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热门中概股走低,陆金所(LU.N)跌8.7%,满帮(YMM.N)跌6.3%,爱奇艺(IQ.O)、新东方(EDU.N)跌超5%,Boss直聘(BZ.N)跌超4%,理想汽车(LI.O)、哔哩哔哩(BILI.O)、再鼎医药(ZLAB.O)跌超3%,微博(WB.O)跌2.7%,拼多多(PDD.O)、阿里巴巴(BABA.N)跌近2%。滴滴出行(DIDI.N),雾芯科技(RLX.N) 盘中一度跌超30%,股价持续震荡,刷新历史低位。

3月10日晚,一场突如其来的暴跌袭击了在美上市的中概股。

当晚,阿里、京东、拼多多、B站、爱奇艺、贝壳、蔚来等公司股价纷纷暴跌。其中,贝壳跌近 24%,爱奇艺跌近 22%。京东遭遇了在美上市以来最大跌幅,下跌将近16%。

中概股集体大跌的根源,来自于昨晚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简称SEC)依据其此前出台的《外国公司问责法》(简称HFCAA),将百济神州、百胜中国、再鼎医药、盛美半导体、和黄医药列入了“预定摘牌”的暂定清单。

而企业进入这个名单,就意味着该企业未来将有可能不得不从美股退市。

那么SEC的公布的监管细则是什么?对中概股会产生哪些影响?大规模的退市潮会发生吗?本期《风暴眼》为您解读,中概股的“遇袭”前后。

何为“预定退市”?SEC规则详解

时针拨回到2020年12月18日。当天,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外国公司问责法案》。此后,中概股在美国市场走向便开始扑朔迷离。

法案规定,在美国上市的外国公司的审计机构,必须接受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对其审计工作底稿的检查。如果外国公司连续3年未能通过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的审计,将被禁止在美国任何交易所上市。

同时SEC还要求在美上市的外国公司必须披露是否由政府实体拥有或控制,并提供审计检查证据,同时以可变利益实体(VIE)上市的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信息披露。

随后信息披露细则和监管框架逐步完善,问责法案几乎成为专门针对中概股的法案,因为据PCAOB官网的数据,在法案正式签署前,PCAOB无法获得审计底稿的276家上市公司里,九成都是来自中国的企业。

在去年美国公布《外国公司问责法案》细则后,中 美之间曾经就此问题进行过协商。但由于美方执意要求法案被无条件许可,中国不能进行任何干预,这与我国的《档案法》、《证券法》、《保守国家秘密法》等法律均有冲突,因此双方无法达成一致。

以《证券法》为例,对非涉密的中概股公司,能否接受PCAOB的检查,尚需要根据中国证监会对《证券法》第一百七十七条的具体执行准则及执行情况来确定,因为:

(1)《证券法》规定,“未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和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向境外提供与证券业务活动有关的文件和资料。未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和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向境外提供与证券业务活动有关的文件和资料”;

(2)《档案管理的规定》规定,“在境外发行证券与上市过程中,提供相关证券服务的证券公司、证券服务机构在境内形成的工作底稿等档案应当存放在境内”。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昨夜被纳入“预定退市”名单的5家企业不会立即退市,因为只有连续三年使用未经PCAOB审查的审计机构,除牌才有可能发生。由于SEC要以中国公司提交的2021年年报为基础,审计检查工作直至现在才正式进行,此次五家企业面临的“预定退市”也还有三年的“缓冲期”,证明自己不具备被摘牌的条件。

比如“预定退市”名单里的再鼎医药今早就发布公告回应称,公司被暂时性认定并不意味着公司将会被SEC从纳斯达克交易所除牌。百济神州、盛美半导体也均在积极寻求解决方案,致力于满足美国SEC要求。

但百胜中国则在港交所称,除非法案修订将其排除或审计师进行全面核查,否则其普通股将于2024年初从纽约证券交易所退市。

“目前公布的这几家企业主要是医药和半导体行业。这两个行业主要是技术驱动型,就有美国的政治考量在里面。《外国公司问责法案》本身政治意味就很强,是在中 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发生的,已经获得美国国会的通过,很难调整。”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在直播连线里告诉凤凰网《风暴眼》。

这次被“预定退市”的五家企业,还只是被识别企业中的第一批,随着4月前中概股企业陆续提交年报,未来被“预定退市”的企业预计会越来越多,2024年“三年之期”一到,中概股若无法解决审计底稿问题,有可能会引发集中退市的结果。

证监会回应反对“证券监管政治化”

专家解析中概股回归上市可能

3月11日,证监会就美方“依据《外国公司问责法》认定了五家在美上市公司为有退市风险的‘相关发行人’”作出回应:

证监会表示,尊重境外监管机构为提高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加强对相关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但坚决反对一些势力将证券监管政治化的错误做法。

此前,在美国证监会(SEC)公布了《外国公司问责法》实施细则时,中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曾表示:

中 美双方在中概股审计监管领域一直在开展合作,也曾通过试点检查探索有效的合作方式,为双方打下了较好的合作基础。但是,美国一些政治势力近年来把资本市场监管政治化,无端打压在美上市中国企业,胁迫中国企业退市,这不仅有悖于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和法治理念,也损害了全球投资者利益和美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地位,是一种“多输”的做法,对谁都没有好处。

分析人士称,美国坚持通过法案查阅海外赴美上市公司的会计底稿,其实就是对产业链信息及其股东信息的掌控。

“对于中概股的这些企业,他们要做两手准备,一方面积极向两国监管部门去沟通协调,另一方面按照双方的要求,做好信息披露。不能做到披露要求的企业要做好退市的准备,回归港股或A股都是一个选项。目前A股相关的制度建设正在加快推进,正尽可能地增强包容性,规避短板。”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告诉凤凰网《风暴眼》。

中概股过去一年状况如何?

中概股走跌并非一夕之间。

凤凰网《风暴眼》梳理发现,特朗普正式签署《外国公司问责法案》以来,242家中概股出现不同程度走跌,171家企业股价几近腰斩,更有32家企业跌去90%。

这32家企业中,多以教育行业为主,掌门教育跌99.05%,高途跌97.17%、好未来跌96.48%。教育行业之外,房产、电商、科技、金融等领域都出现暴跌。

房产领域,房多多跌95.82%、优客工场跌94.41%;金融领域,天睿祥跌96.42%、百达通跌96.39%;电商领域,拼多多跌76.15%、寺库跌85.68%、阿里巴巴跌去64.86%。

还有部分热门股,比如腾讯音乐大跌78.59%、哔哩哔哩跌73.62%、唯品会大跌71.14%、京东跌36.50%。

从时间上看,去年美政府关于《外国公司问责法案》细化的两个时间点,均引发了中概股的集体大跌。

2021年3月24日,美证监会通过《外国公司问责法案》临时最终修正案,并征求公众意见。该修正案细化了对材料提交和信息披露的要求,要求公司证明自己并非由外国政府实体拥有或控制,要求披露有关审计安排和政府影响力的信息,并重申正积极考虑如何实施HFCA法关于强制退市要求的途径。

彼时中概股普跌。热门股中,腾讯音乐大跌27.08%,唯品会大跌21.43%,爱奇艺下跌19.58%。小鹏汽车、小牛电动、理想汽车、蔚来汽车、玖富、迅雷等个股当天收盘也均下跌超过10%。

而随着12月《外国公司问责法》监管细则最终修正案的定稿,中概股再次出现大跌。

美东时间周四(12月2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通过了修正案,最终确定了《外国公司问责法案》(Holding Foreign Companies Accountable Act,简称HFCAA)的实施规则。

法案要求在美上市的外国公司向SEC提交文件,证明该公司不受外国政府拥有或掌控,并要求这些企业遵守美国上市公司会计师监督委员会(PCAOB)的审计标准。包括提供上市公司审计底稿等信息。

法案还要求外国发行人在其年度报告中为自己及其任何合并的外国经营实体提供某些额外的披露。该法案称,如果外国上市公司连续三年未能提交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所要求的报告,允许SEC将其从交易所摘牌。

12月2日当天,274只中概股总市值一夜蒸发近7000亿人民币(1083亿美元)。截止2021年12月3日收盘,美股全线收跌,道指跌0.17%,纳指跌1.92%,标普500指数跌0.84%。滴滴跌逾22%,雾芯科技跌16.7%,爱奇艺、理想汽车跌近16%,蔚来跌逾11%,小鹏汽车跌超9%,拼多多、阿里巴巴跌逾8%。

昨日“预定退市”名单公布后。中概股更是出现单日最大跌幅。

但中概股的“流年不利”,除却大环境的影响,也与其自身财务表现,以及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密切相关。

以阿里巴巴为例。

2020年是阿里巴巴最风光的一年,自从2019年底在港交所二度上市后,这家中国互联网巨头便走向了登顶的道路。

随着蚂蚁金服官宣上市计划,刺激着阿里巴巴在港股与美股的同步上涨。

2020年7月,阿里巴巴港股市值突破五万亿港元,成功超越腾讯成为中国市值第一大公司。10月,阿里巴巴持续上涨,股价最高达到309.4港元。

与此同时,阿里巴巴在美股也一路水涨船高,股价最高达到319.32美元。

鲜花着锦、烈火烹油里,阿里巴巴的高光定格在这一刻。正当更多的投资者等待蚂蚁金服IPO成功,参与到这起财富盛宴中,蚂蚁金服的上市计划却被意外叫停,至此,阿里巴巴开始走下坡路。

