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分类:华宇会员
0606
投资界(ID:pedaily2012)11月30日消息,近日,广发乾和对青岛即东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即东汽车”)投资5000万元,成为这家国内重卡汽车零配件领先企业第一家投资机构股东。
据了解,即东汽车是一家集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公司于2012年5月22日正式成立,主要产品为后视镜总成、冷却模块、内外饰件、转向轴总成、汽车电子共五大模块,主要应用于商用车领域(重卡),其中后视镜总成在国内企业中占比最高。
过去重卡行业销量以工程类车辆为主(搅拌车、自卸车等),物流类车型(牵引车、载货车)占比相对较低,而目前物流类车型已成为重卡销售的主力车型。工程类车辆受基建地产周期的影响相对较大,销量波动较为剧烈,而物流类车辆的需求相对平稳,并有望随着GDP的增长稳步提升。随着物流类车型占比的提升,重卡行业的销量周期性或将减弱。重卡作为耐用品资本品,随着销量的逐渐增长,总保有量也稳定增长,汽车零部件的更新换代也将产生不小的市场。
目前即东汽车产品结构中除了后视镜组件已经取得较高行业份额之外,已经具备内外饰件、转向轴等其他零配件的研发、生产能力,未来依托多年销售后视镜组件积累的客户资源,可以加大产品矩阵的横向扩充。且管理层有前瞻性,已先前布局新技术新产品(车载摄像头、流媒体后视镜、电子后视镜与ADAS),有一定技术储备。
广发乾和看好即东汽车的行业地位和战略前瞻性。未来,即东汽车将持续注重研发,进一步拓宽产品线和客户矩阵,顺应如今大汽车行业电子信息化方向,不断巩固和加强在汽车零配件行业的竞争优势。
广发乾和是广发证券旗下全资另类投资平台,目前主要以股权投资业务为主,重点聚焦生物医药、先进制造、半导体、TMT以及新消费等领域。近年来,广发乾和凭借出色的投资业绩,先后荣获“清科榜·2021年中国私募股权投资机构Top100”、“CVCRI·2021年度中国影响力PE投资机构Top50”、“清科榜·2020年中国证券公司股权投资机构Top10”、“清科榜·2020年中国私募股权投资机构Top100”等多项大奖。未来,广发乾和将持续加强行业研究,以研究驱动投资,同时秉持践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理念,打造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券商另类投资平台,与优秀企业共同成长。
0605
投资界(ID:pedaily2012)6月1日消息,日前,全球领先的基础设施提供商 InfStones 宣布完成新一轮 6600 万美元融资。该轮融资由软银愿景基金和 GGV纪源资本领投,渶策资本、10T Fund、SNZ Holding 和 A&T Capital 跟投。本轮融资资金将用于公司在全球范围的规模扩张。此前, InfStones 在今年 2 月的 B 轮融资中筹集 3300 万美元,成立以来总融资额已超过 1 亿美元,跻身独角兽企业行列。
InfStones 是全球领先的 PaaS 服务商。凭借着稳定、高效、安全与扩展性,InfStones 成为全球企业和开发者广泛使用的基础设施平台。在 InfStones 平台上,用户可以快速部署节点以及创建 API,提升在多协议上开发和部署 Staking、DeFi、NFT、GameFi 等去中心化应用的效率和速度。目前,InfStones 平台上集成了超过 50 条协议,服务于全球数百家机构客户,为用户提供了上万个节点的支持。
本轮融资资金将用于开发 InfStones 更加强大的基础设施解决方案,为全球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本轮融资资金也会帮助 InfStones 拓展新的市场领域,建立高价值合作伙伴关系和开展并购业务,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
InfStones 首席执行官施振吴博士表示:“我们期望通过提供可靠而易用的基础设施,推动去中心化应用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使用,让世界向更透明化、智能化的方向演进。”
作为全球开发者广泛使用的平台即服务(PaaS)提供商,InfStones 深受行业顶级企业的长期信赖。目前,InfStones 为全球创新者提供了上万个节点的支持,集成的协议数量超过 50 条,并且还在快速增长。
软银投资顾问公司的管理合伙人 Dennis Chang 表示:“InfStones 构建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设施层。在 InfStones 企业级节点管理和 Staking 平台上,全球的企业与开发者可以更加便捷地在多协议上开展业务。我们很荣幸能与施振吴博士和 InfStones 团队合作,支持他们实现下一代基础设施创新。”
GGV 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李宏玮表示:“GGV纪源资本致力于支持潜力无穷的项目和出类拔萃的技术团队。相信InfStones 的技术和平台架构会成为推动全球企业和开发者不断创新的基础设施平台。”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6/493362.shtml
0603
国产手机和苹果的博弈,从来没有停止过。
据海外媒体报道,iPhone14系列价格将统一上调100美元,预测国行版涨价1000元左右,而涨价可能会发生在美国市场以外的地区。
2017年-2019年时,华为就抓住了iPhone涨价的机遇期,通过旗舰机以及相对错开的价格优势拿下了高端手机市场。据IDC当时发布的数据,2020年上半年,国内高端手机总销量2350万台,华为以44.1%的份额位居榜首,苹果是44%的占比位居第二,一向稳坐高端手机市场份额“C位”的苹果被华为赶超了。
后来,华为因为芯片供货问题,“被动”撤退,苹果也幡然醒悟,从2020年iPhone12系列开始,破天荒地不涨价了,这个决策也让苹果在国内市场快速增长,甚至基本吃掉了华为空出来的市场。
在过去,iPhone的销量一直存在大小年之说,大年之后是小年,一个高潮伴随着下一个低潮。过去连续两年的增长,吞噬了2022年的市场需求,这也意味着涨价的iPhone14系列很可能会面临新一轮低潮,对于国产手机品牌来说,也许是一个冲击高端手机市场的绝佳机会。
01、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竞争格局
2007年,史蒂夫·乔布斯穿着运动鞋+牛仔裤+T恤站在舞台中央,宣布第一部iPhone手机诞生。当时,外界对iPhone的诞生一致唱衰,在一个还被翻盖机统治的世界,iPhone确实像一个异类,很多人对乔布斯在发布会上的演示效果持怀疑态度。
时任微软CEO的鲍尔默更是直接了当地谈到,“iPhone想进占市场根本没戏,也许它们能挣点小钱,但每年卖出的13亿台手机中,大部分依然会搭载微软的系统,而苹果能分得2%-3%的份额就不错了。”
从最初的不被看好,到后来一路引领手机时代潮流,谁也想不到iPhone会重新定义智能手机,并且在2008年就迎来爆发式增长。据Gartner报告显示,iPhone在2008年销量增长245%,是全球智能机销量增幅最大的手机。彼时,为了平衡其它供应商,苹果开始有意扶持大陆本土供应商,在国内打造了“苹果产业链”,这也为后来国产智能手机百花齐放奠定了基础。
2010年,伴随着3G的发展,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达到3.03亿,巨大的市场规模吸引了不少新玩家入局智能手机行业。接下来,就是国产手机品牌一路狂奔发展的黄金十年:不少手机玩家出现大洗牌,新的品牌快速崛起。
2010年4月,雷军低调的成立了小米。“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这是雷军的原话,小米也成了第一个在互联网营销时代起飞的国产智能手机厂商。2011年8月,小米正式发布了售价1999元的小米1,玩起了“极致性价比+互联网思维”。
当时谁也不认为小米能掀起多大风浪,甚至在一次手机圈聚会上,OPPO CEO陈永明直接表达了对小米模式的不屑,“公司到了年终股东分红,难道每个股东分几个市场份额就可以吗?”然而,小米凭借互联网营销模式,很快就积累了一大批粉丝,并在短短3年就问鼎国产智能手机销量排行榜榜首。
从前被轻视的小米,一时间居然成了“香饽饽”,在手机圈掀起了一股学习“小米模式”热潮。也是这一年,任正非将手机业务升级为公司三大业务板块之一,把产品重心从低端贴牌机,转向以消费者为中心的高端自主品牌,为此,余承东不得不砍掉了中国市场和欧洲市场运营渠道一半左右的低端定制机,也正是这场阵痛式改革,让华为成为“中华酷派”中唯一幸免于三年后手机行业大地震的企业。
相比有着运营商补贴的贴牌机,自主品牌之路很难走。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华为手机“直男式”的研发设计,消费者并不买账,销量惨淡。转折出现在2013年6月,痛定思痛,余承东带着团队总结此前失败的教训,决定这一次全面转向消费者,把全部资源压在了新品“华为P6”上,甚至挖来了当时三星中国区品牌部老大杨柘。
在杨柘的主导下,华为手机广告语升级为“美是一种态度”、“似水流年”这种文艺小资气息的调性,一改昔日钢铁直男形象,重新塑造了在消费者眼中的形象。要知道,此前华为手机销量的最佳成绩也才100万台,但P6最终销量是400万台,大获全胜。后来,华为顺势将原有的产品系列荣耀独立成一个品牌。
与此同时进入智能手机领域的,还有vivo和OPPO,这两家从步步高集团孵化出来的兄弟品牌。时势造英雄,vivo和OPPO采取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术,线下大规模开店,甚至有外媒在报道中写道“卖OV的线下零售店比麦当劳都多”,无孔不入的宣传、提供几乎完美的售后服务,此时正值智能手机线上换机潮尾声,随之而来的是下沉市场换机潮的崛起。
这让深耕线下的vivo和OPPO一飞冲天,vivo和OPPO签约了众多当红顶流明星,对品牌知名度的扩张也产生积极影响。有时候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赶在了风口上,又有平时的积淀,厚积薄发是迟早的事,两家兄弟企业迅速脱颖而出,在智能手机领域各自占据重要席位。
短短几年时间,vivo、OPPO、小米和华为一起,把中国智能机渗透率从2011年的13%抬升到2017年的96%,国产手机品牌形成以“华米OV”为主,其他品牌共同发展的局面。
在这个时期,虽然国产手机品牌百花齐放,发展一日千里,但并不是因为各个手机品牌拥有优秀的研发能力和创造力,而是因为中国拥有着庞大的制造实力,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苹果的产业链为小米和华为们的发展提供了发展契机。
