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华宇注册地址“  下的文章

华宇注册_沈南鹏:我们为何共同发起这件事

1117

11月16日,新加坡现场。在今天举行的创新经济论坛上,由彭博、红杉中国、博枫、塔塔、FMG、穆巴达拉和远景集团共同成立的创新经济气候变化科技联盟(简称:零碳联盟)正式启动。

此次阵容十分豪华——联盟由指导委员会领导,红杉全球执行合伙人、红杉中国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是委员会的成员之一。其他成员还有来自印度、北美洲、欧洲、澳大利亚和中东的各界领袖,包括彭博创始人、纽约市第108任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塔塔集团董事长陈哲(Natarajan Chandrasekaran)、博枫首席执行官布鲁斯·弗拉特、澳大利亚FMG公司首席执行官安德鲁·弗雷斯特、穆巴达拉投资公司董事总经理兼集团首席执行官哈勒敦·哈利法·穆巴拉克、能源转型委员会主席阿代尔·特纳勋爵,以及远景科技集团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雷等人。

这是全球极为宝贵的一幕:各方商界领袖共同汇聚在碳中和这一历史事业上。

今天新加坡现场:

零碳界的“月光社”成立

据悉,零碳联盟的成立旨在发现应对气候变化的下一代关键绿色科技并加速其推广应用,以助力国际社会实现全球气候目标,促进向低碳经济转型。联盟最初的使命将为期三年,期间将致力于将未来绿色科技的规模化时间缩短至十年。

零碳联盟的成立,对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一方面,该联盟主张“出实招”,通过解决绿色科技规模化发展的障碍实现减排目标;另一方面,面对不分国界的全球性挑战,多位国际知名机构的领导者能携手采取一致行动,体现了全球合作与包容精神。

在未来几个月里,联盟将邀请世界领先的技术专家、研究人员、企业家和公共部门领导人加入。

作为零碳联盟的发起方,迈克尔·布隆伯格表示:“解决气候危机需要来自各方面的创新,包括为最具潜力的解决方案扩大和加速投资。实现更多绿色科技的规模化落地和应用刻不容缓,彭博创新经济气候变化科技联盟将在全球范围内推动这一目标的实现。”

作为联盟的共同发起方,沈南鹏表示:“应对全球气候危机是这个时代的重要命题,而绿色科技的规模化落地和应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路径,这要求绿色技术投资在2021年超过7500亿美元的基础上,到2025年增加两倍,到2030年再增加一倍。彭博创新经济气候变化科技联盟有助于发掘并支持全球低碳经济转型的创新创业者,为更多、更高效的绿色科技提供孵化器、加速器,为‘零碳’社会的实现提供助力。未来,我们希望更多同行者加入进来,从关键领域前景分析及有效输出解决方案等实际层面入手,形成更强大的创新合力,为打造‘零碳’世界贡献力量。”

而在随后的一场圆桌讨论中,沈南鹏进一步解释了成立零碳联盟的重要性:从长远来看,推动和发展应对气候问题的技术将会成为主流。我们宣布成立的新联盟强调的正是一个如此重要的话题。“它的成立就像200多年前的‘月光社’,聚集了一批科技界、工业界和金融界的有识之士,共同致力于科学前沿的突破和科技成果的落地。他们的努力推动了很多工业革命时代的发明和创造。这也是我们成立零碳联盟想要做的事,通过凝聚全球力量,共同为气候变化、零碳发展找到可行之策。”

“月光社”是18世纪中期在英国伯明翰成立的一个科学社团,一些著名科学家、工程师和实业家都是该团体的成员,每到月圆之夜聚集在一起讨论和分享最新的工业科学成果。该社团孕育出了多位改变世界的核心成员,包括改良型蒸汽机的天使投资人博尔顿,进化论提出者达尔文,改良型蒸汽机的发明者瓦特,工业革命领袖、英国陶瓷之父、高温计发明人韦奇伍德和化学家普里斯特利。

为什么先是氢能?

值得一提的是,零碳联盟在初期将专注于解决清洁氢能领域发展的障碍。尽管清洁氢能生态系统已确认为低成本、可扩展的技术,可帮助全球经济的各行业脱碳,但在快速建立一套市场认可的价值链方面,仍面临许多挑战。

沈南鹏坦言,氢能的巨大价值虽然有目共睹,但如何推广使用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这甚至成为了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悖论:用风能、光伏制绿氢,再制成便于运输的绿氨,在这个过程中价格锁定和长期协议达成非常困难,影响了大规模的生产和从金融机构获取融资,这就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寻找产业和金融解决方案。“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集团企业可以迈出更大的步子,他们可以提供更加多样的资金支持。”

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发布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规划明确了氢能和氢能产业的战略定位: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氢能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在昨天的中国氢能产业大会上,关于氢能的全球合作发展也形成了共识:全球绿色氢能合作空间广阔,中国也将积极融入全球氢能产业链供应链,加强与各国在技术创新、绿色氢能贸易、标准规则等方面的开放合作。鼓励支持科研机构、企业参与氢能相关技术、材料装备的联合研发和协同创新;加强在氢能基础设施、储运网络建设等方面的开放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氢能标准体系建设工作,推动国家间标准指标互认,共同开展促进绿色氢能发展的研究与合作等。

VC接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零碳联盟的工作目标是寻找创新途径以弥合从早期创新科技到全面商业化之间的融资缺口。

对此,沈南鹏表示,科技创新往往发生在3个场域里,第一个是大学,第二个是大企业,第三个是创业公司。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创业公司在里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他们是真正能做出颠覆性创新的力量,也是把科学发现转化成实际应用的主力。而这也要求投资人,尤其是资深投资人,在给予资金支持的同时,还要把如何帮助它们发展壮大放到更重要的位置上。

这与红杉中国长期以来的实践是一致的。红杉中国在国内建立并运营了7座孵化器,拥有领先技术的专家和他们的研究团队,并聚集行业资深人士为开发具有颠覆性的科技产品群策群力。

过往的绿色投资实践中,红杉中国始终做到三个“保持”:保持对绿色低碳循环相关行业的深度研究和观察、保持对低碳转型战略引导下的产业价值发掘和布局、保持对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优秀企业家和创业者的长期关注。

面对气候变化,红杉中国一直在采取务实行动。其中较为轰动的是,2021年3月,红杉中国与远景科技共同成立总规模为100亿元人民币的碳中和技术基金,投资和培育全球碳中和领域的领先科技企业,构建零碳新工业体系。

随后,红杉中国发布《迈向零碳——基于科技创新的绿色变革》报告(红杉“零碳报告”),从投资资金倾斜、创新技术引导、科技创新生态建设等不同维度,对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进程进行分析,提出了“碳中和背景下可加速商业化落地的十大技术方向”以及“红杉中国十大碳中和未来行动愿景”,从投资决策到信息披露、从领域布局到企业陪伴、从技术转化到政策研究,全面贯彻低碳理念。

而过去一年,红杉中国在新能源一笔笔融资诞生。此前,沈南鹏在2022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峰会上透露,新能源及碳中和领域已成为红杉中国最主要的投资方向。与此同时,我们看到所熟悉的VC,今年没有一家不在双碳「部署兵力」,项目争夺之激烈,每天都有新故事上演。

时至今日,创投圈渐渐形成一个共识:碳中和是一条超级赛道,也将是一场漫长的征途。正如沈南鹏曾说,投资机构不应缺席这场攸关人类命运的行动。现在,时机到了。

(本文图片来源:彭博)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11/503795.shtml

华宇登录_一个产品经理,成为外卖骑手的五十天

1117

十年互联网背景的产品经理、海外商学院的助教、科技作者何婷婷,现在,有了一个新身份,骑着新国标小电动车的外卖骑手。

“听澜”,是她在骑手平台上的名字,她主要在天津跑外卖,也在杭州送过两天。从九月底开始做骑手,她送过汉堡炸鸡、经典原味薯片、红丝绒奶茶以及中学生全套习题。

把何婷婷拽进外卖系统里的,是互联网人“下海”送外卖的「新浪潮」,以及她对骑手行业的好奇心,她想做那个走进系统的人。

作为一个新手,她「不断奔跑,不断超时,不断被扣钱,不断申诉,驳回,又申诉,又驳回」,她没想挣钱,调侃自己不倒贴就是努力了。

九月底开始送外卖,她把近五十天的经历和见闻写成日记,记录倒在地上嚎啕大哭的年轻骑手,在外卖车上谈恋爱的情侣,双手合十给她鞠躬的顾客,以及在路上遇见的更多陌生人。

转换身份之后,她有了作为骑手的焦虑、难受和崩溃,更有了从产品经理角度的切肤观察,「平台一直让系统让骑手加快速度,更快的把东西送到,但是却没有好好的去做骑手配套的整个产品体系。……我认为平台所有的地方都需要改进。」

怎么改?「很多问题,他们每一个设计这个产品的人,出来送两个外卖,他都什么都明白了。」她说。

「后浪研究所」跟何婷婷聊了聊,她写或者没有写在日记里的那些产品观察和外卖故事。在接通电话前,她正往写字楼送一单甜品下午茶。那天午后晴朗,不冷也不热,是外卖员会喜欢的温度,何婷婷有些开心,「太好了,今天天气挺好的。」

以下,是她的自述。

01

花了1小时,只挣了一块钱

8月份的时候,我在北京的中关村遇到了一个外卖骑手,他的脸很年轻,但头发已经很稀疏了,从硬件装备看,虽然他有美团的外卖箱,一看就是个新手。一般职业快递员他的车子轮胎很大,跑的快才能赢得过算法,他的车轮胎看起来更适合家庭买菜。

有互联网气质的人,他们会很弱不禁风,因为写字楼里的人没怎么晒过太阳,他会比别人白,腰腹部的赘肉比人家骑手小哥多,外卖小哥和快递员大部分是清瘦且手臂有力的,或者是稍微有点胖也不是很壮的那种。

夏天你在外面看见他,他还带个冰袖,一看就是从写字楼出来的。

前一段时间行业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动,我听到很多熟悉的同事,优秀的产品设计者和运营者,一时也找不到很好的机会,他们也在跑单送外卖。生活的压力是很大的,虽然在大厂的同事有更好的收入或者积蓄,一旦把大家从一个熟悉的轨道中拽出来,收入断了之后,原本开销并不会减少。

