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分类:华宇平台专发展
1101
投资界(ID:pedaily2012)10月26日消息,山东德普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普新材”)完成数亿元Pre-IPO轮融资,本轮由洪泰基金领投。本轮融资主要用于6万吨碳酸二甲酯(DMC)联产5万吨丙二醇扩产项目,本次投产后德普新材将正式进军国内电池级DMC供应商行列。
德普新材创建于2007年,是一家围绕精细化工产品的研发、生产、营销、国际贸易为核心业务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担任全国碳酸酯产业联盟副理事长单位,主营产品碳酸二甲酯DMC是新能源电池电解液溶剂主要成分,是新材料聚碳酸酯的主要原料,联产丙二醇是绿色化工原料。
当前,德普新材在新泰市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投资建设年产50万吨有机碳酸酯系列产品,项目完成后年产值将超过120亿元。
德普新材创始人、董事长卢伟先生表示,下一步德普新材将积极进军电池级DMC市场,建设德普新材料产业园区,强化在高端精细化工产业链原料产品市场主导地位,在新能源新材料、医药中间体等领域统筹布局,推动扩产项目快速建成,为全球客户持续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推动国内有机碳酸酯行业更好发展。
洪泰基金投资总监、泰安市洪泰新型工业化基金总经理岳凯凯表示:公司主打产品碳酸二甲酯是新能源电池电解液的主要成分,也是新材料聚碳酸酯的原料,被称为21世纪绿色化工的基石。德普新材是国内最早从事生产碳酸二甲酯的企业之一,拥有成熟的技术和低成本的生产优势,在市场上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和信誉度。
未来,随着锂电汽车及储能领域市场的快速发展,将带动碳酸二甲酯行业需求的不断增长,同时德普新材正在建设6万吨碳酸二甲酯联产5万吨丙二醇扩产项目,将采用国内领先的“酯交换法PO路线+尿素法”双原料生产碳酸二甲酯路线,新生产线将工业级DMC提纯为电池级DMC,这将大大提高工艺灵活性和成本可控性,同时会增加产品矩阵,拉长产业链条,公司未来发展可期。
洪泰基金高级投资经理王怡表示:国内对DMC最大的需求来源于电解液溶剂,其次是聚碳酸酯PC。电池级DMC壁垒非常高,国内仅少数企业可量产,存在巨大需求缺口。德普新材是国内最早从事DMC生产的企业之一,也是目前电解液溶剂的主要原料供应商之一,进军电池级DMC是企业实现的重大突破,巩固了企业核心技术壁垒。新产线将采用双工艺切换生产,助力企业实现稳定盈利。
德普新材具备该行业“短期快速投产,长期成本管控”的竞争优势,我们将持续看好德普新材在锂电池电解液市场中的表现,协助企业成为锂电溶剂DMC优质龙头公司。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10/502683.shtml
1031
投资界(ID:pedaily2012)10月26日消息,杭州济元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完成由维梧资本投资的A轮亿元人民币融资。所融资金将用于推进公司新一代通用现货型细胞免疫肿瘤治疗产品的研究与开发。
济元基因2020年于杭州市钱塘区医药港注册成立,为一家创新型生物科技企业。济元基因采用国际领先基因工程与细胞工程技术,致力于通用现货型细胞免疫治疗产品的开发与产业化。旨在为肿瘤病人提供疗效更好、更安全、适用范围更广、临床使用更方便、性价比更高的迭代创新产品。济元基因2020年获钱塘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认定,2021年获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2022年公司研发中心与GMP中试生产基地建成运营。
济元基因首席执行官任克勇博士表示:"我们非常荣幸有机会与维梧基金合作,共享未来健康产业发展的理念与价值观。我们相信维梧基金对国内外医疗健康产业和新技术新产品的深刻理解以及其广泛的全球技术和市场资源动员能力,将会有力促进公司发展。"
维梧资本管理合伙人、全球联席CEO及亚洲区CEO付山先生表示:"维梧资本通过长达一年的时间,不断深入了解、尽调济元基因,很高兴双方正式开展合作。细胞治疗是未来针对包括肿瘤在内的众多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我们非常看好细胞治疗行业的发展。维梧资本将积极调动我们在国际上拥有的细胞治疗方面的资源,帮助公司加快研发进度,尽快实现产品从研发到生产、商业化的进程,以满足中国患者的需求。我们也高度看好济元管理团队的能力和公司全球化的潜力,并愿意支持公司进一步拓展全球市场。"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10/502672.shtml
1031
投资界(ID:pedaily2012)10月26日消息,飞锃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飞锃半导体”)获得上海自贸区基金投资。
飞锃半导体是第三代半导体供应商,专业从事碳化硅器件的研发、生产及销售。其官方消息显示,飞锃半导体已与多个外延片供应商及晶圆代工厂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核心团队拥有丰富的晶圆大规模生产及制造经验,具备打通从设计到制造的能力及拥有丰富的产业资源。
上海自贸区基金消息显示,2019年,飞锃已大规模量产650V和1200V碳化硅二极管;2021年第四季度,飞锃开始批量出货碳化硅MOSFETs。其产品广泛应用于EV快充、光伏、储能、OBC及EV电驱等。飞锃半导体已在硅晶圆代工厂成功生产6英寸碳化硅器件,并成功大量出货1200V碳化硅器件。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10/502681.shtml
1030
2022年(第二届)亿邦品牌全球化新势力峰会,将于10月28日在上海举行。本届峰会主题定位“淬炼”,寓意反复经受考验、磨练,也是2022年行业的真实写照。
这一年,线下消费进一步复苏,线上增速回落;用户数据隐私保护加强,精准营销回归内容为王;平台合规政策收紧,运营方向走向长期主义。面对原材料、获客、人员等成本的不断上涨,以及海外消费疲软带来的销售压力,唯有以用户需求为核心,持续深耕,并在产品开发、供应链组织、销售渠道、市场营销、运营、公司管理等方面更高效,才能经受住考验,最终拥有全球化品牌力。
从跨境电商到品牌出海再到品牌全球化,这不仅是业务上的扩展、迭代,更是一次企业认知的升级。虽然当今世界充满不确定性,市场情绪也在持续波动,但全球化是不变的大趋势下的常青赛道,也是中国企业成为新一代世界级品牌的必经之路。
嘉御资本创始人兼董事长卫哲将在此次峰会上,针对当下跨境赛道的问题和挑战阐述最新观点,并对品牌全球化发展的破局关键给出预判。
嘉御资本创始人兼董事长卫哲(2021亿邦跨境电商大会DTC品牌独立站峰会)
12位国内国外品牌嘉宾新认知
