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华宇会员注册开户链接“  下的文章

华宇开户_泰格医药发起设立的生物医药产业基金落地杭州,总规模200亿

0224

投资界(ID:pedaily2012)7月14日消息,近日,泰格医药发布关于发起设立生物医药产业基金的公告,公告显示:泰格医药董事会已通过其与杭州市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有限公司、杭州高新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及杭州泰珑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投资设立生命健康产业基金,该基金规模为200亿元。

据公告称,泰格医药的全资下属企业杭州泰格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杭州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杭州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杭州高新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和泰珑投资拟签署合伙协议,共同发起设立泰鲲基金。泰鲲基金的认缴出资总额为人民币200亿元,其中泰格股权作为有限合伙人认缴出资98亿元,认缴出资比例为49%,泰珑投资作为普通合伙人和基金管理人认缴出资2亿元。杭州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杭州高新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分别认缴出资50亿元,各占比25%。

基金投资方向和领域将主要围绕生命健康产业,重点关注创新型医疗器械、生物医药、医疗服务、医疗信息化、数字疗法、智能制造、营养健康等企业,覆盖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将主要采取股权投资的方式对直接投资项目和子基金项目进行投资。  泰格医药是在杭州成长壮大的临床合同研究组织(CRO)领先企业,净利润从2012年上市之初的不到5000万元增长到2020年的突破17亿元。而随着业绩的快速增长,泰格医药也成为A股的医药“明星股”。 

对于本次大手笔投资,泰格医药认为是为了抓住生物医药领域发展的机遇,拓展投资渠道,进一步深化公司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布局,为未来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华宇测速地址_「埃瓦科技」完成亿元级A轮融资,中科创星领投

0222

投资界(ID:pedaily2012)7月16日消息,3D AI芯片系统公司埃瓦科技宣布已完成亿元级A轮融资,由中科创星领投,拓金资本、瀚漾投资跟投,老股东鼎青投资继续追投。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加速基于埃瓦自研3D AI 视觉芯片追萤®系列视觉模组研发和商业化进程。

「埃瓦科技」成立于2018年,是一家聚焦芯片设计和视觉算法的系统方案公司。公司核心业务是基于自研追萤® 3D AI芯片的消费级/工业级3D视觉,提供模组和解决方案的研发设计,主要应用场景为智能机器人、 AR/VR、智能硬件、刷脸支付、智能门锁门禁等。

2020年5月,「埃瓦科技」发布聚焦AI终端市场的3D视觉ASIC芯片Ai3100 。截止目前,「埃瓦科技」累计申请知识产权百余件,自主研发聚焦3D人脸识别的视觉模组A31L18及算法已通过BCTC国家金融支付级安全认证(增强级),并已经在智能门锁市场实现了大规模商用量产。

团队方面,埃瓦科技团队汇聚了AMD、英特尔、博通、高通、海思等国际知名芯片设计公司的高端人才,涵盖算法、芯片、软件、产品、市场各方面专家。公司目前和上下游行业知名企业建立深度合作。

埃瓦科技创始人兼董事长王赟表示:埃瓦科技成立以来始终贯彻“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智慧终端”的使命,依托团队在芯片、算法和3D视觉领域的积累,持续推动国产自主创新的追萤®3D AI芯片为核心的生态系统建设,打造更自然、更可靠的人机交互。未来,埃瓦将继续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加速3D AI芯片在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可穿戴等领域应用落地,与生态伙伴携手,共筑3D AI新高地。

中科创星合伙人林佳亮表示:我们非常看好埃瓦科技的团队,都是在大厂经过多年的历练,具备丰富的设计经验,和极强的工程落地能力。埃瓦打造了从AI算法、芯片、软件到模组的高度集成化的系统方案,为客户提供最具性价比的3D视觉产品方案。我们期待埃瓦的产品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更优的产品价值,从而获得更加快速成长。

拓金资本副总裁吴蕴森表示:拓金资本数年来持续跟踪3D视觉的落地应用,认为3D AI技术目前在扫地机器人、智能门锁、刷脸支付、工业视觉等方向即将迎来爆发,埃瓦团队来自AMD、Intel等头部芯片公司,拥有芯片、算法、软件等领域的完整人员配置,提前数年针对3D AIOT场景创新性的定义了极致性价比的SoC芯片,先发优势明显。我们看好埃瓦未来成为3D AIOT领域的领军企业之一。

据悉,埃瓦科技曾于2020年完成数千万Pre-A轮融 资,由鼎青投资领投,半导体行业巨头跟投。

华宇平台注册地址_房产中介离职潮,从深圳开始

0220

“做不下去了,回家种田吧。”日前,在一个深圳房产中介群里,燃财经发现,有多个本地中介发出相同的感叹。

在房地产高速发展时期,房产中介可谓是直接享受红利的一个行业。而如今,房地产行业面临严管之下,房产中介也难免受到波及。

“房住不炒”是大势,2021年以来,房地产政策调控趋严,中原地产研究院统计,今年前5月各地房地产调控次数超过234次。随着政策执行,各地市场也逐渐降温。

2021年以来,房地产中介的日子也今非昔比。“过去房地产中介为了卖房,有时会采用一些过激的手段,比如造谣、恐吓、哄抬房价等。”一位业内人士直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房地产中介这个行业,乱相从生,“但现在这种情况受到了越来越严的监管。”

7月6日下午,北京市西城区房管局发布《关于我爱我家员工发布煽动性信息的情况通报》,指出“北京我爱我家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2名员工,针对西城区教改政策发布煽动性信息引发群体性聚集,涉嫌寻衅滋事,已被刑事拘留”。

而就在一个月前,深圳市房地产中介协会也发布了一份通报,指出查实直接参与违规炒房等行为的首批从业人员,29名房产中介被列入“行业黑名单”,同时抄送至相关征信机构。实际上,其中2名中介就与此前被严查的“深房理”事件核心人物李雪峰密切相关。

对于房产中介来说,二手房交易是主战场,但从房地产热土深圳开始,针对二手房的调控正在加紧。自从2月8日深圳推出“二手房指导价”,杭州、成都、宁波、三亚、无锡等城市也先后跟进,7月份,西安、上海也加入队列。

作为房地产风向标的深圳,“二手房指导价”起到较大调控效果。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月深圳二手住宅销售价格还以1.7%的环比涨幅领跑全国,但5月直接用0.1%的环比跌幅,结束连涨23个月的行情。

如果说房价的变化并不明显,那么二手房成交量大跌七成就比较有影响了。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统计显示,2021年06月全市二手商品住宅成交为2575套,环比下跌14%,同比下跌73.80%。2011年之后,这是深圳二手房成交量首次在非春节期间跌破3000套大关,可谓“创10年新低”。而去年同期,深圳二手房网签量为10594套。

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周期,房产中介是直接受到影响的行业,多位深圳中介对燃财经表示,“房产中介离职潮”并不夸张。

“我每天从宝安去龙华上班,一路看到不少中介门店都关了,尤其是一些比较小的经纪品牌,而贝壳系很多加盟店也干不下去了。”深圳中原龙华一门店的中介小开对燃财经表示。

Q房网福田区一门店经理对燃财经表示,“我从业15年,要说行情差,2008年最差,第二差是2011年,目前市场对我冲击不大。”深圳过去出现多轮房地产调控时期,每次市场下行,房产中介离职潮就出现,上一次则是2017年。

在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看来,中介离职潮虽然存在,但并不意外。“中介行业门槛低,是一个投入不大的轻资产工作。”李宇嘉告知燃财经,“市场火爆的时候,中介就会增加,做几单赚点钱,市场回落,他们就去干别的工作。这个行业就像弹簧,经常变化,并不会对社会就业市场预期造成多大的冲击。”

正如李宇嘉所言,实际上,人才流失一直都是经纪行业的焦点话题,经纪人频繁“跳槽”的现象司空见惯。

58同城、安居客近日发布的《2021年百万经纪人调查报告》亦显示,房地产经纪人的超半数经纪人在当前公司工作年限不满一年,根据从业年限来看,房地产经纪人从业时长普遍较短,从业年限在1年以内的房地产经纪人占比41.1%,1-3年的经纪人占比27.3%。

小开发现,一位之前的中介朋友已经转行,“我打电话给他,发现他的手机号码被标记为‘外卖’,应该是送外卖去了。”作为一个本身流动性极强的行业,面临政策严管和市场下行时期,房产中介做不下去的情况,正在发生。

离职的人

“去年的时候,我一个月能卖三到五套(二手房),今年平均一个月可能就卖一套。这个时候很考验中介个人能力,资源多点的才能挨过去,资源少的,基本上没法开单。开发一个客户太难了,成本太大了。”

小开对燃财经表示,“开单”是销售的紧箍咒,一两个月开不了单可以勉强生存,三个月还不能开单,就算中介自己能撑下去,公司也会变相考核、罚款,逼迫你辞职。

深圳链家一位中介小树对燃财经表示,他所在门店一个月也就成交1-2单(二手房),“这是一个没有底薪的行业,很多人干不下去,靠信用卡贷款为生。”

“半年不开单是常事。”小树坦言,链家的品牌、地位在那,但生意也不好做。行业领军企业尚且如此,其他品牌的中介更难“活下去”。

阿浩是咚咚找房旗下经纪人,公司与裕丰地产合作,在深圳有5家门店。“从2月8日开始,我就没开过单了,身边同事情况也差不多。还好老板人好,相信大家可以相互扶持、走过难关,一个月也给我们四五千块底薪……”

去年9月之前,阿浩还在珠海做线路板,听朋友说到深圳火热的房地产行业,也想来“淘淘金”。“培训了两三个月就正式入行,当时客户挺多的,我一个新人一个月也能成交3-5套。”如今,他也靠着去年的积蓄维持下去,“主要靠老婆救急,不然这点钱根本不够花。”