在价位上,国产手机品牌走的是“亲民路线”。虽然2015年,华为、中兴等一批厂商也曾尝试将自己旗舰产品价格定在3000-4000元挡位,但那年iPhone6的起售价是5288元,价格差距不是特别大,结果国产旗舰手机销量基本都遭遇了“滑铁卢”。至此,中国手机市场形成了以苹果、三星为主的高端手机市场,和以“华米OV”(华为、小米、OPPO、vivo)为主的中低端手机市场的局面,甚至存在着一种“有钱买苹果,没钱买国产”的说法。
02、高端化是发展趋势
国产手机品牌虽然在全球手机市场中占据了很大市场份额,但最赚钱的公司还是要数苹果。
根据Counterpoint公布的2021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收入情况和具体排名来看,去年,智能手机市场收入超4480亿美元,而苹果营收1960亿美元,将近为全球智能手机贡献了一半的收入。三星、OPPO(包含一加)、小米、vivo则分列第二到第五名,收入分别为720亿美元、370亿美元、360亿美元和340亿美元。换句话说,苹果的收入比第二名到第五名加起来的销售额还要高。
2021年华为开发者大会上,华为消费业务软件部副总裁杨海松也指出,“在智能手机市场中,苹果市场份额为13%,但是却拿走了接近66%的市场利润,中国及其他厂商市场份额高达67%,却仅分摊17%的利润,具体到每个品牌,实际利润少得可怜。”
然而,从成本来看,苹果手机与国产旗舰手机的成本相差并不大。根据Counterpoint的分析,一台iPhone 12的物料成本大约在431美元左右,约合人民币2800元。小米高管此前也透露,小米11和iPhone 12的成本在同一水平,iPhone 12售价6299元起,小米11售价却是3999元起,同样是卖出一部手机,苹果的利润能比小米高出2300元。
在智能手机泛滥的年代,只要你想,任何手机厂商都可以堆砌出一台各方面参数都不错的手机,但核心能力是技术研发能力。苹果的芯片和操作系统的研发与规划,全部是在加州的苹果总部完成,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自然拥有绝对的定价权,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赚钱的永远是苹果。
苹果的品牌影响力也不容小觑,有一项调查显示,苹果用户换手机继续选择苹果的占比高达80%,足以见得苹果用户自身对品牌价值的信赖和支持。在这一块,国产手机品牌中做的比较好的是华为,有业内人士表示:“如果不是因为华为被制裁,市场格局已经定了,从电商平台的数据可以看出,华为品牌的留存率非常高,特别是P系列和Mate系列,有非常固定的高端用户群。”
很多人会选择从低端机往高端机过渡,但基本不会在用了高端机后再换低端机,这也意味着低端机虽然下沉市场更广阔,但用户是换了一茬又一茬,而对于品牌信任度比较高的品牌而言,保证客户留存率的情况下,其他的都是增量。
近几年,国内手机品牌也意识到了高端手机意味着更大的市场空间,单机利润及更高的品牌价值,尤其是2017年智能手机市场趋于饱和,低端手机市场已经无利可图,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开始下滑,整体智能手机市场彻底由增量时代转向存量时代,OPPO、小米等多家主流手机厂商都发话,除苹果外,未来自己也会在高端手机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荣耀CEO赵明也放话,“未来荣耀高端崛起核心,是同苹果竞争,追求在手机及全场景产品解决方案上比肩甚至超过苹果。”
为了抢占更多高端手机市场,OPPO、vivo、小米等主流手机品牌相继推出高端旗舰机,实行双品牌战略,冲击高端手机市场,但是收效甚微。据Counterpoint Research发布的2021年全球高端手机市场份额数据显示,平均售价超过400美元的高端手机市场,苹果市占率从2020年的55%提升至60%,三星由2020年的20%降至17%,华为由13%降至6%,小米由2020年的3%升至5%,OPPO由2%升至4%,vivo由2%升至3%。
单从数据方面来看,苹果的市占率增幅是5%,而国产手机品牌加起来的市占率增幅也才5%,也就是说华为退出空出来的那部分高端手机市场,基本上被苹果“吃掉”,国产手机品牌并没有分得一杯羹。
图:2021年全球400美元以上智能手机销量份额 (来源:Counterpoint)
手机从低端走向高端,是产业升级的必然趋势。有专业人士分析称,“无论是苹果、三星还是华为,成为高端品牌都是经过长久的品牌经营,同时以技术底蕴作为最大支撑。国产手机的高端突围还处于起步阶段,短期内依然是苹果为王。”不可否认国产手机品牌过去在技术研发、市占率、营收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但是转型高端产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03、国产手机会崛起吗?
近日,根据CINNO Research发布的国内智能手机市场2月的销量报告数据显示,2月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整体销量同比下降超过20%,环比下滑24%。国内市场研究机构潮电智库也给出预测,2022年至2024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将在11亿台至12亿台之间波动,相比巅峰时期的15亿部,相去甚远。这些都说明一个问题,手机卖不动了。
从2G到3G,智能机取代功能机,成就了苹果;从3G到4G,视频影音发展、换机潮、互联网迅速发展,小米、华为、OPPO、vivo等国产品牌手机崛起;但是从4G到5G,很多人的一个感受是除了手机上方的信号图标从4G变成了5G,并没有感受到有其他的变化。
新机层出不穷,但是从性能、技术更新等方面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差别,都是挤牙膏式升级,再加上疫情之下消费意识改变,很多人都表示没必要换新那么快。需求变低,手机卖不动了,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技术上没有太多新的突破,缺乏新鲜感。荣耀CEO赵明曾谈到,“你一定要拿出超越行业现有的技术创新和体验的产品,才能让别人认可。”
所以近几年为了适应市场变化,国产手机也开始在研发、创新能力上发力。
小米12系列发布会上,雷军宣布,未来五年小米将再投入1000亿元研发经费,用于核心技术的突破创新,这笔投入超过了小米过去11年的利润总和。OPPO创始人陈明永也提到,“我们会持续投入资源,脚踏实地搞自研芯片。”不管是资金上的巨额投入,还是态度上的坚定、目标清晰,国产手机品牌已经意识到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市场曾预测折叠手机会让国内主流手机厂商在高端手机市场“弯道超车”。后来除了苹果,你会发现其它手机品牌都在做折叠屏手机,特别是国产品牌,最近一年都在“扎堆”做。但折叠屏手机的价格普遍在万元左右,如果能够在苹果推出折叠屏手机之前,各大国产手机品牌推出了消费者认可的折叠屏手机,不失为进军高端手机市场的好机会。
回到这一次iPhone 14系列涨价,根据目前的爆料信息,iPhone 14/14 Max更多是常规升级,屏幕不支持高刷,也不会升级为A16仿生处理器,而是继续使用A15。这也意味着,iPhone14系列价格会上涨,但是在迭代上还是会延续之前挤牙膏式升级。
所以对于眼下国产手机品牌来说,这是一个好机会。
0603
投资界(ID:pedaily2012)6月2日消息,近日,拥有多项核心专利技术,在超高灵敏度肿瘤基因检测和不孕不育遗传检测中领先的基因组学与分子诊断技术公司——阅尔基因(NuProbe Global)宣布完成5000万美元的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阿斯利康中金医疗产业基金、华润正大生命科学基金及老股东磐霖资本共同领投,皓礽资本、德观资产、Pappas Capital参与投资,老股东博远资本、红杉资本、涌铧资本、拓邦资本继续跟投。易凯资本在本次交易中担任了阅尔基因的独家财务顾问。
本轮融资将用于继续推进阅尔基因在领先的核酸检测底层技术上的研发,加速开发新的基因检测产品,进一步扩大其在美国和中国的商业团队,以及持续推动多项临床产品的注册审批。
2021年以来,阅尔基因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公司持续开发出多项革命性底层分子检测技术,并与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Microsoft研究院、上海肺科医院等知名机构合作,在Nature系列等顶级国际期刊发表近10篇研究成果,影响因子超过120分。作为国内不孕不育基因检测市场的领先企业,阅尔基因与超过400家国内的知名生殖相关医院均有合作关系,并入选为中华医学会男科学分会牵头的《中国男性生殖相关基因检测真实世界研究及数据库建设》十万例研究项目独家技术支持单位。
在肿瘤检测领域,阅尔基因基于独有的BDA和QASeq技术最新开发的液体活检产品,展现了优秀的临床数据,已经在超过300家医院开展合作,业务迅猛发展,并已获得欧盟CE体外诊断试剂注册许可资质。同时,阅尔基因也与BioNano、C2i Genomics等科技领先的国际公司建立了紧密的合作与开发关系。2021年阅尔基因获得了ISO9001与ISO13485质量管理体系双认证,取得三类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苏州研发中心及生产基地正式落成开幕,从此生产迈入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的新阶段。公司也成功入选“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还斩获苏州市“上市苗圃”重点企业、“独角兽”和“瞪羚”培育企业称号。
继2021年完成4200万美元A轮融资仅一年,阅尔基因再次获得多家知名投资机构的注资,充分体现了资本市场对阅尔基因的创新开发能力、产品技术壁垒及商业运营进展的高度认可。
阿斯利康中金医疗产业基金董事总经理、阿斯利康中国副总裁、战略合作与业务发展部负责人陈冰表示:“阿斯利康始终坚信技术创新是生物医药行业的第一生产力。中国的分子诊断行业亟待开创性底层技术的应用来解决临床场景的复杂流程、准确率和成本问题。作为极少数能够将自有知识产权授权海外生命科学巨头的华人科学家团队,阅尔基因卓越的技术实力和积极的企业文化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期待并相信依托阅尔基因独有技术开发的液体活检产品能够在临床和商业化上取得成功。”
