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华宇平台登录注册“ 下的文章
0907
作为一名在传统影视行业工作十余年的编剧,短剧创作者老曹仍然相信2019年转型短视频是自己最正确的决定。他已经摸索出一条从剧情内容到直播电商的变现路径,工作室从5个人增加到60多人,工作地点也从北京搬到了电商氛围更浓郁的杭州。
但并非所有传统影视人“下海”做短剧,都能这么幸运。“新手勿碰”,是短剧创作者老曹给蠢蠢欲动的掘金者的*条忠告。过去半年来,他给多位影视圈老友发过类似的“劝退提醒”。
短剧赛道火热,一时“脑热”想来分一杯羹的传统影视剧创作者不在少数,但如鱼得水的是极少数。有的团队干半年亏了200万,有的制片人为了压低成本把圈里朋友得罪了遍......老曹见多了形形色色的失败案例。苦口婆心劝说未必有效,他就干脆直接泼一盆冷水:“别轻易放弃传统影视,水土不服,你早晚得回去。”
在短剧精品化的趋势下,抖音、快手等平台争相向传统影视公司抛出橄榄枝,甚至为其设立更高的分账天花板。但被寄予厚望的“正规军”们明显水土不服。他们延续传统影视行业的玩法,要求内容精美、制作精良,却无力控制成本,难以撬动丰厚的回报。
狂奔3年后,短剧赛道一派繁荣,有机遇的同时也充满不确定性。有人顺着短剧的脉搏触摸到更高的商业天花板,但大部分人受困于商业变现的难题,仍在摸黑前行。
商业模式没有跑通
80%的人不赚钱
两年前,动漫编剧海草手里的大项目几乎停滞,为了谋生,不得不以1/10的价格接一些短剧的活儿。甲方在一次饭局上给他透了底,在自己的几部短剧作品中,最火爆的赚了近200万元。做了近10年动漫电影的海草心动了。“一群不懂剧的人都能赚钱,那我们专业班底入场,最少也要赚2000万。”
他仿佛找到了新大陆,不到一个月就凑齐了导演、制片、策划,还招了两个电影学院的学生做助理,6个人都是科班出身。创始团队就这样搭建了起来,打算组团去捞金。但海草没想到,这次创业成了摸黑前行。
*部短剧,海草选择了自己最擅长的少年热血漫剧,从策划到最终成片花了3个月时间。团队满怀期待地将成片投到短视频平台,却没能砸出一朵浪花。“每集投几百块钱的DOU+,播放量能达到2万左右,但评论和点赞都只有几十个,一部剧播完,积累的粉丝量还不到1000。”海草向雪豹财经社承认,“虽然是我的本子,但成片粗制滥造,不忍直视。”
短剧公司的收入主要来自平台分账、品牌广告和直播带货。在拥有一定声量前,新号想赚钱只能走分账这条路,但分账同样有门槛。
按照快手在2020年启动的星芒计划,粉丝数超过100万的账号才有机会拿到分账奖励,粉丝数低于100万的账号仅能获得流量扶持。抖音2021年在“新番计划”中也提出分账模式,要求账号的粉丝量超过50万,站外单部作品的播放量超过2000万才能迈过分账门槛。
*部短剧颗粒无收,海草不得已“砍”掉了两个实习生。剩余4人的团队也调整了方向,把重点放在“养号”上,一边做短剧,一边拍剧情类的单集短视频。
*次赚钱,是一条短视频接了粉底液的广告,发布后24小时就赚了4万元佣金。就这样,海草靠短视频广告赚钱,赚到钱就招人做短剧。到2020年年底,海草团队的3部短剧全部石沉大海。
相比之下,同样由传统影视行业转型做短剧的邱其虎要幸运得多。他创立的兔狲文化目前已经成为悬疑短剧赛道的头部公司,去年还获得了B站的投资。但他同样也经历过晦暗时期。在创立兔狲文化前,邱其虎团队主要聚焦院线电影的编剧、策划、开发等工作。2017年,他做*部短剧《不思异:辞典》时,项目团队只有5个人。
为了省钱,他们就在一个小屋子里拍摄,演员都是靠“刷脸”请过来的影视圈朋友,不用花钱。后期的配音、配乐则是请传媒大学的学生兼职,一集报酬只需几百元。最终算下来,26集的《不思异:辞典》一共花了13万元,单集成本5000元。成本不高,但也没有赚到钱。这在邱其虎看来是意料之中的事,毕竟短剧当时还没找到清晰的盈利模式。
到2019年,新的困难来自与播出平台之间的博弈。2019年年初,新短剧《不思异:电台》制作完成后,邱其虎找到了当时横屏短剧头部平台——西瓜视频。“聊合作的时候,他们没有谈到钱,因为在商业模式不清晰的情况下,他们也不知道怎么给钱,给多少钱。”后来与抖音、爱奇艺等平台谈合作时,邱其虎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平台左右摇摆,推进速度缓慢,甚至到谈合同阶段经常遇到平台对接人离职等事情,非常消耗团队的信心。
“短剧赛道看起来热闹,但绝大部分公司都没有想清楚为什么要做短剧,以及如何通过短剧变现。”自娱自乐创始人闫驰两度对雪豹财经社发出这样的感慨。他认为大部分短剧公司是为了赚快钱、薅平台的羊毛,自身商业模式始终没有跑通。
海草深有同感。在他看来,80%的短剧人都是赔本赚吆喝,目前阶段很难赚钱。“能在短视频平台游刃有余并赚到钱的,只有抢占先发优势的头部MCN。他们是原住民,最懂平台和流量的玩法。”
一夜暴富的故事消失
“以小博大”成为过去
过去一两年来,爆款短剧和它们背后的财富故事在圈子里流传,点燃了无数影视从业者的掘金梦想。
“一只璐大朋友”是播放量超10亿的短剧《这个男主有点冷》中的女主角,这部剧播出后,她的快手账号涨粉500万,电商GMV提升了约60倍。古风短剧达人御儿拥有超1800万粉丝,她的快手小店里有女性护肤、家居等品类商品。以古装玄幻题材为主的MCN机构十二长生,在抖音平台上打造了近900万粉丝的账号“古蛇Samael”,短剧《我的僵尸王爷》全网播放量超30亿,快手付费微电影《督公九千岁》3天票房80万。一位接近古蛇的从业者向雪豹财经社透露,古蛇已经开始投入人力物力做自有品牌,比其他短剧公司更快一步。
MCN机构自娱自乐则通过在短剧中植入广告变现。“我们公司的广告收入占比达到90%。”闫驰告诉雪豹财经社,此举出于两方面的考量。一来,自娱自乐在入局短剧前主要拍摄剧情类短视频,有内容基因,积累了一定的广告人脉和资源。二来,接广告比做直播电商的利润更高,公司旗下有100多个达人账号,按照抖音上每100万粉丝赚5万广告费来算,就能活得不错。不过,那些怀着“降维打击”的梦想,应短视频平台邀请而来的传统影视公司,却往往在现实面前遭遇冰冷一击。
无论是直播电商还是植入广告,归根到底还是做账号生意,只适用于极少数深耕短视频平台多年,且有资源、有流量的头部玩家。老曹的经验是,想做短剧,得搞清楚变现模式再规划内容。但传统影视公司的基因,决定了他们难以跑通从“剧养人”到“人带货”的商业路径。
“我们必须考虑演员本人与剧情中的角色是否贴合,所以每部剧都会让不同的演员来演绎,主要还是捧剧。”同样由传统影视公司转型短剧的“好有本领”负责人曾明辉坦言,整个团队都在学习短视频的流量玩法。
来到短视频平台,他们大多仍延续在传统影视行业的变现路径,试图靠分账和版权采买回收成本。但这套在影视行业被验证过的成熟商业模式,照搬到短剧赛道却跑不通了。兔狲文化的短剧作品主要有版权剧和平台定制剧,项目量占比接近1∶1。邱其虎告诉雪豹财经社,目前公司正在加大对版权剧的投入,因为制作周期和节奏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且成本更加可控。“定制剧我们赚承制费是有上线的,一般是项目总投入的15%左右。版权剧的投入和制作是我们自己说了算,通常通过卖播放权或者分账的形式回收成本,虽然风险比定制剧高,但是投资回报率不封顶。”
北京某头部影视公司短剧项目负责人却认为,平台采买版权这条路并不好走。各大平台都在降本增效,对版权的饥渴程度大不如前。2020年徐峥把《囧妈》的版权以6.3亿元卖给了字节跳动,业内都以为找到了新“大腿”,但后续悄无声息。
相比之下,该负责人更看好短剧的剧集付费模式。据他观察,当用户单日观看短剧的平均时长达到长剧观看时长的1/2时,付费更容易做起来。“理想状态下,短剧的成长路径会临摹长剧的轨迹,如今媒介变迁以及培养用户习惯的速度都在提升,这一过程会被压缩。”
2021年,抖快集中试水短剧付费,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头部剧目的付费比例尚不足千分之一,其他短剧的付费率更是普遍在万分之一左右。
曾明辉也注意到了这一现象,他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平台步子迈得太大——观看习惯还没有养成,就急于培养付费习惯。“现在的短剧还处于草莽时代,非常早期,商业化或许要再过一年后才能渐渐清晰。”他告诉雪豹财经社。
看不到商业变现的曙光,分账成为传统影视公司在短剧赛道赖以生存的关键词。但一个残酷的事实是,随着短剧生态繁荣和精品化趋势出现,竞争日益激烈,成本水涨船高,靠平台补贴输血的模式,究竟还能维持多久?