来自美国的DTC品牌Outer创始人刘佳科,首次在线下出席国内的行业峰会。其对Outer的品牌定位:不是一个家居品牌,而是一个生活方式品牌,是以户外家居为切入点,*目标是成为户外生活场景下的新一代消费品牌。此次峰会现场,他将从美国消费视角出发,分享DTC品牌的市场机会和有效增长模型。
玛氏集团Kinship中国区总经理陈曦拥有丰富的全球化品牌从业经验,将在会上清晰诠释中国品牌和国际化品牌在经营思维中的差异,为中国品牌走上全球化发展的道路给出经验参考。
元气森林国际市场战略负责人唐瑭,将结合元气森林自身的出海路径,讲述从中国市场走到海外市场,要跨越哪些鸿沟。
国际新兴市场化妆品新秀品牌集团HEBE BEAUTY 海贝丽致副总裁兼中国区CEO Sita,则聚焦本土化运营和国际化协作,分享新兴美妆市场新理念。
高端个护品牌JOVS联合创始人Alice,将拆解新国货如何在海外市场打造高端品牌。
睡眠科技品牌 Vesta创始人兼CEO谷振宇,将围绕新一代消费品牌如何瞄准新兴中产阶级消费升级做出价值感,分享Vesta的探索成果及经验。
宠物智能家居品牌CATLINK创始人张晓林,针对宠物智能家居赛道,讲述如何依托数字化手段和产品创新俘获全球“铲屎官”。
智能办公品牌成者CZUR创始人周康,将讲述新兴细分品类如何跨文化破圈,并找到国货出海的品牌感。
此外,户外品牌挪客Naturehike创始人季剑明、电竞椅品牌GT Racing创始人吴鹏、电动滑板品牌MEEPO创始人毛力、Lily女装海外业务负责人陈欢,将与主持人利朗达集团副总裁/驭心咨询总裁万晓文一起,围绕“中国品牌全球化发展,如何找到可持续增长动力?“的主题展开深度探讨。
2021亿邦跨境电商大会品牌全球化新势力峰会
平台、物流、支付、云计算,品牌全球化基建新趋势
菜鸟国际出口物流事业部总经理刘歆杨,针对“供给大爆发,如何高效货通全球?”的话题,将从行业洞察、企业战略、用户体验等维度做分析。
极兔国际VP Kenny,将从品牌全球化带动物流新基建跃迁的视角,分享物流供应链新发展趋势,并基于极兔快速开拓国际市场讲述生态服务创新思考。
亚马逊云科技大中华区CTO刘亚霄曾指出智慧的供应链是中国企业出海和业务全球化的优化方向,需要做到以客户体验为中心规划供应链、以数据盘活为中心优化供应链、以数字方案为中心融入供应链。本届峰会,他将围绕《出海品牌如何在全球市场的复杂环境中获得科学增长》来做分享。
Atome 中国区负责人樊繁,基于东南亚新兴市场讲述“先享后付”模式如何赋能跨境独立站,帮助中国商家更好触达当地消费者。
OTTO China CEO徐贝西,则将从欧洲消费新趋势出发,指导中国企业如何在海外塑造品牌力,以及如何在借助OTTO在德国市场获得有效增长。
2022年亿邦跨境电商大会暨DTC品牌用户增长峰会全球好物品牌进化者晚宴
EBRUN全球好物产品展+闭门品牌晚宴新场景
本次峰会将在现场展出部分参与“EBRUN全球好物”评选的品牌产品,让参会企业、投资机构可以直观地体验产品卖点和其背后的品牌潜能
亿邦动力发起的《2022 EBRUN 全球好物评选》活动,是一个汇聚好产品的舞台。它希望重新定义“好产品”,即企业自己认为的好并不一定是真正的好,只有让消费者获得满足感才是真正的好。为保证评奖的专业性、严肃性和权威性,亿邦动力特邀亚马逊全球开店、谷歌、Indiegogo的专家作为评委成员,从7个维度对参选产品给出专业评审,同时邀约了多家关注跨境领域的知名投资机构专家作为顾问成员,给予评选工作相应的咨询、建议与支持,并支持有融资需求的企业与资本放建立连接。感兴趣的品牌朋友可百度搜索“EBRUN 全球好物评选”进入专属页面查阅咨询。
本次峰会还将组织一场出海品牌进化者闭门晚宴,包含国内品牌、DTC出海品牌、卖家品牌及投资人在内的特邀嘉宾,将一共探讨2023年行业新趋势、新格局,以及如何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
淬炼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精神。10月28日,2022年(第二届)亿邦品牌全球化新势力峰会邀您一起加入品牌全球化发展的攻坚队伍中,我们以终为始,重新理清当下行业发展脉络,找到属于自己的正确增长方式。
报名入口:https://www.ebrun.com/meeting/202209/3977.html
1030
最近一则视频火了:
熬了2小时羊汤未变色,一勺“三花淡奶”瞬间让汤底变成乳白色,一旁掌勺30年的老师傅傻了眼:“这不是骗人吗?”
继“三花淡奶”后,浓缩羊膏、豚骨香膏、芝麻精油调芝麻酱等绝活亮相,食品添加剂之间不断调配、混搭,不仅能做成肥瘦相间的牛排,还能制成燕窝、奶茶、蜂蜜.......
合成食品的热度不下,视频博主刘怂的粉丝量已高达413.8万。
与此同时贩卖烤面筋的“辛吉飞”也横空出世,他带来了一系列“科技食品”,标志性的歪嘴表情及魔性的那句“科技与狠活儿”让他在30天涨粉600多万,二人合力拉高了“海克斯科技”与“科技与狠活”的亿级热度。
辛吉飞、刘怂被网友戏称“东北绝命毒师”,2位博主的视频彻底粉碎了年轻人对外界美食的美好幻想,甚至在超市货架旁形成一道配料表风景线:
几十年来亲妈都没能劝明白的事,可算是被这届年轻人自己悟明白了。
1
“海克斯科技”的生命源头
“海克斯科技”一词原出自《英雄联盟》,特指一种魔法和科技融合的*技术。
糖水加香精可以合成蜂蜜、没有肉也能做淀粉肠、明胶片混合糖浆制成燕窝....辛吉飞的视频通常以幽默的开头,品尝食品时歪嘴魔性的表情,最后以用纸巾捂着嘴冲去厕所为结尾。
有时甚至全副武装,戴上防毒面罩和手套,如同做化学实验般切身体验勾兑出来的“大厨口味”。
而他的“化学操作”为广大网友们掀开了餐饮业的遮羞布:
玉米之所以软糯香甜是因为在水中加入了甜蜜素、玉米香精,淀粉肠不止是淀粉,还有大量的香精、红色素和卡拉胶;芋泥奶茶之所以奶味十足,也全是脂末、奶精等食用化学原料勾兑的……
而合成食品远不止这些:虾仁、燕窝、牛肉粒、蜂蜜,无需原材料仅靠食品添加剂和淀粉就能制成,更甚的是其味道竟比原主还鲜美。
和辛吉飞并驾齐驱的刘怂作品是另一个画风:他没有过于偏激的语言及表情,而是有位老师傅常与他“搭戏”,每次见刘怂巧用食品添加剂后,老师傅都会表示惊讶与不满。
他更多展现的是两代人对食品“魔法”的观念差异,做凸显与弥合,而非一味的批判。
虽然同为食品界“教主”,抖音对二人的态度截然不同:刘怂被平台赋予了更多的包容,而辛吉飞的视频由于热度过高,他甚至接到了官方客服的电话,要求他转变视频的创作方向。
对此他非常不满,一气之下注销了自己900万粉丝的账号,带着他的“科技与狠活”投入快手的怀抱。
“没指望靠(账号)挣钱,销了就销了。”辛吉飞在一次直播中表示。
大部分业内人士认为他们的视频存在夸张,更是在贩卖食品安全焦虑,通过制造舆论来获取流量,因为这样的舆论已经反射到了企业身上。
海天酱油被网友扒出配料中含有“可以引起人流口水”的苯甲酸钠,还被扒出海外售卖的产品与国内不同,被网友判“双标”。
海天再三发布的澄清声明全都石沉大海,甚至被火上浇油:海天味业参与起草酱油行业现标准。海天又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确实有些不合理。
辛吉飞在注销账号前曾发布声明表示,其初衷是为了“劝解朋友们注重饮食健康”,但他夸张的表演确有诱导之嫌,但更多的,是我们对食品添加剂产生了无可磨灭的心理阴影。
事实上,食品添加剂没那么可怕,可怕的是滥用的商家。
2
食品添加剂背黑锅!
