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华宇会员开户“ 下的文章
0919
投资界(ID:pedaily2012)9月14日消息,麦克林近日宣布完成数亿元Pre-IPO轮融资,由经纬创投独家领投。本轮融资是自麦克林成立以来的首次机构融资,将主要用于公司未来厂房的规划建设、科技创新与研发投入、客户服务提升等。
麦克林是一家高端研发用试剂产品的制造商与供应商,旨在为全球科技事业和工业领域客户提供系统的产品资源及配套技术服务。公司成立于2013年,公司总部设在上海浦东,研发中心设在上海张江,在美国加州、北京、广州、成都、济南、武汉、西安、长沙、南京、苏州等主要城市设立有分公司和办事处,可为全球客户提供便捷全方位的服务。
麦克林事业朝气蓬勃,在上海化工园区设有20000平方米的生产研发基地和庞大的仓储物流中心,在山东设有占地90000平方米的北方基地,凭着一支富有创造天赋的专业团队,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目前,麦克林产品已达150000多种,并呈持续增长态势。产品包括通用试剂、药物合成试剂、手性化合物、催化剂及配体、分析试剂、生物试剂等。麦克林的柔性生产线能够快速提供小批量、多品种的产品,可以满足实验室研发、中试乃至规模化生产需要。
本轮融资将有效满足麦克林快速发展的需要,持续助推公司长远的规划建设和产学研用的深化融合,为麦克林品牌化、规模化、市场化注入强劲动力。未来,公司将通过不断规范管理,完善现代化的销售服务与供应链体系,提升生化试剂产业化效能,全面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9/500485.shtml
0917
投资界(ID:pedaily2012)9月15日消息,驾玉生物医药有限公司(驾玉生物)宣布完成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香港知名投资机构鼎珮集团(VMS Group)领投,瑞伏医疗创投基金(Panacea Venture) 跟投。本轮融资将用于新增生物药GMP检测业务的仪器设备、试剂耗材购买,人员招聘及公司运营, 技术专利购买等费用。
驾玉生物成立于2017年6月,是一家提出Bio-CQO®, 生物药质量承包服务这个崭新商务模式的公司并拥有注册商标。过去5年内,在GMP质量体系及产品QA/QC/QV及相关药监注册申报服务方面,驾玉生物已成功帮助客户交付50多个项目的IND到BLA申报,其中包括中国和美国生物大分子产业化企业,包括单抗、ADC、CAR-T及其它CGT、mRNA产品公司以及CDMO。
驾玉生物创始人、董事长、CEO林巧(Claudia Lin)博士表示:在过去5年内,驾玉有幸服务了国内外多于50家颇有成就的生物制药领军公司。此次B轮融资在严峻的生物医药行业整顿及其它不利因素大环境下,驾玉生物能再一次得到有国际化视野的生物创新药研发及产业化专业投资机构VMS Group和Panacea Venture的认可,为驾玉下一阶段的检测业务快速发展如虎添翼,在已有的生物大分子药包括细胞基因治疗产品的国际化GMP标准全方位检测业务奠定扎实的基础。此轮融资建立在驾玉与国际生物医药CXO巨头查尔斯河的战略合作基础上、充分结合国际大公司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与驾玉在中国本土药监环境下的经验,在驾玉开辟的独特生物药质量服务赛道为中国生物药创新药走向国际先进市场有着独特及关键的意义。我坚信、接下来的5年是驾玉在这个稀缺领域细分赛道做大做全,始终保持国际化的GMP质量服务标准,不断紧跟高端生物药国际国内的研发步伐,为中国及世界人民的健康不断努力的新阶段,在新老合作伙伴的支持下,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鼎珮集团(VMS)董事总经理及医疗健康投资主管、瑞伏医疗创投合伙人伍兆威先生表示:驾玉生物为全球的高端生物制药公司,特别是细胞和基因疗法(C>)公司,提供端到端的质量和检测技术服务,在蓬勃发展的生物质量和检测外包服务领域中占据领导者的位置。我们很荣幸能领投本轮融资,并致力于投资具有突破性技术和高增长潜力的公司。我们有信心在创始团队的带领下,公司将持续快速地发展,在中国乃至全球的生物制品质量外包服务市场中大放异彩。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9/500569.shtml
0916
炸鸡配啤酒,幸福天天有。
在大热的韩剧里,经常会有男女主相约吃炸鸡的镜头,一口下去的满足感,让屏幕外的观众也忍不住垂涎欲滴。
作为韩国人的灵魂食物,炸鸡可谓是家喻户晓,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据韩国KB金融控股经营研究所指出,过去10年间,韩国炸鸡店每年平均增加9.5%,每一平方公里就有12.9家炸鸡店,可见其魅力。
然而,时过境迁,如今在韩国,炸鸡生意却越来越难做了。随着竞争的白热化,2018年韩国共有8400多家炸鸡店倒闭,相当于每小时倒闭一家,可谓哀鸿遍野。
预想中的好转没有到来,反而愈演愈烈。据韩国《首尔经济》7月18日报道,最近韩国炸鸡价格暴涨,一整只炸鸡的价格已达3万韩元(约合153元人民币),这么多钱在中国可以买6只炸鸡。
韩国民众纷纷表示“最近炸鸡太贵了,要吃不起了”、“虽说是高物价时代,但炸鸡价格这么贵像话吗?”,网络社区已经出现大面积抵制炸鸡的运动,不满之声日益高涨。
曾经,主修农业社会学的韩国学者郑恩贞在《大韩民国炸鸡大全》一书中这样写道:“韩国人对于炸鸡的感情,近乎于爱情,韩国人一想到炸鸡,幸福指数就会上升。”
但她或许没有想到,韩国的炸鸡泡沫竟会来得如此之猛,碎得如此之快。
01
天时地利人和,炸鸡旋风如何席卷韩国
事实上,在韩国的美食史上,最初并没有“炸鸡”的概念。所谓的韩式炸鸡,其实脱胎于美式炸鸡,最早由美军带到韩国。
由于是舶来品,不菲的价格让人望而生畏。直到60年代末韩国养鸡场的增加以及食用油价格的下跌,炸鸡才开始真正走入平常人家。
比起美式炸鸡直接裹上面糊炸制,调味料一般仅在于面糊中,韩式炸鸡则在此基础上做了不少改良。除了鸡肉需要提前腌过,还会搭配上各种酱汁,如原味、酱油味、芝士味、蜂蜜芥末味等,口味更丰富。
此后几年,韩国迎来了被称为“汉江奇迹”的经济繁荣时期,快速的工业化使得民众的钱袋子鼓了起来,对于炸鸡的消费也变得频繁起来。
20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爆发,许多被下岗的中老年人纷纷开起炸鸡店谋生路。在当时,卖炸鸡几乎没有什么门槛,只需在特许经营总部经过几天简单的培训,任何人都有能力经营一家炸鸡店。
与此同时,炸鸡店也不需要太高档的设备和太大的空间,即便是小店也有可能生意红火,这也成为炸鸡产业扩大的契机。
2002年,韩国和日本一同举办世界杯,进一步巩固了炸鸡的人气。赛事期间,许多炸鸡店会装配大屏电视,吸引顾客到店里看球、喝酒、吃鸡,几乎座无虚席。
这种盛况也催生了韩国无所不到的“外送行业”,用手抓着就能吃的炸鸡、啤酒,简直就是观看体育比赛的*食物。据韩国炸鸡外餐产业协会公布的数据,在有韩国队比赛时,每天的炸鸡销售量可达到187.5万只,比平时增加1.5倍以上。
此后,韩国进入疯狂的“全民吃鸡”时代。以2012年的数据来看,全年消费总量大约为6亿8千万只,平均每个韩国人每年消费13-14只,平均每人每月消费一只鸡,每天全韩国消费近200万只炸鸡(韩国12年总人口4千9百万人)。
韩国人对炸鸡爱得有多深沉呢?社团聚会、外出郊游、学习加餐,不放过任何可以吃到的机会,无孔不入,无处不在。
原因在于,在高物价的韩国社会,吃一顿含肉量高的大餐可不便宜,相较之下,工薪阶层价位的炸鸡显得十分实惠,而且炸鸡套餐里通常还有可乐和披萨,所以深受消费者青睐。
据韩民族新闻统计资料显示,到2012年末,每半径178米就有一家炸鸡店,每年大约有7400家炸鸡店开业,在首尔,平均每走10米就有一家炸鸡店。
2013年,韩国电视剧《来自星星的你》热播,女主人公一句“下雪了,怎么能没有炸鸡和啤酒”的对白,又给“炸鸡热”添了一把火。旅行社一度把这句台词作为宣传文案,吸引大批游客为体验“鸡啤”而去韩国旅游。
据韩国统计厅的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底,韩国炸鸡连锁店总数为22529家,仅次于便利商店的总数(25039家);自2014年以来,韩国外送食品和夜宵食品中,炸鸡稳居*,连泡面都甘拜下风。
2017年,韩国炸鸡店已超过36000家,比全球麦当劳分店还要多,且还在不断攀升中。这意味着,每1500名韩国人,就拥有一家炸鸡店专门为他们提供炸鸡。
到这个阶段,韩国炸鸡市场已经极度饱和,韩国炸鸡行业也变得越发“内卷”。不仅提供送货上门服务,就连吐骨头都怕顾客厌烦,无骨炸鸡应运而生,为了*程度地吸引顾客,炸鸡店的代言人一般都是当红明星。
行业生态看似繁荣,实则已经变得非常脆弱。而定时炸弹一旦埋下,引爆只是时间问题。
02
一小时关一家店,韩国炸鸡“飞”不动了
反噬比想象中来得更猛烈。
当供给严重大于需求,就会产生激烈的竞争,竞争的后果只能是优胜劣汰。2018年,高速发展中的炸鸡行业迎来“大退潮”,韩国共有8400多家炸鸡店倒闭,相当于每小时倒闭一家,闭店速度史无前例。
据韩国银行的财务分析预测,在韩国有近五分之四的炸鸡店,会在开业十年内倒闭;而单家炸鸡店的平均寿命仅为两年零七个月。美国的《华尔街日报》也曾报道过韩国的“炸鸡泡沫”,认为其正在打击韩国经济。
从炙手可热到跌落神坛,韩式炸鸡的衰落,并非无迹可循。首先,韩国是个半岛国家,总人口不过5000万出头,这就使得韩国市场天生具有狭窄性。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再强,也无法跟上源源不断增长的炸鸡店。
其次,就业压力和炸鸡市场的火热,又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跟风涌入,竞争愈发激烈,形成恶性循环,从而陷入经营窘境。
由于炸鸡店采取的模式就是单品类扩张模式,也就是聚焦于一道单品并不断复制,导致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难以构筑起产品护城河。不管是自营店还是加盟店,大家的出品大同小异,消费者并不会建立起真正的忠诚度。
更致命的是,炸鸡这种食材可发挥的空间有限。韩国炸鸡看起来好像有很多做法,但吃的部位无非就是整鸡、鸡翅、鸡腿和鸡排,无论哪个部位,吃起来的味道都相差无几,变化太少,容易吃腻。
