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华宇登录地址“ 下的文章
0128
全球创新型小核酸药物开发企业中 美瑞康(Ractigen Therapeutics)宣布完成近2亿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国投创业领投,日本卫材、领承创投、中新资本、相和澄道共同投资,资金主要用于将数个临床前项目推进到临床阶段、扩大核酸生产能力以及加快国际化进程。
该公司由RNA激活(RNAa)技术的发现者李龙承博士于2017年在江苏南通创立,创始团队囊括了原RNAa发现团队的Robert Place博士和Moorim Kang博士,华宇注册开户彼此默契合作的十余年历程成就了公司创立初期的快速发展。
从2017年成立至今,该公司在短短四年多时间里积极推进十余条小激活RNA(saRNA)药物研发管线,管线适应症涵盖遗传病、肿瘤、肝脏靶点、中枢神经、眼科疾病等多个领域,目前已有4条管线处于临床前开发阶段。同时,公司搭建了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Smart-TTC”和“SCAD”两大关键技术平台。
公司共同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龙承博士表示:“我们的愿景是为每一个基因配备一把开启表达的钥匙,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以满足巨大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华宇平台注册地址造福广大患者。在A轮融资后的短短时间内,公司再次获得知名投资机构和跨国药企的青睐,说明资本市场与业界充分认可源头技术创新、看好核酸药的广阔前景。依托高度差异化的平台技术、丰富的产品管线、砥砺深耕的原创团队,我们不但憧憬更具突破性的成果,而且期待更多国际视野的开发人才加盟公司,云程发轫,携手并肩!”
国投创业表示,RNAa是制药领域十分稀缺的平台技术,在药物开发上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中 美瑞康立足中国面向全球,倚赖其独具特色的创新研发能力和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平台技术,在罕见病、肿瘤、肝脏靶点的代谢及血液系统疾病等领域取得了迅速进展。公司同时重视并开展与国内外大型药企的紧密联系,获得业内多家头部企业的合作认可。我们持续看好中 美瑞康的极大潜力并给予厚望,期待团队能够在小核酸药物领域取得进一步突破,完善国投创业在生物医药生态体系构建上的重要布局。国投创业将从行业资源、生态体系内业务互补与资金支持等各个方面,助力公司进一步成长和发展,以推动我国创新药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
领承创投表示,领承创投长期关注核酸药物这一新兴治疗手段的前沿进展,公司创始人作为RNAa技术的发现者,具备该领域最先进的研发能力。同时,公司凭借拥有一支能力全面的核心团队,独特的递送系统技术和完备的专利体系已成为具备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技术平台。我们十分看好公司在遗传病、实体肿瘤等重大疾病领域的研发成果,并期待与公司开展深入合作,全力支持公司创新管线的研发,希望能解决更多未满足的患者需求。
0128
致力于发现、收藏并与全球一线艺术家合作的策展型NFT艺术平台TRLab,宣布完成420万美元融资,本轮资金将用于扩大TRLab的创作规模,支持更多传统和数字领域的艺术家,并全面提升收藏家所享有的社区功能和会员权益。
佩斯画廊及旗下Web3 公司Pace Verso、华宇平台注册地址艺术品收藏家亚当·林德曼(Adam Lindemann)、罗德里格斯·弗雷尔(Pablo Rodriguez-Fraile)和斯维特拉娜·库兹米切娃·乌斯彭斯卡娅(Svetlana Kuzmicheva-Uspenskaya),以及艺术企业家洛伊克·古泽(Loic Gouzer),加入了本轮融资。同时参与投资的还有NFT基金Metapurse和WhaleShark,以及风险投资公司BAI资本(BAI Capital)、Animoca Brands、数字文艺复兴基金(Digital Renaissance Foundation)、渶策资本(INCE Capital)、Kenetic、Plutus Capital、StableNode和Willoughby Capital。重要的私人投资者包括马克·巴尔加瓦(Marc Bhargava)、加比·迪松(Gabby Dizon)、萨布丽娜·哈恩(Sabrina Hahn)、安德鲁·斯坦沃尔德(Andrew Steinwold)、王思培和曾元芳。
TRLab由早有蜻蜓数字资本(Dragonfly Capital)孵化,获Artsy、上海外滩美术馆、ART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创始人的支持。在最新一轮的融资之后,这家初创公司已获得总计620万美元的投资。
TRLab由联合创始人兼主席、佳士得全球非执行副主席李昕,以及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欧晋翘所领导。自成立以来,TRLab与多位数字和传统艺术家进行了合作,推出了数十件1/1独版或限量版的NFT艺术品。蔡国强的首发NFT项目开始,更是以250万美元的金额创下2021年 NFT艺术交易的最高成交价格之一。 TRLab正在进行的《AI 2041》系列用开创性的项目模式与多位艺术家合作。其中,数字领域先锋人物NessGraphics、Brendan Dawes和Blake Kathryn等艺术家的作品在发布后悉数售馨。每个项目的成功都得益于TRLab遍及全球的虚拟社区,TRLab独具策展性的艺术视角让该社区在过去六个月中呈指数级增长。
新注入的资金将使TRLab的项目轨迹向多样化发展,开发不同类型和规模的NFT艺术项目:从与顶尖当代艺术家合作首发NFT作品,到策展式的多艺术家主题合作项目,再到将与艺术家直接交流融入收藏过程的社群驱动型多版数作品发布。两个最新的NFT项目将于2022年第一季度公布,同时将为资深买家和新晋买家提供更多会员权益。欲查看TRLab现已发布的作品,请访问www.trlab.com。
“在 TRLab 开启激动人心的下一阶段之际,我们非常欣慰能得到如此杰出的投资者群体的热情支持,” TRLab 的主席兼联合创始人李昕表示。华宇注册开户“在成立 NFT 艺术平台的第一年,我们不断引入了创新的方法和思路,优化了艺术家和藏家的体验,为建立一个可以共同学习、相互了解的全球社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我们向前迈进的过程中,我们的团队和投资者将一同致力于将发展艺术和社区作为我们努力的核心,同时,我们将继续推动当代艺术这一振奋人心的变革。”
“新一代的艺术品收藏家们已经将数字平台作为接触艺术的首要渠道,”佩斯画廊首席执行官兼总裁马克·格利姆彻(Marc Glimcher)谈论道。“TRLab是众多NFT艺术平台中的领军者,充分利用NFT作品为人们提供与传统和数字艺术家互动的机会。随着他们持续打造艺术品收藏在这个数字时代的全新样貌,我很高兴能够为他们提供支持。”
“在这个人声鼎沸且飞速发展的NFT艺术领域,TRLab以它独具针对性的策展式视角区别于其他NFT艺术平台。随着业内生态的不断演变,收藏家们对这种视角表现出了越来越强烈的欣赏和依赖,”Sfermion的管理合伙人安德鲁·斯坦沃尔德(Andrew Steinwold)说道。 “通过专注于艺术作品和社区体验,TRLab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他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发更具吸引力的NFT项目,在与数字艺术家合作的同时纳入准备探索NFT媒介的传统艺术家。”
“NFT是未来元宇宙世界的一种新型资产类型,我们很激动地看到了该资产类型的起势。”BAI资本合伙人赵鹏岚表示,“其中,TRLab是艺术型NFT资产的领先者,拥有强大资深的策展人团队、制作团队和服务团队。BAI资本很荣幸能够参与本轮融资。”
0128
近日,南京智谱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智谱科技)宣布同步完成A轮、A+轮共计数亿元股权融资,A轮由成为资本独家投资,A+轮由高瓴创投领投,成为资本跟投。青桐资本在本次交易中担任独家财务顾问。智谱科技透露,本次融资款未来将用于光谱领域的产品研发、市场开拓等工作。
智谱科技成立于2018年,是一家专注光谱视觉的硬科技企业。公司依靠自主研发的智能光谱成像设备和光谱视觉分析系统,帮助垂直领域的终端用户在具体使用场景中突破过去无法跨越的视觉瓶颈,用全新的光谱感知维度去发现新的世界。当下,华宇注册开户智谱科技的光谱成像系列产品、服务已在安全生产领域和环境保护领域成功落地,覆盖数十家央企与大型园区。作为市场的先行者,团队牵头制定了行业应用标准,并由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签发,使光谱视频测控预警在场景中的应用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随着光谱视觉技术的飞速进步,智谱科技所提供的光谱解决方案也将不再局限于技术创新,而是兼顾灵活与可拓展性,提供更加适合行业需求的、领先的产品、服务和技术支持。
智谱科技创始团队源自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公司创始人曹汛教授(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获得者)致力于计算摄像学领域研究多年,首创的PMVIS光谱视频成像理论成果发表于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内外期刊和会议,获得包括诺奖得主在内的知名国际学者和实验室正面引用,并被欧美权威研究机构在报道中列为当前光谱视频成像的国际三大代表性技术之一。公司研发团队核心成员来自于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强大的创新实践能力。
光谱视觉如同探测物质的光学DNA,为物质的感知、识别和分析提供了新路径。但传统光谱探测技术因成像速度慢,无法形成实时、视频级感知,因此应用场景局限在科研领域的静态物质分析。采不快、看不清、建不准成了光谱视频成像技术的瓶颈难题。智谱团队运用PMVIS光谱视频成像理论和并行光路光谱视频融合算法,实现了空间-光谱-时间三个维度信息的高分辨率获取。
智谱科技创始人CEO张健先生表示,华宇平台注册地址团队潜心深耕国内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行业,坚持对接用户一线诉求,从场景痛点到产品与服务,已形成针对性强和可普遍运用的光谱行业解决方案。目前公司也在微型化光谱相机技术方面进行了布局,为下一步在生产制造、科研教育、医疗健康、公共安全等领域中满足消费级场景需求奠定基础。
智谱科技A轮独家投资方成为资本认为,光谱视觉赛道如今已迎来技术快速发展与产品应用爆发阶段,除特定行业及科研应用外,也有向C端应用发展的趋势。多年以来从光学系统搭建到光谱数据解析,智谱科技团队攻克了诸多硬件和算法难题,实现了光谱成像速度质的提升。相信在不远的未来,光谱视觉分析技术在工业场景、安防、自动驾驶、医疗健康、机器人视觉等领域均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而智谱科技作为行业引导者,可以带领中国光谱产业抢占国际化竞争的制高点。
作为本次A+轮融资的领投方,高瓴创投表示,光谱视觉是未来视觉演进的必然方向。传统计算机视觉多利用可见光信息进行算法分析,而光谱技术通过先进的光谱感知及视频成像技术,可获得更真实、更准确的现实世界物理信息,超越人类视觉的局限,成为人工智能的“眼睛”。智谱科技团队兼具强大的学术和产业基因,视频级光谱成像理论研究走在国际前列,短时间内完成了研发成果的产品化,并实现了头部客户的交付使用,将自主可控、全球领先的视频级光谱成像技术广泛应用于安全、环境、化工、基础测量等领域。我们非常看好团队的发展潜力,相信智谱科技将为工业视觉的长期发展创造价值。
0128
大约1个半月前,虎嗅就获知了苏菁要离开华为汽车BU的事实,而那时关于他的去向与华为汽车BU结构调整,都在谈判和迅速变化中
这位先后在华为担任终端首席架构师、华为智能驾驶产品部部长的技术专家,在业内以“耿直和敢说”著称,但也正因发表了“所谓的不当言论”,在2021年7月被任正非签署免职令同时,进入内部“预备队”待命。
今天,在苏菁离职消息公开化并得到华为官方承认后,华宇注册开户其实关于他的去向也有一个“谣传”:将担任大众在中国设立的自动驾驶公司CTO。而他将带领从华为的四、五百人团队一起加入大众。
有消息人士向虎嗅透露,其实这也算是华为的一项对外交易,跟荣耀和X86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不全是。作为顶级技术专家,且是具备一定领导力与战斗力的“老人”,苏菁团队也许更像是华为求生存的一枚筹码。
不过,当初苏菁发表不当言论受到内部和外部非议也是事实,毕竟大公司都会存在内部权力斗争。而人事斗争过程中,也推动着不同业务部门扩张与收缩的起起伏伏。
言论真的不当吗?
