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分类:华宇登录

华宇平台官网_博动医学完成超亿美元C轮融资

0214

投资界(ID:pedaily2012)8月2日消息,全球血管介入精准诊疗行业领导者——博动医学影像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动医学”)宣布完成超亿美元C轮融资,本轮融资由老股东高瓴创投和战略投资方飞利浦联合领投,高盛资产管理、博裕资本参与共同领投,领道资本、老股东博行资本等跟投,浩悦资本担任本轮融资的独家财务顾问。本轮融资资金将用于公司产品的商业化加速、新产品研发、临床注册,进一步完善血管介入诊疗的全球化布局。

全球首创核心技术,立足中国,布局全球

博动医学2015年9月成立于上海,由行业资深管理团队和全球顶尖科学家共同创办,致力于成为全球血管介入诊疗的行业领导者。公司产品覆盖血管疾病精准筛查、术中诊断与手术规划、术后疗效评估与患者风险预判等完整血管介入诊疗产业链。截止目前,博动医学拥有70余项中 美德日等国专利,具备诸多全球首创顶尖技术。 

博动医学拥有全球最丰富的血管介入诊疗产品线,业务模式涵盖设备、耗材及服务等多种方式。其开创性基于术中DSA造影影像的冠脉无创FFR诊断和PCI手术导航技术(QFR)均为全球首创,并拥有国际领先的CT-FFR系统(CT-QFR)、全球首款术中多模态腔内影像生理学设备、鹰眼系列介入耗材产品线(含全球首款IVUS/OCT/QFR三合一导管,以及OCT、IVUS双模与单模导管等产品)。其中四款产品已进入中国国家药监局(NMPA)创新/优先医疗器械特别审批通道,并获得欧盟CE认证,两款产品获得中国NMPA注册证,是国际计算冠脉功能学领域的开拓者与领导者,其在心血管成像与血流动力学分析的交叉领域,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经过全球20余国100余项共计超过2万例已发表的临床研究显示,博动医学QFR技术将冠心病常规诊断精度大幅提升了33%,显著提升患者预后的同时,也节约了医疗开支。QFR系列技术已被写入欧洲心脏病学会介入医生官方培训教材、日本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及定量冠脉造影专家共识,国际学术认可度极高,逐渐成为冠心病术中诊断“新标准”。作为影像FFR历史上首个且最大规模的RCT研究——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牵头发起的FAVOR III China预计将于2021年11月发布研究结果,有望直接推动计算冠脉生理学技术(QFR)进入各国冠脉介入诊治指南。

为推动中国血管介入诊疗体系的建设,博动医学已与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等单位建立合作,加快推动QFR系列中国原创技术在各级医院的落地与普及。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导管室内的QFR系统

博动医学核心团队具备极强的产学研及商业化能力,深耕行业多年,打通各个环节。公司QFR系列技术与医疗服务项目已获得十余省份独家物价批复,公司团队也在加速推进创新介入诊疗技术的落地与市场推广,完成临床覆盖,实现国内TOP50医院的全覆盖。同时公司与飞利浦等多家国际医疗器械巨头达成战略合作,加速深化国内外商业化布局。

建立行业标准,快速增长市场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显示,国内心血管病患者总人数已高达3.3亿,其中,冠心病患者数量超1100万人,患病率死亡率高居前列并仍在上升。

指南推荐的冠心病诊疗流程

通常,在发现存在罹患冠心病的可能后,患者需要接受相关诊断检查。其中,冠脉CTA检查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手段,适合门诊或体检筛查;冠脉造影是临床上最常用的冠心病影像学检查手段,可动态准确的判断血管狭窄程度;腔内影像(血管内超声IVUS或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可精确显示血管内精细结构及斑块性质;冠脉功能学FFR检查,则可推动冠心病诊断从“结构学”向“功能学”的升级。目前,在欧洲和中国PCI指南中,以最高级别I,a级推荐使用FFR诊断冠脉功能学以判断其心肌缺血程度,而在支架优化植入方面,以II,a级推荐使用IVUS或OCT指导。

传统FFR是基于一次性使用压力导丝进行的有创血管介入检查,反映冠脉狭窄导致的心肌缺血程度。然而,因其存在适应症狭窄、价格昂贵、操作复杂、耗时长、术中风险等诸多不足,国内普及率不足1%。博动医学的定量血流分数(QFR)是基于冠脉造影影像的无导丝超快速计算FFR的技术,同时无需任何额外介入耗材和血管扩张药物,1分钟内便可精确实现冠脉血管的解剖结构学和生理功能学评估,在术前精准诊断狭窄病变是否需要支架植入、术中指导支架的选型和虚拟支架植入、术后判断治疗效果。QFR突破传统FFR的弊端,凭借自身优势实现快速渗透。

博动医学已打造从冠心病筛查,到术中精准诊断、治疗策略优化的全影像功能学与手术导航产品线,除上述基于造影的QFR技术外,还拥有基于冠脉CTA、IVUS/OCT的FFR产品。未来冠心病诊疗中,患者在接受任意一项冠脉影像检查后,便可即刻获得冠脉功能学诊断结果,精准实现患者分流与治疗策略。计算冠脉功能学将一改额外复杂操作,成为冠心病患者的常规诊断方法。

根据2020至2021年博动医学数据,已常规开展QFR应用的医院平均有超过30%的造影患者选择使用QFR。至2030年,中国冠脉造影数量预计超过1000万人次,QFR市场容量可达冠脉造影患者总量的50%,潜在市场规模将达200亿元/年,作为一种初筛无创型诊断方式,中国冠脉CTA数量预计将超过1200万人次,CT-QFR检查数量预计将达到CTA的30%,潜在市场规模达100亿元/年。冠脉支架球囊集采后时代,随着中国原创技术和国产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冠脉介入行业将逐步进入精准诊疗时代。2021年,IVUS/OCT渗透率缩短了以往与欧美的差距,使用率显著飙升,国内一度出现断货,2030年,IVUS/OCT渗透率估计将达年PCI手术总量的40%,市场规模约100亿元/年。

未来,博动医学将在脑血管、外周血管等多个介入领域进行产品技术创新及学术推广,为患者带来更为有效且经济的技术与产品,通过产品创新加速推动精准医疗理念在中国乃至全球的布局。从医疗大国向医疗强国转型的新时代背景下,博动医学将通过技术创新为医生提供更可靠的诊疗手段,为广大患者的生命健康作出贡献。

博动医学联合创始人兼CEO刘冰表示,博动医学是专注于在血管介入领域持续创新研发的平台公司,致力于打造中国最原创、全球领先的血管介入诊疗产品线布局。创业六年来,博动医学始终秉承研发和推广对患者和医生切实有益且符合卫生经济学的创新技术与产品。非常荣幸能与多位价值观一致的投资机构达成合作,博动医学将继续加大在产品研发、市场准入与推广、全球化扩张的战略资源投入。

博动医学联合创始人、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涂圣贤教授表示,博动医学致力于研发能实际解决临床痛点问题的创新技术,加速介入诊疗新技术的产业与临床转化,并与临床专家一起推动具备“中国元素”的原创临床研究。

高瓴联席首席投资官、高瓴创投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负责人易诺青表示,数字化赋能的精准诊疗在心脏与血管介入领域拥有非常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应用场景。博动凭借其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能力,前瞻性地布局了血管功能学与腔内影像学等多模态产品线,在心血管介入领域构建了数字化精准诊疗体系。公司建立了强大的商业化团队,通过与飞利浦等跨国医疗巨头的战略合作,将加速推动数字化精准诊疗技术在各级医疗机构的普及,共同推动国内与国际血管介入诊疗新标准的建立。高瓴将继续支持博动在心脏与血管介入领域研发更多具有全球领先性的创新产品,为国内与全球的医生和患者提供更多具有临床价值和卫生经济学的综合解决方案。

