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分类:华宇会员
0329
3月28日消息,专注于mRNA药物及递送载体技术研发的深圳深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信生物”)正式宣布完成1.2亿美元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鼎晖投资、HHF华翊投资/华兴医疗产业基金领投,易方达资本以及蓝海资本跟投,CPE、方圆资本等老股东持续加持。而在本轮融资落地后,深信生物自成立以来已累计完成了超十亿元人民币股权融资。
公开信息显示,深信生物成立于2019年11月,是一家基于mRNA技术及LNP递送技术,从事预防性和治疗性新型疫苗及药物开发的平台型公司。目前,华宇平台登陆公司已围绕mRNA及LNP技术平台申请了多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专利技术,完成多条研发管线布局。
据悉,在前次融资已为公司现有研发管线后续临床试验储备充足资金后,深信生物将基于自身技术平台,通过B轮融资持续拓展mRNA药物研发技术边界,开辟更多尚无人触及的崭新研发管线。
团队方面,深信生物创始人、首席执行官李林鲜博士曾师从全球生物材料第一门派、mRNA领域全球顶尖学者、Moderna技术创始人、麻省理工学院的Robert Langer教授,2019年曾率领研发团队利用平行合成在短时间内合成大量的LNP,通过结合高通量筛选技术,快速筛选到合适的LNP作为mRNA疫苗的载体。为支撑相关研发管线推进,深信生物还搭建了近200人研发及CMC团队,包括数名具有GSK、辉瑞、BMS等国际大药企多年从业经验的高级管理人员,并拥有4500平米研发实验室以及2500平米中试车间。
据李林鲜介绍,mRNA疫苗和核酸药物是否安全有效,华宇开户且具备较小的副作用,与相关药物的LNP和mRNA构成密不可分,在掌握了LNP和mRNA合成两大核心技术后,公司可研发出对递送技术要求更高、市场前景更好、安全性及有效性更佳的mRNA疫苗及核酸药物,而这也是投资人看好深信生物的关键原因。
目前在市场上,辉瑞、BioNTech、Moderna、赛诺菲、GSK、AZ等各大跨国企业也已开始全线布局mRNA技术,将mRNA技术应用从新冠疫苗扩展到癌症治疗,传染病防治和遗传病治疗;国内企业如沃森生物、艾博生物、斯微生物等虽处于mRNA技术早期研究阶段,但随着COVID-19 mRNA疫苗的上市和资本的推波助澜,有望迎来快速发展。
0329
3月28日消息,日前,疼痛治疗领域创新药物研发新锐企业熙源安健医药(上海)有限公司(下称“熙源安健”)正式宣布完成亿元级天使轮融资,由启明创投和博远资本共同领投,健壹资本跟投。所募资金将用于全球领先的疼痛治疗研发管线的推进、创新技术产品的合作开发和并购引进等。
熙源安健宣布完成亿元级天使轮融资,启明创投、博远资本共同领投
熙源安健致力于在发现、开发和商业化创新性止痛药物方面成为全球领军者,为医生提供合理有效的疼痛管理手段,使患者远离病痛。公司聚焦于疼痛领域有明确人类遗传学和病理学机制的靶标,选取最优的药物治疗方式和给药途径,通过自研、合作开发和并购引进等多种方式打造全球领先的疼痛治疗研发管线,并使用灵活的临床试验策略扩大药物的可及性和商业价值。华宇平台登陆熙源安健将基于自研及并购引进的全球领先的疼痛治疗药物管线,及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发的综合管理方案,立足中国,逐步建立在中国的商业化渠道和体系,同时也会放眼世界,积极开拓海外权益的商业化。
熙源安健创始人兼CEO李国春博士表示:“感谢诸位优秀的投资人对熙源安健的认可和支持,我本人十年前在美国大药厂曾经做过疼痛创新药项目,一直关注着该领域的进展。受限于对疾病机制的理解和安全给药方式的匮乏,国际上已经多年没有出现重磅药物了。近年来随着临床对疼痛的理解逐步加深,疼痛治疗领域正在逐渐走出研发的‘死亡低谷’。华宇开户面对这样一个潜力巨大的蓝海市场,熙源安健有信心在创新性止痛药物方面成为全球的领军者。”
启明创投合伙人陈侃博士表示:“疼痛治疗领域临床需求不断增加,市场潜力巨大,随着行业对疼痛的认知加深和技术研发的突破,疼痛药物的研发正在迎来发展期。李国春博士带领的熙源安健团队,兼具全球化视野和丰富的产业经验,对国内外行业技术发展有着准确的判断和深刻的洞察。启明创投坚定地看好熙源安健团队在疼痛治疗领域的发展潜力,并将长期支持熙源安健的发展。”
博远资本执行董事郭嘉聪博士表示:“疼痛治疗领域仍存在着大量的未经满足的临床需求,管理好病人的疼痛问题兼具临床、商业和巨大的社会价值。博远一直关注疼痛领域,在神络医疗等疼痛相关的创新医疗器械企业都有布局。博远资本十分认可熙源安健管理团队优秀的战略眼光和执行力。我们期待在产业合作、上下游资源整合等方面为公司提供有力的支持,陪伴着熙源安健成为国际领先的疼痛治疗领域的创新药物研发企业。”
健壹资本表示:“寻找未满足临床需求的创新细分领域是我们一贯的投资理念。疼痛是一种临床上常见但又极其复杂的疾病,随着对疼痛信号传导通路的深入研究,发现了不少可成药靶点,将这些新靶点尽快推向临床应用,成为创新药公司发展的新契机。熙源安健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专注于疼痛创新药研发的公司,拥有丰富的产品管线和资历深厚的创始团队。健壹资本有幸参加了本轮天使轮投资,希望为公司的发展成长贡献力量。
0329
3月28日消息,日前,VR数字孪生云服务商众趣科技宣布完成超亿元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SIG海纳亚洲等投资方领投,老股东华映资本追投。公司计划将本轮资金投入到市场拓展及产品研发中,持续通过AI+AR/VR的尖端技术为全领域行业提供空间数字化赋能,引领3D空间数字化的“元宇宙”时代。
此前,众趣科技曾于2016年1月完成德联资本领投的天使轮融资;2017年5月完成英诺天使基金和广联达的Pre-A轮融资;2017年12月完成华映资本的A轮融资;2019年1月完成由奥比中光和华本联合基金的A+轮融资。
众趣科技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基于AI三维机器视觉和SaaS云服务技术的国家高新科技型企业。创立8年来,始终专注于空间3D数字化研发和互联网服务,华宇平台登陆致力于把三维物理空间“克隆”到互联网上,构建下一代3D互联网——元宇宙的数字基建。
众趣科技创始人兼CEO高翔博士表示:“元宇宙的基础设施应该是基于物理地球的数字孪生克隆体,只有基于真实去构筑虚拟,才能让用户体验到高度的沉浸感。可以说,数字化空间是元宇宙构建的最底层基石。”
作为元宇宙基础设施建设者,华宇开户众趣科技拥有一支专业的研发队伍。团队成员由海内外一流院校硕博组建而成,核心研发成员来自华为、联想、阿里巴巴等知名企业。在针对空间数字化技术的软硬件研发上,凭借自主研发的数字孪生AI3D视觉算法与互联网三维渲染技术,可以低成本、高效率地快速完成空间实景三维数字化,并通过互联网实现VR应用。
关于本轮投资逻辑,SIG海纳亚洲吕楠表示:“从物理资产的数字化到空间数字资产的管理,是企业不断提升其核心数据资产管理能力的必经之路,众趣科技作为空间数字资产管理领域的领军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及市场覆盖率一直稳居中国前列。在空间数字化这个全新的赛道上,众趣科技多年来一直踏实研发核心技术、算法和产品,构筑行业壁垒。相信秉持初心的众趣科技,在中国乃至海外的各行各业空间数字化领域都能创造更多的价值。
0329
3月28日消息,国内零信任厂商易安联宣布已于近期完成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元禾重元领投,美亚基金和老股东朗玛峰创投跟投,密码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本轮融资易安联将重点投向零信任产品协议标准化,建设零信任SASE平台,加速零信任安全业务全国市场覆盖。
目前,易安联已构建了基于零信任安全的完整产品体系,华宇平台登陆先后发布了数款零信任产品。2017年推出EnCASB(零信任访问平台),从教育科研、电力领域开始商业实践;2019年推出EnSDP(零信任防护平台)并实现商用,构建了端到端的组织应用安全访问新模式;2021年易安联又重磅推出EnBOX(零信任安全工作空间),助力研发型企业及在数据采集、存储、安全与隐私保护等领域有特殊需求的用户,打造集终端管理、数据防控、数据交互安全于一体的安全办公新模式。经过落地实践,易安联零信任系列产品已在教育、核电、电信运营商、智能制造等领域取得了优异成绩。
易安联零信任安全产品体系
