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华宇会员“  下的文章

华宇平台官网艾媒咨询“2022新经济趋势分析大会”在粤隆重举行

0114

1月6日,由艾媒咨询主办的“艾媒之夜2022新经济趋势分析大会”在广州盛大举行。大会以“洞察风向, 数读未来”为主题,以数据为导向,洞察新经济行业先机。在大会开场环节,艾媒咨询董事长兼首席分析师张毅出席本次活动,并现场发布了《艾媒咨询2022新经济行业趋势报告》,分析复盘了2021年全年行业热点事件及发展趋势。

活动特邀新经济行业领先品牌、投资机构、服务企业及专家学者与会,共同探讨新经济产业新趋势、新业态、新风口。现场设置1场报告发布,3场主题演讲,1场圆桌对话,超200位行业精英人士莅临,共同奉献了一场新经济行业巅峰盛宴。此外,现场还揭晓了“2021新经济行业年度巅峰榜”获奖品牌,并颁发荣誉证书及奖杯。

焦点关注:新经济行业趋势报告首度公开

张毅首先介绍发布《艾媒咨询2022新经济行业趋势报告》,围绕虚拟偶像、共享出行、华宇登录在线直播、在线音频、咖啡、新式茶饮、职业培训、火锅、剧本杀等十五个新经济行业热点话题,以数据为基准,结合艾媒长期的监测研究,从行业前景、人群洞察、投资布局三个角度对新经济行业展开详细的分析解读,直击品牌价值,多维度呈现新经济行业发展趋势,共同展望未来新经济行业发展趋势。

张毅表示,2021年是新经济行业大变革的一年。过去的一年,明星偶像频频“翻车”促使虚拟偶像产业快速崛起;网约车市场头部企业滴滴抛锚,新王待立。市场层面来说,我国仍有大概有60%的出行需求有待满足,因此网约车市场未来风口依然不小;直播电商方兴未艾,企业直播、电商购物、跨境电商等成为新增长点。随着政策对头部主播的规范,未来行业将会有更多机会;2021年在线音频用户达到5.7亿,庞大的用户群支撑起220亿元行业规模;茶饮行业炙手可热,咖啡占据中高价位茶饮市场主流;在食品行业,预制菜企业逐渐工厂化、火锅食材中蔬菜更具增量空间;银发经济不容小觑,拥有强劲消费能力的老年人群给市场带来巨大增量空间;剧本杀已成为都市年轻人主要的社交娱乐渠道,剧本杀相关的附加服务更具想象空间。

观点分享:3大主题演讲,1场圆桌对话,干货满满

《趋势报告》发布之后,大会进入主题论坛环节,分众传媒联合合伙人倪伟、小仙炖鲜炖燕窝市场负责人郑悠扬以及有赞新零售学院院长、大时尚类目负责人闫冬等三位嘉宾出席,并围绕新消费时代品牌营销行为的转变发表主题演讲。

有赞新零售学院院长、大时尚类目负责人闫冬表示,在高流量成本、 华宇平台官网低流量转化率以及行业内卷化下,摆在企业面前的是增长和盈利之间的残酷选择题。从C端来看,消费者更加注重个性化、品质化产品的消费,中国开始进入人心红利时期。因此,用差异化代替同质化、用价值战代替价格战、用品牌驱动代替流量驱动,将是新经济品牌的核心打法。

小仙炖市场负责人郑悠扬表示,新消费时代,小仙炖紧抓线上线下流量红利,通过电商平台、社交平台口碑维护、直播、透明工厂、线下店等多种场景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依托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小仙炖连续4年实现燕窝销量第一的成绩,展现出新经济品牌的强劲生命力。

分众传媒联合合伙人倪伟表示,当前人口红利结束了,但人心红利开始了;流量红利结束,但品牌红利已开启。基于这个逻辑,分众传媒打造出“以中心化对抗碎片化;以重复对抗遗忘;以确定性对抗不确定性”的营销策略,以电梯媒体为核心抓手,通过规模化、重复性精准投放实现高频曝光,将品牌概念深植人们心智中,实现从“货找人”到“人找货”的转变。

主题论坛之后,大会进入圆桌论坛环节。包括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志安,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段淳林,三七互娱投资副总裁刘雨,中金安盛资本总经理、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中心华南合伙人张晓勇,e签宝华南大区总经理羽佳,碧桂园创投高级副总裁霍英男在内的多位新经济领域专家学者、投资方、企业负责人重磅出席,群贤毕至,巅峰论道,为新经济行业未来发展把脉献策。

巅峰时刻:“2021新经济年度巅峰榜”颁奖典礼

在大会的最后,艾媒咨询重磅揭晓了“2021新经济行业年度巅峰榜”获奖名单。该榜单共设置了5大类29个奖项,吸引了200余家企业参与评选。经过50余万网络用户投票以及行业专家团历经一个月的评审,最终有100多家企业获得殊荣,包括美团、前程无忧51Job、天眼查、京东健康、贝壳找房、朴朴超市、妈妈网、多益网络、圆心医疗、微拍堂、荔枝集团、呷哺呷哺、茶百道、每刻科技、KK直播、青团社、e签宝、华铁传媒、伙伴云等各领域知名企业。

在与会嘉宾热烈的掌声中,“艾媒之夜2022新经济趋势分析大会”正式结束并取得圆满成功。

华宇平台官网武汉,留不住人才?

