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华宇注册地址“ 下的文章
0917
上周,华为和苹果相继发布了新品,苹果iPhone 14 系列和华为Mate50开始正面交锋。
此次,双方都打着“卫星通信”的宣传点。本打算8日发布的iPhone14,被6日发布的华为Mate50系列抢占了先机。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在发布会上表示,华为Mate50系列手机是全球*支持北斗卫星消息的大众智能手机。
紧接着,8日凌晨,苹果火速推出iPhone 14系列,其具有与华为“北斗卫星通信技术”相仿的“卫星SOS紧急联络功能”。
技术上的创新成为*看点。而两大行业巨头针尖对麦芒的较量,是否会对当下的高端手机市场产生冲击?苹果屡次推出爆款的逻辑,又能给推新难的国产手机品牌能在高端路线上进行逆袭?
“卷”到卫星去
回顾上半年,在经济不景气,行业多变局的背景下,很多手机品牌的销量都出现了大幅下滑。
根据CINNO Research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市场智能手机销量约为1.34亿部,同比下降16.9%。国产的OPPO、vivo下滑幅度超三成,小米连续两季度同比下滑超20%。
并且,高端手机市场越来越卷,国产手机希望冲刺高端市场增强品牌溢价,而国际品牌则“严防死守”。
据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中国600美元以上价位段智能机市场,华为以44.1%的份额略超苹果*,苹果以44%的份额位居第二。那时的国内高端品牌市场,基本被华为与苹果平分。
在受到美国多轮打压后,华为智能手机的高端市场份额不断下滑。面对华为退出留下的高端市场空白,国内其他手机品牌暗暗发力,OPPO、vivo和小米等国产手机品牌都提出了高端化策略。
到了今年二季度,苹果在中国高端手机的市场份额为46%,第二名是市场份额为13%的vivo,而华为以11%的份额排在第三。
可以看出,高端手机市场的集中度较高,但*的红利基本被苹果一家吃掉了。
尽管这两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现严重下滑。甚至在2022年*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3.112亿台,同比下降11%,而苹果iPhone 13系列自发布以来就持续热销,并获得8%的逆势增长。
在高端手机市场处于狼多肉少之际,苹果、华为宣布了此次关于卫星通信技术的应用。使用华为Mate50系列的用户,可在荒漠无人区、出海遇险等无地面网络信号覆盖环境下,通过链接APP将与外界保持联系。
iPhone 14系列的卫星通信紧急求助功能,则通过定制组件和软件,连接特定的卫星频率,让用户可以向急救机构传达信息。
其实,卫星通信技术其实早已应用到灾害救援、远洋航行等领域,不算新鲜事。因此,有业内人士认为,华为、苹果之所以将卫星通信功能作为卖点,是因为高端手机行业的洗牌进程愈演愈烈,各大手机厂商不得不在“寒冬”之下使出新的营销手段。
不过,有了苹果和华为的示范效应,后面或许会有更多国产智能手机品牌接入卫星通信技术,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
毕竟卫星通信技术的前景非常可观。据赛迪研究院报告,未来5年低轨通信卫星组网建设规模将超百亿,低轨卫星通信全产业链市场规模也将超千亿。其中包括了卫星制造、新型网络设备和手机等终端制造,以及运营服务和内容生产等各环节。
回到高端手机市场竞争的话题,抛开智能机品牌五花八门的营销与技术同步创新,更值得国产智能机注意的,仍是长久处于顶端的苹果,后来居上者华为,有一套怎样的打法?
苹果的“爆款策略”
无论在软硬件的创新上,还是外观设计上,苹果早期都进行了多轮迭代。
自从2007年初代iPhone诞生,3.5寸全屏幕和仅有一个home键的造型与当时主流的键盘手机形成差异,引起了大众注意。iPhone 4则是苹果*搭载A系处理器的机型。后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iPhone5s,屏幕增大到4寸,同时让苹果手机进入4G时代。
接下来,iPhone 6对手机外观进行了大改,圆角设计、更轻薄的机身,同时也让苹果开启了双旗舰时代。
2017年是iPhone10周年,其推出的iPhoneX系列使用“刘海屏”,取消Home键,并有FaceID作为全新的解锁方式。
而去年发布的iPhone13,折扣力度较大,打破了苹果十年销售记录,成为iPhone6之后销量*的系列。其最高月销2000多万台,也让苹果的市场份额从2021年Q1的57%,继续提升到了2022年Q1的62%。
今年iPhone 14最热议的创新,除了卫星通信技术,还要说“灵动岛”创新。据介绍,“灵动岛”可配合iOS16的锁屏通知,根据不同应用,提供更好的交互感。比如音乐专辑、球赛进程等都可以显示在“灵动岛”上。
不过,网络上对于“灵动岛”的设计褒贬不一。中兴手机微博发布“无岛,全面出圈”的微博,趁机暗嘲苹果。罗永浩也忍不住发朋友圈,“硬赞”设计师的同时,他还吐槽苹果近年来的工业太烂,才倒逼UI设计师憋出来“邪招”灵动岛。更有消费者吐槽,苹果的创新像“挤牙膏”。
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灵动岛”是当下解决备受吐槽的刘海屏,将原本打孔区很好地利用起来的决策。
OPPO ColorOS 产品经理朱海舟就在微博上表示:“灵动岛背后的成本不低,相当于把系统里原有的通知体系、卡片、弹窗控件的公共规范,全部刷新重制,还要给开发者足够的接口做魅力适配。好在苹果每年的机型数量有限,成本虽大,但可控。”
其实,以往魅族smartbar、vivo都实践过类似的功能设计,只是没有最终落地。现在苹果把灵动岛搬了出来,为消费者重新展示这一功能创新性,稳固自己的“江山”。
梳理下来就能发现,iPhone在智能手机市场上的成功,已不再依靠技术层面的重大创新。用户对苹果的感知,即一款注重细节、设计简约、功能流畅、使用寿命长、保值较好的手机。
在此基础之上,苹果积累了十多年的用户心智,才能获得高销量,在国际智能手机领域处于*地位。
像国内电商平台拼多多,最早凭借苹果等高端电子设备的补贴,积攒了势能。但苹果品牌力的强大,并不意味着国产手机毫无机会。
华为、小米们的“翻盘”机会?
近两年来,苹果在软硬件上的变动不大。
并且,苹果手机的使用痛点引起越来越多用户的吐槽。比如iPhone续航能力差,改善不明显;信号也相对较差,容易没信号等问题。
这些问题,就是国产智能手机的机会。国内智能手机市场中的华为、小米、OPPO、vivo等品牌,已在快充、电池续航等方面都有了较大改进。
在设计和硬件配置上,华为给消费者的印象是创新和科技感。其升级了移动影像技术,着重解决卡顿、信号稳定等问题,树立高配置的品牌形象。
而小米、OPPO、vivo等品牌也在不断加强研发、设计投入,走性价比路线的同时,他们也希望能在高端智能手机市场分得一杯羹。
只是从市场反馈来看,国产手机的问题还有很多,致使用户在高端手机领域仍会选择苹果。当然,这也意味着,国产手机仍然有较大的追赶空间。
比如,前些年国产手机追求曲面屏幕时,苹果坚持用直屏。如今曲面屏开创者三星以及一众国产手机已纷纷放弃曲面屏;国产手机追求摄像数目,却屡遭“凑数”质疑。现在,国产手机确实在减少摄像头数目,回归清晰度、成像问题等摄像的本质需求。
另外,国产手机长期存在相对严重的侵犯个人隐私问题。很多用户不知道是否要开放一些权限,导致部分国产手机被工信部多次点名,涉嫌侵犯用户隐私。
当然,苹果也有诸多侵犯用户隐私的案例。只是苹果对用户隐私的重视度相对较高,一些侵犯用户隐私的APP还曾被App Store下架。
而国产手机之所以无法完全放弃用户隐私数据的使用,也因为安卓手机的盈利模式,主要靠互联网广告。2021年,在苹果实施ATT新政后,相关数据显示,20%左右的数字广告主预算从iOS平台转移到了安卓平台。
因此,哪怕苹果手机价格昂贵,有较多不足之处,但用户仍会在新品发布时,蜂拥而至。
未来,国产华为和其他使用安卓系统的智能手机,还需找到更合理的商业模式,回归产品本身,提升安全系数,加大研发投入,才能在高端智能手机的竞争中,有更大胜算。
0914
互联网大厂福利巅 峰时代,已成过去时,而眼下,整个互联网行业福利缩水还在往下探。
最新的传闻是,腾讯在取消外包员工免费两餐福利后,有可能挥刀砍向正式员工的打车报销费用。腾讯一位内部人士告诉Tech星球,公司内部已经对此议论纷纷,大家形成的默契是,福利一夜之间被砍的概率很大。毕竟,正式员工不久前已经开始被收餐盒打包费、水果费。
福利一点点在缩减,先是外包人员免费两餐福利取消,正式员工免费早晚餐被限量,再是部分免费服务转收费,最后是一些重要的福利直接被取消。
预期也跟着一点点在降低,不止打车报销存在变数,就连每年的团建也可能一并取消。腾讯内部人士称,往年都是7-9月底团建,如今9月即将过半,团建还没任何风吹草动,大概率要“凉凉”。
福利缩水只是互联网行业寒冬的一个缩影,其他公司同样也在压缩福利。快手去年底就预告将在今年2月砍掉免费三餐、下午茶、房补,字节虽然并未对标快手,跟进福利取消行动,但下午茶的供应水平也在今年有所下降。
互联网大厂都在肉眼可见的范围内想方设法“降本增效”。
节约成本的效果也是立竿见影,快手今年二季度雇员福利开支7.11 亿元,较去年减少了1.87亿元。腾讯员工减少近6000人,腾讯一季报中腾讯披露员工数量为11.62 万人,到了二季度,腾讯员工总数降至 11.07 万人,整体减少 5500 人。阿里经过滚动式裁员,二季度员工人数减少近1万人。
公司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员工预期也只能跟着一起调低。
薅公司羊毛时代,一去不复返
腾讯员工
在腾讯深圳总部近3年时间,我算是见证过腾讯福利“辉煌时期”。
2021年可能是福利待遇*的一年。入职之初,腾讯有易居计划、安居计划,分别对应的是租房补贴和买房无息贷款。其中租房补贴是,社会工龄三年以内员工可享受补贴,一线城市1250/月,其他城市625元/月。去年这项补贴计划调整了,从1250元提高至4000元。这个水平属于腾讯房补历史高光时刻了。
