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华宇会员注册开户链接“ 下的文章
0913
“时尚会变迁,不过风格会永恒。”
可可·香奈儿说这句话时,或许无法想象今天女孩穿着塑身包裹的瑜伽裤自信地走在大街时的样子。就像亨利·福特也曾经说过:“如果当初让我去问顾客他们想要什么,他们只会告诉我:‘一匹更快的马’。”然而100年后,何止是马,连燃油汽车还会不会在未来公路上奔驰,都是一件值得商榷的事。
事物永远奔跑在一条单向街道上,消费品的日新月异尤甚。谁在主导当今服装界的风潮?市值接近400亿美金的lululemon或许最有话语权。
这家注重“触感科技”的后起之秀,今年连续两个季度实现近30%的营收增长,以240亿的销售额成为了全球市值*的运动服饰品牌。
自此,距离耐克“铁王座”最近的品牌,已经不再是阿迪达斯,而变成了眼前的这位新对手lululemon。
lululemon的“成瘾者”们都有一种蜜汁自信:“我有时间运动,且看看我的身材。”瑜伽届的“爱马仕”,以及微型的欧米伽商标,似乎都在流露着这个年轻品牌的帝王气象。
但有些潜在的变化总是容易被风潮所掩盖。
如果你仔细查看lululemon的产品说明,就能看到其面料中所蕴含的那个叫“莱卡(LYCRA)”的纤维。也就是我们经常会在服装吊牌上看到的那个红色三角标志。这是它之所以能够把包裹性、弹性和舒适性做到如此*的秘密。
这种人造弹力氨纶纤维是由美国杜邦公司*发明生产的,而这家世界500强最长寿的公司,也是全球*大的化工企业,从尼龙袜到防弹衣,从发动机罩到航天服,深刻的影响着人类穿着的进程,也极大的改善着人们的生活体验。
而今,不只是莱卡,众多新材料并编织渗透到各大服装品牌。人造纤维或明或暗地在向天然纤维发起一场挑战,并顺带引发一场更大的时尚风暴。
01
人造纤维,又一次工业革命
两个世纪以前,英国兰纺织工詹姆斯·哈格里夫斯无意中一脚踢出了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其以女儿名字命名的珍妮纺纱机不仅仅让纺织效率得到了飞跃,也让棉纱工艺在服装的应用得以爆发。
但很少有人意识到,你的衣柜中越来越多的衣服开始变得更加耐洗、弹性十足,且色泽艳丽。真正全棉的衣服越来越少,但你也并不介意。
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球场上的耐克足球、篮球运动鞋,几乎都是清一色的聚氨酯薄膜,而不是厚重的皮革。“人造纤维更加轻盈,可以减少运动员在赛场上的奔跑阻力。”
在这场只见霓裳、不闻硝烟的战场上,以棉麻丝皮为主要成分天然纤维正在失去市场份额。
根据美国棉花公司的统计,1960年,棉服装和家纺织物占全部纺织品零售额的78%,但由于人造纤维的出现,至1975年该比例下降至34%。
是的,自人造纤维的出现,更为低廉的成本、更多的功能性,乃至不断革新的工艺,服装界正在被它“吞噬”。
“面料革新,不亚于一次产业革命。”身在厦门、从事17年服装经营的赵振已经意识到了水温的变化。
安踏,作为国内*一个市值超过2000亿人民币的零售服饰集团,今年直接跻身全球第三大的运动品牌集团。最新财报显示,在主品牌安踏和FILA增长放缓的情况下,旗下主打高端功能性运动服饰品牌DESCENTE迪桑特和KOLON SPORTS科隆体育今年上半年累计收益同比增加近30%,成为新增长引擎。
备受追捧的不止*的功能性运动服饰,国内新兴服饰玩家也在逐年增加,且尤其受到资本青睐。
2022年,国内获得融资的主打功能性科技面料的服饰品牌多达20家。其中,蕉下、白小T、MAIA ACTIVE、Particle Fever 粒子狂热、MOLY VIVI等品牌均获得了过亿元融资。
一组有关国内纺织服饰业的数据表示,国内服装行业的消费正在放缓,小于整体GDP的增速。而在大盘趋于冷静的情况下,主打科技面料、运动休闲的功能性服饰却自2015年开始逐年稳步增长。
lululemon和安踏们的出现不只改变着运动服饰的格局,甚至连快时尚都在被取代。
市值一度达到120亿元、拥有近万家实体店的拉夏贝尔在2020年相继传出被起诉、不动产被查封、一年换掉五位总裁等消息,几度被传濒临破产;美邦服饰今年3月被爆出拖欠员工工资,3年共亏损21亿,市值蒸发9成;曾在A股上市贵人鸟前几日传出创始人被强制执行9207万的消息……
这些落寞的景象跟前述中lululemon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似乎也印证着,如今,服饰所谓的内核已经从时尚休闲、多元款式,变成了运动休闲、舒适健康。
诚如科技智造轻运动服饰品牌cocofit创始人袁炜所说,消费者对舒适性、功能性较为突出的运动服饰的追求,本质上是消费场景和消费者需求越来越多元化的表现。
部分敏锐的传统品牌已经感知到了变化并做出了行动。
传统男装品牌雅戈尔在去年发布了两大“黑科技”:“汉麻纺织材料技术”和“DP免熨”技术,并应用在集团旗下相对年轻化的品牌产品线上。同样推出弹力科技面料产品线的还有老牌男装柒牌和九牧王,前者推出了运动系列通勤西服,后者的四倍高弹易打理“小黑裤”已经是其天猫旗舰店的销量榜首。
不仅是亲肤、透气、速干、保暖、防水、防晒这些功能性和体感,更重要的是这是商业博弈的最新成果。
去年,优衣库的母公司讯销集团就凭借其强悍的“设计工作室”和“战略面料组”,在市值上完成了对老对手Zara母公司Inditex的超越,成为全球市值*的时装品牌。
“你必须正视这场变革。就如同耐克创始人说过的生活是一场比赛。懦夫从未启程,弱者死于途中,只剩下我们继续前行。”赵振说道。
02
人造纤维们的隐形帝国
凭借国潮运动重返*的老品牌波司登在它的登峰2.0系列羽绒服中,应用了“中国航空智能调温材料”。
但实际上,无论是让lululemon大火的莱卡,还是宇航服面料、乃至今天女性还在穿的尼龙袜,都源自那家举世闻名的美国化工巨头——杜邦。
这家建立于1802年、仅仅比美国独立战争结束晚20年的隐形帝国,历经200年风雨,既能造丝袜,又能造核武器。
1938年10月27日,杜邦公司正式宣布世界上*种合成纤维诞生了,并将其命名为尼龙(Nylon)。
尼龙的合成奠定了合成纤维工业的基础,另纺织品格局焕然一新。*年,杜邦开始公开销售尼龙丝长袜,引起抢购轰动。很多美国女性因买不到尼龙袜,只好用笔在腿上绘出纹路,以满足虚荣心。
“象蛛丝一样细,象钢丝一样强,象绢丝一样美”是对尼龙这种合成纤维*的赞誉。
莱卡( LYCRA)同样诞生于杜邦的子公司(英威达)。这是一种完全取代了弹力面料的新型材质,可以拉伸到其初始长度的四至七倍,但一旦张力解除,便会恢复到其初始长度。
1959年,莱卡开始量产,最初被应用在体操服、游泳衣这些具有特殊要求的服装中。由于*的强力,曲线毕露,肢体伸展自如而毫无压迫感,随后则配合毛麻棉等天然纤维,在各种功能性服饰中抛头露面。而运用莱卡纤维的服装上都会挂有一个熟悉的三角标识吊牌。
功能性服饰的需求爆发带动了各种人造纤维的增长。氨纶纤维(既莱卡)无疑是诸多面料革新中最受益的那个。
发明莱卡的英威达也因此跻身世界500强行里。而放眼中国,氨纶市场上行,多家企业的利润呈现大幅增长态势。
泰和新材发布2021年年度业绩报告称,实现营业收入约44.04亿元,同比增加80.4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9.66亿元,同比增加270.45%。
化纤信息网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年底,国内氨纶总产能约97万吨,同比增长约11%。国内氨纶需求量约74.5万吨,同比增长约11%,连续两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同年,氨纶行业常规品种价格出现50%~70%左右的增长,行业负荷均值达到94%,处于2015年以来的高点。
氨纶行业火爆的行情也给企业带来了可观的利润。
同为氨纶板块的华峰化学、新乡化纤等多家上市公司2021年利润均出现较大涨幅。其中,涨幅*的为新乡化纤,其在2021年实现扣非净利润14.13亿元,同比增长2366.64%。
“2021年氨纶产品价格大幅上升主要原因是其产能增长速度低于终端突然上涨的需求速度,导致氨纶货源紧缺,拉低工厂库存,进一步驱动其价格上涨。”中研普华研究员王文丹指出。
来自有调的一份报告显示,在其抽调的33份瑜伽类内衣中,几乎全线涵盖氨纶成分。
“莱卡和lululemon相辅相成。”一位广州的服装代工厂老板告诉亿邦,尽管非常注重体感科技,但这些面料专利并非全部掌握在lululemon,而更多是来自于其核心面料供应商——儒鸿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lululemon截至2021年的财报显示,其65家核心布料供应商,48%的面料来自中国台湾,19%来自中国大陆,11%来自斯里兰卡。
据爆料,在lululemon Leggings系列的生产中,儒鸿供应布料占比高达50%-70%;对运动内衣的布料供应也超50%。
儒鸿成立于1977年,主要提供垂直整合生产供应链,包括织布、染整、定型和成衣制造,除lululemon外,还向Nike、Under Armour、Adidas等品牌提供针织面料和成衣。
由于鸿儒可以提供*的面料、染色工艺,甚至可以迫使lululemon必须向其采购,哪怕鸿儒还在不断抬高价格。这也是儒鸿可以维持其足够稳定的毛利率(常年在26%-28%)和净利率(14%-15%)的重要砝码。
同样将手伸向lululemon钱袋的还有申洲国际。成立于 1990 年的申洲国际以为优衣库代工起家,同时也是耐克和阿迪达斯重要的供应商。
据华创证券报告,申洲国际计划与lululemon开展合作,预计今年开始放量,在柬埔寨、越南工厂制造订单。此外还将同美国潮牌 Champion、Polo Ralph Lauren 以及 ODM 电商网易严选等进行合作。
lululemon也在向尼龙 66 等高品质人造纤维伸出橄榄枝。这样,即可避免被莱卡弹性面料所绑架,也能在其延续 Luon、Luxtreme等系列产品保持消费者的体感舒适。
03
平替,能否寻找到中国版
杜邦和lululemon?
