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华宇会员“  下的文章

华宇平台官网_狂人孙宏斌和末路狂奔的融创帝国

0206

7月26日,又一档监管大棒挥向了房地产,房企买地金额不得超过年度销售额40%,旨在完善“三道红线”监管漏洞。

如此利空消息一出,多支地产股暴跌。截至当日收盘,万科A下跌7.6%,新城控股下跌7.2%,融创中国下跌7.8%。

事实上,此类消息早在年前就已在头部房企传开。

5月中旬,融创就因为拿地金额430亿达到了销售金额708.1亿元的61%,远超过规定的40%而受到有关政府的约谈。

2021年以来,融创是国内房地产商不折不扣的拿地狂魔,在全国各地纷纷拿下“地王”,碧桂园,万科等房企都难以望其项背。

看得到的是,融创在监管大棒下仍然没有放弃扩张的野心,于刀尖上跳舞。

让我们一起走进融创,看看这个庞大的房产帝国如何在业内掀起一片腥风血雨。

沉浮孙宏斌

提起融创,不得不谈他的创始人孙宏斌。

1990年5月28日,孙宏斌被北京海淀警方刑事拘留。10天后,以挪用公款为由,孙宏斌被正式逮捕。

不要在最好的年纪选择安逸,孙宏斌却在最该奋斗的日子被迫入了狱。

铁窗以外天如醉。铁窗以内人如魅。已是多愁,况又心儿碎。

上天给孙宏斌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往前看,他是寒门贵子,联想精英;往后看,他是地产大亨,超级富豪。但是此时此刻,他只是一个一无所有,身陷囹圄,连自由都失去的阶下囚。

别人三十而立,孙宏斌三十入狱。

出身于山西小县的孙宏斌比任何人都清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才能改变命运。年仅22岁,孙宏斌便从清华大学硕士毕业,之后更是被分配在中国环境科学院工作。

但胸怀大志的孙宏斌怎能忍受一成不变,一眼看的到头的生活。1988年毅然辞职,转身投向了正值创业期的联想。

柳传志一眼便相中了这个年轻人,对他寄予厚望,很快把他提拔到营业部主管,负责联想销售工作。

千里马遇上了伯乐,一拍即合。

踌躇满志的孙宏斌带着一帮敢想敢做的年轻人,用短短2个月时间,就把营业额做到了2400万。

不到两年时间,孙宏斌就被破格提拔为企业发展部经理,主管他在全国范围开辟的18家分公司。这个过程联想的老人基本上都没参与,各分公司的主管领头人基本上也都是孙宏斌直接任命。因此,孙宏斌在分公司具有极大的威望,说一不二。

少年得志难免会恃才傲物,集团内部拉帮结派更是职场大忌。

孙宏斌在自己分管的企业发展部单独搞了一份《联想企业报》,在报上宣扬了自己如何聘人,裁人和任命分公司经理,要知道当时联想集团内部已经有了一份柳传志办的《联想报》。

而《联想企业报》的头版:“企业部的利益高于一切”,更是在联想内部引起了轩然大波。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闻此消息,长期坐镇香港的柳传志彻底坐不住了。

1990年3月,柳传志回京开了一期干部培训,准备妥善处理企业发展部的问题。当然也有找孙宏斌谈话,可是并没有什么结果,孙宏斌并不认为自己有任何问题。

再爱才的柳传志也不会任由孙宏斌侵犯自己的利益,当联想内部流传孙宏斌打算带着企业部独立,“携款1700万而逃”的时候,柳传志立马向公安局和检察院报了案。

一招“挪用公款罪”,直接将孙宏斌送进了监狱,判刑五年。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很多人入狱后,很可能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对于孙宏斌来说,懊恼有之,不甘有之,愤怒有之,但是唯独没有的,就是承认自己有罪。就像他在辩护的时候提到的那样:在联想之外另立账户,只是为了周转方便,从没有想过私吞,仅此而已。

看一个人行不行,不是看他的高峰时刻,而是看他是否能够触底反弹。

1994年初,孙宏斌被裁定减刑1年零两个月,同年3月27号,正式刑满释放。

正如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说的那样:有些鸟注定是不会被关在笼子里的,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

出狱后的第一件事,孙宏斌便找上了柳传志。不是复仇,而是请他吃饭。当时的孙宏斌已顾不上个人恩怨,他满脑子想的都是创业,可是苦于没有资金和人脉。

饭局上,孙宏斌主动向柳传志认错:“之前的事,是我错了。”并承诺今后不再涉足IT界。而且还表示自己想涉足房地产,希望老东家能够施以援手。

柳传志心里如何作想我们不得而知。看得到的,就是柳传志不仅给了孙宏斌5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而且还拉来了中科集团董事长周小宁,来给孙宏斌铺路。

出狱仅短短几个月时间,一代传奇地产公司融创的前身“顺驰”,就这样被孙宏斌缔造出来了。

从房屋中介出身的顺驰,2年之后成功转型房产开发商。恰好碰上了好时代,1997年,国家决定拉动内需,房地产行业受到重视。

乘上这股政策东风,顺驰一路扶摇直上。2002年底,顺驰在天津累计开发30个项目,占到天津房产开发总额的20%,成为响当当的“津门老大”。

野心勃勃的孙宏斌当然不会把眼光局限在一个小小的天津,他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2003年,“中城联盟”在重庆召开例会,孙宏斌挑衅式地公开喊话,对标万科,“一个城市应该能支撑一个50亿元到80亿元销售额的地产公司。顺驰今年销售额要达到40亿元,我们的中长期战略是要做全国第一,也就是要超过在座的诸位,包括王总”。

要知道,当时万科销售额44亿元,全国第一,顺驰才14亿元。狂妄、自大,是业内人士给孙宏斌统一贴上的标签。

可谁都没料到,喊话仅仅两个月之后,顺驰开始如飓风般席卷全国。大范围跑马圈地,屡创拿地天价。

2003年9月,顺驰以5.97亿元的价格拿下石家庄009号地块;2003年12月,顺驰又以9.05亿元拿下北京大兴黄村地块;2004年1月,顺驰以27.3亿元拍得苏州工业园区凤凰城地块。孙宏斌身上又多了一个新的标签,“地产骇客”。

值得一提的是,固执的孙宏斌仍然迈不过心中的那道被关押的坎。2003年,时隔十三年之后,孙宏斌向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提起申诉,最终法院判决孙宏斌无罪。

一年多的时间,顺驰的储备面积就达到了1200万平方米,员工数量也激增超过八千,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全国大型房地产公司。

大好流年,时运最济的就是把杠杆运用得淋漓尽致的激进派。

2003底,顺驰以45亿元超额完成了孙宏斌定下的40亿元销售目标,彼时的万科销售额63亿元。大家都在想,顺驰好像真的能够逆袭成为业内第一?

可是,不惜代价的拿地和合作开发,造成的结果就是顺驰的房价明显高于周边其他项目。光是一个管理成本,就占据了总项目的8%,远超行内3倍水平。利润更是低于5%,要知道当时的万科利润从来不会低于15%,富力更是超过30%。

2004年,过热的楼市遭到了国家密切关注,各种政策密集下达调控,房地产凛冬将至。在海南全国房地产论坛上,王石更是直接点名斥责顺驰破坏行业竞争规则。

同年11月,顺驰赴港上市计划搁浅。次年,与美国投资银行摩根的谈判失败,直接导致顺驰裁员20%。2006年初,顺驰欠下银行贷款高达46亿元。

12.8亿元、9亿元,就算是在最后一年,销售额都有几十亿元的顺驰,在半年时间分两笔被贱卖给了香港路劲集团。

彼时的孙宏斌就是一个活脱脱的孙悟空,勇往直前,桀骜不驯,面对天庭的压迫,背水一战。

“大圣此去欲何?”

“踏南天,碎凌霄。”

“此番路途艰险,若一去不回?”

“便一去不回!”

差点赶上万科的顺驰,真的一去不回了。

顺时意气风发,输时一败涂地。

东山再起的并购之王

孙宏斌曾说:人原本生活得很好,原本可以不冒险,但因为选择了梦想,而遭受到困苦和失败,但为了梦想和理想而拼搏,即使没有成功,也值得所有人尊重。因为这个世界就是靠有梦想的人去推动的。

再次跌入谷底的孙宏斌仍不信命,怀揣着梦想,依托于顺驰留下的火种,一些优质地块和项目,天津融创浴火重生,成了孙宏斌的最后一棵救命稻草。

2010年国庆最后一天,融创中国在香港联交所高调上市,许久没在镁光灯下露面的孙宏斌终于再次回到了大众的视野。

“我等了三年,就是要等一个机会,我要争一口气,不是想证明我了不起。我是要告诉人家,我失去的东西一定要拿回来!”

小马哥等了三年,孙宏斌也等了三年。他触底反弹的能力,他的坚韧不拔,不得不让人折服。

站在顺驰的肩膀上,融创知道该如何才能走的更远。

发展初期,对于导致顺驰失败的直接导火索现金流,融创一直把控的很好。

每年都有一个严格的预算管理规划,其中就有分级别的应对措施:销售额差10%、20%、30%的时候都会有预案。此外在买每一块土地之前,融创都会给出一个完整的资金解决方案。

根据融创的上市文件显示,从2007年到2010年,融创的资产负债率都处于行业低位,分别是68%,61%,28%和70%。同时期的恒大,碧桂园等都超过80%,即使以稳健著称的万科,平均负债率都在72%以上。

不得不说,这时的融创并没有借用太多的杠杆来飞速扩张。

但是和大多数房企相比,融创有一个最特别的地方。当下,住房不炒已经是全国房产的基调,很多房企都选择多元化来转型。

“在万科,谁要是多元化,就算我死了,在棺材里也要伸手出来反对。”2011年的王石是如此的坚定将房地产开发坚持到底,可如今万科也走上了多元化的道路。

据万科2020年年报显示,物业服务方面的万物云实现营业收入182.04亿元,同比增长27.36%。旗下“万纬物流”也已经发展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冷链物流综合服务商。

花了3年时间造车,连底盘都没有弄出来的恒大,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自己的多元化生态链布局。几天前的7月22日,还传出恒大研究将其旅游业务分拆上市的消息。

唯有融创,依旧坚持着自己的老本行,将房地产进行到底。

虽然现在融创有自己的文旅布局,但是2020年38.8亿元的文旅年收入,仅占了融创去年总收入2305.9亿的1.68%,显得不值一提。

哪条路都是康庄大道。不管是多元化还是坚持老本行,外界也无法去评论这两个道路谁对虽错,只能说选择的时机是否足够恰当。

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近年来的房地产金融管控一直是处于调控的重点。

在扩充自己的商业版图的时候,融创选择的是并购和项目合作两个齐抓手。

2015开始,融创减少在公开市场拿地,通过并购来扩充自己的土地储备,不断的在房地产圈使用挪腾大法,全国各地都能看到融创“接盘侠”的身影。

仅是2016年下半年,融创就拿下了5个大项目。

当年7月,融创花费42亿元收购莱蒙国际旗下物业;8月,以20亿元入股博鳌金湾;9月,以40亿元入股金科地产;11月,以37亿元入股恒大嘉凯城青岛项目和138亿元入股融科智地。