伙食也从有限供应改为无限供应,去年六七月份开始,食堂早晚餐开始不限量供应,晚餐不再是发放18元的夜宵券。儿童节还有给小朋友的礼物,但只有结婚的才有领取资格。
腾讯每年开年有开工礼盒,然后可以去扫楼,这是腾讯人专属的乐趣了。不管认识与否,只要去拜年,就会有新年红包收(也可以手机扫码付款)。从总监到领导,跨部门拜年,一天下来最少有几百块收入。不过开工*天,几乎没人上班,因为都不想发红包。此外,部门会有自己的开工红包。鹅厂每年,马化腾会在腾讯大厦发红包。只是疫情三年,这项传统中断了。线下改为了线上,去年QQ200,微信200。滨海、腾大(*个腾讯大厦)也会举办相关活动。
福利缩水一直在路上,腾讯内部都在传,说打车报销要取消了。但目前还没有收到正式文件通知。内部已经有消息了,只是没文函下来。集团降本增效,可以理解,毕竟裁员都裁了那么多,连华为都对外宣称“要活下去”。
现在腾讯福利好像也就免费班车、食堂、Q币(每月发放30Q币)、节假日礼物和假期这些,剩下就是租房买房补贴,反正都在原来的基础上缩减了。食堂也是经过一轮缩水,现在是早、晚餐免费,但有限制,不能再像去年那样毫无节制的拿餐。午餐需要自费。食堂新增三项付费项目:打包需要收餐盒打包费;例汤收费;食堂水果收费,且价格不等,有1.5元的,1.6元的。
不过,限制拿餐也算合理,因为有些人之前确实很过分,你能想象一顿早餐吃70多元,打包7个大袋子?广东早茶太丰富,凤爪、排骨、烧卖、流沙包。晚上还有火锅,伙食标准属实过于丰盛。
人性是贪婪的,无限制的餐标让大家养成了薅公司羊毛习惯:免费早餐多拿一点,然后中午不用自费买饭,之后晚上免费晚餐又接上了。
团建今年应该是没了,往年团建一般是在7月-9月底,每人1800元。大家有去三亚的,有去迪士尼乐园的,还有很多部门出国团建,现在疫情影响出不去。现在已经9月中旬了,公司上下还没有任何动静,应该是要凉了。
一年两次固定晋升调薪机会,今年也没了。“要穷先穷员工”,没办法,公司也都是为了生存。
很多人主动申请被裁,因为这样可以拿到N+3赔偿,出去玩一段时间,再跳槽。广东还有大疆、字节等大厂,福利待遇也都不错。尤其是大疆,新办公楼很酷炫,今年中秋礼盒也很豪,除了四款月饼,还有一个大疆最新款木质积木的无人机。
福利缩减很彻底,曾经沧海难为水
快手员工
快手福利可能是缩水最严重的,没了免费三餐,下午茶,大小周加班费,房补。
快手福利高光时刻应该是2020年了,那一年疫情刚开始,公司专门通知大家,自2月17日起,上下班可以免费打车,降低乘坐公共交通导致的感染风险。这一点非常人性化,福利政策持续了好几个月。快手当时员工人数在1.6万左右,算下来也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免费三餐、下午茶也在上市前达到福利顶点。三餐自助餐,三餐里什么都有,随便吃不限量,吃不完还可以带走。下午茶是各种饮料和小零食,还有很多价格很贵的冰棍。不少外部人士通过快手员工实现过下午茶自由。
听老员工说,快手三餐之前有多土豪呢?就是很多员工把牛肉、大虾都吃腻了的程度。2020年9月之前,快手下午茶非常丰富精致,几乎每天不重样。9月开始削减下午茶,之后一降再降,直至彻底砍掉。
2021年属于快手福利转折年,公司年底通知大家取消免费下午茶、三餐、房补、大小周加班费。现在加班到8点以后才可以获得一张能量券,即加班才可以有免费晚餐。2000元房补由全员享受福利改为,仅对毕业3年以内的年轻人开放。这样一年下来,每人直接减少2.4万元收入。
砍掉刚需福利,增加了一些并非所有人都有机会享受到的福利,比如新增生育奖金,一胎补助1000元,二孩2000元,三孩3000元。年轻人流动性这么高,谁能在快手待到领取这些福利。
快手福利缩减,今年2月正式实施,一下子从大厂福利尖子生沦为倒数水平。不过有些人福利并没下降,听说不少人实际上是涨薪了,公司以涨薪的方式对冲缩减的福利。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享受到加薪的待遇。快手虽然一年有两次涨薪晋升机会,现在不被裁员就不错了,肯定不能指望涨薪还像以前一样正常。
曾经沧海难为水,享受过高福利待遇,现在突然福利缩减甚至消失,心理落差还是挺大的。但没办法,大环境不好,只能降低自己心理预期。
茶水间小零食变少,*福利缩减是加班费
字节员工
字节福利今年有所降级,比较直观的是,茶水间的小零食少了,不过我本人吃零食比较少,所以也没有太在意。其实,字节福利单凭“免费三餐”这一项,在业内就依然属于“一骑绝尘”的存在。
今年中秋节前最后一个工作日,字节员工午餐堪比过年,每人额外多领一只螃蟹。有员工多拿螃蟹,也没被限制。
房补打车都有,但存在一定限制条件。打车的话,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享受报销机会,是有些岗位晚10点后可以免费打车。房补方面,非一线城市只有800元,还是合并计税,北京那边好像是1500。但这个住房补贴是有一定距离限制的,并且需要是社会工龄3年以内的人才可以享受。
对员工而言,吃喝方面也都还好,零食降级也并非不可忍受。大家最关心的还是收入是增加还是减少。字节*的缩减福利在加班费取消。
我在字节不到两年,至今没有涨过薪,字节每年没有普调或晋升涨薪机会,*“创收”来源就是加班,但自从去年取消996后,加班变得需要申请,而领导又轻易不给通过加班申请,所以相当于砍掉了加班费。但实际上,我们还是在加班,有加班无加班费。我每周上下班节奏是10104(周一到周四早10晚10),周五可以早点下班。
字节是否涨薪跟绩效挂钩,正常绩效是3个月,4月底发。今年绩效不确定性很大。
团建费也是有的,好像是一个月150元,一年下来也1800元,跟腾讯团建费持平。半年一次团建,但是基本上很难出去。
大厂福利,在我看来,与其虚头巴脑、花里胡哨美其名曰人性化,不如工资多点,现金为王,其他都没有意义。
如果取消福利能理解,但希望保留基本保障
百度员工
百度这边员工福利,暂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正常的中秋礼盒,水果、茶水咖啡零食照常供应,礼盒、口罩、抽纸、打车等供应充足,无太多条条框框。老员工可能觉得会有落差,下午茶等小零食不像前几年丰富。
百度早餐9点半之前免费,晚餐八点后免费,每天20元餐补。晚上9点后打车可以报销,这个时间点比其他大厂友好,因为其他好多是10点以后才可以打车。房补方面,双外实习生有1500的房补。年假根据工龄确认。健身房很好,且不同区域定期会有课程。体检一年一次,文具纸巾算作办公用品指标,一个季度可以免费买45元。
百度福利在互联网公司中属于中上等水平,以前百度福利不如其他大厂,但现在,其他大厂集体砍成本,百度反而凭借着“不变”成为了优等生,整体对比下来感知不错。
百度的工区很大,且单人单间大L型工位体验良好。最近百度还在搞嘉年华,气氛非常热闹,有表演、趣味游戏、颁奖典礼、集市等,其中穿插*活动,看不出来缩减福利的迹象。个人感觉,这类活动还是可以增强员工的归属感的。
对于福利,正式员工跟实习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看法。很多正式员工会觉得,百度食堂跟大学食堂差不多,他们一般会在5点30至7点自己花钱买饭吃,并不吃食堂免费晚餐。班车也比较鸡肋,因为班车只有西二旗地铁站到各个办公区。
其实对于员工来说,一般不是很在意这些福利,因为这类福利相比于工资和业务前景、稳定性而言,价值并不大。反倒是实习生同学比较在意,因为实习工资比较少,餐补、管饭、零食水果、免费咖啡一类的东西比较重要。
当前大环境下,不稳定因素太多,如果福利取消的话,还是表示理解,但希望保留基本保障,例如纸巾、打车报销、口罩、差旅等。
0906
“全世界的经济在未来3到5年内都不可能转好”、“生存基点要调整到以现金流和真实利润为中心”……
华为内网发布的文章《整个公司的经营方针要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分享了任正非对世界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华为公司的最新纲领。
不仅仅是华为,“寒气”的传递正在向全球更多的行业和企业蔓延。
作为全球跨境电商平台、独立站SaaS平台以及数字广告平台的晴雨表,亚马逊、Shopify、Meta,二季度财报都透露出行业的低迷:
亚马逊连续两个季度录得亏损,销售额创下20年来的最慢增长;相比去年同期净利8.79亿美元,Shopify二季度亏损超12.04亿美元,且平台GMV同比增速、MRR(每月经常性收入,订阅解决方案收入的方向指标)同比增速双双放缓;Meta上市10年来首次报告营收下降(同比下降1%),也是连续第三个季度利润下降(同比下降36%)。
从全球各大数字广告平台的情况来看,Meta二季度广告收入同比下降1.5%,为去年一季度至今的最低水平;亚马逊二季度的广告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8%,但增速明显放缓;谷歌广告业务二季度仅增长了12%,增速也在放缓,其中最显著的广告收入放缓发生在YouTube——去年同期增长84%,而今年为5%。此外,Snap、Twitter、领英等平台的广告业务都出现增速放缓或者收入减少。
全球性大衰退,平台广告收入承压,基本上反应了品牌商对未来的预期。正如谷歌母公司Alphabet高管所言,广告客户面临产品短缺、需求减少,工资上涨以及燃料和其他物品的价格上涨等不确定因素,这迫使他们削减了营销力度,从而减少了在广告方面的投入。
削减营销力度之外,商家普遍实行着“优化人员”、“放缓新品开发节奏”、“更重视利润和现金流”等保守的策略。这是市场情绪回归理性的体现,同时也是供给侧大爆炸倒逼行业新一轮的洗牌。
当显性红利消退,粗犷式经营方式显然已经走不通,聚焦用户、聚焦产品,真正步入合规化、精细化运营成为跨境电商企业的新常态。
在今日举办的“2022亿邦DTC品牌出海用户增长峰会”上,时尚眼镜DTC出海品牌小魔兽联合创始人王帅鹏总结反映了品牌商家们面对当下市场压力的理性思考:“抓好现金流、保持利润,待疫情过去一定会跑赢大部分商家。”
智能翻译耳机品牌Timekettle联合创始人秦子昂也指出,品牌出海需要理性认识技术、产品所处的阶段,根据PMF(Product Market Fit,指产品和市场达到最佳的契合点)的程度,制定合理化的市场发展期望及预算。
“有质量地生存下来,才谈得上品牌全球化。”秦子昂谈道。
01
2022还是品牌出海的好时代吗?