目前,杜邦市值27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901亿),申洲国际市值1086亿港元(约合960亿人民币),儒鸿市值1231.91亿新台币(约合 283.3 亿元人民币)。远远超过中国绝大多数服装品牌。
而lululemon市值386.49亿美元(约合2665亿人民币),则让品牌商们看到了服装突围的另一种可能。即新材料+功能性带来的全新体验。
而消费者的对服饰功能的新需求,不仅影响着品牌,也在向上改变着产业端,促使纺织业供应链端不断变革。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我国纺织行业企业“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515.4亿元,比上年增加45.8亿元,增长近10%。其中*即为化学纤维制造业,R&D经费为169.3亿元。
除了研发力度不断提高,上游纺织企业与品牌的合作也在不断加深。
袁炜表示,服饰面料上游供应链端的研发机制本质上和研发芯片相似,需要投入较大的时间和金钱成本。因此,对于上游企业来说,准确洞察消费市场尤为重要,而洞察消费正是品牌端所体现的价值。
据不完全统计,前述获得融资的国内新兴运动科技服饰品牌中,超过80%企业会和供应商合作或自建实验室进行品牌自有面料的开发。
不过有新锐服饰品牌创始人坦言,新品牌与供应链端的绑定相对有限,只有品牌需求量足够大,供应商才会考虑合作开发新面料,而且供应商与品牌合作研发的面料并不能归品牌所有。
主打通勤+轻运动场景的男裤品牌Unagi创始人向亿邦动力表示,大部分品牌都会自主研发面料并申请专利,即便实际上大部分不同名称、专利的面料本质上成分差异并不大。“拥有品牌专属的面料专利和科技本身也是一种很强的背书,对于消费者来说也容易形成很强的记忆点。”
今年冲刺上市的蕉下,甚至凭借“防晒”功能服饰直接开辟了城市户外这一全新赛道。其防晒帽产品采取了自主研发的AirLoop、COOLKNIT、Tech-Knit和HEAT LOCK等面料,在轻薄透气的同时,还能具备凉感、防晒、弹力塑形或者保暖等功能性效果。也是在几款核心面料基础上,蕉下才逐渐衍生出防晒衣、瑜伽服、西裤、棉服、棒球帽等,从防晒品牌走向了户外、通勤等更多场景。
蕉下2021年的财务数据显示,品牌共拥有123项专利,且 72项专利正在申请。2021年蕉下年营收24亿元,毛利率高达59.1%,超过了同期lululemon 58.1%的毛利率。
而随着数字化能力的不断深入, 品牌依靠大数据洞察需求也变得更快、更精准,并可以直接反馈到面料和产品研发端。例如,cocofit正在自主建立的人体数据模型,根据更多消费者数据不断优化迭代,创造适配更多消费者身材的版型。
中国市场的潜力自然会激发激烈的竞争,但巨头并没抢占所有的市场空间。功能性运动服饰应用场景的多样性,在新品牌们看来,就是*的机会。
“现在恰恰是新品牌最有可能重新分得一块蛋糕的时候。”有新锐服饰品牌创始人坦言,如果跟传统*去争原有的市场,胜算极低,但新材料、核心面料的开发和应用方向,是当下必须抓住的机会。
他表示,人造纤维产品能够实现的功能方向其实非常多,而不同的方向是需要跟着不同人群场景来决定。“*的应用创新就是品牌创造的东西刚好是消费者最需要和最愿意为之买单的。”
创业者们深知,好的产品永远不只是功能性的堆砌,“这些功能如何和消费者的应用场景相结合,如何让消费者最终甚至感知不到用了特殊面料,只是觉得太好穿了,才是最终状态。”
然而, 诚如优衣库创始人柳井正所说,“所谓服饰业、零售业和纺织业的分界线正在消失,而诞生一个超越原有框架的‘新型产业。’”
0910
投资界(ID:pedaily2012)9月8日消息,一站式生物药研发服务企业北京是光恒生生物医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是光科技”)完成战略轮融资,由招商局健康产业控股有限公司(招商健康)领投,深创投、通用创投、六合基金、幂方资本、方富资本等机构跟投。
是光科技成立于2019年7月,是一家专为国内外创新型生物制药企业、生物技术公司、临床转化机构以及科学研究机构提供药物发现和转化、小试及中试生产、临床前和临床检测与分析等“一站式”服务,具备行业经验和完整牌照资质的企业。
公司旗下的生物分析平台是国内唯一获得生物大分子药物与小分子药物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双项认证的分析机构。生物药生产平台建设“全生命周期”制剂开发平台和“伴随研发、无缝衔接” 中试放大生产平台,具备国际水平的蛋白质结构分析和质量控制能力。目前北京基地已建设有符合GMP要求的两条250升生产线,并在京津冀地区持续扩建产能;针对东南亚市场及一带一路战略,在广西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布局生物药转化及大规模生产建设项目。临床检验平台目前已获取完备的分子、生化、免疫、微生物、病理等专业实验室资质,业务涉及领域涵盖医学检验、检测试剂开发、临床转化、科研服务等多个业务方向和服务类别。
是光科技创始人宋海峰表示,对此次战略融资以及与招商健康战略合作的未来前景充满希望,更对战略布局满怀期待。他表示,是光科技愿与招商健康一起,在百年招商局集团的海洋文化底色下,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希望招商健康与是光科技共同为实现中国健康产业崛起的远大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招商健康团队认为,是光科技作为我国生物医药行业领域具有独特核心技术和产业服务能力的企业,其多平台、全资质、重研发的属性具备丰富的科技含量,十分契合招商健康的“科技引领,价值健康”的核心战略。此次战略领投是光科技,是将是光科技作为招商健康的战略合作伙伴,双方共同努力推动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9/500187.shtml
0908
在众多用户的翘首期盼中,9月6日下午,Mate 50系列时隔两年后正式回归。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华为成为*一家在2022年发布4G旗舰手机的厂商,但这丝毫不影响业界对于这款手机的关注。
两年前,华为发布的Mate 40系列刷新了安卓手机影像性能和外观设计的上限,成为彼时智能手机市场最火热的单品。在产量受限的情况下,这款手机在二手交易平台上一度要加价购买,成为继Mate X后,华为成功开发出的*款“理财产品”。
而这一代Mate 50系列同样延续了Mate系列前代产品最显著的两个特征:设计与影像。
外观方面,Mate 50系列依旧保留了较高的辨识度,与前代产品类似的圆形镜头模组逐渐成为家族式设计语言。在经历两年的沉淀后,杀手级黑科技“可变光圈”技术终于浮出水面,华为此前还专门在7月发布了影像品牌XMAGE,前者正是这一品牌的核心技术底座。
与此同时,围绕“*支持卫星通信的大众智能手机”争夺战也正式落下帷幕,华为Mate 50拿下了这一桂冠。此外,关于显示、系统及功能等常规向的升级同样没有落下。
一句话总结:除了受客观因素影响的SoC外,其他方面较前代产品都有显著的提高。只是这最关键的5G通讯解决方案,正随着美国商务部制裁的逐渐收紧而愈发希望渺茫。
IDC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季度国内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14.4%,华为被正式列入“others”的行列中,而在海外市场,华为手早已踪迹难寻。
在日渐萎靡的智能手机行业中,Mate 50系列的发布无疑是一针强心剂,不仅会让华为重新回到消费电子主流视野中,也大概率会对整个市场起到提振作用,但在无法取得5G芯片的背景下,华为手机恐怕很难恢复往日荣光,毕竟在智能手机行业中,还没有公司能够突破“木桶定律”。
未来华为可能会把折叠屏手机作为Mate系列产品的核心,也可能下注培育唯捷创芯这类开发射频芯片的公司去弥补5G通讯的问题。
但在当下,华为的黑科技似乎只能通过不断地技术研发,去让人暂时忘掉Mate系列是一部4G手机的事实。
华为黑魔法,仍有惊喜
“一直被追赶,从未被超越,能超越Mate的,只有Mate!”发布会开场的一番慷慨表态,令人感到那个熟悉的“余大嘴”回来了。
不过,余承东的确有资格做这样的表态。根据此前IDC的统计数据,在2020年上半年,中国600美元以上价位智能手机市场份额中,华为以44.1%的占比*,苹果以44%的市场份额排名*,两者几乎垄断了国内高端手机市场。
而在当时,由于P40系列发布时间较晚,华为的高端市场出货量大部分都来自于前一年发布的Mate 30系列,后因为美方制裁Mate系列市场份额迅速缩减。直到今天,也没有安卓手机厂商能够复刻与苹果“对分天下”的盛况。
回到这一代Mate 50上,无论是提前一天的发布时间,还是双方主推的“卫星通讯”,华为想要从苹果手中抢回市场的决心已经是公开的秘密。
当然,华为也十分清楚,在缺少5G通讯这个核心应用的背景下,想要重拾消费者的信心,就必须下“真功夫”。
从历代Mate系列产品的Slogen上能够看出华为手机在定位上的变化,最早期Mate 7系列那句“天雷滚滚”的“爵士人士”到Mate 10系列的“预见未来”,再到Mate 30系列的“重构想象”,反映出华为从商务场景到人工智能,再到影像旗舰的过渡。
而在这一代Mate 50系列机型上,华为定下的基调是“领势而上”,即*趋势。
*这个定位的是“卫星通信”功能。凭借北斗卫星系统的加持,华为Mate 50系列手机可以在不借助地面基站的情况下,向外界发送畅联消息。也就是说,即使没有任何网络信号,Mate 50系列手机依然可以保障基本信息的发送。
这个功能在城市中的意义不大,但如果身处没有基站的野外,的确是一项能够在关键时刻“保命”的技术。
只不过,这项功能现阶段的限制还有点多:只能发送文本信息和定位,且不超过70个字符;不支持接收,需在空旷无遮蔽处使用;*使用前需在有地面网络的环境下,通过畅连App激活。
但无论如何,华为让消费级智能手机迈出了卫星通信的*步。
另外一项“领势技术”则是以“可变光圈”为核心的XMAGE影像。