何况,在韩国炸鸡流行的这么多年里,味道基本离不开固定的几种口味,再无轰动性的创新产品出现,走下坡路是必然趋势。
也有店主意识到了这点,于是在炸鸡店里销售拌饭、烤肉、炒年糕等品类,这种做法虽然增加了销量,却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店铺费用、人力费用、厨师费用等,无疑是笔巨大的负担。以人工费的支出为例,韩国*时薪近两年来上涨幅度已接近30%。
比起其他韩料店在场景上的创新,炸鸡店又有局限性。作为快销产品,消费者倾向点外卖的占比较大,很难在服务和体验上下功夫。
此外,加盟费、材料供应费的水涨船高,也在不断压缩利润空间,炸鸡价格只能相应上涨。早在2018年,韩国炸鸡的外卖价格已经涨到2万韩元,韩国炸鸡龙头“校村炸鸡”、“BBQ炸鸡”均宣布全面上调炸鸡价格。
再者,鸡肉供应链的建设也没跟上来,除了高致病性禽流感影响,还涉及非法牟利。去年10月,韩国市场监管机构公布了一起案件:占据韩国市场份额93.2%的7家鸡肉供应商相互勾结,联合操纵生鸡价格,敛财高达1万亿韩元,折合人民币54亿元。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昔年,形式新颖且走平民路线的韩国炸鸡在消费者的追捧下得以兴起,如今却遭到集体抵制,举步维艰,如何不令人唏嘘。
03
韩料没落已成事实,韩国炸鸡地位危矣
牵一发而动全身,前些年在中国遍地开花的韩式炸鸡,日子同样不好过。
当初的风光还历历在目。2016年3月28日,据韩媒报道,4000多名中国游客在仁川参加了一场炸鸡啤酒派对,600米长的路面摆满了餐桌,炸鸡店甚至出动了15辆送餐车。
在韩星输出的影响下,韩餐成了国内最火的餐饮。不管是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还是在三四线小县城,韩餐馆里总是人满为患,各种噱头的韩式炸鸡店如雨后春笋般,争先恐后的涌出。
然而,时过境迁,随着2017年萨德事件的冲击和限韩令的升级,“韩流”变“寒流”,影响力日渐衰落,韩国炸鸡店自然也受到了影响,单单北京的韩餐行业销售额就锐减30%,严重的地区甚至骤减70%。
在某点评网站搜索韩国炸鸡相关的餐厅时,经常会看到歇业或者闭店的提示,其中还不乏诸多著名的韩料连锁品牌。
如同众多网红美食的宿命,韩国炸鸡热的快凉的也快。初期的火爆是因为消费者新鲜感和求异心理在作祟,激情期一过,便失去了兴趣。
事实上,韩国炸鸡只是韩国料理没落的缩影,中国消费者正在“抛弃”韩料,已是不争的共识。韩国门店百度搜索指数近年来一直呈下降趋势,人气基本跌至谷底。
在知乎“如何评价韩国料理”的提问下,吐槽声占了多数。有用户表示,韩国食品大多是烤肉和炸鸡,而味道基本上离不开酱料,“酱伴万物”反复出现,不仅视觉疲劳,味蕾也会麻木;还有用户表示,韩料的热量非常高,且重油重盐,几乎就是不健康的代名词,只能浅尝辄止。
相比于博大精深的中餐来说,韩餐走的一直是简单的“加工”路线,比如炸鸡、辛拉面、部队火锅等,无论是做法还是口味,都实在太过单薄。
突发的新冠疫情,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2020年,号称“韩餐一条街”的广州白云区远景路,高峰期分布的大大小小近100家韩餐馆,如今仅剩下30多家,数量锐减六成。
即便遭到抵制,在今天的韩国,依然有数万名的炸鸡店老板,抱着“说不定有天会发财”的美梦,汗流浃背地炸着鸡,一心等着物价的回落,顾客的回归。
与这种期待背道而驰的是,来自中国的麻辣烫和黑糖奶茶正在成为韩国本土新的广受欢迎的美食,消费者心中的风向标,正在悄然改变。
韩国炸鸡的国民地位,究竟还能持续多久,时间自会给出答案。
0915
《苍兰诀》大结局时,网友妙妙大呼“失恋了”。在妙妙看来,现在剧里嗑糖越来越难,更糟糕的是,能嗑的甜宠剧也变少了。
根据河豚影视档案的粗略统计,甜宠剧2022年上半年的播出量同比减少了一半。无独有偶,半个多月前爱奇艺透露,平台内的自制、定制与版权内容将退出甜宠赛道,此赛道内容将交托给分账剧。此举可谓是自去年年末,行业最为明确的的一次“降本增效”。
自2017年《双世宠妃》成暑期爆款后,腾讯视频联合《狐狸的夏天》《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等几部年度大热偶像剧推出“甜宠剧”标签,一直受到年轻观众与女性观众群体的热捧。
2020年“甜宠剧专业户”赵露思凭借《传闻中的陈芊芊》《我,喜欢你》大热后跻身头部女演员行列;2021年《司藤》《你是我的城池营垒》《爱上特种兵》《你是我的荣耀》占据云合数据有效播放量年榜Top10高位。到如今暑期档《苍兰诀》大爆,观众对甜宠剧的需求似乎并未消减,却遭遇视频平台与甜宠剧“割席”。
五年红利题材即将在行业遇冷时一朝“落幕”?河豚影视档案(ID:htysda)为此与一些行业人士对话,从他们的感知和应对中,去理解行业的革新与阵痛。
“甜宠剧”何以被切割?
拼不过微短剧,突破不了长剧情
甜宠剧被平台“切割”出重点内容领域的赛道,似乎是一个必然。
即便没有“降本增效”,在短视频重击下,已经有不少影视公司和影视人对此提前有预感,原因主要有两点,在于故事和资源的受限。
其一,大部分甜宠剧故事本身尚且具有较大缺陷,虽然之前可满足受众在快速“嗑糖”方面的需求,但如今用户已经可以从其他渠道获取此类需求。
“我们一般管甜宠叫段子剧,它更多的是卖段子,可能并不需要编剧有多深厚的功底,编织出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有些甚至都称不上是个故事。”亿奇娱乐创始人田川直言,如果大家只是想看段子,可以从短视频和微短剧里快速获取给用户,时间和金钱成本都省了。
一般长剧高频“发糖”,也只是在30-40分钟一集时长里做三五个高甜桥段,但短视频可以直接把三五个高甜片段剪成一两分钟片段,微短剧也可以用两三分钟时间专拍几个高甜名场面即可。
两年前亿奇娱乐出品的分账剧《约定期间爱上你》获取超6000万分账的成绩,其中一些高糖片段和名场面被剪切搬运至短视频平台,单个视频流量过亿,田川感慨如果这些流量转化给剧集本身,分账成绩必然又会再提高一个等级。
在这种状态下,长视频与短视频抢夺用户时间的优势必然不在于使用“段子”或者“玩梗”,还想用这样的逻辑做甜宠剧,自然不会有人再为其买单。
今年从搜狐到爱奇艺纷纷明确表示与短视频平台联手合作,其实已经可以窥见长视频平台在内容上的打法一定是“故事”逻辑,那么接下来长剧在剧本上的自我升级就必不可少。
其二,甜宠剧的出现是基于2017年网剧精品化时代,依然可以用小成本打动较大层面受众、获取超值收益的高性价比,然而真正的“小而美”精品率已经很低。
成立于2016年的蓝港影业一直致力于年轻化和女性向网生内容的打造,也在2018年诞生过《来到你的世界》这样豆瓣6.8分、在甜宠剧领域已算高分的作品。
蓝港影业CEO严雨松表示,“甜宠剧开始的2017年,平台会根据用户的喜好程度、点击率以及受众分析来模拟人群量以及需求。我们也可以发现,在平台大量提出甜宠项目需求的2017-2020年,也正好是平台之间抢夺用户的时段,大量甜宠剧储备更有利于抢夺用户,所以当时平台对甜宠的标准就会放宽,过会率很高,最终导致质量上参差不齐。”
而当2018年资本退潮的时候,蓝港影业发现外围资本对影视行业的信心开始减弱,但影视行业很多从业者被曾经的资本把价位推到了一个高点,导致现有的资本无法匹配到合适的资源,以至于一个项目虽然付出了较高的成本,但演员和制作团队的实际能力降级,最终成品变成看起来是“低成本”的非低成本剧,这也导致了甜宠剧逐步“拉胯”。
据了解,甜宠剧初期的“小而美”自制、定制剧成本可以压缩在5000万以内,也有不少可以控制在3000万以内,几乎与现在的分账剧价格无异。随后平台对甜宠剧需求量较大的2018-2020年,一部平台B级甜宠剧成本就达8000万左右,A级则必然过亿,同级古装剧比都市剧成本再高一两千万,显然已与大众认知中的“小而美”渐行渐远。
平台花钱囤量时期,尚可因为甜宠剧制作周期短、便于快速“充数”而容忍“价高质低”,一旦平台进入到止损提质的阶段,又遇短视频冲击,甜宠剧必然成为优势全无的鸡肋赛道被切割。
将其托付给分账剧赛道,无非是平台表达出不会再为劣质甜宠剧买单的做法。
如果影视公司对自己的甜宠项目有信心,分账模式一来可以让影视公司自负盈亏,不再抱着“平台托底”的侥幸心理,从而在内容好坏方面有压力。另一方面,影视公司自制甜宠剧,*也只有网络平台,所以依然可以为平台的项目囤量。
甜宠剧播出量减少,
平台用户权益是否受损?
“分账剧和微短剧是承载不了真正传统长剧集受众的诉求的,甜宠题材也一样。”某知名编剧告诉河豚影视档案,甜宠剧的受众虽然喜欢嗑糖,但大部分人还是对“连贯的剧情”以及“视听观感”有诉求的,未必能从一般“段子剧”中得到满足。
影视市场每年都会诞生甜宠爆款剧,以今年的《苍兰诀》为例,头部甜宠剧的制作,无论是故事还是服化道*,都保持在一个不低的水平线之上,这往往是小成本分账剧不可能实现的。
今年故事和制作都被誉为分账剧天花板的《一闪一闪亮星星》,其成本已达6500万,堪比平台一些B级定制剧,但整体质量仍旧不比头部甜宠剧。
至于竖屏微短剧,画面则除了主角大头之外不具备任何细节,更缺乏长剧集的连贯叙事。
真正对优质甜宠剧有需求的受众而言,在平台与甜宠剧“割席”的情况下,该如何获得真正的满足?
据了解,18-21岁&25~35岁的女性群体最需要通过甜宠剧满足对爱情的幻想;另外,在短视频占据下沉市场后,甜宠剧的受众人群相较两年前更向一二线城市以及精英人群聚拢。这样的群体,对长剧集的内容和视听质量都会更为看中,也需要更高质量的甜宠剧。
从数量上来说,平台每年播出的长剧集总量已经有所减少。而在今明两年,平台将过往库存项目播出完毕后,2024年的上新量还会又更明显下降,甚至会下跌至2021年的一半。
“当然,平台更注重头部剧和品质剧的播出,为的也是更好的广告和会员收入。”蓝港影业CEO严雨松向河豚君表示。
总量减少,甜宠剧受众可看剧集数量也势必减少。
从演员班底来说,平台极力推行大屏会员,家庭用户和客厅观众增加,这类用户有许多仍停留在“凭演员的国民知名度挑剧”的电视观看习惯。分账剧成本可邀请的演员国民知名度有限,通常会以拥有高粘性核心粉丝群的选秀偶像来做流量保底,平台也可能因此流失用户。
爱奇艺近两年通过线上剧场模式实验“甜宠+”剧集的可行性,在热度流量与口碑表现两方面都可达标的作品有《月光变奏曲》《变成你的那一天》《一生一世》以及《苍兰诀》这几部,都是依托头部演员或头部IP,各环节都达到真正平台A级以上水准,才得以被认可。
这些真正的平台A级以上水准作品,制作成本必然过亿,成品效果是3000万以下分账剧以及500万以下微短剧都无法企及的“精致”。
所以如今不少甜宠剧用户,是需要A级以上精品剧的。
甜宠剧“失势”,从业者“被迫”自我升级
甜宠剧数量骤减后,从业者怎么办?