阿浩指出,他们公司并没有代理新房业务,也不做公寓和环深(惠州、东莞)业务,一个月6000元的店租,就主要靠租赁业务维持下去,“去年我们门店最高峰的时候有二三十人,现在只有五六个人了。

小九则已经从中介公司离职两个多月了,他对燃财经表示,他此前在龙岗区一家叫做“远胜地产”的中介门店上班,“入职的时候说一个月给4500元底薪,开单提成68%,包吃包住。没想到,第一个月就发了700元。有一个同事干了两个月,只拿到2500元。还有一个同事,到最后还欠公司钱。”

显然,这家中介门店生意不太好,小九和另外三位同事到劳动局仲裁,还是拿不到钱,“我们还去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但老板说,随便我们搞,他没有钱……”

7月12日,燃财经在深圳的房产中介微信群中看到,有人转让大亚湾区一中介门店,转发消息的就是该门店员工,她表示,“合伙人不想做了,老板自己转让。”她还在群里求工作介绍,“房地产做久了,不知道还能做什么。”

来源 / 微信群聊 燃财经截图

燃财经发现,实际上很多房产中介并非主动离职,而是因为中介门店的关闭“被迫”换工作。

小开指出,很多贝壳系的加盟店都倒闭了,“给了几百块钱去加盟一个招牌,然后就去租个门店,每个月要承担几万元的租金,这种运营成本非常高,比如从业人员出来单干这种,一两个月做不下去就关了。”

如果是比较大的公司,尽管门店没倒闭,也会做出业务调整。小开发现,深圳一同行公司已经做出裁员调整,“为了保命,他们开源节流,门店都改成‘3+1'模式,也就是只保留1个店长、3个业务员。”

小树表示,很多同行都有店铺关门,包括德佑、诺家、中原、Q房网、乐有家都关了不少门店。阿浩也发现,他所在的龙岗区,德佑、诺家很多门店都关掉了。

实际上,从大数据就可以看出房产中介的“生意”情况。

根据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公示的商品房成交(完成产权过户)数据,今年上半年深圳全市二手房网签套数30505套(含自助),同比去年同期下滑48.0%。从月度走势上分析,二手房市场以“2·8二手房参考价”新政为节点,二手房网签套数已呈现“五连跌”态势,3月开始跌破5000套。

深圳市房地产中介协会统计显示,2-5月,深圳行业人均网签数逐步下降,分别为0.12套、0.1套、0.08套及0.07套。2021年,房产中介从业人数也在减少,截至6月30日,深圳实名登记的地产中介人员数量同比下滑11.8%。

深圳市房地产中介协会认为,“若现阶段成交量低于‘荣枯线’(月均二手房网签持续长时间低于5000套)的市场成为‘新常态’,则从业人员规模或将在下半年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

可以看出,这一轮市场调整周期中,“房产中介离职潮”正从深圳开始,而在其他城市,房产中介也在面临挑战。

比如宁波,4月底对六区实施二手房指导价,上半年成交量也一路下降。6月宁波二手成交量降到了4965套,同比跌幅达到52.6%,环比下滑了11.2%,与3月最高点相比,几乎腰斩。

日前,宁波一位本地人对燃财经表示,他发现所居住街道有三家中介门店都关闭了。

市场低迷

离职潮的背后,是陷入低迷的房地产二手房交易市场。

“指导价出来后,很多想买房的人买不起了。年初至今,成交下去后,房价趋于平稳。房价平稳后,有实力的买家自然会多对比一下,担心高价接盘,成交周期变长,成交量萎缩,中介能拿的佣金就变少。”小树告诉燃财经,之所以深圳房地产中介生意受到影响,与今年以来日益收紧的政策不无关系。

2月8日,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发布有关建立二手住房成交参考价格发布机制的通知,以住宅小区为区域网格单元,发布全市3595个住宅小区二手住房成交参考价格。

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在当日发布的政策解读中表示,发布二手住房成交参考价格有利于加大二手住房交易信息公开力度,引导市场理性交易,引导房地产经纪机构合理发布挂牌价格,引导商业银行合理发放二手住房贷款,防控个人住房信贷风险,稳定市场预期。

之所以出现“二手房参考价”,是因为2019-2020年,深圳一二手房价格倒挂引发的“炒房”热潮,因为新房限价,二手房不限价,很多人“打新”以套利,“打中就是赚到”是当时深圳购房者的心态。

当然,“参考价”并非成交价、挂牌价,但深圳的执行力度对市场起到作用。主要的做法是,主流银行将成交参考价作为发放按揭贷款的依据,由于参考价低,购房人从银行拿到的贷款减少,而实际成交价较高,购房者就要支付更大一笔首付款。

小开指出,“对于买家来说,指导价出来之后,相对于买房的首付比例提高到4-6成,很多人没有这种实力,拿不出这么多钱就买不了(二手房),很多人也就转去买新房。而对于卖家来说,他如果资金链没问题,不急需用钱,他也不会降价卖房,甚至就不卖。”这种情况下,成交量自然下滑,房产中介自然开不了单,拿不了佣金。

他发现,刚需和置换的,还是该买就买,但去年疯狂的现象已经不再,“今年金融贷款门槛提高了,首付款来源查得非常严,乱七八糟的钱不让进楼市了。借不到钱,也就少了很多买得起房的人。”

李宇嘉分析道,二手房参考价低于市场价格,对银行杠杆起到巨大的一个冲击作用,也就是想利用银行杠杆炒房已经不太可能。参考价对买家市场预期的引导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买家不想高于参考价买房,而卖家不想降价,双方预期出现分歧。持续几个月后,参考价的引导作用开始出现,前期的高价盘开始下调,挂牌价下调100多万元的都有,尤其是学位房。

“未来的深圳楼市会处于一个平台期,房价虚高要回调,这个是必然现象,如果政策环境持续加紧,二手房成交量低迷现象还会持续。”

深圳的新房市场也有所降温,但整体还是向好。多位中介表示,今年新盘的去化变慢了,不再出现“开盘即售罄”的现象,日光盘比较少。

不过,关内的新盘基本上不需要中介代理,需要代理的可能是偏远地带如坪山等地的房子,小树说,“市场好的时候,开发商根本不需要我们中介。给代理的新房位置太偏,一套房子可能只给一万元佣金,而带10个客户才能成交1-2个,开车接送、油费、过路费、时间,成本很高,几乎没什么中介想跟。”

二手房指导价之外,2020年底,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发布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也让部分市场在上半年“遇冷”。

华西证券研报显示,根据2020年各银行年报,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邮储银行、青岛银行和成都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占比超标。上述银行需要在两到四年内实现个人住房贷款占比“达标”。

这直接导致春节以来,各地出现“房贷荒”,房贷审核标准更加严格,放款周期也拉长,直接影响房地产市场的成交。

克而瑞数据显示,1月上海二手房成交4万余套,是2014年6月以来单月成交套数新高。4月,上海二手住宅共成交约2.4万套,环比下跌38.48%,同比下跌1.5%,近一年来首次出现双降。

究其原因,是上海二手房贷款周期延长,多位上海中介对燃财经表示,商业贷款目前还是比较紧张的,从审核到放款,一般需要3-4个月,“贷款周期变长,业主一般等不及,就希望购房者全款支付,或者给7、8成首付,双方意愿不匹配,成交就难了,中介生意也不好了。”

经济观察报调查发现,上海市漕河泾一家上海品牌连锁中介,年初以来已经有10多名经纪人相继离职。有中介门店,2020年底到今年1月份,每个月开单量都在20多单,而今年3月以来,最好的一个月,业绩是8单。

不过,上海5、6月份的二手房成交出现两连涨,5月成交约2.5万套,6月成交约2.7万套。上海一链家中介对燃财经表示,“持续了几个月,很多房东也接受了放款周期。今年的成交量相对于去年是少了一些,但是成交量还是不错的。”

实际上,上海楼市仍然较热。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上海二手房价格指数持续走高,5月二手住宅房价同比上涨9.5%。普陀区一位链家中介就对燃财经表示,有房子2月份买240万元,如今涨到320万元。

在这种情况,上海也学习深圳推出二手房指导价制度。7月9日,上海在已实施房源挂牌核验的基础上,增加价格信息的核验。上海市房地产交易管理部门将以市场真实价格为依据,对每套房源进行核验,没有通过价格核验的房源不得对外发布。

上海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卢文曦对燃财经表示,政策已经开始执行,第一周是“清库存”,要将挂牌的二手房房源全部下架,进行价格核验,一周后再重新上架,“这个政策是为了规范二手房的挂牌行为,也是为了稳定市场预期,毕竟此前有一部分房源价格涨得比较离谱。”

显然,如果上海的二手房价核验新政也能达到深圳一样的执行力度,上海的房产中介也将面临更大的考验。

行业下行期

过去,房产中介被视为“来钱快”的行业,在房地产市场大热的时期,中介年入百万并不少见。房产中介收入高,是很多人共同的认知。

作为链接房东、购房者的中间角色,房产中介也经常利用信息不对称的方式获利。据分析,房地产中介机构的违规行为“五花八门”,包括违规炒作学区房、发布不真实不准确房源、违规报价、擅自撤下网签合同、房源垄断、赚取差价,帮助购房者资格造假、签订阴阳合同骗取贷款额度、经营贷炒房、规避税费,等等。

经济日报指出,打击房地产中介的违法违规行为,对“稳预期”至关重要。

事实上,2月8日深圳发布二手房参考价之后,很多中介为了以更高价格卖房,故意不展示房源价格。5月24日,美凯龙爱家南山区一门店就突发奇想,以一个榴莲代表1000万元,一根香蕉代表100万元,来公布房屋价格。最终南山区住建局该门店关闭整改,并要求辖区内其他中介引以为戒。