事实上,创作者从平台获取流量扶持和分账奖励的难度在加大。一位MCN创始人透露,公司去年一部成本20万元的短剧分到了40多万元,但今年的一部新剧只分到20多万元,勉强覆盖住成本。
新的行业共识已经形成:短剧以小博大的时代正在成为过去式,一夜暴富的故事越来越罕见。
持续压缩成本
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对于绝大多数既没有流量优势、也缺乏资金实力的新玩家而言,养家糊口是不得不考虑的大事。
但控制成本不是海草的长项,也不是优先考虑的事项。他算过一笔账,按照3个月制作一部短剧计算,包括公司成本和外包工资在内,成本50万元见顶。在传统影视行业,他参与过的成本*的网剧项目也要5000多万元,电影成本更是动辄上亿。他承认短剧制作不精致甚至粗糙,但也认为自己并没有付出多高的成本。直到公司跑了半年,砸了近200万元却仍是镜花水月,他才意识到,成本将成为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2020年年底,海草在腾讯微视举办的一场微短剧大会上听说了同行的做法:外部编剧写12集短剧只需5000块钱,演员和团队都是自己公司的人,一周拍完一部剧,总成本控制在10万元以下。听了这组数字,海草直言“这活儿干不了。”他还经常因为用专业的阿莱摄影机被同行调侃,别人“用iPhone12以上就能拍”。
邱其虎的团队之所以能坚持到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对成本的严格把控。“虽然公司已经开始赚钱了,但除内容之外,控制成本仍然是我*考虑的东西。”他告诉雪豹财经社。兔狲文化的内容团队有18个人,单部剧的投入成本大多在百万元以上,目前合作方为腾讯视频、B站、百视TV、快手,项目数量上中长视频平台偏多。
按照每部剧的成本不同,兔狲文化内部将项目划分3个等级:S级项目投资600万元及以上;A级投资成本300万元左右。为了保持团队“手感”和厂牌内容更新而全网播出的短剧,由于不考虑营收,成本必须严格控制在100万以下。
一位以动漫IP改编短剧为核心业务的公司创始人告诉雪豹财经社,推进一个项目的时候,他们考虑最多的不是如何够到分账天花板,而是最少能分到多少。“如果*能分到50万元,那我会把成本控制在25万元以下,甚至更低。”
《从离婚开始》是“好有本领”的短剧处女作,今年7月在抖音上线,累计播放量突破2.2亿,相关账号一个月涨粉近40万。这部剧参与了抖音分账,天花板是150万元,按照每1000播放量分账6元钱来计算,这部剧能收入100万元左右,但公司投入的成本也接近100万元。
“成本还要继续压缩,有不断下探的空间。”曾明辉告诉雪豹财经社,《从离婚开始》采用边拍边播的模式,剧组最多时有40多人,因此成本高昂。为了省钱,后续两部短剧已通过集中拍摄的方式完成,人员配置方面也进行了优化。扩大产能则是摊薄成本的另一种方式,公司目前已经有3部短剧等待上线,明年预计完成18部短剧。多位MCN高层向雪豹财经社表示,只能在保证内容质量的情况下继续缩减成本。老曹则改弦易辙,一边降低短剧内容的占比,一边把更多精力放在直播电商上。
一个处于风口的行业能否屹立不倒,关键还要看能否建立正循环,既要降本也要开源,否则表面上的繁荣只是被不断溢出的泡沫撑起。“目前各大平台对短剧的评估体系还在建立中,这需要魄力和时间。如何和内容方谈分账或者招商等很多具体工作,也处于磨合之中。”邱其虎告诉雪豹财经社。曾明辉则认为,从长远的角度看,大家想要分得更多,就应该先一起想办法把蛋糕做大。
徘徊在希望和失望之间,无奈和疲惫正在消磨传统影视公司入局短剧的热情。他们既不愿轻易放弃已然付出的沉没成本,也看不到未来的光明“钱景”。
0901
01
忘掉股票和期货
这才是2022投资新风向
当下财富管理似乎进入瓶颈期。
首先是风险相对较低的银行理财,不再保本了。这个新规一出,超过4600个理财产品录得负收益,*亏损达到45%。
其次是年初以来,A股大盘波动较大,曾一度跌破3000点。而在俄乌冲突、国际贸易摩擦等全球事件之下,未来股票、期货、衍生品交易市场等都*不确定性。
最后是楼市问题。
就拿最近的7月来看,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滑12.3%,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滑28.9%,商品房销售额同比下跌28.2%。
去哪里寻找新的投资标的?这成了不少人群都在思考的问题。
这其中,相对火热的赛道并没有几个。其中,NFT算是最为大众所熟知的。
日前,NBA明星球员史蒂芬·库里花费约116万人民币买下一个NFT猿猴头像,就引起了海内外网友热议。
此后,朱啸虎、蔡文胜、林嘉鹏等投资人以及上市公司绿地集团、倍轻松、李宁等企业,纷纷宣布花钱购买了NFT产品。
NFT的收益有多高呢?此前,某公司推出了原价9.9元的NFT付款码皮肤,被买家高价挂上二手交易平台,该NFT皮肤一度被炒至上百万元。
然而,这一投资行为也遭受外界质疑。比如同样是做猿猴概念的项目团队Big Daddy Ape Club,在获得初期投资者大约130 万美元后直接消失了,这也成了Solana区块链历史上*的“Rug Pull”项目。
相比于NFT,真正的富人圈层里,正在悄悄进行另一个财富管理项目——海外房地产投资。
海外房地产投资,其实不算新鲜事。由于海外房产价值功能明显、普遍实行较长产权甚至*产权、房产信息私密性好等优势,早已吸引不少人加入投资行列,其中伦敦因其房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法律保护健全往往是很多人的*。
02
海外房地产投资的关键
依旧是location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海外房产投资要最应该注意什么?
回答里包含了入住率、升值潜力、全球视野甚至靠谱的中介。但这都离不开宋丹丹在《爱情碟中碟》里的那句话:“房地产最重要的是location、location、location”。
从整个海外房地产投资行情来看,大部分人热衷的“location 1”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但受到中国和美国贸易摩擦等问题,英国在近几年一跃成为了最热门的标的市场之一。
某国际在线房地产投资平台CEO就曾表示:“英国房地产符合外国投资的所有条件,尤其是对那些看到自己在亚洲股市的投资价值暴跌的投资者而言。”
在英国,*“location 2”则是伦敦,伦敦的*“location 3”则是金融城。找准这个3个location,房产投资就算是赢了一半。
比如这段时间,圈子里备受热议的项目The Haydon,就是这样一个标的。
据称,The Haydon坐落在素有“一平方英里(Square Mile)”之称的老金融城(The City of London)之中。
那么在这样的3-location地段上,The Haydon具体能够展现哪些投资指标?