国人“恐食品安全久已”。
从三聚氰胺奶粉到瘦肉精,从地沟油到土坑酸菜,再到烧不化的雪糕和假燕窝,消费者对食品行业的信任被消磨,尤其是看不见的“真相”。
在2位博主的“黑科技”视频和专家苦口婆心的劝诫面前,人们显然更相信前者,但我们得对视频内容保持清醒的判断,因为并不是所有添加剂都是“科技与狠活”。
比如辛吉飞每每在食品中添加一次味精,他都会脱口而出一句“头发掉光光”,并称加味精和加农药一个道理。但早在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已将味精列入“最安全”类别,甚至只要不嫌齁得慌,你可以用味精拌饭吃。
此外他持续传达肉质必掺水,商家非好人的观念,塑造自己对抗资本的平凡英雄形象,将餐饮业“一棒子打死”,对大部分商家造成误伤。
往轻的说是带动群众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往严重的说就是在磨灭餐饮业的信心。
科技与狠活更多的曝光点,是违规滥用食品添加剂的商家,而非添加剂,餐饮界勾兑的情况也*非普遍现象,适量的食品添加剂也是合法合规,对健康无害。
甚至可以说,食品添加剂是中国发展多年的食品工业进步的重要标志。
它可以改善食品色香味,调整食品营养组成,改进加工条件,最重要的是可以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延长食品保质期,据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朱明大致测算,我国粮食、果蔬、肉类和水产品每年腐烂的损失高达40亿。
因此最饱受人诟病的食品保鲜剂、防腐剂并非洪水猛兽。
只要将添加剂的用量控制在国家安全标准内,它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微乎其微。
江南大学食品专业的华霄教授曾作出科普:“食品添加剂典型的用量都在1%以下,在这个水平上,正常饮食很难出现长期大剂量摄入,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不可能出现合法食品添加剂带来的健康危害。”
他还放出了一组数据表示,食品添加剂已经被应用到了97%的日常食品中。但评论区却是一片:你敢自己吃吗?敢给你的孩子吃吗?
根据智研咨询数据,2021年我国的食品添加剂行业产量高达1197.15万吨,同步增长了13.26%,增速稳定,且行业产量产增速远高于产值增速。
同时随着消费者对预制、饮料、速食等产品接受程度的提升,我国食品添加剂行业相关监管制度逐渐完善,市场对食品添加剂的需求也不断上涨,人们对食品添加剂的接受度更高,更成为了中国资本投资青睐赛道之一。
因此让“配料表大军”焦虑的根本不是添加剂,而是商家是否存在违规滥用、使用化工原料的情况。
诸如“三花淡奶”羊肉汤,原为雀巢旗下的浓缩牛奶制品,酷似炼乳,常常用在甜品、浓汤之中,因此使用合理剂量的“三花淡奶”是合法合规的。
但在刘怂的作品中,他用三花淡奶伪造羊肉汤汤底,如果涉及商业并告知消费者该羊肉汤是“熬了一夜”的成果,就存在欺骗消费者的情况,属于违规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范畴。
3
不可取的盲目抵制
人们之所以无法正向看待食品添加剂,或许是被持续的食安阴霾笼罩着。
一面是企业明知后果依旧我行我素不计后果,一面是消费者被表面营养元素蒙在鼓里,非公开不透明的成分让消费者沦为摇钱树下待哺的幼鸟,花自己的金钱给自己喂“毒”。
今年上半年,市场部门对市面上销售的全部34大类食品进行了抽检,其中食用农产品及餐饮店面的食品不合格率有所上升。
这具体体现在制作过程中,也就是辛吉飞口中的“科技与狠活”。
今年福建破获一起为给熟食增香向卤制烤鸭中放入“地下调料”的商家,此外还找到了日落黄和胭脂红的着色剂,根据《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规定,这两款着色剂、“地下调料”均属于非法化学添加物,二人双双被刑拘。
可以说,最后获利*的是制作配料的生产厂家。
在购物软件搜索增香剂、去腥粉,商品多为1斤/50元的价格,更有甚者摆出了面议的价格,多数商家都摆出了“正规渠道生产和销售,可以提供产品的检测报告、食品生产许可证等”的字样。
在他们的配料表中如出一辙的显示含有食品用香精、食品用香料及食品用香料辅料,若未表明配料表及参考用料、产品用途的,便很有可能是问题产品。
据中国报告大厅网讯,2022年我国调味料市场规模将达5133亿元,行业整体利润在20%%-35%%之间,利润虽小但市场需求极大,80、90后新中产消费者每周外出用餐3-4次以上的比例为64.2%,这也推动了调味料市场的发展。
而合法用量的食品添加剂对人体无法造成伤害,我们更多的担心源自于食品标签的不严谨及配料用途的真实性。
有网友曾表示不愿接受有食品添加剂存在的世界,但实际上没有了食品添加剂,我们将会倒退至原始的小农社会。
只能吃到当地现采的蔬菜大米,没有零食果饯,肥宅快乐水、肯德基、麦当劳也不再存在,甚至中国人的“社交神器”焦糖瓜子、常喝的农夫山泉矿泉水也没有了市场。
“我认为是消费者过于紧张了。”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曾庆孝认为,“大众对食品安全常识的缺失及对市场的不信心导致这样的局面。”
在食品安全、商家欺诈、营养不达标三种常见的食品问题中,人们*的底线便是食品安全,我们常年响应“民以食为天”、“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的号召,已经习惯将3类食品问题混为一谈,造成自身焦虑。
但事实却是我国的食品安全环境总体向好,“一棍子打死”的行为不可取。
对于商家而言,应当公开透明的告知消费者用料的具体情况;对于消费者而言,可以通过商家公布的数据进行判断后选择就餐;对于调味料的生产厂家而言,则需严格把关原材料的来源及用量。
我们应放下对食品添加剂的成见,在人们对生活质量水平要求渐高的时代,更便捷的用料正是技术进步的标志,也是现代食品工业的灵魂。
而盲目抵制食品添加剂就和人们早前恐惧科技、工业化如出一辙,我们应清醒、客观的看待新兴科技成果,而不是被流量带着走。
1029
10月24日,李佳琦双十一预售首日。有媒体报道称其直播间销售额高达215亿,虽然李佳琦方面火速否认,但并不影响直播带货的神话再次叠加一层财富光环。
和所有行业一样,直播带货的二八效应只强不弱,李佳琦之外的直播故事更多的是沮丧、迷茫和从零到零。
千钰就是其中的一员。
从2022年4月开始,曾经年薪百万的她裸辞创业搞直播,几乎试过所有方法,但最后只收到一张“客单价30+,最高一场卖7件,退货2件”的成绩单……
见过电商大世面依然玩不转直播带货
千钰是一位老电商人,2010年就入行的她曾经辗转三家公司,从淘品牌到国际品牌的代理运营,她经验丰富,到2022年离职时称得上“年薪百万”。“之前一份工作是我去朋友的公司帮忙管理,当时他那个公司都已经快坚持不下去了,但我比较看好那个品牌所以过去帮忙。很短的时间内,我们就做到了行业的头部。”千钰当时负责的品牌是国外知名IP的授权店,也刚好赶上了2015年到2017年的电商红利期,一下子体会到了成功的滋味。
在电商行业打拼多年的千钰一直都有创业的计划,从2019年开始她就看好直播带货这一赛道。“其实我在原来公司从2018年就开始有团队在运营抖音了,只不过在我们公司很奇怪,好像这个项目只要不是我本人亲自深耕下去,就做不起来,我们老板也这样认为。这也影响了我对自己的判断,我觉得既然是这样,那我完全可以自己做,最后也会做起来的。”千钰拒绝了老板的挽留,放弃了年薪百万的工作,全身心投入了自己的直播事业。
从辞职开始千钰就一刻不停地开始筹备创业,“4月30日我从公司正式出来,5月5日就已经开始筹备抖音带货。”5月20日,千钰在团队都没有完全搭建的情况下仓促开播,“当时我还没有招到人。我一个朋友,他是一家公司的职业经理人,专门从另外一个地方开车差不多快一个小时跑到我们这边来给我当中控。这个时间点确实是比较仓促,但我当时想说先做起来,慢慢去完善。不开始做的话,我们永远不知道前面是什么。”
据千钰回忆,直播当天她在选品单价50元左右的情况下,场观人次325,成交额400元,下单的人几乎都是亲朋好友,没有任何一例陌生订单。
万事开头难,首场直播并没有影响千钰的斗志,她开始想各种办法盘活直播间。
首先想到的是“投流”,作为目前直播间通行的流量推广工具,千钰也开始使用抖音“随心推”进行流量推广。“其实随心推的成本不会太高,但每场几百的流量投入累积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投千川成本会更高,有些品牌可能一天光投流就会撒好几十万。”但这并没有起到实际的效果,“抖音直播其实比较看重人货场的整体匹配,需要有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才会让人点击进入,产生购物欲望。但是我直播间的主要货品是打底衫,就没什么吸引力,所以我说得再天花乱坠都毫无意义,投流的效果也是秒进秒出,不会转化为订单。”
