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华宇平台登录注册“ 下的文章
0120
1月20日消息,在二胎、三胎政策的催化下,儿童鲜食或成儿童食品赛道上最蓝的蓝海。近日,现代家庭儿童健康鲜食品牌「唯鲜良品」完成近千万级别的天使轮融资,投资方为峰瑞资本,本轮融资将用于新产品的研发、品牌升级和人才引进等方面。
「唯鲜良品」成立于2021年,专注于中国现代家庭健康儿童鲜食产品,以北极深海鱼类为食品原材料,以全球优质食材供应链为依托,为80后、90后父母及家庭提供新鲜健康的深海食材,保障宝宝营养均衡的同时为宝妈打造便利的生活方式。
今年以来,儿童食品赛道风起云涌。年轻宝爸宝妈的消费升级,以及在二胎、三胎政策的催化下,为儿童食品市场创造了巨大机会。「唯鲜良品」的创始人之一安默然表示,80、 华宇平台登陆90后父母更喜欢简单又健康的带娃方式,降低厨房消耗时间及追求新鲜健康的营养餐都成为了他们的核心诉求,但从传统主食的角度来考虑,同时实现两者几乎不太可能。
针对这个痛点,「唯鲜良品」利用自身原产地食材、冷链配送等供应链优势资源,推出“又鲜又快”的儿童产品。安默然指出,「唯鲜良品」的生鲜食材都来源于挪威海域,同时得到挪威海产局背书,并配套最先进的国际化冷冻技术、加工标准,以及跨境冷链物流,具有全程可追溯性的同时,真正做到“无添加”,保证食材的营养锁定及新鲜安全。“我们还将配备专业的母婴营养师作为产品研发及健康餐的营养搭配专家,华宇开户保证儿童成长的营养均衡。”
在团队方面,「唯鲜良品」的创始团队由知名冷链九曳供应链前核心成员及青岛从事深海鱼十几年的资深海产研发团队构成,团队同时拥有“全球生鲜食材原产地直采能力、全国冷链自建经历及专业海产加工工厂等核心资源。
峰瑞资本表示:“随着新一代父母的崛起,以及年轻人的生活节奏加快,儿童便利鲜食是一个极具发展前景的赛道,目前具备综合能力进入这个赛道的企业并不多,「唯鲜良品」的团队都来自于生鲜供应链资深从业人士,多年的行业深耕经验让他们对生鲜食材的选择、供应链及食品安全的把控有更完善的经验,期待「唯鲜良品」能给年轻父母带来更健康更便利的带娃生活。”
0120
1月20日消息,亚太领先的生物技术专业合同研究组织(CRO)平台诺威健康(Novotech),今日宣布完成共计7.6亿美元的融资安排,其中包括2.55亿美元的私募融资及5.05亿美元的再融资。资金将用于支持并购及技术赋能,为公司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诺威健康首席执行官John Moller表示, 华宇平台登陆此次私募融资受到了多家国际投资者和现有投资者的认可,公司将继续在战略并购和技术赋能方面加大力度。
据外媒报道,此次融资安排使得诺威健康估值达到约30亿美元,相较公司一年前融资时23亿美元的估值高出约三分之一。交易完成后,TPG亚洲基金仍为诺威健康控股股东,继续支持公司发展。
去年9月,诺威健康暂停香港IPO进程,转向私募市场融资。此次融资安排显示,诺威健康在私募市场有着良好的吸引力。据外媒报道,诺威健康仍将持续评估上市的可能性。
诺威健康由Novotech和PPC佳生在2020年10月合并而成,后两者均为TPG于2017年投资的企业。自合并后,诺威健康任命了数位行业经验丰富的高管,进一步夯实了团队领导力。
公司在1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覆盖了临床试验行业发展速度最快的中国、华宇开户东南亚和韩国等市场。据弗若斯特沙利文,以2020年收入计,诺威健康是亚洲最大的生物技术CRO平台。以一期临床试验数目计,诺威健康是澳洲及韩国早期临床试验的领先者。集团可提供从首次人体到四期临床研究的全面临床服务,并拥有一期临床基地和生物分析实验室,已经促成了覆盖各个阶段和治疗领域、约3700多项临床试验的成功。截至2020年12月31日,亚太地区排名前20位的临床站点(按行业申办的临床试验数计算)中95%的站点曾经与诺威健康合作。
医疗健康行业是TPG长期关注的赛道。TPG也是较早成立专门医疗行业投资团队的国际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之一,在全球范围有着广泛的医疗投资经验。TPG在中国的医疗行业投资案例包括高端私立医院运营商和睦家,中国最大的微创外科手术器械及配件平台康基医疗,中国领先的眼科药物公司兆科眼科,专注于抗病毒、呼吸疾病和儿科等领域创新药公司爱科百发,国内领先的创新介入式心血管装置公司百心安,以及互联网“医疗+医药”健康到家服务平台叮当快药等。
0120
1月20日消息,华润资本与昆仑资本完成了《润昆双碳双币平行基金框架协议》的签署。
为响应国家“2030 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号召,支持能源系统、经济系统和科技创新系统转型升级,华润资本与昆仑资本于近日共同签署了《润昆双碳双币平行基金框架协议》,华宇开户双方计划设立润昆双碳双币平行基金,围绕“双碳”概念相关的优质股权项目进行投资。投资覆盖范围包括环保发电、智慧供热、 华宇平台登陆氢能、储能、能源互联网、大数据、新材料等领域。润昆双碳双币基金总规模约80亿元,其中人民币基金规模40亿元,美元基金规模6亿美元。分步实施,人民币基金计划在2022年内正式落地。
润昆双碳双币平行基金将充分发挥华润双碳和中石油两大集团在产业、渠道、品牌、资本运作、专家等各方面优势,挖掘和培育“双碳”领域优质项目,引领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同时该基金也有望成为央企与央企在股权投资领域合作的典范。
0120
红杉中国刚刚募完了一只新基金。
今日(1月20日),红杉中国正式宣布完成了对红杉中国新基建股权投资基金(简称红杉中国新基建基金,SCIF)的募集。新基金吸引了包括国际主权基金、养老基金、资产管理公司等众多知名机构投资人。其中,博枫资产管理公司(Brookfield Asset Management)成为了该基金最大LP。
据悉,新基建基金将聚焦于助力数字经济、新能源和生命科学这三大领域的基础建设,助其高质量发展,促进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投资方向上,将主要涵盖新能源基础设施、高标准物流、冷库、数据中心、新经济产业园、高端制造厂房、生物医药产业园等。
这是红杉中国历史上一个堪称里程碑的新产品。新基建基金的成立,是红杉中国继科技、消费、医疗健康三大领域,从种子到成长期投资之外的又一新产品,标志着红杉开辟出了又一新的投资领域,将把过往17年的成功经验在这个领域复制。
红杉中国,联手“加拿大巴菲特”
红杉中国新基建基金的LP阵容豪华,尤其是众多世界领先的投资机构入局,再次证明了国际投资者看好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看好中国新经济和新基建领域的长期投资机会,华宇开户看好红杉中国在新经济和新基建领域的领先投资能力及生态圈协同效应,也给国内美元基金带来鼓舞。
其中,全球显赫的博枫成为了红杉新基金的最大LP,令人瞩目。资料显示,博枫资产管理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另类资管公司之一,总部位于多伦多,全球资产规模达到6500亿美金。也许会有人对博枫这个名字感到陌生,但这是一家资产管理规模与黑石相提并论的巨无霸,首席执行官Bruce Flatt因独到的价值投资理念,被称为“加拿大的巴菲特”。
追溯起来,博枫与中国的渊源始于2014年。那一年,博枫收购中国新天地高端办公和零售街区股权,拿下瑞安房地产旗下上海新天地近22%的股权,由此诞生了瑞安广场、新天地、企业天地,还有虹桥机场附近的虹桥天地。
除了商业地产,博枫在中国的业务还拓展到了物流领域,例如开发、持有并经营管理沃尔玛在华南地区的旗舰冷库配送中心;将可再生能源作为全球投资战略四大关键板块之一的博枫,还在中国拥有并管理着许多大型风能和太阳能发电设施,2018年,他们与普洛斯成立合资公司,在中国投资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
就在博枫于中国进行第一笔投资的同年,其在上海市黄浦区新天地注册成立办公室,这里也成为了博枫在中国的总部。放眼来看,中国毫无疑问成为博枫在亚太业务的核心市场,目前在华管理资产规模达120亿美元。