首先是人群。
从The Haydon出发,30分钟范围内覆盖了德勤、安永、普华永道、亚马逊、贝恩、高盛、联合利华等国际知名企业,拥有超40万的庞大精英群体。
另外,The Haydon半小时内可通勤直达伦敦大学学院UCL、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以及帝国理工学院IC三大学府。
其次是商业。The Haydon步行15分钟内有5家米其林餐厅。此外,该项目距离伦敦*地标Heron Tower大厦800米,两大知名餐厅Duck and Waffle以及Sushi Samba就位于此。
此外,从The Haydon步行20分钟内就可以到达德文郡街广场、勒顿豪市集、*交易所、老斯皮塔福德市集以及新交易巷一号等5大繁华商场。
再者是交通。
从The Haydon项目周边有6座公共交通站点,有8条主要的地铁线路,前往Aldgate地铁站仅约180米,需约2分钟,步行至利物浦街站(Liverpool Street)仅需约10分钟。
通过这些站点,30分钟内可达包括国王十字(King's Cross)、牛津街(Oxford Street)、邦德街( Bond Street)、帕丁顿(Paddington)、金丝雀码头(Canary Wharf)以及希思罗机场(Heathrow Airport)等重要区域。
然后是居住体验。
The Haydon的部分高层,可以直接与金融城的三大金融地标小黄瓜(The Gherkin)、奶酪刨(The Leadenhall)以及对讲机(The Walkie Takie)对望。
最后是价值潜力。
根据市场数据,莱坊已将伦敦市中心*(PCL)的房价增长预测,从3.5%上调至4%,租金更是从8%增长上调至11%。
对高净值人士来说,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投资伦敦,是防止财富缩水甚至是财富增值的一个不错选择。
而身处伦敦*的The Haydon,无论是自住,还是“以房养学”、面向精英人群的租赁等,都可谓拥有极高的投资潜力。
03
打消财富焦虑
海外置业挂钩家庭财富
作为金融城内难得一见的新盘项目,The Haydon目前售价在62.5万英镑起。
如此的性价比,也使得The Haydon在目前伦敦市场上极为抢手。而可惜的是,The Haydon仅提供87套开间、一居室、二居室、三居室供选择。
然而,The Haydon在久战房地产市场的投资者圈子里大为热议,不止于超高性价比与极少的供应,更多还是与日俱增的财富焦虑。
知名财经评论家叶檀就表示,超过七成的中产、富裕阶层产生了财富焦虑。他们亟需将手中的钱通过各个渠道投资,以期望在5个月里盈利率超过8%,从而对冲贬值风险。
显然,对比各个投资渠道来看,“海外买房是有效对冲财富缩水的工具之一,是破解财富焦虑的方法之一。”
没办法,正如文章开头所言,当下的财富管理进入瓶颈期。
叶檀也表示,未来15-20年,家庭财富也会和一个因素高度正相关,就是海外资产的比例。
在当下的经济环境下,这群人需要更多像The Haydon这样的项目。
0821
半导体制造设备交付延期早已经不是“新闻”,但来到2022年,全球芯片短缺和制造设备短缺之势仍在蔓延,而且短期内似乎没法解决,更长的设备交货期也意味着产能提升更慢,芯片缺货涨价依旧是一场攻坚战。但在这样的背景下,国产半导体设备却迎来了大秀拳脚的好机会。
01 半导体设备交期大幅延长
当下,与全球芯片短缺相对应的,半导体设备交期延长的消息也此起彼伏。设备交期如雾里看花,有的是1年,2年不等,而且还在延长。
据业内从业人士透露,现在半导体测试ATE设备交期普遍超过6个月,比较抢手的测试设备订单已经排到2024年。不止是ATE设备,探针台的交期也普遍超过12个月。这主要由于主流机台都是日本生产,其保守稳健的生产方式,导致其生产远远跟不上市场需求。
半导体测试设备大厂爱德万测试台湾董事长暨总经理吴万锟日前表示,受到逻辑芯片需求强劲,爱德万今年芯片自动化检测设备创下历年最佳接成单,但也受到芯片及部分原材料短缺影响,设备交货期拉长至少要半年以上,他还强调,受到成本上扬影响,公司不排除在新年度调涨测试设备价格。
而半导体设备龙头应用材料也表示受到零部件短缺等问题,据介绍,本季度应用材料总共增加了13亿美元,积压总量达到了巨大的80亿美元,这也说明即该公司2022年的产能接近售罄。
据证券时报的报道,在化合物半导体领域,上游关键的MOCVD设备受零部件供应紧张的影响,交货周期再度延长,最新需要至10个月左右。
可以说,几乎所有的设备交期都延长了,半导体设备抢夺战早已打响,客户纷纷提前下单,订单积压已经是业内常态。去年基本所有的半导体设备供应商都赚的盆满钵满,举个例子,在2021年,ASML出货了286台光刻机,创造了186亿欧元的营收,其中仅EUV光刻机就达到了42台。据SEMI预测,2021年和2022年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额将分别达到953和1013亿美元,同比增长34.1%和6.3%。
ASML过去十年财报数据一览
02 不止抢新设备,二手设备甚至更“香”
当下,无论是晶圆代工厂还是IDM厂商,甚至是部分Fabless企业都在进行扩产、建厂,成熟节点也是一大方向。但问题来了,如果要扩大旧芯片的生产能力,这些买家就要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要么进入新设备的漫长等待周期,主要设备制造商的交期都没有缩短的迹象;要么是购买旧的二手设备,但二手设备现在也很紧俏。
其实从2016年开始,对制造芯片的新旧设备的需求都在增长。新设备交期延长直接推高了二手设备成交价和成交量,部分二手设备的翻新交付价格已经接近新机甚至超过新机。当下的二手半导体设备交易市场可谓是“量价齐升”。例如,佳能FPA3000i4,一款1995年生产的光刻设备,用于在芯片上蚀刻电路,2014年10月它的价值只有10万美元,而现在已经涨到了170万美元。
去年的汽车芯片短缺使我们意识到,我们使用的产品中大多数芯片都是用较老的制造技术制造的,有很多是在二手设备上生产的。据SDI Fabsurplus的老板Howe估计,全球可能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微芯片是在二手设备上制造的。SurplusGLOBAL首席执行官 Bruce Kim曾表述,公司在过去20年中回收了40,000件工具。
所以不仅仅是如应用材料、KLA等半导体设备大厂商去年赚到手软,据全球领先的二手半导体设备商SurplusGLOBAL中国区总经理陈真告诉半导体行业观察,“SurplusGLOBAL 2021年的全球销售额比2020年接近翻番,中国区销售额翻番。二手半导体设备如此火热的原因,优势主要体现在交期短上面。”
03 转用国产设备或许是一个出路
在全球半导体设备需求暴涨,而新设备和二手设备都缺货的情况下,再加上国产替代和国外供应链紧张的红利之下,国产半导体设备公司真正迎来了产业化的大机遇。据了解,现在许多国产半导体设备公司的订单也爆满,产品交货期普遍延长。
陈真直言道,现在部分少量国产设备已经在性能上赶上了国外原厂设备,而且交期方面相对较好,客户的认可度也随之增高,相对应的这部分二手设备在国内的售价会低于国外的售价,或者说他们的存在就给某一类型设备的价格设了天花板。
纵观整个半导体生产设备行业,国产半导体设备企业已经在大部分半导体生产设备环节中布局和渗透。集成电路制造设备通常分为前道工艺设备(芯片制造)和后道工艺设备(芯片封装测试)两大类,前者主要包括六大工艺步骤,分别为:热处理、光刻、刻蚀、离子注入、薄膜沉积、机械抛光,所对应的专用设备主要包括快速热处理/氧化/扩散设备、光刻设备、刻蚀/去胶设备、离子注入设备、薄膜沉积设备、机械抛光设备等。其中,光刻设备、刻蚀设备、薄膜沉积设备以及离子注入设备是同列为前道四大集成电路制造关键设备。后者主要是封装设备和各类测试设备。
目前,去胶设备、清洗设备、刻蚀设备等产品国产替代率较高,而涂胶显影设备、光刻设备则主要依赖进口。
在热处理设备领域,根据Gartner统计数据,2020年应用材料市占全球第一,占比约69.72%,全球第一。国内方面,2020年屹唐股份快速热处理设备的全球市场占有率为11.50%。在干法刻蚀领域,公司2020年凭借0.1%的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第十。
在光刻机领域,我国起步更晚一些,不过国内光刻机已经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上海微电子的SSX600系列步进扫描投影光刻机,可满足IC前道制造90nm、110nm、280nm关键层和非关键层的光刻工艺需求。该设备可用于8寸线或12寸线的大规模工业生产。