中金资本总裁、阿斯利康中金医疗产业基金执行事务合伙人委派代表单俊葆表示:“精准治疗离不开高灵敏度检测技术的配合,阅尔基因领先的专利技术可以充分赋能从不孕不育基因检测、遗传病携带者筛查到肿瘤的早筛、伴随诊断和复发监控,从而帮助医生采取合理的诊疗方式,最终为患者带来福音。我们将全力支持阅尔基因的发展,期待公司更多产品早日上市惠及患者。”
华润正大生命科学基金首席执行官周亦表示:“液体活检不仅是医学诊断的一个发展方向,在一些情景下甚至是唯一的方法,但由于存在一些技术瓶颈,目前尚未能在临床得到有效应用。要让液体活检发挥出潜力关键是要通过创新的底层技术来不断提高其灵敏度和特异性,且成本为大多数患者可负担。阅尔基因的专利技术平台恰恰能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从而为液体活检真正走向临床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磐霖资本创始主管合伙人、董事长李宇辉表示:“阅尔基因是一家创新技术驱动的国际化基因组学公司,核心团队是国内鲜有的兼具强研发和强商业化能力的组合。作为阅尔基因的老股东,我们很欣喜地看到了公司技术能持续创新不断突破,并以多项革命性分子诊断技术以及兼具高灵敏度和低成本优势的平台化产品体系领跑行业,目前已成为男性不育基因检测蓝海市场的细分龙头企业。创始人柴总是行业资深老兵,我们相信在柴总和管理团队的带领下,公司能在下一个发展阶段,以差异化竞争在肿瘤领域异军突起。我们也期待,阅尔基因持续精进,成为未来中国乃至全球分子诊断领域创新型的领军企业。”
易凯资本董事总经理李晋表示:“易凯资本一直关注具备平台化创新能力和全球化视野的基因检测企业,阅尔基因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企业在不孕不育领域已经成为绝对龙头,证明了其卓越的产品力,随着肿瘤相关产品线的不断完善,将进一步打开未来业务的想象空间。我们非常荣幸能够与阅尔基因同行,逐步见证BDA和QASeq技术给基因检测行业带来的深刻变革。”
阅尔基因董事长兼CEO柴映爽表示:“阅尔基因过去一年在新技术创新、体系完善、产品开发、业务拓展方面都完美达到预期,我们诚挚感谢新老投资者的信任与支持。我们将继续坚持通过底层技术创新,来创造可负担、及时和准确的市场解决方案,推动基因检测向常规化发展。”
阅尔基因联合创始人David Zhang教授表示:“阅尔基因的BDA技术可显著改善二代测序 (NGS)、定量 PCR 和数字 PCR 的灵敏度、多重能力和成本。同时,我们最近发布的QASeq技术对于拷贝数变异带来了最佳的灵敏度。非常感谢新老投资者的支持和热情,新融资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扩展与生物制药和分子诊断公司合作的能力,从而带来对癌症患者生活有积极影响的伴随诊断产品。”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6/493424.shtml
0603
投资界(ID:pedaily2012)6月2日消息,浙江绍兴鼎晶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鼎晶生物“)完成了亿元级D1轮融资,本轮投资由国科联动(绍兴柯桥)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宁波创达富能企业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及其联合体,三亚崖州湾创业投资有限公司,长石(三亚)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联合投资,公司此前于21年完成了C轮1.2亿元的融资。本轮融资后,公司将进入资本化快速通道。
鼎晶生物创立于2012年,是一家致力于全球领先精准医学技术与产品的整合、研发与销售的高科技企业。鼎晶生物以高通量测序为核心技术,通过自研试剂,在癌症早筛,伴随诊断,预后监测,慢性病精准用药指导及传染病领域搭建了全国性的LDT(实验室服务)和IVD(体外诊断试剂盒)的双轮体系,旨在“让精准医疗触手可及”。
本轮投资人中,国科联动创投为国科控股和绍兴柯桥区人民政府共同发起设立投资基金,医疗健康为其重点布局方向之一;创达富能是智能制造创新平台,投资板块涵盖医疗器械和体外诊断;崖州湾创投是海南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主导的投资公司,其对鼎晶的投资能加快海南“医疗先行区”的建设;长石创投为大型民营集团设立的专注投资于成长期的基金。
据公司创始人CEO及董事长沈伟强先生介绍,我们走过了10年,鼎晶生物员工从3人扩张至数百人,数十个各类实验室分布在全国30个大中城市,营收突破数亿,通过产品和服务的双轮驱动模式,基本建成了覆盖全国各级城市的精准检验体系。从整体基因检测行业而言,特别是癌症NGS检测,现阶段整体渗透率预计在10%以内,低渗透率的核心三个原因其一是展业政策支持性,其二为NGS测序高成本,最后则是抗癌新药低应用比率,我们预计在未来3-5年内,随着各地LDT新政的推出,国产测序系统的推出和普及,新药医保的大覆盖,行业渗透率会显著提升。而鼎晶在前述三个关节处,正迅速逐一突破,如在各地陆续获得监管部门的审批许可,在研发阶段实行”国产/进口“双系统,并在报癌检三类证层面应用了国产系统。
沈总继续介绍说,”单量大,产品全,渠道广,产品新“为鼎晶的特点和优势。具体看,基因癌检的单量,公司已经处于行业头部;近百项活跃癌检产品基本覆盖了95%以上患者需求;在非一线城市的甲等医院的业务量从绝对值和占比率上均处于行业领先,为国家癌症治疗下沉的国策做贡献;对于市场潜力大,竞争蓝海状态的新检测项目,鼎晶进行了深耕,并已先行以LDT的形式在全国各地铺开,形成规模收入,反哺后续对应产品IVD获批后的规模销售。
在明星单品层面,公司的MRD-微小病灶残留,应用于癌症患者预后检测的千亿级市场空间的产品,已于今年上半年完成研发,并推向市场,近期陆续形成销售,据公司CTO施巍炜先生介绍鼎晶MRD的检测产品(MaRryDa™迈瑞达™)具有自己的研发技术壁垒,最大的特点可以总结为把目前两条流行的MRD检测技术路线(TUMOR-NAIVE 和 TUMOR-INFORMED 路线)彼此进行了取长补短,形成产品独特优势:1. 利用第一条路线里的建库安装分子标签,实现了后续流程中的超深度(50万重)测序,结合特有的生信算法,提高结果可信度,同时保证了降噪后的高特异性;2. 这项技术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克服了多重PCR所造成的引物相互干扰和相对应的预实验的难度和时间;而以上都是第二条路线所缺乏的;3. 利用第二条路线里的PCR富集方法实现定制,相对于第一条路线,大大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降低成本。所以在技术上,迈瑞达同时实现了两条技术路线的优势;而在实际临床应用中,也缩短了检测时间和降低了检测的价格。
又如存量患者近2亿的甲状腺疾病,年度新发近50万人次的甲状腺癌,未来甲癌的良恶性判断,用药指导等基因检测普及后,市场规模将达到近70亿RMB/年,鼎晶的NGS甲状腺癌检测(赛若礼®Thyrolead®)具备25基因(17个突变位点,7个融合位点,1个MSI分子标志物)的检测特性,已于去年全面推向市场,今年预计收入量价将达千万量级。同时,对应的甲癌良恶性判断试剂盒亦已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计划本年开展临床试验,23年-24年获批。
在鼎晶生物的IVD三类证管线,鼎晶的首款三类证,“高血脂他汀类用药指导PCR试剂盒”,已处于技术审评阶段,预计22年内获批,并形成销售。沈总介绍,中国现阶段,血脂异常人口达4亿,存量需用药患者达到1.6亿,每年新增近千万,每年超400万人死于高血脂并发症,而高血脂需终生用药,用药指导层面基因检测渗透率接近于0,鼎晶相信未来单人份合理的定价能带来年度10亿量级的收入。癌测板块在甲癌试剂盒外,还有HRD同源重组缺陷诊断,MSI循环肿瘤DNA,子宫内膜癌症分子分型,MRD等,慢病领域有氯吡格雷,高尿酸,叶酸补充剂等的用药指导等均已处于临床前研发或即将进入临床。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206/493430.shtml
0602
“卖一台PC能赚100元,其中英特尔拿去了60元,微软拿去了40元。”一句话道出了国内PC厂商的心酸。柳传志也曾感叹“我们生产一台电脑也就是一把大葱的利润”。
20世纪80年代以来,微软和英特尔强强联手搭建起来的“Wintel”联盟,在全球PC产业建立起了铜墙铁壁般的双寡头垄断格局。值得肯定的是,操作系统之王和硬件巨头的携手的确造就了曾经PC时代的辉煌。
但操作系统作为一切电子软件运行的平台,深深牵制着国家和民族产业发展的主动权和所有系统的安全性。过于依赖国外操作系统无疑成了高悬在头顶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作为十二亿人口的大国,自主操作系统不可不搞,不可慢搞”。199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人民日报》发文,呼吁要建立国产完整的软件产业体系,不能受制于人。
国产操作系统的自主研发迫在眉睫,操作系统也掀起了国产化的浪潮。
其中,被誉为“软件国家队”的中国软件与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软件”),背靠中国电子,旗下拥有中标麒麟和银河麒麟两大操作系统。优沃的背景加上愿意大手笔投入研发的态度,自然被看作操作系统国产替代化中的主力军。
市场的幻想神经一度被撩动,2020年7月,中国软件市值曾超500亿元,不过当下已不及200亿。营收成绩十分亮眼,但盈利能力却一直不理想,或许这便是市场对其重估的原因。2021年,中国软件营收103.52亿元,归母净利润却仅7558万元。
即便头戴“国家队”的帽子,但在商言商,难赚钱的原因依旧脱离不了基本的商业逻辑。当前,国产操作系统快速崛起,但距离何时真正实现替代,尚无人能准确给出答案。
大浪淘沙,想扛起操作系统国产化的大旗,既要学会吆喝,也要学会赚钱。
Part.1
软件国家队的盈利焦虑
背靠国内最大的国有综合性IT企业集团中国电子,中国软件稳坐G端市场国产操作系统龙头,中央部委、地方政府和大型央企等机构部门都是其长期的客户群体。
调研机构赛迪顾问在《2020-2021年中国平台软件市场研究年度报告》指出,银河麒麟V10操作系统在桌面、服务器的政府市场中销售额占比第一,占有率超过70%。
但背负着“软件中国家队”的期望,在憧憬美好未来的同时,中国软件也需直面当下亟待提高的盈利能力。
在2019年年报中,中国软件曾提出2020年要实现营收100亿元的目标,由于疫情影响项目招标工作,该目标彼时并未达成。2021年,中国软件实现营业收入103.52亿元,延期交上了答卷。