2020年-2021年,跨境电商的行业盛况不言而喻。品牌意识也在普遍觉醒。
从亚马逊“逃离”至独立站,虽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但它唤起了众多商家的梦想——拥有自己的用户是品牌化的开端。
DTC品牌的倡导者、军火商Shopify在全球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2020年总收入达29.295亿美元,同比增长86%;GMV达到1196亿美元,同比增长96%;全年净增70万商家。2021年上半年延续了这一高速增长态势,一季度Shopify营收9.886亿美元,同比增长110%;二季度营收11.19亿美元,同比增长57%。
海外DTC品牌也在2021年迎来高光时刻。数据统计显示,包括Warby Parker、Allbirds、FIGS、Hims&Her在内的近20家海外DTC品牌,在这一年扎堆上市。
与此同时,中国的DTC出海品牌出现融资热潮。据亿邦动力不完全统计,2021年,约40家DTC出海品牌完成了49起融资,涉及时尚服饰、家居、美妆、个护、家电、户外运动、3C等众多品类,单次融资金额从数百万元人民币到数亿美金不等,且多家企业均是在2021年一年内连续完成2-3轮融资。
转折发生在2021年下半年。大量刚上市不久的海外DTC品牌股价遭受严重打击。“增收不增利”、“难以扭亏为盈”,成了他们的商业故事难以在二级市场奏效的核心问题。Shopify的季度营收增速回落至50%以下,全年新增商家数也降至30万。
2022年,“寒冷”有增无减。
就在二季度财报发布的前一天,Shopify宣布公司将裁员10%(约1000名员工)。首席执行官Tobias Lütke承认自己误判了疫情驱动的电商热潮会持续增长的趋势。随着消费者恢复原有购物习惯,在线订单量不断减少,Shopify预计今年营收增长将低于去年。
商家们的挑战也摆在眼前。获客难度进一步加大、企业各项成本显著提高、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的趋势不断蔓延,无论大众产品还是中高端产品的消费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DTC品牌的“泡沫”被戳破。单纯看规模和模式的融资时代已经过去,资本开始更多关注企业自身的盈利能力、收入规模的持续增长性以及产品在所属类目的绝对领先优势。
与去年相比,资本的出手显然更加冷静、谨慎。2022年1月-8月,约22家DTC出海品牌完成22起融资,比去年同期减少了约10起(去年1-8月共30家企业完成32起融资)。
“不能盈利的品牌都是耍流氓。”一位投资人直言,品牌出海是一个非常好的赛道,理想很丰满,但现实一些部分是骨感的。
众多DTC出海品牌创业者们仍在迎难而上。该投资人表示,DTC出海品牌还在大量涌现,越来越多细分、垂直品牌出现,他们有机会先存活下来再慢慢壮大。
今日,亿邦智库在“亿邦DTC品牌出海用户增长峰会”发布《有效创新-2022DTC品牌出海发展报告》,及其与全球专业支付服务商Adyen联合出品的子报告《2022DTC独立站支付研究报告》报告。在报告中,亿邦智库统计发现,年销售额超1000万美金的中国品牌已经超过2200个,其中超过5000万年销售美金的已经超过230个,且数量还在增长。(注:数据统计时间截止2022年7月,此处所指品牌是运营主体为中国境内注册企业的商标)
“现在还是新品牌诞生的上半场。接下来,产品的差异化、多渠道和可持续的获客、价值观传播等,都会更加重要。”Outer联合创始人&CEO刘佳科指出,做品牌的时间应该以10年来计算,需要有真诚的愿景和超越资本周期的耐心。
无疆跨境创始人兼CEO张晨帆在演讲中直言:“大家都在说市场形势不好、DTC品牌跌得不行了,但为什么这么不好我们还在开品牌出海大会?我觉得这是我们的信仰。”
“Sales go up and down,brand stays forever.”张晨帆总结道。
02
重新理解DTC
DTC品牌的成长困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从细分品类切入,如果市场不够大,很快就触到天花板;
第二,在获客成本不断攀升的情况下,没有真正差异化的产品,很难维持顾客与品牌的持续关系,只能不断“买流量”,最终导致营收越高亏损越严重。
如何破?一个普遍的答案是:“我们必须走出一条区别于美国DTC重营销模式的新道路。”
正如刘佳科所言,从独立站做起的品牌,最初广告成本都非常高,占比能达到40%-50%,甚至是60%,如何把它压到5%,甚至达到不花广告费也有用户来买东西,这是当下DTC品牌能力提升的关键点。
易点天下Cyberklick海外电商事业部总经理Rachel则谈到,面对流量困局,企业破局的方式是“新营销”——打破传统营销中品牌、销售各自独立的低效模式,重新构建一个“全渠道覆盖,全内容沟通,全营销助力,全周期触达”的营销体系。
Rachel指出,DTC出海品牌在营销过程中,提高转化率的核心是品牌不断实践和复用内容生产机制、传播分发机制以及销售转化机制。具体而言,首先是通过多场景、多目标、多要素、多主体的方式,持续地输出内容素材,甚至跟用户一起共创内容;其次,要多元、高效地布局传播渠道,通过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触点触达到消费者,实现量变到质变;此外,还要建立及时周密的销售转化机制,在用户的全漏斗里或者不同的品牌活动里增加销售入口,实时触发用户的购物习惯。
据Snapmaker海外商场负责人吴树杰介绍,Snapmaker构建了“全渠道整合营销”的应用理论,参考AARRR漏斗模型,在获客、激活、留存、商业变现、自传播五个阶段设计运营目标、确定流量推广渠道、确定核心运营指标和投放预算。他特别指出,“企业要验证流量质量,避免虚荣指数”。
DTC不等于独立站已是行业共识,也是对前两年部分商家视独立站为解药的纠正。
一方面,很多品类、初创公司并不适合通过独立站来做品牌出海的起步;另一方面,大家已认识到,DTC只是品牌发展的一个阶段,可以始于独立站,却不能终于独立站。不拘于渠道形式,以消费者为核心的DTC模式,才是对于品牌有益的。
“当流量成本不再便宜,综合的渠道能力成为品牌核心。”无疆跨境创始人兼CEO张晨帆在峰会的演讲中指出。
单板滑雪运动品牌Nobaday创始人Rickey直言,DTC品牌如果只做线上会永远停留在卖货逻辑里,没有办法真正做到用户体验。而线下店是一个非常好的体验场景,可以把品牌文化传递到更广泛的人群当中去。
Outer联合创始人&CEO刘佳科也表示,目前Outer正在探索线下零售渠道,包括和一些品牌调性相符的零售商合作,以及开自己的旗舰店。此外,Outer还看到一个很大的机会窗口是B2B。经历了过去两年的疫情管控后,旅游业和酒店业正迎来报复性增长,对于Outer来说,户外家具恰恰是全球B2B、B2C分化的品类,可以利用这个机会窗口进入B2B,所以目前Outer也在和一些酒店集团洽谈合作。
“不要把自己锁定于只能做独立站、只能做亚马逊、只能做线上,最终都是要通过多渠道触达你想要触达的用户。”刘佳科谈道。
意识的转变显然是跨境电商出海企业品牌化发展的首要问题。如Shopify大中华区合作伙伴业务负责人蒋涛所言,除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之外,DTC出海企业更重要的就是品牌思维,很多卖家有供应链管理经验,但欠缺品牌资产管理经验,而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苏嘉科技创始人兼CEO谭嘉荣认为,DTC的价值远不止于增加交易规模,也绝不是单方面触达消费者,而是双向的,卖家可以了解到消费者真实声音,消费者也可以直接触达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环节。
亚马逊云科技DTC业务生态负责人刘艳林认为,DTC出海品牌的老板要关注三件事情:第一是经营目标,第二是市场选择,第三是品牌策略。
具体来看,在经营目标的选择上,应尽量以现金流和利润为导向。
在市场选择上,全球化生意的市场是分梯队的。一是新兴市场,二是发展中市场,三是成熟市场,其中,新兴市场是产品为王,发展中市场需要产品和品牌,成熟市场则要讲体验。相应的经营策略也不一样,在新兴市场,可以做渠道品牌;在发展中市场,可以做产品品牌;在成熟市场,则应该做消费者品牌、提供生活方式的品牌。
而对于品牌打造,刘艳林指出,有四个关键要素:
以技术为内核;
以倾听用户为起点;
注重用户为体验(包括支付、履约等等);
产品差异化。
“全球经济承压之下,跨境出海亟需强定价能力的品牌。”COOLPO创始人兼CEO朱雷震谈道,目前市场上主要有三种定价策略:一是强定价,销量不增长,利润也会增长;二是弱定价,行业普遍在涨价,但可以通过自身的生产效率、规模效应或独特技术来提高效率, 使得效率的增速大于降价的速度;三是无定价能力,看天吃饭,别人涨价我也涨价,别人降价我也降价,行业有人进来收割,我就换产品换赛道。
“出海品牌必须找到自己的核心能力,成为具备强定价能力的品牌企业。”他呼吁。
亿邦动力联合创始人刘宸则在演讲中总结道:“DTC出海品牌将走向‘三全’、‘三品’、‘三化’,即全阵营、全渠道、全市场,品牌分化、品类细化、品质提升,本土化、数字化、合规化。”
03
如何寻找跨境电商价值洼地?