0114

六月,武汉街头到处都是学生的身影。

经历了四年学业生涯,毕业后的大学生背着行囊匆匆离开了这座城市。火车站、飞机场,行李箱的滚轮划过地面的声音和背着行囊的年轻人相互拥抱告别的场景交相辉映。

其中大部分年轻人,都不会再回到武汉。北上广深、杭州、南京都成为了他们的下一站。

没有丝毫遗憾和不舍,他们就这样与武汉做了最后一次告别。到了新的城市,适应新的生活,偶尔和新结识的同事聊起大学生活。

“你是武汉大学毕业的啊,好巧,我在武汉理工大学读的材料专业,咱俩隔得挺近”。到了深圳,罗毅依旧能遇到许多同样毕业于武汉的应届生。

大学第三年,他就定好了离开武汉,来深圳打拼的想法。九月就业季开启,他往深圳投了五十多份简历,确定了offer后,六月正式离开武汉。

过了三个月,经历高考洗礼后的新一批学生又一次来到武汉,准备开启至少四年的学业生涯。只不过,几年后很大一部分年轻人又会抱着与罗毅一样的想法,离开了武汉。

数据统计显示,2021年湖北地区的应届生流失率最高,其中武汉高居榜首。华宇登录至少8.44万大学应届毕业生在毕业时选择了离开武汉,占据当年武汉29.49万本地大学毕业人数的近四成。

坐拥全国最丰富的高校资源和学生群体,武汉却很难“留住”应届生。更有人将武汉形容为了人才保卫战中最委屈的城市。

上述境地成功准确地描绘了留汉大学生去留的真实情况吗?诚然,从数据上分析、评判城市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相对容易。

但是,当我们设身处地的记录下武汉这些年的最真实情况会发现,“人来人往”并不是如今武汉毕业季最贴切的形容词。

哪些人义无反顾地走了、哪些人选择了留下,在这背后,又是什么因素促成了应届生做出决定?

高校最多的城市,留不住人才?

过去一年的求职经历对于沈柯来说并不算美好。早在去年九月,他就下定决心要离开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武汉,去往一个经济更发达的城市,深圳。

2020年深圳GDP总量为2.77万亿元,排名全国第三,仅次于上海和北京,高于武汉。

论高校资源和大学生基数,深圳13所高校、10.38万全日制在校生仅为武汉这两项数据的零头,历史文化底蕴也远不如武汉深厚。

但凭借强大的包容性和诱人的互联网资源,深圳每年依旧能够成为十几万外地毕业生的首选工作城市。

这其中就包括像沈柯在内的大批武汉毕业生。据中国联通智慧足迹数据统计,2021年武汉被“薅”走了全国范围内最多的大学生。

奇偶派制图/ 数据来源:中国联通智慧足迹

而深圳则成为了最吸引外地大学生的城市之一,全年外地应届生流入数达到了15.59万人。

整个2020年秋季,沈柯的校招投递简历数达到了105份,全部都是位于深圳的公司,其中有像一加手机、哪吒汽车、美团这样的互联网大厂,也有大华集团、万科、保利这样的房企。

当然,投递简历数最多的还是要数与沈柯研究生专业最为相关的银行业。尽管大多校招最终都因为各种原因没能进入最后一关,但2020年11月11日,收到宁波银行前往深圳的终面通知时,沈柯还是觉得自己几乎要实现在深圳就业的梦想。

也许是命运开了个玩笑,又或是硬实力不够,沈柯的宁波银行深圳分行的面试最终以失败告终,尽管当时被告知通过率高达80%。

2021年春季,和家人商量过后的沈柯,开始在家乡武汉寻找机会。三本院校本科学历,211院校的金融专业研究生学历在深圳也许并不起眼,但对于生存在武汉这座新一线城市来说,足够。

2020年,武汉是全国受到疫情负面影响最大的城市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武汉当年GDP仍旧达到了15.6万亿元,相较于去年仅下降了两位。2021年前三季度,武汉GDP为12317.73亿元,18.8%的同比增速,高居全国第一。

经济实力上,武汉仍旧属于“潜力股”。

另一方面,相较于经济硬实力,武汉的高校资源则更加出名,一共拥有92所高校,101家科研院所,130万在校大学生。

其中,在光谷(东湖高新区)坐落着包括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等58所高等院校。

光谷广场,成了数万大学生来回家乡和学校的必经之地。沈柯还记得每到了周末从家中准备返程学校时,挤上从光谷广场始发的922路公交车从不是件容易事。

与巨大学生流量交相辉映的是,由光谷生物城、武汉未来科技城、东湖综合保税区、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园、光谷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光谷智能制造产业园、光谷中华科技产业园、光谷中心城等八大园区构成的面积庞大的产业基地。

可以想象一副美好的画面:在度过了4年大学生涯后,应届毕业生们几乎不用做过多迁移,就能在离自己大学不远处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

只可惜这般美景并没有经常上演。据中国联通智慧足迹调查显示,2021年武汉“双一流”院校居留率仅为45%。意味着有超过半数从这些院校毕业的学生最终选择了离开武汉,对于这座极具烟火气的中部城市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损失。

为了能够“留住”更多在汉大学生,并成功“消化”。2017年武汉启动了“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也正是这一年武汉开始在各大城市的“抢人大战”中展露头角。

沈柯最终能够愿意留在武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觉得在这里能拿到的工资不比一线城市要少太多。同样都是银行业,年薪差距在2万元对于家在武汉的沈柯来说,绝对是能够接受的差距。