不过看似美丽的成绩背后,却常年有着增收不增利的问题。2018-2021年,中国软件的营收一直处于可观的增长态势,但与此同时,中国软件的净利率却连续三年下滑。2021年,中国软件1.96%的净利率创近四年新低。
中国软件旗下中标软件和天津麒麟两家子公司,分别推出的中标麒麟和银河麒麟两大国产系统,一向被看作最有可能成为国产Wintel的中坚力量。
2019年底,中标麒麟与银河麒麟合并。按理来说,两大力量的整合,本应可将中国软件推上更高一层的台阶,但即便如此,也未能挽救不断下滑的净利率。
2020年目标未达可以用疫情来解释,不过盈利能力长年下滑,恐怕并非外界因素可以做挡箭牌。中国软件还是要从自身找原因。
中国软件三大业务板块分为:自主软件产品、行业解决方案和服务化业务。当前,三大业务板块均出现营收增长,毛利率却下降的难题。
而侵蚀毛利率的重要原因,则在于营业成本和费用的上升。2021年,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研发投入费用分别同比增长88.71%、61.73%、486.09%和41.17%。
作为国家级高科技创新企业,若想实现自主可控的技术自由,自然需要投入高昂资金用于研发。
即便最需“不计成本投入”打造的麒麟系统,也已经取得了可观的盈利成绩。2021年麒麟软件营收11.34亿元,同比增长85%;归母净利润2.68亿元,同比增长63%。
中信建投曾在2020年一篇研报中指出,中国软件操作系统业务整体净利率38.33%,软件产品规模化销售带来的边际成本下降、高利润释放效应十分显著。
反观母公司中国软件大手笔投入研发和销售,却并未转化成盈利成果。
从中国软件业务构成来看,低毛利率的业务成了主要收入来源。毛利率最高的自主软件产品业务仅贡献15.2%的营收,毛利率最低的行业解决方案业务却成了中国软件收入的基本盘,且近几年占比还在不断增大。
若想依靠毛利率仅为8.53%的业务来造血,恐怕困难。在这样的业务构成之下,盈利能力出现瓶颈在所难免。
细究本就不高的利润中,3.41亿元来自含增值税退税、政府补助、政府扶持资金等在内的“其他收益”,占利润总额的148.42%,还有1.16亿元是通过投资取得的收益。若排除两项收益来源,中国软件或并非盈利的状态。
即便高新技术产业的背后离不开高强度的投入,但愿意投入和不考虑回报率,是两码事。当前中国软件在费用不断上涨的同时却没拉动盈利能力,可见资金投入效率低,那么,钱都花在何处了?
Part.2
钱花哪儿了?
中国软件为什么会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境地?在大幅上涨的营业费用和成本的背后,钱是否花得高效?
在管理、财务、研发和销售费用上,投入最多的便是研发费用。2021年,中国软件在研发上投入超18亿元,同比增长超四成,占总营收的18.31%。对于研发费用的增长,中国软件解释称主要是由于本期重大项目研发投入较多所致。
其中绝大部分的费用支出在了人工费上。2021年,中国软件研发人员数量增加了513位。仅人工费用,就占2021年中国软件研发费的81.7%。而研发人员在中国软件占总人数的比例常年超过50%。
按理来说,在高科技企业中,研发人员自然是宝贵的财富。但从中国软件自身的业务板块来看,营收超八成来自行业解决方案和服务化业务,前者主要包括软硬件采购和人力成本及外包服务,后者则包括外包服务采购和人力成本。
中国产经在《创新研发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以中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为例》期刊中,以A股107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公司为样本,得出结论:尽管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效应,但增强研发资金投入强度的确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即便不应忽视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但研发人员投入强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却并不显著。
看似卖力加大研发投入,中国软件的业务是否需要这么多的研发人员?研发人员又是否人尽其才?恐怕都需打上个问号。
销售费用的增长主要是由于市场人员的增加,管理费用的增长则来自人员投入及折旧摊销类资产费用增加较多。总的来说,费用支出的极大一部分来自扩张团队导致薪酬的支出。
即便不谈盈利回报,这些投入是否真的提升了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仍值得讨论。
除了在扩张团队上大手笔投入的同时,中国软件在投资上也颇有“不计回报”的架势。
2021年,中国软件年末长期股权投资由上年的4.88亿元增加至8.21亿元,同比增长68.2%。
其中,两亿投资给了上海博科资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软件持有7%的股份。而博科资讯和中国软件有着同样的难题——由于费用的增长,盈利能力下滑。相比中国软件增收不增利,2017-2020年期间,博科资讯仅2019年盈利,其余年份均为亏损状态。
此外,中国软件于2021年4月投资贵州易鲸信息技术有限公司5679万元,持有其7.64%的股权。尽管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易鲸捷开始盈利,但在获得中国软件战略投资后,其因董事举报,陷入偷税漏税、发不出工资以及技术产权“内斗”等风波,真实盈利能力遭到质疑。5月12日,中国软件宣布3.89亿元增资易鲸捷。
几亿元的投资,对净利润仅千万元,且本身投入和盈利增长不成正比的中国软件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仅看费用投入类别,研发、销售等,这些钱的确花在了该花的业务领域,却经不起细究。
随着业务的增长,这些钱却没能花在让中国软件提高盈利能力的关键之处。
作为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重要力量,这样的花钱方式如何支撑得起后续在技术研发上的可持续性,恐怕是中国软件需要思考的问题。
Part.3
系统易成,生态难建
麒麟系统为何名为麒麟?源于其底层采用mach微内核为蓝本,服务层参照的是FreeBSD系统,应用层参考的是Linux,界面则仿照了Windows。跟中国传统神兽——拥有狮头、鹿角、麋身、牛尾的麒麟有相同的特性。
在国产替代的大背景下,操作系统是公认被卡脖子最严重的领域之一。而中国软件的麒麟操作系统一直被视作国产操作系统的“可造之材”。
麒麟操作系统的搭建离不开开源系统Linux。这个诞生于1998年的开源系统一直被视作Windows有力的竞争者,不仅免费开源代码,而且性能优越十分稳定,因此目前大多数国产操作系统都是基于此而开发,麒麟系统也不例外。
Linux的出现无疑在Windows系统的垄断下撕开了个口子,而即便Linux并非私有化,没有所有权归属者,但这也同样意味着国产操作系统的根基所有权并未掌握在自己手中。在俄乌战争中,基于Linux内核的桌面PC操作系统Ubuntu的开发商Canonical对俄罗斯的停服,也为国产操作系统对Linux的依赖敲响了警钟。
麒麟系统目前已经应用在银河、天河计算机、嫦娥工程等重大工程,但主要服务对象仍集中在党政军企。不可否认的是,这的确检验了麒麟系统的安全性,但若想承担得起Wintel“国产替代化”的使命,只覆盖G端场景远远不够。
中国软件董秘办工作人员曾在接受采访时称,国内市场虽然巨大,但公司目前还没有更多的规划,要先服务好已经产生订单的党政军客户。
但自主的操作系统若想承担起国产替代化的使命,不应当只是运行在特定的G端场景,更需要面对民用市场的考验。
亿欧智库在报告中指出,当前国内桌面操作系统,Windows和macOS仍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尽管近五年市占率有所下滑,但仍占据超九成的市场份额。
在习惯了Windows和macOS系统的市场,麒麟系统在G端的背景优势能否应用在民用市场上,仍是未知数。
系统易成,生态难建。互联网时代,控制跨操作系统平台的公司才有可能成为新的王者。
倪光南院士认为,Wintel联盟的Windows之所以能够垄断操作系统市场,就是因为他们推出了统一的标准,几乎所有的外设、应用程序都能做到即插即用、即装即用。而我国芯片厂商大多各自为政,这样一来排列组合有几十种软硬件方案,很难实现外设和应用程序的兼容。
银河麒麟桌面操作系统V10的发布,不仅适配国产主流软硬件产品,更兼容了Android和Windows,在开放程度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不过在生态搭建上,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麒麟Linux官方数据披露,麒麟Linux目前兼容的软件数量(含适配的Windows、安卓、linux软件)和兼容适配的硬件合计约43万款。而截至2021年底,Windows的软硬件合计超过5000万,这意味着麒麟Linux适配数量不足Windows的1%。
本身国内操作系统起步较晚,若想迎头赶上,无疑需要下苦工,但目前中国软件却事倍功半。
即便有过倒下的先行者,当前,国家队、民营科技巨头以及数字化市场上的各类企业,仍然争先恐后为操作系统国产化贡献力量。在实现自主可控的操作系统的路上,有鲜花满地,却也荆棘遍布。
据中国专业调研机构赛迪顾问统计,在国产操作系统领域,麒麟软件的银河麒麟操作系统稳居2021年中国Linux操作系统市场排名第一。尽管已历经二十余年,国产操作系统羽翼尚未丰满,而打头阵的麒麟操作系统,如何前行,将对整个国产操作系统生态进化方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下国产化的浪潮为国产操作系统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机会是风口,但抓不抓得住,还是要看能力。这考验着操作系统们的研发能力和产业生态建设能力,而硬实力的背后无一不需要长期主义和高昂的投入。
追赶之路自然不好走,不过,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中国软件作为操作系统国产化的希望之光,更要集中炮火,把钱花在刀刃上。
0601
自动售货机过气了,行业老大友宝却要跑步到港股上市了。
5月27日晚,北京友宝在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友宝”)披露招股书,拟在港交所上市。这是友宝经历2016年2月新三板挂牌、2019年3月摘牌后,再一次公开财务数据。
自动售货机是2017年前后比较热闹的新型零售形态之一,这家成立十年之久、国内智能贩售机领域“一哥”友宝,现在过得怎么样?
