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分类:华宇会员
0826
夏日炎炎,最解渴的还得是瓶装水。
近日,统一推出新品——格泉凉开水。自此,方便面三巨头今麦郎、康师傅和统一将“三国杀”的战火引到了熟水市场。
颇有意思的是,今麦郎的产品叫凉白开,康师傅的叫喝开水,再加上统一的凉开水,对消费者而言,这三款产品名又拗口难记还傻傻分不清楚。
方便面三巨头之外,农夫山泉、旺旺也分别推出了自家的熟水产品。继纯净水、天然水、矿泉水之后,熟水市场的“诸神之战”愈演愈烈了。
国人“老朋友”,千亿市场“新玩家”
中国人一直有喝热水的习惯,也就有了“凉白开”这个特别的市场。
和纯净水、矿泉水不同,熟水目前还没有专业机构给出科学定义。根据百度百科现有定义,所谓熟水,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开水”,严格来说是指“沸腾后的水”。
“喝热水”被刻进了中国人的基因里。法国史学家布罗代尔在《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中写道:“中国人喝烧开的水有几千年的历史,这个传统为西方所缺乏。”
但熟水在古代并不是寻常人家能喝到的。唐武宗时期,日本僧人圆仁来华,见到山东一带普通百姓“不曾煮羹吃,长年惟吃冷菜”。
对于底层劳动人民来说,在燃料过于困乏的时代,平时吃饭都是吃冷的,更别提用来烧水了。
即便到了宋朝,喝茶的习惯深入平民百姓中,但普通人家还是承担不起烧开水的燃料成本,于是“卖茶”的茶铺成了一门不错的生意。
这一情况直到民国时期才有所转变。随着细菌知识的普及,喝熟水有了“科学”支持。知识界开始在报纸上呼吁民众喝熟水,政府也肩负起公共卫生方面的责任,开始断断续续向大众推广喝熟水。
在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一带,甚至出现了专门的“熟水店”,上世纪30年代一份关于上海工人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因价格便宜,除饮用水外,工人们的煮饭用水,也直接从“熟水店”购买。
1949年后,官方加强了对喝热水的宣传,一再号召“要反复教育群众喝开水和消毒过的水,不喝生水”。
官方的大力推行,熟水逐渐在城市和农村盛行,城市居民的开水供应大多由其所在厂矿、机关负责,凭票购买,农村的“公共食堂”也曾提供开水供应。
作家谌旭彬曾提到,“无论城乡、无论贫富,多数中国人可以随心所欲地喝上热水——是在90年代中期。”有数据显示,1957年全国保温瓶年产量只有0.3亿个,1997年为2.66亿个。
如今,喝熟水已经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中年人保温杯里泡枸杞是标配。即便出国,中国人也习惯找酒店“借壶烧水”。
虽说如今家家户户都有熟水,但有意思的是,近几年,熟水市场又引来了商业巨头们的“垂涎”,曾经的“熟水店”生意又回来了。
2016年,今麦郎率先推出熟水产品“凉白开”,成为熟水品类的开创者。2019和2020年,今麦郎凉白开连续两年蝉联瓶装熟水全国*,这也让今麦郎喊出“借助凉白开,打过长江去”的口号。数据显示,2021年凉白开共销售了24亿瓶。
今麦郎之后,康师傅也马不停蹄地上新熟水产品,取名更直接——“喝开水”。仅一年时间,其营收便达10亿元。
而今,统一也推出了“格泉凉开水”,方便面三巨头在熟水市场再度“会师”。
此外,旺旺、农夫山泉等老牌食品饮料巨头也陆续布局熟水领域。旺旺在2019年推出旺旺凉白开,并在自动售货机首发;农夫山泉则在今年官宣要推出熟水产品“白开水”,尽管官网至今仍未发售,但有消息称,部分经销商已拿到产品,价格为2元一瓶。
中研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瓶装水市场规模已突破2000亿元。如今熟水的加入,也让这个庞大的赛道迎来了熟悉的“新玩家”。
反复“争名”为哪般
尽管按照百度百科定义,熟水就是“开水”,但目前售卖的瓶装熟水和我们熟知的“凉白开”、“白开水”并不是一回事。
按照《中国饮料行业团体标准T/CBIA 007-2021》的定义:熟水饮用水指的是以符合GB19298《包装饮用水》中原料要求的水为生产用源水,经过不低于100℃加热杀菌等工序制成的包装饮用水。
而在不少医疗平台上,医生们建议饮用的“白开水”都在30°左右,瓶装熟水虽经过了不低于100℃加热杀菌等工序,但入口时显然没有达到“白开水”的温度。
消费者对瓶装熟水也有不少质疑,“为什么不直接在家烧水喝呢?”、“喝开水就是要喝热水,凉的包装水还叫开水吗?”、“隔夜水不能喝,装瓶子里的水都放了多久了?”
事实上,瓶装熟水的生产远比“用壶烧水”复杂得多,因此家里烧的开水和瓶子里卖的熟水并不相同。
譬如,今麦郎采用的是UHT125℃纯物理高温烧开杀菌工艺。在选用水时,今麦郎用高科技反渗透膜过滤,并采用法国超洁净灌装设备,全密闭流程80℃高温灌装无污染;康师傅杀菌工艺也较为类似,采用UHT135℃超高温瞬时杀菌,这也是业内*杀菌温度。
尽管熟水不是我们日常在家烧好的“凉白开”,但不妨碍巨头用“凉白开”、“白开水”这些词给自家产品起名。
《中国饮料行业团体标准T/CBIA 007-2021》明确表示,“执行本文件的产品可使用不使消费者误解或混淆的常用名称或通俗名称,如‘凉白开’、‘白开水’、‘开水’、‘沸水’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份标准的起草单位中就有今麦郎、康师傅和旺旺三家企业。
对中国人而言,“熟水”一词远不如“凉白开”、“白开水”这些更加日常的概念亲切可感。这或许也能解释,为什么这几家巨头宁愿冒着“傻傻分不清”的风险,也要用上面几个词给产品起名。
起名贴合中国人的用词习惯,品牌们在熟水的宣传上也紧跟中国文化。作为品类开创者,今麦郎率先打出了“更适合中国人体质”这张牌,在官网介绍中,还引用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的“太和汤”。
刚刚上市的凉白开“十二时辰”玻璃瓶,设计灵感取自《清明上河图》,以十二时辰画面连载的方式将市井生活绘制于玻璃瓶上。
今麦郎董事长范现国曾公开谈到:“如果有一瓶水,能够代表中国健康饮水文化走向世界,那么,我希望它是凉白开。"其对熟水市场的野心可见一斑。
善用中国文化的还有康师傅。相关宣传中曾提到,喝开水传承《本草纲目》的智慧,主打“温和、安全、甘甜”,被称为“当代太和汤”。
农夫山泉则延续了对水源的强调。在此前采访中曾表示,农夫山泉白开水延续“从不使用城市自来水”的产品理念,取水自太白山。“这里的山泉水溶滤了岩层中的矿物元素,水体中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矿物质,口感清冽有点甜,适合长期饮用。”
在营销专家路胜贞看来,熟水目前与山泉水与纯净水做了很好的市场区分,也培养了消费习惯,熟水市场也有了自己的行业标准。“熟水正式与山泉水、纯净水并列成为三大主流水产品。”
跳出水源的“怪圈”
和其他软饮料不同,瓶装水很难在味道上做出差异。一直以来,巨头们的差异化竞争更多体现在水源上。
按照对人体有益程度排序,一般公认的结论是:天然矿泉水(来自地下深层)优于天然水(来自地表,如河、湖),天然水又优于饮用纯净水(公共供水系统),这个排序既是巨头们“斗法”的核心,也是中国瓶装水的演化路径。
2000年,农夫山泉宣称“停产纯净水,转为天然水!”打响了水源之战的*枪。
农夫山泉公开将天然水和纯净水进行比照,并用案例“证明”天然水更健康,气得娃哈哈以“不正当竞争”为由起诉农夫山泉,但天然水优于纯净水早已深入人心。
农夫山泉和娃哈哈还在对簿公堂时,康师傅学着农夫山泉搞了新品类——矿物质水。2008年,康师傅又增加了“优质水源”的描述,但此时,一篇名为《康师傅,你的优质水源在哪里》的文章却在网上传开。
这篇文章质疑康师傅的水可能是自来水,而非其宣传的“优质水源”。迫于舆论压力,最后康师傅公开道歉:水源确实是自来水。
也是这一年,农夫山泉将广告语改为“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进一步强化了其作为天然水的品类地位。
只是农夫山泉也没逃过被比较的命运。2013年,恒大冰泉问世,打出“不是所有大自然的水都是好水,我们搬运的不是地表水”概念,矛头直指农夫山泉的水只是天然水,而非天然矿泉水。
但想要生产矿泉水,需要有《矿产资源采矿许可证》,这个证又是业内公认的难以获得,这也让众多有证水企热衷于讲述自己的“寻水之旅”。
如今,熟水横空出世,硬生生地把水分成了“熟水”和“生水”两个大类,跳脱出了围绕水源竞争的“怪圈”。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徐坚指出,瓶装生水添加臭氧试剂消毒,存在溴酸盐残留隐患,今麦郎的熟水制作工艺既彻底杀灭铜绿等有害细菌,又不会产生溴酸盐问题。
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常委钟凯博士解释,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把溴酸盐列入2B级致癌物清单,这意味着没有确凿证据证明它能够导致动物和人患癌。
无论溴酸盐的致癌程度如何,对消费者而言,都是过于专业的名词。
但这并不影响消费者认为“熟水”就是比“生水”好,他们也不会觉得“熟水更适合中国人体质”这句广告语有违认知。
毕竟比起纯净水、天然水和天然矿泉水的差异,熟水和生水之分对中国人来说更清楚,企业们的市场教育工作早被做透了。
从定价来看,熟水的价格普遍在3元以下,切中的是中低端市场。对于不同的企业来说,切入熟水市场的初衷也不一样。
作为领头羊,2018开始,今麦郎凉白开连续9个季度保持行业增速*,2020年凉白开营收突破20亿元。熟水业务的崛起无疑能给正在冲刺IPO的今麦郎添柴加薪。
康师傅近几年一直屈居于农夫山泉和怡宝之后,如今布局熟水业务,或许也是想弯道突围。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按照康师傅的市占率,以及在品牌、团队、客户等方面的优势,应该能在短时间内对熟水市场实现全覆盖。
对于农夫山泉来说,下场做熟水除了拓展品类,更多是确保行业地位不被动摇。
在香颂资本董事沈萌看来,农夫山泉主动推出白开水这样的中低端产品,反向进攻对手的核心市场,既可以增加对手的竞争压力,也可以缓解农夫山泉自己的业绩压力。
结语
当一元的瓶装水消失,国内瓶装水迎来了消费升级。
数据显示,在德国消费市场,优质矿泉水占据瓶装水市场90%以上的份额,地表水比例很低。但在我国,瓶装水八成由地表水构成,优质矿泉水的市场份额不足20%。
在人均矿泉水消费量方面,德国居民是171升/年,意大利是179升/年。而我国居民对应消费量仅1.5升/年,不足上述发达国家的百分之一。
矿泉水成为即饮水细分赛道里增速最快的一支,竞争也最激烈。元气森林也在今年大力推广“有矿”矿泉水,试图与众多巨头一较高下。
目前,瓶装水行业的格局相对稳定,农夫山泉、怡宝、康师傅、百岁山、娃哈哈、冰露牢牢占据前六名位置。
但市场需要新故事,熟水撑起了新战场。
0824
要说“山寨”的*境界是什么?那一定是干翻原版。
前段时间,一条关于好丽友只针对中俄两国涨价,且核心配料上演“双标”的动态冲上了热搜。舆论哗然之际,网友们纷纷表示:“咱不差你这口,咱吃自个家的达利园。”
向来低调的达利食品,意外出了圈。想当年,达利食品正是靠着模仿好丽友推出“蛋黄派”迅速抢占市场,不仅势头碾压正主,更是一跃成长为休闲食品行业的*。
不扒不知道,深扒吓一跳。事实上,早在2015年,达利食品的净利润就已超过康师傅,是统一的3.54倍;2017年,达利食品的净利润超过蒙牛,比康师傅、统一和旺旺三家之和还要多。此外,达利的销售费用率、资产负债率也是同行业中*的,可以说,达利食品一直在深藏功与名。
