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华宇注册地址“ 下的文章
1017
投资界(ID:pedaily2012)10月12日消息,专注于国产高端ADC/DAC研究「智毅聚芯」近日完成新一轮Pre-A2轮融资,润城资产、卓源资本等领投。此前「智毅聚芯」已完成Pre-A轮融资,由陆石投资, 祥晖资本,中芯聚源,启迪之星,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等联合投资。
本轮融资将进一步用于高性能ADC/DAC芯片的研究、开发与销售,主要向市场提供高性能模数转换器(ADC)芯片、高性能数模转换器(DAC)芯片等模拟信号链芯片产品,并提供IP授权,应用于雷达、通讯基站、导航设备、工业高精控制、医疗仪器等众多领域。
「智毅聚芯」由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众多科研人员构成。创始人兼CEO杨培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有超过15年以上的模拟芯片研发及管理经验。首席科学家杨华中教授是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得主与长江学者。CTO殷秀梅博士同样来自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是国内最早一批领导设计超高速高精度ADC/DAC芯片的研发骨干之一。企业高级顾问及监事李学清博士是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计算机系博士后研究员,长期从事高速高精度数据转换器方向研究。
全球高性能数据转换器市场规模已超过200亿美元。在售的数据转换器芯片按照指标范围和架构可大约分为10类,高精度ADC/DAC是其中重要的一类。美国ADI公司在此领域在售产品有500个以上的型号,有效精度在16bit及以下的产品销售占其中95%以上。
智毅聚芯目前已实现了高精度ADC/DAC的核心技术突破,是国内最 早形成16bit、14bit、12bit等全线系列化型号的企业。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10/501974.shtml
1014
投资界(ID:pedaily2012)10月13日消息,专注于微创外科内窥镜摄像领域系统提供商深圳市博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盛医疗”)近日完成A轮融资。此轮融资由粤科金融集团领投、深圳高新投、中山火炬华盈投资跟投,探针资本担任本轮独家财务顾问。据悉,本轮融资主要将用于扩充核心研发队伍、完善产品布局,以及加大市场投入。
博盛医疗成立于2017年,位于深圳生物医药创新产业园区。企业创始人均来自国内外一流学府和医疗设备公司,在内窥镜领域深耕数十年。凭借创始团队在图像/视频算法、软硬件开发、营销管理等多方面的经验积累,企业自主研发了电子镜镜体、图像处理主板模组等部件,减少了对海外供应商的依赖营,有较大的功能拓展和利润空间。
不仅如此,面对高端内镜进口替代的蓝海市场,公司紧跟内窥镜国产化的政策风口,致力于提供国产3D+荧光+4K内镜一体化设备。2022年6月,公司核心产品3D电子腹腔镜(30°)已正式获得注册证,并预计将快速投入市场应用。博盛医疗就此迎来快速发展的关键之年。
谈及本轮融资,公司创始人陆汇海表示:“尽管疫情持续影响,但博盛医疗仍旧赢得了投资人和专业人士的支持和认可,逆势而上获得新一轮融资。对此,我们感到十分高兴,也在这里郑重向所有的投资人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将更加有信心成为国产双路3D内窥镜引领者。博盛医疗将继续抓住和用好发展的机遇期,牢牢把握‘稳中求进,进中求好’的原则,一如既往、坚定不移地着力打造高品质产品,依托核心的专利技术和国家政策两大优势,把企业做大做强,在新一轮的发展竞争中再创佳绩。”
博盛医疗以自主研发的立体感自适应技术为基础,通过3D立体感自动优化算法技术,实时将使用者维持在3D舒适区范围内。实现在增强3D立体纵深感的同时,将使用者产生晕眩感和视觉疲劳感降到最低,解决3D内镜眩晕的痼疾。
除3D全高清电子腹腔镜外,博盛医疗还自主研发了4K超高清内窥镜摄像系统、FHD高清内窥镜摄像系统,核心机型具备ALL IN ONE功能。不仅一台主机能够同时兼容博盛医疗所研发的4K、3D内窥镜,而且其解决方案集成冷光源和4K/3D全功能录像机于一体,大幅降低了一次性采购成本和后期维护成本,将3D电子腹腔内窥镜带向更多手术患者。
广东粤科风险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生物医药组负责人李研表示:博盛医疗是高端内窥镜领域少数具有硬件、软件、算法全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核心团队在细分领域具有近20年的研发经验。目前公司主打的产品基于全自主开发的技术平台,因此成像质量更好、流畅度更高、延迟更低、迭代更灵活且成本更低。
3D内镜在微创外科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可提供给手术医师更广的视野和更优的视觉纵深感,由此进一步提升手术的精准度、降低并发症概率,同时缩短手术时间。这条赛道中,基本是Storz一家独大,较高的采购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品在终端的渗透。博盛医疗产品的上市,有望加速实现内镜赛道的国产化进程。
通过本轮增资,我们很荣幸有机会可以和博盛深度绑定。我们非常看好博盛未来的市场发展,也期待博盛目前在研的3D荧光内镜及3D+荧光+4K的一体机。
高新投怡化基金投资经理梁美薇表示:一方面,3D产品对比传统内窥镜,视觉上更真实地呈现了内窥镜所采集的图像。医生对病灶判断更精准,手术时纵深感强,大大地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并且可以广泛应用于外科临床诊断和各种微创伤手术。另一方面,3D产品是手术机器人核心难点之一。随着手术机器人渗透率提升,博盛与下游手术机器人厂商形成很好的协同作用。在整机融合中各取所长,作为核心供应商有助于提升下游客户获证效率。内窥镜属于长期被进口垄断的赛道,随着国家对国产医疗器械国产化的扶持力度加大,政策鼓励内窥镜自主创新,国产替代不断加速,项目团队认为博盛在国产内镜中将占有一席之地。
中山火炬华盈投资高级投资经理叶子阳表示:相较于传统二维成像的内窥镜系统,3D电子腹腔镜和荧光电子腹腔镜能够提供具备纵深感和荧光标记区域的内窥镜成像,在降低微创手术的操作难度、学习成本、提高手术效率上具有先天优势。博盛医疗发明的立体感自适应技术极大程度地缓解了立体成像的眩晕感和疲劳感问题,解决了3D电子腹腔镜大规模推广应用的关键障碍,得到了手术医生和投资人的认可。我们期待企业明年面世的3D+荧光产品一举打破进口品牌在这一领域的垄断,并展望博盛医疗未来能够成为国产内窥镜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品牌之一。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10/502041.shtml
1011
投资界(ID:pedaily2012)10月9日消息,光恒科技近期完成超5000万元A轮及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永攀创投、广州海智创投、得彼投资、珠海香洲智融创投等多家机构。据悉,永攀创投在A轮中担任领投方,A+轮再次追投,并担任光恒科技融资的独家财务顾问。本轮融资主要用于新厂房扩建,新型激光测量设备研发和批量生产。
光恒科技是一家“核心部件+系统应用”双线并进的激光行业公司,兼具软硬件技术研发和生产能力,可提供全套的激光检测解决方案。公司成立于2017年3月,位于珠海市香洲区,建有6000多平专业化生产车间及2个专业化实验室,下游客户包括中电科、国家电网、大唐新能源、各大科研院所。
光恒科技目前的两大支撑业务为光纤激光器件与新型激光应用设备。其核心元器件包括了隔离器、环形器、分束器等多个产品种类,型号多达数千种,在超快激光领域(高端无源器件)这一细分市场占有率超过50%。
光恒科技的业务版图
激光设备的具体应用则主要面向三个领域——气象保障、电力电网和风力发电。
气象保障类设备为光恒科技目前的支撑业务,产品包括地基式激光测风雷达、激光云高仪、激光能见度检测仪,作用为气象探测预报、大气物理研究等。
以光恒科技目前应用较多的机场场景为例,飞机起降常常会面临风切变现象。风切变是改变风向和风力的强大气流,在飞机起降落过程中会严重干扰机翼的正常升力托举,进而干扰飞行。利用光恒科技的激光云高仪,可以探测三层的云底高度,无云时可给出垂直能见度,从而帮助飞行员识别并回避飞行风险。
在主营业务之外,光恒科技还在今年形成了增量业务——风力发电业务和激光除冰设备。风力发电业务为公司依托自有气象保障类业务的技术进行研发、生产并销售的机舱式激光测风雷达,主要用于海上风机场的测风测速,通过工艺优化,在提升性能的同时还将设备体积远小于行业均值,大大增加了便携性。
激光除冰业务则是光恒科技与国家电网防灾减灾中心合作推动的项目。其自研的2微米激光除冰除障仪,能在不打坏电线的情况下,对电线上的冰进行去除,增加了除冰工作的效率及安全性。
光恒科技副总经理曹丁象表示,未来还将瞄准OCT相干光学检测及智能驾驶市场,研发泛半导体检测及自动驾驶相关产品,目前已在长沙设立一家子公司,并由前国防科大副教授带领团队进行研发工作。
创始团队方面,创始人赵德平毕业于中山大学物理学,拥有10余年光学行业销售及管理经验,曾任职国内知名上市公司激光事业部负责人。副总经理曹丁象为国防科技大学博士后,曾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八所参与“神光III”项目研究,担任国家“863计划”科研项目负责人,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负责人。