在蚀刻设备领域,中微公司等已占据 20%左右的市场份额。中微公司此前曾表示,这几年公司的刻蚀设备在国内主要客户端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在逻辑集成电路制造环节,公司开发的12英寸高端刻蚀设备已运用在国际知名客户65纳米到5纳米等先进的芯片生产线上;同时,公司已开发出小于5纳米刻蚀设备用于若干关键步骤的加工,并已获得行业领先客户的批量订单。而其也表示,目前公司刻蚀设备交期较过去有所延长。
去胶设备方面,我国已完成大部分国产替代,屹唐的干法去胶设备全球市占率超过30%,全球第一,在国内则占据90%的市场。
离子注入设备约占前道晶圆设备市场的3%份额,在这方面,国内万业企业旗下的凯世通已在2020年12月,与同芯成科技签署了3套集成电路制备用离子注入机订单,并于今年1月获客户约7亿元批量设备订单;中电科旗下的中科信在某些12寸晶圆产线上获得工艺验证。离子注入机的国产化仍处于快速起步阶段。两家公司目前均有离子注入机台导入客户验证,有望弥补国内半导体设备行业的短板。
薄膜沉积设备方面,中国的国产化相对还较低,北方华创CVD、PVD等相关设备已具备28nm工艺水平,拓荆科技CVD和ALD相关设备已成功应用于14nm及以上制程集成电路制造产线,和更先进制程的产品验证测试。
CMP技术,即化学机械抛光,国内厂商已具备一定替代能力:华海清科已有12英寸和8英寸的CMP设备,并已导入中芯国际、长江存储等一线制造厂商,中电科45所的8英寸设备也已导入中芯国际、华虹等厂商的产线,国内CMP设备市占率提升正当时。
在涂胶显影设备方面,主要被日本东京电子(TEL)所垄断。国内的芯源微的涂胶显影设备,作为国产化设备已逐步得到验证及应用,实现小批量替代。公司该类设备陆续获得了上海华力、长江存储、武汉新芯、中芯绍兴、厦门士兰集科、上海积塔、株洲中车、青岛芯恩、中芯宁波、昆明京东方等多个前道大客户订单。
前道检测设备方面,精测电子、上海睿励、中科飞测、东方晶源、匠岭等厂商都有产品实现突破。精测电子在互动易回复投资者称,公司于2021年7月份出机某头部晶圆厂的12英寸独立式光学线宽测量设备(OCD)、12英寸全自动电子束晶圆缺陷复查设备(Review SEM),目前验证进展非常顺利。
集成电路制造前道晶圆加工领域用清洗设备主要被日本迪恩士(DNS)等厂商所垄断,盛美股份、北方华创已有所市占,至纯科技能提供28nm节点的全部湿法工艺设备,芯源微生产单片式清洗机Spin Scrubber 设备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多个重要客户处获得批量重复订单,成功实现进口替代。该类设备已在中芯国际、上海华力、厦门士兰集科等多个客户处通过工艺验证,并已获得国内多家 Fab 厂商的批量重复订单。
在后道设备中,封装所需的设备类型较多,主要包括贴片机、划片机/检测设备、引线焊接设备、塑封/切筋成型设备等。2021年9月,国内封装设备企业凌波微步获千万融资,打入国内封测龙头。凌波微步主要生产传统封装引线键合过程中所使用到的 IC 球焊设备。据了解,IC球焊机是封装设备市场难度最高的核心设备。此前凌波微步李焕然称,公司产能压力很大,正在逐步扩大产能,预计2022年产能能够达到1500台至 2000 台。
后道测试设备又包括三类:ATE测试机、探针台(prober)、分选机(Handler)等。其中ATE测试机是测试的核心设备,在这方面,国外的泰瑞达和爱德万双寡头在ATE设备领域占据95%以上的市场份额。国内长川科技、华峰测控等上公司在这领域也有了较深的发力。此外,2020年底摩尔精英完成了对ATE测试机台设备VLCT与团队的收购,目前有现成的机台。据悉,摩尔精英的VLCT/ME-T0设备已经过20多年的迭代研发,测试出货了100多亿颗芯片,这些机台是为“量产”而生,能覆盖70%芯片种类的测试需求,包含digital、analog、mixed signal、RF等,在MCU、电源管理芯片、混合信号芯片与IoT芯片的测试上有非常好的优势。目前摩尔精英的VLCT设备已经在国内前三的芯片设计公司投入量产,多家国内芯片设计企业已经在使用VLCT进行量产,同时国际市场开展顺利,成功打入全球前三的射频国际巨头供应链。
所以如前文所述,几乎所有半导体制造设备交期都很长,许多的测试机台交期都在一年之久,选用国内的半导体制造设备(如现成的测试机台)不失为另一种好的选择。
04 结语
近年来国内半导体设备厂商的技术水平实现快速突破,国产替代也在加速中。但国内半导体设备总体来看,还与国际面临着很大差距,国内设备厂商应抓住国产化这个契机,向“专精”方向发展,同时也要走向国际化,更长远的发展。
0813
投资界(ID:pedaily2012)2月25日消息,高端网络芯片领先企业云合智网近日完成超4亿元Pre-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海松资本领投,LFC、混沌投资、银盛泰资本、萧山开发区产业基金、招商证券、中关村芯创基金、分享投资、华盖资本跟投,老股东前海母基金、活水资本、临芯资本、金沙江资本等持续加注,光源资本继续担任独家财务顾问。
在过去一年中,云合智网已迅速完成三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近10亿元,显示出市场对高端网络芯片的持续关注,以及对云合智网自主研发能力的认可。本轮融资完成后,公司将继续加速芯片研发及市场落地,进一步完善团队建设。
针对行业发展趋势,云合智网专注研发全球一流的高性能网络芯片及解决方案,帮助互联网公司、中大型企业和运营商打造下一代新型网络。
云合智网的创始团队均曾在硅谷顶级网络及芯片公司担任全球副总裁等高管职位,从业经验都超过20年,其中技术带头人曾领导并完成多款世界顶级交换机芯片的流片和量产。自2020年底成立以来,云合智网吸引了大批来自英特尔、微软、博通、思科、海思、中兴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的高端人才,已经建立了完整的高端芯片研发队伍。凭借团队对芯片架构设计的前瞻性认知和在网络芯片研发方面的丰富积累,云合智网为国内用户定制灵活高速的架构设计方案,在缩短开发周期的同时,快速迭代并全面赶超国际先进水平。
海松资本CEO、管理合伙人陈立光表示:“网络交换芯片是数据中心最重要的芯片之一,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数据中心的高速增长也为网络交换芯片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网络交换芯片技术壁垒极高,国内亟需在全球市场具有竞争力的网络交换芯片企业。云合智网拥有国内一流的研发和市场团队,将有机会成为国内乃至全球网络交换芯片的领军企业。作为一家深耕硬科技产业、具备深厚产业资源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海松资本在数据中心、半导体等相关领域拥有丰富的产业经验和投资布局,未来将持续支持云合智网的长远发展。”
混沌投资表示:“我们认为在国家数字化建设大背景下,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将会率先受益,交换机正是数据中心核心网络设备。交换机芯片行业长期被海外大厂垄断,国内云服务厂商亟需自主可控的产品打破格局,云合智网的交换机芯片正是解决痛点的关键。云合团队在网络芯片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深厚的技术背景、完整的团队架构,我们相信公司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和国际化视野,填补国内厂商在高端网络芯片行业的空白。”
银盛泰资本董事总经理朱璐璐表示:“云合智网是一家在数据中心、5G通信网络快速发展过程中极具竞争优势的企业,银盛泰资本在早期就保持密切关注。公司的高端网络交换芯片定位于填补国内市场空白,创始团队具有国际化视野和成熟的运营管理经验,核心技术团队具有丰富的流片经验。此外,作为初创公司,云合智网加大创新研发力度,其芯片和解决方案将满足国内客户面对创新网络架构的新需求。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云合智网有望成为一家真正的世界级芯片公司,银盛泰资本将一如既往地见证和支持企业的发展。”
萧山开发区产业基金总经理陈一奇表示:“云合智网是萧山开发区引进的高科技项目。云合智网拥有世界超一流的创始团队,他们不但具有国际化的视野,也非常接本土的地气。数据中心是未来数字化时代的核心基础设施,云合智网在交换机芯片领域的强大研发能力,必将为中国的数字化建设做出巨大贡献。我们期待云合智网在萧山开发区取得更大发展!”
