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华宇登录地址“  下的文章

华宇登录_聚焦肝外递送,星锐医药完成1.5亿元A轮融资

1021

投资界(ID:pedaily2012)5月16日消息,专注于mRNA新药研发的星锐医药(Starna Therapeutics)宣布完成1.5亿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LYFE Capital(洲岭资本)领投,源码资本、弘毅投资及春华创投跟投,老股东高瓴创投和夏尔巴投资持续加码。这是公司继2021年12月完成天使轮战略融资后,一年内完成的第二轮新融资。此次募集资金将用于扩张研发中心、建设中试车间和推进在研管线,并进一步完善肝外递送技术,拓宽mRNA药物的应用前景。

星锐医药创立于2021年8月,由国内外在递送技术与核酸治疗领域拥有丰富产业技术与管理经验的人才组建。公司已建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mRNA设计合成及LNP递送技术平台,实现组织特异性的mRNA药物递送,公司以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为导向,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mRNA创新药物。

星锐医药董事长兼CEO胡荣宽博士表示:“我们非常荣幸能够获得众多知名投资伙伴的认可和支持,也感谢团队的创新和执行能力。未来,星锐医药将继续围绕“RNA和递送技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平台,进一步加速产品管线的开发,并积极推动国内外合作,努力成长为一家国际化的RNA创新药物公司。

本轮领投方LYFE Capital(洲岭资本)投资副总裁徐婧博士表示:“在近年快速发展过程中,mRNA药物逐渐凸显出该技术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突出优势,随着产业化的推进未来有望释放出更大的潜力。星锐医药的创始团队,在mRNA药物开发和靶向递送技术方面,具有深厚的科研背景和丰富的产业化经验,快速建立起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组织靶向性递送系统,并逐步建立了基于平台特色和临床需求的差异化mRNA药物管线。LYFE洲岭专注于全球的医疗创新,致力于为有全球差异化的优秀医疗企业提供价值创造,非常认可星锐医药的国际化创新平台的潜力。LYFE洲岭很高兴此次能与星锐医药团队建立合作,将通过LYFE国际网络和行业资源协助星锐医药搭建和拓展国际化平台和合作。”

源码资本执行董事张玉豪博士表示:“作为新一代高效广谱安全的成药方式,mRNA药物在这次新冠疫情得到验证。星锐医药团队的非肝组织靶向递送技术具备全球领先的技术优势,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了完备的mRNA设计合成、LNP递送和CMC研发体系,展现较强的技术研发实力和转化落地执行力。期待公司未来不断突破mRNA药物的应用边界,将更多创新药物早日带入临床,惠及广大患者。源码资本将持续支持生物科技领域原研科技创新的科学家和企业家。”

春华创投联席负责人邹凌表示:“2020年新冠疫情以来,mRNA药物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我们看到,mRNA技术有可能改变现有药物的发现、开发及生产方式,但技术门槛极高。目前,星锐医药已建立起真正差异化的STAR LNP递送技术平台,研发管线涵盖了传染病疫苗、肿瘤免疫、代谢疾病等领域。不仅如此,星锐医药拥有强大、互补的管理团队,其专业经验覆盖临床前开发、LNP制剂和 CMC等多个环节,这在业内实属难得。春华很荣幸此次可以成为星锐医药的新晋投资方,未来将助力星锐医药在RNA药物研发及国际化平台搭建上取得更大的突破,并与公司携手,希冀达成‘服务生命健康’的使命。

弘毅创投投资副总裁李一豪表示:RNA技术是新的成药范式,并且已经证明了在传染性疾病疫苗上的敏捷性和有效性,未来在治疗性疫苗和蛋白替代领域空间巨大;星锐团队有长远的愿景驱动,成熟的序列设计修饰经验,和独立研发特异性靶向肝外器官的载体技术,弘毅期待能持续为星锐助力,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

夏尔巴投资管理合伙人蔡大庆博士表示:“LNP作为一种高效安全可控的递送工具,已经先后在siRNA和mRNA药物中被验证。然而,LNP的天然肝靶向特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核酸药物的应用范围。星锐医药在相对成熟的LNP体系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发了非肝靶向递送系统,可望实现多个不同组织器官的高效提送,大大拓展核酸药物应用的外延。天使轮投资后半年内,星锐医药迅速完成了团队建设、管线搭建及动物实验验证等工作,并积极探索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三位创始人高效的研发和运营效率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感谢新一轮投资人对星锐的支持,期待共同携手,打造基于自主知识产权创新递送技术的核酸药物平台。”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5/492120.shtml

华宇测速_互联网造富神话破灭:期权大饼不香了,员工着急套现

1020

被视为互联网时代最后一个超级独角兽,字节跳动什么时候上市,几乎成为了所有人都关心的话题。

最新的进展是,字节迎来了新任的CFO高准。她已为100多家公司的上市和其他资本市场融资项目提供了法律服务,几乎涵盖了过去十年中国科技互联网行业所有大公司,在行业内可以算得上是大牛级的人物。

13天后,有媒体报道字节跳动计划成立抖音集团。香港公司注册处网站显示,字节跳动(香港)有限公司已更名为抖音集团(香港)有限公司,生效时间为2022年5月6日。

分拆抖音上市,这一消息对许多字节跳动员工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不过,后来也有消息称,考虑到市场环境抖音不太可能最近半年内正式启动IPO,这让字节员工财富自由的梦想更远了些。

就在上个月,字节刚刚开启了今年的期权换购计划:年终绩效在M以上(含M)的员工均有资格参与,个人换购上限不得超出当年的年终奖总额。这意味着,员工可以把年终奖奖金折算换成公司的期权。多位字节跳动员工告诉Tech星球,他身边的很多人都没有参与这次换购期权计划。

不止字节,还未上市的互联网企业中,哈啰、猿辅导、小红书、VIPKID、Keep等公司很多员工,也降低了对期权的预期。

过去,市场行情高涨,大家对公司上市满怀期待,眼看着股价飙升,员工手里的期权跟着翻倍,一夜暴富、财务自由的故事比比皆是。

但是,如今已是今非昔比。公司要苦等多久才能上市,以及能否上市都是未知数,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而且,即便能够上市,当下的行情也非常不乐观,看看过去一年众多上市互联网企业的处境便可想而知,股价腰斩、市值大幅蒸发缩水,有的甚至只剩零头了。

所以,互联网公司打工人对期权的崇拜破灭了,期权这样的“纸面财富”不香了。更多人图一个拿在手里的安稳和确定性,毕竟,现金为王,要的是“落袋为安”。

01 变冷的期权换购季

10万多字节员工最期待四月了。这个时候,年度绩效沟通完后,年终奖会发放。这意味着过去一年的辛劳有了切实的回报。

更重要的是,他们有机会换购字节期权了。这曾经是人人都垂涎的机会。

从2019年开始,每年4月绩效沟通结束后,在发放年终奖时,字节会提供两种选择:现金,或者将年终奖奖金兑换成期权,换购上限不得超出当年年终奖总额。

字节规定,年终绩效在M以上(含M)的员工均有资格参与。不过,据《晚点Latepost》报道,在M评价以下只有3级,内部人士估算60%以上的员工都有资格参与年终奖与期权的置换。这意味着有超过6万人有资格参与期权换购计划。

字节跳动是近两年来最受瞩目的互联网公司。旗下短视频平台Tiktok用了4年月活用户就达到了10亿,无人能出其右。

字节的估值也随之疯涨,最近在一级市场,给出的估值已经超过了4000亿美元。期权授予价格也逐步攀升,从2019年开始,字节员工的期权授予价格分别为每股44美元、48美元、126美元和142美元,约为市场价格的七折。

起初,员工们为公司的飞速发展而欣喜。估值的上升意味着,授予价格和最终上市价格差额越来越大,员工们可以获得更多的财富。

一位加入字节跳动3年多的员工表示,去年,自己将所有的年终奖都换成了期权,身边的大多数人也是。这曾经是字节员工最期待的事情。

但今年,员工换购期权热情明显降低了。不少字节员工告诉Tech星球,今年自己完全没有换购,身边也几乎没有人换购。“不看好的居多”,一位字节员工补充道。

一位在2019年加入字节的员工表示,自己第一年将年终奖全部换成了期权,后面再也没有这样做过。他的理由是,字节的估值太高,价差不够。但他还是选择换购一部分,只是比例越来越少。

据Tech星球了解,这是不少字节员工的选择。

员工们期待上市套现,但市场环境和行情的不确定性,让字节员工逐渐降低了预期。

或许是为了增强员工的信心,去年字节罕见地开启了两次期权回购计划。这意味着,员工可以把自己手里持有的公司期权,通公司回购的方式从而实现套现。

当时有员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年连续两轮的期权回购也许是为了弥补员工在公司取消大小周之后的工资损失。同时,由于此次回购所得属于工资薪金所得,因此缴纳的税款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Tech星球从多位字节员工处了解到,字节的期权回购计划是针对持股100以上的老员工,公司会发邮件通知,但更具体的规则没有公开。字节期权是75折回购,不过离职员工的回购价格可能更低。据悉,最新离职员工的回购价格是106美元,在职员工是142美元。

有些字节员工放弃换购期权,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一位字节员工告诉Tech星球,和其他互联网大厂不一样的是,字节是期权竞业,离职后开启竞业不用另外付竞业款。但是一旦离职被开启竞业,基本数得过来的公司都不能去,自己花年终奖买的期权,如果离职未遵守竞业条款,该期权自动失效。

02 财富自由幻灭:拼搏一场,青春错付

很多人开始从期权的憧憬中走向“梦醒时分”。

期权崇拜,是互联网时代的特殊产物,曾经,期权意味着造富神话,一夜暴富、高收益的代名词。阿里、腾讯、小米等互联网大厂,以期权造就了成千上万实现财富自由的互联网新贵。2018年小米香港上市时,报道称小米近三成员工分到期权,5499名员工,人均到手近千万元。

