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华宇登录地址“ 下的文章
1004
就“如何赚钱”这个问题,能在知乎(ZH.US)上找到成千上万条各异的答案。然而,成立已有11年的知乎,却至今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知乎发布的2022年第二季度财务报告显示,第二季度,知乎实现营收8.26亿元(人民币,以下未标注则同),同比增长31%,但净亏损却持续扩大,本季度净亏损达4.44亿元,同比扩大了122%。
但知乎却热衷于教网友“赚钱”。在知乎检索“如何赚钱”,话题下能看到不少卖课的软广,其中不乏有由知乎开发的课程。燃次元便发现有个名为“每天学一点”的已认证账号,活跃在有关知识提问的问答区中。该账号的认证公司为“智者四海(北京)技术有限公司”,而这家公司正是知乎的全资子公司。
从该账号主页进去,发现其回答了两百多个与“CPA考试”“写作”“提高工作效率”等话题相关问题,在回答中总能看到其插入的“知乎研职在线课程”试听课报名链接。
除了在知乎平台内能看到知乎职业培训课程的软广植入外,互联网遍地也能寻觅到相关的信息流广告。
应届毕业生仙仙,便是在朋友圈看到知乎的课程广告后,在对接的知乎老师“全媒体运营师是属于国家承认的新兴职业之一”“国家现在大力发展媒体行业,推动媒体行业发展,目前行业缺口比较大,你现在把握住了机会,肯定不会吃亏”一连串话术引导下,花了3980元报名课程。
但在上*节课以及事后对“全媒体运营师”这一岗位了解后,仙仙发觉“物不超值”,“知乎所说能考取的这个全媒体运营师证书,并不是一个含金量高的证书,只是参加培训的一个证明类的证书。特别是听了*节课后,觉得课程质量和我所想的差距太大了。结束*节课后我就去申请课程退款。”
尽管仙仙表示“不会再买知乎的课”,但“职业培训”却是2022年以来知乎极度重视的新业务。
先是在2021年下半年,知乎分别花费8390万元和3560万元收购职业培训机构“品职”和“趴趴”;随后,在2022年一季度,知乎更是首次将“职业培训”业务从“收入-其他”中单拎出来独立报告。
而知乎收入结构的改变,是主客观原因共同导致的结果。
在过去,广告收入是知乎的*业务,但近年来,互联网广告增速正在持续减缓。而知乎在面对广告业务疲软的客观因素的同时,又面临自身用户增速放缓的主观难题。
囿于此,知乎的收入结构发生了调整,过去知乎得收入结构由广告收入充当主力,但从2022年以来,知乎的收入结构已经变为以会员付费、内容商业化解决方案和广告三大业务为主。其中在2022年上半年,知乎的广告收入已经由过去*大业务降为第三大业务。
重视起职业培训业务,也许是知乎业绩和用户增速承压下的必要之举。如知乎的财务总监孙伟在2022年一季度财报中所说的,“职业培训是进一步多元化我们商业化能力的新举措,展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其季度收入贡献首次超过5%。”
但职业培训能否成为知乎的新增张点,尚是未知数。而知乎,仍亟需找到新故事来说服市场。
上市刚满一年的知乎,在二级市场的日子并不好过。先是上市首日开盘便迎来破发,8.05美元的开盘价较9.5美元的发行价下跌15.3%,上市首日收盘报8.5美元/股,市值约47.5亿美元。
截至北京时间9月27日美股收盘,知乎股价报收1.17美元/股,总市值已经不足8亿美元,股价较最高峰已经跌去近90%。
要知道,知乎在2017年宣布完成D轮1亿美元融资时,知乎投资人创新工场李开复就透漏,知乎在该轮融资后估值超过10亿美元,正式迈入独角兽行列。2018年,知乎乘胜追击完成新一轮近3亿美元的融资,时下估值约25亿美元。熟知,几年兜转上市后,知乎的市值还不如数年前的估值。
从最早的广告,到面向C端用户的付费会员和面向B端的内容商业化解决方案,再到网文、直播、电商,以及现在的职业培训,知乎都在寻找自己商业化答案。但可惜的是,知乎败北似乎冥冥注定。
知乎卖课
“零基础写作、变现直播课,开启人生第二收入。”
“如果你想从此领导赏识你、同事膜拜你,那就赶紧点击视频下方链接,学起来吧。”
“悄悄备考XXXX,默默提升自己。拓宽职业道路,增加你的存款厚度,现在机会来了。”
……
在社交平台铺天盖地的信息流广告中,不乏看到上述知乎职业课程的推广。全职宝妈陈安就在知乎“如何利用互联网赚钱”回答下,看到了知乎的“1元写作课”,按答主提示点击链接付了钱添加了老师企业微信,并已经完成了对应的课程学习。
也因此,在结束试听课程后,她接连收到老师的课程报名推广。
“好物推荐文章篇数上不封顶,从学习到过稿,整个过程都有知乎保驾护航的,不用担心无法变现。”陈安告诉燃次元,这段内容是对方劝其报名的话术之一,“按其所说,知乎上一篇好物推荐,一年平均值变现有2000元,报名成功后,还有变现渠道*免费开通,以及老师*改稿等权益。”
“说只要报名学完课程,如果赚不到钱学费包退。”陈安也坦言,这句话对她来说*杀伤力,“老师还说,3980元是最后一期优惠价,下一期开始报名费就需要交6980元的全额价。”
不过,由于年初购买理财课程,已经将大几千元打了水漂,因此陈安在确认买课时还是多留了心眼,并没有当场给回复,而是在微博、小红书等平台对该课程进行关键词搜索,以了解课程情况。
不出所料,在小红书一份“避坑笔记”中,陈安发现了端倪,“今年5月就有博主在小红书发笔记,同样提到报名直降3000元,下期课程就不再享受优惠价格。而且还有不少人在评论区讨论提到课程质量差,退费难等问题。”认真看了几篇“避坑笔记”后,陈安没有选择购买课程。
和陈安相反,杨春在“*权益”以及“不赚包退”等诱惑下,在今年6月花3980元买了上述的“知乎写作新人培养计划”。杨春告诉燃次元,在报名前对方在直播间说的是,只有截止一定时间内报名才享受3980元的优惠,但迄今,这个课程仍是3980元的售价。
而最令杨春苦恼的是,报名之前知乎所承诺的“*改稿”有些“文不对版”。
“我是想通过写小说上盐选,从而获得收益。但是将投稿发给对方后,得到了不予通过的反馈。理由是‘盐选专栏制作人’觉得内容过于普通。我就说不是*改稿吗,那就提供改稿意见或者再改呗,对方则回复这是两码事,*改稿是真,但制作人说不过就不过也是真。”
在*次投稿无功而返后,杨春又尝试过第二次投稿,但从改稿到反馈,中途沟通时间往往耗时半个月左右时间。
现在的杨春已经放弃了向知乎投稿,只安慰自己当吃一堑长一智,“沟通成本太大了,自己就不想继续。也咨询过退款,但是对方表示是我这边的问题,不予以退款,还让我可以多学习多尝试。现在过去也有段时间了,就当这3980元买了一次教训。”
同样和杨春对知乎课程不满的,还有报名了“全媒体运营师课程”的仙仙,“报名前说是七天无理由退款,但在上了*节课之后,我就觉得内容有些水分想要退款。结果提到退款这个问题,之前一直秒回的老师就很难找到人,好几个小时才等来一句回复。”
仙仙告诉燃次元,整个退款流程走了将近一个月,最后还是通过12345投诉才得以快速解决的。
“一开始说我已经开课了,按要求需要扣除20%的报名费用。我不同意这种方式,后来断断续续沟通一周时间都无果后,我就打了12345投诉电话,在12345介入后,才答应退款。但从答应退款到实际到账,中间有接近20天的时间。”
难成体系
尽管报名的杨春和仙仙对于培训课程极不满意,但这并不影响知乎对于“职业培训”这项业务的重视加深。
从2022年一季度财报不难发现,知乎对“职业培训”这条业务线的重视,其收入已从“其他收入”项目中移出并作单独报告。
此后公布的财报数据中,也能看到该项业务的高速增长,“职业培训收入由2021年*季度的人民币310万元增长至2022年*季度的人民币3950万元”“截止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职业培训收入为人民币8570万元,而2021年同期为960万元。”而在2022年第二季度,知乎的职业教育收入为4612.7万元,同比增长高达600.5%。
如此亮眼增速,也让“职业培训”这项业务,相较于更早试探商业化道路的“电子商务”业务,得以超前一步从“收入-其他”中移出。
尽管该项业务拥有翻十倍的高幅增长,但有一点值得关注,财报中也有注明,“同比增长主要受更多元化的职业培训课程,以及2021年下半年新收购公司的收入贡献所推动。”
从知乎公开的信息中不难发现,知乎收购的两家职业培训课程分别为,提供特许财务分析师和注册会计师考试的职业培训供应商“品职”,以及提供职业语言水平测试的应试课程的职业培训提供商“趴趴”。
为了收购两家培训机构,知乎在2021年下半年花费超1亿元。其中知乎在2021年7月,花了8390万元(包括现金及或有对价)收购品职的55%股权;在2021年11月,花了3560万元(包括现金及或有对价)收购趴趴的55%股权。