本轮领投方元禾重元合伙人李炜琦表示,“在推进数字中国建设进程中,无论是发展数字经济,还是建设数字政府、智慧城市,最为关键的一环就是夯实数据安全建设。作为元禾重元非常看好的创新型安全企业,我们相信易安联凭借其在零信任架构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和高竞争力的产品,会大大助力政府、企业等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转型过程。”
本轮跟投方美亚基金投资副总裁张培全表示,“随着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应用,未知风险带来安全敞口,外部攻击面不断扩大,数据安全防御能力亟待提升。零信任作为新一代的网络安全架构理念,紧密贴合未来网络安全发展需求。美亚强烈看好易安联在零信任领域深厚的技术积累和领先市场优势。”
易安联多轮投资方朗玛峰创投合伙人惠超表示,“网络安全正在从由碎片化向平台化发展,易安联2017年从SWG、CASB等技术点入手,是国内首批布局零信任架构研究的创新型公司,目前已经掌握了零信任领域超过95%的技术点。在传统网络安全产品零信任化、华宇开户零信任产品的标准化与协议化、零信任产品的云化等方面已经开展了较多前瞻性研究。朗玛峰创投持续加码易安联,也正是看好公司在零信任SASE平台的超前布局和丰富的客户侧的场景实践经验。”
易安联CEO杨正权表示,“基于零信任理念的网络安全产品及解决方案,本质是解决客体到主体的访问控制问题,身份、环境、权限都是访问控制的‘变量’,易安联零信任安全系列产品,已实现基于ABAC/PBAC的动态访问控制这一零信任核心技术要求,在性能和灵活性上,均已达到实际商用要求。”
根据Verified Market Research研究,全球云安全市场规模到2027年预计达到376.9亿美元。工信部在《网络安全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中进一步强调了攻克零信任核心技术的重要性,并要求电信等重点行业的网络安全投入占信息化投入比例不低于10%。易安联顺应国家规划及产业发展趋势,聚焦零信任安全,加大研发投入(年研发投入强度高达50%以上),与国内著名高校组建零信任联合实验室,着力攻克运营商云和公有云中分布式部署以及和云平台的集成,近期有望实现国内领先的标准化和自动化部署,并提供标准型SASE访问平台。
同时,易安联注重软实力的打造,核心产品进入信创目录并与鲲鹏、飞腾、统信等适配,积极参与零信任标准建设,参与信通院“数字政府建设赋能计划”,获得江苏省专精特新小巨人及省级现代服务业领军企业认定,取得省市多个研发平台的认定,并在核电信息技术领域、IDC零信任领域等多个行业组织取得好评。
0329
2022年3月,历史上极不普通的一个月。
钢铁枪炮在黑海以北轰鸣,那位在网传照片里总是骑着头熊的人,约莫不会想到,自己的特殊军事行动竟会持续一个月。
中国北方阳春大雪,南方则刚刚经历一场大暴雨,模糊的雨幕下,人们站在MU5735的残骸旁潸然泪下。
疲于疫情两年后,人们开始在家里检测,用上了特效药,更多城市的封控区在变小,香港小声谈起了抗疫的“最小代价”。
钱的流转也仿佛失了方向。等了一整年,美国终于提高利率,紧缩预期。中国的三驾马车,出口因为全球供应链动荡而经历过一波辉煌,消费的动力则仍在修补。
股市的悲观情绪蔓延,楼市却躁动难耐,一左一右,华宇平台登陆两个市场牵动了无数人的心。
其实经过历史上众多的天灾人祸,很多中国人早已养成了一种处变不惊的心态。但面对当前国内外各种的不确定性,所有阶层还是陷入一种诡异不清的焦虑感当中。
叱咤风云的富豪,纷纷消失在聚光灯背后。
诸多伪豪车的车主下海开起了网约车,车载蓝牙里的贝多芬是中产阶级最后的尊严。
挤过高考独木桥,踏着万千人的头颅登顶北大清华的毕业生,正在隐秘而迅速地占领一座又一座十八线县城。
财富、地位、学历,往日的神话纷纷破灭,崭新的浪潮方兴未艾。
01
富人们的尽头,现在也许是成为普通人。
2022年的腊八节,马云出现在海南五指山一所乡村小学,畅好中心学校。
他身穿墨绿色短袖T恤,跟幕布上的100名乡村教师亲切交流,看起来精神饱满。
这一切都是如此的稀松平常,似乎马云就是那第一百零一位乡村教师。
每年的腊八见面,已成习惯。
阿里的内网上出现一篇帖子——《腊八节和老师们有个约定 马老师来赴约了》。
不过,阿里2021年8月发布的季度财报中,马云的名字历史上第一次消失了。
湖畔大学被改名,不再招生。
阿里收到史上最大罚单后,马云就很少出现在公开场合。
也许很多人都忘了,那个在聚光灯下风轻云淡的马云。
20年前,37岁的马云第一次来到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时候,华宇开户阿里巴巴还没有淘宝,功守道大师的头脑里也还没有支付宝。
在当时的中国,甚至杭州都没多少人认识一个叫马云的企业家。
张朝阳才是那个时代的主角。1997年7月,他登上了《亚洲周刊》的封面人物。五个多月后的千禧年元旦,他在岳麓书院发表演讲,湖南卫视全程直播。
但时间来到2017年,53岁的张朝阳再怎么用力,也遮挡不住英雄迟暮的尴尬。马云才是达沃斯论坛上的“明星企业家”,私人晚宴上名流汇聚。
同一年,马云赴美跟即将上任的特朗普交谈,承诺在美国创造百万就业。不久后,马云参演的《攻守道》上映,他在里面单挑7位高手,好好圆了一次武侠梦。
可一切的转变,又来得令人意外。
2020年秋,外滩风云后,媒体们不再能从微博上得到马云的动向,只能时不时发问:马云,去哪了?
在仅有的露面中,马云关心教育与农业,像是海子笔下的“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
而根据友人的描述,马云干的第三件事是,画画。
在他没有露面的日子里,B站上的年轻人给他贴上资本家的标签。
胡润富豪榜显示,过去一年,马云的身家缩水了33%。
马云曾说过,他对云计算啥的技术都不太懂,也没什么兴趣,但是凭着好奇的心态,就总觉得可以搞。对于踢足球,马云或许也是同样的心态。2014年6月5日,阿里注资12亿,广州足球队改名为恒大淘宝足球队。
七年后,马老师和许老板都成了普通人。
恒大债务危机后,许老板把最后一块值钱的肥肉也处理掉了,恒大物业账上134亿存款已经被银行强制执行。
许老板最后的孤注一掷,是大干三个月誓要量产的恒驰5新能源汽车。
弹指一挥间,一个卖房子的富豪,走到了豪赌造车的局面。希望许老板在会上宣布完雄心壮志之后的略显尴尬的笑容,不是对自己命运的和解。
喧嚣之外,这边厢“野蛮人”姚振华几年未见,花光了几百亿,还成了法院公告里“下落不明”的被告。
那边厢刚宣布7折“血本甩卖”房产还债的潘石屹,突然一天连吃15张罚单,总共1.15亿元……
地产、金融、互联网,时代风口上的富人们,纷纷寻找着让自己双脚能够踩实的土壤,跟劳动大众站在一起。
马云的微博认证依旧是乡村教师代言人。似乎只有身处教师队伍,他才能有难得的轻松。
超级富豪们的尽头,或许就是回归普通人。
02
中产阶级的尽头,是网约车的司机。
对这样的一群人,社会地位是根本的生命线。饭可以随便吃,但人不能随便约,圈子不能胡来。
不过,最近这个熟悉的自然秩序已然崩塌。
如今你在打车软件上随意碰到的网约车司机,奔驰,宝马,特斯拉等车主比比皆是,犹如过江之鲫。
买得起这些车的中产们,按理说不差这十几二十块钱,也不是特别愿意开放自己的隐私空间。
但,他们真的出来营业了。
当小镇青年纷纷成为系统中的骑手,努力晋升为城市居民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在城市里下沉。
他们开着自家的靓车,在穿梭的车流中缓缓靠近你,摇下车窗,等待着你上车,来换取一笔微不足道的服务费。
你后排落座,一股五星级酒店大堂的香水味道扑鼻而来,耳边回荡着自己常听的西方经典金曲,过了下个高速路口,车里甚至传出了悠扬的小提琴声。
曾经的互联网大厂高管,曾经梦想公司上市后买下上海大平层的营销总监,曾经的热门板块房地产销售主管,曾经的游戏开发项目负责人……
人生轨迹各不相同的社会精英,关心国家大事,操心儿女教育,见证财富神话,目睹动荡低潮,最后都有可能开起了网约车,靠着香薰和乐曲维持着微弱的与众不同。
新冠带走了一些普通人的生命,也把大批中小企业逼到了困境。有人绝境逢生,有人就此告别商业梦想,转身为助力他人的梦想添砖加瓦。
中产网约车司机们,学不来那位下周回国的男人,深谙美国资本规则,用ppt换美元。
他们也吃不得7x24小时的“日不落”直播的苦,尽管造过手机的老罗,正在靠卖货努力还债。
击溃心理防线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加不起的油价。俄乌大战,美联储加息,那些遥远世界的大事,其实就近在咫尺。
他们别无选择,放下身上的浮华,告别过往的荣耀,开车、接客、穿越一个个街道的拐角。
同样都是转动方向盘,如今美国卡车司机已经是一份年薪50万美元的职业。
都是“司机”,咋差别就这么大呢?
