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分类:华宇平台专发展
0211
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瞬间成了顶流。
2月4日冬奥会开幕当天,有超过百万人涌入奥林匹克天猫官方旗舰店,抢购冰墩墩的周边产品,钥匙扣和纪念徽章等瞬间秒空,为了避免囤货,官方规定每个ID限购2个,但这样也没能缓解冰墩墩一直缺货的局面。
更多人将希望倾注于万能的朋友圈,有人在求购冰墩墩,而另一拨人则在卖冰墩墩。
已成顶流的冰墩墩“一墩难求”,购买热情叠加稀缺性,供需关系失衡,成了生产工厂、二道贩子、山寨品几方之间的博弈和商机。
虽然,奥运特许商品有一套完善的特许经营体系,即从知识产权的确立、华宇开户归属,到IP的授权、商业产品开发以及销售,有一套成熟的流程。但是,在诱人的利益面前,生产工厂、供应链、中间商、二手市场、山寨等各方力量也在潜行其中,甚至形成了隐形的地下市场。
工厂产能跟不上,渠道商加价,微商借势营销
冰墩墩成为财富密码,而上游的源头生产工厂,则好比新款印钞机。
“加急、加急、加急!”
这是一家获得授权生产的工厂负责人陈胜最近听到最多的两个字,陈胜告诉Tech星球,现在已经不单独对接个人卖家了,基本上都是零售店的渠道才能提前预约到一批货 ,如果真的要购买,500个以上才考虑纳入流程,但还要先紧着大卖家来。
陈胜所在的工厂,初五就紧急召回工人开工,已经三班倒生产冰墩墩和其他冬奥周边产品。“其实这类产品产量很小的,之前一天就产几百个,现在比较火爆,已经新开了两套模具,但一天产能也就上千,还是供不应求的状态”,陈胜说。
陈胜表示,自从放出自己有冰墩墩的资源后,微信已经被加爆了,华宇注册现在有200多位客户,由于短时间内加好友过多,新来的客户添加时,微信被提示“谨防诈骗”。
目前,市面上最畅销的款式是冰墩墩20 cm毛绒玩具和8 cm手办款,官方售价分别为192元和88元。而等资源转到渠道商手中,价格轻松翻了几倍,25cm冰墩墩毛绒玩具为432元/个,雪融融为224元/个,预计3-4月发货;而手办款,该工厂直销的渠道标价129元,高出50元左右。页面显示,该款已经卖出4万多件,预估将获利超过200万元,而且“不退不换”。
另一位能接触到授权工厂的相关人士向Tech星球透露,很多做跨境贸易的卖家很有实力,会提前对接好工厂端的资源,然后大量囤货拿到外网电商上售卖,除国内爆火的钥匙扣和手办外,纪念徽章、文化衫等在国外更好卖。
另一家主要生产黄金、钻石的生产工厂,也宣称在今年获得了授权。Tech星球第一次询问时,该工厂表示没有排期,之后几天多次询问,该厂商都表示要等,一天晚间突然向Tech星球表示,有一批货,为获奖运动员同款的金色冰墩墩,“奥组委指定供应商,80克银,500克铜,每件产品均可打奥组委LOGO”,价格2699元。
没过多久,该厂家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这批货已被浙江一位客户全都订走了,一共500个,前后时间不超过3 分钟,冰墩墩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据悉,北京冬奥会特许生产商共29家,特许零售商总计58家。北京冬奥组委在全国范围内开设了特许零售店190多家,先后开发了16类、共5000余款特许产品。
29家工厂,几乎都在夜以继日地加班加点,因为谁也不知道,这股热潮还会持续多久,前述人士还告诉Tech星球,2019年11月2日,冰墩墩和雪容融正式首发,很多工厂那时就已经取得了授权资格,工厂取得授权资质是4年2000万左右授权费,所以,工厂也要加紧生产扩大销路。
而在真真假假的授权工厂之外,有人瞄上冰墩墩来牟利,也有人借势冰墩墩营销。
一个微商团队老师教学员利用冰墩墩作为引流产品,伊利、安踏等品牌已经在直播间推出了购买直播间产品参与冰墩墩抽奖等活动,该微商采用关注公众号可获取冰墩墩限时秒杀资格的方式,几天内已加满了4个500人的微信群。
似乎没人想放过这波掘金的好时机。
二级代理、炒鞋黄牛涌入炒冰墩墩
从冬奥会开幕至今,冰墩墩出圈也不过四五天时间。但很快,冰墩墩不仅成为二手市场的新宠,相比对接工厂的大渠道商,微信里已出现不少专门的二级代理和想蹭上热度的炒鞋黄牛。
周利便是在朋友圈卖冰墩墩的,同时招二级代理。和其他微商一样,做他的代理不需要囤货,一件代发,定价权也在自己。“钥匙扣,我在朋友圈卖158元一个,给代理的价格是128元,能卖多少钱在他自己。”
目前,周利朋友圈卖冰墩墩公仔、钥匙扣、挂件以及摆件四样,除了钥匙扣,其他都是现货。相比而言,周利的价格涨幅并不算夸张。他朋友圈的20cm 冰墩墩公仔套装价格500元,钥匙扣为158元。相比288元的发售价,公仔的价格涨了近一倍,钥匙扣价格则涨了两倍多。
但周利并未透露自己的拿货价格。他向Tech星球表示,有亲戚在工厂工作,所以可以拿到大量的货。对于具体的授权工厂名称,周利并未透露,只是强调亲戚在的企业在河南、深圳都有工厂,“我的货都是工厂原单,有防伪码,支持验货。”
为了规避风险,周利并不建议手下的代理们走第三方平台接单,而是走微信或者QQ。目前,周利的两个代理都是通过微信卖货。
相比囤货,周利也建议代理们一单一单走量。“如果你囤的话是可以量大从优的,但我们目前一百单以上就接不了,一次性拿不出那么多东西。”
周利实际上并不是“老微商”,是刚大学毕业没两年的95后。这也是周利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做微商,招代理。他一天能卖出近30个钥匙扣,“公仔问的人最多,但没什么人下单。”
不止是“量大从优”的微商,还有专业的炒鞋户、甚至美妆代购,也一涌而入。没办法做到货全的他们,选择主攻最热门的公仔。
朋友圈一直在发球鞋的林洋,2月7日这天的朋友圈全部是冰墩墩:“大量回收,什么都要”“出一套现货”。
和那些所谓“有渠道”的微商不同,炒鞋户的部分货源来自C端散户,先大量回收,再高价卖出,赚差价。因此,和其他渠道相比,炒鞋户对冰墩墩周边产品的定价相对更高。最热的20cm冰墩墩公仔套装,林洋已经喊出1200元的高价,而发售价58元的钥匙扣,要卖299元。
“我就是狂收货,有什么都收。有的人是去年买的准备送人的,没想到火了,就都卖给我了”,林洋表示。至于真假问题,林洋甚至都没有考虑过,“这个不会有假吧?真假我也分不清,反正都有防伪码。”
不止是林洋,另一个炒鞋户也开始炒冰墩墩周边产品,他告诉Tech星球,朋友圈的同行、甚至美妆代购都在回收冰墩墩周边商品。经验告诉他们,只有20cm的公仔具有一定收藏价值,能有爆发潜力。尽管朋友圈宣传全部都要,但实际上林洋手上只有多套20cm的冰墩墩套装公仔。
混迹鞋圈多年的炒鞋户,也能判断出冰墩墩的“生命周期”。2月8日,林洋的朋友圈广告就已经回到收球鞋和泡泡玛特潮玩的广告宣传了。
他们知道冰墩墩的火爆并不会持久,但面对突然而来的顶流和商机,他们还是选择加入,也想从中分得一杯羹。
“没货的找义乌”,山寨货2元一个
据山西证券预测,整个冬奥会周期,特许商品收入将突破25亿元。
一个IP火爆之后,随之而来便会有各方势力涌进来掘金。除了黄牛、炒鞋炒潮玩的二级代理、微商代购,义乌小工厂也跑步进场了。
“现在压力给到了义乌”,“有货的被卖空、没货的找义乌……”,网友们就“一墩难求”这样调侃。没想到,义乌小工厂真的用三天时间连夜推出了冰墩墩山寨版。
一位义乌冰墩墩钥匙扣批发商告诉Tech星球,他手里有两类不同工艺的冰墩墩钥匙扣商品,一种是立体的硅胶注塑工艺,批发价5元,7天出货;一种是亚克力数码印工艺,批发价2元,7日晚上才出样品,3天出货。两类商品均为1000个起订,并且需要现金拿货。
除此之外,他们还接受定制,可以指定商品具体款式,也可以修改款式,但门槛比较高,至少需要两三万个以上的订量。
冰墩墩相关商品属于冬奥特许商品,生产及销售须经过冬奥组委会许可授权,然而义乌的这些小工厂显然没有获得授权。
上述义乌批发商自称是“二道贩子”,但他同时强调,他属于第二道,仅次于工厂原货。他从朋友工厂拿货,5元一个的钥匙扣,他拿货价是4.5元,自己大概有10%的利润。而工厂生产这种钥匙扣,成本不过1-2元。
“二道”之外还有“三道”“四道”,但每经过一手,价格就要再加上不少,据另一位义务商家介绍,同样的钥匙扣相比“二道商家”,已经达到18元每个,而且仅接受集中采买,100个起售。
无论是生产方,还是经销商,大家都清楚商品是否合法。“没有授权,这是山寨货,你懂的。要有授权的话,哪有这个价格。”
而为了拓展客源,也有相似的义乌货源出现在了某拼购电商平台上,售价比官方售价低10元,在询问是否为正品时,该商家表示:“同款商品,包装和样子一摸一样。”
浙江一墨律师事务所律师陈特告诉Tech星球,冬奥吉祥物版权一般在奥组委,这些行为都是构成著作权侵权的,权利人可以维权,可以向当地的市场监督部门投诉、查处,权利人也可以提起著作权侵权诉讼。
这一场掘金狂欢,还能持续多久?公示信息显示,奥运零售店的许可销售期限到2022年9月30日,也就是说,只要耐心等待,“一户一墩”“一家一融”不难实现。所以,一旦供需关系恢复正常,围绕这条产业链上的各个角色,自然会遁形匿迹。
0211
近日,多名在脉脉平台上认证为喜茶员工的人士爆料称,喜茶去年年底裁员,裁员幅度达30%,并且全体员工没有年终奖。曾经极速前进的喜茶,走到了必须调整的十字路口了吗?