好吃点饼干、可比克薯片、和其正凉茶……出一款火一款,达利食品或许不是业内最显眼的那个,但却是*钱的。庞大的产品矩阵,让达利被誉为“中国版雀巢”。
细究之下,这些食品都有“对标物”,可比克模仿乐事薯片,和其正对标王老吉,乐虎对标红牛。一言以概之,达利的模式就是四个字——“山寨爆品”。
但“抄袭”并不等于逆袭,能卖得比*还好的例子,更是*。令人称奇的是,专注模仿的达利,却总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那么问题来了,从当初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作坊,到如今的休闲零食龙头企业,达利食品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01
靠“山寨”成为零食*
每个传奇的开端,都是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暗藏汹涌。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位于沿海的惠安,更早感受到了氛围的变化。1989年9月,32岁的许世辉租来一间厂房,在惠安创建了一家小型食品厂,也就是达利的前身。
当时的食品普遍以散装称斤为主要销售形式,许世辉开创性地生产出包装设计精致的“美利牌”饼干,让消费者耳目一新的同时,也开始在福建省东北沿海地区大显身手。
1992年,惠安美利食品厂正式更名为“达利食品有限公司”,饼干生意做得顺风顺水;1996年,“达利”由一个区域性品牌,成长为全国性的知名商标;1997年10月,“达利”品牌被列为“中国公认*产品”;1998年,达利跨出省界,在成都开办了*家分公司。
尽管发展势头不错,但许世辉未雨绸缪,部署起了“转型”。彼时,随着人们生活的进步,传统食品市场不断萎缩,许世辉将目光锁定了食品的“休闲化”趋势。
恰逢2000年前后,韩国四大食品集团之一的好丽友进入国内,带来了一种叫做“派”的注芯蛋糕。柔软可口的夹心风味,让国人趋之若鹜之余,却又被高昂的价格拦在了门外。
许世辉意识到机会来了。抓住中国品牌中“派”的空白,经过两年研发,在知名度还不够,综合实力远远不及海外对手的情况下,达利在2002年成功推出达利园蛋黄派,且一个蛋黄派的价格仅要0.5元。
凭借低于好丽友三分之一的价格,达利在短短几年内就反超了好丽友。正是蛋黄派的成功,打开了许世辉的想象力,尝到甜头的许世辉如法炮制,四处出击。
2003年,继好丽友之后,达利食品推出薯类膨化食品“可比克”,正面迎战国外品牌品客和乐事。
由于出身本土,又有当红明星周杰伦作为代言人的加持,可比克很快赢得了消费者的心,彻底改写了薯片类市场只有进口产品的市场格局。在中国薯片市场,可比克的占比仅次于乐事薯片。
2004年,达利又打破外资企业在高端饼干领域独大的产业格局,率先推出带有坚果薄片的饼干“好吃点”,那句经典的广告词“好吃你就多吃点”,曾风靡全中国的大街小巷。
在休闲食品领域取得领军地位之后,2007年,达利食品又大举进军饮料行业,推出凉茶品牌“和其正”,直接对标王老吉和加多宝,宣传加量不加价;2013年,达利食品推出功能饮料乐虎,价格是红牛的一半,上演了黑马传奇,现在,红牛、东鹏特饮和乐虎,是国内功能饮料前三强。
2015年,达利在香港上市,当年营收高达169.09亿,净利润为29.12亿元;2018年1月,达利食品市值破千亿,许世辉坐上了福建首富的宝座。
“一直在模仿,却总是在超越”。单就不完全统计,近20年,达利这一根藤上,已经结出了七颗硕果:达利园、可比克、好吃点、乐虎、和其正、豆本豆、美焙辰,个个名头响亮。
在超千亿的休闲食品和饮料市场中,拥有一个国民级品牌的企业或许不少,可像达利食品这样拥有7个国民级品牌的,只此一家。
如此强大的品牌力量,达利可谓把“跟随策略”,运用得*。
02
“爆品”背后的硬功夫
对于达利的发家史,评价一直呈现两极分化。有人把达利比作“食品界的腾讯”,都是“多点支撑、全面开花”,也有人认为它只是个劣质模仿者。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不是所有品牌的跟随策略,都是有效的。比如娃哈哈用营养快线模仿小洋人、启力模仿红牛、HELLO-C模仿农夫山泉的水溶C100……从最终结果看,除了营养快线表现不错,多数连品类前五、前十的位置都抢不到。
同样的策略,为何达利能够成功,背后的方法论绝不简单。首先,达利非常善于分析和把握机会,达利会精心选取市场空间足够大且已经被验证过的品类,如此既可以快速占领消费者心智,还能避免新品折戟而带来的“沉默资本”。
同时,把这些可能浪费的试错费用,用以降低产品的成本,显然比高成本地去推广一个未知的产品更有利。正因如此,凡是达利食品进入的品类,几乎都是降价一半,而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也并没有影响到利润率,事半功倍。
最重要的是,与盲目多元化的企业不同,达利一直没有离开食品饮料这个核心战场,也从没有同时多线作战,而是保持着稳定的发展速率。经过审慎的调研和准备,每三到四年开拓一个赛道,精耕细作每一个品牌,彼此之间*独立,避免某个品牌失败给全局带来的牵连。
更丰富的产品矩阵、更广阔的商业布局,让达利的营收一直保持平稳增长,也让达利拥有了雄厚的抗风险能力。在旺旺的市值大幅度蒸发,康师傅受制于低迷的方便面业务之际,达利经受住了考验。
除了找准一个*品牌作为模仿对象外,达利始终保持着比对手更低的价格、始终采用全方位的明星代言“轰炸”,以及对终端渠道强大的掌控力,这些都是达利的制胜“杀手锏”。
在营销宣传方面,达利很早就有了“明星带货”的意识。许晴之与达利园蛋黄派,周杰伦之与可比克、高圆圆之与优先乳、陈道明之与和其正等,既有知名度的号召力,也符合品牌调性。
此外,达利还设计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广告词,“好吃你就多吃点”“清火气,养元气”等,至今都是广告学的经典案例。
在渠道拓展上,达利又展现了非凡的格局。达利对于经销商的让利程度是业内出名的,要知道,达利给予经销商的出厂价,仅为零售价的约50%。相较而言,加多宝>55%,旺旺>60%,蒙牛蒂兰圣雪>60%(数据来自为三钱数据实验室)。
更低的出厂价,意味着达利食品给予经销商的让利更多,无疑让渠道商更愿意推广及销售达利食品的产品。
通过这种方式,达利掌握了超5000家经销商,进而把控了超200万个终端网点,几乎覆盖了全国所有的县级市场。
与之匹配的是21家子公司、30多个食品饮料生产基地,这些自有工厂均紧邻达利的经销商、直销商超及终端市场,不仅缩短了产品的上市时间,还可以更容易地获取客户反馈,迅速改善产品。强大的网络优势,也成为了达利后发制人的关键。
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了模仿的表象,却没有看到爆款制造背后的硬功夫。而这身功夫,才是达利立足的核心。
03
新趋势下的危机与挑战
当然,没有永远不倒的企业,也没有永远灵验的商业模式。即便是看似无往不利的达利,也要不断面临挑战。
近年来,随着快消品行业的日新月异,达利遭遇到了*的冲击。当下,达利要面对的,是每年推出新品超过50万款的快消品市场,供需形势已经反转,竞品越来越多,单品周期和规模普遍缩水。
而如今的消费主力也变成了可能是最难以琢磨的95后一代,这些都让创新变得至关重要。在层出不穷的产品之中,消费者追求的,不再是“千篇一律的皮囊”,而是“独特的灵魂”,模仿之路已然行不通。
这种情况下,价格再优惠、广告力度再强、渠道铺货力度再大,都无济于事。就在承德露露、养元饮品、会员果汁等老牌企业持续性衰退之际,喜茶、元气森林、三顿半、王饱饱等“后浪”一茬茬疯狂冒了出来。
这些新品牌要么立志做成熟品类的革新者,要么摩拳擦掌成为新品类的定义者,无论是在包装、形状、口味,还是理念、服务上,都在持续进行颠覆。
正如财经作家吴晓波所说:“今天在消费品市场看到的这些变化是体验大于必需,颜值大于功能,口碑大于品宣,当这些发生时,在过去二三十年中建立了自己品牌价值的传统消费品公司,完全找不到去向。”
裹挟在其中的达利,也未能例外。2017年到2019年,达利的营收增速分别为10.99%、5.41%、2.48%,增速逐年下降;2021年,尽管达利食品的营收再创新高,但净利同比下降3.2%至37.25亿,这是达利食品自2012年披露业绩以来,*出现年度净利润负增长。
很显然,推出了很多年的达利园、可比克、好吃点等单品已经进入了品牌老化阶段。在主营业务显出颓势的情况下,达利将增长的希望放在了另外两大业务——家庭消费(涵盖美焙辰及豆本豆)和即饮饮料业务(涵盖乐虎及和其正)之上。
与达利早期的产品不同,豆本豆和美焙辰更符合新时代的健康理念,达利对此寄予了厚望。然而,豆本豆虽然增长迅速,但前有维他豆奶围堵,后有伊利植选浓香豆乳、维维豆智豆勇等品牌追击,日子并不好过;美焙辰所代表的短保面包领域,与之抗衡的是“中国面包*股”的桃李面包,以及数以千万的线下烘焙糕点店,压力巨大。新业务能否成为达利日后的“主要驱动引擎”,还未可知。
模仿战术再成功,也终究要转变到真正的创新上来。习惯作为跟随者进行弯道超车的达利,是时候做出长远改变了。
许下“创造*流民族品牌百年企业”宏愿的达利食品,能否继续延续奇迹,一切自有时间证明。
0823
投资界(ID:pedaily2012)3月15日消息,近日,中博瑞康(北京)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中博瑞康”)宣布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远翼投资领投,老股东创新工场持续加码。
本轮融资将用于扩建全新的研发设计研究院(含研发中心、 设计中心、测试中心、数据中心、客户服务中心、售后服务中心)及扩充研发管线,进一步建设完善上海生产基地的全自动设备、GMP级别一次性耗材,GMP及临床检验级别液体生产产能管理,扩充现有产品的技术服务以及多种细胞与基因药物研发企业的定制工具开发与定制服务开发, 开展多元市场推广, 以满足近期急速增长的细胞与基因药物的多管线差异化原创产品开发和药物加速申报及产能有序扩张对智能自动化系列一次性工具的要求,满足多种GMP级别细胞制备广大市场需求。
中博瑞康多年来持续专注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的国产工具研究和开发,是能够提供细胞制备工具整体解决方案的头部国产品牌企业。基于创始团队对CGT行业的研发、 生产及服务的深入了解,中博瑞康致力于协助客户实现细胞制备产业化的“连续性、封闭性、一次性、一致性、可放大、自动化、模块化、医疗器械化”,全力推动国产替代。公司已经推出细胞制备工具家族系列化产品,覆盖细胞自动分离、培养、洗涤、程序化分装、冻存以及复苏。同时针对不同客户不同管线的特殊要求,提供各流程GMP模块化拼接, 实现快速,高效和差异化的各种GMP级别细胞标准化制备。
中博瑞康创始人魏东兵曾在医疗器械领域著名世界500强企业深耕13年,后接任美天旎中国区负责人,在自动智能设备和一次性耗材,尤其是多品项多学科细胞与基因药物开发应用场景及产业化领域有丰富经验。魏东兵在多年前创立了中博瑞康品牌,并于2021年整合为“中博瑞康(北京)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将中博瑞康团队建设成为国内具有领先优势的兼具对细胞制备工具需求深入洞察、兼具卓越的商业化能力,兼具一线外企研发、生产管理经验的高端人才聚集的管理团队。
远翼投资医疗大健康负责人高颖表示:远翼对生物医疗领域持续看好,细胞与基因治疗是肿瘤治疗的新范式,将为重大疾病和罕见病患者带来巨大的临床获益。国内细胞疗法企业将迎来生产转化和工艺落地的需求爆发期。中博团队长期专注于细胞制备工具研发,并坚持持续创新,我们期待中博团队推动细胞制备体系的国产化进程,给行业带来更多赋能和提升。
