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华宇登录地址“ 下的文章
0226
盘点最近几年的热门话题,延迟退休必占其中之一。
近日,有机构研报称“渐进式延迟退休方案或在2023年正式公布,并于2025年正式实施”,随即冲上热搜榜,并再度引爆了舆论。市场普遍预期,届时男女退休年龄将统一调整为65岁。
其实早在2008年,有关部门就表示,正酝酿在条件成熟时延长退休年龄。此后,延迟退休一直都是老百姓热议的话题,每每出现新动向,都会引来一波讨论。近几年,人社部领导不止一次地表示,在2020年前后会推出延长退休年龄的具体方案,并提出要秉承“小步慢走,渐进到位”的原则,以求让公众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而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到,要“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其中“实施”二字,标志着延迟退休这件事真正从设想变成了现实。
具体政策究竟会如何出台,我们尚不得而知,不过个中深意,的确是耐人寻味。
01、为什么要实行延迟退休?
之所以要推行延迟退休,根本原因在于我国日益加剧的老龄化程度。
按照联合国的划分标准,如果一个地区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超过7%,即可认为进入老龄化社会;如果该指标翻番,即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超过14%,那么这个地区便进入了“中度老龄化”社会。
就我国而言,早在本世纪初,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占比就已突破了7%的基准线;此后,这一比重始终在攀升,2022年达到了创新高的14.9%,已然步入了联合国界定的“中度老龄化”行列之中。
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难免会给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阻碍。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日本,2021年65岁及以上老人比重达到了骇人听闻的29.8%,15~64岁人口在近20年里足足减少了超过一千多万,适龄劳动力供给严重缺失,再加上人口生育率的一路下滑,举国上下经济社会已然是颓势尽显。
需要注意的是,老龄化的加剧还势必会引发另一个事关每一个人的危机,那就是养老金的告急。
我国现行的养老金制度,从根本上讲是利用在职劳动人口创造的物质财富来支撑退休老人的日常生活,因此老年人口比例越高,社会整体养老压力也就越大。而近些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深,在职劳动力与退休老人之间的比例逐渐趋于失衡,一面是缴纳养老金的劳动者越来越少,另一面则是领取养老金的退休老人越来越多,其结果便是在职劳动人口愈发难以负担老人退休后所需的庞大开支,养老金的告急问题也就由此而来。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将在2027年达到峰值,在2035年前后累计结余耗尽。而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养老金第三支柱研究报告》同样预测,未来几年,中国预计会有8万亿到10万亿元的养老金缺口,而且这个缺口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进一步扩大。倘若事态真的按此趋势发展,届时很多人都将面临“老无所养”的困境。
类似于人口老龄化,养老金不足同样是普世难题,除了我国之外,日本、德国、俄罗斯等众多国家皆是深受其困。正因如此,每个国家都在想方设法应对这一顽疾,而其中一个共同的应对方案便是推行延迟退休。
02、延迟退休的是是非非
放眼全球,延迟退休并不罕见。公开信息显示,自1989年以来有170个国家延迟了退休年龄,多数国家的法定退休年龄都在65岁上下,个别国家甚至将退休年龄定为70岁。
我国可以说是目前世界上退休最早的国家,现行企业职工退休年龄为男60周岁、女干部55周岁、女工人50周岁,相比于其他国家,我国在退休年龄的制定上的确还有比较大的可操作空间,这也成为了推行延迟退休的重要依据。
虽然一直争议不断,但客观地讲,延迟退休的确有其必要性与合理性,理由有三:
其一,有助于减轻养老金支付的巨大压力。
推行延迟退休,相当于增加劳动者养老基金的缴费年限,推迟养老金的领取时间,等于是“增收减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国家对养老金支付的压力和减小养老基金的缺口。
其二,有助于发挥“工程师红利”。
在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步衰减与适龄劳动力日益减少的背景下,经验更丰富、专业技术更过硬的高质量劳动力正在成为各行各业的迫切所需,而退休的延缓,刚好可以让更具资历与经验的人们继续在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这无异于发挥了“工程师红利”。
其三,有助于提高退休后的养老金收入。
按照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企业退休人员领取的养老金数目与职工退休前一年统筹地区在职职工的平均工资挂钩,于是延迟退休便可增加基础养老金的领取数额;另外,很多单位的职工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额度,都与其工龄有关,延迟退休相当于延长工龄,养老金也会相应增加。
不过,诚如硬币有其两面一样,延迟退休也存在着某些消极作用:
首先,可能会增加年轻人的就业压力。
虽说延长年长者的工作年限有助于“工程师红利”的发挥,但难免会助长“晚退霸岗”现象;换言之,大批老年人呆在本该退下来的工作岗位上,不仅会剥夺思维更活跃、更具创造性的年轻人合理的晋升机会,还可能会导致用人需求的缩减,这对于原本就承压的就业市场来说显然不是好消息,未来的应届毕业生与社会上的求职者们,找工作的难度恐将进一步加大。
二则,可能会让部分老年人的福利受损。
通常情况下,人们的身体素质与精力旺盛程度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衰减,更何况五六十岁正值各种疾病的高发期,长时间的工作势必会让相当一部分老年人渐觉力不从心,尤其是对于本该退休、领取养老金享清福的老年人们,却要继续投入到工作当中,相当于个人福利受损。
三则,可能不利于人口生育。
按照常理,按时退休的老年人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帮助子女照顾小孩,以解除子女工作和生活上的后顾之忧。然而,延迟退休很可能会让很多家庭面临着小孩无人看管的情况,年轻人的工作状态多少会受到影响,一旦工作与生活难以两全,人们的生育意愿难免要继续减弱,这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剧了整个社会的“少子老龄化”。
正因为上述种种,如何在是与非之前寻得平衡,并稳妥有序地铺开延迟退休的具体方案,将是对国人智慧的考验。
03、应该如何推进延迟退休?
不管怎样,在纠结了许多年以后,延迟退休终于将要付诸实践,近几年无论是政策面还是市场面,都频频有“风”吹来,或许距离延迟退休落地的日子真的不远了。
考虑到我国目前的状况以及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再兼顾大众意愿,在推行延迟退休方案的过程中,建议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来,切勿搞“一刀切”。
实践中,应充分考虑到行业性质的差别,在此基础上考虑实行弹性的退休年龄区间。比如说,从事科教文卫工作的劳动者、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工程技术人员,他们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专业的技术知识,且工作稳定,可以延迟退休几年,做到人尽其才,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而从事建筑行业和矿产行业的体力劳动者,由于身体健康状况已经大不如前,倒不如早些退休,安度晚年。
此外,用人单位内部在推行延迟退休方案时,理应充分尊重个人的意愿而非强制,否则即便是工作年限延长了,部分人的工作热情也难免打折,效果未必理想,劳动者亦应该有权利根据自身状况和家庭生活,自行决定和安排自己的退休时间。
二来,要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
具体可以针对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的退休,设立相应的优惠及激励政策。在此不妨参考瑞典的做法,建立起长效的工资和养老金关联机制,既对有能力支付且可以长期支付养老金的群体给予激励,又可以利用该部分资金对收入较低人群进行保障;而对于那些低收入的老年人,应当建立养老“安全网”,养老金的投资运作由政府监管,确保起到整个社会保障的“托底”作用。
三来,应统筹考虑延迟退休的各种影响。
任何改革都应该平稳渐进,从而稳妥地降低改革的风险和阻力,延迟退休亦是如此。在后续的推进工作中,建议加强养老基金的收缴及管理、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以避免延迟退休政策推行后,相关制度衔接出现不必要的脱节和阻碍。同时,还应着力稳就业、惠民生,大力发展新经济新业态,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以应对退休年龄提升与就业压力加大之间的矛盾。
那么问题来了:干到65岁退休,你愿意吗?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星图金融研究院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0226
2023年,ChatGPT的横空出世,让AI成为无可辩驳的强大风口。
曾经坚定宣扬“AI威胁论”的马斯克和比尔盖茨,如今纷纷改口,为ChatGPT以及AI领域的进展“感到激动”。比尔盖茨直呼AI将是“2023年最热门的风口”,并在一个Reddit的问题贴下面这样回复到:AI*革命性,远超Web3和元宇宙。
ChatGPT有多革命性呢?
仅仅会陪聊、回答人类提出的各种奇葩(或者智障)问题、帮人类写艺人道歉信、公司发言稿…这些能力在ChatGPT看来已经不值一提了。它甚至通过了美国医疗许可考试、沃顿商学院MBA考试,以及明尼苏达大学法学院的考试。
资本市场狂热了。
长久以来低迷的中概股,突然就被一个小小的ChatGPT拿捏的死去活来,短短几天时间内股价大起大落,涨也ChatGPT概念股,跌也ChatGPT概念股。
科技公司更是全体躁动,着急火燎的赶着上线对应产品。有大厂甚至连完整的品控测试流程都等不及,冒着翻车危险强行上线内测产品。只要跟AI有关系的公司,恨不得把ChatGPT贴在脑门上。
到底是资本市场更新了收割韭菜的方式,还是投资者在盲目跟风,又或者大厂在制造焦虑?一个聊天机器人而已,怎么就轻松拿捏住了资本和厂商?
01
搅局者ChatGPT,拿捏中概股
一开始,ChatGPT就像一颗仙丹,含在嘴里股价就暴涨。
百度官宣3月份完成内测类ChatGPT产品“文心一言”后,盘中最高涨超18%,股价自去年10月*点以来涨超过125%,创下自2021年11月以来最高涨幅。
但接下来的事情逐渐开始变得离谱。
不管有没有AI产品、是否具备研发能力,连个PPT都不需要,只要官宣能跟ChatGPT扯上关系,股价就一定涨,甚至濒临退市的公司也靠着ChatGPT回光返照了一把。
阿里巴巴达摩院宣布正在研发类ChatGPT的聊天机器人,盘前一度涨超4%
360宣布将尽快推出ChatGPT同款demo产品,股价涨停
网易有道AI团队称正在研发ChatGPT同源技术的教育场景落地,将尽快推出相关的demo,有道美股盘前一度涨超20%
极光大数据宣布将在核心产品中加入ChatGPT技术,推出“AI创作”工具,极光美股盘前一度涨超30%
曾在2022年传出“人去楼空疑似跑路”消息、陷入退市边缘的奢侈品电商寺库,宣布要将ChatGPT加入到相关服务中,股价一日上涨124.4%
…
已有的项目挖掘完了,有人开始“创造”新的目标。
尽管知乎并没有官宣ChatGPT相关的消息,股市却等不及了。在“中文互联网*的知识分享类社区,很适合用于开发AIGC模型”以及“问答和内容社区天生就和ChatGPT最契合”的呼声下,一直不温不火的股价突然飙升,最高涨幅超过50%。
同样的场景,也出现在汉王科技身上。这家主营电纸书、手写板的硬件厂商同样没有对ChatGPT发表态度,但由于业务中涉及到NLP(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触及8连板。美图、荔枝等,都因为被强行定义为“ChatGPT概念股”从而股价大涨特涨。
然而,还没等狂欢进入高潮,一夜之间ChatGPT又变成了一个毒苹果,ChatGPT概念集体下挫,百度跌超5%,美图跌超4%,知乎跌11%。
有人称这是“市场降温”,也有人说这是ChatGPT概念“熄火”。他们认为,这是人们在剧烈的利益涨幅面前,被FOMO情绪影响而迷失对好坏项目判断力的体现。
还有人认为,人工智能每隔5-10年就是一个轮回,如今距离AI上一次成为风口刚好5年多。风口中,难免鱼龙混杂,而时间会让“滥竽充数者”浮出水面,最终狂热的市场情绪得以冷却,公司的股价被重新评估。
以上观点虽然解释了股市出现波动的现象,却并没有解答形成这个现象最核心的问题:ChatGPT到底用了什么魅惑术,让人们如此癫狂?
如果说,资本市场是因为有大量被FOMO支配的股民在盲目跟风,那么科技大厂的集体癫狂,是不是也是在盲目跟风?他们这么大张旗鼓的去对付一个小小的聊天机器人,是不是反应过激的表现?
02
ChatGPT正威胁大厂根基
2022年11月30日发布的ChatGPT,是在一个叫做GPT的AI模型基础上开发出来,本质上,我们可以认为它就是一个陪聊机器人。在ChatGPT问世之前,GPT已经迭代到了3.5版本,如今GPT4的研发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
虽然前几次GPT版本的迭代都曾在业内引起过广泛的讨论,但讨论范围一直仅限于AI研究者内部,并没有大范围破圈。再加上OpenAI迟迟没有推出更好的产品,展示的GPT应用场景又较狭窄,尽管大家都觉得GPT确实厉害,但破圈的爆点尚未到来。
况且ChatGPT背后的技术并非独门秘籍,该模型所需要的千亿级别的训练数据、算力、研发资源等等,头部大厂也都不缺。
2014年被Google收购、开发出AlphaGo的DeepMind,其CEO Demis Hassabis最近就表示:“ChatGPT能做到的,我们能;ChatGPT做不到的,我们也能。”
2019年,百度在Google推出的开源模型BERT的基础上推出了ERNIE,甚至还一度力压GPT3,刷新了自然语言理解(NLU)权威榜的高分记录。
更让大厂放松警惕的是,开发ChatGPT的公司OpenAI,核心员工不到30人。相比而言,Google Brain的团队超过3000人,开发了DeepMind团队有1000多人。
因此当ChatGPT一开始在程序员圈子流行的时候,并没有引起Google的重视。面对员工质问Google为什么没有对ChatGPT做出应对的时候,Google CEO Sundar Pichai和Google AI负责人Jeff Dean都认为,以Google的体量去应对一个30人团队出品的聊天机器人,转弯太急容易闪到腰。
但很快大厂们回过味来了:ChatGPT不一样,它已经足够威胁到自家的核心业务了!