随后,千钰也尝试了“低价引流”,比起“投流”这种方法显得卓有成效,但也不过是饮鸩止渴。“有效果,但是转不了正价。我把单价做到五块九,十分钟之内就出现流量暴涨,可能直播间有上千人,但没有用这都是羊毛党,他们不会成为你的潜在客群,用后即弃。”
起初,千钰每周都给自己定计划,但每次都完不成,“我*个月的目标是10 万销售额,最后实际情况可能只有不到2000,但是我心态其实也挺正的,人家说跳槽穷三月,转行穷一年。刚开始亏损其实我能接受,甚至一年亏50万也在我的承受范围内。”
赛道选错了,做再多努力也没用
单枪匹马两个月后,千钰通过招聘软件招人搭建起了属于自己的团队,加上她自己一共四人,“有两个助理,她们是助播,同时也要负责短视频平台的选题,还有一些琐碎的工作,比方说样品的整理、衣服的熨烫,短视频拍摄之前的准备工作,抖音后台的一些维护。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个拍摄和剪辑,他也负责直播的中控。”
创业阶段的工作强度非常大,千钰和同事基本上每天早上 9 点钟上班,晚上最早8点下班,如果当天有直播,则要到凌晨。
努力不一定有回报。
眼见团队越来越成熟,直播却依然没有效果。这时的千钰开始有些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和李佳琦式主播不同,千钰的直播间货品只是单一的打底衫,这一定程度上与“资源诅咒”有关。
经济学上的“资源诅咒”,说的是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国家或地区,由于对自然资源过度依赖,其经济体制容易失去变革、创新的动力,导致经济走向平庸。而具体到千钰的案例中,由于早期电商工作积累的大量人脉,千钰在创业时遇到了刚好有供应链资源和带货需求的打底衫厂家,于是便放弃了最初通过做人设进而带货的思路,转而成为一个以销售打底衫为主的直播间。
“其实我一开始我想要做人设,然后以一个品类为载体做一个IP ,再去以这个人群去衍生一些品做带货。后来有机会做打底衫带货,我想了想,打底衫的受众比较广应该也是可以的。但我忽略了一点,虽然打底衫的人群非常广,但是这种品类天然就很单调,没什么特色,以一个纯卖货的角度去做根本没有办法做到瞬间吸引,因为抖音它其实是兴趣电商,非常依赖*眼吸引力。”千钰虽然想通了这一点,但依然决定再坚持一下,只不过合伙人不想再坚持了。
作为供应链的合伙人希望千钰能够通过大量“投流”的方式为直播间积攒人气,放弃目前在探索的穿搭带货、内容带货思路。“合伙人希望我用更简单的方式来做,先做业绩,让团队有信心之后再做那个人设之类的事情。我是认同他这个说法的,这种方法肯定会有销量,但是很有可能我撑不了多久。如果投千川一天几十万都有可能,这也不是我创业的初衷。我们这边是一个打底衫的产业带,如果这个方法能成功,这个产业带的所有人全部都会来去打这个方式。而且同行也有做相关带货,把客单价都压在30元以下,而我这边因为供应商给我的价格加上运费,我的成本就已经近30了,所以这时候论资金实力拼供应链的规模以及价格,我都不是他们的对手,只是一个炮灰而已。”
面对无法调和的分歧,千钰最终决定退出。“在决定不做的前一天,我还是那种打鸡血一样的,跟我那团队的几个小伙伴我说咱们再坚持三个月,就算做不起来,我们确定了我们有这个能力承接流量了,能够自然地面对镜头,整个流程我们很顺畅了,那我们就换品。但当我的合伙人说如果我做搭配,他就不参与了,我就感觉好像突然间我的脑子里面那根弦就直接松掉了。所以当天我就拉上我们几个小伙伴去吃饭,跟他们说让他们去找工作。第二天我就把东西全部都撤掉了。”
在这场为期四个月的创业里,千钰交了十二万的学费。
抓不住的风口,下一站在哪
决定解散团队后,千钰的亲朋好友都发来了“贺电”。在她们看来,千钰早就该结束这场“方向错误”的创业。
“我不做了的那天,好多朋友直接就是发来贺电,说‘你终于想通了’。包括我有一个朋友她是做培训的,认识很多电商圈子的资源。她就跟我说你要什么样的资源我都可以给你介绍,我认为你选了一个最差的赛道,他说以你的能力,你随便做一个好一点的项目,这几个月早就出结果了,不会这么辛苦。”经过这场艰难的创业,千钰*的感悟也是选择赛道的重要性。
“创业*件事情是选赛道,花更多的时间去想想这门生意能不能做再开始,比什么都重要。比如打底衫这个圈子里面有几个头部的商家,他们也尝试过做抖音,甚至直接就是一栋楼十几个直播间同时开始就是矩阵式地铺下去,最后都是亏了几百万出局的。”千钰表示,虽然学这个经验花了十几万,但她也通过这场创业积累了不少带货行业的经验,在她看来想要做好这行创业者一定要全身心投入,去参与。
“如果在完全不懂抖音的情况下去创业,至少要先自己做一段时间。你可以前期自己辛苦一点,你后期请人都没问题。但是你一定要了解每一个环节,之后再匹配每个岗位最专业的人,否则你根本不知道每个数据是什么意义。”
千钰将自己的创业心路历程发在了小红书,很快又被搬运到微博,评论区对她质疑不少,认为她的想法太空中楼阁,只是盲目追逐风口。
对此她表示:“我作为一个普通人,我根本不指望抓住所谓的风口,我只会去看一个平台的潜力,模式是否符合可持续的生意逻辑。所谓的风口不过是平台起步期野蛮生长,疏于监管只求营业额而获得的流量扶持,那时候不需要品多优秀,只要会玩套路,刺激流量分配机制,但接下来的这个行业一定是考验产品、主播、服务,还有内容能力的时代。人不可能永远对,也不可能永远错,甚至所有的事物根本没有对错,对错只是人增加了自己利益和价值观判断的理解。”
1029
投资界(ID:pedaily2012)10月27日消息,UWB车用技术解决方案商「清研智行」宣布完成数千万人民币A轮融资,由启迪之星领投。本轮资金将主要用于新一代产品研发投入、团队快速扩充等等。
清研智行成立于2020年底,前身为UWB行业全球头部品牌清研讯科的汽车事业部,创始团队源于清华大学精密测试技术与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专注UWB数字钥匙、UWB座舱雷达、UWB泊车导航三大业务,定位为汽车电子零配件一级供应商。
清研智行创始人赵瑞祥表示,UWB数字钥匙是手机生态和汽车生态之间的重要桥梁,基于手机的数字钥匙取代实体钥匙将是必然趋势。公司作为全球UWB标准组织FIRA的15家投票权成员之一、CCC全球汽车可连接协会成员、中国UWB数字钥匙标准ICCE主稿单位,在UWB领域有着丰富的技术积累和产品开发经验。
清研智行构建了车端和场端两大业务方向,其中面向前装车端推出UWB数字钥匙、UWB雷达两款产品,这是目前公司核心布局的两条产品线。场端业务是公司的远景规划,未来随着UWB数字钥匙或UWB雷达前装率,以及L4级自动驾驶渗透率达到一定程度后,公司计划复用车端已有的UWB定位锚点,与场端有限数量的UWB定位基站进行交互,实现车辆在室内的高精度定位与导航,如自动驾驶公共停车场AVP应用等。
与基于NFC技术的数字钥匙1.0规范,或蓝牙+NFC技术的数字钥匙2.0规范相比,基于UWB+蓝牙+NFC的3.0规范下的数字钥匙具有定位精准、响应实时、安全性高、抗干扰性强、交互玩法多样、覆盖更广等优点,定位精度达0.1米,能够为用户提供更智能化、多样化的无感进出体验和互动体验。
基于八年的算法积累,清研智行实现了车身环境自适应的精确位置算法,其UWB数字钥匙拥有抗NLOS遮挡、区域切换流畅、定位稳定平滑、锚点智能协同等能力,定位精度在一般空旷区域下最高可达10cm,车辆密集或多径较多环境下最高可达20cm,车内外识别准确率在苛刻标准下成功率超过99.7%。
与此同时,清研智行的团队规模已将近100人(合清研讯科共400人),研发团队占比50%以上,团队组织严格参照Tier1配置,除了研发团队外,还包括质量、体系、项目和供应链人员,以保障产品达到汽车产业对质量和研发的标准规范。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10/502805.shtml
1028
被群嘲的飞行汽车
都说让一群人一起笑很难,但是小鹏做到了。看到小鹏最新发布的飞行汽车 X3,我和朋友很不厚道地一起笑起来。
我去翻看了网上的评论,果然大家的嘲点很一致。
四个巨型螺旋桨,“叼着”形似小鹏 G3 ,垂直缓慢起飞后,悬停在空中,实现回转,还能够上升到 10 米的高度,然后垂直降落。
随着车身摇摇晃晃地降落,仿佛火箭升空一样的倒计时,和车轮成功着地后工程师们激动地鼓掌。
这庄严的情绪和视频下面的评论,完全不在一个频道。
“这是最新款的飞行汽车?看起来不过是普通汽车上绑了四个巨型螺旋桨?”