事实上,我们认为苏菁发表的大部分所谓不当言论,一点问题都没有,甚至私下里还会拍手叫好。譬如——
提及特斯拉事故时,他说:“L5级别的智能驾驶系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无法办到的,高级别智能驾驶系统的引入,会提升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讲难听点就是杀人。”
“所有以Robotaxi为商业目标的公司,都得完蛋。”
“在未来的一百年内,机器的智商都不会超过人类,而完全自动驾驶在这辈子也很难实现。华为将尽量让这个行业平稳度过未来5年的危险期,不然华为就可能是历史的‘罪人’。”
……
还有很多直白的言论。个人觉得,除了明显给华为打广告的内容外,绝大部分言论每次看了都不由想爆粗口:“TND太对了”。话糙理不糙。
只是在需要“擅长打圆场、不犯错”和“拉帮结伙”的汽车供应链2B市场,过于耿直和直白是绝对会吃亏的。在国内,这个产业还是需要有更多的伙伴,而非敌人。
但华为要做Tier 1 的行动和被媒体渲染过度的声音,与“一直活在Tier1阴影里,太想放飞自我”的中国车企显然在心理上完全相悖;
而在内部,苏菁领导的ADS汽车全栈解决方案团队,很显然与包括MDC在内的华为团队有一些业务与理念上的冲突。(感兴趣可以看我另一篇文章《华为入场,这个行业即将腥风血雨》,里面有提到两个部门在激光雷达方面的一些动作)
前者强调为车厂提供软硬一体“全家桶”方案,而后者则是在保持自研自动驾驶计算平台(举个例子,英伟达的Xavier)上,呼朋唤友,创建一个算法合作伙伴满天下的生态。
此外,由于华为汽车BU相对“年轻”,所以这两年架构调整变化极快,其实很多小型团队成立与解散(据说跟电子电气架构相关的某团队…),就在须臾之间;而在软件世界,如果你一直关注自动驾驶,就知道有三件事是最正常的——“不合”“离职”与“再创业”。
中国市场的无奈与新挑战
其实从《财经》在11月份曝光华为自动驾驶原研发部长陈奇(苏菁同僚,有人说副手)加入极氪,再到12月份华为在苏州召开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生态大会”,都预示着华为汽车BU内各业务线一些微妙的权力变化。
12月,我们在华为苏研所专门为汽车BU召开的“媒体吹风会”上,看到的是墙上满满当当的技术合作伙伴名字。在这里,华为的三个职能格外被凸显出来——“底层平台”、“智能化”、“联网”。
当然,尽管他们仍然表示“全栈方案”与“局部方案”在并行推进,但明显的是,包括自动驾驶计算平台、激光雷达被拿出来放在了聚光灯下。无论是硬件还是“拉产业链兄弟一起做的说法”,都属于MDC。
换言之,比起做Tier1,华为在相对特殊的中国2B2C汽车市场,似乎又选择了一种“以退为进”的方式——退回了算法与技术圈,退回了自己的底层职能。
但是,我们一直认为,无论是L4以上高阶自动驾驶市场,还是汽车供应链市场,如果想把属于自动驾驶的时代牢牢把握在手里,不能放手的绝对是“计算平台”与“激光雷达”等传感器。
而这些华为都有。
所以之前有人说华为会放弃激光雷达,个人觉得这不太可信,因为不明智。
说回苏菁带领的一部分ADS,未来极有可能会以挂靠某家车企的新身份,重新出现在我们面前,而这其实是更迅速把华为全栈技术装进车里的阻力最小的方式。
而谣传中如大众这类集团,在当下特殊的国际环境与考虑到大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其实也需要在国内有一套特别的、独立的汽车智能软硬件系统方案。而好的选择,其实并不多。
当然,既然是消费级市场,无论把华为的技术说的多天花乱坠,还是在真正的产品推出并开上路时,再吹牛和横评也不晚。
而华为剩下的、仍然有千人组成的汽车BU,能否蹚出汽车市场的大生态路线。我们只了解到,他们受到了很多“相对弱小”中国技术公司的欢迎,华宇平台注册地址而这些公司,很多也是汽车市场的新手与破坏者。
真心的,中国汽车市场,有华为不一定能做的多好;但没有华为,就真的一点意思都没有了。
写在最后
其实纵观两年华为“求存”的举动,不难看出,华为一直在选择“以退为进”的方式——
重新回到传统和相对更重的产业,譬如钢铁、煤炭,这里有华为此前做通讯最擅长2G商业模式;
在供应链利益联接极其复杂且铸成铜墙铁壁的汽车2B市场,从强势切入,再到擅长的“通讯”与“软件”层,拉着一群小兄弟一起对抗“旧势力”。
抓住最不能放弃的部分——“数据”往上是云,往下是传感器与芯片,这才是一个真闭环优势。
通过剥离资产与业务线的方式维持现金流,但又完全不减弱研发。事实上,坚决不能削减研发。
总之,祝福华为的选择与苏菁的未来。自由商业市场,有鲶鱼才好玩儿。
0128
“意料之中”,多位行业观察者对深燃如此形容2021年的手机市场。
2021年,手机市场的格局变化并不算小。最新的消息是,苹果靠着“加量还降价”的iPhone 13系列,在四季度重回全球第一,在中国大陆市场连续两个月销量第一。
而此前,在全球市场上,小米曾迎来高光时刻,在二季度短暂坐上全球第二的宝座。
在国内市场,强势回归的荣耀连续三个季度已经在前五当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并且在三季度还将小米挤出了前三的位置。
因芯片受限的原因,2021年,华宇注册开户华为无论是在全球市场还是国内市场,都正式沦为Others。而小米、荣耀接连扬言要对标苹果、超越苹果,并且立下了具体的flag:小米要用三年时间拿下全球第一;荣耀则是最快一年、最慢一年半时间,重新回到中国市场第一的位置。
在苹果牢牢高筑芯片、系统两大壁垒的情况下,国内安卓厂商不但开启了自研芯片之路,更是在摄像头、屏幕上找增量,可是,从产品表现来看,2021年旗舰机频繁翻车,年底的新机发布潮中,一些厂商旗舰机型的部分参数配置甚至还不及上一代。
年底的全球市场份额也显示,华为之后,小米、vivo、OPPO、荣耀们追赶苹果并非易事。
手机市场早已经是一个成熟而且充分竞争的存量市场,市场格局的演变一直是紧张的拉锯战,现在,安卓厂商们冲击高端的路走得并不顺利,似乎要“另辟蹊径”了。
01 手机市场拉锯战,安卓厂商高端逆袭失败
“iPhone 13赢麻了。”有从业者评价道。
统计机构的2021年四季度手机市场数据持续公布,苹果成了王者,一直被吐槽创新不足的iPhone 13系列,结果却是“真香”。
在全球市场,Canalys数据显示,苹果在2021年四季度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占到了全球总量的22%。上季度的头把交椅三星如今滑落到第二,市场份额为20%。小米、OPPO和vivo位列第三、四、五。
放眼整个2021年,Counterpoint的数据显示,三星以微弱优势战胜苹果排名第一,小米、OPPO、vivo在前五各占一席。
2021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分布
在中国市场上,Counerpoint相关数据显示,苹果四季度已经连续2个月登顶。2021年全年,2020年第一名华为降为第六,vivo、OPPO、苹果、小米分别获得一、二、三、四名。
2021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分布
多位行业观察者对深燃表示,在华为手机逐渐衰落的背景之下,这样的结果不意外。
财经评论员王赤坤对深燃表示,手机市场的发展早已进入到高度繁荣阶段,行业红利正逐步消失,各家只能在有限的存量市场中拼杀,不是共同成长,而是此消彼长。
“总的来看,2021年手机市场格局无论是全球还是中国,格局演变的因素离不开华为的陨落。”第一手机界研究院院长孙燕飚表示。
二季度期间,小米迎来了短暂的高光时刻,手机市场份额排名全球第二。而在国内市场,三季度,荣耀快速回归,跻身前三,小米只能屈居第四。
疫情利好线上,以及华为逐步让出市场份额,于小米是双重优势,其也得以加速在海外市场的扩张。IDC于2022年1月发布的智能手机市场简报显示,小米除中国、亚太市场外,主要在拉美、 欧洲市场快速填补华为与荣耀的“空缺”,以获取份额的高速增长。
“曾经的华为手机,海外市场的营收最高达到了60%,而现如今,小米才刚刚过半,小米在海外依然有较大市场空间。”孙燕飚指出。