导读
壹 ||目前,喜茶的员工大多处于“躺平“、观望的状态。此次大规模的裁员,让喜茶的过度加班、年终奖延迟、公司内斗等问题集中爆发,使得员工异常消极。
贰 ||其实,原材料、包材上涨的压力下,涨价成了很多公司不约而同的选择。在此背景下,喜茶的降价显得别有意图。
叁||疫情影响是一方面,行业竞争也是让这些茶饮公司感受到压力的原因之一。茶饮品牌之间的产品同质化严重,原料基本是水果、奶制品、小料的排列组合,连茶饮名称、包装外观也变得越来越像。
这次喜茶被推至风口浪尖,是因为裁员传闻。
近日,多名在脉脉平台上认证为喜茶员工的人士爆料称,喜茶去年年底裁员,裁员幅度达30%,其中信息安全部门全部裁掉,门店拓展部门被裁50%,并且全体员工没有年终奖。
2月9日,喜茶就以上问题回应经济观察网记者称,华宇注册相关传闻皆为不实信息,公司不存在所谓大裁员的情况,年前少量的人员调整为基于年终考核的正常人员调整和优化。同时,员工的年终奖也均已根据绩效表现,于春节前正常发放至员工手中。
喜茶的种种动态受到外界极大的关注,因为在很多人眼中,它是茶饮新业态的代表企业,也是新消费品领域的明星公司。就在此次裁员传闻之前,喜茶还被曝出内部管理混乱等问题。此外,2022年1月在食品行业的一片涨价声中,喜茶却宣布逆势降价。更有喜茶谋划上市的消息总是隔三差五的传出来。
截至目前,喜茶仍未上市。2021年7月,喜茶完成了5亿美元的D轮融资,融资后的估值有媒体称高达600亿元,几乎是奈雪的茶的6倍。一位喜茶前中层向记者表示,喜茶创始人聂云宸并不想上市,因为喜茶经过多轮融资,其手中的股份已经被稀释,他想对喜茶有绝对控股权。
也有市场声音把这一系列的传闻与喜茶的具体经营策略调整,指向了喜茶的经营业绩变化之上。久谦咨询中台数据显示, 从2021年7月起,喜茶在全国范围内的坪效与店均收入开始下滑。以2021年10月份数据为例,店均收入与销售坪效环比7月份下滑了19%、18%;与去年2020年同期相比,则下滑了35%、32%。
曾经极速前进的喜茶,走到了必须调整的十字路口了吗?
01、员工爆料内部管理混乱
2021年年末,喜茶突然裁员的消息在公司内部传开,在脉脉上,关于部分部门已经被默默裁掉的讨论已经展开,喜茶一位前员工向经济观察网记者确认了此事。
一位匿名的喜茶在职员工对记者表示:“其实喜茶最近几年一直很动荡,内部很乱,和创始人有很大关系”。他列出了几点,第一,不会做管理和规划,特别是内部招聘会招很多人,只要有大厂工作背景的人基本都能入职,入职之后就让你自己干,干不出业绩就裁掉、顶替掉、变相裁掉,内部文化是很“丰富”的,基层员工和管理层都是流水的兵,来来去去很频繁,不人性化,把人当工具,没有激励培养,散养;其次,管理层很乱,管理人员裙带关系明显。
在这位在职员工的眼中,喜茶缺乏专业的考核办法,也没有明确的目标管理,因此不能聚人心,有一次员工发了朋友圈发了竞品产品,就被开除了,内部员工人心惶惶,小心谨慎。
另一位喜茶前员工也对记者表示,喜茶几乎每年年底都有一轮裁员,这次是因为裁员的比例较大,不满情绪集中爆发,才引发了外界的关注。
上述在职员工甚至表示:“确实有很多人想被裁,包括我,能拿到N+1是比年终奖多好几倍的工资”。
目前,喜茶的员工大多处于“躺平“、观望的状态。此次大规模的裁员,让喜茶的过度加班、年终奖延迟、公司内斗等问题集中爆发,使得员工异常消极。
另有一位喜茶员工透露,入职时承诺的3个月的年终奖,最后发现已经被取消,这也让他对喜茶的信誉产生了怀疑。
几位员工都不约而同的向经济观察网记者提到喜茶创始人聂云宸的问题,认为创始人缺乏成熟的管理思维。
聂云宸去年的一次出圈事件是,2021年7月,有消息称,元气森林和喜茶都欲收购新式茶饮品牌乐乐茶,双方都非常看重乐乐茶的渠道价值,并给出了40亿元估值。聂云宸在朋友圈回应称:“消息不实,此前经过中间人介绍的确有过一段时间接触,但在深度了解内部情况、业务数据和状况后已经彻底、完全、坚决放弃。”
当时,#喜茶回应收购乐乐茶传闻#突然登上了微博热搜。对于聂云宸的说法,网友们显然非常气愤,甚至为乐乐茶感到不平。有网友表示:“不收就不收,还阴人家”。此后乐乐茶回应,称公司坚持独立发展,并无被收购计划。此外品牌目前经营状况良好,无论是单店层面,还是公司的整体情况都呈健康、盈利、发展的状态。
02、降价与投资
在此次裁员传闻之前,喜茶今年年初,因为降价而受到了广泛关注。
2022年1月,喜茶调整了多款产品价格,14款单品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降价,其中包括纯茶类降价3-5元,5款水果降价2-3元,芝士降1元,纯绿妍茶更降到单价9元等。至此,喜茶的产品的价格区间,从9元到30元+都有覆盖,这也意味着,喜茶从高端茶饮的定位,开始覆盖中端茶饮客户群。
对于调价喜茶方面表示,得益于喜茶的品牌势能和规模优势,以及在供应链上的不断积累和在上游的深耕,喜茶有能力在产品配方、用料和品质都不改变的前提下对部分产品的售价进行调整,降价后保持品质不变。
然而喜茶的这次解释,并没有让外界足够信服。因为,同为新式茶品品牌的茶颜悦色于今年1月在微信公众号中宣布涨价消息,对旗下大部分奶茶产品普调1元,其中栀晓涨价2元。茶颜悦色在官微中表示,市场上原材料和其它成本逐年走高,之前积累下的红利,也扛不住一系列的叠加成本,故此涨价。
其实,原材料、包材上涨的压力下,涨价成了很多公司不约而同的选择。在此背景下,喜茶的降价显得别有意图。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H1中国36.1%消费者可接受新式茶饮的最高单价为15-20元,19.5%消费者能接受的最高单价为11-15元,而17.8%的人表示可接受在21-25元区间范围内的新式茶饮,此外12.6%消费者能接受最高单价为25-30元的新式茶饮,只有少数消费者购买时接受单价在31-35元之间或35元以上的新式茶饮。
有分析人士认为,在不断“内卷”的茶饮市场竞争中,喜茶降价意为冲量。该人士解释,喜茶与奈雪的茶定价相似,可以被看作是直接竞争对手,如果喜茶率先降价,就会在性价比上占据上风,此外,降价也会帮助喜茶能够在下沉市场,形成与中端茶饮品牌的竞争优势。
除了率先采取降价的措施之外,喜茶也在对外开展一系列的投资。
近日,苏阁鲜茶关联公司广州市标顶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新增股东珠海市苏阁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股权穿透图显示,喜茶创始人聂云宸为上述合伙企业执行事务合伙人。喜茶方面表示,喜茶不是做VC式的投资,而是主动布局市场机会,喜茶也希望能够以自身多年的积累、经验和资源支持优秀的初创品牌更好发展。
此前,“分子果汁”首创者野萃山获得喜茶投资,交割完毕后,喜茶成为野萃山第一大股东。据了解,此次交易完成后,喜茶将助力野萃山在产品研发、门店拓展、供应链建设及品牌塑造等方面的全面升级,野萃山团队和品牌也将在喜茶的支持下独立发展。
喜茶内部人士表示,系列投资行为也代表着聂云宸的战略想法,他不想让喜茶上市,而是想打造一个新的茶饮版图,而实现这个版图的重要手段就是收购。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新式茶饮行业共发生融资32起,披露总金额超140亿元,融资事件数量和所披露融资金额都已经高过2020年全年,达到近10年来的顶峰。
03、激烈竞争下的成长压力
根据人均消费位价,新式茶饮市场大体可划分为高中低三个层级市场,高端市场人均消费在20元以上,以喜茶、奈雪的茶、乐乐茶为代表;中端为人均10~20元,市场占比最大,代表品牌也最多,比如1點點、CoCo都可、书亦烧仙草、古茗等;低端为10元以下,蜜雪冰城、益禾堂等。
MOB研究院数据表明,高端茶饮品牌的前五家行业占比已经超过了50%,马太效应初显。高端市场已形成“喜茶pk奈雪的茶”双寡头竞争格局。
在中端茶饮赛道上,品牌战异常激烈,除较大玩家茶百道、书亦烧仙草、古茗等,还有不少新玩家入场。低端市场,蜜雪冰城、CoCo份额较大,但下沉市场也有不少品牌如益禾堂、甜啦啦等在奋勇直追。