这也意味着,知乎的“职业培训”业务,并非和电商业务一样是从无到有的搭建,而基于在新收购公司成熟的框架之上,如此一来,“职业培训”业务在未来能给知乎带来的盈利空间,也在压缩。
而在教培行业多年观察者姜涛看来,职业培训这条赛道从长远来看有广阔发展前景,但就当下而言,仍存在诸多弊端。
“无论是职业培训还是技术培训,目前面临*的难题是师资和教学经验的积累。”姜涛直言不讳表示,现在开展职业培训的机构实则是课程销售机构,“无论是投流还是销售人员培训,机构在前端销售环节的投入,要远大于对课程开发和服务上的投入。”
据燃次元了解,为了卖课程,知乎给予的“推荐返现”金额确实不少。
在知乎“研职在线”的“成长大使·邀请有礼”界面的页旗位置,“邀好友赚现金”“邀请1人最高赚3000元现金”的标语赫然在列。无论是知乎的考研课程还是职场课程,只要是知乎研职在线付费用户,则均为适用人群。
不同课程只在奖励规则上有所出入。对于“分享奖励”,两类课程均为“每周分享只要不少于1次即可获得5元红包”。需要生成海报并分享到朋友圈,保留24小时后通过朋友圈截图,审核通过后便可获得奖励。
“付费奖励”的返现金额最多。其中以考研课程的奖励为支付金额的20%,上限为3000元。而职场课程的奖励则从188-1200元不等。
除了面向用户开放的“课程推荐返现”外,从2022年以来知乎公布的财报中,也不难看出收入成本项中内容相关成本的增长。
如知乎2022年中期报告显示,“由于内容相关成本、员工成本增加以及云端服务及宽带成本上升”,因此收入成本由截止2021年6月3日止六个月的4.67亿元增长至2022年同期的8.44亿元。其中“内容及经营成本”由1.94亿元增加至4.086亿元,占收入成本比例也由17.4%增至25.9%。
但即便如此,知乎内容相关成本和其“销售及营销开支”相比,依旧是小巫见大巫。知乎2022年中期报告显示,截止2022年6月3日止六个月,知乎的销售及营销开支为10.39亿元。知乎表示这部分开支主要为“吸引新用户及加强知乎品牌知名度有关的推广及广告开支”。
值得注意的是,知乎的“销售及营销开支”,比其“收入成本”还要多出近2亿元。
盈利难题,知乎还没答案
加大销售和营销费用的投入给知乎所带来的流量转化,难言乐观。
知乎2022年中期报告显示,知乎平均月活跃用户于2022年第二季度达1.037亿,较2021年同期增长15.7%,但增速较2022年一季度19.4%同比增速回落的同时,环比增速也只有2%。
对于知乎而言,加大营销力度却只换回2%的环比增速,这无疑是一种危险信号。作为一家互联网内容社区,用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用户意味着流量,流量意味着变现。平缓的用户增速,体现在知乎的收入结构上,便是收入结构发生了调整。
赚钱的担子逐渐“广告收入”转移到“付费会员收入”及“商业内容解决方案收入”上。2022年上半年,知乎的付费会员业务实现4.93亿元,以31.2%的营收占比成为知乎的*大业务。紧跟随后的是,分别为营收占比29.6%的内容商业化解决方案收入以及28.8%的广告收入。
2022年度首次从“其他业务”中剥离出的“教育培训业务”也不负知乎厚望,2022年上半年营收占比从2021年同期的0.9%跃升至5.4%。这也表明,知乎从过去以“流量”为主的广告业务,转向了以“内容”为主的业务。
众所周知,互联网变现的三驾马车分别是广告、电商和游戏。知乎在广告和电商业务均有所涉猎,其中广告收入的营收占比在2019年和2020年分别为86.1%和62.4%,但在2021年营收占比降至了39.2%,如今营收占比还在不断下挫。
与此同时,财报数据显示,即便知乎的营收大幅上涨,但其亏损也在翻倍增加,且亏损扩大的幅度要远大于营收增幅。2022年上半年,知乎收入从11.17亿元增长41.4%至15.79亿元;知乎的经调整净亏损也从2021年上半年的3.94亿元翻倍扩大至8.1亿元。
且不论以内容为导向的运营逻辑,是否能让成立11年的知乎扭亏为盈,仅就增速平缓的用户数据以及久未见盈利的现况,也让外界逐渐对知乎的发展失去想象力。
在二级市场,不仅美股股价大跌,其港股股价也创新低,从最高的32.20港元/股,跌到9月26日收盘的17.18港元/股,近乎腰斩。
当下的知乎,仍无法给“商业难题”提供一个确切答案,职业培训又能否继广告、付费会员、商业内容解决方案这三大主要业务后,成为知乎的“第四个轮子”?从目前的重销售、消费者评价差的现状来看,仍是未知数。
即便知乎在2021年招股书里提及,“仍然处于商业化初级阶段”。但作为一家老牌社区平台,用户还在期待它能提交出一份“高赞回答”。
1003
投资界(ID:pedaily2012)9月28日消息,诺科技与希达集团正式签署A轮投资协议,完成2000万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
本轮融资主要用于迷诺科技ETC+AI智慧停车大数据平台的研发、升级及建设、生态布局资源整合以及全国服务中心的落地和业务拓展。邓建波还表示,基于多方产业协同,此次A轮融资主要围绕智慧停车、路侧停车产业构建进行,尤其将近一步加速迷诺科技在川渝贵地区的产业和市场落地。
据公开资料显示,迷诺科技成立于2017年,是一家专注于智慧停车、智慧充电、智慧加油等智慧城市领域的大数据平台型企业。公司立足“车云油电”(智慧停车、云服务、智慧加油、智慧充电)这四大智慧车生活基础应用,凭借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于国家新型智慧静态交通,致力于推动产城融合,打造宜居、宜业的智慧城市。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9/501398.shtml
1001
从参会嘉宾的影响力,参与企业的行业跨度,参展商的数量,线上展会的交互形式,BEYOND Expo 2022作为至今以元宇宙形式举办的*规模国际化线上科技博览会,开创了历史。
9月27日,为期七天的第二届BEYOND国际科技创新博览会在BEYOND元宇宙圆满落幕!在七天会议期间,BEYOND元宇宙带给所有参会者、展商、媒体、企业及政府机构一个尽可能接近于线下的全新交互体验。BEYOND Expo 2022累计超3.5万人次参与,来自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会汇聚国内外科技创新领军人物、知名专家、企业家、国际组织机构代表等嘉宾300余位,150+家投资机构,举办开幕式、主题峰会、创新路演、颁奖典礼,累计举办150多场对接活动,元宇宙参展企业近500家,线上会议观看量累计达600万,来自全球300家媒体参与报道大会盛况,全网浏览量突破1亿次。
群英荟萃!顶 级嘉宾共同展望全球的科技创新未来!
BEYOND Expo 2022 开幕式于9月21日在BEYOND Metaverse中重磅举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发表开幕致辞。围绕BEYOND Expo2022开幕式主题—“What's Next?”组委会邀请到2006年诺贝尔奖得主,世界*科学家协会主席,中以海德创始人Dr. Roger Kornberg ;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郑学选;西湖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宁德时代创始人、董事长及CEO曾毓群;高瓴创始人张磊;默克中国总裁、默克电子科技执行副总裁安高博;滴灌通集团创始人、主席李小加齐聚BEYOND元宇宙,就行业最新趋势及最前沿科技创新理念及科技在未来生活的世界中的影响等热点话题分享真知灼见,共同展望全球的科技创新未来!
全球视野!行业翘楚共话产业发展与变革!
科技创新和科技对社会各产业的影响力始终是BEYOND Expo的焦点所在,BEYOND Expo 2022围绕投融资、消费科技、可持续发展、生命科学、Web3 设立五大行业峰会,邀请到国内外科技创新领军人物、知名专家、企业家、国际组织机构代表等嘉宾300余位共话产业发展与变革。去年BEYOND承诺要做世界级的国际化的科技平台,融合更多国际化元素,今年在BEYOND Expo 2022中,组委会设置的几十场圆桌讨论话题更具有全球视野,有超一半的圆桌论坛嘉宾均来自海外!着眼全球科技创新发展,聚焦热门领域垂直行业话题,共同探寻各行业发展新思路,链接全球科技创新生态!
