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华宇会员开户“ 下的文章
0917
许多年之后,当贾跃亭看到Lucid如今超过800亿美元的市值时,一定会想到自己无奈舍弃其40%股权的那一天。
如果那天他能守住这些股份,可能现在早就还完债回国了。近日,在美股市场上,这家电动车新秀迎来其高光时刻,市值经过几轮调整后仍高达893亿美元,稳居全球车企市值前十。关键的是,Lucid上市还不到4个月时间。
Lucid与贾跃亭渊源极深。贾跃亭与乐视曾是Lucid最大股东,持股一度接近40%,在Lucid市值最高点时,这是一笔价值365亿美元的资产。但可惜,在贾跃亭破产重组方案中,Lucid股权被转让给第三方公司。
Lucid的在资本市场上的“疯狂”,是新能源汽车行业今年缩影之一。一位从业者对铅笔道表示,当特斯拉市值超过1万亿美元的时候,新能源汽车的想象空间再度延展。“每家企业都号称有千亿万亿的前景。”
但市场也需要为潜在的波动做好准备。“比如缺芯这个外部因素已经影响到所有汽车制造商,包括蔚来、理想汽车都已经下调第三季度的汽车交付指导。而且在未来不短的时间内,这个问题也无法解决。”
贾跃亭“痛失”365亿美元
2021已入冬,不过新能源汽车行业还没到收官的时候,热闹依旧。
据国外媒体此前报道,截至当地时间周三(11月17日)美股收盘,Lucid集团市值超过福特汽车,成为全球第八大最具价值汽车制造商。
上周五(11月19日)美股收盘后,Lucid的股价虽然有所变动,排名也再度被长城汽车超过,但市值仍高达893亿美元,稳居全球车企市值前十。重要的是,取得这个成绩的Lucid上市还不到4个月。在117天时间里,Lucid的股价从25.24美元涨到最高峰的55.52美元,涨幅高达120%。
在分析师的解读中,Lucid市值暴涨源于该公司宣称其第三季度的汽车预订量增至1.3万台,并有信心在2022年生产2万台即将推出的Lucid Air轿车。
是的,Lucid与它的前辈们一样,直至上市也没能实现量产。甚至Lucid在今年9月才开始生产,并于10月31日才开始向客户有限交付其首款电动汽车。
被外媒称为 特斯拉“模仿者”和“有力竞争对手”的Lucid成立于2007年。其创始人为两位华人,分别是特斯拉公司前任电池研发主管谢家鹏和甲骨文公司前任中层温世铭,现任CEO Rawlinson 为Model S前首席工程师。
公开资料显示,该公司起初名为Atieva(取自“电动汽车应用领域先进技术”缩写)。公司最初为中国电动客车制造电池,后来研发电动汽车。
Lucid创立之初,曾与很多中国资本结缘。公开资料显示在IPO之前,Lucid已完成了5轮融资。
2014年1月,北汽1亿美元参投Lucid Motors C轮融资,持股25.02%,是Lucid Motors第一大股东。同年7月,贾跃亭曾以个人名义向Lucid投2亿美元,成第二大股东。2015年北汽将所持股份转给贾跃亭,贾跃亭成为Lucid Motors最大股东,持股一度接近40%。
但是,随着乐视生态危机爆发,贾跃亭远走美国,他本人也陷入债务缠身的局面。2019年12月,在他的破产重组方案公布后,关于是否持有Lucid股权,贾跃亭也曾被追问过。他表示,Lucid是乐视控股以公司名义投资的公司,他个人此前就没有任何处理权,而且目前Lucid股权也已经转让给了第三方公司,目前他个人并不持有该公司任何股权。
在接受听证的时候,贾跃亭的债务处理小组也表示Le Sour(Lucid股权持有方)持有的资产绝大部分已经用于抵乐视控股债务。另外,在Lucid的上市招股书中,贾跃亭与乐视也确实不见踪影。
如果贾跃亭能够守住Lucid股权的话,这将是一笔最多价值365亿美元的资产,想要还清他那50亿美元的负债毫无压力,“下周回国”也不会只存在段子里。
可惜没有如果。
贾跃亭之后,接棒Lucid是来自中东的资本。2018年9月,沙特阿拉伯主权基金“公共投资基金”(简称PIF)耗资超10亿美元投资Lucid,并获得多数股份。
据SEC披露的文件显示,截至三季度末,PIF持有Lucid 62.7%的股份,持股份额约10.15亿股。截至本周四美股收盘,PIF投资Lucid已浮盈超464亿美元。
找到“下一个特斯拉”
无论是现实中,还是资本市场上,2021年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都远超想象。
Lucid只是其中一个缩影,在Lucid之前还有美国首家造出电动皮卡的电动汽车制造商Rivian。Rivian被视为特斯拉最大劲敌,上市一周后,在资本市场上一度创造致富神话。
在Lucid市值暴涨前一天(11月16日),Rivian美股收盘涨15.16%,股价报收172.01美元,连续5个交易日上涨,彼时市值为1467亿美元,一举超越德国大众汽车(931.89亿美元),成为全球市值第三大的车企(现已回落),仅次于特斯拉和丰田。较一周前IPO市值,上涨了120%。作为一家还未实现批量交付的汽车公司,Rivian已交付的车辆只有千辆左右。
Rivian RT1
新能源汽车当下的市值逻辑,不少投资者和业内人士都表示“看不懂”。
就连马斯克也曾专门发推文,似乎在“讽刺”两家新上市电动汽车企业的高估值。他写道 :“有没有可能创办一家电动汽车公司,在未交付任何汽车的情况下估值低于10亿美元!?”
数据集团Edmunds的分析师Jessica Caldwell称这些新公司的估值都是“值得怀疑”的。她说:“特斯拉让很多投资者发了财,现在每个人都想参与电动汽车领域的下一个大事件。但是不幸的是,像特斯拉这样的公司并不经常出现,Rivian和Lucid的估值与现有的电动汽车公司相比,还存在很大问题。”
国内一位汽车行业研究人员薛勇(化名)也对铅笔道表达了相似的观点。在他看来,今年新能源行业格外热闹,尤其当特斯拉市值超过1万亿美元的时候,新能源汽车的想象空间再度延展。“创业者、投资者们都有了新的故事可以讲,特斯拉重构新能源估值逻辑,每家从业企业都号称千亿、万亿的前景。”
新能源车企能够创造的“未来”到底有多大,没有哪个人能够说清楚。但每一个想要赚钱的创业者与投资人都清楚,他们需要找到下一个“特斯拉”。
据《中国证券报》统计,3971份主动偏股型基金三季报中,“新能源”三个字被2105只基金提及。有一个真实性存疑的段子写道:过去重仓白酒、医药的百亿级基金们,纷纷调仓大换血,开始配置新能源、半导体。
如今,国内上百家新势力车企中,最终脱颖而出的仅有十家左右,而现阶段活得最好仍当属“蔚小理”三家。此外,第二梯队中的哪吒、威马、零跑、合众等造车品牌也在沿着“蔚小理”的路径跑步上市。
“资本市场也给了国内造车品牌信心。”薛勇说道。
近期有知情人士透露,哪吒汽车正在进行一轮新的融资,数额至少在8亿美元,最高募资额可达10亿美元(或等额人民币)。并且,这一轮融资在360集团领投的40亿元D1轮融资后,在香港IPO之前,是哪吒汽车的Pre-IPO轮融资。
此外,零跑汽车与合众新能源汽车也几乎在同一时期出现IPO的传闻,上市地点均是香港,也都计划募资10亿美元。
第一要务是活下去
“今天应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方方面面都具备了加速电动化的条件。”比亚迪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近日在红杉数字科技全球领袖峰会上上如是表示。
在他估计,未来几年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会远超想象。到明年年底,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可以高达35%,远远超过原来的总规划。“未来绿色出行的大势不可逆转,而且步伐越走越快。”
不过,机会和挑战是并存的。王传福还预测:随着市场的优胜劣汰,经过不断淘汰,最后可能只剩下三五家。
造车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在Rivian上市大涨之后,马斯克在推特上表示,“可能有数百家汽车创业公司,但特斯拉却是过去100年唯一一家能够实现量产规模和正向现金流的企业。我希望(Rivian)也能做到提高产量和现金流平衡。这才是真正的考验。”但实际上,特斯拉也是直到去年才实现全年盈利。