《中国餐饮品类与品牌发展报告2021》数据显示,2020年现制茶饮市场规模1136 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人民币3400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4.5%。不过2021年,有业内人士曾预测,考虑到竞争加剧、房租上涨、人才储备有限、食品安全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外卖占比高利润低等因素的叠加,快速增长引发管理性风险,新式茶饮或出现阶段性增速放缓。
从奈雪的茶的财报也可以看出增长的压力。2 月 8 日,奈雪的茶发布盈利预警,预计 2021 年将录得收入约 42.8 亿元至 43.2 亿元,录得经调整净亏损 1.35 亿元至 1.65 亿元。亏损幅度虽较上年有所收窄,但从历年财报数据来看,亏损总体依旧在扩大。
实际上,自 2021 年 6 月上市至今,奈雪的茶股价从每股 19.8 港元的 IPO 发行价,腰斩至每股 7.1 港元(截至发稿)。市值较发行之初的 340 亿港元,跌至如今的 122 亿港元,跌幅达 64%。
2021年11月10日,长沙网红奶茶茶颜悦色宣布已在长沙临时关闭了七八十家门店。茶颜悦色表示,这次集中临时闭店,是茶颜悦色2021年第三次集中临时闭店。第一次是2021年年初的就地过年,第二次是七月底的疫情反复时间,第三次就是这一回。
茶颜悦色方面表示:“活得不那么好是肯定的,但团队的心态还算正向。这两年跟疫情交锋以来,茶颜伙伴们在数次的调整中,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
对于开拓新区,茶颜悦色方面称,布局浏阳、株洲、岳阳,武汉等城市也是面对疫情的自救策略。茶颜悦色希望通过快速调整团队策略寻求新出路。
茶颜悦色表示,“我们还撑得住,接下来我们会竭尽最大的努力,多做正确的决定,少犯错误,我们还在熬着等春暖花开呢。”
疫情影响是一方面,行业竞争也是让这些茶饮公司感受到压力的原因之一。茶饮品牌之间的产品同质化严重,原料基本是水果、奶制品、小料的排列组合,连茶饮名称、包装外观也变得越来越像。
除了原有茶饮店的竞争压力外,越来越多企业跨界布局茶饮,如餐饮界的海底捞、呷哺呷哺,便利店界的便利蜂等,他们在各自的场景内分食茶饮店的消费者。
里斯战略定位咨询中国合伙人肖瑶曾表示:“奈雪的茶,喜茶,华宇开户乐乐茶这些品牌还没有建立真正差异化的优势,虽然每一家都认为有更偏好的消费者,但实际品牌之间的可替代性非常强。”
另外,食安问题也影响茶饮企业发展。一名认证为喜茶员工的网友在脉脉上吐槽,喜茶基本都是直营店,品质差主要是品控差,“有些店开业两三年才发现滤水接错了,制冰机直接接了自来水,所以你们喝到的茶饮有可能是用自来水制作的。”
去年 9 月,喜茶店员因操作不当,误将用来展示的 " 样品 " 饮料拿给消费者,导致该消费者紧急入院洗胃。随后,喜茶官方道歉,并在全国门店下架同款陈列道具。
去年 8 月,广州市市场监管局在检查中发现,部分茶饮品牌存在开封后的预包装食品保存不当,水池、冰箱、冰粒机等标识不够规范等问题,其中包括喜茶。
同月,奈雪的茶被曝出北京西单大悦城店、长安商场店出现蟑螂乱爬、腐烂水果继续用、产品标签随意更换、手套不戴、抹布不洗等食品安全问题。
11月,因生产经营标注虚假生产日期、保质期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食品添加剂,上海奈雪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南京西路分公司被罚5万,不久前,上海奈雪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东长治路店因金色山脉宝藏茶抽检菌落总数项目不合格,被罚款5000元。可见,高端茶饮也频发食品安全问题,这无疑伤害了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
在行业风口的红利之下,喜茶从皇茶起步,用短短几年的时间成长为了全国布局800多家的连锁茶饮品牌。与之伴随的也有成长的烦恼。虽然喜茶并没有承认其大规模裁员的消息,但是内部员工的吐槽以及降价、投资等调整,也在释放更多的信号。
接下来,等待喜茶的又会是什么?它将如何平息传闻并提升管理水平?对此喜茶并没有做更多的回应。
0211
虎年伊始,头部机构又出手了。
2月8日,高瓴创投和夏尔巴投资联合领投引航生物C轮融资,广发乾和、厚新健投、湖南财信产业基金、绿动资本以及老股东元禾控股纷纷跟投。
这是一家合成生物学企业,在高瓴等VC领投之后,引航生物又被礼来亚洲基金看中,获得C+轮独家投资。自此,这家公司短期之内,接连获得两轮融资。
高瓴与众多VC入局的背后,是一个隐蔽的赛道。
融资数据显示,2021年合成生物学VC投资热度显著上升,一季度和二季度投资额提升快速;三季度全球合成生物相关企业融资额创单季度历史新高,投资金额高达61亿美元,比前期提高33%。
一年完成3轮融资 背后源于一位海归博士
尽管引航生物8日才正式公开宣布完成C轮和C+轮融资,华宇开户其实早在2021年12月前,这家企业就被VC机构盯上。
天眼查显示,2021年12月16日,高瓴等机构以数亿人民币入局引航生物C轮融资;6天之后,即12月22日,礼来亚洲基金下注4亿人民币,完成C+轮融资。
这还不是全部。2021年5月,绿动资本、棒杰医疗投资、华宇注册元禾控股对引航生物进行B轮融资。其中,绿动资本是中国首个将ESG政策制度化的私募股权基金。
元禾控股则是一家基金管理规模达数百亿元的投资控股企业。
如此多资本齐看上引航生物,源于核心研发团队囊括了多位行业资深科学家。
创始人和CEO谢新开博士,有近20年的合成生物学科研和产业转化经验。创投日报记者了解到,谢新开博士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师从Yi Tang教授,博士后师从伯克利大学Jay Keasling教授。
而Keasling教授是青蒿素生物合成发明人,也是合成生物学奠基人之一。
谢新开博士作为降血脂药物辛伐他汀生物合成的第一发明人,获得了2012年美国绿色化学总统挑战奖,该奖项是美国国家级奖励,奖给高校或工业界内那些拥有绿色化学创新成果、可以显著提高人类健康和环境的科学家或发明人。
回国之前,谢新开博士曾任职于国际领先的合成生物学企业Codexis,期间参与了多个跨国药企、能源企业的项目,并做出了重要贡献。
截至目前,引航生物已落地、即将落地产品有20多个,并还在持续推出绿色创新工艺产品,拓展合成生物学的应用边界。
1个半月出手4次 一条隐蔽的赛道来了
高瓴出手引航生物,只是其进军合成生物学的一个缩影。
创投日报记者发现,2022年以来,高瓴已连续投了3家合成生物学企业。
1月10日,昌进生物完成5500万人民币Pre-A轮融资,背后浮现高瓴身影;同一天,蓝晶微生物完成8.7亿人民币B++轮融资,与高瓴一同入局的还有元生资本、中国国有企业混改基金、峰瑞资本和碧桂园创投。
1月13日,高瓴步速密集,又以数亿人民币加码西湖欧米Pre-A轮融资。再加上引航生物的C轮融资,1个半月内高瓴已出手4次。
不仅是高瓴,1月10日,红杉中国也领投了士泽生物完成近亿元PreA+轮融资,礼来亚洲基金和启明创投共同参投。
再更早之前,红杉中国领投恩和生物1亿美元B轮融资,招银国际资本及源码资本、经纬中国、夏尔巴投资、五源资本、美团等跟投。和度生物也在2021年10月完成Pre-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鼎晖投资领投,道远资本、隆门资本与中盈鑫达跟投。
除此之外,红杉领投的微构工场,不到半年时间,华宇开户创新性合成生物学技术就取得多项关键突破。微构工场采用自主研发的盐单胞菌,作为底盘细菌,实现了 PHA 发酵过程中开放生产,将综合成本降低 30% 以上。
VC的接连出手,在于一条隐蔽的赛道已经形成。
2021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推动原料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中明确提到要加快合成生物学等先进技术的开发应用。