创新工场肖海表示:创新工场天使轮投资中博瑞康以后,我们很高兴看到公司持续高速发展,率先完成自有产能的建设,接到了国内外一流细胞和基因治疗创新药企和CDMO的订单,并在去年12月开始批量交付。以魏总为核心的管理团队,行业经验丰富,执行力强,非常符合国内生命科学行业的发展现状。我们相信中博瑞康会随着细胞和基因治疗行业一起腾飞,非常欢迎远翼一起来参与公司的发展,帮助公司成长为国内细胞和基因治疗工具行业的领导者。
0821
半导体制造设备交付延期早已经不是“新闻”,但来到2022年,全球芯片短缺和制造设备短缺之势仍在蔓延,而且短期内似乎没法解决,更长的设备交货期也意味着产能提升更慢,芯片缺货涨价依旧是一场攻坚战。但在这样的背景下,国产半导体设备却迎来了大秀拳脚的好机会。
01 半导体设备交期大幅延长
当下,与全球芯片短缺相对应的,半导体设备交期延长的消息也此起彼伏。设备交期如雾里看花,有的是1年,2年不等,而且还在延长。
据业内从业人士透露,现在半导体测试ATE设备交期普遍超过6个月,比较抢手的测试设备订单已经排到2024年。不止是ATE设备,探针台的交期也普遍超过12个月。这主要由于主流机台都是日本生产,其保守稳健的生产方式,导致其生产远远跟不上市场需求。
半导体测试设备大厂爱德万测试台湾董事长暨总经理吴万锟日前表示,受到逻辑芯片需求强劲,爱德万今年芯片自动化检测设备创下历年最佳接成单,但也受到芯片及部分原材料短缺影响,设备交货期拉长至少要半年以上,他还强调,受到成本上扬影响,公司不排除在新年度调涨测试设备价格。
而半导体设备龙头应用材料也表示受到零部件短缺等问题,据介绍,本季度应用材料总共增加了13亿美元,积压总量达到了巨大的80亿美元,这也说明即该公司2022年的产能接近售罄。
据证券时报的报道,在化合物半导体领域,上游关键的MOCVD设备受零部件供应紧张的影响,交货周期再度延长,最新需要至10个月左右。
可以说,几乎所有的设备交期都延长了,半导体设备抢夺战早已打响,客户纷纷提前下单,订单积压已经是业内常态。去年基本所有的半导体设备供应商都赚的盆满钵满,举个例子,在2021年,ASML出货了286台光刻机,创造了186亿欧元的营收,其中仅EUV光刻机就达到了42台。据SEMI预测,2021年和2022年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额将分别达到953和1013亿美元,同比增长34.1%和6.3%。
ASML过去十年财报数据一览
02 不止抢新设备,二手设备甚至更“香”
当下,无论是晶圆代工厂还是IDM厂商,甚至是部分Fabless企业都在进行扩产、建厂,成熟节点也是一大方向。但问题来了,如果要扩大旧芯片的生产能力,这些买家就要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要么进入新设备的漫长等待周期,主要设备制造商的交期都没有缩短的迹象;要么是购买旧的二手设备,但二手设备现在也很紧俏。
其实从2016年开始,对制造芯片的新旧设备的需求都在增长。新设备交期延长直接推高了二手设备成交价和成交量,部分二手设备的翻新交付价格已经接近新机甚至超过新机。当下的二手半导体设备交易市场可谓是“量价齐升”。例如,佳能FPA3000i4,一款1995年生产的光刻设备,用于在芯片上蚀刻电路,2014年10月它的价值只有10万美元,而现在已经涨到了170万美元。
去年的汽车芯片短缺使我们意识到,我们使用的产品中大多数芯片都是用较老的制造技术制造的,有很多是在二手设备上生产的。据SDI Fabsurplus的老板Howe估计,全球可能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微芯片是在二手设备上制造的。SurplusGLOBAL首席执行官 Bruce Kim曾表述,公司在过去20年中回收了40,000件工具。
所以不仅仅是如应用材料、KLA等半导体设备大厂商去年赚到手软,据全球领先的二手半导体设备商SurplusGLOBAL中国区总经理陈真告诉半导体行业观察,“SurplusGLOBAL 2021年的全球销售额比2020年接近翻番,中国区销售额翻番。二手半导体设备如此火热的原因,优势主要体现在交期短上面。”
03 转用国产设备或许是一个出路
在全球半导体设备需求暴涨,而新设备和二手设备都缺货的情况下,再加上国产替代和国外供应链紧张的红利之下,国产半导体设备公司真正迎来了产业化的大机遇。据了解,现在许多国产半导体设备公司的订单也爆满,产品交货期普遍延长。
陈真直言道,现在部分少量国产设备已经在性能上赶上了国外原厂设备,而且交期方面相对较好,客户的认可度也随之增高,相对应的这部分二手设备在国内的售价会低于国外的售价,或者说他们的存在就给某一类型设备的价格设了天花板。
纵观整个半导体生产设备行业,国产半导体设备企业已经在大部分半导体生产设备环节中布局和渗透。集成电路制造设备通常分为前道工艺设备(芯片制造)和后道工艺设备(芯片封装测试)两大类,前者主要包括六大工艺步骤,分别为:热处理、光刻、刻蚀、离子注入、薄膜沉积、机械抛光,所对应的专用设备主要包括快速热处理/氧化/扩散设备、光刻设备、刻蚀/去胶设备、离子注入设备、薄膜沉积设备、机械抛光设备等。其中,光刻设备、刻蚀设备、薄膜沉积设备以及离子注入设备是同列为前道四大集成电路制造关键设备。后者主要是封装设备和各类测试设备。
目前,去胶设备、清洗设备、刻蚀设备等产品国产替代率较高,而涂胶显影设备、光刻设备则主要依赖进口。
在热处理设备领域,根据Gartner统计数据,2020年应用材料市占全球第一,占比约69.72%,全球第一。国内方面,2020年屹唐股份快速热处理设备的全球市场占有率为11.50%。在干法刻蚀领域,公司2020年凭借0.1%的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第十。
在光刻机领域,我国起步更晚一些,不过国内光刻机已经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上海微电子的SSX600系列步进扫描投影光刻机,可满足IC前道制造90nm、110nm、280nm关键层和非关键层的光刻工艺需求。该设备可用于8寸线或12寸线的大规模工业生产。
在蚀刻设备领域,中微公司等已占据 20%左右的市场份额。中微公司此前曾表示,这几年公司的刻蚀设备在国内主要客户端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在逻辑集成电路制造环节,公司开发的12英寸高端刻蚀设备已运用在国际知名客户65纳米到5纳米等先进的芯片生产线上;同时,公司已开发出小于5纳米刻蚀设备用于若干关键步骤的加工,并已获得行业领先客户的批量订单。而其也表示,目前公司刻蚀设备交期较过去有所延长。
去胶设备方面,我国已完成大部分国产替代,屹唐的干法去胶设备全球市占率超过30%,全球第一,在国内则占据90%的市场。
离子注入设备约占前道晶圆设备市场的3%份额,在这方面,国内万业企业旗下的凯世通已在2020年12月,与同芯成科技签署了3套集成电路制备用离子注入机订单,并于今年1月获客户约7亿元批量设备订单;中电科旗下的中科信在某些12寸晶圆产线上获得工艺验证。离子注入机的国产化仍处于快速起步阶段。两家公司目前均有离子注入机台导入客户验证,有望弥补国内半导体设备行业的短板。
薄膜沉积设备方面,中国的国产化相对还较低,北方华创CVD、PVD等相关设备已具备28nm工艺水平,拓荆科技CVD和ALD相关设备已成功应用于14nm及以上制程集成电路制造产线,和更先进制程的产品验证测试。
CMP技术,即化学机械抛光,国内厂商已具备一定替代能力:华海清科已有12英寸和8英寸的CMP设备,并已导入中芯国际、长江存储等一线制造厂商,中电科45所的8英寸设备也已导入中芯国际、华虹等厂商的产线,国内CMP设备市占率提升正当时。
在涂胶显影设备方面,主要被日本东京电子(TEL)所垄断。国内的芯源微的涂胶显影设备,作为国产化设备已逐步得到验证及应用,实现小批量替代。公司该类设备陆续获得了上海华力、长江存储、武汉新芯、中芯绍兴、厦门士兰集科、上海积塔、株洲中车、青岛芯恩、中芯宁波、昆明京东方等多个前道大客户订单。
前道检测设备方面,精测电子、上海睿励、中科飞测、东方晶源、匠岭等厂商都有产品实现突破。精测电子在互动易回复投资者称,公司于2021年7月份出机某头部晶圆厂的12英寸独立式光学线宽测量设备(OCD)、12英寸全自动电子束晶圆缺陷复查设备(Review SEM),目前验证进展非常顺利。
集成电路制造前道晶圆加工领域用清洗设备主要被日本迪恩士(DNS)等厂商所垄断,盛美股份、北方华创已有所市占,至纯科技能提供28nm节点的全部湿法工艺设备,芯源微生产单片式清洗机Spin Scrubber 设备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多个重要客户处获得批量重复订单,成功实现进口替代。该类设备已在中芯国际、上海华力、厦门士兰集科等多个客户处通过工艺验证,并已获得国内多家 Fab 厂商的批量重复订单。
在后道设备中,封装所需的设备类型较多,主要包括贴片机、划片机/检测设备、引线焊接设备、塑封/切筋成型设备等。2021年9月,国内封装设备企业凌波微步获千万融资,打入国内封测龙头。凌波微步主要生产传统封装引线键合过程中所使用到的 IC 球焊设备。据了解,IC球焊机是封装设备市场难度最高的核心设备。此前凌波微步李焕然称,公司产能压力很大,正在逐步扩大产能,预计2022年产能能够达到1500台至 2000 台。
后道测试设备又包括三类:ATE测试机、探针台(prober)、分选机(Handler)等。其中ATE测试机是测试的核心设备,在这方面,国外的泰瑞达和爱德万双寡头在ATE设备领域占据95%以上的市场份额。国内长川科技、华峰测控等上公司在这领域也有了较深的发力。此外,2020年底摩尔精英完成了对ATE测试机台设备VLCT与团队的收购,目前有现成的机台。据悉,摩尔精英的VLCT/ME-T0设备已经过20多年的迭代研发,测试出货了100多亿颗芯片,这些机台是为“量产”而生,能覆盖70%芯片种类的测试需求,包含digital、analog、mixed signal、RF等,在MCU、电源管理芯片、混合信号芯片与IoT芯片的测试上有非常好的优势。目前摩尔精英的VLCT设备已经在国内前三的芯片设计公司投入量产,多家国内芯片设计企业已经在使用VLCT进行量产,同时国际市场开展顺利,成功打入全球前三的射频国际巨头供应链。
所以如前文所述,几乎所有半导体制造设备交期都很长,许多的测试机台交期都在一年之久,选用国内的半导体制造设备(如现成的测试机台)不失为另一种好的选择。
04 结语
近年来国内半导体设备厂商的技术水平实现快速突破,国产替代也在加速中。但国内半导体设备总体来看,还与国际面临着很大差距,国内设备厂商应抓住国产化这个契机,向“专精”方向发展,同时也要走向国际化,更长远的发展。
0820
3月11日,热门中概股走低,陆金所(LU.N)跌8.7%,满帮(YMM.N)跌6.3%,爱奇艺(IQ.O)、新东方(EDU.N)跌超5%,Boss直聘(BZ.N)跌超4%,理想汽车(LI.O)、哔哩哔哩(BILI.O)、再鼎医药(ZLAB.O)跌超3%,微博(WB.O)跌2.7%,拼多多(PDD.O)、阿里巴巴(BABA.N)跌近2%。滴滴出行(DIDI.N),雾芯科技(RLX.N) 盘中一度跌超30%,股价持续震荡,刷新历史低位。
3月10日晚,一场突如其来的暴跌袭击了在美上市的中概股。
当晚,阿里、京东、拼多多、B站、爱奇艺、贝壳、蔚来等公司股价纷纷暴跌。其中,贝壳跌近 24%,爱奇艺跌近 22%。京东遭遇了在美上市以来最大跌幅,下跌将近16%。
中概股集体大跌的根源,来自于昨晚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简称SEC)依据其此前出台的《外国公司问责法》(简称HFCAA),将百济神州、百胜中国、再鼎医药、盛美半导体、和黄医药列入了“预定摘牌”的暂定清单。