永攀创投合伙人朱宸雨表示:光恒是国内少有实现“核心部件-系统应用”垂直整合的公司,让公司相比同行具有研发迭代和成本的双重优势,竞争壁垒高。创始团队年轻朝气,干劲十足,同时能力板块互补。永攀创投作为一家深入产业深度赋能的产业投资咨询公司,非常荣幸能够与公司携手同行,展望下一个10年。
海智创投总经理瞿菁曼表示:光恒创始团队深耕行业多年,见证也参与了国内光纤激光行业的发展。公司光纤激光器件研发能力强,对客户需求、特别是高端定制化需求响应速度快,客户口碑也很好;公司“核心器件+系统应用”的业务结构、民用军用相结合的客户结构,能够让公司具备突出的竞争优势,公司的发展成果也印证了这一点。赵总及公司团队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及热情饱满的工作态度,让我们相信公司一定未来可期!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10/501720.shtml
1006
投资界(ID:pedaily2012)9月27日消息,天辰生物医药(苏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辰生物”)宣布完成由永石资本追加的A+2轮融资。这是公司继今年8月完成数千万元A+1轮融资后,再次获得追加投资。
天辰生物总经理刘恒博士表示,公司首个国家I类生物新药LP-003项目在9月已实现I期临床首例受试者入组,并完成给药。9月下旬,第二个国家I类生物新药LP-001项目也正式启动临床。公司管线有两个项目同时处于临床阶段,标志着公司发展进入到崭新阶段。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性时刻,公司连续获得追加投资充分展现了包括永石资本在内的各方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公司将砥砺前行,不忘初心,为全球患者带来更多临床获益。
天辰生物专注于解决自身免疫疾病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已在过敏领域和补体领域的多个靶点布局,项目为潜在的全球首创(First-in-class)和同类最佳(Best-in-class)药物,有填补全球多项临床空白的潜力。公司对自身免疫疾病的临床和市场需求有着深刻的认知,利用公司的高性能抗体平台技术优势,构建了多个具有明显差异化的新一代大分子抗体。在本轮融资的加持下,公司将加速推进管线产品的I期临床和临床前研究,进一步丰富研发管线,完善研发技术平台。
公司将继续秉承“做出一个真正意义上中国的重磅炸弹级产品”的理念,加快产品商业化步伐,早日为患者带来突破创新的治疗手段。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9/501337.shtml
1006
如果在6年前翻开一个时髦女生的化妆包,你会发现里面琳琅满目,但唯独没有国货。
这并不是说那时候没有国货美妆品牌,像百雀羚、卡姿兰、御泥坊、珀莱雅、稚优泉等,当时都已诞生。
但彼时,外来美妆品牌才是品质与潮流的象征,本土品牌只能在夹缝里喘息。
2016年,国产美妆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仅有22%。
虽然当时已经有媒体把国货抢占市场的希望寄托在了电商销售上,但言辞之间,还是“道阻且长”。
谁都没想到,在那短短一年后,国产美妆品牌就埋下了逆风生长的种子。
这一年,*日记、花西子、橘朵、VNK这几个品牌陆续成立,它们几乎是立竿见影式地为国货美妆注入了新鲜血液。
2019年,国货美妆品牌的市占率,一举达到了56%,成功超越海外品牌。
那一年,*次参加天猫“双十一”的花西子,开场一小时成交额便破了亿元,*日记也成功登顶“双十一”彩妆销售榜。
此后几年,酵色、东边野兽等年轻的品牌也相继出现。
不可否认,这些年轻国产美妆品牌的走红,是搭乘了电商时代的东风。
但它们的故事里,除了时代红利外,还有更为动人的情节。
时代风口的产物
我们常感慨于时代的风口所蕴含的巨大能量,也更偏爱时势造英雄的故事。
年轻的国货美妆品牌,就颇有站在风口成为“英雄”的味道。
本世纪初,想要做一个美妆品牌,实体店是必不可少的,那时候线下零售店几乎是品牌销售的*出口。
若是有人站出来说要让一个新生品牌在两年内风靡全国,几乎所有人都会认为“这是个疯子”——连锁店根本没法扩张得那么快。
但来到电商时代,没有疯子,只有成功或失败的企业家。
一个工厂、一群懂产品设计和营销的人,就可以在4年的时间内让一个美妆品牌的估值从0元涨到140亿元。
*日记母公司逸仙电商的联合创始人陈宇文曾在采访中将*日记的成功归因于两点:“一方面,中国的美妆渗透率较低,我们判断,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是互联网的出现,我们选择了美妆这个赛道,选择了以互联网为核心。”互联网是*日记的根。
在它之外,花西子、橘朵、VNK、酵色等年轻品牌,也均是靠着互联网“发家”。
在一家品牌零售公司工作、为国内外多个美妆品牌提供服务的陶经理和《新周刊》分享:“新国货的营销方式,其实都是接近的,它们都很注重三点。首先是‘颜值即正义’,你可以发现它们的产品颜值都非常高,很吸睛。第二是素人种草,在更贴近消费者生活的语境里传播产品。第三是注重与合作对象的互动和内容共创,吸引明星、主播的粉丝参与进来,累积社交资产。”
既然被看见的方式是相近的,那么能让消费者看到什么,就变得至关重要。
这就需要品牌找准调性,强化自身差异化的卖点。
“头部美妆品牌对消费者的定位一定是更加精准细分的,也更注重品牌风格的塑造。*日记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的性价比,在学生中有很广阔的市场。花西子主打文化底蕴,‘东方彩妆,以花养妆’的概念做得很好,它最开始定位的人群就是20—30岁的年轻人,所以也是亲民化的路线。毛戈平主打的是个人品牌效应,以个人的鲜明风格主导国人审美。酵色面向的是追求质感和潮酷风格的年轻人。”陶经理说。
这些被记住的品牌,都在铆着劲把一个概念做到*。
它们成功扭转了大众对于国货美妆的印象,那些“用料廉价”“质量差”“难用”的标签,几乎都被冲刷掉了。
经历过野蛮生长的那几年,现在的国货美妆品牌,也进入了趋于平缓的冷静期。
陶经理认为,消费者对于国货美妆品牌的需求,正在处于转型期。
“在已经通过价格优势打开市场后,现在大家都在做口碑,未来一定会有部分品牌是往高品质、满足更高级需求的路上走,不可能只争夺低价市场。”
当下,国货美妆已经在几年时间内就改变了以往消费者盲目追求品牌归属国的倾向,这是很好的势头。
风生水起的营销
年轻的品牌,很懂年轻人,也把营销玩得风生水起。
它们很清楚如何在这个网络时代,以*的成本将自己的优势*化。
买过几次*日记的人,微信里应该都有一位共同好友——小完子。
她的年龄在25岁左右,每天都会在朋友圈里分享自己的日常:昨天偶遇遛羊驼的小女孩,今天在上班路上把咖啡洒了一地,过段日子要和朋友去看海。
她也会经常分享妆容教学、测评新品,还会讨论最近的护肤秘诀。
就是这样一位看起来热爱生活、简单快乐的女孩,为*日记带来了巨大的私域流量。
*日记的一位粉丝告诉《新周刊》,当时她买了*日记的唇釉,快递里有个卡片,扫码加微信可以领红包,就这样她加上了小完子。
“我当然知道她是做广告的,但是小完子每天都分享自己的生活,这种方式我很乐于接受,就像是朋友圈里一个遥远但活跃的朋友。”她说。
*日记曾公开过,自己个人微信号的粉丝数量是百万级的,这就意味着,每天会有上千个小完子在积极维护着朋友圈的人设。
这是相当巨大的工程量。换个角度说,市场营销是*日记等年轻品牌*的“核心部门”。这是有数据可考的,*日记2020年公开的招股书显示,公司内部的营销、销售人员有2501人,占到了员工总数的75%。
相较之下,花西子等品牌在线上运营方面就中规中矩了些,主要还是依靠大量的投放和品牌账号运营来与消费者产生连接。但花西子在线下营销环节则下足了功夫。
花西子不仅经常在杭州本部组织线下粉丝聚会,而且还会举办不同主题的大型体验官活动。
去年年末,晗晗就在西塘古镇做了回体验官。当时正值汉服文化节,听说花西子要做汉服活动后,晗晗立刻就在网络上报了名,确定参与后,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来和她对接。
花西子在古镇门口布置了一个超大的特色标志,供大家线下打卡,还给每个人都准备了水和伴手礼。
不过让晗晗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工作人员的服务:“当时大中午,我找不到地方,工作人员顶着大太阳等了很久,一直很耐心地指导我们怎么走,担心我们不方便还给我们拿了袋子,所以那天超级不好意思。”
最重要的是,做体验官可以提前试用新的产品。
“到达古镇后,我先试了口红、眉笔和眼影,就去景区里玩了,吃了很多东西,喝了很多水,还以为口红都掉完了,结果去镜子前一看,竟还在,真的记忆超深刻,当时就种草了,产品出来后*时间就买了。”
这在极大程度上拉近了消费者与品牌的距离,在消费这单一行为之外,产生了更深的情感羁绊。
“参加完这次活动,我真的感受到了花西子很认真地在考虑使用者的体验,它一直在改进。比如蜜粉,当时很多人提议粉扑要改厚一点,没多久就改了,后来又有人提议粉扑改成深色,这样方便看取粉量,也被采纳了。”
这些活动和举措,让消费者有了极强的参与感,也真正体会到了“顾客就是上帝”。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些年轻的品牌总会让消费者变得狂热。
共同生长的美妆博主
国产美妆品牌,成就了一群贫穷的美妆博主,安饺辣是这样认为的。
她最初在B站上发布视频,是在2016年,当时她还在念大学。虽说6年前做美妆博主还没现在这么“卷”,但换换花样、测评新品还是必不可少的。
据安饺辣回忆,当时买一支MAC的眉笔要170元,如果买国货,这个价格能买五六支。