但没有人把(送外卖)这个事情当玩一样的。这些(送外卖的)同学有京东,美团,还有每日优鲜的,工作了七八年的时间,资深而又年轻,所以我就想说我也要去加入他们,去体验一下这样的工作。

我的初心是理解这个系统,理解这个速度和算法背后的东西。

我*次送外卖那天天很热,开工时,我穿了个半袖T恤就出门了。一小天下来,人被晒好黑,胳膊和脖子,比脸黑了好几个色号。因为骑车没手套,晚上回来手背被风吹出一些小口子,沾水就疼。很不可思议吧,只是一天真的有这么夸张嘛,就是身体上的反应这么大,我觉得自己就是锻炼的太少了。

我是从九月底开始送外卖的,一般选一个有订单的时间段去送,中午和晚上会多一些。你们在写字楼里感受不到那种感觉,大家在饭点的时候出来看到骑手很忙的样子,但其实大部分的时候外卖员都是等待的状态,没有订单。

我一天做不了几单,我经常送一单花一个小时,我不止是挣不了多少钱,我能维持住,不再倒贴平台一点钱那已经是我的努力了

比如说我送一单外卖,四块钱五块钱一单,(有时候甚至一单只有两块三块),一天送10单,也才50块钱,但如果中间有一个投诉,平台就扣50元了。或者说你没有及时送到、提前点送达,都是不允许的,很多规定如果触犯了,是会扣很多钱。

人走进了系统就开始身不由己。一旦开始收到这个订单的消息后,你会变得非常的路躁。

你的时间它是一个倒计时状态,你做这个任务,从三四十分钟开始,再到二十八二十九,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的过去,就看你的时间就不够了,肯定会着急的。

有的时候客户还会打电话催单,所以整个人就是非常非常着急的,在户外风吹日晒十几个小时,口干舌燥,没有时间给自己买一杯水,你在路上,你在楼梯跑上跑下,这个强度本身已经不小了,再加上那个订单的时间限制,本身就很焦虑,取货送货还会被导航坑等等一系列的,常伴随着挫败的这种工作进度。

我是很认真的在做这个事情,而不是说我不在意这个订单,无所谓送不送的,我不是这个心态。那你既然不是这个心态的话,肯定就会在送的过程中着急,因为你想使命必达对吧?接了这个任务你取了货,取完了之后就要送给客户,所以是会身不由己的,到最后就催着你快点跑。

你在路上稍微观察一下,你会发现有些骑手还有好多装备,又有美团的帽子,又有饿了么的箱子,然后可能还挂了一个顺丰同城,各种各样的平台,大家都是都是在接的。

那种最卷的骑手,从早到晚都在接单,一个订单都不拒绝。你们在路上也经常看到逆行的,倒着从天桥上去,各种闯红绿灯,车速开得飞快,(他们)车上和身上挂满了超乎想象的派送中的订单。

甚至有骑手会总结出自己的一套*跑单攻略:白天跑美团的单,清晨和夜里跑饿了么的单。因为美团白天订单量大,饿了么辛苦时段补贴更高。

这(送外卖)不是一个非常高薪的工作。有很多人对骑手有刻板印象,但不应该把这个想象成说在一线城市每个骑手都月薪过万,实话说很难,但是你要是说他是一个完全没有收入的工作,显然也不是,它也确实是给很多人提供了一个收入,市场之间还相对自由,但是这个背后的辛苦和付出也是远超普通工作的。

我在饿了么做的*单,取货+送货距离接近9公里,系统给了45分钟,路上时间+各种扫码及找地方,用了56分钟。超时11分钟,4.8元的运费,被扣掉了3.8元。

也就是说,我花了1小时,只挣了一块钱。

有一次,我上海的朋友遇见一个饿了么骑手小哥躺在马路上哭,拍照发给了我。

他嚎啕大哭,躺在地上,他说他被欺负了,许多爷叔大妈围着他,鼓励他,劝他坚强点。

那段时间我刚刚送外卖没多久,电动车也是刚学的,也处于一个非常非常菜鸟的一个阶段,每天都奔走路上,感受到这份工作那种艰辛,是那种深入骨髓的体感。

此时此刻我自己不是一个旁观者,我是一个亲历者,对他的那种痛苦和感受,就像是出在我的身上,是一模一样的。

02

上帝之手

骑手在路上会遇到很多麻烦。

比如天气。下雨天温度稍微一降,头盔上面隔着一层雾气,看不到前面的路,然后车子的后视镜是被雨点捂着的,看不到后路,骑手就只能把头盔的帽檐敞开,可是假如你帽檐敞开的话,雨水就会直接灌到眼睛里脖子里。

但天气你是有预期的,刮风也好,下雨也好,你出门之前肯定会做一个稍微防御的准备。

有的骑手会遇到特别极端的保安,拦着不让进,或者说一些比较凶的客人。以往的媒体报道会说过这些事,但其实这种现象是非常少数的,只不过被媒体放大了,觉得好像特别无理的客人特别多,但真实的情况恰恰相反,特别谦虚有礼貌友善的人才是客人中的大多数

*的敌人还是系统。

面对订单,骑手没有什么选择权。你取消(订单)的话,要掏钱赔付,而且这个次数也是有限的。

如果你在送外卖的过程中,你不接单两次之后,它就系统默认拒绝了,这个拒绝会计算到你这个账号的拒单率里面,拒单越来越多的话,订单也会越来越少,其实是一种数字上的实验、惩罚。

你上游没有工作量,收入就减少了,我觉得这个相当于老板说停薪留职之类的感觉。

他其实也是在打压骑手的选择权,系统是希望骑手不要拒绝,每单都要接,这样的话平台才能够保证自己的运力比较充足。

我在骑手群里看见过这样的一个订单,一个用户下单了一份汉堡,备注写着,要求骑手小哥送到殡仪馆地下火葬场,步行喂到逝者嘴里。

系统不但Push了这个订单,还指派了附近一名骑手去干这活。在订单的选项里,那个骑手竟然只有“转单”和接单的“收到”选项,他没有说NO的权力,甚至在产品上,根本就没有设计那个本该有的“拒绝”按钮。

奇葩的订单截图,图源公众号陌生人肖像

我被平台封过好多次,以各种理由,健康码不合格、不清晰,每次会封24小时。这些封号大多发生在拒单之后。

我被封号的时候,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怎么申诉,申诉的空间在哪,都不知道。你去找客服,客服是机器人,你去找站里,但是其实众包骑手松散管理,是找不到站点的。

站点可以用数字后台操控系统 ,给骑手派单,但反过来,骑手找站点有什么事情,它的路径不是那么顺畅的,这是一种权力的不对等。

另外,系统会各种罚钱,超时扣钱、预约订单早到扣钱、取货不及时扣钱,送迟了两项加起来一起扣。客户退单扣钱、差评扣钱、投诉扣钱。普通投诉扣50,“微笑行动”不微笑扣100。

50%、70%、79%,他会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比例去扣。说的前提看似很清晰,但是其实又很模糊,没有几个骑手是真正搞得清楚为什么平台扣自己这么多钱。

还有导航,外卖里的地图,定位前后楼能差个好几十米,经常导致我送餐走错居民楼,它曾经指挥我去相反的方向走了300米,告诉我那就是目的地。

但我打开原生的地图软件,手动输入目的地地址,导航非常精准地指向了正确的地方。我才发现,原来地图难用,根儿上是系统设计的问题,没有调用精度更好的接口,商业上是省钱了,但骑手可就遭罪了

所以我不能够理解,平台一直让系统让骑手加快速度,更快的把东西送到,但是却没有好好的去做骑手配套的整个产品体系。

以曾经的产品经理视角来看,我认为平台所有的地方都需要改进。

产品的设计者和运营者是拥有上帝之手的,但是设计这些产品和运营产品的人,又没有真正的去理解骑手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职业,骑手在他的平台上做了怎样的一个工作。

很多问题,他们每一个设计这个产品的人,出来送两个外卖,他就什么都明白了。

机器系统的算法,对抗的是血肉之躯。让骑手去7公里以外取送一个订单,只给了28分钟的时间,你想想小电动骑7公里多,你要开多长时间才能够到?中间有多少红绿灯?天气怎么样?这个过程中系统还一直提醒你要去取单,这种单取消的话是要扣钱的。

但它分到你身上你就必须得去执行,必须得去跑。

系统没有人的这种概念的呀。对于平台的人来说,他做的这个业务叫O2O,从线上到线下,线下的这个交付就是由骑手执行的这个部分,他们叫运力。

我的产品运营同学出来送外卖,还写了一个体验文档。他吐槽了很多,地图、派单系统的不合理,产品和数据的失误和不够完善。

这些问题最后是线下的骑手这个用血肉之躯一点一点帮他们补的。

而且骑手的声音是反馈不到那边去的,没有声音。他们没有人能够讲出自己究竟遇到了什么,他们也不知道自己遭遇了什么。

骑手们始终觉得是自己不够努力。

03

冷了,订单就要多了,但也该遭罪了

我在骑手社群的ID叫“听澜”,头像是相册里随便找的一片海,没有任何个人信息和有效朋友圈。取这个名字是因为长辈们有时候会叫我“小何”,我也希望自己能够看得更辽阔一点。

我觉得我作为骑手就是一个跑单的人,就不应该是科技作者的身份,不想离骑手们距离特别远,也不想强调自己的女性身份。

我是一个行动派和体验派,做这个事情,让我觉得有了更多触角向外的机会,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环境,它让我每天看到的经历的和感受的东西变多了,它丰富了我自己。我已经完全放弃了所谓的意义的那一类的东西,我没有把送外卖这件事赋予某种意义。

其实一开始没有想过说要写一个公众号,或者说做一个专栏来记这些东西,我压根也没有想着说我做骑手这件事情,它是一个有规划的,我当时只当自己骑车骑着玩,在手机里面用便签去写段子,我的心态也是写段子的心态。只是后来读者多了,大家都在看了,我才索性开了个公众号。

我在外面跑单有的时候会碰见其他骑手,也在跑单的女孩子,加上了好友就会把我拉到骑手的群里。骑手的群是不同分工的,有的是工作群,比如说订单量交流群,有的是吃饭群,还有吹牛的群。大家就是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平台,它能呈现出来一个比较立体的骑手生活状态,我的很多素材也从这里来。

我还算是平时比较喜欢给骑手在场(关注骑手群体)的这种人,算是一个比较感恩之心的顾客,(送外卖后)*的差别就是当我自己亲历了这一切之后,我感受到了他们承受的比我想象中的更多,他们真的是很宽厚很坚韧,很能忍耐痛苦的一群人