“好象一台巨型的大疆无人机。”
“缝合怪。”
这是小鹏旗下的飞行汽车公司小鹏汇天在“1024 科技日”发布的第 6 代飞行汽车,小鹏 X3。小鹏汇天表示,这是全球*“电动垂起飞行汽车”,计划在 2024 年实现量产,并且将价格控制在 100 万以内。
会上发布的首飞视频中称,X3 试验车的重量为 1936 kg,接近 2 吨,可载两人。
和之前曾亮相过的 X2 相比,X3 不太像一架飞行器/直升飞机,而是非常坚决地保持了汽车的外观,要让它本质上还是一辆可以长期行驶的汽车,并且以汽车的形态稳定起飞和着陆。
官方也在评论区回应这一产品的定位,“90% 的时间在陆地上跑,10% 的时间在天上飞”。
何小鹏介绍了这一版 X3 的迭代理念,比如最终选择了分布式多旋翼构型,也就是在车顶上方安装四个旋翼,而非车门上增加飞行翼,主要是考虑离地面大约 1 米的距离,在恶劣大风天气,存在飞行汽车姿态倾斜,降落时飞行翼触地的隐患。
不过,90% 时间在地上跑的定位,也有代价。目前版本的 X3 比上一代重了一倍多。这当然会影响飞行里程。同样在地上跑,X3 也比 G3 更费油,G3 车身重量 1630kg — 1680kg,比 X3 轻得多。
同时,小鹏汇天开发了一套可同时满足陆行和飞行需求的驾驶操控系统,也就是让系统在飞行状态下,依然能够复刻地面的驾驶习惯,通过方向盘与右侧档杆的配合,实现飞行汽车在空中的前进、后退、转弯,以及上升、悬停、下降等操作。
一般而言,因为要飞起来,设计者会对飞行汽车的结构、材料进行优化。目前,小鹏这方面优化没有详细信息可以参考。让网友难以接受的是,仅从外形上看,小鹏飞行汽车这一版本的渐进式创新设计,显得有些不伦不类。
资本宠儿
无论是从融资还是产品研发角度来看,小鹏汇天的发展速度都非常快。
2020 年 9 月,何小鹏收购了赵德力于 2013 年创办的汇天科技,成立小鹏汇天。
去年 10 月,小鹏汇天宣布完成超过 5 亿美元 A 轮融资,投前估值超 10 亿美元。这也是迄今为止亚洲低空载人飞行器领域企业获得的*单笔融资。此轮融资由 IDG 资本、五源资本及小鹏汽车领投,红杉中国、钟鼎资本、GGV 纪源资本、高瓴创投以及云锋基金等知名机构跟投。
这是一个已经吹了近十年的风口。关于飞行汽车的市场规模,罗兰贝格曾在 2018 年给出了一个数字,到 2050 年,全球范围内将有近 10 万架飞行汽车用作空中出租车、机场班车和城际航班。摩根士丹利的预测更为乐观,预测全球飞行汽车行业将在 2030 年达到 3000 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并在 2040 年增长到 1.5 万亿美元。
以最被看好的空中出租车为例,2017 年迪拜交通局宣布,迪拜将成为全球*个允许载客无人机运营的城市。美国智库 Frost&Sullivan也表示,迪拜是较为适合飞行出租车运行的城市,预计飞行出租车将于 2022 年在迪拜开始运营。
不过,这些预测都是几年的事了,飞机汽车的发展速度明显落后于机构的预测,直至目前还没有成功的量产产品。困住汽车上天的因素,除了项目需要的巨额资金,主要是公共安全和电池功率密度。
在全球产业链共同努力了几十年后,动力电池的功率密度现在也只能保证电动车上路,但上天的要求明显远远高于上路。
最近飞行汽车风口上,也不全是好消息。就在上个月,总部位于硅谷的飞行汽车公司 Kitty Hawk 据称即将关停。这个公司创始人是谷歌无人驾驶之父及 Google X 的缔造者塞巴斯蒂安·特龙,Kitty Hawk虽然十几年中推出了几代产品,但一直未能量产,而且测试中曾多次发生坠毁事件。
实际上,安全性一直是飞行汽车设计要考虑的首要问题。飞行汽车有多条技术路线,目前比较主流的是多旋翼、复合翼和倾转旋翼构型等。关于量产版 X3 的方案,去年的消息是将采用横列双旋翼,但实际上测试的是分布式多旋翼,小鹏方面给出的解释,主要是考虑了安全可靠性方面更有保障。
在远景目标的激励下,近几年全球众多航空、汽车以及科技巨头都在这个方向完成了布局。
在外界看来最应该做飞行汽车的两家公司是特斯拉和大疆。奇怪的是,马斯克把火箭都送上了天,却唯独对会飞的汽车不动心,大疆跨界进入汽车行业,也并未发挥自己在飞行上的优势。
别人家的飞车
详细对比一下小鹏飞行汽车的两代产品,会发现在量产版 X3 身上,体现了超级实用主义者定位。
相较去年发布的“旅航者 X2”,今年的原型车技术路线,发生了 180 度的大转弯。
“旅航者 X2”设计续航时间为 35 分钟,重量 560kg,*飞行速度可达 130 公里/小时,拥有自主飞行路径规划能力。X2 的动力部分采用八组独立电池和 4 轴 8 桨布局,可实现冗余供电及垂直起降。
这与市面上的主流路线相接近,更接近对直升机的升级替代,事实上归入航空器范畴,目标是点对点的飞行,审批管辖都在民航局辖内。
而本次发布的这款计划量产的飞行汽车,更强调陆行功能,主要是由于汽车垂直起飞所需要的动力,是地面行驶的 10-15 倍,这需要一个非常强大的动力系统来支撑。一个约 2 吨重的车体,可以预想,其飞行续航时间将远远低于“旅航者 X2”的 35 分钟。
令人嘲笑的缝合怪结构背后,是小鹏汇天创始人赵德力对尽快商用的急迫。在去年 12 月 15 日的 1 国际电动航空论坛上,赵德力称,城市空中交通发展成熟可能需要数十年,且市场需求存在不确定性,“我们本质上造的还是一辆车,它有飞行的功能,只是飞行的功能会比较弱,早期可能 90% 的时间都是在路上行驶。”
不过,小鹏这种两边的好处和噱头都想沾一点的策略,面临的大概率将是比单纯航空器路线更复杂的双重监管。
飞行汽车是全新事物,市场需求并不明朗。前期研发飞行汽车的公司,大多数产品都需要借助跑道进行滑行和降落。随着行业发展,eVTOL(Eletrical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成为了目前飞行汽车的主流形式,电力驱动,不需要专门的跑道,可以实现垂直起降和空中悬停。
而 eVTOL 的技术路线大体分为 5 种:多旋翼构型,复合翼构型,倾转构型,倾转涵道风扇+完全矢量控制,以及隐藏式推进系统+无翼设计,其中复合翼是目前最多公司选择的路线。飞机上有多部电机和旋翼,搭载冗余电池组,一个旋翼出了问题,仍可以安全飞行,这些措施都令 eVTOL 理论上比传统直升机更安全。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也许是多旋翼的门槛*——放大版的无人机,但其气动效率低,或许在未来会被逐渐迭代。
至于商业模式,目前主流的飞行汽车企业,包括国内首家上市的亿航以及全球市值*的飞行汽车企业 Joby,都面向市场提供空中通勤服务,而不是向个人用户出售产品。且不同于以往的大型民航客机领域,不少 eVTOL 采取了垂直整合模式,即同时设计、制造飞机,又运营飞机。