首当其冲的,是搜索引擎。当前搜索引擎的模式相对比较繁琐,用户输入问题后,得到的是满屏幕的链接,需要逐个点开才能找到想要的答案,其中还要忍受广告的骚扰,以及大量的同质化内容。而同样的问题,在ChatGPT中提问后立即就能得到解答,简单明了,没有广告。
Gmail之父Paul Buchheit认为,像ChatGPT这样的机器人将在两年内取代搜索引擎。要知道,Google的收入60%依赖搜索业务,而百度包括搜索在内的核心业务收入占比超过70%。
Google*个急了。
Pichai将ChatGPT列为“Code Red”级别。Code Red代表非常严重的安全警告或威胁,表示紧急状况或危险状况的威胁已经急剧恶化。为了赶进度,这位印度裔CEO在去年紧急召回已经退休3年的两位创始人,请他们坐镇Google,确保公司能够火力全开,从而在几个月内肝出一款对标产品Bard。
而百度为了迎战ChatGPT,不惜停掉从2021年10月就开始服役的聊天机器人PLATO,全力开发文心一言。如果PLATO有人类的情感,它此刻的内心会是什么想法呢?
对ChatGPT如临大敌的,不止搜索巨人,还有云计算巨头。
亚马逊警告员工少用ChatGPT,声称“你的输入可能被用作ChatGPT的迭代训练数据,我们不希望它的输出包含或类似于我们的机密信息”。亚马逊之所以对ChatGPT如此抵触,害怕泄密只是一方面,更关键的原因是OpenAI和微软之间过于亲密的关系。
在AI这个赛道,微软明显落后于Google和Meta,但微软选择了一个更省事的方式,砸钱!2019年,微软向OpenAI投资10亿美元。2023年,微软将投资金额提高了10倍,计划100亿美元的多年期投资。2020年,OpenAI一方面宣布开放GPT3的商用API,另一方面却给了微软*授权。
如今,微软已经将ChatGPT逐步整合到各个产品线中,尤其是和亚马逊直接竞争的云业务Azure。之前AWS在各个方面都碾压Azure,但去年Azure的使用量首次在一些情况下超过了AWS,这对亚马逊来说是一个危险的信号。ChatGPT的火爆,加剧了亚马逊的危机感。
苹果和Meta虽然没有推出对标产品,但都在财报会议上向投资人传达了明确的态度。
苹果CEO Tim Cook表示“AI影响我们的每一个产品和每一项服务”,言下之意苹果的硬件、软件甚至售后等都和AI有关。尽管在苹果铁桶一般的封闭生态中,ChatGPT没有机会取代Siri,苹果只需一个隐私授权就能轻松将其扼杀。但很明显,Siri已经被ChatGPT甩开了好几条街,更可怕的是,它将会被集成到竞争对手微软的生态中。接下来,苹果必须要认真对待这个小小的聊天机器人了。
Meta CEO马克扎克伯格也表示,将确保Meta AI部门得到足够的支持以服务于元宇宙这个*目标。而Meta CFO则透露,公司正在向AI部门“投入重金”。Meta的产品在用户隐私、不当言论、操纵信息茧房等方面被广为诟病,需要寄托AI来平息用户的敌意。
03
跟随者正在翻车
最终,*推出竞品的Google,*个翻车了。
Bard本来被Google深藏在实验室,如今学徒期未满就仓促上战场。结果在众目睽睽之下,因为一个极其低级的错误,导致Google刚刚涨了1.7%的股价,立马跌了7.68%,亏掉了一个拼多多。
整个事件看起来有点无厘头。在回答一个太空望远镜的问题时,Bard错将欧洲南方天文台的甚大望远镜的成就,安在了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身上。这说明了一个问题:AI根本不理解输入的内容,只是针对输入的数据,返回一个符合算法预期的数据而已。
图灵奖得主、深度学习三巨头之一的Yann LeCun近日表示,当下人工智能的理解能力,甚至还远未达到猫狗的程度。
其实不光是Bard,任何聊天机器人,包括ChatGPT都存在这个问题。
但ChatGPT是一家“小”公司开发的“概念展示”性质的产品,用户对它没有预期,即便出现错误,大家也会认为“还是小孩子嘛还有成长空间”;而大厂的产品出现类似错误,大家则认为“都是成年人了怎么能犯这么幼稚的错误!”,尤其是这个问题还是发生在发布会这么隆重的场合。于是,Pichai和Jeff一语成谶,Google的急转弯果然闪到了腰。
为什么明知道有风险,他们偏要去冒险呢?因为ChatGPT已经不单纯是一个“聊天机器人”或者“内容生产工具”了,它的背后承载了大厂之间的领土博弈、用户争夺。
ChatGPT上线仅5天,用户数量就已突破百万,截止今年一月份,活跃用户已经过亿。围绕ChatGPT衍生出的各种偏门项目已经开始出现了一波小爆发,一些人发现用ChatGPT割起韭菜来,比Web 3更好用。这些行为产生的数据都源源不断的传输给OpenAI,让GPT跑的越来越快,让用户对ChatGPT们越来越依赖,这是大厂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最终,有人认为ChatGPT是个巨大的威胁,有人发现它生财有道,有人用它解决实际痛点,有人觉得它强过人类伴侣…大家都为ChatGPT而狂热。
04
写在最后
Google蹭ChatGPT热度,有不得已的苦衷,更有可匹敌的实力。而中概股中,很多公司就是单纯蹭热度了。
目前国内企业中,已经明确有对标产品的只有百度,而阿里巴巴在达摩院和阿里云的双加持下,相信发布对标产品也只是时间问题。
而其它企业要么demo还没出,要么干脆表示要直接调用ChatGPT的API,可是这样一来,就相当于拱手将用户数据白送给了OpenAI,或者OpenAI的金主微软爸爸。最终,这些公司可能将被困在别人的系统里。
AI车轮滚滚,所过之处泥沙俱下。在这个过程中,对任何产品的盲目崇拜,都可能会让自己陷入泥淖。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零态LT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0223
“医美就是当年的房地产。二十多岁的时候错过了房地产,现在别再错过医美了。”
赵晓琳时至今日依旧记得,面试时总监给她说的这句话。而这句话,给了当时身陷泥潭的她不小的触动。
如今还没到35岁的赵晓琳,却在2022年结结实实地感受到了35岁的危机。就职于国内某互联网大厂的她,在被裁员前就活得战战兢兢。作为部门领导的她,曾一度上班只剩下两件事,听领导说再坚持坚持,以及帮下属批请假申请。在裁员的危机拉扯中,她说自己仿佛一个溺水者,每天都经历着折磨。
“最后我被整的感觉自己都PTSD了。感觉最后两个月,几乎天天就在为这个事情拉扯。以后互联网公司,创业公司都不会去,*避雷。”至今,讲起这段经历,赵晓琳的声音依旧充斥着气愤。
正是那个时候,开始找后路的赵晓琳接触到了医美行业。据她所言,最直观的动机是临近35岁大关,害怕自己断崖式衰老,先提前进入保鲜柜,做医美享受内购。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她的驱动力也包含着理性。“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这生意没有以前那么难做了。”虽然也背着KPI,但现在的压力与在大厂时不可同日而语。
当然,赵晓琳有自己的解释,首先就是需求旺盛,她从马斯洛需求模型,讲到韩国12%的医美渗透率,以及中国2.9%的差距。医美的风口被赵晓琳解释的宛如一次大厂推广的宣讲。而此刻再看赵晓琳,35岁危机在她身上,已经找不到痕迹了。
对比餐饮、旅行等服务行业,医美行业由于其高客单价、高薪、圈层化、办公环境优雅等属性,似乎成了渴望维持体面生活的前大厂人的聚集地,特别是女性。而随着轻医美的普及,全年龄层客户似乎也让入职医美的从业者逐渐开始将这里当成一份终身职业。
01、医美行业的薪酬待遇,治好了我的35岁焦虑症
“2月份确定开始涨价了。”赵晓琳的无奈中带着一丝催促,而对于公司而言,涨价只是开始,由于生意太过火爆,为了保证客户体验,进入2023年,赵晓琳所在的西南地区某医美上市公司决定停止出售低价位588元的体验卡。同时,公司还在内部宣布,植发部门一万元以下的单子,逐步推掉。尽管已经开始采取限流措施,公司整形手术的预约也几乎排到了一个月之后。
“院长级的医生,根本约不到面诊时间,手术一台接一台,我会学别的美学顾问,把客户带到手术室门口,等他手术间隙面诊。他们会给客户分析完,给好建议,再进去继续下一台手术,助理和护士都在催他。”在赵晓琳的描述中,公司忙碌得每天都好像是在打仗。但这样的忙碌因为与个人绩效工资挂钩,反而让赵晓琳感受到了一份踏实,对比在互联网公司大多数时间近似于无效的工作,现在的她并没有太多怨言。
医美市场确实在逐渐升温,浙商证券研报显示,医美需求1月环比12月的恢复速度很快,且春节的消费热度同比不减,预计随着2月逐步返工医美需求回补,3月叠加去年行业的低基数,2-3月医美消费会继续加速。
除了生意火爆之外,更让赵晓琳感受到兴奋的是,多年没有从事一线销售的她,来到这里几乎没有太多的不适感,稍加总结和观察后,便可以快速上手。“我的渠道有几个方面,之前公司的客户,另一方面是外籍人士,我口语好,其他顾问不如我。”
据赵晓琳所言,在现阶段成熟的美学顾问,单月业绩达到几十万元,而按照公司4万元业绩之上部分可以拿到10%提成来计算,单月收入可以达到3万-5万元。“去年的*,一个人做了三千多万业绩。单是提成就可以拿到几百万元。”天花板高,平均工资高,也是众多医美从业者内心认可这份工作的另一大原因。
面对每日较大流量的客群,赵晓琳也开始在工作中摸索如何让自己产生的效益*化。“最开始我喜欢卖588的体验卡,后面发现根本转化不了,这些顾客薅完羊毛就走,然后开始卖1299-1599元的单部位进口除皱,选中这个项目的顾客,只要稍微推荐一些更好的项目,她直接就给钱。单笔能卖到6000多。”
眼下的一切对赵琳来说似乎顺风顺水,但压力与竞争偶尔也同时存在。赵晓琳坦言,自己所在的部门,刚刚起步,属于公司转型的一次尝试,与大众认知中靠互联网或者新型渠道获客不同,公司试图通过员工自带的圈层人脉,来进一步降低成本,打开高端市场。“美团和大众点评的低价引流,公司早都不想做了。就像奢侈品牌一样,其实最想卖的还是成衣,消费成衣的才是品牌最想要的客户,买包包的都是踮着脚在消费。”
而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赵晓琳所在部门从招聘时就开始下足功夫,除了像她这样的前大厂人之外,公司更是将招聘目标锁定在了以前的行业就是高净值客户以及各种异业资源丰富的人群,留学生与富二代更是无条件进入。“用你自己的资源,公司就不再多花钱了,如果公司再喂给你,就跟原有的营销中心就没区别了,差异化嘛。”谈到这里,赵晓琳口中没有了之前的轻松,手机铃声震动,公司群里又来了业务成交的电子版奖状,这一次赵晓琳身在其中,但想到面对资源可能更胜一筹的同事,赵晓琳还是决定再加一把劲。
02、为莆田系老板打工,我竟毫无违和感?
“有空来我们这喝咖啡。”在大厂里一向秉持低调做人的张菲菲,如今成了朋友圈中的社交达人,在言谈中,她表示许多前同事和朋友都已经悄悄地去找过她咨询医美。而能有如此转变,与去年的一个决定分不开联系。
与赵晓琳对行业与公司的热情不同,张菲菲加入医美公司的经历,更像是一次对于未来老板的“预谋邂逅”。在2022年,已经身为孩子母亲的张菲菲感受到最多的就是疲惫,就职于某搜索大厂的她,在离职之前,感受最多的就是年轻人真的能拼会熬。公司业务虽然稳定,但是已过35岁的她卷不动了,加不了太多的班。
“同事几乎天天走得都很晚,我还是拼不过他们。”身为公司品牌部的一员,张菲菲已经明显地感受到了危机感,特别是几乎每晚都要加班到十点后,她出走的决心越来越坚定。
在合作的客户中,张菲菲最看好的就是投放量较大的某家医美公司。“之前他们家投放量就特别大,疫情期间,也没有太多降低。人家都说了,这一段时间就是为了维系名声,不求赚钱。”
由于关系熟络,加上医美公司正在筹备新品牌,张菲菲没经过太多犹豫后选择了跳槽。而事实情况与她预想基本相同。在2022年,虽然受到了疫情的影响,但是张菲菲加入的公司仅是靠着老板的关系网络,就已经做出了不小的成绩。“我们去年运营的都是老板的朋友圈,客户也大部分是他的私域流量。他朋友一来就是几十万地充卡,基本上吃喝不愁吧。”另一方面,办公环境的提升,以及工作的难度系数的下降,都让她感受到去年自己决策的英明。
尽管如此,当张菲菲谈起自己老板时,周围人还是会有一丝诧异。“我现在的老板是医美整形界的鼻祖啊,出身福建莆田系,他在这个圈子里都二十多年了,他和她朋友几乎霸占了中国医美的半壁江山。”从语气之中,张菲菲并没有外界认知中,对于莆田系较差的印象。用她的话说,如今莆田系医美早已不是原先的情况,虽然广告投放量依旧很大,但是由于监管逐步趋严,职业化与正规化早已是内部的共识。
在张菲菲的表述之中,她的老板是创业大牛,已经将公司带到了省内*,不仅技术*,品牌力也很强。而凭借着多年从业经验,正全力专注于轻医美赛道。
“我是负责整个公司的整体品牌视觉,以后发展好了也算是入股了。”张菲菲一边喝着咖啡,一面继续描绘着公司未来的蓝图,从成都到海南,再到全国连锁的战略已经跃然纸上,而言谈中早已没了以往的焦虑与疲惫。
当聚焦到业务本身时,张菲菲更是没有太多忧虑,“我们这边*的优势就是能联系到全国的医美博士。全国最牛的专家都会循环坐诊。然后,如果你有更高的需求,我们都能定制服务,帮你联系到更好的医生。”
而对于医美的复苏,在张菲菲看来,似乎并不意外,用她的话说,口罩摘了之后,脸都要露出来了,商务活动或者演艺活动的增加,都是必然的事情。“几年没打针的脸,能看吗?”
