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华宇注册地址“ 下的文章
0520
2023年5月18日,第十二届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洽谈会暨2023中国股权投资论坛@佛山成功举办。
佛山金洽会迄今已举办十二届,持续积蓄行业影响力与号召力,在中国股权投资行业内获得广泛好评,并对佛山当地企业的发展壮大、产业转型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本届金洽会立足佛山“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发展要求,由广东金融高新区携手清科创业(01945.HK)、投资界联合举办,千灯湖创投特色小镇承办。活动一经筹备就得到了多方关注与帮助,佛山市人民政府、广东证监局、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管局总、广东省创业投资协会、佛山市金融工作局、广东金融高新区管委会、人民银行佛山中心支行、佛山银保监分局、广东金融高新区发展促进中心以及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政府等单位领导纷纷莅临支持。
作为高度聚焦金融的特色论坛,大会吸引了200+金融机构、科技、产业各方代表共同参与,清科创业合伙人、清科研究中心副总经理张磊,中国投资协会副会长、创投委会长沈志群、优山资本创始合伙人林晓,清控银杏合伙人程鹏,分享投资医疗基金合伙人&埃格林医药董事长杜涛等资深行业嘉宾莅临到场,就佛山如何以金融力量促进佛山现代化产业集群发展,创投赋能科技创新等问题展开讨论,为大湾区建设建言献策。
激活产业,真知灼见
科技赋能、产业优化、金融助力,在论及促进佛山及湾区产业与资本深度融合、打造“创新链、人才链、金融链、产业链”融合发展的生态等方向,嘉宾们做出专业分享:
中国投资协会副会长、创投委会长沈志群以《创投赋能科技创新,资本助推产业集群》为题发表主题演讲,他表示:股权投资不能只满足于蹭热点、追风向、赶赛道,必须真正独具慧眼,投资创新、投资科技、投资未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事业,为股权投资行业做强做优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开辟了广阔的市场需求,股权投资可以大有作为,也一定能够大有作为。
优山资本创始合伙人林晓在分享《粤港澳大湾区投资新机遇》的论题中提到:粤港澳大湾区有非常传统和非常雄厚的制造业能力,再加上近年来不断飙升的科技创新能力、研发能力,产学研一体化,跟世界上其他所谓湾区来比较,有着非常强的优势。这里既有创新,也有孵化,同时背靠制造业的雄厚基础,整个供应链都布局在这里。
清科创业合伙人,清科研究中心副总经理张磊在本次会议上发布了《2023年一季度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指数》,他表示: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股权投资市场与历史相比处于低活跃周期,募资、投资和退出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收缩。需要注意的是,如今的股权投资市场环境已发生根本性变化,VC/PE行业已经与中国科技创新领域深度捆绑,行业发展路线更加遵循“硬科技”及实体经济的运行规律。
产业兴盛 创投集聚
佛山是中国品牌之都、制造业之城,制造业是佛山发展当家之本。传承敢于创新、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佛山积极把握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机遇,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此外,佛山所在的广东省,是国内极大的省级药品消费市场,加上独有的粤港澳大湾区药品和器械的先行先试政策,为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创造条件。此次论坛上,嘉宾们围绕“产业数字化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大湾区生物医药发展机遇与挑战”两个话题进行深度讨论,为产业发展与创新带来启迪。
除去精彩的主题分享和圆桌讨论,借助本次金洽会契机,会上一并进行了“千灯湖创投特色小镇”、“广东金融高新区科技金融投资服务平台”推介演讲以及“小镇2023年重点落户项目签约”、“小镇基金规模突破2000亿元仪式”等成果展示,展现佛山发展风貌,吸引更多机构与产业落地佛山、扎根佛山,与佛山共同发展。
作为广东省142家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对象中唯一一个金融类特色小镇,千灯湖创投特色小镇致力于发展各类新兴金融业态,构建以基金机构为核心的风险投资产业生态系统。小镇于2019年8月开园,2020年11月募集与投资资金规模突破1000亿元,2022年3月突破1500亿元,并于2023年迈进了“2000亿”时代,达到了2021亿元,同时入驻小镇的基金机构也从506家增长到了1525家。入驻机构涵盖IDG资本、美的资本、广汽资本等行业知名头部机构,以及公募基金管理公司—中科沃土。此次论坛签约仪式上,入驻总规模近130亿元,为佛山、南海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注入新的活力。
广东金融高新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金融领域的重要建设者之一,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产业金融特征,吸引了超1700家优质金融服务项目落户,汇聚投资金额超2600亿元,成为功能齐全、内涵丰富的国际金融后台基地以及现代产业金融中心,实现了从有到优、从大到强的重大转变,服务口碑日益提升,品牌效应显著增强。接下来,将紧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进一步加强产融对接服务,推动数字金融发展,全面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使其成为实体经济与全球资本、技术、人才、项目合作的产融互动对接平台,力争在未来五到十年“争取实现‘五个1万亿’目标”——即实现资产管理规模突破1万亿元、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突破1万亿元、创投特色小镇基金规模突破1万亿元、有色金属现货交易总额突破1万亿元、广东中小企业融资平台融资额突破1万亿元。
南海区委副书记、区长王勇表示,要在金融、科技、产业三个领域实现新作为。一是让产业更有品质。要进一步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进培育,要切实做到产品服务从多到好、流程管理从快到精、生态体系从点到链。二是让科技更有活力。南海的科技企业已有很好的基础,为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接下来要做到勤于下问、勇于超越、乐于共享、敢于言利,使南海科技发展更具活力。三是让金融更有性格。以热情、聪慧、耐心、勇敢、开放,实现资产在南海的大增值。
在“金融•科技•产业”的协同发展过程中,金融扮演着“连接者”、“整合者”的重要角色。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粤港澳大湾区进入协同创新新时期。在此背景下,佛山将更加积极携手广州强化广佛经济圈辐射能力,持续完善金融产业生态,通过构建全链条、差异化金融服务体系,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打造金科产融合样本,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新作为、干出新气象,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贡献更多力量。本次金洽会更多信息,请移步大会官网https://events.pedaily.cn/customized/962/查阅。
0514
尊敬的各业界同仁:
生物医药产业是全球新兴的高技术产业,受新冠疫情和全球大批“重磅药物"的专利集中到期等因素影响,中国制药企业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预计2021年中国医药行业总产值将超过十万亿,位居全球第二。
借助国家“蓝色经济”战略,中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是近年来海洋产业中增长较快的领域。据自然资源部数据,2020年中国海洋生物医药实现增加值451亿元,比上年增长8.0%。预计2021年中国海洋生物医药增加值将达486亿元。
作为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之一,深圳市近年来瞄准生物医药领域世界先进水平,聚焦生物医药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强化创新引领,致力于打造全球知名的生物科技创新中心与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地,生物医药产业规划布局走在国内前列。因此,由深圳市生命科学行业协会、深圳市细胞治疗技术协会、广州正和会展联合组织的“2022中国生物医药创新合作大会暨海洋生物医药发展论坛”于2022年3月23-24日在深圳隆重举行,同期举办第三届国际细胞治疗与再生医学大会,将邀请100+权威领袖、1000+行业专家,分享最前沿的技术资讯、解读最新产业政策、全面链接产学研资多方平台。诚邀您三月相聚鹏城,共襄盛会!