和前几年的特斯拉一样,Rivian面临着严重的产能瓶颈。无法交付,就无法获得现金流。公司预计今年只能交付1200辆,按照目前的产能状况,Rivian产能到2024年达到15万辆。Rivian迫切需要寻找和建设第二家组装厂,提升自己的产能。
同样急于交付的还有Lucid。当地时间上周二(11月16日),Lucid 的CEO Rawlinson在接受CNBC采访时表示,这家初创公司计划未来在美国以外建立工厂:“我们计划在2025年(Mid-decade)左右,也在中东和中国开设工厂。
Lucid想要盈利可能还需要几年时间。美国研究公司CFRA之所以对该股票的目标价为25美元,是因为认为它在2024年前都将处于亏损状态。
错失Lucid之后的贾跃亭最近又遇到一件烦心事。11月16日凤凰网科技消息,外媒报道称,法拉第未来FF已经对公司最近的财务欺诈指控展开调查。与此同时,法拉第未来也表示,受调查已展开的影响,该公司将无法按时提交2021年第三季度的全部财务业绩。
虽然成功上市,但法拉第未来FF的财务状况不容乐观。在今年第三季度,法拉第未来净亏损达到2.8亿美元,折合人民币为17.87亿元。产能方面同样存在问题,据法拉第未来FF强调,该公司的第一批FF91量产车在2022年7月份才能交付。
“我们也需要为一些潜在的短期波动做好准备。”薛勇提到,“就比如,缺芯这个外部因素已经影响到所有汽车制造商,包括蔚来、理想汽车都已经下调第三季度的汽车交付指导。而且在未来不短的时间内,这个问题也无法解决。”
新能源无疑是全球最为关注的新兴产业,也是未来增长空间最大的市场之一。对于新能源车企来说,不管是已经上市的公司,还是未上市的公司,他们的第一要务或许都一样,正如哪吒汽车张勇说的那样,“(即便)到2025年,‘活下去’仍然是自家的目标。”
0914
投资界(ID:pedaily2012)5月30日消息,近日,壳间科技(壳间QUOGEN)获高樟资本数百万元的天使轮融资。
壳间科技致力于打造科技与艺术结合的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体验共创平台。团队拥有30+XR项目开发经验,50+AR玩法库,以及众多知识产权。壳间科技以技术创新与体验升级为核心出发点,集合世界各地优秀年轻人的力量,在城市中铺设创意虚拟内容,让年轻一代探索共建全新的文化体验。
壳间科技创始人陈泓熹与刘佳琪,拥有艺术设计、编程代码与商业管理等多重背景,自2019年起锁定深耕AR领域,不断探寻最适合AR推广落地的场景与模式。
与VR技术带来“完全架空于现实的平行世界”不同,他们希望充分利用AR技术的优势,创造更多人与人,人与周围环境的连接,让AR/MR成为元宇宙时代下,嫁接个人虚拟资产与现实活动的桥梁,成为新时代年轻人传播信息、获取知识、娱乐消遣、互动社交的新媒介。创始团队相信:“通过传统体验与算法机制的结合,让每个人都能在现实世界中,做自己的主角”。
创始人陈泓熹表示,相比国外市场案例充足但城市化普及率较低的形势,国内市场更具备AR为线下实体消费场景升级体验的潜力。目前,国内正步入体验3.0+的升级阶段,消费者在线下场景,不光想满足基础的购物需求,还迫切需要全身心投入的趣味体验与意料之外的惊喜。
壳间科技在现实这个容器中填充创作的虚拟内容,孕育新的未来的体验形式。运用AR/MR技术与大空间的结合,能够带来全方位环绕叙事体验,兼具社交、游戏等不同的交互形式,且比传统美陈展览更新快、铺设限制小,更能满足线下实体消费场景痛点,赋能实体经济。
同时,壳间科技运用背景优势,整合产业资源,致力于搭建AR平台生态。创始团队核心成员均毕业于国内外顶尖院校计算机科学与艺术设计相关专业,成员项目经验丰富,曾参与澳大利亚、欧洲、美国等机器学习项目开发,任职商汤科技、Epicgames等国际科技公司。
高樟资本创始人范卫锋表示,“近年来AR技术不断迭代,应用场景逐渐增多,能够给社交、游戏、消费带来全新的交互形式,也能为实体经济带来巨大增值。壳间出色的技术团队让他们在市场其他项目中脱颖而出,他们的AR、MR技术专利也将为他们的内容创造、商业发展保驾护航。”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陈渝津,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5/493147.shtml
0913
在乳山银滩,每天一辆辆大巴载着全国各地的老年人来看房。每到周末,浩浩荡荡的大巴车列队停在新楼盘售楼处,成为这座位于山东威海市小城的独特风景线。
乳山,地处青岛、威海、烟台三市衔接的腹地,被称为“长寿之乡”。而银滩,距离乳山市老城区13公里,作为国家级4A景区,因气候和海岸线吸引着各地游客。在这里,不仅有阳光沙滩,也有上百个专门为老年人准备的海景房小区。
以银滩地标,大拇指广场为中心,银滩有大大小小200个海景房小区。在中国其他沿海城市,很少能看到如此密集的海景房。
除了比人还多的海景房,银滩也不缺房产中介。他们把卖房广告贴在任何有人的地方。早上去赶集的人,很难不会遇上卖房中介。
但魔幻的是,除了房和中介,银滩好像什么都缺。银滩距离乳山老城区有十几公里,这里没有大型商圈,没有三甲医院,有的甚至没有暖气。
被大巴车带来买房的老年人,有的因为气候选择定居,有的只会在夏季常住。而近几年,这里却因为低物价、人少、靠海,而吸引着越来越多到此旅居的年轻人。
那些厌倦了“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快节奏生活的年轻人,把银滩当做逃离世俗的“世外桃源”。看似不便利的生活,在他们眼里是“回归生活的本质”。
在这座海滨小城,有来自天南海北的人们,却很少遇到本地人。有人把这当乌托邦,也有人把这看作是另外一个“东北鹤岗”。
就在这座为“海边养老”而打造的海景房小城,快要消失在人们视野时,近期却因为低价房而重新引发关注。
“银滩二手房每平低至千元”的消息铺天盖地,这似乎也在告诉人们,这座小城运转得似乎并不理想。银滩的房价究竟如何?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01 在银滩,最不缺房子和中介
“乳山银滩二手房均价跌破1000元”的热搜,让陈建辉这个本地人感到纳闷。一天时间里,已经有两个外地朋友向他咨询银滩的房价。
如果不是朋友的询问,在乳山从事租房中介的他,都不知道银滩还有这么便宜的二手房。“哪里有5万一套的房子,有多少我要多少”,陈建辉笑着反问。
中介张浩在乳山做了10年房租中介,在他的微信朋友圈里,一天发布至少10条银滩各个小区的海景房出售信息。他告诉Tech星球,数万元一套的二手房在银滩的确存在,但都是楼层不好的房源。“只有阁楼房,没有电梯,地理位置不好的房子会在10万以下。”
银滩二手房每平米在3000-4000元左右。在银滩挑一套70平米,靠海的精装房大概在20万左右。在房子比人还多的银滩,就算价格再低,也很少有人会考虑阁楼房。
乳山本地居民都集中在老城区生活,很少有人会把刚需房选在银滩。“如果本地人手头宽裕,会把银滩海景房作为投资,但那边没学校,也没有工商业,不会在那居住”,陈建辉解释道。
在乳山银滩,没有工厂、写字楼、大型商场,密密麻麻全是小区。最不缺的就是房子和房产中介。每到周末,就有大巴车以免费旅游的名义,带着全国各地的老年人来银滩看房。当地人已经习以为常。
有在银滩生活了7年的外地人表示,2006年,跟着大巴车来银滩看房时,还没有几个楼盘,等到2016年来养老时,小区周围已经全是楼盘。
现在,在银滩纵深3公里、绵延20多公里的海岸线上,遍布着200多个小区。以银滩的“大拇指”地标为中心,向外辐射着碧海苑、海翔花园、海韵阳光花园等小区。小区都对外宣称海景房,小区名字里也都带着“海”字。
但十几年时间,小区拔地而起,却等不到来这定居的老人。
住在“大拇指”附近的清松来银滩旅居了一年多。就算在地标附近,清松的小区入住率也只有30%左右。而据他了解,银滩的平均入住率可能都不到30%。
清松甚至是单元楼里的*住户。他告诉Tech星球,独栋的现象在银滩很常见,他身边的朋友基本都是独栋。