“那可是一支眉笔呀,一期视频的内容就出来了,那时候穷,没有它们,我就买不起产品,做不了博主。”安饺辣说。
不仅是降低成本,这些国货品牌还让许多美妆博主接到了生意。
最典型的就是*日记,它之所以能在一年时间内快速打开知名度,与它进行大量投放密不可分。
安饺辣接到的*个付费推广的国货彩妆广告,就是*日记首系列的眼影盘,“众所周知,*日记是这些品牌里在B站投放最多的”。
后来,她也慢慢接到了VNK、花西子等国货品牌的推广。
2019年圣诞节那天发布的视频,是安饺辣最满意的一个作品。
普通的圣诞节视频,都是热闹欢乐的,但安饺辣总觉得在圣诞节这一天很多人其实没那么开心。
可能这一天就和每个普通的日子一样,平平无奇地过去了,心里会有些失落感。
于是她策划了一个自娱自乐的女孩的故事。当天,这个视频就冲到了B站美妆榜的前两名。
这其实是和*日记的一次合作,推广它的圣诞节套盒。
但在整个内容策划过程中,*日记完全没有干涉安饺辣的创意,把编剧和导演的工作都放手交给了她去做,然后帮她找好场地、准备道具,提供摄影师,一同完成了这个作品。
和花西子合作的民国风视频,安饺辣也很喜欢。
“我一直很想做一期民国风的视频,正好花西子找过来,我们一拍即合。这些品牌宣传做得好是有道理的,它们很尊重博主的想法,一般只会在如何展现产品上提需求,剩下的很少干涉。”
从这一点可以感受到,年轻的国产美妆品牌虽然在营销上下了很多功夫,但同时也在“放权”,不是单靠自己“甲方的智慧”,而是聚众人之所长。
这几年,安饺辣和国内外的美妆品牌都多次合作过,她能清晰地感受到国内外品牌方需求的不同。
简单来说,国产品牌在宣传过程中注重实用性,希望突出产品的亮点,而国外品牌更注重宣传品牌理念,类似于“看,我们多浪漫”。
倘若有“国货美妆史”,那么美妆博主一定是特殊的存在。
他们是奔跑在最前沿的记录者,切身感受着市场和大众喜好的瞬息万变,与品牌共生出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人,对于产品,他们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
安饺辣和很多女孩一样,喜欢漂亮的产品,“能一眼抓住我的心”,比如小奥汀。“它一直都用很活泼的线条,整个品牌的视觉设计、产品包装,包括宣传片,都很朝气、有活力,让我觉得喜欢它的女孩,应该是有点小特别、有点淘气的样子。”
她也会去品牌的线下体验店,然后买一堆用不上的东西回来:“她们给的优惠实在太多了,听不得花言巧语。”
产品的价格也常常会出现在安饺辣和朋友的谈话中。
她的护肤品一般都比较贵,每次想分享的时候朋友们都会说“打扰了”。
但有一次她告诉朋友,自己“用的是珀莱雅,国货”后,朋友赶紧掏出手机,让她发链接。平常在视频里分享一些国外大牌的时候,粉丝也常常会留言“走了走了,买不起”。
“国货”这两个字,似乎已经成为亲和力的象征,大家基本都不会因为价格而疏远它。
对个体而言,这些或许便是国货美妆品牌能在短时间内俘获一大群消费者的魅力所在。
从前,国货的彩妆大多都是比较低调、日常的颜色,它们在努力打好基本盘。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推出一些“浓墨重彩”的颜色,比如黑色、灰色、深棕色的口红,不日常的鲜艳眼影。
“我会觉得这是一个好事,只有品牌先去做大胆的尝试,消费者才会把这些有些夸张的元素用在自己身上,让潮流更多元一些,让更多女孩可以发现自己不一样的美。”安饺辣说。
这不只是单个品牌一路生长的励志故事,它还关乎女孩们美好的梦,关乎营销人彻夜不停的思考,关乎美妆博主的见证与陪伴,关乎意义更宏大的文化自信。
1005
投资界(ID:pedaily2012)9月27日消息,9月27日,印度尼西亚生物制药公司PT Etana Biotechnologies Indonesia(Etana)宣布完成数千万美元B轮融资,由云锋基金领投。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单克隆抗体药物(mAb)、高端疫苗产品管线的本地化临床和生产,团队能力建设及产能扩张等,加速完善Etana在印尼及东南亚地区的产品布局及本土化生产能力。
Etana成立于2014年,致力于为印尼及东南亚市场研发、生产和销售高质量、创新且可负担的生物药,满足东南亚患者对优质医疗产品和治疗方案的需求。凭借在生物制药领域的多年深耕和积累,Etana目前建立了丰富的产品管线,治疗领域涵盖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疾病、传染病疫苗、肿瘤等。
Etana专注于提升印尼本土化的生物制药生产能力,正在建立单克隆抗体、高端疫苗及其它生物制药的生产体系。自2020年以来,Etana相继完成了重组蛋白技术、mRNA技术平台的本地化引进,并陆续开展了本地临床和报批工作。
目前,Etana在产品注册、生产及销售方面积累了诸多海外引进的成功案例,2018年,Etana成功引进肾病药物EPO(促红细胞生成素)并完成印尼本土临床试验、注册和销售。2020年,Etana获得信达生物达攸同®在印尼生产及商业化的独家许可权,该产品也是印尼本土的首款贝伐珠单抗药物。
Etana创始人Nathan Tirtana表示,“作为印度尼西亚生物制药领域的领先企业,Etana致力于为印尼及东南亚国家患者提供高质量、可负担和创新的生物药,帮助东南亚患者应对肿瘤及其它威胁生命疾病所带来的挑战。我们非常高兴能够获得国际投资者的支持,Etana将在印度尼西亚政府政策支持及引导下,持续提升本土生物制药的生产能力,改善印尼及东南亚各国的治疗水平,惠及广大东南亚患者。”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9/501334.shtml
0930
又一家造车新势力跨过了IPO的大门,但上市首日表现与造车*梯队的“蔚小理”相比,形势却已经发生了改变。
9月29日,零跑汽车正式登陆港交所,开盘直接破发,较发行价48港元下跌14%,盘中跌幅一度超过30%。
造车界经常流传这么一句话:*次出牌很重要,输了就很难再爬起来。
对于这句话,朱江明很可能是*个表示反对的人。2015年,朱江明的身份还是安防巨头大华股份的创始人之一,偶然的机会,他嗅到全球新能源汽车风口。“2015年,我在西班牙旅游,看到街边有许多Twizy雷诺电动车,我意识到中国有这么大市场,为什么没人做?”
朱江明和大佬们打高尔夫的机会中,得到了高人指点,让他先去造跑车。于是,朱江明在2015年成立了零跑汽车,并且在2019年7月正式交付*款量产车零跑S01。当时,零跑给S01这款车的定位是“智能纯电动轿跑”,但不管从外形还是尺寸来看,它更像是一台“老年代步车”。2020年,S01只卖出了1125辆——*款车零跑“败了”。
作为一名创业老兵,朱江明并没有轻易言败。在2020年,零跑又推出了比S01更便宜的微型电动车T03。很幸运,T03这款车帮助零跑赶上了这一波新能源汽车销量大潮,并且在第二波造车新势力上市潮中抢先起跑。
但上市并不意味着上岸,零跑从未远离悬崖。甚至,在零跑身后排队等待上市的腰部新势力,都未远离危险。
“卖得越多,亏得越多”,是零跑汽车当下所面临的困扰。
在销量方面,零跑近期以来可谓异军突起。2020年,零跑汽车共计交付8050辆;2021年,共计交付4.37万辆,同比增443.5%;今年8月,零跑交付1.2万辆,同比增180%;今年1-8月,其累计交付量已达到7.66万辆。
但与爆发式增长的销量数据齐飞的,还有零跑的亏损金额。2019至2021年,零跑汽车的营收为1.17亿元、6.31亿元、31.32亿元;净亏损分别为9.01亿元、11亿元、28.46亿元。这意味着,零跑这三年的营收38.8亿元,但净亏损却高达48.5亿元。
做一个简单的数学题,零跑去年亏了28.46亿元,卖出了4.37万辆车。那么这意味着——零跑每卖一台车,就要亏掉6.5万元。
与*波上市的造车新势力“蔚小理”不同,零跑汽车目前的产品线仍以廉价车型为主。具体来看,零跑汽车目前在售车型共有4款量产车。*的是微型纯电车型零跑T03,售价为7.95万元起;其次是轿跑S01,起售价为12.99万元;中型SUV车型C11起售价为17.98万元;以及即将上市的中大型轿车C01,售价18万元起。
从去年的销量构成来看,零跑的*款量产车S01早已被边缘化。售价更高的中型SUV车型C11曾被寄予厚望,但这款车从上市以来就从未掀起过较大的波澜。目前主要支撑零跑销量规模的车型,是一款起售价不足10万元的零跑T03,占总销量的比重接近九成。
车型价格低廉,就意味着BOM(物料清单)成本低下,进而使得产品所能搭载的科技型等配置更少,这与“蔚小理”给资本市场灌输的“智能化属性”搭不上边。举个简单的例子,在今年初的新能源汽车供应链短缺风波中,零跑意外地实现了销量稳定增长。究其根本,这不只是因为零跑的供应链管理到位,更多的原因是T03这款车所需要的智能化硬件少,不存在零部件稀缺性的问题。
另外,从去年开始的这一轮动力电池涨价,导致了低端电动车的成本受到重压。今年以来,零跑汽车先后进行了3次涨价,其中,零跑C11的涨幅高达2-3万元。零跑T03曾以性价比著称,如今随着价格优势的褪去,零跑在低端市场的竞争压力进一步增大了。
实际上,零跑也意识到了“廉价车型”,所引发的连锁反应。而在今年初,零跑正式发布了旗下第四款车型零跑C01,并且终于在配置上有所亮点,比如采用CTC(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让搭载90kWh电池组的C01实现了717km续航(CLTC工况标准)。
C01车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否则零跑也不会把这款车的宣传照作为港交所招股书的封面图。
正是因为重要,零跑在订单量上玩起了花样。自C01车型开始预订时,零跑汽车官方采取了“0元订”的策略,也就是说用户不需要支付任何预订金,即可下订C01车型。在9月21日,零跑顺势宣布C01车型预订量已超过10万台。至于实际交付量如何,自然是要等到IPO之后才能见分晓。
即便是登陆港交所,零跑也难以摆脱亏损的困扰。
招股书显示,零跑汽车本次IPO募集资金约40%用于研发、约25%用于提升生产能力,约25%用于扩张业务及提升品牌知名度,约10%用于运营资金及一般公司用途。从比例上来看,有四成的融资金额进入到研发团队的口袋里,但从预估金额来看,仅有27.8亿港元(约25亿元)会投入研发。
