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分类:华宇会员
1027
白鹿、王鹤棣出演新剧《以爱为营》(原名《错撩》),官宣之前又是一场双方粉丝就番位问题的腥风血雨互撕。虽然以撕番的“黑红”营销形式炒热剧,通常都会因为路人好感度提前降低而热度低于预期,但粉丝也必然会竭尽全力户主,并且将怒气转嫁于艺人工作室的办事不力。
“签约之前撕番是团队为艺人定位考虑,签约之后再撕就不太厚道了。”制片人贝拉告诉明星资本论(ID:mingxingzibenlun),现在主要演员的合同大部分都会写好番位,如果签了之后回过味来觉得番位吃亏了,那就是这个艺人团队很不专业了。
在贝拉接触过的艺人里,被团队拉胯的艺人不占少数,比如贝拉今年播的剧里就有女主演,因为团队定位而长期无法再往上走一步。
负责过不少艺人宣传和营销的仲磊也表示,艺人团队不专业给艺人拉胯是很常见的现象:工作人员业务能力不过关,宣传物料纰漏多这种算是能看见的;团队在影视市场方面缺乏专业眼光,漏掉好资源,这种是看不见的;团队比艺人更能耍大牌,团队内部职场内斗,这些是人情社会经常会有的。
那么,哪些行为或者现象真正代表了团队的不专业,艺人势必需要警惕?团队面临日常挨骂,又该如何处理与粉丝群体之间的关系呢?明星资本论咨询了一些业内人士……
比艺人更大牌的团队?
前不久,因参演杨紫主演仙侠剧《长相思》而受到讨论的上升期艺人邓为,被指在机场向粉丝耍大牌。视频中女经纪人动作夸张,邓为全程冷脸,一度被冠以“小牌大耍”的全新标签。
曾服务于诸多艺人营销工作的资深营销人李诗佳表示,这种做法一来可能是经纪人的心比艺人飘得更快,一来也可能是拔苗助长。结果很明显,邓为因为作品质量不够过硬而遭到舆情的强烈反噬,网友一面倒地对其进行嘲讽或者转黑。
艺人团队工作人员比艺人更加“心比天高”的傲慢,是最常见给艺人拉胯的形式之一。给艺人在舆情方面“招黑”或者还有扭转的可能性,但在合作伙伴之间处处积怨,则将为艺人带来更多麻烦,尤其非头部艺人。
从事艺人宣传工作的瞿目告诉明星资本论,某老板已经综艺咖出道的经纪公司,自己与熟悉的同行在于其旗下艺人合作时,普遍反馈体感不佳,在物料审核标准方面有歧义可能出于审美不同,但活动配备待遇过高和不合理行为过多,则在客观上有耍大牌的嫌疑。例如活动中同样咖位艺人,该公司团队对餐标和配车要级别更高,甚至有过强行拆会场大门也要将车驶入会场的要求。
“这个公司的艺人真正接触到之后会感觉不错,但大小艺人的团队都很爱摆谱,也有原来很好沟通的宣传,到了这个公司之后也开始摆谱了,所以这种做派应该是这个公司统一培训的企业文化。”瞿目表示,这样的体感会让很多合作方在与此公司艺人合作时,选择更为谨慎。
另外,童星转型艺人的家族作坊式经纪团队经常为粉丝诟病,但大部分童星转型艺人因为从小在圈内人缘较好,除非外形不够主流审美,大部分童星随着成长,资源都是上升的。可是在上半年,张雪迎的经纪人兼亲姐姐张雪咪也曾因嘲讽抑郁症退出应援会的粉丝,而遭到粉丝抨击并登上热搜榜。
为此,曾与其有合作关系的相关人士透露,张雪咪即使面对媒体也会保持傲慢,合作不愉快、行业关系紧张,这应该是张雪迎在营销口碑上屡屡未能有所突破的*原因。
因早期也从事过宣传工作,制片人贝拉甚至更能理解艺人团队对艺人定位和宣传方面的心态,她所提及合作过的女演员团队则代表了傲慢之外的另一种常见问题,即懈怠。她认为改女演员仍有一定上升空间,但团队除了一些肤浅的剧组生活待遇问题之外,在实际的资源、咖位、宣传手段和营销定位上都比较懈怠,工作室微博甚至设置了半年可见,现已无太多有效物料展示。
因为该女演员本身处于偏头部的位置,团队长期享受艺人自身吸引资源带来的红利,造成了习惯性的不作为,即让艺人处于相对真空的舆论状态,两耳不闻窗外事,团队本身只要不功不过,就可坐享其成。
“其实粉丝是很难真正知道艺人团队在为其工作时带来的真正弊端是什么,大部分粉丝都只根据自己喜好来判断眼前的好坏,是主观和短浅的,但如果艺人明明在年龄和外形都没有极大短板的情况下依然长期无法上升,那么大概率就能判断是团队的问题了。”
艺人团队为何无法“工业化”?
“其实无论是傲慢还是懈怠,归根结底还是很多艺人团队长期处在小作坊工作形态的问题。”资深艺人营销宣传从业者梁雯表示,虽然粉丝经常抨击艺人工作室的不专业为小作坊制度,但究其根本还是艺人个体选择所致。
首先艺人在影视市场中属于被抢夺的资源,被多方捧着;其次他们从事表演工作,如果不够自信就很难做好,多少都会有些自信过头;然后他们在入行之前大多数都没有全知全觉地感受过社会。所以很多原因加在一起,逼着他们没办法真正接地气,对自己有正确定位。”
梁雯认为,一旦一个艺人团队以艺人为中心,就必然会出现拉胯的情况。这就好像为什么中国的互联网影视走入精品化阶段,是从平台和公司开始力求工业化流程操作开始。工业化流程相当于生产进入了良性循环的模板式流水线操作,严格遵守一些正确的规则和标准,但艺人中心制或者经纪人中心制的操作依然停留在“人治”的阶段,充满了很多主观的人情利益,也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以梁雯曾经带过的一位上升期艺人为例,梁雯曾为其炮制过一个月多次正向热搜的记录,因过于频繁,艺人本人也产生了一定的疑惑并与其沟通,梁雯向艺人明确阐述了每一次热搜的功能性和必要性之后,艺人表示理解且再没有过问其宣传工作。
“很多艺人的自尊心让他们对做宣传这件事感到很别扭,既怕不宣传没有热度,又怕宣传了也没热度会很尴尬,如果宣传完全听从艺人所说不宣传了,免得万一没热度还尴尬,那宣传的工作就别做了,我们的专业性体现在哪里?”梁雯笑言,千万不要过分揣测艺人心理,自己还可能被束手束脚,用实际的宣传成果向艺人展示专业性,比玩任何人情手段更直接。
显然大部分艺人团队仍然处在“人治”阶段,梁雯和瞿目都看过很多不专业的团队是如何构成:
首先,艺人团队本身的入行门槛较低,*阶的会有一批因为想要追星而入行的年轻从业者,动机不纯,专业不过硬,所以只能通过人情手段进行交际;
其次,大部分艺人团队对于自己工作的定位就有偏差,你的工作究竟是服务于艺人这个人,只是为了顺从她、让她开心,还是在于为其提供专业资源介绍和营销服务这份工作?
第三,艺人团队大部分仍处于经纪人中心制,如果经纪人不够客观专业,团队很容易变成经纪人一言堂甚至内斗。
瞿目也曾合作过贝拉所提及的女演员,她在三年之中更换过四任宣传,其中一任宣传在职时,该艺人无论是剧播期作品口碑还是正向营销都有一定上升,但最终不敌空降的经纪人,愤而离职。
“这名宣传在物料制作、营业策划、热搜舆情和行业口碑方面都把控的不错,艺人当时在营销端明显所有起色,可惜真正优秀的人是不会屈居于不优秀只会搞关系的人之下的,经纪人招宣传是招合作伙伴,不是给艺人和自己多招一个助理。”
第四,专业经纪公司和一些影视公司的经纪部门,会从企业管理角度,将经纪部门和宣传部门划分开,二者职能相对独立,互不干扰,有各自的专业领导,部门人员只需要向部门领导汇报。这样可以更简单粗暴地剥离工作环节中过剩的“人味”,让工作流程更加明规则化。
最后,李诗佳也向艺人提了个醒,如果换了很多任宣传都无法改变局面,那么必然是因为艺人和经纪人的理念并不契合,这也是“人治”导致的僵局,如果艺人对自己事业还有一定期待,此刻也就到了必须果断更换经纪人的时候了,“你们也许生活里可以是很好的朋友,但事业上还是需要公私分明。”
团队日常挨骂,就该听粉丝的了?
艺人团队当下的“草根模式”确实并非艺人行业的理想状态,但艺人工作室日常挨骂就活该吗?