他还提到,在国内,荣耀回归来势汹汹,承接了华为的用户和渠道。而且在渠道商持股的激励政策下,荣耀的经销商都是“学霸型”的。
资深产品经理判官也对深燃提到,荣耀会发布一些“渠道机型”,不是拼参数的类型,但是能在线下瞄准一定人群。
通信高级工程师袁博对深燃表示,华为受限之后,原有的高端用户大部分流向苹果,中低端用户流向小米和OV,在短期内苹果和小米都会有比较大的增长,当荣耀回归后,由于其品牌依然存在,主要竞争对手小米的份额必然会下滑,因此小米会呈现一个先高涨再回落的现象。
而早在2021年4月底,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就曾在社交媒体上这样说道,“华为手机高端让给了苹果,中低端让给了OV小米”。
据长期发布中国手机市场零售数据的知乎知名博主@安乎都护府长史发布的报告,在2021年9-11月期间,8000元以上的超高端市场,只有苹果一直挺立。
以11月为例,苹果在8000元以上档位占有率达到了94%,同比增长率10.4%,5000-8000元档位占比82.4%。而安卓厂商中,在8000元以上档位,小米占有率仅0.6%,OPPO、vivo、荣耀都未能占有一席之地;5000-8000元档位,小米占比仅2.7%,另外三家的市场占有率都不及小米;只有在4000-5000元档位,小米OV的占有率才分别接近20%,荣耀接近10%。
“自从华为被动退出与苹果的高端角逐战场,手机行业月度分析只剩下了中低端的内卷了。”有用户感叹道,而要论华为的高端市场为什么主要被苹果抢占,还是因为除了华为,安卓厂商至今都没有在国内完全成长为消费者认可的高端手机品牌。
02 降价的“13香”,“发热”的旗舰机
苹果取胜,离不开“加量还降价”的性价比策略。
据Counterpoint统计,2021年,iPhone 13全系列机型中,标准版本iPhone 13(5999元起)占据了全系列机型销量的51%,顶级旗舰iPhone 13 Pro Max(8999元起)占据了全系列机型销量的23%,iPhone 13 Pro(7999元起)的销量占比为21%,iPhone 13 mini(5199元起)最少,仅有5%。
Canalys分析师Sanyam Chaurasia表示,在iPhone 13的推动下,苹果重新回到了智能手机市场的第一位。“iPhone在中国大陆的表现可谓前所未有,其旗舰产品的激进定价使其保持强劲势头。”
与苹果降价相反,安卓手机厂商们冲击高端市场,是不断向上突破价格区间,可产品体验没完全跟上。
多位数码博主都提到,2021年有些安卓厂商的旗舰机表现有些拉胯,最典型的便是发热问题。
在社交平台及多个手机社区中,OV、魅族、一加的旗舰手机用户表示,均存在手机发热的情况。其中被频繁提到的是小米11,在发热之外,还出现了大面积烧主板、WiFi连接不稳等情况,据报道,用户自发组建的小米11手机维权群人数超过了1800人。小米方面回应称产生发热有多种原因,后续给出了具体的售后解决方案。
被提及的手机,采用的芯片基本都是高通骁龙888。根据分析,导致多款机器发热的原因之一是,在限制骁龙芯片的发热问题上,这些手机没有形成较好的散热方案。
刚面市时卖高价、还不出半年就上演价格大跳水,也令颇多用户不满。
vivo在6月发布的vivo X60t Pro+,双11促销活动期间全系最高直降1100元。“谁能接受新机买了不到半年,价格就打了‘骨折’?”有用户吐槽道。
小米MIX 4在8月正式发售,到双11期间就已降价1000元。同样是双11期间,小米MIX FOLD到手价只要6899元(12GB+256GB),比首发价便宜3100元。
一面是,安卓厂商旗舰机问题不断、价格跳水,另一方面是苹果“加量还降价”,也加大了安卓厂商冲击高端的难度。2021年底的新机潮,安卓旗舰新机的产品策略也不再激进。
小米12系列变谨慎了,主摄像素对半砍,从1亿像素下降为了5000万;屏幕分辨率也不再采用2K,而是采用1080P;小米12 Pro也不再沿用小米11 Pro的潜望式长焦镜头。
一加10 Pro的配置在某些层面也不再冒进,从一加9Pro的后置四摄变为了后置三摄。
孙燕飚指出,在手机这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当中,硬件配置各方面都越来越逼近天花板,安卓手机厂商们能够拿到的芯片、屏幕等核心原材料不相上下,手机的质量、体验与手机厂商的产品设计息息相关。“就像iPhone在某些层面并非技术难以实现,只是为了保持产品稳定,选择了稳健的策略。而部分安卓手机厂商因为此前的突进导致翻车,如今的选择变得稳健也不难理解。”
而苹果的性价比策略,并不会到iPhone 13就停止。据报道,iPhone SE系列新品将会出现在苹果2022年春季发布会上,苹果将继续挺进中端手机市场。在互相渗透的拉锯战中,安卓厂商们能否逆袭成功,成了最大看点。
03 用折叠屏反击,安卓阵营有胜算吗?
发布新一代iPhone的四季度,本就是苹果手机销售的旺季,苹果公司站上领奖台并不意外,下一个季度能否延续辉煌,才是关键。
但安卓厂商们的日子,肯定轻松不了。各家为了弯道超车,一直在寻找新的机会。
一直以来,安卓厂商内部竞争激烈,芯片、系统高度同质化,所以各家要在细分领域进行创新。王赤坤提到,安卓厂商们已经开发出了多种细分产品,如游戏手机、拍照手机,甚至是女性手机。
2021年年底,折叠屏手机又被赋予了厚望。荣耀、OPPO分别发布了折叠屏手机荣耀Magic V、OPPO Find N,vivo的折叠屏手机也已经在路上了。
孙燕飚认为,在折叠屏手机市场上,国内安卓手机厂商们不仅是竞争对手,更是联合起来的合作伙伴。
他指出,首先,苹果在折叠屏手机上依然没有发力,其次,华宇平台注册地址国内安卓厂商们在过去几年能够崛起,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中国手机产业的上下游供应比较完备。
据他透露,多个厂商折叠屏手机的首批备货都是10万台,整体备货加起来超过百万台。“折叠屏本身的良品率较低,成本较高,而供应链优势能够帮助厂商把价格打下来。”
不过,也有人认为折叠屏手机市场的空间并不乐观。判官表示:“这依然只是一个细分、小众的市场,瞄准的只是一部分人群”,而且折叠屏手机目前重量大、手拿体验感不好,会劝退部分用户。
袁博认为,2022年折叠屏的成本会继续下探,技术的日趋成熟会让更多的智能手机企业推出各式各样的折叠屏,但是对整体智能手机市场影响不大,毕竟没有新的应用驱动。
2022年的手机市场,头部几把交椅已经十分清晰,格局的演变也只是这几个选手的你追我赶。判官回顾2021年的手机市场后感慨,几乎没有令人眼前一亮的产品,甚至可以说是“沉闷”,所以对2022年手机市场的突破也不抱太大希望。
袁博表示,2022年,预计荣耀将会持续冲击小米和OV的手机市场份额,但整体市场依然将是波澜不惊、风平浪静。
0128
华为汽车业务又损失了一员大将。
1月25日,有媒体报道,原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智能驾驶产品部部长苏箐将在春节前离职,新去向不明,华为随后证实这一传闻。
苏箐是华为老人,2004年12月海思挂牌成立时,他便参与创办了系统设计团队,后曾领导开发了华为达芬奇AI芯片架构,麒麟芯片正是基于这一架构。
华为宣布涉足汽车业务之后,苏箐加入华为汽车BU,曾担任智能驾驶产品线总裁、首席架构师。
去年7月,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苏箐语出惊人,他在谈及特斯拉自动驾驶事故时表示,当机器和人类共生,就一定会造成事故率,讲难听点就是“杀人”。随后因为这番言论,华为免去了苏箐智能驾驶产品部部长职务,进入预备队接受训战和分配。
外界猜测苏箐开始被边缘化。
对华为而言,一个苏箐的离开或许不痛不痒,但问题在于,过去一年,华为汽车业务已有多位关键人物出走:汽车业务副总裁、西欧企业业务部部长何利扬、华宇注册开户自动驾驶COO&地图与数据负责人姜军、智能驾驶产品项目群总监张晓洪、融合传感负责人彭学明、自动驾驶研发部部长陈奇、首席功能安全专家佘晓丽。
离开华为之后,他们大多去向是造整车的车企,比如蔚来、极氪、小鹏等。
当一家正在极力谋求转型、开辟新业务战线的企业遭遇到频繁的人才流失,围绕着这条业务线的审视是多面且复杂的:
为什么留不住人才?不造车这条路走错了吗?任正非又为何笃定不造车?
01
为何频繁变阵?