根据招股书,友宝2019年-2021年的收入分别为27.27亿元、19.02亿元和26.76亿元;2019年还有微薄的利润,2020年-2021年进入亏损状态,净亏损分别为11.84亿元和1.88亿元,经调整净亏损分别为8.15亿元和1.70亿元。
业绩颇受疫情影响的友宝,这一次亮相最大的转变是,不靠加盟商“投靠”合伙人了,变身为一家靠“合伙人”卖货、铺点位的公司。2021年,友宝26.7亿收入中有19.2亿来自卖货(指智慧零售业务收入),商品以食品和饮料为主,其中接近六成收入是合伙人带来的。到2021年年底,友宝拥有10.27万个点位,其中七成点位是合伙人花钱铺的。
这其实是友宝重点推进的一种新型的合伙人模式。有受访者表示,这可以算作是加盟模式,但因运营由友宝负责,界定模糊,所以用了合伙人的说法。友宝推它的目的和加盟一样,为了转移点位成本、快速占领市场。
在上一个十年,甚至上一个五年,友宝最不愁的是融资。成立11年拿到10轮融资,背后明星机构云集。在新三板挂牌期间,还引入了中信建投资本、中金资本、蚂蚁金服等机构,摘牌后,又完成了蚂蚁金服领投,春华资本跟投的16亿元战略融资。
招股书显示,创始人王滨持及其一致行动人陈昆嵘合计持股21.99%,其中王滨持股17.9%;第二大股东是蚂蚁集团,持股16.68%;此外,春华资本持股5.56%,中金启元持股3.96%。
过去,资本热捧的友宝是一家跑通商业模式、进入盈利轨道,赚钱靠加盟商和广告和的风口公司。现在的友宝,已经从登陆新三板期间的连年盈利到两年亏掉14亿,改加盟模式为合伙人模式,不再靠纯利的广告赚钱而是老老实实卖货。
资本市场还认这个曾经的“自动售货机第一股”吗?
01、不赚钱了
过去外界并不担心友宝的赚钱能力。因为它在成立五年后开始盈利,在新三板退市前一直处于盈利状态,2015年-2017年的净利润分别为2352万、7750万、1.18亿,保持到2018年前三季度,净利润为1.01亿。
可现在的友宝开始亏了。从保持盈利到两年亏掉14亿,这家公司发生了什么?
招股书的三个数据,可以侧面回答这个问题。
先看收入。2019年-2021年,友宝的收入分别为27.27亿、19.02亿和26.76亿,其中2020年同比下滑30%,2021年同比增长41%。
关注新零售的投资人董波对开菠萝财经说,和2017年全年收入21亿、2018年前三季度收入18亿元对比,可以看到,友宝在2019年再次进入高速增长的节奏,但很快受2020年疫情的影响,收入回到三年前的水平,2020年、2021年,对于友宝来说是恢复元气的阶段。
友宝四大收入来源
图源 / 招股书
这就要说到友宝的收入来源,是智慧零售业务、供应链运营服务、数字增值服务和其他四类。通俗的说,分别对应的是卖货、买卖租赁设备、广告和向运营商等收取的系统维护费、迷你KTV。
2020年,四个业务集体受挫,其中卖货收入同比下降13%,买卖租赁设备收入减少三分之一,广告和系统维护收入被砍掉六成,迷你KTV收入减少八成。
友宝在招股书中解释说,都与疫情直接相关。疫情之下,户外客流量大幅减少,自动售货机卖的货就少了,附属点位运营商(可以理解为加盟商)和租赁设备的需求随之减少,广告主开始“逃离”,当然,使用迷你KTV的消费者同样在减少。
到2021年,友宝全年26.76亿的收入中,卖货19.2亿,买卖租赁机器收入4.8亿,上架广告和系统维护收入2.5亿,迷你KTV收入0.3亿。除了迷你KTV业务,三大主要业务都回到增长轨迹,不过没有挽回亏损的局面。
第二个数据是毛利。毛利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友宝各项业务的变现空间。2019年-2021年,友宝的毛利率起伏较大,分别是48.7%、29.4%、41.1%。
让友宝2020年的毛利率水平产生波动的,主要是两个版块。一个是卖货版块,友宝毛利最高的售货场景是在交通枢纽和公共场所;另一个,整个公司最赚钱的业务是数字增值服务中的广告。疫情爆发的2020年,两个版块收益锐减。
到2021年,友宝整体的毛利率回升至41.1%。如果把自动售货机看作是微缩版的便利店,这一水平高于大多数超市和便利店。不过董波认为,参考友宝2017年时54%的毛利率,可提升空间不大,未来要赚钱,还是要提高售货机的销售额以及降低运营成本。
最后来看净利润。友宝在2019年时有0.4亿净利润,到2020年,转盈为亏,净亏损11.84亿元,进入2021年,亏损收窄,净亏损为1.88亿元。
近三年,友宝的各项开支相对稳定,导致2020年巨亏的,除了收入锐减,还因为一般及行政开支、金融资产减值亏损净额的增加。招股书对此解释称,一部分一般及行政开支用于员工股份激励,而金融资产减值是指疫情下贸易及其他应收账款的增加。
02、不靠加盟商了?
友宝的第二大变化是,弱化加盟模式、强化合伙人模式。
对于友宝的商业模式而言,覆盖点位的能力很关键,但要盈利,还得看怎么用更低的成本,加速占领市场。
董波对开菠萝财经透露,行业内有一种说法,友宝的规模扩张和创始人在人脉、资本方面的强势资源脱不开关系。而事实上,友宝为了实现盈利,一直在探索。
友宝创立初期,是重资产的自营模式。这类自动售货机运营商最主要的成本是购置机器成本,彼时,一台自动售货机的购置成本是两到三万。
处于规模扩张期的友宝,到2015年,转而开放并主推加盟模式。这种模式下,加盟商靠经营商品销售业务、获得广告利润分成赚钱。友宝既可以大规模铺开市场,又把难赚钱的商品销售业务转移给了加盟商,改善了成本结构。事实是,友宝的确从2015年开始盈利。
但问题是,如果商品销售不赚钱,加盟商自然留不住。董波了解到,2020年起,友宝的加盟商流失较为严重。
结合此前的财报发现,本次招股书中所说的“附属点位运营商”指的就是加盟商。招股书显示,2019年初,友宝的“附属点位运营商”有2万个,到2021年年底,还有1.8万个。
流失的原因,有疫情影响,有经营压力,也是友宝顺势为之。从结果来看,友宝从2020年开始重推合伙人模式。
此合伙人非广泛意义上理解的合伙人。根据招股书中的说法,合伙人负责找点位、承担点位的开发、租用及设施成本,从交易商品总额中提成。
对于这种模式,零售电商行业专家、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表示,这可以算作是加盟模式,但因为点位运营还是由友宝负责,界定比较模糊,所以用了合伙人的说法。这种模式在餐饮业很常见。
友宝一手增加合伙人点位,另一手还在加速减少自营点位。招股书显示,2019年年初,友宝手握2.77万个自营点位,近三年,以平均每年减少接近5千个点位的速度放手。
到2021年年底,友宝拥有的10.27万个点位中,直营模式的点位是1.37万个;合伙人点位数量是7.15万个,比例接近七成;另外,还保留着1.76万个加盟商点位。2019年-2021年,友宝实际净增7.56万个点位,相当于全部的合伙人点位数量。
2019年-2021年,友宝不同模式的点位数量
图源 / 招股书
点位数量和卖货收益挂钩。因此,2021年,友宝19.2亿的卖货收入中,有接近六成收入也就是14.8亿,是合伙人点位带来的。
从加盟模式到合伙人模式的无缝切换下,友宝保住了存量点位、开拓了市场。按照交易商品总额及网规模计,友宝现在是中国最大的无人零售经销商,其81.3%的点位集中于一线、新一线和二线城市。
03、广告主靠不住了
此前外界对友宝的认知是,赚钱靠广告。不过,在恢复元气的过程中,友宝的收入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简而言之,卖货才是王道,没那么依赖广告了。
业内看中友宝的广告模式,一方面,与商品零售业务仍在亏损、而广告几乎纯利有关。
很多人初识友宝的自动售货机,是在人流量大且稳定的公共交通,柜机本身就是天然的广告位,和分众传媒的电梯广告位一个逻辑,甚至更有优势。
优势之一是广告位更多,一台自动售货机的广告位资源比想象中还丰富,因为有显示屏而且智能联网,机身、显示屏、商品陈列处以及手机支付页面都可以陈列广告。
另一优势是距离客户更近,王滨曾举例说,百事可乐通过在友宝自动售货机屏幕上做广告,刺激用户直接购买,收费方式既可以根据播放频次,也可以与货道相连收取上架费。
一位广告公司负责人告诉开菠萝财经,广告是自助零售机品牌都会讲的故事,友宝早期六七成的收入都是广告,但随着载体变多,它的广告模式被客户认为是被动的、效果有限,再加上近两年疫情的影响,广告主已经开始“逃离”。
而友宝也在“回归”靠自动售货机卖货的主业。近三年,广告等收入的占比逐年降低,从20.1%降至9.3%,卖货收入的贡献度持续上升,从56.5%涨至71.6%。
一路扩张,友宝走过的弯路不止于此。
包括前文提到的迷你KTV业务。招股书显示,迷你KTV的点位从6410个下滑到4097个,减少了接近四成,收入从2019年的1.8亿一路跌至3365万元,收入减少了八成,目前的营收占比只有1.2%。
在王滨早期的模式构想中,不但广告比卖货重要,而且还有一个电商梦。“未来友宝的盈利中,只有20%来自售货机零售,30%来自广告,50%都是来自电子商务。”他所说的“电子商务”是一种从线下到线上的电商模式,即从友宝手机客户端进入第三方电商平台去购买商品的方式,购买商品后,用户可以由友宝的物流员将商品放置在离用户最近的机柜式售货机中。这种模式基本被证伪了。