“之前剧播期给艺人做截修,艺人亲自审核物料,结果还是被骂做得很垃圾,原来是粉丝不喜欢艺人在剧中的某一款妆容,就感觉很委屈。”服务过很多艺人工作室官博物料设计的茜茜向明星资本论透露,在为艺人工作室服务的四年里,亲眼看着粉丝以各种主观理由开骂工作室,甚至感觉粉丝不骂工作室就是不合群和不是合格的事业粉。
前几日,赵雅芝粉丝开撕经纪人,指责经纪人不顾70岁老人安全,让其踩滑板哗众取宠,另一方面指责工作室发图慢。而前不久,文淇工作室的宣传也因粉丝开撕而登上热搜。
一部分网友因为追星而感同身受,但大部分网友却是在感慨,“原来不止流量艺人的粉丝爱撕工作室。”
文淇粉丝开撕工作室,是由文淇团队更换宣传后与后援会交流减少,并对后援会负责人提出的宣传意见予以否认。文淇粉丝在表示团队应更为善待粉丝,需要靠粉丝撑起票房。艺人宣传营销负责人仲磊表示,这种逻辑或许对流量艺人有用,但文淇这样以大众作品打入国民认知的演员来说,支撑她的还是优质作品带来的路人盘。
仲磊认为,当下娱乐方式的互相打通,使得粉丝在对不同艺人的追星方式和获取满足感的标准方面开始趋同,例如拿追流量艺人的标准和逻辑来追大众型艺人,粉丝主观上当然可以选择这样的追星方式,但获得的回报从客观上说必然不同,某程度上也是一个众口难调的结果。
“粉丝需要参与感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大部分大众型艺人的事业并不依靠营业来获取核心粉丝粘性,而是通过作品来获取国民认知度和路人盘粘性。”
换而言之,非流量艺人确实在核心粉丝的需求度上并不高,但为何会演变成一部分粉丝高估自己的存在感?
“还是艺人团队先对粉丝群体释出了需求的信号。”李诗佳表示,大部分粉丝不会百分百不求回报,尤其是当艺人团队希望通过粉丝运营来利用粉丝制造免费流量时,就很难避免粉丝的反向需求,就是粉丝对艺人事业的参与感,除非艺人团队用钱养成脂粉,可以视为一种“公对公”的商业合作,否则还是在以粉丝感情作为人情交易,来获取流量,其隐患不可控。
那么艺人团队和粉丝群体究竟应该保持一种怎样的状态?
李诗佳认为*的方式就是屏蔽粉丝信息,彼此之间不产生人情需求,粉丝群体以自我意识“打野”,艺人团队做创业的宣传和B端营销,说到底还是需要排除“人治”、提升艺人团队独立且规范的操作,才能达到真正的专业。
1026
2022年逐渐进入尾声,年初爆火的预制菜在资本巨头那里仍然很吃香。
作为新风口,预制菜广阔的发展前景吸引了大量资本的眼光,也成为包括金龙鱼、格力在内的诸多巨头的新猎物,在主业成长渐入瓶颈的情况下,这些巨头显然试图通过进军预制菜赛道打开新的增长极。
曾经的“油茅”金龙鱼已不复往昔风光,在资本市场上,其股价下跌严重,而在公司经营层面,其在成本重压之下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毛利率连年下降。而在此时火起来的预制菜,似乎可解金龙鱼的“燃眉之急”。
今年8月22日,金龙鱼的掌门人郭孔丰去了一趟天津,在与当地政要谈话时提到:“集团十分看重天津市场,将进一步扩大在津业务,创新商业模式,深化‘中央厨房’预制菜、国际健康商旅城等项目合作。”紧接着,第二天他便奔赴位于周口市的“丰厨中央厨房(周口)园区”开园仪式,该园区规划日加工12万份的学生营养餐、3万份冷链便当和预制菜、净菜等系列央厨产品。
不难看出,郭孔丰极其看重预制菜这一新赛道。那么,金龙鱼目前预制菜的发展进度如何?在众多巨头涌入预制菜赛道的情况下,金龙鱼又如何保持竞争力?预制菜能撑起金龙鱼的多元化吗?最重要的是,预制菜的新故事能否在资本市场为金龙鱼“镀金”、挽救其暴跌的股价?
1
巨头抢食预制菜
当前的预制菜,俨然已成为地方政府、资本、企业的“香饽饽”。
9月23日,格力电器宣布,发起筹建广东省预制菜装备产业发展联合会。据悉,联合会成员除了格力外,还包括广东省农科院、广东恒兴集团、国联水产、温氏集团、钱大妈、京东物流等。
其中,格力可以为预制菜上下游企业提供预制菜配套的冷链装备、物流仓储装备、生产专用设备等。
事实上,除了格力,海尔、美的、格兰仕、老板电器等家电企业都在陆续跨界进军预制菜领域,试图分一杯羹。
对此,家电行业资深观察人士刘步尘表示,“家电企业近年遭遇增长瓶颈,一直在寻求突破,预制菜市场规模很大,又受到多地政府的支持,家电企业追逐预制菜风口不难理解。”
同样遭遇增长瓶颈的金龙鱼,入局比格力早了一年。
2021年9月,金龙鱼成立央厨食品事业部,投资建设中央厨房园区,通过中央厨房来生产学生餐、营养餐、便当、预制菜等产品。
据悉,金龙鱼的杭州央厨项目已于今年正式投产,其位于重庆、廊坊等地的央厨项目预计也将于年内投产,并确定在广州、天津、郑州、太原、温州、海口等20多个城市建设央厨项目。
那么,预制菜为何被这些遭遇增长瓶颈的企业视为“成长突破口”?答案是预制菜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格局分散的现状。
艾媒咨询发布的《2022年中国预制菜行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预计,未来中国预制菜市场将保持20%左右的高增长。未来5年,预制食品产业将成为下一个万亿级市场。
中国烹饪协会会长杨柳表示,2020年时中国预制菜渗透率仅为8%,而日本已经达到了60%。
在广阔的发展前景吸引下,预制菜成为资本逐鹿的目标。
据相关数据,2017年-2021年,预制菜相关产品完成融资99次,合计披露融资金额超80亿元。仅2021年,预制菜合计完成28起融资事件,披露融资金额超过30亿元。截至2022年1月27日,我国预制菜相关企业已达到6.81万家。
作为传统农业升级迭代的助力,预制菜市场也吸引了各地方政府的支持,并加快推动预制菜标准的制定。
据悉,目前,广东在全国率先立项制定了预制菜五项基础性关键性地方标准,并鼓励粤港澳三地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等共同参与预制菜“湾区标准”研制工作。目前,双皮奶、煎鱼饼、拆鱼羹等一批经典菜式进入首批“湾区标准”清单。
此外,10月14日,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官网公布多个预制菜团体标准立项计划征求意见的通知,包括《预制菜-发酵酸鱼制品》《预制菜-发酵酸肉制品》《预制菜-蒙古馅饼》《烟熏鲅鱼预制菜》《预制菜-臭鲈鱼》《预制菜-内蒙风味牛肉干》等。
在政府、资本、企业的积极推动下,预制菜已走到发展快车道上。那么,群雄逐鹿之下,金龙鱼胜算如何?
2
“油茅”的新故事
“预制菜的门槛,说高也不高,说低也不低。”食品行业从业者华秦(化名)对「子弹财观」表示。
华秦进一步指出:“不高的原因在于做预制菜并不需要太大的技术含量,目前分散的格局不仅仅是因为产业不成熟,还因为门槛不高入局者众多。高的原因在于企业要做大做强,不仅需要在口味上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还由于预制菜种类繁多、原料复杂、保鲜时长短等原因,企业在供应链、冷链运输、渠道建设方面会面临比较大的挑战。”
“所以可以看到,现在包括趣店、格力、陆正耀在内的各行各业企业、资本都在布局预制菜想要分一杯羹,但目前并没有做出太大成绩。”华秦补充道。
据「子弹财观」观察,金龙鱼在预制菜这条赛道上已有了初步成绩。
2022年4月,金龙鱼旗下的杭州丰厨首批预制菜──麻婆豆腐酱、鱼香肉丝酱等产品生产下线。同时,丰厨出品的红烧狮子头大师菜等产品开始在全国山姆会员店上线销售。
不过,6月,金龙鱼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央厨项目刚刚起步,目前仅有杭州项目建成投产,预计短期内对公司整体业绩影响不大。”
“目前,我们的央厨项目只有杭州一个点进行生产,其它的点都还在建设中。”金龙鱼方面人士对笔者表示。
金龙鱼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显示,杭州央厨设计产能为预制菜40吨/天,餐食便当12万份/天,酱料4.8吨/天。由于今年才投产运营,目前产能仍处于爬坡期。
杭州央厨产品包括预制菜、便当和酱料包三类。目前已经推出的产品有:松露红烧肉、红烧狮子头、黑椒牛柳、土豆烧牛腩、小酥肉、麻婆豆腐调味酱、鱼香肉丝调味酱、蒜香牛肉酱以及一些定制化产品等。
据前述金龙鱼方面人士介绍,目前金龙鱼预制菜销售主要面向B端,C端渠道比较少,“我的印象中,我们有个叫‘小鱼购物站’的微信小程序可以买到预制菜,不过可能只是对个别区域开放,还没有面向全国开放。”
「子弹财观」查询“小鱼购物站”小程序发现,该小程序内商品分类分为米面粮油、预制菜品、茶叶、果蔬及其他等。不过,目前首页商品均已下架,仅为展示。而定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并未发现收货点,基本处于无法购买的状态。
在淘宝平台搜索“金龙鱼 预制菜”关键词,并未有相关结果,而搜索“丰厨 预制菜”,仅出现了9条搜索结果,包括金龙鱼松露红烧肉、红烧狮子头、土豆炖牛腩等预制菜品。
可见,金龙鱼的预制菜项目目前仍处于起步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9月13日,西安饮食发布公告称,与丰厨丰厨(兴平)食品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加强在项目建设、商务合作、产品开发、食品生产等领域的合作。
据公告介绍,丰厨(兴平)食品中央厨房项目主要建设净菜、面食、快餐、调理包等生产车间、库房及办公辅助设施,该项目位于咸阳兴平市,预计总投资45亿元。有媒体报道,该项目建设正在做装修收尾工作,和西安饮食的合作落地细节还在谈判中。
不过,如前文所述,预制菜作为当下的新蓝海,吸引了大批企业、资本抢食,那么,金龙鱼如何保障自身的差异化竞争力?