飞利浦全球执委会委员、大中华区总裁何国伟表示,我们很高兴参与博动医学的融资,进一步深化与和博动医学的合作。飞利浦是影像引导治疗领域的全球领导者。我们不仅在组织内部以创新为使命,还始终本着“开放式创新”的理念和“平台思维”,与本地生态紧密合作,协同创新,将先进技术和临床实际紧密结合,为客户提供全面、细致、安全的解决方案。与博动医学的合作将补充并优化飞利浦在冠心病诊断和治疗领域解决方案,助力冠心病精准诊疗体系的建设和介入治疗在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下沉,造福广大冠心病患者,共创健康中国2030。

高盛资产管理董事总经理许小鸥表示,精准诊断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评估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其成本高昂且病人和医保负担能力有限,导致该类技术在国内推广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我们认为博动医学的智能化解决方案超越了现有的诊疗标准,以较低的成本和快捷的方式显着地提升了患者的诊疗结果,拉近了中国临床和国际标准的距离。

博行资本合伙人李振明表示,我们非常看好博动医学的发展前景。公司推出了多款全球首创的心血管影像诊疗工具,其原创技术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其临床效果经过了多项国际多中心临床实验的充分验证,能够为患者带来显著的临床价值,并获得国内外专家的一致推荐。博动医学的管理团队具有丰富的国际视野和本地经验,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多款产品在美国、欧洲和日本,以及其他多个国家的注册批准,与合作伙伴共同拓展国际市场。我们非常欢迎新投资人的加入,也充分相信博动医学管理团队拥有卓越的执行力和领导力,能够为全球心血管患者带来更多优质的产品。

浩悦资本合伙人杨振军表示,我们很荣幸协助博动医学完成本轮融资,博动医学是全球血管介入诊疗行业领导者,产品覆盖QFR、CT-QFR、IVUS、OCT等血管介入影像学和功能学诊断全流程,所有产品拥有完全中国自主知识产权,多个产品皆为全球首创,获得全球各国学术专家的高度认可。公司管理团队经验丰富,产品研发团队实力强劲,临床证据行业内最充分,产品也已实现稳定的商业化。通过本轮融资,公司引入全球知名的战略及财务投资人,浩悦资本持续看好公司将进一步巩固其在血管介入诊疗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

华宇测速地址_一年换7家公司,95后跳槽多疯狂

0214

这届年轻人,工资不一定很高,但工作换得很勤。

领英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职场人第一份工作的平均在职时间呈现出随代际显著递减的趋势。70后的第一份工作平均超过4年才换,80后则是3年半,而90后骤减到19个月,95后更是平均在职7个月就选择了辞职

为什么年轻人爱跳槽?频繁跳槽,是一时冲动还是忍无可忍?接二连三换工作,他们后悔吗?

开菠萝财经和五位在职场中频繁跳槽的年轻人聊了聊,发现有人一年最多换了七家公司,有人最短一次工作经历只有三天,有人每跳一次槽就转一次行。

他们之所以跳槽,要么因为公司内斗严重,晋升无望;要么因为工作量太大、没有私人空间,甚至身体状况“亮红灯”;要么是想趁着年轻多折腾。

有意思的是,在年轻人眼中,职场是绝对的双向考核。他们虽然初入职场,但对直属领导、公司老板甚至公司文化都有“考核”,拒绝劝酒文化、拒绝感恩文化,拒绝职场PUA、拒绝配合老板表演,拒绝上级用命令式口气让他做事。

这些被扣上“跳槽侠”帽子的年轻人都不后悔。经过几次跳槽,有人越来越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一次比一次接近理想的职业;有人为了应对HR的质疑,学会了精修简历、在面试中包装自己;也有人决定暂时不再工作,换一种生活方式;还有人仍在准备跳槽,且对下一任老板的要求是“是个正常人就好”。

大厂涨薪快,但更催人“老”

徐畅 | 24岁 一年跳槽3次

去年,我从一所“211”大学的传媒专业毕业,加入了某二线城市的一家传媒公司做策划工作。这家公司成立已有3年,在行业内小有名气,开出的薪资也还可以。

入职后,我才发现公司有“劝酒文化”。老板喜欢组局,一组局就喝酒,每个人都得轮流敬老板,说一些“场面话”。

我入职的第50天,在公司成立三周年的庆典局上,一个老板请来的合作伙伴拿我开玩笑,说“小姑娘不光案子好看,长得也好看”,还拉着我不放,让我陪他喝几杯。我心想“凭什么要受这委屈”,酒壮怂人胆,我一激动现场演了出电视剧情节,拿酒泼了他一脸,转头就走

第二天,我去公司办了离职手续,走出公司大门就把老板和同事拉黑了。

辞职后,我来到北京,做新媒体运营。这个岗位的缺点是,生活和工作没办法完全分开,有时候半夜12点有突发热点,也得爬起来赶稿子。

工作中,我认识了一个在互联网大厂做运营的朋友,他劝我跳去大厂,“反正都这么累,还不如去个更大的平台,拿更多的钱”。在朋友的劝说下,我干了5个月后跳槽去了大厂。面试的时候,HR也问了我之前两次离职的原因,我实话实说了,对方表示可以理解,加上我作品过关,如愿进入大厂做运营,工资涨了50%。

拿更多钱,就得干更多活。当时我负责的是一块新业务,工作量大,很多东西要从头学,晚上11点多到家是常事,我完全没有私人空间。

拿到工资的那一刻是开心的,最多的时候拿到过两万,这对于毕业一年、从二线城市来、又没有什么核心技术的我来说,非常知足了。

但我的身体却渐渐亮红灯了。亚健康状况一只手都数不过来,腰椎不正常、电解质不正常、肝功能不正常,甚至激素水平都是乱的。那天我非常认真地照了镜子,感觉自己不像一个24岁的女孩,脸上满是疲惫,眼睛里没有希望

就在那一瞬间,我决定换一种方式生活。第二天,我递交了辞呈,花一周时间完成工作交接,给自己安排了一次迟来的毕业旅行。我去了湘西,看到了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边城;也去了东北,在热气腾腾的烧烤摊上听人侃大山。最后,我决定去考研。

我一年跳槽了三次,现在觉得,不喜欢的事情,没必要坚持;不喜欢的地方,一刻都不要多待;不要总觉得是自己的问题,多从外界找原因。世界很大,工作很多,你总会找到自己的热爱。

自信点,就是老板的错,

你只是倒霉而已

Sherry | 24岁 一年跳槽3次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小型公关公司,每天都要“表演加班”到晚上10点。

其实我们的工作根本没这么忙,一般下午五六点钟就做完了。每到傍晚,大家面对着电脑乱敲一通,扮演出很忙的样子,直到把老板耗走

而我的老板,就算闲得在办公室跟大家闲聊,也不走,因为她要在她的领导面前塑造“努力”人设。

如果你做完手头的工作就下班,在老板眼里意味着“工作量不饱和”。刚离开办公室,老板就会开始“夺命连环call”,让你“喜提”一个并不着急甚至是她主观臆造出来的工作,并要求明天上班之前交。为了回家能睡个好觉,我只能每天在办公室配合老板表演。

另外,老板要求,每天下班后要提交工作日志,并且必须记录10件事。即使我用一整天的时间写了一篇几千字的稿子,或者完成了一个几十页的PPT,甚至经过多方对接推动项目取得了关键性进展,也只能算作是十分之一的工作,其他九件事必须补齐。为了凑齐工作日志,我只能优先做那些没有意义但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事,反而把更有价值但耗时长的工作尽量排在后面。

我很懊恼,我认为这不是衡量员工工作价值的正确方式。但老员工说我错了,他觉得我们的价值不在于推动工作,而在于服务好老板,这样才能过得舒服点。这些和我价值观相悖的职场生存法则,让我变得不自信和不快乐。于是,入职的第四个月,我离职了。

这段不愉快的工作经历,让我之后一直在挑选老板。

我的第二份工作,也是做公关策划。但是第二任老板特别爱招应届毕业生,她挑员工的标准不是能力,而是听话。按照她的话术,你刚毕业所以你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会你就得学,并且只有加班才能学。有时她会公开和其他部门领导炫耀如何“驯服”员工,甚至自以为高明地分享自己的招聘经验:尽量招聘来自偏远山区的、乖的、不能有太多想法的,这样好控制。发现不对劲后,我赶紧溜了。