我们先来看看国内*上市(2019 年),并于去年底*进入中国民航局适航审定流程的亿航公司的方案。亿航原来的主业是消费级无人机,2016 年开始转型研发飞行汽车,其产品外观类似放大版的无人机。
进入适航审定的是亿航的 EH216-S 无人驾驶航空器,有 8 轴 8 对旋翼,由 12 组动力电池提供飞行所需电力,*航程为 30 千米,*航时为 25 分钟,*飞行速度为 130 千米/时,*飞行高度为 200 米。
这款飞行汽车可以乘坐两人,采用无人驾驶模式,由地面控制中心规划飞行路线,并进行集群控制。据亿航官网的信息,其今年以来就获得了日本 50 架 EH216 预售订单、马来西亚* AEROTREE 的 60 架预订单、印度尼西亚 Prestige Aviation 的 100 架 EH216 预订单以及湖南吉首矮寨奇观旅游区的低空游览项目订单。
总部位于加州的 Joby Aviation 则是美国 eVTOL 行业适航认证进度最*的公司。
2021 年 8 月,Joby 通过 SPAC 上市,市值接近 60 亿美元。Joby 2015 年试飞了*家小型原型机,2017 年试飞了全尺寸原型机。这架全电动飞机可搭乘 4 名乘客,最高巡航速度 200 英里/小时,*巡航里程 150 英里。这架飞机配备了 6 个旋翼,总重约 1750kg,比特斯拉 Model 3 轻。
Joby 是美国*家收到 FAA(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G-1 文件的公司,计划在 2023 年取得 FAA 认证,并在 2024 年开始商业运营,推出航空服务。Joby 计划在初期建立一个 5 个空港组成的网络,每天提供 3400 人次的飞行。
Joby 在 2021 年与美国*的停车场运营商 REEF 达成合作关系,为在停车场顶层建立新的起降平台。Joby 还在 2021 年 1 月收购了 Uber Elevate。Uber Elevate 是 Uber 内部孵化的一项业务,致力于开发空中拼车市场,专注于多模式空中拼车、互联空域管理、城市交通和模拟,以及可认证的航空级电池技术。
腾讯投资过的德国 Lilium Aviation 公司,2020 年得到了欧盟航空安全局的 CRI-A01 认证,也在 2021 年通过 SPAC 上市。Lilium 的技术路线是固定翼,其发布了 5 座和 7 座机型,主要业务面向城际间出行服务。7 座机型将是该公司*投入量产的机型,其巡航速度为每小时 175 英里(约 280 公里),续航里程在 155 英里(约 250 公里)以上。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比较*的玩家如荷兰飞行汽车制造商 PAL-V。PAL-V 在 2020 年 11 月就披露其小型双人飞机 Liberty 已获批在欧洲道路上行驶,是全球首辆获批上路的飞行汽车。但还未获批在天上飞行。
丰田、本田、铃木、奥迪、奔驰、保时捷、通用、现代、Stellantis集团等传统跨国车企,谷歌、英特尔、优步等海外科技巨头,以及国内的吉利、广汽等车企都在飞行汽车领域有所布局。
跟这些 eVTOL 公司的技术、商业路线相比,小鹏的飞行汽车因为太务实,或者说太想商用,而显得怪异。
不过不同的路线选择,谁能跑得更快,鹿死谁手仍未可知。
1028
百年前的中国啤酒市场,是一个纷乱的江湖。
产自日本的“太阳”“麒麟”漂洋过海而来,和“奥丁格”“兰德博格”等欧陆啤酒互成掎角之势;美国品牌“帕布斯特”“施利茨”背靠工业国产能,以庞大的SKU(最小存货单位)数量取胜;国民品牌“五星”“青岛”虽尚显稚嫩,却已开始异军突起。
一杯“溅雪堆花”的冰啤酒,成为了特殊时期人们暂时逃避现实的麻醉剂。不过,在20世纪中前期,啤酒的品牌力和销量始终以欧洲诸国居首,美、日紧随其后。
现如今,那些曾需要在形形色色的洋牌中“夹缝求生”的中国啤酒品牌们,已然完成了自己的蜕变、转型和壮大。数据显示,从2013年起,中国啤酒销量连续8年登顶世界*;2020年,全球每100瓶啤酒中,有23瓶产自中国。
我们终于可以在晴朗的夜晚,走进一间超市,随意挑选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啤酒:从黑啤、白啤、果啤到精酿,汇聚中外,无问西东。
在金色的酒液和泡沫里,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
初盛的啤酒花
上世纪30年代,上海啤酒、青岛啤酒、五星啤酒曾经是中国啤酒客们为数不多的选择。
而追根溯源,它们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些异国底色:五星啤酒产自“双合盛”啤酒厂,最初由瑞士人经营;上海啤酒厂由德国商人创立,后来又注入英国、挪威资本;青岛啤酒则脱胎于1930年的“日耳曼啤酒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公司”,拥有全套德国啤酒产线。
这些借助外部力量成立的中国品牌,在此后的近一个世纪里,才一步步洗去身上的“异国”色彩。
1957年,上海啤酒厂被收归国有,1959年恢复生产;青岛啤酒几经易主,在1949年成为“国营青岛啤酒厂”,并于1993年挂牌上市;五星啤酒在1959年被指定为国宴用酒,2000年与青岛啤酒合并。
但即便如此,当年这些带有“混血”意味的中国啤酒,并不曾在商战中后退一步。
据资料记载,当时在华东,上海啤酒厂出产的“友啤UB”黄啤酒*;华北一带,“双合盛”五星啤酒是名副其实的市场霸主。拥有较强供应链能力和铺货能力的日本啤酒,反倒销量惨淡,销售渠道被一再压缩。最后,贸易商甚至不得不雇佣流浪汉,打出“买二送一”的口号上街甩卖。
《中国吃》作者唐鲁孙,记述过彼时一个关于啤酒花的故事:一群外国人喝完“双合盛”储备一年销量的五星啤酒后,意犹未尽,要求工厂赶制。由于啤酒花短缺,“双合盛”经理邹寅生不得不用槐花凑数,这才蒙混过关。
据称,五星啤酒选用清宫御用的玉泉山泉水,融合了大量先进制酒工艺,产品“色如琥珀,酒味芳冽”。但其空有品质,缺乏供应链管理和议价能力,这实际上也是当时多款国产啤酒窘境的缩影:影响力局限在产地周边,虽能斩获多个国际金奖,却难以风行全国。
芬芳的啤酒花之外,尚不稳定的社会环境下,产线停工、罢市频仍,人们陷于颠沛流离,不再有心思品评鉴赏啤酒的优劣。
繁荣年代
上世纪80年代,每当北京的副食店门口驶来一辆大罐车,大腿粗的管子从罐里“哗啦啦”接出五星啤酒,提着铝壶、塑料桶和暖水瓶的男女老少就会排成长队,抢购新鲜的散啤。
有北京消费者记得,那时一暖瓶五星啤酒只要几角钱。啤酒冰镇后,就着现烙的家常饼和拍黄瓜,“现在想起来都美!”
