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华宇平台网上登录“  下的文章

华宇平台注册地址_厦门刚跑出一个300亿独角兽:海辰储能

0706

这可能是今年迄今最大一笔融资——

今日(7月5日),海辰储能宣布完成C轮融资,总额超45亿元。而投资方阵营豪华——国寿股权和金融街资本共同领投,中银资产、金石投资、国投招商、国风投基金、中金资本、鼎晖百孚、中 美绿色基金联合领投,首建投新能源、合肥产投及现有股东峰和资本、经纬创投、农银国际、中兵国调、众创等跟投。

投资界从多位接近海辰储能的知情人士处了解到,本轮投后估值近300亿元

成立于2019年,海辰储能由吴祖钰、王鹏程两位福建80后联手成立,是福建省和厦门市双重点建设项目。一路走来,海辰储能席卷创投圈,集结了一支浩浩荡荡的投资方军团。伴随着新一轮融资,海辰储能同步开启上市辅导,踏上了IPO征程。

回望海辰储能的崛起,这是厦门新能源产业的一缕缩影,也是中国储能大爆发的写照。

今年最大储能融资

官宣45亿,估值近300亿

从海辰储能宣布的名单来看,这一轮阵营豪华,集结15余家投资方,囊括市场上炙手可热的国资机构、产业资本以及VC/PE机构等,一口气拿下45亿元,相当霸气。

据悉,海辰储能这一次融来的资金将主要用于产能扩建、先进设备采购、技术研发、市场开拓等业务布局,加速推进高质量发展。

成立于2019年,海辰储能一路狂飙。福布斯一份中国独角兽榜单显示,来自福建厦门的海辰储能于2022年1月成为新晋独角兽企业。随后10月,海辰储能官宣了一笔超20亿元的B轮融资,集结了农行旗下农银国际、建行旗下建信股权、厦门创投、经纬创投、峰和资本、日初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当时有报道称,这轮融资后公司估值已达到110亿元。

而今年以来,海辰储能更是火力全开,先后获得当地交行、建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兴业银行等多家银行的金融授信,累积额度超500亿元。

截止目前,公司身后资方数量多达数十家,成分也多元,既有厦门创投、深投控等地方国资的身影,也有上市公司迈为股份、盛新锂能以及产业投资朝希资本、峰和资本等,还齐聚了同创伟业、招银国际等老牌人民币机构。

其中,峰和资本的身影多次出现在海辰储能的经营活动中,除了给予资金之外,还参与了海辰储能重庆基地的布局,以及联手一起投资储能创业公司等等,关系密切。峰和资本成立于2021年11月,是一家专注于储能产业的新能源投资机构。目前,其已先后投资疆海科技、 奇点能源、科达新能源、蓝海黑石、斐石科技等一众储能厂商。

当下融资大环境低迷,海辰储能一举收获如此豪华的融资,羡煞同行。此情此景,在海辰储能联合创始人、总经理王鹏程看来,融资不是简单“找钱”,而是与拥有共同价值观、信任、投入、专业的合作伙伴,结成“命运共同体”,共同去成就一番事业。

王鹏程指出,在全球储能、全业储能、全户储能同步开启的全面储能时代到来之际,海辰储能将持续加大创新投入,开发前瞻性核心技术,为行业带来更多专用的储能产品、专属的储能技术,继续专注储能赛道,真正做到“让绿色能源惠及全人类”,推动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打造全球储能电池第一品牌。

两位福建80后联手

准备IPO了

年轻的海辰储能无疑是新能源江湖又一匹黑马,生长速度和战略打法都尤为凶猛,甚至在小区电梯里也总能见到其广告。

2019年12月,厦门海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海辰储能的曾用名)正式成立,背后站着两位灵魂人物——吴祖钰、王鹏程

相比于公司的出圈,海辰储能的创始团队却是相当低调。“吴祖钰、王鹏程两位都是福建人,应该都是1985年前后生人,很年轻。”一位打过交道的投资人如此形容。

透过企业股权图谱获悉,吴祖钰为母公司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及董事长。但从公司成立之日起,吴祖钰鲜少公开露面,互联网上也几乎搜索不到其过往履历,唯有通过零星的公开视频和图片资料得以知晓其样貌。

而追溯仅有的公开资料,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具体的吴祖钰——80后生人,硕士毕业于福州大学化学化工专业,曾在宁德时代有过一段至关重要的职业生涯:在宁德时代2012年7月—2018年11月间申请了多项专利,涉及储能领域的集流体、极片及电池等,因而在2014年被宁德市评为市级引进人才。2018年,吴祖钰还曾出现在宁德时代首批限制性股权激励名单中。

可以说,吴祖钰属于宁德时代很早一批技术骨干。2019年,吴祖钰率队另立门户在厦门创立了海辰储能,其中有一部分成员同样来自宁德时代。海辰储能的“宁德系”色彩可谓浓厚。

相比吴祖钰的隐秘,联合创始人王鹏程可以说是海辰储能的对外发言人。公开资料显示,王鹏程是海辰储能1号员工,来自福建泉州,本科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在上市公司、投资机构有多年从业经验。

此外,海辰储能背后还有一位女性——林秀华。隐秘幕后,有人称她是海辰储能最神秘的天使投资人,是公司从零崛起的重要股东。

短短4年估值300亿,海辰储能究竟凭什么?

其实自成立以来,海辰储能就专攻储能赛道,主要从事锂电池核心材料、磷酸铁锂储能电池及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现已开发方形电池(50Ah/280Ah/300Ah/320Ah)、圆柱电池((50Ah)、电池模组(风冷系列和夜冷系列)、电池簇(额定电压为1280V)、储能柜等储能产品。

解决方案上,海辰储能针对不同用户设计不同方案,为发电侧提供联合调频、提升新能源消纳以及平滑出力方案;为电网侧设计移峰填谷与调峰调频方案;为用户侧提供峰谷价差套利、备用电源、动态扩容以及移峰平谷方案。

蹄疾步稳,海辰储能还在高效地推进大基地规划建设——在厦门,海辰储能厦门锂电项目一期年产15GWh的智慧工厂已全面投产,项目二期规划年产能30GWh,将于2023年全面建成并投产;4月发布新制造规划,实现重庆基地一期一阶段主体工程封顶;按照产能释放节奏,到2025年预计达成135GWh年产能目标。

来势汹汹,海辰储能2022年储能电池出货量已经高达5GWh(吉瓦时),拿下2022年中国电力储能电池交付项目数量第一位置,也是2022年中国储能电池出货量增速的第一。

现在,这只厦门超级独角兽正式迈出IPO步伐。

在官宣新融资前夕,海辰储能的上市辅导备案获得厦门证监局的受理,备案时间为7月3日,辅导机构为华泰联合证券。这意味着,海辰储能正式启动A股IPO进程。

为何是厦门?

海辰储能总部坐落于厦门,并非偶然。

位于福建省东南端,厦门陆上与泉州、漳州两市交界,东南与大小金门隔海相望,同时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坐拥广阔的海域资源,发展新能源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2022年厦门GDP达到7802.7亿元,位居全省第三。

一提到厦门,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一座美丽的旅游城市。过去的厦门,以制造业、贸易、旅游业三大产业为主。其中,制造业是主要支柱。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过于单一的产业结构也成为厦门经济发展之痛。

痛定思痛。于是,厦门沿着“以产兴城、产城融合”的发展思路,将新能源产业列入厦门市“4+4+6”现代产业体系中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推动新能源产业加速发展。

我们将时间线拉回到12年前,2011年,厦门三圈高倍率型软包装聚合物锂离子电池一期项目在集美灌口机械工业集中区投产,这可以看作是厦门搭建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集群的开端。

王鹏程曾在接受《厦门日报》采访时回忆,“记得我们刚落地厦门时,储能行业还是一个蓝海市场,但是厦门政府基于对世界能源结构改变的判断,非常坚定地支持我们。”

在厦门当地的大力支持下,海辰储能42天便完成了从挂牌出让成交到开工动建手续报批;80天完成总部研发大楼封顶;二期项目开工后,仅3个月便实现智慧工厂封顶。创造了产业项目落地的多项纪录。

十多年间,中航锂电、宁德时代等新能源巨头落子厦门,壮大了产业版图。去年12月,2022宁德时代供应商大会在厦门举行,宁德时代的高管化身“招商红娘”,向来自全球近400家供应商代表推介厦门。“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宁德以外的地方召开供应商大会。”

其实自2021年开始,宁德时代已在厦门布局了厦门新能安、厦门时代、时代电服、厦门时代研究院等一系列项目。而早在2019年,中航锂电就在厦门落地了当地首个百亿级新能源产业项目;2021年5月,中航锂电又在厦门扩建50GWh的国际领先智能化工厂。