关于华为汽车业务,现在有两个确定,很多个不确定。
一个可以确定的是,华为对汽车业务的决心足够大。有媒体报道,目前华为仅自动驾驶相关业务就有2000人团队,接近华为的招聘人士称,2021年华为校招增加的几百个名额,几乎都给了汽车BU。
另一个可以确定的是,华为坚决不造整车,至少目前如此。2020年底,任正非签发《关于智能汽车部件业务管理的决议》,重申华为不造整车,甚至言辞激烈地指出:以后谁再建言造车,干扰公司,可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
不确定的因素则有更多。比如,组织架构一再调整、战略方向还在摸索、核心人才频繁出走。这些也是华为当前面临的挑战。
2019年,华为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起初隶属于ICT管理委员会,次年调整至消费者业务中,位列华为六大一级部门之中。
过去一年,华为围绕汽车业务进行了多轮组织架构调整和人员调配。余承东的权责被进一步放大、汽车业务与消费者业务的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
体现在业务层面上,去年4月,华为正式公布了卖车的消息,宣布将在线上旗舰店和部分线下旗舰店卖车。有媒体报道,消费者业务内部对卖车十分重视,很多原来手机业务线的人都调了过去。
最理想的状况下,华为现在汽车业务的布局中,一面为车企提供增量零部件及解决方案,另一面则利用过去在智能手机业务上积累的渠道优势,帮助车企卖出更多车,并从中获利。
这两项进展均不顺利。
关于“帮车企造好车”,我们在下文中会重点描述,此处聚焦来看华为的“卖车”进展。乘联会数据显示,自去年4月上市至11月,华为与赛力斯联合打造的SF5累计销量(含华为门店在内的所有渠道)仅为7000辆。
之前,余承东曾公开表示,计划在2022年底挑战年售30万台汽车的目标——现在,从赛力斯SF5的表现来看,这个目标几乎是天方夜谭。
一位华为西南地区的大型手机经销商此前曾对腾讯《深网》表示,因为赛力斯SF5销量表现不佳,华为目前不再像之前一样催促经销商改造门店开展业务了。同时,一位华为内部的知情人士也表示,由于之前公司内部和渠道伙伴对卖车都有一定期待,余承东现在承受着不小压力。
换言之,过去一年华为在组织架构上的调整,到目前为止起到的作用并不明显。反而在这些调整发生的同时,一批汽车业务中高层相继离开。
我们在上文中曾提到,算上刚刚离职的苏箐,过去一年,从华为出走的关键人物多达7位。
曾有多位受访员工对媒体表示,华为汽车BU内部赛马竞争激烈。“内部都是赛马机制,领导层面也是,不同的高官负责不同的项目,这样速度是快,但内耗也很严重。”
有员工提及,此前仅激光雷达项目,华为内部就有三支团队在做,并导致了其中一支表现不佳的团队多人离职,负责人也相继离职。
另一重原因很可能在于,在帮助车企卖好车这条路上,不少离职高管很可能不看好这一理念。
一位不久前离职的华为管理层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把劳斯莱斯的引擎放到拖拉机上,肯定还是拖拉机,不是劳斯莱斯。”背后透露出的,实则是华为在与车企合作中的无奈。
02
是车企的朋友还是敌人?
华为要做车企的朋友,要帮助他们造好车,但问题在于,车企愿不愿意做华为的朋友?
已经有车企给出了明确的否定答案。
去年6月,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与华为这样的第三方公司合作自动驾驶,上汽是不能接受的。“这就好比一家公司为我们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如此一来,它成了灵魂,上汽成了躯体。对于这样的结果,上汽是不能接受的,要把灵魂掌握在自己手中。”
梳理华为在汽车业务上的整体布局,实则有四条路线:
第一,Huawei Inside(HI)模式,华为与车企深度合作,提供智能驾驶应用软件、计算平台以及传感器等智能驾驶全栈解决方案。合作的最终呈现形式,是联合推出子品牌车型。
第二,华为作为一级供应商,为车企提供需要的解决方案。
通俗理解,这两种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第一种模式下,华为提供全套的解决方案,第二种模式下,华为按车企需求,提供部分软硬件产品及解决方案,合作程度更浅、响应速度更快,当然车企的自主性相对较高。
第三,华为以零部件供应商的公司角色,向车企或以及供应商提供智能汽车零部件。在这一层面,华为主要的合作伙伴更偏向产业链上游。
第四,是帮助车企卖车。
在不同的合作模式下,车企都需要考虑一个问题:与华为的合作程度应该有多深?
华为高层曾在多个场合表示,全栈并非Huawei Inside的唯一重点,重点是双方深入地、类似定制化的合作,这也是为什么,目前采取这一合作模式的车企仅有长安、广汽、北汽这三家。
也就是说,在“帮助车企造好车”这条路径上,华为与车企的合作模式,未来很可能会以第二种模式为主,即提供部分软硬件产品及解决方案。
但无论如何,自动驾驶都会是一个最大的争议点,也是合作过程中最大的不确定性。
苏箐被免职之前,他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华为智能汽车BU里,自动驾驶优先级是绝对的第一。
矛盾也在于此。对当前的新能源车企来说,硬件芯片和操作系统是基石,在此基础上,收集数据、快速迭代自动驾驶算法成为目前造车新势力打造差异化的重点。哪家车企可以更快地提供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就有可能吸引更多的用户,这点在智能手机品牌争夺新一代芯片首发是类似的逻辑。
在自动驾驶硬件底层平台方面,当前除特斯拉采用自研的FSD平台之外,其他车企都采用第三方的芯片,主要的芯片解决方案供应商是英伟达、Mobileye、地平线等;
在软件层面,当前自动驾驶的操作系统市场并未形成类似智能手机android、IOS的两大阵营,大多数是基于Linux、QNX等底层内核进行搭建,华为的机会更多体现在这一层面。
不过对此,普华永道思略特中国汽车咨询业务合伙人蒋逸明曾指出,“软件需要不断地迭代和更新,只有把这些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确保产品更新的频率和周期,从而更好地确保功能的稳定性与先进性。”
也就是说,车企愿不愿意与华为合作、愿不愿意将合作程度加深,并不仅仅取决于华为的技术、产品、解决方案是否有优势,还取决于车企愿不愿意丧失一部分主动权。
对大多数车企,尤其是一线车企来说,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
03
任正非真不会造车?
当下,新能源汽车是看得见的风口,过去与华为在智能手机市场交锋多年的苹果、小米、OPPO等手机厂商也已相继加入这条赛道。
任正非为什么一定要坚持华为不造车?
余承东也不理解。《深网》在一篇报道中指出, 华宇平台注册地址华为内部曾就造车一事组织过投票,3位轮值董事、1位董事长、3位常务董事7人投票,最后只有余承东一人投了赞成票。
一位华为管理层认为,任正非不愿意造车的理由有三:
一是造车需要的资金量巨大;二是树敌太多,可能导致合作伙伴反弹;三是“任总可能从内心深处还是希望做产业赋能者,不要做产业颠覆者。积累该积累的技术,交该交的朋友,赚该赚的钱。”
即便如此,华为内部依然出现了两派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华为聚焦ICT主航道,能够沉下心来做好技术和研发,未来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另一种观点则担心,华为想成为核心器件供应商会不会是一个伪命题。
在华为心声社区,有员工这么写道,“车市场和消费者市场并不一样,技术更新换代慢,摩尔定律完全不适用。3年换一台电脑,换一个手机很正常,谁会3年换一辆车?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技术快速迭代拉开差距,打造竞争优势,成为某一领域的霸主在智能汽车时代是很有难度的,我们现在也看到造车新势力在核心器件上越来越倾向于自给自足,特斯拉现在连电池都打算自己做。成为智能汽车的核心供应商这条路能否走得通?”
也有员工表示,做高价值部分,凭什么别人要选择你的高价值部分?车企会放心放手核心关键部分吗?华为难道只甘心做一个组装厂?
在外界不少人看来,华为最后很可能还会走上造车这条路,这同时也是不少华为人内心的想法。
一方面在于,任正非在2020年10月26日签署的《决议》中,有一点值得琢磨,即重申华为不造车的这份文件,有效期为三年。
也就是说,三年期限一过,届时华为造不造车还另说。
另一方面在于,类似明确表态不触及某项业务的话,过去任正非说过,但最终并未践行。
先是1997年,华为信息产业部主动希望华为做手机,被任正非一口回绝;再到2002年10月,时任运营商解决方案部副部长的张利华在一次研讨会上发言道,“消费者一年会换好几部手机,中国有好几亿消费者,华为应该尽快立项3G手机!”
结果任正非暴怒,拍着桌子大喊:“华为公司不做手机这个事,已早有定论,谁又在胡说八道!谁再胡说,谁下岗!”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华为不但做手机了,甚至一度将市占率做到了全球第一。
当同样的桥段在汽车业务上重演,华为未来会不会造车,仍然是未知数。
04
结语
在过去的几年中,华为在汽车业务上的诸多尝试,既是基于华为当前状况的自救,也是一场观望:新能源汽车的局势到底会怎样发展?现在的业务是不是能够跑通?
好的结果,是华为现在的布局收到成果,它成功成为车企的好朋友。
坏的结果,则是华为无法被更多车企接受,它将面临来自内部及外部的双重压力,比如人员流失、难以实现自我造血。
一旦朝这个方向发展,届时任正非做出让步,加入造车大军,也并不是没有可能。
0128
以性感著称的维多利亚的秘密宣布了一个“不太性感”的交易。据公告,其将以4500万美金的价格卖掉49%的股份,接手方是与其合作超过二十年的中国供应商维珍妮(国内内衣生产龙头公司)。
这家曾在神坛的内衣品牌,现如今100%股权估值只达5.8亿元人民币(根据4500万美金推测)。
要知道,维多利亚的秘密这几年日子一直不太好过。
自2017年起,其销售额就在下滑,2019财年和2020财年扣非后净利润更是分别亏损12亿元和4.7亿元。
2020年6月 ,维密英国还表示即将进入破产清算,2020财年,维密总关店数达到了248家。
就连最知名的维密大秀,在2019年也宣告取消。
而本次收购据称,VSCO Holdings将变成合营企业,华宇注册开户而这家合营企业将从事中国业务。
维多利亚要变维珍妮,还是个“中国珍妮”。
那么,会水土不服吗?
