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华宇平台网上登录“ 下的文章
0420
综合多家外媒报道,意大利正在争取沙特公共投资基金(PIF)等海湾地区主权财富基金的支持,促使中东资本投资“意大利制造”基金。
意大利工业部长Adolfo Urso称,意大利和沙特正在围绕沙特对这一新战略基金的潜在投资进行谈判。两国近日签署了一项协议,旨在建立更为密切的经济关系,尤其侧重能源领域。
此前据外媒报道,意大利计划设立一个价值至少为20亿欧元(约合22亿美元)的基金来支撑本地建立关键供应链,摆脱对外部进口的过度依赖。按照计划,“意大利基金”将于2023年获得7亿欧元的初始捐赠,明年将追加3亿欧元的投入。
Urso表示,该基金将支持处于关键供应链中的意大利公司,同时还旨在促进“关键原材料”的采购和再利用。
先前有消息人士表示,意大利总理Giorgia Meloni正在向沙特、卡塔尔、阿联酋、阿塞拜疆和挪威的主权财富基金示好,以推动该专业基金的规模持续扩大。
Urso还透露,意大利可能会任命特别专员,采取措施以帮助意大利实施价值至少11亿美元的外国投资计划。
意沙经贸关系密切
2022年,意大利对沙特的出口总额略高于40亿欧元,其中大部分来自制造业。而进口总额超过74亿欧元,大部分来自石油产品。
沙特投资部长Khalid al-Falih表示,沙特将重点关注能源、可持续发展、供应链和体育,以扩大其在意大利的影响力。
自去年10月上任以来,Meloni也一直积极寻求与海湾国家建立更紧密的关系。
在Meloni的领导下,意大利在欧盟与中东和北非的能源供应国之间的联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0420
今年,中国暑期档电影狠狠让人惊艳了一会。
首超200亿大关,直接超越2019年的178亿,创下新的高度。
其实票房的繁荣早在今年春节档就可以一窥,《流浪地球2》、《满江红》、《熊出没》等多部影片大卖,开了一个好头。
但另一方面,虽然今年进口片数量也逐渐恢复,不少还是超级大IP,但没想到的是结果竟然扑街得让人意外。
票房TOP10中,仅《速度与激情10》堪堪摸到第十,甚至被儿童动画片吊打。
以前拍嘛嘛香的好莱坞电影,咋突然就不香了?
01
今年的电影市场*繁荣。
毕竟憋了三年,从观众到院线再到电影发行方,都迫切期待着电影市场的恢复。
今年暑期档,共有超过100部新片上映,已有4部影片票房超过20亿元,数量上是历史最多。
暑期档电影总票房为206.19亿元,同比增长125.7%,总观影人次也达到5.05亿,同比增长115.82%,双双打破中国影史暑期档票记录。
以及目前票房总计已经超过400亿的势头来看,再加上后续国庆档、元旦档的票房,今年的票房或许能再次恢复2019年的辉煌,甚至创造新的高度。
不过,今年暑期档影片格局,相比以往也有了明显不同。
犯罪片《孤注一掷》、悬疑片《消失的她》以35.79亿元和35.23亿元位列暑期档票房榜*和第二名,剩下三名分别是《封神*部》、《八角笼中》以及《长安三万里》。
《孤注一掷》创造了一个非常不同的影片格局,作为在抖音这一下沉市场宣传最为成功的电影之一,仅*天预售票房就已超过一亿,经历两天的“正式上映”般的点映,后续话题度又持续发酵,伴随着网络上火热的缅北诈骗话题进行营销与宣传,最终成为暑期档票房冠军。
而《消失的她》可以算得上是今年暑期档的*功臣。
在《消失的她》上映之前,暑期档市场还处于相对冷静的状态,单日票房仅0.8亿,《消失的她》的热映,带动了观影市场,盘活了整个暑期档,在《消失的她》热映20天后,暑期档日均票房达到了2.8亿,增长了三倍不止。
《封神*部》、《八角笼中》以及《长安三万里》则很好代表了今年暑期档票房胜出的最重要原因,那就是——口碑。
今年暑期档,《八角笼中》通过三轮点映,口碑和点映票房均逐渐推高,《封神*部》以及《长安三万里》则均是通过映后营销吸引观众,通过良好口碑,获得观众自来水,得到票房的拉升。
同样的,今年暑期档,工作日、双休日均票房均破纪录。
正常情况下,周日的票房一般会低于周六,然而今年暑期档,周日的票房5次逆跌周六,更加显示出口碑发酵带来的红利,推动更多人走进影院。
今年暑期档票房的火热也显示,人们的观影需求并没有因为所谓“失去的三年”而消退,反而,大家更加愿意去为好电影买单。
事实上,不仅观众的观影兴趣和需求仍旧存在,2020年至2022年,全国营业影院数量从11977 增长到了12568 家,电影院线银幕数也在波折中逐步增长,显示出了电影行业的活力。
尽管疫情三年导致不少尾部影院遭受冲击,但是随着线下消费的恢复,以及优质影片对于市场的拉升,电影行业也将重新获得生机。
02
在国内市场火爆的同时,全球电影市场却开始哑火。
亚马逊旗下票房统计网站“Box Office Mojo”数据显示,今年为止,只有《超级马力欧大兄弟》和《芭比》两部影片的全球票房超过了10亿美元。
大热IP和系列电影表现更是拉胯,《速度与激情10》全球票房仅7亿美元,《碟中谍7:致命清算(上)》全球票房5.24亿美元,《变形金刚:超能勇士崛起》票房仅4.37亿美元,还创下了变形金刚系列电影的*票房。而迪士尼的大热IP改编电影《美人鱼》全球票房也仅5.67亿美元。
这些电影的欠佳表现固然和系列电影的后续乏力有关,但同样也显示出这些好莱坞电影成功模式的衰落。
在国内也是如此,今年暑期档,除了《芭比》因为题材在网络上拥有一定话题度,《巨齿鲨2》因为中国明星的加盟收获一定关注度,以及变形金刚IP持续发力之外,其余引进的进口电影几乎全部哑火。
暑期档前十的电影中,仅有《巨齿鲨2》以及《变形金刚:超能勇士崛起》以8.30亿以及6.55亿的票房分列第七和第八名。
而今年截至目前的票房总榜中也仅有一部票房9.84亿的《速度与激情10》堪堪摸到第十,随着越来越多国产电影上映,这一来之不易的地位随时不保。
虽然进口片数量回升不少,但到现在票房贡献已经回落到了1成出头,与2016年暑期档国产片和引进片的平分秋色形成了鲜明对比。
好莱坞电影,曾经相当长时间被国内院线作为吸引消费者的主打,一度炙手可热。
从1994年的《亡命天涯》《拯救瑞恩大兵》《泰坦尼克号》开始,到在国内斩获10亿票房的《阿凡达》,再到至今仍在国内票房榜总榜前十的《复仇者联盟4》,海外电影,特别是美国电影一度风光无两,相当辉煌。
为了抵御国外电影的冲击,国内电影业界甚至还一度潜移默化出现了“国产电影保护月”这样的产物,来确保国产电影的市场份额不能低于海外电影。
但进入新的十年,形式开始逐渐逆转。
2015年至今,我国年度票房榜的榜首位置均为国产电影。票房总榜,也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国产电影,直到现在,票房总榜前20名中的海外电影,仅剩一部复联4。
不少人将这种变化归结于民众潜移默化的爱国精神,以及与世界的脱钩。但其实仅靠这一点,并不能造成市场如此大的变动。
十年前,《阿凡达》曾经以13.5亿元票房成为我国首部突破10亿票房大关的电影,并收获一众称赞。
到现在,续作《阿凡达·水之道》上映,收获16.97亿票房,尽管成绩也相当不错,但是在多部电影都能卖超50亿票房的中国市场上,早已看不上眼。
对于续作,评价褒贬不一,不少人都认可电影画面依然精美,但是远没有前作带来的震撼,而剧情等逻辑上的硬伤,更加难以忽视。
这就触及到了目前好莱坞以及海外电影在中国乃至全球遇冷的问题,那就是原创能力的减弱,以及其他种种因素导致的影片质量下跌。
截至目前,北美今年电影票房榜前20名中,除了《奥本海默》《疯狂元素城》《自由之声》《梅根》四部作品为原创剧本之外,其他皆为续集、翻拍、真人版等IP电影。
可见创新力不足、江郎才尽有多严重。
除了原创能力受到削弱,在制作过程中越来越畸形的“政治正确”是另一个致命伤。
典型代表、声名昭著的,迪士尼真人改编电影《美人鱼》,不用说了,最终在国内仅收获2600万票房,甚至不如很多未进行宣传的小制作电影!
不是说不能黑人当主角,但有些已经极强固有印象的IP,真不能,至少不应该啊
强行对用户输出,更找S何异?
这样的电影,谁看?