落地开花,厦门崛起一个个新能源明星公司。2016年成立的厦钨新能,前身是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电池材料事业部,公司产品涵盖钴酸锂、三元材料、磷酸铁锂、前驱体、贮氢合金等全系列能源新材料产品,是ATL、三星 SDI、村田、LGC、欣旺达、珠海冠宇、松下,以及比亚迪、宁德时代、中航锂电、亿纬锂能及国轩高科等知名电池企业的供应商。2021年8月,厦钨新能成功登陆科创板,最新市值超200亿元。

此外,厦门还有包括法拉电子、科华数据、中创环保、厦门钨业、清源股份等超十家新能源上市公司。

同时,“以投代引”,产业基金也在赶来。去年5月,厦门迎来一支储能产业基金,由峰和资本联合重庆铜梁区政府与厦门海辰成立总规模11亿元的储能产业基金,基金将聚焦新能源领域拥有核心技术、具有产业化发展前景的项目,按照市场化、专业化原则,重点对电池产业链企业进行资金支持,为产业发展提供新动能。

《厦门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明确指出,将重点布局在新阳工业区、杏北工业组团、同安凤南高端制造业基地、火炬(翔安)产业区、同翔高新城、翔安工业集中区(内厝片区、市头片区)等园区,力争到2025年,新材料与新能源产业总规模达到1400亿元发展目标。

透过厦门,我们看到储能一片爆火景象。

储能将是下一个即将爆发的万亿级市场,这已经成为共识。由此,储能赛道这在两年间挤满了VC/PE投资人。据投资界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5月5日,近一年储能行业融资事件108起,其中融科储能、海辰储能、远景能源、德兰明海等均获得数亿元融资,储能赛道正在批量制造独角兽。

火爆之下,泡沫随之而来。正如王鹏程曾判断,如果说2022年是全球储能市场的元年,那么从2023年开始的后三年,将会进入全面储能大时代。

而高潮过后,便是洗牌——中国储能开始进入厮杀时代。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周佳丽 吴琼,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307/516953.shtml

华宇开户_赛博昆仑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达晨财智领投

0704

投资界(ID:pedaily2012)7月3日消息,北京赛博昆仑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赛博昆仑」)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由达晨财智领投,老股东红杉中国跟投航行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本轮资金将用于市场销售以及研发投入。

「赛博昆仑」由知名白帽黑客郑文彬创立。有着“驱动神童”称号的郑文彬19岁加入360,从最初三名创始工程师之一一路攀升到360首席技术官兼首席安全技术官。2021年,郑文彬敏锐捕捉到市场契机,即漏洞危机。随着企业数字化、云化、信创等因素陡然加剧,他决定离开360,围绕漏洞防护开始创业,成立了「赛博昆仑」。

郑文彬看来,有效防御网络攻击的突破口在于“漏洞”。传统的安全产品大部分着眼于攻击发生之后,找到黑客攻击的方式,针对性进行防护,而黑客最开始往往是通过一个漏洞进入的。漏洞是整个网络攻击链中的起点,也是核心,防住了漏洞就等于掐断了黑客攻击根源。因此,「赛博昆仑」打造自动化模拟评估平台“昆仑·洞见”,基于独家漏洞知识库,根据业务风险进行漏洞分级,发掘并修复对客户真正有威胁的漏洞,“漏洞数量比传统产品缩减了两三个数量级”。

郑文彬介绍,在创立初期,「赛博昆仑」主攻发现0day漏洞等高阶漏洞,而随着产品迭代,公司的“昆仑·洞见”产品已能提供从0day、1Day到Nday等漏洞全生命周期的风险防御解决方案,适用于PC、服务器、应用、云等不同场景。目前,「赛博昆仑」产品已服务政府、能源、金融、互联网、通信等领域重要客户。

自成立以来,“昆仑实验室”曾上百次协助微软、谷歌、苹果等公司修复操作系统内核、浏览器、应用服务、虚拟化基础框架等安全漏洞。在去年的全球黑帽大会上,「赛博昆仑」更是获得黑客“奥斯卡”Pwnie Awards上的“最佳远程代码执行”和“史诗级成就”两项大奖。

本轮投资方达晨财智业务合伙人迮钧权表示:“漏洞是网络安全最大和源头威胁,其造成损失不断加剧,全球损失超2万亿美元。随着IT架构升级和国产化推进,未来漏洞数量增长速度还会加剧,企业对漏洞防护的需求将更为紧迫,而当前仅存量对应的市场已超100亿元。

“在网络空间安全赛道上,达晨对「赛博昆仑」的投资主要看重其超轻量零介入的全面防御产品体系,包括0day漏洞前摄防御、漏洞主动响应、加固防线、平台防护;以及新一代安全服务,包括渗透测试、安全评估、攻防演练、微补丁等。「赛博昆仑」核心团队有6亿终端落地经验,多次获得国际攻防大赛总冠军,漏洞挖掘能力一直保持业界前列。期待此轮加持能帮助「赛博昆仑」在商业化推进取得更大成绩。”

本轮投资方红杉中国合伙人郑庆生表示:“我们持续看好网络安全方向,近年来,随着大数据、AI、云计算、5G等新兴智能技术的加速运用,数据保护和信息安全在全球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文彬、古河团队在安全行业具备高影响力和技术实力,我们期待「赛博昆仑」未来能通过技术创新赋能更多企业,从漏洞防护这一网络安全的‘源头’入手,为用户的业务、数据和系统安全提供更好的保护。”

华宇测速地址_提供富锂锰动力电池解决方案,陀普科技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0701

投资界(ID:pedaily2012)6月30日消息,佛山陀普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陀普科技」)宣布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投资方为珠海拾源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某上市公司,华峰资本担任此次财务顾问、战略融资顾问。本轮资金将主要用于建设富锂锰电芯研究院实验线。

在“碳中和”背景下,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快速提升,动力电池也在高速发展。平安证券研究所预计,到2025年中国动力电池出货量接近1TWh,市场销售规模突破7000亿元,受此驱动,相关技术路线也朝多元化方向发展,电池材料迭代速度加快。

「陀普科技」副总经理艾群认为,动力电池市场前景虽好,目前却仍存在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的现象。同时,在产品上,动力电池也面临两大核心问题:安全和成本。其中,为解决安全方面问题,动力电池技术变革走向半固态,全固态发展;而市场对降低成本方面的需求,使得行业技术研发走向钠离子电池、富锂锰电池方向。

「陀普科技」将自身赛道瞄准了富锂锰电池。“虽然市场上也有许多厂商注意到富锂锰基材料,但专注富锂锰动力电池的还相对较少,我们抓住机遇早先入局,会不断迭代产品以保证竞争优势。”艾群表示。

据介绍,在突破三大技全屏术难点后,「陀普科技」研发的富锂锰动力电池具备四大特点,一是汽车级安全设计,电芯为软包装锂电池,安全性能较高;二是超长使用寿命,软包电池循环寿命更长;三是性能突出,内阻小,重量较同等容量的钢壳锂电池轻;四是标准化及定制服务,能够结合不同车身的尺寸空间开发对应标准的模块化电池组。

艾群表示,今年「陀普科技」的发展重点还是富锂锰动力电池项目,本轮融资的资金也将主要用于建设富锂锰电芯研究院实验线。接下来「陀普科技」会在产能布局、产业规划及成本控制板块形成“三步走”战略,争取实现500Wh/kg的能量密度,并围绕三大市场锻造核心竞争力,发展更高克容量的富锂锰基材料,寻找更优化的工艺配方。

华宇平台官网_光润真空完成首轮天使轮融资,无锡市天使基金独家完成

0630

投资界(ID:pedaily2012)6月29日消息,复合集流体设备厂商——锡光润真空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光润真空”)完成天使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无锡市天使基金独家完成。本轮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推进复合集流体专用磁控溅射镀膜设备的研发生产,加速新一代产品迭代落地。

光润真空成立于2016年,是国内较早从事柔性复合集流体真空磁控溅射镀膜的设备企业,并曾参与开发出国内首台既有磁控工艺又兼具蒸镀工艺的真空设备。研究实验室拥有膜层应用领域实验设备及各种技术性能参数检测设备,是国内为数不多的真空镀膜工艺制造生产公司。公司于2022年正式通过某国内锂电龙头企业验厂考核,并被正式纳入其供应商体系。

2017年,光润真空就深度关注并加速储备复合集流体相关设备工艺路线,并联合国内复合集流体箔材领军企业,共同开发研制出国内第一台复合铜箔磁控溅射镀膜设备和超大幅宽复合铜箔磁控镀膜设备。目前公司产品于下游复合集流体箔材领军企业中试线中,正常使用,稳定性一致性反馈良好。

对于未来行业格局,光润真空董事长詹大光表示:复合集流体的整体产业化进度预计可以分为3个阶段:探索工艺、技术验证及大规模量产。“目前整体行业已处于密集技术验证阶段,即将迎来产业化量产原年。”同时,在双碳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率有望进一步提升,伴随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高速发展,有望进一步推动动力电池装车量的快速增长,复合集流体作为核心零部件之一,有望受到充分辐射,快速普及,而作为复合集流体的设备厂商,预计将首先享受产业红利。