“有效供给才能创造增量需求。”山行资本董事总经理吴莹在“2022亿邦DTC品牌出海用户增长峰会”的演讲中总结道。当跨境电商企业开始强调品牌,必须抢夺“产品定义权”,从过去单纯的供应链能力向海外输出,转变为“更精准的用户洞察+更强的产品定义能力+更高效的供应链组织能力”。
从今日出席峰会的24位嘉宾的演讲中,我们也找到了一些在寻找确定性增长的解决方案:
一 有效连接用户,提升用户LTV
Meta大中华区新业务发展副总经理陈震提到,今天能够顺利“闯”出来的新品牌,应该是一个主动连接用户和产品需求的品牌。“现在流行的各种社交方法,是鼓励‘产品找人’这种‘主动营销’的方式。在这种营销方式里面,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类型应该具有启发性、时尚感、展示性、创意性和功能性特点。”他表示。
据刘佳科介绍,Outer的定位是高端消费,用户是家庭收入较高(比美国平均家庭收入高出4-5倍)的群体,在全球经济下行的趋势下,他们的消费能力仍然很强。Outer吸引他们的点主要有两个:第一,把消费行为转变成投资行为,花5000美金不单是买了一个沙发而是获得了50平方米的活动新空间;第二,这个世界感觉很乱世,有战争、有病毒、有经济下滑,这个时候给消费者一种舒适感是很好的做法。
SPEEDIANCE速境创始人兼CEO刘韬在分享产品创新思路时也强调了“懂用户”、“深度连接用户”的重要性。他介绍,SPEEDIANCE速境通过数字技术让健身过程变得数据化、智能化、个性化,不仅可以为用户推荐相应的训练计划,还能够根据用户偏好,匹配正在做同样训练的课程、老师和学员,帮助用户长期坚持健身。
火山引擎推荐解决方案架构师张书玮指出,DTC出海品牌在独立站的运营上往往会遇到三大痛点:一是用户偏好差异大,如果通过人工或“打标签”的方式洞察客户需求,效率是比较低的;二是新客老客留存问题;三是“二八效应”,评价越好的商品展示越靠前,用户越能看见、越会购买,但这样的循环对于平台上的中长尾商品或冷门商品是不友好的。而智能推荐算法能很好地解决精细化运营的问题,提高转化率和留存率。
二 找到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赛道深扎
在品类趋势方面,Meta最新发布的女装时尚趋势洞察白皮书显示,未来,最有增长机会的行业包括:
时尚服装,包含服饰、鞋帽、配饰等领域;
家居及园艺,包含摆件、大件家具、工具等领域;
健康美容;
体育用品。其中,未来的服装市场将呈现“兼容性、融合时尚、可持续性和虚拟时尚”四大趋势。
谷歌大客户部行业经理史帅克在分享指出,从全球消费市场来看,家居园艺行业目前前景乐观,机会多样。消费者在主动搜寻信息的过程中,将对生活方式的想象具象化为产品选择。据悉,2021年至2022年,全球家居园艺品类预计将保持稳定增长,预估复合年增长率为4.7%,与全球零售行业整体增速基本持平。
家庭储能出海品牌Zendure征拓创始人兼首CEO刘兵斌谈到,无论是聚焦细分品类还是瞄准大品类,首先需要考虑那些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赛道,再结合团队、供应链、技术等资源禀赋,进一步选择细分品类赛道进行深耕;在此基础上,再根据业务发展需求,进行品类上的横向拓展。
三 做可感知的创新、为社会创造价值
重力星球是全球第一家将传统蓝牙音响设计成外太空机器人风格的电子品牌。其创始人黄勇在峰会演讲中介绍,重力星球的产品并不只是基于功能上的创新,而是增加了很多玩法。比如,和头部IP合作,增加新的配件;和艺术家合作,用潮玩的“做旧”工艺。把这些应用在3C产品上,收获了一批忠实的年轻用户。
“我自己经常研究年轻人的生活场景和社交话题,并试图从中找到痛点,这能够带给我深刻的设计灵感。”黄勇谈道。
Timekettle联合创始人秦子昂直言,自己要坚持做可感知的创新,为行业、社会创造价值才能立得住品牌。具体来说,就是要从真实的场景和体验中、从核心理念和功能支撑中,去寻找有效创新的办法,且必须分阶段有序进行。
Snapmaker海外商城负责人吴树杰指出,DTC运营体系包括“产品创新”和“大运营创新”两大业务方向,具体可以拆分为产品创新、供应链创新、营销创新、用户运营创新和团队成长。
四 提升本地化能力
创始人兼CEO Rickey指出,Nobaday无论是研发、设计还是产品,员工都是当地人、当地技术,沿袭的是当地最核心的文化。他认为,只有文化“侵入”,才能够真正扎根欧美市场。
MTC Global联合创始人周涌指出,跨境出海品牌的本土化要从用户洞察的本土化、内容创作的本土化、用户运营的本土化,以及PR的本土化做起。
五 跳出“跨境”思维,做国际品牌、全球化企业
对于跨境电商从产品出海到品牌出海的变迁过程,苏嘉科技创始人兼CEO谭嘉荣认为,这实际上是品牌全球化的过程,未来的品牌可能运营体系、原产地、消费群体都分别在不同国家。
在山行资本董事总经理吴莹看来,“跨境电商”其实不仅限于“跨境”,更精准的描述是“全球化”。中国拥有众多全球范围内最有优势的产业链集群,会有一批优秀的企业能利用好这一优势,并通过全球化渠道做到全球用户触达。
“跨境电商的未来是全球化企业之间的角力。中国企业将与海外企业共同竞争‘产品定义权’。”吴莹谈道。
无疆跨境创始人兼CEO张晨帆也指出,“我们是中国企业,但不要把自己限定成中国品牌的出海,而是要做国际品牌,要把自己的格局打开”。
0904
投资界(ID:pedaily2012)消息,近日,闪存芯片设计企业南京优存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优存科技”)获数千万元B轮融资,由毅达资本领投。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加大技术与产品研发投入规模、加速高可靠性NOR闪存产品和存内计算芯片产品的开发进程和应用落地。
优存科技成立于2018年,专注于NOR闪存芯片及NOR闪存架构的存内计算芯片的定义、设计、开发与销售,核心技术团队具备多年NOR研发经验,来自国际知名闪存企业。企业整体研发人员占比超过70%,技术布局主要集中在先进NOR闪存设计及存内计算芯片架构等核心技术领域,累计获得数十项专利授权。
毅达资本项目投资负责人表示:优存科技的核心优势源于其经验丰富的技术团队,差异化的产品性能优势,面向市场的营销策略,以及卓越的产品开发能力。期待公司发挥优势,不断攻坚克难,做一流的存储芯片,“用技术改变世界的记忆”。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9/499688.shtml
0901
8月30日,据日本多家媒体报道,日本*实业家、京瓷名誉会长稻盛和夫去世,终年90岁。
出生于1932年的稻盛和夫,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与松下幸之助、盛田昭夫、本田宗一郎并称为日本四大“经营之圣”。他27岁创办京都陶瓷株式会社(现名京瓷Kyocera),52岁创办*电信(现名KDDI,为日本*大通讯公司),两家公司都曾位列世界500强。
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在78岁高龄,接手已申请破产保护的日本航空公司(下称“日航”),出任董事长兼CEO,并在2年后帮助企业重新上市,并保持此后数年盈利。
稻盛和夫将这一生的经营思考和实践汇集成册,既有“阿米巴经营方式”这样的企业经营方法论,又有他面对癌症时的个人思考与处世哲学。在各大机场书店,他撰写的《成功的真谛》《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学》《*的资质》《活法》等等,常被摆在热门位,成为经管类和成功学的代表著作。
在稻盛和夫的观念里,企业最重要的三个要素是专业人才、金钱和技术。而“营销应该靠什么”,他给出的结论是“人心”。虽然人心难测,但只要建立起信任关系,人心就会变得异常牢固,且值得信赖。
78岁“门外汉”让日航起死回生
2010年2月,对航空业一窍不通的稻盛和夫出任日航会长,周围不少人担心此举会让他“晚节不保”。彼时的日航,亏损额超20000亿日元(约合1571亿人民币),刚刚申请破产重组可谓奄奄一息。
在外界看来,日航的衰败由内外因共同造成。由于日航拥有较多能效低的大飞机,国际油价走高,再加上2008年金融危机后,消费者的乘机意愿走弱,让加重的企业负荷更难有资金回流。从内因看,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资本和股票市场泡沫破裂,日航投资的酒店等项目出现营收风险。不断加重的养老和员工成本,让公司运营雪上加霜。
但这些在稻盛和夫眼里,都不是真相,最关键的是员工思想不统一,像一盘散沙。
当时,外界问他拯救日航是否有“高招”,他透露,要将自己的经营哲学渗透进企业。到任后,他没有像“拯救者”一样高喊口号,而是聚焦于人,“我是为日航员工的幸福而来的”。以人为本,亦是他的经营策略,“只要你爱员工,他们就会爱顾客。”
对于组织繁冗的日航,裁员不可避免。但裁员同时,他发动6000多家公司,为下岗员工找工作,在离开的16000余名员工中,99%获得了妥善安排。同时,他砍掉了一部分日本国内及国际航线,把大飞机汰换成小飞机,缩减人工和燃料成本。
一周五天,他奔走于各个机场,与空乘人员面对面交流,告诉他们要尽*可能获得乘客的喜爱。例如破产后,对于仍选择乘坐日航的乘客,乘务长会致辞感谢并当面鞠躬行礼,提高送餐送水频率,洞察并满足各类需求。在航班准点率方面做到精细化管理,提前做好准备工作,甚至精确到用“秒”作为计量单位。
2011年4月解决了思想统一问题后,稻盛和夫引入了*的“阿米巴”经营方法,采用“分部门核算制度”。阿米巴在日语里是变形虫的意思,阿米巴经营就是将公司分割成像变形虫一般的小组织,每个组织以小公司形式独立运营,自负决策和盈亏。
此前,日航下属的部门“各自为营”,认为相互间关联不大,修飞机的、做空乘的、卖票的等,大家只需做好分内事,而这套制度打破了固化思维。每个小公司是整个工作链条上的一环,这就倒逼部门主管去了解上下游的经营状况,才有机会*限度地优化效率和提升营收,追求部门的销售*化、费用最小化。如今,空乘也会在航班中推荐免税产品,在本职工作外加入销售业务。
每月业绩报告会,主管们凑在一起,相互关注对方的业绩情况,商讨如何优化成本,达到“小公司”的既定目标。仅用一年时间,日航就摆脱破产重整的低谷,在2011年扭亏为盈,创造了企业史上利润新高,达2049亿日元。
2012年9月日航重回日本东京证券市场上市,距离宣布破产仅过去2年零8个月,这也创下了日本上市公司破产后重新上市的最短记录。
如今再来回顾稻盛和夫为日航开出的“药方”,精简员工、提高效率、缩减组织和优化管理,也是较为全面的整改策略。
阿米巴经营模式的中国实践
中国*学者季羡林先生曾评价稻盛和夫,“既是企业家又是哲学家”。
1954年,22岁的稻盛和夫从鹿儿岛大学工学部毕业,入职位于日本京都的绝缘子制造公司松风工业,从事新型陶瓷的研究。时值日本经济萧条期,松风工业也出现了连年亏损、拖欠工资等情况。这让他开始思考,该以什么样的心态投入工作?5年后创办京瓷公司,他又记下新的思考,如何开展工作和经营?