注:会议详情请查阅下文
2022中国生物医药创新合作大会组委会
2021年12月
一、组织架构
1)主办单位:广州正和会展服务有限公司
2)支持单位:深圳市生物医药促进会、深圳市细胞治疗技术协会、深圳市生命科学行业协会、深圳市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协会、广州市仪器行业协会、上海市室内和环境净化行业协会、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上海实验室装备协会、上海生物医药行业协会、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发展中心、武汉市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生物医药行业协会
二、大会议题将涵盖
政策研讨、产业投资、临床研究&应用、抗体药物、靶点筛选、医药创新、海洋生物医药、新型疫苗、基因治疗、溶瘤病毒、抗体药物等
三、大会议题规划(实际议程以主办方最后公布为准)
专题一、新型疫苗研发与应用
mRNA:从基因到产品的结构要素、如何生产高品质mRNA药物原料、mRNA药物的新型开发模式及其优势、突破mRNA技术壁垒与疫苗药物创新、mRNA疫苗及药物CMC与质控产业链建设、重组疫苗与佐剂创新与产业化、腺病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创新与产业化、圆桌讨论:中国如何快速推进新型疫苗技术产业化与国际接轨。
专题二、新型抗体药物开发与靶点筛选
新型生物技术药临床分析的挑战和重要考量、ADC药物ARX788的临床研究进展、抗体药物偶联物研发平台与项目申报经验、生物药工艺开发及商业化生产探索/高表达细胞株构建与无血清培养基开发、QbD在抗体工艺开发中的应用、抗体药物生产质量管理经验分享、新一代抗体药物质量研究与控制。
专题三、领跑者聚集,探索中国医药创新的新赛道
如何加速新药创制与新药可及性、新药引进和监管政策上如何与国际接轨、临床价值导向与新药研发的关系、资本机构对创新药企的投资逻辑和洞察、本土创新药企发展、小分子创新药发现的一些新趋势、针对乳腺癌脑转移搭建的创新药
专题四、海洋生物医药的发展机遇和对策
海洋药物活性及构效关系、深海生物资源要用潜力探索、液质联用技术在生物医药中的应用、海藻精深加工与高值化产业技术发展、海洋糖类的成药特性和潜在分子作用机制、从药源供应到精准应用、GBTS靶向测序技术在分子育种中的应用
专题五、基因治疗与溶瘤病毒
基因编辑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前景与挑战、基因治疗载体开发与质量控制、溶瘤病毒在实体瘤的治疗应用、快速支原体检测系统在基因疗法开发中的应用、基因治疗与溶溜病毒药学与工艺开发、溶溜病毒疗法的瓶颈及突破策略、基因治疗产业投资机会和如何破局
四、演讲嘉宾(历届,排名不分先后)
韩忠朝—国家技术科学院院士;黄海—复星凯特CEO;张宇—中源协和细胞基因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首席科学官;刘保池—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细胞治疗产业与临床研究分会会长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普外科;姜丹—深圳华大医学检验实验室主任:刘韬—罗湖医院集团:周光前—深圳大学;陈俊辉—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介入与细胞治疗中心主任;于力—深大总医院副院长血液肿瘤中心主任;华国强—丹望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CTO;李刚—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教授;李星南;上海昊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CTO;刘默芳—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组长(PI)、研究员倪;毛化—弗若斯特沙利文大中华区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等等
五、参展范围
生物制药技术:生物技术应用、细胞制品/生物制品,蛋白质,抗原,抗体,生物技术设备
与服务,生化试剂,技术服务,生物过程工程,生物医学应用,疫苗,多肽,酶,生物工艺,
生物制剂,药物研发,治疗学,生物制造,细胞生物学,临床试验,基因组学,遗传学,个
体化用药,干细胞研究,生物技术,诊断试剂,动物试剂,生物工程,纳米技术,生物分析,
生物信息,数据库管理,生命科学实验室技术与设备等;
研究设备/试剂:培养,试剂,图书馆,排序器,水晶筛选套件/设备,药物发现种子,自
动分配器,细胞系,hplc,分子间相互作用分析装置,杂交瘤筛选,试剂盒等;
合同服务:生物制药开发,制造服务,分析,质量,测试服务,其他合同服务,调查药物生
产服务,药物开发服务等;
生物制药成分:生物制药原料,酶,辅助材料,添加剂,稳定剂,测试套件等;
消毒/洁净室设备:洁净室,长凳,隔离器,消毒器,高压灭菌器,水净化系统,空调,空
气淋浴,洁净室服装,手套,消毒过滤器,洗涤/干燥机等;
灌装/冷冻干燥机:灌装机,小瓶,容器,冷冻干燥机,填充针,注射器容器,液体填充,
一-次性灌装系统,灌装泵,接收容器等;
发酵/培养系统/设备:生物反应器,培养皿,烧瓶,均质机,高压均质机,二氧化碳培养
箱,一次包,一次性用品,悬浮培养系统等;
分离/纯化/浓缩设备/套件:净化装置,病毒过滤装置,膜过滤装置,超滤,微滤过滤器,
净化柱,离心机,连续离心机等;
工厂工程:工程服务,验证服务,色谱分析室,空调,hepa( 高效微粒空气)过滤器,生物
工厂设计,施工服务,过程控制系统等。
六、参会参展请联系
公司:广州正和会展服务有限公司
网址:www.ctae.cn
联系人:廖小姐
0509
Foodaily创博会2023
5月14-16日,
与您相约上海跨国采购会展中心。
Foodaily创博会(第八届FoodailyFBIC全球食品饮料创新大会)将于5月14-16日在上海跨国采购会展中心举行。活动将围绕产品&品牌创新的从0到1、从B到C的全链路,通过会议、展览、奖项以及特别策划活动四大板块,360°立体呈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行业创新以及新消费创新。
01 创新论坛
「FoodailyFBIC大会」将以“品牌生态化”为核心,围绕“年轻化能力、数字化能力、品牌化能力、专业化能力”,着眼品牌从0到1,从B到C的开放式思维,打造链接创新与行业发展的新场域。除了传统的全球创新峰会、品类论坛外,特别策划了渠道创新大会、功能+食品创新大会。论坛将邀约上百位重磅嘉宾分享,以创新视角共话食品产业新未来。
特惠票限时抢购中,5人成行可享受85折,10人成行可享受75 折。
参会购票请联系Betty(手机/微信18362506360)
02 创新博览
创新品牌主题展
350+展商、800+海内外*创新力的品牌与产品
【创新品牌主题展】以“食品新消费”为中心,打造创新品牌&产品的舞台,并带来好吃、好玩、有趣的产品与体验。350+展商、800+海内外创新产品将在这里共同亮相,涵盖了乳品、零食、烘焙、功能性食品、餐饮&餐饮+、糖果&巧克力7大品类的头部品牌、新锐先锋及优秀的创新解决方案,亿滋、伊利、洽洽、李锦记、正官庄、仟吉、一整根等年度最创新的品牌代表们将汇聚在这里共show创新。
全球创新品鉴
3000+全球创新产品,捕获创新趋势与灵感
「全球创新品鉴」由Foodaily*策划打造,从26个国家上新的220,000款产品中精选3000+sku现场品鉴。现场将会以七大品类展组、全球创新奖项展组、10大新XIU品牌展组、10大商业热点展组以及10大消费场景展组呈现这些创新产品概念。观众可以在现场沉浸式体验全球食品饮料创新产品和新概念,捕获新品研发创新趋势和灵感,摸清品类发展规律及新机会,同时与赛道头部供应商碰撞出更落地的创新解决方案。
十大消费场景展
拥抱消费“新场域”,沉浸式体验美食消费新潮流
Foodaily基于本土市场洞察和消费者研究,总结出了十大潜力消费场景。在创博会将把十大消费场景现场还原,并特别策划了“新·健康”、“新·餐桌”、“新·潮趣”三个嘉年华美食主题广场,通过打卡、互动、品鉴等人气玩法,把这里打造成最潮流、最生活、最美味的潮流美食品鉴广场和线下人气游乐爆点。来现场即可体验那些来自全球的*创新性、*特定消费场景下目标人群需求的300+创新产品,沉浸式体验消费诉求。
iSEE大赏
展示全球最in创新概念
iSEE大赏将囊括iSEE全球奖与全球20+权威食品奖项的优秀案例,60+细分品类、500+创新品牌、600+优秀作品同台展示,在这里一站式获取海内外*创新与美味灵感!
03 主办方特别策划活动
Foodaily创博会作为BC一体化的新型展会,除了精彩的展览、会议和奖项板块,特别策划了为期3天的社交/营销活动,包括以下内容:
CEO之夜:一场全是CEO的*生态社交活动
5月13日,在创博会前夜,Foodaily将举办CEO之夜鸡尾酒晚宴,特邀100+企业CXO级别高管,其中80%为品牌方,20%为上游、第三方平台、资本、渠道等,以更加包容、开放的心态交流,深度联动食品饮料产业上下游资源,将食品产业生态圈越变越大。
创新之旅:重新思考产品的3日烧脑创新之旅
5月14-16日,将由Foodaily专家团代表为参与者深度讲解创博会,带领大家一起畅聊产品创新从0-1,从B-C底层逻辑,发现全球创新趋势和创新资源,挖掘本土品牌创新及背后推动力,探索以信任为内核心的场景营销新价值。
iSEE全球奖颁奖典礼:食品行业年度创新社交聚会
5月14日,iSEE全球奖颁奖典礼将在创博会现场揭晓并表彰第五届*奖项得主,与行业与消费者共同见证食品行业年度创新成果。
创新品牌选品会:甄选新品与渠道的面对面交流
为了帮助品牌打通产品创新的最后一公里,实现高质量品效合一步。现场特别策划了【5月14日-小红书选品会】和【5月15日-渠道选品会】,将邀约头部KOL、渠道(涵盖电商、线下零售、贸易批发等)与品牌在现场通过面对面交流,实现精准对接。
每日新品上新阵地:从B到C全面曝光,不一样的专业上新
5月14日,iSEE创新奖第四届获奖品牌-瑞典健康食品品牌LOHILO,将在上新阵地举办举办LOHILO新品发布品鉴会。此外,LOHILO还将在创博会现场打造“品牌快闪店”,通过更多维度的品牌及内容展示带来深度的品牌理念和产品创意体验。
恰好食光嘉年华:消费者体验特别活动
「恰好食光嘉年华」由iSEE全球奖与小红书联手打造,在现场将以Foodaily年度十大消费场景心智,将800+款创新品牌/产品齐聚一堂,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消费者诉求洞察和创新品牌理念展示宴。现场可以一次性尝遍800+款美食,还可以花式打卡十条路线,好吃好玩又有趣,更有大礼包可以带回家!
