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分类:华宇平台专发展
0414
2021宁波绿色经济产业投资论坛暨节能环保项目投融资路演于11月3日在甬圆满举行。本次活动是2021年第三届“万有鄞力”大会的专题活动之一。
本次论坛由中共宁波市鄞州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主办,宁波市鄞州区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承办,清科创新中心协办。现场汇聚了鄞州区各相关部门、政府引导基金、国资平台以及近百家投资机构、创新企业代表。同时,活动还开放了直播通道,广邀各界人士“云参会”。
鄞州区委常委、区政府党组成员梅益进,鄞州区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戴国兴,出席了本次活动。
鄞州区委常委、区政府党组成员梅益进表示:鄞州区委、区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双碳”工作,不断深化金融助推绿色产业发展:制定《鄞州区促进光伏规模化发展实施方案》和光伏项目补助政策,推动成立区光伏产业联盟;我区明州热电、万荣特种钢、牡牛集团3家企业成功进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下应街道湾底村启建宁波首个现代都市型碳中和综合示范区;截至2020年底,华宇平台官网鄞州区绿色贷款余额达853.67亿元,占比近10%;宁波银行等金融机构发行绿色金融债券。
听·行业的声音,赋能城市发展
本次论坛以“绿色经济,价值共创”为主题,聚焦绿色产业,汇聚清洁能源、氢能研究领域的专家、投资人的声音,共同探讨当前“碳达峰、碳中和”热点主题,共议双碳目标下节能环保产业和技术的新思路、新发展。
主题演讲环节,青域基金合伙人牟颖、凯联资本投资总监袁振波、势银(TrendBank)氢电研究院副总朱绍林三位行业投资嘉宾从碳中和目标下的投资机会、“双碳”背景下,新能源汽车行业黄金拐点到来、双碳背景下氢能燃料电池产业发展趋势进行主题分享。
牟颖:根据中电联的统计,2060年之前来自于风电、光伏、储能、氢能,华宇测速地址以及核电这些环节,国内的整个绿色投资的总规模将达到55万亿,这是非常庞大的规模。绿色低碳能源产业高速扩容,产业价值链重构中优胜劣汰,涌现10倍成长和投资机会。
袁振波:我们整个国家规划是到2020年渗透率是5%,到2025年我们的渗透率要达到20%,根据我们上半年的数据,整个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已经接近于去年的销量。
朱绍林:在可预见的未来,实现跨能源领域的优化,氢能是实现的唯一的途径,另外氢能可以作为氢储能的发展方向。
汇·创投的力量,实现价值共创
聚资本之力,为产业赋能。本届论坛聚焦绿色经济的创投力量,汇聚了青域基金、凯联资本、东元创投、鄞创投资、中桓资本、启迪清洁能源集团等投资机构、行业龙头企业代表。同时,还邀请了来自上海等地多家节能环保领域的企业进行路演,为大家多层次的展示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和前沿科技,为宁波绿色经济发展注入全新动力。
未来,宁波将继续通过产业优势、智力优势、政策环境优势,吸纳更多节能环保产业优秀人才、产业。欢迎大家了解宁波,走进宁波,落户宁波!
发展绿色经济产业,实现“双碳”目标
“十四五”是中国实现碳达峰的关键五年,也是把碳中和愿景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第一个五年。作为新材料新能源产业之城,宁波拥有发展壮大节能环保与超材料产业技术的良好土壤,已形成具有地方特色、优势明显的“宁波制造”节能环保产业体系,并将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五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
2021年4月,宁波市委、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在积极寻求产业合作发展、不断获取重大技术支撑、推动落实“双碳”目标要求的道路上策马前行。
“风”好正扬帆。随着我国“双碳”目标任务的推进,绿色低碳产业投资井喷已成必然,相关行业企业将迎来更多机遇。未来,宁波积极探索产业绿色化,把数字技术跟现有的绿色低碳技术结合在一起,构建一个渐进的绿色低碳新模式。
0414
武汉基金产业基地「创投W+」投融资路演新材料专场顺利举行。本次活动聚焦新材料行业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汇集6个优质项目和多位互动嘉宾线上参与交流和点评,路演项目涉及超级电容器隔膜、生物基“替塑”、AES抗菌抗病毒、高性能电化学水处理等多种新材料,集中展示了新材料领域的优质技术成果和创新应用。
活动前期,我们进行了「创投W+」投融资路演新材料专场活动线上征集,吸引了来自深创投、松禾资本、九鼎投资、青域资本等近20家投资机构的投资人报名参与。会后,华宇测速地址基地为投资人进行了进一步对接,企业与投资人取得了直接联系。
活动当天,宁波柔创纳米科技有限公司、贵州唯特高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湖北谱莱光电材料有限公司、东部湾(扬州)生物新材料有限公司、浙江枫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苏州碧顺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在此次路演中亮相。6家企业项目各具特色,嘉宾们对项目的营销策略、资源支持、风险与阻力、发展战略等方面,提出了专业疑问,项目与机构代表之间形成了良好互动,多个项目获投资机构青睐。
有项目代表表示,参加本次活动结识了很多投资人,华宇平台官网让他们有机会直接对话资本,探讨项目成长路径,现场思维交流和观点的碰撞,给企业带来了创新思考,也让企业发展更有信心。路演中,武汉的2家本土优质企业受到投资机构的热切关注,线上提问交流频繁、会后对接火热。来自浙江和江苏的2家路演企业也表明了项目落地的意向。扶持力度大、政策体系全、创新活力足,武汉正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产业集聚、资本赋能,形成创投活跃的浓厚氛围。
说到本次产业路演活动的主题,新材料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内容,是支撑前沿科技及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石,也是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的关键。
据统计,2021年我国新材料总产值有望突破7万亿元。预计2025 年新材料产业总产值实现10万亿。回望过去,我国新材料科技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优秀成果层出不穷。国家“双碳”目标、“卡脖子”技术攻关和高质量经济发展需求为新材料、相关技术与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新材料已经成为“专精特新”主要细分行业和上市公司的主阵地,为自主可控和国产替代提供无限空间。
作为产融结合区域金融中心的主阵地,武汉基金产业基地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引导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地方特色产业。基地高度关注“专精特新”产业发展及全国各地优质企业,立足汉阳,服务武汉,辐射全国,链接国内活跃投资机构与地方科创企业,助推产业和资本双向赋能。
接下来,「创投W+」投融资路演将陆续开展“大数据”、“医疗健康”、“高端制造”、“金融科技”、“数字经济”等领域的专场活动,欢迎持续关注武汉基金产业基地!