在“留汉计划”开始实施后,武汉近500家企业带头落实大学生最低年薪标准,对初次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试用期满后的最低年薪定为:大学专科生4万元,大学本科生5万元,硕士研究生6万元,博士研究生8万元。

而最终大部分留汉大学生拿到的工资都比上述“兜底”工资要高出许多。

与此同时,2021年5月,武汉人才集团有限公司的建立又被视为官方对于人才重视的另一大信号。

据经济日报统计,目前武汉累计引进9名诺贝尔奖得主,拥有重点人才655名、省级专家690名,人才总量超过285万人,光谷浩大的园区内开始出现更多曾经在这里留下过足迹的大学生们。

“不止是我,身边很多朋友和同学都选择在武汉找工作,这也是我能够安心留下来的原因”,在武汉生活了20几年,沈柯能够清楚地感知到外地同学对于武汉这座城市看法的改变。

据今年5月公布的《2020年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榜单显示,武汉人才吸引力指数位居第11位。对于坐拥全世界最多大学生数量的武汉来说,这样的竞争力还远远不够。

但在“留汉计划”施行的4年间,武汉的人才净流入率已经从2016年-0.4%上升为2021年的19.2%。

数据明显改善的背后,除了政策的大力支持,产业和居住成本的优化也是左右大学生们去留的重要因素。

人才回流是真的

在西南石油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陈涛已经决定好了要通过读研来延续自己的学术生涯,而他的研究生院校目标也十分清晰,武汉理工大学材料专业。

而在刚进入大学时,陈涛还一度对自己的未来规划十分迷茫。“武汉离孝感近,回家方便,但是工资比北上广深低好多啊”,陈涛的高中同学群里,大家对于在武汉工作的看法都大同小异。

工资低,工作机会少,是过往大多数高材生们“远离”武汉的最大原因。在光谷还未发展至如今这般繁华场景时,人们对于在这个曾经的“城乡结合部”能有多少工作资源也大多抱着怀疑的态度。

在前不久北京大学刚刚公布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中,硕士的月起薪算数平均值达到了10113元,而武汉理工大学的材料专业在全国都极负盛名。

奇偶派制表

按照这个标准,陈涛即使前往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也很容易找到一份工资可观的工作,尤其是小米、华为这样的大厂。

曾经武汉在产业建设方面的缺失,让沈涛这样的年轻人很难在去留问题上选择留下。

类似于武钢、国家电网、武汉烟草、武昌造船厂、中建三局等国企、央企提供的优质岗位供不应求。而以长飞光纤、烽火科技、海康威视、斗鱼等本土企业和腾讯、华为、西山居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提供的薪资待遇则难以与一线城市抗衡。

大力实施招商引资、打造互联网企业的“第二总部”成为了武汉破解“招才引智”难题的可取思路。

两个典型的例子是腾讯和小米。2020年4月,武汉“解封”后不久,腾讯公布了一揽子湖北投资计划,宣布将在数字政府、智慧出行等方面与武汉深度合作。其中就包括推进腾讯(武汉)数字产业总部的建设。

据对接腾讯项目的光谷招商专员透露,预计2021年武汉总部将招聘高新人才800人,员工总规模将达到1500人。光谷科创大走廊主轴高新大道也有了腾讯的身影。

无独有偶,2019年作为湖北人的雷军决定在武汉建设小米的第二总部,总投资200亿元,定位“超大研发总部”。2020年6月8日,首批200余名员工正式入驻位于东湖高新区的小米武汉总部大楼。从公司注册到总部建设完毕,用时不过1年。

根据《武汉企业发展报告(2020)》显示,已经有60多家知名企业的“第二总部”落户武汉。“总部经济”的模式在武汉初见成效。

也正是前辈们的尝试,让诸如小鹏、科大讯飞等知名高新企业最终选择了将项目落地武汉。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8月底,武汉成功引进吉利旗下跑车品牌路特斯。

武汉经开区内汽车品牌已有8家,上下游头部企业加速聚集,万亿汽车产业生态圈已有雏形。武汉也享誉了“中国车谷”的称号。

据相关数据统计2021年前五月,光谷签约项目达到51个,签约总额约1200亿元。仅2020年一年,武汉高新技术企业净增1300多户。

在这些光鲜亮丽的业绩背后,武汉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也与日俱增。

2020年底,在杭州工作了3年多的吴梅做出了人生第一次换工作的决定。离开待了三年的杭州,来到离家更近、经济实力接近的武汉,对于吴梅来说就像一场赌博。

几乎一样的工作内容和并无二致的工资让很多身边的朋友都觉得她很可能在做“无用功”。

在杭州一周双休,月薪6000和在武汉一周单休月薪7000,也许很多人会选择前者。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杭州净流入应届生人数为5.21万人,仅次于北京、上海、深圳。

而促使吴梅做出这次看似“赌博”的决定有三个因素,首当其中的就是专业对口。近年来,除了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光电子产业是助力光谷发展的主力军。

作为我国最大的光通信研发基地、光纤光缆生产基地,光电器件生产基地,激光产业基地,光谷的光纤光缆生产规模全球第一,具有极强的竞争力。

早在2019年光谷光电子产业规模就达到了近6000亿元,帮助光谷在疫情困扰的2020年仍旧交出了5.1%的GDP增长速率。企业涵盖了上游光纤光缆、中游光器件及光模块、下游光系统设备的完整产业链。