这些落在笔记本上的只言片语,最终在京瓷的管理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经营理念:在追求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幸福的同时,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贡献。
在《活法》一书中,他详细阐述了这种利人利世的价值观,认为这种理念才能让企业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换句话说,稻盛和夫将利他的动机从策略性适应企业生存环境,提升为企业文化价值观。“敬人爱天、以德经营”是他秉持的经营哲学。
而阿米巴就是在这套价值观中发展出来的管理模式,以稻盛和夫经营哲学为基础,与公司运作的各项制度息息相关的整体经营管理系统。京瓷公司就是由3000多个“小公司”组成,考核的不仅仅是小公司领导人,还会考核每位员工的附加价值,充分调动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984年,52岁的稻盛和夫又成立了KDDI。这两家公司都在他的有生之年,闯入世界500强,加起来的销售额接近6万亿日元,利润超过8000亿日元。
稻盛和夫因其传奇的经营能力和成绩,在全球收获了诸多拥趸。中国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任正非、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日本软件银行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孙正义等,都与其有过交集。
中国不少企业也在试水阿米巴经营,稻盛和夫(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曹岫云认为,这是一种特别的管理方式,有成功也有失败,可以说是把“双刃剑”,“成功与否取决于经营者的意志,*首先要明确办企业的目的,是为了大家的幸福。”
值得注意的是,京瓷与KDDI都挺过了一次次危机,上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90年代的日本房产泡沫、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等。“每次危机之后,稻盛经营的企业都壮大了许多,京瓷创立60年来没有一次亏损。”曹岫云说。
稻盛和夫曾在《杨澜访谈录》中说到,“危机感是让一个企业保持年轻的生命力,健全发展的必要因素。”企业如何应对危机?他也给出了一些建议。例如搞“水库式经营”,不盲目投资,预留必要的资金储备;将危机视作机会,开展全员营销、削减成本、大力开发新产品,保持生产现场的生产效率,进一步加强人际关系等等。
25年前,正值事业*他身患胃癌,术后选择了剃度出家。“佛教中有这样一句话‘自利利他’,教导人们不要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也要让他人得益。”此后,他退居二线,将大部分时间用于慈善事业,宣扬这套“敬人爱天”的经营哲学。
90岁,近70年企业家生涯,这名经管大师以实践为全球企业管理者提供样本,也为更多人带去了活法的参考。
0831
8月29日,拼多多发布了2022年*季度财报,财报显示,拼多多Q2收入为314.4亿元,同比增长36%;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近89亿元,同比增长268%;Non-GAAP下的净利润为107.76亿元,同比增长161%。
无论是收入,还是净利润,相较前几季度,拼多多的这份财报都可以用“成绩突出”来形容。
受此消息影响,周一美股开盘后拼多多股价一度大涨超20%。截至收盘,拼多多报66.04美元/股,涨近15%,市值835亿美元,创7个月以来新高。
不过,拼多多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磊在业绩会上稍显谨慎,他表示,二季度的投资因外在因素而被动减少,部分推广活动和农业项目延期,“尽管这可能会让季度业绩变得更好看,但平台的长期竞争力可能会因此受到影响,尤其是考虑到目前的行业格局变化”。
拼多多财务副总裁刘珺表示,部分推广和农业项目延期、差旅商务活动减少等偶发性因素短期内影响了本季度整体费用,因此不应将本季度的盈利作为未来季度的参考。
稳住基本盘
去年3月,41岁的黄峥将拼多多交棒给陈磊。彼时,拼多多正风头正盛。2020年第四季度,拼多多实现营收265.477亿元,较上一年同比增长146%。
也是在2020年,拼多多活跃买家达7.884亿,反超阿里940万,成为中国用户规模*的电商平台。
自上市以来,拼多多也一直保持高速增长。2018-2020年,拼多多的营收增速分别为652.26%、129.74%和97.37%,三年平均增速达到293%以上。
“陈磊时代”的拼多多,正进入分水岭时刻。此时,拼多多已走过流量红利期,加之中概股整体环境影响,互联网大厂集体告别“以规模换增长”的时代,拼多多也迎来用户增长乏力、营收增速放缓、市值大幅蒸发等诸多挑战。
2021全年,拼多多营收939.5亿元,较2020年同比增长58%,与上市前三年相比,增速大幅放缓。据媒体统计,拼多多自年初(1月4日)*个交易日到2021年末的12月31日,市值蒸发了8567亿,缩水幅度超过66%。
自执掌拼多多以来,不同于过往高举高打、烧钱营销换规模的增长路线,陈磊也进行了战略调整,他表示拼多多会将过去五年在营销方面的重心,更多转向研发,并利用拼多多在技术上的优势,进一步推动农业数字化。
如今,从拼多多Q2季度各项指标来看,陈磊在一年半时间内,暂时稳住了平台“基本盘”。
具体到Q2季度,拼多多的三块业务,当期网络营销服务及其他业务的收入为251.73亿元,同比增加39%;交易服务收入为62.16亿元,同比增加107%;商品销售收入为5070万元,同比下跌97%。
在广告大盘承压之下,本季度拼多多广告收入实现了非常强劲的增长。拼多多管理层在电话会上表示,今年的“618”活动中,在商户和品牌积极参与、消费者较强购物需求背景下,平台上包括日化、农产品、小家电、美妆等很多品类都取得了一定增长。
交易服务收入主要来自于拼多多主App和多多买菜两个平台的交易服务费用,这部分收入在本季度增长非常突出。
多多买菜于2020年下半年推出。陈磊在电话会上表示,从战略上来讲,“多多买菜”是平台业务的一种自然延伸,也是发挥自身农业特色来更好服务消费者的重要组成,是一个会耐心投入的项目,它的执行战略不会受到外部短期变化影响。
未来,多多买菜将在如何更有效地进行供需匹配、发掘优质货源、如何进一步优化配送体系、提升履约服务质量等等方面,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商品销售收入则是所谓拼多多的1P业务,即拼多多自身采购、销售的商品,类似于京东的自营业务。比如拼多多自己花钱买iPhone,然后平价甚至折价卖给用户。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Q1,商品销售收入达51亿元,收入占比为23%,上升为*大收入来源。这部分收入的快速下降,意味着拼多多在逐渐收缩自营。
在过去的财报会议上,拼多多管理层曾表示,1P试用版旨在暂时满足用户对我们商家无法满足的产品的需求。因此,此数字可能会随季度变化。1P业务并不是拼多多的重点关注所在。
在降本方面,拼多多取得一定成效。在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拼多多营销费用为113.434亿元,同比增长9%,营销费用创新低,占收入的比例降至36.1%。同时,公司进一步加码研发,该季度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2.1%。
筹备出海业务
降本增效的同时,拼多多也开始拓展新的市场空间。
在财报发布之前,拼多多出海业务引起极大关注。这个被称为拼多多“X项目”揭开神秘面纱,其主要任务是筹备拼多多的跨境电商平台。据悉,其模式将效仿中国*跨境电商独立站SHEIN,正在全品类招商。
据相关媒体报道,这个被拼多多寄予了希望的平台将于今年9月上线。黄峥背后低调的大学师妹、花名“阿布”的顾娉娉也终于浮出水面。据了解,顾娉娉正是“X项目”的领头人。
“我们也充分理解海外业务将会充满挑战,需要不断的尝试。”陈磊表示,我们不会去简单重复别人做过的事情,会努力能够创造出自己独特的价值。这个过程不会是一蹴而就的,但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对于公司和团队都会是非常有价值的。
在出海业务上,拼多多如何走出自身特色,也备受关注。拼多多某跨境招商负责人曾对新京报透露,拼多多跨境电商模式“很像亚马逊的FBA(仓库代发货)模式”,即商家先将产品入平台的仓库,产品售卖后再将款项结清。而区别就在于,亚马逊的仓库在海外,而拼多多的仓库在国内。多家跨境电商商家也在采访中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编辑,依然在观望中。
其实,拼多多筹备海外市场由来已久。2019年,拼多多就调整了原有的国际板块,并进行优化,目标3年招募50万海外中小商家入驻,可以视作初次试水;2021年,陈磊接任CEO后*提出农业开路的出海战略,为后续的出海计划奠定基调;
据晚点报道,黄峥2010 年卖掉他的*个创业项目欧酷网之后,开始涉足出海业务,他先后做过婚纱、快时尚海外独立站公司——乐贝和墨灿,以及一家出海游戏公司——友塔。
这也意味着,在出海业务上,拼多多和阿里巴巴、京东和字节跳动站在同一个牌桌之上。目前,阿里在海外业务上布局甚广,涉及B2B和B2C平台,并且通过收购海外电商平台巩固了市场地位。
一些人员调动,也足以看出企业对出海业务的重视。2022年初,淘宝天猫原总裁蒋凡被调任,接管阿里海外数字商业板块。据晚点 LatePost报道,上任半年,蒋凡已进行了一系列梳理和重新布局。
今年8月初,快手商业化负责人马宏彬调任负责国际业务,让外界再一次关注起这家公司的出海进度条。马宏彬也被称为快手“三号人物”。
拼多多继续折腾
正如拼多多管理层对业绩的谨慎态度,眼下这家企业面临着多重挑战。
首先是用户增长乏力,或已触及天花板,这也是互联网企业普遍会面临的难题。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8.42亿,较去年同期增长5968万。
根据财报,截至2021年12月31日,拼多多年度活跃买家达到8.7亿,较上一年底的7.9亿同比增长10%;四季度平均月活跃用户数为7.3亿,同比增长2%。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季度,拼多多并未公布月度和年度用户活跃数据。在上一个季度,拼多多平均月活跃用户为7.51亿,同比增长4%。截至2022年3月31日的十二个月期间,其活跃买家数量为8.82亿,同比增长7%。