从2021年开始,平台A级以上偶像剧作品已经不再“自称”甜宠剧,即便其中情感纯甜不虐,也只对外宣传“言情剧”,以便与小成本甜宠剧“割席”,这是片方的应对之法。
“如果想拍非分账的言情剧或者偶像剧,主标签里就不能有甜宠,不然项目就会惹来天然的偏见,觉得你是小成本,或者没什么实际内容只想发糖。”策划慢慢这样告诉河豚影视档案。
这就是“甜宠剧”的外部现状,是一个会引来负面偏见的标签;内部现状是,从导演、编剧或者策划这些内容创作者的视角来看,“甜宠剧”这个类别或许从一开始就不曾存在。
对于前两年有过甜宠剧作品、近期参与了头部公司出品A级都市言情剧的编剧罗辑来说,言情剧和甜宠剧的创作逻辑没有区别。只不过现在观众更喜欢带有轻喜剧元素、纯甜少虐甚至不虐的恋爱模式,这种风格在表述上更容易让人联想到“甜宠”二字。
擅长拍摄都市言情剧的导演于中中向河豚君表示,从“甜宠剧”标签出现之前拍摄的《亲爱的公主病》,到曾经大热的《半是蜜糖半是伤》,再到当下正在播出的《恋爱的夏天》,自己都不会为作品贴上“甜宠”标签,他认为“爱情”和“偶像剧”的标签更为贴切,即通过拍摄出玛丽苏的“苏”感,引起观众少女心的体验感,更像是“成年人的爱情童话”,多表达爱情里美好的部分。
“甜宠”这个词对于导演于中中来说,更像是主角的情感关系到达一个甜甜蜜蜜的状态时会出现的阶段,而非这段情感关系的全部。
严雨松以及田川,对“甜宠剧”的看法也更多偏向于这种“狭义”定义,即“言情剧”中一个细分类型,只不过区别在于:严雨松认为甜宠剧的受众定位更*地偏向于年轻化与女性向的用户画像;田川则认为甜宠剧更像是“甜”与“宠”的桥段高频拼凑的产物。
中国观众的观影习惯是爱好以情感关系变化为故事主轴的作品,所以对“言情剧”必然有海量需求。当平台消极“切割”甜宠剧后,优质甜宠剧的受众需求只能转而由“优质言情剧”来满足。
“但这就逼迫行业人要自我升级了,就算拍分账剧,成本不高,剧本也要升级,不然也无法和微短剧竞争。我们曾经用过的一些甜宠剧编剧,按现在的剧本标准,已经无法再合作。”田川认为平台对甜宠剧的抛弃并非是“一刀切”的做法,而是释放一个让片方自我升级的信号:
如果只想肤浅地拍一部给观众“嗑糖”的剧,就会成为平台想切割掉的“甜宠剧”;但如果你为人物成长和情感故事赋予了更深刻的意义,就可以“升级”为“优质言情剧”。
河豚影视档案统计了今年55部平台已播非分账甜宠、言情剧,其中13部豆瓣尚未开分,40部已开分剧集中19部为6分以上及格作品,成功率在1/3左右。其中去年拍摄作品的成功率高于过往,除了审美更贴近当下之外,也是因为行业从去年就对质量提升有所感知。
策划慢慢和编剧罗辑从剧本创作角度一致表示,言情+其他元素,叠加题材的言情剧一定是未来的走向。叠加题材的好处有三点:
*,可以从题材源头就为故事增添更丰富的维度,解决了主角们除了恋爱之外“无事可做”的一大问题。
一部剧需要尽量避免男女主角只会通过吻给观众带来感官刺激,事实上像去年被誉为*氛围感的《周生如故》,即使主角没有亲吻,观众也能被二人感情打动。
第二,叠加的题材不是仅仅为了吸引观众眼球或者提升项目过会率,而是要对故事内涵和人物成长弧线进行深度挖掘,令该剧有更大格局的意义。
比如近两年拍摄的待播头部言情剧,大部分都加入了特殊职业的元素。叠加的职业除了是以往剧集里鲜少关注的,也几乎是富有社会意义和科普意义的职业。
“现实关照一定是未来言情剧需要增加的元素。”策划慢慢认为,或许你的剧不一定非要拍成《理想之城》或者《人世间》这样的现实主义题材,但一定要在其中加入更多的“现实性”。
比如不可以为了恋爱而不要工作,即便是《苍兰诀》也会在结局时因为男主东方青苍不再一心搞事业想着“荡平水云天”而被一部分观众吐槽“恋爱脑”;《梦华录》也是在恋爱之外加入了女性励志;就连专注甜宠的分账剧,去年的剧王也从一直以来的古装剧变成了都市剧,甚至去年Top3的作品全部是都市剧,就是因为增加了现实感。
第三,是令内容创作者优胜劣汰,令制作参与者更加专注。在长期的甜宠剧写作下,很多编剧甚至连完整流畅的故事框架和情节都无法完成,策划慢慢表示,“这种编剧最多只能写微短剧,写不了长剧集。”
蓝港影业CEO严雨松同样认为,在整体项目量减少之后,影视市场“赚快钱”的时代会渐渐过去。以前很多一二线导演、演员,因为邀约很多,精力无法专注在一部戏里,现在行业遇冷,以前一年三四部戏,现在每年只有一部戏,自然可以把精力专注在这一部里面。
不过另外严雨松也提出,现在平台对定制剧和版权剧的要求的确更高,除了几家头部影视公司之外,大多数项目必须从源头IP的选择和制片人的码盘能力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更优质的IP、更头部的编剧和演员等,这些都将是从海量项目中脱颖而出的筹码(参考“2年内部分开机现代言情剧”表格)。
蓝港影业曾经拍摄《来到你的世界》这样的原创剧集,而现在则更偏向于提前锁定优质IP,例如现在正在开发中的《陷入我们的热恋》,就是改编自耳东兔子的小说。
策划慢慢感慨道,“原创项目一定会更加难做,或许对很多没有作品播出经验的新晋作者的确不太公平,但平台不再做‘冤大头‘是事实,影视行业还是需要制定出更规范的标准和从业者更尊重的工业流程,比如每一部剧都能像韩剧一样,平均达到一个基准线,每一部都是《苍兰诀》,才能实现更大的公平,和走向更有序的未来。”
甜宠剧的“失势”,其实是影视行业新秩序的开始……
0909
上一次理想汽车(下简称“理想”)喜提热搜,还是因为理想L9预定火爆导致系统崩溃,但好消息还没捂热乎,理想就因为车主维权再度成为了社交网络的焦点。
根据相关媒体的报道显示,有不少理想 ONE 车主在理想汽车门店拉起横幅维权,车身贴着“理想 ONE 汽车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等标语。在黑猫投诉平台上,理想也新增了许多投诉,矛头均指向欺骗销售问题。
此次纠纷的源头在于,根据官方说法,理想将在11月推出新车型理想L8。同时理想旗下爆款车型理想ONE近期开展促销,折扣力度在2万左右,该车型将于10月停产。
但根据车主投诉称,他在今年6、7月份订购理想ONE时,特地询问销售、理想官网客服,会不会有新款,得到的答复都是统一口径,明确表示短期内不会有换代、停产等。
和维权消息遥相呼应的是,理想ONE卖不动了。不久之前,各新能源车厂们纷纷公布了自家的8月销量,理想以4571辆的同比腰斩销量领跑下滑榜单。
在哪吒、零跑等二线新势力玩家销量突飞猛进,新能源汽车厂商们急需销量证明自己的阶段,理想却放慢了脚步,为什么?
理想ONE失宠
长期以来,理想都是造车新势力里的优等生,这不得不归功于理想ONE车型的火爆。
仅用986天,理想ONE便实现二十万辆的生产下线。这也是理想ONE继创下国内造车新势力最快单车型破十万辆纪录以来,创下的*个记录,有种自我突破的戏剧感。
考虑到理想ONE同时还是国内中大型SUV的销量王,单车售价在30万以上,这个数字的含金量还可以再抬一抬。
但今年8月,理想ONE的销量仅仅只有4571辆,同比下滑51.54%,环比下滑56.14%,下滑幅度均超过腰斩。
尽管理想对于销量下滑早有预期,比如Q2 财报电话会中,理想汽车总裁沈亚楠确认 ONE 订单数量减少。
对此他的解释是,原因出在新车理想L9的发布。
“有些用户本来到店原计划是试驾理想 ONE,但当他们试驾过 L9,如果预算足够,他们中很多人转化成为了 L9 用户。”
但即便如此,4571辆的数字仍然远远低于此前理想的展望数字。在第三季度的交付量展望中,理想汽车给出的展望区间为2.7-2.9万辆,考虑到7月理想汽车已经交付的10422辆,加上李想对理想L9期望的交付过万,按预估8月理想ONE的销量应该处在8000辆左右的水平。
也就是说,这个数字在预期之外。
更令人咋舌的消息还在于,月初理想官方确认理想ONE车型将于10月正式停产。而根据理想官方的回应,停产的理由很简单,给即将在11月交付的新车型理想L8让路。
尽管此前理想并未刻意隐瞒理想L8的进度,8月中旬,理想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想也曾在社交媒体回复粉丝关于理想L8的提问:“等L8的现阶段就别买 ONE 了”。
但理想L8的交付实在太快了,车主们并没想到理想L8年内就能发布交付。
同时包括蔚来等在内的厂商们也都经历过产品迭代的阵痛,像这样直接停产上代车型的激进操作,理想还是头一个。
苹果的产品思维
对于蔚来、小鹏和理想三家造车新势力玩家,业界有一个相当标签化的认知,即“蔚来有用户,小鹏有技术,理想有产品”。
要了解理想的迭代操作,首先要理解理想的产品思维。
今年6月,李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理想的核心理念是真正的发自内心的致敬苹果的选择,“让大家往上够一下,就可以买到一个过去在奢侈品级别、在非常高的级别才能够拥有的产品体验和产品细节”。
这句话伯虎财经简单概括下,就是做出了大单品和消费者认知。
这两点也是理想ONE*的护城河。
在产品定位上,基于“20万以上的购买群体里有高达89%是家庭用户购买群体”这个认知,理想果断选择在定位中大型SUV市场上,定义一个新品类——“奶爸车”。
针对纯电车普遍存在的续航问题,理想选择了增程这一混动方案,既保留了电动车的绿牌优势,也解决了用户的里程焦虑。
但这种产品思维注定了当产品迭代到来,理想的反应会很激烈。
首先,苹果在手机市场的护城河更多的是依靠*的芯片、操作系统和生态,而非市场定位。这使得同样的单品逻辑下,理想缺少差异化的产品策略使其只能自己卷自己。
何小鹏在理想L9上市次日,就曾在社交平台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市场,非快消品行业、2c非保护领域,有哪个好产品是靠精准定位,在中期或长期可以获得优势或壁垒的?”