但现在,期权崇拜正在被打破,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造富神话逐渐破灭。互联网打工人开始清醒地接受“期权难再实现个人财务自由”的现实。

几天前,字节再次被传上市,但字节员工高远对此已经形成免疫,“每年都在传上市,到现在还没上”。在高远看来,期权或许就像过眼云烟,现在已经看淡了。高远自称“上市锦鲤”,因为之前就职的公司包括:新东方、跟谁学、朴新,且在每一家公司都拥有期权。

大厂一般每年都会授予公司老员工一定的期权或股权,高远在新东方工作四年,第三年的时候得到5000股期权,行权时间为4年,意味着四年之后才能全部将期权兑换完毕,但高远只行权了25%,便跳槽到了在线教育公司“跟谁学”。

然后在“跟谁学”经历了过山车式的股价震荡,眼睁睁看着公司从140多美元跌落至3美元,财富急速膨胀再到瞬间被打回原形。所以,同样只行权了25%,高远便从“跟谁学”去了朴新,争取到了后者2万股期权。但因为任职时间很短,没等到行权,他就离开选择去了创业公司。后来公司被字节收购,高远因而顺理成章拥有了字节的期权。

个人成长路径多次与期权擦肩而过,让高远现在对于期权变得格外“佛系”,“坚持长期主义是真的,学习到本事才是真的”。高远称,不会计算自己手里的期权价值多少钱,当然也不会在字节公司回购期权的时候卖出手里的期权,期权成了“纪念品”,“人各有命,都是纪念。”

同样佛系的还有猿辅导、哈啰等公司员工。2021年原本有望成为IPO大年,猿辅导、哈啰、VIPKID、Keep等独角兽公司都在资本市场排队等着上市,但最终都被卡在上市前的临门一脚。

猿辅导员工木子告诉Tech星球,从去年开始,已经把期权看得非常淡了。美股IPO基本暂停,手里的期权基本化为一张废纸。退一步讲,即使公司顺利上市,但现在大环境不好,通常上市即破发,期权也没有办法套现。

木子表示,他有两个朋友,一个在贝壳,一个在每日优鲜,手里的期权原本能够买套房子的,后来连个厕所都买不了,破发非常严重。

账面财富缩水,“一套房子蒸发”的故事比比皆是。某独角兽公司员工告诉Tech星球,她的一位在线教育公司朋友,因为对公司抱有足够信任,在公司奖励的期权之外,还自掏腰包购买了近百万的期权。按照公司上市后最高股价发展,他手里的期权有望价值2000万元,足够在北京购买一套房子。但后来公司股价暴跌,市值腰斩,一路跌至谷底,他的期权至此被完全套牢。买房计划破灭,换车梦彻底破灭。

“反正就是不上不下吧,痛是肯定痛的。但可能之前仰望星空,想再买一套房子。现在就不提了。换车也不提了。拼搏一场,青春错付。”上述人士说道。

03 保住工作现金为王,期权神话破灭

互联网公司的薪资大多是按照总包来计算,由现金和期权构成,期权按照当时公司的估值折算成股份。依据比例不同,HR会给出两种选择方案,一种是现金多,一种是期权多,在发放的那一刻,两种方案,薪资总包相当。

这种薪资结构让不少互联网公司的基层员工,可以享受到公司上市的红利。但是,这种红利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一位快手员工最近总是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她告诉Tech星球,她当初选择了现金多、期权少的方案。而选择现金少、期权多的一位快手员工直言,股价跌得自己总包直接缩水40万。这是很多在北京的打工人一年都赚不到的收入。

从上市至今,快手的股价从开盘价338港元跌到63港元,虽说股价更多反应情绪价值,但这样的情绪最容易让人焦虑。

现在,越来越多的互联网打工人选工作时,倾向于现金优先。

一位被终止上市的独角兽公司员工告诉Tech星球,如果是早两年,大家普遍会说,找工作多要点期权,现在则变得更现实,更在意“落袋为安”,会建议到手的更好 ,多要现金。“反正靠期权发不了财,但是如果套现就是小惊喜。”

期权潜在价值当然足够吸引人,以字节为例,2019年,字节跳动期权交易价格约为40美元/股,到了2020年4月,期权价格上涨到48美元,字节跳动以48美元/股的价格允许员工将年终奖兑换成期权。到了2021年,字节跳动两次回购期权,将价格拉高至132美元。2022年,字节期权价格已经突破200美元。据《深网》报道,目前内部字节跳动期权交易价格为200美元/股。这意味着,即便字节不上市,手握期权的员工通过公司回购套现,也都挣到了钱。

但不是所有公司都有能力像字节一样,回购期权让员工套现。猿辅导员工木子称,不上市的公司,极少有回购期权的,因为现在企业也没钱。而且上市也不代表完全上岸,现在互联网公司上市即破发,期权几乎形同废纸。

此外,接受期权高收益的同时,也要承受它的B面,高风险。上述员工表示,期权就是一个赌博,而赌博意味着有输有赢,玩家需要有愿赌服输的心态。最重要的是,玩家要清醒地明白,试图通过期权一夜暴富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在中概股暴跌,上市公司市值普遍缩水50%-90%,一年蒸发1万亿美元;降本增效,裁员成为互联网公司新常态的大环境下,期权神话破灭的时间提前了。

期权崇拜被打破,这种清醒正在从互联网人传导至应届生以及在校生,年轻人应聘时也不再相信企业画的大饼。期权存在太多不确定性,即便有幸获得互联网大厂期权,距离完全到手套现还有一大段路要走:归属时间、行权价、退出机制、交税。很少有人能走完这个通关游戏,拿到现金。

如今,手握大量期权的互联网打工人已经形成一个共识,眼下保住工作,每月还有现金流就很好。“现在大家都不想太计较期权,如何保住工作才是第一位的事情”,木子说道。

华宇注册_「Impact」完成新一轮1亿美元融资,定位营销管理SaaS平台

1020

据36氪消息,5月16日,合作伙伴营销管理平台「Impact」已于近日完成新一轮1亿美元融资,本轮投资方为W Capital和Providence Public。本轮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拓展全球市场、继续完善产品矩阵和搭建研发团队等方面。

2008年,Impact在美国加州成立,定位为合作伙伴营销管理SaaS平台。近年来,国内跨境电商迅猛发展,海外营销需求大幅增加,在这一市场契机下,Impact于2019年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并组建中国团队。

随着去年亚马逊“封店潮”带来的行业阵痛,跨境电商行业正在悄然发生变化,这一点首先就体现在海外营销端。一方面受疫情和海外电商平台政策影响,海外流量成本持续上涨;另一方面传统数字广告的边际效用逐渐递减,营销开始回归市场本质,即获取消费者对品牌和产品的信任。也由此,一种“以用户为中心”的合作伙伴营销模式,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简单理解“营销合作伙伴”的概念,是指在营销领域可能涵盖的所有合作方,包括传统的联盟客、社交媒体网红、新闻和内容发布的媒体主、移动APP、非营利组织、赞助商、品牌大使以及战略B2B合作伙伴等。

而这些合作伙伴,通常也受制于自身原因,在需要达成业绩收入的同时,难以高效量化或阐述自身商业价值。这也导致了品牌植入的内容营销项目无法持续发展,由此,合作伙伴也需要进行相应调整,以应对不断更新的市场需求。

基于此,Impact打造了合作伙伴营销生态体系。在平台上,广告主可以选择通过工具与合作伙伴链接并达成合作;而合作伙伴们也可以直接与广告接触、推出营销内容,从而获得商业价值并产生变现。

具体来看,Impact的产品主要涵盖全周期合作伙伴项目管理SaaS平台Partnership Cloud,全流程网红营销项目SaaS管理平台Activate,以及流量主内容营销项目管理平台Pressboard三大方面。

其中,Partnership Cloud更聚焦于品牌的自动化营销与合作伙伴关系管理服务。从广告主开始招募合作伙伴,到签约支付,再到联系沟通,以及最后的营销数据分析等流程,都能在Partnership Cloud上实现自动化管理,并且双方都可以获得欺诈保护。

而Activate更聚焦在海外红人营销环节。广告主可以通过Activate的SaaS管理平台,实现了解、招募、管理海外红人的流程,而平台能够实现为广告主匹配合适的红人资源、减少双方的沟通成本等。

Pressboard平台则注重为内容媒体和流量主提供一系列工具,包括数据分析、评估营销内容的数据表现等。

事实上,从2020年开始,Impact就先后进行了多次收购。其中包括收购了网红营销管理平台Activate、内容发布数据优化工具Trackonomics、分析与自动化平台Affluent,以及2B营销技术公司Pressboard。

Impact大中华区总裁Jennifer Zhang告诉36氪,Impact通过收购补齐了自身产品矩阵,从而在合作伙伴营销领域构建了自有生态。此外,收购的目的也基于资源导向,“每一次收购背后,都汇聚了大量广告和流量资源,以实现资源整合和业务拓展。”

impact.com的归因分析模型

在Jennifer Zhang看来,Impact的核心优势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

其一是拥有全球性的营销资源。目前,Impact已经在全球11个国家设立了15个办公室,全球客户超过1万家,主要客户包括沃尔玛、优步、Lenovo、Levi’s等。而通过收购,也在一定程度补足了Impact在不同功能上的资源短板。

其二是算法层面。除了快速迭代的系统之外,Impact还具备了自动化流量归因分析能力。“归因分析在营销中十分关键,可以明确从消费者接触产品到最终下单的过程中,哪一个环节在促成交易中占据了更主要的因素。比如是通过网红直接转化,还是因为消费券优惠下单等。”Jennifer Zhang说。