北京市住建委4月22日宣布从即日起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秩序整治工作,依法从严惩处机构炒作学区房、经营贷违规进入楼市、群租房治理等问题。通知指出,重点整治互联网平台发布的违规、虚假房源信息,一经发现即要求网站下架,并对发布违规房源的经纪机构、住房租赁企业限制房源信息发布,依法从严处罚。

今年以来,上海也有一系列针对房产中介机构的整治行动。3月份,市房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城管执法局等部门管执联动,严肃查处了一批房地产市场违法违规案件,并通报了6起典型案例,包括广告违法案,擅自发布房源案,合同违法案,隐瞒、欺诈消费者案,骗取银行贷款案。

显然,在房地产行业调整周期,房产中介再也不能如昔日一般称霸市场,不按照规矩办事,一律被公开处罚。如今,房产中介就算想“坑蒙拐骗”,忽悠消费者,已经是难上加难。

在行业下行期,房产中介出现离职潮,但Q房网一位中介阿正认为,实际上房产中介很难转行,也不愿意转行,“房产中介很多都是低学历,如果进工厂流水线,一年做到头也就拿个五六万元工资,房地产就算市场再不好,一年成交四五个单,都能超过5万元,没几个人愿意回去拿死工资。”

阿正对燃财经表示,目前门店新房、二手房业务都做不了,但不至于经营不下去,“中介服务是一条龙的,我们还能做租赁、回迁房、抵押贷款,靠这些也能活。现在市场是不好,但我还是比较乐观,总不能所有店都关了,全部都去搞别的。”

他认为,深圳一两千万人,始终有人会买房子,房地产的需求不会消失,因此他并不对这个市场感到太过悲观。

“半年没开单”的阿浩也有相似的心态,“深圳存量房很多,还是需要消化的,慢慢地市场会复苏起来。”

在市场调整期,大部分房产中介进退维谷。如何度过行业阵痛期?阿正认为,资源的开拓最重要,没有人脉,无法开单,那便无法生存下去,只要有维护的客户,变天也不愁,还能活下去。

参考资料:

《中介之困》,来源,经济观察报

《对房地产中介服务违规行为应零容忍》,来源,经济日报

《2021年百万经纪人调查报告》,来源,58同城、安居客

文中小开、小树、阿浩、小九、阿正为化名

华宇测速_生娃发钱,催生第一城来了

0218

猝不及防,催生第一城来了。

不是北上广深,是西部的工业城市——攀枝花。

今天下午,攀枝花市公布《关于促进人力资源聚集的十六条政策措施》,提出在2021年6月12日及以后按政策生育二、三孩的,每月每孩发放500元育儿补贴金,直至孩子3岁。

生个二孩,可以领1.8万;再生个三孩,一共可以领3.6万;如果第三胎是双胞胎,那恭喜你,最高可以领5.4万元。

当然,前提要有攀枝花户口哦。

这个劲爆消息,让躺了两天的股市都显得“兴奋”,A股的三孩概念股大涨4.14%。

攀枝花是国内第一个生娃发钱的城市,但绝对不会是最后一个。

击鼓传花,下一个城市会是谁?

按这补贴力度,攀枝花一年需要花多少钱?

2019年,攀枝花二孩出生4053人、多孩出生381人。

如果出生人数保持不变,攀枝花每年需要花2658.6万元,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不会超过1%。

当然,受生育政策影响,今后攀枝花人生娃的意愿或许会有所提升。但就算是比2019年翻了一倍,一年生育补贴费用也就5000万元左右,对于财政来说压力也不会太大。

那么,一年6000块钱的生育补贴,能调动起攀枝花人的生育意愿吗?

根据官方统计,2020年攀枝花市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44209元、19938元。

照此计算,生育补贴分别占比13.6%、30%左右。靠“生娃致富”是没有可能的,但对于普通农村家庭来说,这笔钱应该说并不算少。

攀枝花为什么这么着急呢?

第一,攀枝花属于萎缩型的城市。攀枝花的常住人口全省倒数第三。根据七普数据,全市常住人口在121万左右,比2010年减少了1918人。

第二,攀枝花虽然是四川唯二的人口净流入城市,净流入13.2万人,但这里头有许多是老人家,跟经济发展需求不匹配——攀枝花除了多山,当地还有一种特殊的焚风,让金沙江峡谷成为了干热河谷。

这种气候不仅适合很多热带农作物生长,还因常年阳光普照而成为康养圣地。2020年全市康养产业增加值为130.12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040.82亿元)的12.5%。

第三,攀枝花在生孩子这件事上不太积极。七普数据显示,攀枝花全市0-14岁人口为16.97万人,占当地人口的14.00%,较六普的比重下降2.78个百分点。

第四,作为劳动力输出大省,四川是全国深度老龄化最严重的地方之一,攀枝花也不例外,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了15.88%,超过14%就是深度老龄化城市。

(攀枝花市人口年龄构成,单位:人%)

这样的人口结构,攀枝花能不积极吗?

其实,攀枝花能成为全国首个发放育儿补贴金的城市,是非常不容易的。

我们来看看攀枝花的经济情况就知道了。

虽然属于四川省,攀枝花却与中国第四极——成渝双城经济圈毫无关系。毕竟攀枝花距离成都有足足614公里,反而离昆明仅273公里。

攀枝花全市总面积7414平方千米,看上去不小。可是如果你看看它在卫星图上的地形,就知道能用的土地并不多。

所以,这是一个并不适合建城市的地方。上世纪50年代之前,这里是一座只有7户人家的村子。村口有棵攀枝花树,也就是木棉花。

上世纪50年代,这里发现储量达数亿吨的特大型钒钛磁铁矿,正是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必需。与此同时,国际形势突变,三线建设如火如荼,大山深处的攀枝花反而有战备优势。

如此两好合一好,这里渐渐热闹了起来。1965年,攀枝花市正式成立,从此“无中生有”。比它更年轻的城市,大概只有深圳、雄安、三沙。

攀枝花的城市形态完全是由矿产分布决定的。峡谷断裂带虽不利于建设,却方便运输。为支援国家工业建筑,成昆铁路特意在这里拐了弯。

矿在哪里,城就在哪里,翻山越岭都不是事。于是攀枝花的城市风貌,足以让重庆汗颜,尽管山城的名头属于后者。

事实证明,一切都是值得的。这里的矿实在太多:已探明铁矿占四川省探明铁矿资源储量72.3%,是我国四大铁矿区之一;钛资源储量占全国的93%,居世界第一;钒资源储量占全国的63%,居世界第三;探明石墨资源储量全国第三。

通常来说,资源型城市都比较豪气。

比如神木仗着丰富的油气资源,2009年推出“全民免费医疗”,一举震惊全国。相比之下,攀枝花没有福利传统。

去年下半年,攀枝花市属事业单位招聘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专业人才,现场发宣传单上的条件为,硕士年薪9.5万、博士年薪10.39万,似乎并不诱人。

为什么事业单位的工资这么低?

第一,在四川21市州中,攀枝花是经济“落后生”。2020年的地区生产总值(GDP)1040.82亿元,全省排在倒数第7位。

这水平跟东部的浙江、广东最弱的地级市都无法比,浙江最弱的舟山2020年GDP达到1512亿元,人口比攀枝花还少。

第二,攀枝花的财库并不雄厚。

攀枝花去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也就68.2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59.47亿元。本来是要赤字的,但通过各类转移支付,上级补助了攀枝花64亿元,才能实现财政收支的平衡。

所以,攀枝花以后每年几千万的生育补贴金,其实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从全国财政净上缴的沿海地区搂过来的。

人家的“大方”,花的可是广东、上海等地的钱。

看到这,是不是突然就觉得手里的饭不香了?

嘿,你也别太小气。

毕竟人口也是流动的。攀枝花补贴的小孩,以后也可能会跑到你们沿海城市上学,就业,为当地做出贡献。

你们就当存了个定期存款吧。

生育是今年最热的话题之一,尤其是在七普数据出来后。

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低于国际认为的1.5这条警戒线,有跌入“低生育率陷阱”的可能。

今年5月31日,我国正式实施三孩政策。

之后印发的《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就提出了10条具体配套支持措施,全面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

最近,“双减”政策强力整治校外培训机构,各地为“学区房”降温……一系列动作可谓是操碎了心。

昨天股市的大跌,也被不少人解读为“不积极生娃”引起的连锁反应。

可能受攀枝花生育补贴刺激,今天三胎概念股出现了“涨停潮”。

港股方面,中国飞鹤、贝康医疗涨近6%;A股方面,三孩概念股大涨4.14%,有12只相关股票涨停了。真是可喜可贺。

放全国来看,我敢赌一块钱,攀枝花不会是唯一一个发生育补贴的城市。

昨天,全国政协召开“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专题协商会时,就有委员说了,加强生育津贴制度的前瞻性研究。只是没想到攀枝花的动作这么快。

其实,国外不乏先例,比如新加坡政策规定,生育第一、二胎可获得8000新元(约合4万元人民币)的一次性现金补贴;韩国从2022年起,向有未满1岁婴儿的家庭每月提供30万韩元(约1732元人民币)的育儿补助。

放全国来讲,攀枝花的这“一小步”都具有风向标的意义。

我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城市加入这个行列,给生娃的老百姓真金白银。

那么,其他城市可能会发多少钱?

我们算了一下,如果按攀枝花的补贴力度,即生育补贴占人均可支配收比(13.6%),上海可能也就发9803元/年,深圳8823元/年。

就问你,这补贴力度,你心动了吗?