去年年末,网络上曾流出过一段华为内部讲话。余承东在视频中表示,“现在何刚手上正在做一个项目,目前还没到公布的*时机,这个项目一旦成功,将对整个手机行业实现碾压效应。”
现在基本可以判断出,余承东所提到的项目就是“可变光圈”。
据悉,该技术可以让用户手动完成从F1.4-F4.0多达十个档位的物理光圈调节,更好地控制拍照时的景深。
“过去手机控制进光量主要通过中灰镜+算法来实现的,华为Mate 50改用机械叶片去控制进光量确实是一项重大变革。”一位从业人士向虎嗅表示,Mate 50系列上的可变光圈能够大幅提高手机的虚化能力。
此外,Mate 50系列还是首发HarmonyOS 3的首发机型,华为为其开发了超空间存储压缩、超级中转站及智感扫码等多项功能,这些常规升级是每家厂商在发布新品时都会做的,但华为却让这些小功能格外别出心裁。
比如智感扫码功能,该功能可以通过手指轻敲手机背部两下迅速调出扫码功能,这对于年轻人来说可能无感,但对于不熟悉智能手机操作的部分老年人用户非常实用。
整体而言,华为Mate 50系列保持了Mate系列的一贯水准,同时在影像、通讯技术上带来较大提升。美中不足的是,这一代过分强调“中轴对称”的外观设计,并没有Mate 40系列机型发布时给人们的那份惊艳。
但与SoC的问题相比,Mate 50系列的瑕疵已无足轻重了。
Mate必须挺住,华为没有回头路
可以肯定的是,作为华为的标杆产品,只要华为消费者BG不被取缔,Mate系列未来一定会持续发布新品。但“4G旗舰”的名头还能让华为坚持多久?
中国信通院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5月国内5G手机市场出货量占国内市场手机总体出货量的85.3%,同比大幅提升12个百分点,环比提升4个百分点。国内主流厂商基本已经停止了4G机型的迭代工作。
一个好消息是,在5G实现商用化的第5个年头,市场上仍未出现“杀手级应用”,这就让许多用户对于5G通信的感知不那么明显。如果现在行业内出现类似3G到4G时代“短视频”这个级别的应用,恐怕华为会直接暂停Mate的产品线。
但任何厂商都不能指望行业内停止关于应用场景的探索,这一点华为也十分清楚,所以从最近两年来看,华为未来很可能把Mate系列的重心放在折叠屏应用上。
从2019年发布*款折叠屏手机开始,华为就在这一细分领域占据较高的市场份额。
IDC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季度,国内折叠屏手机出货量为110万台,同比增长70%。其中华为占据市场份额63.6%,位列头名。虽然折叠屏手机至今仍被人诟病缺乏革命性的应用,但就市场规模来看,至少能支撑起Mate系列的部分市场。
更重要的是,折叠屏手机有着很高的溢价空间。一位产业链从业人士向虎嗅透露,华为除*代折叠屏手机Mate X外(初期研发成本和高昂的售后维修费用),后续发布的产品都能保证50%左右的单品利润率。
不过,在尝过境外制裁的苦头后,华为在折叠屏的研发上几乎全部改用本土产业链,这也意味着产品的研发周期和成本将被拉长。
比如Mate XS2上的那块出自凯盛科技的UTG玻璃盖板,凯盛科技方面曾向笔者表示,“早在两年前华为就派出技术研发团队进驻公司,双方合力完成相关的研发工作。”
虽然本土化的培育加大了华为在研发上的负担,但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无需担心国外制裁,另一方面也能够弥补本土产业链在部分关键节点上的缺失。
当然,即使全力押宝折叠屏产业,也只能解眼下燃眉之急,无法根本上解决5G芯片缺失的问题。
那么另外一种可能性就是大力扶持射频芯片企业,比如此前哈勃投资的唯捷创芯。
当然,行业内在射频芯片领域的缺失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够弥补的,就像唯捷创芯作为国内射频芯片的龙头,其招股书显示2021年PA产品毛利率仅为18.8%,而且75%以上都是4G产品,这显然不是靠投资输血能够解决的。
无论继续用“黑科技”去弥补5G芯片缺失的问题,还全力转向折叠屏赛道,亦或是重金押注射频芯片,华为的Mate系列短时间内都很难收回丢失的市场份额,但对于华为而言,在消费者业务中想要维持生态体系,离不开高端手机的加持。
从这个角度来看,华为没有回头路。
0904
投资界(ID:pedaily2012)8月31日消息,从事新型纳米抗体药物研发企业武汉班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班科生物”)近日完成超千万元天使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武汉东湖高新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湖投资”)领投,共同参与投资的还有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下属武汉百赢生物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赢投资”)。
本轮融资将用于班科生物抗病毒纳米抗体药的临床前研究,以及其他研发管线的推进和团队建设。
班科生物长期致力于创新型抗体药物开发,已经搭建了完善的多维度抗体药物研发平台。公司创始人龚睿在获得武汉大学博士学位后,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从事抗体研究工作,在抗体工程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回国后,龚睿博士担任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组建了抗体工程学科组。龚睿博士本人入选数个人才项目,所领导的团队获得多项基金资助。
目前,班科生物已经组建并正在完善纳米抗体药物转化和运营团队。技术上,公司拥有独特的新型纳米抗体技术平台,包括纳米抗体结构设计、改造、高通量筛选和药物开发等方面。公司利用独有的技术,有效增强了纳米抗体的稳定性和抗聚集能力,并显著延长血浆半衰期,大幅改善纳米抗体药物的成药性。目前,班科生物已经获得了多个针对病毒性传染病的候选纳米抗体药物。
对于此轮融资,班科生物董事长龚睿博士谈了公司未来的发展计划。公司近期研发的重点是基于独创的新型纳米抗体技术,进行抗病毒创新药研发。预期利用2-3年时间,获得2-3个创新药物的临床批件。同时,综合多种抗体研发技术平台,拓展管线布局,以期研发更多具有临床价值的候选药物,从而满足不同的临床需求。
班科生物董事长龚睿博士还表示:公司的发展离不开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管理办公室、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各位领导的长期以来的大力支持,离不开武汉东湖投资领导的赏识和帮助。本轮融资将助力班科生物实现从0到1的突破,尽早把新型纳米抗体药物推向临床和产业化。公司将以此为契机,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东湖投资总经理廖彤表示:非常荣幸本轮领投班科生物。东湖高新集团的产业园区以及投资聚焦的主要领域之一就是大健康产业。班科生物团队来自中科院武汉病毒所,一直在抗病毒的单抗以及纳米抗体领域深耕研究,在底层技术有创新和知识产权布局,技术积累深厚。希望本轮投资后,能帮助班科生物尽快推进管线发展。
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班科生物作为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孵化的生物创新药研发企业,在单域抗体领域深耕多年,汇聚了众多优秀人才,产业化方向明朗。其开发的针对重要儿童易感病毒的单域抗体可有效满足目前儿童临床用药需求,具有很好的市场应用前景。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8/499555.shtml
0903
汇聚金融力量,智享文化创新。9月1日,第十一届中国文化金融创新大会在北京成功举办。
此次大会由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中心指导,北京市文化产业促进中心主办,清科创业(01945.HK)承办,东城区文化发展促进中心、西城区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协办,北京文化产业投融资协会、北京文创板发展有限公司支持。
大会现场吸引了百余位文化金融相关领域创投及企业家、创业者共同参与,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中心、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北京市文投集团、北京市文化产业促进中心、东城区文化发展促进中心、西城区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等有关部门领导莅临指导,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裁陈杭,深创投集团执行总经理、投委会专职委员刘纲,星陀资本创始合伙人刘泽辉,时尚资本管理合伙人林卫卫、绘程全球资本BVC 创始人、董事长万两,番茄资本创始人卿永等行业智脑齐聚,共同为金融赋能文化发展谏言献策。
榜单揭晓,带动新一轮投资热浪
作为不可或缺的经典环节,此次大会上重磅发布了“2022北京市投资价值文化创意企业20强”,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截止2022年,北京市文化产业促进中心联合清科创业已连续十一年发布“北京市投资价值文化创意企业榜单”,参选企业超4300家,累计入榜企业共432家,截至2022年7月,入榜企业共披露融资金额528.65亿元。该榜单已成为北京市乃至全国文化创意投资者的重要参考,为众多北京地区文化创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资本支持。此次入围的20家文化创意企业涵盖了影视传媒、数字科技、游戏动漫、文化消费、智能制造等行业,为创投提供投资标的的同时,也对当前文化创意领域的多样化与数字化发展进行了印证与展示。