清松当初选择来乳山旅居就是看中这里人少、清净,气候好。他在银滩住了一年后才发现,这里并不是没人居住,而是房子实在太多,显得人少。“5-10月份,大拇指广场还是露天夜市,都有很多人,还是很有烟火气”,清松回忆道。
02 养老的老年人和旅居的年轻人
在街头,在海边,随处可见散步、晒太阳的老年人。清松的小区门口总是有老人搬着凳子一块聊天。“银滩街上开着的都是挂着北京、天津车牌的车”,清松笑道。
来银滩的老人分两种,长期定居和候鸟式居住。由于银滩没有统一供暖,一到冬天,各地的老人便回老家过冬。等天气转暖再到银滩来居住。进入冬天的银滩,各个小区深夜漆黑一片,几乎看不到亮着灯的房间。
对于拿着退休金的老人来说,买一套20至40万元的房子不是难事。而靠海、房价低、清净,这些都吸引的不只是退休的老年人,还有想要“躺平”的年轻人。
在银滩,租一套40-50平的两居室,一年只需要4000-5000元。这相当于在“北上广”一个月的房租。清松租了套80平的房,一年的租金只要5000元。
85后的清松,毕业后一直在北京从事互联网运营的工作。在北京,清松和每个互联网人一样,过着996的生活,工作占据着绝大多数时间,每天行色匆匆,“两点一线”。
30岁那年,清松决定裸辞,开始在家躺平。前几年,清松陪着家里老人考察了多个养老地,没想到自己却看上了乳山。
去年年中,清松开始在银滩开启了自己的旅居生活。一年多时间,清松没有后悔这个决定。“这里的气候比北京好太多了,人很舒服”,清松告诉Tech星球。
因为之前的人脉积累,清松每个月都能接私活,每个月的工作时间也不超过20个小时,每天有着大量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刚来银滩时,身边没有什么年轻人,清松便将银滩的生活分享在B站、抖音等平台上,想吸引年轻人也来这旅居。
一年时间,已经有数百人因为清松的视频来到银滩旅居。他们都和清松一样,想过上无忧无虑的海边生活。
清松算了算,一年时间,他跟超200位网友在银滩见面,并且经常聚会。这些网友因为清松也在银滩变成了朋友。
“他们大多是20-26岁的年轻人”,清松告诉Tech星球。
这些年轻人,有的之前都在“北上广”过着压力极大的生活,希望在银滩暂时逃离。他们也和清松一样,可以在线办公,成为“数字游民”。
而也有很多年轻人因为经济拮据,所以想来到房价低的银滩躺平。“有的年轻人是因为手头不宽裕来这租房住,这里生活成本也不高,很多人还托我介绍当地的日结工作”,清松告诉Tech星球。
陈建辉也在这两年遇到越来越多的年轻租客。他们多半在银滩常住,每天过着极简的生活。
“去年有个租客,身上就4000块钱,房租还有八九个月,我都担心他无法生活”,陈建辉告诉Tech星球,“他本人丝毫不担心,没钱就退房,上班攒够钱了再找个地方租。”
03 惬意的生活也难留住人?
海边烧烤、赶集、和朋友聚会,清松每天过着漫无目的、没有计划表的生活。“每天醒来之后,翻翻手机,有朋友互相喊着出去吃饭、看电影或者去海边烧烤就去”,清松告诉Tech星球。
尽管不像“北上广”有着丰富的娱乐生活,但这样慢节奏的生活状态已经让清松觉得很惬意。更为重要的,清松在银滩感受到自己一直怀念的“人情味”。“我是个北京的胡同串子,以前住平房,我更追求人情味和邻里的互相帮助,而不是住一起,合并同类项。”
在小区里,清松每次遇到遛狗的邻居可以聊上半个小时。走在马路上,看到拿着马扎的老太太们,清松会随时上前加入,一块聊天。而这些绝不会在大城市生活时发生。
“在北京,你*不会站在街头和赶路的人闲聊”,清松笑道,“在这里,我经常拿着小桌子就去海边烤肉,很难形容,但在这生活感觉就是不一样。”
作为县级市,乳山的生活成本并不高。清松算了算,每个月1500-2000元就能覆盖最基础的生活成本。
外卖、社区买菜等互联网生活方式也一样在银滩普及。但相比“北上广”,银滩周边商户比较单一。清松已经把大拇指附近的饭馆都尝试了一遍,品种不多,味道一般。他更愿意自己下厨。
乳山靠海,海鲜尤其便宜。在集市上,生蚝10元3斤,皮皮虾25元1斤,螃蟹20元一斤。清松很享受靠海带来的便利,“海鲜很多,自己蒸一蒸就完事,很方便又便宜。”
如果没有赶上集市,还可以到距离较远的码头买更便宜的海鲜。清松经常按箱采购,“码头的螃蟹5块钱一斤,皮皮虾只要4块钱一斤。”
而对于老年人而言,相比起生活成本,他们更在意看中银滩的气候。
夏天,乳山的温度基本维持在20度左右。在最炎热的七八月份,晚上睡觉也不需要开空调。“很多有哮喘的老人家来乳山之后都不会再犯”,陈建辉表示。
但作为北方城镇,由于没有集中供暖这一点,还是让很多老年人没有将乳山作为养老*。陈浩告诉Tech星球,在银滩有集中供暖的小区只有山水人家、维利亚、山海明圣、颐和花园等几个。绝大多数小区主要靠燃气壁挂炉、空调、电热毯取暖。
为了保护当地环境,银滩附近没有任何工厂。而这也无法给年轻人提供稳定的工作机会,年轻人会在这旅居但几乎不会定居。
在社交平台上,银滩也吸引不少人前来“探险”。年轻人不会定居,老年人选择性居住。常驻人口不多,当地也无法发展工厂企业。这些都环环相扣,银滩的商业气氛比较淡。
清松楼下原本有一对老年夫妻,到10月份,清松就再也没见到他们的身影,“不知道是搬走了还是回老家过冬。”
清松也没有计划要在银滩待多久。虽然房子租到明年,但他也在考虑,哪里有更适合旅居的地方,“银滩的冬天确实有点冷,要真有四季如春的地方,我会立马跑。”
(备注:文中陈建辉、张浩为化名。)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Tech星球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0912
2月6日,一张华为常务董事、消费者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与阿维塔科技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谭本宏一同参观阿维塔新车的照片在网上爆出。
这张照片很有意思。
照片中,余承东双手插入口袋,在一旁做讲解的是谭本宏。我们把目光放远一点,才发现了略微虚化在背景中的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毫无疑问,余承东是照片中的C位人物。
这也让我们联系到了最近的一条华为传闻。近日有媒体报道,华为车BU COO、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产品线总裁王军已被停职,如果消息属实,则意味着余承东将独掌华为智能车业务——随后就是这张照片被爆出,如今它成为了华为车BU COO、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产品线总裁王军下课传闻的另一佐证。
如果王军下课传闻属实,那么华为HI模式是否继续,华为在造车路线上将如何选择,最终的大权也都落在了余承东一个人手里。
华为智选与HI模式,余承东与王军
2019年6月,华为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隶属于ICT管理委员会。
作为华为的一个全新一级BU,在车BU成立的同时就被任命为新BU总裁的王军,在当年的HC2019上,*次公开介绍了“华为不造车”的思路,王军说,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分为三个维度:商业路线上,从低往高循序渐进,按照场景,成熟一个,落地一个;技术路线上,以终为始统一架构,加速激光雷达和高算力平台的商用;产业路线上,华为作为一个增量部件供应商,与行业伙伴共同推动产业成熟,与产业共赢。
这一战略的核心逻辑就是让华为的自动驾驶能力在车企落地。此时,王军的汇报对象还是不主张造车的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
这种策略也有它的道理:华为起家时主营业务可以说一直是一家to B的公司,定位为智能汽车增量部件供应商的华为,在车BU成立初期,目标是成为博世那样的Tier1,更加To B,符合他们的基因和策略。因此一开始摒弃了华为终端可以直接拿来用的“渠道能力”,不直接造车to C。
但对于搞消费电子硬件的余承东来说,智能汽车是一个很像智能手机的硬件,它是软硬件/体验的结合。