03、淘金海南医美,我成了空中飞人
“14号去重庆,然后是郑州,一站接着一站,几乎没停过。”年后一直工作没有停下来的人叫做李婷。
在离开某大厂的传媒部门之后,李婷的履历可以用复杂来形容,兼职写手、广告公司策划、蛋糕店老板、旅行度假产品开发者,头衔多到数不清。她自己形容自己是把创业能踩的坑,都经历了一遍。2022年,人到35岁中年,李婷终于找到了稳定的职业,从老家奔赴海南,开启了健康管理与医美之路。
在海南博鳌医疗先行区,李婷新工作的忙碌,还是超乎了自己的想象“17、18号清华大学EMBA冠名活动,boss花了200个,100冠名,100弄分会场,我几乎累到晕厥。”
据李婷所说,新工作背书非常强大,以健康管理为主要方向,涉及医美、干细胞、癌症的诊断与治疗,不仅有大几千万的酒店长期接待客户,注资方更是包括了博鳌当地某家著名医院。
“由于理念比较新,我一开始也有所怀疑,但当真的过来这边之后,一切想法都会改变。”
分管整个集团品牌宣传和策划的她,几乎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快速学习,品牌内容更是包含了国家政策普及,医疗知识科普等,然后通过各个渠道发声,对她的挑战非常之大。“这边工作密度太大了。”说着李婷展示出了自己的代办事项,在截止日期之前,她还有接近11项内容尚待完成。
医美的复苏对于她来说,既开心又疲惫,但是,对比起原本工作,她还是觉得现在的压力并不算什么,“关键就是踏实,会学到很多新东西,接触的圈层也不一样。”
之所以能保持较好的心态,李婷直言她看到了这个行业在风口上。“健康管理与医美的生意,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会进一步加深,而且面对高净值圈层,生意好做很多。”李婷的工作虽然不直接与业绩直接挂钩,但她依旧宛如一个抄底成功的人,积极分享着自己的经验。
变化当然还来自心态,作为35岁还未婚的她,能逃离家乡,远离催婚与人际关系,这样的工作,无异于生活中的救命稻草。
进入2023年,李婷的忙碌更增加了一个量级,疫情开放之后,健康管理与医美的需求都在增加,李婷的行程更是根据公司的需要,不断加码。“放开之后,就一直在出差,办宣讲会,boss给了任务,今年要争取开门红。”
医美的复苏像是一面镜子,照着每一个正在经历着工作困境的人们,35岁危机并不会自动消失,也许更加需要迈出的是改变与抛弃过去的勇气。年龄焦虑在大厂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但跳脱出来,问题也许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麻烦。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新熵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0221
元气森林或急需补充“元气”。
近日,被曝出“销售一把手涉嫌贪腐被撤职”后,元气森林又因“退出北海牧场股东阵营”在业内引起不小的讨论。尽管对此,元气森林回应称,“系正常股权结构调整”。但围绕元气森林“元气不再”的质疑声越来越大。
质疑背后,或是元气森林所面临的转型“阵痛”。
成立于2016年的元气森林(北京)食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元气森林”),曾凭借互联网基因和“0糖气泡水”这一爆品,仅用5年时间就实现了估值从0到400亿元(人民币,以下未标注则同)的飙升。其创始人唐彬森也在2022年凭借355亿元资产,成功在胡润百富榜和福布斯富豪榜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然而,元气森林并没能将这种高增长延续。根据元气森林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2021年,元气森林销售额增长率分别为300%、200%、309%和260%,浮动明显。
“元气森林销售增速下滑在意料之中。”快消行业新零售专家鲍跃忠直言,“对于元气森林自身来说,其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了一定体量,再想提升整体销售,会面临天花板压力。此外,从无糖气泡水品类市场来看,其实已经接近饱和,元气森林也需要新的增长点。”
如鲍跃忠所说,燃次元在北京一家物美超市看到,仅同一货架上就摆放了“AH!HA!小宇宙”“微笑气泡bubly”“美汁源气泡饮”等多款0糖气泡水。这些产品在定价上均低于元气森林的0糖气泡水。以微笑气泡bubly为例,其超市零售价为5元,超市会员折扣价仅为3.5元,比起元气森林6元的定价,显然性价比更高。
事实上,元气森林自诞生以来就争议不断。先是被一众专家抓着“赤藓糖醇的健康性存疑”不放,后又被质疑“伪日系”营销。随后,旗下乳茶产品的“无糖”风波和外星人电解质水涉嫌“消费疫情”等事件,也都在一定意义上影响了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印象。
与此同时,在供应链和线下渠道上,元气森林也屡遭饮料巨头们的“围剿”。据三言财经报道,早在2021年4月,农夫山泉总部就对多个大区经销商下达了“不得代理元气森林的产品,尤其是气泡水”的通知。同年6月,农夫山泉的传统夏季促销项目“天降财神”,变成了专门针对元气森林的“狙击战”。
对此,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强调,元气森林近几年的日子并不好过,随着其网红热度的下降,元气森林现在已经回归到传统快消品的经营模式以及整体节奏。
“从整体来看,随着元气森林销售困境不断加大,现金流十分紧缺,所以,退出北海牧场是元气森林瘦身以及经营战略变化的重要信号和节点。”
01 0糖气泡水“失灵”
想减肥又喜欢吃甜食,90后女生王琦成为了元气森林的忠实消费者。
“我此前一直用无糖可乐‘解馋’,直到元气森林的0糖气泡水‘横空出世’,清新的包装和多元化的口味瞬间俘获了我。”王琦告诉燃次元,此后元气森林各种口味的气泡水,自己便一箱一箱地从网上买。
除了气泡水,王琦对元气森林推出的其他新品也十分关注。“毕竟总喝气泡水也会腻,元气森林推出的饮料大都是0糖或低糖,对于想要长期保持住好身材的我来说,无疑增添了很多新选择。包括燃茶、外星人电解质水和乳茶等,几乎元气森林的所有产品我都买过。”
但一个多月前网购“补仓”的王琦却发现,元气森林竟推出了一款有糖饮料“冰茶”。“当然,‘冰茶’也有0糖的,这在购买详情中标注得很清楚。我最终下单了0糖的版本。”王琦直言,如果想喝含糖的冰红茶,不如直接买康师傅或统一,完全没必要买元气森林了。
事实上,这不是王琦*次对元气森林的新产品产生疑惑,“在更早之前,我在公司附近的便利店看到元气森林还推出了一款名为‘满分’的果汁气泡饮,为了尝鲜我随手拿了一瓶。但喝了之后我才注意到配料表,竟然是一款含糖饮料。”
王琦告诉燃次元,自己对元气森林的品牌印象一直停留在“无糖饮料专家”的阶段,也因此对元气森林推出含糖饮料的行为表示不解,当然也基本不会购买元气森林的含糖饮料,“不过我现在在公司附近的便利店已经找不到那款果汁气泡饮了,但在元气森林网上的官方旗舰店还有卖。”
与此同时,王琦还发现,近年来市面上各种品牌推出的0糖气泡水越来越多。
“不同品牌的气泡水,其配料表差别不大,代糖用的也都是‘赤藓糖醇’,但价格却比元气森林便宜。”王琦表示,超市货架上,其他品牌0糖气泡水的定价基本都比元气森林便宜1元左右。如果再碰上促销活动,3元左右就能买一瓶。“因为我对品牌没什么忠诚度,所以基本就是哪个品牌有活动、便宜,就买哪一个。”
和王琦一样,95后女生柒柒也曾是元气森林的拥趸,“元气森林最火的时候,公司附近的便利店、写字楼的电梯里、各种综艺节目中,以及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随处可见元气森林的广告和测评笔记。”
柒柒告诉燃次元,虽然自己并没有减肥和控糖的需求,但下楼买午饭便当的时候也还是会带上一瓶元气森林,“喝白水佐餐太无聊,可乐又不健康,我虽然没有减肥的需求,但有谁会拒绝喝得健康一点呢。就这样,元气森林0糖气泡水成了我的佐餐饮料之一。”
2021年4月,元气森林因其乳茶产品没有说明“0糖”和“0蔗糖”的区别引起消费者的不满,柒柒也是在那时开始“脱粉”的。
“我是奶茶控,虽然深知常喝奶茶对身体不好,但还是很难‘戒掉’。所以,元气森林宣称的‘0蔗糖’乳茶就成了很好的替代品。但我万万没有想到,我以牺牲口感为代价喝进去的乳茶依然含糖。既然如此,我还不如好好喝一杯幸福感更强的‘芋泥波波奶茶’。”柒柒表示。
这场风波甚至动摇了柒柒对0糖气泡水的“信任”。“即便我知道元气森林的0糖气泡水是用‘赤藓糖醇’代替了传统的甜味剂,但我对‘赤藓糖醇’的‘*健康’依旧产生了一定的怀疑。”柒柒直言,“乳茶风波”之后,自己把佐餐的饮品换成了巴黎水、东方树叶等无糖茶饮,“不是一定要喝0糖气泡水。”
和王琦与柒柒“脱粉”不同,00后女生晓烨一直不太明白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喝这种代糖饮料。
“代糖饮料的口感远远比不上加了‘真糖’的饮料,我*次喝元气森林0糖气泡水的时候,当时还觉得挺清爽,但过了一会儿就感觉到‘假甜’和‘黏喉咙’,我宁可去喝没味道的苏打水也不喜欢喝这种代糖饮料。”
“因为不好喝,所以带来的满足感也比不上含糖饮料。”晓烨告诉燃次元,“又不是天天喝饮料,一周2、3瓶的话,就算喝含糖饮料应该也没那么不健康。更重要的是,即使是代糖饮料,也没有数据证明长期饮用就一定健康。”
02 成也产品,败也产品
元气森林的走红得益于品类的创新,所谓“大池塘里养大鱼”,0糖气泡水正是元气森林的*个“池塘”。
2016年,国内气泡水市场充斥着像法国的巴黎水、意大利的圣培露等气泡水品牌。这些品牌从定价到宣传,都把受众群体锁定在了新中产阶级,而更广泛的年轻消费群体,尤其是女性群体的痛点——“一款好喝不胖的饮料”,始终没有被满足。
也正是抓住了这一痛点,元气森林凭借0糖气泡水迅速出圈。随后,通过在年轻人聚集的小红书、抖音等线上平台上宣传,快速形成“种草效应”。
随着“0糖气泡水”成为爆款产品,元气森林创始人、互联网游戏行业出身的唐彬森,开始在不同场合中多次强调“产品为王”。而“用作游戏的手段做产品测评”“每月上新一款”和“每年新品研发通过率不到5%”等言论,更是成为媒体通稿中强调的重点内容。一时间,“做*产品”似乎成为了元气森林的标签之一。
成也产品,败也产品。
尽管在产品研发和上新力度上,元气森林丝毫没有怠慢,但在消费者眼中,其却逐渐丧失了品牌心智。
诞生之初,元气森林凭借命名和气泡水的清新口感,形成了“元气森林=气泡水”的品牌心智,但随着产品线逐渐拓展到燃茶、纤茶、满分水果汁、外星人电解质水和乳茶等品类,每一个产品看似围绕着健康,但却与原本的品牌定位逐渐脱离。
更为关键的是,新产品并没有因为背靠元气森林而快速被消费者接纳。
“除了‘0糖气泡水’,其它产品在消费者心中,或早已存在了先入为主的品牌。”消费领域营销专家李萌表示,比如纯茶饮料界的东方树叶、冰茶界的康师傅或统一、水果汁品类里的果粒橙和鲜橙多、奶茶里的阿萨姆等。
“与‘0糖气泡水’这样的空白细分市场不同,在这些已经有品牌占领消费者心智的领域,元气森林的新产品想要突出重围并非朝夕之功。元气森林在产品矩阵上升级是无可厚非的,但在矩阵产品要有统一的特质,才能保证品牌定位‘不跑偏’。”李萌进一步分析道。
没有在新品类站稳脚跟的同时,元气森林在“0糖气泡水”这一细分领域也备受挑战。
首先就是传统饮料巨头的入局,比如,可口可乐的AHHA气泡水、百事可乐的bubly气泡水、农夫山泉的4款0糖果味苏打气泡水,以及娃哈哈的无糖苏打气泡水。传统饮料巨头之外,新茶饮品牌喜茶、奈雪的茶也相继推出了气泡水产品。
然而,巨头们除了在产品层面发起攻势外,更在其擅长的供应链及终端渠道上对元气森林进行“围剿”。
除了被媒体曝光的诸如强制代工厂终止为元气森林代工、要求瓶坯厂不再对元气森林供货之外,2021年,据多家媒体报道,农夫山泉发起了阻击元气森林的“冰柜之战”。另据新浪财经报道,2022年,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内部均已对元气森林下了“最后通牒”,势必要消灭元气森林气泡水。
对此,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对燃次元表示,元气森林的崛起主要是因为其通过新消费互联网的思维去做传统品类,并在包括渠道、定位、包装等方面,充分做到了产品的差异化。“但这种差异化是很容易被复制的,随着各个巨头的跟进,气泡水的优势逐渐减弱。”
一方面是0糖气泡水已经失去了先发优势,另一方面,即便元气森林在新产品研发上持续投入,但至今仍没有一款新品能匹敌或是接近气泡水产品的销量。
03 元气森林“花式自救”
“内忧外患”之下,自建工厂成了元气森林“自救”的方式之一。
2019年,元气森林投资10亿元建了*家工厂后,又在接下来的3年时间里,陆续建了5家工厂。
2022年4月15日,元气森林在首次向外界披露的部分业绩数据中提到,“过去一年(2021年),元气森林自建工厂从2家增至6家。今年(2022年)3月,元气森林位于江苏太仓的第6家工厂正式签约。元气森林供应商数量从去年初的200多家增至370家。”
在渠道的反“围剿”上,元气森林推出了智能冰柜和无人售货柜。
2022年年初,元气森林公开表示,智能冰柜已进驻全国34个省的夫妻老婆店和商超,提供设备维护、销售数据反馈等服务;无人零售柜渠道已布局全国20个城市,目标是覆盖中国的大部分企业。
与此同时,元气森林也没有放弃继续“讲概念”。“0防腐剂”成了“0糖”之后,元气森林主推的另一概念。
2022年12月21日,元气森林对外宣布,“未来全线产品不含防腐剂”,并联合线下渠道推出“0防腐剂货架”。2023年开年,唐彬森再次在内部信中强调,“如果产品需要添加防腐剂,那就别做!我们就是要通过这样对内、对外的正式发布而不给自己留任何后路。”
对此,鲍跃忠表示,“0糖”与“0防腐剂”分别面向健康和安全两个概念,消费者的警惕性也不同。在消费者对食品健康安全的标准越来越看重的前提下,如果元气森林能在“0防腐剂”概念上做好市场教育,应该会得到市场的响应。
但仅从产品层面寻找新的增长点对于饮料企业来说并非易事。
以创立26年的农夫山泉为例,在尖叫、水溶C和茶π等十亿单品后,其也鲜有销量再超过10亿元的大单品。“并非元气森林的爆品逻辑失效,在网红产品复制成本低、红利期变短的大背景下,只靠一个大单品就能抢占整个市场的时代早已过去。”李萌告诉燃次元。
于是,下沉市场或成为了元气森林获取新用户的重要阵地。
元气森林副总裁李国训在2022年年底提到,截至2022年Q1,全国线下渠道体系搭建初步完成,线下终端(包括门店、冷柜、货架等)数量突破100万个,覆盖全国800多个城市。李国训尤其提出,在一、二线城市之外,以西南地区的三、四线城市开拓较为顺利,其市占率达到了全国水平的两倍。
在接受钛媒体采访时,元气森林表示,2022年,元气森林气泡水在该类型市场(级市-县城-农村地区)中的零售额同比增长32%,在该类型市场中的月均铺市网点数同比增长超35%。2023年,元气森林气泡水市场策略的关键词是“分销商”、“校园市场”和“餐饮佐餐”。
但想要在下沉市场持续保持高增速,似乎也并非易事。
对此,李萌分析道,自面市以来,元气森林的目标消费群体就是一、二线城市的年轻消费者,尤其是女性消费群体,因此便利店成了元气森林的*渠道。但下沉市场的用户画像和消费习惯都与一、二线城市不同,消费者对价格更为敏感,对0糖没那么热衷,元气森林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除此之外,饮料巨头们在下沉市场的渠道优势更为明显。据21世纪商业评论报道,农夫山泉渠道终端已经突破260万个,康师傅、统一、娃哈哈等渠道巨头更甚,有500万个以上。
或许正如唐彬森所说,“2023年面对仍然寒气十足的外部环境,‘保生存,谋发展’将是我们全年工作的主题。”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燃财经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0219
情人节后,《流浪地球2》全国票房突破37亿,累积超7000万人次走进影院观看;有一支来自山东济宁的“城市观影团”,对这部电影怀有特殊感情。
让他们倍感骄傲的是:“这部电影的导演是俺老乡郭帆!”