03 结语
目前,北美市场仍未恢复,主要是因为北美电影内容质量一般,票房大多集中在头部大片。而看看最近在网络上相当火热的韩国影视市场,反而陷入了更大的困境。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Netflix投资拍摄及制作的韩国电影电视剧在国内收获了相当大的讨论,但是韩国本土影视却陷入危机。
由于头部演员及编剧都更愿意参加Netflix参与的影视剧,资源更多地向这些影视剧倾斜,而韩国本土影视则陷入无人愿拍,没钱可拍的境地,不少电影流拍,不少剧本没办法开始拍摄。韩国电影市场更是被外国电影完全占据,本土电影难以出头。
相比之下国内的电影行业一直在保证国产片的比重,尽管在过往多被诟病,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国产电影的成长。
现如今,越来越多优质国产电影涌现,既有重工业、体系完备的《流浪地球2》《封神*部》等电影,也有题材新颖、视角独特的《孤注一掷》《八角笼中》这类电影,更有不少电影开始走出国门,向外输出。
除了电影行业,也有越来越多行业,开始逐渐在国际上扬帆,小到义乌小商品,大到国产盾构机,而未来,这样的事情将越来越多。
在保护之下,国产慢慢走出自己的路,而现在这条路正在越来越宽。
0418
今年7月底以来,受医药反腐,创新药研发门槛提高,等新政影响;中国创新药投资领域,刚刚有所缓和的悲观情绪,又卷土重来。
东方财富网的创新药指数(BK1106)一度跌到了956的新低。投资遇冷、产业逻辑急剧变化、手握现金越来越少……可以说,中国创新药正处于“至暗时刻”。
惨淡之下,新一代创新药龙头却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可谓是给整个行业打了一针“强心剂”,不仅提高了投资信心,也给更多骑虎难下的创业者们提供了可借鉴的方向。
从2023年上半年的业绩报告看,复宏汉霖、康方生物、和铂医药、亚盛医药、基石药业、康宁杰瑞、思路迪等,不是首次盈利,就是亏损大幅收窄。
这也是继续2022年扎堆“摘B”(满足年收入大于5亿港元、市值大于40亿港元条件)之后,中国创新药又一次大规模释放出“新药也能赚钱”的积极信号。
这确实,鼓舞了更多的投资者。进入8月底、9月初,中国创新药指数(BK1106)开始微微抬头了。
在实现盈利的新一代创新药龙头中,康方生物以2000%以上的营收增长和超过24亿元的首次盈利,一举拿下“全场*”。
基于管线和商业化表现,甚至有投资者认为,这家创立11年、正在筹备在A股科创板上市再融资的生物科技公司,是有望与全球制药巨头默沙东、莫德纳等比肩的。
而从康方生物等的发展模式来看,新一批有产品进入商业化路径的创新药企,其实已经走上了另一条不同的发展路径,相比“高举高打”的早期创新药龙头,他们更加务实,也更适应新的中国医药市场环境。
2018年以来,PD-1等国产创新药相继上市,商业化难题就逐渐显现。有种说法是,创新药不获批还有故事可讲,一旦上市就没有故事可讲了。较早进入商业化阶段的企业,即便是百济神州、信达生物,也都还没有真正实现盈利。
从市场环境来看,医保降价仍然残酷、国内创新支付模式尚未成型、出海方兴未艾,在此之下这些中国创新药公司,为什么可以这么快实现盈利?这背后又反映出市场怎样的变化?这样的盈利可以持续吗?
创新药指数(BK1106)变化趋势来自:东方财富网
01 创新药企的赚钱能力更强了吗?
创新药扎堆盈利了!
在这背后,并非新一代创新药企更会赚钱了,而是中国创新药产业呈现出新的特点,让他们不得不想办法盈利。
8月30日,“新一代创新药龙头”康方生物发布了2023年上半年“成绩单”——1至6月份,该公司的营收和净利润分别增长了2154.4%和459.8%,金额达到36.77亿元和24.90亿元,实现了该公司的首次盈利。
尽管主要得益于核心产品依沃西(PD-1/VEGF,代号AK112)的license-out(对外许可)收入,已上市产品的商业化表现也可圈可点,其中已经在国内上市的开坦尼(卡度尼利单抗,PD-1/CTLA-4)上半年销售收入6.06亿元。
就在前两天(8月28日),专注肿瘤免疫治疗细分赛道的生物科技公司和铂医药,也通过2023年中期业绩报告确认,该公司上半年收入4099.6万美元(折合人民币2.98亿元),同比增幅超过48%;实现盈利291.4万美元(折合人民币2115.27万元),首次实现盈利。
自从1986年*单克隆抗体获批,抗体药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医药产业发展的支柱,截至2022年已经有160多个抗体药获批,撑起了全球2300亿美元以上的市场。
其中“最卷”的PD-1/PD-L1抑制剂,属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主要通过“释放”免疫细胞的免疫能力来杀死肿瘤细胞,也诞生了“药王”——默沙东的K药,其2022年销售额超过209亿美元。中国国产PD-1也多为年销上亿,乃至上10亿元的大品类。
作为更深的探索,随着新药研发越来越难,围绕免疫检查点,各种药物联用,以及ADC(药物偶联)、多特异性抗体(简称“多抗”,也就是至少针对两个靶点起效的抗体药,理论上应该有1+1>2的效果),也掀起了制药界的第四波浪潮。双抗是其中最基础的版本,也正在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康方生物的创始人是较早回国的一批创业者,公司2012年成立,PD-1立项也较早。中途因为看到双抗的前景,转移侧重点,影响了PD-1研发进度。*药品——PD-1抑制剂派安普利单抗(商品名:安尼可)上市时,已经是2021年,国内早有4款此类国产药了。
就这样,康方生物虽然在更前沿的双抗领域领了先,但是在整体市场竞争中,却跌出了*梯队。
此后,随着这家公司的双抗,也是中国*双抗药物卡度尼利单抗(商品名:开坦尼,针对PD-1和CTLA-4两个靶点起效)获批,同时商业化也有了好的表现。又帮康方生物扳回一局,在第二梯队中的排名较为靠前,跻身新一代创新药龙头之列。
现在除了上述两款已经商业化的产品,康方生物还有4款双抗,以及ADC、细胞疗法、mRNA等共19个新药在研,涉及肿瘤、自免、心脑血管疾病等热门治疗领域。
今年上半年虽然是首次盈利,但是康方在商业化方面的表现不俗。2022年该公司主推的卡度尼利在没进医保的情况下全年销售收入11亿元,可谓是来了一个“开门红”。
他们交给正大天晴销售的派安普利,虽然是第五个获批的国产PD-1,在最内卷的赛道上,商业化第二年也卖到了5.58亿元,一度挤进了国产PD-1销售额的前四。
在此期间,A股市值在5个月内从19.22元/股的低点,一跃增加到52.6元的高点,增幅达到173.67%。
到2023年上半年刨除第二款在研双抗产品依沃西(针对PD-1和VEGF两个靶点起效)license-out的首付款,康方生物的产品销售收入也有7.95亿元。即便是去掉license-out收入,其亏损也从去年同期的6.92亿元减少到了2.56亿元,是大幅收窄的趋势。
然而,好看的数据并不意味着,康方生物比前辈们更会赚钱。
医药行业咨询平台“17Talk易企说”曾算过一笔账:以康方生物2022年卡度尼利单抗的销售情况推算,每个销售人员全年创收在167万元以上。
相比之下,如:君实生物的特瑞普利单抗,上市首年人均创收309.6万元/年,信达生物的信迪利刚上市时人均创收186.53万元/年,都要优于康方生物的表现。
新一代的创新药企,在销售能力上并没有提高。从根本上说,这些创新药企高调盈利,也是不得已为之。除了大股东急于减持变现等隐秘的可能性,最直接的,还是公司要“活下去”。
02 市场形势变了,不得不盈利
中国医药市场曾经是最有潜力的富矿,充满了财富故事,现在一切都变了。
二级市场上,代表港股生物科技公司整体走势的HSHKBIO指数(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指数),到2023年9月5日,已经降到了1014.26,相比2021年7月份的*数值,降幅超过了65%。一级市场投资也从在热门赛道中“掐尖”的模式,转向了投早、投小,态度也更加谨慎。
在流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投资人已经吃不下创新药10年后成为“10亿美元分子”的“大饼”了,当下赚钱的能力才是“金标准”。
从生物科技公司的性质来说,不盈利原本并非致命的问题。全球知名的生物科技公司,如基因泰克、莫德纳,以及国内的百济神州,都是上市多年而未盈利的“代表”,只要手握有潜力的管线和技术,没有盈利并不影响其成为市值千亿的公司。
在这背后,资本层面,IPO作为早期医药投资人*的退出模式,也催生了一整套“投机”模式,在医药领域投资最火热的时候,大投资机构“包装”热门赛道的前三名企业,抬高估值、上市套现,几乎成了流水线上的常规操作。
这催生了泡沫,也导致了很多生物科技公司估值过高,上市就破发了。而今,这种发展模式彻底“破产了”。
就在8月27日,当投资界、金融界为印花税减半跃跃欲试之时,证监会官网连发三条重磅政策,其中的“阶段性收紧IPO节奏”、“规范股份减持行为”,以及对大市值上市公司大额再融资的限制等,也向本来就处于资本寒冬的生物科技公司泼了一盆冰水。
这种规范行为或许长期对产业的发展利好,短期内对创新药融资无疑是一记沉重打击。
“一级市场和新药研发的逻辑,也都要随之改变。”南京应诺医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郑维义告诉虎嗅。
结合医药反腐,国家药监局提高新药研发的新规,短期内医药领域投资将更冷。根据共研产业咨询的统计,截至2022年底港股通过“18A”条款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半数以上公司现金流存量不足以维持公司3年运营;约1/3不足以维持2年运营。
数据来源:企业年报、共研产业咨询/虎嗅制图
2022年年底,康方生物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20.92亿元,如果没有license-out的大额补充,仅以其13.23亿元的研发投入和5.53亿元的销售及营销开支计算,也就只够支撑一年多的时间。
和铂医药为了改善现金流,已经卖掉了尚未投入运营的生物大分子研发创新中心项目的生产厂房,急火火地将核心产品、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的巴托利单抗的大中华区权益卖给石药集团,也有提前变现之嫌,创新药企已经不得不尽快实现盈利了。
03 这种盈利可持续吗?