招证投资战略企业团队负责人贾士博表示:“大数据时代,数据底层硬件尤其是芯片的价值将得到重估,与大数据直接相关的芯片领域将明显受益。从全球和我国的交换机及交换芯片市场来看,目前市场上的交换芯片主要被博通、思科垄断。虽然在我国交换机设备市场中,国产厂商参与度较高,但国内中高端网络设备的核心芯片市场仍主要被海外企业占据,国产化替代的需求非常强烈。因此,云合智网所主打的交换机核心芯片将有着非常广阔的市场空间。公司创始人均曾在硅谷顶级网络及芯片公司担任重要职务,拥有着丰富的技术、研发、管理和创业经验。我们愿意陪伴云合智网的优秀团队一起,不负众望,成功打破国外厂商在高端网络设备核心芯片领域的垄断,成为国内乃至国际上的一股重要力量。”
中关村芯创基金总经理、启航投资主管合伙人马建平表示:“随着5G、云计算、自动驾驶等技术加速迭代,网络的数据量将又一次呈几何级数的爆炸性增长,作为网络设备核心技术产品,网络芯片和网络操作系统软件将是一个规模数千亿元人民币并且持续高速增长的巨大市场。云合智网核心团队成员在网络芯片和系统领域具有全球领先的技术研发实力与商业创新经验。该公司也是中关村芯创基金在数据中心领域的重要布局之一,希望云合智网深耕网络行业,在研发国产自主网络芯片的基础上,建立国内自主可控的网络生态,为提高国家网络整体性能和供应链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分享投资董事总经理姜兴伟表示:“云合智网是一家弥补国产高端网络交换芯片空白的公司,该领域难度相当大,一直被博通等美国公司主导,云合智网团队背景非常强,可以说是目前国内唯一能将国产芯片研发出来的团队。我们相信,随着数据中心的建设,国产高端网络交换芯片的国产替代需求会越来越强,云合智网未来有望打破国外垄断的局面,成为国产高端网络交换芯片领域的独角兽,分享投资也将全力支持企业发展。”
华盖资本表示:“数据中心是数字化时代的关键赛道,而云合智网专注研发的交换机芯片作为数据中心最重要的逻辑芯片之一,行业天花板极高。团队核心成员在业内国际龙头企业从业多年、有过成功先例、兼具国际视野又懂国产化需求,我们相信这样的成建制团队能成功推出自主研发的高端交换机芯片,为中国的数字化和网络生态贡献力量,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前海母基金、智慧互联产业基金执行总裁许恺表示:“云合智网团队出身名门、整建制高规格,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并具有被验证过的创新与创业能力。在上一轮投资后,云合发展势头喜人,团队扩充与研发进度均超预期,我们看好公司成为国内最顶尖的高端以太网交换芯片供应商。”
活水资本人民币基金合伙人史联表示:“随着云计算数据量和落地应用的进一步发展,我们期待网络底层技术的更新与爆发,云合智网作为国内实力最强劲的自研交换机芯片,有望成为新一代网络基础标准的定义者。”
光源资本执行董事许银川表示:“在通向万物互联、元宇宙等产业远景的过程中,网络数据量的几何级增长是非常确定的趋势,性能更好的、更自主可控的网络芯片是数据流通的核心。云合智网的核心团队有深厚的产业背景,技术过硬、研发及流片经验丰富,团队视野开阔,融贯中西;上轮融资后,随着更多专业人才的加入,团队建制更加完整,中层团队能力愈发全面,研发进展也超出预期。我们认为云合智网是这个确定的大趋势中极具竞争力的企业,光源资本很高兴能够持续助力云合智网完成融资,期待公司未来能发展成为全球高端网络交换芯片的新巨头。”
云合智网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曹图强表示:“过去的一年云合智网发展迅猛,高端网络芯片的研发按计划有序进行,相继完成了几个重要的研发里程碑,已经申请了一百多项专利。云合虎年,在资本和人才的双重助力下,将在高端网络芯片研发的同时,在市场开拓,产品规划,技术创新等方面齐头并进。相信云合智网的高端网络芯片核心技术必将加速推动中国未来网络生态的构建。”
0803
长视频行业,正在失去“尊严”。
近期爱奇艺被抖音“拐”入同一个战壕,就影视二创达成合作,向曾经唾弃的“猪食论”妥协。
之所以退到如此地步,借用一位分析师的话:“去年以来,活下去是长视频平台的主要矛盾。”
但事实上除了“与虎谋皮”,苟且的活着,还是有其他选择的。美国电视行业上世纪90年代,也曾经历过类似的迭代危机。
那时,HBO等有线付费电视网崛起,对传统电视网(NBC、CBS、ABC)造成了持续冲击。《HBO的内容战略》一书提到:当时人们对这个新鲜事物跃跃欲试,火爆程度不亚于1849年的加州淘金热。
而有线付费颠覆性的技术优势下,商业模式也变成了「订阅付费」,竞争格局亦随之改变。
同时,行业的生产要素(演员、导演等)的价格,也坐上火箭,飞速上涨。
NBC的现象级剧《Friends》中,1994年一次性签约6名主演5年,成本为22500美元每集;而到了1999年重新续约时,每名演员成本提升至12.5万美元/集;到最后一季,每名主演成本上升到100万美元。
更雪上加霜的是,传统税收优惠也开始取消。
不利影响叠加,导致10年间剧集内容成本,提升复合增速在8-10%。竞争迭代威胁,局势看起来危矣。
然而事实上,传统电视网表现得相当长寿。据尼尔森数据,截至2022年5月,美国境内视频服务的使用比例,广播电视仍有24.4%。
那么,传统电视网是如何化解危机的呢,这对长视频行业又有什么借鉴意义?
超过5000万人观看,《Survivor》带来翻身机遇
经营压力大增下,美国传统电视网的*反应和爱奇艺们极为相似,裁员自救:ABC裁员10%;CBS裁掉了30%的管理人员和10%新闻部门的人员。
然而,裁员不仅没解决问题,还激发了矛盾——工会组织的反抗。
NBC抵抗了电视领域工会组织NABET长达17周的罢工,而各类罢工给电视网常规内容播出造成了显著影响,如编剧的罢工甚至影响了1988年的秋季档。
系列不利情况叠加,电视网一直苟活,直到2000年CBS的破冰尝试。
那时,CBS引进了两档欧洲的素人综艺节目《Survivor》(荒岛求生类)和《Big Brother》(观察类)。
没想到,节目获得了*的成功。以《Survivor》为例,到2001年观众规模从1000万增长至2050万,超过5000万人观看了最后一集。
籍此,《Survivor》获得了通用汽车等6个赞助商,每个赞助商金额在400万美元。其30秒广告价格,甚至超过了NBC的昂贵剧集《ER》。
另一方面,在黄金档剧集单位小时成本普遍超过100万美元背景下,综艺同等时长制作成本仅为剧集的一半。
收入提高,成本更低,综艺的盈利能力被验证。
之后,几大广播电视网迅速跟进,FOX推出了同样现象级节目《American Idol》(美国版好声音),ABC也推出了《The Bachelor》《The Mole》。
这反馈在数据上就是,到2005年,综艺节目在黄金档的市场占比已经达到20%。
而种种迹象表明,长视频行业目前也有类似的迹象。
可以看到,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每季广告主的投放,都和题材强相关;《送一百位女孩回家》系列也是一样,广告紧扣节目的受众群体。
投放比较精准,广告触达和转化效果在数据呈现上,会高于行业水平。
而不只单一节目,综艺整体的用户聚焦都在向女性倾斜。以综艺为主的芒果TV就不说了,用户近80%为女性;行业整体的女性向综艺数量,近年来也在持续上升。
相比之下,像古装题材的剧集,怎么植入广告都很有违和感。换句话说,剧集类目繁多以及题材问题,投放精准性上比较吃亏。
当然,剧集的目标还是以订阅为主,而一文论述过,国内付费天花板只建到“膝盖”,于短期拉动收入作用有限。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综艺是先招商再录制——有行业人士透露,目前优酷对综艺的启动标准是ROI达到0.7,稳定性高。
而剧集则不然,比如腾讯视频斥资7.8亿购买《如懿传》版权,结果上线后没爆,播放量不及预期,平台最终未能收回成本。
也就是说,自己先制作内容或购买版权,再资金回笼,具有较大的风险性。
当然,开源只是一方面,如何节流也是需要考虑的。毕竟NBC们利润被拖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成本的抬升——演员和创意支出。
就直观数据看,2013-2018年,部分头部影视剧中的主演片酬数据,呈现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单个演员也一样,比如钟汉良,2012年《天涯明月刀》到2019年的《一路繁花相送》,其片酬涨幅超过十倍。
基于剧集对艺人的依赖,这一块的成本很难压缩。
而综艺正好相反,素人真人秀观察类节目,像腾讯视频的《令人心动的offer》、《心动的信号》等,成本控制优势,上述CBS已经验证过。
主打明星的游戏娱乐类节目,则多实行飞行嘉宾模式,主动权掌握在节目组手上,可控性比较大。
创意支出方面,剧集更依赖原创,IP版权支出庞大——可以看到,靠着薅剧集制作方的羊毛,IP巨头阅文集团2021年收入同比增长30%。
而综艺节目可以采用模式借鉴的方式,“差异化”落地:
《中国新说唱》火了以后,一堆说唱类节目出现;《令人心动的offer》出圈之后,类似的节目也是井喷。
这种特点在当时美国综艺浪潮期间,催生出Endemol Shine、FremantleMedia等专门为综艺提供模式创意的公司。上述CBS的《Big Brother》,就是Endemol输出的。
据披露,这种模式按照国际标准,价格通常是总制作预算的5%-10%,不会因为一个节目变得很火波动很大。
概括来说,综艺的成本端相对标准化模式,明星薪酬支出可控,再结合收入端的特征,ROI结构相对稳定,更迎合当下经济下行背景。
不过,看似样样占优的*模式,真的没有漏洞吗?