2019年3月,博枫与全球最大信贷投资机构之一的橡树资本(Oaktree)达成协议,收购了后者62%的股权,将业务拓展到了信贷资产(credit)投资领域。这也成为博枫在可再生能源、房地产、私募股权、基础设施之外的第五项业务。
那一年在中国市场,博枫收购了位于上海的绿地黄浦滨江项目(现名博荟广场)。2021年6月,博枫89亿收购了位于上海、北京、青岛、西安、重庆的五个购物中心资产包,出手十分阔绰,成为自疫情以来国内最大的商业地产收购。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博枫成为了此次红杉新基建基金最大的LP——这只新基金的主要投资方向包含新能源基础设施、高标准物流冷库、新经济产业园等,注重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与博枫重点投资方向不谋而合。
博枫资产管理公司首席执行官Bruce Flatt表示:“博枫与红杉中国的战略合作是强强联合,再加上博枫旗下橡树资本(Oaktree Capital)的业务实力,令我们能够为业务增长期的企业家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我们十分期待与红杉中国的合作,共同助力中国最具潜力公司的成长与发展。”
红杉全球执行合伙人、红杉中国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则表示:“在中国新经济持续稳健增长的背景下,红杉中国新基建基金将成为帮助中国创业者实现企业愿景的又一有力选择。博枫是全球基础设施领域的专业投资机构,我们很高兴与其合作,共同给中国企业在发展道路上予以全方位的支持。”
红杉打响第一枪:
2022,新基建投资浪潮来了
红杉中国历来被视作创投圈风向标,此次信号不言而喻:投资新基建。
为什么是新基建?正如红杉中国所说,近年来, 华宇平台登陆新基建投资正在为中国快速发展的新经济、高端制造行业提供坚实的后盾。新基建是从顶层设计到社会资源的“风向标”,牵动着盘根错节的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可以说,聚焦新基建,就是聚焦下一个增长点。
2020年4月,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新基建的范畴,包含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方面的内容,在中央所提到的背景和内容中,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数据中心等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是“新基建”的重点领域所在。
简单来说,相比于传统基建,新基建主要发力于科技端,其科技性、创新性和赋能性更强。而不仅仅是互联网产业,从农业到工业,很多传统产业领域,也已经在推进智能化进程,新基建所发挥出来的价值正在显现。
从VC/PE的角度来看,每个领域的科技含量都更高,投资边际回报率则相对较高。
眼下,中国新基建投资迫在眉睫。2021年的一组数据显示,在我国总投资规模为17.6万亿的存量PPP项目中,传统基建约占7.1万亿元,占比接近41%,而在信息网络建设、光电、充电桩、生物智能、智慧城市、科技等新基建项目的投资则不足1000亿,占比只有0.5%。
从全球视角来看,美国、欧盟、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也高度重视对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产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布局。发力新基建,颇有些破局于当下、利在长远的意味。
因此,新基建提供了一个空前庞大的投资新领域。此次红杉新基建基金将重点投资于数字经济、新能源和生命科学这三大领域的基础建设。正如沈南鹏曾说,“过去二三十年里一股巨大的新型生产力蓬勃涌出——从免疫治疗、激光技术到基因诊疗、新能源电池,当然很多还在发展的早期,其中最重要的生命科学和信息技术正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角。”
在这些攸关未来发展的方向上,红杉中国新基建基金已经到位,蓄势待发。
0120
2021年4月,在一年一度的华为分析师大会上,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感慨:“今年的目标还是活下来,争取活得好一点点。”
紧接着,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公开表示:“被美国方面多次制裁后,华为手机业务受到影响,思来想去,华为决定卖车,可以弥补手机业务销量受到影响,造成的利润下滑问题。”随后,华为在上海车展亮出了赛力斯SF5,率先扛起了进军车界的大旗。
2021年已逝,华为并没有过的更好一些。2021年华为营收预计6340亿元人民币,为近三年来新低,只比2017年营收 6036 亿人民币高一些,有华为内部人士对Tech星球感慨,“2020年的时候,还期待公司很快会成为创造万亿的公司,现在也不敢想了。”
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华为闯入车界,找到了小康、北汽、长安、宁德时代4个盟友,和车企合作多种新车型,其中2款已经上市销售,其他也很快问世,但目前为止,没有一辆车能销量过万。
而在华为内部,还有两种思路在逐渐涌动:一面是主导技术最终要付诸终端,要造华为自己的车;另一派则主张,要以全栈式服务商的角色站在车企的背后,两种路线的角逐目前还在缠斗,造成的影响已经显示出来,人才流失,去向大多是主机厂和车企;想要做主机厂的增量和全栈服务商, 华宇平台登陆但尴尬的角色也令主机厂摇摆,华为正陷入两难的境地。
01 造车的灵魂,究竟掌握在谁的手中?
一辆车的灵魂究竟是什么?
在燃油车时代,是底盘、发动机、变速箱三大件,但这在新能源的时代又不成立了。电池和电机是基础,电控则是主宰新能源汽车至关重要的一环,智能座舱还有辅助驾驶也是不可取代的存在,或者还有隐藏背后的核心数据,以及用软件定义智能汽车逐渐成为了行业的共识。
以上,都是华为决心赌一把的原因。在最近公布的“问界”车型身上,华为全方位的“深度赋能”淋漓尽致展现出来。
发布会上余承东介绍称,AITO问界M5的外观设计由华为的工业设计团队打造。
内核上,华为在ICT积攒的三十多年的电力电子技术积累和研发经验,复制给了问界,打造了全栈动力域解决方案。问界M5搭载了HUAWEI DriveONE纯电驱增程平台,配合智能四驱电动系统以及精准油冷技术,迈入百公里加速4 秒级阵营,这一水平甚至比特斯拉同级车型Model Y(百公里加速5.1秒)更快速。
增程技术上,双方共同研发了驼峰智能增程系统,由电池系统、高效率增程器、发电机系统、电驱动系统构成,这一系统已更早用于赛力斯SF5自由远征版车型。
“问界”这款车型最大的噱头,还是其为首款搭载HarmonyOS智能座舱的车型,华为把最大的系统和生态运用于车机的愿望初步实现,除HarmonyOS车机操作系统,HUAWEI SOUND音响系统以及HUAWEI Share功能都刻有华为的烙印。
根据此前AITO品牌发布会信息,从前期规划、设计乃至后期的营销、华宇开户销售均由华为一手操办。据Tech星球获悉,华为甚至为问界M5一并搭建了售后服务,连充电桩都标着华为的LOGO,之前赛力斯的售后部分由合作方小康公司负责,而现在包括赛力斯和AITO品牌售后统一隶属于华为。
数据方面,华为和小康都没有说明数据归属权问题,但Tech星球向产业链了解,相关人士表示,还要依据主机厂和辅助驾驶公司之间具体的情况,业界推测认为小康这样没有太多辅助驾驶能力的公司,会把数据和华为共享,共同开发相关功能。
问界的问世,其实是在默默展示华为的实力,其能力圈已经从最初的车机扩展到了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三大终端,成为一个非常强势的全栈供应商,同时具备芯片、操作系统、感知硬件、决策融合算法的能力,华为可以跳过硬件集成直接和整车企业合作。
虽然小康一再否认变为华为代工厂,但这样大而全的服务,很难说小康算是很独立的主机厂,而华为则像是“全面服务”的供应商。赛力斯可以说是浅尝辄止,而最新的这款问界M5,似乎也在让华为思考,“不造车”的边界到底在哪?