对应的重点技术为:合成生物技术、酶催化、生物催化剂(酶)筛选与制备、连续流微反应、连续结晶和晶型控制、过程分析等先进技术。而上述被投企业,均涉及酶催化、合成生物等关键技术。
有投资人朋友对创投日报记者表示,近年来,随着合成生物学概念的推广,国内外涌现出了一批合成生物学公司,在医药、农业、食品、材料、精细化学品等各个领域进行创新,然而技术突破及产业化落地仍是其核心发展瓶颈。
在该投资人看来,合成生物制造过程兼具绿色环保与降本增效优势,并且有望在”碳中和“背景下发展为绿色制造的主流思路之一。
“具体在应用中,生物技术可以降低工业过程能耗15-80%,原料消耗35%-75%,减少空气污染50%-90%,水污染33%-80%。”该投资人说。
与此同时,参与引航生物C轮融资的高瓴创投项目负责人表示:通过合成生物学实现化工产品的绿色制造,不仅在节能减排、实现“双碳”方面有关键意义,更蕴含着巨大的产业价值。
夏尔巴投资总监张振宇也称,通过合成生物学来实现更高效、更环保、更安全的绿色生物制造,是一个具有极大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产业迭代方向。
0211
新国货正在陷入焦虑,而国际大牌正翘首以待。
2月9日,有媒体爆出喜茶进行大规模裁员,涉及30%员工,有部门被全裁。对此喜茶第一时间回应,表示传闻不实。就在一天前,奈雪的茶发布盈利预警,虽然收入同比预增超40%,但预计2021年经调整净亏损1.35亿元~1.65亿元,连续第4年亏损。
在本土新品牌遇到成长烦恼之际,国际大牌找到了再次拓土良机:春节期间星巴克发布2022财年一季度财报(2021年10月4日-2022年1月2日)数据显示这是星巴克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开店速度最快的季度——单季度新增197家门店。
拓土的同时,星巴克还把触角重新伸向本土茶饮腹地。2021年星巴克在部分重点城市,重新调整了茶饮产品线比重,部分门店采用一层咖啡二层茶饮的模式,华宇注册而从2020年开始星巴克重新在市场上推出茶饮专门店。有业内人士认为,2022年星巴克等国际“餐、饮”大牌带给本土茶饮品牌的压力会更大。
这就像一个缩影,在飞速发展几年后,本土品牌在尚处稚嫩的年纪遇到了更强悍的对手。而支撑它们在过去几年崛起的热钱正在悄悄退场。据《2021新茶饮研究报告》2021年新茶饮市场增速从2020年的26.1%放缓至19%。在疫情冲击下超过70%的茶饮新品牌无法支撑超过20个月。
同样的焦虑,也发生在其他新国货品类身上。
“这是我创业18年以来最难的时刻。”林清轩创始人孙来春告诉虎嗅,在今年1月3日听闻香奈儿发布红山茶花产品时,他感觉一场恶战即将开始。
无独有偶。某本土美妆品牌创始人在春节前和圈内朋友小聚时,喝完两杯温酒忽然泪下,他说自己“创业以来从未有过如此无力感。”就在几个月前,世界知名的化妆品巨头打造出了全新子品牌,并正式进军中国市场,而该子品牌的主打产品和这位创始人的项目“不谋而合”。
来自天猫和京东的统计显示,2021年欧莱雅、宝洁、雀巢等国际大牌不仅加大了在中国市场的新品推出量,还提速了SKU迭代速度。一些此前大牌们兴趣不大的细分品类,也被大牌迅速盯上并以新品“占坑”。
国际大牌的“疯狂输出”,被视为一轮俯冲攻势:凭借更强的品牌势能、资金实力、供应链体系、人才储备,它们像突然冲入狼群的狮子一般——让本土品牌措手不及、焦虑陡增。
这种焦虑并非杞人忧天。2021年在线上渠道和线下渠道中,国际大牌占据了绝对优势,以直播间为例,近80%的优质坑位被国际大牌拿下;凭借降价策略,部分国际大牌在2020~2021年两个双十一销量激增,让本土品牌彻底失去提价空间;在人才侧,国际大牌在疫情后开启了一轮本土人才扩招,“被挖角”成为了多家本土头部新品牌的共同体验……
多位投资人和业内人士均认为,从2022年开始,本土新品牌将面临一个更为“残酷”的丛林世界:更贵的流量、更挑剔的用户、更急于求战的国际大牌。而资本也在对“投资新消费”持越发谨慎的态度,有投资人告诉虎嗅,一些在2018~2019年很容易拿到钱的赛道,从2020年开始已“热钱退潮”,到了2021年下半年已濒临“钱荒”。
“留给本土新品牌的时间不多了。”部分创业者和投资人已经预测出了生死线:未来三年将是本土新品牌的大考,而那些扛不住国际大牌俯冲攻势的新品牌,只能被大浪淘沙。
01 三场战事
国际大牌正在从三个维度,对本土新品牌施加压力,首当其冲的是品牌心智。
一位熟悉完美日记创始人黄锦峰的业内人士告诉虎嗅,黄锦峰曾讲过自己的一个困惑:如果消费者把一根YSL口红用断了,消费者第一反应往往是“莫非我的使用方法有问题”;但如果消费者把一根完美日记口红用断了,消费者第一反应往往是“莫非质量有问题”。
“这不仅是完美日记遇到困惑,几乎每一个本土新品牌都面临这个问题,国际大牌用了几十年甚至一个多世纪构建了品牌力并深深影响了用户心智,而我们的新品牌普遍在过去3~6年中刚刚崛起,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慢慢构建品牌心智。”美股分析师刘彬告诉虎嗅,隐藏在更漫长“心智构建期”中的是代际红利:当祖母、母亲都在用某个品牌时,更年轻一代会天然进入该品牌的“潜在用户池”,“虽然存在代际逆反心,但这种逆反心有时会加深认知度。”
孙来春对此感触很深:“我们用了10年在做心智层面护城河,但现在看来,这个护城河是不够深的。我觉得对于品牌而言,最大的难关不是原料、不是超级大单品,而是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到底代表了什么?”孙来春告诉虎嗅,当香奈儿高调入局红山茶花系列产品时,他感觉自己像是一个拿着“小米加步枪瑟瑟发抖的小角色”而对面是“就像拥有大炮、航母、核武器,有着百年历史、财大气粗的巨人”。
让他印象深刻的细节是,在微博等流量平台上,香奈儿拥有海量粉丝,一部分林清轩用户也是香奈儿的深度粉丝——当发布了几条和“香奈儿布局红山茶花产品”有关的微博后,一些用户甚至“反水”,主动站队香奈儿。“感觉腹背受敌,消费者是我们的宝贝,我们只能赶紧安抚。”
2021年,国际大牌进一步把“品牌心智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一位不愿具名的某头部电商平台负责人告诉虎嗅,一些之前“大牌看不上的推广、投放模式,开始被高层采纳。”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雅诗兰黛在2021年史上第一次针对“淘宝客”安排了预算。该人士告诉虎嗅,此前雅诗兰黛等头部大牌几乎“不碰淘宝客”,甚至根本就不会筹备这笔费用。
在护肤美妆之外,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咖啡、鞋服、宠物、潮玩等领域。以咖啡为例,某国际头部咖啡品牌在2021年不仅加大了在中国市场的营销预算,还几乎重组了营销团队。在抖音、小红书和B站,该品牌大量与达人和MCN机构合作,并开始组建自己的直播体系。而仅仅两年前,该品牌高层还在对这些新流量投放模式持“谨慎迟疑”态度。
大牌的这种改变,被圈内人总结为“接地气”。而接地气的营销模式,让他们的品牌心智红利成倍放大。一家位于北京、专门服务消费品公司的营销机构负责人告诉虎嗅,MCN、UP主、KOL本身也希望获得大牌加持,“同样的价格下,大家往往会优先与国际大牌合作,因为这会对未来接单有利。而更真实的情况是:国际大牌出的钱,普遍略高一些;作为甲方,普遍更专业一些。”
在心智之外,渠道成为了本土品牌和国际大牌另一个主战场。
某本土气泡水品牌在2021年遭遇了强大的渠道压力。在CS渠道和KA渠道,可口可乐等大牌几乎“全线开火”。(CS渠道:以便利店为主;KA渠道:以大卖场为主)
有业内人士告诉虎嗅,这些大牌在2021年加大了在CS等渠道的布局,而CS渠道恰恰是2018年之后本土饮料新品牌们崛起的关键端口。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护肤美妆领域。2021年本土美妆集合店开启创业热潮,话梅、黑洞、调色师等品牌纷纷进入扩张期。但值得玩味的是,美妆集合店创业潮,并未给本土品牌带来真正的红利,反而是国际大牌、大牌孵化的子品牌以及国外小众头部品牌尝到了红利。