当然也有小哥很暴怒,就跟店家打起来了,那这种其实也是很极端很少数的,大部分人就是默默忍受,反而是我现在越来越像一个骂骂咧咧的骑手(因为每天遇到一些事情会觉得系统很作恶)。

骑手无论兼职与否都是存在管理者的,在生活里面我没有接触到那个具体的人,但是在系统里面,我能感觉到有人在管着我,给你派单,或者说拒单之后进行惩罚。但这个人我找不到,联络不到,所以我几次被封号和处罚,都是骑手群里面的其他老骑手帮助了我,我相信他们之间是有一个朋友圈或者是认识的,他未必是一个合规的方式,但他们确实是帮了我。

在送外卖的过程中,我有很多很开心,有成就感,或者是说有一些小满足的事情,我也会找到一些自己的小乐趣,用大数据发现一些不为人知的隐秘角落、美食,经常有人通过跑腿指定某个产品,我能看到很多门店或者的订单率是特别高的,我猜它一定很好吃。

观察骑手们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我不知道这个是不是天津地方特色,年轻的骑手们带着女朋友送外卖,他们更喜欢在车上谈恋爱。

他们骑车,跑单,兜风,买奶茶。一个人骑车,一个人爬楼取送餐,一个人累了再换另一个。循环一天下来,别人累坏了,但外卖cp依然战斗力满格。

年轻嘛,很朝气蓬勃的,开开心心,嘻嘻哈哈的样子,他们也不会觉得这份工作辛苦。

我看见他们车上带了鱼竿,有一阵等不到订单,他们会告诉我,待会儿去钓鱼了。

11月9号那天,我在喜茶店里,碰见了跑单一个多月以来,我见过的最高,最帅的骑手。他是一个一米九的高个子骑手,太近了,我没好意思拍照。

那位帅哥骑手提了七杯喜茶和一份牛肉饭。他长得比一些演员都帅,像聂远年轻的时候,有大眼睛,开阔的五官。他穿了一件巧克力色的BALENCIAGA,脚上那双鞋也很好看,是阿迪三叶草的限量款,一看就便宜不了。

送外卖以来遇到很多这样造型很飒的年轻骑手。

一个帮顾客代购奶茶的女骑手,把外套扔在车上,在北方有人穿薄羽绒服的秋天,只穿一件黑色短袖T恤。她扣在车上的外卖帽子,绑着蓝色渐变色的脏辫长马尾,头盔前额,还戴着2只可爱的、红色的小鹿犄角。

她的车是很专业的外卖电车,配了巨大毛皮手套,车前还有自己加上的喷漆,龙飞凤舞几个大字:我师傅是渣男。

我最近认识了一个叫春雨的骑手,他在跳蚤群里转让骑手电动车。

我跟他聊到天津单少的事情。春雨说,一看你就是个新手,刚干没两天儿吧?淡季,单量趋势年年如此啊。“最近单少(的原因),天儿好,也不冷也不热,人(各路骑手)全出来了。”

春雨的意思,等到天冷了,人们就都回家待着了。

“咱们这过几天单就要多了,冷了。”

“该遭罪了。”

前一句,是他对我说的。后面那句,应该是他对自己说的。

对于职业骑手来说,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气候越好的地方,订单量越差。人们在什么时候最喜欢点外卖?当然是刮风下雨,天冷,下雪,不想出门的时候。

几乎所有的北方骑手,都在盼望2023年的*场雪。

华宇测速_英盛生物完成数亿元C轮融资,由辰德资本、高瓴创投联合领投

1116

投资界(ID:pedaily2012)3月29日消息,近日,临床质谱领航者山东英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英盛生物”)宣布完成数亿元C轮融资,由现有股东辰德资本、高瓴创投联合领投,中金资本旗下中金启元基金、太平保险集团旗下太平医疗健康基金、远东宏信旗下周济同历、京铭资本跟投,现有股东元生创投、三泽创投、惠每资本持续加注。

本轮融资后,英盛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深度布局临床质谱多技术平台,并推进临床质谱全自动化方案落地,进一步借助英盛生物临床质谱一站式解决方案的优势加速在临床终端的落地与商业复制。

英盛生物成立于2009年,是国内临床质谱一站式解决方案领航者,是集研发、生产、销售及第三方医学检测服务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英盛围绕代谢组学和基因组学,搭建了国内领先的质谱检测和基因检测平台,涵盖了出生缺陷筛查、疾病预防、人类健康服务领域,参与了多项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及20余项企业标准的建设,通过了ISO13485、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及GB/T29490-2013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是山东省“十三五”重点生物医学工程产业集群中的骨干企业。

英盛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冯振先生表示:非常感谢辰德、高瓴、元生、三泽和惠每等现有投资人对英盛新一轮融资的坚定认可,以及非常荣幸本轮引入中金启元、太平创新、周济同历、京铭资本等优秀的投资机构。英盛生物已在临床质谱赛道潜心耕耘十余年,未来英盛将继续以推动临床质谱行业的良性发展为使命,更进一步挖掘临床需求、深度布局质谱各技术平台、不断精进研发能力、为临床机构提供最优质量的产品以及卓越品质的服务,推动临床质谱产业,助力精准医疗全面发展。

辰德资本合伙人朱天骥先生表示:辰德持续看好质谱平台在满足临床需求、提升医学检验方法学上带来的重要价值。在2020年成为英盛股东后,我们看到企业按照既定规划稳健发展,不断提升产品品质、扩展品类、耕耘底层技术并优化服务质量,在高速成长的轨道上不断壮大,夯实领先的行业地位。我们非常高兴此次作为联合领投方加大对英盛的投资力度,并期待不断深化与公司的纵深合作,推动临床质谱行业的发展。

元生创投合伙人林艺博士表示:元生一直以来坚定的看好中国临床质谱市场的发展潜力,英盛也是元生在质谱赛道最早布局的企业之一。近几年临床质谱产业在国内蓬勃发展,英盛作为临床质谱的标杆企业一直在致力于推动行业的合规化、标准化和自动化,为临床质谱技术的普及与发展创造更多的机遇与可能。我们非常高兴见证了中国临床质谱行业的崛起以及英盛生物的快速发展,相信在英盛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努力下,在诸多优秀资本的助力下,英盛在未来定能进一步助力临床质谱行业,为实现精准医疗的快速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中金资本董事总经理钟险先生表示:质谱市场是IVD领域继NGS之后又一个蓬勃发展的细分领域。质谱作为新的检测手段,比传统诊断技术更具灵敏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国内尚处于发展阶段初期,整体市场潜力大。英盛生物是国内领先的一站式质谱临床解决方案综合应用平台,产品合规性高,服务体系契合用户需要。其团队深耕质谱领域,执行力及凝聚力强,已成长为该领域的标杆性企业。中金资本持续看好质谱领域,相信公司在资本助力下能加速国产替代,提供更高效、优质的质谱服务,引领行业快速发展。

太平创新副总经理陆姗姗女士表示:质谱在临床领域的应用目前还有较大发展空间,太平创新看好临床质谱未来成为主要的体外诊断平台之一。英盛作为该领域的头部公司,对临床质谱有着深刻理解和长期耕耘,我们期待英盛成为行业重要的开拓者,引领国内临床质谱的发展,也对未来双方在保险+精准医疗方面的合作持有乐观预期。作为太平保险集团“医康养生态圈”的主要建设者之一,太平医疗健康基金紧密聚焦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大健康产业,持续关注精准医疗与体外诊断在增进人民健康福祉的重要影响,共同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周济同历高级副总裁彭颢魏先生表示:质谱检测历史悠久,但在国内医学上的应用才刚刚兴起,其高精度、高特异性、高通量的方法学优势决定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与当代预防医学、精准医学、个体化治疗的发展理念完美契合,以英盛生物为代表的国内临床质谱企业为行业的开拓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英盛生物团队深厚的医学背景和对临床质谱的理解让人印象深刻。远东宏信在大健康领域耕耘20余年,公立医院合作客户数千家,旗下控股医院30余家,周济同历将以此为契机,推动质谱诊断在远东医疗生态圈的应用。

京铭资本董事长兼CEO刘翔先生表示:质谱检测技术以其检测精度、灵敏度和通量等方面的优势,在多组学时代中为精准医疗提供了重要的检测工具,将成为下一个蓝海市场。京铭资本以“引领人类健康未来和提高人类科技生活进步”为投资事业目标,深入布局医疗创新和科技创新领域,英盛生物正是一家立足质谱检测面向临床应用的创新技术企业,英盛生物团队凭借其在临床质谱领域的多年深耕,在出生缺陷防控领域、疾病预防领域、营养和大健康等领域已推出多个富有竞争力的产品,其中全谱维生素14项检测等产品属全国首创,京铭资本将坚定不移的支持企业发展,与企业一同推动我国质谱检测技术的临床应用进程”

华宇平台登陆_出行行业未来如何变革一起听听T3出行CEO怎么说

1113

出行行业未来如何变革?一起听听T3出行CEO怎么说

4月7日,由金鱼嘴每日路演、南京市独角兽瞪羚企业俱乐部联合打造的“boss上线-快言快语”南京市独角兽、瞪羚企业家系列分享直播首场活动在线上举办。

“金鱼嘴每日路演”作为全国基金街区中首个资本要素撮合平台,致力于通过平台搭建,解决创投机构投资信息不对称、获取信息成本高的痛点,从项目筛选、赛道比选、机构遴选、专家优选等多个环节进行优化和耦合,为全国投资伯乐找到心仪的创业黑马,为创业黑马找寻驰骋万里的沃土。

活动首发主讲人为T3出行创始人、董事、CEO崔大勇。

以下为崔大勇的演讲实录:

大家中午好!我是T3出行CEO崔大勇,很高兴参与本次线上分享活动。

这次受独角兽俱乐部的邀约,来和大家分享T3的故事和我本人的创业经历。

2018年6月,我们9个人在长春成立项目组,19年公司在南京落地生根,现在已经是第四个年头了。在这过去的几年中,我们伴随着行业的起伏,疫情的冲击,始终坚持初心、一往无前。