03
北大清华毕业生的尽头,是十八线小县城。
就在富豪们排着队走下神坛,中产们开着伪豪车接客的时候,考上名牌大学的中国骄子们,纷纷上山下乡。
跟几十年前不同,这一次他们脸上的迷惘多于喜悦,带去的是科学技术而不是镰刀锄头。
安徽F县,最近面向部分高校引进教育人才50名,结果初审通过人员名单有257名!竞争比5:1。
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这批人中的学历含量之高,硕士研究生高达180人,本科生仅有77个,硕士研究生浓度高达70%。
北师大、中科大、中南大学、东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哪一个不是赫赫有名的重点高校。
安徽F县不是个例。
前阵子广东山区的某十八县,引进82位人才(国内外双一流硕博学士),没想到却收到了足足800多份申请。
为了一个十八线县城的编制,这些来自哈佛大学、清华大学、利兹大学、中科院、中山大学、华中科大等海内外最顶尖院校的博士生们已经争破了头。
95后、00后,Z一代,在城市化和数字化的襁褓中诞生。
这一代人,虽然同样寒窗苦读十余年,但走过的路和看过的风景比父辈们都多得多,视野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
但本应走向全球化的他们,如今却纷纷选择下沉到农村。
名校生的尽头,已经不是二三线城市的街道办,而是十八线县城。
未来,为大专领导端茶倒水,在养猪场看母猪产子,站在卷烟厂流水线盯机器,将会是一部分95后、00后的生活图景。
无论你过去在五道口多么呼风唤雨,也无论你之前在五角场多么踌躇满志,如今,你必须习惯于开着小摩托穿梭于邻里乡间。
脚上的泥巴湿了又干,饭桌上没有茅台,只有一杯茶叶沉底的新茶,田间地头一览无余,没有什么多余的墙,在遮挡未来。
伴随着年轻一代的学历膨胀,是越来越晚的退休年龄,越来越高的房产价格,越来越式微的行业红利。
僧多粥少,下乡仿佛有了合理的解释。
时代,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04
潮汐的力量,决定了浪花的形状。
财富激荡,永远都不只是几串数字,而是一代人的际遇。
有人在旧世界里抱着酒瓶昏昏欲睡,有人则已经看见了新世界的朝阳冉冉升起。
当下的美国年轻人们,正进入网上聊天室发出自己的疑问:我该继续读书还是辍学去研究一个去中心化的未来?
中国的10后们则在弹幕网站里,对着摄像头讲述英国的历史、赛车的技巧、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的底层逻辑。
长路漫漫,绝非坦途。
中国经济爆发的四十余年间,体制的改革、市场的开放、科技的跃迁、产业的迭代同时出现,乡镇企业、外贸企业、煤炭企业、互联网企业、房地产企业、金融服务企业,每一次都有顶尖的企业家轮番创造自己的传奇。
每一天上演的阶层变换,充满着对财富神话的幻想,也到处可见只有中国人才懂的叙事逻辑。
如潮如汐,历史总在不同的阶段循环往复。
这就是复杂的中国。
0329
年轻人总是热血而健忘。这厢90后创业潮刚刚过去,那头00后已然冲上了创业最前线。
2003年出生的剧本杀店主陈静静认为,“我们这一代人,骨子里是不爱打工的,都想自己创业赚钱”。
只是这一次,开发个APP不再是创业入门款,00后的创业大方向是“开个店”:奶茶店、剧本杀、古着店……90后的关键词若是互联网,00后则喜提“新消费”。
然而创业并非避风港。00后目前年纪最大的才22岁,毕业不过一两年,不少00后不仅大胆创了业,而且已经走完了全程——关门大吉,背负债务。
19岁那年,读大四的郑辅君觉得“打工没前途”,选择开奶茶店。他搞定了爸妈做“投资”10万,又在网贷平台借了5万,仅仅筹备一个多月就开了业。
然而开业一周以后,他发现客流稀疏,全靠朋友捧场,找了第三方做平台推广,几千块花出去也没有任何回音。到最后开门的每天都在亏钱,新一轮的房租、员工薪水、货品支出,又在等着他继续输血。仅仅一年后,郑辅军从大学毕了业,也关闭了奶茶店,负债30万。
创业的问题不止负债。一些00后将创业看得很简单,甚至只是为了躲开想象中领导的PUA,然而等到真的开店了,他们才发现,自己要面对的问题可能更麻烦:招不到员工怎么办?员工不服管怎么办?房租太高怎么办……种种麻烦,比单纯做员工更让他们头大。
创业远看是浪漫的玫瑰色,近看却是骇人的猪肝红。
字母榜与4位毕业后创业的00后聊了聊创业现实与残酷的一面,华宇开户他们已经为创业背负几万到几十万不等的债务,有的已经关店,有的还在苦苦坚持。以下是他们的故事。
(文中孙小美、隋文鑫、陈静静、郑辅君均为化名)
A
半年烧完父母60万元,以后还是想创业
孙小美,女,22岁,美业
我是安徽人,2020年大学毕业,本来想着去韩国留学,结果疫情爆发,留学黄了,就找爸妈拿了60万元创业。
看很多博主说美业是大趋势,开店如何开店,我就心动了。克丽缇娜等大品牌加盟费要几十万,我嫌太贵,就自己创立新品牌,由于什么也不懂,一开始就花了8万元,在某个机构学习日式皮肤店管理体系,当时听机构里的老师拍着胸脯保证,“跟着我们做,保准你能赚钱”。
没想到,自己创业之后,踩了无数坑。
刚创业时,我心高气傲,想做高端店铺,在上海郊区租了一个150多平的商铺,一个月房租1万多,店里的马桶、洗脸池、洗护产品统统都要名牌。请设计师不但开销大,原材料、设备还比市场价多花了几万块。
前两个月,新店完全没有生意,每个月亏损5万块。后来做了一些线上推广,客流才慢慢变多,但每个月固定的房租和员工开支还是太高了,依然没有达到盈亏平衡点,我算了笔账,如果想要赚钱,那我每天必须要达到5000元的营业额,也就是50个客人,现在每天平均10个客人左右,还是差太远了。
除了账面亏损,员工流失对我来说才是最致命的问题,这也是导致我直接闭店的原因。
店里有4个员工,其中两个是30多岁的上海本地人。她们从事美业时间比我长,年纪比我大,根本不听我的话。
有一次客人要办卡,我全程跟客人做了面部诊断,这个员工只是负责了护理,按理说这个客人不算她的,但后来还要跟我争提成。再比如,我给员工划分清洁区域时,她们也会争吵谁多谁少,说我不公平。我怀疑这些人在故意搞事。
去年6月,这两个本地人跟另一个从创业开始就跟着我的老员工,同时提出离职。当时我真是很崩溃,一时间根本招不到合适的人,没有员工怎么开工?雪上加霜的是,眼下又要交下半年的房租,需要20多万块,我上哪去凑这么多钱?
我父母也是经商的,早年来上海打拼,在这里买房扎根,这60万元他们拿得不容易,都能在老家再买个房子了。我现在是焦虑又自责。
虽然开店亏了60万,但也从中学到不少经验。目前准备在这个行业继续扎根,提升自己。如果以后有机会的话,还想创业。
B
为了避免毕业即失业,大二就创业,结果负债20万元
隋文鑫,男,19岁,古着店
我是哈尔滨人,现在在沈阳读大二,我是专科生,专业学的是环境艺术设计。这个专业出了名难就业,为了四年后大学毕业不失业,未雨绸缪,我就打算自己先在沈阳开个古着店。
去年10月,我开始准备,首先是选址,当时综合比较下来,如果是商圈,一年租金就要几十万,小区的房租最便宜,80多平的店铺一年下来才3万块,我一听价格还算合适就签了合同,但小区也有一个问题,是很难吸引客流,人们逛街也不会去小区,听起来就不是很正规,但没办法,谁让我预算不够呢。
选址不好,我创业时还犯了另一个错误,那就是时机不巧,当时沈阳也有疫情,但不严重,我就盲目乐观地预估了未来,其他人都能在这个时间创业成功,那为什么不能是我?