2020年,在车BU尚未归属到消费者业务之前发生了两件事,代表着华为希望车BU与消费者业务进行整合。
2020年7月,余承东以华为消费者业务CEO的身份为搭载了华为HiCar的比亚迪汉EV站台。HUAWEI HiCar是一个类似于苹果Carpaly的手机映射系统,它的背后是华为消费者业务基于5G、ICT技术打造的智慧互联解决方案,彼时这一业务的汽车生态伙伴超过30家。这似乎更符合余承东对于智能汽车的想法。
2020年10月,王军在Mate 40上市的发布会上发布了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品牌HI,由王军主导的华为HI模式方案正式亮相。
这场齐聚了消费电子媒体和汽车媒体的发布会上,很多人在当时并不知道手机发布会上公布汽车业务模式究竟意味着什么。
一直以来,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被认为有三种对外合作模式:Tier1(传统零部件供应商模式,为车企供应智能化零部件)、HI模式(Huawei Inside模式)和智选模式。
前两种都可以说是采取零部件供应商模式,将自研的电机,快充和智驾技术的能力赋能车企;后一种则更像是华为的IoT认证终端,加强技术能力体验同时进入销售渠道。
在外界看来,前者的背后是王军,后者则是余承东更想干的事情。
2020年11月25日,华为车BU的业务管辖关系正式从ICT业务管理委员会调整到消费者业务管理委员会,并重申“三年不造车”。
最重要的是,此后的一系列调整中,余承东被推到车BU台前。
2021年5月,新的人事任命显示,余承东从华为云业务调整到车BU业务。华为发文表示,经总裁批准,免去余承东华为云CEO职位,仍为消费者BG CEO以及新增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王军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
王军与余承东分别担任车BU总裁及CEO,这样的架构略显尴尬,权责划分也不明晰。
于是,2021年9月,王军的职位再次调整,转任BU COO,兼任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产品线总裁。王军此前的职位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岗位也随着此次调整撤销。这也意味着,曾经作为华为智能汽车业务一把手的王军,汇报对象从徐直军变为余承东。
随着管理架构和一系列人事调整的完成,华为车BU依然在采用智选模式和HI模式的两条发展路线。
王军想帮车企做智能化转型,余承东则更在意如何帮车企卖车。两条业务线的不合被业界形容为HI版车型难进华为店,智选车没有华为自动驾驶。
事实证明也确实如此。在此后我们看到的大多是王军为搭载了HI版的极狐、阿维塔站台,余承东则成了车圈大嘴,卖力为问界吆喝。
品驾也查询到,余承东过去鲜有为阿维塔和北汽极狐站台的时候,仅有一次是去年5月极狐阿尔法S HI版上市,这是余承东首次为华为HI车站台。但在内部信息看来,这也只是一次“打消疑虑”的现身,强调合作关系还在。
虽然在极狐阿尔法S HI版还未上市时就已经流传出该车型会进入华为门店销售的消息,但是截至目前,这款车型并未大规模进入华为门店,华为门店仍然以销售问界为主,同样没有在华为门店大规模铺开的还有华为inside第二款车型——阿维塔11。
智选模式被印证为成功的路线
去年一年,智选模式和HI模式的市场验证有了初步结果。
问界以年销量超过7.5万辆的表现远远胜出。
自去年5月上市后,极狐阿尔法S HI版的交付量一直是一个谜,从去年极狐阿尔法S年销量仅为6000多辆的表现来看,以及在40万以上电动车市场的排名中,从未登上过榜单的极狐阿尔法S HI版交付量之低可想而知。
近日,阿维塔11最近公布的信息显示,目前的交付量2000辆。
毫无疑问,智选模式已经被印证,是目前华为车BU最成功的路线。同时,智选模式贡献的毛利率也更高。
问界无论是营销还是线下渠道都与华为进行了强绑定,来自资本市场的分析猜测,华为与问界在销售上的分成比例大概为1比9 ,这部分仅仅是华为在问界上拿到的“销售提成”。
更重要的是,智选车型虽然亮点不在自动驾驶,但是在产品定义上,从余承东燃起“增程与纯电之争”,在问界M7发布时对零重力座椅大书特书时,可以想见,余承东对问界的产品定义几乎起了决定性作用。
除了没有亲自生产,从前端产品定义,研发到销售,智选模式的参与深度却远超于华为HI模式——智选模式更像华为自己造车的督战模式。
极狐与阿维塔的表现应该远低于华为车BU的预期,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量产慢。
而之所以慢,就在于华为的产品开发流程在与车企项目的落地中,在开发节奏、流程落地上经历诸多磨合,而华为提供的不过是一个帮助车企高端化的支点,但是在智能驾驶在终端消费中并起到核心推动因素的特点看,HI模式虽然能帮车企造好车,却并不能保证车企卖好车——但余承东华为终端的线下渠道又是现成的。
品驾查询,曾宣布采用华为HI模式的广汽,目前也没新的进展消息。
但这样的投入却是巨大的。
“在汽车业务上,华为一年花掉十几亿美元,间接投入超过1万人,这是华为*亏损的业务。”在去年7月一个行业论坛中,余承东对的车BU业绩表现发出预警。
去年下半年,在华为车BU公布的一系列合作中,包括北汽、奇瑞、江淮,均是基于华为智选模式,甚至拉来了宁德时代这个产业链重磅大咖,此前品驾也基于这样的合作模式做过推测:宁德时代+华为+整车企业将形成更加深度的捆绑,除了技术层面,很可能也将探索如何优化成本,提供最强产业链优势,并且最终壮大的将是华为智选车。
可以想见,智选模式对于华为车BU的未来仍然非常重要。
抵达最终的梦想:造车?
与余承东前后脚进入华为的徐直军当然了解余承东的想法。
徐直军曾在2021年华为技术大会上表示,“我们老余(余承东)就不服气,但他只有一票。老余作为消费者业务的负责人,从消费者BG出发,他就想造车。”
尽管徐直军希望华为车BU能够做像博世一样的Tier 1,但是从文章开篇的图片中,徐直军与余承东一起出现在参观阿维塔的活动中可以看出,如今的徐直军,会更支持老余。
虽然智选模式有它的成功之处,但是从问界与定位相似的理想汽车的角逐中可以看出,眼下,智选模式的能力还远远不够。
比如,在生产节奏上,华为并不能有更多掌控。当理想不断调整供应链,提升生产效率,将新车上市流程改进为“上市第二天进店”时,华为在应对问界产能不足时远远无法做到这样的效率提升。
在面对特斯拉降价对整个市场的围剿时,问界也没有像理想一样得以独善其身,不得不以降价来还击。
随着今年理想新车的密集上市,这种节奏问界恐怕更难应对,一年干翻特斯拉更是想也别想。
这都是华为内部需要解决的结构问题,也是需要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关键时期。
在去年8月,任正非第六次“寒冬论”中,对智能汽车业务其实也提出了一些改革思路:不能铺开一个完整战线,要减少科研预算,加强商业闭环,研发要走模块化的道路,聚焦在几个关键部件作出竞争力,剩余部分可以与别人连接。
寻求创新的商业模式才是华为车BU接下来的重点。也就是在问界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智选模式,打造出产品差异化更强,纯电和插混两个技术路线,补足不同定位细分市场份额,并形成华为智选车的一个整体思路。
就如同车企对于市场的长期规划一样,智选车对于华为车BU来说,应该是一个长期的产品策略+商业策略的组合。
对于眼下的华为来说,还没有一款既拥有华为自动驾驶能力,并在终端零售、营销等方方面面全面利用华为资源的车型。而这,恰恰是一个发展方向。
在去年底的内部会议上,余承东说,车BU要在2025年实现盈利。
有人猜测,三年大限到了,华为或许将解禁“不造车”的约定。而此前,站在华为的立场上不难理解,这一声明发布之初,有为了车BU业务稳定,安抚合作伙伴的意思,而今,车BU大权由“造车派”余承东执掌,似乎华为造车近在眼前。
图源:源于网络