01出行行业认知

从2012年首家出行平台开始做网约车起,网约车行业已经走过了10年。网约车在这段时间里,始终保持着较高增长速度。资料显示,2015至2020年网约车历史增速达到34.2%,预计在未来5年也将继续维持31.7%的年复合增长率。2019年,T3出行进入网约车市场时,行业竞争格局似乎已经很稳定。作为后来者,如何在红海中突围是摆在T3出行面前的一道难题。

在崔大勇看来,T3出行扮演了一个完全的“破坏性创新”的角色,从底层出发改变现有技术发展路径和思维方式,以“车联网”的模式创造出区别于现有主流市场的全新产品和服务。“2019年之前,几大汽车厂商一直有进入网约车市场的想法。从2018年以后,国家加大了行业安全合规的推进力度,整个网约车市场底层的商业逻辑开始发生了变化,我们才觉得时机比较成熟。”

02企业成立背景

T3出行是基于国家“锻造智慧交通”的战略引领,来自三大部委跟三大央企确立的大T3整体项目规划,由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发起、投资打造的智慧出行平台。

聚焦“新商业模式”,探索智慧出行专项,规划在智能汽车、绿色出行、低碳新能源等领域构筑多元融合的生态布局。

03行业地位与业务现状

数据显示,目前T3出行峰值日订单突破300万,相继进入华东、东北、东南、华南、华北、西部等7大区域、85座城市,平台绑定车辆超50万台,累计注册用户近9000万,累计完成超6亿次安全出行,独立APP业务规模行业第二,B2C领域第一。

从整体出行市场看,2020年共享出行的渗透率仅有4.1%,市场存在极大的生长空间。面对市场燃油涨价、城市交通拥挤、出行消费支出增加,共享出行在这样的社会环境背景下依然会是未来出行的主要方式之一。

04产品与服务

三年来,T3始终坚持“以用户为中心”,兼顾效率与品质,追求极致用户体验。

伴随区域拓展、城市布局扩张,对运力增加、产品线扩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陆续推出了快享、专享、尊享、惠享、新享出租、自动驾驶六大产品线,依托三大主机厂与车辆合作伙伴提供的稳定运力供给,通过体系化的车辆供应与管理模式,满足用户的多元化品质出行需求。

‐快享:统一车型、配备V.D.R安全防护系统;

‐专享: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不断加强产品力,创造更好的出行体验;

‐尊享:差异化产品优势,给客户带来专业极致的服务体验,满足高端用户的出行需求;

‐惠享:接入合规运力,让用户打车更划算;

‐新享出租:配合出租车行业,以巡网融合为主线,推进巡游车转型升级,坚持“开放”+“创新”,尝试巡网一体化为司机提升收入,优化司乘体验,提升整体行业竞争力;

‐自动驾驶:承载海量数据、真实路网场景、智慧调度,打造自动驾驶运营平台,实现开放道路的混流运营,助推自动驾驶在商业化运营模式上的探索,迈出突破性的一步;

05企业近期发展规划

在经历了去年峰值之后,T3出行在今年又推出了“1522”战略,积极整合智能网联、开放平台、大数据基础和AI技术等底层优势,提升多项关键能力,包含运力合规化、管理智能化、服务品质化、产品生态化。

通过网约车,出租车,自动驾驶三大抓手,全方面打造出行场景全覆盖,数据驱动最优化。

T3出行将继续深耕出行行业,铸造坚实的核心业务基础。

06企业中长期愿景目标

出行行业已经从1.0移动互联时代步入2.0车辆网时代,车辆代替手机成为连接乘客和平台的智慧终端,安全与服务体验得以巨大提升。

远期,行业进入智慧出行3.0自动驾驶无人车新阶段,政策、技术红利全面释放,出行将与基础设施、生活场景融为一体,如何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为企业带来新的商业价值,构筑开放生态、可持续发展变得极为重要。

07生态合作需求发布

面向未来,T3出行致力于建立广泛的生态合作,以期实现多方共赢的最终局面,T3出行不仅仅只是一家网约车公司,我们更希望与合作伙伴携手,垂直协同行业上下游,横向拓展跨行业合作。

借本次线上分享机会,希望能与各位深入探索行业未来,共同创造核心生态圈带来的价值红利。

共建共享,共融共生。

华宇测速_上扬软件完成数亿元D轮融资,上海半导体装备材料基金领投

1107

投资界(ID:pedaily2012)10月25日消息,上扬软件(上海)有限公司(简称“上扬软件”)获得上海半导体装备材料基金领投,青岛中科育成,水木梧桐创投,苏州安芯同盈跟投的数亿元D轮融资

据悉,此次融资的用途有三方面,一是持续投入12英寸全自动晶圆厂量产线智能制造软件CIM/MES的研发;二是12寸半导体产线子系统、EES系统的研发及其它软件产品的研发升级,旨在丰富上扬软件CIM软件产品线,提高产品技术水平,为客户提供更完整的智能制造软件解决方案;三是引入高端行业人才,提升团队整体的研发能力。为了更好地激励吸引高端技术人才,上扬软件也为50多名核心员工发放了期权。

与去年完成融资相比,这一年时间里,上扬软件在努力完善12英寸CIM解决方案,不断丰富其软件产品功能模块,推动产品从局部向更全面的产品种类发展,从半自动向全自动量产化方向发展。目前,上扬软件的12英寸全自动CIM产品已初具产品形态,正处于与工厂配合验证落地阶段。

上扬软件成立于2001年3月,是国内专门为半导体、光伏、LED等高科技制造业提供 MES (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制造执行系统)、CIM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等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的供应商。

在整个CIM系统中,MES是核心系统。MES是半导体制造的“中枢神经”系统,控制和管理芯片制造的全过程。在MES这个核心产品上,上扬软件已拥有应用于4寸、5寸、6寸、8寸、12寸半导体产线的MES解决方案;此外,面向半导体、光伏、LED等领域,上扬软件已覆盖MES、SPC、EAP、RMS、APC、FDC、RCM等产品,能有效应用于半导体衬底、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等环节,和光伏领域光伏组件、电池、薄膜制造环节,以及LED的前道、后道制造环节。

目前,上扬软件已服务于超过150家工厂,如中芯国际、长电、华虹集团、中电科、格科微电子、歌尔、豪威半导体等行业头部企业,和光伏领域协鑫集成、阿特斯阳光电力、通威太阳能等头部客户。

上扬软件总部位于上海,在成都设有研发中心,在北京、西安、武汉、南京、合肥等地设有分公司/子公司。公司有四百多名员工,员工有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台湾等地的技术专家,研发占比半数以上。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10/502606.shtml

华宇登录_凝动医疗连续完成天使轮及Pre-A轮融资,元生创投、元禾原点接连领投

1107

投资界(ID:pedaily2012)6月8日消息,近日,国内首家布局精神及神经双领域数字疗法领军企业「凝动医疗」宣布连续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Pre-A轮融资,天使轮于2021年7月由元生创投深圳天使基金领投,无舍资本跟投。Pre-A轮元禾原点领投。

成立于2018年的凝动医疗植根于脑科学蓝海多年,致力于为神经科(neurology)及精神科(psychiatry)等临床科室的专家提供创新型数字疗法解决方案。基于与全国多家三甲医院及跨国药企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加之团队多年来对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数字交互等技术的丰富开发经验,公司构建了与众不同的产品管线,推进速度迅猛。除全球首个基于虚拟现实设备及内容用于特定恐惧症的心理康复软件已获批外,还有多项产品已进入临床,并将陆续在2022-2025年获批。

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0》,中国2019年精神科访问量合计为1.6亿人次,三级医疗中精神科临床医师总数为3.46万人,神经科就诊量合计为4.2亿人次,神经科临床医师总数约10万人,整体医患比高达1:4631,医师资源严重不足。同时由于资源分布不均、技术手段有限、诊疗流程漫长等诸多原因,日常诊疗中还有大量患者由于无法获得专业帮助,或对相关疾病缺乏认知产生病耻感,抑或得不到长期有效标准化诊治而延误病情。整体脑健康领域卫生服务无论在覆盖率、就诊率,还是治疗率上都存在巨大缺口。脑科学虽然在过去50年间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仍有诸多未解之谜。每年,全球在脑疾病治疗上的开支达到1.4万亿美元,总体疾病负担达到3万亿美元。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老龄化程度的加重,这一数字预计将于2030年翻倍。超过80岁的人群中,将有1/3患有痴呆症,1/10患有其他精神疾病,脑疾病也已经成为了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最大的公共卫生挑战。

2017年是全球数字疗法元年, Akili Interactive, Pear Therapeutics等公司陆续获得FDA的上市许可,开创了数字药物的新时代。凝动团队深耕于医疗科技圈多年,创始人董博雅及核心成员均是医疗及科技领域的连续创业者,尤其擅长ITBT技术的碰撞结合。

元生创投创始合伙人陈杰表示,祝贺凝动医疗完成Pre-A轮融资。元生创投是公司的天使轮领投方,并继续在Pre-A轮追加投资。从去年我们就开始与凝动医疗团队合作,并支持凝动医疗在精神科和神经科数字疗法的产品研发上快速前行。凝动医疗深耕脑疾病领域,并持续在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平台发力。过去11个月中,我们一起见证了凝动医疗的不断成长。公司首个产品已经在今年2月获批,后续产品的注册和临床科研也都开展得有条不紊,展现了公司强大的战略执行力和产业商业化能力,我们对凝动医疗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相信本轮融资后,凝动医疗会在临床申报的项目推进,新产品研发管线的覆盖布局和已获批器械的商业化道路上持续取得佳绩。

元禾原点管理合伙人费建江表示,“随着中国和全球老龄化的加剧,脑疾病由于其潜在受累人群极大、医疗资源稀缺、解决方案缺位等各种原因,是目前备受关注领域。而得益于近十年基础科学的突破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为支撑的新兴诊断和干预方法为脑健康领域的服务提供了新的可能。我们会持续布局数字医疗在不同疾病领域的应用,希望凝动医疗在脑健康领域的发展能快速形成示范效应。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陈渝津,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6/493734.shtml

华宇平台注册地址_老罗左右不了直播大局

1026

号称社恐、不愿意面对公众的罗永浩,“退网”四个月又回来了。

这个名字的流量魔力没有消失,从 10 月 20 日官宣罗永浩和交个朋友团队入驻淘宝直播,三天时间罗永浩直播间已经有了 117 万粉丝。而老罗露面在这个直播间还要再等两天,他的淘宝直播首秀,定于天猫双 11 预售日,也就是 10 月 24 日晚 8 点。