0407
中枢神经领域新锐Ignis Therapeutics (以下简称:翼思生物)宣布完成1.8亿美元的A轮融资,该融资额刷新了2021年迄今中国生物医药领域A轮融资的最高纪录。该轮融资由通和毓承领投,同时获得Ruentex Group、KB Investment、WTT investment、Mubadala Investment Company、华宇平台注册地址HBM Healthcare Investments和高盛等数家一线机构跟投。
同时,翼思生物与SK Biopharmaceuticals(“SK生物医药”)共同宣布就6个创新资产达成授权许可及长期战略合作协议,以期解决中枢神经系统(“CNS”)领域在中国未满足的巨大临床需求,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优效的治疗选择。
翼思生物是一家专注于CNS领域的生物技术公司,由全球领先的投资机构通和毓承孵化,前赛诺菲中国中枢神经系统事业部总经理龙爱晶担任翼思生物的首席执行官。龙爱晶博士深耕中枢神经领域多年,职业履历出色,在其任职期间,赛诺菲的德巴金®成为中国癫痫领域最成功的产品。
SK生物医药的首席执行官兼总裁Jeong Woo Cho博士表示,“我们希望填补CNS领域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为全球的患者带来关爱和创新的治疗手段。在中国与翼思生物的战略合作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SK生物医药会通过与合作伙伴的战略联盟持续扩展全球业务板块,华宇注册开户并创造社会价值。”
通和毓承资本首席执行官兼管理合伙人陈连勇博士表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会造成巨大的社会负担,已经引起广泛关注,亟需创新有效的治疗手段。通和毓承资本具有丰富的企业孵化经验,在短短10个月中,我们组建了一支具有深厚CNS行业经验的团队。今天翼思生物完成了中国2021年生物医药行业最大的A轮融资并达成和全球顶尖的生物制药企业SK生物医药的战略合作,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我相信翼思生物在龙爱晶博士的领导下会成为同时具有研发和商业化能力的CNS领域领先企业。”
0407
微创医疗科学有限公司(00853.HK,以下简称:微创®)旗下专注于创新脑血管疾病治疗方案的开发和推广的子公司——MicroPort NeuroTech Limited( “微创脑科学™”)按计划顺利完成1.5亿美元融资协议的正式签署,引入了包括中金资本、华翊资本、博华资本、润昆天禄、同鑫投资在内的多家知名战略投资者,此前认购微创脑科学™7000万美元可转债的贝霖资本在本轮进行了转股和跟投。
微创脑科学™起源于2012年成立的微创神通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神通医疗”)。作为国内最早进入神经介入领域的医疗器械公司之一,华宇平台注册地址神通医疗自成立以来,就专注于神经介入治疗技术探索和产品研发,先后开发并产业化了中国神经介入领域的第一款脑血管支架APOLLO™颅内动脉支架系统、全球首款颅内覆膜支架WILLIS®颅内覆膜支架系统与国内首款血流导向装置Tubridge®血管重建装置等8款自主研发的三类医疗器械产品,拥有国内企业中最完善的脑卒中介入产品线。
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领域,APOLLO™颅内动脉支架系统可用于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国内第一款专用颅内狭窄支架,填补了国内在缺血性卒中介入治疗领域的空白。Bridge®椎动脉雷帕霉素靶向洗脱支架系统采用独特的载药设计方式,让药物释放更精准,可显著降低支架内再狭窄,并减少血栓事件。
在出血性卒中的治疗领域,神通医疗既有可用于治疗颅内大型及巨大型动脉瘤的Tubridge®血管重建装置,也有用于治疗颅内动脉壁缺损型疾病的WILLIS®颅内覆膜支架系统。随着2020年NUMEN®弹簧圈栓塞系统与NUMEN FR®解脱控制器在国内获批上市,神通医疗的出血性卒中产品线更加完整。目前,NUMEN®与NUMEN FR®已获得欧盟CE认证、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以及韩国食品药品安全部(Ministry of Food and Drug Safety, MFDS)上市批准,并完成了首例海外植入。
在通路类辅助产品线方面,华宇注册开户神通医疗也拥有U-track®颅内支撑导管系统、Fastrack™微导管系统等产品布局。截至目前,神通医疗的产品已覆盖国内31个省市,进入约2000家医院,共计救治约10万名危重患者,公司多款产品已获得海外注册证,将在未来的临床应用中为更多患者改善或重塑生命。
经过近10年的发展,神通医疗已经拥有一支善于挖掘临床痛点、创新研发能力突出的人才队伍,拥有100余项国内外授权专利,在发展过程中,神通医疗获得了上海市专利示范企业、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企业、上海市品牌培育示范企业等荣誉认证,并被评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与此同时,微创脑科学™也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开展合作,整合海内外前沿技术,打造国际化创新平台。2021年5月,微创脑科学™战略投资了以色列公司Rapid Medical并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形成了更完整、多样化的出、缺血产品组合,推动产品在全球市场的应用。其中,Rapid Medical主打产品Tigertriever®支架型取栓装置也已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总局(NMPA)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申请,进入特别审查程序“绿色通道”。
微创脑科学™常务副总裁兼工程技术中心主任王亦群表示:“微创脑科学™在神经介入医疗器械行业深耕多年,已成长为具有全球化布局的脑卒中全解方案提供者,在产品的自主研发及产业化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神经介入医疗器械的创新与临床技术的发展相辅相成,有着互相推进的重要意义。本轮战略合作者的引入,将为公司未来的研发、生产及产业拓展提供更多资源,也为公司的发展注入了更多的活力与可能性。”
微创脑科学™总裁谢志永表示:“在全球,脑卒中是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致死原因,而中国的脑卒中发病率更是高居全球首位。过去30年里,我国脑卒中发病率急剧攀升,并呈现出年轻化趋势。随着我国卒中中心建设进入快车道,临床对于神经介入产品的需求也日趋迫切与多元。本轮融资为微创脑科学™的可持续性创新与产业化布局带来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今后,微创脑科学™将持续拓广、拓深产品线,围绕出血性、缺血性、通路性产品形成体系性规划,解决临床未被满足的需求,为全球脑血管病患者提供更多可及性真善美全医疗方案。”
微创®大中华执行委员会主席、首席营销官、微创脑科学™董事长彭博表示:“本轮融资导入了数家国内知名的战略投资者,使得微创脑科学™公司股东结构和治理更趋于现代化、专业化并在运营方面具有更高的独立性,使得公司能更方便地融入全球资本市场,让多方资源助力微创脑科学™加速全球化发展进程、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共同致力于促进神经介入行业发展。”