02 两种路线之争,中高层流失
华为向来不会贸然踏入一个行业,历史上华为大规模战略投入新的业务,一般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市场容量足够大;二是从时间节点上说,市场处于渗透率快速提升的前夕。
东吴证券披露,在华为内部有这样一组预估数据,当汽车智能化渗透率每提高1%,全球汽车零部件(除美国市场外)市场扩大33亿美元;若智能化和电动化同时提高1%,全球汽车零部件市场将扩大60多亿美元,如若两者还能同步提升,若智能化+电动化渗透率提高到50%,全球将新增超万亿元市场。
汽车市场规模约为智能手机的3倍,是一片更广阔的海洋,做这样汪洋大海里的一条大鱼,则更具战略意义。在ICT沉淀已久的华为,没理由放过这样的市场,同时,华为必须介入到这场前所未有的竞争中来,以弥补消费者业务的受挫。
随着不断深入这片市场,在华为内部也出现了两种路线之争,造车派和不造车派。不造的主张基本是,造车战线长,周期广,投入成本巨大,而倘若再次遭遇汽车芯片制裁,将又会是致命一击。并且,目前华为还有很多汽车行业客户,可能将会影响与现有合作伙伴的关系,这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华为所无法承受的。
而造车派则认为,这是风险也是机遇,华为的技术必须付诸在终端上才有可能获得最大化商业价值,还有可能再诞生一个新的消费者业务线。
徐直军曾在公开场合就指出过这点,“华为历史上很多选择大家不理解。每一个企业都知道,自己的定位是什么最好。(不造车)余承东就不服气,但他只有一票。对于华为整个高层团队来讲,清楚华为在求生存阶段,做什么合适。”
内部的分歧,最后在一次高层会议上以投票形式表决,最终汇成任正非拍板的那一句,“坚决不造车,以后谁再建言造车,干扰公司,可调离岗位”。
但造与不造都在付出相应的代价,最先显现在高层的变动上,2021年7月,作为原能驾驶产品部部长的苏菁,因对特斯拉发表了不当言论而被免职,他被免职后,卞红林接任成为新任智能驾驶产品部部长,同时任华为汽车BU CTO。而在此前Tech星球报道中,BU最初的架构中,蔡建永担任这一职务。
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线(BU)从徐直军负责的 ICT 业务管理委员会,调整到余承东负责的消费者业务管理委员会,余承东还取代了王军成为了实际一把手。
Tech星球观察到,出走的中高层更愿意加入传统的主机厂或者造成新势力的阵营。据未来汽车日报报道,华为汽车BU首席功能安全专家佘晓丽加入蔚来汽车,担任算法研究的内部专家。此前,智能驾驶产品项目群总监张晓洪于2021年4月加入蔚来任职高级产品经理;华为自动驾驶团队创始人、自动驾驶研发部原部长陈奇也离开,于近日加入极氪,出任自动驾驶副总裁,负责极氪自动驾驶业务。
在智能化、软件定义的未来,无论是主机厂还是华为这样定位在供应商角色的企业,最终要面临着技术人才的较量,而人才的流失与出走,对华为来说显然不是好事。
03 华为造车与不造车的代价
华为整车 BU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Tech星球曾在2021年4月独家报道过《华为造车大起底:布局3年,设9大部门,目标5000人团队》,与当时的架构和规模相比,已经逐步壮大。
Tech星球近日独家获悉,车BU的二级部门已经增设为14个,所有二级部门主管包括曾经的车BU总裁王军,如今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产品线部长等,全部向余承东汇报。
在二级部门的基础上,整个BU继续扩充,目前已经下设多个三级部门,是此前没有的架构。如卞红琳所主管的部门,成为目前整个车BU最为核心的大脑,已经下设11个三级部门。华为2021年校招增加的几百个名额,几乎全给了车BU。目前为止,整个车BU已经扩充为2000人团队。华为还不吝投入研发资金,2020年,华为在汽车相关研发投入约5亿美元,这一数字在2021年翻倍,超过10亿美元。
车BU正在成为华为明星BU,有很多人想办法内部“活水”流通转岗,设法搭上这班极速狂奔的列车。
Tech星球通过多个独立信源了解到,除了战略与业务发展部部长郑刚外,所有二级甚至三级部门的主管均为老华为员工,基本在华为供职10年以上,而且大多是从以前的最核心部门和最前线调遣过来。
但也相应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中高层可能以前从事的是和智能车完全无关或者关系不密切的领域,比如,有华为内部人士向Tech星球透露,消费者BG面临着向车BU的人才流入,在管理上,会发生“外行指导内行”的情况,因此也会衍生出一些派系,如“老ADS派”“诺亚派”“消费者BG派”等。
这也成为了拥有造车理想却无法实现的“老ADS” 人,正慢慢离开的原因。华为内部人士向Tech星球透露,为了避免华为人才向主机厂流失,近来离职的员工需要签署竞业协议,而近来入职的员工也全员签署竞业协议,所屏蔽的范围涉及主要的主机厂,以及和“蔚来小鹏理想”造车新势力和智能车相关的企业, 并且名单每年一刷新。截止发稿前,华为方面尚未回复。
华为警惕车企,车企同样也在防范华为。
36氪也曾报道,大车厂对华为始终颇为忌惮。一位百度自动驾驶员工称,今年4月上海车展之前,百度和华为同时在和一汽集团洽谈自动驾驶云的合作,而采用了华为inside方案的北汽车型亮相街头后,一汽集团马上就把谈判重心倾斜给了百度,“他们判断华为一定会造车,百度造车他们不怕,但华为造车就是很大的威胁。”
车BU的定位是,为车企提供增量部件,帮助车企造好车,并探索除两种模式,一种是Huawei Inside模式,比如华为与北汽、长安、广汽三家合作车企提供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支持其打造各自子品牌;第二种则是,华为车BU业务向车企提供零部件和解决方案,如比亚迪、奥迪等达成了自动驾驶系统ADS等方案的合作。
而目前华为最深入合作的车企小康,则有别于以上,更像是两种方式的混合版本,这让主机厂对华为的造车之心还怀有警惕,不敢放心全部交给华为。
造车或者不造车,华为陷入两难。
04 跻身第一梯队,还有多少胜算?
2021年4月,上海南京路的华为旗舰店,余承东高调站台并推广赛力斯SF5,并宣称要实现“500万辆年销量”,虽然一发布后,传出3天订单破万,现实是,赛力斯很快销量“扑街”,截止2021年底,赛力斯SF5的累积销量仅为7420辆,不敌造车“新势力”一个月的销量。
而2021年新年伊始,华为销售门店的主角也悄然上新,换上了新款车型问界M5,从海报、门店的logo到品牌,赛力斯全面被换代,但很快,余承东就又再次许下新的心愿,“问界M5月销量能够达到3万辆,今年华为将挑战30万辆的销售目标,合作车企一年销售额达到1000亿,并站上第一梯队。”
于华为来说,是换一个品牌继续加码自己的ICT和智能化技术,于合作方小康公司来说,则是在一次获得和华为全方位合作的机会,成为了首款搭载“Harmony OS智能座舱”的车,也能成为了这辆车最大的噱头。
但在全年销售数字背后,是7420个消费者付出了真金白银,短时间不断迭代的品牌,也是一个在不断挑战消费者信任的过程,短短8个月的时间,从赛力斯就切换到问界M5,看起来并不是个明智的选择。
一位在2012年12月刚购买了赛力斯的车主告诉Tech星球,自己本来是相信销售所说的会给升级鸿蒙系统才买的,但现在全都没得到兑现,自己完全可以等一等买新款的,如今感觉被割了韭菜。
另一位车主则向Tech星球反馈,自己作为华为粉丝,为买赛力斯等了近4个月,最近去二手车商那询问,这款车的价格直接腰斩,虽然小康方面表示不是停产,但消失的品牌,无处维修的4s店,条款的漏洞,让他无法接受,“我们可以接受升级换代,不能接受的是,这个品牌没了。”
另一方面,选择增程式路线,将不得不遇上对手是理想汽车,理想ONE则是精准地切入了一个细分市场:男车主、中产、家庭用车、二胎家庭。从需求方面来看,痛点、舒适度、性能等全方位都展现出了极大杀伤力,让其成为首款30万元价位之上月销过万的车型,连更早走这样路线的奥迪等豪华车品牌都望之不及。
比理想低2-8万的差价,并不能保证市场就会再接纳一个“小理想”,加上理想于2018年就入局,小康显然目前还没有达到这样的精细度和差异化。
另一方面,在问界M5正式上市之后,由于赛力斯SF5的暂时停售,一些潜在消费者分流到问界M5上。而小康方面透露,今年第二季末将会再次推出新款SUV车型,届时,问界M5的关注度将会进一步再次分流给新车型。这样频繁地迭代、推新,不仅不利于打造爆款,后续车型和用户的维护也将会为潜在的隐患。
小康只好继续走传统主机厂的道路,用套娃式的方式造车:不同大小、尺寸、颜色,内饰等配置,再重新生产一轮车,凭运气看市场会挑中哪个。
而今年,爆款缔造者理想的新车型X01将会面世,以及一众同行者和后来者,问界没有太多的空间。如果将周期拉长,当“新造车”的市场终将走向电动化,增程跟纯电完全两种架构,未来再建立用户护城河,以及换电网络的基础设施,可能连资格赛的门票都抢不到。
如果问界的销量继续高开低走,华为在做车这件事上还有多少胜算?