对此,金龙鱼方面人士告诉笔者:“金龙鱼的央厨项目特点在于是做食品园区的概念,它本身是建立在我们原有的生产基地、米面粮油之类的工厂之上。所以,产品运输到央厨的生产车间,成本相对更低、速度相对更快。另外,园区内也会引进我们的上下游企业一起合作来做(预制菜)产品,我们央厨有自营的产品,也会有合作的产品。”
“我们本身是做米面油调味品之类的产品,但预制菜原材料种类丰富,还会需要一些蔬菜、肉类甚至是海鲜产品,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引入上下游企业进园区的原因,这些企业在这些方面比较有优势。在和企业的合作方式上,包括租借厂房、一起设立合作公司等,具体分情况而异。”金龙鱼方面人士进一步表示。
3
急需第二增长曲线
从金龙鱼近年来发展来看,追逐预制菜的新风口,可以算是其业绩承压下的无奈之举。
据天风研究研报,2021年食用油行业丰益国际集团(金龙鱼母公司)是国内食用油市场的*者,市占率维持在40%左右。其次为中粮集团、山东鲁花集团、上海良友集团,市占率分别为14%、6%和3%。
市占率一路遥遥*的金龙鱼,在2020年10月15日登陆创业板之时,可谓荣光无限,以25.70元/股的发行价成功募资139.33亿元,募资净额达到136.93亿元,创下创业板*IPO记录。
彼时,正值消费股受到热捧,金龙鱼股价一路飙涨,被市场称为“油茅”。2021年1月11日,在上市近3个月后,金龙鱼迎来*时刻,其股价创下145.62元每股的高点,最高市值超7895亿元。
“当时金龙鱼股价暴涨,存在特殊性,一方面,当时以贵州茅台为首的消费股受到资本热捧,金龙鱼作为行业龙头,股价大涨是理所当然的;另一方面,金龙鱼流通盘比较小,资金抱团炒作比较容易,这也会带来股价的暴涨。”杭州某券商人士对「子弹财观」直言。
「子弹财观」查询金龙鱼股本数据了解到,截止2022年6月30日,其总股本为54.22亿股,但流通股份仅为5.43亿股,约占总股本的十分之一。
当消费股的热潮退去,金龙鱼也迎来“裸泳”时刻。截止10月24日,金龙鱼股价报收于41.08元/股,市值2227亿元,较*时期缩水超5668亿元,降幅超过71%。
巨潮资讯网数据显示,2020年年底,2063只基金持有金龙鱼3456.55万股,到2022年6月30日,持有金龙鱼股票的基金仅剩271只,持股总数为2593.78万股。
“炒股炒成股东”,股市中被套牢无法脱身的投资者常常如此自嘲,而这也是如今许多金龙鱼的股票持有者的真实遭遇。
“新股刚上市的时候被热炒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不理解为什么我的好几位同事要在一百多元的时候买入金龙鱼的股票。”财经领域从业者叶先(化名)对「子弹财观」说道。
在叶先看来,金龙鱼主要业务收入来自于粮油等产品,而这些产品关乎国计民生,势必会受到比较强的管控,无法随意涨价,溢价空间有限,“此外,虽然金龙鱼有非常高的市占率,但这几年随着电商的兴起,其实涌现了很多小众粮油品牌,或者有农户产地直销等,海天这些企业也在进入粮油赛道,会形成分流。归根结底,粮油业务没什么高门槛。”
在资本热潮退去背后,是金龙鱼乏力的业绩成长表现。
今年上半年,金龙鱼实现营收1194.83亿元,同比增长15.7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9.76亿元,同比减少33.47%。
而这样的颓势,在2021年即已显现。2021年,金龙鱼营收延续2020年的上升趋势,达到2262.25亿元,同比增长16.06%;不过,其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不复2020年10.96%的增速,出现负增长,同比下降31.15%,金额为41.32亿元。
对于今年上半年的利润下滑,金龙鱼在财报中指出,主要原因包括:原材料成本的上涨,公司主要产品的毛利率同比上年同期明显下降;由于原材料成本同比大幅上涨,公司上调了部分产品的价格仍难以覆盖成本上涨。
金龙鱼正在变成一家越来越难赚钱的公司。
从财报来看,金龙鱼收入主要由厨房食品、饲料原料及油脂科技、其他三大类构成,前两者构成了金龙鱼收入的主要来源。
2022年上半年,金龙鱼厨房食品、饲料原料及油脂科技的收入分别为761.36亿元、424.69亿元,分别占当期营收的63.72%、35.54%。不过,这两大类业务都属于低毛利业务,这几年毛利率在10%左右,且呈现下降趋势。
2021年,金龙鱼的整体毛利率从2020年的11.01%降到了8.18%。今年上半年,金龙鱼毛利率为7.53%,同样低于去年同期的10.84%。
在整体毛利率下降的当下,金龙鱼不惜为之砸钱新建园区的预制菜是一门赚钱的生意吗?这一点,预制菜龙头企业的发展具有代表性。
以目前预制菜领域规模较大的企业之一味知香为例,其目前已建立“味知香”和“馔玉”两大品牌为核心的产品体系,分别针对C端和B端客户,现有产品品类超过300种。
2022年上半年,味知香营收为3.78亿元,同比增长3.4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037.79万元,同比增长14.58%。可以看到,目前味知香的业绩规模并不大。
而从毛利率来看,巨潮资讯网数据显示,2019年-2021年,味知香的毛利率分别为24.97%、29.46%和25.11%。由此来看,的确高于金龙鱼现有业务的毛利率。
事实上,在预制菜之前,金龙鱼寻求更为赚钱的“第二增长曲线”由来已久,即调味品业务。
2015年,金龙鱼与台湾丸庄共同投资生产高端酱油产品;2019年,丸庄酱油正式推出,主打黑豆和无添加概念;2019年,金龙鱼还收购了山西梁汾醋业;2021年金龙鱼又入股了调味品生产企业广东广味源食品有限公司。
以调味品代表性企业海天味业为例,2022年上半年,其营收为135.32亿元,仅为同期金龙鱼营收的约十分之一;但海天味业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3.93亿元,远超同期金龙鱼的19.76亿元;毛利率虽出现下滑,但仍有38.05%。
“不管是入局调味品还是预制菜,金龙鱼都是在围绕自己现有业务做延伸布局,这些业务相互之间存在协同关系,因此,在原材料、供应链、产品生产、销售渠道等方面更容易实现共享,有助于节省成本,而金龙鱼本身在粮油产业的品牌知名度和权威性,又能成为调味品、预制菜业务的背书。”华秦对「子弹财观」表示。
不过,华秦同时指出,虽然金龙鱼看似优势很多,但不管是调味品还是预制菜赛道,都存在市场格局分散的情况,竞争者众多,对于金龙鱼而言,发力新业务对其资金实力和成本控制能力也是一大挑战。
然而,对于当前的金龙鱼而言,不管是调味品还是预制菜业务,都只是看似美好的未来。当前,金龙鱼仍然要依赖低毛利的粮油业务生存。
今年6月,金龙鱼副总裁邵斌就曾直言,当前调味品销量较小,短期内对公司业绩影响不大,因而不会特别在意其利润水平,但长远来看调味品和中央厨房对未来发展非常重要。
4
结语
作为粮油巨头,金龙鱼在上市之初受到资本热捧,被奉为“油茅”,但资本市场需要成长性故事,而粮油业务的特殊性决定了金龙鱼无法轻易涨价,也因此缺少溢价空间。
主营业务越来越难赚钱,这并不是金龙鱼不努力。事实上,金龙鱼作为一家外资控股企业,在中国股市上市,正是其努力寻求“中国身份”认同、为其经营的粮油业务保驾护航的验证,而其发力调味品和预制菜业务,同样也是寻求新的增长空间的表现。