同时, 零跑在招股书中也明确写到:我们计划继续投资于扩张销售及服务网络、研发活动、销售及营销活动、人才招募及国际扩张。由于该等投资一般需要时间才能实现回报,我们预期于2022年录得重大净亏损及经营现金流出。
不同于蔚来在服务体系上重金布局、小鹏在自动驾驶领域深耕,零跑的研发思路在新势力中当属“奇葩”。招股书中,零跑反复提到“全域自研”——官方给出的定义是,自主研发智能电动汽车核心系统及电子部件中的所有关键软硬件。
具体来看,零跑的研发并不是做“深度”,而是做“广度”。
根据零跑提供的一张“自研自制的核心系统及电子部件”版图显示:除了内外饰以及电芯以外,零跑几乎在所有板块都采取了大量自研。其中包括像电机、减速器,连车灯系统都是自研的。
众所周知,绝大部分新势力车企所提倡的是“全栈自研”,即把底层硬件生产交给第三方做集成,而车企掌控用户体验的软件算法和交互设计。与零跑的“全域自研”的区别就在于,通过“全栈自研”可以让车企更多的把资金和资源,投入到用户可感知的软件层面。
零跑的“广撒网式”研发看似布局全面,但实际却是“蜻蜓点水”。
比如在智能驾驶领域,零跑汽车空有参数却没有*性。在招股书中,零跑将C01车型与特斯拉Model 3、比亚迪汉等热销纯电车型进行对比。但在智能化配置上,零跑仅提到了自动驾驶功能的数量,零跑C01以23个功能数量,超过了特斯拉、比亚迪等一众车企。而实际情况却是,特斯拉3年前就实现的高速NOA导航辅助驾驶,零跑C11车型至今都没有推送给用户使用该功能。
究其根本,零跑的“全域自研”模式短期内很难快速地将研发投入转化为技术优势。因为车企自研软硬件,要么对技术趋势有长远的判断,要么在上下游产业链有足够深的积累,像比亚迪的磷酸铁锂电池、特斯拉的FSD完全自动驾驶、蔚来的换电,无一例外都是扎得够深、够久。但零跑所遵循的研发策略是,什么领域都做。而结果就是,每一个领域都做得不够精。
在招股书中,零跑还透露了开发增程式车型的计划。按照“全域自研”逻辑,零跑这家专注纯电动车的新势力,大概率还要分出精力去研发增程系统专用的发动机。这种“不务正业”的研发行为,在零跑身上屡见不鲜。
此前,零跑还成立了杭州芯图科技,开启自研芯片之路。目前已经量产上车的凌芯01采用28nm制程工艺,算力达到4.2TOPS。但无论是工艺层面还是算力参数来看,凌芯01都不如专注芯片领域的供应商。
此外,零跑还计划在2024年提供城市道路智能领航辅助功能,并且还有计划自研激光雷达。要知道,小鹏、长城等车企从今年开始,就能逐步实现城市道路的高阶辅助驾驶,但零跑要等到两年之后才实现,严重的滞后性很难说服资本市场将零跑归到“智能汽车”的阵营。
更严重的是,零跑这种一张大网铺开的研发方式,迫使其把卖廉价车赚来的钱源源不断地砸向了研发。
2019至2021年,零跑研发开支分别为3.58亿元、2.89亿元、7.40亿元。作为对比,同期蔚来为44.29亿元、24.88亿元、45.92亿元;小鹏汽车为20.70亿元、17.26亿元、41.14亿元;理想汽车研发费用分别是11.69亿元、11.00亿元、32.86亿元。具体到2021年的研发占营收的比重看,理想为12.2%,蔚来为12.7%,小鹏为19.6%。而零跑这边,居然达到了惊人的23.6%。
实际上,零跑希望在保持高研发占比的同时,通过更多、更贵的新车型来提升营收能力。根据招股书,零跑计划在未来3年内推出7款新车型,并且希望通过这些新车型逐步渗透到中高端主流市场。但自下而上的路,并不好走。
与零跑一样,想摆脱廉价标签的腰部新势力不在少数。
比如,最近几个月经常占据造车新势力销量榜榜首的哪吒汽车,目前主销的车型是哪吒V(售价7.99万-12.38万元),其次是哪吒U(售价12.38万-20.18万元)。但低端车型受限于成本,往往只能获得漂亮的销量数字,但对于品牌形象的提升和技术积累并无太多贡献。
尤其是对于资本市场而言,销量数据不足以支撑一家造车新势力的高估值。根据《晚点 latePost》报道,哪吒汽车目前已开启目标估值约450亿元人民币即 70 亿美元的Pre-IPO 轮融资,并计划于今年内启动赴港IPO。
哪吒和零跑一样,都在IPO的前期推出了售价更高、配置更高的新车型。而相比零跑保守地把定价划在30万元以下,哪吒推出的哪吒S车型,直接把价格推到了19.98-33.88万元的高位。
与高售价而来的,还有高科技配置。哪吒S搭载的TA PILOT 4.0智能驾驶系统,应用可实现200TOPS高算力的华为MDC计算平台,采用2颗固态激光雷达,号称可以实现高速及城市道路实现领航辅助驾驶。不过,华为仅向哪吒提供零部件供应,最终的功能落地完全取决于哪吒自身的研发实力。
从终端渠道的反馈来看,哪吒S上市之后并未出现当初理想L9、蔚来ES7等车型一样的火热看车潮。上市次日的均店订单不到1个,部分省份的订单仅为个位数。可以说,哪吒S难言爆款。
首先,自下而上的路径,最难的就是摆脱“廉价”的标签。
最早推出的哪吒U,有不小比例的销量流向了网约车行业;后来,愿意花不到10万元买哪吒V的人,只有四成是来自于新一线或二线城市,比如浙江、江苏、河南。而更大比例的用户来自于三四五线下沉市场;但到了30万元价位的哪吒S,官方为它圈定的目标用户画像也非常清晰——85和90后,男性为主,家庭条件较好,乐于享受生活,关注性能、智能体验。
显然,哪吒身上出现了用户断层的现象。对于中国人而言,买车更多的是一个面子工程,除了配置和尺寸之外,大家还要满足面子上的需求。品牌现有的用户画像,往往也是决定用户买不买单的因素之一。
作为参考,蔚来早期的用户就是以“精英阶层”为主。蔚来联合创始人、总裁秦力洪就曾表示,蔚来的用户有以下几个特征:1、城市内比较核心、比较主流、有现代价值观的中产阶级为主的人群;2、对新生事物有追求,有向往,对新生事物有很大的包容性;3、用户素养很高,用户里面卧虎藏龙。
产品的高端和品牌的高端之间,出现了一种矛盾。因为高端车型需要品牌形象的支撑,但对于哪吒、零跑而言,急需高端车型来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
其次,早期布局的下沉经销商模式,成了品牌向上的阻碍。
与蔚来、特斯拉所热捧的纯直营模式不同,零跑走的是直营店+经销商合作伙伴的销售模式。从营收构成来看,经销商的对营收的贡献远大于直营店。
2019年-2021年,零跑直营店所得收益分别为:4210万元、9460万元、5.33亿元,而同期经销商渠道贡献了7490万元、5.21亿元、25.26亿元。结合三年的汽车及部件销售总收益计算,零跑的经销商门店在近两年贡献的收益占总收益超过八成以上。可以说,直营模式在零跑这家公司的体系中名存实亡。
传统经销商模式,在扩大市场规模方面有着极大的帮助,适合以销售低端车型为主。而一旦需要销售中高端车型,那么用户对于售前、售后的服务水平要求会更高。层次不齐的经销商模式很难保证服务的统一性。不止是的零跑,哪吒和威马也都是走的直营+经销商的模式。在产品定位向上攀升时,就会遭遇终端服务高端不起来的尴尬。
招股书中,零跑提到了关闭部分渠道合作伙伴,旨在优化销售与服务网络。但考虑到当前经销商贡献的收益规模庞大,清退过程预计是相当艰难的过程。
总之,对于零跑汽车创始人、董事长朱江明来说,难不是*的问题。他最不缺的,就是对于创业这件事的耐心。他曾经说过:“造车就像长跑,过程一定很漫长,希望有一天零跑能像丰田、大众那样有上千万辆的销售规模。”
现在,无非就是缺点钱。
0924
“猎头、智联、猎聘、BOSS直聘、拉勾网……”这是水羊集团招聘负责人重阳几乎每天都会浏览的招聘平台。
水羊人事部门每天的工作节奏大概是这样的:20个同事一起刷简历;将符合条件的候选人资料录入到Excel人才表中,然后存入公司的共享网盘;面试环节HR 拿着纸质简历进行关键信息的传递,传给*位面试官,第二位面试官...;高层领导审核,发放Offer。
前期这种招聘方式在水羊还奏效,但如今‘水土不服’现象越来越严重。
重阳发现,这种招聘方式对HR来说是一种消耗,加剧了HR的工作量和复杂度,同时对公司也是负向影响,招聘负责人难以跟进面试进度,把控人才质量。
“按照那个流程,仅刷简历这一个环节就会浪费一大半的时间,另外Excel人才表也仅限一人在线编辑;经常会出现业务经理面试过了,最终被高层领导pass掉...”在重阳看来,这种招聘方式的诟病越来越明显。
而这些问题的症结与当前一大趋势有关联,那就是“招聘预期放缓”。
2022年受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包括微软、苹果、Facebook母公司Meta、谷歌母公司Alphabet等在内的全球科技巨头纷纷表示要取消许多空缺职位,放缓部门的招聘速度、控制开支。
反观国内招聘市场亦是如此,相关报告显示,2022年第三季度国内市场的雇佣步伐或将放缓。超80%中国受访企业受人才短缺困扰,较去年同期上升55个百分点。
“就连金三银四、金九银十这样的招聘旺季,都很难招来人。”也正是在这时,重阳意识到了要“求变”。对于HR而言,重阳认为,在招聘放缓的环境下,工作重心必须从对数量的追求,转向对质量的追求。
在过去,公司追求招聘质量,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
*种方式是公司一把手终面每个候选人。比如领英中国总裁沈博阳,前100个中国的员工都是他面的;比如特斯拉创始人艾隆·马斯克等等。
第二种方式是制定更精准的人才画像。比如阿里的“快速应变、迭代创新、群策群力、把握关键、协作共赢”;这种就太多了,大部分稍有规模的公司都会有些自己的人才画像,给HR们在招聘时作为要求。
但现在这两种方式显然不够。
说直白点,对于*种方式,公司一把手精力有限,当公司规模突破150人时——也是《人类简史》中说的自然团体人数上限,公司一把手是反应不过来的。
对于第二种方式,公司只能制定要求,却无法考核结果,执行程度全靠人为主观感觉,这种画像要求也是很难落实的。
虽然部分企业对于招聘预期的速度正在放缓,但结构性的招聘机会依然旺盛,尤其是被誉为中国经济“毛细血管”的中小微企业,对人才的渴求从没有变过。
过去靠经验,现在用工具。
现在的HR们开始从工具中寻找突破点,试图从更多的维度来拆解这件事。
基于此,大家也做出了很多努力,在飞书招聘的协助下,雷峰网深入行业聊了一些从业者,基本覆盖了招聘链路的每个部分。