01 高定价的矛盾
虽然维密没有披露在中国的业绩情况,但从其近几年的国际业务成绩来看,其营收也是在逐渐下滑的,至2020财年(截至2021年1月30日),国际业务的营收相对于上一年更是几近腰斩。
中国市场,貌似还没有带来太明显的奇迹。
而且自进入中国市场之后,就一直有一些声音认为维密在中国市场有些水土不服。
首先是其高定价,这虽然令维多利亚的秘密成为内衣中的奢侈品,但这种高档属性在中国貌似有些使不上劲。
服装营销专家米成对虎嗅表示:“奢侈品在中国市场,是否具备社交属性相当重要,但内衣这个品类相对于鞋帽、包包来说,略显尴尬。因为它的私密性,无法太过展现,本来很多人愿意花高价钱是买那份炫耀感的,但内衣这个东西很难提供这种价值感。疫情之后,中国奢侈品市场复苏相对较快,但维多利亚的秘密显然没有太明显的起色。”
除此之外,高定价本身与内衣这个品类的购买属性就有些冲突。
因为内衣这个品类本身购买频次就会高一些,但维密的定价会降低一些消费者的购买频次。再加上疫情期间,经济受到冲击的情况下,一部分原有的能买得起的消费者还会流失。
消费者董诗就向虎嗅称:“我挺喜欢维密这个牌子的,但因为价格较高,买一两件精致的就足够了,大部分内衣还是买的平价产品,毕竟这种衣服更换频率比较高,价格太高的话会心疼。疫情之后,公司不太景气,买维密的次数好像更少了。”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维密不少内衣款式为烘托出高档、华丽的感觉,很多时候设计较为独特、材质也多用蕾丝之类,但这份精致有时却会影响舒适度,与贴身衣物需要舒适性产生矛盾,进而也会影响购买频次。
比如消费者汪淼向虎嗅表示:“有时逛维密会被颜值很高的款式吸引,但这些款式有时穿着并不是太舒服,这类内衣会偶尔穿穿换换心情,但大多数时候还是爱穿更舒服的纯棉材质的内衣。”
汪淼的体验也反映出中国消费者的一个偏好,那就是偏爱纯棉材质的内衣。
据艾媒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59.1%的消费者偏好纯棉材质文胸,比例最大;29.9%的消费者偏好蕾丝材质文胸;26.6%的消费者偏好莱卡材质文胸;24%的消费者偏好丝质材质文胸。
在中国,纯棉这个词儿往往也与舒适绑定。
“但若想体现高档、贵价的感觉,单单用纯棉材质是很难做到的,蕾丝、绸缎 、薄纱这些元素是烘托精致氛围的良药。但这种材质多数不具备柔软透气的属性,对于内衣的设计来说,确实是个难点。”服装设计师梁声对虎嗅表示称。
从数据来看,国人对于内衣的消费习惯本身就与西方有些差距。据CBNData发布的《女性内衣消费趋势报告》显示,我国贴身衣物人均消费不足西方国家的一半。在西方,内衣消费占服饰消费的比例相当大,普遍达到20%以上。
02 严苛性感时代落幕
除了价格原因之外,维密所遭遇的问题,背后折射出更为深刻的经济、文化变迁。
首先,维多利亚的秘密高端的定位,本身也是产生于一定的文化背景。
20世纪70年代之后的20年,刚好是美国中产阶级鼎盛时期。这部分群体年轻、多金、受过良好的教育,消费偏好除了要满足功能性,也像许多经济繁荣时期一样,审美偏好繁复华丽。而维密之所以取这个名字,就是因为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精致审美,更符合品牌的调性。
除此之外,维密强调性感,用各种方式输出这类审美,比如维密秀清一色“长腿细腰”的模特,又比如对上秀模特制定出的一套超严苛的审核标准—“年龄满18周岁,身形健康,身高约175cm,腰围24英寸,体脂率不超过18%”。
这些都给消费者传达出一种信息,那就是“苛刻、精致以及不容出错”。
但时代变了,主力消费人群也变了。
千禧一代、甚至z时代逐渐成为消费主流。这部分消费群体的消费观和价值观都产生了很大变化。
首先,她们更追求舒适、自我,标榜自由,不愿受外界标准所束缚。这种严苛以及不舒适的性感,被一些人认为是取悦男性的一种手段,受到标榜自我价值的年轻女性所排斥。
无钢圈、多尺码、材质舒适的内衣品牌的崛起,甚至近几年no bra理念的倡导,都能折射出这种变化。
比如,据艾媒咨询的一项市场调查显示,2020年中国高达76.6%的消费者偏好无钢圈内衣。舒适明显比性感变得重要。
又比如海外品牌Third Love,旗下单品的尺码超过70个,目的就是为了彰显谁都能穿,不挑剔用户的身材。而美国巨星蕾哈娜创立的内衣品牌Savage x Fenty,会选用不同肤色、身材的人担任内衣模特,打破维密曾经清一色的“长腿细腰”。
而在中国,同样一股风潮也在兴起。
比如2019年还默默无闻的主打无钢圈的内衣品牌,2020年就一跃成为天猫“双11”内衣行业的销售冠军。又比如,一些主打舒适、纯棉的国产内衣品牌,越来越成为中国女性消费者的选择。在抖音上,被称为“云朵内衣”的款式因为舒服而卖爆。看似更健康的运动内衣也越来越成为女性首选。
严苛的性感,也在被中国女孩所抛弃。
03 弱化性感标签后能成功吗?
不过,这几年,维密也在努力靠近这股新潮流。
首先是开始弱化自己的性感标签。
比如做大码女装的知名明星经纪人杨天真曾被维密官宣为品牌挚友,又比如,不太符合传统性感审美的女星周冬雨也成为维密的代言人。又比如,虎嗅查看维密在天猫上的官方旗舰店,精致反复的款式占比变少,颜色单一、款式简约的内衣品种貌似铺满了页面。
据称,为了能从更加贴合女性消费者需求的角度制定战略,维密还将女性领导者的比例提高至50%以上,并把Sexy Illusions系列的宣传重点放在舒适轻薄与多功能、多元化的尺码选择上。
这些做法,都反映出维密在努力调整思路。
但会否特别顺利呢?
“维密弱化性感标签这一思路也是努力追赶时代趋势的尝试,但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的是,一直以来,维密在中国消费者的心中与性感、精致、华宇平台注册地址华丽更为挂钩,在品牌宣传上,打破心智定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若做得不够好,就容易模糊掉自己原有的特色,反而得不偿失。”服装分析师向虎嗅表示称。
比如消费者王林就对虎嗅表示道:“我买维密就是喜欢它的审美,若只追求舒服简单的话,现在淘宝上很多内衣二三十元就能搞定了。维密现在的设计感好像没以前那么强了。”
除此之外,对于维密而言,还要面对的一个挑战,那就是若款式、面料都走向简单,不在独特审美上下功夫,如何与更为平价的此类内衣产品竞争,是个问题。
要知道的是,国内一批以舒适著称的内衣品牌也受到越来越多资本的关注。比如Ubras,目前其已获得数亿元B+轮融资。又比如,内外目前已完成C轮融资,估值超10亿元;蕉内则已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估值达到25亿元。
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42.8%内衣消费者倾向于购买国内平价品牌,30.6%消费者倾向于购买国内高端品牌,而倾向于购买国外平价品牌的消费者为16.7%,倾向于购买国外高端品牌的消费者仅占4.1%。
看起来,维密即使努力改变思路,也在面临更多挑战。此次将49%股权卖给中国内衣加工龙头维珍妮,是否能借本土的力量抓住中国消费者的心,也有待观察。
维多利亚的秘密能否重返神坛,看似需要奋力一搏。
0122
一夜之间,抖音用户对明星主播张庭的态度,出现了一百八十度转变。
新抖数据显示,12月28日,张庭刚刚完成一场500万销售额的带货直播;在作品评论区,粉丝亲切地称呼张庭为“庭姐姐”。而在传销事件曝光后,用户开始集中讨论如何对商品退款。
12月23日,针对李旭反传防骗团队的查证函,石家庄市裕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回复显示,日化品牌“TST庭秘密”的运营主体达尔威公司涉嫌利用网络从事传销活动。从今年6月5日起,石家庄市裕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已对上海市达尔威贸易有限公司立案调查。
而TST庭秘密正是明星夫妇张庭、林瑞阳于台湾创立的品牌,并于2013年进入大陆地区,产品包含乳霜、修复霜、面膜、润色霜、精华露、微米水等等。
在TST庭秘密官网,「新熵」发现, 华宇注册TST庭秘密引用上海市青浦区官方公众号“绿色青浦”数据显示,凭借21亿元纳税额,张庭夫妇经营的上海达尔威公司进入青浦区2018年百强优秀企业名单。同年,TST庭秘密进入中国微商20强名单。
12月29日,针对外界的传销质疑,庭秘密官方微博账号发布回应称,公司始终合法经营,目前运营一切正常,将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工作。
事实上,从进入大陆市场以来,TST庭秘密始终面临两极分化的舆论环境。一方面,品牌采取了高调的营销策略,林志玲、赵 薇、刘涛、徐峥、张馨予等明星纷纷为TST庭秘密品牌站台发声;另一方面,有关TST庭秘密护肤品过敏、烂脸的消费者投诉屡屡发生,相关产品被斥为“智商税”。而此次陷入传销争议,再度将这款品牌拖入公众质疑的泥沼。
01变质的“微商帝国”
在TST庭秘密官方APP中,庭秘密官方账号发布的内容显示,代理商加入TST庭秘密品牌无需投资,无需囤货,没有亏损风险,同时可以实现“一年多次涨工资”、“边顾家边挣钱”、“玩遍全世界”等等。
从TST庭秘密官方APP论坛的其它内容看,不乏代理商喜提新车、4年赚10万等鸡血内容。此外,林瑞阳多次以公众人物身份为TST庭秘密品牌站台,在TST庭秘密代理商群体中,对林瑞阳的称呼是“林大哥”。
值得注意的是,在TST庭秘密社区的微商实操培训课程中,庭秘密品牌强调代理商每人操作5-10台手机,通过微信朋友圈、微信群、抖音、小红书、微博、快手等多种渠道获客,并将客户统称为“新人”。
其中一则微商实操攻略写道:“利用好礼包,引导新人开卡、下载APP,新人只要来找你的时候,那鱼就上钩了。”另一篇攻略对新人给队长带来的收益做出详细梳理:“8月在各渠道招到八九十个新人,最终这些新人做出了5万业绩,算了一下,5万业绩加上大哥(林瑞阳)的新政策奖励,收入差不多也有7000多,大家想一下,现在还有什么工作,让你一个月赚七八千?”