这些及时实现盈利的生物科技企业的成功秘籍,总结来说,除了传统的销售药品,主要靠的就是“开源节流”——压缩研发投入、提高效率,来“节流”开支;通过license-out获取首付金来“开源”。不过,目前情况下,这种盈利方式对于很多企业仍然是不可持续的。
在节流方面,可以看到,2023年上半年康方生物的管线更多了,但是研发开支5.75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5.95亿元还减少了;在销售环节,销售投入增加了,但是分销成本降到了3400万元,不到去年同期的1/3。
“我们还是要精打细算一些。”在今年西普会的“第六届医药创新论坛”上,康方生物的董事长夏瑜就曾透露,该公司的销售团队在卡度尼利单抗上市前两年就已经在组建了,但是这个团队并没有放在那里只拿工资的,他们在空闲的两年里,已经在“给企业做贡献”了。
在同一场论坛上,复星医药董事长吴以芳也曾公开表示,整个行业当下给人的感觉,就是“寒气逼人”。而在新的阶段做创新药,最关键的就是稳健。“我们应该还是要优化创新管线,有些项目早早杀掉可能更好。”这些被扼杀的项目,通常是指不能做到赛道数一数二位置的项目。
2022年以来,以“买买买”著称的复星医药,也剥离一些项目和资产。其中就包括其子公司江苏万邦的SGLT-2抑制剂万格列净研究,以及天津药业部分产权等非核心资产等。
这些尽管体现出了生物科技公司务实的一面,但是并非盈利的主要驱动力量。主要的动力来源还是要看license-out。
在这方面,康方生物去年将其核心产品依沃西的海外权益授权给了美国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创下了50亿美元的高值,在当时也是颇受关注的事情。这一交易的首付款5亿美元,也促成了该公司今年上半年的首次盈利。
同样地,和铂医药的盈利中,在研药物HBM7008(B7H4/4-1BB双抗)license-out给阿斯利康也是首功。
不过,从历史经验看,对于中国生物科技公司来说,想靠这种模式持续盈利还是很难。
比如:荣昌生物,在将*国产ADC维迪西妥单抗“卖”掉,拿到2亿美元首付款以后,也短暂实现了盈利。但是很快就又开始亏损了。2023年上半年该公司的营业收入达到4.22亿元,同比增长20.56%,亏损7.03亿元。
如果不能持续有产品license-out,或者license-out管线很快有里程碑进展,已经盈利的企业,还是会重新回到亏损的状态。
此外,今年以来频繁出现的合作方“退货”问题,也增加了风险。
客观来说,靠“license-out”实现盈利并非不健康的发展模式,相反在海外生物科技公司中还属主流。
一般来说创新药有三种模式:自主研发+license-in(授权引进);自主研发+license-out;自主研发+license-out+ license-in。曾有业内知名投资人总结海外发展较好的生物科技公司的运营模式,最后发现发展得*的、市值更高的,普遍都是“自主研发+license-out”模式的公司。
这种模式本身依托更加细分的产业分工体系,生物科技公司可以更加专注研发,而不用操心生产、销售环节。
但这种模式在中国,还不是生物科技公司最热衷的方向。加之,此前投资过热、产业发展逻辑和政府支持主要靠给地等因素作用下,几乎所有头部生物科技公司都一心要发展成大厂(Bigpharma)。也正因为此,license-out目前还只是获得较好的现金流和短暂的盈利的权宜之计。
只不过,想要真正成为大药厂,将药品一粒一粒生产出来、再一粒一粒销售出去并获得可观的利润,对于科学家主导的生物科技公司来说,也并不容易。
04 “头对头”也是必选项
关于创新药商业化还有很多难题需要攻破,除了人们常说的出海这个“必选项”,“头对头”研究也是必选项,而且是更加重要的必选项。
从市场竞争的角度看,在中国医药反腐愈演愈烈,市场竞争逻辑生变的情况下,创新药的拼杀也将更加残酷。简单来说,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胜出,传统的“客情”不起作用了,就需要通过试验获取更多新适应症,来开拓空白市场;或者通过证明自家产品是全场*,来在厮杀激烈的赛道中脱颖而出。
康方生物的卡度普利单抗(PD-1/CTLA-4)曾经靠打开空白市场的方式尝到了甜头。
当下,中国市场已经有16款PD-1/PD-L1产品在售,其中仅国产的就有12款。覆盖适应症从发病率非常低的黑色素瘤一直到肝癌、肺癌等患者众多的“大病种”。这类药品是名副其实的卷王。
卡度普利单抗虽然是针对两个免疫检查点起效的双抗,但是主要的竞争对手仍然是PD-1产品。2022年,该药获批的适应症是宫颈癌二线以上治疗,当时还没有一种PD-1/PD-L1有这个适应症,也是该药销售表现亮眼的原因之一。
到了2023年这样的局面被打破了。就在7月份,誉衡生物的赛帕里单抗拿下了宫颈癌适应症,而且可以用于一线治疗。卡度普利单抗在第三季度还能继续保持销售势头吗?