0508
苹果造车,最近再次成为被行业内外关注的焦点。
近日,据常年依靠爆料苹果事宜而走红的记者马克・古尔曼(Mark Gurman)透露,苹果目前正在为汽车零部件和整体制造与相关供应商磋商供应链协议;他同时表示,苹果汽车项目新负责人凯文・林奇(Kevin Lynch)正在筹备重组项目团队。
时间再拉回到上周,苹果在WWDC 2022上,发布了其新一代的智能车机系统CarPlay。据苹果介绍,CarPlay实现功能更新,可以接管车上的所有屏幕,更“摸”到了汽车底层核心功能。
简言之,这次CarPlay功能更新后,相比于此前该系统仅能接入车机中控屏幕、支持娱乐和导航功能之外,目前CarPlay还具备读取车辆信息,支持对仪表盘的自定义、控制车内车窗和空调等功能。
从发布新版CarPlay、到被曝出团队重组,在外界看来苹果造车或许再次走上正轨,毕竟随着CarPlay的软件先行,之后可以更好地应用到自己的车型中。由此,也引发了业内的关注,甚至引得小鹏汽车CEO何小鹏、集度CEO夏一平和威马汽车CEO沈晖等造车大佬纷纷发表各自的观点。
但与此同时,业内却对苹果造车表示质疑和担忧。
如果熟悉苹果造车进度,就知道2014年苹果就开启了造车的“泰坦计划”,由于苹果在智能手机领域的优势地位,彼时这一计划也被视为是苹果颠覆汽车行业的开端。
但这之后,随着苹果创始人乔布斯的离世,苹果造车之路就变得波折起来,不仅在造车路线上出现过动摇,迟迟无法确定造车模式,到了近些年还出现团队内高管的相继离职和解散,连线出行曾在多篇文章对于这些情况进行过追踪报道。
由于看到苹果造车历经8年,目前依旧没有太多进展,浪费了太多时间后,即便造车项目被曝出团队重组和苹果发布了新版CarPlay,在业内看来苹果能否如约在2025年造出车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如今,苹果还没有造出车,但丝毫不影响它获得行业内外的关注和讨论。而要判断苹果还能否造出车,就得从其团队能否重组和新版CarPlay对造车的影响来挖掘。
1
频频离职和解散后,团队被曝重组
苹果造车团队又有了新的变动。
按照马克・古尔曼的透露,目前担任苹果汽车项目组新负责人的凯文・林奇,已经从Apple Watch团队拉来了几位副手,以便对造车团队进行重组,来继续推进苹果造车的进程。
连线出行了解到,凯文・林奇于2013年加入苹果后,一直负责Apple Watch项目和健康业务,直到去年9月正式接手了苹果造车项目,这也意味着自他接手造车项目后,到现在就一直在筹备重新组建团队的事情,甚至找来了自己原来团队的下属。
凯文・林奇之所以会如此花精力来组建团队,也是因为苹果造车团队已处于残缺破败之中。
自去年初开始,苹果造车团队中就开始出现高管离职的现象,包括负责自动驾驶硬件的Benjamin Lyon、工程管理方面的Dave Scott、Dave Rosenthal和自动驾驶安全的Jalme Waydo。
对于他们的去向,据相关媒体报道,Benjamin Lyon离开苹果后,加入太空初创公司 Astra,担任该公司的总工程师。而Dave Scott和Jalme Waydo分别成为了医疗保健公司 Hyperfine的CEO和自动驾驶汽车安全公司Cavnue的CTO。
随着几位分管不同业务的高管相继离开后,整个造车团队内部变得动荡起来,或许也正因这样,更多高管在之后也纷纷离开了苹果造车团队。
去年9月,负责苹果造车项目的副总裁道格·菲尔德(Doug Field)已离开苹果,跳槽到福特汽车担任首席先进技术及嵌入系统官,按照其在社交媒体上所述“会致力于推动‘福特+’成长计划的工作,人工智能、软件和硬件均将涉及。”
对于他的离职,苹果虽然看似大度地表示“感谢菲尔德为苹果做的贡献,希望在下一个人生篇章中一切顺利。”但在业内看来,道格·菲尔德的离去对苹果造车是极其不利的。
据晚点财经报道,他曾从苹果离职后加入特斯拉担任技术高管,在Model 3车型研发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2018年他又从特斯拉离开回到苹果,开始推动苹果造车的进程。由此,当他加入苹果造车项目后,被视为该项目的重要转折点之一。
为了把这样的不利影响最大程度降低,苹果不得不在道格·菲尔德离职的当月,就从Apple Watch项目组中找来了凯文・林奇做汽车项目的新负责人,以便保证造车项目不受影响。
但事实证明,新旧负责人的快速接替并没有改变造车项目继续走下坡路的趋势。
就在凯文・林奇接手造车项目的两个月后,苹果造车项目中的又一名高管选择离职,是负责该项目汽车硬件相关业务的Michael Schwekutsch。他曾担任特斯拉副总裁,负责电机、变速箱、驾驶系统和车辆制造等多个领域,于2019年加入苹果。
离职后不久,业内传出了他已担任一家名为Archer Aviation公司的高级工程副总裁,该公司的主要业务是研发和制造飞行出租车。对此传言,该公司很快证实了这一消息。
与Michael Schwekutsch前后脚离职的,还有苹果全球电池主管Soonho Ahn,他加盟大众汽车旗下PowerCo电池部门。虽然这位高管并不属于苹果造车团队,但由于动力电池已成为新能源汽车内的核心部件,该高管的离职也被视为会对苹果造车项目造成巨大打击。
而到了今年,苹果造车团队中的“离职潮”还在继续着。
今年1月底,据彭博社报道,苹果造车团队中负责工程管理业务的Joe Bass已完成离职,按照其更新的简历内容来看,他已担任Meta公司的VR技术项目管理总监一职,玩起了“元宇宙”。
按照公开资料显示,Joe Bass于2015年加入苹果,此前曾在谷歌担任科技项目经理一职,加入苹果后就开始负责苹果造车工程管理方面的工作,向造车项目副总裁Doug Field直接汇报。
再到上月,先是苹果机器学习总监、负责苹果汽车人工智能相关业务的Ian Goodfellow离职,选择加入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DeepMind;后是苹果造车自动驾驶主管Christopher“CJ”Moore也选择离职,并正式加入美国激光雷达巨头Luminar。
虽然按照苹果此前介绍,聘请了汽车行业最优秀的设计团队来打造苹果汽车产品的外观,其中包括阿斯顿·马丁前内饰主管邓肯·泰勒(Duncan Taylor)和特斯拉外饰和内饰前副总裁史蒂夫·麦克马努斯(Steve MacManus)等人。
但就连线出行不完全统计来看,自去年初有高管离职后,截至目前苹果造车团队已有十多位高管选择离职,换句话说,苹果造车核心团队已有超过半数高管离职。
或许正因核心高管离职太多,在今年三月该造车团队才会被曝出解散的消息。但就目前的新消息来看,苹果内部也在通过从别的部门中挖来负责人,尽力保证造车团队的正常运作。
这些消息虽然看似矛盾和繁杂、和具有不确定性,但从中也透露了一个事实——苹果一直没有放弃在汽车领域有所作为,这点从它一直在车机软件上的布局可以看到。
2
8年时间积累,新版Carplay表现如何?
要论苹果进军汽车行业的初衷,得益于乔布斯的设想。
早在2008年,在初代iPhone卖出600万台之后,受到鼓舞的乔布斯畅谈起了他对苹果汽车的种种设想,他认为:“苹果汽车应该由电池、电脑、引擎和机械等结构组成。”
为了让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作为“门外汉”的乔布斯开始学习造车技术。2010年,他曾邀请了汽车设计师布莱恩·汤普森到家中做客,对造车相关技术进行探讨。此外,据一些外媒报道,乔布斯还在那两年拜访了通用、大众等美国传统车企。
正当外界期待乔布斯会对汽车行业进行一场变革的时候,却先等来了乔布斯离世的消息。由此,苹果也从“乔布斯时代”向“库克时代”完成了更替。
接手苹果后,库克虽然延续了乔布斯提出的进军汽车行业计划,但他的目标却不是造车,而是先盯上了车机软件的研发。
2013年6月,在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上,苹果发布了“iOS in the Car”项目。顾名思义,该项目就是将iPhone的应用功能在车载系统屏幕中实现,让驾驶员可以在驾驶不受打扰情况下,使用地图导航、播放音乐和拨打电话等功能。
次年,苹果将“iOS in the Car”项目落地变成了软件产品——CarPlay,通过这一产品消费者就可以将手机上的功能映射到汽车中控台中,而彼时消费者要实现这一操作,就必须使用一根USB线连接手机和车机。
操作虽然看似繁杂,但由于当时车机软件行业发展并不成熟,软硬件无法做到很好适配,甚至还不具有车联网功能,以至于具有流畅体验的CarPlay,成为了普遍看好的车机软件系统。
到了2015年9月,基于苹果iOS 9的发布,CarPlay就此可以摆脱有线连接实现无线连接车机,而到了次年随着苹果对CarPlay的系统升级,这一车机软件系统可以支持更多操作,比如可以在车内中控台上使用苹果地图看导航、通过QQ音乐等第三方软件听音乐。
这之后,苹果对于CarPlay的系统更新一直在进行着。2018年6月,苹果让CarPlay可以支持更多的第三方软件,比如百度地图、高德地图等;一年后,苹果在CarPlay中新增了日历、驾车免打扰等新功能。
随着苹果对CarPlay的持续更新,也让这套车机软件系统被更多车企看中。据苹果于2020年介绍,在当年全球售出的所有新车中,超过80%支持CarPlay,即至少有600款车型支持苹果的CarPlay。
在当年支持CarPlay的车企除了首批的奔驰、法拉利和沃尔沃之外,宝马、丰田、通用汽车、本田、现代、捷豹路虎、起亚、三菱、日产、标致、斯巴鲁、铃木和福特等在内的全球主流车企也陆续接入CarPlay。
此前版本的CarPlay,虽然获得了众多车企的支持,但不可否认只能做到手机功能映射到车机的单向传输,驾驶员想要通过这一系统操控车内设备和查看车辆信息是无法实现的。
直到本月的WWDC大会上,苹果让CarPlay的能力进一步扩大。
经过版本更新后的CarPlay,首先在原有功能上实现了升级和扩展。比如在原有听音乐和看导航等原有功能上,iPhone手机上的更多小部件可以同步到车辆中中控屏和仪表盘中。
可以发现,随着此次的更新,CarPlay支持映射的车内屏幕不仅是中控屏,而是可以支持包括仪表盘在内的车内所有屏幕。对于这一功能升级,苹果也进行了重点介绍。
此外,就像在手机上可以随意更换风格和主体一样,更新后的CarPlay也能支持车内仪表盘和中控屏等多屏幕的小部件个性化放置,相比于此前固定功能放置确实有了较大的扩展。
相比之下,CarPlay的双向交互功能更新成为更多人关注的焦点。
简言之,相比于此前手机端到车机端的单向传输,更新后的CarPlay还可以实现对车辆实时状态的查看和控制。比如在仪表盘中,可以显示车速、最高转速、油位、温度等信息。
与此同时,驾驶员也可以通过CarPlay来直接调节车内的空调温度、座椅加热和车门窗的升降。这也意味着,CarPlay的角色已不仅仅是“iPhone的扩展屏幕”,而是已经成为下探到车辆功能控制层的智能车机系统。
为了凸显自己的优势,苹果还特意对外展示了支持更新后CarPlay的车企名单,其中包括奔驰、奥迪、福特、捷豹路虎、沃尔沃、保时捷、日产、讴歌、雷诺、英菲尼迪以及本田等十几家车企,并表示这些车企推出搭载新系统车型的大概时间会在明年晚些时候。
苹果在CarPlay上会与车企乐此不疲的合作,也不令人意外。“通过与更多车企谈判达成合作,苹果这套CarPlay系统就可以登陆更多不同的车机,以便来进一步验证CarPlay在不同车机上的稳定性,促进系统的更新和迭代。”国内某新能源车企研发负责人孙浩对连线出行表示。
一边是苹果推出更新后的CarPlay车机软件系统,另一边是造车团队被曝出正在重组。由此,在外界看来,这些动作都是苹果在为造车做准备,毕竟其已多次计划过车辆发布时间。
3
苹果汽车,2025年能上市吗?