好戏连连!开启虚实交融的新世界!
围绕BEYOND Expo 2022三大子品牌,BEYOND组委会在BEYOND元宇宙中特别打造可持续发展、消费科技、生命科学三大展区,近五百家海内外企业在BEYOND元宇宙中参展,来自Anker、BYD、Cowa酷哇、DJI、NBA、Nreal、OPPO、Pico、澳门通、长隆度假区、蚂蚁银行、集度、极米科技、商汤科技、小鹏汽车、正念资本、阿里巴巴集团、澳琴科技合作示范区、巴葡展团、德勤、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民营科技园管理委员会、华为、恒健控股、南光集团、西门子、工银澳门、腾讯、中国电信、中国建筑国际、中国水环境集团、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港澳分公司、中国银行澳门分行、Australian Trade and Investment Commission、爱德华、复星医药、华大基因、金域医学、晶泰科技、默克、泰和诚、雅培、医药港、正大集团、中国太平等一线企业参展,携带前沿的科技创新产品、展示科技技术,百花齐放,各具特色,打造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视觉盛宴。此外巴葡展团、美国默克展团、澳琴科技合作示范区展团、英国伦敦发展促进署展团、泰国True Digital Park展团等展团携带数百个项目和来自全球的观众交流,打造沉浸式的互动体验!
人山人海!高效对接激发市场活力!
科技创新需要金融资本助力,为市场注入新鲜血液,保持企业及产品核心竞争力。为了凝聚更多创新创业机遇,促进科技创新产业与金融资本的深度融合,助力更多初创企业快速成长,实现科技产业的落地与繁荣,BEYOND组委会在元宇宙里设立国际资本对接会、创新路演两大对接会,大会期间累计举办150多次对接活动,在22、23、24日每天设置两场国际资本对接会,邀请来自全球150家知家名投资机构及投资人,为来自全球的参展企业及投资机构代表提供一对一闭门高效沟通的机会。9月25日,由BEYOND组委会携手澳门经科局合作举办的巴西、葡萄牙项目路演专场也在BEYOND元宇宙会场B举行,聚焦生命科学赛道,共有12家巴西、葡萄牙企业参加,为项目充分展示的机会,提升品牌知名度及影响力,激发市场活力。
蓬勃发展!BEYOND Awards 2022助推各产业链升级转型!
为了集中展现前沿创新,促进资本、产业和创新之间的全方位融合互动,BEYOND Expo 2022特别设置BEYOND Awards,包括BEYOND Awards影响力大奖和BEYOND Awards创新大奖两个部分。着重聚焦“生命科学”、“可持续发展”、“消费科技”三大领域,经过为期数月的专业评审,最终从300家进入复选企业中决选出34家企业及项目,25日下午,BEYOND Awards在BEYOND元宇宙中举行了颁奖典礼,揭晓获奖榜单,获奖企业悉数出席颁奖礼。
链接媒体与企业!提升品牌知名度!
为促进媒体和展商对接和交流的机会,BEYOND组委会9月21-27日期间每个工作日带领媒体走访相应展位,通过展商向专业领域媒体伙伴展示企业前沿科技创新产品,让媒体伙伴全方位了解不同领域最前沿的科技理念与品牌文化,来自CCTV央视总台、CGTN、新华社、CaixinGlobal、财新、福布斯中国、21世纪经济报道、动点科技、Technode、IT时报、产业家、融资中国、Shenzhen Daily、中国新闻网、投资家、深圳商报、日本经济新闻社、中华网、华尔街见闻、镁客网、华夏时报、南方都市报、智东西、经济日报、南方日报、都市快报、新浪网、香港商报、广州日报、南方财经、新浪VR 、上海电视台、35斗、飞象网、都市快报、证券时报、中国报道、南方周末、硅谷网、澳门会展经济报、珠海传媒集团、界面、生物探索、生物药CMC等媒体与展商深度交流,扩大企业影响力和曝光。
大V探营!元宇宙里的粉丝见面会!
大V探营,嗨翻元宇宙!BEYOND Expo 2022自9月21日开幕以来,连续7天,24小时不间断开放,受到科技创新领域行业从业者的高度关注!BEYOND组委会在24日、25日BEYOND特设“周末嗨放日”,各行各界人士都可以参与其中,其中在24日“周末嗨放日“中邀请到@eStarPro诺言,在BEYOND元宇宙消费科技展区星竞威武展台和粉丝互动合影!25日知名财经博主@小A学财经来到可持续发展展区-华为展台与粉丝见面,在见面过程中小A就自己过往经历和粉丝朋友们分享科技财经相关经验与心得。当天下午@eStarPro花海@eStarPro清融也加入到BEYOND元宇宙中,分享首次在元宇宙中参会感受及备赛日常与粉丝进行分享,齐聚BEYOND Expo,共襄元宇宙盛事。体验元宇宙的世界,感受虚实结合的新体验。
BEYOND Expo 2022成功举办离不开各位合作伙伴们的信任与陪伴,BEYOND组委会由衷感谢主办单位:澳门科技总会;合办单位商务部外贸发展事务局、国务院国资委规划发展局、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中国国际科技交流中心、中华医学会、中国电子商会;战略合作伙伴蓝迪国际智库、中国建筑国际、中国太平;深度合作伙伴工银澳门、中国银行澳门分行、南光集团、商汤科技(按照笔画顺序排序);协办单位:广东省工商业联合会(总商会)、广东省粤港澳合作促进会;支持单位澳门贸易投资促进局,澳门卫生局、中关村发展集团、广东省科技厅、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北京港澳台科技合作中心、上海科学技术交流中心、中国环境保护协会、“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中企会企业家俱乐部、社会价值投资联盟、深圳市中小企业服务局、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家联盟、京澳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会、中关村股权投资协会、Impact Hub Shanghai、香港青年联会、香港菁英会、澳门青年联合会等所有支持单位对BEYOND的大力支持。
BEYOND Expo 期待与大家携手同行,为来自全球参会者、初创企业打造虚实融合的国际化展示平台!大家拭目以待!BEYOND Expo 2023,我们明年澳门见!