现实还是给我沉重一击。虽然是小本生意,进货卖货会计什么都自己来,不雇员工,但古着进货成本很高,我在海外进货,本身境外运费就很贵,加上衣服每个月大概要花2-3万。
创业4个月,我在这个店的投入就已经超过20万,大部分的钱是我爸妈给的,自从开了店,我就开始节衣缩食,过去还会穿几千的Nike,现在都变成了几十块的回力。
古着跟一般的衣服不一样,一款只有一件,便宜的几百元,一般的价格都要几千,普通大学生消费不起,我必须去做白领的生意。
一开始是朋友捧场买点衣服,为招揽生意,我和女朋友在抖音直播。她是我大学同学,陪伴我一起创业。我们每天连续直播好几个小时,喉咙疼、腰酸背痛都是小事,重要的是有没有订单,直播间观看量从几百到几千,破万那一刻是我和女友最激动的时刻。
我去年11月、12月的生意还算不错,抖音的客流上来了,最好的一个月卖出2万销售额,虽然覆盖不了成本,但我很清楚,这个数字,我一个专科生如果出去打工是很难赚到的。
但从今年开始,沈阳疫情越来越严重,来实体店的人也越来越少。到后面基本已经没有客人了,店铺彻底成了堆货仓库,我决定把店先关了,线下生意暂时不做,现在只能靠着线上几个单子勉强度日。
赚钱是不可能赚的,能保证不亏就不错。直播我也在继续做,感觉销量大不如以前,我甚至想过把店关了,但一想想大洋彼岸还有3万多的货就肉痛,定金已经付了,关店的话损失更大,只能挺着。
反正现在如果给我20万块,我一定不会选择古着店创业。
C
员工背后说我坏话,被我发现却说“已经够给你面子了”
陈静静,女,19岁,剧本杀
去年3月,大二开学之后,被朋友拉着玩了一次剧本杀,据我观察,重庆剧本杀门店还蛮少的,闺蜜也很热爱这个行业,于是我俩决定共同创业,投资五五开,还写了一份策划书,说服双方父母共同出资20多万元,在学校附近开了家剧本杀店。
100多平的店铺,一个月租金就是1万块。为了节省开支,我找了几位学美术的同学来设计装修。买剧本也很贵,好的本子都要几千甚至上万,而且每个月都要买新本,剧本属于一次性消费,如果不经常更新的话,那些老顾客就流失掉了。
员工大多是兼职,由于开本的时间不固定,都是谁有空就来,所以没有底薪,只拿10%提成。
人力资源问题一直是我比较头疼的,我年纪比员工小,他们一直不把我当成老板,服从性很差。某天,我听到几个DM在一个房间说我坏话,“XX真把自己当个人物,工作到晚上两点钟还不给加班费”、“XX什么都不懂,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做生意”……我听得火冒三丈,直接进去跟他们理论,得到的回应居然是“已经够给我面子了”。
这些问题我都忍了,只要生意好就行,我的店开业以来客人还蛮多,不像其他小店铺还要犯愁客流问题。开业初期几个月,尤其是五一小长假,店里爆满,最忙的时候几个DM轮轴转。
但旺季之后紧跟着就是淡季,小长假结束后,老顾客因为没钱了不出来玩,只有周末生意会多一些,那段时间我整夜睡不着觉,毕竟房租还得交,而且我们还没盈利。
当初我们乐观预计半年之内回本,然而现实并不如意。去年8月,我和闺蜜算了一笔账,发现回本依然遥远。我们马上就大三了,我还打算考研去上海外国语大学,闺蜜也有她自己的规划,没有太多精力和时间去经营店铺,现在疫情又严重了,谁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本?
如今剧本杀市场越来越饱和,而且我听说将有一波收购,估计会有大连锁品牌出现,我们这种小品牌更是很难出头,于是产生了关店的想法。
关店意味着大几万的钱直接打水漂。我跟我妈坦白,她倒是很支持我闭店,她看到我这段时间因为创业,身体出了很多小毛病,心疼我,早就劝我别干了。
关店的那天晚上,我和闺蜜两个人喝酒到凌晨,醉到不省人事。的确舍不得放弃,但迫于现实,关店是当时最理性的选择。
D
永远忘不了在门前贴上“本店转租”的那一天
郑辅君,男,21岁,奶茶店
刚毕业的我,还是低估了社会的残酷性。
大四的我算是个文艺青年,理想中的生活是,“开个奶茶店,岁月静好”,现在看来只实现了前一句。
当时觉得“打工没有前途”,毕业以后身边朋友撺掇我开奶茶店,头脑一热,我决定在广东老家省会开店。前年11月,在商圈租了一个小店面,一个月租金3000元,自己上网看了一些运营教程,装修选时下的网红风,雇装修团队,又跟着某个机构买了设备材料、店牌、餐椅等,前后花了大几万。
我自己之前有点存款,朝爸妈借了10万,后面又在网贷平台上借了5万,华宇平台登陆都投在了奶茶店。我还招了2名员工,都是跟我年龄差不多大,平时就是兄弟互称,我跟他们的关系很好,按照每月2500元的工资算,每月员工薪水+房租支出也将近一万。
筹备了一个多月就仓促开张了。开业第一天,我还请朋友们过来打卡,免费请他们喝奶茶,顺便帮我发朋友圈做个宣传,朋友们笑称我是大老板,祝我暴富发大财。
前面几天还有朋友过来捧场,一周以后,基本上就没人了。我这是小品牌,就算客单价足够低,周围还有蜜雪冰城、茶百道等知名连锁品牌,线下我根本竞争不过。
为了提高曝光,我转战线上,在美团、大众点评上花钱做推广,还花几千块钱找第三方服务商设计广告,效果我并不满意,我找平台投诉过,但对方以服务已提供为借口拒不道歉,毕竟已经给你曝光,客人去不去又是另一回事,也算是创业的教训吧。
我们的奶茶一杯就10-20元左右,更多还是学生会光顾我的店,平时周末人会多一些,但后来随着老家疫情严重,先是建议核酸,后来变成强制核酸,甚至还要居家隔离,店也越来越冷清,有个员工后面干脆不来了。
虽然订单越来越少,但房租、员工工资、材料等支出一样不少,都在等着我去解决。每天店面只要开张就是亏损,长期焦虑和压力,导致我身体也出现一点问题,脸上冒痘,口腔溃疡,舌头还烂了几处。
最无望的,还是疫情不知道什么时候结束,小店经不起拖,我实在不愿操心了,最后,去年与我爸妈商量决定割肉闭店,将员工辞退。
创业大半年投资的接近30万就这么没了,我永远忘不了在门前贴上“本店转租”的那天,又是难过,又是解脱,说不清心里是什么滋味。
0329
“我们这些年实现了换道超车。”
3月26日,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在第八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表示,“原来大家担心,我们的内燃机等技术跟国际上的差距还有多大。但是我一直主张,我们要寻找机会能够换道超车,新能源汽车发展就是典型的换道超车。”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更是提出,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加入,中国燃油车市场竞争会更激烈。未来3-5年,会有80%的中国品牌关停并转。
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突破,华宇平台登陆产销同比增长160%以上,销量达到了352万辆。但同样需要重视的是,欧美国家也在奋起直追。去年,美国的新能源汽车出现了翻倍式增长,销量达到67万辆;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了233.8万辆,同比增长66%。但欧洲的新能源车市场渗透率已经达到16.5%,高于中国的13.4%。
2022年,这样的格局对于汽车行业来说,绝对是一场硬仗。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300余位嘉宾代表,参与讨论下一阶段产业发展方向。而从他们的演讲和讨论结果来看,今年会有三个问题尤为突出:缺芯片、缺电池、碳排放。
一、国产芯在崛起
就在几天前,梅赛德斯-奔驰宣布,当配备Drive Pilot的奔驰汽车驾驶者,打开车辆的高级驾驶员辅助系统后,他们对于汽车的运行将承担法律责任。
这一则新闻背后,体现了两个层面的信息:华宇开户一是奔驰所搭载的高级别自动驾驶技术,已经做到了现阶段业内顶尖的水平。二是在法律法规的配套上,德国的“一路绿灯”让奔驰跑在了行业最前端。这对于以“智能化”见长的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来说,危机感倍增。
“智能汽车正在颠覆功能汽车。我国汽车产业换道先行,取得了某些先发效应,为我国由汽车大国转向汽车强国提供了机会。但机会窗口期不会太长。”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如是说道。
同时他也提出了趋势性判断——汽车产业发展仍需高度重视汽车价值链、供应链重构的机会。“汽车强国的底层是零部件强国。未来汽车对传统汽车的颠覆性,使传统零部件体系的50%以上面临重构。”
而智能汽车,最关键的零部件还是芯片。
“现在,车内的芯片特别多,从网关、车身控制、自动驾驶、座舱、动力等,智能汽车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芯片,大概有几百颗甚至达到上千颗芯片。”黑芝麻智能创始人兼CEO单记章说道。
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则对于当下智能汽车的芯片供应问题表示担忧,一台智能电动汽车大概2万多个零部件,其中芯片大概有1700颗。2021年时业界认为,芯片短缺问题会在2022年下半年得到缓解,但是现在看,2022年上半年这一情况不仅没有缓解,还在恶化。
苗圩也提到‘缺芯少魂’问题——“我们车规级的芯片、操作系统,都是我们的短板弱项,缺芯少魂,车规级的更是如此。过去汽车厂基本不管这些事,基本上都交给了一级配套商来干这个事。国外已经开始有汽车厂向台积电去投资,要产能,我们的汽车厂只会在那儿叫唤。”
实际上,车企对国产芯片的投资布局正在加速。比如在宣布造车后的小米,对车规级芯片赛道频繁出手,已在该领域投资了黑芝麻智能、旗芯微半导体等公司。还有,理想汽车最近也投资成立了一家半导体公司,理想汽车与三安半导体设立合资公司,前者持股比例70%。
在智能汽车中有两个能够直接影响产品竞争力的芯片——电机控制芯片、自动驾驶中央计算芯片。前者决定了电动车的能耗、续航、加速等等核心参数,后者决定了智能车的自动驾驶的硬件天花板的高度。但现在业内出现了“双英格局”,即德国的英飞凌在电机控制芯片有着统治地位,美国的英伟达在自动加芯片上拿走了大量中国车企的订单。