2017年绝对是融创并购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1月,融创以26亿元拿下链家6.25%的股份;同月,以150亿元的代价分别收入乐视网8.61%,乐视影业15%,乐视致新33.5%的股权;5月,以102亿元收购天际烂尾楼星耀五洲项目;7月,王健林将万达旗下13个文旅项目和76个酒店打包卖给了融创,总价632亿。

对于当初入股乐视,除了有对同为山西老乡贾跃亭的惺惺相惜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乐视的土地储备,当时乐视低价拿了2万多亩的土地。

入手万达项目更是有利可图,光是万达文旅项目的周边住宅可售面积就将近5000万平方米,可以直接变现。此举将融创在一年间把土地储备扩充了一倍,成为了融创“粮仓”重要组成部分,3年时间里,融创将万达的资产卖出了1600亿。

2018年,在乐视上吃了闷亏的孙宏斌沉寂了一年。2019年,他再次以并购狂人的姿态回归大众视野。

2018年1月,融创以125亿元收购上海泛海建设公司100%股权;10月,以40亿接盘李嘉诚打连项目;驰援会展王邓鸿,以152亿元收购云南城投集团持有的环球世纪及时代环球51%股权,而这一笔天价的收购项目,孙宏斌只花了1个小时就拍板拿下。

2020年,融创虽然没有停下收购的步伐,但是谨慎了许多。不仅退出了追逐多年的金科股权争夺,而且接盘次数大大减少,仅有2个。

2020年6月,融创以350亿元的代价,接盘了山水文园的全部项目;11月,又以49亿元接盘了新湖中宝的两个项目。

截至2020年末,融创土地储备规模达2.58亿平方米,权益土地储备规模1.61亿平方米,土地储备货值约3.1万亿元,位居头部房企之首。

大规模的并购,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负债率不断拔高。2019年,融创的资产负债率是88.12%,2020年负债率略有下降,但是也超过了80%,达到了83.96%。

融创似乎渐渐放弃了当初的稳健,不断在借杠杆上愈走愈远。

步子迈得太快太大,外界普遍担忧融创会走上顺驰的老路。毕竟,目前在融创官网显示的7位执行董事中,汪孟德,荆宏,田强,黄书平这4位就曾任顺驰的高管。一脉相承的融创难免会有顺驰的影子。

神奇财技配合疯狂拿地

2020年,本就因为疫情停产三月而处境艰难的房地产,又遇到了政策调控的泰山压顶,三道红线犹如紧箍咒般套在了各大房企的头上。

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全国有453家房企破产,似乎房地产行业又迎来了新一轮的洗牌。

如何降负债,高质量地发展,成了房企关注的话题。净负债率,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比,现金短债比更是成为了决定房企成败的硬性指标。

踩线的房企们为了降档,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引入战略投资者,分拆资产,房价打骨折促销,出售不良资产等,一切都是为了指标转绿。

很不幸,在第一批公布的踩线名单里,融创就以三道红线齐踩而被归入红档,而且三项指标里除了现金短债比,剩下两项指标都是排名第一。

一年时间不到,根据中国房地产报公布的数据,融创已经成功实现2条指标转绿,净负债率,现金短债比和剔除预收款资产负债率分别是96%,1.08和78.3%。净负债率和现金短债比都达到了要求。

融创施展了什么样的魔力,让其指标这么快转绿的呢?

仔细看一下融创公布的2020年年报,不难发现融创颇有粉饰债务的味道。

2020年融创少数股东权益522.03亿元,权益总额1778.30亿元,占比29.36%。

/图片来源:融创中国2020年年报

但在利润表中,其他非控股权益仅有36.99亿元,年内综合收益总额395.49亿元,占比仅为9.35%。

/图片来源:融创中国2020年年报

对于远低于29.36%的9.35%数据,让人不得不怀疑,融创很可能通过“明股实债”的“财务技巧”,将部分债务转移到表外,来降低自身的财务指标。

与此同时,融创在2020年5月6日,7日连续两天出售金科股份股票,以此换来了21.36亿元的投资收益,也是融创在净负债率实现指标转绿的关键。

甚至在今年收购彰泰,选择支付的时间点上,融创都卡的非常好。

根据公告,99.1亿元的收购款是分3次分别给付,三次时间分别是2021年的4月底,7月底,以及2022年的一月。而第二笔和第三笔款项支付时间,恰好是融创2021年中报和2021年报的统计截止时间之后。

别的一些数据可以通过财务手段来进行优化,但是净利润,营业总收入这些可是实打实的数据,明眼人一看就知。

2021年3月12日,融创披露其2020年业绩报告,作为国内首家发布年报的房企,肯定是有自己的底气。

2020年全年,盈利指标皆创下历史新高,融创营业收入2305.9亿元,同比增长36.5%;归母净利润356.4亿元,同比增长36.9%;每股盈利7.82元,同比增长30.6%。

但是,2020年融创毛利率为21%,比上年同期下降了3.5%;非流动负债达2466.59亿,比上年增长了100多亿。负债总额更是高达9305.75亿,比上年同期增长840多亿。

而接下来一年里,融创面临大量资金支出。

融创借贷总额约为3034.4亿元,利息开支约为289亿元。持有的987.1亿元非受限现金资源,仅可以覆盖916.1亿元的短期有息债务。

与此同时,融创今年还将支付约2020.8亿元贸易及其他应付款。与之对应的,融创仅能收回贸易及其他应收款约为610亿元,远远不足以覆盖应付账款。

今年以来,融创在拿地方面尽显土豪气质,超额溢价在全国范围内激进拿地。要知道,溢价拿地的直接后果就是拿地成本的增高,那房价还能少吗?

2021年1月22号,融创溢价14%,拿下合肥包河区202101地块。

2月,融创更是一口气在芜湖,无锡,重庆,江阴,上海和南宁6个地方拿地,其中芜湖2103号地块更是溢价169.44%,南宁GC2021-001地块也溢价72.64%,光是一个不满30天的二月份,融创拿地开销就超过了180亿元。

而且由于在上海普陀的溢价拿地,单价超8万/平方米,直接导致融创被当地政府约谈。

“我是支持调控的,不调控的话这个行业没办法干了,不调控的话房价和地价都要上天了。不调控的话,对开发商来说地价比房价涨得快,赚不了钱。老百姓也买不起,不调控对谁都没好处”,3月中旬,孙宏斌在融创2020年业绩会如是说到。

可是嘴上喊着拥抱政策,身体却很诚实。不管政府的约谈,融创又开始了他的疯狂溢价拿地。

3月15日,江苏镇江J2102地块,就被融创拿下,溢价61.3%;3月底,融创分别以溢价83%和89%在临沂和淮安拿下了两块地皮。

据有关媒体报道,融创的到来对淮安楼市影响巨大,淮安市淮安区地价短短几个月就从5000元多一路飙升超过9000元。

4月份,融创拿下了21宗地块,拿地总价超过了245亿。尤其是在4月底,分别在乌鲁木齐,广州,重庆和无锡,拿地金额就达190亿元。

5月,融创以430亿元拿下了全国18个地块,更以121亿元拿下北京海淀树村两地。

截止到6月初,融创半年拿地的总数超过82宗,总金额更是超过1000亿元,比第二名的万科和第三名的保利多了200亿元。要知道2020年一整年,融创的拿地金额都只有695亿元,不到半年时间,2021年的拿地金额就远超2020年了。

这么频繁地拿地,自然引起了人们的质疑,融创有这么多钱吗?

对此,孙宏斌这样解释道:“目前,我们还是按照权益拿地额不超过权益销售额的40%的标准拿地,并且我们还有大量的合作方,实际上我们自有资金投入大概占拿地金额不超过20%”

孙宏斌的此番言论显然难以服众。据市场资讯机构《REDD》消息透露,融创自今年1月大举收购土地,引起了央行和国土资源局的关注。央行要求金融机构提供融创5月份购地的信息,包括逐层穿透说明购地资金来源、相关银行账户信息、支付凭证等。

融创此次陷入“央行排查”风波,说明监管部门对房地产行业态度真的不止是说说而已。

写在最后

几经沉浮的地产大亨孙宏斌,在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后,才打造了如此强大的融创帝国。

拿地,并购,拿地,并购,如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融创在构建自己商业帝国的时候,目标很明确,房地产开发,一条路走到底。

可是,一套又一套的调控组合拳,仍痴迷房产业务无法自拔的融创该如何接招?

肉眼可见的,融创并购和拿地越来越急,步子也跨地越来越快。

三道红线,融创可以通过财务手段来调节,但是房产新政,显然是直奔激进的拿地房企而来。

传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鸟没有脚,生下来就不停的飞,飞的累了就睡在风里。一辈子只能着陆一次,那就是死亡的时候。

希望,进击的孙宏斌和他的融创帝国,能继续自由地在风中飞舞。

华宇登录_字节教育闪电大裁员的24小时

0205

“从去年8月进入正轨到现在也就一年……领导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目标再激进一点,再激进一点……眼看着从一百号员工到近一万人,再到如今……”

8月5日,字节跳动旗下的大力教育开启“闪电”裁员,一位突然被裁的年轻员工,在社交媒体上留下了以上感慨。

针对网传截图称“字节的教育板块全部裁掉”的消息,字节跳动回应称:消息不实。

突然裁员的结果,对很多人来说都是意外,甚至对大力教育CEO陈林应该也是如此,毕竟在教育“双减”政策已经出现端倪的6月7日,陈林还曾在内部发表全员讲话,称“公司管理层对教育板块是非常有信心,也有耐心,未来将持续投入。”

去年3月,字节跳动八周年之际,创始人张一鸣曾在给员工的内部信表示,教育是公司未来三大关注重点之一。在今年3月,大力教育还发布招聘计划,表示将在未来4个月内,面向社会招聘1万人。

一向信奉“大力出奇迹”的字节跳动,甚至用“大力教育”为自己的业务品牌命名。然而,字节的“大力”教育,并未出现奇迹。如今,面临裁员和转岗的数千人,与字节跳动的教育梦,一起走到了梦醒时分。

据Tech星球了解,目前大力教育的核心业务瓜瓜龙、清北网校等项目,正在裁撤辅导老师和业务人员,采取N+2赔付方式;其中少儿教育领域的“你拍一”、GOGOKID等业务也正在下架;而素质教育和智能硬件会是未来发力方向。

“暴风雨”突然降临,大力教育“闪电”裁员

“双减”政策出台前后,整个在线教育行业,已是满城风雨。不过,不少人还抱有幻想,甚至认为,财力雄厚的字节教育会是幸运的那一个。

8月4日晚,脉脉上的一则爆料打破了平静。爆料称,字节将于8月5日官宣两个重大消息,一个是,清北网校和瓜瓜龙业务将关停,另一个是,字节放弃休闲游戏发行,负责人徐培翔将转岗。

