价优势的Temu给亚马逊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以某款冲牙器做对比,Temu的价格换算成人民币约为66元,而亚马逊外形相似的产品,却要253元,比Temu整整高出三倍。
对于国内制造端优势明显、目标客群以高收入用户为主的小众运动用品,Temu同类产品价格则是亚马逊的1/5。
但即使在如此明显的价格差距下,据Similarweb数据,2022年11月Temu总访问量为5850 万,对比同期亚马逊26亿访问量,仍有较大差距。
除了亚马逊,对比跨境电商黑马SHEIN,Temu也有待提升。上述同一时期,SHEIN的访问量为2.09亿,是Temu近四倍,且SHEIN的客户平均访问时长和每次访问页数均高于Temu。
靠低价策略和薅羊毛活动,Temu吸粉无数,风光无限。但就综合实力而言,Temu较北美头部电商,仍有提升空间。
SHEIN曾凭借低价玩法,用“5美元裙子、3美元的包”席卷北美快时尚圈。对于拥有相似模式的Temu而言,两者难免会在海外形成正面冲击。
最近一次“正面刚”是2022年底北美黑五的活动,为了这场电商销售盛宴,SHEIN和Temu都卯足了精神,给出了“放血级”折扣。
从类目来看,SHEIN主打服装类。但Temu所涉及的10多个大品类中,服装也是重要的类目,甚至价格比SHEIN还低。综合服饰及鞋履配饰来看,Temu抽样单品价格低于SHEIN的30%以上。
从网站整体来看,两者的设计风格类似。以裙子品类举例,消费者选择长裙这一品类后,两个平台所显示的界面非常相似,如果不仔细区分,甚至会以为这是同一家电商。
据称,把矛头瞄准SHEIN的Temu,已将总部放在SHEIN的核心供应基地广州番禺附近,专门研究其供应链和玩法。
此外,Temu也开出翻倍薪资挖人。据招聘信息显示,Temu正把“分析市场及竞争对手状况、保证产品销量和利润率、完善售后、保持店铺好评率”当作招聘重点。
对于Temu而言,除了学习SHEIN的供应链和风格,如何像SHEIN一样实现盈利,才是正解。Temu正在努力压缩成本,寻找砸钱换增长的替代方案。
Teumu选择了最直接也是最能获得市场好感的方式—— 砍卖家“一刀”。
02 丛林法则
Temu一系列补贴、砍价活动跟拼多多很相似,是各大电商平台惯用的方法。平台运营初期,想吸引新客户下单,就必须先给出足以诱惑人的折扣,让他们产生“占到便宜”的消费体验,培养购物粘性。
一位跟Temu团队接触过的品牌出海公司创始人认为:“任何营销策略,在低价面前几乎都没有反抗之力。”
在他看来,Temu不太像传统电商,而是一个“超级大型独立站”,卖家只需向平台供货,其余交易流程、物流履约等均交由Temu负责。“免佣金、免运费仓储费,免广告费”的福利政策确实吸引了一大批卖家。只是,另一些卖家对Temu有不同看法。
跨境电商创业者娜娜梁认为,“对于中小卖家而言,从Temu中赚到钱不容易,目前最多情况是,一些供应商厂家能赚些批零差价。”
Temu采用“丛林法则”卖家报价模式。根据Temu招募的品类,卖家提报相关商品和价格,Temu再从中选出*价产品。
一旦有了更低报价,Temu就会甩掉之前选择的供应商。为了抢到Temu在北美的红利成功入选,不少卖家卷入价格战的循环。
这种“低价为先”的思路同样应用到已上架商品中。据职场Bonus报道,即使在售商品已开始出单,却因为出现了价格更低的,相对高价品便会被平台毫不留情直接下架。
虽然卖家不用向Temu支付佣金和保证金,但同样缺乏差异化定价权,也不参与引流、营销等运营环节,卖家在Temu扮演的更多类似于“白牌工厂”的角色。
如同置身弱肉强食的修罗场,卖家必须以想方设法维持同品类*价这一硬指标,方能在Temu继续存活。
此外,在售后方面,Temu原样复制国内拼多多对消费者的重视和保护哲学,一旦交易出现问题,平台会让商家退款给消费者。
但出于北美物流成本考虑,Temu商家一般选择仅退款不换货。娜娜梁表示:“海外物流成本太高,不可能换货或者退货,一般就直接选择丢掉这一单的钱,换货只会赔得更多。”。
前期Temu为了鼓励卖家入驻,由平台承担运费,但自2022年12月12号0点开始,非预售模式的送货费用,改为由商家和平台各承担50%。这难免令还没享受到平台红利的新入驻卖家有所顾虑。
此外,Temu还向亚马逊学习了严苛的卖家规则。对于问题严重的产品,卖家需支付五倍的赔付金,同时还会给予降低店铺权重、移除资源位、禁止上资源位等惩罚。
03 “出海”面临的共同挑战
Temu如今正面临水涨船高的营销成本。据悉,2013年北美电商获客成本平均为4.5美元/用户,目前已涨到40美金/用户,涨幅超10倍。
东兴证券认为,随着海外流量成本日益提高,Temu通过广告投放推广,较难实现低成本积累庞大用户数。
除此之外,想在北美电商市场真正称霸,Temu在仓储、物流等方面还有很多课要补。
相比烧掉几百亿搭建了完善物流体系的亚马逊,Temu尚未开始搭建自身的物流体系,也没有建设海外仓,而是采用“国内头程运输-国际干线-美国尾程运输”三段式物流。
因此,配送到终端客户手中的货物由当地合作方承运,但外部掌控物流环节,与亚马逊自建物流提供的用户优质体验相比,还有不小差距。
亚马逊的Prime美国会员数量已达1.66 亿,覆盖了美国市场的一半人口,因此亚马逊无论是市场体量还是用户体验,在电商市场的中高端赛道中都拔得头筹。
但是,美国电商市场的性价比赛道,还缺少领头羊。从Temu的资源和竞争策略看,Temu有望抓住美国电商性价比的赛道机遇。
很多券商都看好Temu模式在低价标品上的竞争力,判断其具有巨大潜力。但浙商证券也表示,因为业务尚在早期,Temu仍有较大不确定性。
抓住机遇顺势腾飞的前提,需要Temu打磨能力形成自己的护城河,解决如今在北美面临的诸多问题。
同时,这些问题也呈现出中国电商出海所面临的共同挑战,谁能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在电商领域真正“称霸”,建立起强大的经营壁垒,也必定前途无量。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阿尔法工场研究院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