虽然造车没有太多进展,但苹果对于首款车型发布时间依然很确定。
据第一财经在上月初报道,苹果汽车的开发正在进行中,正式发布应该在2024年底或2025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苹果汽车的订单有可能会委托长期组装iPhone的富士康来代工。
再加上此次苹果发布新版的Carplay,业内有声音认为,新版CarPlay绝非简单的软件更新,苹果希望向消费者展示它的汽车技术,并在为其2025年推出的智能电动汽车做好基础准备。
但据马克・古尔曼透露,在苹果内部有很多人对此并不看好,都对苹果能否在2025年左右发售一款具有优势的新能源汽车表示怀疑。
会有这样的看法并不意外,毕竟摆在苹果造车团队面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很多。
首先就是团队本身的问题。今年3月苹果造车团队被曝出解散后,天风国际证券分析师郭明錤就曾表示,如果苹果想要2025年量产汽车,那么苹果需要在3-6个月内重组团队。
目前,该造车团队被曝已有新的负责人,并且正在筹备重组团队,从时间方面看离被曝团队解散刚好三个月,虽然满足郭明錤所说的时间窗口,但这一团队要真正完成重组,依然还需要一些时间。
即便这一造车团队重组完成,想要继续快速推进造车事宜也并不容易。“从造车团队新负责人的简历来看,在Adobe和Apple Watch工作过,此前并没有从事汽车行业相关的工作经验,再加上团队中懂造车的高管都快走完了,从上往下看,苹果整个造车团队都不具备太多的造车经验。”孙浩这样说道。
孙浩同时认为,造车与造手机、或者智能手表等产品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维度,前者更加要求整个团队对造车这件事、无论是设计上,还是软硬件的协作上都要有足够的经验,而不是随便找来一个产品经理就能完成的事情。
造车团队充满不确定性之外,在车辆制造上同样也存在问题。
自苹果宣布造车以来,其与起亚、现代等众多车企接洽商量代工的消息相继被媒体曝出,但最后却都没了任何进展。这之后,常年为苹果手机代工的富士康,成为了苹果汽车代工的最好选择之一。
但对于富士康而言,或许有着更大的野心。其在去年10月发布三款纯电动车型后,在业内看来富士康或许也不甘心只做苹果的代工厂,而是想要成为造车领域的“全能玩家”。连线出行曾在《》一文中对此做过详细阐述。
到了今年,富士康在造车之路上再进一步。首先在上月斥资47亿元收购了一家名为Lordstown的美国造车新势力,双方将合作开发基于富士康MIH电动平台的新车型。
本月初,在鸿海科技年度股东大会上,鸿海董事长刘扬伟表示富士康的目标是成为第一家“不缺材料”的电动汽车制造商,他还表示在今年10月的第三届鸿海科技日,还会推出两部全新设计的新车。
基于团队不稳定和造车模式未确定的现状下,再来看苹果推出的新版Carplay,或许也变得无足轻重了。
对于新版Carplay,何小鹏、夏一平和沈晖都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总结来看都表达了同样一个观点——无论Carplay功能做得再多优秀,能解决的问题只是给没有智能化或较差智能化的车机实现更好的基础智能化体验,而对于真正具有智能化的车机来说,是软硬件与底层架构更加深度的集成、整合和流通。
换句话说,即便Carplay做得再好,如果没有苹果汽车硬件的支撑,来实现软硬件的高度整合,以便促进软件系统的迭代升级,都可以视为苹果只用一条腿在汽车行业中奔跑,很难能坚持太长时间。
这是因为在日渐激烈的智能座舱领域,苹果面前有很多强大的对手。“在智能座舱方面,百度的小度车载OS、华为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阿里AliOS和腾讯等大厂的系统,在技术实力上不仅不输于苹果,同时在交互上做的更有优势。”中博联智库特聘专家张翔对连线出行表示。
就目前来看,造车团队还未完成重组和经验不足、造车模式还未确定,再加上此前在造车过程中的犹豫和摇摆,苹果在造车方面已经浪费很多时间,在张翔看来,苹果想要在2025年发布首款车型属实困难一些。
但对于苹果而言,基于行业内外目前对苹果汽车依然抱有高期待,其还是有机会能在未来的新能源汽车战场中获得一定的优势,只不过苹果造车真的需要更快一些了。
0508
在海外品牌收购上,李宁再下一城。
历时两年,李宁对英国鞋履品牌Clarks的收购终于画上句号。6月15日的特别股东大会上,李宁的控股股东非凡中国将公布Clarks 财务资料,并正式批准该收购交易。
李宁花费8.4亿元收购Clarks,被不少媒体视为起国际化扩张的一项新举措。去年,李宁已经通过收购铁狮东尼,将销售网络扩张至欧洲市场。
实际上,不管是李宁,还是安踏、361°、特步,这些本土的运动品牌这些年都在不断通过收购海外品牌,布局国际市场。
但尴尬的是,安踏、李宁们花了大价钱收购国际品牌后,却依然没能“走出去”。
海外并购潮涌
从2020年至今,李宁三次出手,先后收购了堡狮龙、铁狮东尼和Clarks。
但跟安踏、特步、361°、匹克等比起来,李宁在收购海外品牌方面属于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最早开始收购海外品牌的其实不是安踏,而是李宁。早在2002年,李宁就买下了Kappa商标在中国的运营权,交由其子公司北京动向运营。
当时李宁对Kappa并不重视,后者在国内的销售业绩惨淡。2005年,李宁便放弃了Kappa品牌在国内的独家代理权。无功而返后,李宁在并购上变得谨慎。
到了2009年,作为本土运动品牌的两大巨头,李宁和安踏同时开启新的国际化探索。
李宁选择类似贴牌的模式,将商标授权给西班牙的劳尔·德·巴伯罗家族使用。双方合作3年,2012年,劳尔破产,又一次宣告李宁国际化战略的失败。
当时安踏则选择了李宁曾经走过的路,收购了斐乐在中国地区的商标使用权和经营权。这项收购当时并不被看好,因为当时斐乐中国正处于亏损当中。
但经过十多年的经营,FILA给安踏带来了数十倍收益。2021年,安踏总营收达493.28亿元,其中FILA的年收入达到218.22亿元,成为安踏体育的第二增长支柱。
FILA的成功让其他本土运动鞋服品牌们看到了希望。于是它们踩着安踏的脚印,也纷纷踏上了“买买买”的国际化道路。
安踏自己后来又陆续收购了不少“洋品牌”,例如日本的DESCENTE、韩国的KOLON、法国的Salomon、加拿大的始祖鸟Arcteryx、奥地利的Atomic、美国的Wilson、瑞典的Peak Performance等。
匹克在2018年收购了瑞士高端户外运动品牌奥索卡,361°收购北欧户外运动品牌OneWay,乔丹体育也斥资4亿多收购足球品牌茵宝(Umbro)在中国的经营权。
2019年,特步也开始了海外收购。先后拿下Merrell(迈乐)、Saucony(索康尼)两个品牌在中国的开发、营销及分销业务。另外,特步还全资收购了“K-Swiss(盖世威)、Palladium(帕拉丁)”两个品牌。
这些本土运动鞋服品牌都在试图找到第二个FILA。
名为“出海”,实则内卷
近几年,本土运动品牌如火如荼收购海外品牌,却没有真正走出去,而是靠着这些“洋品牌”继续在国内抢占市场份额。
最典型的就是FILA。2021年,FILA给安踏体育贡献了218亿元的营收,这218亿的营收基本上都是来自国内。
靠着FILA在中国的高速增长,安踏打败了阿迪达斯,在国内运动鞋服市场的市占率跻身第二名,仅次于耐克。
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安踏品牌和FILA在国内运动鞋服市场的市占率为16.2%,耐克为19%,阿迪达斯为14.6%。其中,安踏品牌和FILA各自的市占率分别为9.2%和7%。
那么,有多少本土运动品牌在收购了海外品牌后,获得了可观的海外收入呢?
安踏并没有公布海外收入占比,但可以简单估算一下。
从2021年财报可知,安踏体育营收大头来自安踏品牌和FILA,加起来占比近93%,其他品牌的营收总额为34.9亿元,占比7%左右,这部分主要由日本运动品牌迪桑特(DESCENTE)、韩国户外品牌可隆(KOLON Sport)贡献。
而这两个品牌和斐乐中国一样,安踏都只是拥有它们在中国的代理权,影响力仅限于国内。
2019年,安踏联合方源资本、Anamered Investments 和腾讯,用360亿元收购了始祖鸟的母公司亚玛芬(Amersports)。
虽然这项收购包含了亚玛芬的全球业务,但亚玛芬目前并未给安踏带来可观的海外收入。一方面,安踏虽然掌握着52.7%的股权,但也只是合营公司之一,亚玛芬的业绩并没有并入安踏的财务报表。
另一方面,亚玛芬近几年仍处在亏损当中。财务数据显示,2019年亚玛芬亏损近10亿元,2020年亏损6亿元,而2021年亏损8100万元。安踏对其完成收购后,亏损在持续缩小。
所以,从上述这些数据可以大概推测,安踏目前的海外收入比重不会非常大。
其他品牌的情况也差不多。本土运动品牌中仅次于安踏的李宁,这些年的并购也没能让其海外营收实现明显增长。
李宁在1999年就开始探索国际化的道路,到2006年,其海外收入占其总营业额的比重达到1.1%。2009年,李宁还曾高喊“要走出去,十年内让海外收入达到20%”。
如今十年早已过去,但李宁的海外收入占比却停滞不前。2019年的占比为1.9%。近两年又下滑了,2020年下滑至1.5%,2021年李宁海外收入2.96亿,占总收入的1.3%。
361°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虽然该公司在海外布局了760多个销售点,但其海外业务进展并不顺利。2021年财报显示,361°去年全年的海外营收仅为9000万元左右,占总营收的1.5%。
2017年,361°曾定下目标,要在5年内将国际业务的营收占比提升至10%,今年是最后一年,其国际业务营收占比要从1.5%提升至10%,似乎不太可能。
所以,从海外营收占比来看,这些本土运动品牌近几年不断的并购海外品牌,也只是披着一层“国际化”的外皮,实际上是在让一些“洋品牌”走进来,并没有让国产品牌走出去。
谁能真正“走出去”?