本轮投资方金投致源董事总经理任惠垠表示,锂电池负极集流体是锂离子电池中重要组成部分。复合箔材作为电池负极集流体具有安全性高、成本低、提升电池质量能量密度等优点,替代传统箔材是业内公认的大势所趋。复合箔材的渗透率提高,对于以磁控溅射镀膜设备为主的工艺设备将带来数十亿增量空间。光润真空团队深耕真空镀膜设备,具备良好的技术积累和工艺开发经验。同时,公司与行业头部企业深度合作绑定,具备先发优势,有望快速放量。

华宇登录_创新薄膜沉积装备企业「韫茂科技」连续完成数亿元A+轮和B轮融资

0628

投资界(ID:pedaily2012)6月27日消息,近日厦门韫茂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韫茂科技”)宣布连续完成A+轮和B轮两轮融资,累计融资数亿元,引入新股东舜宇产业基金、创合鑫材(国投创合与厦钨产业基金)、国谦资本、长江证券旗下的长江成长资本、利势资本、银杏谷资本、御道创投,老股东红杉中国继续加持。本轮融资资金将用于技术研发投入及加快产品规模量产。

厦门韫茂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公司致力于成为一家平台型的纳米级薄膜沉积装备制造企业。公司目前已推出12款产品,产品线包括ALD原子层成膜系统、PVD物理气相沉积系统、CVD化学气相沉积系统、UHV超高真空镀膜装备等高端薄膜沉积设备。公司已经获得了39项专利授权,还有几十项专利正在审批中。综合来看,韫茂科技是将半导体行业的精密薄膜制造技术运用到新型显示、锂电、光伏、功率器件等领域,特别是针对能源领域产品和功率器件的精密生产制造。相较于半导体行业已经进展到几纳米的制造精度,目前泛半导体领域的制造精度有很大提升空间。

随着锂电、光伏行业近年来对产品性能的要求不断提升,电池企业、组件企业都希望将半导体领域的制造工艺技术运用到自身生产制造过程之中,形成更加精细化、甚至是参数化的制造控制。韫茂科技看到了薄膜沉积技术在上述领域的应用前景,并围绕不同应用行业和场景开发了一系列的PVD、CVD、ALD装备产品,并通过研制出批次型的ALD装备实现技术创新突破。

公司创始人王韫宇表示,公司目标是成为一家平台型薄膜沉积装备制造企业,围绕自身核心技术,在产品架构上更加多元化。这一点不同于其他垂直于细分领域的装备企业,这也有赖于公司团队在产品研发方面的技术积累。团队方面,该公司核心团队成员为来自美国硅谷半导体设备公司的海归人才,包括斯坦福大学博士,在半导体设备领域拥有近20年工作经验。

舜宇产业基金团队表示:“ALD是极具潜力的高端薄膜沉积技术,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韫茂科技团队全面掌握以ALD为代表的成膜工艺及高端装备研发、生产能力,已赋能半导体、新能源、光电等产业应用,我们看好韫茂科技未来能够成为高端薄膜沉积装备制造领域的佼佼者。”

创合鑫材投资团队表示:“薄膜沉积设备作为半导体、先进显示、新能源等领域必备的工艺设备,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良好的发展契机。韫茂团队深耕行业多年,掌握精密薄膜制备技术,多领域产品已实现量产并获得客户认可。未来,韫茂将与上下游伙伴共同开拓市场,我们希望发挥创合鑫材在新材料和高端装备领域深耕的优势,为韫茂在产业链上下游赋能,见证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华宇测速地址_人类「盗火」时刻:可控核聚变首次输出超过输入,聚变核电时代来临

0625

在科技日新月异,创新和颠覆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你或许很难想象:一项技术的突破,居然要花费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

而在今天,美国政府就宣布了这样一项,用了整整七十年才实现的重大的技术突破。

上周一12月5日,美国科学家完成了历史上首次达到科学能量平衡的可控核聚变实验。

在这次实验中,团队使用高能激光射向一个燃料仓,点燃其中高压保存的燃料球。 激光能量高达2.05兆焦,而核聚变产生了大约3.15兆焦的能量。

这意味着人类在可控核聚变实验中,首次首次超出了聚变阈值,实现了大于1的能量增益(也即从聚变中产生的能量, 比用于驱动它的激光能量更多)。

实验发生所在的 NIF 目标室。   图片来源:LLNL

更重要的是,这次实验首次证明了惯性约束聚变作为核聚变两大主流方案(另一个是磁约束,也即所谓的托克马克装置)之一的最根本科学基础。

所以,你可以将这次实验的成功,理解为惯性约束核聚变的“从0到1”。 从此之后,更多来自公立和私营部门的资金、研究力量,可以更加大胆地进入惯性约束聚变方面的科研和投资,谋求加速攻克更多的科研难关,在短短的二十,甚至十年内,实现惯性约束聚变的可规模化。

美国能源部长 Jennifer Granholm 指出,这次实验的成功,是在核聚变研究,在核技术,在能源史上都极为重要的里程碑事件。

本次实验所在的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主任Kim Budil 博士则表示,“在实验室中实现聚变点火,是人类有史以来应对的最重要科学挑战之一。 这次能够实现它,是我们在科学,在工程上的一次全人类的胜利。 ”

而对于本次实验的成功,Budil 博士对高能激光所扮演的地位给予了幽默的评价:

“就像大家知道的那样,我们的实验室简称 LLNL,其实是‘Lasers, Lasers, Nothing but Lasers’ 的意思……”

LLNL 主任  Dr. Kim Budil   图片来源:能源部

白宫首席科学顾问 Arati Prabhakar 博士,更是感慨万千:

“在我19岁的时候,我就在这个实验室实习过,当时他们给了我一根‘激光笔’玩,那个夏天我过得非常充实。

后来我离开了这里,去做了其它更不值得一提的工作。但我的同事们,以及他们的后辈和后辈的后辈,却从未停止尝试……

他们获得过骄人的成绩,也历经了无数令人难以置信的挑战和痛苦——今天的我们都已经白了头发,但他们从未放弃这一目标,直到上周……我相信这是一个关于‘坚持’的*例证。”

图片来源:美国能源部

接下来,让我们来深入浅出地了解一下,这次意义无比重大的可控核聚变实验,这场长达60年的追逐,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01、发生了什么?

在上周一12月5日,在位于硅谷利弗莫尔 (Livermore, CA) 的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 (LLNL) 内部的国家点火装置 (NIF),进行了一次通过激光触发的惯性约束核聚变 (ICF) 点火实验。

为了实现聚变点火,科学家使用了总计192束高能激光,射向装有氘﹣氚(读作dāo-chuān)燃料球的环空器。

环空器 (hohlhraum) 是一种圆筒形器皿,头尾两端开孔,内壁涂有黄金等特殊涂层。 在下图中,美国核安全局副局长 Marvin Adams 展示了实验所用的环空器(同款)。

注意,环空器其实并非他手中的“玻璃杯”,而是在里面装着的另一个小筒,大概只有手指指节的大小,如他的左手所示:

环空器   图片来源:LLNL

Marvin Adams 展示实验所用的环空器   图片来源:美国能源部

在 NIF 的实验中,科学家将燃料球装在环空器内并进行加压,然后通过环空器两端的孔洞射入激光,照射环空器的内壁。

特殊涂层被加热到大约300万℃的高温,发出强烈的 X 光束,进而照射在燃料球上。

环空器内部工作原理。    图片来源:LLNL

燃料球的外层被X光照射,产生爆裂。其反作用力会以震波的形式继续向内部传播,使得内部的氘﹣氚元素形成高压高温,产生自发性的燃烧,导致内爆(能量和物质快速对称地向内聚合),并连锁触发聚变反应。

至于为什么用激光照射内壁,而非直接轰击燃料球:前者产生的X光可以更加均匀地覆盖到燃料球的表面,使得表层的的爆裂更加均匀,从而时间更加一致,使得聚变反应的效率更高。效率越高,离正能量增益(大于1的能量增益)就越近。

——以上的过程,就是高能量惯性约束聚变的基本过程。它的用时极短,只有大约几十甚至上百万分之一秒。它的尺度也很小,毕竟燃料球只有“一枚花椒粒”那么大。

但是,也正是在这个极短的过程中,这个环空器内,其实模拟了一颗微小的恒星。

燃料球和环空器。   图片来源:LLNL

02、为什么重要?

这样的实验,在 NIF 并非*次进行。 事实上,该实验室在过去已经进行过“无数次”可控聚变实验了。

然而本次实验的重要性在于:

就是聚变产生的能量,比触发聚变所消耗的科学能量更高。 也就是说,用这种做法来产生能源,值了!