我的第三任领导,喜欢听员工说大话。在他的字典里,那些没有经过论证是否可行的工作逻辑,等于“只有敢想才敢干”,那些说话靠谱的员工,反而被指责“没有上进心”。没干多久,我就受不了了。

目前,我还在寻找第四任老板的路上,不奢求老板是个“好人”,只希望他是个“正常人”

求职过程中,我频繁换工作的经历确实会被HR重点询问,但我认为HR的态度也能体现一家公司的价值观。工作永远是双向选择,他们在选择我,我也在挑选他们。

我觉得,大家不要被所谓的“职场生存法则”困住,不要总是有问题就从自身找原因。自信点,就是老板的错,你只是倒霉而已

一年跳槽7次,

没过试用期就不写在简历上

木木 | 27岁 一年跳槽7次

跳槽最频繁的时候,我一年换了7家公司。

因为频繁跳槽,我会在准备简历和面试的时候做一些包装,毕竟有些实话虽然“真诚”,但是不够“体面”。比如,一些没待满一周的工作经历,可以不用写在简历上。有两家公司我没待满3天,公司档案还没有录入,查不到入职记录,所以我没有呈现。

找工作是个双向选择,当前的大环境下,求职者相对弱势,可以适当包装自己,但也需谨慎。不过,不管如何,我都不会在面试时说前司的坏话。当有HR提出我换工作的频率有点高时,我就会强调我在一家创业公司待了两年,给HR一个我稳定性还不错的案例。

我的每份工作多多少少都经历了职场背叛、疑似职场PUA,也出现过厌食、脱发等情况。因为不停换工作,担心失业,有时还需要劳动仲裁,那段时间整个人非常焦虑,求职时也会自卑

说到离职原因,我最受不了的,就是与老板的价值观有冲突。我在一家公司遭遇过疑似职场PUA,领导一边说我能力不够,一边又疯狂安排各种新项目给我。当时正赶上疫情,就业形势严峻,我很害怕失业,长期处在精神和身体都高度紧张的状态。

让我更绝望的是,领导对我的态度。如果我对她的决定提出疑问,她就会一直反问“你是在质疑我?”然后对我施压。我们整个小组都处于这种状态,但没有一个人敢提出异议。就连我向她提离职,她还在反复问我“你确定?”,并强调“我对你失望了”。我闺蜜听说之后,问我是不是被职场PUA了,我才后知后觉,好像真是如此。

选择工作的时候,我还会非常重视公司的业务前景、是否有办公室政治、所在岗位的天花板、项目的实操机会等,因为这些都会影响我30岁以后的职业生涯。如果达不到我的标准,我就会跳槽去寻找新的价值感和存在感

至于该不该跳槽,我建议大家保持平常心。天下没有好赚的钱,自己对自己的决定负责、不后悔就行。

趁年轻多折腾,跳一次槽转一次行

小欧 | 25岁 一年多跳槽5次

一年多时间里,我一共换了5次工作,时间最长的不到10个月,最短的三天。

大学毕业后,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职业培训公司当销售。干了几个月后,我发现这并不是我真正想做的事。我想尝试更有创造性的工作,就跳槽去了一家垂直媒体当记者。几个月后,我跳槽到现在的广告营销公司做数据分析。我还在跳槽期间,去了另外两家提供类似岗位的公司,不过没干超过三天就走了。

可能因为我每次跳槽都是想转换职业方向,一时半会很难准确找到合适的,需要做大量的功课、接触新领域甚至去试岗。所以每次换工作,我都会多拿几个offer,同时跟对方HR协商,先不签正式合同,让我先去工作几天试试,不行我就放弃。

期间我面试遇到的HR,还算挺开明的。每个公司的HR喜好和风格不同,但只要你真诚地去表达你的意愿,告诉他你为什么跳槽和你的职业规划,对方基本会表示理解。不过,这个过程里还有一种“幸存者偏差”,如果HR特别在意你曾经频繁跳槽,他压根也不会让你去面试,在筛选简历时就pass掉了

我频繁跳槽的目的,就是为了有一天能不跳槽。我觉得自己现在还没有定性,想要尝试更多的可能,趁年轻多折腾折腾。更高的薪资、更好的工作环境、更大的进步空间等诉求,我在跳槽时也会考虑,但不是优先考虑项,甚至我第二份工作的薪资还没有第一份高。

我大学专业是化学,但从来没有考虑从事这方面的工作,这可能也是我比较轻易就选择换工作、换职业方向的原因。很多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人,是不太愿意转行的,因为沉没成本更高。

回过头来看,我肯定也是走了一些弯路的,比如我完全可以从第一份工作所在行业转到第三份工作所在行业,但在当时,第二份工作就是唯一或者最好的选择了。每次的决定,都是基于当下的心境和现状去做出来的,自己选的路,哭着也要走完

经过之前几次跳槽,我觉得自己一次比一次更接近理想的职业方向,越来越清楚自己喜欢什么、愿意从事哪方面的工作。我现在的工作做了半年,目前也在考虑跳槽,这次是希望能去更大的平台从事类似的岗位,也会更多地去考虑薪资、成长空间的问题了。

不要内斗、不当螺丝钉,

每次跳槽目标明确

何云英 | 26岁 一年跳槽3次

从南京到广州,从广州到上海,最后又回到广州,2019年那年我疯狂跳槽。不到一年时间,我从上市男装企业跳到上市女装企业、上市童装企业,最后跳到一家服装领域的创业公司。

我是以管培生的身份进入上市男装企业的,从早期负责终端运营,到后期负责一个区域的运营。但这是一家老派的上市公司,内部有派系之间、本地和外来之间的各种矛盾,我的晋升路径也因此受阻

2019年年初,我跳去了一家女装上市公司,因为女装行业的想象力远大于男装。这家公司整体不错,但不适合我。

我们部门老员工多,他们都有家庭有孩子,非常看重这份工作,领导说什么都照做。在那个环境里,我的表达欲完全被压抑了。我们年轻人在职场希望被尊重,你可以指出我的问题,但不要只把我当成一颗螺丝钉对待,用上级对下级的命令式口气让我做事。

苦于没有发声路径,我在入职4个月后,就辞职跳去了一家上市童装企业。不过,短短1个月又离职了。

这家公司是童装行业头部公司,内部有极强的感恩文化,我离职的直接原因是直属领导太套路,“职场PUA”我。比如,我们已经达成一致“要整顿终端部门”,他说自己不好下手,让我这个新人来推进,那我势必会遭到终端部门的抵触,他不但不跟我一起解决问题,还当“老好人”,私下安抚他们。

在上市公司待久了,我发现我只能当一个螺丝钉,很难创新,就想体验一把创业公司。2019年年末,我跳到一家服装领域的创业公司,工作权限很大,对外可以代表整个公司。

我不但跳槽经验丰富,面试经验也多于常人。我的所有面试都是一次性通过的,我的经验是,打铁还需自身硬,但“方法论”更重要。

比如,在HR面前展现自信心,对用人部门主管强调执行力,对总经理多讲行业观察,还要利用人力部门、用人部门之间关注点的差异,给自己争取机会。面试也需要语言技巧,回答问题时要适当做一些修辞,只要保持百分之五六十的真实度就行,人力和部门领导也会默认只相信一半

我一个同事工作十五六年了,学历、专业能力都特别好,但面试时总是很怯懦。为了指导他,我就先“替”他去面试“探底”,摸清这家公司人力部门风格、组织架构如何,他再做针对性的准备,最后面试成功了。

我一点也不担心被扣上“跳槽侠”的帽子,我从业以来一直在服装行业,现在领域越跳越细分,而且既拥有大厂经验,有标准化的方法论、组织架构思维,又有创业公司需要的脑洞和做破冰业务以及“一人多岗”的经验。等我行业资源、工作方法论各方面都成熟了,再跳槽的目标就是“变现”,绝对不会再在薪资上委屈自己了。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徐畅、Sherry、木木、小欧、何云英为化名。