5日,字节教育的一场“闪电”大裁员火速开启。这场涉及人数众多的大裁员,距离上次字节大力教育CEO陈林内部安抚讲话,还不到2个月的时间。

彼时,VIPKID、高途、好未来等在线教育企业,几乎全部采取开源节流计划,裁员消息此起彼伏。大力教育反而逆流而上,对外声称,没有裁员计划。然而,在“双减”政策尘埃落定20天之后,大力教育终究没能躲过裁员的结局。

事实上,大力教育裁员的消息,早在8月3日便在字节的员工内部流传。

“我是前天(8月3日)晚上,听小道消息说要裁员,昨天,组长开内部会通知了,今天(5日)正式官宣”。

入职字节北京瓜瓜龙教育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小赵便遭遇如此大的职业震荡。“入职即巅峰”,半个月前,她还在社交媒体晒字节令人艳羡的晚餐,为自己在努力工作感到一种充实的满足感。仅仅只是两周时间,小赵的字节大厂梦便破碎了。

但N+2的赔偿,让她觉得字节裁员无可指摘,“字节做得就是让人很满意”,小赵甚至开心地自诩为“幸运儿”,N+2的赔偿让她并没有被裁员影响心情。小赵告诉Tech星球,接下来她希望通过转岗的形式继续圆自己的大厂梦,“字节大厂,谁都喜欢,福利待遇都棒”。

有着同样经历和感受的,还有字节清北网校员工渝甜,她在某社交媒体直抒心意,“我要全网夸下字节,良心企业,第一次被裁还这么开心,躺平躺平。”

据渝甜向Tech星球透露,她在这次裁员中收到的赔偿金额在4万多元,“不加这个月工资差不多4w吧。”

在渝甜看来,在线教育行业本来流动性就大,很多人会自己选择辞职,眼下被裁员还可以得到不错的赔偿,也算是因祸得福。“字节挺好的,对比其他K12教育公司,能给的福利都给了。自己不是没有能力再就业,还年轻呀,又不会有人想在字节养老”。

虽然,企业裁员往往是相对负面的事情,但字节反而在这次裁员中拉了一波好感,提升了公司“路人缘”。

这次字节教育的大裁员,涉及更多的是业务线的员工。在长沙业务团队,leader刚开完会,便得知自己被裁的员工王淼,刚刚入职字节清北网校4个月。

相比于其他员工的惊讶,在年初就听到行业风声的王淼,并不惊讶自己被裁。从去年毕业到今年被裁,他是在线教育行业从巅峰到谷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谈起4个月前刚入职字节的情景,王淼说,“就是奔着对大厂的一种期待吧”。王淼告诉Tech星球,之前没提出离职的原因主要是不甘心、不舍得。“不甘心肯定有,但更要想想自己未来的发展”。

“一边看机会,一边谈n+2补偿”,这次被裁后,王淼打算和关系要好的部门同事聚个餐、休整一段时间,换个全新的行业再出发。

不过,由于裁员消息的闭塞,让更多的员工“只缘身在此山中”。据一位字节员工透露,非当事的员工都是从网上了解到的信息,“部门的领导也在等一个答案”。

还有一些字节员工在为没落下的靴子感到焦虑。长沙一位瓜瓜龙员工告诉Tech星球,他至今没有收到裁员通知。“不知道是什么情况,现在一脸懵。工作群里安静得像鬼,也没人敢问”。

没有人宣布裁员通知,也没有人退群,但网上铺天盖地的瓜瓜龙裁员的消息,又让他觉得业务随时会被砍。而他,入职瓜瓜龙也不过只有2个月时间。

相比已经有工作阅历的老员工,应届生在这次大裁员中显得有些无助。一位西安瓜瓜龙员工称,5日早上10点开会,被通知裁员,“应届生入职一个月失业,意外真是突如其来,我现在完全不知道要去干什么”。

下架、转型、分流,一场剧变上演

在字节闪电大裁员的过去24小时中,不少“局中人”经历了过山车一样的复杂心情。与此同时,字节教育的业务和产品也在进行一场剧变。

Tech星球通过大力教育和七麦数据的公开信息和数据,梳理出了一张大力教育产品图。可以发现,Pre-k业务线下,面向4-12岁孩子的在线少儿英语1对1学习平台GoGoKid,已经宣布自8月5日起,全面暂停直播课业务,并向家长退款。

而这条业务线的品牌合集瓜瓜龙,旗下有两款产品已下架,而其主力App“瓜瓜龙启蒙”,已经没有学科教育课程售卖,而是以绘画、问答等素质教育为主,收购后的“你拍一”App同样难逃下架的命运。

“没有提前的消息,更多的是临时通知”。

字节的K12业务线中,清北网校最为命运多舛。2019年,字节以2000万元收购华罗庚网校(清北网校),中小学直播大班课模式的清北网校,是大力教育发展较为成功的一项业务,却也成为此次调整的重灾区。

“成都作为双减政策的试点城市,我们所在团队解散”,在某社交平台上,一位刚刚被裁的清北网校员工表示,前两天公司开大会还不用担心“双减”政策影响高中线上教育,今天(5日)早开会,就被全部裁员。

上述在清北网校任职的字节人士告诉Tech星球,因为政策的影响,低价课招生的链路一直都在变化。无论是组织架构还是工区,两个月就变一个样。暂且不考虑业务的问题,一直在变化,这个状态就对人的耐心和希望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而业务是根据整体目标变的,所以业务压力大,一般存在于刚招生的前一个月,方式没有跑通的情况下压力确实会很大。

据该员工透露,其所在的业务板块,40多个人,大多是2019届、2020届毕业生,能力、学历、经验都参差不齐。

内外都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即便在线教育行业不遭遇此次剧变,字节大力教育也在悄然调整和转型。

从今年年初过后,大力教育停止了收购、新增公司,反而裁撤了两家公司,缩减规模。

比如,字节此前收购的清北网校的母公司“清北华数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已在今年初改名为“北京游来游趣科技有限公司”,法人也变成了字节游戏负责人严授,归为游戏团队。另外,瓜瓜龙思维的运营方北京思维跃动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也在今年6月改名为北京焉来商贸有限公司,并在工商信息中,剔除了教育咨询等服务,专注于贸易。

招聘仍在继续,字节教育的出路与明天

字节对教育有一个全场景覆盖的构想,即要将校内教育、校外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决心和力度在互联网大厂中罕见。

这从其布局的规模中也不难看出,天眼查显示,字节跳动教育公司及分支机构近40家,覆盖了大力教育的所有产品和业务线,包括瓜瓜龙、清北网校等,大力教育的整体公司架构规模比同为P1级别的游戏还要加大,也足见字节对教育的投资是大手笔。

在如今“闪电”大裁员的同时,令人颇感意外的是,字节的HR仍没停下教育相关岗位招聘工作。

Tech星球添加了一位字节HR的微信,对方简单询问是专注UI还是交互后,便发给“潜在候选人”一个JD。被问及字节教育正在大裁员一事时,对方称,字节部分业务在近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在家庭教育与素质教育领域,还是取得了良好的业务进展。

“总体而言,大力教育在各类教育场景,包括素质教育、家庭教育、进校业务、教育生态产品领域都有业务布局,未来策略是大力投入创新产品,努力提升产品体验,根据用户需求快速迭代。”

无奈放弃万亿规模的K12在线教育,奔向千亿规模的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是字节在当下教育领域的调整方向。

Tech星球了解到,意识到今后瓜瓜龙在线课程缩减,大头收入会减少,为了避免进一步扩大损失,瓜瓜龙已经转向素质教育和家庭教育。目前,“瓜瓜龙启蒙”App,已经变为普及教育知识的互动平台。

同时,瓜瓜龙在近期还成立了“瓜瓜星球”,为家长提供一个教育交流平台。而大力智能,同样也会在后期成立类似的家长交流社交“披风社区”,为家庭教育赋能。

清北网校也已经从在线教师辅导,转型为6-18岁的中小学生提供专业的学习方案和陪伴式辅导服务,并推出了AI互动课产品“豆豆狐”,未来将通过AI互动,辅导中小学生的学习。

成人教育方面,大力教育旗下的“开言英语”战绩反响平平,未来将通过推出开言英语海外版,在海外进行布局。

另外,字节还通过收购大学生教育产品“学小易”,深入大学生教育,据七麦数据显示,目前各渠道下载量已突破1.2亿,从数据上看,这款产品在同类产品中具有很强的实力。

而在教育硬件方面,字节做了很大的投入,大力智能作业灯单平台预订过万,甚至在去年双十一期间多次断货,远超字节内部预期。尝到甜头后,大力教育已经开始研制智慧屏,通过打造小屏或平板类教育硬件,加码教育智能市场。

一位大力智能硬件业务团队的员工告诉Tech星球,大力智能业务线一直运转正常,还在出新产品,还在继续招人。

从以上动作可以看出,字节裁员可能是近期“快刀斩乱麻”的果断决策,但是调整的步伐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

有行业分析人士认为,在线教育曾占字节系广告收入的比例为15-20%。在线教育此前在抖音投放中的疯狂增长,以及行业展现出来的市场规模,或许是字节教育决心重押在线教育的原因之一。

去年3月,张一鸣在字节八周年给员工的内部信中也提及,“最近在线辅导市场非常热,很多人问我公司的业务进展。我其实不焦虑,有耐心。”

如今,核心的K12业务无法开展后,字节教育已经转向了更难且利润更薄的辅助教育领域。

字节在教育领域断臂求生,很多被裁员的人也要面临再入职场的挑战。面对整个行业这场突如其来的大浪淘沙,一位字节员工感叹道,2019年的互联网金融和P2P、2021年的在线教育,都是教训,“不要将自己局限于某一个行业中,而要把更多的重心,放在提高自己的通用技能上。”

华宇开户_因房价而躺平的年轻人,却让房租下跌了

0205

每年的毕业季必不可缺的一个话题就是“租房”,大学生们以为自己终于告别了拥挤喧嚣的集体宿舍,即将奔赴下一段星辰大海,却被现实冷冷拍在了沙滩上。7月份,“第一次租房有多难”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年轻人的生活征程正式拉开帷幕。

毕业之前幻想中的租房生活,是北欧风的热带窗帘与纯色的地毯星星灯,再不济,也应该是《老友记》中描述的理想群居生活:最爱的人在身边,最好的朋友在对面。然而现实中的租房却是,漏水的厕所与没有窗户的清晨,你永远都不知道隔壁住了一个怎么样的“奇葩”。

一线城市飘荡的年轻人尤为焦虑,最新统计显示,北京的租金收入比已经高达58%,这也就意味着收入的一半以上要乖乖上交房东。偶像剧里的女主无论多么底层,永远都是平层独栋配方便面,没有被生活毒打过的大学生自然是一毕业就听到了泡沫湮灭的声音。

找一个理想的房子有多难?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年轻人租房平均租期只有8个月,也就是说,这届年轻人不是在搬家,就是在搬家的路上。热剧《我在他乡挺好的》女主为了省钱,租下离公司2小时地铁的城中村,随之而来的是丧失所有社交,半夜被小偷撬门。

8月份,《房地产蓝皮书》显示,2020年住房租金出现1998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这本是一个该让全体年轻人额手称庆的好消息,但蓦然回首,才发现,原来租金降了,年轻人也“逃”了。