具体来说,实验总计使用了大约300兆焦的电能,聚焦到高能激光束的输出达到了2.05兆焦,而通过科学的观测手段取得的实验结果显示,瞬时聚变产生的能量达到了3.15兆焦。

产生的能量,除以激光输出的能量,结果大于一,这种情况在科学上称为“科学能源盈亏平衡” (scientific energy breakeven)。

图片来源: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

而在过去,无论是 NIF/LLNL,还是欧洲的公立研究机构,以及全世界各国各种各样的私营研究机构,进行的所有可控聚变实验,都从未实现过盈亏平衡——说白了,就是“为了发电,反而用了更多的电”。

美国知名科普作者、天体物理学家 Neil deGrasse Tyson 表示:

“你获得的能量比你投入的能量更多——我们终于来到了这一天。”

正如前面提到,核聚变是让氘﹣氚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出现聚合反应,过程中释放出氦,而副产品则是以中子形态存在的天量能量。 太阳就是一个氢核聚变的恒星。 人类对这一产生能量方式的研究已经持续百年,更是通过核弹的引爆,早已掌握了具体融合原子使其聚变的技术。

然而问题是,人类在很长时间里一直无法控制聚变的反应。

核聚变研究从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开始,但进展一直非常缓慢(以至于过去随便一点小成绩都值得大书特书)。在过去,*的挑战是高温问题难以解决。

具体来说,科学家需要在实验室环境内创造出像太阳那样的极高温、高压的环境,才能让燃料加热到离子化产生聚变。然而一般容器无法应付如此高的温度,需要对容器和反应进行“约束”,放置离子溢出容器。

故而科学家们逐渐演化出了两种主流的方案:磁约束和惯性约束。本次 NIF 实验就属于后者。

环空器受到激光“加热”的图示。   图片来源:LLNL

除了对核聚变的可控之外,实现能量盈亏平衡则是另一大难题。

大家可能还记得,我们在前一小节提到,NIF 实验人员对激光照射反应逻辑和对环空器的设计,都是为了提高聚变反应的效率,让燃料球“内爆”的再快一点。

为什么要提高效率?因为如果效率能够超过某个阈值,就会出现一种极为特殊的情况:产生的能量超过输入的能量,也即实现大于1的能量增益(正能量增益)

这样的情况,在过去难以实现。科学家们花了整整70年,距离这个目标却一直非常远:比如在2013年10月15日,NIF 的某一次前序测试才勉强实现了0.0078的能量增益,比正能量增益的1/125还不如。

而在十年后,NIF 终于跨过了正能量增益这一里程碑:在不到10纳秒(1秒=十亿纳秒)的时间里,整个燃料球完成了它的聚变反应,并实现了超过1的能量增益——这当然是件非常值得令人兴奋的事情。

“这注定将成为21世纪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科学壮举之一。” 美国能源部长 Granholm 表示。

03、什么时候商业化? 聚变核电站?

在本次事件中,大家主要要看的是能量产出3.15兆焦和能量输入2.05兆焦这两个数字之间的对比。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前面那个300兆焦的“插座用电”就不重要。

你可以这样理解:为了让这个“激光笔”启动,我们需要把它插到“插座”上,尽管“激光笔”照射目标用了两度电,“电表公司”却告诉我们实际上的电网流量是300度……

在科学上,我们应该聚焦于正能量增益这一决定性的事实。 但是从实际应用,从商业化的角度,我们当然也要关注300兆焦——百倍耗电的问题。

LLNL 主任Budil 博士对此回应:我们的计算预测显示,可以通过规模化和合理安排激光装置的方式,来实现百倍增收,也即获得数百兆焦的能量产出。 研究团队有一个理论路径去实现那样的未来,但距离它还非常非常的远。

“(即便考虑今天的成就,)我们仍然还有着许多非常巨大的难题没有解决。 这些问题不只是科学上的,还有技术上的,”LLNL 主任 Budil 博士指出,“我们只是成功点火了一个燃料仓,就这么一次。”

而想要实现这一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商业化,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比如如何把这种单次的聚变,变成多次、可持续的聚变,今天的科学家还有许多要素并不具备。

“我想距离那样的未来,可能还要数十年的时间,”,Budil 表示,“但是我想应该不是60年,也不是50年…… 我想,只要有各部门各界各行业的通力合作,对底层技术进行进一步研究和开发…… 可控核聚变发电站的落成,也许我们有生之年可以看到。 ”

环空器燃料仓   图片来源:能源部

能源部长 Granholm 则表示,目前拜登政府的能源政策和施政纲领中的确有提及对可控聚变核电站进行研究,但目前尚无新的进展可以分享。毫无疑问,通过清洁、安全、先进的核聚变方式进行发电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方向,不过目前远未达到可行性研究的阶段。

不过 Granholm 也强调,在可控核聚变发电技术方面,美国政府非常需要并且欢迎民间资本的介入:

“在研究的前期,美国财政的研究支持对于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尤为关键,但在之后我们要走的路上,需要公共研究和民间研究齐头并进。我们非常支持对这一领域感兴趣的民间资本,比如投资群体和创业公司,和我们一起努力在未来(几)十年内打造出可工作的可控核聚变发电站。”

虽然这位能源部长更为乐观,一个需要明确的事实是:今天 NIF 的研究人员刚刚取得高于1倍的能源效益。

而在核聚变发电站的典型设计中,对磁约束方案的能源效益要求是至少30倍,惯性约束方案至少70倍;常规的裂变式核电站的能源效益更是极高,以美国为例,全国只有54座核电站、92枚反应堆,却供应了全国接近五分之一的电力。

未来的路的确很长。

04、为什么上周试验成功,这周才公布?

过去一周,NIF 的所有团队的成员都在非常辛苦地检查实验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验证。

“你们会发现,当你点燃一个小燃料仓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很小但又很大的事情…… 但是与之相关的实验数据却并不‘小’,我们所有团队所有熟悉业务和数据的成员都需要来检查和验证这些数据,”Budil 博士表示,不仅内部人员参与,在得到了令他们惊讶的结果之后,他们还必须找了外部专家团队来进行独立验证。

正是这些极其繁琐、仔细、相互独立的数据验证工作,才能让科学家们确认,他们完成了一项长达70年都没有实现的关键使命,终于实现了那个让一代又一代物理学家、化学家、计算机科学家们前仆后继的“奇迹”。

“告诉大家发生了什么很重要,把事实和证据给大家看更重要。”

05、对磁约束有何意义?

Budil 博士指出,作为核聚变的两种主要实现技术方案,磁约束和惯性约束在一些数据分析检测方面有些共同点,但在技术原理和实验场景上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

简单来说,磁约束聚变主要是低压低温的持续环境,而惯性约束是高能高压高温的瞬时环境——注意这里的持续和瞬时之间区别其实不大,可能无非也是几百纳秒和几纳秒之间的差异。 两种技术方案的研究推进,对于未来人类实现通过可控核聚变进行发电都有着关键意义。

不过从显示情况来看,由于磁约束方案的研究时间更长,研究力量更多元化(国家、公/私),磁约束方面的核电站概念开发进度目前更“远”一些,距离落实可能更近一些。

06、“激光,激光,全都是激光”

对于家住南湾/东湾的朋友来说,对 Livermore 的印象可能就是奥特莱斯。 其实,美国最重要的一座大型公立研究实验室——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也坐落于这里。

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落成于1952年,是美国冷战策略的产物,为了打造*进的核武器、推进核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而建立。

不过到了今天,这个实验室已经发展出了一系列多元化的研究方向,包括军工武器和复杂融合、网络安全、物理、生物安全、反恐、超级计算等。

比如,美国西海岸*的超算集群之一,就坐落于 LLNL。 在超算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 IBM 红杉超级电脑,因为属于美国国家核安全局高级仿真和计算机化的一部分,也受LLNL 实验室的管理。

而承担了本次实验的“国家点火装置”(NIF) 和光粒子科学部门,正是整个 LLNL 旗下最重要和历史最悠久的部门,没有之一。

图片来源:NIF

图片来源:NIF

NIF 是整个美国*规模、能量最强的激光系统。 其占地面积相当于一个美式橄榄球体育场,总共有192套独立/可合作的激光束生成设施——所以这次实验,可以说是“火力全开了”。

这也是为什么 Budil 主任幽默地表示,LLNL 的全称其实是“Lasers, Lasers, Nothing but Lasers.”