对于车企来说,选择国际供应商在短期内或许是快速提升竞争力的最佳选择。但从长期来看,国产供应链的安全才是安身立命之本。正如陈清泰所言,要赢得这场汽车革命,必须超常规的重视电动化、网络化、智能化这三条供应链的建设——目标是做到在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可控。
目前距离国产大算力车规芯片的量产,仍需突破几项关键技术。单记章表示,如在芯片技术方面,需要先进封装技术、自主IP技术;高算力芯片系统架构需要突破,并具备高安全工具链、高安全操作系统及信息安全;车规认证方面,功能安全流程、功能安全产品认证、车规可靠性认证、ASPICE软件认证等一系列核心技术需要逐一攻破。
不难看出,实现大算力车规芯片量产是一个艰辛的过程,需经过必要的阶段和投入。以华山系列自动驾驶芯片为例,从完成产品定义开始,流片,封测,车规认证和算法工具链ready,功能安全认证到最终客户验证、量产上车,经历了超过3年的时间。
华山二号A1000 Pro去年7月流片成功,单颗算力达106-196TOPS
“2022年将是国产大算力车规芯片的量产年。”
单记章透露,黑芝麻智能已经形成了L1到L3级别完整的解决方案,并正在不断扩大合作伙伴的规模,已与近70家合作伙伴开展合作。华山二号A1000系列芯片计划于今年开始量产上车,将成为国内可量产的算力最大、性能最强的自动驾驶芯片。
可见,当下的车企和芯片公司,都是在和窗口期在赛跑。
二、国产电池待起飞
国产电池厂商们,同样也在追赶研发周期。
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在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中透露——麒麟电池,是宁德时代的第三代CTP技术的电池。麒麟电池系统重量、能量密度及体积能量密度继续引领行业最高水平。在相同的化学体系、同等电池包尺寸下,麒麟电池包的电量,相比(特斯拉的)4680系统可以提升13%。
前段时间,刚获得“蔚小理”联手投资的欣旺达,也透露了最新的电池技术。欣旺达副总裁张耀在现场也表示,欣旺达今年年底量产的BEV超级快充电池续航里程可达到700公里,充电10分钟续航可达到400公里,不限快充次数,做到不起火无热蔓延。
此外,卫蓝新能源首席科学家、创始人李泓也透露,公司正在与蔚来汽车合作,计划基于ET7车型,推出单次充电续航1000公里的混合固液电解质电池,电池包达到150度电,能量密度为360Wh/kg,预计在今年底或明年上半年开始量产。
但研发归研发,量产又是另一个深渊巨坑。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认为,近年来,动力电池行业如果用两个关键词来形容,一个是“扩”,疯狂的扩产;第二个是“涨”,疯狂的涨价。
“扩”,基于终端市场需求的高歌猛进,国内诸如宁德时代、比亚迪、中航锂电、蜂巢能源、国轩高科等多家锂电池企业积极布产,“我国电池产能预计在2023年达至1.5TWh,2025年达到3TWh,可乐观估计至2025年国内电池年需求量/年出货量约在1.2TWh,届时大概率会出现周期性的产能过剩。”
“涨”,是针对此轮碳酸锂价格高增的现状,而原因主要源于去年以来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飞速增长,在电池和材料领域产生了递进式需求放大效应,整体与2016~2018年的锂资源价格上涨原因基本相同,但相较于前一轮波动,此轮叠加疫情影响,价格波动幅度更大一些。
但电池涨价背后是供需关系不平衡的一个问题凸显。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在论坛上提出,“碳酸锂,我们自己的储备在全球的占比和我们使用的占比都差了数倍。这两天都在涨价,因为碳酸锂的成本可能就3万至5万元,不应该那么贵,是暴利。”
对此,欧阳明高院士分析指出,供给端产能释放延迟也是造成碳酸锂价格上涨的原因:典型矿石生产的碳酸锂产能释放周期需要3-5年,卤水提锂产能的释放周期则为6-8年。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则建议,全面梳理碳酸锂资源布局和产能,增加国内开采量和国外进口量,维护市场供需,稳定价格预期,促进行业健康安全发展。
最后,欧阳明高院士对当下备受关注的动力电池的原材料价格涨势,做出了最新的判断——“预计锂资源供需平衡有望在2-3年后恢复正常。”
三、低碳任重道远
原材料的供应我们等得起,但气候变暖等不起了。
“一个礼拜前,多名气象学的专家观测到南极北极地区都出现了极端的高温天气,部分气温超出往年同期水平三四十摄氏度。这有偶然因素,但不可否认了是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正在加剧。”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夕勇在论坛上表示,汽车、交通和能源三大体系相互关联、相互约束,对“3060”目标(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实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道路交通领域占全社会碳排放总量的10%左右。”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表示,新能源汽车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路径。一辆普通燃油车每公里行驶里程平均碳排放量为241.9克,而一辆纯电动汽车仅为146.5克,碳排放减少约40%,据公安部数据显示,截止2021年底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784万辆,以一辆车每年行驶2万公里计算,一年可减少1500万吨碳排放量。
对于电动车而言,碳排放最关键的一环节就在于电力的生产。我国一直是火力发电为主,但最近两年能源结构正在迅速发生变化。国家能源局监管总监黄学农表示:“我们煤电的装机实际上前年开始已经跌到50%以下了,现在煤电装机比重是46%。”
黄学农认为,当下的能源电力结构调整成效显著。截至2020年底,我国非化石能源发展迈上新台阶,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的突破了10亿千瓦,新能源发电量突破了1万亿度,水电、风电、光伏的装机都超过了3亿千瓦。
对于车企来说,碳减排同样也是他们肩上的责任。
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提出,通过智能化的算法方案,让增程式电动车在核心区采用完全纯电动行驶。不允许增程器启动,从而在所有大城市核心的城市区域之内真正实现百分之百的零排放。“这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我们在过去几个月测试也非常有效。”
根据他的预测,通过新一代的增程技术和全新智能化的运营方式,理想汽车非常有信心在城市里把碳排放从过去的降低76%而努力做到降低90%以上。
但同时他也提出长远预测:“如果展望2030年甚至更长远的2035年,我们认为中央式的电力能源,通过电网布置的,和分布式的液态能源,我们认为将长期并存。”中央式能源,也就是前面所说的,通过电网的传输把更多的煤电替代为绿电。而另外一方面,是解决分布式,最重要的就是氢能源。
但氢能源的发展,现阶段更依赖商用车的拉动。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商用车需要氢能源,氢能源更需要商用车。欧阳明高院士指出,商用车是当前汽车产业碳减排的重点和难点,有一个对比研究。比如说,欧盟的商用车的保有量在5%左右,但是它的碳排放量占了40%。这个现象在中国这样的大运输国家的表现更加突出。我们商用车的保有量实际上只有5%左右,但是碳排放占了整个产业的50%以上。
业内始终认为氢能源是一种昂贵的能源驱动方法,从制氢到补氢都是重金投入的大工程。但北汽张夕勇则认为,零碳低碳商用车的成本正在逐年下降,“一直到‘十四五’末燃料电池发动机成本有望降到一千瓦1500块钱,与大马力柴油机有可比性。”
当下,氢能源商用车像是撑起氢能源的一个支点。它的规模化上量直接助推运输结构的低碳化,直接拉动绿氢等清洁能源的发展,相关研究预测,2050年交通领域的绿氢需求量将接近四千万吨。然而,氢能源商用车在推动补氢站的建设后,又可以反过来促进氢能源乘用车的发展。
而对于低碳的话题,宝马还给出了另一个解题思路——回收。
“有很多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只有2%—3%的车辆部分可以实现循环再利用的,因此以循环经济实现我们的目标大有可为。”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乐表示,目前行业上大概25%-28%的材料是可以再循环利用的,宝马希望把这一比例提高到40%—50%,使用更多的循环材料。
但无论是那种技术路线,亦或是那种商业模式,最终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可持续发展。正如高乐所言,“我们的行业目前正在变得日益复杂,当讨论可持续出行方式的时候,我们看到没有哪一家企业能够独自使这场变革真正发生,因此需要我们的车企、能源企业,政府通力合作。”
写在最后
从这300余位嘉宾谈论的趋势来看,留给传统燃油车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欧阳明高院士预测:2022年传统燃油车销量将基本接近峰值,后续燃油车销量表现或出现快速下滑。而新能源汽车则进入快速增长期,预计2030年前后新能源车销量将与燃油车持平。
至于燃油车的未来命运,正如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说道,2021年传统燃油车市场现存85个品牌,其中34个品牌月销量千台以下、9个品牌消亡。未来3-5年将有80%的中国品牌关停并转。
下一辆车,你会买新能源汽车吗?