只是,有时候,努力了却不一定能很快收到好的成果。
1025
沉寂已久的在线教育和素质教育市场,今天又爆出一个大新闻。
号称“最知名线下音乐艺术辅导平台”的小音咖集团,宣布已经完成了对“国内最大的在线音乐陪练平台”VIP陪练的全资收购,成为其独资股东。
疫情中,两家上海的教育公司,最终选择了抱团取暖。
钢琴王子郎朗代言,被金沙江创投连投4轮……VIP陪练一直是在线音乐教育赛道中的顶流之一。据铅笔道了解,VIP陪练的估值已接近10亿美金。
然而,规模不经济、运营成本高、师资问题难以解决等商业模式上的痛点,让在线音乐陪练行业经过了短暂的高峰之后又开始进入快速淘汰期。
2021年,受“双减”影响,各大平台运营艰难,柚子练琴、快陪练等平台接连倒下。作为头部玩家之一的VIP陪练也因App被下架、虚假宣传、退费难等问题负面缠身。
“资本对音乐教育市场的憧憬和期待是良好的,但是资本的一些逻辑放在这个行业可能行不通。”一位投资人向铅笔道分析。
独立上市不成,并购也就成了一种新选择。这种前提下,VIP陪练算是为素质教育赛道提供了一个新发展样本。
-01 -金沙江连投四轮,郎朗代言
4月11日,小音咖集团宣布已经完成了对VIP陪练的全资收购,成为其独资股东。收购完成之后, VIP陪练的品牌和业务线保持独立运营。
据企 查查显示,小音咖集团创立于2015年,并于2019年获上海久事(集团)有限公司下属上海青年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前瞻性战略注资,可以提供40多种全品类乐器教培的音乐艺术平台,主要为4-16岁少儿提供音乐艺术辅导。
对于本次并购,小音咖集团创办人兼CEO李艾向媒体表示,“本次对VIP陪练的收购是基于双方共同的音乐艺术梦想而作出的一致决定,双方将充分把握上海在音乐艺术领域的文化优势,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也是双方在新的领域上的发展探索。”
资料显示,VIP陪练是由上海妙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一款线上乐器陪练应用软件。自2014年创立之初起,公司便开始尝试互联网+音乐教育模式。
2016年,VIP陪练首创了“真人一对一在线乐器陪练”模式,专注于解决6-16岁琴童的练琴问题。新型的教育模式让VIP陪练开始快速上升,成为线上教育的“明星”。仅仅3个月内,VIP陪练便接连完成了由金沙江创投投资的pre-A、A轮两轮融资。
从用户的痛点出发,VIP陪练确实有一定的创新之处,它解决了家长不能辅导、没时间监督、琴童课后遇到问题没办法解决的种种问题。截至2018年,VIP陪练已经号称拥有数千人的专业陪练教师团队,针对钢琴、小提琴、手风琴、古筝的在线陪练模式,在两年内便已有超过14个国家的数万名琴童成为其付费用户,平台上每天的排课量过万节。
在国内在线教育疯狂发展的2018年,VIP陪练也成为资本的宠儿。18年初,它获得了来自金沙江创投、兰馨亚洲、长石资本、腾讯投资、蓝驰创投的B轮融资。2018年年底,VIP陪练再次完成1.5亿美元C轮融资,由老虎环球基金领投,腾讯、兰馨亚洲、金沙江创投、蓝驰创投、长石资本、北京华联长山兴等老股东跟投。
成为在线陪练行业“顶流”之一的同时,2019年,VIP陪练也邀请了钢琴界的“顶流”郎朗作为“品牌大使”。值得注意的是,郎朗还参与了另外一家在线陪练平台“小叶子钢琴”的投资,并担任代言人。
其实在因并购新闻再次成为焦点之前,VIP陪练也已经负面缠身。
2021年,工信部发布关于下架侵害用户权益App名单的通报,包括VIP陪练在内的多家App因存在侵害用户权益行为,工信部依法暂停其违规行为,予以直接下架处理。此外,关于反映VIP陪练虚假宣传、退费难等问题媒体曝光屡见不鲜。VIP陪练也频繁因陪练老师被“压榨薪资”问题登上热搜。
-02 -疫情+双减:在线音乐平台艰难求生
相比于在线K12学科辅导行业,国内在线音乐陪练行业发展历史并不长,行业内发展较好的几家机构基本成立于2015年左右。
VIP陪练成立之后,快陪练、柚子练琴、Finger、趣陪练、熊猫钢琴陪练等平台扎堆出现。以硬件起家的小叶子音乐也开始试水在线陪练的新业务;掌门1对1上线素质教育子品牌“掌门陪练”,向音乐学科拓展;还有诸如音乐笔记、美悦钢琴等平台,在原有在线音乐教学的基础上,也新增了线上音乐陪练的服务。
数据显示,仅在2016年-2018年之间,就涌现出了20多家以音乐陪练为主要业务的公司,其中40%的机构获得了投资。
对于音乐陪练行业,小叶子创始人兼CEO叶滨曾表示:“长期以来,学习乐器的痛点,一个是难,一个是贵。‘难’让很多人无法坚持下来,而‘贵’则让音乐学习无法普及。”而在线陪练解决了以往传统陪练模式中存在的课程贵、难、老师时间不固定、难预约等痛点,提高了学员的练琴效率,也降低了成本。
但是解决了学生痛点的在线陪练平台们,却难以解决自身在商业模式上的痛点。真人一对一陪练规模不经济、成本高昂,企业在平台技术和用户运营方面也要投入相当高的成本。快陪练CEO陆文勇之前曾坦言,“看似是简单的线上直播,让老师陪孩子练琴。但在我看来,(公司)起步没有上亿资金,可能无法去做。”
因此,在线陪练机构因资金链断裂而暴雷的事件时常发生。2019年8月,真人在线钢琴陪练机构“于斯钢琴陪练”疑似跑路,超百名学员的课时费没有着落,在线陪练教师也被拖欠工资,公司负责人曾向媒体回复称“公司资金链已断裂。”
仅仅隔了一年多,2020年11月30日晚间,柚子练琴也在官方公众号发布公告称:由于市场环境影响以及经营不善,企业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并且出现了现金流断裂,公司已经资不抵债,无法继续经营下去,并已启动破产清算法律程序。之后,柚子练琴曾在官方微信披露后续进展称:“快陪练”将为柚子练琴学员提供价值500元和价值1000元的陪练援助课程,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课包剩余价值自愿选择。
但没想到,一年之后,支援柚子练琴的快陪练在几个月后也遭遇了危机。去年9月,快陪练发出停止“真人陪练业务”的通知。在“双减”政策出台后,教育机构跑路暴雷的新闻频发,引起家长们的恐慌挤兑式退费。撑了不到两个月后,快陪练也以一纸公告宣布了破产。
其在公告中称,“近期行业动荡,我们也受到了很大波及,公司正在经历巨大的经营挑战和压力,原计划于近期完成的新一轮融资,也因多种行业因素突然被告知取消。我们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考验,经过多方努力后仍收效甚微。”
如果外部因素加速了平台的倒下,但是在线陪练行业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壁垒不高则是平台相继被迫退出竞争的根本原因。“在产品没有太高壁垒、很容易被模仿和解读的情况下,面临竞争时,企业的竞争力会快速变低,总体的营收便会受到挤压。这是整个音乐教育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教育赛道投资人王峰(化名)曾对铅笔道说道。
-03 -线上线下融合,音乐教育的出路?