对于本土运动鞋服品牌来说,要想真正走出国门并不容易。
在这方面,经验最丰富的应该是李宁。目前为止,李宁一共进行过三次国际化探索:
第一次是在1999年,成立国际贸易部,征战欧洲市场。之后因为缺乏国际市场经验,品牌认可度较低等问题,销售业绩惨淡,李宁的第一次国际化探索失败了。
第二次是在2009年,李宁与在西班牙经营一家体育服装加工工厂的劳尔·德·巴伯罗家族合作,将他们设计、生产、销售的运动产品全部打上“李宁”的商标。2012年劳尔家族破产,宣告李宁第二次国际化失败。
第三次是在2019年,李宁不再着眼于欧洲市场,而是先抢占印度市场,然后逐步攻占南亚市场,以及亚洲市场,这也是李宁目前正在布局的战略。
在国际化道路上探索了近23年的李宁,用其两次失败的经历证明了一件事,本土运动品牌如果直接出海,基本上竞争不过海外巨头。
目前本土运动品牌们正在尝试的并购路线是否能实现真正的国际化,也还需要很长时间的探索。
就目前来看,最有可能先实现国际化的,或许是安踏。
近两年,安踏在海外的布局正在加速,已经开始着手收购斐乐海外经营权,目前已获得斐乐在包括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的经营权。
从安踏目前的布局看,负责攻占海外市场的主力或许是亚玛芬。亚玛芬的主要市场都在海外,旗下拥有多个全球顶级品牌,例如始祖鸟、费洛蒙、威尔逊等。
借助亚玛芬在海外市场多年积累,安踏或许能快速踏入中国以外市场,提高其在海外的知名度,加快全球化步伐。
但一切都还在探索阶段。等到有一天,国产运动品牌能够翻过耐克和阿迪两座大山,深入它们的腹地——美国和欧洲核心市场,才算真正实现了国际化。
0506
“固态电池普及之日,就是燃油车退出历史舞台之时。”
这是多年前流传于新能源行业的一句话。大众汽车电芯中心负责人弗兰克·布洛梅甚至将固态电池称为锂离子电池的“最终篇章”,和可控核聚变民用化之前的能源设备终点。
仿佛谁能率先造出固态电池并实现其大规模商业化,谁就将获得锂电技术的“圣杯”,成为能量魔方的解密者,和全球新能源行业的霸主。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全球新能源从业者、分析师和投资人们都开始疯狂追逐这一方向。以 QuantumScape、Solid Power 等为代表的美国创业公司,丰田、日产、松下等日本汽车和化工巨头,以及一些中国电化学材料方面的企业,纷纷加入了领域内的较量。
QuantumScape(简称QS)是其中的代表性企业,其背后的投资者也是阵容强大,包括大众汽车集团和比尔·盖茨。QS也不负众望,在2020年上市前,QS已经验证了他们的单层电池在室温加压的情况下,以1C的速率充放电循环1000次后还可以保持初始储能量的90%。同时QS宣布他们已与大众合作启动生产线的建设,预计在2025年可投产。这颗卫星直接把QS的股价推高了10倍。
然而,狂欢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提出质疑,毕竟单层电池距离实际应用还非常遥远,即便技术问题解决了,能否商用化也成问题。
QuantumScape 采用的无机氧化物固态电解质层,重量是传统锂电隔膜的10倍以上,由于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低,影响了放电倍率和低温工况下的性能。该公司不得不在电池正极侧添加不少于20%质量的氧化物提供离子电导。
这些非活性物质的增加,使得电池的能量密度降低,有行业资深专家告诉品驾,QuantumScape 电池能量密度难以超过350Wh/kg,无法和主流传统锂电高端产品水平拉开差距,想要达到固态电池理论能量密度的峰值水平,更是难上加难。
事实上,人们认为固态电池是因为固态带来的高能量密度是完全错误的。真正提升电池能量密度的关键在于使用硅或者锂金属负极。这两种负极也正在用于液态电池,以提升能量密度。
另一方面,固态电池的更高安全级别同样经不起推敲。人们普遍认为,固态电解质绝缘性好,不可燃、不挥发,即便发生了形变,也不会导致电解质外漏,但物理性能的安全只是电池安全的一个侧面,其他任何一个侧面的高危都可能让固态等于不安全。
美国能源部的一项研究发现,全固态电池在因为锂枝晶引发短路的温度比传统锂离子电池更高,而热量的释放可能会通过易燃包装或者附近的其他材料而起火;并且当固态电解质层因为各种原因而完整性受损的时候,反应更是会释放巨大的热量。有趣的是,QuantumScape公司的万圣节活动上,连续很多年都会有人假扮成一个锂枝晶形状的怪物。
更值得人们关注的是,QuantumScape 采用的氧化物片电解质硬度太高,不得不增加凝胶电解质来改善界面,而这样做将会降低固态电池的本征安全性。尤其是其氧化物片由于金属锂沉积的临界电流密度很小,在未来使用中将很容易发生短路。
QuantumScape 在去年年底也对电池安全含糊其辞,当时该公司勉强造出了首批原型固态电池并交付给汽车客户,创始人、CEO 兼董事长 Jagdeep Singh 提到这批电池产品的可靠性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不仅如此,量产也仍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虽然氧化物基电解质这种材料在空气中具有更好的稳定性,但对制造工艺要求很高,需要8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烧结才可以致密成型,对于大尺寸、超薄和无缺陷的陶瓷制备工艺有着极高的要求,对电池规模化制造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在生产环境和原材料纯度方面,全固态电池的要求更是比传统锂电更高。批量生产大尺寸的电解质薄膜可能存在困难,因此全固态电池的量产初期或只能小规模生产,用于一些对于成本容忍度更高的领域。韩国新能源研究机构 SNE报告指出,即便到了量产阶段,全固态电池的成本至少也是锂离子电池的两倍,跟新能源汽车行业追求的“降本”背道而驰。
固态电池的狂欢盛宴里,最聪明的资本*冷静下来。同样在去年底,摩根士丹利分析师Adam Jonas发布研报,将QS评级从“持股观望”下调至“减持”,并将目标价从12美元下调至仅4美元,创华尔街新低。原因包括规模化和获得整车厂认可的时间线的不确定性,以及公司面临更困难的融资环境。Adam Jonas表示,虽然固态电池可能仍然代表着能源存储的未来,但事实证明,实现这一目标的道路比我们和市场预期的更困难,也更遥远。
由于市值也不断脱水,股价从高位的132美元跌至今天的7美元,QS公司也开始裁员,似乎进入了 Gartner 技术成熟度曲线的“泡沫破裂谷底期”。结果,环绕在这匹曾经的黑马周围的泡沫,开始崩塌。
在QS仍然在技术和资本的双难中苦苦挣扎的同时,美国新能源汽车品牌菲斯克已经宣布放弃研发固态电池的计划,转而推出搭载液态锂离子电池的普通电动车。许多人或许还记得2018年,该公司就表示将在数月之内量产固态电池。如今该公司创始人只能用这样的解释来掩盖当初的尴尬,“固态电池是一种这样的技术,当你觉得你已经完成了90%,几乎达到目标时,然后你意识到剩下的10%比前面的90%困难得多。”
丰田的固态电池故事里跳票是个关键词。在新能源方面一直押注油电混动路线,导致纯电技术落后的丰田,一直希望通过提早布局固态电池技术进行超车。其布局固态电池最早可以追溯到2008年,当时该公司宣布和英国创业公司伊利卡 (Ilika) 合作共同研发固态电池材料。
10年过去了,丰田在固态电池上的合作伙伴少说也有了七八家,甚至连这方面的专利都已经累积到了1300多项,数量遥遥*,是排名2-5的四家日韩企业的相加之和,可惜的是技术到量产的难度不亚于一次西天取经。在前年一场名为“2030电池战略会”的活动上,丰田表示在高能量密度的全固态电池方面研发进展不乐观,在合适的硫化物电解质材料这一关键课题上一直未能破局。
图片来源:丰田
在技术困难无法攻克的背景下,丰田不得不一再推迟全固态产品的量产,其2019年就表示,将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时推出一款搭载固态电池的新能源车型,然而即便奥运会推迟了一年,给了丰田更多的时间,消费者仍然未能等到固态电池搭载车型。同时在商业化方面选了一条令人扶额的路线:将固态电池技术优先投放混动汽车产品,而非面向纯电车型一步到位。
考虑到电动化,特别是纯电化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不可阻挡的趋势,燃油车的黄昏壮丽,纯电车型的曙光刺眼,让非增程混动车型的市场前景一片黯淡。加之丰田本身的车辆技术迭代周期太长,普遍达到4-5年;其*的一辆纯电车型 bZ4X 初战告捷,又遭遇大规模召回(尽管是非电池原因),在前几天终于官宣项目彻底停产。
丰田的决策,再次令人感受到了这家日本汽车巨头在新能源时代的无所适从,尽管丰田表示要在2025年前推出固态电池。但“狼来了的故事”使人不得不降低对其在固态电池技术上的预期。
留给丰田兑现承诺的时间或许已经不多,在刚刚过去的上海车展宁德时代已经发布了凝聚态电池,最高500Wh/kg的高比能、高安全,关键在今年就可量产。因此更大的可能是,凝聚态装车后,固态电池或许将彻底失去商业化可能性。
如今固态电池这个曾被万众期待的*电池技术,已经难再撑得起燃油车“终结者”、锂电“圣杯”的名号。它看起来越来越像一群人在错误的技术路线上,共同做了一场梦。
然而梦醒时分已到。
0504
投资界(ID:pedaily2012)消息,2022年6月15日,镁伽科技宣布完成约3亿美元C轮融资,由高盛资产管理、亚投资本、纪源资本联合领投,老股东创新工场持续超额加注,新加坡兰亭投资(Pavilion Capital)、史带资本(Starr Capital)、雨盟资本、鸿为资本、园丰资本、泰合资本等跟投。同时,国内一家生物科技领域的龙头企业也参与本轮融资,成为继CXO行业巨头和自动化行业巨擘后又一个牵手镁伽的战略投资人,双方已就生物大分子领域的自动化业务展开广泛合作。此次募集资金将继续深化镁伽在生命科学智能自动化领域的研发投入及产能扩充,同时积极拓展业务及加速国际化进程。
过去十年,中小型生物科技公司数目和体量不断增长,资本的加速助力,以及亚太地区行业规模日益扩大,也推进了生命科学领域的研发投入飞速增加。效率提升和资源优化成为行业发展亟待解决的核心痛点,而智能自动化是应对该挑战的必然解决方案,并且可能重塑下一代生命科学实验室的效率标准。
自2016年成立至今,镁伽为生命科学行业提供了一整套自动化解决方案,从简单的操作台工作流程自动化,到大型系统流程应用中处理复杂步骤的全自动解决方案,并延伸至赋能AI药物研发服务的下一代生命科学基础设施和系统。针对日益增长的劳动力需求和通量限制,镁伽的工作流程自动化将AI软件、分析仪器、实验室硬件和试验耗材整合于单一实验室系统之中,实现了多元场景下的流程和实验的智能协调。对比传统的实验室系统,镁伽在抗体选择、细胞系开发和分子筛选等各种生命科学应用领域中,可实现更高的效率、更稳定的实验结果,并且已在全球多个国家推出和投入使用。