“对于 NIF 的研究人员和工作人员来说,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就。 他们的医生致力于使得核聚变点火成为现实,这次实验无疑将激发更多的发现。 ”能源部长 Granholm 表示。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硅星人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华宇开户_首发 | 欢影医疗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加速建设高端医学超声平台

0624

投资界(ID:pedaily2012)6月12日消息,深圳欢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欢影医疗”)近日宣布已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上海科创领投,基石资本跟投,老股东绿河投资继续追加投资,劢柏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加速ICE心腔内超声导管等高端医学超声产品的研发、临床试验及市场推广。

欢影医疗成立于2020年5月,由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邱维宝博士创办。邱博士是超声工程领域专家,深耕超声前沿技术研发近十五年。曾先后在香港理工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NIH超声传感器中心从事超声换能器与仪器系统研发,已在深圳组建了一流的高端超声换能器和成像系统研发及产业化平台。目前任IEEE国际超声大会TPC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超声工程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仪器工程开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超声换能器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科院医学成像技术与装备工程实验室副主任和深圳超声成像与治疗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主导多款超声影像、超声介入和超声内镜产品的研发和授权。核心团队来自中科院世界知名超声团队和领域内知名企业,在超声成像技术研发、产品转化等方面有丰富的经验。

欢影医疗自创立以来一直坚持从核心技术做起,构建了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超声换能器、有源介入导管、超声成像算法和超声主机设备等四大核心平台。相继在高频及超高频超声换能器、高密度四维面阵换能器、有源介入超声换能器等产品的设计、加工、封装等核心环节上取得了一些列突破。此外,欢影还成功搭建了50MHz超高频超声成像主机和介入内窥超声成像主机设备产线。

在医学超声领域,普遍的诊断超声频率范围在2MHz-10MHz之间,在这个领域里国内已经涌现一批如迈瑞、开立等优秀企业。国内市场规模突破百亿的同时,竞争也日趋激烈。但是,以介入超声和高频超声为代表的高端医学超声领域,进口产品仍占据着市场份额的90%以上,在心腔内超声等细分领域甚至面临无国产产品可用的现状。欢影医疗的心腔内超声产品可以100%自主完成关键换能器和有源介入导管的研发和生产,完全摆脱了对核心部件的外购依赖,已经建立了完备的万级洁净生产车间及生产体系,最大程度保证了供应链安全、成本可控和稳定量产能力,这使得高性价比的国产心腔内超声产品(2D/4D-ICE)能够真正地推广应用于中国患者身上。

同时,依托底层医学超声技术平台,欢影医疗还积极拓展高频超声诊断和生命科学仪器等上游工具领域,已经开发的国内独有的50MHz超高频超声成像设备和纳升级超声移液仪等设备,打破多个国外的长期垄断。

欢影医疗创始人邱维宝博士表示:“首先,非常感谢上海科创、基石资本、绿河投资和比邻资本的信任和大力支持,也非常感谢劢柏资本在本轮融资中的付出和努力。欢影医疗将加速推进团队的高频医学超声技术转化落地,集中突破一批国产卡脖子技术,造福更多中国患者,致力成为国际领先的高端医学超声技术企业。”

上海科创投资总监夏叶表示:“上海科创一直以来聚焦于硬科技领域,瞄准产业链的最上游、价值链的最顶端、技术体系的最底层。欢影医疗团队在高端超声医学领域拥有强大的技术实力和丰富扎实的工程经验,结合市场需求,开发的心腔内超声、超高频超声和超声移液仪等产品供应链自主程度高,成本优势显著,性能媲美国际巨头。我们期待一起陪伴和助力欢影医疗成为高端医学超声领域的领导企业。”

基石资本投资副总裁张之宽表示:“心脏介入超声产品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明确,在介入诊疗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欢影医疗是国内少数掌握超高端超声探头全链条自研自产技术的团队,其在微型超声探头、高频超声探头的技术积累令人印象深刻。我们期待欢影凭借其过硬的技术能力成为国产医疗器械的翘楚。”

绿河投资表示:“欢影医疗掌握超声探头、主机及系统算法等完整的超声技术平台,在介入超声及高频超声等领域有很强的产品开发能力。目前欢影医疗的产品线都是自主研发和生产,既能实现优秀的产品性能,又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同时也获得国内大器械公司及行业上下游的认可和合作。绿河投资认为在器械集采常态化背景下,欢影医疗的自主研发和成本控制等优势将更明显,也期待欢影推出更多优秀的国产器械服务患者。”

比邻资本表示:“欢影医疗是一个基于超声探头、主机和算法的平台型企业,基于底层技术模块,可以延展出高频彩超、ICE等丰富产品矩阵。具有长期价值,天高任鸟飞。一路走来,我们陪伴和见证着欢影的成长与进步。也祝福欢影海纳百川,群贤毕至,成为众多伙伴合作共赢、携手前行的平台,助力国产医疗器械更上层楼。”

劢柏资本管理合伙人翟彦祺表示:“非常荣幸劢柏资本协助参与了欢影医疗本轮的融资,劢柏资本长期关注拥有底层核心技术的医疗技术企业,邱博和团队的扎实的技术积累让我们印象深刻,期待欢影医疗依托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平台,在介入超声、高频超声和实验室自动化等领域迎来快速的突破,惠及全球患者。”

华宇平台登陆_下个十年,再造奇迹!FBIF2023开幕,万人齐聚全球食品盛会

0621

由Simba Events打造的FBIF2023食品饮料创新论坛及FBIF食品创新展于2023年6月14日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正式召开。FBIF2023以“再造奇迹”为主题,探讨食品行业创新和增长模式。

FBIF2023将有300位全球演讲嘉宾、900+参展商、7000+位行业嘉宾参会,共计30000+专业观众参会观展。来自国内外的100+媒体齐聚FBIF2023盛会,以多样的视角向世界传播全球食品饮料行业趋势及大咖观点。

在今天召开的全体大会中,雀巢、康师傅、OATLY、今麦郎、剑桥大学贾奇商学院等高层进行了精彩分享。

如何“行业重构,价值再创”?

消费市场的转变,对食品企业有哪些启示?

影响未来消费新增长,有哪五大主题?

植物基2.0时代,带来什么变化?

AI科技对食品行业有哪些深刻影响?

全球宏观经济洞察下,有哪些机遇和挑战?

不确定性时代如何把握发展方向?

如何靠有价值的创新赢得未来?

以下将为您带来精彩实录。

全体大会伊始,FBIF创始人贝拉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词。

作为食品行业的参与者,也是食品行业的见证者,贝拉带领来自全球各地的参会嘉宾,回顾了过去十年的行业变化与创新。

贝拉表示,2014年在为FBIF论坛话题做桌面调研时,几乎所有的会议都是在讨论食品安全的话题。但仅仅2年后,市场就变得不一样。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全面到来,高增速的电商平台开始细分,千禧一代成为消费主力军,异业者跨界入行,资本也闻风入局。

传统的食品饮料行业引起了*的热度,行业内也都在讨论“新消费是不是真的这么神?”。然而到了2020年,疫情开始带来更多不确定性,品牌们开始意识到“台上的妆”好化,但“台下的真功夫”难练。他们开始重新重视打磨自己的产品组合、价格渠道、生产供应链和组织文化等“硬实力”。 同时我们也看到这几年,有很多优秀企业无惧挑战,逆势而上。

最后,贝拉祝愿食品品牌们在下一个十年,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奇迹。至此,我们也正式开启了FBIF2023的“再造奇迹”之旅。

01.行业重构,价值再创

全体大会主席贝恩公司全球专家合伙人鲁秀琼发表主席致辞,为大家分享如何实现“行业重构,价值再创”。

鲁秀琼提出,今天发生的并不是消费降级,而是消费者没有消费欲望,这是行业今天真正需要面对的问题。

目前,尽管消费开始回暖,食品品牌们所期待的“反弹”仍不如预期强劲。数据显示,整个食品行业在过去三个季度都呈现正增长,但是相比2021年同期仍有所下降。

鲁秀琼提到,绝大多数食品行业的增长,其实是有赖于“高端”的引领,但消费者的购买频次出现下降。其中,低温酸奶2022年的消费频次相比2020年下降了14%,饼干2022年的消费频次相比2020年下降了11%,啤酒2022年的消费频次相比2019年下降了5%,奶酪则在过去一年内下降了6%。

究其下降原因,一方面是食品行业内卷,新品类、新产品层出不穷,消费者挑花了眼,所以单一品类下滑。另一方面,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在整体消费信心不足的情况下,今天发生的并不是消费降级,而是消费者没有消费欲望。

那么,如何给消费者更有价值的购物理由,去激发他们的消费欲望?