华宇平台注册地址_吴亦凡的互联网大佬朋友圈

0211

一夜之间,吴亦凡消失在互联网。

个人微博“Mr_凡先生”及工作室微博“Mr_吴亦凡工作室”均被注销,抖音账号、百度贴吧、微博超话、爱奇艺泡泡圈、豆瓣人物等平台上吴亦凡的个人主页等也已无法搜索到。

作品也是难逃下架命运。

据AI蓝媒汇观察,目前,QQ音乐、网易云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咪咕音乐等平台均已无法检索到吴亦凡的歌手信息和音乐作品。包括《JULY》、《大碗宽面》等在内的吴亦凡代表歌曲,目前只有其他歌手的翻唱版本。

除了少数综艺节目比如爱奇艺出品《中国新说唱》还未做多少处理外,吴亦凡官方在互联网存在的痕迹,已接近“抹除”。

再加上此前品牌们纷纷与其切割,吴亦凡这个顶流就此跌落神坛,一去无归。

而在几年前,吴亦凡还是各路资本眼中的香饽饽,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超级明星,亦是互联网看重的超级流量。

可以说作为初代顶流,吴亦凡是第一批吃到娱乐圈与科技圈双重红利的艺人。在其最风光的时候,除了市场上传闻的京圈、港圈、时尚圈,吴亦凡同样收获了一众互联网圈大佬资源。

2018年7月,为筹备小米赴港上市事宜,雷军亲赴香港。

游走在香港街头,当一辆全身涂装小米8和代言人吴亦凡的双层巴士映入眼帘,雷军按下拍摄键,并发表微博称:

香港现在处处都有小米,还有吴亦凡……

是的,那一年的小米旗舰手机小米8的官方代言人,正是吴亦凡。

并且在此之前,吴亦凡还曾代言过小米5X、小米6X、小米MIX2S等多款机型。其本人也多次出现在小米发布会上,与雷军与米粉面对面互动。其中在2017年小米5X发布现场,吴亦凡还表演了一段“让雷总,凡哥带你飞”的freestyle。

雷军也是对吴亦凡青眼有加。雷军曾在小米MIX2S发布会上表示,请吴亦凡代言为小米增加了很多女性用户,并表示:

这个看颜值的时代,请吴亦凡代言绝对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吴亦凡作为当年顶流成为小米代言人,这可以理解。但要说起为什么在发布会来段freestyle,还得追溯到吴亦凡与爱奇艺的互相成就。

2017年夏天,爱奇艺自制综艺《中国有嘻哈》推出,身为节目导师之一吴亦凡一句“你有freestyle吗”成功让节目出圈。

借助吴亦凡身上的流量与话题,《中国有嘻哈》乃至后来的《中国新说唱》均成为每年度爱奇艺的王牌吸金节目之一,吴亦凡也凭借该系列节目从一个流量艺人完成至说唱界旗帜人物的影响力提升。

两者一度绑定极深。

彼时的龚宇,自然是要一力拉拢吴亦凡。

《中国有嘻哈》播出后,龚宇高度评价了吴亦凡,称吴亦凡做事特别专注,他喜欢的事会投入感情、投入精力,他甚至为了《中国有嘻哈》的决赛唱一首歌,能有最有效的表达,还专门跑一趟美国,量身定做了一套衣服。

同年9月,吴亦凡正式加入爱奇艺明星事业部。在爱奇艺“首席会员非凡体验官就职仪式”上,龚宇宣布吴亦凡为“首席会员非凡体验官”,并在现场授予吴亦凡爱奇艺员工工牌和第一张爱奇艺“终身VIP会员卡”。

马化腾也在关注着吴亦凡。

2019年,吴亦凡以一首《大碗宽面》刷屏网络时,有网友翻出马化腾的QQ在听《绿色》和《大碗宽面》。

曾在腾讯年会现场一副嘻哈打扮的小马哥,看来也可能是吴亦凡这个“Young OG”的一枚“迷弟”。

并且相比较小米、爱奇艺等互联网公司,基于吴亦凡的歌手、演员属性,腾讯才是跟吴亦凡工作上牵连最深最早的公司。

2014年,吴亦凡与陈伟霆一道成为了腾讯应用宝的代言人;

2017年,吴亦凡个人先导EP《6》在QQ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三大平台开启预售,仅用时9小时11分钟,三平台总销量就突破百万,创下彼时三大平台史上最快突破百万销量数字专辑的纪录;

2021年2月6日,腾讯视频官宣了包括吴亦凡在内的多位代言人。

……

当所有的注意力都聚焦在流量上,明星们也不再是影视圈、娱乐圈的专属职业,而是早已全面介入到互联网领域的各个角落,互联网公司也难免被卷入其中。

只是流量充满诱惑,又极度危险。

这一次倒掉的是吴亦凡,殃及一众公司,有的比如小米早就过了合作期躲过危机,有的还在合作的比如腾讯系平台出品的《青簪行》,就非常难受。

还会有下一次。

总之,在追逐流量上,无论是谁,都得小心小心再小心。

华宇注册开户_我,教培行业普通从业者,往后的路该怎么走

0211

“找退路!下岗的时候没有人会通知你。”

最近,一位校外培训人士在小红书上如此感叹。教培行业步入寒冬,裁员大潮中人人自危,如何转型求生成为热议话题。

有教育从业者表示,上午还在和一位同事聊天,下午公司内部系统已经找不到这个人了;还有从业者形容,HR能够“10分钟甚至1分钟内办完离职”。就在半年前,他们可能还在期待公司上市,通过期权实现财富自由;如今却不得不打包东西,以最快速度离开。

教培行业从烈火烹油走到繁华散尽,不过半年多时间。

教育公司曾是资本宠儿。去年10月,猿辅导完成了最新一轮融资,投后估值155亿美元;作业帮也在去年12月完成E+轮融资,投后估值110亿美元。大量高校应届生也在高薪诱惑下,纷纷投身这一行业。

但在今年上半年,针对校外培训的监管愈发严厉,直至7月24日“双减”政策落地,K12教培行业彻底“凉凉”。

资本市场上,教育股股价断崖式暴跌,好未来、高途等公司股价跌至个位数,新东方更是跌破2美元。全行业的裁员大潮,让许多教培“老人”一夜之间失去饭碗,应届生offer则遭遇大面积毁约。

教培行业的一个时代结束了。如何自救,成为了教育公司和从业者的最大难题。

向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转型,成为教育公司们的共识。但这两条赛道的容量较小,无法全部接纳K12赛道的上千万从业者。

有人列出教培从业人员的出路:考编、民办学校、家教、继续深造或者转行。但是也有大龄教师表示,“教培十余年,过了35岁,转行有点难,考编过了年纪。”没有离开的也是瑟瑟发抖,生怕自己所在的部门哪一天也成为了被撤掉的那个。

关于困境和转型,直面派和从业者聊了一下,以下为5位教培行业从业者的口述实录:

张敏,28岁,初中教培机构创始人

“尝试周中上课,周末素质教育”

2016年,我在杭州创办了一家教育机构,做初中学科教育,到现在有400多个学生。

这次双减政策,可以说完全是冲着我们来的,仅上课时间就把我们逼上绝路。

由于我们的学生基本都是周中住校,只有周末时间进行补课,政策一旦真正落实,这些学生都不可能再来补习。

目前,杭州具体政策还没有实行,家长暂时也没人退费,暑假班还是正常开课。但政策如果具体落地,又该是另一幅场景了。

我们一直在做正规实体教育,在当地家长的口碑反响都很好,很多学生的成绩得到提高。

我觉得,教培机构不是教育内卷的原因,家长也很难接受这个政策。参看韩国之前的教育政策,也是砍掉了所有的课外培训,结果都变成了家教一对一模式。这种成本更高更卷,无论对家长还是机构,都不是划算的生意。