所以啊,我相信生育补贴只是鼓励生育政策很小的一部分。未来一定是一套组合拳。

真不排除以后我们要收“单身税”了。

当然,这不是直接向不生育的人直接征税,而是通过个税专项扣除,减免积极生育人群的税,变相地让不生育的人“扛重任”,多交税,多为社会抚养作贡献。

此外,在住房支持方面,接下来各地会不会给3孩家庭降低购房首付、降低房贷利率,又或者为多孩家庭放松“限购令”呢?

让我们拭目以待。

华宇平台注册地址_环球影城和迪士尼必有一战?

0217

上海迪士尼和北京环球影城是彼此眼中“别人家的孩子”。

放眼全球的乐园经济,迪士尼和环球影城或许不是暗自较劲的竞品,但在中国大陆,一南一北两大乐园,总被大众拉出来放在一起讨论。

最近,因为“价格贵”,它们几乎同时引发热议。

7月上旬,上海迪士尼乐园宣布门票即将再次涨价,从明年1月9日起,最高票价将达769元。这也是5年来,上海迪士尼的第3次调价。回想2016年,上海迪士尼刚刚开园时只有两种票价,分别为370元和499元。

紧接着,7月中旬,北京环球度假区(主体即北京环球影城)传出了一杯奶昔98元的购物小票。尽管开园时间迟迟没有确切消息,但最近园区最外部的城市大道已经完成了17天的内部压力测试。内测期间,每位员工可以邀请4位亲属或朋友到环球影城城市大道参观和消费,食品饮料5折,周边产品75折。

网上流传出的购物小票显示,一杯基础款的奶昔98元;官方旗舰店卖10元以内的福佳白小麦白啤,在环球影城售价48元;肉眼牛排三明治158元;金枪鱼意面118元……高昂的物价着实让人感叹“吃不起”。

来源 / 网络

一直以来,中国大陆的主题公园呈现出“南多北少”的局面,而且北方的主题乐园市场都被本土主题公园品牌占据,因此,环球影城“落户”北京,被很多人寄予厚望。

南有“全世界最快乐的地方”,北有“全世界哈迷的母校”,两大国际性主题乐园即将展开一场全方位的较量。

拼营销:

南北相望,“一土一洋”

环球影城和迪士尼这两大乐园品牌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两者均起源于美国,分别依托于有着影视背景的NBC环球和迪士尼公司,拥有一批家喻户晓的顶级IP。

目前,全球共有6座迪士尼乐园,亚洲有3座,分别位于日本东京、中国香港和上海。环球影城共有5座,2座位于美国本土,其它3座均在亚洲,分别位于日本大阪、新加坡和北京。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最初环球影城计划落户在上海浦东,但为了避免与迪士尼正面竞争,最后选择了北京。

这是两座风格截然不同的城市,上海,洋楼、法桐、时尚的教化场;北京,胡同、杨柳、五道口没有时尚。有网友调侃,去上海旅游的感受是好洋气好精致,去北京旅游的感受是:北京好大。

如今,它们即将在“乐园经济”上展开较量,首先在营销上就体现出了不同气势。

北京环球影城虽未开园,但去年曾和歌手VaVa合作,发布宣传曲《Let's get it started》,并在抖音发起#环球度假区戏精试镜#和#环球度假区舞神试镜#活动。11月4日,北京环球度假区官方微博发布了一条视频合集,带上Universal的标志,兴高采烈地配文:真的太逗了,都给我点开看!

北京环球影城土味宣传片 来源 / 网络

当天,#北京环球影城宣传视频画风#登上微博热搜,引来一片讨伐声。“土”“尴尬”“糊弄”“并不好笑”——网友对该视频的反馈,和官博的喜气洋洋形成了巨大反差。

网友评论 来源 / 北京环球度假区微博评论

现在,这条引发群嘲的土味宣传片已经被删除,但北京环球度假区抖音和微博官方账号里留下的宣传视频,也还是乏善可陈。

有网友评价,几个演员模仿功夫熊猫、小黄人、恐龙跳跳舞,五毛钱抠图特效,眼花缭乱的色块,旁白还用上了电音和鬼畜,整个视频又热闹又不明所以。

来源 / 北京环球度假区官方账号保留的宣传片截图

宸铭传媒集团董事兼副总裁陈爽曾在一档节目中分析,北京环球影城放出土味视频有两种可能性,一是专业服务和产业供应链上的缺失和断裂,二是近年来知名品牌都在尝试刻意的土味营销。土味营销可以成为一个企业营销手段突破和创新的举措,而且在北京环球影城的案例中,传播效果已经产生并且相当显著。

“重要的不是开篇,而是续曲和终篇。”陈爽提到,北京环球影城或许是走了欲扬先抑的路子。

相比之下,上海迪士尼的营销风格就“梦幻”得多。

今年,“在逃公主”的梗被全网疯玩,迪士尼乐园的童话基调越坐越实。在抖音、小红书这类APP上搜索迪士尼,内容充满城堡、烟花、发箍等元素。慕名而去的游客,基本都有一个童话梦。

这也不怪有用户在评论区吐槽:迪士尼的宣传是国际的,环球的宣传是乡下的

一直以来,无论是经营业绩还是影响力,环球影城都排在迪士尼身后。而从中国大陆主题公园的发展历程来看,可以说是“南多北少”。

MobData研究院数据显示,中国大陆的主题公园大多聚集在华东和华南地区,东北和华北地区数量较少,且北方的主题乐园市场都被欢乐谷和华强方特等本土主题公园品牌占据。据沙利文研究院统计,即将和已经在华落地的世界知名主题公园品牌中,迪士尼、时代华纳梦工厂、乐高乐园、六旗乐园都择址南方,只有环球影城在北京

这一次,环球影城能以一己之力改写格局吗?

好消息是,疫情重创下的旅游市场正在全面复苏。天风证券报告显示,今年端午假期,北京市景区的旅游总收入为2.7亿元,同比去年增长了280%,同比尚未爆发疫情的2019年仅减少了8.7%。智研咨询也发布报告,预计2021年北京市旅游产业将迎来恢复性快速增长。

在疫情趋于稳定,旅游业百废待兴的时刻开园,北京环球影城搭上了一趟顺风车。而环球影城,对于北京旅游市场,乃至整个北方旅游市场,都有极强的带动作用。

拼内容:

谁的爆款IP多,谁就能胜出

和国内常见的长隆、方特、欢乐谷等乐园品牌不同的是,迪士尼和环球影城是依托影视和IP建立,迪士尼旗下最受欢迎的IP包括米奇米妮、白雪公主、冰雪奇缘等,环球影城则拥有哈利波特、变形金刚等顶级IP。

二者这样的运营模式,也决定了乐园项目和影视内容相互反哺、唇齿相依的关系。

先来看看IP对于乐园的重要性。

迪士尼乐园可以说是“IP+文旅”的开拓者。影视内容在一段时间内火爆,其中的角色形象为人所熟知,但热度终有散去的一天,不足以支撑起长远的价值变现。迪士尼通过建造乐园,让影迷们有了一个可以接触到影片人物形象的地方,延长了IP的生命力。几十年前的公主至今还有人在观看、讨论,吸引着大家向乐园城堡奔赴而去。

“迪士尼的游玩体验是完整的,没有出了一个园区再进另一个园区的感觉,不给你美梦醒来的机会。”去过上海迪士尼和大阪环球影城的95后阳阳感叹道,“去了才知道什么叫每个人都是公主。场景上还原得很逼真,连路边卖东西的小车都是童话风。”

国产玩具品牌52TOYS的创始人陈威告诉深燃,迪士尼特别擅长用内容孵化IP,并通过授权的形式跟其它品牌合作,再在乐园里用自己的IP打造各种游戏项目,精准地触达用户,这种模式也是很多家公司想要效仿的。

对于IP的开发,两大乐园走的路线有所不同。迪士尼是统揽乐园里的所有IP,每个人物都是迪士尼自家或自家收购而来的。但环球影城像是个综合性场所,除囊括环球影业自己的IP之外,还与华纳、派拉蒙等影视公司合作,你们出IP,我出场地。哈利·波特、变形金刚、侏罗纪世界这些经典电影,与线下主题乐园是强强联合。

总体来说,迪士尼的IP偏动漫人物,内容上大多是童话题材。而环球影城的IP在角色形象上更丰富多元且成人化。

如何保证源源不断有IP产生且形成爆款,将是迪士尼和环球影城谁能胜出的关键。

在这一点上,迪士尼一直大力发展流媒体业务。迪士尼拥有Disney+、ESPN、Hulu3个流媒体平台。其中,Disney+于2019年上线,主要播放华特迪士尼影业集团制作的影视内容,ESPN是迪士尼控股的体育电视网,Hulu是迪士尼旗下专注于影视剧的视频网站。

迪士尼2021财年第一财季财报显示,其营收162.5亿美元,同比下滑22.17%。整体净利润大幅下跌,但靠流媒体业务扳回了一局。Disney+的付费订阅用户数量达到9490万,市场预期9070万,同比增长超过100%。另外两个流媒体平台成绩也不错,ESPN订阅用户目前为1210万,同比增长83%;Hulu订阅用户3940万,同比增长30%。

再来看看乐园对流媒体及母公司的反哺。

一方面,乐园的火爆,能够为母公司持续带来营收。疫情之前,主题公园的收入在迪士尼的全年总收入中的占比达三分之一。2021财年一季度,迪士尼的乐园、体验和产品部门的营收下降了53%,但也有35.8亿美元。

环球乐园的情况也类似。疫情前的2016年,主题乐园在环球年营收中占比约为15%。疫情期间,NBC环球2020年影视模块营收61.24亿美元,主题乐园的营收约为8700万美元。

另一方面,游客前往乐园后,势必会给相应的内容带来新的流量。

阳阳回忆,她从大阪环球影城回到酒店当晚,就重温了最喜欢的一部《哈利·波特与凤凰社》。她这样形容自己的感受:“在迪士尼,我是公主本人,在环球影城却像是追星成功。我买了魔法袍和魔杖,我还喝了黄油啤酒,以这种心境再看电影,沉浸感特别强。”

不过,囿于播放限制,中国游客体验过迪士尼和环球影城之后,无法在官方线上流媒体重温经典内容。因此,中国的乐园项目对流媒体的反哺作用不会太强。那谁会沾到乐园的光呢?