真知灼见,共探文化金融发展之路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之魂,也是国家治理之魂。文化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与之相匹配的高水平文化产品和高素质文化企业,也需要以高科技为支撑的文化金融新模式和符合文化企业需求特点的文化金融新产品与新服务。
谈及文化金融发展之路,嘉宾们热烈地分享了自己的行业观察与趋势研判。
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裁陈杭分享了《如何打造文化领域“专精特新”企业》,他认为,投资机构应该具备三种能力,即对行业深刻的理解力;对行业资源和人脉的资源力以及具备服务精神的团队亲和力。
深创投集团执行总经理、投委会专职委员刘纲就《元宇宙XR产业发展与投资机会》一题发表了洞见,他表示:“当前元宇宙进入了高速发展期的拐点阶段。我们讲所谓的元宇宙,主要是讲XR技术整体的发展和产业应用,一些科技巨头认为XR是下一代计算平台。从XR生态的硬件、软件、内容和应用等各个领域和环节来看,硬件和应用是投资比较活跃的两端,产业和消费是两个投资方向,其中最热点的应用包括医疗、工业制造、零售业以及游戏、虚拟人、视频直播、购物等方向。整体来讲,元宇宙XR产业还是属于多点开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投资机会是很多的。”
大会下午沿着“元宇宙”、“国潮”两条脉络,邀请多位投资人和企业家到场,从不同角度与与会嘉宾分享行业发展的现状与未来。
此外,此次大会现场发布了《2022年北京文化产业投资发展研究报告》,并特别设置了融资直通车、企业路演、文化金融展等环节,为文化企业与金融代表高效对接提供了丰富多元的体验。北京德火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荒野星球(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九天方圆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讯飞奇迹(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在现场推介与投资人互动交流,启发良多。
文化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生动力和不可或缺的核心竞争力量。2022年,《“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出台,提出健全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切实提高文化企业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可得性和便利性。
北京市文化及金融资源丰富,文化产业私募股权融资发展良好。2021年,北京文化投融资领域继续领跑全国。全年共计新增14家上市文化企业,在全国占比三成,位居各省市第一。首发融资规模高达742.1亿元,同比增长99.1%,案例数量12起,融资规模与案例数量均位居全国第一。此次大会的举办,加强了我国文化产业链与资金链的对接与融合,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递送金融活水,并为未来文化与金融合作凝聚更多创新力量。
0903
腾讯又要讲新故事了,这次和视频号广告有关。
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季度财报会议上,腾讯宣布了关于视频号进一步商业化的计划。腾讯表示,鉴于现在越来越多的广告主转向短视频广告,腾讯也将利用这个机会来增加广告方面的收益。
事实上,视频号商业化进程已经开始。腾讯在财报会议上介绍,视频号已经在今年7月中旬上线了信息流广告,目前是合同签署的方式,并预计于8月底,完成竞价体系。
对于视频号广告的未来,腾讯将其收入趋势和当年朋友圈广告做对标,并作出了非常乐观的预期,“朋友圈广告上线五个季度实现了10亿元(人民币,以下未标注则同)的流水,介于短视频广告需求更加强烈,腾讯认为视频号广告的收入将会有更强的增长趋势。”
然而,对于腾讯的乐观,燃次元接触的多位专家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看法。
“我认为用朋友圈广告的收益对标视频号广告有些激进。朋友圈广告上线是在2015年左右,现在不论从经济大环境还是互联网流量来看,都不能和当时同日而语。”资深广告从业者小宇对燃次元表示。
小宇进一步解释道,从当前整体经济环境来看,广告需求方的资金都在缩紧,这直接导致整个互联网广告市场的缩水。从流量入口来说,互联网人口红利期已过,流量增长早已进入存量时代。这两方面的环境都和朋友圈广告上线的时候有了质的改变,因此视频号广告想要赶超当年朋友圈广告的收入增势*挑战。
中泰资本董事王冬伟从另一方面分析道,朋友圈广告是强制性展示,而视频号广告则需要用户点击进入。从广告的展示形式来说,视频号广告更多对标的是抖音与快手的短视频广告,但从流量和需求来说,现阶段的视频号广告,尚没有形成强劲的竞争力。
与上述两位业内人士持不同意见,海外投资总监科林表示,视频号广告收入可能更快速。
“朋友圈广告受制于前期摸索,而视频号广告可能会更有针对性。同时,从快手财报中我们可以判断,人们对短视频的热爱程度越来越高,且付费意愿也随之上升。以此推断,视频号的增速在后期或许会远超朋友圈广告。”科林进一步解释。
虽然对视频号广告收益的预测上,分析师们持有不同的意见,但对于互联网广告整体低迷的趋势,大家的看法保持一致。
据QuestMobile发布的《2022中国移动互联网半年大报告》,2021-2022上半年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增速呈现整体放缓的趋势。尤其在2022年的前两个季度,较去年同期的同比增幅分别为3.9%和-7.6%。
显而易见,互联网广告需求在不断缩水。
整体市场萎缩的环境下,视频号还要面对抖音和快手两位“先飞”的强劲对手。
尽管在财报会议上,腾讯表示,视频号用户已经达到了朋友圈的80%,且广告加载率可能高于朋友圈广告。但王冬伟却直言,在流量出现大面积重叠的存量竞争中,广告的算法精准度就成了重要的竞争要素,而在这一点上目前抖音的优势还是较大的。
不景气的市场、强劲的对手已经逐渐流失的流量红利,腾讯视频号的故事能如其所期吗?
社交与商业同行
腾讯在上线视频号之前,曾经尝试过另一个短视频应用——微视。
然而,从2013年上线,微视的运营情况就一直不太好。2017年,经历了短暂下线的微视再次重新上线,但在流量、算法上都稍逊于抖音和快手的微视早已失去了竞争优势。在无法签约MCN和博主的情况下,微视的流量更是每况愈下。据QuestMobile统计,微视在2020年的MAU曾达到9000万,但到了2021年,已经滑落至4000万左右。
在吸取了微视失败的教训后,腾讯在2020年开始内测微信视频号,并给了视频号更加明确的定位——利用微信流量,内嵌视频号将公域与私域流量进一步打通。
如腾讯所愿,“搭”上微信庞大流量的“顺风车”后,视频号在上线6个月用户就已经突破了2亿。接下来,视频号的一系列举措都在侧重于其社交与商业化“双管齐下”的属性。
社交方面,2020年9月,视频号推动“搜一搜”支持将视频号搜索结果以卡片形式分享到朋友圈和群聊;同年11月,视频号增加“朋友正在看的直播”板块,以提高与微信的协同效应。
与抖音、快手基于兴趣与内容的推荐算法略有不同,微信视频号的算法更偏向社交化。资深互联网产品经理贝贝表示,微信视频号点击进入之后在置顶位置就可以看到好友点赞或收藏的视频,“这与抖音、快手重娱乐性的属性不同,视频号通过‘熟人推荐’模式,增加其社交属性。”
“我经常通过视频号和我的候选人沟通。”就职于北京猎头公司的HR尚尚对燃次元表示,很多时候联系到了很合适的候选人,对方可能由于太忙没有及时回复,如果总是生硬的催促会觉得没什么人情味。
“有一次,我无意中看到我的候选人点赞了一条关于现代艺术的视频。我就去大麦网搜了搜北京近期现代艺术展,并且以此为话题和候选人讨论起来最近想看的艺术展。闲聊几个来回,候选人也很自然的与我聊起了之前沟通过的工作机会问题。”尚尚说,尽管那位候选人最终没有选择自己推荐的岗位,但基于前期沟通的铺垫,候选人非常深入地讲解了自己对该职位的顾虑。
“那次经历后我发现,视频号有非常好的社交属性,可以帮助我以不那么有功利性的方式打开话题,有助于我与候选人建立信任度进而获取更深层次的信息。”尚尚表示。
“腾讯或想将视频号演变成一条‘连接’商户、企业号、微信号的‘线’。未来视频号作为腾讯公域流量的‘大本营’,通过与企业号、微信号的充分连接,转化成微信最拿手的‘私域流量’运营。”贝贝如是说道。
事实上,从去年开始,视频号就已经进行了一系列与企业微信和公众号打通的措施。2021年3-4月,视频号与公众号实现相互绑定;10-12月,视频号直播间可以显示公众号的关注功能、视频号首页新增“添加企业微信”功能,以增加企业公域引流后的私域管理效应。
在视频号的社交属性进一步打通的同时,其也在逐步探索商业化。
2020年10月,视频号开通直播功能内测,且同步打通了小商店;同年12月,视频号直播开启打赏功能。而为了扶持主播和进一步规范视频内容,2021年3-4月,视频号上线了机构管理平台;5-6月腾讯再次对视频号进行完善,在首页新增了商品分类与创作者中心。
科林表示,视频号想要充分商业化,对用户、主播、商家的培养缺一不可。“通过了解用户的视频偏好定位人群,再通过人群吸引品牌与博主,通过品牌与博主的内容再吸引用户,形成一个逐渐递进的循环。这中间需要时间去建立一个正向循环的体系,包括对算法、视频质量等技术方面的提升。”
正如科林所说,腾讯在2022年*季度财报会议中,强调了其对视频号用户习惯的培养以及技术的投入。
腾讯表示,此前线上直播音乐会的成功举行是为了培养用户选择视频号观看直播的习惯,当足够多的用户开始更久的停留在视频号后,视频号就可以充分发挥其对小程序、私域流量的转化和打通的作用,并且进一步实现视频号向直播电商转化的进程。
而在技术层面,腾讯也在不断优化。比如,提高广告的加载率、增加每个用户看到广告的数量,以及根据广告表现进行动态优化。
怎么“打”?