其三就是产品层面。Impact将交易流程更加细化,包括广告主如何发邮件,不同时间节点的邮件需要设置什么内容等。“产品的好用,更多体现在将整个业务流程的环节,变得颗粒度更细。”

据Jennifer Zhang介绍,自2019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品牌意识到了合作伙伴营销的重要性。目前,Impact在国内已经服务OnePlus、 OPPO、 Banggood、 PatPat、有道等头部出海企业。

Jennifer Zhang认为,当前国内跨境电商正在经历由品牌全球化(Globalization)进阶到全球本地化(Glocalization)的关键一步,合作伙伴营销在这其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合作伙伴营销可以用本地化的优质资源去真正触达当地消费者,找到核心用户构建信任圈,让出海品牌真正融入当地市场。”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5/492116.shtml

华宇平台官网_首发|多名海归博士和产业化团队联合创建,佑嘉生物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

1019

投资界(ID:pedaily2012)11月15日消息,佑嘉(杭州)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佑嘉生物)宣布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天士力资本旗下渤溢基金领投,投资、泽龙投资跟投。凯乘资本担任本轮融资财务顾问。据悉,本轮资金主要用于推进临床前项目的IND申报和CMC平台的扩建。

佑嘉生物由多名海归博士和具有丰富产业化经验的团队联合创建,以满足临床所需为出发点,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目前已建立成熟的核酸药物开发平台,包括核酸药物智能设计NDDS系统、成熟的递送系统、完善的药物评价平台和基于聚合物的多剂型制剂平台,且产品管线丰富,目前已覆盖抗病毒、抗纤维化、心血管疾病等领域。

“我们很高兴专注于生物医药领域的专业基金参与本轮融资,也非常感谢专业机构对佑嘉生物的支持和信任。同时我们非常自豪自主搭建的小核酸药物研发平台包括:NDDS智能设计系统、药物成药评价平台、聚合物递送系统平台和成熟的制剂平台被顶级投资者认可。”佑嘉生物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崔文浩博士表示:“本轮融资的完成将会帮助我们快速推进现有产品管线IND申报和完善我们CMC平台的建设,同时推进与日本大阪大学共建基因创新药物研发基地的建设,形成多地联动的国际化布局,凭借佑嘉生物在小核酸药物的积累和执行力,继续致力于满足临床所需的创新药的研发。”

渤溢基金总经理朱艳飞表示:“我们非常看好核酸创新药物的前景。佑嘉生物具有完善的核酸药物研发平台,在筛选、递送和制剂等环节具有非常扎实的基础和丰富的经验,公司配有优秀的团队成员,在研发、工艺、商业化和资本运作等方面具备丰富经验,期待佑嘉生物快速将极具临床应用潜力的创新药物推向市场,造福患者。”

华宇测速_青域基金牟颖:双碳目标下的新能源投资机会

1019

2021年11月3日,由宁波市鄞州区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联合清科创新中心举办的2021宁波绿色经济产业投资论坛暨节能环保项目投融资路演圆满举行。本次活动是2021年第三届“万有鄞力”大会的专题活动之一。

会上:青域基金合伙人牟颖发表了《双碳目标下的新能源投资机会》的主题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感谢宁波鄞州区和清科的邀请,跟大家分享双碳目标下的新能源投资机会这样一个话题。我今天分享分为五个方面:首先简单介绍一下青域,然后讲一下双碳目标的背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顶层规划,以及在这样的规划下带动的投资机会,最后是绿色资本在双碳领域的布局和动态。

简单地介绍一下青域,我们是国内长期专注于绿色赛道股权投资的专业管理机构。绿色的定义比较宽泛,青域的界定是绿色可持续经济,我们对自身赛道的理解,它是一个可衡量的,能够带来可持续的实现环境改善和低碳排放效果的科技企业和细分行业。我们团队在这个赛道上已经持续耕耘了约20年的时间。

在青域品牌下,我们目前管理的基金规模合计约30亿左右。从2009年开始,做了两期清洁技术的VC人民币基金,2014年委托管理了一支国家主权级的节能环保基金,后续又做了两期以生态环境为主题的基金,目前正在募集第五期的低碳绿色发展主题基金。青域的成长基本上伴随了中国绿色产业的发生和发展,见证了这个行业不断地演绎和壮大。也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形成了我们自己的投资方法论和专业能力,我们也期待在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青域在绿色赛道的投资能更上层楼。

回到今天的核心话题,双碳目标,“碳达峰、碳中和”,相信大家已经耳熟能详,它对我们的经济社会影响会非常深远,在未来不短的时间内,将会带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的系统性变革。各级政府、智库、行业协会、企业都在做双碳目标的分解,路径规划、行动方案的制订,这将会是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性改变。

我们来简要回顾一下双碳的宏观背景。我们的生产生活活动,会造成碳的排放,而生态系统是有碳汇能力的,简单理解就是碳吸收能力,当人类活动带来的排放能够被生态系统完全吸收消化的时候,生态是平衡的。碳中和产生的背景是近一百年以来工业文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的快速增长,大大的超过了地球生态系统的消纳能力,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对我们的环境和生态系统带来很大的破坏,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而我们想通过主动努力扭转这种状态,使生态重归平衡,这就是碳中和的根本目标。

从全球视角来看,目前大概全球的碳排放是510亿吨规模,这个碳排放当中有370亿吨是二氧化碳,还有其他的一氧化氮,甲烷等,大概来说,1/3来自于生产制造,1/3来自于能源生产,农业、交通、日常的商业活动是另外的1/3。碳中和全球目标就是要把510亿吨的碳排放通过碳汇、低碳固碳技术实现碳的近零排放。这510亿吨中,中国贡献了大概100亿吨出头一点,单纯从数字上来讲,我们是全球碳排放总量最大的一个国家。

碳中和的主观行动是由2015年《巴黎协定》的签订开始的,全球的经济体都在积极地响应巴黎协定,欧洲的经济体是最早践行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技术和行动,改善地球变暖的群体。到今天为止全球已经有超过130个国家,做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承诺和规划。

早期在《巴黎协定》框架下的气候谈判,中国处于防守的位置,为什么这样说?根本原因我们是发展中国家。虽然说我们碳排放的总量是全球第一,但人口基数庞大,摊到人均数值,我们和发达国家,比如美国,仅相当于它五分之一的水平。气候谈判中我们的态度是争取相对公平的排放权,排放权意味着发展权,这关乎我们经济发展的核心利益。所以在气候谈判的早期,处于防守状态。到了2020年9月,在联合国大会上,中国第一次主动庄严地向世界承诺我们要实现碳中和碳达峰,这是一个根本性的改变,这种改变一方面是我国在构建全球命运共同体使命推动下的大国担当,另一方面也是我们近年来像新能源这样的基础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了关键的战略地位,使得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去做这样的承诺。

目前我国对碳中和愿景下绿色发展的道路,已经制定和确立了非常明确的里程碑,2030年要实现碳达峰,2035年广泛地形成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60年碳中和,实现生态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社会文明融合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绿色发展的主旋律。

在这样的目标下,我们还需要正视一个现实,要实现双碳目标面临巨大的挑战。中国目前二氧化碳排放量100亿吨,占全球的28.8%,基本是发达国家碳排的总和,我们能源结构又以煤电为主,煤炭在碳排放当中将近贡献了80%的比例。同时,我们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的后期,很多的发达国家已经结束了达峰的阶段,开始进入到碳排放下降的周期当中。以欧盟来说,从碳排放达峰到他承诺的碳中和时点,大概有70年的时间。中国有多长的时间呢?我们目前还没有达峰,也就是排放量还在增长,如果我们2030年达峰,到2060年碳中和,我们只有30年的时间。

关于什么时候会出现碳排的拐点?这和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跟城市化率、产业结构、能源结构都是密切相关的。首先,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决定了我们的经济体量还会有比较大的成长,对应碳排也在增长;其次,我国的城市化率远低于发达国家,大量的人口正在从农村迁移进入城市,而我们知道农村的能源消耗水平远低于城市;第三,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仍以第二产业为主导,而多数已经实现碳达峰的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在整个经济系统中的占比要高得多。

还有我们的能源结构,富煤少油的能源禀赋决定了当前能源系统的碳排放远远大于其他国家。在这样的状况下,要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挑战巨大,任重而道远。但是中国有非常好的制度优势,我们擅长集中力量办大事,我们可以集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在党中央带领下形成社会共识,在统一的目标下,全力以赴,我们依然有信心实现能源结构的绿色转型,社会经济系统的全面绿色转型。

双碳是一个长期的、确定的目标,除了是我们国家主动做出的一个郑重抉择,是一个深远影响到未来40年的国策,还有几个核心的原因。

首先是我们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下,体现了我国在成为第二大经济体的境况下,以天下为己任的大国担当,在气候变化关系到每个地球人的核心利益话题上,我们勇于承诺,勇于承担,占据的是一个道义高地,能够赢得全球的影响力。在国际关系错综复杂大背景下,碳中和是我们做政治外交非常好的突破点。尤其是在突破全球技术封锁方面,可以起到非常好的协同配合作用。未来的二三十年,碳减排必然成为大国博弈新的焦点,谁可以率先地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就能够占据主导地位,赢得全球领导力。我们正在通过双碳承诺构建一个主动从容的政治高地。

其次,整个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都依赖于能源系统的稳定运行和供应。我们当前的能源系统以煤电为主,而石油供应差不多70%左右依赖于进口,近些年大尺度的“去煤减排”,把一部分煤电切换到天然气,大比例地提高了天然气能源的使用,但是天然气对外的依存度也达到了将近50%。石油当中绝大多数通过海运经过马六甲海峡,一旦政治环境,或者国际关系不稳定,有可能会面临原油断供的风险。对能源供应作出结构化的调整,大比例的采用低碳的可再生能源,是解决我国能源安全问题的根本之道,是中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