政策下来后的几个晚上,我彻夜失眠,反复想未来的出路。目前是先缩减规模,集中在一对一的模式。不过,以前一个班10个人,而10个一对一课程的备课量,与一个10人班的备课量相差太多。无论是专攻一对一做家教,还是转为线上网课,成本都很高,而且这也不是我们的强项。

我目前的想法是,先尝试周中上课,周末尝试素质教育等其他领域。

但第一难就是招生,前提条件是学生周中不住校、晚上上课。但政策又有“辅导结束时间不晚于21点”的要求,算来算去,能真正符合条件的学生寥寥无几。

第二难是招老师。素质教育的老师跟学科老师的要求完全不同,如果做素质教育意味着从零开始找老师,预计又是一大笔成本。目前我们有40多位学科老师,这些老师从2016年开始就跟着我,也有很深的感情,一想到全部遣散,我就非常痛心。

第三难还是需求问题。素质教育不是刚需,很多家长并不看重这个,就像英语手工、英文美术等课程,能被当下对应试制度焦头烂额的家长接受吗?至少据我机构的家长反馈,还没有这个需求。

目前只希望国家不要一次性杀死所有机构,给我们这些中小机构一些调整的空间和时间。

王蕾,27岁,前K12机构初中数学教师

“不知道我们这些人去做什么才是对的”

我是985大学工科毕业,一毕业就成了北漂,扎进了教培行业。当时觉得毕竟是大型上市公司,肯定合规合法,能进这样的大公司也很有成就感。

我毕业那年,还是教育机构比较火的年代。我带7个班,一天平均上5个小时,一个月能赚1万,在同龄人中也是高薪。最开始我还很高兴,觉得努力有了回报。

就这样在K12培训机构做了4年,辗转换了几个公司,都是头部在线教育机构。时间久了,我从老师慢慢升职到督导,工资从1万升到近2万。

本以为前途一片美好,没想到在今年7月初,我成了被裁的那一个。主管给我的理由是,教育政策下来,项目要优化,建议我换份工作看看其他机会。事实上,我这个部门全部被裁撤。

虽然给了一笔补偿金,但我心里依然很不忿,毕竟在这个行业兜兜转转已经4年,不舍得立刻转行,还想着继续找一份教育工作。

离职后,我回到老家郑州休息了几周。原本我还想休息一段时间,再回去找教育类工作;直到看到“双减”文件后,我忧虑到大半夜,彻底放下了对教育的执念。

我的一个同学在某在线教育大机构工作多年,同样被裁员;身边很多朋友已经转行。大家都对这个行业持悲观态度,也让我有了结束4年北漂的念头。

我思考了几个方向。第一是去私立学校当老师。但在培训机构呆久以后,我并不喜欢私立学校那种气氛,而且现在竞争压力也很大,估计不少培训老师都会往这个方向转。

第二是考研,我大学专业是计算机,如果沿这个专业继续深造,未来还能应聘STEM(包括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在内的素质教育)职位。但年龄是个问题,我读完研30岁,却没有做STEM教育的经验,还要跟刚毕业的年轻人竞争,精力也不占优势,比较纠结。

第三是考公务员。这是我当初最不想选择的方向,但也是我爸妈最希望我从事的方向。但现在看,考公可能是我最现实的选择。我打算先一边做家教赚点外快,一边在家里备考。

其实,大部分老师只是认认真真教孩子知识,但现在感觉把我们搞的跟扫黑除恶一样,不知道做什么才是对的,害怕踏入下一个行业又分分钟失业,还是铁饭碗“真香”。

程桐,31岁,某K12教育公司培训经理

“眼看它起高楼,眼看它宴宾客,眼看它楼塌了”

在线教育裁员突如其来,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我从研究生毕业就进入了教培行业,一待就是六年。今年我31岁了,面对行业寒冬下的裁员,我措手不及,而这一次的离开,很可能意味着我要和这个行业说再见了。

7月20日,裁员来得毫无防备,各个部门的比例是50%~80%。虽然在这家公司做了半年,但是我没有想到,我一个培训经理都在被裁名单中。原因是经济性裁员,公司内部也没有给转岗机会,提供n+1赔偿。

看了其他同行的遭遇,我觉得还算幸运。有同行说,她被辞退的理由是“不服从公司安排”,更别提n+1的赔偿了。

“双减”政策下,整个行业受到影响。之前K12赛道有多疯狂,2021年就有多狼狈。现在都在积极寻求转型,但是对于我们这种教培行业老人,转型有些艰难;那些呆了十余年的人还要面对年龄上的限制。

我已经31岁了,这个年龄有些尴尬。被裁员后的空窗期虽然有充分时间让我好好考虑,但更多的是心慌。

作为培训经理,我的主要工作是培训学科培训师。后者的职责是开发与教学相关的培训课程,组织教学授课相关培训,完善教师发展计划等。这个职位也限制了我找工作的方向。

我还不知道要转型到哪个行业;看到一些同行转行成功,我很羡慕。我最近也在一边看素质教育和成人教育方面的工作,一边看其他行业。如果实在没有工作机会,我可能会去考公务员或者教师编之类。

教培行业风口已经没了,之后都成非营利性的了。所以虽然目前还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但我绝对不会再去做K12了。

做教育这么多年,我从来没有贪婪过任何一种身份和标签,享受的不过是能在孩子和家长心里种下一颗种子的成就感。政策管控只会让教育环境越来越好,尽管乾坤未定,但是终极玩家并不会退场。同行业境遇都不太好,希望我们一起度过这个寒冬。

陆笛,28岁,某教培机构教研老师

“大龄,已婚,未育,车贷,房贷和失业。”

最近国家大力整顿课外辅导,6月底,公司就把整个项目团队都裁掉了,我突然间就失业了。但是,相较于大部分被裁掉还没有赔偿的人,我已经很幸运了。前东家对我们也很好,给了赔偿,还提前一个月通知找工作。

刚开始,裁员给我的感受是迷茫和恐慌。都说今年是教培行业尤其是K12赛道的寒冬,我觉得确实是。

我是一个普通二本的师范生,毕业进入辅导机构上课,期间也拿了不少机构的奖。2018年进入在线教育行业,2020年进入教研行业,一路走来很辛苦,但是我热爱教育,愿意坚持下来。

现在我28岁了,在教培行业已经六年,工作经验都与教育有关。现在突然失业,除了教育,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

有人建议我去考公务员,但是我这个专业只能考“三不限”(不限专业、学历和户籍)岗位。这些岗位竞争非常激烈,我没有优势。

我翻遍了BOSS直聘、智联招聘甚至是58同城,都找不到教研方向的合适岗位。不过,在“双减”新政落地签,仍有不少教辅机构在招聘老师。我也签了几家兼职上课的机构做为保底,但是我不想再靠上课作为职业发展方向。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家K12教育公司在招聘高中化学教研,简直喜极而泣。但不仅职位降低了,工资也降了一千元。我猜测,或许是HR知道我是大龄已婚未育,以及前公司裁员,所以不肯加工资。但是我迫切需要一份工作过渡,然后静等教培行业走上正轨。

我不认为这个行业从此会凉透,可能会消沉调整,但是会以新的姿态站起来。我接触的多年从业者,都在考虑以家教或工作室的形式度过难关。

不过,我在这个行业待久了,也看到了一些行业通病:拥有教师资格证的老师并不多,师范专业可能10%都不到。很大一部分人对这个行业没有敬畏心,导致行业坏掉了,国家就整顿了。

所以,现在的整顿对于教培行业也许是好事。真正热爱这个行业的人不会走,而赚快钱的人都会离开。

陈磊,29岁,某教育连锁品牌当地负责人

“2018年就转型到素质教育”