前一阵子“王心凌”带火《姐姐3》,但《梦华录》一出,观众注意力就迅速转移了。看起来综艺似乎比较容易过气。
<_o3a_p>
对于这一点,美国电视行业给出了答案。
与当下得失相比,系列化、IP化或为未来
你可能觉得八季的《极限挑战》、六季的《向往的生活》已经很长寿了。但其实CBS的《Survivor》已经输出了38季,在2020年被疫情中断前,连续制作了20年。
而NBC的《Fear Factor》,制作了七季,授权给环球影城建成了*座综艺主题的公园景点。
FOX的《American Ido》,出版CD销售超过2000万张,演唱会票售出200万张,前4季的衍生品销售额突破5000万美元。
也就是说,系列化、IP化,会带来持续稳定的长期盈利。
不只综艺,剧集也是如此。以《权力的游戏》为例,据福布斯报道,2015年第五季播出时观看人数为810万;第六季时,观看人数上升到890万;2017年第七季时,数字提升了25%,达到1100万。
要知道,HBO是有线付费频道,这背后显然带来的是HBO营收的水涨船高。
不过,一般来说,综艺系列化的概率相比剧集更高一些。
如下图,2021年排名前十的国产剧和网综中,系列化剧集只有一部:《风起洛阳》(系列*部);系列化综艺却有9部,占比九成(《萌探探探案》《披荆斩棘的哥哥》为系列*部)。
至于原因,据后来的相关人士对美国综艺浪潮的研究显示,当时75%的基于成功模式制作的综艺节目,至少存活2季。
这理解起来就是,系列化内容的优势在于,可通过前季作品的市场反馈,对新一季进行修改与调整,以更好地适应目标市场。
如《美国队长》系列,*部的票房成绩(3.7亿美元)和口碑(豆瓣7.1)都欠佳,但*部通过对情节的设计与优化,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票房达7.14亿美元,豆瓣评分8.0。
就这一点看,综艺不管是《快乐大本营》等游戏娱乐内容,还是《极限挑战》《花儿与少年》等真人秀综艺,模式框架都是不变的,要调整的只是游戏创意,或者冲突、矛盾设计,系列化基本上是加分项的意义。
但影视剧集,则对剧本的功底要求非常高。而好剧本难求,一定程度限制了系列剧的发展:
众所周知,2017年的爆款网剧、豆瓣评分高达9.0的《白夜追凶》,本是有续集计划的。但难产3年后,导演王伟公开宣布,因*季的剧本不够好,放弃拍摄续集。
同样被粉丝等更很久的《大宋少年志》《庆余年》等,也都四年多了,*季还杳无音讯。
当然,也不乏顺利推出的。只是名利双收的少,失败的情况更常见(网上相关的讨论都有点“槽多无口”了)。
两个典型的案例是,电视剧《大宋提刑官》*部,堪称封神之作;*部剧情、立意平庸,口碑坍塌。
电影《唐人街探案》系列,本有望建立中国“唐探宇宙”,但口碑持续下滑。
除了剧情问题,内容系列化还有一个棘手的情况——换角。
而这一点对综艺来说不太是事,毕竟其要么是飞行嘉宾,要么每一季本身就要换素人。如果是导师或固定PD更换,可能带来的也不全是坏影响。
比如,《中国好声音》第四季由于周杰伦的加盟,一扫前两季热度逐渐下降的颓势,百度指数逆势高企。
但对系列化剧集冲击很大,比如众人熟知的《还珠格格》,*、二部,林心如塑造的紫薇等形象,深入人心,口碑和观众基础庞大。
等到第三部,主要角色基本全部换了演员,观众不适应之下,第三部的收视率和口碑,大打折扣。
当然,很多时候换角并非剧方本意,有着演员身价上涨、档期等各种原因,但风险不能不考虑。
而限制条件影响不同,反映到收益持续性上就是:
当一部综艺火了之后,其下一季大概率能获得更多的广告商投资。
如《乘风破浪的姐姐》,*季*冠名费为8000万,到了*季广告招商价格大幅上涨,*冠名价格为5亿。
但剧集即便*季口碑爆棚,可如果*季效果不好,很难让用户买单,甚至还会连累*季的口碑。
如此,不难理解为何各平台综艺系列化的比例较高。而事实上,在应对短视频的竞争中,这种趋势会更加集中化。
可以看到,爆剧《梦华录》虽让主演刘亦菲和陈晓,重回顶流之列。但截至目前,大女主刘亦菲没有解锁任何新商务;男主陈晓只在7月24日,发布过一条兰蔻七夕题材的广告片。
一位广告公司负责人表示:放在两三年前,这种热度早上了,但现在大家都在追求投入产出比,还在对他们的热度进行观望。
局势艰难如斯,似乎为长视频平台一退再退找到了注脚。然而比起撤退,进攻或是更好的防守。类比美国电视行业上世纪90年代的综艺浪潮,综艺系列化、IP化之路,或代表着未来。
0801
投资界(ID:pedaily2012)1月20日消息,亚太领先的生物技术专业合同研究组织(CRO)平台诺威健康(Novotech),今日宣布完成共计7.6亿美元的融资安排,其中包括2.55亿美元的私募融资及5.05亿美元的再融资。资金将用于支持并购及技术赋能,为公司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诺威健康首席执行官John Moller表示,此次私募融资受到了多家国际投资者和现有投资者的认可,公司将继续在战略并购和技术赋能方面加大力度。
据外媒报道,此次融资安排使得诺威健康估值达到约30亿美元,相较公司一年前融资时23亿美元的估值高出约三分之一。交易完成后,TPG亚洲基金仍为诺威健康控股股东,继续支持公司发展。
去年9月,诺威健康暂停香港IPO进程,转向私募市场融资。此次融资安排显示,诺威健康在私募市场有着良好的吸引力。据外媒报道,诺威健康仍将持续评估上市的可能性。
诺威健康由Novotech和PPC佳生在2020年10月合并而成,后两者均为TPG于2017年投资的企业。自合并后,诺威健康任命了数位行业经验丰富的高管,进一步夯实了团队领导力。
公司在1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覆盖了临床试验行业发展速度最快的中国、东南亚和韩国等市场。据弗若斯特沙利文,以2020年收入计,诺威健康是亚洲最大的生物技术CRO平台。以一期临床试验数目计,诺威健康是澳洲及韩国早期临床试验的领先者。集团可提供从首次人体到四期临床研究的全面临床服务,并拥有一期临床基地和生物分析实验室,已经促成了覆盖各个阶段和治疗领域、约3700多项临床试验的成功。截至2020年12月31日,亚太地区排名前20位的临床站点(按行业申办的临床试验数计算)中95%的站点曾经与诺威健康合作。
医疗健康行业是TPG长期关注的赛道。TPG也是较早成立专门医疗行业投资团队的国际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之一,在全球范围有着广泛的医疗投资经验。TPG在中国的医疗行业投资案例包括高端私立医院运营商和睦家,中国最大的微创外科手术器械及配件平台康基医疗,中国领先的眼科药物公司兆科眼科,专注于抗病毒、呼吸疾病和儿科等领域创新药公司爱科百发,国内领先的创新介入式心血管装置公司百心安,以及互联网“医疗+医药”健康到家服务平台叮当快药等。
0801
投资界(ID:pedaily2012)7月28日消息,近日,珂纳医疗科技(苏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珂纳医疗”)宣布完成近亿元B2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干融资本领投,华登国际继续跟投。珂纳医疗将利用本轮融资的资金,一方面快速向全球市场推出自主研发的高频超声成像系统,另一方面将借助半导体超声CMUT芯片核心专利,研发新一代CMUT芯片和创新的超声成像产品。
珂纳医疗是全球新一代半导体超声CMUT芯片技术引领者,其创新设计的超声换能器正在建立新的医疗超声成像性能标准。公司在该领域拥有强大的知识产权库,是全球业内唯一一家不需要第三方IP 授权的公司。
医疗超声已经在市场应用多年,通过发射和接收人体组织反射的声波信号,形成组织的切面图像,医生们可以像获得一双透视眼一般观察人体内部的组织结构,而对于患者而言,这种检查是实时,无痛无创且检查部位非常广泛,体验感好。