而在PD-1赛道上,激烈竞争之下,该公司的PD-1产品虽然已经在今年1月获批了非小细胞肺癌这个大适应症,但是销售额却是负增长的——根据康方生物的半年报,“其他产品”销售额下降36.4%。
从早期公布的数据看,康方生物的上述两款产品都有很好的表现,但是可惜都不是“头对头”研究的数据。这也无疑也影响了他们的竞争力。
现在,该公司也越来越重视这件事,近两年已经启动了至少三项“头对头”研究。主要是双抗与默沙东帕博利珠单抗(俗称:K药)和百济神州替雷利珠单抗,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领域的比拼。
2000年以来,中国涌现出一批创新药企,目前中国已经累计批准130个创新药、217个创新医疗器械上市。国家医保局每年都在动态调整目录,争取尽快将这些药品纳入医保。
“大家都在奔跑。”夏瑜曾多次强调,中国创新药企业在过去几年里的敬业和努力。“在美国要做两年的事情,我们半年、一年就做完了”。
接下来,他们要跑得更快才行,因为中国创新药研发的使命将转移到,让中国人吃上更好的药上来。这需要药企付出更多的资金和努力。
实际上,随着投资热情的冷却,不只创新药企业,创新药的价值评判标准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first-in-class”(首创新药)已经不再是最受推崇的,能实现临床价值,进而实现商业价值的产品更受重视。
“创新的东西要能体现价值。”夏瑜说。她认为,一个药品能不能满足临床需求,有没有临床价值是最重要的,没有必要纠结一个新药是不是伪创新,如果一个新药不体现价值再创新也没有意义。这一点在中国尤其如此。
中国临床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太多,如何围绕已知靶点,开发出更高效、更低毒的创新药,满足患者用药需求,显得更加重要。
*一家靠销售产品实现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复宏汉霖,主要靠的就是生物类似药(虎嗅注:可以理解为生物药领域的仿制药)。2023年上半年,该公司营收25亿元,其中将近一半(12.39亿元)来自曲妥珠单抗(商品名:汉曲状,原研药为罗氏的“赫赛汀”),同比增长54.8%。
对于制药人来说,PD-1是一个千载难逢的“爆款”靶点,无论是单药使用还是联合治疗,市场空间都非常大。根据弗诺斯特沙利文分析,作为免疫基石,PD-1/PD-L1在中国市场规模,到2030年也将达到582亿元。相比当下的百亿元规模,还有4倍以上的增长空间。
从现实情况看,虽然竞争者越来越多,默沙东的K药还是坐上了“药王”的宝座;信达生物和百济神州的同类产品,2022年的销售收入也分别达到了19.77亿元和28.59亿元。
而且,PD-1/PD-L1也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其威力。“*,很多患者没有疗效反应;第二,用了以后有疗效的患者出现了复发耐药。”宜明昂科创始人董事长田文志曾公开指出。
这既显示出对已有靶点仍有持续开发的必要性,也预示着热门赛道的“卷”将“螺旋式上升”。可以看到,PD-1/PD-L1赛道上,发起“头对头”、向跑在前面的药品发起挑战已是常态。
毫无疑问,反腐风暴、集采、医保谈判等政策,无论过程如何,其目标都是指向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就是安全有用、能解决临床问题的创新药将成为主导。据中康科技研判,到2030年中国医药市场的规模将达到2.89万亿元,占到全球市场的1/6。
届时中国创新药企能够拿到多少,还是要凭实力说话的。
0412
投资界(ID:pedaily2012)8月30日消息,据36氪,「蔚蓝科技」已完成过亿元A1轮融资,由国资市场化基金领投,老股东追投,本轮融资主要用于加速产品研发和生产、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完善供应链体系等方面。此外,公司还获得园区3.5万平研发制造基地及5000万元配套资金支持。
蔚蓝科技成立于2019年,总部位于南京,是一家专注于为所有家庭和企业打造通用型机器人的创新企业,其主打的四足机器人产品——阿尔法机器狗,在2021年3月C5系列产品首次开展商业化销售时就获得1万多订单。
阿尔法机器狗应用场景展示
据悉,阿尔法机器狗是一款实现了五层运动控制的四足机器人,具有较好的平衡能力、越障能力、运动能力、视觉能力等,产品及核心零部件均为完全自主设计研发,公司已申请和储备发明专利超100项,掌握机器人运动控制、智能决策规划、机器人操作系统设计、机器人关节执行器等关键核心技术。
蔚蓝科技重点打造人工智能时代的家庭新成员系列产品BabyAlpha也已于近日推出。该系列产品聚焦家庭生活场景,可以实现陪伴看护、宠物娱乐、教育学习、安防监控、智能管家等功能。采用果链体系标准研发制造,在多项产品工艺质量标准上向iPhone看齐。
BabyAlpha全家桶
BabyAlpha采用了公司“Fun、Fashion、Future”的设计理念,具有可爱的外观设计、光滑的质感和可亲的外形,拥有性格爱好、学习成长和情感记忆的完整智能体能力,解决了家庭使用场景和用户需求的痛点;且配备了公司历时两年研发的AgentOS™ 智能体操作系统。
另外,BabyAlpha还拥有自己的专属小世界,一平米空间内,便可自主玩耍、自主充电,无需人工干预,时刻保持活力状态,做好人工智能时代家庭新成员的角色。
BabyAlpha专属小世界
团队方面,公司创始人刘维超毕业于德国波恩大学,从事人工智能机器人学习研究20余年,曾参与世界顶尖科研团队NimbRo Group和Computer Vision Group的世界级科研项目,并多次获得国际奖项,师从著名人工智能机器人科学家、德国波恩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Sven Behnke教授及著名计算机科学家、计算机视觉专家、莱布尼茨奖获得者Daniel Cremers教授。 其他研发核心成员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行业拥有丰富的研发经验。
时间回溯至1986年,波士顿动力的创始人Marc Raibert(马克·雷伯特)开发出了第一台能够奔跑和行走的动态稳定四足机器人。而我国的四足机器人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山东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逐步展开了对四足机器人的系统性研究。
蔚蓝科技想以推出的iphone级BabyAlpha四足机器人产品开启个人机器人普及化元年,在2024年前,实现产品进入10万个家庭,让阿尔法机器狗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家庭新成员。同时,布局人形机器人,并实现人形机器人的设计研发和产品化。
在蔚蓝科技团队看来,通用机器人得以实现带来的人造劳动力相当于第三次生产力革命,不只意味着巨大的市场机遇,也会推动人类进入一个真正解放创造力的世界。
0328
投资界(ID:pedaily2012)8月29日消息,苏州艾凯利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艾凯生物)宣布完成亿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知一投资领投,西湖科创投跟投,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清除了表观遗传记忆”的超能iPSC(诱导多能干细胞)的持续产业化工作,以及肿瘤、帕金森症等产品管线的临床推进。
艾凯生物成立于2021年3月,是一家专注于超能iPSC来源的细胞治疗药物的开发企业。公司立足源头创新和产业转化能力,聚焦免疫细胞治疗与再生医学领域,致力于为患者提供通用、有效、可及的细胞治疗药物。
艾凯生物成立两年多,高效打造出业内少有的源头创新能力,在iPSC、基因编辑、干细胞分化等领域高效推进技术开发、转移、验证等工作,并且形成了独立可靠的知识产权体系。近日,艾凯生物创始人刘晓东教授又一开创性成果发表于Nature杂志,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业界的人iPSC表观遗传异常的挑战,即人iPSC会保留其来源细胞类型的表观遗传记忆,以及重编程过程中出现的表观遗传畸变。表观遗传异常问题会在人iPSC和它模仿的人ESC(胚胎干细胞)以及随后衍生的特化细胞之间产生功能差异,从而限制了临床应用。研究团队通过绘制细胞重编程过程中表观遗传的动态变化,揭示了表观遗传异常发生的时间点,继而开发了TNT(transient-naive-treatment)重编程技术:通过模仿胚胎发育早期细胞的表观基因组重置,清除了细胞“前世记忆”,即来源细胞的表观遗传记忆,获得无限接近于人ESC的超能iPSC!
艾凯生物正在对上述突破性成果开展技术转化工作,赋能公司现有及未来产品管线的开发。同时,艾凯生物形成了突出的产业化能力,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Cam-iPSC超能干细胞平台、iCam-智能工程平台、iCam-算法指导的扩增和分化平台,建立了GMP级别的iPSC三级细胞库,高效支持产品管线开发工作。目前,艾凯生物多个基于超能iPSC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处于IND-enabling阶段。
艾凯生物创始人、CEO贺智勇博士表示:非常感谢知一投资和西湖科创投等新老投资人的支持!本轮融资的顺利完成是对公司源头创新能力、产业化能力的持续认可。艾凯自成立以来坚持源头创新和推动产业化,持续推进“清除了表观遗传记忆”的超能iPSC技术的临床应用。在这里,我也要感谢公司团队两年多来的努力和付出,高效开展技术转移和转化工作,高效建设研发和GMP中试平台,高效推进产品开发和验证工作,使得公司发展快速而又稳健。我们将永葆初心,通过转化前沿创新技术,为患者提供通用、有效、可负担的细胞治疗产品。
知一投资创始人、CEO赵福表示:具有颠覆性创新的生命科学领域是知一ESG投资策略中的一个重要布局方向,我们重点关注CGT领域,包括细胞治疗、mRNA、基因治疗等方向。iPSC是细胞治疗领域最为重要的革命性突破,将为人类抗击癌症、器官修复、抗衰老等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知一投资高度认可刘晓东博士、贺智勇博士带领的艾凯生物的团队在iPSC领域做出的全球性创新成果。艾凯生物拥有全球顶尖技术,业界一流团队,在肿瘤、帕金森、眼科等重要领域布局多条全球best-in-class管线,未来可能为数量庞大的疾病患者创造价值。
知一投资很荣幸在去年参与A+轮融资后再次支持公司。我们欣喜地看到公司在团队建设、管线推进、业内合作等方面取得的全面进展,并期待艾凯生物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不断推进肿瘤免疫、帕金森等多个重磅管线进入临床阶段。
西湖科创投董事长沈丽芬表示:艾凯生物是iPSC源细胞治疗领域的领先企业,源头创新和产业转化能力优秀,连续发布多项开创性研究成果,包括近期的TNT(transient-naive-treatment)重编程科研成果再登Nature,这是最为打动我们的地方,也很高兴能够参与艾凯生物本轮融资。生命健康是杭州西湖区重点发展的产业方向,未来西湖科创投将积极对接资源,服务企业发展,助力艾凯生物在免疫细胞治疗、再生医学等领域取得突破!