另一方面,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改善,老百姓美好富足的生活愿景是基于更蓝的天,更清澈的空气,更自由的呼吸,更加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所以双碳目标也是环境改善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政府前一阶段严格环保督察和治理政策的有效延续。

更为重要的是,在全球双碳共识下,清洁技术是未来产业竞争力形成的核心所在,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新风口,谁在这些关键技术上占据先机,也就占领了通向未来的钥匙,能够使得我们在全球经济系统当中,依托自主可控的低碳关键技术占据主导地位,构建未来产业高地。

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是全球工业体系最完善的国家,但是回顾我们一路走来的历程,构建起这样的“世界工厂”是以大量的能源、资源过度消耗,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中国正在为成为发达国家而努力,地球上还有很多排在我们后面的发展中国家,比如印度、越南、非洲等等,如果这些发展中国家继续采用粗放的方式发展经济,将会成为地球不可承受之重。在今天全球双碳共识的背景下,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将大概率长期持续下去,这使得我们在全球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在这样的目标下,中国目前做了哪些规划和努力?最近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其中确定了五个主要目标,系统性地提出了10方面31项重点任务,明确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路线路和施工图,对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在2035年广泛地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做了很好的呼应。我们具体的来看下这个10方面的任务:

第一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的绿色转型,不是说在局部区域、局部行业、或者特定细分领域上实现绿色转型,而是一个全面的绿色转型,这是一个广泛而深远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

对于产业方面的规划,首当其冲的是深度调整产业结构,首先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占比可能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其次在第二产业的内部,一些高能耗、高排放的产能会陆续地被淘汰掉,实现产业升级。对于能源体系上来说,强调的是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对于碳排增长最快的交通运输部门提出了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任务,同时在基础设施领域,城乡建设要实现低碳绿色发展。

同时,构建一整套支撑体系,包括了巩固提升碳汇能力、绿色金融的支持体系、法律法规的体系、投资财税价格等的政策体系,对于整个绿色化转型实现系统性支撑,这是双碳目标实施的系统性顶层规划。国家已经建立了双碳目标推进的领导小组,将会陆续地推出1+N的政策体系。在顶层规划下面,还会陆续地制定针对各个专项领域的细则。

在《意见》之后,国务院及时印发了《2030年的碳达峰的行动方案》,行动方案里面对十四五,十五五期间,能源结构的调整、减排,还有能耗指标等,都给出了具体的数字化目标,同时定义了10个专项的碳达峰行动,对于双碳实施路线进行细化的分解。在这当中对节能降碳、工业、交通、绿色创新、循环经济等各个具体的领域,都提出了非常具体的工作计划和目标。

消化这些顶层设计文件,实现碳中和的路线图包含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减排,在生产生活方式当中,尽量地去控制和减少碳排放,另一方面是增加“负碳”能力,也就是以更积极的措施促进和增加碳的吸收,主要通过生态的碳汇和技术固碳来实现,第三个方面是同时系统地构建绿色创新体系支撑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包括科研、金融、政策、法规、创新等各个方面。

减排可行路径中,第一重点就是能源结构重塑。改变能源结构,意味着从以化石能源为主转向以风能、太阳能等为代表的新能源发电为主。根据一些国际国内智库的模拟测算,新能源发电技术的大比例应用,有潜力能促进中国约一半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风能和太阳能将是发展重点。按照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的统计和预测,到2050年太阳能光伏的装机预计将达到14000GW的规模,风能将会超过8100GW的规模。

在刚刚提到的《行动方案》中提出的中国目标: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虽然“富煤少油”的资源禀赋使得我们很难在短期内把煤炭能源占比快速降下来,但是随着长期持续的努力,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时候,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比,将和现在的位置调个各,化石能源的消费比重到时候有望降到20%以下。

另外一条关键减排路径是持续推进能源消费部门的节能管理与能效提升,也就是要用更少的资源和能源,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体量,行业里有个说法叫:能效是第一能源。这就要在产业当中推进更低能耗的产品、更高效的工艺技术的发展,提高能源的整体利用效率,促进降本增效,形成绿色集约化的生产方式,培养绿色能源、清洁能源消费意识。能源消费涉及到的产业部门主要是三大部门,工业、交通、商业和建筑。

前面提到工业贡献了将近1/3的比例碳排放,目前的目标主要是尽快地达峰,使得工业增长不再增加碳的排放。交通是目前碳排放增长最快的一个环节,以千人车辆保有数来衡量,我们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非常大的差距,所以未来还有很大的增量。交通环节的目标和任务,就是要实现低碳的交通体系的构建,我们目前在交通领域进展迅猛的新四化:电气化、智能化、网络化、共享化,具体来说交通工具的电气化驱动,自动驾驶和车路协同提高通行效率,使用共享的方式出行则是在交通领域低碳转型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具体体现。在商业和建筑环节,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化,会贡献更多的碳排放增量,使用更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更新型的绿色建筑的能源供应体系,资源的回收利用实现无废城市,从而实现零碳建筑和零碳生态城市。

“负碳”路径首先是提升碳汇能力。目前生态系统提供的碳汇能力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植被、森林、绿色植物,第二个来源是海洋,海洋的碳汇能力比较难改变,森林和植被会是主要着眼点,接下来我们会在植树造林、森林管理和植被恢复等方面,通过更有效的措施提升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

其次是碳捕捉利用和封存,为什么需要这个呢?现在碳排放的总量和强度是远远大于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全球大概510亿吨的碳排放,目前的碳汇能力大概是300多亿吨,意味着有大量碳排放是生态系统无法消化的,造成了全球变暖、雾霾和环境挑战。一方面通过减排低碳的技术把碳排放量往下降,可能降到400亿吨,碳汇能力往上升,假设升到350亿吨,还剩下碳汇解决不了的50亿吨碳排,就需要利用碳捕捉和封存技术,用技术路径来实现固碳。通过上述努力一正一负之间我们实现碳的近零排放,实现碳中和。

从投资的视角看,双碳投资的核心是锁定关键绿色低碳技术的突破和创新带来的价值创造,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中的布局机会。双碳目标下,绿色低碳的关键技术的发展正在提速,这不仅为整个经济提供新的动能,也从根本上解决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带来的整个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

而且可以观察到一个更明确的趋势,传统的绿色低碳技术,正在和数字化技术进行快速的融合,尤其是在疫情以后,所有的国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绿色化和数字化技术的融合,数字化技术的底层逻辑是通过经济运行系统的数字化建模,指导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信息不对称和决策局限造成的浪费和低效投入,进一步提高资源能源的使用效率,也是促进碳减排的有效路径。绿色低碳关键技术的创新,正在推动能源产业从生产到消费系统性的发生深层次变革,在逐步形成的新型能源体系架构下也会催生许多新的商业模式,以及这个过程中必然会涌现的新兴市场、行业格局的重构,这些都是投资机会捕捉的源泉。

从价值链的视角来进行分析,绿色低碳的关键技术可分解为四个层面,首先是材料,绿色、低碳、清洁的材料会得到更大比例的应用;其次是生产工艺环节的不断优化和迭代,强调的关键绩效指标是能源和资源的高效利用,其中节能技术,能耗更低的工艺路线创新,资源的循环利用及在线回收等等都是工艺技术革新的主要方向;再有就是数字化和低碳技术的结合运用,更多的网络技术,如智能化、大数据、自动化、网联化与传统工艺和生产方式深度融合,实现生产方式转变、流程再造、资源集约化利用是主要方向;支持系统中还有绿色交易及金融技术的创新,比如新兴的电力现货交易市场、碳交易的市场、碳金融、以及区块链技术的应用等等都是重要的创新方向。

从载体上,绿色低碳关键技术的产品和服务形态,可以体现为一项具体的产品或者设备,也可以是通过系统集成方式呈现的解决方案,或者是通过投资形成的绿色资产以及运营服务。这些商业形态将会构成我们具体投资项目标的。

接下来结合可再生能源产业的产业链和发展趋势做一些展开,可再生能源发展基本上经过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政策创造需求的阶段,所有光伏和风电行业从业朋友都有深刻印象,早期行业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因素就是政府补贴。补贴创造了政策性的规模化应用需求,从而催生和构建起风电光伏上游完善的产业链。但是产业的发展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天花板就是财政补贴可支付的规模,这个规模决定了光伏和风电的装机规模。政策的另一个导向就是鼓励技术进步,在这个导向下可再生能源的产业链也在快速进化,成本快速下降,意味着相同的补贴规模可支撑的装机规模更大了,投资和经济社会运行的规律底层最朴素的原理仍然是经济性的原则。

看一下这几年来通过技术的进步,实现了什么?2010年到今年,整个光伏的发电成本下降了82%,风电的发电成本下降了39%,海上风电起步相对比较晚一点,下降了29%。广泛领域内,无论是光伏、光热、陆上风电、海上风电整体的装机和发电侧成本已经实现了和煤电的平价,同时具有更大的下降空间。这里我们把目前主流的能源品种的价格、成本进行了比较,可以看到中间的红色是煤电。所有的可再生能源品种现在已经都走到了红线的下面。从全球范围来说,2020年超过一半的大规模的新能源并网项目当中,一半以上的项目成本低于燃料发电的系统,也就是高碳能源的品种,如果说全球都能够用低碳的品种来替代,可以节约230亿美元的总体成本。