0329
外卖每送一单亏损超1元。
上周五晚间,美团披露2021年业绩后,周末公司就“委屈”地冲上了热搜。
王兴这么算,其实不客观。去年四季度美团外卖交易量39.106亿单,公司向商家收取餐饮外卖配送服务费142.55亿元,对外向骑手支付了183.06亿元,算下来平均每单亏1.04元。但是,公司开展这项业务,另外收取佣金、在线营销及其他服务费,合计118.72亿元。
整个餐饮外卖业务单季度经营利润17.36亿元,全年经营利润达到61.75亿元。营销服务收入增加、骑手的季节性补贴减少,该业务盈利能力不断提升。
在高层的不断点名下,美团不得不担起平台责任。王兴的财报后的电话会议上表示,将继续扶持商家,并照顾好外卖小哥。
现在的问题是,美团2021年已经实打实亏损了200多亿,如果继续降商家佣金、提骑手收入,新业务烧钱不断,会加剧这家互联网巨头的亏损吗?
01 一年亏损235亿元
3月25日晚间,美团(03690.HK)披露2021年度业绩公告。
去年第四季度,公司营业收入495.23亿元,同比增长30.6%,华宇平台登陆净利润-53.39亿元,亏损额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37.9%。
全年,美团营业收入1791.28亿元,增长56.0%,净利润-235.36亿元,而上年公司净利润为47.08亿元。
美团2019年9月港股上市,当年,公司经营亏损百亿,再加上投资公允价值变动、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开支及收购产生的无形资产摊销,净亏损接近1155亿元。此后两年,公司经营利润回正,也连续两年录得盈利。直到2021年,经营亏损231.27亿元,再怎么调整,也降不下亏损额,再次创造了历史。
在200亿元的业务亏损面前,美团去年因反垄断被罚34.42亿元,简直是毛毛雨。
所幸,公司去年用户增长数据较为亮眼。2021年底,美团交易用户数目6.905亿,较上年的5.106亿增长了35.2%,这一指标前两年的增速分别为12.5%和13.3%。
同期,公司活跃商家数目达到880万,同比增长29.2%,这一指标前两年的增速分别为7.1%和10.1%。活跃商家数据在2018年底为580万家,2019年、2020年均增加了40万家和60万家,去年增加了200万家。
拼多多在下沉市场快速崛起,给阿里巴巴(09988.HK)和京东(09618.HK)造成了压力,华宇开户也点醒了美团。于是,后三者加大烧钱扶持新业务的力度。
美团进入社区团购、即时电商等多条赛道,上线美团优选、美团闪购、美团买菜等新业务。
2021年投入销售及营销开支406.83亿元,较上年直接翻倍,用户增长提速的同时,也引发了巨额业务亏损。
对应到公司业务结构上,去年,餐饮外卖业务和到店、酒店及旅游业务两大板块,均实现规模高速增长和正向经营利润,亏损主要来自新业务及其他板块。
当然,即便新业务投入数百亿元,美团仍然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弹药库。
因为配售股份、发行可转债券及借款增加,公司截至2021年底的现金超过千亿元,其中现金和现金等价物及短期理财投资分别为325.13亿元和842.82亿元,另外还有百亿以上的受限制现金、长期理财投资等。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年底公司借款余额高达122.20亿元,较上年同期高出了5倍。财务成本3.32亿元,同比直接翻倍。
2021年,美团的公司战略从Food+Platform升级为零售+科技,公司表示:产品和服务将进一步拓展至更广泛的零售领域。
目前,美团APP已经将底部主菜单第二栏改为了【电商】,这个仅次于【美团】的入口,将给阿里巴巴、拼多多、京东的电商之战带来新故事。
下一场战火,还将烧向哪里?
02 外卖到底抽了多少佣?
美团2010年创立并从千团大战脱颖而出之后,2013年底正式推出美团外卖。
之后,外卖市场逐渐进入爆发期,行业规模从2016年的2313亿元到2020年的7154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5.1%。
战略重视+不断投入,美团外卖一骑绝尘,超越行业鼻祖饿了么,稳坐头把交椅。去年的数据显示,美团外卖市场份额超过67%,饿了么31%,其他所有外卖平台加起来不到2%。
近年,外卖因为疫情等原因进入高速增长期。2021年,美团外卖的用户和交易频次均创历史新高,单日订单峰值在2021年8月突破5000万,12月再创新高,整个第四季度的日均订单量达到了4250万。
去年,美团外卖GMV达到7021亿元,同比增长43.6%;该板块收入963.12亿元,同比增长45.3%,扣除527万骑手的酬劳681.83亿元,以及其他成本,经营利润为61.75亿元。
同期,公司餐饮外卖业务的经营利润率为6.4%,较上年同期的4.3%,提升2.1个百分点。盈利能力提升的原因为,公司餐饮外卖业务中的在线营销服务收入提升,以及骑手的季节性补贴减少。
527万骑手支撑起了万亿级的美团外卖帝国,但是,美团却一直想着降低骑手成本,外包都不够,去年甚至准备让骑手们转为个体户。
之前,被压榨的不止有骑手,还包括入驻美团平台的商家。去年,美团外卖7021亿GMV、963.12亿元收入,算下来整体抽佣率达到了13.7%。
但在餐饮企业角度,外卖平台的抽佣率远不止于此。
融合菜餐厅绿茶,在其港股IPO招股书中披露,2019年和2020年,公司外卖收入分别为2.53亿元和2.32亿元,同期外卖服务开支分别为3230万元和3620万元,算下来抽佣率分别为12.8%和15.6%。
同样,海鲜火锅餐厅七欣天,外卖业务的抽佣率,2019年及2020年为13.9%,2021年前三季度被提升至14.1%。
更夸张的是乡村基和大米先生,因为主营业务快餐更适合外卖,其收入的三分之一由外卖渠道贡献,所以抽佣率奇高,2019年23%,2020年及2021年前三季度居然都超过25%。
因为平台佣金太高等原因,部分餐饮企业的外卖业务出现萎缩迹象,包括海底捞、捞王、绿茶在内的多家餐饮企业,外卖渠道的收入出现下降趋势。
当然,上述抽佣行为不完全是美团外卖主导,饿了么也有分,它们的抽佣率差别不会太大。
去年下半年以来,有关部门多次督促外卖平台保障骑手权益;今年2月,发改委等十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引导外卖等互联网平台企业进一步下调餐饮业商户服务费标准,降低相关餐饮企业经营成本”。
政策发布当日,美团股价暴跌接近15%。
2021年业绩公告之后的电话会议上,王兴重申,继续扶持商家,同时照顾好外卖小哥。
也许要等到下一次美团披露财报,才能看到美团给上下游减负的效果,这些行业政策对平台型企业的影响届时也会揭晓。
0329
以下为刘晓丹女士于2022年3月18日晨壹投资年度合伙人会议上的演讲摘录:
2021年1月初我们在三亚开年会,市场正一片火热,那篇是当时我们的思考。40多天后,三地市场(美股指中概股)掉头向下,中概股和港股尤为惨烈。
一年多来,市场动荡不止,前两天股价蹦极般的表现,让不少人的心情也如同坐上过山车。所以在北京飘雪的三月,用这篇《在动荡中坚持》总结2021年投资人的不易,倒也应景。
二级市场剧烈动荡
一级市场开始洗牌
一级市场凛冬来临
从21年2月高点算起,A股已下跌13个月, PE估值已到12倍以下,处在历史底部区间;港股情况大致相当;中概股惨烈下跌,创历史最大跌幅。回顾历史上任何一次危机,市场都不是直线上下,而是反复寻底,剧烈波动。而今天,战争、疫情、地缘政治博弈等多因素叠加,无疑进一步加剧市场动荡。
二级市场剧烈调整让火热的一级市场迅速降温,投募两端都出现了断崖式下跌,海外市场的IPO数量大幅减少,一二级倒挂现象普遍。A股破发成常态,华宇开户小公司市值和流动性堪忧,解锁后股价将进一步承压,从A股退出也难以成为一级市场最后的奢望。不少投资人赔本赚吆喝,只剩下一声叹息。
随着政策明朗,美股IPO上市也许还会是选项之一,但无论是上市的数量还有行业分布、尤其是对外国投资者的吸引力,都无法和过去相提并论;港股的市场容量和流动性显然非常有限,A股固然水大池子深,但即使注册制每年600家的发行,也难以消化过去几年一级市场巨额投资,更何况现在还有那么多公司排队,对规范性的高要求也会把很多公司拦住。一旦退出受阻,价格倒挂,随着时间拉长,投资机构的压力骤升,寒冬显然刚刚开始!