而企业进入这个名单,就意味着该企业未来将有可能不得不从美股退市。
那么SEC的公布的监管细则是什么?对中概股会产生哪些影响?大规模的退市潮会发生吗?本期《风暴眼》为您解读,中概股的“遇袭”前后。
何为“预定退市”?SEC规则详解
时针拨回到2020年12月18日。当天,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外国公司问责法案》。此后,中概股在美国市场走向便开始扑朔迷离。
法案规定,在美国上市的外国公司的审计机构,必须接受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对其审计工作底稿的检查。如果外国公司连续3年未能通过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的审计,将被禁止在美国任何交易所上市。
同时SEC还要求在美上市的外国公司必须披露是否由政府实体拥有或控制,并提供审计检查证据,同时以可变利益实体(VIE)上市的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信息披露。
随后信息披露细则和监管框架逐步完善,问责法案几乎成为专门针对中概股的法案,因为据PCAOB官网的数据,在法案正式签署前,PCAOB无法获得审计底稿的276家上市公司里,九成都是来自中国的企业。
在去年美国公布《外国公司问责法案》细则后,中 美之间曾经就此问题进行过协商。但由于美方执意要求法案被无条件许可,中国不能进行任何干预,这与我国的《档案法》、《证券法》、《保守国家秘密法》等法律均有冲突,因此双方无法达成一致。
以《证券法》为例,对非涉密的中概股公司,能否接受PCAOB的检查,尚需要根据中国证监会对《证券法》第一百七十七条的具体执行准则及执行情况来确定,因为:
(1)《证券法》规定,“未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和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向境外提供与证券业务活动有关的文件和资料。未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和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向境外提供与证券业务活动有关的文件和资料”;
(2)《档案管理的规定》规定,“在境外发行证券与上市过程中,提供相关证券服务的证券公司、证券服务机构在境内形成的工作底稿等档案应当存放在境内”。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昨夜被纳入“预定退市”名单的5家企业不会立即退市,因为只有连续三年使用未经PCAOB审查的审计机构,除牌才有可能发生。由于SEC要以中国公司提交的2021年年报为基础,审计检查工作直至现在才正式进行,此次五家企业面临的“预定退市”也还有三年的“缓冲期”,证明自己不具备被摘牌的条件。
比如“预定退市”名单里的再鼎医药今早就发布公告回应称,公司被暂时性认定并不意味着公司将会被SEC从纳斯达克交易所除牌。百济神州、盛美半导体也均在积极寻求解决方案,致力于满足美国SEC要求。
但百胜中国则在港交所称,除非法案修订将其排除或审计师进行全面核查,否则其普通股将于2024年初从纽约证券交易所退市。
“目前公布的这几家企业主要是医药和半导体行业。这两个行业主要是技术驱动型,就有美国的政治考量在里面。《外国公司问责法案》本身政治意味就很强,是在中 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发生的,已经获得美国国会的通过,很难调整。”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在直播连线里告诉凤凰网《风暴眼》。
这次被“预定退市”的五家企业,还只是被识别企业中的第一批,随着4月前中概股企业陆续提交年报,未来被“预定退市”的企业预计会越来越多,2024年“三年之期”一到,中概股若无法解决审计底稿问题,有可能会引发集中退市的结果。
证监会回应反对“证券监管政治化”
专家解析中概股回归上市可能
3月11日,证监会就美方“依据《外国公司问责法》认定了五家在美上市公司为有退市风险的‘相关发行人’”作出回应:
证监会表示,尊重境外监管机构为提高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加强对相关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但坚决反对一些势力将证券监管政治化的错误做法。
此前,在美国证监会(SEC)公布了《外国公司问责法》实施细则时,中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曾表示:
中 美双方在中概股审计监管领域一直在开展合作,也曾通过试点检查探索有效的合作方式,为双方打下了较好的合作基础。但是,美国一些政治势力近年来把资本市场监管政治化,无端打压在美上市中国企业,胁迫中国企业退市,这不仅有悖于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和法治理念,也损害了全球投资者利益和美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地位,是一种“多输”的做法,对谁都没有好处。
分析人士称,美国坚持通过法案查阅海外赴美上市公司的会计底稿,其实就是对产业链信息及其股东信息的掌控。
“对于中概股的这些企业,他们要做两手准备,一方面积极向两国监管部门去沟通协调,另一方面按照双方的要求,做好信息披露。不能做到披露要求的企业要做好退市的准备,回归港股或A股都是一个选项。目前A股相关的制度建设正在加快推进,正尽可能地增强包容性,规避短板。”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告诉凤凰网《风暴眼》。
中概股过去一年状况如何?
中概股走跌并非一夕之间。
凤凰网《风暴眼》梳理发现,特朗普正式签署《外国公司问责法案》以来,242家中概股出现不同程度走跌,171家企业股价几近腰斩,更有32家企业跌去90%。
这32家企业中,多以教育行业为主,掌门教育跌99.05%,高途跌97.17%、好未来跌96.48%。教育行业之外,房产、电商、科技、金融等领域都出现暴跌。
房产领域,房多多跌95.82%、优客工场跌94.41%;金融领域,天睿祥跌96.42%、百达通跌96.39%;电商领域,拼多多跌76.15%、寺库跌85.68%、阿里巴巴跌去64.86%。
还有部分热门股,比如腾讯音乐大跌78.59%、哔哩哔哩跌73.62%、唯品会大跌71.14%、京东跌36.50%。
从时间上看,去年美政府关于《外国公司问责法案》细化的两个时间点,均引发了中概股的集体大跌。
2021年3月24日,美证监会通过《外国公司问责法案》临时最终修正案,并征求公众意见。该修正案细化了对材料提交和信息披露的要求,要求公司证明自己并非由外国政府实体拥有或控制,要求披露有关审计安排和政府影响力的信息,并重申正积极考虑如何实施HFCA法关于强制退市要求的途径。
彼时中概股普跌。热门股中,腾讯音乐大跌27.08%,唯品会大跌21.43%,爱奇艺下跌19.58%。小鹏汽车、小牛电动、理想汽车、蔚来汽车、玖富、迅雷等个股当天收盘也均下跌超过10%。
而随着12月《外国公司问责法》监管细则最终修正案的定稿,中概股再次出现大跌。
美东时间周四(12月2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通过了修正案,最终确定了《外国公司问责法案》(Holding Foreign Companies Accountable Act,简称HFCAA)的实施规则。
法案要求在美上市的外国公司向SEC提交文件,证明该公司不受外国政府拥有或掌控,并要求这些企业遵守美国上市公司会计师监督委员会(PCAOB)的审计标准。包括提供上市公司审计底稿等信息。
法案还要求外国发行人在其年度报告中为自己及其任何合并的外国经营实体提供某些额外的披露。该法案称,如果外国上市公司连续三年未能提交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所要求的报告,允许SEC将其从交易所摘牌。
12月2日当天,274只中概股总市值一夜蒸发近7000亿人民币(1083亿美元)。截止2021年12月3日收盘,美股全线收跌,道指跌0.17%,纳指跌1.92%,标普500指数跌0.84%。滴滴跌逾22%,雾芯科技跌16.7%,爱奇艺、理想汽车跌近16%,蔚来跌逾11%,小鹏汽车跌超9%,拼多多、阿里巴巴跌逾8%。
昨日“预定退市”名单公布后。中概股更是出现单日最大跌幅。
但中概股的“流年不利”,除却大环境的影响,也与其自身财务表现,以及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密切相关。
以阿里巴巴为例。
2020年是阿里巴巴最风光的一年,自从2019年底在港交所二度上市后,这家中国互联网巨头便走向了登顶的道路。
随着蚂蚁金服官宣上市计划,刺激着阿里巴巴在港股与美股的同步上涨。
2020年7月,阿里巴巴港股市值突破五万亿港元,成功超越腾讯成为中国市值第一大公司。10月,阿里巴巴持续上涨,股价最高达到309.4港元。
与此同时,阿里巴巴在美股也一路水涨船高,股价最高达到319.32美元。
鲜花着锦、烈火烹油里,阿里巴巴的高光定格在这一刻。正当更多的投资者等待蚂蚁金服IPO成功,参与到这起财富盛宴中,蚂蚁金服的上市计划却被意外叫停,至此,阿里巴巴开始走下坡路。
2021年,被称为“反垄断大年”,为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监管重拳不断落下,互联网行业恰恰身处风暴眼当中,阿里巴巴首当其冲。
先是因实施二选一垄断行为被罚182.28亿元,接着和阿里强关联的超级主播薇娅、雪梨因为“税收事件”黯然收场,在各种不利因素影响下,淘宝天猫首现负增长,重投入新业务尚未盈利,净利润出现下滑。
美东时间2月24日,阿里巴巴公布2021年第四季度财报。数据显示,其实现收入2425.80亿元,同比增长10%,为2014年上市以来最低单季增幅;实现净利润204.29亿元,同比下降75%,被瑞信称为“令人失望”。
宏观经济承压、竞争加剧、支出增加与监管等多方面因素叠加,造成了阿里巴巴跌跌不休的局面。
在昨夜中概股再次大跌的情况下,阿里巴巴美股也随之大跌7.94%,股价为92.92美元,相比于2020年10月319.32美元的高点,已跌去了70.02%。
而此前一直被市场视为电商优等生的京东也无法独善其身,虽然前三季表现良好,但其美股走势大体上也是向下,但并未向阿里巴巴一样大幅下滑。
然而,3月10日美股盘前,京东发布的2021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显示其业绩大幅变脸,当季净亏损52亿元,叠加“预摘牌名单”的影响,京东大跌15.83%至52.52美元,相比于其去年108.29美元的高价,已跌去了47.12%。
近一年来,中概股的大跌同时也影响了港股科技股的走势。
与阿里、京东的走势相近,2021年2月19日,腾讯港股股价达到最高点750.7港元后,腾讯也从“小甜甜”变为了“牛夫人”。
事实上,从基本面来看,腾讯没有太大变化,手握QQ和微信两款国民产品,腾讯的主营收入依然是游戏。
可一年多的时间里,腾讯的股价却从750.7港元跌到了370.6港元。
观察过去走势,每当游戏领域里的政策出现风吹草动,腾讯的股价就随之起伏,说明市场对腾讯的担忧主要还是集中在游戏版号限制等政策因素上。
中概股是否迎来抄底良机?