但是结合此前任正非“未来三年先活下来”的发展纲领,以及余承东在2025年实现盈利的目标来看,降低投入,发挥商业模式*化,让技术与商业模式在有效的成本控制下实现*的结合,才是余承东现阶段的课题。
但好在,余承东的束缚没有了,我们也很期待他可以撸起袖子大干一场。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品驾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0909
投资界(ID:pedaily2012)5月31日消息,高端汽车MCU芯片设计企业摩芯半导体近日宣布完成数千万天使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兴旺投资领投,资金将用于功能安全ASIL-D级别域控制器和网关芯片的研发和流片。
摩芯半导体成立于2021年11月,公司致力于开发达到ASIL-D最高功能安全、AEC-Q100 GRADE1高可靠、高性能、同时支持OTA的域控制、网关和桥接芯片等全系列车载控制和通讯芯片,可应用在动力域和底盘域等关系行车安全的核心领域。公司可向客户提供芯片+应用平台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包括BSP、RTOS、AutoSARMCAL等应用软件栈,帮助客户快速实现上层应用定制化需求。
摩芯半导体核心成员来自于中兴,华为等国内外头部ICT公司,具备大型SOC+通讯+车规芯片的全流程能力,对芯片架构、高性能双核锁步处理器、高速互联总线、高带宽存储接口、片间互联、车规安全等大芯片技术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团队主导设计的SOC芯片广泛应用于通信、汽车、消费和工业等领域。
目前,公司与国内顶尖Tier1从需求端出发共同定义芯片,严格遵循ISO-26262 ASIL-D及AEC-Q100 Grade1设计要求,完成了对标国际车规芯片大厂高端MCU的国产高性能域控芯片的定义和逻辑设计,未来数月内将完成流片,预计2023年初开始向客户送样测试。
摩芯半导体创始人方应龙表示:随着汽车新四化和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渗透,芯片成为汽车的“心脏”,单车价值量及整体需求快速增长。供不应求的现状和国产替代的大趋势给了国内设计企业一个非常难得的汽车芯片准入tier1供应体系的窗口期。摩芯团队将全力以赴,把握这一战略机遇期,为具有最高功能安全、高可靠、高性能的汽车芯片的国产替代贡献摩芯力量。
兴旺投资创始合伙人熊明旺表示:高端车载控制芯片是兴旺看好的高壁垒高景气细分赛道。摩芯具备业内稀缺的功能安全ASIL-D级别车规芯片的完整能力,有能力向Tier1及整车厂交付符合ISO-26262认证的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兴旺看好团队的技术能力和产品定义的领先性,相信公司能很快打破国内车规芯片基于Cortex-M系列内核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窘境,实现高性能车载核心MCU国产化。同时,摩芯产品将助力汽车的电动化和智能化进程,这一投资也符合兴旺一致践行的ESG投资理念。
大规模数字SoC控制芯片是汽车的“大脑”,在汽车智能化、电动化的浪潮中,单车高性能MCU芯片的用量和价值量还将大幅增加。多核高性能车规级MCU芯片由于技术门槛高、研发周期长、替换隐形成本高等特性,目前市场主要被英飞凌、Renesas、NXP等国外大厂垄断。特别在动力和底盘领域,国内尚未实质突破。受到汽车缺芯潮和断供潮影响,下游Tier1和整车厂将加大对国产芯片支持力度。相信在市场和政策的双重利好下,优秀的本土汽车芯片企业将脱颖而出,实现跨越式发展。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5/493212.shtml
0820
近日,AIChiplet初创公司原粒(北京)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原粒半导体)宣布已完成数千万元人民币种子轮融资,本轮融资由英诺天使基金领投,中关村发展集团、清科创投、水木清华校友种子基金、中科创星等多家机构跟投。本轮融资将用于公司核心团队组建以及创新技术研发。
原粒半导体成立于2023年4月,是一家创新的AI Chiplet供应商,旨在凭借国际领先的多模态AI处理器设计技术和Chiplet设计方法学,为多模态大模型部署提供灵活的算力支持。原粒半导体可提供高能效、低成本的通用AI Chiplet组件与工具链,允许客户根据实际业务需求灵活、快速配置出不同规格AI芯片,且支持多芯片互联拓展算力,以满足超大规模多模态模型的推理及边缘端训练微调需求。
公司创始人方绍峡博士是半导体行业人工智能芯片资深技术专家,曾任国际半导体巨头AI处理器研发总监、知名AI芯片初创公司芯片研发总监与首席架构师等(相关成果被收购)。方绍峡博士表示:“AI大模型正在掀起新一轮的信息革命浪潮,同时也给AI芯片设计范式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与机遇。多模态AI算力Chiplet将成为AI 2.0时代算力芯片的核心,也是中国在人工智能时代突围的关键底层技术之一。原粒半导体目标是成为国际领先的AI算力基础设施供应商,为AI 2.0时代人工智能应用提供高性能、低成本、规格灵活的算力支撑。”
英诺天使基金创始合伙人李竹表示:“原粒半导体核心成员是来自于大企业的连续创业者,有很好的行业视野和技术积累。他们基于Chiplet实现AI算力,做面向边缘端的多模态大模型算力芯片,这是正在发展的智能新终端(如汽车)、具身智能等应用的关键创新点。未来AI算力成为普遍性需求,原粒的产品会赋能行业参与者快速实现自己的算力,推动行业应用上一个台阶。”
清科集团联席总裁、清科创投主管合伙人袁润兵表示:“AI大模型的爆发带来了算力需求的激增,另一方面,摩尔定律即将停滞,Chiplet正带来行业的变革与全新机会。原粒的核心团队来自国际半导体巨头,深耕AI芯片设计多年,熟悉各类AI业务场景,这样一支产业经验丰富的队伍,有能力将创新的AI Chiplet技术与巨大的商业机会结合并落地。”
水木清华校友种子基金合伙人王学辉表示:“方博士及核心团队有大厂经历与创业经验,原粒的核心产品AI Chiplet,既可用于多模态大模型等新兴应用,又可用于自动驾驶和机器人等主流赛道,团队成熟,符合水木基金投资校友企业最看重的两个因素,未来可期!”
中科创星董事总经理卢小保表示:“通用人工智能的时代来临,AI算力芯片是AI产业的基石,未来将成为半导体领域最大的赛道,没有之一。英伟达高端芯片被禁售,国内先进制程遭遇卡脖子,摩尔定律放缓,AI行业痛点凸显(如垂直场景多,需求碎片化,不同场景算力需求差异显著,研发及量产成本居高不下),因此,AI Chiplet是AI芯片必然选择的道路。原粒半导体瞄准AI芯片行业痛点,定位研发下一代多模态AI算力Chiplet,致力于兼顾通用、高效与成本优化,支持算力互联扩展与边缘端训练微调,未来市场前景广阔。”
中关村前沿基金创始合伙人贾振钊博士表示:“基金团队跟踪方博士已久,其团队成长历程有很多故事。从国内明星AI芯片创业公司到国际半导体巨头,一路走来,在市场一线磨炼,摸过数不清的石头,掌握了核心know how,终看到了彼岸,赞叹原粒团队创业决心。原粒半导体的Chiplet方案可提供高性价比、规格灵活的多模态AI算力能力,期待方博士及团队为AI2.0时代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做出其独特的贡献。”
中关村生态雨林基金总经理李奇奇表示:“原粒半导体团队有全球顶级芯片设计企业的工作背景和成功创业经历,具备国际一流的技术实力和创业基础。原粒半导体基于Chiplet的AI算力共性技术平台,对于打破国外先进技术封锁具有重要意义,市场空间巨大,十分期待公司未来的成长。”
0812
一个月工资,买不起一件羽绒服?