光伏产业链在10年的时间实现了80%的成本下降,这种成本的下降来自于产业链所有环节的创新和技术进步。对于光伏产业,早年有一些争论,虽然说发电环节实现了零碳,但整个光伏上游的制造环节仍是高能耗的,从全产业链视角看光伏是不是仍然是低碳的?回顾光伏行业过去二十年的发展,我们观察到从上游硅料制备环节低能耗工艺的革新带来了70%左右的能耗水平下降,工艺和装备的进步促使非硅成本快速下降,更薄的切片技术和大尺寸技术带来制造效率的提升,新型电池片和封装技术带来更高的光电转换效率,电站通过与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应用和融合实现资产收益的提升,使得全产业链协同一起贡献了80%的成本下降,未来30年还有60%-70%的下降空间,也就是说这种趋势依然在延续,这当中技术创新是核心驱动力,是我们投资机会的主要来源,实现的效果正是双碳目标下的降本增效。

风电的逻辑也是类似的,最核心的趋势就是大型化、低速化、规模化和智能化,强调的同样是降本增效。另外还有全球科技竞争下的国产化机会,一些核心的材料,比如增强纤维、轴承环节目前还依赖于进口为主,我们有望通过自身技术创新,逐步实现国产替代,这些都是我们在产业中的机会。

目前我们的可再生能源品种都已实现了平价上网,也就是发电侧的度电成本与煤电持平,从而彻底摆脱了财政补贴的约束,突破了装机规模在补贴下的天花板,这是政策引导下与工业逻辑下追求产品成本最优原则,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完美结果。正是这种政策、技术进步及市场机制的协同共振,使得今天我们的可再生能源的产业链已经成长到极具国际竞争力的状态。我们的光伏、风电的零部件企业在全球的比重超过50%,相类似的另外一个赛道是动力电池,全球新建的大型的电池项目当中,200个,中国境内有148个,预计年底77%的动力电池的产能都在中国。这样已形成全球竞争力的基础产业是我们去完成双碳目标的一个非常坚实的支撑。

随着更多的可再生能源电站被接入到能源系统,对坚强电网的稳定运行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电网必须不断提高其非连续性能源消纳能力,这带来了储能行业的爆发,目前抽水蓄能占据了90%以上的比例,电化学储能因为受到自然环境的局限比较小,应用场景广泛,技术成本迭代快,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其中又以锂离子电池占据了垄断地位。在储能应用上来说分布在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都有非常丰富的应用场景。同时锂电池除了储能需求外,另外一个强劲需求来自于交通系统低碳转型带来的电气化趋势。

技术上虽然可以通过储能来解决可再生能源大比例接入带来的电网系统的挑战,但是这也意味着提高了网侧的成本,成为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新的约束条件。要突破这个约束条件,就必须追求系统成本最优,新的天花板才能被突破。可再生能源真实的技经成本除了直接的系统建造成本外,还应该包括隐性显性补贴的成本,电网增加的成本,备用电源的成本,当然也包括碳交易市场逐步成熟后带来的碳价增益。从社会总成本的角度,还需要考虑电厂周边房产价值的下降成本,电力企业创造就业价值,不同能源品种实现替代的地理政治风险成本等等。

在双碳目标已经在全球实现了政治共识的背景下,在全球市场绿色低碳的规管预期下,光伏和风电的社会总成本全面低于燃煤是必然的,而且这个趋势不可逆。从社会总成本最优,结合双碳目标顶层规划的引领,这样一个协同作用下构建的清洁能源为主要能源的体系,既符合意识形态的需求,又具有坚实的经济基础,才是具有可持续发展特征的新型低碳能源体系。

系统成本最优中另外一个关键考量因素就是坚强智能电网,绿色电源的供给侧均衡和绿能消费侧结合产业节能策略的优化配置,依赖于智能化、数字化的电网,它是新型低碳能源系统的骨干网架,也为碳中和能源解决方案提供稳定坚强的支撑。我们现在的电网和能源系统是基于化石能源生产消费特性进行设计构建的,要切换到一个完全新的结构的时候,必然从底层开始发生深远的变革,这些变革中蕴含了很多创新和投资机会。

最后简单地说一下目前在绿色资本节能领域的部署,目前最集中的赛道是可再生能源在整个能源结构调整中涌现出的投资机会,相对中长期氢能、生物智能和碳捕捉会贡献增量的投资机会。根据中电联的统计,2060年之前,来自于风电、光伏、储能、氢能,以及核电这些绿能投资环节,国内的总规模将达到55万亿,这是非常庞大的规模。我们相信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产业高速扩容,大量资本进入,会催化产业及价值链的重构,涌现10倍和百倍的投资机会。

同时我们也观察到,近年来绿色信贷、可持续证券、绿色产业股权投资、绿色产业基金等都有非常多产品涌现,实现了大规模的绿色资本配置。以青域所在的一级市场来看,今年以来设立了非常多规模不小的绿色主题基金。二级市场上更不用说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新能源赛道上的几个龙头股,可以看到它的股价成长的曲线是非常陡峭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在55万亿这样的市场空间拉动下,这样陡峭的曲线仅仅是起点,将会持续未来的三四十年。

今天分享的内容主要就是这么多了,低碳发展关系到人类未来,和在座每位息息相关,祝愿在新能源赛道上耕耘的无论是投资的同道,还是创业的朋友,都有丰硕的收获,谢谢大家!

华宇注册开户_电池厂抢人大战:跳槽薪资翻倍,应届硕士起薪40万

1012

“猎头每天都给我打电话,没停过。”5月16日,雷鸣(化名)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按他们给的信息,我现在年薪30万元,如果跳槽,最高能拿60万年薪”。

雷鸣是某动力电池企业工程师,从业五年多,历经行业寒冬,也眼看着电池产业成为最热门赛道。新能源浪潮汹涌,动力电池从业者薪资不断上扬。工程师行情走俏,即便刚出高校的“萌新”们,企业给的待遇也有较大提升。

“我们现在很缺人,没有经验没关系,可以培养。不过,对学历有一定要求,工程师岗位需要硕士及以上学历,年薪可以给到15万元以上,等到一两年后比较成熟时,薪资将会有极大跃升。”另一家电池企业经理陈琳(化名)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另据媒体援引新能源行业猎头言论报道,“一个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本科生,年薪可以给到25万元,如果是硕士,保底年薪可以拿到40万元以上,有的还能拿到公司期权或者股票”。

“虽然企业间的激烈竞争,会使从业者薪资泡沫越来越大,不断拉高各企业的用人成本,但是对个人求职而言,这是最好的时候。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未来各大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会更大,平均薪资水平也会越来越高,”近日,某头部锂电企业内部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感叹道。

跳槽涨薪50%成标配?

据Wind数据显示,相较2020年末,78家上市动力电池概念企业去年在职员工数量增加19.86万人,增幅达23.19%。而人均年薪资则由2020年末的12.41万元增至2021年末的14.17万元,涨幅约14%。

年报数据显示,比亚迪2021年末在职员工人数约为28.82万人,较2020年末增加约6.4万人。宁德时代去年在职员工数量约为8.36万人,较2020年末增加50523人。欣旺达、先导智能、华友钴业、亿纬锂能4家公司去年人员增长数量也在5000人以上。

时代周报记者梳理获悉,前述78家动力电池概念公司中,54家企业的人均年薪酬在10万元至20万元间,而人均年薪酬在20万元以上的仅有11家。其中,石大胜华、当升科技、保力新都能助部分员工实现月薪两万元的目标,而宁德时代、比亚迪的人均年薪酬分别为14.47万元、11.04万元。涨幅方面,有22家公司去年人均薪酬较2020年涨幅在20%以上,其中天际股份、石大胜华、晶瑞电材的变化幅度均在50%以上。

“行业内的扩产扩建潮需要很多人,不论是普工、工程师还是中高端人才,如今人才的平均薪资较一两年前有较大幅度提升,是正常现象。”一位资深锂电产业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动力电池行业近两年发展速度很快,但产教融合的进度却不尽如人意,也导致行业人才供给缺口较大。根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至2025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行业人才需求达到120万人,人才缺口高达103万人。

“仅2020年一年时间,在工商注册进入电池领域的企业数量就已超过2500家,在这样的形势下,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理事长黄建忠接受采访时曾表示。

在此背景下,各企业为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加大与高校之间的合作,一方面从其他行业或友商挖来有经验的成熟工程师。

“新能源圈子其实很小的,各企业之间的挖角是常事,不少工程师跳槽之后还会和前同事‘再续前缘’。”雷鸣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

另一家头部电池企业工程师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他原本并非新能源行业从业者,而是在某智能手机产业链企业中就职,有数年工程师经验,在2020年下半年的电池行业扩产潮中来到现公司,“我的本科专业和此前岗位工作内容虽与当前工作有点相关,但差异也比较大,他们之所以选择我,主要在于他们急需要人,而我算是比较成熟的工程师,能够比较快地上手当前工作”。

锂电企业扩产进行时

正如前述工程师们所言,从业人数及平均薪资的上行,主要得益于新能源浪潮下,动力电池行业迎来高速发展期。

据头豹研究院去年发布的《2021年中国动力电池行业研究报告》显示,在多重因素影响下,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从而推动动力电池规模的进一步增长,预计至2025年,动力电池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073.8亿元,相当于在2020年的基础上增长3.33倍。

“从产能需求看,未来几年动力及储能电池需求量预计将持续大幅提升,公司市场占有率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宁德时代此前预测,在2025年之前,公司电池产能预计达到670GWh以上,对比当前产能预计缺口超过430GWh。

根据公开信息,在扩产计划下,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改名前为中航锂电)、国轩高科等电池企业2025年规划产能分别约为670GWh、600GWh、500GWh、300GWh。而据盖世汽车不完全统计,至2025年我国本土锂电池企业规划产能已超过3TWh。作为参考,2021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为296.8GWh,比2020年增长102.18%。