北上广放低姿态,网红城市“高高在上”

贞元三年,十六岁的白居易梦想着春风得意,一日看花,从故乡江南千里迢迢来到京都长安时,名士顾况就曾调侃道“长安米正贵,居之不容易”,时隔一千四百多年,顾况一语成谶,年轻人一边向往破茧成蝶,一边又感叹居之不易。

早在几年之前,逃离北上广的话题就层出不穷,尤其是当焦虑横行,年轻人站在现实的累累废墟上,选择佛系躺平未尝不是一种放过自己的表现。据悉,北上广每平米的月租平均超过100元,这就意味着年轻人每个月至少要花4000元以上的房租,才能实现起码的标准人均住房面积。

当然,不想屈服的人还有很多。对于一心想要留在北上广的人来讲,这里的包容性是实现与忍受一切的前提,为此可以有无数种迂回战术,比如逃离市区,去较远的地方安居。2018年,中国房情网的一组数据让打工人们喜大普奔:北京三区的房租涨幅明显下降。

但还没来得及高兴多久,紧接着的另一组数据就让年轻人顿时清醒。2018年7月,与北京三区房租涨幅降温相伴相生的是周边几个区的房租涨幅大涨,其中通州涨幅高达71%,大兴是64%,房山与昌平的涨幅也均超过50%,几乎是西城、东城以及海淀三区的两倍。

似乎无论逃到哪里,都躲不掉节节升高的房租。年轻人一心想要改变潮水的方向,但至少在租房市场上,我们不得不承认,年轻人就是房租涨幅的“源头”。这些年,不断有消息传出北上广的租房市场正在一步步向年轻人敞开宽容的怀抱,从宏观角度来讲,或许的确如此。

《2020年6月份一线以及新一线城市租房趋势报告》显示,以北京为代表的一线城市租房市场热度明显下降,在过去一年里,只有13个城市的房租涨幅超过了20%。有意思的是,北京、上海与广州出人意外地“掉了队”,但取而代之的是成都、长沙、西安等几个声势渐盛的网红城市。

理由很简单,网红城市开始越来越招年轻人喜欢了。以长沙为例,茶颜悦色与文和友彻底将这座充满市井烟火气的城市捧成网红,登上短视频顶流的同时也就意味着长沙摇身一变,变成年轻人下一个“乌托邦”。数据显示,2019年,长沙58所高校有差不多19万毕业生,有40%的人选择留在长沙。

其他新晋网红城市也是如此,成都对大学生的吸引指数为45%,是新一线城市指数最高的;

网红指数为89.35分的杭州排在第二,吸引指数有35%。人一多,租房市场难免恃宠而骄,眼看北上广的房租逐渐放低姿态,但下一站的网红城市却毫不心软,贝壳数据显示,2021年2月,全国18座重点城市中,长沙涨幅超过30%。

活在抖音里的成都力压北上广深成为2020年的房租涨幅最高的城市,重庆、西安、天津等种子选手紧随其后。事实上,这并不是网红城市第一次盖过北上广的风头了,早在2018年,当大部分城市租金都在环比负增长的时候,总有几个城市最显眼。

当年租金环比涨幅前三的城市分别是2.2.%的三亚、1.89%的武汉、1.54%的厦门,毕竟彼时“拳打大理,脚踢厦门”的长沙尚未成为短视频顶流,以厦门为首的小清新派无疑吸引着年轻人不断涌入,如今,这种趋势依旧存在。这世上本没有“北上广”,人一多,“北上广”也就诞生了。

从租房子到租“生活”

前段时间,《中国新闻周刊》在微博上发起话题“租房中那些心碎的瞬间”,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击溃了多数网友的心理防线。在异乡漂泊的年轻人应该都听过这样一句心灵鸡汤,“房子是租来的,但生活不是”。

虽然这句话从逻辑上永远无解,但翻看社交平台,试图在出租屋里营造美好生活气氛的人不在少数。每年毕业季,有关出租屋大改造的选题就能血洗整个内容视频圈,360视频里有500多条出租屋改造的视频;小红书上的出租屋改造笔记有1万多篇;淘宝ins地毯墙纸动辄月销上千笔……

即便是一间不足10平的隔断,也有豪华变身的那一瞬间。当代年轻人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首先就体现在居住条件上,自如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毕业生租房报告》显示,有90%的毕业生需要租房,而一线城市的租房预算已经突破3000元大关,绝大部分的毕业生宁愿为了高品质的生活提高租房预算。

或许是心有蔷薇,再逼仄的墙角里都能开出花来。特别是随着95后与00后走进职场,他们大多数不会轻易对无趣的生活妥协,CBNData《报告》发现,90后和95后等年轻人在家居饰品消费中的比重逐年上升。

在租房的过程中,价格因素也屡屡被外部环境所替换,长租公寓大火的时候,有75%的租房者是冲着服务与环境。知乎上吐槽合租舍友的问题有3000多条回答,卫生问题的相关词频数为11974。

与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通勤更是年轻人租房的避雷区,调查显示,只有4%的年轻人能接受一个小时以上的通勤时间,近九成的年轻租客愿意为缩短通勤时间支付额外的租金。英国有个很有意思的调查,通勤时间每增加20%,给人的体验相当于降薪19%。

张一鸣就曾在字节跳动的租房补贴的邮件中直言:“年轻人下班之后不要浪费大好时光与宝贵精力在地铁上。”当内卷鞭打过半个世界,焦虑之风不断消失重来再重来,与其积累一身怨气与疲惫,年轻人更愿意花钱去买推开门的那一瞬间放松。

这或许是断代差异的一个关键转折,年轻人很少会因为经济问题而放弃岁月静好,至少从年轻人的租房图鉴来看,幸福感变得尤为重要。此前,《中国青年研究》一则调查显示,年轻人习惯基于现实生活与主观幸福进行反思,从利益驱动逐渐过渡到文化认同。

年轻人向往岁月静好,于是在短视频里,独居Vlog自带精致流量,据调查,抖音中的独居Vlog有4746.1万次播放,小红书独居Vlog有3万多篇笔记,欧阳娜娜的12期Vlog在头条和西瓜视频上共获得超过7700万点击。

居高不下的热度侧面反映了当代年轻人构想生活时的小确幸,尽管现实里要为租房发愁,但至少在互联网中,年轻圈层俨然是一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届年轻人不想再“拼房”了?

在房子的问题上,洒脱的人普遍会将自己的观点对标大洋彼岸。在有些人还在为买房纠结不已的时候,年轻群体中有一部分已经开始放弃买房了。“为什么要将自己的时间与精力变成一堆冰冷的砖块堆起来?”这是情景喜剧《爱情公寓》里一句有名的台词。

年轻一代习惯享受生活,或许相比做有安全感的“房奴”,他们宁愿选择一辈子租房。社交平台上,租房族一度高喊人生自由,不愿意被一座房子束缚,更会将国外年轻人租房的常态视为一种理想生活状态。

但事实上,国外的年轻人并不是喜欢租房,很大程度上是他们压根买不起。以美国为例,全美地产经纪商会数据显示,2017年4月份,美国房价中位数同比上涨6%,连续62个月保持增速,海外楼市的疯狂丝毫不输我国。

无论在哪个国度,年轻人买房的压力都不可小觑。更何况,2016年美国有200万学生负债超过10万美元,由于海外学生过早经济独立,美国大学生平均每人拥有 3.4 万美元的学生贷款债务,有问卷调查显示,美国年轻人租房35%的原因是高额的学生贷款债务。

社畜不分国籍,经济压力与年轻人诉求观念转变,扩充了整个租房市场的生态空间。2018年,我国的租房人口超过2亿,预计2025年人数会增加到2.5亿。年轻人真的放弃“拼房”了吗?

现实也不全然如此,艾媒咨询调查显示,2020年国内30个重点城市购房群体中,30岁以下的人群占比为26.35%,比2017年增加了12.09个百分点。在不少一线城市中,90后房东超过五分之一,90后平均购房时间远比70后与80后要早。

有一点需要注意,如今的年轻人热衷买房与传统的安家思想背道而驰,曾经现实中的购房压力基本来源于整个社会绝对强势的家本位思想,从租房过渡到买房,除了必要的社会需求,年轻人为投资购房的情况绝不在少数。

国内房价不友好就转战国外,特别是一些旅游经济发达的国内。之前网上就掀起一阵去泰国买房的热潮,曼谷周围的中国房东遍地都是,网红“厨娘小鹿”就曾分享过自己在泰国买房的经历,据悉,泰国曼谷的租金回报率在5%到10%左右,一时间成为年轻人的投资圣地。

这几年焦虑无孔不入,年轻人买房不再是单纯地追求平静与安逸,更多地是通过一座房子来分解焦虑,阶层焦虑、婚姻焦虑、经济焦虑以及教育焦虑。可是,买房与否,租房与否永远都只是一道主观选择题,前者在乎落地的安稳,后者也有自己的考究方式。

诚然,谁都没有权利给出一个正确答案,毕竟可怕的不是房东,不是房价,而是利用买房来物化群体鄙视链的那些人。

华宇测速地址_苏州迅芯微电子完成超亿元B轮融资,毅达资本领投

0203

投资界(ID:pedaily2012)8月9日消息,近日,国内高端数据转换芯片(ADC/DAC)设计公司,迅芯微电子近期宣布完成超亿元B轮融资,由毅达资本领投,深创投、湖杉资本、哇牛资本、中鑫资本、永鑫等多家机构跟投。本轮融资主要用于公司产品研发生产、人员扩充及市场拓展。

据了解,迅芯微主要技术团队来自中科院微电子所,拥有完全自主的原创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7项、软著4项和IC布图8项。 致力为移动通讯、测试测量仪表、高速数据采集、光通讯及宽带雷达等领域提供高端模拟芯片、定制芯片、定制IP及全方位系统解决方案。产品已实现批量交付,被多家知名大客户所认可。

未来,在中国半导体产业蓬勃发展的基础上,公司将充分发挥团队在国内该领域的技术领先优势,推进已研发原型芯片的量产,满足国内5G基站、光通讯、仪器仪表、医疗、安检成像系统、高速数据采集等领域对相关芯片的需求,同时研发更高性能、更为安全可靠、更加集成化的芯片,最终打造成为中国超高速数据转换芯片领域的引领者与创新者。

华宇平台官网_陆正耀面馆开业,一碗面条将掀起补贴大战?