0323
投资界(ID:pedaily2012)消息,深圳心寰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心寰科技”)6月完成数千万元人民币Pre-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鲁信创投领投。凯乘资本在本次交易中担任独家财务顾问。
心寰科技成立于2021年10月,是一家专注于高端有源心血管介入成像、自然腔道介入成像及其先进诊断方法的高科技公司,当前产品管线囊括2D ICE、4D ICE等介入成像相关产品。创始核心团队掌握超声底层核心技术,深谙医用超声技术发展逻辑和脉络,核心成员主要来自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等海外知名高校,团队具备丰富、成功的研发、产业化、企业运营管理经验。
自成立至今,心寰科技一直致力于搭建超声介入核心技术平台,底层研发能力的突破是心寰追求的目标。截至目前公司已经搭建一只拥有平均十余年行业经验的核心骨干团队。从当前产品研发进度来看,心寰科技全球最细7.5F 2D ICE即将进入注册临床;并4D ICE的研发也已经实现极大突破。
从市场端来看,目前我国约有2000万心律失常患者及3000万例结构性心脏病患者,且患病率不断攀升,治疗需求随之不断增加。从电生理介入手术来看,2019年美国电生理手术量为1302.3台/百万人,中国电生理手术量为128.5台/百万人;从瓣膜介入来看,据估计,2019年美国TAVR渗透率约为23.4%,中国TAVR渗透率约为0.3%;美国二尖瓣反流的手术治疗率仅为2%,中国二尖瓣反流的手术治疗率仅为0.5%。心腔内超声是引导这些介入手术的重要临床手段和保证术中安全的有效工具,临床需求潜力广阔。
当前,国内心腔内超声(ICE)系统的主流模式依旧为跟随模仿,核心部件以及关键算法等依赖国外厂商较为明显,当前国产与进口的差距巨大;与此同时,由于心腔内超声(ICE)系统相比于其他心脏成像技术的显著的优势,其适应症在快速拓展当中;有利于国产器械的政策不断出炉。在外资品牌在百亿市场中占据着绝对龙头地位的背景下,优质的国产企业存在极大的掘金机会。心寰科技以技术驱动、紧跟临床、产品为王为指导,基于底层技术能力,发挥独特的原创能力,后续不断拓展贴合实际需求的产品管线,致力于为全球电生理、结构性心脏病等患者提供更多、更优的解决方案。
对于本次融资,心寰科技CEO周欣欢博士表示:“心寰科技致力于成为介入超声领域的国产替代者和革新者,心寰科技2D ICE为全球最细,能够更好的降低穿刺风险,特别是对于未成年为主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和需要进行房间隔穿刺的手术场景。另一方面,4D ICE对于探头和算法要求极高,以强生4D ICE为例,需要实时处理接近60GB/s数据,这对于波束合成和后端图像重建和渲染形成巨大挑战。心寰科技具有丰富高性能计算算法积淀,目前已经完成相关关键技术突破,并且4D ICE也已经实现了极大突破。”
心寰科技董事马俊表示:“作为公司种子轮投资人及公司董事,见证了公司从0到1的过程,深刻感受到了公司团队以研发为驱动、开发真正满足临床需求产品导向的指导思想,我对公司及团队的底层研发能力充满信心,期待公司核心管线产品早日实现产品化和商业化。”
鲁信创投副总经理邱方表示:“心寰科技拥有扎实的介入超声底层技术平台,首款产品将打破进口垄断,在研产品有望引领行业创新。鲁信创投一直秉承与创业企业共成长的投资理念,我们希望与心寰科技携手共进,让创新治疗方案惠及更多患者。”
凯乘资本创始人邹国文博士表示:“凯乘资本很荣幸担任心寰科技的独家财务顾问。心寰科技作为一家拥有底层核心技术能力的公司,在成立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团队得以迅猛发展,核心骨干经验丰富;与此同时,基于团队强有力的执行力,公司核心产品管线的研发进度得以快速推进。相信心寰科技在新老股东的加持下定能如虎添翼,助力其成为国内医学超声领域耀眼的新星。”
0309
“与华为这样的第三方公司合作自动驾驶,上汽是不能接受的。”
这句话出自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之口。近日,上汽集团股东大会上,有投资者提问道,上汽是否会考虑在自动驾驶方面与华为等第三方公司合作。
他解释道,“这就好比一家公司为我们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如此一来,它就成了灵魂,而上汽就成了躯体。对于这样的结果,上汽是不能接受的,要把灵魂掌握在自己手中。”
7月2日,据第一财经报道,华为内部人士回应称:“Huawei Inside模式目前只是三家,不可能也没有精力与所有车企都用这种模式。”
在这个搭上华为概念就能起飞的年代,鲜有人敢站出来说不接受华为的技术。比如小康股份联手华为卖车后,年内股价上涨超过200%。还有靠一支自动驾驶视频出圈的北汽蓝谷,以及只见宣传未见实车的长安汽车,股价也是一路狂飙。
资本疯狂的背后,车企与供应商关系正在发生微妙变化。
汽车企业被自动驾驶、智能网联等新技术打得招架不住时,华为、百度等一系类的科技公司转型为技术供应商,看似是为车企雪中送炭,但两派人很难交心——车企担心沦为科技公司代工厂,科技公司担忧车企会过河拆桥。
这场博弈才刚开始,华为只是一个缩影。
一、上汽为什么拒绝躺平?
上汽的意思,是要拒绝与华为合作吗?
其实不然。早在2018年,上汽集团就与华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汽车电动智能化,与智能驾驶等领域进行进一步探索与研发。双方是有合作协议在先。
在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那句“不能接受与华为自动驾驶合作”的争议言论之后,陈虹进而解释,我们不接受任何供应商的整体解决方案,最多是合作。我们和华为在5G方面有很多合作,今后在互联生态方面也会有很多合作;百度也是,我们这次软件开发者大会,百度相当重视,也有很多合作。
也就是说,上汽拒绝的是采用“供应商整体解决方案”这种合作方式,而非拒绝与华为合作——俗称,拒绝躺平。
在过去,主机厂生产一台汽车,可以连设计都外包出去,自己只需要从供应商那里采购现成的零部件。按华为智能驾驶总裁苏箐的说法:“传统的车厂的看法,基座是车,会做很多小盒子,来一个功能加一个盒子。”而这个盒子,就是来自供应商所谓的解决方案。
但是,自动驾驶功能并没有这么简单。从感知系统,到算力平台再到车辆控制,需要是自下而上的完成整个功能的定义。尤其是涉及量产车型,不像测试车外挂一些激光雷达,在后备箱接几台计算机,简单粗暴了事。
这里有个关键问题——谁来主导,或者说谁是老大?
特斯拉最早的自动辅助驾驶Autopilot 1.0就是由博世来帮助完成,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和数据才摆脱供应商,进行自研算法软件。同样,理想汽车也是从早期采用Mobileye的解决方案,转换为自研方案。
“以往改一个功能反馈过去要好几个月,现在自研3、5天就解决了。”一位理想汽车内部人士告诉虎嗅。短期来看,新品牌采购现成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相当于走捷径,但在迭代速度上会相对滞后。长期来看,车企会可能会在行业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甚至被供应商卡脖子。
有趣的是,上汽虽然不采用华为的解决方案,但仍与其他自动驾驶公司在深入合作。最直接的证据,就是上汽集团与阿里巴巴合资成立的高端电动车品牌,智己汽车。
在2021年上海车展上,智己汽车首款产品智己L7,正式开启预售,官方预售价为40.88万元。这款车最大亮点之一是号称门到门自动驾驶功能(Door to Door Pilot),据报道该功能是来自“第三方供应商”Momenta的技术方案。
巧的是,在车展上介绍智己汽车AD智能驾驶系统的高管,是智己汽车智能驾驶项目高级总监脱悦,但她同时是Momenta设计总监。一位自动驾驶业内人士告诉虎嗅:“这是被智己借过去介绍AD而已,挂了一个智己的title。”
问题来了,为什么Momenta的方案可以用,华为不行?
据官方消息显示,今年3月,Momenta完成5亿美元融资,由上汽集团领投。类似的操作还出现在国产芯片公司地平线身上,早在2019年,上汽参与了地平线的B轮融资,一举成为地平线第一大机构股东。在今年2月,双方又达成合作,共同打造对标特斯拉FSD的下一代智驾域控制器和系统方案。
稍微扩展一下,在电池领域上汽的砸钱逻辑也没变。不久前在美国借壳上市的美国固态电池企业QuantumScape,上汽也参与投资。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还表示:“国内投资了清陶,我们是它第一大机构投资者”。在2021资本市场沟通会上,上汽集团相关负责人还对外透露称:“截至目前,上汽金融投资业务总体管理规模超过400亿元,”
疯狂“撒币”,换来的不是投资回报,而是用股权换来的话语权——智己汽车的高层在采访中就向媒体表态:“上汽是Momenta的黄金席位客户”,要知道Momenta的股东中包括丰田、梅赛德斯·奔驰这样的国际巨头。股权能换产能,在当下这个汽车圈早已是潜规则。
按理来说,传统车企与供应商就是甲方和己方的关系,凭一纸合同连系在一起。你要么靠实力说服对方,你要么就靠钱来说服对方。华为方面曾公开表示,不会控股任何车企。相反,车企也不可能控股华为,两者要维系关系全靠,相互信任。
二、除了股价,华为还能给什么?