“我现在是既烦恼又幸福。”陈琳感叹道,“一般而言,公司的正常上班时间是朝九晚七,但现在晚上10点下班是正常,7点钟下班倒像是不正常”。

在扩厂潮之下,陈琳从上家供职的企业来到了现在的公司,薪水也较之前有了不小涨幅,“现在公司在扩产,工期还是比较紧的。一般一个生产基地建设至少需要半年时间,即便到时候建好了,我也没得休息,要去下一个建设工地”。

此前,陈琳一直遗憾前两年因为买房而错过了投资新能源股的最佳时间,但随着目前公司冲击上市并给员工们派发了原始股,陈琳又看到了财富自由的希望,“说不激动那是假的,但还是要先脚踏实地好好干活”。

华宇平台官网_芯片三巨头市值冰火两重天

1005

进入2021下半年以来,亚洲第一科技公司(以市值为依据)就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处在这一位置的原本是腾讯,但随着中国相关政策的出台,腾讯市值缩水。与此同时,晶圆代工龙头台积电的增长势头迅猛,市值一路上升,并在8月初超过了腾讯,成为亚洲第一科技企业。

8月3日,台积电市值达到5520亿美元,历史性地超过了腾讯,成为亚洲市值最高的公司。不过,在那之后,腾讯的市值反弹,然后又回落。8月18日,台积电以超过 5380 亿美元的市值位居亚洲公司榜首,腾讯以5360 亿美元位居第二。

在过去的20年里,台积电深耕技术,稳扎稳打,在不断赢得客户的情况下,市值一直稳步提升。经过多年的积累,在最近5年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不但工艺技术和市占率领袖群伦,其市值更是在近两年内如火箭般窜升。

截至11月16日,台积电的市值已经达到6125亿美元,还在稳步提升当中。

台积电有如此强劲的表现,主要基于其深厚的技术实力,以及亮眼的营收表现。

在制程工艺方面,台积电正在引领全球,在这方面,昔日的处理器芯片制造霸主英特尔也不得不改变技术和商业发展策略,以求夺回原本属于它的制程工艺龙头宝座。

7nm方面,台积电已经在这个节点上获得了超过200个NTO,且大多投入量产。该公司已经生产了超过10亿颗7nm芯片。在7nm时代,台积电还率先推出了使用EUV技术的7nm+工艺。在7nm基础上,该公司推出了6nm工艺,这个平台的一个主要特点是与7nm工艺平台兼容,这样,客户很容易把7nm的设计移植到6nm。

2020年,台积电实现了5nm的量产,与7nm相比,新工艺的速度提升了15%,功耗降低了30%,而逻辑密度则是前者的1.8倍。在良率方面,新工艺的进展也非常顺利。与此同时,该公司还推出了增强版的N5P工艺制程,晶体管的速度提升了5%,功耗降低了10%,这将给HPC带来新的机会。

此外,台积电还基于N5平台推出了N4工艺,其速度、功耗和密度都有了改善。其最大的优势同样是在于其与N5的兼容,使用5nm工艺设计的产品能够轻易地转移到4nm的平台上。这也能保证台积电客户在每一代的投资,都能获得更好的效益。N4试产将在2021年第四季度,而量产将会在2022年实现。

目前,台积电正在为3nm制程工艺量产做着准备,在这代工艺上,台积电会继续采用FinFET。与5nm相比,台积电3nm的速度将提升10%到15%,功耗将提升25%到30%,逻辑密度将是前者的1.7倍,SRAM密度也将能提升20%,就连模拟密度也提升了10%。根据台积电规划,3nm工艺将在2022年下半年进行量产。

2019年,台积电率先开始了2nm制程技术的研发工作。相应的技术开发的中心和芯片生产工厂主要设在台湾地区的新竹,同时还规划了4个超大型晶圆厂,主要用于2nm及更先进制程的研发和生产。

台积电2019年成立了2nm专案研发团队,寻找可行路径进行开发。在考量成本、设备相容、技术成熟及效能表现等多项条件之后,决定采用以环绕闸极(Gate-all-around,GAA)制程为基础的MBCFET架构,解决FinFET因制程微缩产生电流控制漏电的物理极限问题。MBCFET和FinFET有相同的理念,不同之处在于GAA的栅极对沟道的四面包裹,源极和漏极不再和基底接触。

按照台积电给出的2nm工艺指标,Metal Track(金属单元高度)和3nm一样维持在5x,同时Gate Pitch(晶体管栅极间距)缩小到30nm,Metal Pitch(金属间距)缩小到20nm,相比于3nm都小了23%。

按照规划,台积电有望在 2023 年中期进入 2nm 工艺试生产阶段,并于一年后开始批量生产。2020年9月,据台湾地区媒体报道,台积电2nm工艺取得重大突破,研发进度超前,业界看好其2023年下半年风险试产良率就可以达到90%。

台积电不仅在先进制程方面处于霸主地位,在成熟和特殊制程领域同样名列前茅,可以提供MEMS、图像传感器、嵌入式NVM,RF、模拟、高电压和BCD功率IC等制程工艺。台积电在基本的逻辑技术基础上,会加上先进的ULL&SRAM、RF&Analog及eNVM技术,实现低功耗以及模拟技术的提升。

为了实现低功耗,台积电可提供0.18um eLL、90nm ULP、55ULP等制程,同时,该公司还推出了最新的FinFET技术-N12e,可以打造高效高能的产品。

台积电在Sensor,Stacking和ASIC(ISP)方面都在延续自己的技术。Sensor方面从N65BSI 一直到N65BSI,Stacking方面,则是从BSI到Advanced Pixel Level Stack,ASIC(ISP)则是从N90LP到N65LP。

有了以上制程技术的雄厚实力,台积电的营收自然亮眼。

今年第二季度,台积电营收 132.9 亿美元,季增 2.9%,年增 28%,新台币营收 3721.5 亿元新台币,季增 2.7%,年增 19.8%,毛利率 50%,季减 2.4 个百分点,年减 3 个百分点,税后纯益 1343.6 亿元,季减 3.8%,年增 11.2%。

台积电上半年营收 262.08 亿美元,新台币营收 7345.55 亿元,年增 18.2%,毛利率 51.2%,年减 1.2 个百分点,税后纯益 2740.49 亿元新台币,年增 15.2%。

可见,台积电的利润同比依然呈现增长态势,环比有所下降,主要受淡旺季交替影响所致。毛利率方面,台积电一直都是业界最高的,本季出现同比和环比下降,并不影响其营收和利润的优秀表现。之所以有所下降,与其成本压力有很大关系,因为该公司在5nm和3nm制程上投资巨大,而短期内回报与投入难以呈现正比关系;另外,失去了华为海思这个一个最先进制程的优质大客户,对其在7nm和5nm方面的利润率肯定会有影响;再者,面对行业普遍的涨价态势,台积电对原有客户合同的变化很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毛利率产生影响。

下半年,台积电进入传统旺季,增长动能来自于5nm新订单陆续进入量产。其中,苹果M1X及后续推出的M2等都将在下半年采用5nm量产,iPhone 13搭载的A15应用处理器6月开始以台积电加强版5nm量产投片,下半年逐月拉高投片量到第四季。

另外,台积电下半年5G手机芯片接单强劲,高通采用台积电6nm量产新款5G手机芯片在第三季放量出货,还有3款5G手机芯片将扩大采用台积电7nm或6nm制程投片,明年初将推出的新一代Snapdragon 895+传出会在第四季采用台积电5nm量产,至于联发科新一代天玑2000系列亦会在下半年导入5nm量产投片。

英特尔奋起直追

最近几年,IDM企业明显不如晶圆代工吃香,这在市值方面表现得也很明显,以芯片业传统霸主英特尔为例,其营收比台积电高出很多,但市值表现不佳,截至11月16日,该公司市值为2046亿美元,与台积电之间的差距正在拉大。

实际上,这种状况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制程工艺、销售表现、市值等方面的疲软,使得英特尔在今年初痛下决心,采取了大动作改革策略,以恢复其昔日芯片制造绝对一哥的荣耀。

在全球顶级半导体制造竞争阵营里,英特尔是绝不会允许自己掉队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与台积电、三星的竞争当中有说服力,毕竟,对于这三家来讲,最先进制程的量产才是硬道理,才能保持在行业内顶层的影响力。

在7nm利好消息的基础上,英特尔还宣布大规模扩产,计划投资约200亿美元,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Octillo园区新建两座晶圆厂。新晶圆厂将为英特尔现有产品和客户不断扩大的需求提供支持,并为代工客户提供所承诺的产能。同时,还组建了一个全新的独立业务部门——英特尔代工服务事业部(IFS),以全面扩大晶圆代工业务。

谈到英特尔的晶圆代工服务,要追溯到10年前了,大约是在2012年前后,当时,英特尔采用其20nm制程工艺为Altera代工生产FPGA,消息传出后,业界一片哗然,因为这位芯片行业霸主,经典的IDM大厂,在那之前的很多年内,都是看不上晶圆代工业务的,最起码公开宣传是这样的。实际上,在为Altera代工生产芯片,也并不能证明该公司当时就完全改变了对晶圆代工的看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应该是双方有了深入的交流与战略合作,之后,英特尔就收购了Altera,为其逐步成型的XPU产品战略补上了FPGA关键一环。

也正是从为Altera代工生产FPGA开始,英特尔似乎也看到了晶圆代工这一商业模式的可取之处,特别是在2012年前后,以及之后的几年里,智能手机快速发展,高通就是凭借其在3G方面的提前布局,占领了先机,在当时的市场风光无限,市值一度超过了英特尔。而手机相关芯片,特别是处理器是晶圆代工市场的龙头产品,三星和台积电都因此大赚。这也刺激了英特尔,不但看到了代工生产芯片的巨大商机,从而进一步涉猎该领域,同时也大力度投入手机处理器的研发,无奈错过风口,铩羽而归。