而其中的“引导新人开卡”,既代表一般意义的会员卡,也代表TST庭秘密设置的蓝卡代理商和红卡代理商。官方信息显示,TST会员享有礼包、代金券、折扣、返点等优惠,对于消费者,会员享有专属客服提供的护肤品使用指导;对于有志成为代理商的“新人”,会员享有产品培训、微商培训、产品资料等帮扶培训。
根据李旭反传防骗团队披露,TST代理分为蓝卡和红卡两种,其中,红卡会员具有开卡资格,需要蓝卡积累一定的团队业绩升级获取。根据红卡代理商的业绩等级,TST庭秘密提供不同程度的返利比例。
为此,TST公司的代理商普遍通过成立新公司发展下线,华宇测速地址并寻求更大规模的囤货,从而为其下属代理商和消费者获取更多优惠价。
而在强调“拉人头”的销售网络以外,TST庭秘密的产品也屡遭市场质疑。一位TST庭秘密消费者对「新熵」表示,自己使用了TST庭秘密冻龄蜜后导致严重的脸部溃烂,改用其它品牌后才逐渐好转。
官方宣传显示,TST庭秘密的核心技术是从鲜乳中萃取的活性酵母,通过将活酵母分子以高渗透压渗入皮肤产生活效性,让肌肤表层与肌肤活化,补充水分子与养分。而一位美妆品牌从业者对「新熵」表示,TST庭秘密强调的活酵母概念实质是一个智商税。化妆品添加活体菌群可能引起微生物感染,这是TST庭秘密产品导致烂脸的核心原因。
知乎上一位美妆代购表示,TST产品的成本极低,其晒出的图片显示,天猫旗舰店售卖298元的活酵母面膜,拿货价为14元。虽然该言论的真实性无从考据,但TST产品确实存在诸多问题。值得注意的是,部分TST产品利用外文包装误导消费者,其瓶身写满英文、西班牙文等冒充海外产品,但拼写错误百出。如一款面膜的第一大配料“水”,西班牙语是aqua,但被写成了aqu,说明书也是各种语法错误不断。
02微商“越界”传销,边界在哪?
微商有一个最大的特点,产品是熟人消费的圈层扩散。
其产品的销售,主要是建立在个人信任的基础上,因此“亲情推荐”、“有奖转发”、“分层代理”等行为成了微商默认多年的玩法。如今存活时间长达八年之久的TST涉嫌传销,这也让副业兼职做微商的晓彤感到有压力,他向「新熵」表示自己也在做分级代理,并给代理象征性返点,目前他最想搞清楚的是,到底TST的玩法过分,还是微商环境出现了新变化?涉及微商涉嫌传销的行为边界到底该如何界定?
对此,北京市京师(郑州)律师事务所商业刑事部主任,秦明律师对「新熵」表示,根据我国《禁止传销条例》的规定,传销活动指的是组织者或者经营者发展人员,通过对被发展人员以其直接或者间接发展的人员数量或者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或者要求被发展人员以交纳一定费用为条件取得加入资格等方式牟取非法利益,扰乱经济秩序,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为。其显著特征就是交纳“入门费”、“拉人头”和“团队计酬”。
对于张庭、林瑞阳是否涉嫌犯罪,是否会受到处罚,秦明律师解释道,结合《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涉嫌组织、领导的传销活动人员在三十人以上且层级在三级以上的,对组织者、领导者,应予刑事立案追诉。从目前相关信息的披露看,张庭、林瑞阳的庭秘密品牌有7级代理制,且参与人员众多。因此,从层级上看符合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的形式要件。但最终是否移送公安机关,还应等待更进一步的调查结果。
TST官网显示,与普通微商囤货压力大投资大的弊端相比,TST的代理模式更为吸引人,首先是“零”成本投入、无需囤货。TST微信公众号的一篇文章显示,TST采用多层差额提成的奖励模式,级别越高,奖励也就越多。以红卡代理为例,其工资由个人销售提成与差额提成等组成。具体来看,红卡代理的个人销售提成共分为7个级别,依据级别高低提成15%至32%不等,而级别高低则依据团队业绩划分。
此外,红卡代理拥有2%-17%的差额提成、4%-6%的自媒体奖金,红卡代理成为创始人后可拥有团队所有人的4.5%管理奖金。据生活报报道,一位自称是TST百万公司董事长的刘某表示,TST代理是采取提成返点制,公司每月15号会将上个月的提成直接汇入代理的银行账号。新代理销售额的15%为业绩提成,即销售100元提成15块。
我们真正需要界定的是销售行为是否合规,销售的本质是通过销售产品或者提供正规服务而获取报酬,而没有实际商品或恶意夸大商品价值,仅靠“拉人头”、收取会员费等形式非法牟利极有可能是传销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也正在积极探索并不断加强对于微商、直销等电子商务的管理。今年初,《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以下简称“电商法”)正式实施,作为我国电子商务领域首部综合性法律,该法将微商、代购等从业者都列为电子商务经营者并纳入监管,规定微商及其他形式的网上销售,必须要有营业执照;需依法纳税;向消费者发送广告时,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有关规定。
电商法的实施直指微商等电商模式的软肋,对代购、微商和电商从业者都有一定规范作用。不过,由于相关法律细则仍未出台,电商、微商从业者还有很多问题等待厘清并加强监管。
03过气明星,只能割韭菜?
今年年初,潘嘎之交的段子在全网刷屏,昔日受观众喜爱的演员潘长江、谢孟伟沦为低品质贴牌酒主播令人唏嘘,而张庭、林瑞阳夫妇微商帝国的崩塌,再度将过气明星的商业化问题暴露出来——为什么越来越多的过气明星选择为劣质产品代言,化身收割韭菜的镰刀?
娱乐明星尴尬的商业价值,或是原因之一。
如果抛开娱乐明星的自然人属性,单纯审视其商业价值,娱乐明星更多是商业世界中流量要素的体现。如果明星的代表作品正当红,流量价值高,就能收到更头部品牌的合作邀约,而一旦明星过气,流量价值萎缩,便面临被头部资本淘汰的命运,合作方向向长尾资本靠拢。
在娃哈哈与代言人王力宏的“分手”事件中,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之女宗馥莉曾毫不犹豫地指出王力宏的缺点:“他年纪大了,有审美疲劳,一天到晚看着一个代言人,从青年看到中年,从中年看到老年,你觉得好玩吗?”
事实上,不止娱乐明星领域,职业生涯短暂的文体行业大多有类似特点。体育明星、电竞明星在退役后都不得不面对收入水平的骤降,以及商业化路径的骤减。
而回到此次张庭、林瑞阳夫妇的传销事件中,可以发现,微信、抖音、快手、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媒体和内容平台的涌现,为过气明星的商业价值提供了“续命”机会。
2020年6月10日,张庭在抖音开启首场带货直播。据官方战报显示,张庭直播带货首秀单场成交总金额达2.56亿,累计观看人数超1900万,订单量115.98万,峰值在线人数49.80万,收获音浪超268.1万,付费人数超15.8万。刷新了此前罗永浩、陈赫等所有明星、名人直播带货纪录。
其中自家品牌TST旗下产品完成了超亿的销售额。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分别是8448.02万销售额的TST苹果肌面膜,和2404.5万销售额的活酵母新生面膜及水乳。
从“微商教母”成功转型为“抖音带货一姐”的背后,是TST全国代理商承受了太多不该承受的压力。据新榜报道,张庭直播间的流量绝大部分是私域流量,在直播前两天,TST代理就在朋友圈宣传转发。顾客在微信下单,微商在直播间抢购,由此带来直播间的超高销售额。
但这种打法既不新鲜也不长久,“毕其功于一役”的囤货方式透支了代理商的销售潜力,随后一年多的时间张庭不断上阵直播,但成绩平平,再也没能创造首秀的销量神话。
值得肯定的是,直播、短视频等产品延缓了明星流量价值的消退,承接了这部分“夕阳流量”变现渠道的功能,但也要看到,部分明星背后的劣质产品和劣质商业模式,正在以移动互联网产品为舞台狂奔。除了对消费者普及教育外,内容平台、社交媒体也有必要承担责任,主动筛查,确保悲剧不再发生。
0122
自“出道”以来,“顶流女明星”玲娜贝儿便频繁掀起各式风云,也让上海迪士尼一次又一次登上热搜。即便年关将至,“女明星”和她的“东家”上海迪士尼也没空休息,这不,12月29日,上海迪士尼又一次因玩偶登上了热搜。
12月29日,有关上海迪士尼的相关话题再度被热议。截至燃财经发稿,微博#上海迪士尼#的话题阅读量达19.9亿,讨论超1564万。
据了解,当天是“2021达菲和朋友们”圣诞系列商品库存公开售卖的时间,此前,该商品只能通过抽签限购的形式进行购买。为了买到该圣诞系列商品,凌晨3点开始就有5000多名游客在迪士尼门前排起了长队。有网友表示在迪士尼现场不仅看到有人为了买到玩偶哭闹、下跪、打架,甚至还有人在门口大喊“憋到尿血”,场面堪称“魔幻”。
这不是上海迪士尼第一次引发饥饿营销争议。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售卖的库存商品,不包括玲娜贝儿相关玩偶,玲娜贝儿早就“一儿难求”。12月初,上海迪士尼推出玲娜贝儿的三款商品后,预约通道开放不到1小时就被抢售一空,不少网友表示,“刷很久都刷不出页面”。
随后,玲娜贝儿圣诞款限定周边便在二手交易平台上出现,华宇测速地址且大部分比官方定价翻了数倍,想要通过二手平台收齐三款,最高价格甚至达到10000元。而常规款的玲娜贝儿玩偶也同样被炒至“天价”,有网友表示,刚发售时找代购花259元买的,“眼睁睁看着这款玩偶从500元涨到800元再涨到1000多元,实在忍不住以1300元的价格出了”。
“天价玩偶”不仅令对玲娜贝儿无感的网友费解,也让部分粉丝产生了逆反心理,许多粉丝都表示参与了预约,但没有成功。“如果是原价的话,我愿意出钱购买,但是被炒到天价后,我绝对不会让黄牛赚这个钱的。说实话,这次上海迪士尼的‘饥饿营销’让我觉得非常反感,直接打消了我买迪士尼年卡的念头。”粉丝小W告诉燃财经。
12月17日是玲娜贝儿线下发售日,周边依旧迅速售罄。虽然上海迪士尼表示呼吁游客理性消费,未来几个月会不断补货,但高价玲娜贝儿周边依然在网上炒得火热。有网友表示:“同事请假去买了2套,1100元买进转手便7000元卖出了。”
针对这一令人咋舌的消费现象,央视也呼吁消费者需理性对待“天价玩偶”。再加上前段时间#玲娜贝儿下头#的相关热搜引发的种种争议,一时间,玲娜贝儿和上海迪士尼都陷入了舆论漩涡,“女明星”背后也出现了众多消极的声音。
在玲娜贝儿“出道”前,上海迪士尼上热搜的频率并不高,游客对于上海迪士尼的消极印象,也多是因为游乐项目排队、入园“翻包”等管理制度不善引起的。如今,玲娜贝儿的走红虽然增加了上海迪士尼的曝光率,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打卡”,为周边售卖贡献了许多销量,但也为其带来了众多一时难以消弭的消极影响。
迪士尼作为一家“造梦工厂”,其对游客的吸引力,是靠多年正面口碑和创作所积攒下来的“人缘”,如今虽然有了更多流量,但似乎口碑也开始松动。捧出“顶流女明星”玲娜贝儿对迪士尼来说,到底是福还是祸?