无论是理想ONE,还是即将推出理想L8和理想L9,其面向的人群存在相当的重合。新车上市必然会导致老款车型的快速衰退。
其次,如果说当下步入增长瓶颈、更新如挤牙膏的手机行业与燃油车“三年改款、五年换代”的产品思路十分相似,那新能源汽车的迭代逻辑则完全不同。
各大车企都聚焦于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的研发,技术迭代较快。例如去年打着“加量不加价”的理想ONE改款车型,就升级了辅助驾驶芯片,并增加了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数量。
这种“快”带来的结果就是新旧车型产品差异明显。以理想ONE和理想L8为例,根据李想透露的关于理想L8的产品细节,理想L8不仅和L9一样,均出自理想*代增程式平台,有6座和5座VIP等版本可供选择,同时还有激光雷达、全套安全冗余等配置。这几乎从官方的角度证实了理想L8将在产品力方面,全面超越理想ONE。
对于消费者来说,手机可以年年换,几十万的车呢?
理想的近忧
考虑到蔚来今年在产品迭代时同样经历过交付滑坡的时期,短期来看,理想8月的交付腰斩并不足以成为其担忧的事情。在更具竞争力理想L9和理想ONE“平替”——理想L8交付后,预计整体交付数量还会有攀升。
但足以让理想忧心的问题在于,增程不再是优势,甚至变成了劣势。
一是在于,随着快充技术的普及和各家补能体系的完善,用户的里程焦虑得到了相当的缓解。
以蔚来为例,蔚来目前在全国布置了1011座换电站,充电站1681座,充电桩9603根,接入第三方充电桩超52万根。
其次,由于插电式混动和增程式电动汽车虽然属于新能源汽车的范畴,但使用时会消耗燃油,无法摆脱长途驾驶对油耗的依赖,这导致相对于纯电车其得到的支持会越来越小。
北京在此前发布的公告中就提到,仅将纯电动汽车纳入新能源汽车的范畴。上海也发布公告称,自2023年1月1日起,消费者购买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的,本市不再发放专用牌照额度。
除此之外,混合动力、纯电动力的中大型SUV玩家也在不断增多,例如东风旗下的岚图,华为主导的赛力斯问界和长城魏牌,理想的“奶爸车”地位也岌岌可危。
其中依赖于华为在智能座舱的强势表现和销售渠道的优势,赛力斯问界的本月销量已经突破一万,来到了第四名。
理想汽车或许也明白自己的问题。6月23日,李想转发了宁德时代官宣麒麟电池的文章,并配文“明年见”,被外界认为是在预告理想汽车明年将推出搭载麒麟电池的纯电动车型。
同时根据理想的规划,2023年将会推出3款产品,其中包括一款增程、一款纯电,一款下探20-30万的中型车,并且在每10万的价格区间都会放一款重量级产品。
不过不管怎么说,“一款产品甚至一个配置打天下”的老路是注定走不通了。
0907
从交易到消费,是阿里巴巴最核心的三大发展战略之一,也是戴珊分管国内数字商业板块后提出的重要战略。
其本质是在流量红利见顶的当下,从重视消费增长向重视消费体验转变,往交易行为前、后端走,增强平台对消费决策的影响。
作为淘宝天猫从交易走向消费的重要载体,淘宝直播也迎来了一项重要变化——让首猜、逛逛、搜索、有好货等手淘(手机淘宝)场域以及点淘实现“大公域贯通”,推出以成交与内容双指标的流量分配机制等举措。
简言之,淘宝直播在2.0时代,将从成交主要指标改为成交、内容双指标,形成“从内容种草到成交爆发”的双轮驱动路径。
在淘宝直播发展到第六年之际,整个短视频直播行业已经进入深水区。
“兴趣电商”抖音,凭借约7亿月活,在创造成交爆发、激发消费兴趣方面一骑绝尘,成为业内不可忽视的力量;“信任电商”快手,依靠老铁经济,在私域粘性、成交复购等指标上优势明显,俨然有追赶之势。反倒是“行业老兵”淘宝直播在失去超头主播后,声量渐小。
此次升级,淘宝直播从呈现形式、流量机制到商业模式都迎来了重要转变。有意思的是,其与抖音的相似度也越来越高了。
就连阿里巴巴淘宝直播事业群总经理程道放也表示:“以前很多人对电商直播的印象是‘叫卖式’。我们已经明确淘宝内容化的新价值主张,就是‘专业有趣的人带你买’。”这与抖音定位的“兴趣电商”,强调满足和发掘用户潜在购物兴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直播下半场,到底抖音会“后浪拍前浪”,还是淘宝直播守住“姜还是老的辣”?
1
重建流量机制
截至2022年3月31日,阿里巴巴全球年度活跃消费者已经达到13.1亿,其中中国消费者超10亿,海外消费者约为3.05亿。
而据商务部数据,截至2021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8.12亿,占网民整体的80.3%。
从这组数据对比能够清晰看到,阿里巴巴国内经济体的用户基本覆盖了国内所有可覆盖的消费者,很难再有大爆发,平台已经进入新的存量运营时代。
在过去几年里,淘宝直播都是阿里巴巴拉动成交、聚集流量的工具,平台核心目标即“稳定增长、长效经营”。
官方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淘宝直播年成交超百万的直播间达到25000个,成交过千万且增速超过100%的品类达到334个,GMV过亿的直播机构和服务商216个;同时还创下“三高”,为品牌引导沉淀了1.2亿新会员,人均购买超20次的高复购率,日均ARPU值超过30元的高流量价值。
但归根结底,淘宝直播是一个流量消耗场,关注的始终是流量到成交的转化。整个运营逻辑是以效率为导向,平台一切动作的出发点都是将流量效率做到*化。
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流量集中在少数有粉丝号召力、商品议价能力的主播手中,不仅中腰部主播难以跑出来,平台也难以延长用户停留时间。
根据QuestMobile数据,2021年12月,用户在综合电商平台使用总时长占比较上年同期仅提升了0.5个百分点,远不及用户在短视频平台上的使用时长占比增幅(4.7个百分点)。
具体到各互联网企业,字节跳动无疑是这场时长争夺战的赢家,用户使用时长占比一年内提升了5.2各百分点,达到了21%,仅次于腾讯系;阿里系不仅没有增长,用户时长占比也仅有6.7%,处在腾讯系、字节系、快手系和百度系之后。
存量经济时代,比拼的就是平台抢夺用户时长能力。谁能更长时间留住用户,谁才会拥有更大的想象空间,业务才有更高的天花板。
对于以效率为导向的淘宝直播而言,无疑需要新的流量发掘路径。
“除了关注现有流量的转化率*化以后,(淘宝直播)还需要关注用户消费的发现场,让更多没有明确购物需求的人可以在我们的场域当中留下来,能获得更加专业和多元的购物建议,形成新的消费决策。”程道放说。
这就要求淘宝直播从流量消耗场升级为流量创造场,调整流量分发机制,激发、创造更多流量来源和用户触达路径。
按照淘宝直播的计划,将打造全新的直播域——区分于店铺和私域流量的直播公域流量,主要来源包括首猜、逛逛、搜索、有好货等手淘场域,以及点淘。
程道放向全天候科技透露,直播域在各个场景的分发标准将会拉齐,形成一套统一的算法进行分发,“首猜将是此次*变化点,正在进行全新的改版,我们也在升级浏览体验。未来,首猜将实现商品、视频、看点、直播的全屏统一展现。”
值得一提的是,调整后的直播域流量分发机制也会迎来重大改变。
据悉,全域通道下的流量将会根据直播间开播阶段和直播表现,划分成三个流量池:前半小时,平台会灌入几百到一千的流量,测试消费者反馈情况;只有反馈积极正向,平台才会继续在亿级流量池、十亿级流量池进行分发。如无意外,该机制将在今年9月底上线。
2
淘宝直播里的“小抖音”
“直播域”的独立,无疑给了淘宝直播在内容经营、流量挖掘等方面新机会。从某种形态上说,它像是长在淘宝直播生态里的“小抖音”。
按照规划,淘宝直播要形成“从内容种草到成交爆发”的双轮驱动成长新路径,也即除了直播成交外,还会重视短视频内容的发展,形成“短直联动”模式。
而在直播域中,首猜还会有个新看点:直播的二次剪辑与再创作。换句话说,用户或商家制作的关于直播、种草等有趣内容,都会以短视频形式放到首猜信息流页面;全新的直播域将会形成以短视频、直播内容为基础的信息流生态。
双轮驱动下,平台的考核目标也从“成交”转变为“内容和成交”双指标,直接导致流量分发机制产生变化。程道放指出,淘宝直播以前一直是以成交为核心的算法优化模型,“未来我们会增加内容的时长互动赛道,将专门一部分流量池子去支持内容化的发展。”
直播行业流传着一句话:“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指的是昨天的成绩与今天无关,流量总是会被重新分配。但淘宝直播核心的优势就是稳定性,很少有流量大爆发和突然降的情况发生,这在某种维度也阻碍了新品、品牌的爆发。
据程道放介绍,直播本质上是个用户产品,一定需要有产品力和内容吸引力。“大促场招商货总是会好一些,对用户具有吸引力,天然的市场和转化就会高,流量就有聚集效应,这与算法有一定关系。”
过去一场直播大促,基本100%流量都来自直播间和私域,处于平稳经营状态;现在平台已经开始调整,50-60%是平稳经营的,40-50%是爆发性的。“未来理想状态是,50%是直播间持续经营的稳定流量,剩下50%是与当场直播行为直接关联的流量。”程道放希望。
调整直播域的流量分发机制,重视视频内容以后,一些新主播才有了在淘宝直播生存下来的机会。
淘宝直播自三位超头部主播“离开”后,仍在不遗余力地打造直播生态,扶持中腰部主播和头部新咖。
据介绍,目前淘宝直播生态主要由四类主体构成:存量KA主播/商家、增量KA主播/商家、头部新咖和产业带商家;其中,头部新咖主要指在淘宝直播生态外具有一定流量积累、粉丝号召力的直播达人。
此前新主播入淘后,由于域内粉丝积累不够,在效率导向下就会面临零粉开播的尴尬;而在新的内容导向下,淘宝直播更鼓励主播通过短视频内容和直播小场先建立人设、积累粉丝,再利用大场爆发的模式完成商业冷启与闭环发展。
本质上来说,内容不是目标,只是成长路径。进入平台的商家和主播,最终还是要服务平台的卖货属性,走上成交转化道路。
“对于平台而言,一定是需要源源不断的水流入进来,成长进来的。我们允许有些人走,但一定要有新的顶上来,而且也要将这个盘子越做越大。”程道放告诉全天候科技,淘宝直播现在很重视新咖引入,只要是在各行各业*秀的直播达人,都会引入到自己的平台,最后会签MCN机构。
在2022淘宝直播盛典上,官方公布了下一阶段的目标:将支持2000个账号成交翻倍,5000个店播年度成交超1000万,打造中腰部更坚挺的健康生态;同时引入更多新生力量,包括培育100个粉丝超过百万的内容账号,在产业带孵化500个年成交过千万的标杆账号。