近日,国产羽绒服品牌波司登因“使用了‘航空材料技术’的高科技奢侈羽绒服,标价超过一万元”,而引发网友热议。网友纷纷表示“波司登已经不是当年的波司登了”“谁会为万元一件的波司登羽绒服买单”等。
随着网络舆论的热度持续上升,其使用的所谓的“航空材料技术”被进一步“深扒”。其中,便有相关纺织专家指出,“该技术业内使用已十分普遍,且价格低廉”,网友更是质疑其打着“黑科技”的幌子来包装产品,实则是盲目定价。
对此,波司登方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应,“对波司登来说,产品价格的提升不是单纯地依靠羽绒服面料以及人工成本等直接成本的上升,就定价高。而是建立在产品本身设计研发升级、科技功能升级、产品品质升级、品牌价值提升等综合因素叠加基础上的。”
事实上,这并不是波司登*次推出万元羽绒服。
2017年,多元化转型折戟后,波司登砍掉大部分非羽绒服品类,以羽绒服业务撬开了高端化的大门。并凭借亮相时装周、找明星代言、与知名设计师合作、IP联名和多渠道布局等方式重塑了品牌形象。一举撕下了“中老年品牌”的标签,摇身一变成为了“高端时尚”的代名词。2019年,波司登推出“登峰系列”羽绒服,并成功跻身羽绒服万元级别行列。
随着价格的不断飙升,波司登的毛利率也在不断上涨。国盛证券统计,2022财年,在线上的销售中,波司登有46.9%的产品定价达到1800元以上,毛利率也顺势提高到60.1%,创历史新高。
然而,在国产羽绒服品牌中,波司登或只是走高端路线的代表品牌之一。一向走亲民路线的鸭鸭在谋求高端化布局的路上,推出了对标国际大牌的“GOOSE系列”;主打性价比的高梵推出“黑金鹅绒系列”,走轻奢精致风;羽绒服新秀、由北京看云控股投资的“天空人SKYPEOPLE”的定价也在3200-7200元之间。
也因此,“羽绒服涨价”“羽绒服越来越贵”等话题,已经连续3年在冬季登上社交平台的热搜,面对动辄上千元甚至上万元的羽绒服,消费者直言“高攀不起”。
90后女生李曦此前买了大热的“克莱因蓝”色的羽绒服,但最近她又“种草”了在社交平台大火的“黑金色”。
“以前羽绒服还只是用来保暖御寒的衣物,一件可以穿几个冬天。但如今,羽绒服逐渐成为了时尚单品,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追逐潮流的我也想每个款式都来一件,但大几千元的价格,钱包实在承受不起。”李曦坦言,一番纠结之后,最终还是决定不再添置新的羽绒服,继续穿“克莱因蓝”。
和李曦有“库存”可以御寒不同,*年从南方到北方城市工作的俞宁迫切地需要一件羽绒服御寒,可越来越贵的羽绒服让工作不满一年的00后俞宁女生犯了难。“直到上个月发了年终奖我才有底气去买羽绒服,在此之前,我硬生生被冻了一个月。”
与国产羽绒服价格纷纷跃至千元以上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年轻人千元以内购置羽绒服的预算。据*财经行业数据中心调研数据,90/95后购买预算区间在700-1000元以内的羽绒服占比最高为39%。
对此,鞋服行业独立分析师程伟雄对燃次元表示,国内用户市场两极分化尤其严重,羽绒服企业需要平衡消费升级和消费降级博弈加剧的市场现状,不能单纯追求规模化和毛利*化,需要遵循价格高性价比更高的商品价值体现,价格策略、产品策略需要满足大众化圈层用户价格敏感度和性价比衡量比较。
对于国产羽绒服品牌的高端化探索,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则表示,未来五年我国羽绒服品牌在全球市场与国际主流品牌同台竞技,在中高端市场追赶甚至*将成为可能。但显然,在高端领域,仍然有比较长的路需要走。
程伟雄补充道,角逐的过程中,产品品质是关键,其中包括商品的设计研发能力和对行业的了解程度,如对新材料的使用、面辅料的研发创新和渠道新科技能力等等。而随着价格的不断攀升,企业也需要满足市场分层的不同消费者需求,进行品类全覆盖发展,让企业和品牌有持续的成长价值。
01 买不起的羽绒服
为了买到一件版型、质量和价格都符合自己要求的羽绒服,近半个月来,95后女生柒柒一有时间就“泡”在小红书和B站上浏览博主的推荐,不过直到现在她都没有下单。
“感觉几年前四五百元就能买到一件质量不错的羽绒服,但现在好像没有两千元预算就没资格去买羽绒服了。”柒柒是娇小型的女生,她所关注的服饰类博主也大都和她体型相近,很快,她就被博主们推荐的韩版羽绒服“种草”了。
“时尚真的是个轮回,这两年韩版服饰又开始流行了。博主们推荐的韩版羽绒服风格简约,颜色也都是鹅黄和奶绿色一类,清新减龄。”循着种草博主分享的品牌找到店铺后,柒柒却直接被价格劝退了,“一个小众品牌的韩版羽绒服售价竟然超过3000元。”
无奈之下,柒柒只好退而求其次,在淘宝上找相似款式的羽绒服,结果发现价格也不便宜,且质量没有保证,“同款仿版的羽绒服也要卖到1500元以上,但从买家秀来看,颜色跟原版是有色差的。”被逼急了的柒柒最终放弃了买长款羽绒服的计划,决定挑个短款羽绒服过冬,“短款的总会便宜了吧。”
柒柒告诉燃次元,自己最终看好了一件原版售价1400元的、奶紫色的白鸭绒短款羽绒服。“我在某批发平台上找到的同款只要600元,如果降低对充绒量的要求的话,三四百元也能入手一件,但质量估计只能撑一季。”就这样,柒柒又开始纠结有没有必要花几百元买个穿不住的“样子货”。
和柒柒一样,90后女生晓晓也放弃了购买羽绒服的计划,转而买了件棉服,“我的预算是800元以内买到羽绒服,但我发现,如今这个价格已经买不到所谓的品牌与设计兼顾的羽绒服了。”
现在晓晓身上穿着的羽绒服还是三年前买的。“当时我买的是一件时尚服装品牌的羽绒服,正赶上5折活动,到手价是800元。虽然款式很好看,但保暖性却不怎么好,尤其穿了三年,现在这件衣服的御寒效果几乎和一件呢子大衣等同。”
为此,晓晓原计划再买件羽绒服,结果逛了两次街,弄明白了一个“现实”,800元的预算在应季几乎没办法买到一件像样的羽绒服,除非等到过季打折。“专业羽绒服品牌没有1500元很难买到充绒量满足自己需求的款式,就连时尚服装品牌的羽绒服均价,差不多也要1200元以上。”
于是,为了应付接下来的寒冷天气,晓晓决定先买件棉服。“只要两三百元就能买到一件好看的棉服,决策成本低,看到好看的都可以入手,搭出不同的风格。至于保暖性,我觉得只穿一季问题也不大。”
与柒柒和晓晓不同,2022年是俞宁到北方城市工作的*年,身为南方人的她,在年初*次见到真正的雪花有多兴奋,面对北方的寒冷时就有多无助,羽绒服也就成了她的刚需。
“作为南方人,我之前压根没买过羽绒服,所以也不太会选,只要款式和价格合适就好。所以最后花699元买了件休闲服装品牌的轻薄羽绒服。”俞宁告诉燃次元,自己还是“草率”了,每天出门都是煎熬,通勤路上冻得不行。
俞宁的同事们看不过去了,硬拉着她去逛街买羽绒服,但最终,俞宁还是以“没有特别喜欢的款式”为由没有买。“实际上我撒谎了,我选到的心仪的衣服,价格都超过了2000元。我毕竟刚工作,2000元买件衣服,对我而言也不是件小事。”
不过好在还有年终奖,拿着这笔钱,俞宁买了件2500元的羽绒服。“说来好笑,我买羽绒服的底气是年终奖给的,现在的羽绒服真的太贵了。”
穿上了2000多元的羽绒服,俞宁也有了“真香”的感受。“我之前买的羽绒服薄,所以每次出门都要穿很多层。但听北方的朋友说,冬天其实应该里面穿少一点,因为北方屋里暖气足,进屋穿脱比较方便。以前一直没体验到,但自此买了这件羽绒服之后,我才真的体验到这种感受,不臃肿、不妨碍行动,更重要的是终于不用挨冻了。”
02 为什么越来越贵?
从上述几位消费者的言论中不难看出,羽绒服越来越贵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
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数据,2014-2020年,我国羽绒服平均单价已经由452.6元涨到656元;大型防寒服的成交价突破1000元,其中2000元以上的占比已经接近70%。
而燃次元近日通过线下探店发现,一些品牌羽绒服的平均价格已经超过了1500元。
据北京市某购物中心的时尚服装品牌ONLY的店员介绍,店内羽绒服均价在1500元左右,并将近两年羽绒服价格上涨的原因归结为“成本上涨”“科技感提升,羽绒服可机洗”,以及“款式更加时尚”。
位于同一家购物中心的波司登品牌的店员对燃次元亦表示,店内羽绒服的平均单价在1500元左右,部分系列的填充物也从鸭绒变为鹅绒,更加轻盈保暖。“在进口羽绒服品牌的影响下,消费者对国产中高端产品的接纳度越来越高,这也是国产羽绒服的价格上涨的原因之一。”不过该店员也承认,确实也有很多年轻消费者在试穿满意后被价格“劝退”。
正如上述两位销售人员所提到的,近年来,国产羽绒服越来越贵的原因,一方面与不断上涨的成本有关。羽绒原料作为羽绒服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大程度决定了羽绒服的成本与品质。近年来,受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导致产需失衡,这也进一步推高了羽绒的价格。
羽绒供应商柳桥集团董事长傅妙奎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21年羽绒平均单价由15万元/吨涨至了30万元/吨,翻了一倍。柳桥集团每年有能力产出超过10万吨羽绒,但2021年全年羽绒产量较去年下降了10%。
另一方面,随着加拿大鹅、Moncler等国外高端羽绒服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在这些高端品牌的市场教育下,消费者对中高端品牌的接受度也有所提升,但同时也对商品的款式、面料、质量、时尚、美感等有了更加多元和优质化的要求。
当然,这也为国内羽绒服品牌的高端化之路奠定了基础,众品牌也纷纷走向高端化。燃次元不完全统计,除已经推出万元级别的波司登外,天空人SKYPEOPLE的羽绒服价格也普遍在3000元到7000元之间;鸭鸭推出的“95鹅绒服Goose系列”,价格也提升至2599元一件;原本主打性价比定位的高梵,其推出的“黑金鹅绒系列”,售价也高达2899元。
“我国羽绒服的价格,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停留在1000元以内。如今,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水平也提升了。同时,在海外品牌进入国内市场的拉动下,我国羽绒服也开始提价,走上中高端路线。”张毅对燃次元表示,国外奢侈品牌羽绒服,催生出国内2000-5000元价位的中高端羽绒服市场。
“从产品质量本身来讲,我国的生产能力、制造能力和工艺水平与其他国家没有差别。而一些国内企业为海外品牌做代工,也为国内部分主流品牌价格上扬提供了溢价空间。”
除此以外,时尚设计、质量提升、科技创新和季节限制等因素也是不断推高羽绒服单品价格的原因。
一位服装行业从业者对燃次元表示,实际上,一件羽绒服制作成本大概在100元,服装品牌按照成本的10倍以上定价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为了提升时尚感,服装品牌可能会选择IP联名,或者与知名设计师合作,之后再进行品牌营销,这些方面的花销都不少。但与其他服饰不同,羽绒服受节气和天气影响很大,一年只能卖一季,稍有不慎就压货,价格自然也会越来越高。”
03 如何走好高端化之路?