0120
1月18日,据外媒报道,微软宣布将以每股95美元的价格收购动视暴雪,全现金交易总价值687亿美元,也是游戏史上最大一笔收购案。
微软表示,这笔收购将包括动视(Activision)、暴雪(Blizzard)和国王工作室(King Studios)的标志性特许经营权,如《魔兽》(Warcraft)、《暗黑破坏神》(Diablo)、《守望先锋》(Overwatch)、《使命召唤》(Call Of Duty)和《糖果粉碎传奇》(Candy Crush),以及通过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Major League Gaming,北美顶级电竞联)进行的全球电子竞技活动。据公开信息显示,该联盟在世界各地设有工作室,拥有近1万名员工。
而在收购动视暴雪后,微软将成为全球第三大游戏公司,华宇开户仅次于腾讯和索尼。这也意味着Xbox Game Pass(XGP)的游戏更加丰富,微软的游戏IP版图进一步扩张。一年多前,微软以75 亿美元收购 Bethesda,对XGP的订阅用户产生了巨大推动了。
现在,动视暴雪的加入,又将为微软带来什么?
其他无法短期得出定论,但肯定的是,无论是微软游戏的粉丝,还是动视暴雪的粉丝,都对这场交易进行了投票。这也是为何消息传出后,动视暴雪盘前大涨37%。
“居然没有等到暴雪倒闭,很失望。”一位动视暴雪游戏的粉丝这样形容这场交易,“微软真的太有钱了。暴雪实在不值这个价。”“很难想象,这么大一笔资金,买下的是一个‘烂摊子’”。
但微软CEO却说:为了元宇宙,这都值得!
01
“一具空壳”
“发动机、方向盘、轱辘都跑了,这么多钱买了个车壳。”不少人士这样形容这笔交易。
游戏公司需要的是情怀理想,还有最懂行业技术的那帮人。可以说,动视暴雪最早的一批“守护神”,早已离开了动视暴雪。
这背后的原因,一部分设计师出于不可公开的原因跳槽。去年9月,《守望先锋2》的执行制作人 Chacko Sonny 宣布离职动视暴雪。今年1月,就职12年的《魔兽世界》首席任务设计师 Johnny Cash 也宣布离开。而《魔兽》和《守望》,恰恰是暴雪最卖座的游戏。
人员纷纷离职背面,是动视暴雪企业文化的一团糟。光是“性骚扰”风波的投诉,就涉及近700名员工。近半年,因为此事已经解雇了 37 名员工,同时有 44 名员工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处分。动视暴雪审核这些投诉都没来得及审核完,微软就从天而降开始了暴雪拯救计划。
除了人员变动和企业文化,动视暴雪做游戏,可以说,已经没有情怀了。以下数据可以从侧面进行说明,其月活跃用户数下降和用户对于暴雪游戏的认可度降低已成不争事实。用户峰值打到4600万已是2017年Q2的事情,那是在《守望先锋》和《魔兽世界》“燃烧的远征”发布一年后。近四年,真的只能用平稳下滑来形容暴雪的“退步”,除了疫情开端为动视暴雪带来的一些增长。
性骚扰事件后,动视暴雪的游戏用户数进一步下跌。
与活跃用户相反的是暴雪的利润增长。根据动视暴雪近年来的财报,近四年来动视暴雪虽流失了一半的活跃用户,但2021第二季度却有同比51%的利润增长。这意味着动视暴雪的游戏也开始KPI导向。
“王权没有永恒。”
《魔兽世界》里的一句台词,送给动视暴雪最合适不过。曾是全球最卖座游戏公司的动视暴雪,最终也沦为“一具空壳”。
直到救星微软的出现。
02
687亿,赢麻了
微软下注游戏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毕竟常年霸榜全球市值前三企业,微软在各个赛道都没有少花钱。尤其是游戏赛道,Bethesda的收购案为Xbox带来23个签约游戏工作室,还有无数订阅用户,对于微软来讲,这些投资都不是赔钱买卖。
但问题在于,微软买的是动视暴雪,还花了快700亿美元。在已经知道动视暴雪是个“烂摊子”的情况下,微软还是选择溢价45%,究竟是人傻钱多,还是我们不懂微软的聪明?
这得先从微软2021年四季度财报讲起。游戏业务方面,微软游戏部门的收入整体增加 3.57 亿美元,增长率为 11% ,表现不算出色。但是Xbox的表现就很惊人了,硬件方面的收入增长了 172% ,成为微软史上最畅销的游戏主机,订阅用户超过2500万。
智能硬件成为微软的“印钞机”也不足为奇,在疫情大背景下,游戏主机也日趋流行。去年PS5的高价和难买就是游戏主机站在风口的最好诠释。
Xbox卖出去了,这就要看XGP的表现了。
换句话说,买了游戏主机后,微软现在要买一些好的游戏,或者签约一些好的工作室。
动视暴雪有什么?2021年二季度的月活跃用户还是2600万。虽然每次都背吐槽“吃老本”,但《魔兽世界》《使命召唤》《炉石传说》和《守望先锋》,都还是拿得出手的好游戏。微软在Xbox 老板Phil Spencer在博客就直接表示:“我们将在 Xbox Game Pass 和 PC Game Pass 中提供尽可能多的动视暴雪游戏。”
快700亿美元买了那么多潜在用户和好游戏,微软亏吗?这还只是动视暴雪加入游戏版图的最直接的好处。游戏背后,还有诸多版权IP,都将归微软所有。
虽然动视暴雪新游戏拉垮,但是老游戏IP可真是太值钱了。更重要的是,有了动视暴雪,微软离“元宇宙”更进一步了。
03
微软下暴雪,天降元宇宙
动视暴雪真的“活”了,为了“元宇宙”而活。
虽然动视暴雪人才流失严重,但2019年也挖到了刚刚离职的微软副总裁Mike Ybarra,其之前在微软负责Xbox的Xbox Live和XGP这两项业务,对于动视暴雪来讲,找到大金主“接盘”, 华宇平台登陆真的是再好不过了。按照动视暴雪这些年来“坐吃山空”的行事风格,这下有了微软这个靠山,暴雪不出意外应该不会倒闭了。
除了以动视暴雪的游戏带动硬件主机和软件商店的成长,收购动视暴雪也是微软加码“元宇宙”的重要动作。
“游戏是当今所有平台娱乐中最具活力和令人兴奋的类别,并将在元界平台的开发中发挥关键作用,”微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Satya Nadella这样评价道此次收购,“我们正在对世界一流的内容、社区和云进行深入投资,以开创一个新的游戏时代,将玩家和创作者放在第一位,并使游戏安全、包容并向所有人开放。”
业界分析师普遍认为,微软是能够将元宇宙落地的先驱。
“建立一个元宇宙需要什么?云计算,好的软件,智能设备。”一位身处硅谷的计算机人士这样评述元宇宙的发展,“能具有这样能力的公司,可能只有微软。现在收购了暴雪,有了世界上最强大的游戏公司。我相信微软能在元宇宙大展宏图。”
近700亿美元的收购,也体现了微软在元宇宙布局的激进策略。当然,比起Facebook直接改头换面Meta,微软的这步棋算是落在实处。未来,元宇宙行业的竞争应该会更为激烈。
另一方面,抛开元宇宙不谈,游戏行业,微软“暴风吸入”暴雪,也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对对手的施压。比如说同作为游戏巨头的索尼。如果说,以前索尼是和暴雪斗,是和微软斗,现在面临的是加倍强大的结合体——游戏主机硬件和游戏IP,两者合体后,索尼应该睡不了好觉了。
最后一个好消息,有了微软的加持,真的可以期待《守望先锋2》了!甚至是在元宇宙中。
0120
“最近收到了一款风衣挺好的,给姐妹们看看上身效果!”
穿搭style,简单的博文配上几张对镜自拍,但底下的评论却和穿搭博主的大不相同:
“好看!什么时候团呀?”、“想看看搭配上次团的毛衣的效果!”、“裤子好好看,会不会一起团呀?”
“团”是“团购”的简称。这位“穿搭博主”,其实是微博上的团购博主。说起团购,大多数人会想到美团、抖音上的美食团购、社区团购的一个个微信群或是拼多多上的拼单团购,但在微博这个社交平台上,团购的概念被再度拉伸,从平台延伸到了个人,博主替代了平台,用非必需品的优惠低价俘获流量,再集结流量获得和商家的议价权。
如果把团购博主和直播带货主播比较,两者都是携用户,靠低SKU,低价的方式获得成功。但前者是“不需要出镜的带货主播”,他们有流量,还有着可观的转化率。比起这两年备受瞩目的直播带货,团购博主,更像是“闷声发大财”的存在。
披着团购外衣的新模式?