鲁秀琼指出,为此行业人士需要回归消费者的生活标准,实现价值再创。如今,消费者的新生活标准是“面子、里子、脑子”的“三位一体”。“面子”展现出消费者的“人设”和消费的社交属性;“里子”体现出消费者需要且向往高品质的生活;“脑子”则代表消费者目前回归理性,需要有更加物有所值的产品。

鲁秀琼指出,食品行业正处在非常重要的关键点,当用户的消费信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今消费者的生活标准发生了变化,整个食品行业必须从以前的“商业标准”变成了消费者的生活标准。鲁秀琼表示,怎么面对行业重构,品牌可以从模式重构、业务重构、渠道重构、价格重构和品牌重构五个维度进行变化。其中在渠道方面,鲁秀琼强调,“要真正以消费者为核心去实现全渠道的触点的设计,形成货盘匹配和不一样的站内站外一盘棋,线上线下全域营销的能力。”

02.未来消费:复苏、转变和信心

疫情三年,整个消费市场发生了许多变化。消费者转变的偏好需求,对食品企业有哪些启示?厚生投资创始合伙人王航、康师傅饮品董事车军峰、Ventech China管理合伙人Curt Ferguson和大会主席鲁秀琼一起,在FBIF论坛进行了交流与分享。

王航先对整个消费市场的变化洞察进行了分享。首先是“在家消费、在线触达”的体系越来越完整。基于此,我们还可以看到数字化的深入人心。王航表示,从十年前的“农改超”,到现在的“超改仓”,超市正在经历成为到家配送的“仓库式”转型。

其次是“为家消费、为己安心”的消费趋势。近年来家庭成为重要的活动场景,消费者也为丰富和美化这一场景进行消费。同时,大家对健康、安全、清洁的话题也更加关心。

Curt Ferguson则表示,没有可持续性的商业模式就无法获得成功。在Curt看来,人都是“社会动物”,他们在购买商品时会关注品牌,理性消费。虽然中国市场的增长带来很多机会,但是这也是消费品牌面临的*的陷阱。抛去热钱、流量等,企业要可持续发展。

车军峰指出,在疫情三年里,一是消费者决策的效率更科学和更提高。 二是消费场景变化,尽管室外的场景受到很大影响,室内到家场景却获得增长。 三是供应链端,大环境和政治格局变化。基于此,食品行业出现了“强者更强”的局面,整个行业的发展更加集中。

此后,三位嘉宾又和大会主席又就供应链的韧性展开讨论。他们从提升数字化能力、降低生产采购成本、利用人工智能等方面,提出了供应链发展的方向。针对业内流传的“渠道必死,供应链永生”说法,三位嘉宾也给出了对渠道存量和增量市场的建议。

03.五大趋势解锁未来消费新增长

利乐公司全球市场副总裁Julia Luscher以《变革•创新:五大趋势解锁未来消费新增长》为主题发表演讲。Julia指出消费者在经历了疫情后,消费习惯和行为发生了变化,而利乐最近在做的研究则指出了影响未来新消费、新趋势增长的五大主题。这五大主题包括:明智变通、融合生活、建立真实连接、饮食赋能和气候告急。

利乐分享的五大趋势中,首先是明智变通(Smart & Adaptive)。Julia Luscher指出,消费者如今在购物时更加谨慎和负责。

其次是融合生活(Blended Lives)。越来越多的人将现实空间和数字空间融合起来。这种线上线下的融合将促进生活的便利和多元,带来愉悦丰富的感官体验。

第三大主题为真实连接(Authentic Connections)。消费者想要知道所购买的食品和饮料的来源与真实性,做出价值认同的选择。

此后,Julia Luscher重点强调了饮食赋能(Empowerment Through Diet)和气候告急(Climate Imperative)两大消费者趋势。

现在的消费者希望靠饮食赋能,吃出健康。Julia Luscher表示,人们正在通过饮食选择提升对健康的掌控力。70%的受访者认为健康的食品与饮料使自身感觉良好。74%的人认为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同样重要。调研数据显示,免疫力增强、身心健康、控制体重是消费者最希望收获的三大益处。

同时消费者开始意识到,他们需要做出更多支持可持续发展的选择。采取行动提高包装的回收利用也已经成为他们关注的重点。Julia Luscher指出,参与调研的消费者中,有86%的人表示自己未来5年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将增加。79%的受访者表示,如果品牌能传达有关环保的举措或行动计划,他们的购买意向会增加。

Julia Luscher指出,包装是品牌和消费者沟通的桥梁,通过包装可以向消费者传递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此外,消费者心目中最环保的包装形式也在变化,他们对纸包装环保性的认可度比六年前增长了7%。

正如Julia Luscher所说,消费者是企业进行任何创新的核心。企业需要把握消费趋势,并真正理解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做出相应的商业决策。消费者的钟爱即产品的成功。

04.新植物基2.0时代

近年来,新植物基品类开始被更多消费者所认知。伴随行业发展和市场生态变化,新植物基2.0时代也随之到来。

在鲁秀琼的主持下,OATLY亚洲区总裁David Zhang、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教授胡新中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任贵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北京工商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教授许朵霞、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刘锐一起和观众们进行了交流。

首先从植物基的价值出发。胡新中认为:“我们现在的观念是新植物基品类或者说燕麦奶,与其他动、植物乳制品品类是和谐共生的,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给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

其次从植物基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来看。许朵霞指出,为了减碳,食品行业肩负非常重要的使命。植物基也是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一环。食品行业需要从种植到生产、加工、包装等各个环节,进行不断地科技创新。

第三步是讨论植物基品类对健康的加持。丁钢强指出,基于科学依据,合理地增加以植物基为主要载体的一些食品,对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

此后,David Zhang为大家分享了燕麦奶引领的新植物基和传统的植物基的三大区别。一是新植物基使用新科技,二是新植物基需要颜值、美味并存,三是新植物基是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品牌将社会、社群、人群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适合于燕麦奶引领的新植物基发展的生态系统。

那么植物基对亚洲及中国的消费者到底意味着什么?任贵兴分享了一些历史和故事,指出“植物基的根在东方”。刘锐则从营养角度分析了中国居民对植物基的需求点。

现场还发布了《2023 中国燕麦奶行业白皮书》,相信通过将“营养、好吃、时尚”三个元素在新植物基产品中很好地融合,燕麦奶引领的新植物基的2.0 时代已经到来。

05.AI科技在商业的边界探索

随着人工智能的出现,食品饮料行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化。BSI全球食品和零售董事总经理Todd Redwood为大家分享了人工智能的更多应用。

可以发现,在食品饮料行业,人工智能已经应用在市场调研、广告营销中。品牌可以了解竞争对手在什么样的场景下发布这样的照片,消费场景如何,以及怎样针对性地做营销策略的调整。

人工智能也开始被用于应对创造新产品时所面临的各种复杂情况。雀巢就让人工智能帮助进行配方开发和调整,从而能够打造出更加适合如今消费者的食谱。

在进行产品创新和市场研究之外,人工智能的算法也开始应用到供应链中。品牌能更好地执行食品的运输和物流。此外还能进行库存管理,以及工厂的设计和排产,做更加准确的预测。

Todd Redwood还分享了人工智能在包装设计上的应用。利用人工智能可以设计更环保和可持续的包装,进行个性化包装的生产,甚至让包装满每个消费者的需求。此外,人工智能还能应用于农业、消费者行为数据收集管理等方面。

当法规监管还没有跟上技术,如何将机遇与挑战做好平衡,将是食品品牌们思考的重点。

06.全球宏观经济洞察

当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市场挑战升级,品牌们将如何应对?剑桥大学贾奇商学院院长Mauro F Guillén和BSI全球食品和零售董事总经理Todd Redwood以全球宏观经济洞察为议题,围绕全球经济增长的机遇和挑战展开深度对谈。

Mauro F Guillén针对2023年全球宏观经济趋势变化,分析了企业在疫情常态化、供应链、消费者需求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Todd Redwood也给出了对食品饮料行业公司的建议,并提醒他们出国寻找机会时所面临的挑战。

疫情、供应链、能源、地缘政治、大宗商品……食品饮料行业的发展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把控供应链的潜藏风险,积极应对市场波动,或许能打破经济增长迟滞的困境,让企业拥有更多看到消费者需求的机会。

07.不确定性与可持续未来下的灰度思考

经历了过去三年的冲击和挑战,不确定性或将成为未来很多年的核心关键词之一。

面对消费者趋于理性、全球能源紧张及原材料价格上涨、不断攀升的高通胀与可持续发展等趋势波动,企业要如何在混沌中探寻绿色、韧性以及可持续的发展方向?