0407
近日,一家来自苏州的科技公司星逻智能宣布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元禾控股领投,中关村发展集团启航创新投资基金与远瞻资本持续跟投。据悉,本轮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完善“祺云低空AI算法商城”等方面。就在今年3月底,星逻智能刚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此次融资由中关村发展集团启航创新投资基金领投,老股东遨问创投、常春藤资本、远瞻资本跟投加码。
这是一家怎样的企业?成立于2017年,星逻智能是一家无人机数据采集分析服务商,专注于无人机数据的采集与分析,致力于为用户提供自动充电、自动调度、自动采集、自动分析等在内的一站式解决方案。目前,星逻智能研发出了适应全场景的无人机充电机库与自动驾驶系统,兼容多款行业无人机机型,产品已销售给多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应用于智慧城市、电网巡检、安防应急、光伏巡检、河湖巡检等场景。目前星逻智能产品已落地国内多个省市及欧洲市场。
随着光伏行业迅猛发展,巡检方案已经从人工巡检步入无人机巡检的新时代。无人机的出现,解决了光伏巡检通勤难、人工漏检率高、发电量损失高的行业痛点。华宇平台注册地址然而,传统人工操纵无人机,也不是这题的最佳答案:无人机飞手数量有限,在户外作业面临极端天气、险峻地势的挑战,人力成本颇高。从采集到分析数据的环节,飞手技术参差、熟练不一,数据精准、诊断效率也难以保障。在这个背景下,星逻智能所提供的快速巡检、精准定位、高效诊断的星逻无人机全自动化行业解决方案,直击痛点。
从产品来看,星逻智能的综合操作系统“祺云”拥有开放接口,航线规划、智能分析等功能,可实现多机场管控、多无人机管理调度及无人机巡检数据分析,为用户提供深入业务场景的巡检、巡逻应用;此外,无人机自动驾驶系统“天枢”适配多种无人机载具,可实现无人机自主巡检巡逻,并能实时精准定位与跟踪拍摄,通过AI算法精准拍摄目标对象。
当前,星逻智能推出了“祺云低空AI算法商城”,以更好地适应多种垂直巡检场景和客户要求。对此,星逻智能创始人王海滨表示,无人机巡检市场在不断发展,华宇注册开户当下巡检场景的垂直化和精细化需求日益明显,这也是星逻智能推出“祺云低空AI算法商城”的主要原因。值得一提的是,11月4日,在上海举办的进博会上,星逻智能第二次入选毕马威中国“芯科技”新锐企业50榜单。
远瞻资本 CEO 李喆表示,“我们看到了团队的思考、成长和改变,相信这个团队能够在快速变革的技术前沿取得商业突破,这是我们坚持看好星逻的主要原因。”
中关村发展启航创新投资基金主管合伙人马建平说道,“很高兴看到我们投后不到一年时间,星逻智能在软件和硬件上都丰富了产品线,走出了长三角,并且在能源巡检领域实现了多条线落地。期待 CEO 王海滨带领的团队,抓住数智化浪潮的机会,将工业无人机应用带到更多行业、更多客户的同时,自身也实现更大发展。”
0407
宁波甲贝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甲贝医药”)宣布完成A轮近亿元人民币融资,由杭州赛伯乐和附加值资本共同领投,资金将用于继续加强甲贝医药在宁波生物产业园cGMP生产车间的建设,同时将进一步加快甲贝医药研发技术团队的扩充。
甲贝医药成立于2017年,是一家蛋白抗体药物技术服务公司,华宇平台注册地址提供从“DNA到IND”一站式技术服务。团队方面,公司创始人张伟拥有14年抗体药和重组蛋白的项目管理和研究开发经验,具有全面项目管理、注册申报、合作开发经验,熟悉抗体药的筛选发现、生产工艺开发和cGMP生产的全部环节,参与了数十个抗体药和重组蛋白的中国临床批件申报工作。
据了解,这是甲贝医药四个月时间内完成的又一笔融资,华宇注册开户今年7月,该公司宣布完成数千万元人民币的Pre-A轮融资,美年大健康产业投资基金旗下青岛和途二号和宁波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共同参与投资。
0407
由宁波市鄞州区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联合清科创新中心举办的2021宁波绿色经济产业投资论坛暨节能环保项目投融资路演圆满举行。本次活动是2021年第三届“万有鄞力”大会的专题活动之一。
会上:青域基金合伙人牟颖发表了《双碳目标下的新能源投资机会》的主题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感谢宁波鄞州区和清科的邀请,跟大家分享双碳目标下的新能源投资机会这样一个话题。我今天分享分为五个方面:首先简单介绍一下青域,然后讲一下双碳目标的背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顶层规划,以及在这样的规划下带动的投资机会,最后是绿色资本在双碳领域的布局和动态。
简单地介绍一下青域,我们是国内长期专注于绿色赛道股权投资的专业管理机构。绿色的定义比较宽泛,青域的界定是绿色可持续经济,华宇平台注册地址我们对自身赛道的理解,它是一个可衡量的,能够带来可持续的实现环境改善和低碳排放效果的科技企业和细分行业。我们团队在这个赛道上已经持续耕耘了约20年的时间。
在青域品牌下,我们目前管理的基金规模合计约30亿左右。从2009年开始,做了两期清洁技术的VC人民币基金,2014年委托管理了一支国家主权级的节能环保基金,后续又做了两期以生态环境为主题的基金,目前正在募集第五期的低碳绿色发展主题基金。青域的成长基本上伴随了中国绿色产业的发生和发展,见证了这个行业不断地演绎和壮大。也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形成了我们自己的投资方法论和专业能力,我们也期待在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青域在绿色赛道的投资能更上层楼。
回到今天的核心话题,双碳目标,“碳达峰、碳中和”,相信大家已经耳熟能详,它对我们的经济社会影响会非常深远,在未来不短的时间内,将会带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的系统性变革。各级政府、智库、行业协会、企业都在做双碳目标的分解,路径规划、行动方案的制订,这将会是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性改变。
我们来简要回顾一下双碳的宏观背景。华宇注册开户我们的生产生活活动,会造成碳的排放,而生态系统是有碳汇能力的,简单理解就是碳吸收能力,当人类活动带来的排放能够被生态系统完全吸收消化的时候,生态是平衡的。碳中和产生的背景是近一百年以来工业文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的快速增长,大大的超过了地球生态系统的消纳能力,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对我们的环境和生态系统带来很大的破坏,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而我们想通过主动努力扭转这种状态,使生态重归平衡,这就是碳中和的根本目标。
从全球视角来看,目前大概全球的碳排放是510亿吨规模,这个碳排放当中有370亿吨是二氧化碳,还有其他的一氧化氮,甲烷等,大概来说,1/3来自于生产制造,1/3来自于能源生产,农业、交通、日常的商业活动是另外的1/3。碳中和全球目标就是要把510亿吨的碳排放通过碳汇、低碳固碳技术实现碳的近零排放。这510亿吨中,中国贡献了大概100亿吨出头一点,单纯从数字上来讲,我们是全球碳排放总量最大的一个国家。