珂纳医疗在国内首次在超声系统上配置38MHz的超高频多基元换能器,超声图像的分辨率可达头发丝级的75微米;第一代医疗超声产品Paragon XHD已经强势进入市场,将超声诊断拓展到皮肤科、医美整形等新兴表浅应用领域,获得高度评价;第二代产品增配70MHz以上的阵列探头,图像分辨力可进一步提升至30微米,在眼科临床诊断,小动物临床实验和生物医学科研领域具有极高的价值,有望打破长期以来外企业在超高频系统领域的垄断地位。与此同时,公司正在研发二维阵列超声探头以及三维超声立体成像系统,充分发挥CMUT的技术优势,聚焦快速增长的超声可视化应用市场,在拓宽临床应用领域的同时,大大降低了操作者的使用门槛,为手术引导、介入、穿刺、小动物科研等应用领域带来革命性的超声解决方案。
珂纳医疗团队齐聚了半导体MEMS技术、超声换能器和超声系统研发、超声产品营销和供应链管理等领域的专业人才。核心研发团队拥有在GE、西门子等知名企业的深厚超声系统和换能器开发经验,毕业于斯坦福大学、杜克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世界名校。珂纳医疗创始人黄勇力博士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系,是斯坦福大学原创CMUT技术的主要发明人之一,公司CEO赵威东先生曾长期任职于国际头部医疗器械公司,曾任GE医疗无锡公司董事长、超声事业部总经理,丹纳赫旗下贝克曼诊断经济型产品事业部副总裁,成功地将中国研发和生产基地发展为服务全球、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企业。
干融控股董事长叶晓明女士表示:“医疗超声设备受限于传统的压电陶瓷材料已接近于工艺的极限,已经多年没有实质性创新产品。珂纳医疗将其全球领先的原创性CMUT技术应用于医疗超声领域,采用MEMS工艺打破超声探头材料的天花板,将给医疗超声领域带来颠覆性的革命。在黄勇力博士的带领下,珂纳团队汇集了多位半导体、医疗成像设备领域的世界级顶尖人才,第一代产品Paragon XHD一经推出,得到了国内外各科室顶级专家的高度认可。珂纳的储备产品线丰富,符合干融控股加速对创新型医疗器械领域布局的战略,我们持续看好公司的未来发展。”
华登国际资本投资董事总经理黄庆先生表示:“华登国际坚持关注硬科技领域。硬科技的成长需要时间,但其内在势能决定了它卓越的生长路径,它是一个趋势。珂纳医疗长期专注CMUT芯片技术和应用,一系列高频超声探头的商品化以及高频超声系统的快速商业化都体现了CMUT的技术优势。华登国际一直以来都看好珂纳良好的发展趋势。”
珂纳医疗创始人黄勇力先生表示:“原创的高新技术从实验室研究到产业化是一个艰辛的过程。珂纳医疗通过多年的努力,迄今已研发出可产业化的全新半导体CMUT超声传感器技术,并成为国际上该技术领域里的领先者。以医疗超声为起点,珂纳的产品填补了日益增长的超高分辨率超声市场的需求;并持续开发空间成像性能更加优越、集成度更高的新一代CMUT超声影像系统;未来,公司将持续投入CMUT核心技术的升级研发,并将其推广至医疗、消费、工业、生物工程等更广泛的领域,成就中国CMUT超声技术在多个市场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在CMUT技术商业化的关键时刻,珂纳很荣幸得到干融资本的认可和投资,以及华登国际一如既往的支持。本轮融资,将助力公司加快下一代产品研发和市场的积极推广。”
珂纳医疗CEO赵威东先生表示:“超声诊断设备作为诊断工具由于其安全性和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从传统的腹部超声、心血管超声、妇产科超声,到泌尿外科、肌肉骨骼、介入超声等专科应用,及救护车、野外等不同的应用场景,一直在不断快速拓展新的应用领域,市场也在不断成长。超声诊断最关注的是图像质量,尤其是对图像分辨率不断提高的要求。超声在过去多年的发展就是一个技术改变影像质量并不断取得突破的过程。行业推崇的就是能让组织解剖结构影像尽可能地可视化,能展示很多的解剖结构细节。珂纳医疗世界领先的基于半导体的CMUT超声换能器技术和定制的超高频成像系统进一步突破了成像的瓶颈,可以让用户看到更细微的解剖结构,提高诊断的信心。我们会致力于持续推出基于CMUT的超声产品,为我们的客户提供更精准的诊断工具。”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7/496995.shtml
0730
投资界(ID:pedaily2012)1月21日消息,近日,超写实数字人设计孵化服务商燃麦科技获SIG数千万人民币Pre-A轮投资,穆棉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据了解,本次融资将主要用于超写实数字人的开发和打造数字人IP矩阵。
2021年以来,虚拟技术市场增量明显,根据头豹研究所数据显示,2022年虚拟数字人市场规模将达到2000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到近3000亿元,而其中身份型虚拟人将在未来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另据Research And Markets研究,预计到2028年,全球虚拟技术市场规模将达到5047.6亿美元(约32707.44亿元人民币)。
燃麦科技成立于2020年,核心定位是数字资产的运营和管理,已开发并推出AYAYI等多个超写实数字人。AYAYI自2021年五月二十号上线,首发帖阅读量近300万,一夜涨粉近4万。公司从六月中旬开始进行商业化试水,整体市场反应远超预期,截至目前,累计接触品牌已经超过五百家。而此前,AYAYI经过多轮行业咨询与筛选,历时半年多,迭代超过40个版本后,才最终设计出来、推向市场。
燃麦同美国、法国、日本、中国等国多家具有前瞻性的技术和创意团队都有合作,使艺术与技术更好的融合。燃麦的核心团队更擅长对于市场的判断、人物设定,数字营销以及审美的把控。AYAYI问世恰逢元宇宙题材开始引爆市场,但是燃麦并不希望让AYAYI只是作为一个代言人,而是强调共创,让数字人与时代的脉动共情,也因此AYAYI的风格和调性可以吸引如此多的品牌。从元宇宙到Web3.0,既是概念的颠覆,也是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效率是互联网永恒不变的主题,而元宇宙的去中心化正式从底层在最大幅度提升数字化生产效率。
与BOSS、保时捷、BURBERRY等国际顶级品牌达成合作,以及作为“数字员工”入驻了阿里,对于不到一岁的AYAYI而言都是阶段性的里程碑,据唐迤介绍,燃麦更核心的业务是做平台型数字资产运营,通过把更多的数字内容资产化,进一步实现数字资产价值化。
燃麦科技在不断迭代数字人的同时,也在利用数字人所衍生的各类数字化场景,发力虚拟商品运营,一方面签约了很多艺术家,在有序孵化出一些能够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被大家认可数字化商品品牌;另一方面已经研发出由AI驱动数字化视频品牌。
在数字人领域已经形成了多条细分赛道,聚焦到超写实数字人赛道,在AYAYI之前,海外市场已经有超过五十个先例,其中也不乏Lil Miquela、Shudu Gram、Imma Gram等海外网红。在国内,还有柳夜熙、华智冰、花西子等也不断出现在大众视野,但总的来说,整个赛道还处于起步阶段,而未来,这个领域的竞争与合作会更让人拭目以待。
本轮投资方SIG表示:作为国内超写实数字人IP孵化领域的头部玩家,年轻的燃麦科技从诞生伊始便在探索元宇宙数字内容的制作和搭建方面走出了自己的路,并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行业标杆。SIG期待未来燃麦在时尚、体育、娱乐等领域更深层次地挖掘数字资产的商业价值,并建立属于燃麦的元宇宙世界观。
0728
又是一个不确定性弥漫的美股财报季。“零售*”沃尔玛下调了利润指引,带着零售股集体大跌;麦当劳盈利超预期但营收不佳;科技股巨头谷歌和微软业绩也逊于预期。
但巴菲特*的“快乐水”依然表现坚挺。
7月26日,可口可乐公司发布了2022年*季度财报。财报显示:
公司二季度营收为113.25亿美元,同比增长12%,超出市场预期的105.7亿美元;