在私域流量这把“大杀器”的加持下,视频号的DAU迅速增长,并与抖音、快手几乎“打成平手”。
据视灯暗救援统计数据,2021年,视频号DAU已经超过5亿,较2020年同比增长79%,而这一数据在2022年有望达到6亿。抖音的DAU虽然在2020年就已经突破6亿,但之后便陷入了增速放缓的状态。
然而,尽管从DAU数据上看,视频号确实已经可以和抖音“一较高下”。但事实上,在用户粘度上,视频号与抖音之间,还尚有差距。
东北证券整理统计,2021年底,视频号人均使用时长35分钟。相较之下,抖音、快手的人均使用时长分别已达102分钟和108分钟。
在DAU已经与抖音接近的情况下,视频号的用户日均使用时长却只有抖音、快手的三分之一左右。
“这与视频号较强的‘TO B’属性脱不开关系。”贝贝对此分析道,视频号最开始的主播大部分是做公众号的自媒体,以及利用微信私域流量经营的商家。视频号是他们在微信生态中一个视频形态的展现工具,因此视频号中泛娱乐化的内容比较少。相较之下,抖音、快手从最开始定义的就是记录、分享生活,娱乐性也自然更强。
“我们经常听到抖音‘上瘾’,却鲜少听到有人刷视频号刷得停不下来。这个‘成瘾性’更多就是来自于视频的娱乐属性。”
贝贝补充道,视频号广告需要用户点击加载,并且强制展示,这与朋友圈广告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就需要用户对视频号有很强的黏性,才会点击广告并在看到广告后仍选择停留在视频号中,而不是越过广告或者看到一两则广告就干脆不用视频号了。”
尚尚就表示自己未来肯定是“因为广告不再用视频号”的用户。“我用视频号本来也不是为了娱乐,所以更会觉得视频号广告浪费我的时间,十分反感。”
但视频号较强的TO B属性是一把双刃剑,不够强烈的用户粘性对面,则是十分鲜明的人群属性。
“我反而觉得强烈的商业属性有利于视频号广告做人群定位。” 小宇举例道,“如果财经号要做视频或者直播讲解关于财报解读类的内容,选择视频号就会比抖音、快手更合适。”
“强烈的商业属性和社交属性可以帮助视频号广告主快速定位人群,当然单一的属性也有其流量的局限性。”小宇进一步表示,“但在我看来,定位单一并不是视频号广告*的问题,没有创造增量需求才是。”
小宇指出,尽管腾讯一再强调不同的广告需求方不同,但视频号广告,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用户上,都直接对标已经存在的抖音、快手短视频广告,“流量还是那些流量、广告形式还是原来的形式。一样的人群、一样的形式,几乎不会有增量的需求,大家还是‘分食’互联网广告这块本身就不景气的‘蛋糕’。”
而面对存量竞争,腾讯在算法和技术上与抖音相比,有优势吗?
“腾讯系的广告不论是算法还是服务都和头条系有一定差距。”广告平台DSP从业者林浩坦言。
算法方面,林浩表示,字节系会推荐人群分类包、优质人群包等等,在分类更加精准细致的同时也能促进商家的二次、三次下单。而腾讯系在精准推荐方面做得略逊一筹,更多是“广而告之”,针对性较弱。
服务方面,林浩谈到,所有广告平台中,腾讯审核的步骤最多、时间最长、沟通也最难,“遇到审核不通过或者素材等其他问题。*的办法就是通过官方的‘在线客户’去申诉。不过‘在线客服’经常不在线。”林浩颇为无奈地说道,自己等过时间最久的一次回复,一度超过两周。
“相较之下,字节系的广告平台就人性化很多。”林浩介绍,每家公司都有一个运营人员专门负责,同样一套素材在腾讯往往会存在迟迟不过审却沟通无果的现象,但在字节平台,与运营人员沟通、调整后,*天便能实现上线。
但是对于算法和服务的质量问题,小宇却发表了不同的看法,“腾讯和抖音作为势均力敌的两大互联网企业,能够获得的技术信息与技术人才也基本等同。如果说从技术层面腾讯达不到抖音的高度,我认为不太可能。”
与此同时,小宇也对像林浩这样的众多从业者提出的技术与服务两大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分析,抖音是一个围绕算法做事的公司,而腾讯做事的策略更多是发现和解决需求。所以算法在两个企业中的战略地位是不同的,投入的时间和人力也就会不同。
对于服务,小宇则表示,腾讯广告最开始在企业营收中的战略地位不如游戏,而近年来更是颇有依靠微信和QQ流量“吃老本”的意思。但如今,腾讯似乎要借短视频广告,去“追”抖音广告。
贝贝补充道,目前来看,如果腾讯要凭借视频号讲出增长新故事,自然也会更加重视,“尤其视频号的月活人数和微信生态的月活人数还有很大差距,如果腾讯未来将视频号的入口提升至一级界面,那视频号的月活人数将会更大程度地上升。”
“简而言之,微信生态能带给视频号的流量红利,还没有完全释放。因此视频号与抖音、快手的竞争,暂且还难以定论。”贝贝总结道。
互联网广告,还有“戏”?
“尽管视频号、抖音与快手之间的竞争悬而未决,但互联网广告已进入存量时代是毋庸置疑的事实。”科林表示。
小宇对此表示了赞同,“从需求端来看,互联网广告短时间内尚未发现增量市场的可能性。”
“广告是经济的晴雨表,在整体经济环境相对求稳的情况下,广告主们对营销经费也会进行一部分的缩紧。”小宇进一步分析道,整体经济环境的趋稳和广告政策的趋严都对广告需求量有所影响。
如小宇所说,林浩明显感受到了今年广告主们营销费用的紧缩。“我们平台的结算方式是预存和消耗,比如一个商家先预存几万元到自己的账户里,在广告投放之后再按实际的点击或者展示的费用从账户里扣掉。今年我们有超过15%的客户整个上半年只消耗了几百元甚至完全没有消耗。”
燃次元了解到,对于长期未消耗的客户,林浩都会直接致电给对方的市场或者公关负责人,询问原因。但得到的回复大同小异,“公司对外宣传暂时放缓,或渠道逐渐集中。”
对于整体互联网广告缩水的环境,贝贝反而觉得会利好大厂互联网广告业务。
以腾讯为例,贝贝表示,腾讯广点通平台对接的不止是腾讯自己生态圈的流量,还可以对接其他中、小APP。“比如,工具类的*钥匙、小说类的七猫小说、以前知乎也在广点通系统里。因此,大厂建立的平台在品牌方经费紧张的时候往往会成为为数不多仍被延用的选项,也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隐私保护下开始推动的个性化广告关闭等措施也会变相加速广告向大厂的集中。”公众号“三里屯信息流”主理人宁阿姨分析道,所谓个性化广告的实现方式是先通过用户点击的广告来收集数据,然后进行分析。之后给用户贴上“标签”,再根据这个“标签”来给用户推送合适的广告。
“比如,给28岁单身女白领推送高端相亲软件或者瑜伽运动的广告,或者给25岁的本科职场人推荐在职研究生等成人教育等。”宁阿姨举例道,这些“标签”之所以能够在不同APP间流转,是因为每一个手机都有*的设备标示。
“关闭个性化推荐主要的影响是手机的设备标示将会随机变化,从而不能实现大数据的汇总和分析功能,换句话说,每个APP都会成为一座‘信息孤岛’。”
宁阿姨进一步解释道,但是现在的大厂设备在登录的时候几乎都需要创建自己的账号。比如微信账号,现在不止可以用来登录微信还可以三方登录很多其他的APP,这就给了腾讯一个巨大的内部账号池,他们完全可以用账号体系代替手机标示体系继续实现个性化推荐。
相较之下,月活用户只有几百万甚至几十万的小厂就完全做不到。“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隐私保护其实变相将流量和数据‘推向’了大厂。”
相较中小型APP广告,大厂广告或许确实拥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但在整体广告业务市场缩水的情况下再大的“船”也会跟着下降的“水位线”下滑。
为此,互联网广告必须寻找增量市场。对此,宁阿姨则表示,元宇宙概念未来可能会成为互联网广告的增量拐点。
“元宇宙赛道下,AR眼镜等可穿戴设备会给广告一个完全不同于现在的展示场景,以及展现方式。“宁阿姨介绍表示,目前广告还集中在二维空间中的视觉效果,未来在视觉、触觉、听觉等多个感官上,都可能通过技术手段加深。而元宇宙的大概念下又会衍生出社交、娱乐等不同层次的需求。“目前,这块蛋糕几乎是刚刚起步,在未来极有可能成为纯增量的广告市场。”
科林则表示,即使面对存量竞争,互联网广告仍然可以寻找自己的竞争优势。通过算法的升级实现更加精准的营销,做到“千人千面”,内容与推广人群高度匹配。
“用做得精代替做得多,广告市场仍有‘好戏’可看。”
0830
自3月份以来,因为疫情原因,公司位于吉林、上海、江苏等多地的供应链合作伙伴陆续停产,目前尚未恢复。受此影响,蔚来整车生产已经暂停。由于上述原因,近期不少用户的车辆会推迟交付,还请大家谅解。
4月9日,蔚来汽车在其官方APP上宣布已暂停整车生产。
就在清明节前,蔚来汽车联合创始人、总裁秦力洪还在向外界表示:“上海抗疫形势严峻,对我们影响比较大,上海交付中心已经熄火好几天了,会一直持续到清明后。”
他和外界都没有想到这轮疫情对于蔚来的影响会如此之大。
在蔚来2021年的财报中,李斌表示江淮蔚来制造基地的产线升级正在加速推进,预计到年中该工厂季度产能将提升至60JPH。JPH即Jobs Per Hour,以此推算其产能约为每年25万台。