重农投入依旧是拼多多的主题。在陈磊接棒以来,拼多多制定了“减营销重技术、重投农业科研”长期战略。去年8月,拼多多设立“百亿农研专项”,宣布将*季度及未来几个季度的利润优先投入该专项。9月底,“百亿农研专项”获得了股东大会的批准。在*季度利润全部投入该专项之后,拼多多本季度全部利润将继续投入该专项,进一步推动农业科技普惠。
今年7月份,拼多多正式启动了“2022多多新匠造”项目,重点聚焦乡村产业带,发挥平台数字化优势促进各地乡村好物实力出圈。此前不久,拼多多又迎来了第四届“超级农货节”,累计投入15亿资源包,覆盖全国超2000个农产区的近20万款农产品,全面推动“南果北粮”直连全国大市场。
截至2022年6月30日,拼多多持有的现金、现金等价物和短期投资为1194亿元(约合178亿美元),而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为929亿元。
拼多多管理层表示,考虑到现在竞争格局,还有很多的领域可以提升去满足消费者需求,比如农业研发。“我们还处于投资期,希望持续投资带来长期价值。”
0830
“对外我就说不严重,大家每天上班都很开心,乐于奉献。”美团员工李佳良在与我们聊到加班问题时,这样调侃道。
众所周知,互联网公司是加班重灾区。
回顾这近一年里各大厂动向,仍有诸多问题存在。近来,常有人在网上爆料一些企业楼下有救护车出入。员工倒在工作岗位的新闻从未断过。
今年2月,字节28岁工程师猝死、B站审核组员工猝死;3月18日,上海哆爱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员工因连续加班3个月后,担心个人健康问题而向公司提出了离职申请,而在离职审批过程中,遭受了HR恶言:“先猝死了再说吧”。
部分企业加班问题仍十分严重,3月15日,北京市就针对加班问题开展为期两个月的集中排查整治工作。
今年4月初,京东内部也传出将彻底告别996加班制度的消息,京东还在公司内部公告中提供了超时加班问题的投诉渠道。
在反内卷施行的近1年的时间里,各互联网大厂真实现状如何?
加班没少但收入变少了
赵一明毕业后入职华为从事芯片相关工作,他告诉光子星球:“工作强度这种事,要看部门情况。在我们部门,总体来说加班是肯定的。部门领导有说过今年开始争取少加班,一周会有一天的活动日,在这一天就要求尽量到点下班,也不会要求周末加班。”
当下国内芯片领域人才缺口巨大,公司也十分重视该领域,对其投入了巨大财力与物力。赵一明看来公司能为他们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这也是他当初选择进入华为的一个主要原因。
赵一明的工作被安排得十分充实,“工作日下班都挺晚了,基本没有其他安排直接回家休息。周末天气好的话,我人个比较喜欢在外面待着,偶尔会去骑行,当然这是我个人爱好。”说到这儿他还不忘调侃了一句,会有一天的时间去公司“休息”。针对这样的情况,公司出台的措施都很少且非强制性,赵一明看来“有这些措施当然是好事,但是目前来看,任重道远。”
工作一年下来,赵一明与同事关系处得不错,团队氛围也很好。总的来说,他挺看好现在的这份工作。
像赵一明这样对大厂感到如此满意的人其实是少数,大部分人则不得不面对疲劳、无奈与忐忑。
“我主要负责数据维护,一般情况都是晚上九点下班,中间有2小时的午休、晚上有1小时的时间,但周五下午五点就能下班了。”李川加入阿里三年,其实他打算踏入互联网行业的那一刻起,就做好了加班的心理准备。
李川并没有处身大厂中的那种焦虑,因为他从一开始就未将现在这份工作当作长期事业,虽身在其中,但他更像大厂中的一个局外人,“我现在没算在北京定居,这儿的户口和房子都是难题。”除了这些现实因素,最重要的还是家乡的生活更适合自己。
李川是四川人,众所周知成都拥有“天府之都”“美食之都”的美誉,也是一个幸福感很强的地方。其实,四川人基本不会选择离川,即使是为了学业、工作离开的,大部分人最终也会选择回到家乡,而李川就是这个后者。他本科以前都没有离开过四川,后来就借着读研的机会走了出去,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不过因不想错过进入大厂工作的机会,而决定暂时留在了北京。
经历过去三年的工作,他认为都在自己承受范围之内,“工作时间一直都有事做,不会闲着。有急事的时候加班那也是必然的,比如出了线上事故,或要上线某款产品,不过这种情况也不多”。
李川认为,当下所谓“互联网大厂内卷严重”的说法除了贩卖焦虑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可能网上发贴的人大都是加班的,不加班的都不会去网上发。但是有的组可能真的会很忙。这跟项目有关,有些项目急,那就得加班,这是避免不了的事。”
“所谓的反加班、反内卷这些都只是说说而已,谁也没有当真。”对于同在阿里的顾嘉看来,这并没有对自己工作和生活造成任何影响,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今年已是顾嘉在阿里工作的第五个年头,“我们部门工作时间一般是985,有些人是1085,这工作强度其实在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小组、不同的leader区别很大,而且也要看时间段。我偶尔会在周六加班,不过也不多。”他认为,企业加班是否严重这个问题是没办法笼统地去概述。
同样没有将“互联网大厂内卷”当回事的还有华为负责数据的员工肖瑞。他经常各地到处飞,加班工作那是家常便饭的事。这样的工作强度,他这么多年早已适应。
肖瑞告诉光子星球,反内卷以来,无论是工作强度还是薪水方面都没有多大的变化,按部就班的生活,但总的来说行业是越来越卷了,“其实同事之也有过不少吐槽的,这也就是发泄一下情绪,然后各自该干嘛干嘛。”
而各企业针对反加班所制定的一些措施,在肖瑞看来并没有多大的效果。这措施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因为每个人的诉求也不一样。
字节打算取消大小周之际,企业内就有三分之一的员工是持反对意见的。因为部分人认为取消大小周一个月工资得少2-3千甚至更多,自己来公司就是冲着高薪来赚钱的,一时无法接受这样的安排。
矛盾的核心当然离不开个人利益,在员工看来,取消大小周并不意味着会降低工作量,自己不仅每月会损失几千的加班费,更重要的是担心以后加班会变成义务,这是金钱与时间的双重损失。
然而,一些部门工作并没有表面上看着那样繁忙,很多人都表示自己的工作其实早在下班之前就已完成了,但是领导没有下班,同事都没有走,自己也就不敢做这个下班第一人了,所有人都被迫“表演式加班”。
长此以往,同事之间也达成了默契,“加班”也加得有模有样了。有人不知道看了多少部网络小说,熟识了许多小说作者;有人刷完一部又一部的电影、电视剧;还有些人手机里下了各种游戏App。
对这些人而言,取消加班制度那再好不过了。
大厂反内卷走向一地鸡毛
姜旭去年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大厂,其工作偏文职,主要是给领导写材料、安排会议、做会议纪要等。他的工作也并非闲差,有时候一整个上午忙于会议之中。
朋友时常笑称他是“加班狂魔”,姜旭只是一笑了之。在反内卷风潮兴起之际,也有人问过他公司的情况。
“其实这对我们没多大影响,有影响也没用。”在姜旭看来,员工不可能不干活,“公司没有大小周,不过该加班的工作还是要加完班完成。我们没有加班补助,大家还是希望尽早下班。”
姜旭认为就算有影响,也只是从个人收入、公司利润的角度考虑,“互联网公司需要先活下来,再考虑其他的。其实我们都清楚,如果有些工作完成不了,最终也是自己受影响,比如绩效或者被裁。所以内卷这事,就要看大家了,只要一人开始卷,其他人也会被迫开始卷起来。同样,企业之间也是如此。”
企业之间的内卷,在员工身上得到了最直观的反映。员工加班越来越多,压力也越来越大,久而久之,怨声载道。
然而企业选择取消大小周,仅仅只是因为员工的不满、社会的舆论?或许有一定因素,但绝非全部。从企业的角度来说,经营利润是其核心要义。一个企业作出任何决策前,同样要考虑这一因素。
大家认为加班不合理,那就取消加班制度,企业以此行动对员工以及社会给出了一个看似合理的交待。但是,取消加班并不意味着员工在单位时间内的工作量的降低。
受疫情影响,各行各业遭受重创,经营利润总体上都呈现下滑的趋势。破产倒闭的中小微企业络绎不绝,能撑下来的大部分企业也在收缩版图,大量裁员。
虽然对于互联网大厂而言,这次危机还不至于走上大量裁员这一步。但业务降低,意味着员工总体工作量相对于以前下降了。
在此情形之下,只有取消加班、压缩工时节省开支。这是企业最好的选择,这也符合企业经营基本逻辑。所以,这就能明白在如此低迷的经济大环境下,为何部分身处大厂的人,工作压力不降反升。
对此,美团员工李佳良深有体会。
在一个周末下午,他起床时间是下午5点,“昨天加班,回到家都12点了。”他一般在家待着,周六经常是拿来补觉的,其余时间就玩玩游戏撸撸猫,偶尔约朋友出去小聚一下。
其实李佳良的一位好朋友就在公司隔壁的阿里工作,“我们都太忙了,下班吃饭还要忙着上班回去,倒不如周末约,还轻松一些。”虽然两人都在望京离得很近,但工作日约个饭显得如此困难。
在光子星球了解的多家互联网从业者中,李佳良可谓是加班重灾区中的一员。“行业最近挺惨的,中概股腰斩又腰斩,大厂裁员又裁员。”李佳良无奈道,“虽然我们还没有听到裁员的消息,但行业震动,人人自危,如果不卷起来,下一步就是上榜裁员名单。”
他所处的岗位更是加班中的重灾区,“我们是做2C的业务,加班是必然的。尤其是在节假日期间,经常熬到近12点才离开公司。”因为工作有严格的排期,有时候自己也会感到力不从心。
职场中,员工的无奈也只能自己承受。有时候周末聚餐都要提着电脑在餐桌上争分夺秒。
结语
职场新力军干劲十足,老员工危机意识渐起,都不想成为“被拍死在沙滩上的前浪”。这是一个很现实的话题,虽然大部分公司没有过明文加班需求,但是所有人都默守了这一套潜在的加班规则,“默契”地内卷起来。
有的人满怀热情与理想初入职场,他们干劲十足,对于加班虽有吐槽但更多的是接受,因为他们需要一个能发挥自己实力的平台;有的人深耕职场多年,虽没了初入职场时的热情,但在面对不断注入的新力量,也不敢掉以轻心。
当然,也有人最终无法承受这一切,逃离大厂,选择彻底躺平。所以,真正能留下来的人都是甘愿“卷”起来的人。
据此,互联网大厂内卷问题仍十分严重,实际问题得不到解决,一切措施都变成了形式与口号,治标不治本。
然而,现在行业面对的不单单是内卷的问题了。
近日,腾讯、阿里、京东等企业大裁员消息频繁冲上热搜,在引起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同时,也使得企业内部人心惶惶。对于一些人来说工作都要保不住了,还谈什么反内卷反加班?尤其是一些背着房贷的人,更不敢丢掉工作,为了不被公司优化掉,只能逼着自己卷起来。
不久,京东、B站相继发布“毕业”信,有网友调侃道:“这才是现实版,毕业即失业”。
互联网裁员浪潮来袭已至,行业陷入寒冬,现在保住工作才是人们热切关注的话题。也许从去年各大厂取消大小周的事件开始,就已经预示了即将发生的这场失业危机。
互联网“围城”里的人,需求层次降级是不争的事实。对他们而言,自已基本的温饱需求都成问题了,哪里还顾得上去“反内卷”呢?