在君和资本合伙人李婷的主持下,荷兰合作银行中国区首席执行官柯涵阳(Harjan Kuiper)、雀巢大洋洲区区域供应链执行董事兼高级副总裁兼董事会成员董明(Tony Domingo)就“不确定性与可持续未来下的灰度思考”主题展开讨论。

面对全球市场波动对供应链造成的风险,董明从危中找机、场景规划、地缘政治等多个角度给出避免未来出现相关的供应链风险的思考。这三年里企业的供应链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从这段经历中企业应该学习到以消费者为中心、重视合作伙伴关系、倾听消费者的声音。

荷兰合作银行中国区首席执行官柯涵阳表示,作为一家银行关注供应链的时候,会考虑到一家企业的采购来源,会涉及到哪些大宗商品,有没有其他的领域可以去值得考虑,来对冲这些价格的波动。面对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需要建立整体解决方案来缓释风险。

最后,李婷提到,不管是中小企业还是大企业,ESG应该是作为企业1号位的重要工程。柯涵阳和董明还谈到在网络中保持信息共享和信息透明度的重要性。企业与消费者、供应商、投资者等需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来共同应对不确定性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08.价值创新赢未来

今麦郎集团董事长范现国以《价值创新赢未来》为题,向业内人士进行了分享。他指出,创新每个企业都在做,但是真正在创新当中能找到规律的,那是极少数企业。

首先创新是一个企业的战略,是一把手工程。那么我们在现在千变万化的市场当中,如何能找到创新的规律?范现国认为,真正的创新是倒着来,从顾客的内心出发。

其次,创新不是满足顾客现有的需求,而是要开创引领新的需求。在范现国看来,成功都是反人性的,真正的高手一定会抓住消费者内心。只有打造基因不同的新物种,品类创新才能赢得未来。

他进一步强调称,有价值的创新需要自终而始,“终”指的是消费者的耐心,而不是产品本身。一个好产品,一定是做到*、打透消费者心智认知的。

在范现国看来,真正的创新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生态,企业靠一个点赢得市场的机会和概率越来越少。范现国又从外在颜值、内在品质、占领心智、体验超值和品牌增值,5个方面分享了定位背后的逻辑——定位生态。

最后,希望更多的中国企业能够不断开创新品类、打造新物种,在世界的舞台上从跟跑到领跑,为世界进步做出贡献。

09.Wow Food Awards创新食品评鉴大赛,寻找食品行业无限可能

聚集业内*创新精神人士的Wow Food Awards 2022颁奖礼,在恒天然集团中国区益生菌负责人王乐濛和OATLY产品营销总监刘春燕的主持下举办。

为了寻找食品行业中的无限可能,专家评审团从消费者沟通、产品理念与产品感官评价三大维度出发,在360+组决赛作品中选出*创新性的产品。本届共有82款产品获奖,其中包括钻石奖1个、铂金奖5个、金奖11个、银奖27个和铜奖38个。此外,组委会还特别选出3个产品经理奖。

10.Marking Awards 全球食品包装设计大赛,注重设计的力量

在凌云创意联合创始人梁宇和阿普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战略及传媒负责人张慧的主持下,全球食品包装设计大赛颁奖礼圆满结束。

为挖掘和表彰优秀的食品包装设计,全球食品包装设计大赛共设置了“全场*”、“*商业价值奖”、“*可持续奖”3项综合奖,以及“*标签设计奖”、“*产品设计奖”、“*品牌全案设计奖”、“*结构与材料设计奖”、“*概念设计奖”6项专项奖。最终有68组作品获得提名,55组作品摘得奖项荣誉。它们正在推动食品品牌的包装创新速度、功能优化及审美认知。

华宇测速_摩方精密完成1.6亿元D轮融资,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国泰君安创投等投资

0621

投资界(ID:pedaily2012)6月12日消息,3D打印制造商重庆摩方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摩方精密”)近日宣布完成1.6亿元D轮融资,由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国泰君安创新股权投资母基金中心联合领投,上海张江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重庆健欣合盈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重庆渝富基金)跟投

摩方精密成立于2016年,目前已有7年,是一家微尺度3D打印技术及精密加工能力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专注于通过微纳3D打印实现免开模精密器件加工。

摩方精密专注于面投影微立体光刻技术(PμSL: Projection Micro Stereolithography),该技术使用高精密紫外光刻投影系统,将需打印图案投影到树脂槽液面,在液面固化树脂并快速微立体成型,从数字模型直接加工三维复杂的模型和样件,完成样品的制作。

2018年,摩方精密就交付了第一套打印系统。精度是3D打印技术的一大重要衡量指标,目前,摩方精密的Nanorch系列超精密3D打印系统可以实现最高实现精度达2μm。

目前,摩方精密在精密陶瓷器件、精密医疗器械、高频通讯等领域已有产品布局。其中,摩方精密发展较快的业务主要是牙齿贴片和生物反应器。

医疗领域,牙齿贴面是一种牙齿美白修复技术,会在缺损或颜色较重牙齿上贴和正常牙齿颜色相近的贴片。

传统工艺牙齿贴片厚度在400μm以上,由于贴片过厚,需要对用户磨牙,有着影响牙神经的风险。摩方精密目前可以实现100μm以下的氧化锆牙齿贴,可以降低要打磨的牙齿厚度。公司也在突破40μm以下的氧化锆贴面。

在陶瓷天线上,摩方精密通过3D打印技术,可以让常规无法成型的高介电性能的钛酸镁复合陶瓷材料成型,从产品效果上看,一方面可以保证产品的精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生产异型结构和内部三维结构的产品。未来,摩方精密也会开展6G及以上天线产品的研发。

目前,摩方精密同时有树脂和陶瓷材料,可以通过打印系统,直接成型精密塑料结构件和功能器件,减少了抛光、打磨、喷涂等处理工艺。

华宇平台注册地址_小鹏的病,从G3就开始了

0620

G9失利之后,小鹏汽车开启了“秋后算账”模式。

先是把三位合伙人之一的夏珩,撤除了执行董事的职务;现在又把负责汽车品牌和公关传播的副总裁李鹏程拿掉。

外界纷纷猜测,这是何小鹏痛定思痛后的拨乱反正。通过换帅,小鹏希望获得更好的决策能力,借此让外界对之前一系列失误而形成的不良预期,能一笔勾销。

但换帅真的就能解决问题了吗?毕竟小鹏已经连着3个月当了造车新势力的倒数*。G9在何小鹏亲自救场之后,销量并没有起死回生。

这似乎昭示着小鹏今天的问题根本不是什么配置清单失误,而是积攒已久的沉疴宿疾,早在前几年高速发展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祸根。

Part.1 步子太大,G3跌倒

2013年,特斯拉在中国卖出了2909辆新车。2014年,这个数字暴涨到了24076辆,增长了近十倍。这条鲶鱼在中国新能源车市中疯狂搅动,催生出了“蔚小理”等带着互联网基因的新能源车企。三家新势力,在各自的产品理解下,分别选择了不同的产品路线。

蔚来汽车,走的是效仿特斯拉的道路。初期先发布一台售价昂贵的跑车作为市场认知导入,随后发售面向高端市场的正式产品(ES6对标model X);当市场接受度逐渐提升之后,再考虑向下配置更具性价比的大众产品(尚未发布的阿尔卑斯对标model 3)。

理想汽车,走的是产品主义路线。爆火的理想ONE空间足够大,在30多万的定价区间里面很难找到对手,同时还搭载了相当有面子的一票智能化硬件。这样的配置打了整个市场一个措手不及,占据了先发优势。

小鹏汽车,走的则是*互联网特色——先上线后迭代,先占市场后盈利的路线。2018年底推出G3,分别从两个方向攻入新能源汽车市场。

首先是低价换市场。此时的对手们都定位高端市场,蔚来ES8定价在37.54-47.54万;理想one补贴后仍要32.8万元。小鹏剑走偏锋,G3售价区间仅为13.98-16.98万,即使一台毛亏大约在24%,但希望用较低的售价,让消费者产生兴趣。

另一条路,则是从B端渗透。小鹏成立有鹏出行,让自家产品先通过网约车的形势跑在大街上。这条路线很多车企都在采用,例如北汽、威马、长城、广汽等。其一是因为从2018年开始,国内绿色出行的政策使得B端乘用车预计出现相当大的缺口;其二则是B端出行是十分直观体验汽车产品的渠道之一。乘坐网约车可以直接向潜在消费者展示产品,乘客有了良好的乘坐体验,才会进一步想要了解产品,进而打消之前对电动汽车的疑虑。

两个方向的配合下,小鹏G3在2019年拿下了单车销量第二的好成绩。但在后续的产品迭代上,接连出现了失误。

G3的2019款于18年底推出,2020款于19年中推出。两款车型的性能指标差距不小,19款*续航里程只有365km,而20款有520km。同时,20款车型还增加了部分L2.5级别自动驾驶功能。新旧款推出的间隔时间短,价格上也非常接近。19款365km尊享版为19.98万元,而20款520km尊享版价格只有19.68万元。

如此的迭代表现,让车主产生颇多怨言。由于小鹏造车初期产能不足,有车主订单等待时间较长,在2020款推出当月,才刚刚提到2019款的G3。相当于刚买到手的车,一下子就变成了昨日黄花。

最终,小鹏因为迭代速度太快,狂追产能,一跤摔在逆变器故障上。2019Q2至2020Q3,G3总销量达到19828辆,召回车辆竟占比67.6%,可谓“一朝回到解放前”。

Part.2 P5复制不了P7的成功

G3失利,让小鹏品牌的声誉大受影响。在2019年底,小鹏汽车账上只剩下约17.5亿元现金(现金及等价物减流动负债)。逆转的可能性,只能寄托在2020年4月发布的P7上。

但如何将消费者的视线快速完成切换?彼时的特斯拉,送了小鹏一记天时、地利、人和的三连击。

2020年,随着特斯拉上海工厂投产出货,2月特斯拉中国交付了3900辆model 3,当年销量超13万辆,位列新能源交付榜*位。这点燃了国内C端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消费者通过中高端新能源车型表现出来的质量和产品力,转而开始认同电动车产品。