(镁伽生命科学自动化解决方案)
与此同时,镁伽着力打造下一代生命科学基础设施——镁伽鲲鹏实验室,与多家领先的生命科学领域企业开展深度战略合作,构建优化研发流程、提高效率的基础设施和平台,积极探索生命科学前沿研究,并于多项生命科学垂直细分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在细胞基因治疗领域,镁伽与安捷伦联合开发针对合成生物学、生物药研发等领域的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与测简奕携手建立标准化、自动化的mRNA、病毒载体等检测和分析平台。
在基因编辑领域,镁伽通过自研MegaMolecule全自动分子实验平台构建了大规模CRISPR质粒库,结合MegaCell全自动细胞实验平台的细胞培养和成像系统,以数十倍于手工实验的速度积累标准化的细胞表型图像和组学数据。
在中医药领域,镁伽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合作,成功建立起中药与疾病体外模型筛选的自动化实验与数据平台,共同开发中药靶点细胞库。
在类器官领域,镁伽携手赛拉达生物,实现高通量标准化大规模类器官培养和测试。目前已成功培养出具有 2 波段跳动和显著腔室结构的心脏类器官、具有脑室和清晰神经结构的脑类器官等数十种具有极高价值的类器官模型。
(类脑的形成)
除了在生命科学前沿领域的布局和探索外,镁伽一直积极投身于全球新冠抗疫一线,在短时间内开发出快速迭代的丰富产品组合,从高通量样品前处理系统、可实现“管式样本进-检测结果出”的全自动病毒核酸检测系统、全自动移动方舱实验室,到全自动高通量抗原试剂生产解决方案,在大幅提升检测效率和准确度的同时,减少一线医护人员感染风险。
镁伽首席科学家王承志博士表示:“镁伽通过将智能化和自动化技术与生命科学深度结合,在众多领域大幅提升了生物医药研发和生产的效率。通过大规模自动化实验平台,镁伽与多家顶尖机构合作,为下一代AI驱动的研究开发构建标准化、结构化的生物数据库。本次融资将帮助镁伽进一步加强‘自动化+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的能力闭环,打造和完善以智能自动化为特色的下一代生命科学基础设施。”
亚投资本创始合伙人兼首席执行官刘二飞先生表示:“亚投资本长期关注产业自动化智能化升级的机会。镁伽凭借突出的技术和商业能力,在生命科学领域已经获得了众多龙头客户的认可。我们看好镁伽在自动化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复合能力、多年深耕的行业经验、以及持续探索前沿领域的创新精神。镁伽将以自动化、数字化为基础,推动生命科学行业的智能化发展,持续拓展业务深度和广度,为行业发展提效赋能、创造价值。”
高盛资产管理专注医疗行业私募投资的执行董事丁一鸣先生表示:“全球生命科学自动化市场规模发展前景广阔。随着生命科学领域持续的高速发展,我们预计生产规模和研发人才瓶颈将推动自动化渗透率在该领域显著提升。镁伽为客户提供完整的自动化解决方案并显示了持续创新和产品迭代能力,作为全球生命科学领域的长期投资者,我们很荣幸可以参与和支持镁伽的未来发展。”
作为长期以来持续支持镁伽前行的伙伴,创新工场合伙人杨小龙先生表示:“在AI、自动化技术深度融合先进产业的时代机遇下,镁伽在过去几年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使用自动化技术大举提升生物与化学行业的效率,到产生质变推动行业的升级,进而延伸核心竞争力到其他尖端产业。创新工场有幸作为这个过程的见证者和陪伴者,一路走来有很多的感动和启发。镁伽人胸怀天下、脚踏实地,短短几年内持续地自我挑战、升级和蜕变,形成了迎难而上、‘Always Day One’的镁伽精神。随着更多资本合作伙伴的加入,镁伽正式晋升独角兽的行列。但我们相信这只是个开端,并希望有更多的人才、合作方加入到这个伟大的事业中来,共同用科技和爱推动人类生命的进步。”
镁伽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瑜清先生表示:“此次融资是镁伽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非常荣幸能与众多顶尖机构投资人和合作伙伴携手并进。我们坚信智能自动化是生命科学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镁伽将不断纵向深耕,夯实研发与技术能力,同时积极横向探索,将智能和自动化技术延展并赋能给能源化工、食品安全、应用化学及半导体等领域,助力更多产业实现升级变革,真正践行‘为每个人创建更高效、更健康、更美好世界’的愿景使命。”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6/494129.shtml
0504
投资界(ID:pedaily2012)6月15日消息,近日,联想懂的通信宣布完成近亿元的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某央企汽车产业基金和5G上市公司战略领投,投后估值近10亿元。本轮融资将对其5G智能连接服务与智能网联汽车业务拓展带来帮助。此外,融资所获资金将继续加大5G云平台、eSIM技术、车联网平台的技术研发,增强智能连接领域和国际业务布局,着力打造“专精特新”型企业。
据悉,联想懂的通信有限公司是联想创投集团旗下控股子公司,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智能物联网服务提供商。公司汇接全球网络运营商、硬件制造商、平台开发商、系统集成商及服务提供商,打造集IoT、Cloud、Big Data、AI、Global Service于一体的ICBAG赋能体系,助力客户实现轻资产和高效运营。
作为联想创投的成员企业,懂的通信与联想集团、被投企业之间形成网状竞争优势,生态联动未来。2020年懂的通信与联想集团的生态协同取得重点突破,协同销售额超过1000万美金。此外,还为被投企业蔚来汽车提供定制的车联网连接管理服务,帮助蔚来汽车打通了车辆后台系统、汽车APP、车辆之间的数据联通。
目前,联想懂的通信已经与蔚来汽车、小鹏汽车、哪吒汽车、零跑汽车等头部新势力车厂建立深度合作,并与比亚迪、爱驰汽车等车企开展了海外车联网服务合作。未来将会进一步打造全球智联服务平台,与合作伙伴一起构筑更加数字化、智能化的全球智能物联网服务体系。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陈渝津,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6/494128.shtml
0501
01 逐梦AI圈
托奥特曼的福,沉寂许久的互联网大佬们又有了新的努力方向——不是打怪兽,而是做AI(人工智能)大模型。(本文不讨论AI专业理论,请放心阅读。)
4月12日,科技媒体36氪发布了一篇采访稿,就国内目前风起云涌的AI大模型创业风潮采访了搜狗创始人王小川。这是近来媒体们都热衷的话题,毕竟全球热钱都在为ChatGPT而疯狂。
不同寻常的是,王小川太耿直了。
采访中,记者问到国内AI大模型与国外的差异,提及百度发布的文心一言,此前李彦宏说过,文心一言和OpenAI的差距可能在两个月左右。王小川立马回道:「你们可能采访的是平行宇宙里的他,不是我们这个世界里的。」记者追问为什么,他又回:「那怎么可能只差两个月嘛?那一定是另一个宇宙嘛。」
这个回答巧妙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又挤兑了一番昔日的对手。
半个月前,也是在36氪的采访中,李彦宏确实说过差距「可能最多是两个月」,可他紧接着打了个补丁,「但是这两个月什么时候能追上,才是更重要的问题。」两个月是时间尺度,稍微了解一点OpenAI产品历程的人都知道,AI大模型不讲「武德」,只要算力跟得上,压根不按时间尺度线性发展。
王小川一记直球打向李彦宏,足足过了3天,百度方面才派出副总裁、搜索平台负责人肖阳进行回应:
「百度做AI,始终相信长期主义的价值。我们向来不回避与国外的差距,但是这个差距到底在什么位置,一线的都懂。『天上一天,人间一年』,王小川脱离一线太久,确实跟我们不在一个宇宙,自然对国内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缺乏了解。我们当然非常希望中国能够跑出一家像OpenAI一样的公司,但怎么说呢,当年搜狗也立志取代百度搜索,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很难评价,那我祝他成功吧!」
最了解你痛点的人,还是对手。
王小川只是质疑了一下文心一言与OpenAI之间的差距,尽管用词犀利了些,百度的回击却已上升到对其过往人生经历和创业成就的讽刺。格局大小暂且不说,AI大模型之于后者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捧在手心里的宝,容不得别人说一句不好。
再次跑上同一个赛道,AI大模型对于两者的意义却截然不同。
百度要的是又一个面向大众的明星产品。
比起曾经并列BAT的阿里、腾讯,百度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步伐缓慢得多。按照李彦宏的说法,早在十几年前,百度就在AI上连续投入,百度无人驾驶也一度引起市场热议,但对于渴望重回*的百度而言,这还不够,百度需要一个和PC时代的「百度搜索」同样响亮的产品——ChatGPT的全球爆火似乎在预示着,文心一言可以是这样的产品。
王小川轻装上阵,要的是摆脱过往束缚,*程度地实现个人对AI大模型的设想。
王小川是搜狗的创始人,这家公司最著名的产品包括搜狗输入法、搜狗搜索和搜狗浏览器等,早在2012年,他就提出要升级核心理念,发展属于自己的核心语言AI能力,此后搜狗推出了许多AI相关产品,但对AI的探索始终离不开搜索。2021年10月,腾讯正式完成对搜狗的收购,王小川辞去CEO,离开搜狗,此后一直在研究如何把生命问题变成数学问题,直至ChatGPT火遍全球,王小川思考再三,决定入局。他这次要做的大模型不仅带有搜索增强,还有别的东西,搜索不再是天花板。
有意思的是,虽然王小川和李彦宏口头上有些不对付,但在采访中,他们都表达了相似的使命感。
李彦宏说,百度的使命就是用科技让复杂的世界更简单。
王小川说,搜狗的使命就是帮助大家更简单地表达和获取知识,提高大家工作生活的效率。
手握锤子的人,看什么都像钉子。做过搜索引擎的人,大概都有类似的愿景,尽管他们可能并不愿意承认彼此间的相似。
02 钱多,人少,速来!