不管是影片里的“济宁N3派出所”和“济宁N3补给站”,还是跟导演初中班主任同名的“联合政府中国代表周喆直”,郭帆总能想办法让家乡刷一波“存在感”。
然而回到现实里,济宁只是中国鲁西南地区的一座三线小城,“存在感”不仅弱于省内的济南和青岛,甚至名气还不如由其代管的县级市曲阜。
作为一个“北漂”的济宁人,直到和“五环内”的人士打交道后,我才意识到家乡就是他们口中的“下沉市场”。过去总认为,家乡人过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日子,对大城市新潮事物的感知要慢半拍。
今年春节,时隔一年再次返乡,我猛然发现家乡的商业面貌已不同往日。过去在大城市流行的新消费和品牌,如今正加速从线上到线下,浸润进这座三线小城的烟火生活中。
举例来说,一家走高冷路线且在北京经常排队数小时的奶茶店,却赶在这个春节前入驻济宁当地的龙贵购物广场。它的面积不算大,不足30平方米,以奶白色和青绿色为主色调,装修风格清新淡雅,正对门是在此经营多年的星巴克门店。
尽管奶茶店略显逼仄的空间,与星巴克上百平方米的店面无法相提并论,但这并不妨碍它开业之初人气爆棚,吸引全城追逐潮流的年轻人前来打卡。
你或许想不到,这家人气爆棚的“小门面”就是新式茶饮界的“当红炸子鸡”——喜茶。
事实上,这并不是三线小城济宁*次迎接新品牌入驻。
仅过去一两年,济宁就迎来了THE COLORIST调色师、泡泡玛特、X11(KK集团旗下潮玩集合店)、鲍师傅糕点、海马体照相馆、海伦司小酒馆、挪瓦咖啡、夸父炸串等品牌的“城市首店”。此外,以蔚来、小鹏、理想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也在我的家乡落地合作交付或销售服务中心。
放眼全国,中国还有近300个和济宁(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达5070亿元)体量相当的地级市,以及2000个县(含县级市)、40000个乡镇、660000个村庄。它们共同构建起的近十亿人口规模的下沉市场,如今正敞开怀抱,迎接一线品牌新贵们的到来。
01 “钱力值”因“流动”而飙升
济宁是历史文化名城,位于济南往南140公里。从北京搭乘最新开通的鲁南高铁,只需2.5小时便可抵达济宁;如果乘坐飞机降落至曲阜机场,从北京到济宁仅需1.5小时。
作为一枚“北漂”,我再也不用买一张整夜穿行的列车直达济宁,或辗转曲阜高铁站才能到家了。
过去在济宁,从城南的太白湖到城北的少康湖,开车需要75分钟,现在沿着城市内环高架路行驶,同样的路程缩短至30分钟,城区间的短期休闲度假因此变得非常方便。
这是家乡在最近一两间发生的新变化,背后是济宁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的重投入。
2022年,济宁地区鲁南高铁全线贯通,大安(新)机场加快建设,枣菏高速、董梁高速、京台高速竣工通车,实现“县县通高速”的目标;中心城区建成大二环和内环高架,全市的新能源充电桩突破1万个……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正在让家乡和外部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这是新消费品牌考察下沉市场的关键因素之一,尤其是对物流效率要求较高的餐饮业。
比如喜茶,为了保证新鲜果茶的供应,探索出突破时空限制的“产地接力”供应链模式。在新式茶饮水果供应链背后,是一张覆盖全国的高效率水果仓储物流网络,可以实时监测水果原料从仓库配送到门店的新鲜程度。
同时,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加速了城乡人口的流动。我发现,济宁同时存在两种人口流动现象,即“人往高处走”和“水往低处流”。
2022年,济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1%,较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乡镇人口因房屋拆迁、进城务工和买房定居等原因向城市迁移和聚拢。
“人往高处走”的流动趋势,催生了新的城市生活区。这些生活区多分布在城乡交界处,通常还有配套建设的商业购物中心。
在济宁城区,北湖新区的吾悦广场、高新区的爱琴海购物中心和枫叶小镇奥特莱斯,都是服务新城市人群的商业购物圈。而这些点状分布的商圈,也是新消费品牌下沉的*,往往成为他们进入某个城市的品牌“首店”。
与此同时,“水往低处流”的人口流动现象也正在三四线城市发生。越来越多从大城市毕业的大学生或者工作多年的白领,开始“回流”至家乡的小城市。背后既有个人职业选择和生活追求的考虑,也有当地政府对返乡创业和就业年轻人的政策扶持。
2022年,济宁共引进“双一流”高校毕业生1900名,新增高技能人才7500名,通过招聘引进4.5万人。据当地媒体报道,济宁引进人才的数量,连续三年大幅增长。
青壮年劳动力的回流和聚集,进一步带来城市消费力的释放。2022年,济宁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28元,同比增长5.6%,其中城镇居民42989元、增长4.2%,农村居民22137元、增长6.7%;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94,较上年收窄0.05个百分点。
随着城乡差距缩小,以及下沉市场物流、人流和信息流的加速涌动,原本从国内高线城市孕育而生的新消费品牌,此时也正在顺势向低线城市渗透。
02 品牌“新贵”低头下沉
事实上,在新消费品牌到来之前,移动互联网公司更早看到了下沉市场潜力,尤其是面向办公、购物消费、生活及娱乐等领域的应用。
QuestMobile数据显示,2022年4月,由三四五线城市及乡村城镇构成的下沉市场移动互联网用户,占据着大盘58.4%的份额。另外,下沉市场月活跃用户规模,竟然达到6.92亿人。
今年春节期间,快手极速版就在我们济宁万达广场举办“用户拉新”活动,下载APP的新用户,可以得到一份小礼物,推荐亲戚朋友下载还有额外奖励。
这些移动互联网应用也为各行业的下沉提供流量支撑,在诸如支付结算、效率办公、网上银行、综合电商等年MAU增量5000万以上的行业,下沉市场贡献率均超60%。
以电商行业为例,埃森哲的一项调研发现,超过六成(62%)受访者表示电商平台是其商品查找信息的首要渠道;线级城市差异上,五线城市消费者更加倾向通过社交媒体(如小红书)和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查找商品信息。
短视频和直播的普及,拓宽了下沉市场群体认知品牌的渠道,而各行业垂类主播KOL的种草和推荐,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人们的消费偏好,进而为新消费品牌的下沉之路做好了前期铺垫。
比如今年喜茶的“下沉”,就源自该品牌于2022年底向茶饮行业投掷的“重磅消息”——将在非一线城市以合适的店型开展“事业合伙”业务,即开放加盟。
两个月后,喜茶官宣五家采用新中式风格的新门店,山东济宁就是其中之一。
一同开店的还有四川自贡(五线城市)、江苏连云港(三线城市)、湖北十堰(四线城市)、河北保定(二线城市)等,且均为当地的喜茶首店。
喜茶的到来,让济宁的年轻人异常兴奋。在喜茶店内最多容纳10人的狭窄回廊里,他们挤在一起合影留念,然后发布在抖音、快手、小红书、大众点评上,分享品尝网红茶饮的激动心情。
即便是工作日,下班后来商场的人也会把小店挤得满满当当;几十杯待取的奶茶铺满大半个服务台;在门店扫码点餐会发现,等待到店取餐的实时订单已经超过200单。
事实上,喜茶刚刚宣布开放加盟业务的时候,曾一度被外界认为“掉价了”。
过去十年时间里,喜茶一直强调品牌的调性、理念和生活态度,为新式茶饮赋予精神价值;而坚持在一线城市开直营门店的策略,又增加了品牌产品和服务的稀缺性。
不过,到了2022年,喜茶先后经历降价和在非一线城市开放加盟的业务调整,这个曾带着“明星包袱”的品牌新贵开始学着“低头”做生意。
回看喜茶的现实处境,或将有助于理解它在眼下的“低头”。过去一年时间,它仅新增67家门店;而2021年,喜茶新增门店超过200家。目前,喜茶在全国的847家门店,多集中在一线城市。
根据久谦咨询的数据,从2021年7月起,喜茶全国门店的坪效与店均收入开始下滑。到了2022年,喜茶的销售额也没有太大增幅,10月的营收才回到2021年年12月的水平。
这意味着,如果再不对下沉市场进攻,喜茶可能将彻底失去下沉市场的竞争位置。
类似的“内卷”,也发生在餐饮、美妆、潮玩、潮牌甚至新能源汽车身上。这背后是数年新消费浪潮洗礼过后,新锐品牌正在开启新成长阶段,也迎来相伴而生的“成长的烦恼”。
为了寻求市场增量,新消费品牌开始认真研究下沉市场和海外市场,“既要走出去,也要沉下来”。
为了让产品保持竞争力,他们开始重金投入基础研究和产品研发,高薪聘请科学家和工程师建立品牌研发体系。
为了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保持“韧性”成长,他们开始用数字化“武装”组织、供应链和品牌营销体系。
这其中,挖掘下沉市场的潜力与机会,正在成为新消费品牌在2023年急迫寻求市场增量的共识。
03 “双向奔赴”的生意真的好做吗?