01
招聘负责人:
其实面试官更需要考察
重阳是水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招聘负责人,从今年年初到现在,他已经代表公司招募了数百人,任务不仅繁重,而且复杂。
水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被称为A股“互联网消费品品牌*股”,旗下有御泥坊、小迷糊、大水滴、御等多个自主品牌,还拥有国际美妆开放平台——水羊国际,已合作超过30个国际品牌,而且承接了强生集团旗下全线消费品品牌在中国的电商业务。在上海、长沙、日本东京等多个城市都有工作团队。
所以,重阳的任务*不是做好单个人才的招聘,而是要做好人才群体的招聘承接工作,比如不久前与飞书合作做的直播校招,在长沙地区一次性收获500个简历,这就需要很强的“流程管理能力”才能接得住。
怎么理解“流程管理能力”?重阳把自己的一次复盘报告,给雷峰网简单说了一下,将流程管理极其细致的拆解出来。
*步是对招聘资源优劣的管理。
不得不说,现实中很多卖简历的平台给出的简历相当混乱,而且质量低下,最后结果就是看起来很多,能用的寥寥。
重阳团队过去最多时有20个同事一起刷简历,不仅浪费时间,更重要的是会错过人才。金子藏在沙子里,沙子就会把金子盖住了。
重阳现在要求同事们将各个渠道都直接连到飞书招聘系统上,这样在月度盘点的时候,就能一眼看清楚,“内推、人才库、猎头、智联、猎聘、BOSS直聘、拉勾网……”哪些渠道更加有效。
这两年改用工具以来,重阳还有一个意外发现,招聘旺季(金三银四)的时候,大家确实都不愁招人,但是招聘淡季的时候,公司自己的人才库竟然如此有效,能贡献50%以上的候选人。
过去,他们的人才库就是一个Excel表格,而且是放在共享盘里面每次只能一个人编辑,即便里面有十几万投递过简历的人,他们刷起来也相当费劲。
现在,他们的人才库已经变成了一个可搜索、可推介的智能系统,利用率大大提高,而且这些对公司主动投递简历的人,对公司价值观也更加认同,入职率更高。
第二步是对面试质量进行管理。
这也是人才招聘过程中最最重要的部分,是保证人才质量的核心环节。
通常来说,水羊集团的员工面试和大多数公司一样分为三轮:*轮HR考察基本素质、第二轮业务经理考察业务能力、第三轮是高管最后把关。
其实大家都知道,这里面第二轮业务经理的影响力*。
因为HR无论是从绩效、还是成本来看,往往都会妥协于业务经理,甚至很多公司的HR都是直接把简历塞给业务经理,让业务经理看看能否通过再去约面试。
而高管则时间精力有限,也不参与具体业务管理,所以除非觉得候选人特别不合适,才会提出异议,只能起到最后把关的作用。
但是,业务经理精通于业务,未必是一个擅长考察的面试官。
尤其对于超过千人的大公司来说,他们要参与面试的业务经理人数非常非常多,即便提出了一些面试培训,也未必真的能被所有人落实。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重阳采用的办法是,一切面试都线上化,可复盘化,主要拆解是两招:
1.统计面试通过率。
重阳利用飞书招聘的数据统计看板,每隔一个月都会对每个业务经理面试的人数、面试通过的人数,以及终面通过的人数进行分析,评估这个人的面试能力;
比如某业务经理在5月份面试了20个人,通过了18个人,但是终面通过人数只有1个,这就说明该业务经理对公司核心层制定的用人战略不熟悉,或者面试流程不职业,太凭借主观感觉做判定,那么这个面试官就需要重新培训;
2.参与面试流程。
重阳一方面会参与个别业务经理的面试旁听,另一方面会重新查看复盘对方的飞书视频面试记录,辅助改进流程。有时候,重阳也会在征求高管的意见后,对高管面试记录进行分享,让大家能切实统一人才画像;
因为对于一家公司的发展来说,没有*秀的人才,只有最合适的人才。
一份好的事业,一定是一群有相似之处的人在共同坚持。
当然,如果一个业务经理经过这么多培训还是不适合面试,比如太过于心软或者太过于严苛,见人就过或者完全不给过,那他们的面试工作也会被相关人员接管。
第三步是对招聘流程进行管理。
举个例子,有的公司对一个人的招聘流程多达半年时间,不仅耽误了公司用人需求窗口期,也严重影响了人才对于公司的看法,甚至很多高质量人才走流程走到最后就不去公司了。
招聘负责人也觉得不对,但是想优化流程,却搞不清楚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重阳采取的办法仍然是依靠工具,不仅利用飞书统计招聘时间、面试时间、面评时间,也统计包括流程等待这些被忽略的时间。
据雷峰网所知,其实很多公司前面人事流程走的都很快,等待最长的就是各层审批磨叽的时间。
重阳做这件事的意义,不是在于归咎,更在于能清晰看见哪个招聘环节出了问题,他可以精准改善哪个环节。
他越来越像是一位公司产品的宏观运营者,他现在能做的工作再也不是去帮人家做一个个微观面试,而是细致而微的引导招聘流程运营。
02
一线招聘HR:
效率就是质量
从大公司招聘对象来看,HR的招聘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蓝领招聘,白领招聘,批量招聘,其中工作量和挑战性*的莫过于批量招聘的一线HR。
郭同学就是这样一位HR,他所在的麦田房产是一家拥有14000名员工的大型公司,在北京、福州、厦门有1000家直营门店,单是北京地区,每天的线上和线下面试就有150到200场,他们的主要招聘对象是房产经纪人。
熟悉房产的读者应该知道,麦田*的基本盘其实是京圈房产租赁买卖,而且他们主要是做中高端房产,这就意味着他们招聘的人才质量和专业度必须远高于其他家,这也同时意味着他们要为人才付出更高的成本。
据雷峰网所知,同品类里,链家的房产经纪人无责底薪大约是6000元,有效期大概是3个月;而麦田的无责底薪则是8000元,有效期较其他同行业也要长的多,给了人才充分的成长积累时间。
郭同学大学毕业后的实习工作就是在望京门店做销售。其实他还曾经有过在大学留校做老师的机会,但他最后还是做了更有挑战的选择。
郭同学笑着:“我对望京真是一草一木都很熟悉,我是眼看着那些大楼盖起来的。”在之后与雷峰网聊天过程中,只要谈到地名,他都会职业性的对当地房产状况进行品评。
虽然已经不用负责具体工作,但是郭同学这个HR对一线业务仍然极为熟悉。
按理说,这样熟悉业务的HR该没有头疼的事了吧?
但也未必,另一位非麦田批量招聘HR告诉雷峰网,他们要提升招聘质量,*的难关就是找人,于是白天宣讲、晚上宣讲、空中宣讲、线下宣讲、联合宣讲、到处宣讲……只有先吸引足够多的人过来,他们才能从中间选拔出人才。“总不能,我招1000人,结果只有800人过来面试。”
麦田公司作为招聘大户,其实很早就开始了对数智化工具的探索,不但有自己内部搭建的系统,也有外部采买的招聘SaaS。
但这种工具太多的状况,也往往意味着HR的工作更加繁杂。
这里还原下某家大公司HR工作的真实场景:某HR在内部OA系统上,收到业务方发起的招聘需求,第1步到协作系统上确定需求,第2步把这个职位登记到公司采买的招聘SaaS上(这个SaaS上*是连通招聘渠道的,不然还得多走一个平台),第3步在收到简历后到微信等协作软件上去催业务经理面试,第4步在面试结束后回到SaaS催面评,第5步回到内部系统走流程,第6步流程通过,发Offer邮件。
这还是一种简化的还原,实际工作过程中,各个公司的HR们需要不停切换工具平台,需要不停的把这个平台上的架构、需求、职位等信息复制到其他平台上,做很多重复劳动,时间也就被耽误了。
这样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呢?还是回到老路子,HR干脆直接把简历扔给业务经理,让业务经理决定一切,自己只催流程。
HR们看得很清楚,效率有时候就决定着质量,不等人的候选者主要是两种,一种是性格强硬太在乎尊严;另一种就是有真本事不差工作,而现实招聘中,后者占比极大。
可能有同学已经在想了,难道不能把这些流程工具都集成到一个软件上去,比如把招聘SaaS集成到某办公协作软件上去,这样就不用重复填写招聘流程了。
答案是,难的很。大家想想手机里的小程序和社交软件集成程度,是不是跟两个应用差不多。
现实中,大部分招聘SaaS和企业协作系统集成度也就这样了。
麦田与幸福里达成战略合作后,对雇主品牌建设和招募渠道开发上有了很多新的思考和变革,本次麦田招聘首次引进了飞书招聘系统,并参与了云端校招季直播招聘,直播观看量达70万,郭同学也体验了一次飞书招聘。
郭同学告诉雷峰网,他之前需要专门下载一个扫描工具去处理日常工作,在体验第二天就把原来的工具卸载了,现在很多事情都只在一个看板里就能解决。
飞书招聘作为一个招聘系统,天然就和飞书连用,所有流程都可以在这一个工具上走完,效率大大提高。
郭同学在这次麦田校招直播中,负责全程导演工作,也是这次直播宣讲活动的主要负责人。
他之前已经有了很多次直播宣讲经历,在针对复转军人的81联聘线上宣讲中,获得过近5000人的观看量,因为足够垂直,转化效果很好,开心了一段时间。
03
业务经理:
真不是我想拖面评
Johnson是安克创新欧洲市场的销售负责人,从今年年初到现在他们公司招聘了2000人。其中,校招生占比约20%,校招生中海归占比约25%。
安克创新主营业务是充电品类产品、扫地机和安防摄像以及耳机音箱等,产品分销全球140 多个国家和地区。据财报显示,去年安克创新全年营收125.7亿,海外占到97%左右,并且呈现持续增长趋势。
正是因为有如此良好的业务发展势头,安克创新今年以来全体员工数翻了一番,目前全体员工数将近4000人,ROI相当高。
当前,安克创新业务部门正是需要扩张人手的时候。
Johnson告诉雷峰网,公司每年都会有1000人左右的招聘规模。
安克创新的大部分面试主要分为HR、业务经理、高层领导三轮面试。
Johnson作为欧洲市场销售负责人,在招聘过程中处于HR和高层领导之间的位置,是‘承上启下’的重要角色,通常被作为保障招聘质量的重要关口。
他在招聘过程中,会从HR处获取简历信息,然后参与面试,之后向上反馈面试结果。由于目前安克市场扩张的主要阵地在海外,所以他招聘的人员大部分都需要在外海工作,这对招聘质量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那么,Johnson带领的团队是如何做到的?