吴梅大学所学的专业为物流管理,在杭州做了三年的ERP(企业资源计划)网络管理员。

来到光谷,她很容易在一家光电企业找到了一份计划工程师的岗位。尽管一周只能休息一天,吴梅还是坚信她能在丰富的产业链资源中找到往上爬的机会。

据东湖高新区招才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光谷新增留汉大学生9.52万人。其中不乏像吴梅一样从江浙地区回到武汉怀抱里的年轻人。

2021年9月,《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完善落户政策相关条件的实施意见》出炉,在大学生零门槛落户基础上,实施父母无条件随迁落户。吴梅的父母住在恩施建始多年,她盘算着明年是帮他们一起在武汉落户的最好时机。

“这里比杭州更有家的感觉”,吴梅的心声,大部分住在武汉周边城市的大学生们都感同身受。

人才和产业就好像横在城市发展面前的两座大山,翻过这两座山,光明就在前方。当然,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抢人大战中,还远未到万事俱备的程度。

这些年不一样了

解决了人才政策待遇和产业规划的问题后,城市“留住”大学生来到了最为关键的一步,宜居程度。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的“推拉理论”,将影响迁移的因素分为了迁出地的推力(排斥力)与迁入地的拉力(吸引力)两大方面。

过往,武汉的重工业属性很难让人把其与宜居这样的形容词相提并论。那么,应届生眼中的宜居是什么呢?

据58同城发布的《202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区位优势和交通分别占到了选择新一线城市就业的应届生考虑因素的26%和15%。

2019年之前,武汉2号线南边的终点还只是光谷广场。光谷里的数百万大学生周末的出行全靠公交,连接光谷广场转盘的民族大道公交站经常会在周末被挤的水泄不通。

“离开光谷就像‘进城’,傍晚再坐一趟758‘回村’”,即使是在武汉生活了许多年的沈柯也认可对于过去光谷交通的“吐槽”。

沈柯上大学的第一年,学校还没装空调,每天晚上他和寝室里的五个同学都只能靠电扇渡过炎热的夏天。

由于缺乏“深入了解”,很多外地来汉的大学生也因此形成了对于武汉的负面“固化印象”,这也为四年后的“大逃离”埋下了伏笔。

2019年2月19日,光谷里的市民和学生如期地迎来了永久减负的一天。2号线南延线开通,终点从光谷广场延伸至藏龙岛,从华中科技大学到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大学生们无不狂喜。

在之后的一个月,李威从北京来到了武汉,在华中科技大学附近租了个小单间,每天往返大学和出租间,意图在9个月后研究生考试中与华科投缘。

有的时候觉得累了,就搭2站地铁到光谷步行街里面走走逛逛。李威还记得小时候爸妈带他来武汉经过光谷广场时,他一度觉得这里和他家的县城没什么区别。

如今光谷广场已被赋予了文化、交通、商业等多重意义。那个大学生们所必经的“新手村”也完成了它的升级。

当然,光谷广场的变化只是武汉近年来在公共交通发展的一个缩影。据相关数据统计,在去年12月26日,武汉地铁5号线、6号线二期、16号线(汉南线)相继开通后,武汉地铁里程达到了435.24公里,超越深圳成为了全国第五。

十年前,时任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参加“两会”有关审议时说:“如果路面的快速交通和轨道交通没有解决,拥堵问题就不可能解决;拥堵不解决,人们的幸福指数就上不来”。

十年间这位武汉的老熟人和武汉这座城市一起背负着骂声着力搞建设,最终实现了如今的跨越式交通发展。

在大大缩短了通勤时间后,最后一个问题摆在了即将工作的大学生面前,我租得起房子吗?

虽然李威最终没有实现自己华科读研的目标,但那段备考经历仍然让他记忆犹新。华科内的紫菘公寓,750元一个月,与自己当初在北京五环边回龙观3000元一月的单间比起来价格相去甚远。

两年后,厌倦了北京快节奏生活、工作的李威在朋友的推荐下,又一次回到了武汉。他挑了个公司附近的老小区,没电梯,但位于武汉二环内,每天通勤仅需7分钟。

当时拿到武汉这边offer的时候,留给他找房的时间只剩两天,他放弃了地铁通勤的想法,就在街道口附近的中介看了好几套房。

大半天的看房经历结束,他发现即使是带阳台和独立卫生间的合租单间最贵也仅需1800元而已。并且据中介介绍,这片区域的租房价格在武汉全城已算前列。

“当我听说11号线高新大道那边1800元的价格甚至能租到两室一厅时,我整个人都惊讶了”。尽管对武汉与北京之间的房价差有预期,李威还是倍感吃惊。

《自如10城毕业生租房报告》显示,光谷成为了留在武汉工作的毕业生租房的热门区域,高达48.3%的在汉租房毕业生都选择在这里开始新的生活。

在租金水平上,武汉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有着肉眼可见的差距,合租平均月租金在1000元左右,整租平均月租金在3000元左右。并且沿着高新大道深入房价还会进一步下跌。

与此同时报告同样指出,2021年武汉应届租房者约有7成来自本地高校。同时,近5成应届租房者因为高校所在地的缘故选择在武汉工作发展,是所有城市中唯一一个该因素占比最高的城市。

产业发展快、交通便利、租房性价比高,工作机会丰富都是光谷能够吸引越来越多在汉大学生留下来的原因。

据不完全数据统计,2021年武汉应届生租房收入比为33.5%,位列新一线城市中游水平,与北京的58.3%相比有着近一半的差距。

奇偶派制图 数据来源:中国联通智慧足迹

对比这一数据,李威算了下自己在北京和武汉工作的租房收入比,从北京到武汉,37.5%降到了22.5%。

“我也算是进步了”,根据这一评定标准。2022年李威给自己定下了15%的小目标。

在一线城市是生存,在新一线城市才是生活。如今, 华宇平台官网北上广深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劝退”效应正在逐步扩大。

武汉正在重新“拥抱”大学生。

写在最后

明年,武汉能留住更多大学生吗?