这个春节在济宁,我慢慢意识到,下沉市场的崛起与新品牌的下沉,是一场“双向奔赴”。
一边是三四五六线城市及乡镇建构起来的下沉市场,它们因物流、人流和信息流网络的建设,正在释放商业价值。另一边是闯过三年生死浪潮的品牌新贵,迫切需要到下沉市场找增量。
这既是新消费领域的“新现象”,也是一个成熟品牌成长的必经之路。
不过,看似“一拍即合”的相遇也暗藏风险,下沉市场并非一块有待开垦的荒芜之地。事实上,不管是在家乡济宁,还是到其他下沉市场调研,我发现这里早有本土成熟品牌和国际强势品牌盘踞,且经过多年发展。
如今,新消费品牌的到来,让下沉市场的品牌竞争格局产生微妙变化。即便是在济宁这样的三线城市,老牌与新秀的竞争也已经走向“贴身肉搏”。
在济宁万达、龙贵、运河城等购物商场内,喜茶、星巴克和瑞幸咖啡之间相邻不足百米;新式美妆集合店调色师、屈臣氏和妍丽比邻而居;在超市和便利店里,元气森林和可口可乐的冷柜各自占据一方。
早在这些新消费品牌聚焦一线城市高举高打时,一众国际品牌和本地品牌就已经在下沉市场展开角逐。
近一二十年间,肯德基、麦当劳、屈臣氏、星巴克等国际品牌一直没有停止在中国下沉市场拓增量。如今,他们的品牌门店已经深入中国各级城市经济的毛细血管,并且他们的下沉之路仍在进行中。
2022年9月,星巴克中国发布“2025愿景”,决定在未来三年时间里,平均每年要新开1000家门店,覆盖中国300个城市。按照这个开店速度,到2025年,星巴克中国门店总数将达到9000家。
在外界看来,这是星巴克入华23年来最“最疯狂的一次扩张”。一、二线城市点位逐渐饱和的情况下,星巴克这轮扩张以下沉市场为主。从2022年开始,星巴克又继续将门店开到了广东清远、江西新余、山东威海等三四线城市。
“当我们在谈咖啡市场拓展时,星巴克看重的不仅仅是全国300多个地级市场,也包括了近3000个县域市场。”星巴克中国首席运营官刘文娟对下沉市场的指向如此明确。
除了出于品牌发展战略的考虑,激发星巴克“下沉”斗志的,还有一家本土劲敌——瑞幸咖啡。
2021年1月起,曾坚持本走直营路线的瑞幸咖啡正式宣布开启“新零售合作伙伴”计划,向三、四线城市开放加盟,大规模进击下沉市场。
2022年,瑞幸加盟店以每季度净增200多家的速度递增,第三季度达到2473家,占瑞幸门店总数7846家的31.5%。而低线城市成为瑞幸咖啡主要加盟展店区位,三季度净增的651家门店门店中,联营门店(加盟店)246家,主要覆盖低线城市。
极海监测的数据显示,目前瑞幸在三四五线城市已经有1471家门店,星巴克在低线城市仅有537家门店。地图显示,仅在我的家乡济宁,瑞幸咖啡就有26个门店搜索结果,星巴克也有7条搜索结果。
瑞幸咖啡董事长、CEO郭谨一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瑞幸将在2022年12月放开新一轮下沉市场联营合伙人名额。
然而,并不是所有品牌都能在下沉市场成功“开疆拓土”。
2022年底,知名婴幼儿配方奶粉品牌雅培宣布:“一年内逐步停止中国大陆市场的婴幼儿和儿童营养产品的运营和销售。”
行业有观点认为,雅培奶粉业务退出中国市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沉不下去”。习惯了在一二线城市进驻连锁母婴店的雅培,对乡镇一级的下沉市场始终缺乏掌控力,而国产奶粉品牌却可以借此机会,做更多繁重琐碎的门店推广和服务工作,将对手“卷”走。
前人的探索经验,让新消费品牌的“下沉之路”更加有的放矢,但也增加了诸多挑战。如果新品牌进入下沉市场,希望通过降维打击且套用一二线城市营销模式,通常并不会太奏效。一些有严重路径依赖的品牌,甚至会在下沉市场遍地“吃亏”。
如今,越来越多新消费品牌已经对下沉市场达成共识:下沉市场不是一二线城市的复刻和压缩,他们有着自身独特的消费和经营场景,复制原有产品和营销难以成功,这个过程中既需要品牌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本地化营销推广能力,也需要有适用于下沉市场的数字化供应链能力。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新贵在下沉市场的生存需要创新和变化,看上去新的浪潮正在慢慢到来。但它不同于一二线城市的疾风骤雨,可能更像一场春雨,润物细无声。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亿邦动力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0210
36氪获悉,微软(MSFT.US)于美东时间2月7日(北京时间2月8日)宣布推出由OpenAI提供技术支持的最新版Bing(中文名“必应”)搜索引擎和Edge浏览器。新版Bing运行在比ChatGPT更先进的OpenAI语言模型上,但并不是之前坊间相传的GPT4模型。这次,主要有两个功能上的升级。
一是Bing搜索上的“问答搜索”功能,它被直接嵌入搜索引擎中。新版Edge浏览器添加了该版本的Bing,可以聊天、编写文本、汇总网页并以对话方式响应查询,改变了以往的搜索模式——以往是关键词适配,现在是新版Bing将搜罗整个网络的结果,从中找出并总结正在寻找的答案。
二是用户在Bing上可以随时随地切换到人工智能聊天模式,直接让人工智能回答问题,几乎可以询问任何内容,而机器人会在几秒钟内发送回复。
新版Edge浏览器添加了该版本的Bing,一个简单的快捷方式可以访问两个新功能,以聊天、编写文本、汇总网页并以对话方式响应查询。
来源:微软Edge聊天界面
而恰巧在2月7日,谷歌母公司Alphabet首席执行官桑达尔·皮查伊在一篇博客文章中表示,谷歌正在开放一项名为Bard的对话式人工智能服务项目。据皮查伊所述,这一工具软件将于今日提供给一组“值得信赖的测试者”,并在未来几周内公开发布。他还表示,谷歌计划在其搜索引擎增加人工智能功能。
而谷歌刚刚预告完,第二天微软就抢先推出搜索引擎智能对话产品,似乎是在于谷歌针锋相对。
据悉,谷歌的搜索引擎几乎占据了90%的市场份额,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垄断地位。微软和OpenAI此举,不仅仅是想要在商业层面获得搜索引擎份额这么简单,或许甚至将打破多年来搜索引擎的固定形态,将重塑软件形态。
01 在ChatGPT闻名世界前,微软也曾陪跑漫漫长夜
随着ChatGPT成为人尽皆知的“爆款”,微软或许成为*赢家:从投资角度,在收回投资之前,微软将获得OpenAI 75%的利润分成,之后微软将持有OpenAI 49%的股份,OpenAI一旦开始盈利,在返还First close partners(FCP)后,75%的盈利将回报给微软;从商业竞争角度,微软此次和Bing联动,或将改变互联网商业格局。
而微软或许早早就在准备这一天到来,2019年3月,成立四年后的OpenAI 设立OpenAI LP,从非盈利公司转型为有限盈利公司,并紧接着在7月宣布了微软的10亿美元注资。此外,OpenAI 同年还获得了来自Khosla Ventures、Reid Hoffman Foundation、Matthew Brown Companies的投资。
在2023年微软确认追加数十亿美元投资前,OpenAI 已完成六次融资。GPT-3、DALL·E 2图像生成器、ChatGPT这三个关键产出正是在OpenAI完成组织变革和一系列吸金动作后陆续推出的。
而当我们把视线收回到2019年,微软*次给OpenAI 10亿美元时,或许并没有想到自己将成为*赢家。
在2019年3月,Sam Altman接管OpenAI LP,改变了OpenAI的融资策略,而这一时间节点和事件,也成为微软和OpenAI的缘分起源。
凭借自身对AI行业的独特理解,以及从业多年对科技创投圈兴奋点的把控,Sam Altman显然向硅谷*讲述了他所认为的OpenAI的高估值故事,并在组织变革的关键时点成功将微软拉入局中,为这一估值故事背书。
如今看来,资金投入仅是微软和OpenAI合作的*层;微软押注OpenAI也绝非谋求未来利润回报这么简单。
一方面,OpenAI亟需算力投入和商业化背书。为拉动微软入局,Sam Altman做了不少努力。在接管OpenAI LP后,Altman多次飞往西雅图与微软CEO Satya Nadella进行交谈。
对OpenAI来说,来自微软的钱,以及以算力形式得到的“投资”,是通向AI之路的刚需。
钱和所有AI技术的关系都是必要不充分条件:钱不一定能砸出AI突破性进展,但是没钱一定做不出来对AI研发企业而言,无论是NLP模型的开发和训练,以及后续AI服务提供所需担负的算力成本和运营成本,还是需要向*科研人员支付的薪酬都是高昂的。
OpenAI又选择了一条更烧钱的技术路径——通过增加数据量、提高算力来提升模型性能。仅2022年,OpenAI就花费了约5.44亿美元,而收入仅为3600 万美元。
另一方面,微软也需要OpenAI。微软2015年推出Tay聊天机器人24小时就匆匆下线后,微软十分受挫,在AI技术商业化应用方面日渐式微,在基础研究层面也尚无具备广泛影响力的产出。而AI能力,尤其是大模型AI,对于每一个大厂来说都是防御性质的刚需领域,缺席意味着掉队。微软自然不甘直接放弃,亟需借助外力寻求技术突破,以重获AI竞争力。
2019年微软首次注资OpenAI后,双方开始在微软的Azure云计算服务上合作开发人工智能超级计算技术。同时,OpenAI逐渐将云计算服务从谷歌云迁移到Azure。有报道指出,OpenAI每年在微软云服务上模型训练花费约为7000万美元,构成了微软向OpenAI投资的重要部分。
有了微软云的加持,OpenAI码算力的能力和底气日渐增长,*个突破性成果GPT-3随之于2020年问世。而正是因为GPT-3的出现,又加剧了OpenAI对微软算力和资金的依赖:以GPT-3为例,2020年,大型语言模型GPT-3的发布使OpenAI在AIGC领域初露头角。聊天机器人ChatGPT正是在此模型基础上构建的。相较于2019年2月发布的GPT-2,GPT-3的模型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易用性、安全性有了明显改进,在文案写作和总结、翻译、对话等任务中的表现都更加优异。也正因此,GPT-3成为了OpenAI*开放商用测试的语言模型。GPT-3和GPT-2的*区别在于模型规模更大——GPT-2拥有15亿参数,GPT-3则拥有1750亿参数,模型训练使用的数据量高达0.4万亿token。然而,和模型规模、训练数据量一样增长的,是GPT-3的模型训练成本。有数据显示,GPT-3的单次训练成本高达460万美元。
也是在2020年,微软买断了GPT-3基础技术的*许可,并获得了技术集成的优先授权,将GPT-3用于Office、搜索引擎Bing和设计应用程序Microsoft design等产品中,以优化现有工具,改进产品功能。
2021年微软再次投资,双方合作关系正式进入第二阶段,从合作探索期进入蜜月期。一方面,作为OpenAI的*云提供商,在Azure中集中部署OpenAI开发的GPT、DALLE、Codex等各类工具。这也形成了OpenAI最早的收入来源——通过Azure向企业提供付费API和AI工具。
与此同时,拥有OpenAI新技术商业化授权,微软开始将OpenAI工具与自有产品进行深度集成,并推出相应产品。例如,2021年6月基于Codex,微软联合OpenAI、GitHub 推出了AI代码补全工具GitHub Copilot。该产品于次年6月正式上线,以月付费10 美元或年付费100美元的形式提供服务。
2022年,微软开始通过Edge浏览器和Bing搜索引擎在部分国家和地区提供基于AI图像生成工具DALLE开发的Image creator新功能。同年10月,微软宣布将推出视觉设计工具Microsoft designer。
02 商业化,不得不考虑
2023年初,微软对OpenAI的第三次出手,彻底拉开了AI军备竞赛的帷幕,也标志着OpenAI新技术商业化进入了新的阶段。
而在北京时间2月8日微软宣布将ChatGPT整合进其搜索引擎,则是向全世界官宣结盟。
但商业化问题依旧值得思考。市场或许是有的,但是微软如何以及能否借此增加用户粘性,以实现更高的搜索引擎市场份额,目前还尚不得知。
一是由于ChatGPT尚不支持获取实时数据,因此回答缺乏时效性,新版的Bing应该也尚无此特征;二是由于搜索引擎作为一款常用工具,相比于功能的多样化,信息的准确度可能更加重要。这也是有观点认为ChatGPT对Google搜索引擎业务的影响并不大的主要原因。
另外,新功能的接入给微软带来的收益能否覆盖云计算成本的增加也值得推敲。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仅关乎OpenAI的高估值故事是否能够站得住脚,也是OpenAI和微软能否真正引发搜索引擎革命的关键。
已有数据来看,OpenAI的商业化之路或许并不轻松。据Fortune报道,有消息称OpenAI 2022年收入仅约 3500 万美元,目前仍处于严重亏损状态,但OpenAI预计其将于2023年、2024 年分别实现2亿美元、10 亿美元营收。
近期OpenAI和微软一系列“加强绑定”或是OpenAI 对商业化的逐步尝试。
1月,OpenAI开始围绕付费版本ChatGPT Professional开展市场测试,并于2月1日正式推出ChatGPT Plus,定价为月订阅费20美元。付费用户可以获得更快的响应速度,并优先尝试新功能。目前该服务仅限于美国本地用户使用,预计后续将面向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
微软也于2月1日发布了基于ChatGPT的高端版Teams消息服务,用以简化会议,包括自动生成会议记录、推荐任务,创建会议模版等。每月费用为10美元。
2月4日,ChatGPT版搜索引擎悄然上线,但几分钟又后迅速下线。而就在今日凌晨(当地时间2月7日下午),微软在紧急召开的记者会上宣布和ChatGPT具有类似功能的新版Bing引擎将于当日上线。
从现有结果来看,通过指数级增长的计算资源投入,来实现技术持续改进,以量变推动质变,这一以快制胜的路径是OpenAI在这一阶段作出的正确选择。
对微软而言,不管OpenAI未来是否会在达成承诺的投资回报后拿回经营主动权,至少目前看来,微软已经靠“借力打力”在AI领域扳回一城。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36氪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0202
此前,在疫情影响下,人们出门购物频次减少,传统买菜模式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在此背景下,既能够解决人们买菜难题又能够减少人与人接触的生鲜电商,赢得了众多消费者的青睐。而随着大量用户涌入其中,整个生鲜电商行业也迎来了高光时刻,各路玩家的争相入局更是为生鲜电商添了一把火。据网经社“电数宝”电商大数据库显示,2021年生鲜电商交易规模达4658.1亿元,同比增长27.92%。
然而好景不长,2022年的生鲜电商好似踩下了急刹车一般,火热态势不再,不少生鲜电商平台更是举步维艰。回顾过去的一年,生鲜电商已然是经历了一波大洗牌,虽有不少玩家黯然离场,却也有不少玩家仍在积极求变。
生鲜电商生变
正所谓潮水来得快,去得也快,这句话放在如今的生鲜电商行业格外适用。短短几年,生鲜电商便经历了从热火朝天到进入凛冬的两级反转。较之以往,生鲜电商行业可谓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外界环境趋稳,消费者对于生鲜电商的需求回落。消费者对于生鲜电商需求量的暴增,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疫情。现如今,疫情的这一突发因素的影响已经逐渐褪去,人们的日常生活逐渐回归正常,线下餐饮、线下购物等也随之复苏。而随着外界环境的好转,人们对于生鲜电商的需求量也开始逐渐回归正常。
其次,资本对于生鲜电商持谨慎态度,生鲜电商企业融资变难。生鲜电商生意本就难做,各路玩家的争相入局更是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基于此,“烧钱换市场”便成为了许多生鲜电商企业争抢用户、扩大影响力的重要策略之一。不过,由于生鲜电商盈利难,因而许多生鲜电商企业难以实现“自我造血”,大都依靠于“外界输血”。
然而,如今的资本市场对生鲜电商的态度已经发生改变,生鲜电商领域投融资事件较之前有所减少。据网经社旗下电商大数据库“电数宝”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29日,中国生鲜电商服务商领域共有4起融资事件,融资总金额超过3亿元。与2021年相比,截至2022年12月29日,生鲜电商融资事件数同比下降50%,融资金额同比下降96%。
最后,生鲜电商从战略扩张转变为战略收缩。早些时候,为了迅速抢占市场,不少生鲜电商玩家都大手笔进行了烧钱扩张,以通过扩大自身的业务覆盖范围,来获得更多客户。尽管烧钱扩张换来了用户的增长,却也拉高了生鲜电商们的成本,盈利难度一再增加。现如今,生鲜电商们一改往昔策略,不约而同地选择进行战略收缩,以降低亏损、寻求盈利。
回望2022年,生鲜电商行业环境发生巨变,需求、资本市场、运营策略等许多方面都有所变化。面对不断变化着的市场,生鲜电商行业的玩家们也各自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每日优鲜“停摆”
在诸多玩家的动态中,每日优鲜无疑是最为引人注意的。2021年,生鲜电商行业热度正高,每日优鲜、叮咚买菜这两位生鲜电商领域的头部玩家相继递交了上市申请。其中,每日优鲜早于叮咚买菜上市,成为了“生鲜电商*股”。然而,仅仅一年的时间,每日优鲜就荣光不再,负面消息频出。那么,究竟是何种原因使得当初风头无两的每日优鲜走到如此境地呢?