一位不愿具名的美妆集合店品牌创始人告诉虎嗅,2021年部分国际大牌加大了“上门推销”的力度,这让她感觉“始料未及”。“2018~2019年,还得找门路去联系这些大牌试图形成合作,2020年下半年到2021年,大牌放低了姿态,对本土这些渠道持前所未有的开放态度。”
她曾在晚上10点,接到一个陌生电话,自称是某欧洲二线品牌中华区市场负责人,对方表示想把旗下子品牌的新品免费赠送一部分,到其门店“试卖”。该创始人直言,当时她第一反应是“遇到了骗子”。没想到过了几天,这位市场负责人通过朋友再次联系她,双方最终形成了合作。
“在2021年,为什么很多本土新品牌找不到线下端口?因为国际大牌的产品充斥这里,大牌并非为了定向打击谁,但间接的结果是,给本土新品带来了巨大的渠道压力。”
渠道之争,在线上世界也正在发生。2021年,优质直播间的坑位变得更为稀缺。一位熟悉天猫的人士告诉虎嗅,在化妆品领域,2021年国际大牌加大了在线上直播间的投放力度,尤其是中腰部主播和头部主播(几大超级主播之外的带货力强的头部主播),而这些主播为了提高自己的“高级感和影响力”,往往会优先和国际大牌合作,在直播旺季甚至部分直播间80%的坑位都被国际大牌或者大牌旗下子品牌“抢占”。“从统计来看,本土新品牌在2021年获得的线上总坑位数是这几年中比较少的。”
“战事”也扩展到了原料和供应链层面。
在咖啡赛道,由于海运价格高企和巴西干旱、霜冻影响,优质咖啡豆开始稀缺且价格持续走高。而雀巢等国际大牌凭借自己的资源优势,早早完成了咖啡豆储备。
有熟悉雀巢的人士在2021年告诉虎嗅,雀巢等品牌在中国的库房中储备了充足的原料,并且早已完成来年订单。“上游原料的不确定性,对雀巢这几个超级大牌的影响相对较小,而对于本土部分新品牌冲击较大——尤其是那些高度依赖海外咖啡豆资源的新品牌。”
该人士表示,由于雀巢有着世界顶级的采购量,当全球咖啡豆进入稀缺周期时,供货商也会优先考虑雀巢的订单,甚至会因为考虑到未来长期合作,而适当“维持价格”不会过度坐地起价。
但是对于本土品牌,解决咖啡原料问题就不那么容易了。一位不愿具名的经销商告诉虎嗅,一方面本土品牌需要加价获得海外优质咖啡豆,这增加了成本压力;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咖啡豆减产,一些中小本土品牌拿不到豆只能退而求其次更换品种——这导致口味改变,让品牌面临更多C端的不确定性。
而在化妆品和玩具等领域,供应链端的压力在代工厂端最为明显。以玩具为例,广东拥有世界最大的玩具代工基地,在2020年疫情最严重的时候,部分海外订单搁置,这让本土潮玩品牌获得了难得的“代工产能空白良机”。而在2021年,随着部分海外订单恢复和几大国际玩具巨头加大亚太市场的渗透,广东产能开始向国际品牌倾斜。
马明在东莞拥有一家中等规模的玩具代工厂,他告诉虎嗅2021年部分本土潮玩品牌屡屡出现“断货”问题,正是因为“代工产能不足”。“由于玩具代工是一个需要品牌方和代工方长期磨合的事情,所以大部分代工厂都乐于和已经多年合作的国际大牌继续深度绑定,本土品牌在疫情期间拿到的产能是偶然现象,但这种偶然转化为持续必然是很难的。”
面对国际大牌在三个维度发起的挑战,众多本土品牌已经开始思考,大家都想弄明白“大牌攻势潮”背后的底层逻辑。也不乏先知先觉者,他们在数年前已经料到了这一幕,只是现实来的更迅猛。
02 有迹可循和始料未及
三顿半创始人吴骏在2020年告诉朋友:大牌对本土品牌的围堵是早晚的事。当时吴骏的判断是,大牌尚需“2年”左右的时间“反应过来”。
一切来得比预料的早。
2021年10月,雀巢和星巴克合作推出了首款精品速溶咖啡——全新星巴克随星杯超精品速溶咖啡。这是一款速溶、外装可回收、采用阿拉比卡咖啡豆的冻干产品。(虎嗅注:2018年雀巢以7.15亿美元永久买断星巴克全球范围内“门店以外的咖啡及其他餐饮产品销售权”,此类产品营收计入雀巢财报。)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在咖啡“线上世界”,雀巢·星巴克和三顿半的角逐已经“白热化”。以电商渠道零售额排名为例,雀巢虽然稳坐第一,但第二名三顿半与之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而在双十一期间,三顿半和雀巢分列天猫平台第一名、第二名。
推出精品速溶咖啡类产品,被圈内视为“雀巢进军三顿半等本土新品牌腹地”。一位不愿具名的咖啡行业分析师告诉虎嗅,三顿半、永璞、隅田川这三个本土品牌,在最近几年从国际大牌手中“分食”到了相当可观的咖啡市场份额。“他们的策略都是开辟出了一个全新的品类,并成为其头部。而雀巢等大牌目前的策略是,直接进军这个品类,换言之:正面开战。”
感觉大牌来早了的,还有化妆品圈。
孙来春说,自己最早的预测是,在疫情过去后的一两年,大牌彻底恢复元气后,才会展开“俯冲攻势”。由于韩国和日本都有山茶花产区,林清轩内部一直“担心”日韩大牌会率先进军山茶花品类,但他们的调查员迟迟没有看到日韩大牌的动作,就在“略微松一口气”时,香奈儿先来了。
“疫情期间,我们元气大伤,就好比刚打完一场恶战,没有彻底休息恢复,就迎来了一个超级对手。”
峰瑞资本创始合伙人李丰告诉虎嗅,疫情严重影响了全球大公司的销售预算和库存,为了清销库存和解决中国电商渗透率高问题,2020年开始部分大牌给中国市场提供了特殊的“价格线”。而在以往,这些品牌是不允许在任何情况下“破价销售”,在破价的基础上,这些品牌从2020年双十一开始销量猛增,而同样的事情延续到了2021年。
一位不愿具名的电商平台负责人指出了大牌“俯冲攻势”的另一个原因:在中国市场,部分国际大牌在2019年已经出现的增速疲态。一方面是新崛起的本土Z世代,开始对新品牌有更强的尝新兴趣,另一方面是本土新品牌以“低价平替”之姿强势分食了部分市场。
一个关键细节是,在2020年和2021年,部分咖啡和化妆品巨头采用低价策略后,其增速勉强维持在2018年之前的水平,换言之如果没有降价红利,这些品牌很可能继续面临“增长疲态”。
“2020年到2021年,多个国际大牌更换了中国市场的高管团队,两个因素非常关键,首先中国市场已经是疫情期间大牌不可或缺的可增长活力市场,另一方面总部对于品牌近几年在中国市场的增长态势不满意。”上述人士告诉虎嗅,由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有“常态化”趋势,所以国际大牌提前改变策略,开始从2020年大刀阔斧强化中国市场的变革——这导致本土品牌提早面临强竞争。
提早出现的强竞争,让本土品牌失去了部分市场份额:在破价策略下,国际大牌从2020年开始在电商平台上展现出强势,以护肤品为例,在年度销量前十榜单中,2020年~2021年两年期间内平均每年有8个名额被国际大牌和其子品牌占据。
不能忽视隐性的压力。由于海运价格和石油价格高企,2021年大部分品牌都面临更高的成本压力——这导致本土品牌的利润空间被不断蚕食。而国际大牌凭借更大的体量、历史优势形成的资源网络具备更强抗压能力,这意味着当国际大牌大打降价战、赠品战的时候,本土品牌只能维持原价保守防御。
“而且本土品牌担心降价会影响品牌力,3~5年苦心经营形成的品牌形象,可能因为降价而灰飞烟灭。”
或可从历史上窥探出整个剧情的走向:据李丰分析,在2000年前后,中国曾出现过一次“大牌平替”潮,也出现了一些本土品牌,这些品牌多分布于日化和日清领域。但好时光并未长久,2003~2004年日化巨头宝洁在中国市场开始降价,降价战略持续到2006年。而作为结果,2007年的市场上,很多2000年前后出现的本土品牌已经消失不见了。值得玩味的是,在这几年中石油价格在持续走高,甚至涨幅达到三倍,在这样的情况下本土品牌遇到了影响命脉的两大挑战:原料成本持续走高+降价空间被大牌抑制住。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日本和韩国市场。孙来春告诉虎嗅,在20世纪七十年代,日韩市场出现了一批本土品牌,他们迅速崛起并且以更高性价比从国际品牌手中抢走了一部分市场。当时国际大牌也开始在日韩市场“俯冲攻击”,但像雪花秀这类品牌挺住了,并最终活了下来,逐渐发展为了本土大牌。“我们现在面临的故事几乎一样。如果我们这些本土品牌扛不住,那么这个市场就会被国际大牌重新占据,如果我们能够活下去,那么中国就会逐渐诞生一批源自本土的国际大牌。”
03 三年生死战?