3
电商直播是一场“长跑”
电商直播领域,六岁的淘宝直播是不折不扣的“前浪”,毕竟抖音也才六岁、发力直播带货仅两年,快手虽然有了十岁,但做电商直播也才三四年,均不及淘宝直播。
但在带货成绩上,却不以平台年龄轮英雄。
据《晚点LatePost》 消息,抖音电商2020年全年GMV(商品成交总额)超过5000 亿元,比2019 年翻了三倍多;相较而言,淘宝直播截至2021年3月GMV超5000亿元,同比增速超90%;快手2020年则以3812亿元GMV,位列两者之后。
据抖音电商总裁魏雯雯披露,抖音平台2021年GMV是上年同期的3.2倍;虽然没有公布具体数值,但有分析师测算,2021年抖音电商GMV超8000亿,也有更乐观的人看到9000亿以上。而快手方面公布的数据为6800亿元,淘宝直播未有新数据公布。
无论从GMV增速,还是销售成交额看,主打“兴趣电商”的抖音都笑傲群雄。
A股上市企业若羽臣专为全球消费品牌提供电商综合解决方案,业务涉足淘宝直播、抖音、快手等多个直播带货平台。若羽臣运营事业部*总监赵凤鸣根据过往经验分析指出,抖音*特点是流量爆发性强,能快速吸引新客;淘宝直播带货稳定性更强,成交业绩相对更稳定;快手流量集中度相对较高,对品牌运营能力要求也高。
透过他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出目前直播平台的问题:抖音瞬时流量爆发强,陆续制造出了张同学、王心凌、刘畊宏、东方甄选等现象级账号,但持续转化能力偏弱;淘宝直播基于电商基因,搜索货架模式决定了消费者下单意愿更强,成交转化率更稳定。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75亿,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9.34亿,占网民整体的90.5%;另据《2022中国社交媒体营销*指南》,截至2021年9月,抖音短视频的月活跃用户是7.19亿。这就意味着,抖音平台用户规模增长也几近触及天花板,接下来将进入存量经济时代。
此前抖音的流量生意颇受争议,有商家表示,营销投流开支非常大,投放与成交基本是1:1的比例,“抖音赚钱抖音花,一分也不带回家。”
一位熟悉直播带货的行业人士向全天候科技透露,抖音更适合在营销上有充足预算新品牌,因为公域流量足够庞大,“只要想,愿意投放,就能起量。”
以趣店罗敏为例,为切入预制菜赛道、推销其预制菜产品,其在抖音做了一场长达19小时的直播。有媒体估算,罗敏往这场直播投入约2亿元,其中直播投放推广费就占了上亿。
结果自然是罗敏赚足了眼球,成为当天多个社交平台大热门。据抖音数据,在罗敏直播的19个小时内,观看人次达9587万,单日累计销量为956万,累计销售额达2.5亿元。但之后罗敏和趣店,再次陷入了校园贷风波,鲜少有突出的带货成绩。
另一位消费品牌电商综合运营负责人向全天候科技透露,不少近几年崛起的国货品牌在抖音平台营销带货都是亏损状态,“它广告推流带来的成交稳定性不够”,上个月卖1000万、下个月可能变成300万,在下一个月可能变成100万,“只要不推流成交就可能断崖式下跌,没有品牌资产沉淀。”
上述负责人指出,电商品牌盈利的核心有两点:*,降低费比;*,保障经营稳定性。“抖音电商还没有进入品牌化阶段,目前真正赚钱的品牌还不多,赚钱的商家还是在淘宝上。”就同一品类来说,抖音店铺自播的ROI往往低于淘宝店铺,特别是在抖音投流机制下,一旦店铺投放CPM(每显示1000次作为单位收取广告费用)预算提高了,很难再降下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增加了商家的盈利难度。
似乎抖音也意识到了平台的问题,不再疯狂营销流量。有投资人爆料,抖音小二不像以前那样极力推商家快干猛干了,反而让其稳一稳、活下去。
不过,前述负责人强调,抖音在获取新客方面有着其他平台难以企及的优势,目前商家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直播带货平台,“会在抖音上制造流量爆发、获取新客,在淘宝上沉淀用户,保障稳定持续成交。
电商直播就像是一场“长跑”,经历了起跑阶段的争秒压哨、疯狂抢位,接下来就到了调整节奏、比拼耐力阶段。
随着各家短板逐渐补齐,竞争关键就看谁能回归电商本质——为消费者提供价格更低、品质更佳的商品,以及更优质的服务了。
0905
投资界(ID:pedaily2012)8月31日消息,启元生物(杭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启元生物”)宣布完成亿元A轮融资,本次融资由时节投资领投,泰鲲基金、临平国投、杭州金投产业基金跟投。本轮融资将用于推进QY201、QY101等多个管线的临床开发,并进一步帮助公司拓展研发管线,行远致同担任本次交易的独家财务顾问。
2020年底,启元生物由维眸生物与贝达生物医药产业基金共同发起创立,致力于皮肤科以及自身免疫疾病创新药物的开发,通过自主研发、技术授权以及战略合作开发突破性新药,解决患者未被满足需求,提高人类生活质量。
作为杭州市临平国家级开发区重点引进项目,启元生物获得了贝达基金数千万元天使投资,并与贝达药业达成战略合作。本次融资是启元生物自成立以来首次公开对外融资,获得了市场化专业医疗基金的认可,是公司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从市场端及临床未满足需求出发,启元生物针对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等皮肤相关自身免疫疾病进行了前瞻性布局,自主研发高度差异化分子,并拥有全球专利,研发进度业内领先。成立不到2年时间,启元生物组建了由多位具有成功创新药物临床前开发、临床管理、商务合作等复合经验的资深科学家组成的杰出团队,凭借团队的高效执行力,目前已将QY201和QY101两个产品推进至临床阶段,后续有多条管线IND申报在即。
启元生物首席执行官丁师哲表示:“在资本寒冬中的这次迈步,对于启元生物团队以及我个人都是一段难忘且宝贵的经历。疫情和市场情绪显著加大了我们融资过程中沟通和推进的难度,虽有压力,但也推动我们不断完善自我评估和资源优化。启元生物的团队很年轻,但我们非常多元化,执行力和自我驱动力更是毋庸置疑,我非常欣慰看到团队不断的成长和进步。在此,衷心感谢沈旺博士对启元生物一直以来的支持和付出,沈博是业内顶尖的科学家,也是公司管线战略布局的开创者,公司管线在他的协助和引导下开发并推进,我感到非常幸运。最后,非常感谢本次投资机构的信任、理解,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This is only the beginning for E-nitiate Bio。”
启元生物首席医学官史军博士表示:“在2022年严酷现实环境下,我们秉持创新驱动的底色,吸引和培养了不少行业菁英,夯实了自身创新实力,高效率地开发以患者为中心、有真正临床价值的过硬产品。在不到两年时间里,有两个项目进入临床开发阶段,进展顺利,有多个项目已做好进入临床或下一临床阶段的准备。启元生物的策略是聚焦蓝海皮肤病领域,低调务实,第一步以效率和质量进入皮肤自免的国内市场,第二步以差异化的药物开发解决临床未被满足的需求,最终以全球FIC产品成为皮肤病领域的市场领导者。感谢本轮投资人对启元生物的认可,我们会继续构建企业的创新性,提升临床开发的效率和质量,让产品和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临床,解决临床未被满足的需求,我们坚信这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石。”
时节创投管理合伙人张楠表示:“启元生物利用自身优势,差异化地锚定高成长力的皮肤、儿科领域,快速推进临床开发,具备极高的投资价值,未来发展值得期待。”时节创投投资总监郭思周表示:“启元生物整合了一流的药物发现、临床开发和市场拓展团队,18个月内获得2个IND批件,体现了团队高效的执行力;作为一家专注于早期生命健康领域的风险投资机构,时节创投将持续助力启元生物后续管线推进,满足更多的未满足临床需求,造福更多患者。”
临平国投表示:“近年来,生物医药一直是国家重点支持发展产业。临平区结合区内产业特点,顺应产业发展趋势,始终支持生物医药领域优质企业、项目更好更快发展。启元生物背靠区内上市公司贝达药业,专注于自免领域的小分子创新药研究,希望未来启元生物做强做大做深入,为区内医药产业生态聚合贡献一份力量。”
杭州金投产业基金董事长王化平表示:“国内自身免疫疾病药物未来具有极大的增长空间,启元生物是自免疾病领域创新药物研发的先行者,产品研发进度处于国内前列,具备丰富的临床管线及临床前储备品种,未来有望带动杭州市生物医药产业链的蓬勃发展。”
作为本次交易的独家财务顾问,行远致同方面表示:“中国的创新药产业正进入一个全新的代际和周期,启元生物是该时代背景下BioPharma和Biotech创新合作模式的产物,有着卓著的示范效应和开拓意义,代表着产业融合正在进入到一个新阶段。我们非常荣幸能够作为交易方参与其中,祝愿启元生物能够为产业开启一个新的纪元。”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8/499591.shtml
0902
看完《新神榜:杨戬》(以下简称《杨戬》),许多观众的反馈是“画面新高、剧本新低”、“能不能找个正常编剧”,这种情况着实有些尴尬。
视觉体验不错、剧情体验拉垮已经成了追光动画的通病。前几部作品《新神榜哪吒重生》《白蛇2青蛇劫起》甚至更早的《阿唐奇遇》《毛衣桃花源》《小门神》都有遭遇了类似的口碑反馈,以至于微博网友把追光动画老板王微拉出来背锅,认为后者实力不足偏偏热心编剧是导致追光动画一系列作品票房不及预期的“罪魁祸首”。
上映过去两个周末,《杨戬》截至8月28日累计票房2.97亿,作为对比,追光上一部动画电影《白蛇2青蛇劫起》同一时间票房约为为3.7亿、最终累计票房为5.8亿,以此推断《杨戬》的最终票房大概率为4亿+左右,目前《杨戬》猫眼预测票房为4.29亿,与《哪吒重生》的最终票房基本持平。因为上映已经超过10天,网友对《杨戬》影片内容层面的优缺点分析已经较为全面,读娱君不多赘述,在此主要试图从行业角度分析以下话题:
一,神话题材到底还有多少资源可挖,追光的新神榜系列到底能否形成规模和联动宇宙;二,4亿级别的票房成绩是追光动画的常态,还是国产动画电影票房市场天花板有限、突破仅为个例?三,国产动画电影产业的多元衍生产业发展如何?
1
动画电影神话题材还有多少潜力可挖?