通过不同应届生的案例,我们发现,追求理想,想站得更高是促使多数大学生离开武汉的主要原因。

而如今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正在让更多大学生“回流”武汉。2018年,北京大学生的留京率高达86.47%,深圳甚至杭州的这一数据也远高于武汉。

经过几年的洗礼,很多年轻人认清了现实,选择结束“漂泊”,来到一个离家更近的城市。位于长江中游,交通便利的武汉正在被更多像吴梅、李威一样的年轻人青睐。

火车站、飞机场,这些曾经见证了大批学生离开武汉的场所,如今正在又一次见证人才的“回流”。

另一方面,“留下”,也成为了像陈涛一样还在武汉读书的年轻人毕业后的选择。这种潜移默化的变化,本身也与武汉这座城市在产业、政策、城政建设等方面更具“人情味”的改变脱不开关系。

在过去的2021年,越来越多工作在一线城市的年轻人,选择离开北上广深,去往压力更小的新一线城市,甚至是二三线城市居住。他们的想法也在逐渐影响下一代毕业生的工作地选择。

这对于武汉,这座曾经的“黄埔军校”,也是个重现历史荣光的机会。

参考资料:

1.《中国最委屈的城市,留不住大学生》网易数读

2.《百万大学生,正在回流武汉》经管之家

3.《城市观察:“人才争夺战”内卷!武汉如何“放大招”引“凤凰”?》安居客

4.《“最留不住大学生的委屈城市”?你不知道武汉有多拼 》新京报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华宇平台官网一位阿里大佬离职创业:VC闪电出手

0114

又一位科学家创业了。

放弃阿里副总裁的职位,辞职去做机器人——2021年开年,一位“科学家”宣布创业的消息,引起整个创投圈的关注。

近日据媒体报道,阿里巴巴副总裁、达摩院自动驾驶实验室负责人王刚已于近日离职,并将选择在清洁机器人领域创业。对此,阿里巴巴用一句“祝福”回应了这个消息的真实性。

但项目细节还未曾披露。一位深耕机器人的投资人向铅笔道表示,已多方打听,但项目应用场景、具体机构投资方等还不清楚,保密工作做得很好。

现年40岁的王刚是AI复兴浪潮中进入工业界的科学家代表。2017年加入阿里后,王刚由先后成为达摩院人工智能实验室、自动驾驶实验室的负责人。转型清洁机器人赛道似乎正顺应了他当初的规划。

从数据来看,2021年,中国商业清洁市场规模将达到488.2亿元,预计到2025年,中国商用清洁机器人市场将呈现持续高增长态势,能达到近千亿元规模。据不完全统计数据,近3年来, 华宇平台官网中国商用清洁机器人行业共发生投资事件22起,融资总额超106亿元。

“从外部环境来说,现在确实是一个创业的好时机。”某机器人赛道投资人对铅笔道解释,从整个自动驾驶行业的发展来看,虽然已经有一些头部公司拿到融资并且跑出了一些成绩,但是从真正的产业端落地情况来看,它的渗透率还是比较低的。“所以像王刚这种咖位的人出来,如果再拿上大资本的钱,高举高打是有机会的。”

不过,在清洁机器人这样一个高技术壁垒的行业,想要突出重围,实际上道阻且长。“硬件产品漫长的研发周期,以及对于不同场景的深刻理解能力,都是新入局者难以绕开的问题。”

01、阿里副总裁离职创业

入职阿里五个年头后,技术“大牛”王刚辞去了阿里的副总裁职位,开始了他的新征程。

近日,据媒体报道,阿里巴巴副总裁、达摩院自动驾驶实验室负责人王刚已于近日离职。知情人士透露,王刚将选择在清洁机器人领域创业,并已经获得融资。

对此,阿里巴巴用一句祝福回应了这个消息的真实性:“感谢王刚为达摩院无人驾驶技术作出的贡献,祝福王刚。”目前,达摩院自动驾驶实验室负责人由阿里巴巴合伙人、华宇登录阿里巴巴CTO程立兼任。

现年40岁的王刚是AI复兴浪潮中进入工业界的科学家代表。2005年,王刚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其后于2010年在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获博士学位,是机器视觉、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理解及处理方面的专家。

跨界加入阿里之前,王刚就已经在学术界名噪一时。2010年,王刚入职南洋理工大学任终身教授,这一年,他只有28岁。2016年,因在深度神经网络设计上的卓越贡献,王刚成为《麻省理工技术评论杂志》评选出的10名亚洲区35岁以下青年创新奖得主之一。

王刚的学术水平也在圈内广受认可。Google Scholar 上的数据显示,王刚发表过超100篇高质量论文,论文被引量超过 20000,h-index 高达 67,是一位实打实的高被引学者。此外,他还是人工智能顶级期刊 IEEE TPAMI 编委以及人工智能顶会 ICCV、CVPR、ECCV 的领域主席。

△王刚个人介绍

2017年3月,王刚从学术界来到互联网圈,加入阿里人工智能实验室担任首席科学家。初入阿里,王刚即带领团度打造了人工智能语音助手“天猫精灵X1”,这款产品运用了王刚的多项研究成果,仅用4个月就成了出货量破百万的爆款。