一位在2017~2021年专注投资新消费项目的投资人告诉虎嗅,2022~2025年会是本土品牌的“生死考验期”,但他并不乐观,他认为过去几年诞生的本土品牌中,会有超过80%的项目最终死掉。
“那些一味靠营销的品牌,会迅速死去,因为资本圈已经不会砸钱了。”这位投资人表示,2021年开始资本圈对新消费快消类项目的热度已经降温。2019~2020年的消费投资热是偶然因素带来的“短周期”:一方面在流量端,2018~2019年淘系改革和抖音崛起让市场上出现流量红利;另一方面疫情因素下,基础日常消费成为不确定中的较大确定性,吸引了热钱。
“这股热潮其实在2020年下半年已经在降温,资本圈也在回归理性。”该投资人认为,回归理性的一个关键点是:大家意识到,这一波投资的“边界所在”——你不会投出下一个欧莱雅,只能找到某新品类的头部,“让欧莱雅诞生的不仅是资本,更是时间。”
“在19~20世纪,消费品领域出现了几次大周期。有一些共性规律是本土新品牌应该体会并学习的。”刘彬认为,本土新品牌在2022年首先应该稳守基本盘——守住在细分品类的优势地位,并强化品类心智,“无论是三顿半、花西子还是泡泡玛特,都需要暂时放下更大的多元化扩张野心,踏实回归基本盘。”
这也是历史上宝洁、雀巢、欧莱雅的发展规律。以宝洁为例,从1837年创立后,这家公司就一直生产香皂(和蜡烛),并在将近100年的时间里让自己成为了“香皂之王”——当人们想到香皂时,会第一时间想起宝洁。从今天的视角看,宝洁开创并守住了自己的品类。值得注意的是,在创立近120年时,宝洁才开始逐渐多元化扩张,而在扩张过程中,宝洁一直恪守基本盘几乎没有离开基本盘的“近亲半径”。
从韩国雪花秀的发展史上,也能看到相同的故事,而雪花秀对本土品牌的借鉴意义或许更大——在崛起史上,它也曾遭遇国际大牌的俯冲攻势。在创立后的将近10年里,雪花秀一直稳守“人参基护肤品”这一基本盘,实际上这种坚守细分品类的发展战略,让其在激烈的竞争中活了下来:国际品牌进军韩国市场并推出同品类时,雪花秀已经在“人参基护肤品”领域形成了较强的用户心智护城河。
“未来三年,不是比拼扩张,而是比拼守成,在守成的同时还能稳步增长的,就是成功。”上述投资人表示,2022年很多品牌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将是钱荒。
一位在2019创业做胶囊类饮品的创业者告诉虎嗅,他的项目在2021年已经难以融资。“投资人要求先展现出变现能力,他们更愿意支持具备造血能力的项目。”
造血能力,成为了2021年以来消费创投圈的“高频词汇”。但赚钱正在变得更难,有人向虎嗅提到了关键命脉问题——2021年至今,消费者的消费力普遍增速放缓,甚至部分消费者出现消费力下降的情况。在这样的前提下,国际大牌的破价战略迅速分食了消费者的消费力,从基本面来看,2022年本土品牌面对的市场,已经是“消费力有限”的市场。
而在过去几年中,很多本土品牌的发展模式高度同质化——这会让本土品牌在争夺有限的消费力时,更为激烈残酷。
值得注意的是,绝大部分本土新品牌尚未从疫情导致的“元气大伤”中彻底回复,这会让新品牌持续承压:以完美日记和花西子为例,由于疫情导致的口罩效应——整个美妆圈都深处寒冬,而在短期之内美妆界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口罩带来的“关键痛点”。
在更激烈的江湖中,人才还变得更为稀缺。
不只一家本土品牌创始人告诉虎嗅,自己的中层或骨干员工在2021年被国际大牌延揽。“在化妆品、饮料、鞋服等领域,国际大牌于2021年大肆扩招中国本土人才。”
一位不愿具名的资深HR告诉虎嗅,三个因素导致了这个局面:首先,华宇开户国际大牌都意识到需要让更懂中国市场的人,掌握实权——这也是为何2021年多家国际大牌的中华区管理层中,中国本土管理者的权重被加大,随之而来的变化是本土人才在中层岗位和关键岗位的占比持续走高。其次,疫情影响下,国际大牌都把深耕中国市场视为自己的发展关键,随着中国市场优先级提高,人才扩招和培养储备成为了必经之路。以及,国际大牌迫切需要招揽一批年轻的人才,以方便自己更好地读懂中国Z世代乃至00后消费者。
“对本土品牌而言,Z世代和00后是一线生机,对国际大牌而言,这是巨大的增量市场,有待开发。”刘彬分析认为中国Z世代消费者和美国同龄年轻一代有着明显的消费差异:中国Z世代开始对国货更感兴趣、更愿意对新品牌尝鲜;而美国年轻一代正在对海外爆品、跨文化产品、欧洲轻奢大牌充满兴趣。
有创业者表示,未来3~5年,也是一场本土品牌和国际大牌争夺中国年轻一代的比武。
“好消息是,这代年轻人对本土品牌更宽容。”孙来春认为十年前发生这样的竞争时,本土品牌难有还手之力,而今天本土品牌起码没有“输在起跑线上”。
但年轻一代绝非“容易糊弄”的一代。
在抖音和小红书平台,大量95后消费者会对不满意的品牌“直言不讳”,而圈层社交逻辑下,她们对身边人有着“质变”影响力,这意味着那些想活下去的本土品牌只能回归产品本身,并通过产品谋求生机。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我们说了这么多年的工匠之心、产品主义、用户至上,现在它变为生死线摆在了面前——去做的人,生;玩噱头的,死。这可能是我们这代消费创业者的宿命。”一位消费赛道连续创业者如是说。
0211
疫情到底什么时候结束?2022年是更困难的一年,还是将守得云开见月明?
恍惚两年如一瞬间,我们个人或行业征程中已被凿下的深刻印痕,清晰可见,但这些越加萦绕我们脑际的问题,却还没有一个明晰答案。
黎明曙光终将出现,被黑夜侵袭的肌体终会迎来新阳的沐浴。
疫情第三年,我们能做的依然是奔涌向前。
职业投资人韩泽先生对过往新消费和投资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华宇注册预测认为2022年新消费将“一地鸡毛”,为何?对我们更立体全面理解“火热”新消费以及文旅消费/市场的当下和走向,有哪些重要参考?
新消费领域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品牌、那么多资本前仆后继地进入?又为什么要抢着去上市?难道投资人们不知道做成一个品牌很难吗?持续烧钱的背后是资本不懂?还是我们看不懂?
商业世界最终追求的是结果,各种层出不穷的网红产品、此起彼伏的融资事件仅仅是表相。本文为您揭开这个结果。
01 新消费这个“循环”快关闭了
最近刚刚追完白敬亭主演的《开端》,里面讲了一个“循环”的概念,其实世界上的事情就是在往复循环。投资也是这样,风险投资的成功率不超过10%,一地鸡毛之后,又是一个循环。
2020年初火爆起来的社群团购已经被证明是伪命题,补贴换不来用户,渠道优势替代不了商品和服务。巅峰时期社区团购相关的创业企业数量达到18000家,2020年下半年开始社区团购陆续经历了关店、裁员、被监管、十成已去其九,社区团购的头部企业也是在几十亿级别的亏损。这个循环,基本上已经闭环了。
2021年新消费又火了,奶茶、咖啡、气泡水、低度酒、拉面、炸串、中式糕点……,一个新的循环又火了。很多投资机构为了抢项目,TS(投资意向书)上的公司估值和投资金额都是空白的,留着让创业者自己填,投资机构这样的不讲武德,是因为“好项目”实在太少了,也太贵了。大家对于“好项目”的共识就是在各细分领域扩张最快、规模最大且拿了最多钱的。投资其实是一门玄学,闭着眼睛投行业第一就对了,所谓的公司尽调仅仅是为了强化和佐证这个观点,并没有任何决定性意义。投行业第一就算是投错了,投资人对于投委会和LP也有交代:“毕竟人家是行业第一啊,而且那知名的XX资本不是也投了吗?”言外之意是就算是我们傻,那XX资本也傻吗?