一来,前置仓模式履约成本高,提升了每日优鲜的盈利难度。前置仓模式是生鲜电商的运营模式之一,由于仓储配送中心离消费者更近,因而能有效提升配送时效性,使配送时间能够缩短为30分钟内,也能让生鲜产品的质量有所保障。每日优鲜便是凭借首创的前置仓模式从众多玩家中突出重围,据了解,在最高峰时期,每日优鲜曾拥有约5000个前置仓。
然而,前置仓是实打实的重资产投入,除了前置仓建设费用外,还需要支付包括人工、配送等多项费用。据东北证券此前发布的研报测算,前置仓模式的履约费用是传统中心仓电商的3倍左右、平台型电商的2倍左右、社区团购的6倍左右。高昂的履约费用也拉高了每日优鲜的成本,使其难以摆脱亏损的泥沼。据招股书及财报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1年,每日优鲜的净亏损分别为22.32亿元、29.09亿元、16.49亿元、38.50亿元。
二来,补贴等策略虽然换来了用户增长,却难以维持用户的粘性。此前,为了留客、拉新,每日优鲜等生鲜电商平台纷纷采用补贴等策略以吸客引流,这也使得营销费用高企。由于消费者习惯了补贴,因此对价格格外敏感,一旦优惠力度不足,极有可能发生转投其他生鲜电商平台的情况。不仅如此,采取前置仓模式的每日优鲜所负担的成本本就比其他模式的生鲜电商平台高一些,压力之大不言而喻。
生鲜电商的需求趋于平稳,竞争却仍在继续,加之前置仓模式“过重”,难以摆脱亏损、实现盈利,在内外因素的多重夹击下,每日优鲜已不复往日风光。
叮咚买菜“变道”
和每日优鲜一样,叮咚买菜采取的也是前置仓模式,二者一度被称为“前置仓双雄”。不过,尽管每日优鲜和叮咚买菜都采取了前置仓模式,双方的上市节点也相差无几,但如今两者的境况却大不相同。
一方面,叮咚买菜进行成本端优化,以缓解亏损。前置仓的大面积铺开,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业务发展,但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并非所有地区的前置仓都有足够的订单量。而前置仓属于重资产投入,前置仓数量的增加无疑会加重成本的支出。在此背景下,叮咚买菜进行了战线收缩,通过撤城减仓的方式优化成本端,以缓解亏损压力。据了解,自2022年5月开始,叮咚买菜已陆续裁撤多地业务,其中包括广东中山、珠海,安徽宣城、滁州等城市。
另一方面,叮咚买菜加码并深入预制菜领域,以寻求新的增量。盈利难是生鲜电商行业的固有难题,在此背景下,生鲜电商都在积极寻找新增量以解决盈利难题,叮咚买菜也不例外。其中预制菜就成为叮咚买菜瞄准的重要领域,并且频频发力。事实上,叮咚买菜在2021年初就入局了预制菜领域,2022年2月更是成立预制菜事业部,将之上升为公司的一级部门。
除此之外,叮咚买菜继续加强自有品牌建设,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当产品、服务相差无几时,价格往往会成为影响消费者选择的主导因素,因此建设自有品牌就成为生鲜电商们塑造差异化竞争优势的重要方式。叮咚买菜也持续加强自有品牌建设,比如,去年7月,叮咚买菜推出了自有精酿啤酒品牌“1972农场”,主打只卖24小时的“日日鲜”精酿原浆鲜啤。
而叮咚买菜长时间的自有品牌建设,也已经颇见成效。据了解,截止目前,叮咚买菜已经打造了“叮咚大满冠”、“叮咚王牌菜”、“良芯匠人”、“保萝工坊”、“叮咚好食光”等20余个自有品牌,可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差异化食用需求。
盒马推开盈利大门
尽管同样在生鲜电商赛道打拼,盒马和每日优鲜、叮咚买菜的发展路径却并不相同。在生鲜电商行业发生变化之际,盒马则是传来了好消息。据盒马CEO侯毅日前发布的全员内部信表示,2022年是盒马新零售的成熟期,不仅盒马业绩保持高速增长,其中主力业态盒马鲜生实现盈利。而盒马鲜生盈利消息的传出,对于低迷的生鲜电商行业起到了提振作用。
在商品方面,盒马持续进行商品建设,为用户提供多样化选择。生鲜电商的本质仍然是产品,产品品类齐全与否、产品质量过关与否是平台赖以生存的关键,对于消费者选择以及复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盒马长期进行自有品牌建设,打造了更具竞争力的产品,提升了消费者对于盒马品牌的粘性以及认可度。据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0月底,盒马的自有品牌商品类目已经达到1200多种,催生了10个销售规模过亿的“盒品牌”。
在供应链方面,盒马加码供应链建设,提升了效率进而减少损耗。不同于其他产品,生鲜产品易损、易腐的特点注定其颇为“娇贵”,因此盒马不断加码供应链建设、提升供应链能力,以提升物流效率,从而保证商品品质,最终为消费者带来更加优质的消费体验。
据了解,在生产环节,盒马已签约550多个农业直采基地、其中有100多个“盒马村”;在供应环节,盒马有56个常温和冷链仓、22个加工中心、10个活鲜暂养仓;在销售环节,盒马已开出300多家门店,覆盖全国27个城市。不仅如此,盒马还自建了供应链运营中心,其中位于武汉、成都的两座供应链运营中心已于去年7月全面投入使用。
小结
毫无疑问,生鲜电商是公认的难做的生意。高损耗、难保鲜、运输难、产地分散且分布不均等问题都增大了生鲜电商平台的运营难度,同时消费者体验也极易受到影响。不过,尽管困难颇多,却也并非毫无机会,盒马鲜生的盈利就释放了很好的信号。
尽管此前的风口已经过去,但经过近三年的市场教育,消费者已经被培养出了使用生鲜电商平台的习惯,生鲜电商行业依旧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生鲜电商们也仍有很多的发展机会。目前,生鲜电商已经告别了上半场的烧钱大战,精细化运营、供应链完善将成为下半场的主旋律。而随着生鲜电商领域的各路玩家不断进行调整、优化,此前掣肘其发展的难题也终将被一一攻克。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刘旷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0130
旅游平替,正在拯救“报复性”旅游人的钱包。
当你在三亚享受几万元一晚的海景酒店时,还有一群人选择在周边的海滨城市,住几百元的经济酒店,在平价海鲜馆大快朵颐,并度过一个性价比超高的*假期。
广西北海、海南万宁、陵水,广东汕头、珠海等地已经被戴上了“三亚平替”的帽子——机酒价格相对便宜,游客稀少,旅游资源丰富,是这些旅游平替城市的共性。
自1月8日起,人们不再需要入境隔离,有序恢复跨境旅游……这一政策调整让幸存下来的旅游从业者终于能弯腰捡起所剩无几的“血条”,旅游平替城市的走俏也让从业者对未来的发展有了更大的信心。
当旅游市场全面复苏,“平替”会成为打工人们的新选择吗?这些城市究竟是不是“真平替”?连接人们旅游出行的OTA平台又面临哪些新竞争?
1 “平替”不是万金油
今年元旦以来,旅游市场终于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回血”了。在人们扎堆涌向海南三亚、云南西双版纳、福建厦门等热门旅游目的地外,旅游“平替”也悄悄在年轻群体中走红。
“以三亚平替为例,陵水、万宁、北海这些城市气候湿润,冬天适合旅游过冬;同时自然旅游资源丰富,还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最重要的是,这些城市相比三亚物价便宜更实惠。”一位选择平替城市的消费者告诉「创业最前线」。
海南省人民政府网消息显示,今年以来,海口、三亚、万宁、保亭、昌江等地的度假酒店推出多样化套餐产品组合,满足游客“一站式”跨年度假需求。
据抽样调查显示,跨年夜当晚,三亚旅游饭店平均入住率超80%,其中亚龙湾、海棠湾客房入住率超90%。
周末酒店度假APP合伙人、首席营销官郭为文对「创业最前线」表示,这两年的平替还是以海外热门旅游地的替代性消费居多。这个平台一直为消费者提供酒店特卖产品,对旅游市场的消费动向有敏锐的洞察。
“早在十年前,三亚打出的就是‘东方夏威夷’的概念。”郭为文回忆道,大部分平替景点通常会蹭海外旅游热门地的热点,打出营销擦边球。例如“小瑞”“小冰岛”等,从而令消费者对国内目的地产生向往。
在携程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致宁看来,平替城市大多是热门城市之外的差异化选择。对消费者而言,平替城市可能是一个新鲜词汇,不同平台或旅游商会把它当成一个吸引物,去吸引游客关注到这些相对不那么热门的旅游城市。
“北海、万宁之所以能成为‘平替’,是因为在疫情期间,这些城市在旅游产品的打造和营销上下了不少功夫。例如,北海在居住体验方面,具备高中低不同档次的居住产品,既能承载高消费人群的体验需求,也能满足中低消费水平客群的要求。”张致宁对「创业最前线」表示。
当地餐馆老板甚至告诉他,疫情前北海每年冬天的旅游生意就已经非常火爆。
“平替旅游走红的另一层背景是,政策调整之后,长线旅游市场的需求量得到了释放。”张致宁表示。
一方面,这些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开辟了一种新的旅游路径,改变了以往旅游只去热门目的地打卡的行为定势;另一方面,旅游资源丰富的冷门城市也能借助平替概念吸引一批追求体验和性价比的消费者。
然而,旅游“平替”概念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它拥有**的滤镜。
“国内平替旅游目的地和国外热门目的地在旅游设施上还是有所差别。”郭为文表示,相比海外成熟目的地,国内平替在旅游基础设施的配套方面仍然存在短板。
在他看来,相比海外,国内平替旅游城市看起来价格便宜,但随着消费水平上涨,其价格和旅游体验开始逐渐变得不匹配起来。
而出境游的限制,导致这种不匹配被掩盖了。“有过海外旅游经验的人普遍会认为三亚价格比普吉岛等地的海岛消费都要高,但中国人口基数大,从旅游消费的供给关系来说,三亚的价格被炒高也是正常的。”
那么,价格虚高、假期去景点看人潮、旅游体验和价格不匹配等问题,这些热门城市的短板能靠平替城市来补足吗?
事实上,在业内人士看来,旅游消费乱象出现,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以及平衡淡旺季差异,以此来提升体验,而非寄希望于平替城市来“削峰填谷”。
旅游平替的优势显而易见,但性比价高的城市却并非消费者们*的选择。
在张致宁看来,热门目的地的消费并不会稳定在高位,其价格一直受到供需影响。“而每个消费者心中都有一个不可替代的圣地,在环境相似的情况下,价格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但并不会成为一个人选择不去某个目的地的决定性理由。”他说。
2 海南“抖”起来了
作为同时拥有“旅游平替”城市(万宁和陵水),以及热门的高端旅游城市(三亚和海口),海南省是众多消费者心中的“度假胜地”,同时也是这一波旅游复苏中的“*赢家”。
在承接*批“报复性”旅游消费后,海南旅游重新“抖”起来了——*批“阳康”后的消费者已经在元旦率先感受到海南的热带风光。
图 / 海南日报官微
航运的热闹景象首先见证了海南旅游的苏醒。
海南机场集团数据显示,其旗下岛内海口、三亚、琼海三家机场元旦节假期间累计运送旅客32.46万人次,运送旅客同比2022年元旦假期增长2.13%。
据海南省人民政府网消息,2023年元旦假期,海南省旅游接待游客101.6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达15.03亿元。
免税店里人头攒动,则是旅游市场消费的另一重风景。
今年元旦假期,海口海关共监管离岛免税购物金额达4.22亿元、购物旅客4.3万人次,人均购物金额9816元,逐步恢复到去年元旦假期水平。
据携程数据,2023元旦期间旅游热门目的地海南、陕西、云南多地旅游订单量较2022年中秋假期分别增长791%、5%和33%。
这些区域的住宿价格更是水涨船高。携程数据显示,元旦西双版纳酒店均价为804元,价格涨幅最高,达到1.7倍;大理涨幅次之,为36%,均价为601元;三亚的高端酒店更是供不应求,星级酒店的价格动辄在千元以上。
而在众多景点开门迎客的背后,长线旅游也开始逐渐恢复。
去哪儿网数据显示,今年春节,800公里以上航线预订量占比提升至91.7%,长线出行恢复明显。从酒店数据来看,春节期间连住天数大于3天的订单量,同比增长两成。
不难发现,过去三年,不仅市场旅游产品供给过剩,需求端也发生了巨大转变。
此前,越是长距离出行,被隔离的风险就越大。因此在避险情绪影响下,长线异地游、跨省游、出国游反被周边游和本地游所取代。
甚至有分析认为,露营、飞盘等社交活动都在这一时期走红,而这些运动恰是本地游的“分身”,也体现出人们对出行旅游的渴望情绪。
如今爆发式的“平替城市游”出现以及长线游的回归,也意味着打工人们的旅游消费信心又回来了。
不过,在旅游业翻红的新机遇面前,与之息息相关的OTA平台又将面临什么新竞争?