以北京环球影城为例,一期的7大园区分别为变形金刚基地、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好莱坞、功夫熊猫盖世之地、未来水世界、侏罗纪世界努布拉岛、小黄人乐园,这些主题的原版电影在中国的播放权基本都在爱奇艺、bilibili、优酷等主流视频平台手里。游玩之余,游客只能从这些平台观看影视内容,手握版权的“幕后赢家”们或许能从中分到一点蛋糕。

拼吸金:

环球影城吃饱,全通州不饿?

环球影城将靠什么吸金?一般来说,主题乐园的主要消费分为门票、餐饮、游玩项目、周边衍生品、酒店住宿、演出等部分。

先看门票。北京环球影城的门票价格尚未公布,但可以参考全球另外四家环球影城的票价。

票价的制定,会因当地的经济和消费水平而异。美国的两家环球影城单日票价都在千元人民币左右,亚洲另两家环球影城的票价均在三四百元人民币左右。再参考上海迪士尼的票价,最低档位399元。

门票只是个开始,进入乐园之后还有各种花销。

一名环球影城内部员工告诉深燃,据她了解,内测期间环球影城最畅销的商品是奶昔。据网络上流传的购物小票显示,一杯奶昔最低要98元,内测期间5折优惠下来,49元的价格依然略高。

北京环球影城方对物价传说作出回应,表示定价属实,解释说该餐厅是城市大道的一家高档西餐厅,并不是平价餐厅。

北京环球影城内部的物价还未公布,但在这种特殊场所,物价一定会有浮动。根据网友分享的内容,卡通造型的冰棍四五十元,火鸡腿80元,上海迪士尼内部园区的物价也算不上平易近人。

吃饱喝足,下一步是衍生品的消费。

同样以迪士尼乐园作为参考,其营收主要靠的不是门票,而是对于衍生品的二次消费。上海迪士尼营业5年来,共计售出577万个毛绒玩具

一直以来,迪士尼都很重视对于IP衍生品的开发。2018年,没有影视内容支撑的角色IP达菲家族进入上海迪士尼,星黛露很快成为明星产品。进入到中国市场,穿着沪上特色服装的星黛露、穿着唐装的唐老鸭,本土化的磨合也是迪士尼在衍生品方面的重要方向。

52TOYS和迪士尼有合作关系,陈威告诉深燃,迪士尼会在合作过程中严格地监修,“迪士尼公主是不可以出现在一个场景里的。比如让白雪公主、乐佩、辛德瑞拉在一起拔萝卜就不行,因为他们在迪士尼建造的世界里有各自不同的故事和场景。”

环球影城的衍生品数量也不容小觑,光是哈利·波特园区,魔杖、魔法袍、主题服装、黄油啤酒等就能掏空游客的钱包。

让物价再飞一会儿,跟着笑起来的还有北京环球影城的所在地通州。

此前有相关方面预测,北京环球影城开业将给通州GDP带来至少500亿元的增长,同时也会带动消费市场、旅游市场、酒店市场、就业市场等方面的发展。

参考上海迪士尼,对北京环球影城经济带动作用的预测并不是空穴来风。中国旅游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从2016年6月-2019年6月,上海迪士尼乐园固定资产投资对上海全市GDP年均拉动0.13%,乐园消费对上海全市GDP年均拉动0.21%。

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公布数据,2018至2019年期间,超过三分之二的外地游客表示他们是为了上海迪士尼度假区才到上海观光游玩。中国旅游研究院的报告中也显示,游玩迪士尼的游客在上海的逗留时间以2-3天为主,人均花费集中在1000元-2000元。

酒店经济也是主要的增长部分。2016年上海迪士尼开业后,上海星级酒店入住率连续6季度保持70%以上。调查结果显示,到上海迪士尼游玩的游客95%以上会选择在上海及其周边住宿,83.69%的游客会选择迪士尼主题酒店和周边的五星、四星酒店住宿。

阳阳表示,自己有一次临时决定周末出行,没来得及在周边预定酒店,迪士尼内部的酒店也全部爆满,她最后只好和朋友转战附近的小民宿。

“网图看着挺好的,但事实上就是一个二层小楼在荒郊野岭拔地而起。”阳阳抱怨,迪士尼附近寸土寸金,她住的这个小破民宿也要将近500元一晚,对标中端酒店的房价。

同样,有了环球影城的“加持”,其附近酒店、民宿价格也将迎来一轮上涨。

江湖一直都有环球影城的传说。此前有消息称,北京环球影城将在7月底开启第二轮试运营,不出意外的话,今年可以正式开园。

届时,环球影城会给游客、给北方带来什么,都会有答案。

华宇开户_毫米波雷达企业电目科技获A轮融资,美的资本投资

0216

投资界(ID:pedaily2012)7月29日消息,毫米波雷达物联网创新应用的开拓者——深圳电目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电目科技)获得A轮融资,投资方为美的资本,毅仁资本担任财务顾问。电目科技创立于2018年底,2020年曾先后获得梅花创投、奇绩创坛的投资。

电目科技创始团队(左起:李伟、蒋彦波、吴超、李黎阳)

电目科技创始人吴超称,坚信毫米波雷达在物联网领域应用有大机会。过去人们提到毫米波雷达,首先想到的是博世、大陆等企业,它们成功把毫米波雷达带到汽车上,让汽车获得更强的感知能力,也逐步推动汽车行业从辅助驾驶升级为自动驾驶。但是难道只有汽车需要智能化吗?答案显然是No。当下正在步入物联网时代,底层传感器升级的需求强劲。大到工业上的各种设备,小到家居家电以及消费电子等设备,都需要更加智能化。而作为端的智能化除了联网之外,还需要结合更好的传感器获取信息以便做出更有效的决策。未来除了基于语音及手机等由人发起的主动控制方式,由设备主动感知并进行决策的主动智能化也将逐步应用到各个领域。

电目科技联合创始人李黎阳举了一个例子,以大家最熟悉的智能家居为例,目前的智能化仅仅是将设备控制云端化了,而很多痛点并未得到解决。比如人不在,空调忘记关了;独居老人在家摔倒,无人知道;家里着火了,物业说房间里没人;大楼都晃了,疏散人群发现无法定位哪里有人,要解决这些痛点都需要更加智能的传感器。目前大规模应用的人体感知传感器以被动红外为主,信息量较小、智能化程度不足、仅能在目标运动时进行检测。毫米波雷达拥有感知灵敏、不侵犯隐私等诸多优点,且能够实现对人员的运动、姿态、呼吸、心跳、手势等检测。如果能够把毫米波雷达的价格降下来,那么它将走进室内,成为物联网时代最重要智能传感器之一。

基于上述判断,电目科技于2018年创立,选择了一条不同于绝大多数国内毫米波雷达企业的发展道路。他们没有扎入大热的汽车ADAS/自动驾驶赛道,而是选择全新的细分赛道切入。

电目科技选择以停车这个市场集中度较低的工业级场景切入,逐步向智慧城市、智能家居、智能家电等行业切入。团队上下齐心协力,深耕细作,在较短时间取得突破,很快做到了多个细分赛道的国内第一。

电目科技联合创始人蒋彦波称,如何推出高性价比的毫米波雷达是电目科技团队这两年一直在做的事。我们从底层进行创新,目前已把性能优异的60GHz、79GHz毫米波雷达做到了几十元的价格,未来我们还将推出更具性价比的产品,“10元级别的毫米波雷达只是时间问题”。这在毫米波雷达产业化的道路上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将来毫米波感知技术在物联网领域的广泛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2020年,梅花创投发现了电目科技,并投资了这一与众不同的创业团队。梅花创投创始人吴世春称,电目科技的创始团队是一群小镇青年,心力很强,内核强大的他们正在把旁人觉得不可能的事一件又一件地实现了。

奇绩创坛的陆奇博士认为,创业真正的大机会在于创新的蓝海,在于那些“似是而非”的新赛道;创业者要敢为人先,在早期大家不看好的某些全新赛道大胆去做开拓者,两年多来电目科技在物联网应用领域发力,所做的每一项业务都是在创新,都是少有人做的新业务。比如,电目科技团队研发的手势识别技术产品,未来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人与设备交互方式,会给整个社会带来积极改变。

美的资本合伙人李澳称,电目科技创新能力强,开辟了多个创新应用场景,有较强的技术落地能力;在一些细分赛道,电目已构筑了相应的技术壁垒,其技术和产品在智能家电和物联网领域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华宇注册_汽车疯子和狂人之间,站着李书福

0211

在做汽车之前,李书福有过5次创业的经历。1997年,李书福杀入汽车行业,并放出豪言:“轿车是什么?不就是四个轮子,几个沙发,加上一个铁壳吗?”一句调侃,尽显“草莽”本色。

柳传志曾回忆李书福说,“他说他要做汽车,大家觉得太可笑了,不可能。”但是,在2018年的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上,柳传志对李书福大加赞赏,这一年,吉利耗资90亿美元成为奔驰最大的股东,并彻底拿下沃尔沃,轰动一时。

在困境中壮大,吉利已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的创业典范。但吉利也曾出现过战略上的失误,目前也仍在不断在内部进行革命。随着“极氪001”的推出,吉利资本化方面的战略也开始悄然布局。

如同李书福所说,“我们既要自我革命,更要联合革命,我们一定要开放包容,合纵连横,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打造产业链新优势,扩大生态圈新朋友,孤军奋战,单枪匹马很难赢得这场战争。”

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争?李书福能赢吗?