0201

‍Tech星球独家获悉,陆正耀最新的创业项目“趣小面”于今日(8月8日)正式开业。其全国第一店位于重庆市江北区金融街16号,同时,位于北京的凤凰汇购物中心B1层的店面,也于今日开始营业。

和瑞幸咖啡一样,用户需要在趣小面小程序下单。在小程序页面,用户可以选择堂食或者自提。在微信小程序页面,用户也可查询店铺地址,其微信小程序显示目前共有9家城市可以选择,但是只有北京、成都、重庆、沈阳可以查询到店铺地址。

不过,这可能是因为系统正在建设的原因。因为,一位舌尖科技(趣小面母公司)员工表示,事实上,西安的店铺已经在试营业了。

为了配合开业,趣小面今天在其官方微博账号上发布了宣传视频,他们写到:来趣小面偶遇吧,这一碗地道板凳面,有滋、有味,又安心。

8月8日,Tech星球前往趣小面北京凤凰汇购物中心店体验,该店铺位于凤凰汇购物中心地下一层一个角落。或许是由于周日的原因,现场客流量并不是很大。后厨共有5人操作,前台加上负责开店事宜的舌尖科技员工有8人。他们穿有黑色工作服,衣服的左上角印有红色的趣小面标识。和遇见小面相比,二者在价格上差异不大。

食品SKU上,共有12种面条、9种卤味、6种冰粉可以选择。在官方小程序上,趣小面是这样介绍自己的:以重庆特色板凳面、浇头面、现捞卤货、冰粉为特色。

在趣小面最初的计划中,首批进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十四个城市。而第二批拓城计划将于8月18日开启,包括长沙、南昌等城市。此次开业,因为疫情原因,南京等地暂时延迟。

目前,北京只有凤凰汇购物中心店处于营业状态,而其他家店铺尚在装修中,比如位于北四环的远洋未来广场店,其装修日期持续到10月3日。

根据美团数据显示,目前舌尖科技在14个城市共拓展了64家店铺。Tech星球发现,北京的大多数店铺地址位于商场的地下一层的餐饮聚集地,同时周边有写字楼覆盖。

一位舌尖科技员工告诉Tech星球,趣小面当初的目标用户就是商务办公人群。

开业当天,趣小面并未举行大幅度优惠活动。仅“霸王臊子面”和主推的沁凉红糖冰粉有优惠,前者优惠幅度为88折,后者为66折。现场,趣小面的工作人员正在安排“谁来上早班和晚班”的事宜。

今年,以兰州拉面、重庆小面为主的面食赛道意外地成为了投资热潮。以加盟模式快速发展的遇见小面目前拥有140家店,计划年底达到200家,目标是千家连锁店。

同样采取加盟模式的五爷拌面,目标更加激进,计划年末突破1500家门店,而且要在2023年将门店数突破7000家,要一直保持中式面食的门店数量冠军优势。

Tech星球此前曾独家报道陆正耀的开店计划,该计划曝光后,一位面食赛道的第一赛道玩家曾对Tech星球表示,我们非常关注陆正耀的这一最新创业项目。

目前来看,从店铺数量上来看,趣小面还逊色于遇见小面、五爷拌面。但开店,是陆正耀的团队最擅长的事情。

在供应链高度发达的今天,想要做好一家餐饮品牌,需要的不仅仅是品质管控,还包括出色的营销能力。过去,瑞幸咖啡就是凭借超低的价格和不错的口味,迅速占据了消费心智。而大部分创业者都很难走出战略惯性,照此看来,接下来了,面食行业或许要引发一轮营销、补贴大战了。

‍‍

华宇测速地址_天下苦“眼镜贵”久矣

0201

眼镜行业一直被视为暴利行业,其“半医半商”自费型项目更是堪称暴利收割机。提到配眼镜,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被“割韭菜”或者“水很深”。

此前,明月镜片在创业板IPO过会,再一次撕下了行业“暴利”的遮羞布。

招股书也直接给出了答案:单镜片成本不到7元,每副眼镜的成本仅56.09元,终端价格却能最高卖到1898元;其电商销售的毛利率更是高达令人咂舌的90%。

然而放眼望去,国产镜片行业看起来很美,所谓的暴利属性业内外人人皆知,但其间的上中下游甚至消费者或都有着自己的心酸。

一方面,所谓的暴利是“伪暴利”。在这一片充分竞争的红海里,价格及市场都很透明。我国的眼镜行业技术门槛不高,上游被国外巨头掐脖子,中下游同质化凸显,行业难以做大做强,品牌纷纷陷入费力不讨好的价格战厮杀之中。

另一方面,面对动辄上百甚至上千元的价格,普通消费者叫苦连连却又毫无“接招”之力。混乱的价格、参差不齐的服务水平,让这个最强调“透光率”的市场充斥着炒作概念、虚假欺骗广告等行业乱象,甚至被贴上了“坑蒙拐骗”的标签。

10年前就有媒体曝光了眼镜行业的暴利真相,到现在依然如此。这10年,是市场“失效”还是消费者“失智”?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迷思。

表面风光下的“伪暴利”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在全世界14亿近视人口中,有接近一半在中国。

2020年6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眼健康白皮书》显示,中国近视人数预计在7亿左右,接近总人口的一半。其中儿童及小学阶段近视眼总体发生率为53.6%,随着受教育年限的延长近视率不断攀升,经过高考的筛选之后,超过90%的大学生都近视。

庞大的近视人群,撑起了这门销售额近千亿的大生意。

在中国这个超级代工厂里,我们拥有眼镜原料、配件、镜架制造、镜片制造、眼镜机械、印刷包装等全套完整产业链。

眼镜行业也形成了区域和档次分层。奢侈品品牌代工厂在东莞和深圳(横岗),中低档镜架集中在温州,镜片在丹阳。

由于眼镜片一个度数就是一个SKU,装配要考虑采购与库存,江苏丹阳自然成为“世界眼镜之都”,这里生产了中国80%、全世界50%以上的眼镜片。

怎么看眼镜行业都是一门好生意。眼镜店售卖的眼镜动辄几百上千元,与几块几十块的成本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价格差。

在学校附近、街道热闹处和购物商场里,随便进去配副眼镜花个上千元早已不是罕见的事,买完总忍不住要骂其暴利。

毛利率高已是行业普遍存在的现象。从2014年至今,眼镜行业唯一一家A股上市公司博士眼镜总体毛利率平均超过70%,2020年明月镜片的毛利率也高达54.9%。

然而庞大消费人群,巨大的市场规模,超高的毛利润,七亿中国人戴出上千亿市场,眼镜行业却没能跑出一个全国巨头。

究其原因,产业链条最上游和最下游中间存在着研发、营销、仓储物流、库存、人工等诸多成本,两端的巨大价格差,这才有了行业暴利的假象。

看上去毛利率高,其实都在给上游供应商、商业地产打工。纵观眼镜行业整个产业链条,从生产商、经销商到零售商,鲜有净利润率超过20%的企业存在,明月镜片和博士眼镜的净利润率长期在10%徘徊。

眼镜属于耐用品,回头客少拉新成本高,品牌想建立知名度就免不了高昂的销售及广告费用。

根据招股书显示,从2017-2020年,明月眼镜的销售费用分别为4928万元、7682万元、1.04亿元与1.13亿元。期间邀请了陈道明作为产品代言人,在《非诚勿扰》《最强大脑》等热门综艺节目中都进行了广告植入。

2019年其净利润为0.81亿元,甚至不及砸在广告上的钱。

面对高人工、高租金和低购买频次的商品属性,成本低廉的镜片和眼镜需要在零售端以高价出售,才能覆盖诸多成本支出,更远不足以支撑起“暴利”。

下游终端店面的租赁支出和人工成本吞噬了相当大一部分利润,这也是传统眼镜零售行业的通病。

过去十年的经验证明,电商是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和赚差价中间商的不二法门。但实际上,在过去几年里,线上眼镜电商已经被证明是一条很难走通的道路。

资本退潮,搅局者落幕

对于大多消费者而言,最敏感的是价格,而眼镜电商的横空搅局被寄予厚望。

有知乎网友将之总结为三步攻略,并获得3万多赞同:

1、去公立医院找验光师验眼睛,拿到度数、散光瞳距等数据;

2、去眼镜店假装要买,试一试,看看好不好看,然后拿到眼镜品牌型号;

3、上电商平台旗舰店直接找,然后把数据给客服。

如此一番操作下来,线下眼镜店1000元的眼镜,一般200-400即可到手。

然而眼镜不像一般快消品,看看参数、型号、比比价格,从网上买回来就能用。

网上配镜试戴麻烦、数据的专业匹配度和售后服务也成为网友们吐槽频率最高的三大槽点。

搅局者电商渠道的出现,实际上并没能真正解决眼镜行业的痛点。

一方面,眼镜电商的成本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低。在负担人工、平台扣点、营销、库存等成本之后,线上眼镜也要2-3倍的溢价才能保证盈利。

另一方面,电商能砍掉部分流通环节,但配镜需要线下提供反复的验光和复杂的测量工作,而这又是线上无法提供的,所以也避免不了配镜不合适等问题。

要么度数不准,要么瞳距不对,镜架大小有问题……

适配眼镜的过程很依赖亲身体验。验光单往往只是一个很粗略的验光数据,还需要根据每个人的近/远视度数,散光的大小,轴向与瞳距、瞳高甚至眉高等具体高精度数据进行“私人定制”。

往往验光、适配镜架、镜片,眼镜与个人脸型匹配等一整套流程下来,一般要一个小时,线上沟通的效率和准确性都不如线下。

从传统眼镜行业销售的电商占比也可一探究竟。

博士眼镜的线上销售额占营收的比重很小,2018年仅有2.45%,今年也不到3%。

明月镜片的财报显示,2019年的大部分镜片收入还是线下门店创造的,电商自营仅占0.55%。其电商自营渠道镜片收入的毛利率虽然高达95%,但是其收入占比却只有0.55%,销售额只有区区246万。

资本的流向也佐证了纯电商并非眼镜行业的最优解。

根据企查查数据显示,资本推动国内眼镜电商兴起的时间是在2014-2015年,2015年投资事件最多,共16起,2017年投资金额最大,共9.4亿元人民币,到了2018年双双回落,投资事件仅4起,投资金额跌至8亿元。

2019年开始资本逐渐退潮,今年并未发生任何一起关于国内眼镜电商的投资事件。

资本退潮,搅局者电商落幕,眼镜销售的重担落在了线下实体店的肩膀上。

如果说线上配眼镜普通消费者还能与商家斗智斗勇,那线下则完全处于“手无缚鸡之力”的尴尬困境。

行业乱象丛生,是市场失效还是消费者失智?

一个成熟的眼镜店大概需要5-6名员工,其中验光师至少1-2名。为解决购买频率低的问题,眼镜店一般都开在核心商圈、大型商场、学校旁边等租金不菲的高人流的区域。

房租和人工占大头,虽说镜片不值钱,但是忽悠你买,需要门店下很大的功夫。眼镜店表面上卖的是服务和产品,但是其背后全都是套路。除非你对每一个环节、产品都非常了解,不然商家都是看人下碟。

有些店主毫不讳言,眼镜进价“论斤买”,卖价多少看本事。

甚至还有“无证上岗”的验光师,据了解,中国的合格验光师持证上岗的也就4000多名,缺口高达3—4万,很多眼镜店的验光人员并不是验光师,在专业技能上有很大区别。

这其中也不乏各种“坑”。典型的就是各种“三无产品”和众多“山寨”眼镜店。

2018年,原质检总局在官网发布的眼镜行业抽查情况显示——109批次眼镜不达标,不合格率为15.7%。

▲部分不合格企业

这些“三无”眼镜,堪称“视力健康的另一杀手”,戴上不仅可能会出现眼痛、眼胀、恶心等不适症状,还会加重视疲劳,造成视力严重损伤,很多消费者,戴着戴着眼睛就真的“瞎”了。

溢价挣钱无可厚非,但是不能坏了良心!