去掉《熊出没》等少儿向动画的话,票房成规模的国产动画电影几乎全是西游、封神等传统神话题材。对大众心目中知名度广泛的哪吒、悟空、杨戬等神话人物进行改编,总比自己原创一个故事来得保险——事实也是如此,国内分账票房过4亿的全龄向动画电影,目前仅有《大鱼海棠》一部属于原创故事。
传统神话题材是影视改编的富矿,这一点毋庸置疑。但题材的高度集中带来了一些新的难题:
其一,因为悟空、哪吒等形象的广泛知名度,动画改编故事必然遭遇两难困境,既要保留人物形象、故事的主脉,又要在叙事上找到全新出路以避免无限炒冷饭,剧情上的创新更为困难。
从根本上说这是传统神话故事蓝本本身的缺陷。现代影视作品的人物塑造,要能真正与观众达成情感共振,这一点其实是《封神演义》这样的改编创意源所最缺乏的——小说原著里,哪吒基本是个熊孩子,小说中的龙王、石矶娘娘基本都是无辜背锅,哪吒和李靖的父子关系则等同于仇人;小说里杨戬是个性格面目模糊、道术精湛的“完人”,姜子牙则是一个传统儒臣的形象,推动故事发展的枢纽工具人。
这些设定都难以被影视改编所借鉴,最终导致创作者只能选择继承人物关系、大致故事框架、法术法宝场景等设定层面的元素,再从“文化解构”层面挖掘出神话人物现代意义上的弧光——但这样一来故事的发展空间显然更有限,以至于此前的几部神话动画从故事结构和立意上都惊人相似:反抗命运、权威的主题,大圣、两个哪吒、杨戬等四个主人公从低沉到变身爆发,所谓“名场面”也近乎一致。
但具体到各电影的人物塑造上,也有高下之分。《魔童降世》把矛盾放在了他人赋予的身份和命运之上,哪吒的反抗很大程度上是对自己出生自带的“异类” 标签的反抗,对墨元和灵珠强加的命运的反抗,“恶童”的外表、个性十足的叛逆和父母、师长带来的性格塑造集中到了一起,最终让这一“哪吒”形象成为类似改编中的典型成功代表;此外《白蛇》系列的人物塑造也是可圈可点的,青、白性格都非常鲜明,宝青坊主的设计也是国漫中难得的亮点。
相较之下,《新神榜》的两部电影亮点完全放到了视觉奇观上。创作者似乎在用一种游戏制作人的态度在创作电影,场景、动作上几乎成了国内3D动画技术高度的代表。可是从主角到配角几乎全员工具人,就像《哪吒重生》里面目模糊的女性角色,《杨戬》里不明所以的萝莉哮天犬,而更令人乏味的是杨戬、巫山神女等诸多人物塑造,既无来处,也无去处,仿佛只是一个个为了带着观众逛世界的无言NPC,带着两个劈山救母的传说,扭扭捏捏地用谜语人的方式讲了一个莫名其妙的故事。
其二,神话人物没有版权壁垒,彩条屋和追光都争相打造自己的故事,还有大量影视公司虎视眈眈,导致神话人物相互交叉混乱重复,不明就里的观众只能用“一码归一码”的态度去观影。比如单就申公豹这一配角人物,目前就出现了完全不同的三个人物设定。
而国产动画的创作周期又实在太长,在《大圣归来》《魔童降世》拉高整个行业预期后,各方势力打造神话动画系列的规划基本都没能落地。
当年《大圣归来》出品人路伟曾表示,《大圣归来》这个系列他将连续拍摄五部,打造成*个*的动画品牌,可如今过去了七年,田晓鹏还在忙活《深海》,《大圣闹天宫》这个续集连影子都没有;而《魔童降世》和《姜子牙》都是彩条屋创立时同一批规划的项目,后续开发计划未知,所谓“彩条屋中国神话系列”的下一部《杨戬篇》也早筹备了好几年,目前却连一个大型预告都没能出炉,反而跑在了《新神榜杨戬》的后面。
这样来看,2019年《白蛇缘起》至今不过三年时间出品了四部神话动画电影,追光动画的效率已经可以说是“出类拔萃”了。但读娱君也看到了一个隐忧,《白蛇》系列的故事在《青蛇劫起》的彩蛋中来看似乎来到了现代,这虽然意味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故事延伸性,但也带来了更多创作上的难点和雷区;而另一边的《新神榜》系列给人的感觉是创作者自己都“还没想好”,《哪吒重生》和《杨戬》目前是披着一个神话蒸汽朋克的外皮各讲各的。
相信多数观众的想法和读娱君是一致的:神话系列电影要么不要联动,要么就带着真正的“IP宇宙”思维规划得严密一点吧。
2
良莠不齐的衍生市场,需要产业升级
自2015年《大圣归来》吹响国产动画电影崛起的号角以来,票房市场排得上号的动画电影其实就这么几个来源:光线传媒彩条屋影业,旗下《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大鱼海棠》,追光动画《白蛇系列》《新神榜系列》,华强方特,《熊出没》系列每年春节档基本固定分走自己的市场份额,上述作品票房基本都在4亿以上;此外就是《罗小黑战记》《雄狮少年》等近年的黑马取得2亿-3亿左右的票房。
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魔童降世》的50亿票房神话目前来看可能真的只是孤例。《姜子牙》在当时捆绑宣传的加持下拿到16亿票房,如今看来已经远超其实际水平,这部电影的视听质量、叙事水准都不比后来追光动画的《白蛇》《新神榜》系列高,而后者票房基本稳定在4、5亿水平。
所以行业不应该用一个捅破天花板和受众圈层的《魔童降世》去要求动画市场。目前来看,【10亿+是超级爆款、4亿+是市场头部,5000万到1亿+是腰部中坚】,这或许才是动画电影行业的真实市场空间。因此放低预期、控制成本、追求稳定档期,或许才是合理的市场行为。
而且动画电影的收入源并不只有票房。相较于其他真人影视形式,动画显然是更容易进行IP多元衍生开发的形态,人物造型可以复刻,世界观设定资源也能在游戏等内容中高度复用,随着国内衍生品开发产业规模的扩大以及版权市场正规化踏上正轨,电影上映之后“后面的收入”会越来越重要。
但从目前来看,国产动画电影的IP开发很难称得上成功。踏着盲盒、*、IP游戏等诸多概念风口而上,实际呈现的却是一个有些急躁、混乱、短视逐利的市场面貌。
2019年上线的《大圣归来》售价199基本是3A游戏级别,可最终游戏质量堪称骗钱,口碑惨不忍睹——模型换皮重复用、动作拉垮不流畅、CG都懒得做,就这种水平制作方却敢铺天盖地开展宣发活动,最终营销反噬到接恰饭视频的敖厂长都被大规模声讨。
手办周边市场同样乱象频出。2021年7月24日,也就是《白蛇2青蛇劫起》电影上映*天,昱家良品和花果山潮玩、追光动画合作的官方周边*计划就已经开启,仅15天后*金额就突破了700万元,看似皆大欢喜,可付了钱的粉丝们恐怕没想到后续会如此“一地鸡毛”。
这次*的手办包括小青、小白、宝青坊主等多个形象。先是在*期间官方私自改动*目标,引来不少粉丝吐槽。然后*批等了四个多月的粉丝收到了昱家良品的小白“实物图”,实物质量与*的巨额差异直接让不少粉丝爆粗口:
随后被疯狂吐槽的这部分手办迎来了重制,虽然有所延迟,但至少大部分买家还是收到了东西的。但另一边的宝青坊主以及蒙面人等部分手办的故事就更无语了, 手办原定2021年12月发货,时间到了官方表示要推迟到6月中旬,6月中旬到了官方又说推迟到7月31日,直至8月底,仍然有大量网友表示没有收到货:
往小了说,这是追光动画没找到靠谱合作方导致的乱摊子,但从市场角度来说也明显暴露了国内IP衍生产业发展的整体不足。一边是来钱快,粉丝痛快付款,另一边却是垃圾品控和不断跳票,IP开发高度依赖于粉丝热情,而此类事件的出现无疑是对这种热情的强烈消耗。
从整体市场来说,国产动画周边衍生开发*是一个蒸蒸日上的产业。毕竟除了电影之外,还有大量国漫番剧在支撑这一市场的快速增长,《斗破苍穹》《凡人修仙传》《斗罗大陆》等年番大作人气高居不下,显然有望像日本市场那样建立起更庞大的衍生收入市场。据《中国Z世代手办消费趋势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手办消费市场2020年市场规模为36.6亿元,预计2023年中国手办市场规模将达91.2亿元。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给国内动画IP的持有方带来了考验——是赚个授权费随便做点玩意糊弄粉丝完事,还是放眼长远维护IP的长期价值,这一定是有因必有果的。
0829
01、火锅店的冬天
“配合疫情,暂停营业。”
上海这波疫情来势汹汹,抖音上,上海火锅店主小牛哥的“店铺生意日常”刚更新到第三集就接到了防疫办“暂时性闭店”的指示。
为了实现将自己100多平的火锅店营业额做到800万元的目标,小牛哥一直勤勤恳恳更新着他的抖音号,试图“打造网红火锅店”。尽管粉丝只有75人,阅读量也少得可怜,但这个豪爽的东北人允诺:粉丝到店,奶茶甜品管够。
餐饮业态极丰富的上海不缺火锅店,平台流量没有因为他“80后离异餐饮创业者”的标签而倾斜,疫情也不会因为一个普通火锅店主的亏损表现出仁慈。
小牛哥望着空荡荡的火锅店,心里头有些失落。
盘下这个火锅店的2019年,他看着整个行业陷入狂热:自带流量的“网红店”经久不衰,各路明星扎堆开火锅赛道,购物中心里的门店越来越多。但他忽略了,当火锅赛道变得愈发拥挤,门店经营竞争加剧、品牌生命周期更短,而这一切早在疫情到来之前已经显现。
2015年末,包贝尔参与投资的辣庄在北京簋街开出第一家门店,华北区运营总监张思洋成为该门店负责人。在张思洋的回忆中,2017那年年末起,北京的火锅市场整体增长道路变窄。
“品牌的加盟速度在减慢,新崛起的品牌也在减少。”张思洋透露,2019年疫情后,整个市场的下坡更明显。
据他粗略估计,疫情最严重的时候,辣庄北京门店的营业额同比下降40%-50%,“这是簋街的普遍现象”。尽管现如今餐饮业回暖,但营业额也比疫情前下降了20%。
为落实疫情防控需求,最近两年到店消费的减少无疑是刺痛众多火锅门店的那根“针”,也是餐饮业受伤的最重要因素。
小牛哥直白地告诉36氪,就算营收为零,店租也得照交,人工费也得照付,为了冷冻食物电也不能停。“通知来得突然,在不知道停业几天的情况下,一些不能放的肉菜就要付诸东流。”
火凤祥副总裁朱海峰给到36氪的数据显示,如果一家门店的每月营收达到50万元,那么锅底的营业额要占到30%。从经营成本看,锅底成本的占比大概在10%,生鲜原材料的成本在25-30%,房租成本在10%左右,人力成本大概为20%,其余则为水电煤费及相应的折旧、损耗。
“资本的粗放时代过去,精细化时代已经到来。”在朱海峰的观点中,当下的火锅市场,锅底、食材、运营、营销,每个板块都需要做到最好,有一方疏漏就会导致经营不善。
而在到店消费减少的同时,疫情防控期间,原料采购与冷链物流的成本明显提高。近两年,蔬菜等生鲜产品的价格也有30%的上调。上游把成本压力一层层传导下来,但门店也不敢轻易涨价——在餐饮业,随意提价是大忌讳。
这导致,在餐饮生意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一些话语权较小的门店不得不对涨价进行自我消化。
“疫情之后,具有稳定供应链的大连锁品牌存活几率更高。”因为辣庄有一定规模的门店与供应链优势,底料涨价成本不明显,成本与售价的涨幅仅在5%以内,这对消费者的影响为零。而火锅品牌想要形成供应链规模,至少要有3-5家门店才能降低成本。
在北上广深,一些连锁品牌锅底动辄售价70元或是百元,这尚能为资金回转争取一些喘息时间,但在竞争激烈的火锅之都重庆,锅底基本在30元左右甚至是白送。疫情之下,低价锅底也让更多门店失去了弹性。
“渝味响火锅”炒料师易次彬向36氪介绍,不算人工成本,目前的重庆火锅,汤底的净成本就在30元左右。
从备料到炒制一锅正宗的重庆老火锅底料,即使是经验老道的厨师也需要4-5小时。易次彬估算,仅重庆市场,至少85%的火锅门店选择与上游底料商合作,这一定程度提高了供应链的稳定性、降低了火锅底料的进货成本。
资本化带来的“降本增效”链条清晰高效,疫情的到来打破了这个节奏。在易次彬的观察中,2018年至今,整个火锅底料的成本上涨了25%-30%。
为了应对这样的局面,“只能说在保证口味的情况下,相应调整配方。比如适量减少一点白蔻的用量,但一斤底料8两牛油,牛油的用量很难降低。”
然而,这样的走势究竟还要持续多久,易次彬和他的合伙人李树东都很难说清。底料涨价之余,食材的价格也在逐渐攀升。且时至2022年,原材料价格还在“不动声色”地往上走。
前瞻产业研究院制图
李树东算了笔账,“食材方面成本差不多是45%,但我们的翻台率还可以,蔬菜上涨虽然恐怖,对我们的利润影响不大。”