“在合作之前,我们都不知道赛力斯这个牌子”,一位华为内部人士告诉虎嗅。
目前,市面上能够买到,并且与华为有直接技术关联的产品。一款是小康股份旗下的赛力斯SF5,一款是北汽新能源旗下的极狐阿尔法S。
“估计很多人不知道极狐是北汽底下的,可能以为是华为底下的”,一位自动驾驶业内人士告诉虎嗅。无论是从二级市场的反应来看,还是消费者的情绪来看,华为对于这两个新品牌的新产品,带来的更多的是——品牌赋能。
所以股价繁荣背后,是车企智能化转型的尴尬。上述业内人士表示:“车出来,媒体都不提车厂了,关注度全在华为的自动驾驶。”或许,这种强势并不是华为想要的,至少不是有意为之。
正如任正非所说:“即使我们成为行业的领导者,也不能独霸天下,我们不要树敌过多,要多交朋友。我们立足建立平衡的商业生态,而不是把竞争对手赶尽杀绝,我们努力通过管道服务全球,但不独占市场。”
按照华为官方信息,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是将华为公司的ICT技术优势延伸到智能汽车产业,提供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的业务目标是聚焦ICT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
2021年华为组织架构
“对于车企而言,想要短时间内建立一支具备战斗力和竞争力的自动驾驶团队是非常困难的,需要重头开发或者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并且需要承担最终无法实现的巨大风险。”驭势科技首席生态创新官邱巍告诉虎嗅。
按照目前已经落地的项目,可以将华为与车企的合作模式大致分为两种:华为智选模式、Huawei Inside模式。
华为智选模式的作品,是赛力斯华为智选SF5售价21.68万元起,出自于小康股份旗下品牌赛力斯SF5。相比其他普通车型,华为智选版增加了华为DriveONE三合一电驱动系统、HUAWEI HiCar互联系统,以及HUAWEI SOUND音响系统。该模式主要是智能化功能的加持,合作深入程度相对较浅。
Huawei Inside模式的作品,是极狐阿尔法S 华为Hi版,预售价则为38.89万元起,是北汽新能源的新品牌。阿尔法S华为HI版车型将搭载华为自动驾驶ADS系统,具备城区自动驾驶能力,并且内嵌华为鸿蒙系统。该模式,在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两大智能化领域深入合作,但仅局限于高配版本车型。
这两个品牌最大的困难,莫过于刚刚成立不久,急需品牌背书,并打开销路。根据乘联会的统计,赛力斯SF5在2020年的销量为732台。极狐品牌的上一款产品极狐αT,去年累计销量为709辆。
从今年开始赛力斯华为智选版SF5,搬进华为旗舰店销售,而极狐也通过华为自动驾驶快速破圈。一定程度上来说,实现销量转化是顺其自然的事情。
5月销量数据显示,极狐阿尔法S普通版5月销量只有231台。虽然考虑到华为Hi版目前没有量产,但高达40万售价的纯电动车,销量空间并不会太高。而赛力斯方面,没有确切的车型销量数据,但母公司小康股份5月总计售出新能源车销量为3038辆,其中还包含了东风小康、瑞驰新能源的销量。
或许短期销量的颓势,是因为行业缺芯片的客观因素导致的产能受限。品牌赋能是否可以见成效,确实需要再给他们一点时间。
三、谁也不愿意当傀儡
宽泛的说,今天的车企与互联网、科技企业的合作关系,有点类似以前所说的技术换市场的概念。
过去,汽车企业是和外资品牌进行合作,是让出巨大的市场,引进先进技术,并通过消化吸收,最终形成我国独立自主的研发能力。本质上是,一方的技术强、一方的用资源和市场优势去换取技术,双方在合作中互惠互利。
1984年10月10日,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合资协议在北京签署。一方是上海汽车集团(上汽),一方是德国的大众汽车。家喻户晓的桑塔纳,正是双方合作的结晶。
但是,在燃油车时代,合资车企在中国的日子太过滋润,现成的技术就能够换得高昂的利润,因此中方公司也没有太多动力去搞自主研发。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在2000年前,用于消化技术的费用,只相当于技术引进费用的10%,而以日韩两国的这个比例,却是700%。
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的销量占比,就是最好的证明。2020年上汽集团全年销量约560.05万辆,连续十五年保持国内第一,但旗下自主品牌的销量,在上汽集团总销量中的占比为46.9%。而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两家合资车企,贡献了上汽销量的半壁江山。
相对来说,上汽集团的自主品牌销量占比还是高的,一汽、广汽、东风则是合资品牌占主导。2020年,一汽集团合资品牌,为集团贡献了超过八成的销售比重。而广汽集团的合资品牌,则在集团整体销量中的占比达到近82%;以及东风集团合资品牌,在集团总销量中的占比约为71.77%。
新能源汽车的出现,是一场转型危机,更是合资车企暴利时代结束的标志。要知道,过去外资车企积累的技术主要在三大件,底盘、发动机、变速箱上。但新能源汽车中,以电池、电机、电控(也称为三电系统)为主的“新三大件”,老牌车企的积累几乎清零重来。
根据业内预测,汽车行业的未来,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三电系统将可能会逐渐变为,下一个时代的“三大件”。所以你会发现,全球的车企都在干三件事:投入资金自己研发、投资或者收购小公司、与科技巨头合作。这些动作背后的原因就是,车企不想做任何人的傀儡。
比如,大众汽车、福特汽车争着投资总部位于美国匹兹堡的自动驾驶公司Argo AI,通用汽车收购自动驾驶初创团队Cruise,丰田汽车投资了中国的小马智行。
所以,要么你就像特斯拉一样全栈自研,要么你就投资有人才和技术积累的初创公司,要么就是与科技巨头寻求合作。很明显,只有第一种方式才能把灵魂,掌握在自己手里。
0308
谈“建”色变、闻“建”即躲,公司团建已经成为了被无数职场人吐槽的活动之一。
团建,即团队建设,本意是增强团队凝聚力。尽管并非所有的团建都令人生厌,但如今提及团建,“打工人”们往往以抗拒的负面情绪为主,“为什么大部分人不喜欢团建”、“团建等于变相加班吗”等话题都在微博上引起了广泛讨论。
在团建形式上,很多人认为,军训拉练式团建比上班还累,和领导、不太熟悉的同事玩游戏,更像是一场大型尴尬社交,带来的是精神上的折磨。强制参加、占用周末时间、还需要员工自费的团建,更可谓是条条都戳中了职场人的雷区,甚至有公司在团建后出现了“离职高峰期”。
本期小酒馆,深燃与6位有过奇葩团建经历的人聊了聊他们的经历。他们当中,有的人因为团建时唱歌抢了老板风头,没多久就在公司待不下去了;有的人团建变成了帮老板打扫别墅;有的人团建本梦想着海岛游,结果却变成了周末到寺庙抄经书;有领导组织团建是为了鼓舞士气,没想到自己先被劝退……
在和他们交谈中,深燃发现,很多人反感团建,是反感不考虑员工感受、以领导自我为中心的团建;是反感侵占休息时间、侵犯个人空间和隐私、没有边界的团建。他们期待中的是简单纯粹、没有负担的团建,可以让团队成员们发现同事在工作之外的另一面,互相加深了解,更好地协作。只是,这种机会极少。
实习生没跟着老板唱歌,
第二天就被辞退了