这也就意味着蔚来每天最多会损失685台此前可能下线的车辆。这对于在今年第一季度苦恼于交付量受到疫情与供应链影响而并不理想的蔚来而言,可谓是雪上加霜。
3月中旬我们有些零部件就断供了,靠着一些零部件库存勉强支持到上周。最近又碰上上海和江苏等地疫情,很多合作伙伴供不了货,只能暂停生产。这个情况不是我们一家,很多厂商都暂停生产了。我们和大家一样着急,希望疫情早日过去。
李斌的这句话中挑明了两个对于中国汽车产业当下影响巨大的因素:零部件供应链在疫情干扰下供应愈发紧张,车企生产受供应链影响必然会导致今年全年销量下降。
江浙沪汽车供应链几近瘫痪
李斌在解释蔚来停产问题时说出了一个绝对真理:“一辆车差一个零件都没法生产。”同样,今天在网络上疯传的京东集团新任CEO徐雷的一句话也说出了同样的问题:“XX可能对‘供应链’的理解不到位。”
对于中国汽车产业来讲,江浙沪在整个供应链中的地位极为重要。
在上海,博世、采埃孚、安波福等国际供应商传统豪强早已扎根于此。上汽与特斯拉在临港设厂之后,目前已经有宁德时代、地平线、均胜电子等百余家供应商相继围绕着这两家车企完成落地。
在苏州、无锡、常州,则有着更为密集的供应商布局,他们的体量或大或小,但是如果考虑到车企若想增加新的供应商所必须的漫长验证环节,即便是看上去无足轻重的一家供应商因为疫情出现供应问题都将对车企产生极大影响。
2021年2月,博世苏州工厂一名员工确诊新冠阳性,再次拉开了供应紧张的大幕。(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今年2月,博世汽车部件(苏州)有限公司一名员工被确诊为无症状感染者,随后博世对路透社表示:“受苏州疫情影响,预计博世在苏州的制造和后期作业会受到短期的冲击。”
20天之后,长城在发布2月销量数据时表示,由于受到博世汽车部件(苏州)有限公司生产的车身电子稳定系统(ESP)供应不足所影响,销量出同比下滑20.5%。
吉利也在港股公告中将2月销量环比减少46%的原因归于博世的ESP供应不足,但是在随后宣布今年二季度实施供应链替补方案时博世依旧是最主要的供应商,因为无论是吉利还是其他车企都无法找到比博世更合适的供应商了。
在这一轮影响上海的疫情中,博世再次受到波及,目前在上海的两家工厂正在减少工作人员。加之苏州昆山昨日宣布将“静默期”延长四天至4月12日,其他区划也有不同程度的管控措施相继推出。
有汽车分析师认为,这将对博世配套的多家车企再次产生极大影响。
博世之外,蒂森克虏伯的上海动力总成工厂之前也已关闭,丰田的子公司日野汽车也暂停了上海的发动机工厂运行。为中国几乎所有车企提供线束产品的知名Tier 1供应商安波福此前也被爆已经通知上海一家工厂的工人开始居家,安波福在上海嘉定有多个生产基地,这家停产的工厂为上汽通用与特斯拉提供配套。
安波福在中国主要的生产基地都位于此次受到疫情影响严重的地区。(图片来源:安波福官网)
即便是单看线束这一个零部件产品,为上汽大众、一汽-大众、奔驰、奥迪、通用、福特、一汽集团、上汽集团、奇瑞、长城、江淮提供配套服务的供应商,便有安波福、昆山沪光、苏州波特尼、上海金亭等工厂位于华东地区的企业。如果再算上长春住电、长春灯泡电线厂等几家为一汽大众、奥迪与一汽集团提供服务的长春本地供应商,这次疫情对于线束生产这个环节的影响几乎接近全面打击。
在上海疫情加重之后,苏州昆山出台的停摆措施对汽车产业又来了重重一击。
在这里聚集了多家印刷电路板(PCB)企业,为Tier 1企业与车企提供用于发动机控制系统、车身控制系统、底盘控制系统、多媒体系统、导航系统、行车记录仪、倒车雷达等功能的电子部件。目前这些企业都已经宣告停工,何时复工尚未可知。
这间接导致了3月全球半导体到货等待时间被拉长了2天,达到26.6周,电源管理、MCU等都成为受影响的重灾区。
有英国芯片设计公司表示,封装的交货时间已经从此前的8周左右增加到了50周,如果疫情得不到缓解,这一周期还将被继续拉长。
彭博社表示相关事件会在第一季度产生短暂影响,但也可能全年都会对严重受限的供应链产生持续影响。
江浙沪地区的汽车供应链企业几乎覆盖了一辆汽车的所有零部件生产环节,在疫情影响之下,其所在地区或停摆,或静默,或加强管控,导致这些企业如安波福般停工停产者有之,如采埃孚生产之后无法运出上海者有之。
捷豹路虎中国与奇瑞捷豹路虎联合市场销售与服务机构常务副总裁马振山在接受采访时无奈地表示:“华东零部件供应链已经因为疫情受到了干扰,采购及物流都出现了问题。目前工厂的状况就是零部件满足一天生产需求便开工一天,我们每天都在紧盯关键零部件的供应。”
车企复工无期,
今年汽车销量大幅下滑已成定局
几乎每一家车企都会建立零部件安全库存,但是在突发且反复的疫情面前,即便是有着极大冗余度的安全库存同样无法应对。
蔚来对于库存无法满足生产需求问题的回应中称:“我们前期确实有做备货的动作,但疫情影响时间比预期的更长些。ET7目前在生产初期,很多零部件和整车一样,同样要经历产能爬坡,备货难度更高。”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复工时间依旧无法确认。
与蔚来同病相怜的是工厂位于上海临港的特斯拉。
3月28日,上海疫情加重之时,特斯拉便暂停了上海超级工厂的生产。原计划停产四天的特斯拉由于上海疫情不断升级,不得不相继取消了原定4月1日与2日复工的生产计划。
另据接近特斯拉的人士透露,上海工厂员工在4月3日接到邮件通知继续居家并遵守社区规定。截至发稿时止,特斯拉对何时可以复工的回应依旧是“暂无定论” 。
由于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承担着出口全球的重任,这一次停工将对其全球交付带来巨大影响。在今年第一季度,特斯拉共向31万名用户完成了交付,尽管这一数据与去年同期18.48万辆的交付数据相比极为出色,但与去年第四季度Model 3和Model Y的交付量相比却下降了一千余台。
有分析师表示:“鉴于特斯拉通常在季度末加大交付量,所以我们认为上海疫情将对其产生较大的影响。”
如果将特斯拉在3月28日之前还由于防疫政策影响曾在3月16日与17日停产两天计算在内,其在3月便已经停产6天,截至4月10日已经停产16天。如果以其2021年12月生产70847台新车的能力计算,这16天已经为特斯拉减少了36566台的产量。
马斯克在公布一季度销量时曾表示“由于受到供应链中断以及疫情等因素的影响,第一季度是一个非常困难的时期”,但是他恐怕没想到接下来的第二季度会更加困难。
上汽大众安亭工厂所在的嘉定区是疫情严重的地区之一。(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与特斯拉同样身处上海的上汽乘用车、上汽通用等工厂也在疫情影响下相继采取闭环生产,其中受影响最大的便是上汽大众。上汽大众于2021年乘用车销量品牌排名中下滑至第四位,正踌躇满志地准备在2022年重回三甲之列便被停产打了个措手不及。
3月14日至15日与21日至22日,上汽大众便两次被迫将安亭工厂进行闭环管理生产,安亭一厂闭环期间的日均产能较此前下降近乎四成。
4月1日,嘉定区四座工厂中的一座工厂更是开始停工,原计划只是到5日为止的停产计划目前一再延期,在暂时没有得到缓解的疫情影响下看不到复产的希望。
比上汽大众更为郁闷的是身处长春的一汽大众。
长春的这一轮疫情比上海爆发更早,长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于3月13日发布的《为配合省市疫情防控大局,一汽集团决定自3月13日起有计划停产》文件要求企业配合实现社会面动态清零,一汽集团决定自3月13日起包括一汽丰田、一汽-大众等在内的长春五大整车工厂有计划全部停产,初步计划停产到16日。
未曾想一个五天过后又是一个五天,截至4月10日凌晨,一汽-大众长春工厂何时复工依旧无法确定,相关人士表示复工时间“需要按照政府统一安排”。
与一汽-大众两大整车工厂同样目前对复工时间无法确认的车企还有一汽丰田、一汽解放、一汽轿车三家整车厂,这五家整车厂的年产能达到了300万台的量级。按照停产之初的估算,停产四天将带来5万辆产量损失。时至今日,截至4月10日计算停工时间已有29天,损失产量接近40万台。
在同样已经封城的沈阳,华晨宝马大东工厂也于3月22日临时停产,原定3月下旬于工厂举行的一系列活动也被迫取消或转至线上。
在钛媒体App4月9日向大东工厂相关人士确认复工时间时获悉,目前大东工厂已经部分复产,但管理部门依旧居家办公。在今年一季度,宝马在中国累计交付20.85万辆BMW和MINI汽车,同比下滑9.2%,其原因便与3月的停产息息相关,想必4月的持续停产会对二季度的交付数据产生更大影响。
本周杭州与广州的疫情也出现反复。尽管吉利与零跑的生产重心暂时没有落在杭州,但是比亚迪、长安福特与传祺都在杭州有着重要的生产基地,万象、亚太机电、重汽杭发等零部件企业也在萧山区有主要工厂,加之浙江省内温州、金华、宁波等汽车产业重镇的存在,一旦杭州疫情加重,势必会加剧浙江省汽车供应链的压力。
广汽本田、广汽丰田、埃安、传祺、东风日产在广州的工厂也面临着此次奥密克戎病毒传染而潜在的停产风险,周边佛山、肇庆、东莞、江门等地也有大众、小鹏等多家车企与供应链企业的工厂存在,如果广州的疫情爆发,想必也会出现上海、吉林等地的全面停产局面。