我目前在江苏一家直营连锁教育品牌做当地负责人。现在只是文件下来,但是各地监管部门的动作还没下来,所以目前还是正常节奏,没什么变化。

我从14年开始一直从事K12学科教育。2017年,公司出现经营问题,我回老家创业,但没能成功,几年前加入某知名素质类教培企业,担任校长和城市负责人。

在初入教育的几年,我见证了这个行业的疯狂和繁荣,见识过一家教育培训企业的门店数量从北京的20家,发展到全国1500家,校长培训周期不到1年。

从2018年开始,我发现一些K12学科机构开始走下坡路,获客成本高居不下。教育行业一年4个收费节点,有两个点都在做引流、亏钱抢生源,几乎就是拼刺刀的状态。

与此同时,国家收紧校外培训机构监管,比如检查办学资格证。据我所知,85%以上的中小机构都不具备办学资质,严格意义上都不算合规。

当时很多机构老板和校长并不是很重视,毕竟被查到和处罚的也不多,而且办证流程繁琐复杂,基本都得小半年甚至更长时间。一些人就这么侥幸躲过了监管。

但躲得过初一,躲不了初五。很多不合规的K12机构,为了扩大规模疯狂烧钱做广告,后来还是死在了资金链断裂。此外,学校的利润都贡献给了营销广告,员工待遇普遍较低(无论销售还是老师),流失比例高到可怕。

所以,我在2018年毅然决然转到素质教育。不过当时没想到会有现在的“双减”政策,现在想想还是挺侥幸,尽早转了型。

我的不少前同事还在做K12,虽然没有被裁,但如今都很焦虑,不知道还能做多久。有人在“双减”政策下发的第一时间,就在社交媒体感叹“自己会不会失业”,甚至问我是否有工作机会。

如今,猿辅导、新东方都纷纷开始做素质教育。我前不久还在微博首页看到学而思的夏令营广告投放。

我觉得做素质教育,有的大公司还不如小品牌或者当地公司,因为没有先发优势,而且整体成本太高,之前的获客成本已经让很多公司亏损,贸然转型的话,盈利恐怕更是遥遥无期。

做素质教育的门槛不低。尤其是要做到标准化,我们机构要求素质老师培训2~3个月,结训之前不允许上岗。

其实,只要是教育培训都会被严管,无非先后顺序不同。素质类教育看似没被放在重点打击对象里,但是也会深受影响。

我在网上还经营着一个自媒体账号,在抖音、B站上都有一些粉丝,趁着政策落地执行的时间差,做好转型,进行知识付费传播积累粉丝。对于我们这些有一定工作阅历的机构老师来说,当网红、做个人IP,也算是出路之一吧。

华宇测速_嬴彻科技完成2.7亿美元融资,京东物流、美团、太盟投资集团联合领投

0210

投资界(ID:pedaily2012)8月3日消息,自动驾驶卡车技术与运营公司嬴彻科技宣布完成2.7亿美元的B轮股权融资。此轮融资由京东物流、美团、太盟投资集团(PAG)联合领投,德邦快递、IDG资本、招银国际、国投招商、Mirae Asset(未来资产)、斯道资本(Eight Roads)、博华资本跟投,原有股东普洛斯隐山资本、宁德时代、蔚来资本、钟鼎资本等悉数跟投。

通过此轮融资,嬴彻科技将对其全栈自研的卡车自动驾驶系统“轩辕”进一步加大投入,同时加速在电动化领域的布局。自2019年起,嬴彻科技与中国领先OEM联合开发自动驾驶重卡的量产车型,遵守严谨的车辆正向开发流程,在自动驾驶领域共创多个行业领先成果。嬴彻科技搭建的自动驾驶货运体系已经得到中国众多头部货主和优质车队的深度参与。

京东物流CEO余睿表示:“京东物流长期以来,坚定‘技术驱动,引领全球高效流通和可持续发展’的使命,最大化助力实体物流与新兴产业的发展。未来物流行业有望成为自动驾驶技术最先广泛商用的场景,且自动驾驶技术将对物流运输的‘成本、效率、体验’带来显著优化。京东物流是中国最早投入自动驾驶技术研究的公司之一,并积极推进在城市末端配送等场景的实际应用。同时京东物流注重产业资源整合,作为京东物流在自动驾驶货运领域的重要投资布局与生态合作伙伴,嬴彻科技在干线物流拥有全面领先的技术、量产与运营能力。双方将围绕干线场景下的中长途自动驾驶货运业务、云平台与自动驾驶技术展开深入合作,实现双赢。” 

美团战略与投资副总裁朱文倩表示:“美团拥有业界领先的无人配送自主研发能力,在该领域有长期的积累,近年来无人配送的投入继续加码、规模化落地进程进一步加快。美团目前通过自研、合作与投资的多手段建立无人配送生态版图,主要涉及室内、半封闭园区以及公开道路三个重要场景。同时,美团持续围绕具有长期发展价值的前沿科技领域进行投资,积极布局智能汽车、自动驾驶、机器人、半导体、生物科技等领域。投资嬴彻科技是积极参与到中国干线物流自动驾驶赛道的头部机会,通过科技驱动效率提升。嬴彻科技作为干线货运场景中自动驾驶技术+运营的领先者,美团十分看好其产品化与商业化落地能力,期待年底自动驾驶卡车的量产下线,建立并开展长期且深入的合作。”

太盟投资集团(PAG)成长基金主管合伙人许湛表示:“我们相信,自动驾驶技术在货车中的应用能有效改善司机的驾驶体验并增加安全性,同时显著提升物流效率及降低能源消耗,社会意义巨大。太盟投资集团在汽车及相关服务领域有着广泛的投资布局。作为其自动驾驶领域目前唯一的投资,嬴彻科技优秀的管理团队在自动驾驶技术、整车制造和商业化运营等各方面均拥有丰富的经验,太盟将长期关注并持续支持嬴彻的发展。”

德邦快递高级副总裁、首席投资官崔维刚表示:“德邦一直以来非常重视科技的投入;自动驾驶是德邦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的重要方向之一,可以有效解决我们司机群体老龄化、司机难招等痛点;我们认为以场景和量产为驱动的自动驾驶技术才能真正走出实验室,实现大规模商用。嬴彻是德邦在自动驾驶领域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我们期待与像嬴彻这样真正具有量产和运营能力的自动驾驶公司合作,实现干线运输的降本增效!” 

嬴彻科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马喆人表示:“我们将继续聚焦中国的万亿级干线物流市场,坚定投入以车规级量产为导向的核心技术全栈自研,坚定推进自动驾驶货运体系的规模化落地和持续创新。 我们期待与产业伙伴一起加速,率先在真实复杂道路上实现自动驾驶重卡的安全高效运行,为物流产业创造价值,建立覆盖全国的货运机器人网络。” 

华宇登录_普洛斯和红杉中国战略投资加华资本近8亿,重仓布局中国消费

0208

投资界(ID:pedaily2012)8月4日消息,继2018年获得弘泰恒业4.8亿元投资后,加华资本于上月完成了近8亿元战略投资引入,普洛斯红杉中国投资中国头部消费PE加华资本。

加华资本创立于2007年,是一家专注大消费和现代服务产业的老牌PE机构。长期以来,加华资本主要关注三大板块:一是刚需高频赛道,重点投资具有长坡厚雪特征,具备时间复利投资价值的民生基础设施公司;二是具有消费升级和下沉市场特点的可选消费赛道的成长性品牌;三是投资传统消费业与技术进步改造结合默契的创新迭代型公司。

在加华资本创始合伙人宋向前看来,加华资本已形成稳定的投资逻辑——三个“买定”,作为其投资评判中的三个增长参考,即“买行业增长、买企业增长、买企业家学习能力和心性增长”,更为重要的是,加华资本相信专业赋能,创造价值的重要性,坚持做事业合伙人型和联合创始人型的投资机构,与企业和品牌一起共生成长。

宋向前表示,“三者都买定后,产生化学反应,才能真正实现在企业价值成长路上的‘戴维斯双击’,才能真正地创造了时间复利价值,我们是相信时间复利价值的机构”。

截至目前,加华资本累计管理资金规模约200亿元人民币,曾成功投洽洽食品、加加食品、巴比食品、老乡鸡、奥瑞金包装、美团点评、来伊份、爱慕内衣、东鹏饮料、文和友、居然之家、泰康保险集团等。