“这几年,音乐教育行业是资本在素质教育领域关注的重点方向,而陪练是音乐教育中的刚需,所以之前也倍受青睐。”教育领域的投资人方新(化名)告诉铅笔道。
但是看好是一回事,愿意掏真金白银投资则是另一回事。经历教培行业的规范之后,从业者与投资人也更趋于冷静务实。现在的投资人们会更关注被投企业商业模式是否有创新、业务是否有新延展等。
完成收购VIP陪练后,小音咖集团创办人兼CEO李艾称,“这意味着国内最大的在线音乐陪练平台与最知名的线下音乐艺术辅导平台合二为一,组成国内最大的少儿音乐艺术集团。”
音乐陪练模式一度被认为是易于复制的,但想要快速扩大规模,并不是那么容易。方新认为,小音咖收购VIP陪练,在一定程度上,线上线下结合后可以助其快速地“以点带面”向全国扩张。但即便是线上线下结合了,音乐教育行业固有的问题暂时还未完全解决,尤其是在师资方面。
实际上,有很多K12教育机构此前多次尝试进入音乐教育市场,但每次行业研究后得出的结论都是“很难做”,甚至“没法做”。
对比其他教育品类,音乐教育行业接近于传统的“家教模式”,不同于K12教育可以“一对多”授课,音乐教育讲究的是“一对一”。不论是VIP陪练,还是之前倒下的快陪练、柚子练琴,抑或是其他线下的音乐培训机构都是如此。
尤其是在VIP陪练所处的音乐陪练领域,师资实力更为关键,这是最大的行业门槛,决定了整个教育活动的吸引力。但在实际运营中,行业普遍存在着优质的音乐教师数量难以匹配学员数量的情况,头部的大师级音乐教师更是十分稀缺,这导致了音乐陪练一直存在着供小于求的问题。一对一陪练的模式也让规模化难以实现,平台的业务规模完全取决于师资力量的多少,边际效应难以体现。
陪练老师水平参差不齐,真正的好老师很少,且经常更换,造成的结果是陪练效果不尽人意。甚至因为合格的陪练老师不够,很多平台存在以在读大学生冒充毕业生的行为。“这也是很多同行在做AI陪练业务的原因之一。”此前一位相关从业者对铅笔道表示。
然而由于技术原因,让AI帮助孩子学习练琴这个方式,现在还并不能完全解决相关痛点。
“资本对音乐教育市场的憧憬和期待是良好的,但是资本的一些逻辑放在这个行业可能行不通。”在音乐培训市场的业内人士看来,音乐教育是重教学质量和用户体验的,尊重教育本质,尊重行业目前的规则,以目标用户真实的刚需为目标设计产品与服务,用最直接的方式去盈利,用户愿意为所需要的高品质产品买单,企业也能持续生存。
实际上,相比快速扩张,现在已经有很多音乐教育从业者在强调“慢一点”。
1025
近年来,中国人更爱“吃牛”了。
据天猫新品创新中心联合多家权威机构发布的《2022牛排消费趋势洞察》报告,2020年,中国牛肉消费量已经攀升至884万吨,环比增速达11%,尤其是高档牛肉增长更为强劲,价格高于普通牛肉2.7倍的高档牛肉消费量,已经连续6年呈上升趋势。
过去,人们在选择牛肉产品时,首要考虑的是“方便烧吗、价格贵吗”;如今,人们选择牛肉产品,更关注的是“是否原切、什么部位、产自哪里”。这些变化背后,正是牛肉消费趋势的再次升级。
牛肉消费背后是收入增长的支撑,有经济数据显示,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1500美元时,就会出现“牛肉消费热”。2001年,我国人均GDP首次超越1000美元,2019年已经突破1万美元,而目前,国内的牛肉消费市场规模也已经达到8000亿元。
消费者更懂牛了,购买渠道也在向线上发展。新中产正成为高端牛肉的消费主力,健身人士和精致妈妈等对蛋白质有特殊要求的群体,更让牛排发展出了多元化的消费场景,而方便烹饪的懒人牛排也在这一波牛肉消费浪潮中不断发展……
商家涌入、消费者接纳,红火的牛肉市场正在开启一个万亿消费的风口。
餐桌升级,原切牛排的春天来了
西餐厅的多年“市场教育”、街边盛行的网红“速食牛排”风潮,让牛排消费走入寻常百姓家。除了去店里消费,网购的便利让在家煎牛排成为新选择。3-5分钟的料理时间,一块热气腾腾的牛排就可上桌,既方便快捷,又能满足原汁原味的营养需求。
打开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搜索“牛排”话题,热度最高的短视频不是在哪家店吃牛排,而是如何在家煎牛排、以及怎样淘到高品质牛排的攻略。不少科普牛排烹饪选购的美食博主如“小关老师”“阿男的食谱”等,也借势成为拥有数百万粉丝的红人。
关于牛排的高热度视频大部分为煎牛排和选购攻略(图 抖音、小红书)
《2022牛排消费趋势洞察》显示,随着线上牛排消费热情上涨,原切牛排脱颖而出,成为市场主流。
近三年来,线上原切牛排市场份额逐年上升,由2019年的4.5成升至2021年的5.5成,不断压缩整切及合成牛排市场。2021年,原切牛排市场商品数为整切市场的2.3倍。
按照加工方式,牛排产品主要分为合成、整切和原切三种。从肉质来讲,根据牛肉部位整块切割的原切,要优于经过调理的整切和碎肉加工而成的合成牛排;从货单价来看,原切是整切的大约1.3倍。而正是这一类品质更高、价格更贵的牛肉产品,正在迎来飞速发展。
据天猫数据统计,来自一二线城市的消费者是线上原切牛排市场背后的主要助推力。在整切用户流出至原切大趋势中,高消费力购买者在原切销售额中的占比高于整切牛排。
曾经的牛排市场,曝出过“胶水牛排”风波,一些廉价牛排为“碎块牛肉+肉胶”拼接而成,这让消费者一度望而却步。随着近年来行业的规范化发展、线上透明的评价体系日益完善,选择真材实料的高口碑的原切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成了规避风险、享受美味的更优选择。
不少品牌,乘着这股原切牛排的东风火了一把。主营高端澳洲进口牛肉的品牌“阿尔比恩”,在天猫圈粉了近3万高消费的食客老饕,卖得最好的是M9级别的澳洲原切和牛小排,368元/斤的单价,单品月销超过30万元;牛肉品牌“肉管家”的原切美国谷饲西冷牛排,上百元一斤的单价,在去年双11期间进了李佳琦直播间,一夜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
原切牛排的兴起,进口牛排中的后起之秀乌拉圭牛排,近年来也被带火。如今乌拉圭已成为中国第三大牛肉供应国,去年,乌拉圭对中国牛肉出口增长53.7%,每年乌拉圭超过60%的牛肉都运往了中国。
大型牧场的天然养殖模式,禁用抗生素、生长激素和动物蛋白的管理都让乌拉圭牛肉以健康低脂、高性价比俘获了大量食客。在天猫,乌拉圭牛肉还建立了专属活动页,通过电商平台链接和拓展更大的线上市场。
四种人群,撑起更细分的牛排市场
据《2022牛排消费趋势洞察》报告,消费者在线上购买牛排时最关注的维度首先是产品类型,如与牛肉部位相关的“原切、西冷、战斧、菲力”等关键词,有最高的搜索热度,其次关心的是牛排的品牌和产地等信息。
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偏好,衍生出四大特征鲜明的细分牛排需求场景:高端牛排场景,健身牛排场景,宝宝牛排场景和懒人牛排场景。
高端牛排场景下,用户群体多为可接受高售价的高消费人群,他们的家庭住房档次和消费水平更高,拉动了牛排市场的成交金额,整体呈现良好的上升趋势。针对高端牛排场景需求来打造产品的品牌,如泰森、肉管家和牛叫兽等都迎来了销售的新增长。
健身人士是牛排的一大新崛起的消费群体,他们对于饮食有着独特要求,高蛋白低脂肪的牛排,对于减脂增肌很有帮助,是他们最爱的食材之一。此外,健身人士对健康的纯果蔬汁、植物饮料也具有高偏好。
在健身牛排场景下,用户更偏好瘦肉含量高的原切牛排,草饲喂养的牛肉产品更符合其需求。据统计数据,当下健身群体的扩大让健身牛排实现了高增长:近一个月来,成交用户数比去年同期上升6成、总成交额上升7成。对比整体市场,健身牛排销量自2021年3月开始大幅上升,成交额大幅领先整体市场,即使在9月非大促时期也呈现阶段性上涨。
在宝宝牛排场景下,宝宝年龄集中在6-12岁,对高蛋白食物有更高需求,消费群体“精致妈妈”人群画像特征显著。总体而言,宝宝牛排成交金额趋势与整体市场一致,该场景下消费人群基本保持稳定。由于消费人群“件单价”的提升,拉升了宝宝牛排的总成交额,近月来较去年同期增长3成。
基于牛排烹饪方便特点的懒人牛排场景,消费人群偏好在24点以后下单,且容易接受中低价格段的产品。近一个月来,懒人牛肉消费成交用户增长了5成,成交额上涨2成。
牛肉消费红利期来临,谁会是赢家?
无论是原切牛排兴起,还是四大牛排场景的市场变化,都显示了一个共同的趋势:牛肉市场高端化、品质化成为主流,消费者更愿意为高品质的产品买单,高客单价产品市场增大,这些因素驱动着牛肉消费迎来红利期。
对比美国牛肉消费数据可以发现,我国的牛肉市场全面增长还将持续。据统计,美国2020年人均牛肉消费量达26kg/人,而中国为6.3 kg/人,对比之下有近4倍的差距,这也意味着,未来国内牛肉市场拥有着巨大的增量空间。
在这一波红利期之下,虽然部分牛肉进口受疫情冲击,但国产牛肉快速抓住了这一机遇。《2022牛排消费趋势洞察》报告显示,受疫情影响,2020年进口牛肉总量及金额增速放缓,国产牛肉产量进一步上升,预计2025 年中国牛肉自给率将进一步提升至85%左右。
这场高端牛肉的竞赛中,国产牛肉是一批黑马。相比澳大利亚、阿根廷等进口牛肉,国产牛肉不仅在用户复购销售额指数上呈现最高正增长,而且复购用户增量显著,也就是说,消费者对于国产牛肉的认可度正在提升。
不少品牌也通过牛肉打开了新的市场。经营牛肉生产加工23年的皓月肉品,近年来线上店铺的年均成交额增速超过100%,大幅跑赢企业整体销售增幅。皓月主打自家牧场的拳头产品“谷饲小公牛”,切准市场对雪花纹理丰富、奶香浓郁的高端谷饲牛的偏好,打出如火锅牛肉片、原切牛排等诸多爆款。拥有近40年历史的老牌肉企大庄园,也已在自建内蒙古牧场,培育国产西门塔尔牛等优质牛种,打造高质量的牛肉供给体系。
当牛肉消费进入高端争夺战,注重高质量、追求长期价值的品牌,才将立于不败之地,成为最后的赢家。在平台市场培育下,牛肉消费如今告别从前低质廉价的打法,形成了更细分化、品质化的走向。可以想象,未来还将有更多优质牛肉产品通过电商平台登上我们的餐桌。
1025
“太可惜了”,得知宝沃汽车申请破产清算的消息后,这是宝沃车主刘华的第一反应。
4月8日,北汽福田发布公告称,由于北京宝沃财务枯竭,确实无力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北京宝沃于2022年4月8日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决议依法申请破产清算。这意味着,这个曾号称跻身德系“BBBA”之列的“传奇品牌”,还是走向了陨落的结局。
早在申请破产之前,受困于债务问题,宝沃不仅停产,其在全国范围内的销售网点也陆续撤店不再销售。曾经在北京地区的多家宝沃4S店,早已人去楼空,个别线下店也已变为其他品牌的售后服务中心。
事实上,从2019年到2021年,在资本的助推下,一路高歌猛进的汽车业成就了王者,也有人历经洗牌落得败局。从传统汽车品牌众泰、东风裕隆、华晨汽车,到新造车玩家博郡、前途。
当车企站在破产边缘,或是已经倒下,这也意味着“终身质保”、“免费保养”的官方承诺全都荡然无存,由此带来的影响除了售后体系外,还会波及到整个二手车市场。
对于万千“无辜”车主来说,自此也陷入了修车难,卖车更难的两难困境。
1 被割韭菜的人?