在晶圆代工方面,英特尔经过这些年的积累,似乎有了更多心得。借着新CEO上任,以及全球芯片产能严重短缺的契机,这家传统霸主推出了IDM2.0战略,效果如何,还需要几年的观察时间。

英伟达后来居上

6月中旬,集邦科技(TrendForce)统计显示,受到晶圆代工吃紧影响,刺激IC设计厂商积极争取晶圆产能,以应对各类终端应用的订单需求,从而推升了2021年第一季度全球前十大IC设计厂商营收表现。其中,高通第一季度手机部门,偕同射频前端、物联网与车用部门皆有增长表现,营收达62.8亿美元、年增长53.2%,稳居全球第一。而看点是排名第二的英伟达(NVIDIA),受惠于加密货币与宅经济带动的市场需求,游戏显卡部门成为推动整体营收的关键,加上数据中心部门的贡献,以51.7亿美元的营收超越了博通。

最近这些年,全球IC设计厂商榜单的前两名一直是高通和博通,且高通长期处于龙头位置,博通只是偶尔会超越,大部分时间都是第二名。此次,英伟达凭借其强劲的表现,来到了第二的位置,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近几年产业在技术、应用方面的变化与变革对市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从而使设计相应芯片的产商实现了逆袭。

近些年,英伟达的GPU在高性能计算与AI结合方面如鱼得水,而这正是近些年最大的市场增长点。另外,英伟达消费类GPU产品在游戏机应用方面,赶上了疫情后的市场大爆发期,收入可观。

英伟达是新兴技术和应用的代表,势头越来越猛,要不是高通擅长的智能手机主战场规模广大,估计英伟达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实现对其的超越。

实际上,英伟达的出色表现已经突破了IC设计产业圈,其GPU和相关软硬件生态系统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超越了传统IDM霸主英特尔。不仅如此,作为全球IC设计公司的代表,其表现完全可与晶圆代工代表台积电分庭抗礼,特别是在市值方面,英伟达还超越了台积电,表现非常抢眼。

截至11月16日,英伟达的市值达到了7506亿美元,居全球半导体业之冠。

结语

就技术实力、市场影响力和受期待程度而言,英伟达和台积电位居全球半导体企业市值第一和第二的位置,理所当然,这也是近几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行情的产物。与之相比,传统的IDM在面对市场技术、产能和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和变化时,似乎显得有些吃力,在这方面,数字芯片巨头英特尔表现得最为凸出。变化产生动力,谁押对了技术和应用变化的方向,就将立于不败之地。

华宇测速_走!和创业者、投资大佬一起探寻新品牌的本质和终局!

1004

中国品牌已经进入2.0时代。1.0时候追求爆款产品,2.0时代才是中国新品牌崛起的黄金时代。

非常期待和各位消费领域的创始人、投资人一起在峰会的现场把酒言欢,共话新消费的未来。

报名参加GROW+中国新品牌2.0时代未来峰会方式如下

A:添加微信:lemonclub2021报名。

B:点击文末链接直接报名。

更多会议内容关注公众号消费界

在GROW+中国新品牌2.0时代未来峰会上,你可以获得:

1、深度洞察消费领域最新动态。

2、聆听消费领域头部投资人深度解析消费行业发展动向。

3、和消费圈最有价值的人交朋友。

4、和消费领域大咖面对面交流提问,答疑解惑。

5、听新品牌创始人解析新品牌成长路径。

6、全天侯12小时+高价值、高密度嘉宾分享。

7、建立起品牌与品牌、品牌与供应链、品牌与资本之间合作交流。。

8、听头部投资人解读新消费投资风向。

9、看投资人和创始人共同探讨中国新品牌崛起之路。

10、新品牌被资本发现,建立起消费行业的人脉资源平台。

11、有机会领取大咖分享的PPT和逐字稿。

12、现场聆听行业大咖关于品牌运营的解析。

13、建立资本、品牌、供应链、行业媒体、渠道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跨界碰撞与资源链接。

14、更加多维度以及深度的了解消费行业。

15、回顾这一年的消费领域发展动态,总结复盘。

16、有机会和消费领域大咖面对面交流提问,答疑解惑。

17、领取消费界发布的最新的消费领域客户。

18、社交晚宴和高价值内部训联营。

19、和最新的消费品牌团队当面交流。

20、在新品牌集市体验最新的消费品。

21、认识新的朋友,产生新的合作。

华宇平台登陆_智驾科技MAXIEYE完成3亿元B轮融资,推动智能驾驶规模化落地

1003

投资界(ID:pedaily2012)11月18日消息,中国智能驾驶和智慧出行核心技术服务商智驾科技MAXIEYE宣布,公司已完成3亿元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德赛西威领投,人民网旗下基金、上海自贸区基金、涌铧投资跟投,星宇车灯作为老股东增持。本轮资金将主要用于补充乘用车和商用车智能驾驶产品的规模化量产落地投入,以及高阶自动驾驶技术的进一步研发储备。

截至目前,智驾科技MAXIEYE已获得多家产业投资方、国有资本、私募基金等强大资本力量加持,加速迈入ADAS驾驶辅助到ADS自动驾驶规模化落地的关键进程。

德赛西威副总裁李乐乐说:“多年来,德赛西威和智驾科技一直保持着比较紧密的互动,我们非常认可智驾科技在商用车ADAS领域所获得的市场成就。智驾科技拥有优秀的创业团队,在智能驾驶赛道细分领域持续专注和深耕,打造了良好的产品工程化能力,德赛西威将和智驾科技深度合作,携手拓展商用车领域自动驾驶市场,未来将进一步布局商用车自动驾驶运营和服务。”

智驾科技MAXIEYE创始人兼CEO周圣砚表示:“AI+汽车产业化落地是一件非常有价值、同时又极具挑战性的事。我们一直坚持在前瞻技术创新的同时,通过真正可规模化落地的方式,为客户和用户提供‘用得起、愿意用’的智能驾驶产品。在公司迈向规模化的关键成长期,我们非常荣幸能够获得德赛西威、上海自贸区基金、人民网旗下基金、涌铧投资、星宇车灯等多方资本的支持和信任,未来我们将继续以终为始,携手生态伙伴,为AI驱动的出行产业革新创造更多价值。”

日前,智驾科技MAXIEYE面向行业发布了乘用车智能巡航类驾驶辅助系统产品MAXIPILOT® 1.0,该产品将于2021年内在两家乘用车品牌车型实现量产。从创新火种到科技平权,MAXIPILOT® 1.0以优质的性能体验和亲民的价格,推进Level 2智能驾驶系统向更广泛的乘用车细分市场(10-15万元级别车型)渗透,以此践行“人人可享”的产品理念。在技术演进路径上,MAXIPILOT® 1.0打通了感知、规控全栈自研技术链,实现各个模块性能极致挖掘和深度协同,同时已完成OTA数据和场景闭环。

“Level 2级ADAS驾驶辅助系统是当前消费需求最大的自动驾驶细分市场,具有规模化的群体效应。基于更广阔的市场覆盖和数据积累的马太效应,建立更多用户与智能驾驶的链接,是我们所理解的以ADAS渐进式路线逐步实现自动驾驶的战略所指。”周圣砚说。

从专注视觉感知核心技术的智能驾驶供应商,到感知、规控全栈智能驾驶核心技术服务商,从商用车市场,到乘用车市场,智驾科技MAXIEYE已经完成技术产品和市场落地的全新战略部署,未来将继续依托渐进式智能驾驶技术路径,与行业共同加速由智能驱动的出行未来。

华宇平台登陆_28nm竞争进入新阶段

0930

随着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家电等领域需求的快速增长,最为紧缺的28nm及以上成熟制程芯片的供应似乎成为关注的焦点。

Gartner数据显示,预计全球芯片制造商今年将向资本支出投入约146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约三分之一,但据其估计,每6美元中只有不到1美元专门用于目前面临最长积压的所谓传统芯片。成熟工艺投入的不足让人对当前扩产的“远水能否救得了近火”产生怀疑。

然而,这并不阻碍各大晶圆代工厂28nm的扩建步伐,半导体行业的赌注仍在继续。

“优等生”28nm曾被“冷落”

众所周知,28nm是成熟工艺中的重要节点,区分了先进制程与成熟制程,由台积电于2011年率先推出,此后,三星、格芯、中芯国际等大厂也接连宣布突破了28nm。

比上:与40nm工艺相比,28nm栅密度更高、晶体管的速度提升了约50%,每次开关时的能耗则减小了50%。在成本几乎相同的情况下,使用28nm工艺可以给产品带来更加良好的性能优势。

对比之下:16nm节点之后要用上FinFET晶体管技术,晶圆制造成本会上升至少50%以上。此前市场研究机构IBS数据显示,28nm之后芯片的成本迅速上升,28nm工艺的成本为0.629亿美元,5nm将增至4.76亿美元。

再加上过去多年的设备折旧完成,我们可以预见28nm在这些制程中有着高性能、低功耗和低成本等优势。此外,28nm适用范围也十分广泛,能够满足手机、电脑、IoT和各类消费电子相关芯片需求。众多优势之下,28nm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

据Omdia数据显示,2013年是28nm制程的普及年,2015~2016年间,28nm工艺开始大规模用于手机应用处理器和基带。随着技术的成熟,28nm工艺产品市场需求量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并且这种高增长态势持续到2017年。

或许是当时的28nm太过“诱人”,引得众多厂商加码布局。到了2018年,媒体的报道纷纷表示,全球28nm呈现产能过剩格局,台积电、联电等都面临产能过剩的危机。

当时的台积电在回顾18年Q3业绩时曾表示,28nm目前全球产能过剩问题严重,未来几年都将处于供给过剩的情况。为了应对于此,公司积极开发特殊工艺,以此来增强客户粘性。此后,台积电28nm的产能开始下降。