2021年,被称为“反垄断大年”,为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监管重拳不断落下,互联网行业恰恰身处风暴眼当中,阿里巴巴首当其冲。

先是因实施二选一垄断行为被罚182.28亿元,接着和阿里强关联的超级主播薇娅、雪梨因为“税收事件”黯然收场,在各种不利因素影响下,淘宝天猫首现负增长,重投入新业务尚未盈利,净利润出现下滑。

美东时间2月24日,阿里巴巴公布2021年第四季度财报。数据显示,其实现收入2425.80亿元,同比增长10%,为2014年上市以来最低单季增幅;实现净利润204.29亿元,同比下降75%,被瑞信称为“令人失望”。

宏观经济承压、竞争加剧、支出增加与监管等多方面因素叠加,造成了阿里巴巴跌跌不休的局面。

在昨夜中概股再次大跌的情况下,阿里巴巴美股也随之大跌7.94%,股价为92.92美元,相比于2020年10月319.32美元的高点,已跌去了70.02%。

而此前一直被市场视为电商优等生的京东也无法独善其身,虽然前三季表现良好,但其美股走势大体上也是向下,但并未向阿里巴巴一样大幅下滑。

然而,3月10日美股盘前,京东发布的2021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显示其业绩大幅变脸,当季净亏损52亿元,叠加“预摘牌名单”的影响,京东大跌15.83%至52.52美元,相比于其去年108.29美元的高价,已跌去了47.12%。

近一年来,中概股的大跌同时也影响了港股科技股的走势。

与阿里、京东的走势相近,2021年2月19日,腾讯港股股价达到最高点750.7港元后,腾讯也从“小甜甜”变为了“牛夫人”。

事实上,从基本面来看,腾讯没有太大变化,手握QQ和微信两款国民产品,腾讯的主营收入依然是游戏。

可一年多的时间里,腾讯的股价却从750.7港元跌到了370.6港元。

观察过去走势,每当游戏领域里的政策出现风吹草动,腾讯的股价就随之起伏,说明市场对腾讯的担忧主要还是集中在游戏版号限制等政策因素上。

中概股是否迎来抄底良机?

大跌之后,中概股是否迎来“黄金坑”?

交银国际董事总经理、研究部负责人洪灏向凤凰网《风暴眼》直言,昨晚中概股的大跌远远超出了市场的预期,“我们在去年展望今年的时候,觉得中概股的估值非常低。同时,之前的一些风险其实已经暴露了,比如中国的监管已经没有那么强了,美国的监管是之前就有的,包括《外国公司问责法案》也是已经有的。但是现在美国不断把新的中概股加入到监管的范畴里,是远远超出了大家的预期的。”

洪灏认为,现在做判断还为时过早:“毕竟最后可能所有中概股都被波及。最后这些中概股可能都要回香港上市,那么它们的股东就需要换血,从美国的投资者换为香港投资者之后,它们股价的波动性就会非常大。”

“市场未来的波动性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承受的。有的人认为已经跌了80%了,估值很便宜,要去抄底。但是现在去抄底是逆势而行,我不建议普通投资者这样做。”洪灏说,“不要立于危墙之下。”

不过,在偏悲观预期之外,市场上也有重量级资金选择了提前入手。

在中概股整体表现弱势,导致市场整体低迷,资金避险情绪升温的同时,芒格在抄底阿里,“而中国巴菲特”段永平则在抄底腾讯,去年8月他就曾发文表示“今天买了点腾讯控股,再跌再多买些。”

3月8日,段永平再度发声:“我计划每掉 10% 加一次仓。”他还补充道:“腾讯目前占我比重还非常低,目前对我的吸引力还没到让我卖掉任何别的股票去换的地步,但再掉几次说不定我就要认真想想了。”

在接受凤凰网《风暴眼》采访的时候,管清友同样认为当前的中概股已经明显出现了低估的情况。

管清友表示,“抄底这个词不能随便说,因为‘底’不是抄出来的,是‘走’出来的。但其实从长远来看,真正有价值的公司其实无惧短期下跌或者短期振荡的。”

管清友同时强调,“虽然从交易层面来看,现在港股面临严重的流动性危机,在美上市的中概股也面临着监管风险,但是中概股当前股价所代表的公司价值已经严重失真了,价值已经被严重低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