0920
9月17-18日,2022全球创投峰会在西安高新洲际酒店成功举办。本届峰会由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北京证券交易所指导,中共西安市委、西安市人民政府主办,西安市金融工作局、西安市科学技术局、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及清科创业(01945.HK)共同承办。
本届全球创投峰会以“科创驱动发展,产业链接未来”为主题,深度诠释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融合,以“一主四专三对接”的全新会议结构,全方位服务全市科创企业发展,推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西部投资高地,是一届有温度的金融峰会。西安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明远对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随后上海证券交易所副理事长管兴业;深圳证券交易所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李辉;全国股转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北京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王丽分别发表致辞。
本次峰会是一场集结创投智脑,研判行业趋势的盛会。经济学家、民建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马光远;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投资银行部负责人王曙光;红杉中国合伙人周逵;松禾资本创始合伙人罗飞;清科创业创始人、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倪正东等百余位嘉宾出席。与会人士涵盖政府单位、投资机构、产业企业、研究机构等,通过思维碰撞和深度交流激发全新思路,呈现了一场前瞻创投发展方向的思想盛宴。
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按下“快进键”,18日上午的主题报告环节中,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投资银行部负责人王曙光就科技创新与科技投资发表观点称:“科技创新已经愈发成为中国产业成长的核心动力,创业与创新精神蓬勃成长。尽管受到了一些挑战,投资创新和拥抱创新一定会获得良好的收益。” 对于股权投资在推动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中发挥的枢纽性作用,红杉中国合伙人周逵在主题演讲中表示其前景大有可为。
金融活,则经济活。科技型创新企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金融血脉的强劲支持。松禾资本创始合伙人罗飞发表“发力科创金融,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演讲,提出:“我们明确看到,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模式创新、规模生产、劳动力的红利,变为了真正的高质量发展,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就是科技驱动的发展。”
在下午的产业投资论坛环节中,多位嘉宾立足全球视角,围绕碳中和基金、先进制造业、大健康产业、硬科技等产业高热话题分享前沿信息,带来高质量行业洞见。
本次峰会是一场强化政策推动力,共筑创投新生态的盛会。近年来,西安先后推出《关于促进股权投资行业发展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利好政策,创投生态圈日益成熟,吸引越来越多的金融活水注入西安,成为西安资本市场的重要助力。据悉,西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孟浩在本届峰会现场发布《西安市打造创投生态十项举措》,提出打造西安政府引导基金矩阵、发挥产业基金引领作用、搭建城市建设基金体系、建立资本招商合作机制等十项政策,进一步促进创投生态全方面、多层次、高水平发展。
加速释放的科创活力,吸引了大批优质投资机构聚焦西安这片创投沃土。峰会现场发布《2022投资西安十佳投资机构》,国中资本、红杉中国、华控基金、君联资本、陕投基金、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唐兴资本、西高投、英诺天使基金、中科创星获评,该榜单旨在发掘对西安投资贡献较为突出的创投机构,鼓励和吸引更多资本关注西安、投资西安、落地西安。现场更有红杉中国、中金公司、松禾资本、君联资本、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等知名投资机构与西安市相关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合作基础,促进未来深入合作。
本次峰会是一场助推企业上市,激发市场活力的盛会。全球创投峰会持续关注创新型高成长企业与潜力上市后备企业,峰会现场发布了《2022龙门榜TOP20》及《2022西安未来之星TOP100》。从行业分布上看,榜单覆盖了西安电子信息、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医药6大支柱产业集群,表现出强劲的硬科技实力;从融资活跃度来看,龙门榜TOP20及未来之星TOP100均有逾80%企业获得过股权投资机构支持。该评选是“龙门行动”计划的重要支撑,为上榜企业打通了融资通道,更培养一批批西安高成长企业成为中国创投版图的“生力军”。峰会以历届“未来之星”及“龙门榜”企业为基础,特别增设2022未来之星(西安)企业家年会,为西安企业家搭建了共享、交流、合作、展示的平台。
办一次会,兴一座城。全球创投峰会走进西安五年来,西安创投环境日益成熟、创投成效更加显著、创投影响不断扩大。与此同时,金融资本力量全面激活科技创新,切实浇灌实体经济,西安作为西部创投高地的壮阔图景已然徐徐展开。
0919
当下的市场环境,不是Biotech或Big pharma谁倒下谁崛起的问题,而是整个生态在重塑,企业自身皆在脱胎换骨,需要互相融合共进。Biotech和传统医药企业在资本和临床需求的催化下重新整合,进入到一个新周期。中国医药创新在经历了国家重大新药创制、药监改革、港交所18A和科创板等政策环境连续催化后,快速结束了*个发展周期。站在行业发展的关键节点,行业比以往任何时刻都需要得到一个答案:如何制胜新周期?作为行业内以高规格、强影响为标志的中国医药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大会,又将如何回答这一问题?由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农工党中央办公厅、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管理委员会、杭州市投资促进局主办,农工党中央医疗卫生工作委员会、农工党中央生物技术与药学工作委员会、农工党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E药经理人、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资50人论坛承办的2022中国医药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大会以“制胜新周期”为主题,将于9月16-18日在杭州隆重举行,大会详细议程今日首发。会议不仅从内容设计、嘉宾规格上全面升维,也将搭建特色平台、整合优质资源与项目,赋能本土原始创新,指引企业创新转型方向,引领产业跨过资本寒冬、穿越行业发展周期。
1向产业*提问
制胜新周期,既需要战略支撑,也需要战术匹配,对于药企掌舵者而言,该如何理解新周期对于中国医药产业的影响深度和广度?复盘中国医药创新的*个周期,有哪些成果与教训?新周期下的中国创新力量是否还能紧跟前沿技术发展?在新药研发创新上,有没有局部达到超越全球水平的可能性?如何保持本土创新在海外市场的优势、又要如何改善劣势?作为技术与产业整合的催化剂和润滑剂,资本在新周期下如何将“热钱”理性应用于产业发展,助益企业跨越升级?如何度过这个“资本寒冬”的艰难时刻?……
这是资本、产业、政府、科研机构需要共同回答的问题,也是中国医药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大会即将向所有医药人提出的灵魂之问。而这些问题,将从中国医药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大会数场精彩的头部企业圆桌对话中,找寻到答案。
2行业十大关键词