老罗淘宝首秀的招商消息,其实上比官宣更早几天透过出来。综合此前消息,老罗淘宝首秀坑位费为 20 万元,抽佣在 20% 左右。对于合作商家的要求,除了必须是天猫商家外,同时要求历史*价,并保价双十一。

不过,和其他头部主播提前把商品列表文档放出来不同,罗永浩首秀的合作品牌及价格的详细信息并没有对外公布。

一位淘系 MCN 表示,从老罗首秀的关注度来看,20 万坑位费并不算贵,估计很多品牌会有兴趣。虽然不知道哪些品牌能够成为老罗的合作伙伴,不过有一个品牌已经成为赢家,那就是交个朋友。

2021 年 4 月,罗永浩获得“抖音电商 2020 *星推官”奖发表感言时,就已经透露未来的工作重点是把交个朋友公司做大做强。

而且,也有人透露,交个朋友除了入驻淘宝直播,也在和快手方面接触。

超头流量饥渴症

某种程度上,超头主播给淘宝直播带来的巨大收益,也同时创造了巨大的系统性风险。大家在抱怨超头吸走大部分资源和资金的同时,也知道这个体系离开了他们,就根本无法良性运转。

薇娅 2021 年 12 月因为逃税被处罚,她的直播间和社交账号被悉数封禁,行业正式开启超头主播被严格监管和限制的新阶段,2020 年以来,受疫情影响积压存货、从而大量涌入直播行业清理库存的新玩家,仿佛被兜头浇下一勺冰水。

公开数据显示,薇娅和李佳琦在 2019 年全年的销售额约合 100 亿元。到了 2021 年双 11,李佳琦直播间*天的成交销售额就有 40 亿元、薇娅的则有 35 亿元,加起来就已经接近上年全年的成绩。

这个增长速度不是来源于消费市场的繁荣增长,或者消费者能力的提高,而是两位超头以“全网*价”的心智有效地虹吸了直播电商体系内所有消费者的注意力。

而且,由于淘宝直播、抖音电商、快手电商三家缠斗正在最白热化的阶段,考虑到大跃进一般的业绩目标,平台扶持甚至依赖超头主播,并不会太在意是否给这些主播分配了过多的资源。

所以,当薇娅、李佳琦、辛巴和罗永浩这直播界“四大天王”都因为各种原因而暂时和长期停播时,行业里的*反应是,那其它人的机会是不是来了?是不是能够接手这些大佬的流量?

现在看来,行业红利并不是长期存在的,尤其在消费下行的当下,不太可能烘出单人超头主播,*的惊喜是以知识+助农+背景故事组合拳冲出来的东方甄选直播间。

在双头部不在的日子里,人们发现行业金字塔的顶端出现了真空,没有人能补位。因为超头缺位而消失的场观,成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

今年 618 号称“史上最长的 618”,为期二十多天,和阿里轰轰烈烈的裁员行动几乎同步进行。即使长到几乎让人有点疲倦,据咨询机构  Syntun 的数据,包括阿里巴巴天猫商城、京东和拼多多在内的在线电子商务平台在今年618期间,共实现了 5826 亿元的销售额,与去年的 5785 亿元相比几乎持平。这意味着,传统电商大盘在今年 618 期间,几乎处于零增长状态。

不可否认的是,此前从平台到品牌,营销节点此前都越来越围绕两大主播直播间。这种节奏骤然打破,许多商家都面临营销着力点重新调整,甚至存货无法出清的难题。这种权重的变化需要让商家有适应的过程。

据天风证券统计,对比去年双 11,雅诗兰黛、兰蔻等国际美妆品牌给超头部直播间的折扣力度整体更大了。平台方普遍不愿意被超头部主播绑架,都在大力扶持商家店播。化妆品、家电等品类在 618 第二波促销偏弱,浙商证券互联网团队就分析称,这与整体消费习惯变化有关,亦与超头主播缺席第二波有关。

扶持品牌成效不够,淘宝直播继续出招。今年 9 月,淘宝直播首次披露了内容化的具体实施路径,改变了以往的纯卖货逻辑,宣布推出以成交和内容双指标的流量分配机制。也就是说,除了考核直播间的转化以外,淘宝还会考核直播间的时长和互动,希望引导主播产出内容质量更好的直播。

同时,淘宝还会加大流量的实时波动能力,也就是让观众看到更多实时同步的直播。在以前,淘宝的推荐逻辑更加注重一个直播间的历史表现,让强者更强,而现在属于流量再分配,让当下表现不错的直播间获得更多曝光机会。

但这只是日常耕耘,淘宝直播依然期待一个迅速拉升流量的新机会。所以,阿里巴巴淘宝直播事业群总经理程道放对《财新周刊》表示,淘宝直播“非常欢迎像东方甄选董宇辉一类的知识主播”,愿意提供百万级流量支持,以及组货、运营规划等帮助。

现在,东方甄选还没正式在淘宝上营业,老罗先响应号召了。直接“收买”成名主播,对于淘宝来说确实是一个省力的选择。

那么,为什么之前淘宝直播不做类似的事情呢?因为每次引入一种流量“炸弹”,都有威胁原本系统的交易逻辑的风险。

一名零食快消品牌的市场从业者告诉 20 社,他们担心的*个问题就是,“如果我按照这个价格、这个成本上了老罗的直播间,那到了李佳琦那儿,会不会被要求出一个更低的价格?”

如果有一天被迫二选一,这位从而有着还是会选择李佳琦。不管平台的流量规则怎么变,他们在李佳琦的直播间这一渠道销售的 ROI 一直是最高的。而交个朋友直播间的 ROI,除了没有李佳琦直播间高以外,还会面临坑产(指直播中的单个产品连接)波动极大的情况,存在颗粒无收的风险,“但是李佳琦啥都能卖”。

另外,他也认为网络流传的 20 万坑位费着实有点太贵,“像这种首秀,如果一些公司有业绩压力,或者急需冲一冲销量、快速提高认知度的话,他们是肯定会上的”。

左右互搏的淘宝生态

淘宝直播的位置向来有点尴尬。

在电商直播领域由淘宝一家独大的时候,淘宝直播是“内容化”战略好不容易开花结果的一个项目。淘宝直播曾获得阿里一号位的站台推荐。

“淘宝每天都有 700 多万的用户在淘宝上闲逛,但是不会做出任何的消费行为”,按照更早时候马云的这种说法,淘宝直播 2019 年在大众视野爆发时,它的*功劳就是,让这部分闲逛的人群能够去逛淘宝直播,在直播以及优惠促销的刺激下,更容易产生下单行为,从而提高了这部分流量的变现效率。

淘宝直播改变了淘宝平台上原本“人货场”的关系,从“人找货”到“货找人”。但这对成熟的平台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在阿里的 GMV 和广告收入逐年上升时,淘宝直播是财报中可圈可点的 ROI 优等生,是帮助淘宝触达下沉市场的意外之喜。

而当阿里的电商增长步伐放缓、停滞,淘宝直播和传统的货架广告某些时候成了左右互搏的关系。

比如,手淘黄金位置有天猫新品这一超级流量入口,但一众品牌已经将大主播为核心的“上新品-推爆品”公式运用地滚瓜烂熟,去李佳琦直播间挂个链接,比什么都省事。在一个品牌的营销预算给定的情况下,选谁,必定有所取舍。

这种新旧之争,不仅存在于平台内部,来自外部的争夺更是激烈。据星图数据最新的报告,在整个电商行业中,直播电商的占比从 2021 年的 14% 增长到 2022 年中的 21%,综合电商的份额则被挤压,从 83% 下降到 72%。

高举内容化旗帜的淘宝,不断修正在内容上的战略,对直播的重视只有加强,从未减轻。在2020 年,手淘进行了近几年来*的改版,类似小红书的“逛逛”成为首页栏目,直播入口更明显,流量分配机制更加内容化、视频化、个性化。

在淘宝直播双子星还未出现变故时,淘宝天猫的 618、双11购物节,已经越来越被平台的大主播占据中心位。大主播开始被造神。全网都在传阅李佳琦、薇娅的带货清单。

在平台提供给商家们的备战攻略里,一系列的种草、预热、预售在直播间里完成,大主播的直播间是很多品牌的转化漏斗的终端。

据开源证券数据,2021 年 3-10 月,薇娅和李佳琦两大主播带货销量占淘宝前十大主播的 70% 以上,3 月一度接近 90%。

寡头,是表征。淘宝直播真正的焦虑是,它如何去获取更大的流量盘子?如何去提高自己对于流量流向的把控、对大主播的把控?为此,淘宝直播做了独立的点淘 App,在手淘主页拿到更显眼的入口;力推商家自播,引入明星主播……

但直到失去双子星,寡头的病症被强行进行休克疗法给解决了,背后的焦虑“病因”却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淘宝直播不够快。当平台整体的 DAU 增长乏力,而直播作为次一级入口,DAU 的天花板更低。

淘宝直播在某种程度上,被平台的各种营销打造成了一个漏斗。

此时,是新老逻辑的对垒。赛道上增长最快速的,变成了带着内容基因和更庞大流量杀进来的短视频平台。

据星图数据,截至今年 9 月,直播电商呈三分天下局面,抖音 GMV 份额为 40.5%,快手和点淘分别为 32% 和 27.5%。

今年初,戴珊领导下的阿里中国数字商业板块,调整了调整大淘宝架构,淘宝、天猫事业群融合成统一的平台机制,直播由道放负责,逛逛等内容生态由千城负责,都直接对戴珊汇报。

而今年淘宝直播前后发布了《2022 年直播激励计划》《超级新咖计划》《中国新主播大赛》《2022 回家直播计划》,淘宝直播盛典宣布支持2000 个账号成交翻倍、5000 个店播年度成交超 1000万,一系列动作的核心都指向了——要扶持中腰部主播。

但实践似乎更验证了淘宝和抖音直播生态的迥异,东方甄选可以一月爆红,而李佳琦、薇娅拱手让出的王座都无人能够登上。从短期的 KPI 考量,塌下来的天需要一个成熟的肩膀去顶。去招揽其他平台的头部主播是最快的方案。

但从长期来看,这治标不治本。淘宝直播曾经轰轰烈烈的明星直播,原本也自带流量和成熟的  MCN 加持,但对大盘而言只是一阵季风。

即使老罗进来了,原本的生态逻辑依然存在,依然难以被挑战。比起重塑流量格局,淘宝直播现在更像是在原来的砖墙上继续加建新的结构,但却不一定会稳固。淘宝直播的问题,不是自己能解决的,需要大淘宝整体的调整。

如果一直靠大主播带流量,“老罗”们就要不够用了。

华宇开户_芯片产业的2024年

1022

未来,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

2019年,在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加持下,人们对于2022年充满了无限期盼,那时候的人们应该不会想到,美好的2022年会变成恐慌的“20饿饿年”。显然,当前的我们处在了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除了不断反复的疫情,贸易冲突、全球变暖、数字化转型以及战争的阴影,都让未来充斥着巨大的不确定性。

2024年会变成怎么样,我们无法预测,但是不管人类社会的未来如何“神秘莫测”,科技却依旧在按部就班的发展。2024年,在这个摩尔定律被提出的第59年,全球芯片产业又将呈现怎样的局面?即将迈入“花甲之年”的摩尔定律能否“枯木逢春”?全球是否依旧在“芯荒”?