经营利润为23.41亿美元;净利润为19.00亿美元;
调整后的每股收益为0.70美元,同比增长4%,高于市场预期的0.67美元。
业绩高于预期的同时,可口可乐还更新了全年业绩指引:公司全年预计内生性营收(organic revenue)将增长12%至13%,其先前的指引区间为增长7%至8%。截至美股收盘,三大股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跌,而可口可口股价逆势上涨1.64%。
涨价也要喝“快乐水”
通胀是影响企业二季度业绩的关键因素。为了对冲更高的运费、高果糖玉米糖浆和铝成本,可口可乐提高了部分商品售价,但消费者对于“快乐水”的需求仍然强劲。
根据财报,今年二季度,可口可乐的全球单箱销量同比增长8%,销量表现主要受“非家庭业务持续复苏”的推动。在大流行之前,可口可乐公司约一半的收入来自外出活动,例如在电影院、餐馆、主题乐园购买汽水。
具体到各区域市场的单箱销量情况,财报显示:
欧洲、中东和非洲的单箱销量增长了6%,主要得益于西欧、土耳其和巴基斯坦的强劲增长;
拉丁美洲的单箱销量增长了9%,增长由墨西哥、巴西和阿根廷带动;
北美的单箱销量增长2%,主要得益于非家庭渠道的表现,起泡软饮和乳制品饮料在本季度*增长;
亚太的单箱销量增长了11%,增长主要是印度和菲律宾的需求推动,部分因中国市场疫情又起而抵消。
可口可乐的*执行官James Quincey归功于“业务的灵活性、品牌组合进一步优化后的优势,以及公司在运营和宏观经济影响下为实现业务增长所采取的有效策略”。
不过,财报电话会上,James Quincey也表示,目前很难清楚了解消费者,有早期迹象显示,低收入的买家正在从便利店或杂货铺购买更便宜的产品,但在棒球场和主题公园等地,旅游和休闲的需求非常强劲。
谁是YYDS?
作为全球饮料巨头,可口可乐在面临大通胀、地缘冲突和疫情等多重挑战时依然交出可靠业绩,足见公司竞争力。
资本市场也对可口可乐保持信心。摩根士丹利近日表示,饮料公司或许是投资者最安全的投资之一,主要是由于该行业的定价权、疫情后的复苏以及行业的良性竞争。摩根士丹利认为,总体而言饮料公司的定价权明显优于快消品同行,并给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买入”评级。
不过,即使实力强大,可口可乐依然会有挑战者,比如近年势头凶猛的元气森林。
据多家媒体报道,元气森林计划推出一款无糖可乐味饮品,该项目内部代号“YYDS”,这意味着元气森林将和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的旗舰产品正面竞争。
尽管有消息称,元气森林并非有意和“两乐”巨头全面竞争,但该公司已经进入巨头的防备范围。据新浪科技今年2月报道,“两乐双方都开过会,下定决心干倒元气森林。”
令巨头戒备的是,以无糖气泡水强势崛起的新玩家,可能会塑造年轻人新的消费认知。在“抢占年轻市场”这件事上,巨头今年动作频频。
今年2月,可口可乐宣布推出限定版产品可口可乐“星河漫步”,这是可口可乐全新创意平台“乐创无界”发布的*产品,该产品引入了AR互动体验,已于3月登陆中国市场。
除了让新品和创新技术做结合,可口可乐公司在“无糖”上的投入也在持续,其为“雪碧”扩增无糖产品线,公司旗下品牌COSTA推出的COSTA轻乳茶系列也以“低糖低脂”为卖点。
“年轻人”是新品牌的突破口,也是经典品牌维持优势的必争之地,尤其是在消费风向时时变化的中国市场。应对全球大环境多重挑战的同时,可口可乐在中国市场也有一场硬仗要打,这场仗争的不仅是销量,还有和消费心智相关的品牌未来。
0725
投资界(ID:pedaily2012)1月13日消息,西湖欧米(杭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完成数亿元Pre-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倚锋资本和老股东高瓴创投共同领投,幂方资本、老股东高榕资本和西湖科创投跟投,融资资金将继续推进蛋白质谱驱动的体外辅助诊断(IVD)产品和AI制药产品的研发。
西湖欧米成立于2020年7月,致力于开发和应用以蛋白质谱为主的多组学技术,助力人类健康事业。目前,公司已组建一支拥有交叉学科背景的专业团队,其中囊括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和药物研发等领域的高精尖人才。同时,西湖欧米已拥有多项专利技术,成立全资子公司杭州欧米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及杭州欧米智造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与Sciex、Thermo Fisher、Bruker等质谱厂家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成为Pressure BioSciences Inc 在中国的独家代理和服务商。西湖欧米已与海内外70多家顶尖医院、科研单位、药厂构建密切合作关系,荣登2021年Venture 50 新芽榜单,荣获“浙江省中小科技企业”称号。
西湖欧米创始人郭天南表示:“人类对疾病的理解逐渐深入到微观分子层面。西湖欧米目前已掌握多种前沿技术可从微量临床样品中对数以千计的生物分子进行精确测量。目前我们专注于不断开发优化高通量质谱技术,对微量组织的蛋白质组进行深度、低成本的测量,并开发AI技术,对由此产生的蛋白质组大数据进行分析,尝试从底层改善重大疾病的治疗,提高药物研发效率,密切监测健康状态,助力大健康事业。”
倚锋资本管理合伙人朱湃表示:“蛋白质组学是对基因组学的补充和完善,是后基因组时代极富潜力的新技术,其应用范围广泛,囊括治疗伴随诊断、新药靶点发现、药物机理毒理研究等多角度。西湖欧米作为蛋白质组学领域的旗帜性企业,聚焦AI赋能的分子诊断,有望多维度应用于精准医学和药物研发等不同场景,值得期待。”
高瓴创投项目负责人表示:“蛋白质组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人类对生命奥秘探究的又一突破。西湖欧米团队以AI赋能的蛋白质组学技术为切入口,以其深耕蛋白质组学领域多年的经验,持续推动体外辅助诊断产品的面世。西湖欧米是高瓴创投从种子轮开始支持的企业,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看到更多蛋白质组学相关的产品应用于临床,辅助精准医疗。”
幂方资本投资人蔡红表示:“郭天南博士带领的西湖欧米团队深耕蛋白质组学研究多年,在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学底层技术发展上做出了全球引领性的成果,搭建起AI深度学习的能力,结合广泛的临床资源,致力于推进应用转化。期待西湖欧米团队在蛋白质组学领域不断突破极限,为加速推动临床应用转化进程贡献力量。幂方资本看好在技术不断优化、成本持续降低趋势下,蛋白质组学在全球临床科研、疾病诊疗和药物研发中的转化应用潜力。
高榕资本副总裁乐贝林表示:“高榕资本始终期盼与世界级的跨学科团队,通过前沿尖端的技术,不断突破人类对生命理解的边界。郭天南博士带领的团队,致力于在无限复杂和动态的微观蛋白质世界,基于蛋白质组大数据,去发现蕴含在其中的生命规律,进而去解决诊断和治疗两大精准医疗方向中的难题。投资西湖欧米种子轮以来,我们也惊喜地看到公司在蛋白质组大数据积累、临床诊断产品研发上快速推进,并基于中国丰富临床资源搭建精准医疗平台。期待西湖欧米的技术未来应用于更多未被解决的临床实际问题,助推中国蛋白质组学的进步。”
西湖科创投董事长沈丽芬表示:“蛋白质组学是实现精准医疗的重大突破口,我们将持续在资金、政策、产业等方面,全面协助欧米研发及落地以临床蛋白质组学为基石的分子诊断产品。后续,西湖科创投将继续加大对西湖区优质科创企业的赋能力度,重点助力大健康计划的实施落地,支持生物医药科技企业成长,为临床诊断、治疗、预后提供更精准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