来源: Omdia

联电也不例外。2018年,在联电Q3财报会后,欧系外资研究机构认为,从联电财报释出2018年第四季业绩展望逊于预期、28nm因市场新产能开出使明年将供过于求的态势来看,联电营运基本面修正的压力正在加大,预估其恐将在2018年第四季与2019年第一季面临营运亏损的局面。

并且从联电2018年第四季财务报告来看,确实营运亏损。18年Q4,联电合并营业收入为新台币355.2亿元(约11.5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新台币366.3亿元相比减少3.0%。归属母公司亏损为新台币17.1亿元。

由此可见,2018年28nm的过剩危机对台积电、联电两大代工厂都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同时,随着先进制程的不断突破,28nm对于晶圆代工厂来说“赚钱”价值也在下降。

管理咨询公司Bain & Co.称,截至今年,用于先进芯片的5nm晶圆的售价约为 17,000 美元,可让应用程序在 iPhone 13 等最新款智能手机上运行。相比之下,28nm晶圆的价格约为 3,000 美元,即使考虑到设备折旧,两者之间的回报差距可以说是十分明显。

再加上,未来市场供需存在不确定性,扩充成熟制程可能造成产能过剩。种种因素之下,这几年,台积电等厂商几乎都把重点投向了先进制程。

然而世事难料,在疫情这只突如其来的“蝴蝶”翅膀的扇动下,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宅经济”带来的消费电子以及新能源汽车、5G、AIoT 等新应用的快速兴起,让多年不再扩产的成熟制程迎来了爆发式的需求增长,供需严重失衡,持续冲击着众多的行业。

至此,台积电再次扛起了28nm大旗,而联电、格芯则凭借战略转变的优势,在这个节点攻城拔寨,中芯国际也在钻研多年后,迎来了28nm好时机。

晶圆代工厂的“跑马圈地”

面对惊人的28nm需求,今年以来,台积电、联电、格芯、中芯国际、力积电等代工厂纷纷扩产。其中,作为全球晶圆代工龙头的台积电势头最为凶猛,明确在我国的江苏省南京市、台湾省高雄市以及日本的熊本县三地扩产建厂。

此外,联电也斥巨资扩大台湾省台南市Fab12A P6厂区产能,中芯国际新增两个地区的28nm产能,格芯则是继续加大德国的28nm产能,力积电铜锣厂也已动工。

台积电

今年4月,台积电召开临时董事会,通过资本预算案28.87亿美元(约合新台币794亿元),将用于扩充南京厂28nm成熟制程产能,预计扩增月产能达4万片。

台积电表示,南京厂目前月产能为2万片12英寸晶圆,主要生产16nm制程;为解决产能结构性短缺问题,将会在南京厂建置28nm成熟制程产能,预计2022年下半年开始量产,2023年中期达到4万片月产能的建置。

这在当时引起了广泛讨论,而到了下半年,台积电更是一口气新增熊本和高雄两座新厂。

11月9日,台积电与索尼全资子公司索尼半导体共同宣布,台积电将在日本熊本县设立子公司Japan Advanced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JASM)。台积电表示,初期预估资本支出约70亿美元,JASM将于2022年开始兴建特殊技术晶圆厂,并于2024年底前开始生产,采用22nm及28nm制程提供专业集成电路制造服务,月产能达4.5万12英寸晶圆,这案并获日本政府承诺支持。

宣布在日本建厂的同一天,台积电也宣布将于高雄设立生产7nm及28nm的晶圆厂。该消息也于10日的台湾“中时电子报”中被证实,台积电高雄厂预计于2022年开始动工,并于2024年开始量产。

据台媒中央社9月报道,台积电中油高雄炼油厂旧址将兴建2座12英寸晶圆厂,包括第一期月产能4万片的7nm及6nm晶圆厂,及第二期月产能2万片的28nm及22nm晶圆厂。

今年7月,台积电供应链曾表示,不少28nm制程设备已停产,但为支应台积电未来惊人的需求,设备商须配合设法重新生产。可想台积电此次28nm扩产势头之凶猛。

联电

相比前几年台积电卯足劲研发先进制程,联电早在2018年就宣布放弃12nm以下先进工艺投资,28nm等成熟制程节点自然成为其主要专注所在。然而,面对市场的需求,联电也难以招架。

联电总经理简山杰9月初表示,联电2021年产能已销售一空,现阶段与客户洽谈的是明年产能,客户倾向谈长期合作及签订长期合约。如此一来,扩产也是必然的趋势。

4月,联电宣布将与多家全球领先的客户共同携手,透过全新的双赢合作模式,扩充在台南科学园区的12英寸厂Fab12A P6厂区的产能,预计2023年第2季投入生产,规划总投资金额约新台币1000亿元。

联电指出,P6产能扩建计划预计于2023年第二季投入生产,届时将配备28nm生产机台,未来可延伸至14nm的生产,能直接配合客户未来制程进展的升级需求。据悉,联电台南科学园区Fab 12A P6厂区将采28nm制程,产能2.75万片。

格芯

格芯是全球第四大晶圆代工厂。目前,格芯的全球制造格局是,40nm主要位于新加坡, 28nm主要位于德国,14nm则主要位于美国。今年6月,格芯曾宣布将斥资 60 亿美元扩大其在新加坡、德国和美国工厂的产能。其中对德国的投资预计为10亿元。

8月,格芯对外透露了投资10亿美元对德国德累斯顿(Dresden)晶圆厂的扩产计划。Isaiah Research认为,22/28nm方面,格芯在德国的产能可能会在年底达到月产6万至6.5万片,三星、美格纳、Anapass、硅芯片或是潜在客户。

力积电

面对目前市场对成熟制程芯片需求的大爆发,今年3月,力积电第9个厂区铜锣厂正式开工。彼时,力积电举行铜锣12英寸晶圆厂动工典礼,总投资金额高达2780亿元新台币,聚焦1x到50nm的成熟制程。完工后总产能将达每月10万片,预计2023年分期投产,初期规划产能为每月2.5万片,满载年产值可望超过600亿元新台币。

中芯国际

今年,中芯国际接连宣布在上海、深圳两地建厂,可见其在成熟制程的产能需求仍在上升。

3月17日晚,中芯国际发布公告称,公司和深圳政府(透过深圳重投集团)(其中包括)拟以建议出资的方式设立晶圆厂,重点生产28纳米及以上的集成电路和提供技术服务,旨在实现最终每月约40000片12英寸晶圆的产能。预期将于2022年开始生产,项目新投资额估计为23.5亿美元。

9月,中芯国际再次发布公告称,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有意在上海临港自由贸易试验区共同成立合资公司,将规划建设产能为 10 万片/月的 12 英寸晶圆代工生产线项目,聚焦于提供 28 nm及以上技术节点的集成电路晶圆代工与技术服务。该项目计划投资约88.7亿美元,该合资公司注册资本金拟为55亿美元。

“热闹”的2024年

显然,各大代工厂的加码布局将28nm制程节点推上了新高度,而从投产时间来看,2024年,28nm领域或许会更加热闹。

根据IHS Markit预测,全球晶圆代工市场的规模将在2025年达到961亿美元,其中28nm以上的成熟制程占比将达到48%。

各大晶圆代工厂28nm厂的布局

从上图来看,除了已经量产的工厂外,新扩产的28nm厂房到2024年基本都已开始量产、满产,届时全球28nm产能会到达一个新高度。而从分布来看,28nm制程主要分布在亚洲,其中中国台湾凭借台积电、联电两大代工厂成为28nm的集中营。

从企业来看,台积电则是28nm的主力军。其实作为最先突破28nm制程,台积电在28nm领域一直独占鳌头,在2017年的时候,台积电在全球28nm制程产值占比就已接近7成。虽然前几年,台积电忙着发力先进制程,降低了对28nm的投入,但是到2024年,随着南京、高雄、熊本三座工厂的投产,台积电对28nm市场的市占率有望更上一层。

图片来源:拓墣产业研究院

更重要的是,台积电突破28nm制程至今已有10年,设备折旧接近完毕,加上此前宣布将无限期搁置28nm工艺下半年涨价的调整,都将助力台积电坐稳28nm龙头这把交椅。

除台积电外,28nm扩产最为积极的应就属中芯国际了。早在去年,中芯国际就开始扩产28nm领域,中芯京城项目投资高达76亿美元。

虽然中芯国际Q3季度报数据显示,目前中芯国际主要收入来源为55/65纳米和0.15/0.18微米,分别占比为28.5%和27.9%,但FinFET/28纳米收入占比已有提升,从去年同期的14.6%上升至18.2%。据消息显示,北京、上海临港、深圳项目相继投产后,中芯国际月产能分别将增加10万片、10万片和4万片。到2024年,中芯国际28纳米收入占比也有望进一步提高。

联电在2018年宣布停止12nm以下先进工艺的研发后,开始强化对成熟及差异化工艺市场的开发,其旗下28纳米制程获的许多客户肯定,因此在扩产方面也是毫不手软。去年4月联电就宣布扩产厦门联芯,今年更是两次宣布扩产联电Fab12AP5厂区与P6厂区,还表示,未来 3 年联电在南科的投资金额将达 1500 亿元新台币。

写在最后

此前有人认为28nm是落后产能,但事实证明,28nm虽然不算先进工艺,但是并不落后,作为成熟工艺中的重要节点,28nm是既有竞争力又长寿的制程。

Omdia预测,随着手机上新的硬件升级以及物联网的兴起和普及,越来越多的新兴应用的产生,催生了28nm即将进入下一个需求旺盛的周期,OLED Driver、Connectivity Chips、FPGA、4G Transceiver、NB-IoT等产品都将成为28nm产线的主流。

可想而知,在台积电、联电、中芯国际、格芯、联电等加入扩产战团之后,未来28nm的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