纳米的终结,埃米的开始?

对于芯片产业来说,最受关注的当属未来先进制程应该如何发展,是向着埃米时代迈进,还是会有一匹黑马半路杀出,如同光刻机的“湿刻法”一样,扭转关键局面。当然是否会有黑马杀出,笔者没有预知能力,故而无法告知,不过可以说一说2024年芯片产业以及行业巨头们在先进制程领域可能的进展。

先说芯片产业整体的情况,到了2024年,全球半导体产业或许正在为进入埃米时代马不停蹄得研发相关材料、设备。从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IMEC)去年公布的未来十年技术蓝图可以看到,他们预测2025年后,晶体管微缩化进入埃米尺度,2025年A14、2027年为A10、2029年为A7(注意,这里的A代表的是Ångstrom,1纳米等于10埃米)。

换句话说,2025年后先进制程将进入埃米时代,那么2024年或许就会成为芯片工艺制程史上至关重要的转折年,在那一年,纳米时代也许即将迈入终结,而那时候的巨头们是否早已“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ASML

无论先进制程如何发展,光刻机总是至关重要的关键一环。埃米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光刻机也要升级下一代的高NA(数值孔径)标准,现在的0.33 NA已无法满足,0.55 NA才是3nm之后的工艺必备的条件。

从目前的消息来看,2024年ASML两款0.55NA 光刻机都有望实现交付。根据ASML的路线图,用于工艺研发的TWINSCAN EXE:5000在今年下半年就可以出货,每小时可生产185片晶圆。而用于量产的第二代High-NA光刻机TWINSCAN EXE:5200则会在2024年底出货,每小时可生产超过220片晶圆。

图片来源:ASML

与前最先进的0.33NA平台相比,下一代EUV 0.55 NA平台具有更高数值孔径的新型光学设计,允许将芯片缩小1.7倍,分辨率从13nm升级到8nm,可以更快更好地曝光更复杂的集成电路图案,同时密度增加2.9倍,全面支持3nm以下乃至埃米级工艺节点。

英特尔

笔者这里先聊英特尔,一方面,上述提到的ASML最新款光刻机,英特尔是新一代NA 0.55首台光刻机的用户;另一方面,去年7月,英特尔在公布了最新的制程工艺和封装技术路线图的同时,明确表示,计划于2024年发布“20A”工艺,正式进入埃米时代。

当时消息显示,英特尔计划,于2024年上半年发布采用RibbonFET全新晶体架构的英特尔20A,2025 年则会量产采用PowerVia技术的 18A 工艺。不过,近期英特尔提前了第二代“埃”节点的时间,预计2024 年下半年就可以开始制造英特尔 18A节点。

据英特尔称,18A 开发进展顺利,研发业务现在处于或领先于所有开发里程碑,有信心在 2024 年底而不是 2025 年开始制造基于工艺节点的产品按照最初的计划。

这意味着,在2024年一年时间中,英特尔将发布Intel 20A和Intel 18A两款先进工艺。此外,英特尔还表示,2024年的Intel 3工艺节点将正式超越台积电,成为晶圆代工技术最好的公司。

可以说,英特尔在先进制程方面雄心勃勃,2024年或许也将成为其重回半导体龙头宝座的关键一年。

台积电

在先进半导体工艺上,台积电目前是无可争议的老大,虽然此前传出其在3nm工艺良率方面存在困难,但是从最新消息来看,台积电决定如期在2022年推动3纳米芯片量产。

3nm成功量产后,目光自然将聚焦在2nm上。在2020年的时候,媒体大多报道台积电2nm预计2023中下旬试产,2024年就能步入量产阶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2nm的量产时间也开始变得“飘忽不定”,台积电首席执行官魏哲家在去年10月回答有关台积电2nm工艺的问题时曾表示,他仍然有信心该公司的 2nm 制程将于 2025 年进入量产。

图片来源:经济日报

总的来说,无论台积电的2nm是2024年还是2025年量产,可以肯定的是,在2024年的时候离量产应该只差“临门一脚”了。

三星

三星是目前唯一一家可以和台积电在先进工艺上一教高下的企业。根据三星此前的计划,3nm工艺分为两个版本,其中3GAE(低功耗版)将在2022年年初投入量产,3GAP(高性能版)则会在2023年年初批量生产。而2nm工艺,三星高管曾表示会在2025年量产。

不过从近期的消息来看,三星3nm制程的进展并不顺利,前有相关专利缺乏,后有制造技术泄密。外媒semianalysis在去年6月表示,尽管三星围绕3nm节点进行了大量营销和炒作,但它看起来越来越严峻,因为对于商业代工合作伙伴来说,3nm节点现在看起来像是推迟到 2024年。

从目前来看,2024年,三星是迎来3nm的量产,还是2nm的试产还是未知数。

晶圆厂“遍地开花”

近两年芯片短缺之苦,想必已无需多言,相机离谱般的涨价,笔记本漫长的交期,新能源汽车的减产等都与缺芯息息相关。为了尽快走出产能不足窘境,全球半导体产业都卯足了劲,纷纷加入扩产行业。

根据Ajit Manocha的统计,在2020年到2024年间,总计将有25座8英寸与60座12英寸晶圆厂建成,投入晶圆制造。换句话说,到了2024年,全球将新增85座新建晶圆厂。笔者在此统计了将在2022年-2024年期间投片、量产的晶圆代工厂。

2022年-2024年间投片、量产的晶圆厂/产线

粗略统计,2022年-2024年期间将有12座晶圆厂,1条台积电南京新产线投片、量产。从工艺制程方面来看,成熟制程的晶圆厂最多,有8座,其中又属28nm制程的晶圆厂数量最多;5nm及以下的晶圆厂有5座。

从地区上来看,亚洲地区以成熟工艺为主,主要集中在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此外台积电在日本也有一座新建晶圆厂。台积电熊本晶圆厂涉及的工艺制程较多,从刚开始宣布的22/28nm,到后续增加了12/16nm FinFET 工艺技术。而先进工艺则集中在美国,除了台积电Fab 20 晶圆厂在中国台湾竹科宝山外,其余4座都位于美国。

美国这几年对芯片制造产业的心思属于“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为了缓解半导体制造焦虑,美国正式通过了520亿美元的芯片法案,并积极邀请企业在美建厂,除了表格中提到的外,格芯在去年7月宣布将投资10亿美元在美国纽约州马耳他市附近建造第二家工厂。德州仪器也曾宣布计划于2022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北部谢尔曼开始建造新的12英寸半导体晶圆制造厂,并有可能建设多达四个晶圆制造厂。

从企业来看,台积电的数量最多,有4座新建晶圆厂以及南京的新建产线,其中Fab20工厂将分为4期厂房逐步动工,前2期厂房预估会在2023年下半年完工并展开装机作业,2024年下半年可望进入量产阶段,2nm工艺4期厂房全部完工量产要到2025~2026年,总月产能将逾10万片规模;

中芯国际其次,有3座新建的晶圆厂,都为成熟制程,虽然上海晶圆厂未公布投片时间,但是从开工时间来看(2022年初上海临港项目已破土动工),在2024年之前投片概率很大,所以笔者将其列入其中;

英特尔则有2座,其在德国马德堡新建的两个新工厂预计2023年上半年开工,2027年量产,所以笔者并未统计进去;三星、联电、力积电各一座,其中三星在美国的工厂虽然是5nm制程,但此前也有消息传出,三星规划要在2026年将3nm GAA制程引入美国厂,打造全美国最先进的晶圆厂,虽然是否会引入3nm制程还未确定,但有英特尔两座2nm工厂在,“打造全美国最先进的晶圆厂”这个愿望应该是无法实现了。

供不应求or供过于求?

从2020年“缺芯风波”来袭,业界对于芯荒何时能解就做出了很多的猜想,在去年年底,半导体行业观察曾在一文中,整理了产业链上企业对于缺芯的看法,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当时大部分企业认为芯片危机持续到2022年。但到了2022年,反复的疫情、俄乌战争的阴影、地震、晶圆厂污染等各种意料之外的天灾人祸,以及不断拉长的交付周期,让这场芯片危机看起来“遥遥无期”。

那么,到了2024年,全球的芯片产业又将呈现怎么样的局面?是持续供不应求,还是在晶圆厂陆续扩建后,开始供过于求?芯片价格又会不会在此影响下开始大幅降价?