在这些答案之外,还有无数企业急切想表达当下的心声和对未来忧虑。在此前E药经理人举办的“2022医药行业十大关键词”投票中,超过5000人选出了自己心中最能代表医药行发展的关键词。活下来、内卷、国际化、裁员、差异化创新、研发潮与资本寒冬、集采、传统药企创新转型、行业新周期、国产替代成为得票前十的关键词。而这十个关键词,恰好代表了当下医药行业发展的现状与焦虑。在9月17日晚举行的2022中国医药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大会“中国医药创新发展颁奖典礼”,将会进行“制胜医药新周期十大关键词”发榜,并邀请十位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对行业发展关键词展开讨论与分享。同时,也将对中国医药上市公司竞争力20强、中国医药上市公司ESG竞争力系列评选、中国生命科学服务企业品牌100强进行颁奖。无论关键词如何变化,创新的逻辑不会改变,创新的大趋势也不会改变。只是在此前未平又起的泡沫中,总要为一些“不理智”买单。今年以来,受连绵不绝的疫情和二级资本市场持续回落影响,一级市场投资节奏明显放缓,生物技术公司融资遭遇到近五年来*的“倒春寒”。但另一方面,生物医药创新依然方兴未艾,大量的创新成果仍源源不断地走在从实验室到临床的路上。
3我们从哪里突进?
面对这些困惑与现状,或许我们也不止要一个答案。我们还需要找到当下国内创新研发的源头活水,需要让原始创新有自己的舞台,需要帮助*临床价值的创新药项目实现高效对接与赋能,需要为制药企业转型升级找到可行的发展路径。因此,在9月16-18日举办的2022中国医药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大会上,在以往高规格讲者,高质量话题基础上,我们将全新推出“Link Value 价值领航”创新对接平台,旨在与Biotech、Big pharma、投资机构、临床专家一道探讨创新价值,增进了解,帮助临床真正未被满足需求的创新项目融资与合作,启思会上首期活动聚焦慢病(心脑血管、代谢、自免)领域,目前已经收到多家具有商业化能力的上市公司预约参会申请。同时,我们邀请到浙江大学药学院、良渚实验室、西湖实验室、湖畔实验室、中科院基础医学与肿瘤研究所等国内头部科研机构代表,通过他们的分享,展示中国医药原始创新发源地的最新研究成果,让行业了解本土新药的原创力量。另外,我们还邀请到了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李开复线上分享“硬核”创新,为医药创新带来新的“子弹”,让行业直面感受技术为创新赋能的力量……倒计时10天!被誉为中国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话语高地、思想高地的产业盛会,即将在杭州未来科技城学术交流中心盛大开幕。欢迎各位医药奋斗者现场参会交流。
0918
成也社区,败也社区。从豆瓣到虎扑,社区型平台一直备受商业化困扰。
起初社区型平台以差异化的内容定位实现了大批用户积累,小红书+B站+知乎就是以这种独特的内容平台定位吸引了大量年轻群体,从“双微一抖”夹击中顽强存活,并被行业给予厚望。但三大平台也受制于内容范畴、用户属性特征等局限导致很多平台的商业化之路长期处在“不上不下”的矛盾当中。
据知乎半年报数据,2022年上半年,付费会员收入同比增长75.1%,首次超过同期广告业务收入,成为知乎*大业务。但是与此同时,随着知乎营收大幅上涨至15.79亿元,其净亏损也翻倍扩大至8.1亿元,增收不增利。
而B站2022年财务业绩显示,上半年B站累计亏损近43亿元,而去年全年亏损为68亿元。且移动游戏业务上半年收入为10.46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约15%。
知乎会员收入暴涨但整体增收不增利、B站上半年累计亏损近43亿、游戏业务增收大幅缩水,而小红书更是受虚假种草、私单截胡等“内忧”不断、电商生态构建又处在起步阶段,三大平台集体困于商业化,其中*的阻碍之一,就是受制于自身生态构建不完备,无论是知识问答、种草安利或是UGC都是内容单向服务用户,用户并没有将其与消费行为相关联,致使三家向前一步做电商变淘宝、做直播变抖音、做营销变微博,可复制其他平台商业化后更容易丧失个性定位、弱化用户黏性,并且还会产生各种“水土不服”。
它们的商业化难题,至今仍在寻找答案的路上。
知乎市值蒸发近90%,
小红书业绩承压
2022年上半年,知乎的付费会员收入4.93亿元,同比增长75.1%,首次超过同期4.55亿元的广告收入,成为知乎*大业务。知乎面向B端的内容商业化业务收入4.67亿元,营收占比29.59%,而广告业务受消费寒冬所影响收入为4.55亿,占比28.88%,彼时付费会员、B端内容商业化、广告业务营收占比相差无几,成为了拉动知乎营收的三驾马车。
但2016年开始知乎就已经开启商业化进程,陆续尝试付费会员、在线教育、电商等变现服务,但广告业务一直是知乎的支柱业务,而随着近年来广告市场的低迷,知乎以加大营运成本维持其他商业化业务的运转以弥补广告业务对平台营收带来的影响。
2021年知乎毛利率为52.5%,低于2020年的56%,第四季度毛利率为47.1%,更是远远低于2020年同期的64.1%。利润率持续下低,商业化运营尝试继续深入,这也是知乎长期面临“增收不增利”的原因之一。
与此同时,知乎市值也处在震荡之中。2021年3月知乎正式上市美股,一年多以后知乎股价相比最高点的每股13.58美元已经下跌至1.24美元,市值为8.08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56亿元。也就是说,上市仅一年时间里,知乎的市值就已经蒸发了近90%。
小红书同样面临业绩压力。天风证券研报显示,2020年小红书的广告收入约占总营收的80%,有6-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0-53亿元),广告收入俨然成为小红书的支柱业务。
但随着经济环境的调整,一边是广告行业的低速增长,且消费寒冬之下,很多品牌方纷纷减少营销预算降低投放需求;另一边是小红书广告收入的主要品类美妆、美容个护分属的化妆品品类并非生活必须品弹性,受消费者消费能力影响较大,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化妆品品类2022年3月份零售额为345亿元,同比下滑6.3%,这是两年以来化妆品市场零售额的首次下跌。从此来看,广告行业整体需求变少、主要品类消费力下降吸引“广告主”能力变弱,双向冲击之下它的财务状况不容乐观。
“广告主”自顾不暇、资本市场显露疲态,这些长期依赖广告业务的社区型平台财务状况就更是雪上加霜,致使平台们不得不寻找第二增长曲线,另谋出路。
视频化+故事IP,
知乎另谋出路
知乎是一个知识问答型社区平台,它以“有问题,上知乎”为价值导向,赢得了一大批高知用户,但随着知乎开启商业化后,知乎自身的个性在谋出路后正在逐渐丧失,也正在失去原有的核心用户。
知识问答视频化,没能复制抖快B的路。知乎早期的内容形态以图文为主,2017年,知乎以“用视频形式做回答”的模式首度开启视频化尝试,还上线了以3-5分钟短视频为主的视频专区。但用视频做回答的问题是,门槛过高,PGC内容产出数量根本不足以支撑专区板块运营,最终被叫停。另外,知乎视频业务也曾有一段时间向抖快看齐,但受限于用户属性的偏差,“唱歌跳舞”“搞笑”等内容推送不符合知乎用户的喜好,令用户体感较差,不仅未能成功引流反而造成了用户流失。
囤积故事IP升级会员服务和推送内容商业化开发。2019年知乎推出故事大赛,通过主题征文,向知乎用户及全网用户开放创作管道。知乎尝试通过故事大赛的方式挖掘故事为用户提供内容供给,大赛已经输送了数十万篇在线文学创作,众多优质作品被开发成付费盐选专栏、进入图书及影视版权开发阶段。其中,较为代表的为马伯庸创作出小说《长安十二时辰》,它以电子书形式登陆知乎,后而被改编成电视剧,当属知乎故事IP商业化开发的模版。
这种以知乎站内用户属性为核心的故事IP开发确实对比问答视频化有一定可取性,但小说故事用户与知乎核心用户之间的完全契合很大程度上要根据内容质量来论断。主要原因是知乎核心用户属于高知范畴,他们对悬疑、罪案、科技、科幻等内容有天然好感,但是故事IP涉及范畴更广泛,若完全从小说故事等一级用户来看则更青睐甜宠、言情等题材,两个用户群体的定位易有偏差,且知乎在故事内容IP孵化的经验不如爱优腾等互联网视频平台,且三大视频平台已经很早涉入IP孵化赛道,知乎在此领域的竞争优势就比较弱。“问答—出版—影视”的IP商业化的路径确实可行,可知乎首先面对的则是内容故事IP在平台内部的“水土不服”。
知乎战略调整后,其对用户价值的体现也正发生转变。目前很多知乎使用者,并非为知识而登陆这个平台,在付费会员增长背后,小说和故事成了“吸金石”,这也意味者知乎正在“换血”重生变成一个故事IP孵化平台,而曾经看重知识属性的用户可能也逐渐流失。
社区型平台“商业化”何解?
知乎的商业化之路在持续摸索中,也算找到一个新的支点,反观B站则又重新回归游戏业务,而小红书则是开辟电商业务,并进行结构战略调整,更加侧重实体产品的“种草”变现价值。
B站应对商业化难题的解决方案则是重新加码游戏业务,今年以来B站疯狂押注游戏公司,先后投资超12家企业,其中9家为游戏工作室,但很多游戏处于研发状态无法立即为B站贡献收入,变现路径漫长。