刘华还记得2017年长达5个多月的选车过程。几乎每个周末,自己和家人都会出现在各个品牌的4S店,“上至汉兰达,下至捷达,中间区间的万腾、途观、CR-V我全都试驾过,太纠结了。”
经过全家人的层层筛选,汉兰达与途观两款车型最终进入了“决赛圈”。不过在11月参加广州车展时,刘华见到了自己一直饶有兴趣的宝沃BX7,之前苦于当地没有4S店,他只能“云试驾”。
一番比较过后,宝沃凭借亲民的价格胜出,刘华以20万元出头的价格就地提车,“过程很寒酸,连提车仪式都没有。”
如今虽然由于油耗高、故障频发、保值率低,纳智捷被戏称为二手车商看到都要颤抖的品牌。但早在2013年,因为配备了中控大屏幕、座椅自动调节、全车7个摄像头、倒车辅助等功能,在家人的极力推荐下,李哲还是购入了纳智捷大7。
他还记得,彼时纳智捷在当地的第一家4S店开业不久,吸引了不少消费者前来试驾、下单。“我跟父亲逛了下店门口的小车展就下单了,全款24万直接提车。”
时至今日,那辆纳智捷大7仍然停在李哲家楼下,“我就是网上所说的被割韭菜的人吧”,李哲如此自嘲道。即便家中多了一辆Smart作为代步,但由于新疆冬天下雪较多,“小车没有雪地胎,还是得留一辆SUV冬天开。”
李哲表示,自己并非没有动过卖车的念头,但是除了在市区开起来油耗比较高(每百公里13L)的缺点外,车辆也没有太大的问题,所以最终还是决定留下来,和另一辆代步车换着开。
用车至今五年时间,刘华发现,自己的宝沃BX7除了后轮传感器进行更换、发动机加装质量块以外,并无大问题。这也成为他对宝沃的结局感到可惜的原因,“质量过得去、价格亲民,但这样被水军击败,还输得如此狼狈,实在可惜。”
而在另一位自称“韭菜头子”的宝沃车主王宇看来,宝沃倒下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产品本身,“车辆三大件还是比较扎实的,所以(倒闭原因)就是当年过度宣传的负反馈”。
2017年,他以落地25万的价格购入BX7四驱旗舰版,如今除了一些小剐蹭,王宇的爱车还没有真正大修过。
2 为修车,车主另辟蹊径
车企倒闭,4S店纷纷关门撤店,影响传导至用户,首当其冲的是车辆维修保养问题,但这些车主们似乎并无预期中的焦虑与担心。
事实上,早在4S店关闭之前,以李哲、王宇为代表的一批车主就已经抛弃了官方提供的售后服务。
用车两年多后,李哲的纳智捷大7保险杠曾经在一次倒车中受到损坏,经过4S店评估后,维修费用高达2000元。他随即选择自己维修,“淘宝买花费300,自己就能直接装”。自此以后,李哲便很少再去官方4S店了。
而日常需要更换的零部件,当地个体维修店就能满足。对于车辆需要的特殊零件,李哲表示4S店也需要从其他地区调货,所以个体维修店也能通过下订单调货解决。“所以本质上在哪里维修保养并无太大区别,甚至个体店还能比4S店便宜不少。”
与李哲早就脱离4S店不同,作为“省心派”,一直以来,刘华的车辆保养、零部件更换全都依靠官方4S店。所以刚听闻宝沃撤店的风声时,因为官方没有进行任何告知,他为此感到一丝愤怒和担心。
刘华还记得,当时车辆在外地发生了事故,触发了自带的SOS功能,根据指引他联系到最近的一家4S店,但对方告知他,店里已经不再提供任何售后服务,“他们让我随便找个地方补胎就好,事后我才在社交平台确认了宝沃停产的消息。”
起初,对于自己后续的用车问题,刘华感到十分担心。“核心配件要更换怎么办?虽然大部分配件可以用大众车型的部件替代,但万一没有呢?”
之后,一位从事维修工作的朋友的回答缓解了刘华的焦虑,“他告诉我只要不是严重物理性损坏,什么问题都可以维修,汽修行业是完全市场化的,没必要纠结是不是官方4S店。”
汽修店宝沃专属售后人员宣传活动 来源:受访者供图
在这些车主的经验中,维修需要另辟蹊径,但远没有到无路可走的地步。
以北京地区为例,不少连锁汽车城、个体维修保养店都表示,当前停产车型中大部分零部件都有同质替代品,只是根据零部件的不同,需要等待一周到一两个月不等的调货时间。
即便申请了破产,目前仍有宝沃售后保养门店营业。在位于北京东南五环汽车城内的一家汽修店,墙上仍赫然挂着宝沃汽车的品牌标志。
店内人员表示,虽然整个门店是负责各种品牌车型的维修保养工作,但也设置专门人员为宝沃车辆提供基础保养修理工作,甚至还会不定期举办专属宝沃车主的优惠活动。
3 修车麻烦,卖车更难
车企停产、破产清算所带来的蝴蝶效应不仅会影响到车主,最终还会波及整个二手车市场。
在二手车市场中,因为承受不了亏本买卖,一些车商绝不经手停产车型。而那些有一定规模,以BBA、两田等热销车型为主的车商们,并不完全拒绝停产车型,但也主要是散户之间进行买卖。
对于大批量经手停产车型的车商来说,散户只能算九牛一毛,和当地经销商、厂家对接,从转销其他同行车辆中获得利润才是关键所在。
广东二手车商张远属于第二种。“没有卖不出去的车,只有卖不出去的价格”是他做二手车生意坚信的准则,原因有二:价格诱人、各有所需。
处理停产车型,张远再熟悉不过了,“一定要低价收车,车主爱卖不卖。”在他看来,经手廉价国产车,只要车主撑不住最终松口,等待自己的就是不错的利润。
张远透露,他曾收过众泰T500,永源飞碟等车型,利润平均在7000-10000元左右。而BBA、两田等车型,“虽然好卖,修起来费用可怕”,同时这类车型收车价更加透明,利润太薄,积压久一点就会击穿成本价。
另一位二手车商吴中恒表示,通常一辆车的中转周期为4-6个月,宝沃、纳智捷这些品牌并不受停产的影响,反而因为议价能力不高更好卖,“按照收车价,稍微加1000-2000元就挂出去卖了,稍微多加点可能会变得难处理。”
虽然利润不算高,但今年以来,吴中恒已经经手卖掉了4辆宝沃汽车。他透露收车时,车主要价略高一点,车商就会拒绝,“决心卖车的车主就算当时不愿意,最终也还会找到我们。同行们都低价收,车主没有其他选择。”
但即便如此,吴中恒还是无法完全避免亏本买卖的出现,“这类车算冷门车型,大多数客户都想捡便宜。”毕竟,像张远一样,能以不足万元的价格收车的车商是极少数的。在颇具规模的二手车市场中,如吴中恒一样做少盈多亏买卖的才是大多数。
尽量压价收取停产品牌车型已经成为二手市场公开的秘密。在这样的环境下,车主们只能向车商妥协,在为数不多还愿意收车的车商中做出选择。
纳智捷车主唐毅“有幸”得以将处理车辆的繁琐过程交由他人完成。唐毅表示,2018年自己在换车购买雷克萨斯时,4S店销售主动帮自己寻找途径处理那辆纳智捷U6,“最终销售忙活了一个多月才找到愿意收车的车商,为了我这一单也是够辛苦的。”
而在多次迟疑过后,听到二手车商如今能够给出的报价,李哲和王宇则彻底放弃了卖车的想法。“有点后悔没早卖掉,20多万的车压到5万以下,我不能接受。”李哲表示。
“韭菜头子”王宇似乎早已知道结局,车辆是否保值也不再是个问题,“等年检完就去改装ECU和排气系统,刷个300匹,400牛米。”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刘华、李哲、王宇、唐毅、吴中恒、张远均为化名。)
1024
在9月8日即将召开的2022年第五届湘江金融发展峰会暨2022创投论坛活动“话题”十足,出席本次峰会的嘉宾都十分“重磅”!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将作主题报告,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教授,原中国证监会市场监管二部一级巡视员刘健钧,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董事长倪泽望,达晨财智执行合伙人、总裁肖冰,前海股权投资母基金首席执行合伙人,前海方舟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靳海涛等大咖将就创业投资如何释放湖南“新”力量等话题依次作主题分享。峰会主持人是前央视知名主持人、紫牛基金创始管理合伙人张泉灵,这些“大咖”的出席已让湖南金融界“翘首以盼”。大咖嘉宾也早已成为历届湘江金融发展峰会的“标配”。
历届峰会亮点和成果
自2017年首届湘江金融发展峰会举办以来,湘江金融发展峰会已成为金融界年度盛事,与互联网岳麓峰会形成了“春观岳麓、秋赏湘江”的品牌佳话,“湘江论道”也已成为湖湘金融的年度盛事。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历届湘江金融发展峰会亮点与成果——
2017年第一届湘江金融发展峰会
1、嘉宾:全国政协委员贾康:《“一带一部”下金融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主题演讲。
2、峰会成果:平安银行、长银五八消费金融、紫金保险、渤海证券、国联证券、江海证券、湘江时代融资租赁等机构签约入驻湖南金融中心,多家机构湖南总部、全国总部落子湖南金融中心,签约入驻金融机构资产量超100亿元。
2018年第二届湘江金融发展峰会
1、主题:“创新金融·科技普惠”
2、嘉宾:知名主持人郎永淳担纲峰会主持;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张景安博士,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樊纲出席活动。两位大咖就“创新驱动与科技金融”、“中国科技金融发展新阶段”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为如何发展科技普惠金融提供了更多的思考。
3、成果:中国农业银行长沙分行、申港证券、国盛证券等机构集中签约入驻湖南金融中心。
2019年第三届湘江金融发展峰会
1、主题:金融科技·湘江论道
2、嘉宾: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分别作了《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科技与普惠金融发展》和《新发展模式三维逻辑与姿态:数字化-母基金-CVC加速器》的主题演讲。
3、成果:开通了长沙市政务数据服务中小微企业融资对接;并同步举办了银行科技论坛、保险科技论坛以及基金创投论坛;金融峰会“湘江论道”的品牌效应凸显,吸引来自全国的1000余从业者齐聚长沙,规模为历年之最。
2020年第四届湘江金融发展峰会
1、主题:湘江论道:“科技赋能·产融共生”
2、嘉宾: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CARF)李峰做了主题演讲,分别就宏观经济形势以及建设一流科技普惠金融中心等话题内容做了分享。
3、成果:本届峰会召开对湖南金融中心的定位与发展做了总结,标志着湖南金融中心以“持牌金融+金融科技+基金小镇+配套服务”为支撑的金融体系搭建完成。
2022湘江金融发展峰会看什么?