因为王小川和百度之间的口水仗太有戏剧性,大家都忽略了,在李彦宏的那篇采访中同样有对互联网同行的评价。
记者问,很多人准备做类似OpenAI的创业,比如李开复、王小川、王慧文,你有什么建议?
李彦宏答,中国基本不会再出一个OpenAI了,创业公司重新做一个ChatGPT其实没有多大意义,没有必要再重新发明一遍轮子。
人家挥舞着钞票,干劲十足地要做中国OpenAI,你一边泼冷水说这样没多大意义,一边推出自己的类ChatGPT应用。大可不必如此,都是互联网行业资深人士,谁看不出AI大模型下隐藏的机遇呢?
看破,说破,还亲自下场去做,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种互联网精神的体现。
王慧文*个站出来张贴英雄榜,财大气粗,掷地有声——「组队拥抱新时代,打造中国OpenAI」「我出资5千万美元,估值2亿美元」「下轮融资已有*VC认购2.3亿美金」,要求应聘者「狂热相信AI改变世界」「坚定确保AI造福人类」。
短短几句话就抛下一张大网,恨不能立马网尽天下英才。作为王慧文的「一生挚友」,王兴随后表示,「我个人将参与老王的创业公司『光年之外』的A轮投资,并出任董事。」
王慧文说自己不懂AI技术,正在努力学习,王兴说和王慧文同行近二十年,必须支持他。两个隔壁「老王」谦虚着谦虚着,就攒起了一个至少可以「烧」掉上亿美元的初创公司。没意义的事,这两位美团的创始人真的会做吗?
王慧文发出英雄榜一个月、百度文心一言发布会3天后,李开复在朋友圈发文称,自己正在筹办全球化AI新公司Project AI 2.0。
李开复年过60 ,依然对AI大模型创业充满热情。他把新公司定义为「世界级的公司」,连用3个「不仅仅」表达自己对新公司的设想——「不仅仅要做中文版ChatGPT」「不仅仅是个高能聊天工具」「不仅仅是图文创作的AIGC生成」,更在文末承诺,「资金、算力陆续到位,新公司期权由新团队*主导」。
公司还没正式开业就是「世界级公司」,直接压了一众「中国OpenAI」们的风头。
大佬们嘴上说得再热闹,新公司毕竟还是个草台班子,但对于已有AI基础的企业而言,刚过去的4月第3周,堪比华山论剑——
阿里推出可以进行多轮对话、文生图的「通义千问」,腾讯发布新一代HCC高性能大模型计算集群,京东发布新一代产业大模型「言犀」,字节推出类似微软Office Copilot的专属智能助手「My AI」,知乎发布中文大模型「知海图AI」,商汤发布大模型日日新和应用平台「商量」。
企业纷纷撸起衣袖,对外展示锻炼已久的AI力量,发布会一场接一场,各大参数和演示视频流传全网,公开发言和采访稿也不断放出。每家公司都试图证明自己做AI的决心有多大、自家的AI大模型到底有多强。
从ChatGPT2月份在国内爆火到如今,短短几个月,互联网企业仿佛找回了当初「社区团购」「买菜大战」时的激情,连大佬们原本四平八稳的对外发言也变得有了硝烟味。
这一切都能追溯到一个人身上,他叫萨姆·奥特曼(Sam Altman)。
03 谁是大赢家
比起1960年代就开始暴打怪兽的奥特曼家族,萨姆·奥特曼还很年轻,今年只有38岁,但他已经做出了影响世界的成果,媒体的报道中常常称他为「ChatGPT之父」「OpenAI CEO」。
OpenAI诞生于2015年,但早在成为OpenAI CEO之前,奥特曼的履历就已是金光闪闪。
奥特曼出生在一个犹太裔家庭,8岁时,他获得了*台Mac电脑,19岁从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肄业,同年创办一家公司,主攻本地社交网络应用,获得超过3000万美元的风投资金,3年后这家公司以4340万美元的价格被收购。
22岁,别人才刚刚从大学毕业,奥特曼已经成了一个小有名气的创业者,备受超级富豪们的青睐。
*位影响奥特曼人生的富豪是保罗·格雷厄姆,Y Combinator(YC)的创始人。YC是硅谷地区最负盛名的科技创业孵化器,包括Airbnb、Coinbase、DoorDash、Reddit、Quora等在内的著名公司在刚起步时,都接受过YC的投资。
格雷厄姆非常欣赏奥特曼。2011年,奥特曼进入YC工作,2014年他便成为YC的CEO,2016年又成为整个YC集团(包括YC和其它相关公司)的CEO。在这个职位上,奥特曼主导投资了诸多明星初创公司,也见证了大量「独角兽」企业的暴富暴死。
第二位改变奥特曼职业道路的富豪是埃隆·马斯克。
把马斯克和奥特曼联系在一起的,是他们对人工智能的共同担忧:如何避免人类被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毁掉。2015年,基于这种共同担忧,马斯克和奥特曼联合其他几位投资人,共同出资超过10亿美元,创立了一家非营利性质的人工智能企业,OpenAI,在推动人工智能研究的同时,免费向大众开放其专利和研究。
愿景总是美好的,但过程难免曲折。AI研发堪称「钞票焚化炉」,短短几年,早期的10亿美元投资便烧得精光。
2018年,马斯克以「工作内容与特斯拉有冲突」为由,辞去董事会职位,离开OpenAI。
2019年,奥特曼成为OpenAI的CEO,OpenAI从非营利组织转变为有限利润的营利企业,利润上限为接受投资额的100倍,也是在这一年,OpenAI接受了来自微软的投资,首笔投资10亿美元。
2022年11月30日,ChatGPT面向公众开放,火爆全球。据瑞银研究数据显示,2023年1月,ChatGPT全球独立访问用户量达到1.015亿。达到相同的用户数,Instagram用了2.5年,TikTok用了9个月,但ChatGPT只用了2个月。
面对OpenAI骄人的成绩,马斯克不仅没有自豪,反倒发表了一系列忧心忡忡的言论,先是质疑自己投资了1亿美元的非营利组织怎么变成了一家营利型企业,随后又称人工智能是一项危险的技术,还联合多名专家发布了一篇呼吁暂停半年AI大模型训练,加强AI技术监管的公开信。
有意思的是,外媒爆料,马斯克最近豪掷数千万美元,购买了1万个GPU,用于推进一个全新的AI项目,很有可能是在开发一个大语言模型。
1万个GPU,什么概念呢,2020年,微软为了满足OpenAI的算力需求,建造了一台超级计算机*其使用,这台计算机也刚好使用了1万个GPU——这是一个数据中心级别的用量。
AI不是一个新东西,但OpenAI以近乎奇迹的方式,做出了颠覆性技术产品。为了及时赶上AI大模型商业化带来的爆炸性收益,全球互联网公司蜂拥而至,放眼望去,四周都是竞争对手,哪怕是超级富豪们,说起话来也难免夹枪带棒。
AI大模型会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目前很难想象出具体图景,一如20年前,我们也很难想象今天的生活会被小小的智能手机捆绑。但我们能想到的是,每一波技术浪潮席卷全球,总会激荡出无数财富和机遇,普通人不愿错过,超级富豪们更不甘心错过。
浪潮之初,谁*获利呢?