其实从去年巨头们疯狂砸钱扩建开始,人们对产能过剩的担忧就未曾停止过。而近期绿到发光的半导体股票以及接连不断地上市当日就破发的半导体新股,更是让人不禁怀疑,芯片产业是否即将入冬。

ICinsights预测,半导体世界持续强劲的销售增长可能会在 2024 年碰壁。2024 年将是市场的下一个周期性低迷期,2025-2026 年将恢复增长。此外,其还表示,半导体领域已经出现裂痕,随着新工厂的上线,28nm 制造节点明年可能面临供过于求的局面。

从上文的图表中也可以看出,厂商们在成熟制程方面资本支出较大,扩产较多,以台积电为例,台积电在成熟制程领域的资本支出高达 20% 或约 90 亿美元。随着亚洲产量增加,芯片短缺将在 2022 年略有缓解,成熟制程的芯片供应将大幅增加,但高端芯片将依旧短缺。

大众汽车CFO Arno Antlitz 近日在接受德国日报 Boersen-Zeitung采访时表示,半导体芯片供应虽然瓶颈可能会在今年年底开始缓解,明年产量将恢复到 2019 年的水平,但这不足以满足对芯片的日益增长的需求,结构性供应不足可能要到 2024 年才会自行解决。

由此可见,从目前的趋势来看,到2024年,大部分芯片供应应该已恢复正常,但是先进制程领域的芯片或许仍然供不应求。至于会不会引起芯片价格大幅下降,第三方调研机构Knometa Research最新发布的《2022年全球晶圆产能报告》则预测,尽管近期半导体晶圆工厂在大幅提升产能,并可能在2024年导致一部分半导体产品降价,但不会导致整个市场的大幅降价产生。

图片来源:Knometa Research

写在最后

未来的世界仍然存在许多不确定性,这是我们当下唯一可以确定的。谁也无法保证,2024年是芯片产业的“春天”还是“冬天”,面对越来越多的黑天鹅事件,唯有拥抱长期主义,以不变应万变,才是这个多变时代的生存指南。

而对于中国大陆来说,或许如何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才是关键。SIA曾分析,如果中国大陆在未来三年保持 30% 的复合年增长率,并假设其他国家/地区的产业增长率保持不变,到 2024 年,中国大陆半导体产业的年收入可能达到 1160 亿美元,超过 17.4 % 的全球市场份额,仅次于美国和韩国。但显然,在美国不断加大的芯片制裁力度下,中国大陆半导体企业身上的担子也将愈发沉重。

华宇注册开户_00后兼职大学生:靠爱好赚钱,走出校园前已月入10万

1021

你是在什么时候赚到人生第一桶金的?

一些00后们把这个时间提前到了大学。当职场社畜还在为薪资焦虑的时候,一些身在象牙塔的大学生却靠着超出同龄人的技能加身,实现了小小的财富自由。

去年8月,#00后大二学妹拍段子月入70万#冲上微博热搜,阅读达到4.6亿,大家发现,现在的年轻人考虑赚钱的时间越来越早,赚钱的思路也越来越灵了。

摄影、写作、化妆甚至超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口才表达,这些都有可能成为某个致富点子的起源。相似之处是,在消费升级和互联网平台提供的多样商业模式下,他们找到了借力点,并行动了起来。

去年年底,在一场关于“未来10年你所在领域最具突破性或最有意思的变化?”的探讨中,科幻作家、童行书院创始人郝景芳向后浪研究所提到一个她的判断:“在教育方面,未来学生还是会正常上学、高考,只不过有些人在高考之前,就能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了。有人可能12岁的时候就在网上学习如何去做动画师,16 岁就开始在一个顶级动画公司实习了。然后他还是正常上高中、参加高考,但报考学校的方向就更明确了,会更贴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去学习。”

确实,年轻人已经开始这么干了。

后浪研究所找到了4位靠爱好赚到第一桶金的大学生,他们讲了讲各自在大学期间的生财之道。可贵之处在于,他们足够敏锐和清醒。

当“谈恋爱不如搞钱”成为一部分年轻人的日常调侃,他们的故事反映了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所独有的,灵活的头脑和对于财富的巨大渴望。

“做短视频月入10万,

但我知道那是不稳定的”

6.7,美妆博主,

大四将毕业,月入10w-12w

我觉得我赶上了好时候,我的前两条视频,随便发发日常就爆了。

视频讲的是“作为大学生,双十一时在学校大买特买,结果因为疫情隔离在家,无化妆品无生活费,拮据度日”,没想到浏览量蹭蹭就上去了,当时我特别惊喜,这条视频在抖音有将近17万点赞,4万多条评论,难道这就是流量吗?看来是引起大家共鸣了。

很快就有公司问我要不要做直播,是在家里播不用去公司,那时候是20年7月疫情在家,我想着反正也没事,就开始在平台上直播。

当时的直播类型就是和观众聊天,靠礼物拿钱,每天播四个小时,一个月要播20天,其实还挺辛苦的,每个月几乎就是公司的保底薪酬,2000-3000左右。播了两个月,我感觉做直播真是没什么意思,就想把重心再放到短视频上,我自己本身就对化妆这些东西很感兴趣,就走了美妆这个赛道。

我的视频内容几乎都是有关“美妆、宿舍好物推荐”的,在找选题的时候我会想“粉丝对什么东西好奇、他们需要什么、想看什么”,然后在各种购物平台搜罗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如果用着不错就会在视频里去推荐。

我清楚自己的粉丝群体大多是我的同龄人,就努力把“亲民、贴近生活”这个标签打好。

6.7在视频中介绍产品

当我接到自己的第一条广告时,当时特别开心,想着自己的流量终于可以变现了。那时候我也不懂推广的行情,就索性说随便给吧,产品商就给了我50块钱。当时的想法就是“有人来找我做广告给我产品我就已经很感激了,其他的无所谓”。

我的大部分视频时长会控制在1-2分钟,可能看上去拍拍剪剪就完成了,但实际上从确定选题、构思视频、后期修正再到发布是一个很耗费心力的过程,要考虑这个视频怎么去拍才能让人想看,怎么说话才能让大家喜欢。

有人说博主是“自由职业”,做了才知道“自由职业”根本没有“自由”。

我的生活中一直都是有工作的,看到有意思的东西就会想“拍条视频怎么样”,即使是在刷短视频,可能别人会把这个当作消遣放松,但我看视频会想“这条视频为什么会火,我能不能拍”这种类似的问题,就很像一种职业带来的习惯,而不是刻意养成的思维。

目前短视频的变现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个是直播带货,第二个是短视频的广告植入,第三个是线下探店拿佣金。我的变现方式主要还是依靠短视频的广告植入,目前我的粉丝量是40万,单推的广告报价在2.8万左右,合集会在6000-9800,目前我的月收入会在10万-12万左右。

从2020年到现在,我做博主的时间马上就要到两年了,累计了300多条视频作品。回顾已经过去的时间,我好像没有所谓的低谷和重创。看看自己现在赚的钱,再看看正常上班工作赚的钱,我怎么可能会觉得累呢?

我觉得日常的辛苦都是应该的,和品牌方合作也是一样,甲方出了那么多钱,我甚至觉得他们提什么内容要求都算不过分。

对于视频的播放量、点赞、评论这些东西,之前的自己会每发一条视频之后一直刷新看,但现在我基本不会怎么管了,毕竟平台的限流和大众的喜好我是无法去改变的。做短视频后,我慢慢变得比从前更自信,来找我互动的粉丝更多了,自己的化妆技术也进步了不少。在大众的注视下,人在各个方面的进步都会很快。

与其重视自己付出了多少,不如在乎自己得到了什么。

短视频让我实现了基本的财富自由,可能从前买一个东西会货比三家思来想去,现在就是“想买的就可以买”。不过我到现在还是没有碰奢侈品,因为我一直都觉得依靠广告赚的钱是不稳定的,可能现在花完了以后就没有了。所以说能攒着还是要攒着,消费的自由也是有局限的,要控制在自己能承受的范围内。

我目前大四在读,毕业之后我会选择继续做短视频,这是一条我认为很合适自己,并且确定可以坚持下去的路。短视频是风口,这个是大家的共识,错过了怪可惜的。

我也在考虑,如果有一天账号做不下去了该怎么办,我大概会选择去做幕后,或者是开个公司来带像我一样的大学生,感觉一群姐妹一起聊美妆做视频是一件特别开心的事情。

“边玩边赚钱,从高中到大学,

我经历了剧本杀行业的内卷”

李蜥蜴,剧本杀DM,

大二武术专业在读,月入3k

17岁的时候,我就和两个朋友一起开了一家剧本杀店。

那是2018年,我还在读高中,当时《明星大侦探》挺火的,一部分人被带起来玩线下剧本杀,我和另外两个朋友一起凑了10万块钱,在天津找了一个门店做起了剧本杀。当时我的想法很简单,觉得这算是个机会,年轻也不怕试错。

我的情况可能和普通高中生不太一样,我是体育特长生,自己在外面住又不想跟家里要钱,就想着可以自己做个什么生意。那时候我一边要兼顾训练、比赛,一边要顾着店里的事情,而且当时我是未成年,办事情还是有些麻烦,后来上了大学,我们几个的想法有点分歧,就把店关了。

现在在北京,我找了一个地方继续做剧本杀DM(Dungeon Master的缩写,在剧本杀里充当“主持人”的角色)。

店里的氛围特别好,有车我就会带一带(“车”是指剧本杀游戏组建的队伍,与“组局”类似),没课的时候也会到店里去和大家一起玩。比如要扮演一下NPC,大家会集思广益一帮人一起上,如果剧情需要说方言,我们还会提前练一练。

现在我每周去三四天,工作强度也不是很高,学校和店里的事情可以兼顾得过来。一个月到手3000块左右,还是挺好的,在生活上是够用的。

我觉得做这个职业最需要的还是耐心,自己知道问题的答案,但又不能直接说出来,要慢慢等这个人去猜,还要把握整场剧本进行的节奏。

推一个本通常要花费四个小时的时间,有的要更长,让我一动不动在椅子上坐四个小时都很难受,何况又需要跟着玩家的思路进行引导、调动,老板会要求我们有70%以上的跟车率(跟车指DM伴随玩家推进剧情),这个过程又费体力又费脑力。

做DM就像是一个服务者,我的任务就是帮助玩家去提升游戏体验,不能光顾着把剧本的流程走完,我作为一个组织者更重要的是要照顾到玩游戏的人,他们玩得开心才是好的,毕竟大家都是花钱买体验。

客人和你接触得越多,越容易去评价你的好坏,时间长了客人会对你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有时候也会引起一些误会,比如他们正在推本,而我在旁边看手机,客人以为我在摸鱼偷懒,但其实我在看复盘做功课,别人有意见我也是无从辩解。

之前我跟店长有讨论过,是否要考虑深入一下这个行业,可以去做发行或者剧本作者。最近我也的确开始着手写一些本子,是恐怖题材相关的,虽然我有点怵恐怖的东西,但是我觉得写恐怖还是挺有意思的。

一个剧本从诞生到实际开玩,剧本杀的作者至少先要写出人均七八千字的阅读体量,比如一个六人剧本,至少要把这六个人的故事写下来,再加上整体的故事框架与线索,加起来大概要有四五万字的基础文稿。

在正式售卖之前,作者要把自己的剧本想办法测试一遍,之后就可以把剧本委托给发行人员,让发行帮助去处理后期的售卖问题,其中会包含美工、营销等工作,如果有机会的话发行也会把剧本推到线上和展会,让剧本杀店商家去进行挑选。