这个,还真不好说。
02 做品牌,就没法快
做品牌是很难的,尤其是消费品牌。农夫山泉的品牌在1996年就创立了,距今天已经26年了。1999年,农夫山泉宣布停止生产纯净水,只生产含有矿物质的天然水和矿泉水,陆续砸钱在中国十大水源地开始布局,在水源地周边都建立了引用水生产基地。拿源头水源并且建厂,这样的壁垒建立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是持续的人力财力的投入。商业竞争的哲学之一,就是我不断强调的“慢就是快”,一旦壁垒形成了后面就顺了,毕竟我们都知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然而投资人们投资新消费的逻辑恰恰相反,他们希望迅速拿钱砸出一个品牌。
瑞幸只用了18个月就以火箭般的速度完成了上市,但最终被证明是数据造假,被罚款1.8亿美元。试问如果晚两年上市,瑞幸是不是就可以不用财务造假了?就财务数据方面而论,我认为是完全有可能的。
奈雪的茶2021年6月份上市,作为新消费的茶饮第一股,风光一时无二,当时就获得了散户431倍的超额认购,但是2022年年初公司市值就从上市时的300亿港币跌到了120亿港币,腰斩都还要带拐弯。资本市场向来爱听故事,但是做消费品不就是要看销售额、毛利率、复购率、客单价和净利润这些指标吗?网红也好,爆款也好,甚至元宇宙概念也好,只要是消费品都要回归到这些基本指标,公司如果盈利能力上不去,股价又怎么能高呢?这个帐普通投资者都能算明白。
这个时候我们才知道,对于从这些公司及时退出的投资机构来说,他们的确成功了。他们不是要拿钱砸出一个品牌,而是尽快实现自身的套利。
03 烧钱换市场对于消费品是行不通的
新消费品牌拿来投资人的钱主要是用来建渠道和搞营销,因为这个是最快能带来销量的方法。建渠道的方式之一就是开店,如果仔细看新消费项目拉面、咖啡、炸串等等的融资新闻稿,你就会发现开店是资金使用的主要用途之一。我一直有一个疑问:投资人一定要把钱砸在开店这么传统的事情上吗?线下门店的特点就是规模不经济,开100家店的单店成本,未必比一家单体店更低。连锁店所谓的集中采购也好,统一装修制式和标准也好,仅仅能节省部分一次性的投入,但是每个月的租金和人员工资,都没法节省。开店本质是运营的生意,单店业绩的好坏,和地理位置还有门店的店长都有直接关系,这些因素根本没法批量复制。
互联网之所以可以烧钱换来市场集中度,是因为充分利用了边际成本为零的特性,通过线上的平台聚合产品和服务,再通过线下物流来实现交付,可以打破地域限制,服务全国的用户。拿拼多多来说,通过百亿补贴这样的营销活动吸引来了用户,并且提供海量便宜的商品供用户选择,就留住了用户。但是新消费品牌呢?仅仅是单一品牌,本身用户的粘性和复购就弱,即使烧钱拉新用户,那结果就是有补贴时有用户,没有补贴了,用户就去别的品牌消费了。烧钱换来的用户,大多数都是“薅羊毛”心态,这就是人性。
线下开店的新消费品牌就更难了,店铺是基于地理位置的,想靠补贴引流难上加难了,所幸还是要感谢外卖平台,现在一些连锁品牌的咖啡店、茶饮店的外卖销量也能占到门店销量的30%左右。
从创立到上市只用了三年,曾经在2020年让无数投资人欢呼雀跃的完美日记,现在却被集中诟病。从2021年160亿美金的市值缩水到了10亿美金,极其魔幻。完美日记被说得最多的,就是高居不下的营销费用。2020年实现了52亿的收入,营销费用34亿,净亏损27亿;2021年第三季度,完美日记收入13.4亿元,净亏损3.6亿元。其中营销费用为9.1亿元,占总收入的67.9%。截止到去年Q3,还是靠营销换收入,在前有国际美妆巨头拦路,后有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国内品牌追击的情况下,这样的局面能延续多久呢?
中国消费者是世界上最幸福的消费者,因为新的品牌、新的产品层出不穷,投资圈里流传一句话:“所有的消费品都值得重做一遍”这对于消费者来讲是大好事,但是对于消费品企业来讲是残酷的现实:在消费领域每天都有无数的新人前仆后继地涌进来,他们刚刚拿到融资两眼通红、踩着前人还没有凉透的尸体……,然而他们还没有站住脚跟,就被身后没有听说过的“网红产品”和“爆款”一枪刺倒。
04 投资新消费的底层逻辑
我前面讲的这些问题,我相信很多双眼睛都看得很透彻。
投资一定要投盈利的企业吗?如果是靠着讲故事并配以一定数据,就可以把公司吹得够大,然后迅速上市登陆资本市场,难到不香吗?前面讲到瑞幸咖啡、奈雪的茶、完美日记都是上市公司,有哪一家在上市的时候就盈利了呢?没有。至于什么时候能盈利,那就不是投资人要考虑的了,反正上市以后投资机构就要考虑退出了,剩下就是企业创始人的事儿。或者都不用等到企业上市,就能找到接盘侠,中国3000、4000家活跃的一级市场投资机构,大部分都是投不到“好项目”的,在“适当的时候”分给他们一些份额,那不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吗?这些机构还得感激涕零吧?
按照资本市场的设计,股价就是大众对一家公司未来的预期,华宇开户资本市场之所以允许亏损的公司上市,就是在卖大众对于这家公司的预期。更本质的逻辑是:股市是对于商业模式认知的变现。在中国讲新消费的故事是所有人能听得懂、看得到的、能摸得着的、坐拥14亿的巨大的消费市场,还有太多的消费品类没有头部品牌、没有垄断品牌,想一想都兴奋……,这套逻辑对于美股的投资者同样适用。
做消费品牌,我的逻辑是要慎重拿投资,因为做品牌就不是一个短期的战斗,品牌不是一把能烧出来的,这是一个长期的事情。资本进来就是要求快,但是消费品的品类溢价能力就没有那么高,说白了你是卖茶叶蛋的,不是卖导弹,技术含量低,所以投资回报率也相对较低。如果是拿市场规模来换公司价值,也得一口一口去吃,资本又等不了。所以,只能迅速烧钱做规模,讲新概念、新故事、抢各种“第一股”先上市再想其他的,这一系列的操作要快,慢了就穿帮了。但这其实透支的是公司自己,烧钱做品牌和赚钱做品牌,是两件不同的事情,虽然看起来并不矛盾,但是其实背后是两种心态,习惯了大马金刀式地烧钱打仗,一味追求快,奔着上市目标冲刺,往往是根基不稳、给后续的很多事情都埋下了隐患,轻则阵痛,重则致命。
即使短期能上市,对于企业来讲,这也远远不是终点,咖啡不还是要一杯杯地卖吗?该来的竞争者一个也不会少啊。消费品牌做成昙花一现的网红品牌容易,但是想活下来就得练内功、深耕供应链了,2021年元气森林斥资55亿投建了五家工厂,第四家工厂正式进入到了设备安装调试阶段,把护城河挖深才是王道。
爱奇艺的另外一部剧《淘金》里面有一句很经典的台词:“这个世界上干任何事情都要交换。”迅速烧钱上市,交换得可不是只有钱。
消费品这个生意比起2010年的电商难做多了,不过也对,毕竟都十几年了,简单的事情都有人做了。
0211
科技母婴品牌熊猫步步近日宣布获得小红书一笔未公开金额的投资。华宇开户据天眼查信息,熊猫步步曾于2021年获得红杉中国种子基金千万级天使轮融资。
熊猫布布定位为中国本土智能吸奶器品牌,立志做母婴赛道中的“戴森”。从母婴场景进入,通过提供高端、优质的产品,增加品牌的LTV(生命周期总价值)。熊猫布布正在研发的智能穿戴式吸奶器为例,在技术上,产品通过使用压电陶瓷泵,将体积压缩至传统吸奶器泵的十分之一。华宇注册使吸奶器变成可穿戴的一体式造型,轻便、小巧,满足了妈妈们的出行需求。
0211
消息,2022年1月,坚持源头创新、瞄准国际一流、致力于恶性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靶向抗体药物研发的企业浙江时迈药业有限公司(简称:时迈药业)宣布完成数亿元新一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泰格旗下的泰鲲基金领投,广东粤民投、弘信资本、安吉迈盛、浙江永禧、杭州诚和跟投,滨江区政府基金杭高投也参与投资,贝达药业、赛伯乐等老股东继续加持。浩悦资本担任本轮融资的独家财务顾问。
本轮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推进I类新药DNV3(实体瘤和淋巴瘤)、华宇开户双抗新药SMET12(EGFR高表达的实体瘤)、CMD003(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等核心重磅产品的境内外临床试验,推动CMD009(实体瘤)、CMD011(肝癌)、CMDE002(实体瘤)等的临床申报以及其它后续管线项目的开发工作,加速药物上市,推进系列源头创新抗体产品产业化进程。
时迈药业于2016年和2017年分别在美国及中国成立了靶向抗体药物研发基地,公司整合中 美两边的信息技术优势,以美国研发中心为龙头,杭州基地为依托,构建了源头创新抗体药物的研发闭环:超大容量抗体文库和杂交瘤抗体筛选系统,独特设计的双抗平台,华宇注册以及药物评价体系等核心技术,同时筹建了优质的CMC工艺开发和临床研究团队,现阶段公司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已开发出一系列不同阶段的单/双抗源头创新产品,公司进展最快的几大产品均为全球First-In-Class抗体药物,这些具全球竞争力的产品各有独特的功能差异性,解决现存的临床痛点,避免与其它公司的同质化竞争。
0211
电科星拓宣布完成近亿元天使轮融资,由兴旺投资独家投资,资金将用于数据中心企业级高速数模混合芯片的研发和量产。
文本 中度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
成都电科星拓科技有限公司(Silicon Innovation)成立于2019年12月,总部位于中国成都,在深圳设有研发中心,是一家业界领先的高端互联芯片解决方案提供商,华宇开户公司主要致力于技术领先、成本最优的企业级全国产时钟、接口、电源管理芯片等研发设计。
公司团队来自国际顶尖ICT公司和互联网龙头企业。核心研发团队深耕高速数模混合芯片设计20余年。公司致力于提供技术领先、成本最优的企业级全国产高端互联芯片解决方案,填补国内产业链空白,助力数据中心、5G通信、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智能监控、物联网等行业大力发展。
目前,公司首款时钟芯片已通过国内多家龙头服务器客户验证,性能超越国内外竞品,满足PCIe Gen5规范,填补了国产空白。
电科星拓CEO李丹表示:2021年,华宇注册全球模拟芯片及数模混合芯片市场规模超千亿美元,电科星拓所瞄准的高速数模混合芯片市场规模约2600亿元;随着ICT、5G、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智能安防等行业的蓬勃发展,势必为高速数模混合芯片市场带来持续的增长动力;预计2025年,该细分领域全球市场规模将突破3200亿元。我们坚信:面对如此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国产替代的战略机遇,依托我们强大的研发实力和对行业的深入理解,以及兴旺投资等专业合作伙伴的鼎力支持,电科星拓必定大有可为。