记者发现,湘江金融发展峰会已成为市场信息和政府投资方向的指向标。梳理历届湘江金融发展峰会发展历程,一条清晰脉络贯穿其中——第一年明确“三共”的峰会定位(共知、共振、共赢),第二年创新提出“科技普惠金融”理念,第三年确立“科技赋能金融,金融服务科技”发展主线,第四年构建“四柱支撑”产业体系,第五年聚焦科技创投领域——以“凝聚创投力量·助力‘三高四新’”为主题,邀约创投、创新、创客各方头部力量相聚长沙,其中包含了150余家全国知名投资机构,以及各富亮点的科技创新企业,更有东方富海、复星国际、歌斐资产、盛世投资等30余位国内一线投资机构主要负责人将作主题分享与圆桌对话,集各方合力共同探索湖南“新”力量、研判创投 “新”方向。
亮点一:发布高成长优质企业榜单
“2022湖南未来之星TOP100”、“2022湖南龙门榜TOP20”两项企业榜单将于峰会上发布。据了解,两项榜单入榜企业是经专业机构和投资人视角筛选后所评选出的一批创新性强、高成长性、极具潜力的湖南本地项目。榜单兼具行业影响力与湖南特色,展现现代化新湖南创新风貌,重在彰显湖南产业的实力与资本吸引力。
亮点二:举办专场资本对接
此次峰会将设置“专精特新”、“硬科技”、“数字科技”三个分论坛专场,每个专场都将围绕该领域话题邀请相关投资人、企业家现场交流。三个专场还将设置精品路演,路演项目均为“未来之星”或“龙门榜”入榜企业,为企业项目、投资机构和政府平台搭建“对话”的舞台。同时峰会还将举办LP&GP特色对接会,安排湖南省市新区优秀引导基金与全国知名创投机构深度对接,政府引导基金与创投机构合作共赢之道。
亮点三:发布股权投资白皮书
本届峰会将发布《2022湖南股权投资发展白皮书》,深入剖析湖南股权投资市场募、投、退全貌,总结湖南股权投资市场发展情况,并针对性提出发展建议,全面助力股权投资市场发展,进一步赋能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激发湖南股权投资市场发展活力。
近十年来,湖南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5.43倍、达11063家,当前全省已培育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977家,其中,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32家,居全国第七、中部第一。科技型企业、初创型项目正稳步成为湖南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在促进湖南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湖南金融中心如何“闯”出新路子、“创”出新特色、“干”出新成效?依托湘江基金小镇,高标准建设湖南金融中心,以“科技+金融”为重点,推进科技赋能金融、金融服务科技,打造重要的区域金融中心,这是时代赋予的新命题、新考卷。
主办方表示,希望通过峰会更进一步挖掘和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打响“湘江”和“岳麓山”两块金字招牌,引导金融资本赋能聚焦科技创新领域,提升区域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推动湖南金融中心建设,致力于打造立足中部、辐射西部的全国区域性金融中心。
1024
8月26日,由微赞直播主办的“全域突围:技术破界·内容破局·增量未来”为主题的2022年第三届中国企业直播创新峰会完美落幕。
本次峰会全程以3D虚拟场景和虚拟主持人进行直播,来自腾讯云、艾瑞咨询、腾讯云、国大药房、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猎聘、小步品牌营销、微赞的重磅嘉宾齐聚,共同探讨营销增长新路径、新模式。
峰会同步在微赞官方、微信视频号、新浪微博、快手、百度、中国网、镁客网、创业邦、爱奇艺、搜悦直播、鲸平台、第一视频线上实时直播,并通过企业直播3.0中新技术3D虚拟直播呈现虚拟场景效果,虚拟主持人微微更与场外观众进行即时互动,充分发挥出虚拟主播鲜明优势,激发大家在直播评论区点赞与互动讨论,线上直播总浏览量也超过了90万人次。
百亿突破,直播行业迎营销创新拐点
聚焦趋势,艾瑞报告显示2021年疫情进入常态化发展后,企业逐渐回归理性,企业直播行业进入稳中求进的深耕发展期,预计未来1-3年企业直播行业总营收近百亿。
艾瑞咨询华南总经理伍毅然指出,直播营销已经成为诸多企业开展直播的发力点。一方面,企业直播产业链融合深度发展,直播中端重视精细化运营管理,与用户达到深度交互;企业搭建私域流量池,通过数智化运营,助力高效转化。另一方面,除了企业个性化需求加深、私域营销玩法进阶、场景细分等趋势外,以沉浸式元宇宙直播为例,通过虚拟技术的应用,能推进企业直播模式拓展,释放更大价值。
伍毅然还表示,虚拟技术正在驱动传统视频直播形式的变革。从图文消息、互动直播到虚拟世界,虚拟直播正成为企业营销的关键一环。未来,3D技术打造企业虚拟新形象,直播场景突出视觉交互技术的融合,将实现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无缝转换。
数字融合,腾讯云音视频产品总监崔立鹏指出,元宇宙加速物理与数字世界融合,带来全新的社交、工作方式。线上互动从“在线”到“在场”,从图文消息、互动直播、到虚拟世界。从文字、连麦/弹幕、连麦互动低延观看到如今的多人虚拟形象连麦已成为一种新趋势。
在分享中,崔立鹏提到通过场景模型 + 云渲染 + 快直播 + 全端SDK 端到端解决方案,让3D应用一键云化,创造更丰富的生态伙伴虚拟空间,腾讯云深度剖析云技术+音视频的生态共生,助力打造“全真互联”新世界,致力于为企业带来“虚实共生”的企业营销新场景,赋能直播新时代的技术场景。
行业实战,周鹏鹏指出,随着3D技术的发展,将带动直播模式拓展,进而不断拓展企业营销边界。通过3D数字人虚拟应用,激发企业数字营销活力微赞全面布局3D制作工具+云渲染服务+3D数据应用,用长期主义突出行业同质化的“重围”,以IP经济为主要驱动力,通过3D技术加持,产生新的内容创作形式,刺激更多虚拟活动等应用场景。
其一,以虚拟数字人和虚拟场景为核心元素打造的虚拟直播,已经成电商直播及品牌营销的新风口,以虚拟发布会/虚拟直播等虚拟线上活动孕育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将推动品牌实现多元营销。
其二,围绕技术创新、场景拓展、深度融合解决业务场景持续探索。微赞自主研发的3D制作工具形成海量素材,为企业降本增效;再通过云渲染服务支持实时互动与环境渲染,模拟现实场景驱动,增强观众的沉浸式体验,帮助企业营销升级,加速生意增长。
硬核前行,数字化驱动企业营销增长
数字模型,从传统时代到数字化时代再向数智时代升级,人、货、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内容如何创新成为流量爆款?ToB市场营销如何破局?成为业界管理者共同面临的难题,建立数字化营销模型成为了当下企业品牌营销的关键战略。
作为连续10年中国医药零售行业首位,全国性社会型连锁零售药房——国大药房,全面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借助数字化新兴技术,实现医药零售模式的创新和智慧零售的转型。
国大药房直播策划经理赵海艳分享到,国药新零售营销最关键的是“人、货、场”数字化营销,直播就是营销数字化赋能中重要的一环。
国大药房,更是深谙此道。国大药房通过矩阵化直播营销,以及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发展的医药“新零售”模式,主要聚焦在精准地域性、精细化用户标签、多渠道运营分析三维度,形成营销模式+宣传渠道+销售渠道数字化闭环链路,不断打造数字营销零售消费体验。
新型传播,消费者对营销信息接受程度的加快,内容是新传播时代的关键一环。
媒体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该如何主动拥抱新时代、寻找新方式?融媒体先锋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给出了答案:深度融合,推陈出新。在用户习惯和传播方式时刻变化当下,江苏广电融媒体直播节目的模式也从视频直播移动化、移动直播常态化再到常态直播品牌化进行创新变革,即集导播解决方案的远程导播、策划能力、多平台推送的传播矩阵为一体的融媒体内容闭环。
值得关注的是,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直播部负责人刘磊还为我们分享了“荔直播”品牌成为流量爆款的密码,通过多个融媒体+直播的实际案例。
从江苏广电实战经验,刘磊指出,有传播力的新媒体产品需要更懂用户,打造深谙用户心理的“看点、爆点、热点、情绪点、槽点”五大爆点选题成为关键。
体系增长,品牌的价值之一,就是降低了客户的决策成本。
对于B2B品牌体系搭建,小步品牌营销创始人、公众号《陈小步》主理人陈小步指出,品牌是企业运营的资产,具备可升值空间,可通过“案例营销+品牌背书+会议活动”的品牌营销三板斧成功助力B2B企业可持续稳健增长。
陈小步进一步表示,数字化最终是为了销售转化。