但当故事主角转换到小牛哥这样时不时被动接受“0翻台率”的火锅店主身上,承压成为必然。
加速集中化的局面改变了门店的扩张速度、上游的产业模式、甚至是餐饮的底层逻辑,市场对资本过热也有过担忧,直至疫情按下暂停键后,原本潜伏的危机暴露无遗。
02、资本反噬之后
普通从业者在疫情面前感到无力,资本的泡沫同样被击碎。
毫无疑问,川渝火锅是推动行业工业化和资本化的重要因素。和现在丰富的口味不同,火锅一度和“辣”深度捆绑。有研究认为,这是因为辣椒背后的“良性自虐机制”麻痹掉了许多人在城市化过程中经历的痛感。
川娃子创始人唐磊在火锅行业摸爬滚打了十余年,他很早就判断:压力社会之下,对辣上瘾将是明显趋势。2008年,唐磊在四川眉山开出了第一家串串香店,但他的梦想不至于此。
借助独特的口感,唐磊的串串加盟店在短短几年扩张至上千家。而后,他又做起了火锅底料的预包装生意,牢牢掌控住几千家加盟店的供应需求,直到通关成为“行业大Boss”海底捞的供应商。
据唐磊透露,在部分酱料与花椒等基础原材料方面,海底捞是川娃子的最大的客户。曾有业内人士告诉36氪,“海底捞的花椒用量很大,且要求标准高,很多餐厅用不上这么‘高标准’的产品。”在西南地区广泛采摘辣椒的川娃子具备了这样的优势。
牛羊在西北宰杀、辣椒在云贵养殖、底料由川渝匠人炒制,最后整合在城镇的餐桌上被消费——这是一份理想的火锅工业化地图。
但相比SKU更多、生产链条更长、有冷链物流需求的生鲜赛道,底料与蘸料的生意难度更低、也更易标准化,因此也最先被资本拥抱。
在重庆炒了21年火锅底料,易次彬给出的解释是,炒料配方基本上大同小异,所谓的“秘方”仅是对相同材料不同品种的选用、配比的些许调整以及最关键的对于火候的掌控。
作为火锅“灵魂”的底料决定着锅底是否够味,但“灵魂”早就是可以标准化贩卖的流水线产品,“火锅底料”的相关企业也早已完成了上市之路。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1年2月,我国共有2013家火锅底料相关企业。从代表性企业来看,颐海国际、天味食品、红九九、川娃子等市占率较为靠前。而伴随海天味业的入局,已与颐海国际、天味食品形成“三国杀”的局面。
36氪根据公开资料整理制图
脱胎于海底捞,媒体经常将“复合调味料龙头”颐海国际与海底捞之间形容为“父子关系”。实控人同为张勇,颐海国际2007年获得了永久免特许权使用费独家使用海底捞品牌,2013年颐海国际从海底捞分拆出来并于三年后先于海底捞上市。
2020年,颐海国际实现营收53.6亿元,同比增长25.2%;净利润9.83亿元,同比增长23.2%。2021年1月26日,颐海国际的股价曾达到历史最高点,报价148.60港元/股,总市值达1555.84亿港元。
在科尔尼公司大中华区总裁贺晓青的观点中,火锅供应链能够发展的基础,还是在于餐饮行业2010年前后兴起的“中央厨房热”。
据科尔尼数据统计,近三年中,中国市场关于中央厨房的投资案件共发生了60余起,而中央厨房的发展也带动了冷链物流的建立。
2015年开始,火锅供应链已逐渐形成“火锅底料”与“生鲜产品”两大品类,花椒、牛油、牛肚等产品也逐渐形成了行业标准与产业规模。且伴随火锅下游门店的扩张,中、上游赛道也得以进一步集中。
36氪根据公开资料整理制图
但也是在这一年,资本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造神运动”,小龙坎、大龙燚等连锁品牌爆发式增长,股明星加注火锅品牌的热度,火凤祥、贤合庄、辣斗辣都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2018年9月,海底捞在港股上市,股价屡创新高,一度带动国内餐饮企业的上市潮流。以海底捞、巴奴为代表的头部品牌也进入了门店增速最快的阶段。
然而好景不长,门店的快速增长也为海底捞埋下隐患。2019年海底捞翻台率出现下滑,从2018年的5次/日下滑到4.8次/日,2020年更是下滑达3.5次/日的最低翻台率。
业内普遍认为,海底捞的翻台率下滑与连年扩张的门店数息息相关。2021年2月,海底捞股价上升至85.8港元每股的历史高点,然而在疫情与翻台率的双重夹击下,海底捞开始被资本反噬,市值蒸发近3000亿港元。也因此,进入2021年下半年,海底捞开启了名为“啄木鸟战略”的关店潮,随即,其创始人张勇也辞任CEO的职位。
3月23日晚间,海底捞发布了2021年的业绩公告,全年亏损高达41.6亿元。这几乎是海底捞上市三年来利润的总和。对于亏损,海底捞表明,更多受疫情冲击与“关店”影响,据介绍,2021年,海底捞共关停300余家门店。
海底捞2017年-2021年财报营利情况;36氪整理制图
几乎是同时,同为港股上市公司但更便宜的呷哺呷哺也陷入巨亏。公开资料表明,呷哺呷哺2021年的预计营收同比增长约13%,达到61.5亿元,但其净亏损却预计达2.75亿元至2.95亿元。
在资本市场,伴随海底捞的股价暴跌,颐海国际也被波及。大和证券近日发布报告称,颐海国际需求疲软和竞争加剧,导致2021年下半年业绩令人失望。颐海国际下调2022/23年的收入预测14%-20%和净利润预测20%-24%,毛利率降2-2.4个百分点,来自关联方的收入增长降19%-25%,目标价由45.2港元削至22.7港元,毛利率仍面临压力。
巨舰转向不易,小船操作起却很是灵活。唐磊很早就感知到了水温的变冷,“企业增速已不似早些年那样有两位数的粗放增长”。
2015年开始,调味品牌川娃子学习“麦德龙模式”,主要服务于和府捞面、紫燕百味鸡等餐饮连锁企业。新希望草根知本入局后,在资本与资源等多重优势赋能下,川娃子开始入局辣酱领域以及预制菜等市场。
为抵抗风险,有人忙着将鸡蛋放在不同篮子里,也有人试图趁着房租回落、市场腾退加码投入。
抱着这样的心态,2020年5月,易次彬作为技术入股加盟了“渝味响火锅”。据易次彬介绍,这家品牌始终坚持手工炒制底料,不到一年的时间,响火锅就在同一条街开了两家分店,也在店与店之间建立了自己的“底料炒作坊”。
“早上7点就就开始备料,一次性炒制150斤左右,一家门店平均每天消耗底料80-100斤以内。”
合伙人李树东告诉36氪,对装修投入不多,前期投入的60-70万,4个多月就能回本。但周边其他门店就没这么幸运了,这两年,在重庆的“大坪正街”,近60%的门店在近两年“易主”,总店的左右两家门店都有易手。
而在房租更高的一线城市情况更加复杂。36氪了解到,在北京经营一家火锅门店,前期投入大概都在250万元左右,以每个月10-15万的利润水平计算,回本周期大抵在1.5-2年以内。
这样的回本周期,在疫情面前显得格外漫长和难熬。
03、最难切的蛋糕
在疫情最严重的2020年,资本还是没有放弃火锅——这个拥有万亿规模的餐饮赛道,只不过这次,他们将目光聚焦在了食材本身。
“从单桌消费来看,如果4人消费500元,其中锅底可能占70块,剩下的绝大部分是食材消费。”
在火凤祥朱海峰看来,火锅食材的市场规模要比底料高很多,火锅食材的SKU更多,且成熟的供应商也不仅只服务于火锅企业,尽管不宣于口,但几乎每颇具规模的企业都以成为“中国版的Sysco”为目标。
火锅产业链的本质仍偏向农副产品行业,极度分散、链条冗长、标准化程度偏低的初级阶段。商业逻辑说得通,市场集中度有限,上游能释放更多压力——总结来看,疫情反复折腾下,似乎没有比这更好的投资标的了。
前瞻产业研究院制图
以锅圈食汇为代表、聚焦家庭火锅消费场景的生鲜超市得到资本的热捧。在2020年的财报中,速冻菜肴制品上市企业安井食品也提到,得益于锅圈等新零售客户增量,特通渠道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4.78%。
在中国做火锅生鲜供应,还是离不开海底捞、呷哺呷哺等连锁品牌,比如海底捞上市后,安井食品作为“海底捞概念股”获得了更多关注。2021年2月18日,安井食品股价达到最高点,市值突破600亿元,与上市初期相比上翻24倍。
其在业绩方面,也更多伴随海底捞门店的扩张、火锅行业的发展而持续上扬。2021年前三季度,安井食品旗下菜肴制品增速迅猛,同比增长126.15%,营收约9.2亿元。
实际上,目前的速冻火锅料市场,仍处于资本竞争和品牌形成期,中小型企业较多且大都集中在福建、山东地区。安井财报数据显示,2020年,整个速冻火锅料行业的CR4市占率不到20%,而安井早在2017年就实现了9.4%的市占率。
安井食品之外,火锅上游生鲜赛道的主要企业有龙大肉食、新希望六和、科尔沁牛业、伊赛牛肉、和蓉汇、三全食品、海欣食品、国联水产、禾盛合、鲜美来等、千味央厨等。其中,最传统的畜牧业也在不断尝试与包装等简单加工服务。
海底捞也有自己的生鲜供应体系,第一大供应商蜀海集团也系其全资子公司。与专注于火锅底料、蘸料的颐海国际不同,蜀海更多聚焦冷链物流与生鲜半成品,为海底捞与其他餐饮企业提供定制化的产品服务。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伴随整个火锅赛道的声量变小,更多上游供应商开始接洽其它渠道,并逐渐转向C端。2021年11月,在海底捞宣布关闭300家门店后,其最大猪肉产品供应商龙大食品表示“已做后备渠道拓展”。
在罗兰贝格高级项目经理宋柳看来,长期来看,火锅赛道的生鲜生意比底料、蘸料的改造空间更大,而生鲜生意的最终发言权还是掌握在新希望六和这样的畜牧业巨头手里,原因在于其拥有更多源头资源,同时也把握住了全产业链的机遇。
和火锅底料热闹的资本化相比,资本想要从畜牧业企业手里切生鲜供应链的蛋糕,难度更高、挑战更大。
居家的日子里,“在家火锅”概念大火,生鲜电商盒马鲜生的火锅外送变得炙手可热。趁热打铁,2021年12月,盒马在其超市内开出了首家火锅独立门店“盒马鲜火锅”。
据盒马3R商品中心采购总监张千介绍,该业务以盒马生鲜的商超供应链为依托,主打“自助”与“鲜”的理念,所用锅底皆为当日店内现熬。但张千也承认,在所有火锅品类的研发中,盒马最不敢“碰”的是重庆麻辣锅。
通过和重庆当地企业合作,麻辣锅的本味尚能最大限度还原,张千告诉36氪,“对于食材,比如猪脑、鸭血,想要打造这些‘边角料’的成熟供应链的确很难,整个市场也比较分散,为了保证口味,这些食材也必须空运。”
在新希望六和食品产业总裁刘怀伟看来,黄喉、猪脑这样的生鲜产品存在“稀缺性”。
“首先,黄喉和毛肚这些,一头猪的产量就零点几公斤,产量很少。其次,加工难度也很大,像黄猴,必须在宰杀后快速把油皮剥离,这对供应链要求是非常高的,没有养殖、屠宰厂的资源,一般的生鲜企业是做不了的。”
刘怀伟告诉36氪,在火锅赛道,新希望六和主要为包括海底捞、谭鸭血、小龙坎在内的全国80余家品牌供货,也是蜀海、颐海的上游供应商。其产品包括牦牛肉、黄喉、毛肚、鸭血等生鲜食材,以及美好食品生产的卤肥肠、小酥肉等半成品。
值得一提的是,小酥肉是美好食品专门为川渝火锅研发的主打产品。2021年全年,美好食品小酥肉的销售额达到9.8亿元,其中60-70%用于川渝火锅门店。
据刘怀伟介绍,美好食品从2019年开始瞄准火锅赛道,“那时候好像铺天盖地的都在开火锅店”。作为成都的本土企业,美好食品生产的火腿肠本身就与很多火锅门店有合作。
而对于当下的生鲜企业,刘怀伟补充,“火锅还能涮些别的什么?还有哪些食材可以标准化?”成为所有企业不断探索及思考的问题。
每天都和一线消费者打交道,响火锅的李树东的担忧更“接地气”——上海疫情的反复是否也会在重庆发生?“我们正抓紧去做门店的私域流量,同时也在筹备火锅外卖的生意,希望能在未来更好地预防疫情的加重。”
他的合伙人易次彬考虑不了太多,跟其他80万重庆炒料师一样,只要火锅店还在开着,他的时间就会被工作占满——早起去菜市场寻找最新鲜的材料,再花去四五个小时的时间,将辣椒煮熟剁碎制作糍粑辣椒,炒制一锅正宗的重庆老火锅底料。
16岁进入火锅行业,19岁开始学习炒料,50岁的易次彬从籍籍无名的帮工干到了合伙人,但他的生活还是围着炒料车间转。一切都变了,又好像一切都没变。
资本的逐利将火锅推向了工业化,链条越分越细,无数的螺丝钉镶嵌其中,扮演着让资本不断增值的角色。
易次彬的火锅店实现了正向循环,曾经的螺丝钉离开了产业底层,但那些被“造神运动”蛊惑、被资本狂热余温吸引入局的其他人,又能否从回本周期不确定的“魔咒”中成功逃逸?