近几年的友宝给外界的一个印象是“收购狂魔”,投资的公司包括软件开发商和智能售货机运营商。只不过,热衷于买买买的友宝,还没见到收益。招股书显示,2019年-2021年,友宝以权益法入账之投资亏损分别为717.9万、347.2万及409.2万。本次冲刺港股市场,友宝还打算用募资款投资和并购无人零售行业中的潜力公司。
自动售货机是一个很特殊的行业。新零售专家鲍跃忠对开菠萝财经分析,友宝的最大优势是,发展得早,很早进入高铁站、地铁站等公共交通网络,经过十年之久的布局,成为行业头部。
但他认为,友宝的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并不复杂,且壁垒不高,未来一定会有新的玩法、新的势力出现。
招股书中有信息可以作为例证。一方面,友宝的支付服务的提供和智能售货机的生产,都由第三方公司提供。另一方面,从市场份额来看,友宝的对手并非无人零售的玩家。
图源 / 招股书
按2021年按交易商品总额计,中国无人零售行业五大参与者的市场份额为15.2%。其中友宝占市场份额约7.4%。董波分析,根据行业和总部城市、市场份额可以推测出,A公司是农夫山泉、B公司是顺丰速运,都是友宝非常强悍的竞争对手。
而进入2022年,无人零售的风口又有反弹的苗头。顺丰孵化的无人零售运营商丰e足食获融资,每日优鲜收购智能便利店“在楼下”,另外,头部饮料公司也在积极布局。
再闯港交所的友宝,不但对手多了,模式变了,还没有带来新的故事,多位受访者都为这个曾经的“自动售货机第一股”捏了一把汗。
0601
有这样一份工作——给你一套制服,一个编号,每天在封闭小房间里被摄像头360度环绕,吃饭喝水上厕所得打报告,家人来看你还得叫号……
这份工作,每年有无数人抢破头,它就是银行柜员。
银行,这个曾经父母口中的金饭碗,如今却沦落到了金融鄙视链最底端。有人说银行平均年薪50万,有人却说每月到手3000块。银行的薪资究竟如何?2022年,银行还是一份好工作吗?什么样的人适合去银行?
采访了十几位银行人后,今天,我们就带你扒一扒银行人的真实生存现状。
请观看36氪原创视频
也欢迎关注36氪视频号
银行到底有多卷?
这么多人想进银行,银行的待遇究竟怎么样呢?
先说结论,所有一刀切说银行值得去或者不值得去的,都是耍流氓。银行的薪资待遇差距特别大,到底是钱多事少铁饭碗,还是夕阳行业加班惨,得看这四项:
1)你在什么性质的银行
2)哪个城市,总行还是支行
3)什么岗位,前台还是中后台
4)特殊资源&人脉
同样是毕业第一年的萌新岗位,一线城市总行后台和十八线县城小柜员,年总收入真的可能差10倍。
让我们一个个来看:首先是银行的性质。国有银行由国家直接管控,包括一个央行和6个国有商业银行,比如大家熟悉的“宇宙行”工商银行。国有银行有编制和户口,但是竞争也相对激烈。
以央行为例,一线城市基础岗位税前年薪在20万左右,二三线、省会城市能达到12万左右,地级市8-12万,县级市5-8万,整体还是处于社会平均薪资的中上游水平,和本地公务员的薪资差不多。
央行在不同城市的基础岗位税前年薪
另外,民营银行和外资银行也比较特殊,简单来说,民营银行约等于互联网,外资银行约等于券商,薪资相对更高,竞争也更激烈。
网上对银行薪资的吐槽,主要针对的是我们常见的这4类银行——
国有商业银行一般会给员工薪资定级定档。以交行为例,一线城市的基本岗位每月到手在9k上下,二三线城市则会更低。特别是在经济不发达的县城基层,新入职大学生正常月实发工资只在3000元左右,扣除日常生活开销,很难有结余。
股份制商业银行本质上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企业,所以在薪资方面会更多地与业绩挂钩,带有营销性质的岗位薪水明显高些。杭州某分行的朋友表示,同样是入职一年的基础岗位,客户经理的税前年收入从14万到30万不等,个贷业务经理的年收入最高甚至可以达到80-100万。可以说是修行全靠个人。
城商行、农商行这些地方性银行,前缀多是地名,它们的工资更多会受到经营情况的影响。江苏一家城商行的基层员工悄悄透露,自己每个月工资加绩效加各类补贴奖金,到手基本都在一万以上,有时甚至能逼近两万。而新浪金融研究院的一份报告则显示,56%城商行的员工月薪在5000元以下,这些低薪岗位主要集中在中小城市。
城商行举例(见标红处)
其次是银行所在地。哪怕在同一个银行内,总行还是分行,支行还是网点,招聘要求和薪资待遇都有很大的区别。
一般来说,越往上招聘要求越高,招聘人数越少,薪资福利也相对越高。
以某股份制银行为例,总行录取的大部分都是985/211研究生或者海外留学生,分行基本也要求本科及以上,四五线城市的支行网点招聘要求则可能放宽到大专或者专升本。
而对收入影响最大的,还是看具体身处什么岗位——是前台(比如基数最大的柜员,大堂经理,客户经理等等),还是中后台(比如业务拓展部、内控管理部门里的职位)。
越往总行和中后台走,处理的工作越复杂,收入也越高。虽然基层柜员平均月薪四五千,加上各种补贴绩效,年收入也就10万左右,但如果是中后台的岗位,年收入则直接被拉高好几倍。招商银行2021年的员工平均薪酬,甚至达到了68万。
部分上市银行人均薪酬情况
另外,中后台岗位相对来说业绩压力没那么大,工资波动小,由于做的基本都是技术性或者管理性的活儿,可替代性也比较低。这也是为什么,近些年每个柜员都有一个脱离基层、转岗后台的梦想。
总结一下,在薪资上,总行>分支行,中后台>前台,但具体到手多少,还有一个关键变量——人脉资源。
带资进组在银行早已不是秘密,对家里有矿的家庭来说,把孩子送进银行,不仅能让家里的钱赚点收益,给自家企业批贷款找点方便,而且“是份正经工作,说出去也好听”,何乐而不为?
有个朋友,在银行工作近10年,依旧在基层徘徊。他一开始还觉得不公平,自己也是名校毕业,一年到头班也没少加,凭什么那个二代晋升得更快?但时间一长,也就渐渐佛了,有时自己的kpi完不成,还得靠“摇钱树”同事帮忙分享绩效。
氪财经团队采访截图
就算家里没矿,有其他各种不可说的人脉资源,在银行也能吃得开,从前台转后台都能比别人转得更快。原因很简单,在银行这种极度讲人脉的地方,资源的buff,是可以简单粗暴带来业绩提升的。
为什么薪资差距这么大?
无论是被家里安排进银行的,还是自己披荆斩棘考上的年轻人,他们可能都发现了,真正的银行没那么好待。我们看到的银行营业时间一般是早九晚五,周末双休,但这只是坐柜的时间,五点半银行关起门通常还要开会,到七八点都是常态。
像我们一样平时想玩玩手机摸会鱼?也不可能,一举一动摄像头全程记录着呢,高强度的工作下,憋尿导致的肾结石和密闭空间里数钱导致的慢性鼻炎都是常见的职业病。
这和我们的认知似乎相差甚远,在我们小时候,银行柜员确实是体面工作,为什么现在做柜员看起来这么苦?要理解中间发生了什么,就得知道银行这个庞大的系统,到底是怎么赚钱的。
银行的利润主要来自三个部分:利息差、投资、表外收入。
银行利润三大组成
先说利息差。有人来存钱,银行得付利息出去;有人来贷款,银行能收利息回来,这中间的差额就归银行所有。而这部分的工作,主要就是靠前台来完成的,比如柜员负责存取款业务,客户经理负责贷款业务。
这在10年前,是最吃香的业务,因为光是利息差这一项,就足够让银行赢麻了。2003年,银行存贷利差大概是6-7个百分点,之后的十年内,商业银行净利润从63亿元增长至14180亿元,并且始终维持着两位数的高速增长。
20年来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长
支行和网点迅速蔓延到中国的各个县城乡镇,疯长的利润和漂亮的招牌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的年轻人进入银行。这10年,也被称为银行的黄金年代。
但是,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人口红利的减少以及房地产、互联网等新业态的冲击,现在存贷差从6-7个百分点降到2~3个百分点。银行利润空间大幅收窄,那个靠利息躺赚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辉煌过后,难免落寞。中小银行业绩压力大,被迫全行搞营销,管你是985还是海归,指标下来了,就得想办法拉存款、卖理财、卖黄金、办ETC。为了拉满每个月月底行长派的存款任务,很多人都会求助于亲友,“存点吧,存点吧,在我这儿放两天就行”。
对于中小银行来说,想要盈利生存,更多得在银行另两块利润上下功夫。一个是投资。银行手中有不少的资金,银行总部的金融市场业务部门,就会利用这些资金去进行一些投资决策,购买股票债券等等。
中小银行在投资上下功夫
最灵活的一块来自表外收入,指的是不动用银行资产而产生的一些收入,比如理财产品附带的手续费等等,这部分也是由总行来负责。
总行在表外收入上产生利润
与这两块业务直接接触的员工,一个人涉及的营收或许就能抵过数十个柜员。责任大、困难重,所以门槛高、拿钱多,也不无道理。
但银行的性质决定了能站上金字塔塔尖的,只能是少数。涨薪难,转岗也难,围墙内的人还在挣扎,银行这座围城,正在越筑越高。
为什么银行会变成围城?