/01/

放牛娃的汽车帝国

草根创业,这可能是形容李书福最贴切的描述。

李书福是放牛娃出身,上小学时,他利用暑假为生产队放牛,让他比同学“富裕”不少。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李书福开始追逐他的致富梦,从经营照相馆,回收废旧电器中的金属,到研究生产电冰箱配件,再到生产装潢材料,李书福先后4次转型。

28岁时,李书福开始研究摩托车,并将吉利发展成为全中国第一个研究生产摩托车的民营企业。此后,吉利转型升级研究生产汽车。那一年,李书福35岁。

“决定要研究、生产汽车,除了我自己信,还有少部分人信,真没有太多的人相信。”当时,市场都认为中国在汽车工业领域已经没有优势,但在李书福看来,中国汽车市场每年才几十万辆,汽车进家庭才刚刚起步,机会很大。

最初,吉利的汽车研发部门包括李书福在内,一共有三个人。

1997年,吉利成为中国第一家民营轿车企业,2001年成为首家获得轿车生产资质的民营企业,吉利走过了国家对民营资本造车由禁止、到怀疑、再到逐渐放开的过程,正式进入吉利汽车时代。

2004年,吉利汽车在香港“借壳”上市后,吉利开始积极转型,推出了以远景、帝豪为代表的车型后,向外界宣布,进入战略转型期。2007年时,吉利的营收为1.31亿元。李书福决定,扩充高档汽车的生产,以提高品牌定位。仅一年后,吉利的营收就达到了43.64亿元。但是,吉利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2014年前后,吉利汽车销量也出现了大跳水。

经过反思,李书福坚定了转型的决心,“所有汽车公司的发展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从低端走向高端,从价格优势走向技术领先,面对消费升级,唯有向上发展”。

此后,吉利汽车开始进行调整,实施“回归一个吉利”战略,将旗下品牌和销售渠道重组,将帝豪、英伦、全球鹰三大品牌进行重组,并开始向“技术先进、品质可靠、服务满意、全面领先”转型。

2015年博瑞上市,吉利开启精品车3.0时代,这一时期的吉利开启了造型、品质、配置、智能化等全面升级,推出了博越、新帝豪等爆款车型之外,还基于CMA平台推出新豪华品牌领克。

不过,从2018年至今,吉利又进入到营收下滑的阶段。

2017年之前汽车行业市场空间较大,竞争尚不激烈,2017年之后,随着行业增速放缓,并且哈弗H6、传祺GS4、宝骏510、途观、吉利博越等爆款车型相继占领市场,SUV市场集中度与轿车市场趋势逐步一致。随着中低端市场增速放缓,SUV红利逐渐消退的情况下,叠加外资股比放开,自主品牌向高端市场突破,吉利再一次迎来了新的挑战。

2018-2020年,吉利营收分别为1068.39亿元、977.12亿元、923.74亿元,同期净利润分别为125.53亿元、81.90亿元、55.34亿元。

新架构产品爬坡,摊销压力增加和原材料涨价拖累,加之产品处于生命周期末端,终端促销力度加大,加之新车上市销售费用增加……多种原因叠加,使得吉利去年的营收情况成为2017年以来最低水平。

李书福的汽车帝国,曾经高歌猛进、也曾坎坷曲折、沉浮不定。如今,电动+智能赋能之下,吉利走到了新一轮强车型周期拐点。

/02/

从“汽车疯子”到“收购狂人”

吉利从民营车企走到今天,发生了两件震惊业内外的投资,也正是通过这两笔投资,使李书福从“汽车疯子”,走向了“收购狂人”。

吉利有今天的地位,离不开十多年前收购沃尔沃。

2010年3月28日,在瑞典哥德堡沃尔沃总部,李书福和福特首席财务官路易斯·布斯坐到了签字桌前,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这在当时是中国汽车企业最大的海外并购,被人喻为“农村小伙娶外国公主”。

其实,早在2002年,李书福谋划过收购罗孚,最终慢了一步;2006年,李计划收购奔驰smart,因为卖方合同过于苛刻而放弃。

2007年,李书福来到香港,找到此前参与吉利收购锰铜项目的核心成员张芃,进行了一次有关收购沃尔沃的深谈。彼时,吉利内部已经成立了“V项目”即沃尔沃项目团队(张芃和吉利时任CFO尹大庆成为项目团队最早的成员),但进展受阻。

李书福让张芃写了封英文信,表达吉利对收购沃尔沃的兴趣,李书福署了名,但福特回复:对不起,沃尔沃不卖。

但就在被拒绝的一年后,金融危机爆发,李书福抓住时机,借势而上。当时,美国汽车销量下滑17%,而中国汽车市场则在逆势上扬,同期销量上涨10%。

在这一大背景下,著名的投资银行法国洛希尔银行董事会在经历了几番争辩和讨论后,最终决定接受吉利“沃尔沃项目”。而在2008年12月,福特汽车也终于表示,“认真考虑出售沃尔沃”。

此后,经过长达一年的筹备、谈判,2009年12月23日,圣诞节前一天,吉利与福特就收购沃尔沃的主要商业条款达成一致。

然后就是价格问题。

福特最初对沃尔沃的报价是60亿美元,尽职调查结束之后,洛希尔给了李书福一个建议收购价格——35亿美元。而后李吉利CFO尹大庆和沃尔沃CFO进行了一次单独会面。这次见面直接让吉利的报价降低了17亿美元。几经辗转,最后报价更改为18亿美元。

虽然有了报价,但吉利没钱。

2009年,吉利全年营收为141.57亿元,净利润为11.83亿元。想要吃下沃尔沃,没那么简单,李书福也曾直言“我把身家性命都赌上了。”

此后,吉利从成都顺利融资30亿元,具体方式是吉利以一年期借款的形式,向几家国有机构贷款,成都市政府担保,李书福本人终身反担保。此外,大庆市国资平台以入股形式提供了30亿元资金。2010年3月2日,上海吉利兆圆国际投资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注册资本81亿元,北京吉利万源出资71亿元,上海嘉尔沃投资有限公司出资10亿元。直到6月13日,上海嘉尔沃投资有限公司10亿元实缴出资到位,李书福松了一口气。这个时间,距离交割日期只有不到两个月。

签约后,李书福称:“未来的沃尔沃是吉利的,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吉利收购沃尔沃是中国汽车企业最大规模的海外并购。不仅提高了吉利的科技水平和品牌地位,帮助其由价格竞争优势转换为技术领先优势,更将吉利的目光从中国,拓展到了全世界。

鸟枪换炮的吉利,越战越勇,2011年之后的10年间,李书福一直没有停止收购的脚步。在2018年他以90亿美元收购奔驰母公司戴姆勒9.69%股权,成为奔驰的大股东,再一次书写了中国车企的传奇一笔。

业内甚至有了段子:“无论你买沃尔沃,还是买奔驰,不都是图个‘吉利’嘛!”在投资、收购之下,吉利也逐渐壮大,成为国内车企巨头之一。

/03/

极氪独立融资

李书福能否再造独角兽

2021年7月末,FF在美国纳克上市,久未现身的贾跃亭喜笑颜开的对媒体表示,“会回国。”值得关注的是,作为财务投资人,吉利参与了FF上市的“少量投资”,媒体称大约在3000万美元左右。

业内也将关注再一次放在了李书福身上,他为何要投资贾跃亭的FF?

事实上,在李书福的造车梦中,还有一个电动梦。早在2018年,李书福曾表示“到2020年吉利汽车90%以上都是新能源,这是我们现在正在努力的。”

早在2015年,吉利就发布了“蓝色吉利行动”,提出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吉利整体销量90%以上的目标,但从实际销量来看,“蓝色吉利行动”并未如计划般顺利实施。2020年吉利汽车新能源销量为6.8万辆,占整体销量的比重仅5%。

目前,吉利汽车现有电动车帝豪EV、几何A、几何C等,由于产品定位和配置等原因,上述电动车销量不佳。

今年1月吉利汽车总销量为15.6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为0.42万辆。新能源整体占比不足3%,与预计的90%目标相去甚远;6月份,吉利汽车总销量为10.01万辆,同比减少9%,其中0.75万辆部为新能源和电气化汽车。

在新能源方面,吉利进展缓慢。去年,吉利发布SEA浩瀚架构,这个历时4年,投入超过180亿的架构是基于PMA平台改造的纯电平台,全面覆盖A级到E级车,可满足轿车、SUV、MPV、小型城市车、跑车、皮卡及未来出行车辆等全部造型需求,并将软件开发时间缩短至50%以上。

在此背景下,吉利推出旗下首个高端纯电子品牌极氪。

新推出的极氪汽车被认为是吉利用来突围新能源的一个“杀手锏”,其对标的是比亚迪汉与Model3,上市两月订单火爆,因2021年可交付订单售罄而停止接受意向金,预计稳态月销7000-9000辆,2021年受产能限值预计交付约1万辆。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吉利提交了科创板上市申请,但今年却撤回申请,此后业内有消息称,吉利将力推极氪单独融资上市。这样一来,极氪或将成为吉利内部第一个单独融资、上市的子公司。

目前,车企的市场竞争极为焦灼,比亚迪、广汽、上通五菱等均有热销车型上市,不仅有传统车厂的比拼,更有造车新势力以及百度、华为为首的企业纷纷布局。除了内部的竞争,近期,特斯拉再度宣布降价,给了对标车型极大的压力。

激烈的竞争之下,吉利的赢面有多大?