《中国羽绒服行业发展趋势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是全球*的羽绒服生产基地。根据中信证券的数据,中国羽绒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622亿元。预计2024年我国羽绒服行业市场规模将会达到1950亿元,并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也因此,中国羽绒服产品消费以国产品牌为主,市场占有率较高。但问题却是,国产品牌长期分布在中低端产品市场,高端市场主要被进口羽绒服品牌占有,这就导致国产羽绒服品牌毛利润低,品牌发展空间小。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国产羽绒服品牌从研发设计到生产工艺,再到营销手法,一改过往低价促销的惯用营销策略,通过参加国际时装周,找明星代言,携手知名设计师,IP联名以及直播带货等多种营销手段提升品牌知名度,为高端化路线铺路。
与营销多样化相伴的,是营销费用高企。以波司登为例,根据其财报,2020-2022年,波司登销售分销开支分别为42.76亿元(人民币,以下未标注则同)、48.07亿元和61.71亿元,占集团总营收分别为39.4%、29.7%和38.1%,营业收入增速分别为22.7%、18.9%以及16.3%,逐年放缓。
当然,产品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
同样以波司登为例,据东兴证券研报,2017年波司登品牌转型前,其产品的吊牌均价在1000-1100元;2018年后价格开始持续上涨,当年提价幅度达30%-40%,而单价1000-1800元的羽绒服比例上升至63.8%,单价1800元以上的羽绒服占比则从4.8%上涨至24.1%,千元以下的羽绒服从原来的占比超一半下滑至不到二成。
从财报数据上看,波司登的高端化战略似乎取得了成功。2021-2022财年,波司登录得收入162.14亿元,从收入构成来看,品牌羽绒服业务仍是该公司*收入来源,期内贡献132.23亿元收入,占比81.6%。
不过单从销量来看,高端产品尤其是超高端系列,显然无法代替中低端产品,成为波司登营收的主要收入来源。
波司登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3月31日,波司登品牌羽绒服的在线销售中,1800元/件以下的产品占比达为53.1%。除此之外,燃次元在波司登某线上旗舰店的销量中看到,羽绒服品类中,销量前十的产品价格均在千元以下,月均销量达千件以上的羽绒服其价格区间在600-1500元。相较之下,其万元款羽绒服,比如登峰2.0航空科技创新羽绒服仅有5人付款。
图/波司登某线上旗舰店万元羽绒服销量
来源/燃次元截图
程伟雄对燃次元表示,就目前国内羽绒服市场而言,从行业的加价倍率、生产成本来看,3000元以上的国产羽绒服,很少会有消费者买单。更多消费者在消费时,还是集中于千元及千元以下的羽绒服。
“目前,国内羽绒服行业并没有真正的高端化品牌,因为高端品牌都有着自己的品牌故事和渊源,且原创性和差异性较显著,加价倍率也更高,有着*的品牌形象和质量上乘的产品来和自身文化有效融合,具备高端生活场景和一定的消费基础。”程伟雄进一步表示。
程伟雄表示,以波司登来说,其品牌高端化探索虽然带来了业绩增长,但仍然处于一个略显尴尬的定位。在用户的认知里波司登还是一个大众羽绒服品牌,波司登在提价之路上不能“为高而高”,产品价格需要回归到市场需要的位置上,并不是价格提高了,品牌力就能够提升。
除此以外,需要注意的是,高端化也绝非一劳永逸,高价的背后是消费者更高的要求和市场更严格的监督。
“羽绒服行业,品牌朝向中高端化方向转型是正确且必须的,这会带动行业进步。”程伟雄认为,目前,中国羽绒服行业的品牌是处于转型中高端化的培育阶段,该阶段需要在包括研发、销售、广告等方面进行大量的投入。而中国羽绒服品牌真的要向中高端化发展,还需要在品牌力、产品力、服务力持续发力。
*文中李曦、俞宁、柒柒、晓晓均为化名。
*免责声明: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燃财经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0811
投资界(ID:pedaily2012)7月10日消息,杭州迪视医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迪视医疗”)近日宣布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本轮由英飞尼迪及欧普康视合作基金领投,新丝路资本、方富创投跟投,线性资本等老股东继续加持,凯乘资本担任本次交易的独家财务顾问。本轮资金主要用于加速眼科手术机器人人体临床以及显微外科手术机器人等管线研发。这也是迪视医疗在半年内完成的第二次融资,充分体现了资本市场对其的高度认可。
迪视医疗成立于2021年7月,为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始团队来自德国的全球顶级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实验室,以及世界500强德企医药公司。截至目前,迪视医疗已申请和授权多项美国和中国发明专利,并获得数项全球及国内顶级大赛奖项。
眼睛是人类最为精细复杂的器官
人类有90%的信息来源于眼睛,眼睛是人类最为精细复杂的器官。其中眼底组织最为精密、手术操作精度要求最高,理想的手术精度不超过10微米。然而人手存在约100微米的自然抖动,容易造成视网膜损伤,影响视力恢复。此外,目前资深眼科医生数量少,培育周期极长,徒手细微操作压力大。迪视医疗以个性化的医工结合、基于主从控制的多自由度、独创的柔性结构为技术优势,是国际率先实现眼科手术机器人高达3微米运动精度的团队之一。产品技术和研发进度均为全球领先,即将进入临床阶段。此外公司布局研发的显微外科手术机器人拥有近20个超高自由度,能够辅助显微外科医生完成各种高难度、超显微精细灵巧操作,例如吻合直径范围为0.3~0.8毫米的淋巴管、血管或者神经,在耳鼻喉、淋巴外科、神经外科、整形外科等多科室均有重大应用价值。
迪视医疗CEO崔迪博士表示:“我们非常高兴宣布完成Pre-A+轮融资,这一重要里程碑将为我们加速显微手术机器人技术发展、推动显微手术机器人临床应用提供进一步支撑。感谢英飞尼迪及欧普康视合作基金、新丝路资本、方富创投对我们的支持和认可,感谢老股东线性资本等的持续加持。我们还要感谢杭州市及上城区政府对我们的持续关怀和支持,及合作伙伴凯乘资本的助力,本轮融资展现了市场对迪视医疗的高度信心,也进一步验证了我们在显微手术机器人领域的领先地位。
我们将专注于机器人显微操作技术的不断创新,研发提供高精度、高灵巧、高稳定的机器人显微操作平台,帮助医生在精微组织和复杂手术中实现精细量化和可视化的操作,从而为眼科和超显微外科领域带来突破性技术革新。”
英飞尼迪资本项目负责人张帅表示:“眼底疾病存在大量未满足需求,眼底医生也迫切需要有配套设备辅助其完成高难度术式。迪视医疗敏锐以眼底疾病为切入点,聚焦超显微外科手术解决方案,坚持从临床需求出发,创造性自研切实解决一线医生面临的痛点。我们看到以崔迪博士牵头的迪视团队坚定高效的执行力和可贵的创业初心,打造创新医疗器械“医工结合”的经典案例。英飞尼迪长期布局眼科赛道,我们非常高兴能够成为迪视医疗的同行者,非常期待迪视能够成为眼科乃至超显微外科治疗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者。”
合肥康视合伙企业执行事务合伙人赵春生表示:“迪视医疗在研产品未来上市后,可以大幅度提高眼底及视网膜手术的成功率,降低眼科医生的手术操作门槛,让更多的眼科医生及患者受益,同时,欧普康视作为眼科行业的领军企业,正在全面布局欧普眼视光医疗服务连锁体系及生态,相信迪视医疗和欧普康视及参控股企业会有更多的合作机会!”