当年跟随特斯拉在20-20万区间交战的只有汉EV、理想ONE、和小鹏P7。而这也意味着,若是想要在这个价位里智能化的新能源轿车,那特斯拉和小鹏几乎是唯二的选择。市场一片大好,并且竞争者寥寥,此为天时。

接下来,在P7发布会上,小鹏不仅将新品与特斯拉的Model S和Model 3进行对比,表现细节优势。强调更符合中国消费者特色的智能化卖点;自动驾驶方面,与特斯拉形成差异化,更适合中国本土国情。宣传口径下,颇有国产特斯拉的意味,此为地利。

最后,为了支持P7销售而增加的营销、促销、广告开支,扩大销售网络以及员工规模,导致2020全年小鹏的销售、一般及行政开支增加150.8%至29.06亿元,此为人和。最终在当年共售出15315辆P7,占据全年销量的57%。

得益于特斯拉的提携,P7成功地接过G3的接力棒,着实让小鹏体验了一把过山车。但小鹏把P7的成功并未归结于外部,而认为是自己汽车智能化和产品设计优异的结果。顺着这个所谓的成功经验,在2021年4月发布了P5。

何小鹏认为,P5将引领辅助驾驶和智能座舱的普及,用智能化彻底颠覆燃油车。同时,市场对P5也抱以厚望,纷纷预测销量能够达到月销过万的水平。

如果P5能复制P7的成功,那幺小鹏将验证汽车智能化作为当下市场产品标杆的新逻辑。如此,跑在智能化前列的小鹏,便能重新启动产品迭代的飞轮。

然而看好变成了捧杀,P5的月销量被锁定在5000辆的关口上,死活无法突围。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过于重视智能化,而忽视了汽车本身的产品力。

首先,P5对标同级别燃油车的性价比有点拉跨。

16万起步的售价难以直接对宝来、轩逸、卡罗拉、朗逸、思域等10-15万的车型,直接发起价格上的挑战。P5的底价比大部分同级车顶配的售价还要高。作为*卖点的智能化,需要加钱才能获得,满配整车价格要飙到20万上下。

其次,P5主打的辅助驾驶,市场并不“感冒”。

跟P5直接对标的电动汽车,有广汽的AION S PLUS和比亚迪的秦。横向对比2022款P5 460E+、2022款埃安SPLUS和2021款比亚迪秦 PLUS EV,价格分别为19.79万(官方指导价)、18.49万和17.58万,车型都是A级轿车,大小也都差不多。

如果单论智能化程度,P5比埃安多了L2级别的辅助驾驶,比秦多了自动变道和自动泊车。那么多花2万块钱买这些功能值不值?消费者自然会用脚投票。按2022年11月的销量来看,秦 PLUS EV销量为12870,埃安S销量为15323,小鹏P5仅为1453辆。

最后,P5的销量迟迟上不去,无疑是揭了小鹏的老底。证明了当前汽车消费市场购买的主逻辑根本不是智能化;还说明小鹏汽车不仅在性价比上尚不能与燃油车PK,同时产品力也不如同价位的友商。

然而,产品力的不足并未叫醒智能化美梦中的小鹏,其仍然在等着智能化迭代的飞轮能够跑通的那一天。这一等,等来的就是G9的“溃败”。

Part.3 G9卡死智能化飞轮

造车是一门苦生意。

传统主机厂的毛利率大概在10%-15%之间。丰田用了百年时间,将传统制造业研究到了*,最终不过是收获了20%左右的毛利率水平。为了进一步提升汽车的利润水平,智能化下的软件付费订阅,是被公认最理想的道路。

小鹏在自家汽车上开放订阅XPILOT(辅助驾驶),以图获取这部分利润。

从市场表现来看,从2021Q1开始,XPILOT软件累计付费率超过20%,获得的软件总收入约8000万元,约占利润的2.5%。后续渗透率开始逐渐提升,在2021Q4还确认了来自P5的订阅收入。但没多久,小鹏汽车即宣布,旗下部分车型将标配辅助驾驶功能,之前价值2万多的软件变为免费。

原本形式一片大好的软件订阅,为何突然叫停?

首先是因为软件订阅的渗透率的上限较低。

当前由于自动驾驶的技术实现程度不高,消费者购买辅助驾驶尝鲜的冲动因素更大。以特斯拉的FSD为例,国内市场开通率为1%-2%,全球市场开通率为11%左右,并且还在持续走低。从先行者的姿态可以看出,辅助驾驶的订阅或许不像是此前预期的“滚雪球”一般乐观。

其次,软件订阅的方案其实和小鹏的智能化迭代相冲。

小鹏为了持续迭代自动驾驶技术,需要通过大量用户使用采集行车数据。理想情况是,搭载辅助驾驶软件的汽车越多,那么训练的数据也越多,最终AI变得越来越好用。但由于辅助驾驶订阅渗透率预期的重估,使得搭载辅助驾驶汽车的销量,在一定程度上并不严格随着汽车销量而上涨。

所以小鹏不得不取消XPILOT的订阅,倒逼消费者购车选装,变相地提高渗透率。在2022年Q1的电话会议上,小鹏表示在5月调整策略之后,P5中选择软件标配版本的比例有所提高。

最后,来自销量和软件的双重压力导致了小鹏如今骑虎难下的局面。

由于小鹏汽车主打智能化,注定需要持续不断地加大研发来维持技术进展。汽车智能化和自动驾驶的投入连年扩大,但这功能既不是核心卖点,又无法形成对竞品的降维打击。

另一边,汽车产品力弱于同行,小鹏不得不维持较高的营销费用。为了快速向全国市场渗透,2021年小鹏开放了加盟模式(蔚来和理想全部直营),整体门店数呈现快速扩张的局面。但销量在2022年呈现萎缩的态势,使得运营成本无法分摊,2022年Q3显示运营亏损率已经达到32%,亏了22个亿。

最终,在产品力和智能化的两条路线中,小鹏从G9开始在汽车SKU中大下文章,尽可能地将技术和产品差异化分开。不同技术和产品力等级的部门,不得不想方设法用排列组合的方式,确保每一个配置都能被消费者“有概率”选到。

单论技术,G9的800V+SiC电驱、4C快充电池、集中域电气电子架构等等,都是当前*进的技术架构,结合在一起能够保证起码3年内技术不落后。毫不夸张地说,完全体的G9就是一款世界级技术水准的产品。

而在SKU上,G9的配置设计堪称烧脑。

音乐座舱包里面居然有方向盘加热、前排座椅电动调节和按摩这些舒适性选项。而其他的舒适性选项如后排座椅电动调节、腿托等,被分散捆绑在702E和650E/X版本中,不能单独选配。

当消费者以为自己配置了续航、音响和辅助驾驶,实际上早就把舒适性配置一并捆绑选择了。

更无奈的是,何小鹏本人推荐的双腔空悬,只能用在40W+的四驱版本上。而两驱版本连个自动减震都没有。大力宣传的4C电池还只能四驱版本花1W选装。*的570G不能选任何配置,主力销售的后驱长续航选满也要40W,四个颜色中的三个也要另外加钱,中配和高配的轮毂尺寸一样,但是款式不一样。

总结下来,这样的配置和宣发错位,简直就是史诗级的灾难。不光消费者懵逼,何小鹏本人也懵逼。

在自动驾驶的宣传视频中,某部门负责人说车上有26个喇叭,何小鹏反问28个喇叭,还有两个呢?如此令人啼笑皆非的对白,只会让外界认为就连造车的负责人也不太了解产品。

如果说P5的平淡,是因为小鹏过于乐观,佳绩连连开始“飘了”;那么G9的悲惨,彻彻底底暴露了内部产品设计和预期管理出现了重大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换人成了必然。但同时,小鹏更紧迫的事情是抓紧重新研发新产品,将产品和技术的矛盾赶紧分离,找到真正能驱动产品大卖的定位逻辑。

Part.4 写在最后

2023即将到来,新能源汽车市场发生了变化,整体环境朝着对新势力不友好的方向发展。

首先是补贴退出,产品开始进入到主力购买价格区间的竞争。这对造血困难和尚不能盈利的车企打击甚大。

其次是传统车企迎头赶上,新势力的产品先发优势开始没有故事可讲。

最后是市场增速预期下调。当前特斯拉减产的传闻和锂价下调,都说明不如今年乐观,高价车型渗透率已达阶段性饱和。这预示着造车界新一轮“大逃杀”即将再次来临。

从财务表现上看,小鹏尚不存在紧迫的存亡危机。到今年9月底,现金与类现金资产(含长短期定存)储备是400亿人民币。按照公司一个季度亏20-30亿的水平来看,仍有一定的容错空间。

但一味地等待是没用的。等待只会逐渐从造车的牌桌上悄无声息地退场,成为下一个威马。号称国产智能化最强的小鹏,还能回到造车新势力*名的位置吗?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科技新知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