当王兴挥舞着支票在“千团大战”胜出前,第一大团、画皮团、哇靠团和路口团等实物团购平台,是更早披上团购外衣的全新商业模式。
“当时的团购平台基本有自己的网站,官方会定期发布团购信息,有些团购的发起者不是平台官方而是个人,那些人就被大家叫做‘团长’。”有着十多年团购经验的嘉嘉回忆到。
和经营本地生活服务的美团不同,实物团购依附电商平台做线上实物生意,用团购价吸引流量,几乎不涉及线下团购。
但劣势明显:扮演的是中间商和营销角色,难以监管上游的商品, 华宇平台登陆售后体系也不完善。随着信息载体的渠道从PC迁至移动互联网,消费者“主权意识”的萌发,大家不再通过PC端去搜索,团购网站慢慢失去了流量。
一些有实力的团购平台做起了自己的App,一些则去往流量更大的社交平台经营。微博作为广场式的社交阵地,商业信息发布的包容性,吸引了一批团长和转型过来的KOL,他们组成了早期的团购博主。
团长自带商家资源,选品丰富,而由各路KOL转型而来的博主,他们先通过内容吸引流量,再用团购流量变现,选品多半局限在相关领域内。
活跃阵地变成了微博,但这些团购博主依旧离不开电商平台,在微博开团就要跳转到淘宝交易——合作商家在这些电商平台经营时间长,有更完善的交易体系。
一些团购博主会直接在团购微博下放出商品链接,商品详情页内是团购汇总,点击链接就能跳转到其他店铺下单。一些团购博主仍采用传统团购方式,需要消费者和客服报暗号,或订单备注暗号才能获得团购优惠,有的还会通过发放粉丝专享的优惠券减少操作流程。
最初参与微博团购的,大多是一些白牌商品,但不少品牌也发现了团购博主的优势:自带流量,粉丝粘性强,转化率高。于是,微博团购也成了一些品牌的营销阵地,如NuFACE、Ulike、科沃斯就经常出现在团购博主的列表中,这些品牌除了会给团购博主专享优惠券,还会给备注团购暗号的消费者更多赠品或服务。
在商家眼中,团购博主有着更高的“性价比”。
一位淘宝店主告诉「电商在线」,“团购博主的粉丝就是为了低价买优惠,目的性明确。他们发布带货内容几乎不会被粉丝反感,头部团购博主的一个团品销量上万都有可能。有时候合作效果好,商家和品牌还会不断‘返场’,有些店家和小品牌还要靠团购博主‘吸粉’。”
团购博主会在前期进行“预热”,发布与商品有关的种草内容,结合品牌与商家进行一波宣传。几方都有不同的诉求:团购博主通过合作团购获得收益与流量,消费者获得优惠,商家与品牌收获流量与订单。
团购几十年,载体从PC到移动互联网,商品从实物到服务,平台从电商平台到短视频平台。但团购体现出来的本质没有变——是集合更多的消费者去影响供给端,以获得更低的价格。
团购博主的生意经
早期有不少团购博主是无偿“为爱发电”,但宇宙的尽头是变现,大多数团购博主都变成了流量掮客,在商家与消费者间赚取差价。
“本来我只是分享妆容和觉得好用的化妆品,粉丝也不算多。后来有一条分享口红的微博数据很好,没过几天就有淘宝店来问能不能合作,有佣金和提成,这也是我第一次做团购。”曾是团购博主的小罗坦言,自己第一次做团购是意外,而让她决定转型成团购博主的最大原因是“赚到钱了”。
小罗表示,之前做美妆博主的时候,因为粉丝不多,有些合作也只是获得免费产品。第一次做团购后她就发现团购博主门槛并不高,只要有一定流量和选品能力就可以,议价可以先找一些粉丝不多的淘宝店家,转型团购博主后还有店家主动寻求合作,收益是之前的七八倍。
小罗透露,商家和团购博主主要有三种合作方式:纯佣金、佣金+提成或者纯提成。
纯佣金方式和带货主播收固定坑位费差不多,一些小团购博主就会根据粉丝数量和微博热度等收固定费用,之后卖出去多少就不管了。最常见的是佣金+提成模式,固定金额的报酬和卖出去商品的提成,华宇开户也和大多数直播带货主播的收费制度差不多。
纯提成是一些头部团购博主会用的方式,每类商品的提成不太一样。小罗表示,美妆类的提成在5%左右,而一些服饰类可能会达到10%。一般提成会在5%~20%之间,要看团购博主怎么谈,会选择纯提成方式的团购博主流量基本都很大,有很强的议价权,商家也愿意接受,因为“薄利多销”。小罗之前听说,有团购博主帮一家店卖大衣,提成15%,不到一天就卖完了两千多件库存,提成就将近十万。
利益与“翻车”并存
团购博主收费已经是心照不宣的事实,只是大多数消费者面对切实获得的优惠利益,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些团购博主更是直接明确“收费团购”,但这并不能避免“翻车”的发生。
一些博主为了更大的利益,会和商家合作,给出的团购价格并不算优惠。之前有店家清仓羽绒服,价格为180元,随后网友发现,不久前一位名叫“富贵团”的团购博主开了这家店的团购,同款价格是349元,足足相差169元。粉丝要求退差价,没想到博主以身体不好为理由不回应,事件的结果是富贵团不再团购,而那家店也被消费者拉黑。
最常见的“翻车”是选品问题。一位淘宝店家和我们透露,有些团购博主比较爱惜羽毛,还会有选品助理,基本不会和刚成立的小店铺合作,因为“小店铺翻车概率大”,而有些团购博主来者不拒,只看佣金和提成,商品质量过得去就行:“只要你给足够的钱,他可以帮你把产品吹上天”。
豆瓣的“今天跟团团团了吗”小组,就有专门的“团子避雷”区,里面的帖子多半是对于微博团购团长选品不严,团品质量差的吐槽。
还有一些团购博主行走在灰色地带,与号称“原单”“仿版”的店铺合作。和这类店铺合作有着不小的风险,嘉嘉谈起曾经参与“仿版团”的经历:“下单后没多久就发现店铺被举报了,商品全部下架,就怕店家拿着钱跑了。”
除了这类店家,还有一些商家参与团购是为了“清库存”,售后并不会很负责,甚至会拒绝退换货。团购博主作为消费者和商家的链接人,在一定程度上要对商品负责,一些博主还设立了专门的售后账号处理售后问题,但还是有不少粉丝因为售后问题选择取关。
而最近席卷而来的“补税潮”,又是立在团购博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最近的知乎带货达人补税新闻,是京东通过来返佣平台的记录判定达人带货金额,通知达人补税,不少团购博主缺少这样的平台监管:领取优惠券的团购可以被追踪到,而备注暗号或者联系客服报暗号的团购很难被追踪,商家给团购博主的佣金和提成也大多是直接转账的,谁也不知道团购博主有没有进行申报。
寻求新流量
当互联网平台流量触顶,游走在微博进行团购生意的博主要想活下去,法则之一就是从同类型博主那抢流量和增强粉丝粘性。
“如果你只发团购,掉粉是肯定的,”小罗对此深有体会,“特别是那种个人团购博主和我这种后期转型成团购博主的,只发团购的话,粉丝会觉得你变成‘广告机器’了,所以就要发一些其他内容留住粉丝。”
点进几位流量比较大的团购博主微博,置顶内容基本都是近期团购汇总,往下翻会看到一些博主日常、团购测款和粉丝反馈,偶尔穿插着抽奖福利。一些团购博主会分享比较“隐私”的事,拉近和粉丝的距离,也能帮助树立人设,培养粉丝的信任度。