注:被访者皆为化名
0828
投资界(ID:pedaily2012)4月2日消息,国内领先的微纳米材料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上海琥崧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琥崧智能”)完成数亿人民币C轮融资,本轮由中金资本战略领投,景林投资和云晖资本共同投资,云岫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琥崧智能一年内完成了两轮知名机构投资,本轮是继完成武岳峰资本B轮融资后的新一轮融资。
琥崧智能成立于2012年,总部位于上海,专注于为全球微纳米材料客户提供高端智能设备和智能化产线整体解决方案,并且在锂电材料、5G材料、半导体、医药等领域形成多元化布局。目前,公司在太仓建有设备制造基地,在常州建有系统制造基地。
琥崧智能核心团队平均拥有近20年智能设备研发和智能产线技术经验,研发团队由中德专家组成,汇聚了中德两国在机械设计、智能控制、物联网技术、新材料开发、环保安全等领域的顶尖院士专家。琥崧智能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企业,2014年即入选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2016年建立了国内首家流程工业院士专家工作站,是上海市首批重点培育的150家创新型企业之一。
琥崧智能是国内唯一一家通过物理法掌握50纳米以下纳米材料分散和研磨核心技术的企业,实现了纳米材料高效率高纯度低成本产业化的加工路径。琥崧智能围绕纳米材料制备的设备—工艺—配方,帮助行业客户实现了从实验室的“样品”到产业化“商品”的转化。琥崧智能专注于解决“卡脖子”材料的核心技术,通过高端设备研发制造、智能化产线解决方案及产线智能控制系统三大核心业务的组合,切入到锂电三元高镍、磷酸铁锂、硅碳负极、导电浆料、CMP抛光液、5G陶瓷粉体材料、数码墨水等关键领域微纳米粉体材料业务,未来将向材料应用环节进行业务延伸。2021年公司业绩迎来爆发拐点,有望成为全球流程工业的隐形冠军。
目前,琥崧智能已成功推出在线分散设备、纳米研磨设备、智能配料系统、粉体输送系统等多款高端设备,多款产品均为国内首次突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性能国际领先;同时琥崧智能引入德国工业思想,创造性提出3F(fast,flexible,future)工厂模式,让企业更适应工业4·0智能生产的趋势,提升未来竞争力。琥崧智能开发的智能控制系统i-Neuron®是国内首套应用于锂电材料的MES系统,满足德国最新的MTP工业标准。琥崧智能所拥有的核心设备和自研MES软件系统,促进了工艺流程的优化和智能化,使得品质一致性好,过程控制设备可视化、高效配方管理、快速生产转换成为现实。本轮融资资金将主要投入市场拓展和产能扩建。
琥崧智能创始人兼CEO李源林表示:“未来琥崧智能将聚焦微纳米材料用户,加大研发投入,通过解决核心设备的关键技术和材料加工的工艺路径,实现新材料的国产替代,力争成为全球微纳米技术引领者。”
中金资本董事总经理钟险表示:“在‘双碳’目标驱动下,以锂电为代表的多个领域产线升级扩建需求高涨,新材料自动化产线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琥崧智能直击新材料行业关键设备缺失、工艺积累薄弱等行业痛点,为多家新材料行业头部企业的生产工厂赋能。此外,琥崧智能研制的纳米级研磨分散设备弥补了国内小粒径高端粉体研磨领域空白,能够进一步赋能新能源、半导体等领域客户。中金资本持续关注双碳领域,相信公司经验丰富的核心管理团队和深厚的自动化产线建设能力与关键流程设备研制能力积淀能够帮助公司带来业务的快速增长,实现从设备商到服务商的转变。”
景林投资董事总经理潘迪表示:“琥崧智能长期专注微纳米材料整体解决方案,其研发的核心设备具备国际一流水平,服务于流程工业的多个细分行业,是中国制造业的隐形冠军。锂电行业这几年的需求爆发为琥崧智能的快速成长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我们相信琥崧能够在关键设备及自动化产线等各方面为客户创造价值,助力 ‘双碳’目标的实现。同时,随着微纳米材料在中国新能源、半导体等各个领域的进一步广泛应用,琥崧智能凭借持续投入的技术、长期积累的客户理解以及高质量的服务能力,未来将具备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云晖资本联合创始合伙人朱锋表示:“我国微纳米材料市场前景广阔,锂电材料等关键细分领域迎来结构性爆发增长,对复杂工艺流程下关键设备的国产化、高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需求迫切,琥崧智能围绕新材料行业核心设备进行深度布局,同时具备全方位的智能化产线设计优化能力,是国内新材料行业稀缺的设备及系统级解决方案供应商。云晖资本长期关注新能源、新材料和智能制造领域,很荣幸与业内资深的公司管理团队同行,同时也将为公司未来在锂电及其他新材料领域的拓展进一步赋能,相信公司未来将持续深耕新材料行业,逐渐成长为世界级的微纳米材料技术‘隐形冠军’。”
云岫资本合伙人兼首席技术官赵占祥表示:“琥崧智能是中国微纳米材料行业的‘隐形冠军’,为锂电材料、半导体材料和5G新材料等新材料行业研制了流程工业高端装备、提供智能工厂解决方案,获得头部客户认可,祝琥崧智能早日成为全球微纳米材料领导者。”
0828
投资界(ID:pedaily2012)4月2日消息,芯片级硅光子激光雷达研发商洛微科技(LuminWave)完成数亿元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安芯投资领投,哇牛资本、诺延资本、海松资本跟投,轻舟资本、华盖资本、布谷资本等老股东持续加码追投。 据悉,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团队扩张,深化研发投入,产品量产认证、市场拓展。洛微科技(LuminWave)天使轮投资方包括中科创星、峰瑞资本,A轮投资方包括轻舟资本、华盖资本、布谷资本、财通资本。
洛微科技(LuminWave)成立于2018年,公司致力于通过硅光技术和自主研发的光电芯片,为市场提供固态芯片级激光雷达硬件、感知算法以及行业解决方案。基于硅光相控阵固态扫描、调频连续波(FMCW)相干探测 技术,自主开发了固态大视场补盲激光雷达D系列(Diversity Series)和硅光FMCW 4D长距激光雷达F系列(Foresight Series)系列。公司产品可用于从商用车到乘用车的自动驾驶及ADAS的各类场景。
随着自动驾驶市场扩大,激光雷达也迅速火热起来。国内多家造车新势力车企都将或已推出搭载激光雷达的新车型, 2021年被视为激光雷达元年。
为减少成本,激光雷达的技术路径也经过多次进化。最早的机械式雷达通过旋转收发模组的机制来进行扫描,成本在10万美金量级,存在成本较高、装配困难、机械零部件寿命不长等缺点,较难应用在规模化量产的车型当中;之后出现半固态式产品,有旋镜式方案和MEMS方案两种,转镜式方案将机械式模组旋转转为棱镜旋转,减少了一定的收发装置数量,该方案可以将成本降到数千至万美金量级;MEMS方案,则把旋镜式的棱镜变成一个微机械棱镜,该方案可以做到将成本达到千美金量级。进一步降低成本,实现高性能百美金量级的激光雷达产品需要采用固态扫描方案,包括相控阵和FLASH两种技术路线。
洛微科技基于自研硅光相控阵(OPA)及调频连续波相干探测(FMCW) 核心技术,自主开发了全固态大视场补盲激光雷达D系列(Diversity Series)和硅光FMCW 4D长距激光雷达F系列(Foresight Series)系列。英特尔旗下Mobileye和英特尔也合作开发了硅光子芯片级激光雷达。同时Aeva 也在今年推出了基于硅光技术的FMCW 激光雷达产品样机。
0824
8月以来,“姐姐”落下帷幕,王心凌获年度总冠军,“哥哥”在19日开始披荆斩棘,两档节目试图将热度衔接起来。
虽然芒果TV暑期以来的综艺刷了一波存在感,但8月17日公布的芒果超媒2022年半年报业绩却并不理想。财报显示,上半年芒果超媒实现营业收入67.14亿元,同比下降14.5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91亿元,同比下降17.9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0.95亿元,同比下降23.93%。