碳中和的主观行动是由2015年《巴黎协定》的签订开始的,全球的经济体都在积极地响应巴黎协定,欧洲的经济体是最早践行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技术和行动,改善地球变暖的群体。到今天为止全球已经有超过130个国家,做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承诺和规划。
早期在《巴黎协定》框架下的气候谈判,中国处于防守的位置,为什么这样说?根本原因我们是发展中国家。虽然说我们碳排放的总量是全球第一,但人口基数庞大,摊到人均数值,我们和发达国家,比如美国,仅相当于它五分之一的水平。气候谈判中我们的态度是争取相对公平的排放权,排放权意味着发展权,这关乎我们经济发展的核心利益。所以在气候谈判的早期,处于防守状态。到了2020年9月,在联合国大会上,中国第一次主动庄严地向世界承诺我们要实现碳中和碳达峰,这是一个根本性的改变,这种改变一方面是我国在构建全球命运共同体使命推动下的大国担当,另一方面也是我们近年来像新能源这样的基础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了关键的战略地位,使得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去做这样的承诺。
目前我国对碳中和愿景下绿色发展的道路,已经制定和确立了非常明确的里程碑,2030年要实现碳达峰,2035年广泛地形成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60年碳中和,实现生态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社会文明融合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绿色发展的主旋律。
在这样的目标下,我们还需要正视一个现实,要实现双碳目标面临巨大的挑战。中国目前二氧化碳排放量100亿吨,占全球的28.8%,基本是发达国家碳排的总和,我们能源结构又以煤电为主,煤炭在碳排放当中将近贡献了80%的比例。同时,我们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的后期,很多的发达国家已经结束了达峰的阶段,开始进入到碳排放下降的周期当中。以欧盟来说,从碳排放达峰到他承诺的碳中和时点,大概有70年的时间。中国有多长的时间呢?我们目前还没有达峰,也就是排放量还在增长,如果我们2030年达峰,到2060年碳中和,我们只有30年的时间。
关于什么时候会出现碳排的拐点?这和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跟城市化率、产业结构、能源结构都是密切相关的。首先,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决定了我们的经济体量还会有比较大的成长,对应碳排也在增长;其次,我国的城市化率远低于发达国家,大量的人口正在从农村迁移进入城市,而我们知道农村的能源消耗水平远低于城市;第三,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仍以第二产业为主导,而多数已经实现碳达峰的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在整个经济系统中的占比要高得多。
还有我们的能源结构,富煤少油的能源禀赋决定了当前能源系统的碳排放远远大于其他国家。在这样的状况下,要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挑战巨大,任重而道远。但是中国有非常好的制度优势,我们擅长集中力量办大事,我们可以集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在党中央带领下形成社会共识,在统一的目标下,全力以赴,我们依然有信心实现能源结构的绿色转型,社会经济系统的全面绿色转型。
双碳是一个长期的、确定的目标,除了是我们国家主动做出的一个郑重抉择,是一个深远影响到未来40年的国策,还有几个核心的原因。
首先是我们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下,体现了我国在成为第二大经济体的境况下,以天下为己任的大国担当,在气候变化关系到每个地球人的核心利益话题上,我们勇于承诺,勇于承担,占据的是一个道义高地,能够赢得全球的影响力。在国际关系错综复杂大背景下,碳中和是我们做政治外交非常好的突破点。尤其是在突破全球技术封锁方面,可以起到非常好的协同配合作用。未来的二三十年,碳减排必然成为大国博弈新的焦点,谁可以率先地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就能够占据主导地位,赢得全球领导力。我们正在通过双碳承诺构建一个主动从容的政治高地。
其次,整个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都依赖于能源系统的稳定运行和供应。我们当前的能源系统以煤电为主,而石油供应差不多70%左右依赖于进口,近些年大尺度的“去煤减排”,把一部分煤电切换到天然气,大比例地提高了天然气能源的使用,但是天然气对外的依存度也达到了将近50%。石油当中绝大多数通过海运经过马六甲海峡,一旦政治环境,或者国际关系不稳定,有可能会面临原油断供的风险。对能源供应作出结构化的调整,大比例的采用低碳的可再生能源,是解决我国能源安全问题的根本之道,是中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
另一方面,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改善,老百姓美好富足的生活愿景是基于更蓝的天,更清澈的空气,更自由的呼吸,更加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所以双碳目标也是环境改善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政府前一阶段严格环保督察和治理政策的有效延续。
更为重要的是,在全球双碳共识下,清洁技术是未来产业竞争力形成的核心所在,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新风口,谁在这些关键技术上占据先机,也就占领了通向未来的钥匙,能够使得我们在全球经济系统当中,依托自主可控的低碳关键技术占据主导地位,构建未来产业高地。
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是全球工业体系最完善的国家,但是回顾我们一路走来的历程,构建起这样的“世界工厂”是以大量的能源、资源过度消耗,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中国正在为成为发达国家而努力,地球上还有很多排在我们后面的发展中国家,比如印度、越南、非洲等等,如果这些发展中国家继续采用粗放的方式发展经济,将会成为地球不可承受之重。在今天全球双碳共识的背景下,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将大概率长期持续下去,这使得我们在全球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在这样的目标下,中国目前做了哪些规划和努力?最近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其中确定了五个主要目标,系统性地提出了10方面31项重点任务,明确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路线路和施工图,对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在2035年广泛地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做了很好的呼应。我们具体的来看下这个10方面的任务:
第一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的绿色转型,不是说在局部区域、局部行业、或者特定细分领域上实现绿色转型,而是一个全面的绿色转型,这是一个广泛而深远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
对于产业方面的规划,首当其冲的是深度调整产业结构,首先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占比可能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其次在第二产业的内部,一些高能耗、高排放的产能会陆续地被淘汰掉,实现产业升级。对于能源体系上来说,强调的是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对于碳排增长最快的交通运输部门提出了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任务,同时在基础设施领域,城乡建设要实现低碳绿色发展。
同时,构建一整套支撑体系,包括了巩固提升碳汇能力、绿色金融的支持体系、法律法规的体系、投资财税价格等的政策体系,对于整个绿色化转型实现系统性支撑,这是双碳目标实施的系统性顶层规划。国家已经建立了双碳目标推进的领导小组,将会陆续地推出1+N的政策体系。在顶层规划下面,还会陆续地制定针对各个专项领域的细则。
在《意见》之后,国务院及时印发了《2030年的碳达峰的行动方案》,行动方案里面对十四五,十五五期间,能源结构的调整、减排,还有能耗指标等,都给出了具体的数字化目标,同时定义了10个专项的碳达峰行动,对于双碳实施路线进行细化的分解。在这当中对节能降碳、工业、交通、绿色创新、循环经济等各个具体的领域,都提出了非常具体的工作计划和目标。
消化这些顶层设计文件,实现碳中和的路线图包含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减排,在生产生活方式当中,尽量地去控制和减少碳排放,另一方面是增加“负碳”能力,也就是以更积极的措施促进和增加碳的吸收,主要通过生态的碳汇和技术固碳来实现,第三个方面是同时系统地构建绿色创新体系支撑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包括科研、金融、政策、法规、创新等各个方面。
减排可行路径中,第一重点就是能源结构重塑。改变能源结构,意味着从以化石能源为主转向以风能、太阳能等为代表的新能源发电为主。根据一些国际国内智库的模拟测算,新能源发电技术的大比例应用,有潜力能促进中国约一半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风能和太阳能将是发展重点。按照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的统计和预测,到2050年太阳能光伏的装机预计将达到14000GW的规模,风能将会超过8100GW的规模。
在刚刚提到的《行动方案》中提出的中国目标: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虽然“富煤少油”的资源禀赋使得我们很难在短期内把煤炭能源占比快速降下来,但是随着长期持续的努力,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时候,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比,将和现在的位置调个各,化石能源的消费比重到时候有望降到20%以下。
另外一条关键减排路径是持续推进能源消费部门的节能管理与能效提升,也就是要用更少的资源和能源,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体量,行业里有个说法叫:能效是第一能源。这就要在产业当中推进更低能耗的产品、更高效的工艺技术的发展,提高能源的整体利用效率,促进降本增效,形成绿色集约化的生产方式,培养绿色能源、清洁能源消费意识。能源消费涉及到的产业部门主要是三大部门,工业、交通、商业和建筑。
前面提到工业贡献了将近1/3的比例碳排放,目前的目标主要是尽快地达峰,使得工业增长不再增加碳的排放。交通是目前碳排放增长最快的一个环节,以千人车辆保有数来衡量,我们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非常大的差距,所以未来还有很大的增量。交通环节的目标和任务,就是要实现低碳的交通体系的构建,我们目前在交通领域进展迅猛的新四化:电气化、智能化、网络化、共享化,具体来说交通工具的电气化驱动,自动驾驶和车路协同提高通行效率,使用共享的方式出行则是在交通领域低碳转型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具体体现。在商业和建筑环节,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化,会贡献更多的碳排放增量,使用更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更新型的绿色建筑的能源供应体系,资源的回收利用实现无废城市,从而实现零碳建筑和零碳生态城市。
“负碳”路径首先是提升碳汇能力。目前生态系统提供的碳汇能力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植被、森林、绿色植物,第二个来源是海洋,海洋的碳汇能力比较难改变,森林和植被会是主要着眼点,接下来我们会在植树造林、森林管理和植被恢复等方面,通过更有效的措施提升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
其次是碳捕捉利用和封存,为什么需要这个呢?现在碳排放的总量和强度是远远大于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全球大概510亿吨的碳排放,目前的碳汇能力大概是300多亿吨,意味着有大量碳排放是生态系统无法消化的,造成了全球变暖、雾霾和环境挑战。一方面通过减排低碳的技术把碳排放量往下降,可能降到400亿吨,碳汇能力往上升,假设升到350亿吨,还剩下碳汇解决不了的50亿吨碳排,就需要利用碳捕捉和封存技术,用技术路径来实现固碳。通过上述努力一正一负之间我们实现碳的近零排放,实现碳中和。
从投资的视角看,双碳投资的核心是锁定关键绿色低碳技术的突破和创新带来的价值创造,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中的布局机会。双碳目标下,绿色低碳的关键技术的发展正在提速,这不仅为整个经济提供新的动能,也从根本上解决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带来的整个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
而且可以观察到一个更明确的趋势,传统的绿色低碳技术,正在和数字化技术进行快速的融合,尤其是在疫情以后,所有的国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绿色化和数字化技术的融合,数字化技术的底层逻辑是通过经济运行系统的数字化建模,指导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信息不对称和决策局限造成的浪费和低效投入,进一步提高资源能源的使用效率,也是促进碳减排的有效路径。绿色低碳关键技术的创新,正在推动能源产业从生产到消费系统性的发生深层次变革,在逐步形成的新型能源体系架构下也会催生许多新的商业模式,以及这个过程中必然会涌现的新兴市场、行业格局的重构,这些都是投资机会捕捉的源泉。