刘理|28岁 某互联网公司销售
我们公司很少专门“团建”,因为隔三差五就集体活动一次,也相当于是团建了,而且团建的内容极其单一:喝酒、KTV、大保健。
每次团建都是围绕老板展开的,总之就是要让老板玩得尽兴。老板喜欢热闹,而且擅长通过混乱的场景来观察人。所以每次去喝酒和KTV,对我都是一次考验,因为作为员工,你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既不能太没存在感,又不能太出风头。
老板喜欢唱那种很有年代感的歌,比如八九十年代的流行歌曲,很多我从来都没听过。我记得有次团建,老板唱得很尽兴,让每个人都跟着他唱。但那些歌大家没怎么听过,不会唱,只能表面上附和着一块唱。当时有个实习生,推三阻四就是不唱,说自己不会唱歌,就在那坐着。
团建完第二天,这个实习生的工位就空了。当时同事中流传着一句话,说老板发话了:“不会唱歌的实习生不是好员工”。
还有一次团建也是唱歌,老板挑了一首难度很大的歌,高音部分唱不上来。当时有个空降的部门领导,拿起话筒就唱,直接把老板盖过去了。老板说:唱得不错,很好。后来,这个领导没待多久就走了。
老板文化程度不高,但喜欢附庸风雅,尤其喜欢攒酒局。所以我们公司团建,喝酒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与其说是“团建”,倒不如说是“团酒”,基本每次团建完,大家都是喝得东倒西歪。其实大部分员工都不想被灌酒,但没办法每次都只能陪着喝。
有一次大家都喝多了,在马路边,有一个同事要爬树,说树上有桃子,要爬上去摘下来给老板吃。然后他就一边吐,一边抓着一棵树使劲往上爬。场面极其尴尬。
我们是一家非常重视销售的公司,团建属于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所以从团建的频率上来讲,应该比很多公司都要高,算是一个常态化的事情。但我其实挺反感这种团建的,因为我觉得团建应该是把团队放在第一位,把员工的感受放在第一位。而每次参加这种团建,我们其实都有负担。
也许老板只是单纯喜欢这种形式的团建,但员工多了之后,总有人想在团建时向老板表示什么,导致团建本身的属性就不是那么简单了。或许,员工私下的团建,会更加自在一些。
团建是徒步20公里“酷刑”,
我半路偷偷打车到终点
Lily|26岁 短视频运营
团建似乎是每个社畜必经的修炼。我毕业后也参加过不少团建项目,大多数是吃饭唱歌。吃饭嘛,不管火锅串串还是烤肉,乐呵呵吃一顿,大家都挺喜欢的。有段时间,同事们经常吃完饭后一起玩狼人杀,我水平一般,但跟着玩觉得还挺有意思的。
我所参加过最奇葩的团建活动当属徒步。当时所在的公司有一个惯例,每逢公司周年纪念日,都要组织二、三十公里的徒步活动,其实就是在山里暴走。我在的那一年刚好是公司成立十周年,二十公里的徒步活动每个员工都要参与。
那天我走了几公里就不想走了,满脑子都是“我是谁?我在哪?我在干嘛?”“Why???”。我不知道这么做有什么意义,但也不敢抱怨,只能和大家一样身穿统一服装默默埋头赶路。
不过,走到一半时,我真的太累了,看前后没人就叫了个车,没想到盘山公路上竟然有人接单了,我谎称找厕所,离开大部队几百米,悄悄上了车。坐上车的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的身心都得到了拯救。
车开过徒步大部队时,我担心公司人看见我的团建服,就赶紧在趴在后座。为了不让领导发现我走了捷径,我在离终点七八百米的地方下了车,躲在旁边茂密的树林里,等看到不少人都到达终点,我才从草丛里出来汇入队伍。
徒步结束后,公司还在酒店搞了个文艺汇演,各个部门合唱比赛,最后是老板讲话,仪式感一定得拉满。那天我们每个同事都累得精疲力尽,早上大概七点到公司门口集合,晚上九点才回家。
我能理解领导们为什么愿意团建,团建能灌输公司(or老板)价值观,让同事之间的关系更紧密、更熟络,更好地配合工作,提高部门生产力。我上面说的日常团建(吃饭唱歌)其实可以达到这个作用,让大家发现同事身上工作以外的可爱之处。
但是,我觉得,团建这个事儿,还是能省则省。年轻人已经被工作榨干了,会更珍惜自己工作以外的私人时间。而且,周六日本应休息的时间去团建,其实就是变相加班。如果团建中还加上了喊口号、强势煽情套近乎这类的刻意行为,会更让人反感,这类团建活动也是我最不愿意参加的。
被要求上街“化缘”,
还要强行煽情让大家抱头痛哭
张腿毛|29岁 国际物流行业从业者
2014年我刚毕业开始实习,经历了人生第一次团建,也让我至今依然对团建心存“阴影”。
团建第一天,主要内容是听讲座、喊口号、做游戏,还比较正常。到了第二天,团建主题变成了“化缘”,就是分小组比赛,想办法让路人把口袋的钱给你,然后再捐助出去,这就变得有点奇葩了。
那天,我们上交了身份证、工作证等一切有效证件,每组拿到一个捐款箱,开始向路人“化缘”。花了一天时间,我们组两个保洁部的阿姨,终于在一个洗车店要到了十块钱,倒不是因为我们感动了洗车店老板,而是对方觉得我们是骗子,只说“别烦我了,给你十块钱快走快走”。
一切还没有结束。第三天,公司两百多名员工得挨着上台聊自己的故事和经历。到晚上10点,大家总算说完了,主持人上台开始煽情,说着说着还把灯关了,放起煽情音乐,发出来自灵魂的疑问,“你们思念自己的亲人吗,你们热爱你的同事吗?抱紧他们,哭出来吧,把你的情绪释放出来”,接着很多人就开始哭起来。我当时坐在地上,看着天花板,感觉很无语。
我以为终于熬到了结束,没想到这只是一个开始。在这次团建后,领导认为“心灵拓展”效果很好,决定每天都在公司举办一个小团建活动。
所以我们每天早上8点,就得排好队形喊口号,说类似于“我相信,我可以燃烧,我可以吃苦”的话,员工还被要求轮流表演节目或者做游戏。有天轮到我了,我随便给大家唱了一首歌就下去了。后来我部门经理接到了要我加强学习的通知,我就辞职了。
那个公司的领导,文化水平有限,迷信这种“心灵拓展”能让员工更友爱、让公司更美好,但实际上这种形式被很多传销组织、骗子组织应用,目的是打破你的自尊心,认为这样你才能以更低的姿态去面对工作,用“让你要饭都干得出来,这世界上就没什么能难倒你的”,这类话来迷惑你。
后来我把这个经历分享到某问答平台上,获得了网友近万的赞,看来受“团建”困扰的人不少。领导组织团建,是想和大家拉近感情,但我觉得,上班其实只是大家打工挣钱的地方,如果团建只吃吃饭聊聊天还行,那些莫名其妙的活动真的没必要。
现在工作7年了,我比较好的团建体验都是和吃喝有关。公司在山里或海边某个地方租个别墅,大家就吃吃饭喝喝酒,在周围逛逛,有一次我一个人守着一台80寸的大电视看了一晚上电影,特别放松。
边做饭边工作,
吃完饭还得给老板别墅大扫除
晨曦|25岁 某MCN机构运营
我们工作的地方是老板家别墅的负一层,同事们总共团建过两次,都是在老板家吃饭。
第一次是老板提议团建,用一天的时间吃火锅、烧烤、玩游戏。她特意要求我们那天早上提前半小时到公司先工作一会。10点多,老板让几个同事出去采购,剩下的人做清洗食材等准备工作。但那个时间是我们每天最忙的时候,大家都没空,老板说我们不配合团建,强行把我们叫到了一楼的厨房干活。
我们被迫一边对接客户,一边穿羊肉串,还有人嘴上在跟客户通电话聊拍摄方案,手里实际上在剥蒜,大家都叫苦不迭。吃完饭,老板突然怪我们把她屋里弄得乱七八糟,天地良心我们只去了厨房,和楼下办公的地方。最后老板让我们大扫除,把厨房、客厅连同她二楼的书房、卧室都打扫了一遍。
这还没有完,下午,快递送来了一个拼装的白色风车,她要放在花园里做装饰,老板让我们帮她拼好。我们几个人拼了四个多小时,累到半死,最后她慢慢悠悠地过来说:“你们下午啥都没干怎么还累够呛?”