大多数团购博主经营自己的微博,最终是为了更好达成团购目的。小罗吐槽:“有些看起来像是分享日常,其实就是给下一次团购做准备,比如我说自己冬天嘴唇特别干,希望粉丝推荐润唇膏,说不定过几天就说谢谢大家推荐,我发现一个特别好用的润唇膏,做了个团购。”
说到底,团购博主能够获得流量并且拥有高转化率,本质就是人人都想“薅羊毛”,用实惠的价格买到产品,但羊毛出在羊身上,商家与团购博主不愿做羊,那只被“薅”的羊,最后还是消费者。
在流量危机下,一些微博团购博主也在寻找新的流量平台,抖音、快手成为他们的下一个目标,但长期活跃在微博,团购博主们还是以图文内容为主,想要在短视频平台生存并没有这么容易。抖快与淘宝的链路也没有打通,消费者无法直接跳转到淘宝,依托于淘宝这类电商平台的团购博主,想要实现流量转化会更加艰难。
团购的消费者也在逐渐变得理性,团购博主未来的发展谁也不知道,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微博团购野蛮生长的时代正在结束。
0120
今天,一桩毫无征兆的巨额收购案的宣布,让全世界的游戏迷们炸开了锅。美国时间周二早间,微软宣布将以每股95美元的价格全现金收购游戏制作公司动视暴雪,交易总价值687亿美元(约4365亿人民币)。
这笔交易,不仅是迄今为止全球游戏行业内规模最大的收购案,也是微软自1975年成立以来所进行的最大一笔收购。在此次的交易中,微软将获得动视暴雪和子公司King旗下所有工作室的运营管理权,同时还将拿到如《使命召唤》、《魔兽系列》、《暗黑破坏神》、《守望先锋》、和《糖果粉碎传奇》等全球知名游戏大IP的所有权。
据计算,此次收购溢价约45%,交易将以全现金形式进行,预计将于明年6月完成。消息发出后,动视暴雪股价今日盘前直接暴涨超过30%。对于正深陷于各种丑闻漩涡中心的动视暴雪来说,微软的接盘,无疑是将让其迎来了一次涅槃重生的机会。而这笔交易的完成,也意味着微软将成为全球收入第三高的游戏公司,仅次于腾讯和索尼。
未来游戏行业的天,或许也会因为这笔历史性的交易而就此改变。
|逆天大收购,惊呆游戏迷
在今天以前,这笔巨额收购案可以说几乎没有一点风声。微软这种突然发动“钞能力”平地一声雷的操作也完全惊懵了全球的游戏迷。
国内的网友们刷到此消息,有些惊坐而起赶紧去官网验证是不是假新闻,有些不可思议地打上了满屏惊叹号,有些游戏博主则直接躺平表示“事儿太大了,评论不了。”
而国外的网友的内心也无法平静,表示明明是一个普通的星期二早上,华宇开户就因为这个收购消息直接被搅得天翻地覆。
对于这笔游戏行业历史上最大的收购案,网友们也在“金主爸爸”微软身上感受到了什么叫做真正的“有钱就可以为所欲为”。据说,此次微软收购暴雪共花费了自家14个月的利润。
当然,动视暴雪作为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游戏开发商和发行商之一,将它收入囊中,对于微软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增强了其在游戏行业的话语权,并进一步丰富了Xbox旗下的游戏内容生态。
对此,网友们也纷纷大开脑洞开始调侃微软。有人说,好了,看来Office 365家族又要添加很多新成员了。
有人说,微软桌面的小游戏以后除了空当接龙、纸牌、扫雷之外,还可以把守望先锋添加进去了。
而众多Xbox的玩家们已经开始幻想用自己的Game pass玩《魔兽世界》、《炉石传说》等暴雪旗下的各种大游戏IP。网友们纷纷表示,照微软这个趋势发展下去,未来Xbox将有望成为“宇宙第一平台”:拥有Xbox,你就拥有全世界。
此前,微软虽然为全球三大游戏主机生产厂商,虽然其总体游戏收入排在全球第一,但其收入的绝大部份都来源于主机硬件,游戏业务并不是其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去年,在游戏开发和制作方面,收入排名第一的是腾讯,排名第二的是索尼,第三是任天堂,接下来则是网易和动视暴雪不分上下。而此次,微软收购动视暴雪之后,将让其在游戏开发和制作业务上一跃超过任天堂,排在腾讯和索尼之后。
微软CEO纳德拉今天还表示,这笔交易将在下一步微软的元宇宙开发中发挥关键作用,认为这些游戏IP将是进入元宇宙很好的入口。而让微软来搞元宇宙无疑是比动视暴雪自己来搞要好得多,毕竟按照近些年来暴雪的行径,估计就是天天想着怎么在元宇宙里卖付费坐骑、付费幻化、付费的种族变更之类的。
动视暴雪旗下的这些大IP的加入,让微软就像是灭霸的手套集齐了无限宝石,已有的我的世界、老滚、辐射、Doom再加上此次的使命召唤、魔兽、暗黑、守望,2500万的Xbox订阅用户加上暴雪全球近4亿的月活用户,将让微软变得势不可挡,并改写之后的游戏行业的竞争格局。
|微软入主,动视暴雪迎来新生?
作为全球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泛的游戏制作厂商,动视暴雪曾经是众多游戏迷心中的“白月光”,曾拥有“暴雪出品,必属精品”的美誉。《魔兽世界》、《星际争霸》、《暗黑破坏神》……随便拧一个出来都是玩家的一段青春。
但对于这次动视暴雪被微软收购的落寞结局,玩家们却并没有觉得有多遗憾,反而几乎都在拍手称快,还都跑去给微软加油鼓劲,希望微软能带领动视暴雪重振雄风。其原因就在于,动视暴雪过去这几年的发展实在是太拉垮了,不仅游戏制作水平下跌严重、吃相难看,公司管理层面曝出的丑闻也是层出不穷。这一桩桩一件件,也让玩家的心一点点碎成了玻璃渣。
一方面,暴雪似乎已经忘了初心,不再认真对待游戏制作这件事了。曾经的暴雪就是游戏品质的保证,从星际争霸到暗黑破坏神2 、到魔兽争霸3再到巅峰之作魔兽世界,占据了整个PC游戏的半壁江山,但如今的暴雪却沦落地只剩下炒冷饭和消费玩家情怀的境地。
在暴雪的发布会历史上曾经有两个非常著名的“红衣小哥”,从他们身上,我们或许就能窥见暴雪是如何陨落的。在2010年的暴雪嘉年华上,有一位红衣小哥提问暴雪首席内容设计师关于魔兽世界中一个关于游戏角色的疑问,不久后暴雪就立马在游戏中修正了这个问题,还特意在那个角色旁边加入了一个红衣npc , 华宇平台登陆叫蛮锤真相检查者。
2018年,暴雪对《暗黑破坏神》进行了大量预热并宣布将在嘉年华压轴登场,这让所有《暗黑破坏神》玩家的期待值飚到了最高,觉得要么暗黑3会有重大更新要么暗黑4要来了。然而,当设计师 Wyatt Cheng 最后甩出了一个名为《暗黑破坏神 :不朽》手游,现场顿时鸦雀无声。这时,也是一位红衣小哥站了起来,并发出了灵魂拷问“这是一个过时的愚人节玩笑吗?”Wyatt Cheng只能一脸尬笑地说出了经典的那一句,“Do you guys not have phones?”