大跌之后,中概股是否迎来“黄金坑”?
交银国际董事总经理、研究部负责人洪灏向凤凰网《风暴眼》直言,昨晚中概股的大跌远远超出了市场的预期,“我们在去年展望今年的时候,觉得中概股的估值非常低。同时,之前的一些风险其实已经暴露了,比如中国的监管已经没有那么强了,美国的监管是之前就有的,包括《外国公司问责法案》也是已经有的。但是现在美国不断把新的中概股加入到监管的范畴里,是远远超出了大家的预期的。”
洪灏认为,现在做判断还为时过早:“毕竟最后可能所有中概股都被波及。最后这些中概股可能都要回香港上市,那么它们的股东就需要换血,从美国的投资者换为香港投资者之后,它们股价的波动性就会非常大。”
“市场未来的波动性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承受的。有的人认为已经跌了80%了,估值很便宜,要去抄底。但是现在去抄底是逆势而行,我不建议普通投资者这样做。”洪灏说,“不要立于危墙之下。”
不过,在偏悲观预期之外,市场上也有重量级资金选择了提前入手。
在中概股整体表现弱势,导致市场整体低迷,资金避险情绪升温的同时,芒格在抄底阿里,“而中国巴菲特”段永平则在抄底腾讯,去年8月他就曾发文表示“今天买了点腾讯控股,再跌再多买些。”
3月8日,段永平再度发声:“我计划每掉 10% 加一次仓。”他还补充道:“腾讯目前占我比重还非常低,目前对我的吸引力还没到让我卖掉任何别的股票去换的地步,但再掉几次说不定我就要认真想想了。”
在接受凤凰网《风暴眼》采访的时候,管清友同样认为当前的中概股已经明显出现了低估的情况。
管清友表示,“抄底这个词不能随便说,因为‘底’不是抄出来的,是‘走’出来的。但其实从长远来看,真正有价值的公司其实无惧短期下跌或者短期振荡的。”
管清友同时强调,“虽然从交易层面来看,现在港股面临严重的流动性危机,在美上市的中概股也面临着监管风险,但是中概股当前股价所代表的公司价值已经严重失真了,价值已经被严重低估了。”
0819
在中国勉强维持12年的美国品牌,还是撑不住了。
最近全国多家GAP关店,不光牛仔裤打折到48元一条,就连店内用品也要卖了换钱:
灭火器15元一个,梯子200元,半人模特100元。
顾客到门店疯狂抢购,还把战绩发到网上,安利网友快去薅羊毛:“GAP闭店清仓,均价14元,1杯奶茶的快乐。”
线上疯狂只是表象,有人到相应门店扫货,却发现即使*打到1折,GAP也门可罗雀。
相比于*时期的163亿美元营收,GAP早已连年关店、营收下滑。
甚至有专业人士指出:“这么无聊的品牌,没有业绩跳水就该谢天谢地了。”
曾在全球开店,奥巴马都被圈粉的快时尚巨头,到底是怎么垮下来的?
被美国总统捧红,
却成了中国“大路货”
谈起身世,GAP是快时尚鼻祖。
当年在上海熙熙攘攘的南京路,闪着巨大电子屏的佐丹奴、班尼路,都是GAP的模仿者。
不仅奥巴马经常带着家人去逛GAP门店,性感女星莎朗·斯通还穿着GAP的白衬衫走红毯,麦当娜做过它的代言人。
截止2000年前,GAP及旗下品牌共同组成了一个门店数近4200家,一年营收超163亿美元的跨国时尚巨头。
但没想到,这位正主来中国后画风突变,洋品牌的高端滤镜居然毫无作用。
因为GAP一开始就不看好中国市场,在1995年进军亚洲时忽略中国,先去了日本。
这个错误的战略,直接让它被称作“日本GAP”的优衣库反超,还失去了进入中国的先机。
等到2010年来中国时,ZARA、H&M、优衣库已经三分天下,GAP比H&M和ZARA晚4年,比优衣库晚了8年。
这个时间差让GAP严重低估了中国人对快时尚品牌的苛刻程度。
在上新速度上,GAP被ZARA吊打。
在GAP之前,国人对快时尚的定义就是ZARA。
ZARA有600多名设计师,一件衣服从出设计稿到上架,只需要两周;强大的物流系统还能让所有产品从下流水线到消费者买单,不超过36小时。
而GAP的产品设计时间是ZARA的两倍,打版流程需要与外部企业协同完成,最终出货时间是ZARA的5倍。
因此有数据统计,消费者每年会逛ZARA门店17次,但给GAP的机会只有4次。
论起衣服品质,GAP也干不过优衣库。
一位职业代购曾透露,他经手快时尚品牌,虽然几家在品质上没有特别大的差别,都有长短袖、线头、污渍等问题,但优衣库的品控非常严格,所以几乎没遇到过有关质量的客户投诉。
但GAP被吐槽最严重的就是衣服的质量:“二三十可以搞批发。”
GAP没有自己的工厂,所有产品都是从固定的代工厂拿货,因此质量监管是个大问题。
最严重的一次,GAP召回了2749件婴儿T恤,原因是印花中含有不安全成分。
有媒体曾这样总结:优衣库性价比高,基本款丰富,H&M便宜,GAP没什么优势可言,就是吃美式休闲风格的老本了。
因此很多人只有打折时才会到GAP去转一转。
但没想到GAP的性价比也是个伪命题。
一言不合就打折,
GAP的“伪性价比”
在美国时,GAP是一个国民品牌,能以一己之力承包所有阶层、所有家庭成员的衣橱。
实用加时尚,就连张国荣也穿GAP。
普及度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性价比。在美国网站上,至今还有20.99美元一套的衣服。
但在中国,这种*的性价比不见了。
一件儿童卫衣标价399元,随便一条裤子499,就算现在打骨折,很多人也觉得不值。
究其原因,是身为洋品牌的GAP,宁愿打折,也不降价。
中国人爱给洋品牌上高端滤镜,GAP也不愿意放弃这样的高端红利。
因此中国的GAP,在品牌调性设计上,是追求高端的:门店装修用的是美式极简风格,拍广告片请的是周迅、刘雯、林俊杰。
诡异的是,追求高端的GAP,却还放不下性价比。
因为它很清楚,中国消费者喜欢性价比,只有价格优势才是*的优势。
因此GAP延续了在美国的打折策略,最频繁时每隔一周就打折,同一件衣服还可能从7折降到5折甚至3折。
原本是过期不候的打折促销,就这么被GAP玩坏了,大家不急着去GAP扫货,而是等着它“下周更便宜”。
失去自我的疯狂打折背后,是一个更大的问题:去库存难。
习惯了制作大量基本款的GAP,不如ZARA好看,也不如优衣库百搭基础,是最容易积压库存的。
但上新时都卖不出去,沦为老款后,就算打折也很难打动顾客。
因此GAP的打折,其实更像营销策略失效后的回笼资金,不仅有满减、折上折,还要在门口放一个*箱,让消费者抽一张优惠券,赶紧把碍眼的失败款带走。
对打折促销的依赖,严重伤害了消费者对GAP的品牌认知。
有行业人士分析:“折扣力度越大,消费者越清楚品牌底线在哪里。如今很多消费者已经不愿意按原价购买商品。”
因为贪心,GAP用“伪性价比”的方式欺骗消费者,却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从国际*变成薅羊毛专属,口碑和赚钱能力逐年下滑。
2014年,GAP还被《福布斯》评为“未来十年可能消失的十个时装品牌”之一。
设计摆烂,GAP的致命伤
虽然到中国已经12年,但很多人对GAP的印象还是只有“GAP”3个字母的卫衣和T恤。
品牌最怕的不是老,而是一成不变的固守。
对于这种迂腐的做法,GAP的前设计总监瑞贝卡贝曾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说:“Gap从来不是设计导向公司,设计师实际上处处受限。”
这严重影响了中国人的购物体验。
国人感受最明显的,就是在GAP经常找不到适合自己身材的衣服。
很多人吐槽,GAP是给大码女孩设计的:“本来穿中号,到了GAP就连加小号都大。”
问题更严重的是男装区,几乎每一件GAP男装都是按照西方人的宽肩膀设计,海报上看到的挺拔有型,到中国男人身上就变成了猥琐邋遢。
其实早在来中国以前,GAP就和400多家中国服装工厂有过合作,这些工厂提供的衣服占到了GAP所有产品的30%。
但GAP到中国后,这些工厂还是要在它美式复古风格的统治之下,生产不符合中国人需求的衣服。
到如今,GAP在中国只剩150多家门店,今年一季度净亏损了1.62亿美元。
拉胯的本土化,其实是快时尚品牌的通病。
最明显的问题,就是不尊重中国消费者,价格与品质严重不符。
快时尚品牌最基本的衬衫、牛仔裤都要二三百,如果是大衣,价格轻松飙到上千。
但这些品牌的质量却对不起如此高的价格,如H&M、TOPSHOP等品牌,就是中国质量黑榜的常客,2016年H&M、Pull&bear等品牌有超3万件商品受检不合格被相关部门点名。
问题最多的是H&M,2021年9月它以“中国限定款”的名义虚假宣传,被罚了29万,而仅在这一年里,它就因掺假、以假充真、虚假宣传等问题被监管部门罚了7次。
产品、体验无法维持口碑,品牌的营收注定随之下降。
截至2021年底,H&M在中国已经关了60家门店,损失千亿;而在此前,Forever 21、TOPSHOP等品牌已经陆续退出中国。
无论品牌主打的是时尚还是经典,都应该把消费者的需求放在*位。
大LOGO已经过时了,GAP却还在用“美式休闲风”来教育消费者,这就是自讨苦吃。
市场需要经典款,而不是一成不变。
打败GAP的不是对手,而是他自己。
时尚永远在变,但创新不会变。
0819
顾名思义,企业采购指的是企业在一定条件下从供应市场获取所需的产品或服务,以保证自身生产及经营活动正常展开的企业活动。作为企业经营的刚需行为,企业采购市场的发展愈发如火如荼。据亿邦智库测算,涵盖工业生产、建筑业生产、零售批发业在内,2021年,全国企业采购市场规模超过174万亿元。
今时不同往日,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朝着数字化方向转型升级,同时越来越多的前沿技术也逐渐被应用至企业经营的诸多环节,采购环节就是其中之一。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由传统采购向数字化采购转型,整个数字化采购行业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从内置到独立
事实上,数字化采购并不是近两年才诞生的新鲜事物,而是已经经历了相当一段时间的迭代发展。将时间维度拉长来看,在初期阶段,采购相关功能多是“内置”在ERP系统中,是ERP产品所涵盖的众多功能中的一个。如今的数字化采购却已“独立”出来,并且其影响力以及用户的接受程度也日益加深。