投资机构洗牌在所难免
美国投资机构60年间经历了两次大洗牌,1960到80年代的前半段,美国VC先从硬科技起家,后来半导体产业转移到日本和IPO发行长期弱势,引发了长达5年的洗牌期。第二次惨烈洗牌发生在互联网泡沫后,有近60%的VC机构没有熬过那场寒冬。今天美国前十大VC中有4家是泡沫后新崛起的。美国PE 70年代从做杠杆收购起家,与VC各自发展,互联网泡沫和金融危机虽然让PE也很受伤,但资金体量大、门槛高,被投项目偏稳健,竞争格局变化比VC小。
在中国,PE和VC大体同时起步,策略分野并不清晰,绝大多数机构都在投少数股权成长。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成就了一批中国优秀的VC。如今又大部分集中转向硬科技投资。在资本市场剧烈调整的背景下,中国投资机构将开始洗牌。转型期间,一大批机构将被淘汰,也有新的机构会迅速成长。未来几年的竞争格局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巨变中寻不变
不变决定战略
市场巨变、大浪淘沙,每个投资人都神经紧绷,担心错过稍纵即逝的机会。硬科技,国产替代,碳中和,专特精新,元宇宙成为年度热门词。投资人除了研究产业,又开始研究政策文件,看政策的风往哪儿刮。大家的注意力似乎都放在“寻变”上,希望能以变应变。
在我看来,在巨变中寻不变更重要。正如贝佐斯曾说过的,“不要问我10年后什么变化,我总在想对于亚马逊的客户来说不变的是什么,一定是更物美价廉的产品和舒服便捷的服务,我所有的长期战略都是围绕不变的东西来做的”。
商业的逻辑不变
政策只是催化剂
过去几年,投资圈一直有风口说,最近更是看政策的风口。但任何行业,最根本的是要给客户提供更好更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这个基本的商业逻辑不会改变。有好的产品,借上政策的东风,就能飞起来,会越飞越高。反之,即便短暂飞起来,终究还会狠狠掉下去。
国产替代在很多领域是政策鼓励的方向,但政策鼓励并不意味着市场保护。我们从来都是讲“双循环”而不是“单循环”,国产替代体现底线思维,是要确保极端情况下不被卡脖子。这并不意味要关闭国门,让国外产品完全退出中国市场,完全由国产产品替代。所以只有那些产品力足够强的企业才有投资价值,哪怕跟国外竞品比仍有差距,但有机会在关键供应链体系里被不断打磨成长。
碳中和也是投资扎推的大赛道,但复盘光伏和新能源汽车两个行业的成功,恰恰是在政策补贴逐步退坡,真正的市场化需求被刺激出来的时候才迎来大发展,很多没有产品力靠补贴的公司最终都被淘汰了,如今几经生死活下来的企业,产品大都具有全球竞争的能力。
北交所的成立带动了专特精新投资热,但不是所有的专特精新都适合资本化并上市,资本要投能长大的专特精新,或者有并购价值的专特精新。成熟市场有很多专特精新的企业传承了百年,不接受外部资本,更不上市。
任何行业最终能够胜出的企业,都是在市场中千锤百炼,历经生死,不断打造和提升自身的产品和服务竞争力,政策只是催化剂而已。
技术投资是永恒的主题
跟风概念将一地鸡毛
技术演进过程曲折漫长,九死一生。技术的期望曲线和技术的实现曲线在前期是反向的,期望总是大于实现。但技术期望曲线往往是投资热点曲线,把资金弄的泡沫很大,经历死亡谷、泡沫洗净后,技术才真正开始兑现社会经济价值。
一个生物制药的技术从论文开始到商业化大概也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这次疫情大放异彩的mRNA技术也是经历了很多年的积累和沉淀。去年高频词元宇宙,正处于期望曲线的高峰值,但如同1000个人心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投资人投的都是自己心中的元宇宙。
技术演进的客观规律决定了技术投资的壁垒和门槛很高,投资周期很长。对于技术投资,“什么时候投”和“投什么”同样重要。违背客观规律,跟风概念的高科技投资注定会成为埋葬投资机构的“坟场”,当下最热的半导体领域在历史上就曾经是美国知名大PE的折戟地。
人性的弱点不变
投资赢在逆人性
去年市场流行追星,追明星项目,追大牌基金,经常会有人问,某某大牌基金投了你为啥没投?或是说大牌基金没投,你为啥要投?盲目从众,追涨杀跌,短视虚荣,这些人性的弱点在资本市场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别人贪婪时恐惧,别人恐惧时贪婪”这句投资名言之所以被广为传颂,就是因为逆人性而鲜有人能始终践行。
跳出当下,以终为始,用长期视角看问题,能克服人性的很多弱点。而化繁为简,直切本质的能力,是独立判断做出取舍的关键。啥叫明星项目,不是大家都知道的估值高的项目,而是你真正为投资人赚了大钱的项目才叫明星项目。GP最重要的使命就是给LP赚钱。
复盘时我们经常会说,有分歧的投资往往收益最大,但这恰恰是逆人性的,知易行难,在喧嚣的市场中能坚持者寥寥。
“估值”击鼓传花不再
成长内涵重新定义
过去一年 不少公司在基本面没有大的改变情况下,估值一轮一轮涨,投资人和创始人实现纸上财富。如今市场骤然变冷,接力的鼓点停止,曾经的估值需要成长来实现。
IPO套利不再
Expansion Growth助力1到N 的成长
企业上市标准放松,上市阶段提前,很多公司做完B轮就开始考虑上市。与此同时,随着二级市场股票发行越来越多,证券化估值提升的红利基本消失后Pre-IPO简单套利模式失效,更多的成长留到了二级市场。对投资人而言,比什么时候上市和去哪儿上市更重要的问题是,公司上市后到底能走多远,所在的行业和管理层的能力最终能撑起一个多大市值的公司。
企业上市后的三年是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分化最为剧烈的时候,作为公司的掌舵人,也要实现角色转换和能力提升。很多公司便是利用上市这关键一步实现了几何数的增长,成长为行业龙头,也有不少公司上市即巅峰,资本市场的诱惑和压力让很多公司迷失方向,不仅没有实现成长,反倒加速衰落。
成长策略的投资是个非常拥挤的赛道,竞争已是红海。VC往后走到“Growth”阶段,PE往前走也在投少数股权的成长,有一次我和一VC投资人讨论,发现我们口中的Growth还有着很远的距离。
PE的Expansion Growth 实现的是1到N的成长,不仅要陪伴企业实现到公开市场的跨越,还要以此为起点,利用资本市场的平台实现几何数成长。这类投资单笔金额大,相对回避了0到1的风险,确定性强,有能力支持企业做内生加外延成长。
未来无论是中概股,港股还是A股都处于政策调整期,跨市场的公司越来越多。企业资本战略实施的复杂性和难度系数都在提高,Expansion Growth融合了一级市场成长和二级市场PIPE两种策略,不是简单的成长策略IPO退出。
内生+外延成长
Buy & Build正当时
资本市场的调整和注册制实施,让IPO的信仰逐渐破灭,很多公司的产业发展也遇到天花板,到了需要并购整合提升效率的阶段。同时创业者的心态更加开放,这三个要素促成并购市场拐点的到来。
传统Buyout fund看重稳定的现金流,加杠杆控股收购,盘活存量,要求现金分红。这种美式策略在当下的中国市场并没有普遍性机会,过去很多年的实践也不是很成功。
Buy & Build的逻辑不同,我们选的赛道一要高增长,二要整合成平台价值大于单体价值,必须把协同增量做出来,再不断复制放大,立足做增量而不是存量,不加杠杆,用资本来加速很多分散行业的整合,进而提升效率。海外很多基金在这一策略上也执行得非常成功。最关键的是在适合整合的赛道里找到anchor deal和key person。
在IPO路径依赖,惯性思维的驱使下,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当大股东怎么退出呀?但未来,即使IPO上市成功,靠二级市场一点点卖股票的方式退出只会越来越难,买卖控制权交易甚至是上市公司之间的合并将成为主流。
未来市场不缺钱,更不缺上市公司,缺的是有价值能够控股的资产。创造优质资产的能力才是关键,没有哪个优质资产会担心退出问题。
差异化赢得未来
工匠精神铸就精品
利用信息不对称,制度红利赚钱的时代已经结束。传统的成长策略遭遇挑战,并购整合的窗口期到了。过去一段时间,我被问到最多的一个问题是,市场的变化大家都看到了,Expansion Growth和Buy & Build这两个策略也不是秘密,晨壹有什么优势,能把它们执行得更好呢?