雷峰网了解到,两年前安克创新一直使用的是内部研发的简易工具来做碎片化的招聘工作。
其实,安克创新很早就制定了面试人才标准四象限,左边象限是知识和技能、经验,右边是经验和特质。其中,左象限是考察你是否能胜任工作岗位的参考标准,右象限则是衡量你是否能长期胜任这项工作的关键因素
Johnson提到,在过去传统的面试模式中,公司更聚焦左象限的能力极,但后来为了更好地完成人才的‘选用育留’会将更多的焦点放在右象限部分。对此,安克创新还梳理出了64项关键词来考核不同岗位的候选人。
有了人才面试标准和64项能力考核的加持,2000人的招聘量对于安克创新来说也还是任重道远。
在具体面试实践过程中,Johnson等业务经理也发现了人才标准的落实艰难,他感慨道:“虽然人才面试标准是具体的,但在实际工作中,人对于标准的理解是千差万别的,尤其是跨地域、跨文化、跨行业,没有一个称手或者统一规范的工具,真的是很难对齐。”
一位HR也总结了业务经理之前招聘卡壳两大问题:一是业务负责人和高层领导用人标准无法不统一;二是填写面试评价的时间拖沓太久 。
我们来具体拆解看下:
首先是用人标准无法统一。
一面结束后,Johnson会从HR处收到一张纸质简历,二面进行时,为了将有效信息传递给下一位面试官,他们通常会在纸质简历上做一些关键词的批注,这样方便进行关键信息的传递,为下一个面试官提供决策依据。
如此循环推进,直至整个面试工作全部完成。
在面试过程中,在Johnson等业务经理看来,他们面试的候选人终归是要在自己手下工作,所以无论是问题的设置还是能力的考量,都会根据具体场景有所偏向,而且也很难避免在面试过程中以自己的眼光来评判这个候选人是否合适。
为了提升人才质量,避免业务因急需用人而降低用人标准,安克创新还专门设置了“人才委员会”参与到Offer的审批环节。过去,在大家用人标准没有足够统一的情况下,业务方多轮面试后,却因为无法向“委员会”清晰地呈现人选的胜任原因,发生Offer审批不通过的情况。
同时还很大程度上拉长了整个面试时长,因为同时涉及到对应的业务、市场和渠道等多个面试对象,有时还需要匹配*岗位而交叉面试,导致面试需要持续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
这里面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在引入工具体系之前,他们的面评主要靠“口口相传”。
面评往往是把控面试质量的重要一环。
安克创新从成立之初并没有使用过第三方招聘系统,采用的是内部招聘工具。这也就表明了,安克创新并没有一个系统化、结构化的系统去记录关键信息。
Johnson笑着说:“通常面试官都是以口口相传的方式来传递关键信息。”
不过Johnson也说了:“如果那个候选人我觉得特别好,特别符合我们的需求,我肯定会立刻填写面评,但如果不是那么符合我的需求,那我可能会拖沓四五天的时间。”
那时候,大家如果要写面评还得专门写个文档,对于要做大量面试的业务经理来说,也是一个负担。
这就直接导致了有些候选人的招聘效率低下,招聘质量也会受到影响。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安克创新选择了飞书招聘系统。
“飞书招聘让安克创新的面试人才标准四象限标准不再是形同虚设的存在,极大地优化了面试流程,”Johnson的同伴补充说。
雷峰网了解到,安克创新招聘的范围比较广,岗位种类比较多,并且每个岗位考量的能力极不同。
诸如,运营岗位考验的是逻辑思维和体系化思维;销售岗位考验的是表达沟通能力,产品研发考验的是学习能力和信息收集能力;产品经理考验的则是洞察能力、同理心、逻辑思维以及结构化思维。
针对用人画像、职位画像,安克创新将梳理出的64项关键词录入到了飞书招聘系统中。
诸如,产品经理面试时,Johnson等人就会调取‘洞察能力,逻辑思维,同理心,沟通能力’四个能力点,这时系统会针对四个能力点,生成相应的知识题库、面试技巧以及方法供面试官参考。
在面试过程中,Johnson等人会根据实际情况,从中选择适己的面试技巧和问题,或者全部都问,亦或衍生出其他问题,但这些问题都会被及时记录到系统中,这样能确保下一位面试官不做重复性问答,给候选人良好的面试体验。
至于写面评环节,包括Johnson在内的业务负责人可以一边提问,一边在旁边栏框针对这四个能力点进行打分和填写,这样也会给下一位面试官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诸如‘逻辑思维能力项’我已经验证了,洞察能力和同理心能力项可能还要后面人再考察等,这些都会实时标注在飞书招聘系统内。这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用人标准的拉齐和沉淀。”
谈到面评,Johnson坦言:“一个面评需要10分钟左右,在没用飞书招聘之前,可能会拖到四五天的时间,但自从用了飞书招聘系统后,我们一般都是边面试边填面评,而且它有提醒和催面评的功能,让你不得不及时写面评。”
水羊集团的重阳他们也在推行一个流程,如果业务经理面评时间在飞书上显示超过一天,就会被统计下来,push到大群里去,形成所谓的面评黑榜,对业务经理也是督促。
04
后记
稻盛和夫有一句话,“管人不如用人,用人不如选人”。
人才选拔成本是很高的,而很多企业家和创业者们常常忙于业务推进,只把对招聘的重视挂在嘴上,在具体招聘工作中,常常妥协式招聘。
他们没有意识到一件事,人才评定环节越滞后,公司付出的成本越大。
不要说什么“试用期再评选”,也不要说什么“用不好再开除”,当公司对一个人真实情况的了解已经迟滞到这种地步的时候,无论是金钱成本,还是老员工被牵扯的精力成本,都已经浪费太多。而且,这也是对该员工个人机会成本的浪费,人家的校招资格过去可就没有了。这其实是一种双输结果。
现在时代已经变了,面试更多是双向选择,在公司挑选人才的同时,人才也在根据面试体验和效率感知挑选公司,不职业的面试会使公司雇主品牌大大减分。
公司越来越需要证明通过工具的建设,不停复盘自己的用人战略是否执行,同时对齐自己内部的人才画像,保证自己的招聘质量。
0921
投资界(ID:pedaily2012)9月20日消息,中科驭数宣布完成超以往轮次融资规模的数亿元B轮融资,由金融街资本领投,建设银行旗下建信股权跟投,老股东灵均投资、光环资本、泉宗资本连续三轮追投。在过去的一年里,中科驭数已完成三轮大体量融资。
本轮融资将进一步加速驭数DPU芯片的研发迭代和产业布局,加速构建DPU芯片的生态体系,为数据中心下一代算力架构变革,提供国产核心算力基础设施,继续保持DPU赛道的领跑地位。
中科驭数是国内DPU芯片的领军企业,创始团队在计算机体系结构领域有近二十年技术积累,自主技术比例高。公司凭借技术创新获评第四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继2021年发布行业首部DPU技术白皮书后,中科驭数2022年又推出行业首部DPU评测技术白皮书,推动了DPU行业的标准化。在技术领先性、DPU芯片产品成熟度、DPU商业化市场应用、DPU生态建设、以及DPU标准推动等等方面,中科驭数在行业内遥遥领先。
第二代DPU芯片K2预计近期回片
目前中科驭数第三代DPU芯片研发迭代已经接近尾声,第二代DPU芯片K2今年初投片,预计于近期回片,这也是国内目前功能定义最完整的首颗DPU芯片。区别于大部分DPU厂商的FPGA加速卡方案,K2芯片具有成本更低、性能更优、功耗更小、自主可控性强的巨大优势。
在技术路线上,中科驭数2018年创新性地提出“软件定义加速器”技术路线,采用自主研发的敏捷异构KPU芯片架构,解决了专用处理器设计碎片化的问题,异构众核的技术架构具有软件定义可配置、设计周期短、性能更优、计算高效的优势,目前已经研发积累了百余类功能核。
适配国产生态产品方案已规模化商用
得益于中科驭数自研的软件开发平台HADOS,驭数产品灵活度高、稳定性强、兼容性好,全面适配国内外多种操作系统,大幅降低应用软件开发难度。
在商业化拓展上,中科驭数围绕“垂直深耕,水平扩展”的策略,产品和方案已实现规模化商用,仅2022上半年订单已经是2021全年的两倍。
金融计算领域是中科驭数垂直深耕的重点领域之一。随着高频量化交易日益兴盛,交易系统对时延性能要求越来越极致,目前行业中纯软件的加速方案遭遇瓶颈,中科驭数自研的软硬件一体化加速平台,具备超低时延、高吞吐、低抖动、高稳定、高安全等优势,尤其在超低时延领域,驭数产品商业环境实测均值仅为1.12微秒,创下全球超低时延最快纪录。
同时,中科驭数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拓展到数据中心和云原生、高性能计算、5G边缘计算等场景。基于已有技术储备和生态布局,中科驭数有望推出行业内最早的云原生服务网格全面加速方案,其对比当前的解决方案,时延性能可以提升5-10倍,为实时性要求极高的工业控制、车路协同等应用场景提供技术支撑。
算力网络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生产力,在东数西算国家战略布局下,作为下一代算力底座的基础设施,中科驭数的DPU可维继应用算力的指数提升,通过DPU支持网内计算,同时扩容基础算力的管道,通过数据面代理赋能无服务器服务和云原生应用,助力实现算力底座新技术突破,降本增效、大幅优化能耗。
金融街资本董事长程瑞琦表示:“DPU是数据中心新型算力基础设施,中科驭数具有行业领先性的技术和产品优势,并率先实现商业化通路。希望本轮融资能助力中科驭数加速DPU芯片的研发量产和市场拓展,持续领跑DPU赛道。”
建信股权首席投资官李瑞指出:“数据中心市场已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的重要增长点,东数西算等大型工程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了对DPU这类数据中心核心芯片的需求。中科驭数作为科研院所孵化的DPU芯片企业,技术实力雄厚,在产品迭代、商业化落地等方面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sybil,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9/500876.shtml
0920
可穿戴和数字疗法的结合已经火遍整个行业,成为了不可阻挡的历史车轮。
7月底,科技部、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和卫生健康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场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到养老领域应“积极探索居家智能监测、智能可穿戴设备应用等场景”。
国家药监局(NMPA)随后在8月底发布了《远程监测系统注册审查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原则(征求意见稿)》旨在指导注册申请人规范远程监测系统研制过程和准备相关医疗器械注册申报资料,同时也为技术审评部门提供参考。
远程监测原本就是可穿戴医疗设备的主要用途。《意见》和《原则》的先后发布体现了政策的态度——可穿戴医疗设备未来将在医疗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无独有偶,国际上也在寻求新的场景创新。
9月8日,苹果发布了全新一代Apple Watch,新增的健康功能是其主要卖点之一——Apple Watch 8和Apple Watch Pro 2新增两颗高精度温度传感器,除了普通的体温监测功能,更可通过精确至0.1度的体温变化判断女性生理周期,为生育计划提供参考。
以“硬”为主的可穿戴设备寻求场景创新的同时,以“软”为主的数字疗法也在寻求更大的突破。种种迹象表明,数字疗法与可穿戴设备的“软硬结合”以其“1+1>2”的功效正在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精度不够,功能有限,
两者结合的早期探索难言理想
多数人知道数字疗法,还是以其“软件”特征为主,即数字疗法应是一种软件。其定义中明确数字疗法是以软件驱动的,向患者提供的、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治疗措施或干预措施。
但是,在其定义中同样也提到,数字疗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药物、设备或其他疗法协同使用。这其中,自然也包含了可穿戴设备。
几乎所有情况下,可穿戴设备通常也包含了配套软件,以实现一系列的功能,比如Apple Watch的心率监测和房颤预警等功能。这就产生了一个疑问,可穿戴设备的配套软件是否也应该算一种数字疗法?