ToB营销数字化升级,其中最关键的也是实现从获客—线索追踪—促进转化为一体的全链路的营销闭环,基于数据开展业务决策和效果评估。企业需要应用工具或技术手段,运用四种获客手段,促进客户留存和转化,最终实现体系增长。
数据洞察,行业聚才直播未来无限可能
令人惊喜的是,在2022第三届中国企业直播创新峰会中,微赞直播还与猎聘联手发布了《2022直播行业人才白皮书》 ,通过数据洞察直播行业人才发展。
《白皮书》披露,受到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业态的政策鼓励,企业直播行业迎来发展机遇期,企业直播服务通过与5G、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结合,利用直播技术助力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
数据显示,在直播人才供需上,多个直播电商平台头部企业以及大量的批发和零售企业,聚集了全国30%的直播人才;在直播人才热招行业上,互联网游戏软件行业的直播人才占比最有优势,超6成人才未来选择在互联网/电商零售行业中继续发展;在直播人才特点上,中高端直播从业者呈现年轻化特点,青年人成为行业主力,新生力量的加入也让直播行业发展拥有无限可能。
猎聘大数据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庞海琼指出,2022年直播行业依托内容创新、精细化运营与玩法迭代等专业性增强,深度吸引直播人才发展的基础。此外,随着用户需求转变,对待直播有更清晰地规划和专业的需求,同时对直播的质感需求也将进一步提高。
共赴未来,直播产业成为数字经济发展新动力
聚焦行业,第三届中国企业直播创新峰会旨在成为直播行业交流窗口,展示中国企业直播营销的发展领先技术和模式,共同探讨直播技术、品牌营销、未来增量的演进,展望直播产业发展与未来。
随着企业客户对直播产品的质感要求不断提升、直播感知越发清晰,市场未来将更加关注直播间内容深度绑定能力以及营销传播等硬实力。在此次峰会上颁布了2022直播影响力获奖榜单,与广大直播用户共同见证直播行业的先进力量。
2022中国企业直播创新峰会的成功举办,直播和商业的跨界融合正成为稳中求进的大趋势,共议直播行业生态发展,汇聚思想的力量,成为推动着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1023
投资界(ID:pedaily2012)8月30日消息,「骥步科技」宣布完成超千万元天使轮融资,本轮融资由金沙江创投领投、上海创业接力跟投。本轮融资后,公司将持续投入研发和市场推广,并且近期也已开启新一轮融资,以期进一步提升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速度。
「骥步科技」成立于2020年11月,专注云原生存储方向。在具体场景上,公司当前核心着力于为企业用户提供云原生架构下的关键容器应用数据存储和保护,产品为具备云原生灾备功能的YS1000。公司创始人兼CEO刘洋表示,灾备是公司当前将云原生存储技术能力加以运用的一个场景,未来公司也会向更多存储领域切入,如提供容器化的块存储、对象存储、文件存储方向的产品。当前,骥步科技的客户主要分布在金融、人工智能、先进制造行业。据介绍,骥步科技的软件产品已在某大型芯片制造企业生产环境上线,并在人工智能行业服务了多个用户,在重点的金融行业也取得案例。
团队方面,公司创始人兼CEO刘洋曾任IBM中国存储研发中心CTO,当前公司人数在20人左右,创始团队均为国内知名高校硕士研究生毕业,全部来自IBM云原生存储核心研发团队,拥有十余年企业级存储研发的经验,和超过四年在云原生存储、备份、容灾领域的实践,获得技术专利授权60余篇。
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张予彤表示:“随着虚拟化技术的成熟与分布式框架的普及,应用上云增速显著,客户端的多云存储和灾备解决方案的需求从大客户向中小客户迅速扩张。骥步团队对国内外云原生存储技术有深入的研究,为客户提供基于海量存储、跨云数据传输网络和以此为基础的高附加值存储服务,打造新一代的数据管理和灾备方案。我们看好骥步团队的技术实力,非常高兴可以支持与见证他们的发展。”
创业接力合伙人金添表示:“在k8s架构下,数据随业务一同在多云环境中迁移是行业中普遍存在的痛点,需要根据业务类型深度定制开发,耗时又耗力。尤其在对多云容灾要求日益加强的当下,有效备份并且随时在异地将业务恢复成为云原生场景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简单高效的灾备系统成为关键。骥步所开发的多云灾备系统YS1000可以解决过去多云灾备的核心问题,以傻瓜式的一键备份/容灾/迁移让企业用户的备份容灾需求得到更加简便的解决方案。骥步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迎接云原生技术即将大规模应用的未来市场。”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8/499465.shtml
1023
投资界(ID:pedaily2012)8月30日消息,数据运营服务商「北京资采」于近日公布数千万元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六脉资本、渤海创富联合投资,青桐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产品研发、团队建设和新行业拓展。
北京资采成立于2015年,深耕在通信行业,基于自主研发的数据智能服务平台“数家”,结合长期驻场服务,辅助企业进行用户全生命周期价值挖掘与精细化运营。通过层层挖掘用户价值波动的原因,为用户匹配千人千面的运营方案,并持续监控和迭代策略,最终达到提升ARPU的目标。
截至目前,北京资采已累计服务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龙头通信运营商分布在各省市的40余个分公司。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8/499468.shtml
1021
4月19日,清科集团旗下清科产投投资项目——深圳英集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英集芯”或“公司”)举行敲钟仪式,正式宣布登陆科创板,股票代码:688209,发行价格为24.23元/股。
英集芯是一家专注于高性能、高品质数模混合芯片设计公司,主营业务为电源管理、快充协议芯片的研发和销售等。目前,公司基于在移动电源(即充电宝)、快充电源适配器(即充电器、充电头)等应用领域的优势地位,成为了消费电子市场主要的电源管理芯片和快充协议芯片供应商之一。
在巩固移动电源芯片、快充协议芯片、车充芯片、无线充电芯片、TWS 耳机芯片等产品优势地位的同时,公司未来将持续在智能音频处理、家用电器、物联网、汽车电子等方向进行布局。
英集芯此次上市的保荐机构为华泰联合证券,新股募集总金额101,766万元,主要用于电源管理芯片开发和产业化项目、快充芯片开发和产业化项目等。
清科集团合伙人、清科产投主管合伙人杨敏表示:英集芯自设立以来,围绕电源管理芯片、快充协议芯片集成化、智能化等发展趋势,自主研发了多项核心技术,极具竞争优势,我们对项目未来发展非常有信心。英集芯项目是我们在硬科技领域投资的众多项目之一,清科产投陆续还会有更多科技领域的项目登陆资本市场。未来,清科产投将继续关注硬科技领域,寻找细分赛道的优质项目和聚焦科技领域的优秀子基金,助力更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迅猛发展。
清科产投在硬科技领域深耕多年,除英集芯外,还通过投资国科天成、博智安全、联泰集群等数十个优质企业在该领域进行布局。清科产投相信投资硬科技就是投资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投资科技创新,助推实现科技强国。未来清科产投亦将继续依托集团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更多优质项目的投资为硬科技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清科产投始于2012年,隶属于清科集团旗下,专注于为上市公司、家族企业及地方政府提供战略型产业布局和中长期资产管理投资服务。
依托于清科集团对中国私募股权行业的深刻理解及全方位的研究、会议、咨询及投资等服务,清科产投以主动管理的方式通过直投和投资优秀子基金来挖掘企业和市场价值,实现价值投资理念。
清科产投与多家上市公司合作设立战略型产业基金,如片仔癀、岭南园林、姚记等,同时还管理着数十只家族基金和近十只地方产业基金。目前清科产投管理规模超过200亿。清科产投不仅仅是财务投资人,更带有产业资源,帮助企业进行战略规划和资源整合,加速企业成长,并带动地方产业发展,实现上市公司、被投企业、基金和地方政府多赢的局面。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4/49043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