去年年会上我讲“干苦活难活是一种护城河”。其实类似的话,很多人也讲过。但知易行难。这个市场中,真正能俯下身干苦活的人并不多,尤其是在能赚容易钱的时候。并购整合之难人尽皆知。我在内部说,面对新的市场环境,就是要义无反顾地躬身下场,华宇平台登陆干整合的苦活。愿意干苦活,并且能干成,这就是我们的竞争力。
团队过去二十年积累的经验技能,是我们能把活干成的底气。并购整合是一个老工匠的手艺活,既不能完全照搬书本,也不能直接套用境外市场的经验,需要长期深耕本土市场,靠无数成功失败的案例长时间的积累。
在中国做整合,要中西医结合。不仅需要整合有形资产,更需要整合人心。我们第一个buy and build 案子,晨壹投资人员在公司的角色既不是CEO,也不是董事长,被我戏称为“政委”,配合司令员做好沟通和文化建设,取得了超预期的效果。未来的我们的投资人员不能仅懂金融和投资,必须要到控股型被投企业中去学习和理解企业的运营管理。
这两个策略的执行非常强调团队合作,需要整合太多资源,对全面能力的要求极高,独狼式内部竞争的组织形式或许在早期投资很有竞争力,但很难完成并购策略的执行。
对我们而言,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长期积累的企业家们对晨壹团队的信任。二十多年来,无论干卖方还是买方,对团队灌输最多的一个理念便是,任何交易都可以不做,但信任不容有失,交易没了可以再谈,而信任被破坏就再也回不来了。在成就别人的同时成就自己,才是并购整合能够成功的基本理念。
创业两年半,不管市场如何动荡,有一点我们从Day One 就想清楚了,不想做大而全的投资平台,只想在我们最擅长的领域做最好的精品店,差异化才是赢得未来的基础。去年市场疯狂没有交易机会时,我们宁愿手握大笔现金等待。投资领域里知道自己不做什么,有时候比知道自己做什么还重要。
如今合适的窗口期打开,不管市场信心如何低迷,周围人如何“躺平”,我们要开始更积极地出击。Vintage是决定基金成败的关键要素—我们不想浪费这场危机。
0326
近年来,贴上“植物标签”的食品饮料频频打造现象级爆款,当这些爆款与环保健康相碰撞,似乎很难让资本不心动。
今年5月20日,燕麦奶品牌Oatly(股票代码:OTLY)在纳斯达克敲钟上市,上市当日股价上涨近20%,市值约120亿美元。
Oatly作为“燕麦奶第一股”,股东阵容可以说是大咖云集,不但有华润、华宇平台登陆黑石集团、CPE源峰等大牌机构为其撑腰,还有星巴克前CEO霍华德·舒尔茨、著名主持人奥普拉、影星娜塔莉·波特曼和饶舌天王Jay-Z创立的娱乐机构Roc Nation为其站台。
然而,自6月以来,Oatly股价持续下跌,截至发稿,市值已大幅缩水至6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382.8亿元)。
Oatly周线行情,格隆汇App
事实上,植物奶早已不是新鲜事,Oatly从无名之辈到撬动百亿美元市值,在风靡全球后却又估值腰斩,品牌的大起大落仅仅只花了9年时间。
借咖啡店破冰
1963年,瑞典隆德大学教授Arne Dahlqvist发现人体存在乳糖不耐现象,华宇注册开户其学生、同样也是食品科学家的Rickard Öste对此颇感兴趣。为让患有乳糖不耐症的人群也能拥有乳制品自由,Öste开始致力于研究牛奶替代品,随后在实验室研发了一种专利酶,可以将谷物分解为液体,且能够尽可能多地保留其中天然的可溶性膳食纤维。
在田野进行了一番广泛的调查后,Öste选择了口味低调、营养均衡、在北欧地区随地可见的传统食物燕麦,并决定只做燕麦奶,于是联合兄弟Björn Öste于1994年创立了Oatly。
Oatly燕麦奶不是燕麦加牛奶,而是纯燕麦的植物饮料,比起牛奶,其脂肪含量更低、纤维含量更高,富含的不饱和脂肪有助于平衡营养膳食及降低胆固醇水平。
与此同时,制作燕麦奶的过程不再需要饲养牲畜,能够有效地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及减少土地使用量、能源消耗量。
图源:官网
然而,Oatly成立近二十年依然不温不火,一方面牛奶早已占据主流市场,另一方面豆奶、杏仁奶先一步抢占消费者心智。
直到2012年,Oatly迎来了它的灵魂人物——新任CEO Toni Petersson,这位拥有瑞典和日本血统的持续创业者,凭借其大胆的品牌重塑及新颖的销售渠道开启了Oatly的新篇章。
Petersson先是拿掉公司整个传统的营销部门和销售部门,一改老套正经的宣传,将创意放在公司发展的核心位置。
其中,颜色鲜艳的包装盒及别具一格的手写标语就是品牌重塑后最直观的表现;盒子上“没有奶牛!”“我是素食主义者!”“很像牛奶,但是是给人喝的”等等宣传文案也给自己立了个引领环保健康生活、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人设,深受欧美年轻消费者喜爱。
而真正让Oatly出圈的是其深度捆绑咖啡店的营销模式。
一般来说,在消费者对新事物认知较低的情况下,很少有人愿意从超市货架上去认识。为了克服消费者对燕麦奶的陌生,Oatly进驻咖啡店,让消费者拥有多花50美分就可以把牛奶换成燕麦奶的选项,这样一来,燕麦奶成为咖啡的新伴侣,比超市货架上单一而高价的产品更容易让人接受。
叩开咖啡店的钥匙则是其专门针对咖啡研发的咖啡大师Barista,咖啡师们发现,Barista在调制咖啡的过程中,表现出非常好的属性,包括起泡性好、热稳定性高、能衬托咖啡的香气等等。
从2013年起,Oatly获得的关注度与日俱增,顺利打开欧洲市场,到2016年,公司已经占据瑞典植物奶市场超过40%的份额。
尝到甜头的Oatly进一步将目光瞄向北美市场,只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就成功入驻美国2500家咖啡店,出于竞争及燕麦奶替代趋势的日益兴起,星巴克、Blue Bottle等知名连锁咖啡品牌也不敢落下,先后加入燕麦奶阵营。
同时,Oatly还搭上植物性饮食运动的风潮,顺势在Walmart、Whole Foods、Target等中高端超市赢得一席之地。截至2020年12月31日,Oatly在美国的零售店和咖啡店已超7500家。
现在,Oatly的产品形式已不再局限于燕麦奶,还出现了不同口味的燕麦咖啡、燕麦酸奶、燕麦奶油、燕麦雪糕。
押注中国靠不靠谱?
对中国市场而言,燕麦奶是张全新的名片。
因华润集团的投资,Oatly于2018年进入中国。尽管Oatly是通过咖啡店打开市场,但从收入结构来看,超7成的营收来自商超和便利店,于是最初公司也选择背靠华润集团丰富的线下零售渠道,率先登陆Ole'、blt等精品超市的货架。
意料之中,中国人对燕麦奶的空白认知让货架上的Oatly无人问津。
不过很快,Oatly改变思路,继续沿用咖啡店的营销策略,先是选择小众精品咖啡馆,让聚集在“网红打卡地”的这批引领潮流的年轻人传播公司的价值和理念。撕开了一个小口子后,越来越多的咖啡馆加入合作,Oatly顺利与Manner、Costa、Tim Hortons、Peet’s等一线咖啡品牌搞起联动。
Oatly还同步抓住了新式茶饮在国内崛起的机会,勾搭上喜茶、奈雪的茶等头部品牌,借助它们的渠道力量快速渗透进奶茶品类。不到两年的时间,Oatly已经进驻全国上万家咖啡店、茶饮店及零售店。
此外,Oatly也在电商渠道持续发力,2020年其线上业务占中国区总营收的21%,根据天猫植物性乳制品的排名中,公司的销售额是竞争对手的三倍。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说Oatly在中国市场打开了燕麦奶的新世界,但其存在的竞争压力也不容小觑。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布局燕麦奶领域,如以可口可乐为代表的国际品牌,以伊利、蒙牛、维他奶为代表的国内传统品牌,以oatoat、小麦欧耶为代表的新锐品牌,形成多元的竞争格局。
另一方面,植物奶早已以不同形式渗透在中国人的血液里,包括豆浆、米浆、杏仁露、核桃露、椰奶等,Oatly或难以动摇它们在中国人饮食习惯上的地位。
净亏损扩大至4120万美元
数据显示,全球植物性乳制品在乳饮市场渗透率较低,占比仅为9%,伴随健康环保等理念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考虑的因素,替代牛奶尚存较大空间,植物奶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
但是从Oatly的财报来看,公司盈利情况不容乐观。三季报显示,Oatly业绩期内营收1.71亿美元,同比增长49.2%,但低于市场预期的1.85亿美元;净亏损4120万美元,较去年同期的1040万美元扩大近3倍,期内毛利率26.2%也较去年同期的31.1%大跌5个百分点。
由于市场对燕麦奶的需求激增,Oatly正面临现阶段产能不足的问题,目前公司只能够完成约70%的销售订单。与此同时,燕麦奶原材料在不断上涨,今年以来,燕麦涨幅高达102.3%,进入11月后,燕麦期货价格更是创下每蒲779.5美分的历史新高。
当下,Oatly正在努力将现有产能最大化,预计2020年底的产能将比2020年增加200%,并计划在德克萨斯州设立美国第三个生产基地,预计于2023年投产。
虽说Oatly的需求强劲,供应短缺,但也有不少人质疑燕麦奶是个伪概念,不过是花样营销下的产物,再怎么吹捧它的健康环保,实际营养价值也不足以替代牛奶,说到底不过是风口下的噱头罢了。
结语
作为燕麦奶的鼻祖,Oatly的洗脑和营销可以说是成功的,它大胆激进地重塑品牌内核,也稳准狠地踩在每一个风口,一路从默默无闻的无名之辈发展到现今炙手可热的明星品牌。
然而,从公司的盈利情况及经营状况来看,Oatly并不像外表看到的光鲜亮丽,品牌还在成长和扩张阶段,面临的危机比比皆是,如若不能一一破局,终将沦为昙花一现的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