2019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通报,在抽查的8省(市)139家企业生产的140批次眼镜镜片产品,依旧有17批次产品不合格,不合格依然高达12.1%。

山寨眼镜店往往依赖代工厂的产品冒充正品,伪装成知名连锁品牌。一些商家在推销“防蓝光”眼镜时,会特意夸大它的效用,加上如“预防儿童近视”之类的描述,甚至有“治疗近视“的神奇效果,用来误导消费者。

除了各种实体店的各种“坑蒙拐骗”外,眼镜行业的另一个乱象之源,则是炒作各种营销新概念。

最近几年防蓝光是个特别火爆的概念,一些商家为了高价销售产品,夸大、虚假宣传防蓝光产品功能,过度解读蓝光的危害。号称戴上了防蓝光眼镜,就可以有效防止视网膜细胞活力明显下降和凋亡,防止干眼病与视疲劳。

然而,根据当前研究,除了特殊情况,没有证据显示来自电脑和手机的蓝光会对眼睛造成损害。

另一个备受推崇的概念是超轻镜框,7-8克超轻纯钛镜架被吹得神乎其神,价格翻几番也不在话下。

但其实销售员不会告诉你,眼镜的重量大头在镜片上,相较于动辄40-50克的镜片,7-8克的镜架实在说不上刚需。

这导致了普通消费者在配镜片、买眼镜的时候都陷入了这样的怪圈:眼镜价格越是抬高,消费者越觉得便宜没好货,甚至还有便宜的都是假冒伪劣产品的错觉。

消费者普遍都会觉得100-200左右的眼镜都不敢戴,实际情况是如果不考虑美观,几十块钱的眼镜都“能用”,可最后却没人敢买单。

如此一来,商家和消费者普遍都存在信任危机。商家觉得消费者很难搞,说啥都觉得贵,不理解人;而消费者却觉得商家肯定又在忽悠人,不能信。

在资本退潮,搅局者电商落幕后,市场鱼龙混杂导致了市场集中度低,店面多、小品牌多,行业乱象频频发生。难有品牌商通过规模效应大幅度降低价格,都纷纷陷入了同质化竞争的残酷“内卷”之中。

整个上中下游,从生产者到经销商最后到普通消费者,无一不是活在一片“水深火热”之中。

路在何方,何时能够实现眼镜自由?

如果我们把眼光放远点,就会发现其实眼镜行业是有钱赚的,暴利的源头就是国外厂商通过眼镜产业链垄断来牟取暴利。

镜片材质主要是树脂,从上游产业链来讲,日本韩国基本垄断了镜片原材料市场。

日本三井化学占据了高折射率镜片材料领域的龙头地位,在收购了韩国大田的KOC Solution后,现在整个原材料市场一家独大。

眼镜的核心在于镜片,镜片的核心在于折射率。目前1.67甚至于1.74的高折射率产品,基本都是被蔡司、依视路等国外大厂垄断。

目前,全球最大的眼镜和镜片生产商是依视路陆逊梯卡(Essilor Luxottica)集团,在疫情前,年营收大约在160亿欧元左右,年利润18亿欧元左右,市值超过460亿欧元。

整个镜片行业高端市场,定价权则几乎完全掌握在欧美大厂手中。

如果你600度及以上近视,需要佩戴价格普遍在3000元以上的高折射率镜片,还只能从欧美大厂拿货。

自从1995年进入中国,依视路一连串收购,目前在中国镜片市场稳占首位,市场份额超过20%;卡尔蔡司紧随其后,市场份额为15.1%;排在第三的万新光学,虽然是国产厂商,但同样被依视路抢先入了股。

就目前来说,国内原材料供应商的产品质量和品种,与国际领先水平尚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的镜片技术水平,只处于让1.74镜片合格出厂的初级阶段,光学性能和膜层设计水平都较低,自然也难以实现防油污、染色、变色等功能。

海外原材料垄断、高端镜片工艺不成熟,想要实现真正的眼镜自由,唯有技术层面的不断创新突破才有可能。

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眼镜行业们将上下而求索。”

客户年年压价,眼镜厂大批倒闭,一边是零售价节节攀升,一边是生产批发苦不堪言,钱被谁挣了?

上班是给老板打工,开店是给房东打工,房东给商业地产打工,商业地产为资本买单,而又是谁为高眼镜买单呢?

答:普通老百姓。

面对居高不下的价格,也有一部分消费者另辟蹊径,跑到广东深圳、福建厦门、浙江温州、江苏丹阳等眼镜基地实地配眼镜,可毕竟“远水救不了近火”,区域性眼镜城的覆盖面也极有限。

眼前的暴利,或许可以通过经营模式的改革来消除。其实这早就有迹可循,年初,心脏支架的价格从13000元直接降到到700块。

价格大跳水的主要原因是国家首次组织冠脉支架集中采购,砍掉中间商,与多家国内外制造商直接对接招标。层层加价、高昂回扣和巨额营销赞助成本一下子就降了下来。

或许,把“配眼镜”列入全民医保范围,也是让眼镜价格回归常态的出路。眼睛生病,也算是“疾病”的一种,何况,这眼睛有毛病的人,占据了总人口的一半。

毕竟,谁也不想10米外六亲不认,50米外雌雄不辨,100米外人畜不分。

天下苦“眼镜贵”久矣!

华宇平台注册地址_2021雷军年度演讲全文

0129

2021年8月10日晚上19:30,小米十一周年,雷军年度演讲—“我的梦想,我的选择”如约而至。在近三小时的演讲中,雷军首次揭秘他最艰难的10个选择,向大家分享了这些年来,小米在追寻梦想的路上凭什么一路前行,又是如何一步一步成长的。

发布会上,雷军宣布了小米的下一个目标:三年时间,拿下全球第一!

此外,雷军还给大家带来了小米MIX 4,小米平板 5、Xiaomi Sound、小米电视大师77 OLED及小米电视6 OLED,CyberDog仿生四足机器人等一系列让米粉惊喜的新产品。同时,首位小米品牌代言人诞生,他就是今年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赛跑亚洲纪录创造者——苏炳添。

以下是雷军公开演讲全文:

大家晚上好,欢迎大家来听我的演讲。

去年是小米公司创办十周年,我们认真做了总结和反思,用重新创业的决心,正式开启了新十年的征程。今年是小米新十年的第一年,也是小米手机发布的十周年,你会明显地感受到,小米发生了很大变化,它在一步一步成长,在一步一步长大。

前几天,小米第三次上榜了《财富》世界500强,全球排名 338名,进步了 84名。还有一个好消息,大家可能都已知道:国际调研公司IDC报告显示,2021年第二季度,我们的手机销量超过苹果,首次成为了全球第二。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 16.9%。也就是说,全球每卖出六部手机,就有一部小米。销量同比增长86.6%,小米正在高速成长中。

这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我们都非常激动。感谢所有小米同学的辛勤付出,更要感谢全球米粉十年来不离不弃的支持!

在这个幸福的时刻,我想起七年前难忘的一幕:那是2014年11月,乌镇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主持人问我,小米未来发展战略。

那时,小米手机发布仅仅三年时间,成为了中国第一、全球第三,这真的是一个奇迹。那个时候的我,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我脱口而出:五到十年,我们要做到全球第一。

苹果是当时的全球第一。主持人马上问在场的苹果高级副总裁布鲁斯·塞维尔,你怎么看。他说,It's easy to say, it's much more difficult to do.

当场被打脸,无比尴尬,台下几百位观众笑成一片......我刚找到了现场的视频,大家一起看看。

真的没有想到,7年后的今天,我们超过苹果,首次成为了全球第二!

还有更多的好消息,我们在22个国家排到第一位。在欧洲这样的发达市场,我们市场份额达到了惊人的25%。我们在欧洲市场登顶了,成为了第一名!这是中国企业第一次达到这个成就。

拿到全球第二之后,大家都特别高兴,觉得全球第一唾手可得。在这里,我还是需要讲实话:不要低估世界级巨头的实力。我们还是一个年轻的公司,我们需要非常冷静看到差距,继续夯实基础,稳打稳扎,当前小米的任务是真正站稳全球第二。

小米的梦想就是“让全球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这条路注定很漫长,很坎坷。我和小米全体同学们,都会拼尽全力去证明:小米的梦想一定可以实现!

去年我办了人生第一场演讲,今年我决定再办一场 ,演讲的主题是《我的梦想,我的选择》。主要想讲讲,过去这些年,为了追寻梦想,我们克服了哪些困难,做了哪些艰难选择。

01

股市风云

1.1破发

2018年初,我们经过反复商讨,决定上市。那个时候资本市场很火,投行把小米IPO发行价定在 HK$17-HK$22。几乎每个创业者都希望把价钱定得高一些,但我们毫不犹豫选择了最低价,定在 HK$17 。

我们非常真诚希望,我们的股票也能和我们的产品一样,“价格厚道”。我们愿望是非常美好而朴素,但现实可能没有那么美好。

2018年7月9号,万众瞩目的小米IPO 终于来了。现场氛围非常热烈,这是香港首家同股不同权的公司上市,也是全球第三大规模的科技股IPO,港交所还专门花30万港币定制了一面大锣,现场观礼人数超过了600人。大家期待小米开盘后股价能够暴涨。

谁也没有想到,一开盘,破发了!当时,大家全懵了。破发,就是股价低于发行价了,就是 IPO 投资者全部亏了。对于IPO来说,这是一件非常难堪的事。

仪式结束后,还有很多媒体堵在门口,谁也不愿意面对尴尬时刻,我们几个躲进了港交所的一个杂物间,心里特别不是滋味。有个同事看到我们,就拍下这个尴尬的场面。

当天晚上,我们按计划举办了内部答谢会。大家都来向我祝贺,但我心里始终沉甸甸的。晚宴致辞时,我忍不住说:"今天破发,我对不住大家了。我们会努力工作,一定要让IPO投资者至少赚一倍!"

那天晚上,我喝了很多酒,只记得我跟同事反复说,我们一定要努力工作,不能亏别人的钱。

第二天早上,我特地买了一条破洞牛仔裤,这是我一辈子第一次穿破洞裤。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我一定要牢记破发的这一天!我还专门发了一条微博,时刻提醒自己:虽然小米已经上市,但革命仍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1.2 回购股票

幸福来得太容易,第二天我们股价就涨回发行价,之后一路涨到了24块。

正当我们踌躇满志的时候,中国和美国贸易战升级,小米股票开始了一路跌跌不休。就这样,跌了一年多,到了2019年9月,一路跌到8.28港币。所有人的信心都几乎崩盘了,甚至还有人认为会跌到4块港币。

那段时间,我的情绪非常低落,特别不愿意见投资者。有位投资者,指名一定要见我。刚见面,他就毫不客气地说,“你们小米让我亏了这么多钱,真的不知道你们是怎么干的?”接着,从战略到产品再到管理,把我们当小学生,数落了一个多小时。我衬衣都湿了。

会后,我一个人在会议室呆了很久。那一刻,我非常绝望。

那段时间跌跌不休,我无数次问自己:"我们是如此努力的工作,小米的收入和市场份额都在增长。为什么资本市场就是不认可小米?"我实在有点想不通:"如果我是投资者,我自己会不会买小米股票呢?"