得益于用户之间的强信任关系,小红书平台的带货转化率要明显高于其他平台,据QuestMobile数据显示小红书的平均带货转化率曾达到21.4%。但小红书的电商之路却没那么顺利,2014年小红书就已经入局电商赛道,而“种草”到“拔草”之路,小红书走得太漫长,如今依然没有起色,一是因为小红书用户思维上的转变需要时间,二是“种草”的营销价值被恶意商业运用,导致虚假种草伤害了用户信任,三是小红书畅想的站内消费闭环需要平台长期培养,而像淘宝、京东等从电商到种草的转换效率,性价比要明显高于小红书从种草到电商的战略调整,所以小红书发展电商业务受到多种制约。
知乎从知识视频化再到故事内容IP创造进行了多种尝试,小红书从“种草”到电商“拔草”,B站重新回归游戏业务,这些其实都是社区型平台从前期积累用户流量后商业模式却没能及时调整跟进所衍生的程序设计问题,没能找到一个可持续变现的支点,过度依赖广告业务,站内生态构建不够完善导致其商业化艰难前行。
内容价值是社区型平台的核心竞争优势,而商业化最重要的是要遵循社区的内容属性。像知乎、小红书等社区型平台成于其精准差异化的内容定位,商业化也受制于内容类型和运营模式的局限,若一味迎合市场进行视频化、电商化很难实现自我价值,反而丧失平台专属标签,降低用户黏性,平台的商业化转换率成本就会变更高。社区型平台要坚守站内内容属性去做商业化尝试,除了进行电商等通用变现模式外,更应该找到一个符合社区生态的商业化特色业务更为重要。
尽管知乎在加码在线职业培训、小红书投资文旅公司和布局潮玩赛道等,但就目前来看,这些业务短时间内无法成为其主要营收板块。知乎、小红书和B站都仍在探索自身的*商业化方案。
0911
投资界(ID:pedaily2012)9月8日消息,近日,稳石机器人完成Pre-A轮融资。该轮融资由招商局集团旗下招商启航资本投资,本次融资后仍会延续既定战略,投入到大规模多机器人协同系统研发和创新产品设计上,进一步提升技术优势,并通过提升机器人协同效率和逐步的量产化降低设备成本,提升作业效率。
稳石机器人(深圳)有限公司于2021 年完成对中国AMR早期算法团队的收购重组,在重组完成后,稳石机器人继续专注于自主移动机器人(AMR)全面自主研发及柔性物流解决方案交付,面向各垂直行业物流场景提供基于视觉融合导航的AMR机器人产品和综合柔性物流解决方案。公司核心团队毕业于清华大学、康奈尔大学等海内外院校,骨干人员曾在京东、微软、苹果等企业担任要职。
稳石机器人董事长贾力表示:基于对产品广阔需求和稳石机器人核心技术及商业团队能力的信心,我们认为目前的以制造业为主的AMR厂商在用户市场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头部效应。基于稳石的自身资源禀赋,以及核心技术积累及升级空间的辨识,稳石坚定进入AMR及更广义的智能物流行业,并在第一年便实现高质量订单的迅速增长。作为招商局集团的长期合作伙伴,稳石感谢投资人的认可。而作为一家在第三方物流、园区、港口、公路、航运等各个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的央企,其集团内公司及生态公司的大量场景,将成为稳石机器人接下来的高速和高质量增长的催化剂,因此招商局下属基金此次的投资对稳石机器人兼具重要的战略意义。制造业AMR不是一蹴而就的赛道,直到今天,稳定可靠高效的大规模集群调度、垂直场景的深度智能化仍然具有极高的工程化落地挑战,这还只是技术难点,而商业化放量的前提是技术加上可负担成本的双重可行性,因此在这个行业中,每个厂商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稳石股东也将持续为稳石机器人注入全面资源,助推公司后来居上,实现可持续的高增长。
稳石机器人CEO肖牧山表示:早在2015年便有初创公司开展AMR的产品技术研发,但我认为直到2020年这个行业才真正走到应用,在此之前,AMR应用主要还是点对点水平搬运或是游离于核心制造工艺流程之外的机械化辅助,要么技术门槛低且天花板明显,要么生意模式不明朗。而在2020年尤其是2021年之后,一些制造业行业的场景中的才开始AMR部署,尤其是深度部署,所谓深度部署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出现数十台甚至上百台的大规模集群应用,这必然深度进入用户的生产工艺流程和数字流;第二是实现更多的智能化操作功能,如复合机器人、如一些行业适用的AMR上部机构。至此,AMR完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而工业应用的落地周期决定了这个切换时间窗口没有资本市场想象的那么短,这也就形成了稳石机器人在行业黄金期进入行业的时间窗口。稳石机器人基于对算法团队的收购及重建、对全建制产品、市场和交付体系的迅速打造,吸引了行业领先人才。务实的将机器人公司回归到销售订单、客户成功、产品和技术研发的本质中来,在迅速形成订单并站稳A轮融资后,将以客户复购、持续降本和持续创新的良性循环作为公司成功的根本性目标。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9/500194.shtml
0910
继理想、小鹏之后,蔚来的2022年二季度财报姗姗来迟。
9月7日下午,蔚来公布二季度财务业绩。收入超预期,净亏损比预期的多。
二季度蔚来卖了2.5万辆车,收入103亿元,平均卖一辆车有6.4万元的毛利。但整体下来公司还是亏钱,而且丝毫没有扭亏的迹象,净亏损金额扩大至27.5亿元,股价在美股盘前直接跌去6个点。
今年以来,蔚来已经涨了两次价,交付了两款很贵的新车,结果毛利率不升反降——汽车销售毛利率已经连续两个季度下滑,公司毛利率更是连续三个季度下滑,倒退回两年前的水平。
这背后是上半年疫情的冲击,电池原材料的疯狂涨价,以及蔚来新车型上市所带来的阵痛。
好在蔚来已经从产品更新换代中缓过劲来。三款新车型ET7、ET5、ES7将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成功会师,全部进入量产交付阶段。这三款车就像蔚来的救兵,或将把蔚来的销量带入新的高度。
有意思的是,现在理想和小鹏正经历新车换代,8月销量都出现了下滑。根据三家公司给出的交付指引,三季度蔚来可能在交付量上超过理想和小鹏。
蔚来摸着石头过河,理想和小鹏摸着蔚来过河,这是他们必须面对的挑战。
涨价的速度比不上亏钱的速度
二季度财报限定的时间是4-6月,这段时间有三件事对蔚来影响很大。
一是上海疫情。4月爆发的疫情,对蔚来的影响集中体现在4月、5月的销量上。这两个月加起来蔚来一共只交付了12098辆车,还不如6月一个月(12961辆),给整个二季度的成绩拖了后腿。
二是新车ET7开始交付。这款车对蔚来很重要,因为它是蔚来NT2平台的*车,也是蔚来的*轿车,算是蔚来憋的一个大招。而二季度是ET7*完整交付的季度,一共交付了6749辆,超过ES8、EC6,仅次于ES6。
三是蔚来终于涨价了。去年下半年开始,因为动力电池价格上涨,很多车型都宣布涨价,只有蔚来咬着牙说再顶一顶,后来终于扛不住了。今年以来,蔚来一共涨了两次价,都集中在5月。
这三件事相互影响,相互抵消,最终的结果就是,涨价的速度比不上亏钱的速度。
从收入来看,二季度要比一季度强。少卖了700多辆车,却多入账3.8亿元,这是由新的产品组合带来的。ET7的价格要比EC6、ES6都贵,自然对收入的贡献更大。
但更多的收入,却没带来更多的利润。
一个非常关键的指标——车辆毛利润,居然是下滑的,从去年四季度的19.2亿元,下滑至今年一季度的16.8亿元,再到二季度的15.9亿元,这不是个好迹象。
蔚来的车辆毛利率,已经下滑至16.7%,作为对比,理想是21.2%。蔚来的公司毛利率,则下滑至13%,去年这个指标曾超过20%。
各项费用则上升很快。为了推广新车ET7,蔚来花的市场营销费用更多了。新车型的研发,也需要蔚来不停投钱。二季度蔚来的销售及管理费用是22.8亿元,在总收入中占比达到22%,研发费用21.5亿元,占比21%。总的经营费用有41.9亿元,有史以来*。
最后的结果显而易见,各项利润指标全是负的。二季度净亏损27.5亿元,就连在有美化功能的Non-GAAP口径之下,经调整过的净亏损也高达22.7亿元。
好在蔚来不缺钱,亏得起。截至6月底,蔚来的公司账上还趴着283亿元的现金、现金等价物及受限制现金。所以短期内倒是不用担心蔚来的财务问题。
要完成全年KPI,很难
蔚来要担心的,是2022年的目标可能完成不了。
一是业务上的。此前蔚来曾说,2022年全年的新车销量目标是15万辆以上。按目前的情况来看,要完成这个目标很难。
其实简单算笔账就能看出来。
今年前6个月,蔚来的总交付量是50827辆,那意味着下半年至少要交付99173辆才能完成目标。
蔚来在财报中对三季度的交付量给出了指引,预计交付31000辆至33000辆。如今7月、8月的数据都已经出来了,加起来是20729辆,所以9月的交付量大约会在1万出头。
那么,四季度就成了决定性的因素,要交付66183辆至68173辆,才可能完成全年目标。
换算下来,今年的最后三个月,蔚来平均每个月要交付2万多辆。此前,蔚来成绩*的一个月,交付了12961辆。的确是异常艰巨的任务。
蔚来董事长李斌说,下半年是蔚来扩大生产和交付多款新产品的关键时期,有信心完成全年目标,但压力很大。
蔚来的把握在于,三款新车型ET7、ET5、ES7将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发力,把月度销量冲上新的高度。
轿车ET7从今年3月开始交付,目前看势头还不错。中大型SUV蔚来ES7在8月开始批量交付,接下来几个月能看到成绩。具有决定性的,是ET5的量产交付。
ET5是蔚来的*款轿车,这是一款能走量的车型,起售价低于35万元,大大拓展了蔚来的目标客户群,承担的就是冲量的使命。ET5已经开启预定了,将在9月9日锁单,预计9月30日开启交付。