一方面,SaaS模式数字化采购厂商的出现,助推了数字化采购的产品化演进。随着技术的迭代升级,SaaS模式逐渐兴起,而SaaS模式所具有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定价灵活、使用便捷等。然而,受多方因素影响,早期的采购功能大多挂靠在ERP系统中,并且也没有SRM产品化的厂商出现。
据艾瑞咨询报告显示,自2015年以来,SaaS模式的数字化采购厂商应势出现,推动SRM向产品化迈进。随着相关功能的不断增多,独立的SRM也逐渐开始出现,并且逐渐和ERP软件功能区分开来。而SaaS模式数字化产品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企业对SRM产品的接受度。与此同时,随着大量数字化采购服务厂商的涌现,竞争也随之加剧,数字化采购厂商纷纷积极进行产品创新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这也间接助推了数字化采购行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需求的日益旺盛,加速了数字化采购的发展。采购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各企业不约而同的选择,而企业端需求的持续增长,同样助推了数字化采购行业的发展。随着竞争的日渐加剧,企业的成本也日益高企,降本增效就成了企业的首要目标。另外,受外界疫情反复影响,企业采购也逐渐由之前的线下采购模式向线上采购模式转型。在自身内部需要和外界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企业端对数字化采购的需求与日俱增。
数字化采购“排忧解难”
除了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外,数字化采购也实打实地解决了传统采购模式所面临的痛点问题。由于采购环节较长,传统采购模式往往会出现采购流程长、时间跨度久、供应链流转效率低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拖慢了企业采购的脚步。而数字化采购则能够较好地解决此前采购环节所遭遇的难点问题,这也是数字化采购为企业所接受的关键所在。
在成本方面,数字化采购能够整合供应链资源,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在传统采购模式下,供求双方存在着信息差,企业并不能对采购价格进行精准把握,在议价方面稍显“弱势”,并且由于采购流程并不透明,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拉高企业的采购成本。通过数字化采购工具,企业能够通过竞价、询价等应用,实时了解采购价格,避开无意义的中间环节,有效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
在效率方面,数字化采购产品的应用能够有效促进采购效率的提升。由于产品品类多、采购流程复杂,企业采购往往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尤其是对建筑行业等采购需求量大的企业来说,一旦在采购环节出现差错,将对后续环节产生重大影响。而借助数字化采购工具,采购流程会变得更为简洁,企业采购人员的采购效率也能实现大幅度提升。同时,采购人员还能够通过数字化采购工具实时跟踪采购进度,避免意外情况的发生。
据《2022数字化采购报告》显示,数字化采购在价格成本上降低了5%-15%,在时间效率上提高了30%以上,在管理成本上降低了30%以上,运营成本也降低了40%以上,有近7成的受访企业已经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内部协同。由此可见,数字化采购所带来的改变是十分可观的。
企企通一马当先
在企业对数字化采购接受度日益提升的同时,也涌现了越来越多的数字化采购服务厂商,其中不少数字化采购服务厂商已经初露锋芒。据艾瑞咨询报告显示,在SRM SaaS方面,企企通凭借14.2%的市场份额,居于SRM赛道首位。
一来,企企通搭建了完善的产品矩阵,以提升客户群体的覆盖率。自成立之初,企企通就一直专注SRM赛道,如今企企通已经成功打造了覆盖全行业、全品类、全模块的产品生态。在采购环节,企企通实现了采购全流程覆盖;在行业方面,企企通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也已经应用至工业制造、医药、电子、家居、家电、快消等多个行业。
与此同时,企企通还面向不同规模的客户提供了不同的数字化采购产品,以满足客户的差异化需求。面向大客户,企企通推出了APaaS产品;面向中腰部客户,企企通也提供了标准版SaaS产品。
二来,企企通打造了企业协同智能SaaS网络平台,为供应链双边赋能。企企通不仅为采购方提供数字化采购服务,还为供应商的数字化转型赋能。面向采购方,企企通不仅为企业提供了一站式数字化SRM采购云,还推出了企业能够灵活采购的商城云;面向供应商,企企通打造了能够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金融科技云以及解决供应商营销难题的营销云,全面赋能供应商。企企通的双边赋能模式,联动了上下游形成了网络效应,不仅助力企业在采购环节实现降本增效,同时还增强了企业间的互联互通。
三来,企企通积极建立开放的生态合作体系,提升了交付实力。据了解,企企通已经和神州数码、普菲特、埃林哲、建广数科等数十家主流ERP厂商达成了合作,这些ERP厂商将一起销售和实施交付企企通的产品。另外,企企通还已经打通了企业微信、钉钉、飞书的渠道接口,并且与腾讯、阿里巴巴以及金蝶达成了战略合作。
商越另辟蹊径
与企企通相比,商越科技的打法更显垂直,而商越科技也凭借着差异化打法,快速在数字化采购领域站稳了脚跟,并且收获了诸多客户的认可与青睐。商越科技创始人兼CEO苗峰曾表示,2021年上半年,商越科技收入同比增长321%,客户续约率达97%,标杆客户市场占有率超60%,聚贤阁开放平台API调用次数达5.9亿。
一方面,商越从非生产性采购切入,快速站稳了脚跟。企业采购可分为生产性采购和非生产性采购两种,由于非生产性采购较为复杂,在采购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极大地影响了采购效率。另外,与生产性采购相比,非生产性采购的保密要求并没有那么高,并且非生产性采购又是企业“刚需”,商越从非生产性采购领域切入,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打开市场。
另一方面,商越专注中大型客户的打法,与当下的趋势相契合。与小型企业对比来看,中大型企业的采购更为庞杂,通常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另外,由于体量大、规模大,中大型企业对于降本增效的需求更加旺盛。商越专注于为中大型企业提供采购数字化解决方案,既能够避开一部分竞争,也能够凭借成功案例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
据了解,目前商越科技已经服务了电子电器、快消、医药医疗、机械装备、汽车、化工建材、互联网、物业、交通运输、银行金融等超过20个行业的企业客户,其中包含了贝壳找房、长城汽车、大疆、九阳、德邦物流、友邦保险、三一重工、公牛电器、万物云、扬子江药业、中国一汽、江小白、宝丰能源、青岛啤酒、中国铝业等100多家大中型头部企业。
除此之外,商越还在不断进行产品打磨以及创新,为企业采购数字化转型提供助力。商越始终在产品层面持续发力,自成立以来,商越已经先后发布了采购中台、商城采购、寻源采购、供应商管理、采购协同平台、聚贤阁开放平台等产品,并持续对这些产品进行功能的完善和迭代,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助力企业采购的数字化转型升级,进一步实现降本增效。
小结
尽管数字化采购尚处于发展初期阶段,但看好数字化采购潜力而前来布局的玩家却并不在少数。除了数字化采购厂商之外,其他领域的玩家也在争相入场,比如阿里巴巴、京东等。随着各玩家不断发力,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数字化采购行业也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不过,数字化采购所面临的挑战也不小,比如“标准化”不足、渗透率较低等。据《2022数字化采购发展报告》显示,目前全国数字化采购渗透率约为7.5%。在此背景下,无论是为了应对外界竞争,亦或是面对数字化采购领域存在的痛点问题,企企通、商越等数字化采购服务厂商都需不断夯实自身实力、打磨优质产品。总而言之,对于当下的数字化采购服务商们而言,未来依旧是任重而道远。
0817
初代国潮巨头、“不走寻常路”的美邦,如今正走向“迷途”。
天眼查App显示,近期,美特斯邦威持股公司杭州美特斯邦威服饰有限公司、昆明美特斯邦威服饰有限公司被强制执行,执行标的分别为1.8万余元、51万余元。另有多名网友在社交平台爆料:美特斯邦威从3月开始拖欠员工工资,涉及上海、辽宁、天津等多地的分公司、子公司及关联机构,其上海总部亦被曝曾一度无法正常运转。并有网友向媒体出示了“延薪通知”。
2018年,外资退热,不久前,快时尚品牌Forever21、Zara“三姐妹Bershka、Pull&Bear和Stradivarius相继撤出中国市场,欧美品牌风光渐淡的背景下,留给本土品牌的新机遇似乎到来。而美特斯邦威、唐狮、森马、以纯这批诞生于90年代、品尝过本土市场红利与冲击的初代国潮品牌面临的,是机遇还是挑战?在疫情等多重因素夹击下,它们又在如何自救?
“不走寻常路”的美邦,
走入“迷途”?