我们面临一个重大选择:在股价跌到大家绝望的时候,我们自己敢不敢真金白银买自己的股票。这是一个灵魂拷问。我始终相信我们小米的事业。同时我也是个自信的人,我坚信,"最好的投资,就是投资自己",鼓起勇气说服大家进行回购。

董事会同意后,我们掏了36亿港币的真金白银,均价 9.35港币 买了大量小米股票。

今天回头看,真的抄到底了!但当时,这个决策需要巨大的勇气,万一抄到半山腰呢?

苦心人,天不负,小米股价开始慢慢回升。2020年7月10日,上市两周年的第二天,小米股价终于涨回了17块港币,也就是IPO发行价。

我松了一口气,时隔两年,终于可以抬头挺胸、重新做人了!接着,小米股价一路高歌,到了2021年1月4日,收盘价 34块港币。让IPO投资者赚一倍,当初吹的牛,我们终于兑现了!"破发"给我造成的心理阴影也终于烟消云散。

那天,我很认真的跟同事们说,富途、老虎、同花顺,雪球、大智慧、自选股,这些股票软件,统统可以卸载掉了,我再也不用关心股价了!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02

高端之路

我们是如何走出股价低谷的?这几年,越是在股价低迷的时刻,我们越是憋着一口气,拼命投研发。小米要想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就一定要突破高端。

其实,小米手机刚起步的时候,就是从高端入手的,小米手机第一代就是当时最高端的智能手机。后来我们做了面向大众用户群的红米产品,非常成功,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了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谁也没有想到,这个成功极大地稀释了小米品牌。再加上我们自身实力不足,小米被很多人误解成只做中低端。

突破高端就迫在眉睫。

2.1小米10

小米的高端之路,从小米10正式开始。

为了把高端做好,我们不惜一切代价,死磕体验,细心打磨所有的细节。研发完成后,一测算,大家愣住了。4G升5G后大幅飙升的原材料成本,再加上巨额研发费用,要想做到不亏损,就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定价必须过 4000元,销量也必须过 200万台。

小米手机数字系列,定价还从来没有超过3000元过。这次定 4000元,一下子贵了1000元,米粉能接受吗?这么贵的手机,我们能卖出200万台吗?

我们的团队压力巨大,通宵达旦开会,商量着各种复杂的问题:如何破圈,如何影响商务人群,甚至是不是要找跑车品牌联名等等。我也懵了,懵了一段时间后,我认为只有一条路:相信米粉,依靠米粉。

200万台听起来数量很大,但中国有1亿多人在用小米手机,有没有2%的用户相信我们,愿意给我们一次机会呢?我认为,只要把产品做好,一定会有。我们要做的,就是全力以赴做一款米粉真心认可的高端产品。

想明白这一点,大家的心理包袱顿时放下了。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集中精力死磕产品,继续打磨细节。产品完工后,我们忐忑不安等待发布会,等待产品发布后用户的反馈。

谁也想不到,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一切。感觉整个世界都停摆了......我们精心准备的小米10怎么办?是推迟,还是取消?我们所有人都痛苦万分。

到了2月初,我们终于做了一个艰难又大胆的决定:按原计划执行。2月13日,我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发布会如期举办了。这是一场纯线上直播的发布会,会场里除了工作人员,空无一人。戴好口罩,走向舞台时,我还是非常担心我的状态和直播发布会的效果。

但灯光亮起的那一瞬间,仿佛千百万米粉的身影就在眼前,仿佛听到他们此起彼伏的欢呼声。

这次发布会空前成功,受到了米粉们热烈支持。第二天小米10首发,1分钟突破了2亿销售额,卖疯了。这是疫情后第一场发布会,为当时全行业复产复工趟出了一条路来。

就这样,小米冲击高端市场的第一仗,历经重重坎坷,大获全胜!

截至今天,小米10系列累计销量已达 577万台,小米10S到现在还在热销中。

2.2小米11 Ultra

小米10系列大卖,团队士气高涨,我们需要乘胜追击。

影像技术是手机行业的技术制高点。相机负责人朱丹认为,硬件上,我们一定要跨越式发展,能不能把相机传感器做到手机上,大比分领先对手,让小米登上全球影像的巅峰。设计负责人朱印立刻疯了:如果这样的话,手机可能会厚到用户无法忍受。

经过反复争论,大家终于达成了一致:为手机拍照的发烧友专门做款手机,追求巅峰的相机体验,这就是 小米11 Ultra。Ultra就是极致的意思。

在突破高端的路上,我们选择了这样一条路:我们要不顾一切追求巅峰体验,哪怕不完美!

相机部花了18个月,巨资定制了 GN2 传感器,底大到吓人,尺寸将近一英寸。手机设计出来后,拍照效果非常惊艳,可以媲美索尼黑卡,但相机的凸起和 Deco 也非常夸张。这真的是一个大胆的设计。

设计师们还是不放心,反复改进,后来拿出了比较优雅的方案:在相机Deco上加一个小屏幕,看起来就舒服了很多。改进后的产品原型出来后,我们内部同事们的评价不错,这让我心里踏实了一些。

发布会后,米粉们评价非常强烈,我觉得主要原因是,Ultra 太强了!它以绝对优势斩获了 DXOMARK 全球总分第一名,并霸榜了122天。我一直担心的设计问题,米粉们也非常喜欢,觉得有个性,有辨识度。

发布会后,Ultra 在全球范围内都引发了巨大的轰动。国际上很多科技博主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这次预定的情况也远超预期,大家都特别开心。没想到,我们很快又掉到坑里了。

Ultra 这款产品非常复杂,时间又非常紧,用户预期也非常高。我们不少细节没有达到大家期待,又被用户骂惨了。这几个月,我们组织了专门的团队在持续优化,基础体验已经有了显著的提升。待会 MIUI 负责人金凡专题给大家做汇报。

小米的高端之路,其实现在才刚刚开始。我们会不惜代价持续投入,我相信,小米的高端之路就一定会成功!

03

飞来横祸

最近一年,小米稳步增长,正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谁也没有想到,今年年初就遭遇飞来横祸。

1月15号早晨,美国国防部把我们列入了DoD清单。开盘后,小米股价应声大跌,跌幅超过了 30%。之后,依然狂跌不已,最低跌到 hk$21,小米市值跌掉了3000亿港币。

DoD清单,就是美国国防部认定的“中国军方拥有或控制的中国企业清单”。被列入这个名单后,美国政府禁止美国投资者投资,这对海外上市公司的股价打击非常大。对小米全球业务开展,更是一个长期的阻碍。

我们想破脑袋也不明白,小米怎么就成为了一家“涉军企业”?网上有很多段子,有网友说,是不是因为创始人叫雷军呢?

我们第一次遇到这样的事情,都有点慌。我觉得,我们应该立刻站出来澄清。管理层很快达成一致,发布公告:我们并非涉军企业,坚决反对美国国防部的无理制裁。同时联系美国国防部了解情况。麻烦的是,美国国防部说,这是军事机密,根本就不搭理你。

眼前只有两条路:要么认了,要么起诉美国政府。一家中国公司起诉美国政府,其实胜算不大。DoD清单,当时还没有任何一个起诉成功的案例。更大的担忧是,起诉会不会激怒美国政府,招致更大的打击。

我们请教了很多律师和国际关系的专家,众说纷纭,分歧很大。但小米是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公众公司,我们的信息高度透明,我们对打官司还是有一定的信心。

最后我们还是做了一个艰难的选择:直接起诉美国政府,用最堂堂正正的方式来捍卫我们的合法权益!

起诉后,美国国防部才不得不公布了原因。2019年,小米创始人雷军获得了由工信部等评选的,"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称号,工信部是中国军民融合的推动部门,所以,小米“涉军”了。

看到这个理由,我们大家都觉得啼笑皆非。在法庭上,我们的律师问:获奖名单中多达500人,其中有七匹狼的老板、老干妈的老板,难道做服装和辣椒酱也涉军吗?

终于,经过几个回合的交锋。5月25日,我们赢了!

这是史无前例的胜利!在小米胜诉的鼓舞下,又有几家中国公司起诉成功!这次胜诉,对小米未来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04

情义无价

前面讲的选择都是关于公司的选择,接着,我讲一个关于我个人的选择。

这十年,大家把我和小米划了等号。其实,我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金山的董事长。

我怎么成了金山的董事长呢?这来自一个"不理智"的决定。我对金山有非常深的感情。从22岁干到了38岁,我参与金山的全部创业过程,金山就是我全部的青春。

2011年,我们正在热火朝天创业。金山遭遇巨大危机,求伯君、张旋龙两位大哥经常来游说我,希望我能重回金山。但我已经开始创业了,这不可能呀。他们说,兼职干也可以,只要你接就行!

当时小米手机发布在即,正是最关键的时刻,理智告诉我:小米才刚刚起步,千头万绪,千万不要感情用事,绝对不能分心!

但金山咋办呢?两位大哥二十多年的情义,四五千兄弟们的前途,我也于心不忍!我非常痛苦,纠结了好几个月。我们小米的几个创始人看不下去了,劝我说,"与其这么痛苦,还不如接了。天大的事情,我们大家一起扛!"