从价值链的视角来进行分析,绿色低碳的关键技术可分解为四个层面,首先是材料,绿色、低碳、清洁的材料会得到更大比例的应用;其次是生产工艺环节的不断优化和迭代,强调的关键绩效指标是能源和资源的高效利用,其中节能技术,能耗更低的工艺路线创新,资源的循环利用及在线回收等等都是工艺技术革新的主要方向;再有就是数字化和低碳技术的结合运用,更多的网络技术,如智能化、大数据、自动化、网联化与传统工艺和生产方式深度融合,实现生产方式转变、流程再造、资源集约化利用是主要方向;支持系统中还有绿色交易及金融技术的创新,比如新兴的电力现货交易市场、碳交易的市场、碳金融、以及区块链技术的应用等等都是重要的创新方向。
从载体上,绿色低碳关键技术的产品和服务形态,可以体现为一项具体的产品或者设备,也可以是通过系统集成方式呈现的解决方案,或者是通过投资形成的绿色资产以及运营服务。这些商业形态将会构成我们具体投资项目标的。
接下来结合可再生能源产业的产业链和发展趋势做一些展开,可再生能源发展基本上经过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政策创造需求的阶段,所有光伏和风电行业从业朋友都有深刻印象,早期行业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因素就是政府补贴。补贴创造了政策性的规模化应用需求,从而催生和构建起风电光伏上游完善的产业链。但是产业的发展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天花板就是财政补贴可支付的规模,这个规模决定了光伏和风电的装机规模。政策的另一个导向就是鼓励技术进步,在这个导向下可再生能源的产业链也在快速进化,成本快速下降,意味着相同的补贴规模可支撑的装机规模更大了,投资和经济社会运行的规律底层最朴素的原理仍然是经济性的原则。
看一下这几年来通过技术的进步,实现了什么?2010年到今年,整个光伏的发电成本下降了82%,风电的发电成本下降了39%,海上风电起步相对比较晚一点,下降了29%。广泛领域内,无论是光伏、光热、陆上风电、海上风电整体的装机和发电侧成本已经实现了和煤电的平价,同时具有更大的下降空间。这里我们把目前主流的能源品种的价格、成本进行了比较,可以看到中间的红色是煤电。所有的可再生能源品种现在已经都走到了红线的下面。从全球范围来说,2020年超过一半的大规模的新能源并网项目当中,一半以上的项目成本低于燃料发电的系统,也就是高碳能源的品种,如果说全球都能够用低碳的品种来替代,可以节约230亿美元的总体成本。
光伏产业链在10年的时间实现了80%的成本下降,这种成本的下降来自于产业链所有环节的创新和技术进步。对于光伏产业,早年有一些争论,虽然说发电环节实现了零碳,但整个光伏上游的制造环节仍是高能耗的,从全产业链视角看光伏是不是仍然是低碳的?回顾光伏行业过去二十年的发展,我们观察到从上游硅料制备环节低能耗工艺的革新带来了70%左右的能耗水平下降,工艺和装备的进步促使非硅成本快速下降,更薄的切片技术和大尺寸技术带来制造效率的提升,新型电池片和封装技术带来更高的光电转换效率,电站通过与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应用和融合实现资产收益的提升,使得全产业链协同一起贡献了80%的成本下降,未来30年还有60%-70%的下降空间,也就是说这种趋势依然在延续,这当中技术创新是核心驱动力,是我们投资机会的主要来源,实现的效果正是双碳目标下的降本增效。
风电的逻辑也是类似的,最核心的趋势就是大型化、低速化、规模化和智能化,强调的同样是降本增效。另外还有全球科技竞争下的国产化机会,一些核心的材料,比如增强纤维、轴承环节目前还依赖于进口为主,我们有望通过自身技术创新,逐步实现国产替代,这些都是我们在产业中的机会。
目前我们的可再生能源品种都已实现了平价上网,也就是发电侧的度电成本与煤电持平,从而彻底摆脱了财政补贴的约束,突破了装机规模在补贴下的天花板,这是政策引导下与工业逻辑下追求产品成本最优原则,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完美结果。正是这种政策、技术进步及市场机制的协同共振,使得今天我们的可再生能源的产业链已经成长到极具国际竞争力的状态。我们的光伏、风电的零部件企业在全球的比重超过50%,相类似的另外一个赛道是动力电池,全球新建的大型的电池项目当中,200个,中国境内有148个,预计年底77%的动力电池的产能都在中国。这样已形成全球竞争力的基础产业是我们去完成双碳目标的一个非常坚实的支撑。
随着更多的可再生能源电站被接入到能源系统,对坚强电网的稳定运行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电网必须不断提高其非连续性能源消纳能力,这带来了储能行业的爆发,目前抽水蓄能占据了90%以上的比例,电化学储能因为受到自然环境的局限比较小,应用场景广泛,技术成本迭代快,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其中又以锂离子电池占据了垄断地位。在储能应用上来说分布在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都有非常丰富的应用场景。同时锂电池除了储能需求外,另外一个强劲需求来自于交通系统低碳转型带来的电气化趋势。
技术上虽然可以通过储能来解决可再生能源大比例接入带来的电网系统的挑战,但是这也意味着提高了网侧的成本,成为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新的约束条件。要突破这个约束条件,就必须追求系统成本最优,新的天花板才能被突破。可再生能源真实的技经成本除了直接的系统建造成本外,还应该包括隐性显性补贴的成本,电网增加的成本,备用电源的成本,当然也包括碳交易市场逐步成熟后带来的碳价增益。从社会总成本的角度,还需要考虑电厂周边房产价值的下降成本,电力企业创造就业价值,不同能源品种实现替代的地理政治风险成本等等。
在双碳目标已经在全球实现了政治共识的背景下,在全球市场绿色低碳的规管预期下,光伏和风电的社会总成本全面低于燃煤是必然的,而且这个趋势不可逆。从社会总成本最优,结合双碳目标顶层规划的引领,这样一个协同作用下构建的清洁能源为主要能源的体系,既符合意识形态的需求,又具有坚实的经济基础,才是具有可持续发展特征的新型低碳能源体系。
系统成本最优中另外一个关键考量因素就是坚强智能电网,绿色电源的供给侧均衡和绿能消费侧结合产业节能策略的优化配置,依赖于智能化、数字化的电网,它是新型低碳能源系统的骨干网架,也为碳中和能源解决方案提供稳定坚强的支撑。我们现在的电网和能源系统是基于化石能源生产消费特性进行设计构建的,要切换到一个完全新的结构的时候,必然从底层开始发生深远的变革,这些变革中蕴含了很多创新和投资机会。
最后简单地说一下目前在绿色资本节能领域的部署,目前最集中的赛道是可再生能源在整个能源结构调整中涌现出的投资机会,相对中长期氢能、生物智能和碳捕捉会贡献增量的投资机会。根据中电联的统计,2060年之前,来自于风电、光伏、储能、氢能,以及核电这些绿能投资环节,国内的总规模将达到55万亿,这是非常庞大的规模。我们相信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产业高速扩容,大量资本进入,会催化产业及价值链的重构,涌现10倍和百倍的投资机会。
同时我们也观察到,近年来绿色信贷、可持续证券、绿色产业股权投资、绿色产业基金等都有非常多产品涌现,实现了大规模的绿色资本配置。以青域所在的一级市场来看,今年以来设立了非常多规模不小的绿色主题基金。二级市场上更不用说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新能源赛道上的几个龙头股,可以看到它的股价成长的曲线是非常陡峭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在55万亿这样的市场空间拉动下,这样陡峭的曲线仅仅是起点,将会持续未来的三四十年。
今天分享的内容主要就是这么多了,低碳发展关系到人类未来,和在座每位息息相关,祝愿在新能源赛道上耕耘的无论是投资的同道,还是创业的朋友,都有丰硕的收获,谢谢大家!