不过,对于自动驾驶技术,王刚一直有执念。达摩院自动驾驶实验室成立后,王刚主动请缨带领团队从0到1去达摩院做自动驾驶。在2020年9月的阿里云栖大会上,耗时3年完成首款L4 级自动驾驶产品、量产物流机器人“小蛮驴”第一次亮相,阿里达摩院院长张建锋亲自为这款产品站台。

“小蛮驴”主要用于最后1-3公里的快递、外卖、生鲜配送,最多可载50件常规尺寸快递 / 外卖。2021年双11期间,共有350辆小蛮驴无人车开进全国200多所高校,完成了100万单配送。

去年9月,王刚还曾宣布达摩院正在研发用于干线物流的L4级自动驾驶卡车“大蛮驴”,目前已与菜鸟合作,开始小范围路测。预计3年之后,就能在上万条公开道路上见到达摩院研发的无人卡车的身影。

作为自动驾驶领域的“大牛”,王刚曾表示他自始至终认定L4级技术,希望从垂直领域起步,在非载人驾驶场景下完成技术累积,逐步切换到无人卡车、移动机器人等泛化场景。

如今看来,王刚如果转型清洁机器人赛道,似乎正顺应了他当初的规划。

不过对于王刚将如何切入清洁机器人赛道,目前仍是一个未知数。一位专注机器人赛道的投资人陈睿(化名)对铅笔道说道:“我也问了阿里的朋友,但是具体面向什么场景、哪个机构投的都还不清楚,感觉他们保密工作做得还是比较好。”

02、市场规模近千亿元

可以确定的是,王刚投身的清洁机器人赛道是引爆空间巨大的热门赛道。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商业清洁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488.2亿元,预计到2025年,中国商用清洁机器人市场将呈现持续高增长态势,能达到近千亿元规模。

清洁机器人的主要应用场景为公寓、酒店、商场、机场、大型展馆等公共场所及室外道路。其核心技术包括低速自动驾驶技术和机器人运动交互技术。

2020年以来,受疫情影响,中国商用清洁机器人市场需求爆发,资本也纷纷加码清洁机器人赛道。据不完全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12月31日,近3年来,中国商用清洁机器人行业共发生投资事件22起,融资总额超106亿元。

△近3年中国商用清洁机器人行业投资事件汇总

比如商用清洁机器人公司高仙机器人,去年11月10日就宣布完成12亿元C轮融资,这是其在一年内连续完成的第三轮融资。在其背后则站着今日资本、软银愿景基金、美团等知名券商、互联网巨头以及头部地产商。

“虽然去年下半年资本市场整体水温降下,但是从我们的观察来看,机器人赛道的公司融得都还不错,说明资本市场对这个赛道还是比较认可的。”陈睿表示。

热潮的背后,场景需求的升级以及产业链的不断完备,是资本看好的主要驱动力。

从需求侧来看,在全球人口老龄化加速、人力资源日趋紧张的大背景下,清洁行业陷入了招工难、人员流失大的窘境。据统计,2020年第四季度,在用工缺口量排名中,保洁员排在了第2位。面对亟需解决的劳动力大量缺口问题,行业对于低成本、高效率的自动化清洁机器人的需求,变得十分迫切。

疫情期间,无人化的需求更是进一步提升,人们对清洁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清洁工作精细化、专业化成为人们的显性需求。“从市场的角度来说,客户对自动驾驶为底层技术的产品也达到了相对认可的水平,比如头部做得比较好的高仙,现在在很多园区都能看到它的身影,这个需求有起来的趋势。”陈睿说道。

目前,SOHO中国、龙湖、万科、新鸿基、新加坡樟宜机场、顺丰速运、大润发、物美、太古汇等物业需求方都批量引进了清洁机器人解决方案,辅助人工提升清洁效率。一些物业公司也采购了商用清洁机器人用于服务写字楼、酒店、商超卖场、工业物流、交通枢纽、智慧园区、景区、高校等不同业态的场景。

除了需求侧的变化之外,行业供给侧尤其是产业链的不断完备,也是推动清洁机器人热潮的原因之一。金镒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杨燚就曾总结,行业供给侧(制造业产业链完备、AI自动驾驶技术成熟)、需求侧(老龄化、疫情)变化的大背景下,智能化和自动化是大势所趋。

03、商业化落地道阻且长

从VC的角度来说,清洁机器人并不算是一个新行业。陈睿表示:“这个这行业其实做了蛮久了,最早的一批创业者大概从2013年开始,至今有八九年时间了。从早期的做清洁机器人的导航模块,到后来探索应用落地和短期内实现商业化,各个环节基本都被创业者们摸了一圈了。”

据前瞻经济学人的数据,目前国内进行商用清洁机器人产品研发生产企业数量已超过20家,其中大部分企业为初创企业,代表性企业包括高仙、女娲机器人、艾可、达闼科技、深兰科技等。

炙手可热的市场,也让清洁机器人行业迎来了很多新玩家。家用清洁电器行业的头部玩家如石头科技、科沃斯等也在推出新相应的产品,加速布局商用清洁机器人。此外,商用服务机器人赛道的普渡科技也在2021年11月推出了商用清洁机器人“CC1”,开启了其对数字化清洁的探索。