分业务来看,广告业务承压,实现营业收入21.63亿元,同比下降高达31.15%;会员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8.58亿元,同比增长6.48%;运营商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2.06亿元,同比增长19.31%。
这份业绩没能扭转一季度以来营业收入、净利润下滑颓势,是芒果TV并入上市公司以来交出的*份收入、净利润同比下降的半年报,此前表现突出的广告业务出现大幅度下滑。但考虑到2021年《浪姐2》全程在上半年播出完结拉高了去年业绩,因此也不能仅仅因为半年报的业绩下滑就否定芒果TV的发展前景。
但排除节目排播因素之外,芒果TV或许也正面临着平台成立以来的又一次“转折点”。
1
承压:广告业务受制于大环境
纵观芒果TV的发展过程,上市以来直至2021年都处于高速增长期。对当下的长视频平台而言,“广告+会员”组成的核心业务是标配,2018年底,芒果TV的会员规模还只有1000万+,而2021年底这一数字就突破至了5000万+,连续三年分别达成70.9%、96.7%、39.5%的数量增长;而作为*收入源的广告业务表现也尤为突出,即使在同行广告收入有所下滑的2019-2021年里,其广告业务仍然实现了30%以上的年增长。
《2021 互联网广告行业报告》显示,2021年短视频广告投放量占比增长了16.2%,而其他在线视频广告则下降了3.4%。据Questmobile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互联网广告投放品牌数量同步下降了38.3%,互联网各平台业务不同程度被波及。
在过去三四年里,其他长视频平台面临的广告业务颓势大都要归咎于短视频平台的崛起,在用户时间争夺战中后者的流量收割能力巨大。同时2022年的大环境里广告主的预算也更加收紧,在市场总量下滑、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广告业务承压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同行业的广告业务下滑已经在两三年前初见端倪。但芒果TV一直偏科综艺内容,而招商创收的主力内容又一向是综艺节目,再加上湖南卫视对其招商能力的加持,所以凭借《姐姐》等头部综艺IP的市场表现,芒果TV的广告业务其实已经“逆势”增长了两三年。从内容角度来看,近几年选秀节目淡出、怀旧情怀文化屡屡造就热点传播神话,芒果TV与湖南卫视在综艺市场风潮变化时成功通过“哥哥”、“姐姐”*了新一轮综艺热点制造,也拓宽了自身综艺内容的受众年龄范围,在长视频广告大盘下跌的情况下延续了自身广告业务的增速,这是值得肯定的。
但2022年上半年广告业务遭遇31.15%的下滑,可见广告市场的整体压力“虽迟但到”。但《乘风破浪3》的播出周期有一半在下半年,《披荆斩棘》也在8月播出,芒果TV下半年的广告业务营收应该有希望回暖。所以对芒果TV而言,广告业务的短期下滑主要原因是广告市场的缩小,未来发展情况关键仍在于观众还能对“姐姐”等爆款维持多久的热度,以及在“综N代”逐渐令观众审美疲劳后如何创造新的综艺IP。
目前来看,芒果TV独播的多档综艺节目情况不一,《向往的生活6》《大侦探》等综N代口碑滑坡明显,但也有《快乐再出发》这样的新尝试获得市场认可,有塑造新综艺IP的可能。
2
隐忧:会员业务提前碰到瓶颈?
长视频平台商业模式的另一条大腿是付费会员。虽然半年报显示芒果TV会员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8.58亿元,同比增长了6.48%,但在读娱君看来,会员业务比业绩下滑的广告业务更值得担忧——芒果TV的会员业务本就是短板,又面临着瓶颈的提前到来。
会员业务收入是根据会员充值款在会员有效期内按天确认服务收入的。芒果TV上半年会员业务虽然实现了同比增长,但环比去年下半年却下滑了大约4%,再结合2021年报,芒果TV会员业务现阶段明显到了瓶颈期:
2021年,芒果TV会员规模从3613万增长至了5040万,同比增幅高达39.5%,但其会员收入却仅仅增长了13.3%。会员增量远高于增收,意味着2021年芒果TV是用较低的ARPU换来了会员数增长;而到了2022年,芒果TV再也没有披露最新的会员规模,随着会员业务收入出现环比倒退,芒果TV可以说已告别了“会员高增速期”。
芒果超媒在财报中描述:“长视频行业方面,流量无序扩张时代落幕,‘亏损换市场’等过往粗犷发展模式已成过去式,广告、会员领域竞争白热化,平台全面瘦身减负,回归内容本质。”
其他头部长视频平台在会员规模破亿之后也陷入停滞,整个行业目前其实都告别了“会员高增速期”,但芒果TV面临的不同情况是——在2021年用较低的ARPU达到5000万+会员后,芒果TV的会员规模仍只有行业头部平台的一半,在2022年两次涨价后继续过去的高速增长几无可能。究其原因,内容上的偏科和不足导致了芒果TV的会员规模天花板更早到来,而反过来,会员规模不足又影响了平台覆盖更多头部独播内容的能力。
当广告业务依然坚挺时,提升付费会员业务的盈利并不是紧迫事项,芒果TV可以继续像2021年那样以低价会员追求增速。可随着广告业务受阻,提升会员ARPU也成了当务之急,于是芒果TV在2022年接连两次调涨会员价格,如今其会员连续包月价格达到22元/月,这一价格已与爱奇艺和腾讯视频基本一致(后两者分别为22元、25元/月)。价格赶上了,但芒果TV在综艺之外的所有内容库存都比不上其他头部平台,因此涨价行为很可能会招致更多的用户抵触情绪。
要突破这一局面,逻辑说起来无非是加大有效投入力度,重点提升自身内容短板以覆盖更广泛的受众,同时在今后的涨价行为上更谨慎。但这需要大量的头部独播剧、综、网络电影储备,在目前招商市场有限、用户规模不足的情况下会很难覆盖成本,短期利益损失难以避免。芒果超媒目前账面有高达83.14亿的货币资金,现金流应该是足够的,所以目前的情况其实是一个战略抉择问题:
过去其他长视频平台大举投入抢占市场份额时,芒果TV通过自身特殊优势取得了稳健发展和盈利,如今大行业更偏向“收缩”,芒果TV在这个节点为了增长而加大成本投入正确吗?
3
突破市场阻力,需要定力和实力
从最新的动态来看,显然芒果TV不会满足于做一个5000万会员规模的*梯队平台,而是倾向继续“做大做强”。但同时,它也没有走互联网扩张逻辑,而是仍然把重点放在媒体深度融合上,试图将湖南卫视与芒果TV的优势资源进一步结合,在降低内容成本的同时扩大招商等收入源。
比如在芒果TV有所不足的剧集领域,湖南卫视和芒果TV在联合招商会共发布了39部剧集,不仅季风剧场的合作尝试将延续,金鹰独播剧场的大剧也不再像过去那样经常给到其他视频平台独播,包括《少年派2》《二十不惑2》《天下长河》等大剧都已落定在芒果TV上。
所以说,芒果TV能否突破当下的瓶颈,实际要看湖南广电对芒果TV的战略坚定程度和资源投入级别。而作为国有视频平台中的领头羊,芒果TV自诞生起的意义就不只局限于市场化层面,在传统媒体渠道整体式微的趋势下,把芒果TV这个珍贵的网络平台做大做强是确然的目标。
目前湖南卫视和芒果TV的领导已经实现交叉任职,体制层面的变革已经发生。如果今后完全将湖南卫视和芒果TV视为一个“真正的整体”,那么招商选择、用户规模、内容成本都要用整体的思维来计算,在当下市场中的权重也有提升的空间。湖南广电历来大胆的改革动作催生了芒果TV,如今也试图在网络新媒体格局中继续坚守传播阵地。
市场价值最终还是要看作品传播的热度,芒果TV2022年以来节目表现如何?以云合数据为例:2022年上半年电视综艺有效播放TOP20中,芒果TV有2部独播、3部多平台联播入榜,网络综艺有效播放TOP20中则有6部独播入榜,综艺内容长板仍然存在;而全网连续剧有效播放TOP20中,芒果TV无一入榜,H1上新连续剧集均30天有效播放TOP20中,同样没有入榜。
从上述数据来看,芒果TV内容竞争力仍没有实际变化,综艺热度可观,剧集落后同行。要突破会员业务增长瓶颈,后续剧综内容的市场表现仍有待观察。特别是剧集项目口碑与热度均无突破,季风剧场新剧徒有明星加持却没什么水花,芒果TV与湖南卫视在剧集领域的自制、采购剧集评估能力恐怕仍有待提高。
从下半年剧集储备来看,已经播出完毕的《少年派2》虽然豆瓣评分高开低走,但平台总播放量已经突破36亿,是今年芒果TV播放量*的剧集;17日开播、与爱奇艺联播的《二十不惑2》排在近几日猫眼、灯塔剧集热度的第三、四名左右,这两部剧表现尚可,但今年仍然没有出现像2020年《以家人之名》那样的现象级剧集。
对芒果TV而言,近两年剧集难以出圈的背后可能也暗藏着别的不利因素。行业里并不是只有湖南广电在寻求传统媒体转型和网络融合,其他几大卫视与视频平台之间更“市场化”的合作模式也催生了大量爆款,领跑了近两年的网台剧热度榜。同时因为芒果与湖南卫视自成体系,外部市场合作往往避开芒果TV而动,这或许间接形成了一种“孤立包围”,也更考验芒果TV与湖南卫视的原创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