3 东南亚的“觉醒”
事实上,无论是热门城市还是平替,旅游业持续复苏,OTA们也迎来了新牌局——过去三年里,旅游销售渠道普遍被破坏,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打造旅游市场增量便成为当务之急,也是未来主要的竞争所在。
例如携程发布了“超级全球游”IP和“中国旅游振兴A计划”,希望扩大海外旅游产品和整合国内旅游资源;
飞猪与新加坡旅游活动票务平台GlobalTix达成合作,将其海外门票、度假玩乐等商品接入平台,丰富消费者在海外的度假选择;
同程旅行则把关注点放在“旅行+X”上,强调旅游产品的文化元素。
在丰富的旅游供给背后,谁又将成为2023年支撑旅游市场复苏的主力军?
在张致宁看来,因为中国人口的基数足够大,因此未来大众旅游市场依然是支撑国内旅游市场复苏的中流砥柱。
但在郭为文看来,中高端需求也是影响国内旅游市场至关重要的力量。“肯定是高端旅游需求先恢复正常,因为这一部分消费者的收入在疫情下受影响程度相对较小。”他对「创业最前线」说。
如果说本地游和周边游是过去几年旅游市场的关键词,那么长线游和海外游将成为未来的新主流。
携程数据显示,多个疫情前大热的出境目的地在2023春节时段的搜索热度开始显著增长。
其中,中国澳门、中国香港、日本、泰国、韩国、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和英国,成为搜索量增长最快的前十名目的地。春节出境跟团游产品的相关搜索量,猛涨6倍。
此外,由于亚洲国际旅行复苏的滞后,正好为中国目前出境游人群提供了更具性价比的选择。
携程数据显示,泰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近半年的五星酒店价格,较疫前价格下降2-3成。例如,泰国、越南的五星酒店人均花费较2019年同期均下降20%左右。
那么,随着亚洲国际旅行的逐渐回暖,国内的“旅游平替”还能火多久?
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国内城市旅游产品的丰富度、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备度以及消费服务的水平高低。毕竟,擦边、蹭营销热点不能成为旅游平替们*的出路。
当这一波“报复性旅游”的热度逐渐消停后,平替城市能否维持住“长尾效应”并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吸引力,最终还得靠消费者真正地“用脚投票”。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创业最前线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0123
全球的创业生态一直以来都需要榜样。
2023已经开年,每个人都希望在新的这一年,会有更多更好的事情发生。回头看去已然过去的2022年,北美科技界充满波折与机遇,似乎在等待一场革命性的变革。
过去一年中,我们目睹了许多新技术的诞生,在涌现出了众多新兴公司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传统公司的崛起。
在本文中,我们将盘点2022年科技界的最新发展趋势,深入探讨新技术的应用和新兴公司的前景,并分析一些传统公司的未来发展可能。
每个时代的弄潮儿们,无不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创业的“不归路”上,只有带着强烈渴望去谋变破局、谋变求新、谋变思进的创新公司才会在困顿中汲取更多的力量,赢得有更好的发展机会。
时光无言,山河为证,这一年中那些闪闪发亮的创新者们,都是这个时代吹响砥砺奋进号角的勇士。
2022
迎难而上的IPO新手们
2022年美国的IPO市场在流动性收紧的冲击下遭遇寒冬,据统计,今年迄今融资规模仅为240亿美元,创下1990年以来的*水平,比2021年骤减93%。
图源:Datawrapper
2022年上市的138家企业中,总现金价值为77亿美元,比2021年下降了 94% 以上。
同时,在2021年初备受瞩目的一些IPO新星行业并不好过。
去年底,硅兔赛跑的复盘文章里写过的IPO新晋公司、备受追捧的电动汽车初创公司Rivian Automotive今年股价遭遇“滑铁卢”,较历史高点暴跌近90%,业绩惨淡;食品配送巨头Instacart原定的2022年上市计划也因为市场动荡的大环境而暂时搁浅,其估值从390亿美元下调至130亿美元;同时原本同样预备在2022年上市的支付巨头Stripe、全美*数字银行Chime也将自身估值纷纷下调,推迟上市。
但是,也有一些企业,在经济下行中迎难而上,不乏一些前期就被看好的潜力黑马。
英特尔旗下的自动驾驶企业Mobileye
在今年为数不多的上市科技公司里,英特尔旗下的自动驾驶企业Mobileye在10月底顺利上市,发行价为21美元,发行4100万股,募资总额为8.61亿美元。以发行价计算,Mobileye市值为167亿美元。
虽然在2022上半年Mobileye上市之前其估值达到了500亿美元,但是由于美联储连续大幅加息引来股市剧烈下挫以及今年自动驾驶赛道的整体表现差强人意,Mobileye此次自降身价上市,也是资本市场上逆风而行的一次出其不意的操作。
图源:Mashdigi
有华尔街分析师认为:英特尔此时将Mobileye分拆上市,一是为了解决英特尔的遭遇营收困境的燃眉之急;二是要趁Mobileye尚未日薄西山,并在自动驾驶大规模应用前,再次用资本的力量加速发展。
但英特尔CEO Pat Gelsinger给出的解释则是:“此举是为Mobileye打入市场。自动驾驶汽车是一个强劲的增长领域。我们相信Mobileye应该上市,这是*化公司潜力的*方式。”
全球*数字媒体合作伙伴 Aleph Holding,Inc.
2020年才成立的Aleph Holding, Inc.在7月成功登录纽交所,它的总部在美国迈阿密,是一家名为 IMS Internet Media Services 的公司的最新版本,其定位是为新兴国家的技术平台提供广告分发服务。
该公司与Twitter、Meta、Microsoft、Snapchat、TikTok、Spotify 和Twitch 等主要数字平台签订了商业协议,与12900多家当地广告商合作,覆盖77个不同国家的近30 亿消费者。并*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数字广告潜力。通过将*的数字平台与新兴国家和服务欠缺国家的数千名广告商和数十亿消费者联系起来,成为全球数字生态系统核心的关键环节。
图源:Aleph Holding
单是在公司成立刚一年时的2021年,Aleph实现收入1.68 亿美元,2021年广告总销售额达到了10亿美元。也是在这一年,其获得了CVC Capital Partners*4.7亿美金的投资。据其创始人Gastón Taratuta说,Aleph大约90%的收入来自美国以外的地区。
基因编辑生物科技公司Prime Medicine
10月份,基因编辑类生物科技公司Prime Medicine登陆纳斯达克,David Liu(刘如谦)博士和Andrew Anzalone博士作为共同创始人,在2020年夏天正式运营这家公司。2021年7月Prime Medicine正式亮相,并宣布已完成3.15亿美元的融资,其中包括1.15亿美元的A轮融资和2亿美元的B轮融资。
Prime Medicine是David Liu参与创立的第三家生物技术上市公司。Prime Medicine的创立,是基于David Liu团队在2019年发表于Nature的一篇开创性论文中提到的技术。在这篇论文中,David Liu团队开发出了名为先导编辑(Prime Editing)的下一代基因编辑技术。
要说当今基因编辑领域的领头人,就不得不提到David Liu。他出生于加州,现为美国Broad核心研究员,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研究员。
Prime Editing,原则上可以修复 75000 种已知致病性人类遗传变异中的约 90%。而无需 DNA 双链断裂,精准性更高、脱靶性更低,无需依赖 DNA 模板,即可有效实现所有 12 种单碱基的自由转换,而且还能有效实现多碱基的精准插入与删除。
2022年的停滞期也给2023年IPO市场提供了一个新的开始,一旦市场状况有所改善,先前那些雄心勃勃、备受关注的公司,如Stripe、Databricks、Chime Financial、Discord、Reddit、Instacart、Plaid等,一定会排队进场,更迅速地加入上市的大队伍中去。
2022
独角兽继续逆风奔腾
在2022年的动荡里,美国独角兽公司的数量持续增长中。
胡润百富发布的《2022年中全球独角兽榜》中提到,美国2022年独角兽公司数量仍然*,达到625家,接近全球独角兽总数的一半,中国以312家位居第二。
其中,金融科技是全球独角兽的主要行业,其次是电子商务、软件服务、健康科技、人工智能等,独角兽公司在金融科技行业里数量增长最快,其次是区块链和企业服务。
金融科技公司TripActions
2022年12月,美国商旅独角兽、金融科技公司TripActions宣布从高盛和硅谷银行等机构筹集到了4亿美元的信贷融资。TripActions目前估值已经超过百亿美元,同时,该公司表示将在2023年第二季度以120亿美元的估值上市。
2015年成立于加州的TripActions主要为企业提供商务旅行预订服务平台。TripActions通过分析此趟旅行所需的航班、酒店等费用,制定出一个大致的收费标准,若是所花费用少于此标准,省下来的钱会以代金卡的形式发放到Lyft、Uber、Airbnb或者亚马逊的账户中。
TripActions为商务旅行行业提供了独特且创新的解决方案,而且给差旅者更多选择和体验。最主要的是,该公司不仅让员工能在商务旅行中收益,而且还能帮助企业节省开支。而TripActions的主要收入则来自在差旅员工预订了一段旅程后,向企业收取大约25美元的预订服务费,以及针对机票以及酒店预订收取一定的佣金。TripActions平台在2022年第3季度的消费额增加了400%,收入同比增长4.2倍。
远程办公SaaS服务商Deel
2022年5月,远程办公SaaS服务商Deel获得5000万美元的E轮融资后,估值高达120亿美元。支撑这个估值的业绩是,Deel只花了1年半的时间,就将ARR(年度经常性收入) 从一百万美元提升至一亿美元,刷新了SaaS公司最快增长纪录,也成为有史以来该领域增速最快的独角兽公司。
这家由两位年轻的MIT毕业生Alex Bouaziz和Shuo Wang成立于2019年的公司,主要帮助企业以合规的方式在任何国家和地区雇用任何人,从而降低跨国跨地区的招聘成本、解决远程招聘落地能力不足的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大行其道的远程办公、跨境招聘赛道上,越走越顺。
Deel将自己的服务设计得十分简洁方便,即能够让企业以合规的方式在任何国家和地区雇用任何人,雇用和入职全职员工或灵活用工人员所需的时间不到5分钟,且无需拥有本地实体。只需点击一下鼠标,就可以用120多种货币为他们支付工资。
而它的收费模式是,按照公司规模大小,按月收取每份雇佣合同的费用。目前拥有的客户数达到6000个,这些客户包括Coinbase、Dropbox、Shopify以及Notion、 Airtable等知名公司。
人力资源“初创”公司Rippling
同样是在2022年5月,Rippling宣布获得由风险投资公司Bedrock和Kleiner Perkins领投的2.5亿美元融资后,该公司估值达到112.5亿美元。
其创始人Parker Conrad是硅谷一位知名的连续创业者。在2016年创立Rippling之前,他曾是人力资源软件公司Zenefits的CEO。
Rippling主要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和信息技术运营管理服务,比如员工入职和薪资管理。其优势在于,它不仅实现了工资的自动化,而且还能自动管理新员工需要的软件工具、应用程序和工作组——在员工升职、换组或离职时,它会保持所有这些工具的更新。虽然这类行政工作不是最吸引人的业务,但它可以为公司的高管节省无数个小时的时间,以及随之而来的麻烦和成本。
“逆电商”在线批发平台Faire
Faire作为一个服务于世界各地中小型实体零售商和品牌商的批发平台,2017年1月才诞生于硅谷的YC孵化器之中,但目前,它可以说是硅谷、乃至全球成长最快的科技企业之一。它用了2年就以10亿美元估值就跻身独角兽行列,在2022年5月完成最新一轮4.16亿美元的融资之后,这家成立不过5年的公司估值已达到126亿美元。
“The future is local(未来属于本地零售)。”带着这样的口号,Faire开始做起了一个“逆电商化”的电商平台。
在亚马逊的电商垄断压迫之下,Faire能将消费者吸引到在其平台的关键是,它总可以让我们偶然发现一些新颖和意想不到的东西。“如果您想为您的手机购买 USB 数据线,是的,您应该在亚马逊上购买。但是,如果您想为您所爱的人购买一份特别的礼物,您可以在我们服务的商店中找到它。”
疫情冲击实体经济的这几年,很多小商家通过Faire平台打开了市场有了盈利,这也使得Faire另辟蹊径的电商发展之路比很多线上电商走得更加顺畅。
医疗保险服务商Devoted Health
成立于2017年Devoted Health在完成马萨诸塞州的私营公司有史以来*的一轮融资12.3亿美元之后,估值已经达到了127亿美元。创始人是均毕业于哈佛大学的两兄弟Ed Park和Todd Park。
Devoted Health主营业务是为65岁以上的老年人提供MedicareAdvantage(联邦医疗保险优势计划)健康保险。它既是保险公司,又是医疗保健提供者,利用其软件和数据分析提供更好、更有效的护理。
图源:Devoted Health
“every member should be treated like Mom (or Dad)”,它的经营理念是将每一位会员当做自己的父母一样对待,希望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健康管理解决方案,包括提供个性化就诊指导、提供世界级的技术简化就诊流程及与*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医疗网络。
2022
小而美的“初创“们,新赛道的开拓者
创业公司失败率有多高?