“从外部环境来说,现在确实是一个创业的好时机。”陈睿解释,从整个自动驾驶行业的发展来看,虽然已经有一些头部公司拿到融资并且跑出了一些成绩,但是从真正的产业端落地情况来看,它的渗透率还是比较低的。“所以像王刚这种咖位的人出来,如果再拿到大资本的钱,高举高打,我觉得是有机会的。”

不过,在清洁机器人这样一个高技术壁垒的行业,想要突出重围,实际上道阻且长。“硬件产品漫长的研发周期,以及对于不同场景的深刻理解能力,都是新入局者难以绕开的问题。”蓝驰创投董事总经理曹巍曾这样说道。

对于行业难度,身在其中的从业者们也体会深刻。高仙机器人创始人&CEO程昊天就曾表示:“清洁是个相对复杂的门类,举个例子,车库场景运行的清洁机器人必须适应微弱的光线,商场超市里的则必须要能够根据不同的陈列甚至装修实时调整地图,垃圾污渍需要能够被主动发现和清理,这其中就涉及到不同的感知、路径规划、地图的实时更新、多传感器融合算法等等。”

在他看来,清洁机器人的路径是全覆盖的,跟指定路线的其他机器人不大一样,如何去避让和规划最终达到最优效的全覆盖作业很考验机器人的决策力。

归根到底,真正实现有效替代人力才算是清洁机器人能否真正商业化落地的关键。

“所有的机器人行业,最基础的逻辑就是替代人力的逻辑,除了一些特殊环境作业的机器人以外。所以对于买单方来说,最大的痛点就是能不能把经济账算得过来。”陈睿说道,“很多情况下对比下来,还是工人更便宜、更好用。除非那种定位精度非常高的场景,否则机器人还是干不过人的,因为人的柔性是最强的。”

对比国外机器人的应用成本与人工成本已基本达到持平,甚至低于人工成本的情况而言。国内清洁机器人虽然依托于逐渐成熟的低速自动驾驶技术,也纷纷推出户外清扫机器人无人驾驶环卫车等商用清洁机器人产品,可自主完成扫地、洗地、尘推等作业。

但是在智能导航路径识别、地图构建和相关算法等方面,国内与国外产品相比尚有一定差距,多数处于正在研发、试制,并逐步开始量产的阶段,还没有进入到集采阶段。

机器人成本要完全等同甚至低于人力成本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市场也需要进一步培育。

不过可以展望的是,随着中国清洁行业和环卫市场的快速发展,清洁机器人通过其无人驾驶技术、智能化识别技术的迭代升级,其智能化、高效化,以及低成本替代人工的价值将会得到充分发挥,在商用和工业场景的使用率也将进一步提升。

华宇平台官网又见马云

0114

又到腊八,又见马云,在马云公益基金会的微博里。

照片中的马云似乎老了许多,两鬓的白发清晰可见,也似乎黑了很多。

2022年1月10日,农历腊八节,马云公益基金会发了一条微博:“又到腊八,我们约定的日子。从2015年启动‘乡村教师计划’到现在,每年这一天,都是老师们相聚的日子。疫情所阻,‘腊八之约’已经连续两年在云端举行。今年,来自全国24个省市区的100位乡村教师,在线上交流心得,互道祝福,举行了我们的腊八之约。”这也是第七个“马云乡村教师颁奖”。

“马老师也没有缺席,他在海南的一所乡村小学接入了视频会议。华宇平台官网”马云公益基金会蜻蜓点水地写道。

在一段能看出是在场的老师拍摄的30秒视频中, 马云在海南省五指山市畅好中心学校的一个教室里,跟老师们说:“希望(我)能做点事儿。尽管做的事情不够多,也能力有限,但我想坚持……”

马云公益基金会也宣布了他们2021年的成绩单——

走访了105位乡村校长、老师和师范生,电话访谈了714位乡村校长、老师和师范生,培训提升了222位乡村校长、老师和师范生;

为乡村教师组织了6场线上分享交流会,联合了7家公益组织对接培训机会,联合15家企业资源支持乡村学校和老师;

为乡村校长组织了6场分享交流会,支持成立了12个乡村校长工作室,为139位校长对接捐赠资源,支持31位乡村校长跟岗学习;

为乡村师范生组织了3场线上分享交流会,联合15所大学支持了1200名师范生比赛教学技能,招募了100位志愿者进行陪伴与支持;

设立了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育基金,支持拉萨师专教育基金培训451位乡村老师,华宇登录支持杭师大资助师范教师和学生122人,和64家爱心企业为乡村教育投入物资和服务;

截至2021年,马云公益基金会该基金会已经支持了100名乡村校长、700名乡村教师、800名乡村师范生。获奖教师每人将获得共计10万元现金资助和专业能力提升培训,获奖校长每人将获得总计50万元的支持。

另外,马云公益基金会在2021年完成了8县10所乡村寄宿制学校改造提升,优化32所小规模学校,招聘并培训了119名专兼职生活老师,在9县136所学校举办学校生活节,让2591名孩子住进新宿舍,为5217名学生带去变化,为10名寄宿制学校校长招募专业志愿者陪伴,与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共同梳理《乡村寄宿制学校(生活空间)建设指南》,共享项目标准和经验。

截至2021年,马云公益基金会走进16个县,完成了30所乡村寄宿制学校的提升,助力优化72所小规模学校,为1.6万名学生带去变化。

马云曾说,中国的教育营养不足,农村的教育更加营养不足,“营养不够,有的时候后天是可以补的,但是知识结构不够——特别是0~5岁的孩子,特别是小学初中的知识结构不够——我不相信他后面补得起来。”