随着经济水平提升,啤酒这种价廉物美的“庶民饮料”逐渐重回广大消费者的餐桌。与此同时,啤酒市场上的新生力量不断萌芽。有机构统计,中国的区域性啤酒厂在上世纪80年代密集涌现,一度达到800多家。
在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并购、工艺升级之后,中国的工业啤酒市场格局初具雏形:雪花啤酒、青岛啤酒、百威啤酒、哈尔滨啤酒,构成了年销量最高的“四大金刚”。华润旗下的雪花啤酒更是个中翘楚,连续9年占据世界销量榜首。
一批带有地域色彩的中腰部品牌,也在产地周边站稳了脚跟:杭州诞生了“千岛湖”,广东的“珠江”主打华南市场,山东在青啤的光环下捧出了“泰山”“崂山”,兰州的“黄河”一度被称作“西北啤酒王”……
那些完成历史使命的名字,则安然掩埋在历史的尘埃里。2019年,因城市建设需要,位于北京西三旗的五星啤酒厂正式宣告停产。厂区拆除前,许多消费者特意来此留影,厂门口每天限量销售的袋装鲜啤,是他们多年来的夏日记忆。
过去,“西城喝五星,东城喝北京”,是老北京酒客的默契。如今,新玩家“燕京啤酒”成为了北京本土啤酒的代名词。
看似日渐稳固的格局下,中资和外资仍在暗中交融和博弈。千岛湖啤酒背后,日本麒麟手握25%股权;带有俄国色彩的哈尔滨啤酒,在2004年被百威英博买下;风靡互联网的新疆“大乌苏”,实际是丹麦嘉士伯集团旗下的子品牌。
无论如何,生产啤酒的工艺已经在中国扎根发芽。千姿百态的工业啤酒,在超市货架上争夺着不同的生态位。近100年之后,中国也一跃成为全世界*的啤酒消费市场。
冲击高端
从2013年起,中国稳居世界头号啤酒消费市场长达8年。2020年,中国啤酒销量4269万吨,超过第二名美国近1倍。
但在风光背后,是啤酒产量和销量的双重下跌:从2014到2020年,中国工业啤酒年产量持续下滑,年复合增长率为-5%。有从业者分析:由于消费人群的萎缩和消费习惯的改变,中国的低端啤酒市场已接近饱和。
旧的蛋糕即将分尽,中国啤酒市场亟待一次突围。
所有玩家都把目光投向了“高端啤酒”。
大约在2015年前后,与工业啤酒相对的“精酿啤酒”日渐风靡。这种啤酒的酿造工序更为精细,强调麦芽汁浓度、啤酒花香味和酿酒师的个性审美,在海外颇具人气,在中国则尚是新鲜概念。
2016年初,“熊猫精酿”获得2000万元投资,开启了声势浩大的“大精酿时代”——这个词最早由青岛啤酒提出。其推出的IPA精酿生啤产品,和百威英博推向中国市场的福佳、鹅岛等品牌,都争相跃入这片蓝海贴身搏杀。
大品牌高举高打,小厂牌也得到了出头的机会。杭州的Taste Room,以一支“桂”艳惊四座;武汉的“拾捌精酿”,名作“跳东湖”带有浓郁的文化色彩;北京的“京A”,由两位带有中国血统的“老外”创立;南京的“高大师”,于2013年推出了*款瓶装精酿“婴儿肥”……
杀出重围的新锐国货们,在不断聚集的精酿爱好者中逐步打响名声。据天眼查数据,中国精酿啤酒相关企业已超过4000家,近5年来,新注册企业平均增速达到95%。
如今,精酿啤酒已经成为市场上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有统计机构预测,到2025年,中国精酿啤酒市场规模将达到1040亿元。
除了突围的新兴品牌之外,“冲击高端”也成为了啤酒业巨头们的共识。
2021年,华润雪花旗下高端产品“醴”面世,单盒叫价999元,合每毫升0.5元,被网友称为“啤酒界的钟薛高”;2022年,青岛啤酒推出“一世传奇”,主打橡木桶窖藏带来的陈酿风味,售价高达1399元/瓶。中国酒业协会秘书长兼啤酒分会理事长何勇在采访中更提出,2021年是啤酒业高端化元年。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些高价啤酒虽然市场接纳度不高,但具备象征意义:一方面,作为一种营销手段,它们能为品牌的发展提供后劲;另一方面,啤酒行业高端化趋势已经显现。
数据显示,2015-2020年,中国高端啤酒消费量占比由7.1%提高到了11%,高端啤酒市场规模占比从24.6%提升至35%,啤酒行业的产品结构变化正在发生。
Z世代和新故事
《天猫啤酒趋势白皮书》显示,18-24岁的Z世代为啤酒消费增速最快的人群。
随着Z世代入场,啤酒消费场景更为多样,尤其是喝着低度酒小酌放松,成为年轻人社交的一大偏好。据《每日经济新闻》统计,2021年,低度酒品牌获得融资轮次超30起。这一热潮还捧红了贝瑞甜心、走岂清酿等一众新贵,也引来茅台、汇源、农夫山泉等跨界选手入局。
消费人群结构转变,啤酒生意也在寻找新的玩法。
近年来,与啤酒业相伴相生的“小酒馆”和“微醺经济”,日益得到创业者和投资人的重视。
以海伦司为代表的平价酒馆业态,逐渐占领了二三线城市年轻人的夜生活。海伦司披露的2022年半年报显示,它上半年营收8.7亿元,在全国167座城市有821家门店。其“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挖掘出了下沉市场对精致酒饮不可忽视的强劲需求。在海伦司淘宝店中,奶啤、果啤等口味型啤酒的销量颇为亮眼。
一项调查显示,三成以上年轻消费者“不太关心价格,只关心啤酒是否好喝”,还有不少人偏爱低卡低糖的啤酒。新的消费需求,正在倒逼啤酒厂商们讲述新的产品故事。
在时代的舞台上,品牌故事像走马灯般登场和谢幕。无论是动荡岁月里的骄傲和慰藉,还是就着家常饼与拍黄瓜的闲适,啤酒就是啤酒,对这一杯冰爽酒饮的热爱,始终铭刻在人类的DNA中。
将近一个世纪前,那个被迫用槐花代替啤酒花的“双合盛”经理,如果看到今天摆放在酒馆和超市货柜上的啤酒品牌和价签,应当会眼花缭乱。
众所周知,槐花没有香气,只能蒸馏出绿莹莹的苦水。
中国啤酒咽下了一个世纪的苦涩,终于等到泡沫中迸发的回甘。
1026
大佬的生日礼物,都很特别。
最近,许久未曾露面的富士康董事长——72岁的郭台铭,在生日当天,亲自驾驶着一辆红色Model B上台亮相。
在现场,除了Model B,还有Model C和Model V。
冲这名字,不知道的,还以为是马斯克在给郭老板庆生。
实际上,这几辆车,都是富士康自己研发的新车。
对造车,富士康大有信心,低调地喊出了自己的“小目标”:2025年要达到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的5%,也就是32万销量。
另一边,还不忘隔空对马斯克娇羞喊话,“希望有一天可以帮特斯拉造车。”
郭台铭说这话不是没底气,毕竟,富士康一出手,一年就推出了五款电动车,这速度让老大哥特斯拉都汗颜,比富士康早了10多年造车,数量上才多了两款。
郭老板很有自信,但市场并不买账。
一方面,市面上造车新势力都做了8年,但没有一家选择富士康代工。
另一方面,富士康新车上市静悄悄,别说上热搜,连相关微博话题,仅有40多万人看过。
全球*制造工厂,为何一造车就被嫌弃了?
最狂老板:
“我在大陆投资,是给大陆赏饭吃”
要搁以前,富士康连造手机都忙不过来,根本顾不上造车。
*时,富士康的营收一度是华为的2.5倍,成了*钱的中国公司之一。
越有钱越狂妄,郭台铭甚至还冲着记者大放厥词:“是大陆离不开我,我给大陆人赏饭吃!”