关于本次投资,加华资本创始合伙人、董事长宋向前表示:“保险公司长期资本实力、卓越的资管能力,普洛斯全球化的仓储物流、不动产基金管理实力以及红杉中国卓越的全球化投资能力的系统性注入,是对加华资本作为专业消费投资机构的认可,也是对中国消费巨大成长空间和历史机遇的重度押注,更是坚定支持中国经济,助力中国消费,改善民生消费服务的重要战略布局。这是与中国经济、中国消费共同崛起的决心,也是看多中国、做多中国的长期主义,志同道合者的相向而行。相信这样的股东组合和资源禀赋优势聚集将极大提升加华资本的竞争实力,使“冠军的超级陪练”更强,使“企业的事业合伙人”更好,这也必将极大推动中国消费服务产业的发展。”

华宇平台官网_“地产二代”再不努力,就只能被爹坑了

0208

最近,地产圈一对父子的瓜甚有意思,事关实地集团和富力地产,前者的掌舵人张量,是富力地产联席董事长张力的独子。

事情源于7月25日,实地集团被曝商票逾期未付,供应商和持票人前往实地总部维权。这已是其今年第三次陷入商票风波,资金压力正悬于这家IPO折戟的小房企头顶。

值此危急关头,曾与实地关联颇深的富力也受牵连,此后两日遭受股债双杀,并于7月27日紧急发布“切割声明”,称与实地无股权、无债务关系。严调控风暴下,尚在债务泥潭里打转的富力,在儿子的账单面前不由得谨慎起来。

▲富力地产公告截图。

近年来,房企形势已大不如前,地产二代们已无法似从前那般潇洒。他们之中,有的资历尚浅,却在父辈一手打下的江山出现危难之际,被不合时宜地推向前台;有的虽已扛过大旗,却不得不在行业的巨变中调整航向,艰难前行。

这届“地产二代”,再不努力,继承的就不是亿万家产,而是负债了。

接的不是班,是债

“还没懂事的年纪,就董事了。”此话调侃的,正是年仅26岁,便已执掌蓝光发展(600466. SH)的“最年轻房企董事长”杨武正。

单从杨武正的接班路径上看,赴海外留学,后回国承父业,与大部分二代并无异。他持有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金融本科学历,以及英国华威大学金融硕士学历。

但是,在地产二代圈内,如此年轻便火速上位,董事长与总裁一肩挑的,杨武正独此一份。更具意味的是,他被冠以“最惨富二代”的称号:接棒时,蓝光千亿债务缠身,破产、卖身传闻不断,处境岌岌可危。

杨武正实为临危受命。然而,与上一位临危受命的地产二代王晓松相比,二者却是同人不同命。

王晓松在新城控股走马上任时,身边尚有一众老臣辅佐,且王振华事件并未影响到公司的基本面。而今2年过去,新城控股已走上正轨,王晓松也于今年年初辞去总裁职务,仅保留董事长一职。

而今杨武正辖下,蓝光“老臣”已相继出走,管理班底几乎全新。父亲杨铿“彻底切割”退居幕后,他接手的是一个棘手的“烂摊子”,肩上的担子并不轻。

据不完全统计,年前至今,余驰、张巧龙、王万峰、孟宏伟、迟峰、欧俊明等多位核心高管相继离职,涉及总裁、首席财务官、副总裁、副董事长等,他们多是在蓝光工作超十年的老臣

管理层大换血,于仍风雨飘摇的蓝光而言并非利好。

即便多次出售资产自救,但蓝光仍发生了公开市场的违约。截至今年7月28日,其累计到期未能偿还的债务本息金额合计105.79亿元。而截至6月30日,蓝光可自由动用资金仅2.07亿,流动性压力巨大,经营和融资也相应受影响,来自评级机构、债市的利空消息不断。

根据REDD消息,蓝光已成立包括地方贷款人在内的债权人委员会,预计2021年年底前在债务重组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今年1月,进入集团核心管理层仅半年的杨武正还在2020年工作总结会上称,蓝光的管理,要在保证权威性的前提下,去服务于业务,“我们的导向是要在合适的约束下,让员工放开手脚,去努力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回头看,这位年轻二代对权力颇有野望,但也仅是“少年人,意气话”。

危机爆发后,杨武正公开表示“不出让控股权,不甩卖公司”。可蓝光要如何走出流动性危机,未来能否体面?很多人在等着这位“95后”少帅给出答案。

与杨武正相比,大他四岁、已执掌福晟国际(00627.HK)近2年的二代潘浩然,处境更为艰难。

2019年底,福晟集团债务危机爆发前不久,潘伟明便把上市平台福晟国际的控股权转给儿子潘浩然,并任命其为董事局主席。但福晟集团至今危局未解,失去母公司支持的福晟国际,日子也不好过。

7月中旬,福晟国际才披露2020年业绩,营收、利润均下滑,净利润腰斩至-13.67亿元,同比下滑超10倍。同期,流动负债却同比增长11.1%至104.19亿元,手上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为5.82亿元。今年,公司已开始卖楼偿债。

潘浩然接任至今,公司的执行董事已出走过半。去年童文涛辞任执行董事及行政总裁后,潘浩然更是一人挑多担,兼任董事会主席、执行董事、行政总裁三项职位;董事会中也仅剩潘浩然一人为潘氏家族成员。

这位地产二代,本该执掌的商业版图,已从偌大的福晟集团,变为当前市值仅2.27亿港元、沦为仙股的福晟国际,至今公司仍处停牌,前景不明。这个本被视为潘伟明予以儿子的“礼物”,而今变得无比沉重。

同样,已被*ST的老牌粤系房企粤泰股份(600393.SH),也在危急时刻把实控人杨树坪之子、此前并未显露头角的杨硕推上位,担任公司总裁。

与过往二代接班的成长路径不同,他们年轻气盛、资历尚浅,却不得不临危受命,被推向前台,接手一个盘活难度极大、负债累累的“棘手货”。于他们而言,特殊时期挑起重任,意味着更多的担当和更低的容错率,要带领企业走上正轨,需付出的艰辛不容小觑。

而今的房地产环境是愈发严峻,福晟、泰禾、华夏幸福、泛海等多家公司相继暴雷,下一个在房企危难之际被迫“接班”的,又会是谁?

“拼爹”不管用了?

相较于杨武正、潘浩然、王晓松等,多数地产二代,如中南建设的陈昱含、祥生地产的陈弘倪、世茂集团的许世坛等,多是父辈帮扶,在企业内历练多年,才最终接班。相对而言,他们的经验要更加丰富,带领房企化解风险的能力要更强些。

但自去年以来,“三道红线”、两集中供地等新规下,降速、收缩成为主旋律,特别是过往激进扩张的黑马房企,开始亮红灯。这些二代带领的房企,亦开始面临调整压力,如何适应新环境、更好得活下去,成为他们的新命题。

近期在半年度工作会议上喊出“下半年就是要活下去”的是今年正式接管中南建设的二代女掌门陈昱含,这是她在公司的第13个年头。

过去4年间,中南建设是黑马队伍中的佼佼者,销售规模从2017年的963亿冲刺到2020的2238亿,翻了2.3倍。但很多隐患也同步埋下,诸如毛利率偏低、负债攀升、融资成本高企等。

陈昱含也意识到问题所在。“高增长的逻辑确实是不存在了。”她在2020年度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中南建设要从黑马变成白马,进入稳发展阶段。

但这样的转变也并非易事,一些列调整之下,动荡不可避免。

目前中南建设仍踩中一条红线,在降档压力下,拿地动作明显收缩。今年上半年拿地金额仅184.9亿,较上年同期缩水54.16%。去库存以回笼资金,成为今年的主基调。

从近期公司大折扣卖房,并被曝裁员等消息上,可一窥其资金压力。

据此前澎湃新闻报道,中南建设正向员工打折销售房产,最低折扣达到65折。虽然事后公司官方表示是常规营销动作,但从折扣力度上看,仍可看到其资金回笼压力。

此外,据“壹地产”消息,中南目前减慢了工资发放的速度,削减了福利,有员工走了,也有人被裁,估计各个板块员工离职及岗位变动数量可能有20%。

更早之前,5月,陈昱含在内部动刀,进行了大规模组织架构调整,区域数量19个变为14个。这背后,是过往疯狂扩张后,要收缩规模,并深耕重点区域,但也不可避免会带来人员调整。而这样的调整,后续能发挥多发展大的动能,仍待观察。