2010年前后,正值中国由PC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过渡时期,也是美特斯邦威等本土服装品牌的“黄金年代”。
创始人周成建自80年代开始创办服装厂,并在经历一次失败后于1994年正式创立美特斯邦威。品牌以“有点洋味”的“美特斯”与儿子之名“邦威”命名,正如它的品牌slogan及广告语“不走寻常路”、“我,你的时尚顾问”一般,问世之初,美特斯邦威就以跳跃明丽的颜色、前卫的设计与新鲜的时尚理念,击败了一众传统服饰,击中了年轻人追逐潮流的心。
2007年,美特斯邦威创下近32亿营收。要知道,同一时期的唐狮品牌正制订五年计划,目标是2010年销售额达到50亿元。次年,14岁的美特斯邦威以“A股休闲服饰*股”登陆深交所。上市后,美邦服饰的业绩一度高歌猛进,当年实现营业收入44.74亿元,归母净利润5.88亿元。
也是在这一阶段,美特斯邦威用市场营销制造了彼时服装品牌的“天花板”。从邀请周杰伦、郭富城、张韶涵等热门天王天后做代言,到在移动互联网尚未普及的年代通过彼时的热门校园偶像剧《一起来看流星雨》意外出圈,台词“端木带我去买了美特斯邦威,站在镜子前,我都不知道里面那个女孩子是谁。”至今仍在被年轻人争相造梗。
2012年是美特斯邦威的转折点,其遭到上市后的*滑铁卢,净利润同比下降高达30%。通常情况,市场给予潮牌落寞的剧本,与公司墨守陈规、不思进取、新晋潮流文化等因素冲击强相关,但这一叙事在美特斯邦威身上并不适用。
虚拟偶像、《全职高手》IP合作,推出高奢品牌me&city满足多维客群,美特斯邦威皆有尝试,却依然与消费者距离遥远。其高端品牌me&city也频频关店,在24城5万方以上购物中心的门店数据为110家。在一次供应商大会上,美特斯邦威相关负责人称,批量生产模式忽视了消费者需求,对市场动向预测具有滞后性,导致高库存高积压。
面对深交所对公司持续经营能力的问询,美特斯邦威也表态称,公司2021年营业收入继续大幅下降,主要由于公司历史高峰时对街面商圈店铺布局较为深入,收入业绩基本来自于传统街面商圈店铺。在电商发展迅速的今天,实体店铺受到冲击。
2019年-2021年,美邦服饰业绩连年下滑,实现营收54.63亿元、38.19亿元、26.39亿元,分别同比减少28.84%、30.10%和30.91%;归母净利润-8.25亿元、-8.59亿元和-4.68亿元。公司已连续三年亏损,累计亏损金额超21亿元。
连年亏损亏垮了公司。美特斯邦威7月披露的半年度业绩报告预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30日,美特斯邦威预计归母净利润亏损6.2亿元-6.8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646.86%-1492.73%;扣非净利润为亏损6亿元—6.6亿元,较上年3.36亿元的亏损额进一步增长78.46%—96.30%。在2020年-2021年两年间,美特斯邦威已累计关闭门店1655家。截至2021年末,美特斯邦威仅拥有130家直营门店和1470家加盟门店。上海美特斯邦威服饰股份有限公司的19家分支机构中,18家已经注销,仅剩下东莞分公司在业。
究其原因,离不开产品与市场双重影响,冲垮不少实体企业的疫情也是催化利器,让依赖于线下零售业态的品牌面临更多挑战。过去几年,美特斯产品质量屡上黑榜、客群定位失利与长年促销损伤品牌美誉等市场因素相结合,让品牌离消费者越来越脱节,甚至有自称前员工的网友在微博留言痛诉老板“战略误判”、“躺着赚钱不香吗?”
森马、唐狮、以纯各显身手,
本土国潮“自救”热?
在外资退热,国牌崛起成为本土关键字的那几年,老牌时尚服装品牌们开始各显身手,寻求*增长曲线。
大部分本土时尚品牌也在2018年先后迎来新一轮品牌革新。美特斯邦威通过大量关店与变卖资产“回血”、开设新店铺,拓展线上,2020年,美特斯邦威关闭店铺504家,同时新开店铺105家,并推出虚拟偶像直播模式。次年,公司以4.48亿元将持有的“上海模共实业”100%股权售出,受此影响,公司2021年*季度业绩扭亏为盈。
美特斯邦威在营销方面沿袭之前的调性,寻求年轻群体热度较高的明星偶像代言。先后与Rich brian、关晓彤、宋威龙、吴磊、黄明昊等年轻明星合作,2020年还将品牌合作的目光投向了虚拟形象,与《全职高手》IP进行联动。而直到2021年,美特斯邦威才开启26年来的*大秀。
成立于1996年的森马这些年来发展相对较好。这几年,森马登陆过纽约时装周、做非遗主题、联动战队FPX,并于2020年登上500强榜单。产品主打“舒适时尚”的品牌调性,并与行业知名咨询公司合作,缩减首铺订单比重,采取根据零售反馈追加订单的灵活销售模式,提升畅销款满足率和售罄率。
据近期发布的业绩预告来看,疫情带来的冲击不小:截至2022年6月30日的上半年,森马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0.9亿元至1.3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86.47%-80.46%;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森马预计实现净利润0.1亿元至0.5亿元,同比下滑98.37%-91.85%。
诞生于1995年的唐狮,是博洋集团的中坚品牌。品牌近年涉足门户网站领域,与腾讯合作推出“唐狮-腾讯娱乐频道”,要知道,此前冠名体育频道的服装品牌是Nike、Adidas等热门国际品牌。分析人士指出,对于国内企业唐狮而言,腾讯网络平台拥有其他竞争对手难以超越的海量用户,以及高度的媒体粘性,再加上与网络结合的组合营销具有更多接触点和互动性,专攻国内用户的效果将更为显著。
诞生于1997年的以纯更倾向于实力派影星代言,初期以张柏芝、古天乐等港影代言为主。2013年,以纯曾推出电商领域并推出网络新品牌。而今年6月,以纯抖音直播间全部停播,官方回应为线上线下价格差异影响到线下门店业绩。
截至发稿前,美特斯邦威在抖音的粉丝数量48万,从短视频的电商业绩来看并不在*梯队。而森马、唐狮、以纯分别为323万、80万、3万。其中,森马与唐狮皆有新品发布活动页面,留有系统运营过的痕迹。
通过热门明星、电竞战队等Z世代内容吸引年轻受众,是本土老牌服装品牌的共通基调。而在产品营销上,这类品牌却往往罕现于综艺节目、电视剧集等更为热门的年轻内容当中。强化品牌国潮属性、充分发挥本土品牌的创造力与工匠精神,注重品牌内涵挖掘,为品牌制造更多出场时机,将是一个长期课题,美特斯邦威的自救失败不仅是品牌的运作失利,究其背后是国潮需要面临的跨层挑战。
今年7月,工信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文件,其中特别提到要“挖掘中国文化、中国记忆、中华老字号等传统文化基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新生消费群体消费取向研究,创新消费场景,推进国潮品牌建设”。在与产品生命周期做对抗的过程中,本土品牌的内容建设将成为长期课题。无论何时都应在产品为本的前提下,持续修正与优化市场洞察及产品开发、运营能力,控市场风向,时刻准备小步快跑与转型,否则终将成为明日黄花。
0817
2021年,随着Facebook 更名为Meta,也使得“元宇宙”风靡一时,大有成为新一轮风口的架势。一时间,上到互联网巨头,下到普通创业者,甚至还有国家都宣布要进军元宇宙。例如百度上线“希壤”,韩国宣布要把首尔建成“元宇宙城市”。
与此同时,“炒房”之风也开始在元宇宙世界兴风作浪。最火热时期,很多商界巨贾、明星艺人都以天价在虚拟世界中购买土地。在当时看来,“元宇宙炒房”几乎要成为流行趋势,不趁早下手,追悔莫及。
2021年11月,歌手林俊杰宣布自己在Decentraland平台上购买了三块虚拟地皮,总共花费7万余美元。即使按照今天汇率,也相当于要近50万元人民币。
今年2月,有媒体报道称,中国地产大亨郑志刚耗资3200万元购买了the Sandbox中*的一块土地,这块地价格甚至可以在北上广深买一套繁华地段的豪宅。
然而,近期,根据元宇宙分析平台数据WeMeta提供的数据显示,“元宇宙房价”大幅度缩水,可能很多高位入手的人,如今恐血本无归。
“元宇宙炒房”价格走势如何?这到底是未来还是泡沫?
“虚拟炒房”的背后逻辑
虽然“元宇宙”中,一切都是数字化的虚拟之物,但其也并非完全一文不值。简而言之,元宇宙能实现很多现实中较难实现的创意、设想以及场景等。
比如可以开一间虚拟电影院,使得来自五湖四海、身处不同地区的朋友们能够随时随地一起看电影;还可以创办一个虚拟游乐园、一个虚拟展览馆、一座虚拟购物中心……
总之,可以说在元宇宙世界中,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而这些宏大的构想,要实现起来,都离不开“虚拟地皮”。无论大家要在元宇宙中做什么,首先得有“地”。
这点和现实世界中一样,得先有地,之后才去规划如何使用这块地。
玩家在元宇宙中购买地块后,就可以在属于自己的地皮上构建任何想要的东西;创作完成后,还可以进行二次销售。
不难理解,元宇宙中参与的玩家越多,产生的潜在价值也就越高。和现实中一样,元宇宙中人气高的地方,“地块”价格也会随之上涨。
而各个平台都有自己的定价和衡量标准,可以简单理解为在不同城市买地。
于是,有的虚拟房地产公司,会故意先购置一批虚拟地块,然后空置,等待土地升值后再转手获利;或者在地皮上建造一些元宇宙设施,用来抬高价格。
因此,这就是“元宇宙炒房”能火热并且具有投机性的底层逻辑。
林俊杰所购地块暴跌八成
然而,元宇宙中的资产本质上是否能真的“配得上”天价是一件值得商酌的事情。现实中的天价地产豪宅,依托于实体经济、锚定法定货币,并且创造很多实际价值。
但元宇宙中,甚至很难说清一块虚拟地产实际成本如何计算,难道是开发这段代码的程序员人力成本?
那元宇宙地产会是一场泡沫么?或许这个问题目前并不好回答,但如今虚拟地块交易价格相较*点已经大幅下跌,或许能够说明问题。
前面说到,林俊杰曾于2021年11月购买了3块虚拟地块,总耗资约为7万余美元。
根据WeMeta数据显示,2021年11月19日,林俊杰以22590.04美元价格购得名为NEAREST to Genesis Plaza的虚拟地皮;
2021年11月22日,以25840.82美元的价格购得名为Prime Gallery 1的虚拟地皮;同日,又以25840.82价格购得名为Prime Gallery 2的虚拟地皮。
三块地皮总耗资74271.68美元,按照现在汇率计算约合人民币49.4万元。
那么,目前林俊杰购买的这三块地估值多少呢?
根据WeMeta平台提供的数据显示,上述林俊杰购买的三块虚拟地皮当前估值分别为4183.19美元、和5095.11美元,5076.02美元;分别下跌81.5%、80.1%和80.4%。
好家伙,这跌幅已经不能用“腰斩”来形容, 如果现实世界中,房价要是以这样的幅度暴跌,有多少人能承受得起呢?
除了价格暴跌外,林俊杰这三块地人气也是“门可罗雀”。根据平台提供的过去一周访问量显示,这三块地只有其中一块在8月9日迎来一名访客,其余6天无人问津。
林俊杰作为现实中拥有大量粉丝关注度的歌手,而在元宇宙中却“平凡无奇”,是否有足够代表性说明元宇宙地产泡沫要破了呢?