他们是小米创始人,肯定希望我专注在小米业务上。但他们了解我的性格,也了解我对金山的感情,才会给我这样毫无保留的支持,当时,我非常感动。就这样,在小米联合创始人们的支持下,2011年7月7日,我正式接任了金山董事长。

我一接手,的确有点手忙脚乱。多亏了金山兄弟们齐心协力,金山逐步走出了困境,重新恢复了生机。

今年是金山创办33周年,也是我接任董事长第十年,金山已经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收入从不足10亿,增长到合并收入120亿,增长超过 11 倍!十年过去了,我非常欣慰,在兄弟们的帮助下,没有辜负金山,所幸也没有影响小米。

今天看起来,当初不理智的选择,背后默默影响我的,其实就是四个字,情义无价。十年来,对用户、对员工、对合作伙伴,我们始终如此。

范海涛老师,去年她写了一本小米的传记《一往无前》。今年她又刚写了一本金山的传记《生生不息》,今天首发,已经在全渠道上架,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到小米有品买一本来看看。

05

一路同行

再过几天就是8月16日,小米手机十周岁生日。感谢米粉朋友们一路同行,感谢大家一起见证了小米十年的成长。

从小米1到小米11,加上,从MIX1 到 MIX3,这 13款手机连在一起,就是小米手机的十年。

有米粉告诉我,他把这13款手机收全了,这让我非常惊讶。我相信小米内部也很少有人能收集齐所有的型号。我去翻了一下我的收藏,找齐这13款手机,拍了一张照片。

真诚感恩所有帮助过我们的米粉朋友们和合作伙伴们,一路上,我们一起同行,我们相信,我们都能走到梦想的彼岸。

这十年,实在太忙了,我几乎没有休过假。去年6月,我好不容易请了几天假去云南徒步。我当时戴着墨镜、帽子,估计没有人能认出我。

在香格里拉附近的一个国家森林公园里,我偶遇了一个年轻人,大家一起徒步,边走边聊。他叫姚聪,27岁,华能集团的一名风电工程师。他在山里工作,每个月工作二十天,休息十天。偶尔也会觉得山里的工作很枯燥,但觉得风电事业还是非常有意义。

聊着聊着,我突然发现他用的是 小米8 透明探索版。我估计他没有认出我来,就装着没看见。我们一起走了大约10公里,快结束的时候,他才突然说,雷总,能不能一起合张影?我愣了一下。

他说,我一开始就认出了你了,只是不想打扰你,就没说。他告诉我,他非常喜欢小米。小米每次出旗舰的时候,他都打电话找当地的代理商,叮嘱一定给他留台最好的,等他下山的时候去取。

他说,他可以买得起任何一个品牌的手机,他也用过其他牌子,但最后他还是坚定地选择了小米。“因为小米不一样,小米的理念不是赚更多钱,小米选择了一条更艰难但是更有意义的路。”

他看着我,很认真的说,"我也是一个有追求的人,所以,我更喜欢小米。”

这段话在我心里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我知道,世界各地有千千万万像姚聪这样的米粉,十年来一直默默支持我们、信任我们。正因为这些信任,才让我们战胜了所有困难,走到了今天的世界500强,走到了今天的全球第二。

正因为这些信任,让我有勇气站在这里,大声告诉大家,我们下一个目标:三年时间,拿下全球第一!

小米创业 11年来,我担心过失败,担心过自己的能力能不能跟上公司的发展,也担心过体力和精力,但每当遭遇巨大危机和挑战,我都会毫不犹豫挺身而出。我不是天才,也不是什么劳模,更不是什么战神,我只是个普通的工程师,追求梦想,做自己热爱的事情。

关于梦想与选择的演讲,我们就讲到这里。

华宇开户_柔灵科技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专注于非侵入式脑机接口应用

0127

投资界(ID:pedaily2012)8月11日消息,柔灵科技日前完成了天使轮数千万元的融资。投资方为浙江大学科技成果投资转化平台浙江大学创新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浙大创新院”)发起成立的市场化投资基金——海宁启真毓金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深圳新愿景天使创新产业投资企业(有限合伙),同时有知名头部中关村天使机构北京创势资本,以及其他来自于MIT、斯坦福跟加州伯克利的天使投资人参与本次投资,本轮资金将用于公司产品研发和商务市场的拓展。

柔灵科技成立于2020年,专注于非侵入式脑机接口在消费电子领域和医疗领域的应用,主要的应用场景在睡眠监测领域,通过更轻、更薄的材料和先进的算法实现用户睡眠周期和睡眠结构的精准监测,目前推出了包括消费端柔性电子贴片(拥有通过脑电精准测量睡眠数据的核心技术)等在内的多款产品。

客户方面,柔灵科技与较多B端商业客户包括与微创等医疗器械大厂的合作,也包括与头部智能B端厂商的合作。柔灵科技通过对睡眠脑电监测以及与各B端设备的适配协同,实现改变用户睡眠环境达到调节用户睡眠的目的。

在脑机领域蓬勃发展的趋势下,柔灵科技创始人孙瑜认为,让资本选择对其进行投资,与其实力强大的队伍有关,团队本身也与哈佛医学院睡眠医学部以及国内多个三甲医院的教授专家有着深度的交流和合作。此外,柔灵科技跟国内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脑机研究所的合作也在陆续推进。目前,柔灵科技在脑电和肌电方向硬软件的专利总数已经多达30余个。

孙瑜表示,柔灵科技计划联合更多的B端企业开发更多的应用场景,朝着“睡眠为生命服务”这一愿景,通过额贴式睡眠产品达成提升用户睡眠质量的目标。

华宇注册开户_铸件打磨机器人「全宇工业」完成A轮融资,德联资本和北京国管联投

0116

投资界(ID:pedaily2012)8月2日消息,近期,专注于铸件打磨机器人技术的湖南全宇工业设备有限公司完成A轮近亿元人民币融资。本轮融资由德联资本北京国管顺禧基金投资,资金将主要用于产能提升、产能提升、产品迭代和新业务模式实施等事务。

全宇工业成立于2019年底,核心团队自2012年开始专注于铸造行业的卡脖子工序-清理打磨,精耕机器人技术在该领域应用。10余年工艺积累使得全宇工业成为目前行业内唯一解决铸件变型、混线生产等行业难题技术的企业。成立3年多时间中,全宇工业完成打磨机器人产品的模块化和系列化研发工作,产品快速迭代,已涵盖汽车、发动机、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机床等众多铸造细分行业,已经为潍柴、玉柴、中车、亚新科国际铸造、中国航天等各铸造领域的多个头部客户提供标准化打磨站、线体及车间级的装备和服务。

铸造自身的工艺特点导致铸件毛坯产品一致性差、产品种类复杂等行业痛点,而打磨工艺和打磨产生的金属粉尘及恶劣的铸造环境对设备的稳定性也带来极大的挑战,是在打磨环节实现自动化的行业难题。通过3D视觉算法、机器人本体技术、刚、柔性打磨系列工具等多项核心技术的持续迭代和优化,全宇工业生产的打磨机器人具备融合感知的能力,在铸件存在型变、错箱的情况下保障设备打磨精度在±0.5mm;解决铸件毛坯定位难题来满足铸造企业多品种、小批量的一键式生产需要。正是基于全宇工业的核心技术,公司打磨机器人产品不断切入包括工程机械配重铸件、机床铸件等新的铸造细分市场。

一方面经历疫情及国际环境的快速变化;另一方面国家环保、产能置换等政策推手加速铸造行业洗牌,铸造产能聚集呈现加速态势,也推动铸件打磨市场的加速爆发。“风口来临前,一定要做好准备,才能接得住、走得稳。”全宇工业CEO吴震宇说,“正是团队把铸件打磨机器人产品做到极致,让全宇工业的打磨机器人设备在客户现场既能用好、也能好用,能为客户创造价值,因此会产生大量的复购。铸造细分行业圈子不大,口口相传,公司口碑就出来了,新客户也来了,这是公司发展的基石。亚新科国际铸造作为公司最早的客户,已经签订了10期合同,今年投资兴建6万吨的新工厂,里面全部的机器人自动化项目全部由全宇工业承接,这是客户对全宇工业能力最高的信任和认可。”

德联资本执行董事樊雪松表示:中国铸件每年约五千多万吨产量,是全球产量的50%左右。而铸造件打磨恶劣工作环境,对打磨工人身体健康形成持续威胁,招工难成为行业普遍问题并逐年加剧。机器人替代人工打磨成为行业的不二选择。全宇工业团队经过多年技术研发和探索,通过融合感知等多种方法,对铸件进行位置纠偏和尺寸补偿,解决了在中大型铸件、复杂铸件的机器人打磨过程中无法精确进行轨迹规划的世界性难题,大幅拓宽机器人打磨的铸件品类。其产品在中车、潍柴、华菱、玉柴、亚新科等大型铸造龙头企业批量应用,获得客户的广泛认可和持续支持,实现了真正的“机器人替人”。我们相信全宇工业将成为中国高端制造领域的领军企业,德联资本很荣幸跟这样的有深厚技术积累和产业理想的团队一起合作,见证中国铸造业向智能化、无人化方向的转型。

北京国管顺禧基金投资总监赵云表示:铸件产业是工业制造基础,打磨工序作为铸造产业不可或缺的环节,面临劳动力短缺、工人年龄偏大等难题,机器替人需求非常刚性。全宇工业在铸件打磨自动化领域沉淀多年,对铸件打磨场景和自动化打磨设备具备深刻认知,打造了软硬件一体的核心技术产品,解决了铸件变形等行业痛点,已在发动机、汽车零部件、配重、机床等多个领域完成头部客户验证和批量导入,进入市场拓展阶段。未来在公司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相信全宇工业将快速成长为智能制造领域的头部企业,持续为中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贡献力量。

华宇注册_邦器生物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启赋资本、接力基金联合投资

0111

投资界(ID:pedaily2012)8月8日消息,苏州邦器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邦器生物”)宣布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启赋资本和老股东接力基金联合投资。这是邦器生物继敦行资本领投的A轮融资后快速完成的新一轮融资。本轮融资的资金主要用于邦器生物已获证免疫印迹平台产品的市场拓展和多重液相免疫荧光平台产品注册的推进。

因自免&过敏检测具有多联检、操作复杂、技术壁垒高的特性,邦器生物从成立之初就确定了立足主流检测方法学、布局多种方法学检测平台、逐步拓展至其他多联检检测领域的商业战略,和自研设备+试剂的商业模式。邦器生物免疫印迹平台已覆盖自免&过敏诊断的仪器和健全的试剂产品线,陆续快速获证和推向市场。

邦器免疫印迹平台在延续临床操作习惯和阅读报告习惯的前提下,解决了自动化、短周期、高通量、高精度的临床需求,将临床检测周期从3-7天缩短至1.5小时以内,实现原始管上机到报告的全自动检测,并实现全定量检测,通量上可同时获得5000多个检测结果。邦器生物免疫印迹平台产品已于22年底陆续获证,目前已完成多个省份的营销网络建设和覆盖。

邦器团队通过不断的研发及探索,新一代多重液相免疫荧光检测平台已成功上线。

邦器生物创始人陶瑞表示,感谢启赋资本和老股东们对邦器生物的选择和信任。中国体外诊断市场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大部分赛道同质化严重,传统发光市场红利逐渐消退。选择高门槛的蓝海市场,选择特色的细分赛道,通过自研设备+试剂的商业模式,是邦器生物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石。

邦器生物将继续坚持立足主流检测方法学、布局多种方法学检测平台、逐步拓展至其他多联检检测领域的商业战略,坚持稳扎稳打、逐步扩展的商业思路,合规、安全、高效、稳定的推出引领行业发展以及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促发展。

启赋资本兰洪明表示,邦器生物是我们团队非常看好的项目,随着国产替代的加速以及治疗手段的不断丰富,自免&过敏诊断市场增速极快,检测技术迭代趋势更加明显,临床对快速、高通量、全定量、全自动的检测产品有强烈的需求,邦器生物的产品非常有特色,符合中国体外诊断的发展方向和需求。我们很高兴和陶总,以及公司专业高效的团队合作,成为邦器生物股东,我们对邦器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很荣幸能陪伴邦器生物一起成长。

接力基金陈韵表示,我们参与了邦器生物的A轮融资,并在本轮进行了追加投资,邦器立足主流检测方法学、布局多方法学检测平台的战略,以及国产替代的商业方向,符合现阶段行业发展规律,并针对市场的痛点持续发力。我们非常看好邦器生物以陶总为代表的核心团队,希望邦器生物在陶总的带领下,在自免&过敏诊断市场快速发展,将公司战略在企业发展时间轴逐步展开,扎实基本盘,拓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