从这个节奏来看,蔚来这三款新车就像接棒一样,而冲刺的时间点就在四季度。在财报电话会议中,李斌说,接下来的几个月,蔚来的交付量每个月都会打破纪录。
蔚来的底气很大程度上来自产能的恢复。
过去蔚来每次交付量掉链子,就说是供应链出了问题,不是因为疫情就是缺芯。但目前来看,这两大外部因素的影响在减弱。李斌直言,经过今年三四月份上海疫情的教训,目前疫情对供应链的影响相对可控。
另外,蔚来位于合肥新桥的*工厂,计划在今年第三季度正式投产。这个新桥工厂比较特殊,只生产ET5一个车型,生产线的复杂度相对较低,产能提升更快。所以,蔚来完成全年销量目标就靠ET5了。
*个目标是财务上的。蔚来2022年汽车销售毛利率目标是18%-20%。去年蔚来的成绩是20.1%,今年一季度是18.1%,二季度降到16.7%。如果要完成全年目标,三季度和四季度必须把毛利率提上去。
接下来蔚来新车型的批量交付,有利于进一步改善毛利率,但能否在短期内迅速见效还是未知数。按照李斌的说法,毛利率在短期还是会有很大挑战。
综合来看,接下来的四个月对蔚来至关重要。要完成年度KPI,现在就要开始冲刺了。能否成功,完全取决于三款新车型的市场表现。
蔚来已经渡过了最艰难的时期,但要重新坐上老大哥的位置,面临的挑战还有很多。
0909
近日,有6-8月订车的理想ONE车主,在黑猫投诉平台投诉理想汽车存在欺骗销售问题,同时不少车主集体到店“拉横幅”、“拍视频”维权。
从投诉内容来看,不少车主称在订车时销售和汽车生产商统一口径,未提及该车辆升级换代停产以及降价等相关问题。问到相关问题时,理想各方均表示没有此计划,并保证全国统一价格,不存在降价的情况。
但没想到,9月1日理想汽车突然官宣新车型理想L8即将上市,而理想ONE也将停产,同时针对理想ONE推出了2万元购车优惠。
这则消息对于刚提车的理想ONE车主来说,就如同在他们的额头上刻了“韭菜”二字。于是,写着“理想ONE汽车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理想与套路之间,相隔一个理想ONE”等话语的横幅,成了各大内容平台的热门,也成了让理想头大的舆论危机。
一个值得思考的地方在于,理想为何要停产理想ONE且同时推出新车L8?基于目前市场现状和理想自身情况来看,出于对资本的负责以及对未来发展规划考量,或许是这个问题的*答案。
只是,在没有核心技术的支撑下,经历了多次舆论危机之后的理想,哪怕凭借供应链组装出多少个新车型来,相信绝大多数消费者依然会选择绕道而行。至于那些在理想猛烈营销攻势下的“韭菜”们,所谓的“理想信仰”也会不断坍塌。
遭车主集体维权
在理想汽车宣布理想ONE车型将升级换代停产,并优惠两万元之后,车主的强烈不满是来源多方面的。
首当其冲的,便是车主没有在决定购买之前获得要降价和停产的信息。
黑猫投诉平台上,有车主表示在6月订购理想ONE时,店内销售未提及该车辆升级换代停产以及将降价等相关事宜,问到该问题,也均表示没有此计划,并保证全国统一价格,不存在降价的情况。
从法律层面来讲,销售的口头承诺没有任何法律效力,销售也不能代表官方,明确表示不会停产、降价。但如果把“不停产、不降价”写进了书面合同内,那么消费者进行维权是没有任何问题的。眼下只能说理想做得“不地道”,而消费者仅靠口头的承诺很难成功维权。
有意思的是,早在8月15日,理想汽车CEO李想曾在微博表示:“等L8的现阶段就别买ONE了。”这一言论,也被视作理想即将停产理想ONE的一种暗示。
其次,车主的不满也在于购买不久后遇到价格下降造成的经济损失。尤其是对于8月下旬购车的车主来说,短短一两周时间便损失了两万元,还要面临降价对汽车残值的影响,这对于任何一个消费者来说,在心理层面都是很难接受的。
但同样,在法律层面理想没有任何责任。并且,新能源汽车市场车型降价的故事并不鲜见。比如19年Model X 1个月降价幅度高达30多万,相比之下,理想降价两万似乎并不是什么槽点。
事实上,理想ONE停产对于之后的质保、维修的担忧,才是车主们更为关注的地方。据悉,新车型L8和理想ONE并非同一条生产线,零配件存在诸多差异。这意味着理想ONE车主将来需要进行维修时,将面临难以找到零配件,或零配件价格昂贵的情况。
车主们难以接受的情绪,让理想不得不做出“示好”的回应。
9月3日晚,理想表示理想L8发布后,理想ONE的基础售后保障不会受到影响,理想汽车将严格履行对于所有车主的质保承诺,并在使用过程中提供原厂纯正配件用于维修保养和质保服务。
同时,考虑到最早提车的理想ONE车主已经使用接近三年,理想汽车决定将为所有理想ONE用户,在原有的“三年流量无忧方案”基础上,追加赠予三年流量无忧。对于理想ONE的OTA软件升级服务,理想汽车的软件团队也将持续开发和运营。
但从漫天的维权视频来看,车主显然不接受这样的结果,而理想截止目前也没有做其他任何回应动作。
不再执着大单品
与其他车企车型停产有所不同,自2019年理想ONE诞生以来,理想汽车就一直坚持“大单品战略”,凭借一款理想ONE打下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辉煌战绩,独撑了理想三年的产品线。
如此一款堪称“神车”的车型,为何说停产就停产呢?通过对市场现状的分析,以及对理想本身发展趋势的了解,则会发现,理想不得不停产理想ONE。
眼下,各大新势力都已经进入新一轮的产品更新换代周期,车企之间的竞争深入到了产品矩阵之间的竞争。虽然大单品战略给理想带来了不错的成绩,但显然这一战略的效果正在快速衰退。
可以看到的是,理想今年不仅在增程汽车市场投放了L9、L8两款新品,根据其此前发布的规划,明年还将推出2款产品,包括全新一代增程的旗舰产品、全新高压平台的纯电车型以及*20万至30万元的中型车。
随着车型不断增加,理想陷入了“双手互搏”的内耗局面。
理想ONE主打30万-40万价格区间,而新推出的理想L9主打40-50万价格区间,还有即将推出的理想L8,主打20-30万价格区间。目标用户和产品定位都高度相似,自家的车型成为竞品,这对理想的销量带来了直接影响。
据统计,理想ONE7月交付1.04万辆,同比2021年7月增长21.3%,但是环比6月的1.3万辆,大跌近20%。再到8月,共交付新车4571辆,不但是“蔚小理”的垫底,而且相比于本身上个月过万的交付量,也呈腰斩下滑。
此外,同样作为增程式汽车,问界M5凭借更具性价比的配置,以及华为门店的渠道优势,快速地侵吞了原属于理想的潜在市场。面对新老势力不断推新的电动车市场,理想ONE竞争力下降已成为了不争的事实。
理想ONE是死于自家理想L9和理想L8的夹击之下,也是死于市场的激烈竞争。当然,抛开市场的因素,从资本的角度看去,理想ONE的停产也有一定的必然性。
对于任何一家车企来说,停产一辆车型的核心原因还是在于利润。一款车能不能持续地赚钱,决定这款车的生命周期。
从理想2022年Q2财报来看,理想ONE整车毛利率为21.2%,即便相较于2022年Q1的22.4%下降3.7个百分点,但仍然处于较高水平。令人疑惑的是,为何将一个毛利较高的车型放弃?这离不开理想过重的成本。
理想的成本分为两个,一方面是过重的营销成本,另一方面则是股东分红成本。当理想ONE的利润无法覆盖这两项成本时,出于对背后资本的负责,理想便不得不推出性价比更高、毛利更高的车型。
花式换壳割韭菜
自李想成立理想汽车以来,没少向苹果“学习”,但似乎只学到了命名技巧。
8月31日,李想在社交媒体上透露,新款理想L8六座与五座VIP车型都可以选择Pro和Max版。Pro版对应AD Pro和SS Pro的组合,Max版则对应AD Max和SS Max的组合。
无论起什么样花式的版本名称,都不能掩盖理想只是一个“组装厂”,L8是一台换壳车的事实。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产业链的不断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制造门槛也不断降低。大量的资本进入,使得理想等一众造车新势力,习惯了通过买入供应商的产品来整合产品。
新能源汽车的关键在于三电,即电池、电控、电机。在这三方面,宁德时代、比亚迪、欣旺达、国轩高科、精进、万向、瑞力、三星、索尼,都是新能源车企大面积采购的品牌,车桥、减震则是蒂森克虏伯、KYB、采埃孚等等。
以停产的理想ONE来说,此前增程式发动机供应商是东安动力,增程器的供应商是李斯特和德尔福,动力电池、电芯、PACK供应商是宁德时代,电驱动控制系统供应商汇川技术,前驱启动电机供应商是联合电子,后驱启动电机供应商是博格华纳......
可以说,各大新势力不过是在同一套供应商体系上,生产不同的产品而已。也正因如此,车企之间的竞争,也从核心技术转移到了供应商的强弱。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说几乎实现了产业链全涉及的比亚迪,已经完成了大量供应链的掌控,比如说电池、电驱、芯片、ABS甚至刹车。这也让比亚迪可以摆脱大部分供应商,在全球范围供应商名单中成为话语权不断走高的选手。
而对于大多数新势力车企来说,在总体销量很小的时候,各型号尽可能通用零件和设计才是降低成本的必然选择和*方法,理想深谙此道。
从谍照来看,理想L8采用了理想L9同款平台设计,不仅整体的轮廓、内饰和L9非常相似,在动力上,理想L8的搭载的也是由理想和四川绵阳新晨动力合资打造1.5T四缸发动机。发动机之外,理想L8的驱动电机用的也是长城蜂巢的。
当然,相比其他新势力车企,理想旗下车型并非完全没有差异化,至少在电视、电冰箱、电动座椅这个“三电”层面,理想的竞争力还是*的。
只是,家电堆出来的“核心竞争力”,究竟能让理想走多远呢?