他认为中国的乡村教育可能是我们中国教育改革最大的突破点、薄弱点,“我们14亿人,很多人的教育营养是严重营养不足,而农村是教育营养非常不足的地方。”

这是他选择乡村教育的根本原因之一。

2015年9月16日,马云公益基金会启动“马云乡村教师奖”,宣布每年拿出1000万元奖金,向当年入选的100名乡村教师提供资助和持续三年的专业发展支持。

2016年1月17日,腊八节,首届“马云乡村教师奖颁奖典礼”在三亚举行,马云载歌载舞,言称:“中国可以没有马云,但不能没有乡村教师,失去他们,中国的乡村就会荒芜。”

2017年1月5日,又是一年腊八节,第二届“马云乡村教师奖颁奖典礼”举行,中国半个娱乐圈来捧场,马云改唱歌为演小品。这一次,马云宣布从2017年开始启动“马云乡村校长奖”,宣布10年内预计投入2个亿,每位获奖校长将得到50万元的实践经费以及赴国际知名学府学习的机会。

2018年1月21日,2017马云乡村教师奖颁奖典礼现场,一位老师绣了一幅字画给马云,上面写着“最美乡村教师代言人”,乡村教师代言人也是马云的微博名。

“我们希望接下来帮助更多的乡村校长成长起来,一个优秀的校长至少影响一百个老师,一个优秀的老师一辈子至少影响五百个学生,如果把这套体系建起来,也许我们能够做的事情就会多一点。”马云说,“我希望跟大家一起努力,不仅仅是关注中国农村6000万的儿童,我们更要关注370万的乡村教师,还有关注四五万的乡村校长,因为每一个校长就是当地的‘乡绅’,每一个校长就是当地的‘教育部部长’,如果当地的‘教育部长’和当地的老师们没有开启孩子的文化和智慧的这种感觉,这是有问题的。”

“教育的不平等使得很多人不平等,我想做一个努力,让教育变得平等。”2017年1月5日,马云在2016马云乡村教师奖颁奖典礼前的重回课堂上对在场的老师们说。

在马云的各种演讲中,他一直鼓励学生要去玩、会玩、能玩、敢玩,在玩的过程中长出情商、爱商。这暗合了当下教育亟需解决的顽疾,也预示了2021年校外培训遭遇的灭顶之灾——让教育回归学校,回归正统,让孩子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此后——2018年,2019年,2020年,每年的1月份,腊八节前后,在海南三亚的海边,在热情的海浪声中,在夏天般的温度里,在无垠的夜色中,在精美的舞台上,在催人泪下的乡村教师故事里,马云乡村教师颁奖典礼都会隆重举行。马云的那些企业家朋友们都自费跑来出人出力或出钱,他的明星朋友们也都纷沓而至,只为能给这些获奖的乡村教师献唱一曲,最后,在绚烂的烟花秀中结束。大家似乎都放下了沉重的社会角色,在每年的1月份的某一天,齐聚三亚,像是回到了校园,天真烂漫。

“我们要让老师们看看大海,让老师们住住五星级宾馆,让老师们坐坐飞机。”马云曾谈到为何每年在海南三亚举办乡村教师颁奖典礼,“他们都没有坐过飞机,没有见过明星、企业家们,他们怎么影响孩子,让他们对未来充满激情?这些老师没见过大海,很多老师没有坐过飞机,没有住过五星级酒店,上厕所去哪儿都不知道,我们给他们这种尊严,他们有尊严,我们的孩子才有尊严。很多老师很多年没有看过电影,所以我们接下来要给乡村教师、乡村孩子,就是要放电影,看看电影不是挺好吗?有什么不好?让他们去玩游戏还不如搞这些东西。”

2020年是个特别的年份,对马云,对我们每一个人。

2020年1月6日晚,2019乡村教师颁奖典礼在三亚香格里拉酒店的草坪上举行,马云一如既往地带着他的明星朋友和企业家朋友来为100位乡村教师颁奖。在颁奖前,明星领队带着这些获奖乡村教师和乡村校长走了红毯,这是每年的必备项目。这边企业家给戴上花环,那边马云携李连杰、孙俪、吕思清、高晓松、宋小宝、胡彦斌等恭候老师们过来一一握手、合影,好不热闹。

半个月后,武汉爆发了COVID-19新冠疫情,谁也没想到,这场疫情会持续至今,并且不知何时结束。也是受新冠疫情影响,2021年和2022年连着两年,马云乡村教师颁奖被迫中断,只能在线上视频互动。

这也是连续两年马云在线上与获奖的乡村老师云见面。2021年1月20日上午,马云通过视频连线形式,与全国获奖的100名乡村教师进行了视频见面。

他曾许诺,等疫情过去了,再给乡村教师们把线下颁奖典礼补上。

马云说:“中国有290万乡村老师,更多的老师,他们的付出可能一辈子都没有太多人知道。我一直觉得,乡村教师奖的评选过程不是我们在评选老师,而是老师在感召我们。基金会送给老师的,只是我们的一点点敬意;而老师们给予我们的,却是精神上的巨大启发。”

“我们每年在这儿聚一聚、聊一聊,为中国乡村教育共同探索一条有用的、务实的、针对性的创新之路。我们要为世界探求、摸索出一套新的教学方式。”马云在2020年的乡村教师颁奖典礼上说,“孩子有世界的眼光,就会愿意为世界担当责任。有未来的眼光,对未来就不会恐惧。有全局的眼光,就不会无端生事。”

马云的微博还停留在2020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