01 迪士尼的新“流量密码”
毋庸置疑,玲娜贝儿为上海迪士尼带来了极大的曝光度和流量,这是任何一家乐园、一家以IP为主要营生的公司都梦寐以求的事情。
“女明星”出道时间很短,至今不过才三个月。9月29日,玲娜贝儿作为达菲家族的第七个小伙伴在上海迪士尼第一次正式亮相后,就荣升新一任热搜“包年用户”。
有媒体统计,面世不到一个月玲娜贝儿就已经拿下了32个热搜,堪比一线流量明星。截止12月29日,与玲娜贝儿相关的小红书笔记超过9万篇,商品7700+件。在微博上,仅#玲娜贝儿#单条话题的阅读量就超过了6.7亿,讨论超过了488万。抖音上的#玲娜贝儿 话题播放量更达到了21.6亿。
不仅如此,作为新一任“顶流女明星”,玲娜贝儿还拥有自己的微博粉丝超话,其中13.1万的“贝儿麻麻”每天都勤勤恳恳地打卡。
粉丝豆豆表示,自己一开始看到明星晒玲娜贝儿玩偶的合影时,是很“不屑一顾”的,也不理解为什么有人会为买不到一个平平无奇的玩偶产生争吵。直到她无意中刷到了玲娜贝儿的“跟拍”视频,才发现这个小狐狸有多可爱,就此入坑。为了刷玲娜贝儿的视频,她还特意下载了从未用过的抖音和小红书。
更令粉丝激动的是,玲娜贝儿还拿下了优家画报的12月刊封面。有粉丝表示,“这是首个不需要任何品牌赞助的封面,真正的顶流就该如此。”还有不少粉丝表示买不到“儿儿”(粉丝对玲娜贝儿的爱称)周边,就买本杂志支持“儿儿”了。截至目前,仅优家画报官方微店的销量就达到了近6000册。
专属跟拍站姐、专属微博bot、时尚杂志封面、“花车首秀”站C位……在粉丝看来,玲娜贝儿拥有了一切“顶流女明星”应有的“排面”。
而且,追真人明星很难见到面,但玲娜贝儿的粉丝却时常有机会能跟玲娜贝儿面对面互动。原本对迪士尼无感的瑶瑶,刷到玲娜贝儿视频后对迪士尼“真香”了,甚至跑去迪士尼住了3天,就为了每天都去玲娜贝儿的小屋前跟她见面、拍照。
跟瑶瑶一样,被玲娜贝儿视频吸引去迪士尼跟“儿儿本尊”互动的大有人在,还有不少粉丝为此购买了迪士尼年卡,甚至只要天气允许,有人表示自己每周都有两三天会去迪士尼见“儿儿”。有网友表示,现在想去迪士尼见玲娜贝儿,得从早上7点开始排队,至少要等两三个小时才能轮到跟“儿儿”互动。
据了解,迪士尼选择在国庆黄金假期前夕推出玲娜贝儿,是为了“对抗”环球影城的网红威震天。在玲娜贝儿出道前,威震天才是抖音、快手上当之无愧的“顶流网红”,威震天的走红,也分流了不少迪士尼的游客前去环球影城打卡。
玲娜贝儿出道即爆红,迅速挤掉了同期的环球影城威震天,成为新晋“顶流”,并在国庆假期期间为拉动增长起到不少推动作用。据支付宝发布的国庆消费报告显示,国庆消费热门景区TOP5均为主题乐园,前三依次为华强方特、上海迪士尼、北京环球度假区。
玲娜贝儿的走红,不仅为迪士尼带来大量客流量和新的粉丝,也大幅拉动了迪士尼周边产品的增长。不仅玲娜贝儿的周边卖到脱销,12月29日上线的圣诞系列库存商品的“川沙六宝”(星黛露、可琦安、达菲、雪莉玫、杰拉多尼、奥乐米拉六个迪士尼朋友)也在二手平台上出现了高价转卖。
什么值得买商业运营部负责人张宇昂表示,区别于传统毛绒玩具,通过饭圈文化式运营,IP衍生品毛绒玩具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周边衍生潮品的销售,甚至是旅游业的发展。自今年9月玲娜贝儿上线以来,迪士尼品牌及相关产品热度在什么值得买站内居高不下,11月,含“迪士尼、玲娜贝儿“关键词相关产品销售量环比提升41.59%、1303.97%。
在张宇昂看来,玲娜贝儿不仅仅作为一个商品出现,它还具有很强的社交货币属性,这也是它在短期内能成为“顶流”的原因。由于供不应求,玲娜贝儿作为社交货币的稀缺性突显,会让人们迫不及待在社交平台晒图、晒视频与他人分享,产生互动交流,彼此拉近距离。因此相关商品也会出现品牌溢价,消费者在高溢价商品中购买的不仅仅是产品本身的功能体验,更是一种社交价值。
02 “顶流”埋下了隐患
有流量对商业公司来说是好事,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红是非多”也发生在玲娜贝儿身上。原本“没有作品”的玲娜贝儿走红就被很多人质疑,而后续的各类“翻车”引发的负面争论,也脱离了迪士尼的掌控范围。
迪士尼最知名的形象就是米老鼠和唐老鸭,这两个形象出自于迪士尼在上个世纪推出的动画片《米老鼠和唐老鸭》,该部动画在全球拥有大量粉丝,收视率多年居全球动画片之首。因此,迪士尼乐园里米老鼠系列的人偶,都是有固定“人设”的,也有自己固定的的粉丝。
玲娜贝儿则不同,她没有作品,其所在的“达菲家族”,更像是迪士尼凭空打造的一个“偶像团体”,没有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支撑,只是纯卡通形象。
玲娜贝儿的火爆,主要得益于乐园里人偶扮演者的精心设计。
虽然不能说话,玩偶服也不会有表情变化,但是扮演者凭借生动的肢体动作表演,让粉丝都能解读出她的意图。比如玲娜贝儿会在游客说买不到周边时,做出踩缝纫机的动作或者“打电话”催加紧制作;当有游客称要送给她鸡腿时,她会假装擦擦嘴边的口水;在路过迪士尼贩卖周边的商店时,也会竖起一根手指表示自己是“销售冠军”。
这些玲娜贝儿相关的互动视频,在抖音上有着极其高的播放量,可以说是一种“流量密码”。许多粉丝都表示,自己是通过玲娜贝儿人偶鲜活的表演,才喜欢上这只小狐狸的。
粉丝大量增加后,“饭圈”文化也开始在玲娜贝儿的粉丝圈里大行其道。
玲娜贝儿“出道”前,达菲家族最火的“女明星”是星黛露,玲娜贝儿走红后,其粉丝和星黛露粉丝在各个社交平台上都开始“掐架”和“撕番位”。星黛露粉丝认为,玲娜贝儿是“汉子婊”,占了星黛露的“C位”,将星黛露挤到了角落;而玲娜贝儿粉丝则认为,星黛露太“绿茶”,只会一味装可怜。
很难想象这类饭圈“撕逼”的言辞会用在两个玩偶身上,但现实就是如此魔幻。粉丝之间的交战,也让路人对玲娜贝儿乃至迪士尼的印象大幅降低。
随着与玲娜贝儿的互动视频增多,粉丝发现了玩偶服“皮下”演员性格和表演方式的不同,因为演员的身高不同,导致同一款玩偶服裤子穿在身上的长短也不一,于是就有了七七(七分裤)、九九(九分裤)和堆堆(堆堆裤)三位工作人员的区分。
粉丝总结三人性格,“七七威武霸气,九九温柔甜美,堆堆激情活泼。”不少粉丝开始专门粉某一个工作人员扮演的玲娜贝儿,其中“堆堆”的粉丝最多。也有不少粉丝一直呼吁。“不要区分皮下,每一个玲娜贝儿我们都喜欢。”
虽然不同的扮演者赋予了玲娜贝儿更多性格和表现,但是没有培训统一的表演标准,在其粉丝“饭圈化”愈来愈严重的情况下,也为后来的“翻车”埋下了“隐患”。
前段时间,#玲娜贝儿下头#冲上了热搜,引起极大争议。起因是一位粉丝在生日当天去迪士尼,排了两个小时的队后想要跟“儿儿”互动,但是当时的扮演者的态度并不是很好,而且将粉丝想要的“飞吻”摔在地上,被人指出这是玲娜贝儿不尊重游客。
负面一出,网友迅速翻出不久前的一条视频,指出玲娜贝儿的新扮演者“呆呆”不仅态度敷衍,还区别对待男女游客,玲娜贝儿甚至因此被扣上了“媚男”的帽子。
许多粉丝都要求迪士尼为此道歉,要求“呆呆”退出玲娜贝儿扮演者行列,不要毁了其他扮演者的心血;也有粉丝表示不要区分“内胆”,但“内胆”这个词又引起了新一轮的争吵,认为这个词是对工作人员的不尊重。
一时间,微博、抖音、小红书上与玲娜贝儿相关的评论,都是粉丝在大肆争吵,颇有饭圈未被整治前一片“乌烟瘴气”的样子。这导致玲娜贝儿以及迪士尼的大众口碑一落千丈。
“下头”的风波未过,上海迪士尼又采取了“提前线上预约+线下购买的方式发售玲娜贝儿周边”的饥饿营销方式,一面是粉丝怎么也刷不出预约页面,一面是黄牛猖獗地在各类平台以十倍售卖周边,上海迪士尼的这番操作,可以说是彻底激发了“民愤”,网友骂声一片,甚至有不少粉丝吐槽上海迪斯尼“黑心资本家”,跟黄牛沆瀣一气。
此外,上海迪士尼在近两年的运营过程中,对“达菲和他的朋友们”这些纯卡通形象IP非常重视,忽略且淡化了迪士尼公主等其他有故事、有作品的IP的存在,让喜爱迪士尼影视文化的网友十分不满,甚至被一些网友吐槽为“七宝乐园”,这或许也是上海迪士尼面临“翻车”的重要原因之一。
03 是福还是祸?