0407
由宁波市鄞州区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联合清科创新中心举办的2021宁波绿色经济产业投资论坛暨节能环保项目投融资路演圆满举行。本次活动是2021年第三届“万有鄞力”大会的专题活动之一。
会上:势银(TrendBank)氢电研究院副总发表了《双碳背景下氢能燃料电池产业发展趋势》的主题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感谢主办方的邀请,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在氢能燃料产业的研究工作。我们公司是专门做产业研究咨询顾问,涉及产业主要是两个方向。第一是新能源,第二是半导体材料。我主要负责新能源板块。今天给大家带来的主题是关于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发展趋势的报告。
结合本次会议的主题,对碳中和做了一个研究,整个碳中和的技术体系也是分布在三个大的领域:第一是建筑能源,第二是工业能源,第三是交通能源,华宇平台注册地址我们的氢能和燃料电池在这三个领域中都有一些身影。
我们做了国内碳排放的情况,电力部门深度脱碳,应用端清洁化电气化,终端设备节能提效,碳排放端深度绿化,涉及到产业链非常多。
下面介绍一下氢能燃料电池产业发展逻辑。氢能具有独特的优势,第一:氢能完全零碳,甚至是负碳的能源;第二:具有高效的作用,氢能的热值是传统汽油和柴油的3倍左右,作为发电装置燃料电池的效率可以达到60%,甚至到80%;第三:能源互联媒介,是热、电、气之间转化的媒介,在可预见的未来,氢能是实现跨能源领域优化的唯一途径;第四:氢能可作为氢储能的发展方向,目前有很多业内,包括储能领域的企业、投资人对于氢能这一块比较感兴趣的。
氢能除了具备清洁能源的作用,也是绿色工业原料。氢能的制备目前主要通过天然气、煤炭、石油或者是其它的副产氢的生产。除了能源上,也是工业使用材料,华宇注册开户是一个较大的应用领域。前面也提到了任何产业链发展都要符合底层逻辑,氢能和燃料电池这个行业目前来说属于比较新兴产业,现在政策是整个产业主导的因素之一。全球范围内日本和韩国已经将氢能和燃料电池作为国家发展策略之一,日本和韩国分别在2017年和2019年布相关战略,欧盟比较早,2008年就出台燃料电池与氢联合行动计划项目,2019年整个欧洲发布了氢能的路线图,整个欧盟地区超过了22个国家和地区发布了关于氢能战略的政策。
中国在氢能和燃料电池的领域从2000年到现在,据我们统计,已经超过80项政策或者是法规文件,2020年到今天,国内关于氢能燃料电池的政策也非常多,特别是在去年9月份,国家五部委发布了关于燃料电池应用的通知,目前基本落地,以北上广三个地区作为城市群牵头整个燃料电池深化应用的项目。
整个氢能的产业链非常长和宽。从应用端来看,除了在发电、动力、工业应用,还有其他的应用方向,发电应用主要是储备电源,包括建筑节能、分布式发电电力市场的应用;动力应用是交通领域,或是道路车辆、非道路车辆、港口车辆,以及船舶、无人机等等;工业应用包括化工都是目前氢气应用非常广泛的一个领域。在系统端,燃料电池系统作为发电系统,目前主要有五种技术路线,分别是包括碱性燃料电池、磷酸盐型燃料电池、熔融碳酸盐型燃料电池,固体氧化物型燃料电池和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在全球范围内,固体氧化物型燃料电池和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发展是比较成熟的,在中国,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是主要发展路线。再到系统的下游,通过电堆、空压机,氢能,在电堆上有融电板、断板、集流板等,涉及到产业的环节比较广泛,SOFC在宁波有实力比较强的企业。氢气端有非常长的产业链,包括制、储、运到加氢的产业链,制氢水电碱、化石燃料,目前可再生能源水电碱制氢是比较火的方向,化石燃料又牵扯到光伏和风电行业等等。
燃料电池的原理,就是通过氢气和空气,产生零排放的情况。在质子交换膜的应用领域主要是三个方向,第一个是便携式的,如辅助的供电装置;第二个在交通领域,如为道路车辆和非道路车辆等等;第三个其他的,如主配电源燃料。电池的应用也相应出台了很多的政策,全国各地像北京、河北等很多城市出台了各方面的政策,特别是在2020年,国家科技部在山东主导了“氢进万家”的项目。
在中国,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主要是在商用车领域应用广泛,除了商用车,包括机车、无人机、重卡国内都有企业和营销机构做这方面的研究和布局。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在整个市场占比较大,每年都是在70—80%的区间之内,SOFC主要在欧洲、日本小型发电装置中应用广泛。在中国,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广泛应用主要是用在车用系统,2021年中国占比在20%左右,但是中国在发电系统这一块是比较少的,在1兆瓦左右。
车用系统,目前装机的情况,整个氢能源燃料电池2017装机起量的,大概将近35兆左右,2019年超过了120兆瓦,比较快速的情况。目前整个中国的氢能源燃料电池车辆已经超过8000辆,2021年底已经超过了100兆瓦以上,预测今年年底可能在120兆瓦左右,国家去年发布了政策,各个城市群具体补贴的细则还没有落地,预计可能会在年底,或者是明年年初。有详细的政策以后,2022年以后燃料电池汽车可能会有起量,全球这一块中国的份额相对来说并不少,中国保有量在25%左右。