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1076万人,财经专业的毕业生达到了惊人的20%。也就是说,5个毕业生里,就有1个是学财经的。
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财经专业占比
本科毕业生里更卷,预计毕业人数是444万,而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的就超过了106万,4个人里就有1个。
大家除了去到券商、投行等金融机构里卷,就是在银行卷,假设给银行内部的内卷程度画个等高线,总行就是内卷高地,总行的中后台属于是内卷中的珠穆朗玛峰。
银行内卷金字塔
本科竞争都这么激烈,那70万专科院校的毕业生怎么办?如果想进银行,基本上只能应聘四五线以下城市支行网点的前台。
但如果你最近有去过银行,就会发现,大部分业务已经可以在智能柜员机上自助操作,柜员和大专生,在逐渐从前台消失。
然而,很多好不容易挤进银行的年轻人,都想在35岁之前离开。国有六大行的年报显示,30 岁以下的年轻人仅占全体员工的五分之一左右。其中老龄化最严重的一所银行,40 岁以上员工的占比已经将近六成。
一名股份制银行分行的同学表示:“好学历好学校的人,在这里都不会长久。”他所在的银行内,从业三年左右是离职的高峰期,大部分选择考公或者考研;年龄再往上,离职后的去向更多是其他银行。只有少部分员工有机会去到券商投行等金融机构,或者选择了转行、自己创业。
对许多围城之内的员工来说,逃离银行之后才猛然发现,自身技能的成长,已经赶不上外界的变化了。
还有一位正在准备考研的银行员工说,那些毕业去了四大的同学可能已经考完了CPA,但自己在银行似乎只学到了抗压能力和沟通能力,专业知识基本都忘了,再想进券商投行,几乎不可能了。
“什么样的人适合去银行”这个问题,我们还是留给过来人去回答吧。
或许每个财经学子,都是读着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的课本,怀揣着成为陆家嘴金融巨鳄的梦想走进银行的,但当工作的琐碎和现实的残酷劈头盖脸砸下来,还是难免会陷入怀疑和挣扎。
有人妥协了,有人逃离了,但最终不后悔自己选择的,一定是那些“想清楚了自己想要什么”的人。
0601
“沪上皇”“上海顶级富二代”“实力不输王思聪”,网络上知名的秦奋有多个称谓。但来到他并不熟悉的资本市场,“买股像买彩票”,结果没赚到钱还登上了证监会的行政处罚书。
5月29日,“秦奋5000万炒股内幕交易被罚”的话题冲上了微博热搜榜。
证监会公布的一份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秦奋与其父秦嗣新共同参与的鑫茂科技相关重组内幕交易案,秦嗣新通过秦奋账户买入5000万元。据情况通报,秦奋辩称对资本市场没有兴趣,没有做过研究,像买彩票一样买了。但证监会认为该解释理由,并不足以合理说明其交易的异常,决定对秦嗣新、秦奋合计处以60万元的罚款。
在此之前,秦奋网络上的人设是“超级富二代”。除了频繁在社交平台上晒出各类豪车、手表等照片,刘畊宏直播时他一度空降直播间刷起了嘉年华,一场直播下来打赏了82个3000元的嘉年华。
和很多“富二代”一样,秦奋也有自己的投资版图。雷达财经梳理发现,秦奋的投资主要集中在体育发展、影视文化、电子竞技和汽车科技等领域,不过其名下数家电竞公司已注销。
01 因5000万内幕交易领60万罚单
秦奋父子的内幕交易,起始于2016年。
据处罚决定书,唐某1(是有着“打工皇帝”之称的唐骏)实际控制微创(上海)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微创网络”),知道徐某(真名为徐洪)是上市公司天津鑫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鑫茂科技)的董事长、实际控制人,想和徐某谈收购事宜。
公开资料显示,微创网络曾两度冲击IPO,微创软件持有微创网络46.02%股权,为公司控股股东。唐骏通过WICRECEND CHINA CO。,LIMITED、纽聚投资间接控制微创软件54.44%股权,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2019年,唐骏携微创网络首次闯关科创板。经过三轮问询和回复后,2020年6月,微创网络主动撤回了上市申请,终止了科创板IPO。
时隔半年不到,2020年12月,微创网络再次启动IPO,二度冲刺科创板。然而,到了2021年3月,尚处于辅导期的微创网络却再次终止了IPO,公告的原因是“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
徐洪认为,对鑫茂科技来说,微创网络是一个不错的标的。2016年9月,徐洪和唐骏开始讨论重组事项。
该年9月6日,徐洪、鑫茂科技时任监事会主席宋某、董事兼副总经理倪某强与唐骏在微创网络办公地见面商谈。初步方案是唐骏和徐洪成立并购基金收购微创网络股权后,再装入鑫茂科技。
于是,徐洪找到时任广州证券员工唐某2帮忙对接资金。唐某2介绍了浙银俊诚(杭州)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浙银俊诚”)股东刘某军、总经理王某等人与徐洪见面,由浙银俊诚提供并购方案。
2017年2月6日,浙银俊诚员工给浙商银行总行黄某发名为“西藏金杖并购基金(微创网络)”的邮件,将方案正式上报总行,徐洪想成立并购基金收购微创网络,之后再装入鑫茂科技。但3月7日左右,因徐洪信用担保能力不足,微创网络并购基金项目被否。
之后,徐洪让唐某2联系其他渠道继续推进成立并购基金。2017年5月24日,鑫茂科技停牌筹划重大事项。8月8日,鑫茂科技披露详细方案,公司以自有或自筹资金收购微创网络10%股权,同时通过发行股份收购标的公司90%股权。
另一方面,2017年3月2日前几天,徐洪为借钱和秦嗣新见面,秦嗣新向徐洪询问鑫茂科技的运作情况,徐洪做了介绍。此后,秦嗣新向认识20余年的徐洪提供了大额借款。
2017年3月1日,秦嗣新安排从他人账户转入秦奋三方存管账户8000万元,3月1日至7日,“秦奋”证券账户买入“鑫茂科技”678.15万股,买入金额5017.89万元,无获利。
2016年1月1日至证监会调查时,“秦奋”证券账户仅买入过“鑫茂科技”“三夫户外”两只股票,其中买入“三夫户外”2万股,买入金额133万元。
对此,秦奋称其对资本市场没有兴趣,不知道基本市场概念,随意看行情软件看到了“鑫茂科技”这只股票,没有做过研究,像买彩票一样买了,凭感觉决策。并且其证券账户由助理使用笔记本电脑下单,电脑在天津打篮球比赛时丢失。
不过,证监会认为秦嗣新在内幕信息公开前同内幕信息知情人徐洪见面,同期转入大额资金至儿子秦奋三方存管银行账户,秦奋同日将大额资金转入“秦奋”证券账户并大量买入“鑫茂科技”。秦奋关于其买入“鑫茂科技”理由的解释,不足以合理说明其交易的异常。
最终,因违反2005年《证券法》相关规定,证监会对秦嗣新、秦奋合计处以60万元的罚款。
而微创网络在转让给鑫茂科技10%股权后,剩余90%股权收购最终没有成行,随后才向科创板发起了上市冲刺,目前处于终止状态。
02 被称“沪上皇”,曾豪横打赏刘畊宏
从股价走势看,秦奋父子在鑫茂科技这笔交易,除了收到罚单,恐怕避免不了资金亏损。
2017年11月24日复牌后,鑫茂科技股价连续下跌,短期内跌幅超30%。至2019年中报时,秦奋曾短暂出现在鑫茂科技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不过持仓已减少至378万股,彼时股价已较买入时跌去约40%。
据证监会网站披露,鑫茂科技这起重大资产重组中,涉及内幕交易的除了秦奋父子,该公司时任董事长徐洪在内幕信息公开前建议尤立峰买卖“鑫茂科技”,徐洪、尤立峰分别被证监会处以60万元罚款。
另外,时任广州证券上海分公司机构部总经理唐云(上文唐某2)也是内幕交易的参与者之一。
唐云控制使用“章某驰”等24个账户组交易“鑫茂科技”股票,并且按1:3至1:5的比例配资,累计买入9.45亿元卖出8.92亿元,以亏损超5000万元出局。唐云亦被处以60万元的顶格处罚,并对其采取十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证监会的处罚,暴露了与秦奋身份相关的一些蛛丝马迹。比如秦嗣新(香港特别行政区居民),男,1961年11月出生,住址:香港跑马地。秦奋,男,1988年7月出生,住址:上海市长宁区。
坊间传闻,秦嗣新“叠码仔”出身,在早年搭上澳门赌场生意一摇成为有钱人,澳门大卫赌厅的二股东,十年前江浙沪去澳门的大老板差不多都认识。不过该消息并未获权威媒体证实。
相较于身份神秘的秦嗣新,秦奋则更加高调的活跃在网络上。2011年自澳洲留学回来后,就频繁在社交平台上晒出各类豪车、手表等照片。
最初让秦奋出圈的事件是两次撞车。2014年,市价1500万元的保时捷在上海发生车祸,撞到了路边的一颗大树上,网传车主为秦奋。2015年4月28日晚上,一条关于“上海中环2250万法拉利LaFerrari雨中失控撞毁”的消息刷爆朋友圈,作为驾驶者的秦奋,被称坐在报废的豪车旁边淡定玩手机。
今年4月21日,在带领网友跳操的刘畊宏直播间,粉丝“榜一大哥”秦奋1分钟连刷82个嘉年华,一个嘉年华价值3000元,1分钟便是24.6万元。秦奋的“壕无人性”,再次成为了网络头条。
据证券时报,一位关注娱乐圈动态的人士称,“秦奋微博名带有King,是上海有名的富二代,所以外界便有了’沪上皇’这一称谓。”
03 旗下多家公司注销
秦奋的微博认证信息为,上海奋荣投资公司董事长(下称“奋荣投资”)、KING电子竞技及篮球俱乐部投资人。