他觉得,富士康可以随时迁出大陆生产线,在其他国家站稳脚跟。“北京说把你工厂搬走,我二话不说,我马上搬。”
于是,2017年,郭台铭斥资670亿在美国建工厂,连特朗普都来助阵。
还有了堪称名场面的一幕:特朗普和郭台铭在奠基场地上挥舞着金色铲子。
特朗普还激动的大喊:这是美国制造业的 "伟大的一天"!
富士康能如此豪气,全靠苹果。
2000年代初,当时的手机行业,摩托罗拉是老大,苹果还名不见经传,乔布斯曾想推广苹果系统,还被摩托罗拉拒绝。
无奈之下,乔布斯找到了为摩托罗拉代工的富士康,郭台铭本着“不赚白不赚”的态度,答应帮其代工。
郭台铭的执行力相当强,下订单没多久,就专门派员工去了美国,帮助苹果完成设计,据说员工写了满满10张纸的产线规划,用真诚和专业打动了苹果。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全球进入大萧条。
为了让苹果放心,富士康直接表决心:宁可削减利润,也绝不丢掉iPhone的订单。
当苹果说要着重培养印度市场,郭台铭也立刻站队表态,自己要关闭中国市场转战印度。
于是,苹果对富士康越来越满意,富士康八成的收入,都来自苹果的代工。
苹果一路升级,市值翻了几万倍,郭台铭也一跃成为福布斯榜的台湾首富。
与此同时,富士康越来越“目中无人”。
2016年,苹果要求供应商报价降低20%,富士康带头站出来反对。
为了省钱,富士康还无视苹果的一些政策。
比如避免材料浪费,富士康对一些有缺陷的手机,是打开清除碎屑后重新密封,而不是按照苹果的要求全部更换。
甚至连华为曾想委托富士康代工,因代工利润加起来还不足苹果的零头,被富士康直接拒绝。
顶着国人一片骂声,郭台铭毫不动摇,还拿出百亿,把工厂迁到国外。
然而,话说得有多狠,现实就有多打脸。
被富士康寄予厚望的印度工厂,没多久就成了病毒重灾区,工人纷纷倒下,生产率较国内大幅降低50%。
而被特朗普夸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美国工厂,至今仍然闲置,终成“一地鸡毛”。
郭台铭的福布斯富豪排名,这几年也火速下滑,从台湾首富变成了第六。
对于郭台铭的失意,一位富士康前高管一针见血:
“年纪大了,太成功了,变成’昏君’了。”
痛失苹果后,只能给车企当“备胎”
最近几年,郭台铭终于意识到,曾经的*,不过是苹果给他的错觉。
一方面,富士康与苹果的关系已经大不如从前,为了打压富士康,苹果开始把订单分给和硕、立讯精密、纬创等其他几大代工厂商,不断扶持其他代工厂壮大。
另一方面,智能手机销量下跌,苹果自己都卖不动,富士康赚的越来越少。
即使身为苹果的*代工厂,富士康赚的几乎是微利。
制造一部手机,富士康只能拿到不足5%的利润,而苹果公司的毛利润却接近40%。
种种因素下,今年上半年,富士康的手机代工业务,甚至亏损1亿。
赚不动美国人钱了,焦虑的富士康只能放下面子,开始寻找新的大腿。
富士康盯上了汽车,郭台铭说:“苹果汽车不过是四个轮子的iPhone。我们既然能造iPhone,为什么就不能造电动车?”
和给苹果造手机一样,在汽车上,富士康同样拿出了高效的执行力。
论时间,富士康从2005年就开始布局汽车行业,比国内不少造车新势力还早。
富士康甚至一度拉来腾讯做队友。2015年,富士康与腾讯、和谐汽车联手,共同投资10亿元,号称要打造新一代智能电动汽车。
这期间,还拿过不少知名车企如特斯拉、奔驰、宝马的订单,富士康更是喊出:“将重新定义电动车产业”、“要做电车的安卓”。
但与造手机不同的是,在造车上,富士康始终难找到像苹果一样的靠山。
人们很奇怪,不缺资金,不缺人力,不缺时间,为何富士康在汽车圈还是小透明?
原因是,富士康的力没少出,方向却使错了。
一直以来,富士康的汽车业务,更像是不稳定的打零工。
富士康所谓在汽车行业多年来的积累,都仅限于制造、投资、收购等,归结到一点,就是缺乏核心技术。
不是知名车企都像特斯拉一样自建工厂,比如国内蔚来、理想都有代工厂,江淮、力帆,这些都是被市场验证过的传统车企,有整车、主动变速箱等汽车关键部件技术。
而缺乏核心技术的富士康,只能做些边边角角,给车企当“备胎”。
比如给特斯拉代工,是做中控触摸屏、连接器;给奔驰、宝马做的,也是包括车载娱乐设备、电子设备。
说白了,还是干老本行——组装数码产品,只不过场景从手机换成了汽车而已。
但相比手机,造车的利润也高不到哪去。
有业内人士指出,汽车零部件数量更多,资金的密集程度,是手机的几十倍。
造车赚的那点辛苦钱,可能还不如造手机。
被嫌弃的富士康,栽在了“抠门”
这两年,想给车企造车的,不止富士康。
比如不造车的华为,直接找到车企赛力斯打造出了问界,喊出目标“是汽车行业*”。
国内代工厂立讯精密,一宣布造车,也找到了奇瑞。
然而富士康相当尴尬,喊了造车这么多年,还是没人找他代工。
既然没人代工,那就自己造车。
2021年,富士康拉来台湾知名汽车制造商裕隆汽车,成立纯电动汽车品牌——Foxtron,又发明了智能平台“MIH”概念,就是给其他车企证明,自己有造车实力。
但富士康敢于亮口号,却不敢真摊牌。
不久前的新车发布会,说到汽车外观、概念、名字,都是侃侃而谈。
但只要一提到技术,富士康总是泛泛而过,关于MIH平台的技术亮点,富士康也没有细致的说明。
网友吐槽,这些新车从名字到造型都在玩“东施效颦”。
Model B外观与大众汽车太过相似,而且百公里加速、纯电续航里程等表现,放在同行里都毫无亮点。
就连特斯拉*的Model 3,3.4s的百公里加速,480km的续航里程,都明显胜过Model B。
在内卷的汽车红海,根正苗红的造车新势力想生存尚且不易,更不用说手机代工出身的富士康,想要跨界更是难上加难。
但除了行业因素外,根源还在于富士康自己,对待造车这件事,并没有特别上心。
比如富士康对外一直炫耀的造车灵魂人物,台湾人左自生,还是另外一家造车企业东南汽车的总经理。
东南汽车在福建是众所周知的差,常年巨亏,一度濒临倒闭,内部员工透露,这位总经理,两年都没见过。
如此不上心,正是因为富士康在造车的投入上相当“抠门”。
蔚来的CEO李斌曾说过:没有200亿不要来造车,而富士康在宣布造车后,在造车领域的投资并不多,有人粗略计算,富士康目前在造车上花了50多亿,买理财产品却砸下476亿。
对于这476亿,富士康的解释是,出于整个公司控制风险,增加收益等多方考量,对造车业务的真正投入还未开始。
这在宣传期就能体现,此前富士康官网放了一个新车宣传视频,有人发现,居然“撞车”了某网站19元的素材,也是十分尴尬了。
不愿意花大力气付出,还是在本身就没有优势的汽车市场,出道被嫌弃的富士康并不冤。
结语:
多年前,马斯克开过一句玩笑:
“相比于手机与智能手表,汽车非常复杂,你不能去找富士康这样的供应商说,给我造辆车吧!”
马斯克本人也不会想到,本是一句玩笑,没想到多年后成了真。
不过,即使富士康造出了车,又以低姿态讨好特斯拉,马斯克依然视而不见。
曾经,富士康*的过人之处,不是靠给张图纸快速执行的能力,而是发现了苹果这个超级潜力股。
但好运不可能始终持续。
富士康如果还不能全力以赴造车,恐怕连当备胎的资格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