大概率来说90%的初创公司都会失败。哈佛商学院讲师Shikhar Ghosh在一项研究中认为,这个数字接近75%。总的来说,创业公司“真实”的失败率预估在75%至90%之间。
尽管如此,有人仍然愿意接受挑战并利用他们所有的资源来实现他们的想法,达成所愿。
到2022年,美国有超过70000家活跃的初创公司,单是在初创活跃的硅谷,就有超过40000家。如果一家公司刚刚起步并且正在寻找外部投资以实现其想法,那么它就是一家“初创公司”。但现实就是,10%的初创公司在创业*年就失败了,50%的创业公司会在5年内倒闭。要想从创业大军中脱颖而出,除了资金扶持,有完善的商业模式、有独特行业想法、有技术支撑、有过硬的运营团队都缺一不可。
只有占据优势,才能成为《福布斯》称之为的“更大的公司”,即当一家初创公司的年收入达到或超过20万美元并且拥有至少80名员工时,它就可以成为一家“更大的公司”。
从那些成长速度快、前景可观的创业公司中,我们可以看见更多运气之外的东西。
AI智能创新,“初创”们垂直深耕
在英国剑桥大学发布的2022年AI全景报告(《State of AI Report 》)中可以看到,今年许多初创公司从DeepMind和OpenAI等巨头中诞生,分别研究不同领域的 AI 技术,如:AGI 、人工智能安全、生物技术、金融科技、能源、开发工具和机器人技术等。
图源:State of AI Report
据The Information报道,成立7年的OpenAI公司目前的估值已经接近200亿美元,2023年预计收入2亿美元。尽管AI公司是众所周知的“吞金兽”,但行业的可观前景还是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有志之士甘愿投身其中开创一份事业。
在2022年,仅是Google母公司Alphabet就有至少26位高端AI人才离职出来创业,先后推出了自己的创业公司。
除了硅谷,其他创业城市的AI初创也是风头正劲。
纽约的AI平台提供商lightning.ai,首席工程师Mike Ruberry8月份刚从Facebook跳槽而来,9月份便推出了简化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模型合成数据生成的应用,可以将这项技术应用于物流、库存、仓库管理、零售和其他领域。自成立至今已经融资了5860万美元,2022年年中刚完成B轮融资;
同样位于纽约的初创公司Zowie,在创造更强大功能的AI聊天机器人的路上不断前行。当前这家公司的AI聊天机器人无需培训即可回答常见问题,可以接入所有电子商务和营销平台,承诺每个客户服务代理每天可以节省两个小时,并且70%的工单会在4周后自动完成;
佛罗里达州坦帕的初创公司TimeZest,主要为托管服务提供商提供与Autotask和ConnectWise集成的调度自动化,目标是节省MSP的时间并减少各种未出现的情况。他们现有客户包括F1 Solutions、Stratosphere Networks和Tech Experts等企业,在2023年会开拓更大的市场;
华盛顿特区的AI Squared以其独特的低代码、拖拽式模型深受技术者们好评,使用者可以从他们的Web应用中获得AI生成的见解,从而跳过耗时的开发周期。2021年成立至今,AI Squared公司估值已经超过5000万美元。
金融科技行业里,和时间赛跑的后起之秀
后疫情时代里,通过科技来加快大众金融理财素养的提升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在这个行业的初创公司里,教育游戏类、财富增值类、儿童和青少年教育类尤其受到关注。
2022年很多初创公司在各自领域发力突围,在自由经济中和时间赛跑,以其在同类中抢占更大的市场:
Truebill公司作为一款个人理财应用程序宣布完成了4500万美元的D轮融资,以此来帮助人们掌握个人金融状况;
Goalsetter公司宣布旗下的少儿金融学习APP获得了1500万美元投资,这笔投资使其可以进一步验证B2B的商业模式;
Step公司作为一家为青少年打造基于手机的银行业务的金融服务公司,宣布完成了1亿美元的C轮融资,在产品上市不到六个月的时间里,其旗下用户数量已超过150万人;
美国数字银行服务商NOVO,近期也宣布完成了9000万美元的B轮融资,投后估值也达到了7亿美元。其通过其移动程序提供免费查询和借记卡服务,所提供的服务也受到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担保。
除了这些初创公司,在2022年中,福布斯将金融科技领域的*创新性的初创公司榜单缩减为50家,在今年的新人中,有一大群加密初创公司表现抢眼。
比如2017年成立的区块链基础设施的公司Alchemy,其主要业务是为区块链开发者提供区块链开发平台服务,提升用户体验;
为政府机构和私营公司提供区块链数据和分析以防止犯罪和洗钱的加密交易监控开发公司Chalnalysis,最新一轮融资金额高达5.37亿美元;
位于波士顿的提供数字货币储存及投资服务的金融科技创业公司Circle,作为USDC稳定币的发行人,截至22年8月,其发行量为550亿美元,公司估值90亿美元;
以及总部位于纽约的非同质化代币在线交易市场OpenSea,从5人创业小团队发展成全球*最活跃的综合NFT交易平台,他们只用了4年。
2022年崛起的公司当然远远不止我们梳理的这些。
全球的创业生态一直以来都需要榜样,不止个人,也有企业。国家的经济命脉需要更多个人和企业的新榜样不断崛起,这样才能把正向能量的创业精神不断延续下去,才会让更多的年轻人汲取力量,在2023年继续全速起航。
参考来源:
The 10 most anticipated IPOs in 2023. (Fastcompany)
Top 15 Emerging Technology Trends to watch in 2023 and beyond. (Security Boulevard)
Top 22 Startups to Watch in 2022. (UserGuiding)
Best Upcoming IPOs to Watch in 2023. (Wtop)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硅兔赛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0121
近期有媒体报道,在河南、四川.江苏等多地调查发现,宠物市场自去年2022年下半年开始陷入“深冬”,宠物价格暴跌,交易量大幅萎缩,并且拖累了线下的宠物消费、宠物食品等下游产业。
报道称,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很多,比如上游繁育环节前期盲目扩张造成的过剩等等,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疫情影响下,养宠人群收入下滑。
这样的报道不止在国内产生,根据澎湃新闻援引华盛顿邮报的报道,美国宠物产品协会贸易组织(APPA)曾统计,今年9月份美国35%的宠物主人表示,他们为在当前经济条件下养宠物的费用感到担忧。其中一半表示他们可能不得不放弃他们的宠物。与三个月前相比,家养宠物数量减少的家庭中,14%的人表示原因是他们已经无力承担养宠的费用,12%的人表示他们的宠物已经被重新安置,9%的人表示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已经无法再照顾宠物。
“无法再照顾宠物”的潜台词就是:弃养。
大环境恶劣之下,弃养宠物成了许多人的选择,甚至形成了一种社会现象。2021年两会期间,甚至有代表提议,将遗弃宠物行为纳入征信系统。
一直以来,宠物经济被人看作冉冉兴起的“它”经济,相关上市公司和准上市公司——包括宠物食品公司、动物医疗机构等等。但最近的一些报道,给这个看似蓬勃的行业泼上了一盆冷水。
放弃对宠物的爱,真的是因为疫情吗?
01
变贵的猫狗儿子
谈感情是要伤钱的。
对于70年代以前的人们来看,猫猫狗狗的*功能是“看家护院捉老鼠”。人们会把它关在笼子里或放在院子里,吃着残羹冷炙,虽然不至于风吹雨淋,但也*不会把它抱在怀里,和它一起睡在床上,同吃同住。
现在的宠物显然在人们心中有更重要的位置。
根据南都民调中心于2022年4月对1060份有效样本进行分析研究后发布的《宠物消费调查报告(2022)》显示,喜欢小动物、提供精神寄托、增添生活乐趣是人们养宠的主要原因,比例依次为64.78%、52.22%、51.65%。
也就是说,人们所饲养的宠物,享受到的再也不是扔块馒头饿不死就成的“畜生待遇”,而是赋予了更多的感情因素。
不过,谈感情是要伤钱的。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商家开始拿捏消费者的心态,相关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得越来越高,猫儿子狗儿子们的饲养成本高企。
首先表现在宠物相关商品的消费价格开始升高。
以宠物消费中最基础的宠物食品为例。2022年10月31日,京东宠物发布的《2022年中国宠物行业趋势洞察白皮书》显示,近年来,平价、低价烘焙粮市场下滑明显,中档价位烘焙粮成为主销价格带。
以烘焙猫粮市场为例,60元/公斤以内的产品GMV增长仅2%,销量增长6%,80-100元/公斤则成为销量和销售额*的价格带,销量增长43%,GMV增加36%,竞争趋于激烈。
烘焙狗粮市场中,20元/公斤以内的低价烘焙狗粮市场几乎无增长。而60-80元/公斤成为销量*、销售额第二的主销价格带,销量增长30%,GMV同比增加25%。100-120元/公斤产品销售也十分火热,销量增长26%,GMV同比增加30%。
此外,宠物消费的种类也开始让人眼花缭乱。
在知乎,曾经有人提问“想养只小狗狗陪孩子,每个月会增加多少成本?”
在回答当中我们摘取几个,会发现人们在宠物身上的花销种类可谓是“琳琅满目”。
比如一位网友称给自己的宠物买了“沐浴露,除臭剂,驱虫药,羊奶粉,冻干,零食,滴眼液,毛巾,楼梯(上下床用),背包,磨牙棒(一天一根),狗绳,衣服,玩具等……”
还有网友在宠物身上的花费包括:主粮、驱虫(内驱+外驱)、松毛膏、水果香波、护毛膏、出去洗澡、剪毛、冬天的衣服、零食益生菌、藏食毯、牙膏、牙刷、眼药水、洁耳液、护毛喷剂、洁牙粉、玩具、口水巾、牵引、窝窝、外出水杯、爪子膏、碗、隐睾做绝育等等,甚至还购买了宠物保险。
综合所有的111个答案,我们经过粗略计算,得出大多数人养狗的成本几乎均高于每月300元,中位数在500元左右,每月用掉上千元开销的也并不罕见。
这样的开销在正常的时期并不算什么,但是经过中国经济在疫情期间连续三年的折磨之后,苍蝇再小也是肉了。
02
变穷的中产爸爸
2022年城镇居民收入几乎没有增长,而消费则在下降。
人们对宠物感情升华的底层基础,在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2023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最新人均可支配年收入数字: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3.7万元。而在2000年,这个数字仅为0.37万元。
20年间,10倍的人均收入增长,成为宠物经济发展的*底气。
而根据南都民调中心的《宠物消费调查报告(2022)》显示:月收入越高,养宠的比例也就越高,月收入在30001-50000元、50001元以上的养宠受访者分别高达81.48%、88.89%;城市化水平越高,养宠的比例也越高,居住在北上广深的受访者养宠比例达82.07%;且目前养宠的受访者以90后、80后居多,比例分别高达73.60%、72.17%;
八零九零后、高收入、城市化.....这样的标签叠加起来,就成了中国新型中产阶层的典型画像。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手里有钱的年轻中产们都是提振消费、促进升级的中坚力量。但是在2022年媒体爆出的宠物市场遇冷的骨感现实中,还是能看得出来,猫狗等宠物的金主爸爸——中产阶级,正在遭遇人生中一次严重的“经济危机”。
目光回到国家统计局刚刚发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上来,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虽然比上年名义增长5.0%,但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只增长2.9%,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而对于城镇居民来说,虽然其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名义增长3.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仅增长1.9%。
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信息:2022全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53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0.2%。2022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9733亿元,比上年下降0.2%。
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下降0.3%。而养宠人群主要集中在城市中,从大数据上来看,2022年城镇居民收入几乎没有增长,而消费则在下降。
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表示,2022年,中国整个消费市场受到疫情冲击较大,特别是聚集性、接触性消费受限。另外,居民消费意愿也在下降,不敢消费、不便消费问题比较突出。
在2022年,宠物经济相关企业的业绩并不太差,而且还较为突出,但受到这样大环境下的悲观情绪的影响,相关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并不好看。
A股中的“宠物经济*股”——佩蒂股份是我国较早专业从事宠物食品产业的企业之一。2022年前三季度,其营收增长近50%,利润增幅超100%。但业绩对股价并无帮助,2022年下跌14.3%。
另一家中国宠物食品行业的龙头企业——中宠股份在2022年前三季度营收和利润增速都超过30%的情况下,但股价全年下跌26%以上。
根据东方财富网数据显示,其宠物经济指数(BK0993)2022年全年下跌近15%。
一级市场方面,2019和2020年,宠物经济相关行业分别有过6起和7起投融资事件。可在疫情常态化之后的两年来,基本已销声匿迹。
03
乐观的未来市场
终究是由宠物赛道的市场规模决定的。
但眼前一段时间的“苟且”,并不代表*的悲观。中国宠物市场真正意义上开始的时间并不长,至今仍具备着可持续深挖的乐观因素。
机会首先来源于潜力巨大的市场。中国畜牧业宠物产业分会指导的《2021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显示,中国城镇家庭宠物猫的数量为5806万只、宠物犬的数量为5429万只,合计超过1.1亿只。
这个数字看起来庞大,不过对比海外发达国家的宠物渗透率来说,还真的“只是个弟弟”。
数据显示,我国2021年城镇共有9147万宠物家庭,养宠渗透率不到20%,而美国、日本、欧洲的渗透率已达到70%、57%、49%。
比如根据中宠股份2021年年报分析,2020年末,美国宠物犬的数量为9890.40万只,宠物猫的数量为7429.80万只,是中国宠物猫狗数量的1.5倍。但是美国人口仅为中国的约四分之一。
对于中国市场而言,宠物经济既有上升的空间,更有上升的动力。
催化剂来源于两个因素:单身化和老龄化。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最新人口数据,媒体热议中国人口61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这背后的现象就是年轻人恐婚情绪严重。
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22》显示,2021年我国初婚(即*次结婚)人数为1157.8万人,比去年减少70.8万人。这也是多年来初婚人数首次跌破1200万人,创下自1985年以来的新低。
而在年龄上,根据《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2020年我国平均初婚年龄为28.67岁,比2010年的平均初婚年龄(24.89岁)推迟了近四岁。
此外,1月17日,国家统计局还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2022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有28004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9.8%。这意味着,距离我国整体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仅差0.2个百分点。
单身化和老龄化必然带来情绪上的孤独,单身的人总要把对人的情感转移到某种寄托上来。而宠物因其具有“伴侣替代品”的天然属性,成为承载这种寄托的*可能。
艾瑞咨询发布的《2021年中国宠物消费趋势白皮书》显示,2020年我国城镇宠物市场规模接近三千亿元,2015—2020年6年间复合增速达到32.8%。根据《白皮书》预测,未来三年我国宠物行业复合增速在14.2%,到2023年规模将达到4456亿元。
在这样数千亿容量的市场地盘中,纵观国内相关的上市公司,市值最高者不过百亿左右。不考虑眼前的行业波折,中国宠物市场实际上仍处于不甚成熟的初级阶段,并且实际上主要上市公司都是以出口为主,尚未形成国内更强大的C端消费力。
行业未来细节的变数仍然会很多,潜力股也许随时可以出现,但这终究是由人们对陪伴的需求所决定的。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巨潮WAVE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