以严谨闻名的德国在其DiGA(德文“Digitale Gesundheitsanwendungen”的简写,意为数字健康应用,即数字疗法)快速审批程序中给予了相应说明,主要基于软件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进行区分。
通过对比DiGA的描述说明不难发现,是否被认定为DiGA的关键在于软件是否可以对疾病的发现、监测及进一步诊断起到决定性影响。如果软件只是硬件功能的展现,没有进一步的延展,则无法被认定为DiGA。
至于软件是在可穿戴设备上运行还是在与之配合的手机或电脑上运行,并没有做出明确规定。限于用户体验(屏幕尺寸等因素)和性能的考虑,类似智能手表的可穿戴设备通常会将更为复杂的功能搬到配套的手机或电脑应用上,硬件本身搭载的应用通常只提供简化的数据显示功能。在这种情况下,运行在可穿戴设备上的app显然是不能被视为DiGA的。
不过,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智能手表也可能会在性能和用户体验上大为改善,比如硬件提升,或者全新的显示方式(类似科幻影视中的大尺寸投影)。此时,或许不再需要配套手机或电脑的支持,全功能app即可在设备本体上进行运行。
另一种情况则是类似部分可穿戴XR设备一样,本身即是一体机的形式,具有足够的性能和用户体验,可让app顺畅地在设备上运行,无需额外的手机或者电脑配套支持。
这两种情况,显然都是符合DiGA的定义。不过,对于治病救人来说,定义并没有那么重要,临床价值才更重要。
可穿戴和数字疗法的结合在早期并不那么顺畅,甚至互相抵触——类似关于可穿戴设备和手机app(即数字疗法的雏形)在健康管理中谁更管用的争论屡见不鲜。这种争论没有持续多久,大家发现,偏“硬”的可穿戴设备和偏“软”的数字疗法其实正好互补,携手合作无疑是更好的结果。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的可穿戴设备并不成熟,只能记录一些类似计步、睡眠监控及活动记录等简单的数据,且数据并不精准。这对于医疗来说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类似血压、血糖、血氧等真正对医疗有用的体征数据监测在当时要么为时尚早,要么数据精度不足以满足医疗需求。
此外,受限于技术水平,可穿戴设备在当时还是以数据记录为主,难以提供一些必要的诊断和治疗能力,使得数字疗法+可穿戴的结合点难以付诸实施。
突破掣肘,切入核心,
可穿戴+数字疗法为人看好
好消息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可穿戴设备在近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从心率到ECG,从血氧到血压,可穿戴设备已经可以持续以医疗精度监测这些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发挥关键作用的体征信号。不仅如此,脑电、无创血糖和乳酸等体征信号也正在持续攻关,或将在未来几年获得突破。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主流可穿戴设备消费电子巨头越来越注重医疗健康市场。从2020年开始,苹果在三年内已经拿下3张FDA医疗器械证书。国内的可穿戴巨头同样斩获颇丰,华米、OPPO等可穿戴巨头都已通过医疗器械审批。华为则已拿下4张可穿戴领域的2类医疗器械证,其中也包括国内*获批的无袖带血压智能手表。
更让人振奋的是,可穿戴设备在不断突破数据监测的单一身份,通过与特定数字疗法结合切入某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投资人也在不断关注该领域的进展。远毅资本董事总经理宋依然在与动脉网沟通时认为,软硬一体化可能将成为数字疗法的一大趋势,并表示将更加关注与硬件结合的数字疗法:“比如说手环、手表等生命体征监测类的可穿戴设备,当然形态上不一定只是这些,也包括VR、AR等设备,甚至做一些与POCT体外诊断结合的,比如说尿酸检测和连续血糖监控等等。”
在行业内,可穿戴与数字疗法结合的趋势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同。
视景医疗CEO周谟圣认为,作为纯粹电子消费品的可穿戴设备卖点已明显不足,兼具数据采集、监测记录和疾病筛查预警等功能,具有监测身体健康乃至治疗某类疾病的可穿戴设备明显更具市场前景:“可穿戴设备与数字疗法具有天然的契合性,两者的结合必定是未来的趋势。至于适合结合的场景,可以从健康监测、慢病治疗和康复护理等三方面加以结合。”
复动肌骨CTO周开波同样认为可穿戴和数字疗法的结合对数字疗法发展有益。他表示,数字疗法的根本目的是给患者治病,在“评估-诊断-治疗”全流程中,可穿戴设备都可以有所应用。“以肌骨康复来说,可穿戴智能传感器可以在评估和诊断阶段采集数据,方便医生远程准确判断患者情况。在治疗阶段则可以帮助医生了解康复是否如期进行,起到监督作用;患者则可以了解康复训练的动作是否正确,给予其相应的反馈。”他补充道。
在数字疗法擅长的精神健康领域,可穿戴设备也正在治疗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BrainCo强脑科技资深科学家、孤独症事业部主任杨锦陈表示,大脑是一个包含生理和心理的二元器官。到目前为止,通过纯粹化学药物的手段解决精神障碍类疾病的努力收效不大。他认为在涉及脑功能障碍的长期干预方面,可穿戴结合数字疗法提供数字干预是相当大的一个趋势。
“脑神经连接的改变需要长期连续坚持,可能每天至少半小时,坚持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患者按照这个频率进行院内治疗并不现实。可穿戴结合数字疗法的干预手段就可以让患者机构或者是家里都可以使用,从而使干预变得长期可持续。”他补充道。
数丹医疗创始人兼CEO方骢也赞同这种趋势。她认为可穿戴设备等硬件的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软件则逐渐从单纯的设备和数据管理在切入治疗这一临床核心。“在临床场景中最刚需的是治疗环节。纯软件的数字疗法在不少场景下不足以满足需求,也需要可穿戴设备等硬件在其中起到各种各样的作用。”
“可穿戴与数字疗法,两者的结合一定是一个未来的趋势!”她的总结代表了几乎所有人的判断。
百花齐放,
可穿戴如何结合数字疗法?
据动脉网了解,目前,可穿戴与数字疗法的结合已经在多个领域开展探索。
举例而言,可穿戴巨头华为日前就分别与芝兰健康和芳欣科技合作,实现数字疗法与主流可穿戴设备生态的跨界合作。智能手表可以采集、记录和分析用户完整的睡眠数据,这些数据可传输至相应的数字疗法,最终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数字化、科学有效的睡眠干预方案。由此,通过智能监测+科学训练的软硬件结合形式,为睡眠障碍人群提供了新选择。
“与外界合作的模式具有投入相对较小的优势。只要把软件做好,就能快速切入可穿戴设备和数字疗法领域,做出成熟的产品。如果别人的硬件已经非常成熟,又和自己的场景能够很好结合,保证临床效果。其实是非常好的模式。”视景医疗在合作和自研两种模式上均有涉足,周谟圣认为这种模式有自己的好处所在。
动脉网认为,类似的合作,未来将会越来越多地看到。
另外一个显而易见的趋势则来自数字疗法企业自身——除了与现有可穿戴设备厂商合作,数字疗法企业也在自行打造软硬一体的方案,以满足更加个性化的需求。
“合作的形式*的不足是软硬协同有限,软件在调用硬件底层接口和通讯协议时存在难度,硬件仅仅是个运行平台。这正是全面自研的优势。不过,其缺点是企业不仅需要软件研发,还需要投入硬件研发,以及对供应链管理和硬件生产的品质管理进行把控。”周谟圣补充说道。
杨锦陈则从脑科学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如果疾病有特定的需求,现有的通用硬件。比如,脑科学这种创新领域,目前在软硬结合上没有很好的先例,缺乏训练内容。这时候就只能软硬全面自研。”
“不过,自研硬件平台虽然投入较大,但一旦成型,未来也可作为通用平台,向其他厂商开放SDK。比如在脑科学领域,我们的愿景就是脑机接口技术的底层研发,未来不排除向单纯的软件企业开放合作的可能性。”杨锦陈表达了全面自研的另外一层考虑。
目前,基于可穿戴+数字疗法已经有了较为成功的探索。除了中提到的几类,肌骨康复、眼科干预、认知刺激及训练以及基于可穿戴的生物反馈也有探索中的案例。
■ 可穿戴传感+数字疗法如何赋能肌骨康复?