无论是燃料电池发电系统,还是车用系统,燃料电池应用的氢气的来源制氢的方式之一是电解水,也是目前符合双碳的路径之一,就是滤氢,现在不同电解水制氢的技术路线有四种,第一种是氢气作为副产氢的存在,还有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阴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和固体氧化物电解水制氢三种技术路线。质子交换膜水电解制氢全球范围已经处于商业化的存在,在欧洲、日本和美国用的比较多,中国目前是起步的状态。中国氢源结构还是煤制氢能和天然气制氢为主,还有20%左右的副产氢。
最后是回归到会议的主题,就是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对于碳中和的意义和存在。简单地就是说发电领域和车用领域,我这边做了个测算,在家庭领域应用以住宅用为假设,以SOFC为例,天然气制氢,供热供电系统每年的家庭排放相对于火电来说排放量可以减排1.65吨二氧化碳;商业应用建筑楼宇以碳发电为例,假设是1000千瓦的发电系统,用到的氢气就是纯绿氢,相对于火电平均每栋楼每年减排203吨;工业领域用电大概是1MW,SOC的发电系统,以工业副产氢供热供电,平均每套系统每年可减排2467吨。
再看一下氢能的作用。一个是轻型物流车,目前也是燃料电池汽车涉及到比较多的一块,轻型的物流车主要用途是做城市配送,假设是以城市传统的燃汽油的物流车,绿氢能源,日里程150km,每年运营320天,平均每辆车每年可减排9.8吨二氧化碳;假设替代私家汽油乘用车,纯绿氢能源,日里程50km,每年320天,平均每辆车每年可减排3.1吨二氧化碳;假设长途重卡它的燃料也是绿氢为标准,日里程500km,每年320天,平均每辆车每年可减排187吨二氧化碳。
以上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氢能产业相对简单的报告,谢谢大家!
0407
佑嘉(杭州)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佑嘉生物)宣布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天士力资本旗下渤溢基金领投,秘银投资、泽龙投资跟投。凯乘资本担任本轮融资财务顾问。据悉,本轮资金主要用于推进临床前项目的IND申报和CMC平台的扩建。
佑嘉生物由多名海归博士和具有丰富产业化经验的团队联合创建,以满足临床所需为出发点,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目前已建立成熟的核酸药物开发平台,华宇平台注册地址包括核酸药物智能设计NDDS系统、成熟的递送系统、完善的药物评价平台和基于聚合物的多剂型制剂平台,且产品管线丰富,目前已覆盖抗病毒、抗纤维化、心血管疾病等领域。
“我们很高兴专注于生物医药领域的专业基金参与本轮融资,也非常感谢专业机构对佑嘉生物的支持和信任。同时我们非常自豪自主搭建的小核酸药物研发平台包括:NDDS智能设计系统、药物成药评价平台、聚合物递送系统平台和成熟的制剂平台被顶级投资者认可。华宇注册开户”佑嘉生物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崔文浩博士表示:“本轮融资的完成将会帮助我们快速推进现有产品管线IND申报和完善我们CMC平台的建设,同时推进与日本大阪大学共建基因创新药物研发基地的建设,形成多地联动的国际化布局,凭借佑嘉生物在小核酸药物的积累和执行力,继续致力于满足临床所需的创新药的研发。”
渤溢基金总经理朱艳飞表示:“我们非常看好核酸创新药物的前景。佑嘉生物具有完善的核酸药物研发平台,在筛选、递送和制剂等环节具有非常扎实的基础和丰富的经验,公司配有优秀的团队成员,在研发、工艺、商业化和资本运作等方面具备丰富经验,期待佑嘉生物快速将极具临床应用潜力的创新药物推向市场,造福患者。”
0407
橙帆医药宣布完成五千万美元的天使轮融资,由弘晖资本领投,三一创新投资、Panacea Venture、祥峰投资、幂方资本共同参与投资,此次募集资金将用于橙帆医药上海研发中心的建立,创新药物发现与开发的平台搭建和产品管线的推动。
橙帆医药(VelaVigo)由原药明生物高级副总裁李竞于2021年10月在上海创立,是一家面向全球的新药研发企业,立志以疾病生物学为基础,药物发现为创新引擎,建立全面覆盖创新药价值链的完整体系,包括构建药物发现新技术平台、CMC开发、转化科学、临床开发以及商业化的完整能力。
创始人方面,李竞先后在惠氏制药公司(现辉瑞制药公司)、华宇平台注册地址诺华制药公司肿瘤研究部门和生物新药中心、药明生物新药研发部门工作,拥有20年以上国际药企创新生物药研发工业界经验,项目研发,管线组合管理,许可交易及战略合作经验。由李竞博士2013年创立的药明生物新药研发部门建立了300多人的中国生物药界最大的药物发现团队,建立了300多个项目的管线,并且完成了40多个项目的转让,成功地辅助了多家国内外公司的生物药产品管线。
橙帆医药创始人、董事长及CEO李竞表示:“非常感谢本轮投资人对橙帆以创新药物发现为驱动力策略的认可和支持,并且给我们执行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我们很荣幸能在中国生物医药行业蓬勃发展的时代发挥团队的经验,为中国创新国际化做出贡献。 橙帆专注全球领先的新靶点,新技术,新型药物模式,以及临床策略的创新,致力于建立强大的内部创新引擎,华宇注册开户以及创新和系统的研发管线,通过强大的转化医学能力建立药物发现和临床之间的”闭环“,提高管线成功率。我们会结合内部研发建设和外部技术引入,持续不断地投入资源来提升全产业链能力,以最高的质量和效率推进和丰富产品管线,同时以灵活的方式和行业各方参与者,CRO,CDMO,国内国际生物科技医药和技术平台公司,以及科研院所合作,共同创造和分享价值,为投资人、合作伙伴和社会创造最大的价值,为国内外的广大病患提供可负担的差异化的高品质生物新药。 千帆竞渡,在医药创新的星辰大海中,橙帆医药将乘风破浪,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