两位“红衣小哥”都成为了暴雪历史上的经典形象。只是前者反映的是暴雪对于玩家的尊重、对游戏出于内心的热爱,后者则反映了如今暴雪对资本的追逐和对玩家的无视。
另一方面,暴雪公司内部的丑闻可以说一桩比一桩难看。去年7月22日,加州政府正式对暴雪公司在洛杉矶高等法院提起诉讼,并提交了一份长达29页的调查报告,其内容细节触目惊心:暴雪公司内部存在严重的性骚扰和性别歧视,女性员工长期遭受压迫和侮辱,还导致过一人自杀。韩国此前轰动一时“N号房”事件,在暴雪公司内部每天真实地上演着,并且成为了公司“兄弟会”文化的一部分持续了多年,甚至连CEO Bobby Kotick也参与其中。
而对于员工们的举报反抗,公司人力部门和高层沆瀣一气,往往被举报者不会受到任何惩罚,反而是举报人会被蓄意报复——调岗、降薪、被迫离职。过去两年里,动视暴雪俨然成为了游戏行业的“毒瘤”,让很多优秀的年轻设计师选择离职或避而远之。公司原始团队的高层已经近乎全部离职。
截至2021年7月,暴雪的创始团队的离职情况(红叉代表已离职),图片来自Reddit,版权属于原作者
从此次微软有关收购暴雪的采访中也可以看到,微软把暴雪公司内部文化的重建也放在了重要的位置,毕竟只治标不治本的话,也无法彻底改写暴雪如今的颓势。根据最新消息,带领暴雪一路走下坡路的Bobby Kotick将在收购完成后立刻下台,微软游戏部门CEO Phil Spencer将全面接手暴雪的相关事宜。
很多玩家表示,虽然以后只能通过买Xbox来玩暴雪游戏了很心痛,但一想到Bobby Kotick终于要打包走人了心情瞬间就明朗了,感觉暴雪终于迎来了重生的曙光。
最后,引用一个网友们的神评论:“上帝给暴雪关上了一个door,就会给他开一扇Windows”。如今,全球数亿玩家都在期盼着,在微软的带领下,已经跌到谷底的动视暴雪能够东山再起、重回神坛。
硅星人分析师杜晨对此文亦有贡献。
0120
鹅厂腾讯产下一枚巨大的鹅蛋。
2021年最后几天,安静许久的互联网圈突然爆出消息:腾讯将以中期派息方式,把持有约4.57亿股的京东股权发放给股东。减持后,腾讯不再是京东的第一大股东,同时总裁刘炽平也将卸任京东董事,这意味着双方长达8年的“甜蜜期”即将结束。
对于京东而言,它似乎失去了一位最重要的生态伙伴;而对于腾讯,则更像是迎来了一场资本的狂欢。当初,马化腾用2.15亿美元现金+QQ网购、C2C拍拍网等资产换来京东15%股权,现在已是开花结果。以京东目前股价看,腾讯送给股东的这份“大礼包”超过了千亿港元。
这只是鹅厂万亿投资帝国的一角。从2008年开始,手握流量入口的腾讯就开始借助资本的力量抢占各个细分赛道。通过不断地投资并购,腾讯已经累计持有超过上千家公司股份,其中仅上市公司就有百余家,占据了互联网的半壁江山。
多年之前,腾讯身上最大的标签还是“游戏”和“社交”,如今一跃成为资本圈最受关注的投资大佬,而随着投资进入深水区,其背后神秘的投资并购部也逐渐浮出水面。
/01/从业务扩容到投资并购部的成立
腾讯投资并购部成立于2008年,但关于腾讯投资的故事则要早得多。
2005年,登陆港交所仅一年的腾讯进入了颇为微妙的发展阶段。一方面,新入局的游戏业务一飞冲天,成为公司的营收主力;另一方面,依附于电信运营商的增值服务(QQ会员、QQ秀等)依然是公司的核心业务。
下一步该如何行进?马化腾给出的答案是“ICEC在线生活”——“腾讯希望能够全方位满足人们在线生活不同层次的需求,并希望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像水和电一样融入生活当中”。这一时期,腾讯接连上线了QQ音乐、QQ空间、QQLive等一系列产品。
除了产品自研,日渐丰盈的腾讯也开始通过收购的方式来扩充自身在技术、 华宇平台登陆业务及内容上的实力。2005年,刚刚空降来的首席战略投资官刘炽平操盘收购了Foxmail,顺便也把创始人张小龙以及20余人的研发团队收入囊中。这是腾讯资本扩张的第一步,但没人会想到Foxmail日后会孕育出微信,后者成为公司在移动时代最具威力的杀手锏。
不过一开始,腾讯的对外投资并购步伐是很缓慢的。由于当时QQ有着极强的用户黏性,加之互联网行业还处于跑马圈地阶段,腾讯不需要太多的创新尝试,仅仅通过内部开辟产品线就能轻松在新领域获得成功。某种程度上讲,这种“拿来主义”让腾讯的投资业务显得有些无足轻重,对外也鲜有提及。
经过两三年的投资尝试,腾讯意识到专业团队的重要性,于是在2008年正式成立投资并购部,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游戏业务中遇到的问题。在当时,腾讯通过代理国内外高水平的游戏赚得盆满钵满,在合作过程中,自然会有意识地参与到游戏公司的融资来获得更多的话语权。
总而言之,腾讯投资并购部初期在外界的声音不高,部门成员仅有几个人,团队的核心也只是围绕着游戏或增值服务业务线来进行。不过随着互联网新商业模式的不断出现,腾讯投资部开始真正发力,向电商、团购等领域进军。
/02/开放、扩张、连接
2010年,游戏驱动下的腾讯成为国内最赚钱的互联网公司,当年的中报显示,公司半年度净利润高达36.997亿元,超过百度、阿里、新浪、搜狐4家之和。但与此同时,关于垄断、恶意竞争等骂名也开始涌向这家互联网巨头。
7月,一篇名为《“狗日的”腾讯》的文章在互联网圈疯传,痛批腾讯通过抄袭、封杀等“流氓行径”挤走竞争对手,成为互联网行业的公敌;两个月后,一场惊心动魄“3Q大战”更是让腾讯赢得了战争而失掉了舆论。此之后,进入全面反思的腾讯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一场投资并购大戏也随之拉开帷幕。
2011年初,腾讯高调宣布成立50亿元的产业共赢基金,不到半年的时间投资团队就成功“花掉”20亿元,全年投资现金支出128亿元,对外投资并购达到40余次,超过过去十年的总和,其中对好乐买、艺龙旅行、妈妈网等的投资均出自这一时期。
从当时的投资路径看,腾讯还不能完全叫做生态投资,更像是一个“刚刚得了压岁钱的小孩”,在“买买买”的道路上一往无前。除了游戏,腾讯的投资触角伸向各个领域,包括天使投资平台创新工场、影视娱乐公司华谊兄弟,甚至是珠宝品牌珂兰钻石等,一通操作令人眼花缭乱。
2013年之后,凭借流量+资本的双轮驱动,腾讯接连在大消费赛道攻城略地,投资风格已经日渐成熟,公司先后入股搜狗、滴滴、大众点评、京东、B站等不同领域的细分龙头。此时的腾讯,认识到投资当有所为有所不为,以其心心念的电商为例,腾讯以曲线救国的方式入局京东和拼多多,专注做流量、资本以及技术的连接器,进而构建起自己的电商生态链条。
随着线上业态的不断深入,携带充沛流量和资金的腾讯开始强化在产业互联网领域的布局和投入。2018年9月,腾讯宣布启动新一轮战略——在连接人、连接数字内容、华宇开户连接服务的基础上,推动实现由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的升级。
在此之后,腾讯逐渐由文化娱乐、游戏领域向线下零售业、人工智能、企业服务、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多维度进发,便利蜂、名创优品、太美医疗、BOSS直聘、博思软件等接连被腾讯收入麾下。某种意义上讲,投资已经超出腾讯生态布局的界限,成为公司的主业之一。
/03/万亿级投资帝国
在前不久的员工大会上,马化腾表示,腾讯只是国家社会大发展期间的一家普通公司,是国家发展浪潮下的受益者,并不是什么基础服务,随时都可以被替换。“普通家庭PonyMa”一向以低调著称,但面对公司庞大的业务体量以及资本覆盖下的商业格局,这种谦虚言论未免过于“凡尔赛”了。
根据去年11月份发布的财报,腾讯2021年三季度营收为1423.68亿元,净利润为395亿元。其中,仅来自投资公司的盈利就达到了268亿元,增长翻了两倍,超过同期腾讯净利润总额的一半。
这一结果与公司近年来密集的投资并购活动密不可分。根据IT桔子数据,截至2021年12月,腾讯(系)累计投资次数超过1180次,其中2021年当年就投资超过250家公司,平均下来每1.3天就投1个项目。腾讯2021年三季度财报显示,其投资类资产账面价值为8221亿元,投资类项目公允值为1.75万亿元,这一数值已经与山西省GDP(2020年为1.765万亿)相当。
细看腾讯投资的方向,涉及到游戏、文娱传媒、电子商务、企业服务、医疗健康、社交网络、房产家居、金融科技、大数据、人工智能、食品饮料、物流运输等各行各业,说是渗透到中国广大消费市场“衣食住行用”的每一根毛细血管都不为夸张。
腾讯最情有独钟的投资领域,依旧是游戏和文娱。首先,作为公司最重要的收入支柱之一,腾讯在游戏领域的投资最为卖力,截至2021年底一共投资了大约180家公司,包括全资收购的美国拳头游戏(代表作《英雄联盟》)、持股84.3%的Supercell公司(代表作《部落冲突》)、持股 11.5%的蓝洞公司(代表作《绝地求生》)等等。
其次,在更宽广的文娱传媒板块,腾讯截至目前共投资了超过200家公司,其中有B站、快手、知乎、酷狗音乐、罗辑思维、阅文集团、虎牙直播、猫眼娱乐等知名公司,实现了影视、新闻、小说、音乐、综艺节目、电影等多种形态的全覆盖。
除此之外,腾讯还投资了包括boss直聘、深信服、涂鸦智能、东华软件等在内的超过130家企业服务公司;京东、拼多多、小红书、唯品会等60余家电商领域相关企业;以及美团点评、永辉超市、万达商业、饿了么、58同城约50家本地生活领域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于直投,腾讯作为LP投资人的动作同样引人关注。从最早入局云峰资本、创新工场开始,腾讯目前已经联姻了高瓴基金、经纬创投、真格基金、红杉资本等等众多知名机构。当人们感叹腾讯正在逐渐VC/PE化时,殊不知其已经用十年的时间来编制出一张巨大的LP关系网。
/04/交出“半条命”换来了什么?