主要覆盖骨科和运动医学科患者的复动肌骨将数字疗法与可穿戴传感器套装结合,推出了“JOYMOTION悦行动”肌骨数字疗法,并在近日已获得2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目前,我国肌骨康复整体服务能力严重不足,且优质康复医疗资源均集中在一、二线大中型城市,导致很多患者无法及时地接受到专业的康复治疗。由于远程诊疗的匮乏,患者也必须前往医院康复中心完成康复训练,经济时间成本高,休养及康复效果也不理想。
复动肌骨的解决方案由患者端app、医生端管理后台和可穿戴传感器套装组成,实现对上肢、下肢、脊柱等部位骨科疾病与运动损伤的康复治疗。
患者可在线下医疗机构、互联网医院等医疗场景咨询、就诊或复诊。医生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开具数字疗法处方。随后,患者可在家里穿戴传感器通过app完成评估。
人工智能会自动处理患者信息并匹配模型预设方案,为医生提供参考。医生在线上复核方案后将确定最终康复计划并推送至患者端app。根据介绍,AI算法在临床测试中的推荐康复方案与三甲医院专家医生方案吻合率达到95%以上。
“我们的可穿戴套件主要包括3个惯性动作传感器。通过传感器去采集患者当前身体的关键指标,比如患者能够做哪些动作,能够达到什么程度。这个数据会用于我们对患者当前情况评估的参考,再结合算法及医生的视频问诊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并给到康复方案。”周开波介绍说。
在收到康复计划之后,患者佩戴传感器按app指导进行康复训练。训练数据将实时回传并记录在云端。患者完成一个治疗周期后可直接在系统内结合传感器完成评估,并即时得到评估反馈。医生或康复师则可以通过医生端随时查看患者康复记录及进程,并对康复方案进行动态调整,医患双方也可在康复过程中进行视频问诊,快速解决患者在康复中遇到的问题。
“整个康复疗程需要患者佩戴可穿戴传感器完成规定的练习。传感器会在联系过程收集比如关节角度、空间姿态等一些关键的数据。一方面,这些数据可以实时在app上显示,为患者反馈动作是否达标;另一方面,这些数据也会返回医生,为每周的评估提供参考,以便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他补充道。
据介绍,复动肌骨这套数字疗法已在三甲医院和复动肌骨康复诊所开展临床测试,覆盖患者230余例。其中,膝关节运动损伤术后约142例,腰背疼痛和膝关节慢性疼痛患者约88例,患者总满意度评分高达9.4分(NPS评分0-10分)。
■ 可穿戴VR分屏+光照治疗,数字疗法增强依从性
在儿童斜弱视治疗中,可穿戴XR设备与数字疗法的结合成为了当下的新手段。弱视的传统治疗方法是用贴片眼罩或模糊药水阻挡较强的眼睛,迫使大脑依赖较弱的眼睛,对弱视眼进行适当的视觉刺激(如串珠、刺点和灯光)进而建立双眼正常视网膜对应,促进视功能恢复。
整个治疗过程历时漫长且枯燥,就算很多医疗器械厂家引入了更为新鲜感的硬件,患儿依旧难以坚持长达3-6个月的重复内容训练,或者在治疗过程中敷衍了事,无法达到治疗效果。
周谟圣表示,视景医疗尝试将可穿戴VR设备与数字疗法结合,通过新鲜的沉浸式环境和游戏化的治疗方式大大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在我们的弱视解决方案中,起主要作用的还是软件。软件结合VR的硬件特性,一方面能更好地体现软件内容的沉浸感与趣味性,让患者有更好的依从性。”
“另一方面,VR一只眼一块显示屏的显示方式天然地具有双眼分视的基础,从而使我们在弱视治疗领域中的核心专利双眼分视训练技术得到更好的应用,比如,让一边屏幕模糊一点,或者让两块屏幕显示的视标数量和速度不一样,以便让弱视眼得到更大的训练和治疗机会,能比较高效地提高弱视眼的视力。”周谟圣认为VR在弱视治疗上存在天然的优势。
此外,视景医疗还通过将调节紧张学说、光学离焦学说和巩膜缺氧学说等近视发生机制的医学研究理论与最新的数字技术融合,尤其是将可穿戴的VR头盔与数字疗法结合,提出了一套创新的近视防控方案。
这套近视防控方案集红光哺光、VR调节训练及VR视觉功能训练于一身,可以让眼睛在接受红色激光照射促进眼底血液循环高度活跃时,及时进行手-眼-脑联动的睫状肌调节训练,以达到延缓眼球增长,控制近视进展的目的。
红光哺光训练是由产品主机发出特定波长的低能量高亮红光对眼底进行照射,能改善眼底脉络膜和巩膜的供血和供氧,促进脉络膜和巩膜增长变厚。同时,高亮红光让瞳孔缩小,从而加大视野景深,减少模糊。这种红光对眼底的哺氧及眼的三联动现象双重作用对控制近视发展有很明确的效果。
“我们这款产品的可穿戴VR头盔并不是市面通用的VR设备,而是我们自主研发而成。硬件内置有二极管激光发射器,在进行生物光疗训练时能发射650nm单波长的低能量红色激光照射眼底视网膜,起到延缓眼轴增长的作用。”周谟圣表示其近视防控产品并非通用的VR硬件。
“在做调节功能训练时,屏幕显示能配合软件内容不断前后运动,让两眼看近物的物距不断远近变化,带动睫状肌和晶状体不断主动调节焦点变化,让睫状肌短时间内得到高强度的锻炼。这将提高双眼的调节灵敏度和调节幅度,起到延缓近视增长的作用。”他进一步补充说道。
■ 软硬一体融合认知刺激及训练,可穿戴实现极长病程居家干预
数丹医疗的“脑新生NovoBrain”解决方案则通过软硬结合将认知刺激和认知训练两种干预形态实现有效融合——目前,认知康复、认知刺激和认知训练是经医学界认可的有效预防和干预大脑衰退、认知下降的主要手段。
认知刺激主要通过某种外界刺激以改善认知障碍患者的整体认知功能或社会功能;认知训练是指通过对不同认知域和认知加工过程的训练来提升认知功能、增加认知储备。
2016年起,全球陆续有多个独立研究团队的研究一致发现40Hz的声光刺激对于阿尔茨海默症等脑部退行性疾病的预防和干预在临床上显著有效。相较于其他非侵入式认知刺激,该技术的医学机制更加清晰,证据链更加完整。
与此同时,数丹医疗通过可穿戴与数字疗法的结合,还实现了从院内到居家的创新——一直以来,全球范围内都缺乏兼有认知刺激和认知训练、并可居家进行的脑健康长效解决方案。
“神经退行性疾病单从化学药物的角度而言效果不佳。我们觉得从根子上有一些不一样。大脑其实是一个网络生理电系统。用传统的靶标药物解决电系统紊乱,从马斯克讲的*性原理上而言是错误的。光、声、电等物理干预的形式可能更有效。”方骢向动脉网介绍道。
数丹医疗自主研发的可调融合40Hz刺激解决方案由可穿戴硬件和软件数字疗法结合。可穿戴硬件包括智能眼镜、智能鼻塞和智能耳机,分别通过物理光照(眼)、近红外光照(鼻)和声学刺激(耳)对大脑进行全面刺激。
更加重要的是,这一解决方案可以实现神经退行疾病在居家状态下的长期干预。
“电磁刺激的物理技术早就证明有效。目前院内有大量类似的传统治疗器械。但对于神经退行疾病这类发病时间长达十年以上的极长程疾病,院内模式很难实现持续干预——让患者天天到院治疗,坚持20年?根本不可能。现在我们结合可穿戴设计,实现可居家的干预。每天患者只需要抽出半小时到一小时佩戴,长期干预就可以坚持下去。”她补充说道。
另外,这一解决方案的亮点在于可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参数调节,实现个性化的干预。“解决方案的参数是可调的。每个人对于刺激信号的反馈并不一样,可能某个频率强度下的刺激对于这个人有效,对于另外一个人或许就没有反应。我们希望算法可以帮助实现个性化的参数调节,也正在申请全球专利。”数丹医疗的主要团队来自曾经的依图医疗,在算法上的确有着深厚的沉淀。
除了对硬件的参数可调,数丹医疗的解决方案也可对认知功能进行早筛,并通过人工智能算法推荐个性化专项训练任务。
“早筛的重要性比我们想象更为重要——我们目前和*专家合作的真实世界数据库里,平均年龄在70岁的50岁以上人群普通筛查中,轻度认知障碍达到了20%。要知道,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如果没有合适的干预,后期进展为阿尔茨海默症的可能性几乎接近90%。”方骢补充说道。
■ 可穿戴脑机接口+数字疗法实现生物反馈,探索儿童孤独症智能闭环反馈训练
作为知名的脑机接口技术解决方案供应商,BrainCo强脑科技近年在可穿戴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上进行了大量探索,并将其用于对孤独症谱系儿童进行智能闭环神经反馈训练。“我们联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共同申报了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注册司举办的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创新任务。不久前刚刚揭榜,开星果脑机接口社交沟通训练系统有幸荣获十款智能康复理疗揭榜挂帅项目之一。”杨锦陈提到。
这一可穿戴脑机接口设备以头环产品的形态展现。据BrainCo强脑科技介绍,其所采集的实时脑电波信号质量可以达到医疗级别脑电设备的水准。与之搭配的软件则具有评估模块和训练模块,可对儿童患者进行评估-训练-报告的全流程治疗。
“最主要是要形成一个闭环,硬件去精准地捕捉脑电波生理信号,然后再从这个脑电波里面用人工智能的算法去非常精准地识别特定指标,以分析特定的脑功能反应。比如自闭症,我们得去分析社交脑反应,多动症则对应注意力脑反应。所以,这套系统对硬件和算法的精度要求比较高。”杨锦陈介绍道。
评估模块主要包括基础脑功能评估、社交沟通核心技能评估和基于正确率的任务评估。在这一环节,可穿戴脑机接口可以在患儿观看评估内容时实时采集脑电波,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同步解析患儿社交脑波反应强度,获得社交脑功能多个维度的客观量化分数。
人工智能算法接下来将根据脑功能得分制定相应个性化训练计划并设定训练难度。这将方便培训师或者家长在没有脑神经专业人士指导的情况下,也可以轻松进行高效的智能脑功能训练。
据介绍,整个训练模块基于美国儿科医学会2012年指南推荐的脑神经反馈训练,并进行相应升级。原本采用的医院广泛使用的传统脑电图仪被可达到同样精度的可穿戴脑机接口替代,患儿甚至可以在放松的居家环境中完成训练;并使用人工智能模型对算法进行升级,希望能让训练效果更佳。
通过可穿戴脑机接口和人工智能算法,该方案可以实时解码患儿的社交脑电波。软件app则根据每秒脑功能指数调节训练内容的视觉元素,对社交脑活动进行实时的闭环反馈训练。
整个训练系统采用视频示范、观察学习、强化学习、内隐式学习等机制,让语言和认知能力较差的患儿也能够直接训练脑神经、促进神经可塑性,并提升行为训练效率。
“当脑反应被实时解读出来后,你还得通过一些非常有针对性的专业系统教程作为载体进行训练,比如针对多动症,所提供的任务就是集中注意力;针对自闭症,则需要提供社交训练或语言沟通训练。也就是说,硬件和算法的精度解决后,我们还得通过软件提供训练内容。只有当这两部分都搭建好之后,我们才能够在两者之间通过闭环实时给予大脑正反馈,核心逻辑是这样。”杨锦陈向动脉网介绍了方案的核心逻辑。
写在最后
动脉网认为,可穿戴设备与数字疗法的结合已经在临床上证明了其价值所在。与此同时,两者的结合对于彼此的市场将形成很好地拉动。
以可穿戴为例,受到去年末促销季需求透支、产品功能升级有限以及局部地区疫情影响,其市场增速在进入2022年显著放缓。根据IDC《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2022年*季度》,2022年*季度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为2584万台,同比下降了7.5%。
与数字疗法的结合,则有可能提供更新更有价值的健康功能,从而提高设备的使用粘性,并带动销售。这对于数字疗法行业而言同样可以成立,如果可以让市售的可穿戴设备均成为数字疗法的用户,其价值不言而喻。
与此同时,借助硬件赋予的功能,两者的结合还可以深入治疗,赋予临床更大的价值。未来,两者的结合或将进一步呈现更多功能、更高可及性、更多模态和无感化的协作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