0907
新能源汽车赛道新旧交替,争伐不断,行业格局显然并未稳固。
新的造车势力还在不断涌现,江湖座次重新排列,乃至于前浪被拍在沙滩上。
从8月份公布的销售数据来看,“蔚小理”全部跌出前三,华为加持的赛力斯马力全开,8月交付量*突破万辆,同比暴增近13倍;
最令人意外的当属“行业老明星”理想,其8月交付量同比和环比均“腰斩”,当月交付仅4571辆,不到赛力斯的一半,不及广汽埃安的零头。
赛力斯和理想的一上一下引人注目。在华为的倾力支持下,赛力斯产销两旺,而理想则处于车型青黄不接之时,在这个“断档期”,被赛力斯反超。
当前的新能源汽车,就像曾经的智能手机。当年智能机替换功能机的时代浪潮中,新资本、新玩家层出不穷,但华为可以凭借其强大的技术实力、品牌影响力、产品力和渠道能力后来居上。
这样的故事,似乎正在新能源汽车的江湖中重新上演。
01
华为反击
“今年将挑战30万台的销售目标,合作车企预计年销售额达到千亿元。”
今年以来,凭借华为的“撑腰”,赛力斯(原小康股份)可以说是麻雀变凤凰。
8月份,赛力斯与华为合作的问界品牌交付10045量,同比暴增1277.91%;1-8月共交付39433量,同比增长1211.37%,问界由此创造了国内新能源汽车品牌单月破万最快记录。
华为智能终端事业部对赛力斯可谓倾囊相助,从前期设计到后期销售,几乎由华为一手操办。华为的手机团队、软件工程师都参与了问界M5的设计。
有了M5打前站,双方马不停蹄拿出了问界M7,不仅创造了发布51天即交付的行业记录,更是距离问界M5的交付仅仅4个月时间。
从产品设计来看,问界M5、M7直接面向的对手就是理想ONE和理想L9,而且价格更低,更具性价比。问界M5售价25.98万元-33.18万元,理想ONE全国统一零售价为34.98 万元;问界M7售价31.98万元—37.98万元,理想L9则高达45.98万元。
理想聚焦新能源SUV,主攻有孩家庭,而拥有华为光环的问界也俘获不少同类型的消费者。华为不但为问界提供三电、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ICT解决方案,而且还开放华为线下门店来售卖小康的汽车。余承东也不遗余力地为其呐喊助威。
问界M7发布会上,余承东和赛力斯创始人张兴海同台亮相,余承东再现“大嘴”本色:“问界M7要超过埃尔法、所有的豪华车、高端车、MPV。希望AITO问界品牌月销早点超过2万台,将来做到更多,单月做到4万台、5万台。”
M7随即交出了“2小时订单破万、4小时订单破2万”的预定效果。
与问界贴身肉搏,再加上自身产品周期原因,理想不幸成了华为盟军战绩的注脚。但华为的同盟军不止于赛力斯,北汽极狐、长安阿维塔都可称得上华为阵营,还有奇瑞、江淮等也即将登陆战场。
华为盟军厉兵秣马,新车不断上市,规模越来越大,潜在对手越来越多。需要被迫面对这个军团的车企不止理想一家。按照余承东此前规划的,到今年底,“华为要用一千家店来卖车,每家门店每月卖30台,今年将挑战30万台的销售目标,合作车企预计年销售额达到千亿元。”
按照2021年销量排名,30万台仅次于比亚迪和特斯拉中国,是理想年销量的3倍多。
可以预见的是,理想的“失宠”,或许只是造车新势力阵营分化的开端,你追我赶、彼衰此盛的竞争不会停止。
02
理想大难题
*的直接竞争和大难题。
这个8月,对于理想来说有些尴尬。
一个月下来,仅交付新车4571辆,同比重挫51.54%,环比下滑56.14%,同比环比双降。
比起今年*时期单月超1.3万台的交付量,这个数字直接跌去了约三分之二。而且,理想汽车还是8月份*一家同比负增长的新能源车企。这对于曾经的新势力明星来说有些难看。
行业内的企业家们,对于这种残酷的竞争基本上都有清醒的认识。
哪吒汽车联合创始人张勇曾经说:
“造车是一场马拉松,至少要以十年为期。新能源汽车投放市场是2018年,到现在才四五年,马拉松刚刚开始。”
零跑汽车董事长朱江明也指出:
“月销过万,才相当于拿到了一张入场券,后续竞争会更加残酷。”
随着哪吒、广汽埃安、极氪、零跑等品牌开始发力,岚图、智己等新秀不断崛起,传统三强“蔚小理”的市场份额被不断蚕食。
特别是赛力斯与华为的联盟,连续推出爆款车型问界M5和M7,这两个车型正好与理想ONE和L9形成直接竞争,且都是增程式,直接抢夺原本属于理想的主阵地。
而在产品类型方面本就局促的理想,正处于车型迭代换挡的时期。
作为理想汽车打拼市场的“老臣”,理想ONE已经“服役”近三年半,并将于10月正式退休停产,它的“平替”车型理想L8将于11月发布。李想也在与网友互动时表示:“等L8的,现阶段就别买理想ONE了”。
在二季度财报沟通会上,李想就坦言目前理想ONE新订单增速有所放缓。“理想正处在老款车型理想ONE和新款车型理想L9交付前的空档期,有很多人要试驾理想ONE,但到店试驾L9后转化成了L9用户。”
不过由于川渝地区限电的影响,理想在四川绵阳的增程器工厂供应延迟,理想L9被迫延期至8月30日才开启交付。
理想一直是新能源造车新势力中的“另类”,创始人李想曾一度坚持以“一款产品甚至一个配置打天下”,还另辟蹊径地选择了增程式路线。
“理想汽车要打造像iPhone系列一样的爆品。苹果其实就是让大家多花点钱,价格够一够就能买到堪比奢侈品的产品,而且产品体验要好一大截,其实苹果是很有性价比的。”
这一策略解决了人们购车时的“选择焦虑症”,更切入有孩子的中产家庭这一细分市场,理想成功以“奶爸车”出圈。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理想继续聚焦有孩家庭,并计划拿出更加多样的产品。
但硬币的另一面,一旦有友商推出相同价位、同等车型的产品,理想的市场份额就不免被瓜分,且没有其他车型的缓冲余地。
根据规划,理想目前的困境将在2023年彻底缓解。其将推出3款新车,包括一款增程式,一款纯电,一款价格下探至20-30万区间的中型车。按照李想的说法,“我们的产品措施和iPhone 相似,在不同的价位对不同的消费进行精准配对。”
显然,李想已经认识到单一的产品极容易被友商模仿甚至反超,也极容易陷入到产品青黄不接的状态里。面对有技术、品牌、供应链多重支撑的华为盟军,李想遭遇的是*的直接竞争和大难题。
03
跨界蚕食
被华为改变的“老司机”。
华为也好,理想也罢,中国汽车的蓬勃脱不开全球汽车产业的时代变迁。
在这百年征程中,汽车行业的全球化进行了复杂的专业化分工,造就了德国博世、采埃孚,日本电装等零部件巨头。他们长期站在金字塔顶端,*世界汽车产业发展方向。
如今距离*辆福特T型汽车问世一百年后,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风暴正重新改写全球汽车产业。随着电动化和智能化深度推进,“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正式来临。
华为看中了这个变化。凭借强大的ICT业务能力,与车企进行深度合作。
赛力斯就是典型中的典型。按照张兴海的话来说,“赛力斯与华为的跨界合作开创了行业先河,双方联合设计、联合制造、联合销售以及联合服务。”
对于华为来说,遭受高端芯片制裁后,手机业务被迫缩减,汽车业务成了挑大梁的重任。
近期任正非在内部讲话中,重点提及了智能汽车:
“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不能铺开一个完整战线,要减少科研预算,加强商业闭环,研发要走模块化的道路,聚焦在几个关键部件作出竞争力,剩余部分则可以与别人连接。”
任正非口中的“关键部件”主要指ICT技术,涵盖车机智能系统、智能驾驶技术等;强大而又广泛的品牌影响力,以及覆盖全球的渠道体系。
智能化层面,问界采用了华为鸿蒙OS智能座舱,包括车机系统、音响、语音识别、快充、地图导航、音响均出自华为之手,还能和华为智能设备无缝衔接。问界还搭载了HUAWEI DriveONE纯电驱增程平台。
长安阿维塔和华为的合作则更加偏向于“技术流”,采用了华为全栈智能解决方案,标配AVATRUST超感系统、AVATRUTH超算系统、AVATRANS智能*系统,搭载雷达、摄像头、智驾传感器,自动驾驶芯片算力能达到400Tops。
渠道方面,华为与赛力斯的合作初期,即表示要借助华为覆盖在全球的高达6万个零售网店卖车,弥补手机销量的下滑。
李想曾透露,一个城市有理想门店和没有门店,市场占有率相差可达到8倍,足见实体门店对汽车销量的影响之大。
截至今年8月,AITO问界的销售门店已覆盖171个城市,线下店数量700余家,预计到2022年底,线下门店数量总计将达到1200家。比较来看,理想到上半年底仅有257家销售门店,小鹏有388家,蔚来有402家。
相比手机,汽车的“价值量”要高很多。据报道,一台问界M5,经销商能拿到八个点的毛利,卖一辆车能赚近三万块,毛利水平相当于卖60台华为手机。
卖车的另一个好处是不像手机那样积压库存,主要成本在于购买样车。一家商场内的华为授权体验店想要卖车的话,改造成本在可接受范围内。相比“蔚小理”等新势力新建店面成本要低很多。
在华为深度参与、全链路深度赋能的支持下,小康、长安、北汽、江淮、奇瑞这些“老司机” 在设计、研发、生产、品牌乃至销售环节都有机会重焕价值,并开始强势反攻。“蔚小鹏”的市场蛋糕也开始被逐渐蚕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