从扎根消费互联网到拥抱产业互联网,腾讯不断启动战略升级,向着更高的投资理念进化。而与一般战略投资者相比,腾讯的高明之处还在于:放弃了速度和规模,始终保持了清醒和理性。
不可否认,拥有流量和资本的双核能力,腾讯在投资之路上无往不利。但作为“有梦想”的互联网巨头,腾讯一方面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生态整合能力,把城池筑得更高;同时,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把剩下的“半条命”交给被投对象,这才是更为明智的选择。
就像腾讯最大的股东南非MIH完全放手其内部经营一样,腾讯在自己的投资中也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事实上,腾讯很少会要求被投公司对其开放数据、流量和业务来扩充自身体量,而是更乐意以联营的方式获得长久的合作关系,让投资企业能够按照自己的节奏发展,并且能够在输出资本的同时导出流量和技术。
这样的好处就是,腾讯可以把更多的玩家拉拢到自己这艘巨轮上,一起构建起合作共赢的“命运共同体”。就像腾讯投资并购部总经理李朝晖所言,“基于业务平台进行资本连接,不仅让腾讯收获了朋友,也让我们自身在社交、支付、云等领域变得更强大。”
当视野和格局被打开,越来越多的企业与腾讯形成了协同效应。所以我们看到,在改变策略入股京东后,腾讯又马不停蹄地投资了唯品会、拼多多、小红书、蘑菇街等新兴电商平台,借助微信生态圈的赋能,同样拿下了电商市场的半壁江山,成为与阿里集团抗衡的强有力武器。
京东、拼多多曾是“微信九宫格”中的常客
马化腾曾说过,每一个身处互联网行业的人都会有一种巨大的危机感,这里产品和用户需求变化之快,对研发技术能力的依赖之深,都是史无前例的。对于腾讯,通过投资的方式在每一轮互联网换代中将自身与新兴业态进行关联,不断狙击新的颠覆性机会,客观上也维护了自身的生态安全。
/05/国家反垄断背后的启示
再回到文章开头的话题,作为腾讯投资名单中的尖子生以及腾讯电商梦的先头兵,京东在其生态阵营中的位置极为关键,但为什么双方说分手就分手了呢?
从公司财务视角看,这是一个利好股东的行为,代表着腾讯把股东利益放在了突出地位;从企业成长视角看,京东早已进入了成熟期,有着持续自筹资金的能力,此时撤资也理所应当。但究其更深处的原因,可能是腾讯出于反垄断形势考虑而规避风险的无奈之举。
2021年,国家政策层面全面收紧,严格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的“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在整个2021年,关于反垄断处罚的案例高达一百多起,而互联网行业更是重灾区,阿里巴巴和美团就曾因“二选一”行为而领了182.28亿元和34.42亿元的天价罚单,行业的强监管信号愈加明显。
反垄断执法不存在选择性和偏向性,互联网领域之所以形势更为严峻,是因为以BAT等为代表的巨头们通过各种形式的股权渗透,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利益捆绑和生态站队,由此催生出百度系、阿里系、腾讯系、头条系等。从这个角度来看,互联网也是垄断竞争的高发地。
在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主基调下,跑于前列的腾讯必然要收起往日的锋芒。所以外界普遍认为,腾讯在投资企业中主动降权明显是为了迎合监管政策以规避垄断风险的考虑,在更严的政策落地之前主动退出,总比被巨额罚款来得体面。
2022年伊始,监管部门再次重拳出击。1月5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官网发布13起处罚决定,涉及腾讯、阿里、红杉、B站等多个公司,其中腾讯一家就独占8起,这些处罚案件均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的相关规定。
1月14日,最高法在发布会上严厉提出要依法认定经营者滥用数据、算法、技术、资本优势以及平台规则等排除、限制竞争行为,防止资本无序扩张;1月16日召开的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也指出,要加大反垄断、反恶意炒作、反不正当竞争等领域司法力度,推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种种迹象表明,2022年国家反垄断力度将继续强化,尤其像腾讯这样的平台型、网络型头部企业,规范和整治将成为未来的首要任务。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腾讯的投资并购行为将遭遇大的阻碍,因为反垄断只会让大企业更加理性、审慎、合规,让企业行稳致远。
0120
1月19日消息,近日,新锐护肤品牌「C咖」完成由SIG领投的B轮融资,老股东顺为资本、不二资本、百丽消费基金跟投,光源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本轮资金将主要用于「C咖」产品线扩展和产品研发投入。
这是「C咖」7个月内完成的第三轮融资。自2021年3月正式运营以来,「C咖」已先后在当年6月、9月完成两轮融资。目前,旗下明星产品“C咖清洁小罐膜”位居天猫涂抹面膜类目Top1、抖音面膜类目Top1。
「C咖」针对消费者面膜使用痛点,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创新推出小规格面膜,可以针对不同部位的皮肤分区涂抹和护理。小罐膜同时也满足了消费者在出差、旅游等不同场景下的护肤需求。与新锐护肤品牌大多选择以细分小品类爆款切入市场不同,「C咖」主张“在红海中寻找蓝海”,直接切入大品类市场。第三方数据显示,2020年,面膜市场以近千亿级市场规模成为全国护肤市场中规模最大的单品市场,其中涂抹式面膜占比增长迅速,2021年已占据面膜市场份额的近四成。
「C咖」创始人光头肖(肖荣燊)认为,21-30岁的年轻女性群体正逐渐成为消费面膜的主力军,她们不仅追求产品功效,也注重品牌背后的精神价值。光头肖指出:“一个好品牌,需要通过高品质的产品来同时满足消费者的功效需求和精神需求,在当下年轻一代消费者中,这一特质尤为凸显。”
「C咖」一词来自于C+,即China+,公司希望用全世界最好的技术和原料,加上中国制造,让大众消费者也能平等地享受到世界级品质的产品。人,生而平等,美也一样。生活美而平等。就像特斯拉让消费者享受到革命性的电动汽车一样,「C咖」也希望能提供革命性产品,并成为“美妆届的特斯拉”。
光头肖曾任韩后集团CEO、日本乐敦/曼秀雷敦中国品牌负责人,是消费品、电商、 华宇平台登陆新零售领域连续创业者。为了将「C咖」打造成能同时满足理性需求和感性需求的高标准大众护肤品,公司组建了“有料+有趣”的双核团队。由医学、微生物学、药学等多领域专家领衔的“有料”团队专注解决理性的功效需求;留学生、4A广告人等组成的“有趣”团队专注解决感性的精神需求。
有别于过往新锐品牌专注线上渠道的布局,「C咖」在品牌初期开始就接触线下渠道,通过全渠道布局推动品牌的可持续性发展。目前,「C咖」已与KKV、THECOLORIST调色师、三福时尚等多个线下时尚零售品牌达成战略合作,现已上架超6000家门店,且门店数仍在快速增加中。光头肖表示“在完整的链路上小步快跑更利于品牌的可持续性发展实现弯道超车。”
未来,C咖计划向护肤主品类延展,逐步发展为全品类领先品牌,并打造多品牌矩阵。
SIG 合伙人任剑琼表示:“「C咖」创始团队对渠道的深刻洞察、对消费者品类偏好的数据化管理、对功效储备及研发能力的布局,都体现出较高的起点和势能。「C咖」优质的运营数字也证实了这一点。”
顺为资本执行董事张志坚表示:“顺为资本很荣幸能再次参与C咖的新一轮融资,华宇开户这是我们在六个月内第二次投资「C咖」。「C咖」的创始人肖总是个坦诚、求真和独立思考的创业者,还很有韧性,是我们偏爱的连续创业者。我们坚信「C咖」团队在肖总的带领下,能缔造一个百亿国货消费品集团公司。”
不二资本创始合伙人梁捷表示:“护肤品市场需要真正‘有料’的创新,‘C咖小罐涂抹面膜’在KKV和THECOLORIST调色师店铺中的热销,证明了其产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咖」的团队对用户需求深度洞察,注重原材料的研发和创新,用‘有料’的产品来承载品牌的长期成长和价值。”
百丽消费基金表示:“我们看重「C咖」团队的行业经验,特别是对产品的执着。我们期待未来团队在产品创新研发、品牌建设以及渠道拓展上能越做越好,成为新一代的中国优秀品牌公司。”
光源资本董事总经理李昊表示:“「C咖」是2021年护肤赛道成长最亮眼的品牌之一,年初上线,以配方和工艺创新的小罐涂抹式面膜切入市场,在短短半年内快速完成了品牌从0到1的积累。面膜品类虽然易攻难守,但却具备需求确定性强、用户渗透率高、护肤品类内显效快等特性。我们认为在这一赛道中,在产品上有差异化创新、团队能力有结构性优势的公司会极具想象空间。我们很期待老肖携过往经验和跨界经历重回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再出发,也期待「C咖」品牌在其长远战略指导下能有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