新丝路资本表示:“手术机器人领域一直以来都是我们重点关注的投资方向。在近几年我们也相继布局多家优秀的、不同细分赛道的手术机器人公司。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剧,眼科疾病、尤其是年龄增加带来的眼部退行性病变患者日渐增多。在此基础上,我们十分看好手术机器人应用于眼科方向的新机会。迪视医疗所拥有的先进技术与产品让我们看到了未来在眼科为更多受疑难疾病所困扰的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同时也为眼科手术医师在精准医疗的道路上增添更多可能性。我们坚信迪视医疗可以成长为国内乃至全球市场上眼科以及显微手术机器人的领袖企业,在临床使用中造福更多的患者。”
方富创投表示:“以智能手术机器人为代表的医工结合领域是方富创投重点关注并布局的方向之一,迪视医疗自主研发的显微手术机器人可以提高显微操作精度,突破医生生理操作极限,有效解决临床痛点,未来应用空间较大。迪视医疗创始团队在手术机器人显微操作领域具有多年积累,尤其是眼科显微手术机器人产品具有行业领先优势,方富创投看好迪视医疗的发展潜力,也将利用自身资源与经验支持公司,期待与公司长期合作。”
凯乘资本创始合伙人邹国文表示:“凯乘资本很荣幸担任迪视医疗Pre-A+轮融资的独家财务顾问。迪视医疗以眼科为切入点,将高精度超显微操作底层技术拓展至显微外科手术应用,突破了人手生理操作极限,协助医生完成超高难度手术,临床刚需性极强,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我们有充分的信心迪视医疗成为眼科以及显微外科手术机器人赛道的龙头企业。”
0808
去年12月16日,特斯拉在推特上发布了一张照片,庆祝特斯拉得州工厂的Model Y周产能达到3000辆。在这张照片中,朱晓彤微笑地站在人群的左边,他身穿醒目的反光背心,头上戴着印有代表特斯拉的白色字母“T”的黑色帽子。
朱晓彤之前领导特斯拉亚太业务,并监督着特斯拉上海工厂成为了该公司全球产量最高的工厂。去年年底,他被派往奥斯汀,帮助运营该公司的最新得州工厂。尽管特斯拉尚未发布任何正式声明,也没有任命朱晓彤为执行官,但朱晓彤目前负责特斯拉全球汽车生产、销售和服务已是心照不宣的事情。他所承担的职责可以说仅次于CEO马斯克。
01、他是谁?
那么,朱晓彤是谁?鉴于马斯克正专注于推特,而且特斯拉股东要求在马斯克接班人问题上提高透明度,朱晓彤的角色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朱晓彤出生于中国,据报道持有新西兰护照。他在2014年初加入特斯拉,帮助其建设超级充电站网络。在此之前,他帮助成立了一家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为希望向海外扩张的中国承包商提供服务。他拥有新西兰奥克兰理工大学信息技术商业学士学位,并在美国杜克大学富卡商学院获得MBA学位。
图|朱晓彤出席得州工厂Model Y周产能庆祝仪式
他在特斯拉得到了迅速晋升,工作*年的年底就成为了中国业务经理。在他的领导下,特斯拉在美国以外的*家工厂——上海超级工厂——以极快的速度建成,在不到12个月的时间里从一片泥泞的土地变成了一座生产电动汽车的闪亮工厂。在2019年底上海工厂开始量产之前,朱晓彤已经被提拔为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去年7月,随着特斯拉在泰国、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的扩张,他被进一步提拔,负责整个特斯拉亚太地区。
02、勤奋打动马斯克
马斯克对朱晓彤的中国团队称赞有加,称他们“凌晨3点还在熬夜工作”,同时批评美国人根本不想工作。
在新冠疫情期间,为了保持上海工厂的运营,特斯拉中国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在过去异常艰难的12个月里,该工厂进行了升级,将产能提高到了每年100万辆。特斯拉去年在中国生产了逾71万辆汽车,约占该公司全球产量的52%。
在这段时间里,朱晓彤的敬业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当行动限制措施第 一次出台时,他就待在工厂里,和几名保安人员一起睡在工厂里,这些保安人员确保工厂不会被破坏。在特斯拉实行闭环生产的整整两个月里,他一直留在那里。
图|特斯拉上海工厂
从为数不多的视频和中文媒体的报道来看,他完全致力于特斯拉的工作,甚至连他的服装都是如此:他几乎总是穿着特斯拉品牌的羊毛上衣。他住在一套政府补贴的两居室出租公寓里,距离工厂大约10分钟车程,每月租金不到人民币2000元。他的家人大多住在1200公里外的北京。
去年,朱晓彤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表示,他通常在早上6点左右开始工作,赶在北美同事晚上下班前和他们碰头。然后,他会前往工厂,有时会与住在同一大楼的其他员工拼车。“这种氛围非常好,”他表示,“你帮我拿个快递,我给你取点东西。这是一种很好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03、亲力亲为
朱晓彤说,一到工厂,他就会花时间查看各个车间的生产线,并与工程师们讨论解决技术问题。“在我们公司,大多数事情你都得亲力亲为。”他表示,并解释了为什么他大部分时间都穿着引人注目的夹克和安全帽。在附近的办公室里,朱晓彤和包括生产总监宋钢在内的许多人共用站立式办公桌的空闲空间。他经常在午夜过后出现在那里。
几位特斯拉中国的现任和前任员工都表示,朱晓彤务实、反应迅速,他往往会在任意时间及时回复电子邮件和信息。朱晓彤在接受杜克大学富卡商学院采访时形容自己“很顽强”。他讲述了上海工厂建厂后,一场强烈的暴风雨和排水问题险些导致一段屋顶倒塌的故事。他和其他大约30名员工,从新员工到老员工,拿起塑料桶,冒着倾盆大雨上了屋顶,以“保护我们的财产”。
图|朱晓彤(最左)与马斯克出席上海工厂动工仪式
“公司的文化是不把资源和时间浪费在那些花哨和无意义的事情上,”朱晓彤最近在接受国内汽车网站罕见视频采访中表示,“把你的主要精力和资源集中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我们这里没有一个庞大的行政机构来为管理层服务。自己订票,自己打饭。每个人都很习惯这种氛围,这才是真正平等的表现,对吧?”
朱晓彤选择避开了聚光灯,很少在上海工厂的活动上公开露面。例如,2019年12月,在特斯拉向Model 3首批车主交付钥匙的活动上,他就没有露面。
04、与马斯克频繁沟通
不过,他确实经常与马斯克沟通,后者上一次访问中国是在2019年,也就是新冠疫情之前。在当年4月的财报电话会议上,马斯克表示,上海工厂的进展“证明了我们当地团队的出色执行力。我每天都会收到来自上海超级工厂项目负责人朱晓彤的电子邮件,里面有十几张照片。”
朱晓彤主张真正的平等主义,称每个人都可以联系公司最高领导人。他在最近的采访中表示:“当然,在中国,不仅只有我可以和埃隆交流。实际上,我们所有的员工都可以与埃隆交流。你可以随便问工厂里的任何一个人如何联系埃隆。他们都知道埃隆的邮箱地址,可以直接回复他。”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凤凰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0804
投资界(ID:pedaily2012)7月17日消息,据36氪获悉,爱合发工业传动科技(广东)有限公司(以下简称:iHF爱合发)今日已完成数千万元首轮融资,由深圳高新投领投,景泰华富跟投。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拓展FA(工业自动化)产品品类,以及打造智能仓库。
iHF爱合发成立于2018年,是一家FA工厂自动化集采平台。依托母公司「深圳市合发齿轮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发齿轮),iHF爱合发主要采用自制+集采模式,面向新能源、医疗、3C、半导体等行业企业,提供工厂自动化零部件一站式采购服务。
据iHF爱合发创始人兼总经理曹小林介绍,公司已于2021年完成平台初期建设工作,并在去年正式上线。目前,平台供应产品覆盖129个大类、48万SKU,涵盖传动类、直线类、气动类、马达驱动类,以及工业框体零件、机械标准零件、铝型材及配件、输送组件等。产能和仓储方面,据介绍,截至目前,公司分别在深圳、东莞、苏州三地拥有3大制造、仓储中心,并与近500家OEM、ODM供应商建立了合作关系。
“近年来,工业自动化设备的上游零部件生产和采购方式正在发生变化,逐渐从非标定制和分散采购走向模块化和集中式采购。”曹小林表示,这一行业变化驱动了合发齿轮的两次变革。第一次变革是2014年,合发齿轮将业务从聚焦非标定制的齿轮研发、生产,拓展至齿轮、同步轮标准品以及行星减速机这类组合件的研发、生产,并与米思米达成战略合作,成为其OEM供应商;第二次则是2018年,创办iHF爱合发,开始从「研发+生产」向「研发+服务」转型。在2018年筹办iHF爱合发之初,公司成立了「iHF齿轮学院」,一是旨在建立行业传动工程师在线交流学习社区;二是希望能够起到引流和品牌建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