从车辆销售看,根据乘联会发布的6月销量数据显示:吉利6月份销量10.02万辆,同比减少9%。今年上半年,总销量达到6.30万辆,同比上升约19%;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吉利汽车6月份的累计销量为10.02万辆,但是新能源和电气化汽车的销量仅为7515辆。吉利6月份新能源车的累计销量还没有比亚迪的单车型销量多,譬如秦PLUS DM-i在6月份就卖了9269台,汉系列车型在6月份也卖了8386台。

图片来源:比亚迪公告

从成本结构和盈利看,车企需要不断提高单车盈利能力提高,而车企盈利与终端折扣、成本控制、规模效应等密切相关。

2020年,吉利、长城、比亚迪营收分别为923.74亿元、1033.08亿元、1565.98亿元;同期净利润分别为,55.34亿元、53.62亿元、60.14亿元;研发支出分别为5.88亿元、51.50亿元、85.56亿元。

从资本市场看,截至8月2日收盘,吉利总市值为2627亿港元;长城汽车为5863亿人民币;比亚迪为8331亿人民币。吉利约为0.45个长城、0.38个比亚迪。

整体看,三家车企都有新车型推出,但吉利的市值远远不如比亚迪,营收虽然和长城可一拼高下,但二级市场的表现却跟不上。

从造车新势力阵营看,蔚来市值682.06亿美元、小鹏港股市值为2542亿港元、美股为345.95亿美元、理想汽车为302.06亿美元。吉利市值仅仅高于理想汽车。

可以说,吉利在新能源汽车的销售方向上,未来胜算并不明朗。而如今寄希望于极氪的独立融资上市,或许是李书福想要在二级市场上实现1+1>2的真实原因。

在电动车之战上,吉利还有硬仗要打,李书福能否再造电动巨无霸的梦想,挑战颇多。

华宇测速_嬴彻科技完成2.7亿美元融资,京东物流、美团、太盟投资集团联合领投

0210

投资界(ID:pedaily2012)8月3日消息,自动驾驶卡车技术与运营公司嬴彻科技宣布完成2.7亿美元的B轮股权融资。此轮融资由京东物流、美团、太盟投资集团(PAG)联合领投,德邦快递、IDG资本、招银国际、国投招商、Mirae Asset(未来资产)、斯道资本(Eight Roads)、博华资本跟投,原有股东普洛斯隐山资本、宁德时代、蔚来资本、钟鼎资本等悉数跟投。

通过此轮融资,嬴彻科技将对其全栈自研的卡车自动驾驶系统“轩辕”进一步加大投入,同时加速在电动化领域的布局。自2019年起,嬴彻科技与中国领先OEM联合开发自动驾驶重卡的量产车型,遵守严谨的车辆正向开发流程,在自动驾驶领域共创多个行业领先成果。嬴彻科技搭建的自动驾驶货运体系已经得到中国众多头部货主和优质车队的深度参与。

京东物流CEO余睿表示:“京东物流长期以来,坚定‘技术驱动,引领全球高效流通和可持续发展’的使命,最大化助力实体物流与新兴产业的发展。未来物流行业有望成为自动驾驶技术最先广泛商用的场景,且自动驾驶技术将对物流运输的‘成本、效率、体验’带来显著优化。京东物流是中国最早投入自动驾驶技术研究的公司之一,并积极推进在城市末端配送等场景的实际应用。同时京东物流注重产业资源整合,作为京东物流在自动驾驶货运领域的重要投资布局与生态合作伙伴,嬴彻科技在干线物流拥有全面领先的技术、量产与运营能力。双方将围绕干线场景下的中长途自动驾驶货运业务、云平台与自动驾驶技术展开深入合作,实现双赢。” 

美团战略与投资副总裁朱文倩表示:“美团拥有业界领先的无人配送自主研发能力,在该领域有长期的积累,近年来无人配送的投入继续加码、规模化落地进程进一步加快。美团目前通过自研、合作与投资的多手段建立无人配送生态版图,主要涉及室内、半封闭园区以及公开道路三个重要场景。同时,美团持续围绕具有长期发展价值的前沿科技领域进行投资,积极布局智能汽车、自动驾驶、机器人、半导体、生物科技等领域。投资嬴彻科技是积极参与到中国干线物流自动驾驶赛道的头部机会,通过科技驱动效率提升。嬴彻科技作为干线货运场景中自动驾驶技术+运营的领先者,美团十分看好其产品化与商业化落地能力,期待年底自动驾驶卡车的量产下线,建立并开展长期且深入的合作。”

太盟投资集团(PAG)成长基金主管合伙人许湛表示:“我们相信,自动驾驶技术在货车中的应用能有效改善司机的驾驶体验并增加安全性,同时显著提升物流效率及降低能源消耗,社会意义巨大。太盟投资集团在汽车及相关服务领域有着广泛的投资布局。作为其自动驾驶领域目前唯一的投资,嬴彻科技优秀的管理团队在自动驾驶技术、整车制造和商业化运营等各方面均拥有丰富的经验,太盟将长期关注并持续支持嬴彻的发展。”

德邦快递高级副总裁、首席投资官崔维刚表示:“德邦一直以来非常重视科技的投入;自动驾驶是德邦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的重要方向之一,可以有效解决我们司机群体老龄化、司机难招等痛点;我们认为以场景和量产为驱动的自动驾驶技术才能真正走出实验室,实现大规模商用。嬴彻是德邦在自动驾驶领域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我们期待与像嬴彻这样真正具有量产和运营能力的自动驾驶公司合作,实现干线运输的降本增效!” 

嬴彻科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马喆人表示:“我们将继续聚焦中国的万亿级干线物流市场,坚定投入以车规级量产为导向的核心技术全栈自研,坚定推进自动驾驶货运体系的规模化落地和持续创新。 我们期待与产业伙伴一起加速,率先在真实复杂道路上实现自动驾驶重卡的安全高效运行,为物流产业创造价值,建立覆盖全国的货运机器人网络。” 

华宇平台登陆_生物科技企业中慧元通获超6亿元Pre-IPO轮融资

0207

投资界(ID:pedaily2012)8月4日消息,近日,国内疫苗公司动态频频。中慧元通宣布完成Pre-IPO轮融资。中慧元通获超6亿元Pre-IPO轮融资,投资方为盈科资本、弘晖资本、国海创新资本、松禾资本等。

据悉,中慧元通是一家从事疫苗研发、注册申报、产业化和销售的专业公司,目前公司已取得儿童型四价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成人型四价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重组带状疱疹疫苗、九价重组人乳头瘤病毒疫苗4个一类新药临床批件、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1个九类新药临床批件。

四价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WHO 推荐的 2018-2019 年度北半球四价流感疫苗组份为:A/Michigan/45/2015  (H1N1)pdm09 类似株、A/Singapore/INFIMH-16-0019/2016 (H3N2)类似株和B/Colorado/06/2017 (Victoria 系)类似株及B/Phuket/3073/2013 (Yamagata 系)类似株。公司自有专利技术研发的四价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国内外无产品上市,具有纯度高、安全性好的特点,尤其适用于儿童和老年人。

华宇平台官网_十几万的增高针是「智商税」家长更愁了

0202

这届家长开始“鸡”身高了。一年花十多万给孩子打“增高针”的家长并不少见。

在家长眼里,孩子的身高是头等大事,甚至比成绩更重要。成绩可以提高,爱好可以培养,相貌可以微调,但孩子一旦过了发育期,身高就很难再改变。

几乎每个年代都流传着一些“长个偏方”,比如吃生鸡蛋、喝牛奶、喝鱼汤,还有吊单杠等。但近年来,“增高针”逐渐进入焦虑家长们的视野。

日前,新华视点发布的一篇《身高焦虑就打“增高针”?危险!》文章指出,近年来,医学上主要用于矮小症的“增高针”治疗悄然兴起。专家认为,生长激素有被滥用的苗头,可能带给使用者内分泌紊乱、股骨头滑脱、脊柱侧弯等健康风险。

消息一出,国内生长激素龙头股长春高新,直接在8月5日跌停。

尽管“增高针”价格昂贵、效果因人而异,还可能因为内分泌紊乱导致长胖,但是,现在“增高针”被批,也不影响“鸡”身高家长们的决心。

所谓打增高针、生长针,就是注射生长激素,市面上分为粉剂和水剂,水剂又分为长效水剂(一周打一次)和短效水剂(每天一次)。这些针剂价格昂贵,一年的费用在6-10万元之间,超出了不少三四线家长一年的工资。

有家长对开菠萝财经表示,自家孩子注射“增高针”后,一年长了11厘米,但也有孩子一年长高1厘米,同时长胖了30斤,视觉上反而变矮了。

其中一位家长坦言,注射生长激素,是一场对金钱和心态的大考验。孩子没长高的时候担心没效果,吐槽生长激素是“智商税”,当长高了,又要担心副作用。但凡孩子身体有点风吹草动,“增高针”都会被列为首要怀疑对象。即便如此,也不敢给孩子停药。

开菠萝财经最后想提醒大家,如果有身高焦虑,建议去正规医院接受检查并咨询,请勿轻信偏方,孩子的身心健康是第一位的。

一边骂生长激素是“智商税”,

一边继续打针

柚子 | 孩子13岁 打生长针2年

我们从女儿十岁时开始进行身高干预。第一年把精力放在她的营养、运动和睡眠上,寄希望于孩子自然长高。

我开始研究营养学,每天让女儿把牛奶当水喝、把钙片当零食吃,买菜也只敢买有机蔬菜。孩子的奶奶找来民间偏方,说吃“不打鸣的小公鸡”可以长高,便在老家定期挑选这样的鸡送过来。我们向来不信土方子,但事关女儿身高,我和老公都没拒绝。老公听说跳舞能拉伸能长高,便每周送女儿去学拉丁舞。我们还会定期带女儿户外运动,并监督她保持充足睡眠。