虽然我现在依然在上学,但我从事剧本杀相关的职业已经有四五年了,能感受到这个行业在最近几年发生的一些变化。

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内卷。以前大家公认的几百块钱一个本子,可能有一个人出来说我家剧本特别便宜,就带着其他家一起把这个价格“卷”起来,剧本的内容也是,越来越多的“花活”会加入到剧本杀体验中,不仅是当场要演得好,还得做好客人的“情感售后”,比如发一条短信,送一封信等等这种加深沉浸感的服务,对于客人来说肯定是内容“卷”起来最好了。

剧本杀毕竟只是发展了几年,“敢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确实会赚到钱,但整体市场都不是特别的稳定,这个行业也还在发展中,是时候需要一个官方的政策去监管这个市场,至于今后会走向哪里,越做越开还是原地踏步,这需要我们去观望一段时间。

我想等以后工作稳定有机会了,可能还是会选择开一家剧本杀店。

“写网文获得经济独立,

想让读者爽就不能一味追求文学梦想”

爱喝牛奶的猕猴桃,

网文小说作者,大二计算机专业在读,月入2k-8k

键盘敲敲打打,文字就有了生命。我不说话,只是让小说里的人物独白,或放下屠刀,或举起长剑……身未动,脑中的世界却已呼风唤雨。

我从初中的时候就开始写网文小说了。当时我看完了作者江南的所有书籍,并试着学习和模仿。

我写的小说类型大概有两类,一种是玄幻,类似《斗破苍穹》那种,第二种是娱乐小说,主角是明星的娱乐圈文。

其实我的读者很少,但依然能达到基本的经济独立,我觉得“写网文”算是目前为止一个上升渠道还没有那么难的赚钱方式,而且写作是一种可以成就终生的技能。

小说平台计算分账的方式有很多种,主要是分成、保底、买断这三种。分成就是收益按比例分配;保底是网站看好你的书,愿意提前给你支付一些费用,如果后期的收益超过了原先支付的费用,那额外的收入网站也会额外分你一半;买断很简单,你的书籍版权完全归平台所有,后续再没有其他的收入。很多小说作者和平台打官司也是因为“买断”,小说本身及IP衍生的相关收益远远超过了当时平台出的价钱,就会导致这些经济纠纷。

高考之后的暑假,我靠写网文的收入基本可以达到月入2000-3000。现在大二在读,我的月收入会在2000-8000这个区间浮动,因为我现在水平不高,主要是堆量。

作为一个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生,我的课业并不轻松,每天三到四个小时的写作,虽然给我带来了相对稳定的收入,但也让我几乎失去了娱乐消遣的时间,可能宿舍里别人在打王者,我却要在电脑前码字。学习、写小说、娱乐这三者之间的平衡,我到现在也没有掌握得很好。

有时候我会自我怀疑,我到底能不能写好小说。好像只差那无形的一步,就把我和“月入过万”隔开了,这个也是目前让我非常苦恼的地方。

写网文并不适合追求文学梦想,在网文环境里,读者没有耐心去看一些深刻的东西,这并不怪他们,因为他们本来就只是想要汽水,我们又怎么能以中药更健康为名来强卖给他们呢?

读者想要的很简单:就是爽感。

怎么才能让读者爽,而不是只爽一下就不看了?我用三四年的写作经验总结出了三点:期待感、满足感和节奏。

打个比方,小说的故事主线就像一根胡萝卜,最开始我要让读者看到我抛出的胡萝卜,读者感兴趣了,想得到我的胡萝卜,这就是引出期待感;而我把手中的胡萝卜给到了读者,这就符合了读者看文的满足感。与此同时要让大家去认同这根胡萝卜,认同故事,读者才会共情继续读下去。

但我不能直接把这根胡萝卜给读者。直接给?他们就会失去接下来的兴趣。一直不给?他们会有疲倦感。所以要适当“勾引”,让读者尝到一点胡萝卜的味道,让他们知道,这根胡萝卜是好吃的,这样子他们才会继续看下去,这就是写文的节奏。

最近比较火的是历史文小说。在我看来它火的主要原因不是大家喜欢年代感和历史感,而是因为“历史和年代”是广大读者都有的共同认知。打个比方,我们都知道唐太宗很厉害,但如果我们的主角穿越到了唐朝,并且帮助唐太宗完成了一些历史上的小遗憾,读者就会通过主角的成就感来获得愉悦,这就恰好在读者的爽点上。历史小说和年代小说有这样题材上的优势,就是作者不再需要费尽心思地去创建一个世界。

坚持写了五六年的网文,我能感觉到自己身上的变化。从前只是单纯享受写小说的过程,但现在不得不去考虑一些现实问题,我毕业之后该怎么办,该去做什么?

我会把写小说始终当成自己的副业坚持下去,但不会只做这一件事,我至少要有一份主职工作来确保自己未来的生活水平。

网文市场很大,参与的人越来越多,市场也越来越浮躁,比如某个小说网站的书,基本写到三四十万字后,就会交给枪手。很多已经成名的作者的新书已经不太能跟得上现在的市场了,“大神”尚且在啃老本,又何况是我。而且,如果自己真的全职写文的话,就会越来越脱离生活的本质,写作的素材也会少,这对写作来说不是一件好事。

“从玩摄影到成立摄影工作室,

花钱的时间都用来赚钱”

周崇明,约拍摄影师,

大三美术专业在读,月入5k-10k

我的第一台相机是索尼的6400,是一个半画幅微单。

之前我就特别喜欢拍照,在网上看很多人用单反和胶片机拍的照片特别好看,但感觉手机总是差了点儿意思,就想着自己也拿相机去实践一下。去年年初我在网上花了600块钱报了一个摄影课,家里也支持我拍照,帮助我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台相机。

本来我想去拍一些自然风光,但因为我在郑州,是内陆城市,根本也没有什么风光可以让我拍,就会拍拍日常和人物,那段时间还是处于一种摸索的状态。

我以前当过模特,也认识了一些摄影师,大概在去年九月份,他们开始带着我一块拍照,这种实操比线上课程给我带来的收获要更多,拍照这种东西要自己去感受才行,实践才能出真知嘛。

我会在小红书、抖音上po出一些我的作品,一些同城的人看到我的照片还不错,就会主动来私信找我约拍。我以前根本不知道怎么跟这些陌生的模特沟通,慢慢“磨”出来了之后我会去调动模特的情绪,我会去抓拍动态的他们,不要生硬地摆拍动作,自然的才是最美的。

作品积累得越多,来找我拍照的人自然也慢慢多了起来,每次收费会根据服装、人数做一些调整,单套服装单人599,每加一套服装会多收400元,拍的人数增加,价钱也会涨一些。大概从去年年底开始,我的收入每个月有5000-10000元,也就没有再问家里要生活费了,也算是一种小小独立。

如今的确是富余了很多,其实之前的我还挺舍得花钱的,想买什么东西就买了,开始靠自己双手赚钱之后我反而更乐意攒钱,而且花销也会比之前少一些,“花钱”的时间都用来“赚钱”了,有时候忙得根本没有机会和朋友出去玩,自然也就省下了一笔。

不过也遇到过一些让人无语的客人。在我刚做摄影的时候有三个人来找我拍照,当时收费也比较便宜,三个人只收了600元。拍完修好图后,其中一个人说不满意要退款,照片都拍完了,我只能把精修的钱退给他们,协商失败后他们找人在网上“挂我”,说到底还是想“白嫖”。当时的确很多人来骂,后来我也发了澄清帖,退了200块钱想赶紧息事宁人,但这时候三个人中的另外两个人不乐意了,觉得我只赔偿了一个人不公平,我也很苦恼。这种客人不多但还是存在,也让我认识到社会的复杂。

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并不容易。在摄影之前,我做过电视台的实习生,每天到点上下班打卡真的很没意思,身边同学会去给小孩代课,但我一想就头疼。我是美术专业的学生,以前还挺喜欢画画的,但自从我接触了摄影就再也不想画了,重心也从美术转移到了摄影上。选择一份职业,最大的前提就是自己得接受,不能觉得难熬和痛苦,不然还不如不做。

今年的二月份我选择成立自己的摄影工作室。当时正好有一个亲戚的房子闲置了,是毛坯房不太好租,就把它便宜租给我了,140平三室一厅,每个月不到两千块钱。

从装修到布置,所有东西都要自己来弄。装修房子是一件特别繁琐的事情,那个时候我每天要拿二三十个快递。布置摄影景观不能像家里一样四面墙壁都贴一模一样的壁纸,但每一个房间的风格又不能差很多,每个物件的摆放也要去想,怎么弄才会拍出来更好看一些。

现在工作室的风格有蓝白居家、日系、少女、法式、复古、浴缸、生日、钢琴等等,还配了专门的化妆台和灯具。装修到三月底刚刚结束,前后一共花了两三万,不过当时没有管父母要,除了花自己的积蓄之外,还有个朋友过来投资了我一些,之后的摄影棚收益会给他分红。

我在开封上学,但工作室在郑州,有时候周末有人找我拍照,我会早上坐高铁过去拍,晚上再回去,确实会有一点麻烦,但我觉得这种程度自己是完全可以克服的,我收获的东西要大于我所付出的。

拍过很多类型的照片,未来我还想尝试一下“领证跟拍”,用自己的相机记录下一对新人从踏入民政局、签下双方姓名定下终身,到背对红墙露出结婚照专属笑容,最后刻下钢印成为合法夫妻的过程。

华宇注册开户_浪潮集团投资,数据库软件企业「瀚高」获数亿元战略融资

1017

投资界(ID:pedaily2012)10月12日消息,瀚高基础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近日获得浪潮集团数亿元战略投资,浪潮集团成为瀚高股份第一大股东。

据悉,瀚高股份成立于2005年,是一家数据库软件产品开发商,涵盖云计算、大数据、信息安全等领域,提供基础软件研发、数据工具软件。

随着此次浪潮集团战略投资瀚高股份的顺利完成,实现了双向赋能。

未来在浪潮的领导下,瀚高股份将不断提高产品竞争力,升级用户体验,提升企业综合运营能力,为广大用户提供一流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为合作伙伴和生态链企业提供强有力的业务支持和技术支撑,持续助力国产数据库及基础软件行业的长足发展。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10/50196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