玲娜贝儿“出道”三个月以来上演的各种疯狂,看着十分眼熟, 华宇注册探其根本,是饭圈那一套已经“入侵”了玩偶的粉丝群体中。
在饭圈清朗行动之前,“撕番位”是明星粉丝之间惯有的操作,甚至发展到一部电视剧的男女主角也要按番位来排顺序。而饥饿营销更是饭圈一贯的“圈钱手段”,一个顶流明星的演唱会门票、见面会门票、话剧门票,常常会被黄牛转手卖出溢价高达十倍甚至二十倍的“天价”。
可以说,上海迪士尼已经“玩转”了饭圈这套操作。玲娜贝儿推出的时间节点也很微妙,刚好在饭圈清朗行动之后。IP行业从业者王冠曾告诉燃财经,“玲娜贝儿的走红,有一部分原因,就是那些追星的粉丝将对真人明星的追捧心理投射到了玲娜贝儿身上,不仅能够满足自己追星的爱好,而且这个‘墙头’还不会有翻车的危险。”
在明星频频翻车导致作品下架、品牌道歉的事故后,许多声音认为,品牌邀请“虚拟偶像”作为代言人就不会再出现“翻车”的风险了。然而,玲娜贝儿如今种种事迹刚好推翻了这一论点——不仅“翻车”了,而且还被央视点名、一群粉丝“脱粉”了。
或许可以推论,任何领域,只要掺杂进了饭圈文化,就势必不会太“安静”。粉丝经济能够载舟,亦能覆舟。
祸福相倚,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固然,玲娜贝儿的爆红短期内为迪士尼带来了大量流量和收入,但如果上海迪士尼一直为了保持热度而不断制造出各种“话题”,对负面行为放任之,最终,迪士尼IP的粉丝圈难保不会变得像整治前的饭圈一样“一地鸡毛”。
长此以往,带来的负面影响将远大于短期流量带来的红利。迪士尼百年来的口碑,如果因为“饭圈文化”而遭到非议,那是得不偿失的。
对此,张宇昂认为,玲娜贝儿确实带来了流量,但如何利用好热度,做好流量的使用和引导,回归到产品本身的价值才是品牌最该关注的问题。除了打造高萌吉祥物的人设,生产丰富多彩的周边产品,在颜值之外更应注重相关优质内容、影视作品的生产,做好IP联名运营等,让玲娜贝儿形象更加丰满,呈现出更多元的价值,才不会让粉丝效应昙花一现。
或许,上海迪士尼应该沉下心好好思考玲娜贝儿的未来,也该思考自己的未来了。
0122
由海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主办,海南自由贸易港金融发展中心、FOFWEEKLY、艾问人物联合承办的【2021首届海南自贸港全球创投论坛】在海口亚特国际会展中心圆满举办,逾百万线上观众同步在线观看。
本次会议吸引了来自国际、国内主流投资机构、创始人共同相聚海南, 华宇注册解读海南自贸港最新政策及时代机遇,搭建产业创新投资新蓝图。会后,“2021最受关注双币投资机构”与“2021投资机构年度人物”榜单也正式发布。
出席本次峰会的领导有:海南自贸港金融专家委员会联席主席、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原常务副市长、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理事屠光绍,海南省政府副秘书长李东屿,海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陈阳,海南证监局党委书记、局长李钢,海南省发改委副主任吕先志,海南省国资委副主任陈洁,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伍晓红,海南省财政厅副厅长杨雷,海南省医疗保障局二级巡视员廖弘,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二级巡视员李勇,海南自由贸易港金融发展中心理事长张旗等。
海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陈阳在开场致辞中表示:自贸港金融功能正加速形成和持续强化,金融组织体系和服务保障功能不断健全完善,金融要素市场日趋活跃。目前,从省级到市县再到重点园区,在投资运作、产业扶持以及人才配套等诸多方面,我省已经出台多样化、个性化支持政策,为创业投资行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设立海金中心,是加快海南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市场化、专业化建设的一项创新举措。海金中心成立一年以来,在政策研究与智力支持、资源汇聚与整合链接、招商服务与人才培训、市场拓展与交流合作等领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了各方认可,希望再接再励,取得更多突破。
2021年11月23日,海南省金融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出台,强化海南自由贸易港功能,筑牢现代金融业发展根基,抢抓金融转型升级新机遇,打造国际金融要素交易市场,培育多层次资本市场。
峰会上,海南省发改委副主任吕先志在主旨演讲“海南自贸港重点产业的国际吸引力”中表示:近年来,海南省围绕3+1的主导产业,打基础、立长远、挖潜力、提增量结合起来,构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中促进实体经济的提质增效。涵盖主导产业和经济发展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体系全面建立,重点人物扎实推进,重大项目稳步实施,新的热点和增长点正在形成,主要的一些经济指标高于全国,好于预期。3+1主导产业成型成势稳步发展。
海金中心成立一周年
12月29日,也正是海南自由贸易港金融发展中心成立一周年,在庆典仪式上,在场嘉宾共同回顾了海金中心一年来的成长轨迹。在过去的一年里,海南自由贸易港金融发展中心为海南金融业创新发展也提供了全面的助力,为海南金融业持续带来开放新高地。
在巅峰对话环节,5位海南自贸港金融专家委员会联席主席,华宇测速地址以及海金中心理事长张旗,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共同对话探讨“海南金融业十四五规划及国际展望”,为更好的推动海南自贸港金融业发展建言献策。
“十四五”开局之年,是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之年。而自贸港建设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举措,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离不开碳金融的推动。
主题圆桌“海南的碳金融及投资机会”中,由FOFWEEKLY创始合伙人&CEO张予豪担任圆桌主持人,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德勤中国风险咨询合伙人汪健亚,北京绿色交易所常务副总经理王辉军,中国绿色发展基金执行主席桂振华,能源基金会低碳转型项目主任傅莎,中金资本总裁单俊葆,厦门金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李云祥,KKR董事总经理季臻,和玉资本创始人及管理合伙人曾玉,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分别就国内、国际,以及海南的碳金融发展及投资机会进行探讨。
自贸港建设是国家的重大战略,乡村振兴是自贸港建设的核心之一。在峰会现场,还设有海南金融乡村振兴农特优产品大集,展示了丰富多样的海南特色农产品。
在“碳中和浪潮下的产业投资机会”主旨演讲中,泰康保险集团首席投资官、泰康资产CEO段国圣,通过视频形式带来精彩分享。
海金中心与深圳市智多兴签约仪式也在峰会现场重磅揭晓,海金中心代表张旗理事长与深圳市智多兴代表封磊董事长上台签约,标志着双方将正式成立合资公司。
“中国S市场研究报告解读”圆桌由FOFWEEKLY合伙人周瑞智担任主持人,盛世投资合伙人李岩,歌斐资产私募股权董事总经理郭峰,尚合资本创始合伙人覃伟杰,三亚中央商务区党委委员、副局长陈默,竞天公诚律师事务所基金业务团队负责人王勇,就“非系统性错配下的爆发机会—中国S市场研究报告”进行解读探讨,并对未来中国S市场的交易数据进行预测分析。
主题圆桌“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由国际注册专业会计师公会北亚区总裁李颖担任主持人,兴泰资本董事长郑晓静、京铭资本董事长刘翔、银盛泰资本董事总经理朱璐璐、海尔资本管理合伙人刘璐、复星创富执行总经理张志明、韩博仕医疗集团慈铭博鳌国际医院-保险董事长胡波、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大数据智能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王飞、英国OCO国际咨询集团中国区高级合伙人汤拯,分别就科技创新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进行探讨。
当前,迅速崛起的新生代消费者,催生出极具前景的新消费市场,新时代下,国际消费浪潮将奔向何处?在华安汇富总经理吴巧新担任主持人,海南省工商联秘书长黄琅,KIP资本管理合伙人扈景植,祥峰投资执行合伙人徐颖,鼎辉投资董事总经理李磊,汇生咨询CEO、创始合伙人张威,天际咖啡总裁赵建新参与讨论的主题圆桌“新时代国际消费新展望”给出了他们的答案。消费升级是一个明确的大趋势,而技术创新将促进消费变革、实现快速升级。
主题圆桌“探索自贸港乡村振兴新模式”由自由贸易港金融发展中心特聘专家阿孜古丽担任主持人,海南上市公司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付国,海南农垦热作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豫,罗牛山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唐山荣,交通银行海南省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李晓平,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海南省分行副行长李四辈,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委员、副主任韩青,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副秘书长张鑫刚,在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开放环境下,探索乡村振兴的新范式。
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是党中央着眼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深入研究、统筹考虑、科学谋划作出的战略决策,海南自贸港建设作为国家战略为中国企业带来了崭新的机遇,是直接融入世界的窗口,更是充分展现“双循环”新格局优势的最佳实践样本。
站在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QFLP/QDLP、S基金等多重政策加持下,为海南金融业发展注入动力、为创投行业及产业带来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