官网显示,奋荣投资成立于2012年,一直关注全球电子竞技、体育文化、汽车技术等领域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有创新潜质的初创企业,为其提供融资、资源等方面的帮助和支持。
目前,奋荣投资旗下拥有信息科技公司、体育发展公司、影视发展公司和文化传播公司。旗下奋荣体育和奋荣文化分别组建了 KINGS 篮球俱乐部、KINGS 超跑车队和KING电子竞技俱乐部。
有消息称,KINGS 篮球俱乐部早在2013年就成立,秦奋作为老板和球员参加国内类型赛事。2018年,又成立KINGS篮球训练营,进行品牌化运营。
秦奋对电竞的布局,或是出于自身对游戏的爱好。据传在梦幻游戏这款著名氪金游戏中,“KING总"秦奋凭借一己之力让一个普通的服务器跻身排行榜第一,最后账号被2400万出售,“仅仅是他投资价格的四分之一”。
不过在“富二代”云集的电子竞技行业,王思聪的战队IG、朱孟依长子朱一航的EDG战队曾夺得英雄联盟世界联赛的冠军。相比之下,秦奋打造的KING战队战绩不算突出,主要是在国内打一些小的联赛。
除了组建战队,秦奋的电竞事业还涉及电竞教育。2017年9月,电竞艺考培训机构南京恒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A轮融资由奋荣资本投资,注资金额1亿元,双方计划在包含电竞教育等方面展开更多的项目计划。
此外,天眼查显示,奋荣投资对外投资企业17家,包括上海优软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奋荣体育发展有限公司、上海奋荣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和北京凯客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等,不过秦奋电竞联赛有限公司、秦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广州秦奋电子竞技有限公司等9家公司已经注销。
目前,秦奋任法定代表人且为存续状态的企业目前只有上述奋荣投资公司,其任职的公司现存有5家。
0530
11月18日,阿里发布今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净利润同比下降87%。不止阿里,腾讯也出现了净利润下滑,同比减少2%,营收增速减慢的现象。而京东尽管营收增速高于前两者,但也亏损了28亿。特别地,一向疯狂跳动的字节跳动也传出了主要收入停止增长的消息。
当天,字节跳动披露在过去半年其国内广告收入停止增长。据悉,这是自2013年开启商业化以来首次出现。有必要指出的是,广告收入是字节跳动收入的主要来源。据彭博社消息,去年广告占比高达77%。现在广告收入开始停止增长,可能意味着其收入增长全面放缓。
这种不妙的处境,多少反应在人员变动和战略调整上。先说人员变动,上月19日,字节跳动就又被爆出裁员消息;对此,相关负责人给出的理由是“系公司正常业务调整”。事实上,业务调整幅度太大或者关键业务被调整,其实就是战略调整。字节跳动已开始收缩战略了。
除了字节跳动,一度“破圈”的B站也出现大幅亏损。今年第三季度,其营收52.1亿元,但净亏损却高达26.9亿元,且今年累计亏损已达47.1亿元。可见,中国互联网公司的高光时刻已经结束。在夕阳的余晖里,字节跳动尽管不是最后一个。但同样面对双重疲软的它,现开启大撤退后又能恢复增长吗?
01字节跳动不是第一个
对字节跳动来说,可能最致命的不是整体收入增长趋缓,而是作为拳头产品的抖音的收入已经停止增长。要知道,前一个核心产品今日头条甚至已处于亏损边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抖音也开始没落,就意味着着增长前景没有了,即字节跳动只能吃老本了。当然,关于保住一款核心产品的重要性,在这里仅是点出来,后面第三部分即字节跳动的战略转变上会细讲。
这里强调的是字节跳动并不是第一个陷入困境的互联网企业。前述提到阿里腾讯京东等情况也已是如此。先以腾讯为例,其第三季度总收入1424亿元,同比增长13%;但净利润仅318亿元,同比直接出现减少,降低2%。特别地,其在网络广告上也只是同比微增5%。
再说京东,同期净亏损达到了28亿元。因此,尽管营收增速远高于阿里和腾讯,但相对于今年前两个季度,营收增速也已经下滑了。要知道,京东第一季度营收增长38.97%,第二季度营收增长26.32%,第三季度却进一步下降到25.5%。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增长其实也是高投入换来的,比如其营业成本就同比增加了27.3%,而营销开支更是同比猛增了42.3%。
也就是说,字节跳动不是第一个也不是唯一一个陷入增长停滞的互联网企业。再以其渐趋停滞的广告业务来说,一向是大户的百度也出现了降速。今年第三季度,百度在线营销收入为 195 亿元,同比微增 6%,相较于上一季度 18% 的增长来说,可见明显出现放缓特征。
事实上,受外部环境影响,广告收入增长失速在今年已成为互联网企业的常态。11月1日,“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生效,再加上针对弹窗广告的专项治理,以及一些主管部门的经常性督导,广告轰炸可谓收敛不少。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个“节制腼腆”的互联网企业将出现了。
02双重增长疲软
某种意义上讲,“节制腼腆”是必要的,它们正面临双重增长困境。从整体的高位来看,增长可分为内生性增长和外生性增长,前者主要指自身原有的业务的增长;后者则主要是指通过外部并购来扩大规模实现增长。当前的情况是,包括字节跳动在内均要面对双重增长疲软。
在内生增长方面,受到反垄断和前述整治广告影响,要么收缩业务范围,要么甚至只能直接放弃。以去年沸沸扬扬的本地团购来说,人民日报就曾发文让互联网巨头“别只惦记着几捆白菜、几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未来的无限可能性,其实更令人心潮澎湃”。
这一年来,市场监管总局针对阿里“二选一”的垄断行为罚款182.28亿元,针对美团“二选一”垄断行为罚款34.42亿元。更是切切实实的大锤。事实上,其他互联网巨头也都面临着反垄断的调查,比如腾讯对虎牙和斗鱼的合并就直接被叫停。特别地,11月18日,国家反垄断局也正式挂牌成立,这直接标志着互联网巨头由扩张之路开始要变轨到逐渐瘦身了。
至于外生增长,在反垄断压力下,外部并购基本不太可能了,前述腾讯关于虎牙和斗鱼和合并被叫停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特别地,今年市场监管总局还对43起未依法申报的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案进行了处罚,其中绝大部分就是并购。因此,不管是内生性增长还是外生性增长,互联网企业都面临着至少是短暂的空白期;在这种形势下,挖掘已有资源就成为选择。
问题在于,针对已有资源的挖掘也是困难重重。以字节跳动的抖音的用户瓶颈为例,根据2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可知,国内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8.73亿,占网民比例为88.3%。这表明短视频要增长已经基本不可能,瓶颈其实更像是商业天花板了。
03字节开启大撤退
当天花板出现,“撞了头之后”,字节跳动开启了大撤退。11月2日,接替张一鸣成为字节跳动CEO 的梁汝波郑重发布内部信传达要进行一场覆盖全业务的组织架构调整。事实上,业务架构的调整,也意味着战略的转移,即大撤退。在这方面,保住拳头产品抖音是重点。
在成立的六个业务板块中,抖音、大力教育、飞书、火山引擎、朝夕光年和TikTok负责人均向梁汝波汇报。其中,抖音的地位进一步被强化,诸如今日头条、西瓜视频等都被并入其中。具体来讲,今日头条随着图文内容的没落而走向没落,西瓜视频的实际运营效果也欠佳。
首先,挖来的UP主“水土不服”,无法吸引原有用户,重金砸钱相当于白费力气;此外,自身定位的模糊,UP主对固有的中老年群体来说,不仅不利于社区氛围的建立,更直接影响到了用户粘性。事实上,西瓜视频的降权,也意味着字节跳动在中视频战役中的败走。
甚至可以说,前述被合并的业务几乎都是字节跳动要大撤退的板块。然而,未被合并的业务也并不意味着地位仍然还像原来一样。以曾经承载字节跳动“第三条增长曲线”期望的大力教育为例,经历“双减”政策落地,直接引发了伤筋动骨式的大裁员。据悉,仅这一板块合计裁员人数就超过了一万人。最终,大力教育经历业务调整已无法承担原来期望,地位骤降。
事实上,经过整合之后,抖音正在成为字节跳动最关键的基础设施。也就是说,抖音要联动起字节跳动的所有内容板块,做流量和商业的内循环。无疑,这跟所谓大撤退有异曲同工之妙。
实际上,字节跳动也确实太庞大以至于庞杂了。据不完全统计,其已经将触角伸到了金融、社交、医疗、音乐乃至房地产等众多领域了。在这种情况下,放缓脚步可能也是好事。
但是,依靠抖音真能盘活字节跳动吗?从当前的情形来看,字节跳动其实也无力突破双重增长困境,聚焦抖音更像是一种自保。在此次梁汝波发布的内部信中,其实还提到TikTok CEO周受资不再兼任字节跳动CFO。作为被解读为字节跳动为上市做准备的“关键人物”,其职务调整相当于明确宣告要终止上市了。换言之,字节跳动大撤退和聚焦抖音是寻求自保属实。