疫情以前,这是一个概率问题;现在,更像是一门玄学。
0827
新能源变革的背后,实质是材料的跃迁。
动力电池新路线钠离子电池,其实是从锂到钠元素的转变;光伏硅片从P型到N型的迭代,实质是其中掺杂的硼元素到磷元素的迁移。
作为新能源的主力军,当前光伏的商业化集中在晶硅电池,而硅的能量转化效率(PCE)是有极限的。越是从中“榨取”电能,就越能感受到晶硅电池提升空间的逼仄。
除非超越硅。
光伏产业变革的十字路口,用10年时间走完晶硅电池50年发展之路的钙钛矿横空出世,其能力转化率已经突破晶硅电池极限。
光伏即将迎来再一次颠覆。
1 “吊打”晶硅电池
“PERC之后可能是异质结(HJT)或者TOPCon,而HJT和TOPCon之后的未来,一定是钙钛矿。”
随着钙钛矿电池转换效率不断突破极值,业内普遍将其看做引领光伏产业未来发展的“最佳人选”。
2009年,日本科学家Tsutomu Miyasaka首次用钙钛矿光伏电池发电,当时的电能转换效率仅有3.8%,仅仅在十年之后的2019年,钙钛矿电池性能便飙升至25%。
2021年11月,柏林亥姆霍兹中心(HZB)研发的钙钛矿串联电池转换效率高达29.8%,创造了至今为止钙钛矿电池最高纪录。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记录超过目前效率最高的异质结、TOPCon等晶硅技术的效率极限,将同为薄膜电池的其它技术路线甩开几条街。
晶硅组件不同技术的理论极限分别为:
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理论极限效率:29.43%;
普通单晶硅电池理想条件下最高效率为24.5%;
HJT电池理想条件下最高效率为27.5%;
TOPCon电池具有更加高的效率上限:28.2%-28.7%。
可以说,在能量转换效率上,钙钛矿已经吊打晶硅电池,将光伏这一新能源上升至全新高度。
从理论极限来看,钙钛电池单层电池理论效率极值可达31%,晶硅/钙钛矿双节叠层转换效率可达35%,而三节层电池理论极限可能升值至45%以上。
而如果掺杂新型材料,钙钛矿电池的转换效率最高能达到惊人的50%,是目前晶硅电池的2倍左右。
尽管这些数据目前还仅限于实验室或者理论研究层面,但钙钛矿显然已经拥有了强劲的竞争力,它的出世为光伏产业打开了全新的想象空间。
2 成本低于火电?
“降本增效”是光伏产业化的核心要义,也是光伏企业追逐的终极命题。
自光伏技术诞生起,这个行业就围绕着“效率与成本”不断掀起新的技术变革。效率方面,晶体硅光伏电池的理论极限效率是29.43%,在目前研发的光伏新技术路线中,能突破30%阈值的包括钙钛矿和GaAs(砷化镓)。其中,GaAs双结叠层电池达到了32.8%的实验室最高记录,优于钙钛矿。
但产业化绕不开成本,由于GaAs技术工艺复杂,原材料价格十分昂贵,低成本大规模量产难以满足光伏商业化要求。
因此,成本更具优势的钙钛矿/HJT叠层电池被认为是突破30%转换效率的最具性价比的技术路线。
对比来看,钙钛矿对杂质不敏感,通常90%左右纯度的钙钛矿就可以用于制造效率超20%的电池;而晶硅对杂质非常敏感,纯度必须达到99.9999%以上才能用于制造。
光伏企业投资1GW晶硅电池,需要从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合计超过9亿元;而协鑫纳米披露的数据显示,其建造的钙钛矿百兆瓦产线投资为1亿元,1GW的投资仅为5亿元。也就是说,1GW钙钛矿电池的投资强度仅为晶硅的一半。
而且,晶硅电池产业链需要硅料、硅片、电池、组件4个工厂,而钙钛矿仅需1个工厂,产业链显著缩短,且大幅降低了物流等成本。
昆山协鑫光电CEO范斌甚至认为:“钙钛矿的度电成本有望比火电还低,跟火电拉开一毛钱到一毛五的成本差异,从而实现光伏对火电的大规模替代。”
从2020年几大电力公司的度电成本来看,如果钙钛矿度电成本降低至仅有晶硅电池发电的一半,那么将明显优于火力发电,成为极具竞争力的新能源。
钙钛矿电池还有一大优势,作为一种高柔性的薄膜电池,可以使用在晶硅电池无法触达的使用场景;而且结构轻便,易于安装,更适合当前大力推广的光伏建筑一体化。
3 巨头角逐
作为第三代光伏技术,资本早已瞄上了这一技术蓝海。
此前不断刷新的世界纪录都出自实验室,问题是这些电池的尺寸很小,普遍只有1cm²-1.12cm²,寿命也非常短,不具备产业化条件。
企业要想在钙钛矿的商业化上更近一步,一方面要不断提升转化率,另一方面要着手解决尺寸和寿命的问题。
许多玩家已经下海进行产业化实践,目前国内最早实现量产的是昆山协鑫。2021年,昆山协鑫100MW钙钛矿生产线开始试生产,并且将组件面积扩大至1m×2m,光电转化效率提高至18%以上。协鑫光电目前可大规模量产的是45cm×65cm的产品,转换效率为15%。
除了协鑫光电,由三峡资本投资的纤纳光电,先后7次打破了钙钛矿光电转换效率记录。当前,其位于衢州的100MW量产线也已经破土动工。并且于今年2月,开建全球首个钙钛矿地面光伏电站。其和三峡科学院联合研发的叠层电池组件转化效率达到了26.63%。
长城汽车创始人魏建军控股的极电光能,在63.98cm²的钙钛矿光伏组件上,实现了20.5%的光电转换效率,创造了全球大面积钙钛矿电池效率的最高纪录。
极电光能更看重钙钛矿在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上的应用。极电光能总裁于振瑞此前就表示,“BIPV是现阶段钙钛矿电池最好的产业化路径之一,我们会首先切入BIPV领域,开发钙钛矿幕墙产品。”
由于幕墙产品的特殊性,钙钛矿能够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避开与晶硅电池直接“拼刺刀”。幕墙产品追求外观设计,且需要透明度,这恰好是钙钛矿的优势,却是晶硅技术的短板。钙钛矿电池能够做到美观且半透明,因此BIPV极有可能成为钙钛矿商业化的前哨站。
据悉,极电光能正在建设150MV钙钛矿试制线,预计在今年可进行投产,效率将不低于18%,且该项目产品尺寸达到了1.2×0.6平方米。
相比注重转化效率的纤纳光电和极电光能,万度光能更注重成本。自创立起,万度就主攻超低成本光伏器件——“印刷钙钛矿光伏”技术的开发,基于印刷技术和廉价原材料,研发出3600c㎡的钙钛矿组件,成本方面也更胜一筹。
在湖北鄂州、宜昌政府的支持下,万度光能的“野心”更大。2021年6月,其总投资高达60亿元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项目正式落地,这是迄今为止,最大的钙钛矿电池投资项目。
该项目共分为两期,一期产能为200MW,顺利量产后,万度光能计划扩充至10GW。
海外巨头中,韩国韩华集团最为积极,这家全球光伏TOP10企业与柏林亥姆霍兹中心(HZB)合作研发的钙钛矿/硅串联电池,创造了转化率高达29.8%的世界纪录。韩华集团已计划对此技术进行投资扩产,该技术也被列为韩国国家项目。
▲数据来源:索比光伏网,东方证券研究所
此外,传统晶硅电池玩家隆基股份、通威股份、东方日升等公司均对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表现出浓厚兴趣,或已经在相关领域有所布局。
可以看出,钙钛矿的商业化仍处于起步阶段,但不少产业资本已经跑步入局。统计来看,今年预计有2GW的钙钛矿电池产能实现量产。
光伏技术产业化主要看三大要素——成本、效率、寿命。钙钛矿在成本和效率方面远胜于晶硅电池,但其寿命短、稳定性差、天然不稳定,导致效率衰减过快,这是钙钛矿技术产业化落地的最大掣肘。
要知道,目前的光伏电池普遍寿命在25-30年。因此,在提升产品尺寸和能量效率的同时,如何将钙钛矿的寿命提升至25年,将是押注钙钛矿技术的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提升电池寿命,背后涉及到材料体系、电池结构、封装等等环节。当前,全球光伏界正在对钙钛矿的效率衰减和稳定性进行科技攻关,新的解决方案不断涌现,也许很快就会有最佳的解决办法。
作为世界经济论坛(WEF)认定的“改变人类生活的10大新兴技术”之一,钙钛矿电池的前景已经愈发清晰,一幅宏伟的产业蓝图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