此前,日产中国在公布3月销量数据时便表示由于“受到疫情等外部因素的严重影响”导致乘用车事业部(东风日产/启辰)销量同比下滑33.5%,东风日产在国内有着广州、襄阳、大连与郑州四个生产基地。
日产汽车公司高级副总裁、日产中国管理委员会主席、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总裁山崎庄平表示:“持续的芯片短缺和因新冠疫情加剧导致的供应链中断,对产品生产和销售造成了持续的影响。”而两个工厂均处于广州的广汽本田3月终端销量同比下滑超过20%,本田中国同样认为疫情与零部件供应紧张为主要诱因。
4月9日,广州市疾控中心党委书记、新闻发言人张周斌表示,经过初步研判,封控区域内可能已经发生社区传播,并存在向广州其他地区传播的可能性,广州目前面临的形势比去年“5·21”德尔塔变异株本地疫情防控形势更加严峻。想来身处广州的车企在那一刻便已经开始启动各种预案。
面对疫情的反复,2022年中国汽车市场全年销量大幅下滑已成定局。
据乘联会数据显示,3月第四周总体狭义乘用车市场零售达到日均3.9万辆,同比下降29%,表现相对异常;主要厂商3月第三周、第四周的日均市场零售量分别为3.5万辆、3.9万辆,同比下降近30%。由于上海、长春、沈阳等多个主要汽车生产基地所在城市开始“全面静止”,第二季度的产销数据同样不容乐观。
正如一位车企负责人接受采访时所说:“要做好过苦日子的准备了。”
0827
在城市之外,平静的乡村和县城正步入 “双碳”的风口之中,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是,那些散落在村庄的屋顶,成为了各路人马争抢的资源。
3月21日,国内分布式光伏龙头正泰电器发布公告,子公司正泰安能和多地政府签署合作,将推进居民屋顶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装机量达到了1623兆瓦。
和建在地广人稀的大型集中式光伏电站不同,分布式光伏一般安装在公司或私人住宅的屋顶,发电主要自用,有多余的可以选择上电网。但城市公寓屋顶安装光伏电站,很难满足用户需求, 一户一建的乡村住宅最适合户用分布式光伏落地,所以农村也成了推进分布式光伏的重点。
政策利好之下,除了正泰安能、天合光能、中来股份、创维光伏都看上户用分布式光伏这一市场,先后拿到了各地的大项目。
乱象也在狂热中酝酿。
这也不是第一次光伏下乡。2015年,国务院扶贫办确定“光伏扶贫”为十大精准扶贫工程,主要利用贫困地区丰富的光照资源发电售卖,帮助当地脱贫。分布式光伏遍地开花,安徽只有40多万人口的岳西县,2015年就完工了57座太阳能发电园区。
分散的农户、央企、民企、银行、政府牵涉其中,让户用市场比商用及工业市场更复杂 。避重就轻的宣传,难以监管的经销商和非标化用户,让户用光伏市场的未来图景,远没有勾勒的那样轻快。
光伏贷一地鸡毛
政策利好对光伏产业的推动,显而易见。
2021年6月,国家能源局发布了“整县推进”政策,要在全国范围内快速推进分布式光伏。全国范围内,新增的屋顶光伏装机规模一度超过集中式光伏。
户用光伏领域占比最高的正泰安能,其母公司正泰电器股价在政策发布两个月中涨了一倍。这背后涉及巨大的利益。仅在河南,66个试点区域县城的屋顶面积达到了2.4亿平方米,直接投资600亿元。
作为分布式光伏,尤其是为老百姓安装光伏的龙头,正泰安能近期十分风光。2021年,正泰安能拿到了10亿战略融资,领投是工银背景的鋆昊资本,跟投方包括IDG、红杉等。
户用光伏的提速和七年前的“光伏热潮”尤为相似。而这一次的政策针对的范围更广。金融服务中,光伏贷再次成为重要角色。
屋顶安装光伏项目安装费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不少百姓很难立刻拿出这笔现金,贷款也是必然的解决方案。
这也造成了光伏贷一度骗局横行。
一些负责安装光伏的经销商告诉农户,只需要和他们一起去银行申请光伏贷,就可以免费安装。每月以电费还贷,多余的费用返还给农户,不仅会得到免费维护服务,等十年贷款期满,这套设备所有权也归农户。
从宣传话术看,经销商们声称国家给高电费补贴,所以是个无风险、无投入就有高收益的生意。
这些招数都是为了让用户成为贷款担保方,经销商们不用付出任何代价,就可以使用一大笔钱。
这些经销商很聪明,他们通常会采用区域加盟模式,一层层下沉到乡镇,基层销售通常是本地人,甚至村干部也会参与游说。在熟人乡村社会,这一套很容易获取村民信任。在凤凰网《风暴眼》采访中,一个农民表示,自己看都没看合同条款,就签了字,办了20万贷款。
挣钱的时间并没有持续太久。2018年5月,国家推动新的光伏补贴政策,俗称“531新政”,新投运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补贴标准降低0.05元,光伏发电开始走入平价上网时代。很多用户的屋顶光伏,正好卡在那一时间段备案,随即遭遇电价下降,加上设备损耗,发电效率下降,发电量进一步下降,电费已经无法覆盖贷款,需要村民自己补齐缺口。
一些小公司在安装屋顶光伏时,为了骗取更多贷款虚报造价,它们会使用更廉价的劣质产品,非专业人士很难肉眼分辨不同级别太阳能板,地方银行草率放贷后,这些太阳能板根本不可能使用10年。当产品出现问题时,公司已经销声匿迹。
即便使用了正规太阳能板,发电量也和天气、设备状态等等外部因素有关,非标化的小型户用光伏,很难带来稳定收益。
乱象之下,2017年,山西省扶贫开发办公室曾经发文,要求扶贫部门对所谓“免费安装光伏”的骗贷骗子公司提高警惕。
2018年前的光伏贷冲击波延续至今,很多农民仍在偿还贷款。2021年,“双碳”之下,行业进入又一个急剧变动的时刻。
2月28日,兴业银行和正泰安能推出了合作开发的光伏贷产品,用户零首付,最高可贷款20万元,期限最长15年。民生银行也有类似的零首付产品,线上审批放款只用3分钟。
行业需要金融产品撬动,正泰安能和银行合作固然能减少一些乱象,但落地到毛细血管的乡镇,在盈利和增长压力之下,动作变形很难杜绝。
金融工具下乡
公司们在不断尝试新的融资方式。
正泰安能的触角已经深入全国,根据财报,2021年上半年,他们已经有超过10万家渠道,二级分销商超过5000家,国内渠道营收达到了58.7亿元,增长15%。
经历了“光伏贷”、“租屋顶”的尝试后,公司们都在探索新的金融模式,当前,在“租赁屋顶”之外,“融资租赁”更受欢迎。
这种模式引入了金融公司这一角色,后者购买设备,厂商运维,农户成了承租方,从电费中扣除金融公司租金和厂商运维费用。这种模式看上去主动权在农户手中,但存在风险和“出租屋顶”类似,经销商很可能故意放大收益,忽略承租方的责任,宣传攻势下,不了解行业的农户又会匆忙签字,成为被收割方。
“碳中和、碳达峰”愿景下 ,千万乡村当然免不了政策红利,这一广阔地带情况错综复杂,银行、农户、地方政府、企业各有利益。光伏是需要时间积淀的行业,大干快上之后,更重要的是保证20年后,这些屋顶蓝色的光伏电池,不会成为锈迹斑驳的废铁。
0824
要说“山寨”的*境界是什么?那一定是干翻原版。
前段时间,一条关于好丽友只针对中俄两国涨价,且核心配料上演“双标”的动态冲上了热搜。舆论哗然之际,网友们纷纷表示:“咱不差你这口,咱吃自个家的达利园。”
向来低调的达利食品,意外出了圈。想当年,达利食品正是靠着模仿好丽友推出“蛋黄派”迅速抢占市场,不仅势头碾压正主,更是一跃成长为休闲食品行业的*。
不扒不知道,深扒吓一跳。事实上,早在2015年,达利食品的净利润就已超过康师傅,是统一的3.54倍;2017年,达利食品的净利润超过蒙牛,比康师傅、统一和旺旺三家之和还要多。此外,达利的销售费用率、资产负债率也是同行业中*的,可以说,达利食品一直在深藏功与名。
好吃点饼干、可比克薯片、和其正凉茶……出一款火一款,达利食品或许不是业内最显眼的那个,但却是*钱的。庞大的产品矩阵,让达利被誉为“中国版雀巢”。
细究之下,这些食品都有“对标物”,可比克模仿乐事薯片,和其正对标王老吉,乐虎对标红牛。一言以概之,达利的模式就是四个字——“山寨爆品”。
但“抄袭”并不等于逆袭,能卖得比*还好的例子,更是*。令人称奇的是,专注模仿的达利,却总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那么问题来了,从当初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作坊,到如今的休闲零食龙头企业,达利食品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01
靠“山寨”成为零食*
每个传奇的开端,都是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暗藏汹涌。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位于沿海的惠安,更早感受到了氛围的变化。1989年9月,32岁的许世辉租来一间厂房,在惠安创建了一家小型食品厂,也就是达利的前身。
当时的食品普遍以散装称斤为主要销售形式,许世辉开创性地生产出包装设计精致的“美利牌”饼干,让消费者耳目一新的同时,也开始在福建省东北沿海地区大显身手。