各大主流平台均呈下跌趋势
平均同时在线用户仅五六十人
有平台各项数据跌逾九成
实际上,过去一年以来,各个主流元宇宙平台数据全部都在下降。
先来看过去一年以来,Decentraland、The Sandbox、Voxels、SomniumSpace、NFT Worlds和Super World 这六个主流元宇宙平台的交易数据。
过去一年中,自2021年11月左右起,几大平台平均成交价格都开始不同程度上涨;但自今年5月起,各家平台平均成交价格开始一路下跌;
其中,NFT Worlds 于2022年2月21日达到*点,平均成交价格4.4万美元;Decentraland于2021年11月29日达到*点,平均成交价格3.7万美元;The Sandbox于2022年1月10日达到*点,平均成交价格3.5万美元。
但是从今年5月左右起,几家的平均成交价格就开始大幅下降。
近期,除了今年7月18日Decentraland平均交易价格超过1万美元外,六家平台平均交易价格均低于1万美元。
底价(即平台所售地块中*价格)方面,六大元宇宙平台中,NFT Worlds曾于2022年3月28日创下29960.41美元记录。在今年5月以前,Decentraland平台的底价还有几次超过1万美元。
不过,5月后,所有平台底价全部一路下跌,例如7月18日,NFT Worlds底价跌至771.32美元。
每平米售价中位数方面,几大平台于2021年11月达到高位,并且大部分平台数据在20美元至70美元之间。其中,Voxels在2021年11月29日每平米售价中位数达到74.25美元。
5月起,几大平台的每平米售价中位数开始下跌,虽然Somnium Space于今年4月该数据达到70.37美元,但未能挽回整体颓势。近期,几大平台每平米售价中位数更是没超过20美元。
过去一年平均同时在线用户数方面,今年5月以前,Decentraland平均同时在线用户数都在1200以上;NFT Worlds平台该数据也高于1000;但此后,这项数据同样大幅下降,到了今年8月8日,NFT Worlds平均同时在线用户只有59,Voxels更是只有52。
从上面几个平台数据可以看出,2021年11月左右和今年5月分别是一个分水岭。其中,去年11月起是元宇宙“炒地”热度刚开始之时,而今年5月起,热度可谓是肉眼可见的下降。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几项数据中,所有平台在一年前,也就是2021年8月左右的表现基本与2022年8月持平,有的甚至不如去年同期。这说明元宇宙地产一年以来的成绩几乎是回归起点。
几大平台中,NFT Worlds的相关数据最“大起大落”,更能说明问题。
平均成交价格方面,过去一年中,NFT Worlds*于2月21日达到43568.21美元,到了8月8日,该价格暴跌至1589.28美元,跌幅高达96.35%;
市值方面,NFT WORLD 今年3月21日达到高点,429077129.65美元,但到了8月8日,其市值仅有18730721.22美元,跌幅高达95.63%。
平均同时在线用户数方面,今年5月2日,这项数据NFT Worlds 为1530,而8月8日,仅有60,跌幅96.07%。
其实不止NFT World,Decentraland、The Sandbox等知名平台数据也同样不好看。
三言财经统计发现,截至8月8日,Decentraland平均成交价格相较过去一年*点下跌77.9%;The Sandbox平均成交价格相较过去一年*点下跌87.43%;
截至8月8日,Decentraland市值相较过去一年*点下跌68.9%;The Sandbox市值相较过去一年*点下跌56.3%。
截至8月8日,Decentraland平均同时在线用户相较过去一年中*点下跌68%。
显而易见,“元宇宙炒房”的热度犹如昙花一现,仅风光不足一年便原形毕露。这似乎说明目前“元宇宙”真的只是个概念,除了炒作投机外,其是否能创造实际价值还有待观察。
0817
前两年热度*的新茶饮赛道今年来哀鸿遍野:奈雪的茶几次跨越食品安全底线、茶颜悦色在起家根据地长沙大规模闭店、喜茶降价告别30元时代、奈雪之外的“新茶饮*股”迟迟没有出现......抛开如今已卷成“红海”的新茶饮,资本又寻到了“新欢”——新茶饮供应链企业。
新茶饮供应链最新的一条IPO消息当属给喜茶、蜜雪冰城提供纸袋包装的南王科技,有消息称南王科技已正式向深交所提交上市申请,并在8月10日上会审核。
在此之前,新茶饮供应链中已有多家企业IPO或申请上市,包括给元气森林做赤藓糖醇的三元生物、给星巴克、奈雪提供饮品辅料的德馨食品、给农夫山泉、奈雪做原料果汁、鲜果的田野股份以及做纸杯的恒鑫生活等,南王科技在这支队伍里排行“老七”。
上市的*时机?
一家成规模的新茶饮品牌,其供应商往往多达数十家,甚至上百家,奈雪的茶2021年光是草莓单品供应商数量就超过了20家。相较于新茶饮,为它们提供刚需材料的供应链企业大都产品单一,规模也不大,就像是新茶饮企业机器上的一颗颗螺丝钉,能量不大却不可或缺。
随着前两年新茶饮企业的急速成长,供应链企业的发展也跟着步入了快车道,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赚的钱更多了。
例如,2019-2021年,田野股份的营收分别为2.90亿元、2.66亿元和4.59亿元,净利润从2432万元攀升至6517万元;同样的,靠卖纸杯和吸管,恒鑫生活2019年至2021年净利润从7026.56万元增至8123.61万元,另据其招股书,公司2021年纸杯和塑料杯卖出高达21亿只,一年进账7个亿。
可惜“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带头挣钱的新茶饮正在肉眼可见地“向下走”。《中国餐饮品类与品牌发展报告》预测,未来2到3年内,新茶饮增速将阶段性放缓,调整为10%到15%,而在2017年至2022年,艾媒数据中心给出的数据是,中国新式茶饮的市场规模从575.1亿元扩张至2938.5亿元,翻了5倍。
部分头部茶饮品牌抓住了前两年的市场红利,借助资本的力量疯狂开店扩张。据《2022年中国餐饮经营研报》,2021年蜜雪冰城新增门店3846家,门店总数达到20000家;书亦烧仙草新增门店1953家,门店总数达到7000家;奈雪的茶新增门店326家;喜茶的门店数量也达到了897家,接近千店。
市场景气的时候大家也许都还能赚钱,但等到市场下行的时候,“喝不动”的新茶饮曾经开下的店便由资本转变为了负债,半年亏损超2.3亿元的奈雪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巨亏、没有“想象空间”的新茶饮转眼就在资本市场遇冷。红餐品牌研究院数据表明,截⾄2021年11⽉25⽇, 2021年新茶饮⾏业共发⽣融资32起,披露总⾦额超140 亿元,达到近10年顶峰。但进⼊2022年,新茶饮赛道上半年总计发生融资16起,融资金额约14亿元,相比于2021年融资金额和数量双降,资本热度整体降温。
为了自救,曾经主打高端市场的茶饮企业们盯上了平价市场。实际上,2021 年单价20元以下的茶饮分走了超90%的市场份额,其中10-15元单价对应的消费者群体占比*,为57.3%,仅有6.4%的消费者能接受单价20元及以上的奶茶。
因此,以喜茶、奈雪为主的茶饮头部品牌,率先开启了价格战。1月7日,喜茶对部分产品的售价进行了调整,其中纯茶类降价3-5元、5款水果降价2-3元、芝士降1元,正式告别30元价格时代,并表示今年绝不涨价。随后,奈雪的茶也推出了售价9-19元的“轻松”系列,其中轻松美式咖啡和轻松金牡丹低至9元一杯,并承诺每月上新一款低价产品。
牵一发而动全身,前端产品降价压缩新茶饮企业盈利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后端供应链成本压力的增加。而为新茶饮企业“输血”的供应链企业,却鲜少有议价权,面对强势的新茶饮巨头,供应链企业只得降价留客户,在成本大涨而价格下降的“两面夹击”下,供应链企业往后的日子恐怕会越来越不好过,因此有分析称,这两年或许就是新茶饮供应商IPO的*时间。
供应链企业的“大客户依赖症”
新茶饮供应链企业没有议价权的一大原因就是其严重的“大客户依赖症”,首先是其营收高度依赖新茶饮头部品牌。
以纸杯和塑料餐饮具供应商恒鑫生活为例,2019至2021年,以奈雪、茶百道等新茶饮头部品牌为首的前五大供应商的采购占比分别为75.22%、66.57%和61.16%。
田野股份的大客户依赖程度更是逐年递升,2019-2021年,前五大客户的销售收入占比分别为49.68%、44.61%和68.17%,新茶饮客户贡献的收入占比也从4.20%飙升到了61.82%。
其次,新茶饮供应链企业众多,产品品类单一且技术壁垒较小,同质化竞争严重,在巨头面前,供应商习惯以低价留客户。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陈丽华教授指出,中国企业大多是以“*价为核心”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本质是一种“豆芽菜模式”,不重视供应商关系、不重视科学的供应链管理方法,而是为了拿到*价不断更换供应商,迫使中小企业为了提高竞争力不断压低价格和成本,拼一场“低价战争”。
以南王科技为例,据其招股书,2019年至2021年,公司主要产品环保纸袋售价由61.93元/百个降至47.72元/百个,累计降幅约为23%;食品包装售价也由10.41元/百个降至9.41元/百个。
而南王科技自身的原料价格如原纸采购价却呈逐年攀升之势,2019年至2021年由5873.58元/吨涨至6249.56元/吨。
对此,南王科技回应称是根据自身的产品定位,以积极的价格策略争取并维持在大客户的预期份额。而对南王科技而言,在成本上升的时候降低售价,其中的损失只能由自己来背,最直观的影响便是其主营业务毛利率从2019年的26.91%下降至了2021年的23.34%。此外,今年上半年,南王科技的营收相较往年的稳步增长出现反转,下滑了7%,归母净利润也下滑了5%。
然而,就算供应链企业们已经这么“卑微”了,“内卷”成风的新茶饮企业“卷”完爆品、价格后,还是向上游“卷”起了原材料和供应链。
当新茶饮“内卷”到供应链
自年初宣布调价后,今年6月9日,喜茶又发布“真奶”倡议,呼吁行业普及真奶,拒绝植脂末。
植脂末又称奶精,可以使奶茶口感更顺滑、奶香更明显,成本比鲜奶更低。而奶精所含有的氢化植物油易产生反式脂肪酸,长期食用会增加患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疾病的风险。
“真奶”倡议一出,中低端奶茶品牌如蜜雪冰城、茶百道等接连“躺枪”,“奶精*股”佳禾食品也站上了“风口浪尖”。去年6月,佳禾食品登陆上交所,其招股书显示,2017至2019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13.68亿元、15.95亿元、18.36亿元,植脂末销售占其营业收入的85%以上。
事实上,喜茶自2012年诞生起就全面使用真奶,并率先将冷藏牛奶引入新茶饮行业。除了提高茶饮的原料水准,喜茶还自2016年起开始布局供应链建设,其爆款产品芋泥波波系列中使用的原料,便来自喜茶共建种植基地的槟榔芋原料。
蜜雪冰城对供应链的投入更早,在10年前便在上游建厂布局,其爆款柠檬水便源于在四川建设的柠檬种植基地。奈雪的草莓系列鲜果茶卖爆之后,也在云南买了块地打造成奈雪草莓*基地,以降低草莓采购成本,更好把控草莓品质。
对于新茶饮企业而言,为追求规模性的成长必然需要构建标准化的供应链和产品制作体系,以优化提升产品品质和运营效率,降低被核心原料“卡脖子”的风险。而对于新茶饮上游供应商来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在下游新茶饮企业降维打击的挑战下,自建品牌走到前端或者加强研发投入打造技术壁垒,都是供应链企业可以尝试的未来方向。
比如饮品辅料供应商德馨食品已经在天猫等平台开设旗舰店,直接面向C端销售。肯德基调料供应商宝立食品也在去年收购了厨房阿芬75%股权,后者旗下品牌“空刻”意面是近两年的赛道黑马。
然而,不重视研发或许是很多供应链企业的通病。拟上市深交所创业板的南王科技报告期内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仅为2.88%、2.91%和2.51%,且呈逐年下降趋势,发明专利也只有5项,科技属性“羸弱”,恐不符合创业板定位。
而与南王科技同属纸制品包装行业的艺虹股份上周刚被否决了上市申请,*的争议便是其对大客户的依赖及其是否符合创业板的“三创四新”定位,这无疑给南王科技能否成功上市添了点悬念。
新茶饮市场上行的时候,供应链企业“薄利多销”的策略或许能让企业抓住机遇拿到更多订单,维持业绩增长,但当市场红利消失,新茶饮企业自身为了一点肥肉下场“肉搏”的时候,供应链企业还能坐着“喝汤”吗?资本退潮之后,才知道谁在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