早在2月1日,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就这么评价ChatGPT:「这是人工智能的iPhone时刻!」iPhone引领了智能手机浪潮,从此几乎每一部智能设备里,都有高通公司的专利产品(不仅限于芯片)。而GPU是训练AI大模型的必需品,英伟达作为世界上*的GPU生产商,占据了95%的市场份额。
黄仁勋是个实在人,他只说这一句,却好像什么都说完了。
0426
ChatGPT爆红的背后是数字技术对内容生产模式、信息获取分发、人机交互模式和生产力的重塑,为行业数字化发展带来重大战略机遇;另一方面,随着以“北斗”为代表的时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时空人工智能作为数字经济“新引擎”地位被广泛认可,成为城市治理大模型“产业版ChatGPT”感知与决策的神经中枢。在资本与市场的双重搅动下,时空智能技术创新及时空AI驱动下的产业数字化转型将迎来爆发。
由泰伯网主办的以“时空智能 从感知到决策”为主题的WGDC2023(第十二届全球地理信息开发者大会)将于5月17-18日在北京昆泰酒店召开。在本届大会上,既能看到时空技术与人工智能、元宇宙、物联网、云计算等科技加速融合,又能见证孪生城市、卫星遥感、实景三维、智能地图、高精度定位、地理空间情报、智慧出行、科技出海等技术与应用创新,更有百家科技企业发布年度创新技术产品,连接资源和机遇。
01
创新者云集
作为空天信息领域*影响力的大会,WGDC邀请到政策制定者、院士专家、产业创新者、行业用户及资本机构等近100位*专家,他们将带来时空技术与人工智能融合的精彩分享。
首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作为WGDC的老朋友将第十一次出席大会,作为我国高精度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技术体系的开创者,李德仁院士和他的团队首创卫星遥感全球无地面控制高精度处理和数据挖掘的理论与方法体系,推动了我国卫星遥感测图从有控制到无控制的行业智能化变革。李德仁院士将带来最新分享《珞珈三号01星——*互联网智能遥感卫星》。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成虎受邀参会,其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为遥感与GIS及其与地理科学的交叉研究,包括空间数据的知识挖掘、地学智能计算、洪水灾害的数值模拟分析与评估信息系统、遥感影像的地学分析与应用等。周成虎院士将在WGDC2023上分享《人工智能与地理信息空间发展》。
本次大会还特别邀请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仇保兴。其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城镇化战略等,在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方面拥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仇保兴院士将分享题为《数字孪生城市及其应用》的报告。
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东南大学交通学院教授、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张峻屹也受邀参会。张峻屹院士主要研究领域为“以交通运输工程为核心的跨学科研究”,填补了跨部门多种规划领域的交叉学科理论空白,在城市与区域规划、能源、环境相关领域应用广泛。张峻屹院士将为我们带来《未来交通发展及MaaS顶层设计的思考》。
大会邀请到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主任高吉喜。高吉喜主任历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所所长、院副总工程师、首席专家,环保部科技标准司副司长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其主要研究方向为自然生态、污染生态、城市生态、生物多样性保护、GIS、RS、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高吉喜主任将为我们带来《遥感监测赋能生态环境管理智慧升级》。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自然资源部实景三维中国建设专家组副组长刘纪平也受邀参会。刘纪平副院长长期从事空间辅助决策、地理国情监测、应急地理信息服务、互联网地理信息挖掘与安全监管等方面的研究、开发与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十余项。刘纪平副院长将带来最新分享《实景三维与新型时空基础设施的思考》。
微众银行人工智能部副总经理吴海山博士首次赴约参会。此前,吴海山博士先后在BlackRock担任总监和人工智能科学家,也曾在百度担任数据科学家负责人。吴海山博士被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评为2017年中国35岁以下35位科技创新青年,被*财经评为中国50位数学科学家之一。吴海山博士将从全新的角度出发,分享《可感知经济学:从洞察中国经济发展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此外,本次大会还将有来自各地大数据局、卫星应用中心、城市建设部门、自然资源局、交通局、智能网联汽车等机构代表参与分享。大会战略合作伙伴维智科技,特邀合作伙伴航天宏图、优立科技、中国四维、四维图新旗下世纪高通、商汤科技,指定合作伙伴HERE、百度地图、易智瑞、四象科技、南方测绘、数慧时空、观微科技等众多创新企业分享新技术新应用与大会来自不同赛道的400余家企业现场交流合作。
02
聚焦行业热点
在本届大会上,既能看到时空技术与人工智能、元宇宙、物联网、云计算等科技加速融合,又能见证孪生城市、卫星遥感、实景三维、智能地图、高精度定位、地理空间情报、智慧出行、科技出海等技术与应用创新,围绕20多项热点议题,碰撞思想火花!
· 开幕式及*峰会:聚焦人工智能与时空技术结合趋势,关注时空智能时代下的行业需求变化与技术创新变革。
· 数字孪生城市峰会:探讨数字孪生技术如何解决城市治理难点与痛点,以及数字孪生城市引发的城市智能化管理和服务创新。
· 卫星应用创新峰会:围绕卫星遥感在金融保险、生态环境管理等多个领域的创新应用,探讨卫星制造与应用的机遇和挑战。
· 实景三维创新峰会:探讨新时期下,在城市数字化、行业数字化场景里,实景三维如何应用,以及实景三维建设中的机遇和挑战。
· 地图生态创新峰会:聚焦新一代智能地图发展,解密地图行业技术进化路径、创新应用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
· 高精度定位创新峰会:聚焦高精度定位创新应用与未来,挖掘自动驾驶与高精度定位*策略。
· 智慧出行(MaaS)创新峰会:深入探讨MaaS顶层设计和城市智慧出行服务,以及智慧出行市场面临的新变革、新机会、新挑战。
· 科技出海论坛:关注“一带一路”新机遇,聚焦卫星、地图,自动驾驶、云服务等技术出海路径,助力中国企业科技出海。
· 地理空间情报(GEOINT)研讨会:围绕地理空间情报的技术展望与应用挑战,以及其能够实现的宏观规划和决策目标展开讨论。
03
泰伯智库权威发布
泰伯网旗下研究咨询平台泰伯智库以“全球科技产业研究与咨询的*品牌”为愿景,立足于空天科技产业,面向战略型新兴产业提供产业洞察、咨询研究服务。泰伯智库近年来对相关市场的持续洞察与深厚积累,以泰伯智库的*数据库为基础,结合对相关科技领域主要用户群体、主要供应商企业、主要投资机构以及产业专家的深度调研,不断产出着空天科技领域*洞察力的研究报告。
在本次大会上,泰伯智库将重磅发布四份具前沿视野的研究报告,包括《中国空天信息产业发展指数(2023)》、《从元宇宙到ChatGPT:2023全球地理空间产业趋势报告》、《智能遥感技术与应用白皮书(2023)》、《高精度定位技术与应用白皮书(2023)》。
同时,泰伯智库研究团队还将针对“2023-2025数据合规与智能汽车市场机遇“和”2023-2025地理空间情报市场分析“在大会现场进行分享。
04
揭晓年度创新力榜单
Innovation Awards 年度创新力榜单是由知名科技媒体与产业智库平台泰伯网发起的,经过十一年的发展与沉淀,已经成为新科技与空天地理信息领域*专业影响力的综合性奖项,每年超1000家企业参选,被誉为“科技创新风向标奖项”。
Innovation Awards 2023年度创新力榜单共设置年度*创新力企业TOP100、年度*创新力产品TOP30、年度最值得关注初创企业TOP30三大创新奖项,面向测绘地理信息、数字孪生、商业航天、遥感大数据、智驾地图、高精度定位、激光雷达、自动驾驶、云、AI与智慧产业服务、无人机等科技赛道,发掘和表彰那些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商业模式等方面具有突破性、创新性成果的企业和产品,向全球各界展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无限可能,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榜单将于5月17日WGDC2023开幕式现场进行揭晓。
05
新产品新技术集中发布
被业界誉为“科技与产业创新风向标”WGDC大会一直是地理空间信息领域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的重要发布平台。本次大会邀请到行业内众多创新企业代表参会。
其中维智科技将与大家分享时空 AI技术体系,展示自主研发的Phy-gital TM飞吉特时空智能平台,和大家共同探讨数字孪生技术如何解决城市治理难点与痛点,以及数字孪生城市引发的城市智能化管理和服务创新;航天宏图将带来实景三维、数字孪生等方面的解决方案。深入探讨实景三维建设中的机遇和挑战,以及数字孪生平台应用;优立科技(Eulee)将发布最新产品“优立云世界”为大家展示三维实景数据的元宇宙应用方案;中国四维将探讨四维商业遥感卫星助力数字中国;百度将为大家带来百度专网地图(DuGIS)6.0;四维图新旗下世纪高通将围绕多场景化数字孪生解决方案进行分享,描绘数字孪生应用新场景;商汤科技将基于AI遥感大模型发布全新升级的智能遥感在线解译服务平台,通过*的AI能力和海量的遥感数据全面释放遥感增量市场,为遥感产业和遥感生态带来无限的灵感和创新;谷歌白金合作伙伴思想科技将在本次大会上带来Google Earth Engine-用于地球科学数据和分析的卫星级平台;众趣科技将带来自主研发的全新3D扫描设备,为大家展示空间数字孪生云服务在房产家装、酒店民宿、文博旅游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北京数慧将带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遥感Al SaaS 平台--DIIT数慧遥感云脑;观微科技将带来地理空间情报智能生成与服务平台--观微之眼;NavVis将携手龙测三维带来Avis VLX (可穿戴式激光移动扫描系统);南方测绘将携南方三维激光、南方智能、南方遥感等多条业务线,展示包括数字孪生、实景三维、卫星应用等多项产品技术解决方案;天汇空间将带来关于遥感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融合的公共服务建设对释放卫星遥感应用效能和促进应用产业发展的思考。
除此之外,还将有近百家创新企业来WGDC2023现场展示与发布新产品、新技术与解决方案。
06
面向创新者的邀请
被业界誉为“科技与产业创新风向标”的WGDC将于5月17日-18日在北京昆泰酒店召开,届时我们热烈欢迎各界创新者亲临大会现场,让我们抓住新的机遇、迎接新的挑战、谋求新的合作!
大会报名限时优惠!了解更多:https://wgdc.taib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