兴旺投资创始合伙人熊明旺表示:很高兴能助力团队迈出创业的第一步。电科星拓团队具备业内稀缺的企业级高速互联芯片设计到应用的端到端能力。短时间内即实现了国内紧缺的时钟芯片的设计及交付。在数据中心服务器通信协议不断迭代升级的大背景下,兴旺看好团队的技术前瞻性和拼搏精神,相信团队能为高端芯片国产化率的提升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核心芯片国产化已经成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目标。国内多家知名友商已在CPU等大型数字处理芯片领域取得关键突破,性能逐步比肩国际一线企业;但支撑核心计算和存储芯片稳定可靠运行的高端模拟及数模混合芯片,如时钟芯片、接口芯片、电源芯片等,特别是高端企业级高速数模混合芯片仍被国外厂商实质性垄断,亟待破局。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高端模拟和数模混合设计集IC 设计的技术与艺术于一身,市场大,成长性好,壁垒高,尤其在国产替代良机下,国内模拟芯片行业将迎来巨大的发展契机。
0211
亚洲心血管专科医疗领导品牌香港亚洲医疗集团(以下简称:亚洲医疗)完成4亿美元D轮融资,本轮融资由碧桂园创投、春华资本领投,泰康人寿、工银国际、农银国际、交银国际、Hudson Bay Capital、夏尔巴投资跟投,老股东君联资本、泛大西洋投资集团继续加注,浩悦资本担任本轮融资独家财务顾问。
香港亚洲医疗集团起源于1999年,自旗下第一家医院——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创立以来,二十多年来一直立足心血管学科发展前沿和一切为患者服务的核心理念,坚持医、教、研并重的发展战略,目前已建立覆盖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医疗体系,现已成为亚洲领先的心血管专科医疗集团。
22年来,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累计接诊约500万人次的患者,华宇开户从湖北到全国,从中国到亚洲,共同见证着香港亚洲医疗集团发展的足迹。当下,全球心血管诊疗市场依然拥有巨大潜力,包括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及日本在内的亚洲地区心血管医疗服务市场需求持续增加,且多数发展中地区心血管医疗服务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未获满足。香港亚洲医疗集团拥有卓越的临床服务能力以及国际化创新管理体系,秉承董事会领导的总经理院长负责制践行“行政服务临床,临床服务患者”,并在管理体系复制、临床创新转化、联合人才培养、先进技术引进等方面持续投入。
本轮融资后,集团将继续在服务上不断谋划新变革,以满足患者的需求为导向,朝着建设集临床治疗、病人护理、研究和教育为一体的、国际一流的心脏病医学集团砥砺前行。
碧桂园创投董事总经理孙梁浩表示,华宇注册心脑血管疾病是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致亡率高,诊疗技术难度高,且亚洲地区疾病人群基数大,近年来中国心脑血管专科医疗服务需求呈现持续增长趋势。亚洲医疗兼具国内民营体系顶级的诊疗技术和优秀的专业医疗团队,同时有经历过新冠疫情充分考验的经营能力,是绝对的市场龙头。成立二十余年来,亚洲医疗始终立足心血管学科前沿发展和为患者服务的核心理念,坚持医教研并重的发展战略,与碧桂园创投坚持投美投好投未来的价值取向高度一致。未来我们将持续支持企业发展,陪伴企业成长为亚洲顶尖医疗品牌,惠及更多患者,创造更大社会价值。
春华资本合伙人郑嘉齐表示,心脑血管疾病不仅是我国也是全球患病人数最多且致死量最高的疾病,近年来患病率持续攀升。我们非常看重亚洲医疗20多年来积累的突出学术及临床服务能力,坚信这是医疗服务领域最重要的基石和最难以逾越的壁垒。亚洲医疗作为我国民营医疗的典范,厚积薄发,不仅在国内稳步拓展,还借助独树一帜的管理体系初步实现了国际化布局。我们看好亚洲医疗的发展,亦将全方位支持公司再上新台阶。
浩悦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丁亚猛表示,香港亚洲医疗集团通过二十多年的积累,现已成为覆盖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以及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水准心血管专科医疗品牌。亚洲医疗一直以来在医疗技术,学术水平,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以外,更是在医院管理、人才培养、科研教学领域树立了社会资本办医的典范。此次很荣幸再次作为亚洲医疗集团的独家财务顾问,服务集团与碧桂园、春华以及众知名机构的合作。我们相信在下一阶段,亚洲医疗必将持续深化其医疗技术人才体系和国际化创新管理体系,抓住心血管领域创新疗法的热潮,在多学科交融为心血管疾病防治带来的新机遇下,持续稳健扩张,真正成为覆盖全亚洲的医学中心。
0211
近日,外骨骼企业杭州程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宣布完成亿元A+轮融资,由达晨财智领投,安信证券、保利资本跟投,老股东蓝驰创投持续跟投。新一轮融资将用于提升企业集团化核心运营能力和持续保持商业化的领先地位,拓展全球业务范围,推进同国际顶尖研究机构与临床机构的深度合作。与此同时,程天科技还将加大对产品、人才、技术和供应链的投入,华宇开户丰富C端产品矩阵,推广基于AI技术的消费级互联网外骨骼技术服务平台,夯实业界领导地位,践行让每一个人享受机器人服务的企业使命。
此前,程天科技是业内首个获批适用范围为中枢神经病变(涵盖截瘫、偏瘫、脑瘫等患者)的下肢外骨骼机器人NMPA注册证的创新医疗机器人公司。2021年相继获得该领域的3个类别8款型号的新产品上市许可。同年还入选毕马威《中国社会办康复医疗50企业报告》,获“领先康复科技企业奖”。程天科技在2021年度获得医疗康复领域奖项10余项,包含红点奖、IF设计奖、金点奖等在内的国际设计奖项5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300余项。
达晨财智医疗健康投资合伙人李江峰表示,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慢性病人口数量增加、居民康复意识增强以及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推动康复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中国的康复医学临床资源与发达国家差距极大,面临学科建设的黄金发展契机。
随着健康医疗政策频发,安信投资董事总经理李凡也对康复养老行业正迈入发展黄金期表示认同,并表示外骨骼机器人是康复养老供给的重要有效补充,具有巨大的潜在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老股东蓝驰创投合伙人曹巍表示十分看好程天科技未来的发展潜力,依靠自主闭环的技术体系,程天科技实现了临床级产品侧颠覆性的成本结构创新,华宇注册并推动了外骨骼机器人产业在商业落地模式上的创新。程天科技的“康复即服务”模式显著提升了客户场景的服务效率和质量,使外骨骼未来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可能。
保利资本副总经理李文轩表示,2019年起我国已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人口结构变化推动了健康管理和传统康养手段的升级迭代,康复市场需求日益凸显。程天科技立足神经康复,基于创始团队在机器人领域十余年的技术积累,已形成多系列康复外骨骼机器人产品,通过极强的供应链把控能力和创新的“康复即服务”商业模式,我们相信程天将会造福更多神经病变、失能、弱能患者。
下一阶段,程天科技将发力以下三个方面:
加深行业拓展合作,保持商业领先地位
程天科技专注康复与养老领域,希望通过结合人机交互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数据分析以及云计算为医疗康养机构和个人用户提供智能化产品和解决方案,而首创推出的“康复即服务(RaaS)”模式,结合利用数字康复云平台,为用户提供全周期、全场景、全数字化的康复体验。仅2021年下半年,程天科技就通过创新商业模式部署了超过200家医院,覆盖全国超80%的省级行政区,累计超10w的使用人次。随着新一轮融资完成,程天科技将持续发力深入合作拓展,保持领先地位。
加强集团化运营,打造C端消费级外骨骼服务
为保障市场化拓展的稳定有效,程天科技将加强巩固集团化运营能力,搭建开放C端消费运营平台,扩充产品矩阵,打造康复生态。得益于自建GMP全体系规范工厂,程天科技已具备完善的外骨骼机器人供应链体系,在成本控制,质量控制和供应链管理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而且,程天科技是目前行业内唯一具备量产能力的外骨骼企业,年产千台的装机能力,已达行业领先水平。产品矩阵的可拓展性极强,纵向可覆盖全康养场景,横向可发展运输、娱乐、工业、安全等领域应用,为C端消费级外骨骼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突破核心技术升级,坚固行业壁垒
技术创新是科技企业发展的立根之本,而程天科技在此方面具有独特的专业优势,除拥有100%自研自产世界级核心元器件外,由程天科技牵头申报的“神经反馈引导的交互式外骨骼康复机器人产品研发及应用”,获批2022“尖兵计划”省重点研发专项,该项目的攻关也将助力程天科技在外骨骼与脑机接口技术融合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结合程天科技的外骨骼底层技术,脑机接口技术的有机融合,能够让外骨骼穿戴者享受沉浸式的主动康复体验。
康复用外骨骼服务建设是程天科技的第一步,也是未来发展中十分重要的一步。期待程天科技能以外骨骼康复机器人产品作为突破口,继续丰富产品矩阵,以科技助力养老及康复,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通过科技传递爱与梦想,最终实现让每个人都能享受机器人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