在地产圈内,陈昱含颇有辨识度,被认为是房企二代接班人中,思路最清晰、变革精神最强的一位。她曾用“越过山丘”比喻中南建设从做大转向做强的过程。当下,于她而言,仍只是攀爬山丘的阶段,要越过仍有待时日。

无独有偶,裁员、负债高、融资成本高、毛利率低下,这些问题词,同样出现在另一家TOP30房企祥生地产身上,它的掌舵人是“少东家”陈弘倪。

他同样在公司历练多年,外界对其评价亦颇佳,低调、实干、努力,行事沉稳但又颇有想法。只是面对公司过往发展沉珂以及市场急剧下行,他所面临的压力也不会小。

如何平衡好规模、负债及利润这三角,破除过往“顽疾”,仍是陈弘倪的大命题。

去年末陈弘倪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祥生千亿之后追求“规模+利润”并举的高质量弹性发展道路,“未来更强调弹性的生长,规模成长预期会保持在一个合理增速”。

相比之下,更令人唏嘘的,当属富力和实地这对“父子档”。儿子的公司陷入欠债风波之际,富力一纸公告与其划开界限。而在过往张量带领实地发展的过程中,富力的扶持并不少,而今的局面,却似“亲父子也要明算账”了。

可以看到,当时代的红利逝去,掌控更多学识、资源的地产二代,也免不了要遭受挫折。伴随行业洗牌加剧,出局的只会越来越多,而市场规则,从来不会因“你爸爸是谁”而改变。

掌舵的地产二代们,身上的担子只会愈来愈重。

华宇平台登陆_生物科技企业中慧元通获超6亿元Pre-IPO轮融资

0207

投资界(ID:pedaily2012)8月4日消息,近日,国内疫苗公司动态频频。中慧元通宣布完成Pre-IPO轮融资。中慧元通获超6亿元Pre-IPO轮融资,投资方为盈科资本、弘晖资本、国海创新资本、松禾资本等。

据悉,中慧元通是一家从事疫苗研发、注册申报、产业化和销售的专业公司,目前公司已取得儿童型四价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成人型四价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重组带状疱疹疫苗、九价重组人乳头瘤病毒疫苗4个一类新药临床批件、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1个九类新药临床批件。

四价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WHO 推荐的 2018-2019 年度北半球四价流感疫苗组份为:A/Michigan/45/2015  (H1N1)pdm09 类似株、A/Singapore/INFIMH-16-0019/2016 (H3N2)类似株和B/Colorado/06/2017 (Victoria 系)类似株及B/Phuket/3073/2013 (Yamagata 系)类似株。公司自有专利技术研发的四价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国内外无产品上市,具有纯度高、安全性好的特点,尤其适用于儿童和老年人。

华宇注册_北京资采完成数千万A轮融资,东方富海领投

0207

投资界(ID:pedaily2012)8月4日消息,专注于国内大型垂直行业大数据应用公司北京资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北京资采”)8月2日宣布成功完成数千万A轮融资,本轮投资由国内知名投资机构东方富海领投,上市公司恒为科技(股票代码:603496)跟投

北京资采是一家大数据应用公司,以“数据创造价值、服务成就客户”为企业使命,已服务全国三大通信运营商和烟草、金融等行业,每年为客户额外创造的价值超过20亿元。

本轮融资是继2019年收获容亿投资Pre-A轮融资之后,北京资采迈入下一个发展阶段的重要里程碑。在过去两年时间内,北京资采进入了快速发展期,顺利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发展目标。近年来,大数据产业蓬勃发展,各行各业都对大数据技术及应用有强烈的需求,北京资采紧跟行业发展方向,深耕国内大型垂直行业大数据应用市场,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在技术能力、团队规模、客户数量等方面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我们处在一个伟大开放的时代,有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还有一群活力四射、有着共同理想的创业伙伴和团队,以及客户的信任、投资人的认可,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有信心成为企业级大数据应用市场的引领者。”北京资采总经理吴伟表示。

东方富海合伙人陈利伟指出:“随着流量红利的枯竭,存量客户运营已成为企业的刚需,也是企业谋求增长的主要手段。在数据智能时代,企业通过CDP(客户数据平台)和MA(营销自动化)等数据智能工具开展存量客户运营是其必然选择。资采通过把行业Knowhow沉淀在数据智能产品上,并赋之以深度客户运营服务,首先在运营商行业提供基于产品能力的高价值服务,形成了优质的客户口碑和极高的行业壁垒。非常高兴我们能够领投资采的本轮融资,我们也高度看好智能用户运营在国内各行业的广阔发展前景。”

恒为科技战略研究部总监张明表示:北京资采是国内较为少见的垂直行业大数据运营专家,为客户在提升运营效率和敏捷度、加快模式和业务创新、实现收益最大化等方面提供先进的数字化运营解决方案。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行业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大趋势。我们深信,在这一趋势背景下,资采团队多年深厚积累的数据挖掘能力和行业运营经验,将拥有极大的用武之地和发挥空间。同时,网络可视化系统是数字化运营的重要数据来源,恒为科技作为运营商网络可视化领域的领军企业,将与北京资采在市场和产品技术方面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形成双赢的合作局面。我们坚定地看好资采的发展以及与恒为的合作!

容亿投资合伙人王磊指出: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生产要素,如何把这个特殊的生产要素赋能到生产体系变成生产力,就需要数字化的运营解决方案。北京资采是运营商领域数字化运营的领导者,利用三大运营商自身的客户数据,深度赋能运营商的主业运营,提升了运营商的经营效率。目前资采还在拓展金融、烟草等行业的数字化运营实践,未来必将成长为数字化运营的领军企业。

本轮融资将进一步促进北京资采在国内大型垂直行业大数据应用领域技术研发与市场拓展,加速团队扩建,推动基于大数据应用技术与智慧运营系统的研发,逐步实现数据驱动业务、数据创造价值的战略目标。

华宇平台登陆_美科太阳能近10亿元融资,毅达资本、中石化资本等领投

0207

投资界(ID:pedaily2012)8月4日消息,近日,江苏美科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美科太阳能)完成近10亿元融资,本轮融资由毅达资本、中石化资本、正泰新能源联合领投。

美科太阳能成立于2017年,专注于大尺寸高效单晶硅片的智能制造,是将太阳能晶硅多线切割技术引入中国的先驱者之一。公司管理团队拥有18年的光伏硅片产业经验,致力于建成成本领先、品质第一的行业标杆智慧工厂。美科太阳能以客户为中心,聚焦光伏硅片专业化研发和制造,公司自主研发的金刚线大尺寸、超薄硅片切割技术、切割液在线大循环回收利用技术居行业领先水平,拥有硅片制造核心技术专利200余件。

美科太阳能董事长王禄宝表示:“美科太阳能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成为全球清洁能源行业令人尊敬的服务商。我们将抓住‘碳中和’的历史发展机遇,发挥多年积累的行业经验和专业认知优势,借助资本的力量,进一步助推公司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美科太阳能总裁王艺澄表示:“美科太阳能紧跟行业发展脉络,始终专注硅片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和品质提升,本轮融资将助力公司加大对大尺寸、高效单晶硅片的研发投入,提升制造产线的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公司的行业地位,实现‘做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硅片供应商’的伟大目标!”

毅达资本投资总监葛恒峰表示:“毅达资本长期关注清洁能源领域,光伏行业在进入‘平价上网’时代之后拥有广阔的市场机会,而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加持,使得行业未来的发展更具确定性。毅达资本认可美科太阳能的产品实力和团队能力,非常看好美科太阳能未来的发展前景,希望与美科携手并进,共同助力中国早日实现‘双碳’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