全家人都努力了一年,没看到太大效果,我们越来越焦虑。在焦虑中,我和老公听说有个同事的孩子,打生长激素长高了,心动了,也快速开始行动。

我在网上快速查了攻略,便带孩子去医院做检查,结果显示“部分生长激素缺乏”,如果不进行干预,青春期后只能长到150CM左右。女儿在班级教室里一直坐第一排,身高只有145CM,班里最高的女孩已经168CM了。我不指望孩子长这么高,只是觉得女孩怎么也要长到160CM,才不算矮。

打生长激素,11岁已经不算早了,按照女儿的体重,第一年需要9万元左右,凭我们的经济条件勉强可以支撑。我们很犹豫,但更怕错过最佳年龄,于是决定赌一把。如果花钱能买到身高,也不亏。

注射生长激素,是一场马拉松,是一场对金钱和心态的大考验。

打针第一年,只长高了3.5CM。每次测量身高都会经历一次心态崩溃,哪个月身高长得快了,就像孩子考了好成绩一样,由衷地高兴;哪个月效果不明显了,心情就会受影响。

我们有个交流群叫“今天孩子长高了吗”,每当看不到效果时,我就会在群里和同样打了针没效果的家长大骂打生长激素是“智商税”,但讽刺的是,一边骂,一边却不敢停针。毕竟钱都花了,骂完还要在网上找有效果的案例,给自己洗脑。

没长高的时候担心没效果,长高了又要担心副作用。注射生长激素的第二年,孩子长高了11CM,我和老公还算满意。但是烦恼又来了。但凡孩子身体有点风吹草动,生长针都会被列为首要怀疑对象。虽然还没出现明显副作用,但我已经陷入“长高了,想停药;停药,又怕长不高”的矛盾中。

生长激素注射量跟体重挂钩,体重越重,用量越多。随着女儿体重增长,每次注射的价格就更高。前阵子婆婆生病住院,我们经济压力非常大,和老公商量了几次,还是不得已停掉了女儿的生长激素。

目前已经停针一个月,我整天处在“停针还会正常生长吗”的焦虑和懊悔之中,某一刻会觉得如果自己能再多赚点钱就好了。我和老公打算再观察两个月,如果孩子身高没有变化,借钱也要继续打针。

咬牙花十万打增高针,

一年只长高了3CM

小婉 | 孩子13岁 打生长针1年

第一次有身高焦虑,是女儿11岁半转去一所私立学校时,同学们都长得很高,女孩子170CM+的一抓一大把,而我女儿才158CM。后来上了初一,身高根本没长,女儿天天抱怨自己长不高,晚上偷偷躲在被子里哭,我看着心里很难受。

我和老公非常焦虑,山东的男孩女孩个子都很高,周围的小孩在五六年级时就开始窜个子,虽然别人会安慰我“有的孩子发育晚”,但我心里还是不放心。尤其是亲眼看到邻居家的女孩,身高也是158CM,相亲的时候被男方挑来挑去。

我们家的身高基因一般,爸爸172CM,妈妈160CM。为了让孩子长高,从饮食到运动,从医生建议到民间土方,我都试过,光是买各类钙片和蛋白粉,就花了一两万。

有一天我在网上看到有人分享注射生长激素长高的经历,最多的长了18CM,我就心动了。但是价格很贵,即使是普通的生长针,一年也要将近十万,比我一年的工资还高。我先带着孩子去医院做了骨龄测试,结果显示大于同龄人,而且医生也不能保证一定有效果,还讲了一些副作用,比如激素水平紊乱等,但我还是想试试。

丈夫一开始不同意,因为实在太贵了,对于我们来说压力太大。那一阵,我俩为这件事天天吵架。

但我认为,我们就这一个女儿,不管是长相、学习还是情商都很优秀,凭什么要因为身高“低人一等”?而且女儿真的很懂事,自己跟我说不要打,不想给我们造成负担,还说“妈妈,我都想好了,以后我不打算结婚,也不会被别人挑三拣四,一个人好好赚钱,赚多了就给那些得了‘侏儒症’的小孩捐钱”,我当时眼泪就掉下来了。

虽然十万真的很多,但我们也不是拿不出来,丈夫最后也只能同意。

打了生长激素之后,女儿饭量变大,我也更加注重做饭的营养均衡,甚至那些传言能够长高的食物我们也没间断过。我每天还会带她跑步、游泳、靠墙站和摸高,女儿会练习吊杠悬挂,但最后只长高了3CM,体重却增加了10KG,一年后我们决定放弃。

事实上,女儿做的远比我看到的多,她经常自己查资料、请教医生,也会向一些高个孩子请教日常习惯。可以说,她在学习上不一定是最刻苦的,但在长高上一定是。但是天不遂人愿,我们能做的都做了,还是没办法改变什么,女儿也渐渐释怀了,说以后去大城市发展,因为大城市的包容性会更高,不会因为身高而遭受恶意。

朋友十五岁时打增高针,

长高1CM、长胖30斤

小沈 | 19岁 大学生

在我们三代人的大家庭里,我是所有上学的孩子里最矮的那个。当时我在读高中,有段时间为此而焦虑,不过因为学业紧张没有时间,上大学了才开始到处寻找长高的方法。

我在网上看过很多长高方法的分享,也看到很多父母因为孩子身高不如同龄人或者长得太慢就带小朋友去打针。我身边也有朋友,为了长高选择吃药或打增高针。

我认识的一个男生,十五岁时打了增高针加药物治疗,最后身高增长了1-2CM,但因为药物里的激素,身材迅速“膨胀”,体重飙升,两个月胖了将近30斤,视觉上反而更矮了。他的父母为此非常懊悔。

听说这件事后,我也和爸妈聊过,最后一致认为应该远离打针和药物治疗,与其用身体去换身高,倒不如健康生活。所以我选择通过运动和饮食来调整。

我每天坚持运动1-2小时,主要是跑步加肩背训练,偶尔会打篮球;平常站着的时候喜欢绷脚背、踮脚尖。饮食方面,妈妈做饭会注重营养均衡,主要是注意牛奶、蛋白质、果蔬维生素和谷类的摄入,少吃零食。

这些方法都是我在网上看了很多资料自己摸索出来的,不一定适用每一个人,但我通过这个方法,在19岁后又长高了4CM,很开心。

就算没有长高,我也不会选择去打针。我也想劝家长和想长高的朋友一句,如果不是身高导致生活不下去了,不要接触药物去改变身高,因为结果很可能会不尽如人意。想要去医院看看可以,但不要抱太大希望,不如平时多运动、注意饮食,可能会有惊喜。

很多人的身高焦虑,大多是来自社会和自己给自己的压力,其实没有必要这么在意。现在职业这么多,为什么非要去选择那些有身高限制的职业?至于婚嫁问题,如果你本身有学识、有财力、性格好,身高不是决定因素。

别给自己太大压力,在全方位提升自己的同时,快乐生活吧。

想过打增高针、喝“增高中药”、

断骨增高,幸好我都放弃了

齐齐|28岁 互联网从业者

我咨询过生长针,犹豫过喝不喝“长高中药”,想过断骨增高,幸亏最后都没有付诸行动,现在慢慢和自己和解了。

身高焦虑是从初中开始的。小时候一起玩的小伙伴,大家都长得差不多高,结果到了初中他们蹭蹭蹭长到了一米六以上,我还是1米五多一点的个子,没变过,但我当时以为自己还能长。

直到上了高中,爸妈带我去医院查过能不能打生长针。打针的前提是,长骨的两头骨骺线没有闭合,就是还有自然长高的潜力。我去查的时候已经十六岁,骨骺线已经闭合,没法打了。而且我爸妈担心有副作用。

学生时代,不管是上体育课排队形,还是新学期排座位,都是按照身高从高到低排,我每次都自动站在边上。每次过年,我的身高都被亲戚拿出来说事,“哎呀 ,怎么还没长个呀。”种种这些,都时刻提醒着自己是个矮子。

毕业后,我还想过自己挣钱去打针,或用其他方式让自己长高。我在贴吧上查到一家医院,介绍说可以通过中西医结合的疗法让人长高。我去医院“考察”后,觉得那个医生非常不靠谱。他给我开了一个中药单子,价格特别贵,像智商税。

在那家医院,我看到一个小个子的男生,就跟他搭讪。他说他已经来过几次了,一个疗程的药是5000元左右,他感觉好像有点效果,但也不能确定。我加了他的QQ,后来有一次问过他现状,他说家里没钱了,就没再去了,整体感觉没什么效果。

我还想过断骨增高,也是在网络上查了半天,有说自己手术后在床上躺了一年,但真的长高了的,我有点心动。但我当时刚毕业,碍于没钱就没有去。后来有钱了,也没再考虑过。不光是术后在床上躺一年令人害怕,我还在电视上看到过不少做断骨增高变成瘸子、瘫痪的案例。

工作忙起来之后,我更无心关注增高了。自己跟自己和解后,也就不太在乎身高这件事。我以前的鞋子,鞋跟都很高,现在的鞋子会带点跟,但更多是平底鞋。

身高一度影响我的择偶标准。之前脸丑可以忍,个子太矮不会考虑,找男朋友就找175CM以上的,这在西南地区算是高个子了。后来,帅的、高的,都谈过,反而觉得外形没有那么重要了,现在我择偶最看人品。

每个人都是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是矮,有的是胖,有的是穷,有的是灾难,而我只是身高矮而已。不过我因此经历了自卑、经历了向内探索的过程,也让自己有了一些感知世界的敏感度,认识到了自己本身的价值,找到了想要的方向,结果也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