1992年,惠安美利食品厂正式更名为“达利食品有限公司”,饼干生意做得顺风顺水;1996年,“达利”由一个区域性品牌,成长为全国性的知名商标;1997年10月,“达利”品牌被列为“中国公认*产品”;1998年,达利跨出省界,在成都开办了*家分公司。
尽管发展势头不错,但许世辉未雨绸缪,部署起了“转型”。彼时,随着人们生活的进步,传统食品市场不断萎缩,许世辉将目光锁定了食品的“休闲化”趋势。
恰逢2000年前后,韩国四大食品集团之一的好丽友进入国内,带来了一种叫做“派”的注芯蛋糕。柔软可口的夹心风味,让国人趋之若鹜之余,却又被高昂的价格拦在了门外。
许世辉意识到机会来了。抓住中国品牌中“派”的空白,经过两年研发,在知名度还不够,综合实力远远不及海外对手的情况下,达利在2002年成功推出达利园蛋黄派,且一个蛋黄派的价格仅要0.5元。
凭借低于好丽友三分之一的价格,达利在短短几年内就反超了好丽友。正是蛋黄派的成功,打开了许世辉的想象力,尝到甜头的许世辉如法炮制,四处出击。
2003年,继好丽友之后,达利食品推出薯类膨化食品“可比克”,正面迎战国外品牌品客和乐事。
由于出身本土,又有当红明星周杰伦作为代言人的加持,可比克很快赢得了消费者的心,彻底改写了薯片类市场只有进口产品的市场格局。在中国薯片市场,可比克的占比仅次于乐事薯片。
2004年,达利又打破外资企业在高端饼干领域独大的产业格局,率先推出带有坚果薄片的饼干“好吃点”,那句经典的广告词“好吃你就多吃点”,曾风靡全中国的大街小巷。
在休闲食品领域取得领军地位之后,2007年,达利食品又大举进军饮料行业,推出凉茶品牌“和其正”,直接对标王老吉和加多宝,宣传加量不加价;2013年,达利食品推出功能饮料乐虎,价格是红牛的一半,上演了黑马传奇,现在,红牛、东鹏特饮和乐虎,是国内功能饮料前三强。
2015年,达利在香港上市,当年营收高达169.09亿,净利润为29.12亿元;2018年1月,达利食品市值破千亿,许世辉坐上了福建首富的宝座。
“一直在模仿,却总是在超越”。单就不完全统计,近20年,达利这一根藤上,已经结出了七颗硕果:达利园、可比克、好吃点、乐虎、和其正、豆本豆、美焙辰,个个名头响亮。
在超千亿的休闲食品和饮料市场中,拥有一个国民级品牌的企业或许不少,可像达利食品这样拥有7个国民级品牌的,只此一家。
如此强大的品牌力量,达利可谓把“跟随策略”,运用得*。
02
“爆品”背后的硬功夫
对于达利的发家史,评价一直呈现两极分化。有人把达利比作“食品界的腾讯”,都是“多点支撑、全面开花”,也有人认为它只是个劣质模仿者。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不是所有品牌的跟随策略,都是有效的。比如娃哈哈用营养快线模仿小洋人、启力模仿红牛、HELLO-C模仿农夫山泉的水溶C100……从最终结果看,除了营养快线表现不错,多数连品类前五、前十的位置都抢不到。
同样的策略,为何达利能够成功,背后的方法论绝不简单。首先,达利非常善于分析和把握机会,达利会精心选取市场空间足够大且已经被验证过的品类,如此既可以快速占领消费者心智,还能避免新品折戟而带来的“沉默资本”。
同时,把这些可能浪费的试错费用,用以降低产品的成本,显然比高成本地去推广一个未知的产品更有利。正因如此,凡是达利食品进入的品类,几乎都是降价一半,而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也并没有影响到利润率,事半功倍。
最重要的是,与盲目多元化的企业不同,达利一直没有离开食品饮料这个核心战场,也从没有同时多线作战,而是保持着稳定的发展速率。经过审慎的调研和准备,每三到四年开拓一个赛道,精耕细作每一个品牌,彼此之间*独立,避免某个品牌失败给全局带来的牵连。
更丰富的产品矩阵、更广阔的商业布局,让达利的营收一直保持平稳增长,也让达利拥有了雄厚的抗风险能力。在旺旺的市值大幅度蒸发,康师傅受制于低迷的方便面业务之际,达利经受住了考验。
除了找准一个*品牌作为模仿对象外,达利始终保持着比对手更低的价格、始终采用全方位的明星代言“轰炸”,以及对终端渠道强大的掌控力,这些都是达利的制胜“杀手锏”。
在营销宣传方面,达利很早就有了“明星带货”的意识。许晴之与达利园蛋黄派,周杰伦之与可比克、高圆圆之与优先乳、陈道明之与和其正等,既有知名度的号召力,也符合品牌调性。
此外,达利还设计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广告词,“好吃你就多吃点”“清火气,养元气”等,至今都是广告学的经典案例。
在渠道拓展上,达利又展现了非凡的格局。达利对于经销商的让利程度是业内出名的,要知道,达利给予经销商的出厂价,仅为零售价的约50%。相较而言,加多宝>55%,旺旺>60%,蒙牛蒂兰圣雪>60%(数据来自为三钱数据实验室)。
更低的出厂价,意味着达利食品给予经销商的让利更多,无疑让渠道商更愿意推广及销售达利食品的产品。
通过这种方式,达利掌握了超5000家经销商,进而把控了超200万个终端网点,几乎覆盖了全国所有的县级市场。
与之匹配的是21家子公司、30多个食品饮料生产基地,这些自有工厂均紧邻达利的经销商、直销商超及终端市场,不仅缩短了产品的上市时间,还可以更容易地获取客户反馈,迅速改善产品。强大的网络优势,也成为了达利后发制人的关键。
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了模仿的表象,却没有看到爆款制造背后的硬功夫。而这身功夫,才是达利立足的核心。
03
新趋势下的危机与挑战
当然,没有永远不倒的企业,也没有永远灵验的商业模式。即便是看似无往不利的达利,也要不断面临挑战。
近年来,随着快消品行业的日新月异,达利遭遇到了*的冲击。当下,达利要面对的,是每年推出新品超过50万款的快消品市场,供需形势已经反转,竞品越来越多,单品周期和规模普遍缩水。
而如今的消费主力也变成了可能是最难以琢磨的95后一代,这些都让创新变得至关重要。在层出不穷的产品之中,消费者追求的,不再是“千篇一律的皮囊”,而是“独特的灵魂”,模仿之路已然行不通。
这种情况下,价格再优惠、广告力度再强、渠道铺货力度再大,都无济于事。就在承德露露、养元饮品、会员果汁等老牌企业持续性衰退之际,喜茶、元气森林、三顿半、王饱饱等“后浪”一茬茬疯狂冒了出来。
这些新品牌要么立志做成熟品类的革新者,要么摩拳擦掌成为新品类的定义者,无论是在包装、形状、口味,还是理念、服务上,都在持续进行颠覆。
正如财经作家吴晓波所说:“今天在消费品市场看到的这些变化是体验大于必需,颜值大于功能,口碑大于品宣,当这些发生时,在过去二三十年中建立了自己品牌价值的传统消费品公司,完全找不到去向。”
裹挟在其中的达利,也未能例外。2017年到2019年,达利的营收增速分别为10.99%、5.41%、2.48%,增速逐年下降;2021年,尽管达利食品的营收再创新高,但净利同比下降3.2%至37.25亿,这是达利食品自2012年披露业绩以来,*出现年度净利润负增长。
很显然,推出了很多年的达利园、可比克、好吃点等单品已经进入了品牌老化阶段。在主营业务显出颓势的情况下,达利将增长的希望放在了另外两大业务——家庭消费(涵盖美焙辰及豆本豆)和即饮饮料业务(涵盖乐虎及和其正)之上。
与达利早期的产品不同,豆本豆和美焙辰更符合新时代的健康理念,达利对此寄予了厚望。然而,豆本豆虽然增长迅速,但前有维他豆奶围堵,后有伊利植选浓香豆乳、维维豆智豆勇等品牌追击,日子并不好过;美焙辰所代表的短保面包领域,与之抗衡的是“中国面包*股”的桃李面包,以及数以千万的线下烘焙糕点店,压力巨大。新业务能否成为达利日后的“主要驱动引擎”,还未可知。
模仿战术再成功,也终究要转变到真正的创新上来。习惯作为跟随者进行弯道超车的达利,是时候做出长远改变了。
许下“创造*流民族品牌百年企业”宏愿的达利食品,能否继续延续奇迹,一切自有时间证明。
0822
投资界(ID:pedaily2012)3月14日消息,软件自动化测试工具「龙测科技」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由浙大系基金领投。此前,曾获创谷千万元pre-A轮以及美国种子孵化器Plug-and-Play的种子轮风险投资。
据介绍,本轮资金主要用于产品技术研发、市场及销售团队扩充。
「龙测科技」成立于2018年,聚焦在功能测试板块,创始人&CEO师江帆于2012年获得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软件测试方向的博士学位,拥有20多年的软件测试开发及管理经验,因此,他对测试环节的痛点以及市面上厂商所能解决问题的程度有更深的了解。
师江帆介绍到,在我国,有近9成的企业都是用手工测试的方式解决功能测试问题,属于典型的低端劳动密集型行业。其中,很多企业会与如中软国际、神州数码等外包公司合作,比如我国最大的软件公司每年需要的外包测试人员就高达26000多人。这无疑会带来很高的成本,对企业的管理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