那天晚上同事们心情都很不好,就感觉给她家打了一天杂,工作还不能耽误,吃饭吃得也很不开心,全程尬聊。那一次团建之后,我们公司有三个人陆续离职,有位同事明确跟我说,那次团建让他很不舒服,我是来工作的,不是来帮老板打杂的,还有一个也是因为老板家事和公事分不清。
在那之后我们还组织过一次团建,本来定好了去外面吃然后唱歌或玩狼人杀,最后又变成了在她家的小花园吃火锅,一人一个小锅,但是当时已经6月份了,外面非常热,菜准备得还非常少。刚开始没一会儿,锅里就落进了好多虫子,我们都基本没吃。
后来我们有几个人喝酒聊天到一两点,还劝退了一个同事。因为那个同事吐槽说:“老板的妈妈每次要用车的时候,总是让我去给开车,我都快变成老板家的司机了”。我们大家帮他分析了一通,一致觉得他在这个公司没什么意义,不久之后那个同事就离职了。
我觉得团建挺重要的,不管是忙碌工作之后的放松,还是跟同事增进了解以更好合作,团建都是非常好的方式。但我们喜欢的团建,可能是没有老板参与的团建,因为同事们基本都是同龄人,老板跟我们有代沟,很多梗她听不太懂但大家又不得不去配合附和,也很尴尬。
至于团建时不太喜欢的内容,我最不喜欢玩真心话大冒险之类的游戏,感觉这种游戏纯粹是为了去了解别人隐私,我觉得哪怕朋友之间都会有界限,跟同事我更不想聊这些。
期待中的海岛游,
变成了去寺庙抄4小时经书
芝麻|31岁 前活动策划
说出来你们可能不信,我们老板嘴上说着要“犒劳”大家,其实是带着公司的人去寺庙回向(佛教修学过程当中一种修行功夫)。
去年冬天,我所在团队终于拿下了一个谈了大半年的大单,后续几乎动用了全部门人力,没日没夜地干了两个多月才把项目执行完毕。其间,老板很体贴,在工作群和开会时提了好几次说,辛苦大家,完事之后带大家出去玩。
组里大多都是刚工作的年轻人,听说要团建很开心,还讨论会不会去外地玩,或者去海岛出海也挺刺激的。
没想到,真正等活动收尾后,老板颇为得意地在会上宣布,周末大家一起去庙里回向吧。当时,我都感觉到,有那么一瞬,会议室的空气都静止了。
我知道大部分人很不想去,但没人提出反对意见。因为我们公司规模不大,基本上公司大小事都是老板一人拍板决定,就算提了意见也没用。老板信佛,谁都不想因为一次团建当出头鸟。
去的那天正好下了点小雨,有风,寺庙里很冷。那天的活动流程是,所有人围坐在蒲团上,先听寺庙住持念很长一段经文,然后开始抄经书。大家足足坐着抄了四个小时的经文后,到下午2点,才起身去吃饭,当然,在寺院吃的是全素斋饭。
说实话,在这之前我从来没有拜过菩萨,更别说抄写经文了,坐在蒲团上一直在心里琢磨,菩萨会不会不待见我这种心不诚的人。我不知道公司同事是什么感觉,反正这一整天我都非常难受,从身体上到心理上都备受煎熬。
回程中,同事们还苦笑着自我安慰,和一些去爬山、跑步、做游戏的团建活动相比,去寺院抄抄佛经还挺好的。
回到公司后,老板还貌似有点心虚地做过解释,去寺庙抄经文是让大家积德行善。但我们觉得,这样的老板太以自我为中心了,根本不考虑员工的感受。
如果老板没有把大家对团建的期待值提得那么高,或许大家的“怨念”也就没有那么大了。但有了这次经历,老板再用团建激励大家,几乎都没人附和了。
领导用罚款作团建经费,
没想到“团建饭”成了“散伙饭”
张达|25岁 某互联网公司业务经理
我2018年大学毕业后到现在,待过三家公司,参加的团建以让小伙伴们放松为主。第一家公司团建项目比较常规,通常就是“吃饭+看电影”和“吃饭+按摩”。目前所在的第三家公司团建项目比较多,我们部门组织过轰趴、剧本杀、狼人杀等活动。我所经历的最奇葩的团建,是发生在我在第二家公司时。
2019年9月,我面试了一家公司的“创新业务部”做业务拓展。面试时,部门领导跟我画饼,说这个新部门大老板非常看重,而且公司有着雄厚资源,好好做一定能把业务做起来。
但入职之后,我才了解到,所谓大老板比较看重,其实是业绩要求很高,雄厚资源也不过是所服务过客户的联系方式。由于业务模式还不成熟,部门领导自己也没有经验,还常常朝令夕改,业务很难推进。直到2019年底,我们的业务开拓才算是真正有了进展。为了犒劳部门小伙伴,领导从公司对面超市买了一些啤酒和小吃,我们算是有了第一次所谓的团建。
第二次部门团建,是在2020年5月底。上半年疫情期间业务开拓更加困难,但大老板给领导的压力依然很大,甚至跟领导说,要是业务还没进展,让他要么转岗要么离职。于是,领导想通过团建聚餐喝酒鼓舞士气,开拓业务重新夺回大老板的信任,但同事们早已貌合神离。
因为疫情期间,团队做不出成绩,领导不是想着如何优化业务模式,而是不断压榨我们,比如在家办公必须打开钉钉视频,一周至少有三天晚上线上开会到12点,罚款也是其中一条。领导给每个人都制定了相较此前1.5倍的单日KPI,达不到就罚款。如果谁没有主动把罚款转账给领导,领导还会在工作群里催。第二次团建聚餐的经费,就是出自罚款。
团建吃饭时,一杯酒下肚,领导开始诉说自己的不容易,在公司背负着多大的压力。接下来,领导开始挨个给同事们敬酒“赔不是”,说自己疫情期间对大家严格要求,也不过是为了业务,希望大家“杯酒泯恩仇”,还要团结一心好好开拓业务。
这顿饭,同事们都吃得很不是滋味,大家大多是像工具人一样喝酒,嘴上说着“谢谢领导关怀”,心里却想的是“早点散吧”。当时好几位同事都已经萌生退意,我也是其中一员,能撑到5月,完全是因为不敢裸辞,也还没找到合适的下家。
但没想到,这次团建聚餐一周后,干劲十足的领导,直接被大老板劝退了,团建没用完的罚款,则掉入了领导的腰包,部门一位老员工顶替上位成了新领导。看着部门业务本质问题还是难以改变,能力差不多的同事还成了领导,一个月内便有两三个同事接连离职。不到三个月,原来十多个人的部门只剩下新领导一位光杆司令还在硬撑。
0307
新芽 NewSeed 7月6日消息,据36氪报道,深圳红途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红途科技)已获得红杉中国种子基金数千万元天使投资,用于打造新一代个人隐私及数据安全产品。红途科技成立于2020年10月,主打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产品。目前,个人隐私及数据安全正得到业界高度关注。
「红途科技」硕博员工占比超35%,拥有8项专利、8项软著,并已通过双软资质、ISO27701个人隐私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O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创始团队方面,创始人刘新凯有近20年安全从业经历,现任中国网络空间新兴技术安全论坛常务理事、中国信息安全标准委员会专家,曾担任艾默生网络能源亚太区信息安全总监、顺丰集团信息安全与IT内控部负责人。
在顺丰任职期间,刘新凯曾负责安全体系的设计、建设和运营,从0到1搭建大安全产品矩阵,管理超过5亿个人及商家隐私数据并实现安全运营“零”重大事件;同时孵化独立科技公司,对外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积累了多行业安全领域经验。
公司核心成员来自Apache、华为、腾讯、百度、顺丰等公司和组织,平均从业经验10年以上。
红杉中国合伙人郑庆生表示:“从法律法规的变化来看,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相关政策要求逐渐趋严,合规要求不断提高;同时随着业务扩展、企业数字化转型加速,数据已变成了新型生产要素,是公司的核心资产;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逐渐成为支撑自身业务发展的基石,成为公司战略转型的重要一环。市场迫切需要新一代隐私及数据安全理念及核心技术的突破。我们认可红途基于洞悉客户在隐私及数据安全建设痛点上提出的数据原生安全的理念,和公司打造新一代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产品,实现技术跨代的竞争力。”
0302
7月8日,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构建AI产融新生态主题论坛在上海世博中心成功举办。论坛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信息化发展局、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组委会办公室、上海市委网信办共同指导,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共同主办,数字经济投融资联盟承办,商汤科技、清科创业等企业协办。
论坛现场
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离不开政策、产业、资本、安全的合力支持。本次论坛紧密围绕国家发展战略,以“构建AI产融新生态”为主题,汇聚知名专家学者、顶尖投资机构、优秀人工智能企业和网络安全企业,共同探讨资本与产业的协同路径、破解智能时代网络安全问题,呈现AI前沿创新赛道亮点,展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广阔前景。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杨小伟,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慧琳出席论坛并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讲席教授、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张亚勤分别做题为“工业互联,产融互动”和“数字经济新趋势”的主旨演讲。
邬贺铨指出,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金融行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演进,5G的商用进一步加快了金融科技的发展,区块链技术则为完善金融科技的生态创造了条件。信息技术加持下的供应链金融将催生数字金融新业态,进一步提升对实体经济的支撑能力,特别是推进普惠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而供应链金融业也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应用场景。要加大金融科技创新力度,控制金融风险,提高金融效能。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发表主旨演讲
张亚勤与大家分享了对于数字经济的理解。他认为,数字经济包含数字内容、数字智能、数字产业三方面内容。数字化经历了以内容数字化为代表的1.0时代和以互联网、企业数字化为代表的2.0时代,如今已经走向3.0时代,其特征是物理世界和生物世界的数字化。张亚勤表示,未来数字产业的机遇将存在于升级IT产业、改变现有工业、创造新兴产业当中,智慧交通、智慧物联和智慧医疗前景广阔。
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张亚勤院士发表主旨演讲
在“坚守价值,共同成长”主题演讲中,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海,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徐冰,京东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京东科技基础技术群总裁、京东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周伯文等嘉宾共同探讨了资本与产业的协同路径,展示了前沿技术赋能和重构产业价值的先进实践。
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海发表主题演讲
在“安全未来,技术护航”主题演讲中,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党委副书记卢卫、亚信安全总裁陆光明、明朝万达总裁王志海、瑞莱智慧CEO田天、富数科技创始人兼CEO张伟奇等嘉宾从网安行业发展态势、AI系统安全防护、深度伪造识别、隐私计算等视角做了精彩分享。
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党委副书记卢卫发表主题演讲
在“锚定创新赛道,搭建供需平台”环节,论坛邀请Nreal创始人兼CEO徐驰、嬴彻科技创始人兼CEO马喆人、BrainCo公司创始人兼CEO韩璧丞为现场观众展示了干线物流自动驾驶、混合现实科技、仿生手等创新赛道的新技术、新应用,引起了现场专业观众的热切关注。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筱强从投资人的视角予以精彩点评。
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筱强做投资人点评
Nreal创始人兼CEO徐驰发表演讲
此次论坛上,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信息化发展局、数字经济投融资联盟共同发起的“推进信息技术产融合作专项行动”正式启动。该行动旨在推动政策、技术、资本和人才联动,支持地方数字经济发展,助力网络强国建设,通过调研、路演、推介等形式,搭建供需平台,提升投融资对接效率,赋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信息化发展局局长王崧、上海市委网信办主任姜迅出席论坛和启动